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由3名用戶作出的17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2019年5月10日 (五) 11:43的最新修訂版本

波蘭(Poland)這個國家有非常悠久的 歷史,根據考古證明,斯拉夫部族早在公元前 兩千年已定居在維斯杜拉、奧得和瓦爾塔等河 流域,公元前一千三百年間開始向各方移居, 最後分成東斯拉夫、南斯拉夫和西斯拉夫等不 同族群,而波蘭就是屬於西斯拉夫族系。

公元四世紀時,羅馬史學家曾記載:「越過喀爾巴阡山脈,通往波羅的海海岸的琥珀路 (Amber Route )上,居住著一支奇怪的民族 ,他們能用笛子吹奏出美妙的音樂,卻不懂得如何使用劍」。

公元三七五年匈奴大舉入侵,促使民族大遷移,其中起源於西斯拉夫族系中的波蘭、維 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和馬佐維亞等部族,由於具有共同的語言和文化,於公元八〇〇年至公元九六◦年間,經由聯盟而形成幾 個小邦國。

目錄

[編輯] 曾四度被強鄰瓜分

據傳九世紀下半葉波佩爾(Popiel)親王逝世時,接替他的是他家的長工皮亞斯特的兒子謝莫維特(Siemowit),從而建立起統治波蘭的王朝。公元九六三年,波蘭最早在歷史上有詳細記載的統治家族就是波納尼族(polane tribes)皮亞斯特(piast) 世系下的親王梅什科一世,統一了維斯杜拉河沿岸各部落小邦,形成波蘭國家的基礎。

梅什科一世(Mieszko I)建立波蘭國第一個王朝,以他家族傳奇的祖先皮亞斯特命名為皮亞斯特王朝(Piast Dynastyr並與西歐交往密切,因此波蘭很快地踏入了十世紀歐洲文明世界的行列。當時西歐基督教在奧得河和維斯杜拉河一帶廣爲流傳,於是波蘭的首都格涅茲諾成爲歐洲新的政治中心。梅什科一世爲了擴充疆域而發動戰爭,遭致失敗後被迫承認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Otto I)的宗主權,但仍擁有自己的國土。爲了免遭德國的干涉,他透過波希米亞(Bohemia)接受基督教,選擇了附屬羅馬教皇的途徑。

公元九六五年,梅什科一世迎娶基督教徒波希米亞公爵之女敦布魯芙卡爲妻,於第二年接受基督教洗禮,並下令全國改信基督教,波蘭成了羅馬教皇所承認的獨立教區,其領土與主權受教皇保護。在以後的數十年中,波蘭一方而與布格河沿岸新興的基輔公國作競爭,一方面與西斯拉夫各族進行合併。公元九六七年至九九○年,波蘭領土伸展到靠近波羅的海的波美拉尼亞(Pomerania),公元九九二年更是擴充到了西里西亞和小波蘭。

梅什科一世於公元九九三年去世,他的兒子「勇敢王」博萊斯瓦夫一世(Bolestaw I)繼位,公元九九六年征服波美拉尼亞、佔領克拉科夫,又擺脫德國基督教會的控制,使波蘭教會獨立發展,公元一○○○年波蘭第一個主教區設於格涅茲諾。

兩年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三世駕崩,博萊斯瓦夫一世奪取盧薩蒂亞(Lusatia)、米希尼亞(Misnia)和波希米亞,與德皇亨利二世(Henry II)發生三次戰爭,戰後雙方於一○一八年簽訂包岑(Boutzs)和約,波蘭得到包括盧薩蒂亞和米希尼亞在內的一大片征服地,波希米亞則歸亨利二世所有。此後他繼續,推行擴張政策,於同年七月二十一日擊敗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一世(Yaroslav I),封女婿斯維亞托波爾克(Svyaiopolk)爲基輔大公。

博萊斯瓦夫一世的擴張成果獲得羅馬教皇的承認,於一○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由格涅茲諾大主教爲他加冕爲波蘭國王。這是波蘭最興盛時期,其版圖曾經北到波羅的海,南達黑海,領土縱貫東歐。

一○二五年博萊斯瓦夫一世死後,由梅什科一世之孫梅什科二世繼位,波蘭開始由強盛走向衰退。這位新國王精神錯亂,受到德籍妻子麗克莎(Ryxa)的控制,以致大部分領土落入波希米亞和神聖羅馬帝國之手,當他一○三四年發瘋而死後,波蘭更處於無政府狀態。

梅什科二世之子卡齊米日一世(casinlirl)經教皇特許而登上王位。一○三七年由於貴族的反皇權政變及平民反抗,加上異教種族的反基督教暴動,被迫退位並流放德國。德王康拉德二世(Conrad II)和亨利三世都給予軍事支持,於一○四○年復位,並與俄國公主多布羅涅加(Dobronega)結婚。一○四七年奪回馬佐維亞(Mazovia)和波美拉尼亞省,一○五○年又從波希米亞手中奪回了西里西亞,但每年要進貢給波希米亞大公作爲補償,因此得以恢復天主教信仰、鎭壓異教部族,波蘭全境各部族都承認卡齊米日一世爲其君主,然而德國仍係波蘭的宗主國。

一○五八年,博萊斯瓦夫二世繼父位出任波蘭國王。一○六○年他支持貝拉一世(Bovla I)獲取匈牙利王位。一○七六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承認他爲波蘭國王,他能力強而有野心,但也暴烈而輕率,一○七七年發生內亂,他的兄弟弗瓦迪斯瓦夫•海爾曼(WKadysraw Herman)與克拉科夫大主教聯合反對他,一○七九年,他在聖米契爾教堂親手將大主教殺死之後,攜王子逃往匈牙利,一○八一年客死異鄕。此後中央政府權力衰落,地方貴族勢力興起,使國家多次陷入戰爭而損失領土。

一一○二年博萊斯瓦夫三世繼位,他是博萊斯瓦夫二世的姪兒、弗瓦迪斯瓦夫的兒子,在位期間雖使波蘭的疆域恢復到梅什科一世時的統治範圍,但也沒能扭轉分散中央權力的趨勢。爲了避免將來地區割據的內部鬥爭和維持皮亞斯特王朝的領土統一,他把波蘭領土剷分給兒子,但這種安排卻更促使分裂情形延展長達兩百年之久。

一一二六年梅什科三世即位,他是博萊斯瓦夫四世的兄弟和繼承人,爲人殘暴專橫,引起權貴反對而被趕下台。一一五七年日耳曼人併呑波蘭西里西亞。一一七七年梅什科三世的兄弟卡齊米日二世在幾經波折後繼承王位。

從十三世紀開始,波蘭文化一天比一天發達,但自一二○二年卡齊米日二世之子萊謝克(Leszek)繼位爲王,波蘭不斷遭受分裂和瓦解的苦難。一二二六年,康拉德•馬佐維基公爵(Duke Konrad Mazowiecki)召集日耳曼條頓騎士團,前來波蘭協助對抗普魯士人。一二四一年蒙古大軍進攻東歐時,亨利•波保茲尼(Henryk Pobozny)統帥一支波蘭軍隊,在萊格尼察抵擋蒙古入侵軍,波蘭遭到嚴重破壞,克拉科夫慘遭焚燬,波蘭南部領土盡爲蒙古所有。但在整個分裂期間,皮亞斯特仍保持著共同的教會結構、共同的文字和經濟。當時德國移民不斷湧入波蘭,也深深地刺激了當地的市民,因此人民也希望波蘭有個統一的國家。所有這些條件都爲試圖統|波蘭王國的各親王提供了基礎,但多次嘗試均告失敗。

一二九六年,庫亞維亞(Kujavia)小公國的國王卡齊米日一世之子弗瓦迪斯瓦夫一世(Wtadystaw I),由波蘭貴族推選爲君王,然而這些貴族不久又轉向波希米亞國王文策斯勞斯二世(Wenceslas II)效忠,擁戴他於一三○○年在格涅茲諾登上波蘭王位。

弗瓦迪斯瓦夫一世爲了奪回王位,前往羅馬尋求教皇卜尼法斯(Boniface)八世的支持,並於二二○五年在匈牙利的幫助下與文策斯勞斯二世作戰,佔領了小波蘭,並於一三○六年先後_敗其他三個領地的領主,佔領了桑多梅日和克拉科夫,隨後在一三一四年佔領大波蘭及控制了沿波羅的海的北方地區,包括波美拉尼亞和格但斯克在內。後來波美拉尼亞卻落入日耳曼人條頓騎士團手中,他也未能控制西里西亞和馬佐維亞兩個省。一三二○年一月二十日,他終於在克拉科夫加冕爲波蘭國王。

一三三一年九月,波蘭與條頓騎士團發生戰爭,在同月二十七日的普沃夫采(Plowce)戰役中打敗對方,同時波蘭又以加強與匈牙利及立陶宛締結姻親的方法而建立密切的聯盟以犟固地位,到弗瓦迪斯瓦夫一世駕崩時,已爲波蘭民族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三三三年弗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子卡齊米日三世繼承王位,他採取與兩個主要敵人—波希米亞及條頓騎士團修好的政策,以進一步改善王國的地位.,他面對喪失波美拉尼亞及一三二○年爲酬謝波希米亞幫助波蘭統一所割地西里西亞的既成事實,也承認在一三四三年爲收復科亞維而與條頓騎士團在卡利什簽訂將格但斯克歸屬騎士團的協議,但兼併了加里西亞,於一三四九年重新收回了馬佐維亞,還採取改善經濟、軍事和民政的管理,制訂大小波蘭法律,並於一三六四年在克拉科夫創建大學等措施,鞏固了他對國家的統治地位,並且收容了當時被東歐各國趕出來的猶太人。因此在卡齊米日大帝時代,波蘭國勢非常強盛。

卡齊米日三世死後,因沒有子嗣,從而使皮亞斯特王朝血統中斷。繼承者是來自母方匈牙利血統的拉約士(Lajos)他於一三七○年繼承波蘭王位。拉約士也沒有兒子,他爲使女兒能接替王位,於一三七三年召集波蘭貴族和教士代表在科希策(kosice)的國會上討論這件事,但沒有達成協議。第二年又召開會議,除格涅茲諾主教派外,其餘代表均同意他的女兒作爲王儲。爲酬謝貴族們的支持,拉約士頒布保障貴族傳統權利的憲章,規定除少量土地外,他們不向王室繳納任何税款,波蘭各省的高官均由本省貴族充任。拉約士死後貴族背信,不承認已被拉約士指定的王儲瑪麗,而推選他的另一女兒雅德維加嗣位。一三八四年她即位後即規定,波蘭以後國王都必須信守拉約士頒布的憲章。

一三八六年波蘭女王雅德維加(Jadwiga)嫁給立陶宛亞蓋沃大公(Grand Duke Jagiello),並推舉亞蓋沃大公兼波蘭國王,此亦即弗瓦迪斯瓦夫二世。兩國聯姻使疆域合併,波蘭因此獲得進入波羅的海各港口的通行權。一四一○年,弗瓦迪斯瓦夫二世率領波、立聯軍對條頓騎士團宣戰,在華沙與格但斯克之間的格林瓦爾德(Grunwald)地區大獲全勝,徹底搫敗騎士團,爲此後開闢疆土奠立基礎,波蘭遂因之日益強大。

一四三四年弗瓦迪斯瓦夫二世去世,十歲的弗瓦迪斯瓦夫三世即位。一四四○年立陶宛大公被刺,隨後弗瓦迪斯瓦夫二世之子卡齊米日四世,以總督身分代替他的兄弟統治立陶宛,後被立陶宛貴族立爲大公。一四四四年,弗瓦迪斯瓦夫三世進攻巴爾幹,在瓦爾納之戰擊敗土耳其軍,此戰雖使波蘭國勢更形強盛,但弗瓦迪斯瓦夫也戰死沙場。

一四四七年卡齊米日四世即位爲王,他是弗瓦迪斯瓦夫二世的兒子,當他兄長在瓦爾納(wilna)戰役中陣亡後,即以合法繼承人身分被推選爲波蘭國王,並恢復立陶宛與波蘭的聯盟。一四五四年與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王位繼承人哈布斯堡的伊麗莎白公主結婚,聯姻的結果波蘭在國際上的地位更加鞏固。他統治國家用靈活善變和忍辱負重的政策,國家因而得以和平發展。到他去世時,在他的九個兒女中,一名成爲紅衣主教,四名兒子擔任國王,一名受封爲聖徒,三個女兒均嫁入西歐最顯赫的王朝氏族,使他成爲歐洲首屈一指的大王朝,並享有「歐洲之父」的頭銜而聞名,他統治下的立陶宛大公國,也成爲東歐的頭號強國。

自波蘭和立陶宛實行王朝聯合後,軍事力量變得非常強大,一四六六年昔日驕橫的條頓騎士画終被征服,成爲波蘭的附屬國,簽訂土倫和約,收回了在波蘭分裂時期騎士團從馬索夫瑟領主手中奪去的波美尼亞東部地區,包括維斯杜拉河河口地區和格但斯克市。經過戰爭和條約統合,十五世紀末波蘭領土迅速擴張,舉凡匈牙利、普魯士、波希米亞和波美拉尼亞等都在其勢力範圍內,此時是有史以來波蘭領土最大的時候。根據一五○五年拉多姆帝國會議(Imperial Diet of Radom)後的憲法規定,當時的波蘭只有議會才能制定法律。因此議會在貴族的控制下通過了許多法律,此種貴族參與的政治使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受到限制,也爲波蘭在十四至十九世紀成爲歐洲強國之一而奠定基礎。

一五○六年西格蒙德(Sigismund)|世即位,他是卡齊米日四世的第五個兒子,也是波蘭最重要的皇帝,一五二五年條頓騎士團公開表示效忠,並解散組織,隨之普魯士公國承認波蘭爲宗主國。一五二九年馬佐維亞公國併入波蘭版圖,一五三一年之後,又先後擊退東面莫斯科大公國的進犯,政治才算粗安。雖然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他包容保護異教徒:他喜愛藝術,在波蘭推動發展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藝術,文治武功都可圈可點。因爲他重學術的結果,一五四三年波蘭人哥白尼出版了討論太空中行星運行的論著。但是他所創造的黃金年代,也只曇花一現,在他之後又是紛亂的戰爭局面。

一五四八年西格蒙德一世去世,獨子西格蒙德二世(Sigismund II Augustus)繼位,雖然他曾結過三次婚,但都沒有子女,所以他是亞蓋沃(Jagiellon)家族最後一位波蘭國王。在他任內曾把現在是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領土的利沃尼亞(Livonia)、立陶宛公國併入波蘭,建立幅員廣大的統一王國。

一五五二年,帝國會議決定制訂宗教容忍權,容忍不同文化和宗教派別差異的存在,使波蘭免於被捲入歐洲的宗教紛爭中。儘管這時波蘭的實力相當強盛,但仍受到東鄰大國俄羅斯的威脅,沙皇伊凡三世及伊凡四世皆曾遣軍侵入波蘭。爲此,波蘭和立陶宛在王朝聯合的基礎上,於一五六九年將波德拉謝(Podlasie)、沃利尼亞(Volhynia)和基輔等省正式併入,統一成波蘭君主共和國,採取與英國和匈牙利相似的憲法,並併呑烏克蘭,逐漸發展爲一個多民族的農奴制國家,國力空前壯大。

一五七六年,波蘭貴族爲抵制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而推選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君主史蒂芬•巴托里(Stephen Bdthory)爲國王,他是波蘭歷史上最有野心的國王,其目標在統一波蘭、莫斯科大公國和特蘭西瓦尼亞,曾三次率軍擊敗強鄰俄羅斯帝國,收復了被俄軍佔領的利沃尼亞。

繼承者西格蒙德三世於一五八七年繼叔父之後選爲國王,他除係波蘭國王外,還兼瑞典國王。他是瓦薩王朝瑞典國王和亞蓋沃王朝波蘭凱瑟琳的長子,自幼隨母親信奉天主教,雖努力謀求波蘭和瑞典的永久聯合,但由於宗教上與瑞典基督教路德宗的差異而引起瑞典的反抗,造成兩國間的敵視和戰爭,這種情形還延續到一六六○年:並且在對瑞典作戰的同時,也和俄國發生戰爭。戰爭初期,波蘭的利沃尼亞大部分地區被瑞典軍佔領,後來逐漸收復:並在一六一○年出兵佔領了莫斯科。

在他的操縱下,兒子弗瓦迪斯瓦夫四世當選爲俄羅斯沙皇,但並未登上莫斯科大公的寶座。一六三二年西格蒙德三世去世,弗瓦迪斯瓦夫四世繼位,承繼他父親的志業,與俄羅斯及瑞典周旋,情況雖略有進展,也不過在波里揚諾夫(Polyanov)和約中,以放棄對沙皇王位的要求、而獲得羅曼諾夫王朝的米哈伊爾(Michael Romanov)確認以前割讓給波蘭的領土,以及二十萬盧布的補償。

在十七世紀後期,歐洲有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等三強相繼興起,波蘭因夾在日耳曼和俄羅斯兩個大民族間,加上國內暴亂不斷、權力鬥爭不休,乃使這個強盛的國家從此走向沒落。

一六四八年,約翰二世•卡齊米日瓦薩(John II Casimir Vasa)在哥哥弗瓦迪斯瓦夫四世去世後繼任國王,並娶寡嫂爲妻。這時烏克蘭的哥薩克人發生暴動,俄國沙皇阿列克塞.米海洛維奇(Alexis Mikhaylovich)在哥薩克人的協助下,於一六五四年進攻波蘭,幾乎佔領了波蘭東部的所有領土;當波蘭軍隊正在東部邊疆作戰時,瑞典軍卻乘隙從西部入侵,至一六五五年佔領立陶宛和大部分波蘭本土,且在佔領期間殘暴殺掠,波蘭人口因之頓減三分之一。腹背受敵的波蘭爲了平息戰爭,乃於一六六七年與俄國在安德索沃簽訂停戰協議,將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以西的基輔割讓給了俄國。極度厭倦戰爭和內部離心的約翰二世,心灰意冷的於一六六八年九月遜位。

在繼任的國王米哈爾(Michael)短暫統治時期中,土耳其乘火打劫,在一六七二年出兵佔領波多利亞和烏克蘭西部。一六七三年,憤怒的波蘭人民在索別斯基的領導下舊起反抗打敗侵略軍,收復波多利亞和烏克蘭西部,並於一六八三年直進維也納,使「基督教歐洲」(Christian Europe)才能繼續發揚光大,因此他在一六八四年被選爲波蘭國王,稱爲約翰三世索別斯基(John III Sobieski)。他企圖將波蘭的勢力擴展到黑海沿岸,但數次進攻摩爾多瓦不僅皆敗北,最後一次還幾乎被生擒;在國內則由於貴族的相互爭鬥、諸王子犯上作亂,波蘭終陷入崩潰。

一六九六年索別斯基去世之後,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自十八名候選者之中脫穎而出,於次年加冕爲國王,於一六九九年與土耳其簽訂卡爾洛夫奇(Carlowitz)和約,波蘭取得波多利亞(Podolia)及聶伯河西部的卡梅尼克(Kamieniec)和烏克蘭;又與俄國和丹麥結盟對付瑞典,以期奪回利沃尼亞,但出師不利,在一七○四年七月,被反對派所逼而退位逃往薩克森.,百廢待興的波蘭,再度遭到瑞典的侵略。

此時被扶上王位的斯坦尼斯瓦夫˙萊什奇斯基(Stanistaw Leszczyflski)一世,也只是在瑞典恣意蹂躪下的政治犧牲品。一七○九年俄國在波爾塔瓦(Poltava)戰役中大敗瑞典,在沙皇的支持下奧古斯特二世再登上波蘭王國王位。但大多數的波蘭人民都喜歡萊什奇斯基爲國王,且受到西班牙和法國的支持。

一七三三年九月十二日,一萬二千名代表組成的波蘭議會在華沙開會,選擇了萊什奇斯基爲波蘭國王。爲此,俄國非常惱怒,竟出兵三萬逼近華沙,從而爆發了一場席捲歐洲的戰爭,史稱「波蘭王位繼承戰爭」。萊什奇斯基被迫逃亡現在的格但斯克:另外由三千名代表組成的第一議會提名奧古斯特爲波蘭新國王:號稱奧古斯特三世(August III),於是法國與薩丁尼亞—薩伏依和西班牙組成反哈布斯堡同盟,同年十月十日向奧地利宣戰。西班牙卡洛斯(Don Carlos)親王率四萬軍隊經托斯卡納和教皇邦到達那不勒斯,在比通托(Bitonto)擊敗奧地利人。但法國進攻失利,被奧地利的歐仁親王牽制在德國南部,法國雖派部隊從海路前往解救,也被俄國圍困在格但斯克。一七.三四年六月格但斯克被俄國攻陷,萊什奇斯基又逃到普魯士,國內人民爲支持他而成立吉庫夫(Dzikow)聯邦,也無濟於事。法國爲防英國和荷蘭成爲奧地利的盟國參戰,於是和奧地利達成協議,萊什奇斯基放棄王位,吉庫夫聯邦也承認奧古斯特三世。經過這場政爭內亂之後,波蘭的政權已是名存實亡。

十八世紀中葉國內政爭不息、王權不振,國勢更加衰退,經濟也一天比一天不景氣,波蘭三面受敵,曾經四度被瓜分亡國。最先是一七七二年俄國強迫波蘭貴族會議迎接彭尼亞托斯基爲波蘭國王,波蘭貴族不願接受,於是俄國就藉口波蘭內部不安,聯合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簽署條約瓜分波蘭;俄國佔領了波蘭東北部地區,普魯士佔領西北部的波美拉尼亞和埃爾默蘭德(Ermeland),奧地和則佔領了南部的加里西亞(Galicia)。這種橫蠻的瓜分,就把所分到的土地劃入自己國家領土中,也不必有所謂的沙皇兼任波蘭國王,更不必扶持受其保護的王位了。這樣使波蘭喪失百分之二十八的土地和一半的人口。

波蘭受到這次刺激,開始奮發圖強政治革新,公布憲法、廢除農奴制度,力求中興,由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Stanislaw August Poniatowzki)領導波蘭改革運動,制訂了自由主義的憲法。但保守分子結成的塔爾哥維查同盟(Confederation of Targowica)請求俄國出兵干預,普、俄、奧也心生畏懼,於是先發制人,在一七九三年第二次聯合出兵瓜分波蘭。在緊急關頭之際,不願當亡國奴的波蘭人民,在柯斯丘什科將軍(General Tadeusz kosiuszko)領導下,於一七九四年起義反對瓜分,並迅速波及全國。但是在敵衆我寡下,起義軍最後慘遭民族獨立運動就這樣失敗而亡國,波蘭也因而喪失更多的領土。

一七九五年,波蘭剩餘的領土再遭奧、俄、普三國第三次瓜分,這一次終於把波蘭整個撕裂分光,波蘭共和國至此結朿,從地圖上消失長達一百二十三年之久。波蘭的最後一任君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被軟禁於聖彼得堡,一七九八年結束了他孤單愁苦的一生。

受普法戰爭之惠,拿破崙打敗普魯士後,一八○七年在波蘭領土上建立了華沙公國,後來又從華沙公國中分出了波茲南公國。一八一五年拿破崙在俄國慘敗,根據普、俄、奧一八一四年的維也納會議規定,波蘭又遭第四度瓜分亡國,波茲南公國併入奧地利,而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則被俄國兼併,波蘭王國雖在俄國統治下仍擁有自己的政府體系和軍隊,但國王由沙皇兼任,克拉科夫成爲自由市,是波蘭象徵性的首都。

一八三○年華沙公國民衆爭取獨立,群起抗俄而慘遭流血鎭壓:一八三二年波蘭被俄國合併,正式亡國。一八四六年,克拉科夫爆發聲勢浩大的反奧起義。一八六三年一月,華沙又爆發了大規模的反俄抗爭,但都陂侵略者殘酷的鎭壓下去,因而促使俄國對波蘭教育制度實施俄羅斯化政策。德國首相俾斯麥如法泡製,在普屬波蘭也嚴格推行日耳曼化教育政策。只有在奧地利的波蘭屬地上,其自治才稍受到尊重。

災難深重的波蘭人民就這樣在亡國苦難的逆境中艱難地苟且偷生著,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爆發後,俄、奧、德三大帝國崩潰,波蘭人民起而行動,解除避、奧佔領者的武裝,把侵略者趕出國境,重建自己的國家。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九日,蘇維埃政府聲明廢除前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匈政府簽訂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十月二十八日在克拉科夫成立地方政權機構—波蘭清算委員會:十一月七日在盧布令成立以加里西亞社會民主黨領袖伊•達申斯基爲總理的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

新政府由主張獨立的左翼政黨聯合組成,提出沒收大地主土地,實行大工業,礦山、鐵路國有化和八小時工作制等社會改革綱領。十一月,各政治組織推舉畢蘇斯基(Pitsudski)作爲領導,他曾在一八八七年因被控刺殺沙皇流亡西伯利亞五年、後來成爲社會主義黨魁的民族英雄,他在華沙組成各黨派聯合政府後,任命社會黨的安•莫拉契夫斯基爲總理,自己則以波蘭國家元首身分統治波蘭。

這時波蘭共和國稱「波蘭第二共和國」,以示是波蘭歷史上共和國的延續,經歷一百二十三年亡國之痛的波蘭終於重獲獨立。此時波蘭共和國只擁有原波蘭王國和加里西亞西部,周圍邊界均未確定。重建後的波蘭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全國沒有統一的貨幣,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一九一九年一月二十日舉行議會選舉,二月十日在華沙召開第一次立憲議會、並成立了憲法委員會負責起草憲法。六月二十八日與普魯士在凡爾賽簽訂和約,承認波茲南省、東波美拉尼亞歸波蘭,格但斯克爲自由市,規定其他地區將由公民投票解決。八月十七日,上西里西亞的波蘭居民不滿巴黎和約對波德邊界的不公正決定,要求與祖國統一而起義,結果被德軍鎭壓。

同年波蘭和蘇聯因爲國界糾紛發生爭執,雙方爆發戰爭,波軍在維斯杜拉河畔阻擊紅軍前進,並乘勝追擊深入蘇聯境內,直逼基輔城下,佔領烏克蘭部分土地及立陶宛,迫使列寧不得不改變其世界革命的戰略。後來戰局逆轉,蘇軍反敗爲勝,攻向華沙,最後在盟國的協助下,才將蘇軍擊退。

一九二○年一月,法、英、義三國代表組成的盟國公民投票委員會來到上西里西亞,當地波蘭居民在同年八月二十日再次起義,要求回歸波蘭。一九二一年波、蘇雙方簽訂的雷加(Riga)條約確定了波蘇邊界,於是波蘭恢復了東部的大部分領土,西部邊界地區包括大波蘭、上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瓦爾米亞和馬祖爾,則屬波德爭議區,這些地區的波蘭居民爲回歸祖國一直在英勇的奮戰。同年三月十七日,立憲議會通過波蘭共和國憲法,史稱「三月憲法」,它雖確立了波蘭的議會民主制,但黨派紛爭,政治很不穩定。同年三月二十日,在英、法、義組成的盟國委員會主持下,上西里西亞(Upper Silesia)舉行一百一十九萬人的公民投票,德國從其他地方召來二十萬據說是在上西里西亞出生的人前來參加投票,結果贊成併入波蘭的有六百八十二個鄕、四十七萬九千人,贊成併入德國的有七百九十二個鄕、七十萬七千人,於是盟國委員會決定將四分之一的上西里西亞剷歸波蘭,其餘的劃給德國。同年五月三日,上西里西亞波蘭居民舉行第三次起義。同年十月,國際聯盟理事會作出最後裁決,把包括上西里西亞百分之三十的領上和百分之四十六人口的東部劃歸波蘭。

一九二二年五月十二日,波、德在日內瓦簽訂公約,正式確定兩國在上西里西亞邊界的劃分。瓦爾米亞和馬祖爾經過公民投票,分別有五個市和三個鄕劃入波蘭版圖。同年六月起開始統一使用波蘭馬克,由於財政赤字大,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引起工人強烈不滿,罷工浪潮風起雲湧。

同年十二月總統選舉,畢蘇斯基因嫌總統權力過小而拒絕做總統候選人,乃選出加布里爾•納魯托維治(Gabriel Narutowicz)擔任總理,但沒幾天就被國家民主黨人謀害,給議會民主制蒙上一層陰影。一九二三年五月,由國家民主黨等右翼政黨組成的「基督教民族統一同盟J、與波蘭農民黨「彼雅斯特」建立以維托斯爲首的聯合政府,立即遭到左翼政黨的激烈反對。由於政府無能,控制不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工人罷工引起的社會衝突愈加激烈,迫使維托斯政府十二月倒台。此時暫時退出政治舞台的畢蘇斯基,在軍隊和左翼政黨中的影響仍很大,不斷地干預國家政治。同年十二月十七日,瓦迪斯瓦夫•格拉布斯基(Wtadystaw Grabski)爲首的新內閣取代了維托斯政府,並著手進行財政改革。

格拉布斯基是當時著名經濟學家,爲平衡財政收支、控制通貨膨脹,採取增加財產稅、緊縮政府開支、裁減三萬名政府工作人員、限制糧食的出口等措施,以制止物價上漲。一九二四年四月更建立波蘭銀行,發行新貨幣「茲羅提」來穩定匯率。格拉布斯基的財政改革最初頗具成效,財政赤字減少、物價大致穩定、工人的工資也有提高。但下半年的氣候惡劣,造成糧食減產,引起物價上漲,波蘭的三大出口產品煤、木材和食糧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下跌;一九二五年六月德國政府又對波蘭實行關稅戰,使它失去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出口市場,對外貿易出現巨大赤字,出現新的通貨膨脹。工人失業人數增加、工資下降,開始了新的罷工浪潮。由於财政改革沒能擺脫社會經濟危機,同年十一月格拉布斯基政府辭職。之後由斯克忍斯基爲首的新內閣雖然實施一些改革舒緩了難題,但最終仍沒能擺脫經濟和政治危機。

同年,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改稱波蘭共產黨,在國內影響力增大。一九二六年五月十日,第三屆「基督教民族統|同盟與彼雅斯特」政府建立,畢蘇斯基決定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

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二日凌晨,畢蘇斯基率政變軍從雷姆貝托夫向華沙進軍,傍晚控制了維斯杜拉河上的兩座大橋。駐華沙的親畢蘇斯基軍隊也同時行動,佔領了東火車站等戰略據點。政變部隊遭遇政府軍的抵抗,畢蘇斯基拒絕用和平方式解決政府危機。經過三天激戰,雙方共犧牲三百七十九名士兵,九百二十多人受傷:鐵路工人的罷工,使波茲南等地支援華沙的政府軍延誤無法及時趕到。五月十四日下午,維托斯政府被迫總辭,軍事政變獲得成功。畢蘇斯基把這次政變稱爲「某種沒有任何革命後果的革命」,他的勝利是靠左翼的波蘭社會黨和首都居民的支持。次日,根據畢蘇斯基的提議,由卡齊米日•巴爾泰爾教授組織新政府,他自己任軍政部長,從此開始了波蘭現代史上的獨裁政權時期。

同年六月,國民議會選出莫希齊茨基爲總統,通過對一九二一年憲法的修改草案,總統有權解散國民議會的兩院,有權在國民議會休會期間頒布法令,議會的權力大爲削弱。政府還提出使國家政治健全化的口號,「健全化」在波蘭語讀作「薩納奇」,故五月政變後的政府又稱爲「薩納奇政府」。在「健全化」口號下,開始清除軍隊和各級政府中的反對派,此舉引起原來支持畢蘇斯基的左翼政黨反對,薩納奇政府轉而尋求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支持。

爲了掌握軍政大權,畢蘇斯基一直擔任軍隊總監和總司令職務,但在同年十月至一九二八年六月、一九三○年八月至十二月曾兩次親任總理。他的親信斯瓦韋克上校組織了「與政府合作的無黨派同盟」參加議會競選。恐怖政策和逮捕反對派議員的結果,「同盟」在一九三○年的議會選舉中佔了多數,薩納奇政府開始公開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奉行所謂「均勢政策」。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和一九三四年一月,波蘭分別與蘇聯,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保證不用武力解決爭端問題;這種左右搖擺的政策使波蘭在國際上陷於孤立。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國民議會推翻了一九二一年的民主憲法,通過反民主、極權的「四月憲法」,使國家權力中心從議會轉到總統手中。總統不由國民議會直接選舉,而由兩院推選出的選舉人選舉產生,不對任何人負責。總統有權指定自己的繼承人,任免政府、軍隊等首長,召集和解散國民議會兩院,參議院的三分之一議員要由總統任命。議會權力受到進一步削弱,它不能行使對政府的不信任權。同年五月十二日畢蘇斯基病死於華沙貝爾凡德爾宮,薩納奇政府繼續推行其政策。

這個時候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爲了表示對波蘭沒有侵略性,於一九三八年通過第三共產國際,解散波蘭共產黨,使波蘭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受到很大挫折。

這樣從一九一九年復國到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波蘭人民總算是過了二十年較爲平靜的生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平靜的生活又開始波濤洶湧。

[編輯] 民主改革擺脫枷鎖

一九三九年,德國與蘇聯狼狽爲奸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把波蘭劃分爲兩強的勢力範圍。九月,希特勒突然向波蘭提出歸還格但斯克走廊的要求,波蘭予以拒絕。希特勒乃於同月一日凌晨,派大軍一百五十萬對波蘭格但斯克前方的韋斯特普萊特(Westerplatte)駐軍發動攻擊,理由是納粹黨衛隊隊員被殺,其栽贓方式與日軍在華掀起蘆溝橋「七七」事變的藉口如出一轍。英、法兩國因與波蘭簽有盟約,無法坐視不救,因此先後對德宣戰,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爆發。 納粹軍攻入波蘭後所向無敵,勢如破竹,波軍大部分被擊潰,國家政權癱瘓,莫希齊茨基宣布辭職,拉奇凯維奇接任總統。正在波蘭垂危的時候,蘇聯乘火打劫,於同月十七日越過波蘭邊境線,莫希齊茨基等政府要員出逃,薩納奇政府垮台。蘇聯並在同月二十九日和納粹德國簽訂協議,以布格河、雷夫河和桑河爲界,西部1德國,東部歸蘇聯,波蘭共和國又被德、蘇兩國瓜分,再次滅亡。

九月三十日,西科爾斯基將軍在法國巴黎建立波蘭流亡政府,很快得到法、英、美政府承認,次年六月法國失陷遷到倫敦。波蘭流亡政府由國民黨、勞動黨、農民黨和社會黨組成,是波蘭抗戰中的重要領導力量、在國內建立秘密軍事組織國家軍;並設立代表處直接領導國內的抵抗運動以對抗德、蘇兩國。當時德國對波蘭的佔領政策,是採取大規模放逐與屠殺來根除波蘭文化,消滅大批的猶太少數民族。

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國爲擴大在歐洲的勢力範圍,撕毀了德蘇條約,並從所佔領的波蘭土地上向蘇聯發動攻擊,波蘭境內皇敗退,因此整個波蘭落入納粹德國手中。

同年七月,史達林與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在蘇聯境內把波蘭俘虜組成抗德軍。一九四二年一月五日,在華沙克拉辛斯基街十八號、共產黨人雷迪蓋爾家中召開建黨會議,宣布已解散的波蘭共產黨在華沙重建,改名爲波蘭工人黨,並建立了人民軍的核心。工人黨成立後發表建立反法西斯民族陣線、實施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綱領。

翌年,德黑蘭會議同意以一九一九年協約國所訂的波蘭舊國界寇松線(Curzon Line)為蘇、波邊界。同年四月,德國宣稱在蘇聯斯摩棱斯克(Smolensk)以西的卡延(Katyn)森林中,發現四千三百二十一名波蘭軍人的集體墓塚,指控蘇軍集體屠殺戰俘;波蘭流亡政府也要求國際紅十字會進行調查。但蘇聯否認此事,在老羞成怒之下,反指波蘭流亡政府與納粹德國沆瀣一氣有意挑釁,並以此爲藉口於月二十五日斷絕與波蘭流亡政府的外交關係,轉而支持波蘭在蘇境建立的左派組織。同年七月,西科爾斯基將軍因飛機失事遇難,由副總理米科瓦伊契克(Stanistaw Mikolajczyk)繼任總理。

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二日,蘇波軍隊收復盧布令省的邊境小城赫爾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頒布建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法令。這是由波蘭工人黨、波蘭社會黨左翼、農民黨左翼和進步知識界的代表組成。這個由蘇聯一手培植起來的組織,隨著蘇軍重返波蘭。八月在倫敦政府領導下的波蘭國家軍(Armia Krajowa)發動華沙起義,雖然其軍力分散在全國各地有三十萬人,但在華沙只有五萬人左右,且裝備很差,武器彈藥不足,且得不到外來援助。德軍在維斯杜拉河中游卻擁有優勢兵力,裝備精良,雙方力量懸殊,經約兩個月被德軍鎭壓下去,二十萬軍民陣亡,科莫羅夫斯基將軍率殘部向德軍投降,華沙城幾乎全毀。此時在盧布令則已建立起波蘭工人黨和波蘭左翼黨組成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十二月三十一日宣布成立波蘭臨時政府,同時被雅爾達會議所承認。

根據雅爾達會議的決定,波蘭新政府要在波蘭共和國臨時政府的基礎上改組建立,以容納國內外的一些民主領袖。一九四五年初,蘇軍和由蘇聯裝備的波蘭軍隊終於將納粹德軍逐出波蘭領土,波蘭宣告光復。同年六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以蘇聯支持的波蘭共黨頭子貝魯特(Bolestaw Bierut)爲首的臨時政府代表、與以米科瓦伊契克爲首的倫敦流亡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達成組織民族統一臨時政府的協定。同月二十八日,波蘭民族統一臨時政府終於在蘇軍的陰影籠罩下成立,並積極朝史達林的意向使波蘭蘇維埃化。

新政府儘管有民主團體參加,但所有的民主力量均不敵蘇軍支持下的波共勢力,因此並沒有改變波蘭人民政權的性質。同年七月五日,獲得英、美兩國的正式承認,於是波蘭再度成爲主權國家,領土向西延伸數百公里,以奧得—尼斯線與德國爲界:但東部大幅領土則剷歸立陶宛和蘇聯所有。同年十月二十四日,波蘭加入聯合國爲創始會員國之一。

在波蘭親蘇政府成立後,大選被刻意延期,反共人士及其他異議分子遭到大規模政治迫害而被捕,同時國內工業也全部被收歸國有。

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九日,波蘭在蘇、波共黨秘密警察的監視下舉行大選,結果共產黨支配下的聯合陣線得到勝利。同年二月,議會選舉農民黨領袖柯瓦爾斯基爲議長,工人黨領導人貝魯特爲共和國總統,組成以社會黨倫凱維茲爲政府首腦的新政府。同月二十日,議會通過「關於波蘭共和國最高機構的體制和活動範圍的基本法規」,簡稱「小憲法」,從此以後波蘭正式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國家。

後來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總理史達林在柏林舉行三巨頭會議,重新副定波蘭的新國界,波蘭得到奧得河以東的德國土地,但卻將布格河以東的土地歸併給蘇聯,對除外波蘭仍失去了五分之一的土地。

一九四八年夏,國際冷戰形勢的發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變化,導致波蘭工人黨內部出現危機,黨的政治路線發生改變,由「通向社會主義的波蘭道路」改而全盤接受建設社會主義蘇聯模式,波蘭工人黨也和波蘭社會黨合併爲波蘭統一工人黨,由貝魯特當選爲中央委員會主席,原社會黨主席倫凱維茲爲總書記。

一九五二年,議會通過了蘇聯式的憲法,在統一工人黨(United Works Party)的領導下成爲人民民主共和國。一九五五年,波蘭成爲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的會員國,與蘇聯及其他東歐共黨國家簽訂「友好合作互助 條約」。一九五六年二月祕密報告出爐,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譴資史達林的倒行逆施錯誤政策及剝削附屬國的種種罪行,在波蘭引起極大震撼,人們對過去政治生活的不民主和經濟、文化生活的落後表示強烈不滿,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當年三月十二日貝魯特因心肌梗塞突然病逝於莫斯科,奧哈布接任黨的第一書記。

同年六月二十八日,波茲南的采蓋爾斯基工廠一萬多名職工上街遊行,要求調整不合理的勞動定額和發放加班工資。遊行隊伍聚集到城堡廣場,參加的工人和市民達數萬人。前此工人們曾派一個三十人代表團去華沙,但未與政府達成協議,並傳被政府扣留,一時群情嘩然,加之異議分子乘機混入遊行隊伍鼓動,使群衆情緒激化。遊行者還衝到姆溫斯卡大街的監獄,釋放了數百名犯人,奪取武器,接著又襲擊政府機關、槍擊公安人員,造成雙方人員傷亡。由於波茲南當局無法控制局勢,政府派國防部副部長波普瓦夫將軍率軍隊前往。次日,秩序逐漸恢復,同月三十日軍隊撤出。這次事件中,有七十四人死亡,五百多人受傷,後來還引發了匈牙利和其他東歐共黨國家人民的反蘇大革命。

從這時開始蘇聯被迫在波蘭作戰略退卻,破例給波蘭人以較多的獨立自主:波蘭共產黨政府也釋放了政治犯、緊縮秘密警察活動、允許人民保留部分的信教和言論自由。同年十月十九日,波共八中全會在華沙召開。同月二十一日,全會選舉了政治局和書記處,弗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Wtadystaw Gomutka)爲黨的總書記,他嚴格地控制著黨和政府。

由於長期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阻礙了波蘭經濟的發展。一九五六年危機後,波蘭統一工人黨和政府開始嘗試經濟體制改革。當年十二月成立以奧斯卡˙蘭格爲首的經濟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改革的具體方案,試圖建立波蘭的經濟模式。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九年,主要對國民經濟的計劃管理權作了調整,撤銷中央各主管部下設的管理局,設立聯合公司,作爲負盈虧的經濟核算單位。

一九六二年,波蘭頒布新的人民共和國憲法。一九六八年一月,華沙民族劇院重新上演十九世紀偉大愛國詩人密茨凱維奇的詩劇「先人祭」,反映了波蘭人民對沙皇殘暴統治的反抗,表達出波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願望;觀衆對劇中的反俄台詞反應強烈榀動華沙,遭到蘇聯干涉,波蘭當局下令禁演。三月初,波蘭作家協會華沙分會對禁演令提出抗議。同月八日,華沙大學學生集會遊行,抗議示威運動擴展到克拉科夫、盧布令、波茲南和土倫等城市。政府派民兵和武裝工人驅散了集會的學生,並逮捕帶頭學生,不少人被開除學籍,支持學生的教授和副教授也被開除。同月十九日,哥穆爾卡在會見華沙黨的積極分子時,猛「先人祭」的編導德依梅克和寫作協會的少數人利用「先人祭」達到反共反蘇的目的。

一九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波蘭政府將國內四十六種食品價格大幅提高,引起人民強烈的不滿,引發罷工風潮。次日,格但斯克造船廠的工人抗議漲價首先舉行罷工,並走向街頭示威遊行。罷工運動擴及波羅的海沿岸的其他城市如格丁尼亞、索波特、什切青和埃爾布隆格等,許多地方發生了街頭流血事件。

波蘭統一工人黨和一些領導人在十二月十五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對示威者使用武力,責成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欽斯基將軍執行。地方部隊動用了坦克和裝甲運兵車,驅散示威群衆。十九日格但斯克的罷工結束,共死亡四十五人,傷一千一百六十五人,這是波蘭戰後第二次嚴重的政治危機。

十二月二十日,波蘭統一工人黨舉行五屆七中全會,哥穆爾卡辭職,吉瑞克(Eaward Gierek)當選爲總書記,雅羅謝維奇接替了西倫凱維茲的總理職務。一九七○年危機後,波共政府實行廣泛參加國際分工、大需求分工、大規模引進新技術的「高速發展」方針。

一九七一年二月二十五日,波共政治局和政府主席團聯席會議決定,從三月一日起食品價格恢復到漲價前的水準。十二月六日至十一日,波蘭統一工人黨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提出「高速發展戰略」,採取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三高」政策。從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起推行「大經濟組織管理體制」。在合併、聯合的基礎上建立大型聯合工廠、聯合企業、聯合公司,負責解決所屬企業的原料供應、產品銷售等問題,有權在國家價格委員會的監督下確定和調整產品的價格。在投資、就業和職工工資等方面也有了較大自主權,文化教育和科學也獲得很大發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上半期是波蘭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得最快的年代。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波蘭經濟面臨新的困難。波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下降,國內連年災害,而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方針又加劇了供需的不平衡,爲舒解市場供應量的不足,政府決定採取一次大漲價。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四日,部長會議主席雅羅謝維奇在議會作了提高食品價格的報告,議會通過漲價方案後,立即引起群衆強烈的抗議活動。次日,拉多姆、華沙、普沃茨克等地工廠的工人舉行罷工、示威遊行,要求撤銷漲價決定。一些地區發生暴力衝突,造成人員傷亡。爲避免事態擴大,波蘭政府宣布取消漲價決定,全國秩序恢復。

一九七九年波蘭籍的教宗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抵達波蘭訪問,受到熱烈歡迎,教徒們認爲這種虔誠信仰的內涵,即象徵對蘇聯政制不滿的發洩。次年波蘭再次爆發由華勒沙領導的全國性大規模的工人自由化運動,在蘇聯的干預和指使下,身兼黨、政、軍三要職的波共領袖賈魯塞斯基,出動軍警進行鎭壓,舉世矚目的波蘭人民自由化運動遂告破滅。

這場運動之後,國內工農和學生群衆不斷開始用罷工、罷耕和罷課等種種方式,迫使波蘭共產黨政權允許工人組織獨立團結工會、農民組織農會、學生組織學生聯盟,爲波蘭人民爭取更多的民主自由而奮鬥。同年九月六日,波蘭統一工人黨召開八屆六中全會,認爲波蘭陷入嚴重危機的原因在於領導人的不顧國家收支的平衡和農業落後、追求巨額項目的投資,全會解除了吉瑞克的職務,另選溫和派的卡尼亞(Stanisgrw Kania)爲波共新的總書記。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波蘭多事之秋,創下東歐共黨國家的多項先例,包括一九八○年九月華勒沙領導的非官方獨立自由工會「團結工聯」(Solidarnosc)的成立,一九八一人民不滿糧價上漲爆發的大罷工,團結工聯都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面對這種嚴重形勢,在十月召開的波共九屆四中全會上,許多中央委員抨擊黨中央軟弱無力,助長了反社會主義勢力,要求立即採取果斷措施。會中卡尼亞辭職,選由國防部長賈魯塞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將軍接替波共第一書記。爲防止混亂局面延續引發內戰,十二月十三日賈魯塞斯基下達戒嚴令,實行軍事統治,廢除團結工聯組織,並一度監禁了領導人華勒沙(Lech watesa)和馬佐維基。實施軍管後,國內形勢稍趨穩定。波蘭統一工黨採取措施,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實施民族協商政策。

一九八三年五月成立民族復興愛國運動,制訂恢復平衡和穩定計畫以改善人民生活。鑒於經濟和社會秩序已經恢復,從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二日起宣布波蘭全境取消戰時狀態,實行大赦,結束軍管,允許所有離開波蘭的公民返回祖國。此時團結工聯死灰復燃,對波共政權依然構成威脅。獲釋後的華勒沙四處演講活動,並於同年十月五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同年下半年,政府因國內局勢嚴重混亂而解散團結工聯。一九八七年,波共提出政治與經濟改革方案,訴之全民表決未獲通過。

同年十月,波蘭梅斯內爾政府開始第二階段經濟改革,決定大幅度提高消費品和服務價格。一九八八年初改革方案實施後,通貨膨脹加劇,上半年全國物價上漲,引起工人群衆的普遍不滿。同年四至五月,部分企業和學生舉行罷工罷課。同年八月更大的罷工浪潮波及華沙、格但斯克、波茲南等地的工廠和煤礦。罷工工人要求與政府談判,並要求承認團結工會的合法地位、實現工會多元化。

同年八月三十一日,波共政府內務部長基什査克與華勒沙舉行了會談,商討組織一次社會各界參加的圓桌會議,以解決波蘭目前的問題。之後,華勒沙到沿海造船廠和南方各煤礦,呼籲工人停止罷工,九月罷工宣告結束。同月十九日,梅斯內爾政府在任期未滿的情況下被迫集體辭職,同月二十七日由羅考斯基接任總理。新政府爲平息事態,大幅度提高工人薪資和社會補助,加劇了市場的緊張形勢。

爲了有效地緩和波蘭境內緊張局勢,新上台的羅考斯基政府體認到只有聯合團結工聯,才能有效地阻止國內危機,於是在一九八九年二月六日同意與團結工聯及其他社會團體組成的五十七名代表舉行圓桌會議,就政治、經濟和團結工聯合法化等三大主題進行討論,其中再區分集會結社、新聞媒介、環境保護等十二個小組,硏究具體改革措施,經過八週的談判而達成協議。

在這之後波蘭議會也完成了法律程序,同年四月波蘭憲法進行重大修改,通過議會選舉法、參議院選舉法、結社法、工會修正案,以及個體農民農會法等,並重新起用被解職的五萬餘「團結工聯」激進分子,許多在戒嚴期間被捕的政治犯也予以釋放及復權,因此團結工聯敗部復活,在同月十七日成爲合法組織。

