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波蘭 的原始碼
←
波蘭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蕭邦係國民音樂家== 澤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是位於華沙市西邊五十四公里處的小市鎭,原來是作曲家兼綱琴家弗雷德里克˙弗朗齊澤克˙肅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的出生地,現在他的故居已改爲蕭邦紀念博物館開放供遊客參觀。星期假日著名的音樂家們常會在此舉行鋼琴演奏會,內容多爲蕭邦的遺作,藉以追念這位樂壇的巨星,也讓遊客有個欣賞名曲的機會。屋前的小廣場上,放著幾排固定的條椅,顯然是爲演奏會的聽衆所安排的。 這幢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燬於烽火的建築物,是一九四五年所重建的,並保留原有的古樸風貌。而今平房的屋頂,已爲四周長起來的葛藤所包圍,益顯其雅意盎然。屋前屋後環繞著美麗的花園,種有近萬株由世界各地愛樂者所贈植的植物,以表達他們對蕭邦音樂的喜愛。園內曲徑通幽,綠蔭成行,不同的角落,蕭邦的半身或全身雕像以多樣面貌示人。 屋內不規則地隔成大小七、八間房,空間較爲寬大的工作室,擺置著蕭邦生前曾經用過的遺物,如座椅、圓桌、沙發、鋼琴、樂譜、譜架等。會客室也不寬敞,但有現代化的音響設備。當遊客抵達時,女侍就按鈕揺出蕭邦的名作。不管是前奏曲、圓舞曲、練習曲、波蘭舞曲、馬厝卡舞曲、搖籃曲,均予人一種無限悅耳又神往的感受。樂迷抵此都會流連不去,好像整個靈魂都繞著樂章,飄飄然如醉如癡。 主臥房是蕭邦父母閨中生活的天地,其實這裡的眞正主人是他的生母,父親尼古拉是法國人,前來波蘭討生活,受雇於史卡爾貝克伯爵(Coumskarbek)擔任家庭樂師。餐廳陳列著一些古舊的桌、椅;壁上掛著很多蕭邦親人的照片,包括父母及三個弟姝。雖然年代久遠色澤消褪,但仍可辨認,令人側目的是他那年輕貌美的母親,正像一朵怒放的玫瑰,光艷奪人,可惜紅顔薄命,當蕭邦十六歲時,她因肺病與世長辭。博物館內還出售有關蕭邦的照片、塑像、音樂卡帶,以及純銀紀念幣。 這位大音樂家一直以身爲波蘭人爲榮,他的愛國事蹟也和他的音樂作品一樣永垂不朽。他誕生於一八一○年三月一日,但是在九個月後便移居華沙,不過後來還是經常造訪此地,極喜歡這座環境寧靜而翠綠滿眼的故居。有一些偉大作品的構思,就是在這裡完成的,也許這裡正有助於尋求音樂的靈感。他的一生充滿坎坷和曲折,他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爲主,且多爲小型樂曲,但卓越的想像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爲世界最偉大的音樂詩人之一。 他體弱生性敏感,幽默而又善於模仿、諷刺,在音樂作品中,流瀉出的是祖國被強鄰統治的悲哀和憤怒,還有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那個鋼琴音樂獨尊的年代,這位音樂史上最具創造性、獨特性的作曲家,拋開了傳統技巧和曲式,以鋼琴寫下了嶄新的音樂語言,特別是以鄕愁傾訴著他對那片森林原野的熱情和爲祖國命運的怒吼,以鋼琴樂器孤軍奮戰,向世界傳播波蘭的民族主義思想。他的音樂是浪漫主義的象徵,不像他同代作曲家似的令人沉醉、叫人興奮,而是以華美的裝飾,超越激昂的表情,一陣亮麗的旋律後,總會逐漸融人低沉的樂音中,餘韻無窮:更有甚之是那如刀割般令人心碎的旋律,隱約在傳頌波蘭之聲。 全家都酷愛藝術,自襁褓中便對母親和姐姐的鋼琴聲有奇特的反應,並深受民間音樂薰陶,六歲時就能夠在琴上彈奏他所聽到的曲調,七歲隨音樂家瑞夫尼學琴,八歲首次在慈善音樂會公演,次年敢在著名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三年後又爲出席波蘭議會開幕式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即興演奏。 身爲「天才兒童」的他,不但會彈琴,還會作曲,七歲作「g小調波洛涅茲舞曲」並公開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將他的一首進行曲用於閱兵式上。隨後又作了波洛涅茲、馬厝卡、變奏曲,蘇格蘭舞曲和迴旋曲等,以後又跟作曲家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數年。十五歲他爲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演奏,獲贈鑽戒一枚。一八二六年,他十六歲時進入當時著名的華沙音樂學院,接受正式的音樂訓練。