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盧克索 的原始碼
←
盧克索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盧克索(Luxor)是埃及最重要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中、東部最著名的旅遊觀光中心。它是3000多年前新王國時代首都底比斯(Thebes)的所在地。據古埃及神話記載,在那開天闢地的遙遠年代,整個地球上一片汪洋,浩淼無際的水面上見不到陸地,後來海底冒出個島嶼,接著島上出現了第一座神殿,由此衍生出盧克索神殿和卡納克神殿,以及古老的盧克索城。神話畢竟不是事實,但據考古挖掘的古蹟表明,這座城市距今已有近5000年歷史,是世界上屈指可數最古老城市之一。 在漫長的歷程中,盧克索幾經盛衰榮枯,坎坷曲折。相傳在遠古時代,當地居民信奉阿蒙神,故稱之為阿蒙城;希臘人則叫它底比斯,意思是「神居住的城市」。公元前2134年,一個強大的王國在底比斯崛起,建立埃及第十一王朝,定都底比斯,立阿蒙神與下埃及的拉神為二合一的阿蒙•拉神,作為上、下埃及的主宰神,底比斯因係全國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因此很快地便繁榮起來。從十二王朝起,由於統治中心北移,使底比斯一度衰落。在公元前1650年至公元前1567年的第十七王朝統治時期,埃及處在喜克索人控制下,底比斯成為王室的避難所,後作為反抗喜克索人的主要地逐漸揚名。公元前1560年,亞赫摩斯一世以底比斯為據點,將入侵埃及的喜克索人趕出尼羅河三角洲,建立第十八王朝,並定都底比斯。埃及也因此進入強盛的新王國時期,國土面積擴大,東起巴比倫,西至西伯利亞,北達地中海南岸,南抵蘇丹。底比斯成為名都,亞赫摩斯一世在此大興土木,陸續修建了堅固的城牆、宏偉的宮殿、巍峨的神殿、壯觀的大臣府第和華麗的各國使節宮邸。其後的帝王們更因在不斷征戰中獲得新疆土、戰利品、貢品和稅捐,並藉著無上的權勢,雄厚的財力,蓋起了一個比一個豪華氣魄的神殿、陵墓等,至今古蹟猶存。 自公元前1304年,拉姆西斯二世另闢都城後,這裡便趨衰落。隨著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相繼入侵,法老政權的崩潰,以及政治中心的北移,底比斯慢慢地被遺忘了。公元前27年,一場大地震把曾經繁華之都埋在黃沙中。這座曾被著名古希臘詩人荷馬稱作「百座城門」的都城,後竟淪為不知名的村莊,留下了滿是傷痕的歷史之痛。直至公元19世紀末,西方考古學家在此處發現一系列的神殿、陵墓、木乃伊和靈廟等,才使此地名聲大振,並以盧克索名字重現世間。 因係古都舊址,王國強盛時期遺留下來很多古建築,有象徵法老王權力的神殿、凜然高大的雕像、拔地而起的方尖碑及空前絕後的墓群等。無從推知其源的眾多建築物,不明其終的廢墟,構成了古蹟龐雜和多層次現象,使人難以一眼辨明。這也由於埃及史上的一種例行作法所致,每當一個新國王坐上皇位,就令人將舊有建築拆除,把可用來興建新神殿等材料取下,並在舊址上,再進行新一輪的築造。盧克索因此被西方認為是「埃及歷史的露天博物館」,並以年代久遠的古蹟,發展成為馳名全球的旅遊觀光點。 這個城市介於東經32度39分、北緯25度41分間,坐落在北距開羅約700公里處的尼羅河東岸,伴隨著尼羅河走過了數千年的風雨歷程。沿著河畔鋪設有寬敞的林大道,修建了一些現代化的旅館。每到冬天,這裡仍然晴空萬里,溫暖如春,吸引了大批遊客來此避寒、觀光。整個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四、五月的沙暴也是聞名的。沙暴起時,狂風挾帶著砂石四處飛揚,讓人覺得悶熱不堪。沙暴一般會持續數小時,有時也會持續數天之久。如在旅遊中遇到沙暴,要在最近適當場所暫避,靜候消失,此時切不可在沙漠中行走。 盧克索是個集鎮型的小城市,有5萬多人口,面積也不大。既沒有高聳入雲氣勢逼人的現代化建築群,也沒有麗山秀水養眼,但因係埃及心臟地帶和農業中心,並有純良的生態環境和古文明神韻,成為遊客爭相拜訪之地,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在1997年11月,因有58名外國遊客在此被恐怖分子殺害,使外來觀光客銳減,從原來的每天1.5萬人銳減至35人,門票收入每天不及200美元,現在事過多年,旅遊業才又慢慢恢復。 這個城市無論空運、水路和陸路交通都很便捷。在航空方面,埃航每天有4班客機往返於盧克索和開羅間,航程約1小時,但因當地氣候欠佳,時常停航,所以還是搭乘火車比較可靠。盧克索是開羅至阿斯旺鐵路幹線上的一個站點,坐火車到開羅需耗11個小時,不過沿途可觀賞尼羅河谷、三角洲和運河旁的城市,且晚上從開羅出發,次日清晨就能到達。 最理想的旅遊方式是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選水路巡遊,觀光客可在沿途各站等候上船。豪華遊輪設備完善,工作人員服務熱忱周到,大多數船上有會用多種語言訓練有素的導遊。追求羅曼蒂克情調的人雇用浮盧客(Felucca)小舟感覺最好,那是一種裝有高高三角帆的船兒,可悠閒地享受兩岸風光。夏秋季節雨量不足,河流水量不夠,水上交通工具停航。 市內交通順暢,可直接坐觀光巴士。