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2015年4月16日 (四) 13:58的修訂版本

赫爾辛基(Helsinki)這座現代化的美麗城市,與其他歐洲國家的都市相比,顯得比較年輕,他建於1550年,距現在僅有460年的建築歷史,作為芬蘭的首都也只有93年。由於東和強鄰俄羅斯、西與瑞典接壤,自古以來,芬蘭就一直在列強環伺之下求生存。公元1155~1809年間,芬蘭受鄰國瑞典的統治長達6個世紀,使得芬蘭無論在文化、風格及社會制度方面都深受瑞典影響。1550年,為了要和南面一海之隔的愛沙尼亞港口城市塔林(Tallinn)相抗衡,以成為波羅的海的要扼,當時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瓦薩下令在臨波羅的海的港口,離現在赫爾辛基以北5公里外的萬塔(Vantaa)河畔小瀑布附近,建立起這座以航海為主的商業城市。在此之前,赫爾辛基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鎮。它的名字是以當地原住民赫爾辛基部落命名的,在瑞典文中,這個城市名叫赫爾辛基佛爾斯(Hlsingfors),意思是「赫爾辛基人的瀑布」。由於當時建築業已很發達,所以決定採用新古典風格,因此起建之初,整座城市呈現新古典風格,今日市區大部分恢宏建築物就是在當時興建的。由於當初的城址處於峽灣的深處,地理條件不佳,不利於商船進出,所以又於1640年南遷至現址。這裡有優良的港灣,人們在城裡修建了一些木結構的建築物,並修建了土路,沿海島嶼上的居民也常到此地出售自己捕撈的魚蝦,以及種植的水果和蔬菜,城內的居民逐漸增至350人。

1710年,赫爾辛基慘遭一場大瘟疫。1713年,初具規模的赫爾辛基又被一場大火燒燬。這時候,正值北方戰爭,沙俄軍隊橫掃芬蘭,並一度佔領這個城市。在1742~1743年的瑞俄戰爭中,使瑞典的勢力大為縮小。此後,由於這個城市位居戰略要衝,瑞典人為了防禦俄國人從海上進攻,建築了斯歐梅林納堡壘。1808年,赫爾辛基又一次遭到大火的破壞,使城內的1/4建築物化為灰燼。翌年,瑞典勢力退出,芬蘭成為俄羅斯轄下的一個自治大公國。

1809年,芬蘭被帝俄直接統治,成為帝俄的一個直轄自治區。儘管帝俄允許芬蘭人使用自己的貨幣、郵政及鐵路交通等,不過,在文化及建築風格方面,卻有了極大的轉變。而且因為這些新古典風格的建築不太富有芬蘭情調,因此有一批芬蘭建築家和藝術家,幾乎為赫爾辛基的建築帶來了一次建築革命。他們幾乎把每一幢建築物都賦予芬蘭傳統的氣味與現代建築氣息,給原來沉沉欲睡的建築帶來了北方的剛毅。1812年,沙皇為了便於控制芬蘭,決定將公爵領地的首府從土庫遷到赫爾辛基,當赫爾辛基取代土庫成為芬蘭新的首都後,其建築風格也漸漸偏向俄羅斯風味,許多教堂都呈現濃厚的東正教建築風格,使市內洋溢著東正教與新古典交融的風味,赫爾辛基也因此和北歐其他首都有著迥然不同的面貌。

1815年,這個城市人口還只有2.85萬多名。1856年,沙皇從聖彼得堡派來了建築師恩格爾,為赫爾辛基設計了許多美妙絕倫的建築物。19世紀60年代後,工業的發展使這個城市的政治和經濟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並逐漸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工業城市。1917年,芬蘭宣布正式獨立,定都赫爾辛基。在此後的50年間,這個城市迅速發展,市區不斷向北擴展,人口逐年增多,1930年時已有24.3萬多名居民。20世紀50年代後,又陸續新建了17個郊區。

現在的赫爾辛基是芬蘭的第一大城和第一大港,全國有1/10的人民住在這裡,它同時也是國際談判的重要地方,並且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旅遊的中心。而獨特的文化氣息,使得它被列為公元2000年「歐洲文化首都」的候選城市之一。

作為一個中立國家,它還曾經是國際間談判的重要場所。從1969年開始,它成為美、蘇兩國召開限制戰略核子武器會談的會址。1975年,所有歐洲國家和美國及加拿大的政府首腦,曾雲集此地,召開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最後簽署了赫爾辛基協議。所以赫爾辛基又被人譽為「東西方之間的城市」和「北方的日內瓦」。

赫爾辛基地處北緯60度10分、東經24度58分,除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外,赫爾辛基是世界上最北部的首都,但由於受到波羅的海影響,氣候都很溫和。大赫爾辛基包括了赫爾辛基市區、埃斯波、萬塔和考尼埃寧(Kauniain-en)在內,全市面積114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佔501平方公里,有人口118萬。市區本身面積只有184平方公里,人口約57萬,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3098人,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整個城市坐落在波羅的海北部一個伸向芬蘭灣、充滿崎嶇不平花崗岩的維隆奈米半島上,遼闊的波羅的海像母親似地,從東、西和南三面環抱著它,平靜的海面上,還有315個大大小小的島嶼,零星地散布在半島的四周。由於赫爾辛基三面環海,一面背山,港灣分外多,島嶼似星羅。城市被森林所包圍,森林又被海所擁抱。從空中俯瞰,赫爾辛基似乎被森林擠得只剩下一點兒空地。飛機場也是建在森林的空隙中,好像是個林中的木材運輸站。森林中有一片片的松樹、杉樹、樺樹、榕樹、櫟樹。林中棲息著多種鳥類與野生動物。在一些較大的島嶼上,生長著繁茂的樹木,修築有許多高大雄偉的建築物,並通過橋樑或輪渡與市區相連。這些島嶼都是古代防衛赫爾辛基的重要軍事要塞,其中以羅沙林島最大,現在都已成為指定保護的古蹟。許許多多的海灣和水道,蜿蜒伸進市區。由於大海的襯托,無論是夏日海碧天藍,還是冬季流水浮冰,整個城市總是顯得美麗而潔淨,因此素有「波羅的海的女兒」美譽。

赫爾辛基由於地處高緯度、夏短冬長,每年的9月至翌年的5月為冬季,一年中有2/3的時間是漫長的寒冬,由於受波羅的海溫暖海流的影響,冬季平均氣溫為-6℃,而且從每年10月到翌年1月間接續不斷地下著雪,10天中大概只有1個晴天,而且日照時間也很短暫,所以這裡一年中至少有130天被積雪所覆蓋,最冷的1月份氣溫有時會降至-20℃。這時港口開始封冰,當冰層很厚時,人們便鋪就一條與陸路相連的冰路。皚皚的白雪映襯著市內兩座著名大教堂的圓頂,呼嘯的寒風使冬夜中一切聲響都變得沉寂起來,那風聲彷彿是芬芳史詩卡列瓦拉中所描述的鬼魂的怒號。海上千里冰封,陸上白雪皚皚,街道兩旁生著「樹冰」,一派銀色世界風光。因此,赫爾辛基又有「北方白都」之稱。

儘管這裡的冬季非常寒冷。但是,會生活的赫爾辛基人仍然非常活躍,每年1~5月是溜冰滑雪的最好季節,這時街上有些行人穿起溜冰鞋,以滑冰代步,馬車則取下車輪充當雪橇,冰凍的近海也成為冬季運動場所,人們可以在冰上自由自在地溜冰,許多滑翔機愛好者還會在冰上展開滑翔運動。當黑夜來臨時,市民們便去看電影、歌劇、聽音樂會,參觀各種各樣的展覽會。

這個城市的夏季只有6、7和8等3個月,夏季平均氣溫為16℃。因為漫長的冬季使人們見不到太陽的光輝,所以每當大地春回,夏季到來的時候,陽光普照、冰河解凍、海上波濤重新洶湧,河水又開始流聲淙淙,白樺樹也換上了豔麗的綠衣,田舍間再點綴上白色和紫色的小花,人們也紛紛跑到戶外,沐浴在陽光下,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婦女們也在過完穿厚內衣、厚衣服和厚外套的漫長黑暗冬天後,換上了夏季最流行的美國式「T恤」,這是一種白色不用胸罩的涼快輕裝,再加上一條緊得不能再緊的斜紋布褲,使她們顯得格外活潑可愛。赫爾辛基人很喜歡到郊區遊玩,在夏季,政府機關一般都停止工作,市民們大都跑到郊外去度假,整個首都幾乎全留給外來的旅遊者。這裡的夏季白天時間很長,大都在20個小時左右,每年7月分太陽從凌晨2、3時就冉冉升起,一直到深夜10:57才落下地平線。即使在午夜12時至2時光線不特別亮的一段時間裡,天空仍然呈朦朧的鉛灰色,根本不需要電燈或月亮的幫助,人們就可以在室外任何地方讀書、看報和工作,要想入睡,就不得不拉上第二層防光的黑色窗簾,不然根本無法按時入睡。這對外國觀光客們來說,確實是個全新的體驗,總覺得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首先他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以太陽判斷時間的習慣在這裡就行不通,吃飯時也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中餐還是晚餐。睡覺時也得千萬注意,這不是在做白日夢,相偕前往芬蘭度假的情況「海枯石爛」不敢說,但「天長地久」絕對是個發誓此情不渝的好地方。

此外,這個城市的夏天每到晚上,依然到處點亮著耀眼的路燈,當地人解釋說,點起路燈只不過是為了說明現在已經是夜裡了。在夏天的夜裡,街上成群結隊的歌舞隊伍此起彼落,使赫爾辛基的整個夜晚都熱鬧無比。每年的6月24日是芬蘭最長的一個白天,稱之謂「永晝」,並將這一天訂為國定假日,但是高潮從23日的「夜」就宣告開始,市民們盡情享受每一秒鐘的日光,赫爾辛基在這個「夜」裡,成了歌舞之城。

赫爾辛基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全國1/3的產業工人集中在這裡,工業產值佔全國17%,市內有金屬加工、印刷、服裝、食品加工、紡織、造船、電子、化學、造紙、橡膠、陶器、製材、機器和冶金等工業。海港優良,年吞吐量佔全國的1/5。專門製造破冰船、客輪和海底纜船的沃特西拉造船廠(Wärtsilä shipyard),以及阿拉比亞瓷器廠,都是國際知名的廠家。特別是它所生產的破冰船和破冰技術,是全球最先進的。破冰船用船頭撞擊海水,闢開海道供船隻航行,冬天海面全面結冰,沒有破冰船就沒有海運。

這個都市的交通非常方便,從市區到北郊20公里處的萬塔(Vantaa)國際機場,車程約30分鐘。這是世界上傑出的空港,有45條國際航線的定期班機飛往世界各大都市,由赫爾辛基飛紐約或北京為8小時,到香港12小時,飛倫敦為3小時,到斯德哥爾摩和聖彼得堡都是1小時。

萬塔國際機場最大營運量每年可以接待900萬旅客,航站大廈為3層樓設計,地下一層有美食廊、餐廳、洗手間和機場飯店。地面一樓是入境大廳,設有海關入境護照檢查櫃台、行李輸送轉盤、換幣店、洗手間、租車公司、計程車候客站和機場巴士站。地面二樓是出境大廳,分國際和國內兩個登機廊,設有眾多航空公司服務台、海關出境護照檢查櫃台、咖啡室、酒吧、餐廳、洗手間、換幣店、貴賓休息室和免稅店等;免稅店除了有菸酒和化妝品等供應外,還有三文魚、起司、玻璃器皿和姆米玩偶等芬蘭特產品供應。

