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埃及 的原始碼
←
埃及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非洲最大產棉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埃及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發展國營企業的時間,繼續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91年,由於埃及在海灣戰爭中持反對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堅定立場,受到西方國家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讚賞,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金融機構向埃及提供貸款和緊急援助,並被免除各種債務達250億美元。同時,埃及政府著手進行經濟改革,採取了放開銀行利率,實現埃鎊對美元的自由兌換,減少補貼,調整物價,改善住房、飲水、通訊和交通等社會基礎設施,提供給社會319萬個就業機會,使國家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埃及自古以來就是聞名的農業大國,農業是它最重要的經濟部門,全國有一半勞動力從事農業。但國內可耕地不多,主要是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帶以及沙漠中的綠洲,合計起來也不過是4.3萬多平方公里的農用地,其中道路、運河和棗樹椰園等又佔去約5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沼澤和湖泊也佔去7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剩下來的只有3.1萬多平方公里的可耕作地,供埃及人生存。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500多人,有用土地對人口的負荷相當沉重。好在境內溫度很高,終年都是生長的季節,雨量雖然稀少,但是農作物每年還是可以收穫兩次或三次。 這個國家的耕地,全靠尼羅河的河水灌溉。為了一勞永逸,埃及耗費了13億美元,在開羅以南400公里的尼羅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水壩,用以容納尼羅河水,在水壩的上游造成一個人工湖,不但可用以水力發電,並且擴大200萬畝的農田灌溉面積,使埃及的農業得到很大的發展。由於灌溉設施的改良。以往受尼羅河定期氾濫等自然條件所支配的埃及農業,現已轉成以勞動力支配收成的時代。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農村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56%,農業年產值約值53.4億美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6%。全國農耕地4662萬畝,從1982∼1999年,政府投資26.5億多美元,開墾了930多萬畝耕地,主要農作物是棉花、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亞麻、花生、紫花苜蓿、馬鈴薯、洋蔥、柑橘、大豆、煙葉、椰棗、無花果、桃、香蕉、橄欖等水果和蔬菜。現在的埃及人已興致勃勃地試辦沙漠農耕,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已有數千畝土地結滿了葡萄、芒果等五顏六色的果實,令人大開眼界。沙漠耕地在每一列耕地間都要種上棕櫚、針葉防風林,然後由運河汲取的河水經過一個個由高而低、櫛次鱗比的水塘過濾後,再用唧筒壓縮到農地上灌溉。現在埃及可耕地已達6600萬畝。埃及擬將尼羅河水導入蘇彝士運河下邊水道,使西奈半島乾燥貧瘠的土地獲得灌溉水源,讓150萬從河谷地遷居於此的居民有地耕作,一方面緩解過於集中的人口壓力,另一方面擴大可耕地,解決糧食嚴重不足問題。 這個國家種植棉花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著名長絨棉產地,也是非洲最大的產棉國,所產的長絨棉纖維長度和軟度都是第一流的,素有「白金」的美稱。境內共有棉田932萬畝,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0%,下埃及是主要的產棉區,尤以代蓋赫利耶省、布海拉省、東部省和西部省最為著名,通常是2、3月間播種,9、10月間收穫,年產量約39.8萬多噸,大部分供外銷,約佔全國商品出口總值的33%,是埃及最大出口商品,主要以原棉、棉紗和紡織品等形式外銷世界各國。玉米和小麥是農村和城鎮人口主糧,但產量無法自給,每年國民所需糧食的60%依賴進口。玉米種植面積約佔耕地總面積的28%,年產量達595.8萬多噸,但仍滿足不了國內市場的需求,每年都得進口。