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 |
想去玩嗎? |
盧森堡(Luxembourg)是歐洲的一個君主立憲大公國,它的正式名稱叫做盧森堡大公國(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這個小公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巨石文化時代,那時便有比利時(Belgic)族分支的特來弗里(Treveri)人在這裡居住。這些人以畜牧爲生,養成了民風溫順的性格,當北歐維京人和哥德人全盛時代,盧森堡人自然不是這些強悍民族的對手,於是紛紛逃入山中避難,並發明了自保的方法,在險峻的山頭築城,對外通路也依靠兩山之間的高架橋樑。太平時期,高架道路四通八達;戰時中斷高架道路,可使侵略者知難而退,不得不放棄攻打。
公元前五十七年至公元前五十年,凱撒的大軍橫掃地中海沿岸,這是羅馬帝國最得意的時期,歐洲大陸大都劃入他的版圖,當時英、法、德、荷、比等國都無法倖免,小小的盧森堡也只好北面稱臣。
羅國帝國衰微後一分爲二,盧森堡屬西歐的一部分,當然歸屬於西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內。現在德國西部的特里爾(Trier)城,就是當時羅馬軍團司令部建造的城市,還設有兵工廠。離特里爾不遠處的摩澤爾(Moselle)河上游地區,就是現在盧森堡大公國的所在地。當時道路縱橫,村鎭密布,尤其是鐵工廠林立; 這些鐵工廠利用當地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礦藏,提煉鐵塊給特里爾兵工廠製造武器,供萊茵河羅馬軍團使用。
當時在這裡定居的比利時人部落,他們很早的時候就懂得了冶鐵技術。從公元四百年起,日耳曼部族開始入侵,將此地原來的居民驅逐到荒蕪的亞耳丁 (Ardennes)山區。之後,日耳曼部族便取而代之的在摩澤爾河谷定居,他們在那裡力求建立獨立王國的企圖,終因法蘭克王國的克洛維,未能將法蘭克各部落統一而落空。
目錄 |
查理曼大帝的後裔
在法蘭克王國統治時期,羅馬的傳統在這裡銷聲匿迹,只有敎會成爲它的庇護所;儘管敎會自身也淹沒在法蘭克族的汪洋大海中,仍有若干孤島沒有被侵犯,福音才能從那裡再度傳播出來,不久亞耳丁山區便成爲聖徒之鄕。聖徒中最著名的有英國傳敎士聖維利布羅德,他曾經使許多異敎徒改信了基督敎,在他被異敎徒殺害前,曾建立了今日盧森堡境內的聖城埃希特納赫。他於公元六九八年在聖城埃希特納赫建立的聖伯努瓦敎派修道院,早在加洛林朝代就以文化藝術中心而聞名。
盧森堡大公國成立於公元九六三年四月十二日,距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創立盧森堡大公國是查理曼大帝的後裔亞耳丁伯爵齊格弗里德(Siegfried),當他到達現在盧森堡的時候,非常中意那塊山岩峻峭和曲折峽谷所構成形勢險要天成的地區,便在阿爾澤特河畔的波克(Bouc)岩石上面建築了一座要塞城堡,它的位置正好在法國的黎姆斯(Reims)到德國特里爾的羅馬大道旁、一塊凸出來的部位附近,鄰近有個守護台,是公元三世紀加利安皇帝在位時興建的,法蘭克人叫它「盧西林堡胡克」(Lucil in Burhuc),意思是小要塞城堡,齊格弗里德也就給自己的要塞取了這個名字。這個地方地理位置重要,遠自羅馬時代起,便是 萊茵河流域與巴黎盆地的交通要衝,若干年後就成爲今天聞名的盧森堡公國。
齊格弗里德建立了這座城堡,也創立了盧森堡的貴族,並且這個貴族的世世代代中,出現了許多帝王公侯人物。最初五百年,盧森堡是日耳曼封建侯國中的一個。齊格弗里德後裔康拉德(Conrad)於一○六○年受封爲盧森堡伯爵;後來又以聯姻的方式擴增領地。但由於沒有男性繼承人,於一一三六年由德國的亨利四世(Henry IV )兼領盧森堡,不久他又成爲比利時那慕爾(Namur)伯爵:而那慕爾家族利用婚姻來擴大領地是一向著名的。那慕爾女伯爵艾米辛蒂(Countess Ermesinde),她的第二任丈夫是比利時林堡(Limburg)的大公瓦勒朗(Waleran),在這次聯姻中,她的兒子亨利五世兼領兩地,成立盧森堡-林堡王朝。
一三○八年盧森堡伯爵亨利七世成爲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一三一○年亨利將盧森堡爵位讓給他兒子約翰(John),約翰同時又即任波希米亞(Bohemia)王位,一三四六年的約翰死於英法百年戰爭的克雷西之役(Battle of Crecy)。
一三五四年約翰的兒子查理將盧森堡擴升爲大公國,傳給他最小的弟弟,他自己則於次年成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之後盧森堡家族之中又有查理四世的兩個兒子文策斯納斯(Wenceslas)及西吉斯蒙德(Sigismund)都先後當上羅馬皇帝。一四一一年在西吉斯蒙德摘下公爵冠冕出任德意志國王後,盧森堡開始 沒落,並且擋不住勃艮第公爵的野心。一四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勃艮第的腓力三世( Philip 111 )入主盧森堡,自此以後,盧森堡大公國的歷史就和勃艮第王朝、荷蘭和比利時的繼承息息相關,先後被查理五世(Charles Quint)和他的兒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所統治,腓力二世並將西班牙色彩濃厚的建築引入,豐富了樸素的盧森堡。
到了十五世紀中葉,由於歷次戰爭和複雜王朝的兼併,又使盧森堡成爲比利時州聯盟之一。又因在歷次戰爭中經常敗北,後來曾輪流被勃艮第、西班牙、法國和奧地利等國所統治。一五五五年又落入西班牙手中。
一六八四年舂天,盧森堡捲入法國波旁(Bourbon)家族和奧地利哈布斯堡(Habsburg )家族之間的糾紛,結果遭到法國所發動的恐怖圍攻,死傷慘重,而於同年六月七日撤出城市,法王路易十四以勝利者的姿態入主盧森堡。不久之後,重掌盧森堡的西班牙於一七○一年至一七○四年發生王位繼承戰,盧森堡於一七一四年又被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自西班牙手中搶了過去,而在一七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再被法國所併吞。
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失敗後,一八一四年至一八一五年的維也納會議中,決定讓盧森堡重新獲得獨立成爲大公國,並和荷蘭王國結爲聯邦,由荷蘭國王兼領現在盧森堡的疆界是由一八三九年四月的倫敦會議所確定的,根據倫敦條約規定,盧森堡將境內瓦隆區的大部分地方割讓給比利時。到了一八三〇年,當比利時人民起而反抗荷蘭王威廉一世的時候,大部分的盧森堡人也都起來反叛。叛亂平息後,盧森堡被比利時和荷蘭瓜分;納入荷蘭的部分成立了大公國,但受荷蘭的統治。一八六六年初,盧森堡與德國斷絕了政治關係。一八六七年五月盧森堡正式獨立,由列強保證它的中立,大公國由拿索(Nassau)王朝統治。一八九○年荷蘭王威廉三世駕崩後,盧森堡大公國由拿索的魏爾堡(Weilburg)公爵阿道夫(Adolf)統治,再由他的兒子威廉四世於一九○五年繼管;此後盧森堡和荷蘭同一君主的關係宣吿終止。
