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波蘭 的原始碼
←
波蘭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各大城市風光明媚== 斯凱爾涅納維采(Skierfliesice)是羅茲省的城市,一三六○年首見記載,一四五七年設建制,十六、十七世紀爲主教教區,一七九五年被普魯士佔據。十九世紀先後由德國、俄國、奧地利統治,一九一八年才歸還波蘭。 這個擁有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九分、北緯五十一度五十八分,坐落在波蘭的中部,位於華沙到羅茲的鐵路線上,交通方便,市容整齊,東北至首都華沙七十九公里,西南到省會羅茲五十九公里。現在這個城市的經濟以紡織、農機和電子工業爲主,商業也很發達。 帕比亞尼采(Pabkmice)是羅茲省的城市,在十一世紀時才有人類在此定居,是當地最古老的社區。它的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二十二分、北緯五十一度四十分,是羅茲市西南側的衛星城鎭,也是羅茲工業區第二大的市鎭,位於羅茲至弗羅茨瓦夫的鐵路線上,是個紡織中心,約有八萬名人口。 謝拉茲(Sieradz)是羅茲省的城市,也是波蘭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於一○二五年。這個擁有十二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四十五分,北緯五十一度三十六分,坐落在波蘭的中部,東北至羅茲五十五公里,西南距弗羅茨瓦夫一百六十公里,是弗羅茨瓦夫至華沙重要據點之一。現在城市經濟以紡織機械、農機製造、食品加工等工業爲主。市內有十四世紀巴洛克和洛可可式建築,其中包括多明我會隱修院、集市廣場和皇宮,並設有地區博物館。 彼得庫夫—特雷布納爾斯基(Piotrkow Trybunalski)是羅茲省的城市,分布在斯特拉瓦(Strawa)河上,這裡曾經也是個活躍的政治中心,十五、十六世紀是大將軍駐地,一五七八年至一七九三年是議會及皇家護民官所在地,故現在所見爲一優雅的中世紀城市。十九世紀工業發展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在此設三個集中營。 這個擁有二十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四十一分、北緯五十一度二十四分,坐落在波蘭中部華沙到卡托維茲鐵路線上,東距拉多姆一百一十公里,西北至羅茲四十公里。現爲製造業中心,有一家著名的玻璃廠。舊有的哥德文藝復興式的王室宮殿建成於一五一九年,已設爲地區博物館。有特色的磚砌市立車站建於一八五○年,由華沙至維也納的鐵路經過這裡。其他的古蹟還有城牆廢墟、許多教堂建築、猶太會堂和具歷史的民居等。 貝烏哈圖夫(Beichatow)是波蘭羅茲省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二十三分、北緯五十一度二十二分,地處黑麥和馬鈴薯產區,是波得庫夫-特雷布納爾斯基南方三十公里處的小鎭。經濟以亞麻生產爲主,當地褐煤產量豐富,電力充足,有三萬多名人口。 馬佐夫舍地區托馬舒夫(Tomaszds Mazosiecki)是波蘭中南部羅茲省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一分、北緯五十一度三十二分,瀕臨皮利卡(Pilica)河,西南距彼得庫夫-特雷布納爾斯基、北往馬佐夫舍地區的拉瓦都只有三十公里,西北至羅茲四十公里。有七萬多名人口,是重要的紡織業中心,有波蘭最大的化纖工廠。近郊的斯帕爾斯卡森林中,有國家野牛保護區。市郊的尼畢斯基茲羅德瓦(Niebieskie Zrodla)國家公園,其名字取自含有「藍色噴泉」的意思,因泉水內含有礦物質,因此閃爍著藍色的光輝。 札布熱(Zabrze)是西里西亞省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四十七分、北緯五十度十九分,位於首府卡托維茲西方十多公里,西鄰格利維采,爲重要的工業和文化中心,也是波蘭最古老的礦區居民點之一,現在擁有二十萬多名人口,經濟以採煤、煉焦、金屬製品、化學工程和電力爲主。市內設有醫學院、博物館和大型體育場。 格利維采(Gliwice)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也是中古時期附近一帶市鎭的中心。一二七六年設鎭,一三一二年成爲格利維采公國都城,一七四二年被普魯士侵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歸屬波蘭。這個三十萬多人口的城鎭,位於東經十八度四十分、北緯五十度十七分,坐落在波蘭的南部,瀕臨格利維采河。格利維采運河可連接奧得河、海港什切青及德國、法國水道河運,是波蘭最繁忙的內陸港,也是國內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有好幾條高速公路經此。東距卡托維茲二十多公里,西北至奧波萊三十八公里,南往捷克國境四十公里。現在是國內重工業中心之一,有歐洲第一座鋼鐵廠和煉焦爐,並以鑄造裝飾性鏡件聞名。城區設有綜合技術學院,並以公園和風景聞名。 當地主要的觀光點是中世紀的舊城,有石砌古道、哥德式的萬聖教區教堂(All Saints Parish Church )、新古典派的市政廳、十五世紀的穀倉,以及重建於一九六○年的皮亞斯特宮(Piast Palace)博物館。 亞沃日諾(Jaworzno)位於卡托維茲南側,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在十八世紀的時候,附近地區曾發現豐富的鋅、鉛和煤等礦,因此已成爲上西里西亞東部重要的採煤中心和工業城市,擁有十萬多名居民,對外交通方便。 普什奇納(Pszczyna)也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瀕臨普什奇納河,北面有普什奇納森林(Pszczyhskie Woods),南方有維斯杜拉河水霸保護區,水庫爲西里西亞工業區供水。風光優美,有巴洛克式市政廳、新古典式英國公園。擁有四萬多名人口,是一座歷史古城和文化之鄕,並曾係波蘭皮亞斯特王朝王子和國王的駐地。哥德時期建有宮殿,在巴洛克時又重建,現在內設博物館,展出文藝復興時期至二十世紀的當地文物,尤以土產的精美編織花邊和各種西里西亞民族服裝著名。 雷布尼克(Rybnik)是西里西亞省西南部的城市,一二八二年曾為拉齊布日公園的首都,它的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三十二分、北緯五十度七分,南臨捷克邊界,東界普什奇納,東北距卡托維茲三十公里,北離格利維采二十公里。這個擁有十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它的古爾內•希隆斯克煤田處,有採煤和金屬加工業:城市設有多所職業學校。 棟布羅瓦-古爾尼恰(Dabrowa Gornicza)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一七九六年開始採煤,在十九世紀建立波蘭第一所礦業學校,後來成爲採礦和冶金學的研究中心,一九一六年建市。這個擁有七萬多名人口的礦城,位於卡托維茲東北方二十公里的交通要道上,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十二分、北緯五十度二十分,當地礦區煤層厚約二十四公尺,是全世界最厚的煤層之一;部分煤層現闢爲國家地質保護區。 索斯諾維茨(Sosnowiec)是西里西亞省十八萬多人的城市,它的經緯度位置在東經十九度十分、北緯五十度十八分,瀕臨黑普熱姆沙河,在省會卡托維茲東北十公里的交通要道上,是鐵路交叉點和上西里西亞的工業城鎭,設有許多重工業工廠及鍊煤廠、紡織廠和玻璃廠等。 貝托姆(Bytom)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建於十一世紀博萊斯瓦夫一世統治時代,遺有堅實的古城堡,是上西里西亞煤礦區最古老、最大的工業城市之一。