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 |
想去玩嗎? |
(新頁面: 克里特(Crete)島是希臘最南部也是全國最大的島嶼,同時是地中海的第五大島,並係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它有一些神話傳說:一是宙斯是在...) |
2014年12月24日 (三) 08:37的最新修訂版本
克里特(Crete)島是希臘最南部也是全國最大的島嶼,同時是地中海的第五大島,並係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它有一些神話傳說:一是宙斯是在這個島嶼上出生的,母親把他偷藏在島上,以免和其他兒子一樣被父親吞入肚中,宙斯後來還救了兄弟姊妹。二為宙斯追求國王的公主歐羅芭的時候,變成一頭公牛騙她乘上牛背,載她跨海到克里特島,神人生下兩個兒子,都被封為死人的法官。
這個島嶼約於公元前3000年時進入青銅器時代,當時青銅不僅用來製成各種器皿、武器及首飾,也被製成貨幣,促成島上的經濟繁榮。約從公元前2600年後,島上湧現了著名的米諾安(Min-oan)文化,在這裡建立了統一的米諾斯(Minos)王朝。其中從公元前2600∼公元前2000年稱「早期米諾安時代」,這時期的陵墓建築為大型石穴或圓形墓穴,陪葬所用的金飾細緻精美;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稱「中期米諾安時代」,這一時期在克諾索斯、費斯托斯和馬利亞等地開始建築宏偉的宮殿,經濟、政治和社會組織得以發展,與地中海其他地區有文化交流和貿易來往,石雕、金器製品、珠寶和陶器製品等,也都已達到很高的水準,建築和工程技術也相當精湛,成為地中海東部第一個強權國家。米諾安文化達到全盛時期,高度發達的前印歐民族文化盛行,而較不文明的印歐民族在此時遷入希臘本土及小亞細亞,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邁錫尼成為新的文化中心。
公元前1500年後稱「晚期米諾安時代」,也叫做「愛琴-邁錫尼文化時期」,當時東方及地中海兩個地區的居民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遷徙,而希臘本土上的邁錫尼人也在同時遷入克里特島,並在文明高度發展的克里特島進行屯墾,重新紮根。這批新來的居民與米諾斯人一直和平共處,然而時日一久,他們便逐漸佔據了舊居民的生活空間,並接掌經濟大權。公元前1450年後,克里特島與埃及間的貿易往來日趨密切,彼此間的相互影響也逐漸增加。公元前1375年,克里特島的火山爆發造成大地震,城市遭到嚴重破壞。此後,邁錫尼人將克里特島上的城市悉數改建成固若金湯的城堡,發展成地中海上的新霸權。公元前1200年出現了一些海上民族,有今日敘利亞、黎巴嫩一帶的商人,還有邁錫尼人。他們不僅將勢力範圍拓展至西西里,同時也佔領了東部的達旦尼爾海峽,以便控制整個黑海。而希臘神話中著名的「特洛伊戰爭」便與此有關,據說這場戰爭曾再度引發了民族遷徙。克里特島的前希臘及希臘早期文化隨之結束,並為希臘本土文化取而代之。與此同時,希臘出現了一支好戰殘暴的民族多爾人,他們自東南歐一帶遷入希臘及地中海地區,以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城邦斯巴達為中心。他們一直左右著希臘政局,直到公元500年為止。克里特島在多爾人統治時期,相當封閉,很少與外界接觸。
