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肯亞 的原始碼
←
肯亞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有非洲第二高峰== 肯亞是東非的重要國家,形狀有點像不太規則的等邊立錐體。東北面與索馬利亞間有680公界的國界線;東南方濱印度洋,海岸線長為495公里;南界坦尚尼亞769公里;西南臨維多利亞湖;西面與烏干達接壤達930公里;西北和蘇丹之間也有230公里長的國界線;北與衣索比亞交界860公里。 全國總面積58.2646萬平方公里,約合22.4960萬平方哩,其中陸地面積56.9253萬平方公里,水面面積約1.3393萬平方公里。在全國7個省及1個特區中,面積最大的裂谷省有17.1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東方省15.6萬平方公里,東北省12.9萬平方公里,濱海省8.3萬多平方公里,中部省1.32萬平方公里,尼揚扎省1.25萬平方公里,西方省8223平方公里,奈洛比特區僅684平方公里。 這個國家境內有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將國境劈為兩半,恰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為稱為「東非十字架」。其經緯度介於東經33度83分與東經41度75分之間,北緯4度5分和南緯4度4分之間;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近800公里。國境最東端是東北角與衣索匹亞和索馬利亞交界處的曼德拉地區;最南端是印度洋沿海與坦尚尼亞交界處的一些小島嶼;最西端是維多利亞湖上的範加努島及松巴、伊倫巴等島嶼,以及陸地上在西北角與烏干達和蘇丹交界處的洛圖克山;最北端是與蘇丹交界處。 地形複雜,有鮮明特點,大致可分為沿海平原:以索馬利亞邊境向南延伸到坦尚尼亞邊的印度洋沿岸,是一條狹長的沿海平原,長約500公里,寬度自北而南為50∼30多公里不等,大多由水成岩和河道淤積而成,地勢平坦低窪,隨著向內陸伸展而逐漸升高,海拔多不超過180公尺。但蒙巴薩內地的地勢升得較高,它的西南部有一組由內陸高原延伸出來的夸萊(Kwale)和姆威萊小山脈,海拔約300公尺。蒙巴薩以南還有辛巴山脈和海拔470公尺的瓊博山。海岸線較直,離岸一公里內的印度洋中綿延著珊瑚礁,形成瀉湖和淺港灣,蒙巴薩是唯一的天然深水港。此外,還有許多彎度較小的港灣,如福莫薩(Formosa)灣、馬林迪灣、謝沙爾灣和靠近坦尚尼亞的加濟(Gasi)灣、奮齊灣,以及北部的基韋湖灣。重要的沿海島嶼除了蒙巴薩外‘_部還有拉穆島、帕泰島、曼德島和基韋湖島等,南部則有豐齊島和瓦辛島等。 北部、東北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佔肯亞土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當地非洲人稱它為「尼卡」(Nyika),就是荒原的意思。從濱海地區向西北延伸的地勢,呈階梯形逐步由海拔約180公尺上升到600多公尺,大部分是由沉積岩形成的平坦台地,也有多處海拔較高的山脈,如東南部沃伊以西海拔2185公尺的塔伊塔山脈,以及海拔1600公尺的卡西古峰等。再往西的亞塔台地平均海拔為1200公尺。中部和北部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海拔在600公尺左右,一直延伸到衣索匹亞邊境,這裡有些小火山岩台地,並有較高的山脈,如海拔1698公尺的馬薩比特山,海拔約1200公尺的胡里山脈。在圖爾卡納湖以西有片較高的火成岩台地;湖以東有查爾比沙漠(Chalbi Desert)和科羅利沙漠,是真正的沙漠地區,有些地方還散布著沼澤地。