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伊朗 的原始碼
←
伊朗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蒙古人入侵== 曾經橫掃中亞和西亞的蒙古,也曾經是波斯的統治者。1220~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滅花刺子模(Khorazm)王朝,侵入波斯,並佔領了一些地方。當時蒙古大軍把波斯北部對農業非常重要的地下灌溉水道,加以全部澈底破壞,至今仍深深地影響到伊朗乾燥地區的農業。1253年,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Hüligü)受蒙古大汗蒙哥的派遣,率10多萬大軍越過阿姆河,佔領波斯全境,建立伊爾汗國,成為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定都大不里士,其版圖東起阿姆河、南抵阿拉伯海、西瀕地中海、北達高加索。建國初期由於橫征暴斂,而使波斯面臨經濟危機。 波斯的高度文明和伊斯蘭教,對蒙古征服者產生了融合的影響,使他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波斯化,不但說波斯語,人們也皈依伊斯蘭教。1295年繼任汗位的馬哈茂德‧合贊汗定都大不里士,並和中國元朝政府斷絕關係。為了恢復經濟,他調整稅制,制定統一的度量衡和貨幣制度,鼓勵生產,開發水利,獎勵學術。還奉伊斯蘭教為國教,自稱為蘇丹,並頒令全體軍中將士改奉伊斯蘭教,他本人成為伊斯蘭教遜尼派信徒,企圖在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搞折衷。在他統治時期,還實施一項制度改革,改變了旭烈兀時期蒙古傳統的封建軍事制。新建立的采邑制為封建繼承佔有制,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這種制度為後來的地方割據、削弱中央勢力開了方便之門。 1304年,合贊蘇丹逝世,由胞弟完者都繼位,他於1310年改信什葉派,因而引起內亂。1316年完者都蘇丹去世,伊爾汗王朝出現內部紛爭,陷於分裂。1317年,完者都之子艾卜‧賽義德繼位,改信遜尼派,才算免除戰禍。1335年,艾卜‧賽義德死後無嗣,王朝分裂。 曾任西察合台汗國大臣的帖木兒(Timurid),於1370年滅西察合台汗國,以撒馬爾罕(Samarka-nd)為都城,建立了帖木兒汗國。1380年入侵波斯,此後又征服了阿富汗、南高加索、兩河流域、北印度和小亞細亞等地,波斯也成為帖木兒汗的領地。1405年帖木爾去世,其子沙阿‧魯赫繼位,遷都赫拉特。當時帖木兒帝國繁榮強盛,撒馬爾罕和赫拉特都曾成為遠近聞名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帖木兒汗國當時對中國的明朝和印度,都保有名義上的宗主權,曾派遣百餘人的代表團訪問中國,當時隨團作家曾寫了「沙阿‧魯赫遣使中國記」。1447年,沙阿‧魯赫死後不久,王朝發生內訌,國勢漸衰,帖木兒帝國分裂為兩國,分別以赫拉特和撒馬爾罕為權力中心,領土也萎縮到波斯東部呼羅珊一帶。1449年後,土庫曼游牧部落在波斯西部建立了黑羊王朝,但在1468年,另一批游牧部落的一些貴族,在烏尊‧哈桑的領導下,建立起白羊王朝,定都大不里士,且吞併了黑羊王朝。 伊斯梅爾一世(Ismail I)是伊朗薩非王朝(Safavid Dynasty)的締造者,他14歲時便成為什葉派宗教領袖,並領導薩非宗教改革運動。他依靠突厥游牧部落的武力,很快地在伊朗西北部建立了武裝根據地。1501年,他佔領了阿塞拜疆,1502年5月自立為王,創立薩非王朝,定都大不里士。在此期間,又戰勝了白羊王朝,迫使白羊王朝末代君主穆拉德退守巴格達。