公元前67年,羅馬帝國統治了整個地中海,克里特島也在羅馬人的統治下,開始了另一段盛世,到處建起華屋、街道、聖壇及引水高架渠。此後克里特又再度沉寂。公元一世紀時,使徒保羅及其門徒聖提多(Saint Titus)將基督教傳了進來,傳說聖提多是克里特首任主教。公元330∼826年,拜占庭繼承羅馬帝國,成為克里特新的統治者。公元9世紀時,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為克里特的歷史開創了新的局面,並導致基督教時期的中斷。在其統治克里特的這段期間裡,羅馬的高提(Gortys)和其他城市,尤其是教堂,皆遭到大肆破壞。公元961年,拜占庭再度統治地中海東部的區域直至1204年。這期間,不同身分及種族的人,包括拜占庭的王公貴族,熱那亞及威尼斯的商人等,紛紛湧入克里特,島上經濟再度繁榮,二度接受基督教洗禮。此外,美麗的教堂亦在拜占庭政府的刻意獎勵下,重現各地。1204∼1669年是威尼斯共和國佔領地中海東部時期,當時因克里特人不時的反抗,而開始了一連串大規模的社會改革,強行減縮他們農耕及畜牧的機會,致使許多克里特人紛紛逃往肥沃富庶的拉西提高原。但1368∼1463年,威尼斯人加強對克里特人的高壓統治,禁止他們在高原上從事耕種,因而曾導致餓殍遍野。
1669∼1821年,土耳其人入主這塊土地,克里特進入了所謂的「黑暗時期」,來自小亞細亞的侵略者將當地人逐出城市及少數幾個富饒的平原。為此島上居民於1821年和1866年舉行大規模起義,口號是「不自由毋寧死」。此後克里特人的噩運直到俄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歐洲列強相繼崛起後,土耳其人的統治才正式宣告結束。1898年,克里特再度恢復自由,並於1913年併入當時剛立國不久的希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空降部隊於1941年5月20日佔領該島,同盟國軍隊同時從島的南岸撤離,於是克里特島淪入德國人之手,直至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後才歸還希臘。克里特行政區分干尼亞、伊拉克利翁、雷西姆儂和拉西錫等4個省。
這個島嶼經緯度為東經24度45分、北緯35度15分,位於愛琴海南方,地處希臘本土與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中點,距離希臘本土130公里,與非洲埃及和利比亞的距離為260公里,為愛琴海的外圍屏障。這是一個以崎嶇山地為主體的島嶼,山脈呈東西走向,構成島上東西主軸的克里特山脈向海岸降低,形成長1045公里的岩岸。島上有4個山群,最西端為萊夫卡(Lefka)山脈,即白山山脈(White Mountains);中部伊季(Idhi)山脈,主峰伊季峰海拔2436公尺,為島上最高點,主峰四周萬頃碧波;中東部有季克蒂(Dikti)山脈;最東面則有史里夫斯(Sérifos)山脈,沿中南部海岸有阿斯特魯夏山脈,其北面是邁薩拉平原。淚滴平原狹窄,以北部濱海平原最為重要,主要城市和港口如干尼亞和伊拉克利翁等都集中在這一地帶。克里特島東西長約298公里,南北寬11∼56公里不等,總面積為8236平方公里,人口約56萬,島上牧場草地佔總面積的48%,不能利用的土地佔20%。幾個世紀以前,這裡茂密的森林已遭砍伐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水源缺乏,河川短小。當地氣候屬溫帶與熱帶的過渡性地帶,冬季溫和多雨,平均氣溫為12℃,雨季集中在10月到翌年3月,年雨量只有25公釐左右。
當地經濟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盛產橄欖、橄欖油、葡萄、柑橘、杏仁和水果,還有蔬菜、豆類、橡樹果和穀物等;並飼養綿羊和山羊。工業主要有食品加工和建築材料部門,另有陶瓷、紡織、肥皂、皮革和鋼製工具等,工業品主要供當地消費,工業區多分布於北部沿海。礦物資源有滑石、褐煤、石膏及少量的銅和鐵,但缺乏大型礦藏。由於能源短缺,燃料需要輸入,使工業發展受到限制。此外,希臘政府也致力於維護島上的歷史文物及古蹟,藉以發展當地的旅遊業,如今這裡已成為地中海觀光大郵輪的必停之地,島上幾千年歷史所留下的古蹟及樸實無華的景致,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遊客,給島上帶來了不少財富。
