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維尼亞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2014年6月27日 (五) 13:50的修訂版本

斯洛維尼亞

目錄

原受日耳曼統治

斯洛維尼亞(Slovenia)是歐洲中南部的一個富裕小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25萬年,就有人類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著。公元前12萬年至公元前3.3萬年,尼安德特人(Neander-tkal)曾在此居住過,因為根據考古發掘,曾發現過尼安德特人使用過的古代樂器笛管。在新石器時代和銅器時代,這一帶的居民,是從事農、牧業,而在銅器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時期,這裡出現了甕地(Urnfield)文化。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期間,是中歐哈爾斯塔特(Hallstatt)文化的頂峰,出現了以大公為首的軍事貴族階層,同時在山頂上築堡設防,形成了城市的雛形。哈爾斯塔特時代的居民,主要是居住在索查河沿岸及斯洛維尼亞中部和東部地區,但是除了在東部地區被認為可能是伊利里亞人外,其餘居民的種族屬性,尚無法加以確定。 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塞爾特(Celtic)人建立最早的「諾里克(Noricum)王國」,首都就 設在今日斯洛維尼亞的采列。公元前10年,諾里克王國被羅馬帝國吞併,並且修建了「羅馬大道」,同時出現一批古代城市。到了公元4世紀末,大批進入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各族的部落,來到今 日斯洛維尼亞的土地上。公元392年,羅馬帝國狄奧多西(Theodosi-us)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公元394年,在今日斯洛維尼亞的阿伊多夫什契納,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是羅馬皇帝狄奧多西與支持異教活動的猶金(Evgenius)之間的戰爭。 到了公元5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日漸衰落,並且分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公元6世紀末,斯洛維尼亞人的祖先斯拉夫的斯洛文人,也來到這塊土地上生活,其範圍包括了亞得里亞海北岸和阿爾卑斯河谷一帶,並佔據了主導地位。古代斯洛維尼亞的領土面積,要比現在大兩倍,它的西部邊界北起多瑙河,沿著特拉夫納河,穿過尼斯基山脈和維索基圖里山脈,延伸到德拉瓦河,橫貫了索查河谷,到達貝奈什平原。 公元580~590年,斯拉夫人佔領了原屬於諾里克王國在這裡的一些重要古代城市,並與屬於突厥蒙古人種的遊牧民族阿瓦爾(Avar)人聯合,於公元595年在東蒂羅爾(Tirol)的阿古納特(Agunat)戰勝了巴伐利亞人,隨後在阿爾卑斯山脈東部定居下來。公元623 ~626年,為了抵禦阿瓦爾人,斯拉夫人曾與由捷克和摩拉維亞等部落聯合建成的薩莫(Samo)公國結成聯盟,並在抵抗阿瓦爾人的進攻中壯大起來;公元631年又戰勝法蘭克人。這個公國以摩拉維亞為中心,並領有波希米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薩克森(Saxony)的大部分。斯拉夫人與薩莫公國的聯盟在公元658年破裂,斯拉夫人在今日斯洛維尼亞領土上建起了第一個斯拉夫人的獨立國家,叫做卡蘭塔尼亞(Karant-anija)公國。 卡蘭塔尼亞公國位於現在的奧地利南部和斯洛維尼亞東北部的卡林西亞地區,其中心是奧地利南部城市克拉根福(Klagenfurt)以北的克爾恩(Krn)城堡。這個公國保持一種獨特的君主就位宣誓儀式,就是在君主就位前,必須穿著農民的服裝在公眾面前宣誓,表示要尊重人民的意志和權利並保衛他們,然後坐在君主寶座上的農民代表、起身接受君主饋贈的馬和牛,以此贖買君主的寶座。 到了公元740年,阿瓦爾人加強了對卡蘭塔尼亞的進攻,卡蘭塔尼亞乃請求巴伐利亞援助,巴伐利亞則要求卡蘭塔尼亞承認巴伐利亞的最高權力,並且要求送人為人質,從此卡蘭塔尼亞成為巴伐利亞的臣屬公國。公元8世紀後半葉,巴伐利亞開始向卡蘭塔尼亞傳播基督教,最早皈依基督教的是被當作人質的戈拉茲德(Gorazd)和霍蒂米爾(Hotimir),在他們被釋放回國後在卡蘭塔尼亞國內傾力傳播基督教,卡蘭塔尼亞大公瓦爾通克(Valtunk)也在巴伐利亞當局的幫助下,鎮壓了反基督教化的起義。 到了公元788年,巴伐利亞臣服於法蘭克帝國,卡蘭塔尼亞也只好接受了法蘭克帝國的統治,但是在處理內部事務上仍然保持獨立性。公元794~796年,這裡的斯拉夫人參加了法蘭克人對阿瓦爾人的軍事進攻,最終摧毀對方的軍事力量,使阿瓦爾人從此銷聲匿跡。 法蘭克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改組了國家制度,並任命各地行政長官伯爵(Grof),同時派出巡按使(Miss Dominici)到各地去巡視和監督地方權力機構。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後,由於帝國沒有統一的經濟基礎,封建割據日益強大,宗室之間內訌不已,國家到了解體邊緣。當時斯洛維尼亞仍由法蘭克王國統治,但此時邊境地區封疆侯權力很大,可以直接干涉所屬公國的事務,結果引起當地大公、世襲軍事貴族和人民的普遍忿懣,反抗中心在薩瓦河和庫帕河之間的地區形成,這裡很早便已成立了斯拉夫公國,由於它後來又和克羅埃西亞關係密切,所以被稱為薩瓦克羅埃西亞公國。它的大公柳德維特(Ljudevit)對封疆侯的行徑極為不滿,乃向法蘭克國王路易一世(Louis I)提出申訴,因未獲得滿意的答覆,乃於公元819年毅然率領斯洛維尼亞人舉行民族起義,但克羅埃西亞大公博爾納卻仍然效忠於法蘭克人,還協同法蘭克軍人鎮壓起義者。公元822年,柳德維特大公率軍奮戰3年,直至法蘭克軍隊進行第10次軍事討伐時才告失敗,柳德維特大公流亡塞爾維亞,後來在克羅埃西亞遇害。 起義失敗後,斯洛維尼亞由過去殖民性質的半獨立公國,淪落為法蘭克國王轄下的一個郡,它的人民也變成依附土地的農奴,他們所在的地區,也變成了法蘭克的邊區省,被稱為「斯洛維尼亞」。 公元843年,法蘭克國王路易一世駕崩,他的三個兒子羅特哈爾(Lothar)、禿頭查理(Charles le Chauve)和路易二世,在凡爾登簽訂了劃分領土的條約,將他們祖父查理大帝打下的江山一分為三,這就是現在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當時的斯洛維尼亞被劃歸東法蘭克王國。公元846年,又被大摩拉維亞王國吞併。公元9世紀末,馬加爾人入侵潘諾尼亞平原,並且佔領了部分斯洛維尼亞的領土,使這裡的斯拉夫人(被稱為斯洛維尼亞人)與西部的斯拉夫人隔離開來,孤立的卡蘭塔尼亞和卡爾尼奧拉地區的斯拉夫人,開始走上獨立的斯洛維尼亞民族復興道路,而斯洛維尼亞民族開始形成。 進入10世紀後,這個地方於公元906年被布拉格公國所吞併。到了公元941年,又成為日耳曼薩克森王朝的領地。公元952年,薩克森國王奧托(Otto)一世為了防止匈牙利人的入侵,又在斯洛維尼亞創立了卡蘭塔尼亞公國。公元955年,法蘭克的日耳曼人戰勝馬扎爾人後,重新回到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地區,同時為了加強邊區的防衛力量,而把這裡分成了若干邊區,稱之為「馬克」(Mark),其中包括了科羅什卡、卡蘭塔尼亞、波德拉夫斯卡 (Podravska)、薩維尼斯卡(Savinjs-ka)、波薩夫斯卡(Posavska)和伊斯特拉(Istra)等,各邊區的行政長官都被封為伯爵、公爵而成為世襲的封建領主。與此同時,也確定了在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東部地區,與匈牙利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居住地區之間,所形成的民族區域界限。 公元962年,奧托一世佔領了羅馬城,迫使教皇讓位,自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上述各邊區成了在神聖羅馬帝國內斯洛維尼亞人聚區的地區,所以斯洛維尼亞又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到公元976年,奧托二世皇帝為了削弱實力過強的巴伐利亞部族的軍區,乃把科羅什卡邊區提升為以公爵為首的邊區省,從而成為上述各邊區的中心,並且加強了相互之間的聯繫,使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地區連成了一片,被稱為大卡蘭塔尼亞,斯洛維尼亞人也首次有了自己民族的歷史邊界,並且出現了用拉丁文書寫的斯洛維尼亞語的祈禱書手稿。 到了11世紀,卡蘭塔尼亞公國中,又分出卡爾尼奧拉和斯提里亞(Styria),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兩個邊境省,斯提里亞省還曾升格為公國。各邊區也變成了由大土地所有者獨立管理內部事務的行政單位,並且普遍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了城堡和防衛設施,斯洛維尼亞人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教堂和修道院。 在11世紀以後的200年中,這3個地區曾先後被日耳曼許多家族和大主教佔領,疆土和隸屬關係也不斷發生變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還把大片土地分給斯洛維尼亞人居住區以外的各大教會,結果使得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全部土地,被薩爾斯堡大主教教區和奧格萊伊主教教區所瓜分,其中最大的薩爾斯堡教會,獲得了斯洛維尼亞的科羅什卡、普圖伊和古拉尼地區。封建領土為了增加農業人口,以及開墾更多的荒地,乃開始實行殖民政策,大批的德意志移民湧到,使得斯洛維尼亞人的居住區不斷縮小,乃至形成以科羅什卡為中心的斯洛維尼亞人的聚居區。到了12世紀初,在斯洛維尼亞人的聚居地區又出現了城市和貿易。 1253年,奧托二世成為捷克 的國王,捷克在11世紀末曾長期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奧托二世上台時,恰逢神聖羅馬帝國群雄割據、帝位虛懸的「大空位時代」,他夢想建立一個強大的斯拉夫帝國,在位期間實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不僅將國境擴張到亞得里亞海北岸,並且併吞了斯洛維尼亞,而且還兼併了奧地利。1278年,他在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Rudolf)一世爭奪神聖羅馬帝國王位時,戰敗身死。魯道夫一世不僅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還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創辦人。斯提里亞省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領地,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則成為奧地利的兩個邊疆省。1335年,奧地利皇帝路易又宣布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兩省,都劃為皇族的世襲領地,也就是說整個斯洛維尼亞,都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私人領地。 這時,斯洛維尼亞人居住區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採礦業也開始發展,鐵、鉛、汞和銅等自給有餘,還能出口,後來又出現了少數手工業工場,生產彈藥、紙張、啤酒和玻璃等。奧地利、捷克和義大利等途經斯洛維尼亞所進行的國際貿易非常活躍。中世紀土耳其人的進攻,使斯洛維尼亞的農民們,修築了許多城堡和防禦工事,特別是教堂周圍用於抵禦土耳其騎兵掠奪的圍牆和防衛設施,修建的最牢固。


斯洛維尼亞的復興

15~16世紀時,斯洛維尼亞地區人民的生活,因受到土耳其人入侵的影響,更由於缺乏抵抗土耳其軍隊的有效手段和實施新稅制,特別是繳納貢稅和大批男子被送往邊區服役,沉重的負擔使農民難以承受,乃導致農民的起義。 當時由於日耳曼人的大量移民,把斯洛維尼亞人的主要居住區,向南擠壓到德拉瓦河一帶。更由於斯洛維尼亞的卡爾尼奧拉、卡林西亞和斯提里亞等三省,都遭到土耳其人的入侵,使得許多地方人口銳減,入侵者的劫掠也加深了農民的苦難,進一步激起了斯洛維尼亞人,對只知剝削他們卻不能給予保護的奧地利封建主的仇恨,科羅什卡的農民首先於1473年、在德拉瓦河谷地帶聯合起來發動起義。到了1478年春,幾乎科羅什卡地區所有的斯洛維尼亞人都參加了起義,部分日耳曼農民也加入了起義的行列,他們還得到一些城市市民和礦工的同情及支持。 起義者拒絕向統治者繳納貢稅,要求選舉地方官員,皇帝則下令禁止農民集會和鎮壓起義。同年土耳其軍隊向科羅什卡發起猛攻,農民軍隊進行了抵抗,但被打敗,科羅什卡遭到土軍野蠻的劫掠。 16世紀初葉時,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宗教改革運動,在斯洛維尼亞人中頗受歡迎,大部分貴族和市民接受了新教,由新教徒主持著許多教堂,到處設立新教學校。此時,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連(Maximilian)皇帝,與威尼斯軍隊聯合抵禦土耳其軍隊的進攻,但因戰爭需要實行的新稅制,使得農民們的稅收負擔更加沉重,而導致了1515年在克拉尼斯卡爆發了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蔓延到什塔耶爾斯卡和克拉尼。農民派代表來到奧格斯堡(Augsburg),要求馬克西米連取消新增加的直接稅,恢復原來的稅制,皇帝答應所求,但要求停止起義和解散農民聯盟。結果起義的聲勢更加壯大,人數達到8萬之眾,被稱之為斯洛維尼亞全民起義。在同年的5~6月,起義軍獲得很大的勝利,他們攻佔城市,甚至殺死了一些封建領主,貴族們紛紛撤離城市和請求皇帝加以援助。隨後皇帝派來以督軍尤利‧赫博斯泰恩(Jurij Herborstein)為首的日耳曼軍隊與貴族軍隊會合,對農民起義加以血腥鎮壓。 1551年,新教徒普里莫日‧特魯巴爾(Porimoli Turbar),首次將新約全書譯成斯洛維尼亞文,並以斯洛維尼亞文出版了許多「識字課本」、讚美詩集、教義問答和宗教書籍,都是在日耳曼新教中心賓根和斯洛維尼亞的盧比安納印刷的,從此奠定了斯洛維尼亞文學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也為文化復興和民族復興打下了基石。1584年,亞當‧博霍里也主編出版了首部斯洛維尼亞文詞典。 16世紀下半葉時,什塔那爾斯卡東部、克拉尼斯卡,以及與克羅埃西亞相鄰地區的扎戈里耶(Zagorje)和波索維納(Posovina)的農民們,又舉行了大起義,最後同樣遭到殘酷的鎮壓。農民們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對斯洛維尼亞人卻具有重要意義,農民起義使長期受到異族統治的斯洛維尼亞人,能夠首次因為政治因素而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並且為斯洛維尼亞民族的形成開拓了道路。 17世紀時,境內的卡爾尼奧拉省經濟發展較快,商業繁榮,城市中有許多商人經常去德國和義大利做生意,德語成為上流社會的流行語言,平民仍操斯洛維尼亞語,許多貴族和商人則說義大利語。 1619年,斐迪南(Ferdinand)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首先撲滅了捷克新教徒的起義,隨後又在包括斯洛維尼亞人居住區在內的內地,加強了重新天主教化。1628年,他又下令強迫尚未改信天主教的農民信奉天主教,那些不願信奉天主教的人則被驅逐出境,當時在兩年內就有750名貴族和領主因而逃離了家鄉。1635年,再次發生農民起義事件,最終仍以失敗告終。 在18世紀期間,奧地利對斯洛維尼亞採取了中央集權統治,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后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在她執政的最初10年內,建立了新的國家管理機構,取消了各省之間的關稅,使整個經濟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起來。交通的改善,也使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各個地區加強了聯繫。重商主義的政策和在克羅埃西亞軍事邊區的需要,使斯洛維尼亞煉鐵和紡織等加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許多義大利、奧地利和捷克的商人及企業家們也遷到盧比安納,很快就和當地居民融合在一起。這時建築業發展也非常迅速,在盧比安納、馬里博爾和采洛瓦茨等城市,出現了許多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和城堡等建築。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變改中,一些接受了歐洲文化的斯洛維尼亞知識分子,也開始用斯洛維尼亞文字撰寫著作,盧比安納主教赫博斯泰恩(Herberst-ein),於1784年著手用斯洛維尼亞文重新翻譯聖經,並且在20年後出版。 在法國和奧地利開戰期間,拿破崙軍隊於1797年在追擊從義大利撤退的奧地利軍隊時,第一次來到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地區,當時法軍曾要求斯洛維尼亞人保持中立,同時允諾尊重他們的信仰、習俗和對財產的所有權。1805年,法軍在現今捷克的斯拉夫科夫(Slavkov)戰役中戰勝奧地利和沙俄軍隊後,幾乎佔領了斯洛維尼亞人居住的所有地區,並征收直接稅。1809年,法軍又在瓦格拉姆(Wagram)戰勝奧軍後,進入亞得里亞海沿岸,並且佔領了斯洛維尼亞的一些地區。法軍在斯洛維尼亞地區的所有布告,除了用德文和法文外,也用斯洛維尼亞文,拿破崙也表示要尊重當地人的習俗。 1809年,奧地利和法國簽訂了維也納和約,奧地利將斯洛維尼亞的一些地區、克羅埃西亞的一部分地區,以及亞得里亞海濱的達爾馬提亞地區割讓給法國,成為法國的伊利里亞行省,省城就設在盧比安納。在法國開明的統治下,這個行省的經濟獲得迅速發展,修築了新道路,建立了郵政,改革了行政制度,施行拿破崙法典,地方行政機關也錄用斯洛維尼亞人作官吏,官方文件也使用斯洛維尼亞文字,學校中提倡用斯洛維尼亞語教學,在盧比安納的中、小學也用當地語代替了德語。 1813年10月拿破崙在萊比錫戰敗後,把伊利里亞行省歸還給奧地利,又恢復舊的封建制度,推行日耳曼化政策,梅特涅(Met-ternich)專制政權鎮壓了各民族的政治運動,因此使斯洛維尼亞的民族運動也未取得進展。但是在經濟方面,已呈現出初步現代化跡象,居民人口也得到增加,盧比安納與港口的里雅斯特和科佩爾,已成為現代金融和貿易區,維也納至的里雅斯特的鐵路已開始修建,其中維也納到采列的鐵路已於1846年通車,全線也於1857年通車。1848年,盧比安納青年知識分子在維也納「三月革命」的影響下,制定統一的斯洛維尼亞綱領,提出了消滅封建割據,根據民族平等原則,在奧地利帝國內重新劃分民族區域,建立自治議會;但是奧地利只答應了部分要求,使斯洛維尼亞的自治運動遭到失敗。 在三月革命後是巴赫(Bach)獨裁專制的10年,1853年,奧皇通過追加農民的稅負,作為對封建領主和貴族們所遭受損失的補償。1867年2月8日奧匈帝國成立後,斯洛維尼亞愛國人士也醞釀成立斯洛維尼亞王國,也要求奧匈帝國將斯洛維尼亞語言作為斯洛維尼亞地區的官方語言,並作為學校教學用語。奧匈帝國在政治上絕不讓步,但是在文化方面卻實行了一些開明政策。1868年8月9日,斯洛維尼亞民族運動領袖首次組織了有1萬人參加的大規模群眾集會,向奧匈帝國統治者施壓,要求把斯洛維尼亞各地區統一成為奧匈帝國國內的一個自治區。隨後在三年內共舉行了34次的大規模集會,有各階層的斯洛維尼亞人參加,特別是農民和城市平民,其中1869年5月17日在盧比安納的維日馬里(Vizmarj)集會,參加的人數就有2.5~3萬人之多。 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斯洛維尼亞人面臨的威脅更加嚴重,他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和塞爾維亞人及克羅埃西亞人聯合,才有可能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土崩瓦解,斯洛維尼亞人終於獲得獨立,加入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但此時斯洛維尼亞未能完整地擺脫異族統治,獲得自由的只有卡爾尼奧拉和卡林西亞南部地區,這是因為在巴黎和約上,協約國同意將戈里齊亞劃歸義大利管轄,卡林西亞中部和北部地區,仍歸奧地利統治。1929年1月6日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斯洛維尼亞仍屬這個王國組成的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納粹德軍於1941年4月17日佔領了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被德、義、匈三國瓜分。德國併吞了北部地區,還將大量奧地利人移來定居,對當地斯洛維尼亞人採取大規模鎮壓和強制德國化的手段;義大利獲得包括盧比安納在內的南部地區,並向當地居民灌輸納粹思想;匈牙利則併吞了普雷科穆列。同月27日,不甘領土被瓜分的斯洛維尼亞抵抗分子組成了自由陣線,聯合所有進步力量與佔領軍對抗,當時在歐洲被佔領的土地上,這是最早成立的抵抗組織,他們在城市暗殺了10多名親納粹的叛國重要分子,影響極大。自由陣線游擊隊還控制了義大利佔領區內的廣大農村地區。1942年7月,義大利集結了7個步兵師的兵力進山圍剿游擊隊,企圖一舉全殲反抗力量。游擊隊雖然受到重創,但並未全軍覆沒;後來又重新建立根據地,並歸狄托(Tito)領導。 1943年9月義大利投降,狄托游擊隊和納粹德軍都搶著接受義大利軍隊的投降,並接收義大利軍隊在斯洛維尼亞的基地和軍事裝備。除了盧比安納外,狄托游擊隊控制了斯洛維尼亞南部大部分地區,雖然後來在納粹德軍的進攻下又放棄了這些地區,但游擊隊卻得到義軍留下來的大量武器和彈藥,足夠裝備10個師的兵力。 1944年2月19日,斯洛維尼亞人民解放委員會正式成立。同年5月,狄托游擊隊收復了斯洛維尼亞全境。同年6月,在國際組織的監督下,狄托與在倫敦流亡的南斯拉夫王國政府代表伊萬‧舒巴什奇(Ivan Subasic),簽署了臨時聯合政府協議。1945年3月,南斯拉夫臨時聯合政府正式成立,由斯洛維尼亞解放陣線奠基人之一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最高司令部成員愛德華‧卡德爾(Edvard Kardelj)出任臨時聯合政府總理。同年5月5日,第一屆斯洛維尼亞人民政府成立,博里斯‧基德里奇出任總理。同年11月11日舉行的南斯拉夫立憲議會選舉中,人民解放陣線大獲全勝,乃於同月29日宣布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斯洛維尼亞也正式加入。 按照1947年巴黎和會的規定,義大利割讓部分領土給南斯拉夫,但不包括戈里齊亞在內。1954年,聯合國又將原來的里雅斯特自由區的一部分,劃歸斯洛維尼亞。 1948年6月28日南斯拉夫和蘇聯反目,國際共黨情報局把南斯拉夫開革除名,南斯拉夫開始走上以工人自治為基本社會政治關係的工人自治和社會自治的道路。1952年,南斯拉夫共產黨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聯盟,簡稱「南共聯盟」,斯洛維尼亞共產黨也隨之改名為斯洛維尼亞共產主義聯盟,簡稱為「斯共聯盟」。狄托還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對外實行不結盟政策,並倡導了國際不結盟運動。 斯洛維尼亞人長期受到日耳曼的文化熏陶,辦事認真嚴謹,文化程度高,國民素質好,再加上自然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所以很快就發展成南斯拉夫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裡人們生活的水準,要比南斯拉夫其他地區的人高出三倍,所以斯洛維尼亞人在國內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瞧不起南斯拉夫的其他民族,認為支援南斯拉夫南方不發達的地區,會拖跨了自己發達的經濟,所以他們常常抱怨自己在南斯拉夫中吃了大虧。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斯洛維尼亞獨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

20世紀80年代初狄托去世, 在國家經濟陷入危機的同時,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各加盟共和國間的關係也日益緊張。首先是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族和阿爾巴尼亞族之間的衝突激化。1986年,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學藝術院起草的備忘錄,抱怨塞爾維亞共和國的塞族人,在聯邦國家內受到分割和排斥,因此要求所有塞族人生活在塞爾維亞共和國內。這個備忘錄被其他共和國視為大塞爾維亞主義色彩濃厚。1987年,米洛塞維奇在科索沃波列(Kosovo Polje)支持科索沃塞族對阿爾巴尼亞族的鬥爭,後被聯合國認為他所發動的戰爭是滅族戰爭,因此被強制拘提上國際法庭,並被關押在海牙的寧根監獄內。斯洛維尼亞對科索沃的阿族表示同情,並於1989年2月在盧比安納舉行聲援科索沃阿族的集會,而塞爾維亞當局乃對斯洛維尼亞採取經濟制裁措施,這使南斯拉夫聯邦國家陷入了全面的危機中。 同年9月28日,斯洛維尼亞議會修改了共和國的憲法,強調斯洛維尼亞應該享有民族自決的權力,並且有從南斯拉夫中分離出來的權力。1990年3月,斯洛維尼亞議會又決定從國名中刪去「社會主義」的字眼。在同年5月舉行的戰後首次多黨選舉中,以普契尼克(Pucnik)為首的斯洛維尼亞民主聯盟,一舉擊敗執政達幾十年之久的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米蘭‧庫昌(Milan Kucan)領導的斯洛維尼亞共產黨雖然淪為在野黨,但是因為他是斯洛維尼亞獨立運動的領袖,所以不僅沒有降低他個人的聲望,反而更得民心,成為超黨派的政治領袖,並當選為斯洛維尼亞首屆總統。 1990年7月2日,斯洛維尼亞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同年12月23日,舉行了全民公決投票,86%的投票者贊成建立獨立的主權國家。此後,議會又陸續通過了國籍法、海關法等一系列為宣布獨立做準備的法令。1991年3月7日,議會決定建立本國的軍隊,並於同年6月2日正式建軍。同月25日,斯洛維尼亞議會正式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成為原南斯拉夫6個共和國中最早宣布獨立的國家,從此揭開南斯拉夫解體的序幕。在南斯拉夫聯邦一分為五(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波黑和南聯盟)後,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組成的南聯盟,又於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南斯拉夫」一詞,從此在世界地圖上消失而成為歷史。 1991年12月23日,德國率先承認斯洛維尼亞的獨立。1992年1月15日,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集體承認斯洛維尼亞的獨立,並於同年3月下旬接納它為歐安會正式成會員;同年4月7日美國宣布承認斯洛維尼亞為獨立國家;同年5月22日,聯合國也正式接受斯洛維尼亞為正式成員國。同年12月6日,斯洛維尼亞根據新憲法舉行獨立後的第一次大選,以德爾諾夫為首的斯洛維尼亞自由民主黨獲勝,並出任共和國政府總理,仍由庫昌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993年5月14日,斯洛維尼亞正式成為 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的成員國。1994年3月30日,簽署北 約和平伙伴關係文件,正式加入 北約的和平伙伴關係計劃。同年 11月27日,加入關貿總協定(GATT)及世貿組織(WTO)為創始國之一。1996年11月1日,成為中歐自由貿易協議(CEFTA)的簽約國,加入了中歐自由貿易區。 1996年11月10日,斯洛維尼亞舉行第二屆國會選舉,斯洛維尼亞自由民主黨得票最多,但需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最後與斯洛維尼亞人民黨聯合組閣。1997年7月15日,成為首批加入歐盟的候選國,同時也是不結盟運動來賓國。同年11月23日,國內舉行第二屆總統選舉,由庫昌連任總統。到了同年底,國內生產總值已恢復到獨立前1990年的水準,經濟開始逐步繁榮。1998年1月1日,斯洛維尼亞成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2000年10月15日,舉行獨立後的第三次國會選舉,仍由自由民主黨獲勝,德爾諾夫舍克再度出任總理。2002年11月10日,舉行第三屆總統選舉,經過兩輪投票,亞奈茲‧德爾諾夫舍克(Janez Drnovsek)當選為新的總統,自由民主的安東‧羅普繼任總理。2003年3月29日,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同年10月3日,國內舉行第四屆國會選舉,斯洛維尼亞民主黨獲勝,由亞奈茲‧揚沙出任總理。2007年1月加入歐元區,同年12月加入申根區。同時新總統達尼洛‧圖爾克宣誓就職,由博魯特‧帕霍爾(Borut Pahor)出任總理。2008年上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同年9月舉行國會選舉,社會民主人士黨獲勝,由真理黨、自由民主黨和退休者民主黨出組聯合政府。


