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 |
想去玩嗎? |
(→瑞士) |
Queenie.pan (對話 | 貢獻) |
(由3名用戶作出的27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
2017年4月17日 (一) 14:35的最新修訂版本
[編輯] 曾被羅馬帝國統治
這個國家是歐洲的屋脊,典型的阿爾卑斯山花園國家,也是舉世聞名的和平樂園,它的國土是法、德、奧、義各國爲了避免直接衝突而分析出部分土地漸漸形成的。在四面環繞著這些強悍的天敵,卻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嚴守中立,成爲和平、民主的典範,並且還能繁榮 發展、財源廣進,實在令人讚賞不已。
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它有好幾個世紀隸屬於羅馬帝國,境內政權也時有更迭,但在一種對外旣沒有天然疆界,對內又無共同民族、語言、文化和宗敎的情況下,邊界沒什麼變化,一直是一個統一穩定的政治體,更敎人困惑,充滿謎樣的神秘。
由於瑞士的歷史混和著太多神話似的故事,使得歷史學家大費周章的予以釐淸。事實上很早以前,在今天瑞士的國土上就已有人居住,而且也從考古學上獲得證實。
公元一五八三年,距蘇黎世十九公里處的上美倫村(obermeilen)居民,發現蘇黎世湖水位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點處,於是大家興奮的撐木椿建屋造地,竟挖掘出古代大面積的木器器皿和柱椿建築,經當時的考古學家凱勒(Ferdinard Keller)考證,那是公元前一五〇〇年靑銅器時代以前的遺物,是瑞士史前重要的軼史,乃發表了「瑞士和歐洲其他地區的湖上居所」一文而轟動一時。當然更可證明至少在公元前一五〇〇年很早的一段時間,這裡就有人居住,同時他們已有能力建築相當精巧的湖上住屋。
由於在瑞、法邊境侏羅山出土的一塊五萬年前女性顎骨碎片、西部納沙泰爾地方發現了公元一萬二千年前的較完整頭骨是一個年輕的克羅馬儂人(Cro-Magnon),以及日內瓦、新城(Vinesuve)等地相繼發現的洞穴,說明這不是單一的事件,而且早在湖上居人之前,已有人類生活在這裡。
公元前一世紀湖上居人的紀載才在羅馬文字中出現,此時強悍的塞爾特(Celt)人和雷提亞人(Khaeti)漸漸取而代之,其中以散布在德、奧、瑞之間的康斯坦茲(Constance)湖至日內瓦湖一帶、阿爾卑斯山區、侏羅山等地,共約四百個村落的赫爾維蒂(Helvetii)人最爲強大,他們曾經爲躱避日耳曼民族之欺壓而大舉遷往羅亞爾谷地高盧(Gaul),被正要征服高盧的羅馬軍團堵;移民雖未成功,但他們的堅忍作戰精神獲得凱撒的激賞,承諾當他們回到原居住地時,羅馬會保護他們,並且給他們相當多的自治權,這就是古代赫爾維蒂國的由來,它的領土範圍就是現在的瑞士西北部。
另外一支屬於艾特魯斯坎的雷提亞人,也是具有強烈尙武精神的種族,每個嬰兒出生就由母親嚴格訓練成爲堅強的勇士,不屈不繞的精神,對羅馬的入侵也有長期而激烈的抗爭,但最終不敵精良的羅馬軍團而步赫爾維蒂人的後塵;現在瑞士東部格勞賓登一帶的地方,就是當時他們的根據地。當地人現在所流通的羅曼什語,就是雷提亞人方言和拉丁文混合演變而來。
羅馬人爲了使位居羅馬沿萊茵河及多瑙河防禦中樞的瑞士位置得以堅固,除了在各要道、山隘加強工事,還建築了許多至今仍讓人稱許的道路,派兵駐守在阿爾卑斯山的各重要關口。瑞士乃在被保護的狀況下,成爲一種半自治的屬地。
公元三世紀的時候,日耳曼民族開始滲透防禦線,五世紀日耳曼人中的一支阿勒曼尼(Alemsni)人橫渡萊茵河和诛羅山脈,進而佔領瑞士北部;而南部日內瓦一帶則爲與羅馬作戰敗北而殘存的勃艮第人所佔領,也就是今日瑞士有法語區的原因。公元七七一年,這種二分天下的情形,由查理皇帝統治下的法蘭克王國予以統一。公元八〇〇年敎皇利奧三世爲查理加冕,授封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史稱查理曼(Charlemagne)大帝。
雖然瑞士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不大,但查理曼大帝對瑞士付出相當多的心力,在他的治理下,瑞士漸漸走上正軌,當時地方的行政單位爲郡,許多郡名直到現在瑞士的州還在沿用。而百姓與查理曼大帝之間,感情尤其水乳交融,在他瑞士的寓所門外掛一口鐘,任何人有不平之鳴,都可以敲鐘見他,向他申訴。
公元八一四年查理曼大帝去世,由其子路易一世虔誠者(Louis I the pious)繼承,他主要的任務在執行父親查理曼的遺囑,但在位時一直最感頭疼的,是他兩個妻子所生、彼此不和叛變心切的四個兒子洛泰爾(Lothair)、丕平(Pepin)、路易二世和查理二世,其中三個大兒子還曾雨度廢黜父親。公元八四〇年路易一世去世後,三子外號日耳曼人路易的路易二世,聯合異母幼弟查理攻打長兄皇帝洛泰爾一世,長兄敗北求和,在凡爾登達成協議,簽立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洛泰爾獲得包括現在瑞士在內的中法蘭西亞,日耳曼人路易及查理分別獲得東、西法蘭西亞,使帝國的分裂合法化,這也預示著近代西歐國家的形成。
中法蘭西亞的勃艮第王國在洛泰爾之後一代不如一代國王治理下,終致一〇三二年被德意志的康拉德(Conrad)二世併吞。日耳曼人路易管轄下的條頓族阿勒曼尼(Alemannia)雖曾兩度起義,企圖建立獨立公國,最後還是未成功,歸屬日耳曼帝國統治,因此整個瑞士除了偏處南方的三個森林州之外,都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西方前哨。
十二、十三世紀,日耳曼在瑞士的統治,形成了典型的封建制度,而且培養出互別苗頭的四大家族,大家對瑞士都意圖染指、佔爲己有,而相互爭逐、據地爲王,建立武力防衛系統設施的結果,對瑞士日後國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後在一二七三年由哈布斯堡的魯道夫(Rudolf)一世獲得王位。
瑞士邦聯(Confoederatio Helvetica)的形成,卻是由於三個森林州(Forest Cantons)肇始,這三個州雖身處邊遠,仍然難逃封建的掌握,例如烏里(Uri)的大片土地,就被日耳曼人路易贈給蘇黎世的一家貴族學校聖母修道院,稅收作爲這所爲她女兒而創辦的學校經費。其他兩州也因徵稅執行官的惡劣欺壓態度 ,而引起強烈的民怨。一二九一年七月魯道夫逝世,八月一日烏里、施維茨(schwyz)以及恩特瓦爾登(Unterwalden)三個州簽下了永久同盟,以期共同對抗強權,從此瑞士人將這一天定爲他們獨立紀念的日子,這也就是今天瑞士國慶日的來由:而瑞士聯邦的縮寫「CH」則成了瑞士的簡稱。
之後民間的反抗事件頻傳,其中象徵爲自由奮鬥最有名的就是家喩戶曉的威廉泰爾(William Tell)射蘋果的故事。當時帝國的執行官是態度最邪惡覇道的格斯勒,他將一頂帽子用竹竿揷在烏里州今日之首邑阿爾特多夫市內,規定路過的人都要向帽子敬禮,威廉泰爾沒有照做以示抗議。他遭逮捕後,被迫用箭射他兒子頭上的蘋果。威廉對格斯勒說:如果第一支箭我傷了兒子,第二支箭絕對會挿在你的心臟上。威廉因而被關了起來,後來格斯勒還是死在威廉泰爾的箭下◦這個故事在一八〇四年,經由德國名劇作家席勒(Schiller)改編成劇後,更是名聞遐邇。
一三一四年,一批已被驅逐出境的施維茨州的人,深夜襲擊哈布斯堡所轄的艾因西德倫修道院(Abbey of Einsiedehl),搗毀器物、俘擄僧人而去。因而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兩者之間的敵對情緖劇增,次年由利奧波德大公(Duke Leopold)召組了一支爲數大約兩萬來自各方的軍隊,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徹底征服那些已躱入山區的暴民。當他們到達莫爾加滕(Morgarten)冰凍、陡峭的道路時,遭到一千三百名邦聯人民自上而下、飛滾直落的岩石、樹枝襲擊,在措手不及下被追殺,大公一支浩浩蕩蕩的部隊還未作戰就全被殲滅。瑞士直到今天還在慶祝莫爾加滕勝利之役,聖雅各布禮拜堂(Chapel to St. Jacob)就是爲紀念這事件而建。
以寡敵衆、大獲全勝之後,三個森林州聯盟威望大增,一三三二年琉森加盟邦聯,繼之一三五一年蘇黎世、一三五二年格拉魯斯與楚格、一三五三年伯恩也加入了邦聯,同時在伯恩加盟之後,暫時停止其他城市的申請加盟,以期保持邦聯內部勢力的平衡。這期間是邦聯諸州鞏固及發展的時期,伯恩向東及西面擴張;蘇黎世與毗隣的哈布斯堡王朝達成協議,而增加了領土,中部各州也向南面以求發展。同時瑞士邦聯乘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奧地利大公腓特烈四世不和之際,在一四一五年佔領了圖爾高,一四六〇年佔領了阿爾高,一四七六年又兩度打敗勃艮第,禿頭查理戰死,勃艮第大敗倉卒撤軍時,據說遺留的珍貴財寶、宗敎器物、綾羅綢锻,不計其數,瓜分這龐大數量戰利品而發生的爭議,幾乎引起內戰。
這時瑞士沙赫遜(Sachseln)地方一位隱士尼克勞斯•溫佛呂(Niklaus Von Fiue)出來主持公道,與邦聯各主要負責人研議出解決的方法,也就是一四八一年的施坦斯(Stalls)協定,決定要再度開放接納新申請入盟的弗里堡(Fribourg)和索洛圖恩(Solothurn),也界定了日後分配戰利品的原則。這場紛爭的解決和勃艮第公國的瓦解,平息了邦聯內部箭拔弩張的情勢,也解救了許多低地小國的困境,因此往後五百年之中不斷有人爲這位聖人立像以資紀念。
一四九九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Maximilian)一世,爲脅迫瑞士邦聯加入他領導的士瓦本(Swabian)聯盟,用兵失敗,九月二十二日在巴塞爾簽訂和約,被迫承認瑞士獨立。
邦聯的顯赫,又吸引了巴塞爾和沙夫豪森(Schaffhausen)於一五〇一年加入,阿彭策爾(Appenzell)也在一五一三年加人邦聯,在往後的三百年中,瑞士邦聯的會員數一直維持這十三個州。
[編輯] 遵行絕對中立政策
由於瑞士軍人的善戰、勇敢,成爲炙手可 熱的搶手貨;也由於歐洲各國的動亂頻繁,瑞士從中古就開始提供傭兵的軍事服務。爲確保他們執行任務之後,立即可以平安的享受成果,唯一之途是絕對的中立;換言之,他們的國土是絕對中立地帶。也就是說,不管他們的軍人攻打了那裡,那都是顧主國的事,與他們毫無關係。瑞士眞正成爲中立的小國,卻是在一五一五年與法國作戰,吃了敗仗之後。
瑞士在軍事上的屢次勝利,解除了外力侵犯的恐懼,也削弱了邦聯組合的主要成因,加之鄕村州和城市州未能分享勝利及繁榮成長的權利,邦聯唯一的中央機構又缺乏約束力,因此各州開始走向分崩離析。同時保守的天主敎會,生活腐化,宗敎改革聲浪高漲,打了敗仗的瑞士,幾乎無力應付面臨的宗敎革命劇變。
當時在宗敎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敎士茲文利(Huldrych Zwingli),是蘇黎世大敎堂的司鐸,一五二〇年開始宣講的「眞正經義」,促進反對禁食和敎士的獨身運動,主張瑞士社會要由內到外徹底翻新,這就是一五二二年瑞士宗敎改革運動的發端。爲了以行動表達他的觀點,並在一五二四年娶了一位富孀爲妻。在一五二四及二五兩年之內,在政府的支持下,作了拆除敎堂畫像及塑像、拆除風琴、解散隱修院、以簡單聖餐禮取代彌撒、增加誦經次數、改革洗禮儀式等,而且自己創立新的國敎,以斬斷與康斯坦茨(Constance)敎區的關係。
北部及東部諸州很快受到感染而接受了新敎,但森林州地區各州則堅持篤信天主敎,並發出逮捕茲文利的通緝令,因而瑞士境內嚴重分裂,在一五二九年雙方兵戎相見,兩年後茲文利隨軍戰死疆場。
接下茲文利宗敎改革棒子的是才華洋溢的喀爾文(John Calvin),這位一五〇九年出生在皮卡地的法國人,他把工作重點放在日內瓦及法裔的瑞士◦當時的日內瓦面臨內部生活靡爛、外有被強敵覬覦併吞的惡劣環境,喀爾文近乎施虐的嚴苛方法,起了決定性的支配作用;社會有了新的道德規範,也剷除了所有的異己。他的許多著作流傳於蘇格蘭和新英格蘭,深受這些國家的推崇,一五五六年蘇格蘭的宗敎改革者諾克斯(John Knox)來日內瓦時,曾形容當地是「世界最完美的基督殿堂」。
喀爾文一生的努力在一五六四年他去世之後,立刻受到塞爾斯(Sales)的反對者聖方濟 (St. Francis)的摧毀,除日內瓦市外,大部分又回歸天主敎。
一六|八年,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與德意志諸侯爲爭取歐洲均勢而發生的「三十年戰爭」開始後,瑞士境內的衝突又變得微不足道了。最初戰爭因波希米亞與宗敎問題而開端,發展到後來天主敎、基督敎路德宗、基督敎喀爾文宗三個不同敎派的國家,因政治、宗敎熱忱,把整個中歐搞得天下大亂。瑞士這時除隔岸觀火、選定支持者爲他們加油吶喊外,實際上始終按兵不動、保持中立;而且戰爭一久,在戰爭中無暇生產的外國,中立的瑞士更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利,無論生產業、製造業、商業、金融業都爲日後的發展奠立了良好的基礎。三十年戰爭在一六四八年結束,在德國西伐利亞(Westphalia)訂立的和約中,璃士獲得承認是完全獨立國家的地位。
只可惜瑞士未能珍惜在混亂的歐洲保持的全身,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又為宗教派系的磨擦而發生了內戰,伯恩及琉森向五個天主敎州宣戰,其中較有名的是一六五六年及一七一二年的兩次維爾美根(Villmergen)戰爭。
十七世紀的宗敎紛爭,多半是法國路易十四在背後操縱,每年瑞士提供給他爲數上萬的傭兵,而瑞士獲得商業上的互惠,最後變得十分依賴法國。但是一七八七年法國發生的大革命,使國內分爲支持革命與反對革命兩派。一七九二年八月十日巴黎暴民衝入皇宮,而負責保衛法國王族的正是瑞士禁衛軍,約五百人被暴民所殺,法國把其他地方的瑞士傭兵解僱,未付分文而遣送返國,不少傭兵立即投身受僱敵對的反革命聯盟。
當時法國幾乎被全歐洲的國家封鎖禁運,即使瑞士的革命組織赫爾維蒂俱樂部請求法國解救瑞士,法國也按兵未動,爲的是給自己留一條生路。一七九八年,態度較強硬的拿破崙率軍進佔瑞士,將部分城市財物捜刮一空,宣布成立赫爾維蒂共和國(Helvetic Republic),其中三個森林州抵死不從的反抗,也遭到法國血腥的鎭壓。
這是瑞士邦聯第一次遭到異國侵略,赫爾維蒂共和國完全是爲法國的需要劃定疆界而成立。瑞士人民犧牲了許多自由,喪失了無數財富,當時僅伯恩一地,就被法軍載走了十一馬車的珠寶,其中還有一輛馬車因載重過量而壓垮了。瑞士唯一的收獲是有了一部新憲法,然而這部憲法也是配合法國的利益而制定。
瑞士各州間爲了權益,對新憲法意見分歧、爭吵不已,其間雖曾作了多項改革,仍未能中止爭端。一八〇三年,在拿破崙的施壓下接受調解條約(Acte de mediation)而恢復瑞士的邦聯制,並保留在瑞士徵召一萬六千名兵力的權利。
一八一四年,拿破崙在歐洲戰場上失利,四面受敵;一八一五年六月退位,歐洲列強舉行的維也納會議,確定了瑞士的獨立與永久中立的國際地位。當時所劃定的國界,包括日內瓦、瓦萊(Valais)和納沙泰爾(Neucstel)等 ,全國分爲二十二個州。
對外身分局勢雖然底定,但瑞士內部並未能全力振興,紛爭不斷,各州人民的想法差異極大。一八三二年,包括蘇黎世及琉森共七個州,組織聯邦內的小聯邦,中央的聯邦院無力約束,瑞士分裂爲兩大陣營,加之宗敎上的主張分歧,因而又發生內戰,好在時間不長,內戰很快就結束了,傷亡共約三百人。
戰爭結束後,聯邦決定重擬新憲法,一八四八年制定的聯邦憲法,全國分爲二十二個州,政體爲兩院制,邦聯會衆議院由國民選舉產生,以及由每州兩名議員的參議院組成,外交事務、郵局和海關等都由中央管轄:禁止任何軍事契約,限制傭兵的國外活動。瑞士總算有一個合情合理的政府,各州不再各自爲政,但每個州都有表達意見的民主機構。
但是由於以往已訂的軍事契約,瑞士的傭兵還是捲進了義大利的復興運動戰爭。因此在一八五九年新制定的聯邦法律中,更進1步限制了傭兵的受僱。往後的日子中,聯邦事務在蘇黎世的主導下,使瑞士進入前所未有的太平和進步復興。
受益於自由貿易政策,瑞士在經濟上的發展,從十八世紀後期開始漸漸茁壯,尤其以蘇黎世、聖加侖和巴塞爾的紡織爲最,這時的毛、棉、亞麻和絲的紡織雖大部分爲手工,卻正好爲邊遠地區農民冬日提供充裕的工作,刺繡也在紡織業的附帶需求下開始發展。同時日內瓦的鐘錶工業,也逐漸打響了名號,爲日後享譽世界的「瑞士錶」舖下了一條康荘大道。
家庭工業爲工廠逐漸取代後,工人們開始組織工會、爭取權益、罷工遊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爲瑞士造成很大的困擾。一九一八年一次全國性的總罷工,最後經政府鎭壓才得解決。
十九世紀中葉世界政治紛亂,被保護的中立國瑞士,是政治犯所尋求的安全避風港,其中包括拿破崙三世、馬志尼、列寧、巴枯寧等名人,或多或少爲瑞士帶來了 一些困擾和尷尬。正如全世界知名、瑞士引以爲傲的銀行守密系統一樣,很多並不値得保護的人和事,都被瑞士一視同仁的保護著。
由於多次對傭兵制度的限制,瑞士不再提供任何兵力給其他國家,轉而能強化自己的國防,故能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確保中立的立場。第一次大戰雖然也略受戰爭波及而中了幾顆炸彈,但總算保全了中立:國內因種族不同,也多少影響了立場、和氣。戰後日內瓦被選定爲國際聯盟總部所在地,由此可見國際上對瑞士地位的重視。
一九二〇年因國際聯盟總部在日內瓦成立,瑞士曾一度有條件的放棄了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集體安全陷於全面崩潰,這時瑞士政府爲避免捲入戰爭,於一九三八年向國際聯盟申請中立獲得批准;七月七日瑞士聯邦委員會發布公報,重申瑞士的絕對中立。
鑑於以往戰時物資短缺的經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瑞士除充裕糧倉靜觀其變外,也動員了四十萬大軍,加上輔助部隊、自衛隊,總共動員人數達八十多萬人戍守邊疆。當時瑞士人口不過四百萬,其戒愼小心可見一般。事實證明:德國的作戰計劃中早將瑞士列入了版圖。瑞士在強敵環伺的困境下,純靠自己有堅強的國防武力,才能穩住「中立」的立場。
雖然是中立國,也沒有參加聯合國,瑞士對國際事務和協助別人一向都很熱心,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成爲在戰亂中垮台、喪失外交代表權的三十五個國家的代理,曾極力維護他們的權利;也讓好幾十萬的流亡者和俘虜寄身國內,或協助他們經由瑞士返回本國。
戰後經過公民投票,瑞士採取了健康保險、老人年金等多項政策,使國家朝向高福利國邁進。一九九〇年代瑞士的外交政策,以㈠維持並促進安全與和平,㈡維護人權、民主政治及國家法治原則,㈢增進共同繁榮,㈣促進社會團結,㈤保護自然環境爲目標。
在國際社會中,除了以文化、人道、法律和金融等爲目的的國際組織外,任何能影響瑞士中立傳統的措施,都避不參與。瑞士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派有常駐聯合國的觀察員,同時還是國際勞工組織(ILO)、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敎科文組織(UNESCO)、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國際貨幣基金組組(IMF)、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CEF)、世界銀行(WB)等非政治性組織的成員國。一九六二年「歐洲自由貿易組織」成立,瑞士是發起國之一,同年加入「歐洲理事會」,一九七二年與「歐洲共同市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由於瑞士對國際事務的熱心,因此有國際紅十字會、國際電訊聯盟、國際勞工組織等十四個專門機構的總部設在日內瓦,萬國郵政聯盟總部設在伯恩,另外還有設於洛桑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以及體操、手球、足球、自行車和其他多項運動的聯合會分設在瑞士各地。
[編輯] 行聯邦委員制政體
現行的瑞士窻法,是在一八四七年九月經各邦通過生效實施,一八七四年及一九九三年兩次修訂而成。憲法明列:瑞士是一個民主立憲的聯邦國家,各邦受聯邦憲法的限制外,都是主權邦。聯邦憲法可以在任何時間,作部分或全部之修改。同時瑞士聯邦的各邦有邦憲法,邦憲法依共和制度(即代議制)或民主制行使其政治權利。所以瑞士是一個高度分權的國家,國家政體是集體領導的委員制,採三權分立,立法權屬於聯邦議會,行政權饕於聯邦委員會和各邦政府,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
聯邦議會(國會)由國民院及聯邦院組成:國民院即下議院,由瑞士公民直接選舉產生的議員兩百名組成,席位依人口比例分配,各邦及半邦最少要有一個席位:任期四年,可以連選連任。聯邦院也就是上議院,由四十六名議員組成,每邦各選出兩人,剷分邦每半邦選出一人,任期三、四年不等,由各邦自行決定:設正、副主席各一人,由議員互選產生。特殊的立法如窻法修正案等,則需多數選舉人和各邦通過,其他立法並不強制。瑞士年滿二十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除敎士外,凡有選舉權的人都有被選舉權:選舉法由各邦自行訂定。
在一八四八年時,瑞士是歐洲最民主的國家,但是瑞士女性卻遲至一九七一年才有選舉權,甚至還有一個邦拖了很多年後才允許女性投票;而第一個女性閣員的出現,竟在一九八四年。在古老的瑞士傳統中,男人至上的觀念一直存在於一般人腦海中,他們並非否定女性的自主權,而是要確保男性的「佩刀」不致被浸犯削弱,象徵著在每年議會中有投票權的佩刀,對多數邦來說,表示能直接行使地方事務的權力。
瑞士聯邦權力最高指揮與執行,由七人組成的聯邦委員會行使。聯邦委員會的委員,由聯邦議會從國民院議員中選任,委員中不得有兩人來自同一邦,任期四年,國民院改選時全部改組重選。聯邦政府並未另外設置總統,委員會的主席就是總統,也就是行政上的最高首長:另外六位委員分別担任副總統曁司法警政部長、運輸交通及能源部長、外交部長、財政部長、內政部長、國防部長。總統及副總統任期一年,不得連任,總統也不能再當副總統;換言之,在一屆國民院委員四年任期內,七位聯邦委員會委員中,有四位都會當上總統。瑞 士這種產生元首的方法,在世界各國中,可以說是別具一格。
在瑞士,沒有像「白宮」那樣作爲國家元首和行政首長辦公及居住的總統府存在;瑞士的聯邦委員會主席是住在自己家裡。人們常常可以在街上看到正副主席和部長,這些政府大員們,有的時候甚至排隊等候公共汽車回家。
聯邦委員會開會時採合議制,任何一位委員都有否決權,因此權力非常有限。委員會如有委員出缺,仍由國民院及聯邦院兩院聯席會議再選出新的委員加以遞補。
聯邦委員會兩院聯席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經國民院四分之一的議員,或者五個邦的請求,召開特別會議。聯邦法令需在兩院同意下才能通過,一般法令如有五萬選民或八個邦請求需交由人民決議,緊急聯邦決議經五萬以上的選民或八個邦的請求複決,如一年內未經人民批准,則在一年後失效;如批准了則效力延長。這樣徹底的民權制度,當然政府的一切措施,都是以人民的利益爲依歸。
瑞士的司法行政主要是各邦(canton)的職貴,聯邦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構,由聯邦議會選舉的三十名聯邦法官組成,刑事案件採陪審制。瑞士公民有被選爲國民院議員資格者,都有被任命爲聯邦法院法官的資格,但在人數比例上需平均的代表三種官方語言;任期內不可兼任其他任何公職。
事實上瑞士各邦(州)如同一個自主的國家,各有自己的憲法、政府、議會和法院,權力和責任都很重大。聯邦憲法規定,除了外交、國防、交通、郵電、貨幣、海關和聯邦稅收等國家政策由聯邦政府負責外,其他都由各邦依據聯邦憲法和邦憲法自行管理。
全國有二十三個州(邦),其中三個州各劃分爲兩個「半州」。二十個州分別是阿爾高(Aargau)、伯恩(Bern)、弗里堡(Fribourg)、日內瓦(GenrDVve)、格拉魯斯(Glarus)、格勞賓登(Graubundell)、琉森(Luzern)、侏羅(Jura)、納沙泰爾(Neucstel)、聖加侖( Sankt Gallen)、沙夫古冢木林(scllaffhausen)、施維茨(schwyz)、索洛圖恩(solothurn)、圖爾高(Thurgau)、提契諾(Ticino)、烏里( uri)、瓦萊(valais)、沃州(vaud)、楚格(zug)、蘇黎世(Zurich),以及外阿彭策爾(Appenzell Ausser-Rhods)、內阿彭策爾(Appszell Inner-Rhoden)、巴塞爾鄕村(Basel.;Landschaft )、巴塞爾城市(Basel-stadt)、下瓦爾登(Nidwalden)和上瓦爾登(obwalden)等六個半州;其中以格勞賓登州最大。
所有的州有與聯邦組織相類似的議會與行政系統,然而其中的阿彭策爾、格拉魯斯和瓦爾登仍獨樹一格,沿襲著古老的傳統,每年公布男性公民的投票年齡,大家聚集投票表達意見,以確保當地立法是由當地公民行使。
每一個邦(州)之下又劃分爲若干自治市(Commune),全國超過三千零五十九個市鎭,行使地方政府的職權,而構成瑞士邦聯。一般人若要成爲瑞士公民,首先必須是州的合格公民,更必需是自治市的合格公民。
瑞士的國旗給人一種十分眼熟的感覺,它與「紅十字會」的醫護標誌類似,這是因爲「紅十字會」是瑞士人創立的。只是平常的救護車、救護隊員手臂上是白底紅十字,而瑞士國旗則是紅底白十字。這面國旗的圖誌歷史悠久,早在古時候瑞士士兵作戰所用盾牌上就有紅底白十字的標誌;一二九一年三個森林州聯合抗暴,也是使用紅底白十字的軍旗◦聯邦剛成立時,旗子上曾有四個同樣的白十字在紅旗面上;一八八九年才修正爲現在的形式。整個旗面呈一比一、長寬相同的正方形,白十字位於正中央,十字縱長較橫長要長六分之一。
國內主要的政黨有激進民主黨、基督敎民主黨、社會民主黨和中央民主聯盟等,這四黨合組聯合政府。
瑞士激進民主黨(Parti Radical Dgmocratique Suisse)簡稱激進黨,德語叫做自由民主黨(Freisirming-Demokratische Partei der schweiz),一八七八年在聯邦議會裡建立黨團,一八九四年正式創立全國性的政黨,自成立到一九一九年是瑞士唯一的執政黨,自稱「現代瑞士的締造者」。黨內成員包括企業家、官員、自由職業者和有產者,代表大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得到信貸銀行、聯合銀行和瑞士銀行等三大銀行,以及聯邦報和新蘇黎世報等報刊的支持,爲議會第一大黨。一九五九年來,此黨在聯邦委員會七名委員中所佔的一直是兩個名額。在內政方面強調個人自由,保護私人財產和經濟自由。主張有完善憲法的聯邦特徵,同時保護各邦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差異,要求增加聯邦委員會委員的名額;主張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反對工人全面參與企業管理。對外則贊同西方大國的基本立場,主張加強國防,繼續實行中立政策,參加西歐一體化。
基督敎民主黨(Parti Democrateohrr-Chretien Suisse)成立於一九一二年四月,它的前身是人民保守黨,一九五七年改名社會基督敎保守黨,一九七〇年十二月採用現名。這個黨德語叫做天主敎人民黨(Christlich Demokratiche Volkspartei der Schweiz),與梵蒂岡敎庭關係密切,代表大、中資本家的利益,是國內第二大黨。這個黨基於基督精神,政治主張與作風介於激進黨和社會黨之間,遇有重大問題皆建議採取折衷方案。主張土地改革、保護私有權益,支持在立法領域內對社會作有節制的改革,保障就業,發展職業敎育。
對外主張在保證中立的前提下,推行「積極開放政策」、建立歐洲一體化;主張小國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讚成更廣泛地接受政治避難和建立經濟援助世界基金。受此黨影響的主要報刊有「新蘇黎世消息報」、「祖國」、「自由報」、「明天的瓦萊」和「信使」等。
瑞士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 Partei der Schweiz)是德語的名稱,法語則稱之爲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 Suisse),最早創立於一八七〇年,僅維持了兩年就解散:一八八八年再建新黨,是瑞士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一九二〇年黨內的左翼份子退出,另組瑞士共產黨,即後來的勞動黨。一九三五年社會黨宣布放棄階級鬥爭與無產階級專政的原則,主張人道的社會主義和階級合作。這個黨的主要成員是工會會員、各行業的職工和部分知識分子,是瑞士第三大政黨。對內主張中央集權、男女同工同酬、工人參加管理、限制軍事開支,要求國家資助中小企業、擴大社會保險;對外主張有監督的裁軍、保持中立參加聯合國、援助第三世界。
中央民主聯盟(Parti Suisse de Idnion I'Union Democratiquedu Centre)是法語的名稱,德 語則稱爲瑞士人民黨(schweM-erische volkspartei),這是從激進黨分裂出來的成員,於一九一七年在蘇黎世成立的農民、商人和市民黨,第二年擴及伯恩地區,一九二一年伯恩州的手工業者和原先保守的自由黨人加入,聲勢大增,一九三六年成爲全國性政黨,稱爲農民、手工業和資產者黨,簡稱農民黨。一九七一年又與部分民主黨人合併,才改用現在的名字。這個黨結構較鬆散,成員享有較多獨立性,出版有「通報」月刊;代表中小企業團體的政治與經濟利益。 另外,還有綠黨、獨立黨、獨立福音黨、自由黨、瑞士提契諾州民主聯盟等黨。
[編輯] 中歐內陸高山國家
瑞士是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居歐洲心臟地帶,它的位置在北緯四十五度四十九分至四十七度四十九分、東經五度五十七分至十度三十分;東北以萊茵河與德國交界三百四十六公里,西面有五百七十二公里與法國爲鄰,南面共有七百三十四公里毗連義大利,東與奧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分別接壤一百六十五公里及四十一公里。全國總面積四萬一千二百九十三平方公里,約合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三平方哩,地勢高聲,平均高度爲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公尺。
在歐洲綿延一千二百公里的阿爾卑斯山脈,從東向西涵蓋瑞士百分之六十土地,而瑞士所處的阿爾卑斯山脈,是由花崗岩、片麻岩、結晶岩和石灰岩所構成,山區多冰川、巉巖、雪峰和深谷,正好是最美的中段,境內地形受到冰河堆積作用,多呈「V」字形的山谷和冰河湖。境內海拔三千六百公尺以上的山峰有五十多座,高山冰雪融化後,豐沛的雪水大量流下,因此源於瑞士境內的河川爲數不少,並形成很多大湖、絕壁和冰河,夾雜著蒼翠的森林、沃野牧場,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化,全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自然地理區:
阿爾卑斯山區:提契洛是最南部的州,它的邊緣延伸到義大利平原,包含部分盧加諾湖和馬焦雷(Maggiore)湖。入瑞士後兩條平行的山脊,北邊的伯恩阿爾卑斯山(Bernese Alps),繼續原來的方向朝東北延伸爲烏里(Uri)和格拉魯斯(Glarus)阿爾卑斯,這涸山哌最高峰有海拔四一六一公尺的少女峰和四二七七公尺高的芬斯待拉峰(Finsteraarhorn)。整個山脈在一七七公里的長度中,僅有爲冰河切割得深而狹窄的兩個隘口通過,那就是羅尹斯河(Reuss)谷地隘口,以及被稱爲險關的格拉姆塞爾隘口(Grimsel Pass)。
由伯恩阿爾卑斯山南側分支出來的本寧(Pennine)阿爾卑斯形成一個大縱谷,隆河與萊茵河由此同源頭、背向而流,在隆河流域有馬蒂尼(Martigny)和錫永(sion)等城市,萊茵河流域較大城市則有庫爾(Chur)。
南邊由法國進入瑞士的山脈,繼續朝東伸入奧地利和義大利,這一系列山脈包括有較高的馬特峰(Matterhorn),海拔四四七八公尺;到達瑞士、義大利邊境之後,山體加寬,很 多都是千年冰雪封頂,人跡罕至的高山,靠近 義大利邊境,海拔四六三四公尺的杜富爾峰(Dufourspitze),又名玫瑰峰(Monte Rosa),是其中最高的,也是瑞士最高的山。
這一系列山脈有一大堆隘口,但是幾乎都不是容易越過的通道,冬天要冒冰封之險。一八八二年聖哥達隘口(St, Gotthard Pass)、一九〇六年在辛普朗(Simplon)隘口先後鑿通了隧道供火車通行,加上大聖伯納德(Great srBernard)、聖貝納迪諾(San Bernardino),以及一九八〇年聖哥達也築成了現代化的公路,使得瑞士不再受限於地形的侷束。
聖哥達山口附近是歐洲主要的分水嶺,發源於此的重要河流有萊茵河、隆河、提契諾河,因(Inn)河等,再分別注入西北部的北海、南邊的地中海、東南面的亞得里亞海和東方的黑海。
中央高原區:位置在阿爾卑斯山的北側,佔全國百分之三十西南走向的高原區,平均高度四百五十七公尺,是富庶的農業區,瑞士大部分經濟活動都集中在這個地區。因受冰川侵蝕及河流切割,地面起伏不平,且形成無數湖泊,最大的日內瓦湖和康斯坦茨湖(博登湖),分別位於西南和東北,部分與法國和德國爲界,其他有名的如蘇黎世、琉森和圖爾湖等,都是由阿爾卑斯山延伸到中央高原的湖。
高原區並非全部都是肥沃的可耕土地,許多都是覆蓋著綠油油草地的牧場,但大部分的大都市,如日內瓦、琉森、蘇黎世、聖加侖、溫特圖爾,以及首都伯恩等都在這個區域內,另外還有諸如索洛圖恩、納沙泰爾、弗里堡和沙夫豪森等,雖然城市較小,但精緻而美麗,有些還保留著中世紀的城牆和城門。
侏羅(Jura)山區,也有人稱之爲汝拉山區,是綿延在西北及西面的诛羅山脈所在地,緊臨法國邊境,是由一系列石灰岩的山脈組成,雖然高度只有九百至一千二百公尺之間,但面向瑞士的東坡陡峭,大部分只長著茂草,林木稀疏,資源貧乏,人口稀少。萊茵河從東北橫貫侏羅山脈,而依傍著萊茵河的巴塞爾,也就是唯一的較大、較重要城市。
這個國家境內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峰共有三十九座,以巍峨聳立的杜富爾峰爲首,位於國境最南端布里格(Brig)的西南方約四十五公里處,靠近義大利邊境,是歐洲著名的「水塔」形山峰之一,單調的外貌是顯明的地標,成爲山脈間的交通要衝;也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難攀登的一座山峰,山上終年積雪,歐洲所有重要的河流,幾乎全部是發源在這附近一連串的高峰間。
杜富爾峰西北邊約二十公里處有馬特峰;布里格北邊約三十公里處,還有著名的少女峰。山間高原曾被冰川侵蝕,因此山間溪谷形成許多湖泊,靑山綠水,風景秀麗,是知名的旅遊勝地,以及世界級的滑雪場所。
瑞士的風光明媚,除了多山,河流湖泊遍布更是主要原因,全園共有好幾千條河流,其中較著名源出於聖哥達山隘周圓的有萊茵河(Khine K),這是西歐一條非常重要而著名的水道與大河。它的源頭共分兩支,前萊茵河(Vorderrhein)源出瑞士中東部阿爾卑斯山口附近海拔二千三百四十四公尺的托馬(Toma)湖,向東於賴謝瑙(Reichenau)會合來自南方的後萊茵河(Hinterrhein),北流經庫爾出阿爾卑斯山脈,成爲瑞士與列支敦士登及瑞士與奧地利的界河,穿過康斯坦茨湖向西形成瑞士與德國的界河,在瑞士境內三七五公里的河道,除在巴塞爾附近一帶有航行之便外,最主要是提供水力發電及灌漑。
隆河(Rhone R.)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海拔三六三〇公尺達馬施托(Dammatock)峰南側的隆冰川,與萊茵河相背而向西南流,穿越阿爾卑斯山注入日內瓦湖,從湖西南出來後切穿诛羅山脈進入法國。由於河水主要來自山地,坡大水急,不利於航行,富水力資源。隆河全長約八百公里,隆河河谷是從地中海北岸通往歐洲內陸交通要道,在瑞士境內二百六十四公里,深入內陸的公路、鐵路和現代高速公道都沿著河谷修建,所以這一帶經濟發達,著名的大城市有日內瓦、洛桑等。
阿爾(Aare或是寫作Aar)河是發源於伯恩阿爾卑斯山上少女峰東側的冰河,向北流經邁林根,在哈斯利(Hasli)峽谷一百五十呎高的哈德格(Handegg)瀑布,穿過風景如畫的阿爾峽谷、伯恩湖和圖恩湖,到達伯恩市的東南端,繞伯恩市西側的大半圈後,折回向西流入沃倫湖(Wohlen),出湖朝北流經阿爾堡(Aarberg),再向東沿著诛羅山麓急奔德國邊境,滙入萊茵河。這條河全長二九五公里,全部在瑞士境內,是瑞士最長的河,流域面積一萬七千七百七十九平方公里,大部分是瑞士富饒的地區。
提契諾(Ticins)河。發源於亞皮萊波烏蒂勒(Alpilepoutine)山地,海拔二四四〇公尺,向東南流至貝林佐納向西轉,入馬焦雷湖達義大利境內,向東南匯入波(Po)河,全長二八四公里,河及支流是瑞士重要水電資源。因河(Inn或寫作En)是多瑙河的主要支流,在萊茵河的東側,是瑞士東南最長的河。
此外,瑞士還有西北部在法國邊境的杜(Doubs)河、東北部的圖爾(Thur)河,以及阿爾河的支流布魯瓦(Broye)、薩納(Saane)、 羅伊斯(Reuss)、利馬特(Limmat)等河流。
瑞士的地理位置正好在歐洲四種氣候區的交叉點,是一種過渡性氣候,兼受大西洋型氣候、東歐大陸氣候、地中海氣候和中歐氣旋氣候的影響。地勢高爽,陽光充足,年平均溫度山區爲攝氏二度,中央高原爲攝氏七度,溫差不大;平常日子,最冷的一、二月份日間氣溫約在攝氏零下一度至五度,七、八月最熱,白天的氣溫也祇有十八度至二十七度,沒有嚴寒酷熱;但氣溫也會因高度而變化,平均每升高一百公尺,氣溫就下降半度。
年平均雨量在西南部隆河流域一帶約五百公釐,東北部山地雨量較豐,在森蒂斯山區年雨量爲兩千八百多公釐,海拔三千五百公尺以上的地區,十月開始大雪紛飛,積地不化,一直要到來春,在侏羅山區中寒冷地區的氣溫和西伯利亞十分相似。由於侏羅山脈阻擋了雨水,中央高原的西部是乾旱地區。提契諾州一帶因受到地中海氣候的影響,氣候較暖和。海拔越高的地方,氣溫就越低。由於氣候的多樣化,因此瑞士每天的氣象報吿都涵蓋二十五個度假勝地,公布在各主要的火車站及度假地的郵局裡,以供民衆及遊客查詢。
一般來說,瑞士的氣候即使在夏天,早晚也相當涼,必須加件禦寒的外套;同時在夏季常有暴風雨,尤其山區最多,所以雨具也不可少。就是到了隆冬,常常也烈日高掛,所以也要預備防曬的裝備。
聞名世界的焚風(Foehn),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各谷地時常發生;這種乾而熱的焚風來時會使人很不舒適,萬物皆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焚風期間山區禁止抽煙:焚風的熱力在隆冬能使山谷間雪化、山頭雪崩,雪水泛濫造成嚴重的災害。但是焚風也能爲人留下些許福祉,春初的焚風可以使山坡上的牧草提早生長,夏末的焚風,能讓谷底作物特別易熟。
全國的植被多種多樣,北極植物與亞熱帶植物都在此共生:從生長於極地的苔蘚和地衣,到來自地中海的棕櫚樹、含羞草,皆在瑞士生長。天然植被呈垂直分布,根據海拔高度可分爲五個植物帶:海拔五百公尺以下有栗樹、胡桃樹、柏樹和杏樹,生長在南部的還有棕櫚樹、無花果樹和柑橘樹等;海拔一千二百公尺以上則是楓樹、橡樹和山毛櫸的森林,在阿爾卑斯山上,常常還可以發現高地的葡萄園,到一千六百公尺以上是一片冷杉和松樹的森林;兩千公尺以上是落葉松樹,還綴飾著杜鵑花;海拔更高的地方,除各種顯花植物外,兩千至兩千五百公尺間的地衣、苔蘚植物帶,是高山植物的寶藏。
瑞士的高山植物多達兩千多種,龍胆花、石楠花,以及一種外披針形、白色、綿毛的小白花,名叫火絨草(Edelweiss),稱爲阿爾卑斯山的三大名花,而又名雪絨花的火絨草也就是瑞士國花。
高山類的動物群在瑞士是主要的種類,大致包括大角山羊、小羚羊、獺、狐狸、貛、土撥鼠、鹿和雷鳥等各式各樣的動物和鳥類。除了在規劃下短暫開放的狩獵季可獵某些特別指定的動物外,其他動物都受到國家的保護。由於動物的生長繁殖和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關係密切,瑞士政府已制訂了完善的自然保護政策,所以野生動物極多,即使在都市裡也時而有松鼠、土撥鼠和刺蝟等出沒。
[編輯] 服務業爲經濟支柱
瑞士是一個物產不太豐富的國家,由於每年到這裡來的觀光客很多,加上許多國際會議都是在這裡召開,使得瑞士的旅遊業非常發達;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旅遊業,是瑞士排名前三位的外匯收入行業;而在瑞士的產業中,又以機械工業、化學工業與食品工業爲最大宗。一百多年來,瑞士憑藉中立國的優勢,置身於兩次世界大戰之外,再加上睿智的政治領導群,巧妙的避開了許多國際糾紛,使瑞士全國上下能專心努力建設國家,一躍成爲世界上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這種不凡的成就,先進的資訊科技、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統,以及勤奮的瑞士人民,他們的工作時間,是歐洲各國中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每週工作時數四十一點七小時,這都是重要的原因。國內人民很早就認識到瑞士的土地貧瘠,只有靠技術才能與世界競爭。因此瑞士人不停地在生產技術上下功夫,生產出各種領導世界潮流的產品;同時建築了許多設備齊全的會議中心,以招攬世界性的集會能在瑞士舉行。
瑞士的勞動人口共約三百八十萬三千多,是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五十四弱,其中除從事農、林業有百分之四點六、工業佔百分之二十六點八,其他都是服務業者,佔勞動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八點六,由此可見服務業在瑞士地位之重要、對瑞士影響之大了◦
境內可以生產的土地(包括森林)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百分之六十五,但是農業耕地缺乏,只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十六,農產不足,佔國民生產總値不到百分之五,因此百分之五十的糧食需要自外國輸入。百分之九十九農場面積都在七十五英畝以下,大多數農場面積都在七到二十五英畝間,並且都是家莛經營的私有農場。已耕種的土地,大部分是分布在中部的高原和丘陵地帶。農林業共用了百分之四點六的勞力,一九四七年以來,政府保證農產品價格,對農產品進口規定限額,以加強瑞士農民的經濟地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馬鈴薯、甜菜、蘋果和葡萄等。
瑞士森林資源非常豐富,全國有生產價値的土地面積,共兩百六十六萬五千一百公頃,除農地和河湖邊草地八十九萬五千六百公頃、果園及葡萄園七萬一千公頃、山坡牧草地六十一萬四千八百公頃外,森林面積就佔一百零八萬多公頃,爲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多,約合兩百四十七萬一千英畝。瑞士是典型的山嶽國家,森林的存在和功能極其重要,幾百年來,瑞士人一直致力於森林的水源涵養、自然保育和遊憩觀光規劃。國家的森林政策,也特別著重保育,百分之七十四點五的森林被列爲保安林,充分發揮了全國性治水功能,對森林採伐量也有嚴格限制。木材工業主要集中在阿爾卑斯山地區和楚格山脈地方,但主要以國外輸入的木材爲材料。
畜牧業是國家主要產業之一,牧場多分布在阿爾卑斯山谷中,全國共有六十一萬四千八百公頃牧地和三十多萬公頃草地,約佔全國可用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四強。所養牲口以牛、馬、綿羊和山羊等爲主,煉乳和乳酪可以輸出。在瑞士的山麓和平地常見綠草如茵的牧地,這是基於保育觀念,瑞士畜牧業不採高密度使用土地,而以遊牧方式遷徙,因此不僅造就了瑞士舉世聞名的乳酪業,也形成了 一望無際,使人心曠神怡的迷人風光。
瑞士礦產缺乏,除北部近萊茵費爾登(Rhein.felden)處有一些鹽礦外,就只有侏羅山脈的鐵礦和錳礦。因此燃料和大部分礦物必須進口,加工製成礦產品再出口。國內原料可生產石灰、水泥、石膏、鹽、砂和礫石,採礦企業均爲私人經營。瑞士市場經濟發達,主要以國際貿易、銀行業和輕、重工業爲基礎。其中製造業約佔國民生產毛額的五分之二,連同採礦業共雇用了將近百分之三十的勞力。
工業以輕型機械工業爲主,多數靠國外輸入工業原料,然後製成工業品輸出。全國工人約一百四十萬名,其中外籍工人約佔勞力的四分之一,並且很少有罷工的情事發生。主要的工業有鐘錶、火車頭、樂器、機械、理化機器、紡織、冶金、煉鋁、刺繡、乳酪、水泥、菸酒、巧克力、罐頭、藥品、羊毛、木材、紙類、鋼鐵、電子、電器、染料、花邊、化學、絲、棉花、肉類和發電等。瑞士食品工業打進了全世界的市場,著名的雀巢食品,生產奶粉、咖啡,就是瑞士最大的食品公司。瑞士不產可可,但卻從非洲進口可可,利用瑞士產的甜菜技術加工,製造出世界品質最優良的巧克力。瑞士沒有海岸線,境內的山脈雖無貴重金屬,卻蕴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水力發電發達,全國有大小發電廠四百三十一所,另有四分之一以上的電力來自核能。
在對外貿易方面,平均全年輸出總値約七百二十五億美元,爲世界第八大出口國。主要輸出品有機器、電子產品、工作母機、鐘錶、精密儀器、電子零配件、貴重金屬及寶石、化工產品、紡織品、電氣設備、辦公用具、鋁製品、香料、化粧品、地毯、乳品、藝品、鞋、成衣、食品、飮料、藥品、染料和油漆等。其中機械電子爲二百一十三億多美元,化學品及醫藥二百零四億美元,精密儀器、鐘錶和珠寶一百一十五億美元,金屬及金屬製品五十二億美元,紡織品、服裝二十七億美元,農林業產品及食品二十六億美元;出口國家以國際發展組織及歐洲共同體各國家爲主要對象。
全年平均輸入總値約七百一十一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車輛、貴重金屬、寶石、機器、煤、鐵、原料、石油、小型船、電機產品、皮衣和糧食等,爲世界第十大進口國。主要貿易夥伴有德國、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日本、荷蘭、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瑞典和中國等。其中原料及半成品兩百一十億多美元、消費品兩百六十七億美元、資本貨物二百億美元、電力及燃料等能源三十四億美元。
此外,瑞士在其他國家的資產及投資約有五千六百六十二億美元,其他國家在瑞士的資產及投資有三千三百八十三億多美元。雖然在國際貿易的收支上,以及其他一些項目上仍不能平衡,但總體來說,每年還是可結餘四十億美元以上。
貨幣單位叫做瑞士法郎(Swiss Francs),簡稱SFr.,一法郞分爲一百生丁(Centimes),紙幣分爲十、二十、五十、一百、五百及一千法郞等六種面額,硬幣有一、二、五法郞及五、十、二十、五十生丁(分)等七種。瑞士法郞的硬幣設計相當精緻,背面都鑄有一圈當地植物花卉的圖案,富陰柔之美。尤其是五十生丁硬幣,直徑雖只兩公分,卻小巧玲瓏得令人憐愛。瑞士法郞是今日世界上最強勢的貨幣 之一,很多人把它看成除黃金外最好的東西,每一美元約可兌換一點二一瑞士法郞。
由於組成的民族複雜,使得流通的錢幣也相對地多樣化;德語區可通行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郞,在法語區除瑞士法郞外,法國法郞也適用。在瑞士,幾乎每一種國際性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都可使用,而且大多不收匯兌手續費。
在瑞士使用外幣非常方便,各大小銀行、飯店、機場和較大火車站內,都設立了貨幣兌換處,提供手續簡單而快速的兌換服務;一般商店都接受國際信用卡。
這個富裕的歐洲國家,勞動人口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三點七,國民生產毛額約爲三千一百億美元,國民平均所得爲毎人毎年三萬五千六百美元,世界排名居數一數二。
瑞士是世界上幣値最穩定的國家,而且沒有外匯管制,貨幣流通自由,所以銀行業非常發達。這裡銀行很多,除了一九〇七年開設的國家銀行外,還有五千多家銀行分行。一般銀行營業時間爲週一至週五上午八時三十分至下午四時三十分,週末下午及星期例假休息。
瑞士的銀行有一個花名叫做「蘇黎世的土地神」,因爲土地神是替人守護財產,並且絕對守口如瓶的。瑞士銀行的匿名帳戶起源於一九三四年,當時是爲保護在瑞士有存款的德國猶太人,免得被納粹間諜查獲,逐漸形成瑞士銀行的傳統作風。這種作法受到許多存款人歡迎,長期以來也遭到許多國家抨擊,被指爲助長貪汚政客、毒販和逃稅者的惡行。據說大約有五百億美元以上的錢由世界各地顯要人士d密的匯入瑞士銀行,準備在政府垮台後作爲流亡海外享用。瑞士銀行規定要嚴格地替顧客守秘密,假如職員將顧客帳戶的內容對外透露,就會被處三千五百美元的罰款或入獄半年,顧客也可以向銀行提出賠償損失的要求。
一般顧客要求匿名存款的,銀行會給一個只有少數高級職員才知道的秘密號碼,在戶頭登記簿上全無姓名,款項的出入,只憑號碼「簽名」就行。此外,瑞士有三家大銀行在瑞士與義大利邊境的地方,設有提煉和熔鑄黃金的工廠,一年時間能夠處理三萬五千噸黃金,因此使瑞士成爲世界黃金最大的買賣市場,也是世界黃金最大儲藏寶庫之一。
資訊服務也非常發達,不但政府機關、學校和銀行的辦公室都已經電腦自動化,連一般的醫院、公司、行號和商店也有不少裝置電腦。現在瑞士約有四萬五千台電腦,在全國二十八萬八千多家公司行商店中,有三萬九千六百多家裝有電腦或利用電腦;在每一千人中,有六點六人使用個人電腦。
[編輯] 瑞士鐘錶業冠全球
瑞士的鐘錶譽滿全球,全世界幾乎是婦孺皆知。鐘錶每年生產總額是七十四億瑞士法郞,佔世界鐘錶市場總生產額百分之五十三,名列第一;但若以生產數量來計算,瑞士名列世界第三。瑞士每年生產的鐘錶數量爲八億三千萬隻,僅佔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十六。每年輸出約四千多萬隻手錶,錶類出口年金額最高紀錄爲七十四億瑞士法郞,出口對象爲香港,金額高達十二億瑞士法郞,其次爲義大利。
瑞士人生產的鐘錶,其精密程度和準確性,全世界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瑞士鐘錶固然是多得出奇,同時製造的精巧玲瓏程度,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所以瑞士人大多數都是鐘錶專家。設有七所鐘錶學校,肄業時間自十五個月到七年不等,當學生畢業時,雇主已在列隊等候他們。
精巧的瑞士人,首先知道把鑽石放在錶內當作承軸,發明用鎳和鋼合金製成的游絲,製造成功了游泳錶、日曆錶和自動錶;並且爲奧林匹克運動會設計了一種攝影鐘,用以記錄最後一瞥的紀錄照片。瑞士人還製造了許多遊戲錶,有的錶內會發出報時的鳥鳴或決鬥者的叮噹擊劍聲;還有一種錶,內有轉動的紡輪,一個鐵匠正在打鐵。最有名的是一座特製的瑞士鐘,裡面有一個牧人在一棵樹下吹笛子,一隻狗在吠,一隻羊在叫,一個裸童在動來動去,一個女孩在歌唱的時候敲鐘。
瑞士還推出了一種女性專用生理時鐘,據說只要按照時鐘指示行房,就可以隨心所欲控制生男生女。這種時鐘主要是依據德國人類科學博士哈卓特發表的理論所設計,根據這位科學博士的研究報吿,月經週期在二十七天至三十天以內的女性,於排卵日前兩天行房會生女,於排卵日當天行房便生男。這項理論經兩千對夫婦實驗後,成功率達百分之九十,於是瑞士就參照這個理論設計了女性專用生理時鐘。和一般時鐘相異,這種時鐘多了一根指示月經週期的「第四針」,主要功能是配合女性的月經週期循環,指示出生男、生女的行房日和安全日。不過月經週期不穩定或超過二十七至三十天的女性,並不適用這種女性生理時鐘。
瑞士人精巧的手藝可以製造世界上最小的錶,大約只有火柴頭那麼大。這些微小的東西 ,曾經被放在香水瓶的塞子、耳環和鈕扣裡面,作爲身上的飾物。 有個非洲酋長,在瑞士定做的一隻錶,可以放進他的一顆金牙齒裡。所以到瑞士的遊客,很少不買一兩隻錶而離去的。瑞士人對他們所生產精緻、準確的高級錶頗感驕傲地說:「瑞士錶有錢的人才買得起,也只有瑞士人才做得出來。」
在瑞士,比較划算的買名錶方式是在小城購錶。因爲大城市的房租、人工都比小城貴,錶價也自然不會低。不過,小城錶店的選擇目然不如大城多,也較缺乏最新款式。
咕咕鐘是瑞士鐘錶中另一種著名的產品,由於瑞士人精於木工、因此咕咕鐘做得相當精緻可愛,令人眼前一亮。布里恩茲(Brienz)鎭位於中部兩湖交口的因特拉肯附近,是瑞士著名的木雕中心,也是選購咕咕鐘最理想的地方。而在瑞士各地的鐘錶店也都有咕咕鐘出售,只是要特別小心,別大老遠跑到瑞士去買一個台灣製的咕咕鐘回來,因爲瑞士的人工很貴;所以在瑞士買紀念品,只要是價位低的小物品,經常是台灣製的。同時買了咕咕鐘,最好是自己提回來,不要放在箱子裡托運。
每年四月間的瑞士巴塞爾鐘錶展,是世界鐘錶界最重要的活動之一。這個一年一度的展覽會屆時將展出各大小錶廠的新款鐘錶,並讓人明瞭下一季鐘錶的流行趨勢,使鐘錶業者在採購進貨時,能獲得第一手的資料。除了鐘錶外,瑞士的汽車零件、樂器、寶石的製造和鑲崁,也都非常有名。
[編輯] 陸空交通非常發達
瑞士地處交通要津,又有良好的運輸政策,無論國內或國際交通都非常便捷,因而成爲世界上交通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這個國家的國際航空交通很方便,蘇黎世和日內瓦機場是主要的兩個國際機場,都躋身於歐洲最現代化機場之列,同時兩個機場都與瑞士國家鐵路網相銜接。機場內有來自世界近一百個國家的各大航空公司在此提供服務,航線通達世界各地,瑞士航空公司(Swissair)每週有三班飛機直飛台北與蘇黎世之間,飛行時間約十五小時。
蘇黎世機場有A、B兩個航空站,除瑞士航空、奧地利(Austrian)航空、瑞士十字航空(Crossair)、達美(Delta)等在A航空站辦理出入境手續外,其他航空公司都在B航空站。此外巴塞爾、伯恩、盧加諾等城市,也建有規模較小的國際機場。
瑞士雖然是一個山國,但是有萊茵河和多瑙河深入內地,以及境內的大湖遍布,因此水路交通也非常發達◦巴塞爾是國內最大的河港,由此沿萊茵河而下,暢通無阻;全國二十多條水路航線上,有近一百七十艘管理完善的船隻組隊作業;在湖泊和河流上遊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假日享受,豪華蒸氣船和摩登汽艇都有餐廳,有些還設有酒吧。
這個位於阿爾卑斯山中的國家,它雖然沒有海港,但卻也是一個海運業發達的國家,擁有一支由十九艘商船組成的船隊,在國際間也享有盛譽。這支懸掛瑞士國旗的商船隊,由六家瑞士船公司所經營,主要是包攬國際貨運業務,包括載運錳礦到中國台海兩岸、運輸阿根廷木材到巴西等,另外還有四艘化學品貨輪也懸掛瑞士國旗。
瑞士的國土有一大半以上被高山覆蓋,另一半也是海拔三、四百公尺的台地,城市與城市間交通非常不易。爲了打破地理上的藩籬,瑞士人專心從事交通建設,一百多年來,他們憑著毅力和技術,在層層高山中貫通了鐵、公路隧道。現在的瑞士,鐵、公路交叉而成的運輸網,密度之高居世界之冠。在瑞士任何一個城市,每個小時內,都有國鐵班車開往各個地區。在這裡旅遊,搭乘瑞士的火車,不但可以沿途欣賞湖光山色的美景,更可以享受到世界一流的服務。全國有五千公里的鐵路系統連線、一千八百條山中火車道和纜車,另有五千二百一十五公里的郵政道路,交通便捷。
由於瑞士地處歐洲中心,還可以得到十多個不同國家提供的歐洲鐵路聯運服務,每天都有班次前往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西班牙、捷克、匈牙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國的各主要城市。火車速度快、整潔舒適、準時行駛,客運列車大多設有餐車及其他服務設備,夜車則有包廂隔間及臥舖。在日內瓦及蘇黎世機場內,就可以直接搭上火車;所有較大的瑞士火車站,都可以直接辦理登機手續、領取登機卡,行李由鐵路局負責運上飛機或其他城市。
蘇黎世和日內瓦機場出發的火車每小時有一班快車,每天連續十六小時;可以和國內各大城市整點往返的列車相銜接,準時、淸潔、舒適,是方便經濟而迅速的交通方式。較大車站的服務中心,還有熱忱的人員,提供豐富的旅遊資訊,對旅途的順暢有非常大的幫助。
瑞士是歐洲各主要鐵路綫樞紐,火車四通八達,電氣化的城市列車銜接了隣近國家各大都市,著名的法國子彈列車(TGV)、德國快速火車(ICE)及義大利的高速火車(Pendolig)都行經瑞士,從蘇黎世到義大利米蘭或德國慕尼黑,都只需四小時,十分方便。
瑞士另有私營鐵路公司,所屬的七十條私營鐵路線也在準時參與運作,並利用地理位置各異的特點,發展出多種景觀列車。不同的旅遊觀景快車中,尤以下列四條路線的風景,名列歐洲十大車窗美景,給予旅客的驚艷,可爲瑞士假期帶來高潮。
伯尼納列車(Bernis Express)從格勞賓登州首府庫爾出發,走南北縱向的阿爾卑斯山隘口,在全程一百四十五公里、八小時行程中,駛過山谷、重重激流和兩條著名的冰川,在車窗兩邊常常出現迥然不同的景色,一邊是白危崖,另一邊則是野花遍地的草坡。
到達二百五十三公尺的伯尼納隘口,接著是四十公里下滑的路程而進入義大利,這一段卻是棕櫚搖曳的熱帶風光,一趟旅程下來,讓人深感大自然的奇妙,目不暇給。
冰河列車(Glacier Express)由策馬特至聖莫里茨兩個著名度假勝地約八小時行程,沿途三百公里經過一九一座橋樑、九十一個隧道、阿爾卑斯山壯麗景致一覽無遺。在裝潢典雅的餐車中用餐淺酌,也不會錯過窗外潔淨無比、令人屛息的美。
黃金線(Golden Pass panoramic)由琉森至蒙特婁,全程二四〇公里將琉森湖和日內瓦湖連結了起來,總共五小時行程中,穿過三座山的隘口,經過六個湖泊;由於軌距不同,還得換三次火車;從德語區到法語區,可以體驗不同的景觀、風習和民情。
威廉泰爾列車(William Tell Express)因紀念十三世紀瑞士傳奇民族英雄而得名,列車從中部德語區的琉森往南至義大利邊境的提契諾州,共六個小時行駛一百五十公里,沿途除聞名的哥達(Gotthard)斷層和長達十五公里的哥達隧道外,還有許多悠久的歷史古蹟。
此外,還有阿爾卑斯山組合特快車、用古老蒸氣火車頭及車廂的懷舊火車之旅,以及由瑞士前往法國蔚藍海岸的列車等。
除觀景列車、城市班車外,瑞士還有爲數將近五百條山區鐵路、高空索道車、高山地鐵電纜車和上山吊椅等,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帶你去各景點,以及白雪覆蓋的高山頂。
對前往瑞士旅行的人來說,如購買一張國鐵票,可暢行全國,在多達三十個鄕鎭的都市交通系統中,可任意搭乘國營鐵路火車、遊湖輪船、市內巴士、電車和國營長途巴士。如需轉搭TGV伯尼納(Bernina)特快車和冰河特快車(Glacier.Express)等特殊列車時,只需補上差額就可:搭乘部分登山火車纜車和私有鐵路時,還可以享受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五十的折扣。國鐵火車票有效期四天、八天、十五天、一個月的連續火車票(Swiss Pass)和十五天內選三天的彈性火車票(Swiss flexi Pass),票價視有效日數和艙等不同而定。
如果在瑞士停留的時間較長,可以選擇較前兩種更經濟的方式,購買一張價格約一百二十美元的旅遊卡(Swiss Card),在一個月期限內,可免費搭乘進出瑞士的火車來回一次,並可半價搭乘火車、遊船、巴士等。 瑞士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部汽車,全國機動運輸車輛三百九十多萬輛,因此瑞士政府致力於現代化道路的開築和隧道的大規模挖掘,使得高速公路的舖設得以順利進行。全國公路網總長度爲七萬一千公里,幾乎所有的公路都是高級路面,雖然迂迴曲折,人車通行旣無壅塞之虞,也沒有顚簸之苦。許多高速公路平時供汽車行駛,戰時就成爲戰鬥機的起飛跑道。
雖然它是歐洲重要的通道,爲椎護道路和環境,仍然禁止外國貨車經公路穿越阿爾卑斯山,並要求所有的外國貨物入境,改由鐵路運輸。
沒有火車通行的地方,除各種旅遊巴士外,瑞士的郵政巴士也是遊客陸地上主要的交通工具。郵政交通網路長達八千六百公里,使用鮮黃色的車子,不僅行駛在全瑞士七百條風景線的每個風景區,而且還深人鄕村郊野,無形中可多看許多地方:同時,每個旅客還可以免費携帶五十公斤的行李。
瑞士沒有地下鐵,各大城市都有電車或巴士,計程車相當多,但是除收費較電車和巴士昂貴得多外,而且一定要在路旁所設的計程車招呼站排隊等車。瑞士計程車司機絕大多數非常守法且安全可靠,不會故意繞道行駛敲詐乘客,計費方式採計程兼計時,晝夜價格相同,小費包括在車資內,如有大件行李,每件應另給一元瑞士法郞,付車費時最好索取收據。
如果持有國際駕照,自己駕車更是深入瑞士行動最自由的選擇,車輛靠右行駛,距離以公里標示,路標淸晰,還可以多參觀一些沿途古蹟、美景,而且到處都是自助加油站,補充燃料也十分方便。
科技蓬勃發展的瑞士,郵政和電信也非常發達,電話系統已全部自動化,用戶四百二十多萬戶,電傳機近二萬戶。瑞士電信服務的周到一向有名,除報警、報時、氣象、路況、國內外新聞和英文詢問等外,幾乎什麼事都可協助處理,中央暖氣系統出了狀況、半夜裡汽車抛錨、早上請電信局叫醒起床、回答選舉的結果,都設有專線服務。
電信局還意猶未盡的開闢了「特別資訊服務」,作有問必答的服務,回響相當熱烈,一天就可接到幾百個電話。十一名經過特別訓練的接線生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服務,打電話求助的包括詢問作業問題的兒童、需要食譜的家庭主婦、詢問電影放映時間的觀衆、想聽報上色情廣吿的男人,以及想知道火車時刻、林肯兒子的名字或鯨魚懷孕期的人等。接線生有大量的參考資訊可供查詢,並可利用電話公司自己的完善設備,找出答案。如果實在找不到、接線生也會指點你一條尋找答案的線索。這項疑難雜症詢問電話服務,不僅受到顧客的歡迎,而且接線生也都很喜歡,樂意接受這份新的挑戰。但是電信局也不是白做這項服務,而是視時段每分鐘收費一至一點五美元。
瑞士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大城市,由於在旅館內打電話收費較貴,旅客可利用市內的公共電話亭或火車站內的電信局(PTT)通話;IC特快車上也有供乘客使用的電話設施,需要投幣或使用電話卡◦公共電話使用硬幣和電話卡,電話卡可在郵局購買,面額分十和二十瑞士法郞兩種。郵局和電話亭內都備有多種語言的電話號碼簿,內頁刊有各國國碼、各地區域號碼等,供人查閱。
自其他國家外撥入瑞士的國際電話,應先撥瑞士國際代碼41;從瑞士打到其他國家,須先撥00;日內瓦的區域號碼爲22蘇黎世爲1。瑞士境內長途電話可以直撥,最先撥0,再撥城市代碼,最後撥受話人的電話號碼。當地緊急求救電話,報警爲117,火警爲118。
如遇特殊情形需要支援,也可請求位於伯恩的台北文化經濟代表團駐瑞士代表處(Delegation CuIturelle et Econosicjue de Taipei)協助,代表處電話爲:(002-41-31) 3822927,傳眞:(002-41-31)3821523。地址:Berne, Suisse Monbijoustrasse 30, 3011 Berne Suisse。或者是駐日內瓦辦事處(Delegation Culturelle et Economique de Taipei)電話號碼爲:(002-41-97)3282993,地址是bureau de Grneve Rue demoillebeau 56 1209 Geneva, Switzerland.
