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巴特那 的原始碼
←
巴特那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巴特那(Patna)是比哈爾邦的首府,也是印度重要的佛教聖地,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在漫長的歳月裡曾多次遭到破壞,又多次得到修復,名稱也隨之不斷變換,如「波吒厘子城」、「拘蘇摩邦羅」、「華氏城」、「古馬迪瓦」、「孔雀城」、「阿吉馬巴德」和「巴特那」等,多達20餘個。 在佛陀時代,這裡是個小王國,面積僅25.5平方公里。公元 前5世紀時,此地是摩揭陀國的 南陀、孔雀、巽伽等3個王朝的都城。公元前3世紀,成爲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首府,稱爲「華氏城」;四世紀初又成爲笈多王朝的都城。五世紀時中國的法顯、7世紀時的玄奘都曾到過此地,8世紀後併入孟加拉王國的版圖。1541年,阿富汗統治者舍爾沙重建此城,稱「巴特那」,隨後逐漸發展。 關於這個城的命名,古代文獻中有不少記載,據「往事書」所說,濕婆之妻薩蒂(Sati)的身體 服飾分51個部分,每個部分所落 之處便是一個聖地,而她的衣服,也就是「巴特」恰好落到了這個地方,故名爲「巴特里」,後來 舍爾沙便把它改稱爲「巴特那」。莫臥兒帝國時期巴特那成爲比哈 爾邦的主要都市,奧朗則布的孫子阿吉姆西夏曾經用自己的名字 將巴特那命名爲「阿吉馬巴德」,並想以此爲首府,但最後沒有成 功。1765年巴特那歸英屬東印度公司,1912年成爲比哈爾邦的首府。 城市的經緯度爲東經85度6分、北緯25度36分,位於印度東北部的恆河南岸,建築大部分沿恆河而建,市區廣闊,古城遺址 將市區分割成新舊兩個部分。新區主要是行政機構及一些銀行、旅館和百貨公司,建築物都較爲現代化,商店的門面也很整齊,主要的建築物有政府大廈、議會廳、東方圖書館和比哈爾大學等。舊城的房屋多數陳舊低矮,屋瓦多爲竹筒形,外牆貼滿當作燃料用的乾牛糞,而且街道狹窄,人力車、牛馬車和汽車混雜,機車和自行車充斥,但都能遵守交通秩序,緩緩行動,並不爭先恐後。 巴特那也是一個觀光城,主要的景點有坐落在市區,佔地遼閱的阿育王宮殿故址。這神林木蔭濃,王宮「百柱之屋」的斷殘石柱,棋布於草叢沼地裡。原王宮醫院的紅磚基地爲花圃所簇擁,草藥園也已被綠草覆蓋。一條小溪旁有一口古井,井口很大,直徑達4公尺,井桅上造有神龕,並在附近建起一座天花女神廟。據說此女神能保佑信徒免遭天花侵害,故常有不少婦女遠道前來朝拜。宮殿故址內的古物陳列室是一座約爲132平方公尺的平房,屋內擺著數個玻璃櫃,櫃中主要展示由地下發掘出來的古代文物的照片,實物則已移至巴特那博物館和加爾各答博物館珍藏。 巴特那博物館位於佛陀街上,由莫臥兒王朝和拉傑普特人所建造,建築規模宏大,館前有大廣場;與正門相對的石坊上,雕刻著許多生動的印度教故事。館 內除有大量藏書外,還有許多孔雀王朝時代的塑像,其中最著名 的一尊名爲「持孔雀毛扇的女神」,高約2公尺,用一塊完整的巨 石雕刻而成,女神左手持孔雀扇,右手捻佛珠,渾身上下塗著耀 眼的油彩。另外一座巽伽王朝時 期的大型石雕像,是一對站在無 憂樹下的梵天夫婦形象。還有一 座是愛神與兩位妻子承歡的塑像 ,愛神腳踩飛魚,手持弓箭,左擁右抱翩翩起舞的妻子羅蒂和德莉斯,表情歡愉。 哈爾曼爾(Har Mandir)寺位於市區東端,是錫克教五大聖地之一,最初爲著名的佛教聖地,在此佛陀首次向弟子說法。寺廟外觀宏偉,一樓設有神龜及祭殿’ 但無神像。二樓爲文物室,擺放 有第10代祖師哥賓德兒時躺過的四腳金葉搖籃,壁上懸掛著錫克 教第1代至第10代祖師的肖像、第5代和第9代祖師的殉難圖,以及錫克教軍隊與英軍的作戰圖。這裡的玻璃櫃內陳列有大小版本 的經典多冊,以及古舊的刀劍和 步槍等武器。3樓是誦經室,有6名錫克教徒輪流分班在此誦經,從不間斷。廟前豎著一根旗杆,高達20多公尺,杆上懸掛著許多 大小黃色布旗,杆頂由金黃色圓球體裝飾。寺廟旁是座兩層式的 長方形房屋,數扇拱門組成一個 寬敞的內院,房頂設有數座鏤空 的方底圓頂塔,以及散布的小塔 。據說由15世紀晚期錫克教創始 者那納克所建的住所「沙利斯•萊•約赫里」,曾在1839年中被大火摧毀,後爲大雄•蘭吉特• 辛格所重建,又於1934年在地震中倒塌,1951年起歷時3年,才重新修建完成。依照錫克教教規,錫克教教徒必須到大聖地巡禮朝拜,故每年前來朝拜的教徒絡繹不絕。人們入廟前必須洗手脫鞋,並蓋住頭部。
返回到
巴特那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