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 |
想去玩嗎? |
(新頁面: 伊斯坦堡(istanbul)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和海港,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八度五十八分,北緯四十一度一分。位於國境的西北部、歐、亞兩洲之間...) |
|
(由2名用戶作出的24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
2016年2月2日 (二) 08:53的最新修訂版本
伊斯坦堡(istanbul)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和海港,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八度五十八分,北緯四十一度一分。位於國境的西北部、歐、亞兩洲之間的三角形半島上,也就是在巴爾幹半島的東端,扼守著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咽喉,處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口西岸,連接著歐、亞兩洲門戶,是世界上唯一建立在兩大洲上的城市,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市區人口約九百八十萬,大都會區人口有一千二百多萬。 根據希臘神話的傳說,古希臘海神的兒子拜占斯(Byzans)建立了這個城市,因此在古代這裡曾被稱為拜占庭(Byzantium)。自古以來拜占庭在戰略上和商業上,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先後與古希臘的雅典、斯巴達和馬其頓接觸。大約從公元前八世紀末葉起,拜占庭成為希臘人的居留地。據傳,大約在公元前六五七年左右,色雷斯部族的領袖拜薩斯(Byzas)曾攻佔拜占庭。公元前五世紀,波斯王大流士拓地西至多腦河,成為雄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當時波斯人就是以這裡為跳板攻佔歐洲的。後來馬其頓王腓力遠征波斯,以及再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也都是先得到此地後,再跨海東征,滅波斯、入印度。
拜占庭於公元一一七年向羅馬帝國朝貢,公元一九六年羅馬皇帝塞普蒂米厄斯塞維魯 (Septimus Severus),率軍摧毀拜占庭,並重建這個城市,改稱為奧古斯塔安東尼亞(Augusts Antonina)城。公元三一二年,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決定遠離當時帝國基督城,這種劃世紀的想法開啟了這座城市誕生的命運。公元三百二十年,君士坦丁大帝在這裡定都,改稱為新羅馬,以後又改稱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同時進行仿羅馬古城式的大規模擴建,把附近山頭一起劃入市區範圍內,連城造壘,並下令貴族們由羅馬遷居此地,以期作為永久的都城。 為了使它顯得更富貴堂皇,乃自各地運來雕刻品、珠寶、石材和藝術品,把這座都市營造得輝煌至極,揉合東西方精華,使當時歐洲所有的城邦,都在它面前甘拜下風。也因為踩在東西交通的動脈上,從絲路運來的貿易商品都在這裡匯集,使當時的君士坦丁堡,猶如歐亞大陸的樹窗,世界的中樞。君士坦丁大帝還下令修築了幾座大教堂,在他臨終前舉行了受洗儀式。
君士坦丁堡在歷史上,曾經是基督教發展的中心,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到這裡後,君士坦丁堡教區於公元三八一年升格為總主教區,其地位不亞於羅馬主教區,實際上已經成為羅馬帝國的宗教中心,因此又稱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 (Ecumenical Patriarchate of Constantinople)。根據公元四世紀的傳說,君士坦丁堡主教區由安德烈(St.Andrew)所創立,牠的門徒施塔克斯(Stachys)是第一任大主教。
這一教區在當時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下,迅速繁榮起來。同年君士坦丁堡召開基督教第二次普世會議,確立尼西亞聖經的地位,並詳細闡述聖靈與聖父、聖子平等的三一論教義;這次會議承認君士坦丁堡主教與羅馬主教權利相等。公元三九五年,羅馬帝國分裂,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到了公元四五一年,基督教卡爾西敦會議重新肯定君士坦丁堡主教的領導地位,將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大片地區劃歸它管轄。
公元七世紀後,拜占庭帝國走向衰敗,伊斯蘭國家不斷擴張,曾數次直接威脅君士坦丁堡。公元六七四年至六七八年,阿拉伯人圍攻君士坦丁堡達四年之久,最後被君士坦丁四世擊敗。在這種情形下,許多地方的牧首紛紛逃到君士坦丁堡居住,經過一段時間,他們的繼任人選都照例要由君士坦丁堡的牧首來決定,使得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權力大增,乃逐漸發展成有別於羅馬天主教的拜占庭正教教派,並且由君士坦丁堡逐漸傳至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俄羅斯等東歐大部分地區。君士坦丁堡牧首成為東方教會的首腦,與自稱普世天主教首腦的羅馬主教分庭抗禮。公元八六七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馬指責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在保加利亞纂奪權力,雙方的矛盾開始升高。一○五四年,東西方教會再次發生衝突,導致雙方最後徹底分裂。
一二○四年,西方的十字軍在第四次東征中,曾攻佔君士坦丁堡。一二○六年,東方教派的普世牧首被迫遷往尼西亞,直至一二六一年邁克爾八世收復君士坦丁堡後,才將牧首的寶座遷回。一四五三年,東方來的土耳其人在法堤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領下,一舉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了鄂圖曼帝國大業,並於一四五七年在此定都,拜占庭帝國乃告滅亡。當土耳其蘇丹在希臘正教的聖蘇菲亞大教堂做了第一次伊斯蘭教禮拜之後,大教堂被改為大清真寺,天主教的君士坦丁堡也變為伊斯蘭教鄂圖曼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但鄂圖曼帝國仍承認普世牧首金納迪烏斯為信奉東正教臣民的領袖,使東正教得以繼續生存。蘇萊曼大帝執政的一五二○至一五六六年間,是君士坦丁堡建築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擴建了許多清真寺。十七世紀巴洛克風吹到君士坦丁堡,十八世紀奢華的托卡群皇宮落成,一八三八年跨越金角灣的大橋通車,都是君士坦丁堡建城史的大事。
鄂圖曼帝國後期國力衰微,君士坦丁堡國際性大都會的地位,也逐漸被歐洲其他城市所取替。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起,歐洲人大量湧入,城市迅速西化。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修建從這裡通往歐洲的鐵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英、法三國於一九一五年三月十八日,在君士坦丁堡締結戰後瓜分鄂圖曼帝國的秘密協定,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協定」(Conotantinople Agreement)。英法兩國在協定中同意滿足俄國佔領土耳其海峽的野心,並將君士坦丁堡以及色雷斯和小亞細亞濱海地帶的一部分讓給俄國,但君士坦丁堡必須劃為自由港:俄國則同意英、法瓜分鄂圖曼帝國的中東部分。後來由於土耳其共和國的成立,這項協定宣告破裂。
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一九二六年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經過當地人民不懈的努力,這座土耳其歷史文化名城,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港口、工業中心和文化中心。主要工業有紡織、磨粉、煙草加工、水泥、玻璃、食品、纖維、機械、化工、皮革、電子、電器、陶瓷和手工藝品生產等。
這是一個氣候良好、溫度適中、不冷不熱的城市,一月份最冷,平均溫度攝氏五度:七、八月份最熱,平均氣溫僅攝氏二十三度。加之市區內街道整潔、林蔭夾道,高樓大廈林立,名勝古蹟眾多,因此也成為世界性的觀光都市。