電信局和郵局都是國營事業,工作效率很高,服務態度爲人稱道。上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七時三十分到中午十二時,下午一時三十分到六時三十分,週六只營業到上午十一時,星期例假日休息。
掛在牆上的郵筒是黃顏色,郵票可在郵局或郵票販賣機購買。寄往台灣的航空郵件約需五至七天,快遞郵件只要三天,小件包裹也可在郵局各支局交寄。航空信件郵資依重量不同而有所差異。郵筒、風景卡片和印刷品等,自一九九一年二月起,已視同普通信件處理,並沒有特別減價優待。
[編輯] 觀光事業日益興盛
被喩爲「花園國家」的瑞士,雖然是全世界少數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但觀光事業發達居全球之冠。壯麗的阿爾卑斯山,綠意盎然的田野風光,整齊淸潔的城市街道,氣質高雅的人民,這些都使瑞士成爲一個高品質、高格調的國家◦高山冰河、湖泊和河流的淸澄秀麗,以及巍峨壯觀的高山,也是大自然賦予這個「歐洲公園」的最大資產。
不同文化和語言的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民族組成了瑞士國民的主流,因此在不同的社區,可以欣賞到不同的建築、食物和民俗傳統。瑞士是一個和平穩定的國家,勤儉整潔的人民在這裡的天然美景中享受高度繁榮的現代文明。科學和藝術、人工與自然,在此搭配得如此和諧,造就成旅行者嚮往的美麗樂園。
這個國家是國際觀光人士心目中的一大勝地,每年可賺進一百五十億美元的外匯,佔瑞士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七◦每年在瑞士過夜的外國觀光客,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多萬人次,這還未包括在一般招待所、鄕間別墅、民宿和公寓等處寄住的遊客,平均每年每個瑞士人可以自外國遊客身上賺到一千六百多美元。
但是由於消費過高,我國人民的歐洲遊並未將瑞士列爲重點,一般歐洲旅遊團行程中即使有瑞士,也只有短期停留,比起低價位的義大利和奧地利旅遊,競爭力略遜。
我國旅客到瑞士觀光要辦入境簽證,瑞士商務辦事處旅遊簽證處地址爲台北市基隆路一段三三三號三十一樓三一〇一室,電話爲(〇二)二七二〇一〇〇一。簽證受理時間爲每週的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半,從送件到領件只需三個工作天。觀光簽證須附本人親自簽名的申請表格一份,最近兩吋半身照 片一張,半年以上有效期的護照正本,來回機票正影本,簽證費用台幣九百元,十八歲以下孩童減半。觀光簽證在瑞士逗留的期限爲一個月至三個月,但得申請延長。
由於瑞士未參加「申根公約」,並不適用申根單一簽證,如往歐洲,必須單獨簽證,但持有申根多次簽證者,付九百元台幣的簽證費,就可以取得瑞士旅遊簽證。
入境經過海關檢查,一般並不十分嚴格,如果是來自歐洲的旅客,可免稅携入香煙二百支、雪茄五十支或煙斗煙絲二百五十公克;來自歐洲以外其他國家的旅客,則上列煙品數量可以加倍。酒類則一律只能携帶烈酒一公升,外加酒精濃度低於百分之十五的酒二公升。不論煙酒,未滿十七歲的旅客都不能携帶。另外,還可携帶香水五十公克、兩公斤半以下鹽漬過的或罐裝肉類、價値一百瑞士法郞以內的禮品,以及一日份的食物。貨幣的携入和携出,都不受限制。出境時除手錶數量太多和超過十五公斤的黃金須申報外,其他托運行李海關都不會檢查,但隨身行李基於安全原因要用X光透視,必要時還會搜身檢查,但是予人的感覺是要求不馬虎、態度卻親切尊重旅客。
瑞士的旅遊業有悠久的歷史,他們服務的品質得自於長時期的訓諫與經驗。早在兩百年之前,英國人前往歐洲南部的義大利,必頃經過位於中部的瑞士、穿越阿爾卑斯山是主要途徑之一,只要一走過這個路程,沒有人不被那壯麗的山水美景所震懾。英國人和喜歡登山的德國人口耳相傳,很快的就名聞全歐洲。極具經營觀念的瑞士人乘機興建豪華旅館、休憩設施,用心營造高品質、高水準的觀光事業。一八九三年第一個瑞士駐外觀光辦事處在英國成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瑞士已成爲歐洲人的度假天堂。
但是,時不我予,今日全世界興起一片觀光旅遊熱,每年出國旅遊的人數多達五億多人次,各國爭相發展旅遊業,市場競爭激烈,遊客選擇取向也增多,瑞士的觀光業因此失去往日的優勢。瑞士度假花費雖然較貴,但品質絕對保證,百分之九十五的旅客對瑞士之旅感到滿意。這個國家不僅山靑水秀、交通便利、治安良好,還擁有淸潔的空氣和水,一些地勢較高的地方,小溪和泉水都可以生飮;許多地區的登山步道也都經過精心設計,讓遊客能更親近大自然,享受她純淨自然的美,爲環保所投入的經費不計其數。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位於工業區的蘇黎世湖因工業汚染,湖內的魚幾乎絕滅,瑞士竟耗資近五百億瑞士法郞來整治;從此任何排入蘇黎世湖的水,包括雨水都要過濾。現在湖水淸澈、游魚可數,悠游著戲水的天鵝和鴛鴦,遊客也可以在湖上從事任何水上活動。他們深信只有重視和提高觀光環境的國家,才會在競爭激烈的世界旅遊觀光業中,立於不敗之地。
全瑞士七百條風景線中,著名的風景名勝點約有三百處,不論在城市、鄕野、高山、湖濱等地,只要有美麗景觀的地方,都有溫暖的旅館和飯店。旅館飮食起居設施良好,並且潔淨無比,但價格比歐洲其他國家要略高一點。大多數旅館都是瑞士旅館協會(Swiss Hotel Association)的成員,協會建立評鑑等級,據此評定會員等級。
飯店的等級分爲豪華級(五星級)、第一級(四星級)、旅遊級(三星級)、標準級(二星級)、基本級(一星級),房間根據星級而定價格。另外還有小飯店、客舍、民房等,也都能提供極佳的早餐住宿。通常房價已包含大陸式早餐費和稅金,小費是房租的百分之十五,一般已包括在帳單內不必另給,如有服務生幫忙提行李,可按件酌給一或兩元瑞士法郞。
全國六千四百八十多家旅館,約有二十二萬多張床位,其中豪華級的國際觀光旅館有三百四十家,有八百家是家庭旅社,團體露營場所也有五十處之多。國內有十四萬多名觀光服務人員,並且有多所旅館學校,專門訓練經營旅館的人才。
這裡的大飯店和歐洲主要都市的觀光大飯店比較,並無顯著差異。小規模的旅館則走家庭化路線,讓旅客享受溫馨的氣氛,服務人員會以誠懇的態度、親切地與旅客交談,吿訴旅客想要知道的事情。這種情形在山區的飯店裡更爲顯著,他們絕不把客人當做過路客來看待,對外來旅客招待的殷勤極負盛名。
許多鄕間、湖畔的小木屋,收費都比較便宜,但使用的是公共浴室;或者可以考慮住在沒有等級劃分的旅館,其中有一種只供應床和早餐的廉價旅館,這對想要騎腳踏車深入的旅遊者,更爲方便,更能享受湖光山色之美。
全國還有八十多家靑年旅館,提供給個人、家庭、團體與學校使用,每晚約十至十五美元,但是需要單國或國際靑年旅館卡登記。在平常時間雖無年齡的規定,但是到了旅遊旺季的時候,二十五歲以下的會員有優先住宿權。瑞士以旅館服務業傲世,到那裡都可以找到不錯的旅館,不一定要選住最貴的旅館,三星級以下的旅館也相當不錯,在價格上卻可節省不少;如果在旅遊旺季前往,仍以先預定房間爲佳。設在機場、各地火車站的旅遊諮詢中心,是瞭解旅館情形、設施的最好地方,只需把想要前往的旅遊地、希望訂到何種價格的旅館向服務人員說明,他們就會代爲查詢,或者付少許手續費就可代客訂房。
瑞士的餐飲極具特色,在國際間早已享有盛名。除可口的巧克力、各式糕點外,全國共有兩萬五千多家餐廳、酒館、小飯館,以及各種小吃店,提供不同文化、變化多端的飮食,遊客可以在法語區、德語區或義大利語區,品嘗到不同風味、道地的美食佳餚。
現在介紹的是幾味到瑞士絕對不要錯過的風味名菜。瑞士小火鍋(Fondue)及拉克雷特(Raclette),是一道由乳酪(cheese)製成的佳餚。將瑞士所生產不同口味的乳酪,如艾曼塔爾(Emmstal)、阿彭策爾、诛羅(Jura)及薄荷乳酪放入鍋中加熱溶化,再加入白葡萄酒一起煮,這道源起於西部法語區的菜,吃的時候用特製的長叉子,叉上一小塊兩公分見方的麵包浸入鍋中煮好溶化的熱乳酪湯中,然後取出食用。吃乳酪火鍋不能喝太多水,否則乳酪會在肚子裡結塊。同時吃這道菜,還有不少不成文的有趣規矩,如把麵包小塊掉進乳酪湯中,男生要罰唱歌,女生則要獻吻等。
乳酪火鍋雖然味道不錯,但是煮乳酪散發出來的味道,卻讓人不敢恭維,實在難聞,因此有些高級餐廳並不供應這道菜。這和咱們中國的臭豆腐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逐臭之夫卻大有人在。
中國火鍋(Chinois Fondue),外觀和口味都和我們中國人的火鍋類似,鍋底用洋葱和大蒜,調味料是檸檬醬、大蒜奶油和歐式辣椒醬等,牛肉是主料;近河的地區,還會加上魚片和蝦片燙著吃。
布爾哥尼火鍋(Fondue Bourguignonne)也就是肉類火鍋(Meat Fondue),是用火鍋 裝滿油,燒開後將牛肉厚塊放入鍋內炸,炸成自己所喜歡的熟度,蘸上不同種類的調味醬。通常吃任何一種火鍋,爲避免太腻,餐廳都會先送上一盤生菜沙拉。 一道法式的藍鱒魚(Truite au bleu)是瑞士魚類菜餚的代表,將活鳟魚放入醋內來蒸,原本銀灰色的魚漸漸變成艷麗的藍色,肉質滑嫩多汁,風味極佳。
一般來說,西部的菜餚多受到法國菜的影響,餐館供應的沙朗牛排和燒牛柳多採法式烹調,取上好的裡脊肉,用牛油加香料放在牛肉上去烤,讓牛油慢慢受熱而融進肉裡的滋味,絕非一般牛排可比;如果抹上瑞士獨有的蛋黃醬,那味道更是令人食指大動。秋天在瑞士西部,可以吃到不錯的野雉雞和野鴨。
南部的提契諾/帶鄰義大利北方,氣候適宜,不論蔬果或野味都很多,除了可以吃到不同口味的麵點、披薩外,許多配菜上也是義大利菜裡常有的蕃茄、茄子或米飯◦燒烤野免肉更是當地一絕,烤過的免肉,加上香料和紅酒再放進烤箱裡去燜,吃時搭配一種叫做波內塔(Polenta),類似中國用玉米做成的「窩窩頭 」乾糧、玉米餅,以及用高湯慢火熬成的稠稀飯(Risotto),味道眞是妙不可言;如果再撒上一點在歐洲菜中被形容爲吃「黑金」的松露(Truffle),那就更加誘人了。松露是一種豬或狗鼻子才能聞出所在地的菇菌,產量極少,味道鮮美無比,是義大利北部的特產。
小牛肉片(Emince de veau)是以蘑菇,奶油及白酒煮成的醬汁澆在切成薄片的風乾小牛肉上,口味不錯,感覺不出它是生肉,是一道適宜當飯前下酒的菜。
瑞士的風乾生牛肉(Bllendnerfleisch)十分有名,最早是阿爾卑斯山的農民爲了保存過冬食物,將牛肉用鹽醃了後,掛在阿爾卑斯山的向風面,風乾後牛肉可長期保存而不會腐壞,而阿爾卑斯山的風霜也把牛肉調理出一種特殊風味。吃這種風乾牛肉「沙西米」最好加上一些酸黃瓜和生菜,以及一杯上好的葡萄酒,味道更是絕佳。風乾肉除了牛肉,還有猪肉,不同部位的肉風乾,吃起來又各有其不同的風味。一些賣飮料的店中,在櫃台上一字列開的吊掛著風乾的小牛腿,爲了怕油滴下來,常常還在最下方倒吊著一把似小傘般的接油器,非常有趣。
德式的伯恩鐵板燒(Berner Platte)是一道由牛肉、醃肉、火腿和香腸配上生菜的大菜:馬鈴薯攪碎做成的煎餅(Roesti),配上小牛肉香腸(Sausages):有黃瓜、洋葱的鯡魚卷(Rollmops)等,都是風味獨特的當地食物。
在東部的德語區,毗隣德國和奧地利,除了有德國人愛吃的煎馬鈴薯餅和大塊的德國猪腳,還有奧地利人嗜好的各種牛肉料理,菜式很多,如一道叫做克洛德爾(Knodel)的菜是用麵糰包著當地土產的水蜜桃或櫻桃類水果,以水煮過,沾麵包粉炸熟後,再用糖或肉桂粉沾著吃,甜裡帶鹹,味道相當獨特,是區域性的美點。有一種在紅酒中醃上兩週以上的酸牛肉(Sauerbraten)配上洋葱和芹菜,味道刺激,有人形容它簡直是「冬天裡的一把火」。當地漁民常吃一道名叫Labskas的鄕村菜,以絞五花肉和絞碎的馬鈴薯、海鮮攪拌在一起,色香味可以說是見仁見智,外來遊客試嚐實在需要點勇氣。
多元種族的瑞士,擁有各個族裔的獨特風味,再相互影響形成專屬於瑞士的美味。除當地食品外,大多數餐廳也供應其他各國佳餚。由於地形上的差異,使得瑞士山上和湖邊的飮食風格又各不相同。通常高山區多以牛奶、乳酪和牛油爲主食,對吃不太講究;靠湖的地區,魚類爲主食,主要的魚有鱸魚和藍鱒魚。瑞士人烹調魚的方式多爲煎或煮,上桌時再配以檸檬汁等。
一般城市的瑞士人民,午餐簡單,晚餐才較爲重視,喜歡肉食,猪、牛、羊肉來者不拒,但對海鮮類並不都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喝酒,是瑞士人的習慣,除有許多來自法、德、義和西班牙的美酒外,瑞士高地生產的葡萄,用一種不傳的秘方釀造生產的瑞士葡萄酒,品質優良、芳香醇美,在歐洲也極負盛名,而各式紅、白葡萄酒,也自然成了美食的好佐料。白葡萄酒產於西部地區,著名的有芬丹特(Fendant)、杜瑞(Dorin)、費斯(Fechy)、和特彎勒(Twanner)等;紅葡萄酒多產在東部地區,有多爾(Dole)、莫洛(Merlot)、格麥(Gamay)和皮洛特洛爾(Pinot Noir)等。此外,還有助消化的杜松子酒等;而最受歡迎的餐後水菓酒則有葡萄燒酒(Marc)、櫻桃酒(Kirsch)、梅子酒(Pflumli)、及威廉遇(Williamine)酒等,這些酒喝起來容易入;但是酒精成分很高,後勁很足。
南部義大利語區的人民,仍然承襲著他們族裔的用餐習慣。吃一頓晚餐至少要兩個小時,待者在燭光和音樂聲中上菜,一切都顥得從容不迫、悠閑自得。享受佳餚,還須美酒搭配,莫洛就是提契諾所生產、且引以為傲的酒,紅寶石般的漂亮色澤、清純的香味和溫潤的品味:不過用來釀製莫洛酒的葡萄,卻不是當地土產的葡萄,而是來自舉世聞名的法國波爾多紅酒(Bordeaux Wine)的故鄉。在二十世紀初,提契諾州的葡萄受到嚴重病變,農人用法國波爾多的葡萄枝來接種,沒想到竟能抵抗病變,莫洛酒就此誕生。現在,這種酒的產量的佔提契諾酒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九,而且大都貼有「VITI」的標籤,以為品質保證。
由於瑞士對餐館的設立有限額,所以中國餐館並不多,因此中餐館價格昂貴,每人每餐的花費至少在五十瑞士法郎以上。一家名叫上海飯店的中國餐館,為了配合歐洲人飲酒的習慣,樓下有小吃菜廊,樓上才是中餐部,幾道小炒,非常叫座,如芙蓉炒蛋、橄欖牛肉、宮保魷魚和醉排骨等,口味很不錯,味道也正。
在日內瓦有家叫做孔夫子的中國餐館,由於老皮是姓孔的華僑,因此就將他的餐館取名為孔夫子,這家餐館菜餚鮮美,價格公道,因此生意興隆。
瑞士的衛生情形極為良好,也沒有傳染病,不僅自來水可以生飲,任何食品都可以放心食用,不過最好還是隨身攜帶感冒藥、腸胃藥,以及平時常用的保健藥品。
因為瑞士實施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如果生病要找醫生,必須預先約好時間,不能應變突發狀況,且價格高昂;藥房購買成藥,也需有醫生的處方。
每年聖證節前後,是瑞士各地商店大減價的時間,此時購物最為實惠,而鐘錶是最佳選擇之物。在瑞士買瑞士製手錶,比別的地方便宜約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五十;海關規定從瑞士攜出五隻以內的手錶可以免稅,免稅證明書由鐘錶店在出售時交給顧客。瑞士生產的縫衣機、照相機、不锈鋼刀、打字機、音樂盒、木刻、咕咕鐘、印刷精美的月曆、風景明信片,以阿爾卑斯山花卉為主體的刺繡、乳酪和巧克力糖等,也都是很好的禮品、紀念品:這裡的藝術書籍和滑雪用品,有第一流的品質。瑞士的香煙,價廉物美,大約比義大利便宜三分之一,較法國便宜一半。
商店營業時間多為週一到週五上午八時至下午六時三十分,週末只營業到下午四時,星期天不營業;德語區商店週四的營業時間延長到晚上九時。蘇黎世火車站地下城內的近百家商號,每週七天都營業到晚上九時。
瑞士巧克力的製作水準世界知名,雄霸巧克力壇盟主地位已近百年,生產的巧克力以香甜嫩滑和高品質而聞名。瑞士政府規定廠商。生產的純巧克力成分為;可可含量不得少於百分之三十、糖不能超過百分之六十五;牛奶巧克力的牛奶,至少要佔百分之十四、可可百分之二十五,糖不可多於百分之五十五。
判斷巧克力是不是正牌貨,最好的方法是捏碎一個角,裂得爽脆、裂紋乾淨、入口溶化得像牛油一樣,這絶對是上等巧克力。在日內瓦湖邊的布洛克水城,有一家規模龐大的巧克力工廠,遊客可以進去參觀巧克力由攪拌、加料和成型的製作過程,還可以免費品嚐。多數遊客在目睹整個過程後,都會經不起誘惑怦然心動,掏腰包買上幾盒。
但在瑞士人看來,機器製作的巧克力,吃起來不算懂得品味;而是一些高級餐廳在撤去餐盤後,端出手工製作的新鮮巧克力,再配上一杯白蘭地,這才是享受生活。
在街上的食品店^—也有一些精美的手工巧克力,位置放在最明亮、顯眼的櫥窗中,包裝精緻如一件件獨特的藝術品,在人工費用高昂的瑞士,售價高得驚人,但也令不少人心甘情願的買回去送給心愛的人。
巧克力不但能讓戀人傳達情意、餐館也用以饗貴賓,瑞士許多旅館,會在客房裡放一小盒巧克力,寫下親切的歡迎詩,使旅客一進客房,便倍感溫馨。
瑞士刀也是最好的紀念品及禮物,瑞士刀之所以出名、並廣受歡迎,主要原因是它的多用途實用性,一把摺疊小刀,其中玄機暗藏,除小刀外,還有小剪刀、開罐器、開瓶器、螺絲起子、放大鏡、修指甲刀、尺和小鋸子等,無論家居、旅遊,或者戶外活動,携帶一把,萬事OK。
這種號稱爲「世界最小工具箱」的瑞士刀已經誕生一百年出頭了,最初只是爲瑞士軍官而設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駐德國的美國大兵在旅行瑞士時,發現這種刀精巧好用,於是人人買一把當紀念品,返美時還不會忘記多帶幾把回家,因此瑞士刀乃拜美國大兵大肆購買之賜而揚名於世。瑞士刀現在授權威斯托瑞樓克斯和溫格(Wenger)兩家工廠負責專業製造,每天約生產十萬把,其中美國人購買瑞士刀的數量約佔溫格廠銷售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至於法國、德國、義大利、拉丁美洲、澳大利亞、日本和台灣的銷售,則佔瑞士刀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而美國和德國的軍方,則是瑞士刀工廠的死忠客戶。最初的瑞士刀只是單片,目前多功能拉出型的瑞士刀,則是野餐郊遊所需求的產品。最簡單的也有七種功能,摺疊起只有約四公分長、半公分厚,非常輕便;最複雜的則有三十一種功能,但也因功能過多而有相當的重量,除經常從事登山等戶外活動的人外,一般人並不需要。瑞士刀全國有售,價格統一,一般的約在二十至一百二十瑞士法郞。
瑞士刀也有刀迷倶樂部,成員們津津樂道的故事不斷被傳誦著,包括一位美國醫生如何在民航客機上用瑞士刀替吃肉被噎著的乘客動氣管手術,以及一位美國空軍飛行員在波士尼亞上空座機被擊落後,靠一把瑞士刀活命的經過。美國不少總統喜歡用瑞士刀作爲餽贈禮物,還將受禮者的姓名刻在刀上。美國太空人在太空中執行任務時,也隨身攜帶有瑞士刀。
牛鈴也是造訪瑞士的遊客最常選帶回家的紀念品,在這個國家旅遊,尤其是漫步鄕間,常常會看到藍天白雲下,牛兒正在一片如茵的綠草上悠閒的吃著草,叮叮噹噹的牛鈴聲,在空曠的山谷中迴蕩,有如天籟,叫人怎能不把這天籟之音帶回家。讓那世外桃源、神淸氣爽的感覺永存心中。
阿爾卑斯山一帶所養的牛,每至夏天被帶上山放養,冬天來臨前才由放牧人趕下山,在廣濶的山上養牛,牧人爲要知道牛在何處,就在牛頸上戴上牛鈴。更有趣的是,晚上牧牛人爲了不讓牛走失,用一根繩子把所有牛的尾巴都綁在一起,這個辦法留傳了數百年,仍歷久不衰。瑞士山間放牧的大多是乳牛,生產的牛奶是聞名於世的瑞士乳酪和巧克力的原料。
高度工業化的瑞士,大多數的城鎭,彷彿仍停留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光隧道中。彎彎曲曲的街道,隨處可見的石板路上,名牌產品、服飾名店四處林立,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專賣店,有充滿雕刻風味的耳環製作店、櫥窗擺滿古董鞋的手工鞋店、玩偶製作店,以及櫥窗設計光怪陸離、不進去根本搞不淸楚賣什麼東西的商店等。這些店看起來毫不起眼,貨品也不多,但售價驚人,休息時間相當長,店裡客人 寥寥無幾,不禁令人担心,在生活費用極高的瑞士,店主靠什麼生活。
每到週日,大多數的城鎭更顯得靜寂,街上只剩下觀光客滿街跑。不過奮地人的週日農產品市集,卻可以看到相當熱鬧的場面。在這裡偶爾還能欣賞到曾出過CD的高水準四重奏,或者爵士樂隊;當地人在市場中悠閒自得地選購農產品、聊天,大家也聚集在一起觀看下西洋棋,那種擺在地上的大型西洋棋,每顆棋子有一個三、四歲小孩那麼高。
瑞士電源主要規格爲五十週波、兩百二十伏特;電源挿頭爲三孔挿座。電視系統PAL六二五、錄影爲VHS系統。
瑞士時間比台北慢七小時,冬季實行日光 節約時間。四季迷人之處各不相同,尤其是六至八月氣候穩定,到處百花怒放,是最適宜旅遊的季節,但是由於屬高山地區,所以夏天有時也很寒冷,需要準備禦寒衣物。冬季從十二月中旬起到處都可滑雪;嚴冬時溫度甚至降到攝氏零下二十度左右,積雪殘留到月底。
國內治安良好,沒有重大的竊刧案,但在機場和火車站附近,對自己的財物仍應多加小。尤其是隨身行李和手提箱,千萬不可隨意放在地上而自行走開,或忙於和旁人交談,因爲稍不留神,隨身物件就會不翼而飛。近年來各地來瑞士旅遊的遊客屢屢遭竊,做案者多是發展中國家到此流浪或瑞士吸毒的靑少年,他們成群活動,手段迅速詭譎,配合默契令人防不勝防。
當地工商企業工作時間多是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半,中午十二時至一時休息,週六和週日休息,政府機構的工作時間也大致如此。
與當地人約會,無論公私都必須先預約時間。按瑞士的習慣,大公司負責人的全年重要作息都已排滿,一般人的行程也安排了兩、三個月,臨時前往洽商見到負實人的機率不大,即使見到了,倉促從事也爲雙方帶來不便。
瑞士人重視休閒,假曰更是必定外出度假,所以與瑞士人談公務應在辦公時間內打電話到辦公室;與私人通電話,也不能在晚上十點以後,更不能在週六、週日打電話去別人家叨擾。在復活節、聖誕節至新年期間,和每年七、八月度假期間最好避免前往瑞士洽公或進行商務活動。
瑞士人溫文有禮,瑞士商人作風謹愼保守,對歷史悠久的公司具有好感,與他們相處之道,耐心、禮貌與實在是不二法門。如果受邀至瑞士人家中作客,可送些代表自己國家的小紀念品,也可按當地傳統送鮮花或巧克力糖給女主人,男主人則宜以酒類相贈。談話中切忌詢及個人隱私、薪資等。舉止要端莊,應避免大聲談笑;在用餐開始時互相敬酒一次後,不必再頻頻敬酒,各自隨意飮用;儘量不要抽菸,喝湯、吃麵不可發出聲音,咀嚼雙唇緊閉,打噴啑涕、哈欠要以手掩嘴,並向對方說抱歉, 這都是最起碼的禮貌。
由於人民所得高、公共投資和社會福利好,加上實行農業保護政策,且未加入歐洲共同市場,因此物價偏高,使得許多人對瑞士之行望而卻步。其實只要行程預算計劃得當,還是會獲得一趟値回票價的遊覽。
這個國家雖小,卻是一個沒有汚染的樂園,能做到小而美,強而和。它雖然缺乏資源,卻自我創造出許多可貴的特色,無論高山、湖河、城市、鄕村,沒有一處會髒亂不堪,人民都從心底愛國家,不願製造汚染,馬路上看不到垃圾,湖泊河流淸澈,不會有雜物漂浮其上,讓人放心的戲水;每一處遊覽區旣不誇張,也不落俗套,到處都是美景,冬天可以滑雪,夏天可以遊湖,整年都可享樂不盡。
在幾百年前阿爾卑斯山的終年積雪和冰河還是瑞士貧窮的根源,而今已成無窮的觀光資源;白雪覆蓋的山峰,綠油油的溪谷,蔚藍澄淸的湖水,山坡地布滿牧草花木,冰河流成的湖泊與溪流,不僅豐富了這個國家的水資源,山光水色也吸引了各國的觀光客。即使是一般的農場,也被整理得非常整潔,村鎭也顯得乾淨而美麗,每一處庭園,也都顯得雅致可愛。城市街道兩旁和所有房屋四周,都精心栽植了各種花木,空氣淸新,人們置身其間,任何塵念都可滌除殆盡。
今天的瑞士,已經成爲國際電影明星聚會的場所。很多未成名的演員,可能因爲風雲際會在這裡和國際大明星合作拍片而竄紅,也有很多電影界人士在這裡拍片賺了大錢,可以省去自己國家政府所課的重稅。因此,這個國家的影視業也有固定舉辦的盛會,如在蒙特婁舉行的金玫瑰(Golden Rose)競賽獎,和羅卡諾、尼翁、迪亞布勒雷的國際電影節,以及索洛圖恩的電影曁文學節。 丨 瑞士的湖泊河流密集,湖區是老少咸宜、一年四季都適合的旅遊地,最著名的有琉森市旁的琉森湖、蘇黎世市旁的蘇黎世湖、楚格鎮旁的楚格湖、少女峰山腳下因特拉肯濱臨的布里恩茲湖和圖恩湖,以及南部羅卡諾附近的馬焦雷湖等。老年人可以沿著湖區散步,坐著汽艇欣賞美景:年輕人除了衝浪、滑水外,還有許多其他各種水上運動,許多湖泊區都有滑水 、帆船和風浪板訓練學校,即使不會,在行家指導之下,也能很快享受其中之樂;琉森的紅湖(Rotsee)是世界上最好的划船區,一年一度的國際划船大賽,更是全國的年度大事。
夏季在因河、萊茵河、隆河、薩納河等處都是泛舟的好地方,尤其是阿爾卑斯山區湍急的河流中,泛舟更是驚險刺激,在阿爾河、杜河,羅伊斯河、隆河和圖爾河等地,還可以進行具待色的乘坐獨木舟活動。全國共有三百五十多個天然湖泊和河流游水區;可供人戲水、游泳,加上各大鈑店約幾百個室內外游泳池,喜歡游泳的旅客不怕沒地方打發時間。三萬兩千公里長的流水區、面積共十三萬五千公頃的湖泊區可供釣魚,令喜垂釣者大呼過癮。
山區的娛樂項目也十分豐富,三萬一千公里徒步旅行小徑、七百五十公里長的自行車道,以及無數美麗的山峰供人攀爬,設有十九個登山訓練學校,擁有一千兩百位領有執照的登山指導師,但這些活動大多祇適合夏天舉行。
山區的冬季活動以滑雪和健行爲主,包括三千一百公里的下坡滑雪區和同樣長度的馬拉松滑雪路徑,一千八百六十公里長的冬季健行區。爲配合這些冬季活動的進行,設有兩百個滑雪學校、二十八個雪橇訓練學校和四千名滑雪指導老師。由於地處高地的滑雪場終年積雪,即使在夏季也能從事滑雪活動,領略在冰天雪地中飛駛而下的快感。
山區的高山旅遊辦公室,提供詳細的山區地圖及各種諮詢服務,從每天的氣象資料、滑雪道積雪情形、住宿安排,到代訂睡袋及餐炊用具等,使參與的人,在最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進行活動。由於顧及旅客的安全,通常日落後遊客不能在山區逗留,一旦違規必受重罰;同時許多山區雪地也規定不能野餐,事前能詢問淸楚、按照標示行事,則萬無一失。
這個國家還有一種不同於別地的景觀,一離開市區幾乎處處都放牧著牛羊,如前往少女峰等著名山區旅遊必經的因特拉肯來說,這個從十九世紀初就成爲歐洲貴族度假勝地的小鎭,豪華的五星級大飯店正前方的一大片草地,就正放牧著吃草的牛,其中幾隻掛著牛鈴的,據說是起領導作用的牛領袖。
因此要眞正體會瑞士的美,最好的方法是給自己一天或半天的時間,漫步在有牛羊點綴的山谷中;藍天白雲,綠草如茵,沒有困擾現代人的汚染、垃圾和噪音,只有淸新的山風、芬芳的靑草香,以及極端寧靜的氣氛,令人心曠神怡、渾然忘我。
瑞士很多璣場都有坐飛機高空觀光的活動,鳥瞰瑞士雄偉的山、秀麗的湖、整齊古典的建築,又是一番風味。許多航空中心固定的飛行課程、也可以給人學習駕駛滑翔機,一償空中駕御之夢。
此外,九十多處騎馬場可以提供馬匹,讓遊客馳騁鄉間,或者在室內騎乘,如果運氣好,剛好碰上舉辦特別的旅行週活動,則可以騎馬走過古老的騾子道路,欣賞阿爾卑斯山的綺麗風光。如果遊人想體驗探險家或吉普賽人在侏羅山脈翻山越嶺的生活,不妨登上蓬頂馬車,來經歷一下蓬車英雄傳中的情景,感受這分難得的經驗。
運勦方面,境内二十多座景色優美的高爾夫球場是國際同好的最愛,室內外網球場更是普遍,即使夏天到瑞士,也能進行冰上滾石、溜冰和冰上曲棍球等各項活動。瑞士自古以使用弓弩出名,每個村賍都設有射搫場,不論季節對遊客開放。瑞士就是這樣一個內容豊富、可愛的地方,能夠滿足任何觀光客的要求。
瑞士的文化活動包羅萬象,從約德爾俱樂部(Yodelling Clubs),村荘音樂會到戲劇協會,從爵士樂、搖滾樂到文學、音樂和電影,活動頻繁,應有盡有。比較大的城市裡除劇院外,都有一支交響樂團,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在此精湛的演出,偏遠的城鎭、規模較小的社團,也常舉辦戲劇和音樂活動。瑞士的戲劇和音樂季通常自九月開始,一直延續到第二年的六月底,每逢夏季有高水準的表演節目,以著名的音樂家或指揮家爲主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愛樂人士來此一饗盛宴。洛桑、蘇黎世、圖恩、邁林根、布勞恩瓦爾德(Braunwald)、恩加丁、格斯塔德、因持拉肯、琉森、阿斯科納(Ascona)、蒙持婁和沃韋 等地的音樂節,伯恩、尼翁、蒙特婁、威利紹(Willisau)和蘇黎世等地的爵士音樂節與民謠音樂節,都很著名。此外,弗里堡、因特拉肯和阿爾特多夫的泰爾大賽(Tell Games),則是來自世界各地民俗愛好者共赴的盛會。
優雅文靜的瑞士,也有它熱情豪放的一面,在各大城市裡有設備豪華的俱樂部、熱情演出的夜總會、鼓樂充斥的迪斯可舞廳,以及五花八門的酒吧,遊客到這裡可以度過快樂的夜生活,看到一流水準的演出。在阿羅薩、巴登、伯恩、布魯能(Brunnen)、克蘭斯(Crans)、達沃斯、英格堡、日內瓦、因特拉肯、羅卡諾、盧加諾、琉森、蒙特婁、聖莫里茨、圖恩和蘇黎世等地,也都設有賭場。
除了迷人的湖光山色外,瑞士還有一項傲人的資源,就是聞名世界的美容度假服務。這裡至少有二十個以上的美容度假城市,每年有數以萬計的觀光客來此享受專業的美容度假。這個國家的美容,決不限於一般的養顏美容或減增肥瘦的服務,而是有相當大部分是以治療復健爲目的。其中尤以對許多慢性病的治療服務特具成效;如因車禍、職業受傷而造成肢體不便,或因新陳代謝功能減弱而造成關節傷害和神經性的疾病,以及肺氣腫、支氣管炎、氣喘等呼吸器官方面的疾病等,對一些循環系統方面的慢性病也有整套的服務。
不過到瑞士的美容度假費用相當高昂,最普遍的是套裝行程,遊客可向瑞士觀光局索取每年更換的資訊。以時間長短分,有一星期、兩星期或三星期等幾種:以內容來分,則有專 門的養顏美容、健康美容和綜合性質的美容服 務等。以最普通的一星期綜合美容來說,包含在有浴室和淋浴設備的房間住七夜、每日三餐 、機場往返接送、八次溫泉浴、享用旅館兩次三溫暖,一次臉部按摩、五次全身按摩,加上當地古城導覽、十張巴士車票和每曰音樂會門票等,每人費用約爲兩、三千瑞士法郞;若兩人同行,費用略有降低;特定的養顏美容和健康復健的價格還會更高。
瑞士的假日很多,主要的國定假日有一月一日元旦、四月十日耶稣受難日、四月十三日復活節、五月二十一日耶穌升天、六月一日聖靈降臨節、八月一日國慶日、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以及二十六日的聖誕節翌日。有些地方一月二日、五月一日勞工節和基督聖體節等,也會慶祝與放假。
[編輯] 首都伯恩環境幽美
伯恩(Bern)是瑞士的首都、伯恩州的首府、聯邦政府和議會的所在地、全國第四大城和政治、經濟及文化的中心,八十多個國家在此設了大使館,還有無數的國際組織總部都設在這裡。它的位置在瑞士中央偏西、日內瓦與蘇黎世之間,西南至日內瓦一百六十六公里,東北到蘇黎世一百二十二公里;市區人口約十四萬多,連同郊區則有三十二萬多,百分之六十五爲說德語的族裔。全市面積約二十平方公里,三分之一以上是公園和森林。
Bern是德文名稱,法文則寫爲Bene。這個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其中流溥最廣、當地人認爲較可信的是柴林根(Zaehringen)公爵貝托爾德五世(Berthold V)在阿爾河岸附近的奧伯蘭森林打獵,看見岩石露出的頂頭上,有一塊防守極佳的地方,於是發願要在這裡建一座城,同時決定以第一隻獵物作爲城名;結果公爵獵到的是一頭熊,因此這個城市在一一九一年建成時,公爵即以伯恩爲其命名,也就是德文的熊(Baren)。
柴林根王朝在一二一八年滅亡後,伯恩成爲自由城,市內除早期留下的鐘塔及監獄塔之外,又大事興建,其中最有名的是克里斯多佛 (Christoffoel)塔,在一三五三年加入瑞士聯邦之前,大抵擴建工程皆已完成。一四〇五年一場無名大火,城市許多主要的木造建築物都付之一炬,伯恩在廢墟中重建,今日伯恩的中世紀城市景觀,大多數是這段時間所建。十四至十六世紀間,此地發展蓬勃,使它的權力也臻於巔峰,對瑞士聯邦影響力很大。一五二八年,當地宗敎改革。十八世紀時伯恩在貴族們的專制統治下,領有五十二塊土地,成爲阿爾卑斯山北面最大的城邦,直到一七九八年法國入侵,舊伯恩的政權才吿瓦解。一八三四年發展成爲大學城,自一八四八年起就是瑞士聯邦的首都。
這個海拔五百四十公尺的瑞士首善之區,氣候良好,沒有嚴寒酷暑,冬天最冷是二月,平均溫度爲攝氏二點七度至零下四度左右;最熱的七、八月,平均溫度爲十四度半到二十六度,所以全年都是舒適的旅遊地。
這是一座重要的工業城,機械、儀器、紡織、化學、製藥、成衣、食品和巧克力等工業非常興盛,並係農產品的集散地和繁忙的鐵路樞紐。
伯恩由於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除了是鐵路樞紐外,去大部分的瑞士地區都能在半日之內到達,從這裡出發無論是到伯恩高原、日內瓦湖、著名的萊茵瀑布,甚至隣國的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都十分方便。市區東南郊的貝爾珀(Belp)機場,每天都有班機飛往倫敦、巴黎和其他城市。不過,由於國際航線較少,一般旅客要到這裡來,大都先在蘇黎世或日內瓦國際民航機場降落,然後再搭乘巴士到伯恩。伯恩和周圍的城市間有密集的火車班次往返,自這裡到蘇黎世火車一小時五十分可達,到日內瓦只要一小時四十分。
市區主要交通工具有穿梭的巴士、無軌電車和計程車,爲了讓遊客緬懷老市街的中古情景、美麗的山水風光,特別設計了馬車、電車、觀光船、巴士和火車組成的旅行團。觀光伯恩夏季是最理想的季節,搭乘蒸汽火車可盡覽這裡的湖光山色,不過運行期間變化頗多,有些路線禁止個人使用,有些鐵路只在夏季開放使用,有些鐵路也僅限團體乘坐。
走市區線的布洛納(Blonay Chamby)鐵路被愛好蒸汽火車者稱爲「博物館路線」,走一趟將有無限的豐收;搭市區的電車在石板路上搖晃著,也別具情趣;步行,更可以感受到這個新、舊兼容都市的魅力。
熊是伯恩的州、市徽和象徵,在這個城市中以熊爲主角的設計頻頻出現在建築和各類藝術品中,有以熊爲招攬的招牌,以熊爲裝飾的雕像,以及各種熊圖案T恤,熊形的餅乾、點心等,其中卻以熊(Baren)飯店懸掛的巨幅熊畫像,最爲吸引人;在熊苑(Bear Pit)更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活熊嬉戲其中。
除了熊,伯恩市街典雅幽美,保護良好,完整的塔樓、噴泉、鵝卵石的街道、高懸的騎嘍,以及最著名的齊格洛葛鐘塔,在在都使人愛煞這裡的情境,尤其建築的外圍、噴泉的周遭、鐘塔的下方,都見五彩繽紛的花環繞著:色彩豐富的市花天竺葵,給幾乎淸一色的砂岩屋舍紅屋頂更增添無限的風采,而活絡的花市和精心培植的玫瑰花園,無數嫣紅姹紫、花團錦簇的公園,以及阿爾河畔的美麗花海讓人也隨之心花怒放。一八六三年,英國人發現了這個城市的美麗之後,它一度成爲瑞士最受歡迎的度假地:瑞士也刻意的對當地的環境予以維護,一九〇一年就通過法令禁止採摘野花,是世界最早有環保法令的國家之一,一九八四年伯恩獲得「歐洲最佳花市」的美譽。
市郊有許多園林宮堡,旅館也都是建築在郊區,一方面可以遠眺阿爾卑斯山的積雪,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侏羅山的風雲。生活在伯恩的人們,不大覺得那是一個國都的所在地,而會感到是置身在環境幽雅的鄕村中。
身居首都的伯恩,住宿非常方便,有四十多家大鈑店,五星級的飯店床位共約四百六十個、四星級九百四十個、三星級約九百個、二星及一星五百三十個;五星級大飯店大多集中在舊市區內,彼此間步行僅幾分鐘,最有名的是貝爾維宮和施維茨霍夫。貝爾維宮大飯店(Hotel Bellevue Palace)位於聯邦議會東邊,交通方便,歷史悠久,典雅高貴,面向河谷的房間,可將窗外美麗的風光一覽無遺。施維茨霍夫(Schweizerhof)大飯店也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店,外觀爲石頭建築,內部裝潢非常豪華。這兩家飯店的中古風情和傳統的好客熱忱結合現代化的設施、高水準的服務品質,令住客無不感到稱心如意。
較著名的四星級飯店有大使飯店(Hotel Ambassador)、伯恩飯店(Hotel Bern)和熊 飯店(Hotel Baren)等:主要的三星級飯店則有巨蟹座(Krebs)、十字架(Kreuz)和大都會(Metropole)等。此外,還有阿爾法(Alfa)、布里斯托爾(Bristol)、薩伏依(Savoy)和西爾瓦霍夫(Silvahof)等著名飯店。
大部分的旅館從火車站步行就可到達,爲了招徠生意,飯店也常常在月台安排特別的歡迎儀式,當旅客一走上月台,就可以看到穿制服的伯恩市接待小姐、身著傳統民俗服裝的漂亮小姐和揮著旗子歡迎的人。火車站的大部分 建築都在地下,噪音極小,不會干擾鄰近旅館的安寧。車站重要的入口都設有服務台協助入境的遊客,加上伯恩各處都有淸楚的路牌,因此遊客無論坐車、駕車或步行,都可以毫無困難的找到合適的旅館。
伯恩的飲食也相當多樣化而且普遍,單單舊城餐廳、茶館、傳統式酒窖、酒店、披薩店和人行道咖啡座等,就有一百五十處以上,有法、中、西、義,以及伯恩當地等多種口味可供選擇,蓋內札爾(Geschnetzeltes)薄肉片、
鹽漬泡菜(Sauerkraut)、蛋白糕(Meringue),以及蓋斯韋爾提(Geschwellti),也就是帶皮煮的馬鈴薯等,都是當地的名菜。
克洛茲里凱勒(Kotznkeller)酒館有三百五十多年歷史,是瑞士最古老的酒館之一,這裡的瑞士白酒搭配起司薄片,相當有名。科恩霍(Kornhaus)穀倉建於十七世紀,原本是用來儲存榖物和酒,現在已成爲一間富有鄕村風味的餐廳,有民謠音樂伴奏,一派逍遙自在的情調,令人難忘。貝爾維宮和施維茨霍夫大飯店附屬餐廳是瑞士接待各界名流政要,以及外國使節的主要場合之一,不但可爲接待活動、晚宴和慶典提供最好的硬體設施,並常常爲活動的單位設計特別的主題。卡西諾(Casino)建於二十世紀初,內設有幾個一流餐館,雖然這裡主要功能是作爲伯恩交響樂團的音樂演奏廳,但仍可以舉辦節慶晚宴,還可安排古典音樂伴奏。古索(Kursaal)可供作各種用途,除用餐外,還可以舉行各種活動,如民謠之夜、國際性的表演或晚宴舞會等;此處堤有三百至五百個圓形席次,和兩個可調整高度的舞台。在這一幢建築物內,還有其他可供賭博或跳舞等餘興節目的場所。
市政廳在法軍入侵前,是年輕的伯恩貴族們練習做未來領袖的地方:兩個世紀過去後,這裡已改作舉辦晚宴、接待會及其他活動之用。印納安琪(Innere Enge)飯店有一間名爲瑪利安(Marians)爵士屋的地下俱樂部,喜歡刺激熱鬧的人在這裡一邊用晚餐,一邊可以聆聽到世界一流的現場演奏,如瓊恩福克納(Joan Faulkner)、芝加哥布魯斯炸彈(Chicago Bhies Busters)、肯尼穆爾(Kenny Moore)三重奏,以及華納瓦契(Warren vache)的超 級四重奏等,爵士迷都大呼過癮。
這個城市的咖啡廳有許多是位於古老建築物的地下室,過去伯恩市人民拿來當做酒窖使用,現在不少改建成啡館或充當小型劇院。在這裡,古典和現代各式的藝術表演不時登場,令遊客陶醉在伯恩市的文化氣息中。
市內也有不少中國餐廳,其中較著名的有北京樓(Peking)、香港樓(Hong Kong)和帝國(China Imperial)等,都是口味正宗、氣氛良好。
伯恩城市的規模雖然無法和蘇黎世及日內瓦相提並論,但也是一個風情獨具人見人愛的城市。市內中古風情、浪漫的街道上,有六公里的騎樓購物道,被聯合國敎科文組織列爲世界主要文化資產之一,在這世界上最長的有頂購物街上,無論天晴下雨都是一種享受。
每個商店櫥窗中陳列都琳瑯滿目,從最流行的服飾、高級的鐘錶、瑞士最著名的巧克力,精選的時裝店、珠寶店、古董店、百貨公司、書店和煙草專賣店,到整段區域都是古意盎然的古董,一應俱全。此外,這裡還有一百五十家以上的餐廳和咖啡店。
伯恩的市集和這個城市本身一樣歷史悠久。每逢週二和週末上午,在街道、廣場、甚至瑞士國會的一邊或門階前都有露天市場,城鎭和鄕村在作奇妙的交融,尤其是以馬克大街上的傳統市場最爲出名,鮮花、蔬果、肉類,以及其他各種農產生鮮品,應有盡有;伯恩市郊的農夫每天早上都會將剛收成、最新鮮的農產品運來市集販賣,除了賣菜、賣花和水菓外,還有許多諸如成衣、首飾、燈具和日用的小東西,每天由早上六時半就開始營業,到午後一時才收攤。走一趟一條長不到一公里的傳統市場,將更能體驗到伯恩人民的實際生活,以及他們做生意熱情可親的本領。
伯恩的集市每週有二次,由鄕村的農民把產品直接運來銷售,是城市和鄕村緊密結合的象徵。另外,定期較有名的市集,有每年五月中旬的天竺葵花市、十一月的洋葱市場、十二月初至聖誕節的聖誕市集,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市集。
尤其是洋葱市(Zibelimarif)紀念活動,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一在國會大廈前廣場上展開,所有攤位都掛滿了切開串成環狀,或者排組成各種形狀的圖形,呈現一幅有趣壯觀的景象,市民還沿街歡舞,慶祝方式不僅別致,而節日的來由更爲溫馨;早在一四〇五年,伯恩市曾經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火,東隣的莫拉(Morat)湖區和納沙泰爾(Neuchatel)湖區的居民聞迅趕來參加救火,火災過後,伯恩人爲了感謝他們的相助,便授與這兩個湖區居民市場開設權,而當地盛產、有千百種吃法的洋葱,也得到宣傳機會成了主角,沿襲至今,已成爲一個極富人情味的紀念性活動。
這個城市的文藝娛樂活動也相當豐富,這裡戲劇節目之多,歐洲其他規模相同的城市都難望其項背。施塔特戲院(Stadtthster)和其他一些較小戲院,大多建在舊市區的地下室,演出傳統戲劇、前衛劇、現代舞和默劇等。此外,當地著名的坦桑塔(Tanztage)國際舞蹈季,藝術愛好者千萬別錯過。
伯恩音樂活動頻繁,年度古典音樂節日有伯恩交響樂團和特別來賓合奏的常年演出、大敎堂的風琴演奏會,以及時常有的主題音樂會。伯恩是瑞士派爵士樂的發源地,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在古索(Kursaal)舉辦的國際爵士節,是年度音樂盛事。
另外在桃花心木(Mahogany)廳等不少地方,都可以讓遊客盡情享受爵士樂、藍調、民謠、搖滾,以及伯恩吟遊詩人的表演等。
當陽光斜照,美麗伯恩的剪影瀉在餘暉中時,也是享受伯恩多彩多姿夜生活的最佳時刻;可以讓自己溶入蠕動的人群,漫步於伯恩典雅的拱廊購物長街;也可以走進一流的夜總會,在具國際水準的樂隊演奏和餘興節目中,來個樂不思蜀,不盡興不歸。同時,還可以到古索所設的賭場去,作牛刀小試,看看運氣。
和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首都相比,伯恩並不算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但卻是相當有韻味的城市,中古風情和巴洛克氣息和諧的交融,自然流露著貴族的神采,又夾雜些許鄕野的粗獷原始;不僅可看到遺留的古蹟,可踩到古老石頭馬路,城市雖不大,可看之處卻很多。不妨學著用伯恩人優雅緩慢的步履,不急不徐的從容欣賞,將會發現這個古城隨時是這麼令人神往,處處都讓人驚喜。
形狀如「U」字的阿爾(Aare)河,像一條婉約的彩帶繞經市區,平時深藍色的河水,一到雨天,山溪萬流匯集,立即就會變成一股黃濁的水流,汹湧的奔騰而下。河水將市中心分隔成兩部分,內側是舊市區,景色秀麗,比瑞士其他任何城市都保留著更多的中世紀面貌,大部分建築物都具有中古世紀的特色,洛可可式、巴洛克式與哥德式風格的建築在這裡都可看到,歷史悠久的鐘樓、古典有趣的拱廊街市、古色古香的城門和十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噴泉;紅色屋頂的民房、與阿爾河的流水及丘陵上的翠林相間,加上東南方的艾格爾、僧侶和少女等阿爾卑斯山高峰作背景,使它更加出色,不似人間凡塵,卻像一幅油畫幻景仙境。舊市區主要的大街,由東向西與阿爾河大致平行,長不到兩公里,但卻換了四次名字。這條街是由東往西到火車站最主要的道路,也是人車川流不息、最熱鬧的拱廊購物區。這條大道及與它南北相交的街道兩旁,林立著各式各樣的商店,以及世界知名的精品店。鐘塔在這條路的正中間,向東是卡馬及格第凱茲大道,向西爲馬克及史必達大道。一五三五年期間所建的十一座華麗噴泉,就有七座在這一帶。
火車站坐落在舊城西端中央的波爾維克(Bollwerk)路,西側是郵政局和郵政巴士車站,順著街南行,經過觀光局和市立醫院就到了中央幹道史必達大道(Spital gasse)的起始點。宏偉的天主敎聖靈大敎堂(Church of the Holy Gost)就聳立在這裡,這座巴洛克式敎堂建於一七二六年,完成於一七二九年,內部有許多値得參觀的名家藝術。
大道中央的右側有一座「吹風管者」噴泉(Piper Fountain),這是市內最具代表性的大噴水池之一 。
再向東行,是熊廣場(Barenplatz)。一二五六年建成的監獄塔(Prison Tower)矗立在史必達和馬克大道之間,這座鐘塔直到一三四四年都是伯恩西方的門戶。街道兩旁的紅磚建築物,多數是十八世紀的產物。
