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 |
想去玩嗎? |
開羅(Cairo)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城市之一,是西方人給它取的名字,古埃及人稱之為Misr Al-Quhira,口語為Masr,中文叫「彌思耳」。它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政治城市,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前,當時的埃及法老王美尼斯統一了上、下埃及,建立被考古學家認為的埃及第一個古王朝,首都就建於開羅西郊的孟斐斯。後來拜占庭帝國圖拉真(Trajanus)大帝在此建立了巴比倫(Babylon)城寨。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國開拓疆土的著名將領阿瑪爾•伊本•阿斯率軍從西奈半島出發,攻佔了埃及,建立伊斯蘭教政權,他原本打算定都亞歷山大,戌]它靠海,易受攻擊,所以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卡塔布不同意這個計劃,並命阿瑪爾重新選址建造新都。於是將軍便於公元641年,在巴比倫城寨旁建立了芙斯塔特(Fustat)城,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古開羅,它曾經是非常繁榮的商業都市和伊斯蘭教重鎮,如今已是一片廢墟。公元643年,阿瑪爾清真寺落成,並成為非洲最古老的清真寺,它的建立象徵著埃及擺脫了拜占庭羅馬帝國的控制,也意味著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教在埃及的興起。 公元750年,阿拔斯(Abba-sid)哈里發在夫斯塔特北面建起阿斯卡(Al Askat),意即「軍營」,用作王朝象徵,隨後兩者合併發展成一個大城市。當阿瑪德•伊倫•圖本取得政權時,為慶祝獨立,在阿斯卡北面又建了座具有與前兩者同等意義的賈塔伊(Al Qatai)皇城,後者又迅速併入前兩者中,形成「大」夫斯塔特城。 公元868年,脫離巴格達獨立的埃及圖倫王朝,將城區逐漸向東邊延展。公元969年,遠在突尼西亞凱拉灣的法蒂瑪王朝統治者穆義茲(Muizz),派遣部將賈哈爾•埃爾•撒格利(Gohar Al Sikkily)征服埃及。他為使什葉派(Shiah)成為伊斯蘭教的權力核心,特地在夫斯塔特城以北,新建一座有8個城門和城牆的長方形城市作為新都。相傳在開築之夜,「勝利之神」火星剛好出現在夜空中,因此新都被命名為克希拉(Qahira),阿拉伯語意為「勝利者的城市」。它被視作伊斯蘭教什葉派對正統遜尼派勝利的象徵。後來因西方商人誤傳,被譯成英語成了「開羅」。開羅最祀鰬O政治中心,但是在經濟上無法取代夫斯塔特的商業地位。1171年,遜尼派薩拉丁掌握埃及實權時,開羅便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迅速,成為與巴格達城齊名的國際貿易文化中心。1176年,薩拉丁推翻法蒂瑪王朝,締造代表正統城邦君權的阿尤布帝國。不久,以開羅為根據地,實行兩次城區擴建,延伸城牆,把所有的居民區都圍圈進來,並在荒涼的莫卡丹高地上修建新的城堡,從而使昔日的王室領土變成一座皇城,開羅也因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層,而夫斯塔特地位也由此衰退。 1260年後,開羅又成為馬木路克王朝的都城,並步入發展的全盛時期。到1340年時已擁有50萬人口,是當時非洲、歐洲和小亞細亞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現存的絕大部分著名的建築多建成於馬木路克時代。這些建築均用堅硬的石頭建成,並雕飾著阿拉伯風格的花紋或各種幾何圖案的圓形屋頂和尖塔。建築物內部由大理石、硬木和玻璃裝飾而成。後來因瘟疫和外族入侵而漸趨衰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1517年,這裡又成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個省會。1798∼1801年淪入法國拿破崙之手。1805年,成為穆罕默德•阿里所建王朝的都城。近代開羅城的建設始於19世紀30年代,為了加快阿里時代已起步的西化進程,埃及總督伊斯梅利亞執政期間,下令在中世紀舊城西面建設歐式新城。到20世紀後,城市面積和人口數目大增。20世紀50年代,城市已向北擴展到尼羅河三角洲一帶。 近數十年,開羅北部和西部發展迅速,造型新穎的高樓大廈和別墅愈建愈多,尼羅河西岸和羅達(Roda)島上的農業用地也因人口的快速增加而被徵為市政用地。整個大開羅現在也劃分為開羅、吉薩和卡利比亞(Qalyobia)三個地方政府,總共有28個轄區。現在這裡已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政府各部門都設在此處。阿拉伯聯盟總部在遷往突尼西亞前,也曾設在這裡。許多國際會議也經常在此地舉行,如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非洲統一組織會議、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及巴、以和會等。 開羅經緯度為東經30度3分、北緯31度5分,介於尼羅河右岸和穆卡達姆丘陵之間,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頂點以南14公里處。大部分城區建於河的東岸,現在城市正在向西岸發展,全市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市區佔214平方公里。它的東部是阿拉伯沙漠,西面是廣闊無垠的撒哈拉沙漠,西郊有著名的吉薩金字塔,北面是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南面是富饒的尼羅河谷地,創造埃及古文明的尼羅河水猶如一條綠緞帶緩緩從市中心流過,為開羅注入了迷人的活力,它把開羅割成東西兩部分,並在開羅分流後,最後在羅塞達和達米埃塔兩地注入地中海。這個城市約有2000萬中f,市區人口約有700萬,平均每3個埃及人就有一個住在開羅,單就人口的總數看來,開羅不僅是非洲、中東、或是阿拉伯世界中最的大城市,並且也是東至印度,西至巴西,南至南極,北至北極的第三世界最大的一個城市,到處充滿神秘和魅力,散發著無可抵擋的吸引力。 這裡氣候乾燥,是世上最大的沙漠城市和雨量最少的城市,又因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間,常年氣溫變化大,最熱的7月分氣溫都在40℃以上。一月份最低氣溫又陡降至0℃左右。每年4、5月間會受到沙漠風暴的襲擊,大沙暴會使全市天昏地暗,沙粒飛揚,亂石四射,房屋倒塌,機場因見度遽降而航班無法起降,遊輪為避狂風巨浪而靠岸避難,並有許多人因沙暴而死傷。最佳季節是在冬季,即使在開羅人喊冷的天氣裡,有一件毛衣就足以禦寒,而且冬天經常小雨連綿,空氣溫潤,有助於花草樹木的生長,沿尼羅河岸的樹木和草地都是青的,各色花朵爬滿了籬笆。但是開羅大多數建築物都是黃褐色的,有時甚至連樹木花草也都呈微土黃色,這是因為開羅少雨,樹葉上積塵長時間得不到衝涮的緣故,這種顏色也使開羅與市郊的沙漠渾然一體。尼羅河是開羅市民最主要的用水來源,水經過濾器過濾後,注入各大國際觀光飯店和俱樂部的游泳池裡,供有錢人享受。而受到污染呈黑色的尼羅河水,是河邊窮人家孩子們戲水的地方,並因此常有兒童感染上眼疾和引發寄生蟲疾病。 開羅新舊2個市區和尼羅河中4個島嶼,是以6座現代化大橋連接起來的。這個現代文明與古老傳統交融、東、西方色彩相輝映的城市,就連建築也明顯地表現出東西方風格並存的特點。 舊市區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東岸,多係阿拉伯式低矮的黃色古老建築,有的用泥土築成,有的用泥灰石頭磚砌,或用現代的水泥澆灌、或用木頭半支撐著房子。線條不齊的窗外,晾著衣物和被褥。到處是破舊的樓房,狹窄的馬路和小胡同,還有熱鬧的阿拉伯市集,洋溢著中世紀的東方韻味。舊市區的東區和東南區數百年來都沒有多少變化,街巷狹小陰暗,中世紀古舊房屋歷歷在目。65%的舊房子已經到了不堪使用的地步。有少數古建築還相當精緻,它們裝有靈巧可轉動的木製窗格和帶有銅鑲嵌物的木製大門、庭院和門廊還帶有噴泉。 法提米德區是全市3個最古老舊城區中規模最大的,散布著市內的大部分歷史名勝,如拜伯爾斯一世清真寺、薩拉丁城堡、阿扎爾清真寺和可汗卡列里市場等。這裡有許多由政府改造的四層樓國民住宅,外表造型單調,工料粗糙,樓後掛滿曬晾的衣服,好像萬國旗似地在風中搖動。 在舊城和尼羅河岸之間是伊斯梅利亞、卡斯安尼爾和花園城等3個商業住宅區。卡斯安尼爾橋一帶以「開羅的櫥窗」而揚名。與尼羅河平行的科尼奇大街則是開羅主要交通幹線,兩側建有電視大樓、教堂、市政廳和飯店等。在河岸區和舊城區之間還有一些過渡區,建於19世紀,屬歐式建築風格,主要建築物有國家圖書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阿布丁宮博物館。尼羅河西岸和羅達島上的農地已經被市政府徵用,建起了動物園、植物園、農業展覽館、開羅大學和大片住宅區等。 在舊城區內居住的大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貧民,其中有許多是從農村來的移民,他們依然嚴謹地保持著傳統而古老的風俗習慣和信仰,按時去清真寺做禮拜,聽阿訇講可蘭經。這裡的男女居民們和非洲其他國家人民一樣,搬運東西不用雙手而用頭頂,且能頂著很大很重的東西而不需手扶,且行步自如。 一般說來,開羅舊市區的市民們無論從衣著和交通工具等各方面來看,都是比較保守和貧窮的。男人們身著阿拉伯長袍,頭戴小帽或穆斯林頭巾;婦女們則穿長袖黑色長衫,把黑色面紗罩在面頰上;人們頭上還有圍巾,到了中午豔陽高照時,圍巾多被取下,襟扣也解開。