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斯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藝術寶庫文化之光)
 
(由1名用戶作出的2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2016年1月28日 (四) 08:32的最新修訂版本

佛羅倫斯(Florence)的義大利文為Firenze,我國詩人徐志摩把它譯為翡冷翠,是義大利中北部托斯卡納(Toscana)省的省會。它的位置在威尼斯的西南方,坐落在羅馬西北方兩百三十公里的托斯卡納平原的中央,面積約一百零二平方公里,瀕臨亞諾河及亞平寧山脈的側沿,在羅馬時代是翻越亞平寧山脈的交通重地;在它西磷不遠處,就是揚名於世的比薩古城。這裡不但有許多精美的建築、銀行,又是皮革和羊毛的大集散地,自古以來就是義大利美術和工商業的中心,同時是個風光明媚、經濟富裕的文化城,也是義大利通往德國的交通要衝。大約在公元前四十年左右,這裡曾是古羅馬駐軍的地方,營區裡種滿了百合花,因此又有「花都」的稱號。

這座千年不變的古城,正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觀光客。「古老」是用時間和歷史堆砌而成,但它本身卻是沉默的,觀光客如果不事先瞭解翡冷翠輝煌的歷史,就貿然踏進這座名城,會因為自己不識貨的結果,因而造成一種入寶山空手而回的浪費。

這座城市是西洋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觀光客們如能對文藝復興有初步的瞭解,將有助於對這座名城的進一步體會,而不光是對建築、雕刻、繪畫的浮面欣賞。

文藝復興是人類脫離過度嚴苛的神教束縛,體會到更多更自由的自我與人性,由思想而表現到藝術和生活中的一個過程。狹義的文藝復興是指當時的藝術家脫離宗教侷限,由僅有的神話和聖經故事主題、受嚴格限制的創作方式和顧慮,以致所有的作品都只為教會教堂及王宮而作的限制中,開始嚐試新的題材和表現,雖然仍舊是在極度宗教虔誠取向下,從事建築、雕刻和繪畫,但是已開始有更多的自我、靈性和思想的注入,使藝術品由「匠作」而成為更受人喜歡的心靈結晶。

廣義的文藝復興是指人文思潮的興起,帶動鼓舞了更自由的研究和追求,由天文地理和物理教學等的不斷鑽研發現,造就了今日西歐以及全人類的先進文明科技,使得十五世紀以後的西歐得以在全球性的競爭中後來居上,領先於世界上的其他地區。因此文藝復興不但是人類在建築、繪畫、雕刻和文學等藝術史上的大事,也使文化、宗教和哲學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成就,同時對整個人類的科學文明生活,也有革命性的影響。

佛羅倫斯在公元一世紀時是義大利公國的首都,最初是為了要控制義大利的南北交通而建。早期的佛羅倫斯是四方形的堡壘城,街道也是呈方形排列,中間是議壇和廟宇,議壇是公共演講處。公元三世紀,這裡是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成為義大利半島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中世紀的時候,遭受北方蠻族的入侵,佛羅倫斯雖然被破壞,但城市依然存在,並且在查理曼大帝時開始復甦。十一世紀後,它不斷成為貴族統治的領區,聞始有了城市建築。當時英國倫敦的人口只有三萬人,而這個城市人口已到了六萬人之眾,由此可知當時這裡已相當繁榮;當地人民在地中海各港口做生意,義大利的巨賈壟斷了東西方的貿易,由亞洲運進絲,英國運來羊毛,城裡的巧匠再將它加工染出五顏六色的美麗圖案。十三世紀時,這裡和義大利各城邦陷入長期戰爭,商會和貴族的權力互移,漸漸地這個地方的權力凌駕義大利各城市之上,成為中產階層蒼萃的地方,新思潮在這裡孕育了一種新文化運動。

一二五一年,佛羅倫斯開始造幣,成為國際有名的通用貨幣,當地的銀行家也成為歐洲最有勢力的金融集團。財富帶來了十三世紀無數的建築,至今仍留下聖瑪利亞百花教堂和老王宮等有名的建築物。

城裡建築物的密度很高,代表家族勢力的樓塔到處可見。後來政府規定私人的塔不可高過二十九公尺,可以想像當時民間造塔競相比高的結果。城內的住宅也成塔狀,是因為基地太少,只好向上發展。一個家族的塔繞著同一街廊,在中間圍出一個小中庭。房子底樓是商店,居室在二樓以上,屋頂常有平台,供居民能從陰暗的室內出去透口氣。陽臺伸出街道上方,遮得下面不見天日。

自十三世紀末起,佛羅倫斯的居民就開始努力於城市的改善,希望使城內交通便利,能有舒適的居住環境。他們首先建造一系列公共建築,包括官舍、教堂,又配合建築規劃了一些廣場、道路,同時還定下法律規定住宅的最低造價,以防粗製濫造;規定房子面對公共空間的距離,從街面起兩公尺高度內要用石造,以維護街道美觀;也有法律條文杜絕違章建築,包括對伸出到街道上空的陽臺課以重罰,但許多有錢人寧可受重罰而不拆。因此許多計劃也就在種種因素下滯礙難行、曠日費時,一個大教堂就足足建了兩百多年。

到了十四世紀末葉,佛羅倫斯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迅速遍及全歐。聞名於世的文學家但丁、佩脫拉克和包伽邱等,都是當時的佛羅倫斯人,他們的文學巨著,提升了佛羅倫斯方言「托斯坎」的地位,使這種方言成為義大利的通用語。這時佛羅倫斯常有戰亂,一三四八年還因為號稱「黑死病」的鼠疫流行,而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但卻不能奪走文學巨著的光芒,像包伽邱的「十日談」就是一個例子。

十日談被稱為是標準的人文主義的小說,寫於一三四八年至一三五三年間,適逢黑死病流行,當地的一些貴族為了逃避黑死病,都隱居到郊外的山莊裡去。十日談寫的就是這些避難貴族中的三男七女,他們為了打發田間的單調無聊生活,規定每人每天要講一則有趣的故事,包伽邱記鈹了他們十天中所講的一百個故事,命名為「十日談」。這種把俗語文學提升到古典文學的水準,對文藝復興作了極大的貢獻,歐洲不少文學家都競相模仿。

這個時期佛羅倫斯在學術上的盛名和它的富裕,使它成為各城市中最光亮璀璨的星星。

當時邦尼法斯八世所說的話,就可以看出它的地位。他說:「這個世界有五種元素,土地、空氣、米、火及佛羅倫斯人。」

財富只能帶來一時的顯赫,但是只有千古不朽的藝術品及精神,才能產生超過物質世界的影響力。佛羅倫斯在十三至十四世紀的繁華,造成了不少有權有勢的家族。到了十五世紀的時候,阿伯提和阿畢奇兩個家族互相鬥爭,最後卻由另一個叫做麥迪奇的家族來統領,以後就成為王族統治。麥迪奇家族利用龐大的財力和外交影響力,配合寬大的胸懷、個人的捐贈和藝術的品味,形成了文藝復興的佛羅倫斯,並產生了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

但是在十五世紀末期,曾有一個出身於佛羅倫斯多明尼哥派的神父沙保那羅拉,主張禁慾主義,提倡恢復基督教的原始教義。他於一四九七年和一四九八年兩年在佛羅倫斯的辛洛里亞(Signoria)廣場,將珍貴的藝術品燒燬,他認為這些作品冒瀆神聖,自稱要燒燬虛榮。因受市民強烈反對,沙保那羅拉和他的兩名門徒於一四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被處焚刑。

這時期麥迪奇家族的統治曾經因之中斷,一直到了一五六九年,後代的科西莫一世才被頒以「大公」的頭銜,號稱「佛羅倫斯大公」和「托斯卡納大公」,使麥迪奇家族的聲望達到全盛期。到十七世紀這個家族的統治已影響到盧卡(Lucca)和西恩那(Siena)兩地,並延續到一七四三年。當麥迪奇王室告終時,把所擁有的全部藝術品慷慨捐贈給佛羅倫斯城,因此使得佛羅倫斯能夠保存有文藝復興時期絕大部分的藝術品。

取代麥迪奇家族統治佛羅倫斯的是奧地利人。一七九九年到一八一四年由拿破崙王朝統管,一八五四年回歸義大利。自一八六一年起到一八七一年止,這裡成為義大利人的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佛羅倫斯曾被納粹德國軍隊佔領,但佛羅倫斯的文化遺產除少部分遭戰火摧殘外,大部分都倖免於難,保存完好。

佛羅倫斯約有四十六萬五千名人口,亞諾河(Arno)橫貫市區,右岸是多摩(Duomo)教堂,左岸是畢第王宮(Palazzo Piti)。市區北邊有法索內(Fiesole),南邊有聖米尼亞托(San Miniato),四周都是綠色的小丘陵。山光水色,風景優美,不愧是一座文化藝術之城。

當地氣候溫和少雨,四季宜人。六月中旬一直到九月中旬氣候較悶熱,但最高溫的七月,平均溫度也只有攝氏二十五度;十二月至三月中旬,天氣冷而潮濕,但最低溫的一月也有攝氏五點二度左右,這時需穿大衣,同時經常下雨,也要準備雨傘。而春秋兩季卻是溫暖而舒適的季節,也是旅遊的好時節。

這個城市的工商業很發達,尤其是在服飾方面,因強調個人特色而常居於世界領導地位,但是不論如何,文化藝術仍是佛羅倫斯的生命源泉。城市經濟以旅遊業為主,傳統手工製造業興盛,生產玻璃器皿、陶瓷器、貴重金屬器具、高級服裝、皮革製品和藝術複製品等;當地不生產皮革,所有皮革都是由巴西進口。

佛羅倫斯不是製造業的中心,大部分行業分布在郊區,主要生產消費品。市內主要街道由古代路徑發展而來,狹窄街巷內到處是敞著門的工匠店鋪。傳統市場至今保留,出售金、銀器和珠寶等。市內高等教育機構有佛羅倫斯大學和眾多的美術、文學和自然科學等的專科學院;外國學生來這裡留學的越來越多。