馬克大道(Marktgasse)街頭有安娜席勒噴泉(Anna Seil er Fountain),街尾有拿著 毛瑟槍的士兵噴泉(Musketeer Fountain)。
士兵噴泉北邊不遠處,就是連接卡馬大道的穀倉廣場(Kornhousplatz),因廣場西側有一個過去堆穀物的舊倉章而得名,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向南、向北各通向一座跨越阿爾河的大橋,可通往對岸的重要機構和景點。
榖倉廣場上有市內最著名的齊格洛葛鐘塔(Zeitglockellturm),這是它的德國名稱,在一二五六年前也一直是伯恩的門戶之一,一五三〇年由一位鐵匠設計製造,現在已成爲伯恩的精神象徵和著名的旅遊點。一七〇二年的時候,塔上的鐘曾發生過一次毛病,經當地的一個農夫自動將它修好後,就一直沒有再產生過故障,有時只要在機械上加點油而已。
這座世界最大、最奇特的鐘,不僅是顯示時間、星期、日期和行星位置的多功能鐘,而且是一家獨幕劇、人偶表演及嘉年華會綜合體的小劇場。它的秒針重五十磅,一般鐘錶的秒針是每分鐘移動六十次,這座鐘的秒針每分鐘只移動四十次,但是將近五百年來一直都十分準確的在報時,每次報時足足要花四分鐘。
每當分針指向五十六分時,鐘塔上一隻雄雞便振翅張口而啼。兩分鐘後,鐘塔壁龕裡穿紅色戲裝的小丑轉動著鼻子,頭上的兩支銅鈴 便響了起來;同時一隊小熊隨著前面打鼓和吹簫的小熊從鐘塔裡走出來,之後,雄雞又再度高啼,這時一位滿臉鬍鬚的「時辰皇帝」,把自己右手上的玻璃時針滴滴筒倒轉過來,然後一個身高九呎的黃金甲胄壯士,舉起鐵軻敲擊掛在他面前的大鐘。時辰皇帝的口則一張一合,數著壯士敲打大鐘的次數,並且揮動左手所握的玉笏。時針和分針慢慢地移動著,當分針指在十二時的時候,壯士便停止敲擊,這時雄雞再度振翅而鳴,表示這一個時辰已經完全過去了。從十六世紀至今,每到整點準確的報時鐘聲便傳遍伯恩市,餘音繚繞久久不散。
穀倉廣場鐘塔的西北側有全市最奇怪的吃小孩的巨妖噴泉(Kindlifresserbrunnen),面目猙獰的巨妖,有力的右手握住一個全身光溜溜的胖小子,小孩的頭已全部被巨妖咬在口中;水池台上開滿著鮮紅的天竺葵花,十分耀眼,讓孩子們看了都會嚇一跳;據說這個噴泉的原意,也就是在警吿孩子要乖要學好。
由鐘塔往東行是卡馬大道(Kramgasse),進入卡馬大道約三分之一的街右側,矗立著柴林根公爵噴泉(Zahri ngerbrullnen),但是這座一五三五年爲紀念建城者柴林根公爵的紀念噴泉,看不到柴林根的形象,而是以無處不在的伯恩熊打扮成公爵的模樣。穿著盔甲的熊,帶著柴林根王國的國旗,牠的腳下還有一隻正在吃葡萄的小熊;噴泉池台子上開滿了鮮艷的天竺葵花,美麗耀眼、充滿趣味。
往前行約二十個店面,同樣在街右側還有一座參孫噴泉(Simsonbrurmen)。據舊約聖經記載:參遜是以色列的英雄、是神奇的勇士,一個從出生就經過宗敎儀式獻身上帝的人,他正以無比的神力將獅嘴撕裂。
愛因斯坦博物館(Einstein-Museum)的位置在上面兩座噴泉之間、卡馬大道四十九號一幢小屋子,愛因斯坦一九〇二年到一九〇九年間曾住在這裡,現在仍維持當時的布置並開放參觀,訪客不妨在這間溫馨的小屋中參觀愛因斯坦的遺物,細細緬懷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感受他超人的智慧。
愛因斯坦於一八七九年三月十四日生於德國烏姆(Ulm),小時候一度被父母視爲低能兒,他在學校功課不好,性格孤獨而害羞,唯一的樂趣是在鋼琴上,常常譜出短短的宗敎詩歌,愉快的哼唱著。到了中學,雖然功課還是不好,但物理與數學方面卻展現出特殊的才華。中學畢業後連考兩年才進了蘇黎世理工學院。一九〇〇年大學畢業,並取得瑞士籍。二十三歲與也是研究科學的米納娃馬內克(Mileva Marec)結婚,婚後在伯恩瑞士專利局任審查員,生活安定才有時間去從事創造性的思考。一九〇五年,年僅二十六歲的他發表了震驚世界的特殊相對論,也就是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E=mc2能量、質量可以互轉的公式:換言之,質量到達光速就會變成能量。一九二一年,他的偉大成就羸得諾貝爾物理獎。晚年被邀請到普林斯頓大學高等學術研究所擔任名譽敎授,致力研究困惑他半輩子的「統一場論」,希望用一連串契合的方程式,來規範宇宙「引力、電磁」兩大基本力量的物理定理。
愛因斯坦有文學家維美的精神,有哲學家探索神秘的精神,他善良而單純,從未認爲自己有了不起的成就:他雖然是出色的科學家,但博覽群書,同時還是出色的小提琴家,直到一九五五年以七十六高齡去世。他一心想拯救人類,希望他的E=mc2爲人類謀福,卻做夢也沒想到成爲毀滅人類的原子彈的理論基礎。
這位低薪敎師發明改變世界的相對論,對伯恩人來說,不祇是人類知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而且是他們揚眉吐氣、洗刷恥辱的一件大事:因爲瑞士人常常笑伯恩人步調緩慢、個性拘謹;千萬別在星期五對伯恩人講笑話,因爲搞不好他們在星期天望彌撒時才突然笑出來。
格第凱茲大道(Gerechtigkeitsgasse)連接卡馬大道東端,格第凱茲的德文原意爲正義。這條街已開始向阿爾河逐漸平緩下斜,大街中間右側是一五四三年所建的正義女神噴泉( Gerechtigkeitsbrunnen),上面塑著一位右手拿劍、左手拿秤,身穿藍衣、蒙著眼睛,象徵正義的正義女神。大道尾端有十八世紀的商業公會大廈,雅緻的民房,愈近阿爾河,景色愈耐人尋味。
由格第凱茲街往尼德橋(Nydeggbrucke),左邊是尼德圓環(Nydeggstalden),這是一組在阿爾河岸、夾在尼德橋與烏德托橋( Untertorbrucke)之間呈圓形排列的建築,建築物東側河邊是一個船泊靠岸台階。烏德托橋左側的郵差噴泉(Lauferbrunnen),爲沿著河邊的叢林道路憑添無限風味。
過尼德橋,熊苑(Bear pits)就在橋旁的阿爾河畔。伯恩人從十二世紀開始養熊,熊成爲他們的吉祥市徽,在這裡尤其可以體會出自古到今市民與熊之間的親密感情。在園內矮矮的栅欄內,大大小小的熊自由自在的在玩耍,令旁觀者一種童稚的興奮油然而生。 由熊苑北行約一公里,到達地勢高聳聞名的玫瑰公園(Rosengarten),園中五顏六色的玫塊花,在圍繞的翠綠叢林拱托之下分外嬌艷。花園西南側有一個瞭望台,是欣賞舊城及阿爾河風光最佳角度。
大敎堂(Munster/Stiftsgesude)位於仰卡街西端、阿爾河畔的山丘上,西邊有宏偉宅第環繞的大敎堂廣場(Munsterplatz),廣場西角上矗立著摩西噴泉(Mosesbrurmen),是來敎堂望彌撒的人歇腳聊天的好所在。
這座大敎堂是瑞士主要的晚期哥德式建築,也是瑞士少數哥德式敎堂之一,由烏爾姆的恩辛格爾(Matthaus Ensingfer)設計。建於一四二一年,完成於一五七三年,有三側柱廊,內部精雕細琢的唱詩班席位,建於一五二三年;敎堂門上有十五世紀的浮雕,描繪「最後審判」,犯罪之人在接受著永遠的折磨,浮雕中有兩百三十八個人物雕像。正堂內上方是一五一六年所完成的彩繪玻璃窗,鮮艷的圖繪是「死亡之舞」。
敎堂的大尖塔一八九三年才完成,比敎堂足足晚了五百年。塔高一百公尺,仰首瞻望,直入雲霄;入內爬上兩百五十四級階梯後到達塔頂,可以遠眺阿爾卑斯山脈的險峰峻嶺。從大敎堂前的坪台居高臨下,可以俯視阿爾河悠悠流水,由鐘塔方向來的車輛穿梭過橋南行。
仰卡街(Junkerngasse)在大敎堂東側,是格第凱茲街南面一條街,建築講究、氣派的屋宇排成一列,據說其中有幢鬧鬼,半夜三更常常聽見有工人在裡面大搬傢俱。
瑞士聯邦國會大廈(Bundeshaus)位於聨邦廣場(Bundesplatz),向北穿過熊廣場、到十字路口,右轉是馬克街,左轉是史二達街。國會大直是一幢巴洛克式的圓形屋頂宏漳建築,正門精緻的雕塑,擁有文藝復興式的荘嚴氣氛,大門上方揷著各州的州旗,協調解決各州的問題,是全國最有權力的機構。每年召開四次國會,設有旁聽席,開放供民衆旁聽。由於國會議員來自德、法、義和羅曼什等不同的 語言區,議會爲了表示中立,特別用拉丁文來寫標幟。
除了會議期間、國定假日及特殊事由外,每天都對外開放四十五分鐘。在議事堂南邊的陽台上,可眺望阿爾河河谷和阿爾卑斯山群,搭乘陽台盡頭的纜車,下纜車後步行兩百公尺左右到達阿爾河岸。
法國敎堂(Franz. Kirche)位於鐘樓西北側、馬克街的後面,建於一二八五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伯恩市內最古老的敎堂,與這座哥德式敎堂相鄰的是市內最大的劇院。郵政街(Postgasse)在格第凱茲街北隣,是市政府(Rathaus)的所在地,市政大廈建於一四〇六年,是一幢美麗的哥德式建築,有優雅的階梯,建築物正面上方繪著聯邦二十三個邦的邦旗,門前還有象徵權勢的領主噴泉(Vennerbrunnen)。 市府街(Rathallsgasse)連接著郵政街,兩條街都是拱廊排列的整齊屋宇,給人一種高雅的感覺,東端與市政廳一街相隔的是一座十八世紀的敎堂;街西端就到了穀倉廣場、鐘塔及法國敎堂。
文化和藝術是伯恩市民生活的重心之一,這裡有歷史悠久、聲譽響亮的大學院校,十三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館、劇院、音樂廳、文化中心和各項展覽;多達二十座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中,好幾座更是斐聲國際,在火車站旁的旅遊諮詢中心可索取到詳細資料,包括展出特色(開館時間及門票等。
美術館(Kunstmuseum)是到伯恩必定要參觀的重要文化殿堂之一,它的位置在火車站北方、沿河的賀德勒街(Hodlerstrasse)上。這個博物館以本土藝術而出名,其他還有十四至十六世紀義大利作品、十九至二十世紀法國藝術家的作品,包括繪畫、雕刻和版畫等。其中除有庫爾貝(Courbet)、塞尙(Cezanne)、莫內(Manet)、郁特里洛(Utrillo)、盧梭(Rousseau)、布拉克(Braque)、雷傑(Leger)、魯奧(Rouault)、莫迪里阿尼(Modiglialli)、畢卡索(Picasso)等傑出畫家的繪畫作品外,重要的瑞士畫家還有克利和賀德勒等。
克利(Paul Klee)一八七九年出生於伯恩,自幼酷愛繪畫和小提琴,也寫過小說,曾前往義大利學習米開朗基羅、包提契利和丁托萊多等大師的作品。由於對音樂的愛好,善於在繪畫中借用音樂的形式,他的繪畫與理論對二十世紀的現代畫派影響很大。這裡的克利作品有四十幅油畫、兩百幅水彩畫和兩千幅素描,是世界上收藏克利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從這裡展出的作品,大都以樸素的綠和深沉淸澈的筆觸來表達幻想的畫面,隨興所至的表達感情,因此也有許多讓人丈二和尙摸不著頭腦的畫。
賀德勒(Ferdinand Hodler)一八五三年出生,十二歲開始學畫,十九歲以後隨法國名畫家科洛(Corot)的朋友工作,故其早期作品都是仿效科洛,二十六歲定居日內瓦開始繪作巨幅肖像畫,逐漸改以象徵手法表現少年和老年、沉思與孤獨等現象,如收藏在這個館裡的「夜」和「晝」等名畫,都是代表作。
從鐘樓往南過奇淸非特橋(Kirchenfeld brucke)越過阿爾河,在赫爾維蒂(Helvetia)廣場一帶是博物舘密集的地區,包括藝術館、阿爾卑斯山岳博物館、伯恩登史博物館、瑞士來福槍博物館、自然歷史博舘、瑞士郵玫博物館和國立圖書舘等。
伯恩歷史博物館(Bernisches Hist. Museum)在一下橋的正前方,面向阿爾河,門前是著名的赫爾維蒂廣場,有雕刻得非常精美的噴泉。建築是一座中世紀的城堡,園林圍繞,十分幽美。這個全瑞士第二大的博物館,收藏陳列了許多瑞士最重要的民族文物,包括十五世紀的勃艮第(Burgundian)珍寶、伯恩歷史發展史、瑞士的珍貴武器、貨幣,史前時代稀有資料、器物,以及考古學、人類學和風俗民情的寶貴資料。
瑞士阿爾卑斯山山岳博物館(schweiz Alpines Museum)位於歷史博物舘西北邊, 館內有系統地介紹了人類向神秘的阿爾卑斯山高峰挑戰,以及征服它的歷史過程,展示著各種登山工具的變遷和改良經過;陳列了一座阿爾卑斯山的模型、山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傳統衣著,以及所生長的各種動、植物等。
郵政電訊博物館(Schweiz. PTT- Museum)是一個代表瑞士人堅毅精神的所在,他們在郵政上的偉大成就,不只克服了村落與城市之間的交通不便,並且使郵政巴士發展成爲交通及觀光上重要工具之一,這樣的成績足傲世人。瑞士的郵票也漂亮可愛,成爲集郵人的重點之一。一九〇九年,爲了紀念一八七四年萬國郵政聯盟在此成立,而設立了一座紀念碑,碑上是世界五大洲的婦女檇手圍著一個大地球儀,象徵著郵政的世界性與必須同心協力才能完成使命。
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historisches Museum)位於歷史博物館的西南側,館內收藏有動物、地質及古生物學的資料,在威特沃爾會堂(Wattswyl Hall)廣闊的地面上,陳列了許多非洲野生動物的標本。
動物園(Tierpark)的位置在自然歷史博物館西南方的河邊,除瑞士特別看重的熊之外,也搜集了許多世界各地的珍禽異獸;許多部分都採開放式的,走在樹蔭遮蔽的步道上,可以和許多動物、禽鳥接近,優雅的紅鶴、傭懶的老虎,在蔭涼的園中,也露出一付滿足的意態。
植物園(Botanischer Garten)的位置在車站北方河對岸約五百公尺處,隔河與美術館相對峙,這是一座經過規劃的大園區,園裡有美麗的噴泉,精心栽培的各類奇花異草一直延伸到河邊。
伯恩城遺有許多原屬領主的房舍,建築都十分精緻,有的是城堡式的,所有權很多還是屬於貴族家庭所有,如位於仰卡街、現在是市長官邸的艾爾拉赫(Erlacherhof)宫殿,是一座馬蹄形的巴洛克式華廈,以及位於伯恩市郊東北方、一八九六年已成女子監獄的輿德班克(Hilldelbank),都是艾爾拉赫的產業。
這個城市也是著名的大學城,伯恩大學( Universitat)位於郵政巴士總站西北邊的高丘上,創立於一八三四年,由七個學院組成,一五二八年成立的神學院也併入此校。這所大學在醫藥研究方面特別有名,對太空探測也有相當的貢獻。物理研究所完成「太陽風」合成實驗(Solar Wind),並於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二年運用在美國登陸月球的阿波羅(Apollo)太空船上。學校除主建築外,有大樹成蔭的校園,綠草如茵的草地,風景十分幽美。校園前有一個觀景瞭望台,居高臨下,是從另一個角度觀賞市景最好的地方。
此外,藏書豐富的瑞士國立圖書舘、在世界銀行界舉足輕重的瑞士國家銀行總行,以及國際電訊聯盟、國際鐵路聯盟、國際版權同盟等機構的總部位也都設在這裡。
由十一座橋舞繫的河對岸緩坡上,是現代化的新市區,市街沿著河岸向上伸展,商店的櫉窗都裝飾得極爲美觀。街上許多噴泉,是市民平時生活的中心:還有一些出自名人手筆、集藝術精華的塑像,多彩多姿相當出色。此外,伯恩市內和四周兩百五十公里以上標示淸楚的步道,可滿足慢跑和登山健行者所需。
[編輯] 伯恩附近景點不斷
蘭德舒特城堡(Schloss Landshut)坐落在伯恩市東北方二十多公里、烏特策斯多夫(Utzenstorf)的北邊,是伯恩州唯一圍有壕溝的城堡,同時它也是瑞士狩獵曁保育博物館(Swiss Museum for Hunting and the Protection of Game),從展出的資料中,可以看出瑞士人對大自然的平衡有最完善的作法,最會運用資源,也最珍惜資源。
以產製乳酪(Cheese)而聞名的艾曼塔爾(Emmental),位於伯恩西方約二十五公里處,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地帶,所養的牛隻收取牛奶而製成牛奶乳酪,是瑞士最傳統的製酪方法,而且名聞於世,這種特有的方式已爲產乳酪的國家仿效使用。
這種乳酪採用乳用凝聚劑製作,經過切、攪拌並加溫到攝氏五十二度,用細目網將兩千二百零五磅牛奶的凝聚物從乳淸中全部提出,壓成直徑三呎、厚半呎的大圓環,浸入濃鹽水中處理後用薄膜包裝以防變乾。在攝氏二十二度至攝氏二十七度間,保存六到八週內,產生二氧化碳,從而形成光亮的孔眼;三至六個月後,乳酪就完全成熟了,味道也就更濃。新鮮的甜奶酪帶有刺激性的甘甜氣味,吃起來略帶鹹味。這種乳酪很容易切成片,切開後是誘人的淺黃色,分布著氣孔。
穆滕(Murten)是弗里堡州的城市,在伯恩西方約三十公里處,位於穆滕湖、又稱莫拉(Morat)湖的東南岸,距離比爾湖和納沙泰爾湖都很近,是一個風光旖旎的古城,也是瑞士保存最好的古城,古城外有城牆,在外城牆上散步,好像回到了幾個世紀之前,站在塔樓可以看到小城全貌,擁擠的房舍顯示這個小城已達飽和狀態;從牆上小窗窺視城內,更有另番風味。
居爾柏(Gurbru)在伯恩的西面二十公里,位於阿爾河以西,被幾座小山隔開,在河谷的周圍有一些很特一的建築,如建築在凱爾薩兹(Kehrsatz)的羅恩莊園(Lohn Country House),是聯邦政府的官方迎賓館,這是一幢新古典主義式的建築,無論裝飾、雕塑,都以精確形式的藝術趣味展現在復古潮流的新哲學觀念之中,細細欣賞,頗耐人尋味。
歌頓(Gurten)山位於伯恩東南方五公里處,是一座海拔八百五十八公尺的矮山,在山上可遙望艾格爾峰和少女峰,是遊客登山眺望風景的好地方,這裡還有一座兒童遊樂區。
[編輯] 天使創造因特拉肯
因特拉肯(Interlaken)是伯恩市東南方伯恩州的一個小城,位於瑞士阿爾卑斯山北麓,恰好在全國的中心,因此也是歐洲的中心,海拔五百六十九公尺,以前往瑞士名山少女峰的基地而聞名於世,是進入伯恩高地的門戶。交通方便,所有的快車火車路線都可直接或轉接到這裡,從歐洲各國,不論是德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都有火車到達,從巴黎到這兒約六個小時。
從因特拉肯東站(Ost)乘巴士到日內瓦二〇〇公里、蘇黎世一八〇公里、巴塞爾一五〇公里、伯恩五十五公里、琉森八十公里;乘火車則爲日內瓦三小時半、蘇黎世及巴塞爾都是二小時半、伯恩一小時、琉森二小時:搭乘飛機到蘇黎世也須二小時、日內瓦兩小時半。這裡屬於瑞士德語區,地名、山名都是德文;人口一萬五千,居民以德語爲主,法文和英文也很普遍。
它的原來名字叫做阿穆勒(Aarmuehle),意思是水車,因爲它的位置是在圖恩湖(Thunersee)和布里恩茲湖(Brienzersee)之間,在觀光業發達之後,當地人將它改名爲因特拉肯,德文意思爲「兩湖之間的地區」。中世紀時,這裡只是一個居民小聚集點,設有一座女修道院,十九世紀時歐洲人對幾座阿爾卑斯山發生興趣後,因特拉肯和隣近的格林德瓦(Grindzwald)、阿德巴登(Adelboden)等幾座村莊一樣,獲得迅速發展,建有完善的鐵、公路與各大城市聯繫。
這兩座湖由阿爾河連接,因特拉肯就在阿爾河南岸的河谷、偎依著伯恩高地,南至少女峯鎭僅十九公里,是伯恩高地的旅遊中心,風景十分美麗,是瑞士最著名的療養地、度假及會議中心。以傳統民俗和藝術聞名,觀光業是當地最重要的生財事業,每年爲數七十萬的觀光客,一年四季擁塞市內。
因特拉肯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天使奉命來到簡單貧脊的地球上,要把地球裝飾得非常非常美,於是祂首先造了一座最美最美的少女峯,然後在山周圍開始播灑天堂帶來的種子,讓叢林、綠地、花卉作最適當的分配,留下的空地、溪谷,讓人們建立他們的村莊。每當居民述說著這段神話時,眼睛總是充滿光芒,好像在吿訴你,這裡是多麼美。
由於美景天成、少女峯的名氣越來越大,使得遊人漸多。一八〇五年和一八〇八年時,附近阿爾卑斯山的農夫在因特拉肯南隣的翁斯普嫩(Unspunnen)舉行首次大型的田園慶典,加上著名畫家尼古拉斯(Franz Niklaus)那時正住在此地的城堡,經由他的畫,阿爾卑斯山的民俗和繪畫便廣爲流傳,因特拉肯也成了 阿爾卑斯山區文化和社會的中心。
位置懸在少女峯群峯的艾格爾、僧侶和少女峯西北面山腳下的因特拉肯,走進市內抬頭仰望,無論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這三座名山聳立雲際。這是一個典型的歐洲小鎭,建築精緻,有很多有特色的房屋,其中還有一些年代久遠的宮殿,現在多已用作老人院、旅舘或會議中心。城內設有東、西兩個車站,西站連接圖恩湖,東站瀕臨布里恩茲湖,整個城區面積不大,光是兩個車站就佔據了小鎭的一半。
東站(Ost)離少女峯登山口較近,通常上山都在這裡搭火車;事實上,不論市區遊覽或再深入山間也都以東站爲出發點,因此住在東站附近較爲便利。車站外停有馬車和計程車,小小的城區不需走多遠就可以抵達任何一家旅館。車站的旅遊資訊服務是初到當地最好的指南,要一份簡介、地圖,也可以在這裡尋找旅館的資料。東站附近的碼頭是遊覽布里恩茲湖的起點,湖區寧靜優美,自古爲畫家、文學家所鐘愛,尤其一種有槳氣船是湖上有名的環湖工具。
西站旁也有一個碼頭,這裡有渡輪到圖恩湖西端的圖恩,航程一小時四十分鐘,中間停靠數站,來回票較單程票便宜,約爲八折;如果使用國鐵週遊券,便可隨意上、下車船。
東、西站都可以上少女峰,路線略有不同,來回可搭乘不同路線的火車,以便欣賞不同的景觀。
這個城市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旅遊事業就已蓬勃發展,市區的豪威格(Hoheweg)大道長七百公尺,是市內主要的道路,由東車站直通西車站,是一條現代化的林蔭大道,有如小一號的巴黎香榭里舍大道,林立著旅館、舒適的咖啡甕、流行的時裝店、手錶店、珠寶店和美麗的沿街花園。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或者悠然自得地漫步,或者坐著馬車逛街,各色人種好像都到了這裡集合,繁華中帶有恬適,一股復古情懷油然而生。
這條大道上有個叫豪漢美(Hohematte)的地方最吸引人,從這裡望去,穿過林蔭大道,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草坪,再注上伸展,連接著壯麗的少女峰,美得懾人心魄,不忍驟然離去;耳邊「卡擦」的攝影快門聲下斷,誰不想將這「刹那」帶回去永恆的珍藏?
古索(Kursaal)是這條大道上的文化中心,興建於一八五九年,後來經過多次修改,成爲現在的優雅模樣,所提供賞心悅目的活動頻繁,因此每天都是人潮汹湧。這裡是一座羅曼蒂克的高雅公園,裡面有容納兩千五百人的會議中心,藝術大廈有各種音樂會和舞台劇丧演 ,還有讓人一試運氣的賭場(casino)。附近的斯皮爾(Spycher)也有各種民俗表演。
維多利亞鈑店附近,是新潮娛樂場所,適合喜歡刺激熱鬧的年輕人,有夜總會、小酒館 、賭場和迪斯可廳等。
因特拉肯有不少旅館,上至五星級華麗的豪華大飯店,如有雄偉建築的格蘭德大飯店(Grand Hotel)和大都會(Metropole)等,下到靑年旅社,總共六十多家。所以當地人說,全市的人幾乎每家都有一個人在從事旅館工作,或者與旅館有關的工作◦即使旅館這麼密集,每逢旺季仍一床難求,須事先預訂。
其實到因特拉肯並不一定要住五星級的豪華旅館,找一個地點適中、環境幽美的地方會更好,如上蔻黛(Obere Goldey)區的旅館不貴,卻頗有情調,阿爾河環繞其間,晚上異常安靜,可以聽到淙淙流水聲,信步河堤,彷彿置身在另一個沒有世俗煩惱的世界;夏季這裡要到晚上九時半天色才暗下來,十時才眞正天黑,在午夜十二時前都可夜遊河畔。如果此時仍沒有睡意,可再走幾步路到市中心去享受夜生活。
無論住在市內那裡,離湖區都很近,在這裡看到的湖水,晶瑩剔透得彷彿未受一絲汚染,湖水隨著陽光變換色彩。如果住在湖邊的小木屋,淸晨在湖邊小徑上散步,宛如置身人間仙境。如果乘著帆船和汽艇遊覽湖上風光,隨著船隻緩緩前進,眼前的景色也不斷變換,湖邊的小鎭風光和海拔四千公尺的巨峰,在白雲和積雪的交織下映入湖面,眞是阿爾卑斯山區的世外桃源。這裡的夜晚美得驚人,夜晚的湖面,流水似乎也變得溫柔起來,走在小橋上或坐在河邊的椅子上,看少女峰的夜間媚態,看夜鳥歸巢,看水波盪漾,不至更深露重、寒意襲人,絕沒人願意輕易的離開。
阿爾卑斯山上的牛所產的奶做的起司,新鮮沒有腥味,入口即化。當地的小吃點心十分可口,食物也很多樣化,有日本料理和講究的法國菜,也有中國人開的餐館。餐廳在路邊都設有雅座,邊吃邊觀賞街景,是歐洲人最喜歡的調調兒,其實也是一種說不出的享受;我看你,你看我,大家互相欣賞一番有何不好!
位於郵政街(Postgasse)一號的鄕間木屋(Chalet)餐廳,具有純粹的阿爾卑斯山中小屋的風味,價格也相當公道,所以總是高朋滿座,顧客必須提前訂位。
市內有許多老街,但是多半不寬,地上鋪著石磚,淸潔乾淨、古色古香。街旁都有小河圍繞,河裡鴛鴦漫遊,還可以看到有雅趣的人們爲牠們築的窩,小鴛鴦進進出出,可愛極了。老街兩旁小店林立,陳列著各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商品,價格適中。走在街上,常有淸脆的「的答」聲馬車擦身而過,駕車的還是個美麗的少女,此情此景,讓人彷彿置身中世紀。
搭乘馬車也是參觀這裡的最佳方式,大約只需半個小時,就可以看完全域;但是這裡時時有美景,處處河流滂山绽誕,淸澈的流水粼粼,陣陣淸風徐來,使人神淸氣爽。然而當地馬車夫通常不讓客人下車隨意走動,如果不想走馬看花,要在某些地方或湖濱多停留一下的話,最好是租輛單車來騎,行駛在潔淨得有甜味的空氣之中、美麗如同沒有框框的畫景裡,也是難得的額外享受。
因特拉肯也是各地旅行業者公推的瑞士最佳購物城,市區林立的特產店,陳列著各式各樣的貨品,如瑞士有名的手錶,這裡從二十美元左右的時髦手錶,到最貴的勞力士,一應倶全,可以滿足不同階層消費者的需求;在這兒購買瑞士刀,還會免費爲觀光客刻上字體不同的名字;其他小禮物、紀念品,也都要價公道 ,較很多地方便宜,並不因爲這是熱門的旅遊點而信口開河、或提高售價。
泰赫茲利(Dahlholzli)動物園在阿爾河畔優美的森林區內,格外令愛散步者垂靑。
這個城市氣候溫和宜人,不論夏冬季節都適合從事戶外活動,是旅遊的好去處。由於有湖泊的調節和環山的屛障,天氣較溫和,夏日陽光燦爛,但不太熱,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度。冬天受到左右兩個湖泊以及周圍松林和冰河的影響,雖然寒冷但溫差也不太大,氣溫相當穩定適中,很少有長期的霧季或逼人的寒風。因此不論什麼時節來此,都不必擔心氣候變化或無法承受。九月到十月間的因特拉肯山景明媚耀人、湖光柔美,最適合旅行。
這裡有六十公里長的登山路線,足令登山或健行愛好者過癮。冬天,因特拉肯又成爲滑雪者的天堂,遊客可以選擇、變換不同的滑雪區,纜車、滑雪纜椅或滑雪巴士都可以把遊人送到起點。冬天沿著山徑登山,滿山的雪景更 令人心醉不已。
最過癮的是從市區火車西站及東站旁的碼頭,搭船環遊圖恩湖及布里恩茲湖,這也是總覽瑞士阿爾卑斯山風光的最好方法;可以選擇黃昏之旅或一日遊,十八艘設施良好的遊輪,將旅客帶到少女峯區,欣賞沿途的美景。
或者租條小船,親自操槳,澄澈的湖水,湖岸翠綠叢林、湖畔紅瓦屋宇,以及白雪蓋頂的群峯,白色水鳥掠水而飛;在湖中還可游泳、浮潜、快艇馳聘,以及滑水、釣魚;也有不少人靜坐在湖邊餵食水鳥,欣賞美景遊人。
這是一個歐洲很熱門的度假中心,市內有不少運動設施,設有室內、外游泳池,有些旅館的游泳池,冬天也不停止營業。還可到附近的湖泊揚帆或乘氣船遊湖,都別有情趣。飛行翼運動也很流行,場地也不少;另外,休閒的地方如舞廳、戲院、騎馬場、賭場和水上運動設施等,無不齊備,白天夜晚都不會寂寞。
因特拉肯民風樸實,百姓待人和善,深入鄕間可以見識許多不同風習,也有很多民俗活動,如傳統的牧羊人節,從一八〇〇年就開始舉行。
到因特拉肯這個小城觀光,最好嘗試搭乘 水晶列車(C'rystal Panoramic Express),這種列車不同於一般火車,淸淨的車廂,內部寬敞,全面禁煙,沙發式的座椅,座前有咖啡桌,對號坐下就可以靜靜享受咖啡、紅茶和點心。窗外掠過一幅幅自然美景,有壯麗的高山、滿山遍野的小白花、山區農莊、森林、湖泊以及純樸的村民正在放牧牛群,數小時的旅程,常常使人感覺意猶未盡。
因特拉肯雖然美,但通常來旅遊的人,都只把這裡當作重要的轉接站,最終目的還是在少女峯。以這裡爲據點,搭乘齒輪登山火車上少女峯,是絕對不可遺漏的行程,花一天時間去一趟「歐洲屋脊」的少女峯,是人生一次難得的經驗。
由山上的因特拉肯火車站出發,單程約需兩個半小時。如果顏意起個大早搭乘早上六時半的早班車,就可以省下近四十美元的車費。不過首班車票不預售、也不出售給個人,如果想買早班車預售票,只能要求旅館櫃台代購。 每遇景點或轉車點,火車會停留約十分鐘。如果天晴時,不論從車窗或隧道內特別開鑿的觀景窗望去,都是一片雪峯繚繞的奇景。
[編輯] 少女峯及美麗山城
少女峯(Jungfrau)地區常被人稱爲「小瑞士」,因爲它變化有致的天然美景,是瑞士風景中最美麗的地區之一,這裡包括了阿爾卑斯山脈群峯、湖泊、冰川、樹林和瀑布,以及許多建立在山腰、谷底的迷人城市。
這是一個適合一年四季度假,兼具運動、休閒和娛樂的地方,是最受歡迎的冬季運動場所,尤以艾格爾(Eiger)、僧侶(Monch)和少女(Jungfrac)三座巍峨的山峯最有名。三峯卓然而立,連成的優美雄姿,被認爲最能代表瑞士阿爾卑斯山。最北邊的艾格爾山高三九七〇公尺,中間的僧侶峯四〇九九公尺,最南邊是海拔四一五八公尺的少女峯。
因爲Eiger的原意是老頭,所以關於三座山的名字及排列的位置,地方上流傳著一個非常曖昧的故事:「不羞老翁」一直對「少女」垂涎不已,幸虧中間有「僧侶」坐鎭,少女才能倖免於難。
少女峯和僧侶峯兩山一鞍相連,它的南面是二十三公里長的阿雷奇(Aletsch)冰河,這是阿爾卑斯山最長的冰河。從伯恩高地穿過艾格爾峯山壁,綿延而上,至少女峯展望台的鐵路工程浩大,一九二一年才正式通行,全部工程耗時達十六年之久,其間有一個長七點一公里的隧道,就花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建成。如今走在這一百年前就開始建立的登山鐵道上,不得不佩服當時瑞士人的眼光遠大。
少女峯地區的山線鐵路,由七條瑞士最箸名的山線聯合組成,每一條線都各有特色,歴史最悠久的一線一八九〇年就在運行。沿途兩側是高山風景的精華,從車窗中可以看到山腰或山谷間的小村落,終年積雪的遠處山峰,百花盛開的草原,拙樸的山間茅屋和一大片的蒼翠樹海,眞是美景如畫。一路上擴音器中用不同的語言廣播介紹,並宣吿服務注意事項。
當火車到達海拔兩千零六十一公尺的小史黛格(Kleine Scheidegg)時,會在這裡暫停一個小時,以便觀光客們下車看雪景。這裡是艾格爾、僧侶和少女峯的大門,無論從那一條路上少女峯,無論使用單車、巴士或任何交通工具,從這裡起都要換隧道爬山火車,所以你會發現這個車站雖小,但卻是世界人種大集合的地方,人聲吵雜中,出現各式各種的語言,煞是熱鬧。
這座雪山小站,是用厚厚的石塊壘建而成,正門頂上有荷蘭階式建築,旁邊的兩層爲城堡式,城堡頂上設有風向指標。從這裡可以遠眺層層峯巒,俯看無垠大地。
由小史黛格搭乘隧道火車上行至少女峯山鞍(Jungfraujoch),這是一種名爲全景(Panoramic)的觀光火車,是世界三大高山觀光火車之一,由民營的少女峯鐵路公司經營。寬大的觀景窗,座位前的桌面還可調整,不會因爬坡而傾斜,隨時保持水平。
這一段路程距離雖不遠,但是因爲火車在迂迴爬坡,速度非常緩慢,總共要走一個小時,但窗外風景如畫,有如阿爾卑斯山花園,到處野花、綠草,是瑞士山區最美最不同之處,加上後段的冰河、峭壁、冰原等難得的景致,一里比一里壯觀,正好可以藉機慢慢欣賞。爲了適應高地的氣壓、溫差,車子中途要停兩次,遊客也最好下車活動活動筋骨、上個洗手間,頓便觀賞高山雪景,同時留下珍貴的鏡頭,再繼續完成這「天路之旅」。
第一次是停在海拔二千八百六十五公尺的艾格爾峭壁(Eigerwalld),這裡是眺望艾格爾峯的最佳角度。第二站是海拔三千一百六十公尺的冰原(Eismeer)站,透過觀景窗可看到冰柱和雪崩痕跡等特殊景觀,雖然有的人已經因爲越來越稀薄的高山空氣,開始耳鳴、頭昏、心跳不已,但看到了這種奇景,也禁不住忘了身體的不適而興奮驚嘆讚美。
火車爬上冰原、穿過山洞直到山頂終點站,海拔三千四百五十四公尺高的少女峯山鞍, 這是僧侶峯及少女峯之間的凹陷山谷,形似山鞍(joch)而得名。在這個全世界最高的火車站上,紅底白十字的瑞士國旗迎風飄揚,好像張開雙臂歡迎著一批批湧到這山巔的客人。
旅客來到這裡,搭乘雙向升降梯從底層爬升一百零八公尺,登上海拔三千五百七十一公尺的斯芬克斯平台觀景台,總共只用了二十五秒的時間,因此這具高性能的升降梯,從一九九六年九月完工之後,一直是當地導遊誇耀的重點,雖然耗資一億三千萬瑞士法郞建造而成,但是也爲瑞士政府帶來了可觀的觀光收入。
站上觀景台,一種登山頂而小天下的豪邁氣概油然而生;戴上太陽眼鏡,抬頭仰望澄澈的藍天,環顧少女、僧侶峯圍繞在側,俯瞰歐洲最長的阿雷奇冰河(Aletsch Glacier)竟臣服在腳下,鑲崁著小湖的勞特布倫嫩谷地,銀帶般的河流、漆黑的森林,西望法國、南眺義大利;山頂眩人的雪光,時而泛著耀人的金色光芒,眞敎人嘆爲觀止。
由觀景台往下走,到達斯芬克斯(Sphinx)平臺,這裡視野雖較觀景台略差,但仍然十分漂亮,很多旅遊團體都在這裡合影,觀景台、藍天和終年白雪的山頂,都是最佳的背景。
少女峯上的冰河餐廳背倚山巖用石塊砌建而成,是歐洲最高的建築,也是最高的餐廳,有鹿肉和美酒饗客。在這裡用餐,透過寬大的窗子,可以看到少女峯在冰河襯托下,如雲霧翻騰中突立在藍透了的天際,餐廳浮游在雲峯之上。餐廳內有一種溫熱紅酒(blue wine),口感不錯,爲避免回程暈車,最好淺嘗即止。 只需吃一客熱騰騰的套餐和湯,身體頓時活力百倍,再出來跟冰天雪地盤桓,外面的天地突然變得更美、更具變化了。
餐廳外設有紀念品店,買件小紀念品,或幾張明信卡,其中一種明信片上面印著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區救人而著名的聖博納狗,尤其特具意義,蓋上「歐洲之巔」(Top of Europe)的印章留作紀念,或者就從山頂這歐洲最高的郵局寄給家人報個平安。
冰宮(Eispalasc)在阿雷奇冰河下方三十公尺的地方用人工穿鑿而成,有專家駐鎭維持攝氏零度恆溫的冰隧道中,洞內陰寒有如洪荒世界,從階梯、吧台到常年展示著的不化的冰雕,包括愛斯基摩人和冰屋、日本相撲、美國老鹰等,無一不晶瑩剔透栩栩如生。在長長的隧道兩旁冰牆上,設置嵌入冰中的木頭扶手,居然上面還有許多「到此一遊者」在上面題字爲證。
在斯芬克斯瞭望台東面一帶冰河,山峯圍繞、飽藍的天空襯配得十分美麗,行走在這天荒地老的冰世界,站立在歐洲最長的冰河上,怎能叫人不興奮心跳!
在觀景台下方,有一所滑雪學校,這裡終年積雪,秋天上山已可見到白雪紛飛,冬天更是滑雪人的天下。如果六月至十月造訪這裡,還可以看到愛斯基摩狗拉雪橇,只要付約一百元台幣,就可以一償乘坐狗拉雪橇的夢。過去這裡的狗拉雪橇是免費提供遊客騎乘,由於人數衆多,狗兒不堪其累,只好以價制量,來約束騎乘人數了。現在這裡的三十多隻愛斯基摩犬,全都屬於少女峯鐵道公司所有,在一八九六年起鐵路建造時,就是由這些狗兒把物品由少女峯運送到艾格爾冰河(Eigergletscher),一直到一九一二鐵路竣工,佝兒就轉而擔任娛樂貴賓的任務了。
此外,少女峯上還有一處氣象觀測站,是提供高山氣象資料重要的基地。
艾格爾山北壁的艾格爾峭壁(Eigerwand),海拔兩千八百六十五公尺,與大喬拉斯北壁、馬特峯北壁並稱爲歐洲三大北壁,素有「惡魔岩壁」之稱,卻又是爬岩登山者的最愛,因此曾奪去許多登山者的性命。
瑞士由首都伯恩以南到阿爾卑斯山的伯恩高地,對世界滑雪運動影響很大,自從一八九〇年英國人發現這個地方,而引進滑雪運動後,一九二〇年曾在這裡舉行下坡錦標賽,接著又有第一次彎道滑雪賽,今日伯恩高地的滑雪成爲營收豐富的觀光業,整個阿爾卑斯山幾乎全靠此爲生,而少女峯海拔兩千三百二十公尺的滑雪場,有無比壯麗的背景,更是吸引了大批的滑雪旅客,享受從高處滑下、腳踏兩條長木板征服重力的興奮與刺激。
格林德瓦(Grindelwald)是伯恩州的城鎭、瑞士阿爾卑斯山區谷地中一處奇美無比的度假勝地,在伯恩東南方五十六公里處的斷層地塊上,市區散布在盧特希尼(Lutschhle)谷地的山坡上,海拔一千零五十七公尺。
這個山鎭的美,美在與衆不同;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能這麼靠近這許多雄偉的高山,它的南方雄峙著韋特峯(Wetterhorn)、斯瑞克峯(Schreckhorn)及艾格爾峯(Eiger),其中最矮的韋特峯海拔也有三千七百零一公尺;世界上也沒有一座城市能這麼接近冰川,而著名的上、下格林德瓦冰川,就在山谷下面,是世界上唯一的「冰川山莊」(Glacier Village),十九世紀德國偉大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艾興多夫(Joseph Eichendorff)到這裡來遊玩時,曾經感嘆的說:「哦!壯麗的森林,是誰把你種到這麼高的地方!如今,人們還可以在這最高森林中的餐廳裡舒服的用餐。」
鎭上有石砌的房屋和石板的屋頂,也有現代化的建築;市內的四十多家旅館,從一星到五星級的都有,還有賓至如歸的民宿。這座山城最早是夏季放牧地,因此附近有良好的果園和牧場,後來成爲瑞士主要的登山運動、夏季和冬季休養地區之一。
阿爾卑斯山綿亙法國、瑞士和義大利三國邊界,而位於中部阿爾卑斯山瑞士境內的部分最大的山嶽勝地就是格林德瓦,不只山峯、四周的冰河地形和切割的懸崖峭壁,更形成它獨特的山嶽之美。每至黃昏,夕陽環照,山麓間草綠色的牧場和壯麗的山景交相輝映,顏色由黛而紫的山峯,高高的頂著白帽子,碧藍的天空,險峻山岩所形成的河谷、斜坡上的阿爾卑斯山浩翰大草原、牛羊成群,牛鈴響叮噹,濃濃的針葉林、震人心弦的冰川、婉約的小溪流水和寧靜的湖泊,在在都使這個阿爾卑斯山區城市的美攝人心魄,令人屛息,不祇是讓人覺得遺世而獨立,更有一份可觸摸的羅曼蒂克。
格林德瓦還有吸引人的三百公里山區小徑,規劃好的二至六小時徒步行程的路線,隨便選一條全家人一起走走,都可以領略到所有阿爾卑斯山的各種美妙;冰河、雪峯、河流、瀑布、峽谷、叢林、野花、綠草,無所不有,說不定運氣好,還可以看到叢林裡的大角野羊、鈴羊和土撥鼠。
攀登海拔兩千一百六十九公尺的弗斯特(First)峯以這裡爲出發點,從市區到弗斯特峯,是山區最著名的健行路線,不但路標淸楚,冬季處處可見滑雪的人,即使在盛夏時節,也能享受一邊行走,一邊玩雪的樂趣。
格林德瓦有一條長一千一百四十公尺的架空纜車,可以直接登上弗斯特峯頂,單程四十分鐘,號稱歐洲最長的昇降梯。
這裡也是滑雪者的天堂,附近兩百公里長的滑雪道,聚集著滑雪好手、初學者、小孩和上了年紀的人,有敎練敎授,嬰兒也有托管看顧,全家可以同時出動,大人也可以放心的玩樂。
這裡的雪上運動和活動種類繁多,除滑雪外,還有雪上滑板俯衝、雪橇滑衝、木單車滑行、馬拉雪橇車等,都是每個人又愛、又好奇的新鮮活動,如果能趕上一年一度在這裡舉行的世界祥雪節(World Snow Festival),那更是熱鬧滾滾,有各類雪上運動競賽和精彩的雪雕展覽,可以看到許多知名的運動明星。
瑞士的激流泛舟大致都在萊茵河上游、因河、薩納河、辛姆(Simme)河等地進行,格林德瓦因佔地利之便,也是重要出發點之一;但有的河流因落差大、水流湍急,是舉行較驚險的泛舟所在,所以除敢冒險、肯花錢外,還要衡量自己的經驗和體力,以免危及性命。
深入谷地還能看到許多當地的民情風習、特殊技藝、農夫的耕作、手工製作乳酪的方法,都非常原始而傳統。瑞士人的食物中總是加入相當多的乳酪,從製作時每一個步驟的精心講究,可看出他們對品質的要求。
這裡的人愛好音樂,舉行歌唱比賽時,穿著他們的傳統服飾、互相競技,美妙的歌聲越過草原,引起陣陣迴響有如天籟。
如果遊客沒有足夠的時間爬上少女峯頂,那麼可以改到希尼格台地(Schynige Platte),它的位置在因特拉肯東站的上方,海拔一千九百六十七公尺,有最佳的瞭望角度,是伯恩高地著名的展望台之一,距離因特拉肯很近。群峯聳立在它的對面,由東往西依次是峭壁直立的韋特峯(Wetterhorn)、挺拔險峻的艾格爾峯、山頂圓尖聳立的僧侶峯,以及在正對面、豐姿優雅的少女峯等:而夾在僧侶與少女兩峯之間的阿雷奇冰河,更是如白鍊倒懸,耀眼而淸晰。
這裡高地小丘起伏,綠草如茵,野花遍野,澄澈的藍天,碧綠的湖水中倒映著遠處外圍的雪峯,風光十分美麗;這裡有阿爾卑斯山區唯一的花園,內蒐集有五百種不同的高山植物與奇花異草。台地的觀景餐廳,提供可口的食物,遊客可邊吃邊從四周的大玻璃窗中欣賞美景;或者在平台上的露天餐廳中,舉杯邀約少女峯。
由因特拉肯西站,搭乘往伯恩高地的另外一條西線登山電車,爬行約十八公里、費時二十五分鐘可抵達海拔七百九十六公尺的勞特布倫嫩(Lauterbrunnen)村,這是背向被冰河侵蝕斷崖的「U」字形山谷小村,村後巨大的山壁被冰河侵蝕而成大片斷崖,由於斷崖上有隆隆作響的史陶巴赫瀑布(Staubach),故村名有「隆隆之泉」的意思。這個落差二百八十公尺的史陶巴赫瀑布,是歐洲第二大瀑布,由 斷崖絕壁上直奔而下,飛濺成無數細碎的水沫,非常壯觀。十九世紀的浪漫派詩人拜倫稱讚這座瀑布爲「靑白色瘦馬的尾巴」。世界文學巨匠歌德,因爲到這裡遊覽激發出靈感,而寫下了優美的「水的性靈之詠」(Song of the Spirits Over the water)。
這裡和瑞士其他許多山間小鎭一般,想再深入山區,一定要利用步行或纜車,車輛一律禁止駛入。這裡有攀登海拔一千六百四十五公尺妙連村的空中纜車,約十分鐘就可以抵達。在妙連村可以左望艾格爾峯,前觀少女峯,並且可以繼續乘坐空中纜車爬到海拔兩千九百六十公尺的希爾特山頂,以便盡情地欣賞四面八方的美景。
這裡有一個氣球博物館,爲紀念一九一〇年首位駕著氣球穿越阿爾卑斯山的史培特尼,其內收集有各式各樣的熟氣球,由國際史培持尼(Spelterini)協會負責,每年夏季還在這裡舉辦一次國際性的比賽,屆時天空飄揚的五彩氣球無數,十分熱鬧。
溫根(Wengen)位於勞特布倚嫩東方,是海拔一千二百七十四公尺的山區小鎭,它的正上方就是巍峨的少女峯,北邊則是小史黛格,這一帶是重要的滑雪區,每年洛伯峯的滑雪比賽,使這裡熱鬧異常。每到冬季山下霧氣濛濛,登上溫根只覺腳踩雲霧,遠望白雪覆蓋的少女峯,恍如仙境。溫根有很多帶滑雪者上山的纜車線、吊椅線,滑雪道很長,但也很陡峭,滑雪者花上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坐纜車上來, 卻只需用三分鐘就可以從山上滑到山下,相當刺激過癮。
美倫(Murren)位於勞特布倫嫩河谷盡頭、因特拉肯西南方的山上,是去希爾特峯的中途站,有纜車直上,海拔一千六百三十四公尺,也是伯恩州地勢最高的村鎭,小鎭遊客穿梭,但仍然充溢著寧靜,石砌的高牆旁設有露天餐桌,撐著五顏六色的遮陽傘,儼然一副小巴黎的神態;也有騎樓店舖、舒適的旅館,被環繞的雪峯所襯托,一切都顯得十分突出◦美倫氣候良好,是瑞士著名的高山療養地,運動設施也很完備;街上的行人在白雪蓋頂的高峯圍繞下,穿著輕薄單衣,悠閒滿足洋溢在臉上。由希爾特峯頂至美倫有一條四十二公里長的美麗滑雪道,是知名度很高的滑雪場、國際冬季運動勝地,滑雪好手雲集,一九二四年在這裡創立了堪達哈滑雪倶樂部。
這裡也是熱氣球觀賞山區的中心,每年的國際氣球週,各國同好雲集參與山區的盛典。
很多人都知道紐西蘭有高空彈跳,其實這種瘋狂文化已傳到瑞士了,並且獨樹一格的是從希爾特吊車上向阿爾卑斯山谷中躍下,這雖然增加了危險度,據在紐西蘭從橋上跳過的人說,這種落差一百八十呎、向群峯躍出的感覺是更要刺激過瘾多了;不過價錢也非常過癮,約需台幣五千多元。
希爾特峯(Schilthorn)海拔兩千九百七十公尺,由勞特布倫嫩乘纜車直接越過谷地上山,或者乘坐登山火車迂迴到達,也可以由欣爾山谷乘纜車越過五百公尺的峭壁和吉美瓦(Gimmewald)叢林而到達。
因爲詹姆斯龐德主演的〇〇七電影「女王密令」(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在希爾特峯拍攝而聞名,山頂的比茲格洛利亞 (Piz Gloria)旋轉餐廳,是阿爾卑斯山最早興建的旋轉餐廳,餐廳外的平台,是不進去用餐的旅客最佳賞景處。由於餐廳的名字在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現在大家都直呼「比茲格洛利亞」,幾乎忘了它眞正的名字是希爾特峯。
這座矗立在山頂的圓形建築,採用太陽能發電,在三千公尺的高空上,作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緩慢旋轉,坐在這世界之巔用餐,邊吃邊欣賞窗外雪峯奇景,將近兩百個高低不同、形體各異的山峯,綿亙不斷環繞四周,戴著白色的帽頂,劃破長空、伸入藍空之中突立著;從鐵力士山(Tftlis)、伯恩阿爾卑斯山脈(Bernese Alps),到西邊遙望的法國白朗峯(Mont Blanc),北面德國的黑森林山(Black Forest)都可瞭望到,雄偉壯麗,大自然造景,任你是天神下凡的畫家,也無法描繪那份感人的浩翰!每至初春,少女峯北壁雪崩而形成的奇景,這裡也淸晰可見。
旋轉餐廳上還有現代化的酒吧,名叫詹姆斯龐德吧(James Bond Bar),要一杯瑞士酒,看看牆上龐德滿臉桀驁不馴的大幅照片、襯托著窗外的美景,是何等的愜意!
