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烏茲別克 的原始碼
←
烏茲別克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歷史名城撒馬爾軍== 撒馬爾罕(Samarkand)是中亞著名的歷史古城市,也是撒馬爾罕州的首府,它的位置在海拔七百一十公尺的澤拉夫尚河畔,距離東北面的塔什干約二百七十公里,南距阿富汗邊境紑兩百四十九公里,也就是在東經六十六度五十八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十分,市區面積五十一點九平方公里,現有六十二萬八千多人口,是國內第二大城市,居民以烏茲別克族人為主,還有塔吉克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 這個城市建城於公元前六世紀,至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公元前四世紀名叫馬拉坎達,曾是票特王國的都城。這裡曾是撒馬爾部族的主要定居點,城名在當地土語中是「撒馬爾城」的意思。公元前三二九年曾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在此後的近千年歷史中,這個城市雖然屢遭異族入侵,但因地處東突厥斯坦境內古代歐亞「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而成為盛極一時的商業城市,中國灘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它為「康居城」,唐代的「新唐書」稱它為「康國」,許多前往西天取經的中國歷代高僧和商人;都曾經到過這個城市。公元七一二年,阿拉伯佔領此地。 公元十三世紀初,這裡將花剌子模王國統治,當時這裡已成為中亞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城內的伊斯蘭教僧侶擁有大量的店鋪和房產,並對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生活施加巨大影響,甚至還發動過宮廷政變,處死不信阿拉的國王。一二二○年三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經過兩個月苦戰,全殲城內守軍,入城後大部分居民被殺,財物被洗劫一空,大部分建築被。一二二七年,成吉思汗死後,這裡歸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汗統治,經過十年的重建,這個城市才逐漸恢復了元氣。 十三世紀末,這裡已發展成為擁有四十萬人口的中亞大城,市區面積擴大,商業再度繁榮。城內設有堡壘,堡壘的四周有許多商業和手工業的街坊區,城市貴族、僧侶和商人也喜歡住在繁華的商業區內。一三六三年,不可一世的帖木兒大帝以撒馬爾軍為據點,南征北戰,征服了大片領土,自命不凡地做起「天上一神,地上一帝」的美夢,並把撒馬爾罕定為世界一統帝國之都。所以,帖木兒大帝就把一批批被俘的各國人工巧匠和科學藝術人材,從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敘利亞、伊朗和印度等地,押回撒馬爾罕,強迫這些能工巧匠為他在都城興建了幾十幢富麗堂皇的建築,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中亞最大的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當時,城內的商店分布非常混亂,帖木兒大帝就下令在修建一條貫穿全市的商業術,他親自設計,選擇線路,那些原先坐落在修建大街地點上的房屋被強行拆除。商業街建成後,風格別具一格,街道寬敞,兩邊設立許多帳篷,出售各種商品,有趣的是當時這條街道自上而下被帶有許多小玻璃窗的拱頂覆蓋,既能遮風擋雨,又能防烈日暴曬,光線又可通過拱頂上的玻璃窗透的街道。當時,這裡因商業發而享有「東方樂園」的美譽。 十七世紀以後,由於海上航線的開辟,使絲綢之路不再是東西方貿易的唯一通道,這個城市在商業上的重要性有所削弱。一八六八年,這裡被俄國兼併,到一八九六年修通鐵路以後又開始興盛,成為出口葡萄酒、乾果、新鮮水果、棉花、稻米、絲綢和皮革的重要中心。一九二○年蘇維埃政權成立,一九二四年成為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一九三○年,首都遷往塔什干。現在仍為國內重要商業和文化中心。 這裡的氣候呈大陸性乾罕氣候,多晴天,每天無霜期達兩百天。因地處肥沃綠洲,土地富饒,物產豐富,景況非常繁榮,這裡有連綿不斷的棉田和果園,周圍是亭亭玉立的突厥斯妲山脈的雪峰。交通以鐵路為主,火車可通塔什干、布哈拉、浩罕和安集延等大城市,並有公路與周圍城鎮相連。當地經濟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有軋棉、絲紡織、水果罐頭、葡萄釀酒、服裝、皮革和捲煙及鞋靴等企業,還有拖拉機製造廠、汽車配件廠和電影器械製造廠等,工藝美術業發達,主要工藝品有陶器、地毯、雕刻、首飾和刺繡等。 雖然今日的撒馬爾罕已是一座工商業的大城市,但是古舊鑲嵌著藍白瓷磚的回教寺院經過精心修復後,現在仍然燦爛地屹立在市區上。