克里特島交通方便,航空方面,在夏季的觀光月裡,每天有6個班次從雅典飛到伊拉克利翁,飛行時間約一個多小時;有4個班次從雅典到干尼亞。在水上運輸方面,島上的河川,大多可以通斻,這裡有小型船隻與其他島嶼聯繫,大型商船與班輪也經常在此停靠,其中以克里特與雅典外港之間船舶來往最為頻繁,從比雷埃夫斯搭乘夜渡輪,約12個小時可抵達伊拉克利翁。在陸上交通方面,這裡雖然沒有鐵路,但有良好的公路網,可通向四面八方。市內交通以計程車為主,當地計程車既多又便宜,而且隨處可以叫到。這裡有一種大型、效率十足的公車,可以在島的北邊,沿著東西向的主要幹道定期行駛,或是來往於遊客常到的霍拉斯伐奇翁、希羅斯卡羅(Ksil-óskalo)、或帕雷歐霍拉(Paleoho-ra),非常方便。此外,當地還有一種著名的「克里特公車」,體積較小,車身堅固結實,卻又破破爛爛,這種鄉下車子每天一大早從各村子開到干尼亞,下午再開回去。駕駛人和車掌通常都是固定的,由各村的村民出任。這些汽車不僅載有旅客,平時也負責運送數量驚人的包裹和箱籠、郵件,也傳遞村落附近區域的訊息和蜚短流長。
島上有不少飯店和餐廳,這裡所供應的食物有烤空心麵(mo-ussaká)、蕃茄釀牛肉、茄子釀肉、希臘燉煨菜(Stifádo)和紅魚子醬(taramsaláta),這幾道料理都非常可口。不過這些菜色是「給觀光客吃的希臘食物」,並非村民的日常食品。村民吃的都是當季的食品,冬季和春季裡,蝸牛和荷塔(hórta)是常見的菜餚。克里特產的蝸牛廣受歡迎,許多蝸牛甚至還外銷到法國。此外,烤羊頭也是常見菜餚,而且食用時連肉、腦髓、舌頭和眼睛也都一併食用。另外一道名菜叫「烤肝腸」(kokorétsi),是用烤過的羊腸和內臟做成如臘腸般的一道佳餚。當地購物也極為方便,1886大道是市場街,販賣著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及食物。島上居民以務農為主,民性純樸,大多數有一股頑強不屈的精神。當地居民特別熱情好客,尤其是對於遠道而來的遊客,總會給予上好的招待;而島上農村的人情味更加濃厚,時常給遊客帶來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克里時島上的人們一向重視名譽,農村人則更為重視發揚傳統文化,他們往往以身穿傳統服飾為傲,男性常穿寬大的褲子和黑色長統靴,頭裹黑色頭巾或戴黑帽;女性則穿刺繡華麗的衣褲。克里特島還是名人薈萃之鄉,曾連續擔任五任希臘首相、希臘獨立運動中的領袖人物韋尼澤洛斯,就是這個島上的人;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卡贊扎基斯也是在這裡誕生;此外,這個島也是197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埃利蒂斯及西班牙大畫家格雷柯的故鄉。
伊拉克利翁(Iráklion)是克里特島上的最大城市和主要港口。早在公元9世紀時,就已經是薩拉森人在克里特的首府,1204年曾賣給威尼斯人,1669年又讓給土耳其,1897∼1913年間成為克里特國際保護區的一部分,不久後歸屬希臘管轄。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8分、北緯35度20分,位於希臘南部,地處克里特島北岸,擁有17萬多人。當地商業發達,主要出口品有葡萄、橄欖和橄欖油、葡萄酒、角豆、柑橘、杏仁、肥皂、蔬菜和皮革等。這裡建有防波堤的新港口、機場和眾多旅遊飯店。威尼斯廣場(Venizelou)是當地的中心地標,面積200平方公尺,是當地吃喝玩樂的中心。當地的古蹟因遭到分別發生於1664、1856和1926年的大地震破壞,已所剩無幾。