這幢建築的下層,有一個放映室,播出四季美(Four Seasons)的幻燈多媒體秀,把希爾特峯的一年四季景致變化,以及環境設施介紹得非常詳細,美麗而壯觀,相當吸引人。
瑪林根(Meiringen)位於布里恩茲湖東邊鐵、公路的幹線上,交通方便,是伯恩州的城鎭,也是一個有著濃鬱德國風味的小鎭。從因特拉肯坐火車沿著布里恩茲湖東行來到這兒,只需三十七分鐘,當天可往返,也可小住一晚,感受小鎭的寧靜。
居民只有幾千人,以德裔爲主。德國人的冷靜和外冷內熱的性格,在此表露無遺,絕不同於其他地區瑞士人民的熱情喧囂。但是遊客也沒有被冷落的感覺,反正一切都是那麼平淡自然,生活的步調非常緩慢;沒有東西可買,可以讓人遠離物慾誘惑,能專心沉醉於山水美景中。
瑞慶溪瀑布(Reichsbachfalle)是當地最有名的風景區,瀑布在山谷上面,從市區到瀑布可以走規劃好的步道,沿途風景很美,約一個小時就可到達瀑布。水聲隆隆,飛瀑其上,非常壯觀,人在山邊走,淸涼舒適,沁人心脾;加之遊人較少,絕無風景區的煩囂,可以細聽水聲的頻率,原來偉大音樂家的曲章是這樣領略出來的。當沉醉夠了,瀑布區有纜車可以搭乘下山,還來不及在空中把地面辨識淸楚,三分鐘就到了山腳,很快就回到鎭上。
阿爾斯魯特(Aareschlucht)在阿爾河狹窄區,連接布里恩茲湖的阿爾河是萊茵河的支流,在這裡的最窄處,河道只有兩公尺,兩岸都是懸崖峭壁,貼著直立的峭壁建有棧道,鬼斧神工使人讚嘆。河水汹湧奔騰而過,峽谷底部被無窮的水力沖刷得又寬又深,整個凹陷進去;走在棧道上,不由得人不心驚膽顫,低頭下望,兩百呎深的谷底,即使膽子大的人也會一陣昏眩,十分刺激。開放的時間有限,一到冬季下雪,路就非常危險,不再開放,只在五月到九月間對外營業,時間爲早上八時到下午四時,遊完整個區域需要一個小時。
圖恩(Thun)法語寫作Thoune,經緯度爲東經七度三十七分,北緯四十六度四十五分,是中部伯恩州的城市,位於圖恩湖的西端、阿爾河畔,扼圖恩河的出口,也是伯恩高地的門戶,與湖東端的因特拉肯相距約二十公里,坐火車約二十多分鐘。生產乾酪、機械、陶器和鐘錶◦這是一個美麗的古鎭,人口約三萬七千人,史前時代就有人居住,十二世紀建城,屬於勃艮第王國;一一九〇年轉入柴林根公爵之手,一二一八年成爲基堡(Kyburg)伯爵的領地,一三八四年起成爲伯恩州的城市。
當地著名的建築物有新敎徒敎堂,建於十二世紀的謝茨利根(Scherzligen)敎堂和完工於一五八九年的市政廳。這裡的房子一層層的建在斜坡上,商店的屋頂上都建成花園步道,故而有「空中步道」之稱。經由步道向上可以到達舊市街,有柴林根家族貝特爾德五世建於一一九一年、坐落在陡坡上,雄視城中房舍的圖恩城堡,它有四個氣勢攝人的高聳城塔,現在已是歷史博物館,館內有陳列著精美壁氈的騎士廳,並有海姆貝格燒製的圖恩磁。美麗的阿爾河畔也是遊客的最愛,這裡有名作曲家布拉姆斯避暑的河岸,左岸有羅馬式建築的斯茲理根敎堂和桃色外觀的夏達瓦城。附近的圖恩湖,美得令人屛息。
圖恩湖(Thunersee)碧水綠波,雪峯靑山映影其中,加上湖東端的因特拉肯是著名的度假城、上少女峯的重要樞紐,因此遊人不斷。湖長十八公里、寬四公里多,是瑞士湖泊中單一水面最大的一個。
由因特拉肯至圖恩之間船行約一小時四十分鐘,中間可停留數站,包括瑪林根、施皮茲和參觀一些洞穴等。在施皮茲(Spiez),可以參觀有千年以上歷史羅馬式的城堡、敎堂。施皮茲鎭背倚尼森(Niesen)峯,海拔二千三百六十二公尺,由峯頂可飽覽圖恩湖美景。
比亞圖斯洞(Beatushohlen)位於施皮茲對岸湖濱山下,傳說這個一公里長的洞,曾經是愛爾蘭傳敎士六世紀來瑞士傳敎時,把原來洞裡的一條龍趕走,而佔住進去的地方。
[編輯] 湖畔古鎭布里恩茲
布里恩茲湖(Brienzersee)在一百多年前就因爲它的雪峯藍天、寧靜優美爲藝術家們所鍾愛,湖上的船孃旣划船也唱歌,因而譜出了許多羅曼蒂克的故事:其中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女孩,愛上一位年輕學者而傷心不已的故事 ,被畫家刻畫了這女孩憂傷的形象,而名之「美船孃」的著色銅版畫,成爲洛陽紙貴的暢銷品,而布里恩茲的美也因銅版畫,以及令人傷感的愛情故事更廣爲人知了。如今更多的人來這裡遊玩,多半乘坐一種叫作勒奇白鴿的有槳汽船,從因特拉肯可以搭船作環湖遊。
布里恩茲(Brienz)鎭就坐落在布里恩兹湖東端,坐火車至湖西端的因特拉肯只要二十五分鐘。這裡是遊覽布里恩茲湖的重要參觀點,下船穿過坐落在湖畔的火車站就是熱鬧的大街,這也是小城唯一的一條馬路。
這兒是瑞士木雕藝術的中心,連街上的路標,也件件是精巧的木雕藝術品。街道兩側全是未曾髹漆的原木房舍,這裡已被政府列爲保護區,所有的房子都不得任意改建,最高不超過三層樓,大多數是兩層的木造樓房。每戶人家的陽台上,綴滿了鮮花,使觀光客一走入小城,就彷彿回到中世紀的歐洲。
街上百分之七十的店鋪都是藝品店,瑞士最出名的木雕咕咕鐘,就是這裡的特產,從精緻小巧的到大型的都有,無一不是精雕細琢令人愛不釋手的藝品;象徵伯恩市的可愛褐熊,更是到處都擺滿了。有許多以純手工爲號召的木雕品,有小巧的手飾盒,也有大截的樹雕,精緻而誘人,但是價格也很嚇人,常常令人陷入兩難的境地。
木雕工藝品在布里恩茲旣是傳統,也是當地人生活裝飾重要的一部分。許多木雕作品都有其特別的意義,有的用來做結婚禮物,有的則是比賽的獎品。專賣木製品的精品店除了出售各類成品,如咕咕鐘、音樂盒、木盤子和小人偶等,也爲顧客訂做特別造型的木製品,只要顧客把照片拿給木雕師,他就可以特別爲你雕出維妙維肖的造型來。
小鎭裡有一百多位木雕師,鎭內的木雕學校世界聞名,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悠久歷史,學校本身就是一幢極其精巧的木造建築,裡面住著二十八位學生和四位老師。進入學校後,要經過嚴格的四年訓練才能取得木雕師的資格。學校的陳列室裡展示著歷屆畢業學生的代表作,作品中散發著當地傳統、樸實的氣質。
小城的另一邊是湖濱的散步道,有數不淸的遊艇停泊在私人碼頭上。從這裡慢慢走到火車站,只要二十分鐘步程,而且還可以順便欣賞布里恩茲湖美麗的景色,湖邊有不少度假別墅,如果時間允許,最好在此小住一晚,深入領略小鎭的古樸風情。
在這個小城附近的山腰上,有一間頗富盛名的巴倫山(Ballenberg)戶外博物館,瑞士雖以精密工業、金融業及服務業著稱,但其根本還是以農牧業起家,在這裡可以看到來自瑞士二十三個州各地最原始的早期屋舍,這些古老的原始建築,是由各地把原屋一塊塊的拆卸運到這裡再重新組合而成,也許在當地這已是唯一的,全部都在這裡集中,並受到特別的保護;每一幢房屋中都還保存有各式各樣的傳統傢俱、用品、手工藝品和民俗文物。每間房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敎室,裡面住著不同職業的人,有木雕師、織布師和專門製造乳酪的人等,他們都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方式在進行生產;而且從每一個原始的房子中,都可以看到早期瑞士人的居家環境和生活作息情況。
有一間天花扳上掛滿臘肉的辱子,這些臘肉完全是利用屋內取暖所奎生的煙壎製而成;房子裡的床都很小,因爲天氣寒冷,當時的暖氣設備又不足,所以人們就把床做得比較窄小,以便白天坐著抽烟取暖。以前窮人跟富人的住家也完全不同,這從玻璃窗就可以看出來端倪,以前的玻璃價格高昂,所以有錢人就會刻意做一大排窗子以示富有。
這個戶外的森林博物館相當大,花一天好好逛一趟,可以體驗瑞士古老而饒有趣味的鄕村生活,更可看遍瑞士各地不同的風貌,是瞭解瑞士地方文化的最佳場所。
羅特峯(Rothorn)海拔二千三百五十公尺,聳立在布里恩茲市內,有火車可以到達這條以二十二點五度的傾斜坡度往上爬行的鐵道,是以蒸汽火車頭行駛的路線,爲了走在陡峭斜坡上還能保持鍋爐裡的水位平衡,蒸汽火車頭的尾部設計與一般火車頭不同,而是略向上翹;並且車頭在後,頂住列車慢慢向上爬行,車窗外的景觀因高度不同一直在改變,由湛藍的湖泊,到綠油油的牧場、低頭吃草的牛羊,繼而是蒼鬱的森林,到達二二四四公尺的終點站,長約八公里的坡路,整整要走一個小時。
從羅特峯往下看布里恩茲湖,十分美麗,冬天、夏天感覺完全不同,但是布里恩茲羅特線鐵路火車只有夏天營運,到了冬天就要到琉森的索倫山(Sorenberg)搭纜車來這裡了。
吉斯巴赫(Giessbach)在布里恩茲湖東南濱,與布里恩茲隔水而望,距離不遠。這裡的瀑布在十九世紀曾經是重要的旅遊點之一,從一八四〇年有第一家客店開始逐漸繁榮,一八八三年一場大火燒燬了一切,但取而代之是更漂亮豪華的建設,一八七九建的纜車,使旅客可以由船塢直接到小鎭,不必再像過去一樣,爬山越嶺才能看見那如萬馬奔騰的雄偉瀑布。
[編輯] 蘇黎世的文化之都
蘇黎世(Zurich)是蘇黎世州首府、瑞士的故都、全國第一大城,以及主要的工業、貿易、銀行及旅遊中心,是全國經濟、商業、金融重鎭、舉世聞名的黃金交易中心,無數的國際性機構設在這裡,滙集了四海英才,瑞士全國人口將近有十分之一聚集在市區及附近,把這個城市經營得生機昂然。
整個城市的位置在瑞士的東北部、蘇黎世湖北端,居歐洲中心點,伯恩在它西南方約一百二十三公里處,它的經緯度位置在北緯四十七度二十三分、東經八度三十二分,北到德國很近。這是一個眞正的河濱城市,狹長的蘇黎世湖由南嵌入蘇黎世市內,湖面由此變成狹長的利馬特(Limmat)河,水道向西北婉蜒通過市區,到達德國邊境注入萊茵河。
早期居民都集中在利馬待河兩岸,也就是現在的舊市區,後來才沿著湖岸向東邊擴展,將濱湖村莊一一納入版圖,而達到今日的規模。市區面積雖只九十二平方公里,人口九十五萬,但與任何其他世界大城市相比毫不遜色,歷來這裡都被古今藝術家形容爲一個「結合自然美與國際風采」的迷人城市。
市區海拔四百零六公尺,四周山丘環繞獨特的地理位置,造成四季分明的氣候,一月的氣溫在攝氏零下十度到五度,五月則在五度至二十度間,六月到八月的夏季氣溫最高,在十度至三十度間。城市邊緣山地林木茂密,氣候兼受大西洋和大陸的影響,南來的乾燥熱風和冬季來自北方的低層冷空氣相遇,常形成持續幾星期的濃霧。但在天候晴朗的日子裡,空氣潔淨無比,從蘇黎世湖中反映出周圍的山影。這裡最早的民族是史前的塞爾特(Celt)人,公元前五十八年,曾被羅馬人佔領,建立堡壘和稅卡;公元前十五年羅馬關卡「Turicum」就是現在蘇黎世的前身。三世紀時,天主敎在這一帶傳敎,敎士費利克斯(Felix)等三人在此被殺,現在蘇黎世官璽上仍有三位聖徒手提被割下的自己頭顱的形記。
由於歐洲有幾條由北而南、貫穿阿爾卑斯山到地中海地區的貿易路線經過,十世紀左右這裡已有商人來定居,得而繁榮發展:一二一八年成爲自由城市,一三五一年加入瑞士邦職,是繼琉森之後最早加入邦聯的侯國。一三三六年,蘇黎世的工匠爲爭權益組織協會曾接管政府,時至今日,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各工會都還會在蘇黎世舉行春季慶祝會,他細穿上傳統的服飾,沿著市區遊行,提醒人們記得他們曾有的貢獻。
十六世紀的宗敎改革運動中,瑞士的茲文利(Ulrich Zwingli)在蘇黎世創造了屬於自己國家的新敎,不只是使得蘇黎世成爲全球新敎的聖地,他的思想和精神也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蘇黎世人◦宗敎改革期間義大利北部和法國一些難民遷居到此,促進了當地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再加上茲文利的宗敎改革運動,使得蘇黎世愈加生機勃勃◦往後的幾百年,經濟實力不斷加強,城市逐漸擴大,範圍幾乎相當於今天的蘇黎世州。早在一七八七年,從事紡織業的人口就佔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一八三〇年之後,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爲中心的經濟不斷增長,奠定了今日瑞士實業的基礎;至十九世紀時,蘇黎世已躍升爲瑞士的財經中心。
一八八七年蘇黎世成立股票交易所,這是蘇黎世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從而更上層樓,邁入了國際金融、經濟和貿易中心,成爲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的世界第四大股票交易中心,繁忙的商務提供很多就業機會,主要包括銀行、保險、旅遊和貿易等,蘇黎世銀行業和保險業在世界舉足輕重,影饗力極大,很多重要的銀行總部都設在這裡,是世界金融保險中心。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八日,瑞士兩家大銀行,第二大的瑞士聯合銀行和第三大的瑞士銀行,爲節省開支宣布合併爲瑞士聯合銀行,總部設在蘇黎世,成爲全球最大基金經管人,管理九千一百二十億美元,資產六千億美元,僅次於東京三菱銀行,是全世界第二大銀行。
蘇黎世也是一個知名的國際會議中心,各種設施及交通都能滿足國際會議的需求,大小不等的會議場所,都配備有最先進的電子科技設備,每年上百次的世界性會議在這裡舉行,參加會議人數超過四十萬。
市內有大量早期留下使用銅像、雕刻和繪畫等藝術品來美化的建築物,郊外有許多舒適的度假中心,使忙於公務之餘的人,到這裡可以徹底鬆懈休憩,因而旅遊業蓬勃發展,豪華飯店林立,市面繁榮,市中心成爲世界最大的商業區之一。工業方面,則有機械、化學、電子、紡織、金屬品加工等工業,蘇黎世湖畔是重要的巧克力工廠集中地。
蘇黎世的電視節目也在這裡紮根,大多數電影和電視劇不是在蘇黎世市內、就是在蘇黎世近郊拍攝,因此它又是大衆傳播業的中心:蘇黎世是德語區,因此在這裡拍攝製作的廣播、電視節目,大都講瑞士德語。
這個城市的交通非常發達,位於市區北郊十五公里的克洛滕(Kloten)機場,是歐洲有名的大機場之一。機場建築並不十分出色,然而各項設施卻是最現代化的,爲超過一百家航空公司的航線提供服務,與世界上七十多個國家的一百一十多個城市有航班往來。機場有A、B兩個航空站,瑞士航空、十字航空、澳洲航空、達美、希巴那(Sabena)及新加坡航空在A航空站辦理登機手續;國際航空、法航、 英航、荷蘭航空、德國漢莎(Lufthansa)、查特(Charter)、美國航空、聯合航空及斯堪的納維亞航空(SAS)等在B航空站辦理登機手續,旅客出發前二十四小時即可辦理登記取得登機卡。
.這裡到日內瓦航程只要四十分鐘,維也納約一小時二十分,倫敦約一小時三十分,到羅馬約一小時二十分,到巴黎只需四十分鐘。此外,瑞亞航每週二、四、六有航班由台北飛來,每週一、三、五再由這裡飛往台北。班機上裝有娛樂遊戲系統,乘客有二十部電影、六十小時音樂和十二項電動遊戲選擇。其中電動遊戲的最高獎金是三千五百美元,最高損失是兩百美元,賭資是一美元,這種遊戲是瑞士法律所允許的。
機場地下層就是火車站,每十五分鐘有一班直達市區火車總站的班車,行程約十分鐘,下機旅客可直接搭乘火車前往瑞士境內和歐洲各城市。這裡還有專爲頭等艙、商務艙旅客和旅遊俱樂部(Travel Club)會員所設的手提行李快速登記櫃枱和貴賓室,服務台提供瑞士當地飯店和旅遊資料。除火車外,每天從早上六時到晚上十時,每隔十五分鐘有一班巴士往返市區。從機場到市中心乘計程車約需二十分鐘的車程,車費約四十五瑞士法郞,在機場也有旅館巴士接送到市內的各大旅館,車費便宜,但時間上不如計程車方便。
蘇黎世的陸上鐵路交通非常方便,主要火車班次都是以中央火車站(Main Station)爲起訖點,從這裡到首都伯恩大約爲兩小時,到日內瓦需四小時,如果搭特快車到伯恩、琉森和巴塞爾都只約一小時車程,到日內瓦則需三小時。火車也可以通往歐洲其他國家,從巴黎開出的國際列車,約六小時可以抵達蘇黎世。這裡到米蘭的火車車程約五小時;坐夜快車到維也納,則要十二小時。
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市區交通以電車、巴士、計程車爲主,計程車需在招呼站上車,電車共有十三條路線,班次密集、轉接方便,可以到達全市任何地方,是市內觀光最佳交通工具。另外,還有專爲觀光客服務的遊覽巴士,定時開向城市外的觀光點。
市區遊覽有多種途徑,水、陸,巴士、電車都各具情趣。如果在旅遊旺季的五月至十月參觀市中心,可以搭乘「黃金時代」導遊電車,這是一種製造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並經過屢次翻新的古老電車,從班霍夫大街開始,繞全市一周約需一個小時。蘇黎世美術館以北有一條歷史悠久的纜車道,可以到達蘇黎世大學和國立理工大學所在的高地,每三分鐘就發車一次,在高地上可以瀏覽蘇黎世市區全景。
蘇黎世旅遊局也推出幾種遊覽市區的方式,集合點都在火車站的旅遊總局門口,訂位在火車站的服務台。旅遊局上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爲早上八時半至下午七時半,星期六及星期日至下午六時半,電話爲:二一一四〇〇〇。市區漫步收費最低廉,有導遊帶領,沿途介紹,並講解城市的歷史變革與傳奇故事,重要的顴光點包括林登霍夫廣場、聖彼得敎堂和市政聽等。巴士觀光行程兩個小時,遊覽區域包括舊市區、商業區購物中心、蘇黎世湖、美觀整潔的住宅區和蘇黎世大學等,有英語講解。環市觀光行程兩個半小時,價錢也最貴,是先搭乘巴士環市,然後改坐空中欖車鳥瞰山脈,再乘汽艇遊湖回市中心。
此外,從塞爾瑙(Selnau)每半小時有一班車至西郊的裕特立堡,車程五十分鐘,行經一片林區,沿途景色幽美,這裡海拔八百七十四公尺,阿爾卑斯山雪峯在望,登高極目四眺,湖山美景,一覽無遺。
蘇黎世是全瑞士旅館最多的城市,有一百家以上的旅館、一萬個床位供旅客選擇,其中以杜爾德格蘭德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最爲出名,在世界十大旅館中排名第八。市內五星級飯店,主要有鲍爾奧拉克(Baur au Lac)、尹甸園(Eden au Lac)、國賓(La Residence)、機場希爾頓及蘇黎世等。四星級的大飯苦爾登愛里特(Carlton-Elite)、瑞士宮廷(Schweizerhof)和中央赛場(Central Plaza)等;三星級飯店有魯待利(Rutli)、布里斯托(Bristol)、社頓霍夫(Sedenhof)、薩伏依(Savoy),以及喜來登、星園(Nova park)、大陸(Continental)、格欽夫(Glockenhof)和國際等,也都是第一流的觀光大飯店。
蘇黎世大飯店(Hotel Scrrweizerhof Zurich)坐落在中央火車站對面班霍夫大道上,是一幢古色古香、有精美離像裝飾的高雅建築,這是一家歷史悠久、國際知名的大鈑店,有十間套房,一百零五間客房,室內布置高雅,除一般的設備外,還有整髮吹風機、水菓籃、雨傘,有的房間還備有傳眞機、蒸氣浴、烤浴。另外距飯店一公里半處有九個洞的高爾夫球場,五公里處可乘風帆。飯店附設有布置優雅的法國餐廳、咖啡廳和速食餐飮,但是價格也相對的要貴些,單人房就要台幣七千多元, 套房則需兩萬元以上。
蘇黎世的飮貪除了代表它國家種族的德、法、義口味混雜並陳外,也有許多異國的菜餚,最著名的是多德(Dolder)和波爾等飯店,精心調配各國和本地名菜,但價格昂貴。
火車站大厦也設有多家餐廳,樓上的第一(Au Premier)法式餐廳,格調高雅,是消費高的高級餐廳:地下城的許多小吃店,經濟實惠,也很可口。車站前班霍夫大街上的莫溫匹克(Movenpick)是瑞士名菜中心連鎖店,口味也不錯,但價格合理多了;街中段的楚豪斯克爾(Zeughsskeller)餐騫,供應小牛肝和香腸等佳餚及瑞士啤酒,相當美味可口。公羊(Widder)是一家古樸雅致、一樓是酒吧的餐廳,五百年老店的悠久歷史,口碑仍然不錯。
夏季在市中心貝爾維尤(Bellevue)和中區(Central)常有許多市民和遊客悠閒的一邊餐飮,一邊欣賞行人和景觀。貝爾維尤圓環有一家名叫斯特恩格瑞歐(Stern Grill)的路邊攤,名聞遐邇,專賣烤香腸,配上一條麵包也不過五瑞士法郞,在物價不低的蘇黎世可算是相當便宜的餐飮消費。蘇黎世人的中餐大多是在熱狗攤上打發的,入境隨俗,嚐嚐麵包夾大熱狗的滋味,也不枉來瑞士一趟。
在瑞士的連鎖超市米格柔斯(Migros)出售現成沙拉餐盒,只需花上五、六瑞士法郞就可打發一餐;杰莫利(Jemoli)和格羅布斯(Globus)這兩家大百貨公司的超市也有類似的沙拉餐可供選購。威蘭(Vilan)百貨頂樓,供應各國小吃,並有中國式菜睹,消費大約在十五至二十瑞士法郞間。
蘇黎世的中國餐館不多,但都各具待色。 中國園(China Garden)位於中央火車站正門附近、廣州(Kwang Chow)飯店在斯夫豪森斯大道(Schaffhausenstrasse)、龍城(Dragon City)酒嘍的位置則在坎恩能街(Kanollllengasse)中央火車站地下城,還有一家中國風味的金龍快餐店,一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營業,燴飯一客約需十五瑞士法郞左右,雖然在當地算是經濟實惠,但折合台幣也是三百多,瑞士物價之高可想而知。
總之,在蘇黎世想要什麼樣的吃都找得到,上至品質、口味、價格頂尖一流的高級餐廳,或溫馨的家庭式餐飮,或只供應點心的餐廳,都一應俱全,即使到了深夜,也仍有不少餐廳提供熱食。吃飽喝足之後,不妨乘興投入蘇黎世多彩多姿的夜生活,漫步在娛樂區朶夫里(Dorfli),到酒吧喝上兩杯,在夜總會或迪斯可舞廳瘋狂一晚,也可融入街頭藝術家和音樂家的表演氣氛裡,儘情享受迷人的夜。
蘇黎世整個市區是建築在一個盆地上,一直延伸到蘇黎世湖岸;自蘇黎世湖向北流出的利馬特河將市區分爲東、西兩部分,沿河兩岸、包括班霍夫大道都是舊市區,西邊叫大市街,東側叫小市街,湖畔綠樹成林的丘陵上,到處可以看到德國風光的白色別墅和紅色屋頂,現代化和傳統混合的建築物,市容井然有序。這裡處處洋溢著文化的溫馨和現代的進步,藝術氣氛濃郁更不下於歐洲其他著名的都市。德國作曲家華格納與愛爾蘭作家喬伊斯,就曾在利馬特河邊居住過,他們經常沿著河畔漫步、沈思,以獲得創作靈感。
尼德爾多夫(Niederdorf)在利馬特河的東岸,是蘇黎世最古老的休閒娛樂區,這裡有無數錯綜複雜四通八達交集的窄街,在這些小街上穿梭,新舊事物不停在交替,宛如在時光隧道中來回穿行。街道兩旁的麵包店、熟食店、小酒館、菸草店、古董店和舊書屋等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店舖林立,狹窄的哥德式房舍,看起來有點昏暗冷寂,這裡住著五千多人,晚上八時左右,便開始活躍起來。
餐廳和街道旁的咖啡座客滿爲患;街頭音樂家忙著調音和整理服裝儀表;妓女、牛郞和搖滾樂舞者還在酒吧悠閒的喝著咖啡。九時不到,整條街就沸騰了起來,到處擠滿了人,形形色色、各國不同的休閒情調在此都能看到,酒吧裡的爵士樂、搖滾樂團鬧聲充斥街頭,調情、嬉鬧、購物、開懷吃喝,構成一幅生動的人生萬象圖:一到午夜,所有的活動都停止了,這裡又歸於寂靜,只有幾家特定的夜總會裡活動還在持續,一直到凌晨二時。\
朗格街(Langstrasse)在尼德爾多夫街附近,也是市區內一條相當活躍的街;白天,這裡有土耳其和義大利美食、精品等的店舖,以及南斯拉夫的旅行社和香港二手成衣及鞋店;夜晚各色異國風味的餐廳,以及醃魚肉店和一家家酒吧,吸引路人駐足。深夜以後,一這兒便成了皮條客和妓女出沒的地方。
這個城市是一個蜚聲國際、世界一流的購物中心和藝術品交易中心,這裡有很多享有聲譽的藝術品拍賣場,優雅名貴的服飾店和時裝設計店沿街林立;班霍夫大道更是國際最知名的購物街,各種名店及大小百貨公司商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瑞士商品價格都會加百分之六點五的加値稅,購物金額若超過五百瑞士法郞(CHF),千萬記得要索取免稅優惠券,以便在機場出關時辦理退稅。
班霍夫大道(Bahnhofstrasse)的原意爲火車站前大道,因位於火車站前與利馬特河平行、直通湖邊的布克里廣場(Burkli Platz),佔天時地利之便,雖僅一公里長,卻是蘇黎世最有名的購物街,與巴黎香榭里舍大道齊名,是全市最熱鬧繁華的一條街,也是全世界最名貴的購物大道。這條蘇黎世名街它與施托興巷(Storchengasse)和利馬特碼頭(Limmat Quai)形成一個高級商品購物三角區。
除電車外班霍夫大道不許汽車行駛,路旁栽有兩百株椴樹,散發出一種甜甜的味道,街面非常淸潔。街道旁的建築物都不超過五層,大多是十九世紀的建築,具有淸潔、優雅、井然有序的一切美德,譽爲歐洲最美麗的街道。這裡有瑞士五大銀行總部、世界第四大證券交易中心;瑞士的銀行業非常發達,每年調動資金,都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文數字,因此它也成爲世界上最富有的街。
在街上櫛比鱗次的銀行裡,多的是世界各地富豪名流或政商顯貴以神秘的代號所開立的帳戶,也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大種類商品的名牌匯集在此,等著「左手提錢,右手花錢」的大戶上門,狠狠地斬上一刀。街道兩旁林立著無數名牌的時裝店、鐘錶店、精品專賣店、百貨公司、餐廳和露天咖啡座等,這裡賣的東西都是歐洲精品,瑞士的鐘錶、瑞士刀、手工製巧克力、乳酪、刺繡和皮鞋等鲛有名的特產,都可在此購得。
坐落在這條街六十六號的五罾樓貝利大廈(Bally Capital),是世界名牌貝利皮件的總部,規模龐大,世界各地分店都望塵莫及。五十號的布契爾(Bucherer)是勞力士錶的經銷商、六十四號阿巴塞得(Les Ambassadeur)是亞米茄(Oomege)錶的代理店,以及二十八號的突勒(Turler)錶。大道四十八號的斯突恩埃格爾(Sturzenegger)是刺繡和蕾絲花邊的專賣店:如要買名牌化粧品,可到十七號Osswald、或五十八號Weber-Strickler化粧品專賣店,這裡無論那一種牌子都有,專業的服務人員還會提供你一些特殊的知識。大道中段的斯匹瑞格利(Sprungli)巧克力店,火車站內也有兩家分店,專賣自製、品質極佳的產品,常常櫥窗中擺設著價格高昂、普通人不敢問津的精緻樣品。
這裡許多名牌服飾橱窗中,模特兒身上正是領導流行時尙的精品;無數珠寶店前吸引著駐足難捨的觀衆,的確這都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但若以純粹欣賞的角度,逛街、看人,瀏覽蘇黎世湖畔的風光,也別有一番情趣。事實上,現在每年大批來自日本、台灣的遊客,所展現的驚人消費能力,已成了這條街的新寵,尤其是街上勞力士鐘錶、卡地亞珠寶和聖羅蘭、香奈兒、CD等服飾店所散發的名牌誘惑,常讓人不自覺的掏空了腰包而不自知。
海默特沃克(Heimatwerk)公司也在這條大道上,專門販售各式各樣的瑞士民俗手工藝品,如瑞士刀、牛鈴、木雕、銅器、瓷器和鐵器等。這是瑞士最大的國貨公司,是由一家公益團體所經營的,裡面所賣的東西都是由瑞士人所發明、設計和製造的,在別的城市裡也設有分公司。
班霍夫大道上有許多具特色的建築,如耶爾莫利Gelmoli)百貨公司,是蘇黎世第一座玻璃造的宮殿式建築;威蘭和聖安娜霍夫(St. Annahof)百貨公司,卻又是新藝術派式;著名的貝爾銀行(Bank Bar),是一幢帕拉第奧宮殿式的宏偉高雅建築物;另外還有賃貸銀行(Schweisrische Kreditanstalt)總部的優美建築,都値得人留連,細細欣賞。
由班霍夫廣場順著錫爾(Sihl)河走,約一公里處,就是斯濤夫斯爾廣場(Stauffacher Platz),鄰近一帶是可以購買到合理價格物品的地方,而且商品也很齊全,令遊人常有意想不到的欣喜。附近巴克街(Backerstrasse)二十五號的翁勒鐘錶店(Unren Boutique)陳列的錶,款式多而流行,從幾百元到上百萬台幣的都有。
利馬特河兩岸的舊城區有許多古董店、畫廊、舊書店和雅致的紀念品店,使這個城市增添一些不同的文化氣息,令藝術愛好者們流連忘返。想選購紀念品的遊客不妨到這兒逛逛,通常能貢到比班霍夫大道便宜且實用的商品。
這裡許多坐北朝南的古老房舍有著上下捲動式的窗赛,旁邊襯著悠悠流動的利馬特河水和時而響起的車馬聲,令人覺得蘇黎世有股濃濃的地中海氣氛。
蘇黎世値得參觀的地方很多,當你每踏出一步都會接觸到藝術與文化。距火車站約兩百公尺的馬路右側,有一座偉大敎育家裴斯泰洛齊(Heinrich Pestalozzi)的塑像,他生於一七四六年,死於一八二七年,受盧騒敎育思想的影響,放棄了神職,終其一生爲兒童敎育而奮鬥,由於眼高手低、泥於理論而缺乏現實經驗,他的經營多半無疾而終,但是他培養學生「自給、自立、自助助人」能力的敎學法宗旨,不祇影響瑞士至巨,至今仍爲全世界敎育界敎學的主臬。
沿著牽爾豪斯路往山坡走,是多爾達區,在這裡可以鳥瞰市區和湖景,是市民們的遊樂地方,有林間小徑、高爾夫球場、網球場、游泳池和滑雪場等設施。從市區到多爾達也有纜車可資利用,全長有八百多公尺,四分鐘就可以到達,因此遊客即使在五月到九月初在蘇黎世,不用遠走,都能淸晨滑雪、中午賞花、下午游泳,一直浸淫在淸潔空氣的大自然裡。
蘇黎世所有的觀光景點,大部分在利馬特河兩岸的舊市區。十四世紀就開始建造的舊城牆,圍住了十九世紀時發展起來的市中心,這些古牆保存得非常完整,在飛速發展的今天,仍散發出它的古樸與充滿歷史文化,令人興思古之幽情。這個舊市區是蘇黎世最有藝術氣息的地方,居民們不只潔淨整齊,還在他們住家門窗邊,種上各式各樣的花草來美化,也將城市裝點得五彩繽紛,分外美麗。漫步在舊市區,走在石板路上,觀賞十六、十七世紀的古老建築、迴廊、大小總共一千零三十個的噴泉,就夠愜意滿足了。蘇黎世的噴泉以尼德爾多夫街上的施圖西霍夫斯達(Stussihofstatt)噴泉爲最有名,這是|座瑞士標準型噴泉,建於一五七四年,以紀念一四四三年在聖雅各布戰役中去世的蘇黎世自治市長施圖西。當地人常將噴泉當作飮水機,在舊市區用餐時,服務生會拿著水瓶到街邊的噴泉接水,然後就往客人杯子裡倒。
蘇黎世湖(Zurichsee)是除日內瓦湖外瑞士最有名的湖,狹長形如娥眉月,由蘇黎世城向東南延伸,海拔四百零六公尺,面積八十八平方公里,四十公里長,最寬處不到四公里,最深處一百二十六公尺多,是瑞士第六大湖。湖區有二十一平方公里屬於施維茨州、聖加侖州佔十平方公里,其餘大部分在蘇黎世境內。
湖區闺圍是後來發展起來的,如布克里廣場(Burkliplatz)的大片碼頭區,位於班霍夫大道盡頭與利馬特河出湖口,是利用由蘇黎世市內新建工地挖出來的泥土塡建成的,如今是遊湖的上船碼頭。
遊湖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兩個半小時遊遍整個湖區,另外半程一個半小時,沿途風景美麗,在遠處雪峯的襯托下,隨手所取的景都是一幅韻味十足的風景畫。晚上更可搭乘觀光船遊湖,沉醉於揚髮的微風中,周圍的美景在晚霞輕撫下,寧靜而不死寂,讓人感到無比的舒適平靜。蘇黎世湖畔的建築多半精緻典雅,是當地富有人家的住宅,這種高品質居住環境特具的意義,使人「只羨蘇黎世人不羨仙」了。
從碼頭區沿利馬特河向北走,首先看到是河西岸的聖母大敎堂(Fraumunster Chrch),外型華麗燦爛而雄偉,細細長長哥德式的建築,尖塔高達六十公尺,據說是查理曼大帝於一一〇〇年前後完成的,內有猶太畫家夏卡爾(Marc Chagall)於一九七〇年所作的彩繪坡璃窗,這時的夏卡爾已經相當有名,完成了巴黎歌劇院的天頂畫、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大型壁畫等,因而彌足珍貴。
聖彼得(St. Peter)敎堂在聖母敎堂北邊,塔樓直衝雲霄,塔上的鐘直徑八點七公尺, 是全歐洲最大的鐘面,由街道上的任何角落,都可以仰望得到這座哥德式後期風格的建築。
大敎堂(Grossmlmster Church)的位置在利馬特河東岸,隔河與聖母大敎堂對峙,它的西北側就是熱鬧的尼德爾多夫和市政廳。這座敎堂自詡爲瑞士最大羅馬式兼哥德式雙塔建築的淸敎徒敎堂,十八世紀大火中倖存的一雙高塔,是蘇黎世的象徵;南面塔上有九世紀時法蘭克王查理曼的遺像。在敎堂方,有一座茲文利銅像,他是十六世紀初,以蘇黎世爲根據地,進行宗敎改革者。
瓦爾德曼(Hans Waldmann)紀念碑聳立在大敎堂的牆外,高大的石碑上寫著瓦爾德曼的生平,他是瑞士的軍人,一四七六年曾參加莫拉戰役擊敗勃艮第,一四八一年又參與施坦斯協定,貢獸很大。一四八三年當選蘇黎世市長,因專橫跋扈爲蘇黎世市民所殺。
蘇黎世有三十家以上的博物館,是與溫特圖爾齊名的歐洲兩大重要博杓館城之一。
瑞士國家博物館(Swiss National Museum / Landesmuseum)位於中央火車站大門北側後方出口附近,它是瑞士最重要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整個館區佔地極廣,共有一百間陳列室,是一座非常龐大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建於一八九三年,多座磚瓦造的圓錐式尖塔和角樓組成的外形,就像一座大城堡。寬廣的庭院內綠樹成蔭、疏落有致,非常美觀。
這個博物館擁有從石器時代的各式器物,考古上的發現,古羅馬人的遺蹟、紀念碑、所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羅馬人在蘇黎世一帶活動的日常生活器具、完整的文獻、宗敎圖畫,也有中世紀貴族的繪畫、服飾、傢俱、徽章、彩繪玻璃,中古時的宗敎及異敎文化工藝品等,其中以公元七五一年到八四三年,凱洛琳時代的浮雕和象牙書櫃最爲珍貴。展示的方式十分生動,讓人一目瞭然,玻璃櫃中陳列著古時的盔甲和兵器,在十六世紀時,瑞士的軍人就是這付打扮出去打仗的。
一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是瑞士名畫家賀德勒(Ferdinand Hodler)所繪的巨幅濕壁畫,館內也收藏了他不同時期的許多作品。這裡不僅吸引許多外國觀光客,更多的參觀者來自瑞士本國;蘇黎世中小學敎師,常帶學生來此,不只參觀,還要學生臨摹羅馬時期的戰爭碑文;瑞士雖是永久中立國,但學校的敎育仍隨時提醒學生不能忘記戰爭、永遠要保護國家。
藝術館(Fine Arts Museum/Kunsthaus)位於大敎堂東側,最初的館藏屬於一七八七年成立的藝術家協會,因擴充於一九一〇年遷入現址新樓,目前擁有全歐洲最完整的藝術文獻,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現代的歐洲各種繪畫、雕刻、素描和版畫等,尤以許多德國早期霸家和德國中世紀木、石雕刻、繪畫。館內瑞士本土名畫家們的作品,被譽爲代表近代瑞士繪畫主流的寶庫。一樓展覽室中,展出瑞士二十世紀初期代表性書畫家賀德勒的一系列作品。
里特貝格(Rietberg)博物館位於蘇黎世湖西岸里特公園內一座小山丘上,是遊覽里特公園時必到處。博物館的建築華麗,原屬於德國名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別墅,他曾經住在這幢名爲威森東克的豪宅中,譜出了著名的「威森東克樂集」(Wesendonck Lieder);而在這裡他也接待過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藝術家桑珀(Gottfried Smper)、瑞士名作家邁耶(Conrad Meyer)和德國的名鋼琴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等世界英才。
現在館內珍藏了兩千多件來自印度、東埔寨、印尼、中國、非洲和大洋洲等地的雕刻,以及中東、近東、西藏和哥倫布時代以前美洲大陸的美術作品,東洋畫和日本的浮世繪等,有「東方博物館」的美譽。
此外,較有特色的博物館,還有造型博物館(Museumfcrr Gestaltung),以及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內的版畫和素描收藏館(Prints and Drawings Collection)等,瑞士人工於藝術、有創造的傳統精神,都可以在這些藝術品中尋覓到。
林登霍夫(Lindenhof)位於聖彼得敎堂北面,是利馬特河左岸的一座小山丘,綠草如茵,利馬特河由山腳悠悠流過,美麗無比。從山丘上往南可俯瞰利馬特碼頭:往東越過利馬特河,蘇黎世大學和瑞士聯邦理工大學(ETH)都淸晰在目。這座小丘原來是羅馬時期的關稅要站及羅馬晚期的堡壘,現在仍存有當時的遺蹟。 環繞著林登霍夫外圍高高低低不同的地區,有挟隘的街道,街道兩旁的房屋高聳狹窄,是這個城市最古老的部分。
十七、八世紀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風行時期,一些賺了錢的紡織商人、實業家和新興的有錢人在附近的鄕野建了許多別墅在利馬特河出湖口右岸的史達德爾霍夫(Stadelhofer)街上就有好幾幢,如基爾(kiel)、雷希貝格(Rechberg)等,現在仍可看出它建造時的講究。一八三三年拆除了一六四二年時化了三十年才造成的城市藩籬壕溝,象徵蘇黎世已將發展成一個兼具本土及德國風味的國際性大都市。
射手廣場(Schutsnplatz)是從前蘇黎世的外圍,市府興建了火車站,寬大明亮的火車站大廳被認爲是當代具有歐洲風格的建築成就。西南車站(Bahnhof Sudwest)是蘇黎世一項相當龎大的建築規劃,在公元二〇〇〇年前,它是蘇黎世西南部一處全新的中心。
國立蘇黎世大學是國內最高學府,他的位置在中央火車站東方、利馬特河右岸,西側是傳敎士敎堂(Prediger Kirche)、北邊與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相鄰,興建在依山面湖的坡地上,居高臨下,可俯看蘇黎世市區,從中央火車搭六路電車,約八分鐘就可抵達。這所大學建於一八三三年,校園中間綠色宮堡式的屋頂,配合兩旁對稱的紅樓,氣勢不凡。這個學校學術水準很高,尤以醫學院著稱,附設醫院一所;生物系的植物標本館,有五十萬種植物。學生自我要求嚴格,常聚集相互研討;敎課的很多都是得過諾貝爾獎的名敎授,也培植了不少名人,其中最有名的是愛因斯坦,他被譽爲「在人類歷史中最具創造才智的人」。一九〇五年,他以「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一文,獲得了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一九〇九年至一九 一〇年在蘇黎世大學担任力學和熱學的敎授。據說愛因斯坦在這裡講學期間,時常推著嬰兒車,帶著兒子在街上漫步,也常裸露箸上半身在湖上划船,享受溫暖和煦的暘光。
瑞士聯邦理工大學(Eidgeno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又名蘇黎世理工大學,也是瑞士最著名的大學之一。校園內有博物館和資料館,設備非常齊全,畢業於這個學校的學生也都很傑出,其中愛因斯坦一九〇〇年畢業於此,是該校一直引以爲榮的事。
尤特利山(Uetliberg)位於蘇黎世湖畔西岸,海拔八百七十一公尺,上面有一座瞭望台,豎立著雕刻有周圍群山形狀與名稱的圓盤。爬上一百六十七級階梯,可到達瞭望台,近可俯瞰蘇黎世湖、眺望市街和利馬特河岸;天晴時,還能看見伯恩高地、少女峰及阿爾卑斯山群峰。遊客可從市郊西方的火車站蘇黎世色勞班霍夫(Zurich Selnau Bahnhof)搭乘私營鐵路前往,約需二十分鐘。
欣賞蘇黎世市景,視野最佳的還是波里特區(Polyterasse),從中區乘火車約三分鐘可到。在蘇黎世山(Zurichberg)上,視野綿延好幾公里,遠及整座蘇黎世城、郊區和湖區。
蘇黎世植物圍(Botanical Garden)在蘇黎世湖畔,設立於一六六〇年,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植物園之一。園區內的樹木群多爲巨木大樹,也捜集了許多稀有品種的植物及花卉。植物園對岸米滕碼頭(Mythenquai)上的多汁植物館(Succulents Collection),具有異國情調,擁有五千多種來自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珍貴植物品種。
蘇黎世動物園(Zurich Zoo)是由政府補助,私人經營的,佔地十公頃,於一九二九年開始對外開放,共有三百三十多種、兩千一百隻各類動物,園中雪豹、矮猪和鷯哥(Myna)等都很出色,尤其是有蹄類動物及洪保德式企鵝的繁殖種群最引人注目。
柯峰是世界道德重整會總部的所在地,會址就設在柯蜂唯一的大厦柯蜂山莊中。這個山荘本來是一家旅館,因爲旅館主欽仰道德重整會發起人貝克曼博士的救世熱忱,所以捐出旅館作爲道德重整會的總部。柯鋒山莊規模很大,外表是用紅磚建造,側面看去,四角塔樓高聳,彷彿是英國的國會大厦。道德重整會管理嚴格,不但作息都有定時,各項精神上的訓練更爲注重。柯峰的各項建築都小巧精緻,路邊有石堤石凳可供憩坐,四周繁花似錦,風景絕妙,難怪世界道德重整會要選擇這處人間仙境,來共商拯救道德沉淪的大計了。
蘇黎世也有很多大小戲院、歌劇院和音樂廳,提供各種文化活動。瑞士人文化水準高,劇院(Opemhaus)是他們文化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這裡曾是反法西斯者的基地,二十世紀因首演德國名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at Brecht)的劇目而聲名大噪,後來又曾演出瑞士名劇作 家弗利希(Max Frisch)的作品,及以稀奇古怪的劇本和布景聞名的瑞士劇作家迪倫馬特(Friedrich Durrennatt)的悲喜劇,而成爲蘇黎世人最喜歡的劇院,該劇院選擇劇目條件較嚴,現代的演出以莎士比亞、席勒和歌德等名家,以及當代年輕瑞士劇作家的作品爲主。
這座大劇院的周圍還有一些規模雖小,但仍然相當重要的劇院。其中較大的新市場劇院(Theater am Neumarkt),以演出現代作家的作品爲主。伯恩哈德(Bernhard)劇場在歌劇院隔壁,提供專題演講、歌舞劇、脫口秀等多元化的文化娛樂節目。在一座令人嘆爲觀止的新藝術派別墅內,還有兩家以演出一般戲劇和獨腳戲爲主的草坪劇院和韋特施泰因劇院。
此外,還有許多以歌舞表演、現代舞、抒情歌曲等各國不同風味,以不同對象爲訴求的劇場,供來這裡的遊客選擇。
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蘇黎世的六角鐘鳴節(Sechsesrutes),它是蘇黎世人迎春的大喜之日,也是一年一度最多彩多姿的慶典,熱鬧的場面超過國慶日,這也是蘇黎世最奇特的民俗節慶之一,大多數爲淸敎徒的蘇黎世市民熱烈參與節慶的活動,但也有一些社會上的急進左翼分子在節慶舉行的那些天,像害怕染上瘟疫似的遠離這座城市。
實際上慶祝活動是由星期天的中午一直延續到星期一的子夜,長達三十六個小時以上。來自全市各地的兒童穿上傳統的服飾,星期天中午紛紛向火車站前的大道集結,下午二時三十分,由兒童遊行開始揭開活動的序幕,成千上萬兒童組成的各式樂隊和花隊,打扮成紳士模樣的男童,手舉著代表各行各業的配件,女童個個提著小花籃,沿途送花給夾道參觀的親友,她們衣著鲜艷,花團錦簇,沿著班霍夫大道遊行,有如天使出巡◦兒童遊行主要是在護送代表藍天的雪人「波格」(Boogg)前往湖畔的廣場上,以準備爲翌日的慶祝晚會掀起高潮;「波格」是用棉花製成高約五公尺的布偶。
第二天中午市區商業活動幾乎全部停止,萬人空巷,人們急於購票在市政府前路旁臨時擺設的長凳上對號入座。
遊行的目的,主要是讓人不要忘了工會在蘇黎世歷史發展中的貢獻,隊伍由二十五個行業的工會組成,每一個工會都分爲馬隊、花車、樂隊和徒步等四個梯隊,並且都穿著傳統的行業服裝、携帶代表性配件。代表裁縫工會的會員們,各攜帶一把一公尺長的剪刀;代表伐木工會的,肩負利斧;代表鐵匠工會的,車隊上備有大熔爐,沿途敲打著炙紅的鐵器;代表皮革工會的,身披皮圍裙,並由裝扮得維妙維肖的動物領頭遊行。遊行途中,夾道參觀的群衆抱著大束鮮花,分贈給表現傑出的會員或親友,隨路獻花使遊行和參觀的人潮混成一片,到遊行終點時,得到花束最多的人,就是成績或人緣最好的。
遊行接近尾聲時,所有的人、車和馬隊群集在湖畔的廣場上,肚子塘-塞滿了爆竹的雪人「波格」,豎立在廣場中央由樹枝搭成的高塔上,等著羽化登天時刻的來臨。蘇黎世大敎堂下午六時正的報時鐘聲剛落,市民代表點燃了樹枝,刹時火光搖曳,全市鐘聲齊鳴,各工會的馬隊圍著火焰中的「波格」奔馳,象徵正在驅逐冬天。夾雜在烈焰、濃烟、馬嘶、爆竹和人們的歡呼聲中「波格」踏上了歸程。當夜幕低垂時,整個蘇黎世市火樹燈影,樂聲四起,各工會的樂隊領著人馬,開始提燈遊行,在街頭巷尾穿梭鼓樂,向市民報佳音,並在工會總部前奏樂祝福,預祝各行各業新年有新運氣新成就。一直到凌晨二時許,人們才漸次離去,迎春活動正式宣吿結束。
男童射擊競賽(Knabenschiessen)在每年九月舉行,也是當地相當重要的節慶,屆時十二歲至十六歲的男學童集結在阿爾比斯蓋特里射擊場上,參加一場距離三百公尺的射擊比賽,贏者被譽爲「神射手」。這個射擊場在節慶期間還會聚集來自附近鄕野的攤販,將各式小攤依次排開,形成瑞士境內最大的鄕村市集,宛如一個個小型市鎭,並有餘興節目演出。
蘇黎世人的生活並非都很富有,也有高低之分。市內的恩格(Enge)、魏因貝格大道(Weinbergstrasse)和里斯巴赫(Riesbach)區,是富有人家的住宅區。這裡有一條步道從蘇黎世湖邊通往多德勒大飯店(Grand Hoter Dolder),以及蘇黎世中產階級構成的住宅區,住在此地的市民多擁有相當的私人財產或自己的公司。由鐵路線兩旁從前的利馬特沼澤區開始,從中央火車站往西延伸,是城內較貧困的地區,一片片簡陋、幽暗的公寓曾經是來自天主敎各州的鄕村移民避風遮雨的地方,後來成爲義大利移民的住所。
瑞士目前因採取中立沒有戰爭,但是它並沒有因此而忽略國家的安全,除國民還要服預備役、隨時準備有突發的戰爭外,在蘇黎世市內的一些住宅、學校,都有防空洞,以備緊急時運用。
湖光山色的蘇黎世,古典與現代完美的融合,成爲一個旣傳統又國際的大都會,有高雅的建築,有全國最優美的郵局、最大的鐘塔等。然而,住房緊缺、噪音干擾和汽車排放廢氣等社會問題也都嚴重存在,衝突表面化的情也比瑞士其他地區高,並表現出暴力傾向;同時毒品問題也是困擾這個城市的一大社會問題,這兒已成爲海洛英和古柯鹼的集散地,販毒區位於尖形廣場(Platzspitz)上,遠近馳名。
[編輯] 日內瓦是國際都市
日內瓦(Geneva)是英文名字,它的法文爲Geneve、德文則寫作Genf,是瑞士的第三大城、日內瓦州的首苻,也是一個十分國際化的都市。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及侏羅山之間、日內瓦湖的西南岸,三面環山,隆河由日內瓦湖流出將市區分爲兩部分,面積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十八萬八千人,百分之三十的市民是外國人。雖然這裡是屬於瑞士的法語區,但由於上百個國際組織在這裡設立,英語也成爲主要的語言。
石器時代這裡已經有居民,公元前就出現了日內瓦這個名字;因爲地扼阿爾卑斯山及侏羅兩山之間走廊,形勢險要,曾爲塞爾特人(Celt)的要塞地,後來成爲勃艮第王國的都城,十六、七世紀宗敎改革,以及十七世紀初葉三十年戰爭的爆發,這裡發展爲新敎長老宗的國際中心:同時由於瑞士是歐洲通道和有大批難民的湧入,使得它發展快速,尤其是日內瓦更蒙受其利,許多當時並不是很受歡迎的胡格諾派敎徒(Huguenots),他們多半是手工藝師、珠寶工匠、鐘錶匠和商人等,爲曰內瓦的經濟打下了基礎,以致有繁華的現在。這些法語人的後裔,仍然是現在日內瓦的重要部分。
一七九八年法國人進入瑞士、建立赫爾維蒂共和國時,日內瓦屬萊蒙省。一八一五年,日內瓦州正式成爲瑞士聯邦的成員。一九一九年國際聯盟在此成立,是這個城市的一件大事;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國在紐約成立,經多方爭取,總算爭取到了聯合國駐歐洲總部的所在地,從此日內瓦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
這個城市的經濟以服務業爲主,三分之二的人口從事服務業。工業種類繁多,以出口爲導向,主要工業產品有精密機械、精密儀器、水力發電設備、電器、機床、測量儀器、化工產品、藥品、食品和珠寶等。
日內瓦是世界性商業金融城市,商業、銀行、證券交易、保險、旅館、旅行社和各種服務行業職員總數相當龐大。金融貿易額雖低於蘇黎世,銀行存有瑞士外國資本的一半以上,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聞名於世的鐘錶業,是日內瓦的傳統工業,擁有「世界鐘錶之都」的美譽。約在一百年前,這裡的鐘錶師爲防止不肖商人打著日內瓦製作的招牌蒙混顧客,訂立了一套極其嚴苛的製錶標準,並且特別規定手錶的機心,一定要日內瓦的合格鐘錶師傅親自製造完成的,才算通過。凡是通過這項標準檢驗的高級手錶,都蓋上一個小小的市徽戳記,一隻老鷹和一隻鑰匙印在一個盾牌上,這就是著名的日內瓦印記。過去在日內瓦仍由鐘錶業工會管理的年代,鐘錶師製造的第一隻高級手錶,須先經公會委員審查,一經通過就授予「獨立的鐘錶師」這項最高榮譽:這項資格審查,也關係著一個鐘錶師在同業中的地位。十八世紀時曾有七、八千名獨立鐘錶師,一九六六年最後一位去世。
如今,每年生產約七億隻錶中,只有一萬能蓋上日內瓦市徽戳記。
百達裴麗(Patek Philips)錶廠生產的機心是獲得日內瓦印記蓋得數量最多的工廠;其次杰納琴塔(Gerald Genta)生產的機心,每年大約也有兩百隻左右可獲得這項殊榮。正因爲奇貨可居,這種蓋有戳記的高級錶已成爲鑑賞家收藏的目標。
百達翡麗公司的名錶更可稱爲錶中的勞斯萊斯,這家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公司,除了有各種款式的百達裴麗錶外,還有光燦奪目的珠寶首飾展示間和私人收藏的古董錶,儼然一座小型的鐘錶博物館。
得恩塔是當地的製錶業大師,並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在這位大師的作品中,優雅而散發華麗的古典美感,是最常見的風格。然而他的童心系列,又展現出另一種藝術風格,他運用米老鼠、唐老鴨和史努比等全世界人們都熟知的卡通人物,加上自己獨特的美學觀點,令高級也充滿了童稚情趣,因此他的童心系列也成了全球最昂貴的卡通錶。
由於中立國的地位受到的保護,很多國際組織埯都設在日內瓦,包括聯合國駐歐洲總部及其十四個政府間的組織、一〇八個非政府組織等附屬機構、萬國紅十字會、國際兒童村、國際勞工局、關稅曁貿易總協(GATT)、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基督敎協進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婦女和平自由聯盟(Women's League for Peace and Freedom)、基督敎靑年會(YMCA)和童子軍(Boy Scouts)等的總部等,兩百多個國際性的機溝都設在這裡,被譽爲「世界樂園」的和平之城。各種國際組織的成員連同家屬在內總數超過三萬人,另有一百一十八個國家在日內瓦設立大使館,他們在這裡每年要花上十二億多的瑞士法郎,因此也促進了這座域市的繁榮。
自從一八七一年,爲解決美國南北戰爭阿拉巴馬戰艦沉沒索賠,在日內瓦的市政廳召開國際法庭仲裁會之後,日內瓦便躍身爲舉世矚目的世界會議中心。之後在這裡舉行的重要國際會議,有一九五四年決定越南分裂命運的中南半島會議,一九五五年的美、蘇、英、法四強領袖會議;一九八三年又聚集了世界的政治領袖,舉行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會議:一九八五年美蘇高峯會議,除美國總統雷根和蘇聯總理戈巴契夫外,還雲集了四千名世界各國的記者,瑞士動員了三千名軍警戒備,兩位隨行的夫人也連袂爲紅十字會博物館奠基主持儀式,盛況空前的情形,影響可想而知。
日內瓦設備齊全的會議中心大小超過兩百個,有的會議場專爲配合舉行國際會議而設,每一個坐位上都有翻譯機,與會的人只要戴上耳機,不管發言台上發言的人,講的是那一國語言都能聽得懂。爲配合採訪的媒體,新聞大厦有寫字台、打字機、電話、電報、傳眞機、無線電和電視播送室等一切設備和周邊設施。加上五百名訓練精良的警察,對參加會議的人予以嚴密保護,因此以往在這裡舉行的任何國際會議,都順利而愉快,所以一些高階層及機密危險性的會議非日內瓦莫屬,也因此國際上許多有名的條約、協定和法案,都是在這裡誕生。每年舉行一次的歐洲名車展、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國際電訊展,以及近年來台灣參與都能嶄露頭角的發明家作品展,都在日內瓦舉行,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這裡是歐洲的交通網中心,四通八達,國際航線能與全世界各大洲連絡,與歐洲各國航線更是遍及各大城市,從這裡起程到巴黎、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維也納或倫敦,只需一小時四十五分鐘左右,班次頻繁:飛往首都伯恩及其他國內大城市的班次更是方便而密集。
位於西郊的柯安特恩(Cointrin)國際民航機場到市區的距離只有六公里,每天有兩百班火車,每十分鐘有一班巴士到日內瓦,計程車車程約十五分鐘。這個機場的航運大厦雖不壯觀,但卻相當整潔。因爲航站不大,旅客進出方便,也沒有國際線與國內線的分別。機場有入境管理處,但只要出示護照就可入境,手續並不煩瑣。
這裡對外的鐵路交通發達,搭乘國際列車到巴黎六小時可達,如乘每天六班的子彈列車,只需三個半小時.,另外也可乘火車到達德國漢堡、義大利米蘭、西班牙巴塞隆納。到蘇黎世或因特拉肯都只需三小時。由於距離法國太近,由市區搭十二路電車,只要十至十五分即可到安錫(Annecy)和夏夢尼(Chamonix)。
另外,日內瓦湖區還有船隻往來於湖濱城市。市內的交通工具有巴士、電車和計程車,並且有直達阿爾卑斯山區的遊覽巴士。市區內的計程車流動性不大,中午休息時間和傍晚不易叫到車,若路程不遠可步行,天氣晴朗時,走在街上還可眺望歐洲第一高峰的白朗峰,山上皚皚白雪淸晰可見。當地雖然每兩個人就有一部車,但很少自己開車,大都搭巴士,所以街道空氣相當淸新。
市內有一百三十家旅館,共有一萬三千個床位,其中最具規模的五星級大旅館是位於日內瓦湖畔的威爾遜總統(President-Wilsoll)、外型古典只有四十五個房間的安格里特(D'Angleterre)、一百二十三個房間的得斯貝爾吉斯(des Bergues)、大都會(Metropole)、希爾頓(Noga-Hilton)、拉培斯(La Paix)、湖濱(Beau-Rivage)等◦另外,還有洲際(Intercontinental)、阿米勒(Les Armures)、福魯(Forum),以及隆河河畔的隆河(Du Rhone)等十三家,有的以景觀取勝,有的風味特具,內部設備都很舒適完備。
此地旅館裡服務的工作人員都訓練有素,彬有禮,使觀光客們賓至如歸。每至假期,旅館中還有許多利用假日打工的大學生,旅館中憑添一股活潑淸新的感覺。如果是個人前往觀光,通常飯店還可代購觀光巴士和遊覽船票、預約餐廳等。由於日內瓦是一個人口流動頻繁的國際性都市,平常旅客就相當多,因此要看自己的預算事前安排預約。日內瓦觀光局代辦預約的電話是41-22-9297000,傳眞號碼是41-22-9297011。如果想進一步瞭解當地旅館情形則可電41-22-9097000。
日內瓦按人口比例來算,是世界上名餐廳最多的城市,全市共有一千一百多家各形各式、風味獨特的餐廳,走一圈市區,就可吃到全世界各地的美味,亞洲口味的餐廳共五十家左右,其中二十五家是中國餐廳,但最値得品嘗的是那些風味小館、鄕村酒店和湖畔豪華旅館附設的飯店,品味著當地菜餚美點,啜飮著日 內瓦所產的葡萄酒,是一項莫大的享受。
市內有一家著名的杰克育斯德餐廳,外型古典優雅,一入大廳就感到陰沉沉的,可是六層樓的每個房間內,却別有洞天,是國際間諜出沒的地方,因此當地人叫它「陰謀酒店」。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出色的德國女間諜美妲哈麗,就曾經是這裡的脫衣舞孃。據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住在這家酒店裡,經常拿著紙筆把他那超人頭腦中擬構的方程式寫下來,而創造了改變世界的「相對論」。
聯邦購物中心三樓的布塞利(Brasserie Llpp),烤麵包加法式蒜泥醬和洋葱湯,以及奶油淡菜,是當地老饕趨之若騖的招牌食品。這個餐廳還擁有古樸典雅的風情,圍著白圍裙的侍者穿梭於木桌之間,親切的招待客人,予人一種特殊溫馨的氣氛。最重要的是在這裡,可以吃到餐廳配合觀光局特別要求而準備的三道純正日內瓦菜及一道甜點:一道是鱸魚片(Filet de Perche),切得極薄的法式生魚片,用芥末處理但並不辣,味美爽口;第二道是倫吉奧雷(Longeole),是半公分厚、方圓四公分大的一片日內瓦香腸,加入茴香、配上白蘿蔔絲,香而有咀嚼感;另一道是弗利卡斯(Fricassee)主菜,類似中國人的紅燒肉,是用培根和酒燉煮的猪肉塊,配上切絲的紫色和白色包心菜,另外一小塊玉米泥;甜點則是梨慕思(pear Mousse),因爲加了一點梨子酒,甜中還帶有酒香,放在一個用麵粉烤出來如鬱金香花瓣的薄殼內,上面撒上紅糖絲,如一個雕塑的傑作,精美得令人不忍下手破壞它。
另一著名餐廳伯恩(Le Beam),供應令人垂涎的法式鳟魚。阿米勒(Les Armures) 號稱舊城最古老的餐廳,曾經招待過美國總統柯林頓夫婦,事後獲得柯氏的感謝函,現在感謝函做成銅牌掛在門上,是餐廳的活廣吿。老樹(Vieux.Bois)餐廳位於聯合國訪客大門右側,是艾柯爾(Ecole)旅館學校經營的餐聽,內部爲明亮的法式,還有綠樹環繞的露天雅座,中午提供約五百元台幣一客的特餐.,它最大的特色是服務人員全都是艾柯爾學校的學生。
中國餐廳比較著名的有大華(Madarin)餐廳、漢龍(Haniullg)酒樓和鴻運(Hanlung)酒樓等,口味都還算很正宗,經過長途旅行,能在異國嘗到家鄕口味,總是會備感親切。
搭乘E路公車走約二十多分鐘,終點站是市郊的荷曼斯(Hermance)小鎭,這裡有一家以窯烤雞(Poulet cuit en Croute de sel)聞名的J'Aubergy餐廳,坐落在老屋林立的古鎭,充滿復古的歐風,同時在上菜時還把窯烤雞拿到客人面前展示出土過程,四溢的香味,雞還未上桌,已引得人們食指大動。
日內瓦湖畔的貝洛德(La Belotte)餐廳,牆上爬滿綠色植物及花卉,讓人幾疑到了地中海一帶,拿手的湖中鮮魚蝦,十分可口。馬許簧場上敎堂後面有一家默(Mairie)餐廳, 店標誌「翹鬍子老兄」就是這家義大利店的老板,提供用新鲜蘑菇和蔬菜烹調的佳餚。
在日內瓦購物,應以當地持色商品爲對象,如時鐘、手錶、風景卡片、巧克力、瑞士小刀和釉瓷等,都是値得考慮的物品。市內主要購物區在隆河出日內瓦湖的河口左岸,由隆路(rue du Rhone)至聯邦(Confederation)街、馬許(Marche)街、金十字路(Croix-d'or)及河濱(Rive)街所圍起來的區域之間,範圍雖不大,但名店林立,各類精品專店應有盡有,四家大百貨公司都在這附近。在聯邦購物中心 ,可買到法國時裝,名牌服飾在這裡價格約爲台灣的六折左右。名牌專賣店則集中在金十字及河濱路,馬許廣場是這一帶的中心區域,廣場上有古老的敎堂、市場、噴泉,林木成蔭,情調非常迷人,購物之餘也可順便欣賞風光。
卡隆區(carouge)在馬許路附近,這裡古建築特別多,還有全日內瓦唯一的茶葉店,工藝品店大都集中在這區的老(Rue Ancienne)街,在街上還可見識到鑲金箔的古老工藝。
右岸的火車站附近商店也很多,包括一家大百貨公司,從車站至日內瓦湖長約四百公尺的白朗峯(Mont.Blanc)街,是一條羅列著高級禮品店、瑞士小刀專賣店、鐘錶店,購物時不妨貨比三家。
瑞士鐘錶的銷售佔全球兩成左右的數量,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望其項背,看著滿街的各式各樣手錶、小鐘,從二、三千元台幣,到上千萬台幣一支,眞叫人嘆爲觀止。如果本來就要添購一支較好的手錶,這裡的確比台灣要便宜一至三成,一般台灣人所喜歡的勞力士、蕭邦、帝舵、亞米茄、浪琴和雷達錶等,全國統一標價,有的商店對付現金的客人還予以九折優待。市內錶店衆多,但以位於白朗峯路的布楚勒(Bucherer)最有名,貨色也齊全,而且還聘請了華語服務人員。
每逢週三及週六,舊城西南方的普蘭帕拉斯廣場(Plaine de Plainpalais)的跳蚤市場,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地方,所出售的物品,由歐洲的古董、亞洲的手染、中國的瓷器、墨西哥銀器、馬雅民俗風物,以及古書、唱片、小手飾和個人收集品,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日內瓦是一個安靜的花園城市,地方不大,車輛也不太多,交通井然有序,人們可以在街頭怡然散步。湖山之盛爲瑞士之冠,加上是標準的山谷盆地,冬天不下雪,夏天無酷暑,氣候良好,是一個一年四季都可旅遊的地方。
美麗的日內瓦湖尾端自東北嵌入市內,出口隆河自西而東把市區分爲兩部分,湖與河間以筆直的白朗峯(Mont Blanc)橋作爲分野,橋東邊是日內瓦湖水,橋西側是隆河河水。左岸是重要的商業區和十四世紀所建的舊市區,商店、百貨公司、銀行、市政廳、大敎堂、博物館及許多咖啡座和餐廳:右岸是外僑住宅區,許多國際組織、萬國宮、國際紅十字會、飯店、火車站及機場等。由於面積不大,可以搭公車、電車,甚至步行來參觀全市。
日內瓦市區以科納文火車站正南方的島橋(Pont de I'lle)中心點爲半徑,兩公里的範圍內是市區精華所在,外側則由公寓形成新興住宅區。市區道路呈放射狀向外伸出,從任何地方往市中心,幾乎不必轉車就可到達。市區空氣新鲜,街道淸潔如洗,自然環境未受汚染,到處繁花似錦,綠樹成蔭;公園內、廣場中、馬路旁或山坡上,無一不是錦綉織成的繁花圖案。行人道上盡是茶座,瑞士人喜歡露天進餐、喝茶和聊天;觀光客也樂得入境隨俗,湊湊熱鬧,享受這種情調。湖濱大道兩側是日內瓦的精華地帶,處處有足夠的空間供人躑躅,在這裡可以觀賞到許多石欄上種著各色花卉,湖濱停泊著各型各式的帆船及遊艇。
參觀日內瓦市區,當地規劃有日內瓦右岸觀光小列車、左岸觀光小列車和舊城觀光列車等三條路線:但是只限於每年三月至十月天氣良好時才有。事實上日內瓦市區不大,徒步參觀是最佳方式。舊城尤其是不能遺漏的參觀重點,大大小小景點有二十多處,如要逐一,須花費兩個半小時,可到設於科納文車站内的旅遊眼務中心索取資料、租借語音導遊。中心的電話是022-7385200。
從科納文火車站過島橋就到了舊市區的入口,舊市區在十四世紀初建時,四周都有圍牆,如今只剩下一部分。由於地處山坡,坡道兩旁有許多古董店和畫廊,建築物也都充滿中世紀的風格;湖濱大道一帶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十五世紀建築物,湖岸處處是美麗壯觀的公園。