八月十九日賈魯塞斯基接受了任職僅半個月的基什査克總理的辭呈,次日賈魯塞斯基以一票領先當選總統,工聯週刊總編輯馬佐維基(Tadeusz Mazowiecki)出任總理,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四十多年來,以不具共產黨身分而成爲東歐共黨集團中國務總理的第一人。

馬佐維基組成第一個非共内閣後,對市場實施價格開放,市民搶購成風,通貨膨漲大幅提高,政府不得不作過渡經濟之改革,實行私有化,建立西方式的市場經濟,使得波蘭維持四十一年的集體經濟宣告瓦解。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波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並規定波蘭人民共和國改名爲波蘭共和國(Republic of Poland)。一九九○年統一後的德國,正式承認和波蘭西部以奧得—尼斯(Oder-Neisse)線爲界的兩國界線。這時東歐各國民主呼聲不斷,加上波蘭國內經濟一直處於疲憊狀態,以團結工聯爲首的反對派又不斷抨擊政府,波蘭統一工人黨乃於一九九○年一月停止活動,賈魯塞斯基也有意辭去總統職務。同年四月團結工聯內部分裂,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波蘭總統大選中,昔日的政治夥伴華勒沙與馬佐維基成爲競爭對手。最後,華勒沙於次月八日以些微領先贏得大選,當選爲波蘭的總統。一九九一年波蘭舉行民主化後的首次大選,華勒沙當選連任,決心力行民主及政治,經濟自由化政策。團結工聯在國會選舉中,也贏得衆院一百六十席和參院九十九席的多數。 一九九五年大選,華勒沙敗下陣來,由民主左派聯盟領袖克瓦斯涅夫斯基(Aleksander Kwasniewski)出任總統。出身共黨的克瓦斯涅夫斯基曾向選民允諾,一旦當選將繼續致力改革、推行私有化政策,同時全力促使波蘭早日加入北約組織及歐洲聯盟。二○○○年三月十二日,波蘭成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新成員。同年十月十日的總統大選中,克瓦斯涅夫斯基獲得連選連任;由米勒擔任總理。

波蘭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參與了聯合國的各個機構,曾當選過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OBWE)的主席,現爲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工業發展組織(UNIDO)、開發計劃署(UNDP)、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國際清算銀行(BIS)、世界貿易組織(WTO)、經濟合作曁發展組織(OECD)、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中歐自由貿易協議(CEFTA)、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及歐盟(UE)等國際組織會員國。

[編輯] 實施自由民主憲法

根據一九九○年民主改革後的波蘭新憲法規定,波蘭國徽是紅底上一隻戴上皇冠的白鷹;國旗是白、紅兩色,據說是根據看到在晚霞中飛掠而過的白鷺的建國故事而來,故而以此 影像設計出國旗:但目前國旗上的紅色則是象徵爲獨立及國家所拋灑的鮮血,白色則象徵喜悅。每年特別隆重慶祝的國定假日有兩個,一個是五月三日紀念一七九一年五月三日通過波蘭憲法的憲法節:另一個是十一月十一日國慶 節紀念波蘭獨立的日子。

一七九七年寫成的波蘭國歌,譜以當時流行的馬祖卡舞曲,頭一句是「波蘭未亡……」 ,悲壯雄偉,伴著波蘭人民渡過被瓜分、奮鬥爭取獨立的日子。昔日歌詞作者的誕生地—北部鄕村的一間小房舍,現在是國歌博物館。

波蘭共和國國家權力屬於全體國民,人民經由他們在國會中的議員行使權力;這些議員是用普遍、平等、直接選舉和秘密投票的方式選出。凡是國內年滿十八歲的公民,不問性別都有投票權;年滿二十一歲的公民,有被選舉權。國會議員對他選區內的選民負責,選民也可以罷免由他們所選出來的國會議員。 波蘭共和國依據生產、貿易、交通和使用工具的自由化,配合國家的經濟計劃,尤其是經由國家和私有企業的擴張,促進全國經濟和文化的生活,鞏固國家的權力、國際力量和獨立。人民有信仰自由、參政、結社集會、遊行請願、罷工、人身自由、隱私不受侵犯和秘密通信等權利。

總統是國家元首、三軍統帥,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一次,由全民投票直接選舉產生。其職權包括任命及撤換總理、宣布戒嚴及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宣告各級選舉、締約、任免駐外使節、頒布法律、否決法案、下動員令、頒授榮典及宣布大赦、特赦等權力。

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國會爲兩院制,是全國人民意志的最高代言人:國會代表由普選產生,任期四年,可以連選連任。衆議院(Sejm)共有四百六十席,主要職權爲制定法律、選舉總理及對內閣人選行使同意權、並監督內閣施政。參議院(Senate)一百席,職權爲審核衆議院通過的法律案。國會議員在國會中有言論免責權,他們在國會中所發表的言論或所作的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非是重大的現行犯,未得到國會的同意前,司法機關或軍警人員不得對任何國會議員提出控訴或加以逮捕。

國會每年有兩次會期,由總統下令召集。經國會全體代表三分之一提出書面提議的時候,總統必須召開臨時會議。新選舉出的國會,應在選舉期後一個月內舉行第一次會議。國會兩院各設有正副議長各一人,各種召集委員會委員若干人,由國會各院議員互選產生。國會開會討論公開進行,但是如果是國家利益所必需,也可以在表決後改開秘密會議。國會有權以不信任投票案促使內閣總辭。

行政權屬於國務院,設總理一人、副總理四人及部長若干人。國務總理是國家最高行政首長,對國會負責。國務院的主要職權是執行國家的政策,保證公衆權力的尊嚴,提出國家預算,推動各項國家及經濟建設,確保社會秩序和國家及人民的利益。國務院下分設有外交、內政、國防、財政、交通、運輸、文化、教育、工業、勞工、住宅、司法、環境、衛生、國內貿易、外貿和科技發展等十七個部,以及政務委員和中央企劃局等。

從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起,波蘭實行三級制行政區域劃分,全國共分設有下西里西亞(Dolnoslaskie)、庫亞維—濱海(Kujawsko Pomorskie)、盧布令(Lubelskie)、盧布西(Lubuskie)、羅兹(Lodzkie)、小波蘭(Matopolskie)、馬佐夫舍(Mazowieckie)、奧波萊(Opolskie)、下卡爾巴阡(Podkarpackie)、波德拉謝(Podlaskie)、濱海(Pomorskie)、西里西亞(Slaskie)、西文托克什日(Swietokrzyskie)、大波蘭(Wielkopolskie)、瓦爾明-馬佐里(Warmihsko-Mazurskie)和西濱海(Zachodniopomorskie)等十六個省(wojewodztwo)。省之下爲縣,全國共三○八個地域縣和六十五個縣級市:縣以下爲鄕,共二千四百八十九個鄕。

司法權歸各級法院,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由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和特別法院行使,用波蘭共和國的名義宣告判決。各級法院是國家政治和社會制度的保護者,保障國家建設成果,維護法治、社會財產和公民權利,並且懲罰犯罪者:法官和陪審員都是經由選舉產生。最高法院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大法官由國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

波蘭國內主要的政黨有民主左派聯盟、勞動黨、自衛黨、團結工聯、自由聯盟、農民黨和復興運動等。

[編輯] 國境缺乏天然界限

波蘭的地理位置在歐洲大陸中央偏北、黑海和波羅的海間的大地峽北部。爲北海到烏拉山區之間大平原中的一部分,因此波蘭也可以說是德國平原和俄羅斯平原的接續地帶。

這個地處波羅的海南岸的國家,北面除與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相連(110km)外,海岸線長五百二十四公里,西與德國交界(467km),西南與捷克(790km)、南和斯洛伐克(539km)爲鄰,東北部與立陶宛(103km)、東與白俄羅斯(416km)及烏克蘭(529km)接壤,北隔波羅的海與瑞典及丹麥遙遙相望。全國總面積是三十一萬二千六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爲台灣的八點七倍離六百八十九公里,南北距離六百四十九公里,約佔歐洲面積的百分之三,是歐洲的第九大國。

波蘭地形是古生代末期的巴里斯坎造山運動之後,由東部準平原所形成的。維斯杜拉河的東邊,則是古代地質俄羅斯平原的延綃。波蘭在冰河期受到全面的影響。當斯堪的納維亞(Scalldinaria)大冰河開始南進時,便毫無阻礙地覆蓋了波蘭的大部分,全境幾乎成爲冰河堆積成的堆石層(Moraine)。在波蘭冰河全盛期,國土百分之九十均覆蓋在冰河之下。北部平原全域土壤不良,不適耕種。南部山地依地質構造可分爲兩種地域:一爲古生代末期形成的波斯尼亞山系的丘陵及高原;一是位居上述地域之南,經第三紀造山運動而形成的山脈;這兩種地域之間,有肥沃的黃土堆積層。這些山地會受冰河強烈影響,尤其是塔特拉山地,留下了顯著的痕迹。

全境除南部的喀爾巴阡(Carpathian)山、蘇台德(Sudeten)山和塔特拉.(Tatra)山等局部山地外,其他約百分之九十一的土地,都屬於歐洲平原北部的低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地區平均在海拔兩百公尺以下,南部邊境則爲海拔三百多公尺的高地。

塔特拉山脈是中喀爾巴阡山脈的最高山嶺,介於阿爾卑斯山與高加索(Caucasus)山之間,部分屬於波蘭,部分位於斯洛伐克境內,國界就在山區的步道上,一塊兩面刻字的界碑分別代表兩國國界。走在塔特拉山區,時常會遇到巡山的士兵檢查護照。

山脈地勢高峻,有許多溪流、瀑布與湖泊,在波蘭境內的湖泊多達八個以上,最大的是摩斯基歐寇(Morskieoko)湖。塔特拉國家公園是個十分迷人的地區,有翠綠的森林、高聳的山峰,可爬山、滑雪、健行賞景,還可馳騁於山麓的牧場,可說是地勢平坦的波蘭僅有的自然寶庫。境內最高點雷瑟(Rysy)山是塔特拉山的最高峰,海拔兩千四百九十九公尺。

波蘭的名稱來自法語,原意也就是「平野」,國境中央和北部都很平坦,北部沿海的冰磺層區爲波羅的海平原,這一帶海岸平直,由美麗沙灘組成。沿岸湖泊和沙洲錯列,沼澤遍布,在沼澤及海岸線之間,形成一條長長的沙丘,並因河川的堆積和海水的侵蝕作用,使許多港口都有被沙灘掩埋的危險性,因此缺乏良港。國境兩邊也是平野,東北部是低夷的高原,因此國土缺乏天然界限,所以領土常常會隨著國勢的強弱而變更,縱觀波蘭歷史,就是有力的證據。

波蘭境內河流衆多,流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七。其中維斯杜拉河和奧得河流域分別佔了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全境可說是處在這兩大河流域中。隨著土地的傾斜,兩條河川都是自南向北流。但因斯堪地冰河的侵蝕、堆積作用,所造成的冰蝕谷和冰堆石層,大大影響了河川,所以局部地區流程複雜。

貫穿全境的維斯杜拉河(Vistula River),波蘭名字稱維斯瓦(Wista)河,是波蘭最長、最大的河流,也是歐洲第十大河,同時是波羅的海水系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波蘭和捷克交界地帶的喀爾巴阡山支脈貝斯基德(Beskids)北坡,全長一千零九十五公里,流域面積約十九萬四千三百零八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八十七在波蘭境內,流域平均海拔兩百七十公尺,全條河自南向北呈「S」形貫穿波蘭南部山地和山麓丘陵,流過寬闊的北歐平原,在格但斯克附近注入波羅的海。

這條河以其兩大支流的桑河(San)和布格(Bug)河口分爲三段:上游從河源至桑河口長四百零七公里,中游自桑河口至華沙以下的布格河口長兩百七十公里,下游從布格河口至格但斯克灣的入海口長三百九十一公里。此河除冬季有五十至六十天的結冰期外,航運發達,有九百四十一公里長可以通航,成爲波蘭內河水道的一條大動脈,連接著華沙、克拉科夫和土倫等重要城市。

布格河壯觀的縱貫於境內,是波蘭東部重要的河流和水道。諾嘉特(Nogao)河也是重要的支流,注入波羅的海,它和主流維斯杜拉河間所形成的三角地帶,是孕育沼澤的潮濕地帶。同是發源於喀爾巴阡山脈的還有白維斯杜拉、黑維斯杜拉、小維斯杜拉等維斯杜拉河的三條支流,也向東流,在桑河交匯後,北流至首都華沙。

奧得河(Oder River)是東歐主要河流之一,在波羅的海水系中是僅次於維斯杜拉河的第二大河,發源於斯洛伐克境內的奧得山,長八百八十六公里,從東南流向西北,經過波蘭西南部,收納尼斯河(Neisse River)後折向北流,形成與德國的界河,經什切青灣注入波羅的海,其中七百四十七公里在波蘭境內,自奧帕瓦(Opava)河口以下可以通航。

最大的支流瓦爾塔河(Warta River)是波茲南地方的主要河川,全長八百零八公里,源出於西里西亞至克拉科夫高地,向北轉西,在流經波茲南市之前是和奧得河平行,藉洛茨河和波哥士運河之助,在科斯琴江匯入奧得河,航運便利。

境內的兩千七百多個湖泊,大部分分布在北部波羅的海南岸大湖區及波蘭中部,且都由深入森林的運河或河流串接,其中最大的是史奈德威(Sniardwy)湖,面積有一百零八平方公里;其次是曼萊(Mamry)湖,面積也有一百零五平方公里。是冬季滑冰者的天下,每至夏季更是遊人及水上運動者川流不息。在波羅的海岸,可以見到不少潟湖,這是波蘭自然景觀的特徵。

波蘭介於東西歐之間,氣候也在海洋性和大陸性之間,但波羅的海海域水溫低,不太具有緩和氣候的效果,因此波蘭全境可說是屬於溫帶過渡的大陸性氣候,最大特徵是氣溫變化大,不僅年溫差大,而且日溫差也大。

冬季較長而寒冷,降雪也多,結凍期長,西部冬季有兩個月的時間氣溫在攝氏零下四度左右,東北部會降至零下二十度長達三個月的結冰期,最低溫曾出現過零下三十四度,在結凍期間經常霧貌瀰漫。但西部地區因含有北大西洋暖流及濕氣的偏西風拂過,偶爾也會帶來雨量,使氣溫急速升高到冰點之上,在這種情況下,積雪會很快溶化。大致來說,波蘭冬季氣溫比俄羅斯溫暖,但比西歐各國寒冷。

夏季氣溫平均高溫約在攝氏十五至二十度,六、七月常超過攝氏二十五度,有時可達三十度,曾有熱到三十八度的紀錄,但在波羅的海沿岸卻有相當涼爽的夏季。雨量稀少,平均年雨量六百公釐,南部雨量比較多。春天時,整個波蘭呈現一片綠色,感覺上非常舒適清爽:波蘭的秋天是「黃金之秋」,每至十月、十一月處處有美麗的楓紅。

[編輯] 私人企業再被提創

波蘭是歐洲的重要農業國,平原廣大,但竟有百分之八十是貧瘠的土壤,須仰賴人工肥料改變土質。耕地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七點八,在全國兩千一百萬勞動人口中,農業佔全國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二。近年來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的生產與開發,不但廢除了落後的農業集體化制度,並且將一切可能會阻礙農民生產意願的制度都予以改革或廢止。

國內三百五十多萬個中、小型私人農場,控制了百分之八十五的耕地。政府在農業方面採取協助輔導的方式,提供平價的肥料、和種子售給農民,再幫助農民添購機械、用合理的保證價格收購農產品,加上免費醫療的推展,使農民受到很大的鼓舞,耕地面積雖然漸漸減少,但是農作物產量卻反而增加。近年來農村年輕人口的外流,造成農業勞動力的不足,爲波蘭將來農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隱憂。

重要農產品有黑麥、大麥、燕麥、裸麥、馬鈴薯、甜菜、油菜、秣草、亞麻、甘蔗、菸葉、蔬菜和水果等。北部地區黑麥產量最多,居世界第二位,它不僅是高級伏特加酒的原料,而且還有多種利用價値。大麥生產於中部,西南部次之,年產量約三千五百七十五萬噸。燕麥主要產地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東北部,年產量兩千七百六十八萬噸,居世界第四位。馬鈴薯是波蘭最重要的農作物,主要產地在東部及維斯杜拉河流域的平原,是常用來代替穀類的主食,也可以作爲家畜的飼料及工業原料,年產量約四億八千四百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十六,居世界第二。

波蘭是歐洲主要砂糖生產國之一,製糖也是波蘭首屈一指的主要食品工業。波蘭西部地區波茲南一帶春季多雨,是甜菜的主要栽培地區,中部華沙地區也有產地,一般的甜菜栽培區大致是在北緯五十一度到五十四度之間,也就是居於小麥地區和黑麥地區之間,年產量一億五千八百萬噸,是主要製糖原料。

亞麻主要栽培於東北部比亞韋斯托克和東部的盧布令一帶,它的利用價値在於纖維和製成亞麻仁油的種子,年產量約四十五萬噸,產量居世界第二。其他農產品的年產量爲裸麥六千七百八十九萬噸,小麥四千二百二十九萬噸,玉米七十九萬噸,小米十九萬噸,油菜四百八十六萬噸。

畜牧業興盛,畜產有豬、牛、馬和羊等。豬的飼養十分普遍,主要集中在甜菜產區,現在全國約有兩千一百三十二萬六千頭豬,數量僅次於俄羅斯和德國,居世界第三位;盧布令地區「白朗斯卡」品種的豬非常有名。牛的飼養也因爲牛肉和牛奶的需要而增加,多集中在西里西亞台地和喀爾巴阡山區,現在全國約有一千二百六十八萬五千頭牛。隨著纖維工業的興起,羊毛需要量也大爲增加,促使牧羊業也逐漸興盛,國內約有四百二十一萬頭羊。由於農村地區仍然需要依賴馬作運輸工作,加上國內又有廣大的草原,所以馬的飼養也很普及,目前約有一百八十六萬匹馬。

此外,國內每年可以生產一千七百多萬噸牛奶,二十五萬噸奶油,三十七萬噸乳酪,三百萬噸肉品。儘管這樣,肉類生產還是不足,市面上常常缺貨。一般農家也飼養不少雞、鴨和兔等家畜,以補肉類的不足。

波蘭漁業科技相當先進,漁業發展成效顯著,擁有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漁船團,有很多機動漁船和遠洋漁船,無論淡水和海水魚獲量都很豐富。魚獲百分之三十來自波羅的海和北海,以鱈魚和鯡魚爲主;其他除北大西洋的魚獲外,百分之五的魚獲量來自國內的河川和湖泊。主要港口都設有漁業公司,並成爲漁業基地,但波蘭卻始終未能成爲歐洲的主要漁業國,年魚獲量約爲八十三萬噸,其中淡水魚獲約佔三萬噸。

境內森林約佔陸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八,植物生態相當豐富,有松樹、櫟樹、角樹、山毛櫸、冷杉、椴樹、梣,以及紫杉等,南部多草原植物,丘陵地區生長著平原型和山岳型的植物。波蘭在古代,以針葉林爲主的林地面積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中部歐洲覆蓋於一片大森林之中,波蘭領土也大半爲森林所據。現在,除了位於東部鄰近的白俄羅斯邊境、面積五百八十平方公里的比亞沃維亞札森林(Biatowieza Forest)是境內唯一保留的處女林地外,森林面積不多,並逐漸墾爲耕地,所以林業缺乏。

喀爾巴阡山和蘇台德山構成獨特的植物生長圈,海拔一千二百五十公尺以下多山毛櫸林,往上至一千五百五十公尺是紅松林,再上去則爲臥藤松帶,海拔兩千公尺左右的森林則爲高山植物。森林內有許多鹿、野豬、麋、狐狸、野兔、獾及野牛等動物,南部山區還產有棕熊。另外各地還有不同種類的鷹、鳥翱翔。

國內木材和紙漿的生產數量有限,西里西亞地區的蘇台德山脈東麓有製紙工廠,年產木材兩千一百五十萬立方公尺,紙漿六十萬噸,紙張一百二十五萬噸。

波蘭的天然礦物資源相當豐富,礦業成爲經濟主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國界擴展至奧得河和尼斯河,因此獲得歐洲最豐富的西里西亞煤田,這個地區過去曾被德國開發過,周邊設施、工廠設備齊全,大大的幫助了波蘭工業化的推展。煤產地除西里西亞外,瓦烏布日赫(Wa brzych)和諾瓦魯達(Nowa Ruda)兩地也有出產,全國煤的年產量共達二十二億七千多萬噸,其中褐煤佔三億七千六百四十四萬噸,煙煤年產量兩億噸,煤產量僅次於美國、俄羅斯、中國,居世界第四位,除自給外還有餘煤可供輸出。境內的褐煤田數量多,但產量卻不多,褐煤主要使用於化學工業和火力發電。泥煤地分布也很廣,除了也是能源外,還可以做肥料。

南部小波蘭省的奧爾庫秀(Olkusz)和赫扎努夫(Chzanow)出產鉛,年產量爲八萬二千噸,儲量也居世界前茅。岩鹽產在喀爾巴阡山北麓的加里西亞,年產量四百三十萬噸,不足自給。石油區在塔爾努夫(Tarnow)東南方的雅洛斯勞夫,年產量三十一萬五千噸,也不足自給。鐵礦分布在卡利什(Kalisz)、吉爾斯和琴斯托霍瓦(Czestochowa)等處,年產量也只有十一萬噸。硫礦儲量一億噸,居世界前茅外,還有銅、鋅、鋁、銀、鐵、鈷、鋼和天然氣等,產量頗豐富。

波蘭工業在國家總生產値中,佔百分之五十六,工人佔全國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每名工人的平均月薪雖然不高,但工人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十分完善,保險金全部由工廠或顧主負擔,工人及其家屬的醫療費全免。男性工作滿二十五年、女性工作滿二十年以上退休時,可領退休養老年金。

這個國家主要的工業有發電、軍火、紡織、棉紗、麵粉、玻璃、製糖、菸酒、製革、造船、金屬、化學、木製品、汽車、牽引機、飛機、煤油、水泥、肥料、農藥、西藥、飮料、建築、電子、食品加工、成衣、鋼鐵、機械和印刷等。棉織業中心在羅茲,毛織業中心在比亞韋斯托克,製糖業以華沙和波茲南等地爲中心,鋼鐵等工業以西里西亞的卡托維茲爲最大的中心。但是波蘭農業的先天不足,使得工業得不到充分的支持。

貿易方面,國內零售市場的貨品百分之九十是國貨,百分之十爲進口物品,其中約有百分之十五來自美國、英國和中國。行銷網有四大系統:一是遍布於全國的公營商店,採分層管理方法,商店經理有權決定工資、零售價格和挑選貨品等,並可直接與外國廠商進行相互貿易。二是民營商店,多係小規模手工業、餐廳、汽車修理廠、電器修理行、理髮廳和擦皮鞋等服務業,現在也出現許多大規模的私人企業。三是爲數約兩千多家的合作社,分別從事消費品的生產、零售及服務等。四是外匯兌換店,每年經營額約有三億美元左右,國內各大城市及國際機場、港口和車站等地都設有分店,以外國觀光客爲最主要的主顧,一般波蘭民衆爲輔,因爲波蘭在國外的移民,每年都會寄回鉅額的外匯,現在波蘭銀行中的僑匯已超過六億五千萬美元。

對外貿易平均全年輸出總値約爲兩百二十億八千萬美元,主要的輸出品有機器及電機設備、木材、紙、化學品、加工食品、農產品、皮革、煤、船舶、紡織品、水泥、糖和鋼鐵製品等。主要的貿易夥伴是德國、英國、義大利、瑞士、奧地利和法國。平均全年輸入總値約爲兩百九十億八千萬美元,主要輸入品是石油、肥料、木材、紙漿、鹽、鐵、鐵製品、機器、肉類、化學原料、交通工具、電器設施、成衣、紡織品、鞋類、煙草製品、玩具、香水、化妝品、梳妝用具、藥劑、飮料、加工食品、耐久性消費材料、汽車零配件、運動用品、禮品、家用清潔劑和日用消費品等。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德國、英國、荷蘭、瑞士、中國、捷克、匈牙利、法國、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義大利等。

過去,波蘭對外貿易有相當大的逆差,外匯短缺,並有沉重的外債負擔,因此經濟情況相當艱苦。現在經濟改革後,政府規定任何法人或自然人均可經營對外貿易,無須再透過國營貿易機構中介,只要向國家對外貿易關係部申請即可。

對進入波蘭投資的外國公司和個人訂定優惠的政策,如投資公司在波蘭註冊之日起三年內免繳進口關稅,解散公司運出的設備也免收出口稅,在公司經營頭三年免繳營業所得稅等:外國投資人可將所得利潤及資本自由匯出國外。這些政策使波蘭經濟成長快速,十餘年來外人投資累計達四百三十多億美元,排名中歐第一,在全歐洲僅次於愛爾蘭,名列第二。

隨著經濟景氣轉佳,波蘭的中產階級這幾年倏忽崛起,月收入約八百至一千六百美元,看病找私人醫生,小孩上私人托兒所,一個家庭可能不止使用兩輛汽車;經濟學家估算這群人約佔波蘭總人口的百分之十至二十。

波蘭的貨幣單位叫茲羅提(Zloty)簡稱Z1,輔幣稱爲格羅茲(Grosz)。自一九九七年元月一日起改用新幣,目前在匯率方面,大約每三點九茲羅提兌一美元,在波蘭境內各城市的銀行、大街的換幣處(Kantor)或旅館櫃檯都可以自由兌換美元。紙幣單位有十、二十、五十、一百、二百茲羅提等五種;硬幣單位有一、二、五茲羅提,以及一、二、五、十、五十格羅茲等八種。國民平均所得每人每年約爲四千六百美元。

這個國家是歐洲交通中心之一,也是巴黎通往莫斯科的必經之路,因此交通非常發達。在航空方面,華沙國際機場整天忙碌不停,有密集的民航班機往返國內各大城市間,和國外的航空營運更是頻繁,大多數由國營的波蘭航空公司「LOT」執行飛航營運的任務,民航客機上服務良好,尤以由克拉科夫著名的哈威克(Hawelek)餐廳所供應的空中餐飮是波蘭傳統食物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還有二十二家外國航空公司在此營運,每日均有定期航線飛往歐美各大主要城市。國內另有克拉科夫、卡托維茲、熱舒夫、弗羅茨瓦夫、波茲南、比得哥什、科沙林、什切青和格但斯克等九個國內航線機場,每天都有數次航班往返。但是除了夏季外,週日大部分國內航線都不飛航。

水運方面,地處古代通商要道,北臨波羅的海,有格丁尼亞、格但斯克、什切青等三個主要港口,是波蘭對外的重要門戶,可以和世界各大港口通航。內陸各河流都可以通航,內河航路有五千多公里,有些河流還與運河相連接,排水量百噸以上的商船有八百五十多艘,油輪總噸位約三百七十萬噸。因此水運也非常方便,美中不足的是在冬季有些河流每年都有幾個月的冰凍期。

陸上交通鐵路網密集,全長約兩萬七千多公里,火車是國內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可通達全國各地及歐洲各主要城市。其中有經華沙或波茲南到柏林、巴黎和馬德里的國際火車,也有往布拉格和維也納的國際火車。

公路全長約二十九萬多公里,其中百分之五十爲柏油路面,尤其是華沙到波茲南及華沙到克拉科夫之間的路況最好。全國約有兩百六十多萬輛轎車,七十多萬輛公共汽車和卡車。

在波蘭搭乘巴士、電車非常便宜,車票可以在報攤上購買。乘客上車時,只要在票的兩端打孔,學生票打1個孔:若被司機發現沒有打孔,將被處相當於一百一十倍左右的重罰。

街上的計程車都有燈號顯示、易於辨認,最容易招計程車的地點在大飯店前、火車站或購物中心前,也可以電話叫車,叫車電話爲九一九。一般計程車照表付費,街頭叫的計程車計程表有可能不老實,表速會加快。

汽車是波蘭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由於捷且最舒適的陸上交通工具;一般快車雖不需事先訂位,行車時間亦快速,但常常爆滿;普通列車則僅適合短途旅程。

在這個國家租車方便,較具規模的國際租車公司有赫兹(Hertz)、亞維斯(Avis)和歐洲汽車(Eurocar)等三家,並且和波蘭觀光局有合作關係,觀光客要租車可以隨時和觀光局服務站的租車部門(Orbis Renta Car)接洽,波蘭總租車部的地址爲華沙市諾沃格洛得茲凱(Nowogrodzka)路十二號,電話:211360,傳眞:293875

在波蘭開車必須持有效的國際駕照,開車務必隨時繫緊安全帶,十歲以下孩童禁止坐於前座。

行車時速限制爲汽車專用高速公路時速一百一十公里,郊區公路時速九十公里,市區道路時速六十公里。每年十一月一日起至次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不論日夜行車均須開大燈。

[編輯] 觀光事業也很發達

波蘭觀光條件良好,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相當誘人,近年來波蘭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在增加投資、擴大設施、加強管理和改進服務的同時,還開闢了農業旅遊和生態旅遊等新項目 ,吸引了大批的德國、捷克、烏克蘭和斯洛伐克等國,以及世界各國遊客到波蘭觀光旅遊和休閒度假,使波蘭成爲世界第八大旅遊國。

每年都有上百萬名的外國遊客前往觀光,波蘭政府也儘量給予觀光客方便。除部分西方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之護照持有人外,大多數國家的人民前往波蘭仍須申請簽證,所需資料爲瑱寫申請表格一份:兩吋半身脫帽照片一張:效期半年以上護照正本:簽證費單次入境台幣兩千元、多次入境台幣三千元:僅需一個工作天,即隔天就可取件;簽證受理時間爲每週一、三、五的上午十時至十二時,次日領件:通常核發簽證有效期爲六個月,單次簽證可停留十四天或九十天。申請簽證單位爲華沙貿易辦事處,位於台北市基隆路一段三三三號二十樓二○○六室,電話(02)2722-0139,傳眞(02)27720557,詳細資料可上網查詢,網址爲www.poland.org.tw.。台灣旅客如要前往波蘭旅遊,也可委託信用可靠有經驗的、如鳳凰國際旅行社代辦手續,或參加其服務親切的東歐旅行團,定可物超所値。

觀光客在入境時,海關除檢查護照和簽證外,務須塡具海關申報單,隨身所帶各種外幣之數量、種類,甚至貴重物品如黃金、皮革、電腦等均須申報,隨身擺入免稅禮品總値不得超過兩百美元。入境旅客除了個人的行李、日用品及飾物免稅外,還可以免稅攜入兩百支香煙或五十支雪茄,兩公升酒、一具手提收錄音機、一架照相機或錄影機。入境時可以無限制的攜帶外幣和旅行支票,出境時將未用完的外幣丙行攜出。波幣可少量攜入或攜出,旅客持外幣現金在銀行、旅館及私人錢莊(Kamor)可自由兌換,旅行支票通常只能在銀行兌換;美元仍是最受歡迎的外幣,兌換率一般較其他外幣爲高。

出境時,所有購買之物品攜出,但勿忘索取收據以備海關査驗。所攜出之外幣不得高於入境所申報數額,攜出一九四五年以前製造之藝術品、美術品、古董、出版物、水晶和麻紗類製品等,均須持有相關波蘭單位之許可證明。波蘭海關檢查並不嚴格,但國人出入海關仍須隨時注意有關規定是否變更,以便順利進出波蘭國境。

這個國家原則上沒有小費制度,依照政府的規定,小費通常已包括在價格之內;但波蘭人仍禮貌性地將找回的零錢部分留置桌上,旅客不妨入境隨俗。在飯店、餐廳內用餐,若帳單中沒有列服務費,則需另給帳單價目上百分 之十作爲小費,還有不管是公共廁所或飯店及餐廳內的洗手間,都不要忘記給管理人員一點小費,但若是低級的餐廳以及計程車司機卻不必給小費。

波蘭人民一般衣著質料雖不精緻,但均整齊清潔,上班族男性多著西服,商務洽談應注意儀容禮貌。這裡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通常早晚溫差大,因此赴波蘭旅行時,夏季也要準備輕薄毛衣,冬季則一定要準備厚外套、長統靴等各•種禦寒衣物。每年的四月至十月爲觀光旺季,氣候涼爽宜人。

這個國家的上班時間,大部分一週只上五天,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工商企業上班時間是上午八時到下午五時;政府機構上班時間從上午八時五十分到下午四時:電信局營業時問從上午八時至晚上七時,分局營業時間不一;一般商店營業時間是週一至週五的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週六從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市內郵局上班爲週一至週六的上午八時至晚上八時,星期日休息,但每個城市的郵政總局及位於火車站的郵局則是全年日夜辦公;民營銀行上班時間是週一至週五的上午八時至晚上七時,週六是上午八時至下午一時;公營銀行上班時間是週一至週五的上午八時四十五分至中午十一時四十五分,下午從一時十五分至三時四十五分。

波蘭在一年中有很多國定假日,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一月一日的新年(New Year),三月至四月間的復活節(Easter Day)、五月一日的勞工節(Labor Day)、五月三日的行憲紀念日(Constitution Day)、五月三十日的紀念耶穌遺體尋獲日(Corpus Christi)、八月十五日聖母瑪莉亞紀念日(Virgin Marys’Assamption)、十一月一日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十一月十一日的獨立紀念日(Independence Day),以及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的聖誕節(X'mas Day)等。

在購物方面,波蘭的伏特加酒聞名世界,其中Wyborowa和Zubrowka牌最受歡迎。民藝品中則以琥珀、銀飾、手工織布、雕花玻璃和麻製品等都最具特色。千萬年前波羅的海曾是古松柏的生長地,因冰河地質變動,古松柏沉於海中,其樹脂凝結而成爲古今中外聞名的珍奇寶石琥珀。這是一種黃褐色透明物,玲瓏剔透,看似麥芽糖做的東西,質輕而硬,特別是裡面包裹著蚊蟲的最爲珍貴。

飲食方面,波蘭人用餐時間一天四次:早餐習慣與歐洲大陸相近,中午時間一般進食簡單食物,如水果、三明治,至下午五時左右食用湯、小麵包等熟食,而晚間八時左右全家共進豐盛晚餐。一般餐廳自中午十二時至夜晚十一時爲營業時間,客人可隨時進入用餐。

人們的主食是馬鈴薯和麵包,用馬鈴薯、麵粉、肥豬肉、蛋、鹽等手續繁複、做出來的馬鈴薯麵疙瘩,是典型的傳統菜:蘑菇奶油湯和鹿肉放在瓷鍋裡煮的湯也很好吃。波蘭的菜式相當豐富,同時熱量也相當高,脂肪量更是不少:波蘭人花相當長的時間享受一頓飯,典型的晚餐至少有三道菜,先上湯,如甜裸麥濃湯(Zurek)或甜菜湯(barszcz):若是在餐廳用餐的話,通常接下來會上一道開胃菜,如鮭魚或鯡魚,而在主菜方面最有名的莫過於酸白菜燴肉(Bigos),是用煮熟的白菜配以肉類,或是波蘭風味絕佳的豬排;而甜點則是來一客冰淇淋或蛋糕。

値得一提的波蘭名菜冰甜菜湯(Chlodnik)是由酸奶油和新鮮蔬菜製成的凍湯,在夏季很受歡迎。這是將煮過的魚和湯放冷,再結凍成硬塊來吃,實在令人不敢領教,波蘭人冬天也喜歡吃冷食,由此可見一斑。紅羅宋湯餡點(Red Borsch With Ravioli)也是波蘭的傳統食物,湯的部分是用發酵的甜菜汁、甜菜根、蘑菇 、青菜,加入洋蔥、芹菜、奶油、紅酒、檸懞汁、鹽、胡椒、大蒜、蜂蜜煮成湯料,混入用蛋和麵粉揉成團後切成的薄片煮成。

波蘭的蛋糕及蘋果派非常好吃,家庭自製蛋糕品種不下十幾種,其中尤以使用罌栗花種子加入杏仁、檸懞、橘皮、酵母、酸奶、蜂蜜、蛋、麵粉等材料,手續繁複製作的罌栗蛋糕(Poppy-seed cake)最爲特殊、可口。

用餐時喝一杯啤酒(piwo)也是一大享受,著名的啤酒廠牌爲濟維茨(Zywiec)、奧科辛(Okocim)與沃爾卡(Warka),而多數的餐廳亦出售德國與捷克的啤酒。不同牌子的伏特加(Vodka)有好幾十種,酒精濃度在四十度至九十度不等。在市場和街角的小貨車上可以買到熱狗、煎香腸、麵包和薯條,若在波羅的海沿岸小鎭上,更可以買到新鮮的烤魚和酸黃瓜。波蘭人也喜歡中國菜,但中國餐館屬高消費,非一般人能輕易品嘗。

此外,波蘭也有其他歐式食物可供選擇,如俄國菜、義大利菜、德國菜及法國菜等。

這個國家的電話通訊設備比較落後,但自波蘭撥國際電話除有部分波蘭城市仍須接線生外,多數已可直接撥世界其他地區。市內通話有公共電話,使用的代幣必須在電信局購買,其他地方是買不到的,有些電話則可使用電話卡。但市內路旁的公共電話並不容易找到,且幾乎都是壞的,所以在火車站和飯店裡找電話才是明智的選擇。波蘭國際電話國家代碼爲四八,其他重要的電話有:啓察局是九九七、救護車是九九九、火警是九九八等。

如果寄發郵件,可到市內郵政局或到飯店櫃台辦理。郵票可到郵局、旅館、報攤購買。郵筒分爲紅色及綠色兩種,紅色係投海外航空郵件,綠色是當地信件用。

波蘭能源充足,因此電力也很充裕,民用電壓是兩百二十伏特,多使用圓形三孔插座。在度量衡方面採用公制。

波蘭的旅館分爲一、二、三、四星級及豪華級等,豪華級大飯店品質可媲美歐美先進國家的國際觀光大飯店,通常由國際飯店聯營,如瑪洛特(Marriott)、希爾頓(Sheraton)、假日酒店(Holiday Inn)和洲際(Interconti)等,都有數百間寬敞的客房、翻譯和秘書服務、禮品店、餐廳、酒吧和健身中心,租金也和其他歐洲國家差不多。波蘭旅館連鎖經營數家相當不錯的大飯店,如維多利亞(Victoria)、索波特(Sopot)和格蘭德(Grand)等,都具有一流的水準。

在旅遊旺季要找高價位的飯店客房並非難事,便宜的簡便旅館、青年旅舍、學生旅舍與露營區等卻一位難求,但當地卻有許多民宿可以接待過夜的旅客,想深入瞭解當地生活,這是最好的選擇。

每年六月及九月波茲南商展,是波蘭境內最重要的商展,在此期間如擬在華沙拜訪客戶、安排商務約會常會有困難。大多數大型旅館與郵局均可爲商務旅行者接收或寄發電報與傳眞,一流的旅館也附設有商務中心(Business Center)提供相關服務。商務拜訪可事先洽定,並商請對方接機或指派人員協助安排在波行程,以解決語言不通與環境不熟之困難。

如無法取得當地人士的協助,旅行時應注意:勿攜帶不必要的貴重物品,穿著勿過於時髦惹眼,避免成爲顯明的目標;進出旅館切實將門窗上鎖,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公共場所勿大聲以外國語對談,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近來波蘭刑事案件有增加的趨勢,扒手和竊車案件急速上升,尤以首都華沙爲最。

波蘭人的忌諱雖不多,有關軍隊和機場的設施及部分的工廠等是禁止攝影的。波蘭人大多不喜歡談到德國,這或許與戰爭的痛苦尙未消失有關:也有的人不喜歡談到英語較不受排斥。波蘭人對女性及老人特別尊重及禮讓,繼承了中古騎士傳統精神,因此波蘭是一個徹底實施「女士優先」的國家,故交談、上下樓梯、搭乘巴士時有讓位給老年人及女士的習慣,因此年輕人到波蘭搭車時最好是站著,以免受人譏笑。

波蘭文男廁所爲Dla Panow, Dla Mezczyzn, Meski,公共場所中的男廁所門上是以「M」符號表示。女盥洗室則爲Dla Pan, Dla kobiet, Damska,以「D」表示。

在波蘭境內旅遊,除在各大城市參觀外,還可以到有五百公里長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看一看這一帶鄕村的景色、黃沙鋪成的海濱、溫暖的夏天陽光、如畫般的湖泊、國立公園和自然保留區等。波羅的海沿岸最著名的休養地是Miedzyzdsie小城,深藏在美麗的波蘭森林中,附近還有海灘浴場和避暑旅舍。

由海岸東部向南朝內地行進,可以到達波蘭最著名的「千湖地區」的馬蘇利安湖區(Masurian Lakeland),這一帶以馬蘇利安湖岸和奧克斯托夫湖岸最受觀光客們的喜愛,因爲這裡不但景色優美,而且是愛好水上運動和垂釣者的天堂。千湖間的運輸大抵靠運河連結,有一條甚至長達八十公里,妙的是當運河與運河間水道高度不同時,波蘭人捨棄傳統水閘,索性將船運到架設於草原鐵軌的平台上,算是千湖地區的科技奇招。

愛好自然的遊客也可以到自然保護區去觀賞稀有野獸、鳥類和各種動、植物。波蘭東部擁有歐洲最浩瀚的處女林地,廣達兩萬五千多平方公里的無垠叢林,不知吸引多少熱愛此道者。德國與北歐客喜歡來此捕獵紅鹿、麋鹿及野雄豬:奧地利、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好手則偏愛體型秀珍的小動物:至於美國人除了追逐麋鹿及紅鹿,更爲歐洲罕見的美洲野牛而來。在波蘭狩獵有嚮導帶路,他們清楚林區和規矩,對那一種動物的習性,甚至那一隻動物可獵都瞭如指掌。

狩獵免不了騎馬,波蘭盛產阿拉伯名駒及英國名駒,每年有無數「馬探」前來波蘭尋覓純種馬,一匹阿拉伯純種馬要價五十萬美元,波蘭種馬飼養場的水準可見一斑。

在比亞沃維亞札(Biaiowieza)大森林中,有約兩百頭的野牛,是歐洲大陸僅存的稀有物物。波羅的海是令人著迷的蔚藍色,一望無際的野鴨子悠遊於海上,在波蘭即使在經濟最低迷的時候也沒有人吃野鴨。塔特拉山麓波達列地區的哥拉爾人,還保持著一千多年前的古老傳統、風俗、習慣、服裝和歌舞等,是研究民俗學者們的寶藏。

[編輯] 華沙市是波蘭首都

華沙(Warsas)市是波蘭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波蘭語華沙爲華爾沙娃(Warszawa),相傳古時候在河的沿岸住有一對戀人,男的叫華爾西,女的叫沙娃,兩人相愛。國王卻反對他們成親,在他們英勇抗爭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共同組成了家庭。從那以後,河邊有了村莊,後來又有了市鎭,於是大家便將這個地方稱爲華沙。

關於華沙兩字的由來,還有一些故事和傳說。其中之一是說一位波蘭王子西蒙斯拉夫到森林中去打獵,不愼在森林裡迷路,疲累的王子黃昏來到維斯瓦河畔的茅舍而得到協助,王子爲感激茅舍裡面的好心人華斯(Waus)及沙瓦(Sava)乃以茅舍附近土地相贈,華沙之名乃由此而來。

華沙居民會娓娓的告訴我們另一傳說爲:姐妹兩條美人魚從大西洋游到波羅的海,一條去了哥本哈根,另一條游到華沙附近的維斯瓦河,經常在水中出沒,戲弄漁船,當地漁民喜歡她調皮可愛,未曾傷害過她。但被居心不良的商人看中,悄悄將她帶走囚禁起來;華沙居民聽見她的哀怨歌聲將她救出,把商人驅逐出華沙。從此美人魚爲報答華沙人,而成爲華沙的保護神,因此放眼華沙市區,在廣場、城牆、公車站、地鐵站,都可見持劍盾、捍衛華沙的可愛美人魚(Warsaw Mermaid)雕塑,她上半身爲女子模樣,下半身爲魚尾,如今她已被鎞刻在華沙的紋章中。現在的波蘭人還把華沙視作愛情之城,因爲它是波蘭各大城市中離婚率最低者。

自公元十世紀和十一世紀時就有人居住此城,十三世紀時蒙古大軍席捲了波蘭南部的精華之地,而獨獨遺漏這顆「珍珠」;十三世紀末當地居民點加茲多向北遷至三公里外的華沙村。十四世紀初具城市規模,但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城市,不但波蘭人不重視它,外國人更不知曉。到了十五世紀初才有了些轉機,當時的波蘭王曾在華沙住過一段時間,引起一些有錢有勢的波蘭人注意;到了十六世紀成爲馬佐瓦省的省會,波蘭王在此舉行選舉,舊城北面出現新城。一五九六年,瓦薩(Wara)王朝國王西格蒙德三世把首都從克拉科夫移至華沙,一六一一年成爲波蘭王國都城。一六一九年西格蒙德三世在華沙落戶,大批有錢有勢的波蘭人跟著王權遷徙,一時華沙躍爲歐洲的新明星,但此時仍是一個小城市。

一六五六年波蘭與瑞典發生戰爭,波蘭淪陷,所有的建設都付之一炬,到了十八世紀華沙終顯生機,當時人口十萬,商業鼎盛,是華沙的金色年代,十八世紀後半葉成爲波蘭文化啓蒙運動中心。一八○六年被法國佔領,拿破崙在此建立華沙公國,次年成爲公國首府,之後又長期被俄國佔領。

一八一五年後,這裡是擁戴俄國皇帝的波蘭王國首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一八三○年至一八六三年華沙成爲反抗外國統治的起義中心。十九世紀中葉,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紡織、金屬加工和製革等工廠,並成爲歐洲大陸鐵路網的樞紐。一九一八年爲波蘭共和國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於一九三九年再度被納粹德國佔領,當時人口已經有一百三十萬,但大部分居民遭到放逐,街道也被破壞殆盡,成爲波蘭全國對德抵抗運動的中心。

在希特勒時代,華沙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德軍佔領的地方都建有猶太區,把猶太人關押在裡面準備處決。華沙猶太區起初用鐵蒺藜圍住,後來又築起高三公尺、長十八公里的磚圍牆,德軍把大批猶太人從附近各地趕入牆內,到了一九四二年夏天已容納五十多萬人,平均每間房子住十三人,食品熱量每人每天只有一百八十四卡洛里,饑餓和傷寒每日奪去幾千人生命,並且於七月二十二日開始,每天向特雷布林卡死亡營運送五千名猶太人。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八日,當納粹分子進入華沙猶太區集中一批準備運走的猶太人時,遇到猶太人有計剷的武裝反抗,激烈的巷戰持續了四天,擊斃德軍五十人,繳獲不少槍枝彈藥,撤退的德軍並停止輸送計劃。

納粹黨衛軍頭子希姆萊於同年四月十九日發起一次掃蕩猶太區特別行動,以慶祝次日希特勒的生日,在拂曉前包圍猶太區,兩千名擁有坦克和快速火砲的黨衛軍於清晨六時進攻猶太區中心部分。當時六萬名猶太人大多藏於地堡,約一千五百名的猶太人和幾支獨立的猶太人游擊隊,用手槍、步槍、機槍和土製炸彈抵抗,摧毀坦克、殺死德軍、堵截企圖進入猶太區的納粹增援部隊,迫使德軍於傍晚撤退,但是次日又開始戰鬥,華沙市硝煙彌漫。五月八日,德軍奪取猶太人戰鬥組織總部的地堡,裡面的猶太戰士爲了避免被俘而自殺或互殺。經過二十八天的戰鬥,德軍死傷幾百人,華沙猶太區徹底摧毀、不復存在,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華沙猶太區起義事件。

一九四四年七月,蘇聯紅軍逼近華沙,要求當地的地下組織舉行反德暴動,波蘭的「國家軍」也企圖在紅軍入城前控制全城,因而採納了蘇聯的建議,在科莫羅夫斯基將軍的指揮下,五萬起義大軍於同年八月一日向佔領華沙的德軍發動攻擊,三天就控制了華沙的大部分地區。德軍隨即增援,從空中和地面進行連續六十三天的狂炸濫射,蘇軍又未及時支援,市民死亡二十多萬人,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國家軍」於十月二日被迫投降,這就是轟轟烈烈的華沙起義事件。

一九四五年一月蘇軍攻入時,德國在失敗之餘作有計劃的屠城,全城總共八十萬人死於非命,百分之八十五的建築全毀,特別是能代表波蘭文化歷史的有價値建築,更是無一倖免。曾有人建議放棄這座有七百年歷史的古都另築一新城,但絕大多數人決定讓華沙從廢墟中重新站立起來。人們從支離破碎、一點一滴的圖片及資料中,尋找往昔的面貌,然後再根據記憶將城市重新建造了起來,戰前市內九百座具歷史的建築,修復了七百座,使華沙舊城保持中世紀的風格和面貌,並擴建了新市區。