市內所設的上西里西亞(Upper Silesia)博物館,陳列內容豐富,可瞭解整個上西里西亞區的發展情形。十八世紀曾併入德國。自一九四五年後,成爲波蘭重工業中心之一,設有鋼鐵廠和全國最大的銀鑄造廠,有煤、鋅、鉛和銀等開採業。這個擁有近二十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五十八分、北緯五十度二十一分。東南距卡托維茲、西南至格利維采都只有二十多公里。這裡附近有一個面積很大的煤礦區,遺有昔日採礦的情景。對外交通發達,有鐵、公路班車服務。當地市容鼎盛,交通有序,貿易發達,但卻是世界十大污染最嚴重城市之一。 蒂黑(Tychy)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一六二九年後以生產啤酒而聞名,後來建立規模宏大的蒂黑汽車廠。一九五一年開始建設蒂黑新鎭,容納十三萬名職工居住,以緩和古爾內—希隆斯克工業區住屋擁擠的情況。這個擁有十四萬名左右人口的工業城,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五十九分、北緯五十度八分,位於卡托維茲南方十公里、古爾內—希隆斯克工業區南端、別爾斯克—比亞瓦的鐵路線上。市內有一個美麗的大型公園和帕普羅察內斯凱湖。 希隆斯克地區沃濟斯瓦夫(Wodzislaw slaski)是西里西亞省、波蘭西南邊境的城市,十二世紀始見記載,一二五七年設建制,一八七五年由普魯士統治,一九二一年歸還給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工廠被炸燬,戰後重建爲波蘭中南部工業和運輸業中心。這個擁有十萬多名人口的工業城,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二十八分、北緯五十度,地處雷布里茨基亞戈中央煤田地帶,南距波、捷邊界只有十公里。經濟以採煤、煉焦和食品加工爲主,有兩條管道向卡托維茲和內地城市輸送天然氣。 霍|如夫(Chorzow)爲西里西亞省的城市,建於一一三六年,一七九○年成爲西里西亞最早的採煤中心之一,一八六四年設市。擁有二十三萬多名人口,坐落在波蘭南部卡托維茲西北十七公里,地處克拉科夫到弗羅茨瓦夫的鐵路線上,建有西里西亞最大工業企業科斯奇茲科(Ko'sciuszko)鋼鐵廠。市內設有歷史及人種誌博物館。 拉齊布日(Raciborz)是西里西亞省西南部的城鎭,據傳這裡在九世紀時由斯拉夫族首領拉齊布親王所建立,奧波萊公爵又歷經一個世紀的時間來建設,在市集廣場即可見其端倪,除有矮垣圍繞的許多文藝市政廳前有巴洛克式聖母塑像、聖母教堂。附近有哥德式多明尼克教堂,十七世紀重建時,其內加建了一座典雅的巴洛克式禮拜堂。在哥白尼(Chopine)街有昔日的多明我會女修道院,內部有許多十四世紀的壁畫。奧得河市區對岸有一座哥德式城堡,文藝復興時期曾予重建,其中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已予修復。一九四五年後電氣、化工和食品加工等業發展迅速。現有六萬多名人口。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十二分、北緯五十度五分,在奧得河畔,坐落在廣大的奧得河谷中,東至雷布尼克、南面距斯洛伐克國境都不到二十公里,東北往格利維采四十多公里,是工業城鎭和鐵、公路樞紐,鎭內設有地區博物館。 別爾斯克-比亞瓦(Bielsko-Blala)市是西里西亞省擁有三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二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九分,坐落在波蘭中南部的喀爾巴阡山山麓,東北距克拉科夫八十七公里,西南往捷克的國境三十多公里,南爲海拔一千二百五十七公尺的斯克日奇內山,北至卡托維茲六十公里,往西南十來公里即爲美麗的山區度假城什切齊爾克(Szczyrk),這裡有夢幻般山水、瀑布美景,設立了四星級附設賭場的華麗旅館,是別爾斯克—比亞瓦最佳的住宿地。 什切齊爾克東南十公里的烏斯同(Ustron)是波蘭的健康浴(Health Spa)勝地之一,這裡海拔四百多公尺,產生含有鈣、碘、溴化物、鐵鹽的礦泉水和具療效的泥漿,有二千多張治療床的理療院,吸引不少人來此度假、休養。現爲重要的紡織中心和旅遊勝地,市區環境優美,風景如畫。並有鐵、公路與克拉科夫及捷克連接。 布羅茲華夫(Biotzwal)市是一九五○年波蘭新設的城市,也是西里西亞的中心城市、波蘭在柏林會議中重新獲得的一個大工業區但是一直到今天,在德國的地圖上,對於這一塊失去的領土仍然是心有未甘,因此在地圖上仍然將當地所有的地名都標上德國的名稱,並用虛線來描繪柏林會議所決定的國界線。對於這個地方,波蘭人稱爲「取回來的領土」,德國人卻稱爲「已被佔領的領土」。但是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它的確是屬於昔日波蘭王國的領土,即使在後來德國所佔領的幾個世紀期間,這裡的人民仍然保留著波蘭的語言。 在地理位麗上,它位於波蘭境內奧得河支流奈塞河的上游。市區的建築以市場爲中心,周圍錯落著波蘭傳統風格的建築物,其中以聳立突出的大教堂最爲醒目。在這些林立的建築中,有一片平夷的大公園,是納粹德軍所留下的遺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司令官曾命令將當地所有的建築摧毀,以建造一座飛機場,結果這座飛機場後來只是在這個司令官逃走時使用過一次而已。 新松奇(Nowy Sacz)市是小波蘭省的城市,由捷克國王瓦茨拉夫二世(Waclav II)於一二九二年所建立,一三三三年至一三七○年,波蘭卡齊米日國王在位期間成爲地方重鎭,十九世紀、二十世紀這裡是哈西德派猶太教(Hasidic Jewish)中心,這個教派是十二、十三世紀在德國興起的,帶有神秘主義和苦行主義特徵。 這個城市風光明媚,擁有十四萬六千名人口,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四十三分、北緯四十九度三十八分,坐落在波蘭的南部,地處富饒的松台奇卡(Sadecka)谷地,瀕臨杜納耶茨(Dunajec)河,東至克羅斯諾九十三公里,西北至克拉科夫一○四公里,南行三十二公里即爲斯洛伐克的國境。爲附近地區的行政、經濟和文化中心,以壯美的山景著名,擁有許多典型的度假屋,以及許多保護良好的木造希臘正教鄕村教堂,這些教堂多為曾經住在這一帶的韋姆科維(Lemkowie)人所建造的。市區東部還有一個很大的人類公園(Ethnagraphical Park),內有當地代表性的建築物。 數百年來這個城市的原始設計絲毫沒有變更,部分建築物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十五世紀,有曾往文藝復興時期重建過的十六世紀城堡,其附近有昔日法蘭西斯的教堂和修道院。市區主要景點有市集廣場上的市政廳及另一幢十七世紀建築,以及精緻講究的民居等。市區北面有松台奇谷地保護區的羅茲諾夫(Roznowskie)湖,景色如畫,是非常値得觀光的城市。 舊松奇(Stary Sacz)是位於新松奇西南方七十公里的城鎭,始建於十三世紀,與金加(Kinga)女王淵源深遠,她在此爲聖克拉雷(St. Clare)教會建立修女院,受到教宗的賜福。這裡除了有數座教堂建築値得一看外,還有兩百多座古老的邸宅、帶有濃厚的中古氣氛,遊客可搭乘拉濟喬瓦火車,或是沿著波普拉德河兩岸,深入舊松奇的名勝古蹟。這個小城風光明媚,氣候宜人,有各項文化活動,包括在古老教堂裡舉行的古老音樂會;一年一度的古老音樂節(Festival of Old Musicr),使此地成爲著名的休閒度假好去處。 塔爾努夫(Tarnow)是小波蘭省的城市,擁有十六萬多名人口,坐落在東經二十度五十九分、北緯五十度一分波蘭東南部,地處比亞瓦(Bisla)河與杜納耶茨河匯流處,東往熱舒夫、西至克拉科夫都約八十三公里,南到新松奇六十公里。