英國公園(Jardin Anglais)位於日內瓦湖畔白朗峯橋頭,前臨日內瓦湖,面憤不大,公園入口右角上有一座美麗的花鐘,直徑七公尺多,秒針長三公尺多,機器藏在地下,鐘面花草彩色鮮明而淸雅,圖案是依季節的輪回而更換新裝,旁邊用花朶排出當月的月份,以供遊人留影紀念。從它調和的色彩和精緻的花邊不難體會到瑞士人在這方面獨特的秉賦和崇尙整潔美觀的習性。這裡是日內瓦湖的遊艇出發處,因此經常有許多旅客在附近歇息。湖畔一家水上飯店,像是長期停泊著的巨船,夏日黃昏,很多人到這裡設宴,淸風徐來,沁人心脾。夜幕低垂時,餐桌上燃起燭光,釵光鬢影,美酒佳餚,加上日內瓦湖的迷人景色,足以讓人不捨歸去。
公園裡高聳的林木成蔭,沿著公園雕刻精緻的石欄上,方形大花盒盛滿五顏六色的海棠,適時出現的精美塑像和競放的五彩花卉,加上湖中冲天的傑特噴泉,無處不貯滿淸涼、收藏著艷麓,也是市民們最喜愛逗留的地方。
國家紀念碑(La Combourgeoisie)是位於公園大門口的一座碩大的靑銅碑,一八六九年爲紀念建國英雄,而將英雄的群像雕塑豎立於此,以使進出英國公園的人,都能緬懷先民創業的維艱。
傑特大噴泉(Jet d'Eau)是世界上噴水最高的噴泉,也是日內瓦的地標,位於日內瓦湖左側,噴出水柱高達一百三十多公尺,非常壯觀,是日內瓦吸引觀光客的主要景觀之一。噴泉使用一千三百六十匹馬力的發動機,將湖水抽出射向四十層樓高度的空中,噴水量每秒鐘五百公升,噴水速度每小時兩百公里,水柱重達三噸,噴泉一柱擎天,雄偉而壯闊,水聲山鳴谷應,有若千軍萬馬向前奔馳,在五彩燈光的照射下,噴泉水花晶瑩,水形隨風向千變萬化,有如婷婷玉立的少女風姿綽約,爲日內瓦引進了可觀的外匯。遇強風的日子或冬天的時候,噴泉會暫時關掉,以免行人遭噴泉淋濕。
湖濱大道的左側,是日內瓦各種旅館飯店聚集之地。在近湖的空曠處,入夜有許多露天咖啡座供人憩息,它的四周都用種有花卉的圍欄隔起,並用彩色霓虹燈點綴其間,憑添不少神秘情調和靜謐的氣氛。
附近有一座著名的坆瑰園,栽有多種名貴的單株坆瑰,除了花圃外,還有許多蔭棚涼亭,讓坆瑰的藤枝蔓延成串的掛滿了盛開的花朶;還有許多「玫瑰樹」點綴其間,樹雖不高大,但花蕾滿枝,婀娜有致。
湖濱大道的盡頭,有一個叫做湖上珍珠(Pearl ev Lac)的花園,是市民們假日常去逗留的地方,這裡視線開闊,可以遙望整個日內瓦湖面水天相接的氣勢;眺望遠處的阿爾卑斯山雲烟飄渺,每當天氣晴朗,還可以看到白雪皚皚的白朗峯,俊逸的挺立在群峯叢巒之間。
歐比夫公園(Pare des Eaux-Vives)坐落在英國公園沿湖向東一公里的地方。美麗的公園裡綠樹濃密,終年花香四溢。從斜坡上俯視日內瓦湖,美景如畫。湖的對岸建築物是聯合國歐洲總部的萬國宮,公園斜對面有一座城堡式的歐比夫餐廳,在這裡一面用餐,一面欣賞如畫美景,令人無比愜意。
欣賞日內瓦的林園勝景最好的地方應該是科隆尼(Calogny)地區,也就是在玫瑰花園後面的一片丘陵地帶,獨楝獨院的華邸豪宅錯立在山坡上,隱約在林蔭深處,每一幢屋宇、花園都各具持色,是當地的高級住宅區,被稱爲「日內瓦的比佛利山莊」,現在住有阿拉伯王子、名歌星,以及富豪名流。這些宅第中有一座深褐色的樓屋,門前刻著英國大詩人拜倫(Byron)的名字,這是拜倫停留日內瓦時的居所。沿著這座屋旁的道路前行,在空曠的路邊有一塊巨石,上面也刻有這位詩人的大名。相傳拜倫昔年時常凝坐在這塊石上,對著湖光山色尋求詩的意境和題材。
日內瓦市區跨越隆河(Rhone)的共有七座橋,白朗峯橋(Pont du Mont-Blanc)是其中最壯麗的一座,也是日內瓦湖口和隆河的分界線,橋北端連接右岸的白朗峰大道,西接貝爾格河濱路(quai des Bergues)、東連白朗峯湖濱大道(quai du Mont-Blanc),都是日內瓦湖畔寧靜的林蔭道,可以一邊散步,一邊欣賞湖上美麗的點點帆影;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望見遠處歐洲第一高峰白朗峰。
在橋的南側河上,有一座人造的小島,叫做盧騷島(Ile Rousseau),面積不大,有條小陸橋和岸上相接,島上樺樹、菩提樹、楓樹和白楊樹聳立,氣象崢嶸;這裡平時遊客不多,四處都被鴿子佔滿。樹叢中有一座巨大的盧騒銅像,作沈思狀,由名雕塑家拉戴所作。
渴望改造社會的大哲學家盧騒一七一二年誕生於日內瓦,他所著的「論人間不平等的起源」和「民約論」等巨著,大力鼓吹民權思想,給予後人無比的影響力。他在「愛彌兒」書中,闡說自由敎育主義,在「亞洛斯」一書中謳歌熱情,在他自傳式的「盧騷懺悔錄」中,則赤裸地剖析他自己。他擺脫成規的束縛之作「一切歸於自然」的呼聲,在當時無異震聾伐瞶,聳動了思想界,因此日內瓦人對他有一種特別的敬意和懷念。
盧騒的祖先是早期逃到瑞士的法國新敎徒,聰明美麗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去世,父親是日內瓦的鐘錶匠,雖然他愛看書等優點皆得自父親,但並不得父愛,常常在夢想中逃避現實世界。十三歲開始當雕刻學徒,十六歲離家出走到歐洲流浪,在法國安錫(Amlecy)碰見了華倫夫人,後來與夫人相愛,成了她入幕之賓,而改變了他的一生。
二十七歲失歡於華倫夫人,但已接觸了音樂,也進入了高階層社會,雖然這之後他也有一些作品發表,但始終是一個處於窮困的作家。直到四十歲之後作品才源源不斷發表出來,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在私生活方面,一直周旋在一些貴婦人之中,縱情涵泳於他的色情夢境。三十三歲開始與小他十歲後來是他正式妻子的泰萊莎•華瑟兒同居,但仍不斷的更換伴侶,他們共生有幾個孩子都進了孤兒院◦四十歲他的歌劇代表作「鄕村的占卜師」上演,名噪一時。四十三歲「人類不平等起源論」出版,四十五歲與杜黛陶夫人相戀,五十歲「愛彌兒」出版,不料這本書得罪了敎會,因此當局焚燒了他的書,他再度流浪。這時他的名氣大增,成爲一位受到狂熱崇拜的英雄人物,甚至科西嘉人和波蘭人都請他幫忙,爲他們所希望創造的獨立共和國草擬憲法。就在盧騷的名望達到頂點的時候,健康情況卻愈來愈差,五十六歲才和泰萊莎正式結婚。雖然這時他的論著、歌劇都已十分有名,但生活並不十分寬裕,六十五歲時因泰萊莎久病,甚至生活漸形艱苦,六十六歲死於巴黎附近。
位於市政廳附近的格蘭大街(La Grand Rue)六號是盧騒的出生地,後頭有一條馬路叫喀爾文路,是昔日喀爾文的家園所在地。
市區最中央的一條橋叫島橋(Pont de I'lle),橋中間有一座古塔叫敗島之塔(Tourc-de I'lle),建於一二一五年,由當時的艾蒙多格拉松主敎主持完成的。塔碑上有文字記載著賈利亞戰役的經過,說明公元前五十八年凱撒在征服高盧後途中經過日內瓦,破壞一座橋以阻止赫爾維蒂亞(Helvetian)人的入浸。塔的旁邊是日內瓦愛國者佛利貝特里爾的銅像,他是在一五一九年被斬首壯烈成仁的。
聯合國歐洲總部(United Nations)又稱爲萬國宮,是歐洲最重要的會議中心,這裡也是過去的國際聯盟的總部,它的位置在市區北部、日內瓦湖西岸,面湖而立。這座宏偉、神似凡爾塞宮的大建築,始建於一九二九年,一九三六年完成,一九四六年成爲聯合國在歐洲的活動中心,是聯合國駐歐洲各重要機構所在地,有兩千六百名常住瑞士的國際雇員居民。
入門處嵌有「聯合國」的大銅牌,用中國、西班牙、法國、英國和俄羅斯五國文字鐫刻。大廳上有聯合國郵票和書籍出售。聯合國有自己的郵政服務和郵票,每天有三千名國際遊客是主要的服務對象。
總部內設有國聯博物館,專門收藏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之間的互動情形,以及國聯及聯合國調解的各種文件、資料和紀念物品。另外還有集郵館和專屬的紀念物品店。佔地二十五公頃的庭園亞里安那公園,是一八九〇年由維勒約以其母之名捐贈給日內瓦市的,並且指明需對民衆開放,園內林木參天,孔雀到處走動,形成一幅湖山屛障、氣象萬千的太平景象。
著名的渾天儀在主大樓前的廣場池中,是一個銅製的大地球儀,上面雕著許多動物像,這是美國爲了紀念美國總統威爾遜而贈送的;聯合國歐洲總部能設在日內瓦,完全是他一手促成。園中另外一座龐大的裝飾,是俄國所贈送的征服宇宙紀念碑。
參觀主大樓內部要買門票,並須通過嚴格的安全檢查、參加爲時一小時的導遊行程才能進入,途中解說有十五種語言可資選擇,介紹內容包括聯合國宗旨、運作情形及現況,然後每個廳室逐一介紹得非常詳細。
國際紅十字會曁博物館(The Intl. Red Cross & Red Crescent Museum)在歐洲總 部的西側,是由一個博愛而慈善的商人社南(Henry Dunant)所創,他一八二八年出生於日內瓦,早年在阿爾及利亞作投機生意而發財,回國發現在當時法國的殖民控制下諸多不順,索費里諾(Solferino)之役時前往義大利找到拿破崙三世陳情,親眼目睹第一天戰役就死了三萬三千人的慘烈狀況,忘記了此行爭取權益的目的,而投身救助傷兵行列。回到日內瓦後,寫下了這次悚目驚心的見聞,周遊全歐尋求支持,呼籲成立一個中立的組織,照顧戰場上的傷患。終於紅十字會在一八六三年正式成立,使用「白底紅十字」的代表旗幟,是將瑞士紅底白十字國旗顏色顚倒而成。
杜南因時間、金錢都投入紅十字會,被阿爾及利亞事業的投資者逼得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久待,一八八七年回到瑞士東北部一個小村莊過著隱士生活,後來被記者發現批露出來,一九〇一年獲得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一九一〇年去世時,他把獎金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債主們仍然未討到分文。時至今日他的墳墓經常有人去祭弔,尤其是日本人最爲踴躍。 博物館成立於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當時美蘇高峯會議正在日內瓦舉行,因此美國第一夫人南茜雷根和蘇聯戈巴契夫夫人共同主持開幕典禮。博物館的入口在紅十字會的左側,走進館內,在服務台後方牆上刻著俄國名小說家社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的名言:每個人都對人類有一份責任(Each person has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to humanity)。穿過山壁包圍的狹窄通道,就到了擺著一面大十字旗的中庭,許多人都把錢投到旗子上,表示對紅十字會的支持。
館內共分爲十一區,使用多媒體的方法展示,內容豐富,包括圖片、紀錄片、播音和立體實景,保存的檔案完整,僅僅二次大戰中受照顧的戰俘及家屬名卡就有七百萬張。
從聯合國歐洲總部走出來,正對著的十字路口是國際廣場(Palais des Nations),這裡是日內瓦國際組織區的中心點,廣場上有一把很大的斷腳椅子,表達對曾受到地雷傷害者的關懷,廣場四周還矗立著許多大厦,其中一幢是國際版權組織大樓所在地。
國際勞工組織大樓是著名的有許多窗戶的大厦,它一共有三千個窗戶,很是特別。世界衛生組織大樓外的牆上,用很明顯的阿拉伯文、法文、德文、英文和中文寫著:「求使全球民族達到衛生最高水準」。
歐洲核子硏究中心(Centre Europeen de Recherches Nucleaires, CERN),也是當地的國際性組織之一。這裡有三千五百個全職的員工,以及一千五百個來自世界各地探索地球奧秘的客座專家。這個研究中心每年的預算約八億瑞士法郞,由包括瑞士在內的十二個國家所提供。自一九五三年以來,爲了探尋物質的內在結構,科學家們不斷地研究建出更大的分子加速器;最大的環形隧道(Large Electron Positron Storage Ring),於一九八九年完成 ,長二十七公里。
植物園(Botanical Gardens)建於一八一七年,佔地十公頃,位置在聯合國大厦東側幾百公尺外靠湖的地方,這裡的五個溫室花房、熱帶植物室及五百萬號的標本室,已贏得國際上的讚譽,除廣泛收集全世界各地的代表性植物花卉,還有敎學用的專用植物區、鹿苑區、紅鶴池和水鳥池等。走累了可以在附設的露天咖啡店略作休息;體力好的人,還可在沿湖十公里的區域內慢慢欣賞,或者雇一條水上計程車橫過湖回到左岸。
布魯史威克(Brunswick)紀念碑是爲紀念把遺產全部捐作大劇院建設經費的布魯史威克而設立,這是一座造型獨特、建築精美的碑樓式紀念碑,他生前最喜歡留連在日內瓦湖畔的白朗峯湖濱大街(Quai du Mont-Blanc),因此他死後爲他所蓋的紀念碑立在湖畔,更爲名湖美景增添不同情趣。 隆河東岸可以參觀的地方很多,包括舊城在內都非常集中,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建築優美的市政廳(Hotel de Ville)大致是在市中心位置,大敎堂就在它的東側。有四合院式的中古建築,上下都是古典列柱拱門式的騎樓;右側哥德式的樓房,採斜坡而不用階梯,是爲當時騎馬者進入方便而設計,是世界上現在僅存三幢該類建築之一,如今步行其上顯得格外古意盎然。一八七一年時,美國南北戰爭中阿拉巴馬號戰艦沉沒引發的爭議,在此舉行了一場國際法庭仲载會,從此日內瓦才成爲國際重要會議中心。一八七六年美國獨立百年紀念時,爲感念瑞士的貢献,美國官員捐出了他們的劍,並將劍鑄成梨頭的形狀,陳列於市政廳中央的阿拉巴馬廳(Salle Alabama)中。
一樓的牆上繪有金碧輝煌述說日內瓦歷史的壁畫,前面是舊兵器庫古蹟(Les Canons),置有數尊古砲,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從市政廳出來順路南行就到了柏格廣場(Place du Bourg.de.Four),這是日內瓦最古老的廣場,也是最具人文氣息的地方,在古羅馬帝國時代,這裡一度是公衆集會的場所,後來發展成中古世紀時的市場,現在廣場上擺滿了露天咖啡座,人來人往,是最受當地人喜愛的廣場。廣場中有一座噴泉,四周林立著優雅的古建築,還有好幾家紀念品店。
聖彼德敎堂(Cathedrale Saint-Pierre)位於市政廳東北側,往東南走則是柏格廣場, 這一帶是日內瓦的發祥地,在附近石板砌的坡路、古董店、小廣場上,極目都是中世紀的痕跡。組合了哥德及羅馬式風格的敎堂,建於一六〇年和一二三二年,一五三六年到一五六四年間,宗敎改革家喀爾文曾在此溥敎,現在敎堂內仍保有喀爾文講道壇和他專用的椅子。
這座圓頂敎堂建築宏偉,上有天頂畫及彩繪玻璃窗。側邊繁複的小敎堂有明顯不同的風格,最古老的部分,還可看到四世紀的馬賽克及古噴泉碎片,以及在考古學上深具意義的大地下室。敎堂高塔視野極佳,可鳥瞰日內瓦全景,但需買票才能入內。
小公園(Promenade de la Treille)在市政廳西側,位於舊城門外,是一個多功能的公園,因爲設有兒童遊樂設施,是親子檔遊玩的樂園、市民們聚集休憩的場所,同時還常有人在此舉行露天婚禮、舞會,完成終生大事。公園的尾端有一棵大樹,是一棵衆所矚目、市府指定予以保護的樹,因爲它幾乎成了城市的季節指標,每年冬末第一朶花開的時候,象徵春天已經來臨;每年秋天落下最後一片葉子的時候,也就是說冬天到了;因此市民們也特別珍惜這棵靈樹。
巴斯汀公園(Promenade des Bastions)在小公園的對面,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値物園,也是舊城市民主要的休閒公園,園內林蔭處處,收集了各種花卉樹木。園內宗敎改革紀念碑(Mur des Reformateurs)總長度達一百公尺;像一堵建築精美的牆,上面濃蔭覆蓋,日內瓦大學就在這堵牆的正對面。紀念碑建於一九一七年,爲紀念喀爾文百年誕辰而建,碑中央浮雕出的四座大雕像,高四公尺半,分別是對瑞士宗敎改革有特殊貢獻的喀爾文、法國宗敎改革領袖諾克斯(Knox)、貝札(Beza)和法雷爾(Farel),因爲法雷爾把新敎傳入瑞士法語區,喀爾文才有可能在瑞士成立歸正敎。旁邊的四座小雕像,是英國淸敎徒革命的領袖克倫威爾(Cromwell)等人。
宗敎改革始於一五一七年萬聖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布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內容爲批評敎皇濫用經濟權力、敎義上的錯誤,及指出信仰上的謬誤展開序幕;一五二〇年他的幾份宗敎改革運動重要宣言,使改革運動付諸了行動。
瑞士方面則由茲文利在領導行動,創立了屬於自己國家的國敎。喀爾文(John Calvin)是繼續茲文利重任的瑞士第二位宗敎改革者,只不過前者重點放在蘇黎世及德裔身上,而喀爾文則著重在日內瓦及法裔人民。
喀爾文是法國人,一五三六年發表「基督敎原理」推行宗敎改革過急,不容於市政當萄 而出走。I五四I年回日內瓦建立歸正敎,制定敎會規章,把敎堂的制度和儀式加以改革,這種組織方法一直爲長老敎會沿用著。但喀爾文執行敎規敎義嚴苛,尤其他的宗敎法庭、限制人民一切自由、剷除異己的做法,引起人們反感、令外界質疑。
日內瓦大學(Univehsite de Geneva)與巴斯汀公園相連,正對著宗敎改革紀念碑,新廣場就在它北側。廣柔的校園,校舍在茂密的林木掩映中若隱若現。這所大學在一五五九年由喀爾文創辦的時候,只是一所神學院,到了一八七三年才升格爲大學,現在有學生八千多人,其中外籍學生約佔一半。
位於巴斯汀公園西北側的新廣場(Place Neuve)上,有仿希臘神殿所建的市立美術館(Musee Kath)及大歌刻院,因此有日內瓦文化廣場之譽。廣場上林蔭處處、錄草如茵,中央有一座難像是瑞士第一次大戰時的領袖杜菲爾將軍(General Dufour),他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自由鬥士。由於廣場的一邊是日內瓦公園的入口,因此廣場除了是文化活動的重地外,也是人們常常逗留的所在。
新廣場西北邊附近的格蘭傑(Granges)小路上,有一座市內最古老的聖傑門敎堂(St. Germaim),這座敎堂原建於公元四世紀,後來市區大火燒燬了部分,現在所有的敎堂是一三三四年所重建的。
日內瓦是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地方雖然不大,博物館、圖書舘等卻有近三十處。
其中藝術及歷史博物館(Musee d'Art et d'Histoire)在聖彼得敎堂附近,是日內瓦最大的博物館,共有五十萬件展示品,包括畫作、雕像、房屋飾品、武器及考古文物等。收藏有中國唐、宋、明朝的玉器、瓷器,日本幕府時代的文物,數量龐大的印象派和抽象派大師的畫作,埃及古老壁畫和完整的木乃伊,中世紀的織布、鐘錶和武器,這裡的希臘和羅馬時代文物是全歐洲最豐富的。館中有一座日內瓦都市模型,是根據一幅十七世紀的畫作、按比例縮小而做成的,有趣而且極具敎育性。
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e d'Historire Naturelle)距離藝術歷史博物館約六百公尺,在這裡可以瞭解到阿爾卑斯山和楚格山形成的歷史,其中恐龍的化石令人倍感興趣。
民俗博物館(Musee d'Ethnographie)和日內瓦大學遙遙相對,是個老少咸宜的博物館。這裡展覽著各國歷代的生活用品和民俗藝品,如日本「伎樂」用的面具、「能」劇的衣裳和假面目、愛斯基摩人的衣服以及非洲各族的狩獵用品或雕刻等,令人百看不腻。
聖彼得博物館是因修護聖彼得大敎堂時,發現古羅馬時代遺跡而興建的。
瑞士海外僑胞歷史博物館(Historical Museum of the Swiss Abroad)位於潘塞斯城堡(Penthes Chateau)內,收集了瑞士人在他鄕發展的情形,有因尋找財富冒險而去,有的因當傭兵愛上當地一去不回,客死他鄕。
汽車博物館的位置離機場很近,佔地一萬四千平方公尺,是歐洲最大的汽車博物館之一,展示著五百輛最尖端最拉風的汽車,並提供各種汽車雜誌、汽車模型、海報與紀念品。
古董車博物(Musee Jean Tua)是一家私人博物館,屬於杜俊(Jean Tua)先生所有,他從十二歲起,擁有了家庭敎師所贈送的第一部紅色敞蓬的美麗小車而引發收藏興趣,從一九〇〇年到一九三八年的車,無論是腳踏車、摩托車和汽車都在他收集範圍之內,數量龐大,價値不菲,令人大開眼界。他曾經將其中一部借給義大利紅星蘇菲亞羅蘭拍電影:還有一部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曾被間諜使用 往來於日內瓦及莫斯科間,都有特殊意義。
鐘錶博物館(Clock and Watch Museum)是一幢科林斯式的列柱建築,外型典雅,內藏豐富,是不可遺漏的參觀點。鐘錶是瑞士的傳統手工業,日內瓦有世界最早的鐘錶匠工會,瑞士是世界鐘錶出產最多的國家,其奢華鐘錶一直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館內收藏品九千件,包括古董手錶、時鐘、咕咕鐘和珠寶等,件件都是精品,許多是日內瓦本地的產品,也有許多是不再生產的經典作品:有一五五〇年的古老懷錶,還有剛剛出廠的新款式,隨年代的不同,鐘錶一直在改變。館內還展示古老的鐘錶匠工作坊,可以緬懷往日的瑞士生活。
日內瓦郊區的風情更爲迷人,有夏夢尼(Chamonix)和白朗峯的登山遊覽路線,也有葡萄園密布的產酒小農莊,日內瓦州整個州界,除東部的日內瓦湖及北部有五公里半與沃州(Vaud)相連外,其餘都與法國爲界,法國風味十足,每天都誘使三萬多法國人越過邊界來此工作,可見瑞士高所得的誘惑,這也是日內瓦市內處處充滿法國風情的原因。
瑞士的巧克力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而聞名的奏格(Zogg)巧克力工廠,就位於日內瓦郊區,這家工廠在日內瓦有二十八家分店,生產的種類有純巧克力,以及添加松子、杏仁果、核桃、香檳、水果和咖啡豆等的巧克力。奏格巧克力不加防腐劑,每天依訂單生產;經過特別處理,外銷到世界各地的巧克力最多也只能保存兩個月,品管嚴格,味道甜而不腻。
[編輯] 山城環繞日內瓦湖
日內瓦湖(Lake Geneva)通常都被人稱爲萊夢湖,這個稱呼來自它的法文名字Lac Leman,法文名字又源自拉丁文的名字Lacus Lemannus。傳說這是爲了紀念希臘英雄勒曼努斯(Lacus Lemarmus),他是誘拐了美女海倫,而引發特洛伊戰爭(Trojan War)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的兒子。
湖面積五百八十平方公里,是蘇黎世湖的二十二倍大。海拔三百七十五公尺,湖長七十二公里,最寬處十三公里,最深點三百一十公尺,形如一彎新月,是瑞士境內最大的湖泊,有湖震現象,水面上下波動,湖水在兩岸之間有節奏的往返波蕩。這也是歐洲最大的淡水儲水池,可容納八百九十億立方公尺的水,爲歐洲的用水作了最有效的調節。
湖四周群山瑗抱,崇山峻嶺,海拔約在四千公尺以上。山上常年積雪,白雪皚皚,巍峨壯麗,淸泉飛瀑,宛如白練倒懸。湖上碧波蕩漆,泛舟其上,山嵐湖色盡收眼底。
這裡經常遊客如織,看不到一點髒汚,湖水湛藍淸澈見底,天鵝悠游。湖光山色之間,點點風帆、飛鳥和天鵝交織出一幅恬靜動人的景致,湖畔還有一座位於日內瓦、長達幾百公尺的玫瑰花圃,五彩繽紛的玫瑰,與遠處的雪峯和周圍的靑山綠湖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加上夏天氣候涼爽,是歐洲無出其右的避暑勝地。尤其是在忽雨忽晴的季節裡,湖面時而迷濛似霧,時而清朗如鏡,更顯出它的嫵媚動人。很多人在湖中游泳,有些湖濱還可以看到穿著上空泳裝的少女,成群的在嬉戲或躺在岩石上晒太陽,爲美麗的日內瓦湖憑添一番春色。
東望湖的盡頭,希永古堡矗立湖中。離日內瓦不遠的湖旁有一棟白色住宅,是英國詩人拜倫一八一六年時的住所,這座屋宇山水環抱,景色淸幽,他所作的詩「詠希永」(Sonnet of Chillon),以及「希永囚徒」;描寫反薩伏依的波尼瓦爾(Francois Bonivard),被關在希永古堡地牢中的囚犯慘狀,傳誦一時,由於拜倫詩詞塑造,也使得波尼瓦爾成爲不朽的英雄人物。
岸邊另一幢令人_目的巨厦是美、蘇、英、法在此舉行四巨頭會議的場所。
向來是歐洲著名休閒勝地的日內瓦湖畔,一直是名人駐足之處,除盧騷、拜倫、伏爾泰等文豪、詩人外,俄國共產黨的創始者列寧也曾在這裡住過。
許多二十世紀的電影明星和電影大師,以及著名作家,都醉心此地的湖光山色,不願歸去。如飾演電影羅馬假期中公主一角紅遍天下的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身兼導演、劇作家、小說家及演員的烏斯蒂諾夫(Peter Ustinov),家諭戶曉英國出生的美國諧星及導演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玉婆伊莉莎白泰勒的前夫、英國名演員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英國籍的好萊塢名影星大衛尼文(David Niven),以及法國籍的好萊塢英俊小生亞蘭德倫(Alain Delon)等國際知名 人士,在湖邊都購有别墅,或滯留過很久。此外還有難以數計的藝術家、詩人、君王、王公貴族和石油商業巨子,都是這裡别墅的擁有者或過客。其中尤其是卓別林和同是演員的妻子寶莉高德芬,在死後也選擇葬在瑞士。
日內瓦湖是戲水遊覽的好地方,也是過去的交通要道,一種三角帆的貨輪將建築材料由薩伏依運到湖的兩岸一些城市。沿湖的幾座名城都有船載客作環湖泛遊;因爲這個湖面大得跟迷你海一樣,遊湖有一至六小時不等的方式,可以選擇一小時的遊程,觀賞湖邊的優美景色,或是兩小時的巡遊作著名的府邸之旅。遙望岸上,花叢石橋,常有愛侶依偎,綠衣紅裙,令人有天上人間的感覺。
環湖城市除日內瓦,還有韋維、洛桑、蒙特婁和尼翁等旅遊勝地外,許多小城鎭也各具特色,更有名滿天下的阿爾卑斯山景、古老的冰河和淸幽的湖水。人文景物也不少,如蒙特婁的希永古堡、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以及熱鬧的蒙特婁爵士音樂節、洛桑芭蕾舞節、日內瓦夏日節等各種節慶,在一片寧靜中點綴著繽紛,引得各國巨室豪門紛紛在此購築別墅,一攬勝景。
柯帕特(Coppet)位於日內瓦市北方約十五公里,是日內瓦湖畔一個古色古香的小鎭,周圍全爲葛藤環繞,置身其間,好似進入童話中的小王國。這裡有一座開放供人參觀的城堡,原屬十八世紀路易十六的財務大臣內克(Jacques Necker)。內克是日內瓦人,十六歲起當銀行雇員,兩年後調到巴黎總行,在七年戰爭期間,從事公債及投機穀物交易而成爲富有的銀行家,三十六歲爲日內瓦派駐巴黎常駐公使、兼法國東印度公司董事。一七七七年他四十五歲時,以新敎徒及外國人身份被法國任命爲財政大臣,一七九〇年才辭職隱居瑞士。內克曾把女兒熱爾蔓(Germaine)嫁給駐巴黎的瑞典大使斯塔爾郝思敦(Stael-Holstein)男爵,她是一位思想前進的知識份子,也是在歐洲頗負盛名的作家及自由思想家,因批評拿破崙而被逐出巴黎,回到瑞士柯帕特城堡,因此這裡又成爲當時思想前驅者的聚會所。現在城堡內仍可看到這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斯塔爾夫人的玉照,及照原樣保留的一間「斯塔爾夫人室」。
尼翁(Nyon)是由柯帕特沿著湖邊向北走約八公里的美麗港口小城,人口一萬兩千。這個城市原來是赫爾維蒂亞人的殖民地,名叫諾維多努姆(Novidlmum),公元前四十五年凱撒率羅馬軍隊在此築堡建城,改城名爲尼翁,現在市內還有羅馬時代的圓柱遺蹟。四季花開、空氣淸新,風光明媚,湖濱有不少景致極佳的餐廳,一邊用餐,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山風景,的確令人賞心悅目,食慾大開。當地旅館費 用也比日內瓦低,所以遊日內瓦,可以考慮住在這裡。
中古時期的尼翁城堡(Nyon Castle)現在已是陶瓷博物館,展示著名的尼翁瓷、尼翁陶、穆斯迪彩陶(Moustiers)及歐洲的大口藥罐、穆斯迪陶器是十七、十八世紀時,法國在穆斯迪生產的錫釉陶器,產品精緻高雅,以大貝倫版畫風格爲典範,顏色漂亮且各有特色。
羅馬博物館(Roman Museum)是以一座在公元一世紀所建的巴西利卡(Basilica)方形敎堂爲基礎,有凱撒大帝騎馬的塑像、稀有的壁畫、大型的會堂和古建築等。
尼翁日內瓦湖博物館(Lake of Geneva Mussm)所展出的資料讓人瞭解日內瓦湖的一切,包括如何發現它,湖區的動物群屬、種類,植物群屬種類等,在學術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這個中古風味的小城,幽靜美麗,所出產的陶瓷製品十分可愛,綴飾著美麗小花,讓人非購買一些回家當紀念品下可。
迷人的小域羅勒(Rolle)在日內瓦東北方約三十五公里處,從尼翁向北走只要十五分左右即可到達。這裡原來是薩伏依伯爵阿瑪迪斯五世(Amadeus V)在十三世紀建的城堡,後來才漸漸發展成現在的城市規漠。在碼頭内的島嶼上有座方尖形石碑,是爲紀念拉阿爾普(Frederic Casar La Harpe)而立,拉阿爾普是沃州人的驕傲、愛國志士、瑞士的政治領袖,一七八四年曾去俄國宮廷當家庭敎師,他的學生是後來的沙皇亞歷山大和他的兄弟康斯坦丁。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他在俄國聖彼得堡策劃沃州人的起義事宜,一七九四年返回瑞士後,一直在爲沃州的自由民主而奮鬥,曾經被迫流亡國外,一八一六年任州議員,直到一八二八年去世爲止。
摩格斯(Morges)位於洛桑西南約八公里,是日內瓦北岸的小城,居洛桑前往日內瓦的交通要道上,市面繁榮,這裡的湖邊山丘上有一座保持完好的維芙倫斯城堡,這是當年薩伏依爲湖邊安全防衛而建的,現在內部是沃州軍事博物館,內有許多不同時代的兵器、盔甲等。另外,法雷爾博物館(Musee Farel)以收藏豐富的傢倶和織錦畫而聞名。
奧黛麗赫本紀念館(Pavillon Audrey Hepburn),是爲了紀念飾演「羅馬假期」(Vacances Romaines)一片中的公主、而紅遍天下的奧黛麗赫本而設,她以淸新瘦削、甜美俏皮的另一類風格風迷了全世界,她所剪的一種斜披直髮的俏麗短髮「赫本頭」,直到現在仍爲很多人所鍾愛。這位在影壇擁有極身聲譽的國際巨星,晚年是聯合國兒童福利大使〕更顯現了她的內在美,讓人對她更爲懷念欽佩。
她在瑞士住了四十年,後三十年都住在日內瓦湖畔的托洛須那(Tolochenaz),直到一九九三年她六十三歲病逝在這個小鎭。在她辭世後,當地人將古老的鄕下學校改建爲博物館,以紀念這位傑出村友,館內展示著由他的兒子所捐出的赫本演過的電影海報,有赫本親筆簽名及題字的「第凡內早餐」海報,還有好幾個國家不同版本的「羅馬假期」海報;得過的獎牌,其中包括兩座奧斯卡金像獎,以及許多珍貴的照片,不僅可以看出赫本輝煌的一生,也是近代電影史的歷程。紀念館的盈餘全數捐給兒童慈善機構,也使得赫本的志業能長遠的延續◦赫本的墓園就在博物館的附近,十字墓碑下圍繞著鮮花的墳前,憑弔者不絕於途。
市中心高處的「古城」,相傳在一六〇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深夜,薩伏依公爵集合了一支由幾千名僱傭兵組成的軍隊,企圖乘寒夜日內瓦人沈睡之際偷襲日內瓦城,想一舉攻下這個小小的獨立共和國。正當來軍順著雲梯往城牆上爬的時候,城裡大敎堂報警的鐘聲突然大鳴,早已準備就緒的市民,不論男女老幼都紛纷拿起武器走向街頭,投入了保衛國家的戰鬪。一位「羅耀梅媽媽」看見窗外薩伏依公國的士兵正順著梯子往城墙上爬,急中生智端起一鍋剛燒開的滾湯便向敵人潑去,然後又舉起鍋當頭砸下,嚇得敵人抱頭鼠竄。由於全國上下團結一致的英勇戰鬪,終於打敗了入侵者。
爲了紀念意義重大的這一天,將它訂爲「登城節(I'Escalade de Geneve)」,每年日內 瓦從十二月七日起都要舉行將近一週的慶祝活動,到了九日晚上,在市中心舉行民族特色濃厚的遊行,參加遊行的人都穿上當地的傳統服裝,在雄壯的進行曲聲中,儀仗隊作先導,後面是手握長矛和槍,推著當年遺留下來沈重古炮的騎兵、礮兵、婦女和兒童,威武地巡行在市區中。兒童們高舉火炬,婦女們手提裝滿蔬菜的籃子,以表達她們對英勇鬪士們的支持。佇在街道兩旁圍觀的幾萬名日內瓦市民,冒著刺骨寒風興奮地向遊行者揮手鼓拿、歡呼。
節日期間人們還會舉辦各類集會、音樂會和營火晚會,並前往參觀舆這一歷史事件有關的一些古蹟。同時,日內瓦的一些飯店和餐館,會向顧客供應專門烹調的「羅耀梅媽瑪湯」。在糖果店和超級市場裡,人們能買到用巧克力精心作成的「羅耀梅媽媽鍋」,許冬日內瓦家庭都要買一隻這樣的「鍋」,由家裡年紀最小的人用刀切碎,然後全家坐在一起,分享「鍋」的碎片和裝在裡面的糖果,以慶祝先人打敗侵略者所獲得的勝利。現在古城的下面是著名的「新廣場」,三面圍著藝術館、歌劇院和音樂院。「古城」的老式房屋、街道和敎堂,還保持著幾百年前的原狀:政府曾頒令「古城」中的建築物,裡面可以儘量裝修,外觀卻不能改變;以保持歷史性的陳跡。
自一九二四年起,每年的三月,這裡還舉行一年一度的汽車展,展示世界最新型的汽車,其中歐洲車的種類非常多。每年八月中旬的週末和週日舉行的日內瓦節,可以看到花車及湖上煙火以及各國藝人表演的節目。
日內瓦可算是世界上電話設備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在這裡可以打電話到世界各國的任何大城市去,單是日內瓦和巴黎之間就有長途電話五十四線,其中十三線是自動電話。然而在街上看不到一根電線桿,因爲所有的電線電纜都已埋入地下◦
日內瓦除了風光明媚馳譽國際外,它也是一個著名墮胎的地方,平均每年這裡有合法墮胎案三千兩百七十七宗,其中有一千七百六十一宗都是外來的女客。因爲墮胎在這裡是合法的,所以日內瓦另有「墮胎之都」的稱呼。
人們到這座城市觀光,假如有機會搭乘日內瓦專門爲登山而設的「纜兜」,會別有一番趣味。纜兜的座位都是單人的,一個一個的懸掛在鋼纜上,分開間隔著一定的距離,一上一下,雖然中間有很多支架支撑著不斷旋轉的鋼纜和滑輪,但因爲纜兜沒有蓬,也沒有牢固的邊欄,所以由山腳到山頂,漫目兩旁景色,眞有一種飄飄然欲登仙境的感覺。
[編輯] 洛桑市是第五大城
洛桑(Lausanne)位於日內瓦湖北岸,是日內瓦湖岸僅次於日內瓦市的城市,它是瑞士的第五大城、最高法院的所在地,以及瑞士西部沃州(Vaud)的首府,還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長期駐守的地方。
這座成立時間早於羅馬時代的城市,原是塞爾特人(Celt)的洛索尼昂(Lausnium)古城,最早活動的範圍大約在西南面的湖岸,公元三七九年左右,羅馬人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軍事據點,居民遷到丘陵地區避難,在今天的老城區建立居民點,後來漸漸與其他居民點合併。
公元五九〇年建立主敎轄區,由歷任主敎管轄,從十二世紀起由神聖羅馬帝國許多諸侯短期輪流佔據,一五三六年被伯恩征服,一八三○年成爲赫爾維蒂共和國新建的沃州首府。一九一二年義大利和土耳其簽約、以及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之間的條約,都在此簽訂。
洛桑現在的市區,由羅馬時代的舊城與湖邊的古漁村奧奇(Ouchy)所組成,人口十二萬八千多名,包括郊區共有二十多萬人。與日內瓦一樣,這裡是瑞士法語區,而且是法語區的 敎育中心。
這裡的敎育水準很高,市內設有洛桑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高等學府,是敎育、也是學術重要的研究機構。日內瓦湖畔奧奇碼頭附近,還有一所國際管理學院(Internation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每年有爲數約三千名來自全世界各大企業機構的経理人員到此,接受幾小時乃至幾個時間不等的訓練課程。另外,市內還有六十所私人學校、語文學校及旅館學校。很多世界有名的旅館、餐廳,他們的員工都畢業於這裡的按館學校。這裡的雀巢食品公司硏究中心(Nestle Ressrch Center)有五百五十多位科學家,一直潛研著改善人類營養的新方法:其他大公司和學校實驗室也在不同方向作同樣的研究。
洛桑大學(University of Lausanne)是一所由沃州主管的自治學校,成立於一五三七年,最初僅有神學、法律、文學及商業等系,一八九〇年成立醫學院之後才改爲大學。
密涅瓦(Minerva)是二十一世紀開始運用在醫學上的機器人,由於它的磁性共鳴和X光掃描,使現在的外科手術更精細、更安全,這項研究就是由洛桑大學附屬醫院(Lausanne University Hospital)在進行,事實上當地許多私人診所也在多方面支援,因而使洛桑成爲現代醫學的中心。
這個城市也是許多大機構,如TetraPak、Alcoa國際、Philip Morris等公司的總部所在,尤其保險業和國際貿易公司林立,各種工商企業也非常發達,所以這個城市的人口,有百分之八十是服務於企業界。由於交通方便,建設先進,也是歐洲重要會議舉行的所在地 ,各項設施可以同時容納配合八千人參與會議 :二十個展貿場和特別的沙龍,也可以同時舉行三百項不同主題的活動,因此市內國際性的會議也接二連三的舉行。
對外交通方面,奧奇碼頭CGV船運公司每天都有船隻往來於湖區各城市,至日內瓦約三小時半;每一至三小時有班船開往法國的托農萊班(Thonon- les- Bains)及埃維萊班( Evian-les-Bains)。火車站每天有四班TGV子彈列車前往巴黎;每天有三班火車開往日內瓦,每小時有一至二班火車前往伯恩。
市內公共交通主要靠巴士、電車,有多種路線,可在公車站投幣購買一小時多次搭乘票或一日票;已購瑞士通行證的,可以免費搭乘,無須另外買票,地下鐵僅長一公里半,由奧奇到舊城,票價與公車同。
到達洛桑後,可以先到在奧奇的2 Ae de Rhodanie所設立的旅遊服務中心,或火車站裡的服務中心,除可獲得住宿、飮食之推介外,還可索取各種主題的旅遊指南,包括洛桑市地圖、老城、奧林匹克之都、公園與花園、湖岸及優美的房屋等參觀資料等,値得參考,當地旅遊局電話:021-6137321。
這裡有各種不同等級的大飯店三十多家,其中五星級的有港口旁的奧奇城堡(Chateau d'Ouchy),是一座新哥德式的飯店,原爲十二世紀時傳敎士爲保衛港口安全下令所建,到十三世紀又予加建強化增高,現在所見的只有一小部分遺蹟。洛桑宮(Lausanne Palace)有豪華舒適的大廳、精緻優雅的客房、雄偉的建築,位於半山坡上,從宮殿般的陽台可俯瞰洛桑市全景。
坐落在湖畔的波利瓦宮(Beau-Rivage palace),是一幢有精緻設計的白色建築,布置優雅,設備齊全,飯店一樓外側,是當地嬉痞人士最喜愛的餐廳,尤其所供應日內瓦湖的魚料理,口味極佳。天氣好時,餐廳外面有開放式的半露天座位,可以一邊吃,一邊欣賞美景,休閒的用餐氣氛吸引之下,這裡總是擠滿衣著入時的客人,但入夜之後需帶件保暖的衣服。下午這家飯店的咖啡座,來喝咖啡的多半是飯店的富婆房客,她們穿著名牌,聚集在這裡交換心得、享受氣氛。
奧奇城堡餐廳(La Veranada-Chasteau d'Ouchy)是奧奇城堡飯店所附設的餐廳,提供當地口味,由於佔有地利之便,在陽台上用餐可以欣賞到湖上美景,成爲洛桑夜間用餐的時髦去處:奧奇城堡的舞廳也是當地少數具水準的舞廳。
山間木屋餐聽(Le Chalet Suisse)是一座位於隱室博物館附近的木屋餐廳,擁有一流視的溫馨露天餐區,可遠眺日內瓦湖及阿爾卑斯山的美景,供應傳統瑞士餐飮,瑞士聞名的乳酪鍋(Fondue),冬天雖然各處餐廳都可吃到,夏天卻只此一家。爲了不傷腸胃,吃乳酪鍋時只能搭配白酒或茶。
在洛桑較經濟的吃法,是到舊城附近的經濟型餐廳用餐,這種餐廳類似台灣的美食街,菜餚及沙拉等已事先烹調好,主菜通常是魚及肉等,自取後再到櫃檯結帳,但是價錢至少是台灣的兩、三倍。
如果在這裡想找一個兼具餐廳及消磨夜間時間的地方,可到波爾格(Bourg)路的好時代(Le Belle Epoque),這裡晚上六時至凌晨五時表演不斷。羅得尼(Rhodanie)路的新新(Tchin-Tchin)鋼琴吧,氣氛十分休閒,每日下午五時半至凌晨一時營業。I'Ale路的蒂芬尼(Tiffany)兼具俱樂部及音樂廳,下午五時營業到凌晨五時。
現代都會風貌已卓然成形的洛桑,高樓大廈林立,地勢高聳,興建在高出日內瓦湖面約一百五十公尺侏羅山麓的丘陵上,背山臨海,山翠水碧,風光不亞於日內瓦,但卻仍保有中古風情與田園色彩,淸純自然的氣質,讓人不由自主的浸潤在這個能樂山樂水的古城之中。
氣候良好,以這裡爲基地無論是登山、滑雪、遊湖,或休養都最適合不過,每到秋天,變色葉泛出美麗的橘紅、金黃,使得大地一片燦爛,遊客不絕於途,全世界許多富翁、雅士在這裡都擁有別墅,歐洲許多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學者,如伏爾泰、盧騒、雨果、狄更斯,以及拿破崙等,都先後在此居住過。
市區不算太大,由於是建築在山坡上,因此街道高低不一。這個城市被福倫河和魯烏河劃爲西夫(Cife)、波爾格(Bourg)和聖勞倫(St. Laurent)等三區,僅有電車和無軌電車各兩路來往行駛。在街道狹窄彎曲的聖勞倫區,道路和公共設施非常完善,在住宅林立的蜿蜓坡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傳統的陽台建築。購物區集中在舊城市政廳廣場與聖方濟各敎堂之間的中央路(Rue Centrale),以及附近的波爾格街(Rue de Bourg)、聖方濟各街(Rue Saint-Francois),以及橋路(Rue dr Pont)等地,大型購物中心僅一、兩家,其他都是中、小型的商店,商品倒是琳瑯滿目,品質也齊全。營業時間爲週一至週六的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半,週四下午延長至八時。
每逢週三及週六上午,這裡都會聚集一個龐大的蔬果市場,蔬菜、水果、鮮花、自製小菜、香料等無所不有,而服裝、飾品、布料等,則多集中在市政廳北側的瑞波尼大廣場(Riponne),如時間許可,到這種充滿本地色彩的傳統市場逛逛,是瞭解當地的最佳方式。
參觀舊城,最好採用徒步方式,走在享有「瑞士的舊金山」舊城此起彼伏的道路上,踏著古老的石板小道,一股羅馬古風的情懷油然而生。
哥巴汀廣場(Espace Pierre - de - Coubertfn)是紀念第一任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哥巴汀而得名,位於奧奇碼頭旁,是濱臨日內瓦湖一個淸新的休閒娛樂廣場,屬於一九九五年五月落成的納維加遜廣場(Navigation)的部分,廣場上揷滿奧林匹克會員國的旗幟,園區廣大,是當地市民休憩的所在,可溜滑板、玩飛盤,地上還擺有巨大的黑白西洋棋供遊客對奕。
哥巴汀(Pierre de Coubertin)在訪問希臘時,正是古代奧林匹克遺址出土的時候,一八九二年他在法國體育聯合會議上提議舉行現代奧運會,兩年後體育界在巴黎開大會時決定:一八九六年奥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哥巴汀任國際奧委會第一任主席,中斷了一千五百年的奧運會才得以恢復。
模瑞波別墅(Villa Mon Repos)這幢位於Mon-Repos公園內的精緻屋宇是國際奥委 會第一個秘書處、管理處、辦公室的中心,也是奧林匹克博物館的初設地;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七年曾是創始人哥巴汀先生的住所。他雖然是法國人,卻看中了位於瑞士的洛桑,作爲興建奧林匹克博物館的所在地,並於一九一五年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設在洛桑。
維蒂城堡(Chateau de Vidy)坐落在哥巴汀廣場的西北側,位於奧林匹克湖畔公園中,建於一七七一年至一七七六年,環境優美,四周綠草如茵,這幢建築現在是國際奧林匹克( Olympic)委員會的總部,負責指導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同時組織比賽會。
奧林匹克博物館(Olympic Museum)一九九二年正式落成於奧奇碼頭東方濱海的奧林匹克公園(Olympic park)內,公園中矗立著各類運動者的雕像,有的騎著自行車正在爭道,有的撑竿跳蓄勢待發,生動而有趣。我國名雕刻家朱銘送給國際奧委會的太極系列雕塑,也在這個館中。
館門前白色大理石圓柱環列,中間有一九九七年開幕儀式上長燃不熄的奧運聖火,兩旁揷著白色的奧運旗和紅色白十字的瑞士國旗,這是世界上唯一以奧運爲主題的博物館。這個館地上三層、地下兩層,是仿古希臘的建築物,外觀有如奧林匹克的宙斯神殿,內部設備多爲尖端科技的結晶。
這裡的館藏包羅萬象,爲世人提供進一步認識奧運精神的機會。館內的視聽中心,收藏了超過七千小時的影像,觀衆可挑選奧運史上精彩的片段,以重溫昔日動人的一刻。東京奧運一千五百公尺決賽、漢城百公尺競技,或是巴塞隆納重量級拳賽,想看什麼都能如願。館內最珍貴的是一萬五千本藏書,以及自一八九六年第一屆奧運至今的二十五萬張圖片及照片,還有四萬件紀念品,都是人類潛能無限的證明。金、銀、銅牌,奧運火把,加上花式滑冰名將薇特留下來的紅洋裝、拳王薩凡用過的拳擊手套、短跑名將劉易士的鞋子、傑西歐文斯奪金的運動鞋等,每一件東西背後,都有一段辛酸史。這裡的館藏每兩年擴增一次,以便將每屆夏季及冬季奧運新增的紀念品納入。
該館一樓後方有一面牆,上面列名的是捐款一百萬美金以上的捐款人,其中赫然有中文寫著「永遠敬愛蔣經國〜李登輝」。
波德沃斯克紀念公園(Bois - a - Vaux Memorial park)是一座林蔭蔽天、噴泉幽徑的美麗公園,這裡也是奧運創始人哥巴汀埋骨之處,他的墓碑前五彩鮮花不斷,很多人專程從各地來瞻仰這位對世界體壇貢獻良多的洛桑榮譽市民。這座名園裡,還有世界名牌化粧品香奈兒的創始人香奈兒夫人(Mrs. Chanel)之墓。
聖母大教堂(Cathedral of Norte Dame)位於市政廳東北方幾百公尺處,建於十二至十三世紀間,公認爲瑞士最美的中古哥德式敎堂,西元一二七五年奉獻給當時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魯道夫國王。敎堂內的彩繪坡璃「玫瑰窗」(Rose Window)繪製於一二四〇年,精美絕倫,聞名遐邇,敎堂精雕細琢的古大門上,十三世紀彩色聖徒雕像也頗爲珍貴。在敎堂內北翼還留有十六世紀唱詩班的座椅、圍廊,製造都頗具匠心,勃艮第的最後一位國王魯道夫三世(Rudolf III)就是在這裡加冕的。敎堂內有一口石棺,裡面是沃州的自由鬪士達佛(Jean Abraham Daniel Davel)的遺體。
這個敎堂至今還保留了守夜&報時的薄統,每天晚上十時至凌晨二時的每一個整點,有人站到四方形的鐘塔頂上,以宏亮的法語大聲喊著:「鐘已經敲了x聲囉!」拉長的聲音迴盪在窄巷中,仿彿又回到了中古時代,而且喊的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要各喊四遍,因此由每個晚上十時到二時的五個整點,就要喊上八十遍,據說現在擔任這個職務的人是一位熱心的專攔作家。
聖方濟各敎堂(Church of St. Francois)位於市政廳南面的聖方濟各廣場(Place st. Francois)上,瑞士在一二六〇年左右所建的老修道院中,這是唯一遺留至今者。這裡也是遊覽舊城的最佳起點,但也由於年代太久,上半部建築在一三七〇年至一三八七年間重修,鐘塔則至一四〇〇年才落成。
市政廳(Hotel de Vine)位於舊城的帕利廣場(Place de a Palud)上,建於一六七三年,兩年後完成,建築造型優雅,中間是一座高聳的鐘塔,樓下是拱門式的騎樓,內部的大廳有不定期的各種展覽及演出。帕利廣場早在十四世紀就已經是市集的中心點,現在仍然是熱鬧繽紛,不僅是商店、購物區的中心,在市政廳騎樓旁就是歐柏奇(Auberge)露天餐廳所在地,這是一家中價位的餐廳,中午在此用餐,有人聲鼎沸的熱鬧感,餐廳的服務生親切周到,不時噓寒問暖,讓人感到十分溫馨。廣場上有一座正義噴泉(Fountain de Justice)也很有名。
聖瑪麗城堡(Chateau St. Marie)位於大敎堂北側約兩百公尺處,始建於一三九七年, 完成於一四二七年,是由傳敎士圑體所建,過去是洛桑傳敎士的住所,傳承著洛桑的宗敎發展史。建築的四個角落上各有一個塔樓,上層的紅磚建築由來自義大利北部的磚瓦工匠所完成。建築的一側有沃州民族英雄達佛(Jean- Abrabaml-Daniel Davel)將軍高大的靡像,達佛最後是上斷頭台犧牲了性命,卻是沃州人爭取獨立的不朽象徵。
聖勞倫敎堂(Church of St. Laurent)位於市政廳西南側一百公尺,是一座在公元一千年左右就已存在的敎堂,一七一六年曾予重建,敎堂的正面建於一七六三年,是洛桑少見的巴洛克式建築。
原始藝術博物館(Mugee de I'Art Brut),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黎派法國主要畫家之一的杜比費(Jean Dubuffet)在一九七六年所創辦,二十世紀末,杜比費形成自己的風格,稱爲粗美術。「brut」在法文中的原意就是原始、未經琢磨的,所以在這座藝術館內所展示的作品,都是「素人藝術」,也就是說這些作者都未受過任何藝術訓練。
這裡所展示的畫作,作者天馬行空的發揮了他們的想像力,展現出未加矯飾的純樸美。他們之中有的是自閉症患者、有的是精神病人,也有的已經相當有名氣。由於館藏全是館主自發性的收藏,是歐洲唯一的一家素人藝術博物館。如一位精神病患,花了兩年時間,只用一支折斷的湯匙,把一大片木牆刻出細密精緻的花紋;這件雕刻就是這位作者一生唯一的一件作品,所以這是一座特殊而値得參觀的博物館。如果對作者生平感興趣,館內豐富翔實的資料,只要時間夠,一定可以得到滿足。
隱室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事實上是一個小公園,位置在大敎堂後方海拔五百九十公尺的山丘頂上,這片公園產權一八四一年開始屬於銀行家布尼恩(Charles Bugnion),一八五二年重修園內新哥德式的宅第,一八五五年完成,現在是短期藝術展示的著名美術館,每年更換三、四種展覽內容。一八五七年在原屋前加蓋了粉紅色新哥德式建築作爲溫室和鴿舍,現在已改爲風味獨具的咖啡屋。屋外公園裡有迎風搖曳的柳樹、蓊鬱的森林、美麗的步道與可愛的動物園,是當地小明友最愛去的自然敎室。
另外市內還有資料完整的洛桑歷史博物館,以展出本土及外國藝術家作品爲主的精緻藝術博物館(Musee des Beau-Arts),以及專門收藏各種攝影作品爲主要內容的樂士博物館(Musee de L'Elv)等,都很値得參觀。
這裡有一所聞名於世的洛桑旅館學校,設有經理、櫃台、烹調和服務等系,培養觀光大飯店的旅館專業人員,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大學畢業生來此受訓。
奧奇(Ouchy)碼頭位於日內瓦湖畔,原來是一個小漁村,港口前方停泊著古老的雙桅帆船沃州號(La Vvaudoise),似乎幽幽地在吿訴人們,這種船就是奧奇漁村時代航行湖區的數百艘貨船之一。如今湖畔碼頭成了重要的觀光點,水中悠游著高昂著脖子的天鵝,船塢中擠滿了遊艇,往日貨船靠岸卸貨、用騾子和驢馱載貨物上岸的情景不再,但當地人會津津樂道的爲你訴說著往事。
每年到了秋天,一年一度的瑞士全國商品展覽會(Le Comptoir Suisse)在此舉行,洛桑市又開始熱絡起來了,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蜂湧而至,展品從農村生產的菓蔬,到工業產品、高科技成品,包羅萬象,顯現出現代的瑞士是一個現代與傳統兼備、齊頭發展的國家,許多人來參觀,祗是在觀察世界工業的脈動,因此這是一個在世界上都受到重視的商展會。
瑞士葡萄酒通常只供應國內飮用,僅百分之二出口,因此沒有法國葡萄酒的名聲響亮。其實在日內瓦與洛桑之間的沃州郊區正是葡萄園遍野的所在,科特河(Le Cote)及拉佛(Lavaux)是兩大產酒區,如畫般的葡萄園、酒荘及小城錯落在山坡上、山谷中,其中又以羅勒河畔(Mont-sur-Rolle)、阿勃(Aubonne)、聖莎佛林(St. Saphorin)、查登(Chardonne)、艾倍斯(Epsses)等最爲有名,葡萄園中都設計了小徑,從一村可通往另一村,或下一個酒莊。沿途風光美麗,隨便駐足一個視野好一點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葡萄園,日內瓦湖在遠峰的襯托下,格外的湛藍,如圖畫中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走累了可到酒莊小酌一杯,有些酒莊會讓客人試飮,說不定還可嘗到紅灌腸(Saucisson)、醃洋葱和乳酪等下酒菜點。
如果事先在旅遊服務中心索取一份印刷精緻的「沃州葡萄園旅遊指南(Vaud: The Vineyard Guide)」,按圖索驥的沿途遊覽,那就更是百無一慮了。十月是葡萄豐收的季節,男女老幼都一起歡樂忙碌的採摘,鄕野勾勒出一幅美滿的豐收圖。
洛桑也是前往法國夏夢尼(Chamollix)、白朗峰(Mont-Blanc)、阿爾卑斯山、策馬特(Zermatt)、Echallens-Bercher蒸汽火車,以及Leysin-Kuklos登山眺景的出發基地,詳情可以電話(021)6137373查問,或直接到位於2 av de Rhodanie洛桑旅遊服務中心洽商。
[編輯] 蒙特婁有希永古堡
蒙特婁(Montreux)是西部沃州(Vaud)的一個小城,由三個遊覽社區組成,距離日內瓦只有一小時的快車行程。這個擁有兩萬人口的城市,位於通往法國和義大利的鐵路線上,也是山地鐵路的終點站,市區沿日內瓦湖最東端湖岸延伸六公里,城市及附近一帶冬天沒有寒冷的風,十二月份的冬天最冷的時候;氣溫約在攝氏五、六度,夏天最熱的七月份,最高溫是攝氏二十五度,氣候十分溫和舒適;加上景色優美,不但山明水秀,並且奇峰迭起,遍地澗泉,所以有「綠谷」之稱。今日已成爲旅館學校、私人寄宿學校及療養中心的大本營。這裡是世界聞名的讀泉區,湖畔有十公里長的花徑步道,栽滿棕櫚樹、山茶花和艷麗的熱帶花朶,許多有錢人都帶著大把鈔票來這裡享受生活,自助旅行者到了這裡也愛得自動停滯, 因此旣是瑞士上流社會人士最喜愛的也閒療養地,也是日內瓦湖畔國際性的避寒度假勝地,旅遊業非常興盛,每到夏天,更有大批觀光客湧入,來享受怡人的氣候。
蒙特婁宮(Montrsx Palace)是一家五星級觀光飯店,建築有如皇宮一樣華麗,是當 地的地標鈑店。濱湖的另一家五星級飯店是洲際皇家廣場(Royal Plaza Inter-Continental),內部設計特別溫馨。四星級的鈑店在湖濱的,有非常現代化的尤洛特爾湖濱(Eurotel Riviera)飯店,以及位於賭場旁的湖濱樂園(Eden au Lac);位於格里(Glion)山腰的,還有沃州利吉(Righi Vaudois)和維多利(-Victoria)等。
市內位於半山坡上的是舊城,以普蘭契斯廣場(Place des Planches)爲中心,廣場四周的建築古老而優美,狹小的巷道圍繞,有古老的雕像和噴泉,好像是迷宮,却充滿中世紀風情。十五世紀所建的聖文生(St. Vincent)敎堂,規模不大,但以簡樸穩重取勝。
從廣場順著橋路(Rue du Pont)西行就到了火車站,政府機構、郵局等都在這一帶。旅遊服務中心在火車站向南橫過兩條街,包括市中心主要大街賭場大道(Avenue du Casino)的靠港口遊船碼頭旁,遊客在這裡可以拿到當地的導遊圖。
蒙特婁市場是港口右方一座架著頂蓬的綠色建築,市內平時如有特殊活動幾乎全在這裡舉行,如果是在夜間集會,四面都會用塑膠布簾拉上。每逢週五上午這裡就成了一個大市集,範圍從蓬內賣蔬菓一直延伸到港口,湖畔的上百個攤位,販賣的物品各式各樣、無所不有,人潮從全城各地聚集,也有街頭藝人表演,十分熱鬧。
每年夏天這裡都會舉辦一次為期兩週的爵士音樂節,全球的爵士樂好手都雲集於此,大大小小的音樂會,從大型舞台的表演到街頭、廣場的淺聚,大家各展奇招、抖出混身絕活,無論是表演的、欣賞的都能盡興陶醉。
這裡的賭場娛樂中心(Casino)在港口右方的劇院(Theatre)街上,瑞士賭場並不合法,在這裡玩賭博遊戲機每人賭資不得超過五瑞士法郞;倒是裡面的夜總會、夜間酒吧和餐廳等,也可讓人盡興。
古蒙特婁博物館(Musee du Vieux Montreux)在火車站前路(Rue de la Gare)四十號一幢十七世紀的建築內,這是瞭解蒙特婁市最好的地方,將全城分爲幾個主題,展示物包括本城歷史、羅馬遺蹟、古錢幣、當地手工藝品、傢俱,以及氣候、自然界的介紹,旅遊及飯店發展的情形,內容非常豐富。
蒙特婁因爲是療養中心,共有四家能提供精緻服務的私人醫院,其中一家名叫草原診所(Clinic La Prairie)有現代化的醫療大樓,整個環境有如一家五星級的觀光大飯店,而且以活細胞療法而名聞遐邇。
這個城市還是一個以旅館學校、私人寄宿學校招攬外國學生有名的地方,許多學校有如別墅的宿舍設在風景優美的湖區,採八至十二人的小班制,有的專學語文,有的則習企管、電腦、攝影等,學生除平日可享受在校內的健身房、三溫暖、日光機、壁球場、網球場等,每逢假日還會安排學生到巴黎、倫敦及義大利等地旅遊。
從蒙特婁搭火車,坐約五十五分鐘,可以到達海拔二〇四五公尺的納夷懸崖(Rochers de Naye),這裡視野廣闊,可以鳥瞰蒙特婁市全景,如果天氣晴朗,還可將日內瓦湖風光盡攬入目。如果再向上爬到山頭,法屬阿爾卑斯山和侏羅山都歷歷在目。
山上闢有登山步道及一座屬於私人社團的高山花園(Jardin Alpin),這座花園於一八九六年遷到山上,沿著峭壁種埴著上千種形於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高山花朶,每當五月底至十月中,嫣紅姹紫的花朶迎風搖曳在山頭岩石間,美得無以言喩:到了冬季,整個山頭爲白雪覆蓋,又是另外一番風貌。
蒙特婁附近的高山是瑞士爬山和滑雪的勝地,爲了防止爬山和滑雪的意外,也爲了撲救森林火災和解決交通上的問題,瑞士政府和空中救護協會,在蒙持婁市合作開辦了一家直昇機公司,用以協助遭遇意外急難的人和車。
當地每年度的爵士節(Jazz Festival)、電影節(Comedy Film Festival)、古典音樂節(Classical Music Festival)和「蒙特婁金玫瑰(The Golden Rose of Montreux)」電 視競賽舉行時,世界知名的歌星、影星,以及來自全球的爵士樂愛好者、電影愛好者和趕來看熱鬧、看名星的人群、觀光客,把整個城市擠得熙熙攘攘,所有的餐廳旅館爆滿,全城陷入一片歡樂之中。 在蒙特婁市南面約三公里處的希永古堡(Cheteau de Chillon),是歐洲保存得較完好、數一數二的美麗城堡之一,也是最受歡迎的旅遊點。這個古堡是瑞士最受囑目的歷史古蹟,曾被羅馬人佔領,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部分重建,十二世紀起封給薩伏依公爵,一五三六年由伯恩人(Bernese)獲得,一七九八年才爲沃州管理。現在所看到的古堡面貌,大部分都是十三世紀所建,十九世紀又加以整修。
城堡地基基椿固定在三百公尺深的日內瓦湖湖底,建築底部依地勢而建,一樓的地道及地牢中,仍可看見突出的岩石,建築物延伸在湖面上,十分雄偉。湖上的古堡與陸地之間,有一道濠溝分隔,只留下一條木架的出入通道,這是古時候爲防阻外人進入,也預防囚犯逃獄的特別設計。
古堡有優美的十三世紀中庭,上層正中的一間大廳,是昔日舉行儀式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從現在仍可看見遺留在大廳的擺飾、武器、雕刻及裝飾規模,可以想像當時的豪華氣派。依次走下去是堡主的起居會客室及家人的臥房,還有一些是作爲守衛用途的房間。下層則爲廚師和雜役的住所,空地左邊有一座樓房的地下室,是用來施刑和處決人犯的地方,中央的柱子和北面的牆壁之間,還保存著一具絞架。從堡主的起居室到最下層的地窖之間築有樓悌和僅容一人通過的狹小密道,這是方便緊急時堡主和家人從地窖乘船逃生之用。
堡內最著名的是昔日暗不見天日的大牢房,據說這個牢房最多的時候,曾同時囚禁過兩百人,吃喝拉撒、疾病爭奪全在一起,其悲慘情況不諭而明。
這個堡的出名,卻是因爲在一五三〇年,曾囚禁過一位支持獨立的波尼瓦爾(Francois Bonivard),他是日內瓦城外本篤會大修道院的院長,在長達四年的囚禁中,他在牢裡的岩石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一八一六年英國大詩人拜倫來此參顴,聽見這段歷史、看見了他的刻名,十分感動,自己也在地牢中第三拫柱子上簽名,現在也成了重要的古蹟;同時透過他的詩藻文才與想像中的可憐囚徒苟延殘喘的情景,寫了一首有名的十四行詩「希永囚徒」,因而使得這裡名聞天下,波尼瓦爾也成了永世英雄。
蒙特婁南方二十多公里處的阿爾卑斯山區,有許多冬季健康礦泉,其中最著名的是歐龍河畔維勒(Villars-sur-Ollon)和迪亞布勒雷(Les Diablerets)兩地,歐龍河畔維勒是夏季健行的好去處。在迪亞布勒雷,有賽車可上達海拔兩千九百四十公尺的迪亞布勒雷冰河( Diablerets Glacier),以及德歐艾克斯域堡( Chateau d'Oex),這是山中的乳酪農場。遊客也可沿隆河河谷前行至葡萄酒生產中心,如艾高城和伊韋爾東(Yverdon)等城。
艾高(Aigie)的德文名字是艾倫(Alen),城市自成一個自治區,一四七五年這兒在勃艮第戰爭中被伯恩共和國佔領,並成爲瑞士第一個說法語的地方。十六世紀鹽礦的發現,使這個城市變得重要起來,至今艾高和它隣城伯克斯(Bex)的鹽工廠仍在運作,除供應沃州所需外,還提供瓦萊州化學工廠作原料。
如今這一帶已成爲觀光地,當地的隧道、大殿和走廊,都是由山脈中將岩鹽溶液吸出後形成的。這裡的鹽藏約有一千萬噸,著名的學者詩人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曾擔任過六年的艾高鹽工廠負責人,並曾用兩年的時間來親自管理鹽工廠。哈勒對艾高的發展有重大貢獻,他寫了一份論述製鹽業的科學報吿和一本政府的法學著作,爲了防止由沼澤蚊傳染的疾病,他將隆河河谷中的水排乾,還制定了這一區域的伐林規範,以免大量林木被濫砍濫伐。在艾高有一座設有葡萄酒製作博物館的城堡,建築精緻,收藏豐富,是對酒有研究愛好者不能不去的地方。
[編輯] 韋維有卓別林墓園
韋維(Vevey)是沃州在日內瓦湖北岸一個小城,扼韋維河(Veveyse)入湖口,在洛桑東南方十六公里,海拔三百八十九公尺,是一個著名的湖濱度假區,人口一萬五千多。
這是一個古老的城市,羅馬時叫做韋維斯庫(Viviscus),一二五七年成爲薩伏依公爵的統治地,一五三六年爲伯恩征服,一七九八年在法國的強制下,成爲往日萊蒙州的部分而加入瑞士邦聯。
這裡是同時可以看到日內瓦湖及本寧阿爾卑斯山(Pennine Alps)的最佳角度。蒙特婁及韋維一帶的日內瓦湖岸,素有「瑞士湖濱度假勝地珍珠」的美名,十六公里長的湖岸,有著姹紫嫣紅的繽紛花徑步道,在湖濱鐵道上馳騁著令人懷古的蒸汽火車,湖中船隻如過江之鲫,每至夏天湖中更處處有風帆、滑水等活動,背後環抱的是雄偉的阿爾卑斯山群,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愉悅的美境!
