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維儂 |
想去玩嗎? |
2015年5月15日 (五) 17:25的修訂版本
亞維儂(Avignon)是老法國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就來此建港駐軍,早期成為高盧人的要塞和羅馬城市,一直是個宗教氣氛濃厚的小城。14世紀初開始的60多個年頭,法王菲力普四世與羅馬教廷爭奪教會體系的支配權,因而策動當時的教宗克雷芒五世(Clement V),將教宗所在地從梵蒂岡遷來亞維儂,因此亞維儂從1309年開始,就成為教宗的駐錫地,以及發展天主教勢力的基地,並因而使它的地位變得重要起來,前後共有7位教宗繼任者以此為駐地,直到1377年教廷再遷回梵蒂岡為止。在這短短的68個年頭中,亞維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教廷龐大的財富集中到這裡來,帶動了活絡的商業活動,以及文化和藝術的快速發展,使它一躍而成為歐洲最輝煌的城市。
1388年,西西里王曾在此加冕。1791年,法國國民議會佔領亞維儂,結束了宗教對城市的統治。畢卡索也曾於1907年前來著手繪製「亞維儂的姑娘」系列的畫,後來被認係現代美術的轉捩點,在這些畫上可以看出畢卡索揉合了古西班牙的雕刻、卡達尼亞的原始藝術,並以巴洛克的風格創造獨特的畫風,因此聲名大噪。
這個擁有8萬多名居民的中世紀古城,經緯度為東經4度49分、北緯43度57分,位於馬塞西北方隆河的東岸,是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沃克呂茲省的省會,曾被膺選為2000年的歐洲文化城,許多古建築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
今日的亞維儂早已不復見希臘殖民時代生活的桂冠花環,倒是流水潺潺的隆河依舊,只是河道淤塞情形更加嚴重。市內有活躍的地方貿易集市和各種行業,生產有葡萄酒、麵粉、皮革、肥皂和紡織品等。城市四周被城牆所包圍,共和大道(rue de la Répu-blique)上有最好的購物中心,大街的盡頭有鐘樓廣場(Place de L'Horloge),上面的鐘樓上有兩個人形玩偶,每逢整點會出來報時,吸引許多行人圍觀。廣場的露天咖啡座上人滿為患,還有觀光客、街頭藝人和乞丐等不絕如縷;附近一帶多為中世紀時代黃磚紅瓦的古老建築物。鐘樓廣場左邊是三層樓的音樂學院,以前是教宗所建的紅衣主教賓館;音樂學院的隔壁是歌劇院,門前有兩尊名伶塑像。右邊登上58公尺石階的岩石山上有教皇宮、大法庭和大教堂等三幢大建築。
當地有許多重要的景點不容錯過,其中的聖具內澤橋(Pont St. Bénézet)又稱為亞維儂斷橋,位於北城牆外,建於1190年,歷時8年才告完成,對聯絡兩岸交通至關重要。它原長900公尺,共有22個圓形橋拱,因多次遭水患沖毀,後又加重建。1669年再次受到洪水肆虐,只剩下今日所見的四個橋拱。這座新橋有一段流傳的故事:傳說在隆河沒有橋樑的年代裡,天使托夢給年輕的牧羊人貝內澤,請他到亞維儂蓋一座橋,純真的牧羊人乃前往亞維儂遊說一些權貴、修士,還一度被視為瘋子。不耐煩的修士受不了貝內澤的一再騷擾,便對他說:如果真的得到天使的托夢,神一定會助你抬起上噸重的巨石。結果他真的將一塊連30個人都抬不動的石頭抬了起來。他就以這塊巨石為根基,歷經重重困難建成了亞維儂橋,並且在橋未完成前就已去世,但是後人為了表示敬意,就建造一座小小的禮拜堂紀念他,並尊他為橋的守護神。這座橋並成為「在亞維儂橋上」(Sur le Pont d'Avignon)兒歌的主角,至今仍被傳唱著:「在亞維儂橋上跳啊跳、跳啊跳,在亞維儂橋上大伙圍圈跳啊跳,男士這樣跳!女士這樣跳!」這首歡快的童歌作於15世紀,描寫了亞維儂橋上跳舞的情形。1853年,這首歌引起了更加廣泛的關注,當時以芭蕾舞曲「吉賽爾」而名滿天下的作曲家阿道夫•亞當將它收入輕歌劇集「沉悶的揭]客棧」中,結果這首歌大受歡迎,很快成為1876年輕歌劇的焦點。1939年,讓•薩邦將它灌製成著名的搖擺樂。據說,BBC廣播電台在盟軍登陸諾曼第的前夕,每天都要將它作為電碼信息播放14遍。現在,世界各地都在普遍利用這首童歌來教兒童學法語。
喀德水道(Pont Du Gard)位於亞維儂和尼姆之間,它是古羅馬時代拱門式的水道橋,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當初建造之目的,在傳輸供應尼姆城用水之需,整座水道橋分為三層不同大小的拱門,全部由大石塊堆積築成,優美恢宏,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力與美。
安格拉東•迪布呂諾基金會(Fondation Angladon Dubrujeaud)位於耕夫街(rue Laboureur)上,是一家在當地很有名氣的私人美術畫廊,珍藏著20世紀的一些藝術珍品,包括畢卡索和塞尚等大師的作品。
教皇宮(Palais des Papes)盤據在山丘上,它最能說明亞維儂昔日的霸氣,建於14世紀,歷時30年才告完成,是哥德式體積碩大的宮殿建築,曾遭受火災及法國大革命動亂的雙重打擊,今日所見的建築,是當地政府於1969年所重建,分成舊宮和新宮兩大部分。舊宮是14世紀由本篤十二世教宗所建,由於這位教宗致力摒除宗教建築的虛飾風格,不論在外觀或內部,都是一派樸素,代表天主教勢力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力;新宮則為克雷芒六世所建,外表較為華麗,但與舊宮連接得天衣無縫,整體外觀不脫堡壘氣息,窗戶少而窄小,牆上密布槍眼和箭孔,顯得碩大而威嚴肅穆。皇宮內部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遭到破壞和劫掠,在破除迷信和打倒權貴的口號下,宮內的值錢東西全被洗劫一空,現在皇宮內留下來有價值的東西,大概只有舊宮二樓宴會廳的18世紀織錦畫、舊宮一樓14世紀的濕壁畫,以及小禮拜堂裡描繪施洗約翰事蹟的濕壁畫。每年7、8月間的國際戲劇節,即以此地為背景舞台,當黃昏的晚霞餘光反映在雄偉的宮殿上,流露出濃濃的中古氣氛。
聖母院位於教皇宮旁,建於12世紀,它的歷史比教皇宮還早,此後即累遭破壞並多次重建。塔樓上鍍金的聖母像是19世紀時增設的,人們從隆河對岸一眼就能夠看到閃著金光的聖母像。
亞維儂藝術節由法國導演讓•維拉爾創立於1947年,當時法國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中走出,正在努力重建,為了推動法國文化藝術的復甦及發展,讓高雅的藝術表演走出殿堂,進入民間,亞維儂每年夏天都上演盛大的藝術節慶,網羅了全世界的表演團體前來共襄盛舉,因此在這期間,數以百計的表演團體、演員和音樂家等,都會來此走秀,平均每天都有300多場演出。這個藝術節的表演分成兩個部分:官方版的演出主要在劇院、教堂、教皇宮中庭、城堡大廳內舉行,票價較貴;非正式的「邊緣表演」是在大小廣場和公園等公共空間演出,票價低廉;屆時亞|成為歐洲現代表演藝術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