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隆納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2015年4月23日 (四) 08:39的最新修訂版本

巴塞隆納(Barcelona)是西班牙東北部地中海濱與法國接壤的名城、巴塞隆納省的省會和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首府。在2200多年前的史前時代,腓尼基人便在這裡開始建設城市,它的名稱據說就是公元前218年,在此建城著名的加太達將領哈米卡爾‧巴卡斯(Barcas)家族轉音而來。不久,巴塞隆納陷入羅馬人手中。

從公元2世紀起,巴塞隆納就發展海上貿易,很快成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和最重要的大城市之一。公元415年,成為迦太達公國的都市。到了公元5至7世紀,此地曾為加泰隆尼亞王國的首都,後來成為有權勢伯爵的領地。公元8世紀時,摩爾人統治了這個城市,成為阿拉伯王國的首都。公元10至11世紀時這裡開始興盛。到了12世紀,巴塞隆納成為地中海最重要的商業城市。1137年成為加泰隆尼亞亞拉岡聯合王國的首都,躍升為富裕的城市,此時富商階級勢力漸大,建立了百人市議會,進入政壇參政,使城市盛極一時。14世紀時,一場瘟疫和那不勒斯的興起,大大影響了它的繁榮。15世紀時,斐迪南德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統一西班牙後,巴塞隆納及其轄區併入西班牙,使它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到了16世紀,土耳其奧圖曼帝國勢力的擴張和美洲殖民地的建立,更進一步削弱了它在商業上的地位。19世紀初西班牙工業開始發展,巴塞隆納也於1832年成立蒸汽機和紡織工廠,成為全國工業最發達的城市。1888和1929年,巴塞隆納相繼舉辦兩屆萬國博覽會,將歐洲新事物帶進西班牙,大大改變了這個城市的傳統結構。

在現代史上,這個城市是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運動的溫床。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這裡曾經是共和主義者的力量中心,急進的左派分子以此城為首都,跟佛朗哥軍隊對抗。獨裁等人引朗哥擊潰了叛軍,全城遭受覆重打擊。在巴塞隆納防衛戰中,數千的加泰隆尼亞人被殺,城陷後又有數千人被處死,數以百萬計的居民逃到法國邊界尋求庇護。佛朗哥還對這個城市實施報復性的破壞,嚴禁當地人民使用加泰隆尼亞方言,也不許他們跳「莎妲娜」(Sardana)的當地民族舞蹈。20世紀50年代後巴塞隆納才逐漸恢復繁榮,1992年奧林匹克世運會在此地舉行後,成為加泰隆尼亞區的中心城市,加泰隆尼亞地方政府主義的各種行徑都體現在巴塞隆納,連省、市政府衛兵的制服都不同色。

這個被塞萬提斯讚美為西班牙的驕傲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是伊比利半島的門戶、全國的第二大城,以及西班牙最大的商港和軍港。經緯度為東經2度11分、北緯41度23分,位於國境的東北部,濱地中海,東北有貝索斯(Bes﹠s)河,西南有洛普雷加特(Llobregat)河,背後圍繞著半圓形的群山,地勢雄偉,西距首都馬德里621公里。當地屬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天平均氣溫為11℃,每年12月到翌年1月最冷,但氣溫很少降至0℃以下,冬季雨量較大,但很少下雪;夏天平均氣溫為24℃。大都會區面積480平方公里,人口531.6萬;市區面積91平均公里,人口152萬;全市分為27個區。

巴塞隆納是國內三大工業城之一,工業產值佔全國總產值的五分之一,全市有15萬多家大大小小的工廠,主要工業項目有重型機械、汽車、造船、紡織、化工、水泥、電子、醫藥、電器、玻璃、紙張和藥酒等。生產全國紡織品總量的三分之一,以及大部分的化工和機械產品,同時是西班牙開辦印刷廠的第一個城市,,也是歐洲發行報紙的第一個城市,國內最大的西班牙汽車製造公司以此地為總部,並係全國最大的造船工業中心;現在它還吸引著許多到西班牙尋找太陽能和課稅率低的國外尖端工業投資者。

對外交通方便,在西南郊12公里處的普拉特(Prat)國際機場,與歐洲及國內各主要城市間有頻繁的班機往返。從巴黎或羅馬飛來的班機,航程約1.5小時;由法國尼斯飛來只要1個小時;倫敦前來要飛行2小時。每天早上6時半至晚上22時半,每隔半小時便有一班飛機往返此地與首都間,形成巴塞隆納和馬德里之間的空中走廊。航站大廈設備便民,海關對遊客檢查寬鬆而禮貌,但要謹防扒手。

每天早上5時43分至晚上22時13分,每隔半個小時便有一班電聯車往返機場和火車站間,車程約半小時。此外,每隔15分鐘便有接駁巴士往返機場和加泰隆尼亞廣場之間。當然,也有計程車服務。

在陸上對外交通方面,長途客運以火車為主,每天都有塔爾哥號特快車連接巴黎、日內瓦、蘇黎世和米蘭。國內各大城市和巴塞隆納間,也有便捷火車服務。

每天有一班列車自格拉那達開來,車程約一天左右;由馬德里乘特快車前來,行車間約7小時,夜間有3班臥鋪車由馬德里開來,車程需10小時之久;如從塞維亞搭快車前來,要12小時車程。

巴塞隆納有兩個火車站:聖茲(Sants)火車站是歐洲最漂亮的火車站之一,站內有旅遊服務處,飯店預約處和外幣兌換處,每日有開往馬德里、巴倫西亞、塞維亞、巴黎、米蘭和日內瓦等地的列車。弗蘭卡(Franca)火車站是當地第二個火車站,前往巴黎、蘇黎世和布魯塞爾的列車由此發車。

在對外公路交通方面,A-7高速公路將地中海高速公路(Autopista del Mediterrani)與法國相連,同時也可通往名為陡峭海岸(Costa Brava)的旅遊區和澤羅納省。A-2高速公路可連接亞拉岡、薩拉戈薩、馬德里和畢爾包。所有公路都有完善的巴士網路,由巴塞隆納出發的高速公路全部收費。行車速率限制為高速公路時速120公里,主要公路為100公里,二級公路為90公里,市區為50公里。

巴塞隆納港是國內最大的綜合性港口,12公里長的碼頭,其中有3個油輪專用碼頭,另有桅桿林立的遊艇碼頭、客運碼頭和貨運碼頭。全年進口船隻約8000多艘,貨運量約2000多萬噸。除了有軍艦、貨輪、遊艇和漁船進進出出之外,還不時有豪華郵輪載著數以千計的外國觀光客前來旅遊。 市區交通非常方便,火車及地鐵票價比西歐各國便宜,並且非常準時。地鐵有L1、L2、L3、L4和L5等5條路線,全長78公里。對於需多次乘坐地鐵的遊客,以購買可10次乘坐的T-1門票為宜,並且還可以適用於乘坐巴士和加泰隆尼亞自治區鐵路(FFCC)市區段的火車。加泰隆尼亞車站有3條地鐵線路交錯,其中一條可通達位於商品展示場入口處的伊斯佩那(Espanya)車站;另一條途經哥倫布雕像和海洋博物館,並與國營鐵路潤菲(Renfe)車站連接;還有一條是前往終點站特明諾(Termino)地鐵站,這裡離渡船碼頭約有10分鐘計程車車程。地鐵營運時間週1至週6為每天的5時至23時;週5、週6及例假日的前一個工作日,為5時至次日凌晨2時;星期天為6時至24時。

公共汽車營運時間為上午5時30分至晚上23時,線路如網狀密布,縱橫全市每個角落每條路線都有號碼,都是沒有售票員的紅白色公共汽車,但公車速度較慢,觀光客如果要遊覽市區各景點,可以搭乘文化巴士(Autobus Turistic)環市而遊,車票有1日券和2日券兩種,每天早上9時行駛到晚上8時,每15分鐘有一班車,非常方便。

黑黃兩色車身的計程車,全市約有3000多輛,車頂上都有「Taxi」的標誌,空車時還有(IBRE)標誌。計程車也有使用賓士牌車,所有計程車車資並不貴,服務態度和安全性都不錯,但因社會經濟不景氣,所以生意不佳,很多空門在街上遊走兜客,也有的在定點排長龍候客,在排隊輪值遞補時,所有司機都下車用手推著車子向前滑動,藉以省油,形成有趣的畫面。

全市有許多5至10層樓的3至4星級的觀光飯店,其中有6家五星級的可提供3000張床位,48家四星級共有1.2萬多張床位,63家三星級的有8000多張床位,還有價位比較便宜的經濟型旅館及汽車飯店供客選擇。每年的6、7月是當地旅遊旺季,每天有萬名觀光客抵達。

愛文尼達宮(Avenida Palace)是五星級歐式的大飯店,擁有211客房。迪普羅麥蒂克(Diplomatil)位於加泰隆尼亞廣場附近,也是五星級的大飯店,有213間高級客房。麗晶(Ritz)是具有傳統特色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共有197間客房。

美莉亞(Melia)是四星級的觀光大飯店,有100多間豪華客房,並有游泳池、健身房、三溫暖、餐廳、咖啡廳及免稅店等服務設施,由於坐落在市中心區舊發電廠附近,故緊鄰著三個大煙囪,極為顯目。此外,還有總統(Presidente)、科隆(Colon)、馬維拉(Mawila)、公園(Park)和海濱等大飯店。

當地也有不少餐廳,其中的麗洛(Reno)餐廳供應法國名菜和加泰隆尼亞地方菜,是當地一流的餐飲場所。洛斯拉羅利斯(Loscaracoles)餐廳因善於烹調蝸牛肉而著名,並有美味海鮮供應。加泰隆尼亞人的燉菜非常有名,加上美味的香腸和奶酪,以及國際上出名的各式湯類,都會令遊客大飽口福。這裡以禽類和獵物為主的菜餚,有兔肉配蝸牛、石雞和野豬後脊、香梨燉鴨和蟬蝦等,莫不令人口齒留香。還有加泰隆尼亞布丁和蜜峰凝乳等甜點,均具特色。這裡還生產一種與法國香檳酒齊名的卡瓦(Cava)泡沫葡萄酒,相當暢銷。

這個城市也是購物者的天堂,商店林立,主要有三大購物區:一是舊之市街卡提德拉爾(Catedral)路周邊,主要是古老的皮革、衣料、古董和手工藝品店,還有一些富有個性的小店;這裡的聖約瑟夫廣場每個週末舉辦有小型繪畫市場。二是從加泰隆尼亞廣場起向西北延伸至格拉西亞(Gracia)街的這段路程,被稱為巴塞隆納的香榭麗舍大道,街旁樹木成薩,高品位服飾店林立,櫥窗展示極為出色,充分顯示當地市民藝術品味和設計天分。三是法蘭西斯馬西亞(Francesc Macia)廣場前約一公里的地段,有數家大飯店和名牌專賣店,許多名品店也集中這一帶。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及夏季8月底到9月底這段期間,是巴塞隆納的拍賣季節,但這時扒手也特別多。

巴塞隆納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生機勃勃,它混合了水都威尼斯、花都巴黎和商業化的阿姆斯特丹諸般風情;而面海環山的地理位置又使它看來如圖畫般美麗。在主要幹道兩旁林立著新式建築,「超現實主義」公園和19世紀安東尼‧高迪的建築與傳統市容相映成趣。不協調和怪誕已成為巴塞隆納的一大特色,難怪當代名作家愛德華多‧門多薩(Edvardo Men doza)將它稱為「奇蹟城市」。

城內有一座由女人自己動手修建起來的「花王之家」,從設計到建築完成,全部由女性擔任,美輪美奐,顯示了女性的藝術天才。它也是一座女性的藝術宮,所有的繪畫上沒有一個男人,700年來天下女性的藝術成就,大多數集中在這裡,歷代女人的著名藝術品和文學作品,這裡搜集齊全。有了「花王之家」,顯示出巴塞隆納自古以來便是女性的天堂,是世界上最尊重女性的城市之一。花王之家左右有兩條街,左邊的叫做花街,整條街都是花店,花店主人和店員也全部由女性擔任。每年4月,巴塞隆納都要舉辦盛大的玫瑰花展,因此又有「花城」之稱。右邊的叫做脂粉街,整條街上都是供應女人用品的商店,凡是女人用的物品,這裡應有盡有,多是上等貨色。這兩條街至今都保持古色古香的韻味,每家商店的門窗和窗櫥都不大,但都布置得非常精緻,相當吸引人。各國製造的女裝、化粧品和女性飾物的著名公司工廠,在這裡都設有小小的分號。附近還有不少觀光大飯店,生意興隆,但是有些旅館特別規定,單身男客,概不招待。

哥德區(Gothic Quarter)在巴塞隆納港區附近,從和平門廣場到加泰隆尼亞廣場之間,包括蘭布拉大道以東地區的許多13至15世紀的哥德式建築在內,故稱為哥德區。這裡是巴塞隆納的舊城區,街道狹窄,保持著中古時代特色,抬頭可見樓上人家用竹竿搭向對街的窗台,有些年代太老的房屋,甚至得靠鐵架支撐,才不至於傾倒。也有一些美麗的中世紀建築物,夾雜在餐廳、手工藝品店和酒吧之間。

1493年4月16日,哥倫布首都返航向西班牙王獻上禮物,包括有熱帶水果、紅豔的番茄、金黃的玉米棒及成籠的五彩繽紛熱帶鸚鵡,隆重的儀式就在國王廣場的宮殿大廳舉行。後來圍繞著古老宮殿又建造了許多貴族大廈、小廣場和噴泉,就形成了今日富有中世紀風格的哥特區。