共和國憲法

根據1991年12月23日通過、而於2003年3月7日修改過的憲法規定,斯洛維尼亞是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人民有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權力,並有言論、秘密通信、居住、宗教信仰和集會結社的自由,同時有請願權,18歲以上公民有選舉和被選舉權,還有享受福利和義務教育權,並禁止強迫勞動,廢除死刑。 總統是國家的元首,並且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因此擁有很大的權力。以直接、普遍和秘密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只有斯洛維尼亞公民才可以當選為總統,共和國總統的選舉由國會議長下令舉行,並應在前任總統任期屆滿前15天選出,總統就職前需向國會宣誓就職,就任總統後不得兼任其他公共職務或從事其他職業。總統每屆任期5年,得連選連任一次,當國家處於戰爭緊急狀態的時候,可延長至戰爭或緊急狀態結束後的6個月。當總統長期不能工作、死亡、放棄職務或長期空缺時,在新總統選出之前,由國會議長暫時代理總統的職務。 斯洛維尼亞總統的職權是:發布國會選舉令,頒布法律,根據法律規定任命國家高級文武官員,任免駐外使節和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頒布批准的國際協定,批准大赦、授予榮典,履行憲法規定的其他職責。在總統違反憲法或嚴重違法時,國會可向憲法法院起訴,在憲法法院經2/3法官多數票通過裁決總統負有責任時,總統就應辭職。憲法法院還可以在收到國會對總統起訴後,作出在裁決前暫停總統行使職權的決定。 立法權屬於一院制的國民議會,簡稱國會,其功能等於是由參眾兩院組成的國會眾議院,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構,由90名議員組成,議員由公民以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投票的方式選出,其中義大利族和匈牙利族的少數民族共同體,永遠有權各選出1名國會議員。議員任期為4年,可以連選連任,他們在國會內所發表的言論或所為的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未經國會的許可,議員不受逮捕、拘留或刑事審判;犯有5年徒刑者除外。國會議長由全體議員以多數票選出。國會舉行列行會議和臨時會議時均由議長召集,在至少有1/4議員或總統提出要求後,得舉行臨時會議。有多數議員出席國會會議時,才可以進行表決。國會可以自行決定舉行全民公決,在至少有1/3議員提出要求,或由國務委員會、或至少有4萬名選民提出要求時,則必須舉行全民公決。所有享有選舉權的公民,都有權在全民公決中投票,在多數人投贊成票時,全民公決的議題即被視為通過。 在國家的生存受到巨大威脅的時候,可以宣布緊急狀態。國會得根據政府建議,決定宣布戰爭狀態或緊急狀態,並且採取必要的措施,決定軍事力量的部署。在國會不能召集會議時,緊急狀態的宣布由總統決定之,但是在國會復會時應立即提請國會追認。 國會的職責,主要是提出及批准法律案,通過國家的年度預算,為人民看緊荷包,監督政府施政,彈劾不稱職的政府各部門首長,並且可對政府通過不信任案。 國務委員會是斯洛維尼亞各界代表組成的咨詢協商機構,其職能相當於一般民主國家國會的參議院,因為沒有多大權力,所以這種建制被視為「不完全的兩院制」。由40名委員組成:代表資方的委員4名;代表勞方的4名;代表農民、手工業者和獨立職業者4名;代表非盈利組織者共有6名;代表地方利益者22名。國務委員會主要職權是:向國會提出通過法律的建議;在國會頒布法律前向國會提出復決的要求;提出依法舉行全民公決的要求;要求國會就公眾關心的重大問題成立調查委員會。此外,國務委員會委員不得同時又是國會議員,國務委員與國會議員享有相同的司法豁免權。國務委員任期為5年,也可以連選連任,凡年滿18歲的合法公民均可當選為國務委員。 行政權屬政府,政府是國家執行機構和最高的行政管理機構。政府總理是由國會最大執政黨人士擔任,各部部長由國會根據總統的建議任免,被提名的部長在任命前,必須到國會主管委員會回答所提出的問題。總理和各部部長在當選或被任命後,應向國會宣誓就職。政府主要的任務就是執行國會通過的政策,有效的保證公權力的實施,保國衛民、提出法律案、編列國家歲入和歲出預算、提出施政方針,振興經濟,發展文化和教育,注重福利和醫療。 目前的斯洛維尼亞政府,一共設有內務,外交,國防,財政,司法,經濟,交通,文化,教育和體育,高等教育、科學和技術,衛生、不管、勞動、家庭和社會事務,農業、食品和林業,公共管理,以及環境和空間計劃等部。 在行政區劃分方面,全國分為12個統計地區,共有194個城鎮、區政府。 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根據憲法的規定,司法權由各級法院司法官行使,法官依憲法規定獨立履行職責。法官由國會根據司法委員會的建議選舉產生,其任職是長期的,其年齡限制及其他條件等,由專門的法律規定。法官在行使司法權有違法情事時,國會可以根據司法委員會的建議予以免職。法官也享有豁免權,未經國會許可,雖因涉有在行使司法權中有犯罪行為,也不得加以拘捕或起訴。此外,斯洛維尼亞沒有設立非常法院,在和平時期也不得設立軍事法院。 主要的司法機構有司法委員會、憲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國家檢察院、國家審計法院、勞動和社會法院、未成年人犯罪陪審團和行政法院等。此外,還有「人權保護人」機構、律師協會、公證人聯合會和法警聯合會等機構。 一般司法體系包括有普通法院和專門法院兩種。普通法院為4級建制,計有1個最高法院,4個高等法院,11個地區法院和44個地方法院。專門法院則有4個專門審理勞動糾紛的勞動法院,1個審理社會保障糾紛的社會法院,以及負責二審的高級勞動和社會法院。還有1個行政法院,則從屬於高等法院。 最高法院是受理上訴的最高級法院,負責對下級法院上訴案件進行裁決,受理對刑事、民事、商業訴訟、行政、勞動和青商會保障等各方面案件裁決的上訴,並且解決下級法院之間有關司法權限的爭議,還負責登記和紀錄各法院的司法實踐。最高法院院長由國會在內閣司法部提出的基礎上予以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數和人選,則由司法委員會確定和任命,其先決條件必須有擔任過10年以上地方法院法官的經歷。 高等法院負責進行案件的二級審判,並對地方法院和地區法院的上訴案作出裁決,也可以解決兩種法院之間有關司法權限的爭議。對高等法院裁決的被告如果不服,可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由最高法院作出終審判決。 地區法院負責審理超出地方法院權限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及經營糾紛、企業清算或破產等民事案件,並且進行一審判決,還負責公司的註冊及其保存。 地方法院則負責審理應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刑事犯罪,以及民事糾紛、財產糾紛和遺囑等問題,並且進行一審判決。同時還負責地籍的登記和地籍簿的保存。 憲法法院主要負責國會有關立法是否合憲,法律和其他法規是否符合國際協議和國際法的一般原則,行政法規是否符合憲法,地方政府的法規是否合憲;並且受理對個別法律文件違憲和侵犯人權的指控。解決國家與地方政府實體之間、地方政府實體之間、法院與其他國家實體之間,以及國會、總統和政府之間在職權範圍上的爭議。同時可以裁決政黨的文件和法規是否違憲,並處理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其他問題。憲法法院的意見對國會具有約束力,憲法法院只有在其他法律糾正無效的情況下,才對違憲的指控進行裁決,如果裁定某種法律違憲,則這項法律應全部或部分失效。憲法法院由9名法官組成,任期9年,不得連任。法官由國會在總統提名後選出,法官應係法學專家,並且是斯洛維尼亞公民,同時年齡在50歲以上。院長任期為3年,在憲法法院法官中選出。 在最高檢察院的系統下,轄有4個高等檢察院,11個地區檢察院。檢察官負責提起刑事案件的訴訟,在法庭上指控刑事罪行,並履行法律規定的其他職責,檢察院院長由總統提名經國會通過任命之,檢察官的身分和法官相同。 審計法院是對國家收支賬目、國家預算,以及全部公共消費進行審計的最高監督機構,其成員由國會根據總統提名而任命之。由主席1名、副主席2名、最高國家審計員6名,以及其他工作人員最多120名(其中審計員應為73名)組成,其中75%是經濟學、法學及心理學等其他專業的大學畢業生,10%是碩士或博士。 人權保護人(Varuh Cloveko-vih Pravic)負責在國家實體、地方政府實體,以及其他掌握公共權力的機構之間的關係中,保護人民的權利和自由。人權保護人有權就人權和基本自由方面的問題,對國家、地方及其他權力機構進行調查,提出建議、意見或批評,責成有關機構限期處理有關問題,或逕自決定對有犯法嫌疑者提起訴訟。人權保護人由國會在總統提名的基礎上選舉產生,國會再根據人權保護人的提名,任命2~3名人權保護人的代理人,任期6年。目前人權保護人的辦公室內,除了人權保護人外,還有24名工作人員。 職業律師在法律和管轄的司法機構內、作為獨立職業者行使職責。公證處由公證人,在法律規定的職權範圍內工作。 國名:斯洛維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由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旗右上角靠近旗杆套處上方繪有國徽。斯洛維尼亞人由於長期受到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並且被劃分成幾個省,因此一直沒有自己的國旗,或是自己民族的旗幟。1848年3月,卡爾尼奧拉省的斯洛維尼亞族代表團,帶著三色旗來到維也納,這是當時斯洛維尼亞族的大學生和知識分子們,用來作為爭取斯洛維尼亞民族統一鬥爭的象徵。代表團要求把三色旗作為新的斯洛維尼亞的民族旗幟,在獲得維也納當局應充後,所有斯洛維尼亞人舉行了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在南斯拉夫王國期間,由於1929年憲法的禁止,斯洛維尼亞人沒能公開使用自己的民族旗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色旗中間增加了一顆紅五星,並在整個南斯拉夫聯邦期間作為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國旗,一直保持未變。1991年斯洛維尼亞宣布獨立後,拿走了紅五星,確定成為國旗。 國徽:為盾牌形,藍色為底 ,邊緣為紅色,中間是白色的三頭山(特里格拉夫山)圖案,下面有兩條藍色的波浪形線條,在三頭山圖案上方有三顆金黃色的六角星,呈倒三角形排列。盾牌上的顏色,沿襲了斯洛維尼亞歷史上的采列公國國徽上的顏色。據說:國徽是根據斯洛維尼亞雕塑家馬爾科‧波加契尼克(Marko Pogacnik)確立的幾何和色彩原則確定的,按照他的說法是:國徽底部象徵著斯洛維尼亞的地理形狀,西北是阿爾卑斯山峰,南部為沿海,東部是潘諾尼亞平原;兩條呈波浪形的線條是代表海洋和河流。 國歌:為「祝詞」(Zdravlji-ca),歌詞來自斯洛維尼亞愛國詩人普雷舍倫的詩作「祝詞」,歌詞大意是「讓上帝賜福給所有民族,他們渴望光輝的日子並為之勞動,那時整個地球上的人類不再有戰爭;他們渴望和尋求所有人的自由,人們不再是敵人而是鄰居。」由斯坦科‧普雷姆爾勒(Stanko Premri)譜曲。 國花:為鈴蘭花。斯洛維尼亞人對它倍加喜愛,認為它是吉祥之花,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美好和幸福,所以成為這個國家的國花。鈴蘭(Lily of the Valley)是百合科(Liliaceae)鈴蘭屬(Conv-allaria)唯一的一種花,學名叫做Convallaria Majalis。原產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東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類,根狀莖水平延伸。葉基生,通常2枚,有光澤,總狀花序生無葉的花葶一側。花芳香,下垂,迎風搖曳,白色,呈鐘狀。漿果,熟時呈紅色。在溫帶,許多地區的遮蔭庭園都有栽培,通常密集叢生成墊狀。 國慶日:6月25日。 獨立日:12月26日。


政黨眾多

斯洛維尼亞政黨眾多,主要 的是社會民主人士黨(Zdruzeni List Socialna Demokratov),簡稱為ZLSD,由社會民主聯盟、勞動黨、民主改革同盟,以及退休者民主黨的部分成員,於1992年合併組成,正式成立於1993年5月29日,約有黨員2.7萬人,為歐洲社會民主黨正式成員。它倡導社會穩定,主要主張平等、社會公正和互助精神,尊重人的尊嚴和保護人的權利和自由,建成安全、穩定、成功、公正和互助的福利社會,建立法制國家,發展地方自治等。屬左翼政黨。 斯洛維尼亞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kracija Slovenije),簡稱為LDS,由原來的自由民主黨、民主黨、社會黨和綠色生態社會黨等合併而成,倡導快速有效的發展市場經濟,採取綜合性措施實行企業私有化,對農村經濟發展實施長程性規劃,主張建立公正、保護自然環境的社會。這個政黨成立於1989年,於1994年2月16日改組,有黨員2萬人,屬中左翼政黨。 斯洛維尼亞退休者民主黨(Demokratska Stranka Upokojenc-ev Slovenije),簡稱DSUS,成立於1991年5月,約有3.6萬名黨員。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社會生活秩序,致力於國家經濟穩定增長,貫徹執行退休法,提高所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全面解決工資體制問題,反對貧富差距太大,反對腐敗和社會犯罪,在政治上主張不分左右,共同建設公正的社會。 斯洛維尼亞人民黨(Slovenska Ljudska Stranka),簡稱SLS,其前身是成立於1988年5月12日的斯洛維尼亞農民聯盟,2001年12月始改為現在的名稱,約有黨員8000人,屬中右翼政黨。黨的主張是從事有利於人民、社會和國家的政治活動,發展民主、社會和經濟,繼承傳統價值和普遍提高人民的文化水準,協調地區發展和保護自然文化遺產,取消國有制,實行生態的和社會市場導向的農業政策和保護環境等。 新斯洛維尼亞基督教人民黨(Nova Krscanska Slovenije),簡稱NKS,成立於2000年8月,約有7200名黨員,主張尊重自由和民主,建立市場經濟。 斯洛維尼亞社會民主黨(Soci-alna Demokratska Slovenije),簡稱SDS,成立於1989年2月,有黨員2.2萬人,其中有21%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26%是30歲以下的青年。這個政黨已加入歐洲社會民主黨同盟,主張維護民主、自由和人權,倡導自由社會和政府不干預的市場經濟。 斯洛維尼亞民族黨(Slovenska Nacionalna Stranka),簡稱SNS,成立於1991年3月17日,約有5500名黨員。主張發展本國科學,使斯洛維尼亞族成為擁有強大經濟實力和發達文化的民族,對失業和就業安排不當的斯洛維尼亞人提供社會福利,使人民有標準的生活條件和住房,使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加強軍備和保證所有國內人民的社會安全,保護和修復自然和文化遺產。 斯洛維尼亞青年黨(Stranka Mladih Slovenije),簡稱SMS。成立於2000年7月4日,是歐洲綠黨聯盟的觀察員,致力於推動青年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主張民主、自由和法治,樹立環保意識、非暴力、非中央集權化、尊重和實現青年人的理想。自認既不是左翼,也不是右翼政黨,而是由青年人組成的反對黨,也是對斯洛維尼亞具有新鮮觀點和看法人的政黨。


