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他 |
想去玩嗎? |
馬耳他
目錄 |
具有悠久的文明史
具有悠久的文明史騎士團進駐馬耳他曾遭拿破崙,的侵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著名的馬保衛戰,邁向獨立的馬爾他政體採議會共和制國土只有五座島嶼自然資源極度貧乏全力發展觀光事業首都瓦萊塔教堂多紐迪納教堂遺蹟多把特的貴族莊園,戈佐島是旅遊勝地,島上各處風景迷人,人民富有英國氣習,馬爾他修會大本營,擁有少數軍警人員。
馬耳他(Malta)的歷史十分悠久,因為它位於地中海中央,深受良港之惠,所以很早就有人居住。根據考古挖掘表明,馬耳他群島最古老的歷史遺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八百年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居民為後人留下了史前巨石文化的繁華遺蹟,如都爾門(Dolmen)、洞穴壁畫和刻在岩石上的雕刻等。地中海地區陸續出現的各種文明,都是以此島為基地而稱霸海洋。 公元前三千二百年時,馬耳他群島受西西里文化的影響而進入了青銅器時代,生活在島上的甘提亞人已能生產複雜精緻的手工藝品,並建造了三十座神廟。公元前兩千四百年,因受當時惡劣氣候的影響,大部份島民移居撒丁島和西西里島。公元前一四五○年,來自西西里島的博格人成為馬耳他新一代的拓荒者。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以航海和經商而聞名的腓尼基人偶然來到此地,他們把它稱為馬莢特(Malet),意思是「避風之地或安全之地」,馬耳他也因此而得名。
公元前八百年,馬耳他結束了史前文化時期,當時腓尼基人是這一地區最有勢力的民族馬耳他變成他所從巴勒斯坦至康沃爾運銅航線上的一處貿易中轉站,並且有一支腓尼基移民到這裡來定居。所以現在的馬耳他人總喜歡說他們是這支移民的後裔。
公元前七世紀,迦太基人移居馬耳他,並且和希臘人通商。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迦太基人牢固地控制著馬耳他群島,並對島民橫加苛索,因此曾引起島民的反抗。公元前六世紀,這裡建立了元老院和議會,這和希臘城邦政府很相似。古希臘著名史學家戴奧多洛斯、西庫斯(Diodorus Sirulus)在他的一部史學專著中曾經寫道:馬耳他擁有許多良港,居民也很富裕,並且許多各種各樣的工匠,其中有手藝極為精巧的細麻布紡織工匠。居民的房屋都很堂皇美觀,飾有優美的屋檐,並塗以白色的灰泥。
公元前四世紀以後,羅馬帝國的勢力在義大利南部擴張,終於和迦太基帝國發生衝突。馬耳他位於雙方交戰的接觸地帶,戰略意義日趨明顯,因為這裡不僅可以作為船隻的避風港和貿易中轉站,也可以作為軍事基地。公元前二六二年至公元前二四二年,羅馬人和迦太基人為了爭奪地中海西部海域的統治權而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戰爭期間,羅馬人曾經一度攻佔了馬耳他,並在島上縱火搶掠;後來迦太基人又奪回了這座海島,把它當作為海軍基地。在公元前二一八年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聖普羅尼斯率領羅馬遠征軍攻克了馬耳他,從而使羅馬帝國獲得對這座海島的絕對控制權。
公元前一四六年,馬耳他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自治區,有立法權、司法權和貨幣發行權,自治程度很高。首府設在馬耳他島的拉巴特,這是一個相當美麗的城市,有美輪美奐的壯麗宮殿。在馬爾隡地區有港口設施,首府和港口之間有一條良好的道路相通。卡斯特洛是戈佐島的一個中心城市,它位於現在的維多利亞市郊,有許多莊園,盛產小麥和橄欖。總之在羅馬人統治的整個時期,馬耳他一直是一個繁榮的貿易站。朱諾廟是當時羅馬人興建的最具著名的聖殿,它位於聖安吉洛城堡裡。
在羅馬人統治時期,馬耳他曾經發生過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據《新約全書使徒傳》記載,公元六○年耶穌使徒聖保羅和福音書作者路加,因不服異端邪說的罪名而前往羅馬上訴,他所搭乘的船隻行駛到馬耳他島北海岸附近觸礁擱淺,聖保羅便在今日的聖保羅港登陸,並在島上傳教三個月,從此使馬耳他人皈依基督教,在此後的近兩千年歷史歲月中,馬耳他雖然不斷受到外人的入侵,但是一直沒有改變馬耳他人民對耶穌基督的忠誠。
公元三九五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給他的兩個兒子統治,此時馬耳他成為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屬地。公元五世紀,東羅馬帝國在地中海的勢力迅速衰弱,汪達爾(Vandal )人在北非建立了一個王國,他們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一度攻佔了馬耳他,並且在這裡駐扎軍隊,直到公元六世紀東羅馬帝國才重新收復了馬耳他。
公元九世紀中葉,穆斯林回教勢力從阿拉伯本土向外擴張,在北非、西班牙和西西里征服了大片地區。公元八七○年,阿拉伯人佔領了馬耳他,並向這裡移民,人數超過了原有的居民。阿拉伯人規定只有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才是自由人,其餘的都是奴隸。這條規定使許多馬耳他人紛扮改信伊斯蘭教,但仍有不少人堅持原來的宗教信仰。公元九九一年時,馬耳他境內有一萬三千多名回教徒,另外還有三千五百人基督教徒在穆斯林統治時期,馬耳他經濟還是比校繁榮的,島上種植了許多人工栽培的果樹,並引進了棉花。另外,馬耳他島還成為阿拉伯人襲擊南歐海岸的軍事基地。一○四九年,馬耳他人幫助阿拉伯人擊退了拜占庭軍隊的進攻,作為報酬,阿拉伯允許島上的基督徒成為自由人。
十一世紀初,有一群諾曼地人到羅馬朝聖,回國途中經過西西里島時,被唐克雷德.奧特維爾招募去當雇佣兵。此後,他們經常侵擾馬耳他一○五七年,唐克雷德.奧特維爾的兒子羅杰一世(Rogerl I),佔領了義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亞。一○六一年五月,羅杰一世征服了西西里島;一○七二年又被封為西西里伯爵。一○九一年,他又率領艦隊進攻馬耳他,先是對聖保羅灣發起佯攻,用以吸引守島的阿拉伯駐軍,同時派主力部隊攀登阿拉伯人背後的西邊懸崖,出其不意地攻佔了要塞,殲滅了阿拉伯守軍,成為馬耳他的新主人。
一○九八年,羅杰一世創立西西里王國,羅馬教皇給予他使節的稱號,他還是一個開明的征服者,允許馬耳他實行自治,減輕島民的賦稅,並且大力恢復此地的基督教化,同時又允許伊斯蘭教繼續存在,當時的金幣一面刻有國王羅杰一世的肖像,另一面則刻有「四有一個神,而穆罕默德則是神的先知」的字樣。到了一二四○年,島上回教徒在人數上超過了基督徒,並且掌握著大部分的財富。
一一三○年,羅杰二世繼位,馬耳他的貿易活動更加活躍。一一九八年,腓特烈二世繼承王位,他是一位果斷英明的君主,博學多才,治國有方,馬耳他島上有大量皇家田產供島民耕種,使得這裡的經濟盛極一時。十三世紀四十年代,他下令驅遂島上所有的回教徒,從而使經濟受到很大打擊 。一二五○年,腓特烈二世去世。一二六八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的幼弟安茹伯爵在教皇的支持下出任西西里王國的國王。一二八二年,西西里島發生暴動,這裡的法國人全部被殺,緊接著便成為西班牙阿拉貢王國的領土。
一二八三年,安茹伯爵企圖以馬耳他島為基地,出師收復西西里島,不料他的艦隊在大港海戰中被西班牙艦隊殲滅了,從此馬耳他便成為阿拉貢王國的一都分。但是阿拉貢王室並不重視馬耳他,而是將它視為一項無生命的財產,隨意贈送給有功之臣,以資獎賞。更有趣的是,一三二○年時,阿拉貢國王阿方索因急需一筆現金,而把馬耳他先後抵押拾兩名貴族。而這些享有馬耳他領地的貴族大都很食婪,不僅大肆榨取島民的財富,而且還常常以馬耳他作為策謀叛亂的基地,並使島上居民被迫捲入反國王的戰爭。在這種局勢下,馬耳他人於一四二八年自發地籌集了三萬弗洛林(Florin)金幣交給國王,以便讓國王從貴族手中贖回馬耳他群島的領地權,並且要求國王今後不能再將群島授予任何人。
由於阿拉貢王室和貴族對馬耳他群島的橫征暴歛,再加上柏柏爾人和土耳其人組成的海盜時常前來侵犯,致使這裡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民生活貧困愁苦中。一四二四年,一支阿拉貢王國的遠征軍以馬耳他為基地,向北非的穆斯林回教徒發動一次報復性的襲擊。這次襲擊招來了一四二九年的大規模反擊,結果使得馬耳他島和戈佐島被穆斯林軍隊洗劫一空。
騎士團進駐馬耳他
耶路撒冷(Jerusalem)的聖約翰騎士團創建於十一世紀。一二九一年,十字軍被回教徒趕出聖地耶路撒冷後,騎士團先撤到塞浦路斯。一三○八年又退守到土耳其南面的羅德斯島,一四八○年他們擊敗了前來圍攻的土耳其異教徒,從而提高了他們作為基督教信仰捍衛者的聲譽,並被基督教國家視為保衛歐洲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騎士團的艦隊經常襲擊土耳其海域的過往船隻,並擄獲大量的戰利品。土耳其人終於被激怒了,一五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土耳其蘇丹蘇里曼親自指揮九萬大軍圍攻羅德斯島,騎士圍七千名騎士在團長里爾.亞當的領導下,一再挫敗來犯者,並堅守了六個月。同年十二月,羅德斯島的居民領袖希望停戰。因為土耳其軍隊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只要堅持長期圍攻,最後終會取勝。在這種情況下,騎士團不得不考慮島民的願望。同月二十一日,騎士團接受較為體面的投降條款,交出羅德斯島,允許騎士團乘船撤離,保障島民的人權,保證宗教信仰自由,根據島民的自願,可與騎士團一起撤退。一五二三年一月一日晚,騎士團終於撤出了羅德斯島。
這時,西班牙國王查爾斯一世建議騎士團前去接管他的屬地馬耳他島,這樣就能為基督教世界建立另一道抵禦土耳其人進攻的新防線。一五三○年,騎士團接受了查爾斯一世的建議,進駐馬耳他群島,而且每年還要獻給西班牙國王一隻獵鷹,因為西班牙國王是這裡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聖約翰騎士團進駐馬耳他後,將首府設在姆迪納。這批英勇善戰的騎士在歐洲都富有財產,並不需要馬耳他人來養活他們,因此沒有對島民勒索,所以贏得島民們對他們的支持。一五三一年夏,騎士團又因解決財政困難,派艦隊偷襲了土耳其的莫登港,撤退時擄掠了大批財物。
一五五一年七月,一支土耳其艦隊開進了瓦萊塔附近的馬爾薩姆希特(Marsamxett),入侵者大約有一萬多人,他們一上岸便遭到騎士團 的伏擊,接著英國騎士尼古拉斯.厄普頓爵士又率領一支騎兵趕來參戰,土耳其軍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建立了灘頭陣地,並轉而進攻首府姆迪納,途中在比爾基爾卡拉(Birkirkara)和夸米爾附近一帶大肆擄掠燒殺。當時姆迪納雖然防禦工事薄弱,防守兵力孤單,但居高臨下,佔有地利,加上指揮官用兵有方,終於使土耳其人明白,攻下姆迪納並非易事,於是轉而進攻戈佐島。違裡的城堡防守較弱,島上的守軍防守幾天便告投降,土耳其人撤退時擄走了五千多名戈佐人。
一五五七年,瓦萊特當選為騎士團的團長。這時馬耳他島上有聖安吉洛要塞(Michael’s Fort)、聖埃爾莫要塞和聖邁克爾要塞(Michael’s Fort)另外還有森格萊亞(Senglea)和比爾吉(Birgu)兩座設防的城鎮。首府姆迪納位於馬耳他島的中都,這裡的防守能力比較溥弱。上述要塞和城鎮構成了當時島上主要的防禦體系。
一五六五年五月十八日,當太陽剛剛從海平面上緩緩升起的時候,一支由兩百艘戰船組成的土耳其艦隊出現在馬耳他東面海域,他們逼近海島後繞島航行,選擇登陸點,當晚土耳其艦隊在西海岸處小海灣裡拋錨過夜。次日拂曉,土耳其軍隊從馬耳他島東南岸的馬薩布洛克(Marsaxlokk)海灣登陸,從此揭開了歷史上著名的馬耳他大團攻(Great Siege Of Malta )的序幕。
