檢視 埃及 的原始碼
←
埃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婚喪習俗別具特色== 埃及人基本上是由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和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組成,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婚喪嫁娶習俗。穆斯林和科普特人一般不通婚,按伊斯蘭教義,男穆斯林可以娶異教徒,女穆斯林必須嫁給本教信徒,以保證繁衍後代,所以非穆斯林男子欲娶女穆斯林為妻,首先要皈依伊斯蘭教,入教無任何形式,只要口唸證詞:「我作證,除阿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這樣就可以立刻成為穆斯林了。 在男女關係上,根據可蘭經的規定,男人可以娶4個妻子,以及若干侍妾和女奴,她們都有侍寢的義務。但埃及中產階級多實行一夫一妻制,只有富豪階級和勞動階級才實行多妻制,這是因為有錢人才有供給每個獨立小家庭的經濟能力。而勞動者是將女人當作勞動力來看的,多娶一個老婆,就多了一個幫忙做工的人。 數千年來,埃及人盛行本族血統通婚,他們認為這是保存優秀血緣的辦法,所以今日的埃及人仍盛行親屬結婚,退化的現象雖不多見,但患斜白眼的人卻特別多。這裡的人們還盛行童婚,埃及政府曾頒布法令,禁止男女雙方在16歲以前結婚,但埃及政府沒有出生登記制度,因此要決定男女的年齡也是很困難的事,只有依當事人的身體發育情形來推測,為了使女孩們早點出嫁,埃及的母親和祖母們會用棉花去襯高女孩的乳房,必要時會用特備的藥物來刺激青春腺。 因為是伊斯蘭教國家,這裡女子相當保守,所有女人都必須包著頭巾,穿長袍,不能讓男人見到她們的體貌,除非是自己家中的男性。一般未婚女子可以穿上彩色鮮麗的袍裙,意思是她仍是一朵鮮美的單身之花,有意男士可以放膽追求。但如果是已婚婦女,就必須全身穿著黑袍,表示名花有主,男士止步。不過大城市就沒有那麼分明的界線,婦女的衣袍頭紗大都豔麗搶眼。 埃及男人對婚姻的權威性,以及可以與多人發生性關係,導致埃及性病流行,不過病狀並不嚴重。也許是傳染的普遍和過久,已使埃及人的血液中產生了自然的抗毒素,特別是梅毒對埃及人不會具備太大的威脅力。 1952年以前埃及封建王朝時期,按照封建禮教,穆斯林青年男女不准談情說愛,婚姻由父母之命和媒灼之言包辦。經媒人介紹,由男方的母親或姐姐上女方家相親,回去後商定好,再由男方父親出面,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後,便開始商談女方陪嫁數額,一般是男方把陪嫁款項的2/3作為聘禮還給女方,然後在村長的主持下訂立婚約。現在的埃及青年已可自由戀愛,自訂婚約。 埃及穆斯林對宗教信仰非常虔誠,但結婚儀式卻不含絲毫宗教色彩。婚禮前一天,新娘要進行沐浴後化妝,手腳上繪以彩色圖案。這對於多年未洗澡的農村尤為重要,因為當她們長到10歲左右,做母親的擔心她們情竇初開,易受男人勾引,便開始禁止他們梳洗打扮了。城市裡的姑娘比較開放些,可以隨意塗脂抹粉。婚禮規模和隆重程度取決於雙方家長的身分、地位和財富,不過由於埃及人顯富心理,使得一些貧窮人家的婚禮也辦得相當體面。辦理喜慶婚禮時,他們圍起整條街,邀來親朋好友、能歌善舞的人,以及反應機敏、善於製造熱鬧氣氛的人主持慶賀。儀式就在露天下舉行,同時,賓客們可以敞開肚皮遍嚐東家的佳餚美酒。