這個擁有兩百五十多萬名人口的都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北緯五十二度十五分,坐落在波蘭中東部、維斯杜拉(又名維斯瓦)河與布格河匯合處附近的丘陵上,處於波蘭通往莫斯科和柏林的大道上的水陸要衝,地位非常重要,東至白俄羅斯一百五十公里、北距俄羅斯二百五十公里,西南往羅茲一百三十四公里、西到土倫二百零九公里。面積爲四百四十六平方公里,海拔約爲一百五十公尺,城市附近爲波狀起伏的冰磧平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一月平均氣溫爲攝氏零下四度,七月平均氣溫爲十七度,年雨量四百三十一公釐,年積雪五十至六十天。

華沙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主要的經濟項目有生產機床、燃料動力工程、冶金、機械、汽車製造發動機、電機設備、化工、印刷、紡織、食品、藥品和光學儀器等。其中的冶金、機械、化學、藥品、印刷和光學儀器等工業,都集中在華沙西區的莫伊奴夫、東北的杰拉尼、東區的布拉格和萬洛惠等地區。

這個都市素有「北方巴黎」和「波蘭皇冠上的珍珠」之稱,目前的市容都是在一九四九年以後重建的,恍若美國式的現代化都市,分成七個區,街道已普遍加寬,市街沿著維斯杜拉河岸延伸,在高密度地區建設了數條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寬闊道路,工廠和倉庫建在市郊或住宅區之間,和歐洲的其他大城市一樣,也有新舊市區之分。

新市區(Nowy Miasto)擁有長而直的街道,如位於市中心南北走向的馬斯茲爾科斯凱(Marszalkowska)大道,以及東西走向的耶路撒冷(Jerozolimskie)大道,兩旁盡是高聳的公寓、辦公大樓、百貨公司、超級市場、教堂、學校、劇院和商店等新式建築物。這裡沒有摩天大度的繁華區與陰暗潮濕的貧民區之分,原來臭氣熏天的沿河地區,已成數公里連綿不斷的綠洲和密林。

華沙有一百二十六平方公里的綠地,大小公園約七十個,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星期天人們在如茵的綠草地上漫步,有的躺在草地上接受陽光的撫愛;有的全家去郊外野餐,享盡天倫之樂;有的在維斯杜拉河畔垂釣,有的在河中泛舟、暢遊。他們都以是身爲華沙的主人而自豪。華沙部分街道是用木材砌成的,景色美麗。這裡還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有華沙大學等十四所高等學府、科學院、國家圖書館和不少的博物館。

舊市區(Stare Miasto)充滿了十六世紀的建築風情,事實上這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被炸得體無完膚,成爲一片廢墟。戰後當地居民誓言要依舊觀重建家園,他們自立自助地完全仿過去的造型重建,甚至連屋瓦磚石、門戶招牌,以及壁畫裝飾等,都刻意修飾成原來古老陳舊的模樣,不知情的外國觀光客,還以爲這是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古蹟。現在重建工作仍在進行中,但已看不出過去悲情城市的殘痕,使新建的「舊城」已具有歷史的韻味,成爲首都高貴優雅而富生命力的中心,並贏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CO)的肯定,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現在維斯瓦河西岸的古城舊市街,已成爲華沙最美麗的地方和最重要的觀光區,周邊商業活動蓬勃,憲法廣場是六條大街的交匯點,爲全市最繁華的地方。在它的外圍有護城河和望樓,居正中的市集廣場扮演著活力不輟的心臟角色,廣場上僅有兩條街,走到盡頭就可通達市集的每一個角落。這裡古意盎然的蜿蜒窄街,沿著石板路有瓦斯燈豎立,既有櫛比鱗次的如畫小磚屋及錯落其間的小店,又有具歐風特色、造型灑脫的咖啡廳和餐廳等十七、十八世紀建築物,令遊客彷沸踏入了中世紀的神話裡。幾乎像巴黎白色教堂的藝廊山,已成爲藝術家們的天地,展示一幅幅鮮嫩欲滴的佳畫作品,他們的作品承襲波蘭明亮、喜悅的畫風,和他們民族生命力相呼應。

廣場上有一些南美玻利維亞的走唱藝人,穿著印第安式服裝,吹風笛、拉提琴,邊舞邊唱著。賣傳統工藝品的小攤林立,整個廣場熱鬧非凡,但也愜意舒適,四周的建築十分古樸。在廣場載客遊覽的馬車正在等客,有兒童吃熱狗玩氣球,有替遊客畫像的畫家,還有露天咖啡屋和民俗藝品店。舊市區廣場也是華沙年輕情侶們最喜歡逗留的地方,坐在時髦、鮮艷的大陽傘下,一邊與情人款款細語,一邊品嘗各種老招牌的名酒和咖啡,情調浪漫。

華沙交通發達,奧肯錫(Okecie)機場是波蘭最大的國際機場與對外連絡的中心,距離市區約十公里,是波蘭航空公司(LOT)全球航線的總部,擁有新式的航站大廈、裡面除了出入境室、免稅商場、旅館服務中心、銀行、候機室、餐廳、郵電和租車櫃台外,機場飛航安全設備也都不錯,結實的飛行跑道和滑行道都有第一流的設計。

從這裡起飛的民航機,可以和莫斯科及東歐各國聯絡,航行時間大約只需一至兩小時。由丹麥的哥本哈根前來約一小時十五分鐘,自英國倫敦前來需兩小時二十五分,由法國巴黎來則爲兩小時零五分;也有直飛美國紐約、芝加哥和加拿大蒙特婁的航班。與國內各地也有密集的班機往來。從機場到市區,有巴士和計程車服務,波蘭航空公司也備有專車往返機場與市區的各大旅館間。

陸上交通也很方便,鐵、公路都很發達。位於市區正中心的華沙中央火車站(Dworzec Centralny)有七條鐵路線在此交匯,所有國際列車都由這裡發車;站內有十六個售票櫃台,一號櫃台出售前往西歐的國際車票,二號售前往東歐各國的車票,三、四號發售臥舖票,五至十二號是對號票,十三至十六號出售不對號票。在售票櫃台對面是旅遊服務處,可提供旅遊資詢及資料。

部分國際列車會在華沙市北的「格但斯克火車站」停靠,可乘搭十五、三十一、三十六號電車,A線巴士,或一一六、一二二或一三二號巴士前往。每天有八班直達車前往柏林,四班前往莫斯科,三班通往布達佩斯,兩班開往布拉格和布加勒斯特,前往聖彼得堡、維也納和索菲亞各一班。在國內線方面,有更多的快車和普通列車往返國內各大城市。

國內線火車分爲特快車、直達車及普通車等三種,特快車要比普通車貴一倍以上,並且要事先訂票。鐵路發行一種叫做Polrail pass的車票,持有這種優待票的乘客,可以在有效時間內前往任何有鐵路的地方,非常方便。在波蘭旅遊以華沙爲起始點往四周各景點,搭乘火車相當經濟享受,沿途都有服務人員隨時供應免費的飮料和點心。

公路交通更是便利,每天都有附空調設備、吧台和盥洗室的國際線長途豪華巴士,穿過險道前往倫敦,車程約三十六小時。市內有兩個長途巴士站,其中的中央巴士站位於華沙的札霍德尼亞(Zachodnia)即西火車站旁,由這裡出發的長途巴士,主要前往波蘭西南部各城鎭;另一個體育場巴士站(Warszawa Stadion)的長途巴士,多通往波蘭東和北部的城市。在華沙租車旅行,須備行車執照、國際駕駛執照和護照,汽油比台灣便宜一倍以上。

市區主要交通工具有地鐵、日間巴士、夜間巴士、有軌電車和計程車。地鐵是華沙最現代化而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但地鐵站多,其周邊還有地下百貨商店、飮食店、書報店和服飾店。日間巴士爲黑字的「1」或「3」字頭,線路密集,而且每一站都停車,營業時間自早上五時半至午夜十一時。夜間巴士服務時間自晚上十一時至次晨五時半,車號以「6」爲首,如604和611等,車票可在車上買。電車服務時間和票價與日間普通巴士同,車票可於書報攤、郵局、旅館和部分餐廳購得,上車後在自動銷票機銷票,不可存逃票心理,因時常有便衣稽查員,查到無票乘車罰十美元。乘坐電車和巴士時,要注意華沙街道很寬,站與站之間距離很遠,倘若錯過一站忘了下車,想走回去,將會是一段考驗腳力的徒步。

這裡的計程車都漆有白色條紋以便識別,但坐計程車可要小心,一則計程車起價不一,並分時間區別價格,在晚上十一時到次晨五時前,車資要加倍計算。來華沙旅遊觀光的客人大都喜歡坐巴士,行李多時才坐計程車;還可以坐古色古香的馬車遊覽市區,在上車前也要講妥價錢,以免屆時引起爭執。

水運也非常方便,河運業務忙碌,客貨運輸來往頻繁,觀光客到此都會乘船欣賞維斯杜拉河兩岸誘人的風光。

這個波蘭最大的城市有上千家旅館供觀光客選擇,波蘭旅行公會經營有許多豪華型和高水準的一流旅館,觀光客要住高級旅館,最好要預約房間,可以使用信用卡,或用美元支付一切費用。波蘭的觀光局也經營有許多旅館,價格較爲便宜,並且服務網遍布各地,提供連鎖性服務,訂房較爲容易。專門爲年輕人或學生所準備的小旅館,價格十分低廉,但是限於夏天開放。尤其是青年旅館最好事先預約,因爲總是客滿的。另外,露營區也是一個提供住宿的好地方,只是通常離市區比較遠。

一般說來,當地的觀光飯店可以分成豪華級、一至四星級等,但設施和服務水準與國際水準稍有差距。

市內豪華級的布里斯托(Bristol)大飯店,是一幢優雅的歷史性建築,位於Krakowskie Przedmiesie街,三分鐘可達中央車站,到機場十二公里,步行即可至舊城觀光,共有二百零六間典雅的客房,內部設施更是豪華舒適,也是當地高級宴會、重要會議地,但價格昂貴,旺季單人房需九千多台幣,雙人房一萬多,連絡電話:6252525、39121061。

四星級的大飯店有瑪洛特(Marriott),位於市中心的耶路撒冷街,是現代化高聳的地標型建築,轟立在中央火車站對面,擁有五百二十一間高級客房,除會議室、宴會廳等大型設施外,還附設有賭場、健康倶樂部等。連絡電話:6306306。

維多利亞(Victoria)國際觀光大飯店,坐落在Kro1ewska街十一號,與歌劇院相對峙,鄰近市中心,到舊城步行即可到達,擁有三百六十二間高級客房,並有餐廳、咖啡屋、夜總會、土特產店、健身房和游泳池等服務設施。

喜來登(Sheraton)是華沙最新的國際豪華大飯店,位於Bolesiawa Prusa街二號,市中心近在咫尺,環境優美,四周圍繞著美麗的公園,漂亮的圓塔形流線型建築獨樹一格,購物觀光極爲方便,三百五十間亮麗、舒適的客房,能讓客人體會出它的品味和設施完備,附設五間餐廳提供多樣化的餐飮,也是當地人餐聚的場所。連絡電話(48-22)657-6100。

古羅馬廣場(Forum Orlis)坐落在市中心,距中央車站只五百公尺的Nowogrodzka街24號、科學文化宮的斜對面,是一座三十三層樓的現代化建築物,有國內最新式的服務設備及七百三十八間標準房,連絡電話6210271。

索畢斯基(Sobieski)大飯店位於商業中心附近的Artura Zawiszy廣場一號,擁有四百二十五間客房和舒適完善的大型設施,是較其他四星級飯店經濟的住宿地。電話6584444。

歐羅巴捷斯基(Europejski Orbis)飯店雖爲三星級,卻是華沙歷史最悠久的豪華級國際觀光大飯店,它的位置緊鄰華沙大學,有當地第一流的服務設施,擁有兩百三十九間優雅的高級客房。

格蘭德(Grand Orbis)觀光大飯店,坐落在市中心區,樓高十一層,擁有兩百八十二間客房。

索萊斯(Solec Orbis)觀光大飯店,係靠近拉辛科威斯基公園兩層樓的觀光大飯店,擁有一百四十七間客房,服務親切。另外,三星級的還有大都會(Metropol)、蕭邦(Mercure Fryderyk Chopin)、洛沃提(Novotel)和卡拉(Karat)等。二星級的著名大飯店有波洛尼亞( Polonia )、薩斯卡(Saski)、華沙(Warszawa ) 、韋拉(Vera)、新布拉格(Nowa Praga)和錫利納(Syrena)等。

華沙大大小小各國口味不同的餐廳衆多,較有名的有福克塞(Foksal)及蒙特瑪德(Montmartre)的法國菜、拉齊康達(La Gioconda)及達彼特羅(Da Pietro)的義大利 菜、烏加里特(ugarh)的敘利亞菜、瓦倫西亞(Valencia)及維爾德瑪屋(Casa Valdemar)的西班牙菜、花蕾(Tsubame)的日本料理、羅維米亞斯托(Nowe Miasto)素菜館、索波諾姆(Suparom Thaifood)和阿莎里亞(Azalia-Thai)的泰國菜、明諾娜(Menora)猶太菜、波波(El Popo)墨西哥菜、艾德勒(Adler)的德國巴伐利亞菜,以及中國菜餐廳北京(Pekin)、湄公河(Mekong),以及切薩斯基宮(Cesarski Palac)等,都有不錯的口碑,其中瑪格達格斯勒(Magda Gessler)主持的維爾德瑪屋西班牙菜館,尤其値得前往一嚐她曾爲西班牙皇室工作,並終身從事養生術的研究,所提供的菜餚既傳統、又具創意與味美,且有益於身體健康。

當地菜餚多半口味很辣、很香、量多,鵝肉、鴨肉和野兔肉都很可口。豬肉的做法都加有包心菜和青豆,在烹調時還加點酒,因此非常香醇美味:一種用包心菜包碎肉的菜式非常鮮美:波蘭火腿、甜菜湯和香菇餛飩等,都會令人唾涎欲滴。清燉鱸魚、煎鯉魚或鳟魚、鹿排等都是有名的菜式,但在菜餚內多半都會添加一點包心菜做的腌菜。酒類以伏特加爲主,葡萄酒也是常喝的飮料,特產樱桃做的水果酒價廉物美,非常暢銷。

當地比較有名的主要大餐廳有科格內松瓦(Kongresowa)餐廳,設在文化科學宮裡面的豪華酒店裡,可供來賓一邊進餐一邊跳舞。可可黛爾(Krokodyl)餐廳位於舊市場的一角,是裝潢得古色古香的高級餐廳,菜餚美味可口,酒後可以跳舞。卡米拉爾納(Kameralna)也是有名的一級餐廳,有古老美好的氣氛,也可以跳舞。情調優雅的巴同(Patron),可品嚐到傳統的波蘭菜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名酒。科萊斯特爾(Cristal)也是有名氣的一級餐廳,可以享受到匈牙利菜餚,並且有吉卜賽樂團演奏。托捷卡(Trojka)是一家俄羅斯菜餐廳,也是位於文化科學宮內的一級餐廳。位於舊城市集廣場上的格斯勒(Gessler)是一家從十九世紀末期就營業的老店,一樓的鱷魚(Crocodile)、地下室的沃特可維治斯塔雷(Wojtkowice Stare)是兩種不同風味的餐飮與氣氛的地方,可團體、可小聚。上海樓是一家一級的中國餐廳,以波蘭的風格作出中國菜,生意興隆。貝茲利斯哲克(Bazyliszek)是當地最高級餐廳之一,衣冠不整者不予招待。卡米恩尼•修德基(Kamienne Schodki)餐廳生意興隆,招牌菜爲「華沙鴨」。斯維托斯哲克(Swiejoszek)和萊瑟斯卡(Rycerska)餐廳的菜餚,也會讓人讚不絕口。U•福基厄拉(U Fukiera)、尤勒韋史蒂基(Universytecki)、法米利珍尼(Familijny)、布拉格(Praga)、艾勒芬特(Elefant)、波德斯卡(Brodzka)、愛爾蘭(Irish)、布萊克(Blikle)和佐迪克(Zodiak)等酒吧和咖啡屋,也値得推薦。還有設淤Jezuicka及Zielna兩條街上純英國式的約翰公牛酒店(John Bull Pub),以及阿德里亞(Adria)、蘇弗拉(Sofia)、格蘭德吉諾(Ground Zero)、探戈(Tango)、洛希(Loch)等夜總會和迪士可餐廳,都是顧客的最愛。

華沙是歐洲的藝術重鎭,街頭隨處可見藝人即興表演。市民們也很注重娛樂,尤其是音樂節更是十分熱鬧,每年秋季在華沙舉行的音樂節,是全國最大的音樂慶典:十月份華沙還有一次國際性的爵士音樂會在科學文化宮舉行。每逢舉辦音樂會,華沙人必前往爭相購票。

對於他們來說,聽音樂不僅是一種陶冶情趣的精神生活,並且也是體面的事情。

市內有包括國立劇院在內的二十家劇院,演出凹界各國各類型的戲劇,但多半是西方名家作品改編的戲,也上演話劇、波蘭民族舞、歌謠和時裝表演等。當地的電影院多放映英、美兩國的影片,有的是原版的發音,有的是波蘭語的譯音。

在運動方面,市民對體育活動相當重視,開展得有聲有色,有網球倶樂部和賽馬活動,對足球運動也非常愛好。

這個都市購物非常方便,並且可以直接使用外幣。一般商店營業時間是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星期六是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每逢星期天,華沙街頭的商店都不開門,平時人來人往最熱鬧的街道在星期假日反而冷冷清清。對華沙市民而言,星期天是去搜購平日在商店裡不易找到的貨品,在華沙體育公園內的跳蚤市場,有無數的地攤,販賣著各類貨品,每逢星期天至少有十萬人湧來此處或買或出售貨品,甚至只是來閒逛。

華沙人手很靈巧,手工藝品迷人,如手工編織的羊毛地毯,圖案頗具特色;身穿皮衣的玩偶令人喜愛;民俗藝術的木雕像、壁毯、剪紙、桌布、餐巾,以及亞麻和絲織衣服等都很精美:銀製品、玻璃器具、號拍等也受觀光客的青睞。這些商品觀光客可以到民俗藝品專賣店、古董專賣店和金飾品專賣店購買。

如果想以低價購得高品質的東西,林立著小商店的魯特柯斯基各(Rutkowskiego)大道貨源充足,出售各種手提袋、帽子和裝飾品等。市區各大飯店內也多設有免稅商店,出售舶來品和波蘭的外銷品,但需用外幣購買,且價格都偏高。塞匹利亞(Cepelia)是專賣藝品和手工藝品的商店,也是外國觀光客選購旅遊紀念品的最佳場所,並且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選購到自己最喜歡和最好的東西。

中央百貨公司(Centrum Department Store )、華爾斯(Wars)、沙華和幼尼爾(Junior )等是華沙最大的百貨公司,各種貨品應有盡有;但週日則不營業,平時的營業時間是上午八時三十五分至晚上八時。迪薩機構(Desa Organisation)是專售波蘭紀念品的公司,奧爾諾商店(Orno Shop)則專售各種精美的銀器。在市區的文化宮附近,有大型的商場,出售各種日用品、食品和一些來自俄羅斯的商品;其中以俄羅斯的望遠鏡和手錶最爲普遍。

觀光客們在免稅商店(Pewex)與巴爾托納(Baltona)商店以外幣或信用卡購物,必須將收據保留起來,以免到出境時遇到麻煩,而古董、繪畫、版畫、雕刻等裝飾品,在購買前最好先問清楚海關規定,以免不能攜出波蘭。

蓬勃發展的華沙市擁有二十家劇院、二十六個博物館和許多的畫廊、歌劇院、教堂、公園、運動場所,名勝景點相當多,而且很多都集中在維斯杜拉河的左岸北側,因此不必叫計程車,只要換好休閒服、運動鞋,就可安步當車,逛上一天。

薩斯基公園(Ogroxd Saski)是華沙最重要也是最美麗的公園之一,它的歷史可追溯自巴洛克時期,是華沙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共公園,自一七二七年起開放,不過舊薩斯基宮現在只殘存有柱廊。自一九二五年起無名英雄之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在園中設立,每個週日中午鐘聲一響,動作齊整劃一的衛兵換崗儀式,吸引許多觀光客圍觀。這座公園坐落在馬沙爾科夫斯凱(Marszalkowska)大道北邊,被美麗的綠林圍繞,綠蔭蔽天,碧草如茵,奇花異草,是市區內最佳的休憩場所,有很多市民到這裡散步。園內水塘中有鴛鴦水鳥,遊客可在此享受餵食水鳥及飛鴿的樂趣。波蘭著名人物蕭邦的銅像聳立在公園裡,每星期天下午四時,只要天氣允許,許多一流的音樂家就自動自發地站在蕭邦銅像前免費爲波蘭人演奏一場,目前這種演出已形成制度了,華沙人的耳福不淺。幾乎所有的波蘭富人都在這公園附近購置大廈,古時候更是大臣巴結皇帝的不二之選,因爲距皇宮近,易被皇帝召見。

瓦金基(Lazienki Kro1ewskie)公園位於俄國大使館正對面,是華沙有名的公園,也是歐洲最美麗的公園之一,佔地七公頃,從前是馬佐夫斯日(Mazowsze)公爵的狩獵場,一五四八年爲國王西格蒙德的妻子波拉(Bona)皇后購得,作爲她的根據地,後來由她女兒擁有。十七世紀初西格蒙德在園中建了一座名叫烏傑多夫斯基(Ujazdowski)泥造城堡。之後公園及其內的建築又數度易手,至直十八世紀末由波蘭最後一位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下令修建,歷三十年建成。這位末代君主熱心建築是有原因的,他在位時波蘭被俄、奧、普魯士三國瓜分,爲了逃避波蘭在他手上消失於世界地圖的悲痛事實,躲進修園的世界中,公園完工之日離他寂寥而亡之時,已相隔無幾。

這座公園規劃的雄偉氣勢頗似巴黎凡爾賽宮,林蔭中的小道筆直,尤其在秋天時最美,滿園美麗古樹環立、紅楓送爽,宮殿、樓閣、池塘、草地錯落其間,玫瑰園和橘園更增添幾分色彩。愛好文學、藝術的國王從義大利招來許多建築家、畫家、雕刻家,在公園內建造了具有洛可可風格纖巧而華麗的水上離宮(Palac Lazienkowski),室內室外布滿了名家的雕塑和繪畫,高大的整根大理石樑柱、五彩大理石拚花的地板,讓人眩目的天頂畫,極盡奢華之能事。離宮的水塘清澈,水面上水鳥也特別多,時時振翅翱翔:水塘邊美麗的孔雀漫步於草地上,不時開屛取悅遊客。

水上離宮的西面是一座面積較小、一層樓的白色建築,叫做白宮,這也是斯坦尼斯瓦夫最早的一幢別致建物,但其設計及裝飾金碧輝煌,尤其是餐廳可說是當時波蘭的代表作,屋內仍遺留著昔日皇室所使用的優雅豪華家具、文藝復興式的壁畫和雕塑。

此外,公園裡還有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散布於離宮各地,裝飾美麗的浴場。

園內的西邊豎有波蘭偉大音樂家蕭邦的銅像,詩意般地立在巨大的噴泉旁邊。蕭邦像極具巧思,他舉著似乎剛剛離開鋼琴的右手,正側耳傾聽那繚繞的音符。身上的五線譜,與頂上天空劃過一道五線譜,意味著他比例完美的曲調來自天籁。春秋時分的週末及假日下午,園內的蕭邦露天音樂台有一到兩場的音樂會演出,供遊客免費欣賞曼妙的旋律,但請來的樂師都是大師級的水準,音樂界人士都以受邀於此、在蕭邦像前展現絕活爲榮。

圓形劇場(Amphitheathe)位於水上離宮南方,建成於一七九三年,以作爲宮前台地的裝飾,設計精緻的舞台下,只有六十個座位,昔日皇家在此招待看戲,冠蓋雲集的除皇家成員、美女外,就是那些名藝術家和作家等。

觀景台(Belvedere)在水上離宮西南方,它是昔日皇家夏日舊居之一,視野廣闊,從屋頂可以看到維斯杜拉河的美麗景致,雖然也是瓦金基公園內的一部分,但在一八一八年時,公園擁有者將之賣出,由波蘭政府購得,一九一八年起屬於州政府,之後又成爲波蘭總統的住宅。

庫拉辛斯基(Krasinskich)公園裡有個華沙抗暴紀念碑,是紀念一九四四年八月、華沙市民群起對抗納粹德國佔領的行動,華沙市民幾乎以手無寸鐵、極少的武裝對抗納粹德國的精良配備,結果德軍獲勝,華沙市民死了六十萬人,市街百分之八十五慘遭破壞。一九八九年爲紀念這段抗暴事蹟四十五週年,華沙市就在庫拉斯基公園東側建立這座紀念碑。

勝利(Zwyciestwa)廣場位於薩斯基公園水塘邊,佔地廣袤,一九七九年波蘭出身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重返故鄕時,就是在這座廣場上發表演說。廣場後方是無名英雄塚,裡面埋葬歷年來爲祖國抗禦外侮而犧牲生命的戰士骨灰或衣冠,由左右兩名身著軍裝的軍人看守著,兩人一動也不動,所以每天中午十二時整,衛兵換崗哨的儀式,吸引許多人前來觀賞。

皇宮廣場(Plac Zamkowy)是市區內非常有名的大廣場,也是當地年輕人經常約會的地方,高低有致,相當整齊、恢宏,廣場中央石柱上,聳立著最受波蘭人崇敬的西格蒙德三世國王的銅像,他是當年將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的領導人,和多數舊市街的建築一樣,這座背負大十字架和手持彎刀的人像,是依據一六四四年的原像複製的,是華沙最古老的紀念像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納粹德軍用坦克摧毀,戰後於一九四九年重建。

如果順著這個廣場走一圈,會看見許多四方或三角形的玻璃窗,這些義大利式建築的玻璃窗設計別具一格,廣場的第七號門楣上鍋著「黃金屋」。廣場的二十七號,是華沙銀行家與大企業家的住宅,不妨看看它那不同的建築格局:在它的西邊有一排屋子,外面雖是相連的、造型各不相同,裡面卻是打通的,內有電影院,放映的電影與華沙的歷史有關,可清楚的看到華沙如何在一次次毀滅之後重生。

猶太人區紀念碑(Pomnika Ghetto)在市區北端的斯塔夫基(Stawki)街與德吉卡(Dzika)街相交處的烏姆斯納廣場(Umsclllagplatz)上,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黨的猶太人集中營,大約有四十萬名猶太人被納粹德軍關在這裡,飽受恐怖虐待,最後一批一批地被送往郊外瓦斯室處死。現在這裡已成爲一個寬闊的紀念廣場,廣場中央豎立著大戰後所建立的紀念碑,是用青銅製成的,設計簡樸,彷彿是要以它最原始和最堅定的面貌,向世人控訴這一段殘酷的史實。每天不斷有人在碑前默哀,向烈士致敬。

皇宮城堡(Zamek Kroxlewski)亦即舊皇宮,素有「波蘭民族文化紀念碑」之稱,始建於十三世紀末,爲哥德式城堡,十六世紀初曾有大幅度重建,改爲文藝復興式宅邸,西格蒙德三世將首都自克拉科夫遷來華沙後,這裡不僅成爲君王的居所,更是上下議院所在地。一七九一年,末代國王斯坦尼斯瓦夫更在此通過意義重大的「波蘭五月三日憲法J,一九二二年起成爲波蘭的總統府。

冥冥中此堡命運與波蘭多難的歷史相呼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遭祝融之災,後來屢次燬於戰火,屢次重建,最近的一次是重建於一九七一年,建材大部分利用炸毀的原有石頭。外觀呈現十七世紀初期風格,帶著穩重威武的北國氣息,內部裝潢則是十八世紀格調,裡面大大小小的廳室不計其數,收藏著波蘭歷代文物和許多名畫。

這批名畫的背後還有一段曲折故事:一九三六年俄國攻進華沙時,曾強取豪奪了不少名畫。後來德蘇在華沙對峙激戰,德國再次攻陷華沙,雖全力掃城搜索,但名畫已爲蘇聯奪走。戰爭結朿後,波蘭曾多次要求蘇聯「看在共黨兄弟國邦」的情面上,將這批祖傳名畫歸還波蘭,蘇聯老大哥自感無理在先,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分批拖拖拉拉地歸還名畫。今天看這些波蘭名畫,眞是十分感慨它坎坷的命運,不過也得「感謝」當年蘇聯的強奪,否則名畫恐怕也難逃德軍的毀壞。

比較特殊的是牆上的畫,這是納粹德軍施虐後倖存的寶藏,是宮廷畫師又名小加卡納列托(Canaletto)的名畫家貝洛托(Bellouo),一七六七年受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邀請畫下的華沙城景致,所以參觀皇宮城堡等於走遍了全華沙各觀光景點,也等於參觀了一次名畫展。

城堡的舊教堂中有一個骨灰甕裝著一位英雄的心臟,他就是波蘭的自由英雄柯斯丘什科將軍,他爲了爭取國家主權,領導波蘭軍隊拚命抵抗俄國。

這個城堡裡另有一個古堡,規模較小,稱之爲Pod Blacrg,在參觀皇宮古堡時不宜放過,因爲在那裡可以看到十八世紀以後、一直到波蘭皇權沒落的皇家生活,不過它也是重新建造的。

聳立於城堡前高達二十二公尺的西格蒙德高柱,是一六四四年弗瓦迪斯瓦夫四世爲了紀念父王而立,由於它的巍峨醒目,現在已成爲華沙人相約見面的最熱門地標。

國立歌劇院(Teatr Wielki)位於勝利廣場的北側,曾是十九世紀時獨領風騷的文化場所,也是當時最大的歌劇院。由瑪麗(Maria Kazimiera)皇后命名、設計師柯拉西(Antoni Corazzi)於一八三二年建成,內部的浮雕、塑像都出於名家之手,戰爭時也未能倖免的毀損殆盡,僅有古典的正面尙存,現在所見建築係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五年按原樣重建而成,大門前立有斯坦尼斯瓦夫(Stanislaw Moniuszko) 及波蘭戲劇之父博古斯瓦夫斯基(Wojciech Bogus4awski )兩人的紀念碑。在它的隔壁有一所音樂廳,現在多上演芭蕾舞劇。

國立歌劇院正對面的勝利女神像(Pomnik Bohaterou warszang),是紀念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間,與納粹德軍交戰的波蘭人、華沙市民們而建造的。勝利女神像的造型極具爆發力,是馬利安•科涅茨兹(Marian Konieczy)在一九六四年所作,這具纏髮的女神,手持巨劍往德國方向作勢要舊力一砍,將波蘭人仇恨德國的心情表露無遺。

波蘭社會科學院(Polska Akademia Nauk)就是原來的奧斯多庫斯基宮殿,前方豎立著側背地球儀的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像。從雕像中可看出哥白尼長得年輕俊美,會讓許多以爲研究天文的,該都是月亮臉皮老頭兒的人跌破眼鏡,而且哥白尼當年勇於求眞、不畏教會指責的勇氣著實令人欽佩。

華沙大學(Uniwersytet Warszawski)位於社科院隔壁,是組成著多幢不同時期中世紀風格的優雅米黃色建築,華麗的新巴洛克式大門由席勒爾(Stefan Szyller)設計,頂上有象徵中世紀王權的波蘭金鷹和雕花塑像。學校以一八○八年的法律及管理學院,以及一八○九年成立的醫聲院爲基礎而創立於一八一六年,僅次於克拉科夫的克拉科夫大學,是波蘭第二古老的大學,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九年曾被德國關閉,戰後重建更勝於往昔,也是波蘭最大的大學,共有十一個學院,師資整齊,學術風氣濃厚,爲波蘭造就了不少傑出的人才。

著名的波瓦茲科夫斯基墓園(Cmentarz Powazkowski)始建於一七九○年,有許多波蘭優秀的作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安葬於此,這裡的許多碑石,本身就是不朽的藝術品。

附近還有一座公墓,葬的都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爲國捐軀的將士,其中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希特勒和史達林恐怖統治下的犧牲者。每年萬聖節,華沙人便會帶著鮮花去墓園表達哀思。 巴比肯(Barbikan)是新舊市區間的一面高牆,也可以說是一座馬蹄形的城門,是十五世紀所建、十八世紀重建的一個紅磚建築物,當時城門上的塔樓是作爲火藥庫和監獄用,華沙的美人魚像就在附近。

美人魚像(Syrsy)在華沙共有兩處,一個在舊市街城牆附近,還有一個是在Tamka大道和Wybrzeze Kosciuszkie交叉點的希雷那橋(Most Syreny)旁。關於美人魚有衆說紛耘的版本,其中之一是這樣的:昔日維斯杜拉河沿岸人煙稀少的時候,住著一位貧窮的漁夫,一天網到了一條有美麗臉孔的美人魚帶回家,終於有一天漁夫受不了美人魚的哀求放她回家去了。但自此不久,維斯杜拉河沿岸就越來越多人遷來定居,漁夫不但捕獲豐富,也結婚生子,漁夫名叫Wars,太太叫Zawa,兩人的名字合寫就是Warszawa,也就是華沙的由來。

另一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華沙有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十八歲時家鄕遭外敵入侵,親人被殺、姑娘也被強暴。爲了復仇,她想方設計逃離魔掌,不幸被敵人緊追不捨來到奔騰的維斯杜拉河,前無去路,乃縱身投入滾滾的河中,化作一條金色鲤魚潛入河底。不久姑娘率大批鲤魚化爲人身,躍出水面,手持利劍、盾牌將敵人擊潰,但姑娘卻犧牲了。

人們爲了紀念她,就塑造一座高二公尺的人身魚尾大型青銅雕像,上部是一位美麗端莊的少女,左手握盾牌,右手持利劍。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有美人魚雕像,但美人魚的雙腿都是連在一起,形成一個魚尾。而華沙美人魚造型獨特,她有著分明的兩條腿,腿的邊沿雕成魚的鱗翅,腿的終端再合成魚尾,向上翹起。華沙美人魚是華沙人的驕傲,是英雄城市的象徵。在市內的公車、地鐵的車身上,也常常可以看到美人魚像。

文化科學宮(Palak Kulturyi Nauki)位於市中心區耶路撒冷大道(Aleja Jerozolimskie)和馬沙爾科夫斯凯大道的交叉點、迪費爾德(Defilad)廣場上一幢三十七層樓的乳白色建築物,始建於一九五二年,完成於一九五五年,是當年蘇聯史達林時代爲拉攏波蘭成爲其附庸國而送的禮物,有趣的是出錢的卻是波蘭自己。這座高兩百三十四公尺、十七層的宮殿,是華沙最大的建築物,入口處有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和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兩尊巨大塑像。

內部共有三千二百八十九個房間,總面積達十二萬三千平方公尺,包括波蘭科學院、波蘭電視台、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科學博物館、科學專科學校'工業技術博物館,四間劇場、三家戲院、三間會議廳,以及倶樂部、華沙青年之家、音樂廳、運動廳和華沙大學分部等機構都設在這裡,形成一個文化中心,經常有音樂會、畫展和藝術活動。

周圍廣場上露天攤販林立,有當地風味小吃、三明治漢堡和香腸店,也有麥當勞大樓、百貨公司和大飯店。對於華沙市民來說,文化科學宮就像一個指揮台,控制著所有人民的生活。它有高聳入雲的尖塔,遊客可以搭乘電梯上塔,登上三十層高的眺望台俯視華沙全景和其市郊,只見滿載貨物的長列火車飛馳而過,載重汽車、公共汽車川流不息。

波蘭是天主教國家,華沙有許多教堂,華沙人在星期天多舉家盛裝上教堂。大多數年輕人的結婚典禮是先在法院舉行儀式後,再去教堂舉行儀式。教堂的傑出建築和精美的裝飾、浮雕、繪畫等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一九七八年,波蘭人爲他們的同胞若望保祿二世當上梵蒂岡教宗而欣喜若狂,他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當選教宗的非義大利人紅衣主教。

聖約翰教堂(Basilica Cathedral of St. John the Baptist)位於華沙大學的斜對面,是初建於十三至十四世紀的哥德式建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屢遭德軍飛機的轟炸與坦克的侵襲,教堂內的藝術珍藏也遭焚毀,只倖存兩個小教堂,一九六六年重建恢復本來面目。整個建築物呈紅色,入口處西側有波蘭第一任總統等名人的墓碑和石棺。數世紀以來,這裡一直是波蘭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

聖十字教堂(Kosciol Sw. Krzyza/Holy Cross Church)是一幢一六九六年建成的魏峨建築,是由一六五一年將教義引進波蘭的路易絲瑪麗(Louise Marie)皇后命義大利名建築師貝洛蒂(Jozef-Szymon Belotti)設計建成,中央高聳的雙塔則完成於十八世紀中期,正面由內炭式的愛奧尼亞式柱廊支撐,壁龕分別有聖彼得及聖保羅雕像;雙塔之間有精美雕塑圍繞的十字架。教堂內部巴洛克式的祭壇兩邊、左右翼各連著一個禮拜堂,沿行道刻著聖像,南翼是一七一九年至一七二二年製成的黑色大理石後巴洛克式墓碑,裡面葬的是拉濟維斯基(Radziejowski)。這個教堂最特殊的是內部葬了很多波蘭出色的藝術家和科學家,並且塑製一系列的雕像,其中包括名音樂家蕭邦,而且將蕭邦的心臟收藏在教堂內的柱子中,因此來這裡觀光的樂迷絡繹不絕。附近還有聖馬丁教堂、奧古斯丁尼安修道院等。

聖安娜(St. Anne)教堂,位於維斯杜拉河坡最高、華沙最美的克拉科夫斯基普熱德梅濟(Crakowskie Przedmiescie),由聖安娜公主(Mazowsze Duches Anne)和她的兒子博萊斯瓦夫四世,一四五四年爲貝納迪(Bernardine)教派的教士而建,一五一五年及一六五七年教堂曾遭回祿之災,僅剩現在所見的哥德式聖壇(Chancel)部分爲最早的建築。最値得參觀的是教堂內部一律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設計及陳設,滿布著一七四○年代的名家繪畫、天花板下垂的水晶燈、反射在包著金箔的雕刻及聖像,照得整個教堂光輝燦爛。

在聖安娜教堂旁豎有一六八三年完成的巴索瑪麗聖母像(Blessed Virgin Mary of passau),這也是在波蘭大動亂中未被波及的聖跡,塑像雙手抱著聖嬰,慈輝流露,令人感染。

華沙其他値得參觀的教堂還有聖母往見修女教堂(Visitation Nuns’Church),是十七世紀路易瑪麗皇后所建的後巴洛克的代表作,祭壇及中堂有華麗的雕塑、巨大亮麗的水晶吊燈、名家所繪的聖人畫,大門前的紀念碑上是二十世紀波蘭格涅茲諾(Gniezno)和華沙大主教維辛斯基(Stefan Wyszynski)。

國立博物館(Muzeum Narodowe)坐落在新市區,收藏有古埃及和羅馬時代的美術品,也有當代波蘭、法國和義大利等的美術品。

歷史博物館(Muzeum Historyczne Warszawy)在皇宮城堡西北側舊市街廣場的一角,館內展出華沙發展的歷史文物,並備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紀錄片,長約二十分鐘,在不斷重覆放映。

居禮夫人紀念博物館(Muzeum Maril Sklodowskiej Curie)坐落在新市區,原係她的出生地。她是華沙的得意女兒,年輕時生活艱辛,但以堅強的毅力而向學有成。一九○三年發現了鐳的放射性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一一年,以分離鐳的成就,獲諾貝爾化學獎。她積極提倡把鐳用於醫療,使核能造福人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用X射線爲傷員治療。現在博物館內除了有她的塑像外,還陳列著無數的實驗器材、珍貴的相片,以及她的日常用品,並詳細介紹她發現放射性元素的功績。

獨立博物館(Muzeum Niepodleglosci)位於皇宮城堡西面約十分鐘路程的索利搭爾洛西(Solidanosci)大道六十二號,展出波蘭爭取獨立、自由的辛酸奮鬥史,是瞭解波蘭的最佳所在。

考古博物館(Pahstwowe Muzeum Archeologiczne)在獨立博物館西方不遠處,是一座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展示古代波蘭的發展以及與世界的脈動。

維拉努夫宮(Plalace Wilanow)位於華沙市南郊,有波蘭的「凡爾賽宮」之稱,是一座十七世紀末的建築物,係索別斯基三世所建的夏季離宮,也是索別斯基蓋來送給他法國妻子瑪麗辛卡(Marysienka)的禮物。索別斯基王就是在一六八三年時爲阻擋土耳其侵略歐洲、在維也納郊外展開一場戰役的英雄。

這個宮殿是一組造型別致、雕塑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築群,雖然原建築在戰爭中幾乎全毀,現存的有一個藝術展覽館,展出維拉努夫宮的珍藏,主要是銀器和瓷器等藝術品。

宮殿園區有漂亮的庭園,最古老的庭園是宮殿與湖區之間的部位,這是十七世紀巴洛克式的美麗花園,幾何型的草地、配合尾部優雅的黃楊木樹列和雕塑,當年索別斯基三世在花園建成之後,就常常順著水畔曲徑賞景、賞花,也虔誠的凝視著那些貼著金葉子的奢華衆神雕塑訴說心願。

一七九九年至一八二一年,這個宮殿及花園屬於波蘭政治家、考古學家和將軍波托茲基(Stanislaw Szczesny potocki)和他的家族,不僅擴充了公園的範圍至湖區另|邊濃密的叢林,也增建了包括羅馬式的圖書館和展示館,所蒐集的珍寶古物使宮中珍藏豐富,一八○五年開放供人參觀,這也是波蘭第一個博物館。

宮殿南翼有新文藝復興式的玫瑰花園,北翼除另一個花園、還有橘園,再向北是英國式的公園連接人造島嶼的狹小岬角。園中山水相映,紅花碧草,有中國式的消夏廳和羅馬橋。

夏季時這裡有不少趣味活動,如「光和音的競賽」模仿中世紀舞台,由騎士與貴婦作演技競賽。每逢旅遊旺季,遊客擠滿了整個園庭,需集結二十人才能成團入內參觀,有導遊解說。維拉努夫宮每逢星期二、四及每月第一個週日休息,遊客可搭乘一九三號巴士前往。

離開維拉努夫宮,可以參觀附近設在原來的騎術學校內的海報博物館(Muzeum Plakatuw Wilanowie),成立於三十多年前,這也是同類博物館中資格最老的。

交通及汽車工業博物館位於華沙西南約二十公里、前往斯凱爾湟維采的道旁,這是波蘭最大的機動車博物館,展出五千幅車子的圖照及三百輛從二十世紀初至今的各式卡車、小轎車、摩托車、腳踏車和人力車,其中有不少名車及名人曾擁有過的愛車,以及在電影中出盡風頭的車子,値得前往參觀。

此外,華沙市內還有位於國立博物館東面、展示中世紀至今軍事武器的軍事博物館(Muzeum Wojska Polskiego);在薩斯基公園的無名軍人之墓向南過一個街區,有當代藝術畫廊(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 ZACHETA),再往南走約五分鐘路程則有內容豐富的人種學博物館(Etnograficzne)等。

華沙附近有個神秘點,汽車經過此處經常出車禍,因爲司機總感到腦袋昏沉沉的,牛、狗、豬等大型動物都不願在此逗留,牛甚至不肯在這一帶吃草:蘋果、棗、杜鵑花在此不能生長。但楓樹、柳樹卻長得特別快、特別好。蜂蜜的產量比鄰近地區多百分之三十,貓、蛇、鳥等小動物活得很好。波蘭科學家認爲,這是受「地下水脈」輻射的影響。

[編輯] 蕭邦係國民音樂家

澤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是位於華沙市西邊五十四公里處的小市鎭,原來是作曲家兼綱琴家弗雷德里克˙弗朗齊澤克˙肅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的出生地,現在他的故居已改爲蕭邦紀念博物館開放供遊客參觀。星期假日著名的音樂家們常會在此舉行鋼琴演奏會,內容多爲蕭邦的遺作,藉以追念這位樂壇的巨星,也讓遊客有個欣賞名曲的機會。屋前的小廣場上,放著幾排固定的條椅,顯然是爲演奏會的聽衆所安排的。

這幢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燬於烽火的建築物,是一九四五年所重建的,並保留原有的古樸風貌。而今平房的屋頂,已爲四周長起來的葛藤所包圍,益顯其雅意盎然。屋前屋後環繞著美麗的花園,種有近萬株由世界各地愛樂者所贈植的植物,以表達他們對蕭邦音樂的喜愛。園內曲徑通幽,綠蔭成行,不同的角落,蕭邦的半身或全身雕像以多樣面貌示人。

屋內不規則地隔成大小七、八間房,空間較爲寬大的工作室,擺置著蕭邦生前曾經用過的遺物,如座椅、圓桌、沙發、鋼琴、樂譜、譜架等。會客室也不寬敞,但有現代化的音響設備。當遊客抵達時,女侍就按鈕揺出蕭邦的名作。不管是前奏曲、圓舞曲、練習曲、波蘭舞曲、馬厝卡舞曲、搖籃曲,均予人一種無限悅耳又神往的感受。樂迷抵此都會流連不去,好像整個靈魂都繞著樂章,飄飄然如醉如癡。

主臥房是蕭邦父母閨中生活的天地,其實這裡的眞正主人是他的生母,父親尼古拉是法國人,前來波蘭討生活,受雇於史卡爾貝克伯爵(Coumskarbek)擔任家庭樂師。餐廳陳列著一些古舊的桌、椅;壁上掛著很多蕭邦親人的照片,包括父母及三個弟姝。雖然年代久遠色澤消褪,但仍可辨認,令人側目的是他那年輕貌美的母親,正像一朵怒放的玫瑰,光艷奪人,可惜紅顔薄命,當蕭邦十六歲時,她因肺病與世長辭。博物館內還出售有關蕭邦的照片、塑像、音樂卡帶,以及純銀紀念幣。

這位大音樂家一直以身爲波蘭人爲榮,他的愛國事蹟也和他的音樂作品一樣永垂不朽。他誕生於一八一○年三月一日,但是在九個月後便移居華沙,不過後來還是經常造訪此地,極喜歡這座環境寧靜而翠綠滿眼的故居。有一些偉大作品的構思,就是在這裡完成的,也許這裡正有助於尋求音樂的靈感。他的一生充滿坎坷和曲折,他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爲主,且多爲小型樂曲,但卓越的想像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爲世界最偉大的音樂詩人之一。

他體弱生性敏感,幽默而又善於模仿、諷刺,在音樂作品中,流瀉出的是祖國被強鄰統治的悲哀和憤怒,還有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那個鋼琴音樂獨尊的年代,這位音樂史上最具創造性、獨特性的作曲家,拋開了傳統技巧和曲式,以鋼琴寫下了嶄新的音樂語言,特別是以鄕愁傾訴著他對那片森林原野的熱情和爲祖國命運的怒吼,以鋼琴樂器孤軍奮戰,向世界傳播波蘭的民族主義思想。他的音樂是浪漫主義的象徵,不像他同代作曲家似的令人沉醉、叫人興奮,而是以華美的裝飾,超越激昂的表情,一陣亮麗的旋律後,總會逐漸融人低沉的樂音中,餘韻無窮:更有甚之是那如刀割般令人心碎的旋律,隱約在傳頌波蘭之聲。

全家都酷愛藝術,自襁褓中便對母親和姐姐的鋼琴聲有奇特的反應,並深受民間音樂薰陶,六歲時就能夠在琴上彈奏他所聽到的曲調,七歲隨音樂家瑞夫尼學琴,八歲首次在慈善音樂會公演,次年敢在著名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三年後又爲出席波蘭議會開幕式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即興演奏。

身爲「天才兒童」的他,不但會彈琴,還會作曲,七歲作「g小調波洛涅茲舞曲」並公開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將他的一首進行曲用於閱兵式上。隨後又作了波洛涅茲、馬厝卡、變奏曲,蘇格蘭舞曲和迴旋曲等,以後又跟作曲家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數年。十五歲他爲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演奏,獲贈鑽戒一枚。一八二六年,他十六歲時進入當時著名的華沙音樂學院,接受正式的音樂訓練。一八二九年爲擴展音樂視野首度赴維也納,應當地出版商、鋼琴製造商及貴族的邀請於當年八月間公演兩場,獲得聽衆的肯定,並訪問了德累斯頓和布拉格,回國後即信心滿滿的向心儀已久的歌唱家康斯坦契婭•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愛戀之情。

一八三○年三月,在華沙作成年後的正式首演,彈奏自己創作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同年十一月三日,由於華沙到處動蕩不安,蕭邦在父母和師友殷殷的期望叮嚀下,揮淚離開了苦難的祖國,隻身帶著一個皮箱、一捆樂譜、以及一把令他日後飄泊異國夢縈魂牽的祖國泥土。在離開之時,他在華沙郊外埃爾斯納精選一個合唱團演唱了他爲愛情專作的一首告別合唱曲,以表達他悲痛的感情。

到了維也納後種種情況令人失望,當時又値波蘭國內發生抗俄起義,他爲之激動不安,但家人不願他回波蘭參戰,於是他去巴黎尋求更理想的環境,在巴黎度過了大半生,再也沒有回去過。在這期間作了「b小調諧謔曲」、「革命練習曲」等一些富於激情的樂曲,同時還爲一些愛國詩詞譜曲。後來當他抵達德國斯圖加特,聽到華沙被俄軍攻陷的消息,悲痛欲絕,幾至不能自拔。