由於馬薩希洛克海灣呈馬蹄形,海岸線長達十公里,易攻不易守,所以騎士團聽任土耳其人登陸,不做無謂的抵抗。土耳其軍隊登陸後,一路上大肆燒殺虜掠,無惡不作,這三萬八千名入侵者自信他們會很快征服這座島嶼,因為瓦萊特團長的麾下包括騎土、外藉士兵及馬耳他島民組成的民兵在內,總共只有九千人他們無力與土耳其大軍在開闢地帶展開大決戰,只好固守要塞和城堡。
同年五月二十一日,土耳其人將大本營設在離大港不遠的馬爾薩,雙方在比爾古附近發生一場短促戰鬥後,土耳其人似乎就將騎士團據守的各主要防禦陣地發起總攻。
但是次日,土耳其軍隊卻將主力調往塞伯拉斯(Sceberras)半島,去準備攻打位於半島頂端的聖埃爾莫要塞,而這個要塞卻非防守的核心,所以此舉出乎守方的意料之外。日後許多軍事評論家認為這次戰術的失誤最終導致土耳其人的失敗。
塞伯拉斯半島位於馬耳他島東北面,今日的首都瓦萊塔就是在這個半島上,它的西北面是馬薩姆希特海灣,東南面是大港,北面是地中海,南面離土耳其軍大本營馬爾薩不遠。比爾古位於一個突入大港的小半島上,它的正前方隔著大港和塞伯拉斯半島相望,左邊隔戰艦灣和另外一個突入大港的森格萊阿小半島相鄰。比爾古的右邊是小海灣,對面山頭上有聖安吉洛要塞,騎士團的團部就設在這裡。比爾古和森格萊亞的正後方和陸地相連,不遠處便是聖邁克爾要塞。
土耳其人之所以要先攻克聖埃爾莫要塞,控制塞伯拉斯半島,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馬薩希洛克海灣雖然是理想的登陸地點,但灣內海岸線過於寬敞,一旦有一支西方基督教國家的艦隊前來解救馬耳他之團,灣內的土耳其軍艦就得不到地勢的掩護,而被當成活靶。相反,如果控制了塞伯拉斯半島,就可以將龐大的艦隊集中到半島西北面的馬薩姆希特灣內,這個海灣入口窄,可在入口兩邊的山崖上架設大炮,居高臨下地控制海面。其次,進個海灣離土耳其軍大本營馬爾薩比較近,如果艦隊在這裡碇泊,補給問題顯然更易解決。第三點,也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點,要進攻馬耳他防禦主陣地比爾古城堡和森格萊亞城堡,最好的辦法就是首先控制塞伯拉斯半島,然後在這裡建立炮兵陣地,進而打擊大港對面的比爾古和森格萊亞。早在一五三○年以來,聖約翰騎士團的軍事工程人員就已指出,比爾古和森格萊亞防禦體系最大的弱點就在於一旦塞伯拉斯半島失守,敵方便可以從塞伯拉斯半島以炮火控制兩處城堡。因此,土耳其軍隊先攻取聖埃爾莫要塞的決定,是經過戰術上周密考慮後才作出的。 他們唯一失算的地方,在於過份低估了聖埃爾莫要塞的防守能力,當時要塞守軍只有一百名騎士和五百名馬耳他民兵。
聖埃爾莫要塞位於塞伯拉斯半島頂端,三面環海,正對陸地的一面設置許多火炮,無論敵方多麼強大,一次也只能投入一部分兵力進攻。五月二十二日;土耳其人開始構築壁壘,挖掘戰堤,修建炮兵陣地,在這幾天裡,只是時斷時續的零星戰鬥,因為土耳其人在工事還沒有完全修好之前,也不敢貿然大舉進攻。
同月二十九日凌晨,聖埃爾英守軍突然發起戰術性反突擊,前線戰壕裡的土耳其士兵一心等待著進攻,不曾想到守軍竟會殺出要塞,等他們明白過來後,已經有許多人成為刀下鬼,這次反突擊給土耳其軍隊造成很大的混亂。後來,土耳其遠征軍司令穆斯塔法((Mustapha)調來了大批生力軍,才將守軍逐回要塞。
五月三十一日,土耳其軍隊控制了聖埃爾莫要塞前方的外圍防禦工事,緊接著搭起雲梯,試圖一舉攻克要塞。守軍則用沸騰的瀝青自上而下地澆灌下來。另外,騎士們遠發明了一種大火圏,大圏上纏以大量的棉布,浸以化學燃燒劑,可以迅速點燃,從城牆上投向攻城者,通常一圈可以套住一小群人,使土耳其回教徒的寬袍大袖立即著火燃燒。據史家記載。
土耳其人這一天陣亡三千人,而守軍只陣亡九十人,其中包括二十名騎士。 六月初,赫赫有名的北非海盜頭子德拉加特(Dragut),率領一千五百名穆斯林海盜趕來參戰。在以後的兩個星期內,聖埃爾莫要塞守軍英勇無比,一次次擊退土耳其人。同月二十九日,土耳其軍隊發動總攻,所剩無幾的守軍,竟能奇跡般地再次擊退敵人。但是他們也明白自己已無能力再堅持下去了,當天晚上他們舉行集體祈禱,以求生平罪愆都得到上帝的赦免。次日清晨,受傷的和垂死的人都被運送到各缺口處,用東西支撐著,手執利劍,準備就義。同日,土耳其軍隊終於攻下了聖埃爾莫要塞,將遍體麟傷的騎士全部斬首,並在屍體上劃上血淋淋的十字架以資嘲弄,然後一一綁在木頭上投入港中,漂到比爾古,使生者怵目傷心,這些遺體被比爾古守軍從水中撈起,以隆重的哀悼儀式葬入騎士團的修會教堂。另外,聖約翰騎士團為了報復,也將土耳其軍隊的戰俘全部斬首,並將他們的頭顱填入大炮的炮膛,射向敵方陣地。
土耳其人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攻下聖埃爾莫要塞,並為此付出了傷亡八千人的高昂代價。土軍總司令穆斯塔法站在聖埃爾要塞廢墟上驚呼道:「子堡的代價已經如此慘重,母堡的代價恐怕只有真主才知道。」
在聖埃爾莫要塞遭圍攻期間,比爾古城堡和森格萊阿城堡之間,架起了一座橫跨戰艦灣的橋樑,以便戰局緊張時兩城之間可以互派援兵。六月二十九日,一支由七百名士兵和五十名騎士組成的西班牙援軍在馬耳他島北部海岸秘密登陸,並迅速穿過土耳其軍隊尚未合攏的包圍圈,進入比爾古城堡。
七月十五日,土耳其軍隊經過兩周的軍工作業後開始向聖邁克爾要塞發起進攻,騎士團也派出戰略預備隊前來增援。與此同時,土耳其人也向比爾古城堡和森格萊亞城堡發起進攻。七月二十一日,土耳其人派出一千名近衛軍分乘十艘戰船前來增援,當他們繞過森格萊亞半島時被騎士團發現,馬上被一支聚靠海邊設防的聖安吉洛要塞的炮兵打得落花流水,十艘戰船有九艘被擊沉,船上近衛軍絕大多數陣亡,已經攀登上森格萊亞要塞和聖邁克爾要塞城牆的土耳其士兵,既得不到後繼部隊的增援,還被一一投入大海。追一天,土耳其人傷亡達三十多名,使穆斯塔法被迫撤回圍攻部隊。在此後的兩周裡,他的炮兵不斷轟擊騎士團的各個城堡,並準備向比爾古和森格萊亞同時發起總攻。
八月八日,土軍終於發起總攻,在廔戰最緊要的頭頭,七十一歲的高齡的瓦萊特圍長,從聖安吉洛要塞渡過海灣親自指揮比爾古要塞的戰鬥。一次,土耳其人炸開了比爾古要塞陸路城牆,並從這個突破口蜂湧而入。但騎士圍早已修起了第二道城牆,使進攻部隊陷入兩牆之間的窄挾地帶,守軍從容地向他們頭上傾瀉大量沸騰的瀝青、滾燙的開水和大量的燃燒物。土耳其後繼部隊一心以為他們的伙伴正湧入城堡,為了趕去分享屠殺和劫掠,便急急忙忙地向前推進,結果進來的人越多,死得也就越多。當牆外的人終於知道牆內的真相後,又開始盲目潰逃s於是守軍乘勝出拳,追殺了許多落後的土耳其人。
八月十日,土耳其軍隊再次發動強大的攻勢,穆斯塔法指揮他的部隊殺出一條血路,攻入聖邁克爾要塞,並將自己的戰旗插上城牆,而此時比爾古也正陷入一片混戰之中,無力救援,眼看就要攻克時,土耳其軍隊突然發生一片混亂。穆斯塔法得到報告說,有一支從西西里島開來的基督教援救大軍,攻佔了土耳其軍隊設在馬爾薩的大本營。營中帳蓬著火燃燒,濃煙烈火遙遙可見。穆斯塔法匆忙鳴金收兵,率部回援。當他們趕到馬爾薩時,除了一些戰死的勤務兵和衛兵外,並沒有發現有一支大軍。原來,駐守在姆迪納的騎士團騎兵部隊在前方戰鬥高潮時,撲向警戒不嚴的土軍大本營,消滅了守軍,焚毀了土軍的營帳和大量的補給。一些僥幸逃脫的土耳其士兵誤以為是西西里援軍來了,從而使穆斯塔法召回自己即將獲勝的軍隊。
八月十八日,土耳其人挖空了比爾古一座稜堡的大部分地基,然後塞滿炸葯,將它炸塌。守軍措手不及,土耳其人開始攻入城內。瓦萊特團長遇見頭一批從戰場上潰退下來的士兵,他善言加以安撫後,便拈起長矛,大步流星地趕往突破口,精疲力盡的守軍在他影響之下,迅速投入反擊戰,終於把數量佔優勢的敵軍趕出了城牆。當晚土耳其人又發動了一次進攻,結果再次被守軍擊潰。正如一位史學家所描述的那樣.瓦萊特能「身帶言教,激勵士卒,使平庸的士兵成為真正為榮譽感所激發的男子漢,並能像軍官一樣英勇作戰,臨危不懼」 。
八月下旬,土耳其人雖然又發動了幾次攻勢,但始終不能取勝。此時他們的部隊不僅兵員損失了三分之一,而且士兵毫無鬥志,不經強迫就不肯上陣。
九月六日,西西里總督派來了一支九千名士兵組成的救援大軍,在馬耳他島最北部的梅利耶哈(Mellieha)海灣登陸。但當時正好遇上一場暴風雨,有半數以上的援軍無法登陸而被圍在戰船上。但穆斯塔法卻毫不知情,倉惶之間,匆匆忙忙地將他的士兵全部驅上戰船,準備撤退。等到弄清真象之後,穆斯塔法又命令部隊從聖保灣登陸,向內地推進。但是他的士兵在西西里援軍頭一次衝鋒時就被擊垮,接著掉頭逃命。他們在聖保罹灣爭相擠上把他們送往艦隊去的小艇時,又有許多人被殺。在九月八日,也就是聖母瑪麗亞誕辰日,穆斯塔法帶著剩餘的四分之一殘兵敗將返航。
馬耳他大圍攻是歐洲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戰役,這次戰役的勝利對歐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只有首先佔領馬耳他,才能進而威脅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騎士團的勝利拯救了整個歐洲,使基督教世界免遭穆斯林的侵略。在此後的四百年時間裡,馬耳他一直是基督教在地中海上的堅強堡壘,及對抗伊斯蘭教勢力的前哨。
聖約翰騎士團在敢強我弱的情況,能苦戰四個月,並取得最後勝利.主要是靠機敏的策略,英雄的氣概,幸運之神的幫助和一位卓越的領袖。瓦萊特團長是一位堅毅、勇敢和誠實的基督徒,當勝利的希望似乎已經極其渺茫的時候,他能用宗教的力量和命運的真諦來激勵他的部下。再加上聖約翰騎士團的騎士們一生追求榮譽,他們生為殺土耳其人而生,死為當英雄而死。當時他們正登上一座為整個歐洲所熱烈注視的歷史舞台,肩負著保衛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歷史重擔,這樣一種獵取榮譽的時機可謂千載難逢,騎士們捨此之外,更有何求。他們所生活的社會以勇敢為最高道德准則,身為騎士,僅僅為騎士團和耶穌基督而死還不夠,還必須死得英勇,死後光榮,他們最怕被土耳其人殺死在一個默默無聞的角落裡,並認為這是一種極不體面的死法。所以即使身負重傷,也要堅持戰鬥到底。僅管這次戰鬥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戰役持續四個月,但是他們從無灰心喪氣的時刻,更不會有投降、失敗或逃命的念頭。這聽起來似乎是一種高調,但這確實是騎士們所生活的社會准則。對榮譽的極度渴望和對恥辱的極度畏懼,激發騎士們在早應喪失鬥志之時仍然能夠繼嬻作戰,也正是這種精神才能使他們獲得最後的勝利。
在「馬耳他大圍攻」中,兩百一十九名騎士和九千多名馬耳他民兵英勇犠牲。要塞、村莊、農田和莊稼都遭到嚴重破壞。戰後,瓦萊特團長制定了一項大規模的和平時期建設計劃。一五六六年三月二十八日,騎士團決定在塞伯拉斯半島上建立一座新首府,並以瓦萊特的名字來命名這座城市,它就是現在馬耳他的首府瓦萊塔。
十六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聖約翰騎士團逐漸入一個萎靡不振和腐化墮落的衰敗時機。不近女色是騎士團的三大團規之一,但是許多騎士對這一誓言視之不理。早在一五五一年,馬耳他就以娼妓數量之多而著稱。馬耳他大圍攻之前,騎士團不得不將這些娘們送往西西里島去躱避戰火,戰後又為她們的迅速返回提供各種便利。在一五七二年至一五八一年卡西爾(La Cassiere)擔任團長期間,這種無法無天的現象達到頂峰。卡西爾竭力抵制瓦萊塔城這種過度的荒淫放蕩生活,下令取締城內所有的娼妓。不料這道命令的頒布竟然激怒了許多騎士,他們聯合起來,拘捕了團長卡西爾,並且在妓女們一片嘲笑聲中將他解往聖安吉洛要塞囚禁起來。後來因為羅馬教皇出面干涉,卡西爾才得官復原職。
騎士團還在馬耳他大興土木,在永無止境追求排場的心理支配下,到了十八世紀末終於將瓦萊塔建成具有歐洲城市風格的漂亮城市,而馬耳他人卻不得不生活在貧困之中;騎士圍盡可能地榨取他們的每一文錢,以維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島民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政局日益動蕩。