為了進一步推廣旅遊觀光業的發展,芬蘭航空公司還向各國觀光客出售一種期限為15天的通用機票,遊客只要付出120歐元,就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內,搭乘航班飛行全國各地,次數不受限制。北歐國家觀光客也可以購買這種優惠機票,但期限只有10天。芬蘭人也能購用這種機票,但要受到更多的限制。

在赫爾辛基的東北郊,有國內最大的吉連拉赫基港,年吞吐量約1000萬噸,全國50%的進口貨物,都是經由這裡卸運;國內大批物資的出口也是通過這裡運往世界各地。從這裡出口的貨物主要的是紙張、紙板、紙漿、木材、金屬機械產品,牛奶和奶油等;從這裡進口的貨物主要有各種工業原材料、石油、煤、機器、運輸設備、棉花、菸草和輕工業產品等。每年進出這個港口的遠洋船隻達3000多艘。每年12月至翌年4月間,港口就會被冰雪封住。船隻出入必須依靠破冰船開路,不然船隻就進不來,也出不去。

這個港口共有5座專用的深水碼頭,都可以停靠萬噸級遠洋巨輪。西碼頭主要是裝卸來自大西洋方向的貨輪;東碼頭主要是裝卸來自波羅的海和北海方向的貨輪;北碼頭主要是停泊國內航線的旅遊客輪;南碼頭是造船廠和修造廠,世界著名的沃特西拉造船廠就在這裡。此外,還有一座奧林匹克碼頭,興建於1952年,是為了應付當時在這裡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特意建造的,現在已成為國際航線客輪停泊處,人們可以從這裡乘船前往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丹麥的哥本哈根、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和德國的漢堡等地,這些遠洋豪華客輪每5年更新一次,船身猶如一座6層樓高的活動旅館,船上設有娛樂場、音樂舞廳、外匯商店、餐廳和電影院等。其中有一艘詩麗雅(Silja)號豪華遊輪,每日定期往返赫爾辛基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間,排水量5.6萬噸,高203公尺,相當於12層樓,有950間客房,可容納2500多位觀光客,並可承載450輛轎車或60輛巴士。每晚6.5時從赫爾辛基啟航,乘客必須預定艙位。船上一切娛樂和服務設施應有盡有,裝飾高貴華麗。乘客們可在此聆聽現場鋼琴演奏,觀看波羅的海美景,享用生猛海鮮,在美心餐廳裡享受最優雅的法國式用餐氣氛。夜幕降臨,人們在各個遊樂場所放鬆緊張的身心,眺望兩岸夜景,與親朋好友分享愛的溫馨、甜蜜;獨行的人也容易在此邂逅一段浪漫迷人的愛情。次日早上9時到達斯德哥爾摩,再去領略另一種北歐風情。總而言之,這5個碼頭專業性強,分工明確,整個港區的工作有條不亂。港區設施也很新穎,整個碼頭的操作完全現代化。港內鐵、公路縱橫交錯,火車、汽車、拖車和電瓶車往來如梭;滿載貨物的船隻朝著港口徐徐駛來,離開港區的船隻漸漸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停泊在碼頭旁的船隻正忙著裝卸貨物,海浪的拍岸聲、機器的轟隆聲和人們的喧鬧聲交響成一片。整個港區熱氣騰騰的繁忙景象,使人目不暇給。

赫爾辛基的陸路交通也很方便,鐵路往北可通耶爾文佩、許溫凱、里希邁基、海門林納和坦佩雷等城市,往西可通卡里亞、薩洛和土庫等城市。赫爾辛基火車站是市內的著名建築之一,由著名建築師艾里爾薩里寧設計,始建於1905年,完工於1914年,它是用粉紅色的花崗岩建成,巨大的拱門由4個斯拉夫形象的巨人手持燈盞構成,整個建築布局嚴謹,曾獲1922年國際建築設計競賽銀質獎。

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有8條公路通往全國各地。市內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公車、有軌電車、地鐵和計程車。這裡的計程車比私家車新;還有7人座的大型麵包車式的計程車。私家車名牌、新的和漂亮的很少。自行車有專用道,不可騎到快車道上,有的自行車後面還附有嬰兒車座。市內交通秩序井然,街上見不到交通警察,交通管理都由電腦控制。街上人們都很遵守交通規則,嚴格按照信號燈的指示橫過馬路。為了減少交通事故,轎車和汽車全年12個月都必須亮燈行駛。街上有許多出租車,有的是賓士牌的出租車,車內裝有電話、空調、音響和小冰箱,人們可以用信用卡付款。這裡的計程車叫Taksi,發音和英文的Taxi一樣,在街上就可以叫到,空車在路上行駛時,車頂上的黃色標誌會亮著;乘客如果有很多行李,也可以在旅館內用電話叫車。

公共汽車和電車的車票有一次性的和10次的兩種,可以在火車站、小商亭(Kioski)、地鐵站自動售票機或向公共汽車司機購買,可以在1小時內換乘公車汽車、電車和地鐵。一般芬蘭人對別人都非常信任,乘客上下車根本無人過問,也很少人有人查票,但萬一被查到無票乘車,要罰30歐元。街上車輛雖多,但沒有亂按喇叭的習慣,交通有條不亂。

一般外國觀光客為了方便和省錢,都會購買赫爾辛基卡。24小時成人24歐元,兒童9歐元;48小時成人32歐元,兒童12歐元;72小時成人38歐元,兒童14歐元;凡是持卡的人,可以免費乘用赫爾辛基市的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公共汽車、電車、地鐵、海上的渡輪和遊艇。還可免費參觀約50家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遊樂園和景點。並可免費參加一個1.5小時的導遊觀光團,每日上午10時出發,全年無休。觀光團在每年5月17日至9月15日期間,分別在早上11時和下午2時出發。此外,聽音樂會、觀賞戲劇、餐飲、購物和住旅館等,也可獲得折扣優待。

這個城市沿港灣而建,馬路高高低低,很像美國舊金山。市區西部地勢較高,連接港灣的東部地勢較低。市內街道寬闊、整潔,地上沒有果皮和紙屑,更看不到一口痰或一根香煙屁股。這裡的市民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也是這座文化之城的文明標誌。市內到處是蒼翠的樹木和如茵的草坪,市中心大街的街心花園裡繁花似錦,異彩紛呈。市內建築物風格獨特,多用淺色花崗岩建成,故赫爾辛基又有「北方潔白城市」之稱。

芬蘭採用紅、白相間的花崗岩石鋪路,鋪得路面非常典雅,成了誘人迷惑的圖案。這種型式,和歐洲一般老城十分相近,只是所用的石塊更大也更厚,那些石塊厚度驚人,鑲鋪就的路面看似一塊磚,挖起來才發現它是深埋在地表下三倍於磚厚度的「根」,換句話說,這石塊就像石樁插入地下,只留出1/4可見,一旦損壞,只要挖出重鎮路基,再把石樁插回去就好了,那塊壞了修那塊,根本不需大事翻修影響交通,這種路基經久不壞,在冰雪裡也不會令人滑倒跌交,只是,它在夏天卻專門坑陷高跟鞋的跟,一不小心卡在縫中就會令人哭笑不得。

赫爾辛基市及其附近建有一些雙線的「高速公路」,以方便附近居民的上下班。只是,這段不算長的公路竟「違背」一般高速車道不可迴轉的規定,而築造了許多迴車道。

市區街道保持著18世紀末時都市規劃的棋盤式形狀,並逐漸發展成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市區的建築與周圍的海洋,島嶼及森林搭配得恰到好處,城市周圍是繁茂無垠的森林,從四面八方擁向市區,整個城市猶如淹沒在森林的海洋中,遍地茂密的蒼松翠柏,常年累月地為這個城市掛著節日盛裝,綠茵茵的草坪,遍布整個市區,無論大街或者是小巷,到處都可以看到芬芳的花壇,花開季節,城市顯得格外年輕。所以,赫爾辛基又是歐洲有名的「森林之都」和「花園城市」之稱。

這裡街道寬闊筆直,路面整潔、空氣新鮮,市面繁榮,商店鱗次櫛比,汽車來往如梭,行人熙熙攘攘,市民穿著時髦華麗,服裝顏色鮮豔,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並且治安良好、少扒竊、搶劫事故發生。市內建築物多用淺色花崗岩建成,建築風格非常獨特,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外觀別具一格。

市內最著名的商業街名叫曼海姆大道(Mannerhe-imintie),它是為紀念1939~1940年的「冬戰」和1941~1944年連續戰爭中,指揮芬蘭軍隊以一當十,抗擊外來人侵者的芬軍總司令曼海姆元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條大道從中央火車站右側的中央郵局開始,自南向北縱貫整個市區,大道兩旁商店林立,非常熱鬧,沿著這條大道可以到達市中心的參議會廣場,廣場四周集中了這個城市最著名的建築物。大道兩旁有許多書店,報亭和讀報欄。在首都,一般人都要訂閱報紙,60%的市民至少訂閱兩種雜誌。據說,這裡的書店是全歐洲最好的,圖書種類繁多、紙張好、印刷量大。當地的學術書店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書店,每年有200萬讀者前來購書,書店內的書籍貯存量達100多萬冊,老板聲稱在他的書店中便可買到所有的芬蘭書籍,以及所有用瑞典文出版的書籍。有趣的是在曼海姆大道上,人們還可以看到一家專門出售中文圖書和報刊的書店,店主是位漢語迷,曾先後18次訪問過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每次訪問後都要帶一批中文圖書回國。

遊客要想輕鬆而迅速地逛遍市區各個景點,可以搭乘咖啡電車(Sparakoff),事實上是由電車改裝的活動餐車,遊客可以一邊啜飲咖啡或啤酒,一邊觀看市景,全程約40分鐘,可以在中央車站廣場、國家劇院和露天市場等三處上下車。

這個城市的通訊事業非常發達,包括公共電話在內的任何一部電話,都可以與世界各地聯絡。當地的電話始於1882年,當時要成為一個電話用戶,必須購買電話公司的股票。現在的100多萬個用戶中,有50萬持有電話公司的股票。住在赫爾辛基,離開電話簡直寸步難行,因為即使在那裡住上一年,要想辨清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時,電話號碼簿就是一個最好的幫手,它分為上下兩冊,共2569頁,只有3公斤重,前40頁是市區和郊區的詳細地圖。走訪親友前,可以按對方的姓名找到他的電話號碼,號碼後註有地址,然後按電話號碼前兩位數字的指示,在地圖內相應頁碼的街區詳圖上,找到所需的街道和門牌。當地許多用戶還在電話簿中註明本人的身分,如教授、工程師、公司經理或企業主管等。但是,這種補充說明是要付費的。這裡的電話服務項目也是五花八門的,有報警、火警、救護車、世界股市行情、雨雪預報、尋找工作、向年輕主婦提供各種食譜。人們也可以用電話收聽新聞,一般先用瑞典語播音,4小時後改用芬蘭語,還可以聽到英語新聞。人們也可以與幾個受話人同時通電話。更有趣的是,如果你怕睡覺睡過了頭,還可以請電話局打電話叫醒你。

