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瓦拉納西 的原始碼
←
瓦拉納西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瓦拉納西市,又名迎尸(Kasi)、濕婆城、貝納勒斯 (Benares)或巴納拉斯(Banaras)。 城名源於舊城東北的恒河支流瓦 拉納(Vamna)河和南邊的阿西(Assi) 河的印地名。此城相傳在6000多 年前由濕婆神所建,根據一則神 話傳說:從前恒河從天上猛然降 到人間,主神濕婆用他的頭髮將 河撐住,以減弱它的沖力,挽救 了眾多的生命。後來,濕婆就選 中這裡作爲他的居處。大文豪馬 克吐溫曾說:「瓦拉納西比歷史 古老,比傳統更悠久,甚至比傳 說還要早」。 根據印度教教義,恒河是印度最神聖的河流。而處在恒河畔 的瓦拉納西也就成爲印度教最重 要的聖城,是一座可以充分反映 印度文明和文化的古城。這裡是 兩位耆那教先知的誕生地,自古 一直是國內宗教和學術的象徵。 據說在公元前500年,釋迦牟尼 第一次講道就是在附近的鹿野苑 ,故曾被譽爲「印度之光」。公元 4至6世紀是國內的教育、藝術活 動中心。公元7世紀,中國玄奘 大師曾到過此地,在其所著「大 唐西域記」中,曾對這裡作過生 動的描述。現在文化和教育史上仍佔非常重要的地位,印度歷史 上所有宗教和學術名人都直接或 間接從這裡獲得榮譽,著名的印 地語作家哈利西金德拉和普列姆 昌德就出生在此地,克比爾的詩 歌也是在這裡寫成。1194年開始 ,在蘇丹統治下逐漸衰退,由於 王朝的變更和頻繁的戰亂,當地 的傳統文化也遭到不斷的破壞。這個擁有120多萬人口的城 市,是北方邦瓦拉納西縣的首府 ,也是一座中等城市,經緯度爲 東經83度、北緯25度20分,位於 北方邦東南部恒河一處曲流的西 岸邊,西北距離新德里約805公里。 千百年來,瓦拉納西永遠蘊含著一種魔力,在吸引著無數的印度教徒前來朝拜。這裡廟宇林立,多得驚人,總數超過1500座 ,還有數十萬尊神靈偶像’數萬 多祭司,但見十步一廟,五步一 龜,令人目不暇接。所有廟宇都 是香火興旺,_經聲和鳴鈍@長 年不絕,廟前人頭蜂湧,帶著祭品的信徒幾乎要側S:身才能擠入 廟內。此地每年有400多個大小 不同的宗教節日,都要舉彳f不同 形式的宗教活動;每年有200多 萬人前來朝聖,並且要按順時針 沿環城的聖路走一圈,這段路長 達80公里,擁擠的人群徒步朝聖需走5天才能到達。 瓦拉納西現在爲北方邦的文化中心,有3所現代化大學和10餘所學校,其中迪尸印度教徒大學在印度一向享有盛名。當地文 學、戲劇、美術、音樂的造詣都 出類拔萃,許多音樂家和舞蹈家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 現在這裡還住著來自全國各 地的人,如住在孟加拉區的孟加 拉人、哈奴曼卡特區的馬德拉斯 人、拉奧里區的旁遮普人、杜爾 迦卡特區的馬哈拉施特拉人、阿 勒伊布拉和馬登布拉區的回教徒 、杜特維那耶格區的山區人,以 及山區人的鄰居古吉拉特人。當地居民多爲印度教徒,另有少數回教徒和耆那教、錫克教徒。他 們宗教思想根深蒂固,瓦拉納西 自古以來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 就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更是 成千h萬僧侶、苦修者和逃避世 俗的印度教徒們的家園,他們衣衫襤褪,頭髮鬍鬚不剪,盤足坐在廟宇的牆角下,或廟方所設的收容所裡,尋著他人的布施度曰 ,整天面向東方,終日旁若無人地大聲唸著吠陀經,或者雙手合 什喃喃祈禱,過著純精神的生活 ,爲的是尋求濕婆神賜予開悟, 祈求輪迴的結果,結交聖人,敬 奉濕婆神是他們最大的快樂,口渴飮恒河水,肚脹就在路邊便溺,有夠髒亂,但是印度人都會以平常心看待。 