地居前往俄國的貿易要道,在瑞典侵掠之後,匈牙利和西里西亞在十七世紀協助它從赤貧發展起來,成爲一個具有中世紀面貌的工業都市,是克拉科夫到烏克蘭利沃夫鐵路的樞紐。這裡的工業主要以生產化工品和機器爲主,市內設有兩座博物館。 赫扎努夫(Chrzanow)是小波蘭省的城市,位於盛產黑麥、馬鈴薯和多森林的亞沃日諾赫扎努夫區內,是省境中部發達的工礦區之一,也是全國產鋅中心之一,有採煤、煉鋅、食品加工、建築材料和電機等工業。設有地區博物館,全市約有六萬五千多名人口。 廣場中央的文藝復興式市政廳裡,設有一個蒐集豐富的軍事博物館。廣場上林立著十六至十九世紀的建築,有拱門、有騎樓、有雕刻,極具歷史意義,其中包括主教宮及桑古茲科(Sanguszko)宮。 學院(Collegiate)教堂建於十五世紀,十九世紀又曾重修擴大,華麗的內部有壯觀的圓形拱頂、塔爾努夫(Tarnowskis)家族文藝復興式的墓銘、奧斯特羅果爾斯基(Ostrogski)家族巴洛克式紀念碑,有精緻雕刻的十五世紀教士座椅等。 教堂附近三座建築物是主教(Diocesian)博物館,收藏展出大量的聖器,館外像在舊城其他地方一樣,也可以看到城牆遺立。 另外,這裡還有十七世紀的猶太人公墓。附近有一度是修女院的法蘭西斯修道院,內有十六世紀的塑像和雕刻品,教堂內則有裝飾繁複的教士座椅。 克羅斯諾(Krosno)是下卡爾巴阡省九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坐落在波蘭的東南部,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四十七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一分,東與普熱梅希爾相隔一○八公里,西距新松奇九十七公里,北至熱舒夫六十三公里,南方五十公里爲斯洛伐克的國境,是全國最富有、全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波蘭採礦和石油工業中心。所產天然氣不僅爲市內和附近社區提供能源,還輸往華沙、克拉科夫及西里西亞等地。市區還有衆多古老的建築。 塔爾諾布熱格(Tarnobrzeg)是波蘭東南部下卡爾巴阡省的城市,一五九三年設建制,坐落在維斯杜拉河右岸,位於連接華沙和波蘭西南部城市的貿易路線上。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四十一分,北緯五十度三十五分。是一個擁有十六萬多名人口的城市,長期爲製造業和商業重鎭,經濟以食品加工、電子電器、機床製造、五金工具和紡織業等爲主,硫磺礦蘊藏量居世界前矛。 斯卡日斯科—卡緬納(Skarzysko- Kamienna)是西文托克什日省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盆地工業區的採礦業都集中在這裡。擁有五萬多名人口,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五十四分、北緯五十一度七分,位於卡緬納山,西南至首府凯爾采四十公里,是華沙至克拉科夫的鐵路接軌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要的冶金中心。 斯塔拉霍維采(Starachosice)是西文托克什日省中部的城市,也是古波蘭盆地工業區的工業中心,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四分、北緯五十一度四分,瀕臨卡緬納河,位於斯卡日斯科—卡緬納東南方二十公里,地處斯卡日斯科至卡緬納和桑多梅日的鐵路幹線上,交通方便,擁有五萬多名人口,經濟以鐵礦、汽車和機器工業爲主。 奧斯特羅維茨—聖十字山(Ostro wiec Swietokrzyski)是波蘭西文托克什日省的城市,瀕臨卡緬納(Kaminna)河,位於斯塔拉霍維采東南二十八公里、聖十字山正北的波蘭高地上,擁有近六萬名人口,當地經濟以煉鐵工業爲主,工商業活躍,對外交通便利。 貝烏熱茨(Be lzec)是盧布令省東南方、西南距烏克蘭國境三十公里的一個鄕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集中營和滅絕營之一。納粹德國於一九四○年初在此建立第一個波蘭籍猶太人的勞役集中營;同年秋又成立三個集中營,並在周圍建立一些衛星營,可同時容納一萬一千多名犯人,許多犯人在此死於勞累過度、饑餓、疾病和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些集中營於同年十二月解散。一九四二年又在這裡重新建立滅絕營,關押來自波蘭、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等地的猶太人。納粹先是向牢房灌柴油煙以消滅囚徒,同年八月開始使用氫化氰毒氣齊克隆B殺人,這些滅絕營在一九四三年春關閉,但在貝烏熱茨被殺害的人已超過六十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裡只發現一個倖存者。 弗沃德瓦(Wlodawa)是盧布令省東部的城市,也是波蘭東部的邊疆城市,坐落在布格(Bug)河與弗沃德夫卡(Wlodawka)河交匯處高聳的河岸小山上,地處波蘭和立陶宛邊境,並接近白俄羅斯,從十六世紀起就是一個重要的貿易城市。這個中世紀的繁榮城市,風光幽美,在市集廣場上有巴洛克式的市政廳,不遠處有十八世紀的猶太教會堂:著名的還有保羅修道院和其外圓形壯觀、內有巴洛克裝飾的教堂:另外,還有東正教堂和許多十八、十九世紀的精緻民居。 扎莫希奇(Zamosc)是波蘭中南部盧布令省的城市,這裡曾經是波蘭大臣扎莫伊斯基(nhancellor Jan Zamoyski)的莊園,是波蘭少數從一開始就按規劃建設的城市,札莫伊斯基要把這個地方建爲他廣大勢力範圍之都及貿易文化中心,故於一五七八年至一六一六年邀請威尼斯建築師莫朗(Bernard Morand)完成城市規劃。五角形的城區範圍分爲兩部分,東半部是長方形的市區,除一個大型的市集廣場外,還有兩個小廣場,整個城區規規整整,至今仍爲座標方格式城市設計的典範。城的西半部則是包括宮殿及軍械庫在內的住宅區,這個城市建築得非常堅固,哥薩克人與瑞典人曾先後入侵,都被擊退。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三一年間城市曾予重建,一八六六年又遭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遭戰火冼禮,戰後重建,市貌更勝往昔。 這裡有十萬多名人口,曾經是多種民族居的地方,包括有波蘭人、俄羅斯人、猶太人和亞美尼亞人丄巾內古老的東正教教堂、猶太會堂和亞美尼亞聚會所,是最好的見證。 扎莫希奇坐落在波蘭的東南部,經緯度是東經二十三度十五分、北緯五十度四十三分,位處黑海通往北歐和西歐的商路上,同時也是盧布令高地少有的幾個大社區之一。東距烏克蘭國境五十公里,西北距盧布令七十五公里。長期以來是波蘭製造業和商業的重鎭,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近郊發現硫黃礦後,城市發展更加迅速。經濟以食品加工、機床製造和紡織業爲主。這裡也是地區科學文化中心,設有一所扎莫希奇學院。 市內的名勝古蹟有莫朗設計的聖多馬教堂(Collegiate Church of St. Thomas),以及位於市中心著名的古城廣場(Bynek Glowny),廣場上有著名宏偉高塔樓的市政廳,這是一幢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盛期在歐洲非常普及的風格主義(Mannerism)式建築,後來又加蓋階梯。四周的許多邸宅,每幢顔色各異、有美麗裝飾,是昔日亞美尼亞民居,其中之一已設爲博物館。中央市集旁另有鹽市場(Rynek Solny)和水市場(Rynek Wodny)。扎莫伊斯基家族宮殿位於城市的西區,曾經歷多次修建,現在改爲一座有趣的公園。 海烏姆(Chelm)是盧布令省的城市。這個盧塞尼亞人所建的據點,一二三三年設爲鎭,一三六六年併入波蘭。十七世紀在瑞典與哥薩克人爭戰時受損,但十八世紀又恢復繁榮。