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挪威 的原始碼
←
挪威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脫離瑞典獲得獨立== 挪威自19世紀末葉後,曾多次向瑞典要求獨立,在海外設置領事館,但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Oscar II)屢次拒絕這項要求。到了1905年,兩國關係惡化。同年6月7日,挪威議會宣布與瑞典的聯盟破裂,挪威脫離瑞典而獨立。同年9月,瑞典也承認了這項事實。同年11月18日,挪威議會宣布以丹麥王子查理作挪威國王,號稱哈康七世(Haakon VII),從此國內和平建設,國勢日益進步。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儘管挪威宣布保持中立,但德國巡洋艦和護衛艦仍在卑爾根和特朗亨之間舉行軍事演習,這意味著附近海域有發生海戰的可能性,所以許多挪威人開始收購和囤積食物,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局部物資短缺。1915年,德國派出大量小船經過利德(Lydd)水道,在挪威領海內向當地漁民買魚。英國政府也採取爭鋒相對的行動,利用一個卑爾根的批發商代他們購買了價值1000萬英鎊的魚產品,這顯然對挪威漁業貿易有利。 1916年8月,挪威和英國達成一項漁業貿易協定,挪威必須將全年魚產品輸出量的85%賣給英國,否則英國就停止向挪威出口汽油、煤、鹽和苧麻等,這樣就會使挪威漁業停頓。德國對此迅速作出反應,派潛艇在8天之內,擊沉11艘在海上作業的挪威漁船,並使幾十名落水的挪威漁民活活凍死在寒冷的北冰洋中。挪威政府因此宣布,德國潛艇一旦進入挪威領海將受到攻擊。同年10月20日,德國人向挪威人發布了一個措詞如同最後通牒的外交照會,聲稱潛艇一旦受到攻擊,將不承認挪威的中立地位。但英、法和俄國等協約國也聲明,如果有必要的話,協約國將向挪威提供武力支援。這樣一來勢必使挪威捲入戰爭,所以挪威政府決定妥協,和德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將挪威全年魚產品輸出量的15%售給德國。 1916年11月,挪威決定向德國高價出售黃銅石,但英國人認為銅是製造砲彈和潛艇的重要原料,所以於同年聖誕節開始,停止向挪威輸出煤,結果使挪威能源耗盡,甚至連破冰船也因缺乏煤而無法作業,使峽灣航道受阻。翌年1月,挪威被迫停止向德國出口黃銅礦,以換取英國人的歡心。但卻又觸怒了德國,宣布德國潛艇將在海上不受限制地攻擊挪威商船。挪威政府為了保證本國商船的安全,甘脆將商船租給英國,懸掛英國國旗,在英國海軍的護送下航行在北海危險的航線上,但是仍有許多商船被擊沉。1918年5月,挪威政府終於同意協約國在利德水道中布置水雷,從而大大地限制了德國潛艇的活動範圍。儘管如此,挪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仍然損失了一半的商船,且有2000多名船員犧牲;但整體看來,挪威的商船隊在大戰期間還是賺到了大筆外匯,使本國工業的發展有充足的資金,並擺脫了外國資本的控制。 1921年,挪威議會通過了8小時工作日和48小時工作週的法令。此後,工黨勢力大增,並於1928年1月上台執政,但壽命非常短暫。1932年底,挪威水力發電工人舉行大罷工,國防部長維德肯‧吉斯林(Vidkun Quisling)下令軍隊開槍鎮壓罷工的工人,因而聲名狼藉,於次年被迫辭職。1933年,維德肯‧吉斯林在境內組織了法西斯民族統一黨,主張取締共產黨和工聯主義。1939年4月,挪威政府拒絕和希特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同年12月,吉斯林與希特勒會晤,極力慫恿德國佔領挪威。所以,儘管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還是採取中立政策,但納粹德軍仍在1940年4月9日,突然對挪威發動進攻,挪軍倉促應戰。當天,德軍就佔領了卑爾根、納爾維克、特朗亨、克里斯蒂安桑等地。然而,攻擊[[奧斯陸]]的德國艦隊卻遭到挪威軍民的英勇抵抗,勇猛的挪威海軍與海岸砲兵部隊協同作戰,沉重打擊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軍隊。 