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比利時 的原始碼
←
比利時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重視文化教育== 比利時對教育非常重視,已成為歐洲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教育支出佔國家總預算5.5%,教育管理則由地方政府負責。全國實行6~18歲的12年免費義務教育,並分為兩個階段實施:6~12歲為免費小學教育階段,12~18歲為免費中學教育階段。國內學校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教育系統,公立學校由政府負責,私立學校主要是天主教會興辦的。在非懺悔學校裡,不信教的學生則上世俗道德課。 因為國內民族語言矛盾,所以憲法規定「學校使用的教學語言區與本地區語言一致」,因此政府的國民教育部也分為法語國民教育部和荷語國民教育部,分別負責瓦隆地區和弗拉芒地區教育事務。整個教育系統從小學到大學,都形成法、荷雙語教學系統,弗拉芒地區各類學校一般都用荷語授課,但第二語言必須是法語;瓦隆地區則用法語授課,第二語言則必須是荷語;德語地區的初等教育用德語授課,第二語言必須用法語;[[布魯塞爾]]地區各類學校均用法、荷兩種語言。 全國有在校學生186萬多人,其中小學生佔75.4萬人,約有小學1萬所,這些小學在設備方面簡單的居多,在課程方面注重實用。 國內有中學150多所,各種職業學校200多所,其中1/3專收女生,共有中學生和職業學校學生81.1萬人。比利時中學教育階段又分為兩個小階段,其中12~15歲為基礎階段,15歲以後則分科進行學習。普通科為升大學準備;師資科為托兒所、幼稚園和小學培養老師;技術和職業培訓科,類似我國的工商、家護、農牧和海事等職業高中;美術教育科專門培養美術方面的人才。 大專院校共有20多所,其中有6所是綜合性教學,計為荷語盧萬大學、法語盧萬大學、荷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立列日大學(法語)及國立根特大學(荷語)等。綜合大學至少要包括哲學和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和醫學院等。國內其他主要高等大專院校還有蒙斯國立大學、安特衛普國立大學、蒙斯理工學院、[[布魯塞爾]]基督教學院、那慕爾和平聖母學院、讓布魯農業學院、[[布魯塞爾]]聖路易學院、[[布魯塞爾]]高等工業學院、王家軍事學院、王家高等藝術學院和王家高等音樂學院等。 由於法律保障新聞自由,因此大眾傳播媒體比較發達。更由於國民使用不同語言,所以不論是報紙刊物,還是廣播電視,都分別使用法語、荷蘭語或德語傳播。目前國內有日報30種,週報1000多種,其他期刊5000多種。主要的荷蘭文報紙有標準報、新聞日報和人民報等,其中的標準報發行量達30萬多份,是全國最大的報紙。主要的法文報有自由比利時報、晚安週報、晚報、回聲報、城市報和法語社會黨機關報等,發行量多在10~30萬份之間。比較出名的期刊有荷語的旅遊2(Travel 2)雙月刊。最有名的幾種外國報紙在各城市都可以買到,中文報紙只能在[[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看得到。除了一般性的報刊雜誌外,針對青年、婦女、家庭生活和涉及其他專門內容的刊物,也擁有不少讀者。 比利時通訊社(Belga)是國內主要的通訊社,簡稱為比新社,1920年由艾爾貝特一世所建立。它最初的投資者是私人金融家和銀行家,開始時以傳播來自外國的消息為主,業務語言使用法文。1925年後,才開始收集和發布比利時本國消息。1936年,改由比利時各報社聯營,但在國外沒有分社,主要採用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也負責採訪、報導國內外各種新聞,並供應圖片,新聞稿,用荷蘭文和法文印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比利時被納粹德國佔領,比新社曾中斷活動。1974年起,比新社與美聯社、路透社和合眾國際社等簽訂信息交流合作協議。 在廣播電視方面,國家廣播局成立於1930年,統管國內無線電廣播。1953年10月有了電視。1960年後,所有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都分別隸屬於各地區政府,同年並成立比利時法語廣播電視台(Radio Television Belge),簡稱RTB;同時也成立弗拉芒語廣播電視台(Belgische Radio en Television),簡稱為BRT,各自用法語和荷蘭語廣播和播送電視節目。