是典型山國

斯洛維尼亞位於歐洲中南部和巴爾半島的西北端,其經緯度在北端為東經16度14分、北緯46度53分;在南端為東經15度10分、北緯45度25分;在東端為東經16度36分、北緯46度28分;在西端為東經13度23分、北緯46度17分。它位於阿爾卑斯山南麓,境內多山,被譽為「阿爾卑斯山上陽光明媚的國度」。 在地理位置上,它西和義大利相鄰,兩國邊界全長280公里,其中陸地邊界長201公里,河界31公里,海上邊界48公里。兩國間邊界南部起自聖耶爾奈伊海灣裡的采列半島,邊界線距離海岸只有3~6公里,向北途經沿海的里雅斯特,跨越維帕瓦(Vipava)河和索查河,穿過海拔1643公尺的馬塔尤爾(Matajur)山、海拔2587公尺的卡寧(Kanin)山和海拔2679公尺的曼加爾特(Mangart)山後,到達斯、義、奧三國交界處。儘管斯、義邊界大多是崇山峻嶺,但是往來交通方便,有良好的鐵、公路連接著邊界兩邊。邊界南部的科佩爾、迪瓦查、塞日阿納(Sezana)、諾瓦戈里察(Nova Gorica)、托爾敏(Tolmin)、博韋茨和克拉涅斯卡‧戈拉等,都有公路與義大利境內相通。邊界北部的耶塞尼采,以及南部的諾瓦戈里察、塞日阿納、迪瓦查和科佩爾等,則有鐵路直通義大利境內。斯洛維尼亞與義大利之間,共有65個邊境口岸。 北與奧地利邊界長330公里,其中陸地邊界長251公里,河界79公里。邊界西起斯、義、奧三國交界處海拔1509公尺的佩奇(Pec)山,並沿著卡拉萬肯山脊向東,然後沿著穆拉河直至拉德戈納(Radgona),再由此越過丘陵地帶向北,直到斯、奧、匈三國交界處。斯、奧邊界西段是長達120公里的卡拉萬肯山,高峻陡峭的山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其中最高峰是海拔2244公尺的斯托爾(Stol)峰和海拔2133公尺的科舒塔(Kosuta)峰,山峰之間的隘口有海拔1071公尺的科倫(Kolen)、海拔1370公尺的留貝利(Ljubelj)和海拔1216公尺的耶澤爾斯科(Jezers-ko),則是斯、奧之間交通的通道,有公路相通;而鐵路則可從首都盧比安納向北經過耶塞尼采市,再穿過卡拉萬肯山下長達7986公尺的隧道,直達薩爾斯堡和慕尼黑。斯、奧兩國東段邊界則比較平坦,有公路和多條鐵路經過,從斯洛維尼亞東北部馬里博爾向北可直達維也納、布拉格和柏林,向西南經過盧比安納,可直達亞得里亞(Adriatic)海濱的科佩爾港口。斯洛維尼亞與奧地利之間共有34個邊境口岸。 東面與匈牙利之間的邊界長102公里,其中陸地邊界長89公里,河界13公里。邊界北起斯、奧、匈交界處,向南穿過凱爾卡(Kerka)河和倫達瓦(Lendava)河,抵達斯、匈和克羅埃西亞三國交界處,邊界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邊界線因河流曲折蜿蜒而彎曲多變。斯洛維尼亞東部的穆爾斯卡索博塔和普圖伊等地有公路與匈牙利領土連接,但是長期以來並沒有通鐵路,因此從盧比安納到布達佩斯,過去均需假道克羅埃西亞。自從1999年開始,兩國才合作修建鐵路,全長43.5公里,其中在斯洛維尼亞境內長24.5公里,在匈牙利境內長19公里,於2001才竣工通車。這條鐵路是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到俄國基輔的歐洲5號走廊的組成部分,並把義大利和亞得里亞海東北部的科佩爾港口,與匈牙利及其他中歐和東歐國家直接連接起來。斯洛維尼亞與匈牙利之間,現在有兩個邊境口岸。 斯洛維尼亞南界克羅埃西亞,兩國之間邊界長670公里,其中陸地邊界380公里,河界290公里,海上邊界迄今尚未確定。有密布的公路網跨越兩國邊界,兩國首都盧比安納和札格雷布之間鐵路長33公里,由此可以直達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並通往巴爾幹的其他國家,還可連接西歐與東南歐的歐洲10號走廊的組成部分。2000年底開始,斯、克、塞三國鐵路已簡化海關手續和提高行車速度,現在全線行車只要6個小時。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之間,現在共有34個邊境口岸。此外,斯洛維尼亞西南有一小部分地區,瀕臨亞得里亞海的威尼斯灣。 全國總面積20273平方公里,約合7827平方哩。國土南北最寬處約125公里,東西長約266公里。邊界線全長共為1382公里,其中陸地邊界為921公里,河界413公里,海岸線長48公里。這個國家的海岸線雖然很短,只有瀕亞得里亞海一隅,但是卻有科佩爾港和度假勝地皮蘭、波爾托羅日、伊佐拉和安卡蘭等,每逢夏季,海灘上擠滿了來自各國的觀光客。 這個典型的山國,面積雖然很小,但是地形複雜,西北部最高,東南部最低,境內許多地區是山區和森林,有肥沃的深谷和盆地,西部和北部是阿爾卑斯山東部山脈的末端,這裡群山屹立,有數10座山峰海拔超過2000公尺,群山林木蒼翠,遠處雪峰高聳,長長的山坡綠草如茵,山下點綴著一幢幢農舍,花園裡的玫瑰、天竺、牡丹、洋葵和荷蘭石竹等爭奇鬥艷,自然景色優美動人。整個國土按照地理特徵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西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西南部的亞得里亞海沿海地區,中南部的迪那拉喀斯特地區,東北部的潘諾尼亞平原地區。 阿爾卑斯山地區佔全國土地的42.1%和居民總數的47.3%。從西北向東南延伸的阿爾卑斯山,在境內分成三支:西北部的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北部與奧地利交界的卡拉萬肯山脈,南部向東南延伸的卡姆尼克-薩維尼亞阿爾卑斯山脈。 尤利安阿爾卑斯(Julian Alps)山脈,是境內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部分,在耶塞尼采、克拉尼、什科菲亞洛卡、托爾敏和博韋茨之間,由中生界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山峰陡峭,被大量冰川覆蓋,呈灰白色。這裡有特里格拉夫(Triglav)山,是全國最高的山峰,海拔2864公尺,也是阿爾卑斯山東段的最高峰,地處盧比安納西北方64公里處,1778年首次有人攀登,在峰頂可以飽覽自然美景,北望奧地利,南眺亞得里亞海。這座山由三座山峰組成,是斯洛維尼亞的象徵,斯洛維尼亞人咸認這三座山峰,一座是回顧著歷史,一座是注視著現在,另一座則展望著未來,所以這個國家的國徽,也是以這三座山峰作為中心圖案。 特里格拉夫山西側是索查河的源頭,由許多溪流和瀑布會合而成,索查河自北向南與伊德里察(Idrijca)和維帕瓦河匯合,流入亞得里亞海。這裡是全國瀑布最多的地區,位於索查河畔博韋茨市附近的博卡(Boka)瀑布,高106公尺。這一帶人口稀少,索查河沿岸有博韋茨、科班德(Koband)和托爾敏等城市。山的南側是薩瓦河源頭的溪流薩維察(Savica)河 ,它流入國內最大的冰川湖博希尼湖。還有薩瓦博希尼卡(Sava Bohinjke)河從博希尼湖流出後,與薩瓦多林卡(Sava Dolinka)河匯合成薩瓦河,然後與索查河、盧布爾雅尼察河、薩維尼亞河、米爾納河和克爾卡河等匯合,流向東南進入多瑙河。 這座山以東,是尤利安阿爾 卑斯山地區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有耶塞尼采、拉多夫利察(Rad-ovljica)和什科菲亞洛卡等城市。山的周圍,被開闢為斯洛維尼亞最大的國家公園,佔地達83807公頃,以「特里格拉夫七湖」著稱。山以西則是布萊德湖,風景如畫。 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除了有特里格拉夫山之外,還有海拔2740公尺的什克爾拉蒂察(Skrlat-ica)山、海拔2679公尺的曼加爾特(Mangart)山、海拔2645公尺的亞洛韋茨(Jalovec)山、海拔2601公尺的拉左爾(Razor)山和海拔2587公尺的卡寧(Kanin)山。 卡拉萬克(Karawanken)山脈是由古生界片岩和花崗岩構成,高聳的山脊是斯洛維尼亞與奧地利之間西段的界山,自義大利塔爾維西奧向東,沿著斯、奧兩國邊界延伸約85公里,最高峰的霍赫施圖爾峰海拔約2560公尺。科倫、留貝利和耶澤爾斯科隘口,則是斯、奧兩國之間的交通通道,留貝利有1700公尺長的公路隧道,而在斯洛維尼亞的耶塞尼采市,則有7975公尺長的鐵路隧道,可以通往奧地利的菲拉赫(Ferl-ach)市,這也是斯洛維尼亞最長的隧道。這裡也是特爾日什卡‧比斯特里察(Trziska Bistrica)河、科克拉(Kokra)河和薩維尼亞河等薩瓦河上游支流的源頭。 卡姆尼克-薩維尼亞阿爾卑斯(Kamnik-Savinja Alps)山脈,橫貫於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以東,以及卡拉萬肯山脈以南,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由石灰岩構成的山峰岩石裸露,有大片山地冰川和全國最大、高約130公尺的切德察(Cedca)瀑布,冰斗和冰川槽谷,把高山分割得支離破碎,山的下部有植被生長著。山脈東面和南面是整個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前地帶,山勢漸低,分布著山谷和盆地,源於阿爾卑斯山的河流經過這一地帶,水利資源豐富,森林茂密。最大的山谷盆地是馬特科夫(Matkov)盆地、洛加爾斯卡(Logarska)盆地和羅巴洛夫(Roba-nov)盆地,山谷從高而低逐步展開,較開闊的地區被開墾成小塊農地,山間小路自上而下蜿蜒曲折。位於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與卡姆尼克-薩維尼亞阿爾卑斯山脈之間的盧比安納盆地和薩瓦盆地,是斯洛維尼亞經濟最發達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亞得里亞海沿岸及其後方地 區,佔全國總面積8.6%,這一地區主要受地中海的水文氣候影響。它包括從亞得里亞海沿岸,以及的里雅斯特海岸後方較低的阿爾卑斯山區,即海拔1186公尺的特爾諾夫斯基戈茲德(Trnov-skigozd)山、海拔1260公尺的納諾斯(Nanos)山、海拔1796公尺的斯奈日尼克(Sneznik)山,以及海拔1024公尺的亞沃爾尼克(Javornik)山等以東的諾特拉尼斯卡地區。它的西北方有索查河,北面有維帕瓦河;南邊有雷卡和皮夫卡(Pivka)河,東部是盧布爾雅尼察河的發源地。 從海岸向東,要經過長滿葡萄和果樹的一大片丘陵地帶,再穿越峭立的山峰,便是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克拉斯(Kras)地區。這裡是整個迪納拉喀斯特地區的邊沿和起點,由石灰岩、粗沙岩及泥灰岩等構成,雨量非常充沛。雨水的沖刷和石灰岩的溶解,也造成地表的槽溝、坑谷和漥地,坑谷和漥地被雨水周期性地淹沒,有的則變成了季節性的湖泊,因此這些地區只有1/3的地表有植被。 這一地區的雨水從地表裂縫滲入地下,逐漸形成溶洞和豎井,石灰岩的沉積物則在地下變成了鐘乳石和不同形狀的石筍、石柱等地下景觀。斯洛維尼亞全國有7000多個大大小小不同的溶洞,平均每1~1.5公里便有一個溶洞,其中最著名的是波斯托伊納溶洞和什科齊揚溶洞。 波斯托伊納(Postojna)溶洞海拔562公尺,深115公尺,長19555公尺,其中有5200公尺已開放給觀光客參觀,洞內隧道縱橫,有3000平方公尺的「音樂大堂」,750平方公尺的「舞廳」,還有各種造型的鐘乳石、石筍、石柱和半透明的石幕,皮夫卡河在這裡變成了地下河,嘩嘩地!在溶洞內的河道裡奔流。洞內生長著一種肉色的、體長似小蛇但有細小四肢的、名為「人魚」的兩棲動物,牠是歐洲唯一生存在地下溶洞中的脊椎動物。 什科齊揚(Skocjan)溶洞海拔425公尺,深250公尺,長5800公尺,其中向遊客開放的有5088公尺,是國內的第二大溶洞,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受保護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單中。此洞佔地面積雖然小於波斯托伊納溶洞,但洞內更深更宏偉壯觀,有神奇的地下大峽谷、寬廣的空間、25公尺高的大廳、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和石筍,雷卡河在溶洞前消失並轉入地下成為地下河,轟鳴咆哮地穿過溶洞又鑽入地表。 在亞得里亞海沿岸一帶,長滿了葡萄藤和橄欖樹,地表屬於地中海地區的紅色土壤,被稱為「玫瑰土」。沿海有港口城市科佩爾、伊佐拉、皮蘭和波爾托羅日等重要的旅遊城市,也是義大利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皮蘭附近,古老的塞喬夫列(Secovlje)曬鹽池,面積廣達721公頃,有大片濕地,已成為受保護的地區公園,並且設有植物和鳥類保護機構。 迪納拉(Dinara)喀斯特地區位於國境的中南部、阿爾卑斯山區和沿海地區以東,潘諾尼亞平原地區西部和西南部,屬迪納拉山脈的東北部分,具有各種石灰岩地貌的喀斯特(Karst)特徵,被稱為迪納拉喀斯特地區,地勢較阿爾卑斯山區要低,面積只佔國土總面積的28.1%,僅次於阿卑斯山區。 從沿海地區向東,沿著石灰岩峭壁和峽谷形成的通道前進,就可以到達山勢較低的喀斯特高原和丘陵地帶,這是迪納拉喀斯特地區南部的多萊尼斯卡地區,它的西部是整個迪納拉喀斯特地區最高的山峰斯奈日尼克山,南部是克爾卡(Krka)河流域,由於地勢較低,河水流動緩慢平靜,是國內所有河流中流速最慢的河流,與阿爾卑斯山區河流的奔騰咆哮,形成鮮明的對比。鋪灰石的小路、被遺棄的磨房,構成了這一帶特殊的景觀。還有少見的遼闊原始森林遺留的殘蹟,這裡最大的林地是克拉科沃(Krakovo)林地。 這個平靜地區的中心,是克爾卡河南岸新梅斯托市,它的南方是一大片的葡萄園和長滿山毛櫸的林地,它的西南方與克羅埃西亞相鄰的貝拉克拉伊納地區,則是葡萄的種植區,獨特的儲藏和晾乾草料的倉架,以及傳統的樺木牲畜圍欄,是這一帶的特點。這裡主要的旅遊點有卡什契察(Kascica)溶洞、克魯帕(Krupa)泉和拉希尼亞(Lahinja)河,人口較為密集的居民區是契爾諾梅利市和梅特利卡市。薩瓦河支流的科爾帕(Kolpa)河,是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兩國間的界河。科爾帕河左岸是陡峭的懸崖,岩石和峽谷深處,是以冷杉和山毛櫸為主的林地,並與科切維(Kocevje)林地、斯奈日尼克林地相連接,成為國內最大的林區。在科切維山林中,有棕熊、猞猁和土狼等野獸出沒。 這裡中部是薩瓦河流域,河流通過狹窄的山谷後,向東可以到達北岸採礦的工業城市扎戈列(Zagorje)、特爾博夫列和赫拉斯特尼克等,再沿河向東南則是斯、克兩國合建的核能發電廠所在地的克爾什科和布雷日采,繼而是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國間的邊界,薩瓦河支流索特拉河自北向南成為兩國間的一條界河。從盧比安納,經過新梅斯托和布雷日采,可直接抵達克羅埃西亞的首都札格雷布,是兩國間重要的交通要道。 迪納拉喀斯特地的北部,是 與阿爾卑斯山連接的波霍列(Poh-orje)山區,山勢險峻,遺留有原始森林和美麗的瀑布。這裡是德拉瓦河支流梅扎(Meza)河、米斯利尼亞(Mislinja)河和德拉維尼亞(Dravinja)河的發源地,波霍列山以東的山麓是國內第二大城馬里博爾,南部是人口密集的第三大城采列,西南是採礦和工業城韋萊涅。從馬里博爾向南、向東,都可經過斯洛文斯卡‧比斯特里察(Slovenska Bistrica)、采列,直達盧比安納。 潘諾尼亞(Pannonia)平原地區,位於國境東北部,屬潘諾尼亞平原的邊沿地帶,包括普雷克穆列平原地區和起伏的斯洛文斯卡‧戈里察(Slovenska Gorica)、哈洛茲(Haloz)、德拉維尼斯卡‧戈里察(Dravinjska Gorica)、波索泰爾斯卡‧戈里察(Posotelska Gor-ica)等丘陵地帶,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1.2%。德拉瓦河和穆拉河滋潤著普雷克平原區,這裡有全國最肥沃的土地,是國內重要的農業區。 普雷克穆列靠近奧、匈邊界,它是匈牙利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居民們都說著混雜著匈牙利語的普雷克穆列方言,位於東北部的穆爾斯卡索博塔市,是這一地區的中心。從平原地區向西,是斯洛文斯卡‧戈里察的丘陵地帶,朝著陽光的每寸土地都被精心耕種過,多以葡萄園為主。這裡有質量均佳的礦泉,富有醫療慢性病的療效。再向西便是位於德拉瓦河和它的支流交匯處的古城普圖伊,這裡有現代化的工廠,又保留和繼承了古老傳統的手工業。再向西穿過丘陵地帶便是采列盆地,南部則是克爾什科盆地。潘諾尼亞平原地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林地主要以落葉林為主,也有松柏,但以紅松為主。穆拉河沿岸有許多草地、濕地和水塘,是白鸛等鳥類棲身的好地方。 當地河流眾多,主要的有薩瓦河及其支流的德拉瓦河、索查河和穆拉河。薩瓦河、德拉瓦河和穆拉河是多瑙河的支流,屬黑海流域;屬於亞得里亞海流域的河流主要是索查河。 薩瓦(Sava)河是水源最豐富的多瑙(Danube)河支流,全長有947公里,其中在斯洛維尼亞境內長221公里,流域面積10724平方公里,發源於境內尤利安阿爾卑斯山的特里格拉夫山峰以北,薩瓦博希尼卡河從博希尼湖流出後,與薩瓦多林卡河在拉多夫利察匯合後,兩條河總長41公里,流域面積388平方公里,合稱為薩瓦河。它源頭的支流還有特日爾什卡‧比斯特里察河,長27公里,流域面積146平方公里;科克拉河,長34公里,流域面積221平方公里;索拉(Sora)河,長52公里,流域面積636平方公里等。這條薩瓦河流經克拉尼盆地、盧比安納盆地和迪納拉喀斯特山區,並與其他各條支流匯合後,經過克羅埃西亞,在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流入多瑙河,然後注入黑海。 薩瓦河在國內的其他支流主要有:全部在國內的卡姆尼什卡‧比斯特里察(Kamniska Bistrica)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530平方公里;盧布爾雅尼察河,長41公里,流域面積1890平方公里;薩維尼亞(Savinja)河,長102公里,流域面積1848平方公里;米爾納(Mirna)河,長44公里,流域面積294平方公里;克爾卡河,長94公里,流域面積2315平方公里。索特拉(Sotla)河,全長90公里,流域面積451平方公里,其中長86公里都是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兩國之間的界河,然後在克羅埃西亞境內流入薩瓦河。科爾帕河全長294公里,流域面積1015平方公里,主要在克羅埃西亞境內,有118公里是斯、克兩國間的界河,然後流入薩瓦河支流庫帕(Kupa)河。薩瓦河上游是典型的山地河流,其源頭和流出斯洛維尼亞處的海拔分別為833公尺和132公尺,兩者之間高度相差達701公尺,年平均水流量為每秒44.9立方公尺,上游有利於水力發電,一些支流也發揮著灌溉農田及其他供水的作用;薩瓦河河谷則是從盧比安納到札格雷布、貝爾格萊德和中歐及西歐的重要通道。 德拉瓦(Drava)河,是僅次於薩瓦河的另外一條多瑙河的大支流,也是國內的第二大河,它發源於義大利境內海拔3000公尺的卡爾克尼阿爾卑斯山上,經過奧地利後,流入斯洛維尼亞東北的馬里博爾和普圖伊等城市,然後在克羅埃西亞與匈牙利的交界處,與穆拉河匯合,再沿著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邊界流向東南,在塞爾維亞境內匯入多瑙河。德拉瓦河全長達707公里,形成阿爾卑斯山脈最長的縱向河谷,水力資源非常豐富,有142公里的河段在斯洛維尼亞境內,流域面積3259平方公里,可以通航,其中有25公里是斯洛維尼亞與匈牙利之間的界河。 這條河在國內的主要支流有梅扎河,長43公里,流域面積543平方公里;德拉維尼亞河,長73公里,流域面積811平方公里;佩斯尼察(Pesnica)河,長69公里,流域面積為539平方公里。德拉瓦河也是典型的山地河流,在流入和流出斯洛維尼亞處的海拔分別為340多公尺和170公尺,兩處之間的高度相差170公尺,水流湍急,並已在這條河和它的支流上修築了大水壩、水庫,以及最少7個水力發電廠。由於河水時常溢出河床,在河岸兩旁形成大片草地、濕地和水塘。 穆拉(Mura)河發源於奧地利的西南部,流經斯洛維尼亞東北部的普里克穆列平原後,與德拉瓦河匯合,再流入多瑙河。全長438公里,在國內長95公里,流域面積1375平方公里,在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交界處,有67公里長是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之間的邊界。這條河在國內的主要支流是什查夫尼察(Scavnica)河,長56公里,流域面積288平方公里;另一條是倫達河,長76公里,其中在斯洛維尼亞境內長68公里,流域面積678平方公里。穆拉河在流入和流出國境外的海拔分別為250公尺和130公尺,兩者海拔高度相差120公尺,年平均水流量為每秒鐘160立方公尺,水力資源也得到充分利用,對流域一帶農田灌溉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索查(Soca)河是亞得里亞海流域的河流,發源於特里格拉夫山脈的西側,沿岸自北向南的主要城市有博韋茨、科巴里德、托爾敏,與長60公里、流域面積598平方公里的伊德里察河匯合後,在邊境城市諾瓦戈里察附近進入義大利境內,又與長49公里(在斯洛維尼亞境內44公里)、流域面積598平方公里的維帕瓦河匯合,流入亞得里亞海。索查河全長138公里,在斯洛維尼亞境內有96公里,流域面積1549平方公里。它的源頭是海拔876公尺的喀斯特山泉,從斯洛維尼亞邊界流出處海拔56公尺,與源頭高度相差820公尺,在入海處的水流量為每秒鐘143立方公尺,水力資源已加以充分利用,沿著索查河沿岸已建立了多座水力發電廠,而沿博韋茨、科巴里德、托爾敏和諾瓦戈里察等城市,則是國內西南部南北向的交通動脈。 雷卡(Reka)河是斯洛維尼亞流入亞得里亞海的另一條河流,並以地下河見著,它發源於斯奈日尼克山峰下,流經典型的喀斯特地區,河水流入石灰岩溶洞內變成地下河,隨後又流出地面,因此整條河在地表上時隱時現,它在地表流過47公里後,進入著名的什科齊揚溶洞,在地下流經43公里後,又重新在里雅斯特流出地面。 這條河流在地面全長54公里,其中有51公里在斯洛維尼亞境內,流域面積365平方公里,源頭地勢海拔720公尺,流出斯洛維尼亞邊境地勢海拔360公尺。除了雷卡河外,在盧布爾雅尼察河上游及其支流皮夫卡河(在波斯托伊納溶洞變成了地下河)等河流,也存在著這種河流時隱時現的喀斯特地貌特徵。 關於湖泊方面,在斯洛維尼亞的阿爾卑斯山區,由於冰川的作用,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冰川湖,這些湖都坐落在高高的山峰之間,湖水清澈,呈藍綠色。國內最大的冰川是特里格拉夫冰川,最大的冰川湖叫做博希尼(Boh-injsko Jezro)湖,面積318公頃,海拔526公尺,湖水最深處達44.5公尺,湖水由薩瓦河源頭的支流薩維察河補給,水源豐富,蓄水量為1.2億立方公尺。著名的布雷德湖較小,面積為140公頃,海拔475公尺,最大深度為30.6公尺,蓄水量3170萬立方公尺,沒有河流流入,深水層氧氣缺乏,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也威脅著湖本身的存在,因此採取了人工更換水中空氣及其他保護措施。特里格拉夫國家公園的特里格拉夫湖,是由7個湖所構成,其中最大的韋利科(Veliko)湖,面積達3.8公頃,7個湖的海拔為1340~1993公尺,相互連接長達8.5公里。 最大的季節性湖泊是采爾克尼察(Cerknica)湖,面積約2400公頃,海拔552公尺,最大深度為10.7公尺,蓄水量7600萬立方公尺,但是湖水並不穩定,在冬季時會結冰,春季時湖水會融化甚至消失,牧民們在整個夏季裡都可以收割湖中的乾草,供冬季牲畜之需,秋季的雨水又使湖水重新聚集。 斯洛維尼亞有不少人工湖,其中最大的是韋萊涅附近的韋萊尼斯科(Velenjsko)湖,這裡本來是採掘褐煤的礦井,後來被水淹沒而成為湖泊,因此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人工湖,它佔地面積69公頃,海拔523公尺,最深處50公尺,蓄水量700立方公尺。 境內溫泉遍布,最著名的溫泉有拉登斯卡、羅加什卡、多布爾納、拉什科、波德切特爾泰克、里姆斯卡、查泰什凱、什馬列什凱和多萊尼斯凱等。 在氣候方面,由於地形的差別,境內氣候差異很大,但是全國平均1月份氣溫約為-2℃,7月份為21℃;年雨量在東南部地區為800公釐,中部地區1400公釐,阿爾卑斯山區為3500公釐,沿海地區則為1000公釐左右。 全國可分為三大氣候區:阿爾卑斯山地氣候區,是典型的「阿爾卑斯氣候」,位於國境的西部和北部高山地帶,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暫而涼爽,是國內降水最多的地區。特里格拉夫山上的氣溫最低,每年的8月到翌年的5月,有8個月時間平均氣溫在0℃以下。最暖和的是8月,平均氣溫為4.1℃,但也可能出現暴風雪的惡劣天氣。 大陸性氣候區,位於國境的中部和東北部,夏季炎熱少雨,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35℃,有些地區白天高溫可達60℃;冬季漫長而寒冷,最低氣溫可降至-35℃,全年最高和最低氣溫相差達95℃之多,而且冬季還常刮科沙瓦風。風力強大,有相當的破壞性,並造成乾冷的天氣;春、秋兩季氣候比較暖和,但是都很短促。 亞得里亞-地中海氣候區,指境內沿海及其後方地區,冬季短暫而溫和,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也有5.2℃,再加上極少受寒流侵襲,所以冬季氣溫很少會降至0℃以下,但是沿海地區經常會遭受到颶風的襲擊,風力最強時可達每秒鐘50公尺,風過之處,飛沙走石,牆倒屋塌,吹走牲畜,百年大樹有時也會被風力連根拔起,甚至還會吹翻火車和載重卡車,也會妨礙海上航行。夏季長而熱,秋天比春天溫和。亞得里亞海是濕度的巨大來源,但由於潮濕的氣候越過較低的沿海地帶,沿著山脈繼續向上運動,水蒸氣冷卻凝結變成雨水降在山區,因此沿海的雨量反而較山區和中部地區少,但經常會刮起名叫布拉(Burja)的大風,秒速可達45公尺。


工業發達交通便

斯洛維尼亞農業比較落後,全國農業人口只有30萬左右,不足全國人口的7%,並且隨著農村人口的老化,沒有勞動力的老年農戶卻在增加中,加上境內多山,地塊小,農戶分散,自然條件的限制,使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的發展餘地縮小,使多數農戶的家庭成員要到其他部門就業,越發增加了農業的不景氣。現在全國共有15.65萬個農戶,其中純農戶只佔11.9%,混合農戶有36.9%,非農戶(無農業收入的農村家庭)佔50.6%,完全沒有收入的農戶佔0.6%。 全國農用土地總面積一共為50.5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佔16.8萬多公頃,草地和牧場面積30.7萬公頃,果園和橄欖園面積1.33萬公頃,葡萄園面積1.66萬公頃。全國有10.8萬台拖拉機,牛馬廄446.3萬平方公尺,豬圈175.65萬平方公尺,小牛廄16.2萬平方公尺,禽舍106.56萬平方公尺,農機庫431.2萬平方公尺,乾草棚約1830萬平方公尺,農產品倉庫約350萬平方公尺。 在國內整個經濟中,農業部門所佔比重已呈下降趨勢,現在僅佔國內整個經濟的3%。主要的作物及其年產量為小麥約17萬噸、玉米36.8萬噸、大麥4.8萬噸、甜菜2.3萬噸、馬鈴薯16萬噸、飼料玉米和飼草4.6萬噸。水果主要有蘋果、梨、桃、杏和李等。葡萄品種優良,葡萄酒業較為發達,年產葡萄12.2萬噸,年產葡萄酒3031.4萬公升。肥沃的潘諾尼亞平原是國內的主要農業區,維帕瓦河谷、戈里什卡布爾達、戈里策和哈洛澤等地,則是國內最有名的葡萄種植區。一般說來,國內農產品和糧食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每年均需依賴國外進口。 山區和林地水草茂盛,適合 畜牧業的生產,因此比較發達,以養牛、養豬和飼養各種禽類為主,還有養馬、養羊、養兔和養蜂等。現在牲畜的存欄數為牛49.3萬頭,豬65.5萬多頭,羊10.7萬多隻。畜產品年產量約為牛肉7.78萬噸,豬肉24.8萬噸,禽肉3.37萬噸,牛、羊奶7.1萬噸,蛋3.3505億顆,蜂蜜2450噸。 由於海岸線比較短,因此海洋漁業不大發達,年海洋魚獲只有7600吨左右。因為境內河、湖、水塘多,因此也有淡水魚獲,年魚獲量也有1300噸左右。 林業相當發達,林木資源也很豐富,林地覆蓋面積為1.2萬平方公里,全國約有一半面積被森林所覆蓋,在歐洲國家中被列為第三位,僅次於芬蘭和瑞典。迪納拉喀斯特地區南部的多萊尼斯卡地區,是國內最大的林區,主要樹種有橡、櫟、山毛櫸、冷杉、紅松、樺樹和栗樹等,充足的林木資源,促進了木材加工業的發展。全國共有3200種植物,在山林中有70多種本地特產的名貴植物和花卉,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品種。 森林中還有許多山珍野味,吸引了不少外國觀光客前來打獵取樂。全國約有1.5萬多種動物,森林中有熊、猞猁、狼等野獸出沒,普雷克穆列地區有許多白鸛在河流、湖泊、水塘附近築巢棲息。在喀斯特地區的地下岩石溶洞內,生長著歐洲僅有的兩棲脊椎動物「人魚」,而「索查鱒魚」(Soca Trout)則是生存在索查河及其支流中。 礦產資源也不豐富,主要礦產有褐煤、石油、天然氣、鐵、鉛、鋅、鈾、鉬、汞、金、銀和花崗石等。很多礦藏都已開採得差不多,有的甚至已經枯竭。現在煤礦年產量有558.6萬多噸,鉛85.8萬噸,汞31.6萬噸。境內雖有石油和天然氣,但產量也不高。20世紀70年代建成橫貫國境的天然氣輸送管道,主幹線長達550公里,管道直徑為500糎,並建有一條支線與奧地利輸氣管道連接,這樣可以每年自俄羅斯進口13.5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此外,國內也已建成一條由東到西的石油輸送管道系統,可以由海港向內陸地區輸送進口的石油。 工業相當發達,工業產值是農業產值的5倍以上,而且結構相當合理,但工業部門生產所需的原料有相當部分需靠進口,產品大部分也是供應國外市場。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採礦業佔0.5%,電、氣和水的供應佔2.8%,加工業佔26.3%。其中的加工業是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全國就業總人數為78.4萬人,加工業就佔了23.8萬人,約佔全國就業總人數的30%。加工業主要有食品、皮毛、木材、橡膠和塑膠、非金屬和金屬等加工業,以及紡織業、造紙和印刷出版業、焦炭和石油冶煉業、化工業、電子光學工業、金屬製造業和交通工具等。 金屬和機器製造業是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全國年產鋼鐵51.4萬多噸,耶塞尼采、什托雷和拉夫奈,都是國內主要鋼鐵生產基地。機器製造業也是非常重要的產業部門,就業人數為4.3萬人,約佔加工業總人口的10%,佔就業總人口的3%,主要產品為拖拉機、農林用機械、冶金機械、金屬加工機械、食品、飲料、菸草加工機械、非家用製冷和通風設備等。 交通工具製造業也是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主要是生產轎車及其零配件,年產轎車約13.1萬多輛,與法國合資的雷沃茲(Revoz)汽車廠,是國內最大的出口商,所產的雷諾牌小轎車,主要出口波蘭、捷克、斯斯洛伐克和克羅埃西亞等國。 電機製造業也是國內重要的產業,主要產品有各種發動機、發電機、變壓器、配電和控電設備,以及照明設備等。 電子光學工業是以生產家用電器、電子計算機、電子元件及其他電子設備為主,還有電冰箱、冷凍機、洗衣機和烘乾機等。戈雷涅(Gorenje)電器公司是全國第二大出口商,其所生產的電冰箱和洗衣機暢銷全歐洲。 化工業是科技含量高和外資佔股比例較多,並以出口為主的產業,以生產藥品、塑膠原料、農藥、塗料、清潔劑、黏合劑、肥皂、洗衣粉、油和膏等化妝品、膠水等產品為主,就業人數有1.2萬人,佔整個加工業就業總人口的51%,佔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克爾卡(Krka)公司和萊克(Lek)公司是國內知名的醫藥化妝品公司,在全國出口商中排名第3和第5。 橡膠和塑膠加工業,就業人數為1.26萬人,佔整個加工業總人數的5%,佔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主要產品為塑膠袋、各種塑膠容器、塑膠浴缸及其他衛浴用具、塑膠門窗及其他塑膠製品。薩瓦(Sava)輪胎廠是美國固特異(Good Year)公司投資70%股份的企業,產品多銷往美、德、義、法、俄、波蘭、奧地利、克羅埃西亞、波黑和馬其頓等國。 紡織業在斯洛維尼亞有較悠久的歷史,就業人數約3萬人,主要生產紗線、棉布、人造纖維布匹、服裝和襪子等,主要出口對象為歐洲各國。 皮毛加工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人數約7300人,主要產品為皮毛外衣、毛織內衣和皮鞋等。 木材加工業也是斯洛維尼亞工業中的傳統產業,就業人數有1.18萬人,佔整個加工業就業總人數的4%,佔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主要木村加工業的產品為各種板材、各類家具、建築用木製構件。 造紙業和印刷出版業的就業人數為1.5萬人,約佔整個加工業就業總人數的6%,佔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主要產品有紙張、紙版、包裝用紙、家庭用紙、衛生用紙、文具紙、印刷報紙、廣告用紙和圖書用紙等,並可大量出口。 食品加工業技術高,品種多,就業人數約有2萬人,佔整個加工業就業人數的8%,佔就業總人口約2%。主要產品為各種肉類、蔬菜和水果的加工品、奶製品、麵食加工品、酒類和飲料等。還有食用油、麵包、糕點、可可、咖啡、礦泉水、巧克力和糖果等,主要出口市場是歐洲。 動力工業包括電、氣和水的供應,就業人數為1.2萬人,電力年總產量為146.9億瓩小時。在火力發電方面,電力年產量為57.59億瓩小時,燃料消耗煤及其他固體燃料546.6萬噸,油及其他液體燃料6.8萬噸,天然氣7300萬立方公尺,煤氣和沼氣約900萬立方公尺。 水力資源比較豐富,東自穆拉河和德拉瓦河,西至索查河和韋帕瓦河,建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力發電廠,其中較大的水力發電廠有16個之多,以德拉瓦河和穆拉河上的水力發電廠最多,不但可以滿足國內工商業和照明之需,而且還有多餘的電力外銷,供應鄰國。 核能發電廠位於國境的東部 ,是斯洛維尼亞唯一的一座核能發電廠,叫做克爾什科核電廠,曾於2008年6月4日發生輕微的冷卻系統滲漏事故。它於1982年投產,可以年產電力45億多瓩小時,產權雖然是歸斯洛維尼亞所有,但是鄰國克羅埃西亞可以分配得50%的核能發電使用權,電力價格則根據市場機制由雙方協商。 建築業主要是從事水利、交通、工礦、農業設施、旅館、房屋、醫院和公用設施等建設,就業總人數為5.75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數的7%,產值為全國總值的5.6%。 服務業也是國內重要的經濟部門,約佔國內生產總值50%以上,其範圍包括了批發零售、修理,旅館和旅遊,運輸,通信,倉儲,金融仲介服務,不動產買賣、租賃和管理,公共事業和法定社會保障事業,教育,醫療保健,以及其他公共、集體和個人服務行業等。 商業是經濟最流通的部門,全國共有4821個零售公司和4258個批發公司,就業總人數為7.8萬人。國內共有10.9萬個零售商店,有職工21.5萬人。 在外貿方面,斯洛維尼亞是以出口為導向的高度外向型國家,對外貿易一直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份量。現在平均每年輸出總值約為91億歐元,主要輸出品是轎車、機械設備、電器、化工產品、紡織品、黑色冶金產品、家具、藥品、鉛、紙張、冰箱、冰櫃、電子加熱器和鞋等。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為96億歐元,主要輸入品為運輸工具及其零配件、輪胎、機械設備、電器、電機、化工製品、金屬加工、計算機、石油、天然氣、農產品、食品、醫藥及化妝品等。進出口有5億多歐元逆差。主要貿易國有德國、義大利、法國、奧地利、克羅埃西亞、英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西班牙、荷蘭、塞黑和瑞士等。最大出口國為德國、義大利、法國、克羅埃西亞和奧地利等;最大進口國為德國、義大利、法國、奧地利和克羅埃西亞等。 貨幣單位叫做歐元(EURO),簡寫為€,每一歐元又分為100分,紙幣單位有5、10、20、50、100、200和500等7種。硬幣單位有1、2、5、10和50等分,以及1和2元等8種,每1歐元大約可以兌換1.36美元。國民平均所得每人每年1.96萬歐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3.7%,通貨膨脹率為1%,失業率為6.7%。 國內交通發達,郵電服務非常便利,全國有547個郵局,2010年傳遞郵件和信件58.5億件,匯款4347.7萬件。郵局辦理平信、掛號信、保值信、限時專送信、國外快遞和印刷品傳遞等服務,並有存放款及壽險等服務,非常便捷和安全。從斯洛維尼亞寄航空信回台灣,大約6天就可到達。 電信業發展迅速,全國約有100萬部固定電話,有86萬部移動電話,有80個自動電話交換中心,還有約3600個公共電話間。60%家庭有電腦,40%的家庭使用Inter網、93%家庭有固定電話,86%家庭有移動電話,99%家庭有電視機,65%家庭有錄影機,68%家庭有照相機。 由於地理位置較好,因此對外交通非常發達,凡是要前往巴爾幹半島和亞得里亞海濱的外國遊客,有90%要假道這個國家的領土,所以交通非常繁忙。 在航空方面,國內有3個國際機場,其中最大的是盧比安納-布爾尼克機場,另外還有馬里博爾機場和玫瑰港機場。亞得里亞航空(Adria Airways)公司為國營的航空公司,擁有7架民航機,闢有35條國際航線,總長9036公里,年空運客運周轉量約為8.2億人公里,貨運周轉量約為460萬噸公里,機場接待旅客約有90萬人次。 海運也很發達,海上航線總長1.7775萬公里,主要有科佩爾港、伊佐拉港和皮蘭灣港,其中的科佩爾港是全國最大的港口,建於1958年,港區面積450公頃,有2000公尺海岸可供裝卸貨物,有25萬平方公尺的倉儲面積,年吞吐量約560萬噸,但是設計年吞吐量可達700萬噸,不僅有許多國外大型貨輪和貨櫃輪在港中停泊,還有定期客輪前往義大利。2010年共有2400艘輪船進港,總噸位達2700萬噸。 在地面交通方面,鐵路總長1229公里,其中雙軌鐵路330公里,電氣化鐵路504公里;共有180台火車頭,其中柴油機車頭92台,電氣機車頭83台,蒸汽機車頭5台;有656節客運車廂,5367個貨運車廂。2010年鐵路運輸的客運周轉量為7.5億人公里;貨運周轉量約為31億噸公里,運輸的貨物中70%是各種機械、運輸工具、礦產、固體燃料、金屬原材料,其他主要貨物是化工產品、食品和各種農產品。此外,斯洛維尼亞的鐵路,可以和奧地利、義大利、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等鄰國鐵路連接。 公路交通也非常繁忙,過境 的外國汽車很多。公路全長約20.266萬公里,幾乎80%以上都是柏油路面,由盧比安納經弗爾赫尼卡、波斯托伊納至拉茲德爾托是境內的主要高速公路,境內高速公路全長約457公里。全國有機動車輛約為108.3萬輛,其中小轎車約87.496萬輛、大客車2.19萬輛、卡車4.73萬輛、客貨兩用車2.27萬輛、農用拖拉機6.748萬輛。公路運輸的客運年周轉量為11.43億人公里,貨運周轉量為40.11億噸公里,城市交通年客運量為1.04億人次。