一九一二年阿道夫大公長女瑪麗(Marie-Adelaide)繼任做了女大公,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盧森堡於一九一四年八月二日被德國佔領,主權橫遭德軍強代執行,瑪麗羞見國人,因此在一九一九年一月九日讓位給她的妹妹夏綠蒂,自己隱退進入義大利修道院。一九二一年,盧森堡和比利時達成經濟聯盟,並加 入國聯。
夏綠蒂(Charlotte)出任大公後,招菲利克斯(Prince Felix)親王爲駙馬,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根據一八六七年倫敦公約規定,盧森堡是個永久中立的國家,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它都遭受到德軍的蹂躪,夏綠蒂却堅持保衛自治權的立場,拒絕在征服者的面前屈膝,號召全國人民起來反抗納粹,在一九四○年設立流亡政府於倫敦,她自己也曾流亡到西班牙和美國。
一九四四年盧森堡因軸心國的戰敗才重獲自由,自知國小民弱對周圍鄰國一個也惹不起,因此只好靠國際協防力量來保護自己。所以在一九四五年和比利時聯盟,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加入聯合國爲創始會員國,一九四七年和荷蘭及比利時簽訂關稅聯盟,一九四八年廢除中立政策,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九四五年又和荷蘭及比利時簽訂資本自由周轉協定,一九五八年一月成爲歐洲共同市場的成員國。此外,盧森堡也是歐洲議會秘書處及歐洲法庭的所在地。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夏綠蒂女大公禪位給她的長子尙王 子,稱爲尙大公(Grand Duke Jean),大公的夫人則是鄰國比利時國王的妹妹。
盧森堡大公雖然擁有歐洲最大的財富之一,但是他居住的城堡只有簡單的外貌,家庭生活也非常樸素,合家和樂,深受盧森堡人民的愛戴。
最高利益屬於人民
根據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七日所修正的憲法規定,盧森堡大公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國,由拿索皇室世襲統治,大公身體爲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主權屬於全體人民,大公除行使憲法及依憲法所通過的特別法賦予的權力外,別無其他權力。
單院制議會代表國家,議員議決事項只以大公國的公衆利益作爲前提,不必諮詢選區裡的選民,並且採取議會民主制。議員人數依選舉法按人口定之,每一名議員所代表的居民,不得少於四千人,最多五千五百人,全部共有議員六十四名,代表四個基本政黨。議員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盧森堡採直接選舉制,全國分成四個選區。議員在行使職權時所發表的意見和所作的表決,不得據以起訴和逮捕。議會集會期間,議員因債務宣判的監禁未經議會同意,不得執行。
另有國家議會(Council of State),由大公任二十一位終身職委員組成。具部分上議院議員的權力,可以行使若干立法功能,並且是全國最高行政法庭,惟國會有權否決它的意見。
行政權是由大公透過政府來行使的。大公可以規定內閣的組織,內閣組成至少包括三名閣員,內閣向國會負責。盧森堡成立一個和政府有關的行政法院,負責審議法律計劃,並得建議修正案,處理行政爭訟,對大公的一切諮詢和法律問題提供意見。政府閣員有出席議會答覆質詢的義務。議會有權控吿政府閣員,除因議會的請求外,大公不得赦免已經定罪的政府閣員。
有關民權的糾紛案件,純屬法院職權。有關政治的糾紛案件,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也是屬於法庭的職權範圍。司法機關包括上訴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和初級法庭等,法官是終身職,由大公任命。軍事法庭的組織和職權、法官的權利與義務,以及他的任期,均以特別法加以規定。國內如果發生較重大的內政及外交上的問題,往往都用全民投票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國家自一九七九年起已取消死刑。
盧森堡大公國全國行政區域分爲盧森堡( Luxembourg、迪基希(Diekirch)和格雷文馬赫爾(Grevenmacher)等三個省,總計十二個郡,一百二十六個市、鎭。大公所指派的監察官負責地方行政事務;市、鎮則有經由選舉產生的議會。
盧森堡的政黨最大最有勢力的是基督敎社會黨(Parti Chretien Social)簡稱(P.C.S),它代表盧森堡的大資產階層,在議會裡有二十一個席次。第二大黨是社會勞動黨,一共有一千五百名黨員,代表中產階層,在議會裡擁有十八個席次。第三大黨是民主黨,它的前身是自由黨,代表市鎭和地方的小資產階層,在國會裡擁有十三個席次。盧森堡共產黨規模很小,成立於一九二一年,雖說是工人階層的政黨,也得到南部工業中心的支持,但是由於大多數盧森堡人民對共產黨缺乏好感,因此在國會裡沒有什麼力量。另外還有綠黨和爭取退休金 制度運動等。由於沒有一個政黨能夠單獨在國會裡佔絕對多數,所以政府往往由各政黨聯合組成。
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爲盧森堡國慶日。採用上紅、中白、下爲淺藍的三色橫條國旗,旗的顏色與荷蘭類似,僅藍色部分較淡,旗高與寬爲三比五,與荷蘭亦不同。這面國旗雖然從十九世紀已開始使用,但在一九七二年才正式制定,旗子的顏色據說是取自十三世紀朝廷徽章上「藍白條紋上的紅獅子的顏色」而來的。
沒有出海口的國家
這個有「千堡王國」及「小瑞士」之稱的奇妙小國,經緯度爲東經六度二十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五分,它的位置在歐洲大陸西部,領土像一個圓錐形的鴨梨,是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家。但是因爲地當歐陸要衝,所以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東及東北鄰德國,南接法國,西及西北界比利時,全國總面積約兩千五百八十六點三平方公里,約合九百九十八點六平方哩,東西最寬處是五十六公里,南北最長爲八十二公里。
盧森堡國土沿摩澤爾(Mosel)河左岸分布,是世界低地國家之一。全境分成兩個明顯的地形區域,北部的歐士林(Oesling)區佔全國總面積三分之一,居國土最南端的斜面。國境西北部約三分之二的土地上,有迴旋的岩石高原,爲比利時亞耳丁高原向東延伸的部分。在地質上,它是由中歐古老山塊所構成的一部分,山岳屬於老年期,稜線已相當平緩,各處都可見河谷所切蝕的狹窄平原。北端的柏格普拉茲(Burgplatz)高地海拔五百五十九公尺,是全境最高點。這一帶大小河川交錯,衆多的河流經過岩石急劇傾瀉,冲蝕成峻峭的峽谷,深度自一、二百公尺到三百多公尺不等。這個地區土壤表淺乾荒,稱爲「冰域」(Icerink),以克萊沃(Clervaux)與維爾茨(Wiltz)兩郡爲中心。