一七九五年轉屬奧地利,一八一五年歸俄國管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九萬人死於當地兩個德國戰俘營中,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波蘭共和國在此宣告成立。這個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三度三十分、北緯五十一度八分,坐落在波蘭東部盧布令地區的東緣烏赫卡(Uherka)河岸,地處海拔兩百二十一公尺海烏姆山(Chelmska Gora)的白堊山坡上。西距盧布令七十多公里,北至弗沃德瓦五十五公里,南往札莫希奇五十八公里,東至烏克蘭國境僅三十多公里,是鐵路交匯剧和商業中心,生產多種工業,其中水泥年產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 爲了開採白堊礦,早在中世紀時代,便開鑿有狹長通道與深坑。現在此地有一處多層的迷宮,長四十公里,深二十七公尺。礦區對外開放供人參觀,入口處設在普爾茲霍德尼亞街(Ulica Przechodnia)。這個中古城市的山頂上有多幢建築,包括一座大教堂、主教宮殿、修道院和大門,是古城堡的遺蹟。 沃姆札(Lomza)是波德拉謝省的城市,十四世紀首見記載。一四二八年設建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毀壞殆盡,戰後進行了大規模重建,一九七五年曾定爲省會。這個擁有十一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東經二十二度五分、北緯五十三度十一分,位於波蘭東北部,坐落在納雷夫(Narew)河高聳的河岸,它東至比亞韋斯托克八十公里,西南距華沙一百三十公里。這個城市的經濟以食品加工、造紙和紡織業爲主。市區有文化中心、博物館、哥德式拱形圓頂大教堂、文藝復興式墓碑、哥德式釘在十字架上的聖像等。 蘇瓦烏基(Suwalki)市是波德拉謝省的城市,十七世紀時這個當時只有一個小修道院的村莊,因有天主教本篤會的支派卡馬爾多利會(Camaldolhes)從北部的瓦格利(Wigry)來此落腳而發展起來。在十三世紀當條頓騎士征服這裡時,曾殺盡此地原始居民,直到十六、十七世紀,波蘭、立陶宛及盧塞尼亞才又有人移居這一帶。如今是一個中世紀面貌、風光幽美、擁有十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二度五十六分、北緯五十四度六分,位置在波蘭的東北角,市區分布在黑罕恰河兩岸,東部和北部至立陶宛國境都只約四十多公里,西北往俄羅斯也只有四十公里,是波蘭東北重要聯外城市。現在城市經濟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紡織和建材生產爲主。市區新古典主義式的市政廳和建築昂然矗立,聖亞歷山大教堂則是有一雙高塔和門廊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在入門處的聖人塑像保護神,是卡馬爾多利會由瓦格利教堂搬來的古物。柯斯丘什科(Kosciuszko)街有一個地區博物館,保存有十六和十七世紀的宗教文物。 這個城市地處蘇瓦爾(Suwalskei)湖區西南中間位置,全區三百多個湖,最深的是一百零八公尺半的罕恰(Hahca)湖,全屬於國家公園保護區。 市區東郊的維格利(Wigry)湖風景如畫,湖岸半島羅列,其中之一名叫修道院半島,一百年前還是一個小島,曾經是立陶宛王子打獵區,十七世紀波蘭國王將之賜給卡馬爾多利會爲教會財產,教會建了壯麗的修道院、雙塔巴洛克式教堂和其他建築,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皆受損,現已修復,可乘船或坐車直接前往,湖畔紅色的修道院,外圈圍繞著樹林反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十分漂亮。 拉多姆(Radom)市是馬佐夫舍省的城市,一一五四年成爲邊疆居民點始見記載。由於位處兩大商路交叉點,城市發展迅速,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成爲波蘭立法機構的王國議會和地方議會所在地.,一七九五年爲奧地利管轄,一八一五年歸屬俄國,當時這裡也是俄國人支持下無黨派勞工的活動中心。 這個擁有十八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九分、北緯五十一度二十五分,坐落在波蘭中東部,東至盧布令一○七公里,西界彼得庫夫、特雷布納爾斯基,西南與凯爾采相隔八十公里,北距首都華沙一○五公里,好幾條鐵路在此交會,是鐵路樞紐、行政和工業的中心。經濟以紡織、金屬、玻璃、製革、皮草、化工、煙草和食品加工等工業爲主。 這裡中世紀時期的市鎭中心受到妥善的維護,有許多名勝古蹟,其中的聖瓦茨瓦夫教堂(Church of St. Waclaw)就是著名的古蹟,內有不少名貴的聖器文物。當地的露天美術館呈現出不同的建築風格,展出外形互異、大小不同的蜂窩狀房屋。 南郊奧隆斯科(Orohsko)村附近的海姆斯塔特(Heimstau),有座波蘭雕刻中心,原係畫家勃蘭特(Jozef Brandt)的宅第,沿路可見現代波蘭藝術家們的石雕或陶藝品。不遠處席德隆維克(Szydlowiec)的地方宮殿,現在已改爲工具博物館(Instrument Museum),這是波蘭國內唯一展示工具機械的陳列館。 特雷布林卡(Treblinka)是華沙東北方一百公里處馬佐夫舍省一個靠近鐵路的小村莊,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卻設有兩個納國的主要集中營,其中特雷布林卡一號集中營爲小型的勞役營,距離火車站約四公里,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開始使用。特雷布林卡二號集中營較大,但絕對秘密,距離一號集中營約一點六公里,設立於一九四二年七月,用以處決列入「最後解決」名單中的猶太人。 死囚由鐵路貨車運來,轉至二號營後,按性別予以分開,剝去衣服、剝奪其所有物品,驅入名爲「浴室」的建築物,用柴油機經由屋頂管道施放毒氣。這種毒死的任務是驅使數百名烏克蘭人和一千多名猶太男囚執行,從屍體上取下金牙、假牙和其他手飾後,將屍體運往萬人坑,共計有七十三萬一千人遇害;二號集中營於一九四三年十月關閉,一號集中營於一九四四年七月關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關入這裡的囚犯大約只剩下五十名倖存者。 謝德爾采(Siedlce)是馬佐夫舍省的城市,曾係波德拉謝省的省會,一四四八年始見記載,後來成爲貴族的首邑,爲典型的十八世紀城鎭,於十八世紀中葉開始興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在這裡設有五個集中營。擁有十四萬多人口,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二度十八分、北緯五十二度十分,坐落在波蘭東部、華沙到白俄羅斯的布列斯特公路和鐵路線上,西至華沙八十八公里。現爲東南部地區的經濟中心,有食品加工、紡織和玩具等製造工業。 市內有許多具歷史性的地方値得參觀,尤其是市集廣場及公園附近,其中後巴洛克式八角形市政廳,頂上有希臘神話巨人天神阿特拉斯(Atlas)背負地球的塑像。在市政廳對面是巴洛克新古典式的教區教堂和後巴洛克式的神職人員住所。從前的監獄約建於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四年間,現已改爲博物館。 市內豎有很多紀念碑,令來此憑弔的遊客感嘆波蘭多災多難的歷史,也勾起過去無數猶太人遇害的慘痛回憶,以及一九四四年蘇聯軍隊入侵的史實。曾經是十八世紀最漂亮的羅曼第公園內,有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宮殿,還有許多其他建築,如現在是郵政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等。 