大伊斯坦堡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橫跨歐亞兩大洲的著名古城,被博斯普魯斯海峽分隔為歐洲部分的伊士坦堡,以及亞洲區的烏斯庫達(Uskuder)。而金角灣(Golden Horn)又將歐洲一側分隔為貝歐魯(Beyoglu)地區及伊斯坦堡區。貝歐魯地區位於金角灣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間的岬上,是完全歐化的城市。最古老的歐洲部分是伊斯坦堡區,位於金角灣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岬角上,這個舊城區是歷史文化的精髓所在,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並榮登美國國家旅人雜誌(National Geography Travelers)先選出「50個此生必遊之地」。其中貝歐魯區在十四世紀中葉時,曾為熱那亞(Genova)人殖民地,人口稀少,直至近世紀,由於船艇的發明及連按兩岸一些橋的陸續完成,現已成為政府機構,觀光飯店和商業中心集結地帶。
伊斯坦堡的亞洲部分,原本只有少數西亞移民,後來隨著水路的發展,以及跨越歐亞兩地跨洲大橋的完成,才使得亞洲的居民,不必出國就可到歐洲一隅上班或辦事,因而促進了亞洲岸人口的增加。除了烏斯庫達外,繼之有庫茲昆楚克(Kuzguncuk),海達帕沙(Haydarpasa)港,卡地村(Kadikoy)併入本區,給亞洲岸帶來更多的繁榮和建設。
這個城市範圍包括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的兩岸地區,面積達二五四平方公里,舊城面積只有二十三平方公里,四周有城牆,總長七點二公里,城牆上有內外兩重牆壘,內牆築於公元四一三年,外牆築於公元四四七年。內牆高九公尺,厚四點八公尺,牆上布有瞭望塔,高十八公尺,兩塔間相距五十四公尺。對牆設有九十二座砲塔,有五十六座保存至今;牆外設有護城河。海邊的水上城牆建於公元四三九年,環半島頂端與陸上部分相連,城牆為石料構築,大部分牆體至今猶存。原有十四座城門,今僅存小部分,其中的大砲門,是一四五三年鄂圖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進攻君士坦丁堡時,以大砲破城之地。
伊士坦堡的歐亞之間,由多條大橋所連接,其中建於一九一二年的蓋拉塔(Galata)大鐵橋,優雅地橫跨在金角灣上,橋長四六二公尺,寬二十五公尺,每天清晨四至六時開放供橋下巨輪通過,其他時間內,小型船隻也可在橋下暢行無阻。這座連接新、舊市街的重要橋樑,是人和車特別擁擠的地方,橋分兩岸,上層有許多用現釣的魚在現場烹飪的小吃攤店,加上橋畔標立的商店和船上餐廳相煇映下,顯得非常熱鬧。傍晚時分站在橋上眺望,一座座被夕陽薰染的清真寺圓頂及尖塔,是罕見的美麗景色。
阿塔土耳克大橋,又稱凱末爾大橋,建於一九一六年,距離蓋拉塔大橋約一點五公里,也是金角灣上的壯觀大橋,對疏解兩岸交通,發揮了很大的功能。
歐亞大橋又稱為博斯普魯斯大橋,是歐洲第一大吊橋,世界第四大吊橋,它橫跨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空,銜接了伊斯坦堡的歐、亞兩部分,成為陸上交通要道,全長二八五一公尺。很多觀光客來此,除了乘船外,也可以搭車越過這條跨海大橋,因為它和高速公路連接,所以在橋上無法停車,也不能一腳踏亞洲,一腳踩歐洲的拍照留念。
金角灣大吊橋建於一九七三年,也是連接歐、亞兩洲的公路大吊橋,氣勢雄偉壯觀,全長一五六○公尺,寬三十三公尺,橋身高出水面六十四公尺,兩端引橋分別長二五五公尺和二三一公尺,橋的兩頭各有一個呈「門」字形,高達一六五公尺的橋塔。水中未設橋墩,整個橋身僅以兩根粗達五十八糎的鋼索牽引,以支撐整個橋面,可以同時並行六輛汽車。
法蒂赫大橋(Fatih Bridge)是第二條橫跨在歐亞兩大洲的吊橋,它溝通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主要由日本承包築建,總投資金額為當時的八點八七億美元,一九八八年七月三日通車。同日,日本的本州與四國之間的海峽大橋,與法蒂赫大橋簽下締結為姐妹橋的協議書。這座大橋是以一四五三年征服拜占庭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鄂圖曼帝國法蒂赫蘇丹而命名的。橋全長一○九○公尺,橋高一○六公尺,距離水面的高度為六十四公尺,寬三四點四公尺,大橋是吊掛在鋼索上。這座大吊橋為八車道,可以並行八輛汽車;橋呈南北走向,與第一條跨海大橋遙遙相望。
這座城市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在航空方面,台灣旅客可以由香港搭乘國泰航空公司的班機直飛伊斯坦堡,將長達一點一萬公里的行程,縮短到十一個小時之內。在伊斯坦堡市西郊的耶西爾柯伊(Yesilkoy)的阿塔土耳克國際機場,距離市區約二十七公里,可以和世界上大多數大城市通航。與國內各主要城市間,也有密集的航班來往。每天有十個航班去往安卡拉,有八個班次往返伊士麥,有五個航班飛往安塔利亞,有一個班次飛往博德魯姆和達拉曼。
從國際機場到市區,有經濟、便利的巴士營運,車程約45鐘。每天早上六時至下午五時,有巴士自共和國大街的土耳其航空公司辦事處,每隔半小時就有一班車開往國際機場。如果利用計程車前往市區,須先在機場內的計程車服務台告知目的地,付錢取收據後就可搭乘。許多大飯店也提供免費接客服務,只要在預訂客房時告知航班即可。
這座城市的交通非常方便,西郊耶西爾柯伊(Yesilkoy)的阿塔土耳克(Ataturk)國際民航機場距離市區約二十七公里,可以和世界上各大城市通航:與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密集的班機往返。
在海上運輸方面,由於這裡面臨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國內最大的港口,有各國船隻及土耳其海軍艦艇在此進進出出,因此海運非常發達。博斯普魯斯海峽和它西邊的達達尼爾海峽,中間隔著馬爾馬拉內海,共同形成一道天然水域,連接了黑海和地中海兩大海域,也隔開了歐洲和亞洲大陸。海峽沿岸風光明媚,別墅和新式公寓林立,成為觀光、遊憩和商業功能兼備的水域,大小貨船奔馳,也有很多觀光船穿梭其間,日間帆影點點,夜晚兩岸華燈閃爍,把海峽裝飾得美不勝收。
陸上交通也很方便,有鐵路、公路通往國內各地:這裡是由巴黎來的國際鐵路終點站,也是前往中東巴格達鐵路的起點站。公路網最為密集,有高速公路和一般高級公路和外地連絡。
市區交通情況很亂,人們過馬路如闖虎口。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地鐵、電車、計程車和渡輪等多種。公共汽車路線四通八達,但是車輛都很破舊,服務不周到。公共汽車分為大巴士和小巴士(Dolmuses)等兩種,大巴士在市區行駛,使一般市民行有公車代步。在郊外或偏僻地區則有小巴士行駛,它非常適合外國遊客的乘搭,車價比計程車低廉,它在未坐滿乘客時不會發車,沿途可隨時下車,外國人可拿張當地的地圖,在上車時請教司機是否會經過你的目的地。
地鐵路線也很多,可以到達市區及市郊的各重要地點,這種交通工具乾淨、方便和快捷。電車也很方便,從最熱鬧的新市街塔克希姆(Taksim)廣場到卡拉柯伊(Karakoy)度場,只有短短的五百公尺電車道,再接駁老電車(The Old Train)約一公里,途經購物街,可以看到土耳其現代化的一面。
計程車司機穿著整齊,禮貌周到,顯得非常和氣,部分司機還會說英語,但是少數計程車司機也會坑人。在這個城市作短期逗留的外國遊客,以利用包車或計程車比較方便,不過費用要在乘車前說好,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這裡有一種名為「多馬士」的叫客計程車,車身有黃色帶,與小巴士一樣有規定路線,並且採共乘制,費用僅較公共汽車略高。在郊區和偏僻地區還可以看到馬車,因為它也是伊士坦堡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除了可以運貨外,也是窮人的生財工具。總之,由於人口的日益增多,市內好像到處都是人和車,交通混亂不堪,路上車輛壅塞,廢氣充斥,名貴轎車和破舊汽車,貨車互相爭逐,有時甚至還要和牛馬爭道;胡亂停車問題更是非常嚴重。
渡船非常發達,它也是伊斯坦堡市民們重要的日常交通工具之一,蓋拉塔橋附近的艾米諾魯(Eminonu)就是各地渡船站。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岸的烏斯廣達(Uskudar)與歐洲岸的卡巴達休(Kabatag),以及艾米諾魯之間,有頻繁的渡船聯絡,對旅行者非常方便。
在這座四面環水奇妙的城市裡,渡船是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乘渡船遊覽博斯普魯斯海峽是觀光客的一大樂事,人們一般是由希爾凱基(Sirkeci)碼頭上船,在橫渡海峽時,可以儘情觀賞兩岸風光,細心品味這座名城的奇妙之處。
有一種叫做Akbil的電子儲值卡,又稱為交通優待卡,可以先預付票款,便可以搭乘市內的公共汽車、地鐵、電車和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非常方便,所有車站都有售。