一八三一年九月抵巴黎定居,爲該地社會上極端的豪奢骯髒美德喪失的罪惡而感嘆。在巴黎期間,蕭邦和同樣流亡法國的藝術家交往,包括波蘭愛國詩人密茲凱維奇(Adam Mickimwicz)、德國詩人海涅( Heinrich Heine)、法國浪漫畫家德拉克洛瓦(E. Delacroix)、詩人拉馬丁(Lamartine)、作家雨果(Victor Hugo)、巴爾扎克(Honos.de Balzac),以及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 A. Rossini)、貝里尼、凱魯比尼及匈牙利李斯特、白遼茲和孟德爾松等名音樂家。與此同時,在德國的舒曼極度推崇他,稱他爲新浪漫主義時代的代表。

但他過分纖細的演奏,未能在大音樂會中獲得所有人的讚賞,只是在沙龍裡很受歡迎。但巴黎這個城市是藝術家的溫床,提供了一個讓藝術家實現夢想的環境,除了高談闊論各類話題,蕭邦出色的鋼琴演奏,使他在沙龍成爲有影響力的核心人物。李斯特曾這樣形容沙龍裡的音樂會:「最優雅的美女、最著名的藝術家、最富有的金融家、最傑出的貴族……正像是具備了血統、财富、才幹和漂亮儀表的完美貴族」。就在沙龍裡,蕭邦有機會接觸一些富有的學生向他學習,賺取生活費,也由於在沙龍裡和同屬法國浪漫主義運動中的重要人物交往,啓發了他的思想與創作靈感。

當蕭邦爲波蘭命運憂心的同時,也是法國爭取自由理想的革命才實現的時候,因此這位波蘭青年音樂家四處奔波演奏、敘說祖國的不幸,受到奧爾良(Orleans)王朝新政權的注意,也受到了菲力浦(Luis Felipe)國王宮廷的熱情款待。這段期間,蕭邦發表了他的「練習曲」作品第十號(Etudes ,OP,10),包括一八三一年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這首早期的傑作,寫於得知華沙淪陷後,激憤、悲痛之情,充分融和在嚴謹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一八三二年的「e大調練習曲」,深沉的哀思蘊蓄著溫柔的情感,傾注了蕭邦對祖國的愛戀之情:一八三四年的「a小調練習曲」又被稱爲「冬風」或「枯樹」,與「革命」一樣的澎湃著悲壯激情與愛國熱潮,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在沙龍裡,蕭邦演奏的鋼琴作品,充滿得自祖國不幸命運激勵的情懷,馬厝卡舞曲、圓舞曲、夜曲、即興曲、波蘭舞曲、敘事曲、幻想曲一首首音樂中,蘊含著波蘭民間音樂的風格、閃耀著民族情感,蕭邦默默地以祖國的音樂形成宣洩自己的鄕愁,也替波蘭作了宣傳。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亡國命運裡,波蘭也因而未被世人遺忘。

一八三六年蕭邦在巴黎結識了比他大六歲放蕩不羈的女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她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夠味情人,同時也是一個體貼的摯友,在他患病的漫長歲月中悉心的照料。一八三八年秋天,她攜同兩個孩子與蕭邦私奔到西班牙馬霍卡(Majorca)島的巴爾德摩薩(Valdemosa)旅行,希望能夠治好他的肺病,而開始了他們十年的同居生活。他陶醉在這浪漫的愛情和景色中,寫下了最爲膾炙人口的「前奏曲」(Breludes)、華麗的「a大調波蘭舞曲」(Polonaise in A major),以及包括喪葬進行曲在內的多首奏嗚曲。對於他獨特運用不協調音的極致表現,也有來自同輩音樂家的惡意中傷:「降b小調奏嗚曲簡直是由毫無章法的音符拼湊而成的曲子」。

儘管地中海島嶼的氣候溫和舒適,但簡陋的生活使蕭邦的病情卻日益惡化,因此在他回到巴黎後,完全放棄作曲,以教授富有人家鋼琴爲生,直至他到喬治•桑在諾昂(Nohant)的鄕間別墅避暑時,才重新開始作曲。這段時期創作的作品,包括有「降a大調波蘭舞曲」(Polonaise in A flat Major)、二十四首前奏曲、戲劇性的「c小調諧謔曲」、悲壯的「c小調波洛涅茲幻想曲」、「f小調敘事曲」、「船歌」、「波洛涅茲幻想曲」、「f小調幻想曲」和「b小調奏鳴曲等」。

一八四七年,長久以來的伴侶和感情生活唯一依靠的喬治•桑突然與他分手,因此精神沮喪,加上巴黎革命火焰燃起,他乃應蘇格蘭女學生珍˙斯特林(Jane Stirling)之邀,前往倫敦和蘇格蘭,被引介進入上流社會。他在宮廷中舉行多場音樂會,曾經爲蘇格蘭的薩瑟蘭公爵夫人(Duchess of Sutherland)、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和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等演奏。

由於體弱多病、思鄕心切,在英國期間全無創作。一八四八年他在倫敦爲波蘭難民舉行最後一場公開演奏,當時已病得非常嚴重。他的女學生簡•斯特林帶他到她姐夫托菲肯勛爵的鄕村別墅休養,還送給他一萬五千法郎作急需。在英國繁瑣的社交生活下精疲力盡的他,於同年十一月返回巴黎後,病情惡化。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他在旺多姆廣場(Place vendoxme)十二號家中,寂寞地離開了人世。

這位死時才三十九歲的年輕波蘭流亡音樂家,臨終前最後完成的是一首馬厝卡舞曲,這是波蘭的一種和緩的三步舞曲,並要求銷毀他未完成的手稿,以及在葬禮中唱莫札特的「安魂曲」。他的遺體葬在巴黎東北的培耶拉榭斯(Pere-Lachaise)墓園,墓地上的石像是一位哭泣著的繆斯女神,手上拿著破了的豎琴,墓前的花是樂迷供奉的。在他死後一週年,他墓地紀念碑揭幕時,人們在他的墳上灑了一盒袓國波蘭的泥土。蕭邦去世後的遺體雖然留在法國,但他的心臟卻按照他臨終時的囑咐運回了波蘭。如今在華沙聖十字教堂的一根大石柱上,有一塊包著有蕭邦心臟的銘碑。石柱上立了蕭邦的頭像,並綴上美麗的鮮花。

蕭邦雖已去世,但是他那對祖國的熱情鮮明深刻的影響,永遠烙印在全華沙市民心中,並紛紛設立紀念碑、蕭邦硏究院和蕭邦協會等,用以表達對這位傑出愛國同胞無盡的追思和敬意。在蕭邦研究院和蕭邦協會中,凡是有關蕭邦的資料,以及他生前使用過的傢倶和彈過的鋼琴,都被小心翼翼地珍藏著。

至今,蕭邦的作曲仍時時從他故居的演奏會中飄送出來。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每個星期天上午,波蘭蕭邦社在此舉辦蕭邦音樂演奏會,由著名鋼琴家在屋內演奏蕭邦名曲,而聽衆則坐在窗外聆聽,成爲愛樂者的一大享受。

每五年一度在華沙舉行的波蘭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更是後人對他無比懷念的紀念方式。大賽吸引全世界好手報名角逐,是一躍龍門的機會,得獎即身價暴漲。蕭邦鋼琴大賽成了波蘭音樂成就的金字招牌,相關表演和文物展示場所,也拜蕭邦之賜而聲名大噪,觀光客趨之若鶩,以參觀蕭邦故居爲人生一大目標。

在蕭邦的故居還有一座非常精緻而幽雅的花園,這裡整天揺放著蕭邦的作品,配合著園內亭台樓榭、流水迴廊,有人間似境之感。園中一尊蕭邦側面半身像,是波蘭名雕塑家哥索奧斯基雕塑的,這座像鑄工精細,略帶憂鬱的神貌自然,儀態瀟灑而傳神,尤其點出蕭邦修長的手指更是一絕,成了遊客攝影留念最有意義的熱門地。在塑像周圍種了一萬多株由世界各地樂迷所贈送的名花異卉,點綴得如詩如畫。每當盛春季節,百花齊放,紅白爭妍,清香撲鼻,蜓蝶交飛。華沙市另有許多著名的蕭邦像,如華沙市公園內一座蕭邦坐在松樹下的雕像也是遠近馳名的。

正因爲蕭邦在波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所以波蘭人民愛好音樂的風氣非常盛。各城市大都設有交響樂團、音樂廳和歌劇院,華沙的歌劇院、交響樂團、音樂廳和文化科學宮等地,所舉辦的音樂演奏會都是高水準的,很値得欣赏。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八月中旬在Dussiki舉辦的蕭邦音樂會及九月舉辦的「華沙之秋」音樂節,所演奏的不僅是名曲,而且演奏者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名演奏家。他們發表許多前衛性的作品,也是樂迷津津樂道的活動。

[編輯] 波蘭第二大城羅茲

羅茲(Lodz)市是波蘭的第二大城及羅茲省省會,它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一三二二年首次出現在歷史的記載中,一四三二年獲得城市特許狀,但是在十八世紀以前,這裡只是一個小聚落。一七九三年至一八○七年,它先是屬於普魯士,後歸華沙大公國管轄:在一七九八年建市,一八一五年後歸屬波蘭王國,當時還沒有什麼重要性,到處是村落及農田,到一八二○年時仍只有八百名居民,直到一八二三年在經規劃設計的新城建築完工後,才改頭換面,也建築了首座紡織工人住宅區。

波蘭與俄國之間的海關障礙克服後,波蘭紡織品得以大量輸入俄國,使這裡的經發展。十九世紀中期,德國人在此大興紡織工業,第一座工廠於一八三九年蓋成,城市迅速發展,人口和市區也都在不斷的膨脹中。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產品銷售市場遠至德國、俄國等地,更一躍而成爲世界最重要的紡織中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數百個小工併成少數由政府控制的合作生產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羅茲設立了波蘭戰俘兩大集中營轉運站,以及專爲蘇聯航空人員設立的集中營,一個容納五千名來自德國、奧地利和巴爾幹半島的吉卜賽人集中營,一處囚禁四千多名兒童的集中營,大約有二十六萬名猶太人在此遇害;羅茲居民也遭波及,全市六十萬人口戰後只有半數倖存。

現在這個一百一十萬多名人口的城市,位於華沙西南方一百三十四公里,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二十八分,北緯五十一度四十五分,坐落在波蘭中部奧得河與維斯瓦河之間的瓦爾塔河流域的台地上,西南距弗沃茨瓦韋克一百零三公里。是國內著名的輕工業城,有「波蘭的曼徹斯特」之稱,現在是全國紡織中心,生產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棉製品,以及毛、絲和纖維織物。除了傳統的紡織工業外,電子機械和化學工業也很興盛。

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很進步,除了設有許多中、小學和職業學校外,並有六所高等院校,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電影藝術、戲劇曁電視製作學院,使羅茲成爲波蘭的「電影城」,是全國電影和電視的製作中心、美術中心。

這個城市的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在航空方面,郊區的國內線民航機場,有波蘭航空公司班機營運,每天有密集的班機飛往國內的各大城市。在陸上交通方面,鐵、公路稱便,與國內各主要城市都有鐵路相通,並係華沙至弗沃茨瓦韋克鐵路的重要運輸中心;公路網更是南來北往,有長途巴士營運。市區公共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爲主,車輛情況雖然較舊,但車資低廉,街頭交通秩序良好。

當地也有很多各種等級的觀光大飯店、賓館及一般旅館供遊客投宿。市內大小餐廳林立,也有許多小吃店和小食攤販,供應各國名菜和當地風味。這裡也有許多家劇場、戲院和電影院,以及許多運動場所,供市民娛樂運動。

南北走向的彼得庫夫(Piotrkowska)街是市內最長最主要的街道,是觀光客逛街購物的 最佳所在,免稅商店、百貨公司、土特產藝品店林立,當地的傳統性市場各類物品都有,可以滿足觀光客的購買慾。

市區到處可以看到公園廣場,寬闊的馬路旁林蔭夾道,高樓大廈林立,市容非常繁榮,有許多新式的建築物,在一些大建築物的牆上,可以看到不少多彩多姿的壁畫,憑添藝術氣氛。

羅茲引人入勝最熱門的參觀點,爲十九世紀留存至今的聚落建築,包括工業大亨的豪華住宅、工廠、紡織工人樸實的宿舍等,都照原來的房屋型式興建,多以哥德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爲主。在所有的聚落建築物中,至少有三十楝以上的房屋屬於新藝術的風格,波蘭語稱之爲「瑟西斯亞」(Secesja),現在這些建築物已受到妥善的維護,爲當地的一大觀光資源。

博物館也是遊客的目標,其中位於維伊科夫斯哥(Wieckowskiego)街上的藝術博物館(Art Museum),原來是波兹南家族(Poznanski family)的宮殿,館內蒐集十九世紀以來波蘭與各國以現代繪畫雕塑爲主的藝術作品。

羅茲歷史博物館(Historical Museum of Lodz),位於奧格羅多瓦(Ogrodowa)街波茲南家族的另一個宮殿中,展出許多羅茲的歷史文化,可注意看館內的裝飾獨到之處。

中央紡織博物館(Central Textile Museum)設在懷特工廠(White Factory)內,成立於一八三八年,是羅茲第一座利用蒸汽引擎爲動力的紡織工廠,對於波蘭紡織業的科技演進有詳盡的說明,同時也展現出這項科技的發展對波蘭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市政廳、考古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都設在烏爾諾希奇廣場(Wolnosci Square),位於歷史博物館對面的是聖約瑟夫(SL Joseph)教堂,也是全市最早的木造代表性建築物。沿著古老的米凱維采(Mickiewicza)巷到日維吉斯瓦(Zwyciestwa)廣場,有昔日壯觀的席布勒(Scheibler)宮,現在內設電影博物館。

著名的美籍波蘭作曲兼鋼琴家亞杜爾•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一八八七年便是在這裡一家紡織廠主家中誕生,他四歲學琴,七歲公開演奏,十三歲的獨奏會令人注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至美國居留,一九四六年成爲美國公民,由於其藝術成就與蕭邦、貝多芬、舒曼及布拉姆斯等名家相互神似,被稱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鍵盤巨匠,曾獲福特總統授予自由勛章;羅茲一流的愛樂演奏廳就是爲紀念他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戰前這個城市有百分之三十以上居民爲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茲的猶太社區相繼被納粹德軍摧毀,猶太會堂以及古老的猶太墓園也被破壞殆盡,只有新建的墓園仍在,大約還剩下十二萬個墓碑,以及壯觀的以色列波兹南陵墓(Izrel Poznahski Mausoleum),現在已有六萬個墓碑,成立於一八九三年至一九三九年間,爲波蘭最大的猶太墓地,同時也是全世界少數最大猶太墓地之一。

[編輯] 波蘭故都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Krakow)十四至十六世紀是波蘭首都,現在是南部小波蘭(Malopolskie)省省會、全國第三大城,充滿古典氣息,素有「北方的翡冷翠」和「波蘭的羅馬」美譽,城市地名據說是取自波蘭傳說中的王者克拉科夫之名。又一說是得自「殺龍者」的名字,話說此城最早是龍的世界,後來人類陸續來此落腳,龍受到侵擾後開始爲害人類,克拉科夫就製作一隻包有硫磺的羊誘龍上鉤,果然龍吃下假羊後口渴萬分,跑到湖邊喝水,被炸沉湖底,難怪此城至今處處可見龍的雕像。

雖然這個城市的起源已經無從查考,但由地方上的考古研究隊所發現的證據,表明早在五萬年前便已有人類在此居住。八至九世紀時,斯拉夫人在這裡形成村落,他們佔據小波蘭直到十世紀,這段時期最早是由大摩拉維亞人(Greater Moravia)統治,之後爲波希米亞。克拉科夫首次出現在文字上的記載,則是公元九六五年之事,當時此地是重要的貿易中心,而波希米亞多布拉瓦(Dobsva)公主與波蘭尼(Polani)及格涅茲諾(Gniezno)的領導者梅什科公爵的結婚典禮是當地一件大事。

公元九八八年至九九○年間,國王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統一南北,建立強大王國,使這裡於一○○○年超越其他波蘭城市,增加了無數建築,蓋起宏偉的大教堂,成爲天主教波蘭主教轄區的首府,並迅速發展成商業中心。至一○三八年這裡的瓦韋爾(Wawel)城堡成爲波蘭國王的駐地,也使克拉科夫初爲波蘭首都,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都市。

這個城市雖不像華沙那樣老是在戰爭的摧毀下過日子,但它最大的災難是蒙古人帶來的。一二一四年蒙古人入侵,後被擊退。一二三七年元月,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西征,經莫斯科、布達佩斯,一二四○年下基輔,於一二四一年來到波蘭南部,當時的波蘭根本無法阻止蒙古軍隊的前進,他們唯有實行堅壁清野的戰略,在蒙古軍到來之前先把城市與物資燒燬,克拉科夫是在自己的火把下付之一炬。

儘管如此,波蘭人仍阻止不了蒙古軍的進攻,於是決定背水一戰,集結了一萬精銳,另外還有來自歐洲各地助陣的外籍軍隊八千,共一萬八千人,與來犯的八千蒙古精銳對陣。同年四月九日雙方遭遇,蒙古軍由拔都親自領軍,波蘭由王子亨利指揮,結果波蘭慘敗,王子身首異處,屍體被棄於麥田,首級懸於高竿上示衆。蒙古人進入克拉科夫後再次焚城,克拉科夫一二四一年以前的古蹟全都不見了,直到次年才把入侵的蒙古軍擊退。

一二四三年博萊斯瓦夫哈斯特(Boleslaw the Chaste)成爲小波蘭的領導者,推行教化啓迪政策,並從事建設,致而維持將近二十多年的和平時期,其間一二六○年蒙古軍第三次入侵也被擊退。一二八七年當克拉科夫再一次受到蒙古入侵時,已有堅固的城牆抵禦。

在十三和十四世紀之間,一場復辟的爭戰在這個城市中展開,因爲皮亞斯特家族要奪回自一○七七年博萊斯瓦夫遜位、在流亡中死去至到二二○六年失去的政權。

矮子弗瓦迪斯瓦夫國王重新統一波蘭,於一三二○年在瓦韋爾大教堂加冕爲波蘭國王,並定都於此,整個世紀這裡成爲波蘭政治經濟中心,也是英國和匈牙利之間的主要貿易點,並且建築業發展迅速,有衆多的中世紀建築物。一三三三年弗瓦迪斯瓦夫死後就葬在瓦韋爾大教堂,他也是第一個葬在這個教堂的國王。

其子卡齊米日三世繼任國王,這時克拉科夫已經成爲擁有三萬名居民的大都市,一三六四年國王卡齊米日三世下令興建中歐最古老大學之一的亞蓋沃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使這座城市更形重要。而且王妃波娜又從其故國義大利請來許多藝術家參與建設,更使克拉科夫成爲歐洲一大文化中心。

十五世紀後半期,學院的辦得成功,吸引全歐洲的學生來此就讀,包括一四九一年至一四九五年在克拉科夫大學就讀的哥白尼,他出色的天文成就在此啓蒙。十六世紀初,由於人_文主義者的活躍及文藝復興運動,更有「波蘭文化金時代」之譽。

不過中古時期的克拉科夫並非完全由學術所主導,貿易和手工藝同樣佔有一席之地。由於這個城市恰好位於自西歐至拜占庭帝國,以及由南歐往波羅的海的中心,是國際貿易往來的輻輳之地,因此貿易繁榮,當時在克拉科夫就有六十家職業公會,它所帶來的厚利,使得市民階級與貴族,都得以贊助來自全歐各地的名建築師、畫家及工匠,提供他們有利可圖的契約,以及衣食無虞的工作環境。這段時間克拉科夫人文鼎盛、商業繁榮,具有世界文明面貌,成爲歐洲重要的城市。

一六○九年國王西格蒙德三世遷都華沙,頓使克拉科夫失色不少,加上十七、十八世紀一六五五年起至一六六○年,以及一七○三年至一七二一年兩次長期與瑞典爭執的連年戰火,至波蘭慘遭分割,當地更是飽受凌虐破壞。一七九四年在民族英雄柯斯丘什科(Tadeusz Kowciuszko)的領導下,市民曾經起義,結果失敗。

自一八一五年至一八四六年間劃入加利西亞(Galicia)省,隸屬於奧匈帝國,奧國政府自由放任的統治政策,使波蘭文化與科技發展更加進步,連包括獨立運動在內的各項活動也被容忍,畢蘇斯基也就是在此成軍發跡的。在奧國的統治下克拉科夫成爲堅強的戰鬥堡壘,甚至能抵擋一九一四年的俄國攻擊。一九一八年,克拉科夫終於歸屬波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華沙被炸得體無完膚時,它卻絲毫無損的保存了下來。大戰初期曾被德軍佔領,成爲納粹德國在波蘭軍政府的首都,納粹將領漢斯•法蘭克(Hans Frank)便將總督府設在瓦韋爾城堡內。在德軍佔領期間,亞蓋沃大學全體教師被殺,另有五萬五千多名當地猶太人被抓、關在奧斯威辛集中營。 一九四五年蘇軍奇襲德軍成功,這個城市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當時北方的華沙已被炸成一片廢墟,它卻獨得上蒼垂愛,絲毫無損。

這個近百萬人口的城市,其位置在東經十九度五十五分、北緯五十度五分,波蘭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海拔兩百二十公尺。自古以來就是黑海、西里西亞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是南歐摩拉維亞隘口通往波羅的海的交匯點。它東與塔爾努夫接壤,西界卡托維茲,西南爲別爾斯科-比亞瓦,北距華沙約三百公里,距離西南邊的捷克邊界也只有一百公里。

這座波蘭工業與文化重鎭,市區街道寬闊,綠蔭蔽空,市容整潔,新舊建築物交錯,於一九七八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上最美的十二座城市之一,近年來更是處處有新的建築物落成,其中在市中心中央車站旁的商業中心,可說是世界最大的現代化多功能大廈。

這裡分新城與舊城兩部分,它們的界線很容易劃分,舊城被一層帶狀的樹林圍繞成一個南北狹長區,此外皆是新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科夫奇蹟似的逃過多次劫難,它所保存的中古世紀文化與建築,至今仍是歷史學家、畫家、文學家、科學家、製片人、攝影師及夢想家的最愛。舉頭望去,眼前盡是哥德式建築、歐洲文藝復興式建築,另也滲雜著一些巴洛克建築,特別是十四世紀的彩繪玻璃,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市區裡教堂遍布,共有一百二十多座,時時傳出幽揚的鐘聲與祈禱聲,流瀉無盡的宗教氣氛。堅硬的石板路古意幽然,綠蔭處處,古木參天,加上濃厚的學術風氣,使現在的克拉科夫古風與前衛交織,隨便走進地表下的任何一個夜總會,就會有那種迷離的感覺。因此,許多人把克拉科夫稱爲「雙面城市」。因爲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深植於人們心中的懷舊情懷,另方面也可以觸探到它大膽先進的一面。

這個城市在二十世紀初利用西里西亞的豐富礦藏資源,發展成近代都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離市中心十公里左右的近郊設立了新胡塔工業區後,現代經濟發展迅速,人口也急劇增至九十多萬名。身爲波蘭的工業中心,除諾巴夫塔製鐵聯合工廠外,還有紡織、機械、電氣機器、皮革、製紙和香煙等工廠。

克拉科夫交通發達,在對外交通方面,距離市中心區約十六公里的巴里夏民航機場,可以和國內的一些大城市通航,夏季及其他三季的週一到週六,每天都有五個班次的國內線班機自華沙抵達,航程約1個小時,由波蘭航空公司班機營運,自機場到市區有航空公司巴士服務。水上運輸也很方便,維斯杜拉河有船隻與下游連絡。在陸上交通方面,這裡是重要的鐵路樞紐,每天自華沙有六班直達車抵達,車程約五個多小時。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爲乘客服務。市區交通情況很好,公共交通工具以電車爲主,整個舊市街地區,就好像被電車的交通網所團團圍住。

這個城市旅館衆多,多集中在舊市街一帶,其中最豪華的四星級飯店有廣場(Forum),距舊市街兩公里,周圍有瓦韋爾堡(Wawel Castle)和維斯杜拉河,景觀壯美,除二百七十七間設施完備的客房,還有健身房、洗衣房、特產店、美容美髮店,以及餐廳、烤肉、酒吧、咖啡廳、夜間倶樂部和賭場等,連絡電話(48)12669500。

格蘭德(Grand)大飯店,在中央市集廣場附近,一百零四間客房佈置典雅舒適,設施完備,電話217255。

德梅(Denlel)大飯店雖只有六十二間客房,卻有三個大型會議廳、太陽浴室及其他完善的健身設備,是團體旅遊的好住所,連絡電話(0-12)6361600。

弗朗科斯基(Francuski)是興建於一九一二年的傳統性大飯店,距離舊市街的弗洛里安城門很近,附設有正宗口味的法國餐廳和夜總會等完善的服務設備,共有四十二個房間。電話225122。

另外三星級的大飯店如克拉科維亞奧貝斯(Orbis Cracovia)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坐落於舊市街西方的國立博物館前,距離火車站約兩公里,擁有四百二十七個房間,並附設有餐廳、酒吧和夜總會等服務設備。

索菲特(Sofitel)位於維斯杜拉河右岸,有美麗的景觀,也可看到瓦韋爾古堡和中世紀教堂,距機場十五公里,到火車站五公里,離舊城僅數分鐘路程,共二百七十七間客房,並設有賭場、夜總會,其他設施也十分完備。

假期酒店(Holiday Inn)是十二層樓的大建築物,雖然離舊市街稍遠,但有巴士可達,除擁有三百零八間客房外,還附設三溫暖、室內游泳池、藝品店、餐廳、酒廊和咖啡廳等設備,服務品質良好。

市內餐廳林立,豪華級的大餐廳多附設在觀光大飯店內,傳統餐廳口味比較好,並且貨眞價實。市內有許多小吃店、自助飯館、速食店和小吃攤販。在衆多的餐館與咖啡店中,有幾家較具特色,是老饕們不可錯過之地。

威爾希內克餐館(Le Wierzynek)位於市集廣場,是克拉科夫最負盛名、也是波蘭歷史最悠久的豪華大餐廳,一三六四年西格蒙德國王還在此地舉辦過「歐洲高峰晚宴」。市民們的大型宴會也多在此舉行,但高貴不貴,費用每人平均約五百元台幣。

克普里斯(Kaprys)是一家附設有夜總會的豪華級大餐廳,可供大型宴會使用,有節目表演。埃爾米特(Ermitage)是市內一級餐廳,可供好幾百人一起餐聚,有各種當地名菜供應。史塔羅波斯卡(Staropolska)餐廳主要利用豬肉、鵝肉、白菜等主料,烹調出令人垂涎三尺、具有「媽媽口味」的菜餚,在餐廳內用餐,還能享受到一股無比愉悅的活潑氣氛。

還有最具特色的猶太餐館及藝廊(Jewish Restauss-Ariel Gallery),除提供精緻的加利利猶太菜之外,餐廳建築有特殊造型、用希伯萊文寫的招牌、內部充斥著猶太人的古董傢具、無異參觀藝廊。

咖瑪米夏立科瓦(Jama Michalika)爲克拉科夫最具吸引力的咖啡店,遊客千萬不可錯過,它至今仍保有一世紀前的傳統,因此店內藝術氣息及歷史氣氛特別濃厚。

至於此地有名的「地下」夜總會有Blue Box, Maxime, U Muniaka Jazz Club等,尤其以位於市集廣場內的Piwnica Pod Baranami酒吧最具代表性,在一九八○年前後,曾爲反對份子聚集流連之地。酒館文化十分活躍,每晚可見音樂會、歌劇甚至爵士樂等一流的表演節目,吸引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這裡還有兩家中國餐廳,一爲「中國宮」,由越南人經營;一是「蓬萊島」,由上海人管理。

在購物方面,波蘭的日用必需品供應不足,價昂物不美;食品也不精美,倒是有許多禮品店,供應價廉物美的手工藝品;一般藝術畫廊除觀賞外,也有門市部可選購。

克拉科夫市有許多地方可供觀光客參觀,値得遊訪之處,幾乎都集中在面積零點七二平方公里的舊城中。城內每條街道、每楝建築物的外觀及每座教堂,都有引人入勝之處,令人目不暇接。但是造訪古城,需要兼顧城內及城外的參觀重點,才能眞正領略它的精華所在。

中央市集廣場(Rynek Glowny)在舊城的心臟地區,交通方便,幾乎集克拉科 在這個廣場上點一杯咖啡,靜靜的欣賞這個城市。廣場面積四萬平方公尺,呈正方形,有中世紀的美麗和絕佳氣氛,是歐洲所有類似廣場中最大、最美麗的。

這個一二五七年就存在的廣場,四週圍繞著十四、十五世紀的建築物,有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以及混合著原始建築的桁樑、石門、門廊,雖然許多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都曾重建過,但如今呈現的古典優美,令人心繫。在廣場上著名的建築包括貨棧(Sukiemlice)、聖阿達爾伯特(St. Adalbert)教堂、吉巴拉斯宮(Zbaraskich Palace)、阿利特(Ariete)宮,以及聖瑪利亞教堂等。

廣場的中央有一座全市最高的建築物克羅斯大廳(Cloth Hall),又譯爲布料廊道,是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四周迴廊都開有連續性的拱門,進出非常方便,不論正面和側面都有一連串的圓柱,遠看像一個龐大的古堡或軍事要塞,其實裡面是菜市場和百貨商場。清晨,這裡是一個賣花的市集,各式各樣的鮮花使黎明的克拉科夫充滿生趣。各種禮品商店,販賣很多物品,有各式琥珀飾品、胸針,以及傳統民俗衣物和皮件,另外還有一種手工彩繪的小陶磁動物,很具地方特色,値得收藏。

市政廳塔樓(Wieia Ratuszowa)位於廣場中央克羅斯大廳旁,是一三八三年所建的磚造七十多公尺高、傾斜五十五公分的高塔,十八世紀時曾遭大火,故哥德式的塔頂重建時改爲一個小巧的巴洛克式圓頂,下面保留著原始的內部及少數原來的器具、壁畫和裝飾,夏日時登塔,是觀賞市景最佳所在。

從聖弗洛里安城門西行,聳立著新哥德式的怡爾托雷斯基博物館(Muzeum ksiqze Czartoryskich)及圖書館,現在是國立博物館的分館,這是十八世紀在波蘭掌權的立陶宛皇室後裔恰爾斯托雷斯基家族的收集,共收藏有圖書七萬冊、手稿五千份、五千冊家族資料、一千三百多件獎章及獎狀、二千五百份地圖及地圖集、七千一百五十件古代及現代藝術品、四百五十幅繪畫,以及二萬多件史前、古希臘羅馬和伊斯蘭古董,其中爲數衆多的是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波蘭名畫、雕塑、古董,以及武器等,在大量的肖像畫中,以達文西所繪的「抱著白貂的貴婦」(Lady With a Weasel)最受注目。館中令人留連的是恰爾托雷斯基收集的自中世紀起的古代兵器、盔甲,不僅量多,其製作之精緻華麗,也讓人嘆爲觀止。

市集廣場也是波蘭藝術家的天地,他們的畫作多呈現明亮、喜悅的波蘭畫風;另有一些不遠千里而來的樂團在此地獻藝。巷弄間的咖啡館林立,使整個舊市街沉浸在十六世紀的愜意舒適中。

在中央市集廣場東面的南端、具特色的是紡織品館(Sukiennice)這幢綜合性建築的發展可以分爲好幾個時期,十二世紀在市場中央出售布料,因此原始的建立是卡齊米日命令建造的一個室內大市場,長一百公尺:現在所見是一幢米色與咖啡色相間的宏偉建築,面西的正面有新文藝復興式的閣樓形入口,兩翼的袖廊頂端各有一個方形塔樓,背襯著高聳的聖瑪利亞教堂,猶如一座宮殿,一樓爲大型的購物長廊,也吸引了大批遊客。

弗洛里安城門(Florian’s Gate)在十五世紀時克拉科夫四周圍繞著壕溝及雙層牆,經由八個門進入市區,時至今日,僅餘部分城牆及高大厚實的聖弗洛里安城門。此門建於一三○○年,位於火車站西南方,是圍著舊市街城壁的北門,爲城牆的一部分,牆高二十五公尺,門上有四座炮塔和一座軍火庫,原係歐洲最大防禦工事之一,現在已失去保衛城池的意義。牆上出現了許多繪畫,克拉科夫的藝術家們將他們的畫作靠在牆腳求售。門前還有馬蹄形的巴比肯(Barbakan)防壁,建於一四九九年,是中世紀歐洲貴重的遺物之一。

Manggha是歐洲最大的日本古代藝術收藏館之一,一九九四年成立,設在現代化的日本藝術及工業中心(Centre of Japanese Art & Technology)內,還附設有圖書館、茶室、日本商品街等。

聖瑪利亞教堂(Kosciol Mariacki)位於中央廣場的轉角處,屬哥德式的建築。由奧德洛瓦兹(Iwo Odrowaz)主教於十三世開始籌建,教堂建築完工於一三五○年,中堂及天頂畫由維爾納(Mikolaj Werner)於一三九七年完成,至十五世紀完成雙塔及小禮拜堂,是瓦韋爾主教轄區重要的教堂,並經多次重建,在幽暗肅穆國寶級的教堂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安放在聖堂深處、全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式大祭壇,是用菩提樹木雕刻成的,高十三公尺,寬十一公尺,爲歐洲最大的祭壇之一,是德國雕刻藝術家斯托施(Wet Stooso)自一四七七年起、歷十二年所創造,不僅生動地雕匆著聖母的容顔和聖蹟,同時也描繪了十五世紀民間八百個人物生活的情形,甚至連耶穌十二門徒中的一位,也成了斯托施本人的自畫像。從這些生動的雕刻中,可看出當時波蘭有趣的民俗風習。

四周陽光透過十九世紀重建、名家繪製的彩色大玻璃窗照射在金色的祭壇上,氣氛更顯得肅穆、壯麗。每年聖誕節期間,工藝家紛紛製作聖瑪利亞教堂造型,放在市集廣場上評選優勝,這已經成爲克拉科夫最特殊的習俗。

在教堂左右兩側,並立著不對稱的兩座高塔,非常別致。較高有尖塔的建成於一四七八年,頂上的金冠是在一六六六年加上去的,象徵波蘭皇后的聖潔;較矮洋蔥頂加尖柱的塔樓完成於十六世紀,其鐘樓內吊著五個大銅鐘,最大的一個鐽於一四三八年,據說這個鐘是斯坦尼斯瓦夫卻文克(Stanisaw Cioek)強壯的兒子按裝上去的。當初雙塔是由一對兄弟分別負貴建造,眼看弟弟建造精美、且將完工,哥哥妒心大起,殺了弟弟,隨即羞愧地完成全部工程後自殺。

高八十公尺較高的鐘樓,自中古以來一直是市民作對時用的,在遭敵人攻擊、或大火時,塔上有人會吹號並懸掛標誌以示瞥戒;平常時間則每天早上吹起床號,叫醒全城居民。時至今日,不僅早上可聽見號聲,到夜間六時的每個整點,塔上會開放一扇小窗,吹起幽幽號角,以四聲不同音色的小喇叭聲報時,這種報時聲自一九二六年塔上裝有設備起,在正午十二點還經由廣播電台向全國廣播。

這個報時的喇叭,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波蘭守塔者誓死桿衛國家的英勇事蹟。在十三世紀的時候,當來自東方的蒙古人發動突襲想要攻下克拉科夫時,恰巧被一名看守人發現。他立即吹鳴喇叭示警,一聲、二聲、三聲……當喇叭正響起第四聲時,卻中斷了,原來他的喉嚨已被敵人所放的箭射穿。直到今天這歷史性的吹鳴喇叭,每小時都有一次,以提醒大家永遠效法這位看守人的愛國情操。

聖阿達爾伯特教堂(St. Adalbert)的波蘭文爲Kosciol sw. Wojciecha,這也是中央市集廣場上一幢特別的建築,早期建築爲羅馬式,將近一世紀它淪爲廢物貨棧,一六一一年重建爲巴洛克式,金屬的圓頭及燈頂,因日久氧化現在已成綠色,十分耀眼。這是波蘭保護神阿達爾伯特最初布教的所在,當時克拉科夫是匈牙利與摩索維亞(Masovia)之間的交通樞紐,阿達爾伯特是第一個任基督教布拉格主教的捷克人,他將教會勢力擴充到波蘭及其他國境,九九七年在普魯士殉教,每至夏季有他個人資料展示。

聖十字教堂(Kosciol sw. Krzyza)鄰近市區城牆,似乎是城牆加固的部分,雖然在一三○○年就已經存在,但教堂主體在往後幾年才建成,這是紅色磚造,也是唯一保留在克拉科夫哥德式獨柱式的內部裝飾建築,大柱把整個天頂的壁畫繪上各種植物、花卉、樹葉,配上文藝復興式的怪異圖記、雕刻,既華麗又古典:如同一把傘般撐在天花板上。

聖彼得及聖保羅教堂(Kosciol sw. Piotra i pawla)原爲耶蘇會教士於一五八三年建立,現在所見是一座完成於十七世紀巨大的米黃色巴洛克式建築,這也是克拉科夫的第一座巴洛克教堂,門前的鐵欄杆十二根分隔柱子上各有一座耶穌十二門徒的塑像,是第一位在這個城市工作的巴洛式雕塑家弗克尼(Giovan Battista Falconi)的作品,教堂內凸出圓形部分上的「彼得與保羅之死」也由他繪製。

教堂地下室有波蘭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和作家斯卡爾加(Piotr Skarga)的墓穴,他曾任維也納大學第一任校長,後來是西格蒙德三世國王的宮廷牧師,也是波蘭反宗教改革的第一位代表。

克拉科夫大學(Uniwersytet Jagiellonskiego)也就是亞蓋沃大學,坐落在中央廣場西南方,它是歐洲僅存的三所中世紀大學之一,也是波蘭最古老的大學和全國第二大的大學,是由國王卡齊米日創辦於二二六四年,一三七○年卡齊米日去世之後,由他的繼承人路易士德安茹(Louis d’Anjou)繼續建設發展,尤其是路易士的女兒雅德維加(Jadwiga),爲了這所學校甚至賣掉自己所有珍貴珠寶。學校另一位最大的贊助者是立陶宛大公弗瓦迪斯瓦夫亞蓋沃(Wadyslaw Jagiello),他與波蘭女王雅德維加結婚後成爲波蘭國王,把這所大學建立得美輪美奐,華麗的演講廳內,牆上掛滿了歷代王室畫像,裝飾著精美雕刻。

學區佔地廣大,形成一個大學城,有哥白尼像豎立其間。當時的克拉科夫不但是波蘭的首都,而且是波蘭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這座大學由於受到文藝復興風潮的影響,因此也成爲歐洲學者們的聚集所。到了十五世紀,在這所學校的學生中,外國學生佔了百分之四十五。在它所培養的學生中人才輩出,其中有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科學家居禮夫人、波蘭人文主義詩人科哈諾夫斯基(Jan Kochanowski)、法律哲學家弗立奇莫多傑斯和諾娃佛塔等人,其他如歌德等名人都曾在此滯留研習。

經由校園內美麗的庭院、可到有精緻裝飾和典雅建築的校內博物館,內藏有馬雅寶藏,包括二五○八件匈牙利古金幣和戒子,以及三十顆貴重的藍寶、紅寶、黑鑽和珍珠項鍊等珍貴古物。

奧吉科夫(Ojcowski)國家公園,坐落在克拉科夫北方約二十二公里、地居普拉德尼克(Pradnik)溪谷中,這裡除了是夏季避暑勝地外,並有奇岩怪石林立、如畫美景和富有變化的風光展現眼前。這個溪谷在中世紀時是條「絲路」,係遠到羅馬的商人來往路線,有十四世紀哥德式的古城和岩壁聳峙其間。

瓦韋爾(Wawel)宮是克拉科夫的地標,也是當地主要觀光賣點之一,它挺立在維斯杜拉河畔的石灰岩山丘上,護衛著王宮,因地勢高,可俯瞰全市。自十一世紀到十六世紀間,曾歷經數次整修,尤以十六世紀西格蒙德國王娶米蘭的斯福莎(Sforza)時,將瓦韋爾宮重建爲義大利文藝復興式,至今仍是阿爾卑斯山北方最美的文藝復興式建物。

當時的宮廷生活活躍,包括國際性的重要活動都在這裡舉行,除波蘭人外,其他如德國、猶太、義大利和匈牙利人都曾在宮中穿梭,也使克拉科夫發展爲商業、印刷中心,在一五八七年西格蒙德三世捲入克拉科夫與華沙之間的戰爭時,這種欣欣向榮的蓬勃才冷卻。

目前所見的是一九○三年重修後的建築夾雜著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以及單調的兵營碉堡式的特殊建築,由城堡、塔樓和炮台,構成了最佳的防護屛障。佔地非常大,分成王宮、教堂、名人祠、教區牧師住所及僕役住處等部分。

王宮位於山丘的西側,宮牆後有一排整齊的建築,既是御林軍營舍,也是保護王宮的另一道牆,因爲保養得宜,目前這些建築都還存在。王宮現在已改成博物館,展出波蘭國寶級的珍藏,以及各種有趣的物件,包括豪華的皇家套房、臥室和聞名於世、又稱花毯(Arrasy)的法蘭德斯壁毯,另外還有世界上稀有的土耳其及東方藝術作品,其中最珍貴的收藏品,是十二世紀皮亞斯特王朝加冕典禮中所用的斯塞爾畢克(Szczerbiec)寶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曾將許多珍貴的國寶送往加拿大的保險箱暫存,倖免於戰火的破壞。

宮內的大教堂一三二○年建成,於一三六四年開始布道,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紅磚建築物,在將近一世紀時間內不斷的擴大,係非常特別的三重堂院設計,有三個尖塔禮拜堂,其中的西格蒙德禮拜堂有金色的圓頂,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爲精緻的禮拜堂。它的鐘樓上垂吊著一口直徑達二點五五公尺的大鐘,是波蘭國內最大的鐘,只有在全國重要的宗教節日裡才會鳴鐘。據說未婚女子只要摸它一下,就會很快覓得如意郎君。

在教堂的南面門前廣場旁草地上,排列著八尊巨炮管,這是昔日禦亂所使用過的古炮,氧化部分已變成綠色。自十四世紀以來至十八世紀止,波蘭國王都在此舉行加冕典禮,一三三三年三月弗瓦迪斯瓦夫死後葬在這裡開始,以後歷代多數的國王和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如柯斯丘什科將軍和畢蘇斯基元帥等逝世後,也多長眠在地下室的墓穴裡。

這裡也是兩位浪漫詩人的墓地,一位是尤里烏斯•斯沃瓦茨基(Juliusz Slowacki),另一位是亞當•密茨凯維奇(Adam Mickiewicz),都是波蘭有名的大文學家。因此,這裡可以說是集合了波蘭歷代偉大英雄和詩人的靈廟,來此朝聖的波蘭人絡繹不絕。

當今教宗保祿二世早年也是出身在這座大教堂,使得這裡更富傳奇色彩。在瓦韋爾宮的山丘下還有一個洞穴,相傳有專門捉克拉科夫美麗少女、眼睛會噴火的龍之雕像。

瓦韋爾宮九月至五月的星期天開放、六月至八月的星期三遊客可以免費入場參觀所有展示,如係團體則需先以電話422-5155登記。

從克拉科夫往西行四十公里,可前往人口二萬多的瓦多維采(Wadowice)小鎭,這裡因教宗保祿二世出生在此而聞名。小鎭偎依著小貝斯基德(Beskid Maly)山麓的薩瓦谷(Sawavalley)。在市集廣場上我們可以找到一幢十五世紀的教堂和神職人員住所,教皇的老家就在教堂隔壁,現在已設立博物館展示他的出生,以及在此度過幼年生活情景。

[編輯] 維利茲卡地下鹽礦

維利茲卡(Wieliczka)是距離克拉科夫十三公里、車程二十分鐘、小波蘭省人口二萬多的小工業城,它地底下卻有一個舉世無雙的鹽礦城,是波蘭最古老的鹽產區(Salt Mines),採礦工作已運作了七百多年,現在是歐洲最奇特最壯觀的名勝之一。一九七八年被聯合國文教基金會列入自然奇景保護名單之列,已接待過七十多萬參觀者。

礦區深入地下三百公尺,共分成九層,寬一公里、長六公里、三百公里長的通道有如迷宮,其中只有四公里對外開放,地下溫度大約攝氏十四度,有壯麗的地下湖及原始挖的礦坑,一般觀光客的參觀必需由導遊帶領,行程約兩個小時,最久也只能滯留四個小時。

觀光客必須先走下三百八十級台階,到達地下一層,穿過曲曲折折的木造甬道,到達深入地下六十四公尺的第一個洞穴,首先映入眼廉的就是鹽礦中最有名的訪客哥白尼的鹽岩雕像。

緊接著,可以看到描述有關鹽礦的傳奇故事「聖金加(St. Kinga)公主」的一組鹽岩雕像,這組雕像除金加公主外,還有一名波蘭武士、一名匈牙利武士和三名礦工。金加公主是十三世紀時嫁給克拉科夫公爵的匈牙利公主,據說這座鹽礦就是她的婚戒顯靈,幫助她發掘出來的。

在地下二層的鹽棕仙(Salt Brownie),這是按歐洲民間傳說勒勞的小仙及精靈的故事而塑成,有兩尊侏儒的鹽雕小仙,正在辛勤的工作,他們是協助採礦的功臣。其中一尊面帶微笑的小仙,鬍子已被過往客人偷摸得發亮,因爲傳說未婚女子親他的鬍子一下,立刻就能找到如意郎君。還有俯臥翹腿的小精靈,他是當初帶領人們覓得鹽泉的使者。因在黝暗世界中來回運鹽,終至瞎眼,在地下挖鹽是個惡劣黑暗的工作環境,生活在其中充滿不安與危險的未知數。

第三層是深入地層達一百三十五公尺、舉世知名的壯觀鹽礦大教堂,叫做「好運金加」。(Bienheurese Kinga),如果意譯,應是「好運聖母」之意。它是十九世紀的作品,正面寬十八公尺,深十五公尺,可以容納五百個人,不論外表與裡面,都栩栩如一個眞正的教堂,一「石」一「瓦」,絕不馬虎,從天花板垂下五個如水晶燈般的巨大晶鹽吊燈,珠珠串串皆爲晶瑩的鹽晶:還有三個邊間小教堂,其中「最後的晚餐」鹽雕壁畫惟妙惟肖,而實際上這幅作品的厚度只有二十公分。因此這座鹽雕的教堂被視爲國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宣布列爲重點保護的古躓。

每到節慶大典的時候,這個教堂裡都會舉行特別的儀式,有些新人也會選擇來此舉行結婚典禮,並且還在洞裡舉行慶祝餐會,預約電話爲:(004812)787302。

鹽礦經過長期開採,有些隧道已廢棄了。但是利用這些廢隧道的人很多,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人就在這些廢隧道中製造他們對付英國的V-I塑飛彈與其他飛機零件。

鹽礦內特別闢出一部分成立鹽博物館,介紹鹽的開採歷史與鹽礦本身的歷史。令人感到非常驚訝的是,三、四百年前的波蘭人,已開發出一套極現代化的通風設備與各種絞盤,那些設備竟與現在所用的不分軒輊。

人們在鹽礦內深達地下一百三十公尺,用鹽壁雕成的郵局寄一封信給親友,在紀念品店買一件禮物,或在咖啡店裡吃東西和下鹽礦的特殊區域性氣候,在此喝酒比在地面上較不容易醉。

十九世紀時,鹽礦裡就有了水療中心,十多年前在鹽礦地底下兩百一十一公尺的地方造了一座地底療養院,礦底的空氣清新,含有豐富的陰離子,據說女人住在鹽礦中可保青舂永駐。在維利茲卡及克拉科夫工業區一帶,是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因此得哮喘病的人很多,一個波蘭醫生偶然發現,含鹽的空氣對治療哮喘具有療效,到了一九六四年,更得到醫學上的證實。

地下療養院裡有治療室兩間,每間大約可以容納三十五人。鹽礦治病似乎沒有神秘的地方,說白了只不過鹽礦的空氣幾乎接近無塵,另外大概還含有一些鎂、錳、鈣……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根據波蘭醫生在治療後所做的追蹤檢查,有些人在鹽礦裡連續度過三十天後,哮喘減輕了,甚至痊癒的也不在少數。

目前這一鹽礦仍在開採,但因採鹽事業已經沒落,所以礦工日益減少,但是鹽的地下診所卻愈來愈旺,大有應接不暇之勢。在以往波蘭共產時代,鹽礦是國營,現已改爲民營。民營後的鹽礦計劃專心發展治哮喘事業,不過美中不足的還是粥少僧多,要想到礦底醫院裡住三十天,據說得送醫生紅包。