奧斯特羅文卡(Ostroleka)是馬佐夫舍省的城市,一三七三年設市,十六和十七世紀發展爲手工藝品貿易中心,十九世紀波蘭起義軍曾在此抗擊沙俄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遭嚴重破壞。現有人口十三萬五千多名,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三十四分、北緯五十三度五分,坐落在波蘭的東北部,瀕臨維斯杜拉河支流納雷夫(Narew)河,西北至華沙五十五公里。城市經濟以造紙、纖維素和食品加工業爲主,市內有座十七世紀巴洛克式教堂。 切哈努夫(Ciechanow)市也是馬佐夫舍省的城市。創建於十一世紀,十三世紀爲德國條頓騎士團保護下的基督教社區。擁有十萬多人口,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三十七分、北緯五十二度五十三分,坐落在波蘭北部切哈努夫高原中部,瀕臨弗克拉(Wkra)河的雷迪尼亞水道,處於華沙到格但斯克的鐵路線上。東距奧斯特羅文卡七十公里,東南至華沙一百公里。這裡有肥沃的土地,盛產小麥、黑麥、甜菜和馬鈴薯。在城區的北邊尙有十五世紀馬佐維亞公爵(Mazovian Dukes)所建的城堡遺址,瑞典入侵時期曾重建又受損,現在城堡的部分已設爲博物館。城堡附近有新哥德式市政廳。 普沃茨克(Plock)是馬佐夫舍省西北部的城市,十世紀始有記載,爲馬佐夫舍古老社區,一一三八年博萊斯瓦夫三世將國土分封諸子時,這裡成爲王國中的主要公國。一二三七年建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嚴重破壞。這個擁有十八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四十二分、北緯五十二度三十三分,坐落在波蘭中部、維斯杜拉河高聳的河岸,東南距華沙一百一十三公里,南至羅茲一百零二公里。市區甶於位處鐵路線上,因此交通方便,並有河輪與公路通往波蘭各地。現在城市經濟以煉油、石油化工和塑膠化工爲主,原油靠俄羅斯友誼輸油管提供。 這個北馬佐夫舍地區的首要大城,是一座著名的古城,保留有城堡的廢墟、不同時代風格互異的教堂建築,以及建於一一八○年的波蘭最古老的文法學校,成爲觀光客必到之處。壯觀的大教堂擴建於一九○三年,入口處有著名的十二世紀大門:皇家禮拜堂內,有弗瓦迪斯瓦夫和博萊斯瓦夫兩位波蘭國王及許多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墓碑,因此成爲波蘭人民憑弔的觀光勝地。大教堂旁的主教區博物館,收集了大量做禮拜儀式所用的聖器。馬佐夫舍博物館(Museum of Mazowsze)是觀光客不可錯過的地方,收藏有許多波蘭新藝術的傑作。 普沃茨克市南方四十公里的康斯坦丁努夫(Konstanlynow)地方,設有廣播節目「華沙第一」的傳送塔,高達六百四十六公尺,是全世界最高的塔。郊區謝皮茲(Siepiec)附近有露天博物館和典型馬佐夫舍北部特色的建築。維斯杜拉河右岸的馬徹約維策(Maciejowice),是一七九四年柯斯丘什科將軍領導波蘭軍隊抵抗俄國大軍入侵的戰場。 布熱格(Brzeg)是奧波萊(Opolskie)省的城市,在十四世紀時此地興建城堡,成爲西里西亞的主要居民點,是布熱格公國統治者皮亞斯特家族的發祥地:十六世紀時是西里西亞文藝復興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百分之七十毀損,戰後重建,現在已成爲工業城市。 這個擁有三萬二千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五十度五十一分、北緯十七度二十八分,濱臨奧得河,坐落在弗羅茨瓦夫與奧波萊之間的交通要道上,距兩地各四十多公里,有鐵、公路對外交通。在歷史古蹟方面,有原爲皮亞斯特家族宅第的博物館、十六世紀防禦工事古城牆遺蹟的奧得門(Brama Odrzahska)、文藝復興風格的宮殿、美麗的文藝復興式市政廳和聖米開朗基羅教區教堂等。 瓦烏布日赫(Walbrzych)是下西里西亞(Dolnoslaskie)省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也是下西里西亞第二大城,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十七分、北緯度五十度四十六分,坐落在波蘭的西南部,東距奧波萊一百四十七公里,東北至弗羅茨瓦夫六十八公里,西北往耶萊尼亞古拉五十九公里,南離捷克國境僅三十公里。現爲重要的鐵路樞紐、重工業中心,生產煤炭和化工產品,有冶金和紡織廠。 希維德尼察(Swidnica)是波蘭西南部下西里西亞省典型的工業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三十分、北緯五十度五十一分,位於瓦烏布日赫西南二十公里,弗羅茨瓦夫的西南方四十五公里,西爲卡緬納山,坐落在奧得河支流貝斯奇察(Bystrzica)河岸,是戈爾諾希隆斯克農業區的經濟中心,也是弗羅茨瓦夫—瓦烏布日赫鐵路線的交叉點。 這個擁有六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與省會弗羅茨瓦夫較勁,爭取貿易中心地位的優先權,並向以一流的啤酒和高品質的亞麻產品著稱,一直到十四世紀,均享有與公國同等的地位和特權,後來更成爲軍事堡壘的所在地。當地對外交通方便,有金屬製品、化工、木材、製糖和紡織等工業。 這裡主要的參觀點是市集廣場上的古建築,放眼看去都是擁有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及巴洛克式等古典優雅建築物的正面,其中古老的巴洛克式市政大廳,內設貿易博物館,展出希維德尼察的本土文物和貿易史。 廣場的東邊聳立著聖斯坦尼斯瓦夫(St. Stanislaus)及聖瓦茨瓦夫(St. Wenceslas)哥德式的教堂,擁有一個一百零二公尺的塔樓,內部爲巴洛克式的裝飾,包括華麗高挑的木製祭壇,市民心目中崇敬的保護神、追謚爲聖徒的第一個波蘭人聖斯坦尼斯瓦夫,以及曾爲波希米亞公爵的聖瓦茨瓦夫。 新教和平教堂(Protestant Church of Peace)是規模龐大的十字架形教堂,建在舊墓園原址上,木製建築的天花板和二層樓高、雕刻的走廊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內有大、小古管風琴各一。 克沃茲科(Klodzko)是波蘭西南部下西里西亞省的一座古城市,六至十世紀是波蘭邊疆居民點,公元九八一年曾出現在編年史上,一三二七年被併入波希米亞,後受奧地利和普魯士統治。一九四五年起,此地歸屬波蘭。著名的波蘭最古老文學遺產「弗洛里安詩篇(St Florian Psalter)」,就是在這裡撰寫。這個擁有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坐落在尼薩-克沃茲科(Nysa Klodzka)河岸,風光優美,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三十九分、北緯五十度二十六分,西南至捷克五十公里,東南至捷克六十公里,北距弗羅茨瓦夫一二○公里,是前往捷克的鐵、公路必經之道,也是西南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和著名的旅遊中心,並可通向周圍的休閒度假地。主要工業有木材加工、冶金和紡織。 這裡也有許多地標般的建築値得欣賞,位於市集廣場中央是十九世紀重建的市政府,擁有原始的文藝復興式高塔建築及華麗的柱廊。旁邊有巴洛克式教堂和方濟各會的修道院,膳堂有壯觀的壁畫描繪修道生活的點滴。 位於柯西爾尼(Koscielny)廣場的聖母教堂,是縱深六十二公尺的方形教堂,有壯觀的巴洛克裝飾、華麗的拱形圓頂和裝飾繁複的正門,內部高聳的祭壇是哥德式香柏木雕聖母像,上有裝飾華麗的座蓋,教士講壇側都刻滿聖像,附近的告解室也刻有許多精緻的聖人形像,是値得細細欣賞的古藝術寶藏。教堂前是聖 約翰•勒波莫(St.John Nepomuc)的塑像。 