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卡亞俄 的原始碼
←
卡亞俄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卡亞俄(Callao)又稱為卡洛,是利瑪的外港,也是國內的第一大港,它的位置在利瑪以西十三公里處的太平洋東岸,也就是在南緯十二度零二分、西經七十七度零九分處,現在有九十五萬三千多人口。市區已經和利瑪市區相連,形成了利瑪和卡亞俄大都市,人們習慣上稱之為大利瑪,但在行政區劃分上,卡亞俄並不隸屬於利瑪市管轄,而是中央直轄區。 這裡早在公元九○○年前後就已經有印第安人居住,是印迦帝國的一個小漁村。一五三七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此建立港市,在秘魯被西班牙統治的近三百年時間裡,這裡成為西班牙殖民者掠奪金銀財富運回本國的起運港,同時也是西班牙人向秘魯引進羊隻的主要口岸,所以西班牙人便將這裡命名為「卡亞俄」,這個詞在西班牙語中是「羊城」的意思。 自一五七八年美國海盜德瑞克(Drake)在此搶掠財物後,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期間,這個城市曾經數次遭受海盜的劫掠,一七四六年又發生強烈地震和海嘯,幾乎把這個地方夷為平地,但堅強不屈的卡亞俄市民,經過好多年含辛茹苦的勞動,終於在一片廢墟上又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家園。 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秘魯獨立戰爭中,卡亞俄成為西班牙殖民軍負隅頑抗的最後一個據點,有六千多名西班牙士兵在城內的雷亞爾費利佩城堡堅守達兩年之久,直到一八二六年,剩下的376名西班牙士兵才向秘魯軍隊投降。一八六六年,秘魯和玻利維亞、智利及厄瓜多爾等國結成聯盟,共同反對西班牙的侵略。當時,一支西班牙艦隊在卡亞俄沿海用艦炮蟲擊港口,企圖強行登陸。在這場保衛戰中,秘魯海軍出現一位民族英雄羅迪爾上校,他英勇地率領守軍頑強抵抗,使敵人的圖謀未能得逞。為了紀念這位叱咤風雲的人物,在卡亞俄港市的街心花園中,豎立著他的銅像。在一八七九至一八八三年的太平洋戰爭時,智利軍隊佔領了卡亞俄,直至一八八三年才歸還。 卡亞俄也是利瑪喬治.查維茲國際民航機場的所在地,到利瑪來的民航班機都是在這裡降落。由於這座港市位於卡亞俄灣內,外有聖洛倫島(Island San Lorenzo)和長岬作為屏障,並有防波堤保護,所以成為南美太平洋沿岸著名的天良港之一,兼具商港、漁港和軍港等三大功能。這個海港水深九公尺,設有礦石、石油和漁產品等專用碼頭,總長達四公里,碼頭寬四百多公尺,可以同時停泊二十多艘萬噸級以上的遠洋巨輪,港口設施已現代化。 這是全國最大的商港,每年貨物吞吐量近六百萬公噸;對外貿易的物資,有百分之七十七是從這裡輸入,主要輸入品有小麥、機器和木材等;全國百分之三十三的輸出物資,也是從這裡運出的,主要輸出品有礦石、精煉金屬、魚粉和魚油等。 卡亞俄也是全國最大的漁港,擁有全國最大的捕漁船隊,捕魚量約佔全國一半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鯷魚,當地有許多魚粉加工廠。鯷魚全部都加工成魚粉,每年出口魚粉在五十萬噸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漁粉加工中心和漁粉輸出港。附近海岸的海水垂直上升運動,將海底的浮游生物翻到海面,吸引鯷魚麇集,成為世界著名的漁場,被譽為「海洋綠洲」。一九七五年,由顧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卡亞俄一夜之間浮滿死魚,海水腥臭,全港船舶突然變成黑色,令人駭異不止,被人稱之為「卡亞俄漆匠」。這種現象是死魚分解出來的硫化氫,與船殼油漆中的船起化學作用而成為化鉛,變成黑色。但是現在這裡早已恢復了昔日繁忙的景象。此外,卡亞俄還是國內最重要的軍港,附近的聖洛倫索島是秘魯主要海軍基地。 二○一一年這裡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大竊盜案,遺失的是一噸炸藥。這些炸藥原來是存放在卡亞俄海軍基地一個倉庫裡,為了防止意外,特別將這批共164箱的軍用炸藥轉移,然而就在戒備森嚴的卡車運載時不翼而飛。這個基地內還設有一個監獄,當時關的是前總統顧問、情報局總管等重要政治犯。 在鐵路交通方面,早在一八五一年這裡就有鐵路通往利瑪,這也是南美洲第一條鐵路,可以與中部山區採礦中心的塞羅.德帕斯科,以及山地農業區的萬卡約相通。在公路交通方面,有汽車和電車相通。在通往利瑪的公路上豎立著一塊巨大的標語牌,上面畫著秘魯地圖,並寫有「秘魯兩百浬領海的尊嚴和主權」的字樣。為了爭取國際承認對沿海兩百浬海域和海底管轄權,秘魯和智利、厄瓜多爾等拉丁美洲國家,一直堅持不懈地爭取了三十年之久,並贏得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支持和同情。 