孩子們旁若無人地在小巷內光著腳踢足球,在垃圾和污水溝之間追逐嬉戲,幼兒的眼角和嘴邊叮滿攆不走的蒼蠅。3、5成群的市民坐在路邊喝茶或抽煙,人、馬、驢、羊同居的現象隨處可見,人們似乎已習慣那股刺鼻的羊騷味。有趣的是這些生活在舊城區的居民拒絕過現代城市生活,男人們喜歡按照傳統的方式每天晚上到街巷裡的咖啡館去,買上一杯咖啡,邊飲邊聊,或是守在水煙筒旁邊,悠閒地吞雲吐霧,聽說書人講述阿拉伯騎士的動人故事。開羅人也是飲茶仙,特別喜愛中國的綠茶,加上薄荷和白糖等飲用。當地有句俗語「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雖然市民們大都貧窮,但是卻把所得一半花費在吸煙、喝咖啡和飲茶上。這裡人們幾乎已到了人手一煙的地步,大部分人在12歲小小年紀就開始抽煙,向同伴亮出一包高級香煙,是提高自己身分的有效途徑。不管是大街小巷、銀行、電影院、百貨公司或公共汽車上,甚至在政府機關內和醫院裡,癮君子對禁止吸煙的告示牌視若無睹,只有在一些如金字塔等重要古蹟內,人們才不敢公然吸煙。 在城東的許多貧民區中,一家10口共住一房是常見的事,而市郊的貧民窟還在不斷擴大,蠶食著開羅的土地。 新市區在尼羅河西岸和舊市區的北面,是具有歐洲風貌的現代化市街,大多數建築物建於20世紀初葉。新市區核心部分在舊市區和尼羅河之間,以米丹塔爾(Midan El Tahrir)廣場為中心,包括伊斯梅利亞、卡斯安尼爾和花園城等3個商業區及住宅區。這裡街道寬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20層左右的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新式建築物不下5萬棟,很多現代化的夜總會、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大商店、劇院、旅行社、航空公司、大飯店、銀行、證券行、大使館、寺院教堂等鱗次櫛比,五光十色、洋洋大觀。還有古代法老的雕像、方尖碑和近代偉人的塑像等點熊蛣韝腄B路口和公園,河心綠島上掩藏著達官貴人的別墅,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不停地閃動,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開羅國際機場已與市區連成一片,形成城區內的納瑟區,一條條嶄新的柏油馬路鋪設在昔日的沙漠上,縱深幾公里範圍內,屹立著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建築,形成開羅的又一個經濟中心。
市民生活從容不迫
居住在新城區的多是受過教育的中上層人士,有銀行家、貿易商、承包商、企業家和發了財的大富翁,他們身穿西裝,儼然一副西方紳士風度;女人們塗脂描眉,衣著時髦,有的還穿著巴黎流行的超短裙。生活在這裡的富人們完全拋開了穆斯林的傳統文化,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他們擁有名牌轎車,經常到燈紅酒綠的夜總會尋歡作樂。有錢的市民都住在扎馬列克(Zamalek)和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的豪華別墅裡,生活得猶如阿拉伯王子般。富有的開羅人喜歡在大飯店裡舉行婚禮,邀請樂隊及肚皮舞孃助興,那是一種對身分和地位的炫耀。雖然伊斯蘭教允許一夫扣d,但在開羅,人們對物質的看法較鄉村更為現實,即使是有錢人也很少娶第二個太太。年輕人完全靠自身力量負擔一場類似的婚禮,大概要花費2000埃鎊以上,且這種消費日益高漲,而能獨自承擔的人不多。埃及法律允許男人可以擁有4個妻子,但只允女人有一個丈夫。 開羅的生活節奏有點像駱駝隊在沙漠中行進,從容不迫。這裡的上班時間是上午9時至下午3時,除每星期的休息日外,官方規定全國性全年的節假日共計有37天之多,齋月期間處於半工作狀態。外出辦事經常得到的回答是「對不起,過兩天再聯繫」。初次見面,大家就天南地北扯開了,講的人不累,聽的人也不煩。這個城市雖然有富麗堂皇的新面貌,但窮富懸殊問題仍無法解決,失業率高得令人震驚,通貨膨脹率每年高達35%,公共事業辦得一團糟。市民們富的愈富,窮的愈窮。此外,開羅的墓地擁擠,一個新墳墓的價格超過一間公寓,2007年,開羅一個墳墓的價格漲到1.9萬美元,大約是一般埃及人3年半的薪水。不過開羅卻是國內醫療福利最好的都市,許多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產婦都到開羅分娩。住宅嚴重不足,全市約有200萬人住在只有一個房間的住宅裡。 空氣和環境污染嚴重,汽車排出的大量廢氣醺得人昏昏然,長期無雨,連樹葉都蒙上一層塵土而見不到一點綠色,舊城區的垃圾無人過問。沒有下水道的街區一下雨,就得涉水而行。開羅雖然在不斷建設,表面上看起來相當繁榮,實際上一般公共設施相當落後。現在全市還有17%的人得不到電力、自來水和下水道的服務。打電話也不方便,隨時都有檢修電話的現象存在。此外,電線老化,供電不足更是政府頭疼的難題。市內郵筒漆有明顯的郵件寄送方式標誌,但由於文盲的比例率高,郵局外面常可見到職業代書。此外,在開羅市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武裝大兵特別多,許多大建築物前,政府機構和外國使館前,都有全副武裝士兵站雙崗,街頭更不時可看到滿載士兵的軍車飛馳而過。 開羅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全國有1/3的工業集中在此,製造業產值佔全國之半,紡織工業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以長絨棉為原料的棉紡織業尤為發達,還包括毛、絲、麻紡織業。埃及是非洲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盛產長絨棉國家,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40%。因此埃及素有「棉花之國」的美稱。其他工業有食品、製糖、捲煙、建材、化肥、水泥和家電等。還有傳統的鞣革、製鞋、製作金銀首飾和手工藝品。全市闢有南郊、北郊、東郊和火車站等幾個工業區,規模最大的是南郊國營工業區,這裡建有鋼鐵、石油、化工、機械和紡織等現代化工廠,國內最云獄捏虜U鋼鐵廠也坐落於此。開羅還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內外貿易都相當繁榮。新城區最大的展覽會場每年春季舉行的國際博覽會,吸引了大批國外客商前來洽談和訂貨。此外,全國1/3的貿易公司和近1/4的銀行也集中於此,各種服務業頗為興盛。旅遊業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40多萬。 這個城市擁有上千所各種普通學校和技術學校,還有阿茲哈、艾因沙姆斯、美國和赫勒萬等大學。其中的阿茲哈大學(Azhar and University)前身是穆斯林進修學府,創於公元969年,僅較開羅建城晚3年,它以千年不衰的學術聲譽,在伊斯蘭教世界裡打開思想寶庫的大門。並有兼容並蓄的宗教學術傳統,對伊斯蘭教的遜尼和什葉兩教派,夏菲、哈納菲、馬爾基和杭巴里等四大學派,同時開課供學子自由選修;也不拒絕政府滲進世俗教育的改良措施。這所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學府,素有「伊斯蘭教的梵蒂岡」之稱,以研究伊斯蘭教經書典籍、阿拉伯文學、哲學和歷史著稱。1000多年來為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培養了大批學者,不愧是伊斯蘭文化的搖籃。大學就設在阿茲哈大清真寺裡,1930年成為大學,1936年正式與清真寺分離獨立為大學,並發展成為擁有先進教學設備和31萬名學生的綜合性大學,除了神學外,還設有文學、歷史、考古、工程、商業、農業、法律、女子和醫學等59個學院。其中女子學院設在開羅北部,外國女學生佔10%,女生必須穿長裙並圍一種要蓋住頭髮的紗巾。女子學院的老師也都是女性,衣著也和女生一樣。現在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教領袖,絕大多數都曾在此學習過。目前這所大學有來自94個國家的外國伊斯蘭教留學生2萬多名,全球各地的穆斯林都以能來此深造而自豪。校裡還有一所圖書館,藏書6萬多冊,其中1.5萬冊是珍貴的手稿,像收藏伊斯蘭教文獻最豐富的圖書館。在大學的語言學院中設有中文系,這是阿拉伯世界大學中開設的第一個中文系。 開羅也是全國文化中心,國內最著名的三大日報金字塔報、消息報和共和國報都在這裡發行,並暢銷中東和非洲其他國家,對區域的文化和輿論有相當大的影響。它又是「中東的好萊塢」,每年出產的影片達80部左右,且大都內容豐富,情節曲折動人,深受阿拉伯觀眾的喜愛。開羅有濃郁的欣賞戲劇和音樂的傳統,因此市內建有數目可觀的劇院和歌劇院。此外,開羅的國家圖書館藏書達85萬冊之多。 在交通方面,開羅是全國重要的空中、陸上和水路運輸樞紐。在航空上,是歐、亞、非三洲國際航空的重要據點。距離市中心23公里的開羅國際機場(Cairo International Airport),闢有30多條國際航空線,可以和世界各大城市聯絡;與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國內航線班機營運。而埃及航空、西奈航空和ZAS航空都是設有國內營運航線的航空公司。 開羅國際機場是和國內線機場同在一起,面積相當大,但內部設備比較陳舊髒亂,不設空調,燈光也不足,卻有19個登機閘門。每年飛行班次超過4.5萬架次,載客數超過660萬,場站安全紀錄優異。新航站供前往歐美航空公司使用。一號站處理中東與非洲間的交通;二號站是埃航和西奈航的航站;三號站是飛往沙烏地阿拉伯的航班專用站。國際機場的免稅商店是採取超級市場的經營方式,由觀光客自由取貨出門時再計貨付賬。機場戒備森嚴,到處可以看到武裝士兵站崗,乘客必須出示機票才能進入。