一八二九年爲擴展音樂視野首度赴維也納,應當地出版商、鋼琴製造商及貴族的邀請於當年八月間公演兩場,獲得聽衆的肯定,並訪問了德累斯頓和布拉格,回國後即信心滿滿的向心儀已久的歌唱家康斯坦契婭•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愛戀之情。 一八三○年三月,在華沙作成年後的正式首演,彈奏自己創作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同年十一月三日,由於華沙到處動蕩不安,蕭邦在父母和師友殷殷的期望叮嚀下,揮淚離開了苦難的祖國,隻身帶著一個皮箱、一捆樂譜、以及一把令他日後飄泊異國夢縈魂牽的祖國泥土。在離開之時,他在華沙郊外埃爾斯納精選一個合唱團演唱了他爲愛情專作的一首告別合唱曲,以表達他悲痛的感情。 到了維也納後種種情況令人失望,當時又値波蘭國內發生抗俄起義,他爲之激動不安,但家人不願他回波蘭參戰,於是他去巴黎尋求更理想的環境,在巴黎度過了大半生,再也沒有回去過。在這期間作了「b小調諧謔曲」、「革命練習曲」等一些富於激情的樂曲,同時還爲一些愛國詩詞譜曲。後來當他抵達德國斯圖加特,聽到華沙被俄軍攻陷的消息,悲痛欲絕,幾至不能自拔。 一八三一年九月抵巴黎定居,爲該地社會上極端的豪奢骯髒美德喪失的罪惡而感嘆。在巴黎期間,蕭邦和同樣流亡法國的藝術家交往,包括波蘭愛國詩人密茲凱維奇(Adam Mickimwicz)、德國詩人海涅( Heinrich Heine)、法國浪漫畫家德拉克洛瓦(E. Delacroix)、詩人拉馬丁(Lamartine)、作家雨果(Victor Hugo)、巴爾扎克(Honos.de Balzac),以及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 A. Rossini)、貝里尼、凱魯比尼及匈牙利李斯特、白遼茲和孟德爾松等名音樂家。與此同時,在德國的舒曼極度推崇他,稱他爲新浪漫主義時代的代表。 但他過分纖細的演奏,未能在大音樂會中獲得所有人的讚賞,只是在沙龍裡很受歡迎。但巴黎這個城市是藝術家的溫床,提供了一個讓藝術家實現夢想的環境,除了高談闊論各類話題,蕭邦出色的鋼琴演奏,使他在沙龍成爲有影響力的核心人物。李斯特曾這樣形容沙龍裡的音樂會:「最優雅的美女、最著名的藝術家、最富有的金融家、最傑出的貴族……正像是具備了血統、财富、才幹和漂亮儀表的完美貴族」。就在沙龍裡,蕭邦有機會接觸一些富有的學生向他學習,賺取生活費,也由於在沙龍裡和同屬法國浪漫主義運動中的重要人物交往,啓發了他的思想與創作靈感。 當蕭邦爲波蘭命運憂心的同時,也是法國爭取自由理想的革命才實現的時候,因此這位波蘭青年音樂家四處奔波演奏、敘說祖國的不幸,受到奧爾良(Orleans)王朝新政權的注意,也受到了菲力浦(Luis Felipe)國王宮廷的熱情款待。這段期間,蕭邦發表了他的「練習曲」作品第十號(Etudes ,OP,10),包括一八三一年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這首早期的傑作,寫於得知華沙淪陷後,激憤、悲痛之情,充分融和在嚴謹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一八三二年的「e大調練習曲」,深沉的哀思蘊蓄著溫柔的情感,傾注了蕭邦對祖國的愛戀之情:一八三四年的「a小調練習曲」又被稱爲「冬風」或「枯樹」,與「革命」一樣的澎湃著悲壯激情與愛國熱潮,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在沙龍裡,蕭邦演奏的鋼琴作品,充滿得自祖國不幸命運激勵的情懷,馬厝卡舞曲、圓舞曲、夜曲、即興曲、波蘭舞曲、敘事曲、幻想曲一首首音樂中,蘊含著波蘭民間音樂的風格、閃耀著民族情感,蕭邦默默地以祖國的音樂形成宣洩自己的鄕愁,也替波蘭作了宣傳。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亡國命運裡,波蘭也因而未被世人遺忘。 一八三六年蕭邦在巴黎結識了比他大六歲放蕩不羈的女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她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夠味情人,同時也是一個體貼的摯友,在他患病的漫長歲月中悉心的照料。一八三八年秋天,她攜同兩個孩子與蕭邦私奔到西班牙馬霍卡(Majorca)島的巴爾德摩薩(Valdemosa)旅行,希望能夠治好他的肺病,而開始了他們十年的同居生活。他陶醉在這浪漫的愛情和景色中,寫下了最爲膾炙人口的「前奏曲」(Breludes)、華麗的「a大調波蘭舞曲」(Polonaise in A major),以及包括喪葬進行曲在內的多首奏嗚曲。對於他獨特運用不協調音的極致表現,也有來自同輩音樂家的惡意中傷:「降b小調奏嗚曲簡直是由毫無章法的音符拼湊而成的曲子」。 