克諾索斯迷宮(Knossos Laby-rinth)位於伊拉克利翁東南方約5公里處,建於公元前約2000年,它不僅是皇家住所,也是當時米諾亞行政與宗教的中心所在,後經大地震、火山爆發及大火等緣故屢遭摧毀,20世紀初被亞瑟.埃文斯爵士(Sir Arthur Evans)所挖掘並做局部重建。這個迷宮的由來帶有豐富的神話色彩,詳請參閱本書第295頁「米諾斯⋯⋯」一文。
這座迷宮主要以中央南北廣庭為中心,四周環繞著各種沿坡而建的宮殿群建築的遺址,如宮殿、國王大廳、柱廊、臥室、浴室、貯藏室、藏寶室、戲院、祭壇,以及一座可以容納500名觀眾的劇場,各建築物間有門廳、長廊、複道、通道、地窖和階梯等一層接一層,千門百戶,曲折通達。從上俯瞰,整個建築有如迷宮。
宮殿內部建築令人印象深刻,如宮殿圓柱為了美觀而設計成上大下小,但遠看卻是上下一樣大。更有趣的是宮殿的排水系統,用陶燒製的水管為兩端細、中間粗的形狀,當一節節水管連接後,會因粗細差異產生壓力推動不規則水流的現象。
中庭方位是由東向西營建,內部大約有上千個房間雜亂無章地混建在一起。西側有大殿和祭壇,大殿中間有個石製的座位,椅背高,而且有波浪狀邊緣,正是國王的寶座。寶座背後的壁畫,頗見氣魄,是兩隻怪獸分站王座兩側,像忠心的侍衛一般。怪獸是二合一,頭部是鳥獸之王的老鷹,身子是萬獸之王的獅子,尾巴細長且向上翹起。壁畫的背景是茂盛的莖葉,米諾斯王的威嚴與氣派,可想而知。寶座南側有一地下寶藏室,裡面收藏有許多名貴的寶物,如「蛇女神像」等;東側地勢較西側低些,沿中庭的階梯往下走,繞著豪華的柱子,可迂迴至一樓前的長方形廣場,場前的大道一邊通往北側的奴僕區和商店區,另一邊是通往東南側國王起居室的「雙斧廳」,雙斧是米諾斯國王的象徵。另外還有皇后寢宮,這是全宮殿裡最令人歡愉的房間。牆上房門邊緣綴著花紋圖樣,門上的粉牆,更成了海洋世界,許多海豚和魚類悠游其間,加上一些黑色的海膽點綴,看上去一片清涼。屋內還有仕女畫及浴缸。
這個宮殿中仍殘存有不少壁畫,如在皇后宮一個入口處一幅約真人大小的壁畫中,手捧貴重容器的奴婢列隊,似乎在迎接貴賓的模樣,寫實生動。在壁畫之屋,也有幾張仿製品掛在牆上,其中一張繪有公牛與特技表演的男女作品最為生動,兩位女子身體是白色,中間做特技的男子是棕色皮膚,畫沿是一圈圓形花狀圖樣,用色以藍、紅、黃色為主。壁畫上常可見到螺旋式花紋,是克里特島自古以來的信仰象徵,人們並祭拜大地之母神。王室的圖紋是一種雙刃斧,在許多通道的石板上可以看到。另外,幾千年前迷宮就有相當完善的排水系統,通到海邊,更有類似注水式的廁所。 費斯托斯(Festos)宮殿遺蹟,坐落在伊拉克利翁西南方63公里處,是米諾安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均被世人所遺忘,直到1900年才被義大利考古學會所發掘。宮殿建於公元前2000∼公元前1650年間,後來因地震而損毀,公元前17世紀時再建此宮殿於山丘上,這裡視野廣闊,近可俯瞰平原綠地,遠能眺望終年積雪的伊季山脈。宮殿內部結構與克諾索斯迷宮非常相似,有古衛城入口、劇場、豪華後宮、中庭、倉庫,並且迴廊曲折,房室混雜,深入其中,亦似迷宮。
阿吉亞•特里阿達(Agia Tri-ada)遺蹟,位於費斯托斯西方大約4公里處,根據所遺留的實物研究,確定這裡就是公元前17世紀米諾安文明時期的另一座宮殿遺址。
馬利亞(Malia)宮殿比克諾索斯和費斯特斯宮殿還要小,位於克諾索斯迷宮以東30公里處,距離馬利亞東方約3公里處的北海岸邊,建在一處平原上,與克諾索斯迷宮有著類似的建築結構。入口處在西庭,宮殿在東側,南側有長方形的中庭,其四周分別是臥室、問政廳、宴客廳、王與后的起居室、倉庫和工作場等。此外,宮殿內也陳設有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金劍、青銅短刀,以及風格獨特、名為「馬利亞之蜂」的胸針等。而一個擱放在中庭角落、直徑90公分的石灰岩塊,表面有一個大洞及33個小洞,至今對其用途仍不得其解。