觀光旅遊業非常興盛

斯洛維尼亞國家雖小,但是旅遊資源卻非常豐富,從城市到鄉村,自高山至海邊,到處都有可供旅遊的觀光休閒好去處。國境林木茂盛,空氣清新,被視為歐洲「綠意最濃的國度」或「綠色瑰寶」。 在西北部的山區中,有50多個滑雪中心,還有眾多的越野滑雪道供遊客享受滑雪旅行的樂趣。在眾多的滑雪場中,以舉行過高山滑雪世界杯錦鏢賽的克拉涅斯卡-戈拉滑雪場最受歡迎;普拉尼察(Planica)滑雪場有最適於跳台滑雪的跳台,在這裡舉行的跳台滑雪比賽,曾首次突破100公尺和200公尺的世界紀錄;在終年積雪的卡寧山(Mt. Kanin)滑雪場上,在夏季也可以滑雪。在卡姆尼克-薩維尼亞阿爾卑斯山下的洛加爾盆地,是歐洲景色最美的冰川盆地之一。在斯洛維尼亞山區7000多公里的山間小路,都受到很好的保養,還有166家山村旅館,可供徒步旅行者和爬山愛好者住宿,以及品嚐山村的特色餐飲。 西南部風景秀麗的亞得里亞海濱,是有名的避暑勝地,海岸南端有13世紀的塞喬夫列曬鹽池,以及棲息著150多種鳥類的自然保護區,沿海還有許多中世紀的港口城市可供參觀。沿海地區以北則是克拉斯地區,也是整個喀斯特地區的起點,有許多美不勝收的溶洞值得遊客的參觀。海岸地帶有4個遊艇停泊港和1000多個泊位,供私人小遊艇停泊用。還有運動飛行機場,遊客可以乘坐「空中計程車」(Air Taxi)在空中遊覽,也可以在教練的指導下,自己操縱飛行器翱翔。 東部的潘諾尼亞平原地區,是遊客休閒療養的好所在,這裡有10多個舒適的礦泉和溫泉療養院,為遊客提供旅館、溫泉水療養、保健美容、游泳和運動等高水準的服務。在礦泉和溫泉療養院中最著名的有:在中世紀曾為維也納皇家服務過的聞名於世的拉登茨(Ladenci)礦泉療養院,位於穆拉河畔風景優美的莫拉夫斯卡(Moravska)溫泉療養院,以及倫達瓦療養院。在什塔耶爾斯卡、有德拉瓦河附近的普圖伊溫泉療養院(Terme Ptuj);還有曾為歐洲貴族服務、已有400年傳統的羅加什礦泉療養院(Rogaska Slati-na),奧匈帝國約瑟夫一世之後修建的拉什科(Lasko)療養院,茲雷切溫泉療養院(Terme Zrece)和托波爾什察溫泉療養院(Terme Topo-lsica)等。 斯洛維尼亞對環保也非常重視,自1924年起便建立了國家公園,使它成為歐洲第五個擁有自己國家公園的國家,目前國內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公園,總面積已佔國土的8%,其中有1個國家公園,2個地區公園,34個人文風景區,49個自然保護區,623個自然遺產區。特里格拉夫國家公園,幾乎包括了整個尤利安阿爾卑斯山區,佔有國土總面積的4%。什科齊揚溶洞周圍地區,和斯奈日尼克山周圍地區(包括喀斯特地區)是兩個地區公園;34個人文風景區使自然和人文遺產得到了保護,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洛加爾河谷、塞喬夫列曬鹽場、利皮察馴馬場、斯奈日尼克山上的城堡等。49個自然保護區包括原始森林,以及伊德里亞的汞礦區等。 由於斯洛維尼亞是個美麗的觀光國度,因此有很多外國觀光客入境參觀。根據統計,2010年共有325萬多外國遊客入境觀光,全年觀光收入約達18億多歐元,主要觀光客來自義大利、德國、奧地利、克羅埃西亞、英國、荷蘭、匈牙利、以色列、美國、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波蘭和瑞士等。 境內住宿設施種類齊全,包括星級飯店,一般旅館、休閒度假村、膳宿公寓、汽車旅館、山村旅舍、民宿和野營車廂等。其中飯店和旅館共有8355家,就業人數約3.1萬人,有3.03萬個房間和8.1萬張床位。 我國人民若要前往斯洛維尼亞旅遊,可持有效護照,以免簽證的方式前往,停留期限為每人每年不得超過90天,但必須辦理停留期間的醫療保險,保險給付額不得低於3萬歐元。 截至目前為止,我國人民可以享受免簽證入境的38個歐洲國家或地區中,就包括有斯洛維尼亞、蒙特內哥羅,還有英國、直布羅陀(英國海外屬地)、愛爾蘭、法國、德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盧森堡、梵蒂岡、安道爾、列支敦士登、聖馬利諾、摩納哥、希臘、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冰島、馬爾他、塞浦路斯、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等。 除歐洲外,我國旅客獲免簽證的其他國家或地區,計有41個:計為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澳門、以色列、澳大利亞、紐西蘭、關島、百慕達(英國海外屬地)、北馬里安納群島(塞班、天寧和羅塔等島)、帛琉、吐瓦魯、諾魯、吉里巴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斐濟、紐埃、薩摩亞、聖海蓮娜(英國海外屬地)、古巴、多明尼加、多米尼克、海地、聖克里斯多福、聖露西亞、聖文森、土克凱可群島(加勒比海英國屬地)、哥倫比亞、格瑞那達、薩爾瓦多、巴拿馬、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巴拉圭、厄瓜多爾、尼加拉瓜、秘魯、福克蘭群島(英國海外屬地),甘比亞和史瓦濟蘭等。 為了省時、省事、省錢、省心,我國人士如果要到斯洛維尼亞旅遊時,可以直接參加有信用的國際旅行社歐洲旅行團。 入境報關手續也非常簡單,免稅攜入的物品除個人必需的隨身行李和飾物外,還可攜入個人運動器材、手提電腦、手機和照相機各一台,另可免稅攜入香菸200支、或雪茄50支、或小雪茄100支、或菸絲250公克,烈酒一公升,香水50公克或化妝水1/4公升,咖啡500公克或紅茶100公克。價值在200歐元以下的禮物也不必課稅。貨幣的攜入攜出也不受限制。 前往斯洛維尼亞旅行,目前從台灣並無直達班機可乘,要先搭乘航班前往奧地利的維也納後,再搭歐洲鐵路前往,約需6小時後至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或由奧地利的維也納轉搭斯洛維尼亞的亞得里亞航空公司班機,可以直達盧比安納,航程約1個多小時。 這個國家冬季時間比台灣慢7小時,4~10月的夏令日光節約時間,則慢6小時。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這裡也是個小費世界,請別人服務是要付小費的;餐廳的帳單上會自動加上小費,因此在結帳時,只要留下零頭即可,如果使用簽帳卡,則可不必再付小費。 國際信用卡在這裡使用非常方便,萬事達卡、美國運通卡和威莎卡,在這裡都極受歡迎,無論是旅行社、大飯店、百貨公司、商店、餐廳、加油站、航空公司、輪船公司和劇院,都接受顧客用國際信用卡付費,還可以在自動提款機上取錢;民宿、小餐廳、雜貨店則不能使用。 電壓為220V、50Hz交流電,使用歐洲標準雙圓孔插座。自來水大致可以生飲,水龍頭流出的熱水則不可飲用。治安情形大致良好,是個可以輕鬆旅遊的國度,沒有發生過針對外國觀光客的自殺炸彈攻擊事件。但是也有少數扒手和小偷,遊客錢財、證件和貴重物品,還是要妥善自行加以保管。在語言方面,官方語言是新洛文尼亞語,但是在首都盧比安納舊城區和國內其他主要觀光點則通用英、德、義等多國語言。 斯洛維尼亞的電話國碼應為386,從這裡打電話回台灣應撥00+886+區號+電話號碼;由台灣打斯洛維尼亞電話,則應撥002+386+電話號碼即可。在緊急電話方面,最主要的是報警電話113。無論是犯罪事件發生時、需要警方協助時、發生火警時或需要救護車時,都可以撥打113電話號碼求救。 關於上班時間方面,政府公務員的上班時間為週一到週五的上午8~12時,下午13~18時,週末及週日休息。郵局的上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的上午8時至下午18時,週末及週日休息。銀行的上班時間是上午9時到下午17時,週末及週日休息。博物館和美術館的開放時間,是週二到週日的上午9或10時至下午的17或18時,週一休息。藥局的營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的上午7時至下午19時,週末則為上午7時至下午13時,週日休息。一般商店的營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的上午7~9時,下午19~21時;週末是上午7~9時,下午13~15時,週日休息。大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和大量販店的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末是上午9時至下午22時,週日是上午9時至下午13時。 在全國性節假日方面,有新年(New Year's):1月1日。 民族文化節(Nation Culture):在每年的2月8日,是紀念斯洛維尼亞的大詩人弗朗茨‧普雷舍倫(France Preseren)的節日。他是國內傑出的詩人,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他的詩歌體現了斯洛維尼亞的民族精神,他曾號召國人為民族的自由和獨立而鬥爭。斯洛維尼亞獨立後,他的詩歌「祝詞」被確定為斯洛維尼亞的國歌,他本人也成為斯洛維尼亞民族獨立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從1945年起,他的生日成為全國的文化日,並開始向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人,頒發最高的「普雷舍倫獎」的文化藝術獎;1962年還為此設立了專門的「普雷舍倫基金」。 復活節(Easter Day):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時間多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節日,因為根據聖經的記載,耶蘇在被釘死在十字上後,在這一天復活。 抵抗日(Resist Day):是在每年的4月27日。這天是斯洛維尼亞的反納粹德軍佔領的紀念日,紀念1941年4月27日斯洛維尼亞反納粹民族解放陣線的成立,及其團結廣大全國人民進行的反納粹鬥爭。 勞動節(Labor Day):是5月1日,係全世界勞工的節日,也是斯洛維尼亞全國性的公共假日,全國勞工在這天放假一天。 聖靈降臨節(Pentecost):在每年的4~6月間,也就是復活節後的第7個星期天。傳說耶穌復活後的第50天,派遣「聖靈」降臨人間,門徒們領受聖靈後開始傳教,因此這一天被教會規定為「聖靈降臨節」,信徒們都要虔誠地上教堂做禮拜。 國慶節(National Day):在每年的6月25日,這天是斯洛維尼亞宣布正式獨立的紀念日。1990年4月斯洛維尼亞作為前南斯拉夫聯邦的一個共和國、舉行首次多黨議會選舉後,於同年12月就獨立問題舉行了全民公決,結果有88%的人民贊成獨立,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議會乃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斯洛維尼亞正式獨立。 改革日(Reform Day):為10月31日,是紀念斯洛維尼亞新教改革運動的領袖,以及斯洛維尼亞文學語言創始人普里莫日‧特魯巴爾(Primoz Turbar)的節日。這一天原為紀念新教發起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布其教會改革綱領的日子(1517年10月31日),是新教的節日,由於國內新教牧師對民族和語言的偉大貢獻,這一新教節日在國內已成為全民的節日。 萬靈節:在每年的11月1日舉行,是悼念亡靈的日子,通常總統要率領文武百官到烈士墓前,向為祖國戰鬥犧牲的烈士們敬獻花環。 聖誕節(Christmas Day):定為每年的12月25日,傳說上帝之子耶穌於這天夜裡誕生,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在聖誕夜,人們全家團聚共進晚餐,家長分發聖誕節禮物,孩子們圍著掛滿彩燈的聖誕樹玩耍嬉戲。午夜過後,聖誕老人向小朋友分發糖果、玩具,年輕人到處報佳音,教徒們也湧向教堂做彌撒。 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為12月26日。1990年12月26日,是斯洛維尼亞共和國正式宣布於1991年12月23日,就主權和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的日子。議會根據絕大多數人民贊成斯洛維尼亞為主權和獨立國家的決定,經共和國議會通過後,於1991年6月25日發表了獨立宣言。 除了上面所列舉全國性節假日外,斯洛維尼亞為了配合旅遊活動,每年夏季都會組織夏季國際文化節,還經常組織圖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和電影等方面的文化節。


首都盧比安納

盧比安納(Ljubljana)市是斯洛維尼亞的首都,也是國內的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的中心,同時是全國的第一大城和歷史文化的古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銅器時代,這裡已經有居民棲息,他們大多在當時被淹沒的盧比安納盆地的湖泊附近,以捕魚和狩獵為生,被稱為伊利里亞(Elyria)人。公元前4~3世紀,塞爾特(Celt)人來到這裡建立了諾里克公國,盧比安納是這個公國裡的一部分。 公元前1世紀左右,這裡被羅馬軍隊佔領,他們沿著盧布爾雅尼察河修建了堡壘和護城牆,並開始進行屯墾,於公元34年創建了新拓的居民區,被稱為艾摩納(Emona)。公元3世紀時遭蠻族入侵而毀壞,直到6世紀時,斯拉夫(Slav)人遷居此地後才加以重建;至今城南還有一段古城牆是當年僅存下來的遺蹟。 斯拉夫人在這裡佔據了主導地位,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從此出現了集市和教堂,還修建通往義大利的古羅馬車道,使得這裡成為進軍多瑙河以南地區的要塞,以及中歐通往亞得里亞海和義大利的重要貿易通道。 公元12世紀初,德國人佔領這個地方,並且把它作為殖民地來統治。1144年,德國人用德文把這座城市改名為萊巴赫(Laibach)。兩年後,斯洛維尼亞人又用斯洛維尼亞文將它取名為盧比安納,並因其是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和戰略要地,而獲得了「盧比安納門戶」的稱謂。這一段時間又修建了古城堡和修道院等建築,古城堡成為當時政權的中心。 從1277年起,這個城市隸屬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達7個世紀之久,並且在13世紀後期成為卡爾尼奧拉省的首府。由於長期受到日耳曼(Germanic)文化的影響,所以它至今仍舊散發著德意志(Germany)文明的氣息,成為一座十足的西歐式城市。1320年,哈布斯堡王朝為它制訂了城市法,按奧地利風格進行市區建設。1335年,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世襲領地。1461年,又成為天主教的主教駐錫地。16世紀,它成為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之一,新教徒創辦了著名的盧比安納大學。 1809年,法國佔領斯洛維尼亞後,這裡就成為法國伊里利亞省的省會所在地。1813年奧地利收復斯洛維尼亞後,它又成為哈布斯堡王朝卡爾尼奧拉省的省會。1821年,俄國沙皇、奧地利皇帝、普魯士國王、西西里國王、撒丁國王和托斯卡的公爵,以及英、法兩國的觀察員等,雲集此地,召開「神聖同盟」成員國會議,史稱「萊巴赫會議」。1848年,這裡又成為斯洛維尼亞民族運動的中心。1857年,途經盧比安納,連接維也納和的里雅斯特的鐵路建成。1890年,安裝了城市自來水管道系統。1895年遭受強烈大地震的襲擊,有1/10房屋被毀,許多古老建築物蕩然無存;此後加速城市的現代化發展。1901年有了電車。 1918年得以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成為南斯拉夫所屬的斯洛維尼亞首府,並且正式廢除日耳曼化的城名萊巴赫,啟用今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洛維尼亞被德、義、匈三國瓜分,這個城市劃歸義大利,遭受納粹的蹂躪,直到1945年才歸屬南斯拉夫。1991年,斯洛維尼亞獨立後,被定為國都。 這座都市的經緯度為東經14度31分、北緯46度3分。地理位置在國境中部薩瓦河上游的支流盧布爾雅尼察(Ljubljanica)河畔,處於群山環抱的天然盆地中,在它的西北山區中,曾開發了珍貴的第一個鈾礦。這個都市東北鄰卡姆尼克,東和特爾博夫列相呼應,東南與格羅蘇普列為界,西南和弗爾赫尼卡接壤,西與伊德里亞對峙,西北通克拉尼。海拔199公尺,市區面積約154平方公里,人口在36.8萬左右,地廣人稀,成為今日世界上居住密度最低的首都之一。因鄰近風光秀麗的阿爾卑斯山,而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旅遊勝地。此地氣候良好,年平均氣溫為9.8℃,1月份平均為-1.1℃,7月份平均為19.9℃;最高氣溫為37.1℃,最低氣溫為-20.3℃;年雨量為1394公釐。由於地處群山環抱的天然漥地中,故多濃霧,因此有「霧城」之稱。每當飄雨的前夜,冷冽的夜風帶著霧氣,遠遠地從貫穿整座城市的盧布爾雅尼察河攀上來,茫茫的白霧先是在河面漫延著,使河水和陸地的分界變得模糊起來,這時人們如置身橋上,連迎面而來的行人都彷彿罩著一層薄紗似地認不清面貌了,在那一瞬間,盧比安納像被吞沒了。到了第二天清晨濃霧漸退,市區就開始飄雨了,石板路蜿蜒鋪展的舊城區好像被清洗過一般,到處濕答答、亮晶晶的,抬頭看看天空,從盤踞在山頭的布爾多城堡背後的陰霾,好像一隻黑色的大手般,凌空抓下來。 布爾多城堡聳立在海拔80公尺的山丘山,建於12世紀,是當時貴族的城堡,被譽為斯洛維尼亞最美麗雄偉的建築,也是瞭望市街景致的好地方,它下方的舊城區內,仍然殘留著17世紀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民房。城堡在19世紀後改為監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一度作為狄托元帥的避暑別墅。後來,它不止一次地成為各國元首高峰會場所,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曾在此出席國際會議。2001年6月,美國前總統布希和俄羅斯前總統普京,也是在這裡舉行首次的會晤。現在城堡也開放作為音樂會或其他藝文展演之用。 有小布拉格之稱的盧比安納,是歐洲交通的十字路口。在航空方面,市郊建有布爾尼克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班往返於巴黎、倫敦、法蘭克福、貝爾格萊德和維也納等地,從巴黎來此約需4:30,由倫敦、法蘭克福和貝爾格萊德來此約需50~80分鐘。對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班機營運,航程大約都在1小時左右。在陸上交通方面,由義大利和奧地利通往巴爾幹半島的鐵、公路都在這裡交匯,是許多國際特快車的必經之地,由慕尼黑乘國際列車到此約8小時,由貝爾格萊德前來要7:30。市內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電車為主,也有計程車服務。由於公共汽車和電車行駛路線多,車資又便宜,因此比較擁擠。街道上有許多私人小轎車,平均每2.7人就有一輛小轎車,所以交通非常亂,許多市民乾脆使用自行車代步。 當地也有不少 旅館供人投宿,服務設備及品質都還不錯。高級國際觀光大飯店以假期酒店(Holiday Inn)為代表,有133間高級客房,雙人房每天租金約150歐元。勒夫(Lev)大飯店有209間非常不錯的客房,雙人房每天房租約60~80歐元,附設有土特產旅遊紀念品店,大餐廳和游泳池等服務設備。市內以聯合格蘭德大飯店(Grand Hotel Union)規模最大,擁270間精緻客房及其他現代化的新式服務設備,雙人房每天房租約160歐元。柯姆帕斯大飯店(Kompas Hotel)屬三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也有不錯的服務品質,有61間寬暢的房間,雙人房每天租金大約要80歐元。 此外,在各大飯店投宿的遊客,可以報名參加舊城區2小時的散步導覽行程,每天下午5時從市政廳集合出發;週末會增加上午11時一個梯次。收費及語言選擇可上網:http://www.Ljubljana-tourism.si。 盧比安納餐廳林立、大飯店裡及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各種各式的餐廳,只是餐費稍微貴了一點,大多數餐廳都是地方風味的菜餚。一般說來,斯洛維尼亞人的食物,多綜合了中歐和地中海的特色,有牛排、新鮮海魚和馬鈴薯,也有多種口味的香腸。有些供應傳統料理的餐廳,會照傳統把湯裝在麵包裡。據說以前歐洲人都是這樣連湯帶麵包做成的容器一起吃,省得洗碗又十分滿足。 在這個都市購物,要使用歐元或國際知名簽帳卡,東西並不便宜,從名牌精品店、百貨公司,到路邊的露天咖啡座,價格跟維也納或其他歐洲大城市沒有什麼兩樣。在盧比安納市想買點旅遊紀念品的話,可以到三重橋和普雷瑟諾廣場間的中央市場去逛逛,這個市場從生鮮肉類蔬果到日常雜貨應有盡有,不過斯洛維尼亞最有特色和最重要的藝品,是原木手工藝品和五顏六色的玻璃器皿,雖然不便宜,但還是值得收藏。中央市場前的階梯邊,有個有趣的裝置:在原有的白色大理石扶手內側,加裝有黑色大理石溝槽,就是盧比安納的雨水專用道。 這裡的工商業也非常發達,主要工業產品有水輪發電機、紡織機、氧化鋁、紙張、皮革製品、化工品、電子、家用電器、食品和藥品等。由於盧比安納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所以這裡有斯洛維尼亞總商會、盧比安納世界貿易中心和證券交易所總部的所在地,以及各銀行總行的根據地,因此市面顯得非常繁榮。 市內更是許多全國聞名大企業的總部所在地,最著名的是伊斯克拉電器公司,它的總部就是設在新城區,是一幢高達18層惹人注目的高樓大廈,在國內有68家子公司,共有3萬多名員工,主要生產電話機、手機、電話自動交換台和各種電子通訊設備,產品遠銷歐洲各國,每年為國家賺取不少外匯。 許多外資也湧入這個都市,其中約有90%來自德國、奧地利和義大利,有多家奧地利銀行在市鬧區開業,許多合資企業也開始用德文和英文作廣告,奧地利人和德國人開設的公司和商場,從招牌、廣告到商標,一律只使用德文,使人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日耳曼氣息。市內開設的股票證券交易所,行情火爆,因為上市的股票只有50多家,且經常暴漲暴跌,吸引著許多投機者。 這個都市也是全國文化教育的中心,大學生人數多達9萬多人,約佔全市人口的1/4,故有「大學城」的美稱。市內擁有巴爾幹半島上最古老的盧比安納大學,創辦於1595年,現在有5.91萬名大學生,由20個學系及3個不同學院組成,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大學。這裡還有一系 列高等院校,如創辦於1919年的神學院,著名的斯洛維尼亞藝術科學學院、美術學院,以及斯洛維尼亞冶金研究所等許多研究機構,另外還有許多全國性的音樂、繪畫、戲劇和電影等團體,還有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也是新聞出版、電台、電視台等方面的信息中心。 舊城區位於布爾多古城堡和盧布爾雅尼察河之間,河上古老的石橋和舊城區的古建築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古色古香的中世紀畫卷。這裡有公元1世紀古羅馬舊城的遺址和一些17世紀的古建築,這些奧地利風格的古建築,具有追求起伏變化豪華氣派的巴洛克風格建築藝術特徵,在17世紀曾風靡整個歐洲,它在盧比安納的存在,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對這個都市的影響。舊城區的主要古建築,還有1702年建造的音樂廳、1704年興建的聖尼古拉斯大教堂、1714年建造的主教研究班(Episcopal Seminary)等。 新城區街道寬敞,市容鼎盛,綠地所佔面積很大,街區還不斷地向盧布爾雅尼察河對岸擴展。1979年,在新城區的街道上安裝了供暖設備,這在世界上也是首創的,因此在冬天的街道上,這裡已看不到冰雪的痕跡。 當地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是市政大樓(Town Hall),位於舊城區,是一幢建於15世紀的巴洛克式建築,1718年曾予重建,現在仍作為辦公的場所。裡面有座哥德式中庭,可以看到從古至今、各種跟盧比安納有關噴火龍、雙頭鷹或獨角獸等、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會出現的怪物圖案。事實上,踮著腳抓住市政廳在鐘樓頂端風向儀指標上的那個動物,不是一隻公雞,而是一條金光閃閃的活龍。 在市政廳前中心廣場上有個 精美的噴泉池,池中的雕像出自義大利雕塑藝術家羅巴(F. Robbia)之手。 蒂沃利公園(Tivoli Park)位於新、舊城區之間,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公園裡林木森蔭,四季花朵輪放,綠地廣袤,有不少美術雕塑和噴泉。它由名建築師普列齊尼克(Joze Plecnik)所設計,他出生於1872年的盧比安納,早年曾在奧地利求學,並曾在捷克的布拉格任教。49歲那年回到故鄉從事建築設計,賦予了這個都市以現代主義、新古典主義、直線派風格的新形象。他在盧比安納設計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中央市場列柱式長郎、富有伊斯蘭色彩的合作銀行、國家大學圖書館、三元橋(Tromostovje)和蒂沃利公園等。但是最令人印象深的,卻是他把盧比安納從雄踞在山頭的布爾多城堡,一路打造到山麓的盧布爾雅尼察河岸,1930年擴建後的三重橋(Triple Bridge)更成為這座都市最美麗的景點,就是在舊石橋兩旁各增建供行人及汽車通行的兩座輔助橋樑,形成現在三橋一體的獨特樣貌。這位斯洛維尼亞的大建築家,1957年與世長辭,享年85歲,他的名字直到1980年才廣為流傳,並在近代建築史上,享有「後現代主義的先知」之譽。 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位於肯卡爾澤瓦(Cankarjeva)大道附近,建於1821年。館內收藏著斯洛維尼亞人和其他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各種文物,除了建築、歷史、文化和自然等文物外,還有許多著名的斯洛維尼亞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文物。館內珍藏有公元前5世紀的青銅器,這表明了古代居住在斯洛維尼亞的伊利里亞人,在受到希臘和羅馬文化影響之前,已具有相當高的文明。 近代美術館(Modern Gallery)也位於肯卡爾澤瓦大道附近,是國內的美術寶藏,蒐集有不少國內外的知名作品,尤其是以其中的比耶納拉版畫,在世界上著有盛名。 盧比安納國家和大學圖書館,位於斯洛維尼亞第一所大學的盧比安納大學內,藏書232萬多冊,每年有20萬人次讀者,每年平均借閱圖書33萬冊次,從1945年開館以來,就成為國人的知識寶庫。這家圖書館從1948年開始按照國際通用的標準圖書編號、期刊編號等編製圖書目錄,1980年建立了電腦數據庫,1987年開始用各種版式對藏書進行電腦處理,使圖書館實現了現代化。館內也成立了斯洛維尼亞收藏有關國內外資料的國家中心,1996年安裝了CD-ROM網絡服務器。現在這家圖書館已成為許多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或組織的成員,並且在其中參加各工作組和國際項目的活動。 歌劇院(Opera)坐落在蒂沃利大道附近,位於新城區內,也是市內的觀光重點,並係斯洛維尼亞交響樂團演出的重要場所,這個樂團自1908年成立以來,一直活躍在舞台上,成為這個國家音樂生活的支柱。 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大教堂坐落在舊城區狹窄的巷弄裡,外表看起來毫不起眼,遊客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但是只要人們推開它厚重的銅雕大門,裡面卻金碧輝煌,極盡裝飾之能事。它除了有目標鮮明的雙塔是18世紀早期的精緻建築外,粉紅色大理石建造的大教堂,卻是13世紀留存至今的巴洛克宮殿式的建築物。 自治理論研究所坐落在舊城區,是市內小有名氣的地方,由狄托時代著名法學家愛德華‧卡德爾(Edvard Kardelj)所創辦,他是於1910年出生在本市一個鐵路工人的家庭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斯洛維尼亞抵抗運動的首腦。戰後成為狄托的最親蜜戰友,負責歷次南斯拉夫憲法的起草,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第二號政治人物,被狄托指定為接班人,他雖然比狄托年輕10多歲,但卻比狄托死得早,病故於1979年,死後葬於市中心國會大廈附近的小廣場上,這裡是斯洛維尼亞名人的墓地。 中央醫院位於新城區,是一幢相當壯觀的白色建築物,它是全國最大的醫療、預防和臨床教學綜合機構,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最現代化醫院,有1000多張床位,醫療設備齊全,還設有中國傳統的針灸室,針灸醫師全部到台灣和中國大陸進修過。這家醫院原係南斯拉夫的高級幹部醫院,1980年狄托總統生病後就在這裡住院治療,直至去世為止。 龍(Dragon)橋橫跨在盧布爾雅尼察河上,連接著老城區的商業街和新城區的大道,已有100多年歷史,由斯洛維尼亞建築師馬克斯‧法比亞尼(Maks Fabijani)所設計,橋身有噴火龍的雕塑,是1091年為了紀念法蘭西約瑟夫登基40週年而建,牠是盧比安納的守護神。人們站在龍橋上,可以望到一整排半圓型相連在不遠處的三重橋,它本來在1842年只是一座小橋,後來才在橋旁增建兩座供汽車通行和行人專用的橋樑,三重橋因此得名。遊客在龍橋上,也可以看到在舊城區普雷瑟諾夫廣場(Presernov Trg.)上、粉紅色的法蘭西斯肯教堂(Franci-scan Church)。 盧比安納市居民善良和靄,性格熱情樂觀,並且大都有相當藝術修養。當地的年度大事首推夏季嘉年華,各種音樂、戲劇和街頭演出,讓全市從7月1日沸騰到8月。接下來還有爵士樂節、舊城區文化節,就算玩完10月最後一個週末的馬拉松大賽後,河畔咖啡座還有樂團現場演奏,熱力不輸夏天。


