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6年1月22日 (五) 16:50由Jerr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樂山(Leshan)市是四川省重要的工業城 市,是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和著名的旅遊勝 地。公元前四世紀初,秦國統一天下,在成都設置蜀郡,因爲在成都的南面,所以取S南安 。秦國從漢中地區遷移大量秦民入境,多數.聚 居在今樂山及夾江1帶,現在夾江千佛崖處的乂I Lly- yl-1 • y 「古涇口」地名,據說是秦民思念家鄕的涇水 而名.,金口河區的秦水,可能也是「秦人思秦 」的產物。 公元前三世紀的漢代爲南安縣地,隸屬於 犍爲郡。這時樂山地區鹽業和冶鐵業已很發達 ,史書上有專管採驢和冶鐵的憩官和鐵官的記 載。另外,從「享茶盡具」、「戶有拮油之園 」的記載來看,可知當時農業也很發達。 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建制屢 有變遷•,北周置平羌縣。隋朝開皇初年,樂山 設州,取名嘉州,原南安縣改名龍遊縣。傳說 隋軍自成都發舟進軍樂山,乘勝追撃陳國時, 岷江中有遊龍導航,助隋統一天下,因此將南 安改爲龍遊。宋朝曾改嘉州爲嘉定府,這時農 業和手工業非常繁榮,史書稱爲「山川秀發,商賈喧閫」。元代改稱嘉定路,明朝叫做嘉定 州。一六七三年淸康熙十一 一年升嘉定州爲嘉定 府,改龍遊縣爲樂山縣,一九七八年改市,現 在是四川的地級市,市區轄有市中、五通橋、 沙灣、金口河等四區,並轄有峨眉山縣級市, 夾江、井研、犍爲、沐川等四個縣,以及馬邊 彝族自治縣和峨邊彝族自治縣。郵政編碼爲六 一四〇〇〇,電話區號爲〇八三三。 這個城市北距成都一百六十一 一公里,西離 峨眉山三十八公里,地處三河匯合點,依山面 水,高標山聳立市內,烏龍和九頂兩山隔著岷 江對峙。岷江自北向南流過市東.,靑衣江來自 雅安,由西北蜿蜒城北,僅通木筏.,大渡河繞 城南入岷江,夏秋水漲時,灘險水急,一瀉千 里,頗有波瀾壯闊萬馬奔騰之勢,木船北通灌 縣和成都,南下可暢行汽船。氣候良好,平均 元月份氣溫爲攝氏七度、七月份爲1 一十六度。 這裡交通方便,成昆鐵路經由境內夾江縣城,並有高速公路經夾江至成都,經自貢至宜 賓、重慶等地。在水運方面,木船上溯岷江可 達成都,溯靑衣江抵洪雅,溯大渡河至打魚塌 ,另有輪船沿岷江可抵宜賓,是岷江中游貨運 中心、大渡河與靑衣江流域土特產集散地。工 商旅遊業都很發達,市景繁榮,因河流衆多, 水力資源豐富,市西南的龔嘴水力發電站是四 川最大水電站。這裡也是四川糧食和副食品的 重要產地,著名的煤炭、水泥、電力、機電產 品、化工的生產基地,重要的工業有機械、無 線電、煤炭、水泥、化工、磷肥、絲綢、毛紡 、醫藥、榨油、造紙及食品、木材加工等,並 且出產品質優良的白蠟,主要特產有樂山江團 、夾江國畫紙、豆腐乳以及著名的嘉定綢。 樂山是四川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1 ,從樂 山出土的上萬座漢代崖墓內的文物,就可看出 樂山文化藝術發展的情形,唐時最爲鼎盛,兩 宋時文人輩出,等取進士的人數就多達一千1百多人;宋代四川人官至宰相、宰輔的共一 一十 七人,樂山人就佔了十I人,尤其著名文學家 rH蘇J蘇洵、蘇軾、蘇轍父子都是樂山人。 這個城市因擁有全中國最高的大佛而聞名 世界,另外著名的景點亦多。 樂山大佛在樂山市南部,岷江東岸與樂山 城隔江相望的凌雲山西邊的整面山,凌雲山高 不過/百多公尺,自從在臨江絕壁上雕有這座 世界知名的巨大彌勒佛坐像後,也成爲名山。 最初起意雕建大佛的是唐代名僧海通,他 未出家時帶著妻子和女兒坐船途經三江口時, 突然1陣驚濤駭浪,直搗石壁.,打翻了船,使 他心愛的妻子和女兒葬身江底。海通脫險後心 如槁灰,便到凌雲寺出家做了和尙,並j直做 到了方丈。他見三江在此會合,水流湍急,經 常泛濫成災,常發生翻舟事故,故雲遊四海募 捐修佛庇佑衆生,於唐開元元年(公元七一三 年)動工。