卡托查卡洛斯(Katozakros)宮殿位於東海岸,其三面有險峻的高山環繞,清澈的泉水自石灰岩洞中湧出,東側面臨著浩瀚的大海。這座宮殿出土於1832年,是唯一的一座倖免於盜匪掠奪的古城。這裡同樣也有個由北向南展開,長30公尺,寬12公尺的長方形中庭,四周亦圍繞著與克諾索斯迷宮相似的房間,如大廳;宮殿內有擇放榨酒器、工具、織布機、陶土燈、罐子等物品的儲藏室,以及膜拜室和飯廳;還有藏放象牙、水晶器皿、陶器、金飾、銅柵欄等寶物的珠寶室;以及13塊寫有米諾斯帝國線形文字甲陶土板的檔案室。坐落在中庭東側的是皇家寢室,旁邊並有數處噴泉。 狄克坦洞穴(The Diktaian Ca-ve)也就是宙斯的出生地,位於伊拉克利翁東南方48公里的Psihro小鄉村的郊區山上,深約100公尺,終年氣溫18℃,冬暖夏涼,下層穴中布滿大大小小的鐘乳石,每一公分的鐘乳石要100年才能形成,此穴中最長的鐘乳石有240公尺。據說,天神宙斯就在這個洞穴中一個相當隱密的房間中長大,神羊每天從房間右上方的一個小洞口,提供羊奶及花蜜。這個洞穴長久以來一直被祭拜著,傳說古代的人每年在此替宙斯慶生,固定貢獻許多珍貴的禮物,如果牛發牛瘟病,他們就送來銀牛,祈求宙斯治好牛瘟;如果農年欠收,他們就送來銀穀“璅D得豐收,這些銀禮物就塞進穴中一根鐘乳石柱的洞穴中。此外,這些禮物在1898年被挖掘出土後,發現其中含有埃及與義大利西西里島等地的古物,由此可見當時宙斯神澤遠播,如今大部分古物存於大英博物館中,部分在伊拉克利翁的考古博物館展覽,最珍貴的銀雙頭斧頭是宙斯的代表象徵。
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是希臘第二大的考古博物館,位於艾勒夫色利亞(Eleftherias)廣場,共有3層樓,分為16個展覽室展出,並依出土時間順序擺置,有大大小小的各式彩陶、素陶、純金打造的飾品、小型雕像、大的石棺、花瓶、印章、泥版文書,以及從克諾索斯迷宮遺址移來的重要壁畫和古物寶藏,相當精彩豐富。館內最著名的館藏為祭祀用的牛頭器皿,是米諾安雕刻藝術中的傑作,多用在奠酒祭神的宗教儀式上,酒從牛脖子上的孔中倒進,從牛鼻孔中流出來,非常特別。另外,排列有序、以象形符號組成的同心圓,至今尚未被解讀出的費斯托斯圓盤,也是館內極有價值的古物。此外,「巴黎女子」、「百合王子」、「戲牛者」和「藍色仕女」等壁畫,也都是珍貴的寶物。
克里特歷史和民俗博物館(Historical and Istoriko Museum of Crete)是伊拉克利翁另一座著名的博物館,蒐集的文物從拜占庭時期至今的史蹟文物,傳統織物、珠寶,刺繡和錢幣等。一樓有間紀念「希臘左巴」作者Nikos Ka-zantzakis的展示室,收藏有他的書信、書籍等;另一間展示克里特戰役的一些照片和史料。二樓則是民俗服飾和藝品展覽室。
威尼斯堡壘是13世紀威尼斯統治時期所建的堡壘,至今仍保存完整,位於舊港口邊,堡內還有許多當時關押囚犯的密室。用石塊堆砌起來的堅固堡壘,在後來抵抗土耳其侵略的戰爭中讓土耳其人吃足了苦頭,花費了21年時間才攻下這座城市。內部還可看到當時使用的大砲和砲彈,見證這頁激烈的歷史。
米納斯(Minas)教堂坐落在市內,是克里特島上最大的一座教堂,內有16世紀克里特島名畫家的許多名畫;在這附近另有一座同名的教堂及一處噴泉,噴泉是1626年的威尼斯時代所建,有半人半海豚的怪物浮雕及14世紀的獅像各一尊。
拉瑟希高原(Lassithi Plateau)距離伊拉克里翁要2.5小時車程,沿途山路彎曲盤旋上升,山景秀麗美觀,海拔900公尺,以往素有「風車之谷」美稱,是克里特島最富盛名的代表景觀,當全部7000座鐵製鷹架般風車迎風轉動時,場面非常壯觀,風車上白色帆布轉呀轉的,帶人進入魔幻世界。自從現代化機械使用後,這種風車逐步式微,昔日景觀不再,只剩下數座仍在轉動,作為吸引觀光客的景觀。
