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雷多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2016年8月3日 (三) 15:22的最新修訂版本

托雷多(Toledo)是西班牙卡斯提爾‧拉曼恰自治區托雷多省的首府,也是西班牙的古都名城之一,曾貴為皇都達千年之久,因此具有悠久歷史,最早見於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的記載。這個城市曾經歷過西班牙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並且文治武功盛極一時,是因為它能對各不同宗教大度包容之故,猶太人、回教徒和基督教徒曾在這裡和平共榮,廟宇互用,致被稱為「三種文化的城市」,使當時的西班牙文化藝術以托雷多為中心舞台。

在兩千多年前被古羅馬人發現後,托雷多就開始建設。公元前527年,西哥特人統治西班牙期間在此建都。公元前190年,古羅馬帝國征服了這片由幾座土著村落組成的軍事要地,並稱之為托雷圖姆(Toletum),從這時起,此地逐漸發展為重要的城市,基督教也在公元1世紀時植根於此,並延續至今,為托雷多帶來了希臘拉丁文化。其後,北方民族導致了古羅馬帝國的覆滅。

公元569年,西哥特人的國王萊奧維希爾多(Leovigildo)在托雷多建立了他的宮廷。大約在公元400至公元702年間,西班牙天主教會在此地舉行了18次會議,統稱為「托雷多會議」,其中至少有11次是全國性的會議;這些雖然是教務會議,但對西班牙的政局卻有重大的影響,因為幾乎每次會議都是由於西班牙國王為了爭取教會的支持而召開。在公元589年的第三次托雷多會議上,原為阿里烏派的國王萊卡雷多(Recaredo)宣讀聲明,表示接受公教信仰,放棄並譴責阿里烏教派,從此使主教和居民紛紛接受公教正統信仰,也使西哥特人佔統治地位的西班牙實行了統一的局面,定天主教為國教,並於公元6世紀時定托雷多為西哥特人的王室駐地,托雷多也因此成為天主教的聖地。所以西班牙的天主教歷史,可以說是從托雷多正式開始的,因此西班牙的大主教都是居住在托雷多的大教堂裡。

公元712年阿拉伯人佔領了這個城市,當地的猶太教地位也獲得提升。在摩爾人統治的373年時間裡,回教對托雷多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被發展成為重要的城市。1085年,阿方索六世兵不刃血地收復了托雷多,並成為卡斯提爾王國最大的政治和社會中心,當時有很多回教徒居民決定留了下來,與基督徒和猶太教徒們共處,應運而生的托雷多翻譯學院便是這3種文化和諧共處的證明,當時以翻譯各種阿拉伯著作為開始,對復興古典文化提供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時間的推移,托雷多的回教影響逐漸消退。15世紀時,天主教的君主們又將猶太教徒從這片土地上驅逐出去,但儘管如此,直到現在仍能清楚地感受到多元文化對這座城市所產生的決定性影響。1519年查理一世國王登基後,托雷多成為帝國的首都,並因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1561年腓力二世遷都馬德里,使托雷多政治地位削弱,所幸並未影響到它的宗教、藝術和文化的地位。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來自克里特島享譽世界的天才畫家格雷柯決定在這裡落戶,並在此完成了他的大部分備受世人推崇的畫作。1987年12月,托雷多因其獨特的城市風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文化遺產城市的封號。

這個城市位於馬德里西南方約71公里處,雄踞在海拔530公尺的深谷岩山上,三面被伊比利半島上最長的太加斯(Tagus)河所環繞,倚山帶水,形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優越戰略地位,古時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地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雨量比較適中,主要集中在11至12月,極少降雪。這是個擁有15萬人口的觀光古城,它所生產的鋼劍素負盛名,當地設有國家兵工廠和大馬士革鋼製品作坊,還生產蛋白杏仁聖誕糖果。

托雷多是西班牙中的交通樞紐,對外交通以陸上為主,鐵、公路運輸稱便。由馬德里的阿托恰車站乘火車前來,需1.5小時,每天有8個班次。兩地間還有定期巴士營運,每天從早上5時30分開始,大約每隔一小時開出一班,經由N401國道,車程也要1.5小時。市內交通也很方便,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服務。但是市區面積不大,是個適於步行的城市。當地所有的名勝建築、博物館和景點都相距不遠,參觀時無需長途跋涉。但因許多街道鋪有圓石子,因此必須選擇舒適的鞋子代步。