這裡工商業也很活躍,在工業方面,建有柴油機車廠、電子 電器廠、紡織廠和食品加工廠。 市面相當繁榮,店舖地攤鱗次櫛 比,尤其是在一些巷弄內,擠滿 市集人群,如一條生靈的河,川 流不息。但由於市區街道小巷縱 橫交錯,商店民房雜亂無章地排列兩旁,使交通相當混亂’街道 上除了堵塞著許多汽車外,還有 一萬多輛橫衝直撞、裝著鈴鐺的 黃包車,並且充斥著數不清的牛、狗、羊、路蛇,以及光著身子 的聖男和瑜珈信徒,甚至有垂死 的炳人、惡臭的瀵便和其他腐爛物。0間高級 在交通方面,距離市區約20 公里處的民航機場,每天都有定期班機從新德里、加爾各答、阿格拉和克久拉霍等地飛來,前往 新德里的航程爲小時15分,自 加爾各答飛來要2小時。鐵路也 很方便,每天都有一班空調快車 和三班普通快車分別從新德和加 爾各答前來,從新德里經阿格拉 的快車車程要16個小時,從加爾 各答經巴特那抵此只需12小時。公路四通八達,長途巴士車站設在火車站附近,有長途巴士往返 國內各重要城市及鄰近地區,並 有直達車前往尼泊爾。市內交通 可以利用公共汽車、計程車和三輪車。恒河上有遊覽船提供遊客搭乘。 市內有許多等級不同的大小飯店,其中俄德斯(Youndes)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開辦於1981年,有第一流的服務設備,設有80 間局級客房。克拉克(Clarks)是一家英國殖民時代式樣的觀大飯店,格調典雅,擁有13客房。 在購物方面,多集中在喬克 (Chowk)和撒赫里巴扎(Thatheri Bazar)兩條街上。絹是當地有名的特產,紗麗、手染印花布和刺 _都很出名。相傳莫臥兒時期的 阿克巴大帝曾以此地的織絹作爲 禮品,贈送給歐洲的皇帝。這些 絲絹大多由手工精製而成,色彩艷麗、花樣豐富,遠銷國內外。另外象牙加工品、木雕、金絲器銅器等也値得購買。這裡出產的檳榔和芒果,更是美味可口,聞名全印度。 瓦拉納西有印度最壯觀的河 畔風光,在6、7公里長的恆河岸邊設有多處渡口或碼頭, 當地人叫它爲「卡德」(Ghat), 全部用石頭加水泥砌建,每個卡 德都由很多台階構成,方便印度 教徒在河邊淨身或禱告。這些卡 德是從公元前1500年至今歷代國 王、貴族、名人等,爲了「積德 行善」而建。據說人們捐獻卡德 越多,積德行善也越多,因此印 度有錢的教徒就對捐獻卡德樂此 不疲,功德無量。此外,據當地 的人說,這裡每一個渡口的背後 ,都有一個神奇的傅說。 例如其屮的森蒂亞渡口 ’就 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巴依加巴 伊辛德在1830年動工修建這個渡 口時,挖出了一座墳墓,打開後 發現一位瑜珈僧正坐在裡面閉目 靜修。他睜開眼睛看見一個麻瘋 病人,心裡非常著急,以爲恒河 水乾涸了,否則用恒河水一洗就 可以痊癒。但是他再抬眼一看, 恒河水照樣在緩緩流動,於是吃 驚道:「唉!由於世道黑暗,恒 河水已經失去了它的純潔性。」 便把身邊的一壺水拿出來叫人看 ,壺裡的水晶瑩透澈。然後他叫 大家動工修建渡口,自己又重新 入定修煉。但是這個渡口怎麼也 修不直,工程師絞盡了腦汁最終 也無法校正過來。 