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新頁面: 荷蘭 荷蘭(The Netherlands)按其發音應為尼德蘭,現在之所以稱之為荷蘭係西歐人習稱,是取其10郡之首的Holland,源於荷文的Holtland(森林)。...)
 

2014年5月23日 (五) 09:22的修訂版本

荷蘭


荷蘭(The Netherlands)按其發音應為尼德蘭,現在之所以稱之為荷蘭係西歐人習稱,是取其10郡之首的Holland,源於荷文的Holtland(森林)。荷蘭的全名為尼德蘭王國(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荷蘭文的全名則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其原意為低地。

檔案:Nederland1.jpg檔案:Nederland2.jpg檔案:Nederland3.jpg


目錄

優秀的海上民族

最初的荷蘭是西北歐一些郡國之一,當時的居民是塞爾特人(celts),但從公元前二世紀起,外族開始對塞爾特人住地侵襲,部分居民被日耳曼部落的弗里斯蘭人和巴塔維人(Batavi)所取代,故有明顯的日耳曼化。在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就已開始入侵荷蘭。公元前58~54年,羅馬將軍凱撒逐步征服整個高盧,沿著萊茵河駐紮軍隊,相繼征服弗里斯蘭人和巴塔維人。並渡過萊茵河,侵入對岸的日耳曼地區。公元前57年征服萊茵河低地的塞爾特人和日耳曼人,在他們的居住地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工程,在里爾河與瓦爾河(waal River)間修築了50座以上的城堡,還派人在韋赫登湖和伏列伏湖間挖掘運河。從公元前12年到公元9年,羅馬人已佔據了整片萊茵河與易北河間的大片土地,荷蘭也於公元前10年淪為羅馬的殖民地。在此期間受到羅馬文化熏陶的荷蘭人,學會了建設,也大量開鑿運河,興築許多堤防。 但在羅馬人以殖民主的姿態在當地大肆搜刮、勒索的嚴重情況下,居民們忍無可忍乃揭竿而起抵抗壓迫,為此羅馬人花了將近20年時間才把此起彼落的起義鎮壓下去。但事實上反抗的種子不斷在發芽滋長。到了公元70年,巴塔維人在部分日耳曼人和高盧人的援助下,由西維利斯領導驅逐羅馬人,獲得了勝利。 但好景不長,羅馬皇帝韋斯帕西安派大將凱基納‧阿列安努斯(Caecina Alienus Aulus)來攻打,並凱旋而歸,這個地區又重回到羅馬的統治下。 公元3世紀,羅馬開始衰落,法蘭克大規模的侵襲席捲尼德蘭全境,摧毀了羅馬人的勢力,在極度混亂中弗里斯蘭人撒守海岸地帶。公元4世紀,法蘭克人開始定居在萊茵河與埃母(Ems)河之間的河谷地帶,這裡不久便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公元5世紀末,法蘭克人轉而改信基督教,建立中世紀初西歐最大的基督教王國,把基督教逐步傳入尼德蘭地區。 公元768年後,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禿子查理二世在位期間,尼德蘭大部分地區被法蘭克王國佔領,成為查理曼帝國的組成部分,居民也大多被強迫改信基督教。當時基督教為這些地區帶來巨大的變化,與查理二世在位期間的業績是同時並進的。 由於法蘭克帝國領土廣闊,治安穩定,善於經商的荷蘭人天賦如魚得水般獲致機會發展。當時,北方及波羅的海諸國往來的港口、巨大的交易中心設在多雷斯塔德,從英國康沃爾(Cornwall)運來的錫器、尼德蘭以北地區的毛皮、鯨魚油,以及中萊茵地區的酒都在這裡轉運。 佛蘭德是當時重要的工商業區,又因為飼養了許多綿羊,所以紡織業也應運而生,成品卻由弗里斯蘭商人轉銷各地。而農業、養牛業、捕魚業都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加洛林王朝戰事頻繁,使尼德蘭喪失了統一良機。根據公元843年的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規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虔誠者路易一世的長子保持帝號,獲得中法蘭西亞,包括了比利時、尼德蘭、德國西部、法國東部及義大利大部分的狹長地帶;次子查理二世獲得西法蘭西亞,即今法國的剩餘部分;日耳曼人路易獲得東法蘭西亞,即萊茵河以東地區。這是加洛林王朝瓦解的第一階段徵兆,預示著近代西歐國家的形成。 當時諾曼人對多雷斯塔德及其周圍地區的富庶垂涎已久,想佔為己有,故多次前來擄掠燒殺,城市被摧毀逐漸消失。位於馬斯河口的維特拉、德文特、瓦爾赫倫島、尼梅格等地陸續被焚燬,諾曼眾諸侯在瓦爾赫倫島、肯納姆蘭等地為所欲為,導至此地區的法蘭克王國勢力解體,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10世紀時,這裡成為蓋內梅蘭伯爵、赫爾提爾伯爵的領地,隨後又成為賀蘭特伯爵的領地。 11世紀自治都市逐漸形成,割據地各領主得到承認,封建制度完全形成,中世紀初期的混亂局面遂告終結。12世紀初,荷蘭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部阿圖瓦(Artois)地區的一小部分,合併成神聖羅馬帝國管轄下的低地國(low Countries)侯國,這就是尼德蘭。 從此荷蘭社會日趨安定,經濟逐漸發展,在有利於商業發展的道路交會點、河流沿岸和便於裝卸貨物的海邊建立起新都市。居民們也因協助領主解決財政上的支應,而獲得許多特權,也擴大自治權範圍。1150年,荷蘭人利用水閘和護堤開始了偉大的與海爭地的歷史,1170年的大洪水,使荷蘭地貌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13~14世紀間,荷蘭進入封建割據時代,但烏得勒支和阿姆斯特丹等都市卻開始逐漸茁壯發展。1300年,布呂日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1369年,法國盧瓦爾族的勃艮第公爵大膽菲力普(Fhilip)與佛蘭德伯爵的女繼承人瑪格麗特結婚,勃艮第勢力便開始滲入尼德蘭,各地區的諸侯也逐漸被勃艮第家族的統治所掌握。這個家族原在佛蘭德東南方擁軍自立,在菲力普一世時佔領了佛蘭德;第三代善良的菲力普統治時,成功地獲取尼德蘭全境。大膽菲力普公爵最初於1430年接管北布拉奔特省,後又多次率軍親自出擊,征服荷蘭及澤蘭省城市聯盟。由於佛蘭德公國在11世紀末就已侵入斯海爾德河沿岸,在利益衝突下,使得荷蘭與這個公國產生長期紛爭。在菲力普三世統治期間,促使荷蘭與佛蘭德締結條約,解決爭端,他同時還是一位藝術的倡導者,15世紀荷蘭藝術的發展,就是得力於他的推展。 1457年時,勃艮第家族第四代勇敢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 Duke of Burgunoy)與波旁王朝查理一世的女兒結婚,由於他的父親晚年臥病在床,故由他當政。野心勃勃的他企圖使勃艮第成為王國,完全脫離法蘭西王國而獨立。因為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曾佔領過索姆(Somme)河的勃艮第領土,所以查理就畢生反對路易十一,成為反對路易的貴族集團「社會福利聯盟」的領袖,但是成效不彰,未竟全功。到了1468年,他與英王愛德華四世結盟,聲勢大振,可惜未過兩載,路易就奪回索姆河附近的城市,查理也毫不示弱,侵入諾曼第和法蘭西島,縱兵洗劫。1472年,雙方休戰,當時查理想把領土一路擴展到萊茵河,建立一個包括勃艮第、盧森堡、尼德蘭的統一王國。未料1475年愛德華四世與路易十一達成諒解,於是查理加冕為勃艮第國王的努力終成泡影,並於1477年初,在南錫城下陣亡,王室大業由他的女兒瑪麗‧德‧勃艮第(Marie de Bourgogne)繼承,路易十一卻主張由瑪麗母方波旁王朝的姻親繼承,不斷施加壓力,要她與未來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結婚,遭到瑪麗拒絕,於同年8月,成為弗里德里希三世,即德意志帝國皇帝之子後來的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的妻子。 此舉引起路易十一的極度不滿,便出兵攻擊,使她連續喪失勃艮第領土夫蘭休孔堤、阿爾特亞等轄地,幸好在夫婿的協助下得以保全尼德蘭大部分領土。 1482年瑪麗去世,年僅4歲的兒子美男子菲力普一世繼承荷蘭領地,由馬克西米連攝政。這時佛蘭德爾‧肯納姆蘭和弗里斯蘭等都起而反對馬克西米連,尤其是他因欲恢復勃艮第公國的整個版圖而對法國發動戰爭,致使百姓稅賦沉重。在糧食供不應求的弗里斯蘭,暴發了「吃麵包與奶酪的人們」的叛亂,但是後來被鎮壓下去。1494年,馬克西米連還政給菲力普一世。1496年,菲力普一世娶卡斯提爾國王之女納娜為妻,使尼德蘭的命運從此與西班牙緊繫在一起。1506年,菲力普一世患熱病駕崩,年僅6歲的長子查理繼位,由其外祖父馬克西米連攝政。 1507年,馬克西米連任命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ustria)為尼德蘭女攝政,輔佐年幼的國王查理。在她攝政期間,尼德蘭各省因支持哈布斯堡王朝的戰役而遭橫征暴歛。查理成年後親政,於1516年成為西班牙國王;又因1519年馬克西米連卒,他進而成為奧地利王室之首,接著於1520年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稱為查理五世。在位期間,把尼德蘭首都設在布魯塞爾,且採取承認都市自治的政策,這種都市圈地經濟力量,正是查理帝國的財政支柱,同時,他將已脫離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尼德蘭再次加以合併。


如火如荼爭取獨立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統治尼德蘭,積極推行中央集權,低地國也因此成為龐大帝國的一部分。1555年,他將尼德蘭統治權讓給兒子菲力普二世。翌年,菲力普二世再得到西班牙和西班牙海外帝國,不久又取得弗朗什‧孔泰,成為西班牙國王和尼德蘭親王,此後尼德蘭就直接歸西班牙統治。菲力普二世繼承的尼德蘭屬地範圍是如今比利時的幾個省、荷蘭省及澤蘭。 菲力普二世統治期間,繼續執行中央集權政策,推行新的僧侶制度,引起以奧倫治親王威廉為首的尼德蘭貴族反抗,加上他對尼德蘭人民課以重稅,剝奪宗教自由;當時,加爾文教派已傳入尼德蘭,深得人心。由於政府的鎮壓,引起人民的極度不滿。1566年8月,加爾文教徒瘋狂地展開反對天主教會運動「破壞聖像」,摧毀一切象徵性標誌。翌年國王派阿爾瓦公爵(Alba Duke)率領大軍前往鎮壓,他是一個鐵腕人物,有豐富軍事經歷,曾在穆爾堡(Mühlberg)擊潰過德國新教徒,他帶領一萬軍隊到尼德蘭,設立新的法庭「戡亂委員會」,很快以「血腥委員會」而聞名,並無視於當地的所有法律,判處1.2萬名起義者有罪。不但如此,還捲入與英國的貿易競爭,造成尼德蘭商業上的巨大損失,並且在當地大肆搜刮民財,強制徵收什一稅和財產稅。人民更是憤慨起而反抗,農村、海上也出現由奧倫治(Orange)親王所領導的被稱為「乞丐軍」的遊擊活動。 菲力普二世是西班牙人,除了對人民宗教迫害外,還企圖剝奪17個省殘存無幾的自治權及政治自由。忍無可忍的尼德蘭人於1568年由威廉一世(william I of Orange)揭開「八十年戰爭」的序幕,發動反抗外國勢力的獨立戰爭。 威廉一世是荷蘭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英雄,是當今荷蘭的國父,也是歐洲最富有貴族之一,於1533年出生在德意志拿騷的迪倫堡,在路德派環境中長大,查理五世堅持把他培養成天主教徒。他身為貴族,內心卻隱藏著反抗精神,由於受到皇帝的寵幸,多次奉命隨駕出使。一次出使法國途中,法王亨利二世對他講述欲將基督教新教趕出尼德蘭的計劃,他聽到後雖然大為震驚,但絕口未提反對意見,從而獲得「沉默者」的稱號。1555年他成為荷蘭、澤蘭和烏得勒支等三省的總督,並聯合艾格蒙公爵等人,共同向菲力普二世提出把西班牙軍隊撤離尼德蘭國土的要求,菲力普二世非但沒有加以理會,且在1572年下令嚴厲管制新教徒。於是威廉站在抗爭隊伍的最前線,為宗教和政治自由而戰。他首先進攻尼德蘭南部的布拉奔特失敗,改而投靠法國的加爾文派。當時菲力普二世派遣阿拉斯大主教葛蘭貝爾前往尼德蘭,擔任總督瑪格麗特的顧問,幫助實行宗教專制,這更激發了人民壓抑已久的不滿情緒。菲力普二世便派西班牙軍隊前往平息這波反叛群眾的聲浪,失敗而未絕望的威廉領導尼德蘭人民於1572年,展開反西班牙抗爭。同年4月1日,他的海軍(海上乞丐)佔領了荷蘭省的布里爾(Brill)城,很快在胡格諾派領袖和法國王室的支持下再次向南進攻。但胡格諾派領袖在同年8月23日聖巴托羅繆節的前夕遭到大屠殺,威廉失去了盟友的支持,阿爾瓦再次取得軍事的主動權。但不久他的軍隊也捉襟見肘,由於缺糧不斷發生兵變,軍紀敗壞,受到佔領區人民的堅決反抗,因之於次年兵敗,並於1574年在須得海以慘敗告終,被菲力普二世革職。 「乞丐軍」攻佔了鹿特丹以西的布里爾港,在加爾文派教徒協助下,隨後又佔領了一些其他的城市;繼阿爾瓦公爵後任職的L‧雷克森發布特赦令,提議召集貴族和市民代表的身分制會議,但是這一系列的措施都為時已晚。1576年,都市及地方代表齊集根特,組織同盟,宣布宗教信仰的自由和都市自治等原則。可惜參加同盟的人因立場不同而彼此猜疑,聯盟只是曇花一現,不久對立逐漸表面化,作為舊教領袖的威廉,開始壓惡與法蘭西教徒糾纏,對同盟組織漸失信心。 1578年,菲力普二世任命法爾內塞(Farnese)為尼德蘭總督,34歲的他,一面征伐由威廉領導的「烏得勒支同盟」,一面與天主教徒佔多數的荷蘭諸州進行和解。利用同盟組織中新舊兩派對峙之縫隙,征服舊教徒信仰區的南部,於1579年1月6日結成「阿拉斯同盟」,表示保留天主教,忠於國王,維護貴族特權。新教派的荷蘭、澤蘭、烏得勒支、海爾德蘭、上艾瑟爾、菲仕蘭、格羅寧根等北部7省及南部布拉奔特省的安特衛普、布雷達和弗蘭德省的根特、布呂日和伊普爾等,於同年1月23日在烏得勒支締結「烏得勒支同盟」,實際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名為「尼德蘭聯省」,簡稱「荷蘭共和國」。參加同盟的省各自管理內政,對外則統一行動,並誓與西班牙長期抗爭。1581年,在海牙招開聯省議會,威廉一世被推舉為反西班牙北部地方的世襲總督;同年7月26日,整個低地國家並成立尼德蘭聯邦共和國,通過「誓絕法案」,廢除菲力普二世王位,削除其對聯省的權力,不幸的是菲力普二世曾懸賞除掉威廉這個「叛徒」,1584年7月10日威廉在台夫特被暗殺身亡,結束了他偉大的一生。 尼德蘭獨立後,取用最富饒的荷蘭作為國家的通稱,北方管轄地也局限在荷蘭、澤蘭、烏得勒支三省,以及菲仕蘭和海爾德蘭的部分地區,但遭到西班牙不斷瘋狂反撲,布魯塞爾、馬利納相繼落入西班牙手中,安特衛普經14個月圍困後也告淪陷。 獨立後的北方迫切需要一個政府,於是招開三級會議並選出威廉次子、18歲的莫里斯‧德‧納騷(Maurice of Nassau Price of Orange)為最高行政長官,澤蘭、烏德勒支、上阿瑟爾和海爾德蘭等省的省長後來也由他擔任。在他執政期間,得到荷蘭傑出政治家約翰‧範‧奧爾登巴內費爾特(Johan van oldenbarnevelt)的支持,尼德蘭北方諸省穩步加強反西班牙統治的力量。同時三級會議又想恢復威廉的親法政府,便邀請亨利三世前往治理,但法國國王覺得風險太大,予以拒絕。於是三級會議又轉而邀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她也拒絕統治權,只派寵臣萊斯特伯爵,即諾森伯蘭公爵之子,於1585年率兵6000人幫助獨立的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反西班牙起義。可是萊斯特到達尼德蘭後,違背女王意願,接受了總統的稱號,掌握過去威廉一世未曾擁有的權力。他上任後致力改革原有制度的弊端、整頓財政和海軍,卻與有重要影響力的荷蘭省議會鬧僵了。於是聯合主張民主的加爾文派過激份子,反對議會中資產階級、商人及穩健新教徒組成的寡頭攻治失敗,於1587年12月引退,被招回國。 在萊斯特回英國後,原行政 長官莫里斯不斷向西班牙發動攻擊,經過一系列的戰役,西班牙人從各條戰線上龜縮回去,荷蘭共和國領土才開始有今天的局面。莫里斯還曾企圖重新統一由於西班牙的征服而陷於分裂的尼德蘭南北兩部,可惜他只是一個偉大的軍人,並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以不但未能統一尼德蘭,反而使荷蘭共和國長久地分為奧倫治派和反奧倫治派。從此,三級會議便決定不再邀請外國君主和王室主政,荷蘭從那時起才算真正擁有獨立的主權,正式成為尼德蘭所屬7個獨立共和國之一。而西班牙卻直到1648年1月30日簽訂西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時,才正式承認荷蘭的獨立。


曾為貿易強國

長期的戰爭激起國民愛國情緒和積極勇氣,這個掙脫西班牙統治的新興共和國,開始向世界各地拓展貿易,擴繮拓土。戰爭與貿易的拓展帶動了相關技術的進步,地圖繪製、造船、兵器都研發得非常先前。荷蘭結合這些技術的革新與完善的貿易組織,遂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航海貿易國家。17世紀,荷蘭進入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成為誇耀於世的航海國家。海外殖民地之多,使這個北海小國成為歐洲和世界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現代化國家之一。 富裕的荷蘭以捕魚和造船為基礎,境內有東西向的歐洲重要商路,再加上通往東印度群島的航路,因而商業發達。自從菲力普二世於1580年兼任葡萄牙國王後,荷蘭海軍不但掠奪西班牙船隻,同時也找葡萄牙船隻的麻煩,因此被稱為「海上乞丐」;此外,荷蘭還進而奪取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海外殖民地,嘗試變更商業通道,佔領戰略要地。 荷蘭的商人和水手乘機積極擴大世界性經濟領域,長久以來,他們駕輕就熟的海上運輸業的經驗,不但在波羅的海進行重要貿易,還前往北歐、地中海去推銷他們的商品。 當時阿姆斯特丹的地理學家普蘭秀斯,曾規劃出一條從北方繞過歐洲和亞洲的新海上航線,既可避開菲力普二世的水兵,還能鞏固卡拉海峽,擋住競爭者的航途,並於1594~1597年間,派威廉巴萊茨作三次遠航探險,尋找通往中國的航線。荷蘭探險家的海軍將領海姆斯凱爾克(Jacob van Heemskerck),於1596~1597年在巴倫克海域航行,尋找從北極到印度的航線。他指揮的船隻繞過新地島後(Novaya Zemlya)陷入冰層,不得不在島上度過冬季,成了在北冰洋安全過冬的第一批歐洲人。同年6月大部分船員脫險,抵達爪哇,滿載而歸。1598年海姆斯凱爾克就任海軍中將,前往東印度群島進行貿易。1599年,他接管韋爾(Verre)公司的艦隊,共有73艘戰艦、8000名水手,再次攻擊亞速爾群島,除與特爾納特(Ternate)、班達(Banda)和安紋(Amboina)等島的統治者建立貿易關係外,其中有部分戰艦駛往幾內亞灣佔領葡屬聖多美,但是熱帶的瘧疾使許多水手病倒,乃迫使艦隊於1600年提前返回荷蘭,他因這趟任務而晉升為海軍上將。這次出征得不償失,所擄掠的戰利品不夠支付開銷,但卻是荷蘭海軍的里程碑,象徵荷蘭海軍的第一次獨立遠征。 1601年,荷蘭商船首次登上中國海岸,兩年後侵佔澎湖,但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最後只好由澎湖撤退。 1602年,荷蘭建立海角殖民地,並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經荷蘭政府特許創立東印度聯合公司。這是一家從事對外殖民事業的公司,由經營馬來群島貿易的幾家公司合併而成,擁有650萬荷盾的雄厚資金。在擊敗葡萄牙、英國等競爭對手和當地統治力量後,在馬來群島一帶建立雄厚基礎,控制了亞洲國際貿易、鑄造貨幣,並擁有武力、宣戰和土著酋長締結條約等權。 1603年,一支由6艘戰艦組成的荷蘭艦隊遠征巴西,在那裡建立了一座要塞,專門襲擊航行在南大西洋中航行的西班牙商船。1607年,海姆斯凱爾克出任這支艦隊的總司令,卻不幸在直布羅陀海面上指揮對西班牙艦隊的海戰中身亡。不過,在這次海戰中,荷蘭俘獲和擊毀西班牙21艘艦隻,獲得海戰的勝利。 1609年荷蘭征服斯里蘭卡;同年英國人亨利哈德遜代表荷蘭東印度公司乘船駛入現在的紐約港灣,再沿河而上,成為最早發現當地的人。1616年,荷蘭在北美開始建設紐內薩蘭多殖民地及新阿姆斯特丹。 1621年,荷蘭人又創立西印度公司,目的是在打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西印度、南美洲和非洲西海岸的殖民事業,爭取利益,得到聯省議會軍事和財政的援助。之後因在西非沿海成功的獲得幾個港口,能藉以順利的向西印度和南美洲輸送奴隸。這段時間內荷蘭不斷向中國提出擴大通商的要求,但均被拒絕,乃於1622年再次侵佔澎湖,屠殺島上居民。1624年,荷蘭開始進犯台灣,先在安平建立城池作為據點,再逐漸向周圍擴展。同年,荷蘭又在北美的奧爾巴尼建立第一個歐洲人永久定居地。 1626年,新尼德蘭省首任總統用價值只有60荷盾的物品,向當地印第安人買下北美的曼哈頓,建立了殖民地。同一時期,東印度群島上的大王國中爪哇馬打蘭(Mataram)在阿貢蘇丹統治時期,為了擴大領土,佔領爪哇北部港口城市,包括泗水和馬杜拉等,企圖進而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手中奪取巴達維亞,但1628年和1629年向荷蘭兩度發起的進攻均告失敗。1630年,荷蘭統治了巴西的部分地區,又相繼掠奪西班牙東部和南部的眾多城市,使西班牙被迫承認荷蘭聯邦共和國正式獨立。1641年,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馬六甲,又限制英國人在明多魯設工廠,荷蘭霸權盛極一時。 1642年,荷蘭在台灣的勢力已擴展到台北的淡水和基隆一帶。但是到了17世紀40年代中期,西印度公司雖然在巴西和葡萄牙人的競爭中獲勝,卻也因此耗盡財力,不足以籌集資金來對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等防務嚴密的地區發動攻擊,自此開始日趨衰落。


17世紀人才輩出

俗話說:「一個國家的偉大程度,是從它所產生的偉人來衡量」,17世紀的荷蘭顯得特別光輝燦爛,因為當時人才輩出,學者和藝術家數量和品質都相當驚人。 在歷史學方面,朱斯特‧利普蘇斯(Justus Lipsius)思想新奇,著作領域廣博,在16世紀末便在萊登城嶄露頭角。霍夫特(Hooft)是著作「尼德蘭起義史」的史學家,筆觸優雅,文章簡練,他同時還是文筆委婉的抒情詩人。而尼古拉‧海因蘇斯和雅克‧沃蘇斯都是著名的「聖經」文字研究者。 文學方面,有生於布魯塞爾 、生活在萊頓一直到死的馬尼克斯‧范‧聖阿爾德洪德(Marnix, Philips van, Heer van Sint Aldegon-de),他是頌歌「神聖天主教會的蜂房」(Byencorfder Heilige Roomscher Kercke)的作者。基內(Edgar Quinet)曾說過「他在悲壯的笑聲中創造出荷蘭語言」,雖然馬尼克斯並未創造荷蘭語言,但他的貢獻非凡。他的法語造詣很深,致力於從荷蘭語中清除法語的影響。 其他著名的詩人,包括康斯坦丁‧希亨斯、布勒代羅、雅科布‧卡茨、馮代爾等。其中馮代爾是這些詩人中最重要的,他是位多才的劇作家,主題多從聖經和民族史中汲取;他也寫頌歌、諷刺作品、翻譯拉丁詩人的作品,著作非常豐富。 17世紀荷蘭對於科學的貢獻比文學更大。像米德爾堡的一位眼鏡匠扎查里‧詹斯發明了移動鏡片,而呂文胡克(Leeuwenhoek)製出顯微鏡。呂文胡克原是台夫特城司法廳的一位普通職員,愛好研究,從解剖學和生理學中發現血液循環、紅血球、滴蟲和精子。 約翰‧斯范梅丹研究小動物,根據敏銳的觀察發表生物學中富有意義的假說,他獲准解剖屍體,在阿姆斯特丹眾多解剖家中,他是被畫家們畫成名畫的第一人。 與前兩位屬於同一系統的還有大教授、醫生布爾哈夫(Herm-ann Boerhaave)、范拉凱斯坦、隆富斯、康福斯等,從殖民地帶回大批特產動物、地方植物、熱帶病、地理誌等研究資料。 在精密科學方面,西蒙斯泰溫不僅是偉大的數學家,改善了公用的會計、砲兵術、圍攻術,並發明帆橇,大力促進機械學和流體靜力學。 克里斯蒂安‧希亨斯(Christ-iaan Huygens)是鐘擺的發明者、光的波動性質的理論家、發現土星環和獵戶星座的天文學家,以及概率論的創造者。 此外,還有地理學家布拉厄、庫霍恩(Coehoorn)等眾多荷蘭各個領域中的科學家。 建築師有設計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和海牙莫里斯大廈的雅克‧范康彭,設計森林旅館的彼得‧波斯特,雕刻「沉默的威廉陵墓」的亨利‧德‧凱澤,以及隆布特‧韋胡爾斯特和阿爾瑟‧奎利紐斯等。 在繪畫方面,更是奇才輩出,「救濟院院長」、「同業公會會長」、「治安巡邏隊」、「外科醫生的課程」等畫作,由弗蘭斯,哈爾斯和范代赫爾斯特之巧手,將之呈現在現代人眼前。霍赫、韋爾梅爾作品所展示的則是窗明几淨的屋子、精緻的家具、清潔的地板。而霍布馬、基浦、波泰爾、呂斯達埃爾等描繪中的北海海濱風景出奇的光線效果,像含淚的微笑一樣令人感動;就連日常生活的片斷,也有兩種迥然不同的表現手法。傑拉爾德杜的畫風是簡單樸素,斯泰恩和范奧斯塔德作品表現的諷刺意味洋溢。 世界名畫家雷布蘭特,他在繪畫上不僅是位運用明暗光線偉大的魔術師,展現出深邃的人文主義思想,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刻家。 在音樂上荷蘭更有令人不能忘記的傑出音樂家約翰‧彼特森‧斯維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他是作曲家、管風琴家、羽管鍵琴家和教育家,在阿姆斯特丹老教堂的新教大風琴演奏時,創作完全適合於天主教禮拜儀式的「神聖讚美歌」,他的鍵盤樂曲影響力一直深入人心,並擴展到德國。 17世紀隨著荷蘭的衰弱,荷蘭的藝術與思想也節節衰退,這應證了一句老話「精華凋零、民族沒落」。


窮兵黷武逐漸衰敗

17世紀後半葉,荷蘭國勢開始走向下坡。首先在通商方面和英國引起糾紛,雙方形成對抗局面。1651年,英國獨裁者克倫威爾(Crom Well)頒布了「航海條例」,規定:凡是歐洲國家輸入英國的貨物,只能由英國船隻或產地國船隻載運;從亞洲、美洲或非洲的進口貨物,也只能由英國船隻或有關殖民地船隻運載到英國、愛爾蘭或英國的任何殖民地,不允許荷蘭船隻參與。頒布該條例的目的是為了對付英國最大的貿易勁敵荷蘭。此對荷蘭的海上貿易傷害至巨,荷蘭新興的海運蒙受重大打擊。荷蘭為了維護海運權,於1652年5月由特隆普海軍上將指揮的艦隊向英國發動攻擊,爆發第一次英荷戰爭,結果遭英軍擊退,同年7月8日英國遂對荷蘭宣戰。 荷蘭禍不單行,當年對台灣的入侵,也遭到非常強烈的抵抗,尤以郭懷一所領導的反荷勢力最大。1653年夏,英荷海軍在特塞爾島海面發生激戰,荷蘭海軍被擊敗,特隆普上將陣亡,雙方損失慘重。1654年4月,雙方簽訂了威斯敏斯特條約,宣告戰爭結束,荷蘭被迫接受1651年的「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同年,荷蘭人喪失了在巴西的權利;1662年,曾霸佔台灣的荷蘭人被鄭成功攆了出去。曾因經營皮貨和煙草興旺起來的新尼德蘭省首府新阿姆斯特丹,也於1664年被英國佔為已有,改名為紐約。荷蘭奮起抗爭,英國便在1665年3月再次對荷蘭宣戰,同年6月,英軍在洛斯托夫特海面戰勝;但以後的若干次戰役荷蘭都擊退了英軍。同年,英軍的盟國明斯特侯國派軍隊進入荷蘭,但迫於法國的壓力於1666年退出。1667年2月,荷英雙方簽訂「布雷達協定」(Treaty of Breda),荷蘭獲得南美作為此次戰爭的補償,但將已改名為紐約的新阿姆斯特丹轉讓給英國,第二次英荷戰爭也就宣告結束。 1672年,法國建議英國繼續攻打荷蘭,進一步削弱了荷蘭的海外勢力。荷蘭政府在這種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不得不決定向法國求和妥協,並且決定依照「西發里亞條約」,將重新納入荷蘭領土的尼德蘭南部「聯邦領土」割讓給法國,此舉引起國內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緩和這種外患內憂的局勢,荷蘭聯省議會恢復一度懸缺的聯邦總統職位,擁戴奧倫治公爵威廉三世(William III of Orange)擔任聯邦總統,並委以統帥的大權。 1672年3月4日,英法兩國聯合對尼德蘭宣戰;同年5月,法國又聯合日耳曼侯國蒙斯特和科隆,並得到英國的海上支持,入侵荷蘭共和國。同年6月,法軍越過萊茵河蹂躝荷蘭7個聯省中的3個。由於荷蘭的陸軍缺乏訓練和武器裝備,威廉三世只好掘開阿姆斯特丹一帶的堤壩,用以阻止法軍的前進,海水很快淹沒了大片新闢的土地,而他統率著荷蘭軍隊,沿著這條水線集結,國內群情激動。同年7月8日,三級會議推舉威廉為執政,同時威廉三世拒絕接受英法兩國國王提出的苛刻和約條例,開始重建軍隊,秋天開始對侵略者作戰,並在1673年9月,攻佔納爾登(Naarden)城堡,11月又攻佔波恩。由海軍上將M‧特勒伊特指揮的海軍,也於1672年在索爾灣海面擊敗英軍,翌年又在奧斯坦德和凱伊克迪因海面再擊退英軍,挫敗了敵軍的銳氣。 在此時期,國際上有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及洛林等紛紛支持荷蘭;而原來同荷蘭結盟的勃蘭登堡卻在1673年7月與法國媾和。迫於種種壓力,法軍於同年底匆匆撤離聯省共和國,蒙斯特和科隆也被迫退出戰爭。英國查理二世只好締和,英國也於1674年2月簽訂威斯敏斯特條約,與荷蘭媾和。 1674~1678年間,法國又夥同唯一有實力的盟友瑞典不斷向尼德蘭南部和萊茵河地區推進,相繼擊敗協同作戰力相當差的大同盟軍隊。戰爭結束後,荷法雙方於1678年締結內伊梅根條約,荷蘭共和國依然完整,而法國則大大擴展了他在西屬尼德蘭的勢力。 當時英王詹姆斯二世專橫暴虐,極不得人心,反對派於1687年7月請威廉二世前來進行干預。同年11月15日,威廉率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於德文的托爾(Tor)灣登陸,續朝倫敦進軍,詹姆斯見大勢不妙,逃往法國。1689年,在倫敦召開協商國會,宣布詹姆斯遜位,由威廉繼位。同年4月,威廉被同時加冕為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之後,由於法王路易十四意圖合併比利時,戰火又被點燃。荷蘭議會直接和法國於1697年簽訂賴韋克(Rijswijk)條約議和,至此荷蘭霸權勢力被進一步削弱。 1701~1714年間,荷蘭插足西班牙王位繼承戰。1704年,荷蘭經由扶助東印度群島的巴固甫渥諾一世來取代阿莽古拉特三世,從而佔領東印度群島的許多土地,幾乎控制整個爪哇。另外也在西蘇門答臘和巨港建立據點,企圖控制胡椒貿易。18世紀,荷蘭除壟斷了爪哇的商業,為控制特殊商品的供應來源,實行強迫供應制度和貢品分額制度。此時荷屬東印度(Dutch East Indies)領地包括蘇門答臘和鄰近島嶼,爪哇、馬杜拉、蘇拉威西及桑義赫和塔勞群島,馬六甲和荷屬新內亞,以及爪哇東面的小巽他群島和婆羅洲。 此外,在1709~1715年間議定的三項條約,稱為「屏障條約」(Barrier Treaties),其中規定:尼德蘭聯省有權駐紮和統治西屬尼德蘭南部邊境,即奧屬尼德蘭沿線的若干城市,使之免受法國襲擊。根據1709年10月29日的第一項條約,英國同意聯省收回賴斯韋克(Rijswijk)條約所獲得而於1701年割讓給法國的要塞作為回報;聯省同意漢諾威(Hanover)家族在英國的繼承權。第二項條約於1713年1月29日簽訂,在商業上對聯省並不太有利,但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烏得勒支條約、拉施塔特(Rastatt)條約和巴登(Baden)條約都肯定其內容。屏障條約的具體細節由1715年11月15日簽定的第三項條約修改,簽字的有英國、聯省和當時統治奧屬尼德蘭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奧屬尼德蘭在法國邊界上的7個要塞那慕爾(Namur)、圖爾奈(Tournai)、梅嫩(Menen)、菲爾納(Furnes)、瓦內通(Warneton)、伊普爾(Ypres)和特爾蒙德(Term-onde)等,都依據條約而劃歸給聯省。 1747年,荷蘭又涉入奧地利的繼承戰爭,導至國內反對呼聲紛起。威廉三世死後,荷蘭廢止了聯邦總統一職。不久後,法國人的鐵蹄又踏入荷蘭,企圖再次征服。澤蘭、荷蘭、烏得勒支、上艾瑟爾等地爆發一場自發性的群眾運動,要求奧倫治拿騷親王威廉四世就任這些省的執政,統率陸海軍;尼德蘭又恢復了總統,並採取世襲制。威廉四世成為擔任尼德蘭全部7省執政的第一人,即世襲執政的首任,掌握的權力無限,可惜他庸碌無能,至死為止對國家的迫切問題都未能解決。 他死後,兒子威廉五世年僅3歲,由妻子漢諾威的安妮攝政。1759年,安妮死後,由各省議會代行政務,直到1767年威廉五世才親政,但他所採取的親英政策極不得人心。 英荷兩國雖然維持了一個世紀的同盟關係,但在1780年終於破裂再度兵戎相見,導火線是荷蘭與正在起義抗英的美洲殖民地進行秘密談判和貿易。同年12月20日,英國對荷蘭宣戰,次年就佔領了荷蘭東、西印度群島的主要屬地,並嚴密封鎖荷蘭的海岸線。荷蘭共和國一直未能集結有力的作戰艦隊,戰爭一直處於被動。英荷戰爭於1784年5月結束後,荷蘭共和國的國力已跌落到最低點。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在荷蘭引起了極大的回響;人民在新思想衝擊下,要求廢除聯邦總統。在普魯士霍亨索倫(Hohenzo-llen)家族的幫助下,幸福的威廉五世復攬政權,迫使叛亂分子逃往法國。 1791年西印度公司貿易成績不佳,由國家接管。法國於1793年向荷蘭發動戰爭,威廉五世移居英格蘭,戰爭持續兩年,法國於1795年佔領荷蘭的全部領土,解散西印度公司,成立巴達維亞共和國(Batavian Republic),解除威廉五世執政職務,荷蘭淪為法國屬地。 1800年,巴達維亞共和國制定了強權支配的憲法,實行新的政治制度,使立法、行政、司法界限分明。拿破崙稱帝後,荷蘭於1805年3月被拿破崙將政府改組,巴達維亞共和國改稱為巴達維亞共和體,行政權移交給名為委員長的領導人;1806年,共和體又被荷蘭王國所代替,並接受拿破崙弟弟路易波拿巴特(Louis Bonaparte)為國王。拿破崙在統治歐洲大陸時,施行強制徵兵和封鎖大陸政策,導致荷蘭國力疲憊,人民困乏。 由於路易波拿巴特庸碌無能,無法控制局勢,被迫於1810年退位,王國併入法蘭西共和國。荷蘭人民群起反抗法國的統治,民眾秘密結社,1813年全國各地掀起起義狂潮,威廉六世組織小規模軍隊迎戰拿破崙,並參加「滑鐵盧大決戰」。拿破崙在滑鐵盧失敗後,法國勢力退出荷蘭。1815年舉行的維也納會議,戰勝國要求設立一個屏障,用以阻止法國的再度侵略,於是決定把以前被分割的包括比利時、盧森堡和列日在內的荷蘭各地統一起來成立荷蘭聯合王國,將威廉六世改為威廉一世,宣布他為荷蘭國王。同年,威廉一世在布魯塞爾加冕登基,成為今日荷蘭的開國君王。並且依照維也納會議的決定,割讓斯里蘭卡、海角殖民地給英國。 威廉一世是19世紀「開明的專制君主」,他推行經濟復興計劃,1822年設立銀行;1824年成立荷蘭貿易協會;他命令根特、魯文和列日的大學交由國家管理;並要求神學院學生去魯文「哲學學院」學習。 在威廉一世的統治下,議會的功能只限於頒布政府提出的法律、批准長期預算,大臣只對國王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1820年,荷蘭貿易公司成立,同年並爆發了「爪哇戰爭」,持續到1830年才告結束。1820~1837年,荷蘭人於蘇門答臘西岸進行「佩達里戰爭」(Padri War)。1830年底,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1831年1月,歐洲列強舉行會議,決定允許比利時成為獨立國家,但威廉一世堅決反對,為鎮壓叛亂特別建立一支龐大的常備軍。直到1839年,荷蘭對比利時的獨立才予以承認,在人民的反對聲中,威廉一世不得不於1840年10月退位給兒子威廉二世。新王決心發展自由主義,在1848年廢除舊憲法,授權自由黨政治家約翰‧托爾貝克(Johan R. Thorbecke)起草新憲法,頒布君主立憲,規定議會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國王只不過是政府的僕人;確立直接選舉的原則,保障了基本的公民自由。他雖然也不是能幹的人,但因任用范哈爾為財政大臣,在70年的時間內,國家的收支轉虧為盈,使荷蘭的經濟復甦。 1849年威廉二世駕崩,其子威廉三世繼位,他雖反對1848年的新憲法,但仍任用憲法原制定者約翰‧托爾貝克領導代議制新政府。1867年,威廉三世企圖把盧森堡賣給法國,由於普魯士出面干涉而作罷,盧森堡卻因此宣布為永久中立國。同年,他又把林堡的一部分併入荷蘭。1890年掌權51年的威廉三世駕崩,由於沒有男性繼承人,荷蘭險些招致分裂。王位最後傳給他10歲的女兒威廉敏娜(Wilhelmina),由於年幼由母親埃瑪(Emma)攝政,8年後才由威廉敏娜親政。 19世紀末荷蘭王國的統治觸及整個東印度群島,1901年荷蘭政府改組,實行提供基金把東印度建成現代化社會的「道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女王威廉敏娜極力保持荷蘭中立,贏得全世界的尊重,也使國力保持元氣。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荷蘭雖仍宣布中立,但納粹德軍卻在1940年強行佔領,女王向全國發表宣言「火紅的抗議」。數日後,她率領王室和內閣前往英國倫敦成立流亡政府。在整個戰爭期間,女王都通過廣播號召全國人民時刻保持旺盛的鬥志。1945年德國投降,荷蘭終於擺脫了希特勒的統治,重建王國,於同年12年10日加入聯合國為創始會員國,女王也在同年3月回國,受到舉國上下熱烈的歡迎。後因健康不佳,在1948年宣布退位,由女兒茱莉安娜(Juliana)繼承王位。 茱莉安娜在位期間,荷蘭相繼加入荷、比、盧三國關稅同盟,並於1949年4月4日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1年4月18日參加歐洲聯盟。在同年舉行的海牙圓桌會議上,荷蘭與印尼制定了「海牙協定」,同意把前荷屬東印度群島除伊里安外的全部領土主權移交給印尼作為交換條件,印尼允許荷蘭人在這些地區投資,並接受43億荷盾的荷蘭貸款。至於西伊里安的地位則經由雙方協商再另行解決。由於海牙協定顯然對荷蘭單方面比較有利,引起印尼民族主義者的不滿,因而發生衝突。1956年荷蘭允許荷屬安德列斯和蘇利南自治。同年4月21日,印尼國會單方面宣布海牙協定不再有效;1958年荷蘭加入歐洲共同體,1962年原荷屬新幾內亞的西伊里安劃歸印尼。進入20世紀70年代荷蘭國內政局不穩,發生一連串大事;1975年荷屬蘇利南獨立,1977年荷蘭國內竟有長達8個月的時間處於無政府狀態。1980年,茱莉安娜女王宣布退位,同年4月30日,由她女兒碧翠絲‧威廉明娜‧阿姆加德(Beatrix Wilhelmina Armagard)女王繼承大統,並且還封威廉.亞歷山大王子(Prince Willem Alexander)為王儲。 1982年11月,由魯伯士出組內閣。1944年8月22日國會大選,工黨獲勝,由郭克(Wim Kok)出任首相。1998年大選,郭克蟬聯首相寶座。2002年5月國內再度舉行大選,基督教民主聯盟領先,聯合福圖恩黨及自由民主人民黨執政,由波肯南德出任首相,但是在同年10月16日因內閣內鬨而解散,成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荷蘭最短命的內閣。2003年5月,由楊‧彼得‧巴爾克嫩德(Jan Peter Balkenende)出任首相,並於2007年2月再次蟬聯。


行君主立憲政體

根據1947年1月22日憲法規定,荷蘭政體採君主立憲的議會民主制,王位屬威廉菲特烈陛下,即奧倫治王子,並且掌有世襲權。王位由國王的兒子及以後的男性後裔繼承,此男性後裔必須是始祖男性後嗣所出;有繼承權的如果先死,王位則傳給他的兒子或以後的男性後裔;當有長子系統的子裔可以繼承時,王位不得傳給次子或其他子系。沒有男性繼承人時,傳給最後逝世國王的長女。最後逝世的國王連女兒都沒有時,王位傳給已去世兒子的長女;如也沒有女兒,則傳給去世長女的長子。如果也沒有外孫男,王位就傳給去世長女的長女。綜上所述,如果王位還未能獲得繼承人時,則傳給最後逝世國王血統關係最近的男子或女子;不過血統不能遠疏於威廉敏娜女王的三等親;當親等相同時,男性優先;年長的優先於年幼的。如果國王死亡時,不能依法獲得王位繼承人,國務院就召集國會兩院會議,在國王去世後4個月內,由國會兩院聯合會議推選新國王。 依照憲法的規定,國王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並有統率三軍,任免文武官員、鑄製錢幣、封賜貴族爵位、司法赦免、提出法律和召集及解散國會等權力;在國會的同意下,國王且有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的權力。國家行政權也是屬於國王,並且不受彈劾。 國務院襄助國王行使王權,國務院的國務會議由國王擔任主席,是國王永久性的咨詢機構;提送國會的法案和重要行政問題都要送到國務會議討論;國務大臣由國王任命,但國務大臣必須對國會負責。 國家另設有內閣會議,為政府的重心,負責實際行政責任,以首相為會議主席。內閣閣員不得兼任國會議員,但是可以參加國會會議,有發言和提供資料與意見的權力。在這種制度下,立法和行政雖然是分立的,但彼此之間是有效的溝通與聯繫在一起的。 憲法對國王的婚姻有約束條款,其婚姻須經國會兩院聯席會議審議通過後,以法令形式正式批准才算合法。如未經批准而自行結婚,會被視為自動退位。凡有王位繼承人資格的人,其婚姻也須經由國會批准,否則將取消王位繼承權。取消王位繼承權的法令,須由兩院聯席會議2/3多數票決才能生效。 立法權由國王和國會共同行使,國會有向國王提出法律案的權力。國會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75名上議員,由各省議會依比例代表制選出,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下議院有150名下議員,也是按比例代表制原則由人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任期4年,也可以連任連選。議長則在每次會期中從議員中提出3名候選人,呈請國王選擇一人任命。但國會議員不得兼任其他公職。下議院有提出法案和增訂及修改法案的權力;上議院則有權決定接受或拒絕法案的權力。每年9月,由國王召集國會在海牙開會,國王並且在國會中宣讀開會詞;國會中所有通過的法案,必須呈請國王簽署公布後才能成為法律。如果國王拒絕簽署某一法案,內閣就必須全體辭職,國王也必須另行任命國會所能接受的新內閣。全國所有年滿18歲的荷蘭公民,都享有憲法上所規定的權力;凡年滿25歲的公民有候選國會議員的資格。 荷蘭的選舉制實行普選制和比例代表制,凡年滿18歲的公民都享有選舉權,可以由代表代為投票。進行下議院選舉時,全國劃分為18個選區,並且有一個總選區計算選票分配席位。每個得到全國0.7%選票的政黨可得到一個議席,沒有最低額的特定限度,因此,荷蘭是一個所得選票數佔總票數比例與所得議席數佔總席位數比例最接近的國家,只有少數在全國得票不到0.7%的政黨才得不到議席。 在行政區域的劃分上,全國共有德倫特(Drenthe)、菲仕蘭(Friesland)、弗萊福蘭(Flevoland)、海爾德蘭(Gelderland)、格羅寧根(Groningen)、林堡(Limburg)、北布拉奔特(Noord-brabant)、北荷蘭(Noord-Holland)、上艾瑟爾(Overijssel)、烏得勒支(Utrecht)、澤蘭(Zeeland)和南荷蘭(Zuid-Holland)等12個省。每省設有兼掌立法和行政權的省議會,省議員由人民選出,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全國共有590名省議員。省議會對各市鎮的財政、交通、教育和衛生等事項具有監督權。而實際真正處理省行政事務的機關則是行政委員會,由6名支領薪俸的官員掌管。無論是省議會、還是行政委員會,都係由國王所任命的欽命委員擔任主席。 地方基本組織是市鎮(Munic-ipality),共有443個市鎮,有37個大城市。另有荷屬阿魯巴和安德列斯兩個海外領土。 荷蘭的憲法屬大陸法系,保障人民有宗教、教育、集會、結社和言論等的自由權。 司法方面,普通法院分成四級:有62個市鎮基層法院,審理輕微的民刑事訴訟案件;19個中級地區法院,每個地區法院設有3名法官,並附設有少年犯罪法院;5個上訴法院皆設在海牙,除審理上訴案外,並兼掌政府高級官吏涉訟案件的審理;一個最高法院。此外,還設有軍事法院和行政法庭等若干特別法庭。各級法院法官都是由高等院校法律專科畢業,由女王任命,直到70歲退休為至。最高審判長則由下議院提名選出,最高法院的裁決不得駁回。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最上方的紅色代表革命勝利,也代表國民的勇氣;中間的白色象徵自由、平等、民主,也代表人民純樸的性格特徵,同時也意味著信仰及神的祝福;下方的藍色表示荷蘭是海洋國家,象徵人民的幸福,也代表全國人民心對祖國不變的忠誠。這面國旗已有數百年歷史,1568年荷蘭在奧倫治親王的領導下,爆發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戰爭,當時的國旗由橙、白、藍三色組成。17世紀,為了在戰鬥中和海上航行中易於明顯識別,以紅色代替橙色。1937年,荷蘭對其國旗紅、白、藍三色的排列作了正式規定。1949年又把國旗中的深藍色部分、換成蔚藍色。 國徽:是1815年根據皇室法令制定的,即奧倫治‧拿騷王室的王徽,為斗篷式。頂端帶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盾面為蔚藍色、點綴著金色的長方形小塊,這些小塊的寓意是:草地牧區的貴族對沃爾姆斯的大主教訴訟獲勝,為慶祝勝利和獨立,貴族們便在紋徽上增加了長方形小塊的「自由者之衣」的圖案。在盾面上有一頭頭戴三葉狀王冠的紅舌金獅,右前爪揮舞著一把出鞘的銀色羅馬劍,左前爪抓著一捆金頭箭,象徵團結就是力量。整個圖案象徵著國王權力高於一切,盾的兩側各站著一頭大金獅,盾形紋徽的頂部是威廉一世玉璽上所用的王冠。國徽下方是一條藍色錦帶,上面寫著威廉一世的格言:「堅持不懈」。 國慶日又叫做女王日:定於每年的4月30日,是為紀念前女王朱麗安娜的生日而設的全國性節日,是荷蘭一年中舉國狂歡氣氛最濃的節日之一。 紀念日:定於每年的5月4日,因為1945年5月4日,佔領荷蘭的納粹德軍在瓦格寧根簽署投降書,故定為荷蘭的紀念日。 國花:鬱金香。 國鳥:琵鷺,牠似鷺也像鸛,明顯區別是嘴呈琵琶狀,有一對粉紅色翅膀,飛行時非常美麗,故有「飛鳥美人」之譽。在20世紀前,原係墨西哥灣沿岸的飛禽,因被美國移民任意捕殺,瀕臨滅絕,後離開故鄉棲居荷蘭,受到法律保護,被奉為國鳥。 國石:鑽石。 國歌:荷蘭同時有兩首歌曲作為國歌,一首是「威廉‧凡‧拿騷」,另一首是「誰的脈中流著荷蘭血」。第一首用17世紀法國新教徒歌曲,歌詞分為兩段。其中第一段為「我威廉‧凡‧拿騷出身日耳曼血統,一心忠於祖國,直到我的生命告終;奧倫治公爵自由而無所畏懼,對西班牙的皇帝我永遠尊重」。第二首歌詞分成四段,其中一段為「誰的脈中流著荷蘭血,拒沾染,保純潔,誰愛國愛君心熱熾,請同來歌一闕。同聲同氣,同一思想,唱得胸懷開朗;唱上帝喜歡的歌曲,為祖國,為君王,為祖國,為君王。」 國內黨派林立,但最有影響力的有8個政黨。其中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en Democratisch Apple)簡稱CDA,成立於1980年10月11日,由天主教人民黨、基督教歷史同盟和反對革命黨等3黨合併而成,有17萬黨員,主要成員來自信仰基督教的商人和農民,並與殼牌石油公司及阿克佐大財團關係密切,雖然代表荷蘭石油和化工等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但也得到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小市鎮和農村地區人民的廣泛支持。這個政黨反對過分強調政府或市場的機制,主張維護傳統價值和道德觀念。 對外政策方面,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2002年國會大選時戰勝工黨成為國內的第一大黨,2006年大選中再度勝出。 工黨(Partij Van de Arbeid)簡稱PVA,成立於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社會民主黨,有12萬黨員,2006年大選中名列第二,主張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之間保持平衡,合理分配權力、收入和知識財富。對外主張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擔任持批評態度的成員國,反對中子彈,主張建立歐洲無核區,撤除荷蘭領土上所有的核武器。 社會黨(Socialistische Partij)簡稱SP,成立於1972年,是目前的在野黨,主張實現求真、平等、互助的人類社會,強調人人擁有良好的工作、收入、福利、教育和健康的權利。 自由民主人民黨(Volkspartij Voor Vrijheid en Democratie)簡稱VVD,代表著荷蘭壟斷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的保守觀點,成立於1948年,曾多次參政,在2006年後成為在野黨,是正統的保守黨派,約有10萬黨員。崇尚自由主義,主張充分尊重個人自由,推動經濟自由化。對外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主張加強與西方國家的團結,增強防務。 新自由黨(Partij Voor Vrijhe-id)簡稱PVV,由民主人民黨中分裂出來,成立於2005年,為極右翼的政黨,2006年首次參加大選即獲下院9個席次,被譽係政壇黑馬,主張降低稅收,提高教育質量,不接受外來移民。 基督教聯盟(Christen Unie)簡稱CU,成立於2000年,2006年大選中得到6席,首次獲得參政機會,主張和諧的勞資關係,延長退休年齡,反對人為墮胎。 綠色左翼聯盟(Groen Links)簡稱GL,成立於1990年,約有黨員2萬人,係在野黨,主張實現社會公正,維護中、下層人民的利益,特別強調環保。 六六民主黨(Democraten 66)簡稱D66,由工黨和自由黨的左翼激進分子組成,約有2萬黨員,在2006年大選中慘敗,只得到3個席次。主張對現有的民主模式進行改革,建立開放的民主制度、保障公民的個人權利。 此外,國內尚有4個主要的社會團體。其中的荷蘭工會聯盟(Federatie Nederlandse Vakbeweg-ing),在1975年12月由荷蘭工會和荷蘭天主教工會合併而成,轄有24個分會,106萬名會員。主張改善勞動條件、確保社會福利、保障就業、增加工人自主權和合理分配工資收入等。該團體曾於1980年3月組織5萬人集體罷工,以此來抗議政府削減工資。 荷蘭婦女理事會(Nederlands Vrouwenruad)於1975年共由三個全國性婦女組織合併而成。會員約有100萬人,共擁有55個婦女組織。 基督教全國工會 (Christelijk National Vakverbond),是成立於1909年5月的團體,擁有28萬名會員。主張對社會作適度改良,以保障工人利益。


女王深受愛戴

荷蘭三代女王都極得民心,而且她們也是全歐洲最富有的人之一,現任女王碧翠絲的財產估計高達200億歐元以上。據美國商業雜誌「Forbes」報導,荷蘭王室曾被列為世界15大富豪之首,這一切皆應歸功於現任女王的外祖母威廉敏娜女王52年叡智經營的功績。 威廉敏娜女王的英明和執政悠久,堪與1837~1901年在位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媲美。當時女王完全信賴一位享有「石油界的拿破崙」美稱的經濟學家亨利塞德丁爵士(Sir Henry Seterding),把她資金投資到銅礦和鉛礦上,且因此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利300%。 這是1929年10月的一個「黑色星期五」,紐約股票市場崩盤,許多客戶甚至連一塊錢也收不回來,而荷蘭女王在其英明果斷的決策下,是損失最少的幸運大客戶之一。 除了善於理財,威廉女王對治國自然有其特殊獨到的智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女王宣布荷蘭保持中立,瘋狂的納綷德國仍然佔領了荷蘭,女王雖不得不遷往英國倫敦,居然能運籌帷幄不斷經由電台向國內人民廣播,凝結人心,鼓舞全國上下堅強鬥志,否認由威克耳曼將軍(Gen Winkckelman)與納粹德國簽訂的投降書,呼籲人民繼抗德,命令殖民地軍隊與德軍作戰。戰爭結束後,女王在全國的歡呼聲中回到了祖國。 威廉敏娜女王從未因身為女王而忽略婚姻,女王節儉自持,而王夫恩利克好色又揮霍成性,但為了維護家庭,女王默許他偶爾與女友會面,並撥款供養他的私生子女,為他清償債務。她所作的一切,均表明女王確實愛他,或許也籍此來補償他身為王夫而受的「委屈」。為此女王曾特別為王夫請了一位可靠的顧問,實際在負責「監視」他不要做得太過火。 1948年繼位的茱莉安娜女王,在12年前與貝恩哈德(Bernhard)公爵締結連理,生了4個女兒,長女就是現任碧翠絲女王,其後依序為伊萊奈、瑪格麗特和么妹基麗絲娜。不幸的是,生於1947年的么妹基麗絲娜生來就是眼盲。據醫生說因為茱莉安娜女王在懷孕時不慎得了麻疹所導致。全家都為此深感難過,茱麗安娜女王更是為了讓她能重見光明而用盡一切方法,甚至還請來一位名叫郝富曼的巫婆入宮為女兒醫治。女巫婆利用她的能言善道,把女王唬得團團轉,結果對基麗絲娜毫無幫助,巫婆卻利用機會讓不少親人任職宮中,而且還膽大妄為的批評執政大臣。最後由王夫貝恩哈德作主,把她和她的親戚統統逐出王宮,才得以結束這場無稽的鬧劇。後來為四公主聘請專家醫療而獲得相當滿意的療效,最後嫁給一位古巴籍美國人,並生有4個子女。 貝恩哈德是位活力充沛的人,熱衷於考古和賽車,並善於經商,人們曾戲稱他為「生意精公爵」,他也和岳父一樣,給女王老婆帶來不少難題,有好幾位「紅粉知己」,還生了個私生女。而且不耐煩生活在妻子的陰影下,曾公開表示「國家由我妻子治理,家庭則由我主宰。」充分顯示王夫和一般家庭的男人一樣,私下是一家之主。女王繼位後,貝恩哈德曾擔任荷蘭的親善使節,促進國際貿易和文化活動。 1976年精於理財的貝恩哈德公爵,不幸捲入荷蘭的洛克希德醜聞案(Lockheed Corporation)。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為了要荷蘭購買他們的飛機,向貝恩哈德行賄100萬美元。此事使得王室焦頭爛額,茱莉安娜女王藉電台對國民廣播宣稱:「我們生活已很疲倦,是我們該休息的時候了」。她隨即自動辭職,結束32年的執政生涯,由其長女碧翠絲於1980年4月30日繼位,成為荷蘭近百年來連續第三任女王。 碧翠絲女王1938年1月30日誕生於荷蘭巴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家人流亡英國和加拿大,在異國過著漂泊動蕩的生活。18歲讀大學主修法律,從中學時代起就十分活躍的她,積極參與學生會活動,興趣愛好廣泛,動靜皆宜,經常出訪歐洲國際組織,顯出其具有領袖特質的一面。 1966年與比她大12歲的德國駐荷蘭使館秘書克勞斯先生結婚,他前曾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及德軍,雖然盟國非納綷法庭宣告他無罪,但當時人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記憶猶新,因此引起國人的不安,直至翌年太子威廉‧亞歷山大誕生,舉國敵意方才漸淡,並將打破荷蘭超過百年由女王執政的局面。1968年次子約翰降臨人世,1969年又生了三王子君士坦丁。但君士坦丁誕生時,由於視力不佳,懼怕陽光,自幼外出必需戴墨鏡及寬邊帽子才能行動,使女王非常沮喪,幸好經治療後三王子終於痊癒,且成為一名傑出的運動員,還學會駕駛飛機。故一家五口,嚴父慈母,兄友弟恭,和樂融融。 女王和王夫鶼鰈情深,志趣相投,攝影、閱讀、水上運動、網球等,都是王夫克勞斯所喜歡的業餘活動。一到夏季兩人便到農場去騎馬,冬天則去雪山滑雪,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 因為有王夫作精神後盾,女王也是一位勤奮盡職的國君,她每天工作10多小時,和她母親一樣,為荷蘭能在國際上贏得聲望而努力。她不喜歡經常出現在傳播媒體上,雖然沒有她母親的動人微笑,但她在位30年來,靠辛勤勞動贏得了大眾的敬仰和愛戴,並樹立了勤勞叡智的形象。媒體在報導她時,總不會忘記恭維她對國際事物的深刻認識和務實的政治生活,她在荷蘭不僅是名譽上的國家領袖,因為根據憲法規定女王雖然沒有實權,但是她在各政黨談判中都能產生關鍵作用。 女王在1956~1967年曾在荷蘭萊頓大學求學,並獲得法學和國際關係的學位。在訪問外國時,她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即使是荷蘭資深外交家們也很少會有她如此純正的口音;不但如此,她法語及德語能力也相當不錯。1982年,女王在華盛頓參加美國國會兩院的聯席會議上發表了講話,很少有人能得到如此的殊榮;1984年成為首位在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上發表演講的歐洲王室成員。4個世紀前,荷蘭、西班牙曾爆發過長達1個世紀的戰爭,而女王卻非常大度不計前嫌地訪問了西班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位訪問西班牙的荷蘭元首。 在日常生活中,女王是不會做菜的,但是王夫克勞斯不但會做菜,而且廚藝極佳,女王則會準備餐具,幫忙端菜。因為王夫時常生活在女王背後的陰影中,再加上他是個德國人,所以很難引起荷蘭人的注意和愛戴。由於生活乏味,加上精神不振,使得克勞斯有一陣子因而住院治療,令女王非常擔心,日夜守在床前親自照顧,可見女王夫婦非常恩愛。 今日的荷蘭王室可以說是一個愉快的模範家庭,一切合呼歐洲貴族的標準品格,把女王外祖父與父親的用情不專和貪污醜蹟遮蓋不少。至於男女婚姻的趣聞,也只有太子曾一度和鉅商之女過往甚密,但今天這一切早已成為過眼雲煙了。 女王曾經這樣說道:「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家庭生活,今天我們已不像外祖母和母親執政時那樣辛苦,那樣束手縛腳。對王室的隱私我會極力維護,因為我認為這是我們生活中極為珍貴的一環,誰也不能干涉。」 在荷蘭有關王室一家的生活禮儀,都有嚴格的規定,就連太子妃的人選也必須先獲得國會的同意。基於元首的地位,女王的穿戴必須莊重而有格調。雖然女王共有35部皇家禮車,但在就職前,她和一般荷蘭人一樣喜歡騎自行車。典雅莊重而又平民化的碧翠絲女王贏得國民的普遍愛戴,使人民對於王室也有著特殊的情感。 女王有兩個生日,一個是官方對外的4月30日,當那一天來臨時,全國各地的人民紛紛湧上街頭,普天同慶,參加整日狂歡。這天街道上花朵和國旗遍布,並綴以象徵王室奧倫治家族的橙色飾物,並且用種植橘子樹表示對皇室的擁戴。尤其是在1991年的生日慶典上,她突然出現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頭,甚至還接受幾個醉醺醺的大漢擁抱,她這一平易近人的舉動,贏得了眾人歡呼及愛戴。 另一個她真正的生日,是在1月31日,這天往往是靜悄悄的,通常只有女王家庭成員才能參加她的小型慶祝。但是在1998年1月31日那天卻與往年大不相同,這天為了慶祝她60歲生日,16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貴賓前來道賀,包括比利時、丹麥、盧森堡、挪威、西班牙和瑞典等國的國王或女王,以及英國的查爾斯王子和約旦的王室成員。雖然說這是一場私人聚會,但卻使一向不喜歡張揚的荷蘭王室終於也風光了一回。 其實每當在海牙的國會召開會議時,由於女王必須親臨宣讀國會宣言,因此當天女王和她的親人將乘坐金碧輝煌的豪華馬車,一直遊行到國會大廈前,在那一天,眾人都可以一睹女王的風采。 碧翠絲女王是一位頗有成就的雕刻家,但是很少有人會知道,她對藝術的熱愛在1998年生日慶祝過程中可見一斑,因為那天她參觀了阿姆斯特丹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並且前往觀看芭蕾舞表演。 2003年2月2日,荷蘭王儲威廉‧亞歷山大與阿根廷投資銀行家美女麥西瑪‧佐里奎塔結婚,歐洲主要王室成員、世界重要領袖均應邀觀禮,一時冠蓋雲集,盛況空前。