市內旅館林立,從外國人投資的國際觀光豪華大飯店、到古老便宜的旅館,類型和數量都很多。高級觀光大飯店大都分是分布在新城區的貝歐魯區的塔克希姆廣場一帶;較便宜的住宿設施,多位於舊城區的藍色清真寺附近。而新的五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多坐落在馬爾馬拉海濱,依海迎風,脫離塵俗。
奇勒岡(Cragan)宮是市內最豪華的五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西岸,開業於一九九一年,本來是鄂圖曼帝國的王宮,改建後成為當地最氣派的奢華度假大飯店,分為保留古代金碧輝煌宮殿原貌的部分,以及具近代豪華大飯店形式的本館等兩大區。這家大飯店有大理石鋪砌的豪華大廳,每間客房都有大落地窗可以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美景,牆上掛著充滿異國情調的土耳其壁毯和高水準的裝飾品。有數百間寬敞的豪華客房,還有法國餐廳、咖啡廳、酒吧、健身房和游泳池等。許多名人,包括法國總統密特朗等,都曾來此住宿過。房租每天二百一十至五百五十美元。
佩拉宮(Pera Palace)大飯店興建於一八九二年,重新裝修於一九七四年,位於獨立街,是一家具有悠久歷史老字號的大飯店。清末變法主角康有為曾於一九○八年七月乘東方快車到這裡住了八天,應該是第一位華人住客。全店共有一百四十五間客房,每間客房的設備和價格都不相同,並且分為新舊兩館,舊館保留內部古典陳設風貌,雙人房每天租金為一百八十美元。新館則符合現代舒適的要求,每天租金為每間一百美元。這家大飯店之所以有名,在於寫「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小說家克麗絲汀,住過四一一號房;當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住過的一○一號房,還維持原狀供人參觀。觀光客花點小錢在這家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的老店裡吃個下午茶,順便參觀旅館內部,可以讓人跌入時空,回到往日美好的時代。
Yesil Ev 大飯店,是十九世紀興建的木造別莊,離藍色清真寺只有一箭之遙,擁有近百間精緻的客房,房間內有銅床和垂著流蘇的天鵝絨窗簾,三十一號客房內甚至設置有大理石土耳其浴缸,每天房租為一百五十至二百美元。
帝汶(Divan)大飯店,是伊斯坦堡具有歐洲風格著名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東南距離博斯普魯斯海峽約一公里半,擁有一百間設備完善的客房,並附設有高級餐廳和夜總會,從這裡到海峽碼頭,只要安步當車,就可以到達。站在旅館的窗前,就可以看到在海峽中行駛的軍艦、油輪、客輪、遊艇和渡輪等,博斯普魯斯海峽綺麗的風光,盡收眼底。
伊斯坦堡希爾頓(Istanbul Hilton),是市內數一數二的國際觀光豪華大飯店,並且是個海濱度假勝地,在它那巍然矗立的大建築物中,擁有四百一十七間第一流設備的高級客房,另附設有西餐廳、中菜館、牛排館、咖啡廳、酒吧、夜總會、購物街、郵電局、兌幣櫃台、美容院、三溫暖、大會堂、游泳池、網球場、大停車場和大花園等,還設有旅遊服務中心和航空公司服務處等。這家大飯店的夜總會,是能夠欣賞到肚皮舞表演的地方,可惜這裡肚皮舞孃的芳齡不再,令人反有不忍卒睹之慨。
伊斯坦堡喜來登(Istanbul Sheraton)大飯店,位於塔克希姆公園東北角,也是市內著名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一共擁有四百六十間精緻客房,飯店內運動設施、高級自助餐及西餐廳,以及迪斯可舞廳等設備一應俱全。
四季(Four Seasons)大飯店過去曾經是關押政治犯的監獄,現在堪稱是世界上最高級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之一,六十五間高級客房都可以觀賞到美麗的庭院風光。這裡距離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艾哈邁德蘇丹清真寺都很近,無論是服務設備或員工的對客殷勤,都是無可挑剔的。
埃塔普伊斯坦堡(Etap Istanbul)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位於派拉宮東側,就是過去的國際大陸(Internation Continental)飯店,擁有四百三十二個房間。從土耳其浴室到購物拱廊等設備都非常完備,觀光客在這裡可享受到正宗的土耳其浴。
博斯普魯斯帕夏(Bosphorous Pasha)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位於市內的亞洲區,從歐洲區搭乘渡輪來此非常方便。這家時尚的大飯店是一位鄂圖曼帝國時期巨賈的豪宅,只有十四間客房,每天房租約為一百六十美元。它那高聳的穹頂,上乘的家具,顯得古色古香,臨海的陽台可將博斯普魯斯的美麗風光盡收眼底。
布雅克蘇爾姆(Buyuk Surm)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位於市區北郊,兩者間的距離約二十公里,是一座圓形建築物,有兩百六十一間客房。這家休閒性大飯店內設有自助餐廳及西餐廳,有夜總會、咖啡屋、健身房、保齡球館、游泳池及購物街。 這裡還有許多中、低檔次的飯店、賓館、旅社和民宿可供選擇,旅客不愁訂不到房間。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諾梅德(Nomade)飯店、格雷斯(Grace)飯店、阿馬達(Armada)飯店和早安(Bon Jour)旅館等。
伊斯坦堡娛樂場所林立,市內有許多夜總會、舞廳、俱樂部、劇場、電影院、遊樂園和土耳其浴,使觀光客們不愁沒有地方消遣。這裡的夜生活多彩多姿,在整個地中海東部地區名列前茅。除了有活躍的夜生活外,一年四季還排滿了各種文化和藝術節慶活動。一年一度的伊斯坦堡國際藝術節,由每年的六月底到七月初舉行,節慶期間全市各地舉辦音樂會、芭蕾和歌劇演出,以及其他形式的視覺藝術活動。
當地各大飯店旁都設有小型賭場,但不屬於飯店,只歡迎外國觀光客以美元下注。這裡的夜總會在晚上非常忙碌,其中的格拉瑪芬(Gramafon)是市內演奏爵士樂的主要場所,週末一般會有國內外樂手演出。想要更西式的休閒,閒話酒吧(Gossip Bar)有現場演奏和卡拉OK。萊拉(Laila)是個大型綜合性的夜總會,可以容納3000人,並擁有幾家餐廳。羅克西(Roxy)夜總會常舉辦主題音樂會,包括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老音樂。杜克萊尼亞(Duclinea)是止氣最旺、也是最貴的娛樂所在。收入不高的年輕人,晚上九時左右紛紛湧向巴比倫歌廳,享受流行音樂,還有土耳其的先鋒爵士樂。斯維奇(Switch)是個很不錯的舞廳,播放最流行的歐洲音樂,消費額也較低。沙門(Shamen)演出世界各地音樂,營業至次日凌晨。
馬克希姆斯賭城(Casino Grand Maksims)是最好的一處表演場所,表演庸俗華麗,就餐和看表演須預訂座位。在當地許多夜總會裡,晚上多有樂而不淫,但比較冶豔叫做東方舞的肚皮舞表演。這種舞在土耳其是取悅男性的一種餘興節目,現在已是觀光的娛樂節目,過去則是古老的宮廷舞,專門跳給蘇丹看的,不是一般市井小民所能看到的。肚皮舞孃的打扮和舞姿所以會這樣撩人,是因為每個王朝都希望強盛,而子孫的多寡往往會影響著國力的興衰,為求多子多孫才設計出一系例性感挑逗的肚皮舞,藉以引起王族們的性慾,增產報國。
現在土耳其的年輕肚皮舞舞孃,很多是由俄國年輕的女郎擔任,她們配合著土耳其的民俗音樂,激烈地擺動腰部,使它成為一種充滿色情誘惑的舞蹈。自從前蘇聯瓦解後,俄國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很多人渡過黑海而來,因此在伊斯坦堡的夜總會中,也多了一些金髮的俄國女郎。
除了肚皮舞外,最受歡迎的卻是美國式的脫衣舞表演,因為這種表演充滿了象徵「性」的動作,有時是表現一個女人對性的渴望,由於得不到異性的的慰藉,便藉著許多稀奇古怪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有時也表現一個女人在性愛中所獲得的快樂,嬌喘連連,腰肢扭擺,極盡挑逗的能事。
天堂公園是大型的綜合性娛樂中心,位於市區的東北部,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奠基,佔地面積一百三十公頃,總投資五千多萬美元。公園內建有兒童樂園、青年娛樂宮、舞廳、游泳池、歷史冒險宮、神話傳說村、幻想廳、動物園、電動滑梯、兒童鐵路、跳傘台、體育健身房、人工湖海、餐廳、咖啡茶廳、雜技表演廳、電影劇和歌劇院等。
洗土耳其浴也是一種享受,外國觀光客來到伊斯坦堡一定要去入境隨俗一番。其中的坎伯萊塔斯土耳其浴室(Turkiye Hamami of Cemberlitas)位於君士坦丁之柱(Constantine's Column)旁,有200多年歷史,浴客進入要穿拖鞋,用大浴巾圍著下體先淨身、再躺到大理石桌上「蒸肉」,然後按摩師傅會來幫你洗澡,擦身和按摩,一共花費約二十美元。
市內有上千家大大小小的餐廳,其中高級的豪華餐廳也不下百家,但是最高級的餐廳多附設在觀光大飯店內或觀光風景區裡。土耳其語餐廳叫做諾肯塔(Lokanta),市內到處都掛有這種招牌。其中的薩巴哈丁魚餐廳(Balikci Sabahattin)和阿馬達飯店是同屬於一個老板,冬天在一幢鄂圖曼建築裡營業,春夏時節,餐桌直擺到附近的小巷裡,生意非常興隆,三道菜不含酒和飲料價格都在二十美元以上,招牌菜是絕妙的梅澤(Mezze)和無比新鮮的魚,以及海貝飯(Midye pilaf)。這家餐廳很有氣氛,頗受時尚族歡迎,須提前訂位。
