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各大城市風光好)
(各大城市風光好)
 
(由1名用戶作出的2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2020年2月25日 (二) 11:38的最新修訂版本

羅馬尼亞(Romania)這個名稱的本意,就是「羅馬人國度」的意思。根據文字的記載,這個古老的國家,在公元前六世紀以前,就有羅馬尼亞人祖先色雷斯人北支的達契亞人(Dacians),也稱為哥特人,他們定居在喀爾巴阡山區和多瑙河南岸一帶,從事耕種、採礦,以及與鄰近民族進行交易活動。後由布雷比斯塔將各部落統一為一個獨立的奴隸制國家,取名為達契亞國,那時候的文化非常光輝燦爛。後來在公元一○六年被羅馬人所征服,成為古羅馬帝國圖拉真(Trajanus)皇帝統治下的德阿亞省,並把大量軍隊和移民安置在達契亞的土地上。公元三世紀中葉,達契亞人由於長期和羅馬人混居的結果,也逐漸採用了羅馬人的信仰、習俗、姓名和拉丁語,並且互相通婚,因此漸被同化,使羅馬人的文化在羅馬尼亞達到了根深蒂固、矻立不搖的地步,而這個省內的羅馬軍人和當地人民,就是今日羅馬尼亞人的祖先。因此,今日的羅馬尼亞是整個巴爾幹半島上唯一的拉丁民族。

目錄

[編輯] 巴爾幹半島國家

在羅馬,直到今天還保存著炫耀圖拉真皇帝形象的古代石柱。刻滿柱上的浮雕敘述著羅馬軍隊征服遙遠多瑙河北岸國家達契亞的故事:穿盔甲的羅馬軍人正在橫渡多瑙河,身材魁梧、滿臉鬍鬚的人們跪在地上,這是達契亞領袖德凱巴魯斯的被俘戰士,站在他們身邊的是舉著劍的羅馬軍團的士兵。為這一次大捷,羅馬慶祝了一百二十三天。

在羅馬尼亞早期歷史上,一直是遭受到外國人的侵略和統治。羅馬帝國衰敗後,許多遷徙部落相繼深入達契亞境內,首先是屬日耳曼族的哥特人,他們是以羅馬帝國盟反的身分佔領達契亞的。公元三七六年,哥特人在外喀爾巴阡山被匈奴人打敗後,退出了達契亞,部分人留下與當地居民同化。公元四五四年,另一批屬日耳曼族的格庇第人打敗了匈奴人。到了公元五六七年,來自蒙古的阿瓦爾人戰勝了格庇第人,取得了對達契亞以及中歐地區的統治權,他們人數不多,但其物質文明對當地人產生很大影響。到了七、八世紀,大量從事農業的斯拉夫人開始遷徙到達契亞。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達契亞人、羅馬人與韃靼(Tatar) 人、格庇第人、布爾加人、阿瓦爾(Avar)人、朗哥巴爾德人、斯拉夫人等各族移民,曾先後佔領羅馬尼工達幾世紀之久,其中以斯拉夫人留下的痕跡最深。因此,今日的羅馬尼亞,事實上是由眾多民族混血而成。 公元六世紀的時候,羅馬尼亞人曾經和保加利亞人、希臘人、土耳其人、奧地利人、波蘭人及俄羅斯人等在東南歐戰場上稱霸。到了十二世紀,羅馬尼亞被邊境野蠻民族所征服。一三三○年,大總督巴薩拉布統一了南喀爾巴阡山和多瑙河之間所有的領地,並建立了瓦拉幾亞(Valachia)公園,其首府設在現在的阿爾杰什縣境內的阿爾杰什宛。一三四九年博格登王(Voivade Bogdan)又建立了第二個摩爾多瓦(Mordova)公國。從十四世紀末開始,鄂圖曼帝國的勢力到達羅馬尼亞,於十五世紀初期佔領瓦拉幾亞,十六世紀又進佔摩爾多瓦。這兩個獨立公國先後成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附庸國,直到十九世紀止。其他羅馬尼亞民族居住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地區,則置於匈牙利的控制下。

羅馬尼亞人民對鄂圖曼帝國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反抗,特別是摩爾多瓦的斯特凡(Stefan)王子,他於一四七五年一月在瓦斯盧伊(Vaslul)戰役中,一舉擊敗了十二萬敵軍的入侵,保證了羅馬尼亞諸小公國的生存,在整個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斯特凡王子在位的四十七年(一四五七至一五○四),成功地統領摩爾多瓦抵抗外族的侵略。每當他打贏了一場戰,就招來幾個小孩,給他們一根長茅,告訴他們用力擲,然後在長茅落下的地方建築僧道院。他自始至終都聲稱勝利是屬於上帝的,不是他的成就。每當他出城去打仗,僧道院的所有僧尼僧侶就自動禁食三天,為這位受人敬仰的國王禱告。在他輝煌的一生中,總共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贏得了三十六場勝仗,和他的兒子佩特魯、拉瑞斯(Pertru Rares)一共建造了四十四座僧道院,分布在今日的蘇恰瓦省及尼安特省的森林中。這些位於高山上密林間的僧史蒂芬富有穿透歷史的遠見,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幸運地躲過五百多年來無數戰火的侵襲,陰森黑暗的殿堂古老牆上,依然留存了斑斕的彩色壁畫,讓後人得以一窺當年的生活狀況,以及摩爾多瓦人對上帝堅信不移的心。

到了一八世紀,突厥人的勢力才告衰退。一七七四年,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地都成為俄羅斯的保護地;後又轉入土耳其人的掌匡之中。隨著奧地利、沙皇俄國的日益強大,以及奧斯曼帝國的日趨衰落,羅馬尼亞又成了此三國的角逐對象,曾先後導致了一七八七年至一七九二年的俄、奧、土戰爭;一八○六年至一八一二年的俄、土戰爭,給羅馬尼亞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一八一二年,俄國人控制了摩爾多瓦東南部的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十九世紀中葉,羅馬尼亞民族意識上升,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爆發起義,但受到土耳其和俄國的鎮壓。

一八五三年至一八五六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歐洲列強的代表在巴黎會議上,未能就原屬戰敗國沙皇俄國「保護」的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公國的未來制度及兩國聯合問題達成協議,但通過的「巴黎和約」規定,兩公國居民可以通過臨時議會就聯合問題進行協商。一八五七年十月,兩公國臨時議會通過決議,要求聯合成立一個單一國家,取名「羅馬尼亞」。但此決議被英、法、奧、俄等七國否定,只同意把兩公國命名為聯合公國,各有自己的國王、政府和議會。一八五九年兩公國同時選舉庫扎為居主,隨後,建立統一的議會,確定布加勒斯特城為首都。一八六一年,羅馬尼亞的「貴族大會」起而將境內原有的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公國聯合起來,從當時佔領的土耳其人手中獨立出來,成為統一的國家,並在瓦拉幾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設置政治中樞。此時的特蘭西瓦尼亞仍在奧匈帝國統治下。一八六二年正式使用「羅馬尼亞」的國名取代「聯合公國」。一八六六年新王斐迪南一世就位。

一八七七年俄、土戰爭爆發,同年五月九日,羅馬尼亞議會正式通過關於羅馬尼亞完成獨立的決議,並以俄國同盟國身分參加戰爭。土耳其在戰爭中失敗,戰後簽訂的「聖斯法諾和約」和「柏林和約」正式承認羅馬尼亞為一個獨立國家。一八七八年柏林會議後,羅馬尼亞正式脫離土耳其獨立,後來它的疆土就一直不斷的在增加著。一八八三年,羅馬尼亞因擔心沙俄向巴爾幹地區擴張,乃與奧匈帝國訂立秘密同盟條約。

一九○七年摩爾多瓦北部的弗列門茲大規模農民起義。農民無法忍受地主的高額地租和沉重工役,紛紛揭竿而起。他們燒燬土地契約和文書,呼喊著要土地、降地租、懲罰貴族地主的口號,向聚集了逃亡地主的縣城進攻。圍攻摩爾多瓦首都雅西的起義者達四萬之多。三月,起義從本國東北部的摩爾多瓦發展到中西部的瓦拉幾亞。各地起義農民先後向首都布加勒斯特進軍。由於起義時間不一,組織鬆弛,缺乏武器,受到軍隊殘酷鎮壓,被殺者達一萬一千人,而於三月失敗。一九一二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鄂圖曼帝國進攻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羅馬尼亞保持中立。一九一三年六月二十九日,保加利亞進攻塞爾維亞和希臘,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羅馬尼亞於同年七月十日乘機對保加利亞宣戰,戰勝後於同年八月十日與保加利亞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結果自保加利亞手中取得了南多布羅加地區。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羅馬尼亞先是保持中立,後為取得巴那(Barat)、布科維納(Bukovina)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多數羅馬尼亞人居住的地區,乃於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參加協約國向奧匈帝國宣戰,但擋不住德國、保加利亞和奧匈帝國的同盟國軍隊自西、南兩面所發起的強大進攻,於同年十二月四日放棄首都布加勒斯特,退守到東北部的摩爾多瓦。一九一八年四月九日,新奪得政權的蘇聯共產當政府,也將屬於摩爾多瓦區城,位於波魯特(Rrut)及尼斯特魯(Nistru)之間的領土歸回。同年五月七日與同盟國簽訂屈辱的布加勒斯特條約,將大部分的布羅加割讓給保加利亞,奧匈帝國則得到羅馬尼亞蘇恰瓦縣的許多村莊,德國和奧匈帝國還壟斷了羅馬尼亞石油、造船、木材工業和多瑙河航運,以及糧食和牲畜的出口。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協約國轉敗為勝,羅馬尼亞不但廢除了布加勒斯特條約,且國土擴大了一倍以上,自俄國處取得了比薩拉比亞省,從奧匈帝國處得到特蘭西瓦尼亞和布科維納,同年十二月一日,特蘭西瓦尼亞召開了「羅馬尼亞民族大國民會議」,宣布與羅馬尼亞合併。一九一九年九月初「聖日耳曼和約」和一九二○年六月的「特里亞農和約」,對羅馬尼亞的統一給予承認。從此羅馬尼亞成為真正統一的國家,並係巴爾幹半島上最大的一個王國。

一九二年五月十一日,羅馬尼亞共產黨成立,並且加入第三國際。一九二三年三月,以阿‧庫扎為首的國家基督教保衛同盟成立,主張君主制、民族團結、民族主義和基督精神。同年度還通過一部適合時代潮流的憲法,各民族享有平等地位,實行多黨制,由自由主義黨派執政,推行土地改革。政府搜捕共產黨首腦分子,並於同年六月通過反共法案,禁止羅共的一切活動。一九二七年斐迪南一世駕崩,傳位給年僅六歲的孫子米哈爾(Michael)。一九二九年世界性經濟蕭條之後,法西斯主義抬頭。一九三○年四月,國內成立極右派的鐵衛團,接受希特勒組織的經濟援助,先後暗殺了政界許多要人,使羅國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同年六月七日,國內各階層在野勢力聯合迫使國家自由黨政府和攝政團辭職,次日,立米哈伊的父親卡羅爾(carall)親王為國王,稱卡羅爾二世。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一九三八年二月十日卡羅爾二世廢止民主憲法,宣布禁止所有政黨活動,實行獨裁統治,把國家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軸心國勢力如日中天,羅馬尼亞在一九四○年參加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並參加對蘇戰爭。同年六月二十八日,蘇聯佔領羅領土比薩拉比亞、北布寇維納(North Bucovina),以及赫扎縣(Herta)。同年八月三十日,德國迫使羅接受「維巴納裁決」,將特蘭西瓦尼亞北部割給匈牙利。在這種形勢下,實權派人物原國防大臣楊‧安東尼斯庫(Ion Antonescu)將軍出來穩定局勢,並得到鐵衛團的支持和希特勒的賞識,於同年九月五日出任首相,第二天廢黜卡羅爾,擁立其兒子十九歲的米哈爾(Michael)為傀儡君主,建立軍事獨裁政權。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一日,鐵衛團發動暴亂,佔領國家許多機構和設施,進攻兵營,大肆屠殺,數百人死於非命。安東尼斯庫調運軍隊鎮壓了叛亂,鐵衛團首領西馬流亡德國。同年六月二十二日,羅軍投入三十多個師隨納粹德軍參加了對蘇聯的進攻。一九四二年,羅軍二十多個師參加德軍的夏季攻勢。羅馬尼亞佔領了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納納等地,將其改稱特蘭斯尼斯特里亞省。這時羅馬尼亞共產黨在蘇軍的支持下很快壯大。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日,羅馬尼亞成立了由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組成的民族民主同盟。同年八月二十三日,羅馬尼亞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領導發動了武裝起義,國王利用召見親德首相安東尼斯庫的機會,將他逮捕,命令軍隊佔領首都布加勒斯特各重要部門,國王並於晚上廣播宣布羅馬尼亞自即日起站到同盟國一邊,羅馬尼亞全境也被蘇軍「解放」,國內組成了親蘇的聯合政府,並陸續派出五十四萬兵力參加了蘇軍解放匈牙利和捷克的戰爭,並因此傷亡了十七萬人。同年九月十二日,羅馬尼亞代表在莫斯科和蘇聯簽訂了正式停戰協定,羅馬尼亞在戰前所擴大的地盤,除了收回特蘭西瓦尼一地外,其它的全部被瓜分,其中被蘇聯掠走了將近五萬平方公里土地。

[編輯] 羅共政權的興起

蘇軍進入羅馬尼亞後,迅速控制全境,積極扶植原來力量薄弱的羅馬尼亞共產黨,並唆使羅共併吞其他民主政黨。一九四五年三月,羅共聯合其他親蘇黨派要求改組政府,並發動六十萬民眾在首都舉行反政府示威,與憲兵和警察發生流血衝突,一部分蘇軍也開抵布加勒斯特郊區為羅共撐腰。在這種內外壓力交迫下,國王只得在同年六日任命親共的彼‧格羅查為首相,組成親共的新政府。但其他反共的黨派以新政府不見代表性為由,於波茨坦會議後要求加以解散。同年八月十七日,英、美兩國駐羅馬尼亞使團向羅馬尼亞政府,國王米哈爾因此要求政府辭職,在遭到拒絕後,宣布與政府斷絕關係,拒不簽署任何法令。後來經過美、英、蘇三國協調後,雙方各作讓一步的妥協,兩名民主黨派代表入閣,國王才恢復了與政府間的關係。

一九四七年底,羅馬尼亞共產黨開始掌權,國內所有民主黨派及反共人士都受到壓制,連僅存的偶像國王米哈爾也被迫退位流亡國外。同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午十二時三十分,首相格羅查和羅共總書記一起到達王宮,交給國王一分已經寫好的國王退位聲明,迫使與外界隔絕已久的國王於下午三時簽署了聲明,當日下午三時三十分,由羅馬尼亞共產黨執政的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終於宣告成立,由羅黨第一書記喬治鳥、德治(Gheorghiu Dej)出任國家元首。一九四八年六月初,全國實施礦工業、銀行業、保險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國有化,後來更發展出農業合作社,任何農產品怕由此國有的合作社收購、經銷,使羅馬尼亞成為一個經濟計劃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一九五二年制定一部蘇式憲法,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加入聯合國。

羅共得到羅馬尼亞的政權後,國家經濟受到蘇聯的支配,使得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一般公務員平均一個月的薪資,只不過50美元。為了挽救日益惡化的經濟危機,羅共政權就決心擺脫蘇聯的經濟控制,一面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快速度,關閉無效率常年虧損的國有企業,同時在外交和內政上也不願再受蘇聯的左右,因此就向西方國家求取經濟和技術上的援助。為了協助羅馬尼亞在經濟上反抗蘇聯,當時的西德曾經幫助羅馬尼亞建立鋼鐵廠和纖維廠,英國幫助它開發煤礦和興建一座大規模的發電廠,法國也援助它興建大酒廠和甜菜廠。印度、巴西和阿爾及利亞等國,也和羅馬尼亞進行鐵礦貿易,美國也和它在一九七四年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使羅馬尼亞逐漸擺脫蘇聯的控制,走上經濟復興的坦途。

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九日,德治去世,年僅四十七歲的尼古拉希奧塞古(Nicolae Ceaucescel)上台,擔任黨的第一書記,把國名改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執政初期,他本人在對內對外政策方面都有一些獨到見解,並在某些問題上表現出極大勇氣。在外交方面,採行獨立外交政策,與莫斯科保持距離,不受克里姆林宮擺布,與華沙公約組織也貌合神離。譬如一九六八年譴責華沙公約組織軍隊在捷克進行軍事鎮壓,並拒絕派兵參與,因而贏得西方國家的讚譽。在國內主張發展經濟,發揚民主,但卻不顧國情和國力等實際條件,固執地按個人主觀意志行事,獨斷專行,搞家族統治,成為一個自我崇拜的狂熱者,在國內實行了長達二十五年的血腥獨裁統治,並以嚴厲而制度化的統制手段,介入國內每一個生活的層面。他為了要使國內人口在跨入公元二十一世紀時達到三千萬人,下今每個家庭最少要生三個孩子,並且不准墮胎;但大多數人連飯都吃不飽,那有餘力去生孩子,凡是沒有生孩子的家庭就要受到政府的外罰和折磨。他並毫無顧忌地以物資緊縮政策,要將一百零八億美元鉅額的外債於一九八九年三月完全還清,卻因之使曾經欣欣向榮的農村飽受饑餓之苦,將民怨推上沸點。羅馬尼亞全國共有一萬三千個村莊,其中人口不及一千人的村莊佔了三分之二。希奧塞古認為這些人數少的村莊對民族的經濟利益有害無益,於是下令解散國內半數的村莊,用推土機將一些村落推為平地,用以耕田,而使許多農民失去故有的家園。此外,僅僅為了表示對他個人的尊敬,首都內的古老市區被拆除,再大興土木,百所費不貲,用以興建美輪美奐的新皇宮和林蔭大道,歌功頌德的讚美詩更是傳唱於人民口中。他無聊至極的演講,也被錄製成三十卷錄音帶,與莎士比亞巨著並列在書店的書架上。政府甚至制訂慶祝節日,以強調他的萬壽無疆。

對獨夫希奧塞古的胡作非為,人民都忍氣吞聲地保持緘默,因為不管是一般平民百姓、軍人或幹部,都受制於一萬五千名所謂安全部隊的秘密警察,人們隨時都可能因言論不當而招致牢獄之災。這些特務日以繼夜地監視著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效率之佳幾乎使反對者沒有生存的空間。批判性的作家和知識分子不是被迫保持沉默,就是放逐國外。即使像依列斯古這個一度還是希奧塞古熱門接班人的黨中權貴,也不可能自由表達意見,因此曾被逐出黨中央委員會,下放到偏遠省分擔任黨職。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羅馬尼亞參加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 一九七七年,在他命令下,羅馬尼亞軍隊鎮壓了三萬名反政府示威的煤礦工人。同年三月四日,羅馬尼亞發生七點二級強烈地震,死亡人數為一千五百七十人,傷一萬一千三百人,三萬二千九百所房屋被毀,財產損失大約一百億列伊。首都布加勒斯特損壞嚴重。一九八二年羅共及政府開始清黨,一九八七年布拉索夫發生反政府示威。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一日,自由歐洲電台播送了前羅共中央第一書記格‧阿波斯托爾、前政府第一副總理亞‧伯爾拉德亞努、前政治局委員康‧帕爾伏列斯庫、前外長利、曼內斯庫、前駐美和聯合國大使和前黨報總編西‧布魯坎、格‧勒恰努等人的聯名公開信,嚴厲指責希奧塞古實行僵化的經濟政策,使人民缺吃少穿,粗暴踐踏人民的民主權力,頑固實施鄉村規範化計劃使國家動蕩不安。以及實行自我孤立的外交政策,使羅馬尼亞國際地位迅速下降等錯誤。公開信在國內外引起震動,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政府藉此機會對羅施加人權壓力。美國警告羅政府不要迫害寫公開信的作者。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希奧塞古再度當選羅共領袖。同年十二月二日,希奧塞古強烈抨擊羅共,要求食品工業現代化及改善消費品分配。

[編輯] 希奧塞古的末日

羅馬尼亞在希奧塞古二十五年為所欲為的專制暴政統治下,民不聊生、死亡、飢餓、處決者不計其數,更使羅馬尼亞陷入經濟崩潰的絕境,而他個人在國外的私人財產卻高達數億美元之鉅。在國內他雖是暴君,但在國外的聲望卻一直很高,因為他敢公然反對前蘇聯的論調,與中共親近,又和以色列保持外交關係,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和福特都曾前來訪問過,英國女王也授過勳章給他。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中旬,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市爆發了反希奧塞古的郡眾示威大遊行,為這個羅馬尼亞近代暴君敲響了第一聲喪鐘。事實的過程是當地匈牙利裔特凱什‧拉斯洛牧師,於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接到法院將他逐出公產房屋的判決書,他和家人躲到一座教堂裡避難,當地居民和教徒由於對希奧塞古政權的不滿,決定舉行示威遊行以保護這位牧師。同月十六日晚,數百名市民在這座教堂周圍組成一道人牆,第二天早上發展成數千人的反政府示威遊行,有人把希奧塞古的著作仍到街上焚燒,群眾在晚上點起蠟燭,唱著「打倒希奧塞古」的口號。政府先以高壓水龍頭和自動步槍鎮壓,後來還出動了坦克和裝甲車,正要去伊朗訪問的希奧塞古命令堅決鎮壓群眾。同月二十日,蒂米什瓦拉示威再起,人數增至數萬,他們搶奪軍警槍枝,並向軍警開火。希奧塞古立即簽署法令,宣布蒂米什瓦拉進入緊急狀態,軍警嚴加戒備。次日中午,官方在首都布加勒斯特羅共中央和政府所在地的共和國廣場,動員兩萬人參加擁護政府的群眾大會,企圖以官方表態穩定全國局勢。但當希奧塞古在大會上露面講話時,會場上就有人呼喊「打倒希奧塞古」的口號,會後市內發生數萬人參加的反政府示威大遊行,示威群眾和軍警發生衝突。同月二十二日清晨,示威遊行和罷工蔓延到外地,布加勒斯特有十萬多群眾湧向市中心,與軍警對峙,軍隊轉而同情群眾,並不再向群眾開火。上午十一時,電台宣布國防部長米列亞是「叛徒」,「已經自殺」,但部署在羅共中央大廈的國防部軍隊開始撤離,群眾衛進羅共中央大廈和政府大廈。中午十二時十五分,失去對軍隊控制後的希奧塞古,偕同妻子伊蓮娜和親信人員,乘直昇機飛離羅共黨中央大廈樓頂,在布加勒斯特市郊總統別墅稍作停留後,轉乘飛機前往七十公里外的特爾戈維什泰市,因制空權被軍隊控制,仍在蒂力鎮改乘私人小汽車,中途又換乘強迫征用的工人彼得里給爾的小汽車,但在到達特爾戈維什泰時,被農藝師塞伊勒斯庫發現並告密,而被自己昔日將領伊翁‧伊列斯古(Ion Iliescu)的軍隊逮捕。 同日下午一時,首都電視台被群眾佔領,播出中要求全國人民起來向希奧塞古政權討回血債。下午三時,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的古沙少將等高級將領,也先後在電視上露臉,正式宣布軍隊不再向示威群眾開槍。晚上十一時三十五分,反對羅共的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發表公告,宣布接管羅馬尼亞政府的一切權力。當天深夜,忠於希奧塞古的秘密警察部隊和軍隊為了爭奪電視台、羅共中央大廈等重要部門進行激戰,雙方武力也在錫比烏、布拉索夫和蒂米什瓦拉等城市猛烈交火。同月二十三日,羅共秘密警察頭子的內務部安全總局長尤利安‧弗拉德上將,也呼籲秘密警察部隊和軍隊及人民站在一起。有一部分忠於希奧塞古的特種部隊企圖奪回希奧塞古,但被擊退。同月二十四日,首都布加勒斯特市的局勢逐漸平靜,由軍隊控制局勢。被逮捕的希奧塞古被轉移到一個秘密的軍事設施去。次日首都和全國局勢逐漸正常,全國各地都宣布站在救國陣線一邊。而由三名軍事法官和三名民事法官對希奧塞古等人進行了數小時的秘密審訊,希奧塞古夫婦不承認法庭的合法性,拒絕了所有的指控,但特別軍事法庭根據羅馬尼亞刑法第一六二、一六三、一六五及三五七條,宣布被告犯有屠殺、危害國家利益、破壞國家財產、侵佔十億美元外匯存款和企圖逃往國外等五項罪名的終審判決,沒收全部財產和處以死刑。軍隊行刑隊於當日下午四時將希奧塞古夫婦兩人雙雙擊斃在牆角下。

臨時組成的救國陣線奪權成功後,把國名由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羅馬尼亞共和國,成立新的共和政府,宣布羅馬尼亞共黨為非法組織,此為第一次革命。一九九○年二月,革命後的臨時國會,通過由伊列斯古出任臨時總統,同年五月由執政的救國陣線推舉為國內第一次大選的總統候選人而當選,國會並於同月二十一日通過新憲法。同年六月,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大學廣場爆發反救國陣線的示威活動,伊列斯古不惜發動兩萬名煤礦工人進行平亂,造成六人死亡,百餘人受人傷的慘劇,落人煽動暴力、血腥鎮壓的口實。他並斥反動派為流氓,使國內知識分子大為反感。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國內舉行大選,由依列斯古蟬聯羅馬尼亞的新總統。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獲得美國五億美元的貸款。

依列斯古在六年多的總統任內,仍相當程度地潛存有共產黨統治的陰影,他也大權獨攬,放慢了民主改革的進程,雖然外表穿著政治改革的外衣,裡面穿的仍舊是共產黨內衣褲。故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的總統大選中,以百分之二十的差距,敗給由學者出身的反對黨領袖康士坦丁尼斯庫(Emil Constantinescu)。這次的羅國選舉已能落實民主法治,意味著羅馬尼亞邁向民主國家新的里程碑,是為第二次革命。二○○○年國內大選,由桑派歐出任新的總統,他的主要政策是積極進行民主改革,掃除貪污,整頓軍備。在「九一一」事件後,已對以美軍為首的國際反恐怖部隊開放領空,並提供陸地及港口設施,派出維和部隊進行駐阿富汗。現在羅馬尼亞已是國際清算銀行、歐安會議、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歐洲理事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員會。

[編輯] 行自由民主政體

根據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制定的羅馬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Romania新憲法規定,這個國家實施多黨制民主議會共和政體,保障人權、尊重新聞自由、推動私人企業、實行三權分立。定每年十二月一日為國慶日。國旗為右藍、中黃、左紅的三色垂直長條旗幟。國花是白玫瑰。盾牌形的國徽上飾有金質展翅雄鷹,頭部向左,嘴和爪均為紅色,嘴啄著金質東正教十字架,右爪持大刀,左爪鉤鐵捶,鷹胸上有一小盾牌,上面的五個部分象徵著構成羅馬尼亞的歷史區域: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巴納、奧爾特尼、特朗席瓦尼馬、拉米爾和克里扎納等,以及黑海領土帶。

行政權屬於總統,任期四年,連選只能連任一次,不設副總統。任何一位總統候選人必需獲得過半數的選票才能當選,否則得票最高的兩名候選人必須再舉行決選,以得票多的當選,當選後不得隸屬任何政黨。如總統因故出缺,法定繼承人選是參議院議長。總統不但是國家元首,三軍統帥,並且主持國務會議和國防會議,對外代表羅馬尼亞,有締結國際條約、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進行局部或全面動員並宣戰,特赦及減免死刑,任命及撤回大使、接受外國外交官呈遞國書,給予羅國公民身分,同意外僑居留,以及給予政治庇護等權力。總統如有嚴重失職,國會兩院聯席會議得以三分之二票數彈動之,由最高法院終審判決,最重可剝奪其權力。

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是國會,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國會分為參眾兩院,參議院(Sendte)有參議員一百四十三席,眾議院(Chamber of Deputize)有眾議員三百二十八席,兩院議員各有一席由少數民族代表擔任。國會議員的任期和總統一樣都是四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議員按全國人口比例,經由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秘密原則,由人民投票選出,但採比率代表制,各個政黨只要通過得票百分之三門檻,便可分得席次,但多黨合組的聯盟門檻提高為百分之四。國會每年集會一次,由主席團召集。國會主席團或國會三分之一以上議員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召開國會臨時會議。每一名國會議員都有向政府任何一位部長提出質詢的權力,被質詢的部長要在三日內提出口頭或書面的答復。主席團由主席一人,副主席兩人,秘書長一人及成員十三人組成,對國會負責。國會參眾兩院每年分別於二月至六月和九月至十二月舉行兩次會議。國會議員在國會內有言論免責權,他在國會內所發表的言論和所為的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非是重罪的現行犯,軍警機構或司法單位非經國會的許可,不得傳訊、拘禁國會議員。國會職權是選舉國會主席團,修改憲法,決定戰爭及和平問題,建立國家經濟計劃,批准監督國家預算和國家社會保障預算,決定政府各部數目和名稱及各部的合併和撤銷,接受總統咨文,宣布總動員或部分動員,根據總統建議任命情報局長,並對其活動實行監督,修改地方區域的劃分,頒布大赦和監督憲法的實施等。

國家最高行政和管理機構是國務會議,由總理、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國家監察委員會主席、各部部長、國家物質供應委員會主席、國家農產和運送委員會主席、國家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席、電影委員會主席和藝術委員會主席等組成。部長會議對國會負責。總理由總統任命國會多數黨領袖擔任。

部長會議下轄有外交、內政、軍事、司法國家安全、農業、對外貿易、對內貿易、建築及建材工業、宗教信仰、電力站和電氣設備工業、財政、國家農場、社會經濟和地方工業、森林、食品工業、肉魚奶類工業、煤炭工業、化學工業、冶金、石油工業、木材造紙纖維業、輕工業、公共教育、郵政電信、社會維護、衛生、國家旅遊和運輸等部。

各縣、市和鄉村的國家權力機構,是縣、市、鄉議會,由各該地人民所選的代表組成,任期兩年。議會指揮所屬行政機構工作,指導地方經濟和文化事務,確保公共秩序和法律的遵守,維護公民權利,制定地方預算。議會所屬的行政管理機構是行政委員會,設有正副主席各一名,委員若干人。

在行政區劃分上,全國共有阿爾巴(Alba)、阿拉德(Arad)、阿爾杰什(Arges)、巴克烏(Bacau)、比霍爾(Bihor)、比斯特里察‧訥瑟烏德(Bistrita-Nasaud)、博托沙尼(Botosani)、布勒伊拉(Braila)、布拉索夫(Brasov)、布澤烏(Buzau)、卡拉什‧塞維林(Caras Severin)、克勒拉希(Calarasi)、克盧日(Cluj)、康斯坦察(Constanta)、科瓦斯納(Covasna)、登博維察(Dambovita)、多爾日(Dolj)、加拉茨(Galati) 、久爾久(Giurgiu)、戈爾日(Gorj)、哈爾吉塔(Harghita)、胡內多阿拉(Hunedoara)、雅洛米察(Ialomita)、雅西(Iasi)、喬拉穆列什(Maramures)、梅赫丁茨(Mehedinti)、穆列什(Mures)、尼安特(Neamt)、奧爾特(Olt)、普拉霍瓦(Prahova)、瑟拉日(Salaj)、薩圖馬雷(Satu Mare)、錫比烏(Sibiu)、蒂米什(Timis)、圖爾恰(Tulcea)、瓦斯盧伊(Vaslui)、沃爾恰(Valcea)、弗朗恰(Vrancea)、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等四十一個縣,下轄兩百三十七個市,又分為兩千七百零五個鄉鎮。

司法權屬於法院,由最高法院、人民法院和依法設立的特別法院執掌。法院保障人民的利益,確保公法、公產和國民的權利、各級法院並設有陪審團。最高法院法官由國會選舉產生,任期六年,可以連任。法官獨立行使其職權,不受任何外力干預。檢察官在司法部的領導下根據合法、公正、逐級審查的原則執行職務,檢察官不得兼任除大學院校教職以外之其他任何公職或私職。最高司法委員會成員係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舉產生之司法官員組成,任期四年,其職責乃向總統推荐法官和檢察官人選,同時行使法官紀律委員會權責。憲法法院由九名法官組成,任期九年,不得延長任期或連任;其產生方式,由國會參眾議院和總統各任命三名,每三年更新三分之一法官。憲法法院最重要的權限為在解釋憲法與法律、裁決政府命令是否違反法律、監督和確認總統選舉程序和結果,認定臨時總統代行職務的必要性是否存在和中止總統職權一事提出諮詢性意見、監督與確認公民投票組織、過程和結果、審核公民行使立法創制權的條件是否具備、以及裁決政黨是否符合憲法之爭議等。

在政黨方面,現在全國有八十一個政黨和三十多黨聯盟。其中勢力最大的是救國陣線,主要由農民黨、自由黨和民主黨聯合組成,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羅馬尼亞革命後,由反對前羅共總統希奧塞古獨裁統治各派反對勢力所聯合組成。它對內採行先求穩健的策略,對境內少數民族如匈牙利人等採取各種保護政策,以免國家分裂而陷入南斯拉夫式的內戰中。經濟政策則趨向保守,致使國內經濟持續惡化。組織中主要領袖伊列斯古為前任羅馬尼亞總統,他早年曾在前蘇聯受訓,歷任羅馬尼亞共黨要職,負責監導青年及學生機構,擔任文宣工作,並成為羅共中央委員會委員,一度被認係羅共獨夫希奧塞古的接班人,但在一九七一年因有不同的意見而失勢被貶。後來擔任過職級較低的地方黨職和政府聯務,之後雖曾復出入閣,但因與希奧塞古家族翻臉而丟官,始終無法東山再起。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國內發生革命時,當時他主掌一家出版社,職位不高。希奧塞古被推翻及處決後,他鹹魚翻身,於次年二月獲臨時國會通過出任臨時總統。同年五月由執政的救國陣線推舉為總統候選人參加大選而當選。但被不少民眾認為他是趁亂上台,企圖奪取勝利果實的共黨餘孽和機會主義者,後來在一九九六年的大選中敗選,失去連任機會,現任黨魁為喬爾貝亞。