薩馬利亞峽谷(Samaria Gor-ge)是克里特島上最鬼斧神工、全歐洲最長的峽谷地形,也是克里特島上唯一的一座國家公園,由於氣候的關係,每年只在5∼10月份開放。峽谷在海拔1250公尺處貫穿白山山脈,一路下切至河谷,沿途除了可以欣賞壯闊的山景外,有時還可看到此地代表性的動物長角山羊;溪水非常清冽,遊客舀水解渴不愁鬧肚子。
高提斯(Gortis)位於費斯托斯遺址附近,公元前7世紀時已是一個重要的城鎮,羅馬時代則為克里特島的首府,經過1000多年的歷史變遷,現在只是個普通的小村莊。此地有一座公元6世紀時,建於羅馬祭祀阿波羅及伊希斯二神的聖提多教堂。堂旁另有一個建於公元前2世紀的音樂廳。此外,這裡還有一座大理石門廊,上面鐫刻著公元前6世紀的歐洲第一部法典,內容包羅萬象,涵蓋遺產法、家庭法、社會法和刑法等法律條文,共分12個章節,每節52條條文。據說後來的羅馬法典就是參照這個法典而制定的。
克諾索斯(Knossos)位於伊拉克尼翁以南5公里處,是克里特文明的重心,公元前3000∼公元前1400年是當地繁榮時期。當地的迷宮建成於公元前2000年,後來被地震摧毀,公元前1700年予以重建。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10分、北緯35度20分。全市可以分為東南西北四個部分,入口處在西側,有祭壇、倉庫、大理石御椅、保藏室;東側有豪華列柱、廣場;從廣場往北側,是奴僕區和商店區;往南側就是皇宮寢室。
聖尼古拉斯(Agios Nikólaos)坐落在伊拉克利翁港以東約69公里處,瀕臨米拉比洛(Merabellou)灣,是克里特島最受歡迎的度假地。此處街道在20世紀初才被發掘出,階梯自石階上延續到二樓門口,在層層石階相疊起伏的小山丘上,𧩓綠樹叢間點綴著一棟棟白色的小屋,格外美麗爽目。這裡有不少歷史古蹟,其中最具欣賞價值的一座教堂為坐落在克里薩(Kritsa)的潘拿吉亞維拉教堂(Church of the Panaghia Véra),規模雖然不算大,但卻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築,約建於13∼15世紀。內部最大特色是超凡卓絕的壁畫,描繪內容都是聖經中的故事,多半是聖母瑪利亞的生平。這些壁畫構圖簡單、線條天真原始,在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此地並有一座博物館,主要展示從當地出土許多米諾安文明時代的遺物。博物館旁為古墓區,眾多墓穴形狀各異,風格迥然。距小鎮東南19公里處的哥爾里亞(Gournia)遺蹟,據考證也是米諾安時代的城鎮遺址,至今仍殘留有街道、民宅等遺物。
干尼亞(Khaniá)是克里特島第二大城,也是干尼亞省首府。它曾是米諾斯時期居民最先居住的地方,當時叫做Kydonia。1850年時成為土耳其統治時期的首府,1971年之前,干尼亞一直是克里特島的首府,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曾遭到轟炸,仍被視為島上最美麗的城市。它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2分、北緯35度31分,位於克里特西北部,坐落在干尼亞灣和蘇扎灣之間的半島上,是克里特島上的主要港口,輸出以柑橘、橄欖油及葡萄酒為大宗。城內有各種等級的飯店、分租公寓和餐廳,港口附近也全是餐廳和咖啡室,不過價格稍貴。這裡除了名菜蝸牛(Snail in tomato sauce)外,蕃茄釀飯(tomato stu-ffed with rice)和培根包蝦(Shrimp with bacon)等味道也不錯,還有此地特有的一種薄餅(Crepes),外型像未炸過的春捲,烹煮方式很特別,值得一嚐。