佩拉糕點店(Patisserie de Pera)是一家老式的西點餐廳,也是欣賞金角灣的好地方,隸屬於佩拉宮大飯店,以接待乘坐東方快車前來伊斯坦堡的觀光客為主,最低消費額二十美元,供應土耳其傳統食品,如卡達伊夫(Kadayif)密汁麥粒,以及各種西式精美糕點。
達魯茲雅菲(Darruziyafe)餐廳,是家古老建築與現代時尚的完美結合體,古色古香的環境與精美的鄂圖曼經典食物交相輝映。這裡有冷、熱梅澤可供選擇,尤其是酸奶和菠菜做的曼查(Manca)非常新鮮,奶油味足,味道濃烈。它的香辣鴨肉酥(Tavuklu Kolboregi)也聞名遐爾,地址在蘇萊曼尼艾寺院風景區內,最低消費額十元美金。
塔卡尼克(Takanik)餐廳,由一艘漁船改建而成,裡面擺放著一些簡單的塑膠桌椅,雖然漁船餐廳緊繫在碼頭上,但過往船隻激起的浪花還是會使餐廳顛簸搖晃。遊客經跳板而來,然後在搖晃中大吃一餐。菜單上雖然只有魚、沙拉和麵包,偶爾也有甜點供應。其實這個餐廳的妙處,是在進餐的氣氛,簡單可口的食物,還有船上的這份熱鬧,要預先訂位,每人最低消費額十美元。
米爾托(Milto)餐廳,位於王子島上,乘渡船很快抵達。到這個熱鬧的海濱餐廳,可以享用到各種鮮美的海產。這裡有各種新鮮的海味任人挑選,廚師還會根據客人的口味烹調。除了當地海產外,海鱸、藍魚、鯔魚、大口鱔等隨時供應。客人一定要點一些土豆丸子(Patates Kroketler)來配魚吃,味道極佳,需預訂座位,每人最低消費額為十美元。
在人氣熱鬧的阿拉多魯港口,有許多魚餐廳,它的餐費價格要比伊斯坦堡歐陸區餐廳便宜許多,每人一尾魚,再加上花枝和黃金魚等,要不了十美元,非常經濟實惠。
歐陸區的吐賈(Tugra)與餐廳樓高數層,在碩大的「之」字形大吊燈下進餐,讓每一位客人,都會覺得自己就是一位前呼後擁的蘇丹。餐廳裡所推出的皇家御膳,有填塞了小蝦的朝鮮薊和烤雞胸杏仁飯,兩人份要價八十美元。
哈塞.沙李(Haci Salih)餐廳也是歐陸區一家生意做不完的進餐地方,要到這家餐廳進餐一定要趁早,因為它只有十張桌子。進了店一定要點烤茄子、藥草羊肉和雞肉串,兩人份價錢為十六美元。
肯勒特(Canet)餐廳位於戴凡.郁魯(Divan Yolu)街,是一家傳統性的土耳其餐廳,有土耳其麵餅輕食,以及現場土耳其婦女揉麵糰做麵餅。
拉利萊和阿克薩拉利(Laleli & AKsaray)餐廳近伊斯坦堡大學校區,它的特色是「俗擱大碗」和物美價廉,多是做大學生的生意,一美元便可打發一餐。
在遊艇林立的搭拉比港區一帶的海鮮餐廳,看起來總是使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動。在這裡街旁的小食店和手推車攤販的炭爐上,或烤或煮的玉蜀黍、羊羔、芝麻捲、新鮮的海魚,以及胡瓜和各色鮮果等,也會令人流連忘返。這裡有十家口味不錯的中國餐廳,有三家附設在觀光飯店內,生意興隆。
土耳其早餐中有一道叫做土耳其蜂蜜的菜是非常有名的,侍者會將整個蜂巢取出的蜂蜜端上桌,六角型的蜂窩纍纍堆在一起,用刀叉直接取食,保證百分之百不摻水。酸乳酪(Yogurt)是道地的土耳其食物,這種健康食品有純液體的,也有半固體的,在早餐桌上除直接食用外,還可以沾配各式水果,非常美味。
一般土耳其菜以羊肉為主,最有名的是將肉串起來用炭火燒烤的羊肉串(Chish Kebab)。其他新鮮的魚類、海鮮、凝乳、蕃茄、茄子和小黃瓜等地相當豐富;還有義大利饀餅和阿拉伯人的炸豆泥,也都各有風味。一種叫做拉麥坎(Lahmacan)的義大利饀餅,是風行世界的披薩老祖宗,皮薄如餃子皮,上面鋪滿肉末和香料,烤得油黃,令人愛不釋手。
伊斯坦堡有兩家台灣餐廳,還有多家香港人和中國大陸人開設的中餐廳,也有更多的韓國人在這裡開設以假亂真的中華料理,不但菜餚走味,而且餐費偏高,所以來自台灣和中國的旅行團,很少在土耳其的中餐廳用餐。
在土耳其飲酒並不受限制,這裡有很多不同國家製的啤酒和葡萄酒享用。國產酒中酒精含量較低的葡萄酒有白、紅與玫瑰三種:啤酒則有兩種:艾菲斯比爾遜酒和多保魯克酒。當地鄉土酒是一種叫做「拉凱」(Raki)的葡萄蒸餾酒,酒精量高達百分之四十五。
土耳其咖啡也很有名氣,這是將咖啡粉煮過,然後濾取上面澄清的部分飲用,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較高。如果想喝一般的咖啡,則有美國咖啡供應。一般在要咖啡前,老闆都會問要那一種,意思是指咖啡的甜度,分為微甜(A2),很甜(Coksekerli),其實中甜即可。披梨.樂帝咖啡(Pierre Loti Cafe)開設在歐洲區,號稱伊斯坦堡最古老的咖啡屋,在當地非常有名,因為十九世紀末葉法國作家披梨.洛特尤(Pierre Lotiu),曾以此地為背景,寫他自傳式的異國戀情,在大市集走廊下的露天咖啡屋柯魯魯.阿李.帕薩.丘爾利葉塞(Corlulu Ali Pasa Kulliyesi),是三教九流喝咖啡、飲茶及吞雲吐霧的地方,兼營地毯生意,還有水煙。
茶是土耳其人常喝的飲料,通常用銅壺裝盛,分有傳統茶、蘋果茶和花茶等多種,玻璃杯茶匙一邊放有幾顆方糖,但是土耳其沒有奶茶。有一種沙立普(Sahlep)看起來像奶茶,其實不是,只是用某種植物的根,磨成粉末後加煉乳而成,是土耳其人的冬天熱飲聖品。一般土耳其人喜歡紅茶,茶館隨處可見,土耳其男人幾乎每天都要到茶館去坐坐,喝茶聊天,藉以消磨時光。
購物在伊斯坦堡是個重要的地方,量販店、大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貨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還有許多傳統大市集、市場,以及路邊攤,都以內容豐富,多彩多姿,以及價廉物美吸引著顧客。有來自義大利和法國的時裝、波斯地毯、中國和俄羅斯製作的廉價物品、鑲綠寶石翡翠的寶刀、珍珠寶石、中國瓷器古董和土耳其銅器。此外,還有毛毯、皮革、陶器、鑲象牙或鋼製品的細雕刻、木工品和裝飾品等。
這裡的皮革種類繁多,麂皮、羊皮、牛皮等品質都很好,價錢也公道得讓你捨不得不買:地毯的品質較之波斯地毯毫不遜色,金銀寶石類也很能吸引觀光客,其中以土耳其玉最為有名,它並不在土耳其出產,原產地卻在伊朗。
伊斯坦堡最大的商業中心,集中在金角灣兩岸。市內西方人習慣稱之為「大市場」的卡帕勒市集(Kapali Carsi),是「室內市場」的意思,建於一四六一年,北距金色灣約一公里半,其主體設在加洛魯鬧區一座有五五一年歷史的古建築內,整個大市場佔地四點二萬平方公尺,有四千多家店鋪分布在八十五條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其中有兩千多家金貨店、三百家皮貨店、兩百五十家旅遊商品店、兩百多家地毯店、七十多家服裝店、五十多家古玩和銀器店,還有不計其數的茶館、快餐店、餐廳、咖啡廳、銀行事務處、郵電局、旅館、賣水攤和煎魚攤,另外有五座清真寺供穆斯林做禮拜。
這座大市集共有十八個出入口,在戴凡.郁魯電車站旁有座清真寺,右轉第一條巷子再左轉,就是大市集第一個入口的聖門(Carikapi Sokok),門口上方有鄂圖曼帝國蘇丹的盾徽標記。大市集附近還有世界聞名的伊斯坦堡大學,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和托卡辟宮等古蹟,遊客至此,既可探幽尋勝,又可一逛貨物齊全,價錢公道的購物者天堂。
大市場裡共有四萬多名從業人員,全都穿載整齊,彬彬有禮,使出渾身解數招攬顧客,只要有人上門,他們必先奉上熱騰騰的蘋果茶,然後再積極地把握時機推銷商品,雙方再慢慢地殺出一個皆大歡喜的價格,然後成交。購物的不二法門,是一定要慢慢殺價,才不會吃虧上當,殺價通常是百分之五十開始,然後以百分之六十五成交;不過在高級購物區裡的商店是不二價的,最多只能要求打九折。 Kalpakcilarbasi Caqdesi是大市集的主幹道。這裡的街道以販售商品的種類來命名,如珠寶街(Kuyumcular Caddesi)的金飾品是一家接著一家,金銀首飾店是大市集的主角,它們密集地排列在街道的兩側,在燈光的照射下,陳列在櫥窗裡的金項鏈、手鐲、手鏈和戒指等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伊斯坦堡,中國人乾脆稱這裡為「黃金市場」,有些金店對中國人非常友好,店家還學會「您好」、「再見」等簡單的漢語,中國人也多半是他們的常客。
土耳其金飾的黃金含量比例和其他地方不同,這裡所賣的金飾品成色多為十八~二十二K,相當精緻。貴重的金屬按當天的價格買賣,只收取少許設計加工費用,非常實惠你可以自行挑選喜愛的寶石鑲嵌在首飾上。訂做戒指只要一個晚上,不必久等。
這裡的金店首飾品種多,樣式新,店主也會儘量滿足顧客的要求。想在首飾上留名題字,只需幾天時間就可以做好;對首飾的尺寸、長短、鬆緊有所要求,服務生會馬上拿去加工,只需十幾分鐘就可以送回來;金店很少會在品質和重量上打歪主意,更沒有聽說有山寨版的情事發生。黃金首飾一般都放在精密的電子秤上過稱,在計價付款時,店主往往會將零頭去掉,以示優惠,讓常客佔幾美元的便宜也是常事。
金店的安全設施非常完善,珠寶金器街上有許多持著衝鋒槍的警察,警報器一響:出入口的大門立刻會被關上。據說每間面積十五平方公尺左右的金店,每天利潤至少會達六百美元左右。當然,能在這裡租到店面也決非易事。據傳聞這裡的租金要付黃金,每年的租金是四至五公斤黃金。