其次為匈牙利族民主聯盟,是在羅馬尼亞革命結束後數週從救國陣線中分裂出來的反對組織,由十四個派系所組成,採行較為急進的路線,認為救國陣線是共黨的化身,因此國內共黨仍舊得勢,只是放聰明了些,依舊控制了電視、法院、檢查總署和情報處,所以民主聯盟的目標在掃除羅馬尼亞的共產主義、幼稚的民族主義、激進主義和沙文主義。如能執政,將對所有共產黨員包括救國陣線成員在內,進行全面的清查整肅,並將立法通過使共黨餘孽在未來五年內不得在任何政府重要部門中工作。同時恢復法治、建立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黨魁康土坦丁尼斯庫,為優異的地質學家,溫文儒雅而機智,於一九九六年當選為羅馬尼亞總統。

國家團結黨是國內的第三大政治勢力,在國內的支持率為百分之十四,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政黨。

[編輯] 地處歐洲東南部

羅馬尼亞的位置在中歐東南的巴爾幹半島東北部,國土大致呈圓形,像一個緊握的拳頭,突出的手腕部分在東南面,與黑海相接,腕骨的東北部是摩爾多瓦共和國,北部與烏克蘭相連,西北是匈牙利,西南連南斯拉夫,南隔多瑙河與保加利亞為鄰,是連接巴爾幹地區、中歐和東北歐的紐帶和交通要道。全國總面積為二十三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平方公里,約合九萬二千零四十三平方哩。全國分為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Mountains)、外喀爾巴阡山脈、台地區、平原區、多瑙河三角洲和黑海沿岸地區等六個自然地理區。主要的山脈喀爾巴阡山,與歐洲最大的阿爾卑斯山齊名,呈弧形綿亙在國土中部,東西延綿一千五百公里,是羅馬尼亞地形的脊樑,分東、南、西三系,全國幾乎所有的河流都發源於此山,並經多瑙河最後注入黑海。

這個國家地形結構複雜,但各種地形的分布大體上相等,各佔三分之一:海拔八百公尺以上的山區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百分之三十,海拔兩百公尺至八百公尺之間的丘陵和高原佔百分之三十七,海拔兩百公尺以下的低地和平原佔百分之三十三。中部的喀爾巴阡山自捷克伸入,蔓延境內,到達中南部後再向西伸展,成為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TransylvanianAlps)山脈,平均海拔一千五百至一千七百五十公尺,致使境內大部分土地形成崎嶇的山地和高原,其中主峰海拔三千五百四十四公尺,是全國最高點,山地間偶有小型盆地。中西部地區除了接近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邊界附近是平原外,其他地方也都是山地和高原。境內山脈高原平緩,山上遍布著橡樹與山毛櫸樹。中部是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流貫的瓦拉幾亞(Walachia)平原;東部錫雷特河和普魯特(Purt)河間,則多為平原和丘陵,這一帶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歐洲著名的農業區。東部和南部兩面有廣大的平原,東南部是多布羅加(Dobruja)平原。

在河流方面,全長兩千八百五十公里歐洲第二大河的多瑙(Danube)河,在羅馬尼亞境內長一千零七十五公里,被當地人稱為「母親河」,它在流經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後,河水在上游碧波蕩漾,折向東流。多瑙河宏偉、壯觀,景色秀麗,雖然中、下游由於河水攜帶的河泥增多,河水開始發渾、變黃。但到達出海口時,它又保持其清澈的本色,成為一條真正的「藍色多瑙河」。它灌溉著羅馬尼亞的肥田沃野,運輸著羅馬尼亞出產的物品,溝通了羅馬尼亞人民與沿岸各國人民之間的往來。但它也給沿岸人民帶來不便,因為它所流過的地方,不是險惡的峽谷,就是寬達三十至四十公里的河面。到了近代,多瑙河上才有幾個地方變成通途,其一就是「鐵門」(IronGates)峽谷上的大水壩。多瑙河現在成為與保加利亞間的界河,向東北流後,注入黑海,河口一帶沼澤紛布;下游東部是多布羅加平原,地面多黃土。多瑙河還有很多支流,其中以普魯特河和穆列什河較大。穆列什(Mures)河長約七百二十五公里,源自羅馬尼亞的米爾杰烏盧伊山,向南流,在匈牙利的塞格德注入蒂薩(Tisa)河。還有一條錫雷特(Siret)河,也較大,全長約五百七十五公里,源自烏克蘭境內喀爾巴阡山東坡,向南流經羅馬尼亞東部,在加以茨以西注入多瑙河,上游穿過摩爾多瓦,河道曲折,流域面積廣、下游地勢低窪,多沼澤。另有一條比斯特里察(Bitrita)河,其河床不寬,但水流極快。全國邊界總長三千一百七十五點一公里。羅馬尼亞雖然地處黑海,但它的海岸線在巴爾幹半島各國中是最短的,一共只有兩百四十五公里長,並且海岸線平直,又多沙岸,所以缺乏良港。但黑海沿岸的湖泊、溫泉、沙灘為傳統的療養和旅遊勝地。

羅馬尼亞領土處於北緯四十三度三十七分和四十八度十五分、東經二十度十五分和二十九度四十二分間,東經二十五度子午線大體上是歐洲半島和大陸的分界線,也成了羅馬尼亞的中心線。北半球的這種經緯度加上其所處的海陸位置,以及來自各方面的氣流綜合影響,使羅馬尼亞大致上是屬於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降雪,冬夏之間溫差較大。東部氣溫變化比西部大,全國絕對溫度自巴拉干的攝氏四十四度到布拉索夫的零下三十八度,差別極大。多瑙河下游冬季最冷的時候,氣溫可以低到零下二十五度:夏季最熱的時候,氣溫可以高達四十八度,年平均氣溫為十度左右。春季較短,一旦來臨,遠在兩千多公里外的大西洋暖流,就開始吹拂羅馬尼亞,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時天氣變化也較大,當西風氣流來到時,天氣陰沉而寒冷,常有暴風雪出現。秋季是羅馬尼亞最好的季節,也是旅遊的黃金季節。此時,極地的寒流尚未來到,秋高氣爽,風和日麗,全國氣溫平均在十度上下,只有西南地區因受地中海氣流的影響,降雨多過其他季節。 雨量以夏季最多,其他各個月份比較少。平均年雨量為六百四十公釐。降水分布特點是自東向西、自平原向山地逐漸增多。東部的多布羅加和摩爾多瓦,由於地勢低平,經常有乾燥的東北風,年雨量多在五百公釐以下。多瑙河三角洲不超過四百公釐,瓦拉幾亞平原為五百至六百公釐,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在六百至七百公釐之間,至於喀爾巴阡山的年雨量則可達到一千四百公釐。

[編輯] 農林工礦業發達

經濟以農業為主的羅馬尼亞,有「歐洲穀倉」的美譽,它是世界上最大農業國之一,全國有百分之四十人口從事農業,境內耕地佔全國總面積百分之四十二,瓦拉幾亞平原是主要的農業區,肥沃的平原上,每到盛季,到處呈現著一片油綠和金黃色的農作物,主要的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稻米、王蜀黍、馬鈴薯、大麻、甜菜、棉花、菸葉、向日葵、蔬菜和水果等。蔬菜以油菜的產量最多,水果以葡萄為主。每屆農作物收割時期,政府就發動學生和軍人助割。

牧場佔全國總面積百分之十七,喀爾巴阡山和德蘭斯瓦山,以及其他的許多高地上,畜養有五百多萬頭牛和馬,以及一千六百多萬隻羊和豬。漁業也很發達,無論海水漁產和淡水魚獲都可以自足。在多瑙河三角洲兩千四百平方公里的水域裡,生長著一百多種魚類,魚產量佔羅馬尼亞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其中鱘魚產量佔全國的百分之九十。

森林面積達六萬二千五百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六,因此林產豐富,可供外銷。

礦產非常豐富,重要的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石炭、煤、鐵、岩鹽、鉛、錳、鋁、金、銀、銅、鈾、銻和礦泉水等。其中石油產量頗為豐富,在經濟上的價值也最大,現在是國內最重要的資源,年產量可達一千一百六十萬噸,大約日產二十五萬多桶,但仍不夠供應國內需要,最重要的石油產地在普洛耶什蒂附近。煤的年產量約八百一十六萬噸;褐煤約兩千八百八十萬噸,也不夠國內的需要,主要的產地在雷什達和鐵門地方。鐵礦砂年產量約兩百八十八萬噸,鐵礦多在巴納特山地一帶。羅馬尼亞已查明有兩百多個大型岩鹽礦,儲量在兩萬億噸以上,佔歐洲第一位。岩鹽通常呈白色或灰色,因混有其他雜質,也有呈黃色、棕色或黑色的。膨潤王、石灰石、長石、石墨和雲母是岩鹽的孿生兄弟,採鹽業快因此開採出許多副產品。鹽礦資源主要在奧爾特河中游的奧克內勒至馬雷一帶、普洛耶什蒂北部的斯勒尼克、特洛圖斯河谷的特爾古到穆列什,以及奧克納到穆列什等地。現在正開採的鹽礦共有七處,總儲量約五十二億噸,純度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埋藏淺,極易開採,經濟效益高,全國共有四千多名工人從事採鹽工作,年產量約三百萬噸。還有一萬名工人從事鹽業加工,其中頗有名氣的純鹹和燒鹹等鹹製品約一百萬噸,主要出口到亞洲、拉丁美洲和獨聯體國家,賺取大量外匯。此外,水泥的年產量約為一千四百七十多萬噸,粗鋼一千三百多萬噸。

工業也很發達,多數是引進西方國家的技術,有很多重要的大工廠,也是在西方國家的協助下建立起來的。現在國內有四百八十萬名工人,主要的工業有鋼鐵、煉油、化學、纖維、紡織、發電、肥料、煙酒、製糖、食品加工、麵粉、鋸木、合板、紙漿、皮革、成衣、乳酪、水泥、五金、玻璃、電器、金屬提煉、製鞋和汽車等,其中汽車和卡車的年產量共約八萬五千輛。水力發電蘊藏量約五百六十五萬瓦。

在對外貿易方面,全年平均輸出總值約為五十一億美元,主要輸出品的石油煉製品、機器及設備、金屬、化學製品、天然氣、農產品、軍事裝備、木材、岩鹽、紙漿、糖、皮革、乳酪和手工藝品等。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為五十八億一千四百萬美元,主要輸入品是煤、發電機、鐵、礦砂、車輛及其零配件、飲料、電器設備、精密儀器、工廠設備、紡織品、成衣、鞋類、菸草製品、加工食品、耐久性消費財料、運動用品、藥劑、家庭用清潔劑、玩具、禮品、香水、化妝品及梳妝用具,以及日用消費品等。主要貿易伙伴有獨立國協、德國、義大利、法國、土耳其和伊朗等。

羅馬尼亞的貨幣單位是列伊(Leu),複數為(Lei),簡寫為L,一列伊為一百巴尼(Bani)。列伊在羅馬尼亞語中是「獅子」的意思,所以最早發行的列伊上面都繪有獅頭的圖案。羅馬尼亞第一批列伊發行於一八六七年。在一八六七至一八九○年間,列伊與法國的法郎作為兩種等值的貨幣在境內流通。從一八九○年起,列伊成了羅馬尼亞惟一的法定貨幣。現在在羅馬尼亞國內流通的貨幣有面額為十、二十五、五十、一百、一千、五千及一萬列伊等紙幣七種,以及面額為一、三、五列伊和十、十五和二十五巴尼等硬幣六種。大約每八千六百列伊兌換一美元,黑市每一美元可以兌換四萬多列伊。國民平均所得約為每人每年四千五百美元。

對外交通以航空為主,與世界各地都有民航業務營運。目前從台灣到羅馬尼亞沒有直達班機營運,必需從曼谷或新加坡轉機,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俄羅斯、奧地利、法國、德國和瑞士等航空公司參加服務。東歐的波蘭和捷克兩家航空公司都有班機直飛布加勒斯特,並且延長這三個國家的國內航線都不加價,觀光客可先玩波蘭或捷克後再繼續搭機前來羅馬尼亞,或以反方向方式進行均可。從保加利亞的蘇菲亞前來布加勒斯特的空中航程只需四十五分鐘,由倫敦前來約三個小時,自羅馬及巴黎來此的航程約兩至三小時。從台灣飛布加勒斯特的票價要三萬五千元台幣至四萬元之間,由泰國買票只要兩萬四千元左右。如果由新加坡前往,可到自助旅行者大本營的海灘路(Beach Road)二十九號航空旅行社(Airpower Travel)買票,電話為六五∫二九四五六六四,票價只要一萬八千元台幣左右,且可免費多加一程到倫敦、巴黎或馬德里等歐洲各大城市的優待機票。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班機往來。

在陸上交通方面,國內鐵路全長有一萬一千二百多公里,和各鄰國間都有鐵路聯繫。每天都有巴黎來的東方快車,維也納來的維也納快車,柏林來的魯多東方快車,華沙來的卡魯巴基快車,以及莫斯科來的多瑙河快車等,抵達布加勒斯特北站。如果從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前來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可以乘火車抵達羅馬尼亞的奧拉迪亞或阿拉德後,再買票到布加勒斯特,可以省下大筆費用,且更能夠接觸當地人民,瞭解民風。公路更是四通八達,大多數都是高級路面的全天候公路,境內還有幾條高速公路,全國共有客車約三十七萬輛。 水運也很便利,多瑙河和它的許多支流,都可以航行船隻。海運以康斯坦察為中心,可以和世界各大港口通航。

[編輯] 觀光事業受重視

羅馬尼亞是個美麗的國家,民族文化豐富多彩,自然景觀明媚秀麗、名勝古蹟遍布全國,以及數量佔歐洲三分之一的礦泉。這一切都為羅馬尼亞發展旅遊事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個國家旅遊事業開發比較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政府就著手有計劃地統一規劃開發。近年來,更是加快「無煙囟工業」的管理和投資,集中精力開發布加勒斯特、多瑙河及三角洲、喀爾巴阡山中的錫納亞、布拉索夫、錫比烏等,以及普拉霍瓦(Prahova)河谷、日烏(Jiu)河谷和北部摩爾多瓦地區,黑海之濱也是開發的重點。

旅遊部門近年來推出不少有特色的旅遊項目,如健康旅遊、鄉村旅遊等。健康旅遊主要是利用遍布全國的溫泉、礦泉,特別是在山清水秀的山區,森林茂密,自然環境幽雅。而鄉村旅遊者,主要來自歐洲鄰國,他們駕車而來,享受大自然的幽靜和清新,甚至可以向當地工藝師傅學習如何製作手工藝品,到農民家中吃剛摘下來的新鮮瓜果和蔬菜,晚上可觀看民間舞蹈。鄉間旅遊的費用只有城市旅遊的百分之三十左右,這是羅馬尼亞鄉村旅遊發達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在全國四十一個縣中,有二十六個縣有鄉村旅遊協會。

這個國家設有「國家旅遊部」,統管全國旅遊事業的開發和管理。目前羅馬尼亞與三十多個國家的四百多家旅行社有業務來往,有十九個駐外辦事處。國內主要旅行社是喀爾巴阡國家旅行社(CARPATI NATIONAL TRAVEL AGENCY)、羅馬尼亞汽車俱樂部(FOMANIAL AUTOMOBILE CLUB)、和馬歇爾旅行社(MARSHAL TOURISH)等。政府非常歡迎外國觀光客入境旅遊,並且儘量給觀光客以各方面的方便和禮遇,對西方非共產黨國家的觀光客,更表示竭誠歡迎之忱,這是因為羅馬尼亞需要外匯用以彌補外貿方面的巨額逆差。

由於我國和羅馬尼亞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也還沒有設商務代表處,所以我國人民如果要到羅馬尼亞旅行,可以委託有信用的鳳凰國際旅行社代辦簽證,費用約要台幣三千五百元左右。旅行社在收齊護照和身分證影印本、照片和申請書後,會寄到北京、東京、曼谷或新加坡等地的羅馬尼亞大使館,簽證費為三十美元,有效期為九十天,由入境日起可在境內停留達一個月。

除了夏季才啟用的黑海沿岸的康斯坦察機場外,國內主要的國際機場是奧托匹尼(Otopeni)機場,地址在布加勒斯特的波羅伊斯蒂,距市區北方十六點五公里處。還有一個巴尼斯(Banease)國際機場,地址也在布加勒斯特的波羅伊斯蒂,但距市區只有四公里處。

羅馬尼亞航空公司(Rarom-Romanian Air Transport)民航總部地址在奧托伊尼國際機場。電話:(四○一)二三○○○四二、二二○○○三八、二三○一五二一、二三○○○二二。羅馬尼亞國際航班辦事處地址在布加勒斯特多姆尼塔大街十至十四號。訂票電話:(四○一)六一三四二九五。羅馬尼亞國內航班辦事處地址為布加勒斯特布澤斯蒂大街五十九至六十一號,電話:(四○一)六五九四一八五。

外國航空公司在羅馬尼亞設辦事處的有:俄羅斯、義大利、奧地利、荷蘭、德國漢莎和瑞士等航空公司。

遊客下飛機後,要在機場的銀行櫃台按規定停留天數兌換外幣,每日約換十美元。然後將交換證明和護照拿到檢查處,才可按停留日數發給簽證。從檢查處出來後,領取行李到海關接受檢查。值得注意的是,過海關時一定要如實申報自己所攜帶入境的外幣總額,如不申報,在出境時可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海關人員一旦查出你所攜帶外幣數與申報不符,將按規定有權將超過一千美元部分沒收。這裡還規定禁止攜入列伊。出海關後,大廳裡有卡帕提(Carpati)旅行社櫃台、銀行櫃台。在機場大樓前,有往市區的巴士和計程車的停車場。

如果從保加利亞經由陸路進入羅馬尼亞,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因為羅馬尼亞海關關員多貪污索賄,給人印象惡劣,他們什麼都要,可樂、原子筆、煙酒、化妝品、衣服,當然美鈔更好。觀光巴士如不隨俗致賄,海關邊防就不上車檢證蓋章,使觀光客無法過關,有時過關的車子要排隊達數小時之久。

在兌換外幣時,外幣交換證明書要保存好,出境時,剩下的列伊再交換時必需出示外幣交換證明書。可免稅攜入的物品有香煙兩百支、酒一瓶、葡萄酒四瓶。

羅馬尼亞的交通比較方便,國內航空、特別是火車和汽車都很便捷,但飛機票、火車票都很提前預訂。各大城市的出租汽車很多,在飯店要出租車一般是通過賓館服務台召車。市內的出租車有專門的候車站,是按表計費的。這裡觀光旅館不多,觀光客最好能事先預訂旅館房間。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以外的地方旅遊,最好自帶簡單乾糧,以備萬一之需。到大餐廳用餐都要事先訂位,羅馬尼亞餐廳以法國菜為主,最普遍的菜式是牛肉和碎豬肉合起來加上香料燒成牛排狀的Mititei。最常見的魚類有鰻、鯉、鱣和紅鱒等,可用鹽去烘烤或炸後澆一點檸檬醋吃。這裡的飲食與歐洲其他國家沒有太大差別,主要是麵包或麵包圈、黃油、各種奶製品、各種肉類、蔬菜等。最道地的羅馬尼亞菜可能是酸白菜卷肉或酸白菜燉肉。酒的品種多,特別是葡萄酒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有種白酒叫「李子酒」,與中國的燒酒差不多,屬烈酒。伏爾加酒是羅馬尼亞人最為喜歡的,這種酒全無顏色,澄清透明,一派溫馴純真的樣子,可是,只要輕輕地啜一口,立刻化成一把熊熊的火,沿著喉嚨一直燒到胃囊深處去,可見酒性極烈。但它的便宜令人難以置信,在酒鋪裡,每杯才賣三百列伊,約合美金五分。在飲料方面,希奧塞古是率先引進美式飲料百事可樂的羅國領導人,如今,百事可樂的勁敵可口可樂似乎即將取而代之。可口可樂的系列產品在羅國遍地皆是。羅國人民每人每年平均要喝掉六十四公升之多的可口可樂或其系列產品芬達汽水和雪碧汽水。而麥當勞連鎖店在當地僱用員工多達一千兩百人,在布加勒斯特市就擁有十一家店面,外加其他縣市的十個分店,業績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羅馬尼亞假貨充斥,從煞車油、威士忌酒、網球鞋乃至咖啡,往往都是劣質的、贗品。劣質的煞車油是羅國車禍連連的罪魁禍首。市場上盡是假名牌充斥,民眾買來的新鞋數天後鞋底就鬆脫,印著皮爾卡登標誌的衣服或愛迪達商標的運動衣,一遇到雨就褪色。不論是一般鞋店或精品店,標著Puma的網球鞋都不是真的。

在羅馬尼亞各地商店裡,人們可以買到韓國生產的各種家用電器,以及大量來自西方各國的電子產品、生活用品、飲料和酒類。商店裡也有許多中國貨,但信譽不如以前,原因是不少中國商販把一些假冒偽劣產品想方設法弄到羅馬尼亞,砸了中國人自己的牌子。而韓國、日本人他們靠的是名牌電器和大公司的共同努力,以東歐為基礎陣地,向西歐擴展,眼光看得遠。但不管怎麼說,中國人在羅馬尼亞做生意,賺點錢也是不容易的,如果有了錢,一定要存放到當地銀行,才能有保證。

自一九九一年後,羅馬尼亞註冊的銀行達四十家。有九個國家在這裡註冊開辦有十家銀行。主要銀行有:羅馬尼亞國家銀行即中央銀行,BAN AMRO銀行,BANC POSTS‧A‧銀行,羅馬尼亞農業銀行,羅馬尼亞商業銀行,羅馬尼亞工商信用銀行,羅馬尼亞合作信用銀行和羅馬尼亞外貿銀行等。

在氣候方面,北半球的經緯度加上所處的海陸位置,以及來自各方面氣候的綜合影響,使羅馬尼亞既不同於西歐的海洋性氣候,也不像亞洲中部的極端大陸性氣候,既不是北歐的寒冷氣候,也不是南歐的地中海氣候,它恰好處於這四種氣候的過渡地帶,成為一種過渡的溫和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降雪,冬夏之間溫差較大,氣溫最高可達攝氏四十四度,最低為零下十八度。一般說來,從四面八方吹來的風,在不同的季節裡影響著羅馬尼亞的氣溫和降水,使全境得以免受西歐多霧和大量降雨的影響,並使東部免受嚴重的乾旱。因此在羅馬尼亞旅行,選擇服裝要依氣候的變化而穿著,雨具也不可少。秋季是羅馬尼亞最好的季節,也是旅遊的黃金季度。

在羅馬尼亞旅行,通信比較不太方便,打電話不如歐洲其他國家便利,街頭有電話亭,但線路較忙。羅馬尼亞國內的電話比較便宜,但國際長途貴,特別是在賓館,應盡量少打長途,最好買磁卡,會省很多的手續費,但最好還是由國內主動聯絡。撥入羅馬尼亞的國際代碼為四○,自羅馬尼亞向外打國際電話可以直撥,也可以透過電信局服務生轉接,但不容易接通。公共電話一般都設在機場、車站、飯店、咖啡館、百貨公司及電話亭內。常用電話私人住宅查號台為九三一或九三三,公司行號為九三○,特殊詢問台為○五一。救護車為九六一及九六九,火警為九八一,報警九五五,報時為九五八,氣象台為九五九。事實上,羅馬尼亞電信系統品質較差,無論國內長途或國際電話都不易接通。郵政的服務品質地差不多,郵寄常會遺失,如有重要文件或包裹,最好交由快遞公司。郵票則可在香煙攤、報攤或旅館內購得,郵筒為深藍色。當地使用兩百二十伏特五十週波交流電,電視採用PAL-DRK系統。

雖然國內極力廢止小費制度,但小費的習慣依然存在。多數場合應該付小費,數量不多,如機場搬運行李、進旅館時服務員提行李進房間、客房打掃服務等,都需付兩千列伊左右的小費。計程車、餐廳、酒吧等行業的小費在消費額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間。特別拜託做某些事,可給香煙或襪子等。

商店營業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八時到下午四時,星期六營業半天。旅行社和國際旅行部上班時間是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七時三十分到晚上十時,星期六半天。超級市場營業時間是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十時到下午六時,星期六半天;賣食品的地方在星期天的上午也有營業。政府機關的辦公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八時到下午四時,週末為上午八時到中午十二時三十分。銀行的上班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八時三十分到下午一時,週末為上午八時三十分到十一時。公司行號的上班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八時到下午四時,週末為上午八時到中午十二時三十分。

國定假日有元月一日至二日的新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的復活節,五月一日至二日的勞動節,十二月一日的國慶日,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的聖誕節。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一月六日為十二日節。

黑海在羅馬尼亞的東側,它在羅馬尼亞的海岸線只有兩百四十五公里,但旅遊度假區就佔了八十多公里,是境內最大的旅遊中心,也是海水浴場及多瑙河口三角洲地帶夏季最佳休閒的海灘區。因為海灘向東,所以每天早晨可以見到日出,夏季日照時間長達十二至十四個小時。這裡的海灘沙細水清,由於淺海部分水深才兩公尺,自然條件優越,故成為度假勝地,可享受海水浴及日光浴。在如此短的地段上已建成十二個旅遊區,它們都以燦爛的星座,甜美的姑娘名字命名,如土星、金星、海王星、瑪瑪雅(Mamaia)、伊芙莉亞萊得(Eforie Nurd)、伊芙利亞蘇得(EforieSud)、尼普頓(Neptune)、丘比特(Jupiter)、維納斯(Venus)、塞敦(Saturn)和曼加莉亞(Mangalia)等,名奇地秀,更增加了黑海之濱秀媚的景色;每一區都有飯店及特別設計的娛樂設施。瀕臨黑海許多湖泊中的湖泥含有微量元素,可用來治療關節炎、皮膚病、婦女病等多種疾病,每年來此旅遊治病的人絡繹不紀。

多瑙河三角洲是羅馬尼亞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位於羅馬尼亞東部。人們稱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公園」。在遠古年代,多瑙河在流到羅馬尼亞時,因受到喀爾巴阡山的阻擋,河水猛烈地沖擊著山上的岩石,經過無數歲月,河水終於沖出了一個口子,傾瀉而下。從那個時候開始,多瑙河每年挾帶幾十億噸泥沙,漸漸在它的出海口黑海邊堆積起來,形成三角洲,即現在面積達五千平方公里的多瑙河三角洲,它是歐洲最年輕的土地。這裡大大小小的河道和湖泊多達五十個以上,縱橫交錯,星羅棋布。並且還在不斷擴張,「水上公園」也因此而得名。「公園」裡雖然沒有公路,更無鐵路相通,但乘坐小遊艇能遊遍三角洲的每條港灣、每個角落。魚兒在水中游蕩,花木繁茂,飛禽翱翔,水光瀲艷,是一處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遊覽勝地。

三角洲也被譽為「歐洲最大的地質、生物實驗室」,因為這裡河道縱橫、澤地成片,水陸面積隨季節和水勢的不同而變化。大片土地和沙丘等待著人們去開發和利用。但實際上,陸地面積只佔百分之十三,都是河道中和近海的沙洲;百分之二十五的面積是水面,就是河流和湖泊;其餘百分之六十二的地方都是長滿蘆葦的沼澤。三角洲全區已經建成三個自然保護區。

三角洲腹地的奇景之一是「浮島」。它表面像陸地,上面卻長著茂盛的植物,各種鳥類和動物在上面棲息歡叫,下面是一片湖泊,也是魚兒的避風港。其總面積約一千平方公里,厚度一般在一公尺左右。浮島在水中隨風漂浮,時時改善著三角洲的面貌。這裡處於北極和赤道中間的北緯四十五度線上,是歐洲飛禽和水鳥出現最多的地方,來自歐、亞、非三大洲的候鳥都能在這水草豐盛而又靜謐的世外桃源,找到理想棲息之地,因此被國際綠色組織稱為鳥和動物的天堂。在茂密的森林裡和波光點點的湖面上,生活著三百二十多種動物,有中國的白鷺、北美的麝香鼠、西伯利亞的長尾貓頭鷹、熱帶地區的紅鶴、北極地區的向頂鵝、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野鴨、蒼鷺、黑雁、禿頂雁和朱鷺等麇集在一起。不管遊船行到哪裡,人們都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海鷗、野鴨在戲水游動,黑天鵝、鷺鸞出沒蘆葦叢中,白鶴、雄鷹在藍天下展翅高飛盤旋,喧鳴不已,有時同時飛起,遮天蔽日,這樣一幅誘人的美麗圖畫,令人嘆為觀止。在人煙稀疏的地方,還有自然界珍奇和巨大鳥類鵜鶘出沒。

這裡一年四季都是旅遊者狩獵的勝地,因為三角洲生活著匈牙利大草原的狼、喀爾巴阡山的野豬、巴爾幹平原的狐狸和野豬等。有興趣的話,也可帶上垂釣的工具,此外除春季魚類產卵有兩個月禁釣外,其他任何時期均可垂釣成撒網。這裡有六十餘種魚,有鱘魚、鰱魚、鯉魚、棱子魚、狗魚等,其中「墨龍」和「沙漏」屬於世界魚類珍品,墨龍魚魚體肥大,成魚可達百斤以上,魚頭味極鮮美。墨魚子也是這裡的特產,其產量僅次於俄羅斯而名利世界第二。

三角洲三分之二的面積都被蘆葦所覆蓋,總面積約三千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蘆葦生產最集中、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地區之一,年產蘆葦十五萬噸,佔世界蘆葦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一般人視其為荒草,但羅馬尼亞人將其視為「黃金」,是造紙、紡織、人造纖維賽璐璐的優良材料,除了用來製造高級紙張、紙板、建築材料外,還用以製造人造絲棉、人造木材、飼料等。一噸蘆葦用來造紙,可以代替一點五立方公尺的木材。三角洲的蘆葦越長越多,越長越茂盛,蘆葦不僅成了三角洲重要的財富,也是富有特色的旅遊景觀,遊船在多瑙河遊蕩,眼前盡是層層疊疊的蘆葦蕩。

離入海口不遠的天鵝島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左右,四面環水,是一處幽靜的旅遊點。島上除了有現代化賓倌,還有成片的仿當地老百姓住的木質房子。夏季,國內外的觀光客經常在此觀賞自然風光,垂釣打獵。從這裡乘船再往東去,很快就會到「風暴湖」,此湖方圓十多平方公里,與黑海相連,平時無風三尺浪,故而得名。但只要湖面稍稍平靜點,依欄靜觀,船下的魚兒悠忽聚散,遠方成群的水鳥展翅飛翔,讓人心曠神怡。為了嚴加保護多瑙河三角洲這塊寶地,羅馬尼亞政府在這裡設立了三個自然保護區,任何人要進入保護區都得持有科學院開出的「通行證」,團體到此前一定要與旅遊部門取得聯繫,否則會引起一些麻煩。

羅馬尼亞的黑海雖然讓人留連忘返,但是羅馬尼亞的國土有三分之一是山區,只要一提到山,人們就會讚美橫貫他們國土的喀爾巴阡山。它是歐洲重要的山脈之一,在羅馬尼亞境內的是南喀爾巴阡(Southern Carpathians)山和東喀爾巴阡山(Eastern Carpathians)。

南喀爾巴阡山東起普拉霍瓦河谷,西到多瑙河,延伸約三百公里,寬度一般為一百至一百二十公里,主要由古老的花崗岩、片麻岩、石灰岩、砂岩等構成。南喀爾巴阡山是羅馬尼亞最高峻的地區,海拔超過兩千五百公尺的幾座高峰都集中在這裡。發源於高山上的幾條河流將南喀爾巴阡山、分割成四個巨大的山塊:布切吉(Bucegi)山、弗格拉什(Fagaras)山、帕倫格山、雷泰扎特(Retezat)山。其中以弗格拉什山和雷泰扎特山最有名。每個山塊由於岩石的性質不同,形成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為發展旅遊提供了先決條件。

位於普拉霍瓦河與登博維察河之間的布切吉山塊,是由較堅硬的花崗岩和易於風化的砂岩組成。花崗岩形成的奧姆峰海拔兩千五百零六公尺,屹立在普拉霍瓦河西側。由砂岩和麻片石構成的地區有形如巨型大象的怪石,有狀如蘑菇的巨岩,還有形如「獅身人面像」、巨象、鴿子等巨岩。

弗格拉什山位於登博維察河往西直至奧爾特(Olt)河谷之間。它的北面幾乎是沿著斷層線筆直下降,南面坡度較緩,被一些順向的河流切成許多平行而深邃的峽谷。陡峭的山峰間有許多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面積不算大,但一個接一個,綿延數十公里,弗格拉什山有一百個湖泊,雷泰扎特山也有七十個。夏季是旅遊的時節,湖泊邊建有許多季節性別墅,遊客可此開展小型的水上運動、垂釣、登山,冬季可來此滑雪。弗格拉什山是羅馬尼亞最高的山脈,其主峰摩爾多韋亞努(Moldoreanu)高兩千五百四十三公尺,還有數座超過兩千五百公尺的山峰,山頭積雪終年不化。初夏時,藍天襯托著白雲,蔚為壯觀。這裡最適合於徒步旅行,可以看到許多大自然的傑作,也是考驗運動員的好地方。