這個地區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是它的西北部有個著名的圖爾卡納湖。 中部高原又稱為肯亞高地: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海拔為1000∼3000公尺之間,它在地形上可分為三個部分。一為東部高地,是指「尼卡」荒原西緣至裂谷以東之間的地區,有兩大山脈:東端的肯亞山和西端的阿布岱爾山脈。肯亞山為古時火山爆發後形成,海拔5160多公尺,是非洲的第二高峰、國內的第一高峰,位置在赤道的正南方,山體已受到很大的侵蝕,最高峰由被堵塞的前火山口結晶狀霞石正長岩構成,中央幾個高峰呈放射狀延伸的幾條支脈,彼此間被河谷分開,山的斜面受到冰川的侵蝕,呈現許多冰舌。山中共有12條冰川,其中以李威士(Lewis)冰川和廷德爾(Tyndal)冰川為最大。在海拔4572公尺以上山體山岩裸露&藄埸市袨H冷,長年被冰雪所覆蓋,白雪的山頂與山麓綠色的熱帶雨林,形成鮮明的對照。國內的吉庫尤人相信神仙就住在肯亞山上,傳說這座山是「宇宙的支配者」所造的,祂在造完這座山後,就帶著吉庫尤人的始祖到山頂,要他們俯視山下美麗的原野,那裡有很多無花果樹,於是吉庫尤族人就在這裡興建了家園。今日的吉庫尤人愛他們的土地,也愛肯亞山,他們在祈禱時,都是面對著這座山。這裡的肯亞山國家公園有許多大型獵物保護區、森林保護區和高沼地。較低的山坡土壤肥沃,被吉庫尤人、恩布人和梅魯人所開墾。阿布岱爾山(Aberdare Range)是肯亞中西部山脈,係地殼運動所形成的巨大斷層地塊,是構成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東側的一段,平均海拔3350公尺,有兩座高峰;奧爾多伊尼奧萊薩提馬(Oldoinyo Les-atima)峰海拔約3999公尺,伊爾基蘭戈普(Ilkinangop)峰海拔3906公尺。 二為裂谷地區,是肯亞的奇景,肯亞高地在這裡被貫穿南北的一條大裂谷一分為二,成為東部高地和西部高地。這條裂谷是東非大裂谷的組成部分,東非大裂谷由亞丁灣的吉布地經衣索匹亞、肯亞、坦尚尼亞、馬拉威到莫三比克的貝拉港進入印度洋,全長約6000公里。在肯亞境內的裂谷則長750公里,東西寬約60多公里。兩邊懸崖對峙,由崖頂至谷底一般深達1200∼1800公尺,有些地方如阿布岱爾山脈和馬烏(Mau)山懸崖深達3000公尺以上。肯亞裂谷由北部圖爾卡納湖起,一路南下到坦尚尼亞邊境納特隆湖周圍,要經過斯特法尼、巴林戈、哈靈頓、埃爾曼泰塔、納庫魯、奈瓦沙和馬加迪等湖。裂谷內還散布著一些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山體如海拔2356公尺的蘇斯瓦山、海拔2777公尺的隆戈諾特山,以及海拔2134公尺的梅魯火山等。有些重要的城鎮也在裂谷內,如納庫魯、吉爾吉爾和奈瓦沙等。 三是西部高地,是裂谷西部南北聳起兩條由斷層地塊形成的懸崖,即埃爾加納和馬烏懸崖。最高處在切蘭加尼(Cheringany)山脈海拔3444公尺和海拔3049公尺的馬烏山峰,這兩個高地之間的西部高地海拔平均為2134公尺,其地勢緩緩向西下降,直抵維多利亞湖濱。但是在肯亞和烏干達兩國邊境處又有一座高聳的埃爾貢(Elgon)死火山,經緯度為東經34度34分、北緯1度8分,火山口直徑約8公里,有數座山峰,其中以瓦加加伊(Wagagai)峰最高,海拔4321公尺。埃爾貢山山坡平緩,東和東南與瓦辛吉蘇(Ua-sin Gishu)高原連成一體,西和西北面峭壁上是海拔1097公尺狗Q干達東部平原。山頂有冰川痕跡,火山口底有大片沼澤地及其流出的蘇阿姆(Suam)和特克韋爾河兩條河流,高沼地區有歐石南屬喬木等植物。這座山海拔3048公尺以下為石林,海拔2530公尺以下為溫帶落葉林。班圖語的吉蘇(Gisu)人在西坡種植咖啡、香蕉、粟和玉米。此外,在肯亞西南部還有一座海拔2777公尺的羅格諾特(Longonot)山。 