第二大城馬里博爾

馬里博爾(Maribor)德文作Marburg,是全國的第二大城,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石器時代,這裡就有原始人類居住,羅馬帝國時期沒有明顯發展。公元6世紀前後,此地由斯拉夫人所聚居,當時只是德拉瓦河畔的一個小居民點,後因地處交通要道,所以發展較快,公元10世紀時曾名為馬克堡,並淪為德國重要的殖民城市。12世紀時,博恩哈德‧斯潘海姆公爵(Duke Bernhard Spanheim)在皮拉米達(Piramida)山(金字塔之意)上,建造了馬爾切斯(Marches / Marchbruch)城堡,1254年時發展為城市。居民以手工業者為主,後來又發展了商業。 13世紀後長期受到奧地利的統治,直到1918年止才告結束,其中的13~16世紀修築了防護城牆。15世紀遭到土耳其軍隊的進攻;17世紀殃及全城1/3人口的大瘟疫,阻礙了城市的發展。19世紀時,從維也納途經此地再到的里雅斯特的鐵路通車,使城市進入現代發展的新階段。1859年,馬里博爾成為主教管區中心,並且建造了主教教堂。隨著經濟的轉旺,城市也得到迅速發展,在往後的一段時間內,興建了德拉瓦河上的新橋樑、市中心現代化的汽車站,並且在近郊修建了機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軍於1941年4月26日佔領這個城市,第2天,希特勒就親臨這裡,下令使馬里博爾成為德國的邊境城市,市內的一切完全按照德國的方式改造,就連街上的路標也換成德文。但是過了沒有多久,當地市民就開始反抗德國人的統治,並且在同年7月組建了反納粹德國游擊隊,一直堅持戰鬥到1945年解放時為止。經過半世紀多的努力建設,城市才有今日的新貌。 馬里博爾的經緯度為東經15度39分、北緯46度33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國境東北部景色秀麗的德拉瓦河兩岸,其中大部分在河的北岸,小部分在河的南岸。北距奧地利邊境只有50公里距離,東北與倫達瓦相呼應,東南界普圖伊,西南與采列及韋萊涅對峙,西和西北與奧地利邊界接壤。 當地海拔275公尺,氣候冬冷夏涼,平均氣溫為9.7℃,1月份為-1.3℃,7月份為19.6℃,最高溫記錄為35.8℃,最低溫為-22.3℃,年雨量為1046公釐。全市約有12萬人口。 這是斯洛維尼亞東北部的經濟、交通、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中心,也是北部的工業重鎮。對外交通相當發達,郊外建有一座機場,有定期班機飛往盧比安納和其他大城市。鐵路交通也非常繁忙,往北經奧地利邊城萊布尼茨可以抵達維也納;往西南經采列能夠通往盧比安納。公路交通更是便利,不僅可以通往全國各地,而且還可以和奧地利及匈牙利的公路網相連。 馬里博爾已經成為全國重工業基地,主要工業產品有卡車、公共汽車、化工品、機械產品、電器、電纜和鋁材等,紡織工業也非常發達。市內有一家全國最大的著名汽車製造廠,擁有8000多名員工,生產塔姆(Tam)牌汽車,種類很多,有3~22噸的載重卡車和40噸平板拖車,並有長度分別為5、6、8、11和12公尺的各型大轎車,還可以生產建築專用車、清潔車、電力工業維修車、衛生保健車、消防車、旅遊大客車和電視轉播車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相當的銷路,特別是塔姆牌卡車和公共汽車,已經遠銷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並在國外設立許多汽車零配件代理點,展開定期維修服務。 這個城市也是文化教育的重心之一,市內的馬里博爾大學建於1975年,是一幢現代化的建築,師資整齊,教學設備完整,有9個學系,學生2.5萬多人,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市內另有大學圖書館、各種高等學院、研究所、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和劇院等文化設施。 美麗的德拉瓦河靜靜地從市區流過,舊城區坐落在河的左岸,這裡有許多古老的日耳曼風格建築,可供參觀的名勝古蹟有12世紀修建的大教堂,建於1288年的聖瑪大勒納教堂和1680年修建的大瘟疫紀念碑等。新城區位於德拉瓦河右岸,這裡街道寬敞,綠樹如茵,風景優美,並有許多現代化高樓大廈。 19世紀城市交通的發展,使古城牆和古城門遭到破壞,保留下來的只有水塔(現在已是葡萄酒窖)、法庭塔(Judicial Tower)、切利吉塔(Celigi Tower)和猶太塔(Jewish Tower)。猶太塔附近是15世紀後期猶太人的居住區,猶太人聚會地方後來變成為萬聖(All Saints)教堂。 在被稱為蘭特(Lent)的市中心,有著一直延到德拉瓦河畔的水上碼頭,那裡匯集著許多各種木筏和貨船,因此有時也被稱為「德拉瓦河上的威尼斯」。 位於沃亞什尼契卡(Vojasnic-ka)街8號的小酒店前面,生長著全歐洲最古老的葡萄藤,已有400多年之久,現在每年還能製造出60公升的葡萄酒。這一帶還有中世紀自由民的住宅、狹窄的街道,以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每年都吸引著大批遊客。 馬里博爾曾在15世紀建造過三個城堡,其中兩個已不存在,只有一個由哥特人建造的古城堡,仍然被保留下來,現在部分室內已成為地區博物館。這個古城堡內部有一座建築精美的洛雷特(Loretan)小教堂,內部有精緻的繪畫、裝飾華貴的大廳,以及巴洛克式的樓梯;古城堡外的廣場上,還遺留有17世紀的雕花柱。古城堡內另一個小廣場上,佇立著16世紀的哥德式燈柱,並有一座約翰大教堂(Cathedral of John),是屬於新教浸禮會的教堂,內部也有許多哥德式和巴洛克式的雕塑。 城市的主要廣場也是馬里博爾最古老的部分,廣場上有1743年巴洛克風格的雕塑,中間是高聳的白色石柱,頂端是金黃色的瑪莉亞像,石柱後面還有6尊塑像陪襯著。在廣場後面是阿洛伊修斯(Aloysios)教堂,以及藝術畫廊等。 波諾里耶山,是市郊著名的冬季運動中心和遊覽勝地,遊客在此可以搭乘空中纜車登山遊玩,這裡闢有滑雪跳台和大坡度速降滑雪道,可以舉辦大型的國際比賽。 山上還有一座「人民解放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裡成為南斯拉夫游擊隊基地,游擊隊員們經常下山,神出鬼沒地打擊納粹德軍。博物館中陳列有當年游擊隊營地的模型、游擊隊用過的手術台和當年繳獲的納粹德軍槍支;館中的烈士名單中記載著100多位陣亡游擊隊員的名字,當年納粹德軍曾派出兩個步兵團圍剿山上的游擊隊,但是最後仍然無法澈底消滅他們。


第三大城采列

采列(Celje)是斯洛維尼亞的第三大城,也是國境東中部的重要工業城和文化中心,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居住,主要是諾里克人。公元前1世紀末被羅馬人佔領並建立城市,公元6世紀斯拉夫人遷來此地,公元13世紀時,形成了較具規模的城市。 這個城市在斯洛維尼亞的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在公元10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時期,采列伯爵曾經是斯洛維尼亞人當中最有勢力的貴族,後來形成家族式統治的公國,歸屬奧地利統治後,成為伯爵領地的首府。1436年采列伯爵被提升為公爵,采列也隨之發展成為享有特權的自治城市,以及重要的經濟和軍事中心。1456年,奧地利貴族又奪取了城市的統治權。 采列的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5度16分、北緯46度16分。它東北鄰斯洛維尼亞科尼采,東面的盡頭是克羅埃西亞的邊界,東南與布雷澤接壤,南和濟達尼莫斯特通鐵路,西南與特爾博夫列相呼應,西和弗蘭斯科相對峙,西北通韋萊涅。在地理位置上,位於薩瓦河支流薩維尼亞河畔,坐落在薩維尼亞河由東向西,然後急轉向南流向薩瓦河的轉折處。因為地處盧比安納至馬里博爾的鐵路線上,交通非常發達,公路更是勿遠弗屆。海拔244公尺,約有5萬多名居民。 這個城市屬大陸性氣候,夏季較熱,雨水較少,冬季寒冷時間也較長,秋季和春季溫和但短暫。年平均氣溫為9.2℃,1月份平均氣溫為-1.8℃,7月份平均氣溫為19.2℃,全年最高溫為36.8℃,最低溫為-27.2℃;平均年雨量為1145公釐。 當地主要工業是煉鋅和化工,還可以生產冷凍設備,電子、電器、廚房用具和金屬製品等。 這裡有很多地方值得觀光客的參觀,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公國會議廳,緊靠著城牆,在大廳的天花板上,有許多文藝復興風格的繪畫。采列最古老的阿貝伊(Abbey)教堂,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也是最早建造的羅馬式建築,教堂的鐘樓聳立在古老的市中心,許多房屋經過修繕後,仍保持著原有的風貌。 13世紀建在山坡上的古城堡,大部分都已經被毀,但仍保留著2.5公尺寬的堅厚城牆,從這裡可以觀看到采列市的美麗風貌;而薩維尼亞河堤,則是散步的理想場所。


克拉尼是西北部城市

克拉尼(Kranj)屬卡爾尼奧拉(Carniola)地區,德語作Krain。古時為羅馬帝國潘諾尼亞(Pannonia)行省的一部分,公元1世紀時被稱為卡爾尼烏姆(Karnium),公元6~7世紀時為斯洛維尼亞人所佔有,斯洛維尼亞人的祖先斯拉夫人遷移到這裡來棲息,並曾建立了卡爾尼奧拉公國;9世紀時成為法蘭克帝國的邊區省,10世紀開始成為特別行政區。 這個城市在11世紀時被稱為契雷那(Chreina),12世紀已成為斯洛維尼亞的重要城市。1335年歸屬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直接統治,國王把這裡的土地賜封給貴族,曾為采列公爵所有,而斯洛維尼亞整個西北部地區則被稱為戈雷尼斯卡。 中世紀煉鐵廠的出現,推動 了城市經濟和貿易的發展。15~17世紀這段時間內,不斷遭受土耳其人的劫掠。1809~1814年,受法國的統治。19世紀斯洛維尼亞民族主義在當地得到發展,在1848年的革命中,居民們起來反抗哈布斯堡王朝,試圖在奧地利帝國內建立自治的斯洛維尼亞王國,結果以失敗告終。1849年改為奧地利王室領地,斯洛維尼亞民族主義運動得到更大的發展。1894年,克拉尼有了第一所中學。到了1918年,這裡改而歸屬新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47年後,克拉尼終於歸屬斯洛維尼亞。 克拉尼的經緯度為東經14度21分、北緯46度15分,坐落在薩瓦河和它的支流科克拉河(Kokra River)的交匯處。在具體的地理位置上,它東北鄰普雷德沃爾,東界卡姆尼克,南與梅德沃代接壤,西南和什科菲亞洛卡相呼應,西和比斯特里察(Bisrica)遙相對峙,東北與萊斯采和特爾日奇相通。 這個城市是戈雷尼斯卡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擁有4萬多人口,現在以電器和橡膠加工業為主,並有高等學院和多所中學,以及地方博物館、話劇院和其他文化機構。 當地也有些地方值得參觀,聖堪茨楊(St. Cancian)教區教堂,是戈雷尼斯卡地區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裡面藏有珍貴的15世紀壁畫,以及斯洛維尼亞偉大民族詩人弗朗茲‧普雷舍倫的作品。他曾在這裡居住過,他的故居也在附近,死後也長眠在此,教區教堂的廣場上,還豎立著他的紀念塑像。市政廳在古老的集市廣場上,突顯出它多樣性的風格,有後哥德式帶有圓柱的門廊和門廳。戈雷尼斯卡博物館收藏有斯洛維尼亞雕塑家洛伊茲‧多利納爾(Lojze Dolinar)的作品。戈雷尼斯卡民俗展覽館,展藏有許多古老的民俗藝品。


海岸城市科佩爾

科佩爾(Koper)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曾先後是希臘和羅馬的輸出港,公元6世紀修建了防衛城堡,並形成了城市,居民以義大利人為主。公元9世紀斯拉夫人來此定居,但是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市區的居民仍以義大利人為最多。 公元11世紀科佩爾受東羅馬帝國統治,13~18世紀歸屬威尼斯共和國,城市經濟和文化都獲得很大的發展。19世紀的時候,科佩爾成為奧匈帝國主要港口的里雅斯特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被義大利吞併,戰後成為的里雅斯特自由區的一部分,1954年劃歸前南斯拉夫版圖,屬斯洛維尼亞的領土,但義大利曾於1974年3月發表聲音,就斯洛維尼亞對這個城市的主權問題提出異議。 這個擁有6萬多人口的港市,經緯度為東經13度44分、北緯45度33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國境西端的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的東岸,它的南方和東南方都是克羅埃西亞邊界,東北與科澤納相呼應,西南和皮蘭為鄰,西瀕威尼斯灣,北接的里雅斯特。 氣候屬亞得里亞海-地中海氣候,冬季短暫而溫和,夏季長而熱,秋天也比春天熱得多,每日平均氣溫一般都在0℃以上。亞得里亞海是當地濕度的巨大來源,但是由於潮濕的氣流越過較低的沿海地帶,並沿著山脈繼續向上運動,水蒸氣冷卻後凝結變成雨水在山區降下,因此科佩爾的降雨量反而比山區和中部地區來得少,但經常會刮起名為「布拉」(Burja)的強勁猛烈的大風,有時秒速可達45公尺,真是飛沙走石,非常驚人。 科佩爾居民所用的食鹽,是直接取自海水。當地主要的工業有一家無線電廠、一家汽車裝配廠,以及多家的五金、食品加工廠和化學工廠等。 當地的港口地處歐洲腹地,是遠東地區和中東歐之間最短的海上通道,也是歐洲進出口貨物的核心集散地,除了斯洛維尼亞本國外,前往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絕大部分海運物資都要通過科佩爾港口登陸。 科佩爾港是由11個高度專業化和高效率的裝卸碼頭組成,擁有裝卸各種物資的配套設備,包括有貨櫃起重機和各種倉儲系統,主要裝運的貨物有咖啡、米、各種糧食、糖類、棉花;鋼鐵、鋁合金及各類金屬和非金屬產品;紙張和各種有機化合物;水果、易碎物品、牲畜;貨櫃、小型汽車和其他運輸工具;木材、礦物、煤炭、各種散裝物和液體物品等。此外,科佩爾港還為成品、半成品提供加工處理、直接銷售,以及其他增加經濟價值的服務。 最初的科佩爾古城,是建在離海岸不遠處的小島上,它與大陸之間的海峽窄淺,經過長期的泥沙沖積,到19世紀時已與大陸連接起來,因此城區也開始向大陸擴展,新城區紛紛建起了現代化的高樓群,與保持原有義大利建築風格的老城區形成明顯的對比。新城區有一個新港口,港區一片繁忙景象,並有鐵、公路通往首都盧比安納。 舊城區狹窄的街道和古式的房屋,反映出它受威尼斯文化的影響。市中心的特爾克廣場上,有一座大教堂和古威尼斯總督府邸,是市內最主要的名勝古蹟。一些主要的建築物也圍繞在古城廣場的四周,如羅馬時期的洛庫達(Rotunda)圓形建築、古羅馬執政官的官邸普拉埃托里揚(Praeto-rian)宮和城市的軍港。阿爾梅里戈格那(Almerigogna)宮,則是科佩爾最宏偉的威尼斯哥德式建築。洛吉亞(Loggia)宮保持著15世紀原有的魅力;貝爾格拉莫尼-塔茨科(Belgramoni-Tacco)宮,如今已成為地區博物館。還有停放著聖納扎魯斯主教石棺的主教邸宅,以及1666年完成的達‧蓬特(Da Ponte)噴泉等,都是舊城區主要的古蹟。


布雷德是旅遊勝地

布雷德(Bled)是斯洛維尼亞國境西北方的小城鎮,只有6500多名人口,但卻是歐洲聞名遐邇的避暑度假勝地和冬季的運動中心,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天,這個小鎮都很熱鬧,到這裡來的遊客人數遠超過當地居民的人數。 這個景色迷人的小鎮,經緯度約為東經14度8分、北緯46度28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首都盧比安納西北方約55公里處,海拔460公尺。小鎮的西方聳立著國內第一高峰的特里格拉夫峰,西北鄰耶塞尼采市,北近奧地利邊界,東北可達柳貝利山,東南方與克拉尼遙相呼應,南界克羅帕。 遠離塵囂的布雷德小鎮,對外交通非常便利,因地處連接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的鐵路主幹線上,所以無論從什麼地方來,交通都很方便,同時也有公路與盧比安納相通,乘長途巴士沿高速公路前來,車程要不了40分鐘。如果從國外搭乘航班前來,要先在盧比安納下機,然後再轉搭長途巴士前來。 市區有許多歷史古蹟,大多數建築物也多保留著18~19世紀的巴洛克式風格。尤其是古色古香美麗的薩瓦河和布雷德河,從市區緩緩流過,更增加了它的無窮魅力,使這裡成為世界著名的划船地方。 布雷德市前方是國內著名的旅遊勝地布雷德湖,市區的後方又有迷人的特里格拉夫峰國家公園,真是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無比動人,遊客們既可以登山滑雪,又能夠在湖中泛舟,所以早在19世紀,此地就被奧匈帝國闢為遊覽勝地。市內至今仍存有不少19世紀時興建的賭場、旅館和咖啡館等。 城區前方的布雷德湖(Bled Lake),是阿爾卑斯山間的著名冰川湖,湖面海拔475公尺,湖面積1.45平方公里,湖長2.1公里,湖寬約1公里,湖水最深處31公尺。湖的三面都是平地,另一面則背靠青翠的山巒,山崖峭壁上聳立著一座典型的中世紀古城堡,也名為布雷德城堡,海拔為614公尺,比湖面高出139公尺,興建於1004年,即使經過千年來的修繕增建,仍保有中世紀的風情,現在已改為博物館,展示中世紀以來包括錢幣、兵器和家具等史料。附設的餐廳和旅遊紀念品販賣部也都古意盎然。 遊客站在古城堡上,可以將整個湖泊一覽無餘,只見懸崖下碧波粼粼,密林濃翠,猶如世外桃源。湖四周蔥綠的樹林,明鏡般的湖面,以及湖中阿爾卑斯山雪白的倒影,構成夢幻般冰玉奇境,所以很多遊客都稱它為「山上的眼睛」。冬季時,湖面全面冰封,結冰厚達40糎,是冰上運動的理想場所,曾多次舉辦歐洲和世界性的冬季冰雪項目的體育比賽。 環湖健行兩小時,也是遊湖的一大項目。在健行途中,可以看到碧綠的湖水,山丘上的古城堡,湖中的小島,以及山巔的靄靄白雲,令人目不暇給。尤其是7月中旬所舉辦一連3天的慶祝活動,更是此地的年度盛事。最後一天晚上,湖面漂浮著萬盞蛋殼蠟燭,點點熒光布滿湖面,非常動人。 詩情畫意的布雷德湖,有個浪漫的名字叫做「藍湖」,湖中央有個高出湖面20公尺的湖心小島,島上有一座建於17世紀的聖瑪利亞古教堂,屬義大利巴洛克式建築風格,高高的塔樓聳立在綠樹叢中。教堂內金碧輝煌的聖龕和宗教畫值得一看,還有一口許願鐘據說非常靈驗,許願鐘就設在鐘塔上,聖壇前有根粗線子,用力拉就會響,聲音大得連市區都聽得到,當地島民相信,只要向它許願後再拉響許願鐘,願望就會實現,後來這裡就變成觀光客心目中的斯洛維尼亞式的「戀愛御守」,許多情侶特地到湖中心呼喊愛。 從湖畔要前往布雷德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當地相當有特色的船,這些當地傳統的平底小渡船大多搭有簡單的棚架,船伕站在船尾用雙手同時以左右交替的方式搖櫓前進。不過在靠市區的碼頭邊上一字排開的小渡船,可不是能隨到隨雇的,散客要透過旅遊中心代訂。船資雖不便宜,但卻是進入布雷德島唯一的途徑。 布雷德湖之所以能夠成為熱門度假勝地的原因,是由於在19世紀中葉時在這裡發現了溫泉。湖畔的格蘭德飯店(Grand Hotel)就是建於19世紀中葉,歷來都是王公貴族到布雷德下榻的所在,因此也成為布雷德的歷史、傳統和見證。此外,這裡因為就坐落在阿爾卑斯山麓,擁有天然條件良好的滑雪場,也讓它成為歐洲重要的滑雪勝地,冬天比夏天更是一床難求。 湖泊東岸有個名叫萊斯采的小村莊,景色非常優美,遠處是層層疊疊的山巒,近處是茂密的樹林和翠綠的牧場,村中住屋式樣古老幽雅,相當漂亮,但是誰也想不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頭子希特勒竟選擇這裡建立了集中營,而且在1945年納粹德國宣布戰敗投降後,當地納粹德軍竟繼續抵抗了7天後才投降。現在,凡是到過這個村莊參觀的遊客,村長都會親手送上一張錄有當年納粹集中營拷打囚犯實況的CD片。 波茵湖(Bohinj Lake)位於布雷德湖西南的特里格拉夫國家公園(Triglav National Park)內,是個大冰川湖,比布雷德湖面積更大,更為原始自然。沿著湖的北岸走,可以看到廣闊的草原,放牧牛、馬、羊群和片片山嵐,宛如置身畫境。此外,波茵湖也可作為登山的起點,去探訪國家公園的高山風情。 在布雷德西方的特里格拉夫山下,有一座佔地面積84805公頃的特里格拉夫國家公園(Triglav National Park),是歐洲最大的天然公園,並係薩瓦河和索查河的源頭,同時是七湖流域的所在地,此地棲息著羚羊、野山羊、野雞、松雞、山鷹和土撥鼠等野生動物,而在廣闊的森林中,野生動物繁殖場則為遊客進行狩獵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裡還保存著古老的高山牛奶廠的遺址。斯洛維尼亞最大冰川湖的博希尼湖,也是位於特里格拉夫國家公園內。