儘管地中海島嶼的氣候溫和舒適,但簡陋的生活使蕭邦的病情卻日益惡化,因此在他回到巴黎後,完全放棄作曲,以教授富有人家鋼琴爲生,直至他到喬治•桑在諾昂(Nohant)的鄕間別墅避暑時,才重新開始作曲。這段時期創作的作品,包括有「降a大調波蘭舞曲」(Polonaise in A flat Major)、二十四首前奏曲、戲劇性的「c小調諧謔曲」、悲壯的「c小調波洛涅茲幻想曲」、「f小調敘事曲」、「船歌」、「波洛涅茲幻想曲」、「f小調幻想曲」和「b小調奏鳴曲等」。 一八四七年,長久以來的伴侶和感情生活唯一依靠的喬治•桑突然與他分手,因此精神沮喪,加上巴黎革命火焰燃起,他乃應蘇格蘭女學生珍˙斯特林(Jane Stirling)之邀,前往倫敦和蘇格蘭,被引介進入上流社會。他在宮廷中舉行多場音樂會,曾經爲蘇格蘭的薩瑟蘭公爵夫人(Duchess of Sutherland)、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和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等演奏。 由於體弱多病、思鄕心切,在英國期間全無創作。一八四八年他在倫敦爲波蘭難民舉行最後一場公開演奏,當時已病得非常嚴重。他的女學生簡•斯特林帶他到她姐夫托菲肯勛爵的鄕村別墅休養,還送給他一萬五千法郎作急需。在英國繁瑣的社交生活下精疲力盡的他,於同年十一月返回巴黎後,病情惡化。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他在旺多姆廣場(Place vendoxme)十二號家中,寂寞地離開了人世。 這位死時才三十九歲的年輕波蘭流亡音樂家,臨終前最後完成的是一首馬厝卡舞曲,這是波蘭的一種和緩的三步舞曲,並要求銷毀他未完成的手稿,以及在葬禮中唱莫札特的「安魂曲」。他的遺體葬在巴黎東北的培耶拉榭斯(Pere-Lachaise)墓園,墓地上的石像是一位哭泣著的繆斯女神,手上拿著破了的豎琴,墓前的花是樂迷供奉的。在他死後一週年,他墓地紀念碑揭幕時,人們在他的墳上灑了一盒袓國波蘭的泥土。蕭邦去世後的遺體雖然留在法國,但他的心臟卻按照他臨終時的囑咐運回了波蘭。如今在華沙聖十字教堂的一根大石柱上,有一塊包著有蕭邦心臟的銘碑。石柱上立了蕭邦的頭像,並綴上美麗的鮮花。 蕭邦雖已去世,但是他那對祖國的熱情鮮明深刻的影響,永遠烙印在全華沙市民心中,並紛紛設立紀念碑、蕭邦硏究院和蕭邦協會等,用以表達對這位傑出愛國同胞無盡的追思和敬意。在蕭邦研究院和蕭邦協會中,凡是有關蕭邦的資料,以及他生前使用過的傢倶和彈過的鋼琴,都被小心翼翼地珍藏著。 至今,蕭邦的作曲仍時時從他故居的演奏會中飄送出來。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每個星期天上午,波蘭蕭邦社在此舉辦蕭邦音樂演奏會,由著名鋼琴家在屋內演奏蕭邦名曲,而聽衆則坐在窗外聆聽,成爲愛樂者的一大享受。 每五年一度在華沙舉行的波蘭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更是後人對他無比懷念的紀念方式。大賽吸引全世界好手報名角逐,是一躍龍門的機會,得獎即身價暴漲。蕭邦鋼琴大賽成了波蘭音樂成就的金字招牌,相關表演和文物展示場所,也拜蕭邦之賜而聲名大噪,觀光客趨之若鶩,以參觀蕭邦故居爲人生一大目標。 在蕭邦的故居還有一座非常精緻而幽雅的花園,這裡整天揺放著蕭邦的作品,配合著園內亭台樓榭、流水迴廊,有人間似境之感。園中一尊蕭邦側面半身像,是波蘭名雕塑家哥索奧斯基雕塑的,這座像鑄工精細,略帶憂鬱的神貌自然,儀態瀟灑而傳神,尤其點出蕭邦修長的手指更是一絕,成了遊客攝影留念最有意義的熱門地。在塑像周圍種了一萬多株由世界各地樂迷所贈送的名花異卉,點綴得如詩如畫。每當盛春季節,百花齊放,紅白爭妍,清香撲鼻,蜓蝶交飛。華沙市另有許多著名的蕭邦像,如華沙市公園內一座蕭邦坐在松樹下的雕像也是遠近馳名的。 正因爲蕭邦在波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所以波蘭人民愛好音樂的風氣非常盛。各城市大都設有交響樂團、音樂廳和歌劇院,華沙的歌劇院、交響樂團、音樂廳和文化科學宮等地,所舉辦的音樂演奏會都是高水準的,很値得欣赏。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八月中旬在Dussiki舉辦的蕭邦音樂會及九月舉辦的「華沙之秋」音樂節,所演奏的不僅是名曲,而且演奏者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名演奏家。他們發表許多前衛性的作品,也是樂迷津津樂道的活動。
返回到
波蘭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