這支德國艦隊在布魯克號重巡洋艦和盧佐夫號戰艦的率領下,在[[奧斯陸]]峽灣入口處,就遭到挪威布雷艦奧拉夫‧特里格夫號的迎頭痛擊,一艘德國魚雷艇被擊沉,挪威海岸砲台也一齊對敵艦開火,雙方在夜幕中進行一場激烈的砲戰,德國輕巡洋艦埃姆登號被擊傷。德國艦隊受到狙擊後,派出一支小部隊登陸襲擊砲台。挪威海岸砲台火力受到壓制,使在峽灣口的德國艦隊得以北進。然而,對入侵者來說,通向[[奧斯陸]]的水路並不平坦。在距離[[奧斯陸]]約27公里的峽灣處,水道突然變得狹窄。峽灣兩岸,峭壁高聳,岸上還有著名的奧斯卡斯堡砲台,自古以來這個砲台一直是從100公里長的峽灣進入[[奧斯陸]]的重要門戶,從岸上俯瞰河道,不足300公尺的水面盡收眼底,一覽無遺,加上砲台防禦系統的立體構築,使水面上的過往船隻都無法逃避砲台的交叉火力。 當德國艦隊駛近這座砲台時,天還沒有亮,這些狡猾的入侵者想藉夜幕作掩護,偷偷地從砲台守軍的眼皮底下溜過去。但挪威人並沒有睡大覺,當這支德國艦隊偷偷摸摸進入射程後,砲台守軍用28糎口徑的岸砲猛轟敵艦,還從岸上向敵艦發射魚雷。剎那間,德國艦隊亂作一團,排水量1萬噸的旗艦布魯克號首先被砲火擊中,艦上的彈藥隨即被引爆起火,火勢迅速蔓延到艦橋,煙霧瀰漫了整艘軍艦。接著,幾個彈藥庫相繼起火爆炸,終於使這艘剛剛服役的重巡洋艦艦身破裂而沉沒,艦上的1600名德軍官兵,包括前去接管[[奧斯陸]]市政府的幾名接收大員和秘密警察頭目在內,統統葬身魚腹。德國艦隊的司令和另一名德國將軍泅水逃命,勉強游到岸上,卻成了挪威人的俘虜。德軍的另一艘指揮艦盧佐夫號也受到重創。這支被打得殘缺不全的德國艦隊被迫夾著尾巴逃了回去。 水路進攻失利後,德軍改變戰術,派傘兵部隊突擊[[奧斯陸]],很快就佔領了這座城市,挪威國王哈康七世和政府機構撤往挪威北部地區。德國人一面設法捕獲或消滅挪威國王和隨同的政府要員,一面又使用欺騙手段對他們進行招降。同年4月10日,哈康七世通過電台堅決拒絕招降,並號召300萬挪威人民奮起抵抗入侵者。同月22日,英國派來了3個旅的正規軍,在古布斯達爾進行了一場壯烈的保衛戰,法國也派出一個野戰旅參戰。同年5月28日傍晚,一個營的挪威軍隊和兩個營的法國陸軍,在英國空軍的掩護下,收復了被德國佔領的重要港市納爾維克,這是德軍在歐洲開戰以來第一次打了敗仗。同日,德國空軍轟炸機對博德進行大規模空襲,炸燬了整個城市,有許多平民喪生。6月8日清晨,國王哈康七世和政府要員搭乘英國軍艦流亡倫敦,並在那裡組建了流亡政府。同月10日,德軍佔領挪威全境。 在整個挪威戰役中,德軍傷亡5300多人,挪威和英、法軍隊傷亡4800多人。德國海軍損失慘重,全軍8艘巡洋艦中有3艘被擊沉,另外3艘受到重創;20艘驅逐艦中有10艘被擊沉或擊傷;另外還損失了4艘潛艇、10艘小型軍艦和1艘砲艇。這些慘重的損失使希特勒在1940年夏季戰役中已經沒有像樣的艦隊可供使用。 德軍佔領挪威全境後,曾經一度成立了以親德國派的維德肯‧吉斯林為首的傀儡政權,顯然這個偽政府遭到挪威人民的強烈抨擊,在一星期後就被迫瓦解,但維德肯‧吉斯林仍繼續留在佔領軍政府內任職。同年7月,當德軍控制下的挪威議會要求哈康七世退位時,他拒絕讓位,因而鼓舞了挪威人民奮起抵抗納粹德軍的義憤。 挪威淪陷後,境內人民從未停止過反納粹的鬥爭。在戰鬥中存活下來的挪威官兵,迅速建起叫做米洛格(Milorg)的秘密組織,由原來總參謀部的幾位高級將領領導,直接與在倫敦的流亡政府聯繫。最初,這個組織只有2萬名成員,包括在抵抗德軍入侵戰役中生存下來5個完整的獨立連,後來發展到3.4萬人。 同年8月,挪威流亡政府組建了一個步兵旅,在蘇格蘭南部鄧弗里市受訓。同年9月25日,德國人宣布禁止一切政黨在挪威活動,並且由以吉斯林為首的臨時內閣取代行政委員會,這表明德國人已經放棄了把佔領的基礎建立在表面上合法與得到民眾支持上的希望。同年10月,挪威運動員拒絕參加由納粹當局組織的所有體育比賽。同年12月,挪威最高法院的法官們寧願辭職也不願意承認納粹政府行政命令的合法性。 1941年3月和12月,「米洛格」抵抗組織兩次對羅佛敦群島上的德國佔領軍發動襲擊,給德軍以沉重的打擊。德國人由於抓不到參加襲擊的突擊隊員,便對當地漁民進行血腥的屠殺,以作報復。翌年2月,賣國賊吉斯林在德國挪威最高統治官約瑟夫‧泰爾波文(Josef Terboven)手下擔任首席部長,實際上就是出任挪威傀儡政府的「總裁」。