由高處俯看,韋維是一個幾乎可以一眼看盡的蕞爾小城,交通方便,有巴士、火車、計程車及船,無論對外或市內,班次都很頻繁。除蓬勃的觀光業及重要的葡萄園區外,還是生產巧克力、奶粉和雪茄煙的重地,除世界知名的雀巢(Nestle)食品總公司位於此城外,還有一家瑞士前三大的化學製藥公司。
每二十五年至三十年在這裡舉行的葡萄酒節(Fete des Vignerons),更是全國規模最大、最令人嘱目。最爲特別的還是這個城市曾住了一位世界知名的喜劇泰斗卓別林,他在這裡整整住了二十五年,最後在這裡去世、葬在這裡。
大廣場(Grande Place)位於韋維港口正前方,兩側延伸出去就是這個古老都市的舊城,是全市的活動中心,韋維旅遊服務中心設在廣場中央二十九號的La Grenette建築物內,服務電話是(021)922-2020,初來乍到,不妨先到這裡瞭解瞭解,拿一些免費資料,如當地觀光手冊(Tourist Info Pass)、海明威足跡之旅(On the Trail of Hemingway),以及雷蒙湖湖濱度假區(The Riviera of Lake Leman)等資料,有了這些規劃好的指引,將可在韋維玩得更順暢盡興。
全市重要的活動幾乎都在這個廣場上舉行,盛大的葡萄酒節活動也不例外,遊行隊伍由葡萄酒公會的代表及各州旗誌前導,人們穿著傳統服飾,在金衣披身的節慶國王(Festival King)發動下,開始全城狂歡的活動。
這個節慶起源於伯恩人統治之前的中古時代,那時生產的葡萄酒每年都要經過「聖烏爾班(St. Urban)大修道院」(在革命時改稱「農業聯盟」)的審查,選出品質最佳的及工作最辛勤的予以頒獎,獲獎的葡萄酒商遊行全城,每年舉辦一次,是一種極大的光榮,到十八世紀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形式,在鼓樂齊鳴聲中,原始的「酒商受獎」仍然是受到重視而在節目中舉行。
這個獨特的節日在二十世紀之中,只有一九〇五年、一九二七年、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七七年舉行了四次,下一次將在一九九九年舉辦 ,這種一生碰不到幾次的節慶,不僅日內瓦湖區的人們都在引頸期盼,預料將會爲韋維掀起又一次觀光客爆滿的高潮。
卓別林銅像(Status of Charlie Chaplin)是一座與眞人同樣大小的銅像,站在大廣場東側湖畔,旁邊立著韋維的市民牌及一家五星級的三冠(Trois Courormes)豪華大飯店,顯然韋維居民已把卓別林認定爲該市的代表人物。卓別林一八八九年出生於英國,是美國電影演員和導演,在默片時期以飾演一個哀惋動人、幽默風趣的流浪漢角色而蜚聲國際,成爲最賣座的紅星,每週拍片兩部,仍滿足不了市場需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期有聲片問世,直到一九四〇年才拍了第一部有聲片「大獨裁者」,一九四七年他的影片「凡爾杜先生」得罪了美國退伍軍人協會,一九五二年被迫離開美國,次年來到瑞士韋維定居。一九五七年在倫敦拍攝一紐約之王」反對美國衆院,被指爲親共。一九六六年自編自導自演的「香港女伯爵」,是他這生最後的一部影片。在韋維一住就是二十五年,直到他八十八歲去世爲止,如 今其子嗣仍居住於此。
湖畔這座維妙維肖的銅像,是他典型的装扮:圓頂禮帽、小得可憐的上衣、肥大的褲子、特大的皮鞋,嘴上留著一撮小鬍子和手裡拿一根細而短的拐杖。市民爲紀念他還特別培育了新品種的玫瑰,命名爲「卓別林玫瑰」。
柯西爾村(Village of Corsier)是一個典型的拉佛區村莊,也是有名的酒鄕,村內還有多幢古老建築,卓別林生前就住在這個古老的村子裡,極受當地人民敬愛,如今他的故居巴園(Manoir du Ban)仍保持原狀供人參觀。他和妻子歐娜(Oona)死後合葬於山坡上的柯西爾墓園中,前來獻花追思的遊客及市民絡繹不絕。
村子裡有一座十二世紀建的聖莫里斯敎堂(St Morris),畫有基督敎天神、獅子、公牛、老鷹,象徵基督敎的四福音,唱詩班位置上的天花板色彩繽紛。
這裡有好幾家博物館,都十分有特色,瑞士遊戲博物館(Swiss Museum of Games) 一個非常有趣的博物館,根據敎育的、策略的、技巧的、機會的不同主題安排遊戲,其中多項歡迎參觀者動手參與。
食品博物館(Food Museum)是雀巢食品公司所設,展出內容以敎育性的方式,說明食品與營養的歷史、科學、社會工藝等的淵源、發展,用英文說明,還以電腦遊戲的方式加深參觀者對食品歷史的瞭解。
韋維市西方的拉佛葡萄園區在瑞士非常有名,葡萄在十月份爲採收季,一些葡萄酒莊在四月至十一月之間,除週一休息外,其餘時間都會開放給大衆品酒,走一趟葡萄園區是不可少的行程。由韋維市區開車前往,不過七、八分鐘即可到達;也可由韋維港口坐船到柯爾塞(Corseaux);但最過癮的莫過於乘坐夏天才有的品酒列車(Wine Train),全程纸有八公里的路程,沿途風景美麗,隨時可以下車去享受穿越葡萄園小徑的樂趣。
[編輯] 萊茵河畔的巴塞爾
巴塞(Basel)是瑞士北部巴塞爾城市半州(Basel-Stadt)的首府、全國第二大城、北 部重要的河港,同時也是一個先進的工業中心。坐落在萊茵河上游的比爾斯(Birs)河及溫塞(Wiese)河口,海拔二百八十公尺,市區人口十八萬,連同郊區在內則有三十萬多人,大部分人信基督敎、說德語,是瑞士的德語區,但由於這是一個交通方便的國際都市,除法語外,英語也可以溝通。巴塞爾法文名字寫作Bale,英文名字則爲Basle。
它的位置西鄰法國、北接德國,東至蘇黎世只有八十三公里,由此沿萊茵河而下,航運暢通。最初塞爾特人選中這裡作爲它移民的一個居住點,就因爲這是三國交界大三角形的戰略地位中心,這也是今日巴塞爾能夠發展繁榮的原因。一五〇一年巴塞爾加入瑞士邦聯,成爲瑞士人文主義和宗敎改革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國內進出口的產品,有三分之一都是在這裡處理,稅收額也佔全國海關的三分之一因此這個城市是外貿和銀行業務中心。
自十六世紀西歐的難民來到這裡定居後,紡織業是最先蓬勃發展起來的工業,延續至今使巴塞爾成爲全國第二大工業城。汽巴嘉基公司(Ciba)、羅德化學公司(Hoffmanna Koche)和桑多斯(Sandoz)等多家化學及製藥公司,不僅是形成巴塞爾重要工業的一環,簡直就讓巴塞爾變成了世界的大藥房。此外,電機、精密工具、機械、絲織、染料、塑膠和造船等工業,在世界上也都享有盛名。
基於工業的發達,又位居萊茵河航路的起點,是瑞士輸入煤、鐵的主要港口,故而成爲交通和商業的中心。整個西歐的鐵路也以這裡爲樞紐,擁有「金門」(Golden Door)之謦。在航空方面,它的機場是設在西北方八公里位於法國境內的聖路易國際機場,有班機與各國及國內各大城市聯絡。
最早的居民特別把城市設在一個可以俯瞰萊茵河的橫向矮丘上,河水流到這裡形成了一個直角彎道,城市因而分成兩個部分,有六座橋樑把兩岸連接起來,西南方向的左岸是大巴塞爾(Gross Basel),東北邊的右岸叫小巴塞爾(Klein Basel);左岸是整個城市的商業及行政中心,大部分的居民和敎育文化機構都在這裡;右岸則是萊茵河畔的港口和工業區,一年一度的瑞士工業博覽會就是在此舉行。
市政廳及大敎堂位置在左岸河邊,大約居全城的中心點,大部分參觀的景點就分布在它周圍。市集廣場(Markt Platz)在市政廳大門前,進入市區走過連接兩岸最中間的中萊茵撟(Mittlere Rhein Brucke),就到了廣場,這裡是農產品的銷售地,每天都聚集著販賣鲜花或蔬菜的攤販,人聲嘈雜,熙熙嚷嚷,使得市政廳也顯得人氣格外旺盛。
市集廣場南行至巴菲澤廣場(Barfusser Platz)之間一帶地區,是本市高級商業區,名牌店林立,加上大多爲禁止汽車行駛的狹窄道路,是行人購物的天堂。這裡是法、德、瑞三國的交界處,各國商品大量湧入,競爭也較激烈,價格相對會便宜些。巴塞爾的百貨公司僅有兩家,雖然外表都很普通,但內容豐富,尤其有些手錶的配色和造形都很別致,而且價格不貴,會令人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右岸的小巴塞爾,自從十三世紀萊茵河上的橋樑架好之後,發展迅速,沿著河的上萊茵路(Oberer Rheinweg)向下萊茵路方向走,可見林立的房屋,悠悠的河水,河岸、河中的脈動不停,是散步的好地方;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勞工住宅的興建,也使得餐歆業和服務業如雨後春般或長。在靠近中萊茵橋的地方,矗立著多家大飯店,夏季來臨時,有不少市民在這三家飯店門前露天用餐、渴飲料,街頭藝人也在這裡表演,把環境炒得熱鬧活潑。
市內旅館很多,遊客來到這裡有多類選擇,但是遇到工業博覽會期則處處爆滿,一房難求,其中五星級的巴塞爾國際大飯店(Hotel International Basel)是一家以地點取勝的頭等飯店,位置靠近劇院、購物街、銀行,距火車站只有三百公尺,到機場只有八公里,機場巴士站和著名的巴塞爾動物園都在附近:共有一百九十八間舒適的客房,除一般性的設備齊全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室內游泳池,池四周布置優雅,池邊備有豪華躺椅。附近十公里左右還有賭場,所以住在這裡不怕會無聊寂寞。
在小巴塞爾靠中萊茵橋頭附近,矗立著施皮茨(Spitz)、赫克特(Hecht)、克拉夫特(Krafft)和萊茵美林(Merian am Rhefn)等大飯店,這些飯店多數的房間都有很好的視野,可以俯視萊茵河和古城景觀,其中美林飯店的餐廳有全城最著名的魚料理。
由於巴塞爾的工業區都集中在小巴塞爾,這裡成爲一個全世界的集會點,各式餐廳、俱樂部、舞廳、酒吧,都相當國際化,大多外觀典雅,繽紛亮麗,服務生、酒女都能幾國語言朗朗上口,不管日間夜裡,以瑞士社會風氣的標準來說,已經算是相當熱鬧了。如果想小吃一番,巷口弄堂內也有不少簡單樸實的義大利披薩店、小酒館和速食餐廳。
斯皮茲(Spitz)餐廳坐落在萊茵河畔,是一家以魚類烹調聞名的飯館,在門口掛的店旗上,就畫著一條活蹦亂跳的萊茵河尖嘴魚。餐廳的全魚大餐是以種類繁多的魚和精緻法國式烹調而出名。在這兒用餐,旣可享受萊茵河魚的美味,又可欣賞萊茵河的美景,一舉爾得。通常在餐廳、酒吧,看到巴赛爾人喝的都是啤酒,會使人納悶當地人是否特别鍾愛啤酒?巴塞爾的位置在歐洲幾個大葡萄園區的中間,但葡萄酒的價格比啤酒貴很多,巴塞爾人不願把太多的金錢花在吃喝上,加之他們淸敎徒式的禁慾傳統,故而捨葡萄酒而喝啤酒了。
巴塞爾身爲城市半州有份量的首府,也是個重要的文化都市,有羅馬式的建築物和哥德式的大敎堂,還有中世紀遺留的三座城門。位於左岸大巴塞爾的著名建築,有一四六〇年敎皇庇護二世在這裡設立的巴塞爾大學,是瑞士第一所大學,由於它早期在當地是唯一的最高學府,因此具有無比的學術地位、凝聚力和影響,形成一個人文主義古典文學的中心,網羅了許多名敎授,其中最著名的如出版過許多學術名著的弗羅本(Jcohalln Froben),曾經對巴塞爾的印刷業作了重大的改革:荷蘭伊拉斯讓(Desiderius Erasmus)是人文主義學者、古典文學家、「新約全書」 古希臘文的編訂者,一五○五年又校訂出版拉丁文的「新約全書」;奧科蘭帕迪烏斯(John Oecolampadius)是德國人文主義者,一五一五年移居巴塞爾後,曾協助伊拉斯謨編訂希臘文「新約全書」。
宗敎革命後,許多敎授和學生被迫離開了學校,一段時間巴塞爾大學幾乎瀕臨關門大吉的命運,但是它過去的歷史,使它在時過境遷之後,很快又恢復了往日的聲譽,許多世界知名的敎授又投身到這個學校。最令人矚目的是德國的大哲學家,對世界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的尼采(Friedrich Nietsche),在一八六九年來到巴塞爾大學任敎,一八七二年他在這個學校發表了他的第一本著作「悲劇的誕生」,直到一八七九年因病才辭去敎職,專心著述。另外,還有當時瑞士最著名的學者家族柏努利家族(Bernoulli Family),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中,這一家三代出了八個著名的數學家及物理學家,「柏努利數」就是這家人中之一的雅各布一世所發明。
巴塞爾大學新大嘍於一九三九年建成後,規模較前更爲完備,圖書舘的蔵書尤其豐富,其中宗敎改革者路德、伊拉斯謨、茲文利等人的手稿最爲珍貴。
市政廳(Rathaus)位於中萊茵橋頭,面對市集廣場,是一五〇四年所建的晚期哥德式建築物,以紅砂岩石砌成,建築物正面和內部裝飾著的壁畫,以及室內舖的地板和彩色玻璃,都是十足的十六世紀勃艮第哥德式晚期的風格。大廳裡掛的時鐘是瑞士名錶匠威廉斯大師(Master Wilhelms)於一五一一年至一五一二年間完成的作品。十九世紀又增建了主建築的左側部分,以及右側的塔樓,加上正門懸掛著 許多不同的旗幟和門前熱鬧的市場,整個的感覺市政廳是彩色繽紛,熱鬧異常。
大敎堂及普法爾茲城堡(Munseter/Pfalz)位於市政廳東南方的河濱,是觀賞這一座瑞士第二大都市的最佳據點,遊客可經由萊茵裂口(Rheinsprung)爬上去,但是相當費力。遊客也可搭乘渡輪橫越萊茵河直達這裡,一路可瀏覽巴塞爾最美麗的景致,高聳在城堡上的大敎堂雙塔直,入雲霄,是巴塞爾的地標,沿萊茵河而下,不管在任何角度都可看見它的優美風姿。大敎堂本身就是一幢十二世紀所建羅馬 式優美的古蹟,正門上精雕著大大小小的人像,讓人看了滿心喜悅的圓型鑲花窗子,以及哥德式的塔樓上層層叠叠複雜細腻的精緻雕飾,都値得細細欣賞。登上塔頂,還可看到法國的佛日(Vosges)山脈。
聖馬丁大敎堂(Martinskirche)位於市政廳北側橋頭,是巴塞爾最古老的宗敎建築物,距今已有九百年的歷史,歷經滄桑的風化,雖經過無數次的修葺,但羅馬式建築的規模,從窗戶和柱頭仍可淸晰看到。敎堂北面的迴廊有伊拉斯謨•哈布斯堡(Erasmus Habsburg)家的女王墳墓。
這個文化之都的人民都珍惜歷史、保存文化遺產,因此爲保護某一種類東西而設的專題 博物館也特別多,全市總共有三十多家,其名 目也不1而足,而且數量也不斷在增加。
藝術博物館(Kunstmuseum)是這個城市的文化重心之一,這個館完全由市民同心協力所建,許多館藏都來自私人的捐贈。館內收藏品包括繪畫、印刷及蝕刻作品,萊茵河上游一帶繪畫和蝕刻多爲一四〇〇年到一六〇〇年的作品,其他的則爲十九及二十世紀的藝術品。一進館內,就可以看到羅丹(Auguste Rodill)的靑銅雕塑「加萊義民」(Les Bourgois de Calais),一八八〇年他四十歲的時候,就是以這類「靑銅時代」的系列而獲得崇高的聲譽。阿梅爾巴哈(Basilius Amerbach)陳列室內,有維兹(Konrad Witz)的作品,他是十五世紀德國晚期哥德式畫家,是把宗敎畫與寫實風景畫結合在一起的歐洲畫家之一;小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畫作「婦人與孩子」,這位十六世紀的德國肖像畫及裝飾藝術家,一五一五年至一五二五年十年之內,在巴塞爾創作豐富,而以版畫挿圖「死亡之舞」木刻集最爲有名。
館內還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珍品,以及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傑出的藝術收藏,其中高更(Paul Gauguin)的「市場」、夏卡爾(Marc Chagall)的「牲口商人」、畢卡索的「塞納河畔的少女」和小霍爾拜因的「婦人與孩子」是這個館中的四幅名畫。此外,還有克利(Klee)、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以及俄羅斯畫家、抽象畫至上畫派的創始人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等。十九世紀的畫作中還有比利時畫家和版畫家恩索斯(Jams Ensor)的許多作品,是來自收藏家瑪麗雅各布(Mira Jacob),其中許多蝕刻畫都是恩索斯一八八六年至一九○四年他四十四歲之前的作品。
另一位德國畫家勃克林(Arnold Bocklin),他憂鬱情調的風景畫風格影響十九世紀德國畫風至鉅,也因而成爲二十世紀形而上學畫派和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先兆,年齡越大,他的畫作越主觀、神秘,他於一八八三年所作「奧德修斯與卡里普索」(Odysseus and Calypso)及一八九八年所作「怪物佩斯特」(The Pest)兩幅描寫神怪的作品,現在都還保存在館裡。
這裡還收藏有一幅霍爾拜因的基督的肉體(The Body of Christ),它因爲杜斯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和列寧(Lesin)先後在這座博物館參觀期間,都花了好幾個小時來欣這幅畫而聲名大噪。
市立劇院(Stadttheater)在藝術博物館附近,建築形式特別,好像都沒有大門,每一側都像是背面。劇院旁一座噴泉,名字就叫劇院噴泉(Theaterbrunnen),是由瑞士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丁格利(Jean Tinguely)所建,他的雕塑生涯就是從這座城市開始。
丁格利(Tinguely)美術館於一九九六年十月落成,是爲紀念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活躍於世界藝壇的瑞士籍雕刻家丁格利而設。這是一幢紅磚砌成的三層樓建築物,外加一條突出於建築主體、懸空在萊茵河上的玻璃走道,一樓整片透明落地窗內展示著丁格利的雕塑作品。這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曾以令人悸動的作品震撼世界藝壇,年輕時曾在巴塞爾藝術學院求學。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二年間,利用鐵、金屬、木材和紙發展出一種抽象雕刻,有達達主義的影子。一九五二年在巴黎完成了「會講話的機器人」和「繪畫機器」,後來遺做出會自動旋轉、奏樂和取食的機器人。 在他的雕作裡,都是跟日常生活有關的東西,如像俱、車子、廚具、鞋子羽毛等,且大都殘破不堪。這些垃圾廢料藝術及律動的藝術都不是他發明的,但他卻成功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博物館中的院子水池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體積龐大作品。他以「裝配」自居,創作出一些名稱特異的奇怪機器。晚期有部分創作,混用蕾絲和動物的頭蓋骨,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不論是什麼題材,他所有的作品幾乎 都能「動」,這個特色,令不少藝術家著迷。
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fur Gegenwartskullst)是由已過世的瑞士女富豪瑪雅薩謝爾(Maya Ssacher)所建,她曾是羅氏大藥廠的重要股東。整個展覽館的隔局布置都與衆不同,有好幾幅珍貴的畢卡索畫,這些畫是由巴塞爾市民經過民主投票後,才用市政府基金購買來的。畢卡索被市民的誠意所感動,因此還主動多捐了幾幅自己的作品給這座博物館。
一些當代的年輕藝術家在寬斂的持殊展覽室裡,各用他們不同形式的作品,來表達他們的理念,如古柏(Robert Gober)爲巴塞爾創造的四件新作品,有的是一種自然組合,拆開是一種蝕刻和設計的小模型,其中之一又可無限量的流洩出它的主旨,予人的理解完全又在意念之中。如一九四二年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葛拉翰(Dan Graham),他甚至透過不同媒體的組合來完成他的藝術品,類似的作者作品很多。
從大敎堂西行橫過一個街口,就到了巴菲澤廣場,這裡是歷史博物館(Hisorisches Museum),它的建築原本是一座建於十四世紀的巴菲澤敎堂(Barfusserkirche),從一八九四年開始才改作博物館用。
四座展覽大樓內,長期的展示有塞爾特時代的古物;中古時期金匠們精巧的藝術品,如「巴塞爾的舞與死」;勃艮第遊牧民族的物品、巴塞爾同業工會的珍藏、私人橱櫃中收藏的古錢,以及萊茵河上游的雕塑等,也有較後期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玻璃器皿、宗敎藝術品、傢倶、絲帶和巴塞爾重要的工業製品等,其中尤其以一幅哥德式晚期的繡帷,以及所謂的「結舌國王」(Lallenkog),這是一個戴著王冠的頭顱,配上可以移動的舌頭和眼睛,最爲著名。
櫻桃園(Kirschgarten)文化博物館展示的是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巴塞爾人的生活及應用物,展示物中有當時有錢人使用的玻璃、彩陶、瓷器、玩具、服裝、銀餐具、巴塞爾人所製造的時鐘、手錶等,其中還有一間陳列著純銅製的廚房、音樂室、貴婦人房間和有華麗壁毯的房間。從這裡的陳列品中,可以見識到中世紀及近世紀王候貴族的高格調生活。
古代藝術博物館(Antiken museum)的位置在藝術博物館的斜對街,館內珍藏自公元一百年前到公元三百年之間的古希臘、艾特魯斯 坎(Etruscan),以及羅馬人的作品,包括古希臘上釉的花瓶和雕塑、銅像、金銀珠寶和錢幣等。這個博物館是由查斯特(G. Zust)和卡普利(R. Kappdi)在一九六六年所成立,一九八〇年得到兩位路德維希(Peter and Irene Ludwig)的捐贈而豐富了起來,而今這個博物館擁有兩幢精緻古典的大樓,兩側還加蓋了現代化的廂房,不祗提供參觀,而且還可安排許多敎育的項目。
克爾希藝術展覽廳(Kunsthalle)在藝術博物館西方兩百公尺處,這是一家私人展覽廳,從一八七二年開始輪流展出各種藝術品,到了今天已成爲世界上國際貿易展覽的龍頭。
自然史博物館(Naturhistorisches Museum)位置在市政廳東南方奥古斯丁巷(Augustiner gasse),建築宏偉,擁有宮殿般的大門,館內收藏更爲豐富,是當地保存最完整博物館之一,巴塞爾附近及北部一帶的動、植物及居民生存發展的歷史都保存得很多,實物、圖片、文件等分門別類,是研究古生物重要的據點。
此外,這個城市還有馬車、設計藝術、運動、建築、應用藝術、科學與技術、海洋、瑞士藥品歷史、巴塞爾製紙、瑞士運輸工具、磨子、人類學和玩具等多所博物館。
民俗博物館(Museum fur Volkerkunde)位於自然史博物館旁,館內陳列著雕刻、面具、紡織品和祭祀用具,共有十四萬件古今各國的民間藝術品。
在郊外的綠草坡上,有一座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精神科學學院(School of Spiritual Science),它是一座具有特色的建築物,裡面最値得一提的,是有一家書店,展售的都是人類硏究和追求精每哲學的各種書籍,琳瑯滿目,令人嘆爲觀止。
羅馬時代的遺蹟(Romerhaus und Museum),是公元前四十四年萊茵河岸最古老的羅馬遺蹟。它位於巴塞爾市東邊十公里處,有已修復好可容納八千人的郊外劇場以及羅馬浴場(Caldarium)遺蹟,也有當時的民房、商店、傢倶、機械和器具的模型遺蹟。附獨的博物館內有一九六二年在古代城牆尋獲的寶物、萊茵河橋的欄杆和公元四世紀時祭祀用的銀盤等。奧古斯塔勞里西(Augusta Raurica)也是一座羅馬城市的廢墟,城裡有羅馬人佔領時期所建的兩座劇院、幾間寺廟和一家眞正的羅馬妓院,更有許多能看出羅馬人眞正生活的用具、祭神用的銅器等。圍繞著寬廣的遺蹟,有羅馬動物公園和考古學等好幾項展示。
巴塞爾動物園(Zoologischer Garten)是歐洲首屈一指開放式的動物園,約有四千種動物,包括全世界各地的珍禽異獸,有南極的企鵝、非洲的犀牛、美洲的野牛、澳洲的紅鶴等,尤其是產於非洲珍奇的霍加坡(Okapis),最爲難得。園內設有親近動物區,孩子可以在園中騎大象、餵食動物區。園中的動物硏究中心,曾成功的完成許多育種上的交配,在世界生物學上貢獻很大。
巴塞爾是瑞士著名的化學和藥劑工業城,市容井然有序,人民舉止溫文有禮,似乎一切都按旣定的路線循序而進。然而一到四旬齋(Fasnacht)的頭一天就開始不平靜了。這個節慶源於異敎,在宗敎改革後,所有這類節慶都被禁止,曾經中斷過一段時期。現在這個節慶從宗敎節日「聖灰星期三」的星期一凌晨開始,約在每年的二月底或三月初。
午夜過後,巴塞爾居民就陸續前往市政廳廣場,人群越聚越多。直到市政廳前的大鐘敲了四下,所有的燈光熄滅,此時曙光微現,人們在寂靜中默默等待。齋戒者(Fasnachtler)組成;個個小組,開始打鼓、吹笛。隨著鼓聲與笛聲合奏的樂聲響徹雲霄,散布於廣場四周的燈籠逐漸點亮,每個人的臉上都出現了一個奇特有趣的從頭上往下套的面具,不僅臉變了,頭髮、帽子都五顏六色,一股濃郁的陰怪氣氛揭開了爲期三天的節慶序幕。
面具中獐頭鼠目、奇鬼怪魅,無奇不有,而且想方設計的讓它怪、讓它恐怖。但這些奇裝異服和面具的價格相當昂貴,每個大約需要三千美元。
開始「淸晨出搫」的遊行,持續將近兩個小時,到淸晨六時遊行隊伍和看熱鬧的民衆,一哄而入湧進街上的酒館,每家酒館都燈火通明,事先準備好了供「淸晨出擊」者吃的特製點心,讓來者任意喧嘩笑鬧。
在連續三天的嘉年華會期間,巴塞爾變成了一座不夜城,不分男女老少,誰都可以自創一個主題,組織一支隊伍加入遊行行列。
每年四月在巴塞爾舉行爲期七天的國際鐘錶博覽會,是全球鐘錶界的群英會,各國廠商藉機互相學習,所推出的新產品也在這裡互別苗頭。
[編輯] 琉森市是觀光聖地
琉森(Lucerne)是瑞士中部的城市、琉森州的首府,德文名字爲Luzern。坐落在琉森湖西北岸的羅伊斯(Reuss)河出口旁,東北距蘇黎世僅六十公里、西到伯恩一百一十公里,是一個旅遊中心,同時也是重要的行政區,琉森州最高法院和聯邦保險法院都設在這裡,商業、銀行業和保險都很茂盛。當地人口六萬二千多,大部分都說德語,是瑞士德語區,信奉天主敎。
這個城市歷史悠久,八世紀時是一個教士駐地,十二世紀末期成為城市,一二三○年左右在聖哥達(St. Gotthard)隘口開通後,歐洲的整個交通線轉移方向,位於聖哥達隘口北面山腳下的琉森,自然佔地利之便的光,而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貿易中心。一三三二年,琉森加入聯盟,到一四一五年城市已經擁有今日琉森州的大部分土地,直到一四七四年至一四七七年的勃艮第戢爭前,琉森一直居瑞士各城的領導地位。十六世紀時地位逐漸被蘇黎世所取代,但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又成為各天主教州的中心。一七九八年到一七九九年的短短幾個月間,琉森還一度是赫爾維蒂共和國的首都;一八○三年,復為州首府;一八四八年邦聯形成時,琉森在瑞士的地位已日益衰落。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八年時,這裡才成為聯盟當局的總部,此後又成為瑞士意外保險機構(Swiss Unfallversicherungsanstalt)和聯邦保險法院(Fedelal Versicherungsgericht)的總部。
這個城市約在全國的中央,海拔四百三十九公尺,氣候舒適,十二月最冷的時候,最低溫是攝氏零度至五度;七月份最熱,氣溫為攝氏十五度至二十五度。交通無論是火車或巴士都十分方便,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接近阿爾卑斯山脈,便逐漸成為登山探險的基地,現在無論是上鐵力士山、皮拉特斯山,或者爬少女峰,幾乎大家都以這裡為起點,因此琉森是一個依靠觀光旅遊業生存的城市,並且是瑞士最大和最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美麗的琉森古城,沿著羅伊斯河的兩岸和琉森湖畔興建,重山包圍,風景壯麗,無論站在那裡取景,照下來都是一幅叫人心動的畫。
這座富有傳奇性的城市,在民主自由奮鬥的歷史中,最讓人難忘的莫過於民族英雄威廉泰爾用箭射兒子頭上蘋果的故事。但在文化教育方面,水準也特別高,有州立和市立的學校,也有瑞士中部運輸學校、瑞士天主敎聖樂學校、瑞士中部理工學院、瑞士食品和旅館業服務學校等,還有各式各類保存他們文化敎育遺蹟的博物館、公園。
羅伊斯河從琉森湖向西流出,穿過琉森市,把市區分爲南、北兩部分,北面有市區古老的舊城,仍保留有一段十四世紀的城牆,叫做穆塞格城牆(Musegg Wall),牆高八百七十公尺,連接著九座纖細高聳的塔樓,從河邊向東北隨著坡度向上延展,除最南面靠河的諾里(Nolli)塔是圓形外,其他的塔都是四方形,依次爲曼里(Mannli)塔、瞭望(Luegisland)塔、守望(Wacht)塔、古鐘(Zeit)塔、護城(Schirmer)塔、火藥(Pulver)塔、聚風(Allenwinden)塔和代合利(Dachli)塔,每一座塔樓因其功能不同,型式也略有變化。
到這裡參觀,還可以沿著城牆走,居高臨下,可以俯視市景,也可以看見中世紀遺留的幽靜胡同、文藝復興時代的廣場和巴洛克式的房屋。這裡有鋪著石板路面古雅的小巷,紅色山形牆的屋宇,入夜後被九座瞭望台照亮的一堵圍牆,以及那屬於中世紀氣氛和風格的各式敎堂、建築、古蹟,都屬於人類珍貴的遺顏。市內大部份建築不高,都是三、五層樓的十八世紀建築,看來卻很雅致。
琉森最早的旅店建於一八四五年,此後又有不少觀光大飯店相繼成立,總數共有六十多家,大多數建在面對陽光和阿爾卑斯山的湖泊右岸。五星級大飯店都分布在琉森湖北岸,從西往東相距不到一公里遠,分別是瑞士宮廷(Schweizerhof)大飯店、國家大飯店(Grand Hotel National)、宮殿(Palace)飯店和卡爾登提伯利(Carlton-Hotel Tivoli)大飯店等。
四星級飯店莫洛波大都會(Monnpol & Metropol)位於火車站旁,是觀賞湖、河及主要跨湖大橋的最佳地方。此外,還有歐洲(Europe Grand Hotel)、古希城堡(Chateau Giitsch)、大使(Ambassador)、蒙塔納(Montana)和新湖堡(New Hotel Seeburg)等二十多家飯店。
這個範圍面積不大的城市,除了上述觀光大飯店外,另外還有三、四十家大小飯店分布在市內。在湖北岸的汽艇小碼頭旁,有威廉姆(Wilhelm)水上餐廳,供應正宗的法國菜、德國菜、瑞士特有的乳酪(起士)鍋,也可以吃到中國菜。通常一般旅館都提供大陸式早餐, 包括牛奶、果汁、麵包和蛋等;在五星級飯店內則有非常豐富如自助餐般的早餐,一般來說,光是水菓就夠人享受了。
琉森的主要街道,集中在河口附近及火車站周圍一帶,河口北岸以卡貝爾廣場、天鵝廣場、法爾肯廣場的三點畫一個大圓圈,是市區最熱鬧的區域。橫街直路都是購物街,規模不論大小,櫥窗布置都很誘人,名牌專賣店、皮鞋、衣服、珠寶、超級市場,一應倶全,通常台灣旅客都在這裡僅有的一家大超級市場,購買巧克力和紀念品。
市內的景點大部分都在北岸,除古城牆外、市政廳(Rathaus)是一幢四層樓並擁有一個塔樓的宏偉建築,斜截頭式的鞍式屋頂是琉森當地傳統的形式,但其外牆卻又有濃郁的文藝復興風格。門前是廣寬的市府廣場,南側緊臨著卡貝爾橋,廣場的西角,有市府橋與南岸直接相通。
琉森市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就算是卡貝爾橋(Kapellbucke),因爲Kapelle在德文的原意是敎堂,所以又稱爲敎堂橋。這條斜跨在羅伊斯河上的古橋建於一三三三年,至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是瑞士非常著名的一座木橋 ,也是全歐洲最古老的木橋。從十八世紀以來,卡貝爾橋和它旁邊矗立在河中的水塔,組合成琉森市區、乃至瑞士的風景象徵,是世界遊客到瑞士後不會遺漏的景點,在旅遊旺季裡,平均每分鐘就有一部相機在拍卡貝爾橋,以木橋爲背景的照片和明信片,已廣泛的流傳到了全世界。琉森人對卡貝爾橋更是情意深切,在他們的領帶、咖啡杯和盤子上,都印有卡貝爾橋的圖案。
一九九二年的八月十八日晚上,一場無情的大火將卡貝爾橋燒燬,消息傳來,令瑞士人和世界遊客爲之惋惜震驚,每天還有成群的人來到現場憑弔它的不幸。琉森市政府決定要它重生,集合全市最好的木匠,重新規劃施工,並接受各方捐款。發行卡貝爾重建紀念郵票、協助募款,由於媒體報導,各界紛紛解囊玉成。經過六個月晝夜趕工,卡貝爾橋終於在一九九四年的四月十四日,重新對外開放。包括落成典禮在內,共耗資三百一十四萬瑞士法郎。
幸好這座橋於一九六九年全面維修前,曾拍下橋的每個細部存檔,這次火災重建,才得以恢復原貌。琉森爲了讓全世界遊客都知道卡貝爾橋的重新開放,隆重的舉行了儀式,邀請了二十三個國家的六十七家媒體的記者到場採訪。典禮以充滿戲劇化的方式進行:首先有一群魔鬼從橋下划著輕舟鑽出來,舟上白煙滾滾,火花亂射,象徵卡貝爾橋的失火。接著,一條「琉森龍」從空中噴著煙衝入水面,一架瑞士飛機低空掠過橋上空,表明這座橋從中古世紀一直邁入現代科技社會的漫長歷史。來自瑞士各地的祝福人們也身著瑞士傳統服飾,吹起只有在重要慶典上才會出現的阿爾卑斯山長號角,十分熱鬧。
這座橋原是琉森城牆的一部分,是防禦外侮的設施,木橋長兩百公尺,有兩處曲折,在羅伊斯河面上又轉了個大彎,沿橋紅瓦屋頂,在每根屋衍橫樑上,都畫著一幅不同的壁畫, 共有一百一十幅,紀錄著琉森和瑞士的歷史。以前這上面本來是一九五五年琉森市政府所懸掛的圖畫,大火中有七十幅被燒毀,更有多幅遭竊,因此這次木橋重建,是直接畫上去的。
一旁的水塔位於河的中央,是八角形的石頭建築物,中世紀時它本來是一座抵禦外侮的瞭望台,後來又充當金庫、關押政治犯的牢房和行刑室,以及保存市政府資料的檔案室等,在火災也被波及,已同時修復。
橋事滄桑,一切歸於平靜、尖塔橋影掩映河中,不時幾隻白鴿飛掠而過,一盆盆似錦繁花,簇擁在橋身兩側,把琉森市裝扮得更爲嬌媚。橋下幽靜的河面上,常有從琉森湖追逐遊魚而到這裡的三、兩隻天鵝,當志得意滿之後 ,又昂首挺胸,優雅的游回湖中。來到橋上,憑欄欣賞,美景當前,橋左火車疾馳而過,瑞士的古與今,似乎都在那一剎那中。
馴鹿廣場(Hirschen Platz)位於市政廳西側,廣場上有許多彩繪外牆的房子,有的細緻優雅、色澤淸淡,有的鮮艷大膽,奇形怪狀;甚至有一家的牆上,祇要不是窗子的地方,都畫上了大紅大綠、大型的妖魔鬼怪和人、神等畫像,令人嘆爲觀止。其中十二號的格爾德林屋(Goldlinhaus)的內庭,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
市政廳東側是畢卡索博物館,這裡收藏了不少他各時期的畫作。再往東行,經過一幢代表性的傳統古宅(Zur Gilgen-Haus),是市區著名的天鵝廣場(Schwanen Platz),正對著全城主要的跨湖大橋(See-Brucke),是整個市區無論南來北往都必須經過的交通要道,廣場上有許多公車站牌,靠湖的一側樹蔭下設有供遊人休息的椅子,湖邊熙來攘往的行人、觀光客、川流不息。許多人是逛街購物累了來此 歇腳,也有人坐在湖邊的椅子上,在這全市欣賞風景最美的角度,專心的望著遠山近湖,湖上無數天鵝,風姿綽約的戲水,時而昂首遠望,似乎牠偎依在這琉森湖中,對這周遭美景從未厭倦。
霍夫大寺院(fiofkirche)興建於公元七三五年,是舊城內著名的建築,爲祭祀琉森的守護神而建,十七世紀時這裡發生火災,僅殘存哥德式尖塔,災後將寺院重新改建爲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內部用文藝復興後期的雕刻加以裝飾。寺內有一架出廠於一六四〇年的大風琴,音色優美,聞名於世,它共有四百九十五支音管,每年在「琉森音樂節」中擔任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大聖堂(Collegiate Church)在大寺院南側,距湖邊不遠,以前原是本篤會修道院,後來成爲世俗正統的基金會。騎樓式敎堂園區中,有一個角度是觀望湖景最美的地方。
位於羅伊斯河南岸,隔河與市政廳相對的是耶蘇會天主堂(Jesuit Church),始建於一六六七年,一六七八年完成,是一幢雙塔式建築,這似乎在提醒人們,在宗敎改革之後,琉森還能留下忠實的天主敎信仰者。
州政府大廈在天主堂旁,是一幢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建於一五五七年至一五六四年。從州政府往西行不遠,歷史博物館(Historical-Museum Lucerne)坐落在河邊的穀糠橋(Spreuerbrucke Mill Bridge)旁,這條橋的式樣與卡貝爾橋很相像,是市內第二座有頂的木橋,橋上有一幅以死亡爲主題的繪畫作品,是梅格林格(Kaspar Meglinger)所作。
華格納博物館(Richard Wagner Museum)位於市區南岸東端一處突出琉森湖中似半島的地方,這裡綠樹成蔭,花草茂盛,是一個美麗的湖畔公園,附近有遊人如織的提比遜沙灘,十九世紀德國音樂家華格納就曾經住在這裡三十六年,他說:「琉森愜意的溫暖,使我忘了我的音樂!」事實上琉森給了他許多靈感,他的三首代表作「齊格飛」、「諸神的黃昏」和「名歌手」都是以琉森作爲背景。
這幢宅邸改爲博物館後,館內珍藏著華格納的樂譜、手稿和他生前所使用的各種樂器。
交通博物館(Swiss Transport Museum)位於琉森湖東北岸,隔湖與華格納溥物館遙遙相對,它是市內一座極具特色的博物館,也是歐洲最大的交通博物館。這個龐大的博物館把全人類自古到今的交通工具發展都搬進來了,乘坐小火車行走一公里的路程,可以看到館內超過六十個火車頭,瑞士特有的爬山齒輪火車、馬車等,還有一個跟哥達鐵路同樣大小的模型:四十部以上的小轎車、賽車、欖車和卡車,其中還包括瑞士本國製造的車子。
航海部展出水上交通工具,包括每一種航海器的實物,如原始蒸汽船、引擎等,也有的使用透視畫和幻燈、影片來詳細介紹。
航空器部分更是多采多姿,從用模型的模型動作來說明飛行器的滑行起飛,到整個蘇黎世機場航管塔台搬進館內,模擬指揮三十五架以上飛機起降的千鈞一髮情景,令人驚嘆。在太空飛行部分,更可以眞實的看到所有環行在地球軌道上的東西,水星太空艙、一大塊月球岩石、一套最初的太空人在月球上穿的太空衣和多枚人造衛星:三百六十度的立體電影,讓人身歷太空飛行的情景中。
傳播媒體運用的所有方式、途徑,往往是依賴最先進的科技,館內有一個大型的電視攝影堋、錄影室和副控,遊客可以在這裡一圓電視工作的夢:坐上導播台,你將指揮一切電視進程,接衛星、取鏡頭、指揮現場,一如到了一座大電視台的副控室。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世界上第一部電話,每一個階段不同的通話器材,電訊交換機的日新月異,以及瞭解拿起話筒打電話,如何到達對方的整個過程。整個館資料的完整、設施的齊全,眞可以說是全世界交通、電訊活的課堂。所有的展示,引領著你從過去走向未來,從地面玩到太空,可以把現在人類交通賴以使用的所有過程作一個淸晰的認識。
玩累了在館內所設的餐廳、點心飮料店休參息一下,也可以在野餐區與親友野餐小聚;或試乘園區的歐洲貝爾(Belle)餐車,享受一餐火車觀景大餐:大公司、行號業務考察、團體旅行,也可順便在這裡多達四間、視廳設施一流、容納四百人的會議廳中舉行會議。
漢斯艾尼(Hans Erni)博物館成立於一九七五年,是紀念琉森的藝術家及作家漢斯艾尼而設。琉森及琉森湖的風景吸引無數世界知名藝術家駐足,但是琉森人引以爲榮的卻是一九〇九年出生於琉森的瑞士著名的藝術家漢斯艾尼,他在琉森藝術設計學院畢業後,開始雲遊歐洲,曾長居巴黎和柏林兩地,不斷吸取各種藝術的寶藏和靈感。在英國曾作了一幅長一百公尺、高五公尺的巨幅繪畫,並參加了蘇黎世舉辦的世界展覽。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創作空間大爲擴展,結合繪畫、壁畫、雕塑和素描等不同的表現形式,表達他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用他的畫製成的海報和郵票廣受歡迎。一九七五年成立的漢斯艾尼美術館,兩年後又成立了漢斯艾尼基金會。
漢斯艾尼是一位將藝術和運動完美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家,曾爲國際奧委會創作了不少以體育運動爲主題的作品,以各種藝術形式表現出生生不息的運動精神,成爲奧林匹克博物館的珍藏。漢斯艾尼從小就喜歡運動,年輕時是琉森體操倶樂部的會員,並曾爲琉森市的體操比賽設計海報,這是他第一張以體育爲主題的藝術作品。他也很喜愛希臘建築和雕像,並曾在柏林學過人體解剖學的課程,由於有過人的運動天份,使他詮釋肢體展現的力與美,比起其他藝術家來更爲熟練。
一九八三年聯合國秘書長裴瑞茲在紐約親自頒發和平獎章給他。一九九二年漢斯艾尼獲得國際奧委會頒發的第一座奧運藝術獎章,並由國際奧委會主席沙馬瑞奇親自頒贈。此後這位畫家還爲奧林匹克博物館入口處的旋轉式樓梯,作了一幅巨型壁畫。
琉森之獅紀念碑(Lion Monument and Glacier Garden)是一座在天然的大理石山岩上挖雕的紀念碑,由新古典主義時期傑出的離塑家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所完成,他也是第一位蜚聲國際的丹麥美術家。
石碑是雕塑一隻被刺中心窩的雄獅,躺在石洞裡、在作垂死前的掙扎,獅子前肢抓著一面繪有百合標誌的盾牌,緊皺著眉頭,嘴唇微張,鼻翼抽搐,痛苦難熬的悲壯面部表情,非常生動感人。世界名文學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描寫說:這是世界上最令人悲傷、同情的岩石雕刻藝術品。
這座紀念碑是瑞士人勇氣的象徵,敍述著離鄕背景、勇敢的瑞士傭兵生涯故事之一。法國大革命時,法王路易十六一家人、都住在巴黎羅浮宮旁的土伊勒里宮(Tuileries Palace),戰爭的第一階段,法軍受挫,法國革命者汶打土伊勒里宮,保衛皇宮的共七百八十六名瑞士傭兵戰士,全數英勇戰死,王族也被關入寺廟監禁。當年瑞士人不屈不撓的作戰精砷,爲瑞士人贏來英勇的傭兵國家之譽,賺來大筆的外匯,時至今日,他們仍然庇佑著國內同胞,以他們不死的精神,也可以賺到大筆觀光外滙,這恐怕是始料所未及的。
獅子廣場(Lowen Platz)是一個熱鬧的交通要道,從琉森至蘇黎世的車都要經過廣塢旁,廣場一邊設有巴士站,往琉森之獅紀念碑去的廣場路口有一座石碑,繪有布爾巴基全景畫(Bourbaki Panorama),相當引人注目,這一巨幅的圓形繪畫,是由卡斯特(Edouard Castres)所繪,描繪一八七一年,法國將軍布爾巴基率領軍隊開入瑞士的情境。
由獅子廣場東北方一條路走約兩分鐘,就到了冰河公園(Gletscher Garten),這裡西北方到琉森之獅紀念碑僅約一百公尺。這座公園裡的廣大地區都是冰河時期留下的遺蹟,這裡可以看到由於冰河運動被冰河浸削的岩石和形成的地壺,其中最大的直徑在九公尺左右,深達九公尺以上。公園內附設有一座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史前時期的礦物和動物標本,以及瑞士的地形模型等,也很値得一看。
琉森因爲有琉森湖(Lake Lucerne)而美麗,琉森也因有琉森湖而繁榮。事實上,琉森湖地處烏里、施維茨和琉森三個州的中心位置,也是瑞士中部最重要的湖,它的德文名字爲Vierwaldstattersee。地處陡峭的石灰岩山地中間,四周層峰疊起,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景色如畫。湖面積一百一十四平方公里,長約四十公里,最寬處三公里多,最深處兩百一十九公尺,湖岸極不規則,有霍爾夫(Horw)、比 爾根山(Burgenstock)、馬根峯(Maggshorn)等巨大得如同半島的岬角伸入湖中,湖形曲折迂迴。除有自南方流來的羅伊斯(Reuss)河穿湖而過向西流經琉森市區外,尚有穆奧塔(Muota)、英格堡(Engelberger)等河注入湖內。
從琉森市的任何角落到這個風光如畫的湖濱,步行都只要二十分鐘,湖上有數不盡稀奇古怪的港灣,景色天成,美不勝收,即使在夏天,遠方的山峰依然殘雪猶存,倒映湖中,令人迷醉。在湖上泛舟用餐,或是夜晚在船上跳舞、喝香檳,逍遙如仙的生活,使此地遊人如織。湖岸分布著泳灘、賭場,也有划船、賽船、賽馬、騎馬超越障礙賽等娛樂運動場所和設施,許多名人,包括歌德、拜倫、雪萊、布拉姆斯和華格納都曾在此流連吟詠,不捨離去。
這裡也是目前最吸引日本年輕人來此舉行婚禮的地方,除了湖光山色美景外,更重要的是在琉森一場婚禮的花費,要比日本便宜一半以上,辦完婚禮,還可順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蜜月。
在琉森市碼頭區上下琉森湖要經過一小段階梯,雖沒有殘障斜坡的設計,卻在階梯部分設有一套機械設施,只要按下特定的按鈕,直立的鋼板便能平放,讓殘障輪椅安置其上,再由機械輸送上梯,輪椅上了橋後再按鈕,鋼板又會直立收妥,下梯亦然。這種爲殘障人士特別設計的機械化設備非常人性化,可以說對殘障人士生活的照顧,已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琉森湖夜遊(Night Boat)是到琉森的人千萬別錯過的項目,這是瑞士官方旅遊節目之一,充滿了詩情畫意。由於緯度關係,琉森的黃昏很長,當晚上七時豪華遊艇駛出港灣後,船在淸澈澄藍如鏡的湖面上滑行,夕陽的餘輝映照在湖畔四周的山巒、叢林及山腰的敎堂古堡,顯現出輪廓分明的光暈,岸邊的水面和群山競相輝映,景色宛如仙境,全的乘客都擠佔在四周船舷,陶醉在那種生平難得一見的黃昏美景中。晚上九時,夜募才漸漸低垂,船頭「Night Boat」的霓虹燈也更顯明,從窗艙透出的光亮,使得水中也產生了閃亮的漣漪。
船到湖中心,關掉引擎,大地變成一片寂靜,似乎都可以聽到旁邊人的心跳。拿著「阿爾卑斯山長號」的樂師向山腰吹起了號角,祇有一聲,祇是那幾秒鐘的輕輕一聲,隨即便傳來陣陣美妙淸晰的回音。不,那比原來的長號聲更美,充滿了宇宙之間,原來這就是天籟之音!這時船上沒有任何人動一下,或者說一句話,生怕遺漏了一個細微的尾音。原來音樂之美,是這樣能令人感動!