到了20世紀80年代,比利時已建有眾多私營電台和地方電台。1987年起創建的商業有線電視台(RTL-TVI和VTM),擁有很高的收視率和社會影響力,在比利時電視業中佔有主導地位。 全國共有129家出版社,每年出書8000多種,法文和荷蘭文各佔其半。出版業主要集中在[[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和魯萬等地。國內共有2000多家書店,所售之圖書中,兒童讀物佔16%,藝文小說、教科書和科技書各佔10%,旅遊書佔6%。 比利時文化藝術事業也很發達,全國共有近500家電影院、140家各種劇院、16個交響樂團、20多個專業舞蹈團體、2121個圖書館、499個博物館和美術館。國內電影生產能力是每年6~7部故事片。此外,還經常舉辦民間藝術節和國際雜技、音樂等演出。 這個國家人口雖不多,但在體育運動方面卻成績卓然。一般人多從事攀岩、滑雪、射擊、拳擊、騎馬、騎自行車、游泳、垂釣、帆船、賽鴿、乒乓球、網球、高爾夫球和足球等運動。最普及的體育項目是足球,係歐洲強隊之一,1986年獲世界杯賽第4名;1983年獲世界自行車錦標賽冠軍。此外,比利時曾舉辦過20多次單項世界錦標賽和20多次歐洲錦標賽,1920年的第7屆奧運會就曾在安特衛普舉辦。自1900年參加奧運會以來,共得到36枚金牌、48枚銀牌和46枚銅牌。 在科研方面,比利時在理論物理、固體物理、生物學、分子生物、化學、醫學、醫藥、電子和空間技術等方面的科學領域上,處於領先地位。全國90%~95%的基礎科研在各高等學府中進行。國內共有科研人員約3.2萬人,其中經濟部門佔60%,高等院校佔30%,政府部門佔9%,全年科研經費約佔國家總預算的3.5%。近百年來,有細菌學家和生理學家博爾德(Jules Bordet)、生物學家海曼斯(Corneille Hey-mans)、生物化學家德迪韋和物理學家普里果金(Hya Prigogine)等,均因有重大發現或研究成果,而獲得國際諾貝爾獎。 華僑和華裔在比利時約有1.5萬人,其中大部分是來自香港、澳門和中南半島的中國難民,持有我國護照的(含雙籍人士)約有600多人。大多數華僑和華裔居住在[[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兩大城市,少數分布在其他各地。絕大多數華僑在比利時開餐廳、雜貨零售業和貿易業;由台灣移民前往比利時的華僑知識水準較高,多從事手工藝品、珠寶玉器、古玩、服飾、電器、食品加工、小型玩具廠、織布廠、旅行社和畫廊等較新的行業。此外,比利時的華僑組織有旅比盧榮光聯誼會、旅比華僑餐館同業公會、台灣鄉親聯誼會、比京華人教會、比利時華人牧靈中心、比荷盧三民主義學術研究會、比利時華僑中心小學,以及魯萬中國同學會等。為了推廣華文教育及便利華僑學習當地語文,比利時僑界辦有中文班及法文班兩種補習教育,但沒有發行中文報紙。 這個國家的人並不富於冒險精神,也沒有濃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每當國家有重大問題發生的時候,都會採取協議的方式來加以解決,很少會用行動來支持他們的爭論,更不會野蠻地訴諸武力。他們認為生活是一種藝術,更確認生活需要知識和謹慎,不一定要追求名利,同時也比較理智。他們的社會基礎,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生活上。國內大家庭很多,到現在為止,三代同堂的現象還是非常普遍。比利時人在死後土葬方式已有減少趨向,相對地,火葬的比率已持續增加,全國火葬的比率為30%左右,[[布魯塞爾]]等大都市則增加至四成,而骨灰撤向大海的作法已愈來愈流行了。 人們生性儉樸,大家都養成儲蓄的風氣,連小學生自幼也把零用錢積蓄起來,大多數學生都備有校方儲蓄銀行的存款簿。這裡一般人在工作方面非常辛苦,而在膳食方面則比較節省,他們大都在早上6時左右喝些咖啡嚼點麵包,中午時分吃一塊冷牛肉或青魚之類當作正餐,下午睡一會兒午覺,到晚上再喝一碗熱湯和吃一塊麵包即可,這種吃法比每日飽餐三頓的人還要健康長壽。 這個國家的農民平日每天在田裡工作,男的穿著木鞋和連衣褲,戴著尖頂帽;女的穿著口袋似的不成樣子的外衣,用手帕裹著頭,看樣子平時也是很隨便的,但是每逢星期假日,人們就會穿很像樣的衣服和鞋帽,在家裡吃過牛肉、或是魚類連同蔬菜的熱騰騰正餐後,就到街上咖啡館坐坐,或是到公園裡玩。咖啡館和公園是比利時人生活的顯著特徵,每個城市或鄉鎮都有公園,往往還備有樂隊。 比利時人追求生活的品質很高,對住家環境選擇更是執著。