辦完手續出機場後,必須自提行李步行100公尺外,才能找到計筐悟峇琱h。埃航有班車行駛於機場和市區間,車程約45分鐘。自機場至市區,還有422路公車營運,單向行車約一小時。 水運方面,城區西側的尼羅河從市區穿過,為貫穿上、下埃及的重要水道,河上百舸爭行,南來北往,絡繹不絕。城東北面有伊斯梅利亞運河,可直通蘇彝士運河,進而通河過海,直達歐亞。當地除了有從飯店出發的巡戈漫遊豪華遊船外,還有5天4夜盧克索和阿斯旺間的尼羅河巡航活動,當地人叫浮盧卡(Felucca)的風力帆船也值得一試。在渡輪方面,電視及電台大廈前的碼頭,有兩條航線開往南面的舊開羅和北面的卡拉泰爾(Qanater)。 在陸路交通方面,開羅是全國鐵路中心。火車可通往國內各大城市,臥鋪車是前往盧克索和阿斯旺最舒適豪華的火車系統。一般火車廂非常破舊,乘客擁擠。拉姆西斯火車站是開羅火車開往各地的樞紐,站前豎立著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卓著的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的巨大石像,雕工精細,比例均勻。旅遊警察局就設在火車站入口處,職工多能說流利的英語。開往開羅以南各城市的火車售票窗口並不在大廳內,需橫過鐵路到另一邊窗口購買,每天有4班火車由這裡開往阿斯旺。 公路四通八達,有許多長途巴士營運,主要有前往盧克索、亞歷山大、古爾代蓋、馬特魯港和西奈等幹線。 市區交通以地鐵、電車、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但街道上塵土飛揚,交通秩序混亂得連真主安拉都會覺得迷惑,只有成天穿梭在馬路上的司機才能清理出個頭緒。馬路上人車雜亂,一條主要街道的斑馬線要有3名警察維持秩序。市內電車線路很多,乘客也很擁擠,公共汽車更可怕,又髒又亂,而且車輛破爛,車門永遠關不攏,還可以邊走邊上下,一般乘客在車子還沒到站時便一窩蜂湧上。每輛公共汽車都是超載,有的人甚至扒在車門外,到站後溜之大吉,分文不付。少數箱型公共汽車看起來比較清爽,司機也多通英語;而一般路線的公共汽車司機不懂英語。這禱洩漱膘扇掛a站是用阿拉伯文標示,外來觀光客不易瞭解。 市區內建有10餘座高架鐵路和公路立交橋,其中穿城而過的「10月6日」高架橋長達10多公里。薩爾橋長4公里,是中東第一座單樁高架立交橋。非洲和中東地區第一條環城地鐵於1987年9月27日正式通車,長約45.5公里,耗資10多億美元,80%費用由法國提供長期貸款,它的建成,大大緩解了開羅市交通擁擠的局面。另一條地鐵長18公里,由市區西北的舒布拉穿過尼羅河底到達西南邊的吉薩,與第一條地鐵在拉姆西斯和塔里爾相交。開羅地鐵每天載客超過100萬人次,各線列車每7分鐘各開出一班。車票非常便宜,單程只要10美分,並發售學生優待票、兒童票和季眶母u惠票,購一張季票只要3美元。這裡的地鐵還專門設有女性車廂,以杜絕性騷擾事件。 計程車又多又便宜,但仍時常鬧車荒,不能揮手即來,要通過飯店叫車。計程車的公定車資很便宜,但是這裡的計程車司機們會在接客後繼續拉客上車,直到座位擠滿為止,並且沿途讓乘客分批上、下車。破舊的比較多,有些按錶收費的計程車錶早已不能使用,於是對外地來的觀光客,司機們往往會漫天要價,因此最好在上車前先協商車資。另外可以委托飯店服務生將目的地名稱用阿拉伯文寫好,交給不懂英文的司機,才能如願以償地到達目的地。很多計程車司機在後視鏡上掛了一串藍色的珠子,原來他們認為藍色代表天堂的色彩,這串珠子對他們來說是當作護身符用的。 開羅是世界上交通最亂的都市之一,全市有近70萬輛小轎車,每天還有許多外地車輛駛入,街上往往3、4輛汽車並排行駛。大街小巷、路邊樓前及商店門口停靠的車輛首尾相接,開車外出辦事,往往繞數圈還找不到停車地方。有趣的是,路邊有人來回看管車輛,這些人還有一手會開各種車輛的高超技術。如果停車地方太小,車開不進去,只要付點小費,他們就可以想方設法地為遊客把車擠進車列裡。市內極少見到自行車,在開羅人的眼中,自行車是不體面的交通工具。 市內縱著許多寬闊的馬路,但路上很少有分道線。在開羅走路得小心,免得被驢子撞倒。遊客們也經常會見到穿著華挺西裝的政府官員、爭先恐後地跳上超載公共汽車,連前後保險槓也成為立足之地。 這裡的馬路非常開放,任何能動的交通工具都能上路,寬廣的大道或高架道路上,隨時可目睹駱駝和騾子拉的板車、機車(不需戴安全帽)與富豪們的名貴轎車爭道而行。開羅交通狀況有些讓外來觀光客想像不到,路口幾乎沒有紅綠燈,就算有警察吹哨攔車讓人步行通過路口,行人也得擔心過往車輛,因為駕駛員根本就不聽警察指揮,且不太遵守停車規則,到處停車,使寬大的馬路變成小弄窄巷。由於交通警察待遇低,每當開罰單時,往往會接受賄賂,因此使亂停車的駕駛員更加肆無忌憚,再加上交警裝備不良,多數是徒步巡邏,只有少數警官才有機車代步。警察一般無法當場抓到違規車輛,只能登記車牌,到年底換照時再做一次總結,但是這些記錄能夠被保存到年底的幾乎是絕無僅有,大部分違規的駕駛員仍然逍遙法外。開羅平均每100萬輛有牌照的汽車,每年要撞死2049名行人,是世界上最可怕的車禍比例,這裡的司機也就成為國際公認最厲害的「職業兇手」。司機大多數是無政府主義者,他們到處橫衝亂闖、探頭吵架、亂按喇叭,在交通高峰時刻,幾乎每個路口都有穿白色制服警察在指揮交通,但收效並不大,且沒多少人理會,如果車輛等久了,司機老爺們就猛按喇叭,向交警抗議。交警們對這種現象也習以為情A見怪不怪。不過很多負責交通秩序的官員們,經常運用他們的特權,隨便解釋交通規則,也使駕駛人無所適從。因此埃及人每天都要浪費好幾個小時在這種紊亂的交通狀況上。造成堵塞的另外原因是每天都有約20萬輛騾車、馬車、驢車和大批駱駝出入市區,還有許多人力車夾雜其中。這裡的屠夫們每天要從城外把羊、牛和駱駝等動物趕到城市的屠宰場,這些具有靈性的動物,只要一進開羅城,好像就知道已面臨待宰的命運,因此盡量採取拖延不合作的態度,在街上不肯走,也增加了交通混亂。開羅的市民也是世界上最不守交通秩序的人,他們爭相在狹窄的道路上和車輛搶道,使本來已夠亂的交通,更顯得一團糟。 開羅雖有許多旅館,但遊客還是預定房間比較可靠,特別是在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的旅行旺季。一些高級飯店常常得為政府義務提供套房,所以一遇到開羅召開國際會議時,一般旅客更須事先定好宿處。這裡豪華旅館並不多,且大都集中在尼羅河畔,價錢都很公道。還有一種有供應膳食的出租公寓,房租也不貴。市內主要的國際觀光大飯店有尼羅希爾頓(Nile Hilton)國際觀光飯店,坐落在景色迷人的尼羅河畔,約有400間客房,進出市區交通非常方便。默里迪恩(Meridian)位於尼羅河中沙洲羅達島上,共有300間客房,備有國際會議廳、夜總會和戶外游泳池等。拉姆西斯希爾頓(Ramses Hilton)是一家擁有36層樓的豪華大飯店,內設880間優雅的客房,服務設備完善。開羅的馬洛特(Cairo Marriot)大飯店位於蓋吉拉島上,擁有1250間客房,是埃及規模最大的大飯店。喜來登希力奧波利斯(Sheraton Heliopolis)飯店,設有645間高級客房,有第一流的服務設備。大多數廉價旅館都圍繞在塔爾(Tahrir)廣場附近。在拉姆西斯廣場的埃弗勒斯飯店(Everest Hotel),吃住都很便宜,它位於一個大廈的第15層樓,每當夜晚來臨,有不少當地人到這裡露天餐廳晚膳,並欣賞大都市綺麗多姿的夜景。開羅還有一家開業於1998年底的動物汽車旅館,狗、馬、貓等家庭寵物都可進住,共有25個房間,並可選擇單人房或套房。不過套房一般是給待產或新婚的寵物。 由於埃及經濟困難,對外匯管制非常嚴格,為了杜絕流弊及方便觀光客起見,大飯店中的銀行櫃台全日24小時服務。另外應注意的是不要與搭訕的人兌換外幣,這樣價格雖然比較好些,但易被技法純熟的騙徒掉包,許多觀光客都吃了暗虧,得不償失。 當地的飲食是集非洲、中東和歐洲飲食文化之大成,只要花1∼30埃鎊不等的價錢,就可飽餐一頓。菜餚可從中東式的沙威瑪、烤牛肉至歐洲式的法國大餐,任憑選擇。由於埃及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依可蘭經的規定絕對禁止吃豬肉,而以牛、羊和雞肉為主,烤羊肉串和烤全雞,是大眾口味的菜餚,當地人還特別愛吃羊腦和羊髓。米飯也都是用類似牛油的油脂炒過,蔬菜大多生吃,往往是蕃茄、青菜、生蔥和醃過的紫紅色蘿蔔,分別切碎混合在一起吃,有時拌飯吃,有時夾在大餅中吃;也有的埃及人以水煮的大紅豆和黃豆為主食,配以生菜絲、乾大餅,或加牛肉和米飯。一般外來的觀光客都不習慣。 埃及人日常主食是形狀奇怪的阿拉伯大餅,但是沒有味道,必須沾佐料吃,佐料味道類似芥末拌沙拉,酸酸的。這裡的活魚鮮嫩無比,著名的尼羅河紅魚,是當地餐廳名菜之一,另有從地中海裡捕獲的赤鬃魚和鱸魚,淋上奶油後煨烤或抹點鹽煎烤皆宜。一般說來埃及的飲食,是混合了東方與世界各國的烹調法,但他們喜歡吃添加上好香料的肉類和甜糕。當地現榨果汁很流行,這個國家盛產芒果、西瓜、甘蔗、香蕉、草莓、柳橙和芭樂等水果,汁多又甜,價格低廉。飯店內的餐廳則以供應法國菜為主;也有供應埃及菜的菲菲拉(Felfela)餐館;阿布沙克拉(Abu Shakra)是以供串燒碎肉而著名的餐廳。此外,還有日本料理的圓木餐廳,以及一家叫福華的中餐館,不過菜色不佳,口味也不好。酒類方面,除了道地的阿拉克(Arrack)酒外,也有史戴拉(Stella)牌的啤酒,依照伊斯蘭教律,穆斯林嚴禁飲酒,但原則上並不干涉外國人飲酒。 在這個發展迅速、人口擁擠的都市裡,一入黃昏,沿著尼羅河岸邊,到處可看到一群群人坐在草地上喝咖啡、吃糕餅,空氣中彌漫著油脂和香料的氣味。咖啡在阿拉伯語中是「力量」的意思,所以埃及人平時很喜歡喝咖啡,再窮也要喝。對窮人來說,進咖啡館主要是為了尋找精神寄托,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所以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咖啡館,面積多在15∼40平方公尺間,陳設簡陋,一般有20多張木椅,幾張長方形桌子,桌面大部分是水磨石製成,供顧客打撲克或下棋用。還有幾張直徑不足30公分的小圓台,供顧客放咖啡杯用。廳堂工作人員通常只有兩名,1名負責灶上工作,另一個穿梭於顧客之間,專門收費。