印度人認爲恒河的水是從天 上流下來的,關於恒河的傳說也 眾說紛芸,其中主要有4種說法 。相傳一:遠古時候,古沙迦羅 王的孫子安蘇曼,祈求天神保佑 生靈免遭塗炭,虔誠的心感動了 天神,恒河水飛降於喜馬拉雅山 下,大地卻承受不起恒河神的河 水強大威力,幸得濕婆神相助, 讓河水順著濕婆神披散的頭髮流 向大地,經過瓦拉納西。 [[檔案:Mt. Kailash.jpg|left]] 相傳二 :印度連年乾旱,民不聊生,人 們只好聚集在哈德瓦爾祭拜天神,請求法力無邊的上天賜水,拯 救黎民,正在開拉薩山(Mt. Kailash) 上修煉的濕婆神大受感動,乃施展法力讓喜馬拉雅山上的冰窟化成泉水,順著他的七股頭髮,緩 緩流向哈德瓦爾,再至瓦拉納西 。相傳三:某次,天神邀請濕婆 神參加喜馬拉雅山的盛會,會中世間最美妙的音樂,使喜馬拉雅 山冰雪奇跡般化成恒河水流向山麓下的大地,流經瓦拉納西。又 傳說:在一次與惡魔的戰鬥中, 濕婆神奪得甘露,並把甘露洒向 恒河,於是恒河的水都含有甘露 ,喝了恒河的水,可獲得神的保佑。 對於境內的印度教徒來說,瓦拉納西永遠是個和天國一樣神 聖的地方,照他們的話說:「迦 尸的每一塊石子都是濕婆神,」 濕婆神可以將人們的靈魂帶入極 樂土,因此一生中能到瓦拉納西 一次,便是莫大的幸福。而恒河 在印度人心目中是液體的神,印 度人稱它爲「燊加」,桑加是來囟 無上的眞神,是能孕育萬物、醫 治百病的仙丹。在恒河沐浴可以 除去身t的罪惡,使靈魂聖潔° 於是不論是晴天,還是刮風下雨 ,一年四季,每日天剛亮,迎著 朝曦就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到岸邊 各渡口沐浴,場面極爲壯觀。尤 其是在清晨和黃昏,更是人山人 海,擁擠不堪,簡直像趕廟會一 樣,充分表現出印度人對宗教的狂熱。他們在恒河呈泥土色的混 濁水中施浸禮,一面口中喃喃祈禱,雙手合併撥送水花,以示「 送水祈福」。周圍撒滿了花環和花 束,面前則擺供著敬獻給神靈的 祭品。暫時無法擠到河裡的一些 人,就在河邊把身體塗滿肥皂, 隨時準備躍入水中。而渡口的石 階上,成群的印度教祭師坐在傘 下,隨時協助這些朝聖的人們,沐浴、祈禱和祭把。 場面最盛大的洗浴要數每隔12年、在全國各地輪流一次的甘露會,每次都有千百萬人湧到當 地恒河邊洗浴祭拜,這種盛況也 常吸引無數遊客獵奇的眼光。 其實印度人從出生到死亡, 無不與恒河發生密切的關係,所 以恒河上的景象也就千奇百怪, 無所不有。站在恒河岸邊,隨時 可見有人拿著樹枝,用河中的污水漱口刷牙;一些印度女人在河 邊的石頭上揮著杵棒搗洗衣服, 當然洗滌鍋、盆、碗、罐也在恒 河;河面上載滿了遊客的船隻在 穿梭來往,強壯結實的船夫划著 漿互相追逐,不時會從船上拋下一些垃圾;裝滿了魚縻的漁筏,也同時在恒河上作業,因爲在這 條河中,盛產多種又好看又美味 的魚類。事實上,被印度教徒們 視爲聖河的恒河,已被污染到足 以製造疾病的程度,根據當地河水的抽樣檢驗結果顯示,每天流入恒河水裡的都市垃圾和工業廢水約有10億公升,而迷信的印度教徒卻固執地認爲恒河的水有治病的神效。 印度教徒恒河沐浴最集中之處是恒河浴場。清晨天空微露一 線曙光,浩蕩的恒河似乎還在半 睡半醒之中,上千的印度人已湧 到河邊,靜靜地等待太陽的升起 ,他們之中有當地居民,也有自 外地趕來的印度教徒,還有-部 分是來開開眼界的觀光客•一輪 紅闩從霧观中再再升起,寂靜的人群開始騒動了起來,信徒們冒 著寒冷和濃霧紛紛跳入水中,男人們划開雙臂向深處游去,有的站在齊腰的水中盡情搓洗,在水 裡的男女老少個個進入忘我的境 界,唯恐聖水不能將自己的罪孽洗滌一清。