上帝造海荷人造陸

「上帝造海,我人造陸,」,這是荷蘭人自古以來引以為傲的豪語。荷蘭是西北歐的濱海小國,經緯度在東經3度22分至7度13分之間,以及北緯50度46分至53度33分之間的萊茵河三角洲一帶。東鄰德國,南與比利時交界,西和西北濱臨北海與英國遙遙相望,北隔北海與丹麥、挪威對峙,位於西北歐大平原的西北角,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德河三角洲。國境南北長300公里左右,全國總面積約4.1528萬平方公里,約合1.6034萬平方哩,其中包括內陸水域7842平方公里在內,海岸線長1075公里,有1/4土地是把海水趕走,共用2414公里長的堤壩圍成低於海平面的新生地。全國有近半地區為帶有人工排水設施的堤壩圍墾地,當地人稱為「波爾德」。荷蘭人平均每年可以向海爭來24平方公里的土地。 荷蘭之所以稱尼德蘭(Nether-lands),意思就是低地,因為有38%的國土比海平面還低,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國家。整片國土是一塊向歐洲陸地西北岸延伸的低地帶。境內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地勢較高,除了有少數台地外,有很多沙丘及沼澤地,最高點是海拔321公尺的瓦爾瑟堡(Vaalserberg)丘陵地;西北部大多數地勢低漥,有40%土地在海平面下。所以這裡得築高堤和沙丘來隔開北海,保護國土免被水淹,當人們站在堤上,常常可以看到堤外的波濤遠高過堤內的農田。 荷蘭人與海爭地的歷史已有千餘年,他們最初先挖掘溝渠和疏通積水,然後種植蘆葦,使地面快速乾涸,隨後用通過風車推轉來發電的抽水機抽水。直到19世紀中葉,荷蘭人開始實施開發海的空前大計劃,要從波濤汹湧、無邊無際的深海中,開拓出幾百萬畝的陸地來。這種憑藉人力戰勝大海的計劃,後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斷,一直到1920年才恢復實施。 圍海造地的方法是圍繞一塊既定的地面修建一條環形堤壩,寬度足以容納一條道路和一條運河。這種切割開的地區又用副堤再度分隔,副堤上通常修有一條運河和一條道路。被堤圍繞的空間,又以橫跨的一道道平行溝切割分開,憑風力或電力為動力的抽水泵,將水從水溝中抽入運河,隨後靠重力或再度使用排水泵將水引向海岸。海水低潮時,使用泵或重力排水效果更佳。冬季西南風暴有時提高海水的水位,阻止運河將過剩的水排入海中,這時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大小洪災相繼承發生。 荷蘭第一條堤壩歷時4年才建成,後來又築一條長達30多公里的巨壩,把南海和大洋隔斷。荷蘭當局採用工程師萊利(Lely)的方案,在北荷蘭省及菲仕蘭省之間興建一道大堤防(Afsluitdijk),並動用500艘大小船隻日夜興工,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32年5月28日下午1時大功告成,使荷蘭人在與海爭地的努力中打了一場大勝仗。這一條橫跨大海的巨壩,寬80公尺,長30多公里,中間築有鐵路、公路及人行道。境內築有許多人造海島,並進行公路網和農舍的建設,使荷蘭憑添許多整齊的小村落和可觀的耕地。如果海潮和猛烈的風暴同時發作,海水就會沖破海堤,造成窪地洪災;這種情況曾在1953年2月發生過,堤壩被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驚濤駭浪所沖擊,破了一個大缺口,海水有如萬馬奔騰似地沖進城市和鄉村,把無數的人、牲畜、農田都一掃而去,造成空前的浩劫。 然而,為了爭取更多的土地,荷蘭人接下來又執行了所謂的「三角洲專案」,當時共斥資80億美元,歷時35年,在西南方澤蘭省沿海興築「東斯海爾德堤防(Oosterschelde)」。但由於大堤防破壞生態過於嚴重,使得堤防在施工期間就頻頻遭到環保人士的抗議,當局最後被迫推翻原有計劃,把全段的中間一段,改為活動式的鋼板堤防,讓海水在風平浪靜時得以進入港口;波濤汹湧、風浪大時才放下擋水閘門。此種活動式的堤防,也重新改寫了荷蘭人興建堤防的歷史。 荷蘭的地層結構相當年輕,往上追溯到第四紀的洪積世,那時荷蘭的西部與英格蘭之間,是一塊相連的陸地,上面全被冰川掩蓋。在冰川縮退後,遺留冰川的堆積物很多,並且河流都向西北流入大海,所以形成很多的沖積沙地。西部因地層陷落,除有100公尺左右的幾處沙丘外,其他土地大多在海平面下,因此全靠堤防排水方能耕種。 由此可見,堤防與造陸的關係密不可分,堤防可以圍造運河,運用相同手法築起層層運河,然後用風車把運河間的水都抽乾,排到外海。抽乾後的土地無需填土或沙,曬乾後即是良田,無論耕種、築房皆宜。即使是抽乾的海埔,在種植蘆葦後,土壤逐漸淡化,3~5年後便成一方良土,又可利用。1978年荷蘭成立的第12個省,弗萊福蘭省就是著名「須得工程」的偉大結果,它的萊利斯塔德更是不折不扣的海浦新生城。 荷蘭的坎彭是上艾瑟爾省的港口城市,連同其以北地區屬德國北部平原的連續部分。具有典型的冰蝕地面,上面覆蓋著冰堆沙和砂礫。因此荷蘭的格羅寧根、菲仕蘭、德倫特、上艾瑟爾和海爾德蘭等省,大部分是沙質石荒原或為泥炭沼澤所覆蓋。 過去布坦格爾沼澤的「高沼」延伸部分,如今成了德國和荷蘭間的實際國界。荷蘭的其餘部分則是由萊茵河、馬斯河及斯爾德河所沖積而成的。雖然大部分地區處在海平面下,但經由圍墾的方法已大多被開墾為耕地,圍墾的面積甚至超過了海水堆積的砂丘。 荷蘭早在7世紀就開始興建堤防,其實在羅馬時代已存在「堤爾明」短堤,目的在保護村莊而在沿岸各省興建的。儘管如此,中世紀時,驚濤駭浪越過沿岸沙洲,將原先的「須得海」推擠至內陸的沼澤地,成為「夫雷湖」。而今,此處築有巨大的堤防,以防海水倒灌,後來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淡水湖艾瑟爾湖。由此看來,「上帝造海,荷蘭人造陸」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荷蘭人不但懂得填海造陸,甚至還把外海變成內陸湖,這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卓越的才智。 荷蘭西北面瀕臨北海,有將近230公里的海岸線。在比利時和荷蘭南部,海岸線在向後退縮,而南北荷蘭兩個省的海岸線卻向西延伸。這種現象是由於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潮水所引起的,潮水經常沿著海岸逐漸堆積成沙丘。在公元初,大概有一種串鏈形沙丘從易北河口的旺羅格伸展到加東以東某處,這極有可能是因英吉利海峽外形及河床的改變而引起潮水的變化,從而沖開了連串沙丘,形成參差不齊的澤蘭海岸和東、西弗里西亞群島。 今天,海水再次在南北荷蘭兩省原來沙丘的西面堆積了新的沙丘,高度從9~16公尺不等。在南方,凡是海水汹湧沖擊之處,沙丘不是有木柱加固,就是新近用鋼筋水泥混凝土製成的堤岸加固。海水沖積成的堤岸帶有沙礫,但由於排水良好,提供興建市鎮和鄉村的根基。 荷蘭北部的北海淺灣瓦登海(Waddenzee),位於大陸和西弗里西亞群島間,每當低潮時,會露出大面積沙灘,並有許多深溝。水流經西弗里西亞群島間的幾個灣與北海溝通。這一帶有登海爾德和哈靈根等漁業港。 沿著荷蘭的海岸線有阿默蘭島、弗里西亞群島、斯希蒙尼克島、泰爾斯海靈島、泰瑟爾島、弗里蘭和聖馬丁等島。其中弗里西亞群島在北歐海岸外,共由3組群島組成,呈鏈條狀,距大陸約為5~32公里,在地理上構成一個單元。多數島嶼漁業、飼養業和農業較為發達,最興盛的是旅遊業。西弗里西亞群島包括特塞爾等9個島嶼。整個島群曾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大規模的圍海造陸。 聖馬丁是加勒比海的島嶼,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中向風群島的北端。地形丘陵起伏,年雨量約為1140公釐。島的南部佔全島面積1/3,由荷蘭管轄,面積為37平方公里。20世紀80年代初,與鄰近的薩巴島和聖尤斯特歇島一起,組成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向風群島選區,是構成荷蘭王國的整體組成部分。選區首府和島上的行政中心為菲利普斯堡,由於島上有潔淨的海灘和宜人的氣候,是荷蘭政府最重視的有價值的自然資源,在經濟上已日益轉向依靠旅遊業。荷屬聖馬丁約有1.5萬人口。 國內有萊茵河、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等3條重要河流,這些河流在流經荷蘭國土時,河岸上大半都築有堤防,河床比西岸地面還高,故稱為「地上河」。3條河皆挾帶著泥土自上游往下沖,泥土逐漸沉澱在河裡,導致河床日益增高,因此,荷蘭人在沿河處不得不築以堤防。堤防上都備有風車和挖泥機,用以排除積水和淤泥,使河床不再升高,昔日的招牌景觀風車,如今已被電力抽水機所取代。雖然3條河流的發源地都在德國和比利時境內,但荷蘭卻是控制這些河流河口的所在地。 萊茵(Rhin)河為歐洲最大的水動脈,源出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德國、荷蘭,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320公里,流域面積22.4平方公里。萊茵河從德國流入荷蘭後,分成三條支流,並在境內形成三角洲:一支為艾瑟爾(Issel)河,在荷蘭阿納姆東南離開下萊茵地區東北113公里處,注入艾瑟爾湖,可以通航,水流緩慢,沉積大量淤泥;另一支為萊克(Lek)河,流經鹿特丹注入北海;而其主流瓦爾(Waal)河則流經奈梅根往西,匯入馬斯河。還有一條老支流叫做老萊茵河,在離開萊茵河後,經烏得勒支,在萊頓附近入海。萊茵河流域降水豐沛,上游為高山形河流,春夏融冰化雪時水量增多;中游多支流有春汛;下游冬雨較多,全年水量穩定。水運繁忙,尤其以魯爾工業區和荷蘭內河航網之間的貨船往來最為頻繁,貨運量居世界首位。內河船泊半數以上屬荷蘭。 馬斯(Mass/Meuse)河源出法國東北部洛林高原南部,全長950公里,流向大致和萊茵河相同,上游在比利時,向東流至列日,在荷蘭的馬斯垂克和比利時的馬瑟塞克之間形成一段荷蘭與比利時的分界,在荷蘭境內長度為258公里,流域面積3.3萬平方公里,在芬洛漸轉向西,降至海平面高度並分成兩條支流:一條支流流入迪普,通往北海的出海口,在色當以下可以通航;另一條支流則與瓦爾河匯合後,逐漸與萊茵河匯聚,和萊茵河共同形成一個三角洲。 斯海爾德(Schelde)河全長僅435公里,起源於法國境內的阿圖瓦岩床。流經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彎曲地流經根特,到達安特衛普80公里長的河口灣處流入荷蘭境內。流域包括農業發達的佛蘭德平原,比利時紡織中心,法國北部的煤田及里爾-魯貝-圖爾寬工業區。主要支流左岸有斯卡爾普河和萊斯河;右岸有登德爾河和亞泊爾河,兩岸擁有眾多工業機構。在安特衛普和根特之間航運最為繁忙。 在這塊擁有大大小小無數池塘與湖泊的地方,荷蘭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把外海變成內湖,造出今天這個龐大的淡水艾瑟爾湖。 艾瑟爾湖(Ijsselmeer)是荷蘭中北部的淺水湖,1932年之前並不存在,當時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荷蘭人稱之為須得海,荷蘭文的意思即南海,故而今日艾瑟爾湖又名須得海(Zuiderzee)。須得海原為北海岸海灣之一,1932年荷蘭把須得海的南部與北部隔開而形成。 17世紀的荷蘭是海上強國而致富,須得海在這段黃金時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沿海城市皆是一片繁榮盛景,如霍倫和恩克赫伊曾等城鎮的許多海上英豪,從東方帶回來香料、茶葉、陶器等,更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民用產品。當時阿姆斯特丹船隻必須在須得海進出,所以北荷蘭省最北角的軍事港登海爾德與德索小島(Texel)之間,曾被譽為「北方的直市羅陀」,盛況可見一般。但是須得海由於海水過淺,經常氾濫成災,沿海土地一旦受到海水侵襲,土壤便會鹽化而無法耕種。加上大船行駛至此經常擱淺,必須到登海爾德換小船,才能把貨物運到阿姆斯特丹,這對精打細算的荷蘭商人而言,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1916年,須得海再度氾濫,荷蘭政府決定興建堤防以防堵水患,並於1927年動工,耗時5年竣工。於是須得海與北海之間的天然通道自然消失,大堤防將原來的海域一分為二,靠內陸的便是現在的艾瑟爾湖,堤防外的海域改稱為瓦登海,而大提防又同時調節水位,沿岸地區築起一片又一片的海浦新生地。 如今,艾瑟爾湖水位高出海面約8公尺,湖長30公里,河水及雨水不斷衝淡其中鹽份,加上原先的海水比重較大,得以由下往外海排水,於是艾瑟爾湖成為名副其實的淡水湖。並在湖堤築有船閘,可通駁船及小型海輪,船閘還可調節引入艾瑟爾湖的湖水,為南、北荷蘭省和菲仕蘭省等三省提供水源。從此淡水漁業取代了昔日的海水漁業,主要養殖鰻鱺,迫使須得海漁民紛紛另謀出路,漁村及捕鯨業同時沒落,原有的海洋生態也遭到破壞。該湖的3429平方公里已用攔堤抽水的方法改為海埔新生地,整個工程完成後,荷蘭的土地面積會增加2331平方公里。餘下的水域3833平方公里保留為較小的艾瑟爾湖。 哈勒姆湖(Haarlem Lake)是北荷蘭省的湖墾區,面積為184.86平方公里。1531年時這裡曾是許多個湖泊,因為漲水,在19世紀30年代連成一片,由於洪水泛濫經常會威脅到哈勒姆和阿姆斯特丹,1839年政府批准排水計劃,並於1840~1852年間完成排水工程,環湖又開發了靈法爾運河;1848年開始用蒸汽泵排水,並開墾田面積170.36平方公里,經濟收益足以抵消工程費用。其墾地土質以粘土和沃土為主,大部分皆為可耕地。 此外,境內還有許多運河,全長約5600多公里。如北海運河(North sea canal),是阿姆斯特丹與北海艾默伊登間的東西向水道,全長23公里,深15公尺,寬235公尺,能通航遠洋海輪,它建於1865~1876年,使阿姆斯特丹成為主要的海港:而阿姆斯特丹萊茵運河,是連接阿姆斯特丹港口與萊克河經烏得勒支和瓦爾河的航道,於1952年開拓。全長72公里,有四道船閘,是西歐最為繁忙的運河,可容納排水量4300噸的船隻,其最小深度為4.2公尺,因此,荷蘭是世界上運河最多的國家,但由於沿海多沙地,故良港不多。 荷蘭因為西瀕大西洋,受英吉利海峽暖流影響,屬溫帶闊葉林氣候,除東部和南部稍帶一點大陸性氣候外,其餘皆為海洋性氣候,各地天氣都較溫和。西南季風在冬季帶來溫暖舒適的氣候;除東部會短暫結冰外,其他地方並沒有嚴寒的現象,大港口也不結冰,比同緯度的其他大多數地區要暖和。全年12個月中,以元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1℃~4℃。夏季西南季風帶來涼爽的天氣,7月為最熱,但氣溫也不過是13℃~22℃。季風帶來溫和氣候的同時,也給這個低地國家帶來大量濕氣。降雨量最多的季節為秋季,因為這是一個來自大西洋上空氣旋活動最為頻繁的季節;而陸地的地勢較低,以致這一地區依靠對流雨獲得豐沛的水分。其中又以阿登山脈的心臟地區降雨量最多。年雨量約765公釐,相形之下,3月分最乾燥,而8月分雨量最為充沛,一年平均有200多天陰雨綿綿;就算不下雨的時候,大多數也是霧天,和英國情況相仿,天空經常陰雲密布,秋冬更甚,常常是令人厭煩的毛毛雨及濕漉漉的霧氣。而且天氣變化無常,全年平均只有25天晴朗的日子。靠近西北海濱的地方,雲霧最多;東部情況雖略好,但仍潮濕多霧。四季都有西風吹拂,每年7月到翌年3月吹西南風;4~6月則吹西北風。由於地低土濕,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 荷蘭除了阿登山區外,其他地方是很少有天然植被的,因為圍墾的土地都是人工填築而成,植物也是有計劃的種植,並且土地的得來不易,每一寸土地都要作再生產的規劃及受到悉心的照顧。 阿登山區是個不容易開墾之地,故為最大的天然植被生長區,生長著大片的櫟樹、松林、山毛櫸,以及滿山遍野的荊豆和石楠屬植物。海濱沙丘上也有許多獨特的植物分布,不過面積都不大,種類有短小的金雀花、檜松、沙地蘆葦和其他耐寒植物稀疏地生長著,這些都是有助於固定沙丘。至於野生動物,那就更為少見了。 以與海爭地而譽滿全球的低地國荷蘭,如今正上演著人鼠大戰的恐怖劇。日益劇增的麝香鼠,幾乎所有的省份都遭到襲擊,四處猖獗,似乎要吞噬整個國家,尤其是在人工建造的灌溉渠道中,災情最為嚴重。 麝香鼠起源於北美洲,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繁衍到歐洲大陸,由法國北部和比利時開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才入侵荷蘭。現在荷蘭的麝香鼠多達200萬多隻,數量之多,實在令人咋舌。想要徹底消滅這種繁殖力極強的鼠類,目前看來還相當困難。唯一能夠做的,也只能將麝香鼠對人類的侵擾,降低到可以忍受的程度。為此,荷蘭政府動員了全體國民,有組織地展開獵鼠行動。 荷蘭公共工程與運輸部長已和農業部合作,共同設定了300多位職業滅鼠專家參與的計劃;政府每年投資在抑制麝香鼠氾濫行動上的預算,平均約為3000萬歐元,當然在勞師動眾之下,每年也約有45萬隻害鼠被消滅,可謂成績斐然。 一般來說,每年2~3月間是麝香鼠的繁殖期,也是獵鼠最困難的時候,每隻母鼠平均一胎會產下15~20隻小鼠。荷蘭境內的滅鼠方式並非用槍射殺,而是運用強力鼠拍,安置在水中,特別是老鼠洞口,或是運河交叉處的水管入口處來捕殺這群「外來移民」。此外,官方明令禁止使用投毒方式,以防止水源污染和危及其他生物,並防止貪婪的商人將麝香鼠毛皮和鼠肉製成商品等情況的發生。


最大乳肉之國

荷蘭是發達的西方16個經濟強國之一,經濟屬外向型,80%的原料依靠進口,60%以上的產品供應出口,80%的貿易以歐盟成員國為對象。商品與服務的出口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67.2%,進口佔62.4%。在電子、電器、化工、水利、造船及食品加工等領域技術領先,金融服務和保險業發達,交通方便,是歐洲的重要交通樞紐。農牧產品出口額居世界前矛。 這個國家是歐盟最早成員國之一,德國是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所以經濟政策常因德國經濟政策的變動而有所調整,也和歐盟各成員國的經濟腳步接近。目前荷蘭在經濟政策方面採取的措施為一:實現關稅同盟和共同外貿政策,並取消商品的關稅和額限。二:採取共同農業政策和漁業政策,建立農業基金,調節農業產品,補貼出口,進行農業結構的改革;在漁業方面,和歐盟各成員國有共同的捕魚區。三:貨幣採用歐元,並將本國黃金和外匯儲備的20%交給歐洲貨幣合作基金,作為向有困難的參加國提供短期信貸的干預貨幣市場之用。四:和其他成員國按國民生產總值比例來攤派共同體建立的總預算。 荷蘭是一個農業、工業和貨運服務業並重的歐洲國家,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境內的農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70%,其中農耕地面積約佔35%,但耕地利用已達到飽和,無法再加以擴張。由於農民的勤勉和使用大量肥料耕種的結果,荷蘭農作物產量差不多已達到最高的生產量。農業用肥料的消耗量為全球之冠。國內農業人口佔全國勞動力的5%左右,農業從業人員約為27.3萬。在農業構成中,畜牧業佔50%、園藝業佔38%、農田作物佔12%。 主要的農產品有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稻米、玉米、豆類、馬鈴薯、甘蔗、亞麻、洋蔥、甜菜、水果、花卉和蔬菜等。其中麥類年產量約150萬噸,馬鈴薯年產量約250萬噸,甜菜年產量約300萬噸,成為全歐洲最大的馬鈴薯出口國。 這個國家的玻璃溫室面積佔歐洲的一半,這裡的人們使用溫室培育蕃茄、萵苣和小黃瓜等蔬菜出口;是全歐洲最大的小黃瓜產地,全國約有500戶農家每年生產約9億根小黃瓜,佔歐盟各國小黃瓜消費量的三成。荷蘭人也在沙質土地上種植馬鈴薯,發展加工,世界上薯類貿易量的一半以上是從這裡輸出。據統計,荷蘭有30%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但糧食和水果都不能自足,要靠國外輸入,其中大部分來自加拿大和美國。 花卉是荷蘭支柱性的產業,全國共有1.1億平方公尺的溫室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有「歐洲花園」的美稱。由於荷蘭的沙質土極適合地下球莖類鮮花的生長,早在16世紀時便從國外輸入並種植此類花朵,在鮮花適應了荷蘭的氣候之後,種植的面積越來越大,現在全國約有4萬畝土地是繽紛的花田;其園藝之精湛也堪稱全球之冠,每年輸往世界各地的花卉,約佔全球市場的60%強,價值在100億歐元以上,在荷蘭從事與花卉相關的工作者超過7萬人。 荷蘭人還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來發展畜牧業,沿著低地牧草生長非常茂盛,牧場佔全國總面積的40%,因此已躋身為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之列,盛產牛、羊、馬、豬和雞。國內有乳牛1400萬頭,羊40萬隻,馬15萬匹,豬約1600萬頭,雞2億多隻,現在幾乎平均每個荷蘭人都有一頭牛、一頭豬和13隻雞。全國每年生產牛肉52萬噸,豬肉132萬噸,黃油29萬噸,牛奶1275萬噸,乳酪53萬噸,雞蛋出口量佔世界的20%。 荷蘭的乳牛品種非常優良, 乳業也特別發達,牛奶產量居歐洲各國之冠,所產的煉乳、乳酪和牛油等遍銷全球,是輸出品的大宗。乳品出口以英國為最大的客戶,所以有「英國牛乳棚」的雅號。荷蘭乳酪出口居世界第一,品質冠於全球,並有「乳酪國」的美譽。 這個瀕海國家的漁業更是非常發達,但是在國民經濟比重上則較小。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漁民已普遍採用科學技術捕撈方法,深海漁業有良好的基礎。全國共有917艘機動漁船,其中537艘為遠洋漁船,380艘是近海漁船。內河養蠔業相當發達,全國全年漁產總值平均為1.8億歐元。在沿海的各處河道上,還可以看到許多奇形怪狀的舊式漁船,艙口擺著各式花盆和鳥籠,還有一些穿著拖鞋的漁人,在休息的時候悠閒地啣著德國製的大煙斗。 荷蘭林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8%,林產勉強可以自給。


造船工業特別發達

荷蘭天然資源缺乏,除東部的鹽和20世紀50年代才在北部發現的天然氣外,只有少量的石油、鐵和錫等。其中石油年產量約為130萬噸,天燃氣745億立方公尺,鹽170萬噸。荷蘭一年的食鹽最大產量,可供全世界人口不斷享用達一世紀之久。天然氣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有大量天然氣用輸氣管輸送出口到德國、法國和比利時去。 工業非常發達,全國一共有143萬多名工人,工資都很高,最低週薪為200歐元。國內也沒有工人罷工的情事發生。因為國內勞工領袖和政府之間曾建立充分的共識,工會每年只要求加薪2%,以換取更短的工時和更多的工作機會,並支持自由市場經濟。因此社會安定,大幅經濟改革順暢無阻,失業率一直維持在6.5%以下。 這個國家工業非常發達,主要是依靠外來的原料和半成品的源源不斷供應,然後裝配成各式各樣的成品外銷。國內重要的工業為發電,除一般的水力與火力發電廠外,還有兩座核能發電廠,發電量為39億多度。此外,比較重要的工業還有煉油、石油化工、飛機、造船、機械、電機、鋼鐵、水泥、煉錫、煉鋁、肥料、冶金、金屬製品、電器、微電子、紡織、成衣、鞋帽、皮革、奶粉、木材、家具、建材、樂器、運輸設備、植物油、橡膠、塑膠、食品加工、造紙、印刷、製藥、農產品加工、麵粉、鑽石加工和儀器等。 荷蘭的造船業執歐洲牛耳,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造船廠有280多家,除製造遠洋巨輪外,也製造大型油輪、內河小船及帆船等。其中尤其以製造潛艇、挖泥船、鑽探平台、鋪管船、浮吊和淘金船等專用船隻見長。 此外,機器製造業在荷蘭也極為發達,由於農業機械發展迅速,電氣電子工業地位也相當重要,產品遠銷世界幾十個國家及地區。其中名聞遐邇的菲力浦電子公司(Philips Electronic N.V),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工業壟斷組織之一,也是世界第9大電子集團,製造並銷售高級電子設備和家用電器,成立於1891年,開始以菲力浦公司命名,1912年改組成股份有限公司。這個國際集團主要生產照明設備、電池、家用電器、電動刮鬍刀、電信設備、科學與工業電子設備、視聽產品、半導體、醫療設備、彩色映像管、電子元件、X光分析儀及音響設備。公司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共有26.51萬多名員工,本國員工共有10萬名左右,其股票在9個國家的16個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固定資產已高達2560萬歐元,銷售額高達1.17億歐元,其總部設在荷蘭的艾恩德霍芬。 荷蘭的化學工業是19世紀末在開採岩鹽,利用煤炭業和冶金業廢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內共有4家煉油廠,每年煉油量達400萬噸。在煉油廠產品基礎上還形成了其他許多化學產品。而隨著天然氣的大量開採為化學工業的發展創造新的有利條件:熟練的勞動力,大量地投資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也是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荷蘭還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漆和顏料製品的生產國之一;製藥工業也非常發達。 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切夫隆石油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壟斷了荷蘭的煉油業,化學工業則被國家礦業公司、阿克索人造纖維公司和聯合利華公司所控制。 英荷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 Group)是英國和荷蘭的石油壟斷集團,光以銷售量論,為全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分公司遍布環球100多個國家,分公司的股權直接或間接地、全部或部分地為海牙的皇家石油公司和倫敦的殼牌運輸與貿易公司所佔有。這兩家母公司是行政管理機構,不經營實際業務,是公眾性的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各自買賣,並各自設立董事會。在這兩家母公司下,設有兩家持股公司:即殼牌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有限公司;這兩家持股公司的股票60%為荷蘭皇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所有;40%為殼牌運輸與貿易公司所有。另一方面,兩家持股公司又擁有管理分布於全世界的、經營具體業務的各個子公司。它們分別從事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石油化工和相關工業的業務,從研究、勘探到生產與銷售,無所不包,有幾家子公司還經營五金、原子能、煤和消費品等。 在19世紀末的時候,兩家母公司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和殼牌運輸與貿易公司原為競爭對手,直到1907年才聯合組織成英荷殼牌石油公司。1913年,這兩家母公司又合併其他的一些公司,收購了羅馬尼亞、俄國、伊拉克、埃及、委內瑞拉、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和奧克拉荷馬等地的產油公司,並擴大了歐洲、亞洲、澳大利亞、非洲和南北美洲的銷售機構,因此躍居世界石油公司的首位。此後數十年間,公司在地域、工業和產品方面不斷擴大和持續發展,且在組織方面也做了細緻的安排,如兩家持股公司的現有形式就是在1959年設立的,而該集團的兩家母公司仍然居於並行領導的地位。現在殼牌石油公司是荷蘭最大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學工業的企業集團,也是世界第二大煉油集團;鹿特丹則是目前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與美國的休斯敦和新加坡,並稱為世界三大煉油中心。曾被財富雜誌評選為全球500強企業中的第3位。 食品工業在荷蘭的國民經濟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當然國內農產品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基礎,但一部分諸如咖啡、茶業、可可、大蒜等原料則尚需進口。相當一部分產品,如黃油、乳酪、奶粉、煉乳、蛋類、肉罐頭、蔬菜罐頭、水果罐頭和啤酒等,則提供出口。 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 N.V)公司是英國倫敦的聯合利華公司和荷蘭鹿特丹的聯合利華公司的總稱,形式上雖然是兩家公司,實際上是同一家公司,在全世界共有500多家附屬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們所銷售的貨物75%是家庭日用品,包括肥皂、洗滌劑、人造黃油、食用脂肪、生菜調味品、乳製品、化妝品、食品、紙、塑膠製品、包裝材料和其他日常用品,以及工業用化學品及家畜飼料的經營、裝運和銷售等;並且在非洲、馬來西亞和所羅門群島營建油棕類的種植園。這個公司又開辦貿易投資公司,在非洲、英國和澳大利亞等經銷卡特彼勒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等一些大公司的產品。就銷售量來說,聯合利華公司是世界最大的10家公司之一。 荷蘭化學製藥公司(Akzo Nobel NV)是一家多種經營公司,也是國際上工業用與家用合成纖維的大製造商,以及化工和醫藥的國際集團,公司分為化學品、塗料和藥品等3個部門,1994年由荷蘭化學製藥公司和瑞典諾貝爾公司合併而成,總部設在安亨,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主要經營鹽、碱、塑膠、添加劑、工業及紡織用人造纖維、各種薄膜、醫療設備、藥品及藥品生產用原料等。 荷蘭雖然不是著名的汽車工業國家,但是國內汽車工業發展蓬勃,它生產的汽車,卻能經常維持可觀的出口數字,尤其是小型客車、貨車、房車和摩托車已遠銷到俄羅斯。其中有一種「友誼」牌小型貨車,在非洲極受歡迎。 這個國家的鋼鐵工業規模龐大,平均每年產鐵在250萬噸以上,鑄鋼也超過150萬噸。在科技發展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並且已成功地發射了多枚人造衛星進入太空。 名列世界第十四大工業國的荷蘭,它的工業產品平均年產量分別約為汽油839萬噸、柴油1349萬噸、錫2800噸、紙和紙板160萬噸、硫酸165萬噸、氮肥150萬噸、塑膠250萬噸、合成橡膠20.1萬噸、木材20.4萬噸、鋅18萬噸、鞋800萬雙、棉織物1.5萬噸、毛織物500萬平方公尺及小轎車10萬輛。 服務業發展迅速,佔國內年生產總值的1/3,主要集中在運輸、郵政、電信、金融保險、建築及技術咨詢、股市、廣告、會計事務、管理、職業介紹、環保、研究及顧問等。 荷蘭對外經濟依存度相當高,因此對外貿易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一環,是世界上第九大貿易國,平均全年出口總值約為1250億歐元,主要出口品有天然氣、石油製品、軍事裝備、船隻、汽車、電器製品、化學製品、電氣機械、紡織品、金屬、銀器、鑽石、鹽、煉乳、乳酪、奶粉、牛油、肉類、魚貨、花卉、種子、菸葉、甜菜、雞蛋、可可粉、馬鈴薯粉和啤酒等。80%出口到德國、義大利、瑞士、瑞典、丹麥、希臘、日本和中國去。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為1090億歐元,主要進口品包括原料、半成品、礦物性燃料、汽車、紙和紙板、機械、紡織品、照相器材、鐘錶、衣飾、玩具、水果、糧食、魚罐頭、木塞、砂石、氯化鉀、黃鐵礦、煤油、羊毛和麻等。主要輸入對象有歐盟成員國、美國、中國和日本等。 貨幣單位為歐元,是今日世界上最強勢貨幣。在匯率方面,每1歐元約可兌換1.5美元。紙幣單位有5、10、20、50、100、200及500歐元等七種。硬幣以分為單位,有1、2、5、10、20和50等分,以及1和2歐元等八種。荷蘭歐元硬幣的一面圖案稱為Country Specific side,使用荷蘭現任女王碧翠絲的肖像。 荷蘭經濟景氣,平均國民所得約為每人每年3.24萬歐元。長期以來,荷蘭的對外援助以雙邊援助為主,多邊援助為輔。援助的國家包括有印度、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葉門、坦桑尼亞、肯亞、蘇丹、布吉納法索、埃及、桑比亞和哥倫比亞等。雙邊援助主要集中在農業、教育、醫療衛生和公用事業等部門。 主要金融機構有中央銀行,其職責是發行貨幣,制定銀行利率,執行公開市場政策,規定融資上限等。 荷蘭銀行(ABN-AMRO Bank)是由荷蘭通用銀行(AMRO Bank)和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銀行(AMRO Bank)於1991年合併而成,在全球各地擁有3000多家分支機構,是世界上擁有銀行網路最多的銀行之一。集團資產總額為5974億歐元,在世界銀行界居第17位,歐洲排行第8位。 荷蘭國際集團(ING),是由荷蘭中產-郵政銀行集團(NMB Postbank Group),以及荷蘭國民人壽保險公司(Nationale-Nbder-landen)於1991年合併而成,是荷蘭最大的金融機構,曾被財富雜誌評選為全球50強企業中的第13位。其下屬的荷蘭保險公司(ING Insurance)係歐洲第四大保險公司,另一下屬的荷蘭商業銀行則為荷蘭的第三大銀行。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英國最古老的巴菱商業銀行因經營不善行將倒閉時,荷蘭國際集團以其雄厚的實力加以收購。1998年荷蘭國際集團又以鉅資收購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倫伯特銀行(Brussels Lanbert)。 荷蘭農業合作銀行(RABO Bank Enderland),由荷蘭數家農村信用社於1973年合併而成,是國內第二大銀行,在世界各大銀行中排名第31,主要從事農業、農業機械和食品工業等行業的金融交易。 荷蘭的許多家本國和外國的銀行,都提供有一般出口融資貸 款。而荷蘭各處都有的 GWK (Grenswissel Kan-toren N.V)國際貨幣兌換處、銀行和郵局等,包括各國貨幣、旅行支票等皆可兌換成歐元,但是手續費視兌換場所而不同。雖然大飯店櫃台也都有兌換處,但匯率不太理想。設於火車站和旅遊服務中心的中央銀行要收取3%的兌換手續費;路邊掛著Chang、Cheque等招牌的私人合法經營的兌換處,服務費高達10%;民營的Rabobank則僅收50分歐元服務費,最為划算。


交通勿遠弗屆

荷蘭自17世紀以來,因為地理位置的優越,交通非常發達,因此有「歐洲門戶」之稱,是西歐與世界其他地區間商業往來的門戶,所以對外交通特別方便。如今,境內交通網密布,擁有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 航空方面,全國共有3個國際機場、12個國內線機場,擁有2100架各種民用飛機。由於國土面積小,自行開車由國境的最南邊到最北端,車程不過數小時,因此荷蘭的民用航空主要是為國際旅行和運輸服務。 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成立於1919年10月,以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國際機場為基地,大部分為國外航線班機服務。1946年5月曾成為開闢橫跨大西洋,直抵紐約定期航線的第一家歐洲航空公司,同年還開闢橫跨大西洋的幹線。現在航線遍布世界各地,與歐、美、亞、非、澳五大洲間的100多個城市有航班互相來往。目前台灣與荷蘭阿姆斯特丹之間,有荷航、華航和長榮等直飛班機。荷蘭的國內航線,則由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子公司(NLM)航空公司負責營運,各大城市間也都有航班往返。 陸上交通方面,鐵路如蜘蛛網般密布全國各地,全長有3600多公里,絕大部分已經電氣化,年客運量為3億多人次,客運舒適度高,火車外觀設計是乳酪色加藍色線條,很有特色。國家鐵路總稱為Nederlandse Spoorwegen,簡稱為NS。發車頻繁,而且準時,分為中心城市(Inter City)列車和普通列車。各大城市間,每半小時就有一班直達車對開。而眾多普通列車穿梭在各小城間,行車速度絲毫不亞於直達車,只是其停靠站較多而已。火車站內都設有醒目的黃色時刻牌,牌上標明開車時刻和登車月台號數,有些車次並附有記號,表示星期例假停開。在荷蘭火車候車地點不以月台標示,而以第幾軌道來稱謂,每一個月台都有兩個軌道,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因為有時一個月台同時有兩列火車進站,如果看錯軌道上錯車,麻煩就大了。各種鐵道路線的車票,主要車站皆有出售,但火車站沒有剪票口,買完票後就可以直接上車,驗票工作在列車上由列車長直接負責。列車長身穿深藍色西裝,戴暗紅色帽子,背著一個提袋,態度親切,且大多數都會說英語。火車票分為頭等票和二等票,同一班列車上也有頭、二等車廂之分,不可坐錯,以免尷尬。 車票的種類分單程票、來回票、當目定點旅遊票、全日巡迴票、團體票和家庭團體票等,單程票最貴,當日來回票便宜30%;晚上6時後,來回票則便宜50%。當日定點旅遊票是荷蘭鐵路局與當地名勝管理單位聯營的,除來回票外,還包括旅遊名勝的船票或門票。全日巡迴票一般是觀光漫遊用,持有這種車票的旅客,可以在當天隨意搭乘任何直達車或普通車,中途還可以任意上下車及換車。團體票則分為3人、4人、5人和6人等四種,和全日巡迴票一樣,可任意上下車和換車,是所有車票中最便宜的一種,但是必須照票上記載的人數集體行動。家庭團體票僅供一家人使用,對折優待。此外,還發售週票,價格更划算。另外還有彈性火車票,在10天內可以使用3天,也有折扣優待。在每年的7、8月份,還推出優惠的雙人同行證。另一種團套證(Benelux Tourrail)可以在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三國旅遊,在一個月內可任選5天、不限搭乘次數、也不限里程搭乘火車暢遊。還有一種歐洲五國聯營車票(Europass),可通行法國、西班牙、瑞士、義大利和德國等五國,另可額外付費進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匈牙利、葡萄牙和希臘等國,在車票效期內可無限制地搭乘上述國家的火車,包括法國的TGV和德國的ICE等高速火車,還可免費或享受折扣搭乘許多地區的渡輪、巴士及特殊景觀交通工具。 如果要前往沒有火車直達的小鎮時,只需在出發的火車站加購轉車票(Traintaxi),就可搭乘火車到鄰近市鎮的火車站下車,在站前的計程車站轉搭Traintaxi就可到達目的地,車程不論遠近,車資均廉,真是便民措施。 荷蘭可以說是今天世界上公路網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全國有12.5萬公里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約佔2300公里,年客運量超過7億人次。全國共有670萬輛各種汽車,公路主要標誌明顯,黃色標誌牌上有「N」字標誌的是國道,紅色標誌牌上有「A」字標誌的為高速公路;綠色標誌牌上有「E」字標誌的是通往其他歐洲國家的高速公路,這種國際高速公路可通往比利時、德國的南部和西部。 國內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各大城市的郊外幹線多數為高速公路,晚上黃色路燈密集而閃亮,對行車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幫助。荷蘭的觀光俱樂部在國內40個地方設有觀光路線標誌,因此在荷蘭想在公路上觀光,只需駕車跟隨著有「Route」的六面體標誌行駛,就可以欣賞到帶有濃郁荷蘭風味的風車和美麗的田園景色。汽車靠右行駛,左側車道超車。在市區行車限速為時速50公里;高速公路時速120公里;郊區道路時速80公里。各大城市間還有長途豪華公路直達車,而一般中小型城市間也有密集的公路班車聯繫。全國擁有私家車的人數,超過全國總人口的36%。 在市區交通方面,一般城市的公共汽車站多半設在靠近火車站的地方,以方便遊客轉車前往附近的鄉鎮;鄉鎮的公共交通工具有電車和公共汽車,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則有地鐵。除了連接大都市的火車外,荷蘭市區的交通工具並不是全日24小時服務,大都市的發車時間大都為清晨6時至晚上11時或12時;小城鎮可能在晚上10時就收班。 全荷蘭大約有2萬多輛計程車,所有計程車的車頂上都有「TAXI」標語,通常可以用電話預約,在大飯店和車站排班處可以叫到。計程車所顯示的費用已含服務費在內,在市區行駛3公里,車資約為2.5歐元。 規模比較大的出租汽車公司有艾維斯(Avis)、伯爵(Budget)和赫茲(Hertz)等,在國際機場有服務中心,各大飯店和火車站也都有租車處。如果利用出租汽車,從阿姆斯特丹出發到各主要參觀點旅遊,一天就可以往返,而且租費合理公道,但駕車的人,必須持有國際駕駛執照才行。預約租車比現場租車便宜,大部分租車公司只接受信用卡付款。台灣人士如已獲得荷蘭一年簽證,並且已在當地住滿184天者,所持的台灣駕照經駐荷代表處公證後,就可以直接換領荷蘭駕照。因為台灣是僅次於日本在荷蘭投資的亞洲國家,所以台灣也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可以在荷蘭用本國駕照直接換領荷蘭駕照的國家。 荷蘭是歐洲的自行車王國,平均幾乎每人都有一輛自行車,並且荷蘭是歐洲為數不多、在馬路上設有自行車專用道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在市際公路上設有自行車專用道的國家。 海運方面,歐洲兩條水動脈的萊茵河和馬斯河下游及入海口都在荷蘭,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和比利時的越洋運輸貨物,都大量藉這兩條黃金水道進出歐洲大陸,因而荷蘭獲得了「歐洲門戶」的別稱。 這個海運發達的國家,很多人都靠海為生,北海運輸經萊茵河、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與歐洲大陸內地溝通;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兩大港口,和世界各大港口間,有密集的航線聯絡。目前荷蘭共有470多萬噸商船,包括豪華遊輸36艘,貨櫃輪126艘、貨輪和油輪共541艘,航線遍布全球各地,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商船隊之一。 荷蘭內陸水運也相當發達,境內河道紛歧,運河密布,全境有5600多公里長的運河,因此荷蘭也以運河最多而馳名。河運向來是荷蘭運輸業的主動脈,其中與德國相連的萊茵河系統又在內河航運中佔重要地位,歐洲內陸航道是以萊茵河為中心,形成世界上最密集的水上網路。很多運河是從一個重要的市鎮通向另外一個重要市鎮或入海口,從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便有一條支流在斯海爾德河附近入海。境內70%運河可以通航,有5800艘內河船隻,總排水量720萬噸,數量居世界之首。


觀光業興盛

荷蘭的觀光旅遊業非常發達,現在每年都有好幾百萬外國觀光客入境旅遊,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中國和台灣,每年為荷蘭賺入近百億歐元的外匯,因此對前來觀光訪問的旅客都盡量給予方便。雖然入境要辦簽證,但如果是歐盟成員國人民入境停留3個月以下的就可以不必簽證,超過3個月才需要辦理簽證。其他國家來的旅客由荷蘭航空公司或有關單位登記有案的,可以在抵達荷蘭後,再辦理1~3天的過境落地簽證。我國人士如果想前往觀光旅遊,可以直接到荷蘭駐華文化貿易代表處辦理申報短期申根旅遊簽證,地址為台北市民生東路3段133號5樓B室;電話為(02)2719-8139。受理簽證的上班時間為週一到週五的上午9~11:45。如果時間倉促來不及在國內辦理正常的簽證,可以在到達歐洲各大城市後,自行前往荷蘭駐各地領事館辦理。為了省時、省事、省錢,也可以委託有信用的、唯一股票上櫃的鳳凰國際旅行社代辦赴荷蘭的簽證,或直接參加鳳凰旅行社的旅行團,還可以刷卡付費,非常方便。 辦理申根短期觀光簽證須具備身分證影印本、往返機票、2吋半身脫帽近照一張,新台幣2550元簽證費(隨匯率變動),以及填具一張申請書,只需4個工作天就可辦妥。一張申根簽證可在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盧森堡、德國、法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麥、冰島、挪威和芬蘭等15個國家暢行無阻。 在荷蘭海關入境無需經過檢疫,但如果攜帶貓、狗,就必須拿出10天前開的已注射狂犬病及防疫疫苗證明。來自非歐盟國家的觀光客,可以免稅攜入的物品除個人隨身用品如手錶、照相機等外,還可以攜帶400支香煙或100支雪茄或500公克煙絲,兩瓶酒,50公克香水和1/4公升花露水、洗滌劑或古龍水,以及相當於100歐元價值的禮品。此外,機場稅為2.5歐元,機票內已內含,故不需另外收費。 來自非歐盟國家的觀光客,在荷蘭購買每次價值80歐元以上的物品,可以免稅,但購物時應要求商店開具出口證明書,以便出關時報驗用。報關手續非常簡單,很少有檢查行理的情事,對外幣的攜入或攜出,也不加以限制。 荷蘭設有國際退稅組織(Glo-bal Refund),是退還附加價值稅(VAT)的世界性團體。觀光客在明顯貼有TAX FREE SHOPPING標示的店內購物,購買80歐元以上的物品,可向店家索取退稅證明,3個月內離開歐洲,都可以在離境時辦理退稅,可立即拿到歐元現金或支票。如果來不及在離境時辦理退稅手續,也可以將店方所開退稅證明收據,返國後採取通訊退稅方式。所有過程的手續費會從退稅金額中扣除。 荷蘭列入退稅範圍的還有飯店住宿費,可以退6%的稅;透過旅行社代訂由荷蘭出入歐洲國家的機票,也可以退稅,但一定要持有原始憑據。如果要在荷蘭公路上租車旅遊,汽車租賃和汽油可退還17.5%的稅款。 為了招徠觀光客,荷蘭在美國和日本出售一種價值5歐元的「文化卡」,持有這種卡的觀光客,可以免費參觀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並且還有機會欣賞到荷京交響樂團及其他文化藝術團體表演的節目,如果沒有「文化卡」,這些表演想要臨時購票入場是難上加難。 荷蘭賭場也是非常有名的,機場可讓出境旅客免除候機枯等之苦,國內有贊德澳特(Zandvoot)、瓦爾肯堡(Valkenburg)和席凡寧根等十大合法賭場,皆以旋轉式的賭台為中心,備有輪轉盤、21點、「彭多班哥」吃角子老虎機等各種不同的賭具供賭客選擇,附設的酒吧和餐廳,氣氛恬靜高雅。入場的客人限18歲以上的成年人,外國遊客可憑護照購票入場。營業時間從每天下午2時至深夜1時。 荷蘭是個性開放的國家,賣淫是合法的勾當,拉客也不違法。在以往經營妓院是違法行業,而今荷蘭上議院已正式批准妓院合法化,色情行業便成為荷蘭經濟的主要來源之一,娼妓由地方當局列管,並須繳稅,全國賣春妓女多達3萬多人。各城市的色情「開放區」裡,賣春女子半裸著身體在大玻璃櫥窗內招攬拉客,吸引來往行人遊客駐足欣賞,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而今,荷蘭當局也允許妓院的「地盤」延伸到國際機場。當地一家名叫「雅姆」的連鎖式妓院,計劃「進駐」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主要目標為長途乘客,機場妓院所招攬的客人主要是那些要在史基浦機場等候轉機,閒極無聊的過境客,以及乘搭長途飛機提早到達的旅客,由此可見,荷蘭的黃色事業已非常氾濫。 荷蘭擁有眾多觀光資源,各地荷蘭航空公司的分公司都備有荷蘭觀光指南,免費供人索取。荷蘭境內大小城鎮共有400處觀光協會(VVV),專門提供有關所在地的觀光資料。觀光協會還可以為旅客提供諮詢、訂旅館、安排旅遊路線、訂劇院座位等,同時在編刊上還有觀光資料和特殊節慶的旅遊簡介,以備索取。 荷蘭的時間要比格林威治時間早1小時,與中原標準時間相差7個小時,所以比台灣也晚7小時。每年的3月29日至9月26日是荷蘭的夏令時間,要比台灣慢6小時。都市地區的電壓為220伏特50週波交流電,採用圓形雙腳插頭。遊客如果攜帶110伏特的電器用品,必須準備變壓器,多數大飯店也都備有110伏特的電壓插座。這裡的自來水可以生飲,度量衡採用公制。由於荷蘭的天氣多變並且潮濕,前往時最好準備好雨衣和毛衣。 前往荷蘭觀光的旅客,一定 要事先預訂旅館。在荷蘭最大的旅館集團是以鬱金香為標誌的「金色鬱金香旅館」連鎖(Golden Tultp Hotels)集團,屬於國際性旅館連鎖集團,在60個國家、140個城市中擁有超過250棟頂著金色鬱金香商標的旅館,台灣的福華飯店便是這個組織的會員之一。 由於金色鬱金香的總部設在荷蘭,因此歐洲就是它的最大客源市場,荷蘭的旅館當然也以它為龍頭。目前共計有31家這個組織的旅館,可以列入旅荷遊客的優先選擇旅館名單中。這個集團雖有自屬的訂房系統,但仍與荷蘭皇家航空公司有密切的業務合作關係,凡是荷航航線所經過的城市,就有金色鬱金香集團的旅館出現。人們如果參加荷航的套裝旅遊,就可感受到金色鬱金香飯店的住房情趣。 在小費方面,荷蘭境內的旅館、餐廳、咖啡廳和酒吧的帳單中未包括服務費,故需另外酌付小費。一般小費的標準是10%~15%,計程車小費已包括在基本車資中,若有行李,每件行李的小費另付50分歐元;機場和鐵路代為搬運行李,每件也應給小費50分歐元;飯店服務生代搬行李,每件行李小費也是50分歐元;若委託飯店的侍應生辦事,也需給50分歐元的小費;飯店內房間服務生為遊客作特別服務時,小費也是50分歐元;酒吧內酒保的小費約為20分歐元;餐廳衣帽寄存處小費,也是20分歐元,洗手間管理員的小費是20~30分歐元;觀光巴士和遊覽船的小費係50分歐元;理髮廳、美容院的小費同樣也是50分歐元。因此旅客外出時,都應該隨身攜帶零錢,以免尷尬。 這個國家有第一流電信通話 系統,打電話非常方便,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部電話。荷蘭電話國碼為31,從荷蘭打電話到國外要先撥00,在公共電話亭、飯店、電信局都可以打國際電話,打台灣電話要先撥886,香港852,中國86;從其他地方打電話至荷蘭時,首先要撥荷蘭的國碼為31,主要都市的電話區域號碼為:阿姆斯特丹20,海牙70,鹿特丹10,日德蘭30,馬斯垂克43。此外,荷蘭所有的電話號碼都是7位數。常備電話號碼火警和救護車為112,查號台為008,報警為6222222。機場、火車站、大飯店、咖啡館和街邊都設有公共電話,街角的公共電話安裝在寫有「Tele foon」的玻璃電話亭內,非常方便,每分鐘10分歐元,比使用飯店電話要便宜2/3。打國內長途電話先撥0,續撥城市代碼,再撥對方電話號碼即可。通話時先投入兩、三枚硬幣再按鍵,話機前才會顯示投入的金額數目,當數字顯示0時,繼續通話需再投入硬幣。在旅館打長途電話會加算手續費;在機場及各大城市火車站公共電話亭打國際電話可 使用信用卡,非常方便。我國遊客在荷蘭旅行,如果發生意外需要救助時可以緊急向駐荷蘭台北代表處求援,地址為Javastraat 4-6-48-2585 AR,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電話為(70)3469438。 荷蘭的郵政效率高,郵局營業所多設在市中心地區,以及機場、碼頭、火車站及住宅區附近。郵票在郵局和飯店櫃台都可以買到,紅色的郵筒很醒目,每天收信3~4次,郵筒左側孔投國內信件,右側孔投國際信件。從荷蘭寄航空信回台灣,5、6天就可收到;投寄聖誕卡不封口郵資要便宜許多。 運河的沿岸和廣場附近都設有許多鐵製圓形的公共廁所,多提供給站著解放的男性使用,既可以「洩洪」,又可以同時欣賞到美景。史基浦機場的廁所是電子感應,使用完之後,只要一人走出廁所門,廁所立即會自動沖水。 這個國家政府機關和一般企業的辦公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8:30~17:30。銀行的營業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的9~16時,一般商店的營業時間則是週一到週六的9~18時。 荷蘭全國性的重要假日計有 1月1日的新年元旦(New Year’s Day),這天全國放假慶祝,親友相聚,互贈禮物,向過去一年中替自己和家庭服務的佣人贈送紅包。 濯足節(Maundy Thursday)又稱為聖星期四,紀念耶穌基督創立聖餐禮。自從1956年起,天主教會規定這天早晚都有禮拜活動。在晚間的儀式中,要實施濯足禮,為12個人洗腳,以紀念當年耶穌基督給12門徒洗腳。東正教會在這一天也要舉行濯足禮。荷蘭濯足節也稱為綠色星期四或清潔星期四,時間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 耶穌受難節(Good Friday)日期是在耶穌復活節前的星期五,以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荷蘭天主教、東正教及基督教聖公會等,在這天會聯合舉行禮拜,表示團結合一。 復活節(Easter Day)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時間多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節日,因為根據聖經的記載,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於這天復活。 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Easter Monday),也是荷蘭天主教的重要節日,教徒們要到教堂做禮拜。 復活節後的第四個星期五(Fourth Friday After Easter),也是荷蘭的重要宗教節日,教徒們要上教堂做禮拜。 女王誕辰暨國慶日,又稱為紀念日,在每年的4月30日舉行。這是荷蘭世俗節日中最重要的紀念日,全國各地彩旗飛揚,樂隊上街演奏歡欣鼓舞的樂曲,街頭滿布鮮花,人們喜氣洋洋。 碧翠絲女王這天走出王宮與民同樂、通常要訪問村莊和城市的兩個地方,與街上的百姓交談,或看望老人、殘疾人、電視台也現場直播女王的活動。女王誕辰應該是當今女王的生日1月30日,因為這天荷蘭的氣溫還相當低,不利於戶外活動,因此碧翠絲女王宣布在她即位期間,仍以母親茱莉安娜的生日作為荷蘭的紀念日。 勞動節(Labor Day)為5月1日,是全國性的公共假日,全體勞工放假一天。 悼念日定於5月4日,是荷蘭重要的世俗節日,為悼念歷次戰爭殉難的人,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仁的忠勇將士,以及死於納粹集中營中的猶太人。官方要在阿姆斯特丹的主廣場舉行悼念儀式,晚上8時全國人民要為壯烈成仁者默哀兩分鐘。 解放日(Liberation Day)為5月5日,1945年5月5日加拿大軍隊解放了納粹德國佔據的最後一塊荷蘭土地,因此定這一天為荷蘭的解放日。 耶穌升天日(Ascension Day)是在復活節後的第40天,也是宗教的重要節日,虔誠的天主教徒們,都到教堂去做特別禮拜。 全國騎車日定於5月10日,這天本來是荷蘭的風車節,政府將全民健身運動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結合起來。每年這一天,國家旅遊機構劃出200多條盡可能經過一些風車的自行車行車路線,每條長30~35公里。成千上萬個家庭或個人,包括那些平日不大騎車的人,都換上五顏六色的自行車運動裝,戴上防護帽,踩著自行車,在城外的公路上繞上數十公里,享受大自然的風光,讓身心撤底地放鬆一下。 聖靈降臨節(Pentecost)在復活節後的第7個星期天,也是荷蘭重要的宗教節日,信徒們都要虔誠地上教堂做禮拜。 聖誕節(Christmas Day)日期是12月24~26日,傳說上帝之子耶穌於12月25日夜裡誕生,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在聖誕夜,人們全家團聚共進晚餐。「聖誕老人」要向小朋友分發聖誕禮物。 到荷蘭旅遊的一大樂趣是購買旅遊紀念品,這裡翹頭色彩鮮艷、手工精細,看起來極其可愛的木鞋,絕對是荷蘭的代表性紀念品之一。由於荷蘭地勢較低,冬季的地面格外寒冷和潮濕,參加戶外工作的農人、漁夫,在500年前就習慣穿上木鞋來保暖;荷蘭父母們也為子女穿上木鞋以防他們稚嫩的小腳丫受凍。時至今日,從事戶外工作的人依然鍾情於這種古老的木鞋。就算家裡沒有人從事戶外工作,荷蘭的家庭也多半會有一、兩雙有特色的木鞋,在廚房或是花園工作時穿,以保持腳部乾燥。觀光客至此也會買上一雙作為紀念,回到家中可在濕答答的浴室地上穿,或放在油膩較大的廚房間使用,別有一番風味。 荷蘭最大眾化的食物是鯡魚(Herring),也是舉世聞名的特產,北海沿岸常見販賣剛捕撈上岸新鮮鯡魚的小販,也可選一家沿海小店品鮮。據說每當鯡魚季節來臨時,就有人在海邊現捕現生食起來,比較誇張的吃法,是當小魚還在活蹦亂跳時,用手直接提著尾巴往嘴裡送,他們認為這樣才真正是人間美味。 為了保鮮,旺季捕得的大量鯡魚,多會用鹽醃漬,祖傳的吃法是先清腸去骨,然後醃在裝滿鹽水的橡木桶中。用鹽醃漬一段時間後,再沖淡鹽味,如初嘗味道不怎麼樣,則可加上剁碎的洋蔥和醋醃的小黃瓜或辣椒,就會更爽口美味。 每年5月31日的「鯡魚節」,市街各處都擺滿販賣鯡魚的小攤子,只見滿臉通紅的小販,熟練地將鯡魚自冰櫃中取出,夾入兩片麵包中,就成了生魚三明治,而市民們用牙簽插食以玻璃紙包裝的鯡魚,或是仰天張口抓起魚尾就吃的情景,更是隨處可見。生吃鯡魚這門料理,在荷蘭已有800多年歷史。鯡魚季極短,能拖上1個月已經很好了。其實一年四季都有鯡魚,但荷蘭人特別稱5、6月的為「處女鯡」,這個期間鯡魚尚未排卵,魚肉最為柔軟鮮美,鯡魚脂肪量高達25%,含有極豐富的不飽合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是極具營養價值的食物。不過,對於外來觀光客來說,像他們那樣品嘗鯡魚的確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據荷蘭人說,當遊客放膽生吃完第一條鯡魚後,一定能如荷蘭人般愛不釋手了。據吃過的人說除了魚腥味較重外,鯡魚鮮嫩美味,與日本生魚片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布魯迪杰(Broodje)是一種比麵包小而帶有荷蘭風味的三明治。它的特點是兩面塗滿香醇的奶油,再加上牛肉、火腿、乳酪、香腸、生肉、熟蛋、鰻魚和蒸鯡魚等各式各樣的佐料,依吃的人喜好而搭配,簡便又可口。鯡魚也可以和火腿、沙拉和煎蛋放在土司麵包上,加小黃瓜、蕃茄、蘆筍和菠蘿,火腿也可以用烤牛肉代替,也非常可口。另外還有兩種較文雅吃鯡魚的食譜:一是用熱奶油拌鯡魚、馬鈴薯、青豆、洋蔥與荷蘭芹,另一為檸檬汁涼拌鯡魚、黃瓜、胡蘿蔔、蘋果、青蔥與乳酪。吃起來都非常爽口。荷蘭有許多的餐館都有提供讓旅客選擇,供人盡情亨受的美食。 荷蘭至少有30家的餐廳可以列入米其林(Michelin)的等級,有兩家甚至還達到了六星級。像豆湯(Erwtensoep)、鯡魚、煎餅(Pannekoek),菜豆加油炸的培根(Kaantjes)等荷蘭傳統料理,都可以在各大餐廳裡找到。 亞洲口味的餐廳在荷蘭也比比皆是,如中國餐館、印尼餐館和越南餐館等。從舊殖民地印尼傳來的印尼料理,荷蘭還推陳出新研創出別具匠心的吃法,這是一種擺上20小盤以上各種不同小菜的吃法,據說這是生性節約的荷蘭人利用前一天的剩菜創造出的佳餚。 荷蘭人不管是居家、宴客或者是出外用餐,無論男女都喜愛杯中物,一邊飲著甜葡萄酒,一邊和親友們天南地北的暢談起來,非常愜意。荷蘭是世界上消耗啤酒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尤以海尼根(Heineken)和阿姆斯特爾(Amstel)兩種品牌的啤酒最負盛名。 境內還有數不盡的咖啡吧,可以品嘗到享有盛名的啤酒。用原木裝璜及被香煙薰黃的牆壁,就是棕色咖啡廳(Brown Café)的特色,也是當地人們常去的地方。而陳設豪華寬闊的富麗咖啡廳(Grand Café),則是年輕人的最愛。 荷蘭的獨特飲料,應該算是琴酒了,酒精成分達30%~40%,是屬於烈性酒。它又分有嫩琴酒(jongejenerer)和老琴酒(oudej-enerer),前者糖份和奶油成份較少,比較好喝,最好冷藏後,再倒入高腳玻璃杯內,不必加冰塊或水;後者糖份和奶油比較多,很較難入口。當地人有很多喜歡把琴酒和啤酒混和著喝。比較適合女性的則是香醇易飲的檸檬琴 酒(Citroenjenerer)、紅葡萄酒(bes-senjenerer)、亞德維卡特(advoc-aat)和蛋酒(Egg Nog),其中蛋酒呈黃色奶油狀,是把蛋和砂糖加在白蘭地酒中做成的,飲用時需用湯匙。 荷蘭觀光局還精心設計、特別推出和餐廳合作的一種「旅客特餐」(Tourist Menu),是有肉、湯和甜點的套餐,美味而又經濟,相當吸引人。每份含稅約為5.5歐元。目前荷蘭境內共有700多家加盟餐廳供應這種套餐,其中光是阿姆斯特丹一地就有30多家。通常這類餐廳的門外,都會懸掛一面寫著旅客特餐的英文藍色招牌,上面畫著一副戴有白色帽子的叉子,外加一架相機,很容易辨認。 荷蘭本島有17%以上的的土地是水域,水道系統共有6000公里長,所以是水上運動的天堂。無論年輕的還是年老的、初學者或老手、膽大的或膽小的,都有適合自己口味的水上活動,例如划獨木舟穿梭於花田間、踩腳踏車船遊弋運河上、撐小木船欣賞鄉村風光,還有滑雪、溜冰等,水上運動在這個國家普遍而受歡迎。 遊覽荷蘭除了看古蹟、風車、鬱金香和城鄉景觀外,最能貼近人民日常生活的是散設在各地的跳蚤市場。踏進跳蚤市場,裡面商品五花八門,玲瑯滿目,從陳舊衣服到古董家具,讓遊客不禁懷疑國民所得相當高的荷蘭人,怎麼會需要這些不起眼的舊東西。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對於有收集舊唱片、舊照相機和舊收音機嗜好的遊客來說,在這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對於手頭並不寬裕的學生,在跳蚤市場轉轉,就能夠以不到10歐元的金額,可以抱回一台功能完善烤全雞用的電烤箱。 跳蚤市場有定期定點的,也有不定期特別大型的,在開始的前一週,市區內各主要道路上都可以看到廣告,地點大多設在溜冰場和體育場等地,門票大約每人一歐元,買票後可以自由進出參觀或交易。 這裡除流覽、欣賞人生百態外,如要買東西,首在識貨,選擇沒有重大瑕疵的;懂得殺價,否則也佔不了便宜;最重要的是須要,否則沒必要的東西,再便宜買回家也是垃圾。 有些跳蚤市場為了吸引客源,會請來樂團現場表演,市場裡少不了也賣咖啡,逛累了,就買上一杯咖啡坐在一旁欣賞一場免費的演唱會,荷蘭人往往是這樣度過一個經濟又輕鬆的假日。此外,荷蘭各處的露天古董市場,觀光客更千萬別錯過,有各種古色古香的古董珍藏,數量之多堪稱歐洲第一。


首都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是荷蘭名義上的首都,也是全國文化、經濟和交通的中心,有悠久的歷史,故在1275年第一次記載的公文書上曾記載過,當時這裡是個小漁村,因為它在阿姆斯特爾(Amstel)河畔圍著水壩,故而名叫Amstelredamme。 據古傳記載,兩個帶著狗的漁夫遇到暴風雨襲擊,船沉登岸在須德海附近、阿姆斯特河岸,建造避難小屋而發展起來的。 公元13世紀因為河水泛濫,常常遭到淹沒,後來興築了堤壩(Dam),攔住阿姆斯特爾河,堤壩上還建有堡壘,以防兵亂。藉著這個堤防,阿姆斯特爾河的沙洲因此不再受海水漲潮的影響,1296年已迅速發展為荷蘭郡,當年的阿姆斯特爾河現在已消失在地下,被丹布拉克(Dam Brak)及洛金(Rokin)街道覆蓋著。 1482年增建了堤壩,砌了城牆,已發展成為荷蘭最大的商業城。16世紀末期,原來屬於荷蘭的安特衛普港被西班牙佔領,斯凱爾特河運輸停止,集中在那一帶的貿易活動大量轉移到此,使得阿姆斯特丹成為熱門的貿易都市,從此「海上女王」的地位確立,開始它的黃金時代。吸引了許多新移民來此定居,逃避新教迫害的教徒們,來到這裡能充分的享受信仰自由,出版宗教與政治的書籍;1602年,有許多在東印度群島經營貿易生意的小公司來此合組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以確保其獨佔東印度群島的香料貿易市場,使得阿姆斯特丹成為大本營,並且帶來了大量東方的布匹和染料貿易。 1609年因貿易需要創設了阿姆斯特丹銀行,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之一。1622年,全市已擁有10萬人口。1648年當「80年戰爭」結束時,阿姆斯特丹已成為歐洲最富裕的城市,是世界金融、貿易和文化中心,也是宗教和哲學中心,其經濟和政治影響遍及歐洲各國。 這時的阿姆斯特丹擁有建造大型船隻的能力,同時興建了3條運河,以便船隻貿易的往來。1669年的巔峰時期,共有150艘貿易大船、40艘戰艦、1萬多名士兵、1000多名造船工人。由這裡出發的巨大船隻縱橫四海,建立了許多海外殖民地。 在國防上也有出色的表現,1650年成功的擊退了奧蘭治公國的威廉二世,1672年以決堤水淹法國路易十四的軍隊於城外而贏得戰爭勝利。 18世紀逐漸衰落的貿易中心地位被倫敦和漢堡所取代,但仍是歐洲金融中心。1787年波斯佔領此地,1795年被法國拿破崙所統治。在與法國戰爭期間,英國封鎖出海口,幾乎徹底摧毀了阿姆斯特丹的商貿。 1806年,這裡成為荷蘭王國的首都。1825年開鑿了北荷蘭運河,1876年長達20公里重要的北海運河開通,以及另一條向南通往萊茵河的運河貫通後,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重要的貿易港口,經濟再度振興,雖然此時的鹿特丹已分享了荷蘭與德國商貿繁榮的成果,但是阿姆斯特丹仍然是國內最大的商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榮景不再,但戰後迅速蓬勃。 由於前數十年的人口成長壓力,到了1934年市政府以原16、17世紀的市中心街道為基礎,重新調整並加建3條新街。1935年又提出合理、現代化的規劃,為以後城市的擴建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阿姆斯特丹雖倖免於轟炸,但在1940年納粹德軍入駐,城市也被摧殘得逐漸衰破,在戰爭最後的冬季,居民都在挨餓受凍的情境下生存,不時街上還會發現餓死的人。在納粹德國的恐怖統治下,戰前8.6萬人的猶太社區,僅有1萬人幸運生存。 大戰結束後,港市復甦迅速,又回到昔日主導世界貿易的地位。1975年開始城市改建計劃,預計至2025年將完成一個新的全面改建計劃,屆時阿姆斯特丹將以嶄新面貌出示世人。 自1951年起,這個城市產生了人口逐漸減少的危機,出生率低、死亡率高,20世紀80年代曾出現年減1萬人的巨大數字,勞動人口尤其缺乏,擁有外籍勞工2萬多人。