赫爾辛基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都市,一半屬於芬蘭的氣息,另一半卻帶有瑞典的情調。在語言上也是雙語城(Bilingual City),大約有70%的市民說瑞典語,大多數居民說芬蘭語。幾乎市內每一條街道的名字、交通標誌和公共廣告,也都是以芬蘭文和瑞典文來共同標示的。許多電視節目和廣播,也是用這兩種語言播放的;就是連電話號碼簿中,也有專門一章介紹瑞典姓名芬蘭語的表達方法。儘管這樣,許多外來觀光客面對一本洋洋大觀的電話號碼簿,在不很精通芬蘭語和瑞典語的情況下,常常還是不知該按芬蘭語還是瑞典語字序查閱,最後還是再求助於電話查號台。 當地也有許多觀光飯店,但豪華大飯店不多,一般都是中小型旅館和出租公寓,食宿租金都很公道。其中的多尼飯店(Doni Hotel)高達22層,是市區最高級的觀光大飯店,也是市內最高的建築物,人們登上飯店的頂層,可以鳥瞰市區的夜景,只見繁華的市容、萬家燈火、輝映著條條閃閃發光的水道和附近的港灣,微風起處,像是有人撒下片片碎金,遠處一座座高大建築的頂尖,在蔚藍色的夜空襯托下,好像是一幅名家的精美油畫。

西濱大飯店(Best Western Hotel)有四星級的服務品質,樓高八層,有364間高級客房,12間會議室,還有餐廳、酒吧、商務中心、游泳池和桑拿浴等。

庫摩勞斯(Cumulus)也是四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樓高五層,鄰近購物區和市內鬧區,入住者咫尺就可享受到都會的繁華。

朗塔錫皮(Rantasipi)是被自然美景環抱的大飯店,也是度假者的最佳選擇,除了有優質的服務品質外,住客還可以同時享受冬夏不同的戶外活動樂趣。

拉馬達總統飯店(Ramada Presidentti Hotel)位於鬧區,是國際連鎖企業之一,七層樓的大廈擁有495間幽雅寧靜的客房,並有多間餐廳,還有夜總會、游泳池和賭場等服務設施。

索科斯(Sokos Hotel)是三星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也有最新式的服務設施,共有130間高級客房,其中44間為單人房,86間為雙人房,以及餐廳、室內游泳池等服務設施,但是最誘人的是它由半圓木建築成的芬蘭浴室。

里卡飯店(Rica Hotel)是坐落在海濱的三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這是一幢白色的五層樓大建築物,距離機場只有3.5公里,擁有174間高級客房,其中包括87間不抽菸客房,2間殘障人士客房。另有餐廳、酒吧和芬蘭浴室各一間,還有一間可以供120人開會的大會議廳。

這個都市有許多各種各式大大小小不同的餐廳,一般當地餐廳多供應有清燉鮭魚、煙燻七鰓鰻、羊肚菌、煮鹿舌和北極草莓等特色的名菜。芬蘭人愛吃鮭魚,尤其喜歡吃烤鮭魚,因此研發出一種烤鮭魚罐頭,市面上到處都買得到。把買來的烤鮭魚罐頭上面打開,在下面點火燒熱,就是一道美味的烤鮭魚;對繁忙的上班族和郊外旅行者都極為方便。主要的餐廳還有著名的薩斯萊克(Saslik)俄國餐廳、拉皮(Lappi)拉普蘭菜專賣店、柯史莫斯(Kos-mos)傳統芬蘭菜餐廳、薩伏伊(Savoy)美食餐廳和帕米爾(Pamir)芬蘭野味魚鮮餐廳等。市內還有30多家中國餐廳,以廣東風味為主,其中較具規模的有長城樓和京城酒家。遊客們在這裡也可以吃到法國菜、義大利菜、奧地利菜、希臘菜、西班牙菜和俄國菜等,甚至有時還可以吃到日本料理。8月是芬蘭青豆生產的旺季,芬蘭人都喜歡吃生的芬蘭青豆,又嫩又甜,新鮮極了;還有美麗的櫻桃和草莓,讓人欲罷不能,經過露天市場的食品攤位,海風吹來陣陣香味,不禁令人垂涎三尺。這裡的餐廳衛生整潔,顧客不必再給小費,除非你要向侍者要求特別服務,因為13%的服務費已加在帳單上,週末服務費會增至17%。值得一提的是,街上掛有Baari字樣的酒吧,通常只是普通的咖啡店或小飲食店,因為芬蘭幾乎完全禁酒,公營的酒店只賣酒給持有配給證的人,如果醉酒鬧事,配給證就會被沒收。在城裡的酒店和夜總會內,還設有測醉機,顧客們只要放進一枚硬幣,就可以知道自己醉酒的程度。在這裡醉酒的駕駛人,初犯便被吊銷駕駛執照,並且罰勞役3個月。當地人喜歡喝咖啡,傍晚時分馬路旁會出現許多露天咖啡座,人們下班後,總不免要到這裡喝上一杯咖啡,休息片刻以消除一天的疲勞。特別是夏天多陰雨,一到豔陽天,路旁的咖啡座便人滿為患,大家出來曬太陽、聊聊天、喝啤酒,但是不敢恭維的都是抽煙的濃煙味,弄得行人道烏煙瘴氣,行人掩鼻疾走而過,成為不雅的畫面,完全沒有巴黎路旁咖啡店那種優雅的形象。

雖然赫爾辛基是個限酒的城市,但是這裡的男人仍然嗜酒如命,沒有酒的宴會便不能算是宴會。有一次當地芬蘭酒商罷工,兩個月下來,芬蘭人幾乎快要瘋了,甚至有一天在宴會中,人們居然用純度98%的酒精滲入可樂中,喝得不亦樂乎;芬蘭人對酒的狂熱程度可想而知。不過,一般芬蘭人對於飲酒都訓練有素,他們可以從中午一直喝到深夜12時而面不改色;女士們也不例外,那些滴酒不沾的女孩子有個專用名詞「水女孩」(Water Giral)。多數的芬蘭女人也喜歡抽煙,在咖啡館和小飯館裡,青年男女竊竊私語,消磨時光,姑娘們吞雲吐霧,抽起煙來比小伙子還要兇。 啤酒船是人們喝酒的好去處,赫爾辛基的白色啤酒船是獨具特色的,在卡拉河旁的公園內散步,許多啤酒船悠閒地飄浮在水面上,天氣熱的時候,很多人都湧到海邊的啤酒船上,船上只賣生啤酒,沒有任何菜餚,也沒有「閒人」去招呼!人們走進去隨便擠到一張凳子,擠上一個桌角坐下,堂倌自會送上大小杯的啤酒,要什麼就拿什麼,拿了就付錢,吃完就走,如果不夠再喝一、二杯也無妨。坐在船邊,一邊喝酒,一邊欣賞著來往的船隻,別有一番風味。這裡到處都可發現盡是手提酒瓶的醉漢,有的穿了水手裝,有的戴了船員帽,都是大眼大鼻的大鬍子,都在高聲談笑,手持酒瓶相互邀飲。有的支持不了,就地一躺,也不管警方正在旁邊等著。

市內共有3個劇場和幾十家電影院,由於芬蘭人多通曉外語,所以來自歐洲各國的影片和歌劇不需要翻譯就可在這裡上演。在歐洲享有盛譽的芬蘭國家歌劇芭蕾舞劇團和3個交響樂團,曾到世界上許多國家演出。每年10月至翌年5月,平均每週有2~3場大型音樂會。另外,每年8月底到10月初,這裡還有為期3週的赫爾辛基藝術節,各種節目包括交響樂、歌劇、電影、爵士樂和流行音樂等,屆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的樂團和藝術家前來表演。

芬蘭人熱愛森林和湖泊,他們喜愛大自然的同時,也酷愛田徑、滑雪和滑冰等各種體育運動,所以芬蘭人幾乎個個都是體魄健壯的運動員。市內共有300多個大大小小的運動場,可供夏季和冬季比賽使用。這個城市還擁有近320公里長的滑雪道,可供滑雪愛好者大顯身手。每逢夏季,許多海灘和多岩石的島嶼便擠滿了游泳、滑水、航海和享受日光浴的人們。每到冬季,冰封的港灣則點綴著滑冰和冰上釣魚愛好者的身影,賽車也可以在冰凍的海面上行駛。總之,赫爾辛基是個濱海的城市,任何一個靠海城市所應有的樂子,赫爾辛基都發展得淋漓盡致,因此是個愛海人的天空。

田徑是芬蘭人最喜愛的運動項目,芬蘭前總統基科寧便是一位長跑運動愛好者。如果以人口和所獲得奧運會田徑獎牌的比例而言,就連田徑大國的美國也自嘆弗如。自1908年以來,芬蘭運動員已在歷屆奧運會田徑比賽中獲得35枚金牌,32枚銀牌和28枚銅牌,並先後主辦過1952年第10屆奧運會,1970年歐洲田徑錦標賽和1983年第一屆世界田徑錦標賽。芬蘭人還以擅長中長跑而蜚聲遐邇,在歷屆奧運會中曾獲得1萬公尺和5000公尺冠軍各2次,3000公尺障礙賽冠軍4次,1500公尺冠軍兩次,馬拉松冠軍兩次。最負盛名的運動員是拉‧維倫(L. Viren),他曾在德國慕尼黑和加拿大蒙特婁兩屆運動會上囊括了1萬公尺和5000公尺冠軍,並曾多次打破這兩個項目的世界記錄。芬蘭的標槍成績也非常出色,男子標槍選手曾5次稱霸奧運會。另外,在鐵餅和摔跤比賽中也頗具知名度。

滑雪也是芬蘭人在寒冷冬季裡最喜愛的一項運動,在冬季奧運會中,曾獲得許多輝煌的成績。這種傳統的運動,在戰爭中也曾被巧妙地運用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富於動機性的芬蘭滑雪警備隊曾經活躍一時。在芬蘭也流行玩雪橇,雪橇有許多種類,有高的、低的,也有裝上彎曲溜冰刃型的。芬蘭人還喜歡釣魚、狩獵和騎自行車。每當冬季來臨,許多芬蘭人會很耐心地在冰洞旁釣魚,一釣就是幾個小時。他們有的還喜歡騎摩托車上街兜風,甚至把小汽車開到冰凍的海面上玩。

城裡的居民還對飼養小動物非常感到興趣,每天清晨或傍晚都可以在大街小巷遇見牽著狗到外面「蹓狗」的人,甚至「蹓狗」也成為一種職業,有錢人家可以雇人每天替他們蹓狗,按時間的長短付給工錢。狗多自然狗屎也多,在公園裡經常可以見到狗屎。一些外國人對一向講究公共衛生的赫爾辛基市,竟然容忍在大城市裡養狗,實在感到難以理解。養鴿之風也很盛行,人們常可見到成群的鴿子在天空展翅高飛,輕盈矯健,逗人喜愛。鴿子象徵和平,也給綺麗的城市風光增添了許多誘人的美感,更給遊客以生活的樂趣,但是鴿屎卻非常討厭。

娃波(Vappu)節是這個城市最熱鬧的節日,在每年的5月1日舉行。相傳娃波原係英國公主,為向日耳曼民族傳播基督教,獨自一人來到德國,創辦了海登海姆修道院,去世後,於公元7世紀末的一個5月1日被封為聖女,這一天恰好是世俗的民間節日,因此德國就有歡度娃波節的傳統,後來這個節日也隨著基督教傳入芬蘭而流傳下來。在芬蘭的民間傳說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春節前夕在人間傳播邪惡與災難的女巫騎上長柄掃把,去與魔鬼幽會,並躲在陰暗的角落裡,向人類射出罪惡的冷箭。因此,人們在娃波節前夕要清掃門庭和房屋,並敲擊響器,點燃篝火,以驅邪避災。現在這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活動己不多見,但芬蘭人在每年的4、5月間清掃住宅,自動組織起來打掃環境衛生的習俗卻一直延續至今。到了16世紀,娃波節成為城市貴族一年一度的盛會。每年這天,貴族們便挑選兩名英俊少年,分別扮作春神和冬魔,並讓他們持劍格鬥,最後春神總是穩操勝券。如今,市民們還是會在娃波節上街購買各種小玩意和五花八門的零食,而且這一天也是國際勞動節,所以大家都沉醉在節日的狂歡裡。