四為湖濱地區的維多利亞湖(Victoria Lake),是世界第三大湖,非洲最大的淡水湖,它也是尼羅河的源頭,1860年為英國探險家約翰•史皮克所「發現」,乃以當時的英國女王名字命名。此湖坐落在坦尚尼亞、烏干達和肯亞等三國的交界處,經緯度為東經34度,南緯1度之間,肯亞僅擁有東經33度9分以東的一塊湖區,約佔全湖5%左右。湖面積6.75萬平方公里,湖長282公里,深約46公尺,平均海拔1134公尺。湖內有許多島嶼,較大的有姆方加努島和卡辛吉里島。遊客在維多利亞湖千萬不要下水嬉戲,因為湖中多血蛭蟲,在不知不覺中易被附體吸血。湖濱地區基本上是平坦和起伏不大的平原,海拔在1120∼1510公尺之間,僅東南方有較高的台地,主要城鎮有海拔1130公尺的基蘇木,以及海拔1150的卡卡梅加。有少數地區受火山活動的影響,形成海拔近2000公尺的山脈,如瓜西山脈和根巴山脈等。 湖濱地區最突出的地貌是切入內陸的維南灣,由自東至西的地塊斷層所形成,像條小裂谷,南北兩岸相距大約是24∼40公里。灣內水淺,沿岸也不規則,有阿森博灣、霍馬灣和肯杜灣等許多小港灣,在面對維多利亞湖的湖濱還有更多小灣。 境內河流眾多,但是較大的河流卻屈指可數。所有河流按其源頭和流向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源頭在裂谷以東的流向印度洋,其中有些河流在流向印度洋的中途就消失了;另一類源頭在裂谷以西的流向維多利亞湖;第三類源頭在裂谷以內的流向谷內湖泊。不少河流是季節性的,雨季時才有水,旱季時就乾枯。 塔納河(Tana River)是境內的第一大河,經緯度為東經40度31分、南緯2度32分,坐落在阿布岱爾山脈東麓,源於肯亞東部肯亞山的高地雨水及冰川融雪,全長約708公里,上游240公里雖可通行小船,但是航行困難;下游在入海前的322公里河段可通航汽艇。河上游有錫卡河等支流匯入,河一半在坦尚尼亞境內。河的流域面積為6.216萬平方公里,流經中部省、中央省、東北省和濱海省,在基皮尼市向東注入印度洋。沿河有發電和灌溉工程,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上游的薩蘇姆河大壩(Sasumua Dam)向奈洛比供水,在塞文福克斯的欽達魯馬也有水力發電廠,恩布興建的姆韋亞∼特貝爾灌溉設施供水稻種植之用。在河流中游森林覆蓋的堤岸上,土著波科莫族從事自給農業,加洛萊地區棉花種植業盛。 加拉納河(Galana River)是境內第二大河,經緯度為東經40度8分、南緯3度9分,發源於阿布岱爾山脈東麓,上游叫阿蒂河,下游稱為薩巴基河,全長547公里,向東流經中部省、東方省和濱海省,部分河段可行木船,在曼布魯伊市以南入海,流域面積4.4029萬平方公里。 薩蘇姆河(Sasumus River)是境內的第三大河,全長約354公里。流域面積2.072萬平方公里,有145公里長是常年河,建有薩蘇姆河大壩。 凱里奧河(Kerio River)是境內的第四大河,全長也是354公里,但是流域面積只有6475平方公里,有113公里長的河段是常年河,這條河流由西南方注入圖爾卡納湖。 北艾瓦索恩吉羅河(North E-waso Ngiro River)全長約531公里,是境內的第五大河,流域面積為5.6980萬平方公里,其中290公里是常年河,雖然是朝印度洋方向流,但是最後卻消失在沼澤中。 馬拉河(Mara River)是境內的第六大河,全長290公里,流域面積7770平方公里,發源於馬烏山,向西南流入坦尚尼亞境內後,在穆索馬附近注入維多利亞湖的馬拉灣。 恩佐亞河(Nzoia River)是境內的第七大河,河全長258公里,流域面積1.295萬平方公里,它發源於裂谷以西高山懸崖,河的一半在坦尚尼亞境內。 沃伊河(Voi River)是境內的第八大河,全長209公里,流域面積5439平方公里,有80公里長是常年河,注入印度洋。 亞拉河(Yarra River)是肯亞的第九大河,它發源於裂谷以西的高山懸崖中,在向西流途中又加入了一些支流,不過它在到達維多利亞湖前,便已消失在大沼澤中。河全長177公里,流域面積2590平方公里。 