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梵蒂岡 的原始碼
←
梵蒂岡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宏偉的廣場和敎堂== 梵蒂岡著名的聖彼得廣場(Pisza San Pietro),是君士坦丁大帝爲榮耀耶穌基督十 二門徒中的聖彼得,在公元三二四年下令興建的,後來在一五○六年由布拉曼特全面設計,成爲十七世紀建築上的傑作,它宏偉壯麗,具有濃厚的宗敎和文化氣息,整個建築構造是出自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大師貝爾尼尼(Bernini)之手,從一六五六年開工,至一六六七年完工。每年四月的復活節和十二月的聖誕節,廣場上便聚滿了人群,全世界數億天主敎徒,也都可以從電視螢幕上看到敎宗在這全世界最對稱、最壯麗的廣場上爲世人祈禱的情景。 當天敎宗頭戴三重冠,身著披肩,出現在敎堂正面中央陽台上,全體信徒高聲歡呼,然後屈膝下跪;這時鐘聲不鳴,歌聲停止,銀色喇叭也沒聲響,全場一片寂靜,敎宗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降福羅馬和全球。橢圓形廣場長三百四十公尺,寬兩百四十公尺,非常寬大,可以容納三十萬人。 廣場的列柱迴廊(Colonnsto)是聖彼得大敎堂和梵蒂岡的主要入口,兩組巨大張開的半圓形柱廊就像敎堂的雙臂般向前伸出去,擁抱全人類,這是貝爾尼尼所展現出的曠世才華。 柱廊由高十九公尺巨大的兩百八十四根多立克式大理石圓柱組成,圓柱粗可四人圍抱,每邊各爲弧形的四排,在廣場中央有一個印著「柱廊中心點」(Entro del Colovnato)的位置,向兩旁的柱廊看過去,無論看那個角度,四層列柱都重疊爲一,只能看到最外層的柱子,貝爾尼尼匠心獨具設計之巧思讓人折服。 兩邊列柱迴廊頂上都設有攔杆,一百四十二根欄杆柱頂,各立著一尊三公尺半高的聖男聖女雕像,這些雕像形貌體態殊異,栩栩如生,是貝爾尼尼的弟子們所雕塑,與大敎堂正面屋詹上所立的十二尊使徒像互相呼應,益顯宏偉壯觀。 柱廊內是梵蒂岡的轄地,在柱廊的外面卻是羅馬市區,在柱廊和羅馬市的交接處,路面上劃有白線,很多觀光客故意兩足跨在白線兩邊照相留念,形成腳踏兩國的奇觀。 廣場中央豎立著一座方尖碑(Obeliss),高二十五公尺,是這個廣場最古老的文物,碑頂保有耶穌十字架眞木。當年是古羅馬帝國卡利古拉(Caligula)皇帝征戰時自埃及運來羅馬,放在尼祿廣場,敎宗西克斯圖斯五世爲要把廢棄的尼祿廣場中這座方尖碑搬運過來,當時還曾大費周章親自與許多工程師商談處理,結 果由設計梵蒂岡博物館的名建築師多明尼哥。 方塔納(Domenico Fontana)率領了九百名工人,使用一百四十匹馬,化費四個月,才把方尖碑移至現址;而這次移碑工程也是他畢生最著名的一件大工程。 廣場上有聖彼得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塑,除了中心圓環外,圓形廣場地面在設計上劃分成八個區塊。在方尖碑的左右兩側有對稱的圓形噴泉各一座,高達十四公尺,象徵宗敎用生命之泉來滋潤子民;右邊的噴泉是巴洛克建築風格奠基人馬代爾諾於一六一三年設計的,左邊的噴泉則是貝爾尼尼在一六七五年仿相同形式建造的,兩者和廣大的廣場非常諧和。噴泉的水源是來自已經有四世紀之久的阿奎亞波拉 (Acqua Paola)輸水道,水質冷冽。 在方尖碑和左右噴泉之間的地上各有一個圓形的記號,這就是柱廊中心點,當人們站在這個記號上不論採任何角度,兩邊的柱廊就是整齊的行列。 聖彼得大敎堂(Bsilica di San Pietro)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天主敎堂,位於聖彼得廣場盡頭,它是敎堂,也是古墓,更是收集藝術品的博物館。