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布拉格)
(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布拉格)

2014年7月2日 (三) 09:29的修訂版本

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布拉格

布拉格(Prague)市是捷克的首都,全國最大的政治、經濟、交通和工商業中心,也是歐洲最迷人的古城,素有「中世紀寶石」美譽,一九九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財產保護區之一。Praha 是它的捷克名字,歷史非常悠久,根據考古資料得知,早在公元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已經有原始人類居住。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王國的首都,以及全歐洲商業、交通、政治和藝術中心。原名波希米亞的布拉格,現居波希米亞心臟地區,後為摩拉維亞帝國的三分之一;公元五世紀時,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公元六世紀時,斯拉夫人移居於此。建城的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証,傳說是由麗布莎公主和普熱美斯王朝創始人普熱美斯共同建立,現址上最古老的居民點始於公元九世紀下半葉。城名源自德語,為「門檻」之意,這是由於布拉格最早的居民聚居點正好在伏爾塔瓦河流經一處暗礁而形成急流的地段;這塊大礁像一條門檻橫切河道,形成一個九十度大拐彎,所以取為城名。 檔案:Praque.jpg檔案:Praque1.jpg

由於布拉格所處的伏爾塔瓦河河谷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歐之間商路要衝,因此很快就發展成商業重鎮。公元九二九年成為波希米亞公國的首都。十一世紀以後,波希米亞公國被神聖羅馬帝國吞併,富裕的商人和貴族,陸續興建一座座壯麗輝煌的羅馬式建築,使布拉格逐漸發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旗下的商業城。一一七○年,伏爾塔瓦河上第一座石橋落成,城區向河東岸擴張。

一三四六年至一三七八年,捷克公國盧森堡王朝統治者查理四世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權力蓋世、無比顯赫。登基後下令以布拉格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大興土木修建許多哥德式的雄偉建築物、著名的查理大橋、創辦了中歐第一所大學的查理大學、建造豪華的王宮和堅固的城堡,並在城堡周圍興建居民住宅區。十四世紀末布拉格已成為歐洲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擁有四萬名人口,城市規模和建築物的豪華遠超過當時的巴黎和柏林。

十五世紀時,這個城市又成為胡斯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在十七世紀初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中,布拉格市民曾於一六二○年十一月八日,由波希米亞城邦的貴族領袖們,領導市民起來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但在距離布拉格不遠的白山起義「白山之役」 (Battle of the White Mountain),結果以失敗落幕,執政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趁此機會鎮壓殺雞儆猴,於一六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舊城廣場市政廳前處決了二十七名波希米亞貴族,然後遷都維也維。

一六三一年和一六四八年,布拉格又先後被撒克遜人和瑞典人攻佔,商人為躲避戰亂紛紛逃走,城市致而衰落,直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隨著中歐局勢的穩定才再度繁榮,一七七一年市區人口增至八萬名,大批日耳曼、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的貴族和富商來此定居,使當地的建築風格和經濟文化再度繁榮。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一八一七年布拉格興建了第一個郊區,還利用附近豐富的煤礦資源發展工業,在以後的二十年中,建立許多大大小小的工廠,成為中歐的工業重心之一。一八四五年捷克工程師皮爾勒(Jan Perner)設計的布拉格至阿羅穆茨鐵路線正式通車,一八五一年又修通了布拉格至德國德累斯頓鐵路線。

一八六七年布拉格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重要工業化城市,哈布斯堡王朝的貴族們又引進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使得布拉格的街市更成為各式皇宮、教堂、富邸和豪宅爭奇鬥麗的展示場。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市內出現了有軌電車,仿照巴黎艾菲爾鐵塔建造的大鐵塔,聳立在佩特林山上,可以俯瞰全城。

一八九九年工業家科爾本(Emil Kolben)在布拉格創辦一家大規模的電氣技術企業,專門生產電廠設備和電車,輸往歐洲各地銷售。二十世紀初,布拉格市藝術欣欣向榮,在大作曲家德沃夏克、楊納切克,名作家卡夫卡及詩人里爾克等的帶動下,使布拉格的藝術傳承不絕。一九一八年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不到兩年就發展成為轄有十九個區的大城市。

一九三八年慕尼黑協定簽署後,被德軍佔領,經濟嚴重衰退,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是德國的大後方,所以城區沒有遭受嚴重的破壞。戰爭結束後開始重振經濟,發展重工業,積極的規劃修護歷史名勝古蹟,新衛星城的建設也日益被重視,大批工廠遷往衛星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儘管政治動蕩不安,但布拉格的國際聲譽卻在不斷提升,成為著名的旅遊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遺蹟城」 (Heritage of Mankind)。一九九三年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解體,這裡成為捷克首都。

這個擁有一百三十多萬名人口的現代化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二十八分、北緯五十度零五分,地處歐洲中部富庶的波希米亞盆地中央,城區分布在七座小山丘上,最高點海拔三百九十九公尺,最低處為海拔一百七十七公尺,美麗的伏爾塔瓦河從市區蜿蜒流過,沿河兩岸陡峭的山壁,漸漸消失在遠方起伏的原野裡。河上有十多座大橋和古橋,把東、西兩岸的市區聯接在一起。

全市面積為四百九十六平方公里,氣候屬於典型的中歐大陸型,夏季涼爽,冬無酷寒,最熱的七月份最高平均溫度攝氏二十三度,最低平均溫度十三度,日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九點五度;最冷的一月份平均低溫零下五度,高溫為零度。夏季和冬季的十月及十二月多雨,十二月以後至一月下雪的日子也不少。

布拉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全市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一點三,工廠多設在郊區,主要工業有重型機械製造、食品加工、製藥、印刷、紡織、金屬加工、核能發電、電子和製革等,其中以重型機械製造業最為發達;此地生產的電機、內燃機、礦山設備、起重機、火車設備、汽車、拖拉機、車床和飛機等,都是捷克重要的出口商品。

這個美麗的都市分為十個行政管理區、五十七個小區,大致上分為新城和舊城兩個部分。新城圍繞著舊城向四面八方擴展延伸,有許多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居民高層住宅區。但最引人入勝的是分布在伏爾塔瓦河兩岸的舊城,由老城區、新城區、小城區和城堡區組成,面積約八點九平方公里,包括三個重要廣場、三千六百五十多幢中世紀古建築和一千三百二十多處文物保護地,早在一九七一年政府就頒布法令,宣布這裡是古建築保護區,所有的建築物和市街布局都不得拆除和改建,更禁止興建現代化的新建築物。

閃閃發光的伏爾塔瓦河蜿蜒流過舊城,猶如鑲嵌著一條藍絲帶;河岸綠樹叢中聳立著古代的建築群,品味不亞於任何一座歐洲大城市,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和新古典主義式建築櫛次鱗比,使布拉格享有「歐洲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古建築物的屋頂、牆壁和大門前,塑著精緻的各種各樣的人物雕像,有的是人面獸體,有的是獸面人身;有的在展現男性魁偉剛健,也有的是女性豐盈撩人軀體,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所以人們又稱布拉格是「雕像之城」。

依山傍水的布拉格舊城景色迷人,雄偉壯觀的聖維塔教堂、金壁煇煌的布拉格宮、有高度藝術價值的查理大橋、中歐最古老的查理大學和歷史悠久的國家劇院等,都讓人驚豔。老城區是十三世紀上半葉作為商業和手工業區而形成的,以後成為城市最重要的中心,後來的新城是在它周圍逐漸發展起來的。

舊城區中心廣場上的舊市政廳,是十三世紀時的哥德式建築,前面有建於十五世紀的民族英雄胡斯塑像;廣場以南的伯利恒教堂,當年胡斯就是在這裡布道。老城廣場的東南方有重建的卡羅利努姆宮,是查理大學最古老的建築物。

新城區是商業中心,十九至二十世紀曾經改建,有著名的瓦茨拉夫廣場,它的西南有著名音樂家德沃夏克博物館。城堡區依傍伏爾塔瓦河,坐落在左岸的小丘上,聳立著上千年的布拉格城堡,著名的聖維塔大教堂就在這裡。

小城區位於城堡區之南,出現在十世紀,但在十三世紀中葉才形成居民區,這一帶完好地保存了中世紀的風貌,有彎曲狹小的街道,巴洛克風格為主的一些宮殿式建築,還有建於十七至十八世紀典型巴洛克式建築的聖尼古拉大教堂,以及戰功顯赫的捷克名將華倫斯坦所建築的華倫斯坦宮。

布拉格是歐洲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交通非常發達。航空方面,布拉格西郊十七公里處的魯茲尼(Rnzyné)國際機場是國內最大的民用航空站,也是全國空中運輸的中心,有捷克自己生產的噴射式民航班機與四十三個國家通航,其中飛往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和維也納,單向航程為一小時左右;飛往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哥本哈根、羅馬、米蘭、蘇黎士、華沙和貝爾格萊德為一小時半;往倫敦、巴黎、奧斯陸、斯德哥爾摩、布加勒斯特和基輔約二小時;往雅典、巴塞隆納、都柏林、赫爾辛基、伊斯坦堡、馬德里、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則需兩個半小時。國內航線的營運也很忙碌,由此地起飛的國內航班,在一個小時內就可以到達國內各主要城市。

位於科特拉宮(Kotra Palace)附近的捷克航空公司(CSA),提供二十條國外航線和九條國內航線服務;還有二十二家外國航空公司的辦事處,分布於火車站和中央巴士站等地。 魯茲尼國際機場有計程車開往市中心,捷克航空公司有專用巴士駛往市區,每兩分鐘就有一班;也有機場巴士接駁地鐵到市區,另有九人坐的機場巴士可以直達老城,從早上五時至晚上十時,每半個小時開出一班,終點站在火藥塔西側的共和廣場,非常方便。

水路運輸方面,由於這個城市地處波希米亞水運網路中心,又有伏爾塔瓦河流經市區,內河航運忙碌,近郊的利賓(Liben)是伏爾塔瓦河上最重要的河港,有客運輪船通往沿岸各城市。 陸路交通方面,布拉格不僅是全國最大的鐵路運輸中心,也是歐洲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有四條鐵路主幹線在這裡交匯。往北經烏斯季、傑欽出境,到德國德累斯頓、柏林,每天有七個班次,七個小時可達。西南經比爾森和海布,可通往德國的紐倫堡。往東經帕爾杜比采、布爾諾和布熱茨拉夫後,可達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往南經塔博爾可抵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每天有四個班次,車程約七小時。前往南方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要八個小時,乘夜車一夜就到,每天有六個班次。前往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要十六小時車程,每天有兩班車。往北方至波蘭首都華沙,每天有兩個班次,車程十一小時。東面經斯洛伐克、由基輔前往莫斯科每天也有一班,車程要三十小時。

歐洲火車聯票(Eurail Pass)在捷克雖不通用,但捷克的國際線火車票並不貴。購買火車票離開捷克最便宜的方法,是先買一張到捷克邊境,過境後再買一張當地的車票比較划算。國內線火車票價比巴士票便宜,火車主要分普通車和特快車兩種,車票通常效期為一天,但目的地如超過兩百公里,效期延為三天,遊客在有效期內可以中途離開遊覽,再上另一班列車。捷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火車旅客車廂的國家之一,火車服務品質不錯。 布拉格市共有四個火車站,布拉格中央火車總站(Praha Hlavni Nadrazi)是一幢三層的古老建築物,地下一層、地上兩層,設有暖氣設備的國際列車月台和國內列車月台,大部分國際線及國內線列車均由這裡出發。國際列車月台是戰前的建築物,鋼架上有許多野鴨子的巢,走道上鳥類很多,看樣子是不常有人打掃。地下層是售票處和地鐵站,設備新穎,旅客下了火車可以直接換乘地鐵到市區。地下一層有行李寄存處,每件行李不得超過十五公斤;還有浴室,二十四小時服務。

另有 Praha Stred 中央火車站在 Hybernska區,只有國內線。Praha Holesovice 火車站在河的另一邊,主要服務國內線,也有部分行馳西北和東南方向的國際列車在此停靠。 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可通往全國各地和四周各鄰國。市內有三個長途巴士站,由國內各大城市來的長途巴士、或國外來的國際巴士,多停靠在中央火車站後面的佛羅倫斯巴士總站 (Cautobus Nádrazi Praha Florenc),乘地鐵可在索柯洛夫斯卡(Sokolovska)站下車即達。

布拉格市區不大,安步當車是欣賞街景最佳選擇。市內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有地鐵、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和計程車。地鐵是這個都市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但快速方便,而且舒適。全市共有三條地鐵,總長約三十二公里,設有三十六個地鐵車站,有自動化售票及驗票設備,每日客運量達六十五萬人次,可通往市內及主要郊區。有軌電車雖然速度慢,但載客量大;公共汽車路線密集,可通往工業區、住宅區和商業區等各個角落;三者車票通用,單次使用的票價為一克朗,如果中途站下車或購物,九十分鐘內還可繼續使用原票搭乘前往目的地。一日票可以在同一天內不限次數乘車,票價為十二克朗。對於欲在布拉格市逗留一週的觀光客,買週票最為划算,只需花兩百七十克朗,就可無限制地乘搭地鐵、電車和公共汽車,經濟方便。所有公車都是一人服務,沒有收票服務員,乘客上車後拿票自動驗票,跑票被抓會受重罰。

地鐵、公共汽車和電車營運時間自凌晨五時至午夜十二時;夜間有51號至58號電車及500號至510號公共汽車服務,行車時間為晚上十一時至次晨六時。車票可在火車站、地鐵站、巴士站、旅遊局各服務處、香煙攤和書報攤購得。市內沒有流動的空計程車,需要乘坐時可至計程車停車站或以電話呼叫;若在飯店或餐廳內,可以拜托櫃台安排。市內大部分計程車沒有計時器,上車前最好先講好價錢。

街上行駛的車輛,除掛外交使節牌照的汽車是外國車外,幾乎大多數汽車都是捷克國產車,全市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擁有小轎車,一般市民的私家車多數是斯科達牌,外型有點像義大利出產的菲亞特牌轎車,所有私家車的車牌上都印著車主名字的捷克文縮寫字母。公務車多數是塔特拉牌,車身有棱角,四四方方的,大多數為黑色。

市內旅館雖然很多,但是客房數量仍無法滿足湧入此地觀光的全部遊客,因此要到這個城市旅遊或進行商貿活動,就必須提早預訂旅館,否則就得隨著大部分自助旅行者,睡在免費的火車站內。除少數外資或合資的觀光飯店外,市內大多數旅館的設備和規模,都無法與西方國家各大都市中的觀光大飯店相提並論。多數旅館分布於鬧區,只有一般的客房設備,但是都有暖氣。旅館的住宿費中已包括早餐在內,通常在早上六時後就開始供應早餐;自助式的早餐菜式有香腸、蛋、烤牛肉和果汁、乳酪。雖然捷克人民平均月收入不足兩百美元,但布拉格的飯店住宿費用卻很貴,設備稍好的大飯店一晚住宿費在五十至一百美元之間,有的甚至高達三百美元。 火車站、汽車站及重要旅遊景點的旅客服務中心,除提供旅遊資訊外,都可以代遊客訂食宿處所,除大旅館外,還有許多民宿及社教團體都有床位出租。

阿爾克倫(Alcron)飯店已有五十多年歷史,位於老城區的斯特巴尼斯卡(Stepan´iska)大街上,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對抗蘇軍入侵時曾是捷克政府後備電台的所在地。 布拉格大飯店(Hotel Praha)位於布拉格第六區(Praha 6)一座高聳的台地上,流線型的外貌曼妙漂亮,全方位的居高臨下,景觀良好,可全覽布拉格城堡及市景,一百二十四個高級客房、三十五間工作室,以及二組總統套房、六組皇后套房,另有容納三百人以上的會議室,游泳、蒸浴、水療、網球、溜冰等運動設施齊全,附設的餐廳環境優雅,菜餚可口。

五星級的科林斯高塔大飯店(Corinthia Towers Hoter)位於布拉格第四區Kongresová 1號,有優美的環境、優雅的客房、附設四星級的高級餐廳,以及全市二大附設於大飯店之一的豪華賭場(Casino),當然消費也較高。 大使(Ambassador)飯店是另一家設有賭場的四星級飯店,坐落在歷史古蹟眾多及貿易中心地鐵站附近,至火車站五分鐘,有一六五間舒適客房,三十三組豪華套房,以及眾多會議室和齊全的娛樂、服務設備。 巴黎(Pariz)飯店位於共和廣場旁,是一幢外觀有著「新藝術」風格、並有哥德式尖塔的迷人建築物,內設全市最具水準的餐廳,客房的服務設備也較齊全。

歐羅巴大飯店(Grand Hotel Europa)位於瓦茨拉夫廣場旁,改建於一九○五年,是一家充滿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布拉格著名的先鋒派新藝術建築風格的豪華氣派飯店,店內外都展現出精緻的建築特色。飯店正面頂端有鍍金的歐羅巴女神,內部的吧台、大鏡和燈飾等各個細部裝飾,都是新藝術風格的代表。房間數雖然不多,服務設備也有欠現代化,但仍能讓客人賓至如歸。附設的餐廳供應口味純正的牛排和咖啡,無論何時光顧都有鋼琴師彈奏史特勞斯圓舞曲,是住客解悶的最佳場所。

大街小巷有許多等級、口味各異的餐廳供應各國餐飲,而且消費價格也不貴。自從一九八九年共產制度解體後,私營飲食店紛紛開設,但仍供不應求;簡單的自助式漢堡店、熱狗店等可以填飽肚子的小吃店更是到處都有,不過想找像樣的餐廳,通常都要預訂坐位。