是一座水下城

阿姆斯特丹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54分、北緯52度22分,位於荷蘭中西部須德海灣口的南岸,海牙的東北方,有阿姆斯特爾運河流經市區,全市佔地170平方公里,約有73.5萬人口,是現在國內最大的城市;由於地勢低窪,因此又成為一座低於海平面1~5公尺的「水下城市」。全市由90多個小島組成,有1400多座橋樑將小島連接起來,船隻可以在市內的運河上航行到市區的任何角落,所以又有「北方的威尼斯」之稱。因為水位高,建築物多無法直接打地基,致使許多房屋都是用打入地下的木椿支撐,於是阿姆斯特丹又有「木椿撐著的首都」美譽。 這個都市氣候溫和濕潤,全年平均氣溫為9.4℃,冬季最冷的一月分氣溫接近0℃。冬天雨水多,也會下雪,陽光少,天氣陰沉潮濕,每隔3、4天就會有一場大霧,並且多風,一年中有320天刮風。夏季時氣溫回升,日照漸增,5月是全年日照最多的月分,5~9月氣候相當宜人,平均氣溫為18.5℃,7月分最熱時也才只有22℃。 現在市內街道寬闊,港渠暢通,是全國工商業的大集中地和經濟中心,產品產值約佔全國總產值的10%,貨物進出口額和業務承辦額分別佔全國總額的8%。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是歐洲最活躍的股票市場之一,並係重要的國際期貨交易中心,市內有832家註冊有案的外國公司,有很多國際公司將其歐洲總部設在這裡。國內各大銀行和保險公司也以此為基地,並擁有製造業7700多家,年工業收入約15億歐元,以造船廠、啤酒廠和巧克力廠等為主,是國內造船業的中心,印刷出版量佔全國總量的14%,金屬製造和機械佔全國總量的8%。此外,鑽石的加工和買賣也頗負盛名,工業用鑽石產量佔世界總量的80%。飛機製造、化工和電子也是當地主要的工業,阿姆斯特丹的手飾業更是聞名於世。旅遊業也非常發達,每年接待500多萬名遊客,旅遊業收入佔城市總收入的9%,主要旅遊項目有參觀博物館、動物園、花卉和運河觀光等。 市中心區的卡弗爾大街,是全長800公尺南北向的繁華步行街,兩旁商店林立,每到週末,街頭藝人充斥,有拉手提琴或彈吉他的、有玩木偶的,還有年青的街頭畫家為人作素描,熱鬧非凡,都有不同族群的行人捧場,其中以古老的風琴演奏最為吸引聽眾,據說這種「街頭風琴」景觀已有300多年歷史。 阿姆斯特丹還是荷蘭全國體育運動的主要基地,市民個個熱衷運動,全市有250個足球場、200多個網球場、10個體育館和數以百計的室內外游泳池。 這裡作為全國進出口貨物的中轉站,港口擁有現代化的設備,轉運礦石、煤、穀物、木材和石油等大宗貨物,每年進港船隻約8000多艘,裝載貨物約2300萬多噸。20世紀末建成可以停靠10萬噸級以上遠洋輪船的外港,同時將16平方公里的深水岸區闢為現代化的加工工業用地。此外,這裡還是荷蘭漁業的中心。 阿姆斯特丹對外交通非常發達,由於荷蘭是歐陸主要的觀光中心之一,阿姆斯特丹更是歐洲旅遊的起點。在空中交通方面,史基浦(Schiphol)國際機場位於市區西南方,佔地廣闊,設備新穎,是歐洲最繁忙機場之一,平均每5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降,並係歐洲重要的轉機中心,和世界各大都市間都有航班營運,以每年客運量在38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而言,史基浦機場排名第一。在航程方面,自倫敦、巴黎、蘇黎世等地飛來,船程只要1小時左右;自羅馬前來則要兩小時。自香港有國泰、荷蘭、英國、漢薩、新加坡、菲律賓、義大利、馬來西亞、海灣、孟加拉和中華等航空公司的班機往返阿姆斯特丹和香港兩地。自北京、上海和廣州,則有中國民航班機飛來此地。中華和長榮航空公司,每天都有班機自台北飛往阿姆斯特丹,單向航程約1.0335萬公里,飛行時間約12小時。 這個都市也是以英國為基地的歐洲易捷(Easyjet)航空公司的主要站點之一,它的特色是票價非常低廉,只及別家航空公司的1/3~1/5,甚至比一些火車快車的票價還要便宜,因此生意非常興隆。它之所以便宜是在服務方面去降低成本,所以能夠用「陽春」的價格去爭取生意。它在各地沒設售票處,也沒有機票代理商,是採用網絡售票的方式,免除了中間的費用,甚至連機票也不印,只憑購票者的身分證件和報出密碼就可以取得登機卡,而網上購用信用卡支付即可。此外,除了網絡外也不做廣告,這樣又可省下大批廣告費和人事費用。航班上不提供任何餐飲,享受任何服務都必需付費,因此空服員也大量減少。易捷的票價還採取機動調整,時段的不同、季節或月分之不同都會影響到票價的高低,但都會比一般航空公司的票價低廉很多。 大約在400多年前,史基浦國際機場一帶,還是低於海平面4公尺多的湖泊、沼澤地帶。1572年5月26日,荷蘭和西班牙之間爆發了戰爭,當時兩國的海軍艦隊曾在這裡進行一場大型海戰。1852年時,荷蘭人在此造地成功。1920年,正式成為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機場。 機場大廈寬闊華麗,內有A、B、C等3條大通道,進入通道後再分支道,支道盡頭就是登機口。A通道有5條支道,B通道有13條支道,C通道有5條支道,各次航班停靠在各支道的登機口,乘客上下,不必登梯。通道鋪有地毯,有的設有電動步道,並有通天玻璃窗。每一條通道和支道裡,都有咖啡屋和餐廳。在機場附近,還有一個出口廠商專用的保稅倉庫。 現在的機場不但擁有現代化的服務設備,設施也面向多元化,具有休閒度假的風味,曾多次贏得「全球最佳機場」獎。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營運單位多年前便展開機場擴建工程,使它不僅是過往旅客的購物中心,也是度假休閒的好去處,其中最重要的有新建的第5條飛行跑道,已於2003年完工。 1999年歐洲共同體稅務統一,免稅商店隨著消失,為了增加財源,機場內設有60多家商店,販售12萬種以上的商品,並增設了機場賭場(Casino),這是全球第一座機場賭場,它的設立將會帶動國際機場闢建賭場的風氣。不過這是一個迷你型的袖珍賭場,埸地不大。候機室裡還設有小型的遊樂部,旅客可以選擇三溫暖及按摩,以消除旅途或候機的疲勞。還設有免費的嬰兒休息室、兒童遊戲室和各種宗教祈禱室等。並備有多台電腦上網,機場旅館和國際會議室。此外,還興建了一座18個洞的高爾夫球場,使機場揮桿已不再是夢。隨著遊樂設施的相繼完成,或許機場對有些觀光客的吸引力超過正規的旅遊點。 機場距市區約17公里,行李多的旅客可以在候機大樓前等候計程車或乘機場巴士到附近的各大酒店,也可以到市區,每天9~18時,每10分鐘就有一輛巴士開出,停車場在候機大樓的正前方。藍色的皇家航空公司(KLM)巴士,可直達市內的中央車站,車程約30分鐘。巴士站附近,有計程車停靠站,到市中心的車程約20分鐘。 候機大樓前有地下通道直達斯希波爾火車站,旅客搭乘從這裡出發的1、2號火車,可以到市區,車程約15分鐘,在機場車站大廳的窗口可以購到車票。 如果旅客想直接到附近的城市,也有火車和巴士營運。到萊頓和海牙的火車每15分鐘開出一班,到鹿特丹的火車每30分鐘一班。乘施夫寧(Schipholdijn)號鐵路列車到萊頓,只需15分鐘車程;乘列車到海牙需35分鐘;到鹿特丹要50分鐘;至馬斯垂克則要3個小時。 鐵路交通非常發達,市內有5個火車站,最主要的中央火車站(Cnetraal Station)位於市區北部河邊,建於1889年,是歐洲鐵路網的中樞要站。它是一座相當豪華的現代化車站,建築宏偉,氣派不凡,這一帶原是沼澤,建車站時,連接了3個小島,為適應沼澤鬆軟的地基,共打下8700根木樁,花5年時間才完工。車站的正面有巨大的黃色時刻表,附近有售票窗口、詢問處、寄存處、旅遊服務中心和錢幣兌換處。這個被稱為荷蘭陸上門戶的大車站,每天有許多班國際列車往返於比利時、德國、法國、瑞士和義大利等國,每天進出的火車班次多達900次以上。聯結歐洲主要都市的TEE列車,是以一等車廂連成的特快列車,所有的車位都必須事先預訂。從巴黎坐火車到此約需5:10,從布魯塞爾前來約需2:40,從法蘭克福到此也需要5:10,從巴塞爾前來約7:30,從倫敦到此,需中途渡海,約11小時。 從荷蘭境內各地前來阿姆斯特丹,乘火車也很便利,開往各地的列車每隔一個小時就有一個以上的班次。伊墨頓是這裡的天然港口,從這開往伊墨頓運河的船舶,可以在阿姆斯特丹直接轉航到北海。 訪問阿姆斯特丹的觀光客,最好先在機場旅客服務中心,購買一張33歐元可用24小時的阿姆斯特丹卡(Amsterdam Card),可不限次數地搭乘市區公車、電車、地鐵,並可參觀重量級的博物館,憑卡在許多餐廳還可享受7.5折優待。 市區交通非常忙碌,主要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地鐵、計程車、自行車和遊船等。其中的有軌電車(Tram)是主要的陸上大眾運輸工具,無污染、無噪音,且運輸量大,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因此在阿姆斯特丹的主要交通要道上,空中密布電車電線,地面也多電車軌道,不時有電車穿梭而過。 全市有17條電車路線,其中10條以中央火車站為起點,穿梭行駛於扇形的市區。從清晨到次日清晨一時都有電車行駛,白天每隔5分鐘開出一班,電車停靠站設在馬路中央,黃色的站牌上標示著路線。電車由黃灰兩色漆成,後半部置有自動售票機,10歲以上的乘客可以買乘坐兩次的紅色回數票,4~9歲的孩子可以買乘坐四次的綠色回數票。車廂前後都有門,前門上車,有個紅色按扭(Deur Open),一按門就開。每到一站,要下車的乘客可以按一下窗邊的停車扭,停後再按一下車門前模柱上的紅紐,門即自動開啟。 公共汽車(Bus)共有30條路線,在市區行駛的路線與有軌電車不重複,主要是在市區外圍或郊區營運,乘客從前門上車,門左側有個黃色箱型貼上封條的收銀機。 地鐵(Metro)有4條路線,分別是50、51、53和54,後面3條路線在市區內走相同的路線,以中央火車站為終點站,可以通往郊外比瓊默米爾(Bijlmermeer)的新市區和新建住宅區。其中適合遊覽的只有很短的一段線路,從中央火車站發車,主要旅遊點只有從新市場廣場、滑鐵盧廣場和威士頓等3站下車,再過去就是沒有什麼參觀的郊區,出了市區地鐵就駛上地面,成了高架鐵路。 電車、公共汽車和地鐵的車票通用,車票分為國內交通次數票和特別票兩種:國內交通次數票可以在全國各地乘坐電車、公共汽車和地鐵,有15張一套和45張一套等兩種。特別票則為日票,分為1日、2日、3日和4日等四種。這兩種優待票可在中央火車站前的市交通局購買;另有兩張、3張和8張套裝的次數票,可直接向車上的司機購買。 市內計程車也很多,但要在招呼站等車,市區的主要廣場和車站附近都有招呼站。招呼站以外叫車,只要不違反停車規則,司機也會停車載客。在飯店和餐廳也可以打電話叫車。這裡的計程車多是白色的賓士車,按錶計費,小費為車資的10%,已包括在車資中。此外,計程車候客、午夜行車或乘客攜帶大件行李,都需另付費用。 荷蘭是歐洲自行車王國,市區的每條大街小巷裡,都可以看到成群結隊數以百計的自行車,並設有紅色柏油路面的自行車專用道和停放的欄桿,方便實用;汽車駕駛員在開車中應隨時注意自行車活動的情形,尤其是在路口轉彎處更應提高警覺。一般說來,自行車是阿姆斯特丹市民最主要的陸上交通工具,此地自行車之多,恐怕只有中國的北京、福州、廣州和杭州等地可以比擬。在全部市民中,65%的人擁有一輛自行車,很多人以它作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租自行車業也相當發達,市區有專門出租自行車的商店,特別受到年輕旅客的歡迎,一天的租金費用僅須3歐元。店主人還會親切地教導道路的規則和操作自行車的詳細要領。遊客租一部自行車,可以享受河邊騎車、瀏覽鄉村風景的樂趣;夜晚可以登船過夜,也可以騎著自行車由阿姆斯特丹向北,沿路所經過的村野1000年前是一片沼澤,現在欣賞到的是看不完的堤防、運河、小湖泊和風車。這裡租用的自行車,可以由甲處租借還給乙處,回程則可以搭乘巴士回到市區。還可以在市內的磚石道路上,騎自行車遊遍大街小巷,那種自由自在的輕鬆感覺非常吸引人。 正因為自行車多,行竊容易,市內每年失竊的自行車高達3萬多輛,因此阿姆斯特丹號稱「自行車賊的天堂」,阿姆斯特丹大學附近是最常被下手的地方。據報告指出,1/5的人有自行車遭竊的經驗。小偷得手後,在附近或別處出售,他們在大學區的咖啡廳公告欄上張貼出售的小廣告,或向路人兜售,購買的也以大學生居多。偷車賊中,有一些是吸毒者,一輛贓車可以賣到9歐元,足夠打一針海洛因。但是有一些賊不一定是慣偷,很多人到店裡買東西或喝咖啡,出來時就發現自己的車子不翼而飛,他們懶得報案,就到路旁順手「借」走別人的車子。 為了防止自行車失竊,有的人將車噴上怪異恐怖的色彩,令人生厭;有的則故意不修失靈的零件,讓車賊不感興趣。其實,警察局對車賊的猖獗早就心理有數,但在以毒品和武器走私聞名於世的阿姆斯特丹,警方忙於緝拿毒品私梟和盜匪,對於這些自行車賊,自然不在眼裡,也分不出時間去抓。 阿姆斯特丹市的水上交通在 世界各大城市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這裡水道縱橫交錯,水運非常發達,全市有大小運河165條,以中央火車站為中心,在阿姆斯特爾(Amstel)、辛格(Singel)、赫雷(Heren)、國王(Keizer)和王子(Prinsen)等5條主要運河間,有幾十條呈放射狀的小運河加以連接,市區的街道、教堂、商店和住宅都散落在100多個「小島」上,由1400多座大小橋樑加以卸接,形成「到處都有河,無處不通船」的景觀,也成為市內的交通動脈,解決了市內交通擁擠的問題,人們幾乎靠水運便可以遊遍市區的各個角落。 觀賞運河以乘船最為適宜,市區以中央火車站附近為主,共有5、6處碼頭,由多家船運公司分別經營。搭乘從中央車站前開航的玻璃頂船遊河,船上有錄音帶觀光解說,航程為一個小時,被稱作「環城之遊」的水上的士(Water Taxi),每艘可以容納220人,它們來往於大小運河間、穿梭於大街小巷,不分晝夜地為遠道而來的旅客服務。遊覽運河以夜晚最為適宜,人們可以一邊喝香檳,一邊悠閒地欣賞風景。運河燈火倒影的景致,又是另外一種感覺,它披上閃爍的彩衣,無數燈光刻意描繪出運河兩岸的特色景觀。水上的士可以長驅直入城市的心臟地區,深刻洞察它的魅力,一路上可以經過埋葬大畫家雷布蘭特的西教區、淚之塔,全市最狹窄的運河區和最古老的山形牆(Gable)等主要遊覽區。遊船穿過一座座千姿百態、形狀各異的橋、眾神雕像、畫舫、噴泉和18世紀的大帆船「阿姆斯特丹」號,一一在冥色中燃燒出神秘的輪廓,令人如墜夢幻,不知身在何處。兩岸形形色色、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好像童話中的插圖,一頁頁翻過去,美不勝收,耳邊聽導遊解說這些橋和老屋的故事,對這個城市的認識就從水上開始。途中遊船還可以停留,遊客可以上岸購物、拍照留影,並且有機會拍到7座拱橋連成一線的奇景,還可以到萊斯運河轉角看兩棟一模一樣的娃娃屋,或到酒館停留片刻,淺嚐美味的荷蘭琴酒和聆聽爵士樂團的曼妙音樂。不管停多久,美麗的女船長都會耐心地等候,因為它是按時收費的。遊船上還推出晚餐加表演的服務項目,遊船、吃飯和看表演一起完成,能節省遊客的許多時間。 此外,需要提醒遊客注意的是,阿姆斯特丹是歐洲犯罪率最高的城市,這裡的小偷有著快狠準的職業水準,他們不像羅馬吉普賽小孩那樣,團團圍住搶你的皮夾;這裡的小偷出手之快,往往會讓經常出國的商務人士馬失前蹄,更別提初出國門、萬事新鮮的觀光客了。 這裡有幾處地方是高風險區,一級戰區首推史基浦機場,如果遊客是一人獨自旅行,用推車推行李,那麼排隊辦理入關手續或換錢時,就在這一瞬間,放在身後的行李推車可能已經被不明人士推走了,屆時再去尋找可是難上加難,此招稱為「推錯行李型」。 商務人士如果認為自己頂多只帶一個007手提箱,隨時都帶在身邊,絕對不會成為小偷的獵物,那就大錯特錯了。曾經有一位商務人士,在等候飛機時,將公事包放在兩腿中間的地上研讀文件,起身時發現公事包已不翼而飛。 阿姆斯特丹的二級戰場則在中央火車站,不論在月台上或車站大廳裡,旅客都必須提高警覺。這裡盜竊採用的模式可能是趁你獨自一人時,由兩名小偷連手合演一場戲,一人藉故以荷文與你搭訕,在你分神與他交談時,另一人早已下手行偷,此招是「聲東擊西法」。總之,在這個城市裡要切記,行李絕對要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才能有一趟愉快之旅。 在住宿方面,市區擁有200多家不同等級的飯店和幾百家普通旅館,住宿極為方便。荷蘭觀光局以設備和費用為基準,參照各個飯店所在的地點和服務水準,把市內的飯店分成從五星級的豪華飯店到一級的經濟飯店5個等級。多數飯店在賬單中已加上15%服務費和18%稅款,因此除非遇到特別麻煩的服務生,否則不必再給小費。除了部分高級飯店外,一般的飯店住宿費內已包括了大陸式早餐費,內容有咖啡、牛乳、果汁、雞蛋、麵包、火腿、白脫油和果醬。大多數飯店都有使用賓士牌車接機的服務,並且可為觀光客代辦各種旅行團的申請事宜。 飯店和旅館多集中在運河沿岸、中央車站、水壩廣場附近或國立博物館一帶較便利的地區,也有一些分布在國際機場附近。市區街道兩旁,大部分是具有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風貌特色的飯店和公寓式旅館。這些飯店和旅館的建築樣式雖然非常古老陳舊,但內部的電梯、客房裡的各種現代化設備,以及餐廳、酒吧等附屬設備都很齊全,獨特風格的裝潢更是令人感受到曼妙輕柔的氣息。高級大飯店裡的餐廳和酒吧都屬一流,在附屬的專賣店和土特產禮品店裡,大部分的東西都可以買到,並且這些附屬商店都採用24小時營業制,非常方便。飯店的退房手續通常在中午12時前進行,訂房則不限時間。另外,需要特別提醒旅客的是,不論投宿那個飯店,外出時貴重物品和現金都應該存放在櫃臺的保險箱內,以防不測。 市內有許多高級大飯店,其中的阿姆斯特爾(Amstel)大飯店位於阿姆斯特爾運河畔,是一家五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歷史悠久,富有19世紀的傳統風格,寬敞的大廳和休息廳氣派豪華,餐廳和酒吧格調高雅,設備一流。到這裡來的賓客以王親貴族和外交官居多,擁有105間客房,早餐另外收費。 阿波羅(Apollo)也是一家五星級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位於市中心偏南方,坐落在五大運河交匯處,風光秀麗,空氣清新。飯店內外設計獨特,擁有219間客房,面對運河的房間氣氛非常優雅迷人。附設有超級商場、餐廳、酒吧和特產店等服務設施。 科娜斯納波斯基(Krassnapol-sky)也是一家五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屬於荷蘭最大的「金色鬱金香」旅館集團,位於水壩廣場上著名景點皇宮的正對面。建於1866年,此後規模不斷擴大,1880年飯店中間修建了採天然光的天井花園餐廳;1883年在飯店後部又增建了比較現代化的住宿樓層。但面對水壩廣場的門面,仍維持著初建時的原貌。 普立茲(Pulitzer)也是屬於「金色鬱金香」集團的五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是一家洋溢著17世紀風格的荷蘭式建築物,它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是由24棟17世紀運河屋構成的龐大建築群,佔地甚廣,獨擁市內五大著名運河中的王子和皇帝兩條運河的景觀,建築群的後部則面對馬路。 這家飯店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代表性建築,以面對王子運河的9棟連幢建築為例,可以看到各種不同造型的山形牆,從尖型、優雅頸狀到流線型的鐘形山形牆皆有,每一棟建築物正面窗子的造型也無一雷同,彷彿是一部古荷蘭建築的縮影。同時大廳內的雕刻陳設,也宛如藝廊般雅致。 另一方面,不論由王子運河 的旅館進入,或是由面對皇帝運河旁邊的餐廳和酒吧進入,遊客同樣都可以感受到荷蘭古建築的格局,面窄縱深,有寧靜的中庭。由於這家飯店的24棟建築各具特色,在不變動外觀的原則下,內部房間的打通和改造,也就顯得別有趣味。因為高度不同,棟與棟間的樓梯特別多,同一樓層的房間也有不同的窗景和設計。至於被24棟建築所圈圍的中庭,飯店將它經營成有花有樹有盆景的休憩花園、而一間一半伸入花園,一半利用室內的會議室,更是罕見的設計,令人有馬上規劃會議度假的衝動。此外「金色鬱金香」集團在市內還有巴比倫中心(Barbizon Centre)和巴比倫宮(Barbizon Palace)等五星級水準的古蹟型國際觀光大飯店。 阿姆斯特丹希爾頓(Amster-dam Hilton)飯店靠近秀麗的瑪德爾公園,環境幽雅怡人,是座11層樓高的現代化大飯店。擁有276間高級客房,設計美觀新穎,服務設備完善,附設有雞尾酒休息廳和迪斯可舞廳。這裡的蜜月套房被整理成一個可以容納25位賓客的婚禮小教堂,在這兒舉行婚禮,如果租一晚套房度蜜月,會免費提供早餐、香檳、水果和鮮花等整套服務,令新婚夫婦留下難忘的甜蜜回憶。 阿姆斯特丹瑪洛特(Amster-dam Marriott)大飯店,位於熱鬧的拉茲廣場上,交通特別方便,也是喜歡購物和夜遊市區遊客的最佳去處。一共擁有400間客房,氣派豪華,設備先進,服務品質一流。另外,飯店還附設有迷人的夜總會、購物中心和土產商店等。 阿姆斯特丹索尼斯塔(Amste-rdam Sonesta)大飯店,位於中央車站前方,磚造的外觀和周圍古老的房舍並立,給人以古樸幽雅的感覺。共有432間豪華客房,並設有國際會議廳,可供召開重大的國際會議,各國前來這裡參加會議的代表們,也大多住在這家飯店內。此外,飯店內還附設購物拱廊、酒吧、舞廳和健身房等設施。 歐羅巴(Europe)飯店坐落在慕特廣場(Munt Plein)前,面對慕特塔,是一座小巧玲瓏、裝潢富麗的觀光大飯店,有悠久的傳統,家具擺設非常精緻,富有王朝風格,令人迷戀。飯店附設有各種休閒娛樂設備,餐廳供應有極負盛名的法國菜,房間部只擁有80間豪華客房。 阿姆斯特丹伊貝斯中心(Ibis Amsterdam Centre),是市內最新式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之一,坐落於市中心,緊鄰水壩廣場的運河畔,樓高8層,除了餐廳、酒吧和購物店外,還擁有177間高級客房。 鬱金香酒店(Tulip Inn)位於阿姆斯特丹心臟地帶,周圍交通網路健全,多種大眾運輸車站就在酒店門口,因此交通非常方便。美術館、博物館和知名的許多觀光點多在附近,是旅遊者理想的住宿選擇。擁有208間優雅的客房,還有餐廳、酒吧、會議室等服務設施。 假期酒店(Holiday Inn)坐落在中央車站和水壩廣場附近,位置非常適中,除了擁有270間客房外,還有餐廳、咖啡廳、三溫暖、健身房、禮品店和游泳池等服務設施。熱忱的服務人員和到處洋溢著的休閒氣息,是這家飯店的特色。 鬱金香花園(Golden Tulip)大飯店位於繁華的心臟地帶,交通方便。飯店以17世紀風格建造而成,融合富麗的氣派與古典含蓄的特質,擁有263間豪華客房,並有可以容納250位賓客的會議中心、還有餐廳、酒吧、咖啡廳、理髮室和健身房等服務設備,是中華航空公司的特約飯店。 此外,市內主要的大飯店還有國賓(Ambassade)、雷姆卜蘭特紋章(Rembrandt Crest)、森德(Sander)和科克(Cok)等。 在餐飲方面,這個城市可以說是美食家的樂園。荷蘭烹飪之術雖然不及法國的精緻,但花樣繁雜卻較法國過之。一般來說,荷蘭菜的特色之一是蔬菜多、魚蝦多、肉類少;再加上天寒,用鹽也重,不過很少吃辣;另一特色是份量多,不論早餐或晚餐都一樣,因此不需一次點很多菜,否則就是盤腸大戰也消化不了;第三個特色是早晚餐都太豐富,午餐可有可無。阿姆斯特丹人很少有吃午餐的習慣,如果到更北的地方,他們可能不知道午餐是何物。 當地的名菜很多,主要以西餐為主,其中最富有荷蘭獨特風味的佳餚,要算是香濃的熱湯。嚴寒的長冬裡,喝一碗熱湯,全身馬上就會溫熱起來,尤其是埃威滕湯(Erwtensoep)最為膾炙人口。這種湯是綜合碗豆、香腸、洋火腿、荷蘭芹、馬鈴薯和洋蔥等佐料,經過長時間燉煮而成的。還有一種以紅蘿蔔和花菜等蔬菜加奶油熬成的高恩湯(Groente-soep),以及雞湯等熱湯,都頗受人們的喜愛。 這裡最出名的菜餚叫做夫特斯波(Hutspot),是以肉類的烹調為主,將一塊牛肉加馬鈴薯、紅蘿蔔和洋蔥等燉煮後壓碎而成,非常美味可口。還有用紅蘿蔔、菠菜、馬鈴薯和青豆加工而成的道地荷蘭風味牛排,也十分美味。在烹調海鮮類中,有一種油炸比目魚,味道格外鮮美可口;至於清蒸北海所產的各種魚類和小蝦也很常見。 阿姆斯特丹是歐洲屈指可數的國際觀光都市,除了荷蘭菜外,法國菜、中國菜、泰國菜、義大利菜、西班牙菜和日本料理等,全都薈萃於此。尤其是曾為荷蘭殖民地的印尼菜,更使遊客難以忘懷,以豆芽菜做的印尼漢堡包,大概只有這裡才有。中央火車站附近的唐人街上,有不少中餐館。 在餐廳用餐時,這裡有男性必須穿西裝打領帶的習慣。到中國和印尼餐館進晚餐時,不打領帶也無所謂,但必須保持服裝整潔,安靜進食的氣氛。一般說來,附設咖啡座的餐廳和有荷蘭風味的三明治速食店,營業時間是從上午11時至午夜。正式餐廳午餐時間是中午12時至下午2時,晚餐是晚上6~10時。 一般餐廳的菜單以英文、法文、和德文加註。荷蘭道地的餐廳在入口處都把自己的菜單、價格、樣式,圖文並茂的高掛在牆上,讓人一目瞭然,可以按圖點菜。用餐完畢,侍者會直接到餐桌結帳,餐費已包括了稅金和服務費在內,因此不必再給額外的小費。不過如果付帳後仍有零錢,也可以留點作為禮貌。 市內共有2000多家餐廳,以荷蘭菜為主的餐廳主要有10家。五飛餐廳是一家傳統的高級餐廳,以蒸比目魚最為出名,並有名廚掌勺;肉類方面以蘑菇肉排最有特色,有口皆碑。由於顧客盈門,一般需要預訂座位。多魯斯(Dorrius)是小巧玲瓏的高級餐廳,以小牛排和貝肉最為出名,吸引了無數食客。塞爾雅恩斯皮格爾(Silveren Spiegel)是具有中世紀風格的一級餐廳,位於中央車站附近,以洋菇湯和雞肉的烹調最富盛名。拉卡維國際(La Cave Internationale)也是一級餐廳,設備和服務都是一流的,坐落在雷布蘭特廣場附近,濱臨運河,環境幽雅整潔。斯魯茲爾(Sluizer)是海鮮類和肉類菜餚的專門餐廳,擁有兩個相鄰的店面。是個經濟實惠的餐廳,服務熱情。歐斯特貝(Oesterbar)則是這個城市最好的海鮮餐廳之一,以薰製鰻魚、清蒸比目魚和油炸小蝦最為膾炙人口,令人口齒留香。卡斯托(Castell)是專賣烤肉和烤魚的餐廳,位於拉茲廣場附近,愛好牛排的老饕莫不趨之若騖。 法國菜式的餐廳主要有兩家:斯切亞帕(Schaep)是家格調高雅、古色古香的高級餐廳,建於17世紀,歷史悠久。它的地下一樓有寬敞的酒窖,儲藏著香醇濃烈的陳年佳釀,旅客來此可以一醉方休。迪可(Dikker on Thijs)是富有浪漫情調的餐廳,裡面有鋼琴演奏,又可以輕歌曼舞,非常羅曼蒂克。 荷蘭境內約有2000多家中國餐廳,單只阿姆斯特丹一地就佔了30%,但賣的是印尼式的中國菜。要吃真正的中國菜餚,選擇新光、廣東、太湖居、海運、富貴和御園等酒家,一定不會令人失望。 除了正式餐廳外,市內還有許多隨處可見設有自動販賣機的小飲食店,人們只要投入1歐元硬幣在販賣機口中,就可以站著品嚐熱呼呼的菜肉丸子,相當大眾化;而且這種簡易飲食店很晚打烊,非常方便。 遊客在解決了食住問題後,準備遊覽市區和購物時,最好先到中央車站前的旅遊服務中心買一份詳細的大張市區街道全圖。很多旅遊書上都說荷蘭是個小國家,阿姆斯特丹也是個小城市,但實際上它是個規模很大的都市,如果以走路的方式逛遍全市,起碼得走上一個月。因此,在這裡遊客如果要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最好事前先弄清楚那個地方位於那一個區內,才不會走太多的冤枉路。 阿姆斯特丹雖然不及巴黎和倫敦的豪華,但卻有自己獨特的魅力,足以吸引觀光客們前來消費。在著名的雷布蘭特廣場附近,有數不清的觀光大飯店、夜總會、酒吧、劇院、影院、音樂餐廳、脫衣舞廳、演奏廳、歌劇院和芭蕾舞廳等,因此這裡成為市內的娛樂場所集中地,上演著各種最豪華的娛樂節目,極盡聲色之娛。 在阿姆斯特丹停留,一連串的藝術節輪番登場,遊客能獲得視聽雙重享受,對愛好此道的人來說,更會趕場趕得喘不過氣來。這裡約有60家具有水準的劇院和音樂廳,甚至連教堂都可作為表演場所。每年共推出1.6萬場表演活動,正規節目集中在每年9月到次年6月,稱為音樂季,戲劇季和舞蹈季,以在表演廳演出為主,包括音樂大會堂、卡瑞劇院(Carre Theatre)、市立戲劇院和音樂劇院等名聲響亮的藝術表演場所。 音樂大會堂(Concertgebouw)是坐落在博物館廣場西端一棟典雅的大建築物,鄰近國立博物館和梵谷博物館,是一座可以容納2100名聽眾的大型音樂廳,同時還是音樂大會堂交響樂團的發祥地,以及阿姆斯特丹富有傳統性的音樂殿堂。它以特殊的構造聞名於世,來賓席位的設計非常巧妙,甚至在舞台的背後也可以聆聽美妙的交響樂曲。這裡不僅有音樂大會堂交響樂團演出,海外著名的交響樂團和爵士音樂團體,也經常來此公演。每年9月到翌年3月舉辦有定期的演奏會,邀請世界一流的獨奏家和歌唱家合作演出,票房號召力強。在荷蘭藝術節期間,也會舉辦音樂演奏會以資慶祝,同樣邀請國際音樂界知名人士前來助陣。 音樂大會堂交響樂團專屬於音樂大會堂,是個足以誇耀於世、擁有第一流國際水準的音樂團體。成立於1888年,第一任指揮是當時年僅24歲的天才音樂家詹特(A.L. Var Gendt),在他手中,樂團不斷精進,終於躋身世界名交響樂團之列。偉大的指揮家曼格爾伯格(Willem Mengetberg),也花了半年的心血,為這個樂團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更有活躍樂壇的德布西(Debussg)和史特拉夫斯基(Stravinsky)等有名的指揮家,也經常在這裡客串演出。享有盛名的常任指揮家貝納姆(Eduard Var Beinum),1945年在為這個樂團彩排時,突然不支倒地,驟然去世,令全世界的樂迷同聲哀慟,痛惜英才。現在這個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夏伊的指揮下,所灌錄的唱片極為暢銷。 荷蘭國家芭蕾舞團和荷蘭舞劇團是與音樂大會堂齊名的另外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團體,其中的荷蘭國家芭蕾舞團以演出古典舞劇為特色,荷蘭舞劇團則是以跳現代舞為主,藝術總監吉利季里安是國際舞壇的頂尖人物之一,編舞功力高超,帶領舞劇團躍身世界重量級現代舞團之列。芭蕾、現代舞和歌劇節目,多半集中在臨阿姆斯特爾河畔的音樂劇院演出,這棟由灰白色大理石構成的現代建築,外觀極為醒目,裡面設備新穎。近年來,這裡常推出大成本製作的荷文版本「貓」和「歌劇幽靈」等世界聞名的音樂劇。 荷蘭製造和演奏管風琴的歷史悠久,推動古樂極有成就,以巴洛克樂團和18世紀管弦樂團的演奏水準,最讓許多知音崇拜不已;全市42座教堂設有巨型管風琴,價值連城,奏起聖樂時氣勢宏偉,莊嚴肅穆,是許多愛樂者聆聽的好去處。其中又以新教堂和舊教堂演奏的管風琴音樂,最不容錯過。 藝術節中,以1948年創辦的荷蘭藝術節(Holland Festival)最負盛名。它在每年的6月舉行,包括了音樂、戲劇和舞蹈等表演項目,整個月活動密集,除了本國節目外,還邀請外國藝人和團體前來助陣,安排著名交響樂團的特別節目,是一年一度的表演藝術饗宴。 6月藝術節期間,在市內街頭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展現出荷蘭人活潑多元的民間文化。如果旅客運氣不錯的話,在水壩廣場或拉茲廣場還會碰到世界聞名的荷蘭街頭風琴師。每到初夏時節,運河兩岸榆樹濃綠,生機盎然,沿著拉茲街或運河漫步,便會聽到一陣陣輕柔愉悅的旋律,這就是荷蘭獨具特色的街頭風琴(Straat Orgel)之聲。琴聲來自拉車上一具手搖的音樂箱,它就是早在300多年前就由荷蘭人發明成型的風琴,是靠一種由紙板穿孔加工製成的特製樂譜,放進樂箱裡發音的,以演奏時間達30分鐘的曲子來說,必須製成達120公尺的紙板才夠。這種紙板即使由熟練的師傅製造,每小時也只能完成兩公尺。近年來這項獨特的手藝已面臨後繼無人的憂慮,全荷蘭的傳統風琴車現在只剩下70臺,手搖的設備也都改用馬達,和荷蘭風車一樣邁入自動化的時代。這些街頭風琴師在演奏時,由一人在樂箱的後部用手搖轉,另一人則一邊拉車,一邊請路上的來往行人賞幾個硬幣捧捧場。這群街頭藝術家都要經由市政府核發執照才能上街活動,並且頗受市民的歡迎。 盛夏來臨時,音樂大會堂於每年7月和8月推出夏季音樂節,每年都有不同的音樂主題,節目分別在室內和室外舉行。最令全城市民情緒沸騰的是8月底的狂歡藝術節,連續進行5天,各類表演節目安排得密密麻麻,表演場所分布全城,爵士、重金屬搖滾,古典樂和流行歌曲等,樣樣俱全,其中又以水壩廣場皇宮前塔建舞臺舉行的戶外音樂會最為著名,聽眾擠得水泄不通,白天和晚上都有節目,皇宮正面牆上還吊掛著巨型螢幕,現場投影轉播表演實況,身價非凡的影視巨星常常應邀作現場表演。這個藝術節是年輕人的最愛,走到那兒都有吃有喝又有玩,開心極了。 每年10月至翌年6月的每週二中午12:15,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和音樂劇院都有午餐音樂會活動,音樂大會堂午餐音樂會則選在每週二中午12:30舉行,演奏精緻的室內樂。 另外,聖誕節期間這裡將有各種表演,氣氛異常熱烈。12月6日的「聖尼古拉斯節」遠比聖誕節還要熱鬧,每年的這一天,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前廣場的遊行不可錯過。 全市約有200多家夜總會和700多家酒吧。這裡的夜總會雖然比不上巴黎的豪華氣派,但是絢麗多姿,沉穩舒適,氣氛更加迷人。一般的營業時間是從晚上10時到次日清晨4時,收費以鐘點計算,平時一般不收入場費,週末除外。位於拉茲廣場內的藍色音符(Blue Note)夜總會,是市區內的高級俱樂部,拿手好戲是義大利樂隊表演和特技表演。皮卡迪利(Piccadilly)夜總會位於雷布蘭特廣場地區的中心,裡面表演聲色俱全,令遊客有輕鬆愉快的感受。 市內的迪斯可舞廳充滿活力和現代感,流行的迪斯可舞和新式音響等從倫敦和美國傳入,贏得了市民的歡心。每到週末,迪斯可舞廳內就充滿了衣著新潮,花花綠綠的年輕人。波斯滕俱樂部(Bosten Club)附設在阿姆斯特丹索尼斯塔飯店內,是以輕鬆活潑、動感十足的音樂為主的迪斯可舞廳,深受年輕人喜愛。此外,帝王俱樂部(Kings Club)和朱莉安娜(Juciana’s),也是較有名的迪斯可舞廳。 一般人在這裡,無論是觀看表演或是跳舞,男性都必須西裝筆挺,一定要打領帶;女性也要儘量避免穿著褲裝。本來,這種社交場合都是男女同進同出,但是如果男性沒有女伴,最好坐在靠近櫃臺的席次,這樣也許會有一個打扮性感的女性靠過來,要求請客,或喝一杯飲料。男性最好對此有心理準備,不要太過慷慨,因為在歐洲各國,這種事情實在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這裡的酒吧是價格低廉的大眾化場所,通常只有一個調酒者,沒有服務生,顧客們通常是靜坐喝酒,欣賞鋼琴演奏,或用手風琴和吉他演奏熱鬧的土風舞曲,只要叫上一杯啤酒或可樂,就可以消磨上一、兩個小時。也有一些酒吧是純喝酒,連音樂都沒有。 每個街角都有稱為「大眾酒館」的小型酒吧,這是一種消費額很低、人人喝得起的飲酒聚會地方,其中最具特色的要算是咖啡酒吧和褐色酒吧了。兼營咖啡屋的酒館,叫做咖啡酒吧(Cofe Bar),白天營業時間是供應茶點和咖啡;日落以後,酒吧的氣氛變得非常濃鬱,因為很多人在下班後順便進去坐坐,年輕男女甚至老人,都到這裡一邊暢快地喝上幾杯荷蘭琴酒或啤酒,一邊天南地北地閒話一番。這種遍布市街,價格低廉的咖啡酒吧,很受人們的鍾愛。 另外有一種褐色酒吧(Brown Bar),顧名思義,就是酒吧裡面全部採用黑褐色系列的布置裝潢,並且多係木造,一般是利用舊大樓的一角營業。這是在晚飯前小飲一杯的好地方,在外工作的人經常在回家前到此小憩一會,因此顧客站著的多,坐著的少,大多數人就圍在櫃臺周圍喝上一兩杯。 眾多的酒吧,加上海洋民族愛喝酒的豪放個性,使得遊客在夜晚漫步時,經常可以看到在昏黃的燈光下,一個個死白臉色,手握酒瓶,面無表情的「活死人」。這時遊客要特別注意,以免醉漢踢起來的烈酒罐子誤傷了自己,碰到借酒滋事的醉鬼,更要遠遠避開。 荷蘭是著名的咖啡王國,荷蘭人平均每人每天要飲5杯咖啡,阿姆斯特丹有1402家咖啡館或酒吧,這裡的人愛上咖啡的歷史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15世紀,不過那時僅限於上流社會,禮儀也與今日略有不同,男女雖是同時飲咖啡,卻是男人與男人同飲,女人與女人同飲,一些古老典雅的別墅,正前方左右各有一個咖啡亭,男人在右亭,女人在左亭。今日的阿姆斯特丹,喝咖啡已經大眾化了,不過古老的遺緒仍在,男人有男人的咖啡館,女人有女人的咖啡館。這裡的咖啡館還有一大特色,它一律是灰濛濛的,稱作「棕色咖啡館」;另外一個特色是店裡有一張大桌子給顧客們放置隨身袋子之類的,這些古老遺留下來的傳統未改,現在成了這裡獨一無二的特色,世所僅見。 咖啡館大都集中在一起,大約可分為三大群。水壩公園(Dam Park)是一群,屬於觀光客的,它龍蛇混雜,國王與妓女同列、獵艷者與獵物俯拾即是;雷布蘭特廣場是另一群,屬於阿姆斯特丹人的,很生活化、大眾化;李德斯廣場(Leidse Plein)又是另外一群,是文雅與藝文人士的。這只是粗分,有些更精緻更有特色的咖啡館,還得另尋。 荷蘭是個性開放的國家,自2000年10月1日起,妓女戶開始合法化,全國約有3萬名妓女,其中1/3集中在阿姆斯特丹。各種類型的妓院(Sexy Shop)公開在馬路旁「招搖」,從水壩廣場向右邊的橫街上走,街道越走越窄,商店也越來越少,華燈初上時,卻呈現一派繁榮景象,這就是市內的風化區,也是聞名國際的荷蘭紅燈區的水手街和瓦慕斯街,緊靠運河沿岸,是全市最幽暗冷靜的角落,有幾家出售性商品的情趣商店、兼售大麻煙的咖啡店和保險套專賣店,妓女戶有40多家,禁止觀光客拍照。這裡的妓女不多,有身材高挑、年輕貌美、金髮碧眼的西方女子;也有身材矮小、臉孔黝黑,像是來自東南亞的東方女郎,而且不少已經年華老去;也有少數「黑玫瑰」夾雜其中;她們又有「櫥窗女郎」之稱。 這裡的妓女戶和普通的小商店一樣,每家只有兩坪大,每個櫥窗裡的燈光都不時在轉變顏色,一會兒紅,一會兒黃,變幻無窮,越發增加了無限的神秘感,宛如陷井一般。櫥窗女郎似乎永不歇業,她們實行「三班制」,同一個「店舖」,早上看到一張臉孔,下午、晚上又分別是另一張臉孔,24小時滿足人類的需要。這種櫥窗每天租金約100歐元,通常是幾個妓女一起合租的,輪流使用。妓女們有的盛裝濃抹、有的袒胸露臂、有的穿三點式泳裝,有的淡掃娥眉,她們燕瘦環肥,高矮不一,有些手裡拿著一本厚厚的書或打毛線,安靜地掛著職業性笑容坐在椅子上招徠生意,有些則站著如商品般地任君挑選。尋芳客在外面看中了某一位櫥窗中的「貨色」後,就可以進行交易,價錢談妥後,妓女把燈關掉,垂下窗帘,使櫥窗內滿室生春。過了一段時間,便可以看到臉色發白、豪無血色的年輕男子,跌跌撞撞地從櫥窗內「爬出來」。但是,這裡的生意似乎也相當清淡,經常只有少數櫥窗垂下窗簾,有人說櫥窗女郎能「適當解放人類情緒」,而且據說有的櫥窗女郎自印的名片上自稱是「人性生理工程師」。所以觀光客幾乎沒有人會錯過鼎鼎大名的「紅燈區」。 在紅燈區一帶的晚上,有許多表演真人「性」秀的小劇場開始營業、霓虹燈、大海報、瘋狂音樂加上小舞台,以及無數以觀光客為主的觀眾,構成「性」秀小劇場的特色,每張25歐元的入場券可以觀賞一場大約60分鐘的性愛表演,多半以3男3女真人「性」表演為主,再穿插有3位脫衣舞女郎秀。 除了紅燈區外,其他各處也都有很多花樣的色情玩意。中央火車站的商店裡,擺出的明信片多是男女裸露的性器官和交媾方式等的內容:原始、毫不保留、詼諧中帶點嚴肅、猥褻中存有自然特色,大大方方又有些理所當然地擺在太陽下販賣。中央火車站附近的一家玩電子遊戲機店裡,有色情小電影可看,在一間間只容一人的小房間內,投入硬幣在機器中,便可以看一分鐘的色情電影。還有一種是往錢孔裡塞進硬幣,供觀看的小匣門便會自動打開,可以看到兩位體態豐滿的金髮女子,一絲不掛地展現她們優美的胴體,並沒有其他「精彩的畫面」,兩分鐘一到,小匣門便自動關閉。 過了紅燈區,便到了華僑們聚居的地方,這裡中國餐館特別多,華僑們多數是從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移民過來的。最先到達這裡的華人,多數是跳船偷渡的船員,他們靠賣花生酥為生。現在這裡的華人有「三合會」的黑社會組織,靠走私毒品為主,因為這裡的毒品價廉,所以有許多其他地方的歐洲人和美國人來這裡吸毒。毒品的公開化,已成為阿姆斯特丹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走在市區的一些道路上,經常可以看到好幾個不知是男是女的長髮人類聚集在一起吞雲吐霧,逍遙快活,濃濃的大麻煙味撲鼻而來,令人作嘔。此外,在大白天街上,也有一些白人、黑人和黃種人公開地進行毒品交易,有的人買到毒品後,立刻迫不及待地吸食起來。新的嚴厲法律也不能有效地制止毒品交易,因為這裡的個人自由極受尊重,沒有搜查證,警察是不可以搜查嫌疑犯的。因此,出現了毒品交易時,即使有三、兩個警察就在附近巡邏,他們也視若無睹地讓這一切發生。市政府還特地投下7.5萬歐元成立了三家休憩站,讓流浪街頭的吸毒者有歇腳之處。休憩站從上午10時開放到晚上9時,裡面提供有乾淨的針頭、淋浴、洗衣機及簡單的餐點,吸毒者可以在布置著花束、張貼宣導健康訊息海報的環境中享用三明治,然後輪流到後方一個房間內注射毒品,讓吸毒的流浪漢能夠在安全、溫馨的環境中滿足毒癮,既不用擔心感染愛滋病,也毋須擔心被警察逮捕。雖然荷蘭的毒品政策寬鬆,人民可以攜帶少量的「軟性」毒品供自己使用,但流浪街頭的吸毒則被視為有礙市容。 不過,如果將被歪曲的性和可怕的毒品來概括阿姆斯特丹人,那就相差很遠了。這裡絕大多數的人民勤奮、樂觀而又熱情,對生活嚴肅認真。遊客經常會得到他們熱心的幫助,如果觀光客參加當地定點旅遊,可以聽到高大英俊、博學多聞的導遊不厭其煩地用英語、法語、德語、荷蘭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等多國語言,極有系統地介紹這個可愛的國家和它的風土民情,像極了正確無誤的「世界語言翻譯機」。阿姆斯特丹人民和他們腳下的土地一樣,深深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這裡是荷蘭最大的購物中心,有1萬多家商店,還有150多家畫廊,以及大約有170家古董店和26個市場。這裡商店的種類也是全世界最多最全的,遊客幾乎可以在當地買到世界各地的各種商品。由於運河發達,自然也有水上市場,在水上的花市,蔚成一片艷麗的花海,迎面撲來的花香,使得遊客充分享受到這裡特殊的購物情趣。 市內有好幾條著名的商店街,大多數位於水壩廣場附近。街上從約兩坪大的小店,到佔地達300多坪的百貨公司,各種規模的商場都有,貨品內容更是無所不包。專賣店也相當發達,有專賣食譜或兒童讀物的書店、首飾店、牙刷店和風箏店,以及陳列有70多種威士忌或啤酒的酒類專賣店等。在17世紀開鑿的運河旁有許多豪華的精品名店,沿著風景如畫的運河悠然漫步,穿梭在老式尖頂屋典雅的橋樑中,別有一種怡然自得的購物樂趣。 此地的街道並不太複雜,因為大部分都沿著運河而建,並且多呈半圓形。卡爾華(Kalver)街又譯為子午街,位於水壩廣場的南面,坐落在水壩廣場通往慕特廣場之間。中世紀時曾經是家畜市場,17~18世紀時,是咖啡店和書店的集中地,現在是正對著王宮的步行購物街,長約1公里,一年到頭都是行人徒步區,最適合人們的逛街,兩旁服飾、珠寶、精品、名牌皮包和皮鞋店林立。在這裡每家店屋的石雕板上,都刻示有「子午街道」的字樣。 丹麥(Denmark)路全長約400公尺,一端通往水壩廣場,另一端和中央火車站相連,是市內交通的主要動脈之一,也是著名的商品街,兩旁有許多為遊客而設的找換銀行、旅行社、航空公司、百貨公司、購物中心、超級市場、夜總會、酒店、戲院和禮品店等設施。不過最具吸引力的卻是那些半露天的咖啡店和酒吧,這裡不論白天或晚上,總是行人擁擠,車水馬龍。 水壩廣場附近最令人矚目的 購物區,是位於王宮後面的瑪格納廣場(Magna Plaza)購物中心,它原係阿姆斯特丹郵局的所在地,1992年改裝後,以全新面貌和民眾見面,內部有兩間餐廳及40多家商店,商品內容有音響、精品、禮品到各國名品等。這座建築物被列為當地歷史遺蹟,建築風格和中央車站屬同一時期,從潮濕低地發展而成,建物由地下4560多根堅固柱石支撐著。從中央車站步行前往僅約5分鐘,巴士站則在購物中心的正前方,這裡每天開放到下午7時,每週四延到晚間9時。 市內最大的百貨公司比珍科夫(De Bijenkorf)位於水壩廣場上,規模在歐洲並不算太大,但是內部裝潢感覺相當溫馨。展售的商品多為高價位的消費品,食品供應場則是採用超級市場的方式經營。 雷芝(Leidse)街位於萊頓廣場附近,是最動態活潑的街道之一,也是一個繁華的購物中心區,規模僅次於卡爾華街,許多高級商店、企業總部及航空公司等多開設於此。 萊杰大道一帶,也是購物中心街,是出售高級商品的集中地。赫利哥威格街(Helligewegstraat)是一條細長的街道,兩側布滿了時裝店、鞋店,以及各類裝潢獨特的商店,非常摩登新潮。貝爾勒(Baerlestraat)街是連接蒙多公園和音樂大樓的市區電車道路,這裡高級堂皇的商店夾道林立,以領導流行的時髦中心而聞名。 P.C.霍芙特(P. C. Hooft)街和貝爾勒街垂直交叉,瀰漫著高雅怡人的氣氛,這裡高級商場林立。從國立博物館正面向北延伸的斯皮根爾地區(Spiegel Quarter),是全世界古董店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各種古董應有盡有。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藝廊,每家藝廊都用藝術品和手工藝品將店鋪妝扮得美侖美奐。馬斯(Maas)街與佐丹(Jordaan)地區有許多充滿原始風味的店舖與稀奇古怪的商店,喜歡蒐集古董藝品的遊客一定會不虛此行。其間還有服飾、皮件和巧克力店,走累了,在街角有咖啡屋或酒吧可供休憩。 洛金(Rokin)街雖非重要的商業街,但卻是市內最重要的街道之一,因為街上豎有一尊威廉敏娜女王的騎馬塑像,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向納粹德國低頭,流亡倫敦,後來光復祖國,為這個城市爭光,民眾為了紀念她的不屈不撓精神,因而為她立像。 斯本(Spui)街是全市最有趣的街道之一,其中有被建於1787年的天主教孤兒院「處女之家」,現在成為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一部分。附近學街地區的中央,立有一座莽撞的街道流浪兒雕像,是個諷刺街道文化水準的象徵性人物。其附近還有個廣受歡迎的荷本(Hoppe)吧,是學生和藝術家經常光顧的地方。 阿姆斯特 丹莆爾 特(Am- sterd-am Po- ort)購物中心和內陸海購物中心,都是較大的購物中心。史基浦國際機場內的免稅購物中心,擁有世界一流的規模,並且和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價格低廉。裡面從香煙、名酒到轎車等商品,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郵票錢幣市場(Postzeged & Coin Markt)位於王宮斜後方,已有100多年歷史,是市內唯一的露天郵票錢幣市場,一向是集郵愛好者、錢幣和舊電話卡收藏家們樂而忘返的地方,每週三及週六上午11時到下午4時開市,各地郵迷、錢幣迷和舊電話卡迷雲集,市場內設有櫃臺,由戴著無邊帽的老人為集郵迷在郵票上蓋紀念章。每逢雨天郵票市場就自然關閉,但是下小雨的時候,場內會搭起傘狀的雨棚照常營業。常會有書包裡裝滿了集郵簿的學生佇立一旁,也有人開車來在車蓋上排滿集郵簿,或者是擺在自行車的後座上,類似這種各式各樣的小型攤位為數不少。因此對觀光客來說,到這裡即使只看不買也頗有樂趣。 古董藝術精品市場位於舊市區史皮格爾格勒查特(Spiegelgra-cht)街,這裡有80多家古董店、畫廊和精品店,它所展售的藝術品,是高貴而不貴,有些古董只要25歐元就可以帶回家,就算不買只是純欣賞,店主也會笑臉相迎,有時還會為遊客免費上一堂藝術課。 阿姆斯特丹人很以家世為榮,並以擁有大批傳家寶的古董來增加自己的身分。一些沒落的貴族把傳自祖先的古董賣給古董店藉以維持生活,而新崛起的上流社會人士或中產階級分子,也會到古董市場挖「寶」,或也在此擺出一些古董,以證明自己也是有家世淵源的。這個市場一般在每年3~9月的星期天早上10時至下午4時營業。 跳蚤市場(Flea Markt)坐落在滑鐵盧廣場附近,是國際知名的荷蘭最大露天二手貨市場。在17世紀時,這裡是猶太人的交易市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地成為什麼都賣的二手貨市場,無論是中古汽車、自行車、古董、家具、舊衣服、繪畫、畫籍和唱片等,什麼「破銅爛鐵」都有,如果遊客運氣不錯,還能發掘到物美價廉的珍品。現在的跳蚤市場和以前相比,規模已縮小許多,但是依然熱鬧喧天,吸引大批市民和觀光客前來參觀選購。除了週日和雨天,市場每天從上午10時到傍晚時分營業,可搭電車9、14和51路前往。這個跳蚤市場又有「賊市」之稱,如果你不慎失竊了什麼東西,過幾天準能在這裡再買回來。 亞伯特露天市場位於Albert Cuypstraat街上,從中央火車站塔4號電車可達。被譽係「歐洲最有名的市場」,每個週末都會湧入兩萬多名觀光客。販售鮮花、乳酪、鹹魚、畜產品、蔬果和服飾,每週一到週六上午9:30到下午5時營業。 滑鐵盧跳蚤市場位於滑鐵盧區,搭14號電車可達。有大量充滿東方色彩的手工藝品、服飾,偶而也會看到船屋上折下來的古董零件。每週一到週五的上午9:30至下午5時營業。 週日藝術市場位於斯奈廣場南面,是只有在週日才擺設臨時藝術攤位的露天市場,阿姆斯特丹在週日幾乎所有的商店都休息,因此在星期天才營業的週日藝術市場,就成為全市人氣最旺的消費站。這個市場是由82位藝術家聯合成立的,每週固定有25位未成名的藝術工作者前來展售個人的作品,有的還替人畫人像速寫,有的當場剪畫彩繪,還展出捏塑的茶具器皿、水墨畫、油畫、銀飾到皮飾,應有盡有,讓人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每個攤位的藝術家會對遊客介紹每件作品的創作靈感及藝術特色,這種面對面的溝通,豐富了人們對藝術的認知,也使得週日藝術市場更加熱絡。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也支持這種藝術活動,所以藝術家們在這裡設攤,只要支付象徵性的一點費用。 女藝術家克里斯蒂安(Christi-ne)的攤位最為吸引人,她常到森林裡去尋找枯巧的樹根,然後化腐朽為神奇,創作出各種各樣美麗的藝術品。她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是用木頭雕刻的書,一本頁數分明的木製小書,非常可愛而精緻,一本售價只要60歐元。 阿姆斯特丹是歐洲有名的「鮮花之都」,各式各樣的花卉應有盡有,每年銷往國外的奇花異草非常驚人。早在16世紀時,當地便從國外輸入球莖類鮮花種子,現在全國闢有4萬畝花田。市內的花市(Flower Market)具有200多年歷史,範圍很大,包括辛格運河沿岸慕特廣場附近的運河沿岸,以及雷布蘭特廣場西面的花市等三個地方。雷布蘭特廣場西面的花市,是賣鮮花和花卉用品的露天市場,在每年4、5月份的花季,這裡到處都是各式鮮花,非花季時也可以看到不少花的品種,還有很多藝術化設計的各種花盒和其他裝飾品。 辛格運河發展成為著名的水上花市,早在1862年就已經開始了,從鑄幣塔(Munt)到科林斯廣場(Konings-plein)間,所有的花攤都設在浮動的船上,所有花卉貨物都依靠船隻運送。每年4月分鬱金香花季時,來自國內各地的繁花異草,也都集中到這個花市,使這裡成為鬱金香花及運河之國荷蘭的象徵地區。目前開放時間是週一到週五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6時,週六下午5時結束,週日不開放。鑄幣塔廣場附近運河沿岸的花市,以一般市民為主要對象,每天一大早,色澤鮮艷的花卉由許多小船運載到這裡,使得這一帶到處飄香,令人留連忘返。這些花市還供應有切莖的季節性花卉,觀賞葉植物和花草的種子及鬱金香的球根,以及乾燥花與聖誕花等。還可以看到傳統的荷蘭民俗物品,馬路旁的鯡魚餐,可以滿足邊吃邊逛的樂趣。每到夜晚,花店打烊後,每條船上就亮起上百盞燈火,剎時間河上彷彿綴滿了會說話的星星,恍如置身童話世界中。 埃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Aal-smeer Flower Auction),是阿姆斯特丹近郊的一個鮮花集散地,也是荷蘭最大的鮮花市場。包括栽培花卉的溫室和拍賣場等共佔地60萬平方公尺,面積等於90個足球場,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拍賣中心。它有8個拍賣室,全年開放供人參觀,早上6:30開始,每間拍賣室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商、花商和花攤;只要有營業執照,繳付少許費用,就可以參與鮮花叫價。 拍賣室的前方有兩條軌道,一車車各類的花朵和植物依序進入,根據牆上特殊設計的大型叫價鐘顯示,花商們立刻能明瞭每一朵花的等級和起價,然後指針慢慢移動,買方看到合意的價碼後,立刻按下電鈕,以出價最高者得標,電腦作業馬上將貸款由買方撥入賣方帳戶。 從花朵的分級、叫價、重新包裝,到運送至各處花店,只須15分鐘時間。準備外銷的花朵在包裝過程中必須增放冷媒,以延長花朵的壽命。為了分秘必爭,工人要騎自行車來爭取時間。也有一部分花卉運送到機場,再轉送到世界各大城市,每天的出口量都非常驚人。 每天,電腦要處理平均5萬宗的買賣,大約可賣出1300萬朵的鮮花和100萬盆的植物,一年總計高達30億朵鮮花和3.2億盆植物成交;其中以150個品種的玫瑰產量最高,還有鬱金香、勺藥、康乃馨、菊花和鳶尾花等,花樣繁多,令人難以想像,在荷蘭8個主要的鮮花拍賣場裡,埃斯米爾就佔了43%的買賣。阿姆斯特丹還是世界香料貿易的中心,被稱為「世界香市」。 這個城市也是世界切割鑲造鑽石的中心,這裡的鑽石切割琢磨技術,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大約從16世紀開始,此地就有了鑽石切割工業,1585年,在「80年戰爭」中,原來是鑽石交易中心的安特衛普淪陷後,許多鑽石商和相關人才因此北逃,阿姆斯特丹逐漸成為鑽石的新重心。這裡的鑽石加工技術擁有優良傳統,令荷蘭人引以為豪。 鑽石早就為人發現,中國人稱它是金剛石,因為取其硬,但大量開採卻是1842年以後的事。阿姆斯特丹並不出產鑽石,但自鑽石大量出土後,它之所以會成為世界著名的鑽石之都,卻是陰差陽錯所促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鑽石的托辣斯法。開採鑽石的人早就預料到,一旦大量開採鑽石,必定有大量偷竊者,因此立法一章,凡未經琢磨的鑽石不得販售,因為鑽石的加工技術難度極高,非普通人所能為,所以在開採過程中偷竊之事自然減少;同時控制琢磨又可控制價格與市場,而這些琢磨鑽石的人都集中到此地。二是偶得,鑽石在南非出土後,原由南非猶太人從事琢磨工作,再帶到西班牙加工;琢磨鑽石是一個收入豐厚工作,西班牙國王下了一個命令,以後只有西班牙人才能從事這個工作。原來在西班牙從事鑽石加工業的猶太人一聽,乃決定前往阿姆斯特丹謀求發展。 鑽石的交易是層層控制,阿姆斯特丹只是世界的鑽石琢磨之都,其交易之都卻是在倫敦,而世界最大的鑽石市場則在美國。這裡雖享有「世界鑽石之都」的美譽,但只有少量鑽石販賣。 在所有鑽石礦產品中,能作為珠寶來切割的,只佔了20%。鑽石的價值是由它的重量(Carat)、色澤(Color)、淨度(Clarity)和切割技術(Cut)等四個方面來決定,簡稱「四C」。鑽石的重量單位以克拉(Carat)表示,一克拉可以分成100個切點(Points),愈大的鑽石愈有價值。鑽石整體的品質,可分為無瑕疵、輕微瑕疵及極輕微瑕疵等三級。從色澤上看,最上乘的鑽石是水青色的,比藍白色稍白,接近透明的水色最好。但是分辨色澤最為困難,一般帶有茶色、綠色、黑色和紅色的鑽石不算高級,無色透明的鑽石是極為罕見的。從淨度上看,完全無瑕疵的鑽石叫做帕費特(Perfeet),但是大部分鑽石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瑕疵,不過經過加工研磨後,可以隱藏瑕疵,做成飾物配戴在身上,絲毫窺不出破綻。從切割技術上看,可分為「優」、「良」、「一般」及「劣」四個等級,這些等級都會直接影響鑽石的價格,經過研磨後,最普通的形狀是磨成57個面的完美切割正圓形(A Brillant Cut)。磨成水滴形(Drop)的鑽石,大部分製成項鏈和耳環;磨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稱做綠寶石(Emerald);至於瑪久西(Marguise)則是真正的鑽石,兩端呈尖錐形。其他小塊的鑽石多磨成17片的切面(Chip)。 阿姆斯特丹師傅的切割手藝是個中翹楚。迄今為止最大的庫利南(Cullinan)及著名的柯艾諾(Koh-I-Noor)鑽石,都是在這裡切割的。1304年時,「柯艾諾」本屬於一位印度王子,後來輾轉落入波斯王納德(Nadiv Shah)手中,最後終由維多利亞女皇所擁有。此外,世上切割完成的0.0012克拉的最小的鑽石,也是在此地完成的;雖然小,依舊是有57個面的完美切割,令人敬佩。 市區內有很多鑽石研磨工廠,可以讓人免費參觀作業情形。柯斯特(Coster)鑽石加工廠歷史悠久,遠近馳名。工廠是咖啡色的老式建築物,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外觀就像一顆大鑽石。這裡每日上午9時到下午5時營業,廠內擁有許多技術精良的工作人員,他們將金剛鑽的原石經過無數次的琢磨加工後,變得晶瑩耀眼,再加以切角磨面,用鑽石磨鑽石,手工非常精細,磨成許多棱形、圓形、正方形、六角形或長方形的鑽石,顆顆璀璨,精工鑲嵌,成為珍品,運銷世界各地。工廠裡有個玻璃櫃,陳列著一頂荷蘭女王皇冠的複製品,與牆壁上女王的玉照相互輝映,最為引人注目。世界著名的柯艾諾便是在此琢磨成功的。 塞穆爾加遜(Samuel Gassan)是一家規模很大的鑽石公司,它的每年營業額約為5500萬歐元。建於1879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加工廠,此後這棟四層樓的巨大建築曾進行整建,1990年,又搬回到整建後的舊址營業。公司也採用現場切割的方式,有專人用各種語言講解,觀光客不但可以大開眼界,還可以學習到切工、顏色、重量和淨度等這些鑑賞鑽石的入門知識理論,真是一舉數得。如果想當場買個鑽戒作紀念,可供選擇的樣式也相當多,並且設計不俗,還可以適當地討價還價。公司內有無數間裝有閉路電視攝影機、房門緊閉、戒備森嚴的展售室,顧客可以圍桌而坐,讓營業員作繪圖說明和實物展示。在這些展售室裡,都有安全的傳送通道,設計得像粗大的水管一樣,營業員和主控室用電話聯絡。如果客人想看某些特定的貨色,營業員撥個電話下去,就有個圓筒盒子延著管路傳來,鑽石小心包好,放在筒中,這樣既省去走動的時間,又可以控制安全;免費清洗顧客的首飾,也是經由這個管道。公司不但免費為買了鑽石的顧客清洗首飾,也為未買的客人服務,如果在清洗的過程中有人的首飾遺失,公司還會免費補償同樣所值的鑽石。 公司一樓的門廳裡,供應免費的冷熱飲料和舒適的座椅,供不消費的人等待。那些對鑽石沒興趣,對於太太或女朋友馬上就要花大錢買鑽石又感到緊張不安的先生們,往往就在這裡喝咖啡,消磨時間。 此外,還有阿姆斯特、阿姆斯特丹鑽石中心(Amsterdam Diamord Center)、凡莫比(Van Moppes)、史多提(Stoeltie)和迦山(Gassan)等著名的大鑽石公司可供觀光客觀賞。 觀光客到荷蘭買鑽石,其實並不比其他國家便宜,因為這裡的鑽石是有國際保單的,價格有一定的依據,伸縮性不大。國際保單能保證鑽石是真品;另外,也有人準備將來變賣鑽石,而國際保單能夠保值,這些都是許多人在乎鑽石國際保單的原因。 當地特產品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台夫特陶器、銀器、玩偶、巧克力、名畫複製品和壁掛手工藝品等,品目繁多,令人目不暇給。台夫特陶器世界聞名,它的特徵是顏色純蘊,獨樹一幟,從小巧的耳環到大型的杯盤,種類繁多,身著高衣領的花格子衣、頭帶花邊帽的玩偶,別具風味,且多裝扮成可愛的少女,是最符合荷蘭風情的特產品之一。玻璃製品是富有古老傳統的特產品,色澤鮮艷,造型別致,尤其是各式各樣精緻的玻璃酒杯,更令人愛不釋手。 阿姆斯特丹是座富有浪漫氣息的古都,自17世紀以來,就一直沒有什麼改變,當時這裡是個龐大貿易帝國的京城,大畫家雷布蘭特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37年歲月。這個城市看起來有點像把打開的紙扇,基部是在沿港口一帶,骨架則由水壩廣場呈同心圓狀向各處延伸的運河組成,這些運河深入市區的各個角落,形成特殊的河光水色,體現出一個水上城市的風貌。這裡的運河或呈半圓形重疊,或呈交叉放射狀排列,四通八達。 辛格(Singel)運河位於郵局之後,阿姆斯特丹有5條主要運河和一條輔助運河,這條就是輔助運河。Singel就是環的意思,所以它是市內呈半月狀窄小的環徑運河,在1600多年前不過只是一條城壕,這一帶原是一些舊阿姆斯特丹城外的綠地和公園,現在河畔卻發展成一片古典的住宅區,其中一座是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圖書館。沿岸還有一些古老貨倉,斑駁蒼老,似乎在敘說當年那個時代的故事。 赫雷(Heren)運河也被稱為紳士運河,12~13世紀時,阿姆斯特丹商人因商致富,有些是為富不仁的奸商。也有一些商人是既富又仁,他們集資於1612年開闢了這條運河,一來是為了便民,再來也是為了便於停泊他們的貨船。這條運河完工後,就被取名為紳士運河,當時阿姆斯特丹富裕的貴族們,都選擇這個區域作為建造新居的地點,優雅豪宅的美姿倒影映現在運河上,如詩如畫,這些建築物現在多被作為銀行和辦公室使用,有的成為博物館。 凱澤斯(Keizers)運河又稱為「皇帝運河」,16世紀初的荷蘭還置在西班牙高壓高稅的統治下,由奧倫治大公領導抗爭,他被暗殺後,子承其志,繼續抗爭,終於在1648年趕走西班牙人,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為了紀念奧倫治大公,荷蘭人把這條運河命名為「皇帝運河」。這條運河在瑪杰爾木吊橋處與阿姆斯特爾運河相連結。 王子運河挖掘於17世紀初,時逢奧倫治第四代王子誕生,乃順理成章地命名為王子運河。此後幾乎每年都有一條新的運河誕生,這是城市繁榮的標記,也是市區不斷擴大的標記。 運河在這個城市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它和這裡人們的生活緊緊相連。因為阿姆斯特丹地面由於經年積水,地基土質鬆軟,建築物底部多打下樁柱,要固定樁柱,地下水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運河就負擔起平衡地下水的作用與責任。由於有調節運河水量的設施,因此雨量多的時候,運河水位仍然保持穩定,既無惡臭污物,也沒有急流的威脅,整個城市被數以百計大大小小的運河分割成90多個小島,使全市變成名副其實的島國,1400多座橋樑將全市完全連結在一起,這些橋樑都各具特色,有的是拱橋,有的是平板橋,有的橋下還修築了柵門洞穴。荷蘭最著名的畫家梵谷,就曾經以這些橋作了許多幅名畫。橋樑和運河映照著兩岸的紅瓦白牆房屋和往來運送的鮮花,交織成悠閒浪漫的水鄉風情,阿姆斯特丹也因此成為一個美麗的水都。 春天,漫步在運河街衢上,低垂的柳樹在河面上搖擺枝椏,微風迎面吹拂,令人頓覺心曠神怡。秋天,天空中繽紛的彩虹襯托著碧綠的河渠與兩岸的古木,秋高氣爽的潔淨空氣,如悠悠的河水在宇宙中流蕩,這時漫步在市內的街衢小徑,真是無比悠閒。在市區各個角落,都能看到運河滔滔的水流,和峙立在河畔的磚造屋舍、教堂及爭奇鬥艷的橋樑。這一切不禁令人緬懷這個擁有許多動人故事的國度,而陶醉在羅曼蒂克的氣氛中。 坐在玻璃遊船中遊運河,在大大小小的橋樑間穿梭,最能領略曾執西歐文藝復興牛耳的阿姆斯特丹魅力。這個城市由於房屋不夠住,船屋(Houseboat)就應運而生,荷蘭全國各地有幾萬艘船屋,其中有2500艘是停泊在阿姆斯特丹的許多運河上。舊船屋多由老漁船所改裝,由漁民和一般中低收入老百姓居住,可隨意在運河上移動或航行,有真正住在船上的感覺。新船屋多用水泥建造,沒有動力設施,多固定在運河邊的水上,這些房價比陸上還要貴的船屋,已成為今日荷蘭人追求夢想、挑戰自我的工具,他們必須向政府登記,一旦獲准後便可擁有自己的「碼頭」,可以申請停車位,電話、電腦、信箱、水電和電視天線等周邊設施,樣樣俱全,跟陸上的住家沒有差別。船屋的船頭多為臥室、起居室和廚房,船尾則為浴室和衛生間,通常船屋空間都不大,人的動作通常都不能太大。這些水上人家的船艙都鑲了玻璃,艙內窗明几淨,都置有花盆花架,非常雅致可愛;有些還布置了船頂花園,有些船底被當作倉庫,或設計成遊樂間;船上看不到曬衣服的髒亂現象,住在船上的人,清晨會被過往船隻的鳴笛聲叫醒,只有晚上才會萬籟俱寂。遊客如想了解真正船屋人家的生活,可以前往位於「安妮之家」前面運河上的「船屋博物館」參觀。在這裡市區的運河上,還有船屋餐廳、船屋咖啡館、船屋花店等可供遊客參觀;最有名的是一家專門收容流浪貓的船屋,上百隻貓在船上生活的盛況蔚為奇觀,地點在船屋博物館附近。 市內有10多座人工島,其中擁有最多住宅的博曼半島(Borneo Peninsula)上有兩條街和一條島內運河,多幢三層樓高的房子整齊地排列在運河旁,地下一層直接濱臨運河,不少小艇停泊在屋外,就像停車場一樣。另一座人工爪哇島(Java Island)有許多荷蘭創意的家居,形成幾何圖案的窗戶多採用超大型落地玻璃窗,好讓屋內有更多的自然光。一般房屋高度都不超過9.2公尺,地下層的樓底須有3.5公尺高,正門要開在街道上,屋子的背面則建在運河畔,甚至水中。島上最吸引人的,是連接島上四條全荷蘭最短運河的9座藝術小橋。島上除了住屋、草地、行人步道和公園外,很少有密集的購物及娛樂區,聽不到遊客的噪雜聲,也聞不到大麻的氣味。 普林塞內島(Prinseneiland)是一座獨特的人工島,位於港灣大樓最西邊,建於17世紀的海運時代。它被稱為「王子之島」,因為皇家三太子古耶蒙一世的胸像被豎立在島上。這裡建有一排排沉穩的茶色倉庫,用於貯藏海上往來貿易的物資。每個倉庫的山形屋頂上都裝有運貨用的滑車掛鈎。現被開闢為遊覽區,有出售17世紀古董的商店。 運河兩岸多數是四層樓的房子,整整齊齊,每一幢門面都不一樣,但一般都是門前布幔深垂,保持著17世紀黃金時代特有的風格;每一幢房子都是古老而樸素,也沒有亂掛招牌的現象,老舊的建築,斑剝的牆面,煙囟中飄散著縷縷輕煙,麵包香撲鼻而來,又有鮮花與蕾絲的裝扮,整幢房子有種巧意幽默的外觀,予人一種清爽而素淨的感覺。運河兩岸也林立著許多17世紀的望族宅邸,高雅富有貴族氣息的建築風格,成為市內的代表景觀之一。搭乘觀光船在運河上瀏覽各式迷人的尖形屋頂、教堂尖頂和鐘樓,彷彿走入中古世紀的時光隧道中,別有一番情趣。 1995年的時候,這裡還推出盛大的帆船展,是一頃對荷蘭自古以來海上勢力進行回顧的活動,展出包括典型的荷蘭平底船和快速帆船等數百艘船隻,港口畫滿桅桿交織的線條,水天一色的背幕前只見萬帆招展,非常壯觀。現在每年8月10~14日的這段帆船遊行期間,更將這項活動推到最高潮,出航的帆船包括公元4~5世紀時的希臘戰艦,以及18世紀時荷蘭海上強權時代的名船「巴塔維亞號」和「阿姆斯特丹號」等。 有運河也必有橋樑,全市大小長短不一的165條運河,將城市分割成90多個小島,並由400多座橋樑所銜接。這些橋樑形制不一,有傳統的吊橋、口字形橋、拱形橋和屋下橋等,也有現代化的大橋;材質有木製、水泥和石頭等。有些較矮的橋有船隻通過時,橋會升起,車輛行人止步,船隻優先。其中布勞大橋(Blauwe Brug)現在被稱為藍橋,跨越阿姆斯特爾河,是一座富有法國風情的壯麗大橋,先前的橋樑曾被漆為荷蘭國旗的藍色色調,1880~1883年期間,被另外一條拱形的新橋所取代,樣式仿製自巴黎的亞歷山大橋。它的附近還有許多造型新穎的吊橋,襯托得這座大橋的風姿更加光彩奪目,別具特色。 瑪杰爾吊橋(Magere Brug)是阿姆斯特丹僅存的兩座木製開合吊橋之一,一般稱作瘦橋,1671年由建築家瑪杰爾負責建造完成,建為步行者專用的狹窄橋樑。1772年改建為拓寬兩倍的二重式吊橋,位於布勞大橋的上游地帶,現在船舶通過時,仍然要用手加以操作,使吊橋從中央分成左右兩段,船就可由開啟的部分通行。這座擁有330多年歷史吊橋之所以著名的原因有三:一是因為橋的長度比較長;二來它溝通阿姆斯特丹最繁華的兩岸;三來很可能是它的名字。據說瘦橋的得名,源於一對住在阿姆斯特爾河對岸姓瑪杰爾的姊妹,她們漂亮動人,身材瘦瘦的,每天必須穿過這座橋到市政府上班;後來當橋改建時,就以「瘦」字為名稱來紀念她們,沒想到卻大受歡迎,而「Magere」在荷蘭文中也是「瘦小」之意,頗為符合這座橋初建時的形象,雖然經過了1772年的擴建,它已擺脫了瘦狹的舊貌,但仍不改原名,依舊不時升起橋面方便行船,也娛樂眾人。天才畫家梵谷生前最常說起的吊橋就是它。市內另一座木製吊橋是斯羅特迪科橋(Sloterdiker Brug),係通往帕尼堅島的橋。 這個城市的吊橋別具風格,在梵谷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發現荷蘭以吊橋點綴著田園風光的固有特徵。以前,船行到吊橋附近,守橋人就要拉下掛著木鞋的長竿,然後船主人就會把過橋的小費投入木鞋當中,並且向守橋人和善地微笑致意,守橋人也微笑作答,再把吊橋拉起來,讓船通過;在荷蘭人的日常接觸中,微笑示意也是隨處可見的。欣賞吊橋的風景足以令人神清氣爽,疲勞頓消,吊橋與荷蘭人的生活也因此是息息相關的。 阿姆斯特丹是個古色古香的都市,在舊市區內狹長的石板路上,集中著7000多幢仔細維護的17、18世紀的漂亮磚瓦房屋與古蹟,而現代化的建築也到處可見,搭配得分外和諧。路旁種植有成排的榆樹和菩提樹,細碎的陽光散落在平靜的運河上,使這個城市顯得祥和寧靜。 舊市區大部分的建築,都5、6家組成一棟。平均每家的房間都一樣多,但是房子的設計略有差異。屋頂(Gevel)的構造大致分為六種:一般型,多用於18世紀末期;大口鐘型,還可細分為幾種變型;1600年型,兩端如樓梯一直伸展到屋頂,交叉處有變化,常用於18世紀初;還有倒漏斗型(Spout Gable)。這四種類型的設計最為普遍,主要是三列門窗並排的狹窄建築方式。如果是新建的屋舍,有些也採用變化的法國式格調,這在今日也很受歡迎。第五種是建築物上部裝飾有家徽;第六種是平臺屋頂式,沒有家徽紋飾。這些有淵源可考的傳統建築,給觀光客增添了許多觀賞趣味。 所有古老的建築都有它們特殊的風貌,住宅的頂樓,被作為商品保管倉庫使用時,屋頂突出的樑是作為昇降貨物用的,因為阿姆斯特丹房屋賦稅方式是依建築門面的寬度來計算的,所以他們寧願將門做得越窄越好,以避免賦稅,而大宗的貨物只能利用昇降的辦法存放到保管倉內。建築物的底層通常被作為商店使用。這些古典房宅都有一個最突出的共同特點,就是擁有多彩多姿的山形牆,它有早期流行的尖形、噴口形,也有比較簡單的階梯式。1630年後,優雅的頸狀山形牆造成一股風潮;1660年時,又興起一種流線型的鐘形山形牆。這裡許多大規模的建築物,是採用直線或三角形簷板的義大利風格;當地最華麗的貴族宅邸,是黃金時代末期所建造的,主要特色就是山形牆的正面很寬,並且以新古典風格花紋或誇張的雕像作為裝飾。 杜布之家(Tuip House)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具有皇家面貌的建築,建自17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耶‧望包之手。這對杜布兄弟路易斯和亨得利克,是建造大砲及擁有瑞典鐵礦山的大亨,他們是17世紀荷蘭「鋼鐵之王」路易‧德‧耶爾之孫,他們希望在1660~1664年建造的杜布之家,使能匹配他們無限的財富。當杜布家族結束他們的工業帝國霸業時,杜布之家成為這裡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 巴特婁第(Bartolotti)之家,用煉瓦磚建築而成,建於1615年,可能出於彼亨得克‧德‧克芝的設計,是為啤酒釀造者威廉而建造的,後來他成為巴特婁第銀行的首長,他的姓氏也就改為巴特婁第。 頭像之家(Huis Met De Hoof-den)是皇帝運河邊一座巨大的四層樓建築物,也由建築師彼亨得‧德‧克芝所設計,建於1622年,是純粹荷蘭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1634年這裡曾住過路易‧德‧耶爾,他是一位工業界首領。建築物磚黃色的立面上,塑有好幾個人頭像,有些人認係單純古典的雕像,另有一些人卻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說是被侍者砍下的小偷及破壞者的頭像。 至於這些古典房宅的室內布置,一點也不亞於它的外觀,建築年代可追溯自17世紀的大宅邸裡面,一樓是美侖美奐的接待室,樓上是餐室和宴會廳,地下室都有倉庫。這裡大部分房間都掛有油畫,或擺飾雪花石膏雕像;廳室之中,也不乏波斯絲料的裝潢,以及土耳其地毯,而大理石的壁爐周圍,都貼滿台夫特的瓷磚;此外,浮雕餐架、餐具、櫥櫃、炫亮的威尼斯鏡子配烏檀木鏡框、以及日本漆器等,都充分顯露出荷蘭人對華麗式樣的鍾情偏愛。 荷蘭人的居家時尚,始終維持著高品味的追求,就像畫家霍赫(Hooch)所描繪的黃金時代家居情景那樣,充滿自信與嚴謹。這裡人習慣把窗廉拉開,或使用透明蕾絲材質的窗簾,在窗檯上種花,營造出溫馨可人的空間和氣氛。阿姆斯特丹市議會也頒布法令,以維持居家環境的品質。依照規定,居住在同心圓運河網的居民,不可以從事產生噪音的製桶行業,釀酒業和煉糖業也被禁止。這是一個非常家庭化的國家,家庭生活和福祉比任何事物都來得重要。房屋前的花園多半整理得相當完美,整齊的吊籃與搭配協調的窗臺;半掩的蕾絲窗簾;門口掛著娃娃屋式或鳥式的信箱。每一家的臺階,幾乎都是天天刷洗的。他們還喜歡在家裡擺放各式各樣藝品和舊印刷品,同時也喜歡在牆上掛滿動物形狀的陶桶、或是生鏽的工具。除了利用柔和的燈光創造溫馨感外,也普遍使用蠟燭,因此充滿古典氣質的各式燭台,成為居家的重要擺飾。花卉是荷蘭人不可或缺的裝飾,一般民宅的窗檯、餐桌,隨時隨地都會擺放著盛開的鮮花。他們每年購買花卉的費用,僅次於日本人。拜訪荷蘭人的家庭,帶一束鮮花送給女主人是必要的禮貌。 市郊的房屋非常樸素,每一家的窗內,都擺著美麗的花盆,由於地勢低窪潮濕,所以屋基修築得非常堅固。有的農家還住在茅屋形的磚屋裡,房屋前後收拾得非常潔淨,像花園一樣。但是一般說來,這裡存在著嚴重的房荒問題。 世界上第一條橡膠路也是起自阿姆斯特丹,它建於1920年,完成10多年後就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始終完好如初。夏天路面不會因為被太陽蒸晒而融化,冬天也不會因為氣候嚴寒而變硬,路面結實而富有彈性,車輛在路上行駛,沒有顛簸現象,因此可以延長汽車的壽命。它直通海牙,全長為120公里。