波斯托伊納

波斯托伊納(Postojna)德語作Adlsberg,義大利語叫做Postumia,是斯洛維尼亞西南部的小城鎮,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4度13分、北緯45度47分,位於義大利的里雅斯特港市東北方畢夫卡(Pivka)河的河畔,1947年起成為斯洛維尼亞的領土,現在擁有2萬多名人口。 這個城市東和采爾克尼察為鄰,南與皮夫卡接壤,西南接迪瓦查,西通波德納諾斯,西北和維帕瓦對峙,北與洛加泰茨相呼應,一直是地方的集市中心,坐落在義大利的里雅斯特港至盧比安納的鐵、公路線上,對外交通相當方便,因此成為全國聞名的旅遊勝地,當地的波斯托伊納鐘乳石洞,是世界上著名的溶洞群,每年都吸引著上百萬觀光客前往觀賞。 波斯托伊納市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南側,東北距離盧比安納約62公里,乘汽車前來只要1小時車程,沿途景色優美,空氣新鮮,一望無際的蔥蘢蒼翠向遠方延伸,公路兩旁盡是筆直的白樺和福衫樹。城內有一家旅館建在古樹森然的高危峭壁上,沿坡拾級而建,所有樓層都是好幾個世紀的古建築。 近郊的波斯托伊納鐘乳石洞(Postojna Caves),地處喀斯特高原比弗卡河谷最低的地方,自然地理學中喀斯特溶岩地貌這一術語,便是由這個高原而得名;整個岩洞便是由比弗卡河谷的潛流,對這個地區石灰地層日積月累的浸蝕而造成。 據地理學家研究表明,大約在100多萬年以前,比弗卡河谷下沉了19公尺,加上兩壁峽谷的合攏,乃形成了這個溶洞,現在的洞壁上仍留有遊人的留言和簽名,最早的留名時間是在13世紀,這種現象表明了早在中世紀,就有人到這裡來旅遊,但是後來又慢慢地被人遺忘,直到1861年才被一個名叫盧加契的工人所重新發現,很快就被開闢為旅遊區,1866年正式對外開放。原先這裡有一條名叫巴克的河流從岩洞裡流過,後來為了便於遊覽,就用人工改變了河道。1872年,又在岩洞內鋪上小鐵路,供遊客乘小火車觀光,1884年又在洞內安裝了照明設備。 這個雄偉壯觀的岩洞體系,是由4個大支洞組成,真是洞內套洞,洞與洞之間有隧道相連,形成一條奇偉的山洞長廊,全長20.4公里,是今日世界上最長、最大和最美麗的溶洞,素有「人間仙境」的美稱,岩壁上的燈光,把洞內照耀得如同白晝。洞內能夠遊覽的長度,一般為5.7公里,有兩公里的路程可以搭乘小火車遊覽,還有兩公里只能徒步觀賞,然後再乘兩公里的小火車出洞。洞內氣溫一年四季都保持在8℃左右,即使在夏天時到洞裡參觀,遊客都要在洞口披上一件專為觀光客預備的呢大衣。 遊客們在進入溶洞前,看看洞口並無任何驚人之處,從外觀上看,這個洞穴也不過是個小山頭而已,那曉得搭小火車一進入洞內,坐在一長列車廂上的遊客,立即受到震撼,隨著小火車的加速,寒氣迎面逼人。這種小火車是敞篷的,行駛時會發出隆隆的聲響,並在嶙峋嵯峨的岩石叢中穿行,伴隨著鐵軌左側那條狹窄而彎曲的小河,發出潺潺的流水聲,列車拐彎抹角地穿過高大的岩石,兩旁峭壁陡立,遊客坐在車上就好像是從岩縫中側身擦過,隨時都會被兩壁夾住吞噬似地;時而圓穹空曠,嗡聲嗡氣的回音在四周迴蕩;時而巨岩迎面飛來,彷彿要擋住小火車的去路;時而又遇到犬牙交錯的怪石,好像隨時要摘走你的帽子。在洞穴中風馳電掣幾分鐘,不但常常讓人驚呼著快要撞上洞壁時才轉彎,錯車的距離近得連對方遊客的鼻息都會感覺得到,刺激指數可以媲美雲霄飛車。 車道兩旁,盡是由洞頂向下凝結垂懸著的鐘乳石,彷彿置身在晶瑩剔透的水晶宮裡,五光十色,千變萬化,景象非凡,有的像山間的竹筍排列著,有的像蘑菇似地叢生著,有的像個大僧帽,也有的像空中垂下來數不清的冰柱,它們在強烈的水銀燈照耀下,發出迷人的光芒。從洞底的河床到懸掛著鐘乳石的洞頂,垂直高度達120多公尺,因而形成多層次、巧奪天工的奇麗景觀。 小火車停靠的地方,很像火車站上的月台。這時遊客必須下車步行一段路,在步行途中,就可以看到數道泉水匯集在一起,在清澈見底的水裡,可以清楚地看到游來游去的「人魚」(Proteus Anguinus),又名為蠑螈,牠在水中爬游時會激起細微的漣漪。這種非常奇怪的、有4隻小腳的兩棲動物,皮如人膚,身形似蛇,白色、無鱗,常棲息在鐘乳石洞地底伏流中,因長住地底,不見天日,因此幾近全盲,但腮肺並存,平時靠水中微生物為生,最大時也只能長到40公分,枯水期可以半年不吃東西,據說可以活到60年。 再往前走,是個由白色岩石合抱的大溶洞,形似巍峨的宮殿,岩頂高達60公尺,這就是著名的岩洞音樂廳,面積達3000多平方公尺,洞中音響效果極佳,可以容納1萬多名聽眾,這裡每年至少要舉辦一次音樂會。第一次音樂會舉辦於1929年,當時這裡上演了義大利著名歌劇「鄉村騎士」。在洞中央的演奏台上,還有一架天然管風琴,由一組掛在洞頂的簿片鐘乳石組成,用手輕輕一敲,就可以發出不同的清脆音符。 從音樂聽前行,登山洞內險峻的山徑,眼前又是一幅神奇迷人的幻境。山徑兩旁,從洞頂垂掛下來的鐘乳石,從洞底往上伸的石筍,一簇簇、一叢叢,形態千奇百怪,栩栩如生:有白鬚垂胸、老態龍鍾的「聖誕老人」,有捲髮披肩,臂挽嬰兒的「少婦」,有引頸報曉的「公雞」,還有弄姿作態的「猴子」,顏色有的焦黃、有的微紅、有的潔白,琳瑯滿目,不勝枚舉。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徑盤旋而上,鐘乳石的形狀更加離奇突出:有的石筍巍然屹立在岩壁上,就像中國式的寶塔;有的是乳白色的石柱,高達10多公尺,其中有塊尖角高高蹺起的鐘乳石,當地居民都將它叫做「犀牛的犄角」;還有一根大石筍旁,圍立著無數的小石筍,儼然是一座巨大的寶石花山,著實引人入勝。洞內還有一個巨大的白石筍,拔地而起約有3個人高,晶瑩溫潤有如白玉,又有點像顆白玉製成的大白菜,是這個鐘乳石洞的地標,解說員的胸章就是以它的形狀繪製成的。 在老洞區和新洞區的交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俄國橋」頭。這座橋橫跨洞內兩峰之間,是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奧匈帝國抓到的俄國戰俘所修築的,橋下是數十公尺深的山洞,看上去黑漆漆的,顯得一片陰森。 過了「俄國橋」,就到了新洞區,它被發現於1891年,1926年開始對外開放。新洞區的「珍珠石筍洞」高200多公尺,是全洞最深、最美的地方,有無數紅色的石筍連結在一起,如同火焰山的模型般;其中有根一丈多高潔白的石筍雄立在千紅之中,在水銀燈的輝映下,閃閃地發出奇異的光彩,顯得格外醒目。過了珍珠石筍洞,便到達一個被稱為「通心粉」和「麵條廳」的岩洞,岩頂上掛滿了無數的小冰柱,透明如鏡;另有一處下垂的鐘乳石,好似傾瀉的瀑布。有些鐘乳石薄如蟬翼,透著光看去,顏色層層變化有如培根;最特別的是有一處從洞頂垂掛下來數以萬計的石絲,就被叫做「義大利麵」。這些「義大利麵」不僅形象逼真,而且用手輕輕彈一下,還會發出布穀鳥叫般的聲音。 鐘乳洞地面緩緩下伸,展現在遊客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致:一根擎天石柱,牢牢地撐著洞頂。在一根鐘乳石柱旁,有一塊巨大的岩蓋像一頂帳篷,篷內又掩映著數不清的石筍,似村莊、像教堂,又似田野。另一根擎天石柱旁,岩石上長著一大片苔鮮,在燈光的照射下,綠茸茸的像鋪著一匹緞子,被稱為「美麗的窗簾布」,在幽暗的洞中顯得格外奪目。 在這裡還有一個小水池,池邊長有許多蘑菇似的石筍,有數尾粉紅色的「人魚」悠閒地在池中嬉游著;池底還有許多硬幣,是一些許願遊客所扔的。鐘乳石洞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被納粹德軍用來作為汽油庫,1944年春,5名南斯拉夫游擊隊員想方設法從一個隱蔽的洞口潛入,炸燬了存放在洞中的1000多桶汽油,大火將200多公尺長的一段鐘乳石洞都燻黑。 此外,在離波斯托伊納市西北方不遠處的一個洞穴中,有一座中世紀的皮里賈姆斯基‧葛瑞德(Predjamski Grad)城堡,現已闢為古代文物展覽館,其中珍藏有從鐘乳石洞中所發現的大量考古文學。


塞扎納有溶洞

塞扎納(Sezana)是斯洛維尼亞西部的重要城市,經緯度約為東經13度50分、北緯45度38分,地處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的邊境上,東北距波斯托伊納約18公里,雙方通鐵、公路;東南鄰迪瓦查;西南界義大利的里雅斯特;西臨的里雅斯特灣。因市郊有著名的斯科契揚溶洞,而成為國內著名的觀光勝地。 斯科契揚溶洞(Skocjan Cav-es)長1400公尺,深150公尺,是國內的第二大溶洞,它以千姿百態和眾多的瀑布,成為全世界研究喀斯特地貌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某些地段竟深達230公尺,洞內有一條由鐘乳石和石筍組成的長500公尺的長廊,還有一條長約2000公尺的雷卡河,變成地下河後轟鳴而過,景色神奇,在強烈的水銀燈照耀下,發出迷人的光芒,讓人留連忘返。 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個溶洞所在地的坡立谷,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且設立了保護區,佔地達200公頃,由四面風景如畫的山坡谷地組成,南坡是索科拉格,西坡是格洛巴恰克,北坡有沙彭多爾和利赤赤納。除此之外,保護區內還包括長約2500公尺的河灘地和馬霍爾契奇洞地,洞內有地下湖和瀑布。這些地下溶洞展示了喀斯特地形演變的過程,它們以此地為起點,從地下一直延伸到的里雅斯特海灣的蒂馬沃地區,地表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泉眼。 在保護區內清晰可見屬於中歐、地中海、南地中海和阿爾卑斯山等不同地區植物群系的植物混雜在一起。在溶洞內棲息的動物中,有5種冬眠蝙蝠,還有當地特有的角山龍。在溶洞附近30處出土文物的考證上,可以說明這裡早在1萬多年前,就有原始人類聚居過。


各大城市風光好

克爾什科(Krško)是斯洛維尼亞東部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5度30分、北緯45度55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塞諾沃的南方,東與克羅埃西亞交界,東南和布雷日采接壤,西南與什科茨揚遙相呼應,西和莫克羅諾格對峙,西北可通往塞土尼察,薩瓦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市內,再進入克羅埃西亞。 這個擁有3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對外交通方便,景色秀麗,市面相當繁榮,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在這裡合建了一座核能發電廠,因此也是一個國際性城市,外來遊客很多,市區飯店、餐廳、購物和娛樂、運動場所不缺。 新梅斯托(Novo Mesto)是斯洛維尼亞東南部的城市,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5度10分、北緯45度48分,瀕臨克爾卡河。北與莫克多諾格遙相對峙;東北界什科茨揚;東南與海拔1181公尺的特爾迪諾夫山相呼應,並與克羅埃西亞交界;南部遙對奇爾諾梅利,並有鐵路相通;西南和多萊尼斯凱托普利采接壤;西北與茹任貝克接界,並且有鐵路通往特雷布涅。 這個附近一帶地區的中心城市,建於1356年,現在有6.8萬多人口,郊區盛產褐煤,並發現有鈾礦。目前有水電、汽車、紡織、醫藥和化工等工廠。對外交通方便,當地經濟迅速發展,旅遊業也很發達。 波爾托羅日(Portoroz)是斯洛維尼亞西南端的沿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3度36分、北緯45度30分,它東和南都是和克羅埃西亞接界,西臨亞得里亞海的里雅斯特灣,西北鄰皮蘭,東北與科佩爾遙相呼應。 這個城市建於1251年,又稱為「玫瑰港」,是個現代化的濱海旅遊城市,不但風景優美,而且氣候良好,平均年氣溫為13.6℃,1月份平均氣溫為4.9℃,7月份平均氣溫為22.8℃,年最高氣溫達35℃,年最低氣溫為-9.3℃,年雨量為1050公釐。 由於天氣極佳,對外交通方便,加上市區繁榮,海濱娛樂場所林立,現代化飯店、餐廳、咖啡座比比皆是,水上運動非常熱鬧,遊客磨肩接踵,有似「小夏威夷」。 夏提茲(Catez)是斯洛維尼亞境內歷史悠久的溫泉鄉,它位於國境的西南方,靠近克羅埃西亞的國界處,東北距離首都盧比安納約120公里,因此是個相當熱門的週末好去處。 在古老的年代裡,「夏提茲」在傳說中是一種森林小精靈的名字,人們經常可以看見長著一對長耳朵、身材矮小的精靈夏提茲,祂背著陽光高高地坐在岩石上,不然就是在荒野裡找水源,所以傳說凡是有祂出現的地方就有湧泉。有時伐木工人或牧羊人在野外餓了、渴了,祂就會幫忙送點泉水、漿果;但是如果有人取笑祂的長像,夏提茲就會大發雷霆,滾動巨石毀掉村莊。 上面介述雖然只是傳說,但是這個地方很早以前就被叫做夏提茲,並且擁有天然湧出的無色碳酸溫泉,所以當地居民都堅信過去這裡一定是精靈夏提茲出沒的地點。斯洛維尼亞擁有不少世界級一流的運動選手,這裡最早就是為了運動選手療養所需,應運而生的夏提茲SPA中心。這個地方除了溫泉外,還引進東方的按摩、養生和水療的觀念,成為一處提供玩水、泡湯、住宿、餐飲,甚至是保健諮詢的親水主題公園。 利皮察(Lipica)位於斯洛維尼亞西南部喀斯特地區、從海濱到波斯托伊納的途中,它是「利皮贊」(Lipizzaner)馬的原生地。利皮察養馬場及其良種的利皮贊白馬,在國內外均享有盛譽。這座養馬場建於1580年,曾經是奧地利皇家養馬場。這和利皮贊白馬是由當地的「喀斯特」種母馬,經由與安達魯西亞、義大利和丹麥等種馬交配後,又與阿拉馬種馬交配而產生的一種身高160公分獨特的中型種馬,牠脖頸高挺,四肢強健、尾巴粗壯、壽命長、聰敏伶俐、動作協調優美,富有魅力,特別適合接受古典馬術的舞步訓練。 斯洛維尼亞人都會為擁有利皮贊馬而自豪,現在的利皮察養馬場,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區,這裡除了有騎術訓練中心外,還有組織馬術表演、賽馬和種馬節等活動。並且為遊客提供騎馬學校、騎馬場、現代化旅館、飯店、游泳池、高爾夫球場和娛樂場等。 科巴里德(Kobarid)是斯洛維尼亞西部的城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最大的高山戰場,奧匈帝國和德國大軍曾在這裡與義大利軍隊交鋒。 這個西部邊境城市的經緯度約為東經13度32分、北緯46度16分,東北方可以通達特里格拉夫山脈,東與博希尼斯卡‧比斯特里察對峙,東南和巴查遙相呼應,南和西邊都是與義大利相接的邊界,東北界扎加和博韋茨。遊客身臨此地的林間小徑,彷彿已走入當時的戰場中,好似自己埋伏在壕溝中、藏身洞穴內,踩在同袍留在土中的遺物上與敵軍作戰。在科巴里德的附近,還有一個中世紀城堡的遺址、碉堡和一道瀑布。 著名的大文豪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在此地擔任過紅十字會救護車的駕駛義工,並以這裡為背境,完成了「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這部巨著。 當地還有一座博物館建於1990年,館內收藏有許多戰時的遺物和武器,甚至連義大利軍隊所攜帶的起司研磨器都有,非常值得參觀。 伊德里亞(Idrija)是國境西部的城市,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4度1分、北緯46度2分。北與伊利爾斯卡‧比斯特里察遙相呼應,東北鄰日里,東南和科多維奇對峙,南和諾特拉尼斯卡地區接壤,西通洛克韋,東北界熱林。 這裡還有最老的汞礦,1500年便已開始開採,曾經是世界著名的汞礦之一,在歐洲除了西班牙外,只有這裡才有汞礦,但是產量不多,資源逐漸枯竭,至20世紀70年代末停產,將礦區開發成旅遊區。此外,伊德里亞還有朱砂、黝窗石和鉬鉛礦等稀有礦藏。 博韋茨(Bovec)是斯洛維尼亞國境西部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3度5分、北緯46度38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索查河谷附近,海拔425公尺。它的北、西、南三面都是與鄰國義大利接界,東北和克拉涅斯卡‧戈拉相對峙,東邊是特里格拉夫山脈,東南鄰科巴里德,西南和札加接壤。 這裡交通方便,市面熱鬧,民風樸素,並且是遊客從事皮划艇等水上運動和垂釣的好去處。索查河中生長著一種獨特的「索查鱒魚」,味道非常鮮美。 阿伊多夫什契納(Ajdovsci-na),是斯洛維尼亞西部南方的城市,它的經緯度位置為東經約13度40分、北緯45度52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特里格拉夫山以南,維帕瓦河的北岸,海拔130公尺。北與伊德里亞為鄰,東和卡爾塞(Kalce)遙相呼應,東南與帕斯托納(Pastona)對峙,南界塞扎納,西近義大利邊界。 這個擁有3萬多名人口的城市,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1.9℃,1月份平均氣溫為2.8℃,7月份平均溫度為21.2℃,年最高氣溫為36℃,年最低氣溫為-13.1℃,年雨量約1514公釐。 當地市面相當繁榮,工商和服務業均盛,加上對外交通方便,古蹟和景點也不少,飯店、餐廳、舞廳、劇院、夜總會一件不缺,加上居民和藹可親,人情味濃厚,因此外來的觀光客日益增多。 皮蘭(Piran)是斯洛維尼亞西端濱臨的里雅斯特灣的小漁港,經緯度為東經13度35分、北緯45度30分,位於一個半島的西端,它北和西都臨海,東南方界波爾托羅日,東與科佩爾相呼應。 這個擁有8000多名居民的小港市,風光明媚,海景迷人。市區有美麗的教堂、中古世紀的建築和港邊湛藍的海水,使得這個保有威尼斯風味的小漁港,近來深受許多外來觀光客的青睞。遊客們在這裡除了可以進行日光浴、潛水和競帆活動外,還可以登上古城牆或山丘上的聖喬治教堂鐘塔(St. George's Tower),欣賞全市及亞得里亞海風光。 克羅帕(Kropa)是斯洛維尼亞北部的小型城市,它的經緯度約為東經14度10分、北緯46度28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特里格拉夫山東南方,有鐵路北通耶塞尼采,東北鄰布雷德,東南與克拉尼接壤,西南和比斯特里察遙相呼應。 這附近有少量鐵礦,市內也有古老的煉鐵廠,在斯洛維尼亞工業化的初期,這裡的煉鐵業相當活躍,並促進了耶塞尼采地區冶金業的發展,但是後來這裡的礦產資源已不能滿足現代化工業的需求,乃轉型為旅遊城市,經濟也得以繁榮。 韋萊涅(Vele-nje)是個礦工城,它原來只是個大村莊,人口不及千人,1954年因開採附近的大煤田,致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現在它是國內最大褐煤礦的所在地。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15度8分、北緯46度24分,位於斯洛維尼亞的中北部,坐落在采列西北方的帕卡(Paka)河畔。它北有海拔1543公尺的奇爾尼山,東鄰斯洛夫‧比斯特里察,南界特爾博夫列,西南和弗蘭斯科接壤,西與莫濟爾耶相連,西北可通紹什塔尼。 全市分為行政、商業、住宅和娛樂等區。市區街道寬敞,有許多現代化建築。當地工業以火力發電、化工和電機製造為主,這裡先後建成四座大型火力發電 廠,發電量佔全國總發電量的40%,所以又被稱為「火電城」。市內有4.5萬多人口,其中就業者佔3萬多人,而且人口平均年齡只有28歲。當地有一所礦業學校,居民生活比較富裕,全市有1.5萬多輛小轎車,平均每3人就有一輛小轎車,而且家家戶戶都有彩色電視,可以收看到奧地利的電視節目。 普圖伊(Ptuj)是斯洛維尼亞東北部的城市,也是個古羅馬城市,同時是往來義大利、東歐和巴爾幹半島的交通要衝。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5度52分、北緯46度25分,東有鐵路通往奧爾莫日,南與克羅埃西亞交界,西南和普拉蓋爾斯科為鄰,西北與馬里博爾相呼應,北方有戈里采山。 當地有2萬多人口,並以釀酒而聞名,目前市區內還有大酒廠,可供遊客參觀。山丘上的古堡建於16世紀,保存良好,也是一個參觀景點。一般說來,這裡並沒有很多觀光客,所以很容易一窺當地人生活的情形。 此外,在每年的2月間,這裡和附近的村莊,都會舉行為期10天的懺悔節狂歡活動中的「庫倫特」(Kurent)化裝舞蹈表演,又稱為「面具嘉年華」(Kurent Carnival),許多團體和個人身披長毛羊皮,頭載插著羽毛、掛著彩帶的羊毛帽,戴著面具,腰繫牛鈴,在街上大遊行;他們有的化妝成家禽,手持木棍,以便趕走冬魔,迎接春天的來臨。 穆爾斯卡‧索博塔(Murska Sobota)為斯洛維尼亞東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6度13分、北緯46度41分。在地理位置上北與馬奇科齊夫遙遙相對,東和匈牙利接界,東南與雷姆奇為鄰,南通柳托梅爾(Ljutomer),西南可達馬里博爾,西邊有申蒂利(Sentilj)並和奧地利為界,西北與拉德克斯堡(Radkersburg)接壤。 這個擁有2萬多名人口的城市,海拔188公尺,天氣比較寒冷,在氣溫方面,年平均氣溫為9.2℃,1月份平均氣溫為-2.4℃,7月份平均氣溫為19.2℃,年最高氣溫曾高達37.2℃,年最低氣溫可低至-31℃,年雨量約為817公釐。 穆爾斯卡‧索博塔對外交通便利,工業相當發達,主要有冶金、機械、電子、電器、五金、紡織、汽車修護和食品加工等。商業發達,購物方便,飯店及文娛場所充斥,也是一個吃、喝、玩、樂的好地方。 此外,斯洛維尼亞比較重要 的城市還有貝拉克伊納(Bela Krajina)、貝爾廷齊(Beltinci)、博 希尼(Bohinj)、博羅夫尼察(Boro-vnica)、博希尼斯卡‧比斯特里察(Bohinjska Bistrica)、布爾達(Brda)、布雷佐維察(Brezovica)、布雷日采(Brežice)、肯科瓦–蒂希 納(Cankova Tišina)、戈雷尼斯卡地區采爾克列(Cerklie na Gorenjis-kem)、采爾克尼察(Cerknica)、采爾克諾(Cerkno)、奇倫紹夫齊(Crenšovci)、科羅什卡地區奇爾納(Crna na Koroškem)、契爾內(Crne)、奇爾諾梅利(Crnomelj)、代斯特爾尼克–特爾諾夫斯克‧瓦斯(Destrnik-Trnovska Vas)、迪瓦查(Divača)、多布雷波列(Dobrepolje)、多布羅瓦–霍爾尤爾–波爾霍夫格拉代茨(Dobrova-Horjul-Polhov Gradec)、多萊尼斯卡(Dolenjska)、盧比安納附近的多爾(Dol Pri Ljubljani)、多姆扎萊(Domžale)、多爾納瓦(Dornava)、德拉沃格勒(Dravograd)、杜普萊克(Duplek)、戈雷尼亞村–波利亞內(Govenja vas-Poljane)、戈里什尼察(Gorišnica)、上拉德戈納(Gornja Redgona)、戈爾尼格勒(Gornji Grad)、上彼得羅夫齊(Gornji Petrovci)、格羅蘇普列(Grosuplje)、霍多什沙洛夫齊(Hodoš-Šalovci)、赫拉斯特尼克(Hrastnik)、赫爾佩列‧科濟納(Hrpelie-Kozina)、伊格(Ig)、伊利爾斯卡‧比斯特里察(Ilir-aka Bistrica)、伊萬奇納‧戈里察(Ivančna Gorica)、伊左拉(Izola)、耶塞尼采(Jesenice)、尤爾辛齊 (Juršinci)、卡姆尼克(Kamnik)、卡納爾(Kanal)、基德里切沃(Kidričevo)、科比列(Kobilje)、科切維(Kočevje)、科曼(Komen)、科羅什卡(Koroska)、科澤納(Kozjina)、克拉涅斯卡戈拉(Kran-jska Gora)、昆戈塔(Kungota)、庫茲馬(Kuzma)、拉什科(Lasko)、萊納爾特(Lenart)、倫德瓦(Len-dva)、利蒂亞(Litija)、柳布諾(Ljubno)、柳托梅爾(Ljutomer)、洛加泰茨(Logatec)、洛什卡‧多利納(Loska dolina)、洛什基‧波托克(Loški Potok)、盧切(Luče)、 盧科維察(Lukovica)、馬伊什佩克 (Majšperk)、梅德沃代(Medvode)、曼蓋什(Mengeš)、梅特利卡(Metlika)、梅日察(Mežica)、米倫-科斯塔涅維察(Miren-Kostanjev-ica)、米斯利尼亞(Mislinja)、摩拉夫切(Moravče)、摩拉瓦托普利采(Moravske Toplice)、莫濟列(Mozirje)、穆塔(Muta)、納克洛(Naklo)、納扎列(Nazarje)、諾特拉尼斯卡(Notranjska)、新戈里察 (Nova Gorica)、奧德蘭齊(Odra-nci)、奧爾莫日(Ormož)、奧西爾尼察(Osilnica)、佩斯尼察(Pesni-ca)、皮夫卡(Pivka)、波德切特泰克(Podčetrtek)、波德韋爾卡-里布尼察(Podvelka-Ribnica)、普雷德沃爾(Preddvor)、普雷克穆列(Premurjc)、普雷利亞(Prevalja)、普里莫爾斯卡(Primorska)、普康齊(Puconci)、拉切-弗拉姆(Rače Fram)、拉代切(Radeče)、拉登齊(Radenci)、德拉瓦河畔的拉德列(Radlje ob Dravi)、拉多夫利察(Radovljica)、拉夫內-普雷瓦列(Ravne-Prevalje)、里布尼察(Ribnica)、羅加舍夫齊(Rogašev-ci)、羅加什卡‧斯拉蒂納(Rogaš-ka Slatina)、羅加泰茨(Rogatec)、魯舍(Ruše)、塞米奇(Semič)、塞夫尼察(Sevnica)、什科菲亞洛卡(Skofjaloka)、斯洛夫‧比斯特里察(Slov Bistrica)、斯洛文尼‧格拉代茨(Slovenj Gradec)、斯洛維尼亞‧比斯特里察(Slovenia Bistrica)、斯洛維尼亞‧科尼采(Slovenia Konjice)、什塔耶爾斯卡(Stajerska)、斯塔爾舍(Starše)、聖尤里(Sveti Jurij)、申丘爾(Šenčur)、申蒂利(Šentilj)、申特耶爾內伊(Sentjernej)、采列附近申特尤爾(Šentiju pri Celju)、什科茨揚(Škocjan)、什科菲亞洛卡(Škofia Loka)、什科夫利察(Škofljica)、耶爾沙赫附近什馬列(Šmarje pri Jelšah)、帕卡河畔什馬爾特諾(Šmartno ob Paki)、紹什塔尼(Šoštanj)、什托雷(Štore)、托爾明(Tolmin)、特爾博夫列(Trbovlje)、特雷布涅(Trebnje)、特爾日奇(Tržič)、圖爾尼什切 (Turnišče)、大拉什切(Velike Lašče)、維代姆(Videm)、維萊尼察(Vilenica)、維帕瓦(Vipava)、維塔涅(Vitanjo)、沃迪采(Vodice)、沃伊尼克(Vojnik)和弗爾赫尼卡(Vrhnika)等。