馬車也是不錯的交通工具,乘坐裝飾華麗的馬車,在噠噠作響蹄聲伴奏下,一路閱覽盧克索民宅牆上絢爛的彩畫,領略古都的神韻,別有一番情趣。 從市中心往北走,有很多旅館、商店、小博物館及一些其他公共建築,南面則是大型高級大酒店匯集區,市內擁有兩家五星級大飯店,一家四星級飯店,還有數家普通的賓館。其中五星級的各宮(Winter Palace)大飯店,有舊世界的優雅氣氛和新世界的現代化品味,從中庭進去後分為新冬宮和舊冬宮兩座建築,中間以維多利亞式的花園和游泳池加以分間,除了有維多利亞式遊憩室和皇家酒吧外,在一樓的陽台上設有庭院咖啡。走道寬敞,260間客房均挑高3.5公尺,陳設非常講究,侍者開房後會在床上撒花瓣,非常富有詩情畫意,令客人倍感溫馨。另一家盧克索大骨 (Etap Luxor)也是五星級,擁有180間精緻的客房,它所附設的餐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安排長達一週的狂食宴,讓觀光客換換口味。此外,在各處古蹟附近,還常可見到一些可供住宿的休憩小屋(Rest House),是歐洲遊客的最愛。現在由於遊客增多,當地餐飲業也愈來愈旺,世界各地不同口味的菜餚供應無缺。 伯卡街(Shariaal Birka)和騎樓街是最佳購物去處,有很多令人愛不釋手的紀念品。雪花石膏、仿古品、貝杜茵裝、貝杜茵地毯、盧克索紙莎草和陶器等最值得解囊。雪花石膏有手工和機器製作兩種仿古品製作講究,當地工匠們利用人們採購心理,精心鑄造大量仿古器物售賣。貝杜茵裝服飾是一部落一風格,都由手工完成,常附有令人喜愛的刺繡,最值欣賞的是來自錫瓦的貝杜茵裝。貝杜茵地毯也頂出名,有不同的設計風格,由小織布機織成,圖案純樸豔麗都有。銷售最快的是北海岸(Norther Coast)生產的紅白條紋地毯,不過最昂貴的卻是產自西奈半島的地毯”靘簅韖磏插A有鑽石鑲嵌在圖案上。盧克索有紙莎草機構,營銷小型到大卷宗的手繪紙莎草印刷品,是極受歡迎的紀念品。陶器大小不一,款式迥異,有大口徑的圓殼、有長型的小蓋壺、有的是短而寬的大蓋壺、有的是子彈型中設小瓶蓋的陶壺。 觀光客消遣娛樂的地方很多,迪斯可舞廳、賭博娛樂城和夜總會等都可供選擇。不妨去看看妙趣橫生的肚皮舞,或到具有濃郁古風的咖啡屋坐坐,聽一段古埃及法老王的偉績。 盧克索是古時上下埃及的分界點,而尼羅河又把此市分成東西兩部分,河東是古埃及法老王和大臣們居住的地方,又稱為「活人城」;河西則是歷代法老、王妃及貴族的陵墓區,所以稱為「死人城」。如果說金字塔是埃及古王國時文明的代表,那麼盧克索的神殿和皇陵則是新王國文明的象徵,只可惜當年被視為太陽升起地方的死人城,如今只剩下卡納克神殿和盧克索神殿。神殿區的建造,可能表達了埃及人對宇宙的理解,殿宇都按照東西走向築造,四周泥磚砌成的圍牆將神靈的住址與凡塵俗屋相互隔開。神殿大門都是耀眼的金色,兩則有相當高的楔形塔門,上置巨型刻著銘文的浮雕,大多講述法老王如何戰勝敵人,使所謂的大神聖地不受外部邪惡勢力的侵犯;也把帝王們治理國家的功勛,以及日常處理過的國事、家事和敬拜神靈儀式過程等一一描述其中。入門後,殿前普遍是個較為開闊的庭院,有供拜祭神靈的人稍作休息的涼亭、有成排威嚴的塑像及方尖碑。殿內石柱最多的地方是大廳,有如一片柱林。從前廳到神殿最內部,地面坡度漸高,屋頂漸低,陽光逐漸消失。神殿四邊多為儲藏室,放著各種典禮活動及儀式開始時要用的器物、法衣、香水和香料等。神殿底下有地下室、秘密通道、下水道等。古埃及人將想像中的宇宙樣貌複製在空曠的沙土上,讓人朝夕膜拜。河西太陽歸宿之地的「死人城」在尼羅河岸的平原區,現在祭祀亡靈的廟祠所剩無幾,鑿於岩壁內的皇陵大多早已被人偷盜一空。這兩座神殿是古埃及兩個最為晶瑩的藝術瑰寶,兩殿南北對峙,相距約兩公里,舊時有道路相通,且路旁豎著數百個獅身人面像,這些石像後面修建一排王宮和貴族官邸。 盧克索神殿(Luxor Temple)位於市街中心,從尼羅河或市區內任何一家觀光飯店都能看到,它是第十八王朝阿孟霍特普三世和拉姆西斯二世的作品,整個殿區呈南北走向,正面幅寬56公尺,側長為262公尺,面積4446平方公尺。法老王建此殿是獻給太陽神阿蒙和其妻穆特(Mut),以及祂們之子空素(Khonsu)。殿區原只有阿蒙神殿,供作奉祀最高神阿蒙和皇室居住之用。後增建了穆特和空素殿宇,附蓋了三殿的大庭院和大門等,在它們近旁又加上一些複雜的裝飾建築,範圍大增。這裡的阿蒙神塑像異於其他地方,陽具十分突出,有象徵生命、性愛與豐饒之意。在神殿的牆壁上還有民(Min)神的圖騰,祂頭戴雙羽毛高帽,單手舉長鞭,一隻腳金雞獨立,而長長的陽具卻一柱擎天。據說,在一次戰役中祂受了傷,因此被免除兵役,而全村的男子全都上戰場作戰,8個月後除役返家,發現全村婦女都懷孕了,當然是民神搞的鬼,因此祂就被後人供奉為性神。 神殿的建立應歸功於阿孟霍特普三世,而拉姆西斯三世的擴建使神殿更為完美,他增添了比隆(Pylon)塔門和列柱環繞的大廳。神殿前聳立著拉姆西斯二世的巨石像及方尖碑(Obelisk)。方尖碑非常高,是紀念二世王的,原先左右各有一個,後來右側碑於1838年被埃及政府送給法國裝飾在[[巴黎]]協和廣場上。殿門內是二世王大廳,其內也有巨石像,殿壁鑿刻著許多浮雕和象形文字,主要描繪拉姆西斯二世於奧隆德河畔與西台族英勇奮戰情景,這次戰役勝負今人不明,不過二世王顯耀的慾望非常強烈,因此到處留下自己的石像,以及強調打敗西台族的浮雕和文字。