冰域的北半部地形較平緩,有泥炭地和沼澤地,以及石楠樹叢生的荒地;這裡的景觀與比利時的亞耳丁山相似,其他地區多被切割成深谷,敍爾(Sure)河、維爾茨(Wiltz)河、克萊沃(Clervaux)河和烏爾(Our)河等,河床水流都很急,不斷有急流湧現,最後都流入摩澤爾河。然而在這個古生代的貧瘠土壤上,仍長滿了茂密的森林。
盧森堡農民已充分運用了每一寸土地,除環境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地方就有耕地外,原本貧瘠的土地,也經過使用鹽基性礦渣肥予以改善,供作農業之用,種植大麥、燕麥、黑麥及馬鈴薯等。肉牛則飼養在山坡肥沃的草地上,隱蔽的山谷中還設有一些乳品製造工業。
南部龐沛(Bonpays)區是法國洛林高原( Lorraine Platsu)的延伸,位處巴黎盆地最 東端的地方,全境爲海拔三百公尺左右、起伏不平的高原。Bon pay是這個城市的法文名字,原意就是優良的土地,因此這一帶地質情況甚佳。龐沛北部的沙質土壤適宜種植馬鈴薯、燕麥、裸麥;黏土的區域,種的則是小麥、牧草及甜菜等;沿著摩澤爾河的石灰岩岸葡萄園遍布。這一帶比較重要的城市有阿泰爾河畔的雷當(Redange)、摩澤爾河畔的格雷文馬赫爾等。
地勢隆起的部分大多朝東西方向延續,因此狹窄的平地也朝相同的方向伸展。切蝕各河川的溪谷非常深峻,構成美麗的景觀,阿爾澤特(Alzette)河就是一例,首都盧森堡市即位於這條河的溪谷上,岩壁幾乎呈垂直形,爲優良的天然屛障,所以這裡自古就是天然的要塞。自此稍微向南,景觀又有所變化,不但平地無限擴展,連溪谷也漸次寬闊,表層土壤很厚,土地肥沃,是主要的耕作區,人口也較爲稠密。最南邊就是盧森堡的鋼鐵命脈,重要的鐵礦砂礦脈地區。
盧森堡境內多深山峽谷、處處森林密布,素有歐洲綠色心臟美譽,大部分平原是屬於山坡地,那一片傾斜的坡地和山谷間的湖澗,別有一股淸新脫俗的感覺。由於地形奇特,風景幽美,到處都可以看到茂密的森林,以橡樹爲最多。盧森堡人都沿著河岸建立村莊聚居,一個村莊大約有幾百人到一千多人不等。村莊外多有城牆圍繞,牆內是斜頂的房屋和尖頂的敎堂。境內差不多每一座山嶺或峭壁上,都有一座高聳堡寨的殘垣,古色古香,非常壯觀。在國境東部的丘陵地帶,多屬奇怪的岩石結構,多洞穴、峭壁、高峰和峽谷。
在氣候方面,由於境內地形複雜,南北地勢的差異導致了氣候的不同。北部地區地勢比南部地區高,無論是西風還是東風都容易灌入,冬季平均氣溫在冰點以下,最低溫度甚至會降到攝氏零下十五度,結冰期很長:夏季氣溫大約爲攝氏十八度,南部地區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平均氣溫約攝氏兩度,夏季平均氣溫在攝氏十七點五到十九點五度之間。各地年雨量都在七百到七百五十公筘之間,每個月都會下雨,夏季雨通稍多,降雨置在歐洲算是比較多的地方。
經濟向多元化發展
這個國家自然資源貧乏,市場狹小,經濟對外依賴性頗大。農業以畜牧爲主,因此畜牧業相當興盛,山地多牛隻,出產很多皮革。農業人口只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四,全國有耕地十二萬五千公頃,農牧業產値約沾國民生產總値的百分之一點五,糧食不能自足。雖然土壤貧瘠,但是農業還算相當發達,農民可以向政府或是議會領取荒地開墾,然後再從收益中分期歸還,同時用科學方法耕種。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黑麥、玉米、馬鈴薯、葡萄和其他水果等。這是一個內陸國家,所以沒有海洋漁業,但境內河流衆多,因此淡水魚獲仍然非常豐富。
盧森堡是一個工礦業很發達的國家,擁有大規模的冶金工業。國內唯一礦產資源的鐵礦產地,位於國境南部的埃汁(Esch)、第菲爾丹吉(Differdange)和柳美蘭吉(Rumelange)等城市的區域內,是法國洛林鐵礦床的延績,儲藏量約有兩億七千萬噸,含鐵量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五,年產量高達七百五十萬噸,所以它雖然只是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國,但是在一九六○钯代中期鋼的生產量却佔全歐洲第六,素有「鋼鐵王國」之稱。
鋼鐵出口每年佔國家總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佔國家生產總額的四分之一,工業生產的百分之六十三,因此鋼鐵業是這個小王國的經濟根基。盧森堡每年約產鋼三百五十萬噸;生鐵年產量約三百二十萬噸。
全國約有三分之一工人,都集中在國內七個大鋼鐵廠中服務,勞工們一直孜孜不倦地在高爐旁辛勤地工作。
盧森堡的冶金工廠全部集中在礦井附近,最大的鋼鐵公司是阿貝德公司,它的一半股份屬於法國資本家,是全國最大的工業雇主,也是歐洲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第三大的公司。
一九七〇年代雖然鋼鐵生產量仍然在增加,但發展中的新興工業產品導致鋼鐵在總生產比率上略有滑落,這時全國勞動人口還有五分之一在爲鋼鐵而忙碌,即使到了一九八〇年代,仍有將近六萬名外國人是在礦場、鋼鐵廠及相關的企業中工作,由此可知鋼鐵在盧森堡歷史上的輝煌與對國家的重要。而且由於環境保護工作的成功,工業的發展並未破壞環境的美觀,山丘起伏,森林茂密,仍然保有特殊風格的自然景觀。
由於鍊鋼鐵需要大量燃料,而焦炭、石油也需仰賴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即著手積極建設水力發電工程,由民營的盧森堡電力公司負責,現在已擁有相當發達的電力工業。在維安登地方烏爾河上游九百呎處的聖尼可拉斯山上,築了一連串的堤防和水壩圍繞著一個大人工湖,水從湖底的兩個洞穴流出,每分鐘可流泄六百萬加崙;每天傍晚時分,湖水流泄殆盡,到了夜晚十一時,全湖又儲滿了水,總容量達十五億加崙。
在聖尼可拉斯山下的一座發電廠,是設在一個有一千零三十八平方呎的岩洞中,洞裡排列著九個巨大的水力發電機,附近還有幾個用電力操縱的抽水機,發電廠每晚六時從烏爾河中用兩條直徑二十吋的大水管,把河水抽上人工湖中,等到水庫裡的水滿了,發電廠的工作人員又打開水管,讓水回冲下來帶動發電機,從而產生巨大的電力。現在盧森堡所生產的電力本國已用不完,還可以外銷到德國去作爲工業用電。
盧森堡雖然長久以來鋼鐵業一直是經濟的主要來源,但在鐵礦資源開採殆盡、礦源日益仰賴法國的今天,能以多樣化的經濟形態起而代之,實爲計劃經濟的成功範例。它具有已開發的市場經濟,以重工業、國際貿易和銀行業爲基礎,政府鼓勵全國最大的鋼鐵公司阿貝德公司(Acieries Reunis de Burbach-Eurbach-Eich-Dudelange),首先計劃性的作了多樣化的轉投資,製造業、商業、服務業、轉運、建築、農業和觀光業兼而顧及,平均發展;尤其是蓬勃發展的觀光業,已成爲國家歲入重要的經濟收入之一。