另外有斯拉夫人昔日所建的強固防禦工事、爲奧地利人摧毀的城堡遺趾、普魯士人在兩座山頭所造的堡壘防禦設施及連接外界的地下水渠、數層的儲物架、軍火庫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裡還一度成爲監獄,現在開放供人參觀。 萊格尼察(Leynica)市是下西里西亞省西部的城市,十二世紀時是西里西亞的要塞,一二四八年成爲一個省治侯國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嚴重破壞,戰後蘇聯軍隊曾駐紮在此。這個擁有十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十二分、北緯五十一度十二分,坐落在波蘭西部,卡查瓦(Kaczawa)河和查納水道(Czarna Woda)兩條河匯合處,東與弗羅茨瓦夫相距七十二公里,西南往耶萊尼亞古拉六十八公里。這裡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波蘭最現代化的工業中心之一,有大型煉鋼廠和冶煉廠。傳統行業有金屬加工、紡織和糧食生產等。 市內古市集廣場雖經再整理過,但古意盎然,後巴洛克式市政廳聳立中央,另有八幢文藝復興式的房子。哥德式彼得—保羅教堂,共有九間邊間禮拜堂,其中之一有萊格尼察公爵和他妻子的墳墓,還有許多其他皇室、名人的墓銘;在華麗的北方正門前,立有聖彼得及聖保羅塑像;西邊大門則有十五世紀的聖母及聖嬰塑像:在聖壇內有後文藝復興式雕塑的洗禮盆、巴洛克式的高祭壇,以及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圖誌的文藝復興式教士講壇。 在施佐皮納(Szopena)的包夫瓦(Pawla)街上,有新文藝復興式的市政廳和昔日主教區學校,校門上的冠飾是這個城市的象徵。 在老城的北部是壯碩的磚砌城堡和哥德式的城門塔樓,城堡是昔日公爵的住所。聖約翰教堂原來是哥德式,但在巴洛克時期又從十六世紀開始它就是城堡的教堂,其內埋葬著公爵的家人,皮亞斯特公爵壯麗之墓、眞人大小的雪花石公爵像、波蘭歷史的繪畫,都十分値得參觀。 格沃古夫(Glogow)是下西里西亞省的城市,中世紀波蘭與德國交戰時期這裡是一個關鍵性的地區,一二五三年設鎭。這個擁有十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地處東經十六度六分、北緯五十一度四十分,坐落在波蘭西南,東北距萊什諾四十二公里,西北往綠山城五十公里,是鐵、公路的交通樞紐,有汽車修護、印刷、食品加工、五金、化工、建,材和電機等工業,也是一個鍛銅業中心。 這個城市包括最嚴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共被摧殘過好幾次,但經修復後仍係具中古風貌的古城,有哥德式城堡(現內設博物館)等可資參觀。 科寧(Konin)是波蘭中西部大波蘭省的城市,十三世紀時就是商業中心。一三三一年被條頓騎士團焚燬,復建成紡織業和手工業行會中心市鎭。一七九三年到一八○六年爲普魯士人佔據,一八一五年歸還波蘭,一九二三年設市。這個擁有十二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十六分、北緯五十二度十三分,坐落在波蘭中部,瀕臨瓦爾塔河,處於華沙到波茲南鐵路線上。東南距羅茲一百零九公里,西至波茲南九十九公里,南有卡利什,東北到弗沃茨瓦韋克七十五公里。現有化工、建築材料、電機、煉焦和煉鋁等工業,市內也有很多古建築物。 萊什諾(Leszno)是大波蘭省的城市,它的歷史可上溯至中古時期。十五世紀時,這裡由著名的萊什琴斯基(Leszczyhski)家族建立:十六世紀時,新教摩拉維亞兄弟會在此建立宗教改革中心。現在這個擁有十一萬多名人口的美麗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市民是捷克名學者揚•夸美斯基(Jan Amos Komensky)。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三十五分、北緯五十一度五十一分,坐落在波蘭的西部,大波蘭(Wielkopolska)和希隆斯克(Slask)兩大歷史地區之間,西往綠山城八十四公里,西南是格沃古夫,東北距省會波茲南七十六公里。現爲鐵路樞紐,農業和製造業以及文化、出版中心。 市內可供參觀的有中世紀市集廣場上的市政廳,是一幢宏偉的巴洛克式建築,由義大利建築師龐畢歐•費拉里(Pompeo Ferrari)設計建造;市內華麗的教區教堂也是他的作品。廣場上圍繞著有迷人拱門的古宅。郊區有史特茲濟維治(Strzyzewice)滑翔機場,世界滑翔機冠軍賽曾兩度在此舉行。 格涅茲諾(Gniezno)是大波蘭省的城市、波蘭的第一個國都,有相當悠久歷史,據傳它是由神話中波蘭創國者萊奇(Lech)所建立。八世紀時堅固的防禦工事就已建立,公元九七七年梅什科一世建造了大教堂,在整個世紀中這個城市歷經發展、劫掠和重建。公元一○○○年被指定成立主教轄區,成爲波蘭第一個天主教的大主教教區:一二四○年設爲鎭。在十九世紀初之前,波蘭的君王都在此地的大教堂裡接受加冕,正式登基。當時自西歐至俄羅斯、立陶宛,或由巴爾幹半島至斯堪的納維亞等的歐洲貿易路線都要經過這個城市,因此隨著貿易活動的日趨頻繁,城市更加繁榮。後來克拉科夫及華沙雖然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格涅茲諾仍然是波蘭精神重鎭。十九世紀時此地被普魯士呑併後,愛國組織相繼成立,以抵抗外來統治者的「日耳曼化」政策。一九一九年脫離普魯士的統治,重歸波蘭懷抱。 這個擁有七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七度三十六分、北緯五十二度三十三分,坐落在波茲南至土倫的鐵、公路線上,西南至波茲南四十六公里,北至比得哥什六十八公里,現在是一個貿易中心和食品加工中心。 當地有許多重要文物古蹟,哥德式大教堂的西方正門有一雙高塔,教堂經由民衆捐助有很多的財富,最重要的是羅馬式的銅門,門上的方格內是波蘭第一位殉道者聖阿達爾伯特(St. Adalbert)的塑像,教堂內還有銀製聖骨盆、好多座聖像雕塑、墓銘,以及由十六世紀德國藝術家所雕塑的波蘭政治家、樞機主教奧萊希尼茨基(Zbigniew Olesnicki)的墓碑,是波蘭中世紀早期的藝術傑作。教堂的圖書館也收集了不少具價値的書,包括許多手稿和大教堂所珍藏銀器的說明書。 另外在市集廣場還有方濟各教堂,以及有十四世紀壁畫和聖壇高壇的聖約翰教堂等。 市內的考古學博物館展示這個城市的發展和現在的狀況。 皮瓦(Plla)是大波蘭省的城市,十五世紀始見記載,一五一二年建鎭。這個擁有十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坐落在波蘭西部,東經十六度四十五分、北緯五十三度九分,位於南北方向捷克至波羅的海,以及東西方向柏林到格但斯克的鐵路交匯線上,東距比得哥什八十九公里,南往波茲南一百零六公里。這裡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主要的工業有木材、鐵路修配和馬鈴薯加工等工廠。 大波蘭地區戈茹夫(Gorzow Wielko-polski)是盧布西省的省會,最早由皮亞斯特第一任國王所建立,後來歷經勃蘭登堡、條頓騎士等統治。十四、十五世紀開設集市而發展成商業中心,一六一八年到一六四八年間遭嚴重戰火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成一片廢墟,戰後陸續重建。這個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五度十四分、北緯五十二度四十四分,坐落在波蘭西部瓦爾塔河畔,南至綠山城一百零五公里,西距德、波邊境五十公里。此地工商業繁榮,交通方便。擁有木材加工和食品加工等工業,在地方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 市內哥德式壯觀的大教堂內有大量十五世紀的壁畫,附近有昔日遺留下來防禦性的古城牆,華沙(Warszawska)街上還有博物館展示當地文物和發展史,瓦爾塔河對岸存有十八世紀的穀倉。 