交通方面,佛羅倫斯沒有國際機場,但是與佛羅倫斯相距約八十公里的比薩(Pisa),則建有一個加利歐伽利略國際機場(GalileoGalilei Airport),它除了國內各地的班機外,還有直達巴黎、倫敦的班機,遊客可乘飛機到這個機場,然後再搭巴士一小時三十分鐘、或乘火車一小時就可以到達。佩雷托拉市立機場(Peretolag Civic Airport),位於市區西北部約六公里處,專門提供國內班機使用,坐車至市區約十分鐘,每天只有一至二班班機從威尼斯和米蘭等地飛來。

一般人到佛羅倫斯,多數是選擇火車為交通工具。佛羅倫斯有兩個火車站,聖瑪利亞娜威拉車站(Stazione Firenze Santa Maria Novell)是這個城市的中央車站,從歐洲各大都市來的火車大都在這裡靠站。羅馬、威尼斯和米蘭等主要都市有特快車直達佛羅倫斯,從羅馬來需要三至四小時,威尼斯約三小時十分鐘至四小時二十分鐘,米蘭則需四小時至四個半小時。米蘭、波隆那、羅馬和佛羅倫斯之間有歐洲國際快車(TEC)連接。

車站是一幢現代化的建築物,前方有一個站前廣場,在廣場的一側有一座名為聖瑪利亞娜威拉的教堂,車站的名稱由此而來。車站的東方及西南方有巴士站,東方的巴士站有環繞市區的巴士。另外,市區東邊離中央車站五分鐘車程的地方,還有一個火車站,名叫田園車站(Firenze Campo di Marte),位於練兵場附近,在中央車站的前一站。

佛羅倫斯是一個可以徒步旅遊的城市,因為古蹟的存在不利於道路的拓寬或延伸,市區雙線道就已經算是大馬路了。這裡沒有地下鐵和電車,為的也是保護古蹟;有些居民寧可讓電線從半空拉過,也不肯把它埋入地下,因為那一區的下水道也許過去是達文西設計的。這裡的巴士只在外圍環繞,進入市區的雖然也有,但是只限於靠近外圍的地方。因為街道狹小,活動不便,而且大多都是單行道,停車場也很少,連計程車也都不太願意開進市區。

這裡最常見的交通工具,除了雙腿外,就是馬車和一種看起來很像腳踏車的小型摩托車。大部分街道是石塊鋪成的,而且拼湊的圖案,或像棋盤、或是環形排列、或呈放射狀,變化多端;在廣場上的地面,因為所用的石塊約三十公分見方,乍看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倒下來的城牆。馬車走在這樣的路面上,蹄聲跟著車輪一起跳動,聽來很有節奏。這裡的計程車只有在特定的計程車乘車處才能搭到,而飯店、餐廳也可以代為叫車。

環繞市區的巴士,車票要事先向售票亭購買,票根需保留至下車前交回,每張票的有效期間為七十分鐘。另外,也可以乘坐ATAF巴士公司的巴士,巴士路線列在電話簿上,有市區路線,也有郊區路線,車票可以在報攤和飲食販賣部等處購得。

佛羅倫斯具有觀光價值的地方大都集中在一平方公里之內,所以住在什麼地方,都沒有多大的影響。飯店大致分布在中央車站西邊、南邊,以及東南。由於佛羅倫斯在義大利是僅次於羅馬的觀光勝地,因此擁有許多設備現代化的飯店,而且還不斷在興建中。飯店服務人員都經過極嚴格的專門訓練,他們的服務品質,向來為人肯定,使旅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飯店的規模大致都是小型的,具有歐洲傳統的氣氛,使客人們感到溫馨和舒適。除了飯店外,這裡還有出租公寓、青年旅社和汽車旅館等供人投宿。

市區比較高級的飯店,有高聳的埃可塞西奧(Excelsior)飯店,在中央車站南方的亞諾河畔,非常幽靜,眺望視線極佳;這座飯店建於一九二七年,很有傳統建築的風味,擁有兩百零九間客房。位於多摩教堂西南購物街中心的塞沃(Savoy)飯店,建於一九○○年,有一百零一個房間,以擁有古典傢俱而自豪。

中央車站西側的維拉米地西(Villa Medici)飯店,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觀光大飯店,屋外的庭園有漂亮的游泳池和池畔餐廳,共有一百零五間客房。巴格羅尼飯店(Grand Hotel Baglioni)是一家擁有象牙色優美外觀的飯店,它的餐廳非常受人歡迎,有兩百一十五間客房。位於聖瑪利亞娜威拉廣場轉角處的科西得瑪塔(Croce di Marta)飯店,觀光十分便利,附設游泳池,擁有一百個房間。有著古典外觀的英美(Anglo Americano)飯店則有一百一十八個房間。此外,從市中心街道的小巷進入,可以看到一座環境優雅的建築物,這就是達拉比勒(De la Bille)飯店,有七十一個房間。尤利(Jolly)飯店對自己開車旅行的人非常便利,這個飯店擁有一百六十七個房間,還附有游泳池。克拉夫特(Kraft)飯店每個房間都有陽臺,它的屋頂游泳池可以享受陽光浴,這個飯店有六十六間客房。羅德拉(Londra)飯店有一百零五間客房,因為地處車站附近,面對高速公路,很適合經商旅客居住。還有瑪亞斯提克(Maiestic)飯店,它是一座佛羅倫斯式的建築,有一百零五個房間,由於靠近車站,觀光、購物都很方便。在聖瑪利亞娜威拉教堂旁邊,還有一家米尼維(Minerva)飯店,有一百一十二個客房,附設有游泳池。此外,位於亞諾河畔、阿維斯普西(A-Vespucci)橋東方的路卡西(Plaza e Lucchesi)飯店,也是一家高級飯店,整個建築具有古典風格,擁有一百間精緻的客房。

在佛羅倫斯也有許多高級餐廳,薩巴提尼(Sabatini)餐廳是一家有著優良傳統的餐廳,以美味的燉蝦出名。多里(Doney)則是一家美國式裝溝的餐廳,據說雞類食物烹調得十分可口。哈里斯吧(Harry's Bar)餐廳酒類的品種很多,食物口味也頗獲好評,但是星期日休息。歐利維(Oliviero)餐廳是一家美國式的夜總會,供應俄國菜。埃可塞西奧餐廳(Excelsion)是埃可塞西奧飯店內附設的餐廳,夏天常在屋頂陽臺做現場烤肉料理,令人垂涎。在佛羅倫斯有相當歷史的來羅吉亞(La Loggia)餐廳,外觀優雅。歐提羅餐廳除了供應牛排名菜外,還供應各式各樣菜色。另外還有奧康皮多格利歐(Al Campidoglio)餐廳,是托斯卡納地方菜的專賣店,顧客很多,但在星期四和八月休息。位於辛洛里亞廣場附近的巴歐利(Paoli)餐廳,也是佛羅倫斯首屈一指的餐廳,店內有精美的壁畫。聖喬几尼布卡(Buca di San Giovanni)餐廳,是個 小酒吧式的餐廳,很受當地人的歡迎,在這裡可以享受到悅耳動聽的民謠演奏。位於亞諾河畔的阿弗多索利亞諾(Alfredo Suli Arno)餐廳,景色優美,遊客可以一邊悠閒地用餐,一邊欣賞亞諾河的風光。

在娛樂方面,佛羅倫斯的夜生活寧靜而安詳,它不是個能通宵狂歡的都市,遊客們通常白天作完市內的觀光旅遊後,晚上多在餐館飽餐一頓,然後前往夜總會觀賞節目。冬季歌劇季節來臨時,遊客們可以去觀賞歌劇表演,佛羅倫斯部分飯店內也設有鋼琴酒吧。慕寧羅吉(Moulin Rouge)是一家正派的夜總會,從晚上九時開始有舞臺秀表演,六月到十月休息。河流夜總會(River Club)是十六世紀科西尼(Corsini )宮的庭園,設有氣氛恬靜的酒吧,經常高朋滿座。藍珍珠酒吧(Pintor's Blue Pearl)氣氛古典雅致,也有舞台秀表演,安德洛墨達夜總會(Andromeda Club)的狄斯可舞廳是佛羅倫斯最受歡迎的。

佛羅倫斯的歌劇季節通常是從十二月開始,到第二年四月結束,據說歌劇在佛羅倫斯的發展比義大利其他城市要早。主要的歌劇和音樂會多在杰特科木納里(Ieatro Comunale)舉行,從十月一直到一月上旬,六月時還有芭蕾舞的表演。每年五月到六月都會邀請世界有名的音樂家及聲樂家在這裡表演。每個夏天的夜晚,在菲耶索萊(Fiesole)還舉行音樂會,氣氛非常熱絡。

這座文藝復興之都,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消逝而失去它的個性和藝術魅力,文藝復興的大師們仍然活在市民的心中,文藝復興的震蕩餘波直到現代還久久不息,那種求真、求美的精神和自信的表現,到現在也沒有褪色。佛羅倫斯人認為自己無時不美,無處不美,面對遊客獵取鏡頭的相機,他們用很自然的方式表現自己的自然,既不忸怩作態,也不搔首弄姿。

這裡的女人皮膚比古銅色要紅,而且紅得均勻,窄裙一裊著曲線玲瓏的身材,嘴唇紅得鮮艷;男人鬆髮服貼,著輕鬆的休閒服,未必成套名牌服飾,但他們身上有一種包藏不住的張力,而又敢炫耀這種張力。他們喜歡找一個位置好的咖啡屋,看滿街的人,也讓滿街的人看。享受生命的佛羅倫斯人,態度熱忱,步調卻很悠閒;常常在交易成功時,老闆會高興的擁抱客人致謝,無形中營造了非常愉快的氣氛。佛羅倫斯人很懂得品味,他們精於設計,延續了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藝術才華。雖然米蘭能夠領導世界時裝潮流,但大多數的服飾設計師卻來自佛羅倫斯。因此對喜歡購物的人來說,佛羅倫斯可真是個好地方,因為這裡的古董和傢俱非常有名,皮革製品、草編製品、服飾、寶石、銀製品、手工的女內衣及一些刺繡產品等也相當出色。