景點處處美不勝收

這個都市有很多美麗的景點,遊客可以盡情領略古城的優雅建築藝術和歷史古蹟。中央火車站(Central Station)是由37個人工島嶼合併建成的大車站,地基曾打下8000多根地樁,因此牢固無比,建材採用巨大的磚塊。這座車站歷史悠久,建於1884年,建築外型採用荷蘭文藝復興時期的式樣,站旁有一座獨立的美麗尖塔,完成於1889年。車站附近有電車站、紅燈區、唐人街,還有一處方塊屋的國宅,非常引人注目。站前的達姆拉克(Damark)大街車水馬龍,人潮擁擠,銀行、餐廳和名店多集中在這一帶。國際列車南下布魯塞爾或巴黎,東往德國和北歐,或前往國內的各主要城市火車,都在中央火車站發車。 站前廣場(Station Plein)和水壩廣場一樣,位居阿姆斯特丹的交通要衝,不但是火車站的廣場,同時也是市區許多運河和馬路的中心地區,市內的電車也以這裡為起點。廣場附近有遊覽運河的運送車輛碼頭;廣場上報攤群集,找個角落,買份書報,就可以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 慕特廣場(Munt Plein)在慕特塔的後方,雖名為廣場,但實際上是辛格運河上的大橋,有7條大道以這裡為起點,因此整天車水馬龍。1629年前,阿姆斯特丹市民在這裡進行羊隻的買賣,把它當作交易市場,與曾作為牛市的卡爾華街,都和昔日的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廣場前方的慕特塔是座巴洛克式建築物,由建築師彼亨得克‧德‧克芝建於1620年。當法國國王路易十七入侵荷蘭時,荷蘭政府於1672年決定將鑄幣局從法軍佔領的烏德勒支遷來阿姆斯特丹的這座塔內。慕特(Munt)就是鑄造的意思,廣場的名字因此而來。 滑鐵盧廣場(Waterloo Plein)位於雷布蘭特之家的東面,附近是歷史悠久的圩田,還有由荷蘭國家芭蕾舞團駐紮的國家劇場、市政廳兩座龐大的新型建築物和露天跳蚤市場。17世紀時,廣場周邊地帶是自歐洲各地移民來此的猶太人聚居區,因此現在廣場旁,還有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歷史和戰爭文獻資料的猶太歷史博物館,1841年建造的莫澤森亞倫(Mozesen Aaron)猶太教會教堂。這個廣場的名稱,是因荷蘭奧倫治大公曾參加滑鐵盧之戰而來。 雷布蘭特廣場(Rembrandt plein)在阿姆斯特爾河附近熱鬧喧嘩的街上,廣場呈圓環狀,原來是日常生活用品的拍賣市場,整日都熱鬧非凡,朝氣蓬勃,現在已成為市區電車網的要衝。廣場中央的一座小公園內,豎立著一尊1876年由雕刻家L‧羅耶所塑的雷布蘭特雕像,成為這個廣場的精神象徵,從那時起,這個廣場也就被稱作雷布蘭特廣場,並且成為有名的娛樂區,周圍集中了酒吧、飯店、小吃店、電影院和咖啡屋,非常熱鬧,遊客在這裡可直接接觸到市民的生活百態。廣場白天被露天咖啡座佔滿,晚上則換Bar、Pub、Club裡的脫衣舞孃登場,一點也不輸給紅燈區。這個廣場還連接著雷焦賴斯比(Reguliersbee)街,它是一條商業動脈和市內同性戀者聚集的地區,是全荷蘭同性戀團體相會的地段。 博物館廣場(Museum Plein)是位於國立博物館附近一片廣闊的公園綠地,廣場裡有美術館和音樂大會堂等文化設施,稱得上是阿姆斯特丹的文化森林。 水壩廣場(Dam Plein)是市區的心臟地帶,也是古老街市中心一個平凡的大廣場,同時是商業和交通中心點,從中央火車站走到這裡只要10幾分鐘。它是這裡的古城遺址,原來是皇宮廣場,現在荷蘭全國性的慶典儀式都在這裡舉行。廣場中央豎立著一座巨大白色的國家紀念碑(Nation Monument),它隔著廣場和皇宮相望,由拉雷克設計,建於1956年,碑身呈圓柱形,高22公尺,是為了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英勇將士們而建,由前任女王茱莉安娜於1956年5月4日主持揭幕儀式。1945年的5月4日,是荷蘭淪陷於德國手中受盡屈辱的最後一夜,第二天5月5日就成為荷蘭的「獨立紀念日」,此後每年的5月4日,市民們都要來這裡為這些英魂默禱一番,5月5日又有盛大的慶典。因此每年5月,這裡都被飾以美麗的花朵。紀念碑裡面收納了12個屍灰甕,甕內各收容一把本國11縣市的泥土,和一把殖民地印尼的泥土。 這個廣場由30萬塊扇形石磚鋪成,周圍還有皇宮、教堂和舊旅館等傳統的建築物,洋溢著一片古樸的情趣,灰色的鴿子密布在廣場上,當教堂鐘聲悠然響起之際,群鴿飛舞的景象,令人陡生蕭瑟悲涼的感覺;鴿子並不怕人,牠們不但由人們喂食,還與人們親近嬉戲,有時甚至在人身上糞便,人們也不以為忤。這裡有與鴿子嬉戲的孩童、賣藝的人、晒太陽的老人、背著畫包的年輕人和一些嬉皮士,使這個廣場充滿了生機,也是一個老少咸宜的休息廣場,全市居民沒事的時候都喜歡到這裡走走,觀光客也多以此地為遊覽本市的起點。不過人太多了便良莠難分,現在這裡已不復舊日皇宮廣場的風貌,而成為一個龍蛇雜處的地方,醉漢、吸毒者、吉卜賽藝人和其他無所事事的人混跡其間,流露出這個城市絢麗風光背後的另一面。這裡的吉卜賽人除了賣藝外,還有另一種賺錢的門道,他們運用自己編髮的手藝,將人的頭髮與各色棉線織在一起,平均一個頭得花上30分鐘才能織完。附近是商業區,市內的商品街大多集中在這一帶。 中央郵局位於水壩廣場的一角,坐落在王宮的對側,採用荷蘭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風格。雖然有華麗的裝飾外表,卻並不會與廣場周圍的建築物有格格不入之處,反而呈現一種協調的平衡感。 雷芝廣場(Leidse Plein)位於國立博物館西北面的運河對岸,是市內的娛樂廣場,這一帶有市立劇院、電影院、賭場、俱樂部、飯店、小酒店、小菜館、啤酒屋和酒吧等,整天人流不息。廣場上不時有街頭表演者,冬天又變成人們滑冰的好場所,因此這裡是反映現代阿姆斯特丹社會風貌的地方。 斯奎廣場(Squi Plein)在斯奎街附近,這裡一片綠蔭、書香,是文人雅士常來的地方,也是學生下課後交換八卦消息的場所。這裡定期舉辦書市,周邊的書店和古董店密度冠全市。其中最大的雅典(Athenaeum)書店販售的書籍琳琅滿目,有很多英文書籍。廣場邊立有頑童像(Het Lieverdje),模樣刁鑽活潑而瘦小,這個小皮蛋卻是荷蘭的「小廖添丁」,據說古道熱腸,常見義勇為,熱心助人,濟助貧病,救援流浪動物。 新市場廣場(Nieu Market)位於舊教堂的附近,是舊城區的地方,這裡過去在貿易時代非常熱鬧,是個交易頻繁的場所,雖然現在大宗貿易是在港口交接,但在這裡仍可看到猶如昔日的熱鬧情景,也是觀察阿姆斯特丹市井生活的好去處。 新教堂(Nieuwe Kerk)初建於1408年,1452年遭受火災焚燬殆盡,1490年由一位市民出資在原地重建禮拜堂,1645年失火後又重建,現在是荷蘭的國家教堂,其地位如同英國倫敦的西敏寺。由於荷蘭憲法規定:「荷蘭國王的就位必須在阿姆斯特丹市舉行」,因此1898年9月6日登基的威廉敏娜女王、1948年4月30日繼任的茱莉安娜女王、以及1980年4月30日就任的碧翠絲女王,都是在這座新教堂舉行加冕典禮的。 教堂內的墓園幾乎納羅了所有荷蘭黃金時代的知名人物,像荷蘭全盛時期的海上英雄魯特(de Rugter)和詩人馮德爾(Vondel)等,都長眠於此。 新教堂的「新」,除了與舊教的「舊」有所區別外,還因它在1578年由羅馬天主教堂改為喀爾文派教堂之故,也就是由舊教改奉新教,因而得名。新教堂位於舊教堂附近,是幢完美的後哥德式建築物,有十字形的地形、木造的圓屋頂和一系列的圓柱。「三隻瓶子」(De Drie Fleschjes)品酒屋就在教堂後面。 舊教堂(Oude Kerk)是新教的舊教堂,位於證券交易所東面紅燈區的心臟地帶,周邊的大街小巷盡是紅燈戶,教堂與妓女,神聖與淫蕩相行而不悖,足可驗證阿姆斯特丹的自由與開放。這座重量級的古蹟是市民喜歡親近的教堂,13世紀時雖然只是一座小型的木造教堂,但卻一直扮演著主教堂的角色。14世紀時,成為供奉傳說中水手守護神聖尼可拉斯的教堂。現在的教堂建於1300年,1421和1452年兩次市區大火都燒不燬它,後起的新教堂也板不倒它。這座建築史上珍貴的建築遺蹟,有17世紀遺留下來的傳教台和聖壇的門扉,是原來38座祭壇的倖存物。教堂中有很多繪畫,都與航海有關。教堂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建於1566年的尖頂部分,上面有一口巨大的鐘,遊客沿著古老的階梯攀登到頂端,周圍景致可以一覽無遺,特別是觀賞沿河而築的房舍時,更有一種獨特美妙的感覺。每到週末的下午4~5時,尖塔裡還會傳出美妙悅耳的鐘聲,響徹雲霄。地下室裡有雷布蘭特的妻子莎斯加(Saskia)、阿姆斯特丹的最早發現者倫塞拉爾(Kiliaenvan Renselaer)和著名作曲家斯韋林克等人的墳墓。教堂裡的庭院內碧草如茵,花木扶疏,有許多大石碑散布在各處,它們原來都是幾百年前從葡萄牙逃來避難的猶太人的墓碑。每塊墓碑各有千秋,碑上有的雕刻著天使、有的是聖經上的故事。提起猶太人,這裡又有「新耶路撒冷」的稱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阿姆斯特丹有8.6萬多名猶太人,但現在只剩下約1.2萬人,因為他們多已遷往以色列去。這裡經常舉行音樂會,它那17世紀大銅管風琴,渾厚渺遠,往往讓人沉迷。 西教堂(Wester Kerk)位於水壩廣場西側約400公尺處,它最初並不是教堂,而是一座堡壘,如今在它底部的基礎上,仍可看到堡壘的影子。當時城市不斷擴大,人口與財富愈聚愈多,為了防範外人的覬覦,沿著城池建了許多堡壘,現在大都改為教堂。自宗教改革之後,阿姆斯特丹建立了四個天主教堂,各教堂的名稱取自樞機主教的名稱,並依年代的順序分別被建於東、南、西、北等四個方向。西教堂是荷蘭文藝復興式樣教會建築中最大的教堂,歷史悠久,優美的建築造型在現在的天主教堂中是屈指可數的,由名建築師亨得利克‧德‧克色(Hendrik de Keyser)設計建造於1630年,完成於1638年,教堂頂上有座全市最高的鐘塔,高達85公尺,尖頂上有個金光閃閃的皇冠,是為了紀念1489年奧地利國王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領兵防衛阿姆斯特丹、並使其獨立的英勇事蹟。塔頂對外開放,遊客可以登高望遠。步上尖塔又窄又陡的階梯,可以看到四周縱橫交錯的運河和美麗的建築交織成一幅調和恬靜的畫面。每到星期二和星期三的晚上8~9時,教堂內就有由47個鐘組成的排鐘的演奏,樂聲悠場,從鐘樓飄到都市的每個角落。教堂內還遺有1682年由赫‧亨得‧拉雷斯設計製造的大風琴,為優美的教堂更添一份光彩。 晚年淒涼的雷布蘭特逝世後,和幼子同葬在這座教堂裡,不過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教堂整修期間,有大量的屍骨被挖掘出土遷葬,其中就很可能包括雷布蘭特的遺骸,要證明這一點,唯有透過驗證;無奈限於經費,這項檢驗計劃延宕至今還未付諸實施,使雷布蘭特身後的下落成謎。為了悼念一代巨匠雷布蘭特,教堂內還放置了他的胸像。 南教堂(Zuider Kerk)位於新馬克特廣場的南邊,也是由建築師亨得利克‧德‧克色所設計,建於1603年,是市內最古老教堂之一。這裡有一座高塔,每到夏季就對外開放,因為市中心的人口逐漸減少,從1929年開始不再被作為教堂舉行彌撒儀式,而遭長期棄用,後經多年整修,成為文化發表場所。每週四的正午12時至下午1時,教堂會傳出排鐘的美妙聲音。 北教堂係1620年由亨得利克‧亞蒄‧斯大茨所建立,現在已完全重建。它的建築不同於其他教堂,不採用中廊、側身廊、唱經班,祭壇等的傳統教會建築構造,而係採用希臘式十字造型,由中央向四方發展延伸同樣長度的翼部,不添加繁複的裝飾,窗戶造型簡單優美。 聖尼可拉斯教堂(St. Nicholas Kerk)位於中央車站南面隔河的對岸,是座巴洛克建築樣式的天主教堂。建於1875年,1887年後才成為羅馬天主教教堂,外觀宏大而呈黑褐色。教堂題名獻給守護孩童、商人、乘船人和漁夫的守護神聖尼可拉斯,只在夏季才對外開放,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天都會舉行相當有趣豪華的紀念祭禮。 賓霍夫(Begijnhof)修道院位於歷史博物館的後面,它有個很容易錯過的不起眼入口,穿過樸素的門洞後,在盎然綠意中可以看到這座靜謐、樸素、祥和的隱蔽修道院,它建於1346年,當時這裡是阿姆斯特丹的郊外,一群苦修的修女,在這裡獻身幫助清貧的病患。這座修道院被一幢幢建於17~18世紀的古宅所圈圍,其中有座長老會教堂,對面則有座隱密的天主教禮拜堂,隱隱地揭露著當時新舊兩教派相互排擠的歷史。 摩西的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後天主教受迫害時期,當時有一位熱誠富有的天主教徒,從猶太商人手中購得佐登街角落處的摩西之家,以及一個可以秘密聚集教友的小堂。經過幾個世紀後,教堂幾經擴大為現在的規模,有4根厚重的廊柱,廊頂有基督的雕像,並有堅實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外觀,屋頂欄桿兩旁是雙胞的塔樓。現在已不當作教會使用,目前是社教中心,以及舉行音樂會、文化發表會、瑜珈課程和手工藝品市場的地方。 德國猶太教堂名為佐納丹尼爾梅爾布良(Jonas Daniel Meijerpl-ein)猶太會堂,取名自一位在法軍入侵時,奮力為猶太居民爭取同等權利律師之名。自1987年起,成為新猶太博物館,它由兩個大型和兩個小型的猶太會堂所組成。 葡萄牙人的猶太教會,教徒們大部分來自葡萄牙,受迫害的他們來到荷蘭尋找安住的地方,由於荷蘭對猶太人的寬容,使他們能夠脫離天主教的迫害,重回祖宗遺傳下來的猶太教信仰。阿姆斯特丹這座教會是世界上最美的猶太教堂之一,它面朝東南耶路撒冷方向,重修於1955年,內部是個完整的寬大空間,由3個木造半桶型天井覆蓋著,並由4根粗壯的愛奧尼亞圓柱支撐著。教堂內有座相當有趣的書櫃,存放著有關西班牙和葡萄牙猶太人歷史的文物,也用西班牙文及葡萄牙文書寫。 王宮(Koninklijk Paleis)是座面對水壩廣場的荷蘭巴洛克式雄偉建築物,從1648~1655年由雅可希‧凡‧坎彭(Jacob van Comp-en)所設計建造,因為濕地的關係,一共打進了1.3659萬根實木地樁,深入地下21公尺,曾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最初作為市政廳之用。1808年成為拿破崙之弟路易‧拿破崙擔任荷蘭國王時的王宮。威廉一世繼位後,在1813年還給阿姆斯特丹市。1935年,又再度歸為荷蘭王室所有,現被移作王室的賓館。大廳設有御座,以象徵法律的精美浮雕為背景,華蓋上描繪著東半球的地圖,象徵在公元17世紀的荷蘭曾是海上強國;大廳四壁是大理石雕塑,天花板上掛著水晶吊燈,每逢國際性的宴會或重大節日的招待會,大廳燈火齊明,光芒四射。 全部王宮分為五層,最下層有7個拱門,正面有121個窗戶,全宮共有290個窗戶。正面的中央高處,有個塔形的建築物,塔的最高處是和平之神緊握貿易之神的雕像,下面是城市之神,一側是海神。神像下,是個圓拱頂的鐘樓,重38噸。宮內裝潢陳設富麗堂皇,牆壁和天井的圖畫由雷布蘭特三個弟子所繪,作品優美,堪稱世界一流。宮內的「平民之廳」是歐洲最大最寬敞的廳堂,其他豪華的房間也會讓遊客一飽眼福。 港灣大樓(Havengebouw)位於中央車站西面,是幢高12層的摩登大樓,建築宏偉,1960年由著名建築師W‧M‧迪多克(Dudok)和R‧馬格尼(Magnee)所設計,最高兩層四面都是玻璃,內設高級酒吧和餐廳,顧客可以邊進餐飲酒,邊觀賞都市夜景。 手工藝中心(Holland Art and Craft Centre)在中央火車站附近,從17世紀至今的獨特手工藝品都可以看到。它最初由一群富有荷蘭傳統的手工業者創建,內有細工鑄造的金銀、織布、陶器、版畫、木屐、玻璃工藝品、家具和日用品等,還有一些當場製作的各種傳統工藝品。 RAI國際會議中心(RAI Geb-ouw)坐落在市區南方,設備新穎、齊全,擁有12個國際會議廳,以及佔地5萬平方公尺沒有一根支柱的展覽中心;每年在此舉辦100多次各種國際會議,10多次國際性、全國性的博覽會和展銷會。每隔兩年在此舉辦的國際汽車發表會,總會在世界各地掀起一陣熱潮,成為汽車迷最愛談論的話題。 證券交易(Effetenbeurs)大樓位於水壩廣場附近,高達四層樓。建於1903年,內部設有保險公司和各種證券買賣交易所,今日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就源於此。大樓斜對面有以穀物和食品為主的商品交易所(Koopmans Beurs),附近是商業中心。 淚之塔(Schreierstoren)是古代城牆的遺蹟,建於1480年,最先是作為監哨塔之用,現在是一座小型有尖塔頂的建築,位於尼古拉大教堂旁,有兩條運河在此相交擦肩而過。它原係遠眺東港(Oosterdok)的瞭望塔,後來成為漁婦盼君早歸的「望夫塔」。傳說16世紀時,荷蘭航行世界各地的船隻都是從這裡出海,船員的親友們就站在這裡灑淚話別,淚之塔因此得名,現在淚之塔內還掛著描繪當時情景的圖畫。根據歷史記載,當時的監哨塔橫跨舊市區的城牆與運河,而荷蘭語的「悲泣(Schrein)」又正巧是「跨(Schreyden)」字的諧音,因此這座塔便成了「淚之塔」。現在這個觀光景點門可羅雀,這可能與附近淪為毒販出沒區有關。 慕特塔(Munttoren)矗立在卡爾華街南方的鬧區裡,它初建於1512年,1606年加蓋了尖塔,是座八層樓的紅磚建築物。「Munt」的荷蘭語意思是鑄造,塔名源於1670年時,人們在這裡鑄造錢幣。此塔原是市區護城牆中的一部分,1618年的一場大火,將城牆的絕大部分焚燬殆盡,因為這個塔旁設置了消防大隊辦公室,火勢被迅速撲滅,所以倖存至今。現在八邊形塔的天窗上吊著28個排鐘,每週二、五的中午12:30鐘聲便會悠揚地響起。塔頂上還有金光閃閃的咕咕雞風標,會忠實地隨風起舞,非常可愛。夜裡塔外圍閃燦著彩色小燈泡,將整個慕特塔妝扮得風姿綽約。 阿姆斯特丹港(Amsterdam Haven)是國內第二大貿易港,僅次於鹿特丹港。從17世紀的黃金時代至今,一直是城市得以蓬勃發展的根基,向來被視為輸送物資的中心港。過去港灣設施曾被列為世界前茅,但因船舶的大型化、艾瑟爾湖的水深不足等因素,不得不為此港籌建新的運河。1876年,北荷蘭運河完成後不久,北海運河和梅威德(Merwede)運河同時在1892年開通,更由於萊茵運河的完成,使得歐洲共同市場諸國主要都市的水路得以完全聯絡,港口附近400公尺的幅寬也躍居世界第一,10萬噸級的大船舶也能航行。 過磅房(Waag)位於舊城區的新市場廣場上,原稱聖安東尼門,並係建於1488年舊城城牆的一部分,在尼德蘭地區因貿易繁榮的原因,很多城鎮都設有為貨物過秤的過磅房,現在這裡過磅房的二樓是各行會的活動場所。自1975年以來,就成為猶太歷史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叢林公園(Amste-rdam Bush Dark),是一座位於市郊的人工森林。建於1934年,園內培植了150多種能適應荷蘭氣候的樹木。雖然是人工綠地,但其景像無異於自然的森林,有200多種鳥類飛翔啁啾其間,更有700多種奇異罕見的昆虫。這裡面積很大,有湖沼、草地、露營地及運動場。很多德國遊客在假日時,專程駕車前來晒太陽或划船。 馮德爾公園(Vondel Park)是阿姆斯特丹市內規模最大的公園,長1.5公里,佔地面積50萬平方公尺,園內林木濃蔭、四季花開,有無數的水道、噴水池、散步道和紀念塑像,另有一座玫瑰花園及一個夢幻般的茶藝之家,池中的水鳥悠游自在,彷彿置身於天然公園,風信子和鬱金香爭奇鬥艷。從初春到嚴冬,遊人絡繹不絕,或騎著自行車、滑著輪鞋、蹓狗、或躺在草坪上。夏季園內有公開音樂欣賞會、兒童劇場,以及兩年一度令人瘋狂的愚人節節慶。園中央有荷蘭著名詩人馮德爾(Joost Vondel)的塑像,成為公園的精神象徵,園名就取自詩人的姓。 貝吉霍夫(Begijnhof)公園,是市內深處的一座大眾公園,也是市民們偷閒時的靜謐好去處。創始於14世紀,原本是提供給不願進入修道院的獨居女性居住,目前公園內仍完好保存一座建於1475年的木造房舍,是當年女修道院的遺蹟,以及許多16世紀後期到18世紀所建的房子。園內保持肅靜,不歡迎大團體進入。人們走進這裡,會感受到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眼前呈現出一片綠草如茵的中庭花園,周圍遺有15世紀時被大火焚燬的陳蹟。 阿提斯(Artis)動物園坐落在市東郊,是荷蘭人最喜愛的動物園之一。它的拉丁語正式名稱是「Natura Artis Magistra」,被譯為「自然是藝術的導師」。園內擁有7000種以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禽異獸,除了有專供孩子和溫馴動物一起遊玩的迷你動物園外,其他的和一般動物園沒有太大的差異。此外,附屬設施有水族館和動物博物館。附近還有一所植物園(Hortus Botanieus),園內植物多達6500多種。 阿姆斯特丹頑童像(Amster-dam Lieverdje),位於斯普路和卡爾華街交叉處的斯普廣場上。這座靜靜貯立的小頑童像備受市民的疼愛,他那頑皮刁鑽的模樣,栩栩如生,把那種年齡孩子的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維妙維肖。它是根據一個流傳的故事塑造的,當年城裡有一位頑皮的少年,平時調皮搗蛋,實際上常常暗中幫助貧病無依的人,並曾經義救動物。他做的這些平凡小事,溫馨感人,被新聞媒介披露後,廣為流傳。1959年,斯普廣場上便立起了這座塑像,以啟後人。 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創立於1877年,是一所市立高等學府。大學附設醫學、經濟學、法學和神學等學院,分散在市區各地。法學院校園在卡羅維尼爾斯堡威爾運河沿岸,附近有許多店舖和學生寄車處。這些店舖都是以學生為服務的對象,每當星期假日或傍晚時分,成群結隊的學生在這裡漫步、購物或小吃,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大學圖書館在辛格運河岸畔,是一座擁有嚴格線條的三層樓建築物,大門屋頂上方雕崁著阿姆斯特丹市徽,由裝飾著3朵十字的聖安東尼盾牌、兩頭站立的獅子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等所構成。 通往法學院的老人之家大門(Oudemanhuis Poot),是以前養老院的大門,建於1601年。以其造型優雅而在現有的大門中傲視群倫。


文化藝術的殿堂

這個城市是世界聞名的文化 之都,它蘊藏豐富,人們似乎在這裡不經意間,就能和藝術相逢。旅館裡走道的牆面,被設計成小小畫廊;有的餐廳也模仿這一做法。市內的咖啡室和餐廳裡,常常可以看到牆上掛著精巧的鐵架子,上面擺著藝術的明信片。這種叫做「把藝術帶走」(Take-ART)的架子,是藝術的一種流通驛站,也是藝術家尋求知音的一個方法。明信片可以免費取閱,後面還有印刷部門的聯絡方式,也就是讓自己的作品印成明信片的途徑。 不過,遊客如果要真正領略 古都的文化內涵,必須到博物館一遊。這裡是世界上文化建築密度最高的城市,除了有7000多座古宅和60座劇院外,還擁有60多座博物館和100多處畫廊,因此它也是世界上博物館聚集最多的城市,走在街上,讓人有置身於博物館的錯覺,將這裡稱為荷蘭的寶庫,絕不為過。如果想省錢參觀博物館,可向設在中央火車站或國際機場裡,名為「VVV」的荷蘭觀光服務處購買博物館參觀卡(Museumjaarkaart),卡上需貼與護照相同的照片,期限一年。票卡約15歐元,25歲以下5歐元,就可以免費參觀荷蘭境內的400多座博物館及美術館。 博物館與許多文化機構,都 會定期舉辦特展。其中又以展出所有荷蘭大畫家作品的國立美術館、收藏最多梵谷作品的梵谷美術館,以及對現代藝術影響深遠的市立美術館等最為有名,它們比鄰而居,成為市內最重要的一個文化區,並以這裡為基礎,形成一個博物館林立的博物館特區(Museumplain)。 國立藝術博物館(Rijksmuse-um)是阿姆斯特丹前25名最受歡迎景點中的第三名,也是荷蘭最大和收藏藝術品最多的博物館,同時是世界有名的大博物館之一,佔地約1000坪。外觀用紅磚裝飾,顯得宏偉壯觀、富麗堂皇,建築採用荷蘭風格式樣,它完工於1885年7月13日,與中央火車站同是庫爾里斯所設計,因此外觀有相似之處。這裡以展出17世紀荷蘭黃金時期的藝術為主。由於當時的荷蘭國力鼎盛,從而帶動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那時的畫家都以當代大事或周遭事物為素材,並逐漸專一於某種題材而成為大畫家,例如雷布蘭特和哈爾斯都以肖像畫聞名。 它是地上兩層加地下一層的 建築,共有260個展室,展出約150萬件藝術品,分為繪畫、雕塑、應用藝術、荷蘭歷史和歐洲藝術等門類。地上一樓展出荷蘭的古代文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二樓集中了荷蘭黃金時代的5000多件畫作。參觀路線宜從地上一層兩邊的「荷蘭歷史」開始,然後拾級而上二樓,綜覽從15世紀的宗教畫,到17世紀黃金時期的繪畫。先參觀「荷蘭歷史」,可以了解荷蘭由中世紀建國, 經16、17世紀強盛時期,到19世紀的歷史脈絡,才能有一個比較詳細的歷史觀。中央大廳裡展出的17世紀生活展,有古戰船的縮小實體模型,遊客能從這裡展出的古代兵器和航海圖中,了解到以前的荷蘭是如何成為海上的霸 權國家。二樓的右側是15、16世紀的宗教畫,其中有哈利爾姆(Cornelis Van Haarlem)繪於1592年的巨幅作品「男人的墮落(The Fall of Man)」,描繪了伊甸園中的一景。 名家輩出的17世紀荷蘭黃金時期畫作,陳列在宗教畫的左側展室中,其中專門陳列繪畫巨匠雷布蘭特的展覽室,是館內最精粹的部分。他是17世紀荷蘭最偉大的畫家,創造了個性的藝術,又為畫作注入深厚的感情,被譽為「黃金時期的光影畫家」,因為他作畫時愛用一片黑作背景,那種黑又蘊孕著生氣,襯托出光的可貴。 雷布蘭特(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又譯為林布蘭,1606年7月15日生於荷蘭萊頓市威德斯提洛(Weddesteeg)的一個小康家庭中,他家世代經營製麵粉業,父為磨坊主,母為麵包師。他自小就聰明伶俐,父親對他期望很高,準備培養他走上政壇,但他對政治不感興趣。7歲進拉丁學校就讀,1620年5月14歲便上萊頓大學,讀了一個學期法律課程後便告休學,投向從小就熱愛的繪畫上,於15歲時進入畫家斯凡能伯格(Swanenburgh)的工作室接受訓練。1624年時18歲的他前往阿姆斯特丹,拜新式的歷史畫家彼得‧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為師,老師教他利用明暗對比,人物或動物的姿態、精神和位置,以及配景等來活躍畫面。在結構安排和明暗效果方面,不但掌握了老師技法,甚至青出於藍。他第一幅有年款的作品「石擊聖史蒂芬」(Stoning of St. Stephen)於1625年完成,構圖明顯來自老師的風格,但用色有強烈的光影對比,又與老師有所區隔。「在望殿呈獻」(The Presentation in the Tample)和「尼可萊斯‧魯特像」(Portrait of Nicolaes),皆為同一時期的代表作。 到了1627年他21歲時,已能完全掌握油畫、素描和蝕版畫的基本功夫,並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離開老師畫室後,他回到家鄉,與老師的另一個學生利文斯(Jan Lievens)在一起作畫,至1629年間他畫了許多自畫像。 才華橫溢的雷布蘭特,用肖像畫打開自己的藝術生涯,他在肖像畫上的成功表現,跟他在拉斯特曼老師工作室的學習有很大的關係。他的老師曾經留學羅馬,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有深刻的認識,雷布蘭特在這位啟蒙老師的工作室裡,欣賞到許多義大利名畫的臨摹品,也認識一些和義大利藝術有淵源的藝文界人士,從那些複製品中探究人物姿態的構圖,也在宗教畫所呈現的聖光氣氛中進行深入的研究。20歲出頭的他就以親友為模特兒,一方面是自我鍛鍊,一方面也踏出他致力於世俗畫的第一步。他開始接觸的肖像畫對象中,不乏達官顯要;在當時肖像畫盛行的荷蘭,像他這樣的畫家想要名利雙收並不困難,但他志不在此。 1631年25歲時,是他創作生涯的一個轉折點,當年6月他前往當時歐洲大商埠的阿姆斯特丹,應邀在畫商恩連伯的宅邸設立畫室。恩連伯交遊廣闊,雷布蘭特在他的支持下,逐漸在這個城市的藝術界有了一席之地,並建立了藝名。由於接受訂貨,同年繪製富商魯茨(Nicolaes Ruts)的畫像,1632年又繪製洛坦(Marten Looten)的畫像,使他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畫家。後又接受繪製「尼古萊‧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這樣極為重要的委託。在同一主題的早期畫面上,是一列排在屍體或骷髏旁呆板的、互不相關的人像;但他改變了這種習慣,改用金字塔結構把一群人有機地安排在屍體的上方和旁邊,這張傳世名作使他一鳴驚人。 自25~35歲間,是雷布蘭特 創作的巔峰時期,他從此開始過著上流社會的豪華生活。1634年6月他28歲時,獲得了富家女莎斯加(Saskia van Uylenburgh)的芳心,結為連理,她是恩連伯的堂妹,美麗多姿,有了富裕家庭的支持,使雷布蘭特在事業上打下了成功的基礎。這一年在「自畫像」裡,他畫的是一位時髦打扮的青年,繡花絲巾、毛衣皮領、漂亮的貝雷(Beret)帽。同年他又畫了「扮作花神的莎絲姬雅像」(Saskia as Flora),畫中他年輕美貌的妻子穿著富麗高雅的衣著,頭戴鮮艷奪目的花環,不難看出她在畫家生命中的璀璨份量,也滋潤了他充滿奮鬥的創作生涯,更造就了最輝煌階段的「雷布蘭特」。在這段時期中,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供不應求;至1636年止,這類作品的風格具有高度的戲劇性,深深打動了人心。 在17世紀30年代時,他還作過大量的生活速寫。不論是正在哺乳的嬰兒,還是在街道上行走的形形色色人物,在他的筆下都栩栩如生。他對戲劇也很感興趣味,曾對各種情態和各種扮相的演員作過生動的素描。另外,他還作了大量的蝕版畫,1634年的蝕版畫「天使降臨牧羊人中間」就是其佳作之一。1637年,有一家旅行雜技團前來阿姆斯特丹演出,他用黑粉筆畫了兩張絕妙的大象圖;一年後,他用其中的一張作為蝕版畫「亞當與夏娃」的背景。此後,畫風轉向內在的平靜風格,如其代表作「浪子回頭」,用臉部表情來反映人的內心思想。此時的雷布蘭特也屬荷蘭眾多畫家中的一位優秀者,但卻不屬於有巨大影響和獨創性的大師。 雷布蘭特的藝術生涯,縱然因為天賦的才華而光芒四射,但是他也和許多天才畫家一樣飽受命運的作弄,一身傲骨卻成為他後來的致命傷。從17世紀40年代初期開始,他時常在阿姆斯特丹近郊鄉村漫步作畫,所作素描和版畫,風格質樸,反映出他對大自然有精細入微的觀察。這位「光的畫家」在拿手的肖像畫裡,用陰影來襯托光的難能可貴的心靈乍開的一扇窗;即使是嘴角的一抹光線、衣裳一角的燭光般投影,都彷彿在呼吸著人間不可逃避的宿命。1640年的「戴白帽老婦人」(Lighting Study of a Woman in a White),則是他當年的代表作之一。 1642年他36歲時妻子逝世,加上在此之前3名子女的相繼死亡,只有第4個兒子提突斯(Titus)存活下來,以及數次愛恨交織的感情傷害,並開始陷於債務之中,生活每況愈下,但仍創作出許多令人難忘的作品。曾於同年畫出具有影響的「夜警」,用絢麗的色彩把柯克(Frana Banning Cocq)上尉和魯伊登勃赫(Willem van Ruytenburch)中尉放在突出的地位上。 在17世紀50年代,他更創作出許多令人難忘的作品,畫筆更為寬闊有力,由於使用疊色而產生更大的立體感,顏色更暖更濃,色調也更加和諧。例如,他的兩大傑作蝕版畫「三個十字」和油畫「亞里斯多德凝視荷馬的半身雕像」都問世於1653年,他不採取當時流行的冷色亮色,依然保持英雄史詩的悲壯風格。 1661年是他畫作最多的一年,曾為阿姆斯特丹新市政廳的公眾陳列館畫了「尤里烏斯‧基維利斯的陰謀」(The Conspiracy of Julius Civilis)。1663年後畫作較少,但技巧更佳。晚年結交中下階層市民,使其視野更加寬闊,創作力也達到了巔峰,成為影響世界繪畫發展的大師之一。1669年10月4日逝世,享年63歲,除了留下幾件舊衣服和畫具外,沒有留下任何財產,被葬於阿姆斯特丹的西教堂。 在這座博物館裡,雷布蘭特的作品就佔據了4個展示室,包括了他幾十幅的自畫像。他的名畫「夜警」(Night Watch),又名「佛蘭斯‧班寧‧科克上尉的民兵連」,是1640年12月自衛隊科克隊長委託他為自衛隊所作的畫作,完成於1642年,描述自衛隊隊長下令副官帶隊出巡。雷布蘭特摒棄傳統而呆板的畫法,將生澀的歷史敘事改成生動的故事,使群像畫變得活潑而有特色,並運用光線的明暗,凸顯出畫中主、配角的地位,藉以區別各自的重要性,使畫作因而有了層次感。這幅群像畫在他的描繪下,每個人的動作、表情各異,據說,畫作最初完成時共有34人,後來為了放置在市政廳的牆上而縮減尺寸到31人;現在已被當作國寶安放在一個特設的房間裡。此外,這裡還陳列了他的「石橋」、「猶太新娘」和「五位紡織業領袖」等代表作。「石橋」畫面是雷電在天邊閃爍,照亮了樹林的一角和古石橋橋面,而河中正有兩人在操舟急駛,那種山雨欲來之勢令人拍案叫絕。 雷布蘭特也擅長於世俗畫的創作,「猶太新娘」(The Juwish Bride)是他的晚期傑作之一,作於1665年。畫面上新娘身穿大紅長禮服,一身珠光寶氣,瓜子臉兒,嬌羞表情,喜氣洋洋;站著的老新郎一手扶新娘右肩,一手撫新娘胸前,一種又憐又愛的表情,躍然畫上。新郎和新娘的表情默契十足,堪稱是這幅畫的精髓。 「猶太新娘」的構圖看似簡單,卻在色階、空間與光線的處理上,展現出他深厚的繪畫素養。人物的骨骼比例和肌理紋絡栩栩如生,顯示出畫家紮實的素描功力。無論是人物的身體或衣服,也都在色彩和光線的巧妙運用下,表現出極佳的質感。雖然這裡只用了幾個簡單的顏色,而他卻利用同色系的色群表現出豐富的協調,並在正面光的襯托下營造出柔和的氣氛。而人物與背景間或清晰或模糊的輪廓線,不但使這幅畫的畫面產生了攝影中的柔焦感,也將人物與空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夜警」是雷布蘭特在這裡所陳列的最大一幅作品,懸掛這幅巨畫的中央大廳特別室,光線是採自天井玻璃窗的自然光,堪稱是他的曠世巨作,寬3.59公尺,長4.38公尺。幾年前,它曾遭到一名精神異常者持刀加以破壞,幸賴館方齊集專業人士努力搶救,才得以還它原貌,並配置了一名警察隨時保護這幅國寶級的畫作。現在,遊客們不但能欣賞到這幅畫作,還能在旁邊的影片劇院(Film Theater)裡,觀看專家修復這幅畫的整個過程,以及利用先進科技研讀雷布蘭特畫作的影片。 這幅巨作的正式名稱叫做「柯克上尉和魯伊登勃赫中尉(The Compang of Captain Frans Banning Cocq and Lieuten ant Willem Ven Ruytenburch)」。據說當時為了保存這幅畫的耐久性,收藏者在畫面塗上厚重的油漆,後來卻陰差陽錯地被大家認為是雷布蘭特的陰暗面處理手法,並因此被公認是夜景裡的人物,而取名為「夜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去除油漆的作業完工後,人們才發現它描繪的是白天的情景,但由於「夜警」這名稱沿用已久,因此現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這個名字。「夜警」對光影的捕捉令人嘆為觀止,雖然距今已有368年,人物依然栩栩如生。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擅於運用光影對比、視覺凝聚和平面元素的風格與特色。以光影對比來說,畫家巧妙地用明暗對比凸顯出畫面中的主要人物前中兩位站立者和次要人物左方女孩,產生由兩側到中間的立體感;此外,雷布蘭特也在畫面暗處安排了具動感的事物,如右下角隱藏的動物,藉此豐富了暗處的層次。在視覺凝聚方面,為了將觀者的目光引導至畫面中的主角,畫家運用了背景中左後方的旗幟和右後方的長茅,產生以前景主角為主的視覺移動,而畫中凸顯於暗色調中的每一張臉和每一對眼睛,也在視覺流動中將焦點引導至主角。 「夜警」的人物動作自然,明暗層次豐富,是將二元平面表達成三元空間的成功創作。原畫旁邊有一間小陳列室,裡面懸掛著它的複製品,原畫與複製品外緣部分都已切割,因為原畫當初掛在王宮當壁飾期間,左右各切割了零0.7公尺,上下各切割了0.3公尺。 博物館內也展出另一位著名畫家維梅爾(Vermeer Jan)的代表性作品,他被公認為荷蘭唯一可以和雷布蘭特媲美的光影繪畫大師,其代表作「燒飯女傭」(The kitchen Maid)也是珍藏在這裡。它是維梅爾被世人發現的開端,1698年在拍賣會中,曾首次引起注意,18世紀又因法國藝術家伯格(Thore Burger)的引介,才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這幅畫中是巧妙地運用了前縮透視法,使主題緊密連接在一起,並產生空間的深度感。在婦女背後與受光牆面間的地上,安排了一個方型的銅爐,使空間層次更加豐富。此外,還在餐桌、麵包和籃子上,以帶有金色光輝的粒狀筆觸,將靜物的質感和量感逼真地表現出來,婦人樸實的穿著、堅實協調的體態、專注的神情和室內的陳設,營造出寧靜溫暖的空間,逼真的寫實感令人難忘。 這裡還展出了著名畫家波特(Potter)、哈爾斯(Hals)、道(Dou)、科庫克(Koekkok)和科涅利斯(Cornelis)等人的代表性作品。波特是一位油畫家和銅版畫家,以動物畫馳名,他的作品中動物佔突出地位,常在天空的背景下畫幾隻動物,或以寬廣的景觀為背景,畫上成群動物,再點綴些農民和鄉村建築。他對祖國的山河有深厚感情和了解,對大自然的瞬息變化,以及調和鄉間生畜、景色和天氣等手法上,表現得比同時代大多數人都更敏感。在體形安排、輪廓應用和明暗相襯方面,也頗具匠心。 哈爾斯陳列在這裡的名畫是「愉快的酒徒」,以巧妙的手法和強有力的筆觸,把當時的社會風氣赤裸裸地描繪出來。 館內還收藏著阿弗坎布(Hen-drick Avercamp)的作品「冬季溜冰雪景(Winter Landscape with Ice Skaters)」,以及彼得薩恩勒丹(Pieter Saenredam)的「烏得勒支的瑪麗亞教堂」等名畫。總之,這裡收藏著世界一流荷蘭畫家的畫,在版畫室內還有近百萬幅的版畫與素描,令人嘆為觀止。其他展示區還展出雕塑、家具、織綿畫和銀器等,以及其他的裝飾藝術和應用藝術,用多元化的展出方式呈現收藏品。 道生於1613年,死於1675年,是一位巴洛克畫家,也是萊登畫派主要的美術家,以家庭風格畫和肖像畫聞名。1628~1631年,師從雷布蘭特學畫,沿用大師題材,使用厚深法、精心構圖和明暗對照法作畫。1632年雷布蘭特離開萊登後,道的肖像畫逐漸為附加細節的家庭風俗畫題材取代,色彩趨於陰冷而技法越發精煉。靜物是他作品中主要的內容,如畫中的廚房常被蔬菜、家禽和用具塞滿。1650年後,他作了多幅燭光照耀的夜景畫。 科涅利斯出生於1562年,死於1638年,代表作是「貝絲貝出浴圖」;畫中有三名裸女在園中水池裡出浴,貝絲貝坐在池邊,乳腹豐腴,骨肉亨勻;一名黑人婦女向外立,另一名婦女背立,替貝絲貝洗浴,背立的婦女背影肥碩、黑人婦女看著貝絲貝,池旁置有脫下的衣服,光線神采、設色如真。 海洋博物館(Scheepvaart Museum)坐落在市區東面防波堤內南岸,是幢四層建築,原屬海軍所有,現為反映荷蘭當時作為海上強國時期輝煌歷史的專業博物館,主要展出16~18世紀間的船艦模型,以及有名的海戰繪畫、海圖和古代使用的船具等。博物館的入口處有極具古董價值的古地圖,以及有關航海的畫攤。館前露天展示的遠洋大帆船是博物館的一部分,登上船,可以體驗當年水手的遠航生涯。 性博物館(Sex Museum)坐落在中央火車站南面的水壩大道18號,不夠張揚的門口就在人行道邊,與一般商店的門口沒有兩樣。館內面積不大,但是「五臟俱全」,其成立的宗旨就是要讓「性」回歸到最初單純的面貌。這座歐洲第一家的性博物館共有三層樓展示空間,每層約有3個房間,每間各約10多坪大小。一樓門外有售票窗口,大門內中央擺設著希臘女神維納斯(Venus)的裸體雕像,兩旁的櫥窗內展示著中國和日本的春宮圖、畫冊、陶瓷和各種交合姿態的雕塑藝品,還有螢光保險套、按摩棒和性虐待的皮鞭等,在陰暗的角落裡,配合著冷笑聲的音效,一個穿著黑色大衣的變態老頭,意然敞開衣服露出那話兒,嚇得女客尖叫連連。定睛一瞧,原來只是假的暴露狂蠟像。 登上二樓的樓梯旁,掛滿女體的雕像。二樓右側有個電話亭,舉起話筒會先聽到男女調情話語,繼之有嚶嚶嬌嗔之聲,聽得人臉紅耳赤、心臟亂跳。順著右側進入室內,櫥窗裡有許多寫實的交合照片,有男女交合、有同性交、雜交和獸交的素描及黑白照片,其中有不少是1860~1960年間的色情照片,內容直接、大膽、赤裸裸地讓人有點難為情,但也不乏戲謔、趣味、尷尬和詭異的成分。除了照片,還收藏了古埃及、土耳其、中東和中國等地古代精緻的陽具工藝品、男女交合雕刻、情趣用品、圖騰和貞操帶等與性有關的文物,讓人見識到古代人類高昂的「性」趣。還有裙襬飛揚的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的蠟像,與人同高的巨型陽具雕塑,則成為遊客照相機的焦點。在一旁平櫃裡放置的,是由世界各地收集來的春宮圖和陶瓷色情藝品。其中有兩組外表看似一模一樣的陶瓷品,正面看是純熟的華爾滋舞者,反面看女舞者已被扯下上衣,露著雙乳與男舞者互相安慰著。另一頭展示一些以女性情慾為主題的藝術畫作,夢幻中充滿情慾的張力,非常賞心悅目。在幽暗的展示區中,矗立著一具受虐者的蠟像,伴隨著尖叫哀喊的音效,加上畸型性愛的照片、報導,驚世駭俗的畫面讓人大開眼界。 三樓展示中、近代的性愛用具,中古世紀的婦女貞操帶、象牙製的撫慰陽具、純白無瑕的性造型瓷器,露骨而逼真;甚至出現了荷蘭紅燈區的櫥窗女郎。這裡還展示早期的色情海報,知名性感明星的照片,男女生殖器模具,以及大量性虐待和雜交的照片。 范隆博物館(Museum Van Loon)位於雷布蘭特廣場西南方皇帝運河南岸,這是一座保存17世紀富貴豪宅風貌的家居博物館,內有豪宅主人幾個世紀下來家族成員的肖像畫,當年的家具和陳設。 熱帶博物館(Tropen Museum)位於阿姆斯特丹的東區,鄰近動物園和植物園處,始建於1923年,主要展示荷蘭作為殖民強國時期對殖民地有關的情況,通過對茅屋、住房、集市、商店、人類學標本、美術工藝品、民族服飾、樂器、家具、宗教文物、印尼諸島、新幾內亞珍貴藝品和南美等,逼真地再現各殖民地風貌。每個星期天下午,館內還有熱帶地區的方塊舞表演。 歷史博物館(Historisch Muse-um)位於卡爾華街西面的一個巷口,是一棟建於1420年的古老建築物。這裡原來是為了獻給聖路其亞所建的修道院,但自1578年後的整整4個世紀,這裡一直都是孤兒院,到了1960年才予關閉。1962年,市政府決定買下孤兒院的部分,作為1920年成立的歷史博物館的新家。1963年開始整修和布置後,終於在1975年10月27日開館,這天正是城市出現在正式文件的700週年。 它正面的入口是文藝復興風格的拱門,旁邊還有建於1581年的拱廊。400多年來,這座建築見證了城市的發展,並成為歷史的縮影,被稱為歷史寶庫。它的功能以發掘和保存城市的過往軌蹟為主,展示著自1275年建造城市至今的種種資料,也有藝術的收藏。不管是13世紀建城以來的文物實品,或是仿製標本,都透露出居民生活的變遷和審美觀念的演化。出土的器皿、幾世紀來的市街地點與繪畫、典型運河兩側房舍的建築結構解剖,以及海權時代民間警衛的大幅肖像與群像油畫,都令這座設在古蹟當中的博物館,閃耀著年代的光輝。此外,還有模型、銀器、彩繪玻璃和瓷器等引人入勝的珍藏。在餐廳中有17世紀製作的巨人像,雕塑技巧非常細緻。 最吸引遊客的,無疑是設在穿堂走廊的「民警畫廊」。在玻璃採光罩下,以17世紀法蘭德斯風格繪成的巨型油畫懸掛在兩側高牆上,這個通道是許多居民每日必經的地方,他們走過此處,也對自己城市的過去產生認同。 阿姆斯特爾格林博物館(Am- stel Kring Museum)位於中央火車站南面舊城區中舊教堂的北面,原係黃金時代富商的豪宅,由親天主教的商人楊‧哈德曼(Jan Hart-man)於1661~1663年之間建造的,他將3幢山形牆豪宅的頂樓打通,秘密改成可以容納200~400名天主教徒的禮拜堂,使這座高居頂樓的「地下教堂」有了「閣樓中的上帝」(Ons’ Lieve Heer op Solder)的暱稱。原來在15世紀時,新教的喀爾文教派傳入荷蘭,打破了舊教羅馬天主教獨領風騷的局面,兩教之間時常有互相迫害的情事發生。17世紀後,新教得荷皇恩澤,勢凌舊教,使得舊教連供奉耶穌的地方都沒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舊教徒就將他們的聖者尼古拉斯聖像,隱蔽在閣樓上的「地下教堂裡」,地下一樓則是富商的家居,以掩蔽天主教的秘密宗教活動。直到1881年後,「上帝」才走下閣樓,恢復羅馬天主教的正常活動,這座博物館展示有羅馬天主教的歷史資料,並以精巧玲瓏的古董風琴、繪畫和畫冊為主,是一座罕見的珍貴博物館。 猶太歷史博物館(Joods Histo-risch Museum)位於雷布蘭特故居附近,是座擁有15個圓筒形塔的獨特建築物,它利用位於新馬克特廣場15世紀城牆的西城門改建而成。1617年以來,它曾被利用作市內計量所(Weighting House),現在地下樓及一、二樓已經闢為猶太歷史博物館,內部集中展出有關猶太教及其歷史等資料。每年5月至9月的週六上午10時到下午4時,這附近就成為古董市場,頗受市民喜愛。 航空博物館(Aviodome Muse-um)位於希爾頓飯店附近,外觀設計非常獨特,遠遠望去,有如一株巨大的仙人掌。它的正面入口,展示著道格拉斯公司生產的DC-3型運輸機、格魯曼公司製造的戰鬥機。圓頂的館內,陳列著萊特兄弟製作的飛機模型,非常壯觀。遊客可以親自觀察引擎的構造,對於航空迷來說,真是其樂無窮。 雷布蘭特故居博物館(Remb-randthuis Museum)位於舊城區南面滑鐵盧廣場的附近,佐登布雷(Jodenbree)街4~6號,建於1606年,1908年重新翻修成雷布蘭特故居博物館。這一帶曾是猶太人群居之地,他生前居住的房子是面朝街道較小的那棟,門窗設計獨特,外觀沉穩實在。這是雷布蘭特自1639~1658年將近居住了20年的住所,是與其妻莎斯加度過生涯中最後一段幸福的時光,也是他藝術生涯的登峰造極時期,在這裡完成他畢生巨作「夜警」,但也在此飽嚐妻兒相繼逝世的打擊。後來他因負債累累而將自己的藝術收藏償債,但還無法清償所有債務,只好遷出流落在貧民區中。1911年此館正式對外開放,內部除了保有他生前家居原貌外,還珍藏有275件令人印象深刻的銅版畫和素描作品,以及他生前使用過的印刷機、銅版和家具。 雷布蘭特的版畫作品,特別強調明暗的對比及細節層次的豐富多元,看似雜亂無章的線條堆砌,其實嚴謹的筆劃已藉著蝕刻版畫的素材運用及製作技術,表現出細膩的情感。他在塗抹過蠟的金屬板上用刻刀精雕細刻,然後將刻過的金屬版浸入強酸裡腐蝕,再清除版面上的蠟層,在腐蝕的凹部漆上油墨,再用硬紙擦拭除去多餘的油墨,最後壓上一張濕紙便告完成。這位大師對蝕刻版畫的熱衷,多呈現於一系列肖像畫及宗教畫的主題上,利用黑色線條表現光影的變化,用「光」逐漸戰勝了黑暗,象徵希望的降臨。 梵谷國立美術館(Rijks Muse-um Vincent Van Gogh),位於國立藝術博物館的後面。原館建成於1973年,是座方形水泥玻璃建築物,內部寬大明亮,收集有梵谷的220幅畫作、500幅素描和600封畫信及手稿,由前任荷蘭女王茱莉安娜開幕以來,成為全歐洲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參觀人次從最初每年6萬,激增為每年100萬人次,而由荷蘭建築師雷特維德設計的主館已明顯地不夠使用。1991年,日本安田火災與海上保險公司捐贈2000萬美元,閉館擴建,由日本當紅建築師黑川紀章負責新館建築,歷時10個月。新舊兩館風格、材質截然不同,舊館採用鋁帷屏和混凝土為建材,幾何形的外觀略像祭壇,極富浪漫主義的風格;新館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鈦與天然灰褐色的火山岩,呈橢圓形,建築風格有異於一般展覽室的「中性、不具個性」,而以明亮,醒目的現代感出現。新館位於舊館後面約1公里處,在國立美術館後的新闢綠林大道上,面積為5083平方公尺,連同地下一樓共三層,在地下室以弧形走道與舊館聯結。新館狹長的地下廣場,由一道弧線牆映射的半封閉空間,展出梵谷個人所收藏的浮世繪畫作。 新館開幕期間,地下一樓還推出「黑川紀章回顧展」,作品以模型及攝影師琳德絲為他所攝的紀錄為主;一、二樓則是「塞奧-藝術經紀人、收藏家與梵谷的弟弟」大展,它展現了梵谷兄弟的緊密情感,和過去少為人知的塞奧專業面貌與生活,從塞奧的收藏及經手畫作中,可以見到19世紀末的藝壇走向。館內除了展示梵谷收藏,更有塞奧經手的1840~1920年其他藝術家的許多收藏。 梵谷畫作價值連城,美術館的警衛配備了無線電對講機,彼此密切連繫,以防範小偷和狂徒。不過對於慕名而來的遊客,這些畫作並無玻璃框或鐵欄杆作為阻隔,觀眾可以趨近細看「瘋狂畫家」大膽的設色與豪放的筆觸,親近這個奔騰澎湃的靈魂。這位畫家在有生之年,鑑賞者寥寥可數,但時至今日,他的魅力已席捲全球。 館內梵谷所作的素描,從早期到晚期都有,早期是先畫鋼筆素描,再加上淡彩,畫出鄉村風景,那種蕭條的景色非常動人;另外有幾幅是農夫生活的素描,以一位穿淡藍色上衣的老農夫為主題,從在田裡一直到家裡烤火;最後一幅是當那位老農夫工作一天後回家取暖的情景,表現得相當成功。館內還有一些梵谷晚年時用蘆葦筆畫海景的素描,也非常生動。 梵谷沉鬱頓挫的早期作品「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以及自殺前不久的預言性作品「麥田群雞」,是館內收藏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幅作品。「盛開的桃樹」畫風較為明亮歡愉,令人眼前一亮。「臥室」的表現手法,是表現主義的先河;「豐收景象」和「播種者」以法國東南部阿爾勒的田園風光為主題,代表梵谷受到南歐陽光洗禮後的風格轉變。這位大師生前窮困潦倒,請不起模特兒,便對著鏡子畫了多幅自畫像,反映了他當時的精神狀態。館內收藏了數幅這一系列作品,遊客可以和畫中梵谷狂熱的眼睛對看。 主館一樓置有工作室,配備了桌椅和畫具,讓遊客畫出自己心中的「向日葵」。梵谷畫作中的「向日葵」、「鳶尾花」各有10幾幅,都是同姓同名,只是畫作不同,因為自梵谷精神病發作以後,被關在一個小房間裡,只有一個窗口,窗外是盈野的向日葵,所以他只好畫向日葵了。館方讓遊客自己揮毫,是希望這個地方不僅使人藉著凝視梵谷的繪畫技藝尋獲「再創造」的能力,也能培養自己的創造力。此外,一樓還附設餐廳和販賣部,販賣印有梵谷畫作的明信片。 梵谷這位生前並不為人了解和看好的藝術家,卻被後人譽為「熾烈的畫家」和「最具傳奇色彩的曠世奇才」。他那狂熱而執著於繪畫藝術上的精神與貢獻,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藝術巨作;當人們在美術館看到他那狂放而熱情的筆觸,將整個生命情感投注在畫布上的作品時,在駐足欣賞之餘,心中不禁充滿著感動的情愫。 1853年3月30日,這位近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大畫家,出生在北荷蘭省桑德爾特鎮,是一位貧困牧師Theodorus Van Gogh的次子(長子已經夭折)。由於家境困苦,15歲就輟學在家,結束了正規的教育,16歲開始在海牙叔父經營的古匹爾畫廊上班。四年後被調往倫敦的分公司,在那裡初戀受挫,使他顯得更加沉默,並開始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然而悲天憫人的個性並沒有為他帶來掌聲,被解雇後做過小學教員和美術店伙計,但都告失敗。 1878年25歲時立志當牧師,進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傳教士養成所學習,在尚未得到任命書時,就開始到礦區傳教,他最早期的幾幅素描就是在那時畫的。在目睹礦工的窮困生活後,他捐出所有家當,甚至親自搬到礦區住。他為人正直、勤奮,卻經常碰壁受挫;他努力在「活」,熱愛宗教與真理,為了傳播福音,曾臥薪嚐膽地準備神學考試,卻因太過執著而事與願違,使他不但不能把光明帶別人,反而使自己陷入黑暗深淵。在走投無路時,於1880年27歲時,了解到藝術才是自己真正的職志,通過藝術才能帶給自己及人們以美麗和慰藉,乃來到埃頓(Etten)小村依親,當時他父親在此地擔任牧師。當地的田野風光激發他以農夫的勞動為創作主題的靈感,替芸芸眾生作出忠實的記錄,但卻無人欣賞他,在10年的創作生涯中,雖然曾創作800多幅油畫,但在生前只賣出一幅。那是在1888年11月12日所畫的「紅酒莊」,這張畫作異於其他作品,整個畫面顯得分外喜氣洋洋,於1890年在布魯塞爾的20藝廊展出,被當時的女收藏家安娜‧博什(Anna Boch)花了400法朗買下,這張畫便成為梵谷一生中唯一賣出的作品。 梵谷在埃頓的歲月以一場苦戀作終,他在「情」字這條路上,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終致滿身傷痕。他曾愛上房東的女兒和表姐凱伊,但皆是因「郎有情、姐無意」而告終。當時寡居的表姐凱伊帶著兒子來到埃頓度假,常陪伴梵谷散步談心和到郊外寫生,他愛上表姐並向她告白,結果被她拒絕並離開他。梵谷追到阿姆斯特丹求見凱伊,並當著她雙親的面,把手放進煤油燈火焰中說:「看我的手能在火中維持多久,就讓我見她多久吧!」結果得到「你再也看不到她了。」的絕情回答。 他還一度和大他13的瑪歌談戀愛,且論及婚嫁,卻遭女方家族反對,又以分手告終。1882年,這回愛上一名在海牙街頭阻街的妓女席恩(Sien),她大梵谷2歲,當時為32歲,出過天花,臉上有痘疤,鷹勾鼻、雙頰瘦削,脾氣焦慮易怒,懷有7個月身孕,已育有一女。兩個不快樂的人在一起,生活費用全靠弟弟西奧供應,兩人同居了20個月,梵谷比往常更努力作畫,不希望席恩回到老路子上,一口氣接納了她一家6口。當她的兒子威廉出世後,患有多重併發症,梵谷還是盡心照顧席恩母子,為她畫了水彩畫「母與子」、鉛筆畫「哺乳的母親」和「坐著的母子」等60幅素描,但最後兩人仍是分手。 愛情雖已幻滅,但藝術卻萌發新芽,因失戀後與父親鬧翻,離家前往荷蘭藝術重鎮的海牙,使他的藝術得能再上層樓。 梵谷的作品依時間地點可分 為好幾個階段,但是在主題的取材上,似乎都與他熱愛生命有關,他心細如髮,看到了別人視而不見的感覺。他非常關心出賣勞力的中低階層,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那種人與自然相抗衡的能力,彷彿是一種努力活過的證據。1883年底來到北布拉奔特省努艾倫村,這裡和四周田野給他很大的靈感,他畫田裡工作的婦女、沙灘上的漁夫、農人和礦工,粗獷的筆觸配合著細密的觀察力,那種告白式的宣洩,好像表達了自己對世界冷暖的控訴。他早期的作品雖然受到米勒及荷蘭前輩畫家雷布蘭特、哈爾斯和維梅爾等人的影響,但從他充滿野性的筆觸和粗獷的造型所形成的特殊風格,已經可以看出他日後成為印象派大師的基礎。從1883~1885年間,他共畫了190幅油畫,282幅素描和水彩畫。在這段時間裡,雖然貧困、失意和病痛接踵而來,但這一切反而促使他完成初期傑作「吃馬鈴薯的人」。它作於1885年10月,畫面採用雷布蘭特的光線集中法,雖然粗獷,但整體結構卻非常緊密。它表現了一家5口人辛勤耕作後,正圍在餐桌前享用成果;他們眼瞼厚重,但炯炯有神,彷彿還在討論田間的農事,布滿皺紋又凹凸不平的皮膚,尤其是宛如樹瘤般的手部關節,充分體現出大地工作者的驕傲。甚至有人將這幅畫比作農民的「聖餐像」。 「吃馬鈴薯的人」和「紡織工」等初期作品,都把他對社會含蓄的批判及勞動者的困苦生活深深地表露出來。後來,他逐漸認識了許多朋友,打開眼界,開闊心胸,作品的整個基調也明快起來,如「畫架前的自畫像」等作品。 1886年他隻身前往巴黎,受到當時法國印象派畫風和日本浮世畫的啟蒙,學習了印象派對光線和顏色的運用,這對他往後的作品有著重要影響,從此以後,梵谷展開了另一階段的創作,開始用顏色與質感,在畫面上編織故事。他在1888年2月至第二年5月期間居住在法國東南部的阿爾勒(Arles),這時他的作品大多體現了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成為他創作的頂峰時期。在這短短的15個月間,他找到了所追尋的色彩,那些明亮多姿的陽光色彩更充實了他的繪畫語言。他說:「色彩像音樂一樣,是一種震動,它能在自然裡表現一種最富創造性而同時又最難下定義的東西,那就是它的內在力量。」。「向日葵」(Sunflowers)和「播種者」等200多幅傑作,都是他在阿爾勒嘔心瀝血的結晶;在「播種者」中,他將畫面切成斜向,樹與人物畫在前面,將太陽畫成檸檬色的大圓盤,這種構圖是從日本版畫中學來的。畫面上黃綠色的天空飄著粉紅色的雲,地面呈淡紫色,而樹與人物則使用鮮麗的藏青色和褐色,由此可見梵谷對色彩的象徵性用法及大膽的構圖法確有獨到之處。 在他最後5年的繪畫生命中,畫了30多幅「自畫像」,雖然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沒有錢請模特兒,然而更值得探討的,似乎是一種要看清楚自己的行動。自畫像的眼光從開始犀利注視著觀眾,到後來越來越模糊和疏離,甚至不知道在看那裡,遠遠的、冷冷的。 他一生都苦於生理和心理的疾病,1888年與高更同住兩個月後,竟然在盛怒之下用刀割掉自己的右耳朵,乃於同年5月被人強迫送入精神病院。在治療期間,他完成了一幅最具爭議的代表作品「星夜(Starry Night)」,把繪畫創作推向另一個高峰,也把印象主義的創作理念溶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並且推到了極致。這幅畫作於1889年5月,畫面上大星星和小星星交織成光束,在夜空中迴旋蠕動;細長有如爬藤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彷彿向上帝控訴著人間的悲哀;厚實的筆觸,有如把顏料直接擠在畫布上,好像驅動萬物的推力。這個時期梵谷的作品已經超越了單純寫生的事物再現,而表達出一種情溢於辭的強烈風格。他在畫面上所經營的,好像不只是有星星的晚上,而是一種孤獨與悲壯,一種笑傲江湖的豪情。其實他真正所畫的,就是他自己。 美術史家把梵谷所處的那個年代稱為近代藝術的開端,他生長在一個巨變的時代裡,工作上積壓已久的絕望與憤怒,長久被人摒棄而陷於孤獨的驕傲和自憐,加上他原來善良木訥又有著飛蛾撲火般熱情的個性,使得他一旦投身繪畫藝術,便好像找到了一個心靈避難的場所,平衡了他所有的不滿。畫,對他來說是一種寄托,也是一種治療。他日以繼夜,如魚得水般地越游越深,再也沒有回來。 1890年5月後,他過起了田園生活,連作畫風格也日趨色調鮮明,筆觸寬闊及富於情感發展。可惜最後大師由於精神絕望,在同年7月27日傍晚於奧威須沃斯(Auver Sur Oise)外出寫生時,舉槍自殺於田園中,負傷後仍搖曳著回到住處,於兩天後的29日凌晨離開人世,享年37歲,可謂英年早逝。雖然梵谷的作品在他生前名不見經傳,但是在他逝世後於20世紀初葉,人們才發現這位大師巨作的獨特之處,故而聲譽日隆,歷久不衰。 梵谷用生命作為賭注,在漫長的美術史中佔據了短短的37年,留下所有作品1700多幅和700多封信。人們雖然不知道他是因為瘋狂而創作,還是因為創作而瘋狂,但卻都被那種對藝術的態度和熱情而感動。他在1888年所畫的「向日葵」,100多年後拍賣價值已超過6400萬美元,相信收藏家真正收藏的,應該是那份執著的記錄。 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位於博物館廣場一角,鄰接梵谷美術館。這是一棟建於1893~1895年由威斯曼設計的優美紅磚建築物,為一座荷蘭新文藝復興樣式的古典建築;外觀上裝飾了好幾座人物雕像,大半都是荷蘭藝術家的雕像。市政府之所以建造這座美術館,是由於阿姆斯特丹在1891年收到蘇菲雅‧奧斯坦‧德‧本捐獻的大量藝術收藏品。館內展示品以近代繪畫為主,從19世紀後半期到現代繪畫,依年代順序展出,讓參觀的人們一眼就可以看出近代繪畫潮流與風尚的演變。 杜素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 Scenrama)以製作古今名人的蠟像而聞名,它位於水壩廣場上的皮克‧科勞班格(Peck & Cloppenbourg)商場中。它最初的主人叫做瑪利‧郭修茨(Marie Grosholz),自小便在蠟像製作大師寇蒂斯門下學習,當時她母親是大師的管家。大師將全部技藝都傳授給瑪利,並在死後把全部蠟像都給了她。大師死後一年,瑪利嫁給凡斯瓦杜素,從此成為人們所熟知的杜素夫人。 杜素夫人生於1761年,逝於1850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蠟像師,她的傳奇事蹟包括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中,製作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國王和瑪麗皇后的死亡面模(Death Mask)。杜素夫人死後,英國曾成立一個紀念她的永久性機構。 1802年,杜素夫人來到英國開辦蠟像展覽事業,並且在英國度過了33個寒暑,在倫敦的貝克街成立了第一座永久性的蠟像館。1970年,她的第二座蠟像館在阿姆斯特丹卡爾華街成立,受到大眾的歡迎。1991年遷館到現址,規模擴大兩倍,花費了當時的1500萬美元,以「活在過去,展望未來」作為館的座右銘,現在每天約有3500名觀眾拜訪。 館內塑造的蠟像群中,有著名畫家雷布蘭特、梵谷、畢卡索、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印度聖哲甘地、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美國總統歐巴馬和荷蘭柔道王安東、赫辛克等著名人士,可以說舉凡世界上聞名的藝術家、政治家、運動員和影視明星等,從歷史人物到至今還活躍的名人,都活靈活現地聚集一堂。這些蠟像栩栩如生,技藝精巧。 館內每週對客人發兩次問卷,詢問還缺那些名人,然後根據問卷的結果來選擇,每年約有6尊新像加入行列。在為某一位名人製作蠟像時,館方會要求名人合作,擺3小時姿勢供他們塑像;製作過程耗時至少得6個月,並且毛髮必須一根根植入,每具成本約1.2萬歐元。大人物都很忙,於是許多人就提供自己的照片或錄影帶,因此在為畢卡索塑像時,發生了一段趣聞。在館方邀請他時說不打算來,因為他已看過雷布蘭特的像,「你們都能把300年前的雷布蘭特做得那麼好了,我還來作什麼?」而其他名人在觀看自己的蠟像時,也對館方精湛的技藝讚不絕口。這裡還展示17世紀荷蘭黃金時期阿姆斯特丹的生活情形、自然風光和建築藝術,並設計成四季,從不同的季節來展示當年的風貌,無論人或物,都塑得和實物一樣大小。 在水壩廣場後方的運河旁,還有一座大麻博物館(The Hash Marihuana & Hemp Museum),用以展示大麻植物的實用功能與歷史的演進。在王子運河旁則有船屋博物館(Houseboat Museum),讓人體驗生活在船上也能有家的溫馨。 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是「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在納粹德國佔領這個城市時躲藏的密室,位於王子運河畔。這間陰濕狹窄的運河房子,在「阿姆斯特丹最受歡迎的旅遊點」調查中排名第八,每逢假日,遊客大排長龍,憑藉的便是她不朽的純真魅力。 「我們是一群上了鐐銬的猶太人,沒有任何權利,我們必須勇敢堅強……」這段簡約的文字節錄自一個出生在德國的猶太14歲少女安妮的日記中,她只活了15歲,便犧牲在納粹德國的集中營裡,現在她的雕像就立在西教堂旁。 20世紀30年代,她父親為躲避納粹德國的壓害,舉家遷移到阿姆斯特丹。1941年德國佔領荷蘭後,她被迫從公立學校轉到猶太學校上學,為逃避被送往集中營,乃全家和另外4個猶太人一起,於1942年7月躲進食品店的倉庫中,由樓下的非猶太人送食物維持生活,這整整兩年驚惶保命的生活點滴,全被她寫進日記中。隨著盟軍的捷報頻傳,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盡甘來的日子即將到來。1944年8月被人告密,蓋世太保將他們送進集中營,除了父親外,全家都被殺害,她則死於斑疹。納粹德國失敗後,她父親在曾經躲藏過的屋子裡發現她寫的這本日記,乃在1947年將它加以發表,題名為「密室」,後又改名為「安妮日記」。這部少女日記無論在文字或思想上都顯示出作者的早熟,反映出一個處於逆境中少女的感情歷程。日記中寫到:「不管怎樣,我仍然相信人心是善良的。」它感動了無數顆嚮往和平幸福的心靈,被譯成30多種文字,在50多個國家裡出版發行,從1947年至今,共出版了3000萬冊,成為世界上最暢銷書之一。美國人還把它改編成劇本,拍成電影,使安妮的故事進一步流傳到世界各地。 她寫這部日記時才14歲,面對苦難的記錄,使她成為受難的猶太青年的化身。這本讀來令人無比心酸的日記,是個正當青春的少女對成人世界的痛徹批評;她雖在苦難中求生存,但依然保持毫不氣餒的過人勇氣,為逃避納粹追捕而與家人蛰居暗室,盼望夜盡天明的真實故事,令人潸然淚下。「……我好想咳嗽,但是只能躲在毛毯裡忍住不敢出聲。」「天啊!為什麼他們要拚命的製造武器?飛機和戰車都愈造愈大呢?」……,這發自一個純潔少女的心聲,是對納粹種族歧視和罪惡戰爭的血淚控訴。 安妮蛰居的暗室,現已闢為紀念館。它表面上是辦公室,內部卻隱藏著秘室(Achterhuis),外室和秘室的通道是面迴轉式的牆壁,安妮寫日記的閣樓,就是通過這道牆壁走廊溝通的,走廊的牆壁上還留著美國拍「安妮日記」電影時的女明星照片和雜誌剪貼等。安妮的閣樓係按當時的情景保存下來,牆上貼著的明星圖片,是小女孩在避難歲月裡的心靈寄托。從閣樓的窗邊,可以望見西教堂附近一帶的景致,有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觀者,看到陰沉的居住環境忍不住落下淚來。它的外棟建築有各國發行的「安妮日記」版本和全家照片,以及納粹德國在各地設置的集中營照片等資料。附近還豎立著安妮的小小銅像,供人們悼念,常常可以看到有心人獻上一朵小花,遙慰一顆曾受盡苦難的靈魂。 在這個城市想安排一次博物館之旅,有一個非常特殊有趣的方式,那就是搭乘絕無僅有的「博物館運河船(Museumboat)」,每天上午11時從中央火車站前出發,每隔45分鐘一班,共停5站,全程涵蓋16家博物館,包括著名的安妮之家,戲劇博物館、國立藝術博物館、梵谷美術館、市立博物館、雷布蘭特故居博物館和猶太歷史博物館等。遊客不但能一口氣參觀數座博物館,還能欣賞沿岸精緻的運河船屋。它分普通票(Ordinary Dayticket)和綜合票(Combi-Tirket)兩種,持普通票可以任意上下船,並享有多家博物館的門票半價優待;持綜合票可以全天搭船遊覽,並可免費參觀3家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擁有眾多的風貌,被喻為全世界最美麗的首都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值得深度探索、百遊不厭的城市,它那挹翠環綠的鄉間景觀,也絕對不可錯過;沿著阿姆斯特爾河畔道路驅車或乘馬車暢遊,最為愜意。這條河和荷蘭所有的運河一樣,兩岸盡是蒼翠欲滴的錄樹,不同的是,這兒憑添了幾分鄉間所特有的寧靜和悠閒,尤其在傍晚時分遊玩,猶如走入如幻似夢的童話幻境中。 這條河兩旁,有幾十座造型迷你卻典雅可愛的茶屋(Tea Hou-se)建築,這些已經廢棄不用的茶屋,是早年荷蘭有錢人家出遊或狩獵時歇腳喝茶的小房子。現在,一座座小巧迷人的茶屋,已成為河畔最特殊的人文景觀,與河畔一座由古堡改建而成的大學,同樣受到遊客矚目。河附近還有一座號稱荷蘭最美麗的德哈古堡,堡內的玫瑰花園和護城河景觀都非常美麗。 郊區還有不少風車,它們獨特的景致,成為遊客的必遊之地。這裡最古老的風車紀錄可以追溯自1307年,從當時開始,荷蘭人就知道利用自然配合簡單初步的裝置開發動力。風車之所以盛行於荷蘭,是因為荷蘭國土低漥,又有天然的強風從北海吹來,能吹動風車不停的轉動,用來作為與海爭地的動力,並可將低地的水抽往高處。此外,風車還可以用來作為磨麥、鋸木、榨油、製煙和磨可可的動力。木製風車是荷蘭最典型的風車式樣,通常是8角形的,也有6角形或12角形的,一般須手動地配合風向,從外側開始調整風車的方位;最新改良的風車會隨著風向的變化,自動地調整風車的角度。在18世紀中葉,全國風車多達1萬座,現在國內仍有900座風車作為歷史文物及觀光用途,少數新建性能更佳的風車也投入生產作為節約能源的動力。其中最典型的一座是叫做利克(Rieker)的風車,原建在利克水道附近,1956年起被遷置於布登威爾德特(Buitenveldert)的現在這個位置,是一座保存良好的大型風車,周圍都沒有人家,是拍攝風車的最佳地點,附近還豎著雷布蘭特的銅像。大風車建在四層樓的頂上,車葉最長達40公尺,樓房下面兩層住人,第四層作為機房。古雅的風車點綴在蒼翠的田野上,遊客可進入風車內,觀看磨房的作業情形。 迪卡(Molen de Dikkert)是位於市區南部荷蘭航空公司辦公大樓前面的風車小屋,這座風車已經沒有車葉,內部設有餐廳,仍然保留傳統的荷蘭風味,令人賞心悅目。布魯姆(De Bloem)風車坐落在中央車站向西延伸的哈爾姆路上,風車的景致不如其他地方美。 贊斯堡(Zaanse Schans)是一處露天博物館的名稱,屬阿姆斯特丹北方15公里處贊斯特(Zaan-stad)市的管轄,位於贊河(Zaan River)畔,是個富有深厚民族色彩和趣味性的村莊,也是荷蘭最有名的風車村之一,村內水道縱橫,有典型的荷蘭鄉村景色。如果說風車、鬱金香、乳酪、木屐和運河是荷蘭的標誌,那麼贊斯堡就是荷蘭的縮影,小小的一個村落,每天都有觀光團拜訪。 它以前就因為超群的造船技術聞名,1697年俄國彼得大帝曾到此地學習造船,傳為佳話,現在造船業仍是這裡的主要工業。這個村落一派田園風味,是個相當令人迷醉的農村。這兒的牧草由於受到雨水的滋潤,不但釉綠乾淨,最適合牛羊吃食,而且在視覺上有如地毯般悅眼。 傍水而居的贊斯堡,除了鬱金香的規模不大外,幾乎觀光客想看的荷蘭特色,全都具備,17世紀風格的屋舍、風車和橋樑,大多保存得很好。沿著村旁河邊漫步,眼前一大片綿延的田園中,零星散布著各式各樣的風車,以及明朗樸實的民屋家舍,這些房舍牆面多塗上綠色,因而又有「綠村」之稱。這裡共有8座風車,每座的造型和設計都不相同,其中一座還在上面畫了兩個圓眼,彷彿是張笑臉在歡迎遊客,令人看了不由會心一笑,這樣精心的設計,更增添了綠村的吸引力。它們原來是用來抽起低地的積水,現在充當胡椒粉的磨坊,並開放供遊客參觀。 村內還有鐘錶博物館和以前的麵包店、海鮮餐廳等,最吸引人的是乳酪製作場與木屐場,它們都有現場解說加操作,也有成品供觀光客購買。這裡的乳酪叫「高登乳酪」,平均1000加侖的鮮奶可以製成100公斤乳酪。有些製成大餅狀,重達12公斤,室內貯藏時間高達3年。 這裡的木屐製作坊(Wooden Shoes Prosessing Factory)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荷蘭地勢低窪多雨,在工業革命前人們都很窮,特別是農村的人多數都買不起鞋子,於是就用木頭做鞋,又稱木屐,因此木屐就成為荷蘭人自古以來的生活必需品,幾乎家家做木屐,人人穿木屐。傳統的荷蘭木屐是用整塊木頭製成的,在短短的數分鐘時間內便削成雛型,做好後塗上各種艷麗的顏色,別致可愛,又可防濕。現在荷蘭木屐年產量高達300萬雙,除了用於穿著走路外,還可以做成長靴,加配溜冰刀;甚至做成下田、騎馬專用的鞋具。木屐式樣乍看簡單,但卻分成數十種,男女、職業有別,在家外出穿著也都有講究。它還是荷蘭人訂婚時的男方聘禮,並且幾乎每個家庭都備有一、兩雙。此外,它還是荷蘭著名的工藝品,尖翹的鞋尖、厚實的鞋底,看起來像袖珍小船,古樸的造型和精巧的做工,風格各異的圖案和華麗的色彩,是外國觀光客最愛選購的旅遊紀念品。 艾夫特琳(Efteling)遊樂園,是歐洲最有趣的童話公園之一,位於阿姆斯特丹市的東南方,佔地約68公頃,它將童話裡的故事搬到現實的生活中。園內分成東南西北四個區:東區是熱鬧喧嘩的機械遊樂區,這裡有雲霄飛車、海盜船,還有印尼神龕造型用塑膠製造的瞭望台,靠電動巨柱送上高空;台旁有一片大湖,提供電動遊艇供觀光客遊湖。南區有一座世界村,以異國風情為主,有南美神殿和阿拉伯皇宮,且被人工湖泊或河流所圍繞。西區是童話森林,不僅是富有童趣的孩子天地,也是親子同遊的開心窩,42個童話故事讓孩子驚喜不盡:睡美人靜靜臥在小丘上的古堡中;漢斯和格蕾蒂這一對被父母遺棄的饑餓兄妹,因受糖果屋、麵包屋頂、餅乾牆、糖果窗、巧克力門的巫婆誘餌的引誘,而被關在院子裡、地窖中;小紅帽去拜訪外婆,佯裝外婆的大野狼已躺在床上,教人為小紅帽捏一把冷汗;吃了毒蘋果的白雪公主已不省人事,7個小矮人守護著她。北區是炫麗的嘉年華遊戲,並有走迷宮,坐轉轉車和耍馬戲等遊樂。 巴里爾圍海大壩(See Dykes and Dam)位於市北60公里處,正當須德海流入北海的入口地方,將須德海一分為二。這條世界上第一攔海大壩長32.5公里,寬90公尺,高10多公尺,裝有兩個水閘,是荷蘭圍海造田的最大工程,始建於1929年,完工於1932年5月。後來又花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在原來的須德海內分期建成了5個圍墾區,成為荷蘭用人工造出的第12個省。這些圍墾區使國內增加了1/10的耕地面積,成為農業高產區之一。 從巴里爾圍海大壩的一端向前望去,只見一條平坦的高速公路穿過大海,北邊是風高浪急的北海,南面是風平浪靜的內陸湖。在大壩中間15公里處,建有汽車調頭的立交橋;大壩西端,建有荷蘭著名的水利工程師萊利的塑像,以紀念他為設計這座舉世聞名的攔海大壩所做出的空前貢獻,並說明荷蘭人與大自然爭地的才智、毅力,遊客訪問阿姆斯特丹時,一定要來參觀這座既是防洪水利的工程,又是旅遊點的大壩。 贊沃(Zandvoort)位於阿姆斯特丹西南方25公里處的北海濱,是一處優良的濱海度假勝地,有熱鬧的海灘和舊漁村,是阿姆斯特丹人夏季戲水和進行日光浴的去處。 默伊登(Muiden)城堡位於東郊13公里處,這是一座建於13世紀、有四個尖頂塔樓的中世紀式古城堡,相傳它的主人是在城堡內被暗殺的,現在城堡已成為開放性的博物館。