這裡因為距離馬德里很近,大多數觀光客都投宿在馬德里而來此作一日遊,因此托雷多並沒有足夠的大飯店。現在全市擁有4家四星級飯店、6家三星級飯店,還有包括野營地在內的許多經濟住宿設施。其中四星級國營旅館(Parador Turismo)的陽台上,可以觀賞城市名勝建築群的迷人全景。至於餐飲方面,遊客在這裡有充分選擇的機會。烤乳豬和燉石雞是代表性的佳餚,還有卡斯提爾湯、曼恰蔬菜燴、河鱒、燒羊肉、火腿雞蛋餅、鵪鶉和鹿肉蘑 菇等,都是當地的特色菜。這裡的乳酪,不管是純羊乳製成的,還是摻入了牛乳或在油中處理過的,都稱得上是人間美味。當地甜食也很豐富,特別是杏仁糕餅廣受歡迎。這裡供應的白葡萄酒、玫瑰紅酒、淡色葡萄糖和紅葡萄酒,品質優異,適於佐餐,也可小酌。 當地的特產品和紀念品也深受觀光客的喜愛,這裡鍛造刀劍的技術居西班牙各地之冠,打製造劍形的裁紙刀非常美觀。由阿拉伯人帶來的陶土、彩色和圖案,也豐富了托雷多的手工藝品內容,如彩色鮮豔滾金銀邊的陶盤、或是金銀鑲崁 (Damascene)、黑色塘瓷鑲崁金銀,金黃色的K金嵌在黑亮的底色上,呈現出高貴的氣息。還有銅絲製成的各種耳環綴飾、金銀細軟、鑄鐵刀剪、油燈、盔甲、權杖、裝飾著中世紀花紋的刀、劍等,都非常精美,但是價格可不便宜。在大主教橋(El Puente del Arzobispo)附近市場,以及彎曲石頭小路間的小紀念品店,都能提供購物的樂趣。

在夜生活方面,酒吧和夜間娛樂場所大多集中在阿爾利萊托斯街(Calle Alfileritos)、索科多維爾(Zocodover)廣場及其周邊地區,以及城牆外的聖泰瑞莎區(Parrio de Santa Teresa)。獵豬和垂釣也是當地深受歡迎的休閒、運動和娛樂的項目。在大天差地別獵物面,以鹿和野豬為最常見;小型獵物則有石雞、鵪鶉、兔子和白頸灰鴿等;托雷多山脈是獵物最集中的地區。在垂釣方面,棘鰭魚、鯉魚是最常見的河魚。從歷史的角度看,托雷多簡直就是一個濃縮了的中世紀結晶,在這裡到處可以看到古基督教、猶太教和回教等多種宗教交替、錯雜、交流、抗爭、殺戮、同化和復興等的歷史痕跡,被認為是世界上古蹟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西班牙藝術史的每段時代也都體現在這個城市。由於這裡自6至16世紀曾是西班牙各王國的首都,並且是伊莎貝拉女王的故鄉,因此無論是教堂還是城堡,都是相當雄偉富麗的。

這個城市被一道古城牆所圍繞,牆呈灰舊的磚紅色,共有9座城門,洋溢著歷經風霜的盎然古意。城外護城河上有座阿爾坎達拉大洪橋(Puente de Alcantara),橋頭就是雄偉的畢薩格拉古城門;橋欄和橋柱全部用未經精雕細琢的大石塊做成,顯示出純樸原始的味道。城內用大石板鋪成的路非常整潔。還有窄窄的巷子、古老的長柱子、玻璃罩的街燈、聳入天際的大教堂尖塔、咖啡色和黃色低矮的磚造民房,使這座古城更顯得古色古香。城裡沒有一幢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這並不是托雷多人沒有建設的財力,而是因為這是一個具有典型西班牙風格的城市,整個市區都被闢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西班牙政府為了保存古城的全貌,不許人們將它作絲毫的改變,不准拆除舊屋,也不准改建新廈,更不准拓寬馬路。在這座中世紀的古城裡,雖然也有小汽車行駛,但充其量也只能使一輛汽車通過,而且每當車子通過時,由於道路崎嶇、曲折又狹窄,行人還得盡快避讓,真是別有情趣。