南艾瓦索恩吉羅河(South E-waso Ngiro River)是肯亞的第十大河,它全長137公里 ,流域面積5180平方公里,有97公里長的常年河。 米柳河(Milyu River)又名松杜河,是盧歐人的稱呼,基普西吉斯人則稱之為基普索諾伊河,發源自裂谷以西的高山懸崖地帶,流域5180平方公里,全長109公里,在向西流入維多利亞湖維南灣前,有許多支流加入,是肯亞的第十一大河。 梅拉瓦河是肯亞的第十二大河,全長108公里,流域面積778平方公里。 庫加河是肯亞的第十三大河,也是發源於裂谷以西的高山懸崖地帶,全長約89公里,流域面積5180平方公里,在它西流進入維多利亞湖前,也有許多支流加入。 此外,發源自埃爾貢山北麓的圖克韋爾河(Turkwel River),是肯亞北部一條較大的河流,但是常會斷流,豐水時向東北注入圖爾卡納湖。瓦索恩尼羅河位於肯亞山以北,在它流到梅爾蒂(Merti)台地後,便成為涓涓細流。拉姆西河和拉雷河都是注入印度洋的小河。尼楊多河是發源於裂谷以西高山懸崖地帶較大的河流,在向西流入維多利亞湖前,有許多支流加入。 肯亞也有許多湖泊,除了本書31頁所說的維多利亞湖外,在國境的西北部還有一個圖爾卡納(Turkana)湖,因水碧如玉,故又名為碧玉海(Jade Sea),它的經緯度為東經36度5分、北緯3度30分,是東非的第2大湖,北端從肯亞延伸到衣索匹亞境內,面積6405平方公里,最低點海拔375公尺。它是在250∼1萬年前更新世時期,由於地殼運動所形成一個較小的獨立內陸湖,火山爆發造成了東南多岩的湖岸,較低的西南湖岸由沙丘、沙坑和泥灘構成。湖中北島、中島和南島等三個主要島嶼都是火成島。湖長248公里,寬16∼32公里;湖水較淺,最大水深73公尺,水位和水面積不定;湖無出口,水中含鹽。湖盆除北部外,氣候炎熱乾旱,常有突發風暴,增加航行危險。這個湖是個幾乎未經開發的魚場,是肯亞淡水魚的寶庫,盛產虎魚、多鰭魚和尖吻鱸。湖內有上萬頭鱷魚,河馬也時有所見。湖南端有由卡拉伊(Krai)山流出的溫泉,法格林灣有釣魚俱樂部、釣魚山莊、木造船屋及釣魚用的小艇。沿湖種植有少量的粟,並有大量半沙漠叢林。候鳥和本地鳥類吱啾,有紅鸛、鸕鶿和翠鳥等。 在圖爾卡納湖的東岸,有肯亞史前人類遺址的庫比福拉(Kobi Fora),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石器時代人類聚居地之一。這個地方自北而南分布著5條約100多公尺的小山嶺,由晚期第3和第4紀的砂礫岩、粘土岩和凝灰岩等組成,過去是人跡罕到之處,自1967年以來,肯亞國家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在此一地區接連發現大批古人類化石、舊石器和哺乳動物的化石。在已經考察過的100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發現了100多個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 1912年,肯亞裔的英國考古學家查理德•利基在此地區發掘出一個古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90具史前人類遺骨化石和數百件石器化石。經測定,這些化石距今已有261萬多年,其中定名為「1470人」的化石比「東非人」化石早80萬年,這些化石為研究人類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證明遠古人類早在200多萬年前就曾在這裡生息過。 這一帶是半沙漠區,有疏密不同的矮草和灌木叢;旱季雨水缺乏,草叢枯黃,只在古河道或季節性河流兩岸才有綠色。這個地區有大量的野生動物,肯亞國家博物館已在這裡設立了國家考古野外工作基地。 奈瓦沙湖(Naivasha Lake)是國內的第三大湖和東非裂谷系統東支的一個淡水湖,經緯度為東經36度21分、南緯0度46分,坐落在奈瓦沙市的西南方56公里處,由奈洛比經高速公路前來車程只要一個多小時。