鹿特丹是第二大城

鹿特丹(Retterdam)是荷蘭的第二大城,地位僅次於阿姆斯特丹,同時也是萊茵河流域的主要出口港和世界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海港。地處北海、萊茵河和馬斯河的三角地帶,距離北海只有28公里,在匯合處的河口有條水道叫做新運河,它的外港是荷蘭灣的外港和郵輪站。因此鹿特丹扼中歐水陸的要衝,是歐洲最現代化的都市,建築頗具特色,色彩艷麗,造型奇特,擁有110萬多人口。 這個城市在13世紀初原係鹿特(Rotter)河畔的小漁港,1250年在河上建立水壩堤堰(Dam),因而取名為鹿特丹。在1283年時,這裡還是鹿特河口一小塊圍墾地,1299年才建市,1328年發展為小城鎮。到了1340年,成為荷蘭第二大商埠。1872年,北海和萊茵河直接通水路後,躍居為全歐洲數一數二的貿易大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的心臟地區遭到納粹德軍飛機的濫炸,僅在1940年5月13日這天,就炸毀了3萬多棟建築物,被毀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尺,市中心變成廢墟。大戰末期,納粹德軍在撤退之前,港口又遭到毀滅性的摧毀,現在市中心南端,還矗立著一座名為「劫後餘生的城市」的人體雕塑,腹部空裂,雙臂高舉,面仰藍天,兩腿艱難但卻堅強的站立著,生動地描述了鹿特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慘況,及鹿特丹人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戰後靠井然有序的都市計劃和進步的建築技巧,經過4年的施工重建後,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使美國的紐約退居為世界第二大港。到了1962年,鹿特丹港在貨物運輸方面也已經遠遠超過紐約港而居世界第一。這個港區面積廣達100平方公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貨櫃碼頭和先進的裝卸機器與技術,碼頭岸線長達38公里,因此港口的繁忙嘈雜完全沒有影響到鹿特丹市區。 對鹿特丹有人這麼形容:那裡襯衫的衣袖都是捲起來的,因為鹿特丹人工作特別勤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鹿特丹被徹底破壞;但戰後居民馬上捲起衣袖重建港口和家園,而有了今日繁榮的鹿特丹。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8分、北緯51度55分。天氣冬溫夏涼,夏不炎熱,7月分平均氣溫為17.5℃;冬天不冷,一月分平均氣溫為2.5℃。 鹿特丹的經濟全以海運為基礎,有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港口設施,並且實行全日24小時服務。由於港口航道深,並且終年不結凍,最大的貨櫃輪全年都可以在這裡進進出出;同時保稅倉庫到處都有,收費低廉。作為世界海運和歐洲河運線的會合點,現在鹿特丹平均每年有4萬多艘輪船和30多萬艘內河船隻進出;平均每15分鐘就有一艘遠洋輪船進出港口,有400條海上航線通往世界各大港市。港區多達7個,海運碼頭長56公里,河運碼頭長33公里,有651個泊位,可同時供600多艘萬噸級輪船停泊,整個港區佔地1萬多公頃,跟鹿特丹市區一樣大。作為萊茵河流域各地的天然出口港,自北海溯新馬斯河而上,到達這個港口需時約兩小時,自港口腹地可遠達瑞士和捷克等地。同時這裡內陸水運暢通,鐵、公路也四通八達,許多轉口物資可經由內陸轉運到西歐各地。這裡轉運的貨物以石油、礦石、穀物和木材等為主,由於石油工業的擴大,當地建成了3個大工業區和新港口,新疏浚的水道可以通行排水量70萬噸級的油輪。此外,鹿特丹附近還有斯希丹市、弗拉爾丁恩市、荷蘭角和新鹿特丹港等衛星港市環繞四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港灣設備。這個城市也是西歐重要的工業中心,有5座大型煉油廠,石油和石油產品經管道運往阿姆斯特丹、安特衛普、德國和比利時等地。 馬斯河將市區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大量的行政機構、辦公大樓、銀行、保險公司、名品店和百貨公司等,都集中在新馬斯河河畔。市內的兩條主要街道是南北走向的庫爾辛杰爾大道和東西橫貫的布拉克大道。還有一條是禁止車輛進入的人行步道「歐洲第2街」,又叫做林班(Lijnbaan)街,用石磚鋪道,綿延約800公尺,是最熱鬧的市中心,兩旁多係名牌專賣店,還有許多商店販售乳酪、木屐、鑽石等特產和紀念品店,鹿特丹的旅遊服務中心也設在附近,因此使林班街成為觀光客到鹿特丹必訪之處。 林班街最初的設計,就是一條純商店街,根本沒有規劃車道,所以車輛都不准進入,只有悠閒漫步的遊客,穿梭飾滿鮮花的各式商店間,安步當車,慢慢參觀不同商店的櫥窗,比較各種不同的精緻商品,隨意欣賞觀摩,心曠神怡。 建於1953年的林班街,是全球首創的行人徒步區,57個年頭來,不少進步國家的大城市中,也仿傚這種特別的設計,將一些特定的商業街也規劃成為行人徒步區,絕對不准車輛進入,以保證在此購物行人的安全,這可全是源自鹿特丹林班街的創意。 這個港都交通發達,西北部有座國際機場,是國內第二大機場,年乘客量近百萬人次,有33路巴士通往鹿特丹的中央火車站,車程約20分鐘可達。鐵路交通非常忙碌,火車是從外地進入鹿特丹的主要長距離交通工具,都在市區北部的中央火車站停靠。從阿姆斯特丹乘鐵路快車前來約需1小時車程;從史基浦國際機場前來的火車,每隔30分鐘開出一班,車程約50分鐘。此外,由於鹿特丹位於通往比利時和法國的幹線上,因此凡由阿姆斯特丹南下比、法兩國的國際列車,都會在鹿特丹停靠,由這裡有地鐵和公共汽車前往市中心區。公路交通也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前往國內各地,並有豪華觀光巴士往返阿姆斯特丹。 市區交通非常方便,沿河兩岸間有美觀的橋樑和水下隧道連接,市內更有高架上下層的超級捷運公路,使來往車輛都可安全、迅速和有序地交通。市內陸上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有地鐵、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和計程車。地鐵有紅、藍兩線,由北向南穿越市區;公共汽車有幾十條路線分布市區和市郊各地;有軌電車也有9條路線,停車時會噹噹響,查票員會在車上走來走去;這三種公共交通工具車票可以通用,非常方便。計程車多在機場、火車站、碼頭和大飯店等地候客,也可以用電話叫車。此外,遊客還可以到市區南部的新馬斯河邊,乘搭遊覽船(Spido)環遊這個世界的第一大港,環港一周約需75分鐘。 在住宿方面,市區的飯店設備相當完善,無論是觀光或洽商,都可以滿足顧客的需要。主要飯店有三家,都有第一流的服務設備。鹿特丹希爾頓飯店(Hilton Rotterdam)是靠近中央車站的現代化高級飯店,設備齊全,有會議廳、休息室、健身房、游泳池、酒吧和夜總會等設施,並且位處交通中心,來去方便,共擁有254間客房。公園(Park)飯店是一家古老的一級飯店,面臨運河,又有庭園,因此環境寧靜,景色怡人,是旅客休息的好地方,擁有95間客房。服務飯店位於市中心區,靠近萊茵河遊覽路線的搭船處,環境不錯,服務態度良好,擁有100間客房。市內的主要飯店還有商務(Commerce)、薩伏伊(Savoy)、荷蘭(Holland)和阿馬(Amar)等。 餐飲方面,此地的林班街是有名的飲食街,餐廳和酒館林立,各種名菜和地方風味小吃應有盡有。在火車站附近的韋斯特克魯斯基德(West Kruiskad)街兩旁,有很多中文招牌的餐館。市內的長城酒家(De Lange Muur),是一家供應中國菜和印尼菜的餐廳,有中國各種名酒供應,服務周到。 在市區建設方面,戰後經重新規劃布局,已建成非常現代化的都市。市內街道寬闊,交通秩序良好,高樓大廈林立。在文化設施上,有許多劇場、音樂廳、博物館、公園和體育場等。在城東的兩大湖上可以進行各種水上活動,湖濱人工沙灘夏季遊人眾多。市街上有各國名家的雕塑,致使鹿特丹以塑造藝術聞名。從鹿特丹沿海岸向北海走,防波堤迤邐不盡,堤外海浪滔天,濱海一帶廣大的圩田和灘地,都是築堤排水所造成的。 娛樂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鹿特丹原來的多勒音樂廳(Doelezaal),戰後便重新興建了多倫音樂廳(De Doelen Concert Hall),完工於1966年,是荷蘭最大、也是全歐洲最現代化的音樂廳,位於鹿特丹中央火車站前方約500公尺處的左側,每年都吸引數十萬樂迷前來欣賞。廳內有個可以容納2250個座位的大會廳,也有僅能容納30個座位的小會議室,大大小小共10間。它擁有全歐最好的現代化設備,並兼做音樂演奏廳,同時也是鹿特丹交響樂團的本部。這個交響樂團遠近馳名,是歐洲三大名港中最引以為傲的音樂大使。華燈初上,多倫音樂廳附近車水馬龍;古典樂迷湧向這座表演殿堂,接受歌劇、室內樂、交響樂和芭蕾舞等藝術的洗禮。此外,還舉辦爵士樂和流行音樂的演奏會。有時,多倫音樂廳也會安排特殊的節目,像是中國京劇團、印度樂團等地域色彩的表演。 其他表演重鎮包括有豪華劇院、鹿特丹劇院和南方廣場劇院等,院內節目琳瑯滿目。由於這個城市商業發展鼎盛,各類藝術節也應運而生,並帶動了視聽和餐飲等消費,如5月藍調藝術節、7月歌謠節、8月熱門音樂節、9月大都會戶外音樂節和10月爵士音樂節等。 友誼商店(Friendship Shop)位於市中心區,是中國大陸開設在鹿特丹的一家專售中國藝品和文物的商店,門面裝璜頗有特色,店內高懸四盞中國大紅宮燈,牆上掛有中國字畫和展翅欲飛的風箏蜻蜓、蝴蝶,店裡展示著玉琢觀音、木雕孔聖、絹織佳人、中國手工藝品、文房四寶、京劇臉譜和中文書籍等。這家名為「中國中心」的友誼商店,白天做生意,晚上開補習班,傳授漢語、中國書法、烹飪和中國功夫。 要欣賞鹿特丹的綽約風姿,就要登上為紀念此市的新生和舉辦世界花展而建的歐洲之桅太空塔(Eur-omast Space Tower),它依傍在馬斯河畔,塔高185公尺,外貌像遠洋巨輪的船台和桅桿,是當地最高建築物,有個名為「宇宙冒險」的玻璃旋轉電梯通往塔頂,但又分成兩段搭乘。在塔的32公尺高處有一座小型的航海博物館,館內陳列有豐富的航海資料和實物。100公尺高處是360度自動旋轉餐廳,附設有酒吧和咖啡屋,遊客可一邊進餐,一邊欣賞市景和迷人的港都風情,風大的時候,整座建築物會感到微微的搖晃,非常刺激。再往上走的電梯由塔內轉到塔外,沿著桅桿旋轉而上,過程只有短短的兩分鐘,但其歷程卻令人終身難忘,當電梯上升時會感到耳鳴目眩,下降時如墜入深淵,沒有膽量,最好不要嚐試。 鹿特丹素有「建築博物館」之稱,因此市內各種建築林立,風格迥異,最具代表性的有奇吉庫巴斯(Kijkkubus)的景觀立體屋、鉛筆樓和魔方樓等。其中的奇吉庫巴斯景觀立體屋位於奧維布萊克(Overblaak)路70號,是市民公寓,由於造型新奇有趣,故開放部分房間供人參觀。這棟立體屋的建築概念,是模擬人類在屋中未來的生活情形,以義大利佛羅倫斯維奇奧(Vecchio)橋當藍本,建造出一系列傾斜的立體屋,內部呈不規則的形狀,屋內牆壁也都是傾斜的,一切家具擺設也得依據不同的傾斜度擺放,非常有趣。遠觀立體屋,其鉛筆形的窗框和立體式的造型呈現出不規則的橫線,而外牆鮮明的色彩,在不同光線中會顯現不一樣的光影效果,非常吸引遊客的目光,為沒落的舊港區憑添生機。 鉛筆樓是座20多層高的圓筒形白色樓房,樓頂呈圓錐體,上鋪灰色瓦片,遠望過去,像支剛削過的鉛筆。 魔方樓的建築更加奇特,是一組由5個蘑菇似的黃褐色樓房組合成的公寓。「蘑菇」的柄是各樓的大門和樓梯,5根柄的中部互相連接,形成過街天橋,橋下是人行道。5個「蘑菇頭」內分為三層,中間一層的面積較大,上下兩層的面積略小,各層的房間基本上都是三角形,看起來別有情趣。 馬斯河隧道(Mass Tunnel)共有3條,都興建在寬500公尺、深10~20多公尺的馬斯河底,兩條是公路隧道,一條是地鐵隧道,將河南北的市區連成一體,係荷蘭最大的城市建設工程。最大的一條隧道距離威靈史佩林碼頭約1019公尺,兩端的隧道口均建有34公尺高的塔樓,造型雄偉,是鹿特丹的標誌。塔樓有空調設備,服務設施齊全,是登高觀覽港區美景的良好地方。隧道裡還設有一座地下戲院,一個可容納500輛汽車的地下大停車場。 市政廳(Stadhuis)完成於1920年,規模之大,號稱荷蘭第一。在這座豪華建築前的廣場,一直都是市民休息的場所,尤其是4、5月鬱金香盛開的季節,特別美麗動人。鮮花襯托著宏偉壯觀的市政廳,會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巴佛艦博物館(Museumschip Buffel)原係水牛號古船,停泊在市區南部呂弗港灣新馬斯河岸希斯哈文(Scheepwerf)街15號,就在亨利克太子海事博物館旁,它是世界上第一艘、也是目前僅存的一艘鐵殼老戰艦,建造於1868年,從帆船到蒸汽,從木身到鐵板,水牛號保存了船舶轉型期最完整的原樣。船上的裝備,大到如蒸汽引擎、360度旋轉的大砲和16艘救生艇,小至百年來的航海日記,海軍使用的肥皂、毛巾,以及船艙下黑漆漆的禁閉室等,都完整地保存了當時的模樣。 亨利克太子海事博物館(Prins Hendrik Maritien Museum)位於斯希哈文街1號,依傍在水牛號古船邊,是一座展示荷蘭過去輝煌海洋歷史的現代化大型博物館,建於1873年,原係國立快艇俱樂部。館內陳列著15世紀至今數以千計的古董船模型、航海圖及各種海事儀器,甚至還有廢棄的萊茵河遊船,參觀這座博物館相當於溫習了鹿特丹的航海歷史。有趣的是館內的設計,會讓訪客像置身在一艘船上,沿著狹長的鐵梯拾級而上,猶如登上甲板艙頂。館內一些寓教於樂的遊樂設施,成為孩童們最熱愛的樂園。博物館最特殊的地方,在於擁有一套可以容納3億單位記憶容量的電腦設備,任何一位好奇的門外漢,或是專門研究海洋學的教授專家,都可以在此有所收獲。博物館的發展計劃是整體的,在館內的一個燈塔間內,被布置成一個露天博物館,包括有碼頭、浮標、海上工作房和船體等。遊客參觀完亨利克太子海事博物館,憑門票的票根可以再登上停泊在呂弗灣(Leuvehaven)中的巴佛艦博物館參觀。 西蘭會歷史博物館(Historical Museum Schielandhuis),位於市區柯提胡格路(Korte Hoogstraat)31號,建於17世紀中期,原是當地負責堤壩的官員們研究築堤、護堤的會議場所,館內通過圖片、文物和藝術品,展示鹿特丹的歷史。 人類學博物館(Ethological Museum)位於威廉姆斯基德(Will-emskade)路25號,介紹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文化與藝術,館內收藏品非常豐富。 荷蘭建築博物館(Nederlands Architectuurinstituut)位於市內博物館公園附近,地址為博物館公園(Museum Park)路25號,館內以聲光影像的方式表現荷蘭歷史上各種建築藝術風格。 民俗博物館(Museum Voor Keramiek Pablo Rueda Lara)坐落在市區南部新馬斯河邊,地址為Aelbrechtskolk路10號,館內展示當地民俗和民間藝術,以陶器、陶瓷和製陶街為主。 博曼斯美術館(Suseum Boy-mans-Van Beuningen)坐落在博物館公園路18~20號,是荷蘭3個具代表性的美術館之一,它成立於1935年,是由兩位慈善家所設立的收藏品中心擴建而成的現代美術館,館內所展示的繪畫、雕刻和素描等作品,規模只次於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博物館。館內陳列的繪畫作品豐富而珍貴,有15世紀以後荷蘭、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繪畫作品,以及現代派繪畫作品,除了17世紀雷布蘭特的作品「兒子提多的畫像」外,還有魯本斯的「蘇珊娜‧富曼」、波希的「放蕩子」、「地獄」、「加納的婚禮」等都在館藏之列。主宰19世紀畫史的畫家如梵谷、莫內、高更(Gauguin)和畢卡索等大師的畫作也不少。另外,這裡還陳列有羅丹和狄更斯等人的雕塑,以及一些名家傑作的玻璃器皿、白臘製品、銀器、陶器和家具等。館內的木雕作品中,有一尊被視為鹿特丹市代表哲學界泰斗依拉斯莫斯(Erasmus)的塑像。美術館的二樓還特別闢室展示20世紀的作品,收藏相當豐富。 聖勞倫斯大教堂(St. Laurens Kerk)是座建於1460年的天主教堂,也是市內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哥德式的建築風格非常宏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教堂曾遭到部分破壞,戰後很快修復更勝往昔。塑建於1622年荷蘭文藝復興運動領導人之一的依拉斯莫斯雕像,為了躲避戰火,幾經搬遷,現在已遷至教堂附近,為當地雕塑名作。 布利伊多普動物園(Blijdorp Zoo)坐落在市內的布利伊多普區,從鹿特丹的中央火車站前往,步行15分鐘就可抵達,是現在歐洲最現代化動物園之一,於1887年才對外開放,由一家私立的動物學會主辦,最初是從兩位鐵路員工個人飼養的動物發展起來的。此後動物園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於1938年遷至現址,面積為17公頃。園的中心建築物是里菲拉館,館內的正廳飼養著各種小獸、魚和鳥,兩側則展出象,大型類人猿和熱帶鳥,包括世界上最好的一組鳳鳥。此園還特別注重南亞的物種,迄今已繁殖出約600頭孟加拉虎、蘇門答臘虎和西伯利亞虎,是其他任何動物園所不能比擬的。此外,還擁有第一群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能正常繁殖的猩猩。 小孩堤防(Kinderdijk)在荷蘭文裡是「小孩的搖籃」之意,據說這個地方在15世紀發生大洪水時,有一隻搖籃隨著河水漂流至此,籃中有個熟睡的可愛小孩,卻沒被洪水淹死,於是人們便根據這件事為這個地方取名。這個小鎮位於鹿特丹10公里外的摩威德(Merwede)河畔,由阿姆斯特丹前來約需兩個小時車程。這是全國最壯觀的「風車群」所在地,有19座具有250多年歷史的龐大風車散落在堤岸兩旁的草原上,每一座的距離其實都很遠,但是看起來非常壯觀,要想好好欣賞這裡如詩如畫的田園風車風光,需要花半天時間才夠安排。昔日這些風車群的主要功能是藉由風力抽取過多的水,使得低於海平面的地區免於水患之苦。1997年,小孩堤防的風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智慧及抵抗自然災害見證」,而納入世界遺產之列。 這些風車每座都有4、5層樓高,巨大的車葉約有20多公尺長,在陽光的照射下極具氣勢。風車不但可以鋸木、榨油,製造可可粉和煙絲,最大的功用還是在排水。昔日荷蘭由於經常有洪水施虐,看管風車的人得隨時按水位高低調整風車的位置和角度,於是索性就住在風車裡,全家大小就在這座圓柱形的建築物裡生活。雖然風車看起來高大,實際上內部活動空間卻非常有限,每座風車正中央都放著牽引車葉轉動的軸心,地下得連接幾座巨型石磨,剩下來的空間得放工具或儲糧,所以起居室一般都不大,房間更是地盡其用,睡床是入牆式的包廂短床,一關上門,便好像是睡進衣櫃中。又因為貫穿整座風車唯一的木樓梯,平均斜度至少45度,又長又窄,爬上爬下時可不容易。 每逢7、8月的風車節,在星期六的下午,19座風車會一起轉動起來,景況壯觀,其中還有兩座開放購票參觀,有專人陪同解說風車內部構造。對遊客來說,到小孩堤防參觀,最愜意的方法莫過於坐在小孩堤防大飯店裡,輕鬆地啜飲咖啡,遠眺形形色色的風車盡展風姿,還可看到河面上優游自在的綠頭鴨,以及附近一帶美麗的湖光山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荷蘭的風車曾幫助反納粹游擊隊發出信號與盟軍取得聯繫,因此贏得最後勝利。


國際法庭海牙

海牙(Hague)荷蘭語的正式名稱為S-Gravenhage或Den Haag,意為「伯爵家的樹籬」,係指當地一片充滿綠意的林地。緣於13世紀荷蘭一位伯爵的狩獵行宮設在海牙,相沿成習便成為地名了。 1248年,荷蘭國王威廉二世選擇了海牙,並建了城堡。直到今天,這個城市的歷史仍與荷蘭皇室密不可分,如位於海牙郊外森林中的維多利亞女王宮殿及市內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宮殿,這一切都增添了它獨有的皇家典雅高貴氣度,無怪乎它一直享有「皇家之都」的美譽。1280年在城堡四周建起諸如「爵士宮(Knight’s Hall)等古代建築,逐漸形成以賓尼霍夫(Binnenhof)即「內院」為中心的城市核心部分。1350年前後,在城市北部又開挖了霍夫瓦季弗(Hofvijver)人工湖;市西則被稱為布伊騰霍夫(Buitenhof)即「外院」,其主要通路格凡堅波特(Gevangenpoort)即「獄門」,曾為監獄的入口。 14世紀王宮周圍興建起商業區,並在王宮區西面建起大片村莊,呈現一片田園風光。16世紀,海牙成為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運動領袖威廉總督的駐地。1585年,尼德蘭聯省及荷蘭省政府機構也遷來海牙,議會和中央政府一些機構在賓尼霍夫設立,使它成為荷蘭的政治中心。在隨後的歲月中,奧倫治的莫里斯親王也卜居過此地,並且應其要求、海牙周圍於1616年開鑿運河網以作護衛設施;王宮也陸續遷來海牙,逐使它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當17世紀荷蘭共和國在歐洲扮演領導角色時,海牙成為國際上外交談判的中心,並修起運河和港灣。1668年,英國、瑞典和荷蘭三國同盟條約在此簽訂。1717年,英國、法國及荷蘭三國,也在此簽訂同盟條約。18世紀來,海牙進入銀器和瓷器的盛世。1795~1813年,海牙處於法國拿破崙的統治下沒落為貧困的省城,但是自法國手中解放後又成為荷蘭王國的首都。1813年後首都遷往阿姆斯特丹,但王宮、議會、首都府和中央政府各部會仍設在此地。 1850年在對印尼殖民期間,稅收源源流入,加上富商巨賈也偏愛居住在海牙,逐使這個城市更加繁榮。1870年後更向現代化城市發展,像舉世聞名的國會大廈及設有國際法庭的和平宮也矗立在此地,使海牙的建築物顯得較其他城市更為沉穩。 隨著海牙財富的與日俱增,藝術也開始蓬勃發展,海牙畫派(Hague School)便於這個時候聞名於世。所謂海牙畫派,就是指1860~1900年間在海牙作畫的荷蘭畫家,他們作品多係當地風光的寫實。主要成員有約瑟夫伊斯拉埃爾斯(Jozef Israëls)、亨德里克‧威廉‧梅斯達格(Hendrik Willem Mesdag)、亨德里克‧威森布魯赫(Hendrik Weissenbruch)、馬聖斯兄弟(Jacob, Matthijs, and Willem Maris)、約翰尼斯‧博斯布姆(Johannes Bosboom)和安東毛勒(Anton, Maune)等。在20世紀期間,這個城市曾出過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尼古拉斯‧廷伯根(Nikolass Tinbergen)及珍‧廷伯根(Jan. Tinbergen)。前者是荷蘭的動學家及行為學家,在1973年與K‧洛倫茨及K‧馮‧弗里施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他強調本能和習慣的行為對動物的行為很重要,並以動物行為作基礎來推究人類的暴力及攻擊行為。並著有「本能的研究」、「銀鷗世界」、「動物的社會行為」及「動物的行為」等書,其中最有影響的著作為「本能的研究」。後者係荷蘭的經濟學家,因發展計量經濟學模式而舉世聞名,1969年同挪威的博瑞雪(R. Frish)同獲第一次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著有「經濟周期的統計測試」、「計畫經濟學」和「世界經濟的形成」。由此可見海牙是一個地靈人傑的城市。 世界上強權國家大都偏愛海 牙,所以將它圈定為國際爭端的談判中心。海牙先後於1899年和1907年舉行了兩次國際和平會議,也因此成為永久性的國際法庭中心。在這兩次會議中所頒布的條約,被統稱為「海牙公約」(Hague Convention)。其中第一次會議是應沙皇尼古拉二世外交大臣米哈伊爾的邀請而召開,會議從1899年5月18日持續至同年7月29日,共有26個國家代表前來參加,但是美洲只出席了美國和墨西哥。在這次會議中雖未能就限制軍備問題達成協議,但卻簽訂了關於「交戰國地位的條件」公約,並對其下了定義,對有關地面戰與海戰的慣例作出解釋。在這次會議中發表了三項宣言:一是禁止使用窒息性毒氣;二係禁止使用達姆彈;三為禁止從人造衛星上發射子彈或炸藥。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不僅通過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之公約,還成立了常設仲裁法院。 1907年在海牙舉行了第二次和平會議,雖然由美國總統羅斯福首倡,其實質卻是由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召集。共有44個國家代表與會。這次會議仍未能達成限制軍備問題的協議,但會議卻正式通過了以下幾項條約:關於使用武力索取債務的條約;關於地面戰和海戰中立國及其人員權利的條約;關於敷設自動潛水觸發水雷之條約;關於敵方商船地位的條約;關於戰時海軍進行砲擊的條約;關於設置國際物價法庭的條約等。最後會議代表們一致通過強迫仲裁原則,並宣讀若干項決議:其中一項建議在8年內召開另一次和平會議,目的是為了灌輸並樹立一種信念,使各國都能認識到解決國際性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一系列連續性的會議來進行協商。雖然原訂於1915年召開的第三次和平會議,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未能如期召開,但它所提倡並渲染的信念與精神對戰後國際聯盟的成立大有影響,使國際聯盟在組織形式上較國際和平會議更進一步。 這個在20世紀之後迅速發展起來的城市,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納粹德國佔領而受到嚴重損害,戰後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與擴建。在2000年前後,海牙市區共有33個大型營造在陸續施工中。百億荷盾的預算使海牙的面目煥然一新,成就了海牙的新中心(The Hague New Center)新市區,並結合海內外36名建築師,憑藉他們卓越非凡的設計企劃,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新中心成為21世紀國際新都市之典範。環繞海牙中央車站四周的建築也被重新規劃,減少小型車輛入內,企圖由此而形成無車害的開放空間。美國名建築師理查‧麥爾(Richard Meier)還為此中心設計了新市政府,這更是一個超大型的、佔地極廣、設計新穎的龐然大物,堪稱現代化的榜樣。 如今這個位於荷蘭國境西南部、在阿姆斯特丹機場西南方、人口約80萬的城市,是荷蘭政治中心、第三大城市及南荷蘭省的首府。整個城市沿北海岸而建,在距離北海約6.4公里的砂地平原上,與阿姆斯特丹相距58公里。城市面積68平方公里,海拔約4.6公尺,沿海有一條寬闊的沙丘作為它的屏障。荷蘭主要的皇宮、政府、議會場所等也紛紛坐落在海牙。 由於墨西哥灣洋流經過沿海,所以海牙的氣候受海洋影響極大,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氣溫終年變化不大,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0℃左右,高於其他同緯度地區。夏季平均氣溫為16℃,冬季3℃。 當地重工業比較少,在2.6萬家公司中,幾乎都是經營貿易、銀行、保險及股票業務的公司,市內還設有大石油公司的國際總部。此外,它還是全國印刷業、釀酒業及陶器業的中心。這個風光明媚的美麗濱海城市,在優美的公園、鄰近海岸和便利交通的點綴下,成為理想的行政首都、居住地和國際會議中心,使它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聯合國國際法庭和60多個駐荷蘭的外國大使館,也都設在這個國際性大都市中。每年都召開多次國際會議,所以接待國際會議代表已經成為海牙的一大行業。 這個城市也生產石油,產量為全國石油總產量的2/3,但仍只佔全國石油總需求量很少的一部分。在海牙開採石油的難度非常高,因為油田正好在市中心地下,開採石油必須避開地上的建築物,因此很多油井是斜到地底下去。自這裡開採到的石油通過油管送到布連勞德(Brienenoord)島上的油庫,經過脫鹽後,再輸送到煉油廠。 海牙是個交通極其發達的城市,鐵路交通非常便利,有國際快車與德國的魯爾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及巴黎等國際性大都市相接。同時國內其他各大城市的遊客來海牙也很方便,從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車站乘列車前來車程約40分鐘,由史基浦機場乘火車前來只要半個小時。在公路運輸方面,乘坐阿姆斯特丹的特快巴士前來只需40分鐘的時間。如果從鹿特丹火車站出發,巴士車程不到1個小時。阿姆斯特丹的觀光巴士旅行團每天有一班車開往海牙,當然還有從海牙專門開往阿姆斯特丹、庫肯霍夫公園、馬肯島及福倫丹等地的觀光巴士。遊客想造訪海牙市內與荷蘭皇家相關的各種場所,也可以搭乘豪華巴士團的豪華巴士。此外,海牙市內交通也很方便,主要有公共汽車、計程車和電車等各種交通工具。其中公共汽車和電車路線可以通往全市各個角落。電車車身較小,看起來有點像玩具。在海牙有兩個主要車站:鄰近購物中心「巴比倫」的海牙中央車站,較靠近市中心;另一個是離市區較遠的海牙車站(De HaagH.S),同時也是國際列車停靠站。 海牙有許多住宿條件相當不錯的飯店,適合各種層次的觀光客。來海牙投宿的除了商人及觀光客外,一般多為外交使節。在眾多飯店中,沿著海岸線最為知名的庫爾豪斯飯店(Kurhas Hotel),是座有著160多年歷史的五星級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整個建築氣勢磅薄,猶如皇宮,金碧輝煌,內部裝潢設施極為豪華,連飯店內服務小姐也個個是招待親切周到的美女,令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此外,飯店內還設有荷蘭第三大賭場,可以讓觀光客在閒暇之餘小試手氣,過一把賭癮。相傳在清光緒年間,李鴻章曾在出使俄國時途經此處,受到荷蘭女王的隆重款待並入宿該飯店。此外,它還是一家對藝術家相當崇敬禮遇的飯店,曾把位置最好的地方獻給抽象畫先驅康丁斯基。因此,於1986年「康丁斯基餐廳」在飯店內開張。出生於俄國的康丁斯基(Kandinsky)在1904年曾來過這裡,美麗的海景帶給他許多創作靈感,為了紀念和畫家結下的這段不解之緣,飯店不惜投下鉅資,買下康丁斯基四幅巨作,豪氣十足地掛在以畫家命名的餐廳內,頓時蓬壁生輝,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觀光客。當遊客站在飯店附近聆聽永恒的海浪聲,欣賞著大師的畫,會體會到藝術不朽的價值。 庫爾奧斯大飯店(kurhaus Hotel),是位於北海有100多年歷史的五星級大飯店,屬於古蹟級建築物,外觀猶如中世紀皇宮,古典而不失莊嚴宏偉,好像一位昂首挺立的帝王正在傾聽北海的心聲。它擁有傳統歐式的完善服務,精緻珍貴的裝潢及價值不凡的藝術品,使顧客得到最好的享受,這一切都是它聞名於世的原因。飯店室內四層樓高的庫爾澤爾(kurzaal)大廳為百餘年的建築,其中自助餐廳用原木和鋼器裝潢,屋頂呈圓頂式,繪有航海圖壁飾,並鑲有金葉,顯得雅致高貴。 金色鬱金香貝爾機場大飯店(Golder Tulip Bel Air Hotel),位於市中心的邊緣,與度假勝地席凡寧根只有一石之隔,距離聞名中外的馬杜羅丹小人國及著名的美術館等觀光景點也很近。飯店內各種設施齊全,有室內游泳池、酒吧、咖啡廳及高級餐廳等。房間部擁有250間豪華客房,附設有一流服務設備,是個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中央飯店靠近國會大廈和美國大使館,內設有會議廳、娛樂場和酒吧等附屬設施。餐廳大廚手藝精湛,能讓人品嚐到來自各地的佳餚。客房部共有80間房間,設施齊全,豪華舒適,是各國使節前來開會時的好住處。 比拉爾(Belair)是一家擁有350間優雅客房的大飯店,具備各類服務設施,如游泳池、夜總會及舞廳等,是家庭投宿和旅客長期居住的最佳選擇。 此外,海牙還有諸如索弗特爾(Sofitel)、候補騎士(Esquire)、珀蒂(Petit)、薩維恩(Savion)和公園(Park)等一般的飯店,價位適中,環境寧靜,可供經濟型客人選擇。 荷蘭殖民時期留下來的印尼美食在海牙當仁不讓,更由於外交使館林立,使這裡各國佳餚齊備,再加上海牙濱臨北海,海產豐富,海鮮餐廳應運而生。市區內有許多19世紀的餐館,非常注重藝術氣氛,內部陳設也皆古典雅致,甚至連鋪在桌上的餐墊紙,也是一幅幅名畫。其中杜德夫 (Duedalf)餐廳就是以海鮮聞名, 它靠近漁人海岸,貨源充足,北 海裡所有能吃的生猛海鮮,也都能在這裡找到。老荷蘭餐廳(Old Holdans)是一家具有傳統風味的、享有極佳聲譽的老字號,所供應的皆是正統荷蘭名菜。除了這些獨特的本地餐廳外,還有許多中國和印尼餐廳。如極東樓(Het verre Oosten)便是一家位於漁人海岸的中國餐廳,提供傳統名菜,聘有正宗的中國廚師掌勺,很多荷蘭人都愛來此品嘗中國師傅的手藝。京都(King Do)酒樓也是另一家別具特色的中國餐館,店雖小,卻有美味可口的中國菜餚,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難怪生意做不完。瑞登餐廳則係專供印尼菜的印尼餐廳。中華街是一條非常熱鬧的街道,它與斯奎路平行,這一帶聚集著一些中國食品店和中國餐館,遊客來此不但可以吃到中國菜,也可以了解中國移民在荷蘭境內生活的情形。 海牙也是個購物天堂,百貨公司、購物商場、精品店和古董店等比比皆是,應有盡有,吸引著無數觀光客;而露天舊貨市場與古董露天市集,更係老少皆宜。海牙市內共有150家左右的古董店,出售著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古董,在每週四還舉辦「古董市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盡情選購自己所中意的古玩。而古董市場的高品質則深獲各界的好評。以老建築改建而成的購物中心,更是吸引了各地遊客,置身其間,恍若已跨入時光隧道重返17世紀。像諾第街,便是市民們最愛逛街購物的地方。 漫步在這個城市中,遊客們會感覺到一股清新脫俗的氣息。若要說海牙是個城市,倒不如說是個都市花園,全世界有許多城市都號稱為花園城市,但海牙卻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連歐洲各國都承認海牙係「全歐最大,最優雅的村莊」。一個都市能獲得如此殊榮,不難想像它真實的美麗。市區及郊區有430平方公里的綠地,一半的地方是森林,舉目望去一片青蔥,讓遊客以為掉入綠色搖籃。加上到處都是整修完美的花園、湖泊、或是綠蓋遮天的林蔭大道,使百年老屋,王宮及各式住宅,若隱若現在綠色的海洋中,為海牙憑添了無限生機和自然魅力。在市區中,居民喜歡在陽台上種植各類花卉,使海牙在萬綠叢中展示出亮麗的一面,顯得風格高雅、平易近人。荷蘭女王平日也愛住在這裡,到要接見國賓時才去阿姆斯特丹。而且荷蘭人愛花成癡聞名寰宇,每年夏天在威斯布柔公園會有兩萬朵玫瑰盛開,喜迎各方來客。在克林根達還有一片漂亮的日本式花園,這一切都使海牙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 雖然市內一般房屋都只有兩、三層樓,四層以上的住宅並不多見,色彩雖極豐富,但線條卻非常簡單,市內少數新建的摩天大廈並未影響到海牙古典的舊觀。在城內比安尼附近仍保持著中古時代的氣氛,被濃蔭遮蓋的各大街道,依然保存著文藝復興式旅館。愛花的海牙人,連身上的服飾都像花一般美麗,不是花邊,便是刺綉,精緻而又典雅。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道街景便是:人們紛紛踩著自行車,連巡邏的警察也毫不例外。街上另一道迷人的風景,就是隨處可見的手搖風琴。市內擁有眾多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及音樂學校、交響樂團、劇團和芭蕾舞團等文化機構,並建有眾多的公園、綠地和運動場所,開闢了全歐最大的野營公園,整個城市把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 除了處處美景外,海牙還有不少慶典活動,顯示出其活力四射的一面。略窺海牙每年舉辦的國際大型活動有:每年6月中旬都會舉辦世界知名的荷蘭音樂和芭蕾舞節。值得一提的,這個城市把一間劇院永久獻給一個專屬的舞蹈團體,這是世上絕無僅有的。自1987年起,琉森特(Lucent)舞蹈劇院一直為荷蘭舞蹈劇團之家,故海牙被譽為「荷蘭舞蹈劇團之鄉」。 每年7月間,這個原本寧靜而又沉穩的城市,總會四處飄揚起喧囂的爵士樂聲。因為每年7月至7月中旬,全世界規模第二大的「北海爵士音樂節」(North Sea Jazz Festival)在海牙舉行,給整個城市帶來無限活力和動感。這個音樂節節目非常多樣化,從以爵士樂起源的黑人靈歌到現代搖滾爵士音樂無一不備,這一切能同時滿足對爵士樂有不同期盼的樂迷們;音樂節自然少不了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爵士樂巨星出場傾情表演,同時也安排多場被看好的後起之秀精彩演出。為了滿足那些隨同父母前往的小樂迷,還特意安排多場適合兒童的音樂會,成為這裡音樂節的一大特色。 音樂節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裡面同時設有三處表演廳,樂迷可以選擇購買當日或三日的通用券,每天下午4時至次日凌晨有不間斷的音樂會供樂迷選擇欣賞,當然某些熱門場次除了必須事先預約外,也必須另付額外的入場費用。由於北海爵士音樂節多年的舉辦,早已在樂迷心中樹立起相當的聲望,因此每年預售票剛開始發售沒多久,就會被搶購一空。 每次北海爵士音樂節期間,旅館總是供不應求,許多樂迷不得不選擇阿姆斯特丹落腳。為了迎合熱情的樂迷,荷蘭當局安排許多配合場次的深夜列車,並安排從表演廳到火車站的專車,以免樂迷深夜看完表演後,無車回阿姆斯特丹。種種細心詳盡的服務,都成為北海爵士音樂節成功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每年的音樂節都會讓人感到耳目一新,如果正好在7月安排了一趟歐洲旅行的話,千萬不要錯過海牙這場獨特的音樂節。 每年8月的海牙熱帶節,國內許多地方的人都會前來共襄盛舉,會場設在北海沿岸的大街上,並延伸到一些熱鬧的市區裡,到處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在臨時搭蓋的舞台上,樂隊演奏各種歡樂歌曲,群眾應聲翩翩起舞,還有很多人穿著古代服裝上街奏樂跳舞,場面非常熱烈。這時街道兩旁擺滿食攤,有各種風味小吃,還有雜耍、雜技和木偶表演等。 在海牙附近有個羅特米爾鎮,2002年4月至同年10月止,舉行了荷蘭10年一度盛大的「國際園藝植物大展」。它之所以能轟動全世界,不僅因為它10年才舉辦一次,還因為它在大展期間設立有3000多種獎項,吸引了來自包括俄羅斯在內的30個國家參展。這裡雲集了各地名花,互相爭奇鬥妍,競相開放,猶如花卉奧林匹克大賽。 由於展期長達6個月,所以展覽場所設計別具匠心,極具巧思。展覽會設在低於海平面4.5公尺、佔地面積約0.68平方公里的場地上,以馳名世界的花園模式為範本,細膩地分區規劃了貿易、運輸、行銷、生產、能源、消費者、環保、科學及未來和技術等10個主題。並栽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名貴花卉、盆栽及蔬果等。還有50萬平方公尺的綠草地和人工溪流湖泊,為這片花海憑添了幾分清涼的綠意。 其中,凸顯科技的「未來區」,向觀光客展示結合太空栽培、高科技育種的技術和遺傳工程的超前景觀。而「消費者區」則介紹了花藝的設計並宣傳、推廣藥用植物。每個主題區都與相鄰的主題區相通,避免遊客來回進出的麻煩,甚至還設有遊樂設施和托嬰中心的玫瑰園區。這個色彩鮮艷、蘊涵著美麗與芳香的奇妙會場,吸引了來自全球300多萬花迷的觀賞。是一次專為觀光客、收藏家、專業花卉種植人士、園藝家,以及設計師舉辦的大型展覽會;主辦單位還為花藝專業人士開辦了詳細的講習會和研討會。「貿易區」展示則為各地的貿易商們帶來了最佳的交易信息。此外,會場還設計了一個由仙人掌、蘭花、風信子、鬱金香和向日葵等交織而成的「萬花馬賽克」。當遊客登上塔台向下觀望,會覺得彷彿置身於一片花的海洋中,滿鼻芳香,滿目燦爛,一切美景盡收眼底。為了預防突變的天氣,會場加設了屋頂,避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因風雨而影響觀花賞景的雅興,讓人們可以在最佳的環境中享受這場視覺的盛宴。 風姿綽約的海牙,除了可口的食物,優雅整齊的市容,多姿多彩的活動外,自然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美景。 海牙市靠近北海旁邊有兩個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席凡寧根(Scheveningen)與基社因(Kijkduin),皆在海牙的行政區範圍內。席凡寧根是海牙濱北海的遊樂中心,離市區約5公里,是夏季避暑勝地,由於北冰洋寒流經過這裡,所以連夏天海水也是冰冰的,加上綿延25公里長的沙灘,沙質細軟呈金黃色,是日光浴的好去處,所以從1818年以來,一直是全國最受歡迎的海濱度假勝地。其實早期的席凡寧根是一座淳樸的漁村,但因擁有美麗的海灘和陽光而改建為馳名的休閒勝地。每到夏日來臨,沙灘上到處可見躺在形如花生殼般避風塘籠中的遊客們,非常愜意。這裡不分冬夏,一年四季都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所以即使在嚴冬,遊客仍能感覺到它的熱力四射。海岸上設有許多海灘運動設施及遊樂設備,特別是游泳池,日夜開放,遊客們可以任意暢游。還有日光浴室和三溫暖等設備,各類運動場所更是比比皆是:排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場及荷蘭最早成立的保齡球館。1993年,席凡寧根還增設了購物中心,觀光魅力自然更勝往昔。 沿著海岸有一條長達4公里的散步大道,集 中在街道兩旁的是各式的夜總會,供遊客娛樂。這裡還有一條伸出海外的堤岸,連接著4個人造島,每個小島上都有不同特色的娛樂節目。夏季,還可以乘坐一種特別的漁船到北海去捕魚,嘗試一下作為漁民自給自足的樂趣。遊客漫步大道(Promenade)、行人徒步區、山形屋頂街、細沙海灘,體驗灑滿金色陽光的小咖啡屋、沿著海岸線所設的海鮮餐廳、穹頂遊樂場和水產拍賣廳等,當可偷得浮生半日閒。如果在華燈初上時分來到這裡,「荷蘭賭場」、巴特伊影城、VSB馬戲團及庫爾豪斯大飯店,都會讓遊客留連忘返。此外,席凡寧根的海灘上有許多奇特的高逾人頭的竹圓筒,裡面剛好可以容納兩個人,乍看之下,以為是供遊客更換衣物的地方,事實上卻是為談情說愛的情侶們特設的可以親熱的地方,可見其用心之細,無怪乎這裡每年都有無數遊客光顧。 席凡寧根的海,浩瀚、蔚藍,隨著季節的變化景觀也大不相同。對於愛好釣魚的遊客來說,絕對是一個好去處,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此享受釣魚之樂。附近有個專捕鯡魚的小漁村,偶而還可看到身著民族傳統服飾的男女老小。從海牙到席凡寧根的交通非常方便,乘電車只需10分鐘。 席凡寧根博物館(Museum Scheveningen)位於席凡寧根度假區附近,是一座反映席凡寧根漁村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展品包括了漁業工具、船隻模型、雕刻工藝品、繪畫和服飾等,內容非常豐富。 基杜因雖然說面積遠遜於席凡寧根,但是它卻顯得嬌小玲瓏,沿著海岸線有整排的商店與娛樂場所,全家一起來這裡休閒,玩玩沙丘,或是吃上一頓飯,看看海景、拾拾貝殼,都是蠻不錯的選擇。 海牙各式歷史悠久的建築更是舉世聞名,像海牙最具盛名的和平宮(Vredes Paleis),位於海牙市北部,距離市中心約2公里,周圍樹木環抱,綠草如茵,顯得雄偉、莊嚴和寧靜,是一座長方形兩層的宮殿式建築物,外表棕紅色,屋頂有3個尖頂塔樓;左邊的最高最大,嵌有一座大鐘;右邊的次之,中間較為細小。宮門前有一面黑色鐵欄桿圍牆,院內有綠色草坪和修剪整齊的樹叢,後院花園內的噴水池旁有4個白熊石雕。 和平宮內有隸屬於聯合國永久仲裁機構的國際法庭(The Inter-national Count of Justice)、國際法圖書館和國際法學院。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89年,由荷蘭威廉敏娜女王在海牙召開第一屆和平會議時,美國富豪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egie)出資當時的150萬美元,興建了這座哥德式建築物,並於1913年全部竣工。這座國際性建築物土地由荷蘭供給,建築資金來自美國,內部裝潢由當年33個國家出資提供,並有各國政府所捐贈的各種禮物;大廳中間矗立著一尊美國捐贈的司法女神像,一樓梯道上有4個由中國捐贈的木座景泰藍大花瓶,還有日本的絲綉壁畫、俄羅斯的黑雲石大石鼎,泰國的一對象牙和義大利的名貴大雲石等,聊表對世界和平相處的祝福,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國際法庭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要長設在此地,負責仲裁國際法與各國條約的紛爭。但是由於國際妥協氣氛濃厚,所以國際法庭力量薄弱,多半形同虛設。但是並不影響和平宮的聲望,在必要時,還是可以處理一些重要的國際糾紛。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納粹德國及日本軍閥戰犯,以及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塞維奇等,均曾在此受審。 宮內設有國際法庭法官辦公室和大小審判廳。國際法庭會議桌是長方形的,各國法官都有座位,每張座椅都綉有一個國家的國徽,開會時各國法官都對徽入座。共有法官15人,分別由聯合國大會和安理位投票選舉產生,法官不代表任何國家,只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執行審判任務,任期9年,可以連選連任。 和平宮國際法圖書館,是收藏與國際法有關資料和圖書的富麗堂皇建築物,因此是世界上收藏法律書籍最全和最多的圖書館之一,每年購買和贈送入藏的圖書約有3000多種,許多國家還按期贈送政府公報、法律報告和議會文件等。現在和平宮圖書館主要是為國際法院和國際法學院服務。 寧根監獄是海牙國際法庭關押國際政治犯的監獄,2001年的6月29日,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塞維奇被以滅種戰犯罪名關押在這裡,使得這個監獄揚名於世。它是海牙國際法庭於1995年用每年410萬歐元租下來的,目前關押有以米洛塞維奇為首的39名科索伏戰爭期間、有戰犯和反人類罪的嫌犯,監獄防守嚴密,從未有逃獄情事發生。共有73名管理人員,其中50名是後勤保障人員和心理醫生;牢房內裝設有監視器,以防犯人自殺。犯人享有單人牢房,有衛浴設備、咖啡機、單人床、衣櫃、書櫥、電視和收音機,並可享用圖書館、體育館,上語言和手工課程,還可得到「精神幫助」。 由於有關國際戰爭罪犯的審判就是在這裡舉行,所以有警衛把守,遊客不得隨便進入參觀,須提前預約並由導遊帶領方可入內,參觀項目只限於法院走廊、大樓梯道、大小型審判庭和日本屋、庭院等,還有多種語言解說翻譯。 國會大廈(Binnenhof)坐落在市區的中部,原係威廉二世為狩獵而特別興建的鄉村別墅式行宮,在它的圍牆和拱門中,就可以尋找到13世紀建築物的風貌,是一座早期哥德式建築的宮殿。「Binnenhof」在荷語中是內院的意思,訪客得穿過這座荷蘭古堡外院的大門,才能進入國會大廈的內院中。這座內院本係弗洛里斯五世(Floris)伯爵古堡的庭院,人們置身其中,完全感受不到絲毫國會建築的肅穆,倒讓人有參觀歷史古堡的感受。這裡的外院,有個廣敞碧綠的大湖,湖畔是享受自然湖景和漫步的好地方,不時有陣陣水鳥飛過湖面,憑添不少浪漫情調。 這座海牙的政治中心,被建築群圍成一個小廣場,豎立著荷蘭建國之父奧倫治大公的塑像,彷彿和世人共同關注著海牙的未來。奧倫治是在1619年被捕,就在這個廣場上慷慨就義。國會大廈內院中央有座外觀好像教堂的「騎士廳」(Ridderzaal),是建於13世紀的古建築,其正面由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圓圈圍成複雜的花樣。正面牌樓兩側各有一個尖塔圓柱造型的望樓,猶如兩名忠心的衛士保護著主人;暗褐色的外牆,使它顯得質樸卻又不失可愛。當年大公視它為聚會的場所,經過19世紀大修後,整棟建築物分成左右兩棟,就是國會的上、下兩院,首相府和外交部也在這裡的附近。自從1940年開始,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二,身穿鮮艷制服的三軍儀仗隊會在這裡舉行儀式,荷蘭女王也要來此主持一年一度的國會開幕典禮,她乘坐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的馬車,兩邊有6名身著古裝軍禮服的衛士護駕,巡行街市,民眾夾道瞻仰歡呼。 休戰廳(Treveszaal)坐落在騎士廳左側,係為紀念17世紀時,荷蘭與西班牙休戰12年而建;市政廳則位於騎士廳後面。監獄博物館(Museum de Gevangenpoort)坐落在騎士廳的西面,正對湖泊,從1420~1828年的4個多世紀時間裡,一直被當作監獄使用,現在主要展示監獄的環境、各種拷問罪犯的刑具,也用繪畫反映刑場的血腥場面。現在每年4~9月的週一至週末,國會大廈都開放供遊客參觀。 胡斯登波希王宮(Palace Huis ten Bosch)建於1645年,位於市區東部阿姆斯特丹至海牙間一片寧靜而美麗的森林中,是現任女王與家人的住宅,也是女王常住的地方,是真正的王宮。她在阿姆斯特丹的王宮只是個行宮;而在倫哥沃姆特(Lange Voomout)的王宮,是女王過去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現在已改為表演場所;諾第王宮則係女王及其屬下共同辦公的地方,1810年法國統治荷蘭時,曾為拿破崙的行宮。 這座胡斯登波希王宮,是仿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宏偉建築物,由荷蘭名建築師范明克所設計,內部的裝飾和布局,出自名雕刻家奎寧尼亞斯兄弟之手。宮殿正面有圍以黃銅欄桿的拱型遊廊。宮內大廳設有「法座」,背景是象徵正義與法律的精美浮雕,法座的華蓋上繪著東半球的地圖,反映著17世紀荷蘭作為海上殖民強國的意圖。大廳四壁有大理石雕塑,拱型天花板上繪有神話故事,畫工逼真,栩栩如生。進入內廳的兩個門楣上,一邊飾以立體的大理石雕成的小天使,另一邊飾以平面的圖畫小天使;難得的是,兩邊的形象卻毫無二致,幾乎分辨不出雕刻與繪畫的不同。每逢有國際性宴會或重大節日招待會,大廳天花板下由水晶球綴成的古式吊燈上千燭光齊明,光芒四射,氣派雍容華貴。沿樓梯而上可到公民廳,這裡裝飾莊嚴肅穆,兩側各部門辦公室的門框上,都雕刻有象徵這些部門的藝術形象。壁爐上方掛著許多有關荷蘭歷史的名畫,其中一室專掛荷蘭各省市的盾徽。方形的長廊上陳設著形形色色的各國禮物,其中有中國清朝政府所送的整套貝嵌烏木桌椅。 馬杜羅丹(Madurodam)小人國是聞名於世的袖珍迷你城,名稱的由來有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民族英雄喬治‧馬杜羅(George Maduro)中尉出生名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剛入萊登大學求學,1940年5月毅然投筆從戎,成為年輕的志願兵,他饒勇善戰,屢立戰功。在荷蘭被納粹德軍佔領後,又投入地下抗敵組織並擔任指揮官,因被出賣致被蓋世太保拘捕,於1945年在集中營裡光榮犧牲,他的雙親悲痛之餘,一心一意要亡兒的壯烈事蹟讓後人記住並悼念,當時正巧有位年輕學生把自己構想的「迷你城」方案提供給馬杜羅雙親參考,擬以「馬杜羅」為迷你城的名稱。馬杜羅雙親非常贊成並率先捐出一筆資金,加上荷蘭學生顧問布夫人(B. Boon Vander Starp)熱忱地呼籲,喚起了人們的支持,全力募集工程所需的100多萬荷盾。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海牙市政府願意提供近郊一條運河堤防上的空地,許多公司和企業也紛紛出資出力共襄盛舉,迷你城終於在1952年由茱莉安娜女王主持開幕典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迷你城小人國區。 這座小人國高不到1公尺,以一座荷蘭古城為模型,裡面116處巧奪天工的設施都按實物1/25比例建造。像教堂、機場、圩田、和平宮、乳酪市場、水壩宮、風車、鮮花市場、中古式庭院、街道、花草樹木、交通工具、神態服飾各異的居民、學校、戲院、博物館、市議會、郵局、電信局、營房、高爾夫球場、啤酒廠、奶品加工廠、娛樂公園、河流、火車站、海港、馬杜羅故居、鐵路等基礎設施,甚至連城門前的長橋、護城河及控制園區水量和保護水質清潔的水閘,都可以在小人國中一覽無遺。從11世紀的古堡到1989年鹿特丹的煉油廠,從古典到現在,遊客都可以看到一個被濃縮後詳詳實實的荷蘭。這裡每一棟建築都玲瓏精緻,唯妙唯肖,把整個荷蘭刻畫得淋灕盡致,使人們覺得遊一趟這裡,便宛如遊遍荷蘭。「小人國」也由此而成為國內外觀光客必到的旅遊勝地。由於每一棟建築都小得像玩具一般,但又樣樣俱備,像童話中的世界,故馬杜羅丹小人國又被稱為「兒童城」。 在小人國入口處,安置著荷蘭政府追頒給馬杜羅的勳章,這個入口處是座梯形的美國化建築,當人們步入小人國,水壩廣場上1410年的老教堂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它保留了晚期哥德式十字架建築結構,係荷蘭境內唯一沒有大型圓柱、卻有相當壯觀柱群的教堂,其旁是建在1.3659萬根樁上的皇宮,高聳在小人國內,猶如一個帝王在觀望他的國土。縮小的教堂和皇宮,柱頭上都有雕著細致精美的雕花及色彩豐富的玻璃,顯得別有風味。當遊客彎下腰來,前後左右、上上下下,荷蘭的一切盡在眼底。在小人國內還有一小片阿姆斯特丹附近頗有特色的建築區,略帶傾斜的房屋及雕刻細致入微的一窗一瓦,都帶有濃鬱的荷蘭特色,使遊客捨不得離去。 荷蘭境內最高的烏得勒支圓頂塔雖然經過縮小,但仍在小人國內展露風華,高聳挺拔。廣場上有一列列迷你遊行隊伍,在悅耳音樂和美麗鮮花洗禮下益顯生動活潑。聞名的太陽能房舍和菲仕蘭農場,也加入了迷你城。馬杜羅港灣停泊著各式各樣的船隻,人們可以看到迎風轉動的大風車,以及在運河上來回穿梭的平底小船,火車、汽車在四面八方行駛著,史基浦國際機場的停機坪上,還停著10幾架來自世界各地航空公司的飛機,其中有一架是在跑道頭邊待命起飛的華航波音747巨無霸客機。1/25比例的實體建設處處可見,甚至在迷你室內還有「砂世界」的砂雕表演。 在這些建築模型之間,有數以千計只有三糎高、穿著各種服飾的「小人」,遊客只要投下10分歐元硬幣,這些「小人」們就會活動起來:士兵和戰車在兵營前按次序前進;新婚夫妻隨著優美的音樂在教堂前緩步移動;女王乘坐八匹高頭大馬的馬車在身穿藍色服裝的軍樂隊員、和身穿紅衣白褲的儀仗隊員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地進入王宮;還有「小人」們唱歌跳舞、游泳、踢球等各種精彩表演。 40多年以來,風吹日晒雨淋,為了能確保迷你城長期保存,原先用木材料製造的模型,現今大多已改用銅和塑膠材料。迷你城的設計師們為了讓它達到維妙維肖的效果,在城裡裝上雷達系統、火車標誌、運河中的遊艇及沖浪遊戲等設備。100多個建築單元分別以人行步道、園藝專家們培養的木蠟、赤楊、乾梅子、菩堤等修剪精巧的植物及珍奇石砌作為分隔的媒介。 迷你城第一任市長由現任女王擔任,旗下有7名13~19歲的得力助手協助管理市政,其中絕大多數的工作是售賣風景片。這些工作屬義務性質,沒有酬勞。這裡每年4~10月初日夜開放營業。所有收入都作為青少年防疫基金和慈善捐款。迷你城所設立的基金會照顧殘障學生、幫助失業年輕人;還有許多機構提供財力支援,平均每年可以捐出1300萬歐元。 每當夜幕降臨之際,5萬盞以上路燈同時亮起,每間建築燈光閃爍,光芒四射,各式建築倒影在水面上隨著水波搖曳生姿。此時大地一片輝煌,如臨仙境,令人眩惑,尤其是國會大廈在燈光襯映下,閃爍著柔和的黃色光芒,令人痴然若醉。 熱心善良的布夫人為世人留 下了一座集學習與娛樂於一體的永久性小城堡,讓人們重溫孩提時的舊夢,無論孩子或大人在此無不留連忘返。布夫人不幸於1959年去世,為了懷念及感謝他為小人國所做的貢獻,荷蘭人稱她為「小人國之母」。 走一趟小人國就像通讀一遍荷蘭建築的活歷史,迷你世界裡融古今於一園,來過的遊客,無不領會到童話故事中格列弗暢遊小人國之樂趣。台灣的小人國便係仿其概念而建。估統計,每年平均有3000多萬遊客到此參觀,為荷蘭的觀光事業賺取了可觀的外匯收入。 老市政廳廣場(Oude Raad-huis)位於國會大廈的西面,是海牙古老的舊城區中心,在這一帶的建築物也都相當古老,這一帶有不少商店和路邊咖啡座,還有餐廳等。在寧靜的海牙市區,這裡算是比較熱鬧和很有風情的地方。在廣場的西面,有聖雅各布大教堂(Grote of St. Jacobskerk),建築莊嚴肅穆,是市民們的信仰中心。 歐尼維索姆(Omniversum)是喜歡觀看星象、夢想窺探太空的遊客們值得拜訪的地方,它是全歐洲第一座立體太空電影院,院內的穹形銀幕投影機,可播放840平方公尺的影片,立體效果非常好,使人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這裡播放有關美國太空發展計劃、挑戰者號太空梭工作記錄和有關哈雷慧星等內容。凡是趕得上新聞熱潮的太空事件,只要坐在歐尼維素姆影院內,都可以得到詳盡深刻的了解,讓遊客過足太空癮。 海洋生物館瀕臨北海,位於庫爾豪斯飯店旁,於1993年6月開幕,館內空間雖然不大,卻係荷蘭最具規模的水族展覽館。內設有海洋隧道式的觀賞區,其中圓柱形大水箱是其最重要的設施。所展示的生物大多是歐洲附近海域的鯊魚、魟魚等魚類。人們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各類海洋生物,還能從中學習並了解到不少相關知識。因為館內備有印刷精美、帶有強烈環保意識的海洋生物說明手冊,讓遊客意識到惡性濫殺濫捕海洋生物,會打破原有的生態系統。此外,館內還設計眾多可以讓遊客參與的遊戲。由於瀕臨北海,人們還可以晒日光浴,在沙灘上戲水遊玩,享受自然樂趣。 海牙最令人難忘的除了風景外,也是一個藝術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擁有幾10座風格烱異、各具特色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其中以梅斯達格全景畫國家博物館(Panorama Mesdag Rijksmuseum)最為特殊,它位於國會大廈西北方1公里處,風景非常秀麗,環境優雅寧靜,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360度全景畫館,原係畫家梅斯達格私人宅邸,由於他將宅邸及宅內收藏品一同捐給國家,故在1903年成立了這個國立博物館。梅斯達格作品大多以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海為題材,主要作品有「荷蘭海岸日出」和「寧靜的海」等。最著名的便是舉世無雙的世界最大室內實景圓頂大繪畫「梅斯達格全景圖」,完整地呈現1881年席凡寧根海灘景致。這幅長122公尺、高14公尺的巨畫圍繞著天棚展示館內牆面而布置,參觀方式也非常特別,遊客看畫必須經由一道窄梯盤旋而上,到達一個開闊的巨頂平台。邊緣設有欄桿,畫布則貼置在距平台約10公尺的圓形牆壁上,畫布下方到平台間鋪了真實的金黃色細沙和浮木。畫室採用透明天窗,利用自然光陪襯畫景,光線的變化使得畫作的風情隨時改變,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是每一分鐘都有不同的效果,遊客舉目環視,一幅開闊、壯觀、美麗的海岸景象展現在眼前。近處是沙灘、海螺和木屐等實物;遠處一幅布面巨畫:藍天白日下海鷗展翅高飛,艦艇在鼓浪前進,實景和繪畫融為一體,氣勢磅礡。乍看之下,以為自己真的站在18世紀的海灘上,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館內除了展示「梅斯達全景圖」外,還有畫家生平所收藏的繪畫和瓷器等,以及法國和義大利19世紀的許多代表作。 莫理斯泰宮皇家繪畫陳列館(Mauritshuis)是個小而精緻的美術館,位於國會大廈西北面拐角處,是名建築師亞凡安班1644年的傑作。這棟建築本係約翰‧莫理泰斯伯爵(Count John Maurits)的故居,古典的設計手法將荷蘭人講究理性和均衡的特質展露無遺;1821年被改建為皇家繪畫陳列館。由於曾一度作為王室接待外賓的行宮,故室內設計仍保留著19世紀的皇家風味;外觀則古老雅致,採用文藝復興式荷蘭建築造型,在眾多荷蘭重要的美術館建築中,它是最不像美術館的一個。館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伯爵自己闢建的「珍品屋」,藏滿了荷蘭商船從世界各地運回的異國珍品。一樓以展出法蘭德斯派畫家的作品為主,特別是15~17世紀巴洛克時期的畫作最為珍貴,因而大大提高了它的身價,並揚名國際。 二樓展覽室採光略顯不足,木製樓板使觀眾腳步聲顯得格外響亮。這裡展藏有1600~1850年荷蘭黃金時期大師們的巨作:如雷布蘭特的傳世之作「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維梅爾的代表作「台夫特風暴」和「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等,都是鎮館之寶。 「杜爾普醫生解剖課」(The Anota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作於1632年,畫中雷布蘭特以膚色偏紅和偏灰的藍色調去區分活人和死屍。正因為色調的巧妙運用,使得屍體產生強烈的立體感。為了讓醫生和屍體能留住觀眾的視線,他再次運用明暗對比色與視覺線條,使屍體在全畫中亮度最高,同時醫生的帽子與手勢也牢牢地吸引住人們的視線。色彩在屍體腳部逐漸變暗,在畫面右下角則故意放置課本以阻擋視線往右延伸,背景中弧形微弱曲線,都在畫家獨具慧心下巧妙地烘托出主題。 17世紀的荷蘭名畫家維梅爾(Vermeer)以風俗畫為主,他在古鎮台夫特度過了他的一生,默默地觀察著當時社會風俗及倫理道德,雖然畫面上經常是平淡的市民日常生活和寧靜的街市,但他卻把平凡的場景體現得如此鮮明,這在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他善長研究和描繪光線,且把它作為某種寓意的象徵,故有人認為他的藝術既通俗又神秘。由於現代人對他生平所知很少,直到19世紀後期才被人們重新發現。而收藏在皇家美術館內的「台夫特風暴」,則是維梅爾現存的唯一風景畫。這幅畫展現出驚人逼真的寫實功力,百餘年來不斷引起藝術史家的注意,並推測維梅爾在繪製此畫過程中利用暗箱輔助他的構圖。這幅畫幾乎完全打破自達文西以來風景畫所慣用的「空氣遠近透視法則」。前景中濃重細膩的城池與河面中不清晰的倒影,使它充滿寧靜安詳的魅力;左邊磚紅色屋頂與中間遠處鮭魚肉色屋頂,區分出光線強弱的差異;而天空近景的暗雲和遠處受光較強的白雲,極其巧妙地呼應出離地面遠近的問題。這種筆法使整幅作品流露出清澄脫俗如空氣般的氣息,令人耳目一新。此外,維梅爾還利用遠近屋頂不同明度、彩度,及近景牆面均勻散布的小光點,使整幅畫顯得結構嚴謹並產生了平遠透視效果。這種奇特高超的表現手法,足以將維梅爾推向第一流風景畫家之列。 維梅爾的另一部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在暗沉底色下,強烈地突出少女那猶如春光般明媚的臉頰。高度打在少女高挺的鼻樑及光潔的額頭上,顯得雙眸深邃而又閃著光彩,令人覺得周圍一切事物都黯然無光,只有她那盈盈紅唇及無邪的表情讓人們感到如沐春光般的溫馨。此外,這幅畫絕妙之處在於那閃耀著點點銀光的耳環,雖然它在整幅畫中所佔比例極少,但卻是整幅作品畫龍點睛之筆,在暗色為基調的作品中好比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讓人精神振奮。 除了這三幅巨作外,館內還收藏有雷布蘭特的「戴頭巾的自畫像」、「沐浴的蘇珊娜」和「聽達比德彈琴的沙烏魯」等傑作,以及其他如魯本斯、哈爾斯、史汀和范艾登等法蘭德斯派大師的作品:包括有「冬天的風景」、「拉小提琴」和「寫信的女子」等。甚至還展示了表現主義及象徵主義派大師梵谷的巨作「向日葵」,以及畢卡索的「女人與陶」。 莫理斯宮皇家繪畫陳列館是個小巧怡人的聚寶盒,館內所蘊函的財富遠遠超過它玲瓏的外觀,聘有美術專家從事繪畫鑑別和維護等專門研究工作。地下室設有咖啡館供遊客休憩歇腳之用;陳列館的出口處,設有小小的紀念品商店,出售不少名畫複製品、海報和名信片等,具有相當的收藏價值。矗立在陳列館對面的廣場上,是荷蘭共和國創建者威廉一世的塑像。 市立博物館(Gemeente Muse-um)與莫理斯宮皇家繪畫陳列館齊名,是創立於1935年的現代化博物館,收藏有豐富的繪畫、美術及工藝方面的美術品。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所羅門史萊巴捐獻給館方的大批私人藝術品,在當時非常轟動,贈品中共有154幅繪畫,價值約600萬歐元。此外,館內還陳列了19~20世紀的荷蘭、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近代繪畫、美術、陶瓷、版畫、銀器和罕見樂器等工藝品,共有1000件左右,其中有莫內、梵谷,以及20世紀最有創造性和影響力的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的作品,並闢有面積1000平方公尺、專為展示國際時尚的時尚畫廊。另闢有15間展示室,容納近東、中東和遠東地區的工藝品。 這座已經有70多年歷史的博物館,由建築大師伯爾拉赫(H.P. Berlage)所精心設計,它擁有親和的外型和豐盛的近代藝術收藏,包涵有四大廳的蒙德里安(Pite Mondrian)專室,為鎮館之寶。他是荷蘭繼雷布蘭特和梵谷之後出現的另一位偉大的畫家,也是20世紀引領藝壇風騷的巨匠。他首創了「新造型主義」風格,並打開「抽象畫派」的先例。在藝術上的地位緊跟著畢加索、達利和康丁斯基等這些大師之後,是抽象藝術運動「風格派」的主要成員。 1872年3月7日,在烏得勒支附近阿麥斯福一個嬰兒呱呱墜地,誰又曾想到他就是世人矚目的名畫家蒙德里安。生長在嚴格喀爾文教派傳教士家庭的他,14歲便開始學畫,從小立志當一名畫家。他的啟蒙老師是他叔父,從叔叔那裡掌握用色、光線和透視等繪畫技巧。1892年進入阿姆斯特丹美術學院就讀,兩年後畢業。1893年他在烏得勒支展出其初期作品,1897年在阿姆斯特丹參加第二次畫展,1903年因靜物畫獲得克勒姆獎,直到世紀交替間他的畫風仍屬於學院式,繪畫題材以阿姆斯特丹市郊的風景為主。由於深受海牙畫派的影響,他的畫都著重於紀錄寫實,所畫的肖像洋溢著迷濛的情調和青春夢幻色彩。 在1911年之前,他一直居住在阿姆斯特丹,曾於1904年在荷蘭南部布拉奔省的濱海小城敦姆堡(Domberg)小住一段時間,並因此結識了荷蘭藝術家托羅普,深受藝術家的影響,從此畫風出現了明顯的轉變,他所畫的沙丘、風車、燈塔、農舍、樹木、教堂塔樓及海景等,都運用了豪邁的筆觸,揚溢著歡愉的調子。從他的印象畫中亮眼的配色上,不難看出深受印象派後期點描法的影響。而作品中波浪式的構圖效果,也令人聯想到梵谷和挪威畫家孟克的風格。 1907年他開始注重著色,畫出「紅雲」等一系列作品。次年從蒙德里安所作的「歐勒附近的樹林」,不難看出已擺脫了早期晦暗的用色,頻繁地使用藍、黃、紅等明快色調,突破荷蘭的繪畫傳統而躋身於歐洲藝術名家之列。從「陽光照耀下的風車」可以發現他善於使用原色作畫。而「紅色的樹」則用紅色畫樹、藍色畫天,顏色鮮艷明快,令人產生平衡的感覺。1909年加入通神學會,他的新哲學在繪畫上體現得淋灕盡致,反映了集中注意大的物體形態的原理。 他曾在阿姆斯特丹組織一個現代藝術小組,負責為市立美術館等舉辦國際性畫展。1911年,由他經手在阿姆斯特丹舉辦一次畫展,首度展出畢加索和布拉克等人初期的立體主義作品。這次畫展不僅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並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開始嚮往巴黎濃厚浪漫的藝術氣息,並在年底搬往巴黎,在友人的幫助下成立自己的畫室。 在此之前,他已開始著手「樹的研究」系列作品。立體主義精華滲透著他的畫布。到了巴黎後,摒棄了物體外形的描繪,著力於探究物體線條和色彩的結構,進入立體主義時期。從1913年開始,他的立體主義風格邁出趨向抽象藝術的第一步,開始避免使用曲線和斜線,從他那時的畫裡只能看到垂直和水平的線條。同年他參加第29屆獨立沙龍展,獲得法國詩人阿波里泰爾的撰文讚譽,自此時起,蒙德里安在巴黎開始嶄露頭角。 1914年夏季,他回到尼德蘭 探親。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他被迫滯留祖國直至戰爭結束。乘這段時間他四處旅行,展出作品並結識不少同行。1915年,他在拉倫結識了通神論哲學家舍恩邁克思,其論線條的象徵意義及宇宙數學結構的著作對他現實觀有決定性的影響。1917年10月,他與荷蘭畫家斯伯格合辦了藝術雜誌「風格」,宣揚藝術觀和哲學思想。翌年他簽署了「風格派宣言」,在戰爭的陰影下仍被發表,宣揚透過藝術促進世界大同的觀念。在這一年裡,他畫出了生平第一幅以方塊構成的畫作,其作品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也就是完全不以眼睛看到的實物為題材,把繪畫語言限制在直線、直角、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灰三非原色等最基本的因素上。他把這種風格稱之為新造型主義,堅信真正的藝術是通過宇宙根源直覺地湧出;藉著線條、色彩與形式的美妙平衡,可以達到一種和諧的美。並主張和諧是藝術的第一要點,由立體事物的和諧,從而產生美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蒙德里安於1919年回到巴黎。他畫室內的裝潢設計明亮而抽象,成為同行和媒體經常造訪的地方。1922年,萊翁斯羅森貝格畫廊舉辦了「從立體主義到造型主義的興起」展覽,他也前往參加,並自費為畫廊出版小冊子「新造型主義」,藉此宣揚他的藝術思想。同年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為他舉辦個人作品回顧展,以慶祝他的50歲華誕。 藝術家之間的結盟一向很難持久,1923年,蒙德里安和都斯伯格發生齟齬,加上他先前舉行的風格派畫展反應不如預期強烈,畫作也很少有人問津,於是他離開了「風格」雜誌,到歐洲各地去陸續參加畫展,並加盟抽象派,1925年,他與風格派徹底決裂。 蒙德里安的抽象畫,在19世 紀30年代開始強調線條的運用,愈來愈多的黑線條出現在他的作品中,藉此達到動態構圖的效果,顏色的使用反而顯得不重要。1933年後,他的作品更為簡潔純樸,所著「造型藝術與純造型藝術」論文,思想縝密,筆調果敢,是他藝術思想的精粹,並且在 1937年發表在「圓圈」雜誌上。次年他預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至,便關閉了畫室離開巴黎,遷往倫敦,繼續致力於未完成的作品,可惜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及納粹德國戰機對倫敦的轟炸,他不得不中途放棄工作。1940年逃往紐約,並在這個歡迎他的城市裡度過餘生。 來自古老歐洲的蒙德里安,在紐約這個年輕城市中,受到活潑奔放的美國文化感染,畫風發生了最後一次變化。作品中沉重的黑線條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明亮色塊,從此他的畫風邁入閃亮飛躍階段。色彩豐富,構圖活潑明快,煥發著生命力,標題不再用「第幾號構圖」等這類呆板抽象的字眼,改用涉及現實生活的事物,「百老匯爵士樂」就是他當時的代表作。 大師晚年聲譽日隆,在紐約舉行個人畫展,接觸年輕的美國藝術家,推廣個人藝術觀。1944年2月1日,蒙德里安因肺炎發作逝於紐約,享年72歲,遺體被藏在柏樹山公墓裡。由於他自幼受喀爾文天主教的熏陶,嚴以律己,重視內心修為,不斷追求精神超越。他當初加入荷蘭通神學會,也是為了人和神的溝通。他在阿姆斯特丹時期所畫的系列自畫像,把自己想像為神秘主義修行者。在藝術方面,他嚴格要求作為創作者所必須的藝術良心,立志藉由藝術達成人類精神的徹底解放,因此就有從具體到抽象的劇烈轉變。 蒙德里安生前和眾多繪畫大師一樣,只有極少數人了解並認同他的抽象畫。今天,世人所熟知的是以墨色線條分割原色方塊時期的他,這種絕對工整的蒙德里安式圖案,頻頻出現在咖啡杯和洗髮液瓶子上。在阿姆斯特丹,還有人專門以生產印有蒙德里安式圖案的地毯為生。為了紀念大師去世50週年,海牙市立美術館還在1994年12月舉辦一次盛大的蒙德里安回顧展,展出他生前約160件作品,向世人呈現了畫家風格從具象畫轉變到抽象畫的軌迹。展覽在1995年4月30日落幕,一共為期5個月,由美國、荷蘭的三家機構共同舉辦。同年秋天回顧展移至美國華盛頓畫廊,1996年春天又在紐約現代美術館揭開帷幕,把蒙德里安的聲望推向巔峰。 這位現代藝術的拓荒者,對於新造型主義發展有著極其重要和深遠的影嚮。他宣揚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統一,追求最終完美的合諧。這位聖徒式的畫家,把他的精神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裡去。他主要的作品有「紅雲」、「黃昏磨坊」、「以姜汁壺為中心的靜物」、「橢圓形構圖」、「黑白構圖」、「紅黃藍三色構圖」、「狐步舞曲A」、「黃色直線構圖」、「倫敦構圖」、「紐約市工」、「百老匯爵士樂」和「勝利低音連奏爵士樂」等。 其中「黃昏磨坊」係他作於1907年,收藏於海牙市立博物館的早期作品。畫中風車、河渠、草地、及西方空中的夕陽渾然聯為一體,著重表現出畫家致力追求的和諧美。這幅畫中景物外形雖未能很精確地描繪出來,但是整幅畫的著色及構圖,散發出一股黃昏的迷濛、寧靜和安詳的氣息,彷彿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雖無法看清他的眉眼,但他本身卻散發著一股強大的親和力。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普遍是情調迷濛,情感溫柔、筆觸細膩柔和,洋溢著一股親切迷人的氣氛。畫中風車的垂直線與畫面下方2/3處地平線,達到了平衡的理想效果。風車又恰如其分地落在畫面左上到右下的對角線上,假使用單獨的一株樹來取代風車,由於樹的本身呈放射狀,便無法達到如此理想的效果。因此蒙德里安特別鍾情象徵荷蘭的風車作為他作品的主題。 這座美術館還收藏有蒙德里安作於1908年,象徵畫家風格轉變的代表作「歐勒附近的樹林」。畫家所描繪的景致時間也是黃昏,縱向的樹與橫向的地平線由對立構成平衡。不同於以往的是,在畫中他進一步解脫原有形體束縛,更大膽的使用三原色,由紅黃藍三色錯綜交織形成夕陽下燦爛奪目的光線遊戲。他後期抽象派作品的路徑,在這裡大有脈絡可循。這更是一幅對荷蘭風景畫傳統大有突破的作品,畫家追求絕對和諧形式,排除不當感情干預和多餘色彩的裝飾,由此他勢必步入新造型主義的行列。 而另一幅作於1921年的「紅黃藍與黑的構圖」,是大師新造型主義哲學思想的實踐。整幅畫以黑色線條分割原色塊,達到色彩與造型的和諧。構成的平面幾何圖形,經嚴密計算,彼此間擁有內在緊密的邏輯關係,而不是隨意揮就。色彩的排比,則發揮了個人直覺,觀眾可以直接從這幅畫形式純粹美中得到愉悅,也可以藉此作出因人而異的自由聯想。左上方的大紅色塊,令人想到盛開著散發濃郁香味的鬱金香;分割色塊的黑線,令人想到荷蘭境內縱橫交錯的運河。這幅畫雖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嚴謹,是他人難以模仿的。現代音樂和繪畫中「最低限度主義」派,主張通過最簡約的手法表達深邃的內涵,便受到了蒙德里安某種程度的影響。 海牙歷史博物館(HAAGS historisch Museum)位於國會大廈北側湖的東岸,也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博物館,建於17世紀,主要展示海牙的歷史發展過程,還有繪畫和古代家具可供參觀。 民族服裝博物館(Kostuum Museum)專門展示世界各民族的奇裝異服:有從1740年到現代的宮廷服裝、日常便服、在慶典舞會等重要場合穿著的禮服,甚至還有搭配不同服飾的各式小飾品。真是玲瓏滿目,應有盡有。而館內裝潢布置極富路易王朝時代的風格。 木偶博物館(Puppet Museum)展示來自世界各地風格迥異的傀儡玩偶。此館最具特色的是每年10月到翌年的6月,都會利用收藏的木偶舉行唯妙唯肖的木偶劇表演,內容豐富多采,表情栩栩如生,不僅孩子們看了流連忘返,就連成人看了也會讚不絕口。 教育博物館(Museum for Edu-cation)是一所擁有大量有關自然科學、生物學、民族學、地質學及歷史學等遍及各個領域資料的地方,也是個知識的海洋。這裡除了常年展示珍貴的資料,還經常及時開辦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保護鳥類」、「愛斯基摩人」、「佛教世界」、「電腦」等專題展覽會。每逢學校節假日,會館還安排一些適合學生的特別活動。因此在這裡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青春的身影,聽到歡愉的笑聲,使博物館顯得生意盎然,容光煥發。 漁人博物館(Fishermans Mus-eum)位於席凡寧根遊樂區,這裡展示了席凡寧根如何從小漁村、演變為現在遊樂區的詳盡歷史資料。還向人們展示了這一地區漁人們的風俗習慣,穿戴裝飾及他們日常使用的漁具,像船的模型、航海用的工具、捕魚工具和方式,以及描繪捕魚出海等情形的書集和印刷品等。 郵政博物館(Postal Museum)是專門展示有關郵政、通信資料及其必備品的博物館,如逢學校放假時,館方還會特別為學生放映一些相關的影片介紹。 赫門德博物館(Gemeente Museum Den Haag)展出荷蘭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包括服飾、家具、陶瓷、玻璃製品,從古代到現代的都有,館內還附設有速簡餐廳。