富人闊佬更是一擲千金,安排在星級飯店舉行婚禮,他們大多會請錄影人員、有名氣歌星和肚皮舞孃前來助興,豐盛的筵席開始時,喇叭伴奏的樂聲增添了婚宴的熱鬧。宴席後的結婚當天,新娘的母親乘坐4匹馬駕馭、結著綵帶的婚車或名貴轎車前來迎接新娘前往新郎家。當婚車通過主要街道時,樂隊就在前面起勁地擊鼓吹笛,人們聞聲就競相圍觀。新娘抵達新郎家時,由新郎恭請她下車,新娘會故意忸怩作態,千請萬求才下車,人們急忙屠宰牛羊,置於門檻上,一對新人蒙著綢巾,跨過鮮血淋硎門檻,步入屋內,坐上金碧輝煌的寶座。這時,新郎的親人拋擲金銀錢幣,轉移客人對新人的視線。晚宴過後,新郎的伙伴們捧鮮花,擎著柱形燭台,點燃蠟燭,簇擁著新郎到附近的清真寺去作祈禱。返回後,揭去新娘面紗,新婚夫婦共飲一杯甘露,歌聲、歡呼聲不絕於耳,直到深夜興盡方散。 農村中的婚禮,形式上與城裡人相彷,但是簡樸得多。新娘坐在駱駝背上,由民間藝人吹吹打打在前面開道,女伴們在後面緊跟著一路跳舞助興。農村人非常看重新娘的童貞,婚前,新娘父母會理直氣壯地宣布她是處女,並交給她一塊白布。當一對新人進入洞房後,婦女們便在門外唱歌等候。新郎和新娘圓房後,會馬上出來宣布新娘是處女,這時,婦女們快樂地發出歡叫聲,一名男子向空中鳴砲,宣布婚禮到此圓滿結束,新娘的父母才放心地離去,人群也四散回家。如果新郎懷疑或發現新娘不是處女,可以當場宣布休妻,讓她父母領回去。 埃及人視婚禮為「終身的快樂」,它是雙方家長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的一次檢閱,一些富裕的高官家庭,會邀請各界名流、名演員、高級官員、總理或總統,甚至也邀請各國外交官前來觀禮。來賓多,身分高,是父母的莫大榮譽;規格高,場面大,是炫耀和誇富的良機。據說,埃及前總統沙達特就經常出席幕僚的婚禮,與新郎和新娘合影留念。像這種富貴人家的婚禮,都在五星級大酒店的宴會廳、花園或碧藍的泳池旁舉行。中產階級大多租用專供辦喜慶活動的娛樂館或俱樂部。清貧的小戶人家則在家中舉行婚宴。 結婚儀式前,新娘會到美容院燙髮打扮,穿上拖地的白紗禮服。傍晚時分,新郎西裝革履,乘坐特意裝飾的禮車,由摩托車開道,前往美容院接新娘。上車後,熱鬧的車隊就時而發出刺耳的喇叭聲,時而奏出長短曲調,在大街上緩緩而行,甚至前頭引導的摩托車故意走「S」形,讓前面的車輛停靠,逼後面的車子尾隨。抵達婚禮地點時,樂隊和肚皮舞孃剛開始表演,頓時樂聲飄揚,舞裙翩躚。新郎和新娘手挽手隨樂聲步入宴會場,來賓們起立鼓掌,親人們拋撒小銅錢和五顏六色的紙屑。在整個婚禮過程中,賓客們可以隨時與新婚夫妻道喜合影。晚宴多為自助餐式,來賓可自由選擇喜愛的食品,返回坐位用餐,一邊進食,一邊觀賞節目,通宵達旦,充滿歡樂。 科普特人的婚禮較為簡單,而且充滿了宗教色彩。婚禮在教堂舉行,當新人們身著婚紗和西服步入教堂時,來賓們全體起立,結婚儀式隨即開始,神父會詢問雙方是否願意結成夫妻,得到肯定回答後,就誦讀有關經文,祝福新人白頭偕老,永浴愛河。接著又讓新人互表愛意,並用一個小十字架分別在他們的額頭上像蓋章似的按一下,然後神父讓新郎穿上一件特製的長袍,點燃一隻香爐裡所放帶有香味的燃料,煙霧繚繞之際,神父一邊口中唸唸有詞,一邊拿著不斷冒煙的香爐來回轉圈,以示去邪。儀式接近尾聲時,新郎和新娘雙雙跪在一幅大型耶穌畫像前,額頭叩到地板上,以表白自己堅貞的的愛情。在婚禮儀式過程中,前來賀喜的賓客和看熱鬧的人,每人各分得一包喜糖。退場時,新郎和新娘要從教堂的側門出來,親屬們排著一長溜,直到教堂的大院門口。