小麥的種植面積的佔耕地總面積的50%左右,它的主產區在上埃及,年產量為392.6萬多噸,也需大量進口,才能保證人民的口糧。稻米的年產量為340萬噸,高粱年產量為670萬噸。甘蔗栽培面積居國內各種農作物的首位,年產量高達958萬噸,甘蔗種植區以尼羅河上游的考姆翁布為中心,附近有現代化農場。另外,其他農作物的年產量分別為番茄257.1萬多噸、西瓜121.9萬多噸、馬鈴薯115.7萬多噸、柑橘109.6萬多噸、洋蔥57.7萬多噸,以及葡萄29.8蒂h噸。境內缺乏高山林業,因此森林極少,林產不豐。 由於埃及大部分地區是沙漠,僅有綠洲和三角洲黑土地,也幾乎全部被農民當作耕地所利用。因此能夠提供牲畜飼料的土地就很少,畜牧業不很發達,但隨著人口的急速增長,人們對肉類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為解決這一難題,在原有水牛、駱駝、驢、綿羊和山羊的品種上,埃及政府一方面從國外引進良種奶牛和肉牛,擴建和新建畜牧場,改良技術設施;另一方面號召並鼓勵私人投資發展養殖業。目前,國內主要畜產品的存欄數為奶牛85.6萬多頭;肉牛125.3萬多頭;羊258.7萬多隻;駱駝35.3萬多頭;馬51.1萬多匹;驢21.8萬多頭。還飼養有大量的雞,年產雞肉26.7萬多噸,雞蛋約49億顆。 這個國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境內多湖泊,所以發展漁業的條件比較優越,產值居全國第二位,政府還定期向漁業合作社提供貸款,資助漁民購買船隻,建立冷藏加工設施,鼓勵私人投資,以促進水產養殖業。沿海、內河和湖泊主要使用帆船等非機動船隻捕魚,機動漁船很少,捕魚技術較落後,年捕魚量只有35.6萬多噸。近年來,在納瑟湖一帶,淡水漁業正在推廣中。在伊斯梅利亞等地建立了池塘養魚場,開始向市場供應淡水魚。東部省曼宰萊潟湖也盛產各種魚類。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的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金、銀、銅、鐵、鈦、鋅、鉻、鉬、錳、鋁、鎢、鎳、煤、雲母、石膏、硫磺、鹼、鹽、硫化鎂和磷酸鹽等。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60億桶;天然氣約11.6億多萬立方公尺;錳礦儲量約為1200多萬噸,主要分布在西奈半島和哈瑪達地區,年產量約15萬噸。磷酸鹽儲量比較可觀,約有12.5億噸,主要分布紅海沿岸的庫塞爾和西奈半島。阿斯旺鐵礦現已大量開採,但遠不能滿足國內鋼鐵工業的需求。西奈半島的煤礦蘊藏量也相當可觀。 工業已得到長足進步。這個部門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11%,最主要的製造業和採礦業,約佔國內工業生產總值的21%以上,重工業有煉鋁,硝酸銨化肥生產等,而最大的製造業部門是紡織業,然後是糧食加工、機械、化工和建築材料等工業。飛速發展的埃及工業多集中在開羅和亞歷山大兩地,另外赫勒萬、凱馬、馬哈拉、克布拉、達瓦魯和阿斯旺等地,都是埃及的重要工業區。特別是鄰近開羅的赫勒萬鋼鐵工業區,現已獲鉅額投資,加速生產。埃及政府除對工業加以逐步調整外,還積極擴大企業規模,興建新的工礦企業,基本上建成了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重工業主要有石油、電力、鋼鐵、冶金、機械製造、建材和化工等,重工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64%。 石油在埃及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1910年,埃及就開始開採石油,是中東地區最早的產油國之一。1987年,西奈半島蘇彝士灣加拉(Gala)角地區發現了新油田,使埃及的石油年產量達到4400多萬噸,天然氣年產量為500萬立方公尺。原油產量每日約87萬桶,每日輸出約35萬桶。主要油田有西奈半島上的阿布宰尼邁(Abu Zanima)、蘇得爾(Sudr)、亞斯路(Aslo)、費蘭(Feiran)和阿布魯底斯(Abu Rudeis)等油井;在紅海沿岸有格穆薩(Gemsa)、赫加達(Hurghada)和蓋爾普(Gharip)等油田;西部沙漠、摩根油田,以及蘇彝士港附近海面的蘭馬丹油田、貝拉伊姆、摩路崗、卡拉和馬塔爾瑪等油井,也都盛產石油。在阿拉曼地區也有阿布加拉提格、烏姆巴拉卡、法格魯、耶得涅和札布拉基等油田。此外,在阿亞瑪提、阿布基爾和阿布加拉提格等地還出產有天氣氣。目前,國內已建成6座煉油廠,煉油能力每年可達1720萬噸,已基本達到石油產品自給,有時還可供外銷。政府還在國內許多地區投資興建輸油管道和輸氣管道,以解決石油、天然氣的輸送問題。全國的石油輸送管道全長為2238公里。天然氣輸送管道全長為1927公里。最大的輸油管道要數蘇密特輸油管,自蘇彝士通往亞歷山大港,全長330公里,年輸油量1.17億噸,除供應本國使用外,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也利用這條管道輸油。另外,為了推動埃及全國的供電計劃,政府特地設置了專門負責機關。制訂能源方面的各種政策,靈活運用由阿斯旺水壩所產生的能源,現在全國發電量已超過125億瓩。 由於國內盛產棉花,所以紡織工業特別發達,而且是以棉紡為主,毛紡和麻紡為輔。