咖啡館還供應茶、可口可樂和橘子汁等飲料,並備有國際象棋、撲克、骰子棋等娛樂用品,來客可以隨便借用,不必付費。退休工人是咖啡館的常客,他們往往一呆就是半天,忘掉吃飯時間也是常有的事。年輕小伙子也喜歡上咖啡館,這裡似乎是他們一天緊張工作後得以消除疲勞、調整心理平衡的理想場所▽睇&J及人如果要與朋友談些正事,也往往相約在咖啡館,而不是家裡,咖啡館裡無論白天晚上都是清一色的男顧客,據說女人是不能涉足咖啡館的,究其原因誰也說不清,只知道長久遺留下來的規矩,歷來如此。 菲沙威(Fishawis)咖啡館已經有200多年歷史,是全市最悠久和最負盛名的,坐落在著名的阿茲哈清真寺附近,共有兩間半房間,每間房約有16平方公尺大,各放著四張長方形桌子和16張木椅,那半間房實際上是通往設在後廂房內爐灶的過廳,為了充分利用空間,這裡也擺了兩張桌子和4把椅子。屋外還有個小天井,約30平方公尺大,放有一張特別大的長方形桌子,專為顧客品嚐中國綠茶用。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和社會各界名流都是常客,198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哈福茲一有空就來這裡喝咖啡,以便接觸社會,為文學寫作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在尚波里昂(Champollion)街旁的艾特里亞咖啡館,可以結識一些劇作家。在廣播電視大樓旁的帕伯里卡(Paprika)咖啡館,多會看到電視界知名人士;在希爾頓飯店的出版俱樂部(Press Club),可以遇見新聞從業人員。總之,在開羅的不同咖啡館裡,都有一群特定層次的顧客。 每年伊斯蘭曆10月是穆斯林的齋月,阿拉伯語稱「賴買丹月」,這是開羅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宗教節日。在整個齋月裡,信徒們從每天破曉至日落,實行嚴格的齋戒,不吃飯、不喝水、不吸煙,只在黎明前吃「封齋飯」,日落後吃「開齋飯」。封齋期內,除作戰軍人、孕婦、幼兒和老弱病殘外,每個信徒都要戒除一切飲食,並以虔誠的心排除一切雜念,心中想著真主,忍受著炎熱乾燥的氣候,自覺地過著一年一度的齋月。開羅市的齋月氣氛最濃,當東方的曙光還未透過地平線,高昂而又拖藉尾音的可蘭經呤誦聲劃破了萬籟俱寂的清晨,接著人群中響起一片祈禱聲,一天的齋戒活動便告開始。齋月的夜晚更不尋常,人們須向寺院靜聽阿訇講經,寺院和高層建築都安裝上紅綠彩燈,輝映夜空,大街小巷擁擠喧鬧,到處都是擺滿熟食、羊肉、麵餅、甜點等食物的小攤,還有一些商販在出售具有宗教性和地方特色的產品,如各種版本的可蘭經,畫有聖城麥加的絲織畫幅、各式提燈、阿拉伯的夜明珠等,真是琳瑯滿目,非常熱鬧,與白天的肅穆氣氛形成鮮明對比。齋月期間,政府還要採取措施,保證日夜供應市民所需的消費品。同時,廣播電台、電視台也準備了專題節目,各家電影院和文化中心也比往常增加更多的電影、話劇、宗教座談會和晚會,節目豐富多彩,使齋月顯得富有民族特色。齋月一過,是小開齋節和大開齋節,人們大擺宴席,請客送禮,以示慶賀。 開羅有許多娛樂的地方,城裡有著名的埃及肚皮舞表演,非常精彩。舞孃必須保持豐腴的身材,才能舞出肚皮舞特有的韻律及動感。全埃及最好的肚皮舞孃大都在開羅和亞歷山大等大都市裡找生活。阿拉伯夜總會不僅矗立在金字塔路,更散布在市內各地。一般夜總會晚上9時開始營業,先是雜技表演和跳舞,到晚上11時才開始表演肚皮舞。顧客只要點上一杯飲料,就可以免費欣賞表演。 有一種由男性表演的旋轉舞(Sufi Dancing),又叫做蘇菲旋轉舞或毯舞,是一種精彩的表演,在夜總會或遊覽輪的小舞台上,表演者將一條毯子撐開靠旋轉的技巧,使它變成一朵彩雲,忽高忽低,有些看上去可以貼在地面,忽東忽西,令人眼花撩亂,心悅不已。此外,人們可以在尼羅河畔以快艇充當舞台的水上劇場,觀賞到民族舞蹈;去郊外的金字塔,則可以欣賞到聲光表演;如果想在夜間遊覽開羅,則可坐馬車遊逛市街,也可以登開羅塔俯瞰市區夜景。 當地體育活動是通過各種體育俱樂部來展開的。每個俱樂部都有相當完備的體育設施,並附設有餐廳、小吃部。凡是會員,便可以在每天下午3、4點下班後,到俱樂部從事體育鍛鍊;凡是繳納會費的都能成為會員。足球是開羅人最喜歡的體育運動,幾乎每個週末都有足球賽,每年全國各體育俱樂部的足球隊都要舉行循環賽。比賽時,會員和球迷們都會到球場為自己的足球隊吶喊助威,但屆時最緊張的是警察局,要派出大批警力,騎上高頭大馬,封鎖足球場四周的街道。數百名手持木棍和盾牌的警察,隨時準備制止情緒激動的觀眾肇事。 在開羅旅遊,常可見到Polis和Misr這兩個字。它們的意思在字典裡是查不到的,但卻說明了埃及歷史。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征服埃及,當時並沒有改變埃及的舊地名,只是在一些比較大的村落名字後面加上Polis這個字,表示佔領的意思。Misr這個字則是開羅古代名字,現在連埃及國家旅行社也用Nisr命名。 大都市街頭大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裡貨物非常豐富,多數是當地產品,購物相當方便。這裡有許多土產品和紀念品可供選購。最值得購買的土產品是珠寶、藥品、香料、珠母、皮包、皮箱和皮夾等製品。還有銀製手鐲、銅製人像、金字塔模型、象牙雕刻工藝品、金銀工藝品、蠟石工藝品、木板紙和埃及風格的裝飾品等。不過刻有聖文的裝飾品及香精最受女性喜愛。一種叫紙莎草畫的工藝品,畫家或畫匠們把圖案繪在特製的粗紙草上,也深受顧客歡迎。這種特產紙料是以長在尼羅河邊的紙莎草作成的,首先把草剪成長約0.5公尺的一節一節,再用力把草節削成薄片&w在水中,經過6天,薄片變黃,用布吸乾,接著由機器反復加以壓平,就製成了草紙。由於埃及棉質地細,品質高,棉織的衣服也值得購買。 在埃及旅行購物,別忘了要殺價,買任何東西可從三折開始殺價,計程車可殺到一半車資;旅行社也可以打8折。埃及人會用美元、埃鎊混合說價,讓人混淆不清。所以必須堅持用埃鎊說讀,價格不合掉頭就走。集市是買紀念品最好的地方,遊客應盡量不在一般紀念品店購買,愈靠近旅遊點的東西,紀念品價格愈靠不住。還有,當地導遊帶去的紀念品店,價目可能比市集高5倍以上。 康卡利利市場(Khan al-Kha-lili)是開羅最出色也是最古老的阿拉伯市場,其名譯成中文即「你來此地購物,一定要殺價才行,那會讓雙方滿意」。此市集建於1382年,已有626年歷史,坐落在老城區阿茲哈大學附近,佔地約5平方公里,是中東同類市場中最大的一個。前來開羅的外國觀光客都會來此,一方面是貨品齊全,另一方面是具有濃郁的阿拉伯古老氣息。它由一些縱橫交錯的街巷構成,從早到晚,狹窄的街巷上擠滿了五彩繽紛的人流,有頭戴伊斯蘭小帽、身著阿拉伯長袍的老人,有穿西方流行服裝的年輕人,還有各種膚色的外國遊客。人們在這裡可以買到珠寶手飾、金銀器皿、銅刻掛盤和各種手工藝品。小販的吆喝聲、手工藝人的敲打聲和人群的嘈雜聲響成一片,熱鬧非凡。市場裡有一條專門出售香草和香料的街道,空氣中飄散著濃郁刺鼻的香氣。店舖裡生意興隆,店主小心翼翼地把香草的根、籽、粉放到銅秤上,秤好後用紙包好,笑容可掬地交給顧客。市場中還有一條專門出售香水的街道,店舖的櫃台上擺著一排排裝潢精美的細長玻璃瓶,瓶內盛滿了用潘蓮、麝香、茉莉等原料製成的香水、五顏六色,引人注目。市場內還有一條製作和出售各種手工藝品的街巷,小巷兩旁擠滿了皮革匠、地毯匠和銅匠等手工藝人的小攤,為了遮住炎熱的太陽,每個攤位都撐著布篷。市場內最有趣的是帳篷街,製帳手工匠一個個盤腿而坐,在禮儀帳篷上縫飾深紅、藍和黃色的幾何圖案,吸引著眾多遊客駐足觀賞。此外,市場內還經營著許多阿拉伯式的煙茶館和地方小餐館,人們可以品嚐到埃及人用羊肉、鴿子肉、雞肉和鴨肉等烤製的各種烤肉串。有一種叫做凱巴卜的羊肉炒菜,味道獨特。還有一種香噴噴的粥,用烤過24小時的香豆或扁豆煮成,喝時加黃油或橄欖油,再放入檸檬,別有一番風味。 逛這個大市集如果怕迷路,出發前要先認清方位,東邊胡笙清真寺的尖塔是很好的指標,各個點都看得到,其中有兩個地方絕對不可錯過,一個是在集市東北角胡笙旅館後面,巷內到處是抽埃及水煙的人,煙霧彌漫;另一處是在東南角停車場邊,銀行後面巷內唯一的一家埃及煎餅店,店面很小,外面路邊只有3、4張小桌子。甜甜香香的埃及煎餅和苦苦細粉粒的土耳其咖啡,都讓人回味無窮。走在狹窄擁擠的開羅傳統集市裡,讓遊客目不暇給的是各種各樣出售的物品,如晶瑩剔透的玻璃瓶子,紅黃綠紫,豔亮無比。以金字塔、木乃伊為主題方通心草圖片、性感耀眼的肚皮舞服飾。各色皮製的椅套、傳統手工藝品和頭頂貨物的商販,這一切構成的畫面,使人彷彿走進「天方夜譚」的故事中。 駱駝市場(Camel Market)也是值得參觀的地方,在每週五和週日黎明開市。來自蘇丹的商人趕著他們的駱駝,跋涉過寂寥的商隊遙途,越過西部沙漠,前來販售駱駝。
名勝古蹟眾多