亞維儂(Avignon)街也位於哥德區內,是妓女經常出沒的地方,畢卡索年輕時常在這裡的古柯特爾(Els Quartre)酒店消磨時光,他的成名作「亞維儂的姑娘」便取材於這條街上的妓女。哥德區內還有羅馬城牆的遺蹟,遊客站在這古老文明的遺蹟下,深深體會到滄海桑田的變遷,追古思今,不由感慨萬千。

帕拉爾(Paral)大道筆直觀光,但建築草率、質地粗糙,是昔日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區。現在這條古老灰暗的街道布滿了坑洞,不時傳出怪味和此起彼落的吵嘈聲,在一線藍天下,這條蘊含了吶喊、無助和無奈的迷陣般街道上住有許多妓女、惡棍和吸毒者,還有那些不屈於社會規範,或生活在社會邊沿的三教九流之輩。

許多古老的巷弄裡,同樣的場景一再重複上演,透露出巴塞隆納古老文化頹廢的一面。然而住在寬敞、繁榮而冷漠的艾桑皮爾(Isabell)大道上的巴塞隆納資產階級又是另一番風貌,他們最希望能像英國人一樣生活,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格。這條大道屬於擴建區(L' Eixample)範圍,建於19世紀後半期,以向下傾斜的坡度通向港口,原本與其他大道形成的優美幾何圖形,已被沿著舊城牆的大馬路破壞。

蘭布拉(Rambla)是這個城市最壯麗和最熱鬧的大道,曾被電視探索(Discovery)頻道選為世界13條名街之一,它北起自加泰隆尼亞廣場,南至港口附近的哥倫布大廣場,是一條擁有10個街區長約2公里的400多年古道,利用一條乾河床改建而成。這裡是由娛樂場所構成的紅燈區,也是大飯店和名牌商店的所在地。大道中間是步行專用區,兩旁綠薩蔽天,有義大利威尼斯式的鐘樓;有不規則建築的「和平之門」,包括了置於海關大廈上的鷹飾和各種怪物圖飾,以及外形類似俱樂部,實際上卻是港務督長辦公室的巧妙建築;還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國防大廈和航運大樓。尤其是碼頭一帶,更能將巴塞隆納真實的一面,呈現在世人眼前。在大片梧桐葉庇護下的巴塞隆納港碼頭,好像一條透著綠光的隧道和一道令人眼花撩亂的樹籬,遊客可以坐在用帆布擋風的露天咖啡座柳條椅上,一邊啜飲著冰涼的杏仁牛奶咖啡,一邊看著整座城市絡繹不絕的人潮在大道上川流不息。

這條步行大街還分段林立著花攤群、錦鯉店和鳥店、展售著香豔封面雜誌及其他報刊書籍的24小時書報亭、手工藝品店和藍色的盲人彩券亭。因此這條街又名為花街、寵物街或書店街。在佛朗哥獨裁期間,這裡的書報亭曾偷偷地出售反政府宣傳資料,現在則多半出售西班牙情調的各色刊物、色情雜誌、觀光資料和小說報紙等。此地的許多花攤,展售著爭妍鬥豔的各種鮮花、乾燥花、人造花、花種、花肥、花藥和栽培各種花卉的技術手冊。在寵物街裡,小錦鯉、小貓、迷你狗和各種可愛的馬兒令人目不暇給,雞啼和羽毛鮮豔的鸚鵡也爭相唱和。這裡盲人彩券亭生意興隆,每張面額僅5歐元,但最高累積中獎額可高達2000萬歐元。西班牙人是世界上最好賭民族之一,加上人們好逸惡勞,窮人又多,因此不論是股票、彩券、賭博、跑狗、賽馬、鬥牛、足球賽等,無一不賭,如果生命裡缺少了賭,就活不下去了。在這裡,日益沒落的彩色鑲嵌工藝品都被攤販拿來重新組合一番,這些重新拼裝過的工藝品,總讓人聯想到高迪為基爾公園設計的碎瓷圖飾。

介在花攤和書報亭中間的蘭布拉大街巷內,有巴塞隆納市最大最古老的波魁利亞(Boqueria)傳統食品市場,是今日世界上最怡人的市場之一,雞鴨魚肉花果蔬菜和罐頭食品應有盡有,且明碼確價,是市民和外來觀光客最愛光顧的地方。西班牙當代名作家蒙塔班小說中那位講究美食的私人偵探卡瓦霍(Depe Carvallo),常常興致一來就離開他那位於碼頭的簡陋辦公室,寧可讓登門來訪的客戶撲空,也不願意錯過來此市場採購物品的樂趣。

這條步行街上有許多街頭藝人表演,他們由真人扮演雕像,並以創意將自己打扮成某一種主題,有穿甲冑的中古武士、獅身人面、修女、花癡、雪白的天使、兩人一的木偶、全身漆黑的礦工或馬桶先生石膏像等,通常他們會固定不動,甚至連眼睛也不會眨一下,直至有人布施硬幣或鈔票時,才會做出鞠躬或握手等動作。

夜幕低垂,白日裡喧囂不堪的都市此時悄然無聲。在碼頭閒逛的人群堵住了碼頭的出口,他們踩在輕便帆船的甲板上望著返航遊艇在水上滑行。水天合一,歸鳥輕啼,構成一幅仙境般的畫卷,疲倦的旅客來到巴塞隆納堤岸上燈火輝煌的濱海飯店,廚師正將冰塊搗碎,取出一堆堆的海螯蝦和火魚等海產,紫色的海水映照在飯店的玻璃窗上並投影在色彩鮮豔的餐桌布和閃閃發光的玻璃杯上。面對著防波堤白色的堤側和錨地中船隻的點點燈火,此處正是晚餐的絕妙去處。

用過晚餐離開碼頭,遊客可坐在「兩極世界(Ambos Mun dos)」連拱廊的平台下,享受高迪廣場和諧靜謐的午夜氣氛。這個廣場有赭紅色壁面和白色壁柱,到處立著留有年輕高迪簽名的落地燈,四周噴泉點綴;棕樹和獅子樹修長的樹影彷彿一支支射向天空的長箭。再也沒有比這些棕椰與噴泉更相得益彰的樹木了,當它們搖曳的青枝拂過屋頂時,就如同瀑布流瀉水面所激起水花般地輕盈怡人。這個「奇蹟城市」就是這麼令人流連忘返,從不辜負人們對它的期望。距離不遠處的街區上有許多酒店,天花板上垂掛著一串串的醃好火腿,誘人的菜香彌漫在酒店中,好一幅美味可口、令人垂延的景象。港口附近還有一座蠟像館和海洋博物館,館前的空地是街頭藝人、走江湖的魔術師、表演吐火特技者、傳教士、漫畫家、耍把戲的人、錶鏈雕刻家、眼鏡商販、算命先生和看相女術士等人的活動範圍。這裡算命無語言、國籍之分,前來算命的以女性居多,他們坐在小折疊椅上凝神傾聽神示的話語,完全無視於圍觀者的存在。

加泰隆尼亞廣場(Pla﹢ade Catalunya)又稱為天使廣場,是全市的交通中心,有噴泉、雕塑、大建築物和車站分布在廣場各處,附近的立塞奧劇場經常上演歌劇。

市內還有一個國王廣場(Pla﹢a del Reial),昔日曾是巴塞隆納伯爵的府邸,後來成為阿拉伯王國宮殿建設的一部分。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卡派拉聖安古達(Capilla de Santa Agueda)禮拜堂、塞倫提內爾(Salon de Tinell)大廳,以及阿拉伯王國的文獻館(Arclivo de la Corona de Amg﹠n),整體建築嚴謹優雅。

和平門廣場(Portal de Amg﹠n)又名哥倫布廣場,位於蘭布拉大街盡頭的港口前,面向大海,古時曾是王宮的庭院,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後,首度返抵西班牙時,就是在此接受人民的歡呼。廣場上矗立著哥倫布瞭望塔(Mirador de Col﹠n),高60.6公尺,全部用赭紅色大理石建成,壯觀的圓柱形塔身上有「光榮屬於哥倫布」、「向哥倫布致敬」兩行大字。環繞著柱體中部雕有5位凌空飛舞的女神,底座四周雕有8頭巨大的黑獅,以及五光十色象徵性裝飾浮雕,如貓、老鷹、教士、印第安人、手提桂冠花圈的少女、僧侶、星相家、戴唇冠的女王、長翅膀的天使、猩猩、聖徒和海怪等,每個浮雕都有內在的涵義或動人的故事。此外,還有記載著哥倫布航海事蹟的碑文。塔頂有哥倫布全身立像,他一隻手臂平舉,手指指向他的家鄉義大利,面部表情凝神遠望。此瞭望塔完成於1880年,由一群石雕、鐵雕和銅雕的雕刻藝術家們所集體創作、瞭望塔內部設有電梯,供遊客登上高處眺望港口景色。

仿造當年哥倫布第一次出海探險時乘坐的「聖瑪利亞號」白色木帆船,停泊在百公尺左右方港口中,它長25公尺,最寬處8公尺,排水量90噸,原來的「聖瑪利亞號」戰船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途中就觸礁沉沒。昔日奧地利的唐璜赴雷邦特戰役(Bataidle de≡pante)時所乘戴滿黃金的雙桅戰船的仿製品,現在也停泊在附近的港灣裡供人參觀。

和平廣場的四周還圍繞著德拉薩內斯(Drassaness)造船廠、海關大樓和巴塞隆納港務局等知名的建築,其中最有特色的德拉薩內斯造船廠建於1378年,是目前世界上倖存下來最大、最完善的中世紀造船廠,堪稱係加泰隆尼亞哥德式世俗建築中的典範。

皇家廣場(Pla﹢a Reial)位於桂爾宮的右邊,呈帶有拱廊的長方形,建於19世紀中葉,兩側的建築線條簡約,廣場上的街燈是高迪年輕時代的作品。這一帶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店舖,彷彿早已被時間所凝固,其中最獨特的為王室草藥店(Herbolari del Reial),完好地保留了浪漫主義時期的特徵,外面的玻璃窗具有新哥德風格。每個星期天,廣場上都會開辦郵票和錢幣市集。

此外,巴塞隆納重要的廣場還有拉蒙貝蘭奎爾(Ramon Berenguer)、新(Nova)、修(Seu)、聖哈烏梅(Sant Jaume)、聖胡斯特(Sant Just)、聖菲力浦內利(Sant Felip Neri)、聖約瑟夫奧利約(Sant Josep Oriol)、庇(Pi)、聖瑪利(Santa Maria)、聖佩雷(Sant Pere)、加泰隆尼亞(Catalunya)、劇院(Teatre)和西班牙(d'Espanya)等廣場。

惠克山(Montjuich)位於俯臨港區的海邊,在羅馬時代開始建築,17世紀時建了第一座城堡,19世紀開始逐漸成為一個公園區。1929年第一屆巴塞隆納萬國博覽會在此舉行,增建許多現代化展覽建築,現在每兩年西班牙都會在此舉行國際博覽會,以增進對外貿易的機會。1992年第25屆奧運會部分運動場設在這裡,並於1989年建成奧林匹克體育場,擁有7萬多個觀眾席,成為世界上最大運動場之一。毗鄰的聖喬爾迪體育館外形似座小山丘,頂蓋為鋼架結構,由62根鋼筋水泥柱支撐,館頂距地面45公尺,內部設施和比賽用器械都具有世界第一流水準,擁有1.7萬多個座位。

西班牙村(El Pueblo Espanyol)也坐落在惠克山上,將西班牙境內各自治區的房舍、土特產品、傳統服飾和手工藝品,以及民俗文化的精華,集中在村裡展出,使遊客在這裡參觀後,就能對西班牙各地的人文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中以巴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兩區最有看頭。村裡除了有土特產藝品出售外,還有酒吧和餐廳為遊客服務。每隔半小時,就有免費的雙層大巴往返西班牙廣場和西班牙村之間。

惠克山除了上述的景點外,還有加泰隆尼亞美術館、考古學博物館、惠克山城堡、惠克山公園、圓形劇場、聖靈教堂和噴泉廣場等參觀點。在佛朗哥統治時代,每有行刑隊經過山麓,護城河即迴蕩著聖母禱詞;如今在奧林匹克體育場不遠處,卻成了廢鐵市場。

提比達杜(Tibidado)山丘上、海拔532公尺處有座贖罪教堂,再往上50公尺處有座大鐘樓。另有一座提比達杜教堂是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埃里克薩尼爾(Eric Sagnier)所設計,四周有引人注目的舊貨舖,偶然經過此地會發現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充分表露出巴塞隆納人自由隨興的天性。山丘上的旋轉木馬、轉輪、騎馬場和酒吧亭,就好像一圈代表著平民百姓和世俗的光環,將聖靈擁抱在中間,夜晚從市區放眼望去,山丘上的遊樂公園中燈火輝煌的大轉輪,彷彿成為天上一朵巨大的玫瑰。聯繫兩座山丘的架空索道和山間的路徑,給業餘運動愛好者以無窮的誘惑;懸空107公尺的纜車,乘載遊客飛越港口。

巴立高第(Barri G﹣tic)區包括從前被劃為天主教區的地帶,區內有巴立高第天主教堂和其他天主教堂。這個地區自1298年初開始興建,竣工於15世紀中期。每週四有個小小的跳蚤市場,攤販們就在這附近搭蓬賣貨。