在此後的10年間,伊斯梅爾一世率軍轉戰各地,佔領了波斯全境,並於1508年滅白羊王朝,吞併了伊拉克的巴格達和摩蘇爾省。又鑑於波斯大多數穆斯林信奉什葉派,他就定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藉此來鞏固薩非家族的政權。 1510年,伊斯梅爾一世出兵征討改信遜尼派的烏茲別克部落,在木鹿城附近的戰鬥中,他巧妙地運用伏兵,以1.7萬名波斯軍隊打敗了2.8萬名烏茲別克軍隊。1514年,當土耳其人侵入波斯西北部時,他從中亞的前線趕回,雙方軍隊在波斯西北部的查爾迪蘭發生激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以12萬的優勢兵力,擊敗他的7萬軍隊,佔領了庫爾德斯坦和亞美尼亞西部,並曾一度佔領大不里士。後來由於土耳其內部發生兵變,不得不收兵回國。這給伊斯梅爾一世以恢復力量的時間,並得以收復大不里士。此後多年中,兩國不斷發生邊界衝突。 1524年5月23日,伊斯梅爾一世病逝。在1534年、1548年和1553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軍隊又多次入侵波斯,奪取波斯西部大片土地。1555年雙方議和,土耳其佔有兩河流域,阿塞拜疆歸屬波斯,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但波斯與土耳其之間的爭奪戰並沒有就此結束,斷斷續續的戰爭延續達百年之久。 1587年10月阿巴斯一世(Abbas I)登基時,薩非王朝已處於內外交困中,但他勵精圖治,進行一系列改革,使國內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大增;與此同時,土耳其和烏茲別克對波斯的威脅也在不斷增強。阿拔斯一世是大智大勇的君主,為了遏制烏茲別克人的威脅,他無法同時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乃對土耳其做了很大的讓步,以便騰出手來進攻烏茲別克。根據1590年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規定,薩非王朝將喬治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和魯利斯坦的部分土地,割讓給土耳其,薩非王朝並遷都伊斯法罕。儘管如此,他有10年時間未能向烏茲別克發起重大的軍事進攻,反而被迫將更多的土地割讓給烏茲別克人和印度的莫臥兒王朝。在這段時間內,他對內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緩和人民的不滿和民族之間的矛盾,並重視發展經濟。同時對軍隊也進行改革,建立了主要由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和切爾克斯人所組成的新常備正規軍,並從歐洲購買了槍砲,聘請外國軍事教官,使波斯軍事實力大增。 在東部,波斯軍隊於1598年大舉進攻烏茲別克,重新控制了呼羅珊;並長驅直入阿富汗,佔領了坎大哈,直至巴爾赫(Balkh);還將首都由加茲溫遷往伊斯法罕,以便和歐洲建立直接的貿易往來。他也在伊斯法罕修建了許多寺院、宮殿、旅店、公共浴場、林蔭大道和廣場,使伊斯法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另外,他也在裏海沿岸修築了著名的石路,歐洲各國的使節、商人、傳教士和冒險家等,紛紛來到伊斯法罕。 1603年,阿巴斯一世乘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內部混亂之際,向土耳基宣戰,在幾年內收復了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喬治亞東部、魯利斯坦、巴庫和巴格達等地,特別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聖地卡爾巴拉(Karbalā)和納傑夫(Najaf)也落入薩非王朝手中。