開羅素有「千塔之城」的雅稱,宣禮塔數以千計,是用來召喚穆斯林禱告的。清真寺遍及各處,僅開羅一地就有250多座。清真寺是阿拉伯文「麥斯吉德」的中文意譯,原意是「禮拜場所」,後來演變為伊斯蘭教寺院的通稱。每到星期五,寺內及周圍的廣場連過道上都擠滿了信徒,且個個光著腳,蹶著屁股,向真主跪拜,非常虔誠。清真寺通常是由帶圓頂的大殿,以及高聳的尖塔即宣禮塔組成。宣禮塔是清真寺的宣禮員每天5次按時登高,呼喚信徒朝向聖地麥加方向跪拜的地方,又叫做拜樓。開羅的這些尖塔好像滿天星斗,倒影在亮如明亮的尼羅河中,閃爍著迷人的光輝。 據文書記載,歷史上第一批清真寺是沒有宣禮塔的,當時的清真寺是用敲鐘的方式召喚信徒們進行祈禱。直到公元645年,埃及人才發明建造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座清真寺宣禮塔,這就是開羅的阿慕爾•伊本•阿斯大清真寺宣禮塔,那時宣禮塔稱為「麥納拉」,也就是「燈塔」的意思。它既可用來呼喚教徒們按時來作祈禱,也可以給航船或沙漠中的迷途者指示方向。可是後來尖塔又被指責不符合傳統而被拆毀。這座清真寺於公元641年由伊斯蘭教征服者所建,並以其名作為寺名。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在各種宗教藝術中都禁止人物形像的出現,所以造型優美。形式多樣的清真寺,再加上挺拔高聳的宣禮塔,更成為伊斯蘭藝術的精髓和主要特徵。市內著名的古清真寺多建於馬木路克時代,這時期修建的宣禮塔結構嚴謹、裝飾精美、鑲嵌細緻。此外,這些宣禮塔都筆直向上,且式樣各異,有四方形、八角形,有的在這些形狀基礎上,到頂部又轉成圓柱形。16世紀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所建的宣禮塔,由於受其建築風格的影響,多是圓柱形,好像一根木棍上插了一把尖刀,高高地刺向天空。這些風格迥異的宣禮塔,真實地反映了這個古老城市和建築藝術的發展歷史,是人們研究伊斯蘭文化的寶庫。 伊本•圖倫清真寺(Ibn Tulun Mosque)坐落在老城區南部,由圖倫王朝奠基人艾哈邁德•伊本•圖倫建成於公元879年,是開羅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寺院,也是世界上讓人印象深刻的宗教建築之一,並係伊斯蘭教建築藝術中古典時期的一大傑作,由於沒受到過大的破壞,基本仍能保持1128年前的原貌。寺呈正方形,佔地365平方公尺,寺四周牆上繪飾著幾何圖案,具有傳統的阿拉伯色彩,莊嚴而華麗。寺院主要有露天內院,長92公尺,寬91公尺,大致呈方形。庭院四周有4個列柱廊,以東側的柱廊最為雄偉,建有壁龕,四周圍廊有128個帶有幾何圖案的窗戶。寺院最著名的建築是建於正面的宣禮塔,基座呈正方形,半圓形空心壁龕上方刻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木匾。登塔台階呈螺旋狀繞著塔外上升,登上塔頂可以看到西邊的金字塔群。寺內還有灰泥鏤刻、尖頂拱門和一個刻有可蘭經的木造講壇。 安德魯森博物館位於伊本•圖倫清真寺東門右邊不遠處,是伊斯蘭風格的老宅,建於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由兩棟小宅組成,由走廊連結。首座小宅建於1540年,第二座建於1631年,最後主人是來自希臘克里特島的古里特莉婭夫人。近代伊斯蘭文化愛好者英國軍官安德魯森,從國際組織阿拉伯古蹟維護委員會處獲得對它的所有權,乃將自己畢生搜集到的伊斯蘭古董捐給此宅,故被稱為安德魯森博物館。四層樓的建築第一層是客廳,中央有阿拉伯風格的噴泉,供主人歡宴賓客用;第二層是宅主人休閒和婦女平時家居活動的房間,採用小格木窗戶,開有供婦人向外偷窺的暗窗;第三層是男主人臥房;第四層是女主人的臥房,內有多間臥室,並分別布置為阿拉伯式、英國式、努比亞室,還有一間中國式的書房。在大宅的入口處,還建有僕人房間和婦人生產、哺乳的房間。參觀了這所博物館,就可窺見古代開羅上流社會生活的一斑。 蘇丹•哈桑清真寺(Sultan Hasan Mosque)是開羅最精緻的清真寺,身兼清真寺和宗教學校雙重功能,位於市區東南部穆罕默德•阿里大街的盡頭,是1356∼1363年由馬木路克王朝的蘇丹納塞爾•哈桑所建。這位蘇丹幼年繼位時曾被重臣罷黜,後又復位,最終失蹤下落不明。寺的主體部分建於1359年,佔地7906平方公尺,主要是大理石結構,包括一座十字架形的清真寺、一座墳墓、一間經學院、一個小市場和一座房舍。中庭非常漂亮,高挑而明亮的天井,牆壁上鑲著罕見的花瓷,旁邊還佇立著從十字軍手中奪來的石柱。大門入口寬大,高37.7公尺,裝飾多變,伊斯蘭色彩非常顯著。內院長32公尺,寬20∼60公尺,正中有一淋浴用的大水池,池上的大圓頂用多根大理石柱支撐。院落四角各有一門通向四座講堂,每座講堂代表穆斯林四大學派中的一派,其中教授哈納斐派的房間面積最大,有898平方公尺,牆壁上有白色大理石講台和壁龕。牆後是一間有穹頂的房間,裡面有哈桑蘇丹的兒子艾哈邁德•沙哈布的墳墓和一張鑲有象牙和貝殼的大木椅。寺院大廳壁龕兩側的門可通往蘇丹哈桑的大理石衣冠冢,建於1384年,時為他死後的23年。 這座清真寺的石牆,據說是用吉薩金字塔拆下來的巨石建造成的。數百條長索吊著油燈垂在各處迴廊,相當壯觀。清晨是參觀的最好時刻,晨曦透過清真寺的格窗和牆垣,形成令人驚異讚嘆的光影效果。這個清真寺有兩座宣禮塔,南側的較古老,每座塔均高81.6公尺,是伊斯蘭世界最高的宣禮塔之一。 里法伊清真寺(Rifa'i Mosque)就在蘇丹哈桑清真寺對面,相距約50公尺,是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統治埃及時興建的,當時國王伊斯梅爾母后準備將此寺作為她和家族的墓地。寺院起建於1869年,1885年王太后逝世葬於此處,1912年全寺工程才告完成,是封頂結構,面積比蘇丹哈桑清真寺略小,主體建築面積約6500平方公尺,其中的1767平方公尺是用來做禮拜用,其餘部分為墓區,大部分建材採用歐洲大理石和印度木材,有各種花飾,鑲嵌貝殼和象牙,非常富麗堂皇。寺內還有埃及末代國王福阿德的墓,伊朗末代皇帝巴勒維之墓,以及開鑿蘇彝士運河的伊斯梅利辰磥完荂A埃及國王法魯克之陵墓等。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Mosque of Mohammed Ali)坐落在全市最高點的薩拉丁城堡上,由穆罕默德•阿里建於1830年,落成於1849年,歷時19年,由希臘設計建築師優索夫•博希塔格(Yousof Boshtaq)依據奧圖曼風格設計,具有典型的土耳其建築風格。至1849年穆罕默德•阿里去世才完成大部分工程。正面刻有銘文,內容為可蘭經的經文和最早4位哈里法的名字。 寺院有4個穹頂,中央圓頂高達52公尺,直徑12公尺,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發光。還有兩座尖塔直插雲霄,塔尖距地面85公尺,是開羅地標之一。由4個大理石柱廊環繞的庭院中央,有排大理石結構的噴泉,是穆斯林做禮拜前洗手腳的地方。這個寺院除了使用的建材和一些混合法老王和馬木路克時代風格裝飾圖形外,並無一處能使人與埃及聯想在一起,不過它卻為開羅的風景明信片提供了美麗的素材。西面柱廊上方有座青銅小塔,塔內有個精美的時鐘,是1846年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浦贈送的禮物,穆罕默德•阿里將盧克索神廟門前的一座方尖碑作為回敬,如今這座方尖碑仍然矗立在巴黎協和廣場上。 清真寺正殿的牆壁和支柱,是用精美的蠟石建成,所以又稱為「蠟石清真寺」。寺西南牆壁的角落裡有一黃銅圍欄,是穆罕默德•阿里的墳墓,內棺由大理石製成,外棺是鑲金的青銅鏤空結構。觀光客入內參觀時必須脫鞋或穿上鞋套。為了仔細觀看穹頂各種精美的雕刻品和繪畫作品,人們往往三五成群地仰躺在地毯上觀看,所以滿屋躺滿了觀光客,蔚為奇觀。 阿茲哈古清真寺(El-Azhar Mosque)位於舊城,佔地1.2萬平方公尺,建於696年,在阿拉伯語中「阿茲哈」一詞是「美麗之花」的意思。據說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就名為阿茲哈,這個清真寺就以她的名字加以命名。此寺有9個大門,聖殿上立有380根從各地古神殿中搬來的大理石柱,另有6個柱廊和3座尖塔,非常雄偉壯觀。寺規模雖然不大,但典雅幽靜,最初是穆斯林祈禱的場所,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大力提倡伊斯蘭教,逐漸成為講授教義的學堂,1930年成立阿茲哈大學,1936年阿茲哈大學正式與阿茲哈寺分離。 阿慕爾•伊本•阿斯(Amr Ibn al-As)是非洲第一座清真寺,有古老的歷史,由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遠征軍大將阿慕爾•伊本•阿斯於公元643年所興建,坐落在開羅的老城區,距尼羅河岸約500公尺。它的落成意味著埃及擺脫了拜占庭羅馬帝國的控制,也象徵了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教開始在埃及興起。 哈基姆清真寺(Mosque of al-Hakim)位於穆伊茲丁大街的盡頭,始建於公元900年法蒂瑪王朝第二任哈里發阿濟茲時期,由一位來自印度什葉派穆斯林伯霍拉人(Bohras)所建,建寺主要目的為供穆斯林集會之用,賦有宗教的教育重任。 納瑟•穆罕默德蘇丹清真寺(Mosque of Sultan An-Nasir Muhammad)坐落在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西北方,建於1318年,1335年加以擴建,但在1517年被奧圖曼土耳其奪走了華麗的大理石。從寺內獨特的宣禮塔中,可以看出波斯和蒙古對它的影響,埃及文物協會曾以綠影恢復宣禮塔的原貌。此外,它的圓柱也表現了多種的埃及色彩,由法老王、希臘、羅馬和基督教地區徵集來的圓柱,使埃及的各種建築式樣在此一覽無遺。寺後有口古井遺蹟,係薩拉丁手下一名官員主持挖掘,深入堅硬石灰岩層85公尺,井水供蘇丹飲用,最初是由兩頭牲口拉的水車汲水。寺北邊有兩道門,一道下坡往左,通到下圍城;另一道往右行可達北圍城。下圍城有一處著名的入城道,是1811年穆罕默德指揮手下屠殺馬木路克人之處。經由在1988年修復的18世紀大門,可通往大屠殺舊址。下圍城包括南北圍牆,幾佔城堡區的2/3。 哈金清真寺(al Hakim Mosque)位於伊斯蘭區,建成於1010年,是為紀念拉•哈金蘇丹而建,他11歲時登基,因詭異的長相和行為而有「小蜥蜴」之稱。有位被勝利沖昏頭的將軍未通報就闖入皇宮,撞見拉•合金混身是血站在一個被開腸剖腹男孩身邊,結果將軍也難逃一死。小蘇丹還討厭狗,曾下屠狗令;他也討厭女人,下令禁止女人出門。他自己的死亡方式也很奇特,有天他騎驢上山,自此一去不回,連屍首也找不到。這座清真寺還作過囚禁十字軍士的監獄,也作過精神病院、倉庫和學校。 胡賽恩清真寺(Husayn Mosque)位於胡賽恩廣場東北方,建於1870年,是棟磚黃色兩層樓帶有不少尖塔的建築物。寺內埋有穆罕默德先知之孫拉•胡笙(al Hueeein)的頭,對非穆斯林及觀光客不開放。 阿克瑪清真寺(Mosque of Al-Aqmar)是法蒂瑪設計風格的一項珍品,也是後來回教藝術風格發展的一個典範,並以貝殼圖案和鐘乳石花雕為寺的裝飾特色。 胡笙清真寺位於阿茲哈清真寺斜對面的胡笙廣場旁,因鄰近康卡利利市場,前來禱告的信徒特別多。1155年建成,1236年在正門上建尖塔,1242年燬於火災,現已重建,寺貌更勝往昔。 