浸浴的人有的整裝以赴,有的卻是一絲不掛,在水中 瑟瑟發抖,把河水用雙手掬到唇 邊,面向東方雙手合什,喃喃地唸著古老的禱辭:「神啊!霞光 萬道的太陽,至尊無上,保佑我 這微賤的信徒吧!」身穿衣服的 婦女捏著鼻子,整個人潛入水中,反覆進行,然後爬上台階。婦 女沐浴後必須全身更換乾衣服, 在眾目睽睽下她們利用長達5公尺多的披風,非常技巧地圍住身體。之後,她們用插了旗的瓶子 盛滿恒河水,放在柳條籃子裡,用長竿挑在肩上,帶回去給家人。霧色中,河面上幾百盞由葉子做成的小油燈,在水面上若隱若現地漂浮閃動,那是虔誠的信徒 們爲向聖河致敬而放入河中的。 印度教徒的最終目的在求取 寂滅,或者自無休止的輪迴中解 脫,吠陀經文中曾揭示,輪迴的 終lh首在摒棄物質,跟隨僧侶或者行僧過完全的精神生活,這是修爲的第一步;而最後一步則 是死在瓦拉納西。因此死是他們 生命中的大事,當一個印度教徒 意識到自己將要死亡的時候,第 一個願望就是旅行到瓦拉納西去,在那「聖潔」的恒河中沐浴和飮聖水,這樣靈魂就可以直升天堂,因此瓦拉納西就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等死城」。城裡住滿了 快要老死的人和快要病死的人, 成天都有很多來自谷地的癌症末 期患者躺在恒河岸邊等死。如果有人在臨死前去不了瓦拉納西, 死者的家屬只要經濟能力許可, 多會趕到這個城市來爲死去的親 人祭祀一番。按照印度教規定,歷經生老病死的普通凡人軀體死 後必須焚化,印度人相信只有在 火化時,才是一個人眞正的死亡時刻。這時常在恒河岸邊巡視的 濕婆神將輕聲說出亡魂所需的開 悟眞理,使死者解脫,然後由火 神迎接死者靈魂進入極樂世界。只有「聖人中的至聖者」和意外 身亡、自殺的人,才不需要焚化。 瓦拉納西的恒河畔有20多個 大大小小的河坍,功能都不大- 樣,有的是供印度教徒沐浴之用 ’有的是祭祀場,但最受觀光客注目的就是火葬場了,它設在河 岸邊的坡地上,火光日夜不熄,死屍也川流不息地從城內各個角 落運來。而提供焚屍所需物品的 商店,開設在每個火葬場周圍;一堆堆劈好的木柴、檀木、鮮花 和香火等,增添死亡的氣息。市 內主要有3個火葬場,最有名的 要婁女「曼尼卡尼卡」(Manikarni- ka)火葬場,傳說很久以前,濕婆 神妻子帕娃提的耳環「曼尼卡尼卡」掉落此地,被幾個貪心的婆 羅門祭司撿到並企圖佔爲己有, 而惹怒了濕婆神,於是祭司被貶 爲「度姆」(Doms)種性,並罰他 們及其子孫世代爲人焚屍。不過 這些焚屍人因禍得福,每日豐厚 的收入使他們過著富裕的生活。 屍體火葬有一套規範的程序:屍體預先用草蓆包裹好,安放在簡陋的擔架上,按屍體身分地 位的貴賤蓋上紅、黃或白布,再抬到恒河水裡浸濕,接著放置在 堆放好的柴堆上,由親人點燃柴 火,在焚化過程中,神情平靜地 繞著火堆轉5圈,並不斷向屍體 拋敗花瓣和香料、檀木等。火焚完畢,骨灰連同燒燼的木灰,由焚屍人收集,撒入恒河中,隨河水漂走。當一位「至聖者」死去 的時候,就被移置在山道上,繫 上石碑,在投河之前,先接受大 眾一番敬禮。當屍體在河裡慢慢 下沉的時候,門徒們便吹起海螺 的號角,唱著聖歌,慶祝又一個凡俗的靈魂回歸合一於大梵天。 由於印度人口太多,而且營養和衛生條件太差,每天都有很 多人死亡。僅這個等死城平均每 月就要火葬1.2萬人左右,要燒掉 3000多噸木材,相當於200輛15 噸重大卡車的積載量,這些木材 和屍體化爲灰燼後,大量沉積在 恒河河底,形成嚴重污染。