一七八九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革命的驚濤駭浪開始衝擊馬耳他。一七九二年,法國政府沒收了騎士團在法國所擁有的財產。在德國、西班牙、西西里島和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騎士團的財產不是被接管就是被課以重稅,從此騎士團的經濟一蹶不振.元氣大傷。
曾遭拿破侖侵略
一七九七年,法國加茲在馬耳他法籍的騎士中培植顯覆分子,騎士團中的要塞總指揮、司庫以及許多法籍騎士都私通法國。
一七九八年六月九日,拿破崙遠征埃及,途經馬耳他時要求允許他的艦隊開入大港加淡水,這一要求遭到騎士團的拒絕。次日,法國軍隊開始攻,守衛要塞的兵力不足,加上親法分子的阻撓,團長霍姆佩施(Hompesch)優柔寡斯,指揮不力,未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與此同時,馬耳他島民首領向騎士團表示,當地人民不願和法國作戰,從而使騎士團失去了一支生力軍。
六月十一日,霍姆佩施團長請求停火,並派代表到法軍東方號戰艦上就騎士團投降一-事與拿破崙進行磋商,談判結果是騎士團必須完全放棄對馬耳他的控制;放棄騎士團在島上的全部財產;給予騎士團團長一筆優厚的年薪;法籍騎士也可享受年薪,並可留居馬耳他,也可以返回法國;騎士團成員在島上的私有財產歸個人所有。
六月十四日,騎士團官兵分乘四艘戰艦、三艘快速帆船、一艘普通帆船,以及一批小型艦隻離開了馬耳他島。次日,拿破崙率領遠征軍艦隊開赴埃及,他派沃布瓦將軍(General Vaubois )帶領一支四千人的軍隊留守馬耳他。
法國人在馬耳他力圖按革命原則來改組島民的生活,他們先是廢拙了當她的貴族,接著又著手限制教會的勢力,將外國神職人員駶逐出境。每個教團只准設一個修道院,多餘機構一律關閉,任何人未滿三十歲不得宣誓擔任神職人員。當法國士兵從騎士團住所搶走價值二十五萬英磅的珠寶、繪畫、掛毯和餐具的時候,島民們都暗自驚愕地注視著。法國人還拒付騎士團所欠當地南人的債務,致使貨主們在貨物早已付出後無法收回貨款。騎士團過去對忠誠的雇員一向比較慷慨,每月都發給一筆薪水,而法國人卻拒付薪金。另外,各種苛捐雜稅更是層出不窮。島民生活困苦下堪。當初馬耳他人是把法國人當作解放者來接待的,不料他們迎來的卻是暴君,這就像中國的一句古老諺語所說的那樣,正門驅虎,後門迎狼。
同年八月二十四日,英國皇家海軍在尼羅河口與亞歷山大港之間的阿布基爾灣(Arbrir Bay)殲滅法國艦隊後,返航至西西里島整補。
同年九月二日,當法國洗劫姆迪納的卡梅爾聖母教堂的財物時,市民們忍無可忍奮起反抗,當附近的村民趕進城來支援時,市民已經全部殺死了城內的法國守軍。沃布瓦將軍只好率部據守大港周團的各個要塞,也深信裝備低劣的馬耳他民兵是無法攻進城來的。接著,馬耳他人成立了國民大會(Wational Assembly),並宣稱他們是那不勒斯王國的臣民。但是那不勒斯王國正處在軟弱的地位,無法向馬耳他人提供援助,因此可以幫助他們將法國人趕走的,似乎只有英國。
九月中旬,馬耳他人派出兩名使者到西西里島,向英國皇家海軍求援。十月間,英國海軍名將納爾孫(Nelson )勲爵派遣一支由海軍上校飽爾(Ball)爵士率領的英國分艦隊和一支葡萄牙分艦隊,對馬耳他群島實行全面的海上封鎖。在此後的一年多裡,島民和法國守軍都瀕於飢餓的邊緣。
一八○○年七月,一千三百名英國軍隊開始向法國守軍發起進攻。法軍在各個要塞堅持了兩個月,耗盡了剩餘的給養,其至連狗、貓和老鼠也都被全部吃光。九月五日,法軍總指軍沃布瓦被迫向英國陸軍司令戈特投降。英軍允許法國人帶著他們掠奪的全部財物離開馬耳他。
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軍雖然攻佔了馬耳他,但引起歐洲列強的反對。俄國要求承認聖約翰騎士團在馬耳他所享有的權利;拿破崙則聲稱寧願讓英國人佔領巴黎北郊的蒙馬特(Montmartre)高地,也不願讓英國人佔領馬耳他;西西里王國則根據以往馬耳他對西西里的附屬關系,也對馬耳他提出主權要求。
一八○二年初馬耳他人派出一個代表團去倫敦。請求英王喬治三世將列島置於英國的永久保護之下,但此時英、法兩國正在進行和平談判。同年三月二十五日,英、法兩國簽訂了亞眠條約(Treaty of Amiens),條約的第十條款規定將馬耳他交還給聖約翰騎士團,馬耳他的獨立則由英、法、奧、俄、西班牙和普魯士共同予以保證。馬耳他人得到聖約翰騎士團馬上要回來的消息後,使到處組織抗議集會。同年六月十五日,馬耳他人發表「人權宣言」,第一條就提出「大不列顚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是吾人之君主」,要求馬耳他成為英國領土的一部分 由於英、法兩國不久就肆意違反亞眠條約因此在同年,英軍中止撤離馬耳他的準備工作。翌年五月,英、法兩國重新開戰。一八○七年十二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斷絕了和英、法文戰國的貿易,馬耳他便成為地中海重要的海上貿易中轉站。到了一八一二年,有三千多艘商船開進瓦萊塔,商業貿易非常繁榮。
一八一三年,馬耳他發生一場流行性大瘟疫。自從島上的一個鞋匠女兒病死後,瘟疫便迅速在全島蔓延開來,奪走了四千多名居民的性命,港口被迫關閉,貿易全都停止。這時托馬斯梅特蘭爵士(Sir Thomas Maitland)來島擔任總督,他以特有的果斷措施使瘟疫得到控制。但是馬耳他的經濟從此一蹶不振,商船也都不願意到馬耳他靠岸,對於來自馬耳他的船隻也一律實行嚴格的隔離驗疫措施,這一制度持續了十四年之久,直到一八二六年才取消。
一八一四年,巴黎條約承認英國對馬耳他的佔領,同年十月召開的維也納會議對此予以確認,馬耳他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並成為英國的一個重要海軍基地;但是這裡的經濟卻一直很不景氣。一八三○年,島上天花流行,七百五十六人喪生。一八三七年的一場霍亂,又有四千二百五十三人死亡。一八四○到一八四一年,人遭受了一場嚴重的乾旱,島上糧食顆粒不收。直到一八六九年蘇黎伊士逆河通航後,馬耳他才再度成為地中海重要的貿易中轉站。一八八○年,這裡的集散貿易非常繁榮,一年內進港的輪船超過三千艘;另外還有兩千隻帆船,從而使馬耳他成為從英國到印度這條海上,條中重要的一環。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馬耳他人掀起一股要求政治改革的浪潮,領爭者是斯特里克蘭伯爵(Count Strickland),他的父親是英國貴族,母親是馬耳他人,他先後擔任過背風群島(The Leeward Lslands )總督和西澳大利亞總督,後來既當英國國會議員,又當馬耳他議會議員。一八八七年,英國殖民當局承認馬耳他所制定的患法,使馬耳他人首次獲得決定財政問題和其他有關地方事務問題的權力。此後,馬耳他議會議員分成兩派,一派是親英的改良派,另一派是親義大利的反改良派。一九○三年,英國癈止了這個憲法,推出一部有利於英國殖民統治的新憲法,並施行到一九二一年。
二十世紀初,馬耳他的經濟再度惡化。一九一一年,英國軍艦和守衛部隊大都分撤離馬耳他,使許多島民失業,並陷入飢餓中。一九一五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格利博盧(Gallipoli)戰役期間,馬耳他成了傷員收容所,它為協約國提供了兩萬五千張病床。這裡的船舶修造廠忙於修理協約留在海戰中受創的軍艦。
另外這裡還成為戰俘營。一九一八年以後,馬耳他成為英國海外艦隊的總部和保養基地。一九一九年,這裡的經濟再度衰退,恩里科.米齊(Enrico Mizzi)率先在報紙上發表反政府的長篇言論,他是前親義大利派領導人米齊的兒子,後來他在一九二一年創建了馬耳他國民黨。
同年六月十七日,島民因不滿麵包價格的暴漲,在瓦萊塔發起暴動,大量財產遭到破壞,最後英軍不得不入城平息暴亂。一九二一年,英國政府被迫頒布新憲法,使馬耳他人享有管理地方事務的實權。一九三六年,為了防止島上親義大利分子宣傳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表,英國政府再度廢止了這部憲法。一九三九年,英國計劃制定一部較為開明的憲法,作為使馬耳他走向自治的一個步驟,但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這一計劃無法實現。
著名的馬島保衛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耳他又經歷了一場類似一五六五年的大圍攻,甚至兩個時代的歷史學家在描述遠兩次戰爭的筆法上也非常相似,兩次戰爭都是以寡敵眾,在幾乎失利的情況下取勝,使馬耳他人在重要戰爭中再創範例一九四○年五月,德軍攻陷法國後,墨索里尼再也按捺不住,他宣稱「只有插手戰爭才能插手和平」,遂於是在同年六月十一日加入軸心國參戰。當天,馬耳他就遭到義大利空軍的轟炸,而島上只有四架角鬥士(Gladiator)式戰鬥機、三十四門高射炮和八挺高射機關槍。但是角鬥士戰鬥機卻有結構牢固、操縱靈活和可靠耐飛等的特點,敢敵很難將它擊落。缺點是最高時速只有四百公里,很難追上義大利SM179型轟炸機。這四架戰鬥機是很難和西西里島的兩百架義大利飛機相抗衡,但他們作戰很勇敢,其中一架角鬥士戰鬥機的飛行員在一個月中擊落了六架敵機,使對手以為島上起碼有二十五架戰鬥機。同年十二月,英國調來了六十架戰鬥機和轟炸機,但同時德國也派來了第十航空隊進駐西西里。次年一月,這個航空隊初次出擊就在地中海重創英國輝煌號航空母艦,迫使它駛進瓦萊塔修理。接著一連七天,德國俯衝炸炸機試圖將它擊沉,但是由英國空軍的空中狙擊,目的未能實現。
一九四一年一月至四月,由於英國皇家空軍在馬耳他數量有限,不足以破壞軸心國在地中海的補給船隊,從而使隆美爾在北非頻頻獲勝。此時英國調遣一支U級潛水艇進駐馬薩姆希特港。皇家海軍少校萬克林在一九四二年四月戰死之前,曾指揮擁護者號潛艇以馬耳他為基地,巡戈二十四次,在地中海擊沉軸心國兩艘驅逐艦、兩艘潛水艇和累計九萬四千九百噸的各類運輸船,還重創了一艘巡洋艦,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果最輝煌的英國潛艇指揮官,並因此榮獲了一枚維多利亞十字勛章和兩枚金十字勛章。
一九四一年五月,英國皇家空軍元帥休赫勞埃德爵士(Sir Hugh Lloyd)出任馬耳他空軍司令,以加強這裡的空戰指揮能力。同時德國人調走了第十航空隊,為入侵當時的蘇聯做準備,從而大大減輕了馬耳他的壓力。同年七月,勞埃德爵士指揮英軍伯來尼式轟炸機用低空轟炸法有效地打擊了敵人的海上補給船隊。轟炸機進行襲擊時,先緊貼著海面飛行,最後一剎那飛機才在目標上空拉高,並同時投彈,準確性極高。同年八月,軸心國運輸船上配備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後,英國轟炸機損失慘童,每名飛行員平均只能連續活一個月,但轟炸照樣進行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五目午夜,一艘義大利護衛艇艦在馬耳他以北三十六公里處放下十餘艘只能乘坐兩人的爆破高速汽艇,它速度很快,駕駛員駛至離目標不速處跳入大海,讓汽艇高速撞進目標後爆炸。在幾個月前,義大利海軍就曾用這種汽艇非常成攻地襲擊了克里特島蘇達灣內的英國艦隻。但馬耳他大港周圍防衛嚴密,入口處修了一道防波大堤只有一處狹窄的出入口,平時用鐵絲網加以封鎖,它的上方有一座鐵橋連接兩邊的防波堤。第一艘爆破汽艇採取自殺性的攻撃方式,連人帶艇一起撞向鐵絲網,並立刻爆炸,但傷心的是鐵絲網意竟然未被炸開,兩勇士卻徒然犧牲。接著另一艘爆破快艇也採用相似的攻擊方式,這次鐵絲網全被炸開了,但不幸的是也將鐵絲網上方的鐵橋給炸塌,正好堵住了通道。這時岸上的探照燈照亮了整個海面,英國海岸砲隊立即開始轟擊,其餘的爆破快艇不得不連忙逃走。
同年十二月,德國調來了大批飛機進駐西西里島,有效地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權,馬耳他的英國空軍無法有效地轟炸軸心國的運輸船隊,從而使北非的隆美爾軍團得到大量的汽油和軍需品,並於次年一月二十一日向阿蓋拉的盟軍發動進攻,取得巨大戰果。
