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莫斯科 的原始碼
←
莫斯科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各大衛星城市== '''臥城'''又名太陽城,位於莫斯科西南方16公里處,是在蘇闊夫村的地址上興建的新城,歷史上這裡曾經是特魯別茨基大公的領地,1852年才只是一個只有27名農民的小村落,後來鋪設了鐵路支線,成立火車站,有一部分居民就乘車去莫斯科工作。1937年,由於莫斯科城改建,大批莫斯科人被分配遷到這裡居住。每天早晨當太陽升起時,這裡的居民都匆匆忙忙乘坐火車到莫斯科上班,因此當地人又把它稱為「太陽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內建起了高層住宅小區,鋪設了新路,開闢了6條公共汽車路線。現在這裡居住著8萬名居民,城裡修建了商業中心、文化宮、電影院、體育場、學校、醫院和游泳池等,市內的綠化面積達3.5萬平方公尺,成為一個公園式的小城市。 '''杜布納'''是莫斯科州城市,經常度為東經37度10分、北緯56度44分,南距莫斯科128公里,地處莫斯科運河和伏爾加河交匯處,也是莫斯科運河的起點,交通便捷。小城建於1937年,1956年正式建市,1960年河對岸的伊萬科沃鎮被併入這個城市,此後又有大伏爾加鎮和6個村加入,擴大了市區範圍,還修建了電氣化鐵路直通莫斯科,有公路經季米特洛夫與莫斯科相連。現有6.5萬多名人口,世界著名的俄羅斯核子物理綜合科學研究院就設在這裡,它是全俄物理專家薈萃的地方,另有許多國家的科研工作者也在這裡從事科學研究。這裡靠近莫斯科,科技支援力量強,信息傳遞愜直接靠近伏爾加河水利樞紐,能夠為科學實驗提供充足而穩定的電力,再加上這裡原是人口稀少的森林地區,建城用地受限制,可以利用天然森林建立公園,供科學家們休息和活動。 [[檔案:1421939492.jpg|left]] '''扎戈爾斯克'''原名塞爾吉耶夫,1930年才改為現名,是旅遊俄羅斯金環7個城鎮中的第一站,17世紀時被波蘭人和立陶宛人聯手進攻過,一度曾被圍困達16個月之久。這座建於14世紀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8度8分、北緯56度18分,坐落在莫斯科東北方約71公里處,約有12萬多人口,曾是俄羅斯東正教的總根據地,1742年創建的修道院神學院至今仍是俄國最重要的神學教育機構。著名的塞爾吉聖三一大修道院建於1422年,是當時朝聖者的聖地,整個修道院用圍牆圍起,佔地廣達10萬平方公尺,牆內林木蒼郁,掩映著鐘樓圓塔,幽靜雅致。院內收藏著數不盡的繪畫精品,金飾、寶石和古董,就像是國家級的博物館。四周常見穿著黑袍的修士,對觀光客不苟言笑。市內還有建於1476年的聖靈會和建於1585年的聖母升天大教堂,故被人稱為宗教城。 這個城市的工商業也很發達,現在擁有機械工業和多種輕工業,並舉行有一年一度的國際商品交易會。在聖三一大修道院門前的大集市廣場上,人群熙攘,商人、僧侶、朝聖者和手工藝人匯集成絡繹不絕的人潮。 這裡也是俄國最大的莫斯科娃娃製作中心,廣場上有許多專門向外國觀光客兜售五彩繽紛大小不同的俄羅斯娃娃。早在1900年的巴黎國際博覽會上,俄羅斯娃娃就得到世界公認為最受歡迎的紀念品之一,目前已有數十個國家的進口商經常前來大批採購。這裡生產的俄羅斯娃娃共有65個品種,而且大小不一,彩飾各異,套裝的數目自5至24個不等,俄羅斯娃娃肚子裡套裝的小俄羅斯娃娃數目越多越值錢。所彩繪人物形象的選擇非常廣泛,從帶有早期特徵的村姑,到著名的體育明星和演員,乃至普京、布希等政治人物的漫畫形象都有。 當地俄羅斯娃娃作坊保持了傳統的製作工序,原材料通常用椴樹或樺樹,春天時把樹鋸下來,剝掉樹皮晾乾,然後準備將加工的原木鋸成各種尺寸儲備待用。這些原木在到達鏇工手裡之前要經過15道工序,故要求操作者需具有高超的技藝,因為全套工具僅由一把刀子和幾個鑿手組成。鏇工工序結束後,下一道工作是將雪白的木胎仔細磨光,然後塗上濃粉漿,以使表面光滑無瑕,而且塗上的顏料不致四溢,待晾乾後便可彩繪了。 '''埃列克特羅斯塔爾'''位於莫斯科東郊58公里處,也是莫斯科州的城市,有鐵路通往莫斯科,是莫斯科郊區最大的工業中心,以電爐煉鋼聞名全國,素有「電鋼城」美稱,當地的冶金廠建於1911年,有優質鋼冶煉工藝。隨著電鋼城的發展,又建立了為當地居民服務的新企業,有麵包、服裝、混凝土漿和印刷等廠。此外,城中還有莫斯科學院業餘大學和機械製造學院,成為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基地。 '''普希金諾'''(Pushkino)也是莫斯科州的城市,位於莫斯科東北郊30公里處的烏恰河右岸高地上,是全國著名的紡織城。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斯拉夫人的居住地,但發展緩慢,直到18世紀還是一片莊園景色,只有14個手工業作坊。19世紀,建立了第一個呢絨工廠,後來發展成工廠村。1917年後利用原有的生產基礎,發展了現代化的紡織工業,先後建立了7個織布廠、印染廠和亞麻紡織廠。1926年只有3600多名居民,現在已發展成為以紡織工業為實體的衛星城市,擁有7.8萬多人口。這裡風景優美,建築別致,有電氣化鐵路通莫斯科。此地還是莫斯科人休假的好去處,每到夏季就有大批莫斯科人來這裡度假、游泳和釣魚。 '''希姆基'''(Khimki)也是莫斯科州的城市,位於東經37度26分、北緯55度54分,地處莫斯科西北郊,聖彼得堡至莫斯科的鐵路線正好途經此地。這個衛星城建於1939年,從一個小小的夏季避暑別墅區成為工業中心,現在有家具、磚瓦、機械、金屬製品、襯衣、建材及玻璃等廠。1971年,城市面積擴大至13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3萬多,由於這裡有天然森林和灌木叢,附近有15至16世紀的石材建築古蹟,並有8世紀造的著名的弗拉基米爾教堂,再加上這裡又是20世紀初俄羅斯文化科學和自由運動的中心地,因而吸引許多旅遊者前來觀光。這裡交通便利,旅遊療養設施較齊全,闢有夏季避暑別墅區,每年都接待大量的國內外遊客。 '''阿布拉姆采沃鎮'''位於莫斯科郊外,本係19世紀末俄國大工業家薩瓦‧馬蒙托夫的私人莊園,後來因為生產俄羅斯娃娃而名聲大振,成為繁榮的小鎮。在外國人眼中,最能代表俄羅斯傳統工藝的民間工藝品就是這種名叫瑪特廖什卡的俄羅斯娃娃。100多年前,熱心弘揚俄羅斯文化事業的巨富馬蒙托夫在這裡建立了創作室,聘請民間藝人和列賓、瓦斯涅佐夫、弗魯別利等一批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在此並肩創作,製作各種身穿俄國各地居民節日盛裝的娃娃,在製作過程中,他們嚴格遵守每件服裝的民俗特徵。不久,畫家謝爾蓋‧馬柳京將幾個彩繪木娃娃的樣品帶到創作室,木娃娃被重新塑造成一個圓臉蛋的村姑形象,她身穿絲花襯衫和長馬甲,繫著圍裙,頭上紮一塊花頭巾,懷裡還抱著一隻黑公雞。俄羅斯娃娃可以拆開,裡面還有一個小俄羅斯娃娃,再拆開裡面還有一個,這樣一個套一個,共有8個大小不一、色彩圖案各不相同的俄羅斯娃娃,所以又稱套娃。這種非同尋常的娃娃當初稱為「瑪特廖莎」,源自拉丁語,是母親的意思,與俄羅斯娃娃形象體現出的特徵非常吻合,因為旺盛的生育力、健康的體質和粗壯的身材,是俄國平民階級對女性的起碼要求。後來這種俄羅斯娃娃又更名為瑪特廖什卡,是表示任何一種用車床鏇製成的可以拆裝的木製套裝玩具。據說當年馬柳京製作瑪特廖什卡的想法是受馬蒙托夫人從日本本州島帶回的日本玩具的啟發,這種日本玩具是個面容和善的禿頂老人,稱為「智慧老人」。有趣的是在老頭的「肚子」裡也套裝著一個比一個小的老頭。日本人確認,第一個製作這種玩具的人,是位曾住在日本本州島的俄國修道士。 '''巴雷克'''(Palekh)距離莫斯科約有6小時車程,這個莫斯科州的小鎮是全國有名的細密畫中心,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蒙古人統治時期,當時蒙古的韃靼騎兵四處放火,洗劫教堂和修道院。為了逃避災難,修道士帶著一群手工藝匠躲到此地,後來逐漸發展成小鎮,鎮民多以繪製各種聖像和宗教像為生。