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台夫特 的原始碼
←
台夫特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html><div class="floatright"><iframe src="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18!1m12!1m3!1d39302.45183792576!2d4.328678406993427!3d51.999529707945086!2m3!1f0!2f0!3f0!3m2!1i1024!2i768!4f13.1!3m3!1m2!1s0x47c5b5c3515f58fd%3A0x89b05ca3c54bd43d!2z6I236Jit5Luj54i-5aSr54m5!5e0!3m2!1szh-TW!2stw!4v1448965481816" width="600" height="450" frameborder="0" styl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div></html> 台夫特(Delft)建於1075年,1246年正式設市。16~17世紀,是荷蘭著名的白釉藍彩陶器貿易中心,鼎盛一時,發展為繁榮富有的城市。16世紀初,由於意外的爆炸事件,有2/3的建築物被大火吞噬,因為當地商業交易繁榮,市民富庶,所以很快地恢復了城市建築。18世紀,貿易中心地位被鹿特丹所取代,此後逐漸衰落。 <html><div class="floatleft"><iframe src="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0!3m2!1szh-TW!2stw!4v1448965530829!6m8!1m7!1sQ711Yd-IZzhZnBe3uSQQRA!2m2!1d52.01148273166633!2d4.358780238021893!3f241.08341296314103!4f16.142680871168906!5f0.7820865974627469" width="600" height="450" frameborder="0" styl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div></html>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1分,北緯52度,坐落在鹿特丹與海牙之間的斯希河畔,西北距海牙約10公里,約有8萬人口,對外交通便利,從海牙中央火車站到此地,搭1路電車約10分鐘行程;從阿姆斯特丹前來約需1小時。 在住宿方面,中央和茱利安娜(Juliana)是主要的飯店,它們服務周到,清潔舒適,價格合理。市中心有氣氛優雅的咖啡屋,三明治速食店及適合大眾口味、價廉物美的大眾餐廳。切瓦利爾(Chevalier)是正宗法國菜餐廳,裡面樂聲悠揚,菜餚香氣四溢。特奧倫傑霍夫(t’Oranjehof)餐廳規模較小,沿運河而建,具獨特色彩的山型小屋頂,加上一覽無餘的運河風光,環境非常優雅。 當地經濟主要的有陶器、酒精、盤尼西林和機器等工業,其中以陶器生產最為著名。16世紀後半期,荷蘭和其他西方國家在陶器製作技巧上是走義大利路線。到了16世紀末,精美的中國瓷器傳入荷蘭,令他們讚嘆不已。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大規模進口中國瓷器,明末藍白相間的「萬歷瓷」最受歡迎。由於進口的中國瓷價格昂貴,荷蘭陶瓷業者便試著仿製中國瓷器,並運用自己特有的藍色,在白色底釉上繪飾藍花,遠看像明瓷,但比較厚重,沒有中國瓷那種光亮和透明的感覺。 儘管如此,荷蘭陶瓷業的技術和市場仍然有所進步,並在17世紀向台夫特集中,到17世紀後半期,這裡的陶瓷廠已達30家。其中佛列斯陶瓷廠建於1653年,是市內歷史最悠久的一家。仿青花的設計一直是當地陶瓷業發展的主流。此外,先後開發出綠、橙、黃和藍紫等彩釉瓷,還深受清瓷和日本瓷的影響。 18世紀時,歐洲其他國家研製出真正的燒瓷技術,英國還擁有直接上透明釉的技術,使台夫特陶瓷廠的技術大為落後,只得走廉價求售的路線,但仍然無法維持以前的盛況。到了1813年只剩3家,沒有多久,也只靠佛列斯陶瓷廠獨撐場面,做些便宜的東西外銷。