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赫爾辛基 的原始碼
←
赫爾辛基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烏斯彭斯基教堂]]=== 坦派里奧奇歐(Temppeliauk-ion)教堂又叫做岩石教堂,它是由一整塊花崗石高地用炸藥從中間炸開8至13公尺的「大洞」,然後再加以挖空而成,是赫爾辛基難得一見的建築經典。整個建築與地形地勢緊密結合,在外觀上絲毫看不出是一座教堂。它坐落在市中心魯特林卡(Lutherink)大道,坦派里奧奇歐岩石廣場上,實際上是個很大的石頭小丘,高的地方比街道高出13公尺,低的地方也高出8公尺,是附近周圍高大公寓裡居民們透空氣和消遣散步的地方。早在1906年,市政當局就打算在此興建一座造型特殊的教堂,經過公開的設計投標後,由於設計方案都不令人滿意,再加上戰爭的影響,教堂始終未能建成,直到1961年舉行第三次設計競賽時,由名叫泰莫和圖莫(Timo & Tuomo)兩兄弟奪標,教堂才於1968年2月動工,翌年9月正式建成。 當初計劃興建這座教堂的主導思想,就是要保留廣場的自然岩石結構,所以教堂的整個基身都深藏在岩石層中,只有拱形圓頂暴露在岩石外面。教堂圓頂的周圍,用石塊堆砌起一道圍牆,它是用鑿下來的岩石建成的。這些石塊不是用泥灰黏連,而是用鋼絲串連,因此有隔音作用,可以防止地面上的噪音傳入教堂。它的入口處通道與外面的街道高低相同,並且使整個建築物盡量配合石頭的天然形式,其中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環繞著教堂的天窗,通過這種天窗使天然形成的石頭與圓屋頂連結起來。 從外表上看來,教堂像個洞穴,又似飛碟,大門也像地堡的入口,單調得有些愚鈍。但是人們一旦步入,就會驚嘆內部的壯觀和奇特,使人彷彿進入一個奇妙而神聖的世外桃源。座位分為兩層,像包廂,裡面有管風琴、鋼琴、石聖壇。半壁尚未完工,故仍保持岩石原狀,凹凸有致,此起彼伏,高度從5公尺至12公尺不等,教堂由100根呈放射狀的紅銅柱子支撐頂部,形成優美的圓弧形,其中鑲以透明玻璃。順著基壁往上走,是一層由形狀各異的大小石塊壘起來的土壁,從表面上看這些石塊的排列鬆鬆散散,雜亂無章,好像隨時都有掉下來的可能,實際上這裡每一塊石頭都是經過精密的計算和選擇後才砌上去的,絕對沒有脫落的危險。由岩石和石塊組成的內壁,顏色深淺不一,但大部分是淡粉紅色,這也是芬蘭國土上最常見的顏色。牆壁的表面未加任何人工修飾,一方面是為了強調特殊的藝術審美情調,另一方面為的是增強音響效果,更有趣的是,地下水便從岩縫中滲出,緩緩流入隱蔽的地下水道,給人以大自然的美感。 這個教堂的圓頂是整個建築物的藝術精華所在,拱頂最高點距地面13公尺,直徑卻有24公尺,整個拱頂都是用紫銅管圍成盤狀,陽光由縫隙間滲入,並通過180根鋼筋水泥橫樑與四周的岩壁相連,由於要配合教堂主要部分的形狀,因此這些鋼筋水泥橫樑長短不一。在屋頂上的支持體上都有通風設備,並且建築物上裝有絕緣體,那是一層用木板支持的氈塊,拱頂的內側鑲滿了銅片,能若隱若現地反射出下面的燭光。拱頂周圍還有一圈華麗壯觀而似乎不對稱的玻璃天窗,它使教堂能夠透視蔚藍的天空。教堂的主要部分在設計時,陽光是可以從玻璃天窗中直接照到教堂裡;如果天氣不好沒有陽光時,天花板上的反射燈,也可以將教堂照耀得如同白晝。結構清雅、簡單、俐落又現代,為後現代建築風格開創一個完美典範。此外,整個教堂的暖氣由市政府供應,並且都有良好的空氣調節設備。 教堂的大廳空間達1.1萬立方公尺,地上是磨得非常光亮的水泥地,廳內有可以容納750人的樺木長椅。大廳的後部有個包著銅板的看台,台上還有一間作為無線電錄音和電視現場轉播的房間,有特殊的隔音玻璃板,與教堂主要部分隔開,鋼筋水泥造的走廊周圍也都裝上方塊形銅片。看台下面是間小小的更衣室,有時也用來存放法衣和聖器。