巴塞隆納大教堂(Catedral Barcelona)始建於1298年,前身是座早期的基督教聖殿,由阿拉岡國王雅各伯二世下令重新興建,至15世紀才告落成,是哥德式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19世紀在正面增建90公尺高的鐘樓,拱頂是1913年最後完成的。這座大教堂由3個大殿和29個小殿組成,還有一個幽靜的廊院。左邊是用大理石建成的洗禮堂,右邊為立有基督塑像的禮拜堂,屋頂八角形呈塔狀,天花板上的彩色玻璃非常富有情調,牆壁上的窗戶飾有彩色玻璃拼接成的人物、花卉圖案,雖歷經數百年,顏色仍然鮮豔。庭院內有玉蘭花、棕櫚樹,以及有10多隻白鵝嬉水的鵝泉池,並有哥德式的廊院。對面有座名為神職會(Capitular)的博物館,收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5世紀雕像家貝爾梅的作品「彼得」。在大教堂中央的正殿上有祭壇和唱詩班台,兩旁陳列著許多聖人的雕像。從廊院進入神甫大廳,可以看到14至15世紀西班牙繪畫的精品。

聖十字(Holy Cross)教堂也是巴塞隆納市民信仰中心之一,佔地面積極大,堂內有口大天井,內有水水池,飼養有13隻白天鵝,許多小神殿環繞著天井而設,每個神殿都分別供奉著聖母瑪利亞、耶穌、聖徒、天使或聖女等不同的塑像,很多虔誠的信女前往自己心目中的保護神前點亮奉獻的蠟燭跪地禱告不已。在神殿的兩處牆壁上懸掛兩具經過處理後的古棺材,裡面分別長眠著某朝代的王和后。神殿前的地面鋪滿了刻字的平面墓碑,下面的立棺中葬的是對這座教堂奉獻過鉅金的各行業領袖。教堂兩邊管風琴的管子有的粗如人臂,有的細如原子筆。還有一個大廳置滿座椅,有的座椅上方懸有歷代國王的徽章,並用拉丁文寫上名字,廳上一排排的長椅則供各貴族代表坐,是供開重要會議用。當地人最崇拜的教堂內守護神為小聖女愛烏拉莉亞,這位13歲的農家女因領導民眾反抗羅馬人的入侵而被殺,後人為了紀念她的忠勇,乃建此教堂以資紀念,並下她殉難的2月12日為聖女節,屆時不但教堂裡一片燭海,連市區的公車上也會插上紀念聖女節的旗幟。

聖佩雷修道院(Convent de Sant Pere de les Puelles)位於聖佩雷廣場,建成於公元945年,重建於13世紀,建築立面在經歷了1911年拙劣的重修後,唯一有觀賞價值的,只剩下15世紀哥德風格的正門及其周圍部分。修道院內部設計為正十字形,其圓屋頂建於12世紀,四周環繞著筒形的拱頂,其10世紀的科林斯式柱冠非常精美。

聖瑪利亞(Santa Maria del Mar)教堂建於14世紀,是一組哥德式建築,有三座高大的殿堂和美麗的玻璃窗,布局相當完美。由8根支柱支撐的主殿四面採光,每當夕陽西下時分,落日餘暉便會透過薔薇花飾的圓窗,悄悄地反射出畫家米羅作品特有的繽紛色彩。

市內還有一座極具代表性的君王廟,是由四個尖塔聚集而成,每一座塔都代表一個古代土著。塔的四周設有窗戶,由塔外朝裡望,每扇窗戶對面都懸掛著一幅君王的畫像。

此外,當地比較重要的教堂還有梅爾塞(Merc﹡)、聖帕斯托(Pastor)、聖塞維爾(Sant Server)、庇(Pi)、聖母受孕(Concepci﹠)、訪修會修女(Saleses)、聖安娜(Santa Anna)和貝特萊姆(Betlem)等教堂。

[編輯] 古典與現代

作為加泰隆尼亞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巴塞隆納市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座擁有2000年歷史的歐洲古城典範。早在17世紀,大文學家塞萬提斯的不朽名著「唐吉訶德」中,就曾這樣讚美過巴塞隆納:「這裡有彬彬有禮的市民,是流浪者的庇護所、勇士的故鄉。這裡有正義和忠貞的友誼,市容之美舉世無雙。」現在,這個城市共有20多處美術館和博物館,向世人展示它輝煌燦爛的古老文化和現代文明。

畢卡索(Picasso)美術館位於哥德區蒙特卡達(Montcada)路15~17號,是他年輕時的住宅,現在作為陳列他作品的美術館,並且是座頗具特色的有趣美術館,由他的秘書兼密友詹米‧塞巴蒂斯於1960年倡建,1963年開館。1968年畢卡索本人捐贈了9幅「鴿子」、900多幅油畫和素描等作品。進入這座兩層樓建築物的大門,就會看到拜占庭風格花紋雕飾的露天中庭、迴廊和紀念品區。館內收藏著他幼年時期在家鄉馬拉加的作品及版畫、拉卡洛利納時代作品、肖像畫和自畫像,他19歲時的自畫像「我是國王」是他離開故鄉前往巴黎之日,留給他母親瑪麗亞的最後一幅名畫,被認是巴塞隆納藝術遺產中的珍品。美術館內還有他青少年時期在巴塞隆納、馬德里、法國學校時代,以及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一直到晚期的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作品,是觀賞畢卡索早期畫風不可錯過之地。作品皆依時期陳列,遊客可以由其畫風轉變的次序中揣摩他一生的際遇。

館中有他1937年的一幅代表性油畫「格爾尼卡」,在這幅長7.8公尺、高2.3公尺的巨畫上,揭露了納粹德軍對格爾尼卡的狂轟濫炸,使小鎮瞬間化為廢墟的罪行,是他以滿腔悲憤的心情所繪的名畫(原畫珍藏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內)。

在館內的20多間展覽室裡,展出從他9歲第一幅鉛筆素描「鬥牛和六隻鴿子的習作」,至20世紀6、70年代立體派畫風的許多傑作。他15歲時畫有「初聖體拜領」(The First Communion);並有多幅男模特兒畫作,其中且有顯露生殖器;還有在他16歲時所作的「科學與慈善」等;在這些畫中,都不難窺見畢卡索的繪畫天才。另一系列以妓女為主題的畫作如「手放肩上的妓女」、「侏儒舞孃」,以及「藍色的年代」等,都是館裡的展覽重點。最重要的是言幅鎮館之寶,是在第22展覽室裡的「侍女」(Las Menminas),它是仿西班牙歷史上最受尊敬的宮廷畫家委拉斯蓋茲的同名傑作。畢卡索以立體派支離破碎的塊狀解開委拉斯蓋茲名畫的秘密,重新構思空間、色彩和光線三者之間的關聯性。為了這幅曠世巨作,畢卡索預畫了近40幅的習作,用以捕捉最精確的表現。

安東尼‧達比埃斯基金會(Fundaci﹠ Antoni T﹤pies)坐落在新市區內,是建於1880~1885年的現代主義建築,是當地最具創造力和吸引力的藝術中心,磚紅色的外壁搭配上一團雜亂鐵絲頂在建築物的上空,顯現出十足的超現代感,裡面展示達比埃斯為主的繪畫、雕塑作品。

達比埃斯是西班牙抽象派畫家,1923年12月10日出生於巴塞隆納,1943年在巴塞隆納大學攻讀法律系,1946年開始自行習畫。畢業後於1948年在巴塞隆納協助創立了一個超現實組織骰子七點社(Dau al Set),並與胡布羅沙(Jaon Brossa)創辦一份美術和文學的評論刊物,他自己還兼西班牙數家雜誌的主筆,除了搖筆桿外,他還無師自通地拿起畫筆,揮彩他的人生,靠自學成為藝術家。這位西班牙當代前衛畫家非常嚮往東方深奧的禪宗,因此念法律的也卻放棄理性,往感性的創作之道而行,最後選擇了以追求佛教的「禪」,作為表現的精神,他的畫在戰後引起了西方畫壇的注目。在也作畫的早期,曾受到達利和布紐爾等西班牙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和實驗電影的啟示,後來自我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非形象主義(Informallsm),混合材料、單色畫和刮割的畫法,欲表現出「禪」的哲學。1950年受杜比費(Jean Dubuffet)作品的影響,轉向抽象畫。1955年拼棄超現實主義風格,開始用原塗法作畫。他的畫作很有趣,沒有清楚的輪廓,也沒有明顯地在畫某種特定的實存物品,潑墨般的塊狀色彩,多層次地交錯在畫布上,因此他被認為是肌理專家的代表,能使畫面呈現多重質感和高度觸感。除了油彩和畫布外,沙、石膏、毛線、皮革和舊報紙等各種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東西,都可以成為他作品中的元素之一。對他來說,創作的成就在於過程,畫面的表現則是過程的體現,懂得的人喜歡,外行人則認為他在「鬼畫符」。這位畫家於1970年展出他的第一件雕塑,同年並贏得多項國際性繪畫大獎,作品廣獲世界各地美術館邀展和收藏。

米羅美術館(Museo de la Funaci﹠ Joan Mir﹠)是棟白色的建築物,由他的至友Josep Luis Sert所設計,就像米羅的藝術創作一樣大膽、明亮。館內收藏著大畫家的290件繪畫與雕刻作品,以及近1萬件版畫和海報等作品,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美術館大門內右邊是書店,出售許多米羅海報複製品、畫作明信片和介紹米羅作品的書籍,是展覽室的入口,庭院內也擺設著他的雕刻作品,中庭還有氣氛十足的咖啡座,館內採光和室內設計相互輝映。首先參觀的是特展室,展出米羅劇場、書籍和繪製的作品。館內127幅米羅的畫作,筆觸童稚流暢,顏色單純亮麗,揉合了詩和夢的世界,大人欣賞,小孩更感親切,因為米羅的畫作就像兒童塗鴉沒有制式的表現,卻舒舒服服地博得讀者的共鳴。他曾經為「新羅蜜歐和茱麗葉」、「兒戲」等芭蕾舞劇設計舞台布景草圖、攝影和服裝的草稿,天馬行空,超現實的道具設計和手稿,有別於一般舞台道具布景。常態性的米羅作品,多用純紅、純藍、純黃或純綠的色彩和黑色線條;鳥和女人則是他最常畫的主題,如「三個女人」、「女人和馬」、「夜晚中的鳥和女人」,以及「朝陽升起的女人和鳥」等。館內最有趣的畫作是米羅的自畫像:一張圓形大臉、兩顆大眼睛、兩個眼球像太陽,一個眼內再框一個紅圈圈,兩條線連接兩條曲線形成身軀,點了塊黃在下方,背景是鉛筆的塗鴉。美術館的二樓也有許多巨幅作品,不過最令人驚嘆的是一個房間內,展示出米羅5000多張手稿草畫,便條紙上、信封背面和練習簿都是他的畫紙,由此可知大師的成就,除了天才外,還靠努力。陳列在館內外的100多座銅質或陶土的雕塑,色彩豐富,趣味的造型,樸實可愛。

這聞名世界的大畫家和大雕刻家米羅(Mir﹠),他的作品簡潔單純,幽默自然、富於想像力,有如夢境。1893年4月20日出生於巴塞隆納,幼時喜愛繪畫。曾在商學院讀書,做過職員。後來進入巴塞隆納美術學術,在弗朗西斯科‧蓋利(Francisco Gali)的指導下學繪畫,接觸各現代流派,參觀當地教堂帶有拜占庭影響的壁畫。此後他的創作追求詩境,旨在表現自然本身的概念,用20世紀成人的理智,像原始人或孩子一樣描繪自然,這一點與超現實主義和達達主義頗有共同之處。他的藝術從早期的創作到晚期富於幽默感的名作,發展變化不很顯著。自1915至1919年他在故鄉巴塞隆納創作風景畫、肖像畫和人體畫,集中研究色塊之間節奏的互相關係。1919年後,他經常來往於西班牙和法國巴黎之間,創作了一批靜物畫、風景畫和不受時空影響的超現實畫;同時又發展出屬於他個人極童稚樸拙的風格,把兒童藝術、原始藝術和民間藝術融為一體,線條單純且色彩明亮。

1925~1928年,在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保羅‧克利(Paul Klee)的影響下,創作了「夢之畫」、「幻想的風景」等油畫,線條、形體和色塊,乎都是隨意亂畫上去的。到了20世紀30年代,他的作品開始定期在法國和美國展出。1937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他為西班牙館繪製帶有強烈社會批判性的壁畫「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回到西班牙,創作「驚恐」這幅作品,用象徵性的形象向社會政治生活的腐敗力量,以及災難與戰爭的因素提出挑戰。戰後他成為聞名世界的大藝術家,他的雕刻、素描、油畫和書籍插畫在許多國家展出。1950年為美國哈佛大學繪製一幅壁畫,1958年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廈設計陶瓷鑲嵌壁畫,獲國際大獎。1962年巴黎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替他舉辦專展。1993年為了慶祝米羅的百年誕辰,巴塞隆納米羅基金會曾在這個美術館內舉辦了長達數月的米羅紀念特展。

加泰隆尼亞(Museo de Arte de Catalunya)坐落在惠克山丘上,是1927年為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所建的宮殿改成。20世紀初期,考古學家在本區和加泰隆尼亞羅馬天主教堂大量發現中世紀的遺蹟和藝術,因此文化組織和宗教界便將一些教堂內的壁畫、祭壇畫、聖物、藝術品和有價值的文物,統一集中在這個館內供研究及展示用。一樓還設有陶器考古博物館,也值得欣賞。