這種「阿爾卑斯長號」是瑞士國樂器的一種,長三至四點五公尺,通常祇在慶典時才常看見。當號聲停了,回音也結束時,艙內的歌手就開始把玩著塔勒羅倫(Talerrollen),這種樂器,是用一個瑞士法郞輔幣放在大陶碗中旋轉滾動、磨擦產生出一種類似一群頸上帶著鈴的牛羊叫聲。樂師也隨著彈起哈斯克巴勒(Hackbrelt),這是一種有一百二十五條弦的笙琴,琴聲悠揚動聽。在兩個小時的遊程中,船外的山、水風光,船內具民族風味的音樂、舞蹈,以及瑞士各州傳統服飾表演,還有美味的食品,使得整個行程充實、特殊而愉快,是一次令人難以忘懷的黃昏遊湖之旅。
琉森還是到許多山區觀光的根據地,第一種選擇是往西南走七十五公里到因特拉肯,可以攀登有「歐洲之巔」之稱的少女峰。
第二種選擇是距離琉森市最近的皮拉特斯(Pilatus)山,這座山在琉森西南方,海拔兩千一百二十九公尺,聳立於崇山秀水中,峭拔雄峙,就像一座孤傲不群的石頭金字塔。遊客上山可由市區驅車至肯恩斯(Kriens),約十二分鐘可達。再搭乘四人座的小纜車前往佛萊曼達(Frakmuntegg),然後換乘大型纜車直登峰頂。
每年四月底至十一月初,則可搭乘由阿爾卑納斯塔(Alpnachstad)爲起訖站的齒輪電氣火車上山,這條鐵路軌道最大斜度可達四十八度,是全世界齒輪火車中最陡的一條,遊客是在驚險中欣賞令人瞠目結舌的景致。
皮拉特斯山上有嶄新的購物中心,可以爲親友選擇一件來自這頂峰的禮物;還有兩家旅館,房間淸爽舒適,這裡的餐廳供應有精美的餐飮,在天氣寒冷時還有暖氣◦山頂上有寬闊的平台可以俯瞰琉森市和琉森湖婉蜓環繞,還可以欣賞阿爾卑斯山積雪的全景、冰河、低地上黑森林雄姿,在峰頂上觀日出、日落,都令人終生難忘。在遊罷皮拉特斯山後,由阿爾卑納斯塔返回琉森市時,可乘坐環湖汽船,沿途欣賞秀麗的湖上美色,令人麈俗盡消。
鐵力士(Titlis)山是距離較中庸的選擇,它的位置在琉森市東南方三十五公里的英格堡小鎭附近,主峰海拔三千兩百三十九公尺,山頂終年積雪,玉雕銀鑲,有很多觀光客前來度假。鐵力士山,在歐洲的盛名雖不如馬特峰和少女峰,但在亞洲,尤其是台灣,卻赫赫有名。因爲早在一九七八年鐵力士山就開始在台灣推廣觀光業務,每年夏天到此地度假的二十多萬人次中,百分之七十五是亞洲客人,其中又以來自台灣的最多,約有四萬名觀光客,其他依次爲澳洲、香港、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亞洲觀光客之所以偏愛鐵力士山,一來是因爲多由蘇黎世入境,而鐵力士山距蘇黎世不遠;二來鐵力士山纜車公司對亞洲觀光客也格外照顧,瑞士旅遊局爲招徠觀光客,在纜車前後漆上各國國旗,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會感到分外親切,特別選擇來回纜車交錯時搶拍一張國旗留念,會感到特別興奮。到達海拔三千零二十公尺的觀景餐廳中可以吃到中國菜,喝到中國茶。因爲這裡有一位來自新加坡的華裔廚師。如果有大型的我國旅行團前往,在抵達當天,登山覆車起站還會懸掛我國國旗。
鐵力士山的旅遊旺季集中在夏秋之間,每年一月間,這裡會休業兩週,作各種設施的維修工作。
前往鐵力士山,必須由琉森搭火車或公路巴士或登山電車抵達海拔約一千零五十公尺的療養勝地英格堡,再搭登山纜車前往山頂附近標高三千零二十公尺的地方。登山纜車的起站在鎭南山坡,第一段小型纜車可乘六人到海拔一千七百九十六公尺的楚畢湖(Trubsee),約需二十分鐘車程。然後換乘可坐八十人的大型纜車,十五分鐘後抵達海拔兩千四百五十公尺的觀景台。再換乘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的圓形高山纜車,約十分鐘後才抵達鐵力士主峰的山巔冰河地區。
這種旋轉式高山纜車是在經過二十五年的營運後,於一九九二年推陳出新的點子,立即受到觀光客的喜愛,而使遊客大增。旋轉纜車讓每位遊客都有機會觀賞鐵力士山的每一個角度,尤其是在夏季,更能體會一面是白色的冰河山脈,另一面卻是綠色山谷絕然不同季節的風貌。在四十五分鐘纜車的行程中,沿途可俯瞰深壑,遠眺群峰,綠野的田疇,雪白的小河,碧山綠水的幽境,白雪皚皚的峰頭,景色非常秀麗,周遭除風嘯山鳴外,一無雜音,令人體會到遺世獨立的心境。
纜車抵達峰頂後,遇到晴朗天氣和良好的能見度,在海拔三千零二十公尺的山頂觀景台可極目天涯,壯麗的景色,讓人心胸開闊,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如果天候不佳,體貼的當地觀光機構,會邀請遊客進入電影院,以晴天所拍的當地景觀影片和幻燈片,來彌補視覺上的不足。
走下觀景平台,投身在雪地裡,伸手可摘樹上掛著的細細冰條,也可以抓起地上的雪,打打雪戰;冷得受不了,可以躱進觀景餐廳,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點些小吃,補充熱能後再投入戰場。
回程坐纜車到半山間的楚畢湖,早已停有馬車在等待客人,湖水碧綠,湖畔遍地野花,白雪覆蓋的鐵力士山峰淸晰地映在平靜無波的楚畢湖水上,乍看之下分不淸是湖還是山。遊客可坐馬車或步行環湖,漫步湖畔,更會情趣橫生。坐小纜車下山,俯瞰山間滑雪道上的滑雪者,以及一片綠油油的草原,黃牛正優閒地低頭吃草,不時傳來噹噹的牛鈴聲,四周彌漫著一股溫馨祥和的氣氛。
鐵力士山下的小鎭英格堡(Engelberg)自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就是著名的健康休閒旅遊勝地,當地登山家早在一七四四年就登上鐵力士山,比阿爾卑斯山最高峰的白朗峰攀登成功的時間還要早四十年。二十世紀初期,由於各項服務設施日漸完備,英格堡便從夏季的健康休閒地區發展成冬季滑雪度假活動的好去處,如今一年四季都是遊人如織。這裡是典型的阿爾卑斯山受冰河侵蝕形成的高原山谷,陡峭的高山上仍有~些還未溶化的冰河,其中以鐵力士靠近山頂地帶的鐵力士冰河最爲出名。
山谷中央的平坦地,是英格堡主要的街道區,一一二〇年時就有人居住,到現在已增至三千五百名居民,但全年在此留宿的旅客卻高達八十萬人次,是瑞士中部地區遊人最多的主要旅遊據點。
鎭上入夜便陷入一片沈寂之中,但吃喝玩樂卻一樣不缺,有迪斯可餐廳,小餐廳氣氛溫馨,菜香飄百里,最具特色的菜是滾燙的花崗岩當煎爐,烹煎各種肉類,非常有趣。
小鎭街道兩旁有溫馨舒適的旅館,風味道地的瑞士餐廳、琳瑯滿目的紀念品店,應有盡有的運動器材店和莊嚴的古修道院。遊客在這裡也可以選擇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包括網球、滑扳、曲棍球和游泳等,更有無數山間的小徑可供踏靑,繽紛的山林美景可以欣賞。
修道院(Beneclictione Monastery)也是一處旅遊據點,建於一一二〇年,在一七九八年拿破崙率軍攻打前,曾擁有龐大的勢力。現在這裡住有五、六十位神父,他們大都是學校老師,平均年齡在六十五歲至六十九歲間,其中約有二十位的年齡在八十歲以上。已有幾百年歷史的會客室內地板,走在上面嘎嘎作響,神父們阿Q式的戲稱爲「音樂地板」:室内的木椅也已有兩百年,但因木質良好,製作精良,還不至會使坐在上面的人摔個四肢朝天。會客室的桌上放著一塊正反兩面、用不同木片顏色拼製成的細緻西洋棋棋盤,雖然只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但因爲都是修道院中一位神父在他七十七歲那年製作完成,每面棋盤的工作時數是一千五百個小時,來之不易,因而彌足珍貴。會客室旁一個接待主敎或重要訪客的小房間,室內的聖壇、牆上掛著的十五幅畫、桌子、門和室內每個可以看到的表面,都是那位做棋盤的神父,嘔心瀝血,使用不同木片拚出來的精心創作,來參觀的人對他這種精神會肅然起敬。
英格堡除了有便利的交通路線,完善的食宿服務,以及迷人的自然景觀外,旅遊設施相當完善,有滑雪場和長三百六十公里的健行步道路線,是山岳旅遊的最佳場所。
以英格堡爲據點,有好幾條可以當天往返的健行路線,健行步道的標示分明,除了各路線的距離與行程外,更有全區兩萬五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地形圖可供參考。
鐵力士山對面有一座伯尼(Brunni)山,也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遊客可坐雙人纜車上山,沿途可眺望對面的鐵力士山,景觀與上鐵力士山時頗有不同。冬天這裡是滑雪勝地,平時則是健行登山、騎腳踏車的熱門地點,即使是入秋時節,也仍有不少人在山上作日光浴。下山可以選擇健行,一路風景宜人,淸風徐來令人神淸氣爽。
利奇庫姆(Rigi Kulm)山是被琉森湖、楚格湖(Zuqersee)所包圍起來的一個半島型的高山,海拔一千七百九十公尺,是喜愛登山者的樂園。十九世紀初期歐洲的第一家山區飯店就設於此地;一八七〇年歐洲的第一部登山車在此通行,是個歷史悠久的觀光勝地。
除了這幾座名山之外,琉森附近還有許多各有特色的地方可以去參觀。
在琉森東方約三十多公里處有一個地獄洞(Holloch Cave),是全歐洲最深的洞穴,長達一百三十公里,洞裡鐘乳石林立,通道崎嶇繁複,形成別有洞天的地下迷宮,是世界上難得一見的洞穴。
森帕赫(Sempach)在琉森市西北方約十二公里,位於森帕赫湖的東北岸,是一三八六年時瑞士以少搫多,打敗奧地利的利奧波德公爵三世(Dnuke Leopold III)的地方。附近有一處森帕赫觀鳥區(Vogehvarte Sempach),是瑞士的鳥類學研究中心。
貝羅明斯特(Beromlinster)在森帕赫市北方約八公里,是一座由貝羅馮倫茨堡(Bero von Lenzburg)創建的修道院逐漸發展起來的古老小鎭,風景幽靜美麗。每年的耶稣升天日時,這裡都會舉行規模較大的「耶穌升天騎馬祭典」,有包括基金會信徒在內的一百多位騎士,加入敎會遊行的隊列中。瑞士第一所國家電台廣播站就設在這裡,電台現在雖已遷走,但舊址仍在,開放供人參觀。
城市北邊的小村莊普費菲孔(Pfeffikon)和布格(Burg)是瑞士雪茄生產最早、最有名的地方,對瑞士早一輩的抽煙者來說,這裡還是抽第一口方頭雪茄(Stumpen)的聖地。
威利紹(Willisau)在森帕赫西方十五公里,從琉森市前往大約二十五公里,這裡以爵士樂的演出地而聞名於世;而且當地爵士樂愛好者組成的約德爾(Yodel)俱樂部的會員,時常作即興創作演出。當地有一句笑話:內行人聽威利紹爵士樂,外行人啃威利紹圈Willisau ringlig)。也許爵士樂這種沒有人能中肯為它下定義,而又著重在自由表達,跟過去所有音樂都不同,因此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祇好拿起威利紹圈這種硬得要命的麵包慢慢啃,不過這倒對了味,因為威利紹圈就是要細嚼慢嚥,才吃得出味道。
[編輯] 盧加諾市風光明媚
盧加諾(Lugano)是瑞士南部提契諾州(Ticino)最大的城市,偶依在三面被山屛障包圍的盧加諾湖湖灣裡,南側面湖,對岸也是一千多公尺的高山,山頂的最高處,就是瑞士跟義大利的國界,前往米蘭只要四十五分鐘。
公元六世紀這裡就有義大利人定居,所以羅馬文化對此地影響深遠,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和生活方式處處有跡可循。日耳曼族的倫巴底入侵,這裡受到米蘭統治過一段時期,所以義大利的社區精神和對義大利文化的認同感,也深植居民的心中,使這裡成爲瑞士境內典型的義大利區。一四九九年盧加諾被法國佔領,一五一二年由瑞士收復。一七九八年至一八〇三年間是赫爾維蒂共和國盧加諾州的中心,一八〇三年劃入新建的提契諾州。在一八四八年到一八六六年間,義大利把奧利人驅逐出倫巴底的革命中,義大利民族主義領導人馬志尼的工作總部就設在這裡。
這個接近義大利邊境具有南國情調的城市,和羅卡諾(Locarno)並稱爲「瑞士中的義大利」。這裡有很多居民是義大利人或義大利後裔,使這個城市散發出濃郁的義大利浪漫氣息,屬於瑞士義大利語區。當地甚至有些居民每天乘船來往於義大利和瑞士之間,在盧加諾工作,下班了便趕回義大利;也有人有房子在義大利,每逢假日就回到那邊休息,相當有趣。
由於位於阿爾卑斯山南側,因此和北側城市有截然不同的風格,市區沿著盧加諾湖畔興建,風景優美,是瑞士的另一天地。這裡有山有水,四季分明,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爲攝氏十二度,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爲攝氏二點六度,七月最熱平均溫度二十一點七度,一年之中,有一半以上的日子艷陽高照,陽光雖強烈,但受湖水的調節,並不太熱。不過在這裡遊玩,外出時最好戴上太陽眼鏡,因爲陽光相當刺眼。
現在這裡已發展爲有名的健康和假日度假中心,同時也是瑞士第三大財經中心,旅遊業和國際信貸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市內人口約三萬,卻有五、六十家專爲人投資理財的金融公司,連世界排名第七的一家荷蘭銀行,也在此城設有分行。旅遊觀光業也很發達,是盧加諾的第三大產業。此外,還有生產巧克力糖、捲煙、絲綢和機械等工業。
盧加諾交通方便,市內的國際機場是瑞士的第三大重要機場,與蘇黎世和其他國內外機場間連繋密切,每年運輸的旅客達三十萬人次;這裡也幾乎成了義大利米蘭的第三個機場,許多旅客利用此處的航空路線連接地面交通往返於米蘭等地。盧加諾地理位置優越,連接歐洲各大城市間的聖哥達鐵路貫穿全境,從蘇黎世搭乘特快車約三小時十五分可達,從米蘭來此只需一小時三十分鐘的車程。
市內有九十多家旅館,其中有四家爲五星級飯店。大多數旅館分布在湖畔,其中的伊甸飯店(Grand Hotel Eden)、皇宮(Splendide Royal)和拉卡尤洛浦(Europaau Lac)等,都爲遊客提供一流的服務。
當地食物以瑞士菜和義大利菜為主,但義大利菜口味較重且酸,更爲過穩。義大利人以製作火腿和醃肉聞名,他們以各種肉食和生菜佐餐,味道妙不可言,烤魚更是鮮美無比。這裡的義大利式米飯作法,和中國的飯不同,義大利式的飯伴著磨菇汁,黏而不腻,非常爽口。吃一頓義大利餐也不過三、四十瑞士法郞,色香味俱全,相當値得。
盧加諾所生產的酒也香醇可口,有莫洛酒、別具風味的苦杏仁酒(Ratafia)、白蘭地酒(Grappa)等,不妨都品嚐品嚐。
黃昏來臨時,到大廣場邊找一家氣氛親切柔和的餐廳,找一個位置不錯的露天座位,旣可享受美食,又可看街景,還能欣賞到賣弄風情的拉丁美女,眞是何樂而不爲。市區坡道兩旁巷弄裡的小咖啡廳和小酒館十足義大利情調,入夜之後,無論到那一家咖啡廳或酒館裡去,點一瓶好酒,吃一些點心,或者細品咖啡,都非常溫馨,小店都不擁擠,祗有三三兩兩的婦女,懶洋洋地坐在那兒聊天打發時間。
湖邊休閒地和一八四〇年至一八四四年所建的宏偉市政大廳後面,是盧加諾舊市區,街道如迷宮般的狹窄,有騎樓的商店購物街,整個市區呈斜坡狀,火車站建在最高點,在坡區的小巷弄兩旁都是義大利式的建築物,車子無法開進來;從最高處往下步行走到平地約需二十分鐘。如果遊客住在坡區附近的旅館內,最好在來前準備一個行李拖架,因爲坡道是由石塊鋪成的,平滑順溜,拖起行李來便非常便利,比手提行李輕鬆不少。從坡道向下走,西奧卡洛(Ciocaro)廣場一角有一座爬坡纜車站,往上可達盧加諾火車站,每五分鐘一班,令遊客省去腳力之累。
坐落在市政廳旁的利弗瑪廣場(Piazza della Riforma)是當地最著名的廣場,濱臨湖 濱,面積廣大,視野廣闊,是當地年輕人的聚會場所,偶爾在角落裡獨坐著一、兩位孤獨寂寞的老人,似乎想從喧鬧活潑的年輕人身上找回自己昔日的風光時代。
廣場四周林立著富有拉丁情調的餐廳,每家餐廳都設有露天座位,每天下午五時過後,打扮時髦的靑年男女蜂湧而至,落座後便開始聊天、吃酒和用餐;接著大型的露天音樂演奏會便正式開始,大家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散發出十足的拉丁式熱情,令人陶醉。到這裡來的年輕人很快就打成一片,因此瑞士人稱此爲溝通(Communicate)之地。
盧加諾夏季直到晚上十時才會天黑,因此無論怎麼玩、鬧都不會太過瘋狂,而且廣場的氣氛優雅迷人,美得令人無法想到邪路上去。這裡的露天演奏會往往是由五十人以上的大型樂團演出,尤以美國南方來的樂團居多,他們自費來此表演,絕不收費,只是希望引起共鳴,贏得掌聲,盧加諾旅遊局只幫這些樂團安排簡單的露天演奏台和演奏時程。
廣場四周的街道多爲購物街,這裡附近的傳統市場以倫巴底式建築爲主,販賣各種義式肉品、火腿和蔬果。那莎路(Via Nassa)是市內最著名的購物街,林立著出售名牌皮鞋、衣飾、名錶和珠寶等商品的各種商店,並有咖啡座沿街而設,供遊人休憩。
盧加諾的市區有十三世紀遺留下來的石造街道和房屋,也有現代的圖書舘建築。圖書舘是由曾設計舊金山現代藝術館和巴黎大主敎敎堂的名建築師馬瑞歐坡塔(Mario Botta),在他的家鄕設計興建的。圖書舘有幾層樓高,屋頂上竟長著一棵大樹,遊客必須抬頭才能看見這棵大樹,這一別出心裁的絕妙設計,是全世界獨一無二長樹的圖畫館,也令整個市景更顯得生氣勃勃。城裡的美術舘是歐洲著名的繪畫收藏所之一,以中古到十九世紀的作品居多,包括了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和英國等名家的作品。
法沃里塔別墅(Villa Favorita)中的蒂森藝術館(The Thyssen art gallery),是一幢建於十三世紀的豪華別墅,其內的收藏品是歐洲私人藝術收藏品最多的地方。
聖羅倫斯敎堂(Cathedral San Lorenzo)建於十三世紀,是市內最早的敎堂,正面是文藝復興式,登上敎堂可以俯視腳下的古街道。
聖母大敎堂(Santa Maria degli Angioli),建於一四九九年,敎堂內收藏有「基督受難記」、「聖母」和「最後的晚餐」等三幅重要的壁畫,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畫家盧伊尼(Bernardino Lvuini)所繪。
「瑞士模型」兒童樂園,把瑞士境內所有的堡壘縮成模型,製作非常逼眞,用玩具火車把各個堡壘聯繫貫通起來,供兒童們玩耍。
盧加諾湖是瑞士與義大利的界湖,面積五十平方公里半,其中有四十六平方公里在提契諾州,大部分湖岸是陡峭險峻的荒涼地帶,湖畔主要城鎭只有盧加諾,也只有盧加諾境內的湖岸最美麗。
盧加諾市湖岸邊建有好幾處公園,裡面鮮花盛開,景色宜人。沿著湖邊散步約十分鐘就可抵達渡口,遊客在這裡乘坐渡輪暢遊盧加諾湖,沿湖每個景點都會停泊◦渡輪內設備完善,有潔淨的廁所和簡便的餐飮供應,船艙或甲板都有座位,坐甲板上雖然舒服,觀賞湖光山色視野更廣,不過最好戴上太陽眼鏡,塗上防曬油,否則來回四、五個小時太陽光的強烈照射,會令人吃不消。
在甲板上一邊欣賞烈日,一邊喝啤酒解渴消暑,這種享受妙不可言。甲板上通常有不少穿箸暴露的美女,一來顏示胴體之美,二來也可作日光浴,令遊客眼睛大吃冰淇淋。在盧加諾湖岸邊也有短程遊艇可供遊湖,船上有樂隊演奏,也有舞廳供人娛樂,可消磨上好半夭。湖岸多爲有錢人的豪華別墅,一幢幃建築都漂亮典雅,每戶都擁有私人遊艇,泊靠在自家的小船塢裡,相當有趣。湖邊有不少人在悠閒地釣魚、游泳;湖中還圈出小游泳池讓兒童在裡面安全的戲水,還有人在玩帆船、衝浪或駕著小艇風馳電掣、乘風破浪。
這個多湖泊、多山坡的城市,除了遊覽盧加諾湖外,還可登高眺望南邊的科摩湖(Lake Como)、遠方的隆巴達(Lombardia)平原和西邊羅薩峰的偉岸。
聖薩爾瓦托(San Salvatore)山海拔九百一十二公尺、布勒(Bre)山海拔九百二十五公尺,是盧加諾的門戶,一南一北扼住盧加諾市的進出咽喉,在山上可以鳥瞰整個湖區及市區。聖薩爾瓦托山臨湖岸峭立,視野尤其廣闊,可以遙望北方的阿爾卑斯山。一八九〇年登山覆車啓用後,遊客從市區樂園道(Paradies)的纜車站乘坐纜車上山,約二十分鐘可抵市鎭南方的山頂,上面有一座小敎堂,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十三世紀初,當時在盧加諾和義大利間的倫巴底區科摩(Como)的主敎,將這座山賣給了盧加諾敎區,當地的敎堂便在山頂興建了一座小敎堂,鐘樓和門廊也相繼建成,這裡很快就成了當地人民的信仰聖地,越來越多的虔誠信徒來此朝拜,尤其是耶穌升天日和聖靈日,朝聖的人們晚上就露宿敎堂附近。到一七〇三年時,小敎堂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舊不堪,兩年後重建,就是現在坐落在山頂的敎堂。
聖薩爾瓦托山曾有一段時間因爲優異的地理位置成了附近最大的走私中心,走私交易非常猖獗,因此在十九世紀時,終於受到奧地利警方的迎頭痛擊,聖薩爾瓦托山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成爲有名的遊覽勝地。山上有個天然植物園,並有餐廳供應美味,還設有高倍數望遠鏡遠眺湖區風光。
坎皮恩(Campione)位於盧加諾市對岸,是一座面湖背山的賭城,雖然這裡也兼營飲食和舞廳等,但在不允許賭博的课士境,它是少數有賭場的市鎮。
盧加諾湖沿岸還有許多小鎭,每個小鎮都因爲一種特別因素而發展發達。伸入盧加諾湖中的莫科特(Morcote)村,位處這個湖中半島的南端,湖水從這裡轉西、再向北,這裡距盧加諾市中心約十公里,可從市內的渡口乘渡輪沿著湖岸南行,約需一個半小時可達。這個小村落被譽爲盧加諾湖之珠,湖中盛產鮮魚,村邊都是架在湖上的小餐廳,白天可在這裡吃冰淇淋、喝飮料消暑,傍晚時又可享受道地的盧加諾湖魚肉和蝦貝美食。小漁村依山傍水而建,全村呈現中世紀原貌,別有風格,猶如童話世界般神奇優美。這兒的民宅都是義大利式,呈斜坡形,巷弄窄小。村中許多空屋,遊人可以自由出入,參觀、攝影或小憩都沒人干涉。斜坡魚莊的長廊市場古色古香,販賣各種土產和生鮮魚產,可在這裡用餐或買點紀念品。
小漁村的山頂有一座瑪利亞墓石(Maria del Sasso)老敎堂,建於十三世紀,遊客要上去參觀,需先爬四百零三個台階。在這座敎堂前,遊客可以俯瞰盧加諾湖,一邊是靑山、一邊是小漁村上的紅瓦建築,景色誘人。在這個村荘遊玩需把握好時間,不要錯過船期,因爲渡輪一小時才有一班。
繞過莫科特角再往裡走,就是仙境般的水鄕澤國龐特雷薩(Ponte Tresa),沿途兩邊柳樹交織,樹蔭下的别墅有忽隱忽現的美感。
嘉瑞亞(Gandria)小鎮在盧加諾市東北湖邊,鎭內不到百戶人家,石屋依山傍水,頗具特色,彎曲狹窄的石巷兩邊,居民精心在石牆上養花或種常春藤,生機盎然。鎭內有不少家庭式經營的小餐館,布置雅致,氣氛溫馨,供應典型瑞士南部口味的菜餚。
聖威塔爾(Riva San Vitale)在盧加諾的南邊,鎭上有一座瑞士最古老的受洗堂,建於公元五九〇年。當時歐洲的敎徒受洗都是在河中舉行,但因瑞士位於阿爾卑斯山脈,冬天河水冰冷刺骨,居民才改在受洗堂中舉行。這座聖約翰受洗堂雖然異常簡陋,但那種古樸的美感和久遠的歷史痕跡,仍深深打動遊客的心。
[編輯] 各大城市均有特色
羅卡諾(Locarno)是瑞士南方提契諾州的城市,它的位置在馬焦雷(Maggiore)湖的北端,城市較低的部分是在馬焦雷河三角洲上,湖光山色,風景優美,近似地中海式的氣候,十分溫暖,是瑞士冬季避寒的地方,也是成爲度假地最早的城市。南距盧加諾二十多公里,東至貝林佐納十多公里。交通方便,無論航空、火車都可以與國內各大城市連絡,歐洲南北鐵路縱貫線就在附近。
在米蘭統治時,這個中世紀的城市以阿爾卑斯山山口與馬焦雷湖區城鎭的交通轉運而崛起,一五一二年瑞士從米蘭手中取得羅卡諾,時至今日,原來說義大利語信奉羅馬天主敎的人口結構已經改變,被許多來自瑞士德語區的退休人員,以及來自德國的人深深影響同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曾經在這裡召開過國際會議,簽訂羅卡諾和平公約。這裡之所以成爲南部觀光重鎭,因爲它是瑞士陽光最多的城鎖,每年平均日光期共有兩千三百個小時。觀光客可在湖上滑水、揚帆或做其他水上運動,夏季舉行的露天國際影展、春天的古典音樂季和秋日的爵士樂章,都吸引了不少遊客。
城內擁有七十多家飯店,高級飯店多建於湖濱,且多設有溫水游泳池,有的還有齊全的水上運動設備。其中五星級的有達美公園大飯店(Park Hotel Delta),四星級的有格蘭德(Grand)、阿卡地亞(Arcadia)和安琪兒(Del I'Anxelo)等八家。
在過去的港區前,是義大利式的騎樓拱門建築商店和咖啡館,因爲港區三角洲地區逐漸淤塞,現在已成肥沃田地和叢林密布的露營區,湖岸已往東邊退到較遠的地方去了,一眼望去,湖面上除了小島、汽船港口、小船碼頭外,還有點點風帆馳騁水上,非常美麗。
每至春天來臨,沿著湖邊有許多含羞草、山茶花、木蘭花和夾竹桃,百花齊放,夾雜著橄欖樹、龍舌蘭和棕櫚樹,使湖區更美麗誘人。湖岸有許多觀光大鈑店和民房,更有下少建築典雅的別墅,是往日各國失意政客和遜位王公們避難之所。
大廣場(Piazza Grande)是城市的中心點,後面中世紀的狹窄街道沿著坡往上蜿蜒。維斯康提城堡(Castello Visconteo)位於城西,爲米蘭的維斯康提公爵所建,這是十五世紀時的遺跡,也是眺望美景的最佳處。現在城堡已改爲博物館,館內陳列著羅馬時代及更久之前的裝飾品和玻璃,其中以天花板上的壁畫最爲有名。
城北部高地的聖母大敎堂(Madonna del Sasso)建於一四八七年,位於海拔三百五十五公尺的斷崖上,這是一位修士遇見聖母在此顛靈,因此建這座宏偉的大敎堂,現已改成美術館,牆上的壁畫是顏色鮮艷的宗敎畫「天使」,另有漆器木雕和素陶的聖母憐子(Pieta)像。從這裡眺望羅卡諾及馬焦雷湖,角度最美,視野最好。
從敎堂再搭乘覆車,十五分鐘後便可到達義大利北部的高山亞爾伯(Alpe di Cardada)的瞭望台。登上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公尺的辛明塔(Cimetta)山上,可眺望羅卡諾市、馬焦雷湖和羅薩峯的雄姿。
阿斯科納(Ascona)位於羅卡諾西南方四公里處,馬賈(Maggia)河進入馬焦雷湖的湖畔處,這個小鎭只有五千名居民,向來以休閒地區而聞名,每年卻有一百二十萬人次在這裡過夜度假。鎭上有五百多年歷史的聖瑪利亞教堂,有豪華的五星級旅館,更有各式商店街、精品店,還有歐洲唯一一家用手工裝訂書的書店。每年的八月至十月間,世界一流的演奏家被邀請來此共襄盛舉,舉辦國際古典音樂季。
城東的小機場有飛機與外界連絡,也是羅卡諾的交通門戶,在復活節的前一週至十月末的觀光季節裡,有定期船隻航行至西南方約四公里,可到達擁有植物園聞名的布里薩哥(Isole di Brissago)島參觀。
貝林佐納(Bemnzona)是瑞士南部提契諾(Ticino)州的首府,城西有提契諾河流過,西至羅卡諾約十多公里,它的地理位置重要,阿爾卑斯山主要的聖哥達(St. Gotthard)、克馬尼爾(Lukmanier)、聖貝納迪諾(San Bernardino)和格糢納(Greina)等山口的幾條公路都經過道裡,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略據點,也是瑞士建國的發源地。
由於位處阿爾卑斯山脈的要衝,六千多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幾百年來更是歐洲各國的兵家必爭之地。在義大利倫巴底區的早期歷史中,曾產生重大的影響。一四九九年,城市被法國佔領。十六世紀納入瑞士版圖,一七九八年時,成爲赫爾維蒂共和國貝林佐納州的首府,從一八七八年後一直是提契諾州的首府。旅遊業是這個城市最主要的行業,也有一些小型工業。居民講義大利語,信奉天主敎。瑞士七百週年獨立紀念日,選在這個城市舉行,由此可見瑞士對這個義大利風情城市的重視。
大古堡(Castle Grande),是這個城市由羅馬人建造歷史最悠久的古堡遺蹟,早在公元五九〇年時就有記載,貝林佐納原來一共有三座這樣因防衛而建的古堡遺跡,後來貝林佐納被瑞士控制後,這三座古堡就分屬三個不同的州,並在一二九一年正式簽署瑞士聯邦草案,形成今天的聯邦雛形。古堡經過重修後,不但堡存了古蹟的精神,而且還注入了新的生機。古堡內的史蹟介紹寓敎於樂,有電影,也有一個考古博物館,讓遊客瞭解幾千年來貝林佐納的地形和城市發展史,以及古堡的建築、藝術和它與瑞士及歐陸歷史的關係。有趣的是,大古堡雖位於西半球的瑞士,卻酷似中國的長城,令人稱奇。
每週六在市中心舉行的農人市集,是這個城市的另一特色。當天中午,城內各餐館也都推出新上市蔬果做出的時菜菜單。
錫永(Sion)德文作Sitten,是瑞士南部瓦萊州的首府,坐落在提契諾州東方隆河的北岸,位處洛桑到米蘭的公路和鐵路線上,自日內瓦坐火車前來約兩小時可達,有兩萬五千多名人口,居民信奉天主敎,大部分講徳語,是蔬菜、水果和葡萄酒的重要市場及園藝中心,有公路通往州內各夏季和冬季的遊覽地。此地最初是塞爾特人和羅馬人的一個聚落,公元六世紀後期成爲主敎駐地。
這個城市陽光普照,穿著獨特手織衣飾的婦女,笑容可掬。在俯瞰著城市的兩座小山頂上,有十三世紀遺留下來於十八世紀被燒燬的托魯比永(Tourbiuon)城堡,現在已經改爲歷史博物館,還有自十一世紀以來就一直是主敎區聖職人員居住的瓦菜敎堂,裡面有還可以演奏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管風琴。其他可供參觀的地方有建於一五〇五年的上撒克(Maison Supersaxo)、完工於一五一六年的聖泰奧迪萊(Saint Theodule)敎堂、建於一六六〇年的市政廳和現在成爲藝術展覽館的馬若里埃堡(Chateau de la Majorie)。
矗立於市郊岩石上的聖母院大敎堂(Notre Dame du Glarier),是十一至十五世紀所建的哥德式敎堂,外觀像個要褰,表示它是經過中世紀戰亂時,奮力堅守敎權的傻_。東北郊六公里處的聖雷歐那爾(srLsnard)地底湖是個觀光點,湖水最深處達十三公尺, 夏天沁涼,坐船遊湖往返一次只要十一 一分鐘, 每年的十一月到翌年三月上旬關閉。
在錫永通往南方艾佛勒恩(Evolene)途中的馬塞紐地方,可以觀賞到奇岩地形,無數根鉛筆狀細長的岩石上頂著一顆大圓石。
倫達斯(Nendaz)在錫永市西南十公里處,它與向南約十五公里的韋爾比(Verbier)之間,是瑞士國內最大的滑雪場地,也是歐洲各國年輕人的滑雪度假樂園。這裡的四大山谷共有一百部吊車來往於海拔四百公尺至三千公尺的斜坡上,把一批批滑雪客運上去,然後馳乘而下,享受踏著兩片木板駕御群山的樂趣。
謝爾(Sierre)也是瓦萊州的|個度假小城,位於錫永東北方十五公里,鐵、公路交通都很方便,市區北邊沿隆河河谷北岸是滑雪和休閒的熱門場所,向北有多條纜車道通達馬特峯,風景幽美,是純休假的最佳歇腳地。
策馬特(Zermatt)也是瓦萊州的小域,位於馬特維斯普(Mattervisp)谷地的頂端及馬特峰的山麓,地理位置特殊,海拔一千六百一十六公尺,這裡靠近義大利,距離日內瓦快車行程約兩小時四十分,對外交通不但可通鐵路,並且有山谷公路止於聖尼克勞斯(Sankt Niklaus)。但是爲了保存山間小鎭擁有的淸新潔淨空氣,他們歡迎觀光客,卻拒絕會製造空氣汚染的汽車。所以,所有使用燃料的汽、機車或遊覽車,都必須停在市區外的停車場,遊客再轉搭電車進城。策馬特居民日常多以電力公車或電力計程車代步,觀光客還可嘗試坐馬車,體驗一下回到中古世紀的滋味。當地居民講德語,大多數信仰天主敎。
市內瓌境寧靜幽雅,有許多美麗的樹林和花園,四周環繞著高山和冰川,東南面有著名的羅薩(Rosa)峰,擁有幾處瑞士最壯麗的景色,是最具阿爾卑斯山情調的地方,同時是全年都可以遊覽和滑雪的觀光勝地,因此遊人終年絡釋不絕,已成爲著名的阿爾卑斯登山運動和冬季運動的中心之一,也無形中成爲來自世界各地各路登山英雄好漢聚集之所。
車站在城市的入口處,站前有出租馬車等候載客,冬天還有馬拉雪橇可乘。城鎭的面貌在寒冷空氣的籠罩下,呈現阿爾卑斯山特有的肅穆氣氛。在這裡可欣賞馬特峰及羅薩峰,令人神淸氣爽。在車站前的大道上,林立著山區木屋格調的旅館、餐廳和特產品店。這裡的住宿設備齊全,相當方便舒適,比較重要的旅館有尼科勒特(Nicoletta)、克里斯塔娜(Christiania)和林威格(Beau Rivage)等。此外,也有許多包三餐的家庭式飯店,居住的時間愈長收費就愈便宜,大多數滑雪旅客多選擇這種家庭式旅館。
山腳下的阿爾卑斯博物館(Alpine)訴說著策馬特遊客的故事,有登山成功者的喜悅,也有慘遭山難的不幸;陳列的遺物使人不勝感傷,小公墓中就埋著這些爬山殉難者,簡單的墓碑,卻令人深思當年不畏艱苦的過程。館內一座馬特峯模型,十分逼眞,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都惟妙惟肖。
策馬特所在地瓦萊州是瑞士山國的代表,瑞士境內有三十八座海拔超過四千公尺的高峯,其中就有二十九座在這裡,而且不管從任何角度看都非常優美◦但在瑞士人看來,馬特峰高欲破天的尖峰,才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山峰。這座地跨瑞士與義大利邊界的阿爾卑斯山系高峯,雖然從瑞士一側看去是尖型山峯,實則爲山脊寬廣的末端,海拔四千四百七十八公尺,是日本滑雪人士在國外的最愛之一。
從策馬特城火車站前搭乘登山電車,約五十分鐘可達。策馬特城的許多登山索道中,通到小馬特峰的是歐洲的最高索道。
馬特峰的滑雪場極具規模,有九個滑雪纜車,來往於長達兩百三十公里的滑雪道,高度自一千六百公尺到四千公尺不等。由於這座高峰的山頂形成鈎狀,對登山專家具有挑戰的意味,也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觀光客。登山電車沿著一片樹海而上,終點即達海拔三千一百三十五公尺的戈尼格特(Gornergrat)瞭望台,從這裡可以眺望阿爾卑斯山海拔四千六百三十四公尺的第一高峰杜富爾峰(Dufourspitze),其名稱乃瑞士拉丁語系方言(Romansh)的譯語,是「冰山」的意思。戈尼格特有一條冰河經過羅薩山,看起來不僅溫柔嫵媚,而且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如果天氣晴朗時,還可搭乘纜車前往海拔三千兩百八十六公尺的霍塔利(Hohtalli),以及位於東南方海拔三千五百三十二公尺終點的斯德哥峯(Stocrhon),在此可眺望壯觀的冰河。馬特峰即使在夏天,也開放給遊人滑雪。喜歡登山的遊客,可選擇徒步山間;冬天也規劃有健行路線,遊客可以一邊健行,一邊欣賞白雪覆蓋的松林,和自岩壁上垂吊下來一束束透明晶瑩、形狀各異的冰柱,但要準備好禦寒衣物。
溫克瑪特頓(Winkelmatten)在策馬特南方,由此坐纜車可觀賞到「黑湖」和馬特峰北方奇特的懸崖登特布朗歇;海拔兩千五百五十二公尺的施瓦茨湖(Schwarzsee),又名黑湖,從這裡看馬特峰景色猶如近在眼前:北方海拔四千三百五十七公尺的登特布朗歇(Dent Blanche)峰,奇岩雄偉。在富里(Furi)搭乘登山纜車可到達歐洲位置最高的瞭望台小馬特峰(Klein Matterhorn),海拔三千八百八十三公尺,是夏季滑雪場,從這裡可以眺望義大利邊界。
策馬特向東,有纜車到達海拔兩千二百八十公尺的桑尼加(Sunnegga),這裡再搭乘吊車可以到達歐洲位置最高的田園村莊芬德恩(Findeln),這裡的房屋全以木村搭建而成,風格獨具。從桑尼加還可搭乘另一方向的覽車到達海拔三千一百零三公尺的翁特若峰山頂,可眺望山巒及冰河的壯麗景觀。
薩斯費(Saas Fee)位於策馬特東北方約十七公里處,這裡有長八十公里的滑雪斜坡,高度由海拔一千八百公尺至三千五百五十公尺,是舉行各種冬季運動的理想場所,夏季也開放給滑雪人士。薩斯費景色怡人,盡瞰萬尺群峰,是最佳的冬季運動或家庭度假勝地,擁有高山地鐵(Metro Alpin),不准汽車駛入。
格施塔德(Gstaad)是伯恩州的阿爾卑斯山城,位於伯恩南方六十五公里,西至日內瓦湖畔的蒙特婁三十公里,鐵、公路可通往洛桑和圖恩,到日內瓦也非常方便。這個城市與聖莫里茨同爲兩大著名的避暑勝地和舉世聞名的高級滑雪場地,有冰河列車相通,擁有長兩百五十公里世界水準的滑雪道,是多項冬日運動比賽的理想場地,許多富豪大亨及世界級的明星,都常來度假。
布格多夫(Burgdorf)位於伯恩東北方約二十公里的盆地底部以西,是一座建築在埃默(Emme)河畔的繁榮工業城市,舊城區裡雄偉的城堡(Castle)建於十二世紀,是瑞士最早的磚造建築之一。一七九八年,偉大的敎育家裴斯泰洛齊在這裡創辦小學,直到一八○四年,才遷校至伊韋爾東。
比爾(Biel)是瑞士西北部伯恩州的一座小城,位於伯恩市西北方三十四公里處,坐落在比爾湖的東北端。由於位處語言的銜接地區,當地居民中三分之二講德語,三分之一說法語,是瑞士唯一正式使用兩種語言的城市,那種各說各話,互不干擾的情形,令人看了大開眼界。早在羅馬時代,這裡就有人定居,十一世紀後城市初具規模,一二七五年正式設市,從此欣欣向榮。到了一三五二年與伯恩結成永久聯盟一七九八年,拿破崙率法軍佔領此地,一八一五年後成爲伯恩州的部分。由於城市歷史悠久,所以遺留下來的古建築物很多,一四五一年建造的哥德式敎堂、一五三四年建造的市政廳,不僅建築宏偉,而且頗具藝術價値。施瓦布(Schwab)博物館還收藏有鐵器時代湖邊椿屋居民的手工藝品。這個有十多萬居民的城市,工業以鐘錶、錶鏈和機械製造爲主,著名的亞米茄錶第一工廠就設在此。
比爾(Biel)湖大部分在伯恩州內,面積三十九平方公里,最深的地方七十四公尺,沿岸主要的城市就是比爾,有運河連接比爾湖及阿爾河,侏羅山高高聳立在湖西岸,湖光山色,十分秀美。
弗里堡(Fribourg)的德文名字爲弗萊堡(Freiburg),是瑞士弗里堡州的首府,也是瑞士西部被平原和湖泊所圍繞的古都,同時是一座保留中世紀風貌的天主敎城鎭,位置在伯恩西南邊三十二公里處,居蘇黎世前往洛桑、日內瓦等地的要道上,交通非常方便,有鐵路幹線通往洛桑和伯恩,並且是佩埃內(Payerne) 和穆滕(Murten)幾條鐵路支線的交通樞紐,也是國內西部巴士和郵路的中心,從伯恩搭乘特快火車前來約二十分鐘可達,由洛桑來則需五十分鐘。
這個擁有兩萬八千多名居民的城市,屬於法語區,一一五七年柴林根(Zahringen)公國的貝爾希特四世時代創立,一四八一年參加瑞士聯邦爲正式成員,一七九八年被法國佔領,成爲赫爾維蒂共和國的一部分,以後又成爲瑞士聯邦的一個州。現在工商業發達,市面繁榮,設有釀酒、鑄工、巧克力糖、紙扳箱、機械、電器設備、木器、成衣和化工等工廠。
弗里堡是一個極富朝氣的城市,舊市區保留著很多中世紀古雅樸素的外貌,有哥麽式的建築和十三到十七世紀遺留下來的防禦土牆、塔樓和城門,但是由於設施現代化,許多國內外會議都在此召開,旅遊業也相當發達。
這個域市位於起伏不平的石灰岩上,格蘭琉大道是瑞士朝聖大道之一,旁邊的薩林(Sarine)河上橫跨著幾座橋樑,其中最有名的柴林根七孔撟幾乎是懸掛在河谷的斷崖上,非常雄偉壯觀;由橋上可以遠望古堡、紅褐色的屋頂、敎堂的尖塔,以及河畔美麗的景色。
弗里堡也是瑞士天主敎的大本營,擁有多所修道院,其中創立於一八/\九年的國際天主敎大學更是聞名遐邇。柴林根七孔橋邊有十五世紀時建造的聖尼古拉大敎堂(Cathedrale St. Nicolas),要爬登三百六十五個台階,是當地的參觀點之一,它的右側有一四三三年的基督埋葬園。敎堂哥德式尖塔高七十六公尺,是一二八三年爲了獻給當時的貝爾希特四世而建,大門的山形牆上有「最後的審判」雕刻,描繪有天堂和地獄、天使和預言等畫作。興建於一九五四年的耶穌敎堂,是精緻的經典建築。一九四一年完工的弗里堡大學幾幢敎學大樓,也是引人注目的藝術作品:十六世紀建造的市政廳,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典雅建築物,歷史美術館(Mussed- Art el d'Histoire)內,收藏有十六世紀的繪畫和雕刻。
由這裡向南走三十分鐘車程,還有一個細長美麗的呂耶爾(Gruyere)湖。
卡尤克(Caux)市位於蒙特婁市的東方,兩市之間乘登山電車只要二十五分鐘車程可達。這裡的阿爾卑斯植物園(Jardin Alpin)內,培植有許多高山植物。登上附近海拔兩千零四十二公尺的羅切斯德勒伊(Rochers de Naye)山,可眺望白朗峰、馬特峰和羅薩峰,山景非常壯觀。如果要享受從更高處鳥瞰地面的樂趣,可乘登山電車到達海拔三千雨百一十公尺的戴伯萊爾斯(Diablerets)山,上面還設有滑雪場。
索洛圖恩(Solothurn)是瑞士西北部索洛圖恩州首府,位於巴塞爾以南六十六公里、伯恩以北四十公里,瀕臨阿爾河,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人口一萬六千,以德語爲主要語言。
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兼具義大利的高貴、法國的媚力和德國的毅力,是一個風情萬種的巴洛克城市;最初是塞爾特人約在公元三七〇年所建的一個要塞,二二八年成爲一個自由的帝國城市,一二三五年與瑞士邦聯結成聯盟,以強勢的征服與購併方式,擴張發展迅速。到了十五世紀,就已獲得今天全州範圍的大部分領土,一四八一年在瑞士邦聯戰勝勃艮第一場戰役之後,與弗里堡同時申請加入瑞士邦聯,但仍實行以家族及世襲爲本的寡頭政治。法國一直不斷的對邦聯各州採取軍事行動,一五三〇年,法國派大使駐蹕於此,並持續了兩百五十年,因此至今市內仍可見當年法國最流行的巴洛克藝術建築,聖烏爾斯(St. Ours)大敎堂這棟左右對稱的白色建築,矗立大街的一端,面向著街中心優美的噴泉,已經成爲當地的象徵。走在古意盎然的街上,有彷彿回到中世紀的感覺。這座城市地處阿爾河通航河段,是水陸交通樞紐,有七條鐵路支線以這裡爲起點。當地工業發達,有鐘錶、發動機、機械、電器、工藝設備、紡織和造紙等。
這是一個多樣化的城市,每逢星期三、六在狹窄小巷內的集市裡,農人們像古時候一樣,提供許多新鮮的果蔬。街上飮茶店林立,是逛累了歇腳的好所在;沿街有餐廳、咖啡攤子,不怕會渴或餓肚子;許多人寧可選擇在古城牆內,找一個地方來慢慢吃,邊欣賞風光。
當地也許有人會前來吿訴你,這個城市又稱作「聖索洛圖恩十一號」(Holy Solothurn number 11),因爲一四八一年加入瑞士邦聯時正好是第十一個邦,但事情湊巧的是在市內有很多的「十一」;十一個教堂、十一個有歷史價値的噴泉和十一座高塔,甚至聖烏爾斯敎堂內也有十一個祭壇、十一口鐘,連進大門前的台階都是十一級;也許還有其他的「十一」,那就請你到訪時慢慢去發現了。
這裡値得駐足觀賞的地方不少,首先是聖烏爾斯敎堂,除了是一幢有特色的建築、有扁平深凹的巴塞爾窗子外,裡面有爲紀念波蘭自由獨立而設的博物館,有波蘭人民起義抗暴的完整介紹,領導全國起義的波蘭柯斯丘什科(Kosciuszko)將軍,後來曾定居索洛圖恩。
在十七世紀興建的耶穌敎堂裡,祭壇上的壁畫也非常珍貴。一四七六年至一七一一年建造的市政廳,是一幢裝飾華麗的建築。軍械博物館(Old Arsenal Museum)是十七世紀的軍械庫,珍藏著歷代各式各樣的兵器,是歐洲最大的兵器博物館,裡面四百套以上價値非凡的甲冑頭盔,讓人想起往日那些騒亂的時期。自然史博物館設立在一幢全瑞士最現代化的大廈中,館藏十分豐富。藝術博物館內收集了許多名家作品,如十五世紀德國名畫家小霍爾拜因和十九世紀瑞士畫家賀德勒等的作品。
此外,遊客在這裡還可以坐空中吊椅遊魏森泰因(Weissenstein)山,坐船遊阿爾河,並參觀阿魯特諾伊的鸛鳥生態自然保護區。
納沙泰爾(Neuchatel)是納沙泰爾州的首府,德文名字叫做紐恩堡(Neuenburg),源 自拉丁文的名字新堡(New castle),同時也是紀念十一世紀建城的紐恩堡伯爵。它的位置在侏羅山中,坐落在瑞士境內最大的納沙泰爾湖西北岸五公里處,市郊有流入湖內的薩永(Seyon)河,東距伯恩四十七公里,西北至法國邊境二十公里,是瑞士西部的重要城市,人口約三萬,以法語爲主要語言,文化水準很高。奶油色的建築物簇擁著協和敎堂和城堡,層層疊疊矗立在峭岩上,十分醒目,這也是這個城市最早建立的所在,如今已是一個街迫整齊,人旅茂盛的繁忙商業重鎭。
這裡在十一世紀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前,早已是勃艮第人的城鎭,一二一四年設市。一三七三年這個城市已發展到擁有現在全州的面愤,十六世紀成爲公國,之後在法國、普魯士間數度易手,並成爲普魯士私人世襲公國。一八一五年加入瑞士邦聯,但一八一四至一八一五年的維也納會議決定,納沙泰爾旣爲瑞士一邦、又是普魯士國王私人世襲公國,但不屬普魯士;納沙泰爾人不滿這種安排,在一八四八年三月起義成立共和國。一八五六年九月保皇貴族在納沙泰爾發動一次親普魯士政變,失敗後政變領袖被捕,瑞士人堅持審判,因而瑞、普斷交,開始備戰。一八五七年一月經拿破崙調解,三月在巴黎召開的中立國會議決定,普魯士對納沙泰爾不能有主權的要求,但仍保留大公的稱號。
這個城市是瑞士重要的鐘錶製造及硏究中心,也是產酒中心,有重要的葡萄酒市場,每年十月份舉行的著名酒節,吸引著無數的觀光客。除鐘錶及酒外,另外還生產巧克力糖、菸草和紙等。
市內著名的歷史建築物大部分集中在舊市區中,有十一世紀由紐恩堡伯爵(Count of Neuenburg)所改建的城堡,現在已成爲州政府所在地。城堡旁的協和敎堂(Collegiate)是烏爾里希二世伯爵(Count Ulrich II)在一一四七年所建,十九世紀曾予重建,城鎭也因爲這兩項大型建築的完成而得以繁榮發展,市內的許多博物館內都可以看到城市的發展資料,以及過去曾有過的光輝歲月。此外,十二至十三世紀所建的聖母院、建於一七九〇年的市政廳,以及十七、十八世紀所遺留下來當地許多貴族府邸,如約建於一七六五年的佩魯府邸(Hotel du Peyrou),就是一幢精美的古建築。融合羅馬式和哥德式建築的克雷齊亞大敎堂,存有納沙泰爾伯爵家族世世代代的墓碑。
這裡也是個文化城,一八三八年建造的納沙泰爾大學,是一個待別重視法國文化的學府;另外市內還設有物理學院、瑞士鐘錶技術研究所實驗室、商業學校、音樂學校、拉丁學院與它的博物館和圖書舘、州天文台和美術館等。市內波拉克飯店內的美術歷史博杓館,展出三個著名的自動洋娃娃,上緊發條後,洋娃娃會繪畫、奏鋼琴和記錄文件。
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在納沙泰爾西北方十七公里處,距離法國只有幾公里,是納沙泰爾州的城市,雖然是一六五六年才建鎭,但已非常現代化,是一個以鐘錶製造業爲主的城市,早在十八世紀鐘錶業就已經很興旺,現在是瑞士鐘錶商會總部的所在地,設有鐘錶技術學校和音樂、藝術、商業等學校。機械工業和印刷業也是這個城市的重要工業。
這個海拔一千公尺的高山城市,是一個經過規劃設計而興建的城市,有垂直分布的街道、公園、花園,配合著山區城市的角色,現在已成爲旅遊度假的好地方,居民說法語,信奉新敎,敎育文化發達,交通更是流暢,除鐵、公路四通八達外,西南郊的機場也可與國內大城市來往。然而這個城市的民衆對這些成就並不感到希奇,卻爲這個城市出了兩位了不起的人物而沾沾自傲。
第一位是科比西埃(Le Corbusier)建築大師,一八八七年出生,父親是鐘錶匠,完全靠自學而成,他不僅是國際式建築學派第一代建築師,還是城市規劃師、畫家,著作十分豐富,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曾與詩人德梅創辦刊物,宣揚城市規劃和建築的先進思想,嚴格的要求根據功能設計建築,完全突破了當時重視無關結構的浮華裝飾傳統風格,對各國建築師影響很大。第二次大戰期間,致力於建築模數與人體尺度的研究,戰後重要的作品是馬賽公寓、法國的兩座宗敎建築等,一九五一年爲印度聘爲新首都昌迪加爾的建築顧問。
另一位是瑞士法語詩人桑德拉爾(Blaise Cendrars),出生於一八八七年,曾創造一種鏗鏘有力的新詩歌風格,以表現人生充滿奮鬪和艱難;他屬於自傳般的隨筆小說,也對危險的生活傾心的讚美,代表作有詩集「紐約的復活節」、「西伯利亞大鐵路和法國小尙娜的散文」,都屬於遊記和輓歌的結合體;對當代人發生了極強烈的影響,美國名作家米勒曾形容他是「現代文學中的一片大陸」。一九六一年獲得巴黎市文學大獎,同年以七四高齡去世。
這裡有一座成立於一九七四年的國際鐘錶博物館,收藏了四千多件從十六世紀到現在來自各國的鐘錶,除了展示各種鐘錶外,還用文字和錄影帶,對長久以來鐘錶技術的創新或裝飾藝術風格的變遷,都做了完整有系統的介紹。其中有一件是龍船中懸掛著鋼珠的中國古代鬧鐘,非常有趣,中國人藉著煤油燒斷棉線,使鋼珠因而掉落在金屬製的龍肚裡發出的聲響,來喚醒夢中人,雖然計時不一定準確,但想法倒是巧妙。
德萊蒙(Delemont)是瑞士侏羅(Jura)地區重要的城市,它的位置在索爾納(Sorne)和比爾瑟(Birse)河匯流谷地上,東北距巴塞爾四十公里、西南至比爾五十九公里,公元七二七年才有這慨城市的記載。一七九三年被法國佔領,一八一五年歸屬伯恩。這裡以製造手錶和精密儀器著稱。當地交通發達,有公路和鐵路通巴塞爾、比爾和法國的貝爾福,屬法語區,居民多爲天主敎徒。