小住宅頗受人喜歡,但需有小庭院相稱;高樓大廈的公寓住宅多乏人問津。住宅就如搖椅、牛排、報紙、咖啡館和公園一樣,是比利時中產階層理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追求生活品質上,比利時人嚴格區分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這裡是中產階層的天堂,非中產階層的人,常以中產階層的生活為自己努力的目標和理想。於是形成比利時人上下勤勉誠實、人人有理想有抱負的胸襟,這就是比利時人民的道德標準和教育水準高的原因。 這個國家的人民以脾氣溫順、講求實際著稱。他們生來就喜歡熱鬧,思想開放,活潑好動。青年人尤其快樂、活躍,都愛成群湊在一起說說笑笑,或舉行聚會、或舉行化裝遊行等活動。 在比利時,名士家族和一般人分得很清楚。一般家庭的子女受教育僅到高中畢業為止。只有名士家庭子女才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他們畢業後往往擔任經理助理,開始學習經理的業務,公司裡重要的業務,都是由名士職員處理。 比利時人在社交場合上與客人相見時,多以握手為禮。親吻禮也很盛行,很多弗拉芒人見面時,一般都習慣擁抱禮和親吻禮,親吻大多是在兩頰交替輕吻幾下。 男士們相當尊敬女士,無論是行走、乘電梯或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進公共場所,男士要為女士開門;就餐時,男士要徵求女士意見後才入座。 在比利時,即使是已經相當熟識的人,也要以「某某先生」或「某某小姐」相稱,直叫名字僅限於親朋好友之間。在比利時朋友或同行要求改呼他的名字以前,只能用較為正式的稱呼;如已知道對方的職務,最好用頭銜稱呼對方。初次見到年輕婦女時,應稱之為「小姐」,而不可稱之為「夫人」。如果她已婚別人仍稱她「小姐」,她會感到榮幸並欣然予以糾正。如果會見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太太,不管她是否結過婚,都可以稱之為「夫人」,以示敬意。 比利時人時間觀念很強,無論參加什麼樣的約會,遲到會令對方不高興,因此遲到者應主動表示歉意。然而應邀赴約會時也不可過早到達,以提前5分鐘較為適宜。只有在與比利時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時,才能考慮請他(和他的妻子)吃飯。 這個國家的人有注重頭銜的習慣,這與他們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表現出等級觀念。如果人們穿了一套高級衣服赴會,一見面便會受到一番讚美;如果穿著很不經心,或過於隨便,就會容易不受尊重。 鮮花是比利時人喜歡互贈的禮物,應邀到比利時人家中作客時,可先請花店送鮮花到他家中,然後人再抵達。按照習慣,應帶點小禮物送給女主人,如一包糖果或巧克力。當別人送禮物給你時,應馬上打開,表示喜歡。 如果應邀去餐廳吃飯,由於某些菜餚價格昂貴,客人應該在東道主提示的範圍內點菜,以免讓主人受窘。餐廳裡往往有多種套菜可供選擇,東道主會建議某類套菜,這時客人可選擇其中的一套,而不用照菜譜點菜了。 比利時人和其他歐美人士一樣忌諱「13」、「星期五」,認為它們是象徵厄運和災難,因此在比利時「13」這個數字常用「12(B)」或「14(A)」代替。他們也忌諱藍色,認係魔鬼的顏色,所以凡遇不祥之事,他們就用藍色作為標誌。還忌諱墨綠色,會使他們聯想起納粹德國的軍服。 這個國家的人也忌諱他人過問他們的薪資、年齡、婚姻及個人私生活情況,他們認為個人秘密無需他人了解、過問。他們也忌諱菊花,因為它是用於葬禮的,是死亡的象徵。在與比利時人交往中,也要避免談論比利時的宗教、政治問題,以及國內兩種主要語言之間的區別問題。此外,比利時人在飲食上,一般都不吃油膩的菜餚。 無論是在法語區或荷蘭語區,人們都不喜歡衝突而喜歡尋求一致。如果人們想要被他人所肯定和接受,謙虛是必備的條件。在職業的接觸中,低調和簡單的作風常佔優勢;權勢和地位的差別,沒有像法國人那麼明顯。此外,一般比利時人非常重視友誼,一旦你和比利時人交上朋友,友誼會終生不變。 這是一個鼓勵生育的國家,每一個家庭只要有4個以上的孩子,就可以享受一種特權,如減收交通費和各種捐稅等。中等以上家庭,都設有一個別致的陳列室,裡面擺設著許多貴重的古玩、裝飾品和紀念品等,家裡還有講究的家具。比利時古諺說:「走到東、走到西,還是家裡好。」這可以說明一般比利時人家庭觀念的濃厚。
返回到
比利時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