捷克料理主菜是肉類,豬、牛肉和香腸是主食,肯德里基(Kendliky)是捷克獨特的名菜,是一種包有肉餡的麵包,通常配泡菜一起吃。當地最普及的菜餚是馬鈴薯燉牛肉,還有火腿配啤酒、牛排,肉丸配德國式酸菜等,水準還不能跟西歐餐廳相比,蔬菜不新鮮或上菜時已經涼了一半的情形是常有的事。幸好價格十分合理,即使最豪華的餐廳也比西歐其他城市便宜得多。

附設在觀光大飯店內的餐廳,氣氛比較高雅,菜餚的味道也比較道地,提供捷英雙語、圖文並茂的菜單,服務也較為周到,所以講究口味的食客還是找較高級的餐廳為宜。 奧茲沃爾德利歐(U Ozivledrevo)是市內較出名的餐廳,設在伏爾塔瓦河岸的斯特拉霍(Stravo)修道院內,只為預約顧客服務。 布拉格博覽五八(Praha Expo 58)是一九五八年從比利時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場遷來的大餐廳,有第一流的品質,生意非常興隆。 三隻駝鳥(U Tri P´strosuˇ)是全市最貴的餐廳之一,店牆的招牌上有三隻駝鳥,前身是一九五九年一位名叫法克斯(Jan Fax)的駝羽商在查理大橋頭買下的房子,一七一四年成為布拉格最早的咖啡廳和旅館,現在供應高品質的傳統捷克餐,是文人雅士聚集所。 U Petrské Veˇzˇe位於新城Petrskaˇ街12號,內部有典雅的各種設備,牆上懸掛著複製名畫,天花板垂吊著水晶燈,氣氛優雅,尤以所提供的捷克菜鹿肉、活魚及摩拉維亞所產的最好葡萄酒都頗具口碑。 U Zlatého Stromu餐廳距查理大橋不遠,店內裝潢多為古董級的收藏品,有磨豆機、調味架、鐘和盤等,價位中等,菜式繁多,服務親切,在此可嚐到布拉格煎餅。 Na Rybárneˇ位於伏爾塔瓦河附近,專門供應河產魚鮮,也是捷克總統常來的餐廳之一。 烏卡利恰(U Kalicha)小餐廳以一個聖餐杯為招牌,當年「好兵帥克」作者哈謝克和他的好友常在這裡聚會。餐廳內布滿卡通畫,以小說「好兵帥克」情景為藍本,極有特色,生意非常興隆。 索菲亞(Sofia)餐廳也是市區較著名的飯館,供應保加利亞菜餚,是飲宴的好場所。 維卡爾卡(U Vikarka)餐廳位於布拉格宮總統府旁,是作家出身的捷克總統哈維爾最喜愛的餐廳,這裡有一道名叫「城堡饗宴」的名菜,在一個直徑半公尺多的超大盤子上放滿了鴨肉、豬肉、燻肉、香腸和餡餅,味道不錯。 斯拉夫咖啡餐廳(U Slavia Kavarna)位於國家劇院旁,內部裝潢採極度誇張的風格,使用豔紅的天鵝絨、杜飛(Dufy)派的壁畫和鑲滿金飾的水晶吊燈等,營造出貴族氣息,是布拉格達官貴人、外交使節和西方記者最喜歡逗留的地方。 三支小提琴是當地著名餐廳之一,位於涅魯達瓦街(Nerudova Ulice)十二號,中午特惠套餐提供捷克傳統菜餚。 蜘蛛(U Pavouka)餐廳的標識是蜘蛛,庭園式餐廳的布置,魚子醬吐司和鮭魚裸麥三明治是這裡的特色食物,味道很好。 鐘樓的對面有幾家露天餐廳,經常人滿為患,但價錢並不便宜;如果不是很累、想就近休息,或是在這鄰近舊市政廳欣賞來往人潮,最好別選擇在此用餐。 市內還有多家中國餐廳,其中以位於查理橋西端過兩個街區 Saská 3 號的廣東飯店及在河東岸 Legerova 64 號的北京飯店最有名,尤其是北京飯店的北京烤鴨、薄餅及醬料,口味還算道地。 市內景觀最好的是附設在洲際大飯店頂樓的景觀餐廳,居高臨下可環視布拉格美麗的市景,優雅布置、可口的食物,每逢星期天現場演奏爵士樂。布拉格高塔餐廳(Tower Praha)位於 Mahlerovy Sady 的布拉格塔(Zˇizˇkov)上,供應西餐和捷克菜,另設咖啡沙龍,但只能容納三十人,需電 67005778 預訂座位。 此地也有許多小食店和小吃攤,比甜甜圈大三倍的麵包隨處可見。 捷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啤酒比飲料便宜的國家,不論在何處皆可喝到香甜醇美的啤酒,有些啤酒屋還供應自釀的啤酒。在工人聚居區,大多數啤酒館早上八時就開門營業,好讓想在上工前喝一杯的民眾小酌。 富萊庫(U Fleku)啤酒館是全市最著名的古老酒館,擁有五百年歷史,位於伏爾塔瓦河東岸克里蒙科瓦(Krˇemencova)街,館內牆壁上陳列著當年拿破崙軍隊潰敗途中在此飲酒時遺忘的軍旗。 金虎酒館(U Zlatehn Tigra)和兩隻貓(U Droih Kocek)酒館,都在查理大橋附近的一條巷子裡,供應從比爾森啤酒廠運來的新鮮黑啤酒,這種金色多泡沫的液體,雖說酒精含量在百分之十二至十三,但喝起來後勁很強,最好先吃點肉餅墊底。這些酒館的打烊時間在晚上十一時,而且在打烊前半小時就不賣酒。 米森勒斯(U Mecenase)餐廳是市內老牌的葡萄酒餐廳,自中世紀以來就享有盛譽,有甘甜醇美的陳年紅葡萄酒和佳餚供應。 市內還有許多設施特殊的咖啡廳,提娜咖啡廳(Kavarna Tyna)位於提恩教堂前,是老城廣場上最令人流連忘返的咖啡廳,室內裝潢是非常罕見的極限現代主義風格。 布拉格是一個體育運動活躍的城市,市內有許多網球場、冰球場、排球館、籃球館和足球場。自從一九五五年一月舉行「斯巴達克團體操比賽」以來,這種比賽每五年舉辦一次,每次比賽的參加者多達一、二十萬人,並常常有幾十個團體操節目,場面非常壯觀。 位於斯特拉霍區的斯巴達克運動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運動場之一,四周的看台可以同時容納二十萬名觀眾。看台周圍均勻的設置有兩百三十個擴音喇叭外,為了消除回音,並在地面上安裝了一百一十三個小喇叭,運動場附近還建有運動員宿舍。

自捷克獲得民主自由後,布拉格的夜生活也跟著五光十色起來,街上貼著熱門音樂的海報和傳單,有些酒吧和俱樂部有爵士舞和搖滾樂現場表演。不過千萬不要輕易被迪斯可或夜總會的招牌和廣告吸引,因為目前市內百分之九十的迪斯可舞廳和夜總會已經成為變相的色情場所。布拉格現在也成為大批來自其他東歐國家妓女的中轉站和目的地,儘管賣淫在捷克是非法行為,但是警察對此多視若無睹,全市妓院多達四百家。 音樂王國捷克曾蘊育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楊納切克和馬爾蒂努(Bohuslav Martinu)等音樂大師,百餘年來他們的音樂作品在全世界被各知名交響樂團廣泛演奏。觀光客在抵達布拉格後,應找個時間去好好聆聽捷克美妙的樂曲。每年五月十二日至六月四日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已成為歐洲重要的年度音樂盛事,吸引世界各地無數的音樂愛好者。

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起源於一九四二年、慶祝捷克交響樂團成立五十週年舉辦的音樂節,五月十二日是捷克著名民族音樂奠基音樂家斯美塔那(Bedrˇich Smetana)的忌日,從一九五二年起,每年都以斯美塔那的交響曲「我的祖國」作為開幕的序曲,由捷克愛樂管弦樂團演奏;六月四日的閉幕典禮,則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做總結。 音樂節期間除了捷克音樂家和捷克交響樂團擔綱演出外,還邀請許多國際上知名的歌唱家、鋼琴家和小提琴家前來助陣。演出場所主要分布在國家劇院、斯美塔那劇院、城邦劇場和古特瑞宮等。除有交響樂、室內樂、獨奏和獨唱音樂會外,還有精彩的歌劇表演,輪番上演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譜寫的歌劇。

在音樂節期間購票相當不容易,早在音樂節開幕前的一個月各場次的票就被訂購一空,初來乍到的人只有到劇院門口等購黃牛票,機會也不是很多;但是精彩節目實在很多,平均每天有七、八場各式各樣的演出,有管弦樂、銅管、弦樂四重奏、室內樂、歌劇、芭蕾舞、黑光默劇、喜歌劇和視覺藝術表演等,如果不是非要摯著於看某項表演或某個劇碼,其實可以隨便選擇一種來欣賞都會值回票價。在街上常會看到捷克人正在大排長龍,一問之下,八成都在排隊購票。觀光客也許沒那麼多洋功夫排隊,可電02/24809111戲劇協會,或上網http://www.czech.theatre.cz以瞭解詳情。

音樂會票價每張不到十美元,大型歌劇十五美元以內。捷克愛樂管弦樂團的票價十五美元多,交響樂團的前身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的國家劇院管弦樂隊,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曾在此擔任過中提琴演奏,並指揮過第一場演奏會。從一九一九年起,由德沃夏克音樂傑出演釋者、捷克著名指揮家塔利赫(Václav Tálich)擔任常任指揮二十多年,使樂團成為歐洲第一流演奏團體。後來又相繼由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安切爾、諾伊曼等富有個性的指揮家擔任指揮。從一九七六年起由考舒勤任指揮,這個樂團演奏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楊納切克等捷克大師級作曲家的作品格外得心應手,表現淋漓盡致,弦樂表現力豐富多采,合奏效果也非常出色,是世界著名交響樂團之一。現在常駐市政大廈(Municipal House)斯美塔那廳(Smetana Hall)表演,電話02/22002336。

在捷克的音樂史上,還有一位功不可沒的楊納切克(Leosˇ Janácˇek),他是捷克的名作曲家、二十世紀民族樂派最重要倡導者之一,一八五四年七月三日出生,父親為摩拉維亞窮教師,具音樂天賦,自幼在布爾諾奧古斯丁隱修院唱詩班,後來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藝,並在萊比錫和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了一段時間,又在布爾諾管樂團經過幾年不安定指揮生涯的磨練,一八八一年在布爾諾成立管風琴學院,自任校長,並兼任捷克交響樂團指揮,一八八四年創辦音樂雜誌倡導音樂教育,第一部歌劇「薩卡」於一八八四年推出,其風格融和了華格納和斯美塔那的浪漫主義,大受歡迎。

一八八八年因工作太忙而暫停指揮和雜誌工作,次年受邀入布拉格音樂學院擔任作曲教授,開始對民間音樂極具興趣,積極的收集民歌,對爾後的創作與地方語言、音韻取向的捷克風格影響至鉅。一九二○年管風琴學校由國家接管,他有較多的時間從事作曲。最重要的歌劇「耶奴發」 (Jenu°fa)原名養女,創作於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七年間,直到一九一六年在布拉格演出時,才大器晚成地得到大眾的賞識,聲名大噪。他的國際聲譽主要是來自其一九二○年的「布勞切克先生的旅行」、一九二一年的「卡佳•卡巴諾娃」、一九二四年的「狡猾的小狐狸」和一九中誚~的「馬克羅普洛斯案件」等歌劇。取材自俄國小說家杜思妥耶夫斯基的自傳體歌劇「死者之屋」 ( Zmrtvého domu)是他最後的作品,他於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二日在寫作中去世,享年七十五歲。這位大師作品多以民謠為素材,感情輕鬆而豐富。 在感情生活上,他愛上比自己小四十歲的已婚婦女卡米娜•斯托斯洛娃,有一次她十一歲大的兒子迷失在森林裡,他幫忙尋找而著了涼,發展為致命的肺炎,才導致他的去世。

如果遊客對古典音樂不感興趣,這裡有爵士樂、戲劇和芭蕾舞等綜合性的表演可以欣賞。在布拉格古堡附近的花園和廣場上,也隨時會有戶外音樂演奏;在舊市街廣場邊的教堂則以管風琴演奏和室內樂為主,聖維塔大教堂和聖雅各布(Kostel sv. Jakuba)教堂都常舉辦;每星期二下午國家博物館休館後,布拉格名家演奏團會在中庭舉辦室內樂音樂會。

國家劇院(Národní Divadlo)坐落在伏爾塔瓦河畔,是一幢北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宏偉壯麗建築,是捷克民族的象徵。十八世紀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布拉格的劇院都用德語演出,捷克愛國者就用木板搭起一個簡陋的劇場,用捷克語演出,統治者以劇場破壞市容為由拆除。

民眾為籌建真正屬於自己的劇場,以歷史學家帕拉茨基為首於一八五○年成立籌建委員會,只用兩年時間就籌集到四萬五千枚金幣,在市區購置了一塊理想的建地,與象徵捷克民族尊嚴和權力的布拉格城堡隔河相望。經過十多年向奧地利當局的努力抗爭,並利用奧匈帝國成立、暫時放鬆思想壓制的有利機會,於一八六八年五月十六日正式動工興建劇院。這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捷克人欣喜若狂的湧進布拉格街頭載歌載舞,歷史學家帕拉茨基和音樂家斯美塔那安放奠基石,這些石頭採自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等七個具紀念意義的地方,如捷克祖先最早居住過的聖希普山、捷克宗教運動領袖胡斯的故鄉、胡斯起義軍領袖吉士卡的故鄉和胡斯起義軍大敗十字軍的日什科夫山等。

不料這座凝聚著人民希望的劇院,也和捷克民族的命運一樣坎坷,一八八一年八月劇院剛建成幾天、還未及在預定的八月十二日舉行開幕典禮,就因為工匠的疏忽而毀於一場大火。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全國人民痛心疾首,但他們並沒有氣餒,在六個星期內就籌足重建資金,兩年之後一座新劇院又矗立在伏爾塔瓦河岸堤旁。

一八八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劇院舉行隆重開幕,上演斯美塔那在劇院動工時為它譜寫的愛國歌劇「麗布莎」,激昂的旋律和女王麗布莎預言捷克民族必戰勝磨難、奔向幸福的歌詞,表達這個民族的長期心願。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佔領布拉格後禁演「麗布莎」,劇院就上演斯美塔那另一部描寫農奴暴動的「達里波」,劇院遂遭查封。

一九四五年五月五日,布拉格爆發反納粹起義,藝術家們在劇院前築街壘、架機槍誓死保衛劇院,才未被潰敗中的德軍在撤退前破壞。一九七九年起政府每年撥出十五萬克朗,作為劇院的日常維修和內部設施更新經費。 劇院由著名建築師日特克(Josef Z´ıtek)設計,是一座雄偉壯觀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內部分為五層,裝飾非常精美,整幢建築物氣勢磅礡,是捷克人民的驕傲。精美雕塑和壁畫體現了這個國家古典藝術的精華,雕塑家米斯爾貝(J.V. Myslbek)為劇院的拱形門樓創作的群雕,猶如威武的武士守衛著這個民族的宮殿。正門上方寫著:「民族,自己靠自己」的格言;劇院正面的塔形建築頂端,立有一尊名雕塑家施尼赫(B.Schnirch)創作、由三匹馬牽曳著無蓬馬車上的勝利女神像,寓意是這個民族將奔向光輝的未來。

劇院內部設有畫廊,展示捷克現代知名畫家的傑作,大畫家阿列士為劇院畫的「我的祖國」十四幅巨型壁畫,敘述著捷克歷史和人民對獨立、自由的嚮往與追求。劇院建成以來,國內外許多著名藝術家在此演出,俄國知名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也曾在這座劇院擔任過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在中歐首演的指揮。 城邦劇院(Estates Theatre/Stavovské divadlo)一七八三年由羅斯迪茲(Nostitz)伯爵出資、名建築家哈弗尼克(A. Haffenecker)設計建成,是布拉格市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式的建築,後由捷克城邦(Czech Estates)購得,故而獲得此名。這座高貴建築正門的迴廊上方是兩對粗大的廊柱,柱端、屋簷,以及整個建築都鑲嵌著當時剛發明的金屬鑄件、鐵製吊燈等配飾,正面上方的三角形山牆頂飾有精緻的雕刻,整個米色的建築,呈現一副雖不複雜、但雍容高貴典雅的古希臘風貌。

然而這個劇院的真正聞名是一七八七年演出莫扎特的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並且是由他親自指揮樂隊,這次演出不僅一票難求,而且是布拉格的大事,全市的民眾瘋狂的歡迎他,演出時演員、樂隊在不停的掌聲中一再的謝幕。之後一段時間劇院就專門演出莫扎特的作品,在大門右廊柱旁塑製了一座莫扎特雕像,直到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一年劇院曾重新整修內部,除莫扎特的劇外也演出其他高水準的各類劇作。 國家歌劇院(Státní opera)位於Wilsonova 四號,瓦茨拉夫廣場東端的國家博物館東邊,這也是一個相當具水準的歌劇場地,當初建立之時是專為統治捷克的德國人而設,一九六○年已經重建,以演出捷克人的創作為主。 魯道夫(Rudolf)音樂廳是捷克愛樂交響樂團的基地,也是布拉格音樂節的主要表演場所,非常壯麗奢華,其中立體主義在建築上少見的實驗之作「立體派之屋」也值得一看。 木偶(Puppet)戲是捷克最具特色的傳統表演藝術,從十六世紀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期間開始流行,當時的木偶和真人一樣大,而且要用德語才能在布拉格演出,一些不會說德語的小劇團就在外地或鄉間作巡迴表演,反而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俗故事,以更本土的人物造型、諷喻嬉鬧的方式、宣洩對外來統治的不滿。為這些劇團編劇的多為造詣深厚的劇作、音樂家,甚至名音樂家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也都曾替木偶劇作過曲。 捷克的木偶製作比台灣的木偶粗糙得多,人物有半個真人大,頭部用線固定於線架,操縱的線只有七、八條,操作木偶者站在幕後,上半身露在外面,因此動作難於細膩。舞台裝置布景可以升降,有煙火、噴水和音響等特殊效果渲染劇情,有時演得興起,操作的真人也會從幕後跑出來,形成人偶同台演出。這類的劇場大大小小分布在布拉格市各大街小巷,有時生意好,一位難求,有時沒生意劇場會暫時休息,只要有一定的參觀人數,又立刻開門表演,所以為免向偶,可到布拉格觀光服務處先要一份名單,或請他們代為連絡訂票。