祭壇正對著教堂的玻璃天窗,夏季上午,陽光恰好在人們做彌撒時照到祭壇上,祭壇的供桌是用一塊精心加工的花崗石製成,上面供奉著一枚刻有耶穌受難像的小十字架,祭壇前有一塊空地專供管樂隊使用,在唱詩班演出的台旁,還聳立著一架龐大的管風琴,有4個鍵盤、43個音域和3001根音管。整個教堂內陳設極為簡單,很少有人工裝置樸素無華,宛如傳說中的仙洞。 這個教堂雖屬福音派路德教會,但實際上卻是為各種教派和團體開放的社區性的前衛教堂,每年除有大約17萬人來此參加宗教活動外,各種群眾組織的娛樂活動也頻繁地在此舉行,各種類型的音樂會每年大約就有150場左右,每年自世界各地慕名前來參觀的觀光客多達50萬人。 派延奈湖(Päijänne Lake)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30分、北緯61度35分,是芬蘭人最喜愛的度假景點之一,位於赫爾辛基北邊,開車約需兩個鐘頭,是芬蘭的第二大湖,不過若就水量而言,它卻是芬蘭的第一大湖。 1993年,芬蘭政府為確保派延奈湖水的純淨,還有湖中50多個島嶼、礁岩及海潮時期留下來的沙堆,再加上周圍的森林資源,而成立了派延奈國家公園。1995年,此湖還因為徹底保護周圍的生態和水資源,而得到歐洲觀光及環保獎。這裡的湖水不僅供周圍城鎮使用,芬蘭政府還用大水管把這裡的水運到赫爾辛基。這個地區的人喜歡用「乾淨可飲用的湖」來稱呼它,因為它的南部湖水的確符合生飲的標準。 多彩多姿的水上活動,是派延奈湖最吸引人之處,有人甚至稱它為「水上天堂」。在夏天,整個湖區都是釣魚、划獨木舟、游泳和搭遊艇遊湖的人潮,岸上森林小徑,也有不少人選擇騎馬、健行、騎自行車等陸上活動。到了冬天,整個湖區成了白色的大冰場,滑冰、冰上摩托車及在水上鑽洞釣魚等,成了遊人的最愛。 這裡周圍還有不少大湖,芬蘭人早在100多年前就動腦筋在幾個湖泊間開通運河,使得整個湖區周圍的城鎮能藉由水運貫通。如今湖區雖有便利的公路,但水運仍是它的特色。「搭船過運河」是當地重要的觀光賣點,沒有到過巴拿馬運河和中國長江葛洲壩的遊客,也可以在派延奈湖區,看到藉由水位落差連接兩湖的運河景觀。 赫爾辛基沿海周圍有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當地的旅遊部門為遊客們提供了許多遊艇,安排環遊各島嶼的行程。從市區碼頭搭乘遊艇駛入芬蘭灣時,沿途可以觀賞這些島嶼的勝景,它們就像崛起的一座座山峰,遊艇像盤旋於山嶺間的車輛般,穿行於群島之中。塞馬拉薩里(Seurasa-ari)是沿海島嶼中最值得參觀的一個,又稱為伴侶島。它坐落在市區西南方,離海很近,島的四周碧波漣漪,島上綠樹婆娑、奇花爭豔。綠茵草坪,迎接著來往的人們。它原來是個軍事要塞,內有明堡、暗堡、軍營和大砲等古蹟。島上有一處著名的露天博物館,與整個島嶼的自然景觀溶為一體,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博物館島。 整座伴侶島彷彿是一座天然公園,逗人的小松鼠和懶散的野鴨在人群中跳來擺去,對人毫無戒心。林間坐落著建於1909年的原始露天博物館,一座座按原始式樣修建起來的18世紀農舍、莊園主住宅、蒸汽浴室、作坊、磨坊、穀倉、農村小店、大風車和教堂等,顯示出古代芬蘭人的生活情況和木結構的建築藝術。在這些建築物中,還配置有日常用品,家具及裝飾品等,就連博物館導遊也穿著古老的絳色芬蘭傳統民族服裝,有效地渲染了古色古香的氣氛。沿著小徑走去,土路兩旁每隔一段就設有一個小攤,許多古代裝束的村民,實地進行各種反映民族傳統的手工藝表演。芬蘭人早在中世紀時就學會使用亞麻,到18世紀時已向國外出口亞麻製品,所以人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古代加工亞麻的實況,首先要將晾乾的亞麻用木製的碾軋器搗碎,然後用麻棒敲打,再用櫛梳梳通,最後是紡麻和用麻織布。模仿古人的草編、縫鞋、製毛帽、彈康特林琴等的表演。