國內工業除鋼鐵、發電外,還有電器產品、鋸木、皮革、玻璃、橡膠、化學、肥料和用葡萄釀造的白酒及香檳酒等重要工業,好幾家美國跨國公司,包括商業水力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杜邦、固特異及原名美國橡膠公司的尤尼羅伊爾公司(Ulliroyal)等,在盧森堡都設有工廠。
在對外貿易方面,平均全年輸出總値約七十一億零四百萬美元,主要輸出品有鋼、鐵、玻璃、皮革、酒類、塑膠產品、電器、乳酪、菸葉、木材和水泥等。平均全年輸入總値約九十一億五千九百萬美元,主要輸入品有石油、煤、棉、紡織品、亞麻、藥品、運輸器材、醫 療設備、通訊器材、事務儀器、軍事裝備、飮料、食品、汽車和農業機械等。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是比利時、法國、荷蘭、瑞士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國民平均所得每人每年兩萬四千二百多美元。
這個富裕的小國近數十年來金融業發展迅速,與歐洲經濟共同體之關係密切是絕對的因素,一九二一年首先與比利時結成互利的聯盟 ,接下來的數年已顯見其效益。一九四八年盧森堡與比利時、荷蘭締結關稅同盟,作爲今後經濟合作的第一步;盧森堡法郞與比利時法郞等値,一九六○年一月訂立比幣在國內流通的原則,使得盧森堡的經濟融入歐洲金融之中。
近三十年來,新銀行不斷的成立,百餘家世界各國的銀行在盧森堡設有分行;資產主要以美元和德國馬克結算,其中包括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投資銀行的總行。因此盧森堡已成爲歐洲乃至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業更成爲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其產値已佔國家生產總値的百分之十四和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從業人員達一萬八千多人,佔全國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九。
盧森堡現在雖然已經由於金融業致富,但也背上了國際洗錢站的惡名。國內失業率低於百分之三,是歐洲所有國家失業率最低的地方之一。
觀光事業相當發達
這個國家的觀光業非常發達,現在可以說是這個小王國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觀光收入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和鋼鐵生產所佔的比例差不多,兩者共佔全國經濟產値百分之三十八。
盧森堡的旅遊旺季是每年七、八月的夏季,這時氣候宜人,最熱氣溫也不過是攝氏二十七度左右,淸涼舒爽,是絕佳的避暑勝地。來這裡觀光,如果碰到旅遊旺季,一定得先預訂旅館和機票。盧森堡市與巴黎之間的交通尤其擁擠繁忙,要特別注意。
盧森堡市國際機場面積不大,設備也不十分完備。首都盧森堡市最理想的遊覽方式是手持一份當地交通地圖,悠閒自在地邊走邊領略這個古趣盎然的都市風景,可以在街角依序發現聖母院、王宮、像玩具屋似的外交部和國會議事廳等官方建築及廣場。
盧森堡市三面爲河川所環繞,景觀十分險峻奇特,令遊客陶醉。很多鄰近國家的遊客,利用星期假日到盧森堡作半日或一日遊,他們大多數都是自己開車。盧森堡的汽油、香烟和威士忌酒的售價,比附近的國家要便宜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因此觀光客在回程中,無不滿載汽油和海關許可携帶的烟酒返回國境,實在是一舉兩得的事,這也許正是盧森堡吸引外國觀光客的原因之一。
盧森堡東部森林地帶,美景如畫,空氣淸新,丘陵峽谷交錯,因此也吸引了大批觀光客。近年來,許多國際會議也經常在盧森堡舉行。九國歐洲會議秘書處就是設在這個城市的近郊,附近還設有國際學校、現代化的國際觀光大飯店、著名的高爾夫球場,以及國際商展的場所。
我國人民如果要到盧森堡旅行,最好以觀光或商務考察的方式簽證,可向比利時貿易協會駐華辦事處辦理,辦理簽證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四十五分。根據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起生效的「申根協定」,可辦理通行荷、比、盧、德、法、西、葡、奧 、義、希等十國的共同簽證。
申請簽證需要一個月時間,簽證有效期限是三個月,在盧森堡境內停留的最長時間是一個月。申請觀光簽證需塡寫表格,附二吋半身相片一張、護照正本及影印本一份、身份證正本,並需附前往國所訂旅館的地址,或者附銀行的存款證明。
根據海關的規定,入境旅客除了行李、合理數量的用品及隨身飾物免稅外,凡是歐盟會員國的旅客,可免稅携入的煙酒數量爲香煙八百枝、或四百根小雪茄、或兩百根雪茄、或一千公克煙絲,十公升烈酒。非歐盟會員國旅客入境時,只可携入香煙兩百枝、或一百根小雪茄、或五十根雪茄、或兩百五十公克煙絲,一公升烈酒。
盧森堡同時使用盧森堡法郎(LF)及比利時法郎(BF),兩種貨幣滙率相同,所以在盧森堡無論硬幣或紙幣兩種貨幣都是混雜著使用;但是盧森堡法郞卻不能在比利時境內使用,因此觀光客在離開盧森堡時,身上所携帶的盧森堡法郎最好是用光,或者直接換成比利時法郞,才不會吃虧。
在滙率上,大約一美元可以兌換三十二點二盧森堡(比利時)法郞。一盧森堡法郞等於一百分(Centimes),紙幣單位有一百、一千和 五千盧森堡法郞等三種,硬幣有五十分,一、 五、二十和五十盧森堡法郞等五種。
盧森堡的電訊由政府經營,電話情況良好,對外電話連絡非常方便。電話國碼爲三五二,國際直撥電話要加○○,緊急求救電話救護車和消防車爲一一二,警察局爲一一三,國際查號台爲○一六,國內查號台爲○一七,撥市外電話先撥○三。駐盧森堡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的電話爲:(002-352) 444772-4,傳眞: (002-352 ) 250485,地址爲50, route d’Esch, Luxembourgg-Ville L-1470 Grand-Duche de Luxembourg。我國人民在盧森堡境內旅行,如發生意外、或有需要時,可電話或親往請求支援。
盧森堡街頭的公共電話可以在餐廳和咖啡廳中找到。郵政服務也很方便,郵票可以從自動販賣機上購得,街頭郵筒是藍色。
這個國家使用一百二十、兩百零八及兩百二十、三百八十伏特五十周波交流電,電源挿頭型式爲二或三圓孔式挿頭,一般旅館不提供電壓轉換揷頭,旅客需要自備。
在小費給付方面,旅館、餐廳和計程車等的費用中,已包括服務費和消費稅在內,所以不必再付小費。但個人仍可依據服務態度斟酌是否另外給予額外小費。觀光客在進出盧森堡國家機場使用航空大厦的行李推車時,需投入二十盧森堡法郞,推車送還時可全數退回。當地的時差比中國慢七小時。這裡的公共洗手間男士用的叫做Hommes或Messieur,女士用的稱爲Dams。
當地銀行上班時間是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上午九時到十二時,下午二時到四時三十分,週末和星期例假休息。機場服務台、郵局、大飯店、百貨公司和銀行櫃台,都有兌換外幣和旅行支票的服務。政府機關的上班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八時三十分到十二時,然後從下午二時到五時三十分。一般商店的營業時間從上午八時至十二時,下午二時至六時;有部分商店星期一上午休息。