這個城市最有趣和最熱鬧的地方是在舊港附近,從市區到干尼亞的舊港步行約10分鐘,這裡有一座威尼斯式的防波堤、造船用的傾斜台、高聳的燈塔及古老的要塞碉堡。干尼亞有個非常壯觀的市場,裡面那些誘惑力十足的小飯館中,常可見到小攤販和市場的搬運工在吃魚湯或烤羊頭做為午餐。這裡有個卡斯塔利區(Kastéli quarter),區內的小巷窄弄最適合步行閒逛,有著一股神秘的氣氛,酒館、工匠店、藝品店及價格合理的旅店和餐廳林立其中。此外,市內還有幾家藝廊、一座好得出奇的公共圖書館、一個市立游泳池和一處海灘。
干尼亞市內保存下來的古蹟有威尼斯時代的古城牆和一座軍械庫等。考古博物館位於市內聖法蘭西斯教堂內,規模雖然不大,但館藏豐富,主要展示從新石器時代至羅馬時期在西克里特島的發現物,有飾品、陶器、雕像和馬賽克壁畫等。在市區東北,有泛希臘時代一位著名首相的墓園。位於舊港區的特帕納(Tapa-na)教堂,為拜占庭式建築。南郊外的薩馬里亞峽谷(Gorge of Sa-mariá),是歐洲最長的峽谷,全長18公里,兩側峭壁高達600公尺,景觀壯麗,形勢險要,是當年希臘反抗土耳其人的遊擊戰場。此外,距干尼亞10公里處另有一座狄奧多羅斯(Theodoros)島,是希臘海洋生物自然保護區,觀光客若要進入,須事先往港務局辦理許可證。
雷西姆儂(Réthimnon)是雷西姆儂省首府,當威尼斯人佔領此地,作為來往於干尼亞和伊拉克利翁之間的中途停靠港時,居民大部分還是希臘正教徒。1645年被土耳其人征服,許多人改信伊斯蘭教,不過這些人仍說希臘話,也沒有按新宗教的教規行事,他們仍照常飲酒,也依然與基督教徒通婚。到19世紀以前,這裡的居民大部分都是穆斯林。1923年時,雷西姆儂大部分的穆斯林居民在希臘與土耳其政府的一項強迫性的換民政策中被遷走了。這次令人傷感的分離,在克里特小說家普雷維拉奇斯(Prevel-ákis)所著的「城市記事」(Chroni-cle of a City)中有具體的描述。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29分、北緯35度22分,坐落在克里特島北部,瀕臨阿爾米羅灣。西面有小港口耶奧伊烏波利斯,東面有沙灘,曾被著名的旅遊書「孤獨星球」評選為世界十大海灘之一,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會想盡辦法,使自己脫得一絲不掛,只為了能曬出一身令人羨慕的古銅膚色。
雷西姆儂是克里特島的第三大城,只有3萬多人口,也是具有東方情調、非常吸引人的港口。這裡有許多威尼斯和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風味的街道,以及色彩斑斕的木造建築,造成了吸引遊客的致命誘因。
當地的商人多經營小麥、杏仁、橄欖油和葡萄酒等貿易。這個城市最有趣的是到舊區尋寶,威尼斯港口堤岸上那些精緻的餐室是用餐的好地方,而且港口後面的小城裡還可見到土耳其風味的窄小弄巷,以及上層構造比下層突出而又色彩斑斕的可愛木屋。這個城市1571年曾被土耳其海盜燒燬,重建後便築起城牆,並增設了一座城堡,如今高牆城內尚保留著教堂和清真寺,圓形劇場依稀可見。港口附近有座考古博物館,展示品主要是當地出土的文物,其中包括許多古代錢幣。此外,港邊花園花木扶疏,景色宜人,值得一遊。
哈尼亞(Hania)是克里特島上的第三大城,也是哈尼亞省的省會,位於克里特島的西北部。第一批居民出現在米諾安文明時期,當時的哈尼亞是叫做奇多尼亞(Kydonia)。在古希臘時期已成為繁榮的城邦國家,一直維持到羅馬人的統治。13世紀由威尼斯人統治後,興建城牆,防阻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入侵。1645年,這裡由土耳其人佔領;1898年當地成為克里特島的首府,直到1971年才由伊拉克利翁所取代。由於歷經異族入主,當地建築也呈多元風貌,拜占庭、威尼斯、土耳其和新古典等風格兼容並蓄,讓市貌更加漂亮。