火葬 一名死者需要250公斤木材,價 格約30美元,一般印度人負擔不 起,只好任屍體未經火化就放流 恒河,或盜伐森林及行道樹,致使印度的許多地方林地減少,出 現沙漠化的現象。因此瓦拉納西 市政府在恒河岸邊興建了兩座電 動火葬場爲死人服務,但是許多 迷信的印度教徒相信,木材燃燒 的火焰可以淨化身體的不潔’因 此不願使用電化爐火葬,迫使政 府只好免費替無名屍火葬。並以 2美元的低廉價格鼓勵窮人使用 ’但卻更加深了只有窮人才用電 化火葬的形象。 黃金寺(Golden Temple)也是 當地的主要參觀點,坐落在恒河 畔的舊市街中,建於1776年。因 寺裡有一座用750公斤黃金裝飾 的金尖塔,而得名「黃金寺」,是 瓦拉納西2000多座寺院中地位最 高的一座。相傳濕婆神就是在這 裡以巨大的神光之軸刺穿地球, 證明自己優勝於其他諸神。 瓦拉納西在古梵文中叫做「迦尸」,迦尸的意思是結合人與陽 光的靈性開悟。印度教徒爲開悟 而來到瓦拉納西與恒河聖流,也 必會至全城的廟裡或聖殿朝拜, 而黃金寺是他們終生最想到的聖 殿。在焚香彌漫的煙霧及聖火光 中,擁擠的信徒摩肩接踵、川流 不息,鐘聲、聖歌聲也格外宏亮 。以一個非教徒來看,像黃金寺 這種有規模的印度教大廟,似乎 都缺乏組織性,但零亂中卻充滿 喜氣。寺院正殿中間供奉著濕婆 神的象徵一靈甘,廟門口有去勢 的男子在陣陣樂聲中翩翩起舞,數世紀以來,這項傳統一直被保 留著,傳說無後的夫妻和不孕的婦女,只有得到去勢男子的祝福,才能獲得好運。開悟是個人的事,只要情感自然的流露,就是誠心的修爲,沿著牆角坐著的教徒,無視周圍擁擠的人群,大聲的在誦讀印度教的聖經吠陀經。 廟內的朝拜者,在聖殿震耳 欲聾的鈴聲中虔誠的膜拜。這鈴 聲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第一 表示聖殿有人正在朝拜;第二在 阻隔噪音,讓人靜心下來專心朝拜;朝拜時所焚香的香味與煙的 逐漸消散,意味著神靈的出現; 手拿點著火的短燭不停地搖晃,象徵著神性的啓迪;爲了表示虔誠,最後還要把代表信仰、愛和 喜悅的鮮花與糖果及恒河的聖水獻給諸神,程序繁複的朝拜才算完成。祭司在門口爲祭拜完的信 眾塗抹額頭,印出第三隻眼,開悟的人將以這第三隻眼觀照內部 的靈魂。儘管廟內五花八門,熱鬧非凡,但有軍筲守護,按規定非印度教徒不得入内,並不得拍 照,只能在後院後面小道的壁洞 中窺視內部的情景,或在附近的高處眺望寺院內金黃的塔頂。 離黃金寺不遠處一個綠蔭掩映的小開闊地上,有一道紅柱圍 廊,圍著一個據說是濕婆用三叉戟挖就的一口智慧之井,許多印 度教徒都會前來喝一口井水,希 望由此會變得更聰明。附近的菩 提樹下,常有位印度教長老用沉 悶的低音誦讀著印度古代史詩「 羅摩衍那」,他的周圍永遠信徒眾 多,虔誠地聆聽著,四周的一切 ,對他們來說似乎都不存在。 奧朗則布清真寺(Aurangzeb Mosque)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但原樣仍保持完好,立於恒河岸邊。寺裡圓柱羅列,據說是當年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從別的廟宇拆遷而來的。寺院中有一座高71公尺的尖塔,宏偉壯觀、氣勢非凡。寺院前還有荷槍實彈的士兵 守護著,也許是爲了確保印度教徒和回教徒之間平安無事。 杜爾迦(Durga)廟位於市區南 郊,建於18世紀,是瓦拉納西重要的印度教廟宇之一。