布置豪華的國家劇院也曾演出過木偶戲,戲碼是莫扎特的名歌劇「唐•喬凡尼」,那些可愛的人物造型、誇張傳神的動作,配上悅耳的流行音樂,表達出激昂與熱情,十分叫座。演出前樂池升上一位身穿白色禮服的青年指揮家,魔棒揮出歌劇的序曲,出場滑稽的動作,令人發噱。

黑光戲劇(Black Light Theatre)也是捷克傳統戲劇,卻讓世界各地的遊客大開眼界,它的最大特色,是將色彩和燈光經過現代技術特殊處理造成虛幻的效果,所以又稱做幻象戲劇(Theatre Image)。在每場演出一個半小時過程中,配上動聽的音樂、嫻熟的肢體語言與逗趣的道白、生動的臨場反應,構成捷克文化中傲人的光環。 這種戲劇是利用全黑的舞台布景與台前兩側的兩盞燈光,使得全身著黑衣的演員能在舞台上消失蹤影,然後這位「隱形演員」手拿各種上了螢光色彩的道具,或是攙舉其他「亮彩演員」現身舞台,演員與道具之間的任何動作都搭配成令人瞠目結舌的奇妙幻影,時而是一排纖秀的玉腿在台上踢舞而過,時而看到身穿銀白羅衫的仙女冉冉飛旋,許多奇形怪狀的道具在空中飄盪浮游,幻象之中極盡美之能事,故而最受歡迎的劇碼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及格列佛。黑光戲劇有時有一至兩名默劇演員貫穿全劇,他們時而在台上作節目串連,時而在台下帶動全場觀眾氣氛,效果非常好。

較大型表演現代舞的場所,還有位於市中心Parˇieˇská 4 號的劇場,電話 02/2314448;以及位於Karlovs 8 號以童話為主的劇場,電話為02/22221364,都是不錯的休閒選擇。 布拉格是一座公園城擁有許多綠化地帶,沿著伏爾塔瓦河岸,好幾公里長的地方陸續建了許多游泳池、人造沙灘、露天劇場、兒童遊樂園和人造湖等新的娛樂和運動場所,可以容納幾萬人前往遊憩,對外都有現代化的公路聯繫,交通方便。 購物方面,布拉格主要特產品是刺繡,色澤鮮明豔麗,包括罩衫、洋裝、亞麻布製品、桌巾、毛毯、裙子、坐墊布和精巧的手編蕾絲飾品等,尤以傳統瓷器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精美的程度可以和中國瓷器相抗衡;古董、石榴石、水晶、銀器和玻璃製品等,都是歐洲有名的工藝品,特別是具有濃郁波希米亞風格的水晶玻璃製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歷來是收藏家收購的珍品。小廣場(Malé námeˇstí)周邊有Green Frog, Rott Crystal, Regena, Moser, Erpet等專賣店都有很多可選擇的產品。木偶造型誇張,富有地方色彩,很討人喜歡,在前往皇宮的路上,有幾家專門販賣木偶的商店,有大有小,有的操作簡單,有的錯綜複雜。愛好音樂的人,還可以在這個充滿音樂氣息的都市裡,買到各種版本的古典音樂唱片和CD,價廉物美。當地出產的皮革製品、珠寶和裝飾品等也都有不錯的口碑。 伏爾塔瓦河東岸的猶太區、新城區和維塞城堡(Vysehrad)區,是布拉格最熱鬧、最繁華的商業區。 西里特納(Celetná)街由舊城廣場直達火藥塔門,這是昔日皇帝加冕遊行的御道,也是由火藥塔門、舊城廣場、經查理橋往城堡的必經之道,早在建城之前就曾是中歐東西貿易的通道,十一世紀興建舊城後,進入波希米亞的貨物皆由火藥塔門經西里特納路運往城堡,是布拉格歷史最久的街道。自中世紀以來就是繁榮的食品交易集散中心,街名原為「麻花麵包」之意,因十二世紀第一次在此烘焙麻花麵包而得名。 現在這裡已是市內主要商業街之一,寬闊的石板大道旁矗立著一排排色彩明麗的羅馬式、巴洛克式、哥德式建築,有各自的徽記和名字,如屋牆上鑴刻著牛和肥壯大羊、繪著聖者躍馬英姿、獨角獸、鸛鳥,以及歷史壁畫等,因為許多重大事件、恐怖的傳說都發生在這一帶,也顯現它昔日地位的尊貴與重要。

這些優雅建築之中,現在多為裝潢高雅的各式專賣店、大書店、餐廳等,尤以水晶玻璃店的數量居多,由舊城廣場附近的門牌五號Bohemia Crystal HB開始,依次有六號Tom Bohemia、十號Slovimex、十二號Cristallino、十五號Celetneá Crystal、十七號Blue Praha、十九號Casphi、二十一號Diamit,以及二十三號的Art Glass,一直到全街的中間位置與滕普洛瓦(Templová)街相交處的短短半條街上的水晶玻璃店,就會令人目不暇給,不知取捨了。

在火藥塔旁與西里特納街相交的U Prasˇné Brány街雖然不長,卻是名牌店聚集處,包括Leiser, Wilvorst, Ermenegildo Zegna, Varsace, Kenzo, Montblanc, Belt/Beltissimo,以及Elizabeth等,貨物齊全,據說價格也比台灣略為便宜。 納匹科佩(Na Prˇíkopeˇ)街也是忙碌的商業街,位於舊城區由火藥塔往西南延伸,北端與西里特納街、南端與瓦茨拉夫廣場銜接,如果來布拉格只想逛一條街購物,代表性的當然這裡是首選,大型的購物中心、布置精緻的名店林立,本國特產、各種外國進口名品應有盡有;大街兩側又橫列著許多步行街和熱鬧的大街,矗立著包括Broadway, Slovansk´y Du°m, Myslbek, Deˇtsk´y Du°m, Cˇerná Ru°zˇe, Koruna 等大型現代化的購物中心和購物廣場,光是逛逛這條大街附近的大購物中心,恐怕一天的時間都不夠,所以最好先選好目標、打聽清楚,這些購物中心都可以辦理退稅。街道兩旁的高級服裝店、珠寶店、陳設典雅的餐廳和情調浪漫的咖啡屋,以及藝廊、水晶品店、禮品行等比比皆是,所販售各式名牌及造型優雅的陶瓷啤酒杯、水晶杯、俏皮可愛的拉繩木偶、彩繪蛋、稻草娃娃、精緻的手繡衣物和飾品等,價格十分公道,吸引許多遊客購買。 市區各觀光景點及商店內的物品價格並不便宜,但多半可以使用信用卡購物,外國觀光客並且可以辦理退稅。街上領有營業執照的固定小攤,一般是按明碼實價出售商品,不討價還價;一些流動的攤位倒是可以殺價,有些可以殺至一半價格。

巴黎大街(Parˇ´ızˇská avenue)是連接捷哈夫橋(´Cechu°v most)與南北走向的林蔭大道,寬闊的街道兩旁排列著風格統一具相當水準的樓房,外牆呈金黃色。這條街昔日叫做尼古拉斯(Mikulá´sská)街,是十九世紀捷克工業迅速發展的歷史見證,大部分店舖建成於一九○一年至一九○六年,許多建築物上還保留有當時各種手工作坊的紀念碑。 新舊猶太聚會所(Old-New Synagogue)後方是昔日的猶太城,由於長期的規劃建設,原屬皇室人員消費區,如今已成為布拉格的旅遊購物街,沿街世界名店林立,供應各國服飾產品,還有許多手拉坯精製藝術品及土特產商店,並有多家外國航空公司的辦事處設此。

哈維爾露天市集(Havelska Market)靠近舊城廣場,坐落在聖高拉斯教堂的對面,開市於一二三○年,幾乎與布拉格舊城同時發展起來,是市內五個露天市集之一,除星期天外,每天從清晨到黃昏都做生意,販賣蔬果和手工藝品,價格比店舖便宜,可以刷卡。 布拉格人文化水準很高,酷愛讀書看報,全市有一百五十多間書店,市內除餐廳和飯店外,一般商店在星期天都不營業,只有書店是星期天全日營業,而且總是顧客盈門,在鬧市每相距幾十公尺就有一家書店。對於新書他們都想先賭為快,當地的傳統習慣星期三為新書發行日,每逢星期三早上幾乎都有人在排隊等候書店開門。無論是在公共汽車和電車上,還是在地鐵車廂裡,都會看到不少人捧著一本書或一份報紙聚精會神地閱讀著。 布拉格是歐洲最著名的旅遊觀光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既注意保持古城的特點,又注意提高現代化程度,市區和周圍地區的發展相互協調,形成有機的整體。各種公共建築、機關、工廠、居民住宅、服務設備和交通運輸等都有合理配置,特別強調保護環境衛生,重視增加綠化面積。現在受國家保護的歷史文物達兩千多處,每年吸引一千多萬外國旅客前來觀光度假,逗留時間最長的為義大利觀光客。 舊城廣場(Staromeˇstské nameˇstí)一三三八年盧森堡的約翰王下令建造市政廳而形成,是全市最古老的居民區和歷史上的城市行政中心,這裡早在十一、十二世紀就是歐洲商路的大型中繼商貿市場,當時的規模就有現在的廣場大,今日的Ungelt即昔日的關稅辦公室,貨物入境在此卸貨分運到波希米亞各地。

時至今日廣場已成為步行遊覽布拉格市區的中心,也是民眾遊行集會、休憩的場所,並且隨時都有街頭表演家獻藝。廣場四周被太陽教堂、聖尼古拉斯教堂和查理四世的葛茲金斯基宮等古建築所環繞。建築物大都是十八世紀以後改建或修建的,色彩無一相同,粉嫩、鵝黃或青綠,流露出濃鬱的巴洛克式、羅馬式、哥德式和洛可可式的風格。這些建築物雖經幾個世紀天災人禍的洗禮,已與原貌相去甚遠,但置身其中仍可感受到那股深刻的中世紀歷史風韻。 廣場中央矗立著胡斯和盟友們的巨大青銅群塑,表情姿態各異,十分生動,故而當地民眾習稱舊城廣場為胡斯廣場。胡斯對歐洲宗教的影響極為深遠,被馬丁路德教視為宗教改革的精神領袖,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一九一五年在胡斯遇害五百週年的時候,捷克雕塑家夏隆塑造了這座巨大的塑像,並成為捷克人民日後堅持真理和正義、反抗外來侵略者的象徵。胡斯昂首挺胸、半張著嘴,似乎還像當年一樣在向人們傳教。一九六八年八月,蘇軍入侵捷克佔領布拉格時,市民們紛紛來到胡斯像前,集會示威抗議入侵者,他們還用白布蓋住胡斯像,不願讓這位愛國先軀的雙眼看到自己的祖國遭受外族的蹂躪。 如今這裡已成為市民的休閒場所,一些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赤裸著上身神情專注地揮著重鎚,鑄造出一枚枚紀念古幣供觀光客收藏。花樣百出的街頭藝人還在這裡演奏印迦民謠,獨具特色的拉美木笛和手鼓聲響徹廣場,引來許多圍觀的遊人。

小廣場(Malé orloj nám.)位於舊城廣場南側,連接著查理(Karlova)大街和查理橋,廣場四周名店及咖啡館林立,石塊拼砌的廣場中央是一座十六世紀的古井,為安全計古井以精緻的金屬欄柵圍繞,附近一些買水果及紀念品的攤販架著整齊劃一的棚架,寧靜而舒適,不耐舊城廣場繁囂的人,這裡是最佳去處。

瓦茨拉夫廣場(Václavské nám.)是現代布拉格的代表、一條主街的新城區,實際上它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因為在十九世紀末有過一次大改建而被稱為新城區。這個建於十四世紀的廣場,古時候曾是駿馬交易中心,後成為捷克許多著名歷史事件發生的所在地,包括一九六八年風起雲湧的「布拉格之春運動」;一九六九年一名抗議蘇聯入侵的布拉格學生佩拉奇 (Jan Palach),在此自焚以表達他的憤怒,後來在原址建立了他的紀念塑像;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的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也是在此發生,市內三十萬名學生和工人發動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結束共產黨統治,這場導致捷克薯V民主的革命運動,最後如願以償,由於當時大街兩旁遍植紫色的丁香花,所以人們就把這場沒有流血的革命稱為「紫色革命」。

這條廣場大街長七百五十公尺、寬六十公尺,譽稱為布拉格的「香榭里舍大道」,街道兩旁有許多二十世紀初建造的高雅古典建築,所有最昂貴的飯店、餐廳都在這條大街上,迪斯可舞廳、電影院、高級百貨公司、珠寶服飾店也多集中於此,是全市最繁華的商業區,馳譽全歐的捷克皮鞋、磨花玻璃製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風格的燈具和蠟蠋台、東歐式水壺、色彩濃厚的兵偶玩具、積木和水晶製品,以及充滿東歐民俗風格的針織品、摩托車和傢俱等,都可在此買到。人們隨時都可以在這裡看到年輕的街頭藝人、隨著大型手提收音機播出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樂曲跳起踢躂舞,偶而過往的行人投下幾枚銅板以資鼓勵。這裡有適合憩息的綠地和座椅,還有像票亭一樣的攤子出售價格便宜的三明治、香腸和飲料等。

廣場上綻放著粉紅色的鬱金香花,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迷人,中央有一尊高大的瓦茨拉夫國王騎著駿馬、手持戰旗的塑像,安放在高大的大理石台基上,顯得威風八面。一九八九年推翻共產黨統治的運動中,學生就是在此自焚,所以塑像下方圍有一塊地,裡面豎立有幾張死難者的相片,讓人們獻花悼念。 國家博物館(Národní Muzeum)是一幢完成於一八九○年宏偉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坐落在瓦茨拉夫廣場地勢較高的東南角,面對瓦茨拉夫舉旗騎馬的大塑像,居高臨下,俯視廣場熱鬧街道來往的行人,是廣場重要的地標。這座長方形的美麗建築,寬七十五公尺,長一○四公尺,正面列柱的門廊上,是高七十公尺的圓頂,圓頂之下正面的雕塑是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物。館內主要展出包括捷克歷史文物、民俗、藝術、豐富的礦物、化石及珠寶收藏,其中一顆五一六•五克拉的鑽石最令人矚目;許多大理石雕像,都出自名家之手。博物館內的圖書館珍藏著大批稀有書籍和古抄本。

蠟像博物館(Muzeum Voskfigurín)位於瓦茨拉夫廣場的西北端,全館共四個大展廳,展出六十個蠟像,包括國內外名人;館內的電影院播映捷克歷史紀錄片。 查理廣場(Karlovo nameˇsti)位於新城區西南角、瓦茨拉夫廣場西南、新城市政廳的南側,與伏爾塔瓦河平行,它的風格與瓦茨拉夫廣場的熱鬧繁華截然不同。這裡有好幾座小教堂,還有花園和植物園等綠地,再加上附近查理大學的學術氣息,是個遠離塵囂、享受靜謐的好去處,從廣場往西走約十分鐘,就到了伏爾塔瓦河畔。 德沃夏克博物館(Dvorˇák Museum)位於瓦茨拉夫廣場西南 Ke Karlovu 街二十號,地鐵 I.P.Pavlova 站西側不遠、一幢由布拉格名建築師丁岑霍費所建可愛的巴洛克式夏季別墅中,這座建築又被大家稱為「美國(America) 」。博物館是為紀念十九世紀捷克樂壇最負盛名的作曲家德沃夏克而設,他是第一位得到世界肯定的波希米亞作曲家,也是當時捷克民族音樂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這個運動給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在配樂和主題方面注入傳統的本土民間素材,tel:298214。

德沃夏克 (Anton´ın Dvorˇák)一八四一年九月八日出生於布拉格附近尼拉霍柴維斯村,父親是小客店店主和屠夫,家境並不好,童年時只聽過流行音樂和教堂音樂,在鄉村中學裡學到演奏小提琴,一八五七年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就讀,同時在家幫忙屠宰,後來還擁有一張屠夫執照。一八六二年擔任布拉格國家劇院樂隊提琴手,在樂隊的十一年生活中積極從事創作,為樂隊寫的愛國主義「讚歌」在一八七三年演出成功後,離開國家劇院專心作曲和教學。他的作品以交響曲和室內樂居多,且受到布拉姆斯、華格納、貝多芬、舒伯特和捷克民間音樂的多方面影響,並逐漸帶有華格納和李斯特爬漹m,樂風充滿明朗浪漫詩情。 一八七五年因布拉姆斯(J. Brahms)和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的推荐得到奧匈帝國獎學金資助,並與擔任獎學金評委的德國名作曲家布拉姆斯成為摯友,於一八七六年幫助他在西姆洛克公司出版「摩拉維亞二重唱」,次年再出版「斯拉夫舞曲」,使他和捷克音樂初次引起世界樂壇注意。