在國定假日方面,計有一月一日的新年,四月四日及五日復活節,五月一日勞動節,五月十三日的耶穌升天節,五月二十三日的聖神降臨節及節慶翌日,六月二十三日國慶日,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節,十一月一日的萬聖節, 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十二月二十六日聖史蒂芬紀念日。
盧森堡市風光明媚
盧森堡(Luxembourg)市又稱Letzeburg,建於公元九三六年,是盧森堡大公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的中心。
位於盧森堡大公國南部,位置在東經六度零九分與北緯四十九度三十六分處,也就是在阿爾澤特河左岸及其支流貝特留斯(Petrusse)河之間的高原上,海拔三百三十四公尺。這個擁有約十萬名人口的小都市,曾因環城建有三道護城牆、數十座堅固的城堡和二十五公里長的地道,而被稱爲「北方的直布羅陀」。
城市的起源是最初在阿爾澤特河畔灣裡,有一個形勢險要,有天然屛障的岩岬,羅馬人和法蘭克人先後都在那裡修築要塞,後來在要塞周圍漸漸發展形成城鎮。舊城在高處,以後城市向西擴展,在河谷有格朗(Grund)、克勞森(Clausen)和普法芬塔爾(Pfaffenthal)等郊區出現。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重要的要塞,以後要塞拆除,舊城西邊的早期防禦工事已被景色優美的公園所取代。自一九五二年起,這裡又成爲歐洲煤鐵企業總部的所在地。現在東郊闢有歐洲中心,設有歐洲共同體的若干機構。
這個歐洲最重禮儀的城市,一片翠綠,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有它那麼多的樹林和草地,樹木之多,是人口的千倍。只要市區裡有任何空地,盧森堡人什麼也不種,會先種上草皮再說。當地氣候溫和,沒有極冷極熱的天氣;每年七、八兩個月份是最熱的時候,平均氣溫約爲攝氏二十二度。
這個都市的交通也很發達,距離市中心區約六公里的凡德爾(Findel)國際民航機場,有班機和鄰近國家的城市往來。我國到盧森堡沒有直達班機,需要從盧森堡鄰近城市換機。盧森堡和近鄰的法國、荷蘭及比利時等國各主要都市間,空中交通非常便捷。由巴黎飛來航程約一小時,布魯塞爾來只需四十分鐘,阿姆斯特丹來此需一小時,倫敦航程需一小時十分鐘。凡是經由航空入境的旅客不需繳納機場稅。從機場到市區的中央車站,有巴士和計程車營運,約十五分鐘可達。
在陸上對外交通方面,由於位於全歐中心位置,擁有由法國、比利時和盧森堡合作的最完善鐵路交通網,坐落在新市區的中央車站( Gare Centrale),是西歐國際鐵路網上重要的一站,有各路快車經過。從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每天有十七班列車來這裡,行車時間兩小時三十分鐘;由德國特里爾(Trier)市來這裡只要半個多小時,由科布倫茲(Koblenz)來爲兩小時;如果從法國的巴黎來需四個多小時,從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來祗需兩小時三十分鐘。
高速公路在盧森堡普遍而且維護良好,可以直達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利用巴士到各地也很方便,從盧森堡出發,十五分鐘就可離開國境,到布魯塞雨、巴黎也只要三、四個小時就可以到達。
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爲主,路線四通八達。阿倫公路在阿爾澤特和比特魯斯村間,穿過盧森堡城西北邊,到達城區的時候公路變窄,沒入軍械街後又窄一點,稱作大馬路(Grand Rue),是市區的主要街道。
市內有很多旅館供觀光客選擇,有古色古香的旅館,也有豪華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服務設備都很不錯,還有許多經濟實惠的靑年旅館,都能讓旅客有賓至如歸之感。
這裡也是美食家的天堂,市內各大餐廳的名釀佳餚名聞歐陸,尤其是在摩澤爾河谷地把酒臨風,令人忘去一切俗念。不過當地大多數餐廳的食物都是德國式的,同時也受法國和比利時的影響。此外,盧森堡的白葡萄酒水準很高,是品酒者的最愛,摩澤爾(Moselle)和李斯林(Riesling)兩種廠牌的白酒,最具代表性;另外迪基希(Diekirch)牌啤酒,滋味也令人回味無窮。
大部分的娛樂和夜生活都集中在各大觀光飯店的夜總會內,人們可以盡興地跳舞,欣賞音樂和觀看各種精彩的節目表演。
盧森堡電視公司是由私人經營,提供給市民相當可看性節目,每個星期天有一小時的盧森堡方言新聞,其他節目全都使用法文,連英國和美國的影片也配上法文發音。除了本國電視節目,還可收看其他四個國家八個頻道的節目,其中有三個頻道是屬於德國電視公司的。
盧森堡擁有一個實用的阿斯特拉(Astra)人造衛星,可向歐洲發放十六個電視節目,也可向五千萬戶人家傳送歐洲體育、國際新聞、或盧森堡廣播及電視電台(RTL)等節目。在距離首都數公里外、昔日大公們巨宅豪第所在地的貝茲多夫(Betzdorf)城堡上,可以看到許多阿斯特拉衛星抛物線狀的巨型天線。
盧森堡的國家圖書舘、博物館、畫廊、藝術陳列館的數量已與日俱增,電影院和劇院也有新的發展。在過去這個國家只有一座大劇院能夠供國際級的劇團演出,其他像森多爾和凱斯馬特等私人劇院都經營艱難。自從一九八五年起,新建的卡布辛大劇院解決了藝術演出問題,並成爲盧森堡藝術創作和作品的原動力。 現在,盧森堡在一季中就可能欣賞到四十多場法語劇、二十多場德語劇,以及十二場以當地語言創作的戲劇。
城市的市民們以足球爲最主要運動,在市郊七哩處有一座高爾夫球場對觀光客開放。
在購物方面,市內的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供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名貴商品,舉凡歐洲一切最新潮的東西,這裡都不難買到;巴黎時裝潮流,這裡也不落後,而且價廉物美。一般商店營業時間從上午八時到十二時,下午二時到六時;全部不二價,即使在菜市場裡買菜也不討價還價。
這個都市裡有深山翠谷,市中心還有田園,溪流婉蜒在岩石峽谷間,整個城市沿著河谷兩側的丘陵上發展而成,貝特留斯河彎曲的橫過市區;大體來說,舊市區在北部,新市區在南邊,新城和舊城之間,由無數橋樑所聯繋;舊城區都是中世紀的建築物,壯麗宏偉,古色古香,每當玫瑰花開季節,到處花團錦簇,景色迷人。
最有特色的是那些迷宮般狹窄曲折、高低起伏不平的小巷和鵝卵石路,極富詩情盧意,已被聯合國敎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色彩鮮明的房屋,多數是哥德式建築,其中也點綴著文藝復興式和細小的禮拜堂尖塔。