鹽礦中有一段最精采漂亮的,是純鹽結晶礦床,清澈如玉,因怕被污染目前這一段並不開放,除非有特別通行證,才可以進去。

[編輯] 大集中營奧斯威辛

奧斯威辛(Oswiecim)以它的德文名字Auschwitz而聞名,是小波蘭省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十四分、北緯五十度二分,位於維斯瓦河和索瓦河匯合處,東距克拉科夫五十四公里,是波蘭南部的鐵路樞紐和工業中心,約有五萬名人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九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納粹德國將領希姆萊下令在此郊外設立第一個奧斯威辛集中營,羈押來自全歐洲的犯人,尤其是以各國的猶太人爲主;他們的罪行完全由希特勒法西斯主義者來定。同年六月十四日把第一批波蘭政治犯關押在這裡,隨後又送來德國和波蘭的猶太人。

被稱爲「猶太人眼淚」的集中營,是個最悽慘、最殘酷的人間地獄,在它的外面雖然有白楊樹繁茂地並列著,有非常優美的景色,但是一進入營區,即能感受到一股陰森森的寒氣;張牙舞爪有刺可通電流的鐵絲網後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六百多萬人被關進來。

一九四一年十月在比克璃(Birkenau)村外增設奧斯威辛二號集中營,營外有平面交叉鐵道,營內則是一列列磚造與木造營房,納粹黨衛軍在這裡設置大規模的綜合滅絕設施,包括用毒氣殺人的「浴室」,儲放屍體的「屍窖」及焚屍爐,用以消滅歐洲的猶太人。營房內除了床架,還有整排的糞坑。

一九四二年五月設在德沃雷村附近奧斯威辛三號集中營,是爲附近法本公司的化學與合成橡膠工廠提供勞動力。納粹把猶太人運到這裡後進行挑選,將有勞動力的男女青年送入勞役集中營從事剩餘價値的壓榨,並定期進行篩選,把過度勞累、疾病或因饑餓而體弱的人淘汰出去,與年老體弱的人、兒童和母親一起殺害。還有一些猶太人被用作醫學試驗,如試驗便捷的絕育方法、對孿生子女進行活體或屍體解剖,估計約有四百萬人在此慘遭殺害。

一九四六年納粹德國戰敗,這座集中營被改爲波蘭國立奧斯威辛博物館,用以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被納粹德國殺害的數百萬猶太人冤魂,因此使當地成爲波蘭境內主要觀光區之一,每年有數百萬人前來瞭解這段殘酷的歷史實境、憑弔亡魂。

進入集中營右轉順著林蔭土石路前行,可到達大展覽廳,此處有精通外國語的嚮導詳細說明當年那一段淒滄史。展示的圖片中,有個少女叫安妮,當初躲在集中營的閣樓裡,一點一滴地寫下了所見所聞,也就是著名的「安妮的日記」,但她最終仍沒能逃過納粹的魔掌。

這裡還陳列著當初致命的化學毒劑罐,猶太人的牙刷、假牙套、眼鏡等。玻璃櫥窗裡更有著堆積如山的臨死剝下來的衣服、男鞋女鞋、上面寫著名字和地址的箱子、上百噸遭毒氣染成泛灰的長髮、人脂做成的肥皂、用女人頭髮織成的毯子等,令人怵目驚心。這些物品似乎仍透著驚恐的吶喊與垂死的掙扎,訴說著當年猶太人的悲慘命運。

更諷刺的是在離死刑毒氣室不遠的大門口寫著「工作使你自由」的告示,迎入一批又一批的無辜生命,卻很快在毒氣室及焚化爐裡結束倉促的一生。

集中營內有二十八楝紅磚蓋的建築物整齊排列著,還有禁閉室、行刑場、拷問室、槍斃人的死亡壁,以及當年絞死殺人魔納粹司令官的絞刑台,旁邊看板上張貼著當時的照片。

就在這個集中營裡,納粹德軍從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五年這五年間,殺害了四百五十萬猶太人,以及約一百五十萬的斯拉夫人、波蘭人和荷蘭人等。在這陰暗潮濕的牢獄中,由於糧食和醫療設備的缺乏,加上納粹德軍冷酷與恐怖的虐待和屠殺,使得每一個囚犯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到折磨。尤其是囚犯之間,因強烈的恐懼以及不安全感,造成彼此間的互相猜忌和憎恨,使得人性的尊嚴面臨最殘酷的挑戰,致使奧斯威辛成爲人間的地獄。

根據歷史記載,這裡第一次屠殺在一九四一年十月三日,當天共有六百名犯人與三百五十名病人被送進瓦斯室去毒死。之後又有批無辜的猶太人,被瘋狂的納粹德軍集體處死。一直到今天這個被保留下來供人憑弔的集中營裡,仍然到處可以看到血跡斑斑的遺蹟,像牢獄、瓦斯毒氣室和火化屍體的焚屍爐等,無不令人望之毛骨悚然。尤其是在瓦斯毒氣室裡,還可以看到人骨製成的裁紙刀和煙灰缸等,整個集中營裡彌漫著一股說不出的寒意。

現在這裡對遊客放映戰爭期間的珍貴紀錄影片,從中可看到自大的人類在充滿權力慾望的橫流下,人性的最後一份尊嚴也受到屈辱。

[編輯] 海軍基地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ilsk)市昔日稱爲但澤(Danzig),是波蘭北部濱海(Pomorskie)省的省會、波羅的海岸主要的港市,自古以來即爲卡素伯(Kaszub)人的聚居地,因其地理位置一直擁有重要的戰略和商業地位,因此為波蘭與德國六度易手控制,被稱爲「波羅的海的珍珠」。公元九九七年或九九九年以波蘭城市首見記載:十二世紀時爲波美拉尼亞公國的首府,一一四八年羅馬教皇訓令中提到格但斯克屬波蘭弗沃茨瓦韋克(Wloclawek)主教管區。一二六○年獲自治特許證,後發展成爲貿易中心。一三○八年成爲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管轄內的自治都市,一四五四年在波蘭保護下成爲自由市。文藝復興時期臻於極盛,成爲波羅的海沿岸最繁榮的港口。

十六世紀時,格但斯克爲波蘭輸出入貨物的集散地,曾爲歐洲最大的商港、手工業和著名的文化藝術中心。十七世紀時因受戰火影響,經濟陷入停頓並開始衰落。一七九三年俄國與普魯士瓜分波蘭將它併入普魯士,稱爲但澤(Danzig)。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爆發,因爲波蘭人幫助拿破崙戰勝普魯士,因而拿破崙授之自由城市特權。一八一三年至一八一四年要求與波蘭重新統一未果,後併入西普魯士省。

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波蘭要求收回此城:但是根據民族自決的原則,城裡佔多數的日耳曼人拒絕歸屬波蘭,而波蘭則堅持要它爲出海口岸,因此在凡爾賽和約中被改爲國際管理的自由市,給波蘭以出海的便利,甶波蘭行使管轄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將附近直通波羅的海的一條狹長地帶挖通,作爲波蘭出海通道,後來稱爲「波蘭走廊」,曾被希特勒作爲向波蘭進軍及發動大戰的藉口。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因要求將格但斯克併入德國遭波蘭拒絕,於一九三九年九月對波蘭發動進攻,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波蘭和德國爲了爭奪此港而爆發大戰,城市百分之九十嚴重破壞。戰後於一九四五年三月歸還波蘭,直到一九七五年戰後遺留下來的碎石瓦礫才全部清除乾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更因華勒沙領導的「獨立團結工會」總部設在這裡而聞名於世。

這個港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四十分、北緯五十四度二十一分,坐落在波蘭北端、波羅的海南岸,格但斯克灣內的維斯杜拉河河口偏西的位置,是摩得拉瓦(Motlawa)河和馬魯得瓦維斯杜拉河的交匯點,東南至埃爾布隆格六十三公里,南距特切夫四十五公里,北面二十公里是格丁尼亞。

這個波蘭最大的港口城市,造船工業非常發達,生產西方人所熱愛的水上運動工具帆船、機動船,爲波蘭北部該類產品四大產地奧斯特羅達(Ostroda)、奧勒科(Olecko)和奧古斯塔夫(Augustow)之一,除供水上活動蓬勃的波蘭國內所需之外,每年外銷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法國、德國、義大利,可爲國家賺得五千多萬美元的外匯。

現代化的港口雖然在一九三九年遭到完全破壞,但隨後又恢復它的機能,掌握著波蘭大部分的貨運,包括木材、穀物、鐵和鋼鐵製品,全市面積約一千九百平方公里,擁有六十多萬名人口,是波蘭第六大城市。這裡本來德國人佔百分之八十八,波蘭人只佔百分之十二;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多被放逐:而以波蘭人佔多數。

自中世紀以來格但斯克就是一個繁華的貿易港,它的經濟活動以港口和造船廠爲中心。市區沿著維斯杜拉河的兩岸,都是百年之久的大倉庫,其中最高的一座倉庫,至今還存放著格但斯克最大的一部起重機(Stary zuraw)如今也成爲港口風光焦點之一。在這個城市的列寧造船廠外,有一座四十公尺高的紀念碑,是紀念在一九七○年因糧食價格飛漲而發生大暴亂中犧牲的兩名波蘭工人。團結工聯領袖華勒沙(Lech Walsa)就住在附近。

格但斯克在戰爭時被完全破壞,戰後再依戰前模樣重建都市,以沿著維斯杜拉河沿岸的舊市街爲中心,完全是中世紀都市重現,因此沒有現代化的時髦外貌,有的只是一般古典和傳統的氣息;造型獨特並帶有古色古香風味的石造房子、石板路,哥德式的教堂並立其間,觀光客們由此可以想像出漢薩同盟時代工商業都市的形態,以及逐漸發展的模樣。

重建後的格但斯克市,市中心部分在舊城,有兩處主要港口區,舊區「新港」爲主要工業中心,有造船、冶金、化工、木材和食品加工:新建「北港」爲波蘭最大海運發展工程,無論是煤的外運,或者是進口石油都很忙碌。附近有一九七五年建的煉油廠。作爲重要的文化中心,這裡設有格但斯克大學、醫學院、工業學院、美術學院,還有精美的教堂、劇場、音樂廳、歌劇院,以及人類學、格但斯克歷史、海洋及國家等好幾個博物館等。

城市對外交通相當方便,在航空方面,位於市中心西北方的民航機場,有波蘭航空公司的班機營運,可以和國內的各大城市連絡,由華沙乘機前來,航程只要一小時十分鐘,夏季時每天都有十個班次,其他季節除星期天外,每天也都有民航機在營運。由機場到市區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服務,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爲主。

陸上交通頗爲發達,由華沙有好幾班火車來此,普通班車和特快車都有,車程約六個小時。公路有密集的長途巴士對外連絡。

水運也很忙碌,觀光客如有充分的時間,可由華沙乘船沿著維斯杜拉河順流而下抵達格但斯克,尤其是在夏天,可以享受到坐船旅遊的樂趣。

這裡也有不少旅館爲觀光客服務,其中頗具特色的是位於河畔托卡斯卡(Tokarska)路六號的漢薩(Hanza),這個擁有六十個客房的四星級大飯店,像積木堆砌的古典建築,是攝影者的最愛,除一切設施外,還附設賭場。摩洛波爾(Monopol)大飯店,是當地最有名的大旅館之一,服務設備上乘,擁有一百二十三間標準房。諾沃特爾(Novsel)大飯店,也是市內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除了有一百五十四間高級客房外,並有購物店、美容院、健身房郵電所、書報攤、餐廳及酒吧等服務設備。波斯兹頓(Posejdon)是一家擁有一百五十|間標準房的國際觀光大飯店,服務親切,生意興隆。希維留斯(Hewelius)是市內最大的觀光飯店之一,不但擁有一流的服務設備,還有兩百四十七間高級客房。

格但斯克也是美食的天堂,在大飯店內及市區中都有很好的各國口味餐廳,還有幾家中國菜館,酒菜都是一時之選。比較有名的餐廳有阿克洛波爾(Akropol)、塔曼納(Tamerna)、亞勒克斯(Alex)、庫比基(Kubicki)、馬約(Major)、諾沃特爾、波德洛索辛姆(Pod Lososjem)、波德威志(Pod wieN-a)、維京(Viking)、葛利斯特爾(Crystal)和紐斯卡(Newska)等。在格但斯克最著名的菜餚是「油煎鰻魚」(Wegorz) ,塔曼納就是以最好的魚餐廳自詡,旅客也可在港口的船屋餐廳上,慢慢享用新鮮的鰻魚,別有一番風味。

購物相當方便,機場、碼頭、火車站,都有免稅商店,一般鬧市中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不缺,在小街僻巷中,也有許多傳統市場,出售各類物品,可以滿足各階層人士的需要。

格但斯克有許多景點値得參觀,以舊市街爲中心的市區觀光,徒步遊覽較爲合適。遊客們如果從一五八六年所遺留下來的拱形城門進入市區,就可以看到這裡街道兩旁,都是文藝復興、巴洛克、哥德式等各式各樣古代的建築物,這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市民們同心協力仔細修復而成的。

位於市中央被稱爲「王之道」的杜魯加大道(Ul. Dlunga),因以前國王便是由這條大道巡行入城。每當城市有重大慶典時,也常在這條大道上舉辦。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熱鬧的多米尼克市集(Dominican Market)每年也是在此舉行。

高門(Wyiynna Brama)位於舊市街,建於一五八六年,過去爲城牆的一部分,在門的中央刻有波蘭國徽。在它的對面還有一個黃金門(Zlota Brama),建於一六一二年,也曾是舊城牆的一部分,可通往杜魯加大道。

綠門(Zielona Brama)位於杜魯加大道的南端,建於一五六八年,也是城牆的一部分。經過此門,可以到達莫特拉瓦運河的碼頭,每逢四月至十月,有遊覽船沿河觀光。過去數百年來,這裡是城市主要進出港的地方,由河橋上可以眺望市區的美景。

在綠門北面不遠處有長市場(Dlugi Targ),是格但斯克代表性的廣場,昔日是舉辦慶典活動的場所,這一帶房屋的正面和磚砌建築物的形式,均依原貌重建,是舊貴族的宅邸,尤以金屋(Zlota Kamienica)最爲漂亮。

阿爾特斯宮(Dwor Artus)與舊市政廳和道路相隔,最初是格但斯克當地商人們集會的場所,直到十五世紀才重建爲美麗的哥德式建築,現在是波蘭藝術家協會辦公室。

斯圖納內布普圖納(Stuania Nebptcna)是位於阿爾特斯廳前方的美麗噴水池。

海神噴泉(Neptune Fountain)是格但斯克的另一個象徵,在格但斯克所有的建築物中是最饒趣味的,建於十七世紀前半期,十八世紀的時候又加以改建。在它的周圍有形成鷹狀的鐵柵欄圓著,坐落在最醒目建築的阿爾特斯宮廷前方。

舊市政廳(Ratusz)是一座古老象徵的格但斯克建築物,下半部完成於十四世紀,上半部建於十五至十六世紀。有高達八十二公尺的尖塔,是後哥德式的建築物。現在舊市政廳的一部分還作爲此地的博物館,由塔上眺望市街,視野極佳。

聖瑪利亞教堂(Kosciol Mariacki)是波蘭最大的哥德式教堂,也是世界排名第六的教堂,同時是世界上最大的紅磚建築物,坐落於瑪利亞街的街尾,建於一三四三年至一五○三年間,共費了一百五十九年多的時間,才完成整個工程。那座彷彿通天般的尖塔高達七十八公尺,令人印象深刻,內部用二十八根柱子支撐的星覽圓亭,非常別致。

韋斯特普萊特(Wester Platte)紀念碑,坐落在維斯杜拉河舊出海口的韋斯特普萊特半島上,距離市中心區約五公里,可以由綠門旁的碼頭坐船前往,這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地。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一百八十二名波蘭士兵在蘇恰爾斯基(Henryk Sucharski)少校的率領下,在這個要塞長達七天英勇地抵抗納粹德軍用大砲、飛機及軍艦的攻擊,並奇蹟似地戰勝了由海上進攻的德國海軍施勒斯維格•霍爾施泰因(Schleswig Holstein)坦克運輸艦,因而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因此在這裡豎立了紀念這次戰役的紀念碑,如今仍可見到當時被破壞成殘垣斷壁的軍營及彈葯庫。

奧利瓦(Oliwa)市位於北郊九公里處,是一個美麗的衛星小鎭,景色優美,空氣清新,有一座大型的西多會修道院,大教堂建於十三世紀初,呈現著文藝復興式和洛可可式的建築特色,內部祭壇爲巴洛克式,壁畫、墓碑和墓誌銘也皆爲巴洛克式。修道院中有造於一七六三年至一七八八年間、著名的洛可可式奧利瓦大管風琴(Organ of Oliwa),許多知名音樂家曾在此舉行過音樂會。

海洋博物館位於拉多尼亞(Radunia)運河畔,裡而展示著格但斯克歷年來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

運河兩岸的房子古意盎然,仍保有四百年前歐洲海港原貌,完全沒變。聳立岸旁一座紅色建築物顯得格外醒目,是十四世紀建造的木造大磨坊(Wielki Mlyn),共有七層樓高,現在已成爲各種工商業展覽會場。

格但斯克四周還有許多可供參觀旅遊的地方,其中最値得前往觀賞的,是一九六六年開放的斯沃文(Slowinski)國家公園,這裡不只有美麗的景觀,還有移動沙丘、泥煤沼澤,以及二百五十種以上的鳥類,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生態保護區。

[編輯] 第二大港格丁尼亞

格丁尼亞(Gdynia)是濱海省的海港城市,一二五三年始見記載,原爲小漁村,一度曾屬於天主教奧利瓦西多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慢慢發展起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九年爲波羅的海主要港口,其地位超過格但斯克和什切青,第二次世界也未能悻免的遭到摧毀,但戰後復原迅速、而且碼頭規模更大,建立了造船工業,成爲貿易中心。

這裡也是波蘭團結工聯發源的地方,工聯領袖華勒沙在此領導革命成功,造成其他東歐國家骨牌效應,使得歐洲共產主義垮台,格丁尼亞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這個擁有約五十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三十三分,北緯五十四度三十分。坐落在華沙西北方約四百公里、瀕臨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灣,東南至格但斯克十九公里,距索波特九公里,是波蘭僅次於施切青的第二大港,對外海運非常發達,有各種客貨輪往返國內外各大港口,每星期五有由英國密得爾布洛(Middlesbrough)市前來的客輪抵達。這裡除了運輸西里西亞的煤外,也是南方內陸鄰國捷克、斯洛伐克的貿易輸出港,有很多輪船、遠洋漁船和海軍艦艇在港口進進出出。

此地並係國內造船工業中心,設有歐洲最現代化大造船廠之一的「巴黎公社」造船廠,昔日廠內工人曾不斷在此發起反共示威活動,現在造船廠門口還聳立著三座紀念碑,以紀念昔日爲反共而遭迫害的工人。

這個港市與格但斯克市和索波特市組成三合一的都市區,設有海軍基地、海軍學院、航海學校、海軍博物館、水族館、格丁尼亞博物館和海洋學博物館等。博物館就設在柏維斯卡維察(Btyskawica)號船上,停靠在納博爾濟茲(Nabrz6ze)碼頭旁。 海軍學院的訓練艦艇,還有航海學校性能優異而著名的達爾姆托德西濟(Dalodziezy)號船,也停泊在不遠處。

這裡是一個旅遊度假勝地,海岸迤邐白沙平鋪,青松連綿,風光明媚而富有詩意,有很多觀光客來此度假,盡情享受夏日風情和大自然的撫慰。

[編輯] 度假勝地索波特市

索波特(Sopot)也是濱海省的城市,原本也是奧利瓦西多會所的封邑,格但斯克的貴族將這個村落改建爲溫泉療養區。到了十六世紀開始,此地就成爲波蘭境內最大和最著名的海濱療養勝地之一。十九世紀初,索波特又成爲第一流的健康療養溫泉勝地。

這個擁有八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它的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三十四分、北緯五十四度二十七分,坐落在波蘭的北部,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灣的東岸,地居格但斯克與格丁尼亞之間的鐵、公路要道上。這裡有寬闊美麗的沙灘,棲息在海邊的海鷗、天鵝,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眞是美景如畫,天上人間,是人們休息、漫步,以及度假的天堂。

此地交通相當方便,海運無遠弗屆,可與阯界各大港口往來。鐵路可通往華沙及其他重要城市,是陸上長途交通的大動脈。公路四通八逵,可與附近各地通長途巴士,尤其是與格但斯克之間的巴士班次最爲密集。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電車和計程車爲主。

當地有很多旅館可供遊客選擇,其中以亮麗豪華的格蘭德大飯店(Grand Hotel)最具知名度,旁邊有一道引人入勝、長五百一十六公尺的防波堤伸入海中。這家大飯店的迷人建築屬於古蹟,觀光客都會在這裡多住幾天,藉以享受古老客房的情調和浪漫的海景。飯店擁有一百五十五間幽雅豪華的古色古香客房,視野良好,自陽台上可以俯瞰海景,陶醉在古意盎然的情調中,聽聽音樂,跳跳茶舞,享用精緻的餐點.,也可以到設在飯店中全波蘭最高雅的賭場裡小賭,試試手氣;或是到距離這裡兩百公尺外的網球場上,打打網球。

這個城市地處林木葱鬱的丘陵地帶,城市建築物多爲二十世紀初的建築風格,市區馬路兩旁林蔭蔽天,各具特色的酒店、咖啡屋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對於文化特別有興趣的人,參觀設在這裡的州立藝術館(State Art Gallery)、特立達藝術館(Triada Gallery),以及赫爾曼(Herman)畫廊外,還可以到索波特著名的森林歌劇院(Opera Lesna)去參觀,除了有一般音樂演出,還會舉行一年一度的世界歌謠節(International Song Festival).,馬迷也可以參觀設備完善的賽馬活動。

現在的索波特,是波蘭境內最佳的海濱療養地和避暑勝地,每年的八月暑期,這裡的海濱便擠滿了人潮,海水浴場充斥著泳客和橡皮艇,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潮聲、歌聲、喧嘩聲和歡笑聲不斷,非常熱鬧。

[編輯] 西部大城波茲南市

波茲南(Poznan)市是波蘭西部大波蘭省(W. Wielkopolskie)的省會和頗具歷史性的 古都,九世紀時是瓦爾塔(Warta)河上、後來叫做奧斯多夫圖姆斯基(Ostrow Tumski)小島上的一個木造大型防禦性城堡,不久面積迅速擴張,成爲波蘭的主要城堡,曾爲波蘭首都和最早的兩位波蘭國王皮亞斯特王朝梅什科一世及其子博萊斯瓦夫的宮廷所在地和安葬地,被譽爲波蘭的搖籃。公元九六八年起興建一座大教堂,建立波蘭第一個主教轄區,很多德國商人來此定居。新城區建於一二五三年,並獲頒城市特許狀,成爲大波蘭地區首邑。這時由於歐洲經濟復甦,這裡日益繁榮,貿易來往不絕,成爲重要的貿易市集。在一三九四年因獲免稅貿易權,更成爲歐洲重要的貿易中心。

十五至十六世紀,經濟和文化發展達到頂峰。一五三六年及一五九○年曾兩度遭大火焚毀,部分建築在文藝復興風潮中重建。一七九三年被普魯士呑併;一八○七年至一八一五年由俄國統治,成爲華沙大公國的一部分;後復歸普魯士管轄。在十九世紀的波蘭獨立運動及在脫離納粹魔掌的抗爭中,波茲南均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慘遭戰火蹂躪,市區毀掉一半多,戰後於一九四五年迅速展開重建,人口和戰前相較遽增兩倍之多,成爲波蘭西部行政、工業和文化中心。

一九五六年六月波茲南曾發生暴動,並因而引起當時波蘭共產黨政權領導階層和蘇聯集團的內部危機,波蘭政府因而更換領導班子。在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死後,波共政府放寬了一些政策,撤銷公安部,罷免或逮捕公安部的許多高級官員,大赦十萬名政治犯。

但是波蘭人民希望實現更多的改革,因此在同月二十八日五萬名波茲南產業工人舉行總罷工,上街示威遊行要求麵包和自由,隨之發生騷亂,波共秘密警察地方辦公處和黨部工作人員受到襲擊,有一名波地波蘭軍隊開始用武力鎭壓,數日內就有五十三人被槍殺、兩百多人受傷。經過這次教訓,波共認識到必須在政策上作出重大改革,因而導致波蘭加速民主化的腳步,終於在一九九○年成爲一個民主自由的新波蘭。

這個擁有七十萬名人口的波蘭第五大城,其位置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五十八分、北緯五十二度二十五分,坐落在波蘭西部,位於東西歐的中繼點。它東與科寧相鄰,西距德國邊境一七五公里,南至萊什諾七十六公里、至弗羅茨瓦夫一七三公里,東北到格涅茲諾五十公里。境內多湖泊河流,有瓦爾塔(Warta)、普羅斯納(Prosna)、奧布拉(Obra)和諾泰奇(Notec)等河流經。

這裡的市街大部分發展於洪水侵融較少的左岸台地,其範圍包括工業地區的新市街,這些新市街是位於河川中沙洲上的古都市中心周圍逐漸擴展而成,在很久以前中心部分全區是一幢博物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加工業的普及,更加速了波茲南的發展。市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破壞嚴重,僅存十五世紀的磚造聖瑪利亞教堂、聖加台里教堂,以及部分哥德式的市政廳和巴洛克式主教宮等發人深省的建築物。

波茲南市區的建築除舊市場廣場一帶外,其他地方都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無論是旅館、辦公大樓和公寓等,都和西方大都市建築非常相似,也有寬闊整潔的林蔭大道和花園噴泉,市容相當鼎盛。這個城市現在的政治地位雖然不如過去,但它的貿易功能仍未稍減,舂秋兩季的波茲南國際商展,是波蘭對外擴大貿易夥伴、外國廠商開柘波蘭市場的媒介。商展自一九二九年開辦以來,就成爲這個城市最重要的活動。一九八九年推動市場改革後,商展內容以消費性用品爲主:除德國、捷克等國,亞洲國家有中國、韓國及台餺等,對波蘭市場也有極高的興趣,商展時還特別開闢了亞洲館。

這個城市的學術科學研究風氣特別濃厚,除八所高等院校和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外,還有三十多個高級研究機構分布市內各地。其中的西方研究所(Western Institute),主要研究波蘭與西方各工業國家的關係,特別是波蘭與德國間的關係。其他的科研機構,多係波蘭科學院所轄的單位。

這裡有三個享有盛譽的合唱國,成員全係男性,並以男童擔任高音。一年一度的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演奏大賽(H. Wieniawski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是當地年度的盛事,有許多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家前來獻藝。市內還設有歌劇、音樂和舞蹈中心,以及波蘭最古老的動物園。

波茲南經濟發展多樣化,農業方面較爲茂盛,是羊毛的集散地,國內製糖業的大本營。這裡也是工業重鎭,全國主要工業綜合發展區,以及歐洲最大船隻引擎製造廠的席蓋爾斯基(R cegielski)都設在此地。當地主要的工業還有製鐵、飛機、玻璃、化工、橡膠、冶金、紡織、服飾、煙酒和食品加工等。

這裡和波蘭其他大城市及歐洲各地有極爲發達的交通聯繫。航空方面,週一到週五波茲南和華沙之間,每天有兩班波蘭航空公司的國內線班機營運,所需時間約一小時十分鐘。在夏天波茲南國際商品展示期間,每天增至三班,週六、週日也有班機飛航。由機場到市區約七公里,可搭乘波蘭航空公司的巴士抵達。

在鐵路方面,波茲南是華沙到柏林鐵路的中間站,前往柏林的車程約需三小時;莫斯科與巴黎之間的火車也經過此地。由這裡乘火車前往華沙要四個小時,每天有十四班;往克拉科夫有九班,車程九小時:往弗羅茨瓦夫每天也有九班,車程三小時十分:往格但斯克有五班,車程兩小時十五分;往什切青每天九班,車程三小時四十分。波茲南還有全波蘭最大的火車站,月台上設有藥房、詢問處、郵局和外幣兌換處等。在公路方面,有很多長途巴士營運,與華沙間的公路路況良好。

市區交通稱便,公共汽車和電車路線四通八達,可以到達市區及郊區的重要角落。計程車數量衆多,而且車資公道。河港對外有航行之利,瓦爾塔河由南向北流貫市區,許多貨物都是利用河流運輸,也有遊艇供觀光客租用。

當地旅館業相當發達,每年六月份的國際商品展覽會期間,大部分的大旅館都客滿,較次級的旅館則有餘房。主要的旅館有梅爾庫利(Merkury)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坐落在中央車站前,是一楝七層樓的建築物,共有三百五十間客房及高級的服務設備。

地處幽雅的格林(Green)飯店,小巧玲瓏,僅有四十四間高級客房,但設施齊全,有烤肉區、戶外休息涼亭、游泳池、高爾夫球場、網球場等,是度假休憩的最佳選擇。

波洛內茲(Polonez)豪華級觀光大飯店,距離中央火車站只有一公里,有四百零八間客房,並附設有餐廳、夜總會、購物街、書報攤、游泳池和大停車場等服務設備。

波茲南豪華大飯店建於一九七八年,是市區最大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之一,附設有餐廳和夜總會,擁有四百九十七間高級客房。

諾沃特爾(Novsel)大飯店位於瓦爾塔河畔,是市區東部的豪華大飯店,環境幽靜,共有一百五十四間客房。

巴札爾(Bazar)是歐洲最古老飯店之一,擁有一百多間優雅精緻的客房,飯店內布置高雅,頗具情調,成爲觀光休憩及品嘗咖啡、甜點的最佳地點。

另外,三星級五十三個舒適客房的維瓦蒂(Vivaldi)飯店、一百間客房的HP公園(HP park)飯店等都各有特色。

市區的主要大飯店內都附設有高級餐廳,在市街上也有許多有名的餐廳,街頭巷尾的小吃店和小吃攤販更是不計其數,還有一些傳統性的夜市場,所售的地方風味小吃非常可口,很受觀光客的喜愛,生意相當興隆。附設在各大飯店內的餐廳,多提供有音樂,並可跳舞。當地比較有名的餐廳有阿德里亞(Adria)、木蘭花(Magnolia)、穆蘭魯日(Moulin Rouge)、維洛可波斯卡(Wielkopolska)、斯莫科茲(Smakosz)和阿卡黛(Arkadia)等。

在購物方面,市內各處席區葡有百貨公司,並有迪撒系統的古董專賣店和茲貝利系統的民俗藝品專賣店。

波茲南有很多地方値得觀光客遊覽,並且在市區內觀光,步行就可以完成全程。

其中的舊市場廣場(Stary Rynek)是波蘭三大中世紀市場之一,已有上千年歷史,於十三世紀開始建立,十六世紀時擴建已規模,一九四五年遭戰火破壞,戰後建成今日的風貌。這個廣場距離車站只要二十分鐘步程,新舊建築物交雜,有許多博物館、餐廳和咖啡屋,氣氛相當好,並被一些歷史性的建築物所圍繞,其中以文藝復興式的市政廳最爲有名,是市集廣場上最高的建築物,由建築師揚•巴蒂斯特•夸德羅(Jan Baptist Quads)設計,有飾以藻井的獨特天花板,現在成爲市立歷史博物館(City Historical Museum)所在。高塔上有隻禿鷹展翅飛翔,東南面的牆上有個大音樂鐘,每天正午報時兩羊就會跑出鐘面爭食,羊頭互牴、角碰角的格鬥場面,常逗得觀光客哈哈大笑:羊兒吃草時頭上下擺動十二次就到了十二時正。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十六世紀的騎士像,被當地人視爲正義的象徵。

樂器博物館(Musical Instruments Museum)位於舊市場廣場四十七號,是世上少有的珍貴類似博物館,並係歐洲同類型博物館中收藏最完備的,搜羅有波蘭與世界各地珍貴的各種各式樂器,其中最値得一看的是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的波蘭弦樂器展覽、蕭邦特藏室和各類民俗樂器。

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位於自由廣場(Plac Wolnosci),建築厚重,館內文物豐富,除有波蘭畫家的作品外,也有精彩的荷蘭和西班牙畫作,每個展覽間都有英語解說。但是極不協調的是,在西側開設了一家賭場。

拉濟慈恩斯基圖書館(Biblioteka Raczyh- skis)也坐落在自由廣場上,這座新古典式的建築物始建於一八二九年,爲模仿巴黎羅浮宮之作,收藏豐富,有許多古代繕本。

國立美術館(Museum Narodwe)坐落在舊市街,館內豐富的美術品收藏,成爲波茲南城市魅力之一。

國際博覽會(Poznan International Fair)自一九二五年起,每年都在波茲南舉行 統可追溯到中古時期的聖約翰市集,是當時歐洲風味濃厚的大型市集。到了二○○二年第七十四屆的國際博覽會,共有來自四十多個國家的近四千五百個展覽攤位:在二十四個大廳、八十多個展覽會場上展出各項產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六月的工業展覽會,其規模幾可與德國的漢諾威博覽會相比擬。此外,主要时展覽會還有醫療器材、旅遊、出版、汽車、紡織、建材、電子和機械等。

位於中央車站杜奧濟戈爾威(Dworzec Glowny)路兩側的法吉波茲南斯基(Fargi Poznanskie),是經常性的國際商品展覽會場。

大教堂(Katedra)是波蘭基督教信仰最古老的廟堂,始建於公元九六八年,後又陸續加建,最晚一幢建築物完成於十五世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加以重建。

目前所看到這裡哥德式的巴西利卡教堂,有三個大廳,禮拜堂呈放射狀排列,前方有大型巴洛克式鐘樓昂立。

在地下室保留有古老的聖水盆,與波蘭第一批統治者的墓碑殘跡。哥德式主祭壇建於一五一二年,有引人注目的特色。在拜占庭風格的金色禮拜堂內,有波蘭初期統治者梅什科一世與博萊斯瓦夫的陵墓。附近還有哥德式建於十五世紀的聖母教堂(Kosciol NMP),以及建於十四世紀初的教堂合唱團的宿舍。

耶鮮會教堂(Kosciol Fany Pojezuicki)是屬於十七至十八世紀所建築的巴洛克式教堂,內有「從死亡的拉薩路升天圖」和「苦惱的基督像」等。

聖方濟各(Franciszkanow)教堂坐落在呂德加達(Ludgardy)路上,是波茲南市內最美的巴洛克式建築,建於一六六五年至一七三○年,內有十八世紀初期的許多宗教聖畫,出於名宗教畫家A•Szwach之手。

波茲南(Poznanskie)主教堂,位於瓦爾塔河右岸的市中心大道旁,是波茲南最早築物之一,也是十世紀以來,具有歷史性的文藝復興式建築物。這個地區曾經是個小島,教堂內有波蘭初期的國王靈骨堂。

盧布蘭學院(Lubranski Academy)建於一五一八年,曾經是波茲南第一所大學的所在地,它最特殊之處在於其庭園設計,四周有拱廊環繞,非常迷人。神學院現代化的設計和波茲南古老地區的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來自國內各地的傳教士在此接受訓練,然後分散到世界各地爲波蘭的移民進行心靈撫慰。它鄰近的大主教博物館(Archbiocesan Museum)收藏著由波蘭各地搜集到的宗教藝術作品。

密茨凱維奇廣場(Mickiewica Square)被稱爲詩人廣場,坐落在市區中,廣場上有兩個獨具意義的紀念碑:一個是獻給波蘭最偉大的詩人亞當•密茨飢維奇(Adam Mickiewicz)另一個是爲紀念一九五六年波茲南六月事件(Poznan Riot June)的工人起義。廣場附近有個建築綜合區,各式風格建築物林立,頗爲有趣,最早的建築物建於二十世紀初,已有百年屋齡。它的北方有大型的堡壘廢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得面目全非,現在改建爲公園與墓園,埋葬著兩次世界大戰中捐軀的聯軍。

維蘭公園(Wilan Park)位於波茲南的拉尙(Lazan)區,園內擁有歐洲最大的棕櫚園,共有一萬七千多棵熱帶植物,種類繁多。市區南郊還有佔地極廣的公園森林地區,它的中部向西延伸,分布著許多大小湖泊,其中的史特兹辛斯基湖(Lake Strzesynskie)設有露天游泳池,湖畔設有汽車旅館和國際露營區。

羅加林(Rogalin)宮殿距離市區西方約十八公里,坐落在羅加林公園裡。在公園靠近瓦爾塔河的河堤處,有一大片由九百五十棵橡樹組成的橡樹林,其中有三棵特別高大,分別被冠上傳說中斯拉夫兄弟的名字:勒許(Lech)、捷克(Czech)和波蘭、波希米亞和俄羅斯的創造者,是三樹的子孫,代表三個民族能和平共存。這三棵樹都有八百年左右樹齡,由樹中延伸出來的樹枝、樹葉,有的長達二至九公尺。

羅加林宮殿建於十八世紀,採洛可可式和新古典式建築設計,裡面珍藏有古傢倶、時鐘、陶器和來自中國的珍品。殿內的美術館中,展出一流的波蘭和西歐的繪畫作品;宮殿旁的博物館裡,展出古代的各式馬車。宮殿周圍則是法國式的庭園,有特殊風格的景致。

科爾萊克(Kornik)城堡,坐落在距離市區東南方約三十七公里外的一座美麗公園內,公園內生長著上千種不同的樹和灌木,其中不少屬珍貴的稀有植物。城堡的內部裝潢非常豪華,是波蘭境內最好的十六世紀城堡。現在所見的面貌,是十九世紀後城堡主人蒂杜斯•德恰芬斯基(Tytus Dzialyhski)改建爲華麗的哥德式風格,每個房間都是不同花樣的木製地板,同時堡內收集了不少繪畫、錢幣、傢具、古籍、原稿和各種古代武器。

凱爾斯基湖(Lake Kierskie)面積廣達三百公頃,由於具有理想的風力條件,成爲愛好帆船者的天堂。

大波蘭地區國家公園(Wielkopolski National park)位於市區南方十五公里, 佔地一萬公頃,具有波蘭低地的典型景觀,如落葉林和許多種不同的植物,以及由冰河沖積所形成的石堆和湖泊。公園裡最美麗的地方爲戈瑞茨基湖(Lake Goreckie),湖上一座島嶼上保存著古城堡的廢墟,別具浪漫情懷。

大波蘭地區動物園(Wielkopolski zoo)是波蘭規模最大、風景最美麗的動物園,動物都在和牠們原生地相近的環境下生活,有遼闊的空間,擁有不少珍奇及瀕臨滅種的動物。

[編輯] 弗羅茨瓦夫風光好

弗羅茨瓦夫(Wroclaw)又名布雷斯勞(Breslau),是下西里西亞(Dolnoslakie)省 的省會、波蘭有名的大工業城,也是波蘭自古以來重要的文化和工業中心,在歷史上曾經是斯拉夫人的都市。根據考古証明,遠在石器時代,就有斯拉夫人在這裡的奧得河中小島上定居。在十世紀初,便有人在奧斯特魯夫•圖穆斯基(Ostrow Tumski)設立墾殖區,後來史蘭尙尼(Slezanie)在此興建城堡、波希米亞的博萊斯瓦夫一世創立城池。

一○○○年,波蘭國王在此地成立波蘭本土第一個主教轄區,後來發展成經濟中心。一一六三年起受德國影響,一二四一年又由於受到蒙古人的摧殘,城市成爲廢墟。不久後多數德國人移居到這裡,重建了哥德式的城鎭。一三三五年成爲波希米亞王國的領土,在十四、十五世紀經濟非常繁榮。一五二六年被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接管,一七四二年爲普魯士腓特烈二世(Friedich II)征服後而德國化。

一七四二年在普魯士的佔領下,更名爲布雷斯勞(Breslau),十九世紀發展爲重要的工業城市,尤以機械引擎和紡織爲主導,人口增至百萬,是德國最大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納粹佔領,作爲抵抗蘇聯的重要據點,致而傷痕纍纍,一九四五年五月納粹德軍被蘇聯軍隊擊潰,波蘭收復弗羅茨瓦夫,戰後城市迅速開始重建,弗羅茨瓦夫大學和其他許多精美建築得到修復。

這個波蘭的第四大城市,它的經緯度是東經十七度二分、北緯五十一度六分,位於華沙西南方三百一十公里,坐落在波蘭西南部的西里西亞平原上,瀕臨奧得河及其支流奧拉瓦河(Olawa River)交匯處的南岸,東南至奧波萊八十五公里,西往萊格尼察七十二公里,西南六十八公里是瓦烏布日赫,東北距卡利什一百二十公里。

市區內有許多公園和復原的歷史古蹟,並有寬闊的林蔭大道,許多新舊建築物交錯,市容相當熱鬧。作爲一個科學文化中心,這裡有弗羅茨瓦夫綜合大學和理工科大學等八所高等教育機構,九座博物館,以及劇院、音樂中心和動、植物園等。市內還有一座波蘭實驗劇院,以採用新方法培養演員和編劇而聞名國際。

也因爲如此都市裡充滿自由的氣氛,頻繁的戲劇活動超過華沙,並以是前衛劇的據點而聞名於世。由於十三世紀以來受德國文化的薰陶,市區內十三世紀的大教堂,以及十四、十五世紀的哥德式教堂建築多不勝計。這裡靠近煤礦產區,有電子、數據處理、金屬鑄造、重型機械、造船、紡織和食品加工等工業,並有波蘭最大的麵粉廠,尤其是郊區一帶工廠林立。這個城市擁有八十多萬名人口,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形成當地的特徵。

對外交通方便,由郊區民航機場起飛的班機,可以和國內的各大城市通航,到華沙只要一小時十分鐘的航程,每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有六個航班;除了夏季,星期天休航。

陸上交通方面,這裡也是重要的交通中心,可通國際鐵路,南至斯洛伐克九十七公里、西至德國一百六十一公里,是重要鐵路樞紐。國內鐵路運輸更是繁忙,每天有十四班列車開往克拉科夫,車程約四小時;有九班開往波茲南,行車時間兩小時十分;四班前往什切青,車程五個半小時,三班列車通達格但斯克,約六小時五十分可達。公路路況良好,長途巴士四通八達,銜接國內外各地。

在水上運輸方面,這裡有一百二十條大大小小的運河,因此河上運輸也很忙碌。市區交通方便,有公共汽車、電車和計程車服務。

市內住宿的地方很多,服務品質較好的有諾沃特爾(Novotel)大飯店,是旅遊 餐廳、購物店、郵電所、咖啡廳和書報室等服務設備。四星級的藝術飯店(Art Hotel)位於克烏巴薩尼切(Kielbasnicza)路,有優雅的客房七十七間。莫諾波爾(Monopol)大飯店擁有七十四間高級客房。全景(Panorama)大飯店是四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位於市區的西部,博物館、美術館和公園都在附近,擁有一百一十三間高級客房,有一流的服務設施和賓至如歸的服務品質。

此外,還有格蘭德(Grand)、歐洛皮澤斯基(Europeiski)、奧德拉(Odra)和波洛尼亞(Poonia)等也都是不錯的高級觀光大飯店。較廉價的旅館也有,在火車站附近的青年旅館,自備睡袋,一天只要二美元左右,一個大房間有二十多張床,就這樣男女隨便的睡,由此可以看出歐洲人的「開放」。

餐廳和小吃店到處都是,小食攤販充斥在傳統性的菜市場附近。購物街除在鬧區一帶,還有許多商場,如勒吉里卡公園(Legnicka Park)就是一個什麼都有的七萬平方公尺的大購物商場。

市內較値得參觀的地方有十三世紀遺留下來的大規模舊市場廣場(Rynek),廣場周圍中世紀古老建築林立,尤其是第二號的十七世紀貴族之家,以及弗朗德爾風格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建築,繞富趣味。

市政廳(Town Hall/Ratusz)位於廣場中間,是歐洲最美麗的大型紅磚哥德式建築,興建於十四世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已迭經丕變,有美麗的陶製山形牆、可愛的大門,南面飾以古老的雕刻裝飾,內部顯得較爲單調,只有大廳(Grand Hall)和王子廳(Princes Hall)裝飾得比較華麗。市政廳上面有建於十六世紀、高六十六公尺的塔和報時用的鐘。內有十三世紀至十四世紀雕刻精美的「皮亞斯特王朝」西里西亞大公的石棺。一樓的部分已闢爲歷史博物館,同時附設有歷史悠久的餐廳。

在市政廳的附近有新市政廳,隔壁有格羅托夫斯基(Grotowski)劇場,是世界上最尖端的前衛劇團所在地,値得觀光客一遊。

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坐落在市區東北角的帕金尼果街(Ul. Purkyniego)上的奧得河畔,新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內,收藏有許多中古時期希隆斯克藝術品與現在波蘭藝術品,其中包括白奧斯特魯夫•圖穆斯基挖掘到的哥德式石棺,上刻拉丁文:「亨利四世親王於一二九○年逝世,他曾經是統治希隆斯克、克拉科夫和桑多梅日的好君主。」石棺上淺浮雕面刻了兩隻鷹,分別代表波蘭國王與希隆斯克公國。

同條街一個圓形建築物內,有一幅大型的拉茨瓦維卡全景畫(Panorama Raciawicka),展現了三百六十度戰爭的全景,畫長一百二十公尺,高十五公尺。是一八九四年爲紀念柯斯丘什科將軍率領波蘭軍隊與俄國作戰一百週年而作,由柯薩克(W. Kossak)與史戴卡(J. styka)兩位名畫家負責繪製,直到一九三九年之前均保存在利沃夫(Lwow),後來被蘇聯強行佔有,直到一九八五年才還給波蘭。

鹽巴廣場(Plac Solny)是和舊市場廣場南方相鄰接的另一個廣場,十六世紀時,這裡因爲是鹽、動物皮件和油等的集散地,廣場上昔日有錢政商蓋了不少華屋,其中最大、最華麗的是波德•格里法米•格呂芬(Pod Gryfami Griffin)豪宅,還有一座新古典主義式的老證券交易所(Gmach Starej Gieldy/Old Stock Exchange)、文藝復興式的聖伊莉莎伯教堂(Kosciol Sw. Ebiety Church of St. Elisabeth)等,因此成爲商業中心而繁榮一時。

史帕特根(Spaetgen)家族宮殿,位於鹽巴廣場東方隔一個街區的卡齊米日國王街(U1. kazimierza)三十三號,現已闢爲民族館(Ethnographic Museum),收藏有許多波蘭非常珍貴的文物。內容豐富的考古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也設在這個宮殿內。

斯萊斯凱(Slaskie)博物館是十九世紀的建築物,內部的展示品包括考古的中世紀美術品,以及波蘭的繪畫等。

聖約翰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John the Baptist/Kosciol Sw. Piotra i pawla)是市內不可錯過的觀光點,經過多次裝修,它那文藝復興的石頭大門,尤爲觀光客目光焦點的所在。教堂雙翼的祭壇建於一五二二年,雪花石膏製的講道壇和聖母禮拜堂,都吸引了不少遊客。

聖十字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Cross波蘭文爲Kosciol Sw. Krzyza)也是市內主要的教堂,是兩層式的建築,在歐洲各地並不多見,教堂內有弗羅茨瓦夫主教的陵墓。

穆大拉聖瑪利亞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Kosciol Sw. Marii i Magdaleny)非常有名,坐落在史濟夫斯卡街(U1. Szewska),是十二世紀的建築,南面是精緻的羅馬式的雕刻砂岩大門,源於本篤會修道院的風格,是中世紀歐洲最美的大門之一。在古老的紅磚牆上,不難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痕蹟。

在市政廳西面河岸旁的大學廣場上,有優美的巴洛克古堡式弗羅茨瓦夫大學,有球形頂的塔樓最令人矚目;其內奧拉•利奧波爾丁納(Aula Leopoldina)的主要建築也値得一看,牆上的漢德克斯(J. K. Handkes)的幻想派繪畫裝飾,非常別致。它的旁邊是耶穌教堂(Kosciol Imienia Jezus/Church of Name of Jesus)耶穌會學院(Jesuit College),已改爲大學。

聖馬太教堂(Kosciol Sw. Macieja/Church of St. Matthew)位於大學北方朗克拉(Nankera)廣場上,是一幢哥德式的建築。

聖文生教堂(Kosciol Sw. Wincentego of St. Vincent)在聖馬太教堂北方,建於十三世 紀,是當地最大的教堂。十四世紀重修,內有王室後裔聖赫德維希(Hedwig)之子墳墓。

西面不遠處的沙橋(Most Piaskowy/Sand Bridge)是全國最古老的橋,可達奧德河中央的小島韋士巴沙洲(Wyspa Piasek):今日已成由河東岸往西岸的奧斯特魯夫•圖姆斯基必經之道,洲上有奧古斯汀教堂(Kosciol Augustianow/Augustian Church)及現在已改爲大學圖書館的奧古斯汀修道院。在這個教堂北方是聖母院(Kosciol NMP/Church of Our Lady),是一座羅馬式有漂亮拱形圓頂的建築,山形牆的凹面有講究的羅馬式裝飾,內部巴洛克式祭壇旁有聖母壁畫。

[編輯] 英雄城市比得哥什

比得哥什(Bydgoszcz)是波蘭中北部庫亞維—濱海省的省會,是波蘭第八大城市 也是波美拉尼亞地區的首府,以鹽、玉米的貿易及出產啤酒而聞名。十三世紀已是重要的交易場所,當時是一座繁榮的城堡,有防禦工事以抵抗德國的條頓騎士,但一三二七年仍被條頓騎士團佔領。一三四六年,由卡齊米日國王所擴建。十五、十六世紀的黃金時代發展爲商業城市,並且盛極一時,銀行、倉庫、王室釀酒廠、儲鹽區、商店和教堂等,供應了波美拉尼亞的需要,這裡的各種物資也經由維斯杜拉河運往格但斯克。