一八八四年開始先後訪問英國十次都極為成功:第一次訪問在倫敦指揮他的「聖母悼歌」,一八八五年為英國音樂協會創作「d小調交響曲」,並發表「幽靈的新婚」;次年推出清唱劇「聖盧德米拉」。一八九○年在莫斯科與柴可夫斯基及法國印象派音樂創始人德布西(Debussy)結為好友,翌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音樂博士學位,被聘為布拉格大學教授。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五年任紐約國立音樂學院首任院長,在愛阿華州的斯皮維爾捷克僑民區度過一段時間,融合印第安民謠和黑人靈歌,創作了「新世界交響曲」,其中有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歌曲「念故鄉」曲子。一九○一年返國出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直至一九○四年五月一日去世,享年六十三歲。他的傑作「斯拉夫舞曲」被譽為捷克靈魂的最高境界,充分表現出捷克人的歡樂和哀傷,他的音樂感染力主要是充滿旋律的創意和溫暖人心的單純樸實。 斯美塔那博物館(Smetana Museum)位於查理橋頭堡旁克萊門特學院的南面,昔日是自來水廠的文藝復興式建築,一九三六年改為斯美塔那博物館,館中陳列音樂家斯美塔那生前所寫的大量音樂手稿、信件、曲譜、相片和生平事蹟資料等。

斯美塔那(Bedrích Smetana)是波希米亞音樂之父,歌劇和交響詩作曲家,也是捷克民族樂派的奠基人,為十九世紀的捷克掀起音樂與民族感情結合的國民樂派風潮,用民族樂曲旋律激勵民心、鼓舞士氣。一八二四年三月二日出生,父為釀酒商,也是業餘小提琴手,四歲時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小提琴、鋼琴,又從專業教師處學習鋼琴,六歲時公開登台演出,八歲學習作曲,很快成為歐洲音樂神童。二十四歲因參加反對異族統治的革命運動而被迫流亡國外,一八四八年李斯特鼓勵他在布拉格興辦鋼琴學校,自己則隨普羅克希學習作曲。一八五六年三十二歲出任瑞典哥德堡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在這段時間中他譜出「查理三世」、「華倫斯坦戰場」和「哈孔•雅爾」等三首交響詩。一八六一年回國籌建國家劇院,創辦藝術家協會,成為捷克國家劇院的創始人。

一八六六年第一部歌劇「在波希米亞的勃蘭登堡人」在布拉格上演,同年五月三十日又上演最著名的第二部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 (Prodaná Neveˇsta),使他贏得傑出捷克作曲家的聲譽。受華格納的影響又創作了歌劇「達里波(Dalibor)」 ,並於一八六八年上演。一八七四年健康惡化,兩耳全聾,被迫辭去布拉格歌劇指揮的職務,儘管內心極度痛苦,但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毅力繼續從事音樂創作。一八七八年完成採用民歌主題「捷克舞曲」的鋼琴曲,在題材和感情上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至一八七九年止,他又創作了六首交響詩套曲 「我的祖國」 (Ma vlast),以及著名的「我的一生」 (Zmého zˇivota)弦樂四重奏。 這位偉大的民族作曲家生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專制政體崩潰、捷克開始走上復興的時代,強烈的愛國意識反映在他的歌劇作品中。由於他早年就是技藝精湛的鋼琴演奏家,因此多年來的作品都是以鋼琴曲為主,最後因精神崩潰,於一八八四年五月十二日在布拉格精神病院中去世,享年六十一歲。為紀念這位音樂大師,一九三一年在布拉格成立了斯美塔那學會,設有博物館保存他的手稿和其他文件,並負責他作品的出版和演出。館中還陳列有德沃夏克創作的大量音樂手稿、生平事蹟的資料和照片等。 慕夏博物館(Muzeum A. Muchy)位於Panská 七號、瓦茨拉夫廣場西北端東側的康尼宮(Kaunick´y Palác)內,是為布拉格家喻戶曉的藝術家慕夏而設,館內收藏他的繪畫創作、海報、設計草圖、素描、塑像、照片和私人紀念品等,內容豐富。整個展覽場內視野所及,都是鮮艷的花卉、唯美的女性面龐、似流泉般誘人的柔美長髮,令人沉膩在那滿心愉悅的新藝術氣氛中,tel:21451333。 慕夏(Alfonse Mucha)是捷克的傑出插圖畫家,出生於一八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曾在慕尼黑和巴黎學習美術,一八八七年畢業於德國慕尼黑美術學校,原本是以繪製宗教和大型歷史性壁畫為主,在赴巴黎進修時因助學金中斷,被迫以設計日曆、為很多書刊和雜誌作插畫來謀生,獨特的畫風也因而形成。一八九四年底有緣為當時他所傾慕的著名女演員莎拉.貝恩哈特(Sarah Bernhardt)主演的「吉斯蒙達(Gismonda)」 戲劇畫海報,令人愉悅的美麗畫面設計,用光環形成聚焦效果的背景,美麗的莎拉如「活水」般流動向下的長捲髮,動人心弦,深受廣大影迷玟葽R,因而獲聘為她設計海報、服裝、首飾和舞台布景的專任設計師,並附帶為幾家商號作廣告畫,也為很多雜誌作插圖而奠定他在藝術領域的地位。 一九○四年他以歐洲最重要裝飾藝術家身分,被邀請至美國講學,其後三度赴美,在一位芝加哥工業家和親斯拉夫民族者的資助下,陸續畫了二十張大幅的「斯拉夫史詩」。 一九一○年到布拉格,繪製包括聖維塔大教堂玻璃花窗在內的許多畫作,一九三九年七月十四日因肺炎死於巴黎,享年七十九歲,留下「斯拉夫統一的誓言」( The Slav’s oath of Unity)。直到一九六○年,各界才開始重視他的藝術成就,「慕夏風格」風行一時,在布拉格可以買到由他設計的明信片和月曆。 布拉格文化宮坐落在新市區的一個小山崗上,色彩鮮明具時代感的外形突出,光滑如鏡的白色大理石和褐色玻璃鋪蓋整個樓面,遠望似高傲的白天鵝,昂首屹立在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遼闊原野、蔥鬱森林和閃光的湖泊襯托之下,以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各地的遊客。 這個龐大的建築物是由捷克軍事設計研究院設計,一九七六年元旦破土動工,於一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落成,是布拉格戰後規模最大的工程,佔地九十二萬五千平方公尺,建築面積十八萬一千一百平方公尺,總造價為三億一千多萬美元。裝飾豪華,以波希米亞玻璃藝術製品為主,素有「玻璃宮」的美稱。建築物地面七層、地下三層,內設電影院、劇院、會議廳、談判廳、表演廳、貴賓室、總統會客廳、娛樂廳、餐廳和酒吧等,可供舉行大型國際會議、時裝表演、音樂節、電影節和外交使團招待會等,是全市最熱鬧的公共場所之一,也是布拉格日常文化娛樂活動中心。 文化宮正門的平台上,有一尊名叫「快樂的一天」的高大青銅塑像,是捷克當代著名雕刻家哈尼的傑作。在高達兩公尺的白色花崗石頂座上亭亭玉立著一位秀美的中年女子,身邊依偎著一個天真活潑的兒童;她面帶微笑,揮舞花束,彷彿向人們發出熱情的召喚。 進入兩扇落地自動玻璃門,裡面是空間開闊的貴賓廳,廳內擺著一個金屬製成的巨型藝術品「太陽」,金光閃閃,象徵太陽的光芒永遠照耀人寰,表達捷克人民熱愛和平的心聲。經由廳內設計奇特的螺旋式樓梯可至第二層高級會客廳、第三層總統會客廳。總統會客廳富麗堂皇,天花板上是直徑三公尺的鐘乳形水晶燈,由一千一百個水晶燈管組成,燈下是總統招待貴客的大圓桌,氣勢非凡。第五層是五十個坐位的國際談判廳,設有同步傳譯七國語言的翻譯設備。 代表大會廳是這幢建築中最氣魄、用途最廣的大廳,共有坐位一千八百五十個,樓上坐位九百九十三個,二樓設有總統和貴賓觀賞的特級包廂,米黃色的彈簧椅淡雅整潔,舒適悅目。這個大廳的主要用途是舉辦國際音樂會、電影聯歡會、芭蕾舞和大型聯歡會;大廳的舞台可以自動升降,堪稱國際一流水準,舞台深處裝飾著一架由七千五百支銅管組成的巨大管風琴,既是美麗的裝飾品,也是音樂會主要的樂器,捷克巧奪天工製琴工藝的技藝和設計不言而諭。大廳後半部的活動天花板,舉行音樂會時可以自上而下遮住全部樓座,以保證良好的音響效果。大廳的燈光和音響有電腦控制,一年一度規模龐大的布拉格之春音樂會開、閉幕式都在此舉行,氣勢磅基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樂讓人激情澎湃,在每年的聖誕夜和新年除夕夜,更是流光溢彩,熱鬧非凡。 多功能的社會大廳除舉辦學術、知識性的演講及競賽外,因為裝飾著各種玻璃吊燈,是舉辦舞會、時裝表演和展覽會的理想場所。天花板可根據需要升降變化,配備特殊燈光,經常舉辦國際標準舞和拉丁舞大賽,但是真正動人心魄的是每晚的迪斯可舞會,舞迷隨著輕快的音樂和燈光的幻化,進入忘我的境地。 文化宮三樓的活動廳有三千個坐位,可舉辦大型酒會和記者招待會;三、四、五樓都設有構思精巧的休息廳,廳壁風姿百態的抽象派雕塑、繪畫、名貴掛毯和玻璃藝術品等琳琅滿目。其中一棵名為「生命之樹」的抽象藝術品,用水晶玻璃做成,晶瑩剔透、寓意深奧。還有一幅名為「音樂之城布拉格」的大型掛毯,左上方繪著捷克音樂大師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楊納切克的頭像,右部是捷克交響樂團著名指揮家內烏姆思昂首揮臂、激情滿懷指揮樂隊的英姿,他身旁是捷克小提琴之王蘇克(Suk)優雅的神態,整組畫面在布拉格有代表性的古建築和飛舞的春燕襯托下“洬遠P受到琴聲在耳邊迴盪,呈現出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文化宮設有餐廳和酒吧,一樓的快餐酒吧有各種糕點供應;二樓豪華的全景餐廳供應美酒佳餚,餐廳的牆面貼有繪滿山水花卉、飛鳥魚蟲和人物圖案漂亮的瓷磚,年輕的女侍者衣著整潔,笑容可掬,服務周到;最重要的是透過寬大明亮的玻璃窗,可以鳥瞰布拉格全景。五樓的咖啡廳,在晴天的傍晚來此品嘗香濃可口的咖啡,眼前夕陽豔抹的市區美景,讓人真正體會到「金色布拉格」的魅力;繁星閃爍、皓月當空,從咖啡廳的窗前舉目眺望,繁華的瓦茨拉夫廣場五彩的霓虹燈,又是一番風韻。 布拉格國立美術館所設的捷克古代美術部(Sbirka Stareho Ceskeho Nmeni),是世界知名的美術寶庫,收藏著從十至十八世紀的捷克古代繪畫和雕塑作品,大多為哥德和巴洛克風格的藝術精品,極具欣賞價值。西歐古代美術部(Sbirka Stareho Evropskeho Nmeni)在小城廣場北邊十八世紀建的斯特恩柏格(Sˇternberk)宮殿內,收藏有自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大量的歐洲名畫,非常珍貴。法國美術部設在斯特恩柏格宮一樓,收藏有梵谷、畢卡索、布拉克 (Brague)、夏加爾(Chagall)、塞尚 (Cezanne)、莫內(Monet)等名家的作品。 國立工藝博物館(Národní technické muzeum)位於河北岸的布拉格第七區Kostelní 四十二號,這幢古樸的五層建築物外表樸實無華,自一八八五年建館以來收藏品不斷增加,使它在歐洲享有盛名。館中的展出品種類有陶瓷器、玻璃器皿、鐘錶、傢俱、金屬工藝品、染織物和珠寶飾物等。陶器的收藏豐富而有系統,包括歐洲史前時代和希臘邁錫尼時代的古陶器,有的是來自義大利、德國、匈牙利、荷蘭和捷克本地;瓷器中既有中國和日本的古代瓷碗、瓷碟等,也有歐洲各國的產品。 捷克的玻璃工業聞名世界,館中收藏的玻璃品達數萬件,以本國製品居多,也有德國、威尼斯及歐洲的許多精品,可惜這些藏品不對外展出。 鐘錶也是這裡的重要收藏品,囊括從中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所有種類的鐘錶,其中一個心形掛鐘是一七六○年維也納生產的,鐘面鑲瓷、四周是細緻的纏枝狀邊框,頂部的精美雕塑無論技巧或造型,都堪稱古老時鐘裡的一絕。 館中陳列著一支十六世紀義大利製造的步槍,槍柄兩面是用象牙鑲嵌的精美圖案,做工精緻華美令人激賞。還有一具德國瓷都邁森所製洛可可風格的瓷俑,左腋下夾一物,頭戴尖笠,神似匆匆前行,又像回眸凝望,似乎要說些什麼,造型傳神逼真,是雕塑品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在近代史上,布拉格是歐洲著名的水晶工藝中心,館中的水晶品雖然不多,但多屬精品。館內還收藏了一批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歐各地的珍貴海報,並有海報複製品出售,供參觀者購買作為紀念品。

玩具博物館(Toy Museum)坐落在布拉格城堡區 Jirˇská 6 號,雖然外觀並不起眼,卻是世界第二大玩具博物館,坐捷運Hradcˇanská站可到。館內展藏著古代希臘至現在來自世界各地、各種不同時代的玩具,有各式各樣的洋娃娃、木造玩具和許多栩栩如生的玩偶,以及奇奇怪怪的玩具。 克萊門特學院(Clementinum)坐落在查理橋頭的伏爾塔瓦河右岸,歷時一百五十年才建成,佔地約兩公頃、面積龐大,包括四個中庭、五個教堂及圖書館,是布拉格除了對岸的城堡外最大的建築,也是一幢洋溢著巴洛克風格建築,以高牆及房舍圍建,封閉式的規劃自成一格,成為布拉格的城中城,也是河右岸的地標。在十七、十八世紀時,它是歐洲重要的學府,在這裡就讀或授課的多係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和教授。一九○○年,卡夫卡曾在這裡修讀德國文學、藝術史和哲學。

克萊門特學院圖書館現在已成為國家圖書館,有三萬多冊藏書,不但有宗教、哲學和一般學術的專書,還包括幾世紀前修士苦心手抄的珍貴藝術書五千多冊,但在共產黨專政時期,共產黨最高當局居然下令將保護這些珍藏本的免疫線拿掉,令人遺憾痛心。這個圖書館還有一些類別不同的圖書分館,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座特別的數學圖書館,專門收藏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的圖書,其中最珍貴的是古代中歐的一些數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的手稿。 館內圓形的屋頂是智慧的象徵,四周散布著年代不一的地球儀,儘管在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事件中,部分藏書遭鄰國掠奪,但這家圖書館仍是捷克歷史文化資產的最大驕傲。巴洛克式花園中有一個雕刻精美的噴水池,全部石材建造,是十八世紀時克萊門特修道院全盛時代所留下的遺蹟,當年的修士可坐在花草曼妙的園中聆聽噴泉的水聲,滄海桑田,此景已不復再。 斯特拉霍夫修道院(Strahovsk´y Klásˇter)一一四○年由弗拉迪斯拉夫(Vladislav)二世王子所籌建,是一幢美麗的羅馬式建築,地處交通重要樞紐及布拉格城堡保護位置,十七、十八世紀曾數度損壞,漸次重修才至現在的巴洛克式。整個建築群的範圍很廣,有漂亮的庭院、出自名家的雕塑,尤以華麗的中世紀圖書館最為著名傲人。修道院今天的成就可說是歷經滄桑,原藏的珍貴手抄本在一二五八年的大火災中全部燒燬,再收集起來的圖書又毀於一四二○年的胡斯戰爭。在十七世紀初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中,館內的圖書又被瑞典佔領軍掠奪作為戰利品帶回斯德哥爾摩。戰爭結束後才恢復元氣,藏悄陶t增加。 一六七一年二樓增蓋巴洛克式的神學大廳(Theological Hall),一六七九年完工,白牆壁與屋頂沒有分隔線,連結成半圓的拱形屋頂;天花板上除繪有精美的宗教畫外,還寫有一些格言,如「學問貴於金銀」等;中央放置一座製於一七五○年的地球儀及天體儀,這曾經是當時研究自然最先進的科學工具。四周是放滿皮草紙古書的書櫥,大部分是神學著作;門窗的上方擱放著一些帶鎖的書籍,據說古時候是用來存放被修道院禁止閱讀的圖書。 十八世紀國內許多修道院遭廢除時,都把原有私藏圖書贈送給這家圖書館,使館藏文獻大量增加,在一七八三年加蓋哲學大廳存放,一九七三年落成,是全館最大的房間,長約二十三公尺,寬十公尺,高十四公尺,至今收藏已達五萬冊書籍,大部分是古典哲學著作。書架是用核桃樹的木料做成,上面有精美的雕刻圖案,並且鍍上黃金。天花板及牆壁布滿壁畫,天花板上的畫是巴洛克式幻想主義文藝手法的巔峰之作,是一幅站在宗教立場來描繪歐洲歷史的作品,從舊約、新約的故事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歷史,從摩西到亞歷山大大帝,甚至還繪有反對天主教的治國百科全書派大學者伏爾泰被驅出天堂的場面,內容非常豐富。 到了十八世紀末,在館長德拉巴齊(Jan Dlabac)的努力下得到全面發展,當時正值人文主義啟蒙運動和捷克民族再生時期,館藏反映了捷克人民的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史,收藏有公元九世紀以後的抄寫本、羊皮紙書和一千三百多種歐洲早期的印刷本,以及許多神學珍貴版本。此外,還有中世紀的紙牌、星座表、解剖圖和五線譜出現以前的古樂譜等。 館中還展出拿破崙第二任妻子瑪麗•露意絲(Marie Louise)於一八一二年在此參觀時贈送的兩部圖書,一部是一八○五年在巴黎出版的六卷植物誌「百合花」;另一部是一八○九年在巴黎出版的四卷書「法國博物館」,這部書原為拿破崙的私人藏書,因書中舉例的一些藝術品是拿破崙征服義大利時所掠奪來的,所以從書架上抽了下來。近幾百年來訪問過這家圖書館的名人很多,簽名薄上可以看到的名人有俄國將領蘇沃洛夫、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Nelson)和他的情婦漢密爾頓(Hamiton)夫人的筆蹟;只可惜現在這兩間圖書室都禁止進入,只能在門口略窺其堂奧。 猶太區(Josefov)的存在,說明了猶太人對布拉格的開發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公元十世紀初,猶太商人自東方的土耳其北上到布拉格經商,在伏爾塔瓦河東岸定居,十一世紀時在此發展成歐洲最大的猶太人區,雖被當地認為是外國人,但置產、遷徙、做生意都有相當的自由,不過他們經商手腕的高超、堅定的特殊宗教信仰,都令其他種族嫉妒、不安與格格不入,因此他們在波希米亞受到的不平待遇與在其他國家並無二致。十三世紀起天主教開始對猶太人採取隔離政策,經商和行動自由也受到限制,一三八九年並經歷一次悲慘的大屠殺;到了十六世紀,又有把所朴S太人逐出波希米亞的法令。尤有甚者,捷克國王查理六世為限制猶太人口的成長,下令波希米亞境內的猶太人只准長子可合法結婚,其他兄弟要結婚就必須離境。此時除布拉格之外,捷克的其他皇城都禁止猶太人出現,因此布拉格成為猶太人在捷克的唯一文化經濟中心。 一七八○年到一七九○年約瑟夫二世在位時,頒布了對猶太人的寬恕令,取消貿易、行動和婚姻限制,才使猶太人有了喘息的空間。為感謝約瑟夫二世的德政,這裡的猶太城又稱為約瑟夫(Josefov)城。十九世紀是這裡的全盛時期,許多建築設計得非常美觀,值得人們細細品味,因缺乏供水管道及下水道系統,環境衛生日益惡劣,很多人感染了傷寒和霍亂,猶太區因此面臨全面拆除的命運,現在只有五座猶太教會堂和古老的猶太墓區被保留下來。