一九四二年初,德國空軍在地中海占有很大的優勢。從一月到六月,馬耳他每天都遭到三次狂轉濫炸,三次中最大的一次空襲德軍往往要同時出動幾百架轟炸機和戰鬥機。三、四兩個月的轟炸投彈量竟達八千七百噸,比轟炸倫敦的全年投彈量還要高出兩倍。當然,馬耳他空中和地面的防禦力量也給德國人造成慘重的損失,僅四月份就擊落了兩百架敵機。
一九四二年的上半年,德國空軍和潛艇還牢牢地控制了地中海,使馬耳他無法得到來自英國的給養,島上幾乎發生飢饉。同年六月,邱吉爾調集了八艘巡洋艦和三十七艘驅逐艦為十七艘供應和護航,另外還派遣一支由一艘主力艦、兩艘航空母艦、兩艘巡洋艦和八艘驅逐艦組成的後續增援艦隊,浩浩蕩蕩地強行駛向馬耳他,但途中遭到軸心國海、空軍的迎頭痛擊,整個船隊被打散,一艘巡洋艦、五艘驅逐-艦和六艘供應船被擊沉,另外有的被擊傷,有的被迫返航,最後只有兩艘供應船抵達瓦萊塔,代價實在太大了。而那兩船的供應物資是遠遠無法滿足島上十八萬軍民的需求。
邱吉爾援助馬耳他計劃失敗後,馬耳他島上的人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慢慢地餓死,另一只有投降一途,當時島上的居民只能靠每天配給的那一點勉強使人不致於餓死的口糧維持生活,並開始宰殺山羊肉充飢。六月底,馬耳他總督、副總督和駐軍首腦在每月例會中做出一項秘密決定,如果八月份補給船隊無法抵到瓦萊塔,那麼馬耳他群島就只好在九月初投降。
同年七月一日,英國派遣了兩百多架作戰飛機進駐馬耳他,以增強這裡的防禦能力。同年八月,邱丘爾制訂了密碼為代號的增援計劃,由四艘巡洋艦和十一艘驅逐組成護航隊;兩艘主力艦、三艘巡洋艦和十四艘驅逐艦組成的掩護艦隊;一共部署了七十架作戰飛機的三艘航空毋艦和五艘護航驅逐艦組成的支援艦隊:分別在三位海軍將官的指揮下,負責護送十四艘供應船滿載著足夠供馬耳他軍民使用四個月的八萬五千噸物資,開赴馬耳他。整個艦隊進入地中海後,在有效的航程內,馬耳他要派出一百三十六架戰鬥機、三十八架轟炸機和十六架偵察機配合掩護。另外,從中東基地起飛的盟國遠程轟炸機也前去騷擾那些威脅補給船隊安全的敵軍機場。
儘管英國當局盡可能地保守秘密,但是德國間諜還是探聽到「台座行動」。軸心國在撒丁島和西西里島調集了兩百架戰鬥機、二百一十架俯衝轟炸機、八十架魚雷轟炸機、六艘巡洋艦、十一艘驅逐艦、二十三艘快速魚雷艇和十九艘潛艇,準備在地中海攔截這支龐大的英國船隊「台座行動」按計劃啟航,一九四二年八月十日夜間,這支大型船隊在濃霧的掩護下,悄悄駛過直布羅陀海峽,但不幸被一些西班牙漁船發現,並用無線電向敵人報告。次日下午一時,敵人開始發起第一次攻擊,有一艘航空母艦被德國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艦上的十七架艦載戰鬥機隨航空母艦一起沉入了大海。
八月十二日清晨,敵人發動了空擊,但是沒有擊中目標。中午時刻,德國魚雷轟炸機投下了在以前海戰中從未用遇的新式武器旋轉魚雷(Circling Torpedoes),擊中了一艘補給船。下午英國護衛艦用撞角攻擊法將一艘義大利潛艇撞沉。黃昏時刻,船隊進入了崩角(Cape Bon)和斯克基沙洲 (Skerki Bank)之間的狹窄海域,龐大的船隊通過這裡很容易遭到攻擊。當天傍晚,德國轟炸機炸沉一艘驅逐艦和兩艘補給船,另外還炸傷一艘航空母艦和一艘補給船。與此同時,義大利潛艇也擊沉、擊傷巡洋艦各一艘,並擊傷俄亥俄號油船。天黑以後,掩護艦隊和航空母艦支援艦隊已完成原定的護航任務,折回直布羅陀;只剩下護航艦隊負貴保護補給船隊。
八月十三日天亮前幾小時,軸心國快速魚雷艇和潛水艇連續不斷地發起進攻,並在夜幕的掩設下,擊沉一般巡洋艦和四艘補給船,並擊傷一艘巡洋艦和一艘補給船。這支損失慘重的大型船隊,現在只剩下兩艘巡洋艦、七艘驅逐艦和七艘補給船。
拂曉後,船隊駛過突尼斯海峽南面的班泰雷利亞島,進入從馬耳他機場起飛的戰鬥機活動半徑內。馬耳他人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們不知疲倦地進行了四百架次的戰鬥飛行,掩護船隊前進。同日上午,敵人還是拼死發動了三次進攻,並擊沉、擊傷補給船各一艘。中午,船隊距瓦萊塔不足一百五十公里;這時只剩下兩艘巡洋艘和五艘驅逐艦掩護三艘補給船全速駛向馬耳他,另外四艘驅逐艦則去尋找包括俄亥俄油船在內的三艘受傷脫隊的補給船。當天下午,敢人再次發動空襲,企圖一舉炸沉俄亥俄號油輪,但這艘堅固的油船仍頑強地在海上漂浮。下午四點,從馬耳他駛出的一支掃雷艇部隊接過了護送船隊的任務,原來的護航艦隊開始返航。下午六時三十分,在馬耳他空軍的掩護下,三艘補給船終於駛入了瓦萊塔的港口,受到擁擠在堤岸上的馬耳他人欣喜若狂的歡迎。
但是搶救俄亥俄號油輪的戰鬥還沒有結束,由於這艘油輪龍骨斷裂,加上發動機和操舵裝置失靈,護航的軍艦雖然反覆努力想把油船拖住,但是沒有成功。與此同時,另外兩艘受傷脫隊的補給船中,有一艘被德國俯衝轟炸機炸沉,另外一艘則於今九十四日早晨駛入瓦萊塔。
就在同一時刻,俄亥俄號油輪在距離馬耳他八十公里外的海面上,終於被護航的軍艦拖曳前進,空中則得到由馬耳他起飛的戰鬥機持續不斷掩護。同日十七時,當俄亥俄號油輪在馬耳他海岸附近轉彎以便進入布雷區中間的狹窄通道時,拖繩斷了、接著義大利魚雷快艇又冒險發動進攻,但是都被馬耳他海岸炮台所發射的猛烈炮火擊退。深夜,兩艘驅逐艦和四艘掃雷艇緊緊地守護著油輪。次日拂曉時,它再次被拖住。清晨八時,俄亥俄號油輪終於被拖進了大港,聚集在岸上的人群發出了響徹雲霄的歡呼聲。接著,在不斷巡邏的戰鬥機保護下,油船上的寶貴物資,迅速披轉移到岸上。
台座行動捐失重大,有一艘航空母艦、兩艘巡洋艦、一艘驅逐艦和九艘補給船被擊沉:有一艘航空母艦、兩艘巡洋鑑、四艘驅逐艦和兩種補給船被擊傷;另外還損失了三十八架戰鬥機。儘管如此,獲勝的還是英國人,因為的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包括英勇的俄亥俄號油輪在內的五艘補充船終於突破封鎖,使馬耳他得以堅持戰鬥下去。
同年九月,得到補給後的馬耳他英國空軍終於控制了軸心國通往北非的海路,使北非的隆美爾兵團無法得到給養。同年十一月,盟軍在北非西部登陸,佔領了北非海岸線一帶的敵人飛機場。同月,一支從亞歷山大港開出的巨大船隊完整無損地抵達瓦萊塔,難以突破的長期圍困終於被粉碎了。
一九四三年,盟軍攻打西西里島時,馬耳他成為作戰司令部的所在地,並作為戰鬥機基地,以便為進攻主力提供空中掩護。島上修建了許多軍用機場,可以容鈉三十個中隊的戰鬥機。同年八月,義大利投降,馬耳他人也迎來了自己勝利的時刻,義大利海洋的投降儀式就是在馬耳他舉行的。同年年底,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和盟軍歐洲戰場最高指揮官艾森豪五星上將等,都先後訪問了馬耳他。丘吉爾說:「一九四二年馬耳他人民英勇的保衛戰,構成了我們為保持埃及和中東的陣地而進行長期鬥爭的拱心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萬四千二百五十名的馬耳他人參加英國軍隊,有三千多名馬耳他平民在空襲中喪生。在三千多次空襲警報聲中,軸心國的轟炸機在這裡投下了一萬四千五百多噸的炸彈,炸毀了兩萬五千六百多幢房屋。英國空軍在這裡損失了五百多架作戰飛機,但敵人在向群島進攻時,也損失了一千二百多架作戰飛機,有四分之一的飛機是被島上的高射砲擊中的。為了表彰馬耳他軍民的英勇精神、英王喬治六世曾給他們發來了一封嘉獎電,電文說:「為表彰馬耳他英勇的人民,我特將喬治十字勛章授予馬耳他島要塞,作為他的流芳史冊的英雄行為與忠誠品德的見証。」
邁向獨立的馬耳他
早在一九四三年七月七日,馬耳他英國總督宣布,英國政府將在大戰結束後允許馬耳他實行內部自治。於是,馬耳他人成立了國民大會,並且和英國政府派來的一個委員會,共同制定了戰後馬耳他的新憲法。一九四七年九月五日,這部新憲法正式付諸實施。根據憲法,馬耳他將有一個由島民選舉產生的包括四十名議員在內的議會,但它的權力不得涉及某些仍將屬於英國總督特權的政策範圍,它們包括國防、民航、移民、通貨和國巷等在內。
依據新憲法的第一次選舉,以保罹博法爵士為首的工黨所舉行獲多數票,而成為執政黨。一九四九年,保羅博法總理和當時的公共工程及建設部長多米尼克明托夫(Dominic Mintoff)、在如何與英國談判以解決海軍造船廠中多餘的馬耳他工人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由於工黨支持明托夫,博法總理被迫辭職並組建馬耳他工人黨。原來的工黨則由明托夫擔任主席,這樣他便成了新總理。
一九五○年,馬耳他進行了第二次大選,結果恩里科.米齊領導的國民黨獲勝,但他執政幾個月後即逝世,由喬治博格奧利維爾博士(Dr George Borg Olivier)接任總理。一九五三年,馬耳他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地中海轄區的司令部所在地。同年,馬耳他自治政府提出完全自治的要求,英國政府以馬耳他沒有能夠達到充分百給自足的能力為理由加以拒。
在一九五五年的大選中,馬耳他工黨獲得絕對多數票。明托夫再度出任總理。他開始制訂一套雄心勃勃的綱領,使社會福利事業和教育事業有所發展。同年,馬耳他代表團在倫敦就這個群島最終地位問題和英國進行談判,馬耳他工黨希望他們的國家成為英國正式領土的一部分,而不是殖民地,另外馬耳他人還應該在英國談會中佔有相應的議席,但是英國政府不願讓馬耳他人不付相應代價而成為英國公民,並進而分享聯合王國種種優厚的福利待遇。另外,馬耳他原來是一個極度信仰羅馬天主教的國家,但是英國人大多數是清教徒。天主教會在馬耳他享有極大的特權,唯恐合併後喪失特權,所以作為在野黨的國民黨堅決反對合併,要求在大英聯邦內完全獨立。最後與會各方達成協議,群島的國防,外交大權仍由英國議會掌握,合併問題應先徵求馬耳他人民的意見。
一九五六年,馬耳他舉行全民公決,投票結果表明大多數島民希望成為英國公民,所以英國政府接受了合併的要求。但是到了一九五八年,英國又提出要有五年的合井試行期。在此期間,馬耳他人在英國議會中無代表席位。這項要求遭到馬耳他議會的否決,合併計劃破產,雙方關係迅速趨於緊張。
一九五八年四月,在關於警察部隊控制權問題上雙方發生爭論,桔果明托夫內閣全體辭職,就連反對派的博格奧利維爾也拒絕組成一個看守政府來代替工黨。接著島民不滿情緒與日俱增,發生了一系列的示威遊行。英國總督羅伯特.萊庫克爵士宣布全島進入聚急狀態,接管了政府,並於一九五九年一月廢止了一九四七年制定的馬耳他憲法,使列島再次成為真正的殖民地。
一九六○年七月,以希拉里布拉德爵士(Sir Hilary Blood )為首的委員會制定馬耳他的新憲法。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四,英國公布了馬耳他島的新自治憲法,將馬耳他島定名為馬耳他國,議會由五十名依比例選舉制選出的議員組成,內閣由一名總理和七名以下的國務委員組成。英國派駐馬耳他的總督,除了少數特別例外的情形外,大致都會依照內閣所提供的意見行李,因此這個時候的馬耳他政府,實際上已經具有完全的立法權和行政權。至於國防和外交方面的事務,是由英國和馬耳他雙方共同掌管。
一九六二年二月,馬耳他國民黨在大選中獲勝,博格奧利維爾再次出任總理。國民黨在議會中擁有二十五個席位,而工黨只佔十個席次,但是兩黨都對新憲法不滿意,獨立的問題再次為島民所關注。同年八月,博格奧利維爾正式向英國殖民大臣提出完全獨立的要求。
一九六三年夏天,馬耳他代表團和英國殖民當局在倫敦就獨立問題進行談判。在開幕式上,英國殖民大臣鄧肯桑茲(Duncan Sandys )說:「我們英國不願在你們還需要我們的時候,就催促馬耳他獨立,放棄我們的責任。另一方面,只要你們業已準備就緒,並願意自己接管全部事務,我們也無意加以阻攔」。由於馬耳他兩大政黨的國民黨和工黨都要求獨立,所以英國政府便把獨立作為多數人的意願而接受。但是兩國在許多問題上還存有不少分歧,包括馬耳他作為大英聯邦成員國的資格、教會的地位,以及到底建立君立制還是共和制等。會議最後通過了一項草案,決定就獨立問題舉行公民公決,投票結果表明大多數島民贊成獨立就這樣,馬耳他群烏終於在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正式宣佈獨立,從而結束了英國人一百五十年來的殖民統治。馬耳他獨立憲法制規定,它將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仍然是大英聯邦成員國,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並派英國總督駐節。英國軍隊可以留住馬耳他十年,但在此期間英國政府必須為馬耳他經濟的發展提供五千一百萬英磅同年十二月一日,馬耳他正式加入聯合國,並成為歐洲議會的一員。