這個湖沒有出水口,有大量的地下水自此湖滲出,湖水清淨可飲。湖的海拔為1875公尺,其湖面水位因有週期性變化,現在已縮小為原湖面的1/3,約為114∼191平方公里,湖長16公里,湖寬約8公里,湖泊底部平坦,水深約3公尺,湖底覆蓋著沉積物,湖北部為生長著大片紙莎草的沼澤,湖水微鹹,湖中主要魚類有數種羅非魚屬(Tilapia)的魚和黑鱸魚,也可以看到紅沼螯蝦(red swampcrayfish)、沼狸(Coypu)、河馬和水鼠。當地有商業捕魚和垂釣活動,鳥類觀賞活動也很普遍。這裡是魚鷹的故鄉。湖中有克萊申火山島,湖濱建有一排排別墅式的旅館,旅館區絢麗多彩的三葉梅爬滿枝頭,數公尺高的仙人掌到處可見,是極佳的遊覽及休養地,已被設立為奈瓦沙湖國家公園,很多奈洛比市民來此划船和度假,可以看到可愛的河馬家族。 由於此湖的位置在裂谷兩堵高崖壁之間,且又在兩塊炎熱低地的地橋上,致強風常飆,很快就會在湖面上發展為大浪,對湖上小船極具危險性,因此當地季節性的水手非常留意湖區的風雲變化及湖上空烏雲的聚集,在大風刮起前及早揚帆而歸。湖畔有肥沃的火山土壤被用作農場,所產蔬菜與鮮花供應奈洛比及海外市場。此外,湖區還有一家飯店、許多招待所和露營區。 巴林戈湖(Baringo Lake)是境內的第四大湖,經緯度為東經36度5分、北緯0度38分,是肯亞中西部的淡水湖泊,沒有明顯的出口,湖水滲入湖北端的熔岩中,面積129平方公里,湖長度為18公里,寬度約6.8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為5公尺,湖面海拔975公尺,沒有明顯的出水口,湖水滲入湖北端的熔岩中,湖中盛產羅非魚,湖岸多種植作物和放牧牛群。 安博塞利湖(Amboseli Lake)是肯亞的第五大湖,但它卻是個季節性的淡水湖,面積為0∼114平方公里,乾旱季節裡只剩下一個大湖床;雨季時湖水豐沛,湖面積可擴大到114平方公里,一望無際,祠若大海;湖長度可達21公里,寬約10公里,水深約0.6公尺,海拔為1188公尺。 馬加迪湖(Magadi Lake)是肯亞的第六大湖,經緯度為東經36度17分、南緯1度54分,坐落在肯亞南部的大裂谷內,維多利亞湖以東約240公里處。面積為104平方公里,湖長26公里,寬約3.2公里,海拔579公尺。此湖位於一個廣袤沉降地的最深處,湖床幾乎全由固體鹼或半固體鹼構成,有若干冷水溪流和含鹼成分高的熱水溪流注入。板結的湖底有蘇打礦泉水湧出,將湖水染成鮮豔的粉紅色。淺水湖區有紅鸛和其他水禽棲息,湖濱常見斑馬、長頸鹿和牛羚奔走。 吉佩湖是肯亞的第七大湖,面積39平方公里,湖長11.8公里,湖寬3公里,海拔701公尺。 哈靈頓湖(Harlington Lake)是肯亞的第八大湖,海拔975公尺,是個淡水湖,湖面積34平方公里,湖長19公里,湖寬2公里,淡水魚豐富。 納庫魯湖(Nakuru Lake)是肯亞第九大湖,經緯度為東經36度5分、南緯0度22分,位於西部的裂谷區,是地處大裂谷的東非湖泊系統中的幾個鹽湖之一。這也是一個季節性的湖泊,海拔1757公尺,在乾旱季節湖面積只有5平方公里,湖長2公里,湖寬1.6公里,水深0.6公尺。在雨季時湖面積會擴大到31平方公里,湖長8公里,湖寬2公里。 「納庫魯」一字,源於馬賽語的恩納庫羅(enakuro),意即「飛揚的塵土」。當納庫魯湖於1950年代中期一次乾涸後,每日吹襲湖區的強風橫掃這些塵土,曾造成裂谷北方64公里附近的地區以嚴重的農害;但當1961年豪雨再度來臨時,使得湖水又漲回到湖的邊沿,這種有害的鹼性塵土很快就被人遺忘了。 此湖最初以鳥類種類繁多而著稱,湖區的鹼性成分供養了大量的紅鶴,又稱為火鶴,以及賴以為生的藍綠海藻和矽藻類。由於湖水中鳥類糧食豐富,最多時有200萬多隻的紅鶴群經常聚集此地覓食,將湖水映染成粉紅色,並在湖區上空形成大片飄動的紅雲,也在湖區邊沿繡上一道粉紅色的花田,這種壯大的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因此使納庫魯湖成為全球最大的紅鶴保護區。