綠山城(Zielona Gora)是波蘭西部盧布西省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五度三十分、北緯五十一度五十六分。擁有十二萬多人口,當地盧布斯克區(Ziemia Lubuska)以葡萄園衆多而聞名,風光幽美,偎依著山嶺和森林。有奧得、奧沃博克奧布日察和布布爾等河流貫市區,當地爲沙質土壤,出產黑麥和馬鈴薯,並盛產褐煤礦,採煤業是當地經濟的支柱,也生產紡織品、食品、機床、瓷器、玻璃和水泥等。此地交通便利,市面繁榮。 市區中央有一個小型的市集廣場,四周環立著昔日山形牆的美麗建築和中世紀所建高聳市政廳。克拉維卡(Krawiecka)街接近一個叫做線餓塔(Wieza Glodowa)的地方,是昔日城防工事的部分,遺有磚造拱門的十七世紀房屋。市東南斜坡上的酒公園(Winny Park)是市內葡萄園之一,較高處爲橘園和葡萄農住所,小山上是俯視市景最佳所在。市內的地區博物館展出當地歷史及發展現況,以及釀酒的過程設備。 什切青舊城(Stargard Szczecinski)是西濱海(Zachodniopomorskie)省的城市,十二世紀時始見記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市有百分之七十五建築和古蹟被戰火毀壞。這個擁有七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五度三分、北緯五十三度二十分,濱臨伊納(Ina)河,位於什切青東方二十公里。當地有小型工業,生產鐵路車廂、化妝品、肥皂和農具。市內有許多很好的哥德式建築,其中的聖瑪莉亞教堂建於十五世紀,有三間正廳,室內陽台布置得美輪美奐,細部裝飾也很精緻。市政大廳建於十七世紀,屋頂非常漂亮,內部結構也很講究,在磚牆上有很多玻璃罩著的工藝品,還有不少中世紀雕塑。 位於舊城最外圍的磚牆是十三、十四世紀所遺留下來的古蹟,至今幾乎完好如初,外有壕溝和防禦工事,共有三座哥德式城門,其中一座臨伊納河的叫做哈芬托爾(Hafemor)城門。國際墓園(International Cemetery)位於市區北邊的萊蒙特街(U1 Reymonta),主要埋葬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地的死難者。 聖約翰教堂是一座有九十九公尺高塔的巴西利卡大教堂,建於十五世紀,重建時有漂亮的巴洛克式裝飾,是俯視市景的最佳所在。 希維諾烏伊希切(Swinoujscie)是波蘭西北部西演海省的重城市,一一八一年始見 記載,十九世紀成爲德國工業中心和海軍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毀。這個擁有六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四度十五分、北緯五十三度五十五分,坐落在奧得河口什切青灣湖和波羅的海之間的烏茲納(Uznam)島和沃林(Wolin)島西部,包栝好幾個區、小城市,以及四十多個小島,地處波蘭西北角一隅,島與島之間以渡船聯繫,北部靠海灣的部分與市區之間隔有大片森林,是溫泉度假區,北爲波羅的海波美拉尼亞餺,西與德國交界一百零七公里,南至什切青。 這是一個典型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漁港、貨運港和遊覽地,現在是什切青-希維諾烏伊希切港口聯合體的一部分,專門進出口大量製造品,並有漁業加工廠。昔日的市政廳內並設有漁業博物館,可瞭解當地漁民生態。由這裡的港口出發,定期渡船可前往德國漢堡附近的特拉威摩德(Travemunde)、丹麥的哥本哈根和瑞典東南部的于斯塔(Ystad)。市區西部的美麗沙灘,是歷史悠久著名的水上活動觀光區,還有許多咖啡店、畫廊、度假小木屋、小旅館寄宿,夏季有各種文化活動,其中包括青年學生藝術節(Arts Festival for Academic Youth)在內。 沃林村從八世紀開始就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斯拉夫人聚居地,據斯堪的納維亞的神話傳說,這裡因人們的罪行曾被上帝處罰用洪水淹過。在市集廣場建有十五世紀、重建於十九世紀的聖尼古拉教堂,以及十九世紀豪宅。 科沙林(Koszalin)也是西濱海省的城市,公元十世紀梅什科一世收納此地,後由博萊斯瓦夫命名,一二六六年建市,十四世紀成爲波希米亞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這個擁有二十二萬多名人口的近海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十一分、北緯五十四度十二分。坐落在波蘭西北部,瀕臨傑日切青克(Zierzecinka)河, 北距波羅的海十公里,東至斯武普斯克六十七公里。這座中型的工業城,是沿海度假區的補給站,現在是旅遊勝地和製造業中心,主要工業有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機器製造等。 在參觀景點方面,市中心有建於十四、十五世紀的大教堂,外表古色古香,擁有早期哥德式的門面、哥德式的耶穌釘在十字架和後哥德式的聖人塑像。在河岸的山頭,有昔日的城堡,新古典主義式郡政府所在及禮拜堂,現在是擁有哥德式大門的東正教堂及一座聖像。地方博物館收藏了附近地區搜集到的各種藝術品,値得一遊。 什切齊内克(Szczecinek)也是西濱海省的城市,原爲斯拉夫部族的要塞,一三一○年建鎭,爲德國人的領土。一九三○年代由德國人用鋼筋水泥興建一道波美拉尼亞牆(wal Pomorski),由這裡經瓦韋茲、圖濟諾,再延伸至克雨濟茲,爲大型防禦工程的一部分,直到一九四五年才由波蘭士兵衝破此防線,戰後什切齊內克也歸屬波蘭。 這個擁有四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四十二分、北緯五十三度四十三分,坐落在科沙林東南方五十公里的波美拉尼亞湖區,是周圍地區的商業中心,有鋸木、煙酒和食品加工等工業。當地風景優美,有供划船遊樂的港灣和哥德式聖尼古拉教堂等名勝。 科沃布熱格(Kolobrzeg)是西濱海省的港口城市和氣候舒適的度假勝地,始建於八世紀,是古老的斯拉夫要塞。十世紀時併入波蘭,博萊斯瓦夫國王在此建立主教區,開始獲得發展;十三世紀時成爲重要的商業中心。與許多波蘭其他城市一樣,也曾被勃蘭登堡、普魯士等統治過,一七一○年以溫泉浴而聞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城市百分之九十建築都燬於戰火,戰後獲得重建。這個擁有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五五度三十五分、北緯五十四度十一分,坐落在波蘭的西北部、波羅的海帕爾森塔(Parseta)河的入海口,是一個繁榮的大商業港。東至科沙林四十五公里、西距希維諾烏伊希切一百一十公里,與沃林國家公園近在咫尺。經濟以漁業和旅遊業爲主,現在是著名的療養地。 這裡有許多景點不可錯過,老城的部分有一八三二年建的市政廳,其原建於十四世紀漂亮的哥德式酒窖尙存,旁邊還有十七世紀的谷倉、十四世紀的火葯庫。但最値得一看的是哥德式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VirginMary),內部設計由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的精品布置而成,遊客登上教堂頂端的磚砌尖塔,可將市區及周遭景色盡收眼底。此外,中古的城牆和堡壘,以及泥土砌成的碉堡,都是十七世紀及十九世紀遺留下來的古蹟。市內設於不倫斯維克宮(Brunszwicki Palace)的軍事博物館收藏不少古今兵器、甲胄,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搶救下來的物件。入海口處有漁場、客貨碼頭、城防工事,以及海濱古老的燈塔爲歸帆提供航行的方向,有座紀念碑提醒各社區注意守望相助。 海濱公園各處及東郊小丘後面,錯落著許多度假區,那裡的天然礦泉和泥浴,對健康很有幫助,從十九世紀就成爲熱門的海濱度假地,這裡氣候良好、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有療效的鹽泉泥、趣味多端的遊樂場,加上有六千五百九十八個床位的理療中心和室內、室外鹽療泳池,處處的健康森林步道,所以現在仍是波蘭最大的健康療養地。 