經由大廳穿過柱廊,可以看到阿孟霍特普三世大廳,內分立幾個小室,其中描繪三世王誕生過程的誕生室最為出名。有個室內刻繪著後來征服埃及的亞歷山大大帝給阿蒙神敬獻貢品的浮雕,據考古界認為,這可能是當時亞歷山大大帝為表明自己的親善,特向埃及人顯示曾受過埃及最高神阿蒙的神諭。穿過大廳就到阿孟霍特普三世的柱廊,這是全埃及最優雅美觀的迴廊,矗立著7對巨大的列柱,柱壁繪著阿蒙神到盧克索神殿巡遊的大隊行列,以及歐佩克特祭典盛況,充分展示當時的生活情況。此外,也鑿刻了祭司、樂師、歌者和舞者等在聖牛伴隨下前進的場景。現在埃中H也都按照古老傳統,每年舉行一次歐佩克特祭典,到時神殿依然跟歷史上一樣,成了阿蒙神出遊暫住的「行宮」。列柱頂端有紙莎草及蓮花裝飾著,列柱庭院裡還有座充滿彩色之美的清真寺。 阿孟霍特普時期神殿「香火」旺盛,其子即位後,獨尊以日輪為象徵的阿吞神,並把首府從底比斯遷到阿赫塔頓(Akhetaton),神殿自此失色不少。但他的繼任者圖特卡蒙把首府重遷回底比斯,並不遺餘力把神殿加以整修增建,使它再顯繁榮。此後霍倫希布、拉姆西斯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等,又捐建了大量充滿宗教意味的神殿,方尖碑及神像,使盧克索神殿除主神阿蒙殿具有歷史價值外,還有許多遺蹟也彌足珍貴,成為埃及最具特色和最誘人的觀光點。在神殿以北1公里處,還設有盧兄索博物館。 卡納克神殿(Karnak Temple)是在盧克索市郊區,距市中心約8公里,坐馬車約15分鐘可達,它曾是上埃及的信仰中心,為紀念底比斯之神所建,由於殿宇組成了當今世界殘存氣勢最宏偉、規模最大的神殿建築群。它涵蓋了1500多年的建築精髓,東西寬480公尺,南北長550公尺,面積廣達26.4萬多平方公尺;舊時周圍建有一道高達12公尺的土牆,即蒙圖(Montu)圍場。神殿始建於公元前16世紀,由古埃及史上的中王國時期第十二王朝國王阿門內姆哈特一世(Amenemhet I)所建,專門供奉太陽神阿蒙的。此後歷代的國王們為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和統治政績,也不斷擴建。神殿大部分的塔門、方尖碑、神龕等是哈茲海普蘇特(Hatshepsut)女王和圖特摩斯三世增建的。第十九王朝的塞提一世興建了共有100多根大石柱的石柱大廳,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到阿孟霍特普時,在大神殿東面又加蓋了一些建築;後來拉姆西斯二世在塞提一世石柱大廳南面進行擴增,其中最具紀念意義的是圖特摩斯三世於公元前1525年所蓋的建築。法老王們陸陸續續在卡納克神殿區增建了神妃穆特和月神空素等殿,逐漸形成了擁有20多座大小神殿、10多個雄偉塔門,以及眾多石像和方尖碑的建築綜合體,工程直到公元前一世紀托勒密八世執政時才完工。卡祐J神殿與盧克索神殿間有通道相連,並在通道上飾以令人目不暇給的獅身人面或羊身人面等雕像。由於卡納克神殿區薈萃了多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更因為它是埃及宗教遺蹟,以及古埃及文化、歷史、天文、繪畫、雕刻和建築的集大成者,所以成為埃及寶庫中最璀璨奪目的瑰寶。現在所指的卡納克神殿係指阿蒙大神殿。 神殿北大門是正門,門前廣場上有個面積幾十平方公尺的平台,四角有柱子遺蹟,古時是個大亭子,供朝謁神明的人歇息用。在亭子與北大門間有條長約40公尺的通道,兩旁各有13個石台,每個石台上各有一尊巨大的獅身羊面像相伺而臥,右側為公羊,羊頭下置放著國王雕像;左側是母羊,羊頭下豎立著王后雕像,象徵國王和王后得到阿蒙神的庇護。這些巨雕全用花崗岩鑿刻而成,形象樸實,氣魄不凡,構成一個獨特的夾道歡送儀仗隊。通過獅身羊面像大道就到正門,是城門式的比隆塔門,在神殿12座比隆塔門中以第一塔門最大最宏偉,建於第二十五王朝時期,高約32公尺,厚為15公尺,長達113公尺,呈東西走向,至今保存良好。過此塔門,就到中庭,左前方是塞提二世神殿,右側是拉姆西斯二世龐大的石像和王后石雕。經由已半毀的第二塔門,多主大廳(Great Hypostyve Hall)展現眼前,又名連柱殿或圓柱大殿,長達102公尺,寬有50公尺,中心高度為23公尺,據說是古埃及最大的廳堂,也是人類進入現代化社會前規模最大建築之一。廳內共有134根排成16行粗大的圓柱,承托著碩大的石板屋頂,這些屋頂歷經3000多年風雨,至今仍有部分相當完好。聽中央兩排12根石柱最為巨大,每根石柱高達22.4公尺,直徑為3.37公尺,6、7個人也合抱不住。石柱的頂端有蓮花或紙莎草狀的圓盤,據說可以站立100人,石柱全部用大石塊磨光雕鑿而成。廳的天花板、石條屋頂、柱身及四周牆壁上,到處是浮雕。廳南面牆上是拉姆西斯二世在卡奇什之戰(Battle of Kaclesh)的浮雕;北面牆則刻著塞提一世在黎巴嫩和敘利亞之役中的戰績。有的壁面是雕繪著神的故事和其他內容。在沒有刻鑿圖景的地方,則布滿象形文字,極少有大塊空白處。至今,這些圖文線條清晰,字蹟分明,色澤鮮亮,令人讚不絕口。 多柱大廳四周布滿各種建築物,大概是當年祭司們的住所,這些建築物的質量都無法與廳柱相比,多已坍塌,剩下殘垣斷壁。過廳就到第三塔門,建於阿孟霍特普三世時代,現只剩殘蹟。此處還曾意外掘出十二王朝森烏斯列特一世精緻而有價值的小聖堂。第三和已殘蹟連連的第四塔門間,原有個方尖碑大廳,但已不存,所以現在也無從知道埃及到底有多少座方尖碑。