此城在與瑞典人發生戰爭時毀壞殆盡,普魯士人統治期間再度興起,但卻付出了幾乎徹底「日耳曼化」的代價。一七七二年至一九一八年間屬德國領域,並以德文名字布羅姆伯格(Bromberg)而聞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回到波蘭手中。

一九三九年頑強抵抗納粹德軍入侵,譽爲英雄城市,後獲頒十字勛章的殊榮,最後城內軍民仍舊不敵,納粹在此進行大規模屠殺以洩憤,全城燬於戰火,戰後重獲新生命,又恢復往昔的繁華面貌,但古蹟多未重建。

這個擁有五十多萬名人口的大城市,它的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北緯五十三度九分,坐落在波蘭的中北部,位於華沙西北方二百三十公里,地居小巧的布爾達(Brda)河與維斯杜拉河的交匯處,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東至土倫四十五公里,東南界伊諾弗羅茨瓦夫,西南往波茲南一百二十九公里,西往德國二百七十公里,北距格但斯克一百七十公里。

交通非常方便,鐵路南來北往,公路網通往全國各地,是重要的鐵、公路和水運的樞紐,全長二十七公里的比得哥什運河,西起納克沃(Naklo),往東可通比得哥什內河港口,將維斯杜拉河流域和奧得河流域連接起來。這條二十公尺寬的運河,是在一七七四年腓特烈二世時期興建的。

市內公園綠地處處,林蔭夾道,市容鼎盛,氣候宜人,經濟相當繁榮。主要工業有林產品加、紡織、冶金、化工、機械、電子儀器和印刷等,並係穀物和木材的集散地。設有農學院和工學院。

這個城市的參觀點不多,其中位於舊城法爾納(Forna)的大廳教堂(Hall Church)屬晚期哥德式,內設有數座高挑的大廳,有洛可可式的講壇和教士座位,高聳的祭壇上掛著一幅聖母瑪利亞配戴玫瑰的畫像。總圖書館(Main Library)建於十八世紀後葉,是新古典主義式建築,收藏許多大型珍貴的古書。以波蘭名畫家韋茨佐烏卡夫斯基(Leon Wyczo1kowski)爲名的美術館,原爲一座古老的修道院,收藏這位畫家的作品,藏量堪稱第一。此外,布爾達河畔的大倉庫、克拉麗莎(Clarissa)教堂和市立博物館(City Museum)等,都是値得觀光客駐足的地方。城市的西側有克拉珍湖區(Pojezierze Ksjehskie),冰蹟石山丘因河川切過而造成險峻的深峽,形成壯觀自然的景觀。

[編輯] 哥白尼故鄕土倫市

土倫(Torufi)市是庫亞維—濱海省的城市,一度是條頓騎士的據點,故其德文名字爲Thorn。十三世紀曾在此建立城堡而逐漸形成城市,中世紀是當時重要的商業中心,波蘭的許多貨物都在此集中,經由流過市區的維斯杜拉河運往海港格但斯克外銷,故自十四世紀以來一直是漢薩同盟的一員。在這段興茂的時期,市區建了許多優美的哥德式教堂、市政廳等建築,以及現在仍保留部分的中世紀城牆。十七世紀成爲新教運動的中心,稍後又是波蘭民族運動的重要基地。一七九三年被普魯士奪取,一九一八年歸還波蘭。

這個擁有二十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三十六分、北緯五十三度二分,東南距華沙一百九十公里,坐落在波蘭中北部海烏姆諾湖區南緣的維斯杜拉河右岸,是河港和鐵路的連接點,東南距弗沃茨瓦韋克、北至格魯瓊茲各約五十公里,西至省會比得哥什四十五公里。

由於地處華沙和格但斯克交通要道之間,因此是水陸交通的中心。陸上交通四通八達,火車站離舊城區頗近,搭乘四或六號電車只要兩站路可達。十九世紀起這裡就是鐵路中心,火車開往華沙每日三班,車程約三小時十分。公路方便,長途巴士車站在舊城區的北端,通往全國各大城市,班次密集。河上運輸也很忙碌,中世紀即爲維斯杜拉河的重要轉運點,附近郊區供應土倫的生活必需品和食物多由維斯杜拉河用機動船隻運來。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電車和計程車爲主。

在食宿方面,土倫除市政廳旁具歷史的三冠飯店(Pod Trzema Koronami)之外,豪華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並不多見,只有波洛尼亞大飯店(Polonia Hotel)勉強夠得上星級標準,擁有一百多間客房,還有餐廳、咖啡屋和土特產紀念品店,每天房租在四十美元左右。普通飯店、賓館的房間也很多,此外還有青年旅舍及露營地,但露營地限於每年的五月到九月開放。至於餐飮問題,市區內各種各式餐廳、速食店、小吃店、咖啡座林立,不但價廉物美,並且極富情調。

市區道路整潔,交通秩序良好,市面相當繁榮美麗,其部分是源於此地的中世紀風情。由於此地是波蘭中北部的工業中心,因此工業頗爲發達,並以化學工業著稱,傳統工業有毛紡和烤a餅,並以生產精密儀器、電子製品、化纖、磷肥和出口種籽聞名。

土倫是波蘭重要的文化中心,尤以擁有波蘭第一流的哥白尼大學(Nikolai Copenicus University)而聞名。土倫與哥白尼有關的紀念建築哥白尼(KoperB.ka)街十七號的Tuba Dei是他的故居,現在是哥白尼紀念館。在新城區及舊城區設立了不少哥白尼紀念像。

世界知名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於一四七三年二月十九日出生於土倫,一四九一年入克拉科夫大學,對天文開始發生興趣。一四九七年舅父送他到波洛尼亞大學就讀,同年三月九日他作了月掩恒星的第一次天文觀測,並當選爲弗龍堡大教堂司鐸團的司鐸。在三年半的時間裡,除對天文學有進一步的硏究外,還學習希臘文、數學和柏拉圖的著作,一五○○年至一五○三年轉赴義大利深造,在帕多瓦大學學習法律和醫學,至一五○三年返波蘭。一五一二年,舅父死後他即定居弗龍堡。

回到波蘭後就開始以太陽系爲主、作有系統地研究天文學,他發現觀測精度提高的方法,舊有的托勒密體系會變得愈來愈複論與觀念也稍嫌不能自圓其說,因此對托勒密體系更加懷疑,並認爲一定有更簡單的原理可以取代它。在古希臘人「地動」思想的啓迪下,他提出了一個比托勒密體系更簡單而又完美的假設。他否定了前人「地球中心說」的觀念,而提出「太陽中心說」。他認爲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除自轉外只不過是圍繞著太陽運行的行星之一而已,和五大行星並無不同;只有月球是繞著地球運轉。

用這種新的學說,能很容易地解決天體各種移運現象。經過多年的精心測算,他的體系更加完美,但礙於這種有科學根據的太陽中心學說與當時反科學的基督教義格格不入,遲遲不能將天體運行的眞相公諸於世。後來在好友的多方支持下,直到病危彌留之際,他不朽的「天體運行論」名著才問世。

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逝於一五四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享年七十一歲。他的學說吸引了當時各國天文學家的注意,更由於他衝破了中世紀的神學教條的囿限,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而引起了一場偉大的「哥白尼革命」,爲當時和後代的科學家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間,例如伽利略和牛頓等人,也都是受到他相當大的啓發和影響。

這個城市還有一些地方値得參觀,成不規則五角形的舊城,重心爲市集廣場上的市政廳(Ratusz),始建於十三世紀,是原係巴洛克式的建築,但在後來增建時卻成爲哥德式風格的雙層建築。現在內設國家博物館,展示著不少名貴的人像畫、繪畫及雕塑。

這裡的劇場每年都會舉行劇場表演節和傀儡戲表演節,吸引了大批喜歡舞台演出者的人潮,共襄盛舉。

當地教堂建築也非常富麗堂皇,其中的聖母瑪利亞教堂(Koscioll NMP)建於十三此紀,有高貴的哥德式聖壇坐椅,十四世紀晚期的彩色壁畫裝飾,嚴守固有規格的墓誌銘,以及晚期巴洛克式的高挑祭壇,値得一看。

聖約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是教區教堂,有後哥德式的高祭壇及十四世紀十字架上的耶蘇。祭壇旁許多墓誌銘中之一是哥白尼,他也是在此受洗爲教徒。教堂內收藏有自一六四○年以來的史特貝爾的畫作,以及叫做杜巴戴(Tuba Dei)的波蘭第二口大鐘。

條頓騎士城堡(Zamek Krzyzacki)建於十三、十四世紀,設在新舊城的交界處;沿著這裡的維斯杜拉河岸而行,還可看到波蘭最古老的城牆遺蹟和厚實的城門。在維斯杜拉河的渡口旁尙遺有城牆,有座中世紀堡壘和一座斜塔,保存完善。

[編輯] 什切青是最大海港

什切青(Szczecin)是波蘭西北角西濱海省(W. Zachodniopomorskie)的省會,其德文名字爲斯德丁(Stettin)。據記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居住。十一世紀時斯拉夫人在此墾殖,發展成漁村,後又逐漸形成城市。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大批德國人開始來此定居,一二三七年獲頒城市狀。一二四三年成爲西波美拉尼亞(West Pomerania)公國的首府。

自十三世紀至十八世紀,發展成重要的商業中心,以魚類和穀類爲出口的大宗,十四世紀成爲漢薩同盟的一員。一六四八年爲瑞典領域,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時,於一七二○年起讓給普魯士統治,劃入德國版圖。一八二六年港口開始現代化建設,什切青與希維諾烏伊希切(Swinoujscie)構成波蘭最大的港口聯合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被納粹德軍佔領慘遭破壞,並失去了四分之三的居民,戰後於一九四五年歸還波蘭。

這個約五十萬名人口的港口城市,是波羅的海岸最古老城市之一及波蘭第七大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四度三十五分、北緯五十三度二十五分。坐落在波蘭的西北部,東南鄰什切青舊城,東北是古倫伊夫(Goleniow),北臨希維諾烏伊希切濱波羅的海的波美拉尼亞灣,西方二十公里是德國國界,距離柏林一百三十五公里,南方一○三公里爲大波蘭地區戈茹夫。位於波希米亞和西里西亞通往波羅的海的出口處、奧得河注入波羅的海前六十五公里處的西岸,係海陸交通幅輳點,位置非常重要。

什切青工業發達,主要工業有食品加工、金屬製品、電子和化肥等工廠。這裡也是波蘭西北部的文化教育中心,除了有許多中、小學和職業學校外,還設有四所高等院校。市內景色秀麗,市面繁榮,多公園和小湖泊,名勝古蹟尤多。

對外交通很方便,陸上交通以火車爲主,這個城市共有七個火車站,各火車站之間有很長一段距離,因此觀光客在這裡乘火車要特別注意,以免弄錯了上下車地點。其中的格沃威(Glowny)火車站是距離市中心最近的一個,位於奧得河旁,每天有九班火車開往波茲南,單程行車時間約三小時十五分:有四班開往華沙,行車時間爲七小時四十分;也有四班列車前往弗羅茨瓦夫,車程約五小時五十分:有兩班開往格但斯克,車程約六小時四十分。

公路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營運,可通往國內各地,長途巴士站也設在奧得河旁。

海上交通更是發達,這個全國最大的港口有十八世紀所築的運河,可以直接溝通波羅的海,每年進出口船隻多達五千五百艘,裝卸貨物約一千六百萬噸,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國經奧得河出口貨物的重要港口,波蘭的煤產也多由此地輸出。這裡也是波蘭的重要漁港和海軍基地,不格沃威車站沿河往東北方向行,便可抵達迪沃茲莫斯基(Dworzec Morski)碼頭,可以搭乘遊艇參觀多彩多姿的奧得河岸風光。

市區主要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電車和計程車爲主,公共交通系統可達市區和近郊的重要角落,車資低廉,可以滿足市民行的需要。

當地食宿也很方便,旅館多係中高等級,客房多,房租低廉,日租大致在二十五美元以下,其中比較出名的有貝托勒哥廣場(Plac S Batorego)和皮亞斯特(Piast)等飯店,服務設施及品質良好。市區各式餐廳林立,遊客可以大飽口福,享受價廉物美的當地風味。

這裡有很多景點可以參觀,其中哥德式的市政廳重建於戰後,建築物外觀飾以別致的瓷磚,現在內部是省立博物館分館,展出有關什切青的許多歷史文物,內容豐富而有趣。

文藝復興式宮殿(Renaissance Palace)建於十六、十七世紀,是波美拉尼亞王室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予重新修建,有兩座庭內花園,具有相當規模。現在是博物館、皇族陵寢和戲院的所在。在宮殿的鐘樓上可以俯瞰什切青全市和港口,宮殿下面有中古時代七衣碉堡(Bastion of seven coats)的廢墟。

議會大殿(Assembly Palace)坐落在波蘭士兵街(Street of the Polish Soldiers),是一座漂亮壯觀的巴洛克式建築物,現已改爲國立美術館,內有豐富的畫作、雕塑和手工藝品等館藏,水準極高。

這個城市也有不少値得參觀的宗教建築,其中的聖雅各教堂(Church of St. Jacob)爲哥德式建築,可惜大部分已非原來的模樣。聖約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位於奧得河畔,是西波美拉尼亞教堂哥德式建築的最佳代表。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and Paul),外表以磁磚裝飾,非常華麗。聖詹姆士教堂(Katedra、sw.Jakuba)是哥德式的教,建有迴廊及一個禮拜堂,也是當地居民的精神信仰中心。最美的是戰後重建的聖母禮拜堂(Chapel of Our Lady),兩個巨柱支撐著立著十字架的高挑拱頂;鄰近有個掛著五點七噸大鐘的鐘塔。

在兹維濟斯特瓦廣場(Zwyciestwa square)厚重的哈弗頓城門(Haften Gate),以及附近的霍烏杜•普魯斯基果(Holdu Pruskiego)城門,還有興建於一七二五年華麗的巴洛克式的港區城門(Brama Portowa)等,都有十七、十八世紀古代城牆的斷壁殘垣。

瓦韋•赫羅布瑞哥(Waly Chrobrego)位於陡峭的奧得河岸旁,是二十世紀重建的大型新、舊綜合建築區,現在是市政府辦公大樓及國立博物館的所在地。

皮亞斯特古堡(Castle of the Dukes of Pomerania)坐落在奧得谷地,位於市政廳西北方,是當地有名最古老的景點,十二世紀廟宇的神像仍存在。此地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有人定居。附近奧德河上的德符基橋(Most Dlugi)是波蘭最長的橋之一。

市區北部地區的街道與廣場呈星狀排列,最後匯集到格林瓦爾德廣場(Grundwaldzki Square)爲終點,附近的房舍多屬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的建築,値得漫步遊覽。北邊的雅斯尼柏沃尼亞( Jasne Blonia)有高聳的紀念碑,是爲追思一九七九年戲劇性的政治事件而立。

市區內的棟別湖(Lake Dabie)美景如畫,遊客雲集。翡翠湖(Emerald Lake)環繞著森林遍布的冰磧石山丘,湖水清澈碧綠,是休閒遊樂的好去處。

卡斯普洛維洛公園(Kasprowicz Park)緊鄰弗爾克尙斯克灌木叢(Wrkzansker Heath)森林區,園內寬闊的墓地公園上,有許多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墓碑,蔚爲特殊景觀。

[編輯] 盧布令有大集中營

盧布令(Lublin)市是波蘭東部盧布令省的省會及波蘭第十大城市,是波蘭歷史上的名城,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九世紀末期就有人在這裡建築城堡,並以城堡爲中心擴建城市。十世紀時此地已有紀錄可尋,十一世紀便設立堡壘,十三世紀成爲重要交易場所,是西歐各國貿易重鎭。一二一四年遭蒙古人破壞,十四世紀築成王宮,一三二七年至一三四三年成爲德國條頓騎士團和波蘭爭奪的目標,一五六九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在此簽署盧布令聯合宣言,自十七世紀開始盧布令不斷受到外來的侵擾。一八一五年後被俄國統治,第一次阻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盧布令受到很大的損失,納粹德國將四萬名猶太人囚禁在這裡的猶太人區,然後再送到貝烏熱茨(Belzec)滅絕營殺害。一九四一年,納粹德國在市郊設立了波蘭除奧斯威辛外的第二個大集中營馬伊達內克(Majdanek)集中營,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人類滅絕營,由歐洲兩百一十六個鄕鎭中逮捕到的猶太人,全部被送來這裡殺害,估計遇難人數多達一百五十萬。

一九四四年七月盧布令收復後,成爲波蘭的臨時首都,由蘇聯史達林指派的「全國解放委員會」臨時過渡政府在此辦公。

這個擁有四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二度三十四分、北緯五十一度十五分,坐落在波蘭的東部,流經丘陵地帶的比斯吉查(Bystrzyca)河沿岸。東距烏克蘭八十八公里,西北往華沙一百六十三公里。

現在爲工、商業中心、文化、科學重鎭的盧布令,兼具軍事與商業的重要性,並具有中世紀及現代的混合風味。市內設有醫、農、理工等五所高等研究學府,包括東歐唯一天主教大學公教人民大學(Katolicki Uniwersytet Ludowy. KUL):以及瑪利斯克拉多夫斯卡亞—居里(Marie Sklodowska-Curie)大學。

城市對外交通主要是靠陸上,並以火車爲主,每天有五班火車前往華沙,車程約兩小時十分,但火車站遠離市區,要搭乘五十路電車前往市中心。公路方便,有長途巴士與國內各大城市營運:長途巴士站位於舊市區,有十路及五十四路公車往返舊市區。市內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電車和計程車爲主。

當地住宿及餐飮業興盛,雖沒有五星級豪華觀光大飯店,但是一般夠國際水準的飯店也不少,其中以盧布令萊安克(Lublinianka)、唐諾克勒果威(Dom Noclegowy)和唐威塞澤柯威(Dom Wycieczkowy)等三家飯店較爲有名,有現代化設備及賓至如歸的服務精神,每天房租約在三十美元以下。此外,也有青年旅舍和露營地供低收入的旅行者選擇。

此地的飮食也是多彩多姿,除了西餐、當地風味和速食店外,兼售三明治和簡單食物的咖啡廳,特別受到遊客的歡迎。

這是一個觀光城市,昔日的輝煌歷史,留下不少値得參觀的好景點,但大部分集中在舊城,尙遺有中世紀城牆、塔樓和一些文藝復興式的精緻講究古屋等建築。其中的盧布令聯合廣場(Plac Unii Lubelskiej)位於市中心,是爲了紀念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合併而設,建成於一五六九年。

市集廣場(Market Square)是全市有名的古蹟集中地,這裡有重建新古典主義時期的市政廳、文藝復興式的許多老式的房舍:還有建於十六、十七世紀間的大教堂(Katedra/Cathedral),巴洛克式的大教堂有壯觀的十九世紀六柱門廊、高聳的祭壇、十四世紀青銅雕飾,氣勢不凡。另外還有建於十四至十七世紀間哥德式的多米尼克教堂,卻有著文藝復興式的高塔,內部裝飾豐富,包括巴洛克的飾物、許多壁畫及繪畫,文藝復興式的墓飾,後哥德式的雕塑,教堂內有十一所禮拜堂,其中最華麗的是弗萊哲(Fidej)家族禮拜堂的兩層式墳墓,以及在圓頂上描繪有最後審判情景畫的提茲基維治(Tyszkiewicz)家族的專屬禮拜堂。

中世紀的舊城堡建於十二世紀,是當年抵抗蒙古人的重要據點,後來改建爲一座新哥德式的建築,曾被用作監獄,使原有的建物所剩無幾。唯一完善保存下來的是以俄羅斯•拜占庭風格繪畫裝飾而成的尖塔與禮拜堂。在納粹德軍佔領期間,有成千上萬名的不幸波蘭人在監獄內被磨折至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波蘭的自由鬥士和反共人士被共黨政權囚禁於此。

城堡內的巴洛克式宮廷教堂修復於一九五四年,現已改爲博物館,內珍藏有羅塞尼亞—拜占廷時代的壁畫。

城堡附近的俄羅斯教堂(Russian Church)內有一幅文藝復興時期聖像畫,相當珍貴。

馬伊達内克(Majdanek)集中營坐落在市東南郊四公里處,納粹德軍曾在此殺害來自世界二十六個國家二十多萬的戰俘、猶太人及無辜的波蘭人,其規模僅次於奧斯威辛集中營,現在這裡建有博物館和紀念公園。集中營除星期一外,每天早上十時至下午三時對外開放,展出昔日集中營內的設施和被害者的遺物,令人看後不寒而慄。每天都有人在此獻花,以悼念死難者。

克拉科夫門(Cracow Gate)波蘭文爲Brama Krakowska,也是市內重要的古蹟,十分壯觀,成爲觀光客相機鏡頭的焦頭,現在內設歷史博物館。古門附近是有豐富巴洛克裝飾的聖靈教堂(Kosciol Sw. Ducha)。

[編輯] 滑雪勝地札科帕内

札科帕内(Zakopane)是波蘭最南部小波蘭省的山城,有「波蘭冬季之都」雅譽,位於喀爾巴阡山區的塔特拉(Tatra)山麓、一一二三公尺高的古巴瓦夫卡(Gubalawka)和一九○九公尺的切翁特(Giewont)兩山之間,靠近波蘭、斯洛伐克邊境,是塔特拉山區的最大城市,也是塔特拉山國家公園主要的出入口。它的經緯度爲柬經十九度五十八分、北緯四十九度十八分,北距克拉科夫約七十公里。

這個海拔九百公尺風光自然的山城,仰望青山冒出雲際,終年白雪蓋頂的高峰兀立,瀑布傾瀉,湖泊平靜無波反映著藍天白雲,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包括山貓、熊,以及在天空迴旋的金應,形成塔特拉山區之媚力,吸引著無數人來此遊玩、度假或定居,其中尤以藝術家居多,故至今仍以藝術家之城聞名。許多有才華的人來此舒適的環境找尋工作靈感、或放鬆心情,並在此地定居下來,其中知名之士如詩人卡斯普羅維奇(Jan Kasprowicz)、作曲家席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oski)、荷蘭鋼琴家佩特利(Fgon Petri),還有畫家兼編劇家維特凱維奇(Stanislaw witkiewicz)等。

市區居住著三萬多人,但在附近的各山頭上大約還有一萬多人,這些散居在各山頭上的人都非常有特色,他們的服飾及生活情形,仍保持兩百多年前的樣子,而且彼此各不相同,他們外出必戴圓帽,有經驗的波蘭人可以從帽子的型式上,分辨出他們是來自那一座山頭。這裡還有蒙古人的足跡,只是七百多年來,這些人不是被同化,就是遷居他處,但仍有五千到一萬名的蒙古人後裔散居在一些高峰上。

這個山城最特殊之處,便是山區居民的地域性文化多采多姿,活生生地展現在日常生活中,而非收藏在博物館內,使遊客可以看到最自然的文化陳列。每逢宗教盛典,當地人便會穿上各式各樣的傳統服飾上教堂;平日在家中 也是以方言交談,每年九月這裡都會舉辦高地民俗節(Festival of Highland Folklore),成爲國際觀光客矚目的焦點。

札科帕內的對外交通全靠鐵、公路,從克拉科夫乘火車前來,每天有六個班次,車程約三小時四十分:每天有三個班次前往華沙,行車時間要九小時三十分。火車站設在柯斯修斯基(Kosciuszki)路東邊,離市中心很近。長途巴士站設在柯斯修斯基路的西端,從布達佩斯越過斯洛伐克的國際長途巴士都停靠這裡。

遊客自華沙前來,可利用夜間長途巴士,車程約六小時。由此地搭乘長途巴士赴克拉科夫最爲方便,每隔三十分鐘就有一班,車程約兩小時三十分。詳細情形可電12211,12601札科帕內旅遊中心資詢。

由於這裡是有名的冬季運動中心和登山活動出發地,山上設有許多礦泉浴區,是波蘭著名的山區療養勝地、波蘭及斯洛伐克兩國人民終年的度假中心,有許多住宿場所供遊客選擇,但是每至宗教民俗節慶或冬季運動會期間,必須事先預訂客房,因爲屆時會一房難求。

主要的旅館有莫斯基歐冠(Morskie Oko)、格洛瑪達加茲德(Gromada Gazda)、朱溫圖爾(Juvemur)、凱斯普洛威(Kasprowy)、帝國(Imperial)、弗羅茨瓦夫(Wroclaw)、波勒拉(Pollera)、斯札洛特凱(Skarotka),以及附設有賭場的吉旺特(Giewont)等,一般房租每天都在三十八美元以下。

如果到達札科帕內訂不到旅館,可請當地旅遊局協助,介紹小木屋、民宿、青年旅社、大學宿舍或附有設備的露營地以解決住的問題,可愛的小木屋每天租金只要二十美元。

至於民生問題更是好解決,市區各式餐廳林立,到處都有美味,當地出產的起士令人百吃不厭。另外,還有迪斯可舞廳及有表演的俱樂部,所以在這裡日夜都會很充實。

在購物方面,當地有數家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和服飾鞋帽店,但最方便的是一處大型露天市場,販賣物品以皮毛爲主,還有手工織的羊毛大衣、手套、襪子、帽子,應有盡有,皮靴也有不錯的式樣,但最主要的是價格便宜。

當地有許多景點可以遊覽,其中的查魯賓斯基(Dr. Tytus Chalubinski)博物館建於一八八八年,是爲了紀念華沙醫生查魯賓斯基而設,館內立有他的紀念塑像。這位醫生不但熱心救人,並且提倡公益、行善,是最早來此參加地方建設的人。

札科帕内生活博物館(Museum of Zako-¬pane Style)位於科斯濟里斯卡(Koscieliska)路,這裡有許多古老的高地房屋,人們生活其中,很像是座露天陳列館。

艾特瑪(Atma)陳列館經常舉辦一流的音樂饗宴,也有許多藝廊,著名的波蘭藝術家弗瓦迪斯瓦夫˙海希奧爾(Wladystaw Hasior)所擁有的專屬藝廊,經常展出專業與素人畫家的畫展。

維特凱西劇院(Theatre of Witkiewicz)位於赫拉姆科夫基(Chramcoxwki)路十五號,自開放後便受到極大的迴響,佳評如湧,吸引了無數的人潮前往欣賞。 市內還有一個小小的韃靼博物館,保留著一些蒙古人的東西,極具參觀價値。另有波蘭美術協會展覽館,一座公共花園和許多著名的紀念碑。

這個山城有一流的冬季運動設備,適合各種程度的滑雪者,無論是高地滑雪或越野滑雪均有合適的場地,有纜車通往最熱門的卡斯普羅維(Kasprowy)峰,海拔高達一千九百八十五公尺,山勢雄偉、景色瑰麗、不輸於阿爾卑斯山,每逢雪況佳時,便會有五十多輛滑雪纜車聚集於此;還有人行便道,交通相當方便。

朱霍洛夫(Chocholow)是北郊的一處獨特村莊,原始古老的木造房屋沿大街林立,展現出精緻的木工技術,這裡建築物的木材是以榫接合,不用一顆釘子固定,非有特色。

塔特拉國家公園歷史博物館(Tatra National Park Natural History Museum)歷史悠久,成立於一八八八年,展示塔特拉山的生態、現況、發展,資料豐富,是瞭解當地人文重要所在。

塔特拉國家公園(Tatra Jnterna- tional park)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和高加索(Caucasus)山之間,部分屬於波蘭,另外的部分屬於斯洛伐克,國界就在山區的步道上,立有界碑,一面刻有「P」字,另一面刻著「CS」字,分別代表波蘭和斯洛伐克,遊客進入公園旅遊,不會有巡山士兵檢查護照,而札科帕內是進入這個國家公園的入口。

迷人的塔特拉國家公園,是地勢平坦的波蘭僅有的自然寶庫。這裡地勢高峻,有許多溪流、瀑布和湖泊,其中在波蘭境內有八個湖泊,最大的叫做摩斯基歐寇(Morskie Oko)湖,湖畔有一個木造的山莊,提供良好的食宿服務,從房間的小陽台觀望,可以看到美麗的湖面和峻偉的高山。

距離山莊約四小時路程的波捷國界上,聳立著海拔兩千四百九十九公尺波蘭最高峰雷瑟山,從山莊出發必須先繞過摩斯基歐寇湖東岸,再繞過査利斯塔夫(Czamy Staw)湖,然後是漫長的攀岩路線,偶爾也會經過冰原和稜線到達山頂後,可回望剛才走過的湖泊區美麗全貌,也可以看到斯洛伐克的山區和湖泊。

在這裡登山健行是一種對體能的挑戰,並且冬夏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在冬天冰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暴風和雪崩,可請當地登山嚮導帶隊,安全更有保障。此外,在登山之前可在飯店裡購到詳細的登山圖,衡量自己的體力和時間,設計出自己的路線。

[編輯] 馬爾堡有騎士精神

馬爾堡(Malbork)是波蘭中北部濱海省主要城市,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一二三六年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inghts)在此興建城堡,一二七六年設市,十三至十五世紀成爲歐洲最強大的城堡之一。

一四一○年爆發的中世紀最大型、最有計劃的格林瓦爾德(Grunwald)戰役,以這裡爲大本營的條頓騎士團被銳不可擋的波蘭騎兵徹底擊潰。一四五七年馬爾堡歸屬波蘭,一四六六年成爲波蘭王室的駐地,一七七二年被普魯士呑併,一九二○年爲德國佔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歸還波蘭。

這個擁有四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三分、北緯五十四度二分,濱臨諾加特(Nogat)河,位於格但斯克東南方約五十公里,北至波羅的海四十公里,題鐵、公路樞紐,地方工業以糖和乳品爲主。

馬爾堡城堡昔日是當地聞名於世、堅固的條頓騎士城堡,曾爲大團長(Grand Master)駐守的重鎭。這座全波蘭最大最具有象徵地位的城堡,德語稱爲馬利恩堡(Madenburg)。

一三○九年,大團長將總部由威尼斯遷來此地。十四世紀建成上城堡後,又續建了內部相連的中城堡和下城堡,隨後沿著河岸興築穀倉,外圍的防禦城牆也迅速完成。

上城堡和中城堡之間,是富麗堂皇的大團長宮(Grand Master's Palace),在城堡牆外兩個高塔之間,又建了市政廳和哥德式的聖約翰教區教堂。

當時這裡土壤肥沃,商業繁榮,爲中世紀貿易鼎盛之地,以木材、皮革、琥珀、毛皮、布料、馬匹和穀物等爲貿易大宗,這些物資成爲騎士團的最大財富。

此堡於一四六六年後開始逐漸衰敗傾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更遭嚴重摧毀,現在已重建爲壯麗的博物館,收藏許多美麗珍貴的琥珀,以及中世紀文物、軍事、君王的和修道院的各項珍藏,遊客在參觀堡內各項遺物外,對於這座城堡所散發出來幾乎被世人所遺忘的騎士精神,尤其印象深刻。

[編輯] 文化之都卡托維茲

卡托維茲(Katosice)市是南部西里西亞省的省會及波蘭第九大城市,由古代波蘭南部高地上七十個村落組合構成,其中最古老的是博古西治(Bogucice)和戴柏(Dab)兩村,分別建於十三和十四世紀。這個城市一五九八年始見記載,當時還是德國一個名叫Kattowit/的小鎭,十八世紀發展迅速。

一七四二年由奧地利統治,後轉移至德國管轄。一八六五年開始推行都市化,城鎭建築展現出歷史性、新藝術與現代主義的特色。一九二一年劃爲波蘭領土,一九三六年又被德軍佔領,爲戰時所需在此大力發展各項軍需工業。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蘇軍交給波共政權。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卡托維茲曾改名爲史大林奧格洛德(Stalinogrod)。

這個擁有四十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位於克拉科夫西北方六十四公里,波蘭西南部西里西亞煤田的中央,海拔三百公尺。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一分、北緯五十度十六分。奧得河的支流拉瓦(Rawa)河緩緩流過,風光優美。

城市的交通方便,設有機場,同時是重要的鐵路中心,由市區有七、八條支線通往各地,並與近在咫尺的克拉科夫有長途巴士川流不息的對開。市區大部分建於十九至二十世紀,故市街呈現代化景觀。市民公園保存有一六八八年的木造穀倉和十六世紀的木造教堂,經濟依賴採煤業和重工業。還有製鐵、鋅、鉛、機械、化學、電子、玻璃、皮革、紡織和木業等工業。因爲是文化中心,這裎設有音樂、美術、理工等學校、綜合大學和礦業大學。

上西里西亞及市區的札格韋比—楝布羅夫(Zaglebie Dabrowskie)屬於上西里西亞工業區(Upper Silesian Industrial Region),有五十個煤礦,好幾個發電廠、鋼廠、化學工廠,其中約翰煤礦是世界第一座全自動化礦山;胡塔卡托維茲冶金聯合企業是波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重點工程之一。

格利維茲(Gliwice)區是中世紀風貌的舊城,有市政廳、後哥德式教堂,以及一座中世紀古堡,曾在十七世紀改建,現在成了一所博物館。貝托姆(Bytom)區則有一座有趣的上西里西亞博物館。

市內的教堂大多建於二十世紀初,依照當時流行的浪漫派和新哥德式風格建成,以聖王基督大教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King)最具代表性。

貴族會議大樓(Voivodeship Council Building)也是具時代性的建築代表。

班德金(Bedzin)有原建於十三世紀的古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按原樣重建。

希隆斯克博物館(Slaskie Museum)是當地一大參觀點,坐落在市場附近,展出馬迪科(Jan Matejko)、吉斯林(Mojzesz Kisling)、蓋瑞姆斯基(Aleksander Gierymski)、諾瓦塞爾斯基(Jerzy Nowosielski),以及十九世紀波蘭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聳立在市中的巨型「碟子」體育館,還有紀念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間人民起義事件紀念館,都是熱門景點。

[編輯] 熱舒夫是工業城市

熱舒夫(Rzeszow)市是下卡爾巴阡省的首府所在地,擁有二十一萬多名人口,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二度、北緯五十度三分,坐落在波蘭東南部,瀕臨維斯沃克(Wislok)河,北至盧布令、西距克拉科夫皆爲一百六十五公里,地處克拉科夫到烏克蘭利沃夫公路和鐵路的幹線上。東南至烏克蘭、南距斯洛伐克都只有八十多公里。這個現代化的工業基地,市內設了不少優雅的大飯店和餐廳,是遠離塵囂的度假地。

最早定居這裡的羅塞尼亞人(Ruthenian),也就是曾經臣服於波蘭、奧地利或奧匈帝國的烏克蘭人或小俄羅斯人,一三四○年納入波蘭。在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的前期這裡曾十分繁榮,因而市區留下許多講究的建築,之後遭侵掠受損。

市集廣場上漂亮的市政廳,是十九世紀重建的,四周羅列著許多具歷史性的民居。廣場旁博茲尼札(Boznicza)街有十七世紀的舊城,但都是按照原狀重建過的。

市政廳背後有十八世紀所建哥德式的教區教堂,內有十六世紀墓誌,是這個城市的建城功臣之一及第一個統制者熱舒夫(Rzeszowskis)的葬地。

在稍遠的北面特卡索瓦(Tkaczowa)街上有一座修道院及方濟各會教堂,內有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式氣派的高挑聖壇及聳立的聖母像,在小禮拜堂內有八個李格查(Ligoza)家族成員的雕像。修道院中蒐集了十八世紀許多珍貴的繪畫。

在維斯沃克河畔有二十世紀重修過的十七世紀的盧伯密爾堡(Lubomirski Castle),連接著的是城市昔日的防衛城牆及城門塔樓,仍存留着部分;附近是後巴洛克式盧伯密爾的夏宮及部分具歷史的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裡經濟有很大的發展,現有幾家波蘭最大的金屬加工廠,也有紡織廠和食品加工廠。

[編輯] 宗教城琴斯托霍瓦

琴斯托霍瓦(Czestochowa)市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這是基督教世界中一個重要宗教聖地,從十四世紀開始,就是教徒朝聖地,即使時至今日,每年仍有來自全世界的四、五百萬信徒至此朝聖,是僅次於葡萄牙的法蒂瑪(Fcitima)和法國庇利牛斯的盧爾德(Lourdes)的最熱門聖城。

一四一四年康斯坦茨會議宣判波希米亞宗教改革家胡斯有罪,受火刑而死。波希米亞許多騎士和貴族爲此提出抗議,並表明要保護受迫害的人,致而演變於一四二○年教皇馬丁五世宣布發動十字軍征討胡斯派(Hussites),但數年之中征戰均皆失敗,至一四三六年以締結和約告終。

其間琴斯托霍瓦於一四三○年遭胡斯派侵入掠奪,一六四五年至一七○五年是與瑞典軍交戰的地方。一七七○年至一七七一年,這裡成爲保衛天主教會特權和反對俄國侵略而結成巴爾同盟(Confederation of Bar)波蘭貴族的避難所,他們以此爲基地對抗俄國。

一七七二年這個堅固的城池被俄國佔領,在一八○九年曾爲奧地利所有,但四年後仍然向俄國投降,在這段期間護城河被塡、城牆傾倒。一七九三年爲普魯士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歸爲波蘭領土。

這個擁有四十八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七分、北緯五十度四十八分,坐落在波蘭的中南部、瓦爾塔河沿岸海拔兩百六十五公尺處,西至奧波萊九十五公里,南與首府卡托維茲相距八十公里。

這裡盛產石油,是波蘭的工業中心之一,主要工業有製鐵、機械、紡織、食品、製材、製紙、化工、玻璃和發電等。

這裡是著名的朝聖勝地,對波蘭天主教徒來說,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市政廳內設有宗教博物館,包括當地宗教發展情形與波蘭及世界脈動,展示內容豐富。

無數的人扶老攜幼虔誠來此,他們朝聖的對象只是一幅具有拜占庭風格的黑色聖母像(Black Madonna),原屬寶琳教會(Paulineorder)所有,一三八二年由奧波萊公爵弗瓦迪斯瓦夫親王(Prince Wladyslaw)攜至亞斯納古拉(Jasna Gora),爲了珍藏這幅畫像,他特別在可以俯視市區的山頂蓋了一座保羅(Pauline)巴洛克式修道院的琴斯托霍瓦聖母瑪利亞禮拜堂(Chapel of Our Lady)。

一四三○年胡斯派攻入此城時曾用刀刺傷過畫像,至今仍可在聖母像的臉頰上看得到兩個刀疤。十七世紀初局勢動亂時,城市又加強了防衛設施以保護修道院,在一六五六年它就成功的抵擋了瑞典軍隊進攻整整兩個月之久。

這尊聖母像本係白色,因在長時間的風化過程下變成黑色,人們卻認爲係聖母顯靈,乃爭相膜拜。在這家古老修道院的博物館中,還有一座印刷品的寶庫,其珍藏包括了十七世紀波蘭國王所奉獻的珍貴感謝品。

除了修道院外,市內還有十五世紀的聖吉格摩得教堂,十七世紀的聖洛克教堂和聖巴魯巴拉教堂等珍貴的古建築物。

[編輯] 邊界城普熱梅希爾

普熱梅希爾(Przemysl)是波蘭東南部下卡雨巴阡省的城市,有悠久的歷史,自七世紀開始,這個地方便展現出典型邊界城市的特色,更融合了古蹟衆多的各種文化傳統,因此別具一格。在古代這裡是由東向南橫過喀爾巴阡山前往西歐的主要通道,故自七世紀起就有人在此定居,至一三四○年因其具有波蘭、蘇聯衝突不斷的邊界戰略地位,波蘭皇帝卡齊米日乃設計將其設爲城市而開始獲得發展,一三八九年建鎭,並獲通商特權,在這段時期,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堡及許多防禦設施,並發展爲附近地區文化和商業的中心。

這個約有十二萬五千名人口的城市,融合著各個民族,主要的有波蘭人、猶太人、羅塞尼亞人,以及蒙古人,因此在這個城市可以看到穿著各色各式服裝、面貌種族不同的人群。它的經緯度位置爲東經二十二度四十七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七分,坐落在瀕臨桑(San)河岸高聳的小山上,東距烏克蘭國境僅十餘公里,西南至克羅斯諾一百公里、西北往熱舒夫八十五公里,爲附近地區的市場中心,經濟以金屬加工、木材和紡織工業等爲主。

普熱梅希爾風光明媚、交通發達、氣候良好、市容整齊,是名勝古蹟衆多的觀光地方。

普熱梅希爾城堡(zamek)位於市區東南樹木叢生的山上舊城中,始建於十至十一世紀,所建的前羅馬式城堡已重新修復,四周的防衛設施也已復原,從高聳的城堡可以俯視狹窄的階梯舊城街道、歷史悠久的民居,以及修道院和教堂高塔。

大教堂(Katedra)在城堡附近,爲文藝復興及巴洛克式,是此城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內有珍貴的雕塑、壁畫、彩繪玻璃窗、一座以顯靈聞名的白色聖母塑像,以及十三世紀羅馬式浮雕圓廳。在教堂旁有一個巴洛克式塔樓,是這個老教堂的學校。

城市廣場(Town Square)在大教堂背後,廣場上羅列著文藝復興式房屋,其中包括後巴洛克式方濟會堂道院(Kosciol I klasztor Franciszkanow),教堂內有壯觀的洛可可式挑高祭壇、華麗的壁畫和雕塑。

此外,還有許多古老教堂,包括山上巴洛克式托鉢教派(Discalced Carmelites)教堂,有後巴洛克及洛可可式內部裝飾、船形的教士講壇,十分有特色。

沿著市內城牆還有巴洛克式鐘塔,是昔日城市居民對時、休憩的所在,現在則成爲觀光客的聚集地。

在城市南部及東南方是美麗的別爾斯恰德(Bieszczady)山,這裡可至波蘭最高峰海拔一三四六公尺的塔尼卡(Tarnica)峰、一三三五公尺的克爾吉明(Krzemie’n)峰,以及一三三三公尺高的哈利茲(Halicz)山等,深邃的山谷邊緣,不是美麗的海岸,就是茂密的森林,地勢起伏不平,動、植物生態豐富,是登山健行和作森林浴的理想地方,並成立了別爾斯恰德國家公園保護管理單位。

城西八公里的克拉西茲辛(Krasiczyn)小鎭,桑河悠悠流過,風情無限,是波蘭政府計劃中設立的工業基礎發展區之一,同時也是一個風光優美的熱門旅遊地。一個風光優美的熱門旅遊地。但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克拉西兹基家族(Krasicki Family)文藝復興風格宮殿的所在地,他們曾是波蘭最有,權勢的大家族。宮殿位於二十公頃大的美麗公園內,四方形的建築內有庭院,四角各建一塔樓,外圍有防護堡壘,入口處有一尖塔;正門裝飾繁複,雕刻、塑製着歷代掌權者、皇帝和教皇的形像,現已重新修建,用灰泥裝飾和繪畫布置的內牆,品味高雅,特具風格。

距離克拉西茲辛不遠處,在卡爾發利亞•帕克瓦弗斯卡(Kalwaria Paclawska)的方濟各會修道院裡有一幅神奇的聖母圖,過去數百年來一直受到特殊的崇拜。

在修道院附近地區風景如畫的村莊中,錯落著四十二座美麗的禮拜堂,內部都設有瞻聖亭。村中環繞著修道院四周的木造房舍也値得參觀,這裡環境清幽,人煙罕至,只有到了每年八月,傳統的當地年度博大群的善男信女絡繹而來。

想在河畔獨處、度過靜謐時光的遊客們,不妨到斯渥恩(Slonne)村一遊,這裡在普熱梅希爾市以西三十公里桑河的河谷中,美景如畫,天上人間。

在稍南方阿瓦摩夫(Alamos)村外的森林中有一家度假旅館,波蘭民主化後的首任總統華勒沙,在領導團結工聯的反共運動中,曾有一段時間被波共政權囚禁於此。

在這裡各項旅遊和運動活動中,打獵是其中最熱門的一項活動,有興趣的觀光客可以申請加入。在市區北郊的斯杜柏諾(Stubno)村有一個種馬場,飼養着英格蘭的純種馬,附設騎術倶樂部,對喜愛騎馬的人士開放。

[編輯] 凱爾采有美麗岩穴

凱爾采(Klelce)市是波蘭南部西文托克什日(Swietokrzyskie)省的首府所在地,十一世紀在克拉科夫主教管轄下始見記載,一一七一年在此建立大學(Collegiate)教堂,這也就是大教堂的前身,一一七三年開始建城,將近一個世紀都在克拉科夫主教的管轄之中。一三六○年建市,一七九五年割讓給奧地利,後又受俄國統治,一九一八年歸還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城駐紮著德國軍隊,直到一九四五年由俄國佔領,後才歸還給波蘭。

這個擁有三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四十分、北緯五十度五十分,坐落在波蘭的中南部,西南至克拉科夫一百二十二公里,北距華沙一百八十公里,地處華沙與克拉科夫的鐵路幹線上,是鐵路樞紐及重要的工業中心,有冶金、機器、電氣設備、化學和食品加工等工業。

這個城市有不少參觀景景,位於札姆取威(Zamkowy)廣場的主教宮建於十七世紀,是一幢十分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擁有四個天使塔,有高翹的屋頂、廣寬的門前走廊,現已改爲國立博物館,館內陳列品十分豐富,尤以展示宮殿內部飾品的大廳最吸引人,內容包括繪畫、天頂畫、歷屆主教靈像和衣物展覽等。

宮殿正對面是巴洛克風格的大教堂,內部裝飾及陳設保持著原來的面貌,漂亮的大門、高挑的祭壇、數量衆多的墓誌銘、雕塑和繪畫,以及在卡爾舒夫卡(Karczowka)煤礦區找到的一尊由鉛雕刻成的聖母雕像。

維薩山(Lysa Gora)又稱禿山,位於市區東北郊,山上的碎石坡相當危險,聖十字修道院(Holy Cross Monastery)聳立在山上,屬本篤會所有,院內保有聖十字架的遺蹟。山的四周均屬國家公園的範圍,有美麗的松葉林及落葉松,一些已開墾的林中空地上有圓形大石頭零星散布,有時可以發現到漂亮的大理石,甚至半寶石、孔雀石和青石等。山麓有迷人的新斯路比亞(Nowa Slupia)村莊,公元二世紀時就有煉鐵手工業,將鐵器運往羅馬帝國,村內的博物館中還展出古老熔爐的遺蹟。

在凱爾采至克拉科夫、經過開採鉛礦的赫辛(Checiny)小鎭途中,有一個波蘭境內最美麗的岩穴叫做天堂溶洞(Jaskinia Raj),內有二百四十公尺長的走廊,溶岩形成各種形狀,使人如夢似幻。每年六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對外開放,供遊客參觀。

[編輯] 桑多梅日古蹟衆多

桑多梅日(Sandomierz)是西文托克什日省的城市,也是波蘭歷史最悠久、最美的墾植區,並係古老的貿易大城,一○九七年始見記載,曾爲桑多梅日獨立公國的首邑,在十二世紀時便已列爲波蘭三大商業中心之一,一二八六年獲自治權,十三世紀末韃靼入侵時被毀,十四世紀重建,在文藝復興時期進入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嚴重破壞,但仍有部分著名的歷史建築倖存。

這個三十萬人口的城市,地居東經二十一度四十五分、北緯五十度四十一分,坐落在波蘭的中南部、維斯杜拉河左岸桑多梅日高地的邊緣。當地主要的工業有硫黃加工設施、玻璃工廠和食品加工等。

舊城位於高出河谷三十公尺的橢圓形山坡上,保存有很多中古時期斷牆殘垣、浪漫街角和裂隙般的羊腸小徑。古市區仍有一些髒亂,居住著保留傳統的社群,顯得更有親切感。

這裡是波蘭計劃中的古城保護地,繁華時期所遺留的市集廣場周圍有風格獨特的建築,其中奧萊希尼基家族(Olesneic ki Family)豪屋,因有裝飾精敏的走廊而享盛名。

位於市場正中央的市政廳,最早是一座哥德式建築,重建改爲文藝復興式,現爲地文物的博物館。

廣場南方是哥德式的大教堂,內有巴洛克和洛可可式的傢具和布置,以及拜占庭—盧塞尼亞(Bizantine-Rmhenian)人的壁畫。廣場北邊可見文藝復興式的舊城牆和高聳的修道院大門(Brama Opatowska)。

廣場西邊有兩處如畫的狹隘道美景,以及兩座教堂,其中的聖詹姆士(St James)教堂有壯麗的磚砌哥德式大門,巴洛克式的禮拜堂內放著一副精緻的橡木棺材,其內是創城者桑多梅日公爵的愛女。另一座聖保羅教堂則重建於文藝復興時期,擁有巴洛克的裝飾。