舊市區値得參觀的地方很多,貝特留斯河北岸中間的地方,是舊城的中心區,右邊有一個威廉廣場,是全市的中心位置,這裡通常也是聚集著人群飮啤酒、喝露天咖啡的所在。廣場前就是市政府和皇后街,可以直通大公宮殿 (Palais Grand Ducal)。這個宮殿位於聖母敎堂北邊的吉姆廣場(Place Guillaume)上, 是一座樸實無華的三層樓建築物,陽台上飄揚著紅、白、藍三色的盧森堡國旗。這座大公宮殿從前是市政廳,後來經過好幾次的增修改建,到十九世紀才成爲大公的宮殿,內部裝飾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非常講究。宮殿大門正對著威廉二世(William II )的英挺騎馬塑像,在這裡可以看到雄壯整齊的衛兵列隊換崗儀式。
盧森堡大公平時並不在這裡辦公,他的眞正辦公地方,是在距離首都以北三十公里處的科馬伯格城堡(Chateau de Colmarberg)。大公宮殿北方不遠處是魚市場,一側是國立博物館,館藏豐富。吉姆廣場在星期三和週末早上有市集,非常與熱鬧。
市政廳(Hotel de Ville)在廣場另一側,一八三○年至一八三八年所建,這是一幢平實的兩層樓建築,大門前台階的兩旁立著一對雄壯的石獅子,這是崔蒙(Auguste Trgmont)於一九三一年所塑製,也因此才顯現出它市政廳的氣勢。
盧森堡國家旅遊服務中心就設在市政廳的一樓,每日早上九時至下午十九時服務,冬天下午提早一小時休息,有簡單的市區遊覽圖提供遊客參考,電話爲22809。
憲法廣場(Place de la Constitution)隔著羅斯福大道與聖母敎堂相對,是爲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三千名盧森堡將士而建,廣場內有陣亡將士紀念碑,廣場旁邊的兩個角落分別是貝特留斯炮台和布克堡壘的地下入口。在廣場上向正前方眺望,可以看見阿道夫橋和儲蓄銀行等優美建築。
著名的遺蹟貝特留斯要塞(The Petrusse Casemates)的位置在憲法廣場的一角,是過去一個地下要塞,建於一七七三年,爲瑞士軍事工程師所設計構築。要塞內部長約二十三公里,結構複雜曲折,像迷宮一樣,如遇戰爭,可容上千人藏身於此。內部大多採用類似羅馬的卡塔康貝建築式樣,非常堅固,曾經因此而有「北方的直布羅陀」美譽。憲法廣場另一角的貝克地下要塞(Bock Bastion),也是一座地下的堅固要塞。
勃艮第館(Maisoll de Bourgogne)是政府行政部門辦公的地方,莊嚴樸素的建築物,最獨特的地方是它有一個磚造的梯塔,館內各處受到非常完善的維護,藉以保持它歷史的光澤。
市區的圓環拱廊是閱兵場,也是盧森堡人休閒聚會的地方。每個星期天下午,遊客喜歡坐在閱兵場的露天咖啡座上,聆聽來自國內各地的軍樂隊和銅管樂隊在露天音樂台上演出,但因當地人戀家的性情使然,人們很少會在這裡待到夜深人靜時分。
這裡也是「早覺會會員」在入夜前相會的地方,盧森堡人習慣早睡,一般人平均就寢時間是晚上十點四十五分,是全歐洲人中睡得最早的,因此盧森堡市內大部分的酒吧和夜總會,通常在午夜就會打烊。
當地的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一種所謂服務列車(Drive-in)的路邊咖啡館,很多新生代的人聚在這裡聊天,也有很多挺著大肚皮的人,正心滿意足地大口喝著啤酒。
達姆廣場(Place CTArmes)位於市政廳西側、憲法廣場北行過兩個街口,這是一個大樹高聳、林蔭籠罩的地方,樹蔭下擺滿了露天咖啡座,廣場四周有許多商店,及古色古香著名的野人(The Wild Man)飯店等。
國立博物館(Mus§e de rEtat)設在一座文藝復興晚期的哥德式大廈中,館藏十分豐富,包括高盧至羅馬時期的藝術品,有從蒂貝爾格、達爾翰、克倫等地方發現的實品,還有歷代的錢幣,許多早期盧森堡王室的居家情形及設備,保持著原樣供人參觀;還有中世紀的雕刻品、將士所穿的盔甲、現代的繪畫藝術品, 以及地質學、礦物學方面的許多石材等展;天文館更是把各種天文學作了動態的聲、光、影展示。二樓的盧森堡堡壘廳,陳列的是全國重要的要塞模型。 在博物館東側、阿爾澤特河畔的盧森堡古堡(The Luxembourg Castle),建於公元九六三年,這裡是盧森堡市的最早發源地,從十六世紀開始逐漸坍毀,時至今日僅留古堡的高塔遺蹟,但其巍峨绛立之風韻猶存,可見當年一夫當關之氣概。
盧森堡曾經有四個世紀都是邊防城市,當一八六七年倫敦國會決定拆除這些要塞時,曾經淸查這個城市共有四十座巨大的要塞碉堡,都是由最出色的軍事建築工程師所設計建構的。因此無論城裡、城外,古堡、碉堡和要塞,處處都有,除了地勢險要、構築堅固相同外,外形各異,値得多看幾處。
盧森堡新城在貝特留斯河南側,這裡是經過規劃的城區,花園、廣場、名店、新穎的建築和高樓大厦林立,馬路筆直寬濶。從火車站出發北行,通過阿道夫橋,到達舊市區中心點的自由大道(Avenue de la Liberty)屬於鬧區,歐洲投資銀行總部就聳立在橋頭的路邊,盧森堡的最大企業阿貝德總部所在地,每年六月 二十三曰盧森堡國慶曰,大公會在莊嚴蕭穆的石樓陽台上,接受軍隊向他致敬。
有「小華爾街」之稱的皇家大道是一條迂迴的馬路,雖然看起來貌不驚人,並被當地人們稱爲「平凡道路」,事實上它並不平凡,這裡住著許多銀行家,開設有一百七十家銀行、五十五家保險公司、六百五十家不定資本投資公司的西卡夫(SICAV)和許多集體投資機構。設址在這條街上的持股公司更多;信箱數目之多,一直保持世界紀錄。許多外國公司大老遠來此登記一家公司名稱,目的是爲了可以少付百分之零點一六的承包進口稅率;很多在紐約、巴黎或倫敦的有名公司,都在盧森堡市設有信箱。
迴廊看起來好像是一座陳列館的盧森堡國際銀行(BIL),它是盧森堡最古老的銀行,設立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但是却在不斷革新中,現在是國內唯一享有製造硬幣特權的銀行,並且還提供歐洲共同體貸款,資助奧地利鐵路建設。
盧森堡銀行業特別發達,大有直追瑞士之勢。因爲這裡銀行對存戶的姓名和款額的保密非常嚴格,利率又好,致使不少歐洲有錢人爲了逃稅,常在盧森堡開戶存款。
盧森堡北部叢林附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激烈的大戰,納粹德軍摧毀了盧森堡人的六萬幢家屋。在叢林附近的漢姆(Hamm)地方,有美國陣亡將士紀念墓地(Cimetisre et Memorial Americains),在這裡的一個大墳場裡,埋葬著五千多名陣亡的美國軍人,包括著名的美國將軍巴頓( George Paton),他率領聯軍在摩澤爾一帶對德作戰,戰功彪炳,可惜全功未竟,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在曼海姆附近發生車禍,死於海德堡醫院中。墳場在叢林圍繞中,一片廣大的碧綠草地上,整齊的排列著一列列白色的十字架,前方有鐫塑著天使的紀念碑,兩旁的旗桿上飄著美國的星條旗,白骨英魂,他們雖遠在異 地犧牲了生命,但卻爭得了世界的和平,令人欽佩。
在美國公墓的不遠處,還有一座德軍墓地(Deutsche Graber),這裡埋葬著無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德軍,與美軍墓地的明亮相比,這裡顯得陰沉多了,每一個墓前黑色或深色的寬十字架上記載著死者的名籍官階。死者何辜?只不過爲希特勒等一、兩個野心軍閥而身死異鄕,前往參觀者不禁同聲一嘆。