到現在為止,流落在外的也有好幾座,[[巴黎]]協和廣場、[[倫敦]]泰晤士河畔和[[紐約]]中央公園各有一座。而留在原處的兩座方尖碑有個已在數世紀前塌毀,碑頂也被移到聖湖。剩下這座哈茲海普蘇特方尖碑,是現存在埃及5個方尖碑中最高的一個,高29.5公尺,重達320噸,四方形的底座有8公尺高,碑身自上而下刻著碑文和浮雕,內容是阿蒙神正為女王加冕。站在碑下抬頭仰望,碑尖直插雲霄,象徵著通天的權力,也代表帝王對太陽神的無限崇拜。 依次穿過第五、第六塔門,值得細賞的還有至聖所、圖特摩斯三世神殿等建築。圖特摩斯神殿四面牆上有描述他輝煌的政績和生平佚事。在神殿後方有座碩大的蟾蜍石雕,據說任何人的願望,祂都會幫助實現,只要人們心無雜念,默述著自己心願,圍著這個象徵吉祥和幸運的古像繞跑三圈就行。附近聖湖邊還有個同樣用途的大蜣螂石柱,所不同的是,人們須虔誠地跑上五圈,才會靈驗。 聖甲殼蟲是古埃及早晨的太陽神,祂有滾動糞球的習慣,人們認為這正是太陽每天的運動過程,所以聖甲殼蟲也就成了太陽神運動的動力。很多前來參觀卡納克神殿的遊客,多會圍著聖甲殼蟲繞行7圈許願。 據說盧克索神殿和卡納克神殿所供奉的阿蒙神和穆特神本是夫妻,一年僅能會一次面,到了Opet祭典時,阿蒙神才乘坐聖舟,經由羊頭獅身甬道與妻穆特神相會,有如牛郎織女般浪漫。但增建這兩座神殿的哈茲海普蘇特女王與圖特摩斯三世則令人遺憾,兩人關係曖昧,前者是後者姑姑,也可能是失寵的妻子。這位有「埃及武則天」之稱的女王,執政達21年,文治武功皆盛,令年輕好大喜功的圖特摩斯三世黯然失色,致妒火燎原,女王一死他就晉升為王,女王所有雕刻在神殿、方尖碑上的名字和肖像,被他鑿刪殆盡。與女王同屬十八王朝阿肯納頓法老王的愛妻奈芙提蒂(Nefertiti),則是埃及歷來最受歡迎的女人,她美麗、可愛、賢慧和柔情,最主要的還在於她的無權力慾,一心一意扮演溫柔、可愛的角色,致數千年來被埃及人歌頌、稱讚、美化成「埃及最漂亮、可愛的女人」的象徵。 聖湖(Sacred Lake)位於卡納克神殿西南隅,長約130公尺,寬為80公尺,水深4公尺左右,是個乾旱沙礫地帶上由人工挖掘而成的湖泊。據說按照古代宗教規定,祭司們每天需到這裡沐浴4次,每逢宗教慶典時,還要在湖面舉辦宗教儀式。前數個世紀人們在朝拜神祇前都在此潔身,現在湖上則時常可看到飼養的鴨子,那是作神廟祭品用的。神奇的是,儘管常年少雨,但聖湖彷彿有阿蒙神的保佑,湖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3000多年來從未乾涸過。 近年來,卡納克神殿也仿效吉薩金字塔那樣舉行聲光秀。每天晚上安排6時與8時兩場90分鐘的表演。因為是國際知名旅遊勝地,故每天演出使用的語言也不盡相同,週一英語;週二法語、德語;週三英語、法語;週四阿拉伯語;週五、週六以英語、法語為主;週日使用法語和德語。聲光表演吸引人的地方是在撩動內心的古樂和神秘的燈光下,主持人以緩緩的語速,低沉的嗓音,訴說著埃及滄桑歷史。雖然沒有絢麗多彩的布景,沒有迷人的美女豔婦,也無熱鬧盡情地調侃,但可以使人在無意之間唏噓嗟嘆,塵世間的滄海桑田,世事無常,以致於情難自禁地連看數場。 在盧克索,尼羅河東岸的兩大神殿區,更是古埃及時繁華之都,而西岸卻是亡靈居所。那裡葬著歷代法老王、皇后、王妃和貴族。現已發現挖掘、包括不明葬者身分的墓室計有62座。 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又名死亡之城(City of Dead),位於山岩間一條乾涸的溪谷深處,在人們想像中,皇家陵園附近應是青山隱隱、綠樹蔥蔥和流水悠悠的風水寶地,但展現在眼前的萖是條幾公里長的荒涼山溝,兩旁亂石成堆,草木不生,四周無一蔭涼之地。原來在古王國時代,埃及的法老王都把自己的陵墓修建成雄偉壯觀的金字塔,但因太過顯眼,成了偷墓者頻頻光顧的地方,不僅墓內的金銀財寶陪葬品被無情地洗劫一空,就連國王們的木乃伊也被弄得百孔千瘡,無一是處。那是由於當時西方人認為木乃伊粉末可以治療某些病症,具有其他藥物所沒有的特效,尤其木乃伊的頭蓋骨和胃臟粉末更具神效,加上偷墓者尋寶之需,就無所顧忌地踩踏胡拽。於是後來的法老為免遭古墓被掀開,以及盜徒掠走墓葬品和糟踏自己來世要復活的木乃伊,就將陵墓與舉行葬祭儀式的神廟分開而建,一個在荒蕪不醒目的山溝處,另一建在較突出的地方。聰明的法老王想藉此在另一世界安靜地等待復生。於是公元前16世紀,新王國時代第十八王朝的圖特摩斯一世下令,在這片渺無人煙的地方,鑿洞建墓,入葬後,把通往主墓室的狹長隧道用亂石堵住,並在遠處設建葬祭殿。其後的哈茲海普蘇特女王、阿孟霍特普三世、拉姆西斯二世和拉姆西斯三世等,也照此法防護自己的陵墓。至今,他們的葬祭殿或靈廟也都保存著,靈廟都有個虛假之門,是法老王希望自己復生過程中的靈魂可以自由來往享用凡人供奉的祭品。此外,他們還建了許多假墓騙人耳目。這些招數果然靈驗,所以從第十八王朝至二十王朝的法老都把陵墓安置在無人問津的荒谷中。也許法老王意料不到陵墓只安寧地度過500年,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帝王谷的皇陵也接二連三地被盜,到了公元前10世紀第二十一王朝時,為預防掠墓者再次掘墓盜寶,阻礙國王木乃伊的復活,法老王就把已被盜挖過皇陵中的40多具國王和王后的木乃伊,聚在一起,用亞麻布重裹後放置在新棺木內,秘密地藏在盧克索山區一口深井中,直到1875年才被當地一位農民無意中發現。