1876年,一位名叫約斯托夫特(Joost Thooft)的人給佛列斯瓷廠帶來生機,時至今日,真品的佛列斯陶瓷底部都燒著註冊商標和台夫特城名,最上端是佛列斯原名「一個小瓦瓶」的意思,瓦瓶下是約斯托夫特名字的縮寫。 1904年,佛列斯陶瓷廠進入阿姆斯特丹股票市場。1919年,荷蘭政府為了表彰它對重振荷蘭陶瓷業聲望所作的貢獻,公司的名稱特別准許冠上「皇家」兩字。現在,這個廠的全名為「荷蘭皇家佛列斯陶瓷廠」(The Royal Porc-eleyne Fles),它生產的陶瓷一直是荷蘭王室愛用的器皿。 從市區步行到陶瓷廠約需20分鐘,廠內雖然從事商業生產,但也充滿藝術氣息。人們可以看到藝師從拉環開始的一系列現場操作,了解整個發展進程,親自體驗台夫特藍陶豐富的歷史文化。100多年來,不但燒瓷技術已經現代化,匠人的手繪能耐也成為吸引遊客的焦點。在工作坊裡,有50位受過一年以上訓練的藝師,屏氣凝神地為顧客畫瓶,根據他們的不同要求特別製作,雖然價格昂貴,仍然很受歡迎。連雷布蘭特的作品,也可以在師傅的巧手繪製下,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觀光客眼前。 廠方最自豪的作品,是一幅用480塊18公分正方形瓷磚燒製接成的畫作,長4.5公尺,高3.5公尺,耗時13個月才燒製完成。廠裡的生產與觀光業相結合,根據不同的觀光主題設計相關產品,並提供各國語言的錄影帶,欣賞老師傅們彩繪和製作陶器的熟練手法,享受這一自古繼承的傳統工藝。遊客如果手癢,還可參加廠方所提供的「自己動手畫」的特別服務課程,在專業師傅指導下自己動手彩繪紀念,廠方會將遊客彩繪好的藍陶瓷片燒烘後用包裹郵寄到遊客家裡,當然是要收費的。在展示室(Showroom)裡,也可以買到經濟實惠的台夫特藍陶。 在西波里杜斯運河兩岸,每週四都有固定的市集,屆時熱鬧非凡,到處是兜售風信子、玫瑰、鳶尾花和百合等花卉的小販。此外,每年4~9月份的週末,市內都會舉辦極具吸引力的跳蚤市場。 市區以廣場為中心,保存許多14~17世紀老建築。市景美得令人難以置信,無論是陽光普照,還是濃霧彌漫,都能展現出特殊的韻味。尤其在初春時節,伴著教堂的排鐘聲和自行車的鈴鐺聲,欣賞初綻的花朵、精緻可愛的花盆、民家窗上的蕾絲窗簾、老式建築及水上花園般的遊船,這一切都讓人有置身夢境的幻覺。春夏之交,更是花園錦簇,天空藍得像釉彩,人們走在1074年初建的烏德台夫特運河旁,兩岸有精巧的小房屋和巍峨的哥德式豪華建築,是古城最浪漫地區之一。因為運河交織、水道縱橫,成為荷蘭畫家維梅爾口中的北方威尼斯,畫家雷布蘭特、國際法之祖格勞秀斯和文藝復興領導者伊拉斯莫斯等人也相當鍾情此地。 烏德台夫特運河旁有幢19世紀的建築,因完全使用18世紀的材料而引人注目。屬范梅登所有,他以經營酒品生意致富,對藝術情有獨鍾,花費30年的時間,蒐集上好木料、彩繪玻璃、窗戶、家具和絲織品等與房屋裝飾有關的物品,現在都陳列在這座建築裡。運河對岸17號原是畫家范亞文(Tetar Van Alven)的房子,屋內陳設屬典型19世紀荷蘭富貴人家的裝潢,令人大開眼界。 市政廳位於新教堂對面,外觀宏偉壯觀,置一古老警鐘,背後是中世紀曾經熱鬧非凡的市集。直到今天,市民仍可在這裡買到奶油、肉類、麵包和魚等生活必須品。 歷史博物館(Museum Het Prinsenhof)原是15世紀的修道院,後來一度成為奧倫治大公的府邸,1584年7月,奧倫治大公被暗殺,當地政府便把它改為博物館,陳列台夫特市的發展史料、奧倫治大公的私人收藏、繪畫、壁毯及陶器等。 陶瓷博物館(Huis Lambert Van Meerten Museum)建於19世紀,外觀華美,館中主要收藏台夫特陶器、藍瓷的歷史資料及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精美藝術品。 台夫特理工科大學(Techni-sche Hogesshool)創辦於1842年,設施完善,擁有各式實驗設備的水利技術研究所,對填海工程有很大貢獻。 新教堂位於馬克特(Markt)廣場附近,始建於1384年,內設高108公尺、擁有365級階梯的塔樓。登上塔頂,不僅能欣賞荷蘭最大的市集廣場,還可一覽台夫特老城區全貌。1584年,威廉王子在台夫特被暗殺後,就是葬在這個塔樓內。 烏德克爾克老教堂建於1250年,裡面有維梅爾的陵墓。他是荷蘭17世紀黃金時期的大畫家,1632年10月31日,出生於當地一個小業主家庭,1653年加入台夫特聖路加畫家公會,翌年處於台夫特畫壇的領導地位,於1622~1663年,以及1670~1671年曾擔任畫家公會會長。