聖宰乃卜清真寺最早建於1547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後被廢棄。原址坐落在以宰乃卜命名的廣場上,原名七孔橋廣場,當時是一個由尼羅河古支流形成的河塘,上有七孔橋,1898年河塘被填平,七孔橋也隨之消失,在擴建廣場時清理出原聖宰乃卜清真寺正面建築,1940年予以重建,1969年進行整修,面積擴大一倍。 法塔赫清真寺位於拉姆西斯廣場旁,落成於1990年,是20世紀伊斯蘭建築史上的新典範,最特別的是它的宣禮塔高130公尺,塔基高7公尺,塔重5500噸,塔頂上銅製新月標誌高7公尺,塔上安裝現代化的擴音器和避雷設備,塔內還安裝了電梯。 此外,沙利赫塔拉伊阿清真寺因建在3公尺高的台地上,而有「空中寺」之稱。藍清真寺和科特灣清真寺,又以精雕細刻的大理石、富麗堂皇的鍍金天花板和五光十色的玻璃窗,令人嘆為觀止。瑪莉達尼清真寺(Mosque of Maridani)是14世紀遺留下來最珍的紀念建築物,其最珍貴文物是扇木質屏飾。西迪薩爾雅清真寺(Mosque of Sidi Sarya)也是一座有名的教徒信仰中心。努爾清真寺和哈姆迪清真寺,都是新建的大型清真寺。 開羅還有許多泉授樓,都在城裡繁榮區內,是由虔誠的信徒為使大眾能分享先知所讚揚的「二天恩」,指水和宗教教育而募建的建築,它有兩層,下層是公共水療所,上層是教授可蘭經的學校。 這個城市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雖多如牛毛,但並不會掩蓋歷史俊逸的猶太、希臘與羅馬教堂的光彩。開羅還有20餘座屬於不同教派、舉行不同的儀式、使用不同的語言的基督教堂。在巴比倫堡壘內有聖母堂(Church of the Virgin),當地人稱穆阿拉喀,即「懸浮者」。幾世紀以來一直是大主教的駐所,其中一部分是公元5世紀的建築,教堂內有拱狀的天花板,祭壇四周鑲嵌有象牙和珍珠,精美的大理石洗禮盤是件價值連城的文物。此外,聖色吉厄斯教堂、聖巴克斯教堂、聖芭芭拉教堂、聖西瑞爾教堂、聖約翰教堂及喬治修女院,它們年代幾乎與聖母一樣久遠。 班艾茲拉教堂(Temple Ben Ezra)位於科普特區,大約建於6∼9世紀,原本是為祭奉天使米加勒而建,曾屢次被改為其他用途,19世紀時大規模改建,1980年始呈現今貌。建築物包括有長方形的會堂,與一座成立於1997年的猶太古蹟圖書館。教堂內收藏了許多經過起誓儀式後的神聖文件,包括合約、賣契和信用狀,並記載了中世紀地中海領域的通商情況。圖書館收藏3000多冊有關猶太歷史的書籍,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發現於1896年的一份文物,用中世紀猶太人使用的阿拉伯希伯萊文寫成,對了解中世紀猶太社會的文化、宗教和經濟很有幫助,因此這座教堂也就成為研究猶太教的重要學術中心。教堂有口水井,據說是當年摩有Q他母親放置的地方,摩西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先知聖人。 避難教堂又名阿布瑟伽教堂(Church of Abu Serga)教堂,傳說是神聖家庭(Holly Family)自希羅(Herod)遷移途中的藏身所。根據「聖經•新約全書」和「四大福音書」的記載,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父親名叫約瑟,母親是瑪利亞,聖母瑪利亞接受聖靈感應而懷了孕,耶穌就出生在他父母去官府報名登記的路上,當時父母把他用布包好放在馬槽裡。耶穌出生在猶太國的伯利恆,受到當時猶太國王希律王的迫害,企圖殺死耶穌,上帝使者托夢給耶穌的父親,要他立即攜妻兒到埃及避難,經過長途跋涉後,全家來到老開羅地區,在這裡的山洞中過著隱居避難的生活。希律王沒有抓到耶穌,惱羞成怒,下令殺掉伯利恆和附近地區所有2歲以內的男孩。希律王死後,天使又托夢給約瑟,讓他們回到以色列。因此這座教堂在基督教歷史上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4、5世紀之交,為紀念兩名基督教歷史上犧牲的殉教者,埃及科普特人在耶穌避難處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名為阿布瑟伽的教堂,而避難教堂則成為它的一部分。這座教堂建在地面下約10公尺處,從建在街面上的階梯進入教堂後,也就下到了山洞內部。洞長約6公尺,寬2.5公尺,其中有兩排大理石柱子將教堂分割成3部分,每一個部分都設有一座祭台。洞壁上有「神聖家庭」避難生活的模擬場景,每年都有大批基督徒來此朝聖。 懸空教堂(Hanging Church)位於科普特區,建於公元3∼4世紀間,是長方形大會堂的造型。這座黃色的教堂因有13∼14世紀遺留下來給人印象深刻的簾屏,故名。在14∼15世紀時被稱為「階梯教堂」,因為從入口處到教堂大門共有29級階梯。這座埃及基督教中心除了祭壇外還有一個中庭,共有13根大理石柱子,象徵耶穌和12門徒,其中一根黑色玄武岩柱子,則代表後來背叛耶穌的猶大。 聖芭芭拉教堂(Church of Sai-nt Barbara)的木製正門是木工手藝中的一大傑作。聖喬治修女院(Convent of St. George)的接待廳,別有特色,也值得一觀。 開羅塔是全市最高的一座塔,它坐落在尼羅河中的扎馬力克(Zamalek)島上,是為觀光目的而建,落成於1961年,是現代開羅的象徵。塔高187公尺,據說是世界上最高的鋼筋混凝土觀光塔,塔身外側飾有250萬個菱形空心格;塔基和入口處的台階都是用著名的阿斯旺石鑲嵌的,共有3600級台階;塔的上部形狀被設計成埃及國花蓮花狀,再上面則是高聳入雲的尖柱。塔入口處正上方鑲一隻高8公尺、寬5公尺的銅鷹,是埃及的國徽。塔裡裝有現代化的設施,塔的上層分別設有餐廳和咖啡廳,第一層是中東地區最高的旋轉餐廳,四周全部配以明亮的玻璃,並設有自動旋繡佶m。整個廳可容納80人同時進餐。就餐者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就可以在半小時內將開羅全景盡收眼底;餐廳的上面是個可以容納100人的咖啡廳;頂部的觀景台設有幾架大型望遠鏡,供遊客觀賞遠景。每當夜晚來臨時,聚光燈照在塔上,使整座塔煥發出耀眼的光芒。塔有高速電梯,塔的內外壁之間有兩部小型應急電梯。 拉姆西斯廣場位於中央車站前,中央矗立著一尊頭戴雙重王冠的拉姆西斯二世巨像,高約11公尺,雕工精細、比例均勻,於1955年從古城孟斐斯移置於此。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也是功績最卓著的領袖,廣場上建有美麗的噴泉。塔瑞廣場(Midan Tahrir)在市中心區西南部尼羅希爾頓飯店的東南方,位處香草大街和Sharia Tahrir大街的交叉處,四周銀行、飯店林立,是市內最氣派的地方。歐拉比廣場(Midan Orabi)坐落在市中心的北部,南依格蘭德大飯店,是旅行者最愛光顧的地方,它一邊有販賣新鮮蔬果的黃昏市場,一邊是各種大小餐廳聚集區,並係多條街道交匯處,非常熱鬧。香草廣場(Midan Talaat Harb)是開羅的中心點,也是市內的商業中心,廣場中央有尊國家銀行創始人哈柏(Harb)的塑像。自南向北的香草大街繞著廣場而過,南起自塔瑞廣場,北止於歐拉比廣場,路旁各種店舖、餐廳、銀行充斥,是開羅人生活的鬧區。 醒目的沙達特紀念碑(Sadat Memorial)位於市鬧區,佔地廣袤,有漂亮的金字塔外型,以及莊嚴肅穆的氣氛,彷彿在訴說埃及一代巨人追求和平的永恆精神。 巨大中空金黃色金字塔型的紀念碑,聳立在黑色花崗石鋪成的三層基座上,由兩面三角形厚牆交叉而成,上尖下寬,碑尖直指藍天,非常現代化。紀念碑白色大理石地面光可鑒人,正中央有座金和黑色的四方形小紀念碑,外圍有金黑色矮柱圍繞,由頭戴黃黑兩色埃及木乃伊頭巾、穿白袍持大矛槍的古代衛士守護著,還有數名持馬刀戴紅帽穿紅衫藍褲的中古衛士站崗。在紀念碑正面兩側的藍頂黃柱固定岡亭上,另有兩名戴黑色紅邊軍常帽、穿紅及膝大衣和黑褲的現代士兵站崗。在大紀念碑的左邊,有大型的太陽及武士廣告看板。在基座第一層台階上,分列兩門金、黑色的古砲,益增威武之感。在對街有一座門口嵌有國徽圖案的黑色大體育場,1981年10月6日,前總統沙達特就是在這裡的閱兵儀式中被刺身亡。 開羅國際會議中心(Cair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是中東最大的國際會議大廈,位於勝利廣場無名戰士紀念碑西側。是綜合性、融伊斯蘭建築風格和中國建築藝術特色為一體的現代化建築群,佔地25公頃,總樓板5.8萬平方公尺。建築群整體呈三角形,並由圓形、方形、八角形用途不一的單體建築排列組成,包括有國際會議大廳、宴會廳、新聞中心、展覽廳、咖啡廳、總統辦公室和臥室,以及代表團用房等。四通八達的道路將建築物與庭園相連,126根旗桿分成6排,在通往會議中心正門車道兩側展開。會議廳有2500個座位,裝有8種語言同聲翻譯機和表決系統,還有閉路電視和自動升降樂池等,以便各文藝團體的演出。 埃及古博物館(Egyptian Anti-quities Museum),位於尼羅河東岸的瑪麗特帕夏大街,近尼羅•希爾頓飯店。是長方形灰色的兩層樓建築物,由法國埃及學家A•馬里埃特在1858年創建的,原址在布拉克,1897∼1902年間先後遷至吉薩和現址。擁有世界上同類博物館中最有價值的藏品。在介紹整個埃及文化、特別是在介紹法老時期、希臘至羅馬時期的古物方面,是其他地方博物館所無法相比的,也是全埃及最吸引觀光客景點之一。館內收藏有10萬件以上無價的歷史文物,以及其他價值難估的藏品,特別是掘自圖特卡蒙陵墓的1700件文物,有重達240磅的純金棺廊、儲存2000年仍會萌芽的種子、古代的雕刻、繪畫和木乃伊,以及多位各代法老王的遺蹟,像黃金室和白銀室等。會使人看得眼花撩亂,可以說都是古埃及文明的精華。從史前時代到古、中古、帝國時代,乃至希藤僭赤漪N品等無不齊全,其雕刻、石棺、象形文字及繪畫文字等均依年代順序陳列。此外,館裡還展出人類最早的節育工具保險套,幾乎和現在的保險套沒什麼不同,只是材料有別罷了。 博物館一樓入口處站著一座海夫拉王的石雕像,用閃綠石精刻,臉部表情栩栩如生,揉和了威嚴和慈祥,像高168公分,於1858年在吉薩河谷神殿中發現,後來被移入開羅博物館供人瞻仰。