哈勒姆鮮花遍地

哈勒姆(Haarlem)是北荷蘭省的首府,1266年,成立荷蘭第一個乳品市場。1577年,由威廉奧倫治大公從西班牙人手中收復,加入聯合省,開始進入繁榮時期。17世紀,成為胡格諾派教徒的避難地和藝術中心,此外,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這個城市為中心形成哈勒姆畫派(Haarlem School),又稱哈勒姆風格派,是當時受義大利風格派影響的尼德蘭畫家、雕刻家及設計家集團,他們崇尚古典風格和刻意講究精緻,在國際上具有深遠的影響。1752年和1778年,分別在哈勒姆設立荷蘭科學協會和泰勒爾基金會。19世紀末,工業發展迅速,主要生產化工和紡織品,在哈勒姆北部瀕臨北海的艾默伊登(Ijmuiden)形成工業區。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38分,北緯52度23分,濱斯帕爾納河,距離北海7公里,東距阿姆斯特丹20公里,擁有15萬人口,是荷蘭著名的花城。 對外交通便利,從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乘火車前往,只要15分鐘車程,都市IC快車也在此停留,每10分鐘一班。如遊客自己開車,可以從阿姆斯特丹沿著5號高速公路向西按路標指示的方向前進。此外,艾默伊登工業區是北海運河起點,而此運河又是連結北海和阿姆斯特丹的唯一水路。 當地旅館不多,倫道爾(Lio-ndor)是當地最大的飯店,位於市區巴士總站的附近,內設34間客房,歷史悠久,古色古香。帕尼科卡霍斯(Pannekoekhuis)餐廳的糕點營養豐富,價廉物美。吉克洛德翰默(Gekroonde Hamer)餐館菜餚品種齊全,荷蘭、法國、西班牙及印尼等菜應有儘有。希達(Hilda)是一家印尼餐廳,專供印尼菜。此外,還有海鮮館及酒吧等。 鮮花是哈勒姆最迷人之處,素有「荷蘭花都」之譽,滿眼都是賞心悅目的翠綠,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好景致。從市郊到萊頓一帶,每到春天鬱金香就開遍山野,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每年4月的最後一個週六,春天花卉節慶正式登場,由市民選出20位美貌的年輕女子充當花娘,載歌載舞,從哈勒姆啟程遊行到諾得威克,場面盛大,令人嘆為觀止。 市區保存中世紀風貌,市中心大廣場是荷蘭知名的古老廣場之一,早在13世紀就是民眾集會場所。附近為市政廳,建於14世紀,以哥德式建築風格著稱。聖保羅教堂也坐落在這個廣場上,完工於15世紀,內有一架由500支風管構成的管風琴。 「大聖國街」位於市中心僻靜處,街面獨小,兩旁卻是保存完整的16世紀階梯式建築,從市中心熱鬧的購物街轉入這裡,讓人有探古尋幽的感覺。 佛蘭斯.哈爾斯博物館(Frans Hals Museum)是市內最有名的觀光點,初建於1608年,曾作為老人院,孤兒院等,到了1913年,經過一番重修後成為博物館。中央是18世紀庭院,四周為23間展示室,定期展出哈勒姆風格派等16~19世紀的荷蘭畫家作品,哈爾斯最著名的11幅肖像畫是館中的珍品。 哈爾斯(Hals Frans)是巴洛克時期的肖像畫大師,大約在1580~1585年間出生於法蘭德斯境內安特衛普的服裝工人家庭,早年生平不詳,在西班牙攻陷安特衛普時,哈爾斯一家遷至荷蘭,定居於哈勒姆。最初師從卡略爾凡曼德,一個資助創辦哈勒姆繪畫學校的畫家兼詩人。1610年加入聖路加公會,早期創作精神氣息相似於約丹斯,如「愉快的伙伴」、「愉快的酒徒」、「瑪雷.巴貝」及「敞懷微笑的吉卜賽少女」等,都自然流露出對生活由衷的歡樂。「哈勒姆聖喬治市民衛隊軍官的宴會」是早期群像代表作,它打破拘謹勻衡的布局,顯示出藝術家調度場景的高超才能。 17世紀20年代起,哈爾斯開始從結構形式著手安排色彩,並採用粗筆觸技法,這是除他和西班牙委拉斯蓋茲外絕無僅有的。哈爾斯的特色還在於直接從畫布開始,用色彩鮮明的大筆觸迅速記下最初的感覺,這種即興之作既像速寫,又是完成品。隨著年歲的增長,繪畫的自由感也日益增強,1630~1650年是他的創作盛期,共畫了100多幅單人肖像和6幅家庭肖像或群像。 然而哈爾斯生前並未受到大師級的尊崇地位,一生大部分時間陷於經濟困境,從1616年起,就受債權人逼索,當英國凡戴克優美樣式的肖像畫興起後,他的收入就更少了,終於在1654年開始拍賣財產抵債。從中年起,哈爾斯畫面上的樂天表情開始消失,臨近晚年,畫面完全被孤獨悲哀的神態所代替,原先鮮艷的調色板換成沉著的黑白色階排列。他把繪畫看作是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事物,面對時代,觀察時代,反映時代,哈爾斯的作品真實記錄他所生活的時代空間,是地方性風格的代表藝術家,也是本土主義藝術的先驅者。 哈爾斯傳世的作品不多,約有250件,過去的史學家認為他的技巧純熟,但是作品缺乏深刻的人文內涵,所以不被重視。然而他粗獷筆觸下所呈現的個人肖像,卻得到19世紀末印象派藝術家的激賞,近代史學家才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他的成就。 泰勒斯博物館(Teylers Muse-um)中收藏古典繪畫及礦物品,雷布蘭特和達文西的畫作是館中的珍品。博物館與聖保羅教堂之間,豎立著印刷權威科斯特(Coster)的雕像。此外,城內中世紀古堡遺蹟,阿姆斯特丹城門,護城河和土城殘段等都是可供參觀之處。


古漁村恩克赫伊森

恩克赫伊森(Enkhuizen)也是北荷蘭省的城市,建於1355年,1572年這地方首先起來抗擊西班牙的侵犯。16~17世紀非常繁榮鼎盛,是當時重要的漁業中心之一。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17分、北緯52度42分,位於艾瑟爾湖畔,是當地農副產品基地,以種植蔬菜、水果、鮮花、飼養奶牛為主。港口經營漁業,為農漁產品集散地,所產鰻鱺最為有名。工業有電器、化工、紙張、食品及烟草製品等,對外交通便利,通鐵、公路,與湖島于克爾之間有輪渡往返。 在這個城市的火車站前,就是貝登(Buiten)和奧得(Oude)兩個港口,現在停泊在這裡碼頭上的不是豪華遊艇,而是一艘艘17、18世紀的古代帆船,它們靜靜地停泊在曲終人散的港灣中,兀自孤守著300多年前的時空。從1540年就拔地而起的德多米達里斯(Drommedaris)塔樓,是古城牆的部分建築。 市區西邊是人氣最旺的西大街,是條貫穿全市的長街,商店、餐廳、銀行和市集,大多數都集中在此地,並有西教堂(Wester kerk)作背景。街北是塊河道縱橫的區域,是全市最美的一面,悠然的河水,輕巧的木橋,悅目的小船,加上樸實的屋舍,是一幅幅脫框而出的圖畫。 南海博物館(Zuiderzee Muse-um)的「南海」這個名字,已經在20世紀30年代走入了歷史,當時荷蘭人積極和有計劃地向海洋爭地,一條長30公里的阿夫斯魯伊特狄克(Afsluitdijk)長堤,將南海分割成瓦登海和艾瑟爾湖兩大水域,向大海爭得三大塊新生地,前後耗時20多年,使得許多漁港蛻變為內陸市鎮,並催生出今日的南海博物館,是觀光客參觀恩克赫伊森市的重頭戲。這個博物館又分成室內和戶外兩個博物館。 室內博物館(Binnen Museum)開放於1950年,1988年重新開幕,由一幢17世紀的古老大邸宅改裝而成,裡裡外外都散發著文藝復興的風格,館內展出過去7個世紀以來須得海(南海)漁民所使用的器具,如特殊船隻、捕魚或獵鯨用具、家具、傳統服飾,以及黃金時期以漁村為主題的油畫,還用立體地圖依年代順序清楚地呈現須得海演變成艾瑟爾湖和瓦登海的過程。 為了容納來自須得海周邊各村鎮的漁船,特闢一處挑高大廳,離岸的過去各式船舶就在此落戶生根。在陸上近距離看船會看得更加清楚,船內的各個部位都可一覽無遺。其中有一艘是模擬荷蘭黃金時期的商船,在船艙區可以了解從東方買回的陶瓷,是如何被放置在香料及茶葉箱裡,再飄洋過海來到荷蘭。 戶外博物館(Buiten Museum)在1988年開放,擁有130多幢來自須德海各城鎮頂著紅瓦的小房子,館內有診所、學校、郵局、電影院、皮革廠、燻魚廠、禮拜堂、藥房、洗衣店、麵包店、起司店、理髮店、肉舖、縫紉舖、倉庫和民宅等一應俱全。為了留存這些房宅的原貌,遷移工程大費周章,許多古屋甚至原封不動地搬上連結的平底駁船,循著河道緩緩地運抵這裡,忠實地再現北荷蘭阿克斯洛特(Akersloot)到格羅寧根省佐特坎普(Zoutkamp)沿海的漁村風貌,使今日的觀光客才能一次盡覽1880~1932年這段時期的荷蘭人民生活真貌。 這裡每一棟房屋都住有「臨時仿古居民」,走進一間低矮的房舍,裡面是典型的古代漁民住家,兩名穿著古裝的婦女正在燒開水。有趣的是,打開客廳旁的櫃子是兩張床,像日本和室臥房的棉被間,讓人不敢相信高大的荷蘭人是委身於這個小小的空間裡睡覺,原來當時歐洲人認為躺下來睡覺有礙健康,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都是坐著睡覺,所以很小的空間就夠了。 烏爾克(Urk)小島區在填海造陸後成為一個海港,現在也是戶外博物館的一部分,這裡有許多「古代居民」在社區忙著縫漁網、洗衣服、做女紅、煮肥皂等,他們還會操著古音與遊客交談。往出口的方向,一些「古代居民」在做漁船用的麻繩,他們一邊使勁,一邊大聲地吆喝著,同樣的方法一再重復,然後把麻繩愈滾愈粗。露天烤魚區位於小運河旁側,烘烤古早味烟燻比目魚。穿著吊帶褲的老先生把樹木屑不斷地丟入風爐裡燻烤一串串比目魚,香氣四溢,風味獨特。 這裡的學校也很特別,兩間教室,設備相異,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學校,小朋友的書桌上還留有放置墨水的凹槽,遊客可以在這裡參加書法課程的學習。整個戶外漁村像個獨立的世界,沒有現代文明的痕蹟,也沒有一般觀光區的商業氣息。不論是徒步走街穿巷,還是觀看「古代居民」的生活模擬,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了解荷蘭黃金時期漁村生活的最佳遊程。 此外,恩克赫伊森市的名勝古蹟還有建於15世紀的西教堂、1540年興建的塔樓、17世紀的市政廳,以及建於1559年、內設17世紀外科手術室的瓦格磅舍等。


台夫特陶器聞名

台夫特(Delft)建於1075年,1246年正式設市。16~17世紀,是荷蘭著名的白釉藍彩陶器貿易中心,鼎盛一時,發展為繁榮富有的城市。16世紀初,由於意外的爆炸事件,有2/3的建築物被大火吞噬,因為當地商業交易繁榮,市民富庶,所以很快地恢復了城市建築。18世紀,貿易中心地位被鹿特丹所取代,此後逐漸衰落。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1分,北緯52度,坐落在鹿特丹與海牙之間的斯希河畔,西北距海牙約10公里,約有8萬人口,對外交通便利,從海牙中央火車站到此地,搭1路電車約10分鐘行程;從阿姆斯特丹前來約需1小時。 在住宿方面,中央和茱利安娜(Juliana)是主要的飯店,它們服務周到,清潔舒適,價格合理。市中心有氣氛優雅的咖啡屋,三明治速食店及適合大眾口味、價廉物美的大眾餐廳。切瓦利爾(Chevalier)是正宗法國菜餐廳,裡面樂聲悠揚,菜餚香氣四溢。特奧倫傑霍夫(t’Oranjehof)餐廳規模較小,沿運河而建,具獨特色彩的山型小屋頂,加上一覽無餘的運河風光,環境非常優雅。 當地經濟主要的有陶器、酒 精、盤尼西林和機器等工業,其中以陶器生產最為著名。16世紀後半期,荷蘭和其他西方國家在陶器製作技巧上是走義大利路線。到了16世紀末,精美的中國瓷器傳入荷蘭,令他們讚嘆不已。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大規模進口中國瓷器,明末藍白相間的「萬歷瓷」最受歡迎。由於進口的中國瓷價格昂貴,荷蘭陶瓷業者便試著仿製中國瓷器,並運用自己特有的藍色,在白色底釉上繪飾藍花,遠看像明瓷,但比較厚重,沒有中國瓷那種光亮和透明的感覺。 儘管如此,荷蘭陶瓷業的技術和市場仍然有所進步,並在17世紀向台夫特集中,到17世紀後半期,這裡的陶瓷廠已達30家。其中佛列斯陶瓷廠建於1653年,是市內歷史最悠久的一家。仿青花的設計一直是當地陶瓷業發展的主流。此外,先後開發出綠、橙、黃和藍紫等彩釉瓷,還深受清瓷和日本瓷的影響。 18世紀時,歐洲其他國家研製出真正的燒瓷技術,英國還擁有直接上透明釉的技術,使台夫特陶瓷廠的技術大為落後,只得走廉價求售的路線,但仍然無法維持以前的盛況。到了1813年只剩3家,沒有多久,也只靠佛列斯陶瓷廠獨撐場面,做些便宜的東西外銷。1876年,一位名叫約斯托夫特(Joost Thooft)的人給佛列斯瓷廠帶來生機,時至今日,真品的佛列斯陶瓷底部都燒著註冊商標和台夫特城名,最上端是佛列斯原名「一個小瓦瓶」的意思,瓦瓶下是約斯托夫特名字的縮寫。 1904年,佛列斯陶瓷廠進入阿姆斯特丹股票市場。1919年,荷蘭政府為了表彰它對重振荷蘭陶瓷業聲望所作的貢獻,公司的名稱特別准許冠上「皇家」兩字。現在,這個廠的全名為「荷蘭皇家佛列斯陶瓷廠」(The Royal Porc-eleyne Fles),它生產的陶瓷一直是荷蘭王室愛用的器皿。 從市區步行到陶瓷廠約需20分鐘,廠內雖然從事商業生產,但也充滿藝術氣息。人們可以看到藝師從拉環開始的一系列現場操作,了解整個發展進程,親自體驗台夫特藍陶豐富的歷史文化。100多年來,不但燒瓷技術已經現代化,匠人的手繪能耐也成為吸引遊客的焦點。在工作坊裡,有50位受過一年以上訓練的藝師,屏氣凝神地為顧客畫瓶,根據他們的不同要求特別製作,雖然價格昂貴,仍然很受歡迎。連雷布蘭特的作品,也可以在師傅的巧手繪製下,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觀光客眼前。 廠方最自豪的作品,是一幅用480塊18公分正方形瓷磚燒製接成的畫作,長4.5公尺,高3.5公尺,耗時13個月才燒製完成。廠裡的生產與觀光業相結合,根據不同的觀光主題設計相關產品,並提供各國語言的錄影帶,欣賞老師傅們彩繪和製作陶器的熟練手法,享受這一自古繼承的傳統工藝。遊客如果手癢,還可參加廠方所提供的「自己動手畫」的特別服務課程,在專業師傅指導下自己動手彩繪紀念,廠方會將遊客彩繪好的藍陶瓷片燒烘後用包裹郵寄到遊客家裡,當然是要收費的。在展示室(Showroom)裡,也可以買到經濟實惠的台夫特藍陶。 在西波里杜斯運河兩岸,每週四都有固定的市集,屆時熱鬧非凡,到處是兜售風信子、玫瑰、鳶尾花和百合等花卉的小販。此外,每年4~9月份的週末,市內都會舉辦極具吸引力的跳蚤市場。 市區以廣場為中心,保存許多14~17世紀老建築。市景美得令人難以置信,無論是陽光普照,還是濃霧彌漫,都能展現出特殊的韻味。尤其在初春時節,伴著教堂的排鐘聲和自行車的鈴鐺聲,欣賞初綻的花朵、精緻可愛的花盆、民家窗上的蕾絲窗簾、老式建築及水上花園般的遊船,這一切都讓人有置身夢境的幻覺。春夏之交,更是花園錦簇,天空藍得像釉彩,人們走在1074年初建的烏德台夫特運河旁,兩岸有精巧的小房屋和巍峨的哥德式豪華建築,是古城最浪漫地區之一。因為運河交織、水道縱橫,成為荷蘭畫家維梅爾口中的北方威尼斯,畫家雷布蘭特、國際法之祖格勞秀斯和文藝復興領導者伊拉斯莫斯等人也相當鍾情此地。 烏德台夫特運河旁有幢19世紀的建築,因完全使用18世紀的材料而引人注目。屬范梅登所有,他以經營酒品生意致富,對藝術情有獨鍾,花費30年的時間,蒐集上好木料、彩繪玻璃、窗戶、家具和絲織品等與房屋裝飾有關的物品,現在都陳列在這座建築裡。運河對岸17號原是畫家范亞文(Tetar Van Alven)的房子,屋內陳設屬典型19世紀荷蘭富貴人家的裝潢,令人大開眼界。 市政廳位於新教堂對面,外觀宏偉壯觀,置一古老警鐘,背後是中世紀曾經熱鬧非凡的市集。直到今天,市民仍可在這裡買到奶油、肉類、麵包和魚等生活必須品。 歷史博物館(Museum Het Prinsenhof)原是15世紀的修道院,後來一度成為奧倫治大公的府邸,1584年7月,奧倫治大公被暗殺,當地政府便把它改為博物館,陳列台夫特市的發展史料、奧倫治大公的私人收藏、繪畫、壁毯及陶器等。 陶瓷博物館(Huis Lambert Van Meerten Museum)建於19世紀,外觀華美,館中主要收藏台夫特陶器、藍瓷的歷史資料及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精美藝術品。 台夫特理工科大學(Techni-sche Hogesshool)創辦於1842年,設施完善,擁有各式實驗設備的水利技術研究所,對填海工程有很大貢獻。 新教堂位於馬克特(Markt)廣場附近,始建於1384年,內設高108公尺、擁有365級階梯的塔樓。登上塔頂,不僅能欣賞荷蘭最大的市集廣場,還可一覽台夫特老城區全貌。1584年,威廉王子在台夫特被暗殺後,就是葬在這個塔樓內。 烏德克爾克老教堂建於1250年,裡面有維梅爾的陵墓。他是荷蘭17世紀黃金時期的大畫家,1632年10月31日,出生於當地一個小業主家庭,1653年加入台夫特聖路加畫家公會,翌年處於台夫特畫壇的領導地位,於1622~1663年,以及1670~1671年曾擔任畫家公會會長。他一生貧困,以繼承父親的藝術經記事務為主要收入,自己的作品則用來抵償債務。1675年逝世時,留給妻子和8個兒子的只是一大筆債務,第二年他的妻子便宣告破產。 維梅爾是荷蘭研究和描繪光線的大師,善於分光捕影,精於布局,以巧妙的著色技巧見稱。他能以最淳樸的色彩,表現最耀眼的光芒,默默地觀察當時的社會風俗和道德觀念,畫面上是寧靜的街道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平凡單調的生活場景表現得非常鮮明,這在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典型的風俗畫家,他沒有受到當時義大利、法國、尼德蘭畫風的影響,也不走委拉斯蓋茲和雷布蘭特等大師的路線,卻用荷蘭著名科學家精確的科學精神來分析和描寫現實,捨棄一般風俗畫中慣有的詼諧人間景象,在題材中又帶有某種寓意性,因此有人認為他的藝術具有通俗易懂而又神秘的雙重性格。 由於他隱居式的生活,使他作畫題材的範圍比較窄狹,內容多係周圍生活的小人物,如麵包師和小商人等,在這些平凡的生活經驗中再加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乃創作了1658年完成的「幫廚女工」、「讀信的少女」、「殷勤的騎士」、「貴族的沙龍」和「討論晢學與文學的學者」等,是反映當時荷蘭上層社會的生活。創作於1665年「繪畫的比喻」,則係通過對表現手法的實驗而擴大了題材視野,而具有高超的技巧。 這位大師畫作極少,平均一年只創作兩、三幅,現存40幅左右。由於他生前並沒有出售任何畫作,去世後也就很快被人遺忘,直到1866年,在法國藝術家托勒布爾格(Thore Burger)的極力鼓吹下,才興起一陣維梅爾熱,尋找他的真蹟一度成為畫壇大事。1930年,偽作四起,使繪畫史家正視維梅爾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現在,他已被公認為荷蘭唯一可與雷布蘭特媲美的繪畫大師。 格勞秀斯(Grotius Hugo)是國際法之始祖,也是著名政治家、法學家、神學家和人文主義者,1583年4月10日,出生於台夫特一個良好的家庭裡,父親學識淵博,曾任當地市長和萊頓大學的學監,他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最初在台夫特求學,後來師從海牙神學家約翰.于滕伯格。格勞秀斯天資聰穎,8歲能寫拉丁文挽歌,文筆優美,11歲進入萊頓大學文學系,給他後來深厚的文學造詣尊定基礎。 15歲時,格勞秀斯隨著名政治家約翰范奧登巴內費爾特前往法國,在奧爾良修習法律,同年發表「司祭長」(Pontifex Roma-nus),評論1598年政局,文筆尖銳,針對時弊,擊中要害。第二年回國,定居海牙,從事律師職業。1600年出版才華橫溢的詩集「奇蹟」。翌年,荷蘭諸邦請他做史官,記述荷蘭共和國反對西班牙的鬥爭情況,於是他開始寫「編年史」,並日益走上荷蘭政治舞台。1604年,由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手壟斷歐洲與東印度群島的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聘請他撰寫一篇法學論文,主張一切國家都擁有自由出入公海的權利。1607年出任荷蘭檢察長,翌年發表劇作「基督受難」。1613年出使英格蘭詹姆斯一世宮廷,旨在解決荷、英兩國的貿易糾紛,並與詹姆斯一世討論所有基督教會重新聯合的問題。1618年,莫里斯親王下令逮捕格勞秀斯等反對黨領袖,被判處終身監禁,關押在盧文斯坦城堡。在獄中,他寫下一首歌頌荷蘭水手的詩,被譯成13種語言,成為流傳後世的藝術瑰寶。1621年3月22日,他藏在書箱裡越獄成功。1625年,法學巨著「戰爭和平法」問世,首次確立國際法的標準。1636~1637年,寫下「哥德人、汪達爾人和倫巴第人歷史」。1644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請他去瑞典,在那裡受到盛情款待,但不願擔任瑞典參政會委員。第二年,返回巴黎途中不幸遇海難死於德國羅斯托克。


古城烏得勒支

烏得勒支(Utrecht)是烏得勒支省的首府,也是荷蘭第四大城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47年,羅馬人在此建立要塞,隨後修築法蘭克城堡。公元7~16世紀,是大主教居住地,1122年正式設市,逐漸成為宗教、文化、商業和以織布業為主的工業中心。15世紀,它突出的地位被阿姆斯特丹所取代。1579年,尼德蘭北方七省在這裡成立反抗西班牙統治的烏得勒支同盟,為荷蘭王國奠定基礎。17世紀一度成為荷蘭都城;18世紀初,各國在此簽訂一系列條約,通稱烏得勒支條約,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8分,北緯52度5分,地處克羅默萊茵河和阿姆斯特丹-萊茵運河匯合處,是荷蘭地理中心,西北距阿姆斯特丹42公里,約有25萬人口。工業有金屬加工、食品加工、建築、鋼鐵、印刷、煉鋁、服裝、家具及化工等。農牧貿易繁榮,設蔬菜、水果、牛等專門的市場,又是金融和保險業中心,荷蘭國家造幣廠即位於該市。每年春秋兩季,都將舉行盛大的荷蘭皇家工業商品展覽會,當時各種品質優良的商品雲集此地,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對外交通非常便利,是荷蘭鐵路總局及鐵路調度總部所在地,總管全國鐵路運輸,又處於重要高速公路和鐵路幹線交匯點,從阿姆斯特丹乘火車前來只需30分鐘,乘汽車經高速公路南行,也只需30分鐘。 飯店多集中在烏得勒支中央火車站附近,其中的假日(Holid-ay)酒店屬一級飯店,擁有游泳池和三溫暖等設施,二樓設有別具一格的鐵路酒館和高雅完善的會議廳,商住兩用,非常方便。史密特(Smits)也是當地非常不錯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擁有46間高級客房和賓至如歸的服務品質,也便於購物和洽公。 市內餐館林立,其中的光明(De Glorie)餐廳和文華(Mandarin)酒家是中國餐館,專門供應純正的中國菜。夫茲奧林匹亞(Huize Olympia)和霍格布里奔特(Hoog Brabant)等也是不錯的餐館。荷蘭人愛吃生魚,在大街小巷,有許多販賣青魚的小車,將鹽漬青魚用油浸泡,非常可口,不但一些販夫走卒愛吃,連坐在私人轎車裡的紳士淑女們,也會當街停車吃生青魚。 市區明媚壯麗,運河非常獨特,在堤岸緊靠水面處,都有一個小平台,設露天咖啡座等休閒點。水面上活動的人們有的踩著腳踏船,有的划著各具特色的小木船或獨木舟,悠閒而愉快。在行人徒步區,有許多可愛的流行服飾和學生聚集的棕色小酒館。這裡也是一座大學城,烏得勒支大學創建於1636年,是國內最大的學府,莘莘學子為這個古老的城市增添無限活力。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市內有許多古風雄厚的建築。圓頂大教堂(Dom Tower)以哥德式建築聞名,是荷蘭最悠久的教堂之一,始建於1254年,歷時300年完工,鐘樓高達112公尺,是荷蘭最高的教堂鐘樓,內設465級階梯,沿著階梯到達頂樓,可俯瞰全市風光。 自鳴琴博物館(Van Speelkio-ktot Pierement Museum)位於大教堂附近,館內擁有18~20世紀所有種類的手搖風琴,包括早期可以自動獨奏、合奏交響樂曲的鋼琴、古老的音樂盒,以及巨大音樂廳用的風琴等各種自動樂器,琳琅滿目,應有儘有。館內還會派專人詳細解說風琴的組成及音色,使遊客充分了解風琴的構造及各個歷史階段音樂發展的情況,此外,館方還安排自鳴琴和風琴演奏。 鐵路博物館(Spoorweg Muse-um)原是一座鐵路車站,館內陳列從最古老到最新型的火車、電車、蒸汽火車等模型,以及荷蘭鐵路發展的史料文物,內容非常豐富。 烏得勒支市立中央美術館(Centraal Museum)曾是禮拜堂和修道院,1926年開闢為美術館,館中收藏當地藝術家的作品和城市歷史資料,其中最有名的是烏得勒支畫派作品,以范巴比倫、范洪特霍斯特和泰爾布呂亨等三位畫家為代表,他們在羅馬學習期間,被繪畫大師卡拉瓦喬的繪畫藝術所傾倒,並深受其影響。作品喜歡用強烈明暗對比的戲劇性光源,將下層社會的凡夫俗子變為聖經故事中的角色,特別能夠掌握小人物的神情資態,並充分大膽地發揮卡拉瓦喬的風格,有些畫作甚至逼真到被誤認為是大師的作品,由此可見他們的功力之深。 烏得勒支郊外風景優美、綠蔭遮日,有最原始的大自然風光。結構精巧、氣派典雅的古城堡靜靜地矗立在綠色山崗上,人們身穿獨特的民族服裝,一派古樸風貌。斯戴克(Soestdijk)位於市郊東北方,原是荷蘭女王碧翠絲的宮殿群;現為建築獨特的高級住宅區。 得哈爾城堡 (Castle De Haar)建於1391年,當時是一處護城碉堡。1482年,因貴族與教會間的內戰而被摧毀,後來進行重建,17世紀時由於法軍侵入,城堡再次遭到破壞。1892年,巴翁(Baron Etienne)為家族珍藏尋找放置點,於是請來設計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的名建築師庫佩爾(Cuypers),替他重新設計建造這座城堡。周邊圍牆厚達1.2~1.4公尺,因需大量磚塊,所以在附近設一座製磚工廠,以保證建材的來源充足。1912年,城堡重新落成,周圍散布著教堂、車庫和農舍等,成為生活機能完善的城堡住宅。 城堡樓高五層,外觀呈新哥德式,運用許多新技術設備,如暖氣設施是用煮滾的沸水流過各散熱片,然後回流到鍋內,進行再加熱循環,將熱氣送到各樓層。內部裝潢擺設非常考究,古董文物之多讓人眼花撩亂,有路易王朝時代奢華名貴的家具、精美的波斯地毯、古代著名美術家遺作、廚房的古紅銅鍋,可容納34名賓客用餐的延長桌、日本轎子、巴黎大鋼琴、中國花瓶、中國古代陶器和繪畫等,其中明代半人高的大瓷花瓶就有數個,小的明瓷為數更多。 這個由護城河圍繞著的城堡,現在仍屬巴翁後代所有,由於每年9月城堡主人都會在此度假,故8~10月中旬不對外開放,其他時間遊客可以任意參觀。靠近城堡時,首先應飽覽周圍玫瑰花園和森林步道的風光景致,並充分感受它隱藏在濃密樹林中的莊嚴氣勢。購票後順著筆直林間小路便可入堡參觀,由於堡內解說員只說荷蘭語,所以事先最好買一本英文簡介,否則會鴨子聽雷,不知所云。 日意倫(Slot Zuylen)城堡位於市北郊,從年輕時代隱居此地創作的大作家日意倫加以命名,大約建於1300年,在荷蘭中世紀城堡建築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堡內收藏許多畫像、家具、玻璃製品和陶器等,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觀光勝地羊角鎮

羊角鎮(Giethoorn)是上艾瑟爾省五大觀光點之一,也是屬荷蘭政府所圈選的熱門旅遊路線黃金圈(The Golden Cirde)。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70多年前,大約在1230年,一群自地中海沿岸地區來的難民到此定居。18世紀時,一群從邊境逃亡前來的人,依著地理環境進行挖煤工作,因此挖出不少大小不一的水道和湖泊。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地底下挖出許多羊角來,經鑑定這些羊角是一批死於1170年左右,聖伊麗莎白大洪水的野山羊,這時人們才發現,原來野山羊才是這裡最早的「原住民」,「羊角」也因此成為這個村落的名稱,所以命名為Geijtenhoren,後來改稱為Geijhorn,現在則稱為Giethoorn。 為了運送泥煤,人們又挖掘 出一條條運河,故又被稱為荷蘭「綠色的威尼斯」。高突的木橋連接湖中的小島,房舍則依湖而建。20世紀初停止採集泥煤,工人改行務農,以飼養牲畜為主,一隻隻牲口通過運河輸送出鎮。1985年,以當地為背景拍了一部電影,這個世外桃園終於被觀光者發現,一躍而成為荷蘭著名的遊覽勝地,每年約有100萬名遊客光顧。當地居民也「棄農經商」,以開餐廳、禮品店、旅館等為主要的謀生方式。 這個小鎮位於荷蘭的西北部,介於德威登(De Wieden)自然保護區與德威瑞本(De Weerribben)國家公園之間,是一座寬4公里、長8公里的小水都,僅有3500名左右人口,平均每一人都擁有一艘船,因為這裡的絕大部分地方只有船隻才能到達。為了防止炒作房價,也不希望羊角鎮成為闊佬的寧靜別墅區,因此鎮上嚴格規定,凡在此地購屋者,每年必須在此居住半年以上,因此房價平穩。 羊角鎮對外交通尚稱方便,距離阿姆斯特丹約一小時車程,隨團或自行開車是比較理想的到達方式,也可以從施蒂維克(Ste-enwijk)火車站搭乘70號公車,週一至週五每小時一班,週末假日班次較少。在乘車途中請告知司機是在老羊角村下車,因為從施蒂維克到左勒(Zolle)的N334公路東側約200公尺處,有一座現代化的小村也叫做羊角村。 當地的主要旅館有 位於中央運河旁的森特魯姆(Centrum)、德佩戈拉(De Pergola)、荷蘭旅遊局附近的羊角村旅社及便宜的德喬治(De Jonge)旅社等,6~8月是遊客高峰期,訂房非常困難,在老羊角村東側的包文維德湖(Bovenwijde Lake)畔設有13座露營區,其中位於運河尾端的「羊角村船旅館」(Botel Giethoorn)和德卡拉喬(De Cragge)旅社最靠近村子,它們的營業時間為每年的4~10月。此外,當地旅遊局有民宿及出租公寓的名單,遊客可請工作人員代訂房間。 在飲食方面,大部分旅館都附設有餐廳,位於運河旁43號的埃特胡斯(Achterhuis)和比內巴德(Binnenpad)街68號的卡夫芬菲爾(Cafe Fanfare)餐廳,菜餚豐富,並且每天都提供便宜的套餐。史密斯的帕利喬(Smit’s Pauilijoen)是湖中的水上餐廳,遠望像八卦形亭閣,內設有迪斯可舞廳,深受年青人喜愛,是夏天最佳的交際場所。 每年7、8月,運河和湖畔都有大規模的音樂節,表演搖滾、爵士和藍調等音樂,高潮在8月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星期六,舉行著名的燭光平底船大遊行,屆時一艘艘點著蠟燭的小船將德維爾斯格拉特(Dwarsgracht)和「羊角村」兩條運河,點綴成夢幻般的童話世界。 在荷蘭人的眼中,羊角鎮是「北方威尼斯」或「童話版的威尼斯」之意,這裡運河縱橫、小橋無數,充滿鄉村氣息。船是當地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人們運送牛奶、搬家、修理器具都是靠船運載,甚至結婚也用船,身著禮服的新人在布滿鮮花的船上駛向教堂。 乘船遊河是當地最熱門的觀光節目,這些船過去用作載運牲口,後來進行全新整修,加設頂篷,四周裝上玻璃窗戶,成為舒適的水上巴士。為了避免污染,船舶都以電力或人力作動力,河道中純白的天鵝、水鴨悠遊其間,清淨的水面上,倒映著木橋、大樹、小屋等的影子,像一幅彩色風景畫。運河、天然河道連接大湖,由於平均水深約1公尺,所以水道安全性很高。 平底船是羊角鎮最有特色的船舶,在運河中,船夫用撐篙的方式讓它前行。駛進湖中或綿延的水道時,安上桅和帆,用帆船的方式前行。目前羊角村保留兩座建造舊式平底船的造船廠,每逢週一至週五對外開放。「耳語船」(Whispering-bost)以無聲的電動馬達驅動,操作簡便無污染,因此受到遊客的歡迎。獨木舟也非常適合羊角村的自然環境,自已慢慢地划,穿過搖曳的蘆葦和如詩如畫的村莊,可達自然保育區。此外,還可以搭乘有頂的觀光船,船上備有咖啡、茶水等飲料,船夫會兼導遊沿路講解,船程約1個小時,下船後沿著運河走,買紀念品、照相留影,然後搭原船回去。 羊角鎮的每棟小屋都精緻漂亮,房頂有葦草和磚瓦兩種,葦草屋頂原是古代用不起石瓦建材窮人用的,現在則成為村中的流行式樣,造價高、費時,壽命只有30~50年,但住起來冬暖夏涼,非常舒服。羊角鎮居民也很會經營自己的居家環境,花園及窗戶的擺設都很講究,房子仍保持著數百年前的模樣。 博物館和畫廊也是值得參觀的地方,這裡的吟遊詩人博物館(De Speelman)原是街頭窮音樂家住宿的地方;老土壤博物館(De Oude Aarde)收藏有漂亮的水晶和寶石;陶瓷藝廊(Rhoda)展出羊角鎮藍色手工陶藝。此外,還有彩蛋博物館(Via Nova),交通工具博物館(Histo-mobil)、貝殼藝廊(Gloria Maris)、潛水博物館(In den Coopren Duikhelm)、羊角鎮農莊博物館等。教堂是婚喪喜慶的舉行場所,也是村中唯一的高樓。 德威德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約有5400公頃,區內有湖泊、蘆葦、牧草地和水鳥生態,是荷蘭面積相當大的自然保留地。


利瑟是花卉貿易中心

利瑟(Lisse)是南荷蘭省花團錦簇的美麗小鎮,位於哈勒姆近郊,經緯度為東經4度33分、北緯52度15分,約有2萬名人口,是荷蘭花卉產區貿易中心,設國立球莖花卉學校和實驗園圃,對球莖花卉種植頗有研究。每年3~5月都舉辦大型花展,4月有「鬱金香星期日」巡迴展出。 庫肯霍夫公園(Keukenhof Park)是利瑟小鎮最美的景點,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花園之一,佔地28.4萬平方公尺,擁有600萬株球莖花卉,它原是范貝琳女公爵的苑地。走進公園,古木參天,小湖噴泉,垂柳搖曳,天鵝優雅地漂游在水面,一派誘人風光。一條清澈溪流環繞兩側的綠草坡,有計劃地整理出一區區怒放的鬱金香、水仙花和風信子等花圃。公園每個時令都維持上百萬株花卉同時怒放,每年4月下旬至5月底,是當地鬱金香花季,園方會舉行花展和花卉節,並挑選出一些美麗的荷蘭少女扮作「花仙子」,他們身穿古樸的民族服裝,頭戴紅布做的遮陽帽,腳穿木鞋,在花園裡穿來走去,不時向遊客微笑打招呼,向人們獻上祝福。屆時,將有80多萬愛花人士前來領略一年一度的鬱金香饗宴。 遊園路線主要分為三區:入口的溪流林間屬第一區,幾乎每一位慕名前來的遊客,都是在這裡就被各色花海裝扮的彩色大地所傾倒。第二區以室內花房為主,集中了各式怒放的鬱金香、水仙花及其他花種,並有水池、曲橋、綠地等造景。第三區位於花房後面,花種較為野放,擁有花圃、林木和花期與鬱金香相同的日本吉野櫻。為慶祝建園50週年,館方又增建了英國花園區,設計眾多的噴泉和幾何圖型花圃,為庫肯霍夫公園增色。 「花球研究化驗所」是花園強大的後盾,擁有12位生理學家、生物學家、園藝學專家及50多位工作者,他們每天都在研究花卉疾病的控制、花葉肥料的照顧,甚至連採收、包裝、運輸和儲存都在研究之列。所內有一個放大20萬倍的電子顯微鏡和各種植物試驗儀器裝備,針對特別的球根病毒傳染作防治工作。正因為有專家和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人們才能在園內看到直徑15糎的巨大鬱金香,花期很早的迷你鬱金香、暗夜皇后及紅、黃、白三色混合鬱金香等的珍貴品種。 禮品部是園內的附設機構,出售各種水晶或玻璃製品,它的花器及與園藝相關的製品風格獨特,品質優異,雖然價格昂貴,還是有許多愛花者收藏。大部分遊客則在夏屋購買球莖,園方提供送貨服務,保証遊客在秋天收到所購球莖,12月前種在土裡,翌年春天就能看到美麗的花朵。 此外,園內還有歐洲罕見的熱帶植物、近年來在台灣流行的歐式花藝、技藝精美的雕刻藝術品。還有一座古意盎然的抽水風車,建於1892年,原屬格羅寧根省,荷蘭郵輪公司於1952年把它購下,捐給庫肯霍夫公園,成為園內的著名景觀,登上風車塔,可以遠眺全景致。 如果遊客想來點不一樣的賞花行,也可以租一輛自行車,自行規劃一條花田踏騎。荷蘭花田主要集中在阿姆斯特丹以西的海岸線,北達阿克馬,南抵海牙,長約112公里,其中最美的路段在哈勒姆到萊頓約60公里處,利瑟就位於這個區域。地勢平坦開闊,自行車道相當完善,從哈勒姆開始騎自行車漫遊花田到萊頓,一整天就可以輕鬆瀏覽,儘興而歸。


艾恩德霍芬

艾恩德霍芬(Eindhoven)是荷蘭東南部布拉奔特省的城市,1232年建城,1900年發展為全國最大工業中心之一。經緯度為東經5度28分、北緯51度26分,坐落在多默爾河畔,離德、比兩國都很近,約有4.5萬人口。對外交通非常便利,位於市郊的威爾斯姆帕(Welschap)國際機場,開通許多國內外航線,從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國際機場搭荷蘭航空公司的國內線班機前來,只要30分鐘航程;從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車站乘火車前來,約需兩小時車程。公路和運河的完善,也對市民提供便利。 市內旅館眾多,住宿方便,科卡根(Cocagne)是一座現代化的高級飯店,位於市中央車站附近,服務品質優異,舒適怡人。假日酒店(Holiday Inn)是四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附設酒吧、夜總會、按摩中心等服務娛樂設施。 在這個國際化都市裡,可以找到中國、法國、義大利等各國美食,不過當地的中國菜都偏向印尼口味。新南京飯店則供應傳統的中國菜,不但價廉物美,而且用中國話服務。黑糖餅是當地最著名的特產,形狀很像楓葉,故又稱楓餅,類似中國杏桃餅,價格低廉,味道不錯。 「光之市」是艾恩德霍芬的別稱,因世界第一流的電子製造商菲力浦總公司和工廠的所在地而得名,由於世界各國菲力浦員工和其他各產業工程師、工作人員來往於此地,更加速了小城的國際化和現代化。市內70%的居民與菲力浦公司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由於不同產品有不同的辦公室,故大街上到處都是菲力浦公司懸掛的招牌。 當地汽車工業在全國工業中佔非常重要地位,是荷蘭唯一的汽車公司DAF總部所在地,它原來以製造卡車為主,後引進自動式轉動裝置技術,開始生產小轎車。現在產品打進國際市場,並享有很高的聲譽。此外,這裡的烟草業也很發達,給艾恩德霍芬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 市區美麗迷人,清澈如明鏡的湖泊給城市增添無限景致。在商業區,有精心設計的櫥窗,其他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待賣的鮮花,嬌艷欲滴。市內住宅以兩層樓為主,紅色的屋頂是其一大特色,前後院都有花園,門前都有一大片草地,每當春夏時節,油綠綠的草地上飾以鮮艷花朵,顯得分外溫馨。 埃沃隆(Evoluon)科學技術博物館,建築外觀純白、造型獨特,宛如一架放大鏡。它是1966年菲力浦公司為慶祝創建75週年,作為公共設施捐贈給市政府的。大廈內設有兩個大廳和三層環形樓,收藏「人文與科學的關係」資料,所有展品都涉及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一樓展出工業發展概況,包括菲力浦公司創造性和代表性產品;二樓主要展示科學知識的運用;三樓展品涉及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的問題,並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此外,當地還有規模較大的工科大學和技術先進的天文台等。


乳酪市場阿克馬

阿克馬(Alkmaar)是北荷蘭省的城市,10世紀時還是個小漁村,1254年建為城鎮,後來又把圍繞在四周的沼澤改為良田,到了1564年已發展為重要的貿易中心,1573年在對抗西班牙的圍攻中獲勝,1622年開始擁有乳酪交易市場。18世紀末,英俄聯軍企圖推翻巴達維共和國,但遭到失敗;1799年英俄聯軍在此地開會,與共和國訂立和約,聯軍撤出荷蘭,使荷蘭獲得獨立。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44分、北緯52度37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荷蘭的中西部,臨北荷蘭運河,距離北海10公里,南距阿姆斯特丹35公里,從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乘快車前來,車程約半個小時可達。市區面積不大,方圓僅10幾平方公里,四周都是運河,城內外河渠交錯,利用許多白色橋樑與外界連繫,運河畔有許多綠色的小木屋或紅磚瓦的古老民房,充滿了中世紀的味道。 荷蘭人多地少,水草茂盛,畜牧業發達,所以有「男養女,女做酪」的傳統。阿克馬是荷蘭牲口,乳製品和蔬菜交易中心,特別以黃色的球狀「亞當乳酪」而聞名。這個城市和附近地區共有30多家生產乳酪的農場,每年生產乳酪達6000萬磅以上。此外,這裡也生產家具、服裝、紙張和風琴。 由於是全國最大的乳酪市場,因此對外交通方便,火車、巴士班次密集。住宿的場所也很普及,車站附近有家二星級飯店,整潔舒爽,價格便宜,而且提供完善的衛浴設備,服務態度也很好,共有92間客房,並設有完備的會議廳。 科肯比爾(Koekenbier)高級餐廳,在市區的廣場上,富有民族風味,頗受遊客的好評。另外還有羅斯路壯伯餐館和哥登度卡特餐廳,手藝也是一流。市內還有不少咖啡屋和酒吧,商品街一角有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咖啡屋,設有音樂雅座,氣氛幽雅,如臨仙境。 阿克馬市風古樸,人們多身著民族傳統服裝,待人真誠有禮,做事也認真篤實,並且非常好客。當地有不少景點可供參觀,其中有一座以哥德式建築聞名的聖勞倫斯教堂(St.Laurens Kerk),建於16世紀,1890年不幸因火災而焚燬,1910年再度建造,現在裡面有古色古香和色澤優良的中國與日本陶器供人觀賞。每年7~8月的星期五上午11時到中午12:30,有古風琴的音樂演奏,悠揚淳厚的琴聲在城市上空飛揚,久久繚繞不散。以開辦乳酪市場聞名的磅房廣場(Waag Lein)位於計量所前,14世紀前這裡曾有座著名的大教堂,但後來不知何故被摧毀。 著名的大堤坊(Afsuitdijk)位於郊區,長達32公里,筆直地聯結起北荷蘭省和弗萊福蘭省。由於築堤的結果,使須德海變成艾瑟爾人工湖,是荷蘭進行土地開拓事業的重要一環。在堤坊的入口處,豎立著對造陸工程有重大貢獻的科尼里斯(Cornelis)工程師的銅像,堤坊中央則立有紀念碑和設有瞭望台的咖啡屋。 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位於杜倫斯街(Doelenstraat)5號,坐落在一幢17世紀的建築物內,它原屬軍隊所有,而今是世界大和解的和平時代,戰火已遠離,過去所有的烽火煙硝都已凝聚成幅幅畫作展藏在館內,古老的美術館建築搭配滄桑的歷史畫作,匯聚相當感人的氣氛。館內有許多19世紀遺留下來的兒童玩具,還有各式各樣製作乳酪的器具,面積雖然不大,但已足夠能讓人深度地了解荷蘭人引以為傲的酪農歷史。 市中心半個足球場大的磅房廣場上,就是聞名全球的乳酪批發市場。這裡乳酪的消費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冠,當地最出名的乳酪品牌首推哥達(Gouda) 。鋪著方石的廣場上,整整齊齊地擺滿了乳酪,從外表上看,新鮮的乳酪跟豆腐差不多,四四方方,一塊一塊的,不軟不硬,白花花,水靈靈;新鮮乳酪含水量為40%,不算是乳酪的精品,必須儲藏1個月乃至18個月以上,表皮凝成橘黃色的乾酪,才是人們最喜歡吃的。他們有句俗語:「吃飯沒有乳酪,就像天空沒有太陽」。每年4月下旬到9月,阿克馬乳酪市場每逢星期五會專門為遊客表演傳統的乳酪交易場面。廣場四周擠滿了遊客,廣場一側的大樓前,從事乳酪買賣的幾10人正忙著作最後的準備工作。當秤房大樓上的鐘聲剛報10時正,幾個穿白大褂的買家就進入廣場,以嗅聞、品嚐和搓揉的方式判別乳酪的品質。經檢驗含格後,買賣雙方就入場以傳統而獨特的擊掌方式來討價還價,買方抓住賣方的手腕,每還一次價就抽對方一下手腕,雙方手掌一來一往,達成協議後,再用力互拍對方手掌,這叫做「拍手成交」,清脆的掌聲此起彼落,非常有趣。 最吸引觀眾的是接下來的搬運,分別戴著紅、藍、黃、綠帽子的四隊搬運夫,他們代表隸屬不同的公司下場較勁。每當一批乳酪成交搬上拱形的「擔架」後,搬運夫便飛也似的奔向磅房秤重,而後再奔向推車,一旦堆滿乳酪便往卡車或運河邊的船上推放。這種搬運工作相當吃重,一個黃澄澄的乳酪重達20公斤,「擔架」上的8個乳酪就重達160公斤,全賴默契十足的身手搭配才能縱橫全場,看誰能搬運得又多又快。每隊的領隊都由市長任命,每隊6名壯漢儘管肩負重擔,一路還得發出輕快的呼聲,絕不可流露出半點沉重的表情,有的壯漢還把膽大的男孩放在「擔架」的乳酪上,連人帶乳酪一塊擔起來跑,藉以顯示自己力大無窮,力氣使不完。 市內一座15世紀的禮拜堂便是乳酪計量的中心,所有農場直接送來的乳酪,全部雲集此地,堆積如山,然後再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計量所外面,擠滿農民和運載乳酪的鮮黃色貨車。這裡搬運乳酪的工人全都穿著傳統的制服,他們全身白色,只有帽子和腰帶以紅黃兩色配成,那種樣子非常有趣。此外;計量所前的華格商場還開辦了新的乳酪市場,它和16世紀時的乳酪市場並沒有兩樣,仍然有著淳厚的古風。 這裡每年都舉行一次乳酪節,實際上就是為了買賣乳酪才進行的。平時這裡只有10多萬名居民,但是一到乳酪節,由各地蜂湧而至的遊客和商人,就多達50多萬,把全城擠得水泄不通。節日中有服裝表演、音樂會、空中表演和大遊行等,熱鬧的場面不亞於嘉年華。此外,每年8月9日這天,運河會掛滿五彩燈飾,在船上進行乳酪交易。 「乳酪女郎」是荷蘭的傳統象徵,姑娘們的嫁妝常常就是做乳酪的工具,特別是壓乳酪的「床子」,雕刻、彩繪十分精美。


艾登也是乳酪原鄉

艾登(Edam)是北荷蘭省的一個小城市,位於阿姆斯特丹北方22公里處,自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外搭乘110或114路公共汽車至終點站即達,車程約半個小時。這個擁有1萬多名人口的小鎮,12世紀時就由農夫和漁民進駐,1357年才設市,800年的歲月留下了豐富的痕跡。昔日荷蘭人在須德海海岸建造碼頭後,此地漸漸成為重要的海港,也是漁港和造船中心;後因填海造陸運動而封閉港口,成為填海後人工湖的部分美麗湖區,因此市內有數不清的水路和小橋,清麗脫俗的河景美不可言。一些河畔有綠茵花卉環繞的豪宅,也有掛著木屐配鮮花的撲實民家,三兩隻野鴨在河面上悠游來去,沉靜的黑貓若有所思地在屋頂上散步。 在小鎮的中心,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屋櫛比鱗次地羅列在石板路旁,都是風格古老的傳統建築,令人驚豔。小鎮昔日以製造大砲的砲彈聞名,現在則出產圓形美味的艾登紅殼乳酪而美名遠播,為繼阿克馬之後的國內第二大乳酪市場(Kaasmarkt),並且兩地都遵古制進行乳酪交易,但艾登人在運輸乳酪時不用大卡車,而是改用小船和馬車接駁,因此更富古意,展現老牌乳酪原鄉的風情。這裡的過磅房展售有多種乳酪,會令顧客領會艾登乳酪的魅力,女主人會熱情地請遊客試吃,讓人選購適合自己口味的乳酪帶回家。 市內主要的參觀點,還有17世紀修復的以拼花玻璃裝飾的格羅特大教堂(Grote Kerk),還有位於小水壩廣場上的艾登博物館(Edam’s Museum) 。小水壩廣場是小鎮的中心,販賣乳酪的主要店舖全集中在這裡,旅遊服務中心也設在此地一幢氣派的老宅內。這裡老屋林立,儼然像戶外博物館。建於1530年的艾登博物館則是這群老宅中的瑰寶,整棟建築以堅實的樑柱為骨架,再砌上磚壁,沒有譁眾取寵的裝飾,只有樸實大方的格式。館內大廳掛著幾幅奇人的畫像,一個是重達445磅的胖子,一個是高283公分的女人,以及一個鬍子可以編成長辮的男子,這應該是當年金氏記錄的保持者。二、三樓藏有不少古畫和古器具。地下室有座浮水的酒窖,地板可以隨著地下水位的漲降而浮動使水位不致對建築物結構產生解體的壓力。