根據1613年和土耳其簽訂的和約規定,波斯軍隊佔領的所有地方,都劃歸波斯版圖。1622年,波斯軍隊打敗了印度莫臥兒帝國,佔領阿富汗。同年在英國艦隊的協助下,波斯軍隊將葡萄牙人逐出波斯灣的荷姆茲島。由於阿巴斯一世的勵精圖治,遂使波斯步入強國之列;也使薩非王朝進入全盛期。 1629年阿巴斯一世駕崩,由其孫沙菲一世(Safi I)繼位,土耳其和烏茲別克諸汗重啟戰端,使波斯軍隊窮於應付。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穆拉德四世(Murad IV)派遣大軍向波斯進攻,重佔埃里溫(Yerevan)和大不里士,以及兩河流域的巴格達。沙菲一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君士坦丁堡停戰協議」,承認巴格達和兩河流域係土耳其領土。 1642年,王儲阿巴斯二世繼位,他雖然也努力對外擴張,不斷東征西伐,但再也無法恢復阿巴斯一世的強盛,這主要是受國內不安定的影響。當時國內廣大人民,特別是被征服地區的各族人民,因不堪忍受苛捐雜稅的負擔,以及征兵雜役的壓迫,乃經常爆發反政府的抗爭。1722年,阿富汗吉爾札部落的首領率數萬名部落武裝,向薩非王朝發動進攻,在離伊斯法罕25公里的古爾納巴德擊潰波斯軍隊,包圍伊斯法罕,薩非王朝侯賽因一世(Hus-ayn I)國王被迫投降,王朝中斷。 侯賽因國王之子達赫馬斯普,在伊斯法罕被吉爾札部落包圍時潛逃波斯北部,自立為波斯王,糾集波斯軍隊抗擊阿富汗侵略者,使反對阿富汗人的力量逐漸聚集在一起,這時有位土庫曼亞浦沙爾部落英勇善謀的首領納迪爾(Nadir)也帶領親兵前來助戰,他在對抗阿富汗侵略軍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後來成為波斯軍的統帥。這時波斯軍的力量大增,在戰場上屢戰屢勝。1726年12月,阿富汗入侵者戰敗投降。1728年納迪爾收復了呼羅珊,1729年光復了伊斯法罕,因此聲望大增。同年11月,達赫馬斯普返回伊斯法罕,正式登上薩非王朝的王位,但大權已旁落,國王成了納迪爾的傀儡。 1730年,納迪爾擊敗土耳其入侵軍隊,佔領了原波斯失地喬治亞、亞美尼亞、達格斯坦和兩河流域,還佔領了波斯境內的阿塞拜疆、庫爾德斯坦、哈馬丹、克爾曼沙阿等地區,波斯軍隊也攻佔了大不里士。1731年,納迪爾又征服了阿富汗的叛變。這時,達赫馬斯普國王突然宣布親征土耳其,其目的是企圖以戰功去抑制納迪爾的威望。但事與願違,結果是波斯軍隊慘敗,失去了大片領土,他自己也差一點被俘,乃被迫與土耳其簽訂了城下之盟,將阿拉克斯河以北領土完全割讓給土耳其。納迪爾宣布不承認屈辱的和約,並斥責達赫馬斯普國王的魯莽冒險和喪權辱國的行為。1732年8月,納迪爾宣布廢黜達赫馬斯普的王位,擁立出生僅8個月的阿巴斯‧米爾扎王子繼承王位,號稱阿巴斯三世,由納迪爾親自攝政。 同年年底,納迪爾率軍進攻土耳其,收復了大片領土,並攻入土耳其境內,迫使土耳其歸還前所佔領的全部波斯領土;同時俄國政府也宣布放棄過去由波斯割讓給俄國的土地。1736年1月,納迪爾召集貴族、大臣、酋長等兩萬人參加國事會議,由他的親軍包圍會場,並當場處死一名反對者,與會者只好一致表示「願意」擁戴納迪爾為國王,並同意廢除什葉派的國教地位。 納迪爾在軍事上最輝煌的勝利,莫過於1739年的遠征印度,大敗莫臥兒帝國並佔領德里,使不少印度王侯對他俯首稱臣,還掠奪大量莫臥兒帝國的珠寶財物,並迫使莫臥兒王朝將印度以西全部領土割讓給波斯。他在位期間,購買了英國軍艦,建立起強大的海軍,並由各部落的軍隊組成龐大的陸軍,佔領巴林島,征服了阿富汗,使王朝再度得到統一。