街頭上鋪著織花地毯,上面擺著各式瓜果的小販在高聲吆喝叫賣著。固守傳統習俗的市民們仍穿著回教寬腰大袖的袍子,腰繫布帶,頭纏白巾的衣著,在街頭上熙熙攘攘,穿梭往來,那份熱鬧吵雜的氣氛,使撒馬爾罕始終脫不去那分古代市集的氣氛,令人有走入古代阿拉伯世界「阿里巴巴大盜」和「一千零一夜」中的感覺。也正因為它具有這種特異的風情,使它能夠在各大市中獨樹一幟,以中古氣氛的中亞風情,吸引著眾多的外國觀光客前來消費。 這個城市可以分為新舊兩個市區,舊市區是古跡集中地,十一世紀時策有城牆,街道從舊城的市中心向六座城門輻射延伸,俄國人佔領這裡後,拆除了城牆和城門,但帖木兒時代修建的帶有頂棚的寬廣大街至今猶存。新城區始建於一八七一年,但大量建築物建於一九一七年以後,如今這裡修建了許多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並設有六所大學、三家劇院、三家博物館和一所考古研究所。 城內有許多名勝古跡,這些絢麗多姿的古建築都披著一層神秘的傳奇色彩,市內到處都可見到古老的清真寺,有些清真寺佔地達數百畝之廣,人們把大清真寺視為當地悠久文化的象征,據說許多古老的清真寺就是中世紀絲綢之路上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的據點。 在市內十四至十七世紀的許多著名古跡中,以帖木兒帝國時代建造的宮殿陵寢最為壯麗。古爾艾米爾陵墓是帖木兒大帝和他後代的葬身之處,始建於一四○三年,一四二四年以後又在它的周圍蓋了一些拱形圓頂的建築物。帖木兒生性殘忍,一三八七年他攻佔伊斯法罕時,下令將七萬平民斬首,把他們的人頭堆成金字塔;一三九八年他在印度曾下令殺死十萬俘虜。一四○一年他佔領巴格達後又命令軍士斬九萬人首級,用人頭砌成一百二十座金字塔,他甚至還下令用碎磚和石灰把活人築成整堵城牆。他死後,他的子孫為他修建了豪華的陵墓。這個陵墓有球錐形大圓頂,四周鑲嵌著用瑪瑙方磚組成的壁畫,金壁輝煌、彩磚、壁畫和金飾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整個陵墓雄偉壯觀,色彩華麗,雖經時間和地震的摧殘,仍舊富麗堂皇。墓門和欄杆上有精細石雕和木刻,陵墓內壁下部全部用大理石砌成,上部用彩磚嵌成各種優美的青綠色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字母。陵寢中的靈堂內放著九具石棺,一條窄梯通往地下墓室,墓室用優質磚砌成,下面還有四公尺深的地基。墓室內有九具棺材,安葬著帖木兒、帖木兒的兩個兒子、兩個孫子、兩個曾孫、帖木兒的國師和一個未查明身份的死者。 沙赫靜達陵寢也是著名古跡,它比古爾艾米爾陵墓更加宏偉壯觀,由十三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組成,建於十四至十五世紀,相傳公元八世紀初,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庫薩姆來此傳教遇害。後來,伊斯蘭教在撒馬爾罕成為國教,庫薩姆殉難之地被尊為聖地。撒馬爾罕的執政者也就自己及親屬的墳墓建造在聖地上,形成陵墓群。「沙赫靜達」一詞在當地土語中是「永生之王」。陵墓中最重要的一座是庫薩姆之墓,墓碑上刻有十四世紀建造的字樣。由於烏茲別克人以青色為喪色,所以陵墓建築的基調多為青色。帖木兒大帝的王後圖瑪阿卡和侄女圖爾坎阿卡也葬在這裡,相傳圖爾坎阿卡聰明美麗,深得帖木兒的寵愛,但十六歲時夭折,帖木兒下令把她的墓造得比其他陵墓更為壯觀。王後圖瑪阿卡的墳墓用鑲嵌花紋裝飾,等級較低的墳墓則用彩釉陶磚裝飾。整座陵墓富麗堂皇,裝飾有幾何圖形、花草圖形、銘文彩陶、鑲嵌圖案和壁畫等。 在舊市區的列基坦廣場上,有兀魯伯經院、季里雅卡利經院和帶有尖塔的希爾多爾經院等三座高大古建築物,氣勢恢宏。兀魯伯經院有上千年的歷史,後遭地震破壞,重建時採用特殊金屬為建築材料,正門用各種彩色陶片裝飾,院內有一個高十三公尺的大圓頂,這個彩色穹頂直徑達十三公尺。此外,舊市區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也是著名的古跡,它建於十四世紀,是帖木兒大帝為了悼念王後而修建的,外形和內部裝飾都非常精美。 兀魯伯天文台坐落在東北郊,一四二八年由帖木兒的孫子兀魯伯創建,現在天文台原址附近建有兀魯伯天文台博物館。兀魯伯一生酷愛藝術和科學,不愛舞刀弄劍,特別喜歡研究天文學,他用自製的天分儀測得一千零一十八顆恒星的確切位置,這個六分儀刻在巨大的大理石板上,每一度間隔七十釐米,曲率極為精砌,當年兀魯伯使用這座六分儀,進行了多次精確的觀測和計算,他算出一年的時間為三百六十五天六小時十分四秒,這與現代天文學家已知的正確時間誤差儀五十八秒。他還發現了公元二世紀亞歷山大的天文學家托勒密計算中的許多錯誤。他還編寫了「新天文表」,概述了當時的天文學的基礎理論和一千零一十八題恒星的確切位置,這是繼古希臘天文學家希巴爾赫以後,測定星辰位置最準確的記錄。在他統治期間,帖木兒王朝在文化方面達到了頂峰,但他的科學研究活動引起了當時伊斯蘭教會和封建勢力的不滿,被斥為異端,一四四九年他被暗殺後,天文台也被破壞。一九○八年,俄羅斯考古學家維亞特金在一份十六世紀的文獻中發現了有關這座天文台的方位記載,從而找到了它的遺址。
返回到
烏茲別克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