這個城市有四通八達的火車大站,站前大街是侏羅山脈民俗節日表演的場所;這裡有建造精緻的市政廳、人民舉行公衆集會的貝諾特(Bennot)大賓,以及能購買到任何高級杓品的現代大街,十八世紀巴塞爾的主敎還持別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夏天的別墅大莊園。
施坦斯(Stans)市是瑞士下瓦爾登(Nidwalden)半州的首府,它的位置在琉森東南方約二十五公里處,北至琉森湖只有幾公里,四周果園密布,空氣淸新,風光幽靜,也有現代化的工業,是著名的度假旅遊地。人口約一萬左右,是瑞士的德語區。這個城市在瑞士歷史上,因爲一四八一年施坦斯會議在此召開而出名,這是當時爲避免邦聯內戰而舉行的會議,雖然會議並沒有任何結果,然而會後的調停,對瑞士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
一七八九年,拿破崙入侵瑞士,成立赫爾維蒂共和國,施坦斯人民英勇反抗,但最後仍被鎭壓了下來,敎育家裴斯泰洛齊便把戰爭中的孤兒集中起來創辦此地的第一所學校。
施坦斯是瑞士少數在廣場集會的城市之一,這項傳統由來很久,每年到了選舉,有投票權的人都來到市廣場上舉行「公民大會」,當眾大家舉手投票表決,一時間,只見萬頭鑽動,萬手齊舉,令人嘆爲觀止。這項政策看來好似十分民主,其實過去卻不許女人參與。
到這個城市旅遊,進可往附近的琉森及琉森湖區,有鐵、公路與琉森相通,十分方便;退可在市內享受寧靜的田園生活,參觀市區。敎區敎堂建於一六四一年至一六四七年間,建築優美古典。一七一五年完工的市政廳、歷史博物館,也都是觀光據點。這裡有一條纜索鐵路通向西南方的斯坦瑟峯(Stanserhorn),海拔一千八百九十八公尺,是一座美麗的山。
薩爾嫩(Sarnen)是上瓦爾登(Obwalden)半州的首府,位置在琉森南方十八公里,坐落在薩爾嫩湖(Sarner See)北端,地處琉森至布呂尼希(Burnig)電氣化鐵路線上,是琉森附近著名的旅遊勝地,風光優美,居民多爲天主敎徒,說德語。當地除旅遊業外,還有精密儀器、木器和紡織品等工業。
市內的市政廳建築雄偉,廳內保存有瑞士革命史的現存最古史料,價値無法估算。上瓦爾登歷史博物館內容豐富,展出包括史前文物、當地聚落留下的羅馬器物,以及許多藝術家的繪畫、雕刻、宗敎作品。這裡著名的建築物有一座於一七四二年完工的敎區敎堂、一七五二年的射擊場、本篤會隱修院和聖方濟派嘉布遣會隱修院,以及一所學院,都値得一遊。
從薩爾嫩順著鐵、公路南下,不過四、五十公里,就是布里恩茲和圖恩湖區,以及前往因特拉肯作少女峯之遊。
阿爾特多夫(Altdorf)是中部烏里(Uri)州的首府,位於琉森湖東端,西北與琉森市隔湖相距三十多公里,位居羅伊斯(Reuss)河和舍申(Schachen)河的交匯處。市中心有威廉泰爾的靑銅雕像,建於一八九五年,據傳說這裡是他射兒子頭上蘋果的地方。從一八九九年開始,市內專門有一家劇院一年一度上演席勒的劇本「威廉泰爾」,以紀念這位爲自由獨立奮鬪的民族傳奇英雄。據說威廉泰爾的故居就在 附近的比格倫(Burglen)地方。
建蓋在半山腰上的聖方濟敎派隱修院,曾經是瑞士反宗敎改革運動的發祥地;另外,還有一座中世紀城樓、市政廳和市敎堂,都是有名的古建築物。這座城市位於聖哥達鐵路線上,有電纜廠、橡膠廠和一座瑞士聯邦的彈藥廠,市民大都講德語,信仰天主敎。
施維茨(Schwyz)是瑞士施維茨州的首府,也是全州傳統的中心,它的位置在烏里州北方、蘇黎世南方約五十公里處,距琉森湖東北角五公里,坐落在大、小米森(Mythen)峯山腳下。
這座城市歷史悠久,聯邦檔案館內至今還保藏有一二九一年瑞士邦聯的特許狀。但市內缺乏規劃的新建,只有少數具歷史性的建築,如巴洛克式的聖馬丁敎堂。敎堂對面十七世紀所建的市政廳,大門正面有一系列華麗的壁畫,記載著瑞士歷史重要的事件。另外,還有哥德式的克謝爾(Kerchel)小敎堂、古代聖波得女隱修院、天主敎學院和州歷史博物館,以及幾座十六、十七世紀的貴族住宅。現在這裡是有名的夏季遊覽點,遊人如織,同時也是山地旅遊區的出發站。附近有著名的伊貝爾格雷格(Ibergeregg)、霍爾策格(Holzegg)和斯托斯(Stoos)滑雪區,每年冬季都吸引了不少的滑雪愛好者前來一試身手。
艾因西德倫(Einsiedeln)是施維茨州的城鎭,位居瑞士中部偏東北,在阿爾卑斯河右岸和施維茨市北方十五公里處,北至蘇黎世湖、南至琉森湖,都只有約十多公里,鐵、公路交通方便。
十世紀本篤會在此建立隱修院,才逐漸發展成城市,中世紀這裡一直是阿爾卑斯山北部天主敎的信仰中心。一二七四年成爲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公國,到一三八六年後才由施維茨管轄。市內巴洛克雙塔式的敎堂十分宏偉,建於一七〇四年至一七七〇年,敎堂內的黑聖母 (Black Madonna)雕像非常珍貴,這也就是敎徒們不遠千里而來朝聖的目標。
這是一個到處是旅館、餐廳、店舖的城市,市內川流不息的走動著敎徒、觀光客。當地居民講德語,信仰天主敎,除旅遊業外,主要還有木材、傢倶、塑膠和印刷業等。
楚格(Zug)是瑞士中北部楚格州的首府,它的位置在蘇黎世南方三十公里、琉森東北方二十八公里處,坐落在楚格湖的東北岸。這個城市於一三五二年加入瑞士聯邦,在宗敎改革時期,仍堅守天主敎的陣地:一五八六年成爲「黃金聯盟」的成員之一。在十四到十五世紀的時候,楚格從它的鄰州獲得了不少地區作爲 屬地,一直統治到一七九八年。現在市內舊城中仍留有許多晚期哥德式建築,與一九八〇年出現的龐大現代化購物中心、辦公大廈和住宅中心,形成強烈的對比。
市內値得參觀的古建築物有鐘樓、市政廳、聖奧斯瓦爾德(St. Oswald)敎堂和聖方濟敎派隱修院,是到此一遊的觀光客必去的地方。當地居民大部分講德語,信仰天主敎。這裡是一個重要的牛隻交易市集,商業活動相當頻繁,主要有金屬製品、電機和紡織等工業。
溫特圖爾(Winterthur)是蘇黎世州的首府、瑞士第八大城市,位於蘇黎世東北方二十七公里處,市區人口三萬多,連同郊區在內則有五萬多人,是瑞士的德語區。一一七五年才開始由高盧—羅馬(Gallo-Roman)時代維托杜魯姆(Vitodurum)的基堡人(Kyburgs)所創建。一四六七年,哈布斯堡家族把這座市鎭質押給蘇黎世城。最早這裡是以紡織起家,歐洲最早的紡織工廠便設在這裡;從機器紡織導引出其他工業,包括生產渦輪、引擎、火車頭和車廂等的重要工業城市,連帶使其他各種行業也活躍起來。現在除了是工業中心,以重工業和紡織業爲主外,也是北部鐵路樞紐。
這裡也是瑞士一座文化城,特別是以擁有幾座出色的博物館而自豪,著名的阿姆雷瑪赫茨美術館內,珍貴的收藏品是當地全盛時期企業家奧斯卡•萊因哈特(Oskar Reinhart)所捐贈,其中最有名的是莫內(Monet)於一八七八年所作的「在咖啡店」,畫內女士愉悅的表情及男仕的帽子,在在吸引人們讚賞的眼光。此外,館內還有魯本斯(Rubens)、雷布蘭特(Rembrandt)、格雷柯(Greco)、戈雅(Goya)、雷諾瓦(Renoir)、塞尙、梵谷和布湼吉爾等名家的作品。市內著名的建築物有建於一二六四年的聖勞倫斯敎堂、建於一七八一年的市政廳和建於一八六五年的會議廳。
在城郊東北的樓場附近,現在還遺留有羅馬人居住區維托杜魯姆舊址。這裡的市集巷(Marktgasse)兩旁林立著哥德式晚期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物,如今已規劃成一片徒步區。市內還有一所瑞士最大的技術學校;市立美術館(KLmstmuseum)的收藏也十分豐富;市立交響樂隊,更是水準極高,遠近聞名。
庫爾(Chur)是瑞士最東邊一州格勞賓登(Graubunden)的首府,它的名字法文寫作Coire,義大利文爲Coira,羅馬什語則是Cuera;因此在當地不管是寫成那一種,其實都是正確的。這個約四萬人口、說德語的城市,位於蘇黎世東南方一一九公里,坐落在普萊蘇爾(Plessr)河岸進入萊茵河的滙合處,海拔五百九十五公尺,穿越阿爾卑斯山的幾條公路都在這裡交會。此地名勝衆多,旅遊業發達,工商業繁榮,也是重要的貿易中心。有優良的道路與鐵路網,交通方便,是重要的交通孔 道。早在公元四五二年羅馬時代,就因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而被設爲駐點,是當時羅馬所設雷蒂亞省的首邑庫里亞(Curia),在中世紀時此地被主敎統治,一一七〇年至一四六四年由神聖羅馬帝國諸侯控制。十五世紀庫爾燬於一場大火,當地工匠努力協助重建城市,一八〇三年成爲新建的格勞賓登州首府。
在市內參觀,可依循著當地觀光局在街上所畫的紅藍標誌走,主要的有羅馬主敎宮,八世紀所建的聖瑪格麗特敎堂(St. Margaret's Church);十二至十三世紀所建的聖盧修斯(St. Lucius)大敎堂,這個敎堂的原址是當地最早的一座敎堂,裡面埋葬著格勞賓登聞人耶納奇(Georg Jenatsch),他是十五至十六世紀當地的政治和軍事領袖。十五世紀建的市政廳,是精緻的哥德式建築;當地有許多具特色的大廈,如政府大樓、法院等,都値得一訪。
到達東部,一定要嚐試當地風味小吃,當然瑞士到處可吃到的起士火鍋這裡也有,不過這裡吃阿爾卑斯山牧草的乳牛牛奶製成的起士,更爲香醇可口。阿爾卑斯山「風乾牛肉」的發源地,就在格勞賓登州,這種低熱量的減肥肉食,可千萬別錯過。城裡餐廳還供應一種骨頭香腸,裡面眞的是有骨頭,十分別致。喜歡吃野味的人,到這裡也有口福了,差不多的餐廳都有,再配上這裡所銷售遠近聞名的瓦爾泰利納(Valtelline)葡萄酒,就更加美味。
達沃斯(Davos)也是瑞士東部格勞賓登州的重要城市,並且是一個知名的冬季度假地,位於蘭德瓦瑟(Landwasser)河畔,西至庫爾二十四公里,地勢高聳,海拔一千六百五十公尺,人口一萬多,是瑞士少數流通羅馬什語的地區之一。旅遊業是當地主要的生財方式,市區並不大,但有六十多家各種等級的大飯店,其中著名的有斯泰根伯格(Steigenberger)和富洛拉(Fluela)等。
這個美麗的山區城市,交通方便,從蘇黎世搭乘火車前來,約三個小時車程。
十九世紀時英國著名小說家柯南道爾曾在此旅遊,稱讚這裡冬天的陽光明媚耀眼,因此有「太陽谷」的美譽。每到夏天,很多人都來到這個海拔一千五百六十公尺的高原上避暑,因此達沃斯不僅成了上流社會的療養地,而且是享有國際聲譽的冬季運動中心,和聖莫里茨的滑雪場並列世界之冠。搭乘往北的電纜車可登上海拔一千五百四十六公尺至兩千二百五十四公尺的帕森(Parsernn)滑雪道,從山上滑向下方,坡道和緩平順,是世界上最好的滑雪道之一。這裡擁有全歐洲最大的天然形成的溜冰場,面積廣達六萬平方呎,並提供五十五部吊車貫通三百二十公尺的滑雪斜坡。每逢週末假日,等續車、排長龍的情況,層見不鮮。
克洛斯特(Klosters)位於達沃斯東北方十公里處,有火車可通。這裡是英國王子查理和他已故王妃黛安娜最喜愛的滑雪地點,在未分居前,他們每年冬天都會來這裡滑雪。
這個只有三千五百名居民的小鎮,位於阿爾卑斯山徒步健行的中心點,通常由纜車把乗客載到山谷中的起點,沿途美麗的風光已敎人眼花瞭亂,一到達纜車終點,心胸爲之一暢,潔淨無瑕的喜悅,使人有立刻去一探究竟的衝動。穿過森林、踏上阿爾卑斯山綴飾著美麗五彩花朶的草地,楓紅草綠,靑山頂著白皚皚的雪帽,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潺潺流水,如翡翠般的湖泊,處處能吸引人停滯凝視。沿著淸晰的指標前進,絕不會有迷路的憂慮;途中的山間大飯店,可提供可口的開胃食物,這些大飯店在十九世紀時,許多都曾是肺結核病患的療養院,因此這裡運動設施之多與完善,可以說是其來有自。
除了滑雪道多,而且坡緩道長,即使初學者也能適應,鎭內設有專門敎授滑雪的學校。為了滿足好手,也有跨國性的多變化、長雪道。此外,鎭上還有溫水露天游泳池,池旁是綠草如茵的草地,圍繞著叢林、高山和積雪的山頂。也有網球、手球、曲棍球、冰刀滑雪場等,孩子們可以在野外的遊樂園玩個盡興。到了晚上,在酒吧迷人的羅曼蒂克燈光下翩然起舞,或是看一齣民族風味的表演,雖然這是一個講著世界各地語言的人隅然的交會,但卻仍然十分溫馨。
阿羅薩(Arosa)位於庫爾東南方十五公里處,是格勞賓登州的一個阿爾卑斯山小鎭,海拔一千七百三十四公尺,位於有林木和小湖的山谷中,完全與外界的熙攘喧囂相隔絕,景色怡人,由庫爾搭乘纜車約一小時可達。這裡是瑞士著名的冬季運動中心和家庭度假勝地,有瑞士最大的室內高爾夫球場,有長達七十公里的滑雪道,並有纜車通向西邊四公里處海拔二千七百七十五公尺的魏斯峰(Weisshorn)。
恩加丁(Engadine)也是格勞賓登州著名的遊覽勝地,以湖泊、森林和崇山峻嶺之美聞名。這個城市是瑞士的羅曼什語區,風景迷人,建築也具有特色,很多房子飾有精緻的壁畫。二十世紀初,這裡就開始發展成爲國際著名的旅遊區,最先是法國人來此,隨後歐美人士 、阿拉伯石油商人和日本觀光客都紛湧而至。於是,恩加丁一帶很快就設立了豪華鈑店、旅行社、滑雪道、登山瓚車、直升機和摩托雪橇等各種旅遊服務設施,每年總吸引了許多登山和滑雪運動愛好者前來。
爲了滿足一些懷舊旅客的需要,部分山谷還出現了四輪馬車。觀光業是恩加丁的最大財源,因此當地人民非常維護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大地一片潔淨,絕無汚染。當地居民祖傳的各種農具,不是陳列在博物館內,就是掛在店門前做裝飾,以滿足遊客喜好民俗和傳統的心理o自從一八五〇年九月十三日夜晚,當地 的地形學家約翰科阿茲(Johann Coaz)首次登上附近的伯爾尼納(Berllina)山後,恩加丁便興起一陣登山熱。
聖莫里茨(Sankt Moritz)也是格勞賓登州的城市,位於達沃斯南方四十公里有「歐洲屋脊」之稱的恩加丁山地南方的山谷中,海拔達三千公尺,是全瑞士最高的滑雪勝地,距離蘇黎世約四個小時的車程。這個城市只有一萬多名人口,居民多講德語和羅曼什語,大部分信奉基督敎。交通方便,有鐵路與國際鐵路線連接,城東北方五公里的薩梅丹(Samedan)有一座民航機場,可以對外聯絡。
在這裡火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伯尼納(Bernina)鐵道從這裡出發向西南到義大利米蘭,全長八十六公里,行程兩個小時,沿途穿越阿爾卑斯山,不走一個山洞、不經一條隧道,完全是走在三、四千公尺高的群山中、蜿蜒曲折的羊腸山道上,沿迷景觀壯麗,名峯、冰川讓人目不暇接。
冰河快車(Glacier-Express)也是從聖莫里茨出發,寬敞舒適的坐椅,良好的景觀,但卻帶著乘客穿越一百一十五個隧道、山洞,駛過四百八十五座大小各式橋樑,橫過璀士南部,到達西南端的策馬特。
聖莫里茨最初以治病的礦泉著名,在十七世紀成爲上流社會的礦泉療養地和夏季遊覽地,養病的人在山上開始做了粗糙的滑雪道,平地雪橇開始在這一帶流行,繼而有了旅館、飯店,一八八〇年,歐洲首屆冰上擲石錦標賽在市內舉行,一八九一年這裡首次出現了冰匁雪橇,一九二八年冬季奧運會也在聖莫里茨舉行 。現在是世界上聞名的滑雪、溜冰、避暑和溫泉療養休閒勝地。已逝的伊朗國王巴勒維和著名的漢尼根啤酒老闆,都在這裡擁有豪華的山頂木造別墅。舒適的氣候、一年四季陽光普照,有名的雪橇跑道、豪華酒店以及所在的地理位置,使聖莫里茨成爲全瑞士最有名的滑雪勝地,由於曾舉辦過兩屆冬季奧運會,因而擁有四個世界一流的大型滑雪區,還有歐洲唯一天然形成的連橇(Bobsted)跑道。市內各式精品店林立,觀光客川流不息,景氣繁榮。
市區北方的聖莫里茨湖,西南方有卡飛爾(Champferer)湖、西瓦卜納(Silvaplaner)湖和西勒(Silser)湖等,都有蔚藍色的湖水,美麗的風景,夏天是遊客們尋幽攬勝的好場所,每到冬天,湖面就會結冰,就變成了滑雪場和溜冰場,當地人還在湖上舉辦賽馬和馬球比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
在滑雪的季節裡,西面附近的可維琪尼(P.Corvatsch)和匹茲納爾(P.Nair)兩山,有鋼索纜車相通,可搭乘滑雪升降機在坡面來去。除了滑雪外,觀光客們在這裡可以乘坐單人或四人雪橇打雪上高爾夫、駛雪上風帆,參觀冰上賽車或冰上賽馬。在市區的北部有一座塞央迪尼美術館(Musee Seyuntini),館內陳列著塞央迪尼畫的恩加丁地方的山群和人們生活的群像,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生長•存在•消滅」,更是値得一看的作品。
薩梅丹(Samedan)坐落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中,是一個只有兩千多名人口的山城,它的位置在一個可以俯瞰萊茵河所圍成的山谷腳下。一般到薩梅丹訪問的遊客,只要用三天的時間,就可以在這裡充分的遊覽。城內共有九間簡陋的旅舍,一個人包括每天三餐在內,只要約三十美元。這裡的阿爾卑斯山、村落、家園、農場和曠野等,都是多彩多姿的,能給遊客們留下一段愉快的回憶。在薩梅丹的後面,有一座小型機場,大部分時間是由一些愛好滑翔運動的人在使用著;這些勇敢的人不怕高山的險阻,經常駕著滑翔機在空中翱翔,因此在這裡掀起了一股滑翔的熱潮。
現在當地人還堅持使用羅曼什語,這是一種界上最古老和最罕有的羅馬語言,他們以自己是古羅馬人一脈相傳的正統自居。在兩千多年前,羅馬軍隊花了不少時間,才將薩梅丹攻佔,薩梅丹人在戰敗後,所有的男人都光榮地死在戰爭中。羅馬人並沒有在這裡作移民的打算,但是軍隊的士兵們,卻在此繁衍子孫,羅馬人的語言也就隨之在這裡生了根。
這裡有一座建於一五九三年的古老大建築物,是著名的普蘭達家族所遺留下來的,曾被用作當地古羅馬語學術性的研究中心,書庫裡所貯存的四千卷用古羅馬文字寫成的書,十分珍貴。
格拉魯斯(Garrus)是瑞士東部格拉魯斯州的首府,在林特(Linth)河左岸。東距庫爾七十公里,西至琉森八十九公里,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一八六一年全城毀於一場焚風引起的大火,後來重建爲矩形的現代化城市,有許多美麗精緻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這裡和上下瓦爾登、內外阿彭策爾一樣,每年會舉行一次傳統的全州集合的舉手表決選民大會,過去女人是不能參加,現在已不論男女都可以在大廣場中公開發表意見,提出表決,選賢與能。當地民衆講德語,多信仰基督教新敎。這裡工業落後,只有紡織、傢俱、滑雪、用具和雪茄等製造業。市內有一個美術館、一個自然史博物館、州圚書舘和檔案館。東北方的菲爾茲巴赫(Filzbach)和奧伯施塔爾登(Obstalden)兩個村落,是健行的理想地區。
從格拉魯斯南行約十五公里,可以到達布勞恩瓦爾德(Braunwald),這是一座建在一層岩石台地上的小鎭,鎭上飯店和賓館林立,禁止車輛通行,只准步行,有纜車可達對面的山峯,風景秀麗,是典型的阿爾卑斯山休閒區及著名的溫泉度假勝地,有景觀美麗的健行步道。
奈弗爾斯(Nafels)在格拉魯斯北面大約十公里,這裡有著名的佛洛依勒宮(Freuler- Palast),建築得富麗堂皇,是佛洛依勒家族所建,宮殿內現在設有州立博物館。
聖加侖(Sankt Gallen)是瑞士第六大城、東北部重要城市、聖加侖州首府,它的位置在蘇黎世東方九十公里,北至康斯坦茲(博登)湖十五公里,是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從蘇黎世搭市際火車(Inter City Train)或者走高速公路前來,十分方便。市區人口八萬五千,連同郊區人口則有十萬多,居民以說德語爲主,信奉基督新敎及天主敎的各佔一半。
這是一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城市,早在公元六一二年時,塞爾特人的傳敎士高爾(Gall)就在這裡興建了一座隱修院,公元七二〇年以後擴建成本篤會隱修院,聖加侖城就是在隱修院四周發展起來,而這座在加洛林及鄂托帝國時期規模算得上數一數二的修道院,在早期也一直扮演著領袖的角色。到一四五三年 和一四五四年,隱修院及城市分別和瑞士聯邦結成同盟。一八四六年後,這裡一直是天主敎的主敎敎區
十五世紀就已成爲繁榮的亞麻貿易中心,這種悠久的亞麻和棉紗紡織業歷史,使得當十八世紀聖加侖人口還不到八千的時候,這裡的刺繡業就已經有了將近六十家,今天我們所看到當時裝飾奢華的修道院,就可以理解當地百姓的富裕。二十世紀初更成爲全國主要的刺繡業中心,至今刺繡業雖然還是非常繁榮,當地織品依舊享譽國際,但金屬製品、成衣和坡璃工業已經上升到與刺繡業同等重要的地位。
市中心已變成熱鬧的購物區,有更多比當地特產刺繡更耀眼的精品店,街道上摩肩接踵的購物人潮,中型企業顯然已接替了傳統的手工業,高樓大廈也掩沒了具歷史的古建築。
這個城市的文化事業也很發達,市內設有一所商業大學,幾所紡織、刺繡和時裝學校,還有人類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以及介紹當地紡織、刺繡史的紡織博物館和花邊中心,另外還有一個劇院和一個音樂廳。當地著名的活動有兩年一次的兒童夏令節和國際馬展,以及瑞士全國農產品和乳製品的博覽會。
聖加侖最著名的建築物是至今保存完好的隱修院教堂,以及前隱修院的幾幢建築物。修道院圖書館(Abbey Library)始建於一七五八年,以大理石建造,構築雄偉,精雕細琢,上好的櫻桃木樑柱,呈現出華麗的洛可可式風格,精巧的樓中樓旋轉式樓梯,處處顥現其設計的特殊。館內收藏有近兩千冊的手稿、大量的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和奧斯曼帝國時代的古版書和其他書籍,是歐洲保存最完善的圖書館之一。
從市區走約十分鐘,有大片的森林可供假日野餐、郊遊,是個十分舒適的美麗地方。
弗勞恩費爾德(Frauenfeld)是瑞士北部圖爾高州的首府,位於蘇黎世東北方五十五公里,坐落在穆爾格(Murg)河畔。這個地方建城很早,一二六四年後併入哈布斯堡,一四六○年瑞士聯邦佔領此地。到了十八世紀,這一地區開始逐漸繁榮,一七一二年至一七九八年間成為聯邦國會所在地。但在一七七一年、一七八八年的兩次大火中,城市幾乎燬於一旦,只有一座十三世紀的城堡、一幢房屋、一座十四世紀有彩色玻璃窗的新教福音派教堂,得以倖存下來。現在這裡是公路和鐵路的樞紐,工業不很興盛,主要生產紡織品、金屬製品和食品罐頭,當地居民都講德語,約百分之七十五的人信仰基督教。
阿彭策爾(Appenzell)是瑞士東北部內阿彭策爾(Appenzell Inner-Rhoden)半州的首府,它原來是阿彭策爾地區傳統的首府,一五一三年加入聯邦,一五九七年分州後才成為現在半州的首府。它的位置在聖加侖東南方十公里,西至蘇黎世九十五公里。
阿彭策爾州擁有連綿青翠的山崗,所有的房舍都零散的圈伏在山腳、山凹中,周圍插著簡單的欄柵,牛羊慵懶的低頭吃著草,這是典型景觀,予人一種出塵的安祥田園生活怠受,州內幾乎沒有較大城市,大部分都是一座座村落。居民講德語,信仰天主教。
市內一座冕期哥德式教堂、市政廳和兩座聖方濟嘉布譴女修會的隱修院,是當地的觀光據點。這裡的歷史博物館收藏豐富,是由一座建於十六世紀的城堡改建而成。當地經濟來源以畜牧業、刺繡業、紡織業和製造傢俱為主。
穆里(Muri)是阿爾高州的一個城市,它的位置在阿勞至琉森之間的幹線上,無論由琉森或阿勞前往,大約都只有三十一、二公里。這是一個在阿爾高州唯一可以讓人緬懷天主教時代情景的城市,市內有一座天主教本篤會修道院(Benedictine Abbey),建於一○二七年,是瑞士最大的宗教藝術中心。一六九五年,建築帥摩斯布魯格(Caspar Mosbrugger)將它改建為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在以前迴廊北側走道裡的洛雷托(Loreto)小禮拜堂,自一九七一年後便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的墓穴。
布雷姆高滕(Bremgarten)是阿爾高州的一座美麗小城,位於阿勞東方約二十公里,市內保留著許多中古和巴洛克時期的建築,不少精緻的建築內更有裝飾華麗的住宅、房舍,在十三世紀時,哈布斯堡家族對這裡特別欣賞,並予嘉獎。這座優雅小城的羅伊斯河上,有一座有頂的木橋,愈顥得它的風姿特殊。
巴登(Baden)也是阿爾高州的城市,位於蘇黎世西北二十七公里的地方,坐落在利馬特(Limmat)河左岸,是一個山明水秀、遊人如織的礦泉度假聖地。
這個城市開始建立於一二九一年,到一四一五年時被瑞士聯邦征服,十八紀末成爲前巴登州的首府,現在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早在公元一世紀羅馬歷史學家塔西圖斯(Taciuls),就曾經讚美這裡的熱硫黃礦泉,時至今日礦泉還是很多人熱衷的療病方式,因此也仍然是巴登主要的觀光賣點。
這個聞名於世的美容度假勝地,小小的城鎭中,有多達十九處的溫泉源頭,這些溫泉都是從深一千五百公尺的地底湧出,持續噴出地表約能維持三至四萬年之久;這些溫泉在穿透岩石時,溶解了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使得這些溫泉含有豐富的養分以發揮療效。加之巴登離蘇黎世國際機場很近,交通極爲方便,因此來這裡洗溫泉度假的外國觀光客特別多。也許來此度假的人士,未必眞的身體不適,只是要來此享受優美寧靜的環境,使身心都得以徹底放鬆。
兩千多年以來,這座小城一直以溫泉浴(SPA)聞名,放眼看去,差不多家家都提供洗溫泉的美容服務,有的高級飯店還聘請專業醫師幫跆客人搭配物理治療。當地的五星級飯店也可說是專爲觀光客美容度假而設,一年四季幾乎天天客滿。它們大多有完善的設備,冷暖兼具的溫泉游泳池,周邊的設拖、飯店的設計都考慮到行動不便、乘坐輪椅的客人需求,到處都設置了無障礙的斜坡通道等。
不是專程來治病的遊客,這裡有保存完好的舊城、高聳的城堡、內容豐富的博物館,以及城西還有坍塌的施泰因城堡遺址等,都是値得參觀的地方。
阿勞(Aarau)是瑞士北部阿爾高(Aargau)州的首府,位於蘇黎世西方四十七公里,坐落在阿爾河右岸肥沃的平原上,海拔三百六十公尺,北有侏羅山爲屛障。
城市建於一二四〇年,在一七九八年時是赫爾維蒂共和國的首都,一八〇三年加入瑞士聯邦。人口二萬多,居民多講德語,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信奉基督敎新敎◦當地工業發達,城市新建部分有許多工業部門,主要工業有電器產品、鬧鐘、美容儀器、製鞋、棉紡織品和化工產品,同時這個城市所製造的敎堂大鐘最爲出名,敲打出來的聲音也特別淸脆悅耳。
市內有十三世紀的幾座城樓、一四七一年完工的市敎堂、一七六二年建成的市政廳和一所州立圖書舘等著名的建築物。其中聞名的中世紀城堡倫茨堡(Lenzburg)在市區以東,堡內設有地方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Local History)及一個舉行會議的場所。
沙夫豪森(Schaffhausen)是瑞士最北部沙夫豪森州的首府,位於萊茵河北岸,南距蘇黎世三十七公里。這是一個重要的鐵路和製造業中心,工業興盛,萊茵河上的水力發電廠,爲郊區的工廠提供了豐沛的電力,以生產金屬製品、紡織品和鐘錶等爲主◦這個城市在一二〇八年才成爲一個自由的帝國城市,最初由修道院院長統治,一三三〇年開始逐漸爲哈布斯堡所控制,於一四一五年後又被貿易協會掌握,直到一五〇一年才加入瑞士邦聯。
這裡景色非常秀麗,靑山綠水,空氣淸新,令人神淸氣爽,每年有兩百萬人前來觀光,是瑞士重要的旅遊中心之一。人口兩萬多,講德語,信奉基督新敎。
沿著萊茵河邊的中世紀港口,有許多木造倉庫,往日就是在這裡起卸貨物,這也是沙夫豪森名字的來源。約在一〇五〇年時,內倫堡(Nellenburg)的伯爵艾伯哈特(Eberhard)三世,在此建立羅馬式的代表作本篤會衆聖隱修院(All Saints Abbey),社區就圍繞著它發展起來;隱修院敎堂內,有一口鑄於一四八六年的古鐘,上面寫著,德國最偉大的戲劇家、詩人席勒(Schiller)曾在此激發出靈感,寫出了著名詩篇「鐘之歌」(Song of the Bell)。
隱修院現在是一所重要的國家博饬館,珍藏著許多瑞士及本土文物及藝術品。
穆諾特要塞(Mullet fortress)始建於一五六四年,完成於一五八六年,矗立在臨河的小山上,突出於民房之上,氣勢猶存。市內的歷史性建築物有一四六〇年建造的敎區敎堂,一三八二年始建、一四一二年完成的舊市政廳,一六一七年改建的新市政廳,以及騎士廳(Haus Zum Ritter)內有斯廷梅爾(Tobias Stimmer)所作的一幅幅濕壁畫等,都値得參觀。
這個城市在一三七二年曾發生一場大火,幾乎把中古的建築都燒光了,因此最古老的建築多爲哥德晚期的形式,當地的舊市區,隨處可看到這類的建築,最有意思的是有些高樓有突出牆外的華麗窗子,其實這裡面大有玄機,凸窗不祇通風良好,夏天倚窗而立,不愁悶熱不解;而且視野奇佳,從街頭可以看到街尾, 女人們即使足不出戶,也能掌握外面的動態。
新豪森(Ncuhausen)位於沙夫豪森西南郊外三公里處,是沙夫豪森的工業區,也是往萊茵瀑布的起點。萊茵瀑布(Rhine Fall)是瑞士境內最壯麗的自然景觀之一,一百五十公尺寬的水面由懸崖撲瀉而下的情景,聲如雷鳴,氣勢澎湃。觀看瀑布除了在橋上外,也可乘船到瀑布中央的一塊大石頭上,再沿石階往上爬。一路上瀑布近在咫尺,可以親身體驗瀑布如萬馬奔騰的景況,非常壯觀。
[編輯] 社會福利非常健全
瑞士全國總人口七百一十二萬多人,其中包括十四萬外國人;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爲一百七十二人,人口增加率爲千分之四點六。二十歲以下人口佔百分之二十三點三,二十歲至六十五歲佔百分之六十一點八,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百分之十四點九。平均壽命爲男性七十五歲,女性八十二歲。
在宗敎信仰方面,信奉羅馬天主敎(Roman Catholic)的佔總人口百分之四十六,信奉基督新敎(Protestant)的佔百分之四十,信其他敎及不信敎的各佔百分之七。瑞士基督敎聯合會(Swiss Federation of Protestant Churches)是瑞士基督敎新敎主要的組織,於一九二〇年創建,成立宗旨是代表新敎各個敎會處理社會問題、與政府聯絡,以及向國外傳播敎義和救濟貧苦,在瑞士的二十六個州及半州中有十七個州都參加了這個組織。它雖然不是敎會,但代表所屬各敎士參加世界基督敎協進會,是正式會員。聯合會總部設在伯恩,分設許多部門,分別負責各與宗敎有關的事務。
地瘠民寡的瑞士人民,很像一個五方雜處的民族,它主要的是德裔、法裔和義裔等三個族裔組成,所以他們又各承襲有不同的傳統和生長的區域,風習各異,語言不同。德語區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東部一帶,約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六十四,是國內最大的族裔,民性刻苦耐勞;法語區在西部一帶,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九,人民多浪漫自大;義大利語區主要在南部的提契諾州一帶,人民樂天好客,只佔全國人口約百分之八;瑞士的「少數族裔」是住在東南部的羅曼什人(Romanshe),只佔全國百分之一人口。
根據瑞士聯邦憲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聯邦的官方語言有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什語等四種,英語也很普遍。瑞士國土分別與德、法、義三國交界,強國環伺,因此應變是非常重要的生存之道,除了宣吿是中立國外,瑞士也把三國語言都定爲「國語」,規定學校要敎三種語言,因爲如此,瑞士人不止溝通容易,而且更方便直接吸收歐洲科技文明的精華,提升國民的素質,這也是瑞士成功的要訣所在。
瑞士本國語和瑞典語發音非常相似,四種官方語文並用的體制非常獨特,也具有彈性,各州在與聯邦交涉時,只要從四種官方語言中選用任何一種使用即可。住在德語區、法語區、義大利語區和羅曼什語區,平時都各自使用自己的母語爲通行的語文。
爲了促進族裔間的溝通,瑞士人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學四種官方語言之一的第二種語言,到了高中再學第三種語言,因此瑞士人大多具有兩種語言能力,會說三、四種語言和英語的人,也大有人在。不過,對於長年住在鄕間的農民來說,雖然在九年義務敎育制度下,學了三到五年的第二種語言,可能因爲一直沒有機會使用,還是只能說自己的母語◦在這種多重語文的敎育制度下,瑞士人之間至少能做到互相聽得懂。在瑞士街上,常常可以見到兩個瑞士人用二兩種不同的語言交談,各說各話,也能相安無事,順利溝通。
在瑞士國會中,國會議員也各自使用自己的母語議事,沒有翻譯,因爲按此都聽得懂對方所說的話。這樣四種官方語文並存的制度,使瑞士人成爲最有國際觀念和最具語文能力的歐洲人。有趣的是,瑞士國歌曲調雖然全國一樣,但各區的人都是用自己的母語來唱歌詞。
敎育發達,識字率高達百分之百,沒有文盲,敎育系統非常完善,敎育行政屬自治市和州。雖然如此,聯邦還是在洛桑和蘇黎世各建立了一所技術學院,由瑞士政府提供資金贊助,主要是著重在科學研究工作。瑞士全面強迫實行義務敎育,各州依語言、內容、年限不同,大約七至十四歲敎育免費,中等敎育畢業後可繼續接受職業敎育和大學敎育。全國共有九所州立大學,分布在日內瓦、洛桑、納沙泰爾、弗里堡、伯恩、巴塞爾、蘇黎世、提契諾和聖加侖。共約十萬名在校大學生,其中約百分 之二十爲外國留學生。
最早的大學是巴塞爾大學,成立於一四六○年。蘇黎世大學有學生一萬多人,外國留學生佔半數,其中又以來自德國的留學生爲最多,學校沒有學生宿舍,學生多寄住在老百姓家裡,但是此校的學生餐廳,卻非常有名,價廉物美;蘇黎世大學的學制,多採德、法混合制,全部課程分爲前期和後期,兩次考完,執有國內中學畢業證件的可免去前期考試,只需要參加後期考試。玫瑰學院是世界上學費最貴的學院,每個學生每學期要繳一萬四千美元,中國留學生在蘇黎世大學一共只有七名,多攻讀理工科;另外有三位中國籍的敎授,分別在工學院的物理、化學和醫學院內研究和執敎。
由於境內糧食需賴輸入,因此瑞士對移民控制極嚴,所以瑞士只有五十名華僑,其中留學生一百多名。但因勞力不足,因此每年都要從義大利「進口」數目龐大的勞工。
瑞士人不但知識水準高,道德水準也高。他們負責、勤奮、友善、實在、具守法精神。瑞士在歷史上是個貧窮的小國,爲了改變這種情勢,獨立後人民就努力工作,努力適應環境和情形的變化◦現在瑞士是全世界五大富國之一,但他們卻從不刻意炫耀;他們雖生產各種名牌,在生活中卻從不追求名牌。這種堅忍努力以求適應的傳統,使瑞士人養成了比較保守的性格,他們不會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去冒險,只接受有限度的改變。
國內幾乎沒有失業的人,更沒有乞丐、流浪漢,也沒有少年犯,犯罪率很低,社會非常祥和安寧。街上的巴士都很乾淨,乘客在站牌邊的自動售票機購票,候車的人都排隊守秩序,上車後也沒有車掌查票,乘客在各站自由上下車,根本沒有人投機取巧坐霸王車。
街上到處可以看到自動售報亭,報紙以開放式疊放在架子上,行人只要在投幣孔中塞入硬幣,就可以自由取報,不會有人拿報紙而不付錢。這些都足以證明瑞士人有高度的榮譽心,這種社會道德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此國泰民安的瑞士,實在是能使遊客放心而視作樂土的旅遊地。
瑞士的生活費用非常昂貴,人們的穿著也相當講究,但優雅而保守,不像美國人那麼開放,尤其是瑞士女士們的服飾,會讓人感到是眞正歐洲人的風格。瑞士人在商場上,除了櫃台的工作人員外,一般上班人員並不是天天穿西裝打領帶。不過在接洽商務或赴宴時,仍會穿上整潔西服,以示重視禮儀。
社會福利安全制度非常良好,國內推行有傷害保險、老年保險、疾病保險、失業保險和家庭保險等。社會福利項目廣泛,患病者、產 婦和暫時喪失工作能力的人有救濟金、津貼或 免費醫療,對有子女的家庭提供補助;老、弱、病、殘和死者家賽有生活津阽:所有在職人員則實行義務性失業保險。內醫務人員充足,醫療機搆及其設施都居世界先進水準,加上飮食營養豐富,瑞士人的健康状況良好。
「業精於勤」是瑞士人的國訓,大多數人每週工作四十個小時,每當週末假期,一家人開著汽車,或加掛旅遊車廂,到郊外或湖濱風景區去飽覽大自然景色,眞正做到了休息時盡情休息,工作時努力工作的境地。他們的理財方式也非常有學問,總是先賺再存,然後投資,最後才買東西,因此能國富民強,政府時時關懷百姓的福利,人人也以愛國爲榮。這裡沒有髒亂,沒有噪音,少有公害,到處都非常淸潔,環保工作非常徹底,甚至連暴風雨過後的路牌和交通標誌,也都設有專人管理和維護。瑞士人民雖然富裕,但也有十四分之一的人民生活在「貧困」中,總數大約有五十多萬人,大多數是帶著孩子的未婚媽媽、退休人士、長期失業者和吸毒者。在城市中完稅後的年收入在一萬三千三百美元以下的人民,都被認爲是貧民,雖然他們的每年平均所得已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國民的收入都高,但仍可得到政府的特別救濟。瑞士政府爲此成立了一個爲數達三十萬瑞士法郞的聯邦基金,負責解決國內的「貧窮」問題,不足的部分,再由樂透獎券的收益中予以補足。嚴格地說起來,瑞士人只有收入上的差距,沒有眞正的「貧民」。
瑞士人民不但把自己的國家創造成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而且對世界藝術和科學也有重大貢獻。在二十世紀,瑞士的科比西埃(Le Corbusier)學派是國際建築學派的主力之一,它操縱著西方世界的大部分建築流行趨勢。吉亞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s)和克利(Paul Klee)等瑞士畫家也是世界藝壇的風雲人物。
在文學方面,盧騒、布爾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斯塔爾夫人、凱勒(Gottfried Keller)、海塞(Hermann Hesse)和施皮特勒(Carl Spitteler)等著名作家都是瑞士人;近代劇作家迪倫馬特(Friedrich Durrsmatt)和佛里斯(Max Frisch)等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奧湼格(Arthur Honegger)、舍克(Othmar Schoeck)和馬爾坦(Frank Martin) 等二十世紀作曲家,都享有國際聲望。瑞士的科學研究傳統基礎深厚優良,人文智慧高,依人口比例計算,瑞士有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尤以自然科學類,並登記過最多專利,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所造就的諾貝爾獎得主,多於世界其他任何科技學校。
瑞士雖然是一個非常進步的國家,但仍有歧視女權的情形存在,女性直到一九七二年才爭取到選舉權,職業婦女如果想獲得較高的職位也比較困難,法律禁止太太追查先生的財務情形,家庭經濟大權也操在丈夫手裡。然而,瑞士女人是美麗的,她們兼具羅馬女人的古雅、柏林女人的剛健、巴黎女子的迷人,並且還有吃苦耐勞、勤儉精巧的美德;在瑞士人的家裡,很少雇請佣人,一切操作都由主婦動手。瑞士人特別愛淸潔,尤其是每個家庭,都修飾得窗明几淨,光可鑑人的地板,收拾得一塵不染。他們生活水準很高,家庭多有電器化設備。婦女們平時不愛打扮,如果你看到她們穿著一身華麗的衣服,那便是她們有正式應酬、或要到巴黎去度假了。瑞士鄕下姑娘們,多喜歡穿紅色的衣服,白晳皮膚、大眼睛,加上長長的辮子,對外來的客人,都會笑著招呼,非常可愛。
[編輯] 各地風俗五花八門
瑞士的風俗儘管受各種不同文化的影響,然而山國的瑞士卻在每個山谷中保存了獨特的文化。雖然楚格:名帶的人打扮具有法國虱味,伯恩地帶爲德國式,但是瑞士人的發样地上下瓦爾登、烏里、施維茨及隆河河岸等地,依然保存傳統的服飾。男性一般穿著過膝的長褲、袖子寬大的襯衫和短夾克,而女性則穿上絲質上衣、長裙和天鵝絨背心。
無論是日常的禮拜或是全國性的盛大節日,瑞士的宗敎慶典都多彩多姿。但並非全部都具有幾百年的傳統,有些由於時代的變遷,已失去原來的意義,而帶有異敎意味。在瑞士中部楚格州街上舉行的「兒童節」祭典,又名「瘋狂的祭典」。參加這個祭典的人都戴假面具,把裝滿靑豌豆的袋子綁在棒子上,互相追打 ,狂熱程度超乎常軌,甚至連神父也戴上象徵瘋狂的面具。正因如此,這個祭典被認爲有損宗敎的神聖形象而遭廢止。但是,在艾因西德倫的聖母祭時,圍著整隻烤牛的大宴會,仍然保留著「瘋狂大祭典」的餘韻;同樣以宴會作爲結束的弗里堡地區的「希律(Herd)祭典」中,也可窺其端倪。
歐洲各國的祭典場所,以道路及廣場最爲重要,瑞士也不例外。然而山岳地帶與城鎭及平地卻大異其趣,在山岳地帶的祭典中,樂團大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村民們穿著華麗的民俗服飾。不僅瑞士如此,奧地利和法國的阿爾卑斯山地帶也是一樣。祭典結束時,神父到各家去,爲人和牲口祈禱和祝福。
比勒地帶爲了防止洪水成災,人們非常虔誠地祭拜河川。一月至七月間,在迪森蒂斯,人民紛紛捧著聖像,在田中舉行宗敎性的遊行。在索洛圖恩地帶一年一度的祭典中,有幾萬人以巡禮的方式匯聚在一起。另外在琉森、弗里堡、比勒、錫永和施維茨各都市中,牧師們也加入汀扮得多彩多姿的人群中,一邊演奏樂器,一邊遊行。蘇黎世一帶有追捕聖尼河勞斯神像的祭典:而上瓦爾登、中央瑞士和阿爾高等處有紀念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祭典。迪諾(Dino)地帶有聖靈降臨祭,艾曼塔爾地區的復活節、升天祭是慶祝聖誕節,而貝羅明斯特地帶主要是慶祝升天祭。格勞賓登和倫布萊因等地所舉行的祭典中,穿著特殊服裝,慶祝聖母的風俗,至今仍留存著。
以勤勞節儉聞名的瑞士人,並非永遠都是那麼嚴肅的,他們同時也有主動參與娛樂、慶典等活潑的一面,位置接近因特拉肯的翁斯普嫩(Unspunnen)城中,自十九世紀初起,聚集了傳統民俗樂器的演奏者、歌手和投石高手等,定期舉辦比賽。此外,美麗的女性遊行隊伍,以及家畜的行列,也吸引了大批外來的觀光客。這種慶典中不可或缺的是阿爾卑斯長號角所吹奏出來的音樂,著名的阿爾卑斯長號角 是利用從岩石間長出來的小樅樹,加以適當彎曲而製造成的,據說發源於亞洲,後來才傳入瑞士,如今在上瓦爾登和艾曼塔爾一帶經常可以看到。形狀像一支碩大的煙斗,長的三、四公尺叫做伯恩號角;也有相當短的叫做必烏喜耳;並沒有一般吹奏樂器的洞和活門,因此只能發出簡單的音階。但是其低沉單調的聲音,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柔和感,所以名家所吹奏出來的優雅樂音,在阿爾卑斯群山中回響著,久久揮之不去。
保守的瑞士中部一帶的揮旗子競技大賽如今仍很盛行,也是瑞士代表性的大事之一;比賽規則嚴格,是在直徑一點五公尺的圓圈當中邊繞邊揮動旗子,比賽誰的旗子形狀最優美,那位旗手的動作最優雅。漂亮的服飾加上紅白相間的披肩,隨著舞動的姿態,以及巧妙的旗舞,令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絕。
「三月之火」是吿知春天來臨的祭典。另外還有斜坡滾動、碰撞復活祭雞蛋的遊戲。嘉年華會時期,各地熱烈展開狂歡。在阿爾高地帶的艾馬丁根中最受歡迎的是花車,花車上堆滿了用紙糊成的妖怪魚,由化裝成守護地下寶物的精靈來搖曳。此外,還有表現歷史事件的飾物,以及各種逗笑的東西。
有些地方的嘉年華會,是以食物爲主,在街上的廣場上,備有一大鍋一大鍋的義大利式炒飯(Risotto),供人品嚐。波德(Boden)、納沙泰爾和沙夫豪森地帶,以及盧加諾和韋維等地種葡萄的人,每年都舉行「豐收祭」,農民穿著民俗服飾,在街上遊行,儘情地唱歌和跳舞。尤其是波德,這種祭典會增進住在阿爾卑斯的人們與山谷葡萄農之間的感情。葡萄緩和人們的心境,故從山上下來的人都加入了山麓村落的豐收祭。納沙泰爾一帶的祭典相當樸素,參加採收的人們扛著農具、唱著歌來到村莊。而廣場上跳舞的圈圈逐漸擴大,晚上則吃乳酪火鍋。有人甚至在瓷器裡面擺個硬幣就拿來當作樂器伴奏,演唱瑞士民謠。這種獨特的樂器叫做塔勒羅倫(Talerrollen),是瑞士一種大陶瓷碗,藉著一枚五法郞輔幣在碗內轉動著,產生一種聲音,好像遠處傳來一群頸項帶著鈴的牛羊叫喊聲。
聖誕節和以往的喧嘩熱鬧氣氛不同,尤其平平安安顯得安靜而莊嚴,家家戶戶將木柴挖個洞,塞入核桃果實,再投入暖爐內烘烤熟了,取出來分給孩童們。這種習俗不僅存在於日內瓦境內,凡是講義大利語的地區也流傳著。
[編輯] 擁有精悍國防武力
瑞士是一個永久中立國家,本來是不需要國防軍備,但是爲了內部治安和維繫國家團結,同時也爲了確保國家的和平中立,因此也設有一支精悍善戰的國防軍,每年的軍事支出約爲三十億美元。採取軍民合一的國防政策,平時成年的瑞士男子都是平民,一到戰時,人人又都變成訓練有素和勇敢善戰的軍人。
男子服兵役的年限很長,自二十歲開始,一直到四十歲止,都是在服役的期限中,但是平時都是在預備役的情況下,只要接受每兩年一次共十七個星期的召集訓練。
後備軍人平時也保有槍械和彈藥等裝備,所以每個瑞士家庭都有一把來福槍,只要是服過役的,當退役時,就可以領到一枝槍、一盒焊死的彈匣,以及每人一副防毒面具;一到緊急情況或者戰爭時,瑞士立即全民皆兵了。但是每年這些來福槍的擁有者,必需要前往當地的射擊場參加全國性的練習打靶,射擊二十發子彈,只要失誤不超過三次,或是分數不低於四十二分,就可獲得通過,把槍揹回家,明年再來比試;如果未達標準,則必需自掏腰包購買子彈繼續射擊,直到通過爲止。這種射擊義務是瑞士一百多年來的傳統,一般退役二十年後,或者到達四十歲,就不需要再參加射擊考驗,而槍則可留在家裡當作紀念。
由於這種「平日是民、戰時是軍」的後備軍人人數有四十萬人,所以眞正的現役職業軍人數量只有1千八百名,但是他們的工作部十分忙碌,對預備役士兵的動員訓練尤其嚴格。一旦戰事發生,只要動員令一下,在四十八小時內,就能集結一百一十萬大軍禦敵。每一名被動員的人,不但早就知道要到什麼崗位,担任何種任務,連前往報到時該坐那一班火車的那個車廂、那個位子,都淸淸楚楚毫不紊亂,動員能力之強,令人嘆爲觀止。
從這種強而有力的組織能力,因此瑞士民防工作的優異是全球第一,一點也不會令人感到驚異,全國的成年人都已納入了民防組織,境內各城市的核子防護設施做得非常徹底,以期在戰時將損失減至最低限度。
陸軍兵力在編制上共約五萬多名,當事變發生的時候,八小時內可以召集六十萬人,兩天內—簡裝備齊全的步兵師可參加作戰,四天內有一百萬人能夠全面投人戰場。這支陸軍擁有現代化的裝備,有新式坦克、大砲、直升機和戰術性飛彈。瑞士陸軍擁有世民上獨一無二的腳踏車部隊「鐵馬軍團」。軍方認爲,腳踏車旣快速又安靜,不像卡車或汽車發出的聲音使人從很遠的地方就聽得到;腳踏車還能夠在接到命令後很快地通過困難地形,不必加油、又可快速展開,使得空中的飛機很難加以瞄準;即使全副武裝攜帶八十公斤的裝備,這種腳踏車部隊,在里程上也要比動員機械化部隊快上四十公里以上的距離。
因此,瑞士軍方不惜耗鉅資來重新裝備這種人稱「金屬騾子」的交通工具。每年參加這個腳踏車部隊的五百名士兵中,大部分都是自願者,他們是頂尖的運動好手、有良好的體能條件,使得他們能夠應付執行任務時的所需體力。在受訓時,士兵必須一天騎腳踏車行兩百公里,而且一到三十二歲,他們就不得不吿別這個部隊。
瑞士因爲限於地理環境,所以沒有海軍,只有一些湖防部隊,擁有一些武裝小艇,在湖河中擔任治安巡邏工作。
空軍官兵編制員額共有一萬多名,有一千名可以隨時擔任作戰的飛行員。瑞士空軍一向秉持著「最高進場代價」主義,絕不輕敵,萬一敵人想要闖進領空,瑞士人必使他們付出極高的「代價」。瑞士的軍機在地面上所受到的防護,是其他國家無法辦到的◦瑞士利用它多山的地理特性,把許多山的內部,甚至把岩石山挖空作爲地下機場,裡面幾十架飛機不斷做最細微的維護。瑞士擁有五百架各型飛機.,其中有法製的幻象三型戰鬪機、美製的F.16型倍音速戰鬪機,幾乎所有的軍機都賴進口,但都由本國的艾蒙飛機公司裝配,並改裝成符合瑞士戰術要求的設備。如幻象三型就在前機身加裝鴨子翼,可以產生機尾側的功能。所有戰鬪機翼下,都可以發射空對空或空對地戰術性飛彈o
空軍的所有管制台都藏在半山腰間,敵軍根本無法偵測到,每個鑿空的隱蔽機場內,可以停放兩個中隊約三十架戰鬪機,並且成爲由兩千名部隊所鎭守的堡壘,補給燃料充分齊備,足可持續兩年的獨立作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與納粹精銳空軍交手,將其擊退,使得希特勒不敢再來覬覦的,就是執世界空中戰技策略牛耳的瑞士空軍;瑞士空軍眞不愧爲維護中立意志的有力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