接下來的節目是大宴賓客,宴會的規模視主人的經濟實力而定,可以請一支像樣的樂隊、歌手和肚皮舞孃,表演節目助興。這樣吃喝玩樂,直至午夜方才散去。 沙漠綠洲地區的婚俗與河谷或三角洲地區不同,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和奇異的習俗。如果一位小伙子看中了某位姑娘,就讓母親或姐姐先找女方的母親試探,最後由男方父親攜帶金銀首飾和幾十頭羊來到女家,邀請部落酋長和家族長輩們一起在帳篷裡會餐,雙方就索取多少彩禮進行正式商討。討價還價,彩禮往往降至2000埃鎊,婚事就此拍板成交,無需簽訂婚約。女方的父母收到彩禮後,過數日就可以舉辦婚禮。按習俗,女方家長不置辦任何嫁妝,連新娘的結婚禮服都由新郎在婚前送去。結婚當天,要把給新娘添置的新衣全部展覽在繩子上,供出席婚禮者觀賞。 結婚日的早上,新郎悄悄溜出門去,不讓任何人瞧見,躲在一位好友家中,婚禮就於中午12時尋找新郎開始,找到後,由他的兄弟或叔伯代表他前去迎親。新娘由兩名女嬪陪伴,坐上一頂駝轎,經過一家又一家的帳篷,前往男方的家。新娘或新郎的未婚妹妹,或鄰居家中的姑娘們會站在轎前唱著民歌,跳起傳統的腳鈴舞。新娘抵達後,男女賓客分兩攤慶祝,男賓們朝天鳴放獵槍,以示慶賀,在臨時搭起的棚內撕著大塊大塊的羊肉,狼吞虎嚥。這種慶祝活動要延續兩週左右,兩家親人或鄰居,甚至任何一個陌生人來訪,都會受到盛情款待。 沙漠綠洲中還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堂兄有娶堂妹的優先權。只有當堂兄不願娶堂妹,並同意她出嫁時,她才能和外人結婚。當然堂妹也可拒絕與堂兄聯姻,但得罪了堂兄,也就不能另找配偶。在這種情況下,或是堂妹被迫與堂兄結婚,或是由長輩們出面勸說堂兄,准許堂妹另嫁。沙漠部落盛行一夫四妻制,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妻子會幫助丈夫另外物色一位新娘,並為丈夫籌辦婚事。洞房之後,丈夫要同時向新人和妻子贈送禮物。 在西部沙漠的錫瓦綠洲,也有獨特的婚俗,這裡的女孩一般在8歲就定下親事,14歲完婚。在這段時間裡,小伙子要不斷地向女方贈送禮物,一般以衣服和一枚金戒指為主。成親時,新娘頭上要編織很多髮辮,其中一半由家人梳編,另一半需由婆家人來完成,新娘的嫁妝是100件袍裙。所以,錫瓦人家裡女兒一出生,母親就要忙著為女兒縫製陪嫁的袍裙。 埃及人的風俗習慣與眾不同,當地人慶賀親友生男育女時,不可以當面說出讚美詞,據說會為受賀的嬰兒帶來災難。即使以其他間接言詞表示賀意,也必須在最後加上一句「神的意旨」,邪魔才不會作怪。由於婦女必須恪守教規,和服從傳統意義上低下的社會地位,再加上回教法律允許男人休妻的行為,使得離了婚的埃及婦女幾乎沒有再嫁的可能。因此埃及婦女們都很擔心離婚及因不能生育而遭休妻。這就迫使無後的婦女相信賜子之神拉姆西斯二世。她們在儀式中繞著神像行走7圈,希望得到神靈的庇護,讓她們如願以償地獲得一子半女。 這個國家的葬禮保留著哀悼死者的風俗,因此有種專門哭悼死者和傳達死訊的職業產生。這種職業多由女性擔任,她們以悲痛的哭聲和流淚,向神請求召喚死者進入天堂,另一方面也向其親屬敘述死者生前的善行。與女子哭喊聲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埃及男子自始至終不開口的態度,即使在行列中面對貴族的悲傷,也仍舊保持沉默。 埃及人死後都用土葬,葬禮儀式中沒有男女之別,屍體要請專職的洗屍師用聖泉水或從清真寺中汲來的水洗乾淨,然後從頭到腳裹上白布,裝殮入木棺,任何人不得瞻仰遺容。