民族、醫療和教育

全國約有230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113人,女性人口比男性略多。國內大多數是斯洛維尼亞族人,約有207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90%;克羅埃西亞族有66.7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9%;塞爾維亞族有48.03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2%。此外,國內還有1.35萬多名穆斯林族人,9400多名匈牙利族人和4000名左右的義大利族人。 這個國家的結婚率、離婚率和按婚齡婦女平均的子女人數,則是歐洲最低的國家之一,其健康水準在瑞典、芬蘭、挪威、義大利及奧地利之後,居歐洲第7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新生兒死亡率為4‰,12個月以內嬰兒接種疫苗的比例為98.5%,一些小兒麻痺、白喉和破傷風等傳染病已經根除,百日咳和麻疹等傳染病迅速減少,因傳染病死亡人數的比例只有0.21‰。人民平均壽命女性達77.5歲,男性則為70歲,低於西歐國家水準。 斯洛維尼亞的醫療條件已達到歐盟一般水準,全國共有28個醫院,包括17個是綜合性醫院、2個婦產科醫院、2個結核病醫院、4個精神病醫院、1個復健醫院和2個矯形醫院。全國有2500名醫生,平均每920人有1名醫生;有受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醫務人員約1萬名;有1.5萬張病床,平均每153人可分配1張病床。政府的醫療保健經費,多用於地方醫院的化療計劃,擴大器官移植計劃,以及醫院的護理工作、老年人家庭護理計劃、急救、麻醉劑中毒的預防和處理計劃等。除了政府的醫療保健機構外,私人的醫療機構也在迅速發展中,約佔全國醫療保健機構的1/10強。 這個國家有82%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在農村生活的人口只佔全人口的18%。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河谷和交通要道附近的城鎮中,山地和林區或鄉村中人煙較少。全國共有5997個居民區,約有60個居民區無人居住,有223個居民區人口不足10人,3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有1萬人以上的16個城市中,盧比安納和馬里博爾兩個大城市佔去全國總人口18%。人口在500人以下的小城市或鄉村佔總人口的34.3%,農民只佔全國總人口的7.6%。 斯洛維尼亞在教育方面,基本上已消滅了文盲,男女受教育的比例是女多於男。根據人民受教育的年限,以及和文化水準所計算出的有關指數(Educational Capital Stockindex),斯洛維尼亞的教育文化仍低於西歐國家標準,但高於東歐國家。現在全年教育經費約佔國家GDP的4.7%,約為15.2億歐元,已實施12年義務教育制。在教育體制方面,分為學前、基礎、中等(含職業學校)、高等、成人和特殊等教育體制。 學前教育按年齡分為兩個教學周期,其中1~3歲為一年級,3~6歲為二年級。現在全國共有學前教育機構托兒所和幼稚園等約830個,接受學前教育的兒童約共6.5萬人,老師人數約7200人。 基礎教育主要是12年義務基礎教育制,凡是年滿6歲的兒童就可以入學,學制為小學8年,計為初小三年、中小三年和高小二年,課程分為法定基礎教育課程和附加教育課程。學生在最後兩個學年中,可以按照智能和體能分班,如競技班、外語班(從小學二年開始學英文),以及少數民族的母語班等。學生在完成8年小學學業後,就可以升入中學就讀。在斯洛維尼亞的小學畢業生中,有98%可以繼續就讀中學,只有2%的學生因故不能升上中學。現在全國共有450多所小學,有16.5萬多名小學生,還有1.55萬多位小學教師,平均每位教師教14名學生,每個班級只有20名小學生。 中等教育分為一般中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兩種,前者主要為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作準備,後者主要為就業作準備。 一般中等教育是在普通中學(Gimnazija)中進行,學程一共4年,課程包括一般教育課程和職業定向教育課程,學生在完成學業後,通過畢業考試獲得中學畢業生資格,並可繼續升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不願繼續升學的人,可以通過參加職業進修班6個月至1年的學習後,獲得相關的職業技術資格,進入勞動市場尋找就業的機會。此外,中學生由一年級開始,就要開始學習德文或義大利文,作為學習的第二外語。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是由學校、企業和工會共同負責,包括有短期職業教育學校、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和中等技術教育學校。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學程為3年,學生畢業後可通過技師資格考試獲得技師(Mojster)資格,並進入勞動市場就業,或轉入中等技術教育學校繼續學習。中等技術教育學校的學程為4年,學生完成學業後通過考試獲得專業的職業技術資格,即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Pok-licna Matura)資格,畢業後可參加工作,也可以繼續升入高等學院深造。那些在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學習3年後就業的人,在工作3年後,仍可重新回到中等技術教育學校學習,通過考試可以獲得專業的職業技術資格或升入高等學院。 現在全國共有336所中等學校,包括有142所普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81所,中等技術學校115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又分成農林、紡織、化工、木工、建築、飯店旅遊、經濟、電子技術和電腦服務、冶金和機器製造、交通電信、衛生保健、師範、社會科學和文化等各種專業。中等學校共有學生20.3萬人,其中普通中學佔10.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6.1萬人,中等技術學校3.9萬人。中等學校共有教師8200人。 高等教育包括各大專院校,全部實行自治管理。26歲以下斯洛維尼亞籍的大學生,可以享受國家獎學金。高等職業學院的學程為3~4年,一般大學的學程為4~6年(其中獸醫和神學為5年,醫學為6年)。大學生畢業後可以繼續攻讀專科(Specialist)學位,學程為1~2年;碩士學位,學程2年;博士學位,學程為4年。目前斯洛維尼亞主要的國立大學有國立盧比安納大學,建於1919年,由20個系、3個高等職業學院和3個藝術學院所組成,警察學院由政府內政部提供經費,也隸屬國立盧比安納大學,全校有學生5.91萬人。國立馬里博爾大學建於1975年,有9個系和兩個職業學院,全校有學生2.5萬人。國立普里莫爾大學建於2003年,有3個系和2個高等職業學校,全校約有學生5000人。在大學師資方面,分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講師。此外,大學還有助教、專家顧問、高級顧問、低級專家、指導員和圖書館管理員等輔助人員。現在國內共有四個綜合性大學,1個獨立性高等教育機構,7個私立大學,全國共有公私立高等院校學生12萬多名。 成人教育以教學的多元化為特點,其主要目的在提高所有居民的教育和文化水準,提高成年人的工作和職業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對失業者進行教育和訓練,進行民主教育、提高生活質量的教育,滿足本國人學習外語和外國人學習斯洛維尼亞語的要求,並滿足少數民族為行使其特殊權利所需要的教育(如學習母語和本民族歷史文化等),對有特殊需要的成年人(如殘疾人等)進行教育等。 特殊教育,也就是「對有特殊需要者的教育」,是指有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肢體殘缺或是行為失常等殘疾者的教育。這種機構全部都是公立的,只有在獲得政府特許的情況下,私人才能設立這類的學校或機構。現在國內共有75所這種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總人數約為3000人,包括有53所智力障礙學校、2所視力障礙學校、4所聽力障礙學校、2所行動障礙學校,以及6所行為失常學校。 在語言方面,憲法規定官方語言是斯洛維尼亞語,使用拉丁字母書寫。但是在匈牙利族或義大利族聚居的地區,匈牙利語或義大利語也是當地的官方語言。 斯洛維尼亞的語言,是屬於 南部斯拉夫語系,儘管歷史上斯洛維尼亞受到異族的各種強大影響,但仍然保持了自身的特點,並成為斯洛維尼亞民族的重要性之一,發揮了特殊的作用。這種語言和文字的發展,與宗教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最初斯洛維尼亞語只是在祈禱和懺悔時使用,已經發現最早用拉丁文字書寫的斯洛維尼亞語文獻,是公元10世紀的「弗賴辛手稿」(The Freising Manuscripts)。16世紀新教在歐洲興起,開始了社會大變革,在新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斯洛維尼亞語才慢慢地加以統一。 1550年,為了傳播新教的需要,斯洛維尼亞新教牧師普里莫日‧特魯巴爾(Primoz Trubar)用斯洛維尼亞語,在德國出版了「教義問答」(Catechism)和「識字課本」(Abecedary)兩本書,他在書中把自己的同胞統稱為斯洛維尼亞人,從此使斯洛維尼亞才開始有了用自己文字出版的書籍,而擁有共同的語言,則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基本條件,因此特魯巴爾被斯洛維尼亞人視為「斯洛維尼亞民族和語言之父」。 後來「識字課本」成為斯洛維尼亞語的第一本教科書,18~19世紀初,斯洛維尼亞語開始在學校中使用。然而,在標準語言發展的同時,由於斯洛維尼亞領土不斷變遷和受到各種不同的外來影響而出現許多方言,大約有39種之多。現在盧比安納大學文藝學院的語言文學系,設有一個斯洛維尼亞語中心,並與國外40多個教授斯洛維尼亞語的大學,保持有經常的聯繫。


新聞出版與宗教

2010年共有新聞媒體118種,其中計有日報7種、周刊28種、半月刊9種、月刊6種,其中有8種是用來介紹斯洛維尼亞的外文報刊。發行量較多的全國性報紙主要有斯洛維尼亞新聞(Slovenske Wovice),發行量達42.5萬份;勞動報(Delo),發行量22.8萬份;晚報(Vecer),發行量17.4萬份;日報(Dnevnki),發行量15萬;海濱新聞報,發行量9萬份;金融報(Finance),發行量6.3萬份;體育報(Ekipa),發行量1.8萬份;以上都是用斯洛維尼亞文出版。 主要的週刊、週報有星期天報(Nedeljski Dnevnik),發行量17.2萬份;婦女雜誌的雅娜(Jana),發行量6.7萬份;宗教雜誌的家庭(Druzina),發行量6.2萬份;兒童雜誌的齊齊班(Ciciban),發行量4.5萬份;以及普里莫爾斯卡新聞(Primorske Novice),發行量2.7萬份,青年(Mladina),發行量1.9萬份;兒童週刊,發行量1.25萬份。 全國有73家電視台,其中的國家電視台有斯洛維尼亞廣播電視台(RTV Slovenia),建於1958年,有6個斯洛維尼亞語頻道。科佩爾電視台(RTV Koper)也是國家電視台,有義大利語頻道。現在國家電視台的斯洛維尼亞廣播電視 台,有兩個頻道的節目經Hot Bird 3人造衛星向全世界轉播,其範圍涵蓋了歐、亞兩洲及非洲的部分地區。私營的商業電視台主要有成立於1989年的Kanal A,以及成立於1993年的POP TV。2000年10月,POP TV的母公司美國的Super Plus收購了Kanal A,但仍使用它原來的名稱。 在廣播電台方面,全國共有61家公私立廣播電台,全年總播音時間共計為2.4465萬小時。 國家通訊社為斯洛維尼亞新聞通訊社(Slovenska Tiskovna Agencija),簡稱為STA,成立於斯洛維尼亞獨立前4天的1991年6月20日,有100多名新聞工作者向國內外發送新聞報導圖文稿,每天大約發出250條斯洛維尼亞語和 40條英語的新聞稿。斯洛維尼亞新聞通訊社每天都發表有每日公報,並向互聯網和手機網絡發送消息。此外,這家通訊社在布魯塞爾、紐約、羅馬、維也納、薩格勒布和貝爾格萊德等地,都派有常駐記者,是歐洲新聞通訊社聯合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ress Agencice)的成員,也是中東歐13個新聞通訊社聯合經營的中東歐電信組織(CEE)的成員,同時還與許多國家的新聞通訊社進行合作和新聞交換。 在書籍出版方面,2010年約共出版3700部各類書籍,其中初版的佔3120部,再版的約有580部。在所有出版的書籍中,屬於社會科學類的則約有710部,語言文學類的佔894部,應用科學、醫學和技術科學類的佔688部,藝術、建築、攝影、音樂和體育類的佔482部,數學、自然科學類的佔263部,地理、歷史和傳記類的佔268部,哲學和心理學類的佔152部,宗教和神學類的佔146部,電腦科技類的佔52部,綜合性類的佔80部。斯洛維尼亞人是愛書的民族,平均每人每年購書4冊以上。每年2月8日的民族文化節,都會舉辦大規模的書展,供讀者選購他們所喜愛的書籍。 全國共有圖書館904個,藏書量共達2620萬多冊,每年前往圖書館看書的讀者有2300萬多人次,借閱圖書的數量達數千萬多冊次。在這些圖書館中,包括有1個盧比安納國家和大學圖書館、66個高等教育圖書館、141個專業圖書館、60個公共圖書館、786個中小學圖書館。除了圖書館外,斯洛維尼亞還有7個檔案館,其中包括1個國家檔案館和6個地方檔案館。 其中的盧比安納國家和大 學圖書館,始建於1774年的奧地利統治時期,當時它是隸屬於盧比安納學堂,被稱為學堂圖書館(Licejska Knjiznica)。1807年,圖書館開始依照法律規定獲得卡爾尼奧拉省(現在的克拉尼地區)的法律文件副本。後來盧比安納學堂被取消,這家圖書館成了卡爾尼奧拉省的研究圖書館(Studjiska Knjiznica)。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家圖書館成為斯洛維尼亞的中心圖書館,並從1921年起開始獲得南斯拉夫王國所有地區的法律文件副本。後來隨著斯洛維尼亞第一所大學盧比安納大學的成立,被改名為大學圖書館,1945年被正式命名盧比安納國家和大學圖書館。 從1948年開始,這家圖書館按照國際通用的標準圖書編號、期刊編號等編製圖書目錄。1980年建立了電腦數據庫,1987年開始用各種版式對藏書進行電腦處理,使圖書館實現了現代化。斯洛維尼亞獨立後,它又成為斯洛維尼亞收藏有關國內外資料的國家中心;1996年安裝了CD-ROM網絡服務器。此外,盧比安納國家和大學圖書館是許多國家圖書館協會,以及聯合會或組織的成員,並且在這些國家圖書館組織中,參加各工作組和國際項目的活動。 斯洛維尼亞國內共有博物館和博物館展廳134個,珍藏著200多萬件文物和珍品,每年參觀人數超過150萬人。在這些博物館中有58個綜合博物館、81個專業博物館。在專業博物館中,包括有46個社會歷史博物館、5個自然歷史博物館、21個經濟技術博物館和9個藝術博物館。 這個國家還有157個美術館或畫廊,每年都舉辦有上千個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參觀人數總在7萬人次左右。其中的盧比安納國家美術館建於1896年,1918年成為斯洛維尼亞國家美術館,主要收藏19世紀斯洛維尼亞藝術家的作品。現代藝術博物館則建於1945年,收藏著20世紀斯洛維尼亞藝術家的作品。 全國共有14個職業劇院,每年演出近2000場,有觀眾50多萬人次。青年劇院和兒童劇院各1個,每年演出800多場,有14萬多人次觀眾。業餘劇院2個,每年演出200多場,觀眾約3萬多人次。此外,還有56個文化中心,每年演出8000多場,觀眾有300多萬人次。斯洛維尼亞全國共有6個交響樂團和職業樂團,每年演出400多場,聽眾在26萬人左右。 根據2010年統計,全國只有71家電影院,全年共約放映4.1萬多場,其中國產片約2350場,觀眾178萬人次。國內只有一家電影製片廠,每年也只拍3~5部電影,因此國內的電影市場,基本上是被歐、美各電影大國所把持,各大電影院主要都是放映美國、德國、奧地利和義大利的電影。 在宗教方面,斯洛維尼亞實行政教分離政策。根據憲法第7條規定:「國家與宗教團體分離,宗教團體依法享有平等的權利,並保證其活動的自由」。又根據憲法第41條規定:「在私人生活中和在公共生活中,應尊重個人的宗教信仰和其他信仰的自由,且不能強制任何人接受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父母有權根據自己的信仰對子女進行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教育,但對子女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教育,應適合他們的年齡和成熟程序,並應尊重他們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及其他信仰或信念的自由」。 現在國內大多數人民都信奉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是國內最大的教會,在公共生活中也以羅馬天主教會最為活躍。除了羅馬天主教外,國內還有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回教),以及其他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等30多個宗教團體,但是其中最古老和具有重要意義的宗教團體應屬新教,它的信徒雖然不多,主要活動範圍也僅限於國境東部靠近匈牙利的地帶。 16世紀時,新教在斯洛維尼亞地區的改革運動、雖然遭到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鎮壓而失敗,但是新教領袖特魯巴爾等人卻開創了斯洛維尼亞語言文學的先例,才使斯洛維尼亞人有了統一的語言,從而團結了斯洛維尼亞人,為後來的斯洛維尼亞族的民族覺醒和民族復興運動奠定了基礎。因此特魯巴爾不僅是斯洛維尼亞的新教領袖,同時也是整個斯洛維尼亞文學語言的創始人,因此每年的10月31日不僅是新教的「改革日」,而且是斯洛維尼亞全民族的節日。 國內信奉東正教和伊斯蘭教 的人民,大多數來自南斯拉夫各地區的移民,他們也有自己的宗教團體和自己的宗教活動。根據2010年的統計,國內有72.3%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有5.8%的人信奉東正教,有0.7%的人信奉新教,信奉其他基督教的人佔1.3%,有1.1%的人信奉伊斯蘭教,信奉其他非基督教的人佔0.3%,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佔16.7%,還有5.8%的人拒絕回答這項宗教信仰的調查。根據另外一項調查顯示,儘管國內絕大多數的人都信奉天主教,但是在信奉天主教的居民中,只有20%~30%人與天主教會有密切的聯繫,因此說來,斯洛維尼亞仍然是世俗社會,不是宗教社會。


文化、科研和體育

在文化政策方面,由於斯洛維尼亞歷史上,長期以來都沒有自己的國家和政權機構,所以斯洛維尼亞人多依賴語言和文化,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性,因此文化和藝術在斯洛維尼亞的民族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2000年斯洛維尼亞曾隆重地舉行了兩次重要的週年紀念活動,以紀念斯洛維尼亞民族史上兩位特別重要的人物。 一是普里莫日‧特魯巴爾,他生於1508年,死於1586年,紀念他首次用斯洛維尼亞語出版書籍450週年。二是弗朗茨‧普雷舍倫,他生於1800年,死於1849年,曾在200年前為斯洛維尼亞的文學語言,以及民族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民族政治綱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斯洛維尼亞憲法的規定,國內人民均享有平等的人權和基本的自由,諸如言論、宗教信仰和集會結社的自由等,少數民族也有權維護和發展其本身的文化,以及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因此國內義大利和匈牙利少數民族,也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標誌,成立組織和開展經濟、文化、科技和出版等活動。所以,在斯洛維尼亞的文化領域裡,各種文化組織是「多中心的」,大多數是自願的、分散的和獨立的。 儘管如此,斯洛維尼亞政府仍然設有負責文化事務的文化部,為音樂和戲劇等的專業機構、國家圖書館、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文化合作項目、在國內義大利和匈牙利少數民族,以及在國外斯洛維尼亞人的出版和文化活動等提供資金。 文化部主要負責具有公共利益的文化事務,包括協調文化發展、保護文化遺產、確保傳播媒體的多元化,為文藝創作和交流等提供適當的條件、保證少數民族的特殊文化權利,進行國際文化合作,促進文化在國內外的發展。 為文藝創作提供適當條件和保護文化遺產,是文化部的主要任務,文化政策的主要原則是「優質性、准入性、多元性」,就是為文化領域的極限創造條件。由於文化權是屬於基本人權的範圍,應盡量地保證文化資產的准入,並保證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部也負責保護新聞媒體的言論自由,特別是對文化藝術、政治和社會等最具影響力的視聽媒體。文化部還負責有關斯洛維尼亞和歐洲內容影片的生產、放映和發行。文化部也會通過組織和共同制定文化活動計劃及項目、提供技術性基地、在文化領域提出和實施標準化範圍、監督和分析文化領域的形勢、提出必要的措施及優先任務等,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公共服務。 目前國家級的文化公共機構包括:沃爾契河植物園(Arbore-tum Volcji Potok),申卡爾宮(Can-karjev Dom),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電影基金會,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國家文化活動公共基金會,采列、盧比安納和普圖伊的歷史檔案館,科佩爾、馬里博爾和諾瓦戈里察的地區檔案館,現代美術館,國家美術館,國家民族博物館,國家近代歷史博物館、斯洛維尼亞國家博物館,國家技術博物館,國家戲劇博物館,斯洛維尼亞自然歷史博物館,斯洛維尼亞電影博物館,體育博物館,國家和大學圖書館,國家歌劇芭蕾舞劇院,盧比安納國家劇院,馬里博爾國家劇院,普里莫爾斯卡劇院和維巴電影製片廠(Viba Film)等。 在文學方面,斯洛維尼亞保 存最早的歷史文獻,都是用德文和拉丁文書寫的,而斯洛維尼亞的文字和文化,直至16世紀時,才在新教改革中誕生。1551年,新教牧師、斯洛維尼亞民族語言之父的普里莫日‧特魯巴爾,第一次用斯洛維尼亞文字撰寫了「教義問答」和「識字課本」兩本書,為斯洛維尼亞語言文字和文化的發展奠下了基礎。在隨後的1584年,新教教士尤利‧達爾馬廷(Jurij Dalmatin),首次把聖經全部譯成了斯洛維尼亞文;而新教教士阿達姆‧博霍里奇(Adam Bohoric),則撰寫了第一本斯洛維尼亞語文法。但是後來新教受到打擊,因而阻礙了斯洛維尼亞文學和文化的發展,直至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斯洛維尼亞文學、特別是詩歌和戲劇,才真正開始發展。 當時詩人瓦倫廷‧沃德尼克(Valentin Vodnik)和劇作家安東‧托馬日‧林哈爾特(Anton Tomaz Linhart)的作品,表現了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時代的自由主義精神,他們為本民族的人民大眾寫作,作品形式簡潔,主題和表現方式也緊密地貼近人民群眾。瓦倫廷‧沃德尼克還是斯洛維尼亞第一份報紙的創始人。 19世紀初是斯洛維尼亞文學的浪漫主義時期,名詩人弗朗茨‧普雷舍倫的作品,使斯洛維尼亞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達到了最高峰,不但喚醒了斯洛維尼亞人的民族意識,點燃了他們心中的戰鬥精神,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斯洛維尼亞獨立後,他的詩歌「祝詞」中的一段詩文,更被確定為國歌的歌詞,他本人也被視為斯洛維尼亞獨立和民族精神的象徵,他的2月8日生日也被定為文化日,並設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洛維尼亞最高文化藝術獎「普雷舍倫獎」,1962年還為此設立了專門的「普雷舍倫基金」。 1850年後是斯洛維尼亞的小說時代,名作家約西普‧尤爾契奇(Josip Jurcic)的名著「第十個兄弟」(Deseti Brat)是國內小說的典範,他以英國歷史小說為雛形,反映了土耳其軍隊進攻時期,在富人與受剝削農民之間,人們的命運和情感。 他還與評論家弗蘭‧列夫斯蒂克(Fran Levstik)一起,為斯洛維尼亞文學評論打下基礎。在19~20世紀之交,隨著象徵主義和頹廢派的盛行,出現了現代派作家和所謂「詛咒詩歌」(Damned-Poets)。此外,詩人約西普‧穆爾恩‧亞力山大羅夫(Josip Murn Aleksandrov),曾運用通俗的詩歌傳統,創作了富於感性的現代詩歌;詩人德拉古廷‧凱特(Drag-utin Kette)在短暫的一生中所創作的詩篇,比過去所有斯洛維尼亞詩人的詩作、更加生動和令人振奮。 20世紀斯洛維尼亞現代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家有兩位。一是伊萬‧肯卡爾(Ivan Cankar),另一為奧通‧茹潘契奇(Oton Jupa-ncic),他們都是斯洛維尼亞文學和精神無可爭議的權威。肯卡爾是象徵主義短篇文學的大師,也是具有易卜生色彩的劇作家,他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化時期行省價值的崩潰,他的雜文熱情地宣傳了建立前南斯拉夫國家的思想。茹潘契奇運用現代詩歌手法創作的詩歌,具有強烈的個性,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成為其他詩作者的典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他支持了反抗運動和民族起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最著名的作家是青年抒情詩人斯雷契科‧科索韋爾(Srecko Kosovel),他是斯洛維尼亞文學中表現主義和構成派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數量和豐富的創作力,對後來國內的詩歌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他在20多歲就逝世了。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洛維尼亞文學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主,普雷日霍夫‧沃蘭茨(Prezhov Voranc)、米什科‧克拉涅茨(Mis-ko Kranjec)、希里爾‧科斯馬奇(Ciril Kosmac)和斯拉夫科‧格魯姆(Slavko Grum)等,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最著名的作家,其中以科斯馬奇最為突出,他的創作在戰後轉向當代記述體方式,並且到達頂峰,他的傳記小說「妲妲德魯伊」(Tantandruj),混淆了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另一位作家弗拉迪米爾‧巴爾托爾(Vladtmir Bartol)的小說「阿拉穆特」(Alamut),是描寫一個伊斯蘭帝國皇帝、通過巧妙操縱他的公僕的願望,而保持自己實力的故事,曾長期被讀者所忽略,但是在一個半世紀後,這部小說卻被翻譯成好幾國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洛維尼亞被佔領期間,儘管被稱為「文化沉沒」時期,但仍然出現了許多詩歌和散文作品,成為全民族團結精神的表現。其中愛德華‧科茨貝克(Edvard Kocbek)是戰後文學的主要人物,他的「游擊隊日記」和「隨筆」,以及他正直的人格,為斯洛維尼亞族的精神面貌留下難以磨滅的記號;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爭論中,他成了持不同政見者。 在斯洛維尼亞文學界從現實主義轉向尋求表現個性的新一代中,最有才華和最著名的作家有:詩人亞奈茲‧梅納爾特(Janez Menart)、托內‧帕夫切克(Tone Pavcek)、伊萬‧米納蒂(Ivan Mi- natti)、奇里爾‧茲洛貝茨(Ciril Zlobec)、托馬日‧沙拉穆恩(To- maz Salamun)等;散文作家洛伊澤‧科瓦契奇(Lojze Kovacie) 、弗拉迪米爾‧卡夫契奇(Vladi-mir Kavcic)、帕夫萊‧茲達爾(Pavle Zidar)、維托米爾‧祖潘(Vitomil Zupan)和德拉戈‧楊查爾(Drago Jancar)等;劇作家有格雷戈爾‧斯特爾尼察(Gregor Strn-isa)和多米尼克‧斯莫萊(Dominik Smole)等。在斯洛維尼亞,每年都在布雷德舉行的筆會,以及在維萊尼察舉行的作家聚會,是國內外作家聯誼的重要活動。 斯洛維尼亞作家協會(Drust-vo Slovenskih Pisatelejev)成立於1872年6月21日,由約西普‧沃什尼亞克(Josip Vosnijak)為首的52名本國作家在盧比安納成立,並選舉達沃林‧特爾斯特尼亞克(Davorin Trstenjak)為主席,但是不久便停止了活動。1885年6月25日,在沃什尼亞克的領導下,又成立了作家支持協會(Pisteljsko Podporno Drustvo),試圖為會員提供經濟上的幫助,1915年被奧地利當局所解散。 1920年,斯洛維尼亞作家們 ,又成立了斯洛維尼亞文學協會(Drustvo Slovenskih Leposlovcev),1948年後曾從屬於南斯拉夫作家聯盟和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1968年改名為斯洛維尼亞作家協會,於1990年2月退出南斯拉夫作家聯盟和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而獨立,現有會員約400名。 音樂和舞蹈是屬於文化的一部分,早在公元6世紀斯洛維尼亞人向這裡遷移時,就帶來了自己的斯拉夫音樂文化。公元8世紀斯拉夫人皈依基督教後,教堂唱詩班的宗教音樂就傳播開來。11~15世紀期間,人們又創作一些中世紀歌曲,修道院、教堂和學校流行起有旋律的、曲調和諧的讚歌,以及舉行禮拜儀式的歌曲。中世紀末,教會歌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發展了當時歐洲的復調樂曲。 16世紀最著名的斯洛維尼亞 作曲家,是創作中世紀讚歌和牧歌的大師亞科布‧佩泰林–加路斯(Jakob Pelelin-Gallus)。17世紀的音樂,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和維也納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下,也開始欣欣向榮。1701年,盧比安納有了交響樂劇院。1870年,第一部斯洛維尼亞歌劇「貝林 」(Belin),在古典主義藝術的影響下誕生。在19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裡,貝尼亞明‧伊帕韋茨(Benjamin Ipavec)、弗朗‧格爾比奇(Fran Gerbic)和安東‧弗埃爾斯泰爾(Anton Foerster)等,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音樂的現代派潮流中,代表性人物是馬里‧科戈伊(Marij Kogoj)和斯拉夫科‧奧斯泰爾茨(Slavko Osterc);而後浪漫主義的代表,則是路茨揚‧瑪利亞‧什克爾亞涅茨(Lucijan Marija Skerjanec)。這是斯洛維尼亞音樂的文藝復興時期,雖然被隨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但卻激勵了新的真正的自我意識,以及現代民族自我表現的創作精神,使20世紀的斯洛維尼亞音樂,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後來,本土音樂家馬里安‧科吉那(Marjan Kozina)、普里莫日‧拉莫夫什(Primoz Ramovs)、烏羅什‧羅伊科(Uros Rojko)、亞尼‧戈洛布(Jani Golob)、維恩科‧格洛博卡爾(Vinko Globokar)和阿爾多‧庫馬爾(Aldo Kumar)等,都向歐洲廣大聽眾演出過斯洛維尼亞音樂。此外,斯洛維尼亞鋼琴演奏家杜布拉夫卡‧托姆什奇(Dubravka Tomsic)、長笛演奏家伊列那‧格拉菲那烏埃爾(Irena Grafenauer)、黑管演奏家馬泰伊‧貝卡維茨(Matej Bekavec)、女中音歌唱家馬里亞娜‧麗波夫舍克(Marjana Lipovsek)等人在國外演出,都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在斯洛維尼亞,古典音樂的主要演出團體,有斯洛維尼亞愛樂樂團,以及斯洛維尼亞的廣播電視交響樂團。斯洛維尼亞廣播電視舞蹈樂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演奏了許多通俗風格的音樂。 聲樂方面也有可觀的成績, 斯洛維尼亞廣播電視合唱團、斯洛維尼亞「奧克泰特」(Octet)八重唱演出小組,以及「卡爾米娜」(Carmina)又稱為「胭脂紅」的女聲合唱小組,都是享譽國內外的演出團體。由阿夫塞尼克(Avsenik)五兄弟組成的「阿夫塞尼克演奏小組」,則是世界有名的傳統民俗音樂演奏團體;還有許多斯洛維尼亞的流行音樂演唱家和作曲家,也在國際上享有良好的聲譽。 舞蹈在斯洛維尼亞的文化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兩位舞蹈設計師伊斯托克‧科瓦奇(Iztok Kovac)和馬蒂亞茲‧芬里奇(Matj-az Faric),在歐美各國舞台上,擴大了斯洛維尼亞舞蹈藝術的聲望。伊斯托克‧科瓦奇,1993年在比利時創建了「恩克那普」(En-Knap)舞蹈隊,1994年遷至盧比安納,在過去17年的演出過程中,樹立了自己的美學內涵,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並與國外許多知名舞蹈團體建立了聯繫。在歐美和拉丁美洲地區的20多個國家進行過訪問演出,並在倫敦、瑞典、以色列、斯洛伐克、瑞士和荷蘭等國舉行的舞蹈大賽中獲獎。後來,在馬亞‧代拉克(Maja Delak)、安德烈‧拉烏契(Andreja Rauch)、馬拉‧克利那(Mala Klina)等名舞蹈家的推動下,成立了舞蹈學校,培養出一代青年舞蹈演員。在斯洛維尼亞,除了盧比安納的戲劇、電影、廣播和電視學院外,還有音樂、歌劇和芭蕾舞學院等專門訓練音樂、舞蹈人才的教育機構。在盧比安納每年舉行的舞蹈藝術節和夏季聯歡節、在馬里博爾每年舉辦的聯歡節上,都有國內外著名的戲劇、音樂和舞蹈等藝術家前來演出精彩節目。 斯洛維尼亞有10萬多人組成了1700多個業餘的文化團體,其中大多數是青年人。這些文化團體包括合唱團、樂團、話劇團和木偶劇團等,近年來,現代舞蹈的數量還在增加中。在農村中,也仍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民族文化活動,每逢傳統的民族和宗教節日,都要舉行各種各式的聯歡活動,並已成為促進斯洛維尼亞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為了滿足農民文化活動的需要,在全國的農村中建立了300多個文化中心。此外,每年舉行的各種聯歡節和文化藝術節,也為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和活躍文化生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對科學的研究活動,斯洛維尼亞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1490年,在伊德里亞發現了汞礦,這對斯洛維尼亞的科學、醫學和技術的發展,有了特殊的刺激作用。1693年在盧比安納出現了第一個學術組織,並建立了斯洛維尼亞第一個圖書館,就是現在的學院圖書館。學術組織的建立,推動了巴洛克時期的文化發展,這個學術組織的創始人之一,是重要的文化工作者、神學家、醫生和法學家的馬爾科‧格爾貝茨(Marko Gerbec),他還於1712年創建了第一個斯洛維尼亞的醫學會。 17世紀時最引人注目的本國學者,是博學家亞奈茲‧瓦伊卡爾德‧瓦爾瓦索爾(Janez Vajkard Valvasor),他在1689年出版的巨著「讚美克拉尼斯卡公爵領地」(Slava Vojvodine Kranjske),是總共14卷的斯洛維尼亞百科全書,書中描述了斯洛維尼亞及其鄰國的文化和自然特徵。1687年,他因對采爾克尼察湖周期性乾涸的研究,而成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會員。 18世紀最著名的本土科學家 ,是數學家和彈道專家尤里‧韋加(Jurij Vega),他為系統的彈道學奠定了基礎,還編製了對數表,為全世界所普遍使用,直到出現電子計算機為止。著名的化學家安東‧馬爾科‧普倫契奇(Ant-on Marko Plencic),在1752年提出了微生物是引發傳染病的原因之理論,對人類的預防傳染病付出了心力。斯洛維尼亞養蜂專家和畫家安東‧揚沙(Anton Jansa),曾經是維也納宮廷的農業教授,他撰寫的「養蜂全論」(Popolni nauk o cebelarstvu)於1775年問世,對全世界的農業都有很大的幫助。日加‧左伊斯(Ziga Zois)男爵,也是礦物學家,他在18世紀末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是許多斯洛維尼亞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導師和捐助人。在他的幫助下,斯洛維尼亞人於1778年,首次登上了斯洛維尼亞最高峰的特里格拉夫峰,並使第一個熱氣球於1794年飛上天空。 在19世紀眾多斯洛維尼亞科學家中,最著名的有約瑟夫‧雷塞爾(Josef Ressel),他是居住在盧比安納的捷克族發明家,發明了船舶推進器,並且於1829年,在世界上第一個運用於的里雅斯特港口的公共運輸船上。 斯洛維尼亞物理學家約瑟夫 ‧斯特凡(Jozef Stefan),發明了光輻射規律,還精通電子計量學,為電子技術中的精確測量,奠定了基礎。他還使斯洛維尼亞在1880年開始使用電燈,並於1884年建立了第一座小型發電廠,又於1888年在盧比安納建立了發電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他名字命名的物理研究所,在盧比安納成立,是國內最大的研究所。斯洛維尼亞教士和攝影家亞奈茲‧普哈爾(Janez Puhar),在1842年發現了玻璃板攝影術,也是世界科學史上重要的事件。 19世紀時,斯洛維尼亞最重要的語言學家弗朗茨‧米克洛什奇(Franc Miklosic),曾在1852~1875年,撰寫了「斯洛維尼亞比較語法」(Primerjalna Slovnica Slovanskih Jezikov)一書。1886年,他又出版了「斯洛維尼亞語詞源學詞典」(Etimoloski Slovar Slovanskih Jezikov)。斯洛維尼亞地理學家、法學家和政治學家佩泰爾‧科茲萊爾(Peter Kozler),於1853年繪製了第一張包括種族邊界的斯洛維尼亞地圖。 在20世紀的斯洛維尼亞科學 家中,安東‧科德利(Anton Cod-elli)男爵,於1928年獲得機械光學電視系統的專利。愛德華‧盧希揚(Edvard Busjan),是自製飛機並且獲得成功地飛行的斯洛維尼亞第一人。曾經是奧地利軍官的斯洛維尼亞火箭工程師赫爾曼 ‧波托契尼克-諾爾頓(Herm-an Potocnik-Noordung),在1929年出版的「空間飛行問題」(Das Problem der Befahrung des Weltraums)一書的內容,屬於空間技術中的輕工兵作業的關鍵之一,他的獨創和具有遠見的思想,體現在他的空間飛行設計和對未來的研究之中。化學家弗里德里克‧普雷格爾(Friderik Pregl)博士,因引進有機化學微觀分析,而促進了化學、生物學和醫學等科學的研究,並於1923年榮獲諾貝爾獎,他是獲得諾貝爾獎的斯洛維尼亞第一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盧比安納大學的建立,許多享譽於世的斯洛維尼亞科學家都在這所大學任教,其中包括有數學家約西普‧普雷梅利(Josip Plemelj)、電力工程家米蘭‧維德馬爾(Milan Vidmar)、以及建築師約熱‧普列契尼克(Joze Plecnik)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斯洛維尼亞科學藝術院成立,第一位院長是由著名的斯洛維尼亞語言學家拉伊科‧納赫蒂加爾(Rajko Nahtigal)擔任。 斯洛維尼亞科學藝術院,是國內最權威的科研機構,成立於1938年,其前身是1693年在盧比安納成立的歌劇科學院(Acad-emia Operosorum),院內曾聚集許多傑出的卡爾尼奧拉教士、世俗知識分子、貴族和自由民,1725年被迫停止活動,1779年恢復短期活動,18世紀末又停止活動,19世紀末曾致力於科學院的重建,直至1938年才真正實現。 最初的科學院由18位創始成員組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在盧比安納堅持活動,戰後被正式命名為斯洛維尼亞科學藝術院。經過長期發展,科學藝術院已由原來的4個學部發展成6個學部,並組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所和新的機構。其主要任務是提出科學藝術領域的基本問題;參與確定對科研及藝術創作的政策;對科研和藝術創作活動的現況進行評估,組織科學研究工作和與大學研究所及其他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特別重視在培育對斯洛維尼亞民族的自然和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以及發展斯洛維尼亞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並且在科學和藝術領域上開展國際合作。 在體育方面,早在中世紀,這裡就展開划船、溶洞探險、釣魚、狩獵和滑雪等各種類似體育運動的活動。17世紀時,這裡的滑雪家,第一次寫下了中歐的滑雪記錄。 1862年,成立了斯洛維尼亞人第一個體育協會的「南方獵鷹」(Juzni Sokol)。1905年,由115個體育協會聯合而成的「斯洛維尼亞獵鷹聯合會」(Slovenska Sokolska Zveza)成立。在1872~1920年期間,登山和自行車等許多其他協會也陸續建立,還成立了由大學生組成的斯洛維尼亞大學體育協會,同時還成立了南斯拉夫奧林匹克委員會斯洛維尼亞分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洛維尼亞成立了「體育聯合會」(Fizk-ulturna Zveza),後改稱為「斯洛維尼亞體育聯合會」(Sportaa Zvaza Slovenije),隨後又成立了名為「游擊隊」(Partizan)的體育教育聯合會。20世紀70~80年代,成立了一些專門為體育活動籌集資金的體育文化協會,建設了2000多個體育場館和許多其他的體育設施。1991年「斯洛維尼亞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一年後,就得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承認。 斯洛維尼亞獨立後,體育運 動更加普及,其體育代表團於1992年首次高舉國旗進入巴塞隆納奧運會場,參加了第25屆奧運會。其足球隊在首次參加的2000年歐洲錦標賽和2002年的世界杯賽中,就取得好成績,並獲得進軍奧運會的資格;其手球隊也參加了雪梨奧運會。 現在,國內共有3500多個各種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共有40多萬名會員,組成了69個全國性的體育聯合會。全國約有28萬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其中近9萬人是註冊有案的運動員,有2600多人是各種運動項目的選手。 根據斯洛維尼亞的法律規定,國家對彩票的收入,徵收50%的特別稅,其中10%用以設立體育基金。這是一種非營利的組織,主要是為體育活動、體育設施建設、體育科研和發展,以及體育出版等方面提供財政支持,是斯洛維尼亞發展體育事業的重要經濟來源。