皇宮遺蹟位於市區南緣,附近有一座十四世紀的三重廳哥德式風格教堂建築,教堂內壁畫展現拜占庭的風格,格外引人注目。

德武哥什(Dlugosz)哥德式建築,坐落在教堂附近,是中古時代波蘭歷史學家兼編年史學家德武哥什的家產。他曾任克拉科夫主教奧萊希尼察的檔案館長,也曾撰寫波蘭史,故此館中展示的文物,多爲他所掌握的第一手原始資料,是史學家及教會的重要參考文輯。這幢雅緻的建築,曾經也是住所和耶穌會高校,現在已改爲主教區博物館(Diocesian Museum),收藏許多藝術家的名作。

聖雅各教堂(Church of St. Jacob)坐落在市區南部,過去是多米尼克教會所有,係波蘭最精緻的羅馬式磚砌教堂,爲了紀念一二五九年殘暴的韃靼人入侵而建。簡樸的哥德式大門設計,令遊客印象深刻;內部鑲有玻璃的磚造設計和十五世紀拜占庭風格的壁畫,將教堂裝飾得非常華麗。

[編輯] 比亞瓦波德拉斯卡

比亞瓦-波德拉斯卡(Biala Podlaska)是盧布令省的城市,長久以來屬於波蘭最富 裕的貴族拉濟維烏(Radziwills)家族所有,建於十五世紀,是拉濟維烏大公的莊園,並建了漂亮的城堡。十七世紀克拉科夫大學在此設立分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納粹德軍佔領期間,這裡曾設爲集中營,除了囚禁波蘭人和猶太人外,還陸續又有蘇聯、法國和義大利的戰俘被送來此地。烏卡辛斯卡(Lukaszynska)墓園,正是集中營內酷刑虐待囚犯的最佳證明,成千上萬的囚犯不堪饑餓與磨折而死。

這個七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三度八分、北緯五十二度二分,坐落在波蘭的東部華沙往東通往莫斯科鐵路線上,瀕臨克日納(Krzna)河,南至省會盧布令一百二十公里,西距華沙一百五十八公里,東面四十公里處是白俄羅斯的國境。自古以來這裡就以生產瓷器、地毯和亞麻製品等著稱。

當地主要的景點,在市集廣場上有巴洛克式的市場大廳,附近十八世紀的猶太教堂文藝復興式優雅裝飾,最主要的拉濟維烏城堡(Radziwll Castle),歷經多次考驗與破壞,現在僅存門樓、兩個塔樓和外有欄杆環護的文藝復興式天主教堂,以及建於一七四七年的巴西利亞教堂,是値得參觀的古蹟。

約瑟夫•伊格納西˙克拉謝夫斯基(Jozef Ignacy Kraszewski)紀念碑,設在市區西南方約五十公里的羅曼諾瓦(Romanowo)村內,是紀念波蘭名作家克拉謝夫斯基而設,他是波蘭浪漫主義時期主要的散文作家,一八三○年因被控陰謀反對俄國而遭監禁,二年後獲釋。一八八三年又被控在法國作間諜而入獄二年,出獄後遷居日內瓦去世。這個景色幽美宜人的村莊,是他度過童年生活和就學的地方。

[編輯] 邊城比亞韋斯托克

比亞韋斯托克(Bialystok)是波德拉謝(Podlaski)省的省會、波蘭東北部最大的城市,一三二○年建城,一四二六年始見記載,十六世紀哥德式城堡和教堂建立了起來。在十八世紀富豪布蘭尼基(Branicki)家族統治時期,曾廣邀當代知名的藝術家和學者來此,致使城市能迅速發展爲當時歐洲著名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一七九五年成爲普魯士的部分,一八○七年被俄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爲德國佔領,一九一九年才歸還波蘭。一九三九年第二次大戰中又爲德軍與俄軍兩度換手管理,大戰結束才回歸波蘭。

這個城市也是波蘭猶太人的主要聚居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當地有十萬多人口,其中約有四萬名猶太人,但是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納粹德軍殺死了城內的半數居民,並且燬壞了全城四分之三的工業和建築物,戰後積極重建,才有今日新貌。

全市約有四十萬名人口,除猶太人外還包括立陶宛人、盧塞尼亞人和蒙古人。它的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三度九分、北緯五十三度八分,坐落在波蘭的東北部,瀕臨比亞瓦河,西南至華沙一百六十九公里,東距白俄羅斯國境四十多公里。現在這裡是波蘭東北地區重要的鐵、公路交通樞紐,以及工業和文化中心,設有博物館、美術館和醫學科學院,並有汽車裝配、電子電器、五金工具、紡織、水泥和化學肥料等工廠。

當地有不少地方可參觀,老城昔日的老街仍保持完好,市中心區是三角形的柯斯丘什科(Kosciuszki)廣場。巴洛克式的市政廳,在第二世界大戰後曾重建過,現在已設爲博物館,經常展出波蘭藝術品,參觀人潮不斷,較特別的部分是賈德溫格爾人的藝術作品。

布蘭尼基家族大型巴洛克式宮殿,原稱爲波德拉謝的凡爾賽宮(Versailles of Podlasie)在宮門前還有巴洛克裝飾的貴賓宮,十分漂亮,是最値得參觀的特殊建築,一九四四年重修改爲布蘭尼基大廈,現爲醫學院的所在地,西南有法國公園及英國公園環繞。

從前的布蘭尼基避暑行宮設在市郊十二公里處的科洛茲茨(Choroszcz)村中,對室內設計有興趣的遊客最値得前往參觀。

兵工廠鄰近布蘭尼基宮殿,建於一七五五年,現爲商貿的展覽會場。希臘正教教堂是十六世紀保留下來的古蹟,與現代的聖羅赫教堂(Church of St. Roch)恰好形成有趣的對比。

這裡別布札河(River Biebrza)的宜人景色,最讓愛好大自然者著迷,河川兩旁是波蘭最大的沼澤區,也是全歐洲數|數二的大型沼澤區,保留了原始的生態環境,在這裡的馴鹿、海獺、狼及上萬隻的水鳥,都受到妥善的保護。這條河也是進行水上活動的最佳地點,河畔有許多商業攝影及當地的導遊,他們對別布 札河的自然歷史瞭若指掌。

索科烏卡(Sokolka)是市區東北方四十二公里處的一個小鎭,東距白俄羅斯四十五公里,波蘭國王索別斯基約翰三世一六六七年就是在這裡擊退韃靼人。當地有|座歷史博物館,專門展出有關這位英雄的事蹟。

在市區東方的伯霍尼基(Bohoniki)和克魯茲尼安(Kruszyniany)兩個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小鎭,都有波蘭僅存的清眞寺,回教徒活動相當頻繁。在這些木造的回教寺廟建築物中,可以看到某些斯拉夫建築的特色。

靠近白俄羅斯國境的還有詹諾夫(Janow),因設有大型種馬場而聞名,所飼養的阿拉伯駿馬橋健強壯,外銷訂單不斷。

[編輯] 湖區大城奧爾什丁

奧爾什丁(Olsztyn)是北部瓦爾明-馬佐里(Warmihsko-Mazurskie)省的省會,也是馬佐里湖區(Pojezierze Mazurskie)的最大城市。

十三世紀條頓騎士團入侵此地,並於一三三四年在這裡興建一座壯麗的城堡,其周圍的部分城牆及高達五層樓的城門至今猶存,一三五三年獲城市特許狀。一四五四年市內居民和北部其他城鎭的人民,配合波蘭國王聯合起來抵抗條頓騎士團:在這之前人民均閉關自守,躲在堅固的城牆後面,從這次開始城市開放,也迅速獲得發展。

自一五一六年至一五二一年間,天文學家哥白尼,因他的叔父擔任馬佐里的主教,使他得以到此城堡擔任監守,就住在城堡西南廂房內,他所繪製的天文圖殘稿,現在仍存留在庭園的內壁上。

一七七二年波蘭第一次被瓜分,奧爾什丁被普魯士接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戰火冼禮,戰後重建恢復舊觀。一九七三年爲紀念哥白尼逝世五百週年,市內成立了一座天文館,數年後又成立哥白尼天文台。

這個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美麗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二十九分、北緯五十三度四十七分,坐落在波蘭北部的馬佐里湖區,韋納(Lyna)河穿城而過,西北至波羅的海約一百二十公里,北至俄羅斯國境一百公里。鐵、公路交通便利,是湖區的商業中心,市景相當繁榮。因郊區盛產穀物、蔬菜和水果,故設有一所農業職業學校。

當地有許多著名觀光景點,光是那些古代防禦工事、圍牆、五層樓高的入城大門就很夠看,因此有很多遊客和旅行團前來參觀。

市集廣場中矗立著哥德式的市政廳,在戰後已按原狀修復;廣場四周所遺留的也多係昔日巴洛克式建築,還有美麗騎樓。

聖詹姆斯(St. James)教區教堂擁有變化多端的拱形圓頂建築,其內部有一幅三張可折疊的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像、一座十七世紀所製的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以及十五世紀所塑的聖約翰、聖安德魯兩座塑像。這座教堂建在城牆同條線上,也成爲城防工事的部分。

最吸引人的是哥德式的古城堡,位於河中的島上,四周壕溝圍繞,內院中有一個修道院,其牆上有一個日晷儀,是按照哥白尼原設計而裝置。鄰近的外緣原有一圈高牆,現在尙遺部分,在牆角還存有一個大圓塔,牆南邊角落上,則是一個小禮拜堂。城堡內設有馬佐里區(Masurian)博物館,不但陳列記錄了瓦爾明馬佐里的歷史和文化,並且展出包括古代墳墓出土的文物。昔日哥白尼曾在這個城堡住過,他的居室、物件仍按原樣陳列在這裡,在城堡背後立有|座哥白尼紀念碑。

在火車站附近有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耶路撒冷禮拜堂(Chapel of Jerusalem) 設在這裡的麻瘋病院僅遺的建築物。

在奧爾什丁附近有一條鷹巢之路(Eagle’s Nest Voute)可以見到古老的城堡廢墟,因爲中古時期在邊區一帶建有一些宏偉的城堡和要塞,由於防禦堅固和牢不可破,而被稱作「老鷹之巢」,由衆多「老鷹之巢」連成的道路就叫做鷹巢之路。其中有個城堡廢墟是卡齊米日國王所建,一六五五年被瑞典軍隊摧毀,現在也成爲一個熱門觀光點。

馬佐里(Mazury)湖區是波蘭東北部著名的度假天堂,向以四千多個大小湖泊及環繞的濃茂森林、噴灑的瀑布天然美景,以及盛產水果、魚類、野生動物等而聞名,到湖區來玩的人,除可享受遠離塵囂的寧靜外,還可划船、釣魚、森林縱走、追逐小動物、編織美夢。

奧爾什丁是馬佐里湖區重要城市之一,北面的市區森林(Las Miejski),步行即可到達,附近有數個湖泊,散發出田園風味,點綴著如畫美景,同時還有許多運動設施。其中最大的烏吉斯爾(Ukisl)湖是極佳的戲水地方,不善於游泳的遊客,也可以雇條船沿著湖畔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

在奧爾什丁東北方肯特爾辛(Ketrzyn)附近的蓋爾瓦茲(Gierllo’z)小鎭,有個被稱爲狼穴(Wolf’s Lair)的廢墟,是從前希特勒的總部。在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二年間,希特勒在這裡一共興建了八十幢建築物,其中七座爲巨型碉堡,牆厚達八公尺,底下埋了炸彈,設有一個活塞可以引爆,一旦德軍潰敗,撤退時可引爆自燬。希特勒有一段時間在此發號施令、指揮全局,尤其是東線戰事都是他親自在此運籌帷幄。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施陶芬貝格(Claus Von Stauffenberg)上校曾在這裡暗殺希特勒,可惜功敗垂成,在爆炸碉堡時因天氣太熱,希特勒到別處乘涼,才逃過一劫。

[編輯] 奧波萊歷史古蹟多

奧波萊(Opole)是奧波萊(Opolskie)省的省會所在地,也是波蘭上希隆斯克區的行政兼文化中心,原係斯拉夫奧波萊族(Opole tribe)的故鄕和建立堡壘的所在地。九世紀始見記載,一二○二年成爲奧波萊公國的首府,一二一七年正式設市。一三二七年歸屬波希米亞,十六世紀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一七四二年被普魯士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德國的領土,曾被盟軍轟炸受損嚴重,一九四五年劃入波蘭版圖,戰後重建迅速完成。

全市有二十多萬人口,是德國移民主要居住地。經緯度爲東經十七度五十七分、北緯五十度四十分。地處波蘭的西南部,瀕臨奧得河右岸的西里西亞低地,東至琴斯托霍瓦九十五公里,西北至弗羅茨瓦夫八十五公里,南距捷克國境三十公里。

奧波萊是重要的河港和鐵、公路的樞紐,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因此經濟繁華,工商業興盛,主要工業有電子、鍵鐵、化工和水泥等。此地的建築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模仿原式樣,用一塊一塊的磚石砌成的,因此具有古典的風格。放眼四望,街道兩旁都是一座座古意盎然的文藝復興後期和洛可可式的建築。

這裡也有許多重修後珍貴的早期歷史遺蹟,市集廣場上有佛羅倫斯式的市政廳,還有巴洛克及洛可可式的房屋,包括十四世紀巨大的皮亞斯特城堡鐘塔(Tower of the Piast Castle)、殘留的防禦城牆(Defensive Wall)、小市集的隅梭堡(Bastion)、後哥德式的聖十字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Cross)、多明尼克會的巴洛克式悲傷聖母教堂(Dominican Church of Our Lady of Sorrows),以及又稱爲皮亞斯托夫斯卡禮拜堂(Piastowske Chapel)的聖安娜禮拜堂(St. Anna Chapel),堂內珍藏數幅名畫、許多哥德式墓碑及特殊的墓誌銘。

市中心姆維諾夫卡運河(Mlynowka Canal)旁一帶,已重新修建恢復原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氣氛,到了每年六月的第三個禮拜日,觀光人潮接踵而來,在市區參加熱鬧的波蘭歌謠節(Festival of Polish Song)。

奧得河中央的島嶼,設有一座有趣的動物園。由市區通往弗羅茨瓦夫的公路,途中經過一座大型的露天博物館,這裡重建了十七世紀遺留的建築物,如風車、打鐵舖和穀倉等。

[編輯] 古城耶萊尼亞古拉

耶萊尼亞古拉(Jelenia Gora)是下西里西亞省的城市,也是下希隆斯克區的行政兼文化中心,自古以來是主教直轄的城鎭。根據考古資料,當地曾被古代斯拉夫族所佔有,十一世紀開始為永久居民點:中古時期以來,便是重要的貿易大城,十六世紀是重要紡織中心:在工業化時代,其經濟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十九世紀鐵路建成後,成爲西里西亞省著名的旅遊中心。到了二十世紀後半葉,因附近克爾科諾謝(Karkonosze)山區闢爲遊覽勝地,促使城市得以蓬勃發展,觀光事業更成爲經濟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這個擁有十八萬六千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五度四十四分、北緯五十度五十四分,坐落在波蘭西部的蘇台德(Sudeten)山區,布伯爾(Bobr)河與卡緬納河匯合處,東北至弗羅茨瓦夫一百三十公里,南距捷克國境二十多公里。

當地交便方便,市容現代化,氣候宜人,工業相當發達,有採煤、冶金、玻璃、纖維素、合成纖維、工程設備、紙張、木材、紡織、電子和化肥等工廠。

這個城市仍保存着中古市鎭中心風貌,古代的堡壘城牆也維持原狀。市集廣場上有巨大的文藝復興式市政廳,四周圓繞著許,多有特色的房子,包括七座巴洛克式有騎樓、拱門的古建築和各種商店。

聖伊拉斯謨斯與聖潘克拉斯教區教堂(Parish Church of st. Erasmus and St Pancras),有一座文藝復興式五十二公尺高的高塔,內部主祭壇是十八世紀挪威名雕刻家的作品。

巴洛克式的聖十字(Holy Cross)教堂聲立在中古的城牆外,由瑞典建築師弗蘭茨(M. Franz)所設計,其靈感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聖凱薩琳教堂,內部壯觀的壁畫係布拉格的大師舍夫勒(A. F. Schaffer)所繪。管風琴和講壇都是十七世紀所遺古物,另有一座三層樓的藝廊。

施洗者聖約翰教堂(Chuerch of St. John the Baptist)暨修道院,以及一座十八世紀末的宮殿,也是當地主要的名勝古蹟。

坐落在市區的一家美術館,展出十七、十八世紀的玻璃製品,由日常生活所用的玻璃器皿至藝術品,包羅萬象,琳瑯滿目。

南郊的切普利斯(Cieplice)溫泉療養區非常有名,過去曾爲聖約翰教會所有,教士們利用礦泉爲人治病療養。

北郊的謝德勒辛(Siedlecin)有座有趣的住宅塔樓,全部用石頭砌成,內部有獨特的中古繪畫裝飾,都以此俗生活爲主題。

西南方的卡爾科諾謝(Karkonoski)國家公園爲有名的旅遊勝地,佔地五公頃半,鄰近捷克邊境,園內森林茂密,有許多麋鹿、野山羊和貓頭鷹等動物,並設有許多招待所爲遊客服務。

[編輯] 卡利什是紡織重鎮

卡利什(Kalisz)市是大波蘭省的第二大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此地的普羅斯納河淺灘處,曾出土過一座名叫加里西亞的史前村莊。公元一四二及一四七年的時候,希臘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曁數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過這個城市,一二八二年才正式設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戰火施虐,戰後重建恢復舊觀,更勝往昔。

這個十四萬八千多名人口的城市,它的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五分、北緯五十一度四十五分,坐落在波蘭的中部,瀕臨瓦爾塔河的支流普羅斯納河(Prosna Riever),北往科寧五十六公里,東距羅茲一○八公里,菜南至謝拉茲五十三公里,西北與波茲南相望。

卡利什是個相當工業化的城市,是波蘭紡織工業的重鎭,自十五世紀以來就盛行紡織業,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內有很多公園綠地,市容美麗而熱鬧,每年五月份的全國戲劇節就是在這裡舉行。這個城市並以其出生、婚姻、死亡的登記處爲傲,是波蘭最古老的註冊處。

橢圓形的舊城區,中央是長方形的市集廣場,在舊城區有許多有趣的建築物,其中的聖尼古拉斯教區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建於一二五三年,是市內最古老的建築,歷經多次修建,內部裝飾非常華麗,聖壇上有不少珍貴的聖器文物,還有不少壯麗的壁畫。

在它旁邊是哥德式拉特蘭修道院(Gothic Lateran Canons’monastery),這是天主教層次最高的修道院,曾在十六世紀及十九世紀都有重建。

屬於晚期巴洛克風格的聖約瑟夫大學教堂(Collegiate Church of St. Joseph),是一座新古典式的建築,內部設有一個地方辦事處。舊市場北側,是文藝復興式後期方濟會教堂和修道院,也是十三世紀的古建築,在巴洛克時期重新修建過,有高挑的祭壇,現在還保持得很好。在新城區的艾斯尼卡路(Asnyka Road)上有兩座現代化的教堂,它的前衛設計倒也別具一格,成爲新的觀光景點。

普羅斯納河畔的美麗寬闊公園邊,有一座新古典風格的劇場,經常有各種演出。

市立博物館的館藏豐富,涵蓋了考古類、歷史類,以及民族人種誌等各項陳列品,爲人們提供有關當地的人文資訊服務。

在附近的哥武霍夫(Goluchow)森林區,有一塊呈不規則形狀的巨石,是上古冰河時期的遺蹟,長二十二公尺,高三公尺半,吸引很多觀光客的眼光。

[編輯] 各大城市風光明媚

斯凱爾涅納維采(Skierfliesice)是羅茲省的城市,一三六○年首見記載,一四五七年設建制,十六、十七世紀爲主教教區,一七九五年被普魯士佔據。十九世紀先後由德國、俄國、奧地利統治,一九一八年才歸還波蘭。

這個擁有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九分、北緯五十一度五十八分,坐落在波蘭的中部,位於華沙到羅茲的鐵路線上,交通方便,市容整齊,東北至首都華沙七十九公里,西南到省會羅茲五十九公里。現在這個城市的經濟以紡織、農機和電子工業爲主,商業也很發達。

帕比亞尼采(Pabkmice)是羅茲省的城市,在十一世紀時才有人類在此定居,是當地最古老的社區。它的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二十二分、北緯五十一度四十分,是羅茲市西南側的衛星城鎭,也是羅茲工業區第二大的市鎭,位於羅茲至弗羅茨瓦夫的鐵路線上,是個紡織中心,約有八萬名人口。

謝拉茲(Sieradz)是羅茲省的城市,也是波蘭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於一○二五年。這個擁有十二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四十五分,北緯五十一度三十六分,坐落在波蘭的中部,東北至羅茲五十五公里,西南距弗羅茨瓦夫一百六十公里,是弗羅茨瓦夫至華沙重要據點之一。現在城市經濟以紡織機械、農機製造、食品加工等工業爲主。市內有十四世紀巴洛克和洛可可式建築,其中包括多明我會隱修院、集市廣場和皇宮,並設有地區博物館。

彼得庫夫—特雷布納爾斯基(Piotrkow Trybunalski)是羅茲省的城市,分布在斯特拉瓦(Strawa)河上,這裡曾經也是個活躍的政治中心,十五、十六世紀是大將軍駐地,一五七八年至一七九三年是議會及皇家護民官所在地,故現在所見爲一優雅的中世紀城市。十九世紀工業發展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在此設三個集中營。

這個擁有二十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四十一分、北緯五十一度二十四分,坐落在波蘭中部華沙到卡托維茲鐵路線上,東距拉多姆一百一十公里,西北至羅茲四十公里。現爲製造業中心,有一家著名的玻璃廠。舊有的哥德文藝復興式的王室宮殿建成於一五一九年,已設爲地區博物館。有特色的磚砌市立車站建於一八五○年,由華沙至維也納的鐵路經過這裡。其他的古蹟還有城牆廢墟、許多教堂建築、猶太會堂和具歷史的民居等。

貝烏哈圖夫(Beichatow)是波蘭羅茲省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二十三分、北緯五十一度二十二分,地處黑麥和馬鈴薯產區,是波得庫夫-特雷布納爾斯基南方三十公里處的小鎭。經濟以亞麻生產爲主,當地褐煤產量豐富,電力充足,有三萬多名人口。

馬佐夫舍地區托馬舒夫(Tomaszds Mazosiecki)是波蘭中南部羅茲省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一分、北緯五十一度三十二分,瀕臨皮利卡(Pilica)河,西南距彼得庫夫-特雷布納爾斯基、北往馬佐夫舍地區的拉瓦都只有三十公里,西北至羅茲四十公里。有七萬多名人口,是重要的紡織業中心,有波蘭最大的化纖工廠。近郊的斯帕爾斯卡森林中,有國家野牛保護區。市郊的尼畢斯基茲羅德瓦(Niebieskie Zrodla)國家公園,其名字取自含有「藍色噴泉」的意思,因泉水內含有礦物質,因此閃爍著藍色的光輝。

札布熱(Zabrze)是西里西亞省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四十七分、北緯五十度十九分,位於首府卡托維茲西方十多公里,西鄰格利維采,爲重要的工業和文化中心,也是波蘭最古老的礦區居民點之一,現在擁有二十萬多名人口,經濟以採煤、煉焦、金屬製品、化學工程和電力爲主。市內設有醫學院、博物館和大型體育場。

格利維采(Gliwice)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也是中古時期附近一帶市鎭的中心。一二七六年設鎭,一三一二年成爲格利維采公國都城,一七四二年被普魯士侵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歸屬波蘭。這個三十萬多人口的城鎭,位於東經十八度四十分、北緯五十度十七分,坐落在波蘭的南部,瀕臨格利維采河。格利維采運河可連接奧得河、海港什切青及德國、法國水道河運,是波蘭最繁忙的內陸港,也是國內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有好幾條高速公路經此。東距卡托維茲二十多公里,西北至奧波萊三十八公里,南往捷克國境四十公里。現在是國內重工業中心之一,有歐洲第一座鋼鐵廠和煉焦爐,並以鑄造裝飾性鏡件聞名。城區設有綜合技術學院,並以公園和風景聞名。

當地主要的觀光點是中世紀的舊城,有石砌古道、哥德式的萬聖教區教堂(All Saints Parish Church )、新古典派的市政廳、十五世紀的穀倉,以及重建於一九六○年的皮亞斯特宮(Piast Palace)博物館。

亞沃日諾(Jaworzno)位於卡托維茲南側,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在十八世紀的時候,附近地區曾發現豐富的鋅、鉛和煤等礦,因此已成爲上西里西亞東部重要的採煤中心和工業城市,擁有十萬多名居民,對外交通方便。

普什奇納(Pszczyna)也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瀕臨普什奇納河,北面有普什奇納森林(Pszczyhskie Woods),南方有維斯杜拉河水霸保護區,水庫爲西里西亞工業區供水。風光優美,有巴洛克式市政廳、新古典式英國公園。擁有四萬多名人口,是一座歷史古城和文化之鄕,並曾係波蘭皮亞斯特王朝王子和國王的駐地。哥德時期建有宮殿,在巴洛克時又重建,現在內設博物館,展出文藝復興時期至二十世紀的當地文物,尤以土產的精美編織花邊和各種西里西亞民族服裝著名。

雷布尼克(Rybnik)是西里西亞省西南部的城市,一二八二年曾為拉齊布日公園的首都,它的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三十二分、北緯五十度七分,南臨捷克邊界,東界普什奇納,東北距卡托維茲三十公里,北離格利維采二十公里。這個擁有十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它的古爾內•希隆斯克煤田處,有採煤和金屬加工業:城市設有多所職業學校。

棟布羅瓦-古爾尼恰(Dabrowa Gornicza)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一七九六年開始採煤,在十九世紀建立波蘭第一所礦業學校,後來成爲採礦和冶金學的研究中心,一九一六年建市。這個擁有七萬多名人口的礦城,位於卡托維茲東北方二十公里的交通要道上,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十二分、北緯五十度二十分,當地礦區煤層厚約二十四公尺,是全世界最厚的煤層之一;部分煤層現闢爲國家地質保護區。

索斯諾維茨(Sosnowiec)是西里西亞省十八萬多人的城市,它的經緯度位置在東經十九度十分、北緯五十度十八分,瀕臨黑普熱姆沙河,在省會卡托維茲東北十公里的交通要道上,是鐵路交叉點和上西里西亞的工業城鎭,設有許多重工業工廠及鍊煤廠、紡織廠和玻璃廠等。

貝托姆(Bytom)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建於十一世紀博萊斯瓦夫一世統治時代,遺有堅實的古城堡,是上西里西亞煤礦區最古老、最大的工業城市之一。市內所設的上西里西亞(Upper Silesia)博物館,陳列內容豐富,可瞭解整個上西里西亞區的發展情形。十八世紀曾併入德國。自一九四五年後,成爲波蘭重工業中心之一,設有鋼鐵廠和全國最大的銀鑄造廠,有煤、鋅、鉛和銀等開採業。這個擁有近二十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五十八分、北緯五十度二十一分。東南距卡托維茲、西南至格利維采都只有二十多公里。這裡附近有一個面積很大的煤礦區,遺有昔日採礦的情景。對外交通發達,有鐵、公路班車服務。當地市容鼎盛,交通有序,貿易發達,但卻是世界十大污染最嚴重城市之一。

蒂黑(Tychy)是西里西亞省的城市,一六二九年後以生產啤酒而聞名,後來建立規模宏大的蒂黑汽車廠。一九五一年開始建設蒂黑新鎭,容納十三萬名職工居住,以緩和古爾內—希隆斯克工業區住屋擁擠的情況。這個擁有十四萬名左右人口的工業城,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五十九分、北緯五十度八分,位於卡托維茲南方十公里、古爾內—希隆斯克工業區南端、別爾斯克—比亞瓦的鐵路線上。市內有一個美麗的大型公園和帕普羅察內斯凱湖。

希隆斯克地區沃濟斯瓦夫(Wodzislaw slaski)是西里西亞省、波蘭西南邊境的城市,十二世紀始見記載,一二五七年設建制,一八七五年由普魯士統治,一九二一年歸還給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工廠被炸燬,戰後重建爲波蘭中南部工業和運輸業中心。這個擁有十萬多名人口的工業城,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二十八分、北緯五十度,地處雷布里茨基亞戈中央煤田地帶,南距波、捷邊界只有十公里。經濟以採煤、煉焦和食品加工爲主,有兩條管道向卡托維茲和內地城市輸送天然氣。

霍|如夫(Chorzow)爲西里西亞省的城市,建於一一三六年,一七九○年成爲西里西亞最早的採煤中心之一,一八六四年設市。擁有二十三萬多名人口,坐落在波蘭南部卡托維茲西北十七公里,地處克拉科夫到弗羅茨瓦夫的鐵路線上,建有西里西亞最大工業企業科斯奇茲科(Ko'sciuszko)鋼鐵廠。市內設有歷史及人種誌博物館。

拉齊布日(Raciborz)是西里西亞省西南部的城鎭,據傳這裡在九世紀時由斯拉夫族首領拉齊布親王所建立,奧波萊公爵又歷經一個世紀的時間來建設,在市集廣場即可見其端倪,除有矮垣圍繞的許多文藝市政廳前有巴洛克式聖母塑像、聖母教堂。附近有哥德式多明尼克教堂,十七世紀重建時,其內加建了一座典雅的巴洛克式禮拜堂。在哥白尼(Chopine)街有昔日的多明我會女修道院,內部有許多十四世紀的壁畫。奧得河市區對岸有一座哥德式城堡,文藝復興時期曾予重建,其中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已予修復。一九四五年後電氣、化工和食品加工等業發展迅速。現有六萬多名人口。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十二分、北緯五十度五分,在奧得河畔,坐落在廣大的奧得河谷中,東至雷布尼克、南面距斯洛伐克國境都不到二十公里,東北往格利維采四十多公里,是工業城鎭和鐵、公路樞紐,鎭內設有地區博物館。

別爾斯克-比亞瓦(Bielsko-Blala)市是西里西亞省擁有三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二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九分,坐落在波蘭中南部的喀爾巴阡山山麓,東北距克拉科夫八十七公里,西南往捷克的國境三十多公里,南爲海拔一千二百五十七公尺的斯克日奇內山,北至卡托維茲六十公里,往西南十來公里即爲美麗的山區度假城什切齊爾克(Szczyrk),這裡有夢幻般山水、瀑布美景,設立了四星級附設賭場的華麗旅館,是別爾斯克—比亞瓦最佳的住宿地。

什切齊爾克東南十公里的烏斯同(Ustron)是波蘭的健康浴(Health Spa)勝地之一,這裡海拔四百多公尺,產生含有鈣、碘、溴化物、鐵鹽的礦泉水和具療效的泥漿,有二千多張治療床的理療院,吸引不少人來此度假、休養。現爲重要的紡織中心和旅遊勝地,市區環境優美,風景如畫。並有鐵、公路與克拉科夫及捷克連接。

布羅茲華夫(Biotzwal)市是一九五○年波蘭新設的城市,也是西里西亞的中心城市、波蘭在柏林會議中重新獲得的一個大工業區但是一直到今天,在德國的地圖上,對於這一塊失去的領土仍然是心有未甘,因此在地圖上仍然將當地所有的地名都標上德國的名稱,並用虛線來描繪柏林會議所決定的國界線。對於這個地方,波蘭人稱爲「取回來的領土」,德國人卻稱爲「已被佔領的領土」。但是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它的確是屬於昔日波蘭王國的領土,即使在後來德國所佔領的幾個世紀期間,這裡的人民仍然保留著波蘭的語言。

在地理位麗上,它位於波蘭境內奧得河支流奈塞河的上游。市區的建築以市場爲中心,周圍錯落著波蘭傳統風格的建築物,其中以聳立突出的大教堂最爲醒目。在這些林立的建築中,有一片平夷的大公園,是納粹德軍所留下的遺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司令官曾命令將當地所有的建築摧毀,以建造一座飛機場,結果這座飛機場後來只是在這個司令官逃走時使用過一次而已。

新松奇(Nowy Sacz)市是小波蘭省的城市,由捷克國王瓦茨拉夫二世(Waclav II)於一二九二年所建立,一三三三年至一三七○年,波蘭卡齊米日國王在位期間成爲地方重鎭,十九世紀、二十世紀這裡是哈西德派猶太教(Hasidic Jewish)中心,這個教派是十二、十三世紀在德國興起的,帶有神秘主義和苦行主義特徵。

這個城市風光明媚,擁有十四萬六千名人口,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四十三分、北緯四十九度三十八分,坐落在波蘭的南部,地處富饒的松台奇卡(Sadecka)谷地,瀕臨杜納耶茨(Dunajec)河,東至克羅斯諾九十三公里,西北至克拉科夫一○四公里,南行三十二公里即爲斯洛伐克的國境。爲附近地區的行政、經濟和文化中心,以壯美的山景著名,擁有許多典型的度假屋,以及許多保護良好的木造希臘正教鄕村教堂,這些教堂多為曾經住在這一帶的韋姆科維(Lemkowie)人所建造的。市區東部還有一個很大的人類公園(Ethnagraphical Park),內有當地代表性的建築物。

數百年來這個城市的原始設計絲毫沒有變更,部分建築物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十五世紀,有曾往文藝復興時期重建過的十六世紀城堡,其附近有昔日法蘭西斯的教堂和修道院。市區主要景點有市集廣場上的市政廳及另一幢十七世紀建築,以及精緻講究的民居等。市區北面有松台奇谷地保護區的羅茲諾夫(Roznowskie)湖,景色如畫,是非常値得觀光的城市。

舊松奇(Stary Sacz)是位於新松奇西南方七十公里的城鎭,始建於十三世紀,與金加(Kinga)女王淵源深遠,她在此爲聖克拉雷(St. Clare)教會建立修女院,受到教宗的賜福。這裡除了有數座教堂建築値得一看外,還有兩百多座古老的邸宅、帶有濃厚的中古氣氛,遊客可搭乘拉濟喬瓦火車,或是沿著波普拉德河兩岸,深入舊松奇的名勝古蹟。這個小城風光明媚,氣候宜人,有各項文化活動,包括在古老教堂裡舉行的古老音樂會;一年一度的古老音樂節(Festival of Old Musicr),使此地成爲著名的休閒度假好去處。

塔爾努夫(Tarnow)是小波蘭省的城市,擁有十六萬多名人口,坐落在東經二十度五十九分、北緯五十度一分波蘭東南部,地處比亞瓦(Bisla)河與杜納耶茨河匯流處,東往熱舒夫、西至克拉科夫都約八十三公里,南到新松奇六十公里。地居前往俄國的貿易要道,在瑞典侵掠之後,匈牙利和西里西亞在十七世紀協助它從赤貧發展起來,成爲一個具有中世紀面貌的工業都市,是克拉科夫到烏克蘭利沃夫鐵路的樞紐。這裡的工業主要以生產化工品和機器爲主,市內設有兩座博物館。

赫扎努夫(Chrzanow)是小波蘭省的城市,位於盛產黑麥、馬鈴薯和多森林的亞沃日諾赫扎努夫區內,是省境中部發達的工礦區之一,也是全國產鋅中心之一,有採煤、煉鋅、食品加工、建築材料和電機等工業。設有地區博物館,全市約有六萬五千多名人口。

廣場中央的文藝復興式市政廳裡,設有一個蒐集豐富的軍事博物館。廣場上林立著十六至十九世紀的建築,有拱門、有騎樓、有雕刻,極具歷史意義,其中包括主教宮及桑古茲科(Sanguszko)宮。

學院(Collegiate)教堂建於十五世紀,十九世紀又曾重修擴大,華麗的內部有壯觀的圓形拱頂、塔爾努夫(Tarnowskis)家族文藝復興式的墓銘、奧斯特羅果爾斯基(Ostrogski)家族巴洛克式紀念碑,有精緻雕刻的十五世紀教士座椅等。

教堂附近三座建築物是主教(Diocesian)博物館,收藏展出大量的聖器,館外像在舊城其他地方一樣,也可以看到城牆遺立。

另外,這裡還有十七世紀的猶太人公墓。附近有一度是修女院的法蘭西斯修道院,內有十六世紀的塑像和雕刻品,教堂內則有裝飾繁複的教士座椅。

克羅斯諾(Krosno)是下卡爾巴阡省九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坐落在波蘭的東南部,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四十七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一分,東與普熱梅希爾相隔一○八公里,西距新松奇九十七公里,北至熱舒夫六十三公里,南方五十公里爲斯洛伐克的國境,是全國最富有、全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波蘭採礦和石油工業中心。所產天然氣不僅爲市內和附近社區提供能源,還輸往華沙、克拉科夫及西里西亞等地。市區還有衆多古老的建築。

塔爾諾布熱格(Tarnobrzeg)是波蘭東南部下卡爾巴阡省的城市,一五九三年設建制,坐落在維斯杜拉河右岸,位於連接華沙和波蘭西南部城市的貿易路線上。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四十一分,北緯五十度三十五分。是一個擁有十六萬多名人口的城市,長期爲製造業和商業重鎭,經濟以食品加工、電子電器、機床製造、五金工具和紡織業等爲主,硫磺礦蘊藏量居世界前矛。

斯卡日斯科—卡緬納(Skarzysko- Kamienna)是西文托克什日省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盆地工業區的採礦業都集中在這裡。擁有五萬多名人口,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五十四分、北緯五十一度七分,位於卡緬納山,西南至首府凯爾采四十公里,是華沙至克拉科夫的鐵路接軌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要的冶金中心。

斯塔拉霍維采(Starachosice)是西文托克什日省中部的城市,也是古波蘭盆地工業區的工業中心,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四分、北緯五十一度四分,瀕臨卡緬納河,位於斯卡日斯科—卡緬納東南方二十公里,地處斯卡日斯科至卡緬納和桑多梅日的鐵路幹線上,交通方便,擁有五萬多名人口,經濟以鐵礦、汽車和機器工業爲主。

奧斯特羅維茨—聖十字山(Ostro wiec Swietokrzyski)是波蘭西文托克什日省的城市,瀕臨卡緬納(Kaminna)河,位於斯塔拉霍維采東南二十八公里、聖十字山正北的波蘭高地上,擁有近六萬名人口,當地經濟以煉鐵工業爲主,工商業活躍,對外交通便利。

貝烏熱茨(Be lzec)是盧布令省東南方、西南距烏克蘭國境三十公里的一個鄕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集中營和滅絕營之一。納粹德國於一九四○年初在此建立第一個波蘭籍猶太人的勞役集中營;同年秋又成立三個集中營,並在周圍建立一些衛星營,可同時容納一萬一千多名犯人,許多犯人在此死於勞累過度、饑餓、疾病和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些集中營於同年十二月解散。一九四二年又在這裡重新建立滅絕營,關押來自波蘭、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等地的猶太人。納粹先是向牢房灌柴油煙以消滅囚徒,同年八月開始使用氫化氰毒氣齊克隆B殺人,這些滅絕營在一九四三年春關閉,但在貝烏熱茨被殺害的人已超過六十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裡只發現一個倖存者。

弗沃德瓦(Wlodawa)是盧布令省東部的城市,也是波蘭東部的邊疆城市,坐落在布格(Bug)河與弗沃德夫卡(Wlodawka)河交匯處高聳的河岸小山上,地處波蘭和立陶宛邊境,並接近白俄羅斯,從十六世紀起就是一個重要的貿易城市。這個中世紀的繁榮城市,風光幽美,在市集廣場上有巴洛克式的市政廳,不遠處有十八世紀的猶太教會堂:著名的還有保羅修道院和其外圓形壯觀、內有巴洛克裝飾的教堂:另外,還有東正教堂和許多十八、十九世紀的精緻民居。

扎莫希奇(Zamosc)是波蘭中南部盧布令省的城市,這裡曾經是波蘭大臣扎莫伊斯基(nhancellor Jan Zamoyski)的莊園,是波蘭少數從一開始就按規劃建設的城市,札莫伊斯基要把這個地方建爲他廣大勢力範圍之都及貿易文化中心,故於一五七八年至一六一六年邀請威尼斯建築師莫朗(Bernard Morand)完成城市規劃。五角形的城區範圍分爲兩部分,東半部是長方形的市區,除一個大型的市集廣場外,還有兩個小廣場,整個城區規規整整,至今仍爲座標方格式城市設計的典範。城的西半部則是包括宮殿及軍械庫在內的住宅區,這個城市建築得非常堅固,哥薩克人與瑞典人曾先後入侵,都被擊退。一八二一年至一八三一年間城市曾予重建,一八六六年又遭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遭戰火冼禮,戰後重建,市貌更勝往昔。

這裡有十萬多名人口,曾經是多種民族居的地方,包括有波蘭人、俄羅斯人、猶太人和亞美尼亞人丄巾內古老的東正教教堂、猶太會堂和亞美尼亞聚會所,是最好的見證。

扎莫希奇坐落在波蘭的東南部,經緯度是東經二十三度十五分、北緯五十度四十三分,位處黑海通往北歐和西歐的商路上,同時也是盧布令高地少有的幾個大社區之一。東距烏克蘭國境五十公里,西北距盧布令七十五公里。長期以來是波蘭製造業和商業的重鎭,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近郊發現硫黃礦後,城市發展更加迅速。經濟以食品加工、機床製造和紡織業爲主。這裡也是地區科學文化中心,設有一所扎莫希奇學院。

市內的名勝古蹟有莫朗設計的聖多馬教堂(Collegiate Church of St. Thomas),以及位於市中心著名的古城廣場(Bynek Glowny),廣場上有著名宏偉高塔樓的市政廳,這是一幢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盛期在歐洲非常普及的風格主義(Mannerism)式建築,後來又加蓋階梯。四周的許多邸宅,每幢顔色各異、有美麗裝飾,是昔日亞美尼亞民居,其中之一已設爲博物館。中央市集旁另有鹽市場(Rynek Solny)和水市場(Rynek Wodny)。扎莫伊斯基家族宮殿位於城市的西區,曾經歷多次修建,現在改爲一座有趣的公園。

海烏姆(Chelm)是盧布令省的城市。這個盧塞尼亞人所建的據點,一二三三年設爲鎭,一三六六年併入波蘭。十七世紀在瑞典與哥薩克人爭戰時受損,但十八世紀又恢復繁榮。一七九五年轉屬奧地利,一八一五年歸俄國管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九萬人死於當地兩個德國戰俘營中,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波蘭共和國在此宣告成立。這個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三度三十分、北緯五十一度八分,坐落在波蘭東部盧布令地區的東緣烏赫卡(Uherka)河岸,地處海拔兩百二十一公尺海烏姆山(Chelmska Gora)的白堊山坡上。西距盧布令七十多公里,北至弗沃德瓦五十五公里,南往札莫希奇五十八公里,東至烏克蘭國境僅三十多公里,是鐵路交匯剧和商業中心,生產多種工業,其中水泥年產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

爲了開採白堊礦,早在中世紀時代,便開鑿有狹長通道與深坑。現在此地有一處多層的迷宮,長四十公里,深二十七公尺。礦區對外開放供人參觀,入口處設在普爾茲霍德尼亞街(Ulica Przechodnia)。這個中古城市的山頂上有多幢建築,包括一座大教堂、主教宮殿、修道院和大門,是古城堡的遺蹟。

沃姆札(Lomza)是波德拉謝省的城市,十四世紀首見記載。一四二八年設建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毀壞殆盡,戰後進行了大規模重建,一九七五年曾定爲省會。這個擁有十一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東經二十二度五分、北緯五十三度十一分,位於波蘭東北部,坐落在納雷夫(Narew)河高聳的河岸,它東至比亞韋斯托克八十公里,西南距華沙一百三十公里。這個城市的經濟以食品加工、造紙和紡織業爲主。市區有文化中心、博物館、哥德式拱形圓頂大教堂、文藝復興式墓碑、哥德式釘在十字架上的聖像等。

蘇瓦烏基(Suwalki)市是波德拉謝省的城市,十七世紀時這個當時只有一個小修道院的村莊,因有天主教本篤會的支派卡馬爾多利會(Camaldolhes)從北部的瓦格利(Wigry)來此落腳而發展起來。在十三世紀當條頓騎士征服這裡時,曾殺盡此地原始居民,直到十六、十七世紀,波蘭、立陶宛及盧塞尼亞才又有人移居這一帶。如今是一個中世紀面貌、風光幽美、擁有十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二度五十六分、北緯五十四度六分,位置在波蘭的東北角,市區分布在黑罕恰河兩岸,東部和北部至立陶宛國境都只約四十多公里,西北往俄羅斯也只有四十公里,是波蘭東北重要聯外城市。現在城市經濟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紡織和建材生產爲主。市區新古典主義式的市政廳和建築昂然矗立,聖亞歷山大教堂則是有一雙高塔和門廊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在入門處的聖人塑像保護神,是卡馬爾多利會由瓦格利教堂搬來的古物。柯斯丘什科(Kosciuszko)街有一個地區博物館,保存有十六和十七世紀的宗教文物。

這個城市地處蘇瓦爾(Suwalskei)湖區西南中間位置,全區三百多個湖,最深的是一百零八公尺半的罕恰(Hahca)湖,全屬於國家公園保護區。

市區東郊的維格利(Wigry)湖風景如畫,湖岸半島羅列,其中之一名叫修道院半島,一百年前還是一個小島,曾經是立陶宛王子打獵區,十七世紀波蘭國王將之賜給卡馬爾多利會爲教會財產,教會建了壯麗的修道院、雙塔巴洛克式教堂和其他建築,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皆受損,現已修復,可乘船或坐車直接前往,湖畔紅色的修道院,外圈圍繞著樹林反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十分漂亮。

拉多姆(Radom)市是馬佐夫舍省的城市,一一五四年成爲邊疆居民點始見記載。由於位處兩大商路交叉點,城市發展迅速,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成爲波蘭立法機構的王國議會和地方議會所在地.,一七九五年爲奧地利管轄,一八一五年歸屬俄國,當時這裡也是俄國人支持下無黨派勞工的活動中心。

這個擁有十八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九分、北緯五十一度二十五分,坐落在波蘭中東部,東至盧布令一○七公里,西界彼得庫夫、特雷布納爾斯基,西南與凯爾采相隔八十公里,北距首都華沙一○五公里,好幾條鐵路在此交會,是鐵路樞紐、行政和工業的中心。經濟以紡織、金屬、玻璃、製革、皮草、化工、煙草和食品加工等工業爲主。

這裡中世紀時期的市鎭中心受到妥善的維護,有許多名勝古蹟,其中的聖瓦茨瓦夫教堂(Church of St. Waclaw)就是著名的古蹟,內有不少名貴的聖器文物。當地的露天美術館呈現出不同的建築風格,展出外形互異、大小不同的蜂窩狀房屋。

南郊奧隆斯科(Orohsko)村附近的海姆斯塔特(Heimstau),有座波蘭雕刻中心,原係畫家勃蘭特(Jozef Brandt)的宅第,沿路可見現代波蘭藝術家們的石雕或陶藝品。不遠處席德隆維克(Szydlowiec)的地方宮殿,現在已改爲工具博物館(Instrument Museum),這是波蘭國內唯一展示工具機械的陳列館。

特雷布林卡(Treblinka)是華沙東北方一百公里處馬佐夫舍省一個靠近鐵路的小村莊,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卻設有兩個納國的主要集中營,其中特雷布林卡一號集中營爲小型的勞役營,距離火車站約四公里,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開始使用。特雷布林卡二號集中營較大,但絕對秘密,距離一號集中營約一點六公里,設立於一九四二年七月,用以處決列入「最後解決」名單中的猶太人。

死囚由鐵路貨車運來,轉至二號營後,按性別予以分開,剝去衣服、剝奪其所有物品,驅入名爲「浴室」的建築物,用柴油機經由屋頂管道施放毒氣。這種毒死的任務是驅使數百名烏克蘭人和一千多名猶太男囚執行,從屍體上取下金牙、假牙和其他手飾後,將屍體運往萬人坑,共計有七十三萬一千人遇害;二號集中營於一九四三年十月關閉,一號集中營於一九四四年七月關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關入這裡的囚犯大約只剩下五十名倖存者。

謝德爾采(Siedlce)是馬佐夫舍省的城市,曾係波德拉謝省的省會,一四四八年始見記載,後來成爲貴族的首邑,爲典型的十八世紀城鎭,於十八世紀中葉開始興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在這裡設有五個集中營。擁有十四萬多人口,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二度十八分、北緯五十二度十分,坐落在波蘭東部、華沙到白俄羅斯的布列斯特公路和鐵路線上,西至華沙八十八公里。現爲東南部地區的經濟中心,有食品加工、紡織和玩具等製造工業。

市內有許多具歷史性的地方値得參觀,尤其是市集廣場及公園附近,其中後巴洛克式八角形市政廳,頂上有希臘神話巨人天神阿特拉斯(Atlas)背負地球的塑像。在市政廳對面是巴洛克新古典式的教區教堂和後巴洛克式的神職人員住所。從前的監獄約建於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四年間,現已改爲博物館。

市內豎有很多紀念碑,令來此憑弔的遊客感嘆波蘭多災多難的歷史,也勾起過去無數猶太人遇害的慘痛回憶,以及一九四四年蘇聯軍隊入侵的史實。曾經是十八世紀最漂亮的羅曼第公園內,有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宮殿,還有許多其他建築,如現在是郵政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等。