市內交通便利,除了港口有船隻對外連絡外,陸上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計程車和馬車,公共汽車站位於奇多尼薩街上,計程車招呼站和許多公車站牌則設於「1860廣場」旁。這附近有很多旅館,鄰近有海灘度假地。哈利頓(Hali-don)是通往熱鬧舊港的主要大道,旅行社、租車行、銀行、服飾店、藝品店和百貨公司林立。威尼斯廣場四周全是露天咖啡座,這一帶商家的頂樓也開放作咖啡座。廣場旁有家喬治•傑伊卡利斯(George Cha-icalis)書店,可以買到許多英、法、德文小說及旅遊書、地圖和風景明信片等。舊港一帶多餐廳、咖啡座,港口上停泊著中j小小遊艇,多係出海欣賞夕陽及參觀史班達岬(Cape Spanda)之用。港口燈塔建於1830年,是遊艇和漁舟的歸航明燈。在港口左邊的Janissaries清真寺,有形似八爪章魚的圓頂,是土耳其人在哈尼亞所留下來的唯一清真寺,是用教堂改建的。港口東南邊有碼頭倉庫,本來有13間,現在只剩下來9間。
哈尼亞食品市場(Food Mar-ket)位於市中心,是座政府立案透光建築的食品販賣中心,出售有肉類、蔬果、雜貨和日用必須品,非常熱鬧,是一些遊客補充食物的供應站,在這裡可次接觸到當地人,並了解其生活習慣。此地最能反映地方風土人情,也是一般市民議論時政、訊息傳播的好所在,當年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就是在市場不斷與人辯論,因而發展出許多哲學理論,致使他獲得舉世同欽的盛譽。
這個市場裡的肉販,會將屠宰好待售的家畜家禽掛在店面前,後腿部都留著一撮毛,是希臘市場的一大特色。克里特島上著名的橄欖油和蜂蜜、盤盤佳餚的蝸牛,以及島上傳統婚禮裝飾用品、只能看不能吃的結婚麵包,都能在這裡買到。
考古博物館亥於哈利頓(Hali-don)街21號,它的前身是聖芳濟各教堂,屬16世紀的威尼斯風格,後來被土耳其人改為清真寺,現在地上還留有一座土耳其式噴泉。館內展示在新石器時代至羅馬時期,在克里特島上挖掘出土的古文物。
聖•尼古拉斯(Agios Nikolas)是克里特島的第四大城,也是拉西錫省的省會,位於島上的東北部,在伊拉克利翁市東方69公里處,是個美景如畫的海濱度假城,起伏的山丘地勢,環抱著美麗的米拉貝洛(Mirabello)港灣,經常有大批觀光客前來休閒度假。
當地海陸交通稱便,海上交通勿遠弗屆,很多遊客直接搭船前來;若是乘車前來,則在市區南部的車站下車。市內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非常方便。市中心的浮利士美尼(Vou-lismeni)湖是遊客最多的地方,湖邊停泊著小船供遊客遊湖,人氣最旺。市區附近有阿摩(Ammos)、阿爾米諾斯(Almyros)、基特洛普拉提亞(Kitroplatia)和阿毛迪(Amoudi)等海灘,都是弄潮戲水的好地方。另有市立海灘俱樂部(Municipal Beach Club),內有游泳池、兒童池、兒童樂園及小高爾夫球場等,是親子同樂的好地方。
帕雷歐霍拉(Paleochora)位於克里特島西南角的一處岬灣上,兩邊臨海,是寧靜的度假地方。海岬盡頭的山丘上有座破敗的13世紀威尼斯城堡,一片荒蕪,形同廢址。市中心區主要的埃爾•維奈齊勞(El Venizelou)街就在車站對面,這裡有許多咖啡館和餐廳,也有旅館、旅行社和租車行,郵局則在位於沙灘附近海濱大道的北邊。此地的石頭海岸海灘非常棒,鵝卵石的沙灘,水淺而乾淨,適合兒童嬉水,也是海泳的好地方,成排的彩色遮陽傘綿延數百公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