由於納迪爾只愛打仗不愛治國的性格,窮兵黷武的結果,使得國內民不聊生,致使反對者日增;他那「逆我者亡」的肆意濫殺也和很多人結怨。1747年6月,他在呼羅珊城下軍營中被人刺殺,波斯政局陷入混亂中,各部落首領又分裂了波斯,這個短命政權致被桑德王朝所滅。 在納迪爾被刺身亡後,出身微賤的將領卡里姆汗‧桑德(Kar-im Khān Zand)擁立伊斯梅爾三世為薩非國王,因伊斯梅爾三世年幼,乃由他擔任攝政王。1750年,卡里姆汗創立了桑德王朝(Zand Dynasty)。1760年他打敗了所有敵手,除了呼羅珊外,重新統一了整個波斯。在他統治的30年間,使波斯從過去40年的戰禍中恢復過來,並以設拉子為京城,興修許多漂亮的建築物。他還改革了財政制度,減輕農民負擔,對外則採取開放政策,1763年批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波斯灣港口北岸布什爾建立貿易站。為了推行他的發展貿易政策,1775~1776年又出兵佔領了波斯灣頂端的巴士拉港口。 卡里姆汗在位時,非常注意卡札爾人的力量,曾將卡札爾酋長之子阿迦‧穆罕默德‧卡札爾(Agha Muhammad Khan Qajar)拘禁在設拉子作為人質達15年之久。1779年卡里姆汗病逝,卡扎爾則潛逃回鄉,經過多次血戰,打敗所有對手,成為卡札爾部落的新首領。 老王卡里姆汗逝世後,其子哲耳法爾汗繼位,派其子盧特夫‧阿里‧桑德(Lotf Ali Zand)統率在拉雷斯坦省和克爾曼省的軍隊。1789年哲耳法爾汗駕崩,盧特夫趕回京城設拉子時,已有一個競爭者自立為王,他殺死對手後由自己出任國王。在位4年間,曾數度興兵討伐擁有優勢兵力的卡札爾,但都無功而返,反而被卡札爾佔領了馬贊德朗、亞斯特拉和吉朗地區。 1791年,桑德王朝設拉子總督反叛,將首都獻給前來圍攻的卡札爾軍隊。1794年,卡札爾率軍圍攻克爾曼,遇到頑強的抵抗,4個月後城破,盧特夫企圖突圍逃跑,但被生擒,被用酷刑活活折磨至死,桑德王朝遂告滅亡。卡札爾還下令對克爾曼城大加燒殺掠奪,將當地婦女發給軍人為奴,又下令挖去兩萬名居民的眼珠,對不肯歸順的前朝官吏採取非常殘酷的懲罰,殺其家族,還沒收一切財產和土地。在攻佔喬治亞首府提比里西(Tbilisi)時,就屠殺了數千人,俘虜1萬多名居民,並焚燒全城。1796年,卡札爾正式加冕為波斯國王,建立了卡札爾王朝(Qajar Dynasty),將首都由設拉子遷至德黑蘭,並使德黑蘭從一個小鄉村發展成擁有兩萬人口的城市,同時將什葉派定為國教。 卡札爾雖然統一了波斯,但是他的暴行卻令人髮指。1797年6月一個晚上,在他第二次遠征喬治亞時,被他的兩名僕人所刺殺,由法塔赫‧阿里‧沙阿(Fath Ali Shāh)繼位。在以後的一個世紀內,波斯的歷史發生很大的變化,開始由中世紀進入近代時期,波斯的國力也不斷衰退,領土也因被鄰國逐漸攫取而日益縮小,特別是隨著歐洲列強勢力的侵入,使波斯逐漸淪為半殖民地,英、俄、法、德等西方列強都想瓜分波斯。 1801年,俄國併吞了喬治亞,波斯為了保持對喬治亞和高加索的宗主權而對俄國交戰。1812年波斯戰敗,乃於次年被迫和俄國簽訂了「古利斯坦和約」,同意放棄對喬治亞的主權要求,並把阿塞拜疆和巴庫割讓給俄國。到了1826年為了要廢除「古利斯坦和約」,波斯又和俄國發生戰爭,但是又告戰敗。1927年2月,俄國攻佔大不里士,並直接威脅德黑蘭,波斯只好再和俄國簽訂「土庫曼和約」,割讓高加索和亞美尼亞。1834年法塔赫阿里王逝世,由穆罕默德‧沙阿繼位,波斯局勢仍然動蕩不安。 1844年,波斯人民掀起反對封建王朝的世俗統治,以及外國侵略者壓迫的起義,因為參加者都是以巴布(Bob)教徒為主,所以又被稱為巴布教起義。教主為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Sayyid‧Ali Muhammad),他自稱為「巴布」(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是「信仰之門」的意思)。