貪官見到這筆爲數可觀的造佛銀兩,十分 眼紅,公然向他勒索,海通大義凜然地剜下自 己的雙眼說•. r自目可剜,佛时難得。」嚇得 貪官狼狽而逃。海通潛心造像,由於工程浩大 ,直到他圓寂,佛像只鑿成一半。後來韋皋感 其誠心,上奏朝廷,撥出地方鹽茶稅收銀兩繼 續開鑿,終於實現了海通的宿願,至貞元十九 年(公元八〇三年)共歷經九十年才完成。 大佛正襟危坐雙目微閉,神情安祥,兩手 撫膝雙目凝視三江,1雙大腳直踏江邊,頭平 山頂,腳伸至江邊,雍容大度,氣魄雄偉。全 身高七十一公尺,肩寬一 一十四公尺,頭長十四 點七公尺,雕有螺形髮髻一千多個,鼻長五點 六公尺,眼寬三公尺三,垂肩雙耳長七公尺, 耳孔內可同時站兩個大人,而那雙大腳的腳趾 甲就有1公尺六,赤腳背寬八公尺半,j個大 男人站在腳旁,還沒有腳背高,上面可以坐| 百多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佛不僅體型巨大、雕刻技巧高超,而且 佛身上還有隱而不見的排水設施,使祂能歷經 千年風霜雨露,至今仍安坐滔滔流水江邊,靜 觀人世滄桑。從大佛右側凌雲崖,有幾乎成垂 直階梯的九曲棧道,盤旋而下可直達大佛底部 的江上,使人有r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的感覺。 由於這尊大佛位於三江合流處,因此三江 來來往往的船隻,很遠就可以看到笑口常開的 大佛。蘇東坡曾在大佛處題「對我來」三字, 因爲三江下駛船隻,都好像正對大佛行駛。從 大佛左側隧道出去,沿新建的凌雲棧道盤旋而 上,經碧津樓直達凌雲寺碑林。出碑林直上凌 雲山頂,可見東坡讀書樓和疊翠堂等一組古建 築。傳說蘇東坡在此居住讀書,現東坡樓內陳 列的多是蘇東坡的書畫作品,而r東坡樓」三 字則爲李鴻章所題。門聯集東坡句:r人生惟 有讀書好,載酒時作凌雲遊。」是採蘇東坡送張嘉州詩中「但願生爲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 遊。」之句。東坡樓下有一道石牆跨越淸泉上 ,爲東坡洗硯處,名爲洗墨池。嘉州畫院也設 在院內,嘉州畫派的1些代表人物常聚集到此 切磋技藝,所以庭院內的布局頗爲風雅。 麻浩崖墓在樂山市郊一公里麻浩灣,也就 是由凌雲山頂西行而下沿途山崖的石壁上,是 該處諸多崖墓中最壯觀的1座。墓建於東漢, 墓室由墓門、享堂、墓道和棺室組成,墓窟深 一 1十九點九三公尺,最寬處十點九公尺,最高 處一 1點八公尺,墓內石刻圖像豐富,墓門刻有 飛檐、瓦當、斗拱,墓門楣及飛檐上刻有羊、 虎、豹和人等,享堂三方都刻有檐和瓦當數十 ,式樣各異,花紋雕刻精細。享堂壁上鑿有車 輦圖、牧馬圖、宴樂圖、荆軻刺秦王等圖。墓 前有一座鐵索橋,可至一江之隔的烏龍山。 四川岩墓以樂山市爲最多,除麻浩灣外, 還有柿子灣、蕭壩、蘊眞洞和車子等地,這是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流行的一種墓葬方式,就山 岩鑿成寬敞的洞室,高低深淺不1,有的深入 地下•,有的在需要攀爬的高處,大者深近百公 尺,淺的五、六公尺。墓內外浮雕圖畫,題材 豐富多樣,是民俗重要的參考資料。 凌雲寺又名大佛寺,位於凌雲山的棲鸞峰 上,在大佛頭頂右側的台地上,創建於唐代, 尙存天王殿、彌勒殿、大雄殿、藏經樓、東坡 亭、競秀亭等,皆爲明、淸所建,地勢開闊, 建築宏偉,自古即爲遊覽勝地。蘇東坡曾有詩 曰:「生不願封萬戶侯,亦不識韓荆州,但願 身爲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如今岩壁石 刻題字仍淸晰可見。 靈寶塔在凌雲寺右側靈寶峰上,與嘉州城 隔河相望。凌雲山有九峰,靈寶峰最奇,峰又 以塔取勝◦塔建於宋,歷代維護良好,磚築方 形十三層空心密檐式,高約四十公尺,下層最 高,向上逐層收縮,內實爲五層,每層佛室有石刻佛像,登頂可俯瞰丹山碧水、樂fR*aif, 島龍山曾與凌雲山連爲一體又名 • 現在1-眠江並列,地當沬水、靑衣江、ttlll 流之處,水勢湍急,在凌雲山上的麻浩己B 一座索橋,把隔一江之水的兩山連在一起。 