布拉格的猶太區相當具情調,也是歐洲最生動的猶太人聚落、最古老的猶太區,展現出五百多年來猶太民族獨特的文化氣息,它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部分是歸因於希特勒有意將此地變成「被殲滅的種族」博物館。 猶太人市民會館(Zidovska Radnice)建於十六世紀,是過去猶太人自治的管理中心,鐘塔上有兩個鐘,其中一個鐘非常特別,因為它逆著轉,是針對希伯萊文由右至左的閱讀習慣而設計的。過去由於宗教信仰的關係,在許多歐洲國家的猶太人都遭到隔離管制,捷克的猶太人也不例外,約於十世紀就定居在布拉格的猶太人,在十三世紀時也被迫與天主教居民分隔,強制集中居住在舊城區北邊的猶太區內,這裡的面積並沒有隨人口的增加而擴充,因此所有的房屋都往高處發展,久而久之,成為巷道狹窄、環境擁擠的髒亂地區。直到十八世紀約瑟夫二世解除對猶太人的隔離政策,將這裡併入布拉格舊城。 猶太文化博物館(State Jewish Museum)是猶太區最重要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成立於一九○六年。一九三九年後因納粹德軍佔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而暫時關閉,直到一九四二年納粹才答應成立中央猶太博物館,用來收藏捷克境內與猶太相關的文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共黨國有政策控制下發展停滯,共產政權轉移後,於一九九四年十月才歸屬捷克的猶太聯盟管理,是全世界猶太藝術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有四萬多件收藏品及十萬多冊圖書,分別收藏在所屬的猶太教會堂和墓地裡。要參觀猶太教會堂的男士,一律要載上藍色小圓帽以示尊敬,現場有租借處狐C 舊|新猶太教會堂(Staronová Synagóga)位於Parˇízˇská街的盡頭,建於一二七○年,是中歐最古老的猶太教會堂,也是最具代表的猶太教會堂,它最早的名字叫新猶太教會堂,十六世紀開始其他猶太教會堂陸續建立後,才在「新」字之前加了一個「舊」字而成此名。在幾個世紀的戰亂中,這裡不僅是猶太人信仰的中心所在,也是猶太居民的避難所,在抵抗納粹時這裡是策劃中心,時至今日成為舉行各種猶太儀式最重要的場地。會堂的大廳留存著中世紀原貌,許多木雕裝飾和挑高的八角形樑柱保存得相當完好。這裡最重要的是高掛在會堂中央的猶太旗幟,旗上有大衛之星。教堂灰白相隔的建築、紅瓦屋頂上方是一個四面都有鐘的小鐘塔,整個建築較之基督教的教堂矮了一截,那是因為當時猶太人的建築物都被限制高度的緣故。鐘塔下方屋頂上也有一個猶太式時鐘,時針、分針、秒針都是反著走的,數字則是用我們看不懂的希伯萊文標示。 克勞索法猶太教會堂(Klausová Synagóga)坐落在舊猶太墓園的後方,本來是由三個小建築物組成,名叫「Klaus」,分別作為教育、洗浴儀式處和猶太儀式之用,一六八九年祝融中付之一炬,一六九四年在原址重建成巴洛克式,這也是布拉格最早的巴洛克式猶太教會堂建築,現在所見則為十九世紀所建灰色三層樓建築物,會堂內神龕上是一座早期巴洛克式祭壇,上面有從舊約首五章擇錄的語錄。一樓展示猶太教節日中的傳統習俗,一九一二年完成的羅馬式大廳內,展示的畫作是顯現人世的循環。這裡保存收集的文物豐富、分類清晰,猶太教徒從出生、成長、結婚、家居到死亡的種種習俗和儀式,都孕H在此地獲得瞭解。它的緊鄰是猶太喪儀協會(Obradni Sin),提供猶太人喪葬宗教儀式和各種慈善工作。

西班牙猶太教堂(Sˇpaneˇlská Synagóga)建成於一八六八年,這也是昔日猶太人的舊學院所在地,教堂建築設計為東方風味的摩爾式(Moorish),室內廊廳為鐵骨結構,有錯綜複雜的灰泥圖飾、風格獨特的東方主題,還有彩色玻璃窗和特別設計的門和欄杆,會堂內長期展出捷克的猶太教歷史。捷克國歌作者斯凱洛普(Frantisek Skroup)在一八三六年至一八四五年間,曾在這裡擔任管風琴樂師。 梅瑟猶太教會堂(Maiselova Synagóga)位於猶太區邊緣、臨近聖尼古拉斯教堂教區,是猶太長老梅瑟(Mordechai Maisel)出資興建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始建於一五九○年,一六八九年大火後重建時採巴洛克式設計,十九世紀初改建為哥德式現貌。這個教會堂早在十七世紀就是猶太教文物收藏最多的地方,展示十世紀至十八世紀的皇冠、宗教聖器、法杖、盾飾、燭台及婚禮用品等,現在是布拉格博物館的主要展示區,也是猶太人的聚會所在,捷克猶太人社區聯盟也設在這裡。 平克斯猶太教會堂(Pinkasova Synagóga)位於舊猶太墓園旁,始建於一四七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紀念在泰瑞辛(Terezin)犧牲的猶太人而成為紀念館。教會堂紀念碑設在南面的前廳,是平克斯後人於一五三五年所加建,牆上密密麻麻用希伯萊文刻著七萬七千二百九十七個人的姓名,他們都是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四年在泰瑞辛被屠殺的猶太人;館內還掛有許多被送到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裡處死的猶太兒童圖照,撫今追昔,令人感傷鼻酸。 舊猶太墓園(Star´y Zˇidovsk´y Hrˇbitov)是十世紀至十八世紀全歐洲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猶太墓園,也是猶太民族苦難史最真實的見證。建立於一四三九年的墓園,面積約十三平方公里、蔓草叢生的墓地上,共立著一萬二千個墓碑,埋葬著至一七八七年為止的猶太逝者,因為在這近三個世紀中,布拉格曾經有全歐洲最富庶及最大的猶太社區,據說由於墓地不敷使用,而且一度還禁止入葬,擁擠的墓碑上下相疊最高達十二層以上,有些傾斜得相互碰撞,有些僅高出地面幾公分,實際人數大約有十萬名猶太人長眠於此,包括貴族、平民和學者等。有錢人墓碑面積較大、石刻精美,窮人的兢O則殘破不起眼,都以希伯萊文鑴刻記述著每位猶太人宿命的一生,猶如一部歷史鉅著,對後世學者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在墓碑上也可以看出已逝者的職業、身分,如墓碑上刻著雙手祈禱,則象徵教士、神職人員;如刻上剪刀代表裁縫師,刻著欽賜的家徽表示身分的尊貴等。其中最著名的墓碑,包括猶太教長老拉比•洛(Rabbi Low)和拉比•奧本海姆(Rabbi Oppenheim),而最華麗的則是布拉格第一位猶太貴族為愛妻巴賽維所建的墓。猶太人對逝者的致意並非鮮花素果,而是一塊小石頭,也常把自己的心意寫在紙條上,用石塊壓在墓碑上。 聖阿妮斯女修道院建於十三世紀,一九六○年重修,為哥德式建築,以收藏十九世紀捷克的重要藝術品為主,遊客可入內參觀,有時還可聽到唱詩班優美的歌聲。 聖維塔大教堂(Katedrála Sv. Vita)由查理四世下令於一三四四年破土動工,一四一九年胡斯戰爭時遭到破壞,教堂西面蓋了一面臨時牆,在十九世紀下旬才拆除,整個建築工程持續近七百年、歷經好幾位名建築師,直至一九二九年才完工,聖瓦茨拉夫逝世一千年紀念典禮便是在此舉行。 這幢銀灰色的哥德式建築,受到文藝復興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影響,是捷克人的藝術結晶。教堂長約六十公尺、寬約十二公尺,哥德式雙尖塔高達九十七公尺,凌空矗立,巍峨壯觀,遠遠望去,塔尖高觸蒼穹;近處細看,教堂結構精巧,外表布滿花紋圖案,刻工繁複細膩,數不清的石雕人獸,造型奇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哥德式的飛扶壁、四座突出的拱門與聖壇拱頂,都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媲美。窗戶有哥德式、羅馬式和文藝復興式等多種大小型式,製作方法各異,有的鑲色彩鮮明的彩繪玻璃,正門玫瑰窗上還描繪著聖經創世紀故事。布道大廳風格獨特宏偉,四壁布滿各式花紋圖案,還懸掛著許多名貴的油畫和木刻畫,每幅畫都描繪一個有意義的宗教故事。教堂內收藏著捷克國王從十四世紀以來沿用的王冠和權杖,陳列著捷克歷代國王的塑像和畫像。 大廳四周環繞著一圈共十八個禮拜堂,以及無數聖賢、王公的棺槨;其中祭壇前方,大堂中央上面有雕塑的是斐迪南一世和他妻子、兒子馬克西米連二世的墓;聖壇後方的聖約翰尼波克之棺由純銀打造,裝飾極為華麗繁複。聖瓦茨拉夫禮拜堂則有許多黃金與寶石綴拼成的圖案,顯得金碧輝煌;查理四世的石棺和部分王室人員的棺槨則安放在地下室中。參觀教堂有些地方是要事先購票,可至遊客中心先行瞭解,以免走冤枉路。 聖十字教堂(Santo Krize)坐落在布拉格城堡聖維塔大教堂的東南側,從馬提亞斯門進入,右手邊映入眼簾一幢秀美的洛可可式建築即是,這是一七六三年由哈布斯堡王朝的瑪麗亞•泰瑞莎女王在位時所建,內部華麗無比,有名師繪製的天頂畫,以及祭壇前精美珍貴的十字架,都值得細細欣賞。 聖喬治教堂(Bazˇilike Sv. Jirˇí)位於聖維塔大教堂後方,由弗拉迪斯拉夫(Vratislav)一世建於公元九二○年,是全市第二古老的天主教堂,十二世紀被火焚燬後重建為羅馬式,一一四二年後又陸續擴建,幾經翻修,成為市內首屈一指的羅馬式教堂,磚紅色長方形,有寬度不同的南、北兩座白色雙塔,南側大門上有聖喬治降龍的浮雕。教堂內陳列著從中世紀至十八世紀捷克民族畫家的作品,反映了捷克民族精神面貌和文化傳統。每逢春季期間,就有室內樂等演奏會。 聖尼古拉斯教堂(Santo Nicholas Church/ Kostel sv. Mikulase)位於舊城廣場,是布拉格城內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也是市區最美的巴洛克式教堂。原建於十三世紀,是本篤會修道院的部分,為簡單的哥德式建築;十八世紀才改建為巴洛克風格,由波希米亞建築師丁岑霍費(Kilian Dientzenhofers)父子所設計,共花了十五年才完成,同時又添加了一個七十四公尺高的巴洛克式洋蔥頭鐘塔,形成一圓一尖矗立於藍天的兩個塔頂,登上鐘塔,查理大橋、舊城風光盡收眼底。教堂外觀極為搶眼,雪白的建築配上青銅屋頂,與倫敦的聖馬丁教堂神似,周圍裝飾著它萓W雕塑家布勞恩 (Antonin Braun)之手、有華麗雕像的壁柱支撐。教堂內許多裝飾、祭壇、壁畫、雕像等也出自頂級藝術家之手,都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其中壁畫「聖尼古拉斯之饗宴」 (The Banguet of St. Nicholas),總面積廣達一千五百平方公尺,是整個歐洲教堂中最華麗的作品之一,圓頂內的壁畫為描述「三位一體之聖讚」,是德國巴洛克風格雕刻家阿薩姆(Kosmas D. Asam)的傑作。教堂內的管風琴歷史悠久,一七八七年莫扎特曾使用這座管風琴演奏,他去世時世界第一次悼念莫扎特的彌撒就是在這裡舉行。 這座屬於胡斯派的教堂,在布拉格之春紀念日和秋季音樂節時常舉辦音樂會,當觀眾入席後,管理員會用大鎖將大門鎖上,舊城廣場上的喧囂立即消失,留下寧靜肅穆繞樑的音符使教堂為之升華。 羅瑞塔(Loreta)教堂位於赫拉德恰尼區 (Hradcˇany)賽寧宮的對面,是一幢美麗的建築,也是布拉格所有天主教堂中最精緻的,它的出名則以其珍貴的藏寶室及擁有二十七個鐘的鐘琴之故。傳說巴勒斯坦的神聖之家(Santa Casa)在十字軍東征時搬遷到義大利羅瑞塔 (Loreto)來,成為天主教的朝聖之地,當天主教在捷克生根、茁壯而形成龐大勢力後,這裡反成為天主教聖地發展的主要基地,他們在全國複製了五十個以上巴勒斯坦的聖母瑪利亞神聖之家,而興建於一六二六年的羅瑞塔是最早的一所,信徒認為十七世紀新舊教之爭的白山之戰勝利,即靠聖母顯靈。 進入教堂巴洛克式的正門前,是布拉格名雕塑家丁岑霍費(K. I. Dientzenhofer)塑製的許多天使;進入中庭就是神聖之家,內部巴洛克式的壁畫、天頂畫也出自丁岑霍費之手,極盡繁複華麗之能事。教堂內有好幾個禮拜堂,各具特色,祭壇、聖像皆出自名人之手,最吸引人的是二樓的藏寶室,陳列著許多黃金和象牙做的名貴宗教法器、漂亮的祭拜石、鑲滿寶石的頭冠、手杖、披風,以及鑲滿鑽石光輝閃亮的聖體盒等,總數多達三百五十多件。 最珍貴的鑽石聖體器,是維也納宮廷金匠以三年多的時間於一六九九年製成,重達十二公斤,用金、銀為底,裝飾著六千二百二十二顆鑽石的大型藝術品,令人嘆為觀止。 羅瑞塔教堂令人神往的是鐘塔上可以演奏出美妙音樂的二十七個鐘,大鐘鑄造於阿姆斯特丹,由布拉格鐘錶師紐曼(Petr Neumann)組裝,一六九四年開始鳴奏;最大的鐘直徑六十公分、一八○公斤重,最小的一座直徑十二公分、一公斤重;每至正點,大小不同的鐘齊鳴,發出高低不同的音韻、交織組合成優美的「瑪利亞之歌」,響徹整個布拉格城堡。 提恩(Chrám P. Marie Prˇed T´ynem)教堂的全名應為國稅局前的聖母瑪利亞教堂,是舊城廣場最古老、最醒目的哥德式建築,它的前身建於一一三五年,現在所見三部分組合式方形教堂建於一三六五年,一雙高矗入雲、高八十公尺的高塔位於教堂西正面,為塔中有塔的針葉複式尖塔,頂端裝置著純金細長圓棒,似剛冒出頭的多芽水仙球根,又像虔誠禱告的蠟燭台,尖塔與正門上的黃金聖母像也非常引人注目。一六七九年教堂曾發生火災,現在內部天頂畫為重修時所繪的新巴洛克式,其他地方則維持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和早期哥德式的雕塑,其中大部分為出生在教堂隔壁的希克里塔(K. Sˇkréta)的作品,包括祭壇高處的聖母、聖巴巴拉、聖約瑟芬和聖阿爾貝塔等。 這個教堂曾是胡斯派主要傳教及聚會所,十五至十七世紀時曾扮演著宗教改革的重要角色。教堂旁的提恩學院保存有十四世紀的哥德式拱廊,現在已改為餐廳及咖啡館,面對舊城廣場,廣場上人來人往,露天咖啡館中更是人滿為患。 聖雅各布教堂與修道院(The Church of St. Jacob With the Minorite Monastry),是一幢精緻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雖然窩居在提恩教堂後面寧靜的巷道中,仍吸引不少人來瞻仰。這裡原來是十三世紀時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一世為邀請聖方濟會傳教士來此布道、特別為他們興建的教堂和宿舍,在一六八九年布拉格大火焚燬後而改為現狀。大門前生動的石雕誘引著訪客進門,入內更讓人眼前一亮的驚艷,繁複精美的雕像、高矗的祭壇和粗大的粉色大理石柱,鑲金鍍銀,氣勢雄偉。 據說這裡華麗珍貴的裝飾曾引起宵小的覬覦,竟趁黑夜前往竊取掛在聖母胸前的珠寶,不料聖母竟伸手抓住小偷的手臂,慌了手腳的小偷竟自斷手臂才得脫身;這隻手臂曾掛在教堂外以示警惕。當然這有過於神化之嫌,這與在台灣也有小偷在廟中偷錢,被門板倒下砸傷的事一樣,不可說做壞事不會得到報應。 聖方濟各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位於查理橋頭,在克萊門特學院完工後興建,因為當時雖有查理大橋的橋塔、克萊門特學院和聖薩瓦特教堂圍繞著大廣場的北邊,覺得還有一個漏洞,於是決定興建這座綠頂的教堂來填補空間,礙於地理位置上的先天不足,採用南北走向的建築,故顯得與眾不同和體積較小。 聖方濟各(St. Francis Xavier)這位被人尊敬的傳教士,一五○六年生於西班牙,因追隨聖伊格納修斯(St. Ignatius)傳教士到巴勒斯坦傳教,並於一五三七年獲授聖職,一生足跡遍及遠東、印度、馬來亞、摩鹿加群島和新幾內亞等地,影響所及,數千人因而受洗為基督徒,一五五二年在赴中國前逝世,一六二二年封為聖徒,成為所有駐外傳教士,1506年生於西班牙,因追隨聖伊格納修斯(St. Ignatius)傳教士到巴勒斯坦傳教,並於1537年獲授聖職,一生足跡遍及遠東、印度、馬來亞、摩鹿加群島和新幾內亞等地,影響所及,數千人因而受洗為基督徒,1552年在赴中國前逝世,1622年封為聖徒,成為所有駐外傳教士的守護神。查理大橋上他的雕像周圍還圍繞著3名摩爾人、2名東方人,是中歐罕見的東方面孔雕像。 聖高爾教堂(Church of St. Gall)位於提恩教堂南方、查理橋往東垂直相交處,這是一幢初建於1232年,綜合哥德及巴洛克風格的宗教建築,有日久氧化的綠色雙塔頂,昔日這裡是布拉格城外德國人自治區高拉斯鎮的信仰中心,14世紀後自治區和舊城合併,並對公眾開放。 聖吉爾教堂(Church of St. Giles)位於聖高爾教堂西方約2個街區,建於14世紀,在15世紀胡斯被火刑處死後,這裡一直是胡斯教派聯絡集會的場所,17世紀初被斐迪南二世國王沒收後交給天主教聖多明我教派管理。教堂外表莊嚴樸實,內部華麗耀眼,鍍金的塑像、裝飾繁複的粗大巴洛克式石柱,挑高的祭壇上有名家繪畫;典型的波希米亞拱頂,滿繪聖多明我與聖徒保衛天主教的歷史故事。 伯利恆禮拜堂(Betlémská Kaple)本來是昔日胡斯反對羅馬天主教昏瞶、傳播新理念的所在,他主張用捷克文取代拉丁文寫經,後來逃不過殉教的命運,伯利恒禮拜堂也被拆除重建於1952年,現在已恢復原貌的禮拜堂內壁畫是他傳教實況的描述。 聖薩爾瓦多教堂(Church of St. Salvator at the Klementinum)前身是克萊門特學院的耶穌會教堂,也是布拉格的第一座耶穌會教堂,這是1556年斐迪南一世引進耶穌會,想藉之分散捷克人對新教的迷思,特別修築這座教堂安置耶穌會教士。沒想到這股宗教勢力在坐大之後,拆民宅、擴建教堂、燒燬捷克文的書籍等,反形成民怨,在18世紀後期被逐離布拉格,故而參觀這所教堂可緬懷昔日複雜宗教糾葛下百姓的「信仰」之苦。 名人墓闢建於19世紀,位於聖彼得教堂旁,地下長眠著捷克歷史上近200位著名的文學家、美術家和音樂家,如卡夫卡、慕夏、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等。墓地綠草如茵,遍植翠柏,綴立著許多名人塑像,空氣清新,環境幽美,每個墓碑都是匠心獨具的造型藝術。這些名人雖然已逝世近百年,但是墓前的鮮花常年不斷。 捷克著名女作家夏姆曹娃,墓碑上有一尊雕像及她生前為自己寫的墓誌銘,她是捷克近代文學先驅之一,生於1820年,自幼受父母灌輸民族思想的影響,於19世紀40年代走上文學創作的生涯,在奧匈帝國統治時期為重振捷克民族文學和民族語言而終生奮鬥,編寫出「民族傳奇與故事集」和「斯洛伐克童話和故事」等,最成功的小說「外祖母」,人物性格刻劃出色,作者將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融入,把捷克的農村景色和大自然美麗風光生動的描寫,使這部小說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如今此書已翻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出版。 名人墓中還有捷克著名詩人、小說家聶魯達(Jan Neruda)的陵墓,他也是19世紀捷克傑出文學家,一生創作題材非常廣泛,主要詩集有「墓地的鮮花」、「宇宙之歌」和「平凡的主題」等,並寫有2000多篇小說和雜文,以及大量的短篇小說。最出名的短篇小說「流浪漢」,人物形象生動,筆調幽默活潑,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被譽為捷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奠基作品。 黃金巷(Goldn Lane/Zlatá Ulic´ka)是位於聖維塔教堂東邊的小巷,只能容納兩、三人並肩行走,石塊鋪砌的道路兩旁都是低矮的磚瓦房屋,建築造型也顯得奇形怪狀,就像童話故事中小巧的房舍,此地的建築簡陋,18間緊臨城堡的小屋子建於1540年,最初是給專門替國王打造黃金飾品的金匠、工匠居住的,故稱黃金巷。據說當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閒暇時,常來此巷向鑄金匠學手藝;後來成為24名城堡守衛的住所;因捷克著名的小說家卡夫卡曾住此巷的22號屋,花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以布拉格城堡為背景的文學名著「城堡」,而成為布拉格熱門的觀光景點,與查理大橋同為市區遊客密度最高的地方。如今22號已闢為「卡夫卡紀念館」,陳列著他的作品手稿與生活照片、泛黃的家族舊照片、古董郵票和舊書,出售各種精巧的手工藝品,以及各式各樣與卡夫卡有關的紀念品。 黃金巷裡還有許多小酒館和土特產品小商店,遊客熙熙攘攘,很多人都喜歡在這充滿中世紀氣息的小鬧市裡,品嚐一下當地佳釀和風味小吃,再順便選購幾件紀念品帶回家。