巴塞隆納考古博物館與史前考古館(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arcelona and Institut of Prehistory and Archaeology),以史前藏品、古希臘和羅馬收藏品,以及伊比利考古發掘的樣品而著稱。陳列品包括在安普利亞斯發掘的部分文物的比例模型,還有希臘古瓶、料器和雕塑。有一個精緻的公元前4世紀醫神艾斯庫列普(Asclepius)雕像,還有在安普利亞斯發掘的維納斯雕像。另有阿爾蒂米斯(Artemis)頭像,據傳是斯科帕斯(Scopas)派的作品。館內專門開闢許多房間陳列小型實物,如羅馬銅器、希望和埃特魯斯坎古瓶,以及羅馬料器和陶器。

弗雷德里克馬雷斯博物館(Museo Frederik Mar≡s),是雕像家兼收藏家弗雷德里克‧馬雷斯於1893~1991年所興建,並捐贈給巴塞隆納市政府。這裡除了以他自己的作品為主外,還有一些古希臘、古羅馬,一直到近代名家的各種藝術品展出,並收藏許多古羅馬以前至19世紀的雕刻作品,展出物還包括有扇子和聖水洗禮池,包羅萬象,故又被稱為懷舊館(Museo Sentimental)。

當代美術館坐落在哥德區內,是由美裔建築師查理德邁耶(Richard Meier)所設計,他擅於雕刻陽光,設計一連串光線穿透的曲折迴廊,充分應用光、人、時間的投影,讓人峰迴路轉地去發揮各式各樣精彩的藝術作品,目的是要延長館內觀眾走在藝術的時間和空間,每層樓之間的緩坡旁,上千片的光在白牆上起起落落,讓觀眾的身影也落入光的圈套中。所有實驗性和前衛的藝術都在這裡展示,包括一整個房間的玻璃精子、發霉的麵包人形、腐敗的人體版畫、老教授一人唱獨腳戲的空教室、以針刺人背的滲血圖案,還有上萬個貼有人名的鐵盒紀念碑。

達利劇場博物館(Teatre-Museo Dali)距離市區約90公里,整棟建築物擁有幾何形的外觀,屋頂並有白色蛋形裝飾,令人還未踏進門內,就已能隱約感受到達利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進入門內,乍見極盡荒謬、怪誕、妄想和瘋狂意識的達利作品,不斷地交織出咄咄逼人的詭異張力,令人會產生一種彷彿被吞噬、撕裂和壓迫的恐懼感。

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o d'Art Modern)位於城堡公園內,展出浪漫主義時期及19世紀現實主義繪畫,特別是弗圖尼(Fortuny)的作品,觀眾在此可飽覽現代派時期的藝術作品。

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o d'Art Contemporani)建成於1995年,坐落在天使廣場,是一座極具現代風格的博物館,它的主要功用,是對其他博物館展品所涉及的時期範圍的補充。

巴爾畢耶爾─穆耶爾早期美洲藝術博物館(Museo Barbier-Mueller d'Art Precolombi),展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的最重要的美洲藝術收藏品,這裡的展品都是精選出來的珍稀文物,大量的雕刻品、陶器、織物和祭祀用器,展現了美洲古代文明的大部分風格。

加泰隆尼亞考古博物館(Museo d'Arqueolongia de Catalunya),展出巴利阿里群島及伊比利半島史前至公元7世紀的文物,其中包括有古羅馬馬塞克鑲嵌畫,以及展現巴利阿里文化的考古文學。

加泰隆尼亞歷史博物館(Museo d' Hist﹣ria de Catalunya),是個運用複製品模型、文物、視聽及互動方式,多方面地展現加泰隆尼亞歷史的常設展覽場所。

航海博物館(Museo Maritim-La Gran Aventura del Mar)坐落在和平廣場上,展出大航海時代的文物,包括古代船隻的複製品和古代航海圖等重要收藏。城市歷史博物館(Museo d'Hist﹣ria del la Ciutat)位於國王廣場,陳列有整座保存完整的羅馬遺蹟,包括2000多年前的街道巷弄商家。此外,館中還展出藝術及工藝品等巴塞隆納的文化遺產,以及古代雕塑、文件和版畫等出土文物。

神聖家族教堂博物館(Museo del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ilia)位於瑪洛卡(Mallorca)街401號,這個小型博物館中展出與教堂興建歷史有關的資料,其中包括照片及建築師高迪的個人物品。

佩德拉爾貝斯修道院博物館(Museo Monestir de Pedralbes),位於市內地勢較高的部分,由一組美麗的14世紀哥德式建築組成,院內的迴廊被認係歐洲最優美、也是保存得最好的修道院迴廊。修道院的一間禪房中裝飾珍貴的壁畫,教士會聽中收藏著一些傑出的藝術作品。此外,博物館中還展出提森‧波涅米薩(Thyssen Bornemisza)所收藏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及巴洛克藝術精品。

人類學博物館(Museo Etnol﹣gic)坐落在惠克山公園內,展示哥倫布到達新大陸之前的美洲文明,菲律賓、亞洲及非洲的文明。

漫畫及畫刊博物館(Museo del C﹣mici la ll. Lustraci﹠)位於聖卡洛林娜(Santa Corolina)路25號,以紀實的手法展現19世紀以來,西班牙連環漫畫所走過的歷程,並展出許多世界各地出版的畫刊。

此外,巴塞隆納較有名的博物館還有裝飾博物館、紡織品及服裝博物館、音樂博物館、科學博物館、高迪故居博物館、動物博物館和迪善布爾連密沙美術館等。

當地博物館門票5至7歐元不等,但有很多博物館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天是免費參觀的。此外,在每個星期6晚上7時半至8時半,在加泰隆尼亞美術館至西班牙廣場間,有一場雷射音樂噴泉秀。

這個城市的建築設計多彩多姿,古老典雅的哥德式建築和怪誕、前衛、新穎的現代主義建築混合在一起,顯得既不協調又頗為趣味。其中的自治統領館(Palau de la Generalitat)在大教堂的西邊,庭院和禮拜堂都是建於15世紀初的哥德式華麗建築物,很值得一睹。內部的黃金廳(Salon Dorado)是1931年加泰隆尼亞成立共和國時發表宣言的所在地,不久共和國被推翻。這棟建築物前的聖‧杰姆(San Tairne)廣場也是採用哥德樣式建造的。

市政廳(Ajuntament)面向聖哈烏梅廣場,建於14世紀,內設有著名的百廳(Sal﹠ de Cent),它的裝飾是由加泰隆尼亞大畫家塞特(Sert)所設計,朝向丘特(Ciutat)街的立面屬哥德式風格,朝聖哈烏梅廣場的立面,則為新古典主義風格。

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政府大樓(Palau de la Generalitat)位於聖哈烏梅廣場,建於15世紀,為哥德式建築,主立面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內部樓梯令人印象深刻,種有橘樹的庭院也有相當特色。

國家宮(Palau Nacional)坐落在克麗斯蒂納(Cristina)大街上,是巴塞隆納的主要地標,前方神奇噴泉(Font M﹤gica)的階梯式設計令人難忘,它利用水、色彩和音樂的組合進行藝術表演,每年6月底至9月底星期4至星期日的晚上舉行噴泉音樂秀。國家宮高踞台階上方,它就是加泰隆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Art de Catalunya),是大量中世紀珍寶的收藏地。在國家宮的下方、台階的右側是重建於1985年的德國館(pabell﹠ dissenyat per Mies van der Rohe),其設計堪稱先鋒派建築中的瑰寶。

王宮(Palau Reial Major)建在國王廣場後方,是11~14世紀的羅馬風格建築,後被哥德風格加以修飾。蒂內爾(Tinell)正廳規模宏大,由6個半圓形拱門所支撐,非常引人注目。

森特耶斯宮(Palau Centelles)建於16世紀,坐落於吉崗甘特斯(Gegants)街,宮殿的建築風格以哥德式為主,立面上建有哥德火焰式風格的窗孔,庭院內有著被哥德式檐廊所遮蔽的哥德風格樓梯。

達爾瑪塞斯宮(Palau Dalmases)建於17世紀,坐落在蒙特克達(Montcada)街,建築的立面樸素簡約,融合了加泰隆尼亞哥德式的線條與巴洛克風格,庭院內的樓梯由一條檐廊所覆蓋,檐廊上裝飾著精美的雕刻,令人印象深刻。

加塔拉納音樂宮(Palau de la M<sica Catalana)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建於1905~1908年,由與高迪同時期的現代主義建築師多明尼各所設計,現為巴塞隆納市立管絃樂團的長期演奏基地。這座磚紅色的建築物使用大量華麗的薄鐵板和馬賽克裝飾,舞台頂端嵌有大型彩繪玻璃的圓頂,非常特別。

總督夫人宮(Palau de la Virreina)是蘭布拉花卉拜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建築物,建於18世紀,與路易十四(Luis XIV)時代的風格非常近似,目前是市立展覽中心的所在地。

在巴塞隆納最出名的建築物,多出自建築怪傑高迪(Antoni Gaudi)之手,他在當地留下了13座建築物,除了聖家堂堂米勒宮、巴特洛宮、基爾宮和基爾公園外,還有學校、住宅、公寓、教堂和兒童遊樂場。

這位加泰隆尼亞建築大師,是20世紀初新建築藝術的現代主義運動(Modernismo)主要成員,他生性憤世嫉俗,生於1852年6月25日,自幼就對建築感興趣,曾在巴塞隆納省立建築學校攻讀,畢業後的初期作品近似華麗的維多利亞式,後來轉變為用一些幾何形體作創造性的組合,表面常用磚、石或彩色陶瓦砌成動人的圖案和花卉爬蟲狀的金屬裝飾,但大體上為回教圖案和基督教圖案在西班牙混合體的摩爾式,後來又採用歷史風格如哥德式和巴洛克式而作動態的嘗試,但在1902年後又摒棄了歷史風格。

在高迪的設計中,除了某些有關自然和宗教的明顯圖形外,多以表現結構和材料為主。在愛斯瓜爾德別墅(Torre Bell Esguard)、基爾公園和基爾教堂等建築中,其設計被稱為平衡式的結構,即結構中沒有內部支撐和外部扶垛等,完全要靠結構本身的平衡,如高迪本人所稱:「像一顆樹般地長著」,它所用的基本構件中有承受斜向推力的斜柱及斜墩,和承受很少推力的疊層瓦的薄殼拱頂。他在巴塞隆納的巴特洛宮和米勒宮等兩幢多層建築的結構中應用了這種平衡體系,並在形式和表面上採用了表現加泰隆尼亞地區山丘和海濱特點的象徵手法。

在復興加泰隆尼亞地方風格的建築藝術運動中,高迪是積極的參與者。在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他未完成的最後作品聖家堂,直至他死於車禍時只完成1個耳堂及其4個塔樓之一。在設計圖紙和模型中,他使用螺旋形的墩子,雙曲面的扶頂和側牆,以及雙拋物面的屋頂,使它們互相平衡,構成一個象徵性的複雜結構組合,甚至使那些受其影響而在20世紀60年代中、在世界各地建造出奇形怪狀的混凝土薄殼結構的建築師們也大為吃驚。此外,他還受到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的畫家和雕刻家們的崇拜。但他對全球性建築設計的影響終歸是很侷限的,只有少數建築設計師熱衷於他的平衡結構;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中,當國際式建築風格盛行時期,他的設計工藝並不受人重視,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也那無限的頑強想像力卻受到人們的推崇。

這位有一頭蓬亂白髮的工作狂,經常戴著他心愛的圓型帽,終日把自己關在設計室中,直至1926年6月10日他在聖家堂工地督工時,不慎出車禍死於有軌電車的輪下,才結束了他多彩多姿的一生,享年74歲,但卻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建築遺產。在西班牙人的心目中,他和巴塞隆納是一體而不可分的;人們甚至認為:巴塞隆納之所以擁有如此變化多端的風貌,正是受到高迪放縱不羈設計天分的影響。即使到了今天,他的獨特風格仍教那些後起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驚嘆不已。

他代表作之一的聖家堂(Sagrada Familia)是建築藝術的不朽精品,係1882年由蘭西斯哥德比亞爾以哥德式的建築理念著手建造的,於1891年才由高迪接手建築。對高迪來說,聖家堂是色列特山聖石精神的再現。3層樓的5主殿、3側廊、4個特殊的尖塔設計,構成了拉丁十字形的巴西里加會堂式的怪異建築。尤其是直入雲霄的4個箭形主尖塔,高達170公尺,彷彿是四枚花式煙火在天上蛇形亂竄後才放出的火花,直上天庭和上帝對話。