廟呈典型北印度的印度教建築模式,赭紅色寺廟四周高牆聳立,尖塔從第 5層起,層層往上,依次象徵地、火、風、水和空,頂端表示最高境界的梵。該廟供奉的濕婆神 妻子杜爾迦女神帕娃提,故又稱帕娃提廟。她面容猙獰恐怖,身上長著10隻各握利刃的手,使寺 廟顯得嚴肅陰森、蕭殺逼人。每 次印度教節日,這裡幾乎都會宰 羊舉行祭祀儀式。因有許多猴子棲息於此,所以又稱爲「大領猴 廟」。 貝納内斯印度大學(Benares Hindu University)坐落在南郊,距離杜爾迦廟大約20分鐘步程,爲 甘地摯友土邦國王於1916年所捐 獻。由於瓦拉納西不僅是宗教聖 地,同時也是個®要的文化中心 ,並係學者集中的地方,著名的 印地語作家哈利两金德和普列姆 昌德就是在這個城市裡誕生的° 瓦拉納西還有「印地文學策源地」 之稱,格比爾和賴逯斯在這裡開創了「抽象派虔誠文學」,杜爾西達斯也在這裡建立了「形象派文 學」。因此貝納內斯印度大學也是 亞洲最大的大學之一,著重於研 究印度的歷史、文化、藝術、醫 學、音樂和梵文。校區佔地10多 平方公里,擁有20萬名師生,設 有110多個院系,全部採用英語 教學。校內珍藏有瓦拉納西最古 老的照片、地圖,以及公元1至 15世紀的細密畫和雕塑等文物。新印度金廟(New Vishwanath Temple)是依照印度金廟仿建的,並允許非印度教徒自由出入,周 遭環境清幽寧靜,被印度人視爲吉祥鳥的烏鴉在樹林間飛行,益增祥和氣氛。 拉瑪王寺(Tulsi Manas Tem- ple或Manas Mandir)位於杜爾迎 廟旁,建於丨964年,供奉毗濕奴 的化身拉瑪王(Lord Rama),寺內 牆上刻有拉瑪王的歷史及其英雄事跡。 林納格爾堡(Ram Nagar Fort)位於恒河東岸,是一座建於17世 紀的紅色古堡,如今爲瓦拉納西 市博物館,主要展出印度皇帝的 服飾、武器和王宮擺設、用具,以及交通工具等。 印度之母廟(Bharat Mata Tem- ple)位於西郊火車站之南,寺內供 奉印度之母(Mather India),地面上有幅用大理石雕刻的、約有250 公尺寬的全印度地勢圖,並允許非印度教徒入內參觀。 鹿野苑(Sarnath Deer Park)位 於離市區6公里處的薩爾納特(Sar- nath)地方,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 地之一,寺大門旁石柱是著名的 阿育王獅子柱頭的仿製品。 這個地方又稱爲「仙人住處 」禾口「仙人論處」,據佛教經典記 載:公元532年,捨棄王族生活 的釋迦牟尼在伽耶菩提樹下修得 正果後,西行200多公里來到鹿 野苑,收驕陳如等5名弟子,開 始向他們講授苦、集、滅、道等 「四諦」使5弟子頓然開悟,一 並修成正果,故在佛教經典中, 稱此地爲「初轉法輪處」,視爲佛 教最初傅播地和教刚建立處,中 國占代窈僧法顯和玄奘都曾來到 此地,從此鹿野苑成爲傅播佛教 的重要聖地,佛教徒紛紛在這裡 立寺建塔,供信徒朝拜紀念。又 傅說佛陀居住此地,在他講道時,森林裡的鹿群就會悄悄前來聽道,故又稱爲「仙人鹿野苑」或「仙人鹿園」。 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古時這裡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常 有鹿群出沒,當地國王經常帶著侍從們前來狩獵,捕捉大量野鹿,佛的前世菩薩鹿王薩爾納特 (Sarang Nath,簡稱Sarnath)於心 不忍,乃托夢給國王,勸他不要 再射殺鹿群,並許諾每日奉上一 隻野鹿給國王享用。