仲夏節(Midsummer Festival)更是人們狂歡的盛會。夏季是芬蘭最美好的季節,人們渴望陽光會給他們帶來快樂,因此把每年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時節定為仲夏節,通常在每年6月20~26日之間的星期六歡度這個節日。據說仲夏原是人們紀念聖約翰的誕辰而舉行的古老宗教節日,隨著時間的推移,仲夏節已漸漸失去了宗教色彩,而成為民間慶祝光明和萬物繁茂的盛會。在城市的公園和廣場,人們豎起一根根高柱,柱上懸掛著松枝和花束紮成的花環,五顏六色,蔚為壯觀。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各種樂器,男女老幼,圍著花桂載歌載舞,盡情歡樂,有的甚至帶著全家老少,跑到森林或海濱,燃起熊熊篝火,唱歌跳舞,一直鬧到次晨才盡歡而散。而城市的郊區,至今仍流傳著仲夏夜選丈夫的習俗,據說姑娘們在這天晚上,歡欣歌舞後,會獨自跑進樹林裡摘下10朵不同顏色的鮮花帶回家去,放在自己的枕頭下,然後睡覺,這樣就可以夢見自己理想的丈夫是誰。

來過赫爾辛基旅遊的人都不會忘了帶上一點土特產回去當禮物,在市內的一些公園和廣場,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擺有各種皮貨和手工藝品的貨攤,並且常常會被外國觀光客圍得滿滿的,芬蘭生產的狐皮、貂皮、馴鹿皮,以及用各種毛皮製作的皮大衣、皮夾克、皮褲、皮鞋和皮帽,還有掛毯、芬蘭刀、泥塑、陶瓷、首飾和各種旅遊紀念品,琳瑯滿目、五光十色,極受外國遊客的青睞。

觀光客們在赫爾辛基市場上,以中等的價格就可以買到非常保暖的高級毛皮製品,大多數是手工製造的精緻品。芬蘭最大的百貨連鎖公司史塔克曼(Stockm-ann),在國內各大城市中都有分店,任何世界上的名牌服飾都可以在這裡買到。總公司位於亞歷山大大街(Alexsanderu Katu)52號,樓高七層,有石頭建造的舊館與玻璃帷幕的新館等兩個部分:新館前面有「三鐵匠銅像」,是市民們約會的地標;舊館大門口的時鐘是百貨公司的招牌,也是青年男女們約會的熱門見面地。

富姆購物中心 (Forum Shopp-ing Center)是市內最大的百貨量販店,什麼東西都賣,價格很有吸引力,在這裡可以看到設計感十足、高品質和使用全球最好材料的陶瓷、玻璃製品,以及充滿原始趣味的藝術品,因此吸引了不少遊客。這裡的芬蘭名酒伏特加舉世聞名,觀光客在赫爾辛基不妨略加品嚐,但一般酒量不大的觀光客,對它不免望而卻步。一般農家自製的黑啤酒度數很低,並且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很受觀光客的歡迎。

東部購物中心(Itäkeskus)坐落在市區東部,是北歐最大的全封閉式現代化室內購物中心,整個中心建築面積18萬平方公尺,營業面積也達8萬平方公尺,雲集有170多家大大小小的各種店舖,其中還包括芬蘭最大的4家超市連鎖店在內。一條長200公尺、寬16公尺、高22公尺的室內步行街將這些商店聯結在一起。步行街兩旁種植著四季常青的樹木,每隔數公尺就有一盞街燈和休息長椅,街道中央還有噴泉、雕塑、詢問服務處、甜點和賣冰淇淋的小商亭。

卡勒瓦拉(Kalevala)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珠寶首飾店,位於聯合大道25號,珠寶首飾設計樸實無華,富有個性和民族特色,非常耐人尋味,是芬蘭婦女為自己創作的極有生命力的特色工藝品。它將古老傳統和現代文明巧妙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現代最時髦的首飾,受到不同年齡和不同職業婦女們所喜愛。芬蘭古代神話中象徵力量和智慧的動物,如熊、蛇、鳥、魚和老鷹等的造型,也都成為卡勒瓦拉首飾的圖案。

裘皮服裝店在赫爾辛基是服飾店的主力,在主要的商業街上都可以看到亮眼的裘皮專賣店。芬蘭的貂狐養殖業非常發達,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皮毛生產國之一。用芬蘭生產的高質量貂皮和狐皮製作各種裘裝,能夠加工得像綢緞般的輕柔滑軟,並且能夠將亮眼的色質充分表現出來,款式不但生活化,也講究實用化,同時也走出「貴族團」的形象,輕柔的貂皮大衣重不逾1公斤,可以疊放在手提箱內不起皺,成為隆重場合中女士的時裝,也可以作為日常生活和出門旅行中的時裝。

在芬蘭最值得購買的紀念品是芬蘭刀,尤其是產自卡烏哈瓦(Kauhava)地區的芬蘭刀更是久負盛名,可與瑞士刀相媲美。芬蘭刀造型流暢、用材講究、工藝精湛,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卡烏哈瓦的伊薩基‧耶爾文拜(Iisakki Järvenpää)公司所生產的芬蘭刀最有名氣,它所製作的樹皮刀柄獨具特色,工藝非常特殊,先將1糎厚的樺樹皮衝壓成大小不同、中間帶孔的橢圓形墊圈,然後按由小到大又逐漸變小的順序,一個個地套在刀把上,形成線條流暢的刀柄,上面不規則的斑紋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韻味,能夠令人感受到森林裡的氣息。最名貴的刀柄還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是用黃銅絲在樺樹皮鑲崁出各種造型精美的圖案,有的刀柄上還鑲有馬頭等裝飾物。上等牛皮製成的刀鞘上也用黃銅或鎳鋅合金作為裝飾,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加上精粹鋒利的鋼刀刻字,使它成為精美的工藝品,並且更具有觀賞和收藏的價值。

議會廣場周圍有許多專賣各式各樣紀念品和特產品的免稅小商店,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由昔日赫爾辛基富豪之一的基塞列夫(Kiseleff)兩層樓豪宅改裝的商店街,這是一間小百貨公司,價格比其他百貨公司便宜;店內設有一間展覽室,陳列著過去芬蘭小孩常用的玩具。

在議會廣場前方也有一些風味特殊的商店,有些專賣古董、或賣特殊收集品。這些小店門面看起來很不起眼,有些也不過類似住宅人家的小門,上面掛個小招牌,露出一點被窗廉遮住的透明玻璃,只能夠讓人猜測一點點裡面的情況,可是一走進去,卻別有洞天。

自由市場(Kauppatori Market)是從天主堂廣場走向海濱的露天市場,也是全市最繁榮、活躍的區域,商店集中,人潮如湧。這個就在碼頭邊的市場,每週一到週六天天開市,四季如常。走近人潮,一座座撐著朱紅色篷頂的攤位,下面展售著吃的、用的、看的、玩的一應俱全。最特別的是大家都買生豌豆,一塊錢一包,買來後拿在手上剝著吃,都把綠色的殼隨手丟到地上,使得滿地殘綠,踩在腳下畢剝作響。另有攤位出售一種黃色的鮮菰,價錢也很便宜,購買者絡繹於途,味道有點像我們待炒的生菰,這種淡而無味的東西大家都喜歡吃。附近室內古老的農貿市場,紛陳芬蘭美食,是個色、香、味俱全的小天地。

素有大學城美譽

在幾乎找不到文盲的赫爾辛基,全國在校大學生有80%集中在這裡,所以芬蘭人又把這個都市稱為大學城。城內最著名的大學是赫爾辛基大學,共有12個學院,是目前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所高等學府,以秀麗古雅的建築、豐富的藏書、完備的專業設備及悠久的歷史而馳名北歐。

這所大學始建於1640年,當時芬蘭是隸屬於瑞典。為了培養更多稱職的國家管理人員,當時年僅13歲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在攝政王的提議下,決定在芬蘭西部重鎮土庫創辦土庫大學。1809年,瑞俄戰爭後,土庫被俄國佔領,此校被改名為亞歷山大大學。1828年,土庫市發生大火災,校區慘遭焚燬。翌年,遷至赫爾辛基。這所大學不但培養了大批人材,而且也是芬蘭民族主義思想的搖籃,對芬蘭的獨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對芬蘭語被確定為官方語言有決定性的作用。建校初期,教學採用瑞典語和拉丁語。1829年,經過學校芬蘭籍教師的不懈努力,芬蘭語終於成為教學語言之一,為日後芬蘭語地位的確定奠定了基礎。

1851年,赫爾辛基大學有了第一位芬蘭語教授。1870年,芬蘭的第一位女生通過了大學入學考試,但當年卻未被錄取,理由是赫爾辛基大學一直是男人的領地,拒絕女性入學。翌年,沙皇特准她入校學醫,以後婦女就學的人數逐漸增多。如今,大學女生數已超過男生。婦女被允許在大學就學,這對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參政意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就婦女在政府各種部門就職的比例而言,芬蘭位居世界各國之首。

赫爾辛基大學在建校後的前300年中,是這個國家唯一的高等學府,它對芬蘭的獨立和在國家建設與管理的各類人材培養方面,有很大的貢獻。1946年後,雖然國內相繼成立了多所大學,但是赫爾辛基大學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仍然非常突出,難怪芬蘭人自豪地稱它為「芬蘭大學」。1990年是這所大學建校370週年紀念,整個首都全年幾乎都浸沉在節日的氣氛中,學校舉行了有史以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頒授學位典禮,全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大學校長應邀前來助興,參加各種慶典活動。

目前,這所大學擁有2.8萬多名註冊學生和5500多位教職員工,校長是由總統親自任命。學校每年可以向社會輸送5500多名大學生、2400多名碩士生和150名博士。隨著芬蘭人對學習漢語的興趣不斷增強,為滿足更多人學習漢語的要求,赫爾辛基大學還開設了漢語專業,設立漢語教授職位,頒發漢語碩士學位,並邀請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學者前往講學。

這所大學的圖書館是國內歷史最悠久、藏書量最豐富的一所圖書館。早在1827年時,就已經擁有4萬多冊藏書,但是在當年土庫的一場大火中,除學生借出的489冊圖書倖免外,館內全部藏書都被燒為灰燼。這所大學遷往赫爾辛基後,由於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使圖書館裡的藏書得以迅速恢復,再加上當時沙皇授予這所圖書館免費獲得俄國各地出版的所有圖書的特權。所以,館內至今仍藏有俄國文學寶庫中珍貴的整套叢書和俄國當年出版的所有少數民族語言的書籍,這些藏書成為日後世界各國學者研究俄國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目前,這個圖書館下屬160多個不同專業的圖書分館,總藏書量超過400萬冊,佔全國學術性書刊藏書總量的1/3。所以,這個圖書館已被議會立法訂為國家圖書館,並有權指導全國所有圖書館的業務工作。

有許多景點

這座芬蘭的都城一如歐洲其他老城的千年基業般,所有古老建築物均由巨石築成,不同的是那些老城多用黑石或黃石,這裡的建材卻如紐倫堡般採用紅色的石頭,比較起來,赫爾辛基的石質更紅,質地更堅硬,所有建築物都呈現出一種諧調美和新古典的氣息。這個城市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街道寬闊、整潔、綠樹成蔭,可供娛樂和遊覽的名勝古蹟眾多。由於赫爾辛基曾多次燬於大火,城內原有的古代建築早已所乘無幾,現存的許多名勝都是18世紀以後所建,芬蘭近代歷史上最著名的建築師都參加了這個城市建築的設計工作,恩格爾(Engel),薩里寧(Eliel Saarinen)和艾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等優秀建築大師的名字,在芬蘭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設計的許多建築不但造型美觀、氣勢雄偉、結構精美,而且還能夠使整個建築群具有相互協調的獨特風格,所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也因為此,市中心區許多道路、大街,都呈現一種特殊的廣闊形式、加之所有建築都是白色,使得大家習慣稱呼赫爾辛基為「北方的白城」。