皮革製品有手提包、錢包和手套。草編製品有桌布、裝酒瓶的袋子,以及運動服和刺繡的亞麻布。尤其是義大利的鞋子,穿起來相當舒服,暢銷全世界。金、銀飾和珠寶集中在維琪亞(Vecchia)店,作工細緻、設計優美、式樣繁多,令人目不暇接。高級時裝則分布在托納路尼大街(Via TOrnaluoni)、維幾納路維大街(Via della Vigna Nuova)和卡喬奧里大街(Via Calzaiuoli)等地方,可以買到最新流行、款式美麗的衣服及一些配件。最優雅的購物街是湯納布尼(Tonnabuoni)大道,其次是從多摩到辛洛里亞廣場的卡扎爾里(Clzaiuoli)大道和到維琪奧(Vecchio )橋的羅馬大道及聖瑪利亞(Senta Maria)大道。一般商店的營業時間是上午九時到下午一時,下午四時到晚上八時;冬天則從下午三時到晚上七時。夏天的星期六下午和冬天的星期一上午,大部分商店都不營業;此外在星期日和國定假日也都休息。


目錄

[編輯] 藝術寶庫文化之光

佛羅倫斯因為有亞諾河繞城而過,因此憑添了無限生動的景色,但遺憾的是這條河每百年都會泛濫一次,最近的一次大泛濫發生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四日,當時水淹市區,平地水深約三公尺以上,造成許多珍貴壁畫和藝術品的浸損。後來由世界各地政府和藝術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貢獻心力修復這些人類藝術上的瑰寶。

亞諾河上架著許多大橋作為兩岸的交通,其中一座名叫維琪奧(Vecchio)的橋樑與眾不同,它建於一三四五年,是西方建造的第一座平拱橋,也是中世紀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

Vecchio這個字在義大利語中就是古老的意思,所以又稱老橋。

這座橋結構巧妙,不僅便於交通,而且還極具觀光價值。它的橋墩比羅馬半圓拱橋少,因此對航行的阻礙也少,並且容易疏導洪峰。

橋上有兩層樓的建築,上層連接著烏菲茲宮、畢提宮和其他宮殿,擔任著走廊的角色,下層建有特產品專賣店,賣的全是黃金、珠寶和精緻的飾物,許多觀光客都在這裡花掉大把的鈔票,選購一些珍貴的首飾和紀念品。

這座橋在近代也歷盡滄桑,一九四四年德軍撒離時,橋兩側建築遭到嚴重破壞,只殘留著橋本身。一九六六年的洪水,還侵襲到橋上的特產專賣店,損失無法估量,後來這些商店都曾重新修建。在橋中還有一個小廣場,經常聚集著年輕人,顯得非常熱鬧。

這個世界藝術發祥地,由於曾有但丁、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包提契利和拉斐爾等文學藝術名家聚集,使文藝復興運動開花結果,因此成為一座藝術名城。市區街道相當寬闊,處處林蔭夾道,樹幹直徑多在一公尺左右,顯示築路植樹的年代相當久遠。和所有中世紀的城市一樣,佛羅倫斯在十二世紀初已繞城修建了四道城牆,雕築精緻、雄偉的古老正門,至今還很完整的保存著。每天早晚六時,還在做開城門和關城門象徵性的傳統儀式。

這座本來是羅馬人建的小城市,到今天市中心區的部分街道仍清晰可見。這裡除了新市區外,雖然只有古老的房屋、狹窄的街道和巷子,以及一些古橋,但是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名家的雕刻和繪畫等藝術品,使人能夠感覺到它在文藝復興時期所發出的光芒。

由於古蹟眾多,因此政府規定市區的房子內部可以打通,或安裝現代化電氣、衛生設備,外觀卻不准改變,當然更不准改建;架設招牌或天線並不違法,但必須由政府單位派人施工。維修房子是居民應盡的義務,經費由政府定期撥給,遇有龜裂、剝落等情況,政府會安排專家前來處理。由於對古老傳統市容維護得力,因此使得這座古城的市容、建築和街道,都能保持舊觀,文藝復興的光輝仍然照耀著這裡的每一個角落。

這裡可參觀的地方很多,光是保存著珍貴繪畫、浮雕、馬賽克拼畫的教堂就不勝枚舉。

麥迪奇教堂(Chapel Medicee)很像我國的祠堂,但是東、西方建築精神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麥迪奇的禮拜堂更加不同,它是麥迪奇家族歷代主人的墳墓,有米開朗基羅千古不朽的傑作。教堂內分成新殿和舊殿,舊殿是一座外觀宏偉的八角堂,是麥迪奇家族財勢達到巔峰時的一個象徵;建築物裝飾豪華,地面和牆壁四周使用的是名貴大理石、珍貴的珠寶等材料,在大圓頂部分還布滿了美麗的繪畫。

新殿建於一五二○年至一五三三年,整個工程是米開朗基羅負責設計,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築。這個禮拜堂用佛羅倫斯特有的雕嵌法,裡面充滿類似寶石的石頭,這些建材由世界各地運來。禮拜堂的四周都是神矗,裡面安置著歷代麥迪奇家人的石像,旁邊裝飾著聖經中的新舊約故事。麥迪奇家族沒有後代,據說當麥迪奇家族最後一代滅亡的時候,這座禮拜堂還沒有全部完工。禮拜堂高而偉岸,建築和雕工卻非常細緻而精密,堂裡的聖器收藏室,其實是一個停屍間,是一五二○年委托米開朗基羅建造的。堂內的羅倫索(Lorenzino)墓像是米開朗基羅四十六歲到六十歲間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雕刻的巨大作品。

因為米開朗基羅曾受羅倫索提拔,當年如果沒有羅倫索對他的照顧和培植,他就不見得能有後來的成就。米開朗基羅雖然是出生於當地的貴族之家,卻是自幼就由一位石匠乳母撫養,因此培養了對雕刻的興趣。他從小對學校沒有什麼興趣,父親只得送他去學畫,後來就進入羅倫索主持的麥迪奇家族的美術學校,專門研究希臘古典藝術。在這個學校裡,除了有豐富的藏書及堆積如山的古希臘雕刻品外,他還結識了許多博學鴻儒之士,使他的藝術和學識一日千里。一四九二年羅倫索死後,他失去了保護者,十九歲就離開家鄉到威尼斯去。瞭解了他和羅倫索的這段淵源後,才能體會出他雕刻羅倫索墓像時的感情,在刀斧之間,他加進了無限的孺慕和敬意,所以這尊作品結構簡單高雅、表情深刻、神態自然。從這尊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米開朗基羅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豐富,是文藝復興時代獨步古今的雕刻聖品。

由於當時人們相信太陽是繞著地球走的,因此這一組羅倫索墓像,是由兩個三角形構圖,各由三個人物組成。一組是羅倫索坐像,下面左右各有一組裸體臥像,左邊是象徵「黃昏」的男像,右邊是象徵「黎明」的女像。羅倫索左手反掌扶膝,右手支持下巴,靜默凝思,看來像哲學家,它是「君王論」書中的君王,象徵著哲學家、詩人和藝術家的永恆思想和行動判斷。

另外一組是麥迪奇家族的另一人物吉里亞諾(Giuliano),他的石像下也放了兩尊雕像,左邊的「黑夜」是一個中年女人,右邊的「白晝」是男性。吉里亞諾是全副古代裝束的青年武將,兩眼凝視左方,威武煥發,象徵著人的行動、尊嚴和權位。「黃昏」是一名老人,象徵著籠罩大地的黑影。

「黎明」是個女人,臉上充滿著痛苦和傷心,斜依在石棺上,像是剛起床的樣子。「黑夜」是個長卷髮睡眠中的女人,右手支頰,手肘依在曲起的左腿上,腳下站著一隻代表智慧的貓頭鷹,左手臂下是一個象徵死亡的面具,整座雕像安詳神祕,產生月光般的陰柔美。

「白晝」是一個肌肉結實充滿精力的大力士,面容稍顯模糊,神采奕奕,象徵著人類力和行動。這些深具象徵意義的雕像,僅能從它的面部表情及身體姿態讀出它的身體語言,但它實際上要表達的東西,卻蒙在一層神祕的紗樣氣氛裡。據說,這裡的「白晝」與「黑夜」兩座雕像,是米開朗基羅不滿佛羅倫斯共和制度被廢,憤而離去前的最後創作。

新殿內的雕刻和繪畫是建築物空間構造表現的一部分,並與建築物一樣充滿了文藝復興時代佛羅倫斯當地所特有的舒暢平和氣息。

[編輯] 聖瑪利亞百花教堂

[編輯] 聖約翰洗禮堂

聖約翰洗禮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又稱為浸信教堂,位置在百花教堂前方,是一座獨立建造呈八角形的洗禮堂,建造於五世紀至八世紀。它是托斯卡納地方羅馬式建築的代表,是這座城市中最古老的教堂,在聖瑪利亞百花教堂未建時,是這裡的主要教堂,極具歷史價值。這座建築物是紀念佛羅倫斯守護神「受洗約翰」的受洗堂,古代許多義大利名人都在這裡受過洗。這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建築物,由白色和深綠色大理石裝飾外表,門牆上是用大理石砌成的黑、紅、白等三種相同的線條。

教堂右邊有一座高九十七公尺的大鐘樓,是義大利十四世紀藝術鼻祖喬托(Gioto)的傑作。教堂內部屋頂天花板部分,用金色馬賽克鑲嵌畫為背景,再加上彩色大理石及瓷片,會發出燦爛的光芒。

這座教堂中最具觀光價值的就是它那三面青銅門的浮雕。第一面青銅門在禮拜堂入口處的南側,是安德魯皮沙諾於一三三○年製作,由二十八組圖樣所組成,主題是關於約翰傳的描述。第二面青銅門在北面,是青銅雕刻大師吉伯爾蒂(Ghiberti)於一四二四年完成的作品,也是由二十八張圖樣組成,有耶穌傳、使徒行傳和長老行傳等內容。第三面青銅門在面對百花教堂的東側,是吉伯爾蒂花了二十七年時間用銅精雕而成的藝術精品,完成於一四五二年,共十張圖樣,像連環圖一樣繪述出舊約全書中的故事,構圖雄偉壯麗,藝術氣氛非常濃厚,其中人物的生動逼真,令人嘆為觀止。