正當他在戒備森嚴的[[奧斯陸]]國立劇場舉行慶祝大會時,米洛格抵抗組織派遣一支突擊隊襲擊並燒燬了這家劇場。同年8月,[[奧斯陸]]警察大廈也被炸。 挪威人民不但以軍事對抗的形式,而且也以其他各種形式在各個領域中反抗納粹的統治。在文化教育領域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辭職一事。1942年,吉斯林想使挪威教會、學校和青年信奉國家社會主義,下令要求學校改變歷史教學大綱,用所謂的「新精神」來教育學生,使能與納粹的思想相吻合。這個可恥的要求遭到全國所有歷史教師的一致拒絕。為了實踐法西斯對文化教育的統治,吉斯林想出惡毒的辦法,要求所有的教師共同加入一個法西斯性質的政治團體,以便隨心所欲地指揮他們。但是陰謀遭到強烈的反對,挪威1.4萬多位教師中有1.2萬多人辭職以示抗議。結果,學校被迫關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為了迫使教師們就範,吉斯林政權於同年3月20日逮捕了1300多位教師,且對他們百般磨折,把他們之中500人塞在僅有250個鋪位、兩個盥洗室的輪船上,食品和衛生條件也非常惡劣,致使這些教師的身體受到了很大的摧殘。但是,除了個別年邁體虛的人外,90%以上的教師絕不屈服。他們在監禁船上堅持鬥爭,獲得了全國教師及其他各界人士的有力聲援。這場鬥爭持續了半年之久,吉斯林政權終於被迫讓步,取消了那些無理的要求,教師們的鬥爭終於得到勝利。 在所有對德軍的軍事襲擊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對巴倫山峽谷中挪威重水工廠的襲擊,這次襲擊摧毀了德國人生產了幾個月的重水,並使工廠遭到嚴重的破壞,無法在短期內恢復生產。在另一次成功的襲擊中,從挪威運往德國的更多重水被抵抗戰士摧毀。一位德國專家承認,對重水工廠的破壞阻止了納粹進一步試驗和製造原子彈,使希特勒製造威力無比的原子彈夢想完全化為泡影。 由於挪威舉國上下一致反抗納粹統治,賣國賊吉斯林很難從國內招募到偽軍,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共才招募到3000人。面對決心反抗納粹的300萬挪威人民來說,這3000名偽軍是無濟於事的;結果,德國不得不在挪威長期駐紮大批軍隊,以防止抵抗組織的武裝襲擊。即使是在1944年夏季德軍各戰線開始崩潰,急需大批兵力增援的情況下,仍在挪威境內駐紮了17個正規師的兵力。可見挪威人民反抗納粹的鬥爭對全世界反納粹戰爭的勝利,有著不容忽視的貢獻。 1945年5月德軍崩潰後,挪威在同月8日從納粹德軍的佔領下獲得解放,此後挪威就把這天定為解放日,年年加以慶祝。挪威國王哈康七世也重返故國,領導他的臣民進行重建工作。同月,吉斯林被逮捕;同年10月24日,他因在德軍佔領期間與德軍勾結,並且是把1000多名挪威猶太人關入集中營致死的罪魁禍首,而被特別法庭以叛國罪和其他罪行處以死刑,他的名字在挪威也就成為「賣國賊」的同義詞。 戰後,挪威在政治上採取君主立憲制度,政治修明,社會安定,開始執行每年三週帶薪休假制度,還給水手和森林工人以特殊的法定津貼。此外,挪威的工黨政府還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被佔領的教訓,放棄傳統的中立政策。為了保障國家的安全,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同盟關係。同年11月27日,加入聯合國為創始會員國之一。翌年2月1日,挪威外長賴伊(Trygve Lie)當選為聯合國第一任秘書長。 1949年3月,挪威拒絕和前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揚棄過去的中立政策。同年4月4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加入歐洲經濟暨發展組織(OECO);1950年加入歐洲理事會。同年,賴伊帶著和平使命前往各大國的首都,宣傳聯合國倡導的「20年和平規劃」;他試圖抵制前蘇聯將中華民國排出聯合國的企圖,也同時主張聯合國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會員國。韓戰發生後,他授權聯合國武裝部隊參戰。