索科多維爾廣場(Plaza de Zocodover)位於市中心,最初這裡是被稱為蘇克阿爾達瓦德(Suk al dawad)的牲畜市場,是回教時代以來城市的主要商業中心。在西班牙各城市隨處可見和它相似的廣場,並常常出現在小說或戲劇的背景中;每當黃昏時分,托雷多的孩子們蜂湧到這裡玩耍。廣場四周環繞著帶有柱廊的房屋,是舉辦節日慶典的盛會場所。

要塞廣場(Plaza de Alc﹌zar)位於理查一世坡道上,廣場中央有尊女神像,她雙手高舉寶劍,好像在鼓舞民心士氣,保衛家園。廣場四周圍繞著露天咖啡座和餐廳,是人們約會的好地方。

畢薩格拉門(Puerta de Bisagra)是托雷多城的正門,朝北,是建於16世紀中葉的阿拉伯式建築,由兩個主體部分和一個中央庭院組成,國王查理一世當政期間曾對它進行改建,在入口的拱門上加建了由雙頭皇鷹與帝國徽章組成的托雷多市徽,這種標誌是查理一世特許托雷多使用的。

太陽門(Puerta del Sol)是市內最受人讚美的城門之一,具有穆德哈爾風格,由濟貧教派騎士修建於13世紀,包含了與其風格大相逕庭的其他建築元素,如一座紀元初年的石墓遺蹟和一座小型的古典胸像。關於太陽門的名稱有兩種說法:一是稱門上有太陽和月亮的圖案;二是稱阿方索十世時代星象測量結果,此門位居子午線零度上,從日出到日落,日光總照著城門。甘布隆門(Puerta del Cambr﹠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哥特時代,但在1576年曾進行過全面的改建,使城門的外觀也因而具有文藝復興的風格。城門立面上裝飾著巨大的徽章,同時還建有尖頂的塔樓。

阿爾坎塔拉橋(Puente de Alcantara)位於城堡下的城牆外,其歷史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但後來阿拉伯人和基督徒曾對它進行過重大的改造,現在橋頭還保留一座非常美麗的穆德哈爾式塔樓。有一座阿爾坎塔拉門矗立在大橋對面,是公元10世紀的阿拉伯式建築。

阿卡乍堡(Alcazar)是舉世聞名的觀光景點,位於聖克魯茲博物館南面,對面山上就是西班牙陸軍軍官學校,也就是西班牙前國家元首佛朗哥將軍的母校。在歷史上,13世紀是西班牙基督教徒收復國土運動的時代,為了抵制阿拉伯人的侵犯,阿方索六世國王在原有羅馬帝國時代的城堡要塞遺蹟上,重新興建了這座雄偉的要塞。此後,查理一世遷都托雷多,為了鞏固國防,大興土木,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再修建。16世紀中葉,成為卡洛斯五世國王的王宮。在1710、1810年和1887年中,城堡三次遭受火災破壞,後來又重新修復。現在的城堡呈正方形,是座紅色屋頂的建築物,四角有四個方形尖頂塔樓,高聳入雲。

從古至今,這座古堡在歷史上都是一座永不屈服的西班牙精神堡壘。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期間,為了爭奪此堡的控制權,西班牙國民軍和共和派軍隊在這裡展開拉鋸戰,雙方傷亡慘重。當古堡被共和派軍隊包圍時,當地國民軍指揮官莫上校親率軍民英勇奮戰,共和派軍隆曾以莫上校的兒子為人質要守軍投降,但是他寧可犧牲愛子也不受威脅,這種忠烈事蹟非常感人。往日愛國父子的陣上對話,已化為要塞內的兩具說明電話及譯成11國文字,供後人憑弔。當他堅守了兩個月後傷亡殆盡時,巴里拉將軍及時趕到支援,終於將敵人擊退,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一場長達72天慘烈的戰爭名震寰宇,舉世同欽。後來重建古堡時,許多反共國家都贈以建築石塊,表示對這一戰役的欽佩,台灣金門防衛司令部也贈送了一方刻字的花崗岩致敬。這座城堡曾是帝王的住所,在它的附屬建築中設有一座軍事博物館和他地區圖書館。城堡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北面的立面,宏大的中央庭院和帝王樓梯(escalera imperial),又被稱為榮譽之梯(escalera de honor)。現在的古城堡要塞裡,還到處可以看到戰火摧殘的痕跡。