有一天,輪 到一隻已經懷孕的母鹿獻祭,牠不忍胎兒胎死腹中,便含淚向鹿王求救,鹿王心懷憐憫,便自願 替母鹿前往受死。國王得知後大 受感動,自責罪孽深重,從此不再狩獵和殺鹿,並開闢了一座鹿苑飼養鹿群。 據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描述,當時鹿野苑成爲世界佛教中心,寺院建築林立,「醫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僧徒1500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10世紀後,印度佛教走向衰退。12世紀,此地佛教文物 建築盡毀於回教勢力的入侵破壞,直到1793年考古學家開始對鹿野苑進行發掘,挖出縣麥克塔、主寺和柯羅馬特維寺等佛教遺址,還有重要遺物阿育王石柱、紅砂石菩薩像和眾多的佛像後,才逐漸引起世人的關注,並得以重 新修復整治,恢復其佛教聖地之 地位,前來朝拜的各國佛教徒也曰益增長。從市區前來車程只要 20分鐘,邦政府交通局每天都有定期觀光巴士接運觀光客前來瞻仰。 縣麥克塔(Dhamek Stupa)建於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時代, 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曾多次修葺擴建過,現爲鹿野苑遺蹟中最大 的一座。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載,此處是彌勒佛受記之地,祂轉世時,正是釋迦牟尼在此初轉 法輪時,受到轉世彌勒的點化,遂開悟成佛陀,並在此接受了彌 勒佛的衣鉢,成爲慈化世尊的弟 子,後人故在此建塔紀念。 這座古塔呈上小下大圓筒形 重《狀的兩W建築,底W直徑 27.4公尺,高44公尺,頂部已經 損毀,基層用石料鋪砌,塔身則 以土磚堆砌而成。塔面原本刻信 梵文記載的佛教紀事和丨026年波 羅王朝的摩哂波羅王所題的銘文 ,以及許多的精美花鳥人獸裝飾圖,但現在很多都已被損壞。底 層塔面設有數個空佛龕,據說裡面原供奉有佛陀金像,在戰亂中被人掠奪,只是後來曾在佛塔的 鄰近挖掘出一些佛像,大概就是 擺在佛龕裡的佛像了。附近還有 釋迦牟尼受塔記、四佛經行遺蹟 、500獨覺者涅槃塔等五座寺廟 遺址,相傳分別建於孔雀王朝和芨多王朝。 牟拉甘哈庫提寺(Mulagand- hakuti Temple)又稱主要寺(Main Shvine),相傳釋加牟尼曾在此居 住及弘揚佛法,是鹿野苑最重要 的寺院。公元7世紀時,唐僧玄 奘曾來過此地,在他所著的「大 唐西域記」裡描述道:「寺高 200餘尺,上以黃金隱起,作庵 沒羅果。石爲基階,瓦作層龕, 翁幣四周,節級百數,皆有隱起 黄金佛像。」 原寺早已毀塌,只有遺址尙存。現在所看到的新寺,是斯里 閲卡佛教徒達摩波羅於1931年重 H,、宇殿前建有會議室和走廊,門前掛有一口鍍金大鐘,寺內收藏許多不同文字的佛教經書,如 漢文、僧加羅文、緬文和暹邏文等大藏經。每年都有許多人前來 學習佛教文義和鑽研佛理。 中華寺(Chinese Temple)位於 牟拉甘哈庫提寺西面,鄰近恒河 。建於1936年,係新加坡華僑佛 教徒李俊承捐資、中國福建佛教 法師全權負責興建。具中國佛教 寺院風格,擁有20多間殿廳。中 央大廳供奉鍍金的佛陀像,四壁 彩繪佛陀年幼、出家、成佛、講 道和入滅的事跡,據說是日本畫 師執筆。