近年來,紡織工業正向現代化發展。國內紡織工人佔全國工人總數的40%,其產品除了滿足國內需求外,並可大量外銷,賺取外匯。國內還有羊毛、絹、黃麻和人造纖維等加工廠。此外,主要工業還有造船、電器、製糖、玻璃、水泥、化學、藥品、建材、塑膠、造紙、香煙、陶器、麵粉、油墨、自行車、成衣、鞋帽、襪子、食品加工、軍火、鋼鐵、氮肥、磷肥、機械、牽引機、火車頭和製革等。糖在埃及是專賣事業,發展迅速。 這個國家的傳統手工業目前雖然已漸式微,但是在都市的市場上卻仍相當興盛。在傳統的手工業中,最普及的莫過於陶器製作了,它的製作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埃及的悠久傳統,而製品中最著名的是一種具有很多把手的圓形水壺,這是法尤姆地區的工藝品;手提的籠子是埃及農村尤其是南部農村的一種手工藝產品,用棗椰樹的葉子及棕櫚的葉柄為材料編織而成,是埃及農婦外出時用以裝日用品的。開羅和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所製造的地毯、椅墊及掛氈世界聞名。當地科普提克教會的信徒能將亞麻、羊毛、木棉織成布料,並織有許多傳統的巧飾,如成串的葡萄及花瓣、小鳥、孔雀之類的圖案;埃及的銅製品也很出名,在開羅的土耳其市場,還有寶石、皮革、象牙製品和駱駝鞍等手工業品。此外,埃及的雪花石膏、貝杜茵裝、貝杜茵地毯、珠寶,以及玻璃、紙草、馬須拉比亞木材和香料等手工製造業也具規模,產品也極受國外觀光客的歡迎。 一般說來,埃及的經濟來源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外銷;二是石油收益;三是觀光收入,這方面已佔全國第二位;四是蘇彝士運河通行費;五是沙烏地阿拉伯、美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國家的援助。埃及人在國外工作所賺的外匯,銷往第三世界的軍備收入等也是埃及經濟來源之一。目前,埃及設有塞得港、蘇彝士城、開羅和亞歷山大等自由貿易區。除開羅是航運中心外,其餘三個還是埃及貿易大動脈,都有吞吐量極大的港口。 在對外貿易方面,埃及政府長期採取「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政策,設立「埃及出口發展中心」專營出口業務,並不斷改革進出口貿易結構,使礦產品、紡織品、棉紗、皮革製品、化工產品、家具和機械等產品在出口額中所佔比例逐年增加,從而改變過去以出口農產品為主的趨勢。目前石油正取代棉花成為出口大宗。全年輸出總值約50.6億多美元,主要輸出品是石油、天然氣、棉花、棉紗、紡織品、石臘、地毯、藥品、鋁錠、錳、化工品、水泥、電器、手工業品、米、馬鈴薯和柑橘等。全年輸入總值約162.8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軍事裝備、火車頭、有軌電車、拖拉機、紡織機械、卡車、水泵、發動機、小麥、玉米、蔬菜、果汁罐頭、飲料、肥料、塑膠製品、針織布、電腦、家電、文具、交通工具及零件、事務儀器、醫療器材、組合家具、事務儀器、通信器材、建築材料、木材、人造絲、鋼纜、電焊條和多元聚脂紗等。埃及市場以中低檔次產品為主,低檔次、低價格的商品最為暢銷;高價位的名牌、精品也有部分市場。主要的貿易伙伴是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日本、羅馬尼亞、捷克、俄羅斯和中國等。 埃及貨幣單位叫做埃及鎊(Egyptian Pound),簡稱EGP;每1鎊合100皮阿斯特(Piastres),簡稱PT;每一皮阿斯特又合10個米利姆(Milliemes);每一美元可兌5.7埃鎊。埃及貨幣特色是小額紙幣多,金屬硬幣不但鑄得薄,而且量少。紙幣單位有100、50、20、10、5、1、1/2和1/4等8種埃鎊。硬幣單位有25、20、10、5、2和1皮阿斯特等6種。國民平均所得約為每人每年1400美元。國內共有10家銀行,主要的是發展銀行、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專業銀行。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是企業上繳的稅利、各種稅收和信用貸款;財政支出的主要項目是政府機構的日常開支、生產建設投資、商品補貼開支和軍費開支等。近年來的財政預算都呈赤字。黃金與外匯儲備共計14.91億美元,而所欠外債高達45億美元。 現在埃及也是吸引外商前往投資的好去處。首先是埃及一般國民的教育水準不低,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使絕大多數受過專業教育的民眾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失業率高達24%。第二是工資較低,一名勞工一天工資大約只有1.3元美元左右,形成了吸引外資的有利條件。另外,埃及政府對外資企業還給予5∼10年的免稅優待,而且水、電和交通運輸等基礎條件也較好。但由於埃及民族性佔有慾極強,投資者前往必須先找埃及的合伙人,否則業務極難推展。2007年經濟成長率達到7%,已吸收110億美元的直接外國投資,使經濟前景看好。
返回到
埃及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