這些木乃伊現存於埃及國家博物館。 為揭開帝王谷神秘的面紗,各國的探險家、考古學者都做了極大的努力。1816年,義大利人貝魯茲首度對帝王谷作正式的挖掘。接著埃及考古局第二任局長法國人羅列,以及1899∼1912年美國人戴比斯等,也做過大量的工作,後兩者發掘出的文物現都收藏在開羅博物館內。至今人們還對帝王谷其他陵墓進行挖掘,先前發現的都已對外開放。 這一帶陵墓的建築大同小異,走下斜坡進通道,側壁繪述著摘錄自選葬文和「逝者書」(Book of the Dead)的文字和插圖。法老王的石棺室旁另建有幾間小房,是用來收藏一起下葬的金銀財寶。法老墓的12道門上盤據著狠毒的蛇、兇猛的鱷魚和其他一些邪惡勢力,這意味著法老王在來世復生前,需經過這些邪魔的考驗,以期求經地獄折磨後可以升到極樂世界。 陸墓有幾個是開鑿在懸崖峭壁上,現在旅遊局為方便遊人參觀,設置了高達幾十公尺的鐵梯子,不過徒手攀登還是倍感吃力。這種隧道式的陵墓,與地面相平行,筆直地插入山體內,深度從10幾公尺至200公尺不等。隧道兩側鑿有數間小石房,牆壁和拱形的天花板上繪有大量壁畫,筆工細膩,形象逼真,色彩斑爛。有各種動物形狀的神明肖像,也有古代農耕、狩獵的場面、宮廷歡歌樂舞的情景,以及為國王死後在陰府做指南的「亡靈書」等。古埃及帝王墓葬風俗奇特,墓中要用很多妙齡少女殉葬,卻不與王后共穴。 帝王谷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塞提一世墓(Tomb Seit I),是十九王朝國王的墓室,除了別具一格的黑、金兩色星象圖外,最值得覽賞的是防不勝防的重重機關。這個墓室從入口處到主墓室的水平距離是212公尺,垂直而下的間距為45公尺,整個墓室內富麗堂皇,宛如一座地下宮殿。內部還有未完工的石室。墓穴牆上繪有彩色壁畫,有太陽神、太陽船和地下世界種種想像出來的情景。 圖唐卡門(Tutan Khamen)陵墓在帝王谷陵墓君中最小但卻最負盛名,因為在所有埃及金字塔內物品大部分被洗劫一空時,只有他的陵墓能夠安然倖存下來。他是埃及最著名法老之一,是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代國王,但他的身世卻說不清。一說他係前朝法老阿肯納頓的庶子,娶了皇后所生的公主,也就是他的異母姐妹Ankhesenamun為妻,在1394年他9歲時就登基,18歲時逝世,在位僅9年,繼任的是他的宰相,新法老又娶了他的皇后,後人疑係宰相弒君篡位。 另一傳說為:圖唐卡門皇后在丈夫死後曾致書西台國王,請求派個王子來作自己的丈夫和埃及的新法老,但王子在來埃及途中遇害,種種說法都指向宰相是謀害者。再說圖唐卡門少年早逝,因為死得太早,還沒來得及準備後事,因此墓室相形較小,只有4個房間,其中放木乃伊的房間繪有壁畫,耐人尋味的是,照傳統只有神和法老的像才能出現在壁畫上,但宰相卻也在畫中,不知是何用意,這使他謀殺的證據又多一項。彩色壁畫描繪著圖唐卡門到陰間一路上盛儀,有神保護,並有象徵永生的甲蟲為他引路,祭師給他拉著太陽船。 當時上、下埃及以鷹和眼鏡為代表,圖唐卡門木乃伊頭部便飾有牠們,表示他曾統治著全埃及。聰明的他在3300多年前將其陵墓蓋在其他法老王陵墓下方,才躲過了數千年風雨和盜墓者,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考古學家卡特(Howard Carter)所發現。年輕國王的木乃伊安眠在8層的棺木中,並由大到小一個套一個,外面是四層塗金木棺,接著下一層石英岩石棺和兩層內棺,最後一層才是放置木乃伊、由200公斤黃金製成的純金棺,上面鑲嵌著琉璃、土耳其玉和紅寶石。全棺內的木乃伊頭戴純金王冠,臉部罩著按法老王生前容貌鑄造的金面具,身上裹著金盔甲。層層相悚煽瓣鴘 1.8公尺,厚1.5公尺。石棺的四隅,各有伸手展翅的守棺女神浮雕像。然而最令人感動的卻是石棺上,尤其鶼鰈情深之妻所獻上的一束乾燥花環,傳說它附有「法老王的詛咒」,使不計其數的盜墓者和探墓的考古學家們難逃死劫。 他的墓室裡有很多陪葬品,如鍍金的床鋪、椅子、馬車、頭墊、各式各樣的器皿、五花八門的燈、花瓶、武器、涼鞋、僕人等,令人驚嘆叫絕。此墓共出土5000多件黃金財寶及其他文物,這些珍品不僅可以追溯到阿孟霍特普四世和阿瑪爾納時期,還能獲知圖特摩斯三位在位期間的境況。大量文物現在都陳列在開羅國家博物館內三樓的27室。價值連載鑲著寶石的帝王服裝、黃金面罩、包金的棺木、黃金的帝王寶座,以及金劍、金箱子和尼羅河早期的泥土及穀粒等,對研究埃及古代文化、地理、作物的發展歷史,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從某種意義上說,圖唐卡門之墓本身就是一個博物館和內容豐富的美術館。長達120公尺的墓道深入山中,洞口朝南,地道的牆壁上刻有上百個塗著紅漆的象形文字。在隧道的盡頭,有個相連的廳堂,前廳高5公尺,面積約40平方公尺,右側的石壁上繪有仕女,她們有的在獻禮、有的在跳舞,形象栩栩如生,色澤鮮亮,整個畫面顯得和諧。前廳左側是集中安置殉葬者的地方,據說墓中有300個殉葬少女。後廳是主墓室,高5公尺,面積約達53平方公尺。在後廳周圍還有3個小廳,面積都是10多平方公尺,分別是廚房、衣帽室、儲藏庫,有個儲存著法老內臟的小金棺也托慱U裡。 