屍體要在24小時內埋葬,這主要是因為埃及氣溫相當高,屍體很難保存一日以上的緣故。出殯時,4人抬著木棺,棺盒上面覆蓋著印有伊斯蘭圖案的帷幔。參加葬禮和抬棺被視為一項善舉、是積陰德,所以送葬者往往多達數百人,形成一條長長的隊伍,路上的車輛也會主動讓道。按可蘭經的規定,死者是去真主那裡報到,送葬時不應哭泣,身穿黑袍的婦女在家中可以嚎啕大哭。等屍體一出門…默默地行走在隊伍後面。安葬完屍體後,當晚人們必須集合到死者家中,一邊禱告死者升入天堂,一邊誦唸可蘭經,7天後去墓地祭拜,這樣才算完成了喪禮。但死後第15天和第40天還要去祭拜並祈求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息。 土葬要佔地,這在荒地很多的農村和小城鎮不成問題,但是在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可就要「屍滿為患」。每個城市設有許多公墓,有錢的人買上一塊地皮,挖深坑,用水泥砌成數格,上面建個小屋,成為全家的墓室,每死一人,放進一格,把格的一頭封死。這種小屋往往成為「死人地下埋,活人棺上睡」的窮人棲身之所。窮人沒有錢賣地皮,他們的屍體往往和前人的遺骨同居一穴。或者把前人遺骨深埋,上面再安葬新屍。埋屍骨時,要把木棺下面的木板抽出,屍體落入坑內,用土掩埋。出殯當晚,在死者生前居住的胡同或街道旁,臨時搭起帳篷,由教長念經,超度亡靈。男性家屬站立在帳篷口迎接弔唁者,握手後,弔唁者入坐聽經,約半小時後即可離去,然後是另一批弔唁者。婦女不參加弔唁。伊斯蘭教反對對偶像崇拜,石棺外層塗以石灰,記載死者的姓名。 錫瓦人在葬禮中,男人們大哭,女人們叫喊著撕破衣裳,往頭上撒灰塵,往臉上塗泥土,來表達失去親人的強烈悲痛。如果丈夫過世,妻子要把自己關在一間黑屋裡,幾個星期拒見任何人,人們每天從門縫給她送食物。科普特人酷愛雕塑藝術,有錢人往往在石棺上放置一盆盆花草和死者的遺像,並豎立神話中的女神和天使形象,人物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埃及人對「死」非常重視,可以說人們一生都在籌備死,因為他們相信來世與永生,女人生子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有子送終。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之說,認為世間的死亡只是肉體的消滅,靈魂將脫殼而出,化為飛禽升天,在冥冥中與人同形同貌,且在冥世的際遇與所依附之軀體景況息息相關,人們篤信靈魂的永生不滅。如葬禮中未能供奉死者所需,則亡魂將陷於饑饉與窮困;若無法術護佑遺體,則亡魂將被冥間妖怪所吞噬。將遺體製成木乃伊或將遺像奉存,靈魂就可永世長生。埃及人也相信幽冥之國,那裡也有冥世法庭專司亡靈審判,冥王叫做奧西里斯,亡者的吉凶禍福也是根據生前的善惡功過而定,有如因果報應。「死者書」載有對神的禮讚,附在死者墓中有助亡靈的逢凶化吉,並可作為白天往返陽世的通行證。在木乃伊胸上放死者書或各種法器、符咒,可使亡靈避禍護身。埃及人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稱之為「亞盧之野」,相信生前富貴死後仍可繼續享用,並可藉法術確保這些財產。
返回到
埃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