宣稱新救世主將要降臨人間,將在人間建立公平與幸福的新制度,主張神權主義,反對世俗王權,要推翻封建王朝統治,驅逐所有外國侵略者。1847年,巴布教主被捕下獄,但入教的人反而越來越多。 1848年9月,波斯國王穆罕默德‧沙阿去世,由其子納賽爾‧丁(Naser od-Din)繼位,國內發生嚴重騷亂,各地相繼揭竿而起,發動起義,納賽爾‧丁在首相米爾扎‧塔吉‧汗(Mirza Taqi Khān)的幫助下,終於在1850年處死巴布,並於1852年將各地起義鎮壓下去。此後,國王納賽爾‧丁在首相塔吉‧汗的影響下,大力整頓軍隊,減輕農民負擔,積極整頓財政、加強中央集權,重視教育發展,鼓勵對外貿易,限制歐洲列強特權,開辦郵政和電報,出版了波斯第一家報紙,修築公路。這一連串改革措施,使波斯出現中興跡象,國王還要他兼任武裝力量總司令,並將王妹嫁給他,國力因此展露欣欣向榮景象。 因為塔吉‧汗的改革,觸犯了王室貴族、地方長官、諸汗王、中高級軍政官員、宗教界和歐洲列強的利益,於是他們結成一伙陷害忠良,散布謠言說塔吉‧汗陰謀推翻國王。1851年11月,國王解除了塔吉‧汗的首相和武裝力量總司令的職務,將他流放到卡香,並於1852年1月加以處死。使波斯一度中興的局面迅速消失,也失去了最後一次振興的機會,國勢又告日漸衰落。 早在19世紀初,英國就開始對波斯進行貿易滲透。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企圖侵服波斯和阿富汗。1856年,波斯攻佔和阿富汗間有爭議的領土赫拉特。同年11月,英國以此為藉口對波斯宣戰,出兵赫拉特,在波斯灣登陸。1857年4月,英軍攻佔阿瓦士城後,因波斯軍隊英勇反擊及印度爆發了大起義,英軍乃撤出波斯,波斯軍隊也撤出赫拉特,雙方在「巴黎和約」中,規定波斯放棄對赫拉特的主權要求。 由於卡札爾王朝時常出讓專賣權供宮廷揮霍,1890年波斯境內掀起一場反對菸草專賣的人民運動,並得到一些宗教人士的支持,再加上近百年的歐洲列強欺凌,使國家主義運動開始抬頭,納賽爾‧丁日益不得人心。1896年5月1日,納賽爾‧丁在德黑蘭遇刺身亡,由其子穆宰費爾丁‧沙阿(Muzaffardin Shān)繼位。他在作王儲的35年中,一向追求聲色犬馬,不問國事,所以登基後對朝政一竅不通。當波斯正面臨財政危機時,他為了彌補赤字而向俄國借款,因此極不得民心,且於獲得貸款後,利用這些錢作數次豪華的歐洲旅行,並與歐洲女人打得火熱,更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1895年12月,德黑蘭和大不里士等地的工農群眾,紛紛成立民主組織和志願軍,要求召開國會、頒布憲法,實行君主立憲,要求用憲法來限制國王的行動。1906年10月,國王被迫召開眾議院,於同年12月批准了一部比利時模式的憲法。 1907年,英俄兩國趁波斯政局動蕩不安之際,經過秘密協商,簽訂了瓜分波斯勢力範圍的協議,波斯西北部劃歸為俄國勢力範圍,東南部由英國控制,只留下中部一小塊為中立區,作為卡札爾王朝的「食邑」。這項秘密協議被揭露後,引起波斯人民的憤怒,全國各地爆發了反帝反殖民的示威遊行,議會也通過拒絕承認英、俄瓜分波斯的協議。 英、俄準備干預波斯政局的行動,鼓舞了波斯當權派鎮壓立憲派的信心。同年1月,國王穆宰費爾丁‧沙阿病故,由皇太子穆罕默德‧阿里(Mohammed Ali)繼位,即召回保皇派的前首相阿塔別克‧阿扎姆回國組閣,他原係人民要求永不重用的政客。國王對他的重新任命,激起人民的譴責。同年8月31日,阿扎姆被刺身亡,國王急忙召集忠於王朝的軍隊進京,德黑蘭的立憲派人士也動員武裝,立即佔據議會和附近的清真寺,誓死保衛憲政和議會,外省的立憲派武力也趕赴德黑蘭,使立憲派的革命力量大增,全國各地也以大罷工作為響應,國王被迫讓步,並信誓旦旦地表示將遵守憲法。 1908年2月15日,謀刺國王的計劃失敗。