當地的熱鬧觀光景點多集中在參議院廣場和露天市場附近,市內約有60座教堂和50多座博物館。火車站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鐘樓和大廳兩旁有巨大的人像浮雕。市內有許多小公園,在陽光下的公園裡到處是人,因為北歐的陽光極為珍貴,人們捨不得讓陽光白白浪費。有些廣場的利用率極高,晨間開辦有「早市」,許多農婦前來出售水果、蔬菜、魚類等各種食品。人群離去後便有清潔車前來沖洗,洗刷得乾乾淨淨。下午3時後賣日用品的商販們又佔領了廣場。7時後廣場又沖洗一遍。晚間這個廣場又成了青年男女散步的好地方。

參議院廣場(Senate Square)是芬蘭新古典主義的中心,也是芬蘭歷史的中心,係恩格爾(CL Engel)所設計,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於1800年主持修建的,1858年完成。由於面積寬廣,當時不少居民曾埋怨說:「花了一大筆錢,只是把一件不適合的肥大衣服穿在小個子的身上。」如今看來,芬蘭人還要特別感謝沙皇。這個正方形的廣場,是新古典建築的代表,在和諧、對稱中建造一個不可分割的建築整體,是平實、簡單建築的珍貴代表作。廣場的正北面是一列一瀉數丈的石階,石階上面坐落著一座雪白的赫爾辛基大教堂。沿著石階走下去,面臨的是一排排整齊有致的建築,如北邊的市政廳。東北角是總統府、西側是大學城、南方則是著名的大學圖書館。大學之側,是當今的芬蘭外交部和行政管理大樓,這座建築物原由芬蘭議院大公爵所有,他們住了100多年後,才交還政府使用。西側有座名叫哈洛阿曼達(Hario Amandi)的噴泉,它在一家著名的Esplan-odikappeli餐廳旁,設計華麗、造型特殊,據說是赫爾辛基大學生畢業後狂歌歡舞的所在,每年夏季為此熱鬧非凡,使每位在校生,都期望及早脫離學校的約束而大醉一番!

廣場中央的亞歷山大二世雕像,是1894年帝俄時代的作品。這組建築群華麗壯觀、氣勢雄偉、結構精美,堪稱芬蘭建築藝術的精粹,被芬蘭人視為國寶。廣場的南面有兩條寬敞的道路,路旁有許多商店和銀行,形成熱鬧的商業區。

南碼頭廣場所在地的南碼頭,是停泊大型國際遊輪的專用港口,開往瑞典、德國、俄羅斯和愛沙尼亞等國的超級豪華遊輪和一般海上觀光遊輪都川流不息。這個廣場又名為朝市廣場或露天市場(kauppatori),人們沿著布滿鵝卵石的海灘,便可步行到達這裡。除了星期天外,在其餘的日子裡,每天清晨,附近島嶼上的居民都帶著他們捕獲的海產品到此出售,所以人們在廣場上隨處可見擺滿了以橘紅色防水帆布鋪頂的攤位,內容非常豐富,吃的、喝的、看的、穿的、戴的和用的,應有盡有。因此,這裡既是深受當地居民歡迎的購物場所,也是外國遊客觀光遊覽必到之處,成為赫爾辛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這裡的露天市場除了夏季會延長到下午才結束外,其餘的季節只在上午開放,它最大的好處是便宜,但品質則不敢保證。市場附近有些露天咖啡座和一座露天表演台,常有很多年輕人或歌唱團體登台獻藝,這些人上台表演歌聲大如雷,打扮怪異,又叫又跳,整條街的人都可以聽見,很多遊客邊吃東西,邊坐在台下捧場,興起時也跟著載歌載舞,台上台下同樂一番,也算是市場附近的一絕。

赫爾辛基的魚貨主要來自北海及波羅的海,包括鮭魚、鱈魚和螃蟹等,還有極為珍貴的烏魚子。其中以鮭魚最受歡迎,既新鮮、肉質又嫩,難怪「煙燻鮭魚」幾乎成了芬蘭人不可或缺的前菜,甚至出口至全世界。此外,鯡魚也是老饕的最愛,每年10月的第一週,碼頭廣場上還舉行「波羅的海鯡魚節」,屆時附近沿海地區的漁船齊集這裡,為市民們帶來醃鯡魚和用各種各樣香料與調味料加工的鯡魚,家庭主婦紛至沓來,購買大量的醃鯡魚,以便冬季食用。

廣場附近靠海邊的地方,設有許多木製特殊的碼頭可供人洗地毯用,因為請商店洗一條地毯索價70歐元之昂。還有一些風格獨特的建築物,包括市政大廳、瑞典大使館、原總統府及其他市政建築,構成極為有意思的廣場。廣場中央的尖塔建於1838年,主要在紀念沙皇尼古拉一世和皇后亞莉珊德拉的來訪。

阿曼達塑像位於南碼頭廣場中央,這是一尊裸體少女青銅塑像,她面向大海,一手托腮,靜靜地凝望著芬蘭灣,她端莊清秀,溫柔嫻雅,美麗動人,既像舉步欲行,又似頻頻回首側望,目光充滿眷戀之情,深受當地人的喜愛,被人們譽為「大海女神」,並成為赫爾辛基市的象徵,無論春夏秋冬,凡到這裡觀光的遊客多會與她合影留念。據說,阿曼達原是一位美麗的少女,曾在巴黎學習,1905年,芬蘭著名雕刻家維萊瓦爾格倫以她為模特兒在巴黎雕成塑像,並於1908年將她樹立在赫爾辛基南碼頭廣場上。塑像揭幕後,赫爾辛基的許多婦女便起來反對在公開場合樹立這個少女裸體塑像。但是,這個逼真地再現少女的清秀、恬靜、嫻雅、溫柔的塑像得到赫爾辛基大學生的保護,才得以被保留下來。

塑像前最熱鬧的日子,莫過於每年4月30日的芬蘭大學生戴帽節。芬蘭大學生每人都有一頂平頂的白帽,文科大學生的白帽鑲藍色邊沿,理工科大學生白帽頂上多一條尺來長的黑穗子。戴白帽習俗開始於1865年,當時有4位赫爾辛基大學生想買白帽,但是芬蘭缺少做帽子的材料,帽料還是從瑞典買來的。隨後,大學生戴白帽的日漸增多,到了1875年籌備召開北歐學生會議時,白帽被正式定為芬蘭大學生帽子,這種用藍、白兩色布做的帽子形如一架古希臘七弦琴,美觀漂亮。後來,每年的4月30日就被定為大學生戴帽節,也有人稱它為「大學生狂歡節」。據說,大學生歡度這一節日的傳統可以上溯到300多年前,當時境內唯一的土庫大學,平時紀律森嚴,只有在每年5月13日的「花神節」,學生們的緊張神經才得以稍為鬆弛,他們可以集會演講,在樂隊的伴奏下歡歌狂舞。校方認為他們的舉動太失檢點,有傷風化,因此出動警察干涉。後來,頑皮的學生索性故意狂歡喧囂,惹事生非,還組成人牆,戲弄前來干涉的警察,從而使這一節目帶上濃厚的惡作劇色彩。1828年,土庫大學遷往赫爾辛基,大學生便逐漸將這個節日提前到4月30日。在1848年的大學生戴帽節,學生們又一次走上街頭,傑出的愛國者弗雷德里西格勒以「芬蘭的名字」為題,發表了動人的演講,點燃了人們渴望民族獨立的激情,學生們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唱以民族詩人魯內貝格的詩譜成的歌曲「我們的國土」。1917年芬蘭獨立後,這首歌被定為國歌。

給阿曼達塑像戴帽的傳統,始於1909年的大學生戴帽節,當時一群大學生正在南碼頭廣場附近的凱沃霍恩飯店內聚餐,並徹夜狂歡,突然有人想起廣場上赤裸的阿曼達銅像,正備受寒風的侵襲,於是這些人就向飯店買了一塊潔白的桌布,披在銅像上面,一名小伙子靈機一動,從頭上取下只有大學生才有資格戴的白色圓頂藍沿帽戴在塑像頭上。據芬蘭報紙報導,1933年曾有一位大學生因給阿曼達塑像戴帽,而被警方拘留。為了逃避警察的拘捕,後來學生總是在午夜過後才去,久而成習,警察也就不過問了。1952年,芬蘭政府同意將午夜12時給阿曼達戴帽的活動列入大學生戴帽節。20世紀70年代中期,為了維護社會治安,在警方的建議下,每年的戴帽儀式從午夜12時提前到下午6時舉行。

現在,每年的4月30日,市內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街上人如潮湧,彩色氣球飄揚在大街小巷,歌聲和歡呼聲四處蕩漾。平時,在大街上和公共場所,是不允許喝酒的,唯獨這天例外,許多人手執酒瓶,帶者酒杯,在大街上狂飲,警察卻是袖手旁觀。下午,南碼頭廣場披上節日盛裝,源源不斷的人流從四面八方向這裡匯集,他們中間神情俏皮而又躊躇滿志的肯定是正在就讀的大學生;頭戴嶄新帽子,帽邊斜插一朵紅玫瑰的少年,則是剛剛領取中學畢業證書,準備參加高考的未來大學生;許多白髮蒼蒼上過大學的老年人也戴上已經發黃的白帽,與青年人一起狂歡。分布在廣場上的各個小樂隊吹奏著歡快的樂曲,成串成串鮮豔奪目的彩色氣球高高地飄揚在半空中,到處是人們的歡聲笑語。整個廣場和附近的街道熱鬧非凡,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

戴帽儀式每年由首都四大高等院校的學生會輪流主持,屆時,各校的樂隊在阿曼達塑像前輪番演奏歡快的樂曲。一輛乳白色的大吊車已伸出長長的吊臂,準備給阿曼達戴帽的大學生「架橋鋪路」。以往大學生都是跳進噴水池中,用水桶和長柄板刷為阿曼達洗身,然後再爬上塑像為阿曼達戴帽。從21世紀80年代開始,市政當局為了保護這尊銅像,啟用了大型吊車來運送為阿曼達淨身戴帽的大學生。下午6時整,樂聲大作,戴帽儀式正式開始,8名身穿不同顏色運動裝的大學生被吊車徐徐吊起,並緩緩移送到阿曼達塑像上方,他們每人手提一隻繫有長繩的水桶,從噴水池中打起一桶桶清水潑灑在阿曼達身上。此時廣場上的人群中爆發出陣陣掌聲和喝彩聲。8名大學生剛剛離去,一名手持白帽神氣十足的小伙子被吊車送到阿曼達身邊,他不停地揮動著手中的白色帽子向人們致意,然後端端正正地把帽子戴在阿曼達頭上,並將一條象徵榮譽的寬條綬帶套在阿曼達的左肩,斜過前胸,拖向右邊臀後。此時,廣場上歡聲雷動,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時刻不約而同地戴上白帽,頓時廣場上奇蹟般地變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人們紛紛打開早已隨身帶來的香檳酒,開瓶聲猶如爆竹響成一片,噴灑而出的酒液好似陣陣細雨灑向人群。人們舉起酒杯互相祝願,開懷暢飲,開始了每年一度的徹夜狂歡。廣場上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大學生們,手拉手唱著歡快的歌曲,還有人手執一種小噴罐,相互往身上噴麗著像麵條般的海棉狀彩條,更多的人則隨著節奏分明的樂曲跳起舞來。戴帽節的狂歡活動一直持續到次日清晨。活動結束時,廣場上到處是空酒瓶、碎玻璃和包裝紙,還有一些人醉倒地上,一片狼藉,幸好一年只此一天。