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紀最具國際性和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883年出生於這裡二樓的猶太人家庭,一週後依猶太教傳統舉行割禮。這棟房舍建成於1730年,原係聖尼古拉教堂神職人員的辦公室,1787年由約瑟夫二世下令改善猶太區環境時改為一般住宅。他全家人在這間公寓住到翌年5月搬離,房舍在1887年遭大火焚燬,1902年依原樣修復,設為卡夫卡紀念展示區。1965年,雕刻家赫拉狄克(Karel Hladik)塑製了一個卡夫卡頭像,嵌在屋子轉角的牆壁上。 這位20世紀的大作家,他的父親是中產階層的猶太商人,汲汲鑽營於世俗的成功和社會地位,對他形成很大的壓力。加之兩位兄長夭折,下有3個妹妹,使他深具身為獨子的強烈責任感。他崇尚精神生活,聰穎慧敏,虔誠向善,身心柔弱纖細,是個善良、正直而溫馴的小孩,在德語學校就讀中、小學成績優異,但內心對學校的權威管理、刻板而違背人性的人文課程心存反抗。後來在布拉格大學取得法律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私人保險公司就業,有固定工作時間和穩定的收入,使他可以利用傍晚時間從事寫作,雖然他捷克文的說和寫都非常流利,但他卻是用德文寫作。這時他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並且表明對當時社會制度的不滿,曾參加過無政府主義者集會,對猶太復國主義者表示同情。1889年至1896年遷至不遠的一分鐘屋(The House at the Minute),他的三個妹妹艾莉(Flli)、維莉(Valli)和奧特拉(Ottla)都在這裡出生,最後卻不幸都死在納粹的集中營裡。 一分鐘屋也是卡夫卡迷必往的參觀點,建築物牆壁上有1615年以聖經內容和多則古典神話故事為主題的刮畫,在紅瓦的屋頂掩映下,單色咖啡色系列的深淺明暗將人物畫表現得生動活潑無比,是值得欣賞的建築物;牆角有一座突出的雕獅,是1712年住進這棟建築物的藥劑師請人加上去的,故名白獅藥局,營業了130年後屋主換成一位煙草商,後來卡夫卡一家人才住進來。 1917年卡夫卡因肺結核病不斷請假,大半歲月都在療養院休養,1922年被迫退職,並和妻子鮑兒(Felice Bauer)仳離;不久和波娜(Milena Jesenská Pollak)的愛情也受到挫折。1923年到柏林專心寫作,結識了黛瑪(Dora Dymant),1924年6月3日病況惡化,病逝於維也納。 這位大作家與布拉格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他多數時間住在舊城區附近,只在戰爭時搬到過城堡區,一生很少離開家鄉,最後遺體也是長眠在布拉格的猶太墓園內。 卡夫卡的作品對世界影響巨大,但他生前卻默默無聞少有作品發表,大多數成名作都是在死後才由好友布羅德(Max Brod)陸續出版,著名的「審判」、「城堡」、「蛻變」、「美國」、「鄉下的婚禮」、「獵人與烏鴉」、「鄉村醫生」和「在集中營裡」等,在英、法兩國廣為流行,也深深地影響了奧地利和德國的文學,對捷克的知識、政治和文學,都有莫大的影響力。 維謝城堡(Vysˇehrad)位於伏爾特瓦河右岸,建於公元9世紀下半葉,雖然較布拉格城堡略晚,但極具歷史意義。相傳是建立布拉格城的麗布莎公主建造的,當年她站在這裡的懸崖上,遙望著滾滾北去的伏爾塔瓦河說:「在這塊寶地上,將會出現一座美麗絕倫的城市,它的光芒將與天上的星星一樣耀眼四射。」城堡最早是用粘土及石塊砌成,1085年在位的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將之重建為石造羅馬式城堡,從布拉格城堡遷來這裡,以此作為他統治的政治、文化、學術中心。他在這裡成立了造幣廠鑄造錢幣,維謝城堡之名也自這時開始,因此這座城堡是普熱美斯王朝的王宮及威權中心,曾經顯赫一時。1420年被毀,只有當年麗布莎公主站過的懸崖仍然還在。這座位於伏爾塔瓦河東岸小山丘上的古堡遺蹟,周圍還保存著低矮的城牆,並且依山勢蜿蜒而下,城牆內的花壇中央,矗立著麗布莎公主美麗的塑像,神態端莊大方。 城堡遺址上保存的聖馬丁圓樓、聖彼得教堂和聖保羅教堂,均建於11世紀下半葉,1420年毀於胡斯戰爭,直到1878年才得以重建,其中最出名的聖彼得教堂,普熱美斯王朝的歷任國王都在此舉行登基加冕儀式,教堂內的一個房間裡,仍保存有皇冠和寶物,窗戶上的彩塑玻璃也是珍貴的藝術品。 舊市政廳(Staroméstská Radnice)為舊城廣場上最重要的名勝古蹟,建於1338年,高達70公尺,是幢紅色屋頂漂亮的哥德式石造建築物。 天文鐘(Astronomical Clock)造於1410年,位於舊市政廳南側,高69.5公尺,基層建築正面上裝置著2個巨大圓鐘,鐘面鑲有黃金,它不僅是計時工具,也是一件大藝術品。天文鐘至今仍保存完好,鐘盤右側是白骷髏死神和懷抱古瑟的樂神,左側的是面對銅鏡自我欣賞的虛榮之神和緊抓錢袋不放的吝嗇鬼。上面的鐘最外一圈我們看不懂的是代表波希米亞時間的中古阿拉伯數字;第二圈是一天24小時的時間,藍色為白天,橘黃色是晚上;小圓圈指示太陽所落星座,所以除顯示時間,還正確地把天體的運行、太陽與月亮的軌道模擬出來,以地球為中心,太陽和月亮繞著轉。下面的鐘是一個圓的日曆,中央是舊城的城徽,鐘面畫以農民生活和勞動的圖案代表12個月,內圈是12個星座的名稱,時鐘及黃色帶部分,從8時至20時之間,每小時都固定傳出悠揚的樂音。每天白骷髏死神會轉動古代計時用的沙漏、拉動鐘繩嗚鐘,鐘面上的兩個小窗戶立即自動打開,12個耶穌門徒小木偶像走馬燈般魚貫而出;有趣的是等11個門徒都走完,還有1尊名為猶大的木偶被刻意留在窗門外,算是對他背叛耶穌的懲罰,同時兩側的人偶「虛榮」、「貪婪」、 「土耳其人」和「死神」等也會各自活動,鐘聲一停,還有一隻公雞啼叫幾聲,似乎要人們珍惜時光。 這個奇妙複雜的自鳴鐘,是500多年前的精工巧匠用錘子、鉗子、銼刀和鐵砧子等簡單工具手工製造出來的,現在還能正常運轉,實在令人欽佩。但大鐘背後隱藏著一個悲慘的故事:當這個大鐘在名鐘錶大師設計指導下完成後,它的美麗、精巧讓人嘆為觀止,成為當時全歐洲最美麗奇妙的天文鐘。自私的主教唯恐鐘錶師有了經驗再替別的城市做出更好的鐘,暗中令人把他雙眼弄瞎。 更駭人聽聞的是1620年內戰期間,11月波希米亞城邦的貴族領袖領導反抗行動在布拉格附近白山失敗,執政的斐迪南一世乃殺雞儆猴,在市政廳前把帶頭的27人處決,並把他們的頭顱掛在查理大橋上示眾。但他們的犧牲更激發波希米亞人的愛國心,使得日後波希米亞的革命意識高漲。他們去世之後,布拉格人視之為守護神,各種傳說紛紜,據說每年新年這27人的靈魂都會來取回自己的頭;所以當地人有一個說法,27位貴族還是照顧人民,故而透過天文鐘告訴大家當年年頭如何?如果第一響非常準,那麼當年必是個好年頭,如果不準,就是壞預兆了。 新城市政府(Novomeˇstská radnice)位於查理廣場(Karlovo nameˇsti)的北端,是建於1367年的哥德式建築,其後又有數次的重建,現在的建築形式完成於1456年,曾經歷漫長的時間,風格也不統一,面對廣場的明亮新樓層聳立在深灰色的石磚基座上,米白色文藝復興式的正面牆上、連接屋頂的3面三角形山牆,紅色瓦頂襯托在後,旁邊是高42公尺方形哥德式晚期風格的鐘塔,醒目而亮麗是這幢建築的最特別之處,登上高塔可一覽新城全貌。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曾在此上演,胡斯派教徒在1419年群集衝入市政廳,協調不成,將對他們不利的13名議員強行丟出窗外以洩憤。後來這個漂亮的市政廳還曾長期淪為監獄。 卡羅利努姆宮(Carolinum)位於舊城廣場東南方,是布拉格查理大學校本部所在地,由波希米亞國王和羅馬皇帝的查理四世創立於1348年4月,直到15世紀之前這所學校都只有四個學系。其實現在的卡羅利努姆宮,是瓦茨拉夫四世於1384年購買造幣廠主羅特勒夫(Rotelev)哥德式豪宅改建而成,雖然18世紀曾大舉改建為巴洛克式,但凸出牆外的窗子,就是當時原建築的哥德式,內部的裝潢則是1946年至1950年的改建成果。 宮內除校長室、著名校友事蹟陳列室和校本部行政機構外,還設有四個圖書館,其中以查理大學圖書館最負盛名,它創辦於1351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1366年查理四世贈給這個圖書館48卷圖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館方只對這所大學的師生提供借閱服務,直至1977年才對公眾開放,成為國家圖書館,並於1781年起接受各出版社寄贈的圖書,現有圖書150多萬冊,還有6000多冊古代手稿,絕大部分是歐洲各國中世紀的孤本珍品。此外,宮內還設有法律、醫學和宗教等3個圖書館。 葛茲—金斯基宮(Palác Golz-Kinsk´ych)位於舊城廣場東北面,建成於1765年,原為葛茲所有的哥德式豪宅,後來被外交官金斯基購得,故得此名。此屋歷經丁岑霍費設計、又有盧拉哥(A. Lu-rago)裝飾,是一幢極為精緻漂亮的洛可可式建築,有紅白相間的外牆及精美的屋頂雕塑,還有一座土黃色的「石鐘之屋」與宮殿側旁相連。昔日卡夫卡的父親赫曼在這幢美麗的房屋一樓右角開了一家店舖,至今該處仍是一家卡夫卡書店。1948年這裡也曾是捷克共黨領導人發表演說之處,是日後軍事政變導火線之一。現在葛茲—金斯基宮已設為布拉格國立美術館分館。 華倫斯坦宮(Wallenstein Palace/ Vald´stejnsk´y Palác)位於布拉格城堡東側不遠處,是繼布拉格城堡後貴族所建最大的建築,現在是捷克國會所在地。這是布拉格第一座巴洛克式豪宅,由帝國最高統帥華倫斯坦公爵建於1624至1630年。他是一個妄想自大狂,出身於波希米亞窮困的貴族家庭,力爭上游不擇手段,13歲成孤兒,被叔父撫養長大,1604年在他21歲時入波希米亞軍隊對匈牙利作戰,1618至1628年波希米亞反抗哈布斯堡王朝,他始終效忠哈布斯堡王朝,故能在斐迪南獲勝後出任波希米亞王國總督,1624年獲封弗里德蘭(Fr´ydlant)公爵,次年任神聖羅馬帝國和低地國家最高統帥,在白山之役中發了橫財,到義大利請來最好的藝術家和工匠,把自己的住所建得比國王的宮殿更加豪華氣派,宮殿內有25幢房子和龐大的花園,正對大門的步道兩旁列立著大型塑像,甚至在大廳塑了一尊象徵自己是戰神的像,意味著自己舉世無雙。他出門的陣式更是令人側目,50輛無蓬馬車和騎兵隨從,功高震主的結果使他被國王暗殺。現在華倫斯坦宮及後宮花園、涼亭、拱廊和造景仍如往昔美輪美奐、金碧輝煌,豪華而引人入勝,是遊客不可錯過的參觀好去處。 賽寧宮(Cˇernín Palace)位於地勢較高的城堡山上,原係捷克王國駐維也納大使賽寧(Humprecht Jan Cˇernín)公爵的豪宅,他有錢有勢,周遊列國,見識過不少宮殿華屋,乃在布拉格城堡山上買下大片土地,聘請倫巴底建築師巴拉第(A. Palladi)設計正面,布拉格好幾位名建築師設計其他部位,建造了這座布拉格最大、他理想中的巴洛克式宮殿。整座建築寬136公尺的正面,鑲嵌著30根華麗的半露列柱,氣派豪華,在山上居高臨下,要和皇宮比高下,還買了歐洲許多古董、名畫,客廳和房間裝修得比皇宮更為輝煌美麗,可惜在完工後因財力不繼而破產,1851年全家移居維也納,將屋售給捷克國防部做營區,後淪為戰時的傷兵臨時接待站,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後,成為外交部的所在地。 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又名赫拉德恰尼城堡(Hradcˇany Castle),已有1000多年歷史,神聖羅馬帝國和波希米亞國王都曾在此駐錫,自古以來一直是全國最富庶的地方、捷克政治權力的中心。它坐落在伏爾塔瓦河西岸的城堡山上,就像是一座高懸於布拉格之上的小型城市,由王宮、教堂、廣場、畫廊、大廳、噴泉和雕塑等許多古建築組成,規模龐大、氣勢不凡,而且居高臨下,地勢險要,可以俯瞰全城。這座城堡始建於9世紀,是普熱美斯家族的住宅,1344年捷克最偉大的君主查理四世安下聖維塔大教堂的奠基石,至1356年完成,更充實了城堡區。胡斯戰爭中城堡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經弗拉迪斯拉夫國王的繼續建設,以及後來歷代堡主在漫長歲月裡不斷擴建,成為集捷克建築大成的藝術,包括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式和文藝復興式等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物。整個城堡的布局以舊皇宮為核心,風格各具的建築群向四周延伸。城堡外圍全是環狀花園,綠蔭間立有18世紀的大理石雕塑,南側花園城牆外有兩座塔樓:達利波塔(Daliborta)是15世紀的防禦工事,曾當作監獄使用過;尖塔是以第一個犯人的名字來命名。 舊皇宮(Stary Kralovsky Palac)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位於聖維塔大教堂東北側,在16世紀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前,這裡一直是波希米亞國王的住所,歷任國王都曾有不同程度的修繕。這幢晚期哥德式王宮建築得十分壯麗豪華,大致分為3層,王宮的一角是總統辦公的地方,玻璃門上寫著「捷克總統府辦公室」,進門處有持槍的衛兵把守,當總統在城堡內辦公時,大門右翼上方會升起一面上有雙拳緊握圖案的雄獅旗,如果總統去外地巡視,這面國旗就會暫時降下來。 入口是挑高華麗的哥德式肋形大穹窿弗拉迪斯拉夫大廳(Vlad-islavsk´y sál),這是整個皇宮的重心,昔日是捷克國王舉行加冕典禮的地方,也是整個城堡的社交中心,在16世紀魯道夫二世時期,還曾舉行過奢華珍貴物品的博覽會、藝術品展覽會等。1934年捷克共和國總統選舉即在此廳舉行,至今總統的選舉儀式仍在這個豪華的大廳進行。