一九六六年三月,馬耳他舉行獨立後的第一次大選,奧利維爾領導的國民黨再次獲勝。一九七○年,它與歐洲共同市場簽訂聯係國協定。一九七一年,馬耳他工黨在大選中擊敗了國民黨,由明托夫出任總理。他對內提出了「使馬耳他成為馬耳他人民的馬耳他」的響亮口號,主張實行自由經濟,逐步擺脫對英國軍事基地租金的依賴。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國有化措施,積極發展民族經濟,大力吸收外資,逐步擴大出口。只用十年時間就使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三倍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三千多美元,這對一個自然資源匱乏的島國來說,簡直是個奇績,在外交方面,工黨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努力發展和第三世界國家及歐洲國家的關係,以促進地中海的和平. 同年,馬耳他宣布禁止美國第六艦隊進入瓦萊塔,還驅逐在那裡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集團駐南歐總司令部,同時堅持不讓蘇聯和華沙公約組織軍事集團的艦隊使用瓦萊塔港口。一九七三年,馬耳他參加不結盟運動。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三日,馬耳他修改憲法,改君主立憲制為共和制,並脫離大英聯邦,收回被英國租借的科米諾島約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一九七六年,馬耳他對美、蘇兩國奉行等距離的外交政策,認為超級大國在地中海爭霸是這裡不安定的根源,主張地中海國家聯合起來,擺脫超級大國的控制。
一九七九年三月三十一日,馬耳他政府正式收回英國在馬耳他的軍事基地,最後的一批英軍全部撤走,從而結束了英國對馬耳他一百七十九年統治的歷史。從一九八○年起,這個島國將三月三十一日定為國慶節,也稱為自由日。此後,馬耳他又要求美、蘇兩國以及地中海南北鄰國在安全上和經濟上共同保證馬耳他的中立地位。同年又與義大利簽訂了證馬耳他中立的雙邊協定。一九八一年,和蘇聯簽訂了關於蘇聯尊重、支持和保證馬耳他中立地位的協定。
一九八一年,馬耳他工黨在大選中再次獲勝,明托夫連任總理。一九八二年二月,巴巴拉(Barbara)夫人就任國家總統。此時,明托夫政府日趨獨裁,為了防止外國人干涉內政,他還操從議會通過一項外國人涉政法案,使馬耳他人不敢對外國新聞記者暢所欲言地談論馬耳他的時局,同時還切斷了反對黨的一切外援。明托夫曾對外宣稱,孔拉阿德諾基金會和義大利基民黨都曾經暗中支持在野的馬耳他國民黨從事顚覆政府的行動。為了削弱天主教在政治生活中的影響,明托夫還布言詞激烈的布道大會,將披視為反政府的行為而加以處分。為了抗議明托夫專斷獨行、蔑視民主的行為,當時國民黨議員曾一度全體拒絕出席國會。一向保持沉默的天主教大主教約瑟夫麥西卡也發表了一份政治聲明說「我們原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同胞相處親如家人,如果目前這種互相傾軋鬥爭的情況再繼續下去的話,終有一天,我們必會喪失基督徒所應具備的善良本質」。後來,國內失業的人越來越多,民眾不滿情緒與日俱增。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明托夫被迫辭去總理職務,改由鮑尼其接任。
一九八七年初,工黨和國民黨通過談判達成協議,規定大選後應由獲多數選票的政黨執政。同年五月九日,馬耳他舉行獨立後的第五次議會選舉,國民黨以百分之五十點九一的微弱多數票獲勝。同月十四日,組成新內閣,國民黨主席阿達米(Eddie Fenech Adami)出任總理。他上台後,對內外政策進行了一些調整,對內在政治上打擊工黨勢力,在經濟上提倡自由兢爭,鼓勵私營企業發揮作用。對外仍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不允許外國在馬耳他設立軍事基地,表示將更重視和西歐國家發展政治和經濟關係,支持歐洲聯合,把通過談判加入歐洲共同體作為長遠目標,並希望同更多與馬耳他友好的西歐國家簽打協定,在馬耳他的安全受到威脅時,取得這些國家的幫助。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初,美國總統布希和蘇聯共黨總書記戈契夫在馬耳他舉行高峰會晤,這次會晤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也就是冷戰時代的結束。
在馬爾薩什洛克港的邊沿,聳立著一個抽象的由石灰石和鋼柱造的物體,上面用英文、俄文和馬耳他文刻寫著,「冷戰結束」的字樣,以紀念這次首腦會晤。另外,這次高峰會晤還刺激了馬耳他經濟的發展,許多外國商人紛紛來此投資。一九九一年六月,美國商人投資一千八百萬美元,為這個島國安裝電視電纜。還有兩家美國石油公司獲得了馬耳他和利比亞之間大陸架的近海石油勘探權。
政體採議曾共和制
根據馬耳他憲法規定,馬耳他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並實行總理負責制,總統為國家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在政治上保持超然立場。
這個國家的國旗有著非常深刻的含議,它自在到右由白色和紅色兩個垂直的長方形組成。白色象徵純潔,紅色象徵烈士們的鮮血。國旗左上方有一鑲著細紅邊的銀灰色喬治十字勛章圖案,這是英國國王崙治六世於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五日授予馬耳他人民的,以表彰他們在-反對德、義法西斯海戰和空戰中的勇敢精神。這面國旗是馬耳他民族勇敢不屈和熱情好客的象徵。
馬耳他的國徽也很有趣,整個圖案呈圓型,中間偏右是一艘蕩漾在蔚藍色海面上的漁船,船的頭尾兩端高高翹起,船身有紅、白、棕三種顏色,船頭畫有古埃及主神之一奧西里斯的眼睛。這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漁船一直披視為馬耳他的象徵。國徽下端偏左處是一片黃色的土地,上面交叉放著棕色釣木叉和木鍁,象徵著馬耳他人民的勤勞,土地的盡頭是馬耳他常見的霸王樹。圖案最下端用金色的馬耳他文大寫字母寫著「馬耳他共和國」。圖案最上方為一輪紅日,在白色背景的襯托下放射出金色的光芒,象徵著這個國家的燦爛前程。 馬耳他國歌是由民族詩人卡爾蒙作詞羅伯特薩姆特作曲,歌詞共分兩段,歌中唱道「保衛她!主啊!像以往一樣保衛她,這可愛的祖國。想著她,你創造的美麗國家。顯她的統治者因智慧受到尊敬,大慈大悲,給人們力量,讓馬耳他人團結、太平」由於詞作者卡爾蒙是一位神父,因此歌軟詞中不免帶有一些宗教色彩。但整支歌曲的曲調深沉感人,抒發了馬耳他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因此深為廣大人民所喜愛。
行政權由內閣執行,內閣總理由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但形式上必須得到總統的批準。內閣成員由總理提請總統任命。政府必須對議會負責,議會如果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總統就要將總理解職,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總理都會知趣地自動辭職。內閣決定國家的政策,執行政務,內閣總理必須就政府的行為向總統作充分的報告。內閣有九名部長和八名議會秘書,一般情況下由總理兼任外交部長、由副理兼內政司法部長,其他成員還有社會政策都長、教育部長、財政部長、基礎發展部長、生產發展部長、第三產業發展部長、戈佐事務部長,以及負責衛生事務、老人事務、建房事務、水力和能源事務、郵電通訊事務、工業事務、旅遊事務和海事等的議會秘書。這個國家因為大小,所以沒有設置地方玫府,馬耳他島和戈佐島共有五十八個村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立法權屬於國會,一院制的國會稱眾議院,一共有六十五個議席,另外還有四個額外的議席,選自全國十三個選區,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的每一次會期,都要依照總統以公告指定在馬耳他境內的地點和時間舉行;每年國會都有一次會期,每一次會期的最後開會日期、和下屆會期的第一次開會日期中間,不得有十二個月的間隔。國會議員有言論免責權,他們在國會中所作的言論和所為的投票,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此外,馬耳他還設有一個反對黨領袖,由總統任命。
司法權各級法院,分刑事和民事兩方面。法院分高等法院、上訴法院和初級法院。高等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由一名大法官和八名法官組成,由總統根據總理的推荐任命,任職到六十五歲退休為止,任期內非經本人的允許,不得將他革職,這有一個憲法院,由裁判長和四名法官組成,他們由總統諮商總理後任命。裁判長同時也是憲法法院的院長。下級法院的法官叫判事,由總統應總理的提名加以任命。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此外,馬耳他還設有審計長、公務員委員會和特別委員會等。
國內主要的政黨有國民黨(Malta Labour Party ),成立於一九二一年,有三萬二千多名黨員,大多數是工商業者、教職員、律師和農民等。這個黨對內主張按照馬耳他信仰天主教、具有歐洲傳統和民族精神的特點,把馬耳他建設成為一個自由和正義的社會。對外主張自主外交,積極發展和西方國家的體係,反對共產主義思想的滲透,認為馬耳他是歐洲的一都分,把通過談判加入歐洲共同體市場作為它的長遠目標。
馬耳他工黨(Malta Labour Party )成立於一九二○年,是左派的政黨現在有近三萬名黨員,以工人居多。對內主張所有公民不分種族、膚色和信仰都享有平等權利,遂步削弱宗教勢力;建立自主經濟,實行部分企業國有化,工人參加企業管理和增加福利設施等。對外主張奉行獨立自主、中立和不結盟的政策。
馬耳他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Malta)成立於一九六九年,只有一百一十七名黨員,主張和國內其他政治力量就社會發展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基本問題達成協談。
總工會(General Worker’s Union)成立於一九四三年,設有九個分會,共有三萬多會員,是工黨的主要支柱一九七八年曾宣布和工黨合併,但目前仍獨立開展活動。
工會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成立於一九五九年,有一萬九千五百多名會員,政治上傾向於支持馬耳他國民黨。
國內的其他政黨還有國家民主黨、進步黨政黨等。
國土只有五座島嶼
馬耳他原來的名字叫做馬萊特(Maler)群島,從地理形勢上看,馬耳他的位置在地中海中部,在航運上正好處在直布羅陀海峽和蘇黎士運河間的中站,是大西洋通往地中海東部和印度洋的交通要衝,並且構成地中海最重要的三個據點之一,所以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這裡曾經是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部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南歐司令部的所在地,因此世人就叫它做「一艘在地中海不沉的母艦」。