銅器商店也像金店一樣集中在一起,擦亮的銅器擺在一起,金光閃閃,令人眼花撩亂。店主也想方設法招攬顧客,在銅器櫃上時常可以看到一種兩頭翹起的船形古銅燈,每當顧客端詳或擺弄這種古燈時,就會在你身後跳出一位身高在兩百公分以上的彪形大漢。原來,這是店主根據阿拉伯「一千零一夜」裡神燈的故事,而精心安排的一種招徠顧客的節目。而在大市場中的這些「魔怪」,不但不傷害顧客,反而會滔滔不絕地向顧客介紹商品的優點,甚至會領著初來乍到的顧客去逛大市場。這裡的銅器製造得非常精緻,有銅花盆,銅食斛,銅壺和銅瓶等,式樣特別,雕刻精緻,金光燦爛,別具一格。
香料市場(MIRSI Carsisi)是大市集裡的第二大市場,要想買土耳其的伴手禮,這裡幾乎可以一網打盡,尤其是這裡隨處是充斥著誘人的香味和五顏六色的粉末,更是讓人流連忘返。有很多婦女常到這裡來買乳酪和辛香料,擺得五顏六色的香料舖子,不知究竟的觀光客,還真搞不清是什麼東西。
這個市場是呈「L」型的封閉建築,長的一段是一百五十公尺,短的一段為一百二十公尺,建於一千六百六十年,當時是為了供養清真寺及其附屬的慈善食堂和醫院而建的。土耳其文MIRSI的含義是埃及,因為靠近碼頭,是鄂圖曼帝國時期來自埃及的貨品聚集地方,並是兜售周圍各國商品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香料。
香料的土耳其文是「Baharat」,源自阿拉伯語,其中的Bahar意為春天,再由春天百花盛放的香味,衍生出香料。香料中薄荷葉(Nane)風乾後製成的綠粉,是土耳其人煮酸乳酪米粥必定灑在辣油上的香料。百里香(Kekik)和迷迭香(Biberiye),是土耳其人調理肉食必用的調味料。肉桂(Cassia)在東南亞是用來調味肉類的,在土耳其則是磨成粉灑在甜點上,尤其是奶製甜食上。至於香料中的蕃紅花,十之八九是自伊朗進口,土耳其只有在古城的蕃紅花城,年產十多公斤極品。
各種各式的花茶,也給香料市場增添了香味,如土耳其人常喝的菩提花茶(Ihlamur)、鼠尾草茶(Adacay)、玫瑰花茶(Gul)和薰衣草茶(Iavantn)等。花茶除了香味外,還會散發出一股辣味的粉末。桔紅色呈細狀的,是紅甜椒做成的,用來做紅油,不辣但是很香。有辣味色深紅顆粒較大的,可用來做辣油或者做菜時調味用。一種色暗紅像烤焦的辣椒粉,叫做Isot,土耳其人喜歡灑在肉餅上,旋轉烤肉片上及煮好的菜餚上。
香料市場也是南北幹貨集散地,像台灣少見的杏桃乾、無花果乾、沙棗乾、榛果、杏仁、開心果和核桃等,一應俱全,熱情的店主會從大袋子裡鏟出一杓,讓顧客免費品嚐。而各種果醬和玫瑰醬,講究天然純正,絶對不是加了澱粉的果醬可以比擬的。Rosense是土耳其可靠品牌的玫瑰花清油,純露及乳液,在這個香料市場裡也可以買到。
這裡的大宗生意以金銀、首飾和珠寶為主,但是皮貨、成衣、地毯和古玩的交易量很大,價廉物美的商品對觀光客極具吸引力,並且同樣質量的商品,價格要比西歐便宜三分之一以上。
在地毯店裡,店主會不惜成本,用現代化的雷射、聲和光的技術,請顧客坐上假想的「飛毯」,讓妳像古代阿拉伯神仙那樣在空中遨遊一番。顧客在經歷這番享受後,如果空手而去,著實很不好意思。土耳其華麗的地毯,傳統上強調純手工編織,與中亞一帶地毯風格非常接近,以彩度極高的紅、藍、綠等色系為主,圖案對稱而繁複,很有豪華的宮廷風味。地毯的價格則依質料、編織密度、手工編織、機器編織來決定。絲質地毯最貴,純羊毛次之,棉毛混紡的最普遍,編織密度可以翻開地毯背面來審視,密度愈高的價格愈貴;如果是機器大量生產的,用這種方法也可以看出來。
大市集裡專做觀光客生意的小店愈來愈多,許多傳統的土耳其藝品店也是觀光客的最愛,尤其是手織布的各種提包、背包、布品、瓷盤、碗、咖啡杯和茶杯組等,最為引人。手工藝品市場裡,不難會看到一種純白色的石材,叫做海泡石,據說吸附尼古丁的效果最好,因此常被用來製作煙斗和水煙筒,送禮自用兩相宜,還有一種用玻璃製避邪護身的藍眼珠,土耳其人稱為邪惡的眼睛(Nazar Boncuk),是便宜又特別的紀念品,取其以眼還眼的效果。一種銅貨桌面帶木刻格子的細工咖啡桌,可以折疊,便於攜帶,絶絕對物超所值。在大市集西邊還有一個薩哈夫拉市場(Sahaflar Carsisi),是個規模不大的二手書市場,雖然這裡現代的書比二手貨舊書多,英文版的書也貴,但仍值得光顧。
藝品街雖然熱鬧,但是市集周圍的購物活動更是驚人,有賣寵物的,賣花卉種籽的,甚至還有賣水蛭供人買去放血治病的。在舊城區逛街市,還經常可以看到一種很有土耳其特色的服務行業。在街頭巷尾總是有人坐在路邊,面前擺著一副閃亮的銅器,並且面帶微笑,注視著行人:初到這裡的人,都會以為他們在兜售銅器,實際上這是擦皮鞋攤。伊斯坦堡擦皮鞋的匠人,一有空閒總是把他們的鋼製傢伙擦得金光耀眼,給人舒適、潔淨的感覺,藉此來吸引顧客。
除大市場外,伊斯坦堡還有許多類似的較小型的市場,也都是購物的好地方,且各有專精,如蓋拉塔大鐵橋南端的埃及市場,多為埃及商人經營,充滿異國情調。蓋拉塔大鐵橋上釣客雲集,一邊釣魚一邊還得提防貪吃的海鷗;港口旁更繁忙的是一艘艘賣烤魚三明治的船上小販,一份只要一美元,新鮮的烤魚夾在鬆軟的麵包中,加上蕃茄、生菜,再灑上點鹽巴,淋上檸檬汁,就是一頓豐盛的午餐。托卡辟宮西南附近的傳統藝術市集巧福阿加(Cafer Aga Medresesi),以及藍色清真寺北邊的穆罕默德埃菲迪(Mehmet Efendi Medresesi),可以買到當地各類藝品和特產。還有藍色清真寺東鄰的蘇丹艾哈邁德市集(Sultan Ahmet Arasta),也是百貨雜陳,分布在大市集四周,距離大市集都在一公里左右,非常方便。
新城區的購物和老城區形成鮮明的對比,時裝業非常繁榮,在Rifat O26ek等知名設計師的激勵下飛速發展。遊客可以找到各種國際知名品牌的服飾,而且價格比產地國還要便宜。貝歐魯區的伊斯卡拉爾大街,是21世紀伊斯坦堡的商業中心,這裡服飾精品店林立。加拉里亞(Galleria)是阿塔柯伊區一座時尚的購物中心。一些有名的時裝店,還備有穿梭巴士,到各大飯店載客人。
如果你會精打細算,在土耳其購物歐元和美元等外幣現金,比國際信用卡更佔有優勢。在商店剛開門或快打烊時,購物會更划算。一大早頭筆交易對店主來說意味著「開門大吉」,因此在價錢上會比較便宜。快打烊時的生意對店主來說,是一筆意外進帳,沒有任何一個生意人會拒絶鈔票的。此外,在購物時應儘量取得購物發票,以備在出境時,可以在機場海關處,憑發票索回百分之十五的附加稅(KDV)。
伊斯坦堡是國內工商業的集中地,也是土耳其東部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的中心,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三角形半島上,環半島的水域在傳統上被稱作「三海」,就是金角灣,博斯普魯斯海和馬爾馬拉海。市區依山面海而建,扼黑海出入的咽喉,形勢非常險要。深邃、黑色、湍急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兩岸各有許多高聳的圓頂和尖塔建築物,東邊有古色古香的木屋,這些木屋有的整修如新,有的斑剝零落;西隅有許多華邸別墅,繁花似錦,岸邊是天然海水浴場,男女泳客載浮載沉,征逐水上,樂也陶陶,使得伊斯坦堡因兼有東西文化的特殊風格而聞名遐邇。
這是一個龍蛇雜處的城市,大多數居民是來自東部及東南部貧困地區的「外地人」,每年平均有四十萬人湧到這裡謀生,平均每天有二十萬名前科犯和恐怖分子在街上遊走,因此外國觀光客在這個城市旅遊,要小心恐怖分子的炸彈、不走後街和謹防詐騙。因為在伊斯坦堡放炸彈的人很多,其中在土耳其南部地區想獨立的庫德族游擊隊,認為觀光客的外匯會幫助土耳其政府賺錢買武器打游擊隊,因此常在各旅遊點放炸彈或詐彈嚇走外國觀光客:左派伊斯蘭教激進分子因反對土耳其政府的親西方政策,以及看不慣一些奢侈豪華場所,也會丟幾顆炸彈洩恨;由極右派分子或軍人組成的極端民族主義團體,則以執行「私刑」的方式,也用炸彈去「懲罰」那些放炸彈的人:因此炸來炸去,非常熱鬧,好在這些炸彈多半只具威嚇性,爆炸聲大、但殺傷力卻小。因此遊客在逛伊斯坦堡時,要遠離路邊及公共場所的垃圾筒。
位於市區中心塔克希姆廣場的獨立街,是一條長兩公里、寬約二十公尺,由大理石板及碎花石鋪成的購物街,也是觀光客必至之地,兩旁劇院、餐廳和商店林立,中間夾雜著百年前的古老建築,逛一趟獨立街就等於看到了伊斯坦堡數百年來的縮影。
街旁巷弄裡是另一種大千世界,酒家、妓院和小旅館比比皆是,分子複雜,以編製手工藝品的吉普賽人、乞討維生的流浪漢、酒鬼、吸毒者、扒手和流氓居多,這些居無定所的人,常身懷小刀或手槍,遇有機會就幹它一票,根本無視於警察的抓捕。所以在伊斯坦堡走後街也是很危險的,當地人自己有一句話:「處女走進後街,出來已成少婦」,可見後街之亂,觀光客不宜問津。
這裡的詐騙分子無所不在,它可能是店員、便衣警察或生意人,經常詐騙觀光客的技倆是在在交錢找錢的當兒,故意少算一兩張鈔票。這個城市不定時會實施戒嚴,觀光客晚上由大飯店外出,必須隨身攜帶護照,以供軍警檢查。
城市中央的馬爾馬拉內海之碧藍,映照著整個阿拉東尼亞山上的市區景象,秀麗無比,加上潔白光輝的白牆紅瓦,像是人間仙境。市區有大大小小四百多個噴水池,其中以蘇丹艾哈邁德三世於一七二八年建造的一個最為壯觀。
這座城市還是人文薈萃的大熔爐,市內有伊斯蘭教清真寺,也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堂;有新式的超級市場,也有傳統的市集;可以看到婦女們穿著新潮的迷你裙,也能夠見到保守的頭紗裝扮。當地人口種族非常複雜,常見的有拉丁系、斯拉夫系、阿拉伯系、高加索系、阿拉伯系、高加索系、非洲系和蒙古系和華裔等,市內也有唐人街、義大利人街,以及猶太人街等,由相同種族聚集而成的區域。