戰國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治水,曾在現在 橋頭的麻浩口鑿一衢道,以分水勢,繞烏龍山 而下,再與岷江匯流,以利航行,故烏龍山W 爲凌雲山之離堆。孤峰卓立、山環水抱的烏龍 山上,有創建於唐的烏龍寺,寺內現存天王殿 、彌勒殿、如來殿、大雄殿等皆爲明、淸所建 ,寺中殿堂宏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三尊 佛像均爲香樟木精雕細鏤而成,全身鍍金。大 雄殿左側的樂山文物陳列室,展出漢代以來的 各類文物近千件。如來殿前的兩個坊柱上,雕 刻了凌雲、烏龍兩山的全貌,玲瓏剔透,巨細 精緻◦寺後的山頂園柱,建築設計獨具匠心, 靑衣亭、扇形亭、曠怡亭和爾雅台等建築,依勢造形,自成體系,又渾然1體,並便於觀賞 嘉州山水美景。 爾雅台相傳是漢代犍爲郭舍人注釋「爾雅 」的地方,因這部書非常艱深,郭舍人耗盡了 畢生的精力,每天倒入江中的洗硯水,使水中 的魚頭都染上了黑點,人稱樂山墨魚。蘇東坡 曾有詩曰:r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箋注,洗硯 去殘墨,遍水如黑霧。至今江上魚,頂有遺墨 處。」爾雅台右側的臨江絕壁上鑿有r中流砥 柱」四個大字,直徑爲五公尺,描繪出屹立於 岷江急流中的烏龍山氣勢。全山小巧玲瓏,樓 台殿宇,綠瓦紅牆掩映,景色幽美。 樂山臥佛是要從岷江返航樂山市的途中才 可以看得到,遠遠的看去,烏龍山是頭,綿延 九峰的凌雲山是身軀凹凸分明的腰、肚、胸、 腿,北端龜城山下一片峭崖又像巨佛高翹的一 雙腳,這尊巨大的臥佛頭南足北橫臥江邊,水 中倒影更爲酷似,專爲欣賞這尊「隱佛」巨像乘船而來的也大有其人。 岷江小三峽在樂山市北,由岷江乘船溯行 一 一十三公里,是成都古時由水路出川的交通孔 道,全長八公里的距離中,南爲平羌峽,北有 犁頭峽,中是背峨峽,河道蜿蜒,江水翠藍, 兩岸風光綺麗◦峽壁多岩壑,盛產美味的江魚 .,平羌峽南的板橋溪下游荔枝灣所產荔枝,舉 世聞名。 五通橋鎭位於樂山市南11十五公里的岷江 岸旁,因地勢平坦,水面寬濶,茫溪河和湧斯 河腫流於此,把古鎭分割成四望關、靑龍嘴和 竹根灘三個小區,水網交織,碧波蕩漾,形成 一個約11十萬平方公尺的湖面,自古有水域之 稱,各小區之間全憑橋樑相通,五通橋之名也 由此得來。兩岸有七、八百棵數百年歷史的黃 桷樹,綠蔭蓋下有數十到上百平方公尺的面積 ,成爲當地居民聚會的理想場地。同時這裡樓 市舟橋相連,別具江南水鄕特色,景色迷人,古人有詩讚道:r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不應 讓西湖。」 郭沬若故居位於沙灣區,坐北朝南,背負 緩山,面對沬水,是1座三進中式木結構的小 四合院和一個小後花園,現在作爲紀念館,由 當地政府修繕、維護和管理。郭沬若是中國著 名作家、社會運動家,一八九一 1年出生於此, 四歲半在家讀私塾,十11歲才離開故鄕就讀樂 山中學。一九1四年赴日留學,1九1八年入 帝國大學醫科,但受斯賓諾莎、泰戈爾、惠特 曼、歌德等人影響,棄醫從文,與成仿吾、郁 達夫等組織創造社,從事新文學運動,所出版 的詩集「女神」充分反應了「五四」時代精神 ,完全擺脫了中國詩歌的傳統束縛,是當時影 響力很大的詩作。 一九二三年回國,編輯「創造周報」,除 寫作詩歌、劇本、小說、散文等外,並研習馬 克田心主義理論,是當時有名的左傾作家。一九11六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伐時曾 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民國十六年國民 政府淸黨,他參加中共的南昌暴動,並正式加 入共產黨,十七年被政府通緝逃往日本。 在日本的十年流亡生活中,苦研著有「中 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學研究」等重要 學術巨著,抗日勝利後於三十六年返國,任軍 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及文化工作委員會 主任等職。