帕倫格山山勢北緩南陡,山脊作扇形張開約八十公里。這裡有羅馬尼亞最高最古老的超過兩千公尺高山麓的大道,它是達契工人開闢的,當時的達契亞人還在高山上築有許多要塞,其遺蹟仍清晰可辨。這裡的冰斗、峽谷、堆石等冰川遺跡隨處可見,高山湖和嶙嶙巨石更增添了許多美景,著名的格爾切斯庫湖是野營、消夏的好去處。

雷泰扎特山區是南喀爾巴阡山中著名的風景區。此山各有被「削平」的意思,關於山名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此地曾住著一支勇敢、剽悍的巨人族,一天,頭目伊奧果維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力,奮力一揮,用刀竟將所有山頭削平,於是山頂竟成平地,故此山區各山頂雖高而不險。政府已把它劃為大自然保護區,區內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峰連綿不斷,主峰佩列亞加海拔兩千五百零九公尺,顯得雄偉壯觀。一系列縱深的峽谷把這些山脈切成許多小塊,峽谷崖壁陡直、堆石壘壘,石灰岩更是千姿百態,是羅馬尼亞最漂亮的風景點,在歐洲其瑰麗景象也屬少見。山上有七十個高山湖,其中布庫拉湖是羅馬尼亞最大的高山湖,海拔兩千零四十公尺,面積四萬多平方公尺,盛產鱘魚。在湖泊附近,建有許多小旅倌和休養所,一年四季,都有國內外遊人相繼來此遊憩,夏季登山,冬季滑雪,可遠足,能垂釣,還可跑覽四周自然美景,觀看令人眼花潦亂,心驚膽戰的懸崖峭壁。山區植物種類繁多,草木叢生,野花茂密,還有許多珍貴品種,有一種支門捕食肉類動物的「毛毯苔」,大小昆蟲沾上即死,成為它的美餐。動物種類也不少,有野牛、野豬和熊等,而以羚羊最多,是名副其實的羚羊保護區。

巴納特(Banat)山塊位於南喀爾巴阡山最西端,這塊由最古老石灰岩組成的山地、受雨水和地下水長期風化溶蝕,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形,特別引起遊客的興趣。在這裡可觀賞到地表的崎嶇不平,千姿百態;地下岩洞遍布,形狀萬千。同時還可領略到圖爾達、勒梅楚、阿尤德、加爾比納、奧爾登庫斯等峽谷的懸崖峭壁、險峻的山峽和天然橋,還可以看到切特齊列、波諾魯盧伊山洞的美景,以及梅迪亞什、瓦杜爾等奇異的地下岩洞,裡面有時隱時現的河流、嶙峋古怪的奇幻世界,還有斯克里肖拉洞裡晶瑩奇妙的冰柱,最高人讚不絕口。 位於南喀爾巴阡山北端的哈采格窪地,是吸引許多遊客的地方,如西馬利亞的林木園,風景如畫的哈采格和奧勒什蒂小鎮,還有那些散布在山麓裡的小村莊,村民們的服飾和風俗習慣,至今仍保持一千多年前達契亞時期的古風。所有這些都值得遊客去領略一番。

東喀爾巴阡山是羅馬尼亞最大的山脈,從北部邊境延伸到普拉霍瓦河谷。山脈北段有著名的比卡茲(Bicaz)峽谷,兩側是高不可攀的崖壁,像有人用到斧將其劈成兩段一般,無比壯觀。山上還覆蓋蒼鬱的冷杉森林,是人們休閒時聽松濤,享林趣、觀賞大自然美景的好去處。東喀爾巴阡山的外側山脈,海拔較低,呈丘陵狀延伸,丘陵上是一望無邊的蘋果園和李子園,山谷中坐落著一些古老的村莊,那些木結構的房屋與教堂,讓人想起羅馬尼亞精湛無比的民間藝術。這裡最著名的是聖安娜火山湖,風光嫵媚,火山口幾乎沒有被觸動過。在美麗的丘卡什(Ciucas)山上,奇峰高聳,怪石兀立,有的形如實心塔,有的酷似煙囟,最令人稱絕的是,山與山之間的谷地為交通提供了許多便利的道路。 喀爾巴阡山另一個最吸引遊客的要算那裡的溫泉和礦泉療養院,在整個山區,開發利用的溫泉、礦泉有一百六十多處。幾乎是有山就有療養院,有泉就有休養所。這些休養所稍加改造就是相當不錯的賓館,可以接待來自國內外專門來治療各種疾病的患者,同時也是旅遊勝地和各種體育運動的中心。

[編輯] 首都布加勒斯特

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是羅馬尼亞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政治和交通的中心。

布加勒斯特這一名稱是從英語中轉譯而來的,在羅馬尼亞語中它拼寫為Bucuresti,譯成中文是「布庫雷什蒂」,這個詞記敘了這座名城的起源。傳說七百五十多年前,有個名叫布庫爾的牧羊人,從遙遠的山區來到登博維察(Dimbovita)河畔放牧,發現這裡水淨草肥、氣候溫和,是放牧的好地方,就決定在河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後來,到這裡的人越來越多,世代繁衍,逐漸形成了一座城鎮,城名也以牧羊人的名字來命名。至今,在登博維察河畔還有一座不知何時修好的、以牧羊人名字命名的蘑菇形小教堂,作為對布庫爾的紀念。教堂雖小,知名度不低,到布加勒斯特旅遊的人都想尋找這座小教堂。但是,這座名城的起源還有另一種傳說:十六世紀時,瓦拉幾亞公國的軍隊在此擊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的軍隊,人們為了慶祝這一勝利,便把這座城市叫做「歡樂之城」。因為「布庫爾」在羅語中就是「歡樂、喜悅」的含義。

根據考古學發現,人類活動在布加勒斯特地區已有十五萬年的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已經有原始人類居住;公元九世紀左右,羅馬尼亞人居住的地區出現了類似封建國家大大小小的總督轄區和公爵領地。從十四世紀開始,羅馬尼亞公國成為這一地區三大自治公國之一。一四五九年九月二十日,瓦拉幾亞國君弗拉德在發布敕書時,第一次使用了「布加勒斯特」這一名稱,當時此地是一座軍事要塞,地處戰略要地,歷史上一直被歐洲列強所垂誕,幾百年來,當地人民英勇地抵抗了外來的侵略。十六世紀,著名的勇士米哈爾,曾經率眾大敗土耳其騎兵。到一五七四年,這座城市已擁有四十座教堂、修道院和大批樓房。一六五九年,瓦拉幾亞公園把首都從特爾戈維什泰城遷到布加勒斯特,從此,這裡逐漸成為全國主要的政治,經濟中心。那時市中心大君宮廷的牆外四周、商人和工匠們進行各種商業活動;至今,旅遊者還可在市區某些街道,看到從古沿用至今的舊街道名稱。一八二一年,這裡爆發了烏拉迪米列斯庫領導的農民反封建、反土耳其人統治的大起義。一八四八年又爆發了為廢除封建主義和爭取公國聯合的革命,當新生的政權遭到外來侵略軍干涉時,布加勒斯特人民與相當於自己人數二十倍的侵略者進行了浴血苦戰。一八五九年瓦拉幾亞與摩爾多瓦合併,這座城市便於一八六二年起成為羅馬尼亞的首都至今。之後,城市建設發展很快,修建了縱貫全市的尼古拉、伯爾切斯庫林蔭大道,整治了登博維察河,出現了許多重要建築。一八七八年國家獨立後,這個城市的烴濟大為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躍而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一八九九年時,人口達三十萬,在政治、經濟上更加發達,成為一座世界性都市。一九一八年,特蘭西瓦尼亞與羅馬尼亞統一,並得到國際上的承認,布加勒斯特成為這個統一國家的首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布加勒斯特被希特勒軍隊佔領,城市遭到嚴重破壞。一九四四年,這裡人民舉行武裝起義。一九四七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布加勒斯特。一九四八年實行土地國有化後,城市規模便大大地擴展。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北緯四十四度二十六分,東經二十六度六分。它的地理位置在多瑙河和喀爾巴阡山之間的瓦拉幾亞平原多瑙河支流的登博維察河岸,這條河將城市分成幾乎相等的兩半,城內河長二十四公里。全城面積兩百二十八平方公里,連同郊區在內,總面積六百零五平方公里,市內西北部多丘陵、河谷和茂林。全市劃分為六個行政區,人口兩百五十萬。

這裡氣候條件良好,屬典型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六月分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三度,冬季一月分平均氣溫為零下三度,年雨量為五百七十七公釐,水源豐富,土壤氣候條件適宜,植物茂盛,素以綠地多而著稱,並且是一個多公園和多湖泊的古都。與登博維察河平行的是十二個湖泊,它們一個連著一個,宛如一串珠光閃閃的項鏈,把布加勒斯特裝扮得分外艷麗。市內一些著名的公園多在十幾年前才完成的,有環湖而建的齊什米馬吉公園,有引種世界各花異草的植物園,有埋葬國家名人的自由公園,有適合開展各種活動的青年公園,有湖濱地帶的文化休憩公園。城市四周的九大片森林總面積達一百三十平方公里,市區園林達兩百五十平方公里。全市樹林的數量是人口的三倍多。每當漫步在寬闊、平坦、整潔的街頭,猶如置身仙境。特別是夏季,天鵝絨般的草坪和玫瑰花、月季花組成的花壇到處可見;私人庭院,家家有樹有花,青翠碧綠;公寓樓旁,鮮花環繞,郁郁蔥蔥。漫步街頭,到處是林陰夾道,芳草如茵,花壇錦簇。整座城市掩映在白楊、垂柳、菩提樹之中。

布加勒斯特市內林蔭夾道,市面相當繁榮,是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在人們的感覺上和西方國家的一些城市沒有太大的不同,除了在政府辦公機關前有穿制服的警衛外,街上很少看到軍人和警察。市內有許多幢富麗堂皇卻又大而無當的華廈,是羅馬尼亞前共黨獨裁者希奧塞古下令興建的,為了營造這些浮華的建築物,市中心幾乎五分之一的房子都淪為推土機「魔爪」下的斷垣殘壁,其中包括了二十幾座教堂和修道院,以及千餘幢外表飾以巴洛克和古典時期有精緻圖案的美麗屋宇。

這個城市也是羅馬尼亞最主要的工商業中心,設有機床。農業機械、電動和自動化設備、汽車和消費品,還有化工、冶金、建材、木材加工、紡織、服裝等,有些產品向美國、英國和法國等發達國家出口。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值的百分之十八。近年來,隨著全國經濟的調整,布加勒斯特也開始重視輕工業產品和食品等消費品生產,以滿足居民日常的生活消費。

市內有多家科研教育機構,共有六十三所高等院校,其中以格奧爾基綜合技術學院和一八六四年創辦的布加勒斯特大學最為重要。另外還有現代化的布加勒斯特工學院,以及經濟學院、醫學院等。其他文化設施包括科學院圖書館、國家中央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等。

這個城市的建設也很有特色,有「東方巴黎」之稱,因為十七至十八世紀羅馬尼亞剛從外國人手中獲得解放隨後完全獨立時,崇拜巴黎的建築師希望把這個城市主要的大街和建築都模仿成巴黎樣子。但事實上,現存下來的主要古建築物,風格多數是東方式、哥德式、巴洛克武以及威尼斯式建築的混合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城市遭到嚴重破壞,經過數十年的建設,已從一個雜亂、骯髒、無規則的城市發展成一個整齊、清潔、現代化的大都市。

城區邊緣建有六大工業區,附近建成了巨人、軍營路等八大住宅區,每個住宅區內配有商業和服務網,以及醫院、學校、影院和公園,有的還有人工湖和運動場,被稱為「城中之城」。城區老街道經過改造,沿街建成了新型住宅樓和各類商店,這些街道在保持古老傳統建築風格的同時,利用有限空間,因地制宜地建成了現代化大型建築物,並使它們與四周哥德式的尖頂老建築群搭配和諧,被稱為「中心插花」。經過擴建,維多利亞(Carea Victoria)大街、馬爾魯(Bd、Magheru)大街已成為布加勒斯特比較繁華的商業大街。這兩條道路從市中心由北到南幾乎是平行的,也是從奧托匹尼機場進入市內基什利弗(Sos、Kiseleff)大道和市內連接的維多利亞廣場(Piata Victoria)向南延伸的大道。聯合廣場附近一條名叫「利普次干」的街,兩旁各種店舖比比皆是,規模雖然不大,但店中商品齊全。這條街保持了羅馬尼亞傳統建築風格,有布加勒斯特的「大柵欄」之稱。市內最大體育場是「八月二十三日體育場」,可同時容納十萬人,在這裡,每三年舉辦一屆「埃奈斯庫國際音樂節」。

布加勒斯特的交通非常方便,是前往羅馬尼亞各地觀光旅行的出發點。奧托匹尼國際機場有完善的飛航安全設備,幾乎每天都有國際航線的班機直飛俄羅斯、東歐各大城市和巴爾幹半島上的各大國際機場;和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密集的班機營運。國內航線是利用較接近市區、位於北郊十六公里半的巴尼斯(Banease)機場。從機場到市區,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服務,公共汽車的市內終點是設在羅馬尼亞TAROM航空公司前,票價很便宜。計程車的數量不多,車資非常昂貴。在水運方面,有內河船隻通往附近城市。

在陸上交通方面,羅馬尼亞的鐵路交通相當發達,郊外有環城鐵路,全長達三百一十公里。這裡是全國鐵路中心,有火車通往國內各大城市,分為特快車、快車和普通列車等。以布加勒斯特的北站為中心,有國際列車和歐洲其他城市聯繫。乘火車手續簡便,火車站裡的巨大告示牌上,當日到達與離開的車次讓人一目了然。街頭出售的當天主要報紙都有火車時刻表,一看就懂。火車票可以通過旅行社或車站附近「洛德」賓館對面的專門預訂車票機構預訂,不過只能滿足預訂羅馬尼亞國內車票,到歐洲或其他國家的車票還不能預訂。如果自己到火車站購買,千萬要看清窗口上標明的售票日期和目的地,否則會浪費排隊時間。列車等級以六人坐的包廂為一等,八人坐的為二等。但是這裡火車的設備和服務都不大理想,一般列車上沒有餐車供應飲食,車票也沒有指定的座位號碼,有時購頭等車票也要爭先恐後地搶座位。

公路交通四通八達,路面雖然不如西歐諸國,但質量還是相當不錯,公路與歐洲主要公路相通。高速公路上有長途巴士在營運,班次很多。市內交通便捷,有地鐵、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和市區電車等,均呈放射狀與循環狀路線,可抵達市區的任何角落。尤其新建成的社區,開往市中心的公車班次更是頻繁。這裡公共汽車系統比較完善,車票低廉,但速度慢,非常擁擠。有三條地鐵跨越整個市中心,全長約一百公里,分成紅、黃、藍三線,其中藍線又分出一條岔紅線。有幾十個車站,與火車站、幾個主要長途汽車站相通,到主要旅遊點都很方便,價格便宜,準時而且速度快。不過車廂內通風不良,吉普賽人幾乎以地鐵為家。政府為了節省能源,下令市內的計程車數量裁減一半,並將車資提高一倍,藉以使市民盡量利用公共汽車代步。政府並勸導人民在兩百公里以上距離旅行,不要自己駕駛汽車,應搭乘火車或長途巴士。如果是自己駕汽車進入羅馬尼亞,在布加勒斯特惟一要小心的就是方向問題,特別是在老城區那些狹窄的街道上,否則半天也轉不出來。

這個城市共有三十一家觀光大飯店,豪華型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佔十一家,一級的有十二家,其餘都是二級的觀光飯店。其中的洲際(Intercontinental)觀光大飯店,是市內唯一夠水準的一家國際性四星級大飯店,標準房每天房租五十美元,樓高二十二層,擁有四百多間客房,也有不錯的服務設備,但是生意並不太好,沒有商旅雲集忙於接洽生意的現象。在它的會客廳、咖啡室和酒吧裡廝混的,全是「金鈔黃牛」和偽裝的應召女郎,沒有幾個是正經生意人。這裡雖然也有先進的服務設施,但是卻沒有可資配合的服務態度,工作人員沒有時間觀念,動作遲緩,服務差勁,同時自來水不能生飲,客房裡沒有小冰箱,要喝水便得跑到酒吧間去,並且通常喝一杯水要等十分鐘才能到手,然後要等二十分鐘才拿到帳單付錢。吃一頓飯也往往要等好久才有位置,點最簡單的菜,也要半個鐘頭才能上桌,等帳單又是老半天。因此辦事效率很難跟外面世界競爭。

古色古香的麗都(Lido)大飯店位於馬格赫魯大道,年代相當久遠,雖然佔地很大,也是屬於觀光級飯店,但是設備比較陳舊,每日房租二十美元,還包括早點在內。弗洛拉(Flora)飯店也是市中心較具規模的觀光大飯店之一,位於波利格拉菲雷大道一號,有新穎的服務設備及一百五十五個房間。阿特內皇宮(Athewee Pacace)飯店樓高八層,是一座又藝復興式的古典建築物,附設有餐廳和夜總會,有三百零三間客房,主要是接待旅行團和外國觀光客,服務人員素質不錯,都會說流利的英語。大陸(Continental)飯店是美國人投資興建的一家新式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位於卡萊亞‧維克托雷街五十六號,樓高二十五層,擁有數百間高級客房,並有套房設備,附設有餐廳、夜總會、酒吧、咖啡廳、牛排館、購物店、網球場、游泳池和停車場等。羅德(Nord)飯店位於北站,共有兩百四十五間客房。「十二月三十日」大道上有一個十九世紀由美國人建的格哈旅館,只有三層建築,房間寬敞,據說當時是為美國商人提供住外和存放貨物的。現在此地及外面的廣場成了一個大露天餐館,有各種羅馬尼亞小吃和各種式樣的快餐供應。這個美國式的旅館之所以久經滄桑而能保留下來,是因為一八四八年布加勒斯特革命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此外一級飯店還有公園(Park)、現代(Modern)、聯合(Vnion)、國賓(Ambasador)、布庫雷什蒂(Bucuresti)、外交官(Diplomat)、布勒瓦德(Bulevard)、海爾維塔(Helvetia)、利巴達(Lebada)、索菲特(Softtel)、特里烏姆夫(Triumf)和布加勒斯特等。

如果年紀在三十歲以下具有學生身分而持有國際學生證(Isic)的遊客,可以直接到各大城市找學生旅館服務中心或大學的總務處,只要一美元就可以住大學的學生宿舍。此外,羅馬尼亞境內還沒有民宿存在。

市內也有許多餐廳,以法國料理餐廳為主,但是生意清淡,顧客不多。在巴西斯克(Balcescu)大道上有一家國際性的大餐廳,可以容納一百多名食客,但是生意也很清淡,客人寥寥幾幾;倒是有不少年輕貌美的撈女坐在角落裡啜飲著啤酒,遇有另性觀光客入內,就會亂拋媚眼。市區有一家掛著漁網並用漁船用具作裝飾的高級餐廳,是市內有名的魚餐館,海鮮非常出名。距離市中心區約四十公里處,有一家像鄉村別墅式的雙鴨飯店(La DolCocossi),地點幽靜,裝璜素雅,有四人樂隊、小提琴和手風琴為客人伴奏,男女侍者也是鄉村打扮,餐桌上燃著紅色蠟燭,充溢著羅曼蒂克的氣氛,這裡的名菜是烤雞。在洲際大飯店的二十一樓,有巴拉達(Balada)餐廳,費用是所有餐廳中最貴的,但菜餚豐富,從晚上人時開始供應,內有樂隊,也可跳舞。瑪瑞格(Madrigal)餐廳在洲際大飯店的一樓,是一個正統的法國餐廳,中午十二時間始營業,晚上從十一時間始供應。統一飯店一樓也有個大餐廳,午餐從十二時,晚餐從八時開始供應。布庫爾(Bucur)餐廳具有羅馬尼亞口味,值得推荐的是肉和蔬菜一起煮的格希溫吉(Ghiveci)。坐落在可拉塞(Coraci)街的哈魯爾瑪奴克(Hanul Manuc),是一家有十九世紀初期客棧風格的餐廳,由古代的旅店改裝而成,擁有大面積的花園中庭,是夏天喝啤酒或咖啡的好地方,晚上在裝飾極富民族風味的二樓用餐,耳旁有吉普賽音樂流瀉,一餐的費用不及八美元。 羅馬尼亞人像他的拉丁民族兄弟義大利人一樣,是嗜肉及喝酒的民族,但因經濟的因素及文化的燻陶程度不同而顯出差異性;一般說來,羅馬尼亞人的食物是分量足但不夠精緻。傳統的羅馬尼亞菜「Ciorba de Perisoare」,是一種肉丸和蔬菜混合煮的湯,非常辣,適合冬天食用。「Tocana」是肉和洋蔥混合的串燒,「Ghiveciu」是一種烤青菜串,「Ardei Vm-Pluti」是將青辣椒中間挖空後填入肉泥和蔬菜,「Mamaliga」是一種類似稀飯但加有青菜、肉泥熬成的糊狀物。「Mamaliga」是浸過大蒜醬的肉片;「Muschiciobanesc」是淋上特殊醬汁的豬肉、火腿。還有玉米粥(Pogacsa),是當地市民最喜歡的主食。

甜點有加了很多糖的「Halva」、「Cataif」及「Baclava」,都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佔領羅馬尼亞時期留下來的;另外,羅馬尼亞人也愛喝土耳其式的咖啡。這個國家最有名的「Tuica」酒,是一種暗紅色的梅子酒,入口香甜,但後勁很強。 這個古老的都市似乎沒有什麼夜生活可言,一到夜晚九時後,街上都是昏昏暗暗的,商店也多熄燈關門,人們只有在家中看電視節目;但是有錢的羅馬尼亞人和一般外國觀光客,則多在觀光飯店附設的夜總會裡跳舞和看表演。在頓保比茲河畔的歌劇院公演芭蕾舞劇,劇目包括「蝴蝶夫人」、「唐吉訶德」和「天鵝湖」等。

自從革命後,布加勒斯特市的賭場又活躍了起來,全市共有八、九家賭場,其中開設在一家大飯店內的羅馬尼亞‧奧地利賭場,不但對外國商人及觀光客開放,同時也向羅馬尼亞本國人開放。入場費是十美元,入場前基於安全理由,先要搜身檢查。營業時間由每日中午到次日凌晨六時,有上百名訓練有素的員工,他們也遵守西方賭場的規定:褲子和上衣不得有口袋,以免裝小費。每天有上百名主顧前來賭錢,大多數是男人,每天賭金約十萬美元,賭場只留下百分之十二服務費及稅金,其他都由賭客輸贏。賭場內有五張美式輪盤賭的桌子,賭場的最大賭注為五十美元,運氣好的話可以贏得三十五倍。另有囡張賭Black-Jack的桌子,一張Punto-Banco的賭桌和一張賭撲克牌的桌子,還有許多吃角子老虎。

布加勒斯特市內各項運動設施齊全,並有大型的運動場,人們較重視的運動有足球、網球、滑雪、溜冰、曲棍球和游泳等。

在購物方面,市內國營的百貨公司和食品公司貨品充足。以當地的民俗藝術品最好。不管在那一個特產品店內所賣的東西,都包括羅馬尼亞刺秀的女用襯衫,用棉花或羊毛手編的桌巾、餐巾組合、手提袋、坐墊的套子,以及有刺秀的毛毯外套等。特別受到大眾喜愛的是纖維製品。還有木雕品利刺秀的小羊皮所製的衣物,具有華麗的民族色彩。

食物缺乏是布加勒斯特市民們的一大苦難,經常可見到有上百人的長龍,在一家肉店前排隊等候購買僅存數量不多的豬肉、沙丁魚罐頭和臘腸。大部分市民的生活,已經降到精神麻痺的採集狩獵方式。活躍的黑市只對擁有外幣的人打開方便之間,電力供每天只有幾小時,只夠燒一兩壺開水而已。

[編輯] 遊覽古都訪古蹟

布加勒斯特是觀光客必遊的觀光勝地,街道平整寬廣,樹林繁茂,具有沉穩的古都風味,非但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而且具備近代化都市的機能。

由奧托匹尼機場向南,可沿著基什利弗大道進入市區,這條大道到維多利亞廣場後,延伸為馬爾魯大道及維多利亞大道,在市中心由北向南幾乎平行,是布加勒斯特的鬧區。這三條大道上羅列著許多值得參觀、遊覽的建築物。

在市內觀光,最好先從尼古拉‧伯爾切斯庫大道開始,建城之初這裡就是商業中心,現在它仍然是布加勒斯特的中軸線,北部一端是勝利廣場和羅馬尼亞廣場,南端是大學生廣場和統一廣場。國營百貨公司、戲院、大飯店、咖啡館和政府的辦公大樓,都集中在這附近。在幾個廣場中,以統一廣場最大,南北長六百公尺,東西寬四百至五百公尺。廣場上遍布雕像、噴水池、花壇、草坪。廣場由三層組成,第一層是長一千公尺的汽車通道,第二層是南北、東西交叉的兩條主要鐵道幹線,第三層是流經市區的登博維察河,河水從西北部流入一個深三百二十公尺的凹形管道,從廣場東南部流出。在維多利亞廣場旁,有許多維多利亞宮殿式建築物,並有九條道路在此呈放射狀延伸出去,其中包括維多利亞、馬爾魯、埃帕提斯庫(Ipatescu)和伯爾基斯庫(Balcesu)大道等在內,這幾條大道上林立著許多公共建築物和參觀點。

這些大道上同時也有供應各種民生用品的各式商店,以及休閒娛樂的場所。布加勒斯特大學在伯爾基斯庫大道上,這條大道和馬爾魯大道由於是當地人的購物中心,所以成為布加勒斯特市交通流量最大的地方。伯爾基斯庫大道附近有布加勒斯特市最大的市集,以及烏尼利度場(PiataVririi)。

烏尼利廣場西邊的烏尼利大街是寬闊的雙向街道,中間有一大串雕塑花型噴水池,兩邊儘是清一色整齊壯觀的高樓大廈,其間林立著小耳朵衛星電視天線,多係羅馬尼亞權貴人物或合資公司及外資公司的豪華辦公大樓,門面裝飾得非常漂亮。附近各種商店及百貨公司林立,最大的就是烏尼利百貨公司(Magazin Unirea),一般羅馬尼亞人的生活必需品,大體上可以供應無缺。

遊客在參觀革命廣場(Piata Rovolutiei)時,別錯過白色的共黨中央大樓,水泥牆上彈孔密布,秘密警察和軍隊激戰的遺蹟清晰可見,為羅馬尼亞人反暴政的革命史實,留下了不可抹滅的證據。

布加勒斯特有許多參觀點,全市有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公園,其中最大的是赫拉施特勞(Herastrau)公園,位於基什利弗大道後面,園內蔥翠的花木覆蓋著曲折幽靜的路徑,四處塑立著貝多芬、蕭邦、托爾斯泰、雨果、泰戈爾等世界名人的塑像。公園內景色宜人,春天百花盛開,還有一個夏天可以泛舟、遊泳,冬天則可溜冰的大湖,是休閒的好去處。

契什米公園園繞市區中心湖泊而建,它在一百多年前還是個「寧靜的世界」,現在已經是人們遊覽、休閒的熱門地方,遊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這裡也有許多湖泊,其中斯納科夫湖是布加勒斯特郊區最大的湖,湖面積五點九平方公里,四周林木茂密,環境幽雅,市民在假日時經常來此休憩。遊客乘汽艇漫遊湖上,湖水長天一色,彷彿置身於圖畫之中。湖東岸的斯納科夫修道院,是十五世紀的建築,擁用三座塔是它的特徵,它的四周築有高牆和城樓,十七世紀時修道院內的印刷設備曾印過羅馬尼亞文、斯拉夫文、希臘文和阿拉伯文書籍。院內的地下室曾被當做監獄,囚禁過參加一八四八年革命的羅馬尼亞愛國者。

革命和政治犯死難者紀念大廈,也是市內一處熱門觀光點,它位於基什利弗大道附近,是一棟曾被大火燒過,彈痕壘壘的大廈,昔日是羅馬尼亞大獨裁者希奧塞古秘密警察的總部,民主革命後改為今名。

凱旋門(Arcul de Triumf)是基什列弗大道上最其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建於一九二一年,是仿巴黎凱旋門而建,只是規模要小得多,但給人的印象還是莊嚴宏偉,氣勢非凡,現在是國家迎賓必經之路,它的建成是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羅軍將士,建物的正面有許多有趣的浮雕。凱旋門是由羅馬尼亞當時的設計師彼特列‧安東尼斯庫設計,但動工伊始,當局下令必須在一九二二年十月前完工,原因是國王費迪南德一世從阿爾巴‧尤利亞加冕歸來時,最先要通過此門,以示榮耀。由於時間倉促,資金短缺,按原設計提前完工根本不可能。於是當局採取欺騙手法,他們命令還是採用原設計方案,只是先用鋼筋水泥澆築起門的骨架,然後用木條加灰漿做上一個漂亮的外殼。「凱旋門」就這樣如期完工,國王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但是不到一年,「凱旋門」便露出真面目,基體開始傾斜,外殼剝蝕得體無完膚,於是在一九三四年不得不又開始重建,直至一九三六年才完工。

羅馬尼亞共產黨活動史博物館(Muzeul de Lstorie a Partidului Comunist A Miscarli Revolutionare Si Democratice din Romania)坐落在基什利弗大道要進入維多利亞廣場稍前方處,館內將一九二一年羅馬尼亞共產黨成立史跡,並依照歷史年代展示。

共和筥(House of the Republic),坐落在布加斯特市區一座人造山丘上,是一棟外形四四方方的建築物,從高空俯視整個共和宮建築呈凹形,正面大廳用於舉行正式宴會,右翼建築為羅馬尼亞藝術博物館,左翼為國務委員辦公處。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九年,又在共和宮後面擴建一個共和國宮大廳,與原凹形建築相通,是舉行重要會議和集會用的禮堂。整個共和宮佔地面積六萬六千平方公尺,耗資十五億五千萬美元,是座幾乎全部用大理石砌成的「白宮」。十九世紀初,此地原為羅馬尼亞大公王宮所在地,一八四八年布加勒斯特爆發了民主革命,大公被迫退位。大公宮殿拆除後,建成羅馬尼亞王國的王宮,就是現在的共和宮,一九四七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就是在共和宮對面廣場上宣布成立的。它建於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七年,建築期間,裡面的工人不許外出,也不許透露風聲,就連官方電視台也被嚴拒採訪。這座共和宮在希奧塞古執政時,絕對不許外人參觀,在他覆亡後,才准許市民參觀。這座室內空間多達一百三十二萬多平方公尺的大建築,連屋頂的旗杆計算在內,樓高一百四十一公尺,相當四十多層樓的建築物,卻只分為十二層。它有法國凡爾賽宮三倍大,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共和宮有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方,它有兩個各可容納一千人的大會堂;天花板上的水晶吊燈,共使用九百八十個燈泡,為全歐洲第二大,是羅馬尼亞匠人精心打造的。各樓分隔成五百四十間極為寬敞的辦公室,六十間會議廳,以及一千多個其他房間。深入地底下九十一公尺處,還有布置豪華的防空室;據說連建築師自己也搞不清房間總數是多少。在共和宮前的社會革命大道,向南迤近五公里大道的寬度,比巴黎的香榭麗廈大道還要寬兩公尺多,大道兩旁密布著高水準的公寓住宅和名品商店。現在,共和宮已成為布加勒斯特的觀光重點,來觀賞的遊客中,本國公民比外國人還多。國人以共和宮比白宮寬敞豪華而自豪。

國會大廈原來稱為「人民宮」,位於統一廣場西側,是希奧塞古在一九八四年下令修建的。整個建築佔地三十三萬平方公尺,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建築空間為兩百二十五萬平方公尺,位居世界第三。它長兩百七十公尺,寬兩百四十五公尺,高八十五公尺,地下五層,地上十一層。豪華和莊嚴舉世無雙,僅一個廳堂、房間,就讓人吃驚,面積最小的廳也有七百平方公尺,相當普通五層樓房高。這裡最大的廳堂是「統一廳」,面積為兩千一百平方公尺,長七十公尺,寬三十公尺,高十八公尺。

國會大廈進大門就是高大的迎賓廳,在迎賓廳的一側,分別有各種大廳,如以羅馬尼亞歷史上著名外交家命名的「迪杜列斯廟廳」,以一八四八年革命家命名的「博爾切斯庫廳」,以統一羅馬尼亞的大會亞歷山大魯‧庫扎命名的「庫扎廳」等。庫扎廳經常舉行宴會,可同時容納兩千五百人用餐,頂棚採用可以開關的大型採光玻璃,巨型窗帘都是用金線和銀線包製而成。整個國會大廳建築融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為一體,用工細微,裝飾豪華,大樓在一九八九年羅馬尼亞政局發生變化時,還未完工,停了四年,一九九三年新政府決定繼續建設,後改名為「共和國大廈」,現為羅馬尼亞國會參眾兩院和憲法法庭所在地,部分廳堂用作國際展覽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此外,國會大廳內還有小劇場、展覽廳以及地下餐廳等,陳設布置各有特色,有的全部使用木料,有的全部用大理石,有的牆壁則用絲綢包裝,有的牆上砌粉紅色大理石,窗戶上掛的是蕾絲,地板是以各種不同顏色的大理石拼成,天花板是橡木雕花樑。可以說每根柱子、每面牆壁,從地板到天花板,全是藝術品。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建築內,有一個天下無雙的游泳池,其地板是用多種不同的色彩拼成的圖案,呈現出陽光、水、火、土等宇宙生命的基本元素,牆上是美麗的飛鳥、孔雀、花朵。會議室宏偉、長廊也壯觀。總長三百公尺的過廊,排列著兩排高大的大理石石柱。置身其中,彷彿走在古希臘的建築內。