生活和民俗風習

這個國家的國民生活居世界中等水準,已實行覆蓋所有納稅家庭和個人的醫療保障及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失業保險金、退休金和殘疾人福利等。 全國共有52.8萬多個家庭,平均每個家庭有4個多名人口,而且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有一套標準住房。小轎車普及率高,平均78%家庭都有小轎車使用。此外,96.4%家庭都有一台以上彩色電視機,有35%家庭已使用液晶電視。99.2%家庭有一個電冰箱,92.5%的家庭裝有固定電話,每100人中有80人擁有移動手機,35.6%的家庭都有電腦。絕大多數家庭都擁有電洗衣機、電烘乾機、除濕機、電磁爐、微波爐、洗碗機、溫度調節器、保管箱和傳真機等,國民多有經濟能力出國旅遊,但對環保觀念還有待加強,現在每年每人平均產生340公斤垃圾。 斯洛維尼亞人的長相,和一般西歐人非常相似,人們身材普遍高大,一頭金髮,大多數人長著一雙碧眼,看起來身體強壯,和善可親。斯洛維尼亞人喜愛詩歌,忠貞愛國,講求實際又多愁善感,同時又截然擁有兩種不同的性格,既是實踐家,又是理想家。他們為人真誠熱情,看望朋友時,總喜歡買上一、兩本新書,作為見面時的禮物,認為這樣做,既實惠,又是有知識修養的體現。 在斯洛維尼亞的農村中,至今仍流行著一種傳統的待客習俗。當客人前來拜訪就座後,主人就會托出一個盛有切好的麵包、鹽和酒的精美大托盤,恭敬地獻給客人;這時,客人應當按照當地人的習慣,吃一口蘸鹽的麵包,再飲一小杯酒,以示對主人好客的謝意。 這是個匯集了阿爾卑斯山區、沿海地區及平原地區文化的多元文化國家。雖然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居民的文化生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一些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仍然保持和繼承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習俗,這些都可以在建築風格、食物品種和藝術創作等各方面表現出來。 在山區、平原和沿海地區的農村房屋外表樣式各不相同。其中在西部山區多用木料做屋頂,房屋牆壁敦厚,是典型的阿爾卑斯建築;還有用於風乾和儲藏乾草及其他作物的乾草架,也是獨具一格,它將木樁等距離埋在地下,中間橫穿許多橫槓,上端有向兩側下斜的屋頂式頂蓋防風避雨。這種農舍還設有用於養蜂的蜂箱,正面繪有關於人們的生活、宗教儀式,人的性格、癖好、價值觀,以及行為規範等的圖畫和評語。這種蜂箱畫,源於18世紀奧地利皇宮內的斯洛維尼亞養蜂人安東‧揚沙(Anton Jansa),他還培養了本地特產的「卡爾諾利安」(Carnolian)蜂,這種蜂箱圖畫作為斯洛維尼亞的一種民間藝術,形成於18世紀後半葉,而在19世紀達到了顛峰。 斯洛維尼亞的許多鄉村,仍保持有和繼承了民間手工藝傳統的陶工、柳條編織工、鐵匠和木匠等人,他們一方面繼承了手工藝的傳統技術,同時也在尋求新穎的現代構思。斯洛維尼亞在這方面的始祖,是當地的15世紀木器商人,當時他們獲得日耳曼當局的允許,可以自由出售他們自己製作的產品。幾個世紀以來,他們已經為自己的產品,開闢了到達大部分歐洲地區、小亞細亞沿岸,以及地中海、非洲、甚至印度的貿易渠道。 這個國家的人民,忌諱交叉式握手或交叉式談話,咸認這兩種作法都是不禮貌的。他們不願意別人過問自己的薪資、宗教信仰和政治上的問題,因為個人隱私無須他人過問,政治上的事情個人也沒有必要要捲進去。 人們喜歡登門拜訪時向主人獻花,但必須是單數,人們都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數字,但「13」要除外,他們視「13」為兇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13」,就會遇到不幸和災難。 在日常與親友的交往中,斯洛維尼亞人喜歡談論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愛聊文學、體育、家庭和服飾等話題。在社會場合與客人相見時,都以握手為禮;在和親友相見時,大多習慣施以傳統的擁抱禮,用以表達他們之間的友好感情。長輩男人對晚輩女子,則多施以吻手禮。 斯洛維尼亞人對藍色非常偏愛,認為藍色是象徵寧靜、安定、純潔、不朽、永恆、堅貞和忠誠,所以他們在生活中,都愛用藍色來點綴或裝飾,藉以舒發美感。 這個國家人們的飲食文化也非常豐富,幾百年來,山區、平原地區和沿海地區的居民已形成了各自的「吃」的特色。在阿爾卑斯山區,除了奶酪、燻肉及其他肉製品外,還以製作各種夾餡蛋捲和糕點著稱。全國的肉食品有很多式樣,其中有兩種特別突出:用克拉斯地區風乾豬肉製作的臘腸和「薩拉米」(Salami)乾香腸,最受人們的歡迎,這裡的「搭蘭」(Taran)紅葡萄酒,也是食客的最愛。 西部沿海地區的飲食,以肉類、魚類和蔬菜搭配的混合菜為主,由於這個地區盛產橄欖,所以用橄欖油拌菜的機會較多。這裡流行的酒類,是當地盛產的其他品牌的紅、白葡萄酒。 東北部地區的飲食特點是麵 食品,麵包種類繁多,各種蛋捲、「吉巴尼查」(Gibanica)水果多層餅、「克瓦塞尼查」(Kvaseni-ca)發麵餅,以及「波索隆卡」(Posolonka)開胃菜,還有品質上乘的白葡萄酒等。 在東南部地區,「多萊尼之花」(Dolenjski Cvicek)紅葡萄酒,是一種具有特色的紅葡萄酒,酒色清亮,並帶有特別的酸味,產生的熱量低。 由於斯洛維尼亞位於歐洲狹長的葡萄產區中部,地理和氣候都為生產多品種的優質葡萄和葡萄酒,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也是人們喜歡飲用這裡的葡萄酒原因之一。此外,斯洛維尼亞人還喜歡飲用由蘋果、梨、李子、櫻桃、橘子和蜂蜜等釀造的烈性水果酒。 一般說來,斯洛維尼亞人的用餐,以歐式西餐為主。通常是早餐和午餐比較簡單,晚餐則正式而豐盛。用餐習慣大多都愛先喝湯。有很多斯洛維尼亞人特別喜歡空腹喝烈性酒,認為這樣喝法可以暖胃。 他們在飲食嗜好上講究菜餚的香和脆,注重菜餚的營養價值,一般人的口味不喜歡太鹹,愛吃酸和甜味。主食以麵食為主,愛吃麵包,也喜歡吃奶油米飯和什錦米飯;副食以牛肉、羊肉、豬肉、家禽肉、蝦、火腿和雞蛋為主,他們還把雞蛋看成是聖神、純潔和愛情的象徵,特別是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他們在約會時總是喜歡帶幾個煮熟的雞蛋一起進餐,藉以表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他們進餐時,喜歡在餐桌上擺放著白醋、芥茉、胡椒粉和辣椒粉等調味品,對炸、煎、烤和奶汁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比較偏愛,喜歡吃馬鈴薯、蕃茄、蔥頭、小黃瓜和豌豆等蔬菜。對中國的川菜、北平菜和台灣料理讚不絕口,把中國菜中的酸黃瓜、香酥雞、砂鍋素什錦、北京烤鴨、碗豆炒雞絲、中式牛排、烤羊肉串、烤肉、溜肝尖和酸辣湯等,視為宴請貴賓的上等菜餚。對貴州茅台酒和金門高梁酒,都視為頂級的佳釀,身價比XO葡萄酒還要尊貴。關於飲料方面,一般人都喜歡喝礦泉水。晚餐時,女士們愛喝可可、牛奶,男士們則喜歡喝濃咖啡或紅茶。一般斯洛維尼亞人都不喜歡吃鳥和蟹,豬肉的內臟除了肝以外,其他的部分都不喜歡吃。


有小型國防軍

斯洛維尼亞軍隊的起源,應追溯到公元7世紀時,第一個斯洛維尼亞人的國家「卡蘭塔尼亞公國」。14世紀時,斯洛維尼亞人的武裝,曾為反對土耳其的侵略而戰鬥。1593年,軍事邊區的斯洛維尼亞武裝,曾在克羅埃西亞的錫薩克地區,在與土耳其軍隊的戰鬥中取得輝煌的勝利。在16~18世紀中葉所爆發的農民大起義中,斯洛維尼亞武裝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為斯洛維尼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奧匈帝國統治時期的奧匈帝國軍隊中,幾乎全部都是由英勇善戰的斯洛維尼亞士兵所組成的軍團為主幹,後來這些士兵就成了1918年、組建斯洛維尼亞軍隊的核心力量,以魯道夫‧馬伊斯泰爾將軍為首的斯洛維尼亞軍隊,大約有1.2萬人,他們在保衛斯洛維尼亞北部領土的戰鬥中,成功地保衛了馬里博爾和它的周圍地區。1914年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以及斯洛維尼亞人的王國後,斯洛維尼亞軍隊被解散,並改由南斯拉夫軍隊所取代。 1941~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洛維尼亞軍隊在南斯拉夫軍隊的組織內,幾乎是完全獨立的。在1944年的時候,斯洛維尼亞軍隊大約有2.17萬人,共組成兩個軍團和負責1個戰區,在抗擊納粹德軍的戰鬥中,收復了廣大的斯洛維尼亞領土,戰爭結束後,被編入統一的南斯拉夫人民軍中。 1968年華沙公約國的出兵捷克和斯洛伐克,使南斯拉夫的領導人狄托意識到,國家必須擁有強大和非常有效的軍事防衛力量,並由此產生了全民防禦學說,以及成立了加盟共和國和自治省的領土保衛部隊。各加盟共和國和自治省的領土保衛部隊,都是南斯拉夫人民軍的組成部分,通常按分隊編制。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領土保衛部隊、成立於1968年11月20日,其成員全部來自斯洛維尼亞軍隊和其他斯洛維尼亞地區的居民。 1974年後,隨著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矛盾的擴大,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對斯洛維尼亞領土保衛部隊的不信任日益嚴重,有越來越多的非斯洛維尼亞軍官,被任命到斯洛維尼亞領土保衛部隊來擔任重要職務,藉以就近監視。 1990年,斯洛維尼亞反對黨的斯洛維尼亞民主聯盟,在國內首次的多黨議會選舉中,一舉擊敗執政達數10年之久的共產黨,導致斯洛維尼亞發生一連串的重大變革。南斯拉夫聯邦政府的命令斯洛維尼亞領土保衛部隊解除武裝,使斯洛維尼亞人感到自己的軍隊,將會再次面臨1918年和1945年被解散的局面,並認為塞爾維亞人試圖統治整個南斯拉夫的野心已日益明顯,因此斯洛維尼亞軍隊的大多數指揮官,都不服從聯邦政府的命令,而當時的斯洛維尼亞領土保衛部隊的軍官們,也分裂成追隨南斯拉夫人民軍領導的少數派,和致力於民主變革的斯洛維尼亞領導人的多數派。 新當選的政府國防部和內政部,依照共和國憲法和全民防衛法,成立了新的領土保衛部隊司令部,並加強領土保衛部隊的武器裝備和機動能力,使它得到發展,後來成為斯洛維尼亞軍隊的骨幹力量。 同年10月,南斯拉夫人民軍佔領了斯洛維尼亞領土保衛部隊司令部,但旋即被驅出。同年12月,斯洛維尼亞軍隊開始正式使用新的軍服、軍徽和實行新的軍銜制。1991年5月,斯洛維尼亞領土保衛部隊開始在盧比安納附近的伊格(Ig)訓練中心,以及馬里博爾附近的帕克雷(Pakre)訓練中心,對士兵進行持續性的軍事訓練,那裡的南斯拉夫人民軍曾在帕克雷訓練中心附近,與斯洛維尼亞軍隊發生了衝突。次月2日,斯洛維尼亞領土保衛部隊的第一代軍隊士兵,舉行了成軍宣誓儀式,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武裝部隊正式宣告成立。 同月25日,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宣告獨立,當日南斯拉夫人民軍的裝甲部隊和其他部隊,為了佔領斯洛維尼亞邊界的過境通道,而對斯洛維尼亞發起了進攻,試圖使斯洛維尼亞與外界隔絕,並解除斯洛維尼亞軍隊的武裝,從而迫使斯洛維尼亞放棄獨力的活動。 斯洛維尼亞的領導人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決定制止南斯拉夫人民軍的行動計劃和擊退其進攻,雙方乃在邊境地區進行了戰鬥,同時廣大的斯洛維尼亞民眾,還把駐在斯洛維尼亞境內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封鎖在其營區之內,並停止了供應。 戰爭自當年的6月26日一直延續到同年7月7日,雙方才停戰,並且簽訂了「布里俄尼和平宣言」,整整10天,被斯洛維尼亞稱之為「獨立戰爭」。經由國際調解,談判和簽訂協議後,戰爭宣告結束,最後一名南斯拉夫人民軍,終於在同年10月29日從科佩爾港撤離。 在10天的「獨立戰爭」開始時,斯洛維尼亞領土保衛部隊兵力大約有1.6萬人,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兵力已增加到3.5萬人,還有約10萬名警察部隊,當時的武器裝備步兵只是使用輕型武器,沒有大砲、坦克或裝甲車。南斯拉夫人民軍在這場戰爭中死亡45人、受傷146人、4693人被俘,並損失了6架直升機、31輛坦克、22輛裝甲運兵車,以及172輛其他車輛。1993年10月,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領土保衛部隊,正式改名為「斯洛維尼亞軍隊」。1994年斯洛維尼亞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平伙伴關係,1997年4月17日,斯洛維尼亞國會通過關於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宣言。1998年起,斯洛維尼亞按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標準改組了軍隊體制,分為基本國防部隊、加強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2003年9月起,國內取消義務兵役制。2004年,正式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會員國。 根據憲法的規定,總統是共和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國防部長則代表總統執行國防政策,主要任務是捍衛國家的主權和保衛領土的完整。斯洛維尼亞軍隊的各層指揮機構是總司令部、作戰司令部、軍區司令部,以及部隊或地方軍隊的指揮機構。作戰司令部是負責指揮聯合的戰術和作戰部隊或地方軍隊的指揮機構;軍區司令部是指揮國土內一定地區的後備部隊、和負責與民防系統合作的指揮機構。軍隊總司令人選在國防部長提出建議後由政府任免,其他司令部的司令在總司令提出建議後,由國防部長任免。 為了適應國際的新形勢,斯洛維尼亞軍隊改革的實質在於裁減軍隊人員,提高軍隊的裝備和機動性的水準,使軍隊的人數減至全國人口總數的1%左右,軍隊的發展從數量轉向質量。 斯洛維尼亞軍隊按照部隊的使命,可分為干預部隊(加速反應部隊)、基本部隊和後備部隊等三種,部隊編制不分軍種和兵種,而由聯合的戰術和作戰部隊,和以地區為原則的軍區部隊組成。 這個國家的軍隊中,還包括了指揮機構、情報機構、軍事衛生機構、管理機構、技術機構、交通運輸機構和軍隊警察機構等。在戰時,物資、醫療及其他軍需,主要由民防系統保證。 在通常情況下,干預部隊由1個旅組成;基本部隊由7個旅組成,包括2個摩托化旅、2個陸軍旅、1個空軍旅、1個防空旅和1個海岸防務旅;後備部隊則由6個軍區指揮部的15個團組成。 軍隊總人數為2.6萬人,其中軍官以上佔10.2%,士官為17.49%,士兵為72.31%。在所有軍人中,女兵佔14.5%,女士官佔6%,女軍官佔3%。按軍種分,陸軍佔99%,空軍佔0.62%,海軍佔0.38%。其中陸軍按兵種分,步兵佔51.02%,後勤兵佔24.09%,通訊兵佔8.5%,防空兵佔6.04%,工程兵佔4.21%,裝甲兵佔2.32%,砲兵佔2.15%,防化兵全稱為「防放射化學生物」部隊(Radiolosko-Kemicno-Biolosko Obramba),簡稱為RKBO,共佔1.67%。 斯洛維尼亞軍隊的軍銜,共分為士兵、士軍、軍官和將官等四種。其中陸軍和空軍士兵分為下等兵、中等兵和上等兵;士官分為中士、參謀中士、上士、參謀上士;軍官分為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和上校;將官分為准將、少將、中將和上將。海軍士兵分為下等兵、中等兵和上等兵;士官分為中士、參謀中士、上士和參謀上士;軍官分為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和上校;將官分為少將、中將和上將。 2010年的國防預算約為5.9億歐元,佔全國GDP的1.55%,主要軍費用在增購較新的國防裝備上。 現在斯洛維尼亞軍隊重要的裝備,在陸軍方面,主要是使用7.62糎口徑的M70自動步槍、並裝備有60、82和120糎口徑的迫擊砲作為火力支援。陸軍的反坦克武器有AT-7 METIS移動式火箭系統,以及90糎口徑的OSA、44糎口徑的M57和64糎口徑的ZOLJA手動火箭發射器。 砲兵部隊的主要裝備有18門155糎口徑的TN90榴彈砲,18門150糎口徑的M2A1榴彈砲,4門128糎口徑的M63多管火箭發射器。反坦克砲兵部隊裝備有9K111 FAGOT和9K111 MALJUTKA移動式反坦克火箭系統。用於射擊空中目標的防空部隊武器有ICLA(SA-18/SA-16)、STRELA ZM(SA-7)移動式火箭系統,以及20糎口徑的單管和雙管高射砲。 裝甲部隊裝備有54輛M-55S坦克,54輛M-48坦克,以及52輛BVP-80裝甲戰車,還有30糎和57糎口徑的雙管自走式高射砲。 空軍部隊裝備有3架B-206(Jet Ranger)教練直升機、8架B-412多用途直升機、3架L-410和3架PC-6運輸機,12架PC-9教練機兼攻擊機,還有2架L143和8架L242輕型螺旋漿飛機,用於培訓預備役飛行員。 防空部隊的裝備,除了上述的移動式火箭系統、自走式防空高射砲外,還有SA-9自走式火箭系統。 海軍部隊裝備有Super Dvora MK2快速巡邏艇和輕型多功能艦艇;海岸防務部隊的裝備與陸軍同。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