民國三十年皖南事變後寫了棠棣之 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等一系列歷 史劇,借古諷今,影響頗巨。三十八年後歷任 中共政務副總理兼文化敎育委員會主任、中國 科學院院長、全國人代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及 九、十、十一屆的中央委員,在文學界的聲望 尤其高。 夾江縣城位於眉山和樂山之間的靑衣江邊 ,城北三公里處的古徑口,有大觀山和依風崗 夾靑衣江而立,因而得名。古徑口兩岸山岩陡峭,傍水處古人鑿有棧道,地形險要。盛唐時 期,佛敎徒在崖壁上鑿刻了兩千四百多尊佛像 ,人稱夾江千佛崖。後人又陸續建雲水閣、萬 象亭、濯嬰堤和天生橋等建築,在山崖上修建 攬勝亭和挹秀亭等。江中有一巨石,上有兩孔 ,水流沖擊時發出雷鳴般的響聲,當地人稱之 爲r龍腦」或r龍鼻」,令人稱奇。 位於岷江西岸的眉山縣,是三蘇的故鄕, 他們是宋代大文學家蘇洵、蘇軾和蘇轍,在中 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中,他們就 佔了三席。蘇氏祖先是河北欒城人,唐代才移 居眉山縣西南角紗谷街。蘇洵號老泉,人稱老 蘇,他年輕時並不用功,喜歡交遊,直到二十 七歲才發憤讀書。六年之後,他精通六經百家 之說,並埋頭著書立說。 1〇五七年,年近五十的蘇洵和兒子蘇軾 、蘇轍一同上京赴考,父子三人皆金榜題名, 一舉成名。蘇洵被任命爲秘書省校書郞,蘇軾和蘇轍都考取了進士,並曾官至尙書、右丞, 終因與朝廷政見不和,一被流放,一被罷官。 但他們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絕不因此而稍損 。蘇洵的成就以散文著稱,有荀子的文風,影 響了不少當時的文人。而蘇軾則是三蘇中文學 成就最高的1個,在詩、詞、賦、散文、書法 和繪畫等方面都有驚人的成就,堪稱奇才、全 才。他的不少作品,被後世尊爲千古絕唱。 三蘇祠是蘇氏父子的故居,明洪武年間改 爲祠堂,佔地五萬六千多平方公尺,是一座富 有四川特色的園林建築,紅牆環抱,綠水縈繞 ,翠竹濃郁,樓台亭榭,布置淸雅,幽靜宜人 ,人稱「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入門有1 副對聯:r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蘇洵之妻程氏親自敎導兩子讀書,對以後 兩人的成就有極大的影響,故人們有蘇氏「四 家」的說法。正殿內有三尊塑像,蘇洵居中, 蘇軾、蘇轍分置左右側壁。祠堂庭園裡有兩株合抱古柏,據說是蘇洵 手植。庭院兩邊就是有名的快雨亭,亭對面有 間陳列室,陳列眉山刻板三蘇全集,共兩百零 四卷,內收詩、詞、論文和雜記等共四千r百 九十五篇,以及其他著作遺物。後院爲木假山 堂,廣陳各式碑帖,都是三蘇手蹟。其中有歐 陽修作、蘇轼寫的「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 j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宋石刻版拓本。在木假 山堂後面方池中央的石臺上,吃立著1座三峰 對峙的木假山,相溥是蘇家遺物,蘇洵曾作「 木假山記」。這座假山,雖經千餘年風雨,卻 仍然不枯不朽,保持原狀。 蘇宅三面環水,遍植綠竹,有抱月亭建於 水中,曲徑可通堤岸。從亭石迂迴繞道,登雲 嶼樓四眺,眉山風物悉收眼底。樓下石欄環繞 ,丹柱挺立,乘舟可到瑞蓮池西岸的披風榭, 可供人小憩。在此榭縱目瀏覽,有雲嶼樓、蘇 軾紆和石坡亭等,茂林修竹,雅潔高軒。園中尙有蘇軾手植的荔技樹,澍名「併雙頭」:東 坡先生嗜食荔技,曾有「日啖荔技三百顆,不 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