芬蘭堡(Suomenlinna Sea For-tress)始建於1747年,是昔日受瑞典王朝統治的芬蘭,為了抵抗俄羅斯的侵略所興建的一座軍事要塞,至今已有263年歷史。它位於赫爾辛基南面的島嶼上,扼制著從芬蘭灣進入赫爾辛基的海上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島上至今仍有古城堡,古海岸砲台、兵營和倉庫,並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使用過的威斯科(Vesikko)潛艇、大砲和玩偶玩具等10間博物館,開放收費供人參觀。在夏季,輪渡頻繁地往來於島嶼與市中心的南碼頭之間,每趟只要15分鐘時間,人們常到這裡游泳、釣魚、野餐和進行日光浴,同時這裡還有戲劇和歌舞的演出,並有展覽和音樂會等各種文化活動。

議會大廈(Parliament House)建於1931年,位於參議院廣場的東面,由當時芬蘭最負盛名的建築師阿爾托(Aalto)所設計,是座六層樓的建築物,它以一個高大的台階作基礎,正面聳立著14根高大的石柱,氣勢宏偉壯觀,在議會休會期間可以作為音樂廳使用。大廈前面的草坪上,經常有一群野鴨子在漫不經心地曬著太陽,有時還夾雜著一些尋食的鴿子和麻雀。草坪的中央,威風凜凜地站立著芬蘭獨立之父曼海姆將軍騎馬的雕像,成為遊客拍照的好景點。大廈附近還有總統府和市政廳等政府機構的公共建築物。

總統府坐落在南碼頭的北側,建於1814年,過去是俄羅斯統治時期的沙皇行宮,芬蘭獨立後成為總統府至今。這座白色三層樓的總統府,外觀毫無氣派也沒有神秘可言。由於芬蘭是個中立國,因此作為國家元首辦公場所的總統府對外並不設防,雖然也有衛隊守衛,但只有總統在時,門前才有兩名頭戴白色頭盔、身穿灰色軍裝、肩背衝鋒槍的士兵站崗;總統離開時,哨位是空的。一般市民可以用預約會客的方式拜訪總統,只要總統有空,通常都可以如願以償的。對觀光客來說,只開放給旅行團預先申請的參觀。在進入總統府前,鞋子要先套上一雙藍色的塑料袋,並由芬蘭觀光局導遊帶領入內,可以看到古典的宴會廳和交誼聽,以及總統的辦公室。

市政廳大樓坐落在總統府的西側,建於1932年,曾被作為旅館和俄國海軍醫院。1932年重建後成為市政廳,作為赫爾辛基市政府大部分廳室的辦公地方,但其外觀仍被保持著原來的風貌。

芬蘭大廈(Finlandia Hall)位於德斯灣畔,是座頗具現代風格的多功能大建築物,也是由芬蘭建築大師阿爾托所設計獨具匠心的建築傑作,宛如一架巨大的白色鋼琴靜靜地靠在湖邊,湖水中倒映出線條流暢的琴身,好似一幅優美的風景畫。這裡既可以舉行音樂會和國際會議,也可以舉辦展覽會和大型宴會,1975年的首次歐洲安全與合作首腦會議就是在這裡舉行的。

赫尤里卡(Heureka)科學中心,建於1989年,坐落在衛星鎮萬塔市凱拉瓦河畔,佔地7公頃,分為科學公園和展覽館兩大部分。室外科學公園裡,分布著採集自全國各地的124組岩石標本,種植著84種植物,供人鑑賞。展覽館由展示基礎科學的圓廳及柱廳,進行專題展的拱廳和半球形的立體電影廳組成。柱廳以光學、力學和電學等物理基本原理為內容的各種科學小遊戲吸引著小觀眾,孩子們在這裡可以自己動手在十幾分鐘內製造出紙張;在一個直徑1公尺的地球儀旁圍著一群頭帶耳機的孩子,他們將耳機插頭插在地球儀上的不同地方,就可聽到世界各地不同語言的問候聲;在圓廳的兒童實驗室內,身穿白袍的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拿著試管一絲不苟地做著化學實驗。在這裡,人們通過身歷其境的親身感受,將宏觀宇宙、生命起源、人類社會及物質生產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牢記腦中。人們可以隨時操作電腦找到諸如自己姓名的來源、光的產生、水的成分、溫室效應、基因技術和核子裂變等的答案,並可了解環境科學、生命科學、人體研究、生物工程、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體等當今最尖端的科技。

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是國內保存芬蘭史蹟最完整的場所,展示萬年前的史前遺物、中世紀宗教藝術和芬蘭古人種的研究。它的建築外形也很特別,看上去彷彿是一座中世紀的城堡,門前由一頭大石熊守護著,頂上的塔樓使整座建築看起來好似一個頭戴尖帽的小精靈。

奇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ia-sma)位於中央火車站的西北方,現代化的建築內陳列著自1960以後的前衛藝術作品,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欣賞。

芬蘭設計及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Art design)位於市區的東南部,內有從古典到現代、由工業到工藝的芬蘭品格設計,全部在此展示。

芬蘭航空博物館(Finnish Avi-ation Museum)位於萬塔國際機場附近,展出芬蘭歷史上不同年代的民航及運用飛機的模型及實體,還有熱氣球、航空訓練設備和空戰武器等的珍貴收藏。觀眾只須搭乘機場外的免費巴士,再步行一點路即到。

卡倫-卡萊拉博物館(Akseli Gallen-Kallela Museum)位於市郊的塔爾瓦斯佩(Tarvaspää)鎮上,是芬蘭著名畫家卡倫-卡萊拉的故居和畫室,由他本人在1911年設計建造,落成於1913年。館內掛滿他的許多傑作,其中有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中的英雄人物,以及一些芬蘭的美麗風景畫和宣傳畫等。

曼海姆博物館(Mannerheim Museum)位於曼海姆大街,是已故芬蘭民族英雄卡爾‧古斯塔夫‧曼海姆的舊居,現已改為他的紀念博物館,裡面陳列有許多獨立紀念品,以及1939~1940年芬蘇戰爭的歷史記錄。此外,靠近中央車站附近的中央郵局前,也有一座宏偉的曼海姆銅像。

雅典姆美術館(Atheneum Art Gallery)內,陳列有著名雕刻家懷諾雷亞托寧的雕刻作品,還有19世紀芬蘭名畫家阿伯特‧埃德爾菲爾德的油畫,他擅長用油畫來表現芬蘭北方漁民和農民的生活,他的畫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館內還藏有另一位名畫家加倫卡萊拉的作品,他擅長於版畫和壁畫,他的許多美術作品取材於芬蘭神話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中的故事情節,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薩里寧(Eliet Saariven)故居,現在已改為博物館對外開放,他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芬蘭名建築設計師,後來移民到美國芝加哥。這座博物館是他設計風格代表作之一,內部格局布置充滿他個人風格,連地毯也都是由他設計,經他第二任妻子親手編織的。館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將妻子移情別戀的往事畫成一幅畫,再製成彩繪玻璃掛在館內的牆上展出,因而經常被後世的人拿來談論。畫的中間是個女子,兩旁各有1名男士、一個彈吉他、一個吹笛子,顯然都在討好佳人的芳心,然而女子的雙眼卻瞄向彈吉他的男子,似乎勝負已定。這就是薩里寧和前妻好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他把自己設定為失敗的吹笛手,還製成畫作,不知是對愛情的豁達,還是幽默感高人一等。故事的背景是他和同時幾位年輕建築設計師領導當時的潮流,設計了70多座有名的建築,赫爾辛基的國家博物館,火車站和國家劇院等,都是他的作品。為了專心創作,他和蓋塞柳斯(Ges-ellius)、林格蘭(Lindgren)等3位設計師,在20世紀初決定在赫特拉斯基(Hvittrask)湖邊蓋房子,大家住得近也好彼此切磋,其中他和蓋塞柳斯房子相對只有5公尺距離,兩家過往親密,結果他的妻子和蓋塞柳斯發生了婚外情,但蓋塞柳斯的妹妹羅雅卻投入了他的懷抱,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彼此親上加親,都不吃虧。

芬蘭三位著名建築師故居坐落在赫特拉斯基湖畔,這些具有芬蘭民族浪漫風格的建築群,是由芬蘭三位名建築設計師薩里寧、林格藍和蓋塞柳斯等,於1902~1904年間所設計製造的,堪稱是芬蘭建築藝術的傑作。這組由石頭和圓木建造的建築群,與周圍的森林、湖泊和岩石等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藝術群體。

早在1896年,這三位年輕的建築師在赫爾辛基開辦一家建築設計所,開始事業上的合作並且致富。為了尋找安靜的工作環境,1900年時,他們在距離赫爾辛基30公里的赫特拉斯基湖畔,設計了自己的住宅和工作室。現在作為博物館的主要建築是薩里寧當年的住宅,住宅中的家具也是他本人設計的。在花園另一側的蓋塞柳斯住宅現在成為飯店和咖啡館,林格藍的住宅現在也成為飯店。

國家檔案館是芬蘭人查找自己祖先、祖居遺址和風土人情的重要場所,這裡每天接待普通市民的人數大大超過專業研究人員。由於近幾十年來社會的變動和發展,人們渴望保持正在消失中的昔日傳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芬蘭被迫將東部的卡累利阿地區割讓給蘇聯,有40多萬芬蘭人被迫背井離鄉,卡累利阿地區的移民希望撰寫卡累利阿地方誌,以便使當年被驅趕的難民,特別是他們的子孫後代不會忘記丟失的故土。此外,迅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也使許多人離開農村,投奔大城市,幾代人的大家庭解體了,孤子們不再像在農業社會裡那樣能夠每天接觸到自己的祖輩。為了幫助人們查找祖先,這所檔案館還成立了成人業餘學校,教授如何識別古書法和研究方法。

阿爾托青銅像豎立在耶斯布拉納街上,這裡是市內主要遊覽景點之一,它既是一條美麗的散步道路,又是一個公園,路旁的露天餐廳、有紀念價值的建築物,以及名人的雕像等,都為它生色不少。

芬蘭著名的建築師、城市規劃家和家具設計師的阿爾托,青年時代曾求學於赫爾辛基技術學院,後因芬蘭獨立戰爭爆發而輟學。1921年畢業後遊歷歐洲,幾年後回國正式開業。1927~1928年,他先後設計了土庫的圖倫薩諾馬特(Turun Sanomat)大廈,佩苗(Paimio)市結核病療養院和維堡市立圖書館,這使他獲得芬蘭最優秀建築師的地位,同時引起國際上的重視。1933年,他遷居赫爾辛基。在1937年巴黎博覽會和1939~1940年紐約博覽會上,他設計的兩座芬蘭館建築模型,以優秀獨特的造型,贏得了更高的聲譽。1938年設計的建築物圖片和家具樣品,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裡展出。1958年,設計了西德不萊梅市的高層公寓。1966年,為義大利設計了波隆那教堂。1970年,又設計了伊朗博物館,後來還為美國設計了波士頓劍橋麻省理工學院的宿舍和俄勒岡州的安吉爾山大教堂圖書館。最能表現他自然風格的是芬蘭賽耶奈薩洛(Säynätsalo)市議會建築群,使用的材料是芬蘭的紅磚、木材和銅板,結構樸素雅致,周圍綠樹環繞,具有一種寧靜的魅力,使人感到巂永秀麗,意味深長。他一生共設計了200多座建築物,形成既有浪漫主義,又有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他所設計的建築物,被世人視為20世紀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優秀的典範。他一生曾得到過許多榮譽。1928~1956年,他是國際現代建築學會的會員。1957年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1963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1963~1968年擔任芬蘭科學院院長。1976年病逝後,芬蘭政府為他豎立了這座青銅塑像,以資紀念。