聖家堂一共有18根尖搭,正面的4根代表天使傳教士,還有2根是聖母瑪利亞和耶穌,另外12根則代表耶穌的12門徒。12根尖塔每4根為一組,每組各有一個可以俯瞰的立面,分別是東北向的基督誕生和幼年、西南向的基督受難和死亡,以及東南向的最後晚餐和基督榮光;每個立面各有3扇代表希望、信仰和博愛的門。聖家堂正門上方的耶穌釘在十字架的聖像也和其他耶穌雕像不同,祂是世界上唯一全裸的耶穌像,連生殖器都看得清清楚楚。現在這座建築已成為巴塞隆納的象徵,高聳的尖塔代表著加泰隆尼亞的高山,教堂前的「反射池」代表加泰隆尼亞濱臨的海洋。由塔下到塔頂,需走完373級沒有扶手的階梯,透過塔上偌大的窗戶可以環視整座城市、海、山和艾桑爾(L'Eixample)棋盤狀的大道,一座連著一座的天橋盡收眼底。風兒自在地穿梭在這高聳入雲的石林間,人們不禁對這些尖塔竟能屹立不搖感到驚訝。這些教堂尖塔本身充滿了異教色彩,獨特而零亂的外形構成了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同時也詩意地融合了自然界的三個領域:代表礦物的岩漿、代表海中或陸地上動物的章魚或蛇,以及代表植物的苔蘚和嫩芽。這或許就是高迪的神秘之處吧。這座聖家堂整個建築已進行了126年,高迪也為它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至今仍未完工,並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全建成,因為西班牙政府早已無力負擔費用,全靠遊客們參觀的經費來維持。現在只有少數靠募捐為生的建築工人在繼續工作著,也許還要一個多世紀才能完工,因此又被叫做「窮人的天主堂」。教堂旁有一間高迪的工作室可供參觀。地下室的博物館裡陳列所有有關高迪建築的研究,包括文獻、圖片、影片和模擬建築等。

基爾公園(Parque G﹋ell)坐落在市北山坡上,佔地15公頃,原係金融家尤塞比‧基爾(Eusebi Guell)聘請高迪建造的國民住宅用地,是高迪建築作品最為集中、變化造型也最多的地方,因此是他另一個風格獨特的代表作,也是他未曾完工的古怪城市公園計劃。建築材料多以馬賽克瓷磚為主,多變化的拼花裝飾、童話般的石屋、圓珠狀的長排座椅、噴水蟾蜍、蜂巢環柱、斜拱迴廊和廊柱步道上層的馬車道等的設計,都直接模仿大自然界中動植物的有機型態,再加以巧妙的變化以塑造出奇異的空間,真可說是集所有豐富想像力於一身。

公園入口大門左右,各有一間如格林童話中糖果屋造型夢幻般的房子,有奇怪的外形、色彩的屋頂和蘑菇狀的塔樓,一間供守衛使用,一間作為售房辦公室,但因這個國民住宅社區的設計過於前衛和不實用,加上西班牙的經濟一直不景氣,致社區房屋無人問津,一幢都沒有賣出去,所以就無人守衛和辦公,只有旅行團會帶來觀光客到此參觀,還有由老師帶領的小學生們常來遠足,巴塞隆納市民閒暇時也會常來此聚會聊天。

利用傾斜地面及86根陶立克(Doric)式石造圓柱建成的百柱廳,原來設計為市場,但因空間不夠大,因此並不實用,現在仍空無用途,只有觀光客在此流連徘徊。百柱廳市場的上面是一個鋪沙的廣場兼野外露天劇場,周圍環繞著「高級矮長凳」,表面飾以工廠廢棄不用的大小不一的碎馬賽克瓷磚,展現它多彩的圖案。

每遇雨天,廣場上雨水經沙礫過濾後流進中空的陶立克式圓柱,以及廣場邊緣各種動物造型的排水管,成為灌溉庭園花草的水源,因勢利導的設計與順從自然的巧思,值得讚賞。

觀光客要到基爾公園參觀,不必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爬陡峭的石階,可由市區搭乘13路地鐵到Vallcarca站一片後,順路往前走,左側巷內住宅區間有公共免費電扶梯可資利用,終點是公園的後山。欣賞美景後,可從前門入口處散步下山,到13路地鐵的Lesseps站上車回市區。這種電扶梯有節省能源設計,沒人搭乘時就靜止不動,有人踏上去時,觸動感應器,電扶梯才會自動啟動。

基爾宮(G﹋ell Palace)現為戲劇博物館,坐落在蘭布拉大道附近,是高迪的早期作品,也是由基爾氏委託高迪所設計建築的。建築物的玄關及石柱上都裝飾著鐵製的裝飾物,漂亮的鑄鐵雕花大門和彩色的煙囪,顯目的玄關及石柱上裝飾著鐵製的裝飾物,顯得非常富麗堂皇而又不失莊嚴氣氛。高迪的父親是銅匠,他有父親的遺風,所以頑強的鋼鐵到了他手裡,也能成為充滿設計感的柔和裝飾。現在這座建築物已被西班牙列為國家級古蹟,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基爾宮附近的國王廣場旁,有高迪設計的鑄鐵街燈,照亮夜歸的巴塞隆納人已100多年。

米勒宮(Casa Mila)又叫做波浪屋,是巴塞隆納一位富商裴雷‧米勒(Pere Mila)委託高迪於1910年蓋的,是高迪的後期作品,坐落在加利西亞(Gracia)大道和普洛旺沙(Provenca)街交叉處的街角上,佔地1.1萬平方公尺,是兩幢多層公寓之一,曾作為賭場、補習班和分租公寓,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從大老遠望去,這棟建築物像是用栗子粉發成的鮮奶油蛋糕屋。

這座被稱為採石場(La Pedrera)的白色建築物,它的旋梯、窗台、石柱和迴廊,外觀全部是波浪造型,從裡到外沒有一個直角,充分表現出自然主義,並有精雕的鍛鐵陽台,屋頂的煙囪也有12種造型變化,酷似排排站的外星悍客;由於建築設計突破傳統,因此也不適居住。米勒宮的風格顯得非常怪誕,是一片令人頭昏腦脹的混亂景象、屋頂上林立著螺旋形的柱狀物,內院則像一座剛爆發過的火山,一切都雜亂無章,但卻又亂中有序,這種景象實非一般正常的邏輯和任何的辭彙所能形容的。

巴特洛宮(Casa Batllo)是另幢多層式的大夏,以凹凸不平龍鱗狀的屋頂為主要特色,展示了高迪的設計風格。造型融合了東方神話故事,以龍脊為樓梯、龍鱗作屋頂的設計,並且壁飾陳設也都以龍鱗花紋為主,顯得非常詭異、神秘,它是高迪離經叛道的建築代表作,意在傳達加泰隆尼亞要求獨立的願望。凹凸不平的巴特洛宮建築有巴洛克的節奏,外觀是以白色圓形陶板黏貼,然後再鑲入綠、黃和青等各種色彩的彩繪玻璃及馬賽克彩瓷,陽台及屋頂也運用波浪紋或精巧的鍛鐵欄干構成的曲線,在陽光照射下成為隨波起舞的海藻或微生物。窗台或門上精巧雕琢的石頭線條,更呈現出有機物般的生命力,以達到建築藝術上的最高境界。

夜晚時,這座在白天充滿幻想空間的海底白色龍宮城消失無蹤,光影下的巴特洛宮籠罩在死亡和詭譎的氣氛中。高迪以屋頂象徵巴塞隆納的聖徒聖喬治(St. George)斬殺西班牙之龍後死亡化身,而以骨狀的結構象徵加泰隆尼亞的殉教者,因此一度曾被叫做「骨頭之家」。

巴塞隆納館(Barcelona Pavilion)是當地一座有名的建築物,已被視為「現代主義」建築的經典之作。它原來是1929年巴塞隆納萬國博覽會所建的德國館,是出自德籍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ne)之手,由於當時德國政府在萬國博覽會結束後試圖將它脫售,但多方交涉後均告失敗,於是這幢精緻的建築物只歷經了9個月的生命便被拆除。20世紀80年代初建築師波希加(Orial Bohigas)被委任為巴塞隆納都市暨建築主任後,整個重建巴塞隆納館的計畫有了實質的推動力量,先期研究小組首先成立,負責收集必要的資料和設定重建的基本原則。重建小組在收集大量資料和反複思索討論後,決定參考原來的建築狀況,以更忠實的實現凡德羅建築師未曾完全實踐的理想為主要目的,重新建成了現在的巴塞隆納館。

氣勢不凡的巴塞隆納館像是由金屬、玻璃和大理石所凝結成的一首詩,清晰而充滿張力,動人的描述著設計的理念和創意,許多現代建築經常使用的形式和材料,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源頭。它由兩個不同大小的室內空間和兩個水池,藉著一個抬高的基座統合而成,室內外石牆由阿爾卑斯山綠色大理石構成。主要空間的結構是8根十字型金屬柱子,支撐著一片長方形的薄頂。在薄頂下幾片沒有支撐的牆面,或穿梭或圍繞成不同的空間。界定和引導空間的牆面由大理石和玻璃構成,每種材料都以最簡單的形體呈現,除了材料本身的色澤和紋理外,一切的裝飾都被摒除,甚至鑲框玻璃的不銹鋼框的細部構成也被簡化到極致。在整個空間中很難找到照明器具,因為凡德羅在兩片落地的霧面玻璃間由屋頂引進自然天光,再加入人工光源做適當的補助,由於設計巧妙,自然光源和人工光線的轉換令人渾然不覺,甚至對大部分參觀者來說,這個光井常被誤認是薄薄的一片界於室內外間的玻璃隔牆。館內還陳列有當年凡德羅專門為西班牙國王設計的「巴塞隆納椅」,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雅致的椅子之一。椅架由兩對相連接的鋼管交叉組成,背上的一根弧形管子延伸成前腿,後腿穿過這些管子組成兩個弧形支撐椅座。椅座和椅背由皮帶組成,上面裝有罩皮套的泡沫橡皮墊子。

古典與現代的奇妙結合,正如門多薩在他的著作「奇蹟城市」中所描寫的,當來到此地的遊客一跨過市內的各區界,都會認為自己「很奇妙地進入到另一個城市去了。無形中,巴塞隆納居民自己也培養出同樣多變的性情;當他們從一區走到另一區時,好像也同樣變換自己的外貌、態度和服飾」。巴塞隆納的風情也正如這本書中的另一段話:「大海以奇怪的言語,不定的步伐和黑暗的過去,使得這些彎彎曲曲的小巷聚集了各種怪異的人物;巴塞隆納的建築也隨大海潮汐的波動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在晴天它是眩目的白色,暴風雨天則是昏灰色」。

這個城市有許多公園和花園值得慢慢欣賞,其中的城堡公園(Parc de la Ciutadella)是市內的最大公園,因1888年世界博覽會而改建。公園內有英式花園,兩側各有林蔭道;還有壯觀的瀑布噴泉、一個池塘、幾座博物館和一個動物園。

迷宮公園(Parc del Laberint)建於1791年,位於地鐵三號線蒙特包(Montbau)站附近,園內亭台樓閣掩映交錯,分別建築在不同的層面上。裝飾精美的欄桿,大量半身塑像、人像和神話雕塑群,為公園增色。吉納爾公園(Parc del Guinard﹠)以茂盛的樹木、幾何形的布局取勝,並以朝東南西北不同方向錯綜複雜的山丘形態為特點。

克洛特公園(Parc del Clot)的位置在格蘭維亞大道和默里迪納(Meridiana)大街之間,一座天然的圓形劇場和一座很長的吊橋,是這個公園的特色。

米羅公園(Parc de Joan Mir﹠)坐落在地鐵一號線西班牙(Espanya)站附近,其特色為在水泥廣場的四周,栽種了一排排的棕櫚樹,廣場上豎立一尊米羅製作的巨型雕像。

西班牙工業公園(Parc de I'Espanya Industrial)位於地鐵三號線聖者車站(Estaci﹠ de Sants)西面,園裡的設施,既有浪漫情調,又展現出工業化的面貌。

北方車站公園(Parc de I'Estaci﹠ del Nord)位於地鐵一號線Arc de Triomf站附近,園內的大片線地上,矗立著數層雕像,散發出誘人的藝術氣氛,其中由貝弗利‧佩帕(Beverly Pepper)製作的雕塑尤值觀賞。

佩德拉爾貝斯王宮花園(Jardins del Palau Reial de Pedralbes)位於地鐵三號王宮站附近,這座古典風格的宮廷花園,係按幾何形布向,過去莊園遺留下來的花園和參天大樹隨處可見。

塞萬提斯玫瑰花園(Jardins i Roserar de Cervantes)位於左納大學(Zona Universit﹤ria)附近,坐地鐵三號線在佐納大學站下車可達。園內一片花海,種植著240多種玫瑰,令人賞心悅目。

莫森科斯達與約貝拉花園(Moss≡n Costa i Llobera)是惠克山中重要的主題花園,種植有150種美洲仙人掌和200多種其他肉質植物。莫森辛多維達格爾花園(Moss≡n Cinto Verdaguer)也是惠克山上的主題花園之一,花園內栽植了10萬多株全年生長的植物,是閒暇之餘協調生活節奏的好去處。

柯爾塞羅拉都會公園(Parc Metropolitano de Collserola)是市郊的自然風景區,園內有著典型的地中海松樹和橡樹林,在陽光充足的斜坡上,也生長著大片的岩薔薇、歐石南和金雀花。

蒙特塞尼自然公園(Parc Natural del Montseny)距離市區約40公里,是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境內,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生態保護區的地點。這裡廣大的面積上生長著茂盛的聖櫟、栓皮櫧、山毛櫸和松樹林。在林區內棲息著野豬、麝貓、睡鼠,一些猛禽和大量鳥類,自然生態豐富。

聖羅倫索與奧巴克山脈自然公園(Parc Natural de Sant Lloren﹢ de Munt i Serra d'Obac)距離市區約40公里,它坐落在險岩縱橫的多山地帶,園內有1000多種植物,最常見的有迷迭香、岩薔薇、歐石南和白松林,也有不少山櫟、楓樹和其他樹種,即使在懸崖頂端也有茂盛的植被;到了春天,紫羅蘭和報春花爭相鬥姘;同時是野豬、麝貓、老鷹和大批鳥類的家園。