英雄紀念碑,是安葬羅馬尼亞知名人士的陵園,位於市中心的自由公園內,一九六三年落成。整個建築呈塔形,底部是用棕色大理石砌成的圓形陵寢,內安葬著一九六五年去世的前羅共領導人格,喬治烏德治。陵寢頂部立有五根紫紅色大理石柱,連成拱形,高約五十公尺。紀念碑後面和兩側安放著羅馬尼亞歷史上著名愛國志士的碑位,供人緬懷。

在布加勒斯特旅遊,晚上最好選擇看歌劇。全市共有十九座歌劇院,國家大劇院位於大陸飯店旁,建於一八五三年,在歐洲頗有名氣,內部裝璜完全現代化。其他古色古香,十九世紀的老劇院也都在市中心,如羅塔納(Nottara)歌劇院、塔娜莎(Tanase)劇院。羅馬尼亞歌劇院位於喬治大街七十號,建於一九五三年,裡面富麗堂皇。歌劇藝術在羅馬尼亞歷史悠久,很受人們喜愛。

羅馬尼亞雅典廳位於市中心共和宮對面,建於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八年,是一座兩旁有側廳的圓型建築物。大廳正面入口處有八根仿雅典古衛城宮殿的愛奧尼亞式圓柱。頂部也呈圓形,圓頂外牆四周的圓框內刻有羅馬尼亞許多學者的姓名。裡面的圓形大廳,是布加勒斯特最大的音樂廳,有「歐洲第一音樂廳」的美稱。羅馬尼亞人把它看成是國家音樂聖殿。

這個城市,也有歐洲國家教堂多的特色,從市區內教堂的類型中,還可以窺見其歷史背景,在禮拜日時,幾乎人人手執一枝新芽柳枝,為的是「把新枝上的希望散布到每個信徒家中」。全市共有兩百七十多座東正教堂,最有代表性和獨特風格的是多姆尼塔巴拉薩教堂和克雷楚列斯庫教堂,前者在共和國廣場附近,後者在勝利大道四十七號,建於一七○二年。這兩座教堂的唱詞班比西歐其他國家的天主教堂裡的還要好。坐落在斯特雷達‧波斯塔路四號,建於一七三○年的斯塔弗萊波羅斯大教堂,也是一座頗見代表性的建築。有些教堂如奧拉里教堂和聖瑪莉亞修道院,因它們本身具有很高的保存價值,在市區舊城改造時,被建築部門用整體搬移法挪到其他地方供人參觀。這些古老建築與現代化樓房互相襯托,組成一幅幅美麗和諧的畫面。

市內有二十多座各種不同性質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其中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中心的消防博物館,其前身是座六層樓、高五十公尺的火警瞭望塔,建築呈堡壘式,此建築據說有五百年歷史,從布加勒斯特建市就開始擔任報告火警機能。一九六三年改為火警博物館。這裡收藏和陳列著羅馬尼亞消防事業的歷史文獻和圖片,從古至今的各種滅火方法、消防器械和工具,以及各時代消防人員的衣服和頭盔等實物及模型。在一輛十四世紀時製造的救火車模型上,有木製消防雲梯車,車上還有一個用獸皮製成的大水袋。博物館還有歷史上有名的火災記錄、火災的原因、造成的損失,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藝術博物館(Muieul de ArtaPapulara)位於市中心共和國廣場北側,為一座四層樓建築物,原是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七年重新修建的王宮的一部分,一九四八年在此設立藝術博物館。整個博物館佔地八千七百平方公尺,有三十八個展室,收藏著羅馬尼亞歷代名畫、珍品,包括國外名流派的名畫和雕塑共十萬件,其中有特殊價值的兩千多件,可算是羅馬尼亞最重要的藝術館之一。十世紀羅馬尼亞藝人製作的裝飾藝術品和雕塑品,以及以後幾個世紀中羅馬尼亞藝術家製作的珍貴藝術品,如各種銀器、織品、刺秀、木刻、壁畫、掛毯、古印刷品和彩飾畫等,都陳列在一、二層的十六個展廳中,羅馬尼亞十九至二十世紀中期一些名藝術家的油畫和雕塑也陳列於此,有的價值連城。第三、四層收藏十三世紀至今分別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以及俄羅斯各種藝術流派和風格的藝術品。有義大利、法國十七、十八世紀的傢俱,還有畢卡索和其他一些世界名家的繪畫。四層的一個展廳裡專門集中了中國、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和中東國家的一些珍品,如中國十七世紀的景泰藍,有明朝大書畫家文徵明的山水畫,有用瑪瑙和珊瑚製成的五光十色、玲瓏剔透的工藝品,有幽靜雅緻的瓷器,還有古色古香、龍飛鳳舞的紅木傢俱等。日本畫和波斯古老的地毯也非常引人注目。

國立歷史博物館(Muzeul de Istoria A Orasului Bucuresti)是全國最大的博物館,展覽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尺,分七十個展廳,展出的是全國性的歷史文物,陳列著許多珍貴的出土文物、有價值的史料、各種實物、模型、形象地勾畫出羅馬尼亞的發展史。其中有兩千五百多年前原住民達契亞人的文化遺蹟,並有公元四世紀時以金加工鑲上寶石的「孵蛋的雞」的珍貴作品。

鄉村博物館(Nuseul Satului)與赫拉施特勞公園相鄰,實際上是個介紹羅馬尼亞農村建築藝術、民間藝術和農民生活習俗的露天大博物館。在歐洲負有盛名,館內展示的都是跟鄉村有關的事物,因此實際上它是一座林木扶疏草坡起伏的公園,一片恬靜幽雅的田園風光,一幢幢古樸的羅馬尼亞各地民間建築物,錯落在林間、湖畔及草坡上,其中還有風車、教堂、水磨房、糧倉和手工業作坊等。但最多的是式樣各異、民族特色濃郁的農舍,以及幾萬件農具、生活用品和民間藝術品等。沿著公園小徑可以看到一座木質的古樸農舍,有別緻的門窗和陳舊的木色,予人以飽經風霜的印象。在一片草坡上,是多瑙河三角洲一帶古式黃頂白牆農舍,金色蘆葦覆蓋成厚厚的屋頂,牆壁上的圖案色彩強烈。沿湖岸特別的農舍依坡而建,呈六十度丑的巨大屋頂佔去屋子高度的三分之二,上面鋪滿成千上百的木瓦,是為了抵禦山區寒冬的風雪。還有一些半地下式的農舍,遠望過去像是綠草叢叢小山丘,近看可見隱蔽的門窗,這是因為戰爭頻繁,迫使農民採取的自我保護措施。鄉村博物館建於一九三六年,共佔地一平方公里,擁有五十多個院落,由七十一座不同式樣而完整的農舍作坊、教堂和風車等組成,並且都是把所在地的原建築一板一木絲毫不差地拆建過來,連室內的陳設和布置也是原樣不變,它們分別是十七至二十世紀的建築物,並按全國六大行政區而分成六個展覽區,每區都有各自的建築藝術和風土人情,就像一幅幅民俗風情畫,向觀光客展示羅馬尼亞的文化,生活、風俗及長達以來的社會變遷。每座農舍前都沒有標牌,記載著房屋的年代,所屬地區和原主人的姓名。這個博物館一九七八年又與民間藝術博物館(Muzeul de ArtaPapulara)合併,從而使展品更豐富,供研究的資料也更齊全。為了發展旅遊業,博物館又增加許多新項目以招徠遊客,如每年夏天還舉辦國際民間歌舞聯歡節,來自羅馬尼亞各地的不同民族演員,身穿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在這裡載歌載舞,歡聚一堂,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在布加勒斯特的郊外,也有不少參觀點。其中距布加勒斯特市大約四十公里的斯納各弗(Snagov),也是度假的好去處,內有大型休閒中心。有樹齡超過一百年的巨木群。

莫各索伊亞(Mogosoaia),是森林和湖泊圍繞的度假勝地,距離布加勒斯特西北方約十八公里處,這裡的莫名索伊亞宮殿,建於一七○二年,形式別具一格,現在改成康皮思(Blun Coppeean)封建藝術博物館,再現了羅馬尼亞公園文化發展的歷程,它的周圍或一部分走廊只有柱子沒有牆壁,人們可由此望見庭園。

離市區十公里的北郊奧托匹尼,它的溫泉療養所是個吸引人的地方,溫泉水溫的攝氏四十度以上,入浴甚為合適,水質透明無味,冬季時,有許多遊客前往泡溫泉。

位於布加勒斯特郊區的吉拉瓦監獄,可能是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受刑人每天有二十三小時須臉貼臉的擠在一個囚房裡,房內四十五個受刑人僅有二十六張床,只能兩人合用一張,全國共有約五萬名受刑人,監獄設施卻只能容納一萬四千人,羅馬尼亞的監獄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慘」。

[編輯] 港都康斯坦察市

康斯坦察(Constanta)是羅馬尼亞最古老而又美麗富饒的城市,還是康斯坦察縣的縣城,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人就前來建築要塞,他們在此活動了五個世紀後,羅馬人的藝力達到了這裡,並稱此地為托密斯(Tomis),其意思是「小塊小塊的土地」,據說此意與希臘神話傳說中的「美神」美狄亞的故事有關。當時賈森與亞爾古英雄們從這裡乘亞爾古再出發,去海外尋找「金羊毛」時,科爾喀斯國王的女兒美狄亞曾幫助伊阿榮取得「金羊毛」。美狄亞來到海邊,而她父親也追到此地,美狄亞為擺脫父親的控制,把她的小兄弟殺了並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扔進海裡。國王把小塊小塊的肉拾起來埋葬在陸上。據說,當時這塊土地還像現在的多瑙河三角洲一樣,許多地方都是沼澤地,陸地就是一小塊一小塊的,並不成片。

到四世紀羅馬人開始衰落時,拜占庭人佔據了托密斯,將它改名為康斯坦察。九世紀時,羅馬著名詩人奧維得(Orid),被凱撒大帝流放到這裡,那時候這塊土地是羅馬帝國極東的一個驛站,奧維得在此寫下了許多思念故鄉詩篇,成為西方文學界最早的流放文學。中世紀時,康斯坦察曾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有到一八七八年才歸還給羅馬尼亞。

康斯坦察的經緯度為東徑二十八度三十九分、北緯四十四度十一分,它的地理位置在東部黑海之濱,面臨多瑙河,西距首都布加勒斯特兩百二十五公里,南界內格魯大公鄉,北鄰巴亞,是國內最大的商港和軍港、最現代化的城市、最大的造船中心和通往五大洲的門戶,也是國內第二大城,擁有一百五十多萬人口。

這個在黑海畔由人工興建的國際大港口規模龐大,位居要衝,羅馬尼亞對外貿易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多在此吞吐,乃是羅馬尼亞的海上命脈。這裡有現代化的碼頭和倉貯設備,港口開闊,終年不凍。港區總面積為七點八二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為四平方公里,水城面積為三點八二平方公里,碼頭長達十六公里,港內有八十個泊位,其中六個是油輪泊位,港區平均水深約十二至十三公尺,最深的泊位水深二十一公尺,可停靠二十萬噸級的油輪。每年有一千多艘船隻出入這個港口,還有定期輪船開往俄羅斯、土耳其和地中海沿岸港口。這裡並有通往郊區油田的輪沺管及貨櫃集中場。

這裡也是交通要衝,除了海運發達外,航空和鐵、公路也非常忙碌。這裡的國際機場每天都有航班來往於布加勒斯特,單向航程約一個小時。夏季時也有飛往北部蘇恰瓦的班機,供旅遊者去參觀教堂裡的壁畫。通往其他地方的航班也主要在夏天旅遊旺季,如到莫斯科、基輔、華沙,伊斯坦堡等地,都非常方便。陸上交通相當發達,有幹線鐵路通往布加勒斯特,車程約三小時,如果搭乘長途巴士前往,則要四個小時才能到達。海港的遊輪主要是夏季時才開航,這裡的航線可直通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和布爾加斯等地,那也是個迷人的地方。遠的也可到達雅爾塔和傲德薩,甚至土耳統的巴統。

市區共有三條主要大道,一是沿著黑海的沿海大(Str Mircea Cel Battin),是市內最美的道路,不但靠近棕櫚海灘,還設有一家豪華的賭場;另有一條是從火車站到海濱的公路大道(Buleyardul Mai),以及一條從火車站繞整個舊市區中心到新市區去的市區大道,叫做十二月三十日大道(Str.30 Decombrie)。 康斯坦察市面十分繁榮,商業鼎盛,交通秩序良好,林蔭大道兩旁儘是現代化建築物。鬧區中大飯店、餐廳、影劇院、夜總會、俱樂部、咖啡館、酒吧、遊樂場、銀行和百貨公司林立。工業產品有紙漿、紙、混凝土預製件和食品加工等。但是此地愛滋病流行,許多愛滋病兒童的疼痛與哀號,成了羅馬尼亞政府無法掩飾之痛。

這個城市因歷史古老,因此處處仍可見希臘、羅馬及拜占庭文化所流傳下來的種種史蹟,最著名的是公元前古羅馬人用「馬賽克」材料鑲嵌地板的古建築群,這座大型的古羅馬建築遺址,面積約兩千平方公尺,被認為是歐洲此類文物中最珍貴的資料之一。六世紀時熱那亞人建的古燈塔也頗引人注目。還有市中心區的獨立廣場上,豎有著名的羅馬詩人奧維得的青銅雕像,這位詩人在公元八年時,因觸犯了奧古斯丁皇帝而被放逐到這裡來。此外,拜占庭城堡遺址也吸引了很多遊客。

在博物館大街,土耳其人留下的清真寺與天主教徒建的十字架教堂面對面而立,其建築藝術和雕刻藝術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當然,要想盡快了解康斯坦察的全部歷史,最好去參觀一下歷史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的建築帶有濃郁的希臘色彩,內部陳列著出土的各時期三千多件文物,按時間先後編排清楚,讓人一目了然。其中有兩座石雕是鎮館之寶,一座是格利神與蛇的雕像,另一座是托米斯的女護衛神福爾圖娜和黑海之神龐托斯的雕像。福爾圖鄉女神面部帶著莊重,嚴肅的神情,身披長袍,頭戴花冠,髮束垂肩,亭亭玉立。這座雕像的精美程度使人想起了世界聞名的維納斯石雕。此外,還陳列著公元前十四世紀的陶壺,裝飾著幾何圖形和花邊的公元前四世紀的陶罐,畫著彩色人像的酒壺和酒罐。一個陳列室裡有名種古代神化,如三個姑娘相依在一起的道路之神;有漂亮女子左肩扛著一個彎曲牛角、裡面裝有農民所需一切的財神;一尊一公尺高象徵智慧和強壯的神像。其他還有醫神、酒神、航海神等,從這些展品中,人們可以領略羅馬尼亞的古代文化和風土人情。這裡還有一座卓勒伯爵紀念館,他是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但在大多數鄰國裡,他被渲染附會為「吸血鬼」。除了歷史博物館,市內還有美術館、海洋博物館。

在羅馬尼亞 ,只有康斯坦察與海為伴,它 是全國最大的夏季旋遊中心和海濱度假的好去處,人稱「黑海的明珠」。每年夏季,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十萬遊客由外地湧入,擠滿了白沙海灘,擁擠的觀光客,充斥著藍色天 幕下的大街小巷。 久爾尼杰大鐵橋跨在多瑙河上,這座一八九 五年建造、長一公里半的鐵橋至今仍保持著歐洲最長鐵路橋的記錄。遊客們乘 火車或汽車前 往市區時,都要先經過這裡。橋上日夜有人守衛著,遊客們 只許觀看,不能拍照,否則底片會被沒收。

「法列扎」處於市邊緣,是觀察黑海的理想之處。羅語中「法列扎」是「陡峭的海岸」之意。它是在岩不上人工開採出來的一條寬路。憑欄俯視,腳下是十幾公尺深的斷岩,湛藍海水蕩起朵朵銀色的浪花,雪白的海鷗迎風展翅,時而貼近海面,時而高高躍起。這樣一幅美景,令人嘆為觀止。

黑海水族館位於法列扎北邊,遊客可在此參觀、小憩,也可在休息室裡喝咖啡。通道兩側排列著的玻璃櫃裡,飼養著四千五百多尾以黑海、多瑙河三角洲和其他湖泊裡捕撈來的珍品魚類。玻璃櫃裡燈光五顏六色,煞是引人入勝。 羅馬尼亞最偉大的詩人埃米內斯庫的一尊銅像,位於法列扎的最北面,這位十九世紀的詩人生前對大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詩中流露出要葬身大海之意,後人為了結他的夙願,決定建立這座面對大海的銅像。

瑪亞海灘距離市中心約六公里,海灘延綿十五公里,寬闊、平坦、金黃色的沙粒就如篩過一樣細微、均勻,是理想的海水日光浴場。現在從瑪亞海濱到曼加利亞海濱,幾十公里長的海灘邊共有一百八十五家旅遊公司,共經營者七百七十八個不同級別的旅館和小木屋宿營地。防護堤上各種樹不參天挺拔,灌木林密密麻麻,花園裡各種鮮花一到春天競相開放。海岸邊還建疽家家大大小小的飯館、小吃店、大商店、小雜貨舖、各種紀念品小商店。還有幾個現代化的游泳池,另外還有一個奧林匹克體育場、保齡球館和現代化郵局、一個露天劇場。夜總會、迪斯可舞廳、各種酒吧越建越多,前幾年又新開一家大賭場,內部裝修堪稱一流。這裡的酒吧每天營業到凌晨四時才關門,較大的酒吧有羅馬尼亞歌手演唱,也有俄羅斯歌舞團表演,還有脫衣舞等「豐富」的內容,觀光客在此可以獲得像西方國家一樣的享受。堤岸另一邊有個蘇特格海爾湖,遊客可在此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如滑水、賽艇、帆船、獨木舟、橡皮艇等。同時這個地區的天氣非常好,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二度,海水平均溫度為十七度,每年的五月中旬到十月上旬八成以上都是晴天,每天日照長達十四小時。當地休閒度假地全部採用希臘神話為地名。

康斯坦察沿著黑海海岸線往南走十公里,有段海灘長四公里,寬僅二十公尺,地方不大,但是個療養的好去處。最吸引人的要屬「北埃福里亞」的黑海泥(Nomol Negre)治療,北埃福里亞坐落在泰古奧爾湖旁,這個面積達十平方公里的湖,湖水的含鹽量比海水高四倍,水裡生長繁殖著一種微生物,壽命只有一週,死復沉澱湖底。日積月累,使湖底淤泥含有多種有機物,塗抹在人的身上能發出熱量,可治療皮膚病、消化器官、婦女病、結核病等多種疾病,所以附近的旅館都設有「泥療科」。讓外來的觀光客絡繹於途。

北埃福里亞還有一處引人入勝的地方,是一座十六世紀建造的木質天主教堂。它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從特蘭西瓦泥亞整體搬遷而來,整座教堂都用木材建成,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其建築藝術很有參考價值。一根門柱上還雕刻有僧侶和修女們的頭像,十分逼真。

從北埃福里亞再往南,有個林莊叫圖茨拉,此地專門設有垂釣處,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前往一顯身手。

在康斯坦察市西部高地,有三個主要旅遊點:亞當克里賽、姆爾法特拉爾和黑海運河。離亞當克里塞村兩公里處,有一古塔,是公元一○九年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為紀念徵戰達契亞而建的紀念柱,用白色大理石建造,高約四十公尺,底部柱身扁矮,形如糧屯,上部建塔尖,整座紀念柱像一頂古羅馬皇帝的皇冠。紀念柱底部四周刻有五十四幅表現當時戰爭場面的浮雕,共九組,每組六幅;頂蓋有魚鱗紋,尖塔之巔有一羅馬武士全身像。在紀念柱北部一公里處附近還有古羅馬的陣亡軍官墓和圖拉真皇帝為陣亡將士所建的祭壇。

姆爾法特拉爾在康斯坦察西部十八公里處的多布羅加高處。這裡的土壤富石灰質,加上氣候乾燥,日照時間表,自然條件最適合於種植葡萄。姆爾法特拉爾村有個「自然研究所」,研究基地裡生長著羅馬尼亞各地的珍貴樹種。這裡的葡萄在生長期內可接受三千小時的日照,所以最為甜美。當地人用它製造的葡萄酒稱得上「酒中之明珠」。秋天時遊客可到此觀賞葡萄園,也可以坐在葡萄園內特設的大酒吧間品嘗這裡生產的各種葡萄酒。這座酒吧間是用蘆葦編製成的三層樓建築,上面裝飾著羅馬尼亞手工藝品、酒壺等,富有當地情調。所釀的酒全部是用葡萄原汁發酵製成,酒味香醇、清洌,馳名國內外。樓頂是個大平台,遊客可由此極目四望,滿山遍野的葡萄園盡收眼底。釀酒廠的地下酒窖整齊排列著幾行兩公尺高的大橡木酒桶,保存的酒越久味越香,遊客可在此觀看、拍照,走時還可購買幾瓶當地的葡萄酒作紀念。 黑海運河西起切爾納沃達市,東至康斯坦察以南的阿吉加入海,中途穿過多布羅加高原,全長六十四點二公里,寬七十至九十公尺,拐彎處為一百二十公尺,水深七公尺。運河可以同時通過五千噸級的貨船或總載量為一萬八千噸的駁船隊。運河兩端各有一個長三百四十公尺、寬二十五公尺的雙室過船閘,在多瑙河航行的最大船隻都可以暢通無阻。運河和黑海之間的船閘很有特色,不僅能通航,還能防止海水倒灌。運河上共修有三十六座公路橋和鐵路橋,其中有一座跨度超過一百六十公尺,有些橋樑的設計非常新穎、美觀,宛如運河上的道道彩虹。其中巴薩拉布公路橋的設計最為別緻,跨度達一百零四公尺,運河南岸上一個高高的水泥柱用六根鋼索把橋身抬起,頗像一條凌空飛舞的碧帶。三個新型港口也是運河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都有港灣,既能停船,又有大型裝卸設備和大型庫房。運河的修建,對沿岸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還為旅遊開闢了一個新景點,每年乘船前來參觀的人不少。

[編輯] 布拉索夫景色佳

布拉索夫(BraSov)市是羅馬尼亞的名城,也是布拉索夫縣的縣府所在地,建於一二一一年,最初是德國移民撒克遜人聚居區,後來只有匈牙利人進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割讓給羅馬尼亞,是一座很有西歐風味的城市。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徑二十五度三十七分、北緯四十五度三十九分,它的地理位置在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的北坡,海拔六百公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蒼松茂密。四周為登巴山、瓦爾德赫山和普洛耶什山園繞,形成天然堡壘,景色優美,它南距布加勒斯特一百七十公里,北鄰聖格奧爾基,東有加拉茨,東南為布澤烏,西有海拔兩千五百四十三公尺的摩爾多韋亞努峰。聳立在羅馬尼亞中部和北部的喀爾巴阡山,像一條半圓形的項鏈,給這個國家帶來了旖旎的風光。布拉索夫山城就是這條項鏈上一顆晶瑩,璀璨的寶石。

布拉索夫現在是羅馬尼亞鐵、公路交通的重要樞紐,還是僅次於布加勒斯特的重要工業城市,羅馬尼亞大型汽車、拖拉機、卡車、直升機、軸承、紡織和化工產品都在此地生產。它也是羅馬尼亞文化、教育和體育的中心,有工學院等多所重要的院校,一五五九年當地曾創辦國內第一所學校,現在市區主要的文化設施有博物館和大學。

這裡交通非常方便,與首都布加勒斯特有航班營運,飛行時間不到一小時。火車站在城區北部,經過這裡的火車是電氣化設備,車速快且舒服,預訂車票在「黑教堂」對面,購票手續簡單。公路四通八達,到首都也僅兩個小時,到羅馬尼亞各地去都很方便。

旅館主要集中在市區中心,最著名的是十一月七日大街的喀爾巴阡旅館,市旅遊服務局設在喀爾巴阡旅館對角。在老城區中央,各式各樣的酒吧、露天咖啡座、購物精品店和餐廳等一個接一個。但中餐館僅有一家,十分受歡迎,不預訂很難有座位,當地居民在週末常喜歡來此品嚐中國菜。

布拉索夫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城市,是「上帝」賜給羅馬尼亞的「風水寶地」,幽谷、群山、松柏,溪流與古建築交相輝映,美景天成,凡去羅馬尼亞的遊客都會想方設法前來休憩幾天。市內主要遊覽景點有:新舊城區、黑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市中心的共和路、什凱亞門、舊城牆遺址和老議會廳等。

市區有新舊之分,八月二十三日廣場(Piata 23 August)是舊市區的中心,街道彎彎曲曲,路面由鵝卵石舖成,有一個圓形的噴泉,在廣場口上的市政廳現在成為歷史博物館,旁邊十八公尺的高塔可一覽這座中世紀古城的面貌。舊市區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群,如古教堂城堡、歷史博物館、塔樓等古蹟。街上建築各式各樣,遊客很難在此找到外貌重復的房子,這裡也是購買羅馬尼亞紀念品的好去處。新區主要是住宅、學校、商店和現代化工廠等建築,與舊區構成一幅和諧的圖案,加上山城周圍的優美風光,使它顯得別具一格,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萬千遊客。

廣場南面有個著名的黑教堂(Biserica Neagra),是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最有名的古建築,於一三八五年動土興建,一四七七年完成,屬晚期哥德式建築,高達數十公尺,教堂的名稱來自一六八九年的一場大火,石牆被煙燻黑,重建後外牆仍呈黑色,因而得名。教裡有一架十九世紀下半葉製成的大型管風琴,有四千多根管子,此琴至今仍可使用,是歐洲尚存的少數幾架大型管風琴之一。內部肴不少東方風味的名貴掛毯,高懸在教堂兩旁。教堂外邊有許多雕像值得觀賞,其中有尊十六世紀羅馬尼亞音樂家霍恩特魯斯的銅像,羅馬尼亞人稱他為偉大的大權主義者。他曾在維也納就讀,後到波蘭的克拉科夫和瑞士的巴塞爾生活了一陣子,一五三三年四到布拉索夫,建立了一家出版社。在夏季傍晚六時,教堂裡常有管風琴演奏會,遊客不可錯過。在中世紀時,布拉索夫是個手工業和商業相當發達的市鎮,因此,今天黑教堂周圍的風貌仍若當年,街道上舖著鵝卵石,牆上掛著鐵燈籠、一些店舖還保留著十八世紀的特色。

往新市區方向沿著十二月三十日街走下去,有座外觀優雅的希臘東正教聖尼古拉教堂(Biserica Stintul Nicdae Schei),建於一三九九年。據說原址是一座一二九二年建的木結構教堂,一直是羅馬尼亞人反對普魯士封建王朝的秘密據點。教堂尖頂的時鐘是一七五一年俄國南侵時安裝的,教堂邊有一座什凱伊博物館,原為聖尼古拉宗教學校,建於一四九五年,是最早教授和傳播民族文化的學府之一。一五六○年,學校採用刻版印刷方法,印製出全國最早的羅馬尼亞文書籍。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這裡設立了「布拉索夫什凱伊博物館」,陳列並展出一些聖像、玻璃製品、古老的手抄本,以及部分古老的印刷機器和部分此處印刷出版的書籍,對了解歐洲的古印刷街很有幫助。據考證,布拉索夫最古老的教堂應屬古城區西北部的聖‧巴索羅墓烏教堂,建於一二六○年。

在老城中心南部不遠處還有一座叫凱瑟琳的古城門,建於一五五九年,是特蘭西瓦尼亞保存下來的唯一古城門。羅馬尼亞人在什凱亞區有自己的要塞、學校。從古至今,這裡的居民就一直按規定時間出入。遊客來觀光時,也得按規定時間進出遊覽。另外,還有建於十五世紀二十年代的舊城牆遺址,當時土耳其人的勢力向北擴張,對布拉索夫進行了一次襲擊,敵人退去後,市民們匆忙修築城堡以自衛,現在有一段城牆保存完好。坐落在八月二十三日廣場的舊議會廳是一六八九年建的,現改為喀爾巴阡飯店,是一五四五年商品交易時所改建的。其他古蹟還有十五世紀建於鐵匠棱堡上的黑塔、華爾特山上的白塔,建於一六二五年的切特楚亞要塞等。

市中心的共和路(Str. Republicli),是一條優雅的行人徒步街,禁止汽車行駛,街兩邊的建築物非常迷人,到處都有露天咖啡座及小酒吧,是逛街時最佳的休憩地方,也是人看人的好所在。肚子餓時,附近的色布爾卡帕蒂亞(Cerbul Carpatia)餐廳,有傳統的羅馬尼亞菜供應,並有專門喝酒的地下酒客,可以領略特殊的風味及羅馬尼亞人開懷暢飲的天性。這裡櫛比鱗次的數十間名店,盡賣些西式的服飾和高級消費品,其中有家國際牌電器用品專賣店、音響、微波爐、錄影機等產品琳瑯滿目。店裡一台二十九吋的彩色電視機標價兩千五百美元,但是當地一般人的月薪不到一百美元,所以只有臨淵羨魚的份。

距布拉索夫市區十多公里,有個世界著名的遊覽勝地,名叫「波亞納‧布拉索夫」,羅語中意為「林中空地」。布拉索夫因之而感到驕傲。從城裡驅車前往,沿著九曲十八彎的公路盤旋而上,只要二十分鐘就可到達。林中空地是海拔一千多公尺高的群山中的一個小盆地,在群峰環峙、一片茂密的森林中,綠草茸茸,山清水秀。抬頭望去,四周樹木蓊翳,喀爾巴阡山越發顯得雄偉。山上滿是雪松和塔松,也有蒼翠欲滴的柏樹。這裡是羅馬尼亞最大的夏季旅遊中心和休假地、冬天最大的滑雪場。夏日,氣候涼爽,空氣新鮮,冬季,雖然白雪磑磑,但卻不太寒冷,因此,這裡一年四季都可開展各種體育運動和消夏避暑。 林中空地最吸引人的是滑雪。冬天一到,巨大的山頭橫空而,銀裝素裹,白雪皚皚,吸引了大量的遊客。由於羅馬尼亞的物價比西歐低,來此滑雪的西歐人特別多。這裡的滑雪設備可與奧地利、瑞士、義大利北部地區的滑雪場相媲美。沿山開闢的幾條滑雪道,穿行於莽莽蒼蒼的松林間,猶如神女的飄帶,從上千公尺的雪峰上垂掛下來。東南部有幾條兩千八百多公尺的空中纜車道直通雲端,當纜車沿著鋼索緩緩向上爬升至山腰時,車廂會鑽進浮在半空的霧團中,周圍的景色開始模糊起來。此時此刻,真有飄然欲仙之感。在車廂裡鳥瞰整個布拉索夫市,可以看到山谷裡的舊城和山坡上的新城。到了山上的纜車終站,約海拔八百公尺處,繼續徒步走到山頂,可以看到山外有山,層巒疊翠,山峰起伏,望不到邊際,遠山如黛,遮去了蔚藍的晴空。站在山頂回頭看去,淡藍色的霧靄和遠方雪白的雲海就在腳下,雲海裡不時出現一座又一座山峰,像是海上點點島嶼。這些「島嶼」有時給白雲淹沒了,有時在白雲的空隙處又露出一座新的島嶼,如蓬萊仙島,時隱時現,捉摸不定,可望不可及。若乘纜車從上而下,穿過淡藍色的霧靄,彷彿從天而降,直到那莽莽蒼蒼的雪松和山坡上別具風格台階式的樓房在眼前出現時,才感覺又回到了人間。

這裡建有大型體育場及各種文化娛樂設施,有現代化賓館十四家,還有許多木頭結構小屋。餐館中以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達契亞人小屋」最負盛名,它是由一排低矮的兩層木結構房子和花草蔥郁的庭院組成的小飯館,只有一百五十個座位,走進院子,便會有幾個古裝打扮的人向遊客們走來,一位身穿白色長袍的姑娘走在前面,向遊客獻上麵包和鹽。這是羅馬尼亞最隆重的迎賓禮。這家餐館的陳設別具一格,牆上掛著一排排陶瓷盤、水壺及一束束麥穗。用陶瓷作室內裝飾是羅馬尼亞人古老的習慣,一直保留至今。小麥則表示達契亞人早已懂得耕耘土地,種植糧食。天花板上還掛著一張張羊皮、熊皮、野豬皮和狼皮。這些表艮勤勞勇敢的達契亞人既是牧羊能手,又是高明的獵人。餐桌上擺著從山林裡採來的嫩樹枝或松果,桌旁或掛著展翅欲飛的山鷹,或擺著準備起步奔跑的麋鹿,或陳列著躍躍欲攀的松鼠,壁櫥上擺的是淺黃色的狐狸,就連餐具上也都繪著各式各樣的動物圖案,菜譜寫在一張張羊皮上。初進門,猶如到了獵人設在原始森林裡的「老窩棚」一般。在羅馬尼亞,捕獲野生動物是受限制的,這裡現在一般只供應野豬、野兔、野雞之類的野味,並供應道地的羅馬尼亞食品。不論從餐廳的布局還是菜式的安排,都獨具風格,頗受國內外賓客的歡迎。不過,到此用餐,一定要提前預訂。散客可找旅行社辦理,團組也得提前向接待單位聯繫。