這個島國的位置恰好在北緯三十五度五十五分,東經十四度二十七分線上,北距義大利西西里島九十五公里,距離歐洲大陸最南端約兩百二十五公里,離非洲突尼西的距堆是兩百九十公里。它控制著整個地中海,在戰略上的位置非常重要,所以有「地中海的心臟」的美稱。
全國總面積三百一十六平方公里,約合一百二十二平方英哩。全國由五座島嶼組成,馬耳他島是最島,面積約為兩百四十六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八;島上地勢西高東低,丘陵起伏,間或有小塊盆地。
沒有森林、河流和湖泊,僅在冬季有雨後水道,缺去淡水,人們飲水的來源,主要是從地層中吸取,這座島嶼的最高部是海拔一百八十五米至兩百四十五公尺的珊瑚石灰岩台地,它的周圍是表灰粘土坡,島西岸崖壁陡峭,少港灣;東岸由於有斯謝比納斯山伸入海中,西側形成了馬爾薩姆希特灣和格蘭德港,這兩處深水港灣增強了馬耳他的戰略重安性。
科米諾島(Comino Isand)是國內的第三大島,它位於馬耳他馬和戈佐島之間,面積只有三平方公里。這裡土質貧瘠,島上居民主要從事畜牧業,產有蜂蠟、蜂蜜和葡萄,並飼養有山羊和綿羊。這裡還建有軍事設施,可以控制馬耳他島和戈佐島之間的科米諾海灣。另外,還有兩座無人居住的小島,一座是科米諾托島,另一座是費爾費拉島(Filfla Lsland)。它們海拔不高,大都是由珊瑚石灰岩構成。這個國家有一百八十公里長的海岸線。
馬耳他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全年只分夏、冬兩季。每年四月至十月為乾早的夏季,六月至九月的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九度。有時還會受到濕熱的東南風吹襲,這種風來源於北非撒哈拉沙漠的酷熱氣流,它不但酷熱無比,而且吹過地中海時很快就吸足了水份,所以濕度很大,使人難以通過排汗有效地散熱,進而使人頭昏腦脹,精神不振。當地人把這種風稱之為希羅克(Sirocco),幸好它並不常見。
一般在九月底之前,從大西洋吹來的西北風侵襲馬耳他,帶來了狂風驟雨,並且宣告夏季的結束。每年的十月至第二年的三月是濕潤的冬季,全年降雨量集中在這個季節裡,年平均降水量為五百二十五公釐,多為急驟的陣雨,但仍風和日麗的日子,天氣宜人。這裡的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八點七點。
自然資源極度貧乏
這個島國自然資源十分貧乏,農田不足,在經濟上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農業方面,可耕地面積雖佔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四,但因水源不足,加上土壤瘠,所以目前只有一萬二千公頃適合的耕種的面積,而且多是零星小地,不宜使用機械耕種,因此產量不豐,全年農業總產值只佔國民經濟總產值的百分之四點四,農業勞動力只有三千二百多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七。據說國內全年所產的糧食,只夠全國人吃三個月,剩下的九個月糧食,必須自國外進口。主要的農產品年產量為馬鈴薯兩萬三千噸,薯類作物兩萬二千噸、洋蔥四千一百噸、葡萄三千二百噸、西瓜兩千一百噸、小麥三千四百噸,大麥兩千四百噸、番茄五千六百噸、桔柑兩千一百噸和草莓一千二百噸。
國內沒有森林,所以根本就沒有林葉,所需木材均依賴進口。在群島上可以找到的喬木和灌木只有土生土長耐旱的沙豆樹、霸王樹、無花果樹、橄欖樹、月桂樹、杏子樹、石榴樹、松樹、橡樹、檉柳樹、百里香樹、葡萄樹、廣柑樹、檸檬樹和仙人掌等。春天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野花,會像地毯一樣開遍山丘和田野,景色非常迷人。當地的動物中有兔子、刺猬、蝙蝠、青蛙、蜥蜴、綠蛇:鳥類中有雲雀睢鳩、麻雀、畫眉和一些海鳥。另外還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馬耳他狗,它的外形美觀纖巧,非常溫順,活潑可愛。這種狗體高僅十三糎。 體重三公斤左右,背毛為純白色,又長又厚,並且相當柔滑,兩耳懸垂,尾巴呈羽毛狀,捲於背上,相當迷人,是世界上一種校名貴的玩賞狗 馬耳他的狩獵條件雖然不很理想,但卻是很好的放鷹之地,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視為歐洲的一個養鷹中心。另外,馬耳他列島還是往返於歐洲和非洲之間候鳥的落腳處,儘管這裡鷙鳥很猖獗,但春秋兩季,鳥源始終非常充足這個島國也有畜牧業,規模不大,只是農家的副業。目前飼巷有五萬五千四百多頭豬、一萬三千五百多頭牛,三千四百多頭綿牛和一千四百多頭山羊,另外還有一百一十二萬五千多隻雞。
沿海居民中有一些人從事漁業生產,全國共有漁民一萬多人,但漁船較小,一共只擁有大型機動漁船十九艘、小型漁船三百多艘,漁業不發達,每年的捕魚量只有一千一百多噸。
這個國家除了盛產建築用的石灰岩外,無任何礦產資源。工業主要以加工業為主,近年來馬耳他政府為了發展民族工業,對於新設工廠,訂有許多鼓勵和優惠的辦法,藉以促使國家經濟的自給自足。紡織業是這個島國長期以來主要工業之一,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全國就有十二家紡織廠,生產各種用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製成的各種紡織品,現在已成為主要出口產品之一。馬耳他的釀酒業歷史十分悠久。據說釀酒技術是古代腓尼基人傳入的,他們把葡萄帶到了馬耳他,並把它種植在夸爾米和拉巴爾地區,直到今天,這裡的葡萄園仍然出產最好的酒。
近年來,這個島國的印刷業發展很快,印刷價格已低廉到足以吸引海外客戶,甚至像美國那樣遙遠的國家也會前來訂貨。島上還有一家蘭布勒汽車修配廠,除了能修理各類汽車外,還能從國外進口零件裝配出汽車,然後再回銷到國外。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小小的島國居然也會生產一些精密儀器出口o另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由於旅遊者和移民的增多,刺激了建築棠的發展,修建了許多旅館和出租公寓。
修船業和造船業是馬耳他最重要的工業部門,也是雇用工人最多的企業。在歷史上馬耳他的修船業一向很發達,一九七一年政府將外國船塢公司收歸國有後,這個行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馬耳他乾船塢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國營企業公司,除修理各類船隻外,還能製造萬噸級以下的各種船隻。一九八五年,中鋼曾是幫助他們修造了一個三十萬噸的乾船塢。另外,馬爾薩造船廠能建造出十二萬噸級的大油輪。國內其他主要工業還有麵粉、食品加工、巧克力糖、水泥、飲料、肥料、煉油、冷凍、成衣、汽車保修、家具、製鹽、發電、海水淡化和製鞋等。目前這個國家的工業總產值為三萬八千一百萬馬耳他鎊,折合十二億一千九百萬美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點五八。
在對外貿易方面,全年輪出總值約為一億九千六百萬馬耳他鎊,折合六億二千八百萬美元,主要輪出品是人力、成衣、編織品和針織品、鞋、飲料、煙草、肉類、海鮮、活畜、化工產品、機械運輪設備、科學儀器、鐘錶、電機和手工藝品等。全年輸入總值約兩億八千萬馬耳他鎊,折合八億九千六百萬美元,主要輸入品有糧食、石油、紡織紗線、礦產、建材、電機、電器、機械、交通器材、塑膠製品、化學成品、水泥、玻璃製品、電子產品、工業原料,運輸設備和紙製品等。
這個島國的貨幣單位叫馬耳他鎊(Maltess Pound),大約一個馬耳他磅可以兌換三點二美元。國民平均所得約為每人每年五千五百美元。
在交通方面,相當便捷。對外空中交通有機場四處,三處是陸上機場,一處是水上機場,其中的盧卡機場是國際民航機場,有班機和英國、義大利及其他歐洲國家與北非等國來往。
馬耳他本島和各處島間,有密集的輪渡往來。對外海運更是方便,這個國家的特色,就是隱蔽和深關的港灣特別多,因此對外海運交通特別便利。在大大小小的港灣中,都停泊著許多大油輪和小遊艇,也有很多修理和保養船舶的好場所。國內最大的港口,就是格蘭德港,也就是大港。馬爾薩姆謝特港走是國內的第二大港。此外,圈內還有聖托馬斯灣、聖保羅灣(St Paul’s Bay)、聖喬治灣(George’s Gay)、聖朱利安灣(Julian’s Bay)、美麗灣、黃金灣、拋錨灣、樂園灣、陽光灣、以及戈佐馬和科米諾島之間的聖瑪麗等灣,都可以停泊船隻,平均每年有兩千八百二十五艘各類船隻在這裡進出,總噸位達五百六十五萬噸,港口的年吞吐能力為一百八十五萬噸。另外,馬耳他還擁有兩百七十五艘排水量一百噸以上的船隻,總噸位為兩百八十六萬噸。
這個島國的陸上交通設施良好,公路四通八達,全國公路總長為一千四百六十三公里。其中百分之九十三為高級路面,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道路系統,將城鎮和鄉村連成一片。目前全國擁有各類機動車輛十一萬二千輛,境內沒有鐵路。
全力發展親光事業
馬耳他什麼資源都相當缺乏,唯有陽光海水和石頭等三寶所構成的觀光資源卻本錢十足。這裡的陽光格外溫暖明媚,天空終年多睛朗高潔,令人感到舒適和心胸開闊。這裡的海水湛藍清澈,溫度暖和、沒有任何污染,海岸平坦、沙漢鬆軟,可供全年游泳,連十二月的海水,還像其他地方八月中的海水一樣暖和,散布在各處澄清的小海灣,是嬉水人們的好去處。
馬耳他的石頭更是寶中之寶,這種奇特的石頭和一般岩石不同,它的結構均勻,顆粒細而無砂,岩石內都充滿縫隙,所以貯水性能很強,質地柔軟,極易開採和加工,據說用普通的木工工具就可以像加工木材一樣來加工這種石頭,並且可以根據需要把石頭刨光,切成各種形狀,鋸齊或者雕刻花蚊圖案都行。儘管它可以像木材一樣進行加工,但是這這石頭卻又不同於木頭,木頭怕燒怕碰,而馬耳他石頭加工作一定形狀的成品後,過一段時間,內部的水分就會全部蒸發,這時它的顏色便會由白色變成乳黃色,硬度和其他岩石一樣,非常堅硬,永不腐蝕,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建築材料。此外,這裡的石頭一般都是露天開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耳他人為了躲避德、義法西斯的轟炸,在岩石層中修建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岩洞網。
到戰爭結束時,這種既安全又方便的防空洞,在數量上已超遏島民人口的總數。許多馬耳人能活下來,都應歸功於這種岩石。