巴塞隆納市郊風光明媚,有不少景點可供參觀。其中的色列特山(Mount Serrat)坐落在巴塞隆納西北方約61公里處,自古以來就被加泰隆尼亞人視為聖山、精神信仰中心和靈魂的寄托地。這座山形狀奇特,好似一艘孤獨的船橫切過加泰隆尼亞的腰腹。山頂上有塊如魑魅般的灰白色怪石,犬牙交錯的險峰從斷裂的溝壑中高高地拔起,糾結和手指的怪石群,在陽光褪去時會瀰漫著詭異暮氣。

據西班牙古老的傳說:這條斷裂的溝壑出現在基督受難日。神奇的傳說與特殊的地勢,也成為許多藝術家創作的靈感,華格納曾為這塊聖石傳說寫了歌劇帕西法爾(Parsifal),高迪則被這塊聖石深深吸引而構思出聖家堂等經典建築。遊客可搭乘纜車登上聖赫魯尼慕瞭望台,可極目眺望塔拉戈納省如茵的葡萄園和橄欖樹,還有萊里達平原上的果園和鄰接法國庇里牛斯山區的長青樹林。加泰隆尼亞這塊與荷蘭面積相差無幾的自治區,雖然文劃分為四個隸屬於西班牙的省分,但多呈紅土景觀,風情與西班牙有別。

山上的本篤會修道院(Monasterio Benedictino)是北奈克特派興建於11世紀。院中有座奉祀黑面聖母瑪利亞像的山教堂,建於16世紀,教堂內還供奉一尊12世紀羅馬風格的加泰隆尼亞守護神蒙雷內塔(Moreneta)的雕像。前方的克勒(Creu)廣場有著12使徒精雕細刻的大門令人印象深刻。修道院外有色列特山博物館,麻雀雖小,收藏卻美,卡拉瓦喬、格雷柯、莫內、畢卡索和達利等大師的作品都不缺席,還有考古學、金銀器物雕刻、宗教畫和木乃伊等都有收藏。傍晚的修道院,童音晚唱,燭光搖弋,悠然的弦樂與鋼琴聲,讓人莫名感動。這座修道院維護加泰隆尼亞文化已有1000多年歷史,佛朗哥獨裁時期。院內修士們曾庇護300名加泰隆尼亞反政府份子,並遭到佛朗哥軍隊的攻擊,加泰隆尼亞革命者的死難也因此被新聞界披露於世。修道院還准許信徒和非信徒在教會雜誌「黃金之地」上傾訴他們的思想,這本雜誌使加泰隆尼亞的歷史、文學、藝術和習俗得以再生,也成為20世紀6、70年代這個地區人民的政治論壇。

布拉維海岸(Costa Brava)是由法國境內包(Bou)港,到布蘭勒斯(Blanes)地中海沿岸及澤羅納省的崎嶇海岸一帶組成,全長145公里,又稱為「崎嶇海岸」或「洶湧海岸」,是由一系列崎嶇的懸崖絕壁和小海灣構成,也是歐洲觀光業蓬勃興盛的海岸旅遊區之一,和法國的里維拉海岸齊名。艾古亞布拉伐位於布拉維海岸區內,是距離巴塞隆納以北約100公里處的一片珊瑚礁,無論春天、夏季或秋天,都永遠顯得雍容典雅,沒有洶湧的人潮,只有溫馨和諧的情調和濃鬱的人情味。艾古亞布拉伐就是「藍水」的意思,這裡有家藍湖酒店建在驚險菌狀的山崖上,可俯視狹長礁湖四周的景物,因此成為布拉維海岸魅力的焦點。這裡海岸邊的小聚落,有的已被開發成旅遊區,有的仍保留原來漁村的樣貌。此外,布拉維海岸還有美麗的海水浴場供旅客戲水。人們到此地還可以參觀恩帕利斯(Ampuriaos)古羅馬遺蹟,以及菲杰拉斯(Fgueras)美術館,館內展示著西班牙著名畫家達利的作品。從洶湧海岸南部延伸到塔拉戈納的這段海岸,被稱為黃金海岸,這裡海灘乾淨迷人,是遊客的又一處好景點。

冒險港樂園北距巴塞隆納市區八十公里,是歐洲第二大主題樂園,為訪問巴塞隆納的人提供了另一個休閒旅遊的好地方。它是由英國皮爾遜多媒體機構旗下的托莎(Tussauds)集團、美國安休沙布希(An Heuser Busch)酒廠、加泰隆尼亞儲蓄銀行和當地的電力公司所共同投資興建的,總造價為5.28億歐元,佔地面積115公頃,分成地中海、波里尼西亞、中國、遠東和墨西哥等5個異國情調的遊樂園。這些不同的地理區都被設計得盡可能接近真實,和那些充滿了幻想和大型電影布景的美式集錦主題樂園有顯著的不同。這座樂園開放後遊客大批湧入,使樂園不得不將開放時間延長到每天午夜。現在這裡每天平均遊客已高達2萬人,在最受歡迎的遊樂設施前常要排隊,尤其是號稱全歐洲360度迴轉軌道最多的雲霄飛車。園內還安排街頭藝人表演,供遊客打發排隊等候的無聊時光。冒險港附近有許多旅館和露營設施,還有一些公寓、高爾夫球場和大飯店。

[編輯] 運動城市

巴塞隆納是一個熱愛運動的城市,眾所周知,西班牙民族極為自豪,巴塞隆納人尤其如此,因為他們擁有祖先遺留的豐富文化遺產、秀麗的地理環境和優雅的生活品味,當然還包括熱情奔放的「運動情結」。這些得天獨厚和日積月累的傲人資源聚合在一起,是巴塞隆納取得1992年奧運主辦權的原因之一,也讓當地人士為有機會與世人分享它的「運動情結」而沾沾自喜。

這個城市擁有1300座以上的運動場館和大約250處的運動公園,有超過1200個的俱樂部和運動組織。隨時隨處都有熱愛運動的男女老少活動其間。早在1899年,當地出現第一個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F‧C Barcelona),位於現在的奧運賽場旁。接著1907年游泳運動開始組織化,籃球、網球、柔道等運動也陸續在此紮根,如今巴塞隆納儼然是全球最繁盛的「運動公園」,無處不充滿力和美。更令人難忘的是,當地幾乎人人都能放言高論他們的運動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運動休閒品味。以柔道為例,觀眾在觀看時不僅熟悉規則,而且還能分辨出判決的對或錯,專業程度恐怕只有柔道發源地的日本人可以比擬。難度蓮現代奧運之父古柏丁(B. P. Coubertin)也不禁說出「直到來到巴塞隆納,才知道運動的城市是什麼模樣」的讚語。

近幾十年來,歐洲門戶擴大開放,使得巴塞隆納人開始思索他們的未來該如何發展,以及巴塞隆納在明日的西班牙又有何種地位。他們認為「自己像是被放在櫥窗內的展覽品,所有歐洲人的眼光都盯著他們看。」20世紀80年代初期,巴塞隆納仍充塞著一片慵懶疲乏,經濟危機、失業和景氣蕭條的困擾。此時馬德里又以它優秀的創作者、設計師和阿摩多瓦(Dedro Almodovar)的影片搶盡了鋒頭,巴塞隆納深深感到它原有的前衛文化地位已一落千丈,必須為此起而奮戰,「任性的巴塞隆納,需要不斷地進行挑戰以證明自身的存在」。憑藉它作為運動城市得天獨厚的優勢,巴塞隆納將目光轉向奧林匹克運動會。如果將馬德里和巴塞隆納相比,巴塞隆納在申辦奧運會上,似乎難以勝過氣勢咄咄逼人的馬德里,何況馬德里還是西班牙的首都。但由於1981年2月23日傍晚,一個法西斯主義者特赫羅中校,率領20名民兵攻入馬德里的國會大廈,要求改變政制。這時西班牙的民主憲法基礎還未奠定,舉國震撼,幸好卡洛斯國王鎮定應對,並爭取到軍方支持,事態並未鬧大。此事使馬德里相當一段時間陷於不安中,無心跟巴塞隆納競爭代表西班牙主辦奧運會的權利。另一方面,西班牙的領導階層,也開始考慮維持國內和平的問題,對加泰隆尼亞人的訴求,採取較為體諒包容的態度。

早在1985年,巴塞隆納就著手進行奧運會各項建設,市長麥瑞葛更是把爭取主辦奧運視為最主要的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986年10月17日的奧委會最後投票中,巴塞隆納終於擊敗巴黎,取得1992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這一消息的公布,使巴塞隆納又重新拾回了原來的鬥志,他們希望找回20世紀初的光榮。一時間,奧運成了巴塞隆納人最愛談論的話題,城內兩位的政治組織的領袖:倡導加泰隆尼亞國家主義的中間偏右派自治組織主席喬迪‧彼若和擁護社會主義的市長巴斯卡‧馬洛加,也圍繞這個主題展開了激烈競爭。巴塞隆納一心想成為歐洲的大都會,這個長久以來深受各國影響的城市急於要一步登天,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便由此成為一個超級的商業和運動賭局,也是這個「自由城市」一次展示自己的最好機會。巴塞隆納人對奧運如此狂熱,以致被戲稱為「西班牙的德國人」,就連德國法蘭克福當局也認為:「巴塞隆納連2004年的奧運都考慮到了。」

奧運申辦的成功,使這個備受建築家才思折磨的城市簡直進入了瘋狂狀態,到處在重新裝修,四處都是建築工地。市府當局的城市規劃主任強‧巴斯克(Joan Busquets)說:「其實我們在20世紀50到60年代就可以像巴黎一樣完成所有的都市計劃架構,但當時因佛朗哥專政而停滯下來。我們晚了40年再度開始,而奧運只不過是個藉口,一個神奇的櫥窗以吸引投資,包括西班牙政府的投資,這些都是巴塞隆納走向現代化所不可或缺的。」這個城市的建築很現代化,但遠處快速發展的工業區內破落的宿舍村卻依山而建,山脈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它必須向沿海地帶尋求變革。1888和1929年的萬國博覽會使市區相繼發展到城堡公園和西邊的惠克丘陵,奧運的申辦成功又使巴塞隆納繼續向沿海地帶發展。

奧運會在政治、外交、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給主辦城市帶來的利益是顯而易見的,對城市的影響相當深遠,由此在規劃奧運會需要的運動設施時,就必須考慮與主辦城市現有的運動設施相配合,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增建、修建或新建,才能有效地為舊市區注入新的活力,與都市整體的發展緊密聯繫遵循這個原則,巴塞隆納當局建設了4個主要的奧運基地,分別是惠克山、愛伯隆山谷(Val d'Hebrou)、對角線(Diagonal)和海濱公園(Parc de Mar),奧運會的運動設施平均分布在這4個基地內,包括運動場館、奧運村和奧林匹克家族的服務設施等基礎建設。

這些基地都位於城市周邊的重要地點上,每個基地面積約在140到210公頃之間。這4個基地都是巴塞隆納市郊快速道路系統的交會點,具有良好的大眾運輸功能。更重要的是,這4個基地正好位於一個5公里半徑的圓環內,形成一個奧運城。從任何一個基地到另一個基地,都只需20分鐘的時間。這種在一個地區集中配置幾個基地的作法,使觀眾可以靈活機動地轉移觀賞目標,也與巴塞隆納都市組織緊密結合。

惠克基地位於山崗上,四周茵蔥濃郁,俯瞰地中海的綠影碧波,令人心曠神怡,是四個基地中風光最明媚的。它原來就是一座具有運動、休閒和文化等各種設施的公園,也是一個具有歷史傳統的場地,為了強化這裡的傳統都市形象和現有公園綠地的屬性,巴塞隆納當局首先選中此地做奧運會基地,在1992年奧運會中扮演樞紐的角色。奧運的重點運動設施集中在這裡,奧運會期間共有11項運動比賽在此舉行,一條林蔭大道和歐洲廣場連接了所有的體育設施,包括游泳館、聖若迪綜合體育館和西班牙工業館等。

建設這個基地是個宏大的工程,巴塞隆納希望成為超級運動城市,能滿足各種大型國際比賽的需求,所有設施都力求盡善盡美。這個基地上的奧運五環標誌坐落在佔地52公頃的米哥迪亞公園(le Parcdel Migdia)附近的平台上,由本地的科雷亞‧米拉(Corr﹡a Mila)設計公司所設計,超過1.3萬種的地中海植物種植在階梯旁和宏偉的拱廊之間。四海一家的觀念使巴塞隆納將運動場的建築工程包給一些國際知名的大公司,聖若迪(Sont Jordi)綜合體育館便是最典型的一例。這個體育館是整個基地中最前衛的建築,是日本建築師Arata Isozak和他屬下公司的傑作。體育館那不對稱,像魚鱗般閃著光芒的不鏽鋼圓頂形成一道圓弧,應和著山巒的起伏。當初這項精密的、重達1200噸的接管裝合是藉助水力系統,花了10天才連在一起的。站在圓頂下,人們往往會被它的氣勢和精緻所震懾。它採用的顏色使長期以來習慣於國寶畫家米羅所用的純黃、純紅和純藍的加泰隆尼亞人大為吃驚。奧運會結束後,這種成為舉辦音樂演唱會的場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哥曾在此舉行過演唱會。