布蘭(Bran)城堡,又被西方人稱為「吸血鬼的城堡」,位於市西南三十二公里的小山上,建於一三七○年,為一典型的哥德式城堡,是中世紀特蘭西瓦尼亞公國通往羅馬尼亞公國的重要關隘。城堡居高臨下,地勢險要,除有一條小道上下相通外,周圍均為懸崖。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分別改建和修繕,建築面貌基本保持原樣。

電影裡的吸血鬼故事是影射瓦拉幾亞大公國的君主維拉德‧德倍斯(Vtad Tepes)大公,他是十五世紀抵抗鄂圖曼土耳其的民族英雄,但因他對敵人手段殘忍,因此被愛爾蘭作家史特卡當作吸血鬼的化身而寫進小說中。

吸血鬼(Dracula)於一四三一年生於羅馬尼亞中部阿爾卑斯山麓的錫吉什瓦拉,但吸血鬼的古堡卻有很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蘭古堡。吸血鬼的父親瓦拉二世(Vlad II)當時是這個小村莊匈牙利造幣局的官員,最後出任南部瓦拉辛(Wallachin)省的統治者,因勇敢地對抗土耳其入侵者,而被允許加入天龍社(Order of Dragon)的組織,可以將龍秀在家族的斗篷上,吸血鬼的父親也因此被稱為瓦拉龍(Vlad Dracnl),後來被敵人暗殺,吸血鬼就繼承了Dracul的頭街,它的意義就是龍的兒子(Son of Dracal)。

自一四五六年起,吸血鬼一直統治瓦拉辛省,直到一四七六年他慘死時為止,享年四十五歲。他英勇善戰。痛恨外族土耳其人對他同胞的欺壓、凌迫,也痛恨自己國人中不肖份子的勾結外人欺壓良善。他驍勇善戰,曾兩度擊退土耳其敵人;並學自土耳其人的殘酷手段,酷愛取敵軍首級懸掛於木桿上,並用長長的桃心木棍將敵兵釘死在地面,讓土耳其人嚇破膽。也以殘酷的手段對待叛變的部屬,他雖被尊為民族英雄,但這些戰爭也被渲染成正義之士用桃心木十字架鎮服吸血鬼的故事。他統治人民的手段相當殘忍,至少要為十萬名生命付出責任,經常以殘忍的手段謀害他人的生命,因此,當時的羅馬尼亞人稱他為刺刑者瓦拉(VladTepes),他習慣性的虐待被處決的人,拖延他們的死亡時間,有時用木箭將人在地上活活刺死。他雖然是殘暴的,但他卻是羅馬尼亞的國父,因為他使羅馬尼亞脫離鄂圖曼帝國而獨立。吸血鬼本身基於安全上的需要,因此在山區建有許多古堡,並時常在古堡上看他的人民如何被刺刑。當時為了抵抗土耳其人的入侵,他要布蘭市的商人捐款被拒絕後,逮捕了四十名商人,將他們刺刑至死,並將屍體掛在山丘的木柱上,籍以警告不從者。現在布蘭古堡已改為博物館,館內仍有美麗的中庭和中世紀的傢俱,窄窄的階梯和迴廊都看得出是為了阻礙敵人來犯而設計,還陳列著當時留下的各種兵器和 甲供人參觀。但因年久失修,一到晚上便將大門鎖緊,以防藝術品被偷。

[編輯] 克盧日市品味好

克盧日‧納波卡(Cluj-Napoca)市是羅馬尼亞西北部的大城市,也是克盧日縣的縣治所在地。具有兩千多年歷史,是根據古代羅馬人佔領時期的殖民都市納波卡遺蹟改建而成,中世紀時是繁榮的商業和文化中心。公元二世紀為羅馬帝國的商業和文化中心。公元二世紀為羅馬帝國自治市。公元六世紀時,這個地方成為天主教派和匈牙利喀爾文教派的鬥爭舞台。公元九世紀時為匈牙利王國的組成部分。一七九○年至一八四九年和一八年至一八六七年期間,是奧地利帝國統治下的特蘭西瓦尼亞公國首都,又是這一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是羅馬尼亞爭取統一的發祥地。後來又先後隸屬於匈牙利和蘇聯的領土,一直到一九四七年才歸還給羅馬尼亞。回顧這座數度易主的東歐城市,彷彿是在觀看羅馬尼亞的縮影。

這座擁有三十三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三度三十六分、北緯四十六度四十七分,在地理位置上是坐落在群山環抱的外西瓦尼亞地區小索梅什(Somes Mic)河谷。西北鄰奧拉迪亞,北界巴亞馬雷,東北接比斯特里察,東南為特爾穆列什,南與圖爾達接壤。

克盧日--納波卡有小布達佩斯之稱,西臨匈牙利平原,南接瓦拉幾亞地區,東往摩達維亞,因地處交通要衝,所以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也是匈牙利人最多的羅馬尼亞城市,也遺留下過去德國人、匈牙利人和俄國人佔領下的遺蹟,因此更具有中歐的色彩。當地匈牙利居民一直到現在還不顧禁令而仍講匈牙利語,這裡大學的素質也居全國之冠,整潔的街道和市面,加上市民良好的教養,使得這個城市呈現出一種很高的品質,與羅馬尼亞其他城市的感覺完全不同。市內設六所大學,有巴具什‧博利亞伊大學、美術學院、音樂學院和羅馬尼亞科學院分院等。世界上第一個研究洞穴學的科研機構也設在這個城市,當地主要的工業產品有冷凍設備、靴鞋、皮革製品、瓷器、香煙、食品、紡織和化學等,其中製鞋行業和產品質量在全國享有盛名。這裡交通方便,有直通布加勒斯特的飛機和火車,旅館也比較新,有一流的現代設施。

市區高處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堡,特別引人注目,索梅什河環繞而過,成了天然護城河,易守難攻。過河進入市區就是自由廣場(Piata Libertatii),以廣場為中心中間矗立著建於十四至十五世紀的羅馬天主教聖米歇爾大教堂(St. Michael's Church),非常醒目,一直到現在還保存著哥德式的風貌,在它旁邊還建了一座高塔,兩座古建築混為一體,值得一看。在大教堂的後面,有一九○二年塑造的匈牙利著名國王馬貼卡文(Matei Corvin)的雕像,他於一四四三年出生在克盧日,一四五八至一四九○年成為匈牙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皇帝。這尊雕像差一點被羅馬尼亞政府拆除,後來由於匈裔居民的激烈反對,才得以保存下來。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羅馬尼亞政府將舊雕像取下,把重新塑造的新雕像放置上去,並且加上說明,陳述這位羅馬尼亞籍的偉人背叛他的祖國的事蹟。 班夫尼宮殿(Banffy Palace)坐落在聖米歇爾大教堂右邊,是一座巴洛克式的美麗建築物,現在已改成現代藝術博物館,用以收藏歷代羅馬尼亞及匈牙利藝術家的作品。附近有一座葯劑博物館,是十六世紀當地第一位葯劑師的葯局所改建的。靠近瑪利(Marii)河的穆宙路易(Muzeului)廣場上有座處西瓦尼亞歷史博物館,展出這一地區人民辛酸及數度易主的史料。另一座民族博物館展出這一地區的民俗文物,在它的露天部分,複製了許多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木結構教堂,其造型、結構都非常精美。

體育博物館曾是羅馬尼亞體育培訓基地之一。館內陳列著羅馬尼亞所有優秀運動員的相片,還有他們拼搏而來的各式各樣獎章、獎杯證書,以及羅馬尼亞著名體操運動員的石雕像。此處,還展出如舊石器時代用的滑冰冰刀,十九世紀的自行車等一些體育文物。體育博物館陳列品五光十色,絢麗多彩,引人入勝,給參觀者和體育愛好者提供了生動活潑的體育歷史知識。

市區西南方有一座佔地零點一一平方公里的植物園,是全國最好的植物園,在東南歐屬最大。園內有許多綠房子及一座日本花園,是市民們夏日午後休憩的好場所。這裡溪流淙淙,種植著全球各地帶的植物。在亞洲花草栽種區裡,還建有小巧玲瓏、造型別緻的東方小涼亭,遊人可在此小憩並觀賞芳香的花卉。園內培植有三百多個品種的玫瑰,還有世界上著名的白玫瑰等,因而被稱為「玫瑰花王國」。植物園還與世界上八十四個國家五百多個城市的植物園交換資料和種子。在國際比賽中,這裡培植的珍貴品種多次獲大獎而譽滿全球。

過瑪利河往火車站的方向北行,可以看到一座小山巔,是昔日要塞駐軍之地,現在已改成一家高級的景觀樓(Belvedere)大飯店,人們在客房的陽台上,可以將全市景觀納入眼底。

[編輯] 快樂墓園沙賓塔

沙賓塔(Sapinta)鎮位於羅馬尼亞最北端的城市鍚蓋圖‧馬爾馬切伊約二十公里處。靠近烏克蘭邊界,是一個人煙稀少,只有五千多名人口的小市鎮。在這裡,喀爾巴阡山遠從捷克斯拉夫橫跨而來,連綿的山巒攔截了都市文明的腳步,羅馬尼亞最珍貴的民俗文化便在此駐足。

自古以來,沙賓塔鎮居民都在閉封自守的情況下,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自得其樂地保著傳統的生活習俗,充分顯現了自力更生,不畏困難的堅毅性格,在這裡,多子多孫是天賜福分,家中每名成員都安分守己地各司其職,男人上山伐木、女人操持家務、男孩照顧家畜、女孩負責園藝與編織。農業和畜牧業成了他們生活上的主要依靠,全鎮一共只有五台耕耘機,沒有室內的廁所,主要的出產是手織的毛毯,大家的生活過得很苦。在這裡,大學畢業的教師,月薪只有八十三美元,至於從事勞力的工作者,月薪只有六十美元。

由於這裡對外交通非常不方便,他們對於山外的世事一點也不過問,只是樸實地固守著羅馬尼亞的民俗寶庫。這裡無論是男女村民,個個性格都非常爽朗和樂觀。他們喜歡唱歌跳舞,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早期拉丁民族在羅馬尼亞人的血液中所留下來豪邁不羈的性格。他們多數信仰希臘正教,每逢星期天,男女老幼都穿上傳統服裝,快快樂樂地上教堂。

沙賓塔鎮為森林所環繞,可說是「森林之鄉」,村民對當地的「森林之寶」櫟樹,已愛入心坎, 之、用之、雕之、舉凡住屋、教堂、傢俱、手工藝品、裝飾物,全都是木製的。櫟樹之身、之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小市鎮有個舉世無雙、獨一無二的墳場,它有個大膽獨特而又耐人尋味的名字:快樂墓園(The Merry Cemetery)。

沙賓塔鎮人都樂天知命,這在他們的「快樂墓園」中,可以得到充分證明。在快樂墓園裡,沒有一般沉寂及哀傷的氣氛,有的都是一塊塊生動而活潑的墓碑。人們可以站在墳墓前津津有味地讀著那些趣味盎然的墓誌銘,一邊肆無忌憚地發出驚天動地的笑聲。這些笑聲不但把墳場原有的那種肅穆陰森的氣氛驅走,而且還把一種明朗歡快的氣息帶了進來。

在這些木製的、設計新穎的墓碑上,所雕刻的是以生動有趣的圖案來描述死者生前的職業、大事或死亡的原因等。在圖案的下面往往會附上一些幽默而親切的詩句,令路人看後不由得發出會心的微笑。例如在沙賓塔鎮原任已故鎮長的墓碑上,留著這樣的詩句:「伊歐‧尼可拉安眠於此。死因是不治之症,一生曾結婚兩次。第一任妻子非常愛我,第二任妻子在我年老時非常體貼照顧我。啊!這就是我幸福的一生,過路的人啊!別了!願我們來生再見」!

有個酒鬼的墓碑上寫著「喪妻令人愁,解憂唯有酒;敬告在世人,行樂須及春」。「酒是穿腸毒,令我痛,使我泣,最終難逃一死,酒鄉兄弟聽我言,切莫步我前車鑑」。

一個生前愛我樂子的女人墓碑上寫著:「我這輩子喜歡許多男人,愛喝酒,愛和英俊的男人消磨美好的時光。但是,達韋,我的丈夫,只要你活著一天,你只能想著我,因為你再也找不到像我這樣的老婆。」

旁邊一個屠夫的碑文上寫著:「我殺了很多豬,吃了太多肉,也許是肉害死了我,想多活幾歲,但是四十三歲就躺下了」。他附近是一個酒保的墓地,墓碑上寫著:「我有兩個老婆,一個是我的情人,一個是我的女僕」。

一名死於親生兒子手中的母親墓誌銘上寫著:「格利哥,願你得到赦免,即使是你刺死了我」。牧羊人的墓碑上寫著:「我躺在這兒,頭不見了,我是個單純的牧羊人,一個混蛋匈牙利人朝我頭上開了一槍,還割下我的頭,我咒他下十八層地獄」。有個人的墓碑上說:「該死的計程車,它在整個羅馬尼亞都找不到停車的地方,只找到我家門口,在那兒撞上我」。一個伐木工人說:「我酩酊大醉,走到森林裡,一堆木頭倒下來打到我的頭;你們這些還活著的人千萬要小心,不要做出和我一樣的蠢事」。

還有一個墓碑上說:「我愛馬和女人,我喜歡與別的男人的女人同桌進餐,真遺憾我這麼年輕就死了」。另一個人說:「打從我還是個少年的時候,我就愛隨著小提琴的旋律起舞,結婚後,老婆不讓我跳,我在哀傷中死去」。有個墓碑正面刻著一固男人忙於製作一張桌子,北面側刻著同一人駕著一輛火紅的車子,這說明那男人生前是個木匠,因車禍而死。另一個墓碑正面刻著一名婦人,右手抱著一個嬰孩、左手牽著一個孩子;背面則刻著她身陷火海的圖像,這說明這少婦生育有兩個孩子,她是在工廠一宗意外爆炸案中致死的。

快樂墓園是一九三○年由沙賓塔鎮的一名雕塑匠史丹巴特拉斯(StanPatras)所創設的。他生於木雕之家,擁有世代相傳、精湛已極的雕塑技術。在一九三二年立下了這個傳統,希望人們在生前就自己寫好墓誌銘,但是大部分人都來不及寫,因此還是由他代勞,通常會收到白蘭地作為酬勞。當時大部分鎮民都不識字,因此從來都沒有人對他寫的內容提出抗議。在他的觀念中,死亡是通向永生之路,因此,六十多年前,當他為鎮中的一名死者設計墓碑時,大膽地摒棄了傳統那種嚴肅的做法,他依死者的性格特色,職業或興趣,在墓碑上刻畫種種生動有趣的圖畫,再把圖畫髹上各種鮮麗的鮮色;他為每一個墓碑釘上一個巨型的十字架,再把十字架塗上象徵自由與希望的天藍色,整個墓碑看起來溫暖且和諧亮麗。後來,他又動腦筋,在原本以圖為主的墓碑上,加上生動活潑的詩句,充滿了令人難忘的機智與幽默。史丹巴特拉斯利用櫟木來設計墓碑時,還採用了一種特殊方法防止墓碑腐朽,是將櫟木砍伐下來後,曝曬一兩年,然後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形狀,再曝曬幾個月,等木頭裡的濕度全去了,才開始動土。他於一九七七年死後,在墓園的入口處聳立著全鎮最大最輝煌的墓碑,上面有他的自畫像及俏皮調侃性的碑文。

這裡的墓碑,不僅僅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死亡的哀傷,最重要的是,它將沙賓塔鎮當地的生活起居方式,作了最忠實和最清楚的記錄。遊客只要花少許錢羅張門票,就可進入墓園參觀。從一幅幅墓碑的圖案上,可以看到吹笛趕著羊群的農夫、織布的老婆婆、擠牛乳的少女、歡宴的賓客,以及穿著傳統服飾的村民等,每一幅圖案都是當地生活最真切的寫照。不管是樵夫、農夫、家庭主婦,還是商人、醫生、音樂家,或是酒鬼、賭鬼等,全都不分尊卑、和平無爭地埋在同一個墳場裡。

以「快樂」為墓園命名,是頗具爭議性的,因為有人認為荒誕不徑又有違孝道,然而,坦率樸實的史丹巴特拉斯卻認為:把死亡當永生來慶賀,是深化了死亡的意義,是向人們展示了他們所看不見的另一個生命層。現在「快樂墓園」已成了羅馬尼亞一個永久性的「博物院」,共有兩千多座墳墓。在這種亮麗的墓園中,人們不再感受到死亡的陰影,有的只是隨著大自然循環不已的生氣。

[編輯] 油城普洛耶什蒂

普洛耶什蒂(Ploiesti)是羅馬尼亞東南部的城市,也是普拉霍瓦縣的縣治所在地。這個擁有三十二萬人口的城市,也有悠悠的歷史,它建於十六世紀,最初是個小集鎮,後因對普拉霍瓦河谷石油的開發而逐步發展成一個石油加工和鐵路樞紐。中心紀時,這裡曾是瓦拉幾亞大主教館的所在地,不但是瓦拉幾亞公國商業和文化中心之一,同時是對抗土耳其人的防衛要地,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獲得迅速發展,並處在當時東歐陸上交通的要衝。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個地方曾被德國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再遭轟炸,一九四四年又被蘇取佔領。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六度二分、北緯四十四度五十六分,在地理位置上是坐落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以北普拉霍瓦河和泰亞倫萊亞河之間的五十六公里處。西北鄰錫納亞,東北界布澤烏,東南接烏爾齊切尼,西與特爾戈維什泰接壤。

這裡盛產石油,是羅馬尼亞的最大石油產地,一八五六年建起煉油廠,現在是一個石油工業中心,由俄羅斯羅馬尼亞石油公司負責石油的煉製。有煉油廠、儲油庫和油田設備廠等,並有輸油管,將原油輸往多瑙河和黑海沿岸等地。城南有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也有紡織廠和食品加工廠。這裡也是一處文化中心。建有文化宮和六座博物館,其中的石油博物館介紹羅馬尼亞石油工業的發展史。

為了協助育人平安通過市區馬路,並鼓勵行人注意交通號誌燈,市政當局在三十個十字路口安裝了「音樂紅綠燈」,播放的都是令人愉快的喜劇電影音樂,人們一聽到這些音樂,都禁不住笑了起來,然後就會守規矩通過馬路,不但育人愛惠,同時對缺乏耐性等綠燈的行人,也很奏效。這個城市景色優美,氣候良好,附近有許多名勝古蹟,是觀光客們的好去處。

[編輯] 美麗古城錫比烏

鍚比烏(Sibiu)位於羅馬尼亞中部,是錫比烏縣的縣治所在地。在十二世紀時,是古羅馬建設成的德國人殖民都市,歷史上稱為奇比努姆,是羅馬尼亞著名的古城之一。一二四一年,韃靼人多次入侵,後又被大火所燬。因當地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不久城市就恢復原樣。十四至十五世紀時,為防止土耳其人的入侵,在市區周圍築起城堡要塞,但最終還是被土耳其人佔領。到了十六世紀,錫比烏已成為著名的手工業和貿易中心。一五三○年在這裡建立了特蘭西瓦尼亞的第一個印刷所。一七○三至一七九一年和一八四九至一八六七年這裡兩度成為特蘭西瓦亞大公國首都。一九○七年正式成為外西瓦尼亞的首都。

這個擁有二十二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四度九分、北緯四十五度四十八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喀爾巴阡山麓峽谷附近、特蘭西瓦尼亞中部地區,瀕臨奇濱河,東距布拉索夫一百四十五公里,南界勒姆尼庫沃爾恰,西北有克盧日‧納波卡,北為梅迪亞什。中世紀修建的防禦工事依然存在,市區仍帶有濃原的德國風味,城內有許多古建築物成為歷史名勝,如十四世紀的教堂,中世紀的城牆、巴洛克式的官邸、哥德式古老建築物、民族藝術博物館和自然科學博物館等。主要工業產品有機床、電子、紡織機械、食品、皮革製品、造紙、發電、紡織品和服裝等。

這裡交通方便,每天有飛機直飛首都布加勒斯特。火車可通羅馬尼亞多數地區,車站在城區北部,鐵、公路可通往西北方的克盧日‧納波卡,東面的布拉索夫和南面的布加勒斯特。公共汽車總站也靠近火車站,前往各公園和遊覽點的車次不少。市內有好幾個一流旅館,主要集中於大小廣場附近,如「羅馬皇帝」等旅館都相當不錯。旅館也備有大型豪華客車前往各旅遊景點。此地的羅馬尼亞小吃很具風味,「錫比烏香腸」是羅馬尼亞的名牌食品,聞名於世。

共和國廣場位於市區中心,錫比烏人稱其為「大廣場」。廣場呈長方形,歷史上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幾乎都與此廣場有關。廣場四周的房屋都是哥德式的建築,每幢樓房或屋舍都有一扇相當別緻的大門,門與門的式樣都不相同,門面都呈半圓形,門柱和門楣上雕有各種花紋。有的門楣上還刻有與眾不同的徽章,是中世紀大戶人家自刻的「家徽」。所有建築整體保存完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廣場一側的布魯肯塔爾宮。

布魯肯塔爾宮是座三層樓建築,屬晚期巴洛克式。十八世紀時,德國派駐特蘭西瓦尼亞的總督叫布魯肯塔爾,此處是布魯肯塔爾總督的私人官邸,大門上有表示代表布魯肯塔爾的家徽,室內兩過廳兩側豎立著刻滿花紋的牆柱。一八一七年闢為藝術博物館,當時歐洲只有私人的藝術收藏,現在已擁有近百萬件展覽品。而它的圖書館則有古籍藏書和手搞二十四萬名件,還有許多羅馬尼亞和歐洲各國的古代名畫,有些是世界上罕見的珍貴文獻。

三月六日廣場,錫比烏人稱為「小廣場」,是相對共和國廣場而言。小廣場面積不大,四周房屋全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沒有一棟建築式樣相同,房屋風格也各異,就是牆壁上的所有顏色都各色各樣,讓人感到個性特別。現在已用於商店的建築,室內都盡量保存過去留下的物品原件,以吸引遊客,使到處參觀的遊客百看不厭,留連忘返。

「費琳格台階」,是最吸引人的。一條彎彎曲曲石板築成的台階上通古堡街,下接「議會塔」。拾階而上,鍚比烏的古城風貌完全展現在眼前。這裡現代交通工具根本用不上,台階是主通道,許多小巷與其相通,不熟悉的人,猶如走進了「八卦陣」。

廣場附近有一座鐵橋,建於一八五九年,是羅馬尼亞最早的鐵橋,橋面兩側的鐵欄杆上鑄有圓形花紋。當地人戲稱此橋為「說謊橋」,古色古香並建得藝術十足的橋,為何會得到這麼不雅稱號,實有不得而知。

棱堡位於兩廣場中間,建於十六世紀。是座用於防禦外敵的堡壘,外形像寶塔,頂部有一圓盔。因緊靠議會大廈而得名。為適合參觀遊覽,議會塔的底層已成為博物館,展出一些歷史文物,如弓箭、大刀、火槍,其中有副製作十分精緻的盔甲引人注目,它能把一個戰將從頭到腳全部都包起來,頭盔上只剩兩個長孔以利觀察,還有幾個小出氣孔。盔甲保存完好,至今仍閃閃發光。

這裡還有一系列城堡群,如織布匠堡、鐵匠堡、瓦匠堡、紅棱堡等。是十六世紀初,此地各種工匠們為了抵禦處敵入侵而修建的。後又築城牆把這些城堡或連接在一起或圍圈其內,城內自成系統,可自由通行。現存的城牆是十六世紀後期建成的,它是古堡群的第三道防線。城牆很高,向外築有垛口。十八世紀時,城牆內城堡和棱堡共有三十九座,現僅存十幾座,其中保存較好的是城門邊上的織布匠堡和瓦匠堡。

福音教堂建於十四至十五世紀,是錫比烏保存較好的哥德式教堂。還有建於一八五○年仿拜佔庭式東正教大教堂,外觀雄偉,內部壁畫精美,很值得一看。 民俗博物館,在錫比烏市北部的錫比烏盧伊鎮,距市區十五公里,佔地一平方公里。博物館在設計布局上,注意林園綠化,突出田園景色,裡面林木蔥郁,繁花爛漫,溪流淙淙,環境幽靜,是羅馬尼亞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館之一,每年有大量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數千年來這裡就是羅馬尼亞工匠雲集之地,民間手工業發達,為展示其風貌,政府於一九六七年在此開設了一個專門介紹農民手工業枝藝、展示作坊裡各種工具的民間術博物館。館內露天陳列著從全國各地移來的兩千多座建築物和一千五百件大大小小的實物。建築物基本保持原來風貌,民間工具也為原物。展品分四大部分:食品加工、通訊和運輸工具、原料加工和紡織工具。這裡陳列的浮漂水車、斗式水車、以帆布代替木漿的風車、水動錘、九世紀時的捷拉爾煉鐵爐,以及木製礦用小車等,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奇斯拉迪耶鎮離錫比烏南郊十一公里,這裡海拔一千四百三十公尺,山高林密,風光如畫,一年四季都能吸引遊客,冬天滑雪,洗溫泉;夏天消暑、遠足、垂釣。從這裡可以直上洛特魯山,遊客可以看到當地居民用手工製作各種羅馬尼亞傳統的工藝品,聽到山區居民唱的道地民歌,這裡的民歌早在十四世紀時就在歐洲流行,特別是在十七至十九世紀時,此地出現許多著名民歌歌手,對羅馬尼亞的音樂影響很大。

[編輯] 古典宮殿錫納亞

錫納亞(Sinaia)是羅馬尼亞中東部普拉霍瓦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徑二十五度三十三分、北緯四十五度二十一分。坐落在普拉霍瓦河谷,在地理位置上它北界布拉索夫,東有布澤烏,東南界普洛耶什蒂,西為勒姆尼庫沃爾恰。一八七八年通鐵路後,城市獲得快速發展。現擁有四萬五千多名人口,是一個小有規模的工業城,設有冶金、建材和食品加工等工廠。

這裡交通方便,一八七八年修通了從布加勒斯特到這裡的鐵路,現在已電氣化。從布加勒斯特往北的一號公路和從特爾戈維什泰去布拉索夫的七十一號公路,都從此地經過,都是現代化高級公路,行車時速可達一百公里。從其他國家直接駕車前來也很方便,因此吸引許多歐洲國家的遊客來此滑雪。錫納亞目前有現代化旅館、療養院、露營地和很多體育運動設施,是一個觀光資源豐富的旅遊城。

佩列什王宮坐落在南喀爾巴阡山,是一座莊嚴華麗的宮殿。凡是到羅馬尼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外國代表團,以及進行經濟、文化、藝術交流的團體,都要安排時間來此參觀。它得名於從門前流過的佩列什河,這條清澈的小溪從宮前緩緩流過,一年四季發出嘩嘩的嚮聲。佩列什王宮屬巴洛克式建築,尖尖的屋頂,高低不等的層次,鑲有時鐘的不對稱的塔樓,乳白色的宮牆,紅褐色的塔頂,整個建築用磚瓦和大理石砌成。四周為鬱鬱蔥蔥的森林所環抱,背後是綿延不斷的青山,正前面幽麗雅緻的花園正中,聳立著耀武揚威的卡羅一世的塑像。宮殿下面是一個大理石砌的平台,台上有噴水池和許多千姿百態的石雕,其中有國王卡羅一世和王后埃麗莎貝塔在一起的碉像,栩栩如生。幽谷、絕壁、松柏、流溪與宮殿和諧地交織一起,令人心曠神怡。這座王宮的外觀體現了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堪稱羅馬尼亞建築藝術中的瑰寶,也是西洋古典宮殿建築藝術中的奇葩。

這座小巧玲瓏但又氣度不凡的古典式宮殿建於一八三七年,是維也納著名設計師多勒德爾的傑作,奧地利、德國、義大利的許多名匠都參與建造。一八七七年羅馬尼亞獨立戰爭爆發,工程一度中斷,直到一八八三年才竣工。內部裝修從木結構為主,富麗堂皇,陳設幽雅。共有廳室一百六十間,間間有特色,間間都是藝術陳列館。門窗或精雕細刻,或明鏡炫耀;牆上掛的或是名貴的阿拉伯地毯,或是色彩和諧、著筆細膩的油畫;屋頂是畫家繪製的天花板,腳下舖著各色圖案的整幅地毯。各廳的窗戶玻璃五顏六色,有的則用彩色玻璃組成反映古代神話故事的圖案,有的是反映德國的風光建築和日耳曼民族風俗的畫面。宮內的彩色玻璃共有八百塊,是十七世紀由德國、奧地利的一些名家繪製而成。

一樓主要是用於辦公和對外活動的場所,二樓為國王起居室和餐廳。進入王宮,先要過一個榮譽階梯,接著是榮譽廳,也稱迎賓廳,廳內四周木雕精緻,還有兩個銅鑄的武士守衛著大門。由於卡羅國王愛好收集兵器,因此兵器廳在宮殿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一樓有一大一小兩個兵器廳,大廳裡面藏有十五世紀歐洲的各種兵器一千二百多件,小廳裡收藏品是十六世紀印度、波斯、土耳其、阿拉伯等東方國家製造的盔甲等共三千多件,許多刀劍至今仍寒光閃閃。裡面還有像真人一樣大小的武士手持長矛騎著大馬,威武雄壯。走過兵器廳後,依次可看到國王的工作室、圖書館、議事廳,還有用義大利玻璃裝飾起來的佛羅倫薩廳,室內的各種玻璃和彩色吊燈十分耀眼和華麗。土耳其廳和波斯廳則分別展現了土、波兩國當時的民族風格。此外,宮中還可看到義大利的傢俱,中國的古瓷、玉雕和景泰藍等,多數是明、清兩代的產品。

佩列什宮裡的鏡廳,又稱鏡廊,是最引人注目的,數百面五公尺高、三公尺寬的水晶鏡子鑲嵌在一面牆上,這些來自義大利威尼斯的水晶鏡子清晰、平滑,進入大廳,給人一種置身十分寬敞的空間的感覺。二樓是起居室、客房、餐廳。王后擅長繪畫和寫作,也請人在二樓各廳畫了許多油畫,現在這些都成了羅馬尼亞的國室。

在離佩列什王宮不遠處還有一座小佩列什王宮,建於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二年間,它是卡羅一世的繼子費迪南德和瑪麗亞王后的夏宮。另外還有一座稱作弗伊紹爾的狩獵宮,原是卡羅一世孫子卡羅二世的宮殿,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五年,經重新裝修,曾一度為希奧塞古的夏宮,室內有整齊的書房、臥室、餐廳、會議室等,還有一個非常考究的遊泳池,水清見底,可以清楚地看到用特製的瓷磚鑲嵌成的各種圖案。佩列什宮於一九九○年三月重新對遊客開放,使這座百餘年的古建築煥發出新的活力。

夏天的錫納亞,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綠」,放眼望去,遠近的山坡上,山巒挺立,幽林茂密,整齊粗壯的樹木高高矗立,像是厚厚的一層綠色穹頂,遮天蔽日。普拉霍瓦河清澈見式,河谷有許多處休養地,每處都建有賓館和小木屋,供遊客居住,並配備各種體育和娛樂設施。羅馬尼亞人最喜歡在這裡消夏,可以通過林中小道爬上山頂或更遠的地方,也可通過纜車直達山頂。

冬天的錫納亞,最吸引人的是它的「向」,從初冬到春天,滿山遍野,銀裝素裹,白雪皚皚,但並無酷寒的感覺,是開展冬季運動的理想場所。離佩列什宮不遠處,有纜車直通一千四百公尺的山頂,這是錫納亞的最高點。從此處舉目四望,普拉霍瓦河像一條玉帶自北向南蜿蜒而過,西舉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山頂後坡度平緩,是理想的滑雪場。這裡開設了許多滑雪基地,有專門為運動員興建適合於各種比賽滑雪道、也有為各種滑雪愛好者建的普通滑雪道,從山頂到谷底的滑雪道一般長兩千公尺。其中一條長一千五百公尺,落差三百公尺的滑雪道從山頂直達谷底,從遠處望,煞是壯觀。山頂上共建有五座旅館,以纜車出站口附近的「阿爾卑斯賓館」最好,「維拉」等其他四座旅館的設施也很齊全。離此不遠處,還有一條通往海沷兩千公尺山頂的纜車道,山上的滑雪道落差更大,其中一條從莫雷塔小屋到巴伯爾的滑雪道長八公里,吸引了許多業餘滑雪愛好者。

[編輯] 文化之都雅西市

雅西(Iasi),是摩爾多瓦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也是羅馬尼亞歷史文化古堿、雅西縣首府,更是羅尼亞東部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行政中心。公元七世紀這裡開始有人定居,「雅西」之名最早見於一四○八年摩爾多瓦君主亞歷山大簽署的文獻。當時此地是個繁華的市鎮和關卡,後來發展成摩爾多瓦主要城市,一五六五年至一八六二年曾為摩爾多瓦公國的都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有許多猶太人遷入,從事商業活動,使城市更加活躍興盛起來。在歷史上,一直是全國的文化和藝術中心,以文化城的形象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羅馬尼亞的「詩書之鄉」。

這個擁有三十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三十五分、北緯四十七度十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羅馬尼亞東北部,瀕臨巴赫盧伊河與普特(Prut)河匯合處附近,它西北鄰博托沙民和蘇恰瓦,西南界羅曼,南接瓦斯盧伊,東面距摩爾多瓦共和國邊境十三公里。是國內東北部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雅西市現在成為國內穀物、家畜和石油的大集散地之一,還是鐵路中心。城市交通便利,工業發達,產品主要有化學製品、抗生、塑膠和紡織品等。市內有現代化的公共服務設施,不但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並且街道整潔寬闊,交通忙碌而有序,並有國際機場。