這種青銅浮雕首先採用自然主義的造型和技巧,擺脫了哥德的樣式,因此這扇門可以說是文藝復興鼎盛期具有突破性的藝術作品。

吉伯爾蒂的弟子出名的有烏契洛和達文西,烏契洛擅長繪畫和雕刻,達文西則以繪畫為主,同樣也擅長雕刻。繪畫和雕刻對於當時的藝術家來說,都屬於必修的科目,而畫家還必須對工藝、建築及其他相關各種學問都要有精湛的研究。因此米開朗基羅在看完這扇門後,讚嘆「此門足以進入天堂」,因此後人就把它稱為「天堂之門」。青銅門的製作者,是由競賽中選拔出來的,當時雕刻比賽的題目是「亞伯拉罕(Abraham)的犧牲」,比賽到最後,吉伯爾蒂和菲力普布倫列兩人不分勝負,兩個當時比賽的作品至今還在美術館中保留著。

但是這次競賽最後由吉伯爾蒂奪魁,他贏得了第三面青銅門的製作權,菲力普布倫列因此改行從事建築業,從而創造了聖瑪利亞百花教堂圓頂及許多著名的建築。

浸信大教堂裡還有一個「兒童歌舞」的石刻浮雕,浮雕中的男女兒童們有著胖胖的手膀子和腿,張開小嘴在唱歌,臉上露出天真的笑容,手牽著手在打轉,那副神情真是呼之欲出,是義大利雕刻大師杜納提洛的不朽名作。

聖十字(St. Croce)教堂是巴傑羅(Bargello)國立美術館東方、聖十字廣場前的一個教堂。這個教堂在佛羅倫斯的重要性,就像英國的西敏寺,或是巴黎的萬神廟一般,它是埋葬佛羅倫斯許多名人的地方。

教堂的規模僅次於聖瑪利亞百花教堂,深一百四十公尺,寬四十公尺,正面也是用了多種色彩的大理石砌成。十三世紀時重建過,現在的正面是一八五七年至一八六五年間由尼克馬達斯設計建造的,鐘樓建於一八六五年。

進入大堂右邊的第一座石棺,就是曠世奇才米開朗基羅安息的地方,上面有他的雕像以及三位天使女神,分別代表他在建築、雕刻、和繪畫三方面的偉大天才與成就,旁邊還有兩個」昇悼他的雕像。

教堂門口有中古義大利最偉大詩集「神曲」作者但丁的大理石像,但丁並未死在這裡,因此只立一個石像在教堂外。許多鴿子聚集在這裡,給遊客一種安詳舒適的感覺。

音樂家羅西尼(Rossini)的石棺前,站立了一位似在傾聽音樂的少女雕像,姿態優美。左側的紀念碑是紀念安息在這裡的偉大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墓碑上他手持發明的望遠鏡及攤開的天文圖,前面另有兩座雕塑是象徵他在天文和地理方面的成就和貢獻。

堂內深處有喬托所作的壁畫「方濟各(Francesco)的一生及其死」,相當動人。喬托是佛羅倫斯派畫家,在繪畫史上享有盛名。

教堂外面有個長方形廣場,廣場的四周滿布著皮貨、金飾和特產品店,琳琅滿目,有各式各樣的錢袋、手提袋、皮衣及精巧的首飾。

猶太教禮拜堂在佛羅倫斯許多古老的建築物中,可算得上是比較現代化的,它是一八○○年佛羅倫斯猶太人遺留下來的產物,他們多半是由東方或西班牙遷移而來,教堂內部的最前面,沒有任何偶像,只有一顆大衛王星,充滿了古東方味道的神秘感。

聖瑪利亞娜威拉教堂(Santa Maria Novella)是多明尼哥派的教堂,緊臨著中央車站前的廣場。這所教堂是為了布道而建的,於一二七八年開工,一四五八年才完成。一三五○年開始教堂的正面工程,用淡色及黑色的大理石砌成的,剛開始採用哥德式建造,到後期改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模式。教堂內部深一百公尺,寬二十八公尺,哥德式的拱形柱隔開了內部的通道,使中央祭壇的深度在視覺的感受上特別強烈,這座建築物空間利用及造型之美都是令人讚歎的。

托拉布尼禮拜堂中有聖誦隊席位,裝飾著吉蘭達約(Ghirlandaio)的壁畫,左邊是名為「瑪利亞生涯」的壁畫,右邊則是「受洗的約翰」。這些不朽的作品是喬凡尼托拉布尼(Giovanni Tornabuoni)在一四八五年,為了一民悼死去的妻子而請吉蘭達約畫來鎮魂用的壁畫。喬凡尼托拉布尼是當時羅馬麥迪奇銀行的總裁,這幅畫特徵就是除了將托拉布尼一家人畫入壁畫外,還有當時的人物,所以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寫實風俗畫。在誦聖隊右側的禮拜堂內,有李比(Fra Filippo Lippi)的壁畫,題目是基督的十二門徒之一的「約翰傳」,這位畫家墳墓也在教堂裡面。

在托拉布尼禮拜堂左側,有一個貢迪(Cappella Gondi)禮拜堂,裡面菲力普布倫列所畫的「十字架上的基督」,是觀光客不可錯過的好作品,教堂內佈道堂也是他的傑作。

貢迪禮拜堂左側是斯托茲(Strozzi)禮拜堂,十四世紀中期的托斯卡納建築方式在這兒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堂內掛著名畫「最後審判」,以及但丁的作品「天堂與地獄」。

切奧斯托(Chiostro)修道院位於聖瑪利亞娜威拉教堂左側,是專為教皇及市府貴賓所建造的,十四世紀以來被各地的神父視為沙漠中的綠洲。它是羅馬式的建築,內部採用穩重的綠色,所以又被稱作「綠色的修道院」,院中有一個西班牙禮拜堂(Cappellone degli Spagnuoli),是過去舊多明尼哥派神父的集會室,建於一三五○年,曾經也是居住在佛羅倫斯的西班牙人的祈禱所。這裡有兩個美麗的窗戶,四周的牆壁被繪畫覆蓋,畫面多採自聖多明克斯派神父的意見,用尊嚴、壯大的氣勢來表現宗教主題。

天花板上的繪畫主要有「基督的復活」「昇天」、「在水上行走的基督」及「聖靈的降臨」等。祭壇牆上畫著「十字架上的基督」和鬥到地獄」;右壁上是「布教」、「傳道」及「多明尼哥派的勝利」;左壁上是「聖托馬斯阿奎納斯(Thomas Aquinas)的勝利」,據說這位托馬斯阿奎納斯曾經是義大利天主教會神學者和經院派哲學家。在修道院入口處的壁畫,則是「聖彼得的殉難」。

歐聖米恰里(Orsanmichele)教堂,位於百花教堂往辛洛里亞廣場前的右側,是十四世紀的購物市場,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哥德式建築。這座四角造型的大理石建築的外表,有「聖母及幼子基督」和十二位門徒的雕像,各神像都被各個同業公會拿來當作他們的守護神,受到當地人的敬愛,其中肉販同業公會的守護神是杜納提洛(Donatello)作的「聖彼得」像、布商同業公會是「聖馬可」像、銀行同業公會是吉伯爾蒂作的「聖馬太」像。除了聖彼得像外,其他雕像的原始作品,至今還保存在巴傑羅(Bargello)國立美術館中。

聖瑪利亞•德爾卡邁納(Santa Maria dell Carmine)興建於十三世紀,一七七一年大火後又重建。教堂內部右邊的南面走廊有一個布朗卡奇(Brancacci)禮拜堂,是那次火災中倖免於難的禮拜堂。這個教堂的壁畫經歷了三位畫家,第一位是馬索里諾,第二位是二十七歲就去世的馬薩秋(Masaccio),最後終於由李比完成。這裡有馬索里諾的「亞當和夏娃的誘惑」,和馬薩秋的代表作「獻金」、「畫家的傑作」、「逐出伊旬園」等。馬薩秋是一位在文藝復興時期將人文主義引入藝術、影響極大的畫家,他的傑作是一連串以「聖彼得的一生」為題材的壁畫。由於自喬托時代以來,顏色的使用趨於多元化,喜好使用寫實手法,在畫界注入了一種新的風格,因此這些作品,確立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風。

聖米尼托莫提(San Miniato al Morte)教堂是一座文藝復興羅馬式的建築,位於米開朗基羅廣場的後面,公元十一世紀就開始建造,但正面直至十二世紀才著手修建,以白色和深綠色大理石砌成的基督畫像,在陽光照耀下顯得分外美麗安詳。旁邊在一座十六世紀時開始建造的鐘樓,工程半途中止,至今還沒有完成。一五三○年佛羅倫斯被敵軍包圍時,米開朗基羅曾受命在這裡安置了兩門大炮,用來抗敵。

聖方濟各(San Francesco)教堂是羅馬時代的遺蹟,建於十四世紀,石材建築、窗戶鑲有玫瑰彩繪,在教堂通往公園的石階上可以眺望佛羅倫斯的風景。

辛洛里亞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的位置在維琪奧宮的前方,也有許多許多著名的石雕人像供人瞻仰,因此有露天博物館之稱。最初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就陳放在廣場上,現在廣場入口處豎立的大衛(David)像是仿造品,這個男性裸體雕像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完成於一五○四年,有血有肉,昂然而立,大有頂天立地的氣概,昂然不群的頭部和雙目所表露出來的智慧和毅力,充分發揮了「力感」。廣場右側有一座噴水池,池中有巨大的海神波塞頓像。在噴水池左側前方一座舞臺式的平臺上,有十幾尊石雕和銅雕的作品,每尊都栩栩如生,全部是雕塑的精品。