表演者神態自如,動作嫻熟,真實地再現了古代芬蘭人民的勞動和生活情形。湖上還有一個身穿民族服裝的小伙子表演走獨木,只見他不動聲色地站在水面一根很窄的圓木上,手持撐竿向前划行,一排小浪襲來,他身體略向前傾,撐竿順水勢向後緩划,保持著身體的平衡。據說芬蘭人從15世紀開始,就用這種辦法流放木排。 這個小島是赫爾辛基每年6月間歡慶仲夏節的活動中心。這是陽光最充沛的一天,屆時人們扶老攜幼,紛紛乘船來到島上。平日寧靜的小島一時人潮如湧,到處洋溢著一派節日的氣氛。按照傳統習慣,島上各處用嫩樺樹枝裝扮起來,象徵著生機和興旺。在一塊綠茵草地上聳立著一個仲夏節花柱,高10多公尺,紮有用花和樹葉編成的花環。芬蘭人祖先認為,花柱會給人們帶來吉祥,保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草坪上許多人也穿著古老的民族服裝,婦女內穿手繡白襯衣,外著色彩鮮豔的豎條格無袖連衣裙,頭繫一條絲綢彩帶;男人則頭戴黑禮帽,身穿白衣黑褲,外罩黑坎肩,腳蹬黑靴,腰挎腰刀,氣勢粗獷。小樂隊和民間舞蹈隊分布在各處,樂隊中央,一位身穿民族服裝的老藝人,別出心裁地用小提琴弓在一片彎曲的薄鋼片上進行演奏,美妙動聽的樂聲會吸引不少好奇的觀眾。在樹林中的一塊空地上,煙氣裊裊,淳香撲鼻,原來是人們在用原始的方法烤香腸,整個樹幹被從中掏空,截成剖面再合攏起來,上下點起微火,人們用鐵叉子將香腸叉入火中。烤煙燻得人們眼淚汪汪,但他們寧可不斷地用手抹淚,也不肯離開,直到吃上一口滾湯可口的香腸後方肯罷休。島上的其他娛樂節日也豐富多彩,白髮蒼蒼的老人和逗人喜愛的孩童一起拔河、套圈,還有人踩高蹺、跳跳板。 仲夏節之夜島上最精彩的壓軸戲是點燃篝火的儀式,這也是仲夏節最具有代表性的節目。當暮色徐徐降臨時,人們紛紛奔向湖邊,一堆堆篝火在湖邊點燃,很有詩意。據說,古代人就靠篝火來驅逐邪惡,給人間帶來光明和溫暖。島上有一處天然湖,湖中央有塊大岩石礁,礁上有座用10多艘舊木船和樹枝搭成的主篝火堆,高達幾十公尺,它的周圍簇擁著代表全國各地區特色的25個小篝火。 大約在晚上10:20,島上教會的小船載著一般人緩緩划向湖中央的岩石礁,他們先點燃一個個小篝火。這時,岸上觀眾歡聲雷動。10:30正,一隻小船將一對剛剛在教堂裡舉行過婚禮的新郎、新娘送到大篝火堆旁,他們按照老傳統從去年在這裡結成良緣的夫婦手中接過火把點燃主篝火。剎那間,火光衝天,映照著整個湖面。在岸上觀看的人們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慶祝活動達到高潮。每年仲夏節,人們都要選送一對情侶到島上一座已有300多年歷史的木結構古教堂裡舉行結婚儀式,並受到人們熱烈的祝福。過去芬蘭人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主篝火能燒得旺,並且在最後一下子全部倒塌,就意味著在場的姑娘婚事如意;若是只燒到一半,則意味著有一半姑娘嫁不出去。 斯歐梅林納(Suomerylinna)島也頗值得遊客的駐足觀賞,這是一座古老的堡壘島,位於赫爾辛基附近的海面上,以克里米亞(Crimean)戰爭的古戰場而名。島上仍保存有要塞、教堂、古住宅和博物館等。遊客可從赫爾辛基南碼頭的港口、乘水翼船前往觀光。 羅沙林島是赫爾辛基港外最大的島嶼,設有防衛赫爾辛基的重要軍事要塞。島上碉堡牆厚4公尺,圍島的石牆高約5公尺,令人望而生畏,看起來好像是無法攻破,但是200多年來,它曾兩度被敵人攻陷。在1853年對英、法之戰中,竟擋不住凌厲的艦砲,可見再堅固也沒有用。目前這些軍事要塞已失去軍事價值,成為被國家保護的古蹟。從赫爾辛基有渡輪可達羅沙林島,只要有幾分鐘的航程。島上有個木造的彩色小屋,還有一座小花園,很富有芬蘭風味,專門為觀光客休憩而設。
返回到
赫爾辛基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