奧斯特羅文卡(Ostroleka)是馬佐夫舍省的城市,一三七三年設市,十六和十七世紀發展爲手工藝品貿易中心,十九世紀波蘭起義軍曾在此抗擊沙俄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遭嚴重破壞。現有人口十三萬五千多名,經緯度爲東經二十一度三十四分、北緯五十三度五分,坐落在波蘭的東北部,瀕臨維斯杜拉河支流納雷夫(Narew)河,西北至華沙五十五公里。城市經濟以造紙、纖維素和食品加工業爲主,市內有座十七世紀巴洛克式教堂。

切哈努夫(Ciechanow)市也是馬佐夫舍省的城市。創建於十一世紀,十三世紀爲德國條頓騎士團保護下的基督教社區。擁有十萬多人口,經緯度爲東經二十度三十七分、北緯五十二度五十三分,坐落在波蘭北部切哈努夫高原中部,瀕臨弗克拉(Wkra)河的雷迪尼亞水道,處於華沙到格但斯克的鐵路線上。東距奧斯特羅文卡七十公里,東南至華沙一百公里。這裡有肥沃的土地,盛產小麥、黑麥、甜菜和馬鈴薯。在城區的北邊尙有十五世紀馬佐維亞公爵(Mazovian Dukes)所建的城堡遺址,瑞典入侵時期曾重建又受損,現在城堡的部分已設爲博物館。城堡附近有新哥德式市政廳。

普沃茨克(Plock)是馬佐夫舍省西北部的城市,十世紀始有記載,爲馬佐夫舍古老社區,一一三八年博萊斯瓦夫三世將國土分封諸子時,這裡成爲王國中的主要公國。一二三七年建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嚴重破壞。這個擁有十八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四十二分、北緯五十二度三十三分,坐落在波蘭中部、維斯杜拉河高聳的河岸,東南距華沙一百一十三公里,南至羅茲一百零二公里。市區甶於位處鐵路線上,因此交通方便,並有河輪與公路通往波蘭各地。現在城市經濟以煉油、石油化工和塑膠化工爲主,原油靠俄羅斯友誼輸油管提供。

這個北馬佐夫舍地區的首要大城,是一座著名的古城,保留有城堡的廢墟、不同時代風格互異的教堂建築,以及建於一一八○年的波蘭最古老的文法學校,成爲觀光客必到之處。壯觀的大教堂擴建於一九○三年,入口處有著名的十二世紀大門:皇家禮拜堂內,有弗瓦迪斯瓦夫和博萊斯瓦夫兩位波蘭國王及許多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墓碑,因此成爲波蘭人民憑弔的觀光勝地。大教堂旁的主教區博物館,收集了大量做禮拜儀式所用的聖器。馬佐夫舍博物館(Museum of Mazowsze)是觀光客不可錯過的地方,收藏有許多波蘭新藝術的傑作。

普沃茨克市南方四十公里的康斯坦丁努夫(Konstanlynow)地方,設有廣播節目「華沙第一」的傳送塔,高達六百四十六公尺,是全世界最高的塔。郊區謝皮茲(Siepiec)附近有露天博物館和典型馬佐夫舍北部特色的建築。維斯杜拉河右岸的馬徹約維策(Maciejowice),是一七九四年柯斯丘什科將軍領導波蘭軍隊抵抗俄國大軍入侵的戰場。

布熱格(Brzeg)是奧波萊(Opolskie)省的城市,在十四世紀時此地興建城堡,成爲西里西亞的主要居民點,是布熱格公國統治者皮亞斯特家族的發祥地:十六世紀時是西里西亞文藝復興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百分之七十毀損,戰後重建,現在已成爲工業城市。

這個擁有三萬二千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五十度五十一分、北緯十七度二十八分,濱臨奧得河,坐落在弗羅茨瓦夫與奧波萊之間的交通要道上,距兩地各四十多公里,有鐵、公路對外交通。在歷史古蹟方面,有原爲皮亞斯特家族宅第的博物館、十六世紀防禦工事古城牆遺蹟的奧得門(Brama Odrzahska)、文藝復興風格的宮殿、美麗的文藝復興式市政廳和聖米開朗基羅教區教堂等。

瓦烏布日赫(Walbrzych)是下西里西亞(Dolnoslaskie)省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也是下西里西亞第二大城,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十七分、北緯度五十度四十六分,坐落在波蘭的西南部,東距奧波萊一百四十七公里,東北至弗羅茨瓦夫六十八公里,西北往耶萊尼亞古拉五十九公里,南離捷克國境僅三十公里。現爲重要的鐵路樞紐、重工業中心,生產煤炭和化工產品,有冶金和紡織廠。

希維德尼察(Swidnica)是波蘭西南部下西里西亞省典型的工業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三十分、北緯五十度五十一分,位於瓦烏布日赫西南二十公里,弗羅茨瓦夫的西南方四十五公里,西爲卡緬納山,坐落在奧得河支流貝斯奇察(Bystrzica)河岸,是戈爾諾希隆斯克農業區的經濟中心,也是弗羅茨瓦夫—瓦烏布日赫鐵路線的交叉點。

這個擁有六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與省會弗羅茨瓦夫較勁,爭取貿易中心地位的優先權,並向以一流的啤酒和高品質的亞麻產品著稱,一直到十四世紀,均享有與公國同等的地位和特權,後來更成爲軍事堡壘的所在地。當地對外交通方便,有金屬製品、化工、木材、製糖和紡織等工業。

這裡主要的參觀點是市集廣場上的古建築,放眼看去都是擁有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及巴洛克式等古典優雅建築物的正面,其中古老的巴洛克式市政大廳,內設貿易博物館,展出希維德尼察的本土文物和貿易史。

廣場的東邊聳立著聖斯坦尼斯瓦夫(St. Stanislaus)及聖瓦茨瓦夫(St. Wenceslas)哥德式的教堂,擁有一個一百零二公尺的塔樓,內部爲巴洛克式的裝飾,包括華麗高挑的木製祭壇,市民心目中崇敬的保護神、追謚爲聖徒的第一個波蘭人聖斯坦尼斯瓦夫,以及曾爲波希米亞公爵的聖瓦茨瓦夫。

新教和平教堂(Protestant Church of Peace)是規模龐大的十字架形教堂,建在舊墓園原址上,木製建築的天花板和二層樓高、雕刻的走廊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內有大、小古管風琴各一。

克沃茲科(Klodzko)是波蘭西南部下西里西亞省的一座古城市,六至十世紀是波蘭邊疆居民點,公元九八一年曾出現在編年史上,一三二七年被併入波希米亞,後受奧地利和普魯士統治。一九四五年起,此地歸屬波蘭。著名的波蘭最古老文學遺產「弗洛里安詩篇(St Florian Psalter)」,就是在這裡撰寫。這個擁有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坐落在尼薩-克沃茲科(Nysa Klodzka)河岸,風光優美,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三十九分、北緯五十度二十六分,西南至捷克五十公里,東南至捷克六十公里,北距弗羅茨瓦夫一二○公里,是前往捷克的鐵、公路必經之道,也是西南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和著名的旅遊中心,並可通向周圍的休閒度假地。主要工業有木材加工、冶金和紡織。

這裡也有許多地標般的建築値得欣賞,位於市集廣場中央是十九世紀重建的市政府,擁有原始的文藝復興式高塔建築及華麗的柱廊。旁邊有巴洛克式教堂和方濟各會的修道院,膳堂有壯觀的壁畫描繪修道生活的點滴。

位於柯西爾尼(Koscielny)廣場的聖母教堂,是縱深六十二公尺的方形教堂,有壯觀的巴洛克裝飾、華麗的拱形圓頂和裝飾繁複的正門,內部高聳的祭壇是哥德式香柏木雕聖母像,上有裝飾華麗的座蓋,教士講壇側都刻滿聖像,附近的告解室也刻有許多精緻的聖人形像,是値得細細欣賞的古藝術寶藏。教堂前是聖 約翰•勒波莫(St.John Nepomuc)的塑像。

另外有斯拉夫人昔日所建的強固防禦工事、爲奧地利人摧毀的城堡遺趾、普魯士人在兩座山頭所造的堡壘防禦設施及連接外界的地下水渠、數層的儲物架、軍火庫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裡還一度成爲監獄,現在開放供人參觀。

萊格尼察(Leynica)市是下西里西亞省西部的城市,十二世紀時是西里西亞的要塞,一二四八年成爲一個省治侯國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嚴重破壞,戰後蘇聯軍隊曾駐紮在此。這個擁有十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十二分、北緯五十一度十二分,坐落在波蘭西部,卡查瓦(Kaczawa)河和查納水道(Czarna Woda)兩條河匯合處,東與弗羅茨瓦夫相距七十二公里,西南往耶萊尼亞古拉六十八公里。這裡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波蘭最現代化的工業中心之一,有大型煉鋼廠和冶煉廠。傳統行業有金屬加工、紡織和糧食生產等。

市內古市集廣場雖經再整理過,但古意盎然,後巴洛克式市政廳聳立中央,另有八幢文藝復興式的房子。哥德式彼得—保羅教堂,共有九間邊間禮拜堂,其中之一有萊格尼察公爵和他妻子的墳墓,還有許多其他皇室、名人的墓銘;在華麗的北方正門前,立有聖彼得及聖保羅塑像;西邊大門則有十五世紀的聖母及聖嬰塑像:在聖壇內有後文藝復興式雕塑的洗禮盆、巴洛克式的高祭壇,以及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圖誌的文藝復興式教士講壇。

在施佐皮納(Szopena)的包夫瓦(Pawla)街上,有新文藝復興式的市政廳和昔日主教區學校,校門上的冠飾是這個城市的象徵。

在老城的北部是壯碩的磚砌城堡和哥德式的城門塔樓,城堡是昔日公爵的住所。聖約翰教堂原來是哥德式,但在巴洛克時期又從十六世紀開始它就是城堡的教堂,其內埋葬著公爵的家人,皮亞斯特公爵壯麗之墓、眞人大小的雪花石公爵像、波蘭歷史的繪畫,都十分値得參觀。

格沃古夫(Glogow)是下西里西亞省的城市,中世紀波蘭與德國交戰時期這裡是一個關鍵性的地區,一二五三年設鎭。這個擁有十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地處東經十六度六分、北緯五十一度四十分,坐落在波蘭西南,東北距萊什諾四十二公里,西北往綠山城五十公里,是鐵、公路的交通樞紐,有汽車修護、印刷、食品加工、五金、化工、建,材和電機等工業,也是一個鍛銅業中心。

這個城市包括最嚴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共被摧殘過好幾次,但經修復後仍係具中古風貌的古城,有哥德式城堡(現內設博物館)等可資參觀。

科寧(Konin)是波蘭中西部大波蘭省的城市,十三世紀時就是商業中心。一三三一年被條頓騎士團焚燬,復建成紡織業和手工業行會中心市鎭。一七九三年到一八○六年爲普魯士人佔據,一八一五年歸還波蘭,一九二三年設市。這個擁有十二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十六分、北緯五十二度十三分,坐落在波蘭中部,瀕臨瓦爾塔河,處於華沙到波茲南鐵路線上。東南距羅茲一百零九公里,西至波茲南九十九公里,南有卡利什,東北到弗沃茨瓦韋克七十五公里。現有化工、建築材料、電機、煉焦和煉鋁等工業,市內也有很多古建築物。

萊什諾(Leszno)是大波蘭省的城市,它的歷史可上溯至中古時期。十五世紀時,這裡由著名的萊什琴斯基(Leszczyhski)家族建立:十六世紀時,新教摩拉維亞兄弟會在此建立宗教改革中心。現在這個擁有十一萬多名人口的美麗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市民是捷克名學者揚•夸美斯基(Jan Amos Komensky)。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三十五分、北緯五十一度五十一分,坐落在波蘭的西部,大波蘭(Wielkopolska)和希隆斯克(Slask)兩大歷史地區之間,西往綠山城八十四公里,西南是格沃古夫,東北距省會波茲南七十六公里。現爲鐵路樞紐,農業和製造業以及文化、出版中心。

市內可供參觀的有中世紀市集廣場上的市政廳,是一幢宏偉的巴洛克式建築,由義大利建築師龐畢歐•費拉里(Pompeo Ferrari)設計建造;市內華麗的教區教堂也是他的作品。廣場上圍繞著有迷人拱門的古宅。郊區有史特茲濟維治(Strzyzewice)滑翔機場,世界滑翔機冠軍賽曾兩度在此舉行。

格涅茲諾(Gniezno)是大波蘭省的城市、波蘭的第一個國都,有相當悠久歷史,據傳它是由神話中波蘭創國者萊奇(Lech)所建立。八世紀時堅固的防禦工事就已建立,公元九七七年梅什科一世建造了大教堂,在整個世紀中這個城市歷經發展、劫掠和重建。公元一○○○年被指定成立主教轄區,成爲波蘭第一個天主教的大主教教區:一二四○年設爲鎭。在十九世紀初之前,波蘭的君王都在此地的大教堂裡接受加冕,正式登基。當時自西歐至俄羅斯、立陶宛,或由巴爾幹半島至斯堪的納維亞等的歐洲貿易路線都要經過這個城市,因此隨著貿易活動的日趨頻繁,城市更加繁榮。後來克拉科夫及華沙雖然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格涅茲諾仍然是波蘭精神重鎭。十九世紀時此地被普魯士呑併後,愛國組織相繼成立,以抵抗外來統治者的「日耳曼化」政策。一九一九年脫離普魯士的統治,重歸波蘭懷抱。

這個擁有七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七度三十六分、北緯五十二度三十三分,坐落在波茲南至土倫的鐵、公路線上,西南至波茲南四十六公里,北至比得哥什六十八公里,現在是一個貿易中心和食品加工中心。

當地有許多重要文物古蹟,哥德式大教堂的西方正門有一雙高塔,教堂經由民衆捐助有很多的財富,最重要的是羅馬式的銅門,門上的方格內是波蘭第一位殉道者聖阿達爾伯特(St. Adalbert)的塑像,教堂內還有銀製聖骨盆、好多座聖像雕塑、墓銘,以及由十六世紀德國藝術家所雕塑的波蘭政治家、樞機主教奧萊希尼茨基(Zbigniew Olesnicki)的墓碑,是波蘭中世紀早期的藝術傑作。教堂的圖書館也收集了不少具價値的書,包括許多手稿和大教堂所珍藏銀器的說明書。

另外在市集廣場還有方濟各教堂,以及有十四世紀壁畫和聖壇高壇的聖約翰教堂等。

市內的考古學博物館展示這個城市的發展和現在的狀況。

皮瓦(Plla)是大波蘭省的城市,十五世紀始見記載,一五一二年建鎭。這個擁有十三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坐落在波蘭西部,東經十六度四十五分、北緯五十三度九分,位於南北方向捷克至波羅的海,以及東西方向柏林到格但斯克的鐵路交匯線上,東距比得哥什八十九公里,南往波茲南一百零六公里。這裡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主要的工業有木材、鐵路修配和馬鈴薯加工等工廠。

大波蘭地區戈茹夫(Gorzow Wielko-polski)是盧布西省的省會,最早由皮亞斯特第一任國王所建立,後來歷經勃蘭登堡、條頓騎士等統治。十四、十五世紀開設集市而發展成商業中心,一六一八年到一六四八年間遭嚴重戰火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成一片廢墟,戰後陸續重建。這個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五度十四分、北緯五十二度四十四分,坐落在波蘭西部瓦爾塔河畔,南至綠山城一百零五公里,西距德、波邊境五十公里。此地工商業繁榮,交通方便。擁有木材加工和食品加工等工業,在地方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

市內哥德式壯觀的大教堂內有大量十五世紀的壁畫,附近有昔日遺留下來防禦性的古城牆,華沙(Warszawska)街上還有博物館展示當地文物和發展史,瓦爾塔河對岸存有十八世紀的穀倉。

綠山城(Zielona Gora)是波蘭西部盧布西省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五度三十分、北緯五十一度五十六分。擁有十二萬多人口,當地盧布斯克區(Ziemia Lubuska)以葡萄園衆多而聞名,風光幽美,偎依著山嶺和森林。有奧得、奧沃博克奧布日察和布布爾等河流貫市區,當地爲沙質土壤,出產黑麥和馬鈴薯,並盛產褐煤礦,採煤業是當地經濟的支柱,也生產紡織品、食品、機床、瓷器、玻璃和水泥等。此地交通便利,市面繁榮。

市區中央有一個小型的市集廣場,四周環立著昔日山形牆的美麗建築和中世紀所建高聳市政廳。克拉維卡(Krawiecka)街接近一個叫做線餓塔(Wieza Glodowa)的地方,是昔日城防工事的部分,遺有磚造拱門的十七世紀房屋。市東南斜坡上的酒公園(Winny Park)是市內葡萄園之一,較高處爲橘園和葡萄農住所,小山上是俯視市景最佳所在。市內的地區博物館展出當地歷史及發展現況,以及釀酒的過程設備。

什切青舊城(Stargard Szczecinski)是西濱海(Zachodniopomorskie)省的城市,十二世紀時始見記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市有百分之七十五建築和古蹟被戰火毀壞。這個擁有七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五度三分、北緯五十三度二十分,濱臨伊納(Ina)河,位於什切青東方二十公里。當地有小型工業,生產鐵路車廂、化妝品、肥皂和農具。市內有許多很好的哥德式建築,其中的聖瑪莉亞教堂建於十五世紀,有三間正廳,室內陽台布置得美輪美奐,細部裝飾也很精緻。市政大廳建於十七世紀,屋頂非常漂亮,內部結構也很講究,在磚牆上有很多玻璃罩著的工藝品,還有不少中世紀雕塑。

位於舊城最外圍的磚牆是十三、十四世紀所遺留下來的古蹟,至今幾乎完好如初,外有壕溝和防禦工事,共有三座哥德式城門,其中一座臨伊納河的叫做哈芬托爾(Hafemor)城門。國際墓園(International Cemetery)位於市區北邊的萊蒙特街(U1 Reymonta),主要埋葬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地的死難者。

聖約翰教堂是一座有九十九公尺高塔的巴西利卡大教堂,建於十五世紀,重建時有漂亮的巴洛克式裝飾,是俯視市景的最佳所在。

希維諾烏伊希切(Swinoujscie)是波蘭西北部西演海省的重城市,一一八一年始見 記載,十九世紀成爲德國工業中心和海軍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毀。這個擁有六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四度十五分、北緯五十三度五十五分,坐落在奧得河口什切青灣湖和波羅的海之間的烏茲納(Uznam)島和沃林(Wolin)島西部,包栝好幾個區、小城市,以及四十多個小島,地處波蘭西北角一隅,島與島之間以渡船聯繫,北部靠海灣的部分與市區之間隔有大片森林,是溫泉度假區,北爲波羅的海波美拉尼亞餺,西與德國交界一百零七公里,南至什切青。

這是一個典型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漁港、貨運港和遊覽地,現在是什切青-希維諾烏伊希切港口聯合體的一部分,專門進出口大量製造品,並有漁業加工廠。昔日的市政廳內並設有漁業博物館,可瞭解當地漁民生態。由這裡的港口出發,定期渡船可前往德國漢堡附近的特拉威摩德(Travemunde)、丹麥的哥本哈根和瑞典東南部的于斯塔(Ystad)。市區西部的美麗沙灘,是歷史悠久著名的水上活動觀光區,還有許多咖啡店、畫廊、度假小木屋、小旅館寄宿,夏季有各種文化活動,其中包括青年學生藝術節(Arts Festival for Academic Youth)在內。

沃林村從八世紀開始就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斯拉夫人聚居地,據斯堪的納維亞的神話傳說,這裡因人們的罪行曾被上帝處罰用洪水淹過。在市集廣場建有十五世紀、重建於十九世紀的聖尼古拉教堂,以及十九世紀豪宅。

科沙林(Koszalin)也是西濱海省的城市,公元十世紀梅什科一世收納此地,後由博萊斯瓦夫命名,一二六六年建市,十四世紀成爲波希米亞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這個擁有二十二萬多名人口的近海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十一分、北緯五十四度十二分。坐落在波蘭西北部,瀕臨傑日切青克(Zierzecinka)河, 北距波羅的海十公里,東至斯武普斯克六十七公里。這座中型的工業城,是沿海度假區的補給站,現在是旅遊勝地和製造業中心,主要工業有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機器製造等。

在參觀景點方面,市中心有建於十四、十五世紀的大教堂,外表古色古香,擁有早期哥德式的門面、哥德式的耶穌釘在十字架和後哥德式的聖人塑像。在河岸的山頭,有昔日的城堡,新古典主義式郡政府所在及禮拜堂,現在是擁有哥德式大門的東正教堂及一座聖像。地方博物館收藏了附近地區搜集到的各種藝術品,値得一遊。

什切齊内克(Szczecinek)也是西濱海省的城市,原爲斯拉夫部族的要塞,一三一○年建鎭,爲德國人的領土。一九三○年代由德國人用鋼筋水泥興建一道波美拉尼亞牆(wal Pomorski),由這裡經瓦韋茲、圖濟諾,再延伸至克雨濟茲,爲大型防禦工程的一部分,直到一九四五年才由波蘭士兵衝破此防線,戰後什切齊內克也歸屬波蘭。

這個擁有四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六度四十二分、北緯五十三度四十三分,坐落在科沙林東南方五十公里的波美拉尼亞湖區,是周圍地區的商業中心,有鋸木、煙酒和食品加工等工業。當地風景優美,有供划船遊樂的港灣和哥德式聖尼古拉教堂等名勝。

科沃布熱格(Kolobrzeg)是西濱海省的港口城市和氣候舒適的度假勝地,始建於八世紀,是古老的斯拉夫要塞。十世紀時併入波蘭,博萊斯瓦夫國王在此建立主教區,開始獲得發展;十三世紀時成爲重要的商業中心。與許多波蘭其他城市一樣,也曾被勃蘭登堡、普魯士等統治過,一七一○年以溫泉浴而聞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城市百分之九十建築都燬於戰火,戰後獲得重建。這個擁有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五五度三十五分、北緯五十四度十一分,坐落在波蘭的西北部、波羅的海帕爾森塔(Parseta)河的入海口,是一個繁榮的大商業港。東至科沙林四十五公里、西距希維諾烏伊希切一百一十公里,與沃林國家公園近在咫尺。經濟以漁業和旅遊業爲主,現在是著名的療養地。

這裡有許多景點不可錯過,老城的部分有一八三二年建的市政廳,其原建於十四世紀漂亮的哥德式酒窖尙存,旁邊還有十七世紀的谷倉、十四世紀的火葯庫。但最値得一看的是哥德式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VirginMary),內部設計由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的精品布置而成,遊客登上教堂頂端的磚砌尖塔,可將市區及周遭景色盡收眼底。此外,中古的城牆和堡壘,以及泥土砌成的碉堡,都是十七世紀及十九世紀遺留下來的古蹟。市內設於不倫斯維克宮(Brunszwicki Palace)的軍事博物館收藏不少古今兵器、甲胄,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搶救下來的物件。入海口處有漁場、客貨碼頭、城防工事,以及海濱古老的燈塔爲歸帆提供航行的方向,有座紀念碑提醒各社區注意守望相助。

海濱公園各處及東郊小丘後面,錯落著許多度假區,那裡的天然礦泉和泥浴,對健康很有幫助,從十九世紀就成爲熱門的海濱度假地,這裡氣候良好、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有療效的鹽泉泥、趣味多端的遊樂場,加上有六千五百九十八個床位的理療中心和室內、室外鹽療泳池,處處的健康森林步道,所以現在仍是波蘭最大的健康療養地。

斯武普斯克(Slupsk)是波蘭濱海(Pomorskie)省擁有十四萬多名人口的工業城,經緯度位置爲東經十七度二分、北緯五十四度二十七分,坐落在波蘭的北部,瀕臨斯武皮亞(Siupia)河,位於格但斯克到什切青中間的鐵路線上。東與格但斯克相距一百三十四公里,西南至科沙林六十七公里,西北離波羅的海約十五公里。現爲波蘭製造業中心,主要生產出口的傢倶。

在市區位於新、舊城之間,有一個高塔的新哥德式市政廳,以及十五、十六世紀的新門(Nowa Brama)都値得前往參觀。此外,哥德式的聖母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修復,有後文藝復興式教士講壇、哥德式耶穌十字架和墓誌銘等,更不可錯過。

由斯武普斯克北行十五公里,是波蘭北部有名的海邊礦泉浴城烏斯特克(Ustka),這裡斯武皮亞河入口處堤防蜿蜒,設有旅館、度假中心,遊船、遊樂設施齊備,加之舒適的海洋氣候,吸引無數遊客來此觀光、泡溫泉。

貝爾平(Pelpin)是濱海省一個小城,位於特切夫南方不到二十公里,但卻是來到附近必要一訪的地方。這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坐落在古代貿易路線上,從羅馬以前的石器、銅器時代就有人定居在此,但自一二七六年當波美拉尼亞公爵姆什蘇(Mszczuj)蓋了一座修道院及美麗的大教堂後才聞名。這個哥德式大教堂內部裝飾爲巴洛克式,有一個在全歐居第二巨大的文藝復興式高祭壇,兩旁爲巴洛克及洛可可式裝飾,教士講壇爲哥德及文藝復興式,還有許多精美的壁報。修道院附近有主教區博物館,以及收藏許多中世紀手稿、包括古登堡印的聖經在內的圖書館。市內還有十九世紀的主教宮和舒適漂亮的公園。

特切夫(Tczes)也是濱海省的城市,它的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四十八分、北緯五十四度六分,位於維斯杜拉河高聳的河岸,北面距離波羅的海約三十公里,西北至格但斯克三十五公里。這個擁有七萬多名人口的城市,交通方便,爲重要的河港和鐵、公路樞紐。市內有船塢和鐵路修配工場。昔日的城牆現仍可見部分,多明尼克教堂和內有巴洛克裝飾的哥德式教堂尙存。一八五七年建有歐洲早期最大的桁架橋之一,至今留有部分遺蹟。這裡原有的海軍學院,現在已改成維斯杜拉博物館(Museum)。

埃爾布隆格(Elblag)是波蘭北部瓦爾明-馬佐里(Warminsko--Mazurskie)省的城市,其歷史可上溯至九世紀,一二三七年由條頓騎士團建爲城市,一五八○年已成爲東普魯士與英國通商的主要港口,十七世紀更發展爲繁榮的港口都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造成嚴重的破壞,戰後重建呈現新貌。

這個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二十三分、北緯五十四度十分,坐落在波蘭北部,瀕臨埃爾布隆格河,靠近維斯杜拉河的河口三角洲,北距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灣約十公里,地居波蘭北邊酌中央位置,西北至格但斯克六十三公里,東南往奧爾什丁一百公里,是波蘭北部重要的港口和鐵、公路樞紐,以及工商業、文化和觀光的重鎭,經濟以冶金、重型機械製造、煙酒、農業和旅遊業爲主。教育發達,設有格但斯克工業大學分校。

在景點方面,建於一三一九年的市集城門(Brama Targowa)是古代防繁城牆的遺蹟,旁邊的聖母瑪利亞教堂屬於多明尼克會所有,建於十三世紀,現爲藝廊所在。哥德式的聖尼古拉斯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有九十五公尺高的鐘樓,以及哥德、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裝飾。

巴贊塔爾尼亞(Baiantarnia)自然保護區位於市區南郊,下方的德魯諾水庫 (Jezioro Druzno)是各種繁茂植物的生長區,許多鳥類棲息於此,包括蒼魏和天鵝等一百五十多種水鳥在內。

格魯瓊茲(Grudziadz)是波蘭中北部庫亞維—濱海(Kujawsko-Pomorskie)省的城市,十世紀時國王在此曾用心建設爲堅固的防禦工事,作爲發動侵略的基地,但在十二世紀和波蘭許多城市的命運一樣,成爲條頓騎士團的據點,一二九一年建市。一八七九年通鐵路後,經濟發展迅速。這是一個八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四十六分、北緯五十三度二十九分,北往波羅的海一百二十公里,南距土倫六十多公里,西南至比得哥什八十公里,濱臨維斯杜拉河。工業發達,擁有鑄造、木材加工、煙酒、紡織、化工、橡膠和食品等工廠。

市內現在仍有許多昔日輝煌的遺蹟,臨河邊除十八世紀的城堡遺址外,還有部分厚實的城牆和谷倉。耶蘇會教堂內的傢倶上有十八世紀中國風格的裝飾;耶穌會學院內有巴洛克式繪畫和木工裝飾。在水門(Brama Wodna)附近的本篤會女修道院,現在已是人類歷史博物館及波美拉尼亞畫廊,內容豐富。

弗沃茨瓦韋克(Wloclawek)也是庫亞維—濱海省的城市,一二五六年設鎭。一四八九年至一四九一年,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曾在此就學。這個擁有十六萬多名人口的城市,不僅是一個河港,同時也是羅茲、格但斯克的鐵路中心,是附近地區的進口農產品集散地。經緯度爲東經十九度五分、北緯五十二度三十九分,坐落在波蘭中部維斯杜拉河西岸,南至羅茲一百二十公里,北往土倫五十三公里。主要工業有化工、造紙、金屬器皿、製陶和食品加工,並且是波蘭纖維製造業中心。昔日這裡是主教駐地,市內擁有十四世紀哥德式大教堂和許多具歷史性的美好建築。大教堂重建於十九世紀。

伊諾弗羅茨瓦夫(Inowroclaw)是庫亞維-濱海省的城市,一一五八年以商業居民點首見記載。擁有十一萬多名人口,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十六分、北緯五十二度四十八分,坐落在波蘭中北部,瀕臨維斯杜拉河,是一座工業城鎭,鐵、公路交通便利。岩鹽產量豐富,佔波蘭食鹽總產量的六分之一,城市的化學工業基礎也以岩鹽爲主。此處從十九世紀起就是著名的鹽浴中心,也是波蘭第一個有這類設施的地方,建有礦泉療養地,有鹽泥療、鹽水療設備,對整形外科、外傷所引起的後遺症,消化系統、心藏疾病和風濕病等都具有療效。

在一個五十公頃的鹽浴公園中,鹽浴療養院共有一千五百四十四個床位,三個大鹽水游泳池,一個醫治理療池及倶樂部、戲院、畫廊等,使這裡成爲理療度假勝地。市內十二世紀建成的最有趣、歷史最久的建築是有三個廳的聖母瑪利亞教堂,用花崗岩石雕刻精緻的羅馬式建築。另外還有十三世紀末兼具哥德式、巴洛克式風格的聖尼古拉斯教堂。

海烏姆諾(Chelmno)是庫亞維-濱海省兩萬多人的城市,位於波蘭西部瓦爾塔河支流的內爾河畔,經緯度爲東經十八度二十六分、北緯五十三度二十一分,是納粹德國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建立滅絕營的地方之一,在「最後解決行動」中殺害大多數波蘭籍的猶太人,以及一些吉卜賽人和蘇聯戰俘,估計總數多達十七萬至三十六萬人之間。滅絕營置有不少大型貨車,被加以巧妙的僞裝,車上掛著「開往浴室」的牌子,被害者送入「浴室」後即被毒煙窒息而死,屍體則送往附近森林中的萬人塚:一九四二年後,屍體改運往新建的焚屍場,並以擁有「高效的」屍骨粉碎機出名。從一九四四年八月到一九四五年一月納粹德國敗亡的前夕,黨衛軍焚燬並消滅一切設施,且力圖對知情的犯人殺人滅口,以免罪行敗露。戰後當地只發現兩個倖存的猶太人。

[編輯] 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波蘭全國人口三千九百萬,人口增長率約爲百分之一,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約一百二十四人。約有百分之八十人口居住在全國八百二十五個大小不一的城市中,鄕間和山區人煙稀少,因此看起來都市是人滿爲患,鄕間和山區又寧靜得沒有一點聲音,這正是波蘭迷人之處。境內人種複雜,有德國、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猶太、希臘和吉卜賽等少數民族。也有許多波蘭移民散處國外,其中在美國約七百五十萬人、獨立國協一百三十萬人、法國八十五萬人、加拿大六十萬人、巴西五萬二千人。

絕大部分的波蘭人是斯拉夫民族的一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徹底摧毀的首都華沙,能奇蹟似的復興重建,正是波蘭人傳統精神的寫照。

經過幾個世紀的被征服、瓜分、侵略,親身體驗到被異族壓迫、欺凌的悲慘經歷,使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不屈不撓的堅毅精神深植人心。當個人或民族的尊嚴受到損害時,其激烈的憤怒立即形之於外,對祖國的熱愛也因此更加高漲。

波蘭人民有著不惜犧牲的愛國心,並且這種愛國心還帶有宗教性色彩。他們相信,達成自由和獨立是對國家應負的一項神聖使命,甚而產生期待救世主的論調,這些都可以說是源自他們的國民性。

波蘭人愛談論政治舉世聞名,兩個波蘭人相遇,話題很快地就會轉入與政治有關的討論中。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種政治討論的風氣十分鼎盛,甚至於發生一家人因不同的政治觀點而激烈衝突的事件。因爲過去四十年來,人們無法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們強烈地要把自己的感受和別人分享。

從波蘭各種新聞節目中,的確可以感受到波蘭人關心世界政局。外國新聞的數量相當多,比起西歐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很容易從世界大事中感受到政治危機。波蘭人傲而不驕,他們深受多次的亡國之痛,不是迫不得已、絕不肯用俄語或德語與外國旅客交談溝通。他們在心靈上琢鍊自我的功夫做得很深刻,他們努力突破這個時代的一切瓶頸,與整個東歐諸國比較起來,波蘭人獨特的傲骨、個性與文化素養,甚至可列世界第一。

國內通行的波蘭語,是斯拉夫語和拉丁語的混合,十分類似俄文,且波蘭人久爲德、俄兩國侵佔,所以多通曉德、俄文,但並不見得受歡迎,不過他們個性寬容隨和,對於外國人使用俄文,多能容忍。他們最喜歡用英文與不認識波蘭人的遊客交談。

這個國家教育進步,國內很少文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政府致力於國民教育的普及和強化。現在波蘭已成爲升學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所有學校都是公立並且是免費的,國民在十七歲前,有義務接受至少八年的初級教育。

現在全國約有小學生四百八十多萬人,其中有一半以上會升入高等學校深造。政府對職業教育也不遺餘力,各種不同項目的專門職業學校爲學子進行多種的專長教育,職業學校學生近兩百萬人。

全國有高等學校九十多所,其中十所是綜合大學、十八所理工科大學,還於一九五一年在波蘭科學學會創立一個學術硏究中心,它和國家各機關保持相當密切的合作關係。一九八五年七月,通過了大學法修正案,使政治不能進入學校。一九八八年隨著波蘭民主化改革不斷發展,已允許學生組織自由學聯在學校中開設宗教課程。然而,波蘭的失業率也波及校園,據估計現在大約有四萬多名的大學畢業生失業,中學畢業生失業人數更多達四十多萬名,在實施經濟改革中又裁撤不少冗員,更增加了失業人數。

近年來,波蘭中產階級紛紛崛起,這群波蘭雅痞(Puppies)看病找私人醫生,小孩上私立托兒所,一個家庭有兩輛以上汽車。

一般波蘭人長得並不很高大,但是體格健美,具有一種靈敏、優雅的體能,且勇敢、好客,使屬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人有著自己的特徵,大部分波蘭人臉色紅潤,頭髮金黃,只有生長在南部的波蘭人膚色微黑。年輕男女穿著都隨意大方,絕不俗艷造作,頗有些美國風味。波蘭人也是世界上優秀民族之一,對世界文明也有過很大的貢獻,無論在科學、藝術和其他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像著名化學家鐳的發現者居禮夫人、天文學家哥白尼、音樂作曲家蕭邦,以及著名的小說家顯克微支等,都是傑出的波蘭人。

波蘭的猶太人大多數都住在各大城市,尤以華沙爲最多,約佔全國猶太人口百分之三十五。這些猶太人都講中古德意志語和希伯萊語相混合的葉狄語。他們的子女進入自己辦的學校學習,在宗教和習俗上,還牢牢地保留著固有的傳統,過著簡樸的生活外,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

波蘭的報刊雜誌是東歐國家新聞中最爲開放的,並且也最客觀和最能反映民意。現在全國有五十多家報社,其中大多數是政府辦的,也有宗教機構辦的,還有一些是私人獨立性的。比較著名的報紙有人民論壇、新聞晚報、勞工論壇、華沙生活、勞工公報、勞工之聲、波摩省公報、青年旗、人民旗和波蘭信使等。比較重要的雜誌有朋友、論壇、婦女與生活、遊戲旋盤、萬象、波蘭鄕村與農民、政治、聚會、遠景和體育等。比較重要的通信社有波蘭、波蘭共同、中央圖片和勞工等。在外文報紙雜誌方面,大飯店的報攤及書店,都可以買到國際雜誌。國內出版有一份德文的週報,另有國際公報(Gazeta International)和華沙新聞(Warsaw News)等英文週刊。青年雜誌雷達(Radar)譯成多國文字,發行也很普遍。

大多數波蘭人喜歡喝酒,據估計平均每個波蘭人的酒消費量,佔世界第一位,有兩百五十萬波蘭人嗜酒。據說普通一個波蘭工人的收入,約有百分之十二是花費往喝酒上。酒的消費量太高,不僅有損健康和妨礙工廠生產,因爲有很多技工喝了過量的酒,結果誤了上班,並且大多數酒都是用穀物和馬鈴薯釀製,導致人民的食物短缺。

在這個國家,連糖果都很缺乏,聖誕節前人們要排長龍購買。家庭用具、電冰箱及一切日常消費品,也都非常缺乏;甚至各類圖書也嚴重缺貨,人們如果要買名家著作、當紅的時令翻譯小說或字典等,都要排隊等上好幾個小時。如果要購買進口的暢銷唱片,每張得付出五十七美元的高價。

房荒情形也非常嚴重,每戶人家平均住宅面積只有五十二點九平方公尺。一般波蘭人雖然食物短缺,但是只要有錢,在餐廳裡一樣可以吃到精美的菜餚,如奶油烹野兔、肉捲餅、甜菜根湯及特製臘腸等,都是有名的美味。

波蘭女人大都長得非常標致,她們舉止活潑,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很討人喜歡,素來被認爲是東歐女性中最美的。在東歐各國的女性中,羅馬尼亞的女人太野,匈牙利的女人太熱情,保加利亞的女人欠大方,南斯拉夫女人不夠美,捷克、斯洛伐克的女人不夠開朗,俄羅斯女人年輕的時候雖然也很漂亮,但是年紀一大曲線就沒有了。因此在歐洲,除了烏克蘭女人外,就算波蘭女人最美了.,她們有著斯拉夫女子的豪邁,法國女人的羅曼蒂克溫雅多情,造成了內外都很美的波蘭女人。

[編輯] 宗教習俗多彩多姿

世俗的生活艱苦,特別會使人冀望於永恆的天國,波蘭人因此成爲歐洲最虔誠的教徒。全國大多數人信奉天主教,少數人是基督教徒、希臘正教徒、猶太教徒,以及回教徒和尤尼埃教徒。據估計大約每十名波蘭人中,就有九名是受洗禮的天主教徒,也因此全國教堂數目驚人,高達一萬二千五百座,幾乎每八、九步就有一座教堂,建築式樣也多彩多姿,即使再小的鄕鎭也建立有教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徒定期參加彌撒。天主教在波蘭的影響力非常大,如現在的國歌都繼承了格利高里聖歌莊嚴的宗教性。

天主教會在波蘭的勢力也很大,過去波蘭的神父在教堂常公開抨擊波共政權對宗教的迫害,波蘭天主教會在道德上的權威,是幾百年來保衛波蘭的道統形成的。

在這個國度裡,堅守信仰和堅守國家獨立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宗教儀式和活動是非常熱鬧和隆重。其中的聖誕節儀式,是波蘭最爲隆重的慶典,主要過程分爲聖誕節「聖體」,聖誕大餐和獻給神的木偶戲等三種。聖誕節前人們就會準備薄皮「聖體」,它是一種用麵粉做成的,而不是用酵母做成的,這種正方形或長方形的聖體,兩面都刻上牛和驢圍繞著幼子基督,和在基督前膜拜的東方三博士、牧羊人等。以前聖體多由各教區的風琴手準備,現在則由教會準備分給每一位信徒。在聖誕夜時,每個家庭的主人都會把聖體的碎片分給臨近親戚和友人,祈禱他們健康。對住在偏遠地區的親朋好友,則用郵寄送去。

聖誕大餐,是在迎接聖誕夜來臨這一天,每家每戶晚餐桌上都有七到九個盤子的佳餚,這些佳餚應取之於湖、川、森林、田園、菜園的山珍海味,以此祈求翌年的豐收。波蘭人喜歡熱鬧的氣氛,伏特加酒配華爾茲舞通宵達旦。這一天,也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日子,他們吃著豐盛的食品,圍著聖誕樹高興地唱歌,等待著聖誕老人帶來的禮物。

聖誕大餐過後一直到一月六日,人偶戲劇「休普卡」在各地展開慶祝公演,這種戲劇小孩喜歡,大人也不願錯過。因爲是獻給神的公演,不僅登場表演的木偶主角依照昔日傳統各有一定的性格,同時操縱木偶的人,常以獨特的手法使木偶的性格別具風味,背景通常是由各種色紙製成的基督誕生的小馬屋。每一個登場的木偶都和聖誕節有關,東方三博士和牧羊人以寫實方式演出,惡魔則多半屬虛幻式。

復活節儀式,是爲紀念基督受難而舉行,首先由教會準備「聖墓」,然後由穿著古代騎士服的青年和身穿白禮服的少女圍繞著「聖墓」獻上祈禱,這是一項非常榮譽的護衛任務,因此很多年輕人都爭取去做。

在復活節的前一天即週六,每家都在庭院擺設宴席,熱鬧非凡。復活節早晨女孩子們幾乎都去教會,獻上肉、鹽、點心及爲復活節而備的彩色蛋,用來感謝上帝。在鄕村,週六時有的在飯廳或大廚房放著一張大桌子,擺上基督受難像,旁邊也放著很多插著花的花瓶,有的在聖像旁邊用奶油製成嵌上唸珠的小羊,也有的是紅毛線做成的馬尾和兩隻蹄。還有是在復活節當天把家裡的美味、飮料等分給附近的人們,並和他們一起載歌載舞慶祝四旬期長久齋戒的結束,在熱鬧的歌舞中,有一場綁緋魚脖子的遊戲。

復活節的次日,有的地方還別開生面地展開相互潑水的儀式,稱爲「水浴的星期一」。相傳從前有一位邦達公主因不願和德國王子結婚而投身維斯杜拉河,爲了紀念她,在這一天人們在各自的頭上插著綠色小枝、金色髮飾,騎著馬、吹著笛子、拉著小提琴,排成長隊挨家挨戶地走過,並互相潑水,情景非常熱鬧。

復活節過後第五十天是聖靈降臨節,在某些地方,教會和家家戶戶都用花圈,有的用花和葉子做成各式各樣的獎杯來裝飾,慶祝「綠之祭」。這時有很多地方都有大規模的聖廟巡禮,其中最著名的是琴斯托霍瓦的聖廟巡禮,因爲這個聖廟有一座很高的鐘樓,上面有三十六個鐘,齊鳴時聲音宏亮,所以每年來此參加聖廟巡禮的信徒,多達一百五十萬。

波蘭部分農村保存著古基督教儀式:在復活節中,用畫著幾何圖形和花樣的蛋來作裝飾;在聖約翰節中,圍著火堆唱歌跳舞;聖誕節期間,孩子們唱著讚美歌挨家挨戶地拜訪,也是非常有趣的儀式。

波蘭有一些非宗教性的習俗,例如在古都克拉科夫有一種「職人」行列的儀式,大約是在聖體節後八天舉行,所有參加的人都裝扮成十三世紀入侵波蘭的蒙古人模樣。一位盔甲武裝的「可汗」,走在隊伍的前頭,趾高氣昂地騎著馬,揮舞著手中的長棒,假裝張牙舞爪地驅散人群,以此來形容昔日蒙古軍入侵波蘭的形象。

波蘭民間祭典也很隆重,如在克拉科夫,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的「索波特卡」活動,就是起源於古代的「太陽之祭」。在這天夜裡,燃起篝火一直舞到破曉,小伙子們勇敢地飛躍過火堆,姑娘們則唱著自古流傳的「花園之歌」。 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格丁尼亞,每年六月二十九日舉行「海之祭」,以及彼德瓦雷山地附近,每年夏祭都會跳「森林與山賊之舞」,都是爲慶祝葡萄豐收而舉行的儀式。

首都華沙附近的斯塔地亞姆,每年召開運動員和各地民俗團體聚集的「多金基」大集會,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總數約兩千人跳的民俗舞和國民舞蹈,正中是一名穿著怪異服裝的古代「穀物惡魔」,牠有一撮用稻草做成的馬鬃,還長著鬍子,戴著假面具,披著紅斗蓬,誇張地在會場裡巡迴。古代人相信惡魔會阻礙農收,所以他們燒燬惡魔的肖像用以驅邪,把剛收成的穀物抓一把扔出去,期望能壓制住惡魔。

在一般農村秋末收割結束時,也會舉行慶祝豐收的祭典,民衆們通常唱著表示豐收喜悅的歌曲及跳著民俗舞蹈。

波蘭的婚禮習俗也挺有趣:以前,男方正式提出結婚的要求時,必須請托媒人到女家提親,而媒人與女方家長交談時,都要先編好一些句子,而且愼重地交談著,靠媒人的智慧來撮合一對姻緣。

波蘭鄕村人的婚禮通常是在秋收之後的九月或十二月舉行。在結婚典禮當天的早晨,可以看到新娘以躊躇的腳步出發,以及送新娘子的熱鬧人群。婚禮開始時,要在婚禮的花冠上添加蘋果樹的小樹枝,以象徵新婚生活的甜蜜,新娘也必須散開編著的頭髮。此時最好要仔細看聖台上的蠟燭,如果燭光清明、筆直,表示夫婦會和諧、幸福,如果混濁、冒煙濃,表示夫妻會經常口角。如果燭光過強、過亮,則象徵其中一人會有許多婚外情。這些習俗至今仍然留存。花、香檳、銀器和杏仁糖是婚宴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此外,波蘭人不在星期一和每年下雪的第一天向對方傾訴愛意,因爲他們害怕,愛情和雪一樣會快速的溶化。

另有一些有關小孩子誕生的種種儀式,類似冰島人和奧地利人的民間相傳風俗。在祝福孩子出世時,由代父、代母爲孩子命名,並出錢舉辦慶宴,這一場熱鬧、大吃大喝的宴席,從小孩的父母到家族、親戚、朋友都要參加。

有些傳統風俗在部分農村仍可見到,如產後的母親,必須在教會接受「潔身」儀式,因爲他們認爲生產不僅造成生理上的不淨,也是精神上的不淨。嬰兒的斷乳期通常是在新月和滿月時,因爲大家相信新月會帶給孩子美麗,滿月會使孩子健康。

在偏僻的地區或山間地帶的居民,都很珍惜相聚的機會,一向把慶典和市集當成與其他地方居民交流的場所,因此養成騎馬獨行的風尙。來自農村的人乘坐馬車,來自山區裡的人則騎馬到場,他們在聚會時互相炫耀自己的服裝、馬、馬車、雪橇及各地的獨特舞蹈。對這些人而言,幾匹馬、冬用雪橇、出門必備的馬車等,都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工具。

[編輯] 三軍兵力相當強大

波蘭是東歐擁有強大軍力的國家,自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二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後,爲了節省軍費曾裁軍四萬人,國防預算也減少到只佔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點六,全年國防預算約爲十九億美元。採義務兵役制,陸、空軍服役期限爲兩年,海軍、防空部隊、飛彈部隊及通信部隊爲三三軍總兵力共二十四萬五千人,其中陸軍兵力約十九萬四千五百人,共編組成九個師,包括五個摩托化步兵師,三個裝甲師和一個空降師,分布在四大軍區裡。陸軍裝備精良,機動性也很強,主要裝備有一千七百輛坦克,四千門一五五糖口徑以下各型大砲,另外還有一些反坦克火箭,反坦克飛彈、防空飛彈、地對地短程戰術飛彈和武裝直升機等。

海軍兵力約一萬五千五百人,擁有各型艦艇約七十多艘,主要的艦艇有五艘飛彈驅逐艦、三艘潛艇,以及一些飛彈巡防艦、飛彈快艇和快速摩托魚雷艇等,另外還有登陸艇、運輸艦、掃雷艇、布雷艇和修理艦等輔助艦隻,除此之外,海軍還擁有十五架MIG-21戰鬥機,用於海上攻擊。

空軍官兵員額三萬五千人,擁有各型作戰飛機約四百三十架,在東歐各國中名列第一。在編制上,波蘭空軍共有四個戰鬥機聯隊,又分成十五個大隊,全部都是戰術性飛機,沒有戰略空軍。主要機種有MIG-21、MIG-23和MIG-29等超音速戰鬥機,以及LIMI6、SU-7、TS-11和PZL-104等連絡機和教練攻擊機,還有AN-28和TU-134等型運輸機,以及MI-24攻擊直升機等。波蘭空軍的主力仍係MIG-21機,近年也自行生產戰鬥機,偏重在LIM-6攻擊機與TS-11教練機。

自二○○一年六月起,北約組織已在波蘭境內的克拉科夫和馬爾堡等地共建立了七個空軍基地。同時波蘭空軍已向美國訂購四十八架F-16倍音速戰鬥機,預計於二○○八年服役。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