其中最精緻和最引人注目的,首推柴利尼(Cellini)一五四五年的雕刻名作珀爾修斯(Perseus),因為神話中的妖女墨杜莎是戈爾根(Gorgon)三妖女中的老三,雖有妖法但仍然是人身,未具不死之軀,珀爾修斯為了獻禮給波利德庫特斯島王,經雅典娜女神的指點前去誅殺妖女,問題是妖女墨杜莎頭髮全是毒蛇,口噴火焰,肩上還長著翅膀,不論是誰看到她都會立即變成石頭;還好使神漢密斯送給他一隻飛鞋及一把彎刀,加上雅典娜指點他由鏡子中看墨杜莎,避免直接面對妖女而砍下她的頭。因此這尊雕像是站立的珀爾修斯左手舉著妖女頭顱,右手提著彎刀;一腳踩著妖女的身軀;而雕像中妖女頭以及身軀脖子流出來的血,全部是一條條鑽動中的毒蛇。最有趣的是作者柴利尼在珀爾修斯雕像的後腦處,雕上了自己的面容,乍看不易發覺,真是巧手天工,匠心獨具,堪稱絕活。

這個廣場也是當時佛羅倫斯的政治中心,廣場上的維琪奧宮是座高聳雲霄的大鐘樓,宮旁有一座「涅布得茵噴泉」,令遊客有一股沁涼的舒暢。被稱為「祖國之父」的柯西摩麥迪奇(Cosio Medici)騎馬像,脾睨著廣場四周,給人很深印象。

在廣場中央有一座沙保那羅拉神父被處火刑的青銅標示,上面刻有文字:「一四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聖馬可的多明尼哥教派神父沙保那羅拉及其弟子兩人,在此處焚刑。」每年的五月二十三日,當地的市長、市議員和官員們都來這裡集會,紀念這件事。

磷近維琪奧宮的地方,有一個辛洛里亞集會所(Loggia della Signoria),是下雨天用來作為政治及商業的會談場所。有許多古代及文藝復興式樣的大理石人物雕像,是哥德式的建築物,於一三六七年至一三八二年間建造的,非常醒目。

聖羅倫斯廣場(Piazza San Lorenzo)有一座麥迪奇的雕像,也有熱鬧的市集,廣場的西側有聖羅倫斯教堂和佛羅倫斯最早的一座圖書館。聖羅倫斯教堂在四世紀時原是一所修道院,後來就成為麥迪奇家族的教堂。一四二三年,教堂遭受火災,一四二五年由菲力普布倫列負責重建,至一四四六年峻工,是菲力普布倫列的代表作。整個建築以純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而聞名,外部簡單,內部有杜納提洛(Donatello)製作的青銅布道壇和彩色浮雕。

鄰接聖羅倫斯教堂的圖書館,是麥迪奇家族第一代主人科西莫於一四四四年建造的,有一段時間麥迪奇家族被逐離佛羅倫斯,這幢建築物就交由市政府管理。後來出身麥迪奇家族的利奧十世(Leo X)買下教堂,作為自己的公館。現在內藏一萬冊圖書,深具歷史價值。

米開朗基羅廣場(Piazza Michelangelo)位於亞諾河南岸,佛羅倫斯市東南的小山丘上。廣場上矗立著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複製品,從這裡可以把佛羅倫斯市一覽無遺。

站在這裡欣賞夕陽及夜景,可感受到佛羅倫斯的另一種風情。從亞諾河沿著帕基(Poggi)廣場經聖尼科羅(San Niccolo)門、聖米尼托(San Miniato)門,一直連接到貝魯貝德勒城牆,這一連串的建築都是米開朗基羅為防衛佛羅倫斯而設計建造的。在廣場的瞭望台上可以看見聖瑪利亞百花教堂的紅色屋頂和喬托鐘塔,以及亞諾河對岸各式各樣建築的紅色屋頂,櫛比鱗次。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遠方翠綠的亞平寧山脈,環抱著佛羅倫斯和托斯卡納地方的磚色街景,顯現一種色彩協調的美感。

維琪奧宮(Palzzo Vecchio)是佛羅倫斯最重要的行政古建築,十四世紀時是佛羅倫斯共和國政府所在地,以後為托斯卡納大公國麥迪奇大公的行政中心,十六世紀麥迪奇家族曾經居住在這裡。一八六五年至一八七一年,這裡是義大利王國的下議院,一八七二年以後為佛羅倫斯的市政廳。這個宮殿是辛洛里亞廣場內側的主要宮殿,是一座高達九十三公尺的四角形鐘樓,屹立在廣場上,非常醒目。這座托斯卡納哥德式建築,據說是A • 康比奧所設計,而於一二九八至一三一四年建造,十六世紀晚期擴建,經皮沙諾(Pisano)、米開朗基羅、瓦薩利等人多次整理而成。

這座中世紀建築物由巨石建成,底層大門不寬,上面三層窗子較多,二樓是間大廳堂,要從宮殿的右邊進入,在入口處有兩座守護神,左邊靠近辛洛里亞廣場入口處的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複製品,右邊是象徵著自由的海格勒斯(Hercules)和卡庫斯(Caccus)雕像。大廳堂是共和國政府的大會議場,又叫「五百大廳」,在古代就是議會大廳,雕樑畫楝,金碧輝煌。廳內有四座石雕,都是出自名家手筆。壁上有四幅巨畫,記錄的是當時的武功盛事,非常生動。其中,有瓦薩利描繪的科西莫(Cosimo)麥迪奇戰鬥場面,以及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勝利」。三樓有許多吉蘭達約(Ghirlandaio)的作品,非常值得一看。每個房間都氣派不凡,裝飾華麗,尤其是「百合的房間」,描繪佛羅倫斯市的市花百合,非常精美,充分顯示了當時的繁榮富庶。在高矗的頂層上,有堡壘雉蝶,並有一座聳入雲際的堡壘瞭望塔大鐘樓,在市區各地都可以看到它。

維琪奧宮的天花板上也畫滿了彩畫,牆上的六幅壁畫,都是瓦薩利所畫,他是米開朗基羅的得意門生,文筆也好,他的名著「美術家列傳」,其中雖有虛構或考證不實的地方,但卻是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原始資料,有很多畫家的逸事就是出自這本書。同時這本書也介紹當時畫家及雕刻家的技法,是為瞭解當時畫家所必讀的書籍。維琪奧宮的左邊敞廊內有很多古代雕像,在大門內的小庭院正中,有座大理石噴水池,上面有一尊銅鑄的裸體男童,兩臂生翅,抱著一尾大鯉魚,愍態可掬。

烏菲茲美術館

烏菲茲宮是與維琪奧宮平行緊磷的一座長方形建築物,宮外有一長排廊柱,直達亞諾河邊。在一九六六年的亞諾河大泛濫中,美術館曾蒙受了重大災情,現在每年都有一百多萬人前來參觀。這幢建築原是由麥迪奇家族所建,這個有錢有勢的大家族,是義大利中古時的大公爵,曾經統治佛羅倫斯好幾百年之久,對民主政體和文藝復興都有很大貢獻。義大利文Uffi 江一字的解釋是政務廳、辦公廳的意思,事實上烏菲茲美術館就是由科西莫一世所使用政務廳中的一座建築改建的,是由美術史之父瓦薩利設計的,於一六○○年建成。目前有一部分場所利用來保存托斯卡納地方的古文書,單就烏菲茲美術館而言,裡面的珍藏也足夠誇耀於世。美術館以收藏麥迪奇家族歷代珍藏品為主,後來又陸續增加歷代大公收集的國內外藝術佳作。其中包括十三至十八世紀法蘭德斯派、法國及德國畫派的藝術佳作,希臘時代的雕刻。館內蒐集了佛羅倫斯所有的名藝術家和文學家的雕像,如米開朗基羅、包伽邱和伽利略等。還有「摔角者」、「磨刀者」和「牧神」等雕像,也都聞名於世。

這些珍藏都按時間的先後排列,二樓是印刷和繪畫,三樓是走廊到博物館本身,在天花板和樑柱間,布滿了過去皇室人物的畫像。館裡收藏最多的是十四到十六世紀的名畫,因此成為義大利畫的精華蒼萃之地,共有畫廊四十二處,在其中的第十五畫室內,有一幅是大畫家達文西於一四八一年完成的「崇拜美琪」名畫,這幅畫現在雖已顯得古舊,但畫中人物伏地向美琪跪拜的畫工,細緻逼真,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代表作。畫院內重要的名畫還有「藍色聖母像」,是不朽傑作。

在這座美術館內最著名的藝術品之一,要數包提契利(Botticelli)所畫的「維納斯的誕生」,有非常鮮明的線條和韻律感,彰顯著藝術中的人文主義精神與古代文化的聯繫性。

畫裡描繪出這位在古典文學中最受矚目的女神被風吹到愛琴海岸,她以右手和美麗的金髮遮蔽軀體,站在大海貝上,帶翅的風神吹揚起她的髮梢,粉紅色的花朵由空中紛紛飄落,充滿了詩情和顏色表達的音樂性,使它美得攝人心魄。這幅畫完成於一四八六年,是包提契利顛峰期的成熟作品。

這幅蛋彩畫,長度是兩百七十八點五公分,寬一百七十二點五公分,畫中的維納斯集合了希臘藝術中的官能美,是文藝復興時期中古基督教道德觀的產物。

還有包提契利的另一幅代表作蛋彩畫「春」(Allegoria della Primavera),完成於一四七八年,畫長度是三百一十四公分,寬為兩百零三公分。據說包提契利畫這幅畫的靈感,來自詩人波利吉安諾(PoliZiano)為祝福一對情人所寫的一首古典象徵詩「喬斯特拉」(Gi0Stra)。

整幅畫由右而左,畫的是西風神輕拂嘴角生出薔薇的花神、戴著花環的春神及維納斯;手持愛情金箭的丘比特則在維納斯頭上;以及象徵知性、純潔及慾望的三位優美女神和使神漢密斯,諸神都置身於春花怒放的樹林中。整幅畫線條明朗,畫出了柔和優美充滿生機的氣氛,是舉世公認的優秀美術作品。