盧森堡市新、舊城分居在兩個山頭上,聯繋兩個山頭的就是爲數總共八十座在各個年代所建、各種形式的高架橋樑,其中最大的一座叫做帕塞爾(Passerelle)橋,以石頭爲建材,有二十幾個拱門,最大的拱門高約三十公尺,拱門上方約二十公尺才是橋面。人們站在與山同高的橋面上並不會感覺到山的凌厲,可是如果低頭俯瞰,百丈深淵,不寒而慄,如果有懼高症,更會嚇得腿軟。橋下兩邊山谷坡地除了中間一條湍流外,全部鋪上草皮,綠地很有韻律地隨著山谷起伏,一綠二、三十公里,令人心曠神怡。
阿道夫橋(Pont Adolf)是盧森堡境內八十座橋中最出名的石砌高架橋,橋體連接著新市區和舊市區的中心點。這座橋雄偉壯觀,氣勢不凡,跨度大,形勢險峻,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建造的,橋高四十六公尺,長八十四公尺,支撑橋樑的拱門左右對稱,造型優美;是歐洲傑出的建築物之1。橋下貝特留斯河緩緩流過,兩岸叢林密布,從橋上眺望溪谷視野極佳,景色秀麗。
聯繫盧森堡市區和吉爾奇伯歐洲中心之間的夏綠蒂大公妃橋(Pont Charlotte),建於一九六六年,是一座最新式的、完全用水泥和鋼樑建造的現代化大橋,全橋僅在兩端處各有一個支柱,其他地方什麼也沒有,但橋面却有三百公尺長,跨距很大。它未油漆成一般橋的灰色,也不是盧森堡人喜歡的綠色,而是強烈的 朱紅色,架懸在兩山之間,突出於一片叢綠之上,看起來像艷麗的彩虹。
站在高處俯視市區,橫七豎八的橋樑十分搶眼,有的橋連著橋,但是所有的橋都予人以一種優雅的感覺,尤其是一八六○年代築造的鐵道橋,不但仍堅固地担負著沉重的壓力,而且高挑、高拱也讓人覺得它們風韻猶存,爲這個山谷都市憑添無限媚力。
盧森堡市東南方十五公里處,有一個溫泉 療養地,很早以前便非常有名。
山谷末端有一座中古城堡舊址,殘垣斷瓦,有很多觀光客前來憑弔。市郊有一座由敎會管理的大規模養老院,專收高齡女性,這座養老院原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揚威歐洲戰場的美國第三軍巴頓將軍總部的所地在。
近年來,盧森堡市也隨著它西邊雅致的地區、和周圍環繞的著名行政區、而發展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大城市。西邊較繁榮的區域有林貝爾茲貝爾格(Limpertsberg)、羅林格隆朗( Rollingergrund)和貝雷爾(Belair);東南邊則有波尼瓦(Bonnevoie)、加斯皮里希( Gasperich)、塞森基(Cessnge)和奧倫里希( Hollerich)等區。
在普法芬塔爾(Pfaffenthal)郊區,每年十月間有許多修女在街道上遊行慶祝念珠節, 她們在行進間一邊數著手中拿著的一串念珠,每串念珠都分成十五節,每節有十顆小念珠,節與節之間再串以一顆大念珠。
這個老社區位於高聳入雲的峭壁下,自從一九六六年峽谷上建造一座高八十五公尺的夏綠蒂大公妃的紅色大橋後,就不斷有啤酒瓶、石塊和各式各樣的碎片從橋上掉下來,但更嚴重的是有人從橋上跳下來自殺,有時會掉在屋頂上、花園裡,甚至馬路當中,因此橋下的屋子,每十家中就有兩家屋頂修補過,平均每年都有四個人跳橋自殺,使這座橋有了「自殺橋 」的別稱。爲了防止跳橋自殺的發生,政府已在橋邊圍上四種不同顏色的塑膠板。
國內城鎭景色如畫
維安登(Vianden)是盧森堡境內美麗的歷史古城,它的位置在首都盧森堡市東北方約三十七公里處,靠近盧、德兩國邊境。這個千年小鎭擁有兩千多名人口,市民沿著曲折迴旋的烏爾河畔興建住宅,大文豪雨果也曾在這裡居住過一段時間,依山傍水的美麗環境,讓他獲得了不少寫作靈感。昔日他所居住的房屋,現在仍保存良好,並已改爲雨果博物館(Victor Hugo House Museums)。
小鎭周圍有廣濶的森林和丘陵,市內値得參觀的地方還有一二四八年建造的哥德式敎堂 (Gothic Clositer),以及民俗博物館。市鎭背後的山岩上有拿索(Nassau)家族居住的古城,海拔約四百四十公尺,可以從山下乘搭纜車上去,山頂有餐廳和瞭望台,在此可瞭望市鎭景色。
阿爾澤特河畔埃什(Esch.sur.Alzette)是盧森堡南部的城市,在盧森堡市的西南方,濱阿爾澤特河上游,靠近法國的邊界處,經緯度爲東經五度五十九分、北緯四十九度三十分。這個擁有兩萬八千多名人口的城市,在一八七○年的時候,還是一個小村落,盛產磷鐵礦。現在是盧森堡的第二大城、也是全國鋼鐵工業的中心。郊區設有大煉鋼廠、肥料廠和食品加工廠等。
格朗(Grund)是盧森堡市的東南郊區,也是境內葡萄牙人後裔的最大居民點。這裡本來有很多堡壘,但是在一八六七年五月十一日簽署倫敦條約後,這一帶的大部分堡壘都被各強 國逼迫拆毀,但是還有不少倖存下來。現在格 朗外圍的堡壘群佔地一百八十公頃,市區本身面積不過一百二十公頃,在第一道圍籬內還有堡壘,第二道環牆內有十五個要塞,圍住城堡的岩牆裡有九座小城堡和許多防空洞。古老的新明斯特修道院(Abbaye de Neumunster)在本篤會修士棄置後,成爲一座監獄。
吉爾奇伯(Kirchberg)是盧森堡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對外交通非常便捷,有吉爾奇伯高速公路通往東方的貝茲多夫和特里爾鎭,向西由甘迺迪大道越夏綠蒂大公妃橋和盧森堡市區相連。
這個城市是盧森堡境內的歐洲中心,歐洲共同體在盧森堡境內的一些機構都設在此地,因此這裡成爲歐洲共同體官員的王國,有七千多名國際官方人員在此地工作,歐洲共同體中心機構和許多會議室散處這裡各地,如羅貝爾舒曼大樓、約翰莫內大樓、歐洲議會秘書處、歐洲共同體法院、歐洲投資銀行、歐洲學校和算術中心等,都集中在這裡,這也是全歐洲第一個有歐洲學校的城市。
當地的新月廣場看似一座大型陽台,事實上是一個科學設計的大會議廳,共設有七百七十個座位,其中五百五十個席位是供參加開會的人士使用,另外兩百二十個座位則專供傳播媒體人員及一般旁聽民衆使用,這個會議廳還配有同步翻譯設備。
埃希特納赫(Echternach)是盧森堡東部的一個小城市,一向有「小瑞士」之稱,經緯度位置在東經六度二十六分、北緯四十九度四十八分處,也就是坐落在盧森堡市東北方的丘陵上,濱臨烏爾河,毗鄰德國邊境。在羅馬時代,這裡是德國特里爾城的休養場所,後來城市在一所隱修院周圍發展起來,這所隱修院是 小型宗敎撤的著名中心之一。
這個城市是著名的觀光區,也是避暑勝地和遊覽中心,市區逍留有十三世紀的敎區敎堂和哥德式的市政廳。擁有八千八百名人口的埃希特納赫市,有礦泉及塑膠製造廠,並且是農貿市場和食品加工的中心。
此外,國內比較重要的城市還有貝唐堡( Bettembourg)、卡佩倫(Capellen)、克萊沃(Clervaux)、迪基希(Diekirch)、迪德朗日( Dudelange)、敍爾河畔埃什(Esch-sur-Sore)、埃特爾布魯克(Ettelbruck)、格雷文馬赫爾(Grevenmacher)、霍辛根(Hosingen)、拉羅謝特(Larochette)、阿泰爾河畔雷當( Redange-sur-Attert)、雷米希(Remich)、索于爾(Saeul)和維爾茨(Wiltz)等。
約有四十多萬人口