斯武普斯克(Slupsk)是波蘭濱海(Pomorskie)省擁有十四萬多名人口的工業城,經緯度位置爲東經十七度二分、北緯五十四度二十七分,坐落在波蘭的北部,瀕臨斯武皮亞(Siupia)河,位於格但斯克到什切青中間的鐵路線上。東與格但斯克相距一百三十四公里,西南至科沙林六十七公里,西北離波羅的海約十五公里。現爲波蘭製造業中心,主要生產出口的傢倶。 在市區位於新、舊城之間,有一個高塔的新哥德式市政廳,以及十五、十六世紀的新門(Nowa Brama)都値得前往參觀。此外,哥德式的聖母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修復,有後文藝復興式教士講壇、哥德式耶穌十字架和墓誌銘等,更不可錯過。 由斯武普斯克北行十五公里,是波蘭北部有名的海邊礦泉浴城烏斯特克(Ustka),這裡斯武皮亞河入口處堤防蜿蜒,設有旅館、度假中心,遊船、遊樂設施齊備,加之舒適的海洋氣候,吸引無數遊客來此觀光、泡溫泉。 貝爾平(Pelpin)是濱海省一個小城,位於特切夫南方不到二十公里,但卻是來到附近必要一訪的地方。這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坐落在古代貿易路線上,從羅馬以前的石器、銅器時代就有人定居在此,但自一二七六年當波美拉尼亞公爵姆什蘇(Mszczuj)蓋了一座修道院及美麗的大教堂後才聞名。這個哥德式大教堂內部裝飾爲巴洛克式,有一個在全歐居第二巨大的文藝復興式高祭壇,兩旁爲巴洛克及洛可可式裝飾,教士講壇爲哥德及文藝復興式,還有許多精美的壁報。修道院附近有主教區博物館,以及收藏許多中世紀手稿、包括古登堡印的聖經在內的圖書館。市內還有十九世紀的主教宮和舒適漂亮的公園。 特切夫(Tczes)也是濱海省的城市,它的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四十八分、北緯五十四度六分,位於維斯杜拉河高聳的河岸,北面距離波羅的海約三十公里,西北至格但斯克三十五公里。這個擁有七萬多名人口的城市,交通方便,爲重要的河港和鐵、公路樞紐。市內有船塢和鐵路修配工場。昔日的城牆現仍可見部分,多明尼克教堂和內有巴洛克裝飾的哥德式教堂尙存。一八五七年建有歐洲早期最大的桁架橋之一,至今留有部分遺蹟。這裡原有的海軍學院,現在已改成維斯杜拉博物館(Museum)。 埃爾布隆格(Elblag)是波蘭北部瓦爾明-馬佐里(Warminsko--Mazurskie)省的城市,其歷史可上溯至九世紀,一二三七年由條頓騎士團建爲城市,一五八○年已成爲東普魯士與英國通商的主要港口,十七世紀更發展爲繁榮的港口都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造成嚴重的破壞,戰後重建呈現新貌。 這個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二十三分、北緯五十四度十分,坐落在波蘭北部,瀕臨埃爾布隆格河,靠近維斯杜拉河的河口三角洲,北距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灣約十公里,地居波蘭北邊酌中央位置,西北至格但斯克六十三公里,東南往奧爾什丁一百公里,是波蘭北部重要的港口和鐵、公路樞紐,以及工商業、文化和觀光的重鎭,經濟以冶金、重型機械製造、煙酒、農業和旅遊業爲主。教育發達,設有格但斯克工業大學分校。 在景點方面,建於一三一九年的市集城門(Brama Targowa)是古代防繁城牆的遺蹟,旁邊的聖母瑪利亞教堂屬於多明尼克會所有,建於十三世紀,現爲藝廊所在。哥德式的聖尼古拉斯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有九十五公尺高的鐘樓,以及哥德、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裝飾。 巴贊塔爾尼亞(Baiantarnia)自然保護區位於市區南郊,下方的德魯諾水庫 (Jezioro Druzno)是各種繁茂植物的生長區,許多鳥類棲息於此,包括蒼魏和天鵝等一百五十多種水鳥在內。 格魯瓊茲(Grudziadz)是波蘭中北部庫亞維—濱海(Kujawsko-Pomorskie)省的城市,十世紀時國王在此曾用心建設爲堅固的防禦工事,作爲發動侵略的基地,但在十二世紀和波蘭許多城市的命運一樣,成爲條頓騎士團的據點,一二九一年建市。一八七九年通鐵路後,經濟發展迅速。這是一個八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四十六分、北緯五十三度二十九分,北往波羅的海一百二十公里,南距土倫六十多公里,西南至比得哥什八十公里,濱臨維斯杜拉河。工業發達,擁有鑄造、木材加工、煙酒、紡織、化工、橡膠和食品等工廠。 市內現在仍有許多昔日輝煌的遺蹟,臨河邊除十八世紀的城堡遺址外,還有部分厚實的城牆和谷倉。耶蘇會教堂內的傢倶上有十八世紀中國風格的裝飾;耶穌會學院內有巴洛克式繪畫和木工裝飾。在水門(Brama Wodna)附近的本篤會女修道院,現在已是人類歷史博物館及波美拉尼亞畫廊,內容豐富。 弗沃茨瓦韋克(Wloclawek)也是庫亞維—濱海省的城市,一二五六年設鎭。一四八九年至一四九一年,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曾在此就學。這個擁有十六萬多名人口的城市,不僅是一個河港,同時也是羅茲、格但斯克的鐵路中心,是附近地區的進口農產品集散地。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五分、北緯五十二度三十九分,坐落在波蘭中部維斯杜拉河西岸,南至羅茲一百二十公里,北往土倫五十三公里。主要工業有化工、造紙、金屬器皿、製陶和食品加工,並且是波蘭纖維製造業中心。昔日這裡是主教駐地,市內擁有十四世紀哥德式大教堂和許多具歷史性的美好建築。大教堂重建於十九世紀。 伊諾弗羅茨瓦夫(Inowroclaw)是庫亞維-濱海省的城市,一一五八年以商業居民點首見記載。擁有十一萬多名人口,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十六分、北緯五十二度四十八分,坐落在波蘭中北部,瀕臨維斯杜拉河,是一座工業城鎭,鐵、公路交通便利。岩鹽產量豐富,佔波蘭食鹽總產量的六分之一,城市的化學工業基礎也以岩鹽爲主。此處從十九世紀起就是著名的鹽浴中心,也是波蘭第一個有這類設施的地方,建有礦泉療養地,有鹽泥療、鹽水療設備,對整形外科、外傷所引起的後遺症,消化系統、心藏疾病和風濕病等都具有療效。 在一個五十公頃的鹽浴公園中,鹽浴療養院共有一千五百四十四個床位,三個大鹽水游泳池,一個醫治理療池及倶樂部、戲院、畫廊等,使這裡成爲理療度假勝地。市內十二世紀建成的最有趣、歷史最久的建築是有三個廳的聖母瑪利亞教堂,用花崗岩石雕刻精緻的羅馬式建築。另外還有十三世紀末兼具哥德式、巴洛克式風格的聖尼古拉斯教堂。 海烏姆諾(Chelmno)是庫亞維-濱海省兩萬多人的城市,位於波蘭西部瓦爾塔河支流的內爾河畔,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二十六分、北緯五十三度二十一分,是納粹德國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建立滅絕營的地方之一,在「最後解決行動」中殺害大多數波蘭籍的猶太人,以及一些吉卜賽人和蘇聯戰俘,估計總數多達十七萬至三十六萬人之間。滅絕營置有不少大型貨車,被加以巧妙的僞裝,車上掛著「開往浴室」的牌子,被害者送入「浴室」後即被毒煙窒息而死,屍體則送往附近森林中的萬人塚:一九四二年後,屍體改運往新建的焚屍場,並以擁有「高效的」屍骨粉碎機出名。從一九四四年八月到一九四五年一月納粹德國敗亡的前夕,黨衛軍焚燬並消滅一切設施,且力圖對知情的犯人殺人滅口,以免罪行敗露。戰後當地只發現兩個倖存的猶太人。
返回到
波蘭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