羅馬尼亞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和藝術家,均出自雅西或在雅西進行過創作活動。最早用羅馬尼亞文印刷的詩歌、文學作品、書籍和藝術作品都在雅西發現的。一八六○年,羅馬尼亞的第一所大學在此成立,開始是以摩爾多瓦大會揚、庫托命名的,現在叫雅西大學;羅馬尼亞第一個科學院也是在這裡誕生的。現在雅西已成為摩爾多瓦的科學文化中心,設有羅馬尼亞科學院一個分院、八所科研機、八所大學和五所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共達十五萬人。還擁有五家電視台、六家無線電廣播電台、七家報紙和四家純文學期刊。

城區內到處都是史文化名人的雕塑,除了歷任摩爾瓦公國的大公,便是詩人、作家、畫家和音樂家。在雅西文學館的草坪上,已作家的胸雕甚至列成縱橫有序的方陣,至少也有四、五十人。在無數雕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學街街口高高聳立的三人群雕,昂首於最高處的、是羅馬尼亞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埃米內斯庫,緊貼在他肩下的,一邊是他的情人、美麗而又端莊的維諾麗卡;另一邊是他的好朋友,兒童文學作家伊昂‧克里昂加。

雅西市四周環繞著葡園和蘋果園,古城堡等歷史遺蹟隨處可見,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前來憑弔、觀光。全城擁有十二座博物館、八座城堡、一百四十六座教堂,以及眾多的劇院、立樂廳和畫廊;其中民族藝術劇院,便是一幢金碧輝煌的藝術宮殿。演出大廳的天棚上,懸垂著由一百盞燈炮組成的枝形大吊燈,繆斯女神的浮雕在四周翔舞。劇院有演員一百三十人,一年四季都演出。

統一廣場位於市區中心,面積不大,地面用石塊鋪成。到雅西的遊客必到此觀光,因為它在羅馬尼亞歷史上有重要的意義,羅馬尼亞的統一最早就是從裡開始的。在廣場中心,潔白的大理石座上,高高聳立著揚‧庫扎策馬揚鞭的銅像,他是摩爾多瓦公國的開國聖主,一八五九年,他在此宣布摩爾多瓦和蒙坦尼亞兩公園統一時,雅西群眾在這裡舉行了盛大的慶祝集會。廣場四周的建築都是數百年前的古建築,保存完好。雅西幾個主要旅館、商場都在此廣場附近。此外,戈利亞塔廣場也位於市中心,從塔頂可以俯瞰美麗的雅西全景。

菩提公園位於市區,具有三百多年歷史,園內有一株老態龍鍾的菩提樹,其彎曲低垂的軀幹,被鐵柱鐵箍圍護起來。而在一方小小的黑色大理石上,只刻著一句話:「這裡是埃米內斯庫的菩提樹」。埃米內斯庫文學館就坐落在金色的菩提公園內,圓形的白色建築,大廳的頂部是透明的玻璃天棚,四周牆體上又開了許多扇天窗。如此設計,是因為詩人的想像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只有把陽光、星光、月光迎進來,只有把公園的滿園秋色迎進來,才能撫慰詩人的靈魂。這位才華橫溢而又多難的詩人只活了三十九歲,他的愛情也以幻滅而告終。

深秋季節的雅西,滿城都是美麗的樹葉。有紅葉、芡葉,還有紅中凝紫、黃裡透金的樹葉。按照羅馬尼亞人的說法,秋葉是上帝贈予人類最美麗的禮物,不能輕易地掃丟。因此,在公園的通道上,在市街兩旁的人行道上,甚至在每一張露天的長椅上,都堆滿了美麗的落葉,在秋陽的朗照大散發出濃濃的詩意。在郊外,有一片高大的白揚樹,因為埃米內斯庫曾寫過「孤獨的白揚樹」,如今,它已被精心地圍護下來,並在林間空地上豎起了詩人的胸雕。

三聖教堂坐落在市區一條主要街道上,係摩爾瓦當時的瓦西列、盧普大君於一六三九年所建,是羅馬尼亞最著名的東正教堂之一。後被火焚燬,一八三十年又重新修復。教堂呈橢圓形,正前頂部有兩座鐘樓,其建築面積和規模都不大,但建造得十分精緻。整座教堂都是用大理石砌成,外牆壁上都是精美浮雕,是根據傳統木刻與中世紀摹擬的畫卷精心組織雕刻而成,上面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每幅浮雕都有著詳細的故。教堂內牆如建築頂部都飾有古代壁,石柱上也如外牆一樣有雕像群,所有木頭結構上都雕有花紋。整座教堂集中了當時羅馬尼亞雕刻、繪畫和建築藝術的精華,具有很大的考古價值。

在歷史上,三聖教堂對傳播羅馬尼亞民族文化曾起過重要作用,從一六三四年起,它就開始印刷出版羅馬尼亞書籍。在十八世紀時,開辦羅馬尼亞最早的羅文中學,一八五一年起改為培養師資的學校。與教堂相距十幾公尺有一座鋼筋水泥建築,是當時希特勒駐軍指揮部,在盟軍進行的一次大轟炸中,被炸得稀巴爛,但近在咫尺的這座中世紀教堂,卻完好無損。教堂牆院內還有許多羅馬尼亞歷史上著名人物的墓地。

戈利亞教堂在廣場附近,是十六世紀的建築物,穹形的天花板上有許多色彩鮮明的人物畫像,他們都為羅馬尼亞的科學和文化發展作過重要貢獻。還有大公教堂是一四九一年斯特凡大公修建的,仍然保存完好。蓋萊塔教堂建於一五三八年。此外,建於一六六○年的哥拉修道院等十多所古建築,不僅保存完好,其建築藝術水準也堪稱一流。

文化宮是羅馬尼亞最宏偉的建築之一,位於市中心。這裡原為摩爾多瓦公國的王宮所在地,十九世紀未燬於大火,一九○七年重新修建,一九二五年完工,稱「行政宮」,一九五五年改為「文化宮」。它的表是青灰色,呈長方形,屬火焰哥德式風格建築。正中門樓的尖頂高高聳立,門樓門面上有兩個大鐘,猶如兩隻大眼睛。正樓兩側各有翼廳,翼廳的兩處入口均有帶尖頂的塔樓,從遠處看,整座建築雕飾精緻,氣派非凡。文化宮內部結構嚴謹,裝飾華麗,所有廳、室、門窗和穹頂,以及牆柱、樓梯上,都佈有雕刻細膩的圖案花紋,其中以「公主廳」裡的布置裝飾最為富麗堂皇。宮內現在設有藝術博物館、摩爾多瓦歷史博物館、摩爾多瓦民俗博物館、工業博物館、音響設備博物館、「喬‧阿薩奇」圖書館等多處文化活動機構。

音響設備博物館於一九七二年在雅西成立,裡面的「老古董」真不少。其中有十八世紀的音響盒,有十二支曲子,演奏起來非常動聽。還有個煙盒,輕輕打開,當音樂響起時,火柴跳出後還會冒出一縷青煙。有架十八世紀法國人造的機械琴,遊客用手一搖,「藍色多瑙河」美妙的音樂讓人不願離去。此外,還有美國人造的鋼琴,世上現僅存三架;有十九世紀維也納製教堂用的大鐘,能發出美妙動聽的音樂;還有一百多年前的留聲機和錄音機等。

藝術博物館中的繪畫館,是羅馬尼亞國內最早開設的繪畫館,包括羅馬尼亞藝術和外國藝術兩大部分,羅馬尼亞內繪畫有自十八世紀以來國內最著名畫家的作品,多為原件,其中十九世紀時最負盛名的畫家格里戈雷斯庫的作品單獨列為一室。外國繪畫按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俄國等畫派分開,展品多由摩爾多瓦公國的君主、大臣們,以及一些著名的文人、學者們的捐贈。

民俗博物館由「國民生活」、「手工藝」、「風俗習慣」等三大部分組成。展品中一些中世紀物品原件在羅馬尼亞全國都是非常珍稀少見的。工業博物館有「動力」、「聲音的錄製和傳送」、「電訊」三個展室,羅馬尼亞最早用過的汽車、發動機等均在此展出。

[編輯] 皮特什蒂景點多

皮特什蒂(pitesti)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於一三八八年首見記載,是中世紀時的貿易中心。現在是羅馬尼亞中南部的城市,也是阿爾傑什縣的首府。它的經緯度是東經二十四度五十二分、北緯四十四度五十二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南喀爾巴山腳下,阿爾傑什河和巴拉姆河都從它的邊緣流過,水陸交通都非常便利。它的西北界勒姆尼庫沃爾臨,東面有特爾戈維什泰,西南邊是斯拉蒂納。現在這裡商業和手中業比較發達,有紡織、汽車、靴鞋、木製品和金屬製品等工業,其中以汽車工業最為重要,是羅馬尼亞的汽車城,與德國、韓國合資,年產九萬輛汽車。這裡還是購物的好去處,一些現代化的商場和工藝品商店裡,有各種各樣的小紀念品出售。

擁有二十三萬多名人口的皮特什蒂,最吸引人的是每年四至五月的鬱金香花展,這是羅馬尼亞最大的花卉展。來自全國各地的花卉種植業者和愛好者,把他們各自精心培養的各種鮮花珍品送到此地一展艷容,交流經驗,互換花種。參展的花又皮特什蒂內市花的鬱金香為主的各種各花異草,五彩繽紛,千姿百態。花的擺也獨具匠心,放在地上的,組成美妙的圖案,猶如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堆積起來的,好像一座座雕塑。市中心幾個廣場、交通要道和文化活動中心等其他公共場所,處處是由無數五顏六色組成的大花壇,向全市大街小巷蔓延。每年此刻,都有不少國內外遊客前來觀賞,漫步其間,讓人留連忘返,如入仙境。

皮特什蒂城雖小,但中世紀建築保存完好,很具吸引力,如一六五六年建的王子教堂最具化表性。西郊有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與城區相連,彎彎曲曲的公路可以把尋幽休閒的遊客引向林區腹部。東南是總面積超過十平方公里並連接在一起的三個湖泊,湖面上各種水上運動和娛樂設施齊全,湖濱還有按奧林匹克標準修建的游泳館和綜合體育館。

阿爾傑什苑修道院也是當地著名景點之一,位於附近南喀爾巴阡山麓阿爾傑什河東岸,建於一五一七年,曾多次被戰火焚燬,又次重建。最後一次修葺是一八七五年,由兩位著名的法國建築師參與主持,基本保留了原建築的藝術風格和大部分壁畫。修道院教堂以其輝煌的建築藝術和動人的傳說而聞名遐邇,其傳說在羅馬尼亞幾乎是老幼皆知。

相傳瓦拉幾亞公園巴薩拉布大公有天突發奇想,要建一座舉世無的修道院,使在阿爾傑什河畔選址,他命令當時最有名的工匠馬諾列和另外九名瓦匠一起參與建設,並威脅說,如建不好修道院就將他們一起埋入建築工地。於是馬諾列率眾人日夜施工,奇怪的是,他們白天辛辛苦苦搭的鷹架和砌的石牆,都在晚上全部倒塌。工匠們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也無濟於事。如此數日,什麼成果也沒,有馬諾列急得團團轉。一天晚上,工匠們都睡著了,馬諾列睡不著,他靠在一根木樁上想看看夜裡到底出了什麼怪事。突然,從天空傳來說話聲,告訴他說,如要建好修道院,除非把工匠中一位家屬埋進牆內,天亮後誰的家屬先前來送飯就將她埋掉。馬諾列聽後大吃一驚,原來他靠在木樁上睡著了,馬上叫醒同伴並他們剛才聽到奇怪音。工匠們都認為是上帝的旨意,不能違抗,也別無選擇了。

天亮後,工匠們暗自祈求,盼家屬晚點來送飯。然而,正如平時一樣,馬諾列的妻子阿娜首先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她提著食包匆忙走來。馬諾列急忙求風神幫忙阻止,風神刮起了大風,但飛沙走石並沒有使阿娜後退半步;他又請來雨神,暴雨使阿娜走得更快。妻子來到後,馬諾列只好把妻子扶到牆中間,含淚在她身邊砌牆,阿娜說她已懷有身孕別開玩笑,馬諾列沒有停止,泥土把妻子擠得透不過氣來,他還是沒有罷手,直到阿娜的哭泣聲再也聽不到才停止。修道院後來如期完工,大家都稱讚馬諾列等人的聰明才智。但巴薩拉布大公卻不想讓這些工匠再修建出如此漂亮的修道院來,就命令工匠們從鷹架爬到修道院最頂部,再讓士兵馬上拆除鷹爪架。馬諾列等人只好從頂部跳下來,在他們堅地的地,方湧出一泓清泉。泉上潺潺有聲,正如阿娜從牆壁裡傳出最後的哭泣聲一樣。現在這口「馬諾列泉」仍在阿爾傑什菀修道院裡流淌著,泉水略帶鹹味,因為那是阿娜的眼淚所形成的。

修道院為拜占庭式建築,主體呈四方形青石結構,顯得莊重而古樸。建築頂部有四個圓尖塔,兩大兩小。兩個小鐘樓上,開有傾斜式小窗,式樣新穎,風格別致,最令人叫絕的是塔的窗和浮雕像扭轉的「麻花」,分別向中間傾斜,給人一種旋轉的感覺,彷彿馬諾列與妻子團聚,擁抱在一起。修道院四周牆上鑲滿了四方和圓形的花紋雕刻,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華麗而壯觀。院內牆上的壁畫色鮮艷,形象生動。院內還埋葬有十四位王公的遺體。

王宮遺址是阿爾杰什苑另一參觀景點,王宮長一百公尺,寬八十公尺,宮牆是用石頭砌成,厚而堅固,臨江一邊是河提,易守難攻,從裡向外眺望,風景如畫。此處的小教堂是一三二○年建造,曾多次毀壞又修復,最近一次大修是一九二○年,基本保持原貌。阿爾傑什的賓館是一流的,在夏季旅遊高峰時需預訂,因前來觀光的遊客人數太多。

[編輯] 重鎮蒂米什瓦拉

蒂米什瓦拉(Timisoara)市是羅馬尼亞歷史上的軍事重鎮。史料上最早出現其名是一二一二年,當時叫「泰梅斯-錫恩西斯堡」,意為蒂米什(Timis)河上的城堡,歷經土耳其,奧地利、匈利的統治,一九二○年劃歸羅馬尼亞。現為蒂米什縣縣府,是羅馬尼亞第三大城市,擁有三十五萬多人。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一度十三分、北緯四十五度四十五分,城跨貝加河兩岸,它北界阿拉德,東鄰盧戈日,東南有希察,西南靠近南斯拉夫,是座美麗寧靜的城市。

蒂米什瓦拉市民以他們的善於吸收新事物的傳統而引為自豪。一八八四年,在愛迪生發生電燈的第二年,這個城市大街上的路燈就換上了電燈,成為歐洲第一個用電燈作為公共照明的城市,現在還可看到被保存的十九世紀的路燈就是證明。它還是羅馬尼亞最早使用機器人的地方。城市的文化事業發達,擁有多所大學、國家劇院、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劇院、交響樂團和圖書館。這裡的劇院可用三種語言上演話劇,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都是少見的,此地話劇院的導演必須慬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和德語,多數市民也能講這三種語言。蒂米什瓦拉工商業發達,生產電機、電器設備、紡織品、農業機械、化學製品、塑膠製品、靴鞋和食品等、這個城市曾因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中旬爆發反希奧塞古的群大觀模示威遊行,而聲名大噪。

這裡交通發達,每天都有航班直飛布加勒斯特,鐵路線和五十九號公路與南斯拉夫相通,是羅馬尼亞西部與歐洲聯繫的主要城市之一,早在一八六九年,就開始使用有軌電車,是歐洲最早使用車的城市。市內有好幾座一流賓館,公園和娛樂場所隨處可見,是個值得參觀訪問的地方。

市區有很多十八世紀的古建築,如舊市政廳,建於一七三一至一七三四年,位於自由廣場附近,造型奇特,人稱變態式建築;建於一七三三至一七三六年的聖芳濟各會修道院;建於一七三三至一七七三年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從一七三四年開始建造,直至一七九一年才建成的塞維亞大教堂。所有這些古建築,內部結構、繪畫藝術都值得參考,二十世紀初建成的東區教大教堂,外表最為雄偉壯觀,給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蒂米什瓦拉的城堡在一二四一年被韃靼人摧毀後修復,一五五二年被土耳其人佔領,直到一七一六年落入奧匈帝國手中。在市中心的聯合廣場與自由廣場之間,有十五世紀時胡尸多阿拉安庫建造的古城堡,至今仍存在;十七世紀由鄂圖曼帝國和奧匈帝國戰爭時建造的城牆,雖經戰爭洗禮,有一部分還完好。此牆高約四公尺、厚六公尺,保存下來的城牆已經按原樣修復,並把牆內部挖空,闢內展覽館、小飯店、書店等,前來參觀的人既能遊覽,又可購物。

[編輯] 傳奇之鄉蘇恰瓦

蘇恰瓦(Saceara)市,位於羅馬尼亞東北部,是蘇恰瓦縣的縣府。這個人口不過七萬的邊陲小鎮,卻是羅馬尼亞最古老的城鎮之一。大約在七百年前曾是摩爾多瓦的首都,十四世紀末,摩爾多瓦大公彼‧穆沙特在蘇恰瓦河右岸築城建都,從此這個小鎮在羅馬尼亞歷史上就佔有重要的地位。這裡曾哺育了斯特凡大公這樣的英雄人物,還有像波隆貝斯庫和喬治‧埃乃斯庫等著名文化人士,因此人們說它是個自然景色秀麗、名勝古蹟眾多、英雄豪傑輩出的風水寶地,並稱之為「傳奇之鄉」。

這個小城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六度十九分、北緯四十七度三十九分,坐落在蘇恰瓦泛濫平原上,南距布加勒斯特三百四十八公里,是離首都最遠的國內城市。它東有博托沙尼,西望海拔兩千三百零三公尺的彼得羅蘇峰,東南為皮亞特拉-尼亞姆茨,西北鄰勒德烏齊,北界烏克蘭國境。這裡工業有肉類加工、木材、紙漿和造紙等。

蘇恰瓦對外交通也很便利,飛機、火車可通羅馬尼亞全國各地。現代化旅館共有四家,每年有數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此觀光,除參觀文化古蹟外,欣賞大自然原始風光是遊客的主要選擇。

此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特別多,在此地參觀,一看到古蹟,當地導遊言必提起斯凡大公。的確,蘇恰瓦是在他執政時開始名揚四海的,現存的大量廢是最好的佐證。當時這裡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商業非常發垟,四周的強國對它垂誕三尺,多次大舉入侵,斯特凡大公領導軍民對原城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其中最大的王子城堡建在城東,這裡處於高地,能俯視整個城區。斯特瓦命令在此建造堡壘,四周有堅固的高牆,並挖了數公尺深的壕溝,作為抵抗鄂圖曼帝國入侵的根據地。在一四七六至一五○四年的二十八年中,鄂圖曼軍隊次圍攻這座城堡,但從未得子。一五三八年,二十萬土耳其大軍入侵蘇恰瓦,斯特凡領導軍民同仇慨,奮勇作戰,終於保住城堡,為維護民族獨立和生存立下汗馬功勞。後來,這座英雄的城堡被人拱手讓給了土耳其人,並被土耳其人在一六七五年放火燒燬。後又經地震的洗禮,城堡完全坍毀。現在市近郊已挖掘出城堡堡的遺址,就是當年斯特瓦大公統率軍民英勇抗敵的見證,城堡內的建築早已所剩無幾,但那厚厚的牆基和斷垣殘壁仍然顯示它那雄偉的氣魄。一九七七年,當地人們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在巾郊山巔上建立一座雄偉的斯特瓦大公全身銅像,現在此處是到蘇恰瓦遊客必到之處。此外,城西北的施徹亞要塞是十四世紀修築的另一座重要城堡,是完全用石頭築成的,非常堅固。據說此城堡是摩爾多瓦最早的石頭建築,雖然歷盡滄桑,幾經破壞,但經過挖掘整理,雄姿猶在。

摩爾多維查修道院是羅馬尼亞保存較為完整的中世紀建築物之一,現已被聯合國認定為受保護的重要歷史文物。它是摩爾多瓦大公彼‧拉雷什於一五三二年所建的,後又擴建,現在整庭院由教堂、主教樓和王室樓等組成。內部建築精美,與眾不同,古色古香,具有明顯的民族風格。外牆上繪有神像、大公像和許多其他精美的壁畫,其中以「圍攻君士坦丁堡」最為著名,此畫色彩鮮明,場面宏偉生動,主題深刻,十分引人注目。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裡所有的壁畫經過長達四百多年風吹雨打和烈日暴曬,仍然鮮艷悅目,沒有變色,尤其是綠、藍兩色更是光彩照人。有關科學家對進行了長期研究,也解不開其中的奧秘。據說當時的工匠們在繪製這些壁畫時,所使用的油彩是從一種植物和某種礦石裡提煉出來的,可惜此法已失傳。

修道院庭院右角有座石樓,叫「王公閣」,建於一六一○至一六一二年,原係供前來參加宗教活動的王公貴族及其家屬們休息之用,是羅馬尼亞目前僅有的十七世紀封建王公的宅邸,其建築藝術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現在石樓裡保存著彼‧拉雷什大公所用的王座,還珍藏著許多價值連城的古代藝術品,如珍寶、刺繡、書籍、聖像和壁毯等。樓內底層陳列著國際旅遊記者和作家協會一九七五年饋贈的一個「金蘋果」,以表彰羅馬尼亞人民對歷史文物的精心保護。 普特納修道院,位於蘇恰瓦縣西北部,離市區五十公里處,是羅馬尼亞著名的修道院。它是斯特凡大公在位期間於一四六六年至一四六九年建造的。相傳,斯特凡一次在山上彎弓射箭,箭落於此,於是他命令在此修建一座修道院,作為他死後的墓地。他死後的數百年來,這裡一直是個鼓舞民族鬥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地方。一八六六年,當修道院建成四百週年時,羅馬尼亞國內外的愛國人士都聚集於此,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每人把從各自家鄉帶來的一撮泥土放入一個大銀甕裡,表示對祖國的熱愛和全國人民的團結,現在這個銀甕還完整地保存在此。修道院修有堅固的圍牆,四角築有圓形角樓。圍牆內是一座精美的教堂,長三十七公尺、寬十一公尺、鐘樓高三十二公尺,教堂後面和兩側,是一列長樓建築。教堂內安葬著民族英雄斯特凡大公的靈柩,上方有一凸出地面、四周雕著橡樹葉的大理石墓碑。

此外,蘇恰瓦還有幾座很有價值並保存完好的古教堂,如十三世紀建造的米拉烏蒂羅教堂,坐落在斯特拉達‧米拉烏蒂羅,基本上還保持原貌,這對瞭解十三世紀羅馬尼亞的建築藝術和風格很有參考價值。還有於一五一四至一五二二年建造的,並飾有精美壁的新喬治教堂,聖狄米特教堂和一五三四至一五三五年建造的富麗堂皇的大鐘樓、設有防禦工事的扎姆修道院等,也有值瞻仰的古蹟。另有許多現代建築,如造型美觀的文化宮、一九○○年興建的歷史博物館等,都值得參觀。

在蘇恰瓦城郊,到處可以看到一幢幢有當地風格的建築,大多數村莊沿公路兩旁而建,村與村的距離相差較遠。居民的住房多為兩層小樓、白牆、紅瓦、尖頂,房前花草環抱,屋後綠樹掩映,顯得十分幽靜、和諧。公路上的機動車輛不多,東部地勢平坦的地方,遊客不時能在路上遇見一些身著民族服裝的農民,趕著四輪馬車悠然自得地走著,輕脆的馬蹄聲從很遠的地方就聽得到,這在歐洲可是難得見到的景象。

蘇恰瓦河兩岸是鳥類絕好的棲身之地,遊客乘坐汽車匆忙而過,也能不時看到遠處的白鸛平靜地站在岸邊,耐心地等待著獵物的出現,小魚一旦遊近,就成了它的美餐。白鶴似乎知道行人對牠並沒有什麼惡意,當人們走近點,牠們只是後退幾步而已。

郊區公路兩側多是大片大片的牧場,漫山遍野的牧草綠茸茸,這裡一年四季都可以放牧,從山坡上望去,草場上的羊群,猶如飄動的白雲。山坡的野花也多得出奇,片片相連,猶如花的海洋,有黃澄澄的矢菊,淡紫色的喇叭花,紅艷艷的野牡丹。微風輕拂,彩波蕩漾,遠望彷彿是彩霞落地,近觀則千姿百態,爭奇鬥艷。到了西部山區,則是樹的世界,高大挺拔的青松。傘蓋般的杉樹、蒼勁的橡樹和耀眼的白樺,構成了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 比斯特裡察河谷,位於蘇恰瓦縣境內。這裡山中的自然環境極為幽美,是羅馬尼亞主要旅遊區之一,交通方便,人文景觀非常豐富。到蘇恰瓦地區參觀的遊客,特別在夏季,都會到此小憩幾天。羅馬尼亞最著名的「博爾塞克」礦泉水就產於此地,山中的礦泉水含有豐富的氯化鈉、二氧化碳、碳酸氫鈉、鎂和鐵等,有溫泉和冷泉,用於治療心臟病、腦血管、貧血病及內分泌器官方面的疾病。

[編輯] 奧拉迪亞溶洞美

奧拉迪亞(Oradea)市,位於羅馬尼亞西北部臨近匈牙利邊界的湍克里什(Crisul)河畔,是比霍爾縣的縣府。建於中世紀的盛期,一一四一年被韃靼人所毀,十五世紀重建。一六六○年至一六九二年為土耳其人佔據,後來成為匈牙利領土。一九一九年歸屬羅馬尼亞。

這個擁有二十二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位置在東經二十一度五十七分、北緯四十七度三分,它是歐洲西部和從匈牙利布達佩斯進入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主要通道。東北鄰巴亞馬雷、東與克盧日──納波卡接壤、南界阿拉德、西部是匈牙利國境。此地現為文化中心,有國家劇院、木偶劇團、交響樂隊、圖書館和博物館。市的東面有優質礦泉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現代化的市容景觀,成為重要工業中心,生產機床,採礦設備、化學製品、靴鞋、葡萄酒、製粉和製材等。市區有許多星級旅館,一流的賓館有四個,最大最好的是靠風景優美的河岸,位於交通要道的「達契亞」飯店。

奧拉迪亞有許多古建築,其中湍克里什河岸上有三座建築最為著名,其一是一七七○年由巴爾維德爾王子設計建造的巴拉瑰王宮,它被宗教界稱為「教會之家」,外表氣勢雄偉、漂亮,裡面收藏不少十八世紀的名畫、壁畫。此外,王宮裡還有一個湍克里什河博物,展品主要是表現當地歷史、民間藝術風情等。另一座是一七七三年建成的巴洛克式建築,樓房底層有長達一百多公尺的拱廊,遠遠看去,十分壯觀。斯塔歐路教堂是羅馬天主教會於一七八○年修建的,裡面的繪畫、壁畫等藝術品,都完整無缺保存下來。坐落在河口處的古城堡遺址,五個塔頂及部分城牆仍清晰可見。城中「勝利廣場」旁的東正教堂是一七九○年建成的,被人稱為「帶月亮的教堂」,頂部有一個三公尺大的球,一半黑色一半金黃,上面可以顯示月亮的盈虧,非常有趣。

熊溶洞在奧拉迪亞市東南方八十公里處,是西爾巴阡山所有溶洞中最長、面積最大、景色最美麗的溶洞之一。它是一九七五年村民在挖掘大理石時無意中發現的。當打開洞口後,發現裡面有許多熊骨;再往裡走,溶洞逐漸變得寬敞,洞內出現一具具完整的熊骨,人們稱之為熊廳。在其他洞裡,農民也發現熊骨。考古專家認為,在很久以前,此處曾是熊的棲身之地,後來發生了一次大地震,洞口被封死,裡面的熊被悶死。熊溶洞總長一公里多,經過精心整修,多數熊的骸骨都按其原來死去的姿熊放置,再配上彩色燈光,遊客一進洞,就能猜出「熊溶洞」的涵義。

洞中長滿了石筍和石鐘乳,經人工布置,更加五彩縯紛,千奇百怪,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石頭有的長得像蘑菇,有的似荷花;有的像從空中垂下的萬千冰柱,有的似從天而落的奔流瀑布;有的儼如巨大的寶石花山,有的又屹立高矗如寶塔。人們給洞內各景賦予不同名稱,如熊廳、蠟燭廳、荷花廳、旗幟廳、乳齒家廳等。其中荷花廳高三十公尺,大廳開闊,一次可容千人以上,大廳奇態異樣,內有鐘乳石、石柱、石芯、壁上「垂掛」著的石花盆景讓人叫絕,比人工安裝的還精美。大廳中央有一池碧水,池內朵朵白色的石荷花似在飄浮。站在洞內任何角度觀看,都像質賞一幅錦繡畫屏。

此外,比霍爾山的景色也絢麗多彩,山上筆直參天的迎客松和挺拔秀麗的雲杉,以及那幽幽曲徑的小河流水,是許多歐洲人希望看到的。這裡許多山村仍然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耕作水準,他們的生活方式、獨特的民歌及傳統的手工藝製作,對羅馬尼亞甚至匈牙利都產生巨大影響,如今是吸引國外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

[編輯] 河港城市圖爾恰

圖爾恰(Tulcea)是羅馬尼亞東南部有名的河港城市,係希臘人在兩千六百多年前所建的古城;腓尼基人從公元前七世紀就開始在此活動,當時圖爾恰,只不過是多瑙河流入黑海邊上的一個過往商客在此停泊的小碼頭而已。腓尼基的名人赫羅德圖斯曾於公元前四百五十年來過此地,並對這裡的戰略地位大加讚揚。此後,它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最後一個離開此地的統治者是土耳其。

這個擁有十一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八度四十八分、北緯四十五度十一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黑海沿岸北端靠近沙漠地帶多瑙河支流聖喬治河的河畔,東距黑海一百公里左右,市東郊是多瑙河三角洲的起點,多瑙河在此分成三條支流後分別注入黑海、「有進入三角洲門戶」之稱。東鄰蘇利納、南與康斯坦察接壤、西界布澤烏、北部是烏克蘭邊境。此地是重要的內河港口、捕魚、旅遊和遊艇業中心,有全國最大的捕魚業,漁產在此冷凍、裝罐和裝箱,然後運往全國各地。工業也頗有規模,目前比較重要的有捕魚用具和造船廠。

這裡交通也很方便,有現代化的國際機場、公路、鐵路從全國各地直通此地。水路是羅馬尼亞內河的起點,深水貨運碼頭可停靠大船通黑海,去三角洲旅遊的遊船都是停泊在小碼頭上。旅遊局在多瑙河河濱修建了多座現代化旅館,三角洲旅館和伊格雷塔旅館設備都非常現代化。雖然一些私人小旅館的條件不如大賓館,卻別有一番風味。

在圖爾恰旅遊,除了那些現代化建築外,還可在老城的角落見到過去歷史上留下來的遺蹟。如十九世紀土耳其人建的阿齊齊耶清真寺,也有俄羅斯人建的聖‧尼古拉教堂,都很有特色,值得一看。市內其他遊覽處,有為紀念在一八七七年爭取國家民族獨立鬥爭中犧牲的烈士獨立紀念碑,碑的一面是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另一面是持槍的士兵。通往紀念碑的道路全部是由上等大理石砌成,這是羅馬尼亞唯一的一條大理石路,因在不遠處的山區盛產大理石。

水族博物館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裡面的展品有科學家們經過長期辛勤勞動而搜集到豐富的三角洲動植物資料和各種標本,僅魚的標本就有一百多種,有的還是僅產於此地的珍品。水旅館裡飼養著捕獲來的各種各樣的魚,供人觀賞。另有韃靼人當時留下的一些珍品,如他們使用的銀錠、金幣,以及各種印章。此外,圖爾恰觀看漁民捕魚,以及到附近農莊參觀葡萄園也別有風味。那一望無際的葡萄園令人陶醉,此地產的葡萄酒,曾多次獲國際大獎,到了這裡,千萬別客氣,一定要品嘗一下葡萄美酒。

多瑙河三角洲起點位於市區東面,洲上港漢密布,河道縱橫,湖泊眾多,有世界上最大的蘆葦林,面積廣達三十萬公頃、天鵝、拍頂鵝、野鴨、鵜鶘、白鷺和黑雁聚居,構成一幅如畫的美景。但是三角洲最奇特的景色是它的浮島,面積約有十萬公頃,外表像陸地,上面生長著茂盛的植物,但下面卻是一片湖泊,厚度則僅一公尺左右,不時會漂浮移動,現在已成為著名的度假地方,划船、游泳和釣魚的人昝多,被稱為「不枯竭的魚場」,盛產鱘魚、鰱魚、梭子魚和石斑魚等。

[編輯] 尼亞姆茨古蹟多

皮亞特拉──尼亞姆茨(Piatra-Neame)位於羅馬尼亞東北部,是尼安特縣的縣城。它坐落在比斯特里察(Bistrija)河谷中,被科茲拉山、彼特里奇卡山和切爾內古拉山所圍繞。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六度二十二分、北緯四十六度五十六分。東界羅曼、北是蘇恰瓦、東南鄰巴克馬、西南是特爾古穆列什。這裡是摩爾多瓦自然景觀最美,每年遊客最多的地方。從都布加勒斯特沿二號公路到此約三百五十公里。