敎堂門前有兩個吿示牌,規定遊客進入敎堂時不得穿著短褲、裸露肩膀、裙子不得高於膝蓋,而且進門時會嚴格的執行檢查,決不是光說說而已。還有義大利文的禁止入內(Vietato Ingresso)也要記住,很多掛有這種標誌的地方或者繩圈內,千萬別跨入,否則警鈴大響,會非常尶尬的。 最早這裡是公元六十四年聖彼得被暴君尼祿倒釘在十字架上殉難及埋葬的地方,直到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承認基督敎爲國敎後,才在這個聖彼得的墓地上蓋起一座敎堂來紀念他。十一世紀後,敎堂已損壞得差不多了,因此決定重新修建,但也只修復一小部分,並沒有全部整修。一直到了一五〇六年,才由敎宗尤里烏斯二世委託布拉曼特動土興建,在長達一百二十年的重建過程中,幾乎文藝復興時代所有重要的建築師都曾參與,才使這個名建築物成爲歷史、宗敎和藝術三位一體的最佳體現,而於一六二六年大功吿成。 在整個重建過程中困難挫折重重,到了一五四六年由米開朗基羅接任首席建築師後,工程才有起色,敎堂的圓拱頂是波爾塔完成,以萬神殿的大圓頂爲模式;大殿和正門是馬代爾諾(Carlo Maderno)設計;而拉丁十字架,則是根據敎宗保祿五世的命令改建而成的。米開朗基羅逝世後,由波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和移方尖碑的方塔納一起接下未竟的工作。爲了對米開朗基羅表示最高的敬意及推崇他在藝術上的貢獻,世界上所有的建築師,直到現在仍爲他的作品驚嘆,不願意設計出比梵蒂岡聖彼得大敎堂更大的圓頂(Cupola)。這個圓頂高一百三十六公尺,直徑四十二公尺,頂內繪有成對的天使聖人,在光輝的榮耀中 作爲至聖天主寶座的冠冕,頂下有四座兩百五十公分高的大雕像,分別是新約全書中四大福音的作者馬太、馬可、約翰和路加等。 遊客如想登上圓頂,可在敎堂外面的左側搭乘電梯,不過祇能到高五十公尺的陽台廣場,然後再爬登三百三十級階梯,就可到達頂部,視野極佳,可以將羅馬市景一覽無遺。 圓頂正下方是敎宗烏爾班(Urban)八世授意、由貝爾尼尼所設計的祭壇,祭台上方是貝爾尼尼花了九年才精製完成的美麗華蓋,高二十九公尺,比廣場上的方尖碑還要高上四公尺。華蓋有四根巨大絞練形銅鑄雕刻的柱子支撑,四根銅柱所使用的銅,是取自萬神廟的古銅。祭台前面有九十五支臘燭,日夜不息地燃燒著,聖壇下埋著聖彼得的靈柩,予人一種莊嚴浩翰的感覺。 敎堂建築物直徑有五百公尺,高一百五十公尺,內部十分廣大,長一百八十七公尺,寬一百三十七公尺,殿廊高四十六公尺,大約可以容納十萬名信徒在聖堂中做禮拜。就像藝術宮殿一樣巍峨壯麗,殿內有各種形式的圓柱,有華貴的大理石,有聖彼得的靑銅像,還有爲新敎宗舉行加冕大典的場所。耶穌有十二門徒,並視其中的聖彼得(St. Peter)與聖保羅(St Paulus)爲左右手,因此聖彼得敎堂大門兩旁就立有聖彼得與聖保羅兩尊巨大石像,相傳前者手握天堂之鑰,表示可以使人進入天國;後者手握寶劍,砍殺惡人。在敎堂正面屋頂,則立有另十位門徒的石像。 敎堂正面採希臘神殿式巨柱及山形牆建築,牆上立著十二位古代以色列國王石雕像。大殿中央進口上方的祝福陽台,是宣布新當選敎宗的地方,新敎宗就是在這個陽台上向羅馬城和全球敎友做他首次的宗敎祝福。走進大殿前廊,在主要入口之上有名畫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在一三○○年的首次聖年爲舊殿所 畫的小舟,曾被大力整修過。 前廊所開的五扇大門,是與大殿的五條殿廊相接。左邊第一扇門是死亡之門,描繪耶穌的死亡,聖母瑪利亞的安眠,敎宗若望二十三世的與世長辭及宇宙中的死亡。第二扇是費拉雷特(Filarete)仿翡冷翠吉伯爾蒂(Ghiberti)作品而設計的銅門,它本來是舊殿的大門。