這個基地上的奧林匹克運動場,是改建自1929年世界博覽會的場地。原來它是為1936年奧運會而建,但後來希特勒決意改在柏林舉行;此後這個體育坦本來只應該舉辦些普通活動,但歷史改變了它的命運,它啟用當天就爆發了西班牙內戰,運動員都去加入「國際縱隊」,而不去跑煤渣鋪成的跑道。1992年奧運會使它重新煥發了青春,米蘭建築大師維多雷歐‧葛瑞哥提(Vittorio Gregotti)極力要維護這個古蹟,讓它具有紀念性的外觀完整的保留下來,他將場地容量擴大一倍,使它可以容納7萬名觀眾,並配置了完善的器材設備。它的外觀保持古舊典雅的風格,內部裝修設備卻異常現代化,新舊風格揉合在一起,非常獨特。

從惠克山丘上第三個奧運環往下看,有一座由本地建築師瑞卡多‧包菲爾(Ricardo Bofill)設計的體育大學,設置田徑、排球、曲棍球、公園、游泳池等各種練習場地,招收1000名學生。各種完善的運動設施再加上加泰隆尼亞藝術館、米羅紀念館等文化博物館和希臘劇院,使惠克基地無疑已成為巴塞隆納最大的綠地和休閑廣場。

「對角線」基地位於巴塞隆納市區的左邊提比達杜山下,有寬闊的林蔭大道和地鐵與其他奧林匹克基地連接。這個基地原來就是俱樂部、旅館和高級私人住宅區林立的地方,為了打破彼此間的隔離,政府利用現有設施加以規劃。這裡是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和里奧馬球俱樂部等高級俱樂部匯集的地方,也是巴塞隆納運動場的所在地,運動場的觀眾席可以容納12萬人,1982年的世界杯足球賽開幕式就在此地舉行。除了俱樂部外,基地內也有眾多的豪華旅館,用來接待大部分的奧林匹克家族,也就是各國奧委會的成員或代表。

愛布隆山谷基地也位於提比達杜山下,原來是個平民化地區,當地人有濃厚的運動風氣,因為位於都市邊緣,為了提升它的環境品質,因而政府選它作為奧運基地之一,逐漸建立高水準的運動設施,這些設施在奧運會後都規劃為當地居民休閒運動的場所。市立自行車館是這個基地的軸心,建成於1989年,曾舉辦過同年舉行的自行車世界杯賽,也是當地政府為申辦1992年奧運會所建的第一座運動場館,此後射箭場、網球場、回力球中心和體育館也陸續在附近建造,1992年奧運會的這些項目比賽就在這裡舉行。

海濱公園基地自19世紀末期起,就是西班牙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各種企業林立。由於郊區新工業區的開發,使得當局能一次收回佔地100多公頃的舊工業區,得以用來建設體育和公共設施及住宅。以前這裡的海水曾受到下水道污水的污染,有些地方被作為倉庫,並有鐵路橫亙其間,截斷了棋盤式的城市道路,港區到了晚上便成為治安死角,交通也無法順暢。有位名攝影師達拉‧羅加(Catol﹌ Roca)16歲時住地離海邊僅有咫尺之遙,卻不常看到海,這件事常被拿來四處宣傳。1992年的巴塞隆納希望能充滿海的氣息,因而挑中了西達岱爾公園旁的海濱公園基地興建奧運村,為此還要修造一條6公里長的濱海步道,使巴塞隆納成為海灘休閒城市。市政府的奧運城發展組織(Lmpu)宣稱:「這個奧運村將成為繼倫敦的多克蘭之後的本世紀歐洲第二個都市規劃工程。」

在這個海濱奧運村裡,面臨大西洋的一邊有五彩繽紛的的遊艇碼頭和一大片半月形的漂亮海灘,海灘後面則是咖啡座、餐廳和遊樂園,夏天來自北歐的遊客最喜歡在此曬太陽。奧運村除了擁有可以容納1.7萬人的橢圓形體育館外,還有座設計得非常前衛而流線型的白色電視塔,附近各廣場上還有許多排像大煙囪的半透明巨大圓柱,都是日光燈柱,一到夜晚,晶瑩剔透的光華,便將這一帶照耀得如同仙境幻鄉。

奧運村當初預定有48公頃可建地,如果連濱海地區也算在內則有130公頃,覆蓋了整個勃洛奴(Poblenou)區。這個區是加泰隆尼亞的一個廣大區域,區裡多是內戰後便廢棄不用的倉庫和工廠。這個在中世紀時期是鼠疫患者隔離地的地方,似乎一直負有與眾不同的使命,在此以前,混亂的茨岡人居住區一帶還是攤販和無業遊民的聚集地。革新勃洛奴無論在技術還是社會層面上都是個大難題。如果不是因為舉辦奧運,政府也難以解決。首先要徵用140多座工廠,150多棟大樓,然後全部拆掉重建,只保留一條舊鐵路來紀念它的時代意義,因為它是西班牙第一條鐵路,但其中阻礙通向海岸的一段還必須拆掉;並將一條跨越法國、能鞏固與歐洲各國關係的鐵路地下化,使沿海地區能和市區相連接並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因地勢低漥易生水患,需要挖掘巨型的集流管,規劃新的下水道和淨水站相連;在行人林蔭道下建一條連接海濱的地下快速道路,清理海濱、整治基地,興建奧林匹克港,用來舉行快艇比賽,並成立專供選手們休閒的場所。

奧運村這個巨大的工程,硬體設施就要花37億歐元,建築承包商在1989年秋末就已設計好奧運村藍圖,聯合30多位加泰隆尼亞建築師通力著手興建。這項工程的主要目標是延長艾德勞‧西達(Ildefohs Cerd1﹌)在19世紀為艾桑皮爾地區規劃的棋盤式街道,以便將這個濱海住宅區和都市計劃網絡聯結在一起。這項工程還預定建築長100公尺的岳狀住宅群,中庭還闢有綠地。這個住宅群的面積為1.44萬公尺,共有2500間套房供1.5萬名選手居住,就建在奧林匹克港的對面。1990年底,這些房子以每平方公尺20萬比塞塔的價格開始發售,奧運結束後房子便交給屋主。結果想買的人是供應量的三倍。儘管市政府早已允諾保留三批每平方公尺2000歐元的售買給已定房屋的年青人,但投資炒作仍愈演愈烈,使這個從前惡名昭彰的黑街,現在已搖身一變成為高級的住宅區。

對巴塞隆納而言,奧運村只是廣大濱海區發展的起點,它已與商業大廈林立的迪亞哥納(Oiagonal)大道相聯結。這條長街會逐步貫穿市區直至海邊,並將興建6000間套房用來緩解舊市區因人口增加而帶來的壓力。這個濱海區已改名為「新伊卡里亞(Nova lc﹌ria)」。伊卡里亞是愛琴海中希臘一座島嶼的名稱,新伊卡里亞是為紀念法國社會主義者艾提安‧卡貝(Etrenne Cabet)和他的烏托邦主義作品「伊卡里亞島遊記(Voyage en Lcarie)」而命名的,卡貝在這本書中間闡述了他的理想社會。在新伊卡里亞和惠克山間的沿海地帶,它的面貌也在逐漸轉變,例如福斯塔(Fuita)的交通阻塞問題,建築師已設法改進,採取了將半數車流量導入地下、多建幾條高架路橋和對外聯絡的紅色吊橋等一系列措施。不過港區的重大變革也並不是人人滿意。一些小飯館被迫停業,少數建築理論家也認為這樣的都市計劃不合常軌。除奧運村和奧林匹克港外,這個基地上還有「北方體育館」用來舉行桌球賽,「愛司波提公園館」舉行羽毛球比賽。

在四個基地內,所建造的運動設施大多單一用途的場館。巴塞隆納當局充分考慮到日後的利用彈性,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一旦碰上影藝巨星的大型演唱會、馬戲團表演、或貿易商品展示會等活動,都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燈光或舞台等搭建工作,發揮另一種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巴塞隆納市政府讓各種用途的場館分別對號入座,進駐該種體育項目的協會,如籃球場地就有籃球協會的辦公室,同時場地也作為平時訓練籃球選手的地方,因此沒有場地閒置的後顧之憂。

巴塞隆納除了建設四個這樣浩大工程的基地外,周邊設備,現代化電訊網絡和新機場的籌建,也都投下了鉅額資金。英國高科技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公司在提比達杜山上建了一座252公尺高的通訊塔,比倫敦和西雅圖的通訊塔還高。新機場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擴充,由瑞卡多包菲爾公司建造。這個建設計劃替這個新古典主義陣營中的領導城市跨出了通往玻璃和鋼筋新天地的第一步,它建造了一座長880公尺有4個出口的空橋步道,採用從英國引進的特殊玻璃和合金架構。新機場還是個美麗、奇特的地方,赭色的水泥牆,失拱形的高窗外看得到茉莉、玫瑰、棕櫚和桂樹組成的花園,人在其中,彷彿置身在一個巨大的教堂裡。

包菲爾是巴塞隆納知名的建築師,因反對佛朗哥主義而旅居異鄉,此後又因給芝加哥建塔奠定了他在建築界的基礎,並揚名國際。這次除機場和體育大學外,位於奧林匹克文化村的加泰隆尼亞國家劇院,也由他和他屬下約120人的公司承建。此外,由於西班牙政府規定只有曾多次獲得獎項的建築師,才有機會獲得興建奧運設施的合約。因此其他延聘到的建築設計師也都是大師級的人物。如曾做過許多著名計劃的美國設計師理查‧梅耶(Richard Meyer),這次由他負責設計現代藝術美術館;西班牙設計師瑞菲‧莫內歐(Rafael Mon﹡o)是哈佛大學主任教授,由他負責在國家劇院附近建造個大音樂廳;米蘭設計師蓋‧歐隆提(Gae Aulenti)則構思設計奧塞(Orsay)博物館和加泰隆尼亞藝術館的內部陳設。就像奧林匹克文化村裡的標語一樣:「巴塞隆納,光彩奇目」,所有一切都是為了顯露這座大城市潛藏的華美,整修里塞(Lic﹡u)歌劇院,重新粉刷碼頭摩登店舖的櫥窗門面,再賦予全市25個博物館新生命,加泰隆尼亞文化藉這次奧運會大肆推廣,使巴塞隆納更令人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感慨。

當奧運旗從上一站漢城傳到這裡時,巴塞隆納就成為一個開放的藝術城市和各種競賽匯集的十字路口。奧運為巴塞隆納帶來數不盡的遊客,旅館床位變得緊張起來,市政府規劃出15棟擁有300間左右太房的超現代化大酒店的建地,建商在40年的租約期滿後,市政府便收回所有權。國際奧委會和巴塞隆納市酒店聯盟達成協議,將酒店價格下降,並提供更好的服務。此外,巴塞隆納還興建了歐洲鐵路火車站和市區內環道路等服務設施。

巴塞隆納人一向積極進取,也略有些傲慢和自以為是,由馬瑞斯卡(Javier Mariscal)這位頂尖漫畫家兼設計師繪出的奧運吉祥物柯比(Cobi)身上就能找到這種特質。1988年巴塞隆納奧委會選中它作為奧運吉祥物時,很多人表示不解,柯比是一頭看起來咄咄逼人的狗,一隻彎腳、滑稽卻又機靈的狗,那種左顧右盼的神態,似乎已準備好要抓住任何機會,也令人聯想到畢卡索的畫。過去的奧運會,從未挑選過如此不適合製作紀念品的象徵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染到巴塞隆納熱切心情的人,已紛紛感受到,柯比狗的好奇與熱情,或許才是現實的最佳反映。

一切準備就緒,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第2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充滿浪漫氣息的巴塞隆納如期舉行,使巴塞隆納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160多個被邀請的國家,全都組隊參加,創下歷屆參賽隊伍最多的記錄。各路群雄雲集疑地,一爭高低。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和體育愛好者也蜂湧而至,如何賺取他們口袋裡的錢就成了江湖藝人最傷腦筋的事,一幕幕形形色色的活劇爭相上演,成了奧運期間的一大奇觀。

這種情形尤以市中心通往港區的蘭布拉大道最為明顯,這裡人口密集。奧運期間更是人山人海,往日悠閒清雅的氣氛完全跑光了,這時的人口密度排名絕對居全西班牙首位。而在此處街頭表演的藝人一攤接著一攤,足可讓遊客花上一整天的時間耗在這裡。早上是花市和鳥市,下午是街頭活動表演,晚上是歌唱和樂團演奏。無聊寂寞時上蘭布拉大道准能找些樂子。

奧運會期間,這條大道上的街頭藝人也比往日多了三、四倍,趁機撈筆「奧運財」,反正對於觀光客來說,什麼都是新鮮的,而且越熱鬧越好。於是這裡就成了另一個「競技」的場所,從頭走到尾,人們可以聽到南美洲印第安人樂團吹打著悠揚悲戚的音樂,也能夠聽到小喇叭手的爵士樂,還有非洲土著的雙人鼓樂。各種表演就更多,有打扮成大猩猩的藝人、有狂跳佛朗哥舞的人妖,有呆若石雕的聖母、還有噴火跳刀輪的雜耍團。要想在這麼多的表演藝人中脫穎而出,吸引眾人的佇足圍觀,那可真得需要點本領和特色。

跳佛朗哥舞的人妖「蘿拉」,每天音樂一放總能圍上一大群人,並不是他跳得好,而是他那副不男不女的外形讓人好奇。「蘿拉」身材像男人,高高瘦瘦,但是動作娘娘腔,加上擺臀扭腰,以及老態畢露,令人很難不被他「吸引」。「蘿拉」跳起佛朗明哥舞來,倒是有板有眼。手響板、踢踏腳、旋轉。他以為自己真是蘭布拉斯的一枝花呢,小費給得太少,他橫眉瞪眼把錢從帽子裡扔出來,從沒看過這麼兇悍的街頭藝人。