雖然穆斯林在土耳其總人口中佔百分之九十以上,在伊斯蘭教規和真主阿拉的精神規範之下,一般市民都過著比較保守、嚴謹的生活,很少與其他宗教交流,但是走在伊斯坦堡的大街上,卻可以感受到一般其他伊斯蘭教城市少有的自由氣氛。在這裡,各種宗教的教會比鄰而居,穆斯林的祈禱聲和天主教堂的鐘聲相互呼應。在宗教戰爭不斷的中東地區,像這樣各種宗教和平共處的例子的確並不多見。
這裡也是貓的樂園,是今日世界上貓最多的城市;初生的小貓常狼藉街道上,阻塞了陰溝,封鎖了公寓的階沿。白天數以萬計的倒還沒有問題,可是一到晚上,牠們追逐、爭吵,以及求偶的叫春聲,組成一支嘈雜的交響曲,令人無法安眠。
伊斯坦堡也有髒亂的一面,尤其是在西部人口稠密的舊城區裡,貧民窟很多,危樓疊建,破舊、骯髒、塵垢遍地,衣物亂掛,幾乎隨處可見垃圾堆,空氣污穢,很多地方還沒有水電。
在舊城區的臨海公園裡,矗立著一尊凱末爾的塑像,俯視著博斯普魯斯海峽。沿著公園臨海的一邊,一直延伸到蓋拉塔橋,是個巨大的碼頭,漁家在那裡出售剛捕上來的海鮮,討價還價聲震天價響;一旁則有熟食攤,可以現場烹調鮮魚、尤魚和螃蟹,令人垂涎。
王子島位於馬爾馬拉內海,它是數個小島的總稱,其中有人居住的四個島嶼分別叫做基納利亞達(Kinaliada)、布爾加札達(Burgazada)和大島(Buyukada)。王子島之所以會叫做王子島,是因為以前的拜占庭王子如果違反父命,就會被放逐到這裡來的緣故。現在從蓋拉塔橋附近的碼頭上,整天都有渡船往來,王子島現在已是自願被放逐的休閒好地方,島上寧靜安祥,風光明媚,空氣清新,有沙灘、樹蔭、奇花異卉,海邊木屋林立,的確是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好地方。
伊斯坦堡的文化教育非常發達,主要文化設施和機構有伊斯坦堡文化中心,三十多所研究機構,眾多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以及廣播、電視台等。伊斯坦堡大學(Istanbul Universitesi)始建於公元四二五年,它建在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土耳其宮殿原址上,建築的主體部分建於一八六六年,曾是鄂圖曼帝國的國防部所在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各部門遷往新都安卡拉後,這裡就成了大學。
土耳其大學始創於一四五三年,還有一所公立的工業大學,都是世界聞名的高等學府,師資整齊,教學設備完善,學生們在課堂上都接受善待外國觀光客的教育。其他的教育機構還有理工大學、美術學院和專業技術學校等。
伊斯坦堡名勝古蹟之多,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並且由於都具有燦爛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又處在歐、亞大陸的交接處,是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標和紐帶,因此每年都有大批觀光客湧入,去追尋土耳其文化發展的足蹟。
地下儲水庫(Yerebatan Sarayi),在土耳其語中稱為吉斯特爾(Cistern),位於聖蘇菲亞大教堂附近,有「地下皇宮」的美稱,是六世紀時由查士丁尼大帝於公元五三二年下令興建給君士坦丁堡子民的。現在儲水庫雖已失去儲水的功能,但還有水步道築在水上,水中有魚,支撐地下天花板的三百三十六根石柱,每根高八公尺,都有雕刻精美的柱頭,最著名是一尊蛇女美杜莎的石基。儲水庫現場古典音樂悠揚,有時也安排有音樂演奏會。
蓋拉塔瞭望塔建於十四世紀,建在一座小山上,在塔上可以看到伊斯坦堡的老城區,博斯普魯斯海峽和新城區的風光。這座瞭望塔是由熱那亞人修建的,曾被鄂圖曼帝國用作監獄,但是今天在這座塔高七十二公尺的樓層開了一家餐廳,可以搭乘電梯上去,可以用望遠鏡觀察下面大街小巷的眾生相。有的婦女盤腿坐在屋頂的平台上,一邊編織東西一邊喝茶;老年人則坐在街角的長凳上曬太陽;老房子之間的繩索上曬著衣物。
賽馬場(Hipodrom)是當年東羅馬帝國的露天古競技場,如今只剩下一個大致的輪廓,現在是個植物園。它位於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之間,是市內著名的古蹟,也是拜占庭帝國時代人們文化娛樂的中心。這個競技場全長四百公尺,寬一百二十公尺,有十萬個座位,主要用來舉行由馬牽引的戰車比賽。在古羅馬時代,觀眾席上裝飾有歷代皇帝們收集來的大理石雕像,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已被劫掠一空,目前被保留下來的,有狄奧多西大帝(The Great Theodosins)從埃及卡納克神殿奪來的石碑。現在古競技場仍有三個方尖碑柱,即埃及之柱、蛇之柱和君士坦丁之柱,上面有雕刻文字記述著昔日的重要事蹟。古競技場南部,還有一系列蘇丹的大理石墓葬。
伊斯坦堡城牆建於五世紀狄奧多西二世時,古城牆由馬爾馬拉內海伸展至金角灣共長七公里,穿插建了許多高塔和陵堡,這個古蹟現在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加以保護。
德多休斯大城堡也是一個觀光勝地,距離市中心約九公里,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的歐洲部分。一四五二年,穆罕默德二世為攻佔君士坦丁堡,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修成此堡。堡壘連接城牆呈「M」字形,兩端各有一座高二十公尺的圓形碉堡,直徑有二十三公尺,另建有五座碉樓,三座瞭望台和六座尖塔。這座大城堡雉堞參差,迤邐山上,龍盤虎踞,形勢雄偉。面向海峽處還安置有大口徑的青銅大炮,歷史上曾經扼守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現在雖已銅鏽斑剝,但卻依然八面威風。
海峽兩岸還有許多漆成粉白色的西式木造閣樓,據傳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伊斯坦堡遭英、俄列強分割時所建;現在大都已人去樓空,多為離塵囂索居的有錢人家,或已改裝成豪華酒店和咖啡屋,只剩少數還維持著舊觀。船行博斯普魯斯海峽間,觀光客最易看到的除了那些砲台外,就是這些記載著滄桑更迭的西式建築。
多瑪巴吉宮(Dolmabahge Palace)建成於一八五三年,由十九世紀時阿卜杜勒邁吉德(Abdulmecid)蘇丹所建,土耳其語是「沙土上的宮殿」的意思,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的海灘上,作為蘇丹們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的佳所。這是一幢六百平方公尺的壯麗建築,隔海面對著烏斯庫達,視野遼闊,風光幽美。
這座鄂圖曼帝國的新宮,因為裝飾過繁,雖然華麗,但卻俗氣。白色大理石宮殿揉合了鄂圖曼帝國時代的特點和歐洲建築的風格,除了二百多個房間外,還有八個大廳,內部裝飾非常華麗,牆面上鋪滿了金箔,在純金打造的各種擺設,以及大量的大理石及雪花石膏製品的反襯下光彩奪目。其中以貴賓廳、帝宮、合宮和王儲宮最為著名。貴賓廳由五十六根雕飾精美的大圓柱支撐,一個巨大的水晶吊燈重達四千五百公斤,呈枝形,造型優美,共有七百五十個燈泡。吊燈齊明後,白光透過水晶下瀉,遠望猶如層層飛瀑蔚為奇觀。還有三十六盞吊燈和許多銀製、瓷製的獨台。
其他部分,也極盡設計之精美豪華,其中女眷宮房,卻有迥然不同的風格。宮內的鳥園,飼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禽異鳥。這座宮殿見證了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共和國在此宣布獨立前、鄂圖曼帝國的最後時刻。土耳其獨立後,這裡成為凱末爾的居所,他曾在此地接見外國元首。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日他在這座宮殿的第七十一號房間逝世,他是土耳其的改革派人物,有「土耳其國父」之尊稱,當權後並不想將此豪華宮殿還給土耳其人民,卻踞為己有,實在令世人費解。
拜勒貝伊宮(Beylerbeyi Palace)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城區岸邊,是十九世紀時阿卜杜勒.阿齊茲(Abdulaziz)蘇丹所建,漂亮的花園圍繞著白色的大理石建築,花園中的木蘭花樹,每至花季猶如一片花海,加上屋旁跨越海峽的吊橋,讓人有如臨仙境之感。每當國家有重要的外賓都在這裡接待,平時則是蘇丹的夏日避暑之地。
伊迪茲宮(Yildiz Palace)建築時間很長,直到十九世紀阿卜杜勒哈米德(Abdulhamid)二世時才完成。這是一幢龐大而極為講究的宮殿,坐落在一座小山頭,可俯視博斯普魯斯壯麗的海峽景致,宮內設施豪華,宮外的巨大花園中,所種的花草樹木都是由世界各地所搜集來的,參觀這所宮殿,可窺視往日蘇丹生活的侈華。
托普卡匹宮博物館(Topkapi Palace Museum),又稱為舊宮,是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宮廷建築,位於伊斯坦堡歐洲部分的火車站東南,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金角灣南岸一個臨海的皇宮鼻山頂上。一四七八年建成,作為鄂圖曼帝國蘇丹的皇宮達四百年之久。