市內有一所聞名遐邇的翻譯學院,在500多年前的13、14世紀之交,就翻譯了無數有關醫學、哲學、數學、天文學和植物學方面的科學論著而成為文化重鎮。

當時托雷多是基督教、回教和猶太教三大文化匯聚之地,地靈人傑,尤其過去在回教統治期間所留下豐富的阿拉伯文化資產,吸引了全歐洲希伯萊文、阿拉伯文和拉丁文的語言學家齊聚一堂,借他們的翻譯,使歐美人士得以親炙阿拉伯世界的重要知識寶庫。後因羅馬天主教會於1478年開始在西班牙進行宗教審判而中斷。現在由於得到西班牙政府和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的歐洲文化基金會的贊助,使該院扮演跨文化橋樑的宗旨得以實現。目前該院主要翻譯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的當代文學作品,未來還計劃納入土耳其和阿爾巴尼亞文的創作,相信會讓歐美人士更瞭解移民國家的文學有助於降低種族歧視。

塔維拉醫院(Hospital Tavera)位於市區此面托雷多廣場南方不遠處,是建於16世紀宏偉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庭院中有醫院工程推動者塔維拉紅衣主教的陵墓,以及保存著原來風貌的藥房。現在醫院已改為對外開放的聖十字美術館 (Museo de Santa Cruz),收藏有格雷柯、里貝拉和左巴朗等名家畫作。 聖克魯茲博物館(Museo de Santa Cruz)位於塞萬提斯路3號,是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始建於1514年,完成於1544年。博物館內部和圓形屋頂是哥德風格,並受到了回教文化的影響。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曾遭到戰火摧殘,後又恢復舊觀。博物館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用來展出格雷柯的22件作品,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格雷柯死前6個月所繪的「聖母升天圖」;第二部分展出古羅馬時代的鑲嵌磚和其他的考古文物;第三部分展出裝飾藝術品。 格雷柯故居博物館(Casa-Museo de El Greco)位於市內撒姆耳萊維(Samuel Levi)路,它是托雷多鎮城之寶,本來是16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畫家格雷柯的故居,改成博物館後由西班牙政府管理,裡面陳列著他的代表性作品,以及穆利羅和雷阿爾等其他藝術家的畫作。這位16世紀西班牙宗教畫宗教的格雷柯(Greco),不但是影響西班牙畫壇最深的巨擘,也堪稱是近代繪畫的先驅。他是希臘人的後裔,1548年出生於希臘的克里特島,因愛上托雷多而來此定居,直到1614年去世為止,享年66歲,「托雷多鳥瞰圖」(The View of Toledo)正是他熱愛這個城市的心情寫照。

擅長人像畫的他,畫風融合了希臘、威尼斯和西班牙三種色彩,將人身比例拉長與獨特用色的風格,使拜占庭的聖像浸透威尼斯的色彩,同時融入西班牙神秘主義的火燄。這位大師剛出道時是腓力二世的家庭畫家,後來他的畫不能讓腓力二世滿意而被辭退。往後他畫自己喜歡的畫,並替很多貴族畫肖像,但未畫過當時王室的畫。他成名後,以宗教為主題的系列畫作有「牧羊人的崇拜」(La Adoracion de los Pastores)、「三位一體」(La Trinidad)、「手放胸前的騎士」(El Caballero de la mano en el pecho)和「耶穌復活」等,都深刻地反映出16世紀西班牙人對耶穌的崇拜和對上天的景仰,的確是宗教畫的精品。這位大師風格陰鬱,在人像畫中修長的人身、清瞿的臉龐是他畫作的特徵,使得他筆下的聖母像清麗有加。他的作品充滿了對宗教的誠敬和對天國的嚮往,尤其是他那深沉的冷色調和大片土黃及深紫色的畫面安排,給後來的西班牙畫家以相當大的影響。所以有人說,直到格雷柯的出現,西班牙畫家才有了自己的風格。