博物館城萊頓

萊頓(Leiden)是南荷蘭省的城市,它是圍繞著在12世紀時所建的比爾赫城堡而建立起來的,1266年正式設市並予擴建,14世紀引進紡織業而開始繁榮。1573年和1574年,兩度遭受西班牙軍隊的猛烈進攻,當地人民不甘受辱,奮起反抗,組成義軍抵抗侵略者,他們堅守城池,並挖開海堤淹沒萊頓郊區,才終於打敗敵人,西班牙軍隊於同年10月撤退。1581年左右辦起印刷業,成為荷蘭的印刷中心。17世紀時,萊頓是荷蘭文藝復興的中心,留下不少價值連城的傳世名作,雷布蘭特、珍斯提恩(Jan Steen)和凡萊丹(Van Ley Den)等許多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著名的畫家,都出生於此。其中雷布蘭特故居坐落在威德史提格(Weodesteeg)街上,現在原址是私人公寓,只有牆上鑲嵌的石板上有雷布蘭特的故居說明,不過在對面廣場上仍豎有雷布蘭特作畫的雕像以資紀念。18世紀時,由於紡織業的衰弱,城市經濟停滯不前。19世紀末,又隨著工業的發展而復興。現在這裡的冶金、印刷、建築材料和食品加工業比較發達。此外,奶酪市場和牛市場是全國最大的同類市場之一。 這個擁有12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30分、北緯52度9分,坐落在海牙市東北方17公里新、舊萊茵河的交匯處,東北距離史基浦國際機場只有半小時車程。市內運河縱橫交錯,與道路互為水陸交通,河面上水蓮花平鋪的綠葉與出水的白花,加上岸邊碧草如茵、林木蔥蘢,形成了天鵝、野鴨和水鳥的嬉戲天堂,加上幾座風車倒影水面,更加呈現出荷蘭式的優雅。隨著人們騎著自行車自由自在地穿梭在街巷裡,讓櫛比鱗次的古地磚和粉乳色石塊的路面輕微顛波,讓17世紀以山形牆逞奇鬥勝的建築從遊客眸神中掠過,會有怡然自得的快感。 當地交通非常方便,鐵、公路通往阿姆斯特丹只要30分鐘車程。住宿也很方便,假日酒店(Holiday Inn)擁有200間高級客房,附設有餐廳,購物中心、網球場、室內游泳池、舞廳、酒吧和大停車場等。瑪麗芙羅威(May-flow)是一家現代化氣息濃厚的觀光大飯店,位於中央火車站附近,建於1979年,內部裝潢摩登,共有100多間精緻的客房,並有一流的服務品質。 市內餐廳林立,其中老萊頓(Oudt Leiden)餐廳的烤羊肉風味絕佳,聞名遐邇。班森(Bernsen)餐廳具有現代化氣息,供應有可口的快餐和旅行全餐。新明納維(Nieuw Minerva)是一家具有荷蘭正宗風味的傳統餐廳。威納瓦德(Wiener Wald)餐館則以美味的雞肉誘人品嚐。北方餐廳是個海鮮店,裡面的炸魚和荷蘭式的各種三明治是餐廳特色菜。帕納科肯(Pa Nnekoeken)餐廳是以荷蘭獨特的麵包西點,用大盤盛裝的奇特方式來吸引客人。中國餐廳的廣東炒麵味道絕佳,是正統的中國風味;而廣東飯店是小型的中國餐館,供應正統的廣東小吃,味道美、份量足。 萊頓市素有「博物館的城鎮」之稱,共擁有12個以上的博物館。其中的風車博物館(De Valk)在1743年前,還是座磨麵粉的小屋,現在已成為一個規模很大的八層樓巨型磚石建築物。它位於萊頓中央火車站附近,裡面有可以供人翻閱的有關風車的資料,和風車作業場所與各種風車的紀錄,以及建築和操作風車時使用的工具等。在風車博物館附近就是萊頓市立博物館,館內陳列著雷布蘭特等畫家的遺作和古色古香的家具。 清教徒前輩移民資料中心(Pilgrim Fathers Documenatie Cer-trum)內所珍藏的豐富資料,是記載一群受英國國教迫害的清教徒,在搭乘五月花號船逃亡新大陸開闢殖民地前,從1610~1620年間暫時居住在荷蘭萊頓的資料記錄,包括照片和印刷物在內。在這批102名的清教徒中,有35名為清教徒左派的英格蘭分離派教徒,另外67名是非分離教派的清教徒,他們在倫敦某富商的資助下,於1608年先航向阿姆斯特丹,在一年後才移居萊頓;由於不易適應荷蘭的社會環境,在1620年經過漫長的航海後,於同年11月抵達北美洲的新英格蘭,並在麻薩諸賽州落腳定居。 國立民俗學博物館(Rijk Mus-eum Voor Volkenkude),位於中央火車站附近,展示世界民俗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其中以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資料為主體。館內還有波里尼西亞和美、非兩洲大陸的人類學展示品,以及日本、中國、印度和泰國等地精巧玲瓏的美術工藝品。同時,非洲各國的雕刻、面具和日常生活用具等文物也在這裡展示,尤其是以前荷蘭殖民地剛果的文獻資料更為詳細。博物館邊一棟以展示科技的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建築物,是它的附屬設施。 國立地質學和礦物學博物館(Rijksmuseum Van Geologieen Mineralogie),建於1877年,館內展示的資料是歐洲和亞洲各地的岩石與礦物的標本。 布和油畫博物館,內部保藏有萊頓以前作為經濟命脈的織布工具及成品,還有古老的度量衡公司。 萊頓大學被公認為是歐洲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它是荷蘭奧倫治大公威廉為了嘉獎16世紀英勇抵抗西班牙軍隊的萊頓人民,於1575年所創立的,也是荷蘭最古老的大學。現在每逢西班牙軍隊撤退的10月3日紀念日,校園內都會舉辦各種紀念活動。17~18世紀時,這所大學作為荷蘭新教神學、科學和醫學中心而聞名於世;現在大學附屬有皇家語言學和人類研究所、荷蘭史前史和古物博物館、植物學、萊頓天文台及國立亞洲人種學博物館等文化機構。荷蘭前任女王茱莉安娜和現任女王碧翠絲,都曾經就讀於這所大學。 大學附屬植物園也坐落在附近,建於1590年,歷史相當悠久。園內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奇花異草,四季芳香撲鼻。同時,這裡還是荷蘭鬱金香球莖的故鄉,荷蘭的第一株鬱金香便是在這裡培植成功,導致了荷蘭鬱金香業的蓬勃發展;園內還有枝葉繁茂的櫻樹、銀杏、紅葉和小竹等植物。 全校共有8000多名大學生,670多位教授,在荷蘭人文和歷史方面,獨領風騷。當年威廉王子賜予作為立校根基的教堂,仍保持著原來古色古香的外表,內部早已重新規劃供校方使用,但一樓仍隔有一間小教堂,以備進行重大典禮和儀式之用,平常並不對外開放。教堂的二樓有個只放一張長方桌和一張椅的小房間,四壁及桌面上下都是塗鴉痕跡,甚至還有人在上面作畫,如今這些塗鴉已成為萊頓大學之寶。因為只有通過校方審核取得學位的高材生,才能進入這個小房間,在此等候最後成績,看能否取得每一科都滿分的「全優生」身分。這是他們在萊頓大學最後的煎熬,很多人在等待的空檔時間內,都忍不住在牆壁上留下紀念,幾百年來,四壁都被寫滿。校方非常珍視這些歷史痕跡。有些後來成名的學生,他在這裡所留下來的簽名,更被特別用透明的壓克力覆蓋保存。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邱吉爾,他當年獲萊頓大學榮譽學位到訪時,也忍不住在此簽上自己的名字;荷蘭女王的親筆簽名也是這裡的珍寶。 聖彼得大教堂(St. Pieters Kerk)建築宏偉,是哥德式建築風格。教堂左側以前是當作監獄使用的。 伯爵公館(Gravensteen)位於聖彼得教堂相反的方向,它的前身係荷蘭古老的監獄,是一處難得的中古世紀古蹟,頗值一看。 市政廳(Stadhuis)建於17世紀,與聖彼得大教堂只隔兩條街,因擁有代表荷蘭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風格而遠近馳名,是觀光客理想的參觀點。 此外,市內的參觀點還有建於1596年的海曼藍德斯赫伊廳,1658年完成的磅房,以及建於15世紀哥德式聖潘克拉斯教堂等古蹟。 城市近郊也有許多風景優美的觀光勝地,位於北海岸的兩處海濱,有良好的住宿條件和眾多的娛樂設施,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其中的諾得懷克海岸(Noor dwijk aan zee)以海水浴聞名,它包括斯海弗寧恩沿北海岸的地區,離阿姆斯特丹的西南方只有40公里,從阿姆斯特丹乘車經過萊頓到這裡只要40分鐘。 卡特懷克海岸(Katwijk aan zee)也是北海岸的兩處海濱休閒勝地之一,位於諾得懷克海岸的偏南方,曾經是個不為人知的僻靜小漁村,自從1848年被開發為海水浴場後,每到夏季,世界各地的遊客就會慕名前來休假,這時到處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它離阿姆斯特丹只有45公里,從阿姆斯特丹前來只需40分鐘,從萊頓乘巴士到這裡只要20分鐘。


小港市多德雷赫特

多德雷赫特(Dordrecht)建於1008年,1220年正式設市。1573年,被當時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荷蘭起義者「海上乞丐」所攻克,荷蘭12個城市的代表曾在此聚會,成立自由國會,推選奧倫治大公威廉王子(William of Orange)為代表,邁出了荷蘭脫離西班牙走向獨立的第一步,此地同時也成為首屆聯省議會的所在地。1618~1619年,是世界新教會議的會址。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40分、北緯51度49分,位於荷蘭南部的南荷蘭省,坐落在萊茵河、馬斯河的河口地區,地處梅爾韋德、諾爾德、馬斯及多德特瑟爾四河的交匯點,北距鹿特丹不到半小時車程,地理位置優越,很早就是貿易港口,現在是荷蘭南部葡萄酒和木材交易的繁忙港口和水上運動中心之一,約有10萬人口,工業以造船、冶金、化工業為主。 風光明媚的多德雷赫特小港市,也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前來訪問。當地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景點,小鎮舊城區的古老建築、靜靜小運河旁的街景,以及河上停泊著數艘形狀各異的多彩多姿小船,都是如畫美景。 聖母教堂建於14世紀,是有名的古蹟,裡面的聖母像神態安祥,栩栩如生。 大教堂(Grote of O.L. Vrouw-ekerk)位於市內舊城區西面的小河旁,是新教的教堂,建於15世紀,佔地長達100公尺,有高高的鐘塔樓,是本地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教堂。 西蒙.范海恩先生博物館(Museum Simon Van Gijn)位於市北馬斯河邊的舊城區小島上,是一座建於18世紀的住宅博物館,裡面所有的陳設用品都是當年的原物,在這裡可以看到當年有關的歷史資料和藝術品。 多德雷切特博物館(Dordrechts Museum)坐落在市東北部的小河附近,地址在博物館街40號,館內主要展示從17世紀起至現代的繪畫作品,有風景畫、肖像畫,包括阿姆斯特丹派和海牙派的作品。由於多德雷切特是17世紀荷蘭三位著名畫家克伊普、博爾和馬斯的故鄉,因此館內也收藏有他們不少珍品,以及中世紀的文物。 運河水閘(Groothoofd)和吊橋,坐落在市區北部小運河的入口處,這是一個當年用於調節運河水位的閘門;附近有幢漂亮的建築物大主門。離此不遠處有座小吊橋,每當有船隻通過時就要拉起吊橋讓船隻通過,平時小吊橋可通行人和自行車。


馬斯垂克名聲響

馬斯垂克(Maastricht)是荷蘭林堡省的首府,也是荷蘭歷史名城,建城極早,是荷蘭最古老的都市之一,公元前50年,羅馬人將這裡當成渡過馬斯河的渡口來經營,當時已經有了城市的雛形。公元4世紀起城市逐漸發展,就遭到左右強鄰的侵擾;為了自保,就正式設立城市,成為屹立在河口的要塞。這個城市的名稱起源於拉丁文「Mosae Trajectum」或「Crossing-Point of the Maas」,也就是「橫跨馬斯河的城」之意。 在歷史上,它曾遭受過外國人的23次入侵。公元8世紀時,曾被納入西羅馬查理曼帝國的版圖;後來又有布爾可尼人、西班牙人和法國人等相繼進佔。1673年,太陽王路易十四親率法國大軍佔領此地。直到1824年維也納會議後,才被劃歸為荷蘭的領土。1830年,歐洲北海沿岸低地國家發生分裂,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馬斯垂克理應劃歸比利時管轄,但是當地人民卻忠於荷蘭王室,堅持歸屬荷蘭,最後終於如願以償。 1991年12月27日,歐洲共同市場的12個會員國元首,以及政府首腦齊集馬斯垂克共商歐洲未來大計,經過兩天的反復磋商和激烈爭論,最後於次日晚上達成協議,簽訂了影響歐洲未來共存共榮的「歐洲政治和經貨聯盟」條約,簡稱「馬斯垂克條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叫做「歐洲政治聯盟」條約,是政治上一個長期的理想和目標;另一個叫做「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不僅要建成一個擁有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聯盟,還要達成一個擁有共同貨幣的、休戚與共的經貨聯盟。因此在一夜之間,使得馬斯垂克一躍而成為聞名於世的國際性城市。 這個荷蘭東南部的小城,經緯度為東經5度43分、北緯50度52分,它東界德國、西面和南面鄰比利時,位於朱麗安娜、列日-馬斯垂克和南威廉等三條運河匯入馬斯河的河口處。馬斯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向東流經鹿特丹後注入北海。這裡離盧森堡和法國的國境也很近,居於西北歐中心交會點和西歐人口最密集地區的心臟地帶,擁有13萬多人口,方圓200平方公里內有50萬人口居住,是個地理位置重要的邊境城市。但國界對這裡的市民來說形同虛設,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會說荷蘭語、德語、法語及弗拉芒語,不同國籍的人你來我往,在語言上沒有障礙。因此,這座城市被稱為沒有國界的「歐洲地區」。這裡還設有一個由荷、比、德三國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的三人管理委員會,共同商討、管理和解決馬斯河地區的運輸、灌溉、污染和其他有關的問題,每年直接和邊界三國四省的行政當局共同協商分攤年度預算;這種超國家的管理體制,被人們稱為歐洲一體化的合作樣板。此外,這裡人民的生活水準高,公共服務很有效率,市民熱情好客,待人彬彬有禮。 馬斯垂克以往工商業都不發達,1853年開通鐵路後,經濟迅速發展,現在這裡主要的工業產品有陶器、玻璃、水晶、水泥和紙張等;此外,旅遊業和印刷業是這個城市經濟的支柱。 這裡交通便捷,在航空方面,從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搭乘國內班機來此,航程只需45分鐘;然後再從機場搭乘公共汽車或計程車,只要15分鐘就可抵達市區,但是大多數遊客前來馬斯垂克多不選擇飛機為交通工具,因為陸上交通比空中運輸更來得便捷而經濟。當地的南林堡機場位於市區東北郊10公里處的貝克(Beek)鎮附近,備有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飛行跑道,因距離比利時邊界僅3公里,飛機起降時會低空掠過比利時的一些村鎮,因此曾引起附近比利時居民的不斷抗議。 鐵路是前來馬斯垂克主要的長距離交通工具,從阿姆斯特丹前來車程約兩小時,自比利時的列日乘火車來此行車時間要不了1個小時。火車站在市區東部,步行進入市區只需幾分鐘。一般遊客前來馬斯垂克,多數會選擇搭乘國鐵,沿途會穿越平坦的綠色原野、彎曲河流及無數優雅、迷人的農場和小鎮,最後來到這個荷蘭最南方的城市。 公路交通非常方便,自阿姆斯特丹乘直達長途巴士前來,車程約為3:30。遊客在這裡要在一天內遍遊歐洲五國絕對不是夢,觀光客可以當天往返倫敦、巴黎或布魯塞爾,還有一點逛街的時間,因此馬斯垂克相當適合作為歐洲之旅的第一站。 市內交通以公共汽車為主,路線遍及市內各個角落;但是在這裡遊覽可以安步當車,各景點間的距離都不遠,除了個別地點外,基本上不用搭乘公共汽車。此外,由於這裡是大學城,故市內到處可見學生騎自行車。 由於這是一個中小型城市,並且從海牙或鹿特丹前來,當天可以往返,不需住宿,因此當地現在有飯店、旅社和青年旅館,足可滿足一般旅客住的需要,無須有住宿上的顧慮。在馬斯河的岸邊,有許多非常舒適的飯店供人選擇,其中以五星級的馬斯垂克飯店為首,店內設有餐廳和酒吧,氣氛幽雅,環境優美,各種設施豪華完善,是度假旅遊或商務往來旅客的理想住地。面對福萊得夫廣場的度卡斯圭(Du Casq-ue)是一級飯店,購物方便。比爾門特(Beaumont)是富有傳統風格的一級飯店,擁有76間客房,房間清潔舒適,居家必備的用品應有盡有,適合家庭投宿。 在市區內,隨處可見裝潢得 非常精緻典雅的餐廳,全荷蘭約有40%的星級餐館集中在這裡,吸引了不少國外遊客專程到此地享用美食。吃在馬斯垂克絕對是一大享受,原因不只是過去的歷史,還因當地的食物潛藏著極大的包容性,有法國菜的味道,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一腳踏在比利時,一腳踏在荷蘭,手則撐在德國境內」,也讓當地許多餐廳的菜單上,同時陳列三個國家不同佳餚的名稱。查提烏(Chateau Neercane)是市內最古老最高級的餐廳,建於17世紀,地處市中心,這裡規模很大,設備齊全,品味絕佳。印芬特斯(Au Coin Des Bons Enfants)餐廳歷史悠久,擁有濃厚的古典風味和相當優雅的氣氛。面臨馬斯河的瑪斯帕列珍(Maaspaviljoen)餐廳,風景優美。勃蘭斯凱(Plenkske)餐廳以從北歐和法國訂購新鮮的原料、製作精美可口的好菜而聞名。此外,市內還有中國和印尼餐廳。這裡最有名的地方菜,是美味可口的河鮮,用捕自馬斯河的新鮮鱒魚與蘑茹一起烹調而成的鱒魚湯,是很受歡迎的一道美食。觀光客如果在初夏時節來到這裡,還可以品嚐到此處盛產的白蘆筍,清脆爽口;再配上當地釀造味濃醇香的葡萄酒、冰涼的柚子酒和荷蘭名產乳酪沾糖漿,定會讚不絕口。 除了用餐,優閒地坐在露天咖啡座喝咖啡或飲茶,也是不錯的享受。這裡有近400家露天咖啡館,經常座無虛席。人們一邊品嚐當地特製的星形巧克力和美味的餅乾,一邊輕啜著咖啡或濃茶,在閒聊間,任由時間輕悄悄地從身邊溜走,輕鬆地消磨了一個下午。 另外,在馬斯垂克的郊區,遊客可以找到不少極具特色的酒窖餐廳與古堡餐廳。對於追求體驗「層峰品味」、「頂級享受」的遊客而言,距市中心僅10分鐘車程,建於1689年的尼亞康勒古堡(Chateau Neer Canne)堪稱首選。當年歐洲層峰在共同簽署了馬斯垂克條約後,碧翠絲女王的設宴地點就是此堡。今天,荷蘭人與外地遊客不僅可以在這個古堡內品酒、開會、舉行古堡婚禮,更可以在當年宴會的同一張餐桌上,享受頂級的美酒佳餚,以及穿著黑色禮服的服務生們提供的尊貴華侈的服務。古堡邊上有個利用石灰岩洞穴建造的地下酒窖,酒窖內沒有橡木桶,卻有1.1萬多瓶來自世界各國的陳年好酒。客人可以在此試酒,或直接就在酒窖內的餐桌上用餐,這種排場即使在以釀酒聞名的法國也不多見。 這個城市已成為歐洲的購物天堂,優遊信步於石磚上浪漫的購物街道,令人宛如置身中古世紀,引發無盡的遐思。這裡主要的商店大都聚集在斯托克(Stoch)、喬特(Grote)和斯梅登(Smeden)路上。五彩繽紛的糖果店和質料、手工都很精緻的服飾店,都能滿足遊客的消費慾望。市內各種名牌服裝精品和裝飾應有盡有,很多國際知名服飾店在這裡設有分店,還有不少高級設計家移居此地,感受其獨特的城市風情,刺激想像力、激發創作靈感。 這裡的居民有著與眾不同的高雅氣質,穿著講究品味,人們時髦的穿著打扮和周遭古宅的歷史韻味搭配得天衣無縫,看起來非常協調,就連外地來的荷蘭人,也迷惘於眼前的人和事物,幻想他們是走在法國巴黎的街頭。黑爾梅(Helme)街上的恩切得克(Entre Deux)購物中心,獨具特色,它的一樓是波芳登博物館。德利斯門(Dreesman)百貨公司規模很大,物品豐富多樣;二樓的銀行在星期六也照常營業,為顧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希瑪(Hema)也是這裡規模較大的百貨商店,店內的古董相當精巧,藝術價值很高。 此外,每週三和週五的早上到中午,市政府旁的市場廣場上也有臨時市場,販售各種鮮花、水果和食物。每週末的跳蚤市場上,一長排的瓶瓶罐罐、小擺飾、舊物品,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攤在陽光下讓過客盡情欣賞。 歐洲人心目中的馬斯垂克,是融古匯今,既有歷史文化氣息,又能領導現代流行的混合體,變化萬千的風貌,更讓人增添對它的迷戀。它經過歷史的洗禮,反倒出落得更加迷人,成為現代歐洲的代表性城市,這就是它能在今天歐洲佔一席之地的原因,也是當年選擇這裡簽定歐洲發展史上非常重要條約的主因。分布在馬斯河兩岸的新舊市區都值得一一品味,搭乘馬車巡行市區,不但浪漫,而且盡攬市區美景,是很好的遊城方式;也可以租輛自行車,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上,享受無拘無束的樂趣,讓人不由地喜歡上這個小城。 由於這個城市兼具政治資源和觀光價值,因此當地政府便利用這些優勢,將它發展成一個觀光城和會議城(Conference City) 。除了在國際性重要會議上具有顯赫的名聲外,它還有一個獨特的魅力,就是「尺寸小,容量大」。在這個非常歐洲化的都市裡,所有在歐洲各大都市裡可以經驗得到的,在這裡也都能找到。喜歡觀看演出的遊客,可以到馬斯垂克的觀光局辦公室,那裡隨時備有布魯塞爾、科隆和杜塞爾道夫等地主要劇院的最新演出節目表,不會讓人錯過任何精彩的表演。市區東南的瓦康哥賭場,還可以讓遊客一展身手。 有2000多年歷史的馬斯垂克處處是歷史遺蹟,總計共有1450多處被荷蘭政府認定是具有保存價值的古蹟,數目僅次於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內許多的古城門和牆垣依舊存在,其中的古城牆(Omwalling)在市區南面原來護城河的小溪旁,是布拉奔公爵享利一世下令建造的,現在有步道可以沿著城墻走,在城牆上可以俯視下面的護城河和一大片森林綠地,還有個美麗的小湖。市內還有已經殘缺塌陷的建城時的第一座古城牆,在歷經近2000年時光洗禮後,爬滿了綠色蔓藤,另有一番美感。 地獄之門(Helproort)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古城牆東面唯一僅存的一個城門,也是荷蘭最古老的城門,它由兩個圓錐形尖頂的塔樓拱衛,是中世紀陰森森的建築,建於1229年。其名稱的由來,背後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據說中古世紀時這個城市流行鼠疫,許多人傳染上這種瘟疫後當場死亡,其餘未死的患者都被強迫經由這個城門,關進城堡中與外界隔絕。由於當時醫學不發達,很多人一進此門,就難逃一死,它的名字便由此而生,意思是「通往地獄的門戶」。後來事過境遷,這個曾經令人觸目驚心,視為畏途的不潔之地,現在卻成了風景優美、令人留連忘返的地方,每天都有許多觀光客出入其間。這裡附近還有帕特爾芬克碉樓和16~17世紀的城堡古蹟,歷史悠久,風格古樸,建築獨具特色。 舊城區大多數街道少有變動,石板地面由不同顏色的圖案鋪成,標示的是古羅馬人公共澡堂的所在地。而徒步走過聞名的史托克街廣場(Stokstraat Quarter),宛若跌入時光隧道,置身於古代時期。瓦吉荷夫(Vrijthof)廣場佔地廣闊,氣勢莊嚴,風格沉穩,是馬斯垂克市的精神象徵。市場(Market)廣場位於市區中北偏北處,是市內一個吸引遊客的地方,每逢星期四、五,就會開設露天市場,當地人的攤檔遍布廣場,販賣各種新鮮蔬果和食品,非常熱鬧。 馬斯垂克又有「教堂之都」的別稱,從12世紀起,這裡因主教在此,而有兩套法律典章制度。歷史加上宗教背景,使得這個城市到處都可以看到各種不同時期風格的建築。走在街上,就是一趟建築之旅。小小的城鎮裡,教堂多不勝數,成為此地的一大特色。城區中被列為古蹟的,就有17座之多,它們建造的年代從公元6世紀到18世紀不等,其中以聖揚教堂(St. Janskerk)最負盛名,位於瓦吉荷夫(Vrijthof)廣場上,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始建於12世紀,一直到15世紀才告落成。這裡本來是洗禮池和牧師聚會區,在17世紀被新教徒佔用,成為馬斯垂克少數的新教徒教堂之一。教堂內有座高達70公尺的紅色塔樓,據說當年是用牛血染成的,非常醒目,是這個城市的明顯地標。 聖瑟瓦斯(St. Servaas)教堂與聖揚教堂比鄰而居,規模較大,建於公元6世紀,是荷蘭年代最久遠的教堂之一,原係集羅馬式、哥德式和巴洛克式於一爐的建築,後被戰火摧毀,11~15世紀重建為羅馬式十字長方形建築。教堂內珍藏有大量的教宗寶物,包括第一任主教聖瑟瓦斯的聖骨匣、胸前十字架和聖杯等;塔樓中還有一個荷蘭最大的鐘。 聖母院(O.L. Vrouwebasiliek)建於1000多年前,是荷蘭最具歷史的教堂之一,係羅馬式十字架形的古樸建築,由磚石砌疊而成,遠看不像教堂,反而有點像堡壘,非常宏偉壯觀。教堂內有精緻的聖母瑪利亞塑像,終年蠟燭不滅。據說大約在公元8世紀時,這裡曾有大主教駐錫,至今教堂內仍展示有中世紀留下的巨大塑像和雕工細膩的木造聖壇,還有黃金製成的靈槨、金冠、儀仗等文物。 市政廳(Stadhuis)位於馬斯河西岸的市場廣場上,建於1659年,風格奇特,建築物中部有個高高的鐘樓,裝有一組由43個鐘構成的鐘群,鐘聲悅耳動聽。市政廳也以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而聞名遐邇,內部展示有古建築的文獻資料。 聖瑟瓦斯橋(St. Servaasburq)橫跨在市區的馬斯河上,將城市分隔成東西兩個區,是荷蘭最古老的橋樑之一,建於13世紀。當1579年西班牙軍隊進入馬斯垂克時,守軍為了阻礙敵軍過橋而提早將橋炸毀,曾造成數百名難民墜河溺斃的慘劇。橋墩上的雕刻非常古雅精緻。附近一帶處處可見有400多年歷史的老建築,代表家族的徽章標誌還高高地懸掛在樓牆上。 這個城市的文化也有深遠的歷史,市內有幾個規模不小的文化機構團體,其中的公教大學建於1923年,還有音樂學院、美術學院、交響樂團、美術館和博物館等。其中又以波尼凡登博物館(Bonne Fanten Museum)最為有名,它也是林堡省的省立博物館,位於馬斯河右岸的新城區,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物,收藏著從古代遺蹟到現代美術的各種藝術品,並用三個側廳分別展出考古文物、宗教藝術和當代藝術等展品。主要收藏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中世紀至18世紀的藝術作品和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了中世紀的雕塑,1325~1525年義大利早期的畫作,16~17世紀南荷蘭畫家作品;二為馬斯垂克古代陶器和銀器。這座博物館的塔樓高29公尺,塔頂有個觀景台,可將周遭景色收入眼底。 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urhist-orisch Museum)位於市區南部古城牆附近,緊靠馬斯垂克大學,其主要的展示內容是林堡省近代與遠古的自然史,並有從聖彼得洞窟挖掘出來的馬斯河巨蜥和巨龜的化石。 聖彼得城堡(Fort St. Pieter)位於郊外聖彼得山最北面,建於1701年,是座五角形要塞,中心和5個邊都有美術廊,堡內有防彈寢室等防禦設施,要塞外有護城河,遊客登上城堡頂部,可以俯瞰遠近景色。 聖彼得山洞窟(Caves of Mou-nt St. Pieter)位於南郊聖彼得山丘陵的地底下,2000多年前羅馬人在此採集特殊的石灰岩,並切割為建材。這裡一共有203個洞窟,大大小小無數的通道,好像迷魂陣般的錯綜複雜。隧道總長加起來超過80公里,可以同時容納兩萬人在裡面活動,在地表下的面積也超過100公頃。由於洞內溫度很低,因此進入洞窟時必須多穿衣服。在漆黑、忽高忽低的地底洞穴行動;那怕只是短短的10公尺,都會感覺是在「冒險」。遊客提著再大的風也吹不熄的煤油燈,一路前行。洞內有史前時代的動植物化石,還有當年採石工人、士兵、避難者與後期藝術家在牆上寫下的畫作、浮雕。17世紀法國人攻打荷蘭時,這裡成了避難所,許多畫家乾脆在牆上作起畫來,在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00多年前的一位畫家留下來的4個女人畫像,栩栩如生。而雷布蘭特的名畫「夜警」也被秘密地藏在此地,才使它免遭掠奪。此外,拿破崙征服歐洲,也曾到過這裡,一處岩壁上仍留有他的簽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此地曾成為防空洞。大小洞窟內的各種「裝潢」和陳設,令人留連忘返。洞窟為防人為破壞,不開放個人參觀,遊客必須通過當地旅行社預約,且必須團體進入,有專業導遊解說,參觀全程約需兩個小時。 瓦爾斯(Vaals)三國交界點也是有名的景點,Vaals在荷蘭語中是「三國交界點」之意,它位於瓦爾斯堡丘陵地,海線320公尺,是荷蘭的最高點,頂上設有瞭望石,可以同時眺望荷蘭、比利時和德國。在瞭望台前有一座地標,標示著三國交界點。丘陵上還有個由樹籬和水柱組成的迷宮。這裡有幽靜的森林、是郊野漫步的好地方;從市區火車站乘54路公共汽車前來約一個小時可達。 此外,還可以從馬斯波曼德(Masspromenade)搭乘遊覽船,沿著馬斯河往返在荷蘭和比利時的邊境上,一邊瀏覽河上美麗的風光,一邊眺望古都迷人的景色。當地每個週五和星期六,旅行社都會舉辦有「月光之旅」,觀光客們月夜泛舟河上,別有一番情調。 每年的二月底,全荷蘭都會沉浸在嘉年華的氣氛中,其中最熱鬧的要屬馬斯垂克的嘉年華。節日期間,市內的遊行隊伍打扮花俏,人們都裝扮得奇形怪狀,這時如果有人不在臉上塗抹色彩,將會被人視為異類,投以異樣的眼光。這個城市的風情一點一滴地滲透進旅人的心湖,讓人回味無窮,難怪當地政府信心十足地打出了「每一次造訪就是一次美好的回憶」的觀光口號,它散發出的迷人氣息,吸引了無數回頭客。 瓦爾肯堡(Valkenburg)距離馬斯垂克約1小時車程,是個相當受到國內外遊客歡迎的觀光小鎮。除了石灰岩洞窟豐富地質景觀外,更聚集了博物館、遊樂園、賭場、天然礦泉SPA中心、餐廳、酒吧和咖啡館等休憩場所。鎮中心山丘上有中世紀城堡,建於12世紀,1672年因擔心落入法軍之手,當時城堡主威廉三世(William lll)便下令加以破壞。如今城堡依舊維持在被破壞後的樣貌,任人憑弔。


屢遭戰禍的阿納姆

阿納姆(Arnhem)是海爾德蘭省的首府,1233年,格爾登(Gelde-rn)伯爵奧托二世在這裡興建堡壘,並在它的周圍逐漸形成城鎮,1672和1793年曾兩度被法軍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樑,英國和波蘭聯合空降部隊於1944年9月與納粹德軍在此激戰,西郊8公里處的奧斯特華克有空軍博物館和戰場遺址,並有英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和墓地,就是這段英勇歷史的見證。 阿納姆大橋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戰役。1944年諾曼第登陸後,納粹德軍固守西歐的大西洋防線已被撕破,無法阻擋盟軍的推進;但盟軍推進到比、荷邊境後,因戰線拉得太長致後勤供應不上,乃被迫放慢進攻的速度。英軍元帥蒙哥馬利就提出一項大膽計劃,放棄正面緩慢的推進,用敵後包抄的方法一下子瓦解敵軍的一大片陣地,用空降突擊迅速消滅荷蘭境內的納粹德軍,雖然盟軍統帥艾森豪認為太過冒進,但最後仍然批准了這個作戰計劃。經過了一陣猛烈的空軍轟炸後,有史以來最大的空降行動於同年9月17日展開,在48小時內,盟軍出動了2023架運輸機、滑翔機,空降3.4436萬名官兵,568門大砲、1927輛車輛和5230噸作戰物資到阿納姆及其附近地區。當天一架被擊落的盟軍飛機內有一份命令落入敵軍之手,內容是要奪取戰略要地阿納姆大橋,因此在衝上這座大橋的時候,卻被德軍將大橋炸燬,經過艱苦戰鬥後,盟軍奪取了橋北的橋頭堡,並向前推進了96公里,但死傷慘重,在10天的戰鬥中,英、美盟軍共損失了2.7萬人,成為盟軍在光復歐洲戰役中的一次重大挫拆。 這個擁有13.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55分、北緯51度59分,位於下萊茵河北岸和德國交界處,西北距阿姆斯特丹僅72公里,兩者之間通鐵,公路,是著名的旅遊業中心。工業非常發達,以冶金、造船、紡織、皮革加工、電器和化工為主。 阿納姆市區也有幾家很不錯的大飯店和餐館,其中的威斯保恩(Groot Warnsborn)和哈爾(Haarhuis)是最好的兩家飯店,義大利餐館和中國餐廳則供應各自國度的正統風味。此外,納波卡(Napoca)餐廳有獨特的巴爾幹半島鄉土名菜。 市區雖然經歷數次戰火的洗禮,但在當地人民努力重建後,不僅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而且恢復很多名勝舊觀。其中市政廳建於1540年,風格莊嚴;聖沃爾伯吉斯(St. Walburgis)天主教堂完工於1422年,外觀古樸;新教大教堂興建於15世紀,獨具特色。此外,松斯貝克(Sonsbeek)公園以種類豐富的水族館和美麗的養魚池而聞名遐爾。在北郊6公里處有座國家森林公園,有免費的自行車借給遊客進入園內參觀森林風光。 阿納姆市還有許多相當不錯 的觀光景點,可以供觀光客遊覽。其中的荷蘭露天博物館(Nede-rlands Openlucht Museum),完整地呈現了荷蘭人300多年來的生活縮影,並且有真人演出流傳各省的風俗民情及家居習慣,是一座不用走遍全荷蘭,就能飽覽荷蘭全貌的民俗公園。它的導覽動線大多自參觀半球形的視聽室開始,藉由視聽室的升降和旋轉,觀眾可以自前方的舞台上,看到各種以實物或模型搭設的荷蘭風貌,並配有逼真的聲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走出視聽室,琳瑯滿目的荷蘭傳統服飾展,也值得一看。 在露天博物館廣大的佔地中,還有100多座大小不等的古老建築物,包括早期以蘆葦蓋頂的鄉村農舍、製紙磨坊、商店、收容痲瘋病人的小屋、富有的地主豪宅等。大部分的建築物都可以讓觀光客進去參觀,有些甚至還有穿著荷蘭傳統服飾的表演者娛賓,並以古老的方式販賣乳酪或供應午餐,遊客可以和他們合照留念。


阿珀爾多倫市

阿珀爾多倫(Apeldoorn)是海爾德蘭省著名的花園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58分、北緯52度13分,位於費呂沃山東部蘇倫森林邊緣上,約有13萬人口,工業以造紙、藥品、化工和製冷機器等為主。市區內風景優美,分成住宅區和工業區兩個部分,設有多座療養院。有鐵、公路對外聯絡,交通稱便,從阿姆斯特丹搭火車前來,車程不到1小時;當地有許多有名的景點可供參觀。 羅宮(Paleis Het Loo)是除了海牙外的荷蘭王室精神象徵,始建於17世紀,原屬荷蘭領主威廉三世所有,在他之後的數代繼承者,也經常使用這座宮殿。1948年,威廉敏娜女王退位後便一直住在這裡,直到1962年逝世後,才開放給民眾參觀。這裡雖然貴為王宮,但是在外表上卻無太多精雕細琢的裝飾,這還與荷蘭王室的親民作風相得益彰。進入宮內,還可以從目前仍保存完好的陳設和家具上,拼湊出當時王室的生活面貌。王宮後方建於17世紀的御花園,呈現規整對稱的優雅風格。 荷格維魯威國家森林公園(National Park De Hoge Veluwe),是全國最大的國家公園和自然生態保護區,面積廣達55萬平方公里。森林公園內有廣大的荒地、沙丘、沼澤、草原、森林和狩獵場等景觀,遊客可以乘騎園區內免費提供的白色自行車,恣意徜徉在這片遼闊的美景中和享受森林浴。公園內野生動相當豐富,包括過去王室貴族由世界各地蒐集來的珍禽異獸,也都刻意加以保育維護,現在公園內主要的動物有牛、馬、野羊、野豬、紅鹿、狐、獾、孔雀和各種鳥類。這個地方原係克洛勒姆勒(Kroller Muller)家族的狩獵場,後來捐贈給政府,成為非營利組織,由基金會管理,在生態保育和旅遊開發方面有傑出的貢獻。 園內設有旅遊服務中心,協 助遊客了解公園內的各項資源。狩獵小屋位於公園北側,前方是一座美麗明潔的湖泊,水鴨悠游其中,讓人難以相信這塊地原為沼澤覆蓋。當初設計這棟小屋時,融入狩獵守護神聖休柏特(St. Hubert)的傳說,因此又被人稱為「聖休柏特狩獵小屋」。 為了讓人們了解植物在地下的根、動物在地下冬眠和地層變動等地下自然現象,公園設有世界第一座地下博物館(Museonder),它是一棵樹齡近140年的山毛櫸所延伸的80平方公尺寬範圍,展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大自然的各種現象。 克洛勒姆勒美術館(Kroller-Muller Museum Otterlo),是荷格維魯威國家森林公園的靈魂,也是歐洲首屈一指的現代美術館。始建於1921年,由荷蘭名建築師伯拉奇(Berlage)所設計,是座新穎的現代化建築,明亮的落地窗為館內帶來良好的室內光線。克洛勒姆勒的妻子海倫娜(Helene)酷愛收集藝術品,在梵谷還未成名時,就開始收集他的畫作。1938年,海倫娜的收藏多得可以擺滿一座博物館,於是動工興建這座家族美術館,使它成為一座文化紀念碑,讓後人認識這個商人家庭的高貴心靈。 館內大廳的牆上有一條英文標語;「真正的藝術家藉著揭示神秘的真理來幫助世界」,它寫在由藍色和粉紅色霓虹燈構成的雕塑上,非常引人注目。館中主要收藏19世紀偉大畫家梵谷的作品,梵谷身後遺留有860幅作品,這個博物館就蒐藏了279幅,包括183幅素描、93幅油畫、兩幅石版畫和一幅蝕刻畫,總數僅次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傲稱為今日世界上蒐藏梵谷真蹟數量名列第二的博物館。1988年12月12日晚上,小偷侵入當時戒備鬆懈的美術館,盜走梵谷「織工屋內」、「風乾的向日葵」及另一幅「吃馬鈴薯的一家」。現存的「馬車通過吊橋」、「夜晚的咖啡館內景」、「星空下的露天咖啡屋」、「淺紫色的回憶」和「自畫像」等都是他膾炙人口的畫作,「郵差羅林」等幾幅肖像畫則是他另一系列的重要作品。另外,這裡還收藏19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近代繪畫,數量豐富,如雷諾瓦(Renoir)的「咖啡廳」、高更(Gauguin)的「森林邊緣」,莫內(Monet)的「畫家的小船」、畢薩洛(Pissarro)的「彩虹」、畢卡索的「小提琴」和塞尚(Cezanne)的「湖畔小徑」等,另有蒙德里安(Mondrian)、修拉(Seurat)和范德列克(Van der Leck)等名家作品都可觀賞到。後來克洛勒姆勒家族將美術博物館也捐給政府,開放供一般民眾參觀。 除了繪畫,館內還收藏東西方雕塑作品約700件,以19~20世紀的歐美作品為主,羅丹(Rodin)、杜比費(Dubuffet)和享利摩爾等大師的傑作,都在收藏之列。大部分雕塑作品都散布在館外廣達21公頃的雕塑公園(Sculpture Park)和雕塑森林裡,以貫徹克洛勒姆勒夫人「藝術與自然合一」的遺願。在以綠草與藍天為主色的公園和森林裡,分布著不同風格的雕像或大型裝置藝術,使優美的藝術品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在歐洲無與倫比。地上刻意布置的石頭和樹下的涼椅,都可能是雕刻藝術的傑作。園內有一少女伏身裸像,線條優美細膩,把少女的羞澀和縕藏的生命力表靈無遺,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


人情味濃郁的霍倫

霍倫(Hoorn)是北荷蘭省艾瑟爾湖畔的城市,大約建於1300年,1357年正式設市。17世紀時是名利雙收的港埠,左擁東印度公司向外拓張的勢力,右摟文學家舞文弄墨的吹捧,一副前途不可限量的姿態,加上幾位荷蘭航海探險家的傑出表現,如塔斯曼(Tasman)出航「發現」了澳洲的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斯考滕(Schouten)航經南美,以故鄉霍恩為美洲最南端的地岬命名為霍恩角(Cape Horn)等事蹟。18世紀時,此地仍為荷蘭主要港口之一,但是不久港口淤積,貿易中斷,霍恩變成微不足道的死港,但現仍保存18世紀東印度公司的倉庫和計量所等。 這個擁有兩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4分、北緯52度38分,是當地蔬菜和乳品貿易的中心,主要產業有捕魚、印刷、塑膠船製造、紡織、電器及電機等。 從市區主要街道上放眼四望,滿目多係歷史陳蹟,有16世紀美麗的教堂和古典的市政廳,還有17世紀建造古意盎然的房屋,都讓人有走入歷史隧道的感覺,連街旁的商家也開設在古蹟建築中。 這個富有人情味的小城,在每個星期六都有熱鬧的市集,是了解當地風土民情的好地方。這裡的市集有上百個攤位在做買賣,有各種蔬菜、水果、魚肉、日用品販售,好大的豔紅色草莓,一磅不到70分歐元;一大包青椒才50分歐元。各種花卉更是市集的主角,有不少攤位在賣盆栽、花苗、種子、花器和陶盆。市集中還迷漫著香味,賣現炒板栗和蜜餞的攤販讓人試吃,生意興隆。有一種玻利維亞豆,像大姆指般大,香、脆、好吃。小食攤上鯡魚、鯷魚、鮭魚所烹調出來的佳餚,有烤的、炸的和生醃的,味道很特別,加上麵包或西班牙海鮮飯,令食客口齒留香。喜愛集郵的人到這裡更是心花怒放,歐洲各國的郵票在這裡成包秤重出售,已處理過的價格較高些,但仍係物美價廉。手工藝品以十字繡的式樣最多,色澤很美,是很好的旅遊紀念品。每年的7、8月間,有傳統的民族舞蹈表演,這個熱鬧歡樂的歷史節日已經有600多年歷史,是當地的嘉年華。 這裡最吸引人的旅遊項目是時光列車,有些人以收集、改裝舊蒸汽火車為職志,讓一些癈棄的火車頭起死回生,重新上路。重整的火車控制室完全仿古,站長用目測決定火車進、出站時間,鐵軌是否併軌也由手工控制。列車開動之前,站長會善解人意地站在火車頭旁,讓遊客儘情拍照留念。汽笛響後,人們紛紛上車,車廂裡有身著古裝的零食小販,勤快地為旅客倒咖啡、送麵包。「行車途中,列車長會來查票,在旅客的火車票上打個洞,這張車票會是「荷蘭時光隧道之旅」的最佳紀念品。 從霍倫到梅登布里克(Mede-mblik)為時光列車的經典路程,窗外到處都是賞心悅目的牧野和花田。太斯克(Twisk)是行程的中轉站。這裡的火車也很古典,裡面有手搖式電話、木椅、鋼製印章及用墨水筆寫的訪客留言等古舊設備。時光列車的營運時間為每年的4~10月,由於營運依月份和星期各有不同,所以需事先確定。 格羅特烏斯特(Grote Oost)老街自紅岩廣場可以通往港口,是市內懷舊意味最濃的一條古老街道,往昔經濟繁榮的景象,仍然寫在一些老屋上,從俗麗的雕飾到炫耀海權時代的浮雕等觸目可見。老街真正吸引人的是有不少販售古老物品的個性商店,稀奇古怪的商品令人驚喜。 紅岩廣場(Rode Steen)的義大利文是Red Stone,這個名字源於這裡一度曾進行著血腥的行刑。絞台被移去後,原地安置了一尊揚.彼得斯宗.科恩總督的立像,他曾在巴達維亞(印尼首都雅加達)為荷蘭東印度公司闢建了舉足輕重的據點,功勳顯赫。在雕像兩側有過磅房和西菲仕蘭博物館。廣場前的北格羅特(Grote Noord)大街,是當地的新動脈,昔日港口的交易已轉移到這經來買賣,在下午5時結束營業之前,處處人聲鐤沸。 過磅房(Waag)建於1609年,是一座沿襲著荷蘭古典建築風格的工作房,牢實的外型、木造的廳堂,以及中世紀粗重的磅秤等都被刻意的保存著,成為今日拉.巴斯蘇萊(La Bassule)新潮咖啡館的最佳裝潢。昔日藍領勞工滴著臭汗出賣力氣的場所,如今一變而成為時髦男女附庸風雅的場合。 蒸汽火車博物館(Stoomtrain Museum)位於霍倫市區,館中有一間建在鐵軌上的倉庫,收藏許多古舊火車頭及車廂。它們原先有的被丟棄在路旁,成為免費的遊民收容所;有的荒廢已久,在不起眼的角落裡任由風吹雨打。通過解說員的介紹,可以了解這些火車之所以能夠起死回生,重新上路,全是志工們收集整理的結果,加上復古風格的車廂,深受遊客的喜愛。有些新車廂旁邊還貼著「整型前」的照片,使新觀與舊貌同時呈現。 西菲仕蘭博物館(Westfries Museum)位於紅岩廣場,是座氣質出眾的巴洛克建築。在1632年時是西菲仕蘭聯邦學院,並曾一度是法庭所在,現在許多廳室還保存著當時的局格,迄今還蹲在屋簷上的7頭小白獅,代表著昔日組織聯邦的7個城市。幾經朝代更迭,經過蛻變後的博物館驕傲依舊,並將霍恩顛峰時期的光輝全部留在館內,大量的油畫、版畫和壁掛訴說著霍恩的往事,另有家具、服飾、工藝品、船艦模型等,供遊客進一步了解霍恩的歷史。地下室還展示公元前3500年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挖掘出土的日常用具和骨骸。 二十世紀博物館(Museum Van de Twintigste Eeuw)位於老街附近,前身是乳酪儲藏所,建築物外貌依然保持舊觀,詳細展示百餘年來各個生活層面的轉變。繞著博物館前的運河來到港口,可以見識到靠海起家霍恩的真面目,當年商船相接的情景,而今則遍布著富豪們的豪華遊艇。 此外,市內主要名勝古蹟還有中世紀哥德式教堂、古城牆遺蹟、建於1508年的聖瑪利塔樓、1578年完工的東城門、1563年初建的聖約翰醫院及建於1613年的市政廳等。


斯海爾托亨博斯

斯海爾托亨博斯(S-Hertog-enbosch)是北布拉奔特省的首府,1185年建市,中世紀時是重要的毛紡織中心,1559年為主教管區,因處於新、舊兩派勢力分界線的戰略要地,故遭多次圍攻,現為鐵路樞紐。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19分、北緯5度41分,位於多默爾河和阿河匯合處,坐落在南威廉斯運河畔,西南距艾恩德霍芬市32公里。當地工業主要有食品加工、金屬、鞋和雪茄製造等。同時,這裡每週都要舉辦一次荷蘭重要的牛市場,買賣雙方的交易方式非常有趣,內行的買主先估計好牛的品質和價格,然後不動聲色地經過牛隻,稍後才逛回來,故作平淡地問問價錢。接下來便是互相之間進行吹噓和百般挑剔,買主嚴苛地指出牛體的缺陷,在他們互相擊掌中結束討價還價,買主付完錢後,會從賣主手中接過一個硬幣,這是傳統上對買賣的祝福方式,最後雙方和和氣氣一起喝杯咖啡,以慶祝交易成。 這裡也是大藝術家希倫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故鄉,他生於1450年,是荷蘭中世紀晚期的重要畫家兼作家。作品主要是風格獨特和複雜的聖像畫,被學術界尊稱為對人性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天才畫家和第一個在作品中表現抽象概念者。「天上的樂園」以豐富的想像力,表現天堂、夏娃的創造、最初的誘惑和墮落,是其藝術成熟的標誌。畫面把美、情慾、飄忽的想像和塵世中人們尋歡作樂的幻夢融合在一起,突出他強而有力的肖像技法獨創性。雖然他的手法重於表現世界的罪惡,但並不防礙他發現世界的美,他對色彩和諧的掌握和層次構圖的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聖約翰教堂始建於1419年,1520年才完工,是荷蘭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氣勢雄偉,規模宏大。此外,市區古蹟還有建於1671年的市政廳等。 努艾能是斯海爾托亨博斯附近的小鎮,繪畫大師梵谷曾在此地居住過,並創作早期代表作「吃馬鈴薯的人」,小鎮因此成為梵谷崇拜者的朝聖地,人們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大師曾住過的居所和畫室。梵谷父親的住宅門口掛了塊牌子,上面用幾種文字寫著「謝絕參觀,請勿按鈴」。不過,屋子的後院是對外開放的,當年改裝成梵谷畫室的洗衣房,現已成為當地的公共花匠作坊,牆上掛著一幅複製的「麥田烏鴉」。當地觀光部門設置有專門路線,徒步或騎自行車可到達梵谷昔日工作的所有地點。除了一個教堂鐘塔早已毀壞,梵谷畫中有蹟可尋的所有地表面貌都保存良好。此外,小鎮各處都矗立著梵谷的雕像和紀念碑,新闢的大街也以他最傑出的作品命名。在梵谷的出生地贊德特小鎮,樹立著他和弟弟西奧的雕像,以紀念他們真摯深厚的兄弟情誼。


豪達是六星級城市

豪達(Gouda)是南荷蘭省的著名城市,於1272年獲准建市,17~18世紀以生產陶管聞名,18世紀因乳酪交易為城市帶來財富。1566年曾被戰火波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曾飽受戰火的考驗,現在當地的觀光業非常興盛。 這個擁有6.2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43分、北緯52度1分,地處荷蘭中西部豪威(Gouwe)河與艾瑟爾河交匯處,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南方、鹿特丹的北方。交通非常便利,從鹿特丹北來車程只需20分鐘。當地市景繁榮,生機蓬勃,旅館林立,餐飲業也很發達。以乳酪、糖漿煎餅、煙斗、陶瓷、蠟燭和大教堂的彩繪玻璃等著名,因為剛好有6種著名的東西,加上市徽上也有6顆星,因此當地市民都暱稱自己的故鄉是「六星級的城市」。 豪達乳酪是當地最有名的特產,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它是荷蘭最有名的乳酪之一,也是歐洲最古老品種之一,為半硬質牛奶乳酪,形狀呈扁圓餅狀,重約10~20磅,在自然生成的外殼上塗黃色石蠟。這裡的乳酪又分為新鮮牛奶製造(農場製造)和殺菌牛奶製造(工廠製造)等兩種,口味有淡的、中等的和老的三種。小型乳酪每個只重310~620公克,內部質地細膩,呈淺黃色,味道柔和如乳脂。成熟時間長的乳酪呈深金黃色,味濃帶鹹味,質地較硬。所有真品外殼打有「荷蘭」印記。 煙斗博物館興建於17世紀,外觀是一座文藝復興式的建築,裡面收藏有古代的煙斗、陶器和瓷磚等珍品,凡是金屬、木頭、象牙和燒陶等各種材質的奇特煙斗,都在收藏之列。豪達也是荷蘭陶瓷煙斗的製造中心,移居豪達的英國師傅帶來了陶瓷煙斗的燒製技術,直到現在,豪達的煙斗老師傅安得烈.莫寧,在煙斗博物館附近的巷子中,仍設有工作坊,讓人欣賞陶瓷煙斗人工製作的過程,他的手藝非常精巧,將陶土在手中捏一捏,然後放進模型中先印出雛型,接著再以鐵絲,精確地在細長的煙柄中挖出小洞貫穿兩頭,整個過程還不到兩分鐘,一個等待燒製的陶瓷煙斗已經成型。 市立博物館又稱為聖凱薩林醫院博物館,最先是荷蘭的一所修道院,後來改為醫院,現在是一家保留很多荷蘭古老生活原貌和歷史珍藏品的博物館。這裡除了有很多各時期的繪畫收藏外,還有16世紀的醫院、藥房、廚房、學校、大廳、小孩餐桌椅和各種稀奇古怪的玩具。博物館裡還保存著當年的病房,壁上繪有當時為病人開胸剖肚手術的畫作和一間17世紀荷蘭傳統的廚房,裡面有整套廚具和鍋碗瓢盆等。博物館大廳上則掛有豪達民兵團的巨幅畫。 聖約翰教堂位於市中心,以彩繪玻璃聞名,建於1552年,高123公尺,是荷蘭最高的教堂,也是最長的教堂,堂裡供奉著豪達守護神施洗者約翰,教堂以紅、白兩色為主色,白色代表純淨與愛,紅色代表受苦,因此豪達的市徵也是紅色和白色交雜。教堂裡64片彩繪玻璃窗氣勢雄偉,並因其藝術性和保存完整而聞名於世,這些玻璃都是當時的國王、王子和貴族等奉獻出來的,其中最著名的13片玻璃,分別崁在教堂的東面和中間,玻璃上描繪聖經故事和荷蘭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圍繞著教堂四周的大片砲彈型的玻璃窗,高約20公尺,寬約3公尺;另外屋頂及教堂四周,還有許多小型的砲彈型玻璃窗,分別畫有歷史故事。1566年的復仇戰爭波及豪達時,當地市民不僅搶救了彩繪玻璃窗,和荷蘭最著名畫家雷布蘭特的作品一起,放到安全地點加以保護,才讓這些珍品流傳下來。偌大的教堂內,四處置有望遠鏡,讓遊客可以更進一步貼近這些美麗的彩繪,就是最高層的小塊彩繪玻璃窗,也能清楚地看到彩繪的內容及精緻的繪畫筆法。 市政廳位於市中心區,是一幢建於1449年精緻而古老的哥德式建築物,紅白相間的窗戶,讓聳立於馬科特廣場附近的市政廳,顯露出與眾不同的典雅氣質。建築物南面有砂岩牆面的山形牆、角樓和陽台等裝飾,前方的階梯屬於文藝復興式。東面的牆壁上有個大鐘,每隔半小時會有為時兩分鐘的小人偶出來報時和表演,內容是描述佛洛里斯五世伯爵於1272年頒給豪達城市憲章的場景。市政廳內部的結婚禮堂上,還有獨特的17世紀繡帷,也是歷史的珍品。市政廳前的廣場,則是豪達乳酪買賣的主要集散地,在通常的情況下,豪達乳酪市場從每年6月最後一週開始,直到8月底結束,這段時間也是當地觀光客最多的時刻。 計量所(Waaghuis)建於1668年,由當時著名建築家彼得波斯特設計規劃,曾經是豪達乳酪的磅房。計量所前面是廣場,在每年6~9月的每週四早上,都會開辦乳酪市場,規模盛大,熱鬧非凡,可與北方的阿克馬乳酪市場相媲美,成為當地最重要的旅遊勝景之一。