博物館內珍藏有一幅米開朗基羅的著名畫「神聖家族」,這幅畫和他的雕刻名作「大衛王」是同時期的作品,直徑一百二十公分,用蛋彩和樹脂畫成。據說這幅畫是米開朗基羅一五○三年為佛羅倫斯一位富商結婚誌慶而作,因藏於德尼家族府邸中,所以又稱為「德尼的圓形畫」。畫的最前面是聖母瑪利亞,接著是約瑟及幼年時期的耶穌,背景則是裸體人像。

館裡還有一幅十五世紀畫像皮安波的名作「亞都尼斯之死斗,這幅作品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的一次汽車爆炸案中,受到嚴重破壞,為了修復它,花費了美金數百萬元。

每年五月上旬有三天時間,博物館前的廣場上會舉行花祭,在那些日子裡,色彩繽紛的花朵布滿整個廣場,行人都被花香所包圍。

藝術學院美術館(Gallery of the Academy)位於聖馬可教堂的斜對面,興建於一七八七年,是彼得李奧波德大公一世(Pietro Leopoldo I)在十八世紀贈給佛羅倫斯藝術學院的,以近代及十三到十六世紀的繪畫和雕刻為主,收藏十分豐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館內所有的近代繪畫和雕刻移藏到畢提宮博物院的現代藝術陳列館去,另外一部分比較古老的藝術品則撥歸烏菲茲博物館。儘管這樣,藝術學院美術館的重要並沒有受到影響,它擁有的十三到十六世紀的名家收藏品依然壓倒群倫。在這座面積深廣高軒的陳列館中,使人印像深刻的是那些用整塊大理石雕刻出來的立體石像。這些成行排列的人像,多半是裸體,人體各部分的比率都恰到好處,肌肉動力線條分明,甚至連肌肉下的血脈都隱約浮現,不禁使人驚嘆雕刻者的鬼斧神工。

這個美術館的特色是蒐藏了大量的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其中尤以勿大衛王」而聞名世界,因為這是公認的空前絕後的傑作。大衛王像被安置在特建的一座拱頂大廳中,用上好的大理石為材料,約有常人三倍大,立於約一人高的大理石基座上。像身全裸,左臂上屈,以左手把投石袋搭在肩膀上,右手下垂,手裡拿著石頭,頭髮捲曲,嘴緊閉,眉宇間充滿了智慧和堅定的信心,全身湧現出熾烈的戰鬪意志。

大衛是古代以色列第二位國王,他在年輕時,為了挽救祖國而殺死一名巨人,這名巨人本來所向無敵,大衛當時只是一位少年,卻練就了擲石頭的技巧,臂力驚人,當他挺身而出時,一擲就殺死了巨人,後來成為希伯來王。

陳列館內使人印像深刻的,是一排基座還沒有完成的石雕人像,被稱為「幽禁在岩石內尚未被解放出來的靈魂。」另外,館內還收藏了帕利斯特納(Palestrina)的「悲歡聖母像」。此外,館內十三至十六世紀義大利繪畫作品,收藏也十分豐富。

巴傑羅國家美術館(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建於一二五六年,是十三世紀要塞建築的代表,是佛羅倫斯保存得最完好的中世紀建築,它的位置在維琪奧宮東北,由三座建築物構成。巴傑羅宮在義大利文中的意思是法務長之宮,曾經是王爺府和行政長官住宅,十六世紀時是警察廳所在地,包括了城堡、池沼和吊橋。走過有圓形天花板的大廳和被拱型迴廊所包圍的中庭,就會湧來一種異樣的氣氛,因為這座建築物在一五七四年時,曾作為監牢使用,就像倫敦的倫敦塔一樣,專門囚禁犯人用。中庭中央水井旁有座絞刑臺,當時佛羅倫斯的愛國者曾在這裡受絞刑。一七八二年時,拷問道具和絞刑台被燒燬。

據說當時死囚在執行死刑時,綿有鐘聲警告百姓不得武裝在街上行走,如有違逆,砍一隻手作為處罰。但是從一五七四年到現在,這個鐘卻只在每個世紀結束時敲響一次,所以才響過四次;除了四次「世紀之聲」外,它還曾響過兩次,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另一次是一九六六年大水災時。總之,只要它一響,必然是有大事發生的日子。這座建築物在一八五九年正式改為國家博物館,在一八五七年至一八六五年間曾大力整修,並在一八六五年又成立了巴傑羅國立博物館,合稱「巴傑羅國立美術館」。方形高聳的建築,上面還保留著守望樓和雉蝶,都是古堡的遺蹟。

美術館內以藝術雕塑聞名,據說在一八六五年時曾把托斯卡納雕塑收藏館之一併入這個美術館,一八八八年卡拉諾收藏館也被併入。

這裡有許多有價值的藝術名品,包括杜納提洛的雕塑「大衛」、「聖。喬治」、「門徒約翰像」,以及他的青銅浮雕「背著十字架的基督」;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聖母、聖嬰與嬰兒聖約翰在一起」、「大衛」、「酒神」、「布魯特斯」(Brutus)和「聖母像」;柴利尼的一組優秀作品,包括「那喀索斯(Narcissus )」、「阿波羅與雅辛托斯(Hyasinthus)」、帕爾修斯的塑像原形和這幅座像的浮雕;詹博洛尼亞(Giambologna)的銅雕作品「墨丘力」,以及喬托的青銅浮雕「但丁像」等。另外,聖約翰洗禮堂銅門製作者競賽應徵作品,到最後選出吉伯爾蒂和菲力普布倫列的「亞伯拉罕的犧牲」原作,也在這個美術館中展示。館中的武器陳列室,展出麥迪奇王室的刀、槍、盾、盔甲和火銑等兵器,種類繁多,頗為壯觀。

在卡拉諾收藏館中,陳列著中世紀早期到文藝復興結束時期的裝飾藝術品,從遠東到西歐的一些彩繪陶器、勛章、象牙製品、青銅器、纖細畫(Minature)、金銀器皿,八至十七世紀間鑰匙蒐集品及十六世紀的刀叉等,是佛羅倫斯所有博物館中,收藏外國藝術品最多的一個館,從這些展覽中,遊客也可以看到佛羅倫斯人民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

考古博物院(Museo Archeologico di Firenze)位於藝術學院美術館東面,建於一六二○年,展出托斯卡納所發掘有關伊突利亞時代的土器和美術品,以及一些外來的古物,如希臘、羅馬時代的壺和青銅雕像,地中海、埃及等地的文物。這裡收藏著許多一八二九年在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和小小金字塔,以及埃及的紙、石碑和器具等,值得一看。

畢提宮(Pitti Palace)博物院坐落在亞諾河岸,在佛羅倫斯所有的博物館中,算是佔地最廣和環境最寬敞清幽的,它和烏菲茲美術館同屬佛羅倫斯規模最大的兩座博物館。據說當時佛羅倫斯富商魯卡• 比泰為了和麥迪奇家族互誇財富,想建一所佛羅倫斯最大的公館與麥迪奇家族相抗衡,所以邀請菲力普布倫列主持設計,於一四五六年開工,可惜「志未酬身先卒」,魯卡比泰來不及親眼看到這房屋落成,就於一四六五年去世了。十六世紀麥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的夫人艾列奧羅拉.提.特勒多買下了這座宮殿,經過多次擴建,終於在十九世紀完成。這座美輪美奐的宮殿,是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宮殿後面到處綠草如茵,漫步其中,可以飽覽佛羅倫斯的風景。

畢提宮博物院分為四個館,宮庭陳列館(Palatine Gallery)創建於一六四○年,原是麥迪奇王室私有的藝術品收藏室,後來闢為公共陳列館,館內主要展出物是十五至十七世紀的繪畫五百件,其中拉斐爾、皮沙諾、魯本斯作品各有十件以上。大型的壁畫較多,從一處牆壁到另一處牆壁,從天花板的一端到另一端,瑰麗宏偉,攝人心魄,這裡共有十二個展示館,各有展示的主題和古典名作。

這裡展示的「大公的聖母」(Madonna del Granduca)是拉斐爾早期所畫聖母與子畫像中最優美的一件,完成於一五○五年,畫長八十四公分,寬五十五公分,整幅畫洋溢著安詳、柔和、優美的氣氛,展現出文藝復興盛期古典畫風的特色。在一七九九年時被托斯卡納大公腓迪南三世所購,由於大公非常喜愛,於是把它稱為「大公的聖母」。「多尼斯夫婦像」(Portrait of the Donis)完成於一五○六年,畫的長與寬各為六十三公分和四十五公分,據說畫中人物多尼斯夫婦富有而吝嗇,但深愛藝術。另有收藏於烏菲茲美術館的「聖家族」圓形畫,是米開朗基羅為他們所畫的。

此外,這裡還蒐藏有西班牙最受歡迎的巴洛克宗教畫家穆利羅(Murillo)、佛羅倫斯代表性畫家安德利亞沙爾托(Andread del Sarto)、融和國際哥德式風格形成清晰明朗特色的李比、在宗教與神話繪畫方面有驚人成就的提申(Titian)、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著名的色彩大師威羅內塞,以及文藝復興著名威尼斯畫家丁托萊多等諸大師的精心傑作,不可不看。

現代藝術陳列館(Modern Art Gallery)展出的是十九世紀迄今的義大利現代藝術,對於近代及現代義大利各派繪畫和雕刻風格,提供最佳的縮影。

銀器博物館(Museum of Silverwork)共十六個陳列室,內容豐富精彩,展品不祗於銀器,凡是華貴的宮廷傢俱、鑽石珠寶、珍玩、象牙製品、金器和瓷器等,原來屬於麥迪奇王室的奇巧器物,全部予以陳列,其中有十八世紀的烏木鑲寶石的白寶櫥,五十四隻奧格斯堡鑲金邊的銀杯,十六世紀墨西哥羽冠,十七世紀麥迪奇鑲寶石大花瓶等。

另外一個車輛博物館(Museum of the Carriages)究巴的位置在畢提宮博物院的西端,共有兩個房間,停放著王室當年所使用的馬車,這些馬車裝飾華麗,仍然保管得非常完好。