拉姆西斯六世陵墓(Tomb of Ramses VI)的四壁與其他墓室一樣布滿浮雕,不同的是拱形的天花板上的繪畫主彩用的是藍、金兩顏色,其意喻指宇宙。 皇后谷(Valley of the Queens)位於帝王谷西南方,兩者相距1.5公里。葬著埃及新三國時期第十八至二十王朝歷代后妃、一些早夭的王子和達官貴族,現有80多座已被發現,不過規模或陪葬品及裝飾等比帝王谷要遜色,但其中有些是例外的,值得細賞。 納法塔莉皇后之墓(Tomb of Nefertari)埋葬著可媲美埃及豔后的拉姆西斯二世最寵幸的美女,她是5位皇后之一。此墓發現於1904年,墓內有3間密室,寬度共430公尺的壁畫上,繪有與她等身大的美麗畫像,畫中的她穿著細緻的白色長袍,與掌司歡樂的哈特女神在一起,被公認係古埃及美術史上最佳傑作之一,因嚴重受損而未對外公開,墓室則可參觀,每日限制為150人。 阿綿黑克貝秀陵墓(Tomb of Amunherkhopshef)的壁畫明快亮麗,雕刻線條有力,心思入畫,完全沒有對死亡的恐懼,反而讚嘆於埃及先祖們的藝術造詣。此墓棺內只是一具胎兒木乃伊,而牆上所雕刻乃一個小男孩,正被慈祥的父王引領著,與古埃及信奉的諸神會面的熱鬧景象。 貴族墓群(Tomb of the Nob-les)零零散散地建在沙石飛揚的小沙丘上,墓室規模、陪葬品與帝王、帝后的陵墓根本無法相比,但講究的皇室陵墓基本上有種令人懦懦不安的肅穆氣氛。高官顯貴們的墓則較為輕鬆愉快。這些墳墓小而可親,壁畫充滿了生活情趣,繪著久遠年代裡臣民的耕作、出海、狩獵、宴席和享樂等實景圖。不難想像,靈魂的住處已日夜笙簫歡唱,他們活著時過的都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貴族墓地有414座,一部分建築時間從第四王朝到羅馬時期,大部分則建於新王國的黃金年代,其中有名氣的不少。 那克特陵墓(Tomb of Nakht)葬著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書記官,墓雖小但保護較好。其墓刻著官員們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內容,如打獵、釣魚、酒宴,以及農民耕作、豐收等,畫面用彩濃烈,線條流暢。 米納陵墓(Tomb of Menna)葬著個專記田野之事的書記官,室內刻著農民朝夕辛苦勞作情景,還雕述了阿拜答斯朝聖大場面,使人如臨其境。古文物中最有名的垂釣和獵鳥之景也出於此墓。 瑞莫斯(Ramose)陵墓是大型墓室之一,其壁畫浮雕手法細膩,色彩適中,特別是室內左壁上葬祭過程的刻繪,可謂係上乘之作。 尼羅河西岸還有不少的葬祭殿也稱靈廟(Mortuary Temple),是供祭祀亡靈之用。 哈茲海普蘇特女王神殿(Tem-ple of Hatshepsut)是埃及最傑出的古建築之一,連同周圍的其他陸墓,總稱為墳墓都市。殿宇坐落在底比斯一片廣闊的黃色砂地上,背倚紫紅色的懸崖峭壁。布局設計和構造使人拍掌叫絕,它是依著地面岩塊的高低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平地,第二到第三層間面積逐漸縮小,高度卻愈來愈增加,其中在連接1、2層與2、3層的斜坡上,有寬淺適宜的石階,調適了整個建築的峻峭。葬祭殿的龐特柱廊(Punt Colonnades)和壁畫都是不朽的傑作。壁面浮雕主要內容是女王出生、成長的經過,以及她登上皇位的正統權威性。如此詳細地描述,是因為女王乃公元前16世紀著名的國王圖特摩斯一世最為鍾愛的女兒,一世王曾費盡苦心要立她為繼任者,但由於皇室內部及傳統上的原因,沒能如願。當一世王入土後,她按古埃及兄妹、姐弟、或親戚間聯姻的習俗,與兄長圖特摩斯二世結婚,名義上由二世王執政,實際由她掌握大權,不久後迫使丈夫退隱成為祭司,表面上成為圖特摩斯三世的攝政王。但到24歲那年,覬覦王位已久的她宣稱早就被父王指定,可以與三世王毫無疑義地共同執政,緊接著對外宣布自己曾獲得太陽神的委託。6年後就正式代替了圖特摩斯三世登基為王,成為埃及的「武則天」,從而爬勿v力巔峰,並改為麥可利(Makore)的男性稱號,扮成男裝,佩帶帝王特徵的假鬚。後依照傳統建造自己的墓室殿宇,令人在壁面刻鑿她一生的過程,以及對國家的貢獻。想藉此強調自己當初坐上王位的必然及治理國家過人的才智。現在從畫中,依然可以看出女王統治埃及20多年間,國家一切顯得井井有條,人民過著豐足的日子,還為埃及商人遠征各地,大力拓展新市場;派遣龐大的船隊,到現在的索馬利亞購買大批的象牙、藥材、香料等高價物質;調派能工巧匠,修復被異族入侵時遭破壞的建築等,她的光芒蓋過了侄子三世。不過據說姑侄倆關係曖昧,女王有可能是三世王失寵的妻子,並與傾盡全力為她蓋殿的建築師塞尼穆發生感情。如今,遊客也能見到女王在自己葬祭殿側為情人所建的秘密墓室,兩者間有相通的地下隧道,由此看出,他們期望結合於永遠。殿宇牆上女王畫像面部大多被毀,刻有她顯赫一時的名號也被損壞,那是三世王20年後重登帝座廢掉女王時報復雪㘹之舉,然後把自己的名字裝飾在上面,並將女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所建的臥室、歌功頌德的方尖碑、塔門等都圈圍起來,不讓世人景仰。這樣反而使女王遺留的作品避免了摧殘踐踏,令現在的觀光客可以見到難得的原貌。 