金碧輝煌的大廳長62公尺、寬16公尺、高13公尺,廳內無支柱,可以讓武士騎馬比武,它在1502年建成時曾是當時歐洲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之一,也是當時歐洲最具規模的大廳。廳旁巨大的長方形窗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 上層的國事紀錄廳內存放著許多昔日重要的國家大事文物,書櫃上還有不少土地稅收的帳冊,屋頂上有波希米亞各貴族的家徽,其中最常見的獅子圖騰,是捷克精神的象徵。 入口右方路易士樓(Louis´s Wing)的捷克會議廳(Czech Chancellary)第二廳的左牆上,有一扇特別具意義的窗子,那就是捷克歷史重要一頁的1618年5月23日,100多位新教貴族把哈布斯王朝斐迪南大帝派來的兩名與會官員由此窗丟出去,成為不久之後歐洲「30年戰爭」的導火線。 下層是哥德式的查理四世宮殿和仿羅馬式的宮殿大廳,大多數房間燬於1541年的大火,部分是後來重建的遺蹟。 北樓裡的西班牙大廳建成於1545至1563年,是舉行盛大國宴和總統接見外國元首和貴賓的地方。此外,樓內還有建於1538至1563年的安娜女王娛樂所。 在總統府和聖維塔教堂之間有一片開闊的廣場,中央有兩根旗桿騰空而立,每逢外國元首來訪或新任大使呈遞國書時,旗桿上就會升起賓主兩國的國旗,總統還會親自陪同外國元首在這個廣場上檢閱儀杖隊。廣場南側主教宮殿內的國家畫廊(Narodni gale-rie),收藏有13至18世紀的中古西洋美術品及19到20世紀的法國美術品。 馬丁尼茲宮(Martinicz Palace/ Martinick´y Palác)位於赫拉德恰尼(Hradcˇany)廣場北端,與廣場東端的布拉格城堡近在咫尺,這幢精緻的文藝復興式建築,一直到1598年都曾是赫拉德恰尼市的市政廳,並因它的內外牆上滿布刮畫而著名,尤以其側廂最為珍貴,長5960公分的外牆上面有神話人物和花鳥刮畫,內部面對花園的中庭牆壁上也布滿這種裝飾。正面入口處的牆上還有亞當和夏娃畫像,室內有更多的精緻壁畫。 史瓦森堡宮(Schwarzenbersky Palace)位於赫拉德恰尼廣場南邊,外觀與周圍的建築不同,為義大利佛羅倫斯風格,外牆像是用一塊塊花磚拼砌出的美麗立體幾何圖案,其實牆面本身非常平坦,只是外層用石膏塗刮造成的視覺效果。此宮原收藏兵器相當豐富,自1945年起已改為兵器博物館,展示盔甲、各次戰役中所使用的武器及相關資料,地下室有自古迄今各個時期的刑具,令人不寒而慄。 史瓊伯恩宮(Schönbornsk´y Palác)位於布拉格城堡南方、小城廣場的南端,這也是另一個豪華體面、有龐大花園的宮殿式豪宅,自從1621年「白山之役」後,擁護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各貴族紛紛在此建造官邸,並用宮殿加以命名,現在這些宮殿大部分都當作各國大使館或市政府辦公室用,史瓊伯恩宮現在則是美國駐捷克大使館所在。 克拉姆.高拉斯宮(Clam-Gall-asu°y Palác)位置在查理橋西方不遠處,18世紀哈布斯堡王朝勢力膨脹,貴族廣建華屋宮殿,這幢豪宅就是權貴約翰•高拉斯(Jan Gallas)的官邸,門前左右各有一座雙人雕像,既象徵權力和威望,也是全城最精彩的巴洛克式建築裝飾,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Herakles)披著戰利品的獸皮,站在門前巨廊上承擔整棟建築物的重量;宮裡走廊及廳堂的天頂畫更是精緻。這裡曾是查理大學德語學院的政治學系所在,卡夫卡也曾在此就讀過。 火藥塔(Prasˇná Brána)位於舊城區東側,與舊城廣場間有西里特納街相連。早在11世紀舊城初建時,這是13座城門之一,由於是當時送給國王的加冕禮物,因此雕塑得非常精美繁複。17世紀初城門塔基改為存放軍火的地方,「火藥塔」便因此得名。1875年重整為哥德式,拱門上的石雕及金屬雕塑都是這時加的。三層的塔高65公尺,昔日曾一度作為鍊金術士的實驗室和教堂存放聖器之用。現在這裡已成立一個小博物館,於每年的3月到11月開放,遊客可沿著186級石階到達頂樓,鳥瞰整個布拉格城,樓頂的展覽室還時常有攝影藝術展。 大會堂(Obecní Du°m)位於火藥塔隔壁,曾是1383年至1485年的皇宮,也是1918年捷克宣布獨立之地,經過幾次改建後成為新藝術建築風格的經典之作,是布拉格的文化中心,大門門楣上的馬賽克壁畫「向布拉格致敬」是名藝術家史畢勒的傑作。大會堂裡面可容納1500人的斯美塔那華麗音樂廳,是紀念民族樂派之父斯美塔那在此發表許多樂曲而設,每年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都在此舉行。大會堂內的市長廳,是由新藝術代表畫家慕夏(Alphonse Mucha)設計繪製,裡面收藏的慕夏畫作以仕女畫像為主,精緻、繁複的表現手法將女性的優雅表現得淋漓盡致,1894年為著名演員貝恩哈特(Sarqah Bernhardt)所繪劇照海報更是膾炙人口。 大廳一樓入口左側的新藝術咖啡廳有一排面向市街的窗戶,明亮的光線將咖啡廳內的美麗裝飾襯托得更加金碧輝煌,大廳的一角還提供電腦和網路服務。 查理大橋(Karlu°v most)橫跨在伏爾塔瓦河上,是眾多橋樑中最令人矚目的,位於舊城廣場西邊,是布拉格最知名的哥德式建築物之一,連接布拉格東、西兩岸最熱鬧的核心區,象徵布拉格在歐洲心臟地帶的絕佳位置。這裡原有一條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在位時於1170年所建的文藝復興式大橋,1342年因為河水氾濫而沖毀,查理四世皇帝乃任命年僅27歲的建築師派勒(Peter Parler)重建這座重要的聯外橋樑,1357年7月9日開工,直到15世紀才完成,成為伏爾塔瓦河上第一座最壯觀豪華的永久性牢固橋樑,當時大家只稱之為石橋,1870年為紀念造橋者查理四世才改為現名。 這座全長516公尺、寬10公尺的大橋,以16個粗寬的地樁支撐,整座橋沒有一釘一木,全部用石塊和石板砌成;建橋時是用雞蛋調和石灰以保橋樑的堅固。當時所有波希米亞各城市都接獲命令,要送定額的雞蛋來做建築材料,一車一車的雞蛋由各地運來,用大桶裝著蛋汁滲進石灰攪拌灌築橋樑。但其中卻有瓦爾瓦雷(Valvare)市的居民,因為傳達消息的差誤,送來的雞蛋全部都已經煮熟了,一時成為布拉格茶餘飯後的笑談。 大橋兩端各聳立著一座哥德式尖頂的橋頭堡,對稱美觀,氣勢雄偉。舊城廣場旁的橋頭堡一樓前,有大橋的守護神查理四世、他兒子瓦茨拉夫四世和聖維塔等的塑像;在二樓前則有西格蒙德和阿爾伯特的塑像,這些中世紀的哥德式雕塑都是值得欣賞的精美作品。 橋塔下有進出大橋的拱門,右岸的舊城橋塔下可購票上去參觀,是一覽全城美景的理想地點和拍照的最佳角度。悠悠河水從橋下16個半弧形圓拱孔緩緩流過,橋畔河邊白鵝悠游,一幅詩情畫意。由鵝卵石鋪成的查理大橋遠眺,布拉格城堡教堂尖塔高聳入雲,城堡綠色、藍色、橘色、鐵灰色和白色的建築鱗次櫛比,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出一股君臨天下,不可輕攀的氣勢。 大橋的石頭略顯黝黑,兩旁的護欄橋墩上對稱羅列、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30尊,有守護神、聖者及歷史名人,由於這些歷史悠久的藝術品非常貴重,所有真品都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內,安置在橋上的是幾可亂真的複製品。 這些塑像創作年代不一,最早的雕於1683年,最遲的完成於1928年,每尊雕像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完成於1683年的聖約翰內波姆克(St. John Nepomuk)雕像,已有300多年歷史,布拉格的導遊會告訴你這樣一個故事:擔任主教的聖約翰曾經聽過皇后的懺悔,他遵守教規為皇后保守秘密,不肯把皇后懺悔的內容告訴國王,結果被國王投入伏爾塔瓦河淹死。其實是當時身為布拉格教區總主教的聖約翰,不願同流合污,素與國王瓦茨拉夫四世不和,不只一次拒絕汮任大主教,而在1393年修道院院長選舉時反對國王任命政治酬庸的人選,而提早集合全院修士另選出新院長,國王大怒判他火刑,燒死後丟入河中。後人為紀念他,就雕了這尊頭上有一圈五顆星光環、雙手抱著十字架的青銅像安放在橋上,雕像下還以浮雕刻畫記載著這個故事。傳說觸摸聖約翰內波姆克的浮雕能帶來好運,因此銅像的許多地方被摩擦得發亮。 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 Xavier)塑像完成於1711年,這是位不畏艱辛遠至亞洲、印度、馬來亞、日本及中國等地傳教的西班牙神職人員,1552年去世,1622年封為聖徒,是駐外傳教士的守護神,所以在他身旁圍繞的有在中歐少見的東方面孔。 在19世紀以前,查理大橋是連接兩岸唯一的橋樑,曾經是行旅車馬的幹道,在市民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伏爾塔瓦河上共有17座大大小小的橋樑,擔負起兩岸行人、車輛交流的重任,但查理大橋獨具一格的建造風格,仍為人們瞻仰河上風光的焦點,也是遊客前來布拉格必到之處,為保護這處名勝古蹟,市政當局已禁止車輛在橋上通行,只供行人過往。 橋上一年四季遊人如織,還有街頭藝人拉小提琴、表演小木偶和默劇等,非常熱鬧;小販擺設的工藝品及畫家的當街素描則是路人的另一熱門焦點,據說在橋上的賺錢者每月要付1000克郎(約30美元)以作清潔維修費用。可惜這座歷經600多年的古橋,橋面及結構都已嚴重毀損,如不及時搶救,本世紀就會坍塌,在政府的呼籲下民眾踴躍捐獻,已籌足經費開始著手修復。 過了查理大橋就是小城區(Malá Strana),是布拉格另一個最早的居民區,狹窄的街道、石砌的馬路,許多中世紀建築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人們置身其中不免發思古之幽情。街道兩旁居民住宅門楣上都有一個獨特的裝飾,有的是一串葡萄,有的是一頭金色的老虎,有的是一隻白熊。據說,當時這裡的居民還不會用號碼作門牌,所以用各種不同的裝飾來作為區別住宅的標誌。此地還保存一些15世紀時的簡陋小酒館,曾是當時著名文人和音樂家光臨的地方,現在已成為國家保護的重點,一切都照原樣擺設,在那些沒有油漆過的桌子旁邊,寫著某年某日、某位著名詩人或文豪曾在此飲酒。這些小小的說明,為來此的客人營造了許多想像的空間,對招攬顧客、促進酒館的生意產生極大的效應。 布拉格動物園(Prague Zoo)位於布拉格市中心鬧區北面4公里的特諾亞(Troja)盆地,是歐洲最美麗的動物園之一,以繁殖稀有的普氏(Przewall)野馬而著稱。創辦於1931年,佔地61公頃,共飼養2300多隻動物,約450種。園內除設有普氏野馬保育中心外,還飼養大批來自亞洲、南美洲和澳洲的動物,並成功繁殖了一些瀕臨滅絕的稀有動物,如鬣狼、二趾樹獺、獵豹和騫驢等。這個動物園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地理和坡地創造園景,除大象、猛獸、猿猴和小動物外,其他動物都在自然環境中放養,稀有的捻角山羊和斑羚放養在懸崖峭壁上,並設有電纜車將遊客從平地送到山上的獸圈旁觀賞珍稀動物。 布拉格植物公園(Botanická za-hrada)位於布拉格第7區,鄰近布拉格城堡東面、舊城北面河對岸,從1992年設立以來,在14公頃的展示面積中,內容不斷的充實,一個玻璃溫室中是培養著原產於熱帶砂岩等地的植物,2001年又增設一個玻璃屋,裡面種植由美洲、南亞洲及中美洲引進來的熱帶植物及雨林等。 伏契克公園(Fucik Park)是全市最大、最具自然特色的天然文化公園,位於市區東北部伏爾塔瓦河南岸,是布拉格人民一年四季重要休憩場所。伏契克是捷克著名作家,因反對法西斯暴政,於1942年被蓋世太保逮捕,翌年在柏林監獄被害,他在獄中所寫的「絞刑架下的報告」,揭露法西斯納粹黨徒的殘暴罪行,表達了視死如歸、反法西斯的凜然正氣和對祖國的熱愛,已譯成近90種文字出版,共有157種版本,是捷克文學作品中外文譯本最多的一部書,布拉格人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公園。 一進公園大門,迎面就是巍峨壯觀的公園大廈,經常在這裡舉辦文化藝術展覽。金黃色的外牆上,有許多高達4公尺的門窗,顯得氣勢雄偉,大廈頂端聳立著用捷克文寫的「伏契克文化休憩公園」紅色字樣。左側墨綠色的圓形體育館,正似綠葉襯托紅花,格外顯目;右側直達公園內的通道旁立有兩尊栩栩如生的雕像,神態動人的在迎接遊客。 公園南端起伏的山崗上長滿高大的常青松柏,宛如綠色屏障;下面視野開闊,美麗的伏爾塔瓦河從北面緩緩流過。狹長的河岸上叢生著樹林和奇花異草,密林深處飛鳥爭鳴,松鼠穿躍,一泓湖水碧波蕩漾,野鴨暢游,湖岸柳絲飄拂,令人彷彿置身於幽靜的江南。 園內滿種白樺樹、楊柳樹、梧桐樹、杉樹、松柏和粟樹等,一些名貴樹木上還掛著一塊小木牌,上面寫著樹種名稱和發源地;許多來自歐、亞、非和美洲形狀奇異的植物,都讓人大開眼界。春日萬物甦醒,滿園月季、丁香、玫瑰和鬱金香,樹上的桃、杏、李和粟花等,涔紫嫣紅爭相鬥艷,是公園最迷人的季節,選一湖畔的長椅小憩片刻,欣賞著碧綠的湖水,野鴨、野兔和松鼠不畏遊人的在身旁走動;站上公園的山崗極目遠眺,市區的樓宇、教堂和城堡盡入眼底。 每至春季,公園裡就會舉辦長達1個月的傳統聖馬太市集。早在中世紀市郊聖徒馬太教堂,每年春天舉行宗教活動的同時逐漸形成集市,隨著時光流逝市集歷經變更,最後才遷移至這裡。園中遊樂園內設有電動轉椅、空中飛船、小火車、汽槍射擊、電子遊戲和各種表演等數十種項目,四周的臨時售貨棚,商品琳琅滿目,冷飲店、食品店和快餐店的生意也很興旺。 納瓦列赫花園(Zahrada Na Val-ech)位於布拉格城堡南緣,也是一座精心規劃的美麗公園,原為捷克歷代王室的御花園,綠草如茵,百花爭豔,環境非常幽美,又歷經多位住入城堡的國王個人喜好的造景、設施,可探幽、可賞景。坐在石椅上小歇,可大飽眼福;登上東北角的觀景區,更是令人心曠神怡。 