波波里花園(Giardini di Boboli)依著畢提王宮後方斜坡丘陵而建,可以說是麥迪奇家族的「御花園」,它是一座十六世紀的義大利式庭園,外圍有一個圓形劇場,沿石階而上,眼前是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貝魯貝德勒要塞。在這片廣大色調層次明晰的綠地上,景色非常優美,有噴泉、洞室,裝飾著雕像,不禁會令人聯想起佛羅倫斯花都美稱。

科學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是一九二九年義大利在佛羅倫斯舉行第一屆全國科學歷史文物展覽會後成立的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古往今來在光學、電學、數學、幾何學和天文學方面使用過的種種儀器,其中很多是罕見的珍品,如教宗李奧十世的眼鏡、伽利略用過的儀器、最早的氣壓計、磁石,以及一架屬於愛迪生的老爺留聲機等。

米開朗基羅之家是一座專門展示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博物館,這位藝術大師才具之廣、作品之多、造詣之高和享名之盛,實在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人。這裡除了展出米開朗基羅家族收藏的雕刻、繪畫和他生前的畫像外,更重要的是陳列了他早年的雕刻作品,以及一些他所作的素描和工作計劃草稿,這對於人們瞭解這位藝壇巨人的早期成就,有很大幫助。

中古器物博物館是佛羅倫斯最古色古香的博物館,它本來是十四世紀的王宮,近代才被義大利政府改作博物館。展出中古時期當地流行的傢俱和用具,十四至十七世紀的繪畫、雕刻、花氈、刺誘,以及義大利製的陶器裝飾品、兵器及家庭用品等。博物館古老的建築風格和內部的特殊設計,最富濃郁的中古氣息。

聖馬可教堂附屬博物館(Museo di San Marco)建於十三世紀,十五世紀中葉時由麥迪奇家族捐款改建擴充。由於當時壁畫方面由安吉利科負責,因此就叫「安吉利科美術館(Museo dell' Angelico)」,在這裡收藏了安吉利科的主要作品「最後的審判」、「聖瑪利亞」及「天使們」。樓梯左側有個小食堂,裡面有吉蘭達約的「最後的晚餐」。登上二樓,迎面而見的是安吉利科的傑作「告知受胎」,樓上各房中,也都有他描繪的瑪利亞和基督的畫像。傳說安吉利科一生篤信神,製作藝術品時經常虔誠地向神祈禱,是位堅貞的多明尼哥派教徒。他的這些畫,是採用透視的方法構圖,圭旦面上遠近層次分明,深度感極為強烈,色彩華麗,美妙地表現出獨特的宗教世界。

這座教堂也曾經是沙保那羅拉神父的居所,這位神父因反抗麥迪奇家族最後被處焚刑。在約三坪大的沙保那羅拉起居室中,掛著他自己的畫像,房中還有一張兼做書櫥的桌子。

麥迪奇李卡爾第宮(Palazzo Medici Riccardi )位於喬利(Via Gori)路和聖羅倫斯廣場相接的地方,是一座文藝復興式的三層樓建築,在一四四四年至一五四○之間是麥迪奇家族的宅邸,雖然說文藝復興時代已經觸發了人類相敬相愛的觀念,但政治上的陰謀險詐還是不容大意,麥迪奇家族雖然財大勢大,但也非常小心謹慎,這座邸宅的外觀儼然是座城堡,據說是由古代要塞建築物改建的。這座建築物在一六五九年由李卡爾第家族繼承,所以稱作麥迪奇李卡爾第宮,在這裡到處可以見到麥迪奇家族光榮的遺蹟。

從宮殿右邊的樓梯上去有一個禮拜堂,裡面有格佐利(Gozzoli)的一套壁畫,色彩非常鮮艷,人物描摹逼真,名為「東方三博士禮拜」,畫的是三博士到伯利恆(Bethlehem)朝聖的故事,格佐利本人和麥迪奇一家人也都在畫中出現,還有騎在馬背上的年輕貴公子羅倫斯,所以這幅畫可說是十五世紀很有價值的風俗畫。

孤兒院(Ospedale degli Innocenti)位於考古學博物館南方,據說它是歐洲最古老的孤兒院,由菲力普布倫列設計,建於一四一九年,這座建築物正面是優雅古典的拱形彩色陶板浮雕,內部的禮拜堂飾有吉蘭達約的壁畫「三賢王的禮拜」。

鐘塔也是佛羅倫斯值得參觀的一個地方,這是喬托於一三三四年六十七歲時蓋的,兩年後喬托去世,工程由安德魯皮沙諾一草人繼續在一二五九年完成。當時喬托立志要蓋一個全世界最高最美的鐘塔,他做到了,到今天為止,這座高九十一公尺的高塔仍然是舉世無匹和無與倫比的。它的外觀是一個四角形的柱狀塔樓,把淡紅、奶油、濃綠三種顏色,用幾何學的配色方式加以組合,底部還有非常精緻的浮雕和菱形拓碑,裡面有預言家和聖人的雕像。觀光客可登四百一十四級階梯直達塔頂,可將整個佛羅倫斯景色盡收眼底。

[編輯] 翡冷翠附近城市多

[編輯] 盧卡

[編輯] 維亞雷焦

維亞雷焦(Viareggio)是托斯卡納區盧卡省的城市,位於佛羅倫斯西方約八十五公里處的利古里亞海濱,東南距比薩僅二十餘公里,是一個風景幽美、人文鼎盛的港市,人口約十八萬。這裡有二十公里的美麗海灘,八百四十萬平方公尺的松林,怡人的地中海型氣候,成為得天獨厚的夏日避暑勝地,遊客源源不斷接踵而來,市內雖然有六百五十多家大小旅館飯店,仍人滿為患。

這個港市因為有優良的環境,吸引不少名人雅士來此,在托雷德爾拉哥的附近,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原籍盧卡的義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普契尼曾在這裡購置別墅,因患喉癌於一九二四年手執未完成的歌「圖蘭多」而逝,現在別墅裡還有他的墳墓。

早在一八二二年七月,雪萊與友人來此遊玩,乘遊艇溺死在附近海中,當屍體覓得之後就在海濱火化。為了紀念這一代偉大詩人,市區設立了雪萊廣場,並塑立雪萊半身頭像。

[編輯] 聖吉米納諾

聖吉米納諾(San Gimignano)是佛羅倫斯西南方五十五公里處的古都,有巴士路棧和佛羅倫斯聯繫。這座托斯卡納區的城鎮彌漫著中世紀殘留氣氛,在一望無際的山丘田野間,遠望好像矗立著高高低低煙囪的小堡壘,那些煙囪其實都是石塔。這裡最早是由伊突利亞人開發的,十二世紀後成為自由共和政體,但是當時北義大利各都市間教皇派和帝王派紛爭不已,教皇派阿爾丁撒里家族和帝王派撒魯布基家族簡直水火不容。公元一三○○年,聖吉米納諾加入教皇派,詩人但丁當時曾以托斯卡納教皇派同盟的大使身分訪問這裡。一三五二年,聖吉米納諾由於財力枯竭,歸屬佛羅倫斯。失去了自由、自治的政治地位後,這裡的經濟也衰退了,這樣反而使聖吉米納諾得以留下中世紀羅馬哥德式的舊建築物,周圍城牆的外貌,自中世紀以來也很少改變過,成為全國保存最好的中世紀城鎮之一。

這個城市是義大利紅葡萄酒的故鄉,同時又譽為「美麗的塔都」(Litta-d'alle bello torre,在中世紀時這裡林立的高塔計達七十座以上,這些塔在當時教皇派帝王派和地方一暈族之間權勢鬪爭下,替貴族們擔任守護城堡的任務,現在剩下的只有十三座,其餘的因為地基不穩都已倒塌。

這個遺世獨立的小鎮,和平而寧靜,保留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原始的迷人風景,從城門進入只有一條舊石板道,兩邊住家多半已變成紀念品店,處處可見色彩豐富的陶器。

西斯特納廣場(Piazza della Cisterna)是位於市街中心的鋪磚廣場,中央有個十三世紀的古井,廣場的名稱由此得來,「西斯特」就是貯水槽的意思;這口古井當時是這個城市重要水源地,現在已經枯竭。廣場四周建築可追溯到十三、十四世紀,都是用黃色石灰岩蓋的羅馬式公館、豪邸,相當好看。

多摩廣場(Piazzad dell Duomo)被七座塔環繞著,其中一座教堂是十二世紀羅馬式建築,曾於十五世紀改建,教堂的尾端有個禮拜堂,這是為了要奉獻給本市守護聖女芙伊娜而建的。據說,一二五三年三月十二日芙伊娜十五歲去世的那天,天使們嗚起市區中所有的鐘,每座塔頂都突然綻放美麗的花朵。在墓地附近,有文藝復興時期巨匠吉蘭達約繪製聖女芙伊娜的一生以及死去時的情形。在受洗堂還可以看到吉蘭達約的作品「告知受胎」。

人民宮(Palazzo deo popolo)是一座十三、十四世紀時的塔形建築,高五十四公尺,這座城市是中世紀時的行政中心,但丁曾在這個宮內演講,現在是市立博物館,裡面收藏有繪畫作品。

菲耶索萊(Fiesole)市位於佛羅倫斯東北方約八公里處、高兩百九十五公尺一片美麗的橄欖綠丘陵上,這裡自公元前八、九世紀起就有伊突利亞人居住,公元前兩百八十三年被古羅馬征服。到中世紀為止,它的勢力還一直管轄著佛羅倫斯,後來地位才被佛羅倫斯所取代。現在居民約有一萬五千人,多從事草編業和採石業。

市中心的米諾廣場(Piazza Mino)北方一幢圓頂建築物上方,有布滿彈孔的鐘樓。廣場的東側有古老的帕拉托沃(Pretoio)宮,以及十六、十七世紀所建聖瑪利亞皮利蒙納教堂。西側有主教的宮殿和學校,在主教的宮殿中殘留著伊突利亞時代神殿的壁畫。鐘樓的北側有邦德(Bandi)博物館,收藏著伊突利亞時期到中世紀的文物,有古羅馬錢幣和青銅花瓶,以及皮沙諾(Pissarro)的作品和德拉羅比亞(Della Robbia)所製作的赤土陶器。

