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花園 |
想去玩嗎? |
林家花園就是「林本源庭園」,又稱「板橋別墅」,位於板橋鬧區後菜園圍牆側門處,地址是新北市板橋區西門街9號。這座模仿江南庭園的閩南式園林,其亭台設計之精、構築之巧,都居全台之冠。主要建築有三落舊大厝、五落新大厝、白花廳、弼益館和花園等五部分,前後用了40年時間才建成,在當時的造價僅五落新大厝就高達紋銀50萬兩,為清光緒年間建造台北城所用經費的2.5倍。整個庭園面積共達5.762萬平方公尺,花園部分面積達1.223萬多平方公尺,規模為全台灣之冠,可見當時林家勢力的顯赫與豪富。現在其中的三落舊大厝和花園,已經被列為二級古蹟。
板橋林家原籍漳州龍溪白石堡,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林家始祖林應寅渡海來台,起初住新莊,在當地開了一間書房教書,將兒子林平候送到米店當學徒。因不堪漳泉人士械鬥的紛擾,乃舉家移居板橋。後來經過一番奮鬥,林平候獲得食鹽的專賣權,與中國大陸福建省做起米和鹽的生意,從此成為台灣首富,建立了林家百年來的豪富家勢。舊時板橋交通便利,尤其是在水運方面,南可通往大溪,北可到達艋舺。
憑藉地理優勢和經商致富的林家,同時著手開發板橋市街,是為板橋街坊發展之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林平候在板橋的現址蓋了林家第一幢宅第弼益館。
林本源並不是人名,而係合稱。林家第二代林平候有五子,分別以「飲、水、本、思、源」為記,就是要子孫思源、不忘本的意思。其中三子國華與五子國芳特別傑出,相繼創下功業捐官。清咸豐四年(1854年),國華與國芳全力興建了三落舊大厝,因兄弟友愛,同住於三落舊大厝內,集三子的「本」和五子的「源」,合稱「林本源」,成為整個家族的家號與標誌。林家子孫在林國華的兒子維讓和維源時最為輝煌騰達。林維源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和光緒十九年(1893年)間,先後建成五落新大厝宅第與林家花園,此一巨大「林本源庭園」宅邸才告全部完成,面積佔當時板橋街市之半,而建築的富麗堂皇和精雕細琢自不在話下。林家雖富甲一方,但對地方貢獻也多,任職墾務大臣的林維源曾以私家兵力撫番,而林國華及其夫人,更曾捐20萬兩白銀賑濟山西地震之災,獲封「一品夫人」及「積善餘慶」匾。
物換星移,人事更替,五落新大厝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的商業區;三落舊大厝幸免被拆除厄運,被改為宗祠,弼益館也改為美術館;原有殘垣斷壁的花園,則在古蹟保存的計劃中得以重建。先由林家代替林柏壽捐給政府,經台北縣政府著手策劃修建,自民國71年(1982年)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歷時4年完成,於民國76年(1987年)元旦重新開放,使民眾終能一睹台灣現存結構最雄偉、規模最大的傳統庭園。其間政府為了維護古蹟,於民國74年(1985年)8月指定「板橋林本源園邸」為國家二級古蹟,其中「園」係指「林家花園」,「邸」則為「三落舊大厝」。
現在的林家花園佔地18182平方公尺,遊覽全園約需70分鐘,園內設施頗能表現清末閩南庭園設計水準,並能反映當時富豪人家的休閒生活。其庭園設計是以矮花牆與迴廊分隔為各個景區,彼此之間以迴廊和步道貫連,使得各景區有柳暗花明的情趣。
循參觀路線進入,沿著迴廊轉彎後的第一景是汲古書屋,取名於明朝毛子晉的「汲古閣」,原收藏有圖書幾千卷,其中不乏宋、元善本,曾為林家子弟讀書的場所。屋前的雨亭造型獨特,別出心裁;書屋東側由方形迴廊拱圍的方鑒齋,是以前林維源讀書的場所,也是他與文人墨客周旋處;齋前的深池中設有歇山式戲台,坐在方鑒齋中觀賞歌舞,饒富趣味。
取「青山綠野入眸來」之意的來青閣,是林家花園全盛時期十大美景之一。這棟兩層樓建築物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庭園中最高的建築,原係款待高官貴人下榻處,內部裝飾與陳設都非常考究。登樓依欄,縱目四顧,遠近山水盡收眼底。修復之初,木工部分延請老一輩的雕刻師,花3個多月精雕細琢,其藻飾雕木精湛巧妙。閣前還有一座題著「開軒一笑」的戲台。
由迴廊北經香玉簃,以前曾經幾度姹紫嫣紅的花圃,現僅遍植青草,已不復當年盛景。出了香玉簃,踏上一座雙層拱形路橋,是十大景之一的橫虹臥月,橋上橫額題曰「煙光晴翠」,也是極風雅景致。觀稼樓別名小樓,在日據時代被一次強烈颱風襲擊後傾倒,修復時又因史料記載不詳盡,全憑臆測,因此爭議頗多。現在的觀稼樓為兩層樓建築,四面均為大廈,已不復見當年觀音山下一衣帶水、田園莊稼錯落有致的風光。樓內陳列有林家花園立體模型,可供遊客做統覽性瞭解。榕園大池位於觀稼樓至定靜堂的途中,是園內最大的水域,池畔有幾株老榕樹,岸北仿林家漳州龍溪故里敷石為山,繞池則有釣魚磯和雲棉淙等台榭。
定靜堂是林家花園中唯一的四合院落,也是園中佔地最廣的主要建築物,取名大學篇中的「定而後能靜」;這裡又名花廳,造型樸實頗富古意,為林家貴賓舉行盛大宴會的場所。月波水榭是參觀路線中最後一景,為雙重菱形建築,位於園北定靜堂東側的水池上,台榭旁側有纏繞大樹並且題著「拾級」兩字的迴梯,通至屋上平頂。到林家花園,人們可追溯台灣先民的生活內容,在曲徑通幽的迴廊、步道裡,行過一座座亭台樓閣,令人思古撫今,倍增感慨。若是細心品味,更能體會傳統園林充分利用空間,使自然與藝術之美相結合的巧妙精緻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