寺內因爲不焚香,所以 沒有煙霧繚繞的景象。離佛寺不 遠的東側有一株巨大的菩提樹, 樹下有五大弟子圍繞佛陀、聆聽 講道的塑像。塑像身披伽裟,神 情姿態刻畫栩栩如生。 梅傑•基托寺(Major Kittoe Temple)是1834被梅杰•基托發 掘出土的遺址,因原寺名已無從 考證,故以發掘者名字命名重建 在遺址i:的新寺院。據說原寺燬 於一場火災,發掘時發現有28個 廳室,在房間裡還發現有煮熟的 食物,寺內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 庫馬拉•德維寺(Kumara Devei Temple)與牟拉甘哈庫提寺相鄰, 據考證可能是南印度式佛教寺院。遺址上僅有殘存的斷壁和並不完整的石基。砌牆的磚塊上均刻有精美的圖案。有石刻銘文記載 :此寺是佛教徒、格勞吉王哥文 達詹陀羅的夫人庫馬拉•德維於 1136年,爲不納稅的祗陀國寺比丘施所捐建。 鹿野苑考古博物館(Sarnath Archaeological Museum),又稱佛教考古文物館。收藏有許多在鹿 野苑發掘的石像雕刻等佛教文物 ,如護法天神像、菩薩像等石雕 和法器,主要爲公元前3世紀至 公元12世紀的作品,以笈多王朝 時期文物爲最,其中又以「阿育 王獅子柱頭」最爲有名。 阿育王挪子柱頭(Ashoka s Lion Capital)立於室利•達摩羅吉迦塔之前,以示佛陀初轉法輪處,是阿育王時代藝術的代表物。據柱 身銘文的記載,這根柱广是公兀前三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崇佛而下令建立的。1974年印度獨立後,就用這根柱頭上的獅子作爲國 微和紙幣的丨Ml案;而國旗中間法輪狀阖案,也源自柱頭上的法輪石雕。 「大唐西域記」卷七中描述道:「石含玉潤,鑒映映澈,殷 殷祈請,影見眾像,善惡之相,時有見者。」石柱於1905年發掘出土,爲青灰色大理石所造,柱 高15至25公尺,底部直徑0.8公 尺,已斷裂成5段,柱頭部分尙稱完好。經修復後柱身高14公尺 ,刻有阿育王銘文。柱上端爲雕 刻華麗的柱頭,高約3公尺,第 一層是鐘形的倒垂蓮花;第二層 是線盤和飾帶,上面雕刻著一頭 大象、一匹駿馬、一頭牛和一頭 老虎,彼此間用象徵佛法的法輪 隔開,各象徵母愛、修行、神聖 和種性;第三層是4頭背靠背的 圓雕雄獅,前腿挺立,面對四方 作怒吼狀,形態逼眞優美,據說 「獅吼」是象徵用獅子怒吼般的 威力來弘揚佛法無邊。 室利•達摩羅吉迦塔(Sri Dh- ammarajika Stupa)爲印度式佛塔 。據說丨794年,人們在這裡取倾 塌的石磚建造吉格特貢石時發現一個青色大理石盒,內存放骨 灰,疑爲佛陀舍利,於是按照傅 統習俗將骨灰倒進恒河。據「大 唐西域記」記載,此塔原建於精舍西南方,孔雀王朝阿育王所建。塔用磚砌成,直徑約14公尺,高大雄偉。玄奘來此地時,塔基已基本塌陷,塔前還立有高20公尺的阿育王石柱。後來古塔又重 新修補過,於12世紀完全傾塌。 柯饮地塔(Choukhandi Stupa)位於鹿野苑入口處的一座小山丘上。塔呈方形,共3層,高約26公尺,以土磚砌成。阿克巴大帝 爲紀念父親胡馬雍,於1588年在 塔上增設一個八角形塔頂,並用波斯文銘記在門前的石碑上,故又名「胡馬雍塔」。據說立塔處,可能就是釋迦牟尼接受5弟子的迎接,並初轉法輪的地方。1836 年,後人對塔進行考古發掘,並未發現有任何佛教遺物。
返回到
瓦拉納西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