同年5月,立憲派要求解除掌握實權的6名保皇派大臣的職務,國王則未予答覆。同年6月初,國王在俄國哥薩克旅的掩護下逃出德黑蘭,居住到郊外的包格王宮,準備鎮壓立憲派。同月22日,國王任命哥薩克旅長利亞霍夫為德黑蘭省長,他立即宣布德黑蘭戒嚴,次日早晨就砲轟議會,逮捕並屠殺立憲派成員,並以國王指派的國務代表會議替代議會。立憲派中心立即轉移到大不里士,並與國王武力展開巷戰,在大多數市民支持下,將國王部隊趕出大不里士。隨後,立憲派武裝向四周發動進攻,佔領了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地區,並得到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支持,向它秘密提供武器和彈藥。 立憲派在大不里士建立政權後,對國內各地的革命運動有很大的影響,很多地方的人民不再服從國王的命令,拒絕繳納賦稅和勞役。1909年4月,國王調集軍隊圍攻大不里士,立憲派把居民武裝起來,與政府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部分政府軍士兵和下級軍官還向人民武裝投降。大不里士人民武裝擊退了政府軍的進攻,還先後佔領了南部的伊斯法罕、布什爾、班達和阿巴斯等地,卡札爾王朝岌岌可危。 英軍害怕波斯的人民革命影響到印度殖民地,俄國沙皇也怕激起俄國內部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乃決定干預波斯政局,英軍從波斯灣登陸,佔領了布什爾、倫格和賈斯克等城市,逮捕波斯立憲黨派人士。俄軍也於同月25日從北部入侵波斯,但始終未能攻下大不里士。同年7月初,立憲派武力攻克德黑蘭,推翻君主政權,並召開第二屆議會,阿里國王逃亡俄國。1911年11月俄軍從北部入侵,最後攻下大不里士,大肆屠殺,奸淫擄掠,無所不為。1911年12月,保皇派復辟勢力的武裝在德黑蘭發動政變,立憲派的人民革命以失敗告終。 1914年7月12日,年滿18歲的艾哈邁德‧沙(Ahmed Shāh),正式加冕成為卡札爾王朝的新國王。同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波斯政府立即宣布嚴守中立,意欲乘歐洲列強忙於戰爭之際,逐漸擺脫外國勢力的控制。但是國土卻被英、俄、德、土等四國分佔,並造成經濟上的紊亂。1917年,俄國國內發生革命,俄軍退出波斯,英國勢力就獨佔這個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召開和會,英國極力否決波斯參加巴黎和會的資格,使卡札爾王朝企圖恢復版圖的希望破滅,而英國想把整個波斯併為它的保護國陰謀,也未獲得成功。 1920年4月,英國支持的沙俄將領鄧尼金(Denikin)指揮的白衛軍,被紅軍擊潰後,撤退到波斯境內,紅軍追入波斯,消滅了白衛軍,在紅軍所及的地區傳播共產主義,因此在波斯境內有些地方也建立了蘇維埃式地方政權。在同一時間內,大不里士爆發了反對卡札爾王朝的起義,宣布阿塞拜疆為自由邦,成立了民族政府。同年6月,以庫切克‧汗(Kuchik Khān)為首的森林游擊隊佔領了吉蘭省會拉什特等地,並於同月5日宣布成立吉蘭蘇維埃共和國,組織臨時革命政府,提出驅逐英國侵略者,推翻王室政權。同年7月,呼羅珊也爆發了由穆罕默德‧達吉汗所領導的反對王朝統治的起義,要求實行自治。波斯正義黨也在安扎利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並且正式改稱為波斯共產黨,黨魁哈伊達‧汗(Hayadar Khān)決定與庫切克‧汗結成統一戰線。後因庫切克‧汗反對土地改革,被共產黨排擠出臨時革命政府。1921年9月,庫切克‧汗依靠森林游擊隊的力量奪回權力,哈伊達‧汗被殺。
返回到
伊朗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