他一生貧困,以繼承父親的藝術經記事務為主要收入,自己的作品則用來抵償債務。1675年逝世時,留給妻子和8個兒子的只是一大筆債務,第二年他的妻子便宣告破產。 維梅爾是荷蘭研究和描繪光線的大師,善於分光捕影,精於布局,以巧妙的著色技巧見稱。他能以最淳樸的色彩,表現最耀眼的光芒,默默地觀察當時的社會風俗和道德觀念,畫面上是寧靜的街道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平凡單調的生活場景表現得非常鮮明,這在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典型的風俗畫家,他沒有受到當時義大利、法國、尼德蘭畫風的影響,也不走委拉斯蓋茲和雷布蘭特等大師的路線,卻用荷蘭著名科學家精確的科學精神來分析和描寫現實,捨棄一般風俗畫中慣有的詼諧人間景象,在題材中又帶有某種寓意性,因此有人認為他的藝術具有通俗易懂而又神秘的雙重性格。 由於他隱居式的生活,使他作畫題材的範圍比較窄狹,內容多係周圍生活的小人物,如麵包師和小商人等,在這些平凡的生活經驗中再加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乃創作了1658年完成的「幫廚女工」、「讀信的少女」、「殷勤的騎士」、「貴族的沙龍」和「討論晢學與文學的學者」等,是反映當時荷蘭上層社會的生活。創作於1665年「繪畫的比喻」,則係通過對表現手法的實驗而擴大了題材視野,而具有高超的技巧。 這位大師畫作極少,平均一年只創作兩、三幅,現存40幅左右。由於他生前並沒有出售任何畫作,去世後也就很快被人遺忘,直到1866年,在法國藝術家托勒布爾格(Thore Burger)的極力鼓吹下,才興起一陣維梅爾熱,尋找他的真蹟一度成為畫壇大事。1930年,偽作四起,使繪畫史家正視維梅爾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現在,他已被公認為荷蘭唯一可與雷布蘭特媲美的繪畫大師。 格勞秀斯(Grotius Hugo)是國際法之始祖,也是著名政治家、法學家、神學家和人文主義者,1583年4月10日,出生於台夫特一個良好的家庭裡,父親學識淵博,曾任當地市長和萊頓大學的學監,他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最初在台夫特求學,後來師從海牙神學家約翰.于滕伯格。格勞秀斯天資聰穎,8歲能寫拉丁文挽歌,文筆優美,11歲進入萊頓大學文學系,給他後來深厚的文學造詣尊定基礎。 15歲時,格勞秀斯隨著名政治家約翰范奧登巴內費爾特前往法國,在奧爾良修習法律,同年發表「司祭長」(Pontifex Roma-nus),評論1598年政局,文筆尖銳,針對時弊,擊中要害。第二年回國,定居海牙,從事律師職業。1600年出版才華橫溢的詩集「奇蹟」。翌年,荷蘭諸邦請他做史官,記述荷蘭共和國反對西班牙的鬥爭情況,於是他開始寫「編年史」,並日益走上荷蘭政治舞台。1604年,由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手壟斷歐洲與東印度群島的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聘請他撰寫一篇法學論文,主張一切國家都擁有自由出入公海的權利。1607年出任荷蘭檢察長,翌年發表劇作「基督受難」。1613年出使英格蘭詹姆斯一世宮廷,旨在解決荷、英兩國的貿易糾紛,並與詹姆斯一世討論所有基督教會重新聯合的問題。1618年,莫里斯親王下令逮捕格勞秀斯等反對黨領袖,被判處終身監禁,關押在盧文斯坦城堡。在獄中,他寫下一首歌頌荷蘭水手的詩,被譯成13種語言,成為流傳後世的藝術瑰寶。1621年3月22日,他藏在書箱裡越獄成功。1625年,法學巨著「戰爭和平法」問世,首次確立國際法的標準。1636~1637年,寫下「哥德人、汪達爾人和倫巴第人歷史」。1644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請他去瑞典,在那裡受到盛情款待,但不願擔任瑞典參政會委員。第二年,返回巴黎途中不幸遇海難死於德國[[羅斯托克]]。
返回到
台夫特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