此外,赫爾辛基市還有銀行博物館、海岸防衛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建築博物館、照相博物館、郵電博物館、礦石博物館、戲劇博物館、市立博物館、外國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市立博物館等,另有其他的文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等多不勝數,讓人不禁覺得整個芬蘭的精華都集中在赫爾辛基。

國家歌劇院(Opera National House)建於1992年,位於芬蘭大廈旁。這座位於湖畔的白色超現代化大廈,在碧水藍天的襯托下,顯示出恬靜明快的藝術魅力。劇院內有大小兩個劇場,大劇場可以容納1300名觀眾,劇場舞台的規模和音響效果,在歐洲屬於一流的。

新歌劇院(New Opera House)開幕於1993年,位於交通方便的曼海姆大道上,劇院內有最新穎的演出設備,經常演出一流的世界級劇目。

西貝流士公園(Sibeliusen Pui-sto)位於市區西北面墓地公園附近,也是當地的一處名勝。西貝流士是芬蘭最偉大的民族樂派作曲家,不但有「20世紀的貝多芬」之譽,也是不折不扣的芬蘭國寶,生前受芬蘭政府的俸養達57年之久,他的名作「芬蘭頌」為世人所熟知。由於菸癮太重,因喉癌開刀14次而病危,最後並因腦溢血而去世,這座公園正是為了紀念他而建。整個公園是由銀灰色的石頭構成。園內綠草如茵,白鴿飛舞。一尊巨大的西貝流士金屬頭像崁在一旁的赤色岩石上,生動地再現了這位偉大作曲家英姿勃勃的形象,他那顰眉凝神、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他當年創作的神態。這座充滿浪漫色彩的紀念碑,是芬蘭著名女雕塑家希爾圖寧耗時6年心血,於1967年西貝流士逝世10週年時完成的傑作,它的小型複製品曾被作為禮物送往聯合國大廈永遠展藏。除了這尊雕像外,西貝流士公園還利用長短粗細不同的600多根白色不銹鋼管,組合了一組象徵森林、超現實意象的紀念碑,成為偉大民族音樂家不朽作品的象徵,每當海風吹過,氣流穿過鋼管發出時而高亢、時而低迴的風鳴聲,彷彿是大自然在無休止地、為紀念這位音樂家而演奏著永恆的樂章。這兩組設計,都是遊客最喜歡與之合影留念的藝術作品。這裡每年的6月分都要舉辦「西貝流士音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雲集這裡舉辦各種音樂會。

墓地公園位於海濱,是歐洲最美麗的墓地公園,全年開滿鮮花,夏季有玫瑰和紫丁香,冬季之夜則有幾千支蠟燭與白雪輝映,別有特色。在公共墓地的中央有曼海姆的陵墓,每年聖誕節時,在這座墓前點亮著點點蠟燭火光,與皚皚白雪相輝映,蘊釀出莊嚴肅穆的氣氛。 凱沃普伊斯托公園(Kaivopui-stop Park)位於南碼頭廣場南面的一座小丘上,是市內歷史最悠久的公園,園內有國家天文台,從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市容,遠望那些高大建築物、白色的議會大廈、市政廳、總統府、大教堂、博物館和赫爾辛基大學等,都能同時映入眼簾,就連坐落在市區北面的奧林匹克運動場,也隱隱約約地吸引著人們的視線。

艾斯布蘭納地公園(Esplanadi Park)位於海港附近,是市內著名的公園,如同典型的歐洲公園一樣,也是綠蔭遮天,花樹遍地。每年的夏天,這裡擠滿在此做日光浴和喝露天咖啡的遊客。

努克西奧國家公園(Nuuksio National Park)位距市區35公里,是個景色優美的天然環境區,這裡有繁茂無際的樹林,但並不全是綠樹,有許多樹木的葉子是綠中帶黃,甚至是紅葉。這裡的森林與熱帶森林完全不同,既沒有猛獸,也沒有毒蛇,而且樹下還有一塊塊空疏的草地,非常適合散步閒遊。森林中到處可以看到跳躍在樹枝上和草叢中的小松鼠,唯一的大動物是麋鹿,還有一些小狐狸。在夏天,也有人在這一帶散步、騎馬,冬天可越野滑雪。

特比奧拉花園城(Tapiola Gar-den City)位於赫爾辛基以西9公里處,有8萬多名人口。是一個自成一體自給自足的小市鎮,它不是由政府創立的,而是由一個私營房地產公司的下屬福利機構所創辦的。這個機構由福利團體、工會、公務員協會、住房協會和傷殘人協會組成。市內的街道、地下水管道、水管、電線、照明設施和發電站,都是由這個機構出資建造的。為了給城市居民提供工商服務和文化活動,城市建立了市政廳、購物中心、運動場、游泳池、酒店、劇院、音樂廳、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這座新城建在森林叢中,周圍地區都是綠油油的樹木,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花園市鎮。

赫爾辛基動物園(Helsinki Zoo)是全國唯一搜羅世界各地品種的動物園,園內飼養著許多北歐地區的稀少動物,也有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珍禽異獸,擁有包括雪豹、小熊貓等瀕臨絕種的動物在內。

奧林匹克運動場(Olympic Stadium)位於國家博物館附近,是芬蘭曾經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舊址。建於1938年,可以容納7萬名觀眾。運動場的入口處,立著著名田徑運動員帕瓦努爾米(Paavo Nurmi)的裸體銅像,但是他本人並不喜歡這座裸像,他曾在1920年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上獲得1萬公尺長跑和1萬公尺越野賽跑兩枚金牌。1924年7月10日,他又在巴黎奧運會上冒著酷暑刷新了1500公尺和5000公尺長跑的奧運會紀錄,兩天後又獲得了1萬公尺越野賽跑冠軍,次日又在3000公尺非正式比賽中獲得第一名。1928年,他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獲得了1萬公尺長跑的金牌。同年,他又創造了1小時計程賽跑的世界紀錄,成績為1.921萬公尺。從1923~1931年,他保持4分10.4秒的一哩賽跑世界紀錄達8年之久,因而被譽為「飛翔在天空中的芬蘭人」。1952年7月,第十五屆奧運會曾在這裡舉行。當時,運動員的火炬就是從矗立在這座運動場上72.71公尺高的塔樓頂端點燃起來的;這座塔樓具有紀念碑的性質,著名的芬蘭標槍選手維姆雅爾維寧(M. Järvinen)曾在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以72.71公尺的成績,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並獲得金牌,因此芬蘭政府決定為他建造72.71公尺高的塔樓,以資紀念。遊客們登上塔樓,可以飽覽美麗的市景,附近的賽馬場、藍色港灣內停泊著的各種船隻和海島上的遊艇俱樂部等,皆歷歷在目。這個運動場有各種完善的運動設備,包括有一座體育博物館,展示著各種滑雪用具和其他運動器材。

林納麥奇遊樂場(Linnånmaki Amusement Park)是市內合家歡樂園,備有不同的各種驚險刺激的電子化遊樂設施,並有舞台表演、餐廳和商店,是親子同樂的好地方。

赫爾辛基大教堂(Tuomiokirk-ko)又名福音派路德大教堂,是當地的地標,也是芬蘭舉行國家大典的重要場所。它位於議會廣場北面,元老院的正前方,建於1852,也是由恩格爾所設計,是沙俄統治時代留下的少數名勝之一,屬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教堂前面有帝俄亞歷山大二世銅像,整座教堂用白色石柱和花崗石建成,因它顏色純白,故又稱為「白教堂」。照在冷冷的北歐陽光中,像許多結婚蛋糕上的糖屋,因此大家都喜歡叫它結婚蛋糕(The Wedding Cake)。這座教堂青銅圓頂,有希臘神殿式走廊;外觀氣勢雄偉,與倫敦的聖保羅教堂並駕齊驅。是芬蘭路德派教堂的代表,循著階梯登上教堂遠眺,全市景象盡入眼底。從1895年起,成為赫爾辛基主教管區的主教堂。除了經常舉行宗教儀式外,議會的開幕儀式和赫爾辛基大學每年的畢業典禮,也都是在這裡舉行的。

烏斯彭斯基教堂(Uspenski Cathedral)位於亞歷山大街靠近港灣處,由中央火車站步行前來大約要20分鐘,人們在老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的紅磚及青銅尖塔,可以說是芬蘭最具有東正教風格的建築,也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大的東正教堂,建於1868年,由聖彼得堡的建築師果爾諾斯塔耶夫(A. M. Gornostayev)所設計。這座聳立在小丘上的拜占庭式的典型斯拉夫教堂,外觀呈深紅色,相當醒目,內部金碧輝煌,擺設有許多「Icon」。芬蘭英雄曼納林將軍的遺體即安葬於教堂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率軍力敵蘇聯的侵略,1951年時客死瑞士。這座教堂與歐洲教堂大異其趣,教堂外矗立著數十個大小不一蔥式圓頂的塔,塔頂鑲有新月及星星的東正教標誌。教堂內部,也和西歐教堂不一樣,最明顯的差距在於教堂內看不到任何立體的神像雕刻,只見四面牆上及天花板上畫滿平面聖母聖子像,這種貼有金箔的特殊畫像稱為「Icon」,是一種特有的宗教藝術,也使得東正教堂備顯富麗堂皇。每當夕陽映照,13個洋蔥形金色圓頂,會發出璀璨亮光,入夜時分更憑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觀。教堂內的管風琴音色渾厚,唱詩班也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教堂除舉行日常的宗教活動外,還舉辦各種室內演奏會。

坦派里奧奇歐(Temppeliauk-ion)教堂又叫做岩石教堂,它是由一整塊花崗石高地用炸藥從中間炸開8至13公尺的「大洞」,然後再加以挖空而成,是赫爾辛基難得一見的建築經典。整個建築與地形地勢緊密結合,在外觀上絲毫看不出是一座教堂。它坐落在市中心魯特林卡(Lutherink)大道,坦派里奧奇歐岩石廣場上,實際上是個很大的石頭小丘,高的地方比街道高出13公尺,低的地方也高出8公尺,是附近周圍高大公寓裡居民們透空氣和消遣散步的地方。早在1906年,市政當局就打算在此興建一座造型特殊的教堂,經過公開的設計投標後,由於設計方案都不令人滿意,再加上戰爭的影響,教堂始終未能建成,直到1961年舉行第三次設計競賽時,由名叫泰莫和圖莫(Timo & Tuomo)兩兄弟奪標,教堂才於1968年2月動工,翌年9月正式建成。

當初計劃興建這座教堂的主導思想,就是要保留廣場的自然岩石結構,所以教堂的整個基身都深藏在岩石層中,只有拱形圓頂暴露在岩石外面。教堂圓頂的周圍,用石塊堆砌起一道圍牆,它是用鑿下來的岩石建成的。這些石塊不是用泥灰黏連,而是用鋼絲串連,因此有隔音作用,可以防止地面上的噪音傳入教堂。它的入口處通道與外面的街道高低相同,並且使整個建築物盡量配合石頭的天然形式,其中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環繞著教堂的天窗,通過這種天窗使天然形成的石頭與圓屋頂連結起來。