這座美術博物館,是幢清靜幽雅又帶點東方色彩的兩層樓建築物,有古舊灰紅色的牆和方形的天井,井裡放置了幾盆萬年青和爬牆籐之類的綠色植物,一旁放了一張籐椅。二樓有小小的木欄杆圍成的走廊,幾個房間裡陳列著他生前用過的家具,有木椅、木桌和一張皮製椅。臥室裡有張大床、一大一小的兩個衣箱,以及一個放著銅盤的櫃子,還有3、4串裝飾用的珠子懸吊著。這位大畫家善畫人像,但所畫的多數是男人像,據說他生平只畫過一位女子,那就是他衷心熱愛的妻子,他後來畫聖母像便是用他的妻子做藍本,並且以他獨子的臉型來描繪童年的耶穌。他畫成年後的耶穌,特別能表達出耶穌銳利的眼神和崇高的神性。 大教堂(La Catedral)是西班牙的大主教教堂,也是托雷多曾作為西班牙宗教首都的見證,由13世紀時統一西班牙的斐迪南德三世所建,自1226年開工,一直到1493年才完工,耗時200多年,由於建成後曾經歷多次重新修飾和增建,使大教堂的建築風格雖然以哥德式為主,但也包括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等各種風格。

光是8扇大門就夠讓觀光客目眩,特別是正面入口的地獄之門(Puerta del Infierno)、赦罪之門(Puerta del Perd﹠n)和審判之門(Puerta del Juicio)等3道大門上,設有一組表現「最後的晚餐」之雕塑群,非常精緻。教堂的正面高聳著兩座高90公尺的尖塔,其中一座有著哥德─火焰式的尖頂,另一座有著哥德─文藝復興風格的圓頂,是托雷多的象徵。

教堂底座平面為帶有5座殿堂的長方形,教堂內部的許多部分都非常傑出,無論是木刻、石雕、鑄鐵、繡帷、彩繪玻璃和宗教畫,都會令人嘆為觀止。在正殿中央的唱詩班台富麗堂皇,以小圓柱、三角面和弓形為框的浮雕,與硬胡桃木雕刻的唱詩班台座相輔相成,並有斐迪南德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統一西班牙的故事浮雕,都是大教堂最值得讚嘆的裝飾。

正廳祭壇後面彎曲的走廊裝飾著華麗的巴洛克式彩色玻璃,半圓形的後殿已成為其他建築紛紛仿效的範本。主禮拜堂祭壇(Capilla Mayor)設有晚期哥德式風格的大型木雕裝飾板,上面刻滿美麗的花紋,它的背後有一組高達拱頂的彩色大理石浮雕,表現「新約全書」中的各個場景,包括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之前,和12門徒一同守逾越節時所擺下「最後的晚餐」的雕刻。 聖器室(Sacristia)在大教堂的博物館中,現在已成為美術收藏館,收藏著拉菲爾、魯本斯、委拉斯蓋茲、戈雅、提香等大師的作品,以及格雷柯最傑出的油畫到殯葬(El Expolio)。遊客在這裡還可看到手抄古籍真跡、各種宗教法衣和其他珍寶,其中最有看頭的是用200多公斤黃金、白銀和寶石製作的高2.5公尺宗教遊行用的聖體龕。此外,大教堂內還設有按照古老阿拉伯風格儀式舉行彌撒的基督聖體禮拜堂(Capilla del Corpus Christi)、聖伊德方索禮拜堂(Capilla de san Ildefonso)和新君禮拜堂(Capilla de los Reyes Nuevos)等。

聖母升天猶太教堂(Sinagoga del Tr﹌nsito)位於格雷柯故居博物館北面的舊猶太人街上,古時這裡共有8座猶太教堂,現在只剩下這座教堂和斯姆爾(Smle)教堂。這座猶太教堂建於1357年,它記敘了猶太人在托雷多的歷史。其實「Toedo」一字在希伯萊語中的意思是「世代」,托雷多城最早也就是由希伯萊人興建的,時當公元586年聖城耶路撒冷被毀之際,猶太人因而避居於此。直到6世紀末哥特人棄守猶太教改信天主教為止,猶太文化一直存在於托雷多。苦泉街(Calle del Pozo Amargo)故事正可印證猶太版的「羅密歐和茱麗葉」,內容是猶太美女套基督教騎士相戀為家族所不容,騎士死於美女父親之手,葬身井底,美女日夜灑淚,使甘泉化為苦水,因而得名。猶太教堂外觀平淡無奇,往往易被遊客忽略,但教堂內部卻是道道地地的猶太情調。1492年,身為天主教徒的斐迪南德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合力將猶太教徒驅逐出境,這座教堂才變成天主教的禮拜堂。

