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挪威 的原始碼
←
挪威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被丹麥統治300年== 1523年,日德蘭貴族發動武裝叛亂,廢黜了克里斯蒂安二世,擁立他的弟弟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為丹麥國王,翌年又被立為挪威國王。1531年,流亡在外的克里斯蒂安二世組建了一支艦隊,興兵重入挪威,並開始圍攻[[奧斯陸]]附近的阿克什胡斯城堡。翌年,他被腓特烈一世軍隊誘捕,後來死於獄中。1533年4月10日,腓特烈一世駕崩。 1534年,克里斯蒂安三世成為丹麥和挪威的新國王。當時挪威人口稀少,城鎮不多,而且挪威人對任何事情都難以取得一致的意見,結果這個國家分成一些各自獨立的農村居住地。1536年,克里斯蒂安三世公布新憲法,規定挪威永遠隸屬於丹麥,並且取消挪威王國的地位,把它作為丹麥的一個省來統治。這一做法無疑嚴重違反了雙方聯盟的條款,但挪威人太軟弱了,甚至不能有力地提出抗議。在此後長達3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裡,挪威完全隸屬於丹麥,它的自主權僅限於極少的古老傳統和地方性習俗的延續,其餘幾乎完全聽命於外人。這一期間,挪威經濟活動也受到丹麥的控制。漢薩同盟在挪威的經濟活動衰退以後,挪威又重新加強與荷蘭及英國之間的經濟聯繫。 一般說來,丹麥的歷代國王,除了侵略瑞典和領土保衛戰外,幾乎沒有關心過挪威。儘管挪威各谷地有許多定居下來的貴族地主,捕魚業也非常發達,森林資源豐富,但這些仍不足以使挪威富裕起來。1577年,克里斯蒂安四世就國王位。1611~1613年,丹麥和瑞典為了爭奪挪威北部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控制權而引發了「卡爾馬戰爭」(Kalmar War)。蘇格蘭派出雇傭兵和瑞典軍隊共同對付丹麥軍隊,有800名蘇格蘭雇傭兵在莫尼科芬(Monni-chhofen)上校的帶領下,侵入挪威,進行大肆劫掠和燒殺。挪威農民奮起反擊,他們在居德布蘭河谷(Gudbrandsdalen)的克林根(Kringen)地區設下埋伏圈,成功地伏擊了蘇格蘭僱傭軍。戰鬥結束後,蘇格蘭人只有18名倖存,其中的3名軍官被押送到哥本哈根,另外15人則分配給居德布蘭河谷的農民作奴隸。他們之中有一個人因開口評論這次戰鬥,而被他的主人活活打死,還有兩名蘇格蘭人一到農作物收穫完畢後,也被主人活活打死,因為他們的主人認為沒有必要維持他們度過整個冬天。 1616年,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奧斯陸]]召開最後一次「身分制議會」,剝奪了丹麥貴族原有的國王選舉權,制訂新的王位繼承法,確立了王位世襲制度。同時也因此使挪威長期置於丹麥國王的統治下。1643年12月,瑞典人在尼德蘭的協助下進攻丹麥。次年1月底,日德蘭地區已落入瑞典人手中,克里斯蒂安四世親自率兵禦敵,一度封鎖了瑞典船隻的通路,但在科爾貝克(Kolberg)錨地海面的海戰中,克里斯蒂安四世一隻眼睛受傷失明。1645年8月,克里斯蒂安四世被迫簽署「布勒姆塞布羅條約」,割讓大片領地給瑞典,其中包括挪威的海里耶達倫(Härjedalen)郡和耶姆特蘭(Jämtland)郡。由於戰爭的失利,使丹麥和挪威財庫空虛,克里斯蒂安四世一度貧困得幾乎不知道怎樣支付他在腓特烈斯堡(Freder-iksborg)火爐用煤的費用。於是他決定在挪威的羅勒斯開採銅礦,並在康斯堡(Kongsberg)開採銀礦,他希望財富會從這些礦井中源源不斷流出來,但他的願望最終於化為烏有,因為這些礦井好不容易才開採出只夠支付開採費用的礦石。 1648年,腓特烈三世繼位。1657年,他率軍侵入瑞典,想收復1645年割讓給瑞典的領土。翌年1月,瑞典軍隊突然渡海攻佔了丹麥的西蘭省,腓特烈三世被迫簽署了「羅斯基勒條約」,將丹麥的斯科納省、布萊金厄省、哈蘭省、博恩霍爾姆島和挪威的特朗亨郡割讓給瑞典。