從外表上看來,教堂像個洞穴,又似飛碟,大門也像地堡的入口,單調得有些愚鈍。但是人們一旦步入,就會驚嘆內部的壯觀和奇特,使人彷彿進入一個奇妙而神聖的世外桃源。座位分為兩層,像包廂,裡面有管風琴、鋼琴、石聖壇。半壁尚未完工,故仍保持岩石原狀,凹凸有致,此起彼伏,高度從5公尺至12公尺不等,教堂由100根呈放射狀的紅銅柱子支撐頂部,形成優美的圓弧形,其中鑲以透明玻璃。順著基壁往上走,是一層由形狀各異的大小石塊壘起來的土壁,從表面上看這些石塊的排列鬆鬆散散,雜亂無章,好像隨時都有掉下來的可能,實際上這裡每一塊石頭都是經過精密的計算和選擇後才砌上去的,絕對沒有脫落的危險。由岩石和石塊組成的內壁,顏色深淺不一,但大部分是淡粉紅色,這也是芬蘭國土上最常見的顏色。牆壁的表面未加任何人工修飾,一方面是為了強調特殊的藝術審美情調,另一方面為的是增強音響效果,更有趣的是,地下水便從岩縫中滲出,緩緩流入隱蔽的地下水道,給人以大自然的美感。

這個教堂的圓頂是整個建築物的藝術精華所在,拱頂最高點距地面13公尺,直徑卻有24公尺,整個拱頂都是用紫銅管圍成盤狀,陽光由縫隙間滲入,並通過180根鋼筋水泥橫樑與四周的岩壁相連,由於要配合教堂主要部分的形狀,因此這些鋼筋水泥橫樑長短不一。在屋頂上的支持體上都有通風設備,並且建築物上裝有絕緣體,那是一層用木板支持的氈塊,拱頂的內側鑲滿了銅片,能若隱若現地反射出下面的燭光。拱頂周圍還有一圈華麗壯觀而似乎不對稱的玻璃天窗,它使教堂能夠透視蔚藍的天空。教堂的主要部分在設計時,陽光是可以從玻璃天窗中直接照到教堂裡;如果天氣不好沒有陽光時,天花板上的反射燈,也可以將教堂照耀得如同白晝。結構清雅、簡單、俐落又現代,為後現代建築風格開創一個完美典範。此外,整個教堂的暖氣由市政府供應,並且都有良好的空氣調節設備。

教堂的大廳空間達1.1萬立方公尺,地上是磨得非常光亮的水泥地,廳內有可以容納750人的樺木長椅。大廳的後部有個包著銅板的看台,台上還有一間作為無線電錄音和電視現場轉播的房間,有特殊的隔音玻璃板,與教堂主要部分隔開,鋼筋水泥造的走廊周圍也都裝上方塊形銅片。看台下面是間小小的更衣室,有時也用來存放法衣和聖器。祭壇正對著教堂的玻璃天窗,夏季上午,陽光恰好在人們做彌撒時照到祭壇上,祭壇的供桌是用一塊精心加工的花崗石製成,上面供奉著一枚刻有耶穌受難像的小十字架,祭壇前有一塊空地專供管樂隊使用,在唱詩班演出的台旁,還聳立著一架龐大的管風琴,有4個鍵盤、43個音域和3001根音管。整個教堂內陳設極為簡單,很少有人工裝置樸素無華,宛如傳說中的仙洞。

這個教堂雖屬福音派路德教會,但實際上卻是為各種教派和團體開放的社區性的前衛教堂,每年除有大約17萬人來此參加宗教活動外,各種群眾組織的娛樂活動也頻繁地在此舉行,各種類型的音樂會每年大約就有150場左右,每年自世界各地慕名前來參觀的觀光客多達50萬人。 派延奈湖(Päijänne Lake)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30分、北緯61度35分,是芬蘭人最喜愛的度假景點之一,位於赫爾辛基北邊,開車約需兩個鐘頭,是芬蘭的第二大湖,不過若就水量而言,它卻是芬蘭的第一大湖。

1993年,芬蘭政府為確保派延奈湖水的純淨,還有湖中50多個島嶼、礁岩及海潮時期留下來的沙堆,再加上周圍的森林資源,而成立了派延奈國家公園。1995年,此湖還因為徹底保護周圍的生態和水資源,而得到歐洲觀光及環保獎。這裡的湖水不僅供周圍城鎮使用,芬蘭政府還用大水管把這裡的水運到赫爾辛基。這個地區的人喜歡用「乾淨可飲用的湖」來稱呼它,因為它的南部湖水的確符合生飲的標準。

多彩多姿的水上活動,是派延奈湖最吸引人之處,有人甚至稱它為「水上天堂」。在夏天,整個湖區都是釣魚、划獨木舟、游泳和搭遊艇遊湖的人潮,岸上森林小徑,也有不少人選擇騎馬、健行、騎自行車等陸上活動。到了冬天,整個湖區成了白色的大冰場,滑冰、冰上摩托車及在水上鑽洞釣魚等,成了遊人的最愛。

這裡周圍還有不少大湖,芬蘭人早在100多年前就動腦筋在幾個湖泊間開通運河,使得整個湖區周圍的城鎮能藉由水運貫通。如今湖區雖有便利的公路,但水運仍是它的特色。「搭船過運河」是當地重要的觀光賣點,沒有到過巴拿馬運河和中國長江葛洲壩的遊客,也可以在派延奈湖區,看到藉由水位落差連接兩湖的運河景觀。

赫爾辛基沿海周圍有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當地的旅遊部門為遊客們提供了許多遊艇,安排環遊各島嶼的行程。從市區碼頭搭乘遊艇駛入芬蘭灣時,沿途可以觀賞這些島嶼的勝景,它們就像崛起的一座座山峰,遊艇像盤旋於山嶺間的車輛般,穿行於群島之中。塞馬拉薩里(Seurasa-ari)是沿海島嶼中最值得參觀的一個,又稱為伴侶島。它坐落在市區西南方,離海很近,島的四周碧波漣漪,島上綠樹婆娑、奇花爭豔。綠茵草坪,迎接著來往的人們。它原來是個軍事要塞,內有明堡、暗堡、軍營和大砲等古蹟。島上有一處著名的露天博物館,與整個島嶼的自然景觀溶為一體,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博物館島。

整座伴侶島彷彿是一座天然公園,逗人的小松鼠和懶散的野鴨在人群中跳來擺去,對人毫無戒心。林間坐落著建於1909年的原始露天博物館,一座座按原始式樣修建起來的18世紀農舍、莊園主住宅、蒸汽浴室、作坊、磨坊、穀倉、農村小店、大風車和教堂等,顯示出古代芬蘭人的生活情況和木結構的建築藝術。在這些建築物中,還配置有日常用品,家具及裝飾品等,就連博物館導遊也穿著古老的絳色芬蘭傳統民族服裝,有效地渲染了古色古香的氣氛。沿著小徑走去,土路兩旁每隔一段就設有一個小攤,許多古代裝束的村民,實地進行各種反映民族傳統的手工藝表演。芬蘭人早在中世紀時就學會使用亞麻,到18世紀時已向國外出口亞麻製品,所以人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古代加工亞麻的實況,首先要將晾乾的亞麻用木製的碾軋器搗碎,然後用麻棒敲打,再用櫛梳梳通,最後是紡麻和用麻織布。模仿古人的草編、縫鞋、製毛帽、彈康特林琴等的表演。表演者神態自如,動作嫻熟,真實地再現了古代芬蘭人民的勞動和生活情形。湖上還有一個身穿民族服裝的小伙子表演走獨木,只見他不動聲色地站在水面一根很窄的圓木上,手持撐竿向前划行,一排小浪襲來,他身體略向前傾,撐竿順水勢向後緩划,保持著身體的平衡。據說芬蘭人從15世紀開始,就用這種辦法流放木排。

這個小島是赫爾辛基每年6月間歡慶仲夏節的活動中心。這是陽光最充沛的一天,屆時人們扶老攜幼,紛紛乘船來到島上。平日寧靜的小島一時人潮如湧,到處洋溢著一派節日的氣氛。按照傳統習慣,島上各處用嫩樺樹枝裝扮起來,象徵著生機和興旺。在一塊綠茵草地上聳立著一個仲夏節花柱,高10多公尺,紮有用花和樹葉編成的花環。芬蘭人祖先認為,花柱會給人們帶來吉祥,保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草坪上許多人也穿著古老的民族服裝,婦女內穿手繡白襯衣,外著色彩鮮豔的豎條格無袖連衣裙,頭繫一條絲綢彩帶;男人則頭戴黑禮帽,身穿白衣黑褲,外罩黑坎肩,腳蹬黑靴,腰挎腰刀,氣勢粗獷。小樂隊和民間舞蹈隊分布在各處,樂隊中央,一位身穿民族服裝的老藝人,別出心裁地用小提琴弓在一片彎曲的薄鋼片上進行演奏,美妙動聽的樂聲會吸引不少好奇的觀眾。在樹林中的一塊空地上,煙氣裊裊,淳香撲鼻,原來是人們在用原始的方法烤香腸,整個樹幹被從中掏空,截成剖面再合攏起來,上下點起微火,人們用鐵叉子將香腸叉入火中。烤煙燻得人們眼淚汪汪,但他們寧可不斷地用手抹淚,也不肯離開,直到吃上一口滾湯可口的香腸後方肯罷休。島上的其他娛樂節日也豐富多彩,白髮蒼蒼的老人和逗人喜愛的孩童一起拔河、套圈,還有人踩高蹺、跳跳板。

仲夏節之夜島上最精彩的壓軸戲是點燃篝火的儀式,這也是仲夏節最具有代表性的節目。當暮色徐徐降臨時,人們紛紛奔向湖邊,一堆堆篝火在湖邊點燃,很有詩意。據說,古代人就靠篝火來驅逐邪惡,給人間帶來光明和溫暖。島上有一處天然湖,湖中央有塊大岩石礁,礁上有座用10多艘舊木船和樹枝搭成的主篝火堆,高達幾十公尺,它的周圍簇擁著代表全國各地區特色的25個小篝火。

大約在晚上10:20,島上教會的小船載著一般人緩緩划向湖中央的岩石礁,他們先點燃一個個小篝火。這時,岸上觀眾歡聲雷動。10:30正,一隻小船將一對剛剛在教堂裡舉行過婚禮的新郎、新娘送到大篝火堆旁,他們按照老傳統從去年在這裡結成良緣的夫婦手中接過火把點燃主篝火。剎那間,火光衝天,映照著整個湖面。在岸上觀看的人們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慶祝活動達到高潮。每年仲夏節,人們都要選送一對情侶到島上一座已有300多年歷史的木結構古教堂裡舉行結婚儀式,並受到人們熱烈的祝福。過去芬蘭人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主篝火能燒得旺,並且在最後一下子全部倒塌,就意味著在場的姑娘婚事如意;若是只燒到一半,則意味著有一半姑娘嫁不出去。

斯歐梅林納(Suomerylinna)島也頗值得遊客的駐足觀賞,這是一座古老的堡壘島,位於赫爾辛基附近的海面上,以克里米亞(Crimean)戰爭的古戰場而名。島上仍保存有要塞、教堂、古住宅和博物館等。遊客可從赫爾辛基南碼頭的港口、乘水翼船前往觀光。

羅沙林島是赫爾辛基港外最大的島嶼,設有防衛赫爾辛基的重要軍事要塞。島上碉堡牆厚4公尺,圍島的石牆高約5公尺,令人望而生畏,看起來好像是無法攻破,但是200多年來,它曾兩度被敵人攻陷。在1853年對英、法之戰中,竟擋不住凌厲的艦砲,可見再堅固也沒有用。目前這些軍事要塞已失去軍事價值,成為被國家保護的古蹟。從赫爾辛基有渡輪可達羅沙林島,只要有幾分鐘的航程。島上有個木造的彩色小屋,還有一座小花園,很富有芬蘭風味,專門為觀光客休憩而設。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