一樓大廳四角放置著新王國時期幾代拉姆西斯法老的石像,他們手持隼頭鏢或羊首鏢,表現出一種興盛時期的充沛精力。前廳還有美尼斯石板,又稱為「納爾邁石板」,美尼斯王在公元前31世紀完成了埃及的統一大業,盾形石板正面刻著美尼斯一手高舉權杖,一手制服著戰俘;右上角的神鷹踏著6株青草,象徵抓了6000名俘虜。背面上層橫臥著兩行被殺的敵人,下部為兩頭交頸的怪獸,表示上、下埃及的統一;頂部則是兩個牛首的歡樂之神哈托爾,這便是早期象形文字記載的歷史。博物館左右兩邊通道上有很多深厚長方形的石棺,有的棺蓋表面雕有各種圖案,也有石棺內壁繪著圖紋。由一樓左邊通道拐進去,裡面猶如迷宮般擺列著各種各式大小不一的雕像,有完整的,也有殘缺不全的,其中一座「開羅書記」石雕像長約50公分,祂盤腿而坐,呈書寫文件狀,兩眼透著謹慎,態度全神貫注;另外還有一具取名為「村長」的石雕人物,高約110公分,是第五王朝的木雕刻,於1860年在「沙卡拉的墳墓」裡被發現,這具面呈淡淡微笑,眼露可膳垮〞滬D男子雕像,手執象徵權威的長杖,一副王家氣質風範。在一樓的其他展覽室中,展示有許多細小的古人用具,如鐵器、鋼器及石品等,雜七雜八,琳瑯滿目。二樓的陳列品比較精美,有古埃歷史中最年輕王國圖特卡蒙的各式陪葬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以黑檀木雕成的人群像,腰繫圍裙,足登皮鞋,手執拐杖,他們係圖特卡蒙王威風的侍衛隊。圖特卡蒙王是位年輕有為英俊的古埃及法老王,9歲登基,13歲與其姐結婚,18歲不幸駕崩,傳說是死於牙痛,另有說法是被毒害致死。他的面罩在1922年被英國考古學家卡特發現,當時正覆蓋在木乃伊的頭部,戊′O黃金製成,上鑲有青金石、松石和紅寶石,造型逼真。額上還飾有兀鷹和眼鏡蛇,象徵著顯赫的權勢;下巴有假鬚,處處表現出古埃及雕飾藝術的特色。這個純金法老王飾物是館中最珍貴古物,因此在陳列室前有警衛看管,出入都有一定的路線。在這個珍藏室中還有一個玻璃櫃,內陳放有數枚金手指。室外另有古代皇族的床、馬車和器皿等。此外,還有4個鍍金的木頭神龕,黃澄澄的散發出誘人的光澤。第一個有公共汽車車廂那麼大,然後是一個套一個,越來越小,最裡面的神龕是圖特卡蒙王的金質棺木,周圍散置著法老私人的財寶和遺物。除了棺木外,另奶@個小神龕裡放著4個瓶子,裡面盛著經過塗敷香料的圖特卡蒙內臟。 館裡還展出第十八王朝的帝王坐椅,是由黑檀木、金、銀、寶石、玻璃和彩陶等材料做成的。扶手上飾著有翼聖蛇,其頭上戴著雙重冠,是代表統治上、下埃及。展廳內還列有包金戰車、寶座及法老權杖等。此館還開闢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乃伊陳列室,收藏有法老和王后的木乃伊共27具,以及100多具貴族木乃伊。在古埃及,木乃伊是經過特殊防腐處理作成的。 陳列室內最有名的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拉姆西斯二世的木乃伊。這位偉大法老王的木乃伊,在1976年時感染上細菌,被埃及政府用專機送往巴黎「診治」,當時,巴黎機場以21響禮砲迎送,前後「治療」了11個月才歸返。這件事給反對木乃伊展出的人以口實,認為讓木乃伊光溜溜地展出,有違教義,不人道,不尊重國王,所以致今木乃伊展列室不對外開放。 館內還展出公元前14世紀著名法老王阿肯那頓靈柩棺蓋的下半部,這具覆滿黃金的寶物在1907年從埃及帝王谷出土,但在1931年被人偷走,一直到1981年才發現典藏於德國慕尼黑的埃及藝術博物館內,埃及政府幾經力爭,才在2001年5月與德國達成協議而取回寶物,交換條件是將棺蓋的上半部供給慕尼黑的埃及藝術館展覽。 科普特博物館(Coptic Muse-um)是開羅三大博物館之一,坐落於市區南郊的舊開羅,由羅馬時代的城寨遺蹟闢建而成。「科普特」意指埃及的基督徒。在羅馬帝國統治時代,基督教文化在埃及佔據了統治地位而盛極一時,基督徒創造的藝術品,大多以古埃及美術為基礎,兼備了阿拉伯、敘利亞、拜占庭和羅馬的美術風格,對西歐羅馬時代的美術產生極大的影響。現在的科普特博物館建於1908年,室內裝潢採用科普特樣式,主要收藏品是埃及境內所有的科普特美術品,其中以染色品和科普特織物聞名於世。另外繪畫、聖經、肖像、草寫本及玻璃器皿等,都是非常優秀的藝術品。館內可以看到教徒一面撫摸被羅馬人破壞的雕像,一面拭淚的感人情景。因為館內有許多石像被羅馬人砍掉頭部,手腳齊全的不多,少數倖免於難的也難逃毀容之劫,有些臉上仍可看到深陷的刀痕。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Islamic Art Museum)位於老城區,是開羅最有名的三大博物館之一,陳列許多回教精緻的文物,如漂亮的清真寺燈、鑲嵌象牙的木雕品、陶器和地毯等,充分反映出阿拉伯人統治埃及期間,對埃及文化所作出的貢獻。 阿布丁宮殿(Abdine Palace)是埃及革命前國王法魯克的宮殿,內部拜占庭式的大廳,據說曾耗資50萬埃及鎊,非常豪華。由此可知當時國王的奢靡程度。其餘的家具和繪畫,件件都是珍品。 嘉濟拉博物館(Gezira Muse-um),位於嘉濟拉天文館大樓,所蒐集的繪畫、雕刻和藝術品,都是從前皇室藏品,包括玻璃、金屬製品,也有從波斯、希臘和小亞細亞運來的陶器,還有法國、英國、義大利及法蘭德斯派的如魯本斯、雷諾瓦、羅丹和其他人的繪畫、雕刻作品。在同一棟樓裡,埃及文明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for Civilization)也不可不看,主要展示繪畫與模型,介紹埃及史前至現在的歷史。 穆斯塔法•卡密爾陵墓及博物館(Mustafa Kamil Tomb and Museum)內,展出由光滑大理石製成的穆斯塔法•卡密爾棺木,就置於入口處內,其餘墓內房間收藏有他的信件、照片、衣服和圖書。 曼業宮博物館(Manial Palace Museum)位於羅達島上,是一座包括有蘇丹王宮、花園、私人清真寺和收藏鳥類動物的小型狩獵博物館,建築裝潢擁有細膩的回教風格。 地質博物館(Geological Mus-eum)位於科尼許路通往瑪阿迪(Maadi)處,屬埃及地質勘查部的一部分,展示品包括始新世時期費尤姆的脊椎動物,無脊動物、岩石和礦物,也包括月球岩石、隕石、寶石、化石骨骸、建築石材和一些舊石器時代器具。 鐵路博物館(Railway Muse-um)位於拉姆西斯廣場火車總站東邊,建於1933年,收藏有早期的蒸汽火車頭、鐵路車廂,還包括凱迪夫•伊斯梅利亞的私人火車。 衛生醫學博物館(Museum of Hygiene and Medicine)是法德國王在德勒瑞斯登(Dresden)衛生博物館的協助下,於1927年設立的,館內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和病理學展覽品。 此外,開羅重要的博物館還有農業博物館(Agricultural Muse-um)位於導奇(Dokki)的農業部旁,展出有關埃及農業發展史及農具文物等。棉花博物館(Cotton Museum)就在農業博物館旁,展示優良的埃及長絨棉生產、製作及銷售過程。民族博物館(Ethno-logical Museum)設於地理協會(Geographic Institute)內,展示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和埃及傳統服飾。 瑪穆德卡利爾收藏館(Mahm-ound Khalil Collection)位於嘉濟拉運動俱樂部對面,主要收藏19世紀歐洲藝術家的繪畫、雕塑和其他作品。民俗會館(Higher Insti-tute Folklore)展出埃及各綠洲特有的服飾、手工業品和音樂。藝術與生活中心(Center For Art and Life),位於羅達島,展品包括法老王藝術、窯業、蠟染法、繪畫、攝影、手工藝品、玻璃、陶器和紡織品。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長期展出埃及畫家和雕刻家作品。國立馬須拉比亞藝術發展協會(National Art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Mashrabeya),收藏著木頭鑲嵌和大理石鑲嵌,那是40位名匠為復興伊斯蘭教藝術的作品。那吉博物館(Nagi Museum)位於金塔腳下,收藏亞歷山大新印象派畫家,以及埃及現代畫先鋒穆罕默德•那吉的作品與紀念物。穆喀塔博物館(Mukhtar Museum),位於蓋拉橋前,由已故的瑞姆西茲•威薩•華斯所建,藏有埃及先進雕塑家穆喀塔的作品。紹基博物館是由著名詩人紹基的宅邸所整建成的,珍藏有詩人的紀念物,埃及著名的演唱家阿布杜•瓦哈布(Abdel Wahab)和烏姆•庫索姆(Umm Kultham),常常演唱紹基所寫的抒情詩。穆薩弗卡納宮(Musaferkhana Palace),位於胡笙清真寺後,曾是凱迪夫•伊斯梅利亞的出生地,經文化部加以修復,現成為藝術家活動的中心。蓋爾安德生博物館(Gayer Ander-son House)毗鄰伊本•圖倫清真寺,曾由市長蓋爾安德生加以整修,館內有兩座16和18世紀的伊斯蘭教式屋邸。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於吉薩動物園內,陳列著世界各地的鳥類、爬蟲類及哺乳類動物。鳥類學博物館(Ornithology Museum)位於開羅動物園內,是座收集鳥類的小型博物館。昆蟲生態博物館(Entomological Society Muse-um)專門收集埃及境內的鳥和侯鳥,並有昆蟲收集展覽室。郵政博物館(Post Office Museum)位於郵政大樓二樓,有各種紀念郵票珍藏。蠟像博物館(Wax Museum)位於海旺(Helwan)火車站,這是個小而破舊的博物館,收集了埃及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蠟像。 軍事博物館(Military Muse-um)位於薩拉丁城堡北端,它本係穆罕默德•阿里的後宮,1949年改為軍事博物館,是埃及四大軍事博物館之首。