更向北邊的丘陵上有一座建於公元前八十年羅馬帝國時代的圓形劇場,劇場右邊是公共浴場,左邊有伊突利亞時代寺院廢墟。

位於米諾廣場約兩公里半的聖多明尼哥教堂(San Domenico di Fiesole),是中世紀著名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建於十五世紀,旁邊的鐘樓是十七世紀初期的建築。教堂內有安吉利科(Fra Angelico)的「聖母與天使們」的複製品,據說原作現藏於倫敦國際畫廊,另外還有一幅作品是「基督受難」。

事門研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美國名藝術評論家貝倫森(Berenson),生前經常住在這個城市,他的故居現在已成為哈瓦德大學的一個研究中心。

[編輯] 阿習佐

阿習佐(Arezzo)是位於佛羅倫斯東南方不到八十公里一個小丘上的城市,地處肥沃的平原上,古時是伊突利亞人的重要城市,古羅馬人稱它為阿雷廷,以生產阿雷廷器皿著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是義大利最激烈的戰場。這裡位於公路交通的樞紐,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有服裝和製鞋廠等,主要向外輸出金器和編織品,人口約九萬。這是一個擁有高度學術熱忱的城市,造就了許多有名的詩人和畫家,現在這座城市中,可以看到許多古蹟,四處殘留的圍牆,是中世紀建築的遺蹟。位於市中心的聖方濟各(San Francesco)教堂,十三世紀開始建造,十五世紀時完成,正面彩色玫瑰玻璃上有繪畫作品。在教堂內部,也有一連串的壁畫,還有皮爾德拉弗朗西斯科(Piero della Francesco)製作的浮雕。這些作品被來自教堂外面的光錢折射,散發出灰白色、藍色和金褐的色彩,使整個教室烘托出異樣的光芒。這些作品以基督聖十字架為題材,色彩樸素、棧條優雅,是高格調的藝術品。

聖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della Pieve)是十二世紀時建造的比薩風格羅馬式建築物,教堂內部已經荒廢,裝飾相當樸素。

祭壇壁畫是洛倫采蒂(Pietro Lorenzetti)最早的作品,繪於一三二○年,色彩豐富,線條幽雅;另外,有畫家修那所繪的聖母瑪利亞畫像。教堂旁邊是一座十四世紀的鐘樓,有四十個窗戶,所以有「百之穴」的稱呼。

另外,阿雷佐還擁有許多十四世紀的宮殿和古羅馬競技場,市內伊突利亞博物館和美術館內有藝術珍品。

從阿雷佐的「太陽之道」南下約一百一十公里的火山帶高原,有一個兩萬四千名居民的小都市奧畢托(orbieto),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古老的公元前數世紀伊突利亞時代,是伊突利亞人的城市,後來成為古羅馬城市,曾經是倫巴底公爵的領地中心,十二世紀時為獨立社區,一四四八起由教廷管轄。十三、十四世紀是它的最盛時期。

這個城鎮現在是農業中心,以生產白葡萄酒聞名。手工業生產陶瓷製品和花邊。這裡的錫釉陶器,是仿西班牙彩陶,成品大部分是罐子,綠、錳紫中間夾雜著藍、黃等顏色,是典型的西班牙色彩,裝飾風格為哥德式,有時略帶中東風韻,非常有名。

城裡有鐵、公路可以通往羅馬和佛羅倫斯,到這個城市旅遊,可以看到許多殘留的伊突利亞時代的遺蹟,彎彎曲曲的路徑上,仍舊浮現著中世紀都市的種種形影。

市區的多摩(Duormu)大教堂是全國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傳說一二六三年,一位神父在鎮西南的博爾塞納鎮,看到經他祝聖的聖餅上出現一滴血,一二九○年為了紀念這個神蹟才建立了大教堂,直到十四世紀才完工,正面浮雕是新、舊約聖經的「最後審判」。青銅傘下是皮沙諾製作的大理石聖母像,被六個天使包圍,姿態相當優美。教堂內部由支撐圓拱門的大圓柱隔成三翼堂,右邊的走廊有個新禮拜堂,壁面上有以聖經的默示錄為題材的作品。

教堂的右側壁面上有「復活」和「地獄」兩幅作品,壁畫下面有荷馬、但丁等人的銅像。教堂內的彩色玻璃窗是十四世紀的作品,高十六公尺,寬四公尺,共有四十四幅畫,描繪的是和這個教堂有關的神學者。這裡的壁畫還有「聖母瑪利亞的生涯」,以及裝飾在天花板上的「光耀的瑪利亞」。

教堂右邊的帕皮宮(Palazzo dei Papi),設有市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美術品和古物。

教堂對面的費拉宮(Palazzo Faina ) ,是市立美術館,有伊突利亞和希臘時代的壺和發掘品展覽。此外,市區值得參觀的地方還有廣場、十三世紀初期的市政府和十六世紀的古井。

水井是教皇克雷芒(Clement)七世下令挖掘的,深六十六公尺,直徑十三公尺,內部有兩座兩百四十八階的螺旋樓梯通到水面。

[編輯] 利佛洛

利佛洛(Livorno)是托斯卡納區利佛洛省的省會,位於比薩南方約二十多公里,它東北距佛羅倫斯八十公里,瀕臨利古里亞海,是義大利最大的港口之一,都市人口約十八萬。本來這裡只是一個小漁村,一一○三年歸屬比薩教會後地位開始重要,佛羅倫斯麥迪奇家族統治時期成為重要社區。一五七一年建麥迪奇港,成為商業中心,後來城市擴建,港口增建防波堤,更便於往來船隻的停泊,一六七五年發展為自由港,一八六○年歸屬義大利王國。這個發展迅速的港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按原貌重建,幾條從亞諾河通往利古里亞海的運河經過這裡。

這個城市的航空和鐵路交通都很便利。工業有煉鋁、煉銅、煉鋼、煉油和化工等,還有大型造船廠和小修船廠。在貿易方面,進口原油、煤、穀物和磷肥等;出口大理石、厚玻璃板、葡萄酒、橄欖油、銅和銅合金等。名勝古蹟有建於一五二一年至一五三四年間的韋基亞(Vecchia)城堡,建於一五九○年的諾瓦(Nuova)城堡、費迪南一世大公的大理石雕像和著名的「四摩爾人」銅像等。市立喬几尼法托里(Giovanni Fattori)博物館,收藏有托斯卡納畫家的繪畫;風景如畫的海濱大道旁有市立水族館和義大利海軍學院。

[編輯] 卡拉拉

卡拉拉(Carrara)市位於比薩西北五十三公里處,人口約七萬,是品質優良聞名世界大理石的出產地,產量佔義大利全國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佛羅倫斯多摩廣場上的白色大理石及米開朗基羅數座有名大理石雕像,都是用卡拉拉的大理石作為材料。卡拉拉和熱那亞間有鐵路聯繫,搭火車約五十五分鐘可達。市內主要的歷史名勝有前公爵宮的美術學院、十二至十四世紀大教堂等。市西北的馬里納是利古里亞海濱遊覽地,有裝運大理石的港口設施。

卡拉拉附近的盧尼(Luni)廢虛,起源於伊突利亞王國時代,公元前「七七年成為羅馬都市。另外,還可以看到公元一世紀時的圓形廣場和考古科學博物館等。

[編輯] 馬薩

馬薩(Massa)是托斯卡納區馬薩卡拉拉省的省會,九世紀的時候就已入史藉記載,它曾經是馬薩卡拉拉公國中心。人口約六萬六千名,由於西北磷接卡拉拉以加工和出口卡拉拉生產的大理石為主,另外也生產辦公用傢俱。

這裡的名勝古蹟有十五至十六世紀遺留的要塞、十七世紀時公爵所住的宅邸等。

[編輯] 普拉托

普拉托(Prato)位於佛羅倫斯西北約二十公里,是托斯卡納區的城鎮,十一世紀建立自由社區後開始繁榮,成為商業和毛織業中心。一三五○年起歸由佛羅倫斯統治,城鎮地位下降,現在是重要的毛紡織工業中心,設有水泥廠和紡織機械廠,約有十六萬人口。這個城鎮周圍還有十四世紀的城墩,以及多處十三、十四世紀的古建築,主要的有大教堂!這座教堂和諧的融入了羅馬式與哥德式兩種建築風格。另外一個有歷史價值的普雷托里奧宮,現在已經改為美術館。

[編輯] 皮斯托亞

皮斯托亞(Pistoia )是中部托斯卡納大區皮斯托亞省的省會,位於佛羅倫斯西北方三十五公里處,美麗的翁布羅內(Ombrono)河畔,一般認為英文中的手槍「Pistoi」一詞,即源出於這個城市的名字,因為皮斯托亞早在十五世紀時就已經開始製造手槍了。這個人口接近十萬的城市,有皮革、鑄鐵、製造玻璃和生產花邊等工業,到處長滿美麗的花卉,花卉也是重要的出口項目。這裡交通方便,是公路交叉點。文風興盛,有好幾所師範學校和學院。在這個中世紀風格的市中心,有十二世紀的教堂、洗禮堂。大教堂藏有著名的聖雅各銀祭壇。

[編輯] 格羅塞托

格羅塞托(Grosseto)是托斯卡納大區格羅塞托省省會,東南距羅馬約一百公里,西北去比薩八十餘公里。位於羅馬至比薩中央的鐵路錢上,是重要的商業和農業中心,人口約六萬五千人。這個城分新城及舊城,舊城有十六世紀的六邊形城牆環繞著,新城許多地區是一九三○年後發展起來的。市內著名建築物有羅馬式大教堂和考古博物館,市區東北方有伊突利亞和古羅馬遺址。

[編輯] 慕羅

慕羅(Murlo)是義大利中部托斯卡納區的一個小城鎮,雖然當地居民的族譜和姓氏只能追溯到中世紀,但是考古學家們卻從墓穴中挖掘出來的古文物證實,兩千年前絕蹟的伊突利亞人曾在當地生活過。在這裡還有不少類似古氏族血統的居民,當地現在有些人的面貌,甚至與古壁畫和雕刻人物外型酷似。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