城內各勝古蹟眾多,其中在多姆尼山發有兩千年前羅馬尼亞人遠祖達契亞的城堡遺址。科茨拉山上有座聖約翰古教堂,因遊人多,故修建許多有民族風格的小飯店,整座山景如畫,是羅馬尼亞自然保護區。羅馬尼亞的英雄特凡大公曾以此為戢略基地反抗鄂圖曼帝國的入侵,他在此曾設有行宮,現在卡爾‧馬克思廣場附近有一座雄偉的斯特凡大公的塑像。值得參觀的還有斯特凡大公的行宮遺址,收藏頗豐,特別是以珍藏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為重點的縣博物館,建於十三世紀的斯芬圖教堂,達契亞人的城堡等。此外,還有一些古建築也值得一看,如亞歷山德努大街二十三號的木頭房子、斯芬圖大街一百九十一號的貴族莊園。山城四郊的遊覽地也不少,如具有中世紀時化特徵的尼工姆茨城堡、羅馬尼亞著名作家揚‧克里昂加的故居和羅曼王子宮等地,都是吸引遊客的好去處。

阿加皮亞修道院距皮亞特拉四十公里,是個神秘的地方,到夏季,來自不同國家成千上萬遊客蜂擁而至,領略四周自然美景,欣賞修道院動人的音樂,參觀數世紀以來由修道院內修女們自己動手編織的地毯、刺繡,還能看到歷史上不少達官顯貴們如俄國沙皇送給修道院院長的各種禮物。

這座修道院建於一四四七年,一八二一年被土耳其侵略軍焚燬,一八二三年重建。它的地理位置非常有趣:海拔四百五十公尺,坐西朝東,背靠爾巴阡山脈,數條山脊漸漸從這裡升高延伸。修道院呈堡壘式四方,二層的主樓在正中,第二層四周都有陽台。從建築面積來看,規模僅是座中等修道院,但有四百多位修女,人數是羅馬尼亞各修道院之冠口處的大廳,有各種語文的說明書出售。整座修院從天花板到地面掛滿了地毯,牆上的肖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最著名的是聖壁上的包銀像,那是羅馬尼亞最愛尊敬的畫家尼古拉‧格內戈雷斯庫的傑作之一,他從孩提時就開始在修道院牆壁上作畫,後來完成了院內有包銀聖壁上的人物肖像畫。

修道院南西北三面是個大村莊,所有房子都是道地的摩爾多瓦地區傳統式的小木頭房。這些房子是高級修女們的,她們不拿津貼,但她們的家屬可以為其購買或建造小木房。修女們的日程排得很滿,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接著早祈禱到七點,早飯後就各行其事:下廚、掃地、除塵、刺繡、繪製肖像、編織地毯和羊毛衫等。編織原料來自修道院自養的羊群,編出的羊毛衫自用有餘,還出售給鄰鄉居民。就連修女們歸天時穿的裝飾壽衣都是自己縫製。修女們按修道院的規劃被安排學語言、歷史、和農藝,有時因學習需要,還把修女送到瑞士、英國進修。這裡有四平方公里的土地,養有牛、羊、豬、雞,建有一個大溫室,一年四季種有蔬菜、水果和鮮花。除節假日外,阿加皮亞修道院並非向所有來訪者開放,這裡沒有閒人來幹接待工作,也沒有像樣的旅館,遊客多是早來晚去,不過離修道一公里處的阿加皮亞村有許能提供午餐的地方,也可租小木房住下。

[編輯] 沃爾恰有療養地

勒姆尼庫沃爾恰(Vilcea)市是沃爾恰縣的縣城,它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四度二十二分、北緯四十五度六分。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羅馬尼亞中南部,瀕臨奧爾特河,東南距布加勒斯特一百八十公里,並與皮特什蒂接壤;西界特爾古日烏,南為斯拉蒂納,北接錫比烏。中世紀時曾是集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工業迅速發展,有化工產品,木材加工和石油鑽探機等。此地空氣清新,景色優美,著名作家潘恩的故居也在此地。

這個擁有十三萬三千多名人口城市的附近,有奧勒內什蒂‧克利默內什蒂療養院,礦泉中含有豐富的氯砢、碘、硫黃、許多微量元素,用以治療腎病、胃病、膽囊炎和糖尿病等。這裡地處奧爾特河谷,海拔不到四百公尺,河谷蜿蜒如同山裡的窪地,兩邊的高山如同天然屏障,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物產,以及當地居民一直保存下來的傳統生活方式,使這裡成為吸引國內外遊客的重要因素。

另外,在奧爾特西岸的戈沃拉療養院,也是一處重要的療養地,這裡有許多泥礦。從地下湧出來的泉水流經池子中的淤泥,也含有相同的微量元素,療養者把泥漿塗在身上,再進行日光浴,療效良好。主要用於治療脊髓炎、婦科、末梢神經系統炎症、皮膚病、消化系統和職業中毒等。療養院住房條件和交通都非常理想,冬有溫泉、夏有冷泉,服務員都懂得如何用礦泉治療。

附近圖什拉德浴場,也是休閒療養勝地,位於奧爾特河谷的哈爾吉塔山麓,自然風光極美,夏可避暑、遠足游泳,冬能滑雪狩獵。山上流下來的礦泉,對心血管疾病,靜脈腫大、虛弱、神經病和肝臟、腸胃系統方面的疾病,都有非常顯著的療效。

[編輯] 文化城克拉約瓦

克拉約瓦(Craiova)位於羅馬尼亞南部,是多爾日縣的縣府。它的現名最初見於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一四四七至一四五六年統治時期的文獻。它起源於古羅馬的殖民都市卡斯特拉農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被德國佔領。一七九○年的大地震,使整個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一七九五年發生大瘟疫,當地人受到極大災難;一八○二年被土耳其人燒燬。此外,它還是羅馬尼亞著名民族英雄圖爾多‧伏拉迪米雷斯庫一八二一年領導大起義的地方;一八四八年羅馬尼亞人革命的第一支武裝,也在這裡誕生;到近代,一九○七年農民不滿當局的統治再次發生暴動;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石油和鐵路工人發生的大罷工,使城市陷入嚴重的癱瘓,但由於貿易興盛,又很快繁榮起來。

這個擁有三十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徑二十三度四十八分、北緯四十四度十九分,坐落在瓦拉幾亞平原多瑙河支流的日烏沙左岸,東鄰斯拉蒂納,並距布加勒斯特兩百四十公里;西與塞維村堡接壤,南是保加利亞國境,北為勒姆尼庫沃爾恰。

克拉約瓦還是羅馬尼亞著名的科學文化城,這裡的大學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科學院在此有分部,還有國家劇院和奧爾坦尼工國家樂團,多伊納‧奧爾圖盧伊民間歌舞團在羅馬尼亞享有盛名,晚上可為遊客提供一流的節日。工業產品主要有內燃機車、變壓器、電氣、化學、機械、陶器,採礦設備和機床,是羅馬尼亞電器工業主要集中地。

這裡擁有許多可以反映其歷史文化,以及獨特建築風格的著名建築物,如中央圖書館、「奧爾坦尼亞」博物館和原總督府等,都值得一看。原總督府建於一六九九年,位於玫瑰園裡,係康斯坦丁‧布倫科維亞努大君原屬克拉約韋什蒂的領地上建造的,一七一八年至一七三九年奧地利佔期間,這裡是行政局;原建築物的地下室和門廊的兩根柱子一直保存至今。總督府現在是多爾日縣博物館。在總督府旁的聖杜米特魯大教堂建於一六五一年,在玫瑰園附近的布科沃茨大教堂建於十五世紀,都是克拉約瓦最古老的建築。市區南部的人民公園佔地九公頃,是全國最美麗的公園之一。

[編輯] 德羅貝塔遺蹟多

德羅貝塔──塞維林堡(Drobeta-Turnu Severin)位於羅馬尼亞西南部,是梅赫丁茨縣的縣城,古稱德羅貝塔。公元一世紀時,古羅馬人從這裡進入達契亞,並征服了達契亞人。現存的大量文物、古蹟、遺址都與此有關,其中最負盛名的要算多瑙河古大橋遺址。公元一○三年至一○五年,羅馬帝國圖拉真皇帝為儘快攻佔達契亞,便在多瑙河上修建一座十八點六公尺高、十三公尺半寬、一千三百五十公尺長的拱形大橋,由二十根巨大的石墩支撐,這在當時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此橋不知燬於何時,史無記載,但殘留在岸邊的橋墩仍依稀可辨。至今,多瑙河上的橋樑還屈指可數,而早在一千八百年前,羅馬人就建造了如此大的橋,可見其技術已相當先進。

這個擁有十五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二度三十九分、北緯四十四度十八分,坐落在靠近南斯拉夫邊界的多瑙河上遊,東與克拉約瓦拉壤,西北鄰雷希察,是多瑙河上的重要河港,也是一旅遊中心,在歷史上屬要衝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項建設獲得迅速發展,現在有造船、鐵路車輛、肉類和食品加工、以及木材等工業。市中心的碼頭可停靠排水量幾千噸的駁船,火車、公共汽車都能直通碼頭,遊客出入此地非常方便。市中心最好的旅館是特拉林賓館和伯拉克旅館。

此地有多瑙河橫切喀爾巴阡山脈鐵門附近的美麗風景,和其他歷史遺蹟,如羅帝國將士用過的浴池、維林中世紀城堡和外圍城牆、德羅貝塔羅馬軍營等。市內還有一座建於十三世紀的古老教堂。此外,鐵門博物館,裡面陳列著許多反映此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史料、鐵門峽谷修築大壩以前的一些照片,一年不同季節的風光照片。如今,整個壩區因其有寶貴的歷史文物和山上的原始樹木,而成為羅馬尼亞自然保護區。

在市區西北三十公里處有座梅赫丁齊山,山上有托普尼茨峽谷,羅馬尼亞最長最著名的喀斯特岩洞中的托普尼茨洞就在此山,現已開放。離洞不遠處有一古動物化石保留地,也有建於十四世紀的大教堂等古建築。

[編輯] 邊界城市雷希察

雷希察(Resita)市是卡拉什──塞維林縣的縣城,它的經緯度為東徑二十一度五十三分、北緯四十五度十七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羅馬尼亞西南部,東鄰特爾古日烏,西部靠近南斯拉夫邊界,南是阿尼納,北為盧戈日。這個擁有二十多萬名人口的城市,地處煤和金屬礦開採區,是國內重要的工業中心,金屬製造業歷史悠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地鋼鐵廠已現代化,建有幾座重型機械製造廠和機車內燃機廠。這裡原為羅馬人重要居民點,現有博物館展出新石器時代文物、羅馬貨幣和武器,以及古書和與城市歷史有關的展品。市內交通方便,有鐵、公路,並有良好的公共設施。

從彼得羅沙尼到雷希察市的五十八號公路,沿著南喀爾日阡山北麓從東往西,中途有個小山鎮,名為薩爾米塞傑圖扎,它是羅馬尼亞人遠祖達契亞人的政治,經濟中心。公元前七十至公元前四十四年,達契亞國王雷比斯塔和公元八十七至一○六年德切爾巴均在此設都。這裡是西方進入羅馬尼亞腹地的必經之路,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羅馬帝國於公元一○七年征服達契亞後,此地為羅馬帝國管理這一片地區的省會,是個重要移民地和屯兵處。原有的古城呈正方形,佔地面積零點零三平方公里,內有方形大自由宮聖殿、圓形小聖殿、教堂和瞭望塔。昔日的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只剩基石,其中有塊長方形廢墟,就有近六十根石柱的底托,可見其建築龐大。自由宮聖殿的牆基只剩一公尺多高,建築群裡的石浮雕都被搬到此處的博物館,但有三根近五公尺高的大理石柱仍傲立其間,似乎向人們顯示其昔日的輝煌,也說明了達契亞人當初的聰明才智。此外,還可以看到規模巨大呈橢圖形的大鬥獸場遺址,場中央至看台有一道壕溝,那是為參加搏鬥的獸類進入場院而專修的。已挖拙出土的鐵匠爐和陶匠院表明那時的工藝已經相當先進。

在喀爾巴阡山,這樣的城堡和要塞遺蹟很多,都是建在易守難攻的山坡上。不過這裡山高路遠,與外界隔絕,也使當地居民得以把達契亞尼族的許多風格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特別是民歌和一些民族習慣、服飾衣著是道地的達契亞風格,因此這個山區能不斷吸引外國遊客到此觀光。

[編輯] 阿拉德市景點多

阿拉德(Arad)市是阿拉德縣的縣城。這裡住著馬扎爾人,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個居住點,十一世紀時始見記載,一五一四年曾因農民暴動而遭到破壞,後來曾先後由土耳其、奧地利和匈牙利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歸屬羅馬尼亞。這個擁有二十二萬多名人的城市,經緯度為東徑二十一度二十分,北緯四十六度十一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羅馬尼亞西部,穆列什河的下游,東鄰阿爾巴尤利亞,西部是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國境,南與蒂米什瓦拉接壤,北接奧拉迪亞。現為工商業中心,工業有機床、鐵路車輛、纖維、水泥、紡織品、殼類加工、釀酒和木材加工業。

這裡交通便利,是羅馬尼亞與歐洲、亞洲相連的鐵路中樞地。著名的歐洲「東方快」經過這裡開往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因而從倫敦、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地到此非常方便。市區汽車不多,柏油馬路上處處響著「達!達!」的馬蹄聲。

市內參觀景點不少,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從市中心到河邊的古城堡,自行十七世紀建成這個城堡後,它就成了保衛這一地區的主要堡壘。城堡是巴洛克式建築,保存完好,置身其間,似乎回到了另一個世紀。城堡裡豎有一個高大紀念碑,以紀念一八四八年大革命中被奧匈帝國處死的十三位匈牙利革命英雄。另有羅馬天主教教堂和塞維亞教堂都,是一六九八年完工的,是人們必定參觀的地方;二十世紀初還建了一個更氣派的天主教大教堂。此外,市內還有國家劇院、木偶劇團、管弦樂隊,圖書館和博物館等。

阿拉德郊區的秋天非常美,是羅馬尼亞葡萄主要產品,金秋季節,寶石般的葡萄掛滿枝頭,晶瑩剔透,像冰雕玉琢的藝術品似的。

[編輯] 阿爾巴尤利亞市

阿爾巴尤利亞(Alba Iulia)市是阿爾巴縣的縣府。早在兩千年前,羅馬尼亞的祖先達契亞人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壘塞築城,抵抗外族入侵。一六○○年,羅馬尼亞王公「勇敢的米哈伊」首次將三個公國統一起來,定名為羅馬尼亞,就以阿爾巴尤利亞為首都。

這個只有八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徑二十三度三十五分、北緯四十六度四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羅馬尼亞中西部,傍穆列什河,距首都布加勒斯特西北七十公里處,東鄰梅迪亞什、西南界德瓦、北接圖爾達。工業有製革,食品加工、靴鞋、建築材料和釀酒等。市區自然風光優美,鮮花、綠樹、碧草,是休假療養的好去處。市內僅有兩座較好的賓館。市旅遊辦公室和火車車票預訂處都在市「五一廣場」附近。市區還有不少古蹟和參景點,有一七一五至一七三八年由義大利建築師維斯負設計,並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的城堡,佔地零點七平方公里,呈七邊形,有七座箭樓和四個城門,這是除克盧日外最大的古城堡。現在只存留兩座城門,其一是拱形的凱旋門,十分雄偉,上面有神語勇士雕像;另一城門上有卡羅六世皇帝騎馬塑像。

城內王宮前有紀念一七八四年農民起義領袖霍里亞等人的紀念碑,以及「勇敢的米哈伊」的雕像。宮牆上嵌有表現當年阿爾巴尤利亞居民歡迎米哈伊入城的場面的大型銅浮雕。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羅馬尼亞與特蘭西瓦尼亞宣布統一的「米哈伊廣場」,現在成為羅馬尼亞著名的「統一博物館」所在地。城內其他值得參觀的古蹟還有農民起義領袖霍里亞的墓地、建於十八世紀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屬於歐洲最早的觀象台之一的觀象台。另外,還有著名的巴蒂亞尼的圖書館,建於一七九二年,當時阿爾巴尤利亞的天主教大主教下為這裡收集藏書,結果得到一大批古典精品書籍,包括八世紀時一部珍貴的聖經手抄本等,藏書中還有一四八二年出版的古希腦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宇論」及其他一些孤本。

[編輯] 古城錫吉什瓦拉

錫吉什瓦拉(Sighisoara)是羅馬尼亞著名的古城,史料最早出現其名的是一二八○年。到一三九○年,已成為聞名的手工業中心。它還是吸血鬼維拉德德培斯誕生之地,因此有很多觀光客前來造訪。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四度四十八分、北緯四十六度三十分,在地理位置上是坐落在穆列什縣境內。從這個市鎮的車站出來,可以看到山巔上漂亮的城堡和十一座保存良好的高塔。這個城堡位於市內最高處,長九百二十公尺,帶雉堞的城牆圍繞,城牆上建有十四座城樓,它們分別由中世紀時城內的各手工業行會出資興建,有皮革匠樓、理髮師樓、錫匠樓、手飾匠樓、搓繩匠樓、皮襖匠樓、織布匠樓、裁縫師樓、鞋匠樓、製鎖匠樓、箍桶匠樓和鐵匠樓等。 其中最漂亮的當屬穆札列林(Muzleulin)廣場上建於十四世紀的鐘塔,高六十公尺,呈正方形,從下面登一百七二個台階就能到樓上平台,平台上部的塔尖直插雲霄,頂部底座的四角分別有四座縮小了的鐘塔,遠遠看去氣勢雄偉。上方那口大鐘旁的小龕內有七個銅人,代表每週的七天,這座鐘塔已於一六四八年停止不動,現鐘塔上的平台大廳被改為市歷史博物館,展出這個地區歷史上的實物、出土文物和許多十六世紀玻璃繪畫。在玻璃上刻花的工藝是當地手工業中的一絕,至今仍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九八九年推翻希奧塞古的檔案及記錄也保藏在這裡,塔的最上方有個平台的木欄杆上刻著柏林、倫敦、巴黎、伊斯坦堡及索非亞等地的方位及距脽,從這裡並可一覽全市的風光。

鐘塔左邊是一家大名鼎鼎的大公之家餐廳,遊客可以到它的地窖去喝一杯啤酒,或到大公起居室去享受一頓午餐。此外,市內其他名勝古蹟還有:建於十四至十五世紀的山坡大教堂,建於十五至十六世紀的修道院大教堂,建於十八世紀的東正教大教堂等。

[編輯] 神秘之地比卡茲

比卡茲(Bicaz)的經緯度為東徑二十六度四分、北緯四十六度五十五分,位於比卡河和比斯特里察河匯合處,這個小城市人口不足一萬,以生產水泥和石棉板為主,是一座寧靜的小城。這裡的水站和驚險的比卡茲峽谷,吸引了許多遊客。

比卡茲水電站是羅馬尼亞國內第一座水電站,其大壩欄截的蓄水湖,湖面達三十三平方公里,是歐洲最大的山間湖之一。壩區建有多座旅館,還有許多適合青年夫婦住的小木屋,各種旅遊、運動設施都很齊全。遊客乘船沿湖而上,近可欣賞到峽谷兩岸絕壁美景,遠能看到層林盡染的群山。如果沿岸邊小路攀登而上,恰赫勞山共有三百方公里,最高峰一千九百零四公尺,與此高度相接近的還有好幾座山峰。山不太高,但其險峻是羅馬尼亞其他山峰所無法相比的,有的懸崖超過兩百公尺。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這裡的山都因海拔不同,所長的植物也不太相同,因而成為羅馬尼亞著名的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好幾礦泉休養所,舉世聞名的博爾塞克礦泉水就產於此山。

比卡茲峽谷是比斯特里察河從東喀爾巴阡山流下來時,在比卡茲山區沖出一條險峻峽谷,深三百至四百公尺,寬僅六至七公尺。峽谷外面的群山古樹遮天,不論從谷底往上望,還是從高山向下看,都非常壯觀。往西行穿過峽谷,盡頭就是羅舒湖,也稱「紅湖」,是一八三七至一八三八年山體滑坡阻塞比卡茲河所形成的,山上的石頭和土壤都是紅色的,由樅木形成的化石非常漂亮,湖中出現的山上紅色倒讓人驚奇不已。這裡是消夏勝地,有許多小別墅和木質小屋。來此休假的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並稱之為新發現的「神秘之地」。

[編輯] 巴亞馬雷有礦花

巴亞馬雷(Baia Mare)是馬拉穆列什縣的縣府,十二世紀始建。這個擁有十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三度三十五分、北緯四十七度四十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羅馬尼亞西北部的瑟薩爾河谷,四面環山,西北距薩圖馬雷五十公里,東部為海拔兩千三百零三公尺的彼得羅蘇峰,南界扎勒烏,北是烏克蘭國境。這裡最初是採礦業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化工、冶金、製鉛及其他有色金屬工業。城市不大,由新舊兩部分組成,新區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才開始建設的,建築物整齊,式樣新穎,顏色淡雅,有高層旅館。規宏偉的礦工俱樂部等,給城市帶來一股朝氣和活力。老區保留著中世紀的風貌,特別是市中心解放廣場附近,有十五世紀以來各種風格的樓房。縣法院在五一廣場附近,是座漂亮的小樓,從十八至十九世紀,這裡就是為遠道來此觀光的遊客準備的,算是最早的地方旅行社。每年來自歐洲各國的遊客不少,主要到此地的原始森林尋找大自然回歸的感覺。

礦花博物館很值得一看,它在老城區的一座二層樓房裡,樓外表呈灰白色,樸實無華,裡面卻是萬紫千紅的「花卉」世界,陳列著從當地礦井採集的各種廣物晶體,酷似大自然花卉的「礦花」近三百多「株」,最大的重達兩百五十公斤。其中有雍容華貴的「牡丹」、令人賞心悅目的「令箭荷花」、含苞待放的「玉蘭」、高雅不俗的「蘭花」等。有的「礦花」則像潔白如玉的雪山,有的則像五彩繽紛的珊瑚,還有的像晶瑩剔透的冰川。

巴亞烏雷附近有許多著名的療養所,布齊列什山和羅德納山是旅遊觀光的好地方,有盤山公路可直通山頂。居高臨下,四周美景盡收眼底。近看,是高大挺拔的松樹,構成一道道林牆;遠望,碧綠的植被縱橫交錯,恰似無邊無際的林海,這裡也是各種野生動物棲息繁育的好地方。

[編輯] 旅遊港市蘇利納

蘇利納(Sulina)港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四十分、北緯四十五度九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羅馬尼亞東部的多瑙河中支入海口的盡頭,陸地面積約七公頃左右,是主要的運輸港口,港深七公尺,可停靠萬噸級巨輪。這裡是個自由港,有免稅商店,旅館設施齊全。來往者多為各國海員,但觀光客仍不少,因此是觀海和遊覽三角洲深處的最佳落腳點之一。

坐落在蘇利納北岸的馬利庫斯距離圖爾恰僅十五公里,這裡水陸均通,有多家旅館可供遊客選擇,裡面各種設施也不錯。從馬利庫順水向東十一公里,河南岸是克里沙,此地離海口不遠,出海口處的遊覽地也叫蘇利納,這裡的旅館設備最完善,風景也最美。每天來往於圖爾恰至蘇利納定時和不定時的船隻很多,有高價豪華的,也有低價普通的;有快速的;也有邊走邊停的,遊客可根據自己時間情況任意挑選。

從蘇利納乘船可以去一個叫「二十三海里村」的地方,這裡是蘇利納河的入海故道上較大的一個居民點,住著一百多戶居民,全部都是俄羅斯族人,他們是彼得大帝時期政治流放犯的後裔。此地的教堂和店鋪一應俱全,就是沒有遊客能下榻的住地,只有幾座小木屋可供遊客臨時歇息。島上居民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就是政府高級官員來此也得不到好的禮遇,但這裡自然景觀好,值得一遊。

[編輯] 各大城市風光好

[編輯] 人民生活獲改善

全國人口約有三千多萬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一百二十六人。民族非常複雜,是個以羅馬尼亞族為主體的國家,全國共有二十個民族。但在東歐諸國中是唯一的拉丁系民族,民族個性較開朗,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一般人樂天開明,對人親切,見面招呼採法國式禮儀。人們約會守時,長幼有序。佔人口總數百分之八十九點四的是羅馬尼亞族,約有兩千六百多萬人;另外百分之十點六分別是匈牙利族佔兩百多萬,茨網族即吉普賽人約兩百五十萬,日耳曼族約十八萬,猶太人十四萬,烏克蘭人五萬八千名,俄羅斯人三萬九千名,塞維亞人五萬,韃靼人兩萬一千名,土耳其人一萬四千名,保加利亞人一萬二千名,克羅地亞人一萬名,斯洛文尼亞人、希臘族、捷克族、斯洛伐克族、波蘭族、阿爾巴尼亞族、馬其頓族和亞美尼亞族等共約二十萬。

羅馬尼亞族遍布全國,而匈牙利族和日耳曼人主要分布在特蘭西瓦尼亞;塞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主要居住在巴拉特地區;保加利亞人、土耳其人和韃靼人主要分布在康斯坦察和多布羅加地區;烏克蘭人住在布科維納和馬拉穆列什地區;俄羅斯人多在多瑙河三角洲一帶,猶太人主要生活在布加勒斯特等大城市;而吉普賽人則多居住在鄉下,到處遊蕩。

現在國內共有十四個合法的教派,其中教徒最多、影響最大的是東正教,全國約有一千五百萬人信仰東正教,有一萬一千三百座東正教教堂,僅首都布加勒斯特就有兩百六十三座。東正教是一個獨立的教會,不受任何外來勢力的控制。歷史上,它受在土耳其伊斯坦堡教會牧首的管轄,從一八八五年開始自治,一九二五年成為獨立的教會。現全國分為五個大主教區,各大主教區由大主教管區和主教管區組成,五個大主教區內共有大主教管區和主教管區各六個。此外,羅馬尼亞還在美國和法國各設有一個管區,分管居住在美國、加拿大以及中西歐國家的羅馬尼亞東正教徒。

東正教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聖議會,大主教是聖議會主席。一切宗教事務都在聖議會職權範圍內。此外,教會還設有主管經濟和行政事務的教會國民議會。全國教會委員會和大主教事務署,為教會中央執行機關。全國還設有六所神學校和兩所神學院。除東正教外,還有天主教徒約一百二十萬人,猶太教徒十萬人,伊斯蘭教徒十萬人,卡爾溫教、福音教、反三位一體教派、神靈降臨教派、浸洗教派、星期六教派等規模人數都較小的派別。但無論有無宗教信仰,日常生活中和宗教有關的活動成為固定的習俗。

由於羅馬尼亞大多數人都信奉東正教或稱希臘正教,所以這個國家所發展出來的藝術、文化和生活習慣等,和西歐許多國家是大不相同的。就教堂建築方式來說,它不及西方天主教堂的宏偉壯觀,沒有立體雕像裝飾,它的外壁是最大不同之處,因為東正教嚴禁立體偶像崇拜,所以內部只有平面的壁畫及馬賽克作成的鑲嵌畫。這種教堂內部大都莊嚴而灰暗,最華麗的裝飾,可能就是自天花板上垂下來的銅或銀製的吊燈了。教堂內部只在四周設有座位,正殿中央有一間木造或石造的間壁,祭壇在它的後面,這個間壁是「聖城」,原文為Iconostasid,是聖像留駐之所,只有東正教僧侶才准進入。

大量焚香是東正教禮拜儀式中最大的特色,僧侶們手持繫著鈴鐺的香爐,搖動時香氣瀰漫整個聖城,並發出「鈴!鈴!鈴!」的響聲。等到教堂內充滿香煙後,身穿黑色長袍頭戴長帽的僧侶,會步入信徒中向人一一撒煙,這樣的儀式會持續進行二至三回,幾乎會令人喘不過氣來。參加禮拜後的教徒,香氣沾滿全身,終日不會散盡。

在舉行小孩受洗儀式時,一群盛裝的親友,抱著一個可愛的嬰兒,緩緩地步入教堂內的側殿,每人手上都拿著一根細長的白蠟燭,殿上的僧侶以宏亮的聲音唱出祈禱詞,小孩則安詳地趴在媽媽的肩上。儀式的最後階段,是將小孩的頭後腦浸入洗禮盆中。就在那重要的一刻,小孩突然打個「哈啾」,一場原本莊嚴肅穆的典禮,就在歡笑聲中結束,溫馨感人。

這個國家文化落後,教育也不大發達,還有百分之十七人口是文盲。以羅馬尼亞語為國話,但少數民族通常都有自己的語言,如匈牙利族講匈語,日耳曼族通用德語,俄羅斯族用俄語。羅馬尼亞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羅曼語系,同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等比較接近,所以人們在布加勒斯特大街上與人交談或打聽什麼事時,最好用法語。在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匯方面,羅馬尼亞語有著明顯的拉丁語特徵,其現代科技詞匯,幾乎全是來自其他羅曼語,特別是法語居多。羅馬尼亞人所操語言與其四周鄰國截然不同,東北部的摩爾多瓦、烏克蘭和西南部的南斯拉夫人都通用斯拉夫語,西部的匈牙利人講的是屬芬蘭烏戈爾語系的匈牙利語,南部的保加利亞人則講保加利亞語。

羅馬尼亞語的形成與羅馬尼亞的歷史密切相關。羅馬尼亞人的遠祖達契亞原先有自己的達契亞語,公元一○六年,羅馬帝國征服達契亞後,達契亞人被迫放棄自己的語言而改講羅馬人所操用的通俗拉丁語。公元三世紀中葉,當地人與羅馬人融為一體,他們所操語言就是現在羅馬尼亞語的雛形。在以後漫長的歷史變遷中,許多外來民族侵入到羅馬尼亞地區,特別是七世紀的斯拉夫人,這些民族語言都對羅馬尼亞語的形成產生過影響,許多詞匯融合其中,但並未改變羅馬—達契亞人所操的通俗拉丁語的基本特徵。到九世紀末十世紀初,羅馬尼亞民族基本形成,一種淵源於通俗拉丁語,但又不同於通俗拉丁語的新語種,即羅馬尼亞語開始問世。

羅馬尼亞語雖屬羅曼語系,但在中古和近古時期的書寫曾用過斯拉夫字母的基里爾字母。由於宗教的緣故,羅馬尼亞人從十四世紀起就借用斯拉夫字母進行書寫,到十九世紀初,用拉丁字母排印的書籍才開始在境內出現。一八六○年,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兩個聯合公國的君主庫查下令,全國一律統一採用拉丁字母進行書寫和印刷。此後,拉丁字母和拉丁語方正式在全國風行。現在的羅馬尼亞語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除了使用二十四個拉丁字母(Qt和Y除外),還加上另外四個特殊字母a、i、s、t。嚴格地說,羅馬尼亞語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與其他羅曼語沒有任何接觸的情況下,自行發展起來的。儘管如此,它還是比較完好地保存了拉丁語系的結構,可見這個民族的個性是多麼分明。

羅馬尼亞人的姓氏,就像喀爾巴阡山上的鮮花一樣,千姿百態。他們通常把姓放在後,名放在前。在遠古時代,這個國家只有名沒有姓。家中有了孩子,父母給起了名字,久而久之,村裡同名的人就越來越多,為了不致搞混,以便區別,就在其真名後邊再加上一個「諢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諢號便逐漸成了他們的姓。

職業是羅馬尼亞人姓的重要來源之一,不少人的姓就是由此產生的,如木匠是「杜爾格魯」,鐵匠是「菲耶拉魯」,裁縫是「克羅伊道魯,牧羊人是「喬巴魯,園丁是「格勒迪納魯」,獵人是「維諾托魯,小販是「博加西耶魯」等。 外貌、體形或行為舉止也會成為確定姓氏的標準,如禿子是「盧克」,高個子是「龍古」,矮子是「斯庫爾圖」,跛子是「斯切奧普」,愛淘氣的人是「帕科斯特」,瘋子是「圖爾巴圖」等。當然,現在有人還用這些並不高雅的姓,但已經與其本人完全沒有任何關聯,僅僅表示其姓,沒有其他意思,人們也並沒有因為有個不太雅觀的姓而被人歧視。有些姓氏是從動物名稱派生而來的,如鹿是「切爾布」,狼是「盧普」,熊是「烏爾蘇」,狐狸是「烏爾佩」,麻雀是「伏拉比耶」。也有用花草和自然現象作為姓,如紅色是「羅舒」,白色是「阿爾布」,野草是「布魯亞諾」,玫瑰是「特蘭達菲爾」,暴風雨是「夫爾圖諾」,太陽是「索阿雷」等。

有些姓則以代表祖先所從屬的民族、種族、部落等,如阿爾巴尼亞人是「阿爾伯納舒」,保加利亞人是「布爾加魯」,希臘人是「格雷庫」,日耳曼人是「內亞姆礎」,塞維亞人是「塞爾布」,俄羅斯人是「魯蘇」,土耳其人是「圖爾庫」,韃靼人是「特塔魯」等。當然,這些人不知在幾輩子前就已經被羅馬尼亞人同化了,成了道地的羅馬尼亞人。但可以從其姓氏看出他們的遠祖可能是從遠方遷徙而來。

羅馬尼亞教育分學齡前教育、初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與進修教育。兒童從六歲至十六歲在學校接受十年制義務教育,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學一種外語,五年級開始學第二種外語。羅馬尼亞小學生全年只上一百五十九天課,是全世界上課最少的。十年制義務教育畢業後,一部分參加工作,另一部分進入高中或專科學校學習。