這裡原有一座拜占庭時期名為托普卡區的城堡,因而得名。托普卡匹土耳其語的意思是「大砲門」,整個宮殿有七座大門,四座朝陸地,三座朝海洋。其中主要的一座帝王門面對聖索菲亞大教堂,大門內三百公尺處有一中門,兩門之間是皇宮的前院,中門內有花園。一九九一年這個宮殿改為博物館,將四百多個房間的實況公諸於世。並分成若干獨立的區或庭,功能各異。現在第一庭院是公共場所,主入口在第二庭院的大門處。第二庭院內有個呈規則的幾何圓形的花園,左邊可以看到以前的馬廄和一個寬敞的御膳房。
在鄂圖曼帝國時代,這個御膳房一天之中就可以調理出數百樣珍饈美味;現存有幾個直徑五公尺左右的大鍋,無數個如臉盆般大小的盤碗,一些精美的明代青花瓷器,以及許多大桶和大瓢等,由此可見當時的盛況。
馬廄已用來展示中國的精美瓷器,玻璃器皿和銀器等。在一間寬大的瓷器陳列室中,展出上自唐、宋,下至明、清的中國古瓷二萬多件,有瓶、樽、碗、杯、碟、壼和勺等,其中最大的瓷盤直徑有一公尺,大如桌面;酒壼都是青花淡釉,也有嵌寶石的杯碗;這些瓷器除一部分陳列在玻璃櫃中,大半懸掛四壁,琳瑯滿目。其中並有一套是世界珍品的青花瓷餐具,據說一接觸有毒食品,即會自動變色,使遊客嘆為觀止。
此外,瓷器陳列室中,也展出英、法、德、日和俄國瓷製的鐘、盤、瓶和碟等,這些精緻的瓷器上有鳥獸,人物和花卉等彩繪,生動而逼真。院內還有個議事堂(Divan Pavilion),用藍色瓷磚精心裝飾過,帝國旳大臣們就在這個這個小房間裡商議政治決策,首輔大臣坐在長沙發或牆旁座椅上主持會議,蘇丹則在牆上窗格後面監視整個議事的過程。
第二庭院也是通往蘇丹後宮(Harem)的入口,是指宮中供蘇丹妻子、嬪妃、孩子和太監生活的地方,是宮中之宮。鄂圖曼帝國蘇丹和過去的中國皇帝一樣,後宮無數佳麗,享盡榮華富貴,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一個女子被選入宮,至少在九年內不得離宮。許多外國女奴在少女時就被抓來,接受訓練後做了蘇丹的妃子,生活比外面要奢華得多;如果得寵以後要什麼有什麼,就是沒有自由,活動空間也就這麼一點大,也不知那天才能出頭,變成皇太后掌管後宮大權。如果得寵或是為蘇丹生了男嗣,還會得到特殊優待。在鄂圖曼帝國末期,羅克西拉娜攀到史無前例的位置,成為蘇萊曼大帝的妻子。
後宮像個小村莊,太約有四百多人居住,除了女人及孩子外,就是宦官。通道多,房間也多,有土耳其式噴泉及馬賽克彩繪。一進後宮,左邊的房間過去是太監的住處。經過一條小小長長的通道可抵達庭院(Cari Veler Tasligi)為蘇丹數位妻子的起居室。後宮有數個土耳其浴室,包括蘇丹私人浴室,妃子及宮女,各有等級。蘇丹私人浴室極盡奢華之能事,屋頂鑲嵌彩色玻璃,內部分成蒸氣室,按摩室和更衣室等三個大理石房間,和今日歐美流行的土耳其浴室大同小異。廁所類似現在的蹲式馬桶,在凹槽旁邊附有沖水清洗設備。
最華麗、耀眼的後宮房間當屬蘇丹大廳,分為蘇丹廳、穆拉德三世廳和艾哈邁德三世廳等,這些蘇丹大廳都裝飾著雅緻的水果和花卉,其中的穆拉德三世廳內還有伊茲尼克藍瓷磚,金、紅、藍構成廳堂的主調,陽光從半圓形的窗櫺灑進來,大型的水晶吊燈下,蘇丹坐在王座上看著後宮女子歌舞獻藝,妻妾則只能在樓上觀賞。此外,後宮還有一個王子割禮廳,用水龍頭的嘩嘩水聲,以避免王子在進行割禮時遭到竊聽,是一種掩蓋王子哭喊聲的巧妙設計。後宮的最後是一處廣場,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座大型的戶外游泳池。後宮一次只供六百人參觀,開放時間自上午十時到下午四時。
參觀完後宮,可以進入第三庭院,這裡收藏著鄂圖曼帝國時期最珍貴的物品。右邊是珍寶館,共有四間寶物展覽室。第一間是蘇丹御用寶物,陳列出一顆重三公斤多的有四個鵝卵石般大的祖母綠寶石,一顆世界第二大重八十六克拉、閃閃生輝、耀人眼目的「製匙者」鑽石,一把鑲著綠寶石的托普卡匹短劍,一個鑲有3顆大紅寶石的信篋子,一套鑲滿寶石的十一世紀金壼玉杯,一個十六世紀鑲滿藍寶石的金酒瓶,三隻金製托盤和茶杯。第二間為蘇丹御座殿,有穆拉德三世的金製御座、穆拉德四世的木製御橋和艾哈邁德一世(Ahmed I)的鑲珠王座等。御座殿是蘇丹和首相上朝議國事或接待外國使節的地方,偌大的殿宇內鋪蒲了錦緞的地毯,顯得極為富麗堂皇,大殿上的御座用純金板覆蓋,鑲有各色寶石,後妃的座席也同樣燦爛耀眼。第三間為友邦屬國贈獻的寶物,正門兩側的一對彩繪瓷瓶來自中國,一架檀木雕製的管風琴是法王的贈禮,壁上彩磚由荷蘭致贈,而側門旁邊的橡木座鐘是義大利的珍品。這些做工精細、象徵權勢的擺設,時刻都在向觀光客訴說昔日仙樂飄飄,笙歌舞影和各國使節絡繹不絕的帝國盛況。第四間保存有包金雕花,鑲滿珍珠翡翠和無數珠寶的波斯王寶座,和昔日土、波戰爭中的戰利品。
左邊有聖遺物堂,是冷血蘇丹謝里姆一五一七年征服埃及時收集的遺物,其中包括先知穆罕默德升天時留在沙地上的一個足印,以及一個裝有他鬍子的盒子。另外,還展出耶穌大弟子聖約翰的一隻手臂,手掌用黃金包鑲,手面骨和手指的一部分乾枯地露在外面,這個「聖骨」大概是得自拜占庭,現在被土耳其政府列為稀世珍寶。另陳列有一部鑲有寶石的可蘭經、金香爐和石棺等。
第四庭院由一系列花園組成,中間還有些草坪、玫瑰花壇和幾座涼亭,是供蘇丹休息的私用場所。花園中到處都是噴泉水池,入口處的艾哈邁德三世噴泉,是艾哈邁德三世於一七二九獲得的禮物,這座壯觀而不受局格限制的噴泉,配飾著有屋頂畫的深深屋簷,是噴泉造型中難得一見的極品。園內圓頂滿是玻璃的巴格達(Baghdad)亭,是穆拉德四世(Murad IV),為紀念他於一六三八年攻下巴格達得勝而築。通道上有數十棵十餘人合抱的巨大銀杏樹。幽雅的麥西迪耶亭,又稱為阿布杜爾麥哈吉德亭,現已改為孔亞利(Konyali)餐廳,餐費雖貴,但菜餚很棒。
托普卡匹宮博物館還有一間別致的廳室,牆壁上繪滿各種水果,象徵土耳其盛產的各種水果。另有一個陳列室,展出歷任蘇丹所穿的龍袍,御服和披肩等。此外,這裡的圖書館內,還藏有一點八萬件蘇丹們的手稿,二點三萬件歷代的檔案和蘇丹們的私人文件。
考古博物館(Arkeologi Muzesi)是世界上知名的考古博物館之一,緊鄰托普卡匹宮博物館,由三幢房屋和一個院子組成,以展示小亞細亞地區的出土品為主。館內最著名的收藏有亞歷山大的石棺、希臘的勝利女神像、阿波羅和亞歷山大像等;還有蘇美爾(Sumer)時代的粘土板文件,拜占庭帝國時代的碑文,刻有史料的銘文,以及艾菲索斯(Ephesus)、腓尼基和阿提卡(Attica)等地的出土文物。此外,館內還收藏有公元前三世紀、羅得島的雕刻家菲里斯克的作品,非常珍貴。
東方古物博物館,蒐集有許多古代的東方文物,如安納托利亞、米索不達米亞與嘉特文明演變相關的許多珍貴的藏品,像巴比倫楔形文字,阿拉伯及葉門古籍,埃及器皿和陶片等。這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和平條約「卡迪什條約」。在院子對面的老館裡收藏著一八八七年在西頓發掘出的一些雕工精美的石棺。
凱瑞依博物館(Kariye Muzesi)也就是建於十一世紀的瓷磚博物館,陳列有拜占庭時代馬賽克瓷磚拼嵌藝術作品,非常引人入勝,很有參考價值。
彩陶博物館(Cinili Kosk)也是在托普卡匹宮博物館緊鄰,建於一四七二年,規模較小,裡面陳列著為數不多的陶瓷精品,包括幾件非常珍貴的伊茲尼克陶瓷製品。
土耳其與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於伊斯坦堡馬爾馬拉海北岸處,館內匯集了多種東方藝術中的精品,以陶瓷到銅器,石刻到玻璃製品,手稿到地毯及紡織品等,共計有四萬多件自七~二十世紀的展品,令人目不暇給,這裡展品擺放有序,還附有英文說明,尤其是地毯展廳。一樓及戶外有規模稍小卻井然有序的人類學研究收藏,遊客可以看到重新建造的各種土耳其傳統住宅,其中還包括一個遊牧部落的帳篷,一間石屋和一幢十九世紀鄂圖曼帝國時期的城鎮住宅。
軍事博物館(Military Museum)位於喜來登大飯店的北方約半公里,裡面陳列著各式各樣古代和現代的武器供人參觀,並且有軍樂隊穿著八百年前的傳統軍服為觀光客們演奏。館內還有一幅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是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贈送給土耳其三軍將士,藉以頌揚勇敢善戰的土耳其將士,在韓戰時為自由而戰的不屈不撓精神。
書法博物館(Hat Sanatlari Muzesi)在耶尼切里勒大街(Yeniseriler Caddesi)附近,裡面的收藏品並不多,只有一些可蘭經的珍本和華麗的鄂圖曼阿拉伯書法作品,僅週二與週三開館。
聖索菲亞大教堂(Church of Hagia),是伊斯坦堡最大的教堂,它與法國巴黎的聖母院,以及德國科隆大教堂,並列為世界上三大教堂。早在公元五二七年,查士丁尼一世曾經率領他的大軍和十四匹駿馬駐紮在此;後來功業彪炳,為了感謝神恩,興念建造一座大教堂。到了公元五三二年時,查士丁尼一世為了重振羅馬帝國的雄威,下令不惜工本,要使它成為基督教皇冠上璀璨的寶石,拜占庭帝國財富和權力的象徵,當時以希臘智慧女神Hagia Sophia命名,叫做「神聖智慧教堂」,被認為是上帝主宰塵世的地方。