塞提一世靈廟(Mortuary Tem-ple of Seit I)位於盧克索高地北面,建築年代久遠,廟內壁畫相當精彩,象牙色的牆壁上刻著年輕有為的一世王正在莊嚴的儀式中,場面上有眾多的奴僕,有的為威風的諸神一遍又一遍地清洗著供桌;有的給潔白無瑕的蓮花勤快地澆著水,有的磕著頭傾聽著神祇賜福國王的話。一世王是第十九王朝的國君,極有作為,在位時曾揮師北征、抵抗外族入侵、加強國防,並續建其父未完工的多柱大殿,重修廟宇等。他建靈廟是表達自己對奧賽利斯(Osiris)諸神的無限崇拜。但廟未完工一世王就辭離凡塵,後經其子續建才竣工。公元前395式A神廟被基督徒所佔,裡面壁畫幸未被毀。 拉姆西斯二世靈廟(Mortuary Temple of Ramses II)大部分已成廢墟,依稀可辨的只有這位長壽法老的巨石像,殘留的像腳已高達11公尺,據專家推測整個石像可能高達28公尺。廟前塔門上有豐富的壁畫,記載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卡奇什戰役、敘利亞戰爭和慶祝豐收的內容,牆上還有書記神托司的造型。此廟祀奉阿蒙神和已故的法老王。 拉姆西斯三世靈廟(Mortuary Temple of Ramses III)位於麥迪涅哈布(Medinet Hubu),他是二十王朝法老,也是古埃及最早的法老之一,所建靈廟也是最大型的建築,至今保存完好。靈廟外圍有堵泥磚砌建的厚牆,廟壁浮雕醒目,主要內容是在他執政的31年間,為國家所立的彪炳戰功,曾兩次擊潰中東的利比亞,並曾出兵攻打巴勒斯坦。在他即位第8年,就將海上來襲的敵人擊敗。當時,海上民族水陸兩路同時進攻,他率陸軍阻斷敵方繼續深入,並將敵人水軍引入三角洲縱橫交錯的水路,藉機截擊,制止了海上民族的侵犯,並擄獲大量俘虜,為他顯赫家族的豐功偉績又添彩筆。 他雖然東征西討,所向無敵,但古埃及當時已經開始面臨經濟上的壓力,加上曾經發生一次後宮叛亂事件,使社會發生動盪。他一生不僅喜歡戰爭,還喜愛大興土木,享年65歲,其遺物多珍藏在開羅考古博物館內。 曼儂石像(Colssus of Mem-non)離哈茲海普蘇特女王葬祭殿不遠處,重720噸,高15.59公尺,周身破裂,臉部損壞,屹立在寸草不生的沙地上。據說是公元前15世紀古埃及國王阿孟霍特普四世和王后雕像。當時石像後還有一座異常雄偉的阿蒙神殿。公元前27年時一場地震劫難,使神殿頃刻間蕩然無存,被震裂的石像就孤單地默立於空曠的原野中。到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每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時,石像被震裂的隙縫,在強風吹過時,會發出如泣如訴的聲音,人們就稱這對石雕為「會唱哀歌的石像」。不過也有人認為石像係特洛伊戰爭時期的英雄美姆隆。後來,石像逐漸被神化,又說石像聲音是神明顯靈,於是它就成為人們早晚拜謁的偶像。許多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也遠涉千里前來膜拜,有人甚至在像身刻下讚美的詩句。當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偕王后曾在其旁紮營3日,專門傾聽石像發出的聲音。聲音的奧妙乃石像經漫長的歲月洗禮、風蝕和地震後形成許多小空隙,拂曉前,空隙受寒收縮,強勁的冷風穿過裂縫,陣陣響聲就起。另一原因是清晨時,聚集在石像表面的露水流入空縫,經陽光照射發熱,成水蒸氣衝出石縫,就會發出很大的聲音。大約在公元3世紀初,一些好心的羅馬人看到石像已多處破裂,便對它進行修補,沒想到好心辦壞事,此後便啞然無聲,因小縫填補後,冷風和水蒸氣無法穿過,就難以成聲,石像只好默立在凡塵煙雨中。 除上述景點外,盧克索與阿斯旺、阿拜答斯間的郊外,也分布著不少古蹟,大多是托勒密王朝的遺作,當時王國興盛,法老王建立了一批大小不一的神殿,雕刻了各種石像,用象形文字描述了曾發生過的事件等。這個王朝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德拉神殿、伊斯那神殿和艾德夫神殿等。 丹德拉神殿(Temple of Dend-era)位於盧克索與阿拜答斯間,是托勒密王朝時間動工的。它所處區域比較開闊,堅固的城牆圍繞著神殿,大門具有古羅馬帝國風格。殿內建著誕生室、禮拜堂、樓梯、屋頂和地窖等,它們和四隅的附設物還保存完好。多柱廳是最搶眼的地方,內有24根巨柱,周身繪著天空女神穆特頭像,柱上方的天花板,女神正張開四肢飛翔著,而廳中央的天花板上,繪著清晰的12宮圖(Zodiac)。公元34年,提比利厄斯(Tiber-ius)法老王又把神殿重新修葺,增刻很多描繪慶典的浮雕。象徵哈托爾(Hathor)女神的樂器在壁面上隨處可看到,由此可見仁咻b典禮中的重要性。這位喜悅及愛情女神一年一度與太陽神結合的盛典,被描述得最詳細。而此壁畫邊設有梯子,是供女神儀式後走下去用的。神梯不遠的石牆上,穿著不同標誌衣服的神靈們正緩緩行進。廟後有傾斜巨雕,據說是埃及豔后克婁芭特娜和兒子凱撒利安。廟的地窖中,托勒密十三世統治期間的大事都被刻在可以見到的石壁上。這個主要祭祀哈托爾女神的丹德拉神廟已走過2000多年,如今,屋頂已顯破舊,上面竟然還有些頗為滑稽的塗鴉之作。 丹德拉會堂(Basilica at Den-dera)就在神殿誕生室附近,建於基督教傳入埃及初期,現在除遺存有精巧的壁龕外,餘下的盡是殘垣斷壁。 