在新聞報刊方面,有自由羅馬尼亞報、晨報、今日報、全國信使報、自由青年報、每日事件報、經濟論壇、勞動報、保衛祖國報、社會主義時代半月刊和世界週刊等。原來發行量最大的羅共中央機關報「火花報」在一九八九年後改為「真理報」,原「火花大廈」也改名為「新聞大廈」,它坐落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基塞列夫大街北端,是一座由中央大廈和左、右側樓組成的建築物,是前蘇聯設計,建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中央大廈高十二層,樓頂築有高塔一座,從地面到塔頂高一百零五公尺、側樓為五層,樓底正面由拱廊相連。建築面積兩萬七千平方公尺,大廈內有一千二百個房間,還有一個羅馬尼亞國內最大的印刷廠。羅馬尼亞主要新聞機構幾乎都集中在此樓,有英國「艦隊街」之稱。建築物周圍場地寬闊,花壇四布,綠草成茵,左邊是布加勒斯特最大的赫洛斯特烏公園,右側是市展覽館。

羅馬尼亞新聞社就是國家通訊社,於一九四九年成立,原名羅馬尼亞通訊社,一九八九年後改為現名。羅馬尼亞電視公司就是國家電視台,開辦於一九五八年,一九八三年八月開始黑白、彩色混播,現已全部播放彩色節目,內容比較豐富,西方國家的節目也不少。一九九四年組建為電視公司,它與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的廣播、電視系統有聯繫。羅馬尼亞廣播公司就是國家廣播電台,一九九四年在羅馬尼亞廣播電台基礎上組建,除羅馬尼亞語外,還用十二種語言對外廣播。

這個國家環境衛生方面已有所改善,公共醫療設備也已現代化;在城市中的人們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水電服務。國內除了設有各種醫院外,還有一所兒童愛滋病診所。自從革命後,國內物價較貴,人們薪資也獲改善,因此今日羅馬尼亞人民的收入,雖然不能與西方工業國家相提並論,但也可以過個較好的日子。今日羅馬尼亞人有了積蓄後,最大的願望就是買房子和汽車。一般說來,羅馬尼亞男人大多數體格強壯,女人太野。

由於本國所產石油不足本身所需,並且無力負擔大量進口石油的外匯,因此對於節約能源十分敏感;規定國內所有的街道儘量少開燈,旅館裡的燈能夠關的都關上。凡是東歐各國的遊客開車前往度假的,汽車加油一律要美元,同時價格特別高昂,雖然曾經因此引起其他國家的抗議,但是羅馬尼亞仍然我行我素。

羅馬尼亞人嗜酒如命,每個城市的酒店酒館都特別多,無論是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小酒館,到處可以看到醉倒在路邊、或是搖搖幌幌從單車上摔下來的醉鬼。據估計,平均每個羅馬尼亞人一年要灌上一百一十公斤的酒。

[編輯] 羅國的吉普賽人

吉普賽人(Gypsy)原係印度北部旁遮普省的賤民,大約在一千多年前,他們跋山涉水,向西遷徙,穿過高加索山和巴爾幹區,歷經四百年後才抵達歐洲。這些黑皮膚的流浪者,在中世紀初抵歐洲時,由於被誤認是埃及入侵者(Egyptian Invaders),所以轉音而成為吉普賽之名。

最初在羅馬尼亞落腳的吉普賽人,受雇於當地的大地主,從事各種賤役工作,到了一八五○年奴隸制度廢除後,才越過巴爾幹山到達中歐。這個謎般的民族,驕傲得不得了,也卑躬得緊,好幾百年來都歸類為乞、騙、扒、偷之流,向來被人所歧視、憎恨、誤解和仇視,人們都慣於把壞事往吉普賽人身上推,使羅馬尼亞的吉普賽人總在社會的最低層。

在種族紛爭席捲大半個歐洲的今天,吉普賽人也成了被攻擊的靶子。在羅馬尼亞境內兩百多萬吉普賽人,有百分之二十四在過去反吉普賽人的暴動中遭到凌辱,羅馬尼亞各地的酒吧和俱樂部也禁止吉普賽人進入。一些逃避貧窮和種族歧視的羅馬尼亞吉普賽人,在西方國家也面臨敵視,申請政治庇護的吉普賽人多得不到協助,連已置身在難民營中的吉普賽人,也多難逃被遣送的命運。

今天,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吉普賽人,多數仍然過著飄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他們無拘無束,隨心所欲,想到那裡拔腿就走;他們無視各國的法規、邊界和常規準則,利用他們自己的秘密通道,在歐洲大陸各國穿越旅行,遊來蕩去。特別是一九八九年齊奧塞古下台後,吉普賽人利用他們新發現的到各國去的旅行自由,在美好生活前景的誘惑下,紛紛偷偷地駕車奔向西方,首選之地是德國。非法移民浪潮引起德國政府極大的惶恐,但無計可施。

吉普賽人現仍是世界上罕見的保持舊傳統習俗的流浪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也不願定居在某個固定地方,過著放蕩不羈、逍遙自在的生活。他們身著華麗的服裝,特別是婦女,更是花枝招展,喜歡趕著帶篷的馬車,攜帶鍋碗盆勺和生活必需品,到處流浪,車子走到那就吃到那,也縱情歌舞到那。這與穩重的羅馬尼亞人格格不入。他們一旦遇到高興事,或者生計困難、饑餓難忍,或遇到什麼不順心情緒低落時,就引吭高歌以渲泄自己的心情。在街頭時常看見一些吉普賽人在播放著刺耳的音樂,男女老少圍在一起不時發出尖叫,不時數人狂舞,他們或許在慶祝親人的生日,或許遇到什麼不順心的煩事。他們的活動持續多久,四周鄰合的羅馬尼亞人就會有多久不得安寧,有時警察也奈何不得。

歷屆羅馬尼亞政府都曾想讓吉普賽人定居下來,撥專款為他們建造新居。但除少數人從事商業、手工業和服務性行業外,仍有眾多的人很難改變這種流浪生活,寧願浪蹟天涯,漂泊他鄉。在布加勒斯特郊區一個村莊裡,全是吉普賽人,政府早就為也們蓋好了住房,可是他們卻在院子裡搭起一個帳篷,一家老少住在裡面,而把漂亮寬敞的房屋當廚房,堆放雜物;他們認為如果搬進房屋去住,那將使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失去光彩。

吉普賽人對內也自我劃分尊卑,對外人也有意保持距離,一般保守的吉普賽家庭怕和外人過度接觸,往往拒絕外界的教育。大多數吉普賽人雖然樂意讓小孩受教育,但卻無法如願,不是自己太窮負擔不起小孩的學雜費,就是學校當局不讓孩子註冊。

在羅馬尼亞境內各公私營機構中,吉普賽人總是首先被開革,或求職時第一個吃閉門羹,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因此大多數吉普賽人自謀生路,搞小本生意,但也會時常遭忌,有時攤子被砸毀,遭到警察或黑道人物的毆打。只要是吉普賽人或生得像吉普賽人,就會時常被當街攔下盤查,有時一天會發生多次。

吉普賽人處處受到欺凌,主要是因為他們本身沒有安身立命之所。他們不像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庫德族人或巴勒斯坦人等少數民族,都有可以庇護的祖國。在歷史上,吉普賽人從未雄霸一方過,也沒有贏過任何戰爭,更未出過馳名於世的民族大英雄,同時也沒有可以精神寄託的宗教或知名的文學藝術,因為吉普賽語一直到二十世紀才出現了文字,致使他們的歷史多半被湮沒。此外,也沒有政府或國際的歷史多半被漂沒。此外,也沒有政府或國際遊說組織替他們爭取權益,這些都是他們在歐洲永遠低人一等的原因。也有少數羅馬尼亞的吉普賽人成為國會議員,只是這些少數精英卻盡量迎合外人,不為族人謀福利。

一直到現在,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吉普賽人,仍承襲印度嚴明的階級制度,他在同族中身分的尊卑是依據職業區分而有所不同,最高尚的是國會議員及公務人員,其次是富商;一般做珠寶生意和幹醫生、樂師的,自覺比賣花、馴獸和做小生意的人要高一等,偷、騙、扒、乞討的人更是最末流;而能立足一方有固定居所的人,瞧不起仍在東飄西蕩的族人。

總而言之,今日羅馬尼亞的吉普賽人還有好長的坎坷道路要慢慢地去走,除非能團結一致奮發圖強,組成有力的政治團體,否則沒法透過法院和國會增加他們子弟受教育的機會及抵抗種族歧視。目前在羅馬尼亞的吉普賽人,仍覺得自己身為吉普賽人是最糟和最無奈的事;沒有一個吉普賽人會自豪地說:「我是吉普賽人」。

[編輯] 饒富趣味的民俗

羅馬尼亞最重要的十二日節,是聖誕節與元旦的重復和延續,它從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一直持續到翌年一月六日基督教的主顯節結束為止。聖誕節和新年的元旦是深受羅馬尼亞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唱聖誕頌歌和拜年是世世代代的習慣,各地都有盛大的慶祝活動,羅馬尼亞語中稱這種慶祝活動為「科林德」。因兩節日相距很近,通常是連在一起過。

聖誕節前,農貿市場上堆滿了冷杉樹梢,都是幾年前生長的新樹苗,一人多高,被齊根砍下,價格根據樹冠大小和市場情況變化。一棵樹一般相當五、六美元,最低也得一美元。買回樹後進行布置,是全家最重要的「家務」。把樹苗插在專門的支架上,擺在壁爐或最顯眼的地方,往樹上掛裝飾物、彩帶、玩具等。到除夕夜前,把給孩子們的禮物放在樹上,等待過節。

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八至十二歲的兒童組成的唱詩班揭開節日的序幕,他們個個背著大包袱,手拿小銅鈴和用榛木做的「魔棍」,棍上面貼有花布或花紙條,前面的一個小頭目高舉紙糊的五星紅燈領路,跟在後面的小孩高唱聖詩,走到誰家門口,主人們都得高興地把家裡的禮物倒進小孩的包袱裡去,以示感謝。這類唱詩班孩子一批接一批,直鬧到深夜才散。

十二月二十五日的聖誕節是基督教傳統的節日,羅馬尼亞東正教徒居多,此節日就相當隆重。按照習慣,從上午開始,接替唱詩班的是一群十六至十九歲的青年。他們頭戴盔甲,身穿軍裝,腰佩戰刀,在街頭或寬闊地帶表演以聖經中的神話故事為內容的戲劇。到中午,業餘樂師們為各家的午餐進行伴奏,在街道或廣場,人們載歌載舞,慶祝新年到來。

除夕之夜,人們都要回家與親人們團聚,吃年夜飯,或者邀請親朋好友共度新春佳節。按這裡的風俗習慣,除夕這頓飯通常要吃肉凍、酸白菜捲肉、肉腸和烤火雞等。白菜捲肉是一道傳統的民間風味菜,略帶酸味,在羅馬尼亞語中稱「薩爾馬菜」,其正宗的烹調方法是用葡萄葉捲上肉餡煎製而成,現在多以白菜葉代替葡萄葉。吃完年飯,就贈送禮品,通常是家長把給子女的新年禮物用漂亮的紙包好掛在聖誕樹上,由孩子們自己去取。國內還有不少地方,特別是北部山區,在除夕晚上,保持著唱「小犁」的風俗習慣。由小孩挨家挨戶地去說些流傳下來的吉利話,祝福快樂幸福、新年愉快。受到祝福的人家便把事先準備好的糖果、糕點和零用小錢一一贈送給唱歌的孩子們。此外,羅馬尼亞人也有除夕熬夜的習慣,他們或在家裡閒談,或者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直到天亮。還有很多市民在市內廣場豎起高大的聖誕樹,搭建舞台表演各種節目。他們邊看節目,邊欣賞五彩奪目的焰火,在悠揚的樂聲中儘情歌舞。

元旦這天,多數人都走親訪友,互致新年的問候。山區的小伙子通常在這天要表演「山羊舞」,一個人把山羊頭面具戴在頭上,羊頭的嘴巴能張能合,還會發出各種格格的聲音,小伙子身上掛滿五顏六色的布條,在一支民樂隊伍的伴奏下,「山羊」活蹦亂跳,表演各種舞蹈動作。也有人用牛頭馬面作道具。這支隊伍到誰家門口表演,意思就是向誰拜年,主人要把隊伍請進家門,品嘗美酒佳餚。如果此家有未出嫁的姑娘,出於禮貌,小伙子還要請姑娘跳一支舞,拜年才算結束。

節日期間,每當夜幕降臨時,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在化裝遊行中,扮演「聖誕老人」的人最受歡迎;而被稱為「騎士隊伍」裡的青年舞蹈小伙子,最受姑娘們的喜愛。農村中還有一種祝福豐收的「聖犁」活動,一架象徵豐收的「聖犁」,實際上是根貼有金屬花或紙花的手杖,在前面拉著手杖的小孩就是「神牛」,後面扶著手杖的就是扶犁人,再後面的是裝扮成「馬」的孩子,「馬」背上是幾個大口袋,準備裝別人送來的禮品,其他孩子跟在後面,高唱「拉犁」聖歌,那些當年結婚的夫婦,成雙成對地走在「聖犁」的前面,「聖犁」經過的地方象徵著會把來年美好的幸福和希望帶給每一個走在犁後面的人。「聖犁」過後,接著出現許多說唱人,他們站在別人窗前,放聲高歌自己編出來的一些小調,內容大多是祝福主人家來年五谷豐登、心想事成、生活幸福和健康長壽,主人在他唱完一支歌後通常就把歌手請進家獻上一杯美酒。

此外,在北方的小鎮蘇恰瓦,有一項很有趣的年俗,叫做「搶盤鍋」。這是在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到次年的一月一日舉行的。每年十二月一日選拔搶盤鍋的家庭主婦,條件是:年滿六十歲,體重兩百磅,三圍一般大。

每年選出夠格的主婦還真不少,十二月三十一日當天,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觀摩」。有時候還當場被檢舉做假而取消資格的。為了這一天,不少主婦節食或猛吃甚至整容來取得參加的資格。

「搶盤鍋」是幾百年來的傳統,二十九個盤鍋是傳統聖人的化身。經過教堂主教祝聖過的盤鍋成了「聖盤鍋」,得到它的人終身不會斷炊,全家年年溫飽,代代相傳,永遠「有飯吃」。

以前用「搶」的曾出過幾次命案。羅馬尼亞一直是個貧窮且落後的國家,人民只求溫飽。「聖盤鍋」是很有價值的「金盤鍋」,為了得到它,人們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一九八三年,羅馬尼亞大饑荒,當年搶盤鍋造成十八人死亡的慘劇,後來改「搶」為「抽」。抽中者歡天喜地,除自用外,還可高價「秘密」轉讓。至於現代盤鍋的有效無效,誰也說不清。或許更多的因素是作為一種娛樂來熱鬧一番。其實「抽」的方式也等於「搶」,不過是搶紙箋,十人一組,十個紙箋往空中一扔,一人搶一個,若搶到兩個以上,就有資格選擇一個。

獨立日在每年的五月九日。十四世紀時,羅馬尼亞成立了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大公國,一六○○年兩個大公國和特蘭西瓦尼亞一度統一,但時間很短。一八五九年兩個公國再度合併,稱羅馬尼亞,仍隸屬鄂圖曼帝國。一八七七年五月九日,羅馬尼亞在俄土戰爭期間,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國家獨立並對鄂圖曼帝國宣戰,國家在很短的時間內,動員組織了一支五萬八千七百人的軍隊,他們南渡多瑙河,與俄國和巴爾幹其他國家義勇軍共同向鄂圖曼軍隊進攻。一八七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鄂圖曼軍隊投降,羅馬尼亞也因此完全贏得了獨立。為紀念五月九日這一有意義的日子,國內每年都要舉行各種集會或紀念活動。

普列德阿爾地處喀爾巴阡山,每年冬季的滑雪節都在此舉行,常常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觀賞。既有剛剛學會滑雪的少年兒童的幼稚表演,也有專業運動員的激烈角逐,還有寶刀未老的老年人的精彩獻技,以及頭戴假面具的各種滑稽表演,最吸引人的是扮演各種神話人物的參賽者,他們趕著拖拉雪橇的馬賽跑,駕駛員必須按規定,一會兒要停下來喝茶,一會兒要停下裝包裹,既要賽速度,又要完成規定動作,往往顧此失彼,手忙腳亂,非常有趣。

每年夏至這天,離布加勒斯特不遠的希澤烏地區有一個預祝農業豐收的傳統節日,叫「仲夏節」,一般是在每年的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舉行。這天早晨,穿著民族服裝的人們都喜氣洋洋地聚集在廣場,音樂響起,一位體態豐美、頭戴黃色蓬子菜花編織的花冠,身著時裝和鮮艷披肩的少女出現在人們面前。她是事先選出來的「蓬子菜花」,象徵著豐收的「穀物女神」。人們擁著她走進即將開鐮的麥地,讓她放聲歌唱並一起跳舞。舞畢,還要舉行盛大的遊行,「穀物女神」走在隊伍的前面,身後是來自各鄉村的各種民間歌舞隊。羅馬尼亞藝術家還把仲夏節的舞蹈編成節目搬上舞台,經常演出。蓬子菜花之所以象徵「穀物女神」,是因為傳說古時一個春末夏初之夜,蓬子菜突然都開出了漫山遍野的黃花,而當年農作物獲得大豐收。於是,人們把農業能否豐收的希望寄托在開花的蓬子菜,每當蓬子菜開花時,人們都競相摘下黃花編織成花環掛在家門口或果樹上,以祝豐收。有些地區,還把花環拋向房頂,如花環不滾下來,就預示當年太平順利、富裕美滿,或預示家中未出嫁的姑娘在當年冬季前出嫁吉利幸福。這些傳說和習俗世代相傳,至今國內多數地方仍把蓬子菜花看成是象徵豐收的「穀物女神」。

位於羅馬尼亞中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阿伏利格山區,人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青年男女難得見面,婚嫁困難。當地居民在每年八月定期舉行大集市,為當地青年男女提供會面相親的機會。趕集時,各家各戶都全體出動,姑娘們都穿戴整齊,精心打扮,到「集上」亮相。家長們也把為女兒準備的嫁妝裝上馬車去「趕集」。集市開始前,人們圍成圓圈,在歡快的樂曲中,青年男女們翩翩起舞,互選意中人。如果雙方一見鐘情,便退出舞池互吐衷腸。舞蹈結束後,姑娘便把小伙子領到父母跟前,讓他們看看是否中意。小伙子也趁機看看姑娘的嫁妝是否備齊。如果女方家長點頭同意,倆人再去徵求男方父母的意見,如果他們也無異議,就可以在舞場舉行婚禮,在場的人都被邀請參加,大家唱歌跳舞,飲酒作樂,以示慶祝。集市結束後,小伙子就可以帶上姑娘和豐盛的嫁妝回家。

如今此地居民每年八月仍在山上舉行集會,但變成了一種規模盛大的農貿集市和進行文娛活動的場所。很遠的人都趕到此地遊玩。有些早就訂婚的青年男女還在集市上舉行婚禮,氣氛異常熱烈。遊客若是八月去特蘭西瓦尼亞旅行,千萬不要錯過這一古老而又風趣的民俗風采。

這個國家的傳統服裝無論是形式設計或色彩的調配運用,都非常華麗搶眼而變化多端,特別是刺繡的各種裝飾,更有其獨特的風味。而且隨著人們的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地區和所處季節的不同而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變化,服裝講究比例,不寬不瘦。男子服裝是長褲和上裝,女子服裝一般由上衣和裙子組成,因為這裡的女子一直沒有穿長褲的習慣,一般多採用亞麻、大麻、羊毛或生絲的白色面料製成。男女襯衫的袖子用彩絲線繡上花紋,都比較寬大,所不同的是,男子衣袖上繡花所用的則是紅色、藍色等彩色線。女子的套裙式樣很多,什麼樣的顏色和花紋都有。在北部地區和摩爾多瓦,女子的套裙多顯得鮮艷明快,而在巴納特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套裙的顏色則以黑色居多,即便不是黑色,她們也喜歡在裙面上繡些里色的花紋。

在民族服裝中,最有特色的是男子的腰帶和女子的頭飾。腰帶是男子服裝中不可缺少的裝飾,穿民族服裝的男子往往紮一條印有各種花紋的寬腰帶,給人一種英武、健美的印象。男人常將它當口袋使用,放置一些菸斗、香煙和小刀之類的貼身物品。此外,成年男子在春秋兩季一般都戴禮帽,在冬季則戴一種上部稍尖、高出頭頂幾寸的黑色或棕色的羊皮帽。在北部邊疆的諾瑟烏德地區,小伙子們卻愛戴一種帽頂上用孔雀毛編成扇形的黑帽,並引為自豪。

羅馬尼亞婦女很講究頭飾,但各地區各民族的頭飾都不一樣。在東部的奧爾特尼亞地區,婦女在春秋兩季都愛戴一塊半透明的、繡有白色花紋的黃紗巾。而在特蘭西瓦尼亞和摩爾多瓦地區,則戴很長的紗巾,多為黑色,當地的婦女們都喜歡把它罩在頭上並搭在肩上,但不蒙住面部。克拉約瓦的婦女在穿素色上衣和紅裙時,頭上就要戴一頂兩邊垂有白色繡花綢帶的紅色小帽,而胡內多阿拉地區的婦女卻喜愛戴黑色的羊皮小帽,帽前邊鑲有寬寬的白邊,後面繫有一條白紗綢,直垂到背部。至於匈牙利族婦女的頭飾則別具一格,多愛用珠子串成的髮網把頭部裝飾一番。

在鄉村,人們在冬季都喜歡穿羊皮襖,從無袖子的小羊皮馬甲、牧羊人穿的大羊皮外衣到節日禮服,幾乎都用羊皮製作。羊皮襖一般都用其他皮料來裝飾邊擺,有的還用各種顏色的毛線和絲線繡出各種圖案,或用色彩鮮艷的小珠子、銅片、毛絨球等物作裝飾品。男子和女子所穿的羊皮襖是不同的,男子多穿羊毛翻捲在外的大氅,而女子穿的則是毛在裡、皮在外、皮面上鑲嵌有閃閃發光的小珠子和金屬圓片的皮大衣或皮坎肩。

另外,在羅馬尼亞的一些山區和農村,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結婚禮儀,異常熱鬧、有趣。喀爾巴阡山脈是羅馬尼亞東南的屏障,家住山區的人們與森林為伍已經數十個世紀,早已看慣了森林,而山區中的每一戶人家,門前屋後都是樹,與樹結了緣,因而結婚時與樹也緊密相連。每當男女相愛到成熟階段準備婚禮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男女雙方或加上其親戚共同用樹紮一個「幸福之門」,有的也稱「希望之門」或「未來之門」。

一對新人攜手一起通過此門後,婚禮就宣告結束。然後男女雙方親友圍著這道門一起唱歌跳舞、大吃大喝,一醉方休。之後,新婚夫婦在大家列隊歡迎下,到預先挑選好的空地上種兩棵小樹,代表希望、成長、祝福以及生機,整個儀式簡單、隆重。

在羅馬尼亞北部山區生活比較艱苦的地方,可能是平時的節日和歡慶時機不多,若遇到某家結婚喜慶,不論距離多遠,整個山區的人都會趕來,大家努力把婚禮辦得像節日一樣熱鬧隆重。這裡的婚俗很有趣,青年男女雖然經過自由戀愛,但訂婚仍然要徵得雙方家長同意。訂婚儀式通常是在女家舉行。準新郎經過一番打扮,然後在樂師伴奏和同伴們的簇擁下,喜氣盈盈地前往女家求親。女家為了活躍氣氛,打趣助興,早已為準新郎設下道道難關。第一道是閉門關,準新郎若不能背誦一首古老的民謠,緊鎖著的大門是不肯打開的。為了訂成這門婚事,準新郎繪聲繪色地朗誦起他早已背得滾瓜爛熟的民謠來。門開了,端坐在正廳中等待他的是準岳父母。準岳父會故意問道:「你是來找她的嗎」?未說完便引起一陣笑聲。接著,樂師奏起了憂傷的樂曲,準新郎低沉地說:「不是」;然後人們又把一位頭髮稀疏,滿臉皺紋又老又醜的乾癟老太婆推擁到座位上,老太婆兩手微微顫抖,無可奈何地坐在那裡,準岳父在一片嘻笑聲中又揶揄地說:「這回可給你找到她了」!準新郎當然又否定了。人們一定要讓準新郎形容他的心愛姑娘究竟是什麼樣的容貌,準新郎在眾人的催促下不得不說:「我心愛的姑娘生有一雙水汪汪的眼睛和玫瑰花般的笑臉……」,這時候,準新郎真正要找的美麗姑娘才羞答答地被放了出來。於是樂師們起勁地奏起了歡樂的曲調,準新郎上前拉住姑娘的手,一起走向桌邊。

正式儀式開始了。桌上放著一個盛滿金黃色麥粒的圓盤。準新郎把一枚戒指輕輕地放入盤內,姑娘掏出親手織成鮮艷的彩色圍巾。然後在抒情的樂曲聲中,姑娘拾起戒指,準新郎拿起圍巾。這條富有紀念意義的圍巾必須仔細珍藏,因為在結婚典禮上,新婚夫婦還要雙雙將它托在手上。盤中的麥粒則撒在地上,以示富有和預祀豐收。

儀式過後,由女方設宴款待來賓,大家頻頻舉杯,開懷暢飲,盡情歌唱。不多時,樂師奏起了歡愉的舞曲,人們踏著優美的旋律翩翩起舞,沉浸在一片歡樂聲中。

訂婚後,便要擇吉完婚。在農村,婚禮一般都選在深秋或冬閒季節裡舉行,結婚的前幾天,新郎家便忙著殺雞宰羊,布置新房,左鄰右舍也都競相幫忙。結婚時張燈結彩,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洋溢著歡聲笑話,充滿喜慶氣氛。

按習俗,在舉行婚禮之前,首先要由新娘的母親用清早第一次從河裡或井裡打來的「淨水」為新娘洗身。為了象徵甜蜜的愛情,水中要放些甜牛奶、純蜂蜜和香玫瑰。洗畢,同村的幾個姑娘開始為新娘梳妝打扮。按照當地風俗習慣編成特定的髮型。新娘除了要梳頭和穿禮服外,還要在頭飾上花費很長時間。比如在巴亞馬雷地區,新娘就要用十幾個小時編織頭上的髮網罩,並配上用花朵和寶石製作的花冠。新娘梳妝打扮時,村裡的姑娘們還要不停地唱著憂傷的歌曲,表達依依不捨留戀的心情。在北部的奧阿什地區,新娘在打扮之前要雙腳盤坐在一把斧子上,默默無言地坐十二小時,以表示她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如鐵一般堅強。

與此同時,一幫年輕小伙子也一面唱著傳統民謠,一面為新郎刮鬍子,這是結婚儀式中的一個重要項目。這個把新郎的八字鬍剛邠掉一撇,那個就急忙將一條長褲套在他的頭上。一個剛把褲子拿掉,另一個又把衣服衣襟朝後穿在他的身上……總之,最能折騰新郎的人最會博得熱烈的掌聲。按習慣在這種儀式上新郎只能任人擺布,不可反抗。在一旁等急了的家長會不時地說上幾句。最後,新郎終於換好了喜裝,戴好了窄沿綠色呢帽,協同幾名親友前往女家迎親。而女方村裡的小伙子們則在街道上、大門前設置重重障礙,步步阻截,使新郎難以順利通過。在這種情況下,新郎便要付出喜錢。到達大門前,大家停住了腳步,先由司儀及其助手進入院內。司儀向新娘的父母唱起迎親曲,歌中唱道:「國王在路上發現了一朵美麗的鮮花,想把它移植到自己的花園裡」,或「國王在狩獵時發現一隻野山羊羔,他很喜歡牠。野山羊羔跑掉了,但它的腳印將國王的獵手們引到了你們的家裡……」,於是新娘的父母以好酒招待來者,並將大家讓進屋內。新娘向父母辭別,接受父母對他們的祝福。

當迎親隊伍回到新郎家院子時,人們向新人撒麥粒、硬幣,或在新人面前潑一桶清水;在牧區則要在新娘頭上放些羊奶酪和麵包。當跨進屋門檻時,新郎的母親和另一位近親婦女正端著兩杯酒在迎接一對新人,舉行「過門」儀式。新娘把兩杯酒各飲一點,上前吻一吻她們的手,婆婆即將新娘領入室內。婚禮開始後,新郎新娘首先要向前來賀喜的客人一一致禮,然後倆人共吃一塊麵包圈,以表示他倆在以後的生活中要同心同德,永不分離。在賓客向新郎新娘贈送禮物後,新婚宴會正式開始,賓主互相敬酒。

午夜時分,大廳中央騰出一塊地方,人們隨著輕盈的旋律,成雙成對地開始跳舞。新婚夫婦也被請出來跳「新娘舞」。彩燈與笑臉相輝映,裙裾隨旋律而飛舞,舞跳得越來越熱烈,人們不由地互相牽起手來圍成圓圈,跳起大型民間彼列尼查環圈舞。彼列尼查在羅馬尼亞語中是「小枕頭」的意思,它和舞蹈聯繫起來還有一段歷史故事。原來,小孩遊戲時,他們敲打鐵鏟或金屬罐,看到附近受驚的刺蝟不停竄動,兒童們就學著刺蝟的樣子跳起舞來。成年人把這種舞稱之為「刺蝟舞」或「牧童舞」。後來,民間藝人將其改編成婚禮舞並配上輕快的樂曲。舉行婚禮時,賓客圍成一圈,中央放一個小枕頭,讓新郎新娘跪在上面親吻,眾人拍掌助興。這便是彼列尼查舞的由來。以後,這種舞蹈成了人人均可參加的集體舞,只是枕頭換成了小手帕,只見一名青年婦女興致勃勃地走進圈內,從腰間取出一塊印花手帕,在空中繞了幾圈後,熟練地套在一個男人脖子上,並把他拉向地中央,鋪上手帕雙雙扶肩而跪,男子在那位婦女的額上輕輕一吻,然後女的返回隊伍,男的再去套他所選中的婦女……。

交際舞、民間舞、雙人舞、集體舞在婚禮上交替地跳著、人越來越多,舞興越來越濃。大伙兒踏著、跳著、唱著,一場婚宴就這樣在歡歌狂舞中持續到後半夜才結束,此時新婚夫婦才能進入洞房。在這裡,沒有鬧洞房的習慣,所以第一天的婚禮也就到此結束。

第二天早晨,一群小伙子要到新郎新娘的窗前齊唱「晨曲」,祝賀兩位結成夫妻,新娘要先走出洞房向大家致謝,她此時已經不梳辮子,而是把頭髮披在肩上或盤成髮髻,表示已經結婚了。如果新郎新娘信東正教,結婚的第二大,倆人還得去教堂舉行宗教儀式。

此外,在羅馬尼亞民間歌舞演唱會上,不時可以看到一些演員在翩翩起舞的同時,還用一根兩公尺長的圓笛吹出一種圓潤而宏亮的聲音。這種像號角一樣的樂器叫「布丘姆」,它的管身很長,吹嘴又大又圓,只有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和大姑娘憋足了勁兒,才能吹響它,「布丘姆」又長又重,吹時只好把它放在地上或支撐在石頭上,其聲音能在山谷裡引起長長的回響,餘音繞樑,歷久不絕。

「布丘姆」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樂器。在遙遠的古代,交通非常不便,山區農牧民用宅來聯絡和傳遞信息。它是用松木切成長片後做成圓箍而連接起來的長管子,也有用大木頭挖空中間而製成,表面上塗有油漆並繪有各種花紋,形狀有直的,也有牛角形,重的達十公斤。古代的山區人如遇外敵入侵,便吹起這種號角,從此山傳到那山,把消息傳遞到很遠的地方,提醒人們做好抗敵準備。後來,有人把它用做報時,也有人在婚禮、葬禮、集會上吹它。

現在的「布丘姆」已經經過很大改進,重量減輕,只作樂器用,而且只是一種象徵性樂器。因為它只能發出號角般聲音,不能獨奏,也不能合奏。但把它搬上舞台,就能烘托出一種強烈的鄉土氣氛,使觀眾領略到羅馬尼亞的民族風情。

另外,國內的群眾體育活動活躍,體育設施較好,只有五十萬人的馬拉穆列縣就有五十二個足球場、三十六座體育場、七個游泳池。在歷屆奧運會和世界性體育比賽中都取得令人欽佩的好成績,其傳統的項目有體操、足球、賽艇、游泳、舉重、田徑、射擊、拳擊、擊劍和滑雪等。特別是體操,真可謂人才濟濟、技藝高超,是所有世界強隊不敢小視的。

羅馬尼亞各地有很多體育俱樂部,幾乎每個縣都有各種體育俱樂部。他們都有自己固定的訓練場,遊客可以到他們的場所進行活動,因為羅馬尼亞的體育場所是對外開放的。

[編輯] 擁有精悍國防軍

羅馬尼亞擁有一支精悍的國防軍,三軍總兵力約十二萬人,另有保安部隊兩萬五千人。國內及齡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其中服陸軍役期限是一年四個月,服海空軍役是三年。

陸軍兵力共有九萬一千人,編組成兩個軍團,計有九個戰鬥師,其中有五個摩托步兵師;兩個裝甲師,擁有一千多輛坦克。所有陸軍作戰單位,都分配在兩個軍管區內。

海軍兵力共有七千人,擁有二十二艘作戰艦艇,總噸位約兩萬六千噸,主要艦隻有兩艘驅逐艦,六艘驅潛艦,兩艘潛艇,另外還有一些飛彈巡邏艇、砲艇、魚雷艇和運輸艦等。

空軍兵力約兩萬二千人,擁有作戰飛機三百架,其中自製的IAR型攻擊機一百二十架,MIG-21戰鬥機一百架,MIG-23戰鬥機六十二架,IL-28輕型攻擊轟炸機十八架。此外,還有一些偵察機、運輸機、連絡機、救護機、教練機和直升機等。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