「蘿拉」斜對面的「真人假雕像」表演也挺別致,招徠不少遊客圍觀,看看這些渾身雪白的「石雕」到底能撐多久。「石雕」一個接著一個,造形化妝非常特別。有的身穿金黃衣的鬥牛,揚著頭,一副要上場和牛決鬥的氣勢;還有拿著盾劍穿銀色裝的武士;或駝著背略顯老態的乞丐。通常都站著不動,只要有人投錢給他,才會變換個姿態。有時他每隔幾分鐘,也會像機器人的慢動作一樣,緩緩地改變姿態,從托腮、祈禱、問天到各種奇形怪狀,看得觀眾大樂,紛紛拍照並上前合影,好回國去炫耀一番。可惜這種石膏像藝人,剛開始時素質甚佳,真的一站幾十分鐘不動,讓人難以辨別真假。後來生意一好,一大堆「石膏人」都出現在蘭布拉大道上搶生意,這些後來模仿者有不少是來混的,站也站不穩,眼睛還亂瞄,隔不到一分鐘就受不了要換姿勢;如此良莠不分,觀眾也不願捧場了,他們站得再久,還是門可羅雀,行人路過視若無睹,空表演一場。

別看這些街頭藝人每天自由自在,收入頗豐。但他們早出晚歸。定時定點來蘭布拉大道報到,比上班族還準時還辛苦。而且有些還是冒著生命危險的表演,如一天得演上幾十場跳刀轉輪的喬治陸先生,每場演出都像是去鬼門關闖了一回。好在蘭布拉大道永遠不缺熱情慷慨的觀光客,看到此地如此精彩特別的街頭表演,「銀子」自然如雨般落下,這也是為什麼遊客總是可以在蘭布拉大道上,天天見到忠實的「蘿拉」、喬治陸的原因了。

奧運申辦成功後,巴塞隆納很快出現了一批自稱「後現代主義者」的年青人,他們主張摒棄舊有的設計,開創巴塞隆納新的世紀。一時間,舉凡書籍、連環漫畫、家具、繪畫、布、料服飾和雕刻等領域,都充斥著嶄新的設計理念,設計和繪圖設計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各地。由於易於吸收外來資訊,例如義大利和瑞士的設計風格都曾影響過這個城市過去的建築,因此巴塞隆納的圖案設計師總有取之不竭的題材。馬瑞斯卡(Jarier Mariscal)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他就是巴塞隆納最負盛名的圖案設計師,也是國際知名的設計師之一。這位多才多藝的設計師所設計的項目包括家具、布料圖案花飾、卡通畫面、雕塑、陶藝品、服飾及建築裝飾等。現在加泰隆尼亞一地的創作品交易中,以馬瑞斯卡的成品最有價值。他和阿瑞巴(Arribas)設計的大灰蝦如今裝飾在海邊的岡布里努斯酒吧屋頂上,使建築物本身有力線條流露出來的熱情才華,與裝飾物散發的豐沛才思相得益彰。後現代主義者以符號圖案取代文字,以表象取代實質,由激進革新的創作中邁向商業創作。巴塞隆納已成為夢想、幻象和象徵符號的首府,昔日的反佛朗哥主義和加泰隆尼亞無政府主義,已被奧林匹克運動的狂熱所取代。

[編輯] 加泰隆尼亞主義

以巴塞隆納為軸心的加泰隆尼亞地方政府主義,長久以來一直是西班牙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地方政府主義的產生有它深刻的歷史根源。加泰隆尼亞的土著,是一連串的入侵者,包括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的後裔,彼此間常發生血腥械鬥。早在公元8世紀,摩爾人也曾入侵過這裡。到中世紀時,加泰隆尼亞的伯爵曾把他們的領域擴張到普羅旺斯、巴倫西亞、薩丁尼亞、西西里和希臘,勢力遍及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區,國力盛極一時,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15世紀時,加泰隆尼亞受斐迪南德國王統治。1479年,斐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女王將卡斯提爾和加泰隆尼亞正式統一,締造了現代的西班牙,但兩地實際上只是王室的統一,在各個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異。西班牙的統一使加泰隆尼亞威名遠播,當時在地中海地區流傳著一句俗話:「連地中海裡的魚都在鱗片上別著加泰隆尼亞徽章中的四條槓」但此後國勢轉弱,漸漸落入哈布斯堡和波旁王朝的西班牙統治者掌握中。

171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五世擊潰加泰隆尼亞軍隊後,便剝奪了他們數百年來的自治權。此後,加泰隆尼亞人一直為爭取自由之身而鬥爭。這種加泰隆尼亞國家主義巴塞隆納式的表現形式,是19世紀中葉起開始盛行於巴塞隆納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無政府主義早已在安達魯西亞的農村無產階級間發展開來,但加泰隆尼亞卻徵適合它的生長。當地自由批評的風氣、少數民族的覺醒和越來越明顯的社會不平等現象,都成了無政府主義的溫床。1909年巴塞隆納人民運動慘遭殘酷鎮壓的「悲劇週」過後第二天,便產生了西班牙第個信守無政府主義的勞工聯盟CNT。在200年僭主與軍人統治的慘澹歲月後,1931年加泰隆尼亞又獲得了曇花一現的自治權,但西班牙內戰又使它陷入了更慘酷的時期。

此後佛朗哥剝奪了它的自治權,在佛朗哥專攻下,巴塞隆納深受其害。積怨之下,巴塞隆納對所有集權中央草案都不信任,在1995年佛朗哥去世後的民主過渡時期,巴塞隆納人頭一批欣然接受君主立憲政體,因為國王卡洛斯一世的父親是當地的伯爵,這樣一來巴塞隆納終於擁有影響中央的力量,他們認為,一個優秀又受人敬重的國王,要比淪為政客競爭遊戲場所的共和政體好多了。1995年,新政府允許加泰隆尼亞語與西班牙語並列為這個地區的官方語言。1977年,加泰隆尼亞透過民主選舉,在歡欣鼓舞的氣氛中重獲自治權,每年到這個日子,市民都會在巴塞隆納街上大肆慶祝重享獨立自主。1980年,加泰隆尼亞人民終於透過選舉參政。

1978年新憲法對「自治的西班牙」一詞加以闡釋:憲法是以西班牙的完整統一與各民族的團結為本,再賦予組織內各民族、地區自治的權利。西班牙當局為緩和地方與中央的矛盾,在與加泰隆尼亞協商時,就調整出一套介於集權中央與聯邦制度之間的新規章。現在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政府對文化、教育、衛生、土地規劃、農業和治安等事務都擁有極大的權力和實權,還兼有經普選產生的議會,地方組織分層為自治的市府、省府、地方等機構,所有這些政治實體擁有管理切身事務的自治權。

重新獲得自治權的加泰隆尼亞人欣喜若狂,他們又恢復了有800年歷史的「全民政治」來統轄當地貿易、國民教育、工業和人民。此時的巴塞隆納已率先實行「共治」:市長是社會黨派,市政府則是自治中間派。由於地方執政黨極力支持將分權改為總統制,因此常和巴塞隆納市政府產生衝突。加泰隆尼亞兩大政治主張「自治中間主義」和「加泰隆尼亞國家主義」的各自擁護者也爭持不下。加泰隆尼亞國家主義者希望能將所有說加泰隆尼亞語的地區,集中納入不統一的加泰隆尼亞司法權下,中間偏右派則不以為然。巴塞隆納作為加泰隆尼亞的大都會,因為毗鄰法國,思想和氣候皆受影響,使它避免了困擾著現代西班牙的孤立趨勢,並且在20世紀的西班牙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深知向其他國家學習方重要性,於是揚棄了先前激烈的加泰隆尼亞國家主義,而透過地方自治體制尋求多方面的發展。儘管如此,地方政府主義仍是巴塞隆納政府堅持的方向。

在巴塞隆納人心中,加泰隆尼亞語是他們的精神支柱,這種語言是一種獨特的拉丁語混雜有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德國的語音。巴利阿里群島、巴倫西亞、薩丁尼亞部分地區和法國南部都說這種語言。1978年西班牙當局決定可以在小學教加泰隆尼亞語。目前約有150萬人可以閱讀這種語言,而且下一代能閱讀加泰隆尼亞文的人將日益增加。1977年只有700種新的書冊用加泰隆尼亞語印行;到2007年,已達9000餘種書目。比起在佛朗哥專制時期只允許以加泰隆尼亞文寫成的古典名著印行的情況,這無疑是更開明、更容易獲得迴響的作法。1983年,西班牙第一家地區性的電視台,加泰隆尼亞電視台正式啟用。在巴塞隆納街頭,加泰隆尼亞文永遠是在西班牙文的前面,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加泰隆尼亞文說明,看得外地人一頭霧水。摩登的咖啡店內可以見到自動販賣機販賣著加泰隆尼亞語的翻譯書籍,用加泰隆尼亞語發行出版的刊物「加泰隆尼亞」,發行量超過預估數目。加泰隆尼亞人為了慶祝加泰隆尼亞1000週年紀念而聚集羅馬聆聽教宗的祝禱,但當教宗用西班牙文朗誦祝司時,他們毫不客氣地報以噓聲。不過,對於40%不是在這個自治區出生的加泰隆尼亞人來說,加泰隆尼亞語的復興並不是值值得高興的事。

巴塞隆納和馬德里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儘管每天有20個航班如空中橋樑般連接著它們,這兩個城市在許多方面還是互不往來。西班牙政府努力促進兩者的關係,首先是繼續使巴塞隆納人淡忘佛朗哥獨裁時代「紅色巴塞隆納」的舊時記憶,再將地方的權力核心集中提升到中央政府層面。儘管如此,兩個城市還是明爭暗鬥,巴塞隆納從不肯屈服在首都馬德里的腳下。熟知此情的西班牙人,不會開著掛有馬德里牌照的汽車進入巴塞隆納市區,因為汽車停在路旁,很可能被心懷敵意的人破壞。奧運期間,外籍記者到了馬德里,完全得不到任何資訊,一切新聞進度完全控制在巴塞隆納當局手中,中央也莫可奈何,巴塞隆納舉辦奧運的態度幾乎是:「這不關西班牙的事。」奧運藝術節主辦單位,在解釋這項節目內容時,是極其自然的這麼區分:「這些是他們西班牙人的節目,這些是我們加泰隆尼亞人的節目。」加泰隆尼亞人是有強烈要求自主與發展地方的意識,他們能利用自身勤奮強悍的性格,在穩定中求得整個自治區的繁榮進步,而成為今天西班牙最富裕的省分。

1992年5月中旬,代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足球隊在倫敦一舉奪下歐洲盃冠軍,這是26年來的第一遭。消息傳回,巴塞隆納全城沸騰,連續幾天幾夜狂歡慶祝。但在人群揮舞的旗海中,只有加泰隆尼亞省的黃紅條紋省旗和巴塞隆納隊隊旗,不見西班牙國旗;滿街人潮呼喊的口號也是:「加泰隆尼亞萬九五!巴塞隆納萬歲!」似乎巴塞隆納隊獲勝,與其他西班牙人全不相干,充分顯現了這個民族強悍保守、自我意識強烈的民族性。他們的這種特性也反映在對教會的態度上,他們和其他西班牙大城市的人民相反,從不堅持完全服從教會,例如恢復自治後,即使是源自加泰隆尼亞本地的教名也不被採用。

巴塞隆納人與其他地區的西班牙人不同,他們比較冷漠、封閉、深沉和勤奮,他們的熱情通常只表現在親人和朋友之間。因此在巴塞隆納,「關係」是很重要的,有關係萬事通,沒關係就只有吃閉門羹。不過他們也不是時時武裝自己的,每週日中午在巴塞隆納教堂廣場前,或每週日黃昏在鵝卵石鋪成的市政廣場前,都可以見到跳「莎妲娜」舞的人們,和著樂師的笛聲和鼓聲婆娑起舞。它是一種大眾化的舞蹈,居民和遊客只要有興趣,人人可以參與,大家手牽手,圍個圓圈,踩著典雅的細步,快樂地舞動身軀。這時的巴塞隆納人很歡迎外地人共舞,並熱心的教導示範,一直到教會了為止。

這裡的人愛好喝啤酒,有午睡的習慣,他們寧可被逐出教會也不願放棄這兩種習慣。他們對民謠相當狂熱,透過民謠來表達對自由的熱愛。足球更是他們的最愛,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擁有10萬名以上購買季節票的球迷。在佛朗哥統治時期,只有在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出賽時,巴塞隆納人才可以用加泰隆尼亞語吶喊助威,連唱傳統民謠,也都是平時辦不到的。現在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幾乎成了加泰隆尼亞人民的「宗教」,特別是它和馬德里隊比賽時,魅力更到達了頂點。巴塞隆納人的夜生活也很豐富,觀光客往往不會錯過這裡的夜生活,但由於日益猖獗的走私案,此地的夜總會常常遭到禁閉。

巴塞隆納人從不喜愛群體一致的東西,他們著重於個性的發揮,人們只要在打扮上出奇制勝,那麼他本身就是巴塞隆納新潮流的最佳表率,也就是說他已學會了在現實事物和想像力的互動關係中取得協調。高品質和加泰隆尼亞本土風格是巴塞隆納人的兩大訴求,新一代巴塞隆納人所需扮演的角色就是創新、務實、放眼世界,同時兼顧本身的傳統。介於25至35歲間的人將有更自由的空間在文藝與繪畫方面發揮所長。因為唯有藝術能夠長久感動人心,而這種感動正是支持每個人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動力。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