艾斯那(Esna)神殿在盧克索以南50公里處,坐車約1小時可達,當地市區殘破乏善可陳,但漁產非常豐富,曾是尼羅河重要的魚獲區。當地主要景點是星期六家畜市場及克努姆(Khnum)神廟。這座神廟在托勒密時期開始興建,羅馬統治時期繼續增建,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神廟位於離地面9公尺的下方,因為20世紀以來,尼羅河不停泛濫,造成泥沙淤積的緣故。此神廟是為了祭祀羊頭人型的克努姆神而建,埃及人相信克努姆神從陶土裡捏出人類。神廟有長方形的大廳,並有24根石柱支撐著大殿的屋頂。從神廟內及柱子上的銘文和浮雕上可以看出克努姆神與宇宙創酗妖咱妥 (Neith)的神話故事,也可瞭解到拜祭克努姆神儀式舉行的時間、方式,以及托勒密王朝到羅馬帝國時期各國王名字和活動等,還詳細地敘述了羅馬皇帝德修斯(Decius)在公元429年被刺殺的情形。 艾德夫神殿(Temple of Edfu)位於盧克索南方約50公里處,需兩小時左右車程。當地主要的景點為荷魯斯(Horus)神殿,規模僅次於卡納克神殿,動工於公元前237年托勒密三世時,直至公元前57年才告完成,是用來供奉荷魯斯神的,祂是天空之神,經常以鷹頭人身的造型出現。這裡每年夏天都有一個儀式,讓荷魯斯與其妻子哈特(Hathor)相會,屆時祭司把哈特雕像放置在三桅帆船內送到這裡來相會,有如中國牛郎織女的鵲橋會。 神殿塔門寬達137公尺,僅次於卡納克神殿的第一塔門,顯得威風凜凜,它的壁面上雕刻著托勒密十二世的事蹟。經塔門到36公尺之高的神殿入口處往裡走,依次建著中庭、第一列柱室、第二列柱室和至聖廳等。神殿內的牆壁上刻著神聖文字,又稱法老文字或埃及象形文字,是迄今為止所發現人類最早使用的一種文字,確切的起源時間無人知曉,不過據專家推測,有可能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是為了記載當時的狩獵、戰爭而產生的,後經演變,到第一、第二王朝時,文字已發展與圖畫風格相似,並被用作記載人、地名和一些事件。到第三王朝時,被用來表示法典亢e。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300年,被刻在石碑、金屬、木製品、廟宇牆壁、墓碑和雕像等上面,成為銘文,字體與美術畫無異,所述內容多是歷史、法典、詩歌、科學文獻、宗教禮儀、神話、頌歌和禱文等,但只有一些官吏、醫生、僧侶及匠人等專門人員才識此類文字。 這種文字體係各種符號,既可以作為圖畫或圖畫符號來讀,也可以當作語音符號來讀。共有24個單音字母和2、3個子音字母,每個字母不能單獨形成字,必須與限定的詞連用,才能表現完整的字及意思。象形文字初用時期僅有少數符號,到了公元前500年時已增到數千個,它大半是表音文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美術文字約有100多個左右。這神聖文字兼顧了實用性和裝飾性,充分展示了古埃及人獨特的美感意識。無論直寫還是橫寫都可以,閱讀時依字首符號閱讀,如見到橢圓形框出的符號,定是法老王的名字,不過今人僅有少數有關人士才懂得埃及象形文字。 殿內除文字為法老王歌功頌德,為神明的神力進行宣揚外,還靜立著一隻象徵王權的花岡岩石鷂。外牆上十分熱鬧,布滿各種各樣的浮雕場面,有霍魯斯神戰勝敵人的假想戰,哈托爾女神與配偶舉行婚禮的盛大儀式、法老王扮成霍魯斯在舉行每年一度的加冕盛典等。 洛歐普神殿(Temple of Rom Ombo)位於艾德夫神殿南方41公里處的小山丘上,是範圍很大的石造建築群,建於托勒密王朝時期,如今成為一大片磚黃色的殘破遺蹟,這是因為精年累月尼羅河的改道,沖毀一些神殿建築,另外在羅馬統治時期被改為教堂的緣故,還有的是附近埃及人陸陸續續前來搬走神殿石頭作為自家的建材。 [[檔案:1422105785.jpg|right]] 神殿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鱷魚神神殿,另一為荷魯斯神殿,以中軸線為主,兩邊完全對稱,有兩個出口、兩個中庭、兩個廊柱廳和兩個內墊祭壇,左邊是獻給老鷹頭的荷魯斯神及其妻哈特與其子,右邊是獻給鱷魚頭人形的鱷魚神及其妻與子。神殿中庭四周環繞以石柱,南邊柱頭有蓮花造型,北邊有紙莎草圖案,象徵上下埃及的統一。前廊柱廳是從前法老潔身、加冕、祭祀的地方,石壁上繪有天文圖案,法老與象徵法老之母的愛西斯(Isis)女神。 木乃伊博物館(Mummify Mu-seum)位於尼羅河畔,是個小巧有現代化設備的博物館,裡面陳列著木乃伊相關的物品。遊客可參觀木乃伊製作的過程,繁複而細膩:首先為屍體塗上香水,再一層層地裹上白色布條。這裡展示的木乃伊以動物為主,有羊、貓、狒狒和鱷魚等,古埃及人將鱷魚當神來拜,並創造了鱷魚神(Sobek)。 盧克索博物館(Luxor Muse-um)也坐落在尼羅河畔,開館於1975年,共有兩層樓,展出新王國時期的雕塑、陶器和珠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卡納克神殿和圖唐卡門陵墓的石雕、石船、燭台和兵器,還有圖唐卡門臉的獅身人面、鱷魚神與法老、阿孟霍特普三世和阿肯納頓的頭像,以及太陽神女兒塞特曼(Sekh-met)的雕塑。
返回到
盧克索
。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