全國約有四十萬人口,人民平均壽命爲七十四歲,個人每日營養供給熱量爲三千五百五十卡洛里。人口出生率爲千分之十四點八,死亡率是千分之二十點三,嬰兒死亡率是千分之二十點二。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一百五十五人;目前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是工業鼎盛的埃什州,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四百人:亞耳丁地區和「冰域」地區,由於農業不發達,工業又缺乏,所以人口稀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十人。
這個國家的人口,有三分之二是住在較大的城鎭中,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原始發源地的古老村莊裡,這種村莊形式是中歐所特有的,它們都分布在森林之中,很多中世紀便已存在。村莊大多面向河川,地理環境很好,甚至能帶動商業活動,最近還順勢發展出工業,現在已有不少村莊漸漸進入市鎭的形態。埃什至敍爾和亞爾塞特一帶的連纘村莊,就是經過這種 途徑發展出來的新興城市,國內各城市人口最多的是首都盧森堡,佔全國人口三分之一左右。外國移民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其中有德國人、法國人、比利時人和葡萄牙人,中國人也有七百人左右。盧森堡人在血統、語言和文化上大致接近德國人,由於獨特的歷史條件,因此也使他們成爲特殊的民族。
一般盧森堡人最少都會說三種語言:大多數人講德國方言,其中混雜著從法語中借用的大量詞彙,因此德語是盧森堡最流行的語言。一部分盧森堡人說法語,同時也有人說英語和盧森堡語,但以法語爲國語。這些通曉多國語言的盧森堡人,私人交談時,則多用日耳曼語系一支之列茲伯蓋斯(Letzeburgesch)語,這就是盧森堡的方言,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外國人是很難聽得懂的。
經常在一個家庭裡,父親在讀德文報紙,兒子則唸法國書,女兒在唱英文歌,母親則用盧森堡語在嘮叨,可是大家都互相聽得懂。這裡的一般盧森堡人進德國敎堂,但卻行法國法律,法庭審訊犯人用盧森堡語,宣判用法語,而判決書卻用德文,招牌和菜單用法文,各種票證也是法文,議會辯論只許用法語和盧森堡語。因此嚴格地說,法語是盧森堡政府的語文,德語則是報紙和敎堂的語文。
這個國家同時使用著多元化的語言,大大地方便了外國觀光客,但盧森堡人却埋怨語言消耗了他們許多精力,滿腦袋瓜子裡裝滿了不同的修辭、單詞,難免影響了文學構思和創作靈感,因此本國作家大多數只能寫出短篇小說、散文、雜文和詩歌,從來沒有皇皇巨著傳世 ,也從來沒有產生過大文豪,更沒有諾貝爾文 學獎得主。
國內除了一家製造業機關報的「工業回聲 」報是用法文外,其他的報紙都是用德文發行,但德文報紙中有時也會刊登一篇法文評論或盧森堡文詩歌◦國內最重要的兩家德文報紙叫做「盧森堡官報」和「洛林共和黨報」。一般雜誌用德、法文出版,學術雜誌只用法文,傳播則兼用德、法兩種語言,電視則用法語,這些都是約定俗成的。
盧森堡的敎育相當發達,政府將國民收入的百分之二點八用在敎育上,國內所有小孩四歲起就上幼稚園,小學生必須學習德語和法語,中學生要學習第三外語的英語。現在全國有四百五十多所各級學校,中、小學及職業學校學生人數約六萬二千多人,大學生約有四千五百人。國內沒有文盲,也沒有私立學校,全國人民差不多都是接受同樣的敎育。由於只有一所國際科學大學中心,只敎授大學一年級的課程,因此高中畢業生多半都要前往美、英、法、德和比利時等國深造。人才到各國訓練後,再回到本國工作,也就帶回來了歐洲其他國家 的新知和特色,盧森堡也很願意扮演這個「歐洲實驗室」的角色。再加上本國工作人口不足,薪水比歐洲各國高,很多義大利和葡萄牙人前來盧森堡担任白領工作,法國人和德國人也開始每天越過邊境到盧森堡來工作。
新聞事業相當發達,國內有七家日報,其中五家都在柏林發行,兩家在科克發行;另有三家是在星期天出版的週報,以及一百五十種雜誌。國營的Radio-Telefis Eireann公司,獨佔了電視和廣播企業,家庭收音機普及率爲百分之九十二,電視機普及率爲百分之九十八,國內共有一百六十家電影院。
這些國家也非常宗敎化,大多數人民信仰羅馬天主敎。全國勞工人數約十三萬二千人,百分之三十二從事工業,百分之二十二做貿易行業。這裡人民的收入相當高,但是一般人的服裝都很樸素,公共場所的陳設也很簡單,他們決不受任何動蕩不安的歐洲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到處可以看到一種滿足現狀的神情。
在歷史家看來,盧森堡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國家,雖然和德、法、比等三個高度發展的國家爲鄰,每一個鄰國也都不只一次要併吞它,但是一千多年來,却能始終保持它的本質。這雖然是由於盧森堡民族具有堅強抵抗性的緣故,但是強鄰彼此制衡,才是主要的原因。在過去兩個世紀中,法、德兩大強鄰,都千方百計地想用和平或武力的方法去併呑盧森堡,但是英國在俄國的支持下,阻止了法、德兩國對盧森堡的覬覦,並使它成爲永久的中立國。
作爲永久中立國的盧森堡,漸漸地變成主要國際壟斷公司的駐在地。國際金融中心,以及許多外國招股公司,也都在這裡設有辦事處。因爲這個地方不但可以免稅,並且可以享受治外法權,又能夠被作爲中間者,可資壟斷公司利用。盧森堡之所以能達到目前繁榮景況,也有一部分原因應歸功它的金融業,因爲盧森堡的金融業不斷與兼具傳統性和世界性的瑞士銀行競爭,除了因本國企業繁榮使銀行獲得大量存款外,還對國內外的客戶提供了優厚的存款條件,使得世界各地的資金不斷湧來,盧森堡再利用這批銀行的龐大存款從事各種營業, 從中獲利。
盧森堡實行民主政治的結果,使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全國人民充分就業,稅捐負担減輕,生活安定,沒有貧民窟,沒有乞丐和失業者,很少有犯罪案件發生。全國人民幾乎都互相認識,政府閣員和平民間可能都是同學、鄰居。農民都有土地,但是依照法律規定,農民的土地要分給所有的子女,因此農民們所擁有的土地就越來越少,但個人擁有田地少於一定數量時,就可以向政府或議會申請領取荒地,因此耕地在整個比率來說,是在成長。
有象徵性的國防軍
盧森堡雖然只是一個小國,但却佔有戰略上的非常重要地位,因此境內可以看到許多防禦工事,尤其是在貝克高地更是重重防禦。在十八世紀時,拿破崙的軍事專家卡諾(Lazare Carllot)將軍,曾喩盧森堡爲「僅次於直布羅陀海峽」的歐洲軍事重地。
這個國家雖然很小,但它却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個成員,因此也擁有一支小型的國防武力,但是只有陸軍沒有海空軍。全部兵力只有六百三十人,最高指揮官只是上校。陸軍共編組爲三個戰鬥連,比較重要的裝備有配備反戰車飛彈的吉普車,低空防空飛彈,一○五糎口徑以下各型大砲,以及一些高射砲、機槍、步槍和手槍等。
全年國防預算僅四千五百萬美元,擁有五千人的後備部隊。盧森堡採募兵制,在退役後,會被優先轉業到警界、司法界、郵政電訊局、林務局或海關等機構去服務,因此靑年們都樂意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