5個月後,瑞典再次入侵丹麥,並一度圍攻哥本哈根,但是後來丹麥人轉守為攻,迫使瑞典於1660年簽署了「哥本哈根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丹麥收復了博恩霍爾姆島和挪威的特朗亨郡。 1670年,腓特烈三世駕崩,王位由他的兒子克里斯蒂安五世繼承。他吸收荷爾斯泰因貴族和丹麥平民參政,因而鞏固了專制制度。在1676~1679年期間,克里斯蒂安五世發動了對瑞典的「斯堪尼亞戰爭」,但卻是一無所獲。1699年,克里斯蒂安五世駕崩,王位由他的兒子腓特烈四世繼承。 1700年,丹麥、挪威、俄國和波蘭聯合進攻瑞典,揭開了北歐歷史上著名的「北方戰爭」序幕。當時德國北部屬於瑞典領土,腓特烈四世將大部分丹麥軍隊布置在南方的荷爾斯泰因邊境上。同年8月,瑞典軍隊突然在西蘭省西海岸的洪利貝克(Humlebeak)鎮登陸,迫使丹麥簽署了「特拉文塞爾和約」,並且退出戰爭。1709年,荷爾斯泰因貴族勾結瑞典反對腓特烈四世,於是丹麥和挪威又向瑞典宣戰,丹麥海軍在波羅的海和北海佔有優勢。在這次戰爭中,一位名叫彼得‧韋塞爾(Peter Wessel)的挪威人在斯堪的納維亞的歷史上留下了芳名,他是一位海盜式的海軍將領。有一次,他乘海岸警備隊的一艘戰船前往卑爾根,在海上遇到了一艘懸掛英國國旗的戰船,他按海上慣例向這艘戰船揚旗致敬,就在這個時候,對方降下了英國國旗,升起了瑞典國旗,原來對方是一艘由英國艦長指揮的瑞典戰船。於是,這兩艘戰船互相砲擊了兩個多小時,雙方戰船都彈痕累累,狼狽不堪。這時彼得‧韋塞爾舉起了休戰的白旗,並派一艘救生船去給對方送信,聲明自己的彈藥已經打完,要求對方以騎士的公平戰鬥原則,分給他一些彈藥,然後再戰。那位英國艦長回信說:「不幸的很,我的彈藥僅夠自己使用」。於是,兩位艦長用萊茵酒舉杯互祝健康,然後把酒杯扔到海裡,隨後兩艘戰船就朝相反的方向開走。事後,彼得‧韋塞爾受到丹麥海軍部指控,宣稱他的行為屬於非戰爭態度,但腓特烈四世親自保釋了他,並提升他為貴族,賜名為托登舍爾德(Tordenskjold),也就是「雷盾」的意思。 1718年11月,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Charles XII)親率6萬大軍進攻挪威,結果在挪威東南部的腓特烈斯哈爾德(Fredrikshald)攻堅戰中,頭部中彈身亡。托登含爾德從挪威駕船到哥本哈根,將消息告訴腓特烈四世,被認有功而擔任丹麥和挪威聯合艦隊副司令之職,並且准假到英國去看望他的情婦,然而卻在英國漢諾威(Hanover)捲入一場決鬥,結果被對手的瑞典上校殺死。 1730年10月12日,腓特烈四世駕崩,王位由兒子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繼承。一般說來,18世紀是挪威進步和發展最快速的世紀,也是經濟結構開始徹底改革的時代。在城市中,資產階級開始形成;在農村中,具有解放和獨立精神的農民階層也逐漸產生,民族意識開始高漲,並漸漸開始尋求獨立的道路。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丹麥和挪威最初保持中立。1805年9月,丹麥因英國海軍砲轟哥本哈根,並劫走丹麥的艦隊,使丹麥人於同年10月加入拿破崙的大陸同盟,與英國開戰。英國海軍則封鎖了挪威沿海,使一直依賴與英國通商的挪威經濟,陷入空前的危機。1809年,瑞典被俄國打敗,,被迫割讓芬蘭和奧蘭(Åland)群島給俄國,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也因此被廢黜,海軍上將查理十三世被貴族擁立為王。由於他沒有子嗣,瑞典貴族議會便推選挪威總督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為瑞典王儲。這樣,挪威日後就很有可能脫離丹麥的統治。然而,這位王儲卻於1810年暴卒,使得挪威脫離丹麥統治的夢想又告破滅。
返回到
挪威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