各大城市風光好

登海爾德(Den Helder)為北荷蘭省西北部的港口城市,曾是阿姆斯特丹的外港,也是皇家海軍司令部的所在地。17世紀時,登海爾德與德索(Texel)島之間的狹窄通道被稱為「北方的直布羅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876年,北海運河正式通航,其地位被艾默伊登港所代替。1922~1993年,是荷蘭海軍基地之一,設皇家海軍學院及海軍上將官邸。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45分、北緯52度54分,地處北荷蘭運河北端,約有6萬多人口,經濟產業以漁業、造船和旅遊業為主、設有漁業、動物和氣象等研究所,設備先進,研究成果遠近聞名。 來這裡的觀光客都喜歡乘遊船作海峽之旅,船長是水手、歌手兼解說員,當遊船穿過升降式鐵橋,通過閘門進入海峽區域時,他會拿出吉他,唱起豪氣千丈的歌曲,還取出水手愛喝的琴酒助興,讓每一次的海峽航行都充滿趣味。 當地還大一種獨特的觀光小火車,可以開上馬路,也可以在海灘上「嚇嚇」叫著走。從市區出發,沿北海堤防(Noordzeedijk)行駛,右邊是一望無際的北海,左邊有荷蘭最古老的鑄鐵燈塔,紅色塔身襯映在平野上,顯得格外美麗。 凱克沙丘碉堡坐落在北海與須得海之間,是設在這裡四座碉堡中最為有名的一座,也是荷蘭唯一由拿破崙所建造的軍事碉堡。1799年,法軍在此成功擊退四萬名登陸的英、俄聯軍,成為法屬荷蘭時期輝煌事蹟之一,現在,它已沒有軍事價值,曾經一度淪為廢墟。後來由一名商人以一荷盾的代價將它買下,並用1900荷盾進行整修,兩年後重新開幕。內設氣氛優雅的餐廳,以北海魚類為主的水族館及專門收藏鯨豚骨頭的「鯨世界」,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1997年擱淺在北海沿岸的抹香鯨骨骼。此外,當地的參觀點還有博物館、野生動物保護區等。 希爾弗瑟姆(Hilversum)是霍伊蘭德三角地區的首府,位於阿姆斯特丹南郊區,經緯度為東經5度10分、北緯52度14分。這個擁有9萬多名人口的美麗小城,是北荷蘭省的療養和避暑勝地,也是荷蘭廣播電視中心,設有知名度很高的荷蘭國立廣播電視大樓,擔任全國的電台廣播播音任務。當地工業主要有電機、電話設備、藥品、地毯、家具及金屬製品等。 當地交通非常便利,從阿姆斯特丹乘火車前來,只需30分鐘車程。市區乾淨整潔,公園寧靜幽雅,人們安居樂業,猶如世外桃園,絲毫不必擔心噪音和公害,林立的高樓大廈又讓這個小城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 維爾森(Velsen)是北荷蘭省擁有6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包括艾默伊登、桑特波爾特、德里赫伊斯及費爾森諾爾德等區,是荷蘭主要的鋼鐵業基地,化工和造紙也相當發達。其中的艾默伊登(Ijmui-den)是維爾森市重要的一部分,經緯度為東經4度36分、北緯52度27分,靠近北海運河西端,是阿姆斯特丹的外港,約有4500多人口,為當地的工業中心和主要海港,運輸業繁忙,市內設有三座巨型船閘連接運河和北海,成為交通咽喉。 佐德沃特(Zomdvoort)是北荷蘭省北海沿岸最大的休閒地帶,位於哈勒姆附近,東距阿姆斯特丹28公里。當地遊玩項目主要有18 個洞的高爾夫球場、露營場地、獨特驚險的摩托車大賽及充滿刺激的國營賭場,最受歡迎的是設施完善的海水浴場,每年夏季向遊客開放。 斯帕爾倫丹(Spaarndam)是北荷蘭省哈勒姆附近的小市鎮,這裡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有一次連日下著傾盆大雨,導致洪水暴漲,眼看堤坊將毀,村莊就要遭受滅頂之災時,一位名叫漢斯的少年奮不顧身,用手腕堵住破洞,使全鎮倖免於難,而他卻獻出了幼小的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少年,人們在村裡為他塑了一座小銅像。 梅登布里克(Medemblik)是北荷蘭省眾多觀光點中比較不商業化的小鎮,中世紀時曾加入漢薩同盟,現為荷蘭著名觀光地之一,每天數次接待往返於霍倫之間的觀光蒸汽火車,還配合火車時刻表,調度遊船前往恩克赫伊曾。小鎮主要觀光點有蘭堡(Radbaud)城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保存雷布蘭特名作「夜警」;在「東港口」(Oosterhaven)可眺望艾瑟爾湖的美景,古意盎然的新街(Nieuwstraat)也具有相當吸引力。 海姆斯泰德(Heemstede)也是北荷蘭省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37分、北緯52度21分,瀕臨環形運河,是阿姆斯特丹和哈勒姆市的郊外住宅區,附近為球莖植物培植基地。當地景點有克呂奎于斯墾田博物館等。 福倫丹(Volendam)是北荷蘭省埃丹-福倫丹(Edam-Volendam)市的一個小漁村,經緯度為東經5度4分、北緯52度30分,面臨艾瑟爾湖,南距阿姆斯特丹25公里,車程只要30分鐘,自阿姆斯特丹的聖尼可拉斯教堂對面公共汽車站搭乘110、112和116等路公共汽車可達。 這是個典型的歐式小城鎮,屋宇櫛比鱗次,尖頂紅磚牆別具特色,三角形屋頂是17世紀以來流行的義大利風格,走在鎮內小巷裡,彷彿置身童話世界中。傳統服飾是當地特色之一,禮拜天上教堂時,鎮民會穿著傳統服飾出門,女的穿白底紅藍線條裙子,上衣黑底胸前有花飾,戴白色花邊小尖帽;男人則黑色寬邊褲,黑色外套,領結像項鍊般掛在胸前,頭戴小尼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福倫丹與馬肯之間有條長2500公尺的橋樑相接,但是一般遊客多乘渡船進入福倫丹港口,因為這個港口就是主要的旅遊區,它以填海築堤的方法達成,左右各有一條長堤將港口圍成一圈,只留一個小小的出入口供船隻出入,到了冬天,港口就會變成天然溜冰場。19世紀時,許多畫家為福倫丹的純樸所傾倒,他們所經常聚首的史班德旅館(Span-nder Hotel)仍屹立在港邊。沿著河岸,有三座傳統式荷蘭風車迎風佇立。 當地經濟以旅遊業為主,古雅的建築、湖堤椿上的民宅、漁民鮮艷的傳統服飾吸引著觀光客。這裡的2.5萬多名居民,他們臉上帶有北歐人的堅毅稜角和輪廊線條,他們生吞鯡魚(Herring)的絕技非常驚人,當地人拎起鯡魚尾將醃過鹽的整條魚塞進口中,是稀鬆平常的事。在港口邊有兩、三家照相館,可出借荷蘭傳統服飾供遊客拍紀念照,1小時就可取件;還可將照片印在T恤、卡片、馬克杯或帽子上。 馬肯(Marken)是位於艾瑟爾湖北面與世無爭的古老小漁村,自古以來就是盛產鯡魚的地方,據說13世紀時的一場暴風雨,切斷了馬肯與荷蘭陸地的聯繫,政府乃在須德海一帶興建大壩來阻隔海潮的侵入,從此海產豐富的海灣,變成了巨型淡水湖的艾瑟爾湖,直到1957年堤防建成後,馬肯才和內陸恢復了聯繫,當地漁民如要再出海捕魚,必須到更遠的海域去找,造成非常不便,因此這裡的漁民就漸漸放棄漁業,改以飼養牛羊為生。 這個有玩具城般景色的小鎮,南距阿姆斯特丹約20多分鐘車程,市內只有蜿蜒的河道和小徑,輪渡碼頭旁的港口區是當地最熱鬧的地方,這裡有一排木屐店和禮品店,還有幾家可以吃到炸鯡魚的小餐廳。由於這個低地小鎮常有洪水為患,這裡多建有高高腳柱、尖頂紅瓦漆成墨綠色的木屋,家家戶戶都有白色的蕾絲窗簾。在特定的節慶或星期假日,還有少數老一輩的人穿著傳統服飾出來活動或上教堂,婦女戴無邊軟帽,穿著短上衣和黑色百褶褲,腰部配一條講究繡工的緊身褡;男士則穿寬鬆的罩衫和長褲。 這個位於福倫丹對岸的小鎮,大多數遊客都是自福倫丹搭觀光船前來。當地最大的觀光賣點,就是所有的屋子都漆成綠點,一排排的木造屋子小巧玲瓏,還有傳統的木屐,炫麗燦爛的紅色傳統服飾。在小鎮的入口處有家木屐製造廠,遠近馳名,不少觀光客特地前來參觀木屐的製造。這裡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穿著木屐,所以廠裡木屐從小到姆指般,大到像巨人的尺寸都有。由於製作手工精巧,每天僅能生產5雙。這裡的居民們,有的把木屐當作門牌,也有的拿來當成花瓶,吊在屋外牆上或放在窗枱上,非常別致。 桑德爾特(Zundert)是北荷蘭省和比利時邊境上的小鎮,只有8000多名人口,它本係沒沒無聞的地方,但自1853年3月3日大畫家梵谷在此誕生後,現在已成為藝術朝聖者衷心嚮往的聖地之一。梵谷當年出生及居住的屋子,早於1903年被拆除,等他聲名大譟之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畫家,當地政府特地在原址又加蓋一座樓房,並仔細考究文獻,努力將其布置成梵谷一家居住時的原樣。 157年前梵谷接受洗禮的小教堂仍保留完好,梵谷本來有位同名同姓的哥哥出生後不久就告夭折,教堂對還留著他小小的墓碑。在市內旅客服務中心的二樓,設有梵谷資料展示的空間,展出他小時候的照片,10歲時所畫的素描副本、出生證明及相關文件。 努艾倫(Nuenen)是桑德爾特鎮附近的小鎮,面積較大一點,有2.6萬多名人口,當地居民除了務農外,大部分都在紡織廠工作。明亮、優美的小鎮每棟民房造型都很可愛,小河流水、如茵草地,更襯托得小鎮如詩如畫,雖然梵谷在這裡只住過兩年,但努艾倫卻相當以梵谷為榮,在市內保留著較桑德爾特更多與他相關的事物,包括梵谷另外租用的一間工作室,他父親服務過的小教堂,他家人所住的牧師宅和無緣戀人瑪歌的家。市內還有一座梵谷紀念碑,是雕刻家希多克洛普(Hildo Krop)於1932年所作,他以太陽比喻情感濃烈的梵谷,形狀有點像梵谷筆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向日葵。在梵谷舊工作室附近路口,於1984年豎立一尊梵谷雕像,他帶著畫具,在努艾倫四處尋找繪畫題材。在市內的旅客服務中心裡,也設有梵谷資料中心(Van Gogh Documentation Centre),展出許多梵谷畫作的複製品,以及他畫中曾經呈現當年努艾倫人所使用的紡織機和風車等的模型。 斯海弗寧恩(Scheveningen)是南荷蘭省的漁港和海濱遊樂勝地。14世紀開始發展漁業,1818年開闢為海濱浴場,成為休閒度假地,1887年增設有穹頂的遊樂場;這個擁有3萬多名人口的小港都,主要經濟產業有港口、漁業,旅遊及工業,擁有魚類冷凍廠和食品罐頭廠。當地還有個充滿情調的碼頭,並設貨物、貨櫃裝卸站和水產拍賣場。 每年5月31日是荷蘭的「鯡魚節」,生吃當令鮮鯡魚是斯海弗寧恩最特別的風俗,他們採用14世紀以來的橡木桶醃漬方法,剛捕到的鯡魚,先清腸去骨,把它醃到裝滿冰鹽水的橡木桶裡,按各家配方放上提味的醋或辣椒,就可以讓人下肚。內行的美食家都要求腑臟不要全部清空,吃起來更夠味。道地的斯海弗寧恩人生吞鯡魚並沒有特別技巧,唯一訣竅就是魚脖子朝下,倒拎魚尾巴,魚就順其自然下肚。此外,當地還有兩套著名食譜,一種是奶油熱拌馬鈴薯、青豆、洋蔥、培根及荷蘭芹;第二種是檸檬汁涼拌黃瓜、胡蘿蔔、蘋果、青蔥及酸乳酪。 希勒霍姆(Hillegom)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35分、北緯52度18分,臨環形運河,約有兩萬人口,是南荷蘭省的花卉基地之一,有泰斯隆花展植物園和球莖花卉交易會。每年4月,舉行鬱金香星期日花卉遊行,從希勒霍姆,利瑟和薩森海姆三地輪流出發。 胡克范荷蘭(Hoek van Holl-and)是南荷蘭省鹿特丹市附近的小港鎮,經緯度為東經4度7分、北緯51度59分,地處新水道注入北海口處,擁有約7000多名人口,是與英國哈威奇之間輪渡的終點站,也是當地著名的海濱勝地,港口主要為韋斯特蘭農業區服務。 卡特韋克(Katwijk)由卡特韋克安澤和卡特韋克安登萊茵兩部分組成,是南荷蘭省的海濱旅遊勝地。它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4分、北緯52度13分,坐落在舊萊茵河流入北海處,擁有4萬多名人口。市區主要的古蹟景點有1574年的聖安德魯教堂、17世紀燈塔和荷蘭巴洛克雕刻大師韋爾斯特雕刻的紀念碑。 斯希丹(Schiedam)也是南荷蘭省的小港市,1273年設市,中世紀水產和殼物資易繁榮,後來它的重要地位被鹿特丹所取代。這個擁有7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22分、北緯51度55分,位於鹿特丹西面斯希河與新馬斯河匯合處。當地工業有造船、鑄鐵、機械製造、玻璃和化工等,是著名的釀酒業中心。市區名勝古蹟主要有1260年的馬泰內瑟古堡廢墟、15世紀聖約翰教堂、17世紀市政廳及1792年的交易所等。 賴斯韋克(Rijswijk)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697年在此簽訂「賴斯韋克條約」,從而結束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其經緯度為東經4度20分、北緯52度4分,位於海牙市東南方,約有5.2萬人口,對外交通便捷,附近設伊彭堡機場,是南荷蘭省的水果交易市場,並設有油井和實驗所等,市區有一座21公尺高的方尖紀念碑,建於1792年。 弗拉丁根(Vlaandingen)原是一個小漁村,現為南荷蘭省最大的港口之一,經緯度為東經4度21分、北緯51度54分,位於鹿特丹西側,臨新水道,約有8.5萬人口,經濟產業有捕魚、乳品、冶金及化工等,設荷蘭最大的造船廠。市區古蹟有1156年的磅房、1643年的大教堂和1650年的市政廳等。 史帕肯堡(Castle Spaken-burg)是烏得勒支省景色秀麗的水鄉,位於烏得勒支市附近,地處艾瑟爾湖畔。村民們頭戴花邊小帽、身穿色彩絢麗的民族服裝、腳穿著做工精巧的木屐,別具風格。他們在一個星期內的生活都在有規律地變動:星期日,人們身穿傳統服裝,滿面春風地去教堂做禮拜;星期一,大家忙忙碌碌地在洗衣服,充耳都是嘩嘩的水聲;星期三和星期五早上,艘艘漁船在港灣整裝待發,出海捕魚。 蘇斯特(Soest)是烏得勒支省擁有4.2萬人口的城市,1029年設立,過去曾經是農業中心,現在是發達的住宅區。它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18分、北緯52度9分,輕工業發達,市區最主要的古蹟是哥德式教堂,大約建約1400年,1959年進行重修。 宰斯特(Zeist)是烏得勒支省森林地區的遊覽勝地,1786年起為莫拉維亞教會荷蘭省總部駐地。經緯度為東經5度15分、北緯52度5分,約有6萬人口,工業以光學儀器、金、銀製造等為主。 茲沃勒(Zwolle)是上艾瑟爾省的首府,也是一座要塞城市,1230年設市,中世紀加入漢薩同盟,因位居交通要地而繁榮興盛起來。17世紀後,工業發達,現為區域性商業中心,鐵路交匯點和水運樞紐。 這個擁有10.5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5分、北緯52度30分,位於荷蘭東北部,臨茲瓦特河。主要工業有化工、造船、金屬製品和建材等,尤以重工業著稱。市區主要古蹟有15世紀的聖邁克教堂、聖母教堂和市政廳等,此外,須得海工程的事務所也設在這裡。 恩斯赫德(Enschede)是上艾瑟爾省最大的城市,1325年正式設市,城區範圍包括納克爾,赫拉納布呂赫和布克洛等三個村莊,以及恩斯赫德鎮。19世紀末,這裡工業迅速發展,現為荷蘭的棉紡織業中心,產品聞名國內外,被稱為「荷蘭的曼徹斯特」。其經緯度為東經6度53分、北緯52度12分,位於茲沃勒西南方,地處特文特運河畔,臨德國邊界,約有14.5萬人口。對外交通便利,城北5.6公里處所設的特文特軍用機場,也提供民航服務。工業除紡織外,還有冶金、輪胎及橡膠等。文化事業也相當繁榮,設博物館、天然動物園、紡織技術學校和理工科大學等。 亨厄洛(Hengelo)是上艾瑟爾省約有11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45分、北緯52度15分,臨特文特運河,當地工業以紡織、冶金、電機及製鹽為主。這裡最著名的古蹟是城西的特維克爾古城堡,建於1347年,歷史悠久,氣勢宏偉。 代芬特爾(Deventer)是上艾瑟爾省的千年古城,公元8世紀前後,當地設立一座教堂,並以這個教堂為中心,逐漸形成居民點;中世紀發展迅速,成為文化中心。14世紀,赫羅特在此創辦共同生活兄弟會,進行宗教活動,1500年前後為荷蘭最主要的印刷業中心。 這個約有7.2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10分、北緯52度15分,臨艾瑟爾河,工業有機器、鑄造、自行車和製磚等,地毯、掛毯及蜂蜜餅是當地最有名的特產。市區古蹟景點有13世紀市政廳、中世紀大教堂、聖尼古拉斯教堂和舊城牆等。 坎彭(Kampen)是上艾瑟爾省的小港市,1227年始見文獻記載,中世紀時加入漢薩同盟,現為當地鐵路樞紐。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54分、北緯52度33分,位於艾瑟爾河注入凱特爾湖處附近,擁有3.5萬多人口,工業以雪茄和搪瓷器皿為主。市區著名古建築有市政廳,14世紀的聖尼古拉斯教堂、16世紀的聖母教堂及3座中世紀城門樓。 斯塔芬特(Staphort)也是上艾瑟爾省的小鎮,當地婦女都身著民族服飾,頭戴獨特小帽,身穿紅色背心,很有特色。 這個約有18.5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33分、北緯53度13分,位於阿河、欣澤河及其他運河的匯合處,靠近荷、德邊境,是荷蘭最北部的城市,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工業有製糖、印刷、烟草加工、服裝、家具、針織和機械等,當地農產品交易也非常興盛,是穀物、油料、作物、木材及牲畜的貿易和轉運中心。 對外交通相當發達,設民航機場,從史基浦國際機場乘飛機前往,只需40分鐘即可到達。此外,這裡還是荷蘭的鐵路樞杻之一,從茲沃勒乘火車前來,約需1小時。 市區名勝古蹟眾多,聖馬丁教堂建於1452年,屋頂造形獨樹一幟,非常引人注目。市立博物館內收藏有當地畫家的作品,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裡的格羅寧根大學建於1614年,數百年來培養了無數棟樑之材,成績斐然。此外,1253年修築的哥德式教堂,16~17世紀的古樸房屋等,都以獨特的風格吸引著眾多遊客。 呂伐登(Leeuwarden)是菲仕蘭省首府,16~18世紀以生產金銀器皿聞名,現為省的經濟中心和鐵路樞紐。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46分、北緯53度12分,位於哈林根特雷克和多克姆爾埃阿兩大運河匯合處,擁有約10萬人口,工業以錫、木材加工、包裝及機械為主,農牧市場繁榮,牛市佔地3萬平方公尺,叫賣聲此起此彼伏,非常熱鬧。 對外交通便捷,從阿姆斯特丹乘火車前來,約需兩個小時。飯店多分布在市中心或郊外;友誼飯店位於車站附近,以白色裝飾見稱,風格高雅。 市區街道清潔整齊,瀰漫著樸素寧靜的氣息,馬匹拉著街頭風琴大師,在大街小巷演奏,「得得」的馬蹄聲和悠揚悅耳的琴聲融合在一起。成為這個城市獨特的景觀。 市內古建築有文藝復興式的坎塞拉里廳、1598年建造的舊磅房、未完成的奧爾德霍斜塔、市政廳及聖卜尼法斯教堂等。此外,還有弗里西安、普林塞瑟霍夫和皮埃爾潘德爾等三座博物館,它們的收藏品豐富多樣,很有觀賞價值。 斯內克(Sneek)始建於1294年,1456年正式設市,現為菲仕蘭省重要的牛和乳品市場。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40分、北緯53度2分,位於海于夫河畔,北距呂伐登23公里,經濟活動以輕工業為主。 市區湖光水色,景色非常秀麗,周圍是眾多大小湖泊,運河貫穿全境,形成弗里西亞湖區的水上活動中心。市內古蹟有1613年建造的水閘門、1760年完工的市政廳,以及弗里西亞航運博物館等。 弗拉訥克(Franeker)也是菲仕蘭省的城市,「埃塞艾辛加(Eise Eisinga)之家」是當地最著名的景觀,裡面展示著世界最古老的太陽系儀軌。埃塞艾辛加1744年2月生於弗里斯蘭省的德隆里伊村,12歲成為一名梳羊毛工人。他幾乎沒有受過正統教育,靠自學成才,在16歲時寫了一本關於數學的書,18歲就把他曾遇到的所有日蝕和月蝕日期都計算出來。 艾辛加白天在屋後的梳羊毛棚裡工作,晚上就潛心研究各個行星的位置。1774年,有個自稱「真理愛好者」的人出版一本小冊子,宣稱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各行星互相撞擊,使地球脫離軌道,衝向太陽。這種言論引起人們的極度恐慌,也引起艾辛加的關注。1781年,他在起居室建成太陽系模型,並開放供人參觀,傳播真正的科學。為了讓後人能夠保存這個太陽系儀,他還寫了本92頁的技術手冊,附27幅圖畫。在艾辛加彌留之際,當時擔任國王的威廉一世下令由國家購下這幢房子,立契轉給弗拉訥克市,以保護這種瑰寶。一直到1922年,艾辛加家族都有一位直系後裔住在這裡充當導遊。 這幢房子外觀呈傳統的荷蘭建築風格,有長窗和裝飾用的荷蘭式山形牆。房內的門廳為當年艾辛加的羊毛店,現在裡面設有參觀者簽名留念的紀念冊子。起居室牆上的木鑲板和灰泥牆下半截的瓷磚都呈青綠色,天花板呈藍色,室內放置有箱形床、床頭櫃、壁爐及一張堅實的橡木長餐桌,整個房間樸實舒適,充滿18世紀氣息。艾辛加的行星模型就緩慢而平穩地運行在天花板上的金色圓槽裡,但模型中沒有海王星、冥王星和天王星,前兩者當時尚未發現,天王星雖然於1781年被英國天文學家發現,但按太陽系儀1公釐代表100萬公里的比例,無法在這個房間裡把它加進去。同時,模型中木星的衛星只有4個,而不是16個。儘管如此,這個太陽系儀自建成以來,就一直運行準確,一分不差,令人嘆為觀止。 太陽系儀的推動裝置設在屋頂閣樓,是個截短了鐘擺的尋常弗里斯蘭舊時鐘,其巧妙的機械裝置主要由橡木圓盤和箍構成,箍上有熟鐵釘子做成的齒輪,整個裝置有1萬多根釘子。這個舊時鐘只靠一些鐘錘作動力,使微型行星轉動了200多年,並且毫無停頓的蹟象,讓每一位參觀者都嘆服不已。 瑪孔(Makkum)是菲仕蘭省艾瑟爾湖畔的小鎮,古時為小漁村,現在是這個省最現代化的水上活動基地之一,水閘門封阻起來的運河水道停泊著各式帆船。市區乾淨、整潔,景色迷人。這裡也是荷蘭瓷器的生產基地之一,產品可與台夫特陶器媲美,尤其是白瓷,用白黏土燒製而成,為當地文化色彩的獨特代表。瑪孔陶器的彩繪風格類似台夫特,以藍彩為主,但花樣更為華麗,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有些陶瓷則具強烈的現代創作風格。 弗里斯蘭陶瓷博物館為17世紀的建築物,館中系統地展示當地陶瓷製作的發展歷史。此外,陶瓷工廠(Koninklijke Tichelear Makkum)也開放供遊客參觀,並有導遊解說行程。 沃孔(Workum)是菲仕蘭省的小港市,曾因鰻魚交易而繁榮一時,現在仍然為附近地區的魚產貿易中心。沃孔陶器也極具地方特色,用當地的棕色陶土燒製而成,再用羊角作容器畫出白色的曲線繪飾,做成盤、碗、燉鍋等多種廚房用品。 市區極具古舊情調,市政廳、磅房和聖喬特瑞卡斯(St Gertru-kiskerk)教堂是當地標誌性建築,其中市政廳建於15世紀,造型精緻可愛;磅房呈文藝復興式風格,教堂則以哥德式建築著稱,它們都是小鎮昔日繁榮的見證。 素人畫家美術館(Jopie Huis-man museum)也別具一格,這位畫家一生定居弗里斯蘭,專門以當地風光、習俗及陳舊事物為繪畫題材,一艘破船、一件舊褸衫,在他的筆下都能呈現懷舊的意境。 欣德陸本(Hindeloopen)是菲仕蘭省最迷人的小市鎮,中世紀時加入漢薩同盟,與挪威等國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市區以狹窄的運河、古樸的木橋,以及17世紀的老房子而獨具風格,港口泊靠著一排排三桅古董帆船,此外,因為往昔對外交流頻繁,所以市內又有一份國際化的情調。 家具是當地鄉土工藝的傑出代表,其手繪圖案用紅色和墨綠色交錯使用,具有濃厚的北歐藝術風格。此外,這裡的地方傳統服飾也很吸引人,棉織的衣服上以藍、綠、白作底色,再飾以紅葉狀圖案,深具東方氣質。 哈林根(Harlingen)是菲仕蘭省西北角的小漁村,經緯度為東經5度24分、北緯53度10分,位於瓦登海濱(Waddenzee),對外交通便利,有鐵、公路和渡輪運輸,是沿公路從阿姆斯特丹進入菲仕蘭省的第一站,遊客也可以在此搭乘渡輪到著名的泰爾斯海靈(Terschelling)島。 這個地方矗立著一家特別的港灣起重機飯店(Harbour Crane Hotel),是用起重機改建而成,只有一間17公尺高的客房,房間卻深具品味,有電子螢幕,可以調整房間的明暗和溫度,還有天窗及可變化5種顏色的浴室燈光,最吸引人的是可以居高臨下欣賞海景,顧客進入飯店必須利用升降機。 當地旅遊項目相當豐富,人們可以在瓦登海灘體驗「走爛泥巴」活動,賞鳥、進行生態觀察等。 哈林根燈塔由石頭建築而成,高21公尺,頂端被改建成可供住宿的兩間大套房,內設浴室、餐廳、簡單的廚具等,適合家庭度假。由於地勢高,視野廣闊,可鳥瞰全市風光。當然,由燈塔改建的旅館收費也不便宜,而且必須事先預訂。 德拉赫滕(Drachten)是菲仕蘭省的工業中心,由早期開採泥煤和製乳品的村莊發展而來,其經緯度為東經6度5分、北緯53度6分,瀕臨韋德埃水道,四周為低地,附近是森林和泥煤沼澤地,東北角有天然氣,當地工業以電器、運輸設備、機械、化工品及家具為主,約有6萬多人口。對外交通便利,通公路,附近還設有民航機場。市內古蹟主要有18世紀教堂及博物館。 海倫芬(Heerenveen)是菲仕蘭省擁有3.2萬人口的城市,建於1551年,原為泥炭開採鎮,現為當地工業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55分、北緯52度57分,工業有機械、自行車、公共汽車及塑膠製品等。 布雷達(Breda)是北布拉奔特省擁有15.6萬人口的城市,1252年設市,1531~1536年,拿騷伯爵亨利三世在此修築城堡,此後一直是馬爾克河畔的主要城市。後來西班牙和拿騷為爭奪這塊土地發生過多次戰役,1648年,雙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結束這場持續多年的爭端,條約規定布雷達歸屬荷蘭。1667年7月31日,英、法、荷蘭、丹麥在此簽訂布雷達條約,宣告結束第二次英荷戰爭。法國大革命時,這裡被法軍佔領,直到1813年才回歸荷蘭。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46分、北緯51度35分,坐落在馬爾克河和阿河匯合處,坐落在鹿特丹南部。當地工業有食品加工、機器製造、人造纖維和手錶等。對外交通便利,通鐵、公路,從鹿特丹搭乘火車前來,只需40分鐘車程。 市內有許多投宿設施,可滿足外來觀光客的不同需要,瑪斯波什(Maswbosch)國際觀光飯店環境優美,夏天能夠體會蓬勃的生機,秋天則領略果實累累的殷景。在飲食方面,布雷達啤酒味美清涼、生津解渴,是上等飲料,可與阿姆斯特丹的啤酒相媲美。此外,廣東餐館以正統的中國名菜吸引了眾多食客。 市區著名的古蹟有哥羅凱爾特大教堂(Grote Kert),建於14世紀,教堂內設有44個排鐘,清脆的鐘聲久久繚繞在布雷達市空。其造型是融典型的布拉奔特式與哥德式於一爐,非常獨特。此外,基督教新教教堂,聖巴巴拉斯教堂及1766年興建的市政廳等,都是值得參觀的古建築。 蒂爾堡(Tilburg)也是北布拉奔特省的小城,1860年後成為荷蘭南部工業中心之一,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5分、北緯51度34分,瀕臨威廉敏娜運河,工業以毛紡織為主。市區文化機構眾多,設天主教經濟大學、紡織學院、紡織研究所、音樂學院和美術學院等。 貝爾根奧普佐姆(Bergen op zoom)是北布拉奔特省擁有4.2萬人口的城市,15世紀開始成為貿易中心,1747和1795年兩次被法軍佔領,1814年才回歸荷蘭。經緯度為東經4度17分、北緯51度30分,坐落在佐姆河畔,經濟產業以捕魚、養殖牡蠣和種植蘆筍為主,此外,這裡還設有全歐洲最大的酒廠之一。 市區著名的古蹟有中世紀市政廳、14世紀聖格特魯德大教堂,始建於1485年的侯爵府、拉費林堡壘、中世紀城垣遺蹟和1740年的護城牆殘蹟。 奧斯(Oss)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31分、北緯51度46分,坐落在斯海爾托亨博斯的東北部,是北布拉奔特省的食品加工城市,以生產人造黃油和肉品著稱。市區約有4.8萬人口,大多數為天主教徒。 羅森達爾(Roosendaal)是北布拉奔特省的邊陲重鎮,鄰近比利時,經緯度為東經4度28分、北緯51度32分,約有6.3萬人口,是鹿特丹至安特衛普鐵路線上的交軌點,工業產品有螢光燈配件、紙張、印刷機器及家具等。 米德爾堡(Middelburg)是澤蘭省的首府,中世紀時是個重要的商業城鎮,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活動而繁榮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遭水淹,後來進行修復。經緯度為東經3度17分、北緯51度30分,坐落在前瓦爾赫倫島上,擁有4.2萬人口,經濟以旅遊、冶鐵、紡織為主。市區古蹟主要有1150年修築的聖尼古拉斯隱修院、市政廳及16世紀的新教堂等。 弗利辛根(Vlissingen)是澤蘭省擁有4.2萬人口的城市,中世紀為商業城鎮和安特衛普門戶,現為地區商業中心、漁港、海濱勝地和海軍基地。經緯度為東經3度35分、北緯51度26分,位於瓦爾赫倫島南岸,地處西斯海爾德河畔,工業有造船、煤油和機械製造等。市區著名古建築有1308年的聖詹姆斯教堂、1563年的囚犯塔、1674年的舊交易所和1733年的市政廳等。 阿森(Assen)於1807年由國王路易.波拿巴設為德倫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6度34分、北緯52度59分,位於德倫特運河東北端,現有4.3萬人口,是地區農業和乳製品業中心,也有少許輕工業。當地最有名的參觀點為古物博物館,由13世紀西多會隱修院改建而成。 埃門(Emmen)是19世紀改造泥炭沼澤為農田時的移民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紡織、冶金、化工、製藥和木材等工業,成為德倫特省最重要的城市。其經緯度為東經7度、北緯52度47分,位於洪德斯倫山區,約有8.5萬人口。市區參觀點有動物園和博物館等,此外,南郊有石油和天然氣田。 梅珀爾(Meppel)是德倫特省擁有2.3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11分、北緯52度42分,工業以化工、紡織、印刷、製革及運輸設備為主,是當地泥煤和農產品經銷中心。對外交通便利,通鐵、公路,市區古蹟有15世紀教堂等,此外,附近的伯拉克韋德和貝爾特韋德湖也是重要的觀光點。 萊利斯塔德(Lelystad)是弗萊福蘭省的首府,建於1957年,以須德海圍墾工程設計者萊利的名字命名。經緯度為東經5度27分、北緯52度31分,位於東弗萊福蘭德圩田內,臨艾瑟爾湖,擁有6.5萬人口。對外交通便利,設機場,通公路,船隻經運河可達阿姆斯特丹,夏季與福倫丹和霍倫之間有輪渡往來。 市中心為住宅區,點綴幾處公園,環境優美。外圍是工業區和農牧產區,盛產鮮花、蘋果、穀物和奶牛,市西南郊為東法爾德爾湖水鳥保護區。 埃德(Ede)是海爾德蘭省擁有8萬人口的城市,公元8世紀由撒克遜人所建。經緯度為東經5度40分、北緯52度3分,位於費呂沃地區西部,工業以冶金、人造纖維和鋼琴製造為主,市區參觀點,有15世紀的杜斯博赫米爾教堂和著名的露天劇場等。 埃爾默洛(Ermelo)是海爾德蘭省費呂沃湖畔的城市,由埃爾默洛,寧斯佩特和埃爾斯佩特等3個村莊組成,經緯度為東經5度37分、北緯52度17分,現有2.6萬多人口,市區古蹟景點有聖約翰騎士團隱修院遺址和11世紀羅馬式尖塔教堂等。 哈爾德韋克(Harderwijk)於1231年設市,早年為須得海重要港口,中世紀加入漢薩同盟,現為海爾德蘭省擁有2.8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36分、北緯52度21分,工業以金屬和橡膠製品為主。 蒂爾(Tiel)是海爾德蘭省擁有2.2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25分、北緯51度54分,坐落在瓦爾河畔,市內設有專為水果生產服務的園藝學校。 奈梅根(Nijmegen)是荷蘭東部海爾德蘭省擁有2.2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古時為羅馬人村落,後來一直是荷蘭邊境軍事重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與德軍在此激戰,被德軍佔領,遭到嚴重破壞,戰後進行重建。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50分、北緯51度50分,瀕臨萊茵河支流瓦爾河,是當地工業基地、鐵路樞紐和內河運輸中心。 市區歷史古蹟眾多,主要有查理大帝的古堡遺址、建於公元779年的16邊形洗禮壇、12世紀教堂、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斯蒂芬大教堂、1554年建成的市政廳和1544~1545年的拉丁文學校遺址等。此外,這裡還有1922年建造的國立博物館、1923年創辦的奈梅亨公教大學、市立博物館、劇院和音樂廳等文化設施。 海爾倫(Heerlen)是林堡省城市,建在馬斯垂克東北部古羅馬村落科里奧法倫遺址上,原是煤炭生產基地,20世紀70年代開始著重發展輕工業。經緯度為東經5度59分、北緯50度54分,約有8.1萬人口,工業產品有石油化工品、汽車及煤磚等。市區景點有地質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和1180年的聖潘克拉斯教堂等。 凱爾克拉德(Kerkrade)是歐洲最古老的煤礦城鎮之一,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是林堡省的煤礦中心,20世紀70年代初停止採煤。這個擁有5.6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4分、北緯50度52分,位於馬斯垂克東面,臨近德國,羅爾迪克舊隱修院和奧德埃赫倫斯泰恩古堡是當地最有名的古建築。 魯爾蒙德(Roermond)於1232年設市,14~15世紀為繁榮的布匹貿易市場,荷蘭獨立後,仍歸哈布斯堡王朝管轄,曾被法國和比利時佔領。經緯度為東經6度、北緯51度12分,位於林堡省馬斯河和魯爾河匯合處,約有4.2萬人口,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當地工業有化工、電器、服裝、木器等,也是繁榮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名勝古蹟有1224年的晚期羅馬式禮拜堂、1410年的聖克里斯托弗爾大教堂等。 錫塔德(Sittard)於1243年設市,19世紀先後受法國和比利時佔領,經緯度為東經5度53分、北緯51度,是林堡省擁有4.7萬人口的城市,經濟產業有採石、化肥、化工、電器等,市區保存有幾所中世紀教堂。 泰赫倫(Tegelen)是林堡省擁有約2.2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9分、北緯51度21分,坐落在馬斯河東岸,工業產品有瓦片、陶器、鑄鐵等,此外,郊區還有採石場。 斯海弗寧根(Scheveningen)是荷蘭西部南荷蘭省的海濱勝地及漁港,位於海牙北面的北海海岸,14世紀以來漁業發達,有廣闊的海濱沙灘,1818年建立海濱浴場後,一直是全國最受歡迎的海濱休閒勝地。這裡有新穎的港口設備,有貨物及貨櫃裝卸站。主要的工業有魚類冷凍廠和罐頭食品廠。市內重要的設施還有娛樂場和水產拍賣廳,約有1.6萬居民。 威廉斯培德(Willemstad)是西印度群島荷屬安地列斯群島首府,也是庫拉索(Curaçao)島的主要城市,擁有8.4萬人口,1647年荷蘭殖民當局以當時荷蘭國王威廉二世的名字加以命名。它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6分、北緯51度42分,位於庫拉索島西南岸,瀕臨聖安娜灣(St. Anna Baai),是加勒比海主要深水良港之一。市區被通往斯霍泰加特(Schottegat)港的水道聖安娜灣分成兩個部分。市內街道狹窄,建築物多荷蘭風格,商業中心的皮恩達區1967年5月燬於大火,現已重建。 這裡也有一些景點可資參觀,城西有西半球最古老的猶太教堂,建於1732年,堂內飾以黃銅大吊燈,宗教儀式用具是用紅木雕刻和白銀鑲嵌的;教堂傳統每天用沙鋪地,相傳是為了表達聖經「出埃及記」所載,以色列人徘徊在埃及沙漠中之意;教堂內還附設有猶太博物館。市內還有建於1769年的基督教教堂,頗為壯觀。城西的猶太公墓中墓碑林立,從17世紀以來豎立的墓碑多達1700個以上。市內另有一座昔日的奴隸市場遺蹟和庫拉索博物館。 荷蘭比較重要的城市還有阿 爾斯梅爾(Aalsmeer)、阿默斯富特(Amersfoort)、阿姆斯特爾芬(Amstelveen)、貝亨(Bergen)、貝爾利克姆(Bevlikum)、貝弗爾韋克(Beverwijk)、博德格拉溫(Bodegraven)、博克斯特爾(Boxtel)、布林瑟姆(Brunssum)、巴散(Bussum)、卡德贊德(Ca- dzand)、代爾夫宰爾(Delfzijl)、杜廷赫姆(Doetinchem)、多克姆(Dokkum)、埃默洛爾德(Emmel-oord)、赫倫(Geleen)、胡斯(Goes)、霍林赫姆(Gorinchem)、哈倫 (Haren)、哈特姆(Hattem)、霍勒姆(Hollum)、霍爾沃爾德(Hol-werd)、霍赫芬(Hoogeveen)、萊 爾丹(Leerdam)、米德爾哈爾斯(Middelharns)、奈凱爾克(Nijkerk)、奈弗達爾(Nijverdal)、奧爾登 札爾(Oldenzaal)、奧斯特倫德 (Oosterend)、皮爾默倫德(Purmer-end)、雷納瑟(Renesse)、倫克姆 (Renkum)、羅德斯霍爾(Roodesc-hool)、薩森海姆(Sassenheim)、斯塔茲卡納爾(Stadskanaal)、斯泰恩(Stein)、泰爾納曾(Tern-euzen)、芬丹(Veendam)、弗嫩達爾(Veenendaal)、芬洛(Venlo)、芬拉伊(Venraij)、菲赫特(Vught)、瓦爾勒(Waalre)、瓦格寧根(Wage-ningen)、瓦瑟納爾(Wassenaar)、韋爾特(Weert)、韋斯特博克(Westerbork)、威爾頓(Woerden)、溫斯霍滕(Winschoter)、朱特芬(Zutphen)和茲韋恩德雷赫特(Zwi-jndrecht)等。


人民性格豪爽

荷蘭共有1640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395人,是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也是世界人烟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南荷蘭省和鳥得勒支省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高達1500人以上;弗呂弗高原比較貧瘠,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及30人;布坦格爾沼澤地區的人口密度則更少;東部的沙質台地,自然環境惡劣,人烟罕至,不過,現在也有一些村落在此聚居。在歐巴愛塞爾東部,殘留有散落的村落,森林和牧草都是共用,居民也因此結合在一起。北部弗里斯蘭地區,人口不多,主要由大農戶形成散村,屋頂用稻草葺成。格羅寧根和澤蘭等地,也以孤立的大農家出現,老房舍建立在舊堤防上,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林堡和北布拉奔特地區是農村形態,與上述地區不儘相同,中心地區房舍密集,周圍一些農家零星散布在放射狀道路上。東部台地因事前未作規劃,房舍排列凌亂;近海岸的圩田等新生地,則計劃完備,村落大致沿道路或運河興建,顯得相當有秩序。 因有利的地理條件,促使都市發展迅速,荷蘭各港地處漢薩同盟城市的通商要道,而且,匯集日耳曼系諸國交通要塞的萊茵河,它的入海口也在荷蘭境內,因此這裡各港的大洋航海和沿岸航海非常發達,與南非、印度洋、和美國新大陸間貿易繁榮,特別是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成立,大大促進了荷蘭各都市的發展。 1950年以來,面對國土獨小而人口日增的現狀,當局提出了「巨型環狀都市」的新構想,計劃把城市朝東南擴散,向兩邊岔開,西北分岔以阿姆斯持丹為中心,含艾默伊登、哈勒姆、希爾弗瑟姆和烏得勒支等市;南邊分岔點以鹿特丹為中心,含多德雷赫特、台夫特、海牙和萊頓等市。這一「巨型環狀都市」建設完成後,居民人數將佔荷蘭總人口的半數左右。 荷蘭人和德國人一樣,平均智商達107,為歐洲最高者。荷蘭人平均壽命為73歲,男人大多挺拔、魁悟,平均身高183公分;女人身材碩長、挺秀,平均身高170公分。男人多在25至29歲間結婚,女子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0~24歲。人口結構為20歲以下的佔24%,20~65%歲的佔63%,65歲以上者佔13%。加入社會保險,是荷蘭國民應盡的義務,如因宗教或思想上的信仰而拒絕投保,將不能享受社會福利。傷殘、失業保險和養老準備金由雇主和勞工共同承擔。此外,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安樂死合法的國家,根據2002年4月1日生效的荷蘭法律規定,在病人的要求下,安樂死是合法的。但其先決條件必須是罹患無可救藥的疾病,而且處於「無法忍受的苦楚」,還必須病人意識清楚及同意此種處置才可;12~16歲兒童須經父母同意才可接受安樂死。 這個國家的人多數帶有日耳曼民族血流,主要分為法里森、撒克遜和法蘭克等三大民族。法里森人大多居住在沿海各省,他們身材高大,肌膚白晳,性格豪爽,富有進取精神,容易發脾氣,也很會諒解別人,主要從事商業和航海。撒克遜人住在東部,臉色微黑,古板守舊,喜愛美術,主要從事耕種。 以荷蘭語為國語,在歐洲,除荷蘭本國,比利時北部、荷屬安德列斯、以前的殖民地蘇利南等,都使用荷蘭語。它和日耳曼語系的德語讀音非常相似,發音艱難,語尾的發音經常雷同,是一種低地德語。由荷語變成英語的常用詞也很多,如與航海有關的快艇(Yacht)、甲板(Deck),與藝術有關的書架(Easel)、風景畫(Landssuape)、銅版術(Etch)等。在荷蘭境內,由於地域之別,互相之間發音也各不相同,北部菲仕蘭省有獨特的發音和拼音,省內通用菲仕蘭語。國內外語教育普及,英、法、德等語在荷蘭幾乎可以通用,荷蘭人英語程度之高,在歐洲僅次於英國,各地機場、飯店、餐廳及商店等通用外語次序為英、德、法等語。鄰近德國的東部和南部,說德語較為方便。 荷蘭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國 內人口31%是羅馬天主教徒,24%信仰荷蘭改革宗教基督徒、9%信奉喀爾文宗基督教、4%篤信其他基督教派,其餘的是自由信仰者。 歸正會(Netherlands Reformed Church The)是荷蘭最大的基督教會,前身係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時期成立的荷蘭國家教會,教義基礎為「多爾德教理」、「比利時信網」和「海德爾貝格教理問答」。19世紀,因內部發生教義爭論,勢力減弱,20世紀有所發展,1951年通過新章程,目前在荷蘭仍佔統治地位。荷蘭公立學校取消宗教課程後,歸正會自辦多所宗教性質的私立學校。 老公會(Old Catholic Church of the Netherlands),又稱為荷蘭詹森會,是18世紀初出現的基督教獨立教派。1702年,荷蘭天主教烏得勒支大主教科德有同情詹森派的嫌疑,被控為異端分子,許多荷蘭神職人員和信徒擁護科德脫離天主教,法國幾名詹森派教士也定居荷蘭,參加荷蘭詹森派。1870年,許多天主教徒反對第一次梵蒂岡會議關於教皇永無謬誤的決定,乃紛紛成立老公會,它在這一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20世紀,荷蘭老公會有德文特、哈勒姆、烏得勒支等3個主教區,自1910年起在崇拜儀式中採用荷蘭語,1922年廢除神職人員獨身制。其最高權力機關為烏得勒支協進會,1889年由老公會全體主教組成,並由烏得勒支主教主持。


有10萬華人

作為與國際社會有著廣泛交流與合作的荷蘭,也有眾多包括華人在內的外籍人士。追溯中荷發展歷史,始於1655年,荷蘭第一個朝貢團來到中國,帶回不少中國風景畫。詩人馮德爾(Vondel)寫了一部「崇禎和中國皇帝的末日」,描寫中國宮廷生活。當時荷蘭人始終對中國人懷有偏見,1670年出版的「博特的中國和台灣沿岸航行記」,就把中國人看成是「一群不可靠而且凶惡的人」。 中國陶瓷在17世紀風行歐洲,但荷蘭人直到18世紀才感受到「中國風格」(Chinoiseris),如中國式家具、瓷器、飲中國茶等,並稱之為「明智的中國人」,極力讚賞「仁義禮智信」的中國道德,對中國的形象大為改觀。荷蘭著名作家史勞爾賀夫(J. Slauerhoff)尤其喜歡穿中國長袍,還收集許多中國詩集和民間故事的荷蘭譯本。 華人最早來荷蘭是1842年,迄今已有168年的歷史,最初是由香港隨英國輪船而來,大部分為廣東東莞縣或其他縣市的人,此地廣東話通行無阻;在1900年時,荷蘭境內共有華人335人。1911年,荷蘭船員大罷工,不得不招募華人船員,除少數人做工頭,大部分華人都在氣溫50℃以上的煤炭爐、機械房或洗衣間工作,工頭兼營船員住宿,水手館老板放高利貸給船員,甚至提供烟床給癮君子吸食鴉片。許多船員不甘受剝削,有的跳船,有的到外地去開洗衣房或理髮店。中國人衣錦還鄉的夢想,只有少數成功者實現,多數留荷華人流落異鄉,一籌莫展。在1915年的時候,旅荷華人已增加至2665人,並且有來自淅江和山東的生意人。 後來,有人想到製造和販賣「花生糖」,荷蘭人對這種被稱為「丁丁」的新奇糖果極為喜歡,這帶給華人不少利潤,使他們的生活開始安定下來。1932年起,花生糖生意利市滾滾,連流行歌「花生糖小販」也風行荷蘭,原來販賣絲綢織品、領帶、藥材和工藝品的小生意人,也改行販賣花生糖。據老華橋回憶,花生糖製作很簡單,如果想生產300塊花生糖,只需把5公斤白糖加水燒開,當糖呈紅色時,加入25公斤花生仁和小量醋,然後將花生糖糊倒在木板或沾板上,冷卻後磨平成板,在凝固變硬前切塊即成。按當時的價格,300塊花生糖可以賣得15荷盾,而成本只要6.6荷盾。 輪船公司的華人工頭認為,賣花生糖是沒出息的乞丐生意,同時害怕華人不上船工作,就聯絡警察大力取締,再加上荷蘭人的新奇感漸漸消退,花生糖生意一落千丈,不少華人重回輪船工作。這時華僑已團結起來,設華人救濟基金會,其中以印尼來的華人大學生最熱心募款,他們早在1911年就成立了「中華會」,1934年又成立「全歐華人學生會」,積極推動華人團結和福利工作。 到了20世紀60~80年代,有大批印尼華人、南美蘇利南華人、香港華人和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前來荷蘭定居。進入21世紀,由於主修醫科、牙醫或其他科技的華人學生越來越多,他們熟悉荷蘭語和當地社會情況,所以逐漸步入荷蘭的上流社會。現在旅荷華人約有10萬名,其中在阿姆斯特丹的華人有1萬餘名。50%以上的華人以經營中國餐館為生,如阿姆斯特丹中心水壩廣場上的王宮對面,就有中華閣、海宮、福臨門等三家,生意興隆。定居荷蘭的印尼華人也有近萬名,他們把印尼餐廳帶到荷蘭,由於中印餐廳物美價廉,很快在荷蘭興旺起來,現在連荷蘭餐館也兼營炒飯球(Nasible)和肉麵球(Bomibal)等印尼菜。還有很多華人在唐人街開設旅行社、珠寶行、工藝品商店、書店、雜貨店和裝潢公司等,一些來自台灣的企業家,更在荷蘭投資從事高科技行業。 為了避免華人被荷蘭人所同化,荷蘭境內現在有33所中文學校,它們未接受政府任何援助,完全由華僑自辦,教職員也是志願服務的。每週三下午或週六,華人學生在荷蘭學校沒有課時,就到中文學校學習,授課以粵語為主。 由於不同的民族傳統,中荷兩國人也有相異的觀點,中國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或「番鬼佬」,嫌他們懶惰不明理,如複雜麻煩的稅制、嚴格的開餐廳規定和高水準的社會福利等,都與中國人格格不和。


文化教育水準高

荷蘭的教育非常普及,每年國家教育和科研預算約270億歐元,佔政府預算的14.35%。各地學校林立,多數人受過高等教育,法律規定5~16歲為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兩種,都實行免費教育,30%的人就讀於公立學校,由所在地城市政府直接管轄,其餘學生就讀於私立學校,絕大部分由教會管理。 全國共有1.2138萬所各級各類學校,擁有各類學校學生331.9萬多人。現有小學8727所,學生127萬人;殘疾兒童特殊小學983所,殘疾小學生9.4萬人。中學分普通中學、初級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預科中學等,課程劃分為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現有各種中學共2415所,中學生141萬人。高等教育分為大學、開放大學和高等職業教育等,現在有13所重點大學,其中9所為綜合性大學,1所為理工大學、1所為農業大學,共有高校學生19.9萬多人,高等職業學校學生34.6萬多人,著名的高等院校有萊頓大學、烏得勒支大學、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格羅寧根大學、鹿特丹伊拉斯漠大學、台夫特理工大學和瓦格寧根農業大學等。不論公立大學或私立大學,都由政府資助。其中萊頓大學建於1975年,現已成為一所世界著名的學術性大學,有學生1.75萬多人,外國留學生約1000多人,教職員工約5000人,碧翠絲女王和亞歷山大王儲均係校友。台夫特理工大學原屬1842年建立的「皇家學院」中的一個理工分院,1905年正式取得大學地位,現在約有學生1.3萬人,外國留學生1300人,教職員工約5000人。瓦格寧根農業大學建於1918年,有學生4500人,外國留學生約500人,教職員工2000多人。不論公立大學或私立大學,都由政府資助。荷蘭主要的科研機構有皇家學院、荷蘭自然應用科學院、荷蘭科學研究院等。 當地學生有許多傳統的活動,如萊頓大學被描述為「聰明、品味高和人文主義的殿堂」,擁有17世紀最為繁榮的艾耳日飛爾(Elzeriers)出版社。一般大學都設文學、戲劇、經濟和社會等學生團體。無論是天主教徒還是新教徒,入團前都必須有父親的簽名推薦書,並繳交每月集會的費用。剛開始還得遵從學長指導,接受為期3週的初級訓練,才能成為社團的正式成員。新會員要蓄短髮、戴呢帽等加以區別,在拜訪學長前,還要牢記諷刺新生的滑稽詩詞。聖尼古拉節當天,將舉行盛大的活動,大學裡選出一名學生,戴斗蓬、蓄假鬍,扮成聖尼古拉的模樣,乘大型馬車,在街上遊行。 文化事業非常發達,全國共有84種日報,總發行量近500萬份。主要的有發行量75.6萬份的電訊報(Telegraaf)、發行量40萬份的大眾日報(Algemeen Dagblad)、發行量36.1萬份的人民報(De Volkskrant),還有新鹿特丹及阿姆斯特丹商報(NRC/Handelsblad)等四家全國性報紙,其他為地方性報紙。綜合性和專業性刊物有4000多種,主要的新聞週刊有自由荷蘭(Vrig Nederland)、時代(HP/De Tigd)、和綠色阿姆斯特丹等,主要流行雜誌有蜻蜓(Libe-lle)和雛菊(Margriet)等。在圖書方面,全年出版圖書共約1.333萬種,共有1200多家圖書館、100個專門為一些沒有公共圖書館的小村鎮居民服務的流動圖書館,總藏書量約3800萬冊。全國約有800所博物館,是世界上博物館密度最多的國家。 為了豐富人們業餘生活的內容,全國設有3家全國性的電視台和5家廣播電台,都是屬國營性質。電視台的節目由當地7家傳播公司負責製作,「週末派」和「百戰百勝」是當地非常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廣播第四電台是專門播送音樂節目的調頻頻道。此外,全國共有292個戲劇、歌舞、音樂等團體,其中話劇院41個、歌劇院3個、舞劇院6個、交響樂團15個、兒童劇團29個、木偶劇團107個和眾多的電影院。 在科研方面,全年經費約為17.2億歐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科研人員有5.468萬名,在水文、水利、航海和天文等領域的研究頗有成就。 荷蘭是世界級足球明星的溫床,許多超級球星是在義大利、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職業球隊中踢球,表現引人注目。他們對年青球員的培訓計劃很紮實,注重踢球視野、高超的控球技術、精確的傳球和射門技術等。現在全國有正規球場7430個,足球協會會員107萬名。 溜冰也是荷蘭民眾喜歡的運動,冬天一到,運河剛結凍,無論城市鄉間,幾乎人腳一輪,所以荷蘭溜冰鞋的數量比自行車還多。城市人怕危險,在靴底加冰刀,更加結實;鄉下人穿著底部加鐵刀的木靴上場,充分享受溜冰的樂趣。 溜冰賽非常盛行,菲仕蘭省有「巡迴十一城市」的溜冰大賽,賽程自呂伐登開始,沿著眩目的平原跑道,滑行至200公里的盡頭,選手們從清晨6時出發,夜半必須返回原地。比賽的同時也在培養溜冰選手的競技水準,勝利者可以獲得最高榮譽,賽後舉行慶功宴,人們跳起民族舞蹈,通宵狂歡。為驅趕寒意,人人都喝荷蘭特產的杜松子酒或加蛋的利口酒。荷蘭人平時都是「每日一杯酒」,絕不貪杯,只有在慶功宴上,才會一杯又一杯地暢飲,毫無限制。


擁有五大特色

「乳酪之國」是荷蘭的別稱,當地乳酪品質一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追究其發明歷史,純屬偶然。古時人們發現,牛奶放久變酸後,白色的凝乳味道也不錯,而且存放時間可以更久,於是就誕生了乳酪。荷蘭人被稱為「乳酪腦袋」(Cheese heads),因為他們寧可賣乳酪,也捨不得自己吃,Cheese Heads在荷蘭語裡意為製作乳酪用的模子,傳說中世紀時,荷蘭北部的農民用這種模子作為打仗的盔甲。當地的土壤很適合乳牛生長,在荷蘭北部發現的牧牛遺址,可回溯到1600多年前。考古學家還在菲仕蘭省找到一些鋼盆容器,顯示早在公元前2世紀,這裡的人就知道製造乳酪。 在中世紀時,乳酪的交易已很興旺,約在1100年,荷蘭船員在德國科隆用乳酪充當通行稅。根據鹿特丹市的文獻資料,早在1426年,就有關於「乳酪商」的記載。此後,哈勒姆和萊頓的乳品市場也相繼設立。19世紀初,各產業發生劃時代變革,乳酪廠開始出現。到20世紀初,全國共有100多家乳酪廠,與農家自製的乳酪在數量上平分秋色。現在,境內98%的乳酪由廠家製造,由於機械化和現代化經營的結果,工廠數目一直在減少。 乳酪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先將牛乳凝固,裝在模子裡,然後用鹽水浸泡,這樣使乳酪有鹹味,又可防止細菌滋生。在乳酪成熟(Mature)期,牛乳分子改變,在二氧化碳作用下,形成一個個小洞,行家稱之為「眼」。法律規定,乳酪撈出鹽水後,必須有4週以上的成熟期。中央乳品檢驗局在乳酪離開鹽水時會抽檢一次,重點是它的潮濕度、含脂數和含鹽量。在成熟期也會抽驗。為了防止汙染,還會進行不定期抽查。荷蘭乳酪上蓋有一種章,猶如身分證一樣,清楚地標明產地、廠家、含脂肪量、衛生許可、種類及符合法律程序等相關資料。 荷蘭乳酪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紅色圓狀的艾登乳酪(Edam Cheese),另一種是黃色圓狀的豪達乳酪。前者原產地在阿姆斯特丹的埃丹,脂肪含量為40%,呈半固體球狀,質地較硬,有刺激食物的香味,重2~4磅,可煮著吃,也可當作點心。此外,萊頓乳酪形狀相似於埃丹和豪達乳酪,含脂量為20%~40%,品種多過20種,其中瓊吉乳酪(Jonge Cheese)品質較軟,味美滑口,從生產到出售,要經3~4個月;奧德乳酪(Oude Cheese)質地較硬,風味濃醇,可以長期保存,其製作時間為10~12個月。 為求口味多元化,乳酪內也會添加茴香或其他香料,剛開始嘗試這種食物者,可以買加工過的乳酪,或去外皮、或用烟燻、或加味,慢慢品嚐,以適應它的強烈味道。乳酪配葡萄酒最佳,如果成熟期不長,味道較淡,質地柔軟,那就比較適合配較淡的白酒;如果質地較老、味道重、富嚼勁的起司,則更適於配紅酒。上酒和上乳酪時有分先後,通常先上白酒,接著上紅酒,較老的乳酪後上,一般荷蘭家庭的中飯,就是用乳酪片、洋火腿片、生菜葉和麵包配合著吃,味道很好,營養豐富,特別是乳酪含有牛奶的脂肪、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等固體成份,通常10公斤牛奶可以製造1公斤的乳酪。西歐、美國、日本等都是愛吃乳酪的民族,有些國家的習慣是在餐後端出一盤乳酪供客人享用。 乳酪通常用錫箔紙包好,存放於冰箱,在食用前半小時取出,太冰的乳酪並不好吃。如果吃的快,那麼放在食櫥最理想。觀光客若想更多地了解乳酪,可參觀各城市的「計量所」和乳品博物館。乳酪市場以阿克馬和皮爾默倫德兩地最為著名,豪達、博德格拉溫、威爾頓等地也有實際交易。此外,荷蘭乳品局也提供乳酪相關資料。 鮮花是荷蘭的靈魂,人們愛花成痴,每一戶住家的窗口門檻都布置著鮮艷多彩的花朵,所有的鄉村都有自己的花市。走在戶外極目望去,就是一片直推天邊的綠色牧場和色彩繽紛的花田,其間點綴著牛群、羊群、風車及小巧農舍。 作為花卉王國,這裡一年四季都飄著花香。3月開始,鬱金香迎接春回大地;4月中旬至5月,燦爛的果樹花加入爭艷行列,行經果園,蘋果花和梨花爛漫枝頭,走過田野,放眼是沒有盡頭的嫩黃油菜花圃;過了5月,石南花翻過石牆,向人們預示夏天的到來。9月的花車遊行是另一個花季,屆時風信子、水仙和保存完好的鬱金香球莖同時開放,簇擁20多部花車由阿爾斯梅爾到阿姆斯特丹,是荷蘭花卉文化一年一度的盛會。 國內花攤、花店眾多,所有經營花業者,都受過多年正規花卉教育,並通過考試,取得執照,才能開業,因此他們都具有很好的素質。花店以中小型居多,花攤則隨處可見,由於這種行業利潤一般,過高的房租成本和管銷費用使從業者在經營上相當吃力,故店面都不設在鬧區,面積多為60~90平方公尺,大型店面多見於市郊,是2~3層的獨棟建築。 花店外觀平實溫馨,店外陳列一些盆栽,以吸引顧客。在內部布置上,近兩年一改以前明朗活潑的型態和色調,多採用溫馨、自然和復古的風格,光源柔和昏黃,配以許多陶器、鐵器等古舊質木業的飾物。不論大、小店面都維持得相當整齊,賣場和工作室隔開,對污水和垃圾的處理,盆栽用土的堆放和各類工具的規劃收藏都井然有序,而且對各種資材的運用也相當注意環保影響。 鬱金香(Tulip)是荷蘭的國花,屬百合科球莖花卉,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數千個品種,長約1/3公尺多,葉呈橢圓形,花大而美麗,單生在花軸頂端,花色有紅、黃、橙、白、粉紅、淺紫等,還有黃帶紅的鑲邊和紅帶白的斑紋等眾多色彩。花型以單瓣和重瓣為主,單瓣像皇冠或酒杯,重瓣像杜丹花,也有一些像荷花,故有人稱之為「洋荷花」或草麝香。它在植物學中的名字意為「土耳其的頭巾」,因為16世紀時,土耳其婦女綁的頭巾上就繪有鬱金香。古時伊朗男子向情人求婚,手中拿的不是玫瑰,而是連著球根的鬱金香。 關於鬱金香的傳說有很多種,其中之一為有一位叫鬱金香的美麗少女,一到春天就提著花籃四處散播花種,希望人世間滿山遍野都開著的美麗花朵。她的清純之美深深地吸引了風神布魯斯,一心要娶她為妻,但她不喜歡他,看到他就躲,風神則窮追不捨,一天又發現少女芳踪,便發瘋似地要抓住她,女孩突然失去踪影,原地卻長出一朵非常美麗的花朵,據說是女性守護神捷安娜為了救她,就將她變成了花。為了紀念這位少女,就以她的名字作為花名。 另有一個傳說也與少女有關,相傳有一位美麗的荷蘭少女,同時受到3位英勇武士的愛慕,他們分別拿出自己的皇冠、寶劍和黃金等傳家之寶向少女求婚,她因不想傷害其中任何一位武士的心,就祈求花神將自己變成鬱金香,所以鬱金香的花朵是皇冠的化身,葉片象徵寶劍,圓圓的球根則是黃金。 這種花的原產地是在小亞細亞、土耳其和歐洲南部,早在12世紀的時候,它的名字就出現在經書和詩歌裡。1594年,荷蘭萊頓著名的園藝家卡羅洛斯克拉斯(Carolus Clusius),從土耳其一位蘇丹手中獲得第一顆鬱金香球莖,就把它移植到萊頓植物園中,此後他將荷蘭人獨特的「無中生有」本事發揮極致,精心培育這種色彩繽紛、婉約娉婷的花朵,加上鬱金香非常適合在軟濕的荷蘭砂地上生長,因此使它在荷蘭如魚得水,蓬勃發展。此外,由於園藝家不斷地研究、改良和栽植,不僅在顏色和花形上推陳出新,而且賦與它多樣的風貌,使之成為荷蘭的代名詞和國寶,也給當地的精緻農業帶來了豐碩的成果。 17世紀時,整個荷蘭沉浸在對鬱金香的狂熱中,曾有3朵名貴的鬱金香品種賣到3萬元荷盾,而當時運河旁的房子才1萬元一棟。此外,鬱金香也成為當時藝術創作的重要角色,在繪畫、陶瓷、玻璃、珠寶、古蹟和家具中都有它的倩影。 1994年,是鬱金香移入荷蘭的400週年紀念日,荷蘭觀光局以「鬱金香400年」為全年度觀光主題,3~5月是鬱金香天然花季,觀光活動以郊區賞花為主。5~7月,重點轉移到阿姆斯特丹市的新教堂,這裡有大規模的鬱金香藝術展,包括繪畫、印刷、玻璃、紡織品和珠寶等,以各種不同形式展現鬱金香的美麗。展覽期間,還有數千朵真的鬱金香遍布教堂。為了此次慶典,荷蘭人發 揮豐富的創造力,突破自然定律,「向天借花期」,特別商請國 際球莖中心(International Bulb Centre)為他們提供冰凍栽植技術,就是將鬱金香球莖冷凍冰藏,然後在暖房中讓它開花,達到延長花期的效果。這項室內花展一直持續到11月,當室外已天寒地凍時,遊客仍然可以在這裡感受到繁花似錦、生氣盎然的情景。 400週年慶典的高潮在庫肯 霍夫花園,它保留一個最大的暖房開放至年底,還以鬱金香為主題,舉行室內展,內容包括印象派油畫和其他藝術品。此外,哈勒姆的哈爾斯博物館展出古老的鬱金香花種和花瓶;克拉斯植物園也有精品展出;阿爾斯梅爾花卉拍賣場也開放給遊客參觀;台夫特陶瓷廠則燒出鬱金香花樣,供客戶挑選。 現在,一年中各種重要的節慶,都是全世界大量需求新鮮花卉的高峰期,荷蘭人精益求精,以應各國需求,年出口花卉總值高達15億歐元,在世界鮮花市場中排名第一,其中鬱金香花卉年產兩億朵,是荷蘭最大宗的出口品。 由於荷蘭潮濕低窪、運河穿行,所以木鞋自古以來便是生活的必須品,鄉村的人腳上多穿木雕大鞋。在運河沿岸的狹窄河道上,昔日船夫將通行費裝在木鞋中,遞給收費員。荷蘭有句俗語「我的木鞋壞了」,是意味著失去某種東西,再也無法挽回的茫然心境,可見木鞋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最初是供花農栽種時穿著,一雙可穿5~7年,材質為白楊木,質地頗輕。 木鞋分為圓頭和尖頭兩種,前者男性穿,後者女性穿。據說,以前的荷蘭女人頗為凶悍,尖頭鞋正好可以用來踢先生,這是圓尖之別的奧妙所在。在北布拉奔特的鄉間,木鞋都是一雙雙做成的,其製作方法和打鎖匙的原理相同,用木頭雕空製成模,然後晾乾兩星期,使木鞋具有防水功能,最後繪漆,也可以不上漆。在木鞋工廠裡,不僅有琳瑯滿目可供實穿的木鞋,而且有木鞋造型的鎖匙圈、鞋刷和筆插等工藝品,花紋雕刻精緻,非常美麗,是觀光客的首選紀念品。 荷蘭是有名的低地國家,全境平坦,氣候溫和,騎自行車是最方便和最省錢的交通工具,上至女王,下至平民百姓,他們上、下班,出門購物都喜歡騎自行車,它在荷蘭被視為可持續性發展交通戰略中的重要環節。早在20世紀60年代,阿姆斯特丹就推出「白自行車工程」,即由市政當局出資購買一批噴漆上白顏色的自行車,放在街上誰需要誰騎,用完存放在附近任何存車點。現在全國共有3200多萬輛自行車,數量比人口還多一倍,因此荷蘭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自行車普及的結果是自行車比賽極為盛行,所以荷蘭的自行車賽手也人才輩出。 由於自行車失竊率很高,所以荷蘭人很少買新車,一般人都只花50歐元買一輛二手車。他們認為,買新車不如買舊車,買舊車不如借車,所謂「借」,就是出門隨便推一輛自行車走,用完就地一扔。據說阿姆斯特丹共有55萬輛自行車,每年失竊數目高達20萬輛。有一則荷蘭笑話說,如果有人在大街上喊一聲:「站住,你騎的自行車是我的!」保證有一半騎車者棄車落荒而逃。所以備一把堅固的鎖,並把整個車身拴在固定的物體上,才可萬無一失。 這個國家的人們赴遠處度假時,一般都自己開車,自行車裝在車頂,到達目的地時再騎自行車。有些人甚至騎自行車旅行全國,幾乎每條道路都有自行車專用道,並設特別交通標誌。不過在荷蘭騎自行車必須備妥前後車燈和鈴鐺。夏天時騎自行車旅行,呼吸清新空氣,的確是一大享受;春秋季節,風力強勁,騎車就比較費體力,不過騎累了也不要緊,輪船、鐵路和民航都可以辦理自行車托運。 風車是荷蘭的象徵,也是最能代表荷蘭傳統特色的文物,13世紀傳入荷蘭,最初只用於磨粉和榨油。14世紀開始用於排水,其構造也隨著改進,最盛時全國約有1萬座大小風車,是荷蘭現代工業的推手,它在工業革命來臨前扮演舉足輕重的生產動力角色,除調節運河水位,還代替人力從事各種工作。在蒸氣引擎和電動馬達問世後,風車逐漸被廢棄不用,目前全國只剩下1000座左右,有些屬私人所有,有些屬於基金會,全部被荷蘭政府列為古蹟,標明興建年代,由政府補助維修費用。它們在運河旁悠悠運轉的優美景色,成為荷蘭名聞天下的景觀。 現在仍在工作中的風車約有500座,它們擔任的工作包括了排水、榨油、鋸木、製紙、切斷大麻、灌溉、將米麥去殼、磨碎可可、胡椒和芥末等。在湖河遍布的菲仕蘭省鄉間最多,這裡的風車主要用在填建圩田時排水築堤,南部和東部的風車則用於磨粉等各種產業動力。當然,今天荷蘭的風車只是一種粉飾,它在觀光專業的功用遠大於動力作用,如果沒有風車的點綴,荷蘭就會失去其本色。通常的風車,約有3層樓高,正上方裝有4片大螺旋槳葉。每年7~8月,荷蘭所有風車都開放供遊客參觀;每逢週六,人們還可以走進風車內部,親眼目睹它的作業情形,屆時可以充分領略這種具有濃厚異國風情的景觀。 除了以上特色,荷蘭幾乎人人都有一幢別墅,為顯示主人的品味與巧思,每戶木屋前院都植滿各式鮮艷花朵,在荷蘭人的居家美學裡,花卉是不可或缺的裝飾,民宅的窗台、餐桌等位置上,隨時都有盛開的鮮花。在鄉下一些地區,人們認為如果房前屋後沒有花園,根本就不算是一個家。荷蘭人特別喜歡陽光,每幢房子都儘量多開些窗戶,由於低地國家地基不易打椿,所以房屋以一層的居多,但窗戶卻不下20多個,每個窗戶的大玻璃都光可鑑人,窗簾拉開,或使用透明蕾絲材質的窗簾,鄰居站在窗外,就可以看到裡面整潔的布置和優雅裝飾,每一個櫥窗都像出自名家手筆。 與寬大的窗戶形成鮮明的對比,磚造的大門卻很狹窄,原來中古時代,房屋是根據門面的大小加以課稅,門開得愈大,稅賦越重。3~4層的閣樓因不受限制,都築得較高,顯得寬敞許多。樓梯也狹而陡,大型家具和行李進出都很不方便,智慧的荷蘭人,家家戶戶的樓頂上都設有被稱為赫爾卡(Haak)的突出細棒,下雨的時候,可以用木棒撐起布棚遮雨,細棒上加裝滑輪繩索,就可以從門窗搬運行李。特別是17世紀商業繁華,沿著運河有很多倉庫,載運貨物的商船在運河奔波,為了爭取時效,都用吊車裝卸物品。此外,在荷蘭房子接近頂樓的牆上,幾乎都有個鐵鑄大掛鈎,這也是為搬運重物所設。相傳也有生氣的太太,利用它將半夜酒醉、倒在門檻的丈夫「拖吊」上來。 在這個國家,凡是具有50年以上歷史的建築,都被列為古蹟,現在境內有4.3萬多座古蹟,其中大部分為民宅,屋主若想改變建築物中的任何部分,都要經過官方批准。民眾也很愛惜古蹟,他們認為尊重古蹟是天經地義的事,文化部還設電話專線提供免費諮詢,印製各類書籍和傳單等,教導人民認識各類古蹟,從而推廣文化古蹟的保護工作。


別具一格的風俗習慣

這個國家於2001年4月1日開始,同性戀成為合法,同性戀者不但可以正式結婚,並且也可以離婚和收養小孩,也享有津貼、社會安全福利和各種繼承權。但只適用於荷蘭公民或與荷蘭籍同性戀者同居的外國居民,同性同居3年後就可領養小孩,不過只限於荷蘭籍小孩。 荷蘭人喜歡慶典。一個家庭每年都要舉行多次家庭慶典。在荷蘭人的家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張年曆,上面記載著所有家庭成員的生日,甚至連這個家庭的爺爺、奶奶、外祖父母、叔叔、伯伯、舅舅、嬸嬸、堂表兄弟姐妹們的生日。每逢生日,所有的親戚朋友都要盡量請到,籌備生日會餐及禮品是少不了的事。類似的慶典還要在工作單位的同事間,以及從幼年起的各種同學和朋友之間舉行。 荷蘭的慶典習慣不限於生日和結婚紀念日,所有值得高興的事情都是舉行慶典的理由。在機關、公司、學校裡,一個月常常可以碰到好幾次慶典活動。某某同事或喜得貴子,或升遷,或榮獲嘉獎,或子女獲得學位,或本人謀得更理想的職位,都會在工作休息時舉行一個適度規模的慶典。在會議室裡擺上高腳酒杯、果盤、巧克力、蛋糕,就著葡萄酒和飲料相互交談,並輪流向喜慶者祝賀。其實,這是荷蘭人在家庭之外打破社會隔閡,融洽關係,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極好方式。這種風俗早已超出了祝賀本身的意義,它為一個單位的成員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的場所和時間。這種場合的輕鬆氣氛極其有利於同事之間增進了解,化解誤會和分歧。 這裡的婚禮要比其他歐洲國家隆重。家境比較寬裕的人家在舉行婚禮時,往往要租上一輛豪華的雙駕馬車,新郎和新娘要坐著馬車,在全家人、伴郎、伴娘及親戚朋友的簇擁下,穿街過巷,到市政廳履行結婚手續,藉此風光一番。儘管荷蘭是個宗教傳統嚴格的國家,市政廳的法律程序仍然是不可免的,教堂的儀式是以後的事情。婚禮結束後,新郎家裡往往要舉辦盛大的婚禮宴席。宴席上將是一個接一個的祝酒詞,家庭成員和親戚朋友要發表各種各樣的喜慶演說。在過去,這樣的婚禮在比較殷實的荷蘭家庭中往往要鬧上一兩天。在以後每年的結婚紀念日,以及銅婚、銀婚和金婚紀念日,都要舉行慶典,父母、子女都要向慶典夫妻贈送禮物。 荷蘭民族的婚嫁習俗也非常特別,很多民族在訂婚時,男士須送給女方一頭壯牛、配上馬鞍的馬和劍等禮物;更新式的,是送給深愛的女友一個裝有黃金的小箱子或捲有金子的手絹,如果女方打開箱子或解開手絹,就表示承認男士為自己的未婚夫。在澤蘭省,男士送女方一桶擠出來的新鮮牛奶,若女方接受,就可以互訂婚約。在荷蘭北部,男士進入中意的女方家求婚時,女孩走近爐灶取出火鉗,意味著拒絕,因此當地有句俗語叫「求婚男士怕火鉗」。婚禮當天,尤其是鄉下,須遵循古禮,搭乘綴有花卉和纓穗的船隻,溯河進行婚禮。澤蘭省的婚禮,是在市長致完千篇一律的祝福詞後,新娘自行取下額上的鍍金物,將它從左邊移到右邊,象徵著由少女蛻變為新娘。 史塔荷斯特是荷蘭泥沼地區的一個小村落,也是世界著名的神祕女人村,這裡人們至今仍過著中古時代的生活方式,這個村中女子雖然特別強悍,卻最怕被人拍照。這裡還留傳著古老奇異的試婚風俗,村裡有條200公尺長的街道,兩旁磚造屋子的後面都有一個窗子,窗後是個小房間,裡面住著年滿15歲的待嫁閨女。根據當地風俗,週二和週五是追求之夜,情郎前來用暗號敲打窗戶,女孩聞聲打開窗子放他進來,雖然父母知道女兒正在房中和人燕好,但卻裝聾作啞。天不亮,男友爬窗離去,因為白天村中長老會來巡視,如果有男子逗留不走,抓到後會遭到一頓痛打。假如女子在試婚中懷孕,男方一定要娶她為妻,若不同意迎娶,長老們會把男子綁在一輛裝滿牛糞的牛車上,送到女家門前,強迫他公開向女方家長求婚。經過3個月的試婚後,如果女子沒有懷孕,男子便可自由離去,另外尋找對象。 女人快要生孩子時,周圍的人們會給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相關的方法指導。在酒店,男人舉杯祈禱嬰兒健康就是對孕婦最真摯的祝福。懷孕到第7個月的時候,父母會為小孩取教名。荷蘭的小孩,一般都受到家長的極度寵愛,有「孩子是國王」的說法,當孩子開始懂事時,父母會用開玩笑的語氣告訴他,嬰兒是在甘藍菜中覓得或是從船上撿來的。人們對下一代的教育,多採取放任政策,注重小孩的自發性和自我鍛練,不強制或壓制,以啟迪教育為主。 每年的12月是荷蘭的聖尼古拉節,相傳公元4世紀初,小亞細亞地方的尼古拉神父擁有極高的聲望。被人們尊稱為聖尼古拉,他特別愛護貧窮善良的小孩,這個節日因此由荷蘭、德國、西班牙和法國傳遍整個歐洲,成為孩子們的重要節日,而傳至美國時,則演變成聖誕老人和12月25日的聖誕節。 荷蘭的聖誕老人名叫仙塔克拉斯(Sintaklass),後來發音慢慢變成聖誕老人(Siniaciaus),每年節日前兩個星期,他就從遠在西班牙北部的故鄉,乘著汽艇翩翩而來,然後騎著巨大的花斑大馬,帶著兩、三個名叫黑比特的可愛黑人隨從周遊荷蘭。他的模樣與一般大眾心目中的印象不同,身穿寬大的紅袍,頭戴金色十字形主教冠,手持權杖,身材較為瘦削,胸前有兩片十字紅條,威風凜凜地遊走在大街小巷上,兩側的隨從則一路拋洒成袋的糖果餅乾。 在聖尼古拉節的前兩個星期,荷蘭人也開始準備聖誕禮物,但其方式與流行的聖誕節有所不同,他們把前來聖誕晚餐的客人和家人名單像抽獎一樣,一式三張放在杯子裡,訂好遊戲規則,每人準備三份禮物送給抽到的3張名單的人,並保守自己抽到名單的祕密。另外,將自己喜愛並希望得到的禮物名稱,填寫在遊戲規則單上,以便他人準備禮物,並且所有禮物都限於價值5歐元左右,屆時收到的禮物,誰也不知道是來自何人之手。對於精打細算的荷蘭人來說,這種遊戲是家家有禮,人人開心。晚餐後還會舉行娛樂性節目,藉以慶祝聖誕老人的生日,同時迎接真正的聖誕之夜。而小朋友們在節日晚上也會急著拿出自己的鞋子,耐心地等待自己是否因為表現乖巧而獲得禮物。大人說,如果他們太頑皮,會被裝在仙塔克拉斯的袋裡送到西班牙去。 在北部阿森市,為保存這一古老的傳統節日,在12月25日晚上到來之前,禁止比仙塔克拉斯知名度更高的人物和專物出現。因此聽不到歡樂的聖誕歌聲,商店的窗口都懸掛著「馴鹿勿進」的告示牌。如果有人大膽以熟悉的聖誕老人裝扮出現,立刻就會被警察逮捕並拘禁一夜。該市的仙塔克拉斯委員會一直在帶動一些它認為比較道地的習俗,然而近年來,在電視和商業壓力的影響下,聖誕節已有冬季第大節的姿態,聲勢似乎壓過聖尼古拉節,為此當地的一支樂隊錄製了一首歌,叫聖誕老人「帶著你的雪橇滾遠一點,滾到美國去」。雖然荷蘭文化特別容易受到美、英兩國的影響,大部分受歡迎的娛樂節目都來自好萊塢,但只要荷蘭所有的家庭和學校都支持仙塔克拉斯,他就能在這個國家佔有一席之地,並擊敗舶來品的聖誕老人。 在荷蘭南部尼得爾威爾特(Neder Weert)節慶來臨時,全鎮居民和觀光客都會盛裝前往河堤邊,欣賞不到一刻鐘的烟火表演。雖然燃放的烟火相當簡單,而且變化不多,但一點不影響小鎮人們的興奮,歡呼聲和喝彩聲不絕於耳,這個富有國家的人民如此簡樸的惜福氣質,實在令人感動。 過去荷蘭人不論男女都喜歡穿著藏青色大腳褲管、木鞋、繫著圍裙,前端高聳著風兜,頭戴兩邊蹺起的小帽。但隨著時尚變遷,一些青年男女已不再喜歡這種傳統性的裝扮。現在男人多穿黑色對襟長袍,極像傳教士;婦女多穿白紗領的黑色長袍或條子花大蓬裙,頭戴白色抽紗風帽或高聳的花邊帽,顯得風姿綽約;都市的少女則穿漂亮的迷你裙,招搖過市。 富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傳統民俗服裝,現在幾乎已不復見,只有在艾瑟爾湖畔的福倫丹、馬肯和北海沿岸的澤蘭省諸島嶼等地,作為觀光用途才得以保存。北奧斯特圩田的烏爾克村,女性服裝有堅硬的胸板,用鯨骨製成,嵌入天藍色緊身內衣,顯得非常獨特;當地男性則習慣於繫銀色大鈕釦腰帶。澤蘭省由於金銀工藝特別發達,所以這裡的女人都戴著金或鍍金的別針、獨特的耳環、銀製的靴鈎和珊瑚或石榴石首飾等,一種當地人稱為「歐爾艾熱爾」的小髮飾,已成為金屬性的豪華帽,並為菲仕蘭省的婦女所喜愛。 大多數荷蘭人是不留鬍子的。但是阿克馬市卻是個十足的鬍子城,男子從15歲開始留鬍子,20多歲便成為滿臉鬍鬚的漢子,到老年,個個長鬚飄拂,頗為有趣。關於這一習俗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1572年,城中500名民兵擊退了西班牙1000名軍人的圍攻,在這次守城戰役中,領導人阿克馬不眠不休,兩個月的抗戰中長出很長的鬍子,市民們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首先由一位理髮師建議全城男子都留鬍子,很快得到人們的響應,男人們不但都開始留鬍子,有的還在上唇人中地方梳理成「V」字型標誌,用以紀念勝利。小城還明文規定,所有理髮店替顧客梳理鬍子或修改鬍子式樣,都是免費的。外地來的荷蘭遊客如果沒有留鬍子,不准在酒店喝酒,因此不少外地荷蘭人來此公幹,也都會先蓄上鬍子。 荷蘭是世界上最優秀民族之一,這個國家的人民勇敢果斷、遵守法治、勤勞儉樸、意志堅強、富有創造性,並且擅長經商航海,大多數是出色的理財專家。他們還整潔友善,身上穿著乾淨,住屋收拾得一塵不染,房屋外圍牆也經常洗刷;街道上的塵土和垃圾,人們常會自動清除。在鄉間,村民的生活優閒中帶著理性的拘謹,不似法國人的散漫和隨興。他們常在街邊小店叫杯海尼根啤酒,品嚐甜點,與人閒話家常,看露天劇,聽教堂的音樂會,在秋天金黃色的原野上,不時有零星的打獵人,生活精緻、典雅而醉人。運河邊垂釣的人,一點也不介意旁邊有人在觀看,興致來時,還會送旁觀者幾條大魚。這裡不會有人把未長成的小魚帶回家去,而是把牠再丟回水中。 拜訪荷蘭人的家庭,帶一束鮮花送給女主人是必須的禮貌,但花束不能少於10朵,而且依照各種場合,花的種類、色彩、組合方式等,表示不同的含義和意境。此外,也可以選擇送酒,在小酒舖中買瓶葡萄酒就行;還可以到派餅店買個蘋果派,約花5歐元即可。在送禮中,如果帶太昂貴的物品,荷蘭人會覺得很奇怪。拜訪荷蘭人之前,一定要事先約好時間,並且掌握時間限度,如果是下午3時,只是請你去喝茶、吃餅乾,千萬別等到吃晚飯的時間還不走。在交往禮儀中,人們進行握手禮。這個國家非常注重隱私權,是少數承認同性戀的國家之一,自由而開放的傳統,吸引了眾多反抗意識強烈的年青人。 荷蘭女子美麗可愛,臉龐白晳,眉清目秀,齒白如玉,至於高聳的乳峰、誘人的三圍曲線、豐滿的臂部和修長的大腿,更是撫媚動人。她們能把粗野荒唐的蠻漢,降服得像一頭馴獅,而且講求貞操,結婚以後有從一而終的美德。一般家庭主婦工作繁忙,她們把家務整理得井井有條,據說荷蘭鄉間的婦女,能夠一隻腳踏紡紗機,另一隻腳推嬰兒搖藍,兩隻手做女紅,膝蓋上擺一本書,口裡哼著嬰兒催眠曲,同時利用身體的重量在臂部下壓著一塊待售的酪餅。現在的荷蘭姑娘和英國少女一樣大膽熱情,但也帶有一點保守,不像美國女孩那樣開放。


軍隊勇敢善戰

荷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個中立國,戰後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以北約集體防衛政策作為其國防政策的基礎,並係第一個接受美國核子彈頭的歐洲國家,雖然美國將核子彈頭交給了荷蘭軍方,但是核子彈頭仍然由美國控制。 在名義上,荷蘭女王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實際指揮權則掌握在內閣手中。國防委員會是荷蘭最高安全決策機構,首相為委員會主席。荷蘭軍隊不但要負責荷蘭本土的國防安全,還負有保衛荷屬安的列斯群島(Ant-illes)安全的義務,如今在安地列斯群島的庫拉索建有海軍基地,駐軍400人。這支精悍的荷蘭國防軍,也已介入國際事務,以突出荷蘭「有影響力小國」的形象,在聯合國及北約的名義下,參加過許多國際軍事行動,曾在柬埔 寨、安哥拉、海地、海灣和巴爾幹半島等地從事維和及制裁行動。現在荷蘭仍有一個由F-16戰鬥機組成的空軍大隊一直駐紮在義大利,以便參與攔截飛往動亂地區的飛機。在科索伏危期期間,荷蘭軍隊曾參加對前南斯拉夫的軍事打擊行動,出動了飛機和軍艦參戰,其空軍出動飛機的架次佔北約各國出動飛機總架次的16%,派往巴爾幹半島的荷蘭三軍人數達3000多人。 荷蘭軍隊已經全面戰備化,所有軍人均係通過招募簽訂合同的志願兵,士兵的月薪由450歐元起跳,是今日世界各國軍人中待遇較好的國家之一。此外,荷蘭軍隊建制已縮小編制,裁減人員,提高武器裝備性能,強化戰鬥行動能力,雖然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已大為減少,但地區衝突卻日益頻繁,故荷蘭建軍的指標是要求小而精的軍事力量。 過去幾年來,荷蘭軍方一方面迅速裁軍,加強彈性和機動性;另一方面,與35個國家在巴黎簽署「裁減歐洲傳統武力條約」後,將多餘的裝備出售,包括潛水艇、巡防艦、F-16戰鬥機、法國雲雀式直升機、機槍、手槍、舊式步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5年後,美國送給荷蘭的武器。 三軍總兵力為6.8萬人。其中陸軍官兵員額為4萬人,1/4弱為文職人員,沒有軍級的編制,目前包含有4個旅和一個師,另外還有一個空軍機動旅,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剩下來的陸軍部隊,劃歸設在德國蒙斯特的德國-荷蘭軍團,作為北約的主力部隊,共計為一個空軍機動旅的兵力,借助於直升機能夠進行迅速的遠距離活動。陸軍主要的裝備有200輛豹式坦克、1000門各型大砲,以及若干數量的防空飛彈和地對地短程戰術飛彈。 海軍官兵員額1.2萬人,其中文職人員約2800人,司令部設在登海爾德,與比利時海軍聯合辦公,兩國海軍部隊接受荷、比海軍總司令的指揮。荷蘭海軍在歷史上曾稱霸一時,現在擁有除航空母艦以外的所有各種軍艦,主要裝備有16艘驅逐艦,其中4艘係具有戰區飛彈防衛系統能力的大型驅逐艦,艦上的APAR系統,具備有美國海軍神盾驅逐艦的能力;另有4艘護衛艦、4艘柴油動力攻擊潛艇、12艘掃雷艇、2艘大型補給艦和10架海上巡邏機。荷蘭海軍還有一個陸戰旅加上一個作戰營,與英國海軍合作參與境外活動,協調北海海岸線的防務;荷蘭海軍艦隻還出現在加勒比海地區,主要是為了執行打擊販毒活動的任務。 空軍官兵員額共1.1萬人,其中約2000人為文職人員。這支精悍的空中打擊部隊,機動性較強,能夠進行迅速部署,執行長程任務,甚至是跨國、跨洋的任務。空軍主力共有6個F-16戰鬥機大隊、1個C-130運輸機大隊、5個直升機大隊和1個教練機大隊。計有各型戰鬥機216架、運輸機和教練機各13架、直升機135架。空軍附屬1個防空飛彈營,使用霍克式和愛國者式地對空防空飛彈,其中的愛國者長程防空飛彈,是與美、德兩國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相配合。荷蘭空軍飛行員都是在美國軍事學院接受訓練。另外在加拿大的古斯貝空軍基地,也在為荷蘭、英國和德國的空軍提供戰鬥訓練服務。 荷蘭除了陸、海、空三軍外,還成立了第四軍種叫做後勤服務聯合指揮部,共有官兵員額約5000人,轄有各種聯合機構,分別負責招聘工作、運輸、電信和醫療等事務。此外,後勤聯合指揮部還轄有高等軍事學院、軍餉管理處、軍事設施管理機構和軍人退休金管理局等。 憲兵官兵員額共有4300人,是在荷蘭警察體系中的一支武裝組織,負責維護軍隊內部的司法工作,並擔任保衛、治安和警戒任務。從憲兵隊分出來的皇家武裝警察部隊負責執行大量的民事和軍事任務,如皇家警衛、機場保安、幫助警察部門維持公共秩序,對付境外犯罪活動,執行與外國人有關的法律和維護邊境治安。並與其他軍種一樣,介入各種危機控制和國際維和活動。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