1952年3月,挪威成為北歐理事會(Nordic Council)的創始會員國。 1957年9月21日,深受挪威人民尊敬的哈康七世國王駕崩。王位由他的兒子奧拉夫五世(Olaf V)繼承。1965年9月,長期執政的工黨在大選中失利,由以保守黨為首的四黨聯合執政。翌年,挪威國民生產總值已是戰前的2.5倍,人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並且制訂了國民養老金制度,開始步入世界高福利國家的行列。 1968年8月29日,挪威京城[[奧斯陸]]的大教堂,舉行了挪威王國有史以來第一對王子與平民結婚的盛大典禮,歐洲各國的王室、貴族和大使紛紛出席,被譽為最令人感動的王室婚禮。新郎是王子哈拉爾,新娘是和他苦戀了13年之久的松雅小姐。由於她是平民出身,所以他們相戀10多年一直無法獲得父王及皇室成員的諒解,國會保守派議員也加以反對,催促王子早日聘娶一位歐洲王國的公主為妻。但情深不渝的王子與松雅小姐,最後終於得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與支持。王室和國會只好通過修改憲法,允許王子可以與平民結婚,讓他倆如願完成佳禮,一時傳為佳話。 1970年代,石油及天然氣的發現,使挪威的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1971年3月,挪威四黨聯合政府因對加入歐洲共同體問題發生意見分歧而倒台,由工黨重新執政。翌年一月,挪威政府代表團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草簽了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協定。當時,工黨政府主張加入歐洲共同體的主要理由有兩點:首先在政治上,未來歐洲的發展將受到擴大後歐洲共同體的影響,挪威加入這個組織將增強挪威對歐洲發展的影響力;其次在經濟上,挪威的貿易伙伴也是以歐洲共同體各成員國為主,加入這個組織更有利於挪威經濟的發展。以「人民運動」為代表的反對派則堅決反對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主要理由也有兩點:首先在政治上,如果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挪威將失去一部分主權,為此他們提出了「保衛憲法」和「要自主,不要聯盟」的口號;其次在經濟上,一旦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本國的中、小企業將受到打擊,農業和漁業的發展也得不到保障。因全國上下對這個問題分歧很大,爭論激烈,執政的工黨政府乃於同年9月就此問題舉行全國公民投票,結果53.5%的人反對,46.5%的人贊成,反對票超過贊成票,從而否決了挪威與歐洲共同體草簽的協定,工黨政府也因此下台,由基督教人民黨、自由黨和中央黨等組成聯合政府。但在1973年的大選中,工黨再度獲勝,成為執政黨,與歐洲共同體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因此儘管挪威沒有加入歐洲共同體,但並不拒絕兩者之間的合作關係。 1981年9月15日,工黨在大選中失利,保守黨組成了以魏洛克(Willock)為首相的少數政府,除了工黨和左翼社會黨外,其他各政黨都予以支持。翌年,挪威受到西方經濟衰退的影響,當年的經濟增長率為零。1983年6月,挪威由保守黨、基督教人民黨和中央黨組成戰後第二屆聯合政府,並首次設立對外援助部,保守黨仍佔據重要各部。同年,挪威經濟開始回升,經濟增長率為3.3%。 1984年12月28日,前蘇聯巡弋飛彈侵犯挪威領空,掉落在芬蘭境內。事後,前蘇聯政府接受了挪威和芬蘭的抗議,並正式具函向兩國道歉。同年,挪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增長率達到6.6%,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發展最快速的一年,被經濟界視為奇蹟。翌年9月9日,挪威舉行全國大選,三黨聯合政府第三度以微弱的優勢在大選中獲勝。同年10月18日,北歐五國外交部長在[[奧斯陸]]召開會議,會上就禁止向南非投資、禁止電腦機器輸出等對南非經濟制裁措施達成共同協議。 