到了17世紀,俄國最負盛名的一些大教堂,大多由巴雷克鎮的畫家負責裝飾。世上絕無僅有令人讚嘆的聖像藝術,就在此時出現在世人眼前,這也是俄國聖像畫的黃金時代。1917年以前,鎮上1000位居民,便有一半是畫家,換句話說,這裡簡直就是畫家之城。十月革命後,聖像在共產黨員眼中簡直一文不值。所以,官方不但關閉所有的畫坊,將數千幅聖像草圖和文稿銷毀,還將部分畫家流放到西伯利亞。為了使聖像繪製傳統藝術不失傳,畫家果力科夫開始在小小的盒面上繪製細密畫,以通俗化的主題來繼承這種古老的技藝。蘇聯解體後,鎮上新一代畫家利用細密技巧,重新恢復了聖像畫,300多名畫家組成一個商業公司,將作品分銷給莫斯科的商販。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賺取最多的利潤,許多畫家粗製濫造,不顧品質的大批生產,過去可能要花一、兩年才能完成的作品,現在只要幾個小時就應付了事;鎮上也有一些畫家對這種現象痛心疾首,他們成立了「巴雷克畫家聯盟」,以維護傳統為己任,讓聖像藝術代代相傳。 '''波多爾斯克'''(Podolsk)是莫斯科州的城市,位於東經37度33分、北緯56度26分,北距莫斯科35公里,瀕臨莫斯科河支流帕赫拉河,有鐵、公路相通。城市的歷史不算長,1781年才正式建鎮,19世紀末通火車後慢慢發展起來,現成為20萬人口的首都衛星城,有機械製造、有色冶金、水泥和食品加工等工廠。 '''克林'''(Klin)是莫斯科州的城市,位於東經36度4分、北緯56度19分,距離東南面的莫斯科約61公里,兩地通鐵、公路,交通便利。早在1234年的古代文獻中就已提到過此地,但長期以來發展緩慢,直到18世紀,因地處莫斯科至聖彼得堡的陸路交通要衝得以繁榮起來,10月革命後成為化學工業中心。20世紀50年代後成為莫斯科衛星城,並發展為擁有10萬多人口的化學工業中心。 '''謝爾普霍夫'''(Serpukhov)也是莫斯科衛星城,位於東經37度5分、北緯54度55分,北距首都81公里,兩地通鐵、公路。這個城市地處納拉河和奧卡河交匯處,,自古以來便是戰略要地,早在1374年,俄國人就在此地修建要塞,作為莫斯科防衛的前哨,以阻止蒙古韃靼騎兵的進攻。1382年和1408年,韃靼騎兵曾兩次佔領此地。現已發展成大型的紡織城,機械製造業也較發達,現有15萬多名人口。 '''奧列霍沃‧祖耶沃'''(Orekhovo Zuyevo)也是莫斯科的衛星城,經緯度為東經38度59分、北緯55度49分,西距莫斯科62公里,兩地通火車和汽車。這個瀕臨克利亞茲馬河的城市歷史較短,1917年由幾個工業村鎮合併而成,現在有14萬多人口,也是國內規模較大的紡織城,尤以棉紡著稱,化工和機械製造也較發達,附近地區有泥炭開採業。 '''科洛姆納'''(Kolomna)是莫斯科的衛星城,經緯度為東經38度45分、北緯55度5分,西北距莫斯科116公里。早在1177年古代文獻中就已提到此地,當時這裡曾經是斯拉夫人最早居民點之一,14世紀時因遭韃靼人三番五次搶劫和破壞,逐漸衰落。直到19世紀50年代後,因鐵路的建成而得以恢復,後來又成為俄國歷史上最早的火車頭製造業中心之一。現有人口約16萬多,工業發達,有內燃機製造、重型機械製造和合成橡膠等工廠。 '''佩列亞斯拉夫爾‧薩雷斯基'''(Pereyaslavl Zalessky)也是莫斯科州的城市,素有「水上城市」之稱,它是俄羅斯歷史上有名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的誕生地,他曾於1242年在結冰的楚德湖上擊退日耳曼騎兵的入侵。這個城市位於扎戈爾斯克市東北方的普列席弗湖畔,是由多爾格盧基大公於12世紀時興建,成為俄羅斯海軍的發祥地。就在這裡,彼得大帝建立了他的「娛樂」小艦隊,時為17世紀末,因而寫下了俄羅斯造船業和航海業的第一頁歷史。當地古教堂林立,主要的有斯帕索普列歐布拉森斯基大教堂,是俄羅斯東北部最古老的大教堂之一。戈里茨基修道院建成於1430年,正門飾有奇異豔麗的飾品,並已成為修道院博物館。
返回到
莫斯科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