這裡的風景雖然不像義大利那樣入畫,但是雄渾多彩,色澤鮮明而予人以難忘的印象。山間梯田,用亂石築牆為界;農居屋頂平坦,便於雨水傾流;窗戶很小,遠遠望去,彷彿是法國海外兵團的堡壘。凡此種種,都足以使馬耳他成為國際旅遊中心的最好條件。地中海獨有的溫煦氣候,加上醉人的和風以及可愛的陽光,也使馬耳他成為一個遊客如湧的國際性觀光勝地,因此每年都有大批遊客入境觀光,其中尤其是以英國人為最多。馬耳他夏天的海風消除了酷暑,冬日的陽光融化了冰雪,加上無限歷史文化資源的吸引力,使政府決心集中力量將馬耳他發展成國際觀光勝地。現在島上到處都有石器時代後期和青銅器時代的遺跡,文明古國的程度超過希臘,因此使馬耳他又成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們眼中的聖地,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馬耳他是史前的、中古的、近代的、基督的和非基督的、東方的和西方的文化混合結晶體。目前,每年來馬耳他觀光的外國遊客達九十萬人,幾乎是這個島國人口的三倍,外匯收入達一億三千七百萬馬耳他鎊,約折合四億三千八百萬美元,佔國民經濟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為了使觀光事業能夠迅速發展,政府實行國家撥歡和鼓勵私人投資相結合,面向中下層遊客和薄利多銷的方針,興建了近兩百家各種不同層次的旅館,選興建了兩千五百六十多套旅遊公寓。合計床位有三萬四千五百多個。英國專門研究馬耳他歷史的專家查爾斯歐文(Charles Owen)曾先後六次訪問過馬耳他,他說「如果最初的印象是重要的括,那麼對於還沒有到過馬耳他群島的人來說,最好是乘船前往。」人們乘客輪在萬頃碧波中前進,從遠處就可看到馬耳他像一座大型舞台從水中升起,在巨大的壁壘上,造型多樣化的建築物,鱗次櫛比。宛如一幅淡黃色的掛毯懸吊在藍天和大海之間,引起人們的許多遐想。再加上海港中的泊位和供水設備都是免費提供的,所以使這個島國的各處港灣內泊滿了許多外來的遊船和遊艇,使政府在親光事業上賺得了可觀的財富。馬耳他除了要招徠富有的外來觀光客外,還從事一種努力,要把外國退休的商人和領長薪的退伍軍人們,吸引到馬耳他來安渡退休生活。只要這些人士每年每人帶來三千三百六十美元,就可以申請在馬耳他永久居住。
首都瓦萊塔教堂多
瓦萊塔(Valletta)是馬耳他的首都,也走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它的位置在馬耳他東岸的塞伯位斯半島上,東臨地中海,西北面有馬爾薩姆布特港,東南面是格蘭德港(Grand Harbour)是國內最大的,港區呈U字形,形勢極佳,港閣水深,可以容納大型船隊停泊,並且建有大堡壘、兵工廠和造船廠,是世界上著名的要塞,西和直布羅陀,東和塞浦路斯首尾呼應。
瓦萊塔市的歷史不足五百年。一五六五年土耳其人大舉入侵時,守衛聖埃爾莫要塞(St Elmo Fort)的聖約翰騎士團的騎士們在這裡堅守了一個月,殲敵八八千,為最後擊潰入侵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五六六年,聖約翰騎士團決定在這裡修建一座大型的軍事要塞,以防外敵的再度入侵。在同年三月二十八日舉行的奠基儀式上,騎士團執委會決定以指揮這次保衛戰的騎士團團長,瓦萊特(Jean de la Valette)的姓名來命名這座要塞。
一五七一年,瓦萊塔城內永久性建築仍寥寥無幾,騎士府也還沒有完工,但是騎士團仍決定遷入新都。同年三月十八日,騎士團團長德爾蒙特(Del Monte)在騎士團執委會和全體騎士們的陪同下,從聖安吉洛要塞來到比爾吉海邊的聖勞倫斯教堂,舉行莊嚴的彌撒,然後全體騎士和比爾古的民眾陪著蒙特團長沿著海岸走到騎士團旗艦停泊之處。當他在前呼後擁中登上旗艦後,騎士們和比爾古居民們也登上了戰艦和各種船隻。船隊在一片歡呼聲、喇叭聲和禮炮聲中啟航,橫渡格蘭海港,抵達對岸。蒙特團長和他隨從人員下船後,由小碼頭拾級而上,通過德爾蒙特門進入瓦特塔城,大隊人馬一邊唱著宗教謝恩讚美歌,一邊穿過這座僅具骨架的城市,來到勝利聖母教堂,當蒙特團長進入教堂時,城內禮炮齊鳴。慶祝儀式結束後,蒙特團長來到位於瓦萊塔中心剛建成一半的新邸。從此,這裡便成為馬耳他的首都。
一五八二年,瓦萊塔城大體建成,城內幾乎已無空地,居民已近四千。騎士團在這裡修建了七座府邸、市政廳、金庫、修道院、教堂、醫院和麵包坊。私人建築物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建築物大都是由馬耳他建築師羅拉莫.卡薩爾設計的,他為此還專程去義大利考察,吸取了不少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但他的建築物仍舊揉合了馬耳他本地的建築風格。
十八世紀期間,騎士團過份看重「至尊的軍事教團」這一崇高稱號,他們對於禮節儀式、行政事務和豪華生活越來越重視,而歷任聖約翰騎士團團長都對自己能在生前興建一些公共設施、或在臨終時為騎士團留下一筆可觀的錢財而感到自豪。這種無止境地追求排場的心理,也在瓦萊塔的建設上反映出來,當時曾訪問過這裡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帕特里克。布賴登,曾把它形容成歐洲王國都城的縮影。到了一七六六年,瓦萊塔建成了二十個街區,街道的布局呈棋盤形。
一七八九年,拿破侖指揮法國軍隊佔領了瓦萊塔,並將聖約翰騎士團逐出馬耳他。一八○○年,英國人趕走了法國人,並佔據了這裡。一八一四年馬耳他正式淪為殖民地後,瓦萊塔便成為地中海最重要的海軍和陸軍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遭到軸心國轟炸機的猛烈轟炸,破壞非常嚴重,但好在這裡的房屋都是石頭砌成的,否則空襲後引起的大火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失。一九四三年,馬耳他人民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瓦萊搭成為義大利海軍艦隊的受降地點。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瓦萊搭成為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部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集團南歐司令部的所在地。一九七九年以後,原來的軍用船塢已改建為商港。另外,國內的主要工業如煙草、紡織、造船和修船、傢俱和木材等都集中在這裡。目前這個都市有一萬四千多名人口。
盧卡機場是境內唯一的國際民航機場,它位於馬耳他島中南部,北距瓦萊塔八公里。每天都有定期班機往返於倫敦、羅馬和利比亞,而在倫敦和羅馬還可以和其他國家聯運。 遊客們也可以乘船去瓦萊塔,最好是先乘飛機到羅馬後,再乘車到那不勒斯,從這裡乘班輪只要兩天就可以抵達瓦萊塔;也可以先乘飛機到西西里島,然後從那裡乘船,只需一個晚上的航程便可到達馬耳他。私人開遊艇前往馬耳他,通常都在瓦萊塔西北側的馬爾薩姆特港的塔什比埃什遊艇停泊場(Ta Xbiex Yacht Marina )停泊,並辦理入關手續;瓦萊塔和戈佐島、科米諾島之間每天都有許多班次的快速水翼船來往。瓦萊塔東南側的格蘭德港,原來只是地中海伸入馬耳他島東岸的小港灣,隨著十九世紀末船舶修造綜合企業的發展,周圍增加了許多居民點,現在發展成為馬耳他的主要口岸,設有貨櫃專用碼頭,還有二座大型乾船塢。
全島大約有九百五十輛公共汽車,一個起點站設在瓦萊塔國王門附近,另一個起點站設在瓦萊塔卡斯蒂爾廣場。大多數線路都是從首都呈扇形延伸到鳥上的各個城鎮。這些線路沒有編號,每條線路的公共汽車和車站的站牌都有各自不同的顏色,以便乘客識別。
這個國家計程車的車號牌是由紅、白兩色組成的,車上裝有計程器,但是有些計程車司機不願使用它。和馬耳他的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計程車收費似乎偏高。租費也比較便宜,只要持有遊客所在國的駕駛,執照就可以租用。這裡行車是靠左駕駛,不得開快車,官方對所有公路上的行車都有嚴格的速度限制,一旦超速行駛,就會受到交通警察的處罰。由於這裡許多城鎮街道狹窄,交通繁忙時刻,常有交通堵塞現象發生。
瓦萊塔依山傍水,氣侯溫和,陽光和煦。這裡的春天來得特別早,當北歐、西歐還是寒風凍冽的時候,這裡已是春暖花開、鳥語花香了,很多歐洲老人便特意趕來過冬。而到了夏天,這裡睛空萬里,海風徐徐,並無酷暑,如上清澈的海水,平坦的海岸,鬆軟的沙灘,風平浪靜的海灣,是游泳、泛舟、滑水和日光浴的理想場所。這裡既聽不到大城市的喧鬧,也見不到大工業區的煙塵,而是一派恬靜、清新的田園風光,因此它享有「歐洲農村」的美名。
市人內建築全部用一種色調柔和的孔黃色大理石建成,所有建築物的牆壁都不需要粉刷就會呈現出一種自然的淡雅光潔色調,它們在紅花綠叢中給人一種色調明快、柔和、清新雅緻的感覺。整個首都就像用大理石砌成的一座美麗宮殿。
瓦萊塔是全島最繁華和最美麗的地方,當年聖約翰騎士團以這裡為要塞鎮守地中海區的遺跡,以及具有歐洲多種民族風格的古老建築物,都令人嚮往不已,所有這些對親光客來說,確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城內的街道從縱橫排列,呈棋盤形,頗有美國紐約曼哈頓島的風味,並且每一條街道都可以引人到海邊,一眼可以看到蔚藍色的大海。國王路(Kings Way )是市內最主要的街道,聖約翰騎士團當年所建的各種豪華壯觀的建築物,都集中在這條的街道兩旁,它南起國王門,向北筆直貫穿全市,直抵盡頭的聖埃爾莫要塞。每天晚上六時至九時,這條街道不準車輛行駛,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街上散步、談天,就像落日時的鳥雀爭鳴;美麗的馬耳他姑娘們更是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攜手地在這條大街上閒逛。在國王路東側與之平的還有商人街、聖保羅(Paul’s Street )聖厄休拉街、東街和愛爾蘭街等。在國王路西側與之平行的還有正街、老麵包坊街、老造幣廠街(Old Mint Street )、和西街。與國王路相垂直的街道自南而北有王后街(Queen Street )、軍械街、南街、不列顯街、聖約翰街、老劇院街、大主教街、聖多米尼克街和北街等。
自國王路再走過兩條街,過了土壘,景物一變,令人有置身北非的感覺。這裡狹隘的街道上橫懸著曬衣服的繩索,許多洗好的衣服像萬國旗似地掛著,木質百葉窗的騎樓上掛著鳥籠,騎樓下一些老太婆們坐在門邊聊天,半裸的孩子們在許多榨過果汁的水果渣堆中嬉戲,周圍滿是蒼蠅,有死的、也有活的,還有狗和狗屎,一片髒亂不堪的景象。
官邸廣場(Palace Sauare)位於市中心,它的對面有王后廣場(Queen’s Square )兩者之間隔著國王路。廣場附近有法官官邸、皇家圖書館,聖約翰教堂和馬努埃爾劇院等名勝古蹟。德爾蒙特廣場(Del Monte Square )位於聖約翰大街的西端,它的北側是聖保羅大教堂,西側可以俯視繁忙的馬爾薩姆希特港。卡斯蒂爾廣場位於王后街東端,廣場附近有卡斯蒂爾騎士府,義大利騎士府和弗農俱樂都等古建築。
馬耳他群島雖有近兩百家適合各種年齡、受好和經濟能力的旅遊賓館和飯店,但有趣的是,瓦萊塔市內的旅館卻非常少。只有腓尼基大飯店最出名,它位於國王門附近。然而,市內卻有許多配備了傢俱的套房和別墅可供短期租借。
儘管這個小小的島國在烹調方面並不出名,但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一些高級賓館和餐廳,也可以燒出國際水平的菜餚。在瓦萊塔市內最好的午餐地點是腓尼基旅館的露天平台餐廳和不列顚旅館的一個樸素餐廳,人們在這裡可以一邊慢慢地品嚐當地菜餚,一邊居高臨下地俯瞰格蘭德港的美麗風光。另外,市內的姆迪納餐廳和薩查餐廳也很有名。總理咖啡店則是人們最喜歡交談、聊天的場所。
馬耳他人很喜歡吃兔子,兔肉因而成了這個島國的國菜,每家餐館都會供應這道菜。蒂姆帕納是一種用麵粉和油脂烤成的通心麵。蘭姆普基則是一種魚餅,同茄子作餡。當地人很喜歡喝啤酒和飲料。 「金尼」是當地出產的一種解渴飲料,苦中帶甜,喝起來很爽口o馬耳他出產的開胃酒,質量很好,頗受各國觀光者的歡迎,最有名的是「馬索文」、「農夫」 和拉克里瑪等葡萄酒,市內有許多幽靜的小酒吧,大都是全天二十四小時營業。
跳舞是馬耳他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從賓館的舞池、露天平台的舞場到遍布市區各個角落的舞廳,都可以盡情歡舞,這裡甚至還有地下室舞廳,舞女有時還兼營皮肉生意。市內有不少電影院,大都上映英語影片,但電影檢查制度較嚴,即便是國際影壇上享有盛名的影片,如果有裸體鏡頭出現,就會被毫不客氣地剪掉。馬努爾劇院有時會上演話劇或歌劇,偶爾也舉行音樂會,由來訪的外國藝術家或本國藝術家演出。
瓦萊塔是全國的商業中心,商店大都集中在國王路兩側和它的附近,其中有許多專門向海員和遊客出售生活用品和旅遊紀念品的小商店,出售有手織花邊、精致的珠寶,以及各種各樣色彩鮮艷的手工藝品,其中最有名的是馬耳他花邊(Maltese Lace ),它是一八三三年時由義大利熱那亞的花邊編織工人引入馬耳他的一種嵌帶花邊,圖案是以線束或繫帶而不是用網狀連起來的,它的外觀和早期熱那亞線軸編織的花邊相仿,並有馬耳他式交叉的尖耳形麥穗組成的幾何圖案。人們還可以在這些商店中買到各種各樣的舶來品。除星期日外一般商店每天從上午九時營業到晚上八時,午餐時休息兩個小時。這裡的銀行只在上午開門營業。