1986年初,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暴跌和美元匯率下降,使挪威經濟受到巨大衝擊,石油收入大幅度減少,財政情況急切劇惡化,加上國內需求旺盛,進口猛增。面對這種局面,挪威政府提出了緊縮開支、增加稅收和控制私人消費增長的議案。同年4月底,這項議案在議會表決時遭到否決,右派反租稅的進步黨投票支持工黨和社會主義左翼黨,使三黨聯合政府因而垮台,魏洛克首相與內閣成員集體辭職。同年5月2日,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授命工黨主席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組閣。同月9日,布倫特蘭夫人成為挪威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同時還兼任聯合國發展與環境問題委員會主席。她的18人內閣中有7名女大臣,被西方輿論界譽為「女性內閣」,她還堅持在公務員中要有40%的女性。同月11日,布倫特蘭夫人又宣布挪威克朗貶值12%,以增強出口競爭力。兩天後又表示響應石油輸出國組織,要求各石油出口國減產保價的號召,決定減產石油10%。同年6月初,簽訂一項從1993~2020年供應西歐國家大量天然氣的長期合同。儘管如此,挪威當年的國際收支仍由上一年366億克朗的順差,變為324億克朗的鉅額逆差;同年的通貨膨脹率也高達7.2%,人民平均所得減少了6.3%。 1987年,挪威的外貿收支仍有270億克朗的逆差,通貨膨脹率上升為8.3%。翌年,外貿收支逆差減至43億克朗。同年,挪威政府還向坦桑尼亞、莫三比克、肯亞、桑比亞、孟加拉、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一共提供了64.45億克朗的援助貸款,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1.1%。 1989年,挪威積極發展與西歐國家的關係,並通過加強與歐洲共同體的合作,以及與北歐各國之間的相互交流,使得當年外貿收支開始出現順差;但同時又出現了經濟增長率疲軟和失業率大幅上升等問題。 同年6月4日,中國北京發生天安門流血事件後,挪威政府決定加入西方國家對中共實行經濟制裁的行列,中斷與中共領導人間的互訪。同年9月,工黨在大選中再次失利。次月,保守黨、基督教人民黨和中央黨組成三黨聯合政府,並得到進步黨的支持。聯合政府上台後表示,挪威仍將奉行與美國和北歐各國合作的外交政策。同年10月23日,挪威在台北設立駐華商務辦事處。同年12月,挪威與前蘇聯簽訂了一項避免海空事故的協定。同月,挪威代表出席了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為達賴嘛舉行的頒獎會,授予達賴喇嘛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從而遭到中共的抗議。 1990年布倫特蘭夫人蟬聯首 相寶座。1991年底,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駕崩,王位由他的兒子馬格努斯繼承,號稱哈拉爾五世(Harald V)。1992年底,在台北的挪威駐華商務辦事處升格,正式歸屬為挪威半官方的貿易理事會駐外機構。1993年10月,布倫特蘭夫人因兒子自殺而辭去工黨領袖的職務。1994年11月,挪威人以52.2%對47.8%的差距,不顧她的請求而拒絕加入歐盟,這是她執政以來的重大挫敗。1996年11月23日,57歲的她宣布請辭首相職務,由被刻意栽培了4年的工黨黨魁雅格朗(Thorbjorn Jagland)接任。1997年大選,雅格朗首相因在選前自我設限,聲稱如得不到36.9%選民的支持,就不再當政,結果由基督教民主黨領袖邦德維克(Kjell Magne Bondevik)於同年10月17日出組聯合政府,分別延攬中央黨和自由黨 人士入閣。後來他因堅拒放寬環保法令,並拒絕興建天然氣發電廠而下台,由工黨黨魁史多騰柏格(Mr. Jens Stoltenberg)於2000年3月17日出任首相,並於2005年及2009年連任首相。
返回到
挪威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