市區非常繁榮,商店、公司和行號林立,夜總會和大飯店都有第一流的設備。這個繁華都市的居民大部分零散居住海濱地帶,但一到星期日,便雲集海灘,度假遊玩。這時萬頭鑽動,熙熙攘攘,非常熱鬧,富人們駕著轎車,攜妻帶兒,來到寬闊恬靜的海灘,盡情享受;窮人們也步行或乘公車而來;有的人雖然食不裹腹,只能用馬鈴薯和玉米充飢,也要來這裡曬曬太陽。 卡亞俄不但是全國造船中心,也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秘魯海軍工業局自一九五五年成立後,就立即開始在卡亞俄興建造船廠,雖然是在一個設備簡陋的船舶修配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原先連生產零件的工廠都沒有,全部零件得從國外進口。後來在工廠的技術人員努力之下,加上秘魯工業銀行和金融開發公司大量投資,才開始製造水量三十噸木殼拖漁船,逐步能造出排水量兩百至六百噸各種類型的機動漁輪。一九七四年,二萬五千噸大型遠洋貨輪亞馬遜號在這裡建成下水,從此卡亞俄造船業便出現日新月異發展的局面。現在這家造船廠擁有一座一百七十五公尺長的輪船塢,已經為秘魯石油公司承造了許多大型油輪,最大一艘油輪的噸位已達七萬五千噸。迄今為止,卡亞俄造船廠還能自行設計製造海岸巡邏艇、科學考察船、大型遊輪和各種類型的漁船。這家廠製造的漁船不僅供應本國需要,而且已經向許多國家出口,就連中東和歐洲國家也來訂貨,使秘魯的造船工業在南太平洋國家中已居首位。 這個港市設有市立技術大學、國家軍校和航海學校,為了發展本國的漁業,秘魯政府於一九六○年在此地建立了海洋科學研究所,這是一所專門事漁業科學和生態平衡的研究機構,主要任務是對沿海魚群的活動情況進行科學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然後由漁業部根據建議來決定當年的補魚量。一九七九年,在日本的技術和經濟援助下,卡亞俄又創辦了一所漁業技術研究所,改進捕漁的技術和方法,更加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漁業資源。 這個港口也是全國小偷扒手最集中的地方,他們大多以偷泊來品為生,從日用的大米、面粉到手錶、收音機、電視機等各種高級消費品,以及從貨輪上的金屬管道,到進口汽車上的工具、急救箱、收音機,以至整箱整噸的貨物,無所不偷。據保險公司估計,港口每年被偷貨物至少價值三億美元。 據當地人說,在窮人聚居的貧民區,更是賊盜橫行的地方,穿得比較體面的人,特別是外國觀光客,如果單獨前往這個地區,那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常會碰到幾個人一擁而上,把你搶光。此外,這個港市街道上的下水道或電纜管道的鐵蓋,每個重達五、六十公斤,小偷晚上出來,把這些鐵蓋偷走,然後再把它當作廢鐵賣給廢品收購站,弄得市政當局非常狼狽。據報紙報道,在一般時間內,這個港市有一百多處下水道的鐵蓋補不上,因為盜賊實在太猖狂,鐵蓋今日剛補上,明天就又不知去向了,結果造成交通事故,甚至有的兒童失足落下被淹死。 帕洛契科是卡亞俄南郊的一個小鎮,屬大利瑪都市圈的一部分。當地建有一處磚砌建築物,據考證是印迦帝國成立之前當地印第安部落酋長的住宅,後來成為統治者的官邸。這是一座結構特別的建築物,裡面有直角和三角形壁龕,建築物的通道和走廊很複雜,簡直像迷宮,它的門或通道呈馬蹄形,不是又高又窄,就是很低,令人感到有一種無可名狀怪異和神秘的氣氛,房子的中央有寬大的庭院,回音效果很好,據說這裡是印第人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現在還經常為觀光客舉辦典型的秘魯舞會。還有一座考古博物館,館中陳列著許多當地出土的文物,如印第安人的羽毛服飾、編織品、寶石、手工製品、樂器和漁獵工具,可以使參觀者瞭解當地古代印第安人的生活和生產情況。 帕洛馬位於卡亞俄以南五十一公里處,一九七三年,秘魯和美國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處古砌村落的廢墟。考古挖掘工作直至一九八一年四月才完成,根據最後的考古鑒定,這個廢墟已經有七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美洲大陸發現的最古老的村莊廢墟。考古學家們在這個廢的五十六間房子中挖出了二百二十五具人類骨架,還挖出許多漁網、粗糙的紡織品、磨損的石製工具,以及幾百個存放食物的地坑。根據這些出土文物推測,當時曾經有幾百人在這裡住了相當長的時間,他們的主食是玉米、花生、南瓜和胡椒,後來由於地方衰竭而不得不改食各種魚蝦。美洲大陸的早期居民曾經以狩獵和採集轉而經營農業,帕洛馬村莊廢墟的發現,為研究古代美洲大陸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返回到
卡亞俄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