有時湖泊因乾旱而乾涸,紅鶴的數量也隨著大量減少,有時甚至連一隻紅鶴也看不到。現在湖水重現,紅雲又逐漸飛臨湖區上空,納庫魯湖又成為旅遊勝地,目前湖邊不時隨風傳來阿摩尼亞味,還忖@層白色厚厚的鳥糞,其中還夾雜著紅鶴羽毛、骨頭和鹽塊,從湖邊向外延伸達100多公尺。現在湖區常見的野生動物還有大羚羊、黑斑羚、疣豬和河馬,而納庫魯湖國家公園就位於湖的東南岸。 埃爾曼泰塔湖是肯亞境內的第十大湖,海拔1873公尺,也是坐落在裂谷區,湖面積約18平方公里,湖長約6.8公里,湖寬為2.4公里,湖區魚類豐富,野生動物眾多。 肯亞地跨赤道,屬熱帶國家,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但因地形、地勢的不同,各地氣候都不一樣,大體上可分為濱海地區:全年平均氣溫超過27.6℃,溫熱潮濕,好在時有海風和暴雨緩解,並有季節變化,所以大體上算是氣候良好。一般說來,這裡12月至翌年2月雨量較少,3∼5月吹東南季節風,雨量較多,形成 「長雨季」,尤其是5月份常大雨傾盆。到了10∼11月印度洋刮東北季風,又帶來較多雨量,形成 「短雨季」。在這兩個雨季時,太陽運行在赤道中天,它所形成的低氣壓使印度洋上的東南風和東北風旋轉著撲向海岸形成暴雨。其餘月份吹東南季風時,雨量較少。 海濱地區各地雨量有別,蒙巴薩以南雨量較多,向北遞減。蒙巴薩年雨量約為1206公釐,南面肯、坦邊境的萬巴周圍為1270公釐,北面的馬林迪則為1034公釐,肯、衣邊境的拉穆僅900多公釐。同時,沿海地區雨量比內地多,年雨量在762∼1270公釐間;內地年雨量只有508公釐左右。 肯亞高地:氣候並不相同,在氣溫方面,裂谷東部和西部高地白天氣溫在15.6℃∼19.4℃之間,夜晚更涼爽。東部的錫卡地區氣溫稍高,但年平均氣溫也不過20℃。奈洛比晚上氣溫為13.3℃,白天為19.5℃。奈洛比北部的納紐基平均氣溫為16.2℃,肯亞山頂氣溫可降至-6.7℃。裂谷內的氣溫高低不一,南部馬迦迪湖區氣溫常高達30℃以上,但納庫魯和奈瓦沙地區平均氣溫僅15.6度。 在降雨方面也有差別,肯亞高地一年有兩個雨季,一個在3∼5月,另一個在10∼12月,年雨量自762∼1524公釐不等,其中的阿布岱爾山區和肯亞山區年雨量超過1524公釐。裂谷地區除納庫魯和奈瓦沙一帶年雨量和奈洛比差不多外,納庫魯南北地區因受谷壁影響,空氣潮濕,降雨大都集中在4∼8月,形成一個長雨季;而12月至翌年2月較為乾燥,年雨量為1016∼1270公釐。最潮濕的凱里喬地區年雨量超過1778公釐,基塔勒和埃爾多雷特一帶為1040∼1067公釐。 東部高原前沿:這是由中部高原緩緩向東傾斜到濱海以西地區,這一帶雨量少而氣溫高,大部分地區年雨量在508∼762公釐之間,只有北部的馬查科斯和基圖伊山區,以及南部的塔韋塔山區,年雨量才會超過762公釐。除高地外,常鬧旱災。 荒漠和半荒漠地區:這個地區高溫少雨,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26.7℃以上,年雨量少於508公釐;地勢低的地方更是特別高溫少雨,如東部的加里薩有時氣溫會高達37.8∼46℃,日夜溫差更大。莫亞萊和靠近高地邊緣的地區氣溫會較低;而東北部的曼德拉、加里薩和北部三角地帶,年雨量僅230∼254公釐左右。西部的洛德瓦爾更少,僅約145公釐。地勢較高的莫亞萊和伊西奧洛年雨量增至690公釐,馬薩比特更達到810公釐以上。全年雨分布不均,雨季通常在3∼5月和10∼11或12月。 維多利亞湖盆地:空氣濕度大,午後常有雷雨。基蘇木地區年雨量約1120公釐,全年無旱季,3∼6月份雨勢最大。在基蘇木以北、以東和以南地勢升高處,年雨量可達1524公釐。氣溫也隨地勢的高低而有不同,基蘇木年平均氣溫為23.3℃,最高氣溫在35至36.9℃之間。東部和南部離湖區較遠處和地勢較高的地區,氣溫則較低。
返回到
肯亞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