教堂內有著全托雷多最好的穆德哈爾鑲板式天花板,牆壁也別具特色,主祭壇所在位置的牆壁上,點綴著以植物為主題的阿拉伯風格裝飾圖案、希伯萊銘文和卡斯提爾的徽章。這座教堂同時也是塞法爾迪博物館(Museo Sefardim),「塞法爾迪」即意指居住在西班牙猶太人的聚居地,館內展出各種塞法爾迪的文物,其中大部分都與宗教祭禮有關。

聖安德烈斯教堂(Iglesia de San Andr﹡s)坐落在聖安德烈斯廣場上,是托雷多最有特色的宗教建築物之一。主體部分建於12或13世紀,屬穆德哈爾風格,主祭壇部分則為晚期哥德式風格,擁有西哥特和伊斯蘭教風格的建築元素,以及一組精美的祭壇裝飾,因此堪稱係托雷多多元文化的縮影。

聖多美教堂(Iglesia de Santo Tom﹡)建於12世紀,曾歷經改建,宏偉的六角形塔樓則建於14世紀,是穆德哈爾風格的典範。在教堂的主立面上,可以看到部分西哥特建築元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堂的附屬建築中,收藏著格雷柯曠世傑作的「歐加茲伯爵的葬禮」(Entierro del Conde de Orgaz),這幅畫長4.8公尺,寬3.6公尺,分成上下層結構,上層屬於格雷柯式的西班牙畫風,下層則是義大利畫派的處理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宗教的狂熱程度。他在這裡的另一幅名畫是「托雷多城鳥瞰圖」,在400多年後的今日,人們按照畫上的標記,仍可找到托雷多城的古老街名。

托雷多猶太教堂(Sinagoga de Transito)約建於13~14世紀,它與「格雷柯之家」都位於當時繁榮一時的猶太人區;在12世紀時有1萬多名猶太人移民此。教堂隔壁是猶太美術館,收藏有猶太人結婚禮服、書籍和有關猶太人的資料。

聖伊莎貝爾皇家修道院(Convento de Santa Isabel de los Reyes)建於1477年,屬封閉式,不歡迎遊客打擾,但其附屬的教堂則全天開放,遊客可藉此瞻仰象徵性的基督聖體,觀賞主祭壇的精美裝飾。在修道院的附屬建築中包括有聖安托林教堂(Iglesia de San Antolin)、托雷多宮(Palacio de Toledo)和阿亞拉宮(Palacio de Ayala)等。從修道院哥德‧穆德哈爾式的主立面,可以看到哈里發統治時期建築風格的特色。

聖胡安皇家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 Juan de los Reyes)位於工藝及藝術行業學校(Escuela de Artes Aplicadas y Oficios Artisticos)左後方,是哥德火焰式建築的典範,同時也是市內同類風格的建築中,距今年代最近的一座,原本是1476年伊莎貝拉女王與斐迪南德為了自己的陵寢而興建的教堂,不料他們最後卻決定長眠在格拉那達。院內的教堂裝飾非常華麗,迴廊雕刻精美絕倫,柱上刻有天主教統一西班牙後的徽章;修道院外牆上懸掛著在與阿拉伯人的戰爭中獲得自由的基督徒的⊥銬,非常引人注目。

老聖多明哥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to Domingo el Antiguo)坐落在老聖多明哥廣場上,是托雷多興建的第一座修道院,自1085年以來,曾被許多文學作品所提及。院中收藏著西哥特時代的物品和格雷柯的油畫,且畫家本人的遺體也安葬在這裡修士的陵墓中。

光明基督清真寺(Mezquita del Cristo de la Luz)建於公元999年,是托雷多最重要的名勝古蹟之一。底座呈正方形,共有9個全都覆蓋著哈里發時代的拱頂廳堂。12世紀時,人們為清真寺加建了一個羅馬─穆德哈爾式的後殿。 托雷多市最盛大的節慶日為基督聖體節(Fiesta del Corpus Chisti),吸引著無數來自各地的遊客。這個慶典在聖週之後的第10個星期天舉行,這一傳統已持續了至少8個世紀。盛大的慶典活動由大主教親自主持,在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中,可以看到許多當地政要和遊行中展示的珍貴寶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阿爾菲(Arfe)家族製作的聖體龕節日時,家家戶戶都用成立於中世紀織造公會製作的織物裝飾一新,並在地上鋪滿花和香草,整個城市都沉浸在喜慶氣氛中。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