館內分成東、中、西三部分,展示從法老時代至第四次中東戰爭各歷史時期軍隊的武器、裝備、著名戰例和工事模型等,其中以拉美西斯法老的戰車真品最為珍貴。另外,市內的馬車博物館和警察博物館也值得參觀。 拜特塞納里(Bayt Sennari)是一棟伊斯蘭式的建築,現在是個藝術中心,經常有藝術品展出。 藝術宮(Palace of Arts)又稱埃肯那頓藝廊(Akhnaton Gallery),位於馬麗特飯店對面,過去是埃夏法米(Aisha Fahmy)所住的王宮,有許多藝術家展品。 阿里宮(Ali Palace)珍寶館有埃及「故宮」之稱,是前王子穆罕默德•阿里的宅邸,位於尼羅河中的羅達島上,落成於1928年,佔地6.1711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5000平方公尺,外觀呈古城堡式,宮內共有7座建築物,分別為接待大廳、塔樓、起居殿、御座殿、皇家清真寺、狩獵博物館和皇家博物館等。其中的塔樓是座30公尺高的鐘樓,樓頂嵌有一口大鐘,可以報時,塔身有瞭望孔,供警衛哨戒用。起居殿是兩層式小樓,採早期伊斯蘭學院式風格,地板用檀香木鋪設,一層有噴泉廳、鏡廳、餐廳、辦公室和圖書館等,二層為臥室和其他附屬設施。御座殿是土耳其契Y式建築,也是兩層,一樓的牆上掛有阿里家族7位總督像,另一面牆上有尼羅河兩岸風景畫,天花板是一輪用木條拼成的太陽,二樓是賞景樓,擺設許多中國的瓷器和景泰藍花瓶。皇家博物館共有14間房子,陳列著阿里私藏和別人贈送的禮物,類似北京故宮裡的「珍寶館」。 10月戰爭全景畫館位於開羅體育場的機場路旁,建成於1989年,建館之目的是為了永遠紀念在中東10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陣亡官兵,再現埃及軍民一舉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線」的慘烈場面,向埃及軍民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973年10月6日的14時5分,埃及戰鬥機飛越蘇彝士運河,2000多門大砲也向敵陣開火,在6小時內,埃及5個步兵師和塞得港軍區的8萬名陸軍,沿著170公里長的運河沿線向對岸的以軍發動攻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激烈的坦克大戰和越河苦戰,最後攻破以色列部隊戰無不勝的神話。10月戰爭全景畫長125.6公尺,高15公尺,運用現代化展覽手段,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戰爭的畫面。全館佔地3.1萬平方公尺,另有600平方公尺的停車場,館前廣場上有兩個各為1000平方公尺的展示台,分別展出參戰的埃軍裝備和繳獲的以軍武器。 拜特奇里德亞(Bayt al-Kirid-liyyah)伊斯蘭教遺址毗鄰伊本•圖倫清真寺的克里特婦女會館(House of the Cretan Woman),是兩幢中世紀的宅邸,由蓋爾安德生市長(Major Gayer-Anderson)於1935∼1942年間完成翻修的。 赫須巴夏(Hosh al Basha)是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的陵寢,坐落在夏菲依曼陵寢附近,埋有多位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臣子,一些原葬於亞歷山大的家族成員也都移陵於此。 薩拉丁城堡(Salah al-Din Cas-tle)坐落在開羅東郊的穆蓋塔姆山,是開羅的制高點,登臨其上,可俯瞰全城和悠悠北去的尼羅河,還隱約可見矗立在沙漠中的3座大金字塔。1164∼1169年十字軍攻入埃及,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敘利亞國王侖丁•贊吉派部將西勒科和薩拉丁進入埃及擊退十字軍,薩拉丁於戰後3個月被任命為埃及首相。1171年,薩拉丁罷黜權力衰落的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封自己為第一任「蘇丹」。為了防禦十字軍和鞏固王朝的統治,他一面修築城堡加強開羅的防衛,一面擴充軍備準備揮師北上光復耶路撒冷。 為了在開羅選擇築城的最佳地點,他率領部將騎馬繞開羅一周,又沿尼羅河岸實地考察,部將們對擇址也議論紛紛,他默不作聲地回到城內,下令屠宰兩隻羊,把羊肉切成許多小塊,命士兵掛在木塊或矛尖上,分別置在被部將們看中的地方。一天後有些地方的羊肉開始變味發黑,兩天後又有些地方的肉塊開始腐爛生疽。原來薩拉丁在選址問題上聽取部將們的意見後,除了從軍事角度考慮外,還考慮到溫度、通風和清潔度等環境條件,最後才決定將城堡建在易守難攻、地勢既險要肉塊最保鮮的地點。 城堡傍穆蓋塔姆山而建,面積10多平方公里,高36公尺,分為內、外城,城牆寬兩公尺多。1182年,城堡築成後交給侄兒管理,自己率軍穿越尼羅河三角洲和西奈半島北部沙漠去抗擊十字軍,在軍事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但他在離開城堡後就沒有回來,於1193年在大馬士革染上黃熱病而亡,享年56歲。 維卡拉古里(Wikala al-Ghuri)是現在保存還算完整的一種商棧,當年外國商人在這裡的一樓進行商品貿易,並在樓上租用臥室兼作貨物存放處。如今這幢建築物大都由藝術家使用。 尼羅河堰壩(Nile Barrage)在開羅以北24公里處,就在尼羅河岔入凱諾比克(Canopic)河和丹雅特(Dumyat)河前不遠處,是一處著名的觀光勝地,也是尼羅河帆船航行的終點,每週五和週日,水上公共計程船自電視大樓旁的梅斯佩羅(Maspero)站啟航,但暑天不宜搭乘,因又擠又熱。 在開羅市區東南部的舊城區中,有個專門安葬阿茲哈大學畢業生的墓地,就是聞名遐邇的大學生墓,不是這所大學的學生是不能葬在這裡的,他們的家屬也享有附葬的權利。墓地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看上去卻儼如一個居民區,那裡有一排排街道和一棟棟房屋,街道有名稱,房屋也有門牌號碼,有的甚至還有庭院,只是缺少高樓。每個房屋的門框上標有「某某人之墓」的字樣。從屋內豎立的墓碑數目可以看出此屋葬有幾名死者。埃及人把這種房屋稱作「赫什」,意思是「庭院」,認為人雖已仙逝,但亡靈猶存,因而「赫什」如亡靈安身之處。按照習俗,一般人都會為死者舉行隆重的葬禮,葬禮結束後親人們住在「赫什」守靈40天,每年開齋節和宰牲節都要前來掃墓,住上幾天,以示與先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由於這種墓地彷彿是座小城,人們詼諧地把它稱作「死城」。據說全市共有7座這樣的「死城」。它的存在代表開羅在發展過程中的每個重要階段,具有相當的考古價值,因此即使在市區內佔地廣闊,政府也不會將它拆除,死城景觀也將永遠成為開羅重要文化之一。 其中一座「死城」建於公元14、15世紀,是個大而集中的墓地,原是馬木路克的墓地,馬木路克是伊斯蘭帝國領袖哈里發所收買及訓練的白人奴隸軍人,多半來自黑海北岸的基查克土耳其(Qipchaq Turk)人,後來又陸續加入蒙古逃兵和其他種族人,其中尤以高加索人居多,也有一些希臘人和庫德人,以及一部分歐洲人。這些墓地在建造時因受到末世論影響,通常會在墳墓對面再蓋一間空屋,以備來世安居用,這種空屋現在卻成為開羅貧戶們安居之所。 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大批農民和外地人湧入開羅謀生,再加上伊斯蘭教鼓勵生養,人口迅速增加,造成市區住房緊缺,房租飛漲,一套兩居室住房的月租相當於剛畢業大學生每月工資的兩倍,致使許多青年有對象卻結不起婚。所以,一些收入微薄的窮人和無家可歸者,便紛紛湧到市區東邊苦地街(El Kurdi)和沙法街(City of the Shafll)的「死城」,以墓室為居,把石棺當床,人鬼同居。這裡雖然一無電燈、二缺自來水,但墓室足以遮風擋雨,免受驕陽暴曬,要比流浪街頭強多了。這裡的環境很糟,垃圾狼藉各處,秩序一片混亂。一些毒販、私娼經紀人及盜墓者也在此地出入。不但如此,每逢節日,親友前來聚會,憑弔死者,這些無家可歸者就不得不捲起鋪蓋,露宿街頭。由於這裡居住的人口不斷增加,看墓者就乘機敲詐勒索,迫使這些人每月向他們繳納5至10埃鎊的租金。如果誰住的墳墓好一些、大一些,交的租金就更多,不願交錢者,就會被趕出墓地。起初死者的親屬對自家的墓地被外人佔據,心裡不堪忍受,經常發生打架、爭吵的事件,但後來外來人口日益增多,也就無可奈何,不了了之。現在,這裡人口已多達50萬,埃及人把他們稱為「墓地居民」。埃及政府為避免名勝古蹟進一步遭受破壞,已採取一些措活A並表示力爭在幾年內將這些墓地居民遷往新居。自1977年以來,政府撥出鉅額資金在開羅四周的沙漠地區,陸續建成9個衛星城,但有許多議員卻提出質疑,並措詞激烈地問為什麼讓死人佔據著城裡的大好土地,為什麼不把墳墓搬到沙漠去,反而叫活人搬到地處沙漠荒涼的衛星城。 在伊本•圖倫清真寺的南邊是南墓區(Southern Cemetery),這裡的幾處陵墓數世紀以來一直是穆斯林的朝聖地。其中的依曼•夏菲伊(Iman al s-shafi'i)陵墓,是薩拉丁於1211年為與阿茲哈的什葉派相抗衡而建的一座遜尼派宗教學校,陵墓有木製鑲鉛的圓頂,其頂端的船隻,格子屏風及內部的柚木紀念碑,值得仔細品味。附近有穆罕默德•阿里在1816年為寵愛的妻子而造的華麗之墓,他的3個兒子和家族成員也葬於此。所有墓陵四周盡是10世紀以來的舊墳及近代才築的新墳,其間夾雜分布著些公寓。這些墓陵裡最顯著的是柏吉馬木路克大臣們的墳墓,坐落在綜托媬v群的遺蹟裡,以及伊斯蘭修院和其他大型住宅附近。 北墓區(North Cemetery)可以看到切爾克斯人的陵墓,從5座巨大紀念建築的遺蹟中可看出當年的盛況。它們是馬木路克建築及其內部裝潢的縮影。 巴庫陵寢(Complex of Barq-uq)是北墓區第一座龐大的紀念建築物,並且都是成雙成對,如兩座宣禮塔、兩個圓頂、兩座噴泉,連聖殿兩邊牆上也有兩座精緻優美的木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