此外,市內的主要公園還有位於小城區面積廣大的塞米拉公園(Seminárˇska Zahrada);與塞米拉公園相連,原屬史瓊伯恩宮的豪華史瓊伯恩公園(Schönbornska Za-hrada);維謝城堡外圍面積龐大、仿自巴黎凡爾賽宮的維謝城堡(Vysˇehrad)公園和華倫斯坦宮附屬的華倫斯坦(Wallensbein)公園等,都是各具特色、十分有可看性的公園。 這個城市也是全國的科學和教育中心,著名科學家迪谷•布拉赫、開普勒和愛因斯坦等人都曾在布拉格講學過。著名的捷克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790年,已有200多年歷史,是歐洲最早的科學研究機構之一,下設61個研究所和9個大型實驗室,現有80多名院士和190多名外籍院士。 市內現在共有9所高等院校,最出名的查理大學創辦於1348年,是中歐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全歐洲第二古老的大學,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設有哲學院、數學物理學院、法學院、新聞學院和醫學院等,共計12個學院、36個系、85個專科,現有2萬多名學生。捷克歷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和科學家都曾在此學習和工作過,除胡斯曾任第一任校長外,許多捷克民族運動的精英們也出自這所大學,是捷克民族運動的搖籃。 著名的夸美紐斯(John Amos Comenius)也畢業自這所大學,他是世界近代教育理論創造者、捷克17世紀宗教改革運動領袖,終身努力於以全民教育制度、促進人類和平與合作,教育主張得到歐洲各國支持,法國、英國、匈牙利和美國都曾邀請他前往辦學。重要著作有「教學宏論」、「圖畫中見到的世界」、「敞開的語言之門」、「分析教學法」和「幼兒教育」等,主張改革教育方法,使學生既要學得快、領會透徹,又要心情愉快,教師要順其自然,注重兒童心理和教學方法,他編寫的看圖識字教科書曾風行歐洲達兩個世紀。 普爾金耶(Jan Evangelista Purkinje)是出身查理大學優秀科學家的代表性人物、19世紀聞名世界的生物學家和捷克實驗生理學的創始人,也是現代細胞學理論的奠基者,1819年他在布拉格查理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留校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研究細胞組織學和胚胎學,對眼睛和視覺、腦和心臟功能、哺乳動物繁殖等都有新的發現,1823年發現指紋的鑑定;1829年研究出樟腦、鴉片、松脂對人類的作用、顛茄(belladonna)和洋地黃中毒所產生的視覺障礙;1823年發表指紋的鑑定意義,1833年發現人體的汗腺,1836年證實胰臟提取物能消化蛋白質的觀點,1839年在查理大學創辦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生理學系,同年他又發現人體心臟中的心室纖維等。 捷克技術大學創辦於1707年,是中歐最古老的工科大學,有學生1.6萬多名,為國家培養出大批專家。此外,布拉格音樂學院和藝術學院在中歐也享有盛名。 卡洛琳南大學(Karolinum)位於舊城廣場附近,米色巴洛克式建築的南側,竟突出一個哥德式的黝黑、雕刻精緻花紋的窗台,雖覺奇怪,但並不突兀,原來這整座建物始建於1383年,是當時的市政廳,與提恩教堂及火藥塔等同為哥德式。1711年擴建時已不復原貌,現在只有窗台可窺原建築風采的萬一,名作家卡夫卡也曾在此唸過法律系。 ●布拉格周邊的城堡迷人 到歐洲參觀古堡是不可遺漏的行程,捷克全國共約200座古堡及名宅,僅僅在布拉格郊區就有許多值得參觀的古代城堡,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克諾比斯特(Kon-opisˇteˇ)城堡,這裡曾是當年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 d’Este)的私邸,也是捷克最美麗的城堡之一。這座具有法國建築藝術風格的哥德式古城堡,始建於13世紀20年代,至今己有600多年歷史,曾幾經易主和改建,而且還飽經滄桑,異族侵略者也在此留下他們的足跡;其中有趣的是在1618至1548年歐洲30年戰爭中,斐迪南任命的大元帥華倫斯坦(A. Wallenstein)1622年霸佔這個城堡,3個月就將之賣給了皇家法律顧問Michna,乘戰亂撈了一大票。 瑞典軍隊在1548年戰爭末期佔領城堡作為辦公室,並洗劫和燒燬附近的科內紹夫城,由於這種情勢的混亂破壞和住入者的髒亂疾病,古堡有相當長的時間陷入頹廢腐爛,直到1675年路得維希菲力普的父親購得古堡才終止厄運。1887年成為皇太子斐迪南大公的府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司令部就設在城堡內,附近有練兵場和集中營,瘋狂鎮壓捷克人民的反抗,城堡裡的珍貴藝術品也被劫掠一空,大戰結束後才陸續找回。 這個迷人城堡的滄桑歷史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住此的情形,這裡除了是王儲對內對外活動的中心,也是奧匈帝國的政治焦點。早在他叔父約瑟夫一世掌權時,斐迪南就在此著手策劃一旦登上皇帝寶座,將重新組織他的奧匈二元帝國,以實現他一直夢想建立的大奧地利王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和推行對外擴張侵略政策的德皇威廉二世臭味相投,所以對建立德奧聯盟也特別熱心,他在遇刺前兩週,曾特地把德皇威廉二世和奧匈帝國海軍上將迪爾比茨邀來城堡密談,瞭解當奧匈帝國進攻塞爾維亞時德軍的動向。但他未及登上皇帝寶座,就於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刺死。他的一生並沒有特別建樹可言,但當了15年王儲、周遊過世界,是個興趣廣泛的藝術品收藏家和狂熱的狩獵老手,特別是他在克諾比斯特城堡經營了27年,確實給後人留下許多珍貴的東西。 城堡坐落在布拉格東南郊44公里的山上,距離當時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約250公里,依山傍水,周圍225公頃的園林環繞,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景色非常迷人,每年4至10月開放時吸引成千上萬外國遊客前來參觀。城堡目前還保持著斐迪南在世時的原樣,裡面陳列的武器、瓷器、壁毯、名畫及獵物標本等,都是他當年心愛的珍貴蒐集精品。 兵器展覽室內展出古今的兵器4600多件,包括他家族歷代的蒐集品,有巴爾幹地區的狩獵匕首、阿拉伯的鑲金象牙腰刀、遠東地區的17世紀寶劍,中世紀歐洲的馬刀、劍、矛和18、19世紀的槍枝和火砲等,尤其16世紀以來歐洲名工匠製造的各式精美手槍最令人矚目,其中又以義大利產品最多。 武器庫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副戰馬和武士連在一起的人馬盔甲,重達60公斤,這是1601年義大利工匠精心製作的,是名副其實的鐵騎,製作者對戰馬身體各部位精確的瞭解、對鐵甲各部分功能和活動恰到好處的精巧搭配設計,令人嘆為觀止。 在通往書房的過道,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十分考究的升降梯,那是當年斐迪南專用的水梯,當時還沒有電梯,這位未來的皇帝對每天在樓梯上爬上爬下顯得厭煩,於是就命人讓維也納的工匠們在1890年製造了這部水梯。面積雖不大,但做工精緻,還放了一張豪華的沙發椅,讓人大開眼界。 王儲的書房寬敞漂亮,裝飾著造型簡單精緻的吊燈、名貴的壁畫和地毯,圖書分門別類地擺在幾個靠牆的大書櫥裡,書櫥上有幾個不同款式的古董瓷瓶,沙發桌上是一個精確的地球儀,想來他出遊時也曾有一些準備工作。整個書房藏書近3萬冊,主要是藝術史、軍事、狩獵和地理等方面的書籍。 城堡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樓的動物標本,全是斐迪南一人射殺的,在幾十公尺長的長廊、樓梯兩邊牆上及頂部全是標本,小至山雀、野雞,大至狗熊、老虎、大象,應有盡有。斐迪南於1892至1893年周遊世界時,在中國獵到1隻美麗仙鶴也在展品之列。另外有1隻鹿頭,牠的角竟然有22個分枝,據說這隻漂亮的梅花鹿,是1905年獵獲的,是他射獵的第5000隻鹿。在一間名為鹿角室(Antlers Room)的小起居室中,整個牆壁都是以這些鹿角為裝飾。 卡爾施泰因(Karlsˇtejn)城堡位於布拉格西南郊20公里,是1348年查理四世在位時所建,當時是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室儲存寶物和國璽的地方,裡面收集有許多聖徒遺物,天花板和牆壁上所掛的壁畫都是用寶石和金箔製成,後來因成為歷代國王的別墅而有所修改,陳列的家具多半是查理四世所購置。現在所呈現的面貌,是施密特(F. Schmidt)教授及莫卡(J. Mocker)建築師兩位名師,從1887年至1899年經12年才完成的傑作。灰頂白牆的不對稱哥德式建築,高居伏爾塔瓦河支流貝羅溫卡河岸的山丘上,居高臨下,視野廣寬,在戰略上十分重要。夏季這裡經常舉行露天歌劇和大型音樂會,吸引眾多當地居民及遊客前來觀看。 克利佛克拉特(Krˇivkolát)城堡位於布拉格西方60公里,最初是1100年建於山區的木造狩獵城堡,在12世紀普熱美斯家族的鄂圖卡二世,以及13世紀瓦茨拉夫二世的建設下已更具基礎,14世紀時瓦茨拉夫四世及稍後的亞蓋沃王朝弗拉迪斯拉夫都曾予擴建,成為一座堅實壯麗的城堡,只可惜在1633年歐洲「30年戰爭」中遭大火焚燬,重建後成為查理四世的別墅,1828年又遭火災,1850年才再建完成。這座位居山區的狩獵城堡,經歷任入主的國王經營,有許多精緻的設施及中世紀後哥德風格的裝飾,包括國王大廳、禮拜堂、圖書館、會議大廳、瞭望塔、砲塔、城垛等;因一度還囚禁過政治犯,故陰森的地下土牢也值得一看。 邁爾尼克(Meˇlník)城堡位於布拉格北方33公里、易北河及伏爾塔瓦河的交匯處,斯拉夫人早在9世紀時就已建立,是一座早期中世紀城堡,在15世紀至少有兩次以上的擴建,1553年又經貝克(Zdislav Berka)公爵重建,外型雖不是古堡中最雄偉,但內部收集不少藝術品,以及一個高品質的攝影藝廊,多是歐洲「30年戰爭」時奧地利宮廷會議主席洛布科維茨(Lobkowic)的私人蒐集,他於1674年被革職。 尼拉霍吉維(Nelahozeves)城堡位於布拉格西北28公里伏爾塔瓦河岸,始建於1553年,就在外部將完成的1588年因建築承包商去世而中斷,但其豪華壯觀並未因此而遜色,紅頂白牆的建築襯托著綠油油的樹林矗立在懸岩顛,河水由堡旁悠悠流過,似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也突顯出它曾經擔任監視過往船隻行動的重要任務,堡內有由歐洲名家繪製內容豐富的藝廊,還有數目龐大16、17世紀的西班牙人像畫。 普魯霍尼茨(Pru°honice)古堡就在布拉格市南郊,原為羅馬哥德式堡壘,16世紀改建為文藝復興式,現在所見彩色繽紛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則是1889至1894年所完成的,它的特色是有一個在1885年所開設的200公頃樹林公園環繞,這也是捷克唯一的公園古堡。連絡電話為02-67-750350。 布熱茨尼采(Brˇeznice)古堡位於市西北方80公里處,這座後哥德式城堡由13世紀中葉的堡壘發展而來,1548年又經洛克薩尼(Loksˇany)的喬治將之改建為文藝復興式,歐洲「30年戰爭」中白山之役後的1623年,成為耶尼塞克(Pribik Jenisek)的私人居所,並於1625至1632年擴建。1728至1872年為克拉科夫(Krakovsky)擁有,最後一任古堡的主人帕爾菲(Pálffys)則住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經過這些有錢王公貴族的居住,古堡累積不少珍貴的蒐集和建築,堡內的洛克薩尼書房建於1558年,是捷克最早的書房大廳,滿是彩繪的桁樑天花板、精緻的壁畫、精工雕飾的木書櫃都無比豪華。克拉科夫家族世代蒐集的藝術品、帕爾菲家族的珍藏,加上一個小型的兵器及甲冑收藏,內容豐富。古堡林蔭掩映,幽靜舒適,周圍環繞著文藝復興式公園,另外還有個約5公頃的英國式公園也銜接在一起。 貝特拉姆卡別墅坐落在布拉格郊外,是莫扎特的摯友德沃夏克夫婦的夏季別墅。莫扎特晚年在維也納聲望逐漸滑落,但是卻受到布拉格的狂熱歡迎。據說1787年,他就是在此地完成歌劇「唐喬凡尼」序曲。當時他所居住過的這座別墅,現在已開放為莫扎特紀念館,收藏有他使用過的鋼琴和「唐喬凡尼」的樂譜等,是樂迷們不可錯過的展示品。 利迪采村(Lidice Village)位於布拉格西25公里,雖非旅遊勝地,但每年前來參觀憑弔的遊客多達30萬人。1942年德國黨衛軍第二號頭目海德里希(Heydrich)在附近被捷克愛國組織暗殺身亡,希特勒下令報復,於同年6月10日,納粹德軍把全村192名男人殺害,203名婦女抓進集中營,105名兒童被帶走,然後放火焚燬村莊,用推土機把全村夷為平地,妄圖從地圖上把利迪采村消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短短的幾年內,在遍灑死難者鮮血的利迪采村故土上,又崛起一座更美麗的村莊,盛開的花朵、如茵的草地,充滿了青春活力。在殉難者長眠的地方修建了公墓,深黑色的大理石紀念碑豎在墓前,頂端有木十字架,碑前圓形花壇下掩埋著全村被害者的遺骸。墓周圍遍布四季長青的松柏樹,墓前北面還有一盞長明燈。墓旁的展覽館展出遇難者的遺像和遺物、納粹德軍當年為宣揚戰績而拍下的照片,如今卻成為鐵的罪證。展覽館還經常展出世界各地文化藝術品,舉辦國際兒童畫展。村裡一座聞名於世的國際和平友誼玫瑰園,春夏之際繽紛的玫瑰花競相怒放,美不勝收。傳說當年村民被槍殺後,一朵玫瑰花卻在園中開放,所以全世界各國都向這裡贈送玫瑰花,表達希望創造一個充滿和平與友愛的樂園。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