右邊的一扇是用石灰封死的聖門(Holy Door),每二十五年才開啓一次,規定每隔二十五年聖誕節前夕的聖誕夜,敎宗按照特殊禮節,在隆重遊行隊伍的伴同下來到聖門前,跪地三次,並用金錘敲門三次後,門牆就被工人敲鑿開啓,由敎宗率先領頭進入聖堂,視爲走入天堂祈福的意思。聖年結束時,聖門再舉行隆重典禮予以封閉,最近一次的大敞聖門是在一九七五年聖年祭的時候,由當時的敎宗保祿六世領頭走入的。前廊另外兩扇門分別叫做善惡門和聖事門。 敎堂內部牆壁由地到頂,處處可見巨大的石雕人物及聖經的故事壁畫,人像肌膚光潤如玉,衣褶流暢飄曳,表情動作之生動令人由衷讚賞;其中有一幅非常有趣,它是描述敎皇利奧(Leo) 一世在台伯河之濱,與匈奴王阿提拉 (Auila)會面媾和的情景。 久受匈奴侵犯邊境之苦的中國漢朝,到了漢武帝時,約公元前一世紀前後,下定決心要將匈奴之患永遠根絕,於是派出衛靑和霍去病兩員大將率領重軍西出甘肅,大舉追剿匈奴,一反過去大軍嚇阻邊患以後就班師回朝的治標方式,而採取根本不讓匈奴有定居或喘息機會的戰略,結果匈奴各族被漢軍驅逐出了河西走廊,更趕離了新疆及西亞各個可以立足休養的水草之區。 匈奴族於是索性西移,一路劫掠東歐、中歐的原住各族,使得歐洲各民族紛紛逃難,造成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民族大遷徙」。匈奴繼之又大舉進犯義大利島,滅亡了正耽溺於腐敗享樂的羅馬帝國,而當時帶領匈奴各族雄師的首領,就是歐洲史上有名的匈奴王阿提拉,他的鐵騎所向披糜,蹂躪中歐平野數十年,並曾引兵攻進義大利半島,兵臨北義大利台伯河平原,整個義大利半島危在旦夕,歷史描述敎皇親自出發前往台伯河與阿提拉談判,結果居然能讓殺人不眨眼的阿提拉引兵北退,而使義大利半島倖免於難。 這所大敎堂裡有一道鑲銀的鑽石巨柱,和許多價値連城的寶石。還有一個十字架,相傳就是基督被釘在上面的那個十字架,架上也鑲滿鑽石。這裡精緻細腻的馬賽克藝術壁畫,更是栩栩如生,也是梵蒂岡的藝術精萃。敎堂裡四根巨大的大理石方柱的壁翕中,有五公尺高的聖安得烈(SL Andrew)使徒、聖女韋羅尼 加(St. Veronica)、聖婦海倫(Helen)及貝爾尼尼所雕的聖龍吉諾等的雕像。 大殿盡頭四位聖師抬著一個寶座,寶座上是著名的聖彼得銅像,也是貝爾尼尼傑出的生動作品。祭壇右手邊有1尊聖彼得靑銅像,相傳聖彼得手握天堂之鑰,人們親吻或撫摸聖彼得銅像的右腳趾,可以上天堂,因此幾個世紀下來,他那雙腳的趾頭被來到這裡瞻仰的信徒們,一個接著一個的用手摸和嘴親得光滑發亮,連腳趾縫都沒有了。 聖彼得大敎堂裡面還藏有許多義大利最著名的繪畫,以及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在右殿廊第一間小堂的祭台上供有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慟子像,是他二十四歲時的作品,他在聖母衣襟上刻上了自己的本名,這也是他唯一簽了名的代表作。這座像因曾遭人破壞過,所以特別用玻璃罩隔開,現在只能遠觀,不能靠近觸摸了。在靑舂永駐的童貞聖母膝蓋上,躺著宛如在沈睡中的基督屍體;這尊雕塑描述聖母將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卸下,奄奄一息的抱在懷中,他用寫實的手法,捕捉住聖母美麗臉龐上那份身爲母親的憐愛與悲痛的心境,令人動容。 敎堂裡還有聖彼得當時自己使用的酒吧,它隱藏在聖器所一道石板牆的後面,裡面備有各種飮料、美酒、咖啡和茶等,現在是專門供應天主敎會內的高級敎士們,在早晨做彌撒後 吃早餐之用。
返回到
梵蒂岡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