這個位於藍色清真寺正對面的教堂,是一座完成於公元五三七年巴西利卡式的紅色建築物,由當時的名建築師特拉利斯的安提米烏斯(Anthemius)和朱利亞的伊西多爾(Isidore)所設計建造。據說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教堂完工,在舉行首次禮拜儀式的時候,志高意滿的查士丁尼大帝大喊:「所羅門,我超越你了!」(意思是說他的大教堂比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所建的聖殿還要偉大)。 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基督教最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宗教聖地。修建大教堂所用的大理石柱,全部從羅馬,雅典及蘇菲斯等地運來。而大教堂的建材,大半拆自異教徒美麗的神殿;叫做藍色柱子的六根圓柱,是從艾菲斯的亞魯提尼斯神殿移來的;而紅色柱子則是由黎巴嫩的巴魯見克神殿運來的,已有六千多年歷史。
這座教堂高五十五公尺,直徑三十六公尺,佔地面積達七千五百七十平方公尺。教堂大圓頂直徑三十三公尺,由四根二十四點三公尺高的柱子支撐著。教堂主體呈長方形,頂上有四十扇窗子,室內面積為七點五七萬平方公尺,內壁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磚裝砌。十五世紀的時候,鄂圖曼帝國將教堂改為清真寺,周圍另建了四座尖塔,教堂內四壁的基督聖,都被塗上膠泥,並換上伊斯蘭教真主阿拉的圓盤,還改建祈禱大廳,設講道壇,圓頂上也掛上大幅可蘭經文書法。過去鑲嵌藝術(Mosaigur)成為它代表性的建築特色,以極小的瓷磚拼出聖像,透過光線使圖案顯得栩栩如生。
聖索菲亞大教堂對地震等天災的抵抗力特別強,直到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才遭到破壞。當時以君士坦丁堡為總部的希臘正教與羅馬天主教間產生激烈的戰爭,那些本來是為了奪回耶路撒冷的軍隊,後來卻轉而襲擊君士坦丁堡,攻陷此地後創立拉丁王國。就在這個時候,士兵們奪走放置在賽馬場裡的青銅塑馬,以及放置在聖索非亞大教堂內聖母瑪利亞的黃金塑像,現在這兩件藝術品都收藏在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內。
另一次大破壞是在一四五三年五月,當時穆罕默德二世率領鄂圖曼土耳其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將聖索非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但歷經劫難之後,它還是世界最偉大的古蹟之一,有許多文物保存完好,經整修後,一九五三年經凱末爾下令將其改建為博物館,也為了避免宗教對立,使部分被掩蓋的基督教馬賽克壁畫重見天日,使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兩教圖騰得以和平共存,成為現在土耳其政府創造巨額觀光收入的來源之一。
卡日耶大教堂(Kariye Camii)建於十一世紀,遊客們前來參觀這座大教堂,主要見識於一三一五年加畫上去保存完善的馬賽克畫,不過看完畫後,大多數人都會脖子痠痛,眼淚汪汪,因為馬賽克畫非常複雜,又是畫在教堂的圓頂上。 這個城市一共約有四百五十座伊斯蘭教清真寺,每一座清真寺,都有很多圓頂和尖錐柱塔,蔚為伊斯蘭教建築的一大特色。其中最古老的清真寺,是位於大市集西南側的巴耶吉特(Beyazit)二世清真寺,建於一五○五年,已成為當地穆斯林精神寄托的中心。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Sultan Ahmet Camii)又名藍色清真寺,寺前有古代競技場。這是十七世紀蘇丹艾哈邁德命令土耳其建築師穆罕默德.阿加(Mehmet Aga)興建的一座清真寺,其目的是為了要超越1000年前由查士丁尼大帝所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於一六○九年動工,一六一六年完成。
依照伊斯蘭教的禮數,尖塔愈多的清真寺等級也就愈高,藍色清真寺是全世界唯一有六根尖塔的伊斯蘭建築,艾哈德蘇丹為了擁有六根祈禱尖塔(Minaret),他特別建了第七支尖塔給麥加的清真寺。
清真寺的整個建築由大石頭疊建,沒有使用一根釘子,矗立在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口處。寺的頂端有個大圓頂,周圍環繞著四個較小的圓頂,它的下方還有三十個圓頂,寺院的四周有六根尖錐石柱圍繞,雲天襯托,莊嚴魏峨,遠望好像天上宮闕,又像是狄斯耐樂園的城堡。寺院的圍牆內有中庭大院,設有噴水以及幾個水龍頭,供朝奉者淨手之用。人們要脫鞋進入祈禱大廳,穆斯林可以由正門進入,非穆斯林只能由側門進入。祈禱大廳面積廣達四千六百平方公尺,可以容納五千人做祈禱。殿內由四根大石柱支撐著,每根大石柱長三十三點六公尺,柱圍約二十七公尺,柱身雕有凸條紋及花紋。祈禱大廳內除了四根大石柱外,別無間隔,頂高六十五公尺,最上面的大圓頂直徑為三十三點六公尺,四周有二百六十個大小不同的窗子,將光線集中在中央禱告區,使穹頂顯得更加高不可攀。由於這些石柱體積巨大,基底向外傾斜,所以也被稱為「大象腳」。
窗上有五顏六色的玻璃鑲嵌圖案,加上內壁使用藍白兩色的伊茲尼克磁磚裝飾,太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反射在藍色磁磚上,使整個祈禱大廳藍光熠熠。地面上鋪著大大小小方形地毯,教士領導信徒禮拜時所站的扶梯(Minbar),就是聖地「麥加」的方向。這座寺全年開放,入內婦女已可免戴頭巾,不收門票,但有時會被要求「樂捐」。每個星期五中午舉行盛大朝聖場面時,觀光客止步。
蘇萊曼尼亞清真寺(Suleymariye Camii)是世界上鄂圖曼帝國宗教建築中的精品,由蘇萊曼蘇丹於一五五○年委託帝國建築師海馬爾施南(Himar Sinan)所建,他有生之年共建了131座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於一五五七年完成。它鄰近金角灣,因為是建在高地上,所以在藍城區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這幢顯眼的建築物。圓頂高四十九點五公尺,主要圓頂直徑二十六點五公尺,有二十四根大理石及花崗岩柱支撐著二十八個圓頂重量,共有二百四十九扇窗戶,由許多彩色玻璃組成。 這個並立著四個宣禮尖塔的清真寺,可以同時容納數千名穆斯林做祈禱,寺的外面有建築師施南的墓。寺的外面右邊有個大墓地,是生前曾掌握世界最高權力的蘇萊曼大帝的靈寢,還有他妻子羅克茜拉娜的陵墓,都是用精雕細刻的大理石建成。在這座清真寺的旁邊,還有五個伊斯蘭學校及圖書館、公共浴室和沙漠客店(Kervansary)各一座,這種布局,就成為鄂圖曼帝國大型皇家清真寺的基本特徵。
卡里耶(Kariye)清真寺原名叫做阿拉的聖教主教堂,建於十四世紀,於一五一一年改為清真寺,僥幸沒有遭到損毀,現在已被改成博物館對外開放。清真寺設施雖嫌簡陋,但裡面拜占庭晚期的宗教鑲嵌畫和壁畫卻是獨一無二的。這些鑲嵌畫是由阿拉的聖教主教堂的資助人,學者和神學家狄奧多爾.梅托謝特(Theodore Metochites)請人完成的。這些鑲嵌畫描繪了基督和聖徒的形象,還有一些聖經中的場景。人物逼真的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感使這些畫面更顯得珍貴。教堂牆體上部及內、外前廊的拱頂上,都裝飾著鑲嵌畫。
壁畫在中殿右邊狄奧多爾.梅托謝特的喪葬禮堂裡,壁畫上表現的是末日審判和地獄的苦難場面,用色濃厚強烈,人物刻畫形象逼真,其中最精緻的就是那幅基督復活像。
耶尼清真寺(Yeni Camii)始建於一五九七年,一六六三年完成,位於蓋拉塔橋的南端,兩根高聳的尖錐石柱,形成金角灣海景的重要景觀。寺內龐大庭院中,優雅的噴泉四周,是穆斯林入寺膜拜前洗手、足、頭和臉的地方,蘇丹昔日的事蹟和日常生活的圖繪,綴飾著寺內牆壁和柱子,也讓人一開眼界。
法提清真寺(Fatih Camii)是一座建在高聳山頭的宏偉宗教建築,由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於一四六三年開始施工,經過七年後才完成,他死後也葬在寺旁,壯觀的墓地和精緻的鏤刻,成為遊客們參觀的重點。圍繞著這座寺院的是一系列宗教經營的機構,包括神學院、救濟院、醫院、澡堂、朝聖者投宿的大型旅舍,以及教會圖書館等。
埃普清真寺(Eyup Camii)位於市區西部城牆之外的金角灣畔埃普地,這裡以有穆罕默德先知的墓而聞名,他是在公元六七○年君士坦丁堡一次遭到襲擊中去世,如今是穆斯林朝聖的宗教建築。
魯斯坦帕夏清真寺(Rustem Pasa Camii)是舊城區小巧的宗教建築物,建在一排店舖的盡頭,看上去不太協調,是一五六一年由蘇萊曼清真寺的建築師施南所設計製造的,用去了數千塊伊茲尼克瓷磚,是市內裝飾得最美的清真寺之一。 努若斯曼尼耶清真寺(Nuruosmaniye Camii)是一七四八年由馬哈茂德一世蘇丹所建,它的裝飾很有名,背離了傳統的伊斯蘭教的做法,因為它還融合了巴洛克與洛可可的建築風格。
君士坦丁柱(Constantine Column)在舊城區君士坦丁電車站附近,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三百三十年所立,當時的東羅馬帝國正將京城遷來君士坦丁堡。一個世紀後,人們給石柱加上銅箍以便加固抗震,這根石柱因此得名。一七七九年的一場大火燒燬了城市的這個地區,石柱也被燒焦,現在已淪落為數百隻鴿子的棲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