市內還有一處專門生產各種手工藝品的藝街忖,它所處的地點原是飛機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闢為藝術村,這裡生產各種精美別緻的竹編、木雕、泥塑、銅像、項鏈和金銀首飾等工藝品。這裡出產的馬耳他石楠根煙斗也很出名。
在聖厄休拉街上,妓女們倚牆而立,聽著唱機中傳來優美動聽的音樂,等待水手們上岸尋歡。她們身後的牆上有許多十字架,說明了古代騎士們決鬥時在這裡身亡,當時馬耳他只有這條街是被允許騎士們進行生死決鬥的地方嚴格地說,瓦萊塔像是一座從海平面上升起來的石砌大舞台,又像是要塞、博物館,或者是古董古蹟,但它確實是個生氣勃勃的港市。城內三分之一的土地屬於教會,百分之百的市民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市內有許多教堂
聖約翰大教堂(Sairt Jonh’s Co-Cathedral Churches )原稱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女修道院教堂,它位於市中心,介在國王路和商人街之間,正面朝著聖約翰街,後門通往聖露西亞街,它建於一五七三年至一五七八年,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築,部份模仿哥德式風格。後來為了紀念施洗聖徒約翰而改為現名。從十六世紀起,這裡便是騎士團舉行隆重宗教儀式的教堂,它的外形現在雖然已經陳舊,但教堂內部裝飾非常華麗,各種大理石雕刻極為罕見,仍可看到騎士們昔日光榮歷史的遺跡。十七世紀時,義大利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在馬耳他創作了兩幅著名的油畫,一幅是「聖傑羅姆」;另一幅是「被砍頭時的施洗者約翰」。這兩幅油畫仍掛在聖約翰大教堂裡。一六七五年,來自義大利那不勒斯著名的藝術大師馬蒂亞普雷蒂(Maltia Preti )受命將教堂內部加以裝飾,他將教堂四周牆壁飾以精緻的雕刻,並在教堂圓頂的天花板上繪製了一幅反映施洗者聖約翰生平事跡的大型壁畫,這幅畫是他一生中構思最精巧、最嚴謹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嵌著大理石的地面是為了紀念古代的三百七十九位聖約翰騎士團英勇的騎士。大教堂的地下墓室中安置著十幾位裝佈得很華麗的聖約翰騎士團首領們的墳墓,他們全都出自歐洲望族世家,對馬耳他曾有過巨大的貢獻,因此遊客們置身其中,有如面對群賢。據說這座宏偉的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摩斯塔大教堂也是瓦萊塔的著名古蹟之一,它建於一八三三年至一八六三年。整個教堂全都用石頭砌成,非常雄偉壯觀。教堂內還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的壁畫,非常珍貴。有趣的是教堂的陳列室內還擺著一顆炸彈,那走一九四二年德國法西斯扔在教堂上的,炸彈穿過教堂屋頂落入裡面,但沒有爆炸,現在已成為「文物」了。
市內其他較出名的教堂還有聖保羅大教堂(Sait Paul’s Cathedral Churches)、聖弗朗西西斯教堂和聖多米尼克教堂等。
大公之宮位於官邸廣場附近,也是一幢歷史性建築物,裡面有燦爛的哥必林繡帷和各種不同的古代兵器。
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位於國王路西側,介在南街和大不列顚街之間,這裡原是普洛旺斯騎士府(Provence Auberges),後來改建成博物館。它的正面豐富多彩,每兩個窗戶之間都有成對的柱子,在二樓的窗戶上有互相交替的三角牆和弧形牆,而在底樓的牆壁上則開著三種不同形式的窗戶,它們全都嚴格地對稱,因而整個建築物的正面構造既可異多彩和富麗堂皇,又極其均勻平街。觀光者步入正門後,首先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座巨大馬耳他島的地理模型和瓦萊塔市的模型,館內並展出古代馬耳他各民族遺留下來的器皿、石像、雕刻和繪畫等文物,相當豐富。這裡還藏有公元前二十世紀馬耳他居民製造的各種具有單線圖案的瓶和壺。
馬努埃爾劇院(Manoel Theatre )位於老劇院街和老造幣廠街相交叉的十字路口旁,它建於一七三一年,是至今還在使用的歐洲最古老劇院之一o造座劇院是由法國建築師弗朗蘇瓦蒙迪爾(Franoois Mondion)設計的,起初稱為公共劇院,後來稱為皇家劇院,最後用劇院的創立者騎士團團長馬努埃爾的命字來命名這座劇院。
一八○○年英軍佔領馬耳他後,劇院每晚都被英軍官兵們擠得水泄不通,來自義大利的歌唱家在這裡上演西洋古典歌劇,戲票每張只要、一先令o一八六六年,在瓦萊塔國王路修建了一座較大的歌劇院後,馬努矣爾劇院雖然每晚都上演各種節目,但實際上卻成為乞丐們的棲身之所,他們每晚只要花一個便士,便可以在這裡過夜。二十世紀初,這座劇院曾經用來作為舞廳和電影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被德國的轟炸機炸毀。直到一九六○年,馬耳他政府才重建了這座劇院。
從街上看,劇院的正面簡單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使你根本想不到它內部的富麗堂皇。大門位於劇院的正中,左右兩邊是兩道小門。這些小門的左右兩邊又有兩個大廣告欄,樸素無華的成對壁柱從這些廣告欄上方開起,將上面的樓房環抱起來。大門上頭有一個用石頭砌成的陽台,周圍裝有花樣複雜的鐵欄杆。每當晴朗的傍晚,便有觀眾來到這座陽台上呼吸新鮮空氣,欣賞著從國王路向馬爾薩姆希特港傾斜而去的狹窄街道上的活躍景象。
從大門口看,劇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舞台前部的華麗圓拱,它是以科林斯式的壁柱為其支架。圓拱上塗著青綠色,並飾以鍍金的盾牌和棕櫚葉。順著圓拱往上看去,居於正中央的是維萊納的盾形紋章,在紋章上面的是一頂金色王冠。在舞台前側的那些特別包廂就修在圓拱的兩旁,它們隔著二十三呎寬的台口彼此相望,從中樓那一層上升到相當於劇場裡的三樓包廂那一層。雖然這些特別包廂對縱深四十英呎的舞台看得並不特別清楚,但它們都是觀看壯麗的馬蹄形劇場最好的位置。
在劇場內部郵,包廂順著馬蹄形的弧線排列;在三樓包廂之上和天花板之下的,是最高的樓座。正廳後排,原來也圍以包廂,但是後來都拆掉了,於是環繞著馬蹄形的左右兩邊便留下了兩條寬問的弧形走廊。在弧棣的正中,在進口的樓上,總統的包廂是俯視舞台最好的一個地方。它原是總統包廂,一八三八年,阿德萊德王太后(Dowager Queen Adelaidee)就是坐在這個包廂裡觀看義大利作曲家唐尼采蒂(Donizetti)的著名歌劇《拉美莫爾的露西亞》(Lucia di Lammermoor ))的演出。在一九六七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在這個包廂裡觀看過驚彩的文藝演出。
整個三層包廂都裝飾得富麗堂皇:一幅幅優美的風景畫,是用油彩繪在淺碌色的背景上,一條條花邊貼滿了二十二開的金箔,顯得琳琅滿目。許多小巧的枝形吊燈每隔一段懸掛一盞,使三層包廂更加光潔燦爛。但天花板本身卻是這座劇場最令人讚賞的特色之一,它呈橢田形,當中有一個楠田形迪通風格子,裝瑛漂亮,閃閃發光,中間懋掛蕃一主華屁的枝形吊燈。從違個楠囚形各升向四面八方引出的一條條直線,將那些鑲以金框的青綠色的四邊形團團圍住;隨著這些直線間的距離從天花板的中心向邊緣逐漸加寬,那些四邊形也逐漸擴大。 從下面望去,天花板簡直像是一個橢圓形的圓頂,但從最高的樓座上望去,清清楚楚「圓頂」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錯覺,天花板實際上完全是平的。
在這座相當新的木製舞台的周圍,是一層一層峰式的化妝室、道具室、辦公室和經營一座現代劇院所必不可少的其他的設備。因此,在多年的變遷和冷落之後,這座美麗的建築又獲得了它自己的生命。在恢復了原來的特點後,瓦萊塔的馬努埃爾劇院今天能夠以它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而受到人們的讚賞。
阿拉貢騎士府(Aragon Auberges)位於大主教街的西端,隔著獨立廣場和英國聖公會大教堂彼此相望,它的旁邊還有巴伐利亞騎士府。從西北面的宿戶眺望,可以看見馬爾隆姆希特、斯利馬和遠處蔚藍色的地中海。
這座建築物建於一五七一年,它是傑羅拉莫卡薩爾所投計的七座騎士團中的第一座,自落成以來曾作過多種用途,它原先是作為聖約翰騎士團中的阿拉頁語系支團的騎士府。由於它距海港很近,所以給守衛海港進出口處一座碉堡的阿拉頁騎士們提供了許多方便。現在這裡已成為馬耳他總理府的所在她。
這座古建築的造形是西班牙風格,整座屋子呈長方形,中間有一個巨大的庭院,主樓只有一幢,有幾處小門可以通往主樓的地下室。府內主要房間彼此相通,並通向圍繞著中心庭院的列柱廊。
從獨立廣場上看去,阿拉貢騎士府的正面並不很對稱。門的左右兩邊各有三個窗子,門上有半圓形的拱架,多利斯式的門廊是後來由別人加上去的;因為卡薩爾喜歡將窗子開在房間裡面的中部,而讓外表稍微得有些不勻稱,因此整個建築物的正反面就失去了完全的對稱。後來修建的一些騎士府在設計士都有所改善,更加協調一致了。阿拉貢騎士府的窗戶本身都飾有球根狀的花邊,這些花邊在十六世紀馬耳他的建築設計中是門窗上最常見,最富有特色的一種傳統裝飾。
走進騎士府後,就可以看見大門通向一間有筒形圓頂的門廳,大理石階梯從門廳那兒一步步往上通向列柱廊。開向長方形院子的那些寬拱,都安上了一些裝著窗子的框架,透過這些窗子可以看見那座小小的花圃。在列柱廊的諸門之中有一道門通向現在的內閣會議室,會議室的一邊有筒形圓拱伸出,足夠開一口窗子。地面上鋪著白色和灰色的大理石,光潔照人o就像舞廳以外的大多數主要房間一樣,會議室的四周擺著大皮椅,奇怪的是,那張最小最普通的村子卻是總理的座位。
舞廳是一間很大的長方形房門,有木頭地板和一個橫跨中心而兩邊各有一根假柱的圓拱。橫跨天花板的那些栗木屋樑和列柱廊裡的屋樑相似,但在兩端卻佈以各種碎雕圖樣。就在這些雕飾的下面,有一條用銅棕色和白色組成的彩帶沿著四壁貼了一圏。舞廳內用枝形吊燈照明,在各式傢俱中有從法國和西西里進口的精鑲細嵌的櫃子和椅子。
在許多彼此相通的門中,有一道門從舞廳通到接待室,這是一間溫暖而充滿友好氣氛的房間,總理就在這兒兩外國政府的首腦會談。橫垮天花板的屋樑都是用套子包起來的,從那三個整齊的窗戶上可以眺望海港的對岸。沉甸甸的藍色天鵝絨簾子裝飾著門窗,而義大利著名畫家埃拉爾迪(Stefano Erardi)。和吉塞普卡利的油畫同給四壁增添了不少光彩。裝飾品中有一座有名的十七世紀的馬耳他時鐘,它的大木盒上塗了很多的顏色。有一尊鑲嵌精細的聖母像,是一九六四年由羅馬教皇贈送的。這有一口精美的小匣子,它是一○九四年嵌進新防波提牆壁上的那口小匣子的覆製品,同年由英國女王贈送給馬耳他。
在列柱廊的牆上,掛著騎士團大團長們的徵章;而在通向大廳的階梯旁邊,則掛著一些古老盔甲。當這座美麗的古老建築沐浴在廣場的燦爛陽光中時,它使人不禁想起四個世紀以前聖約翰騎士團時代的那些歲月。當它像現在這樣矗立在獨立廣場上時,由於它在馬耳他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使人不禁燃起這對這個新的時代的希望,在這個新-的時代裡馬耳他人終於獲得了獨立和自由。
馬耳他總統位於市中心,它建於一六二三年,在一七九九至一八○○年,法軍曾以此為要塞據守瓦萊塔。馬耳他獨立後,這裡成為總統府,人們遠遠就能看到大院的旗杆上,高高飄揚著一面馬耳他國旗。除統統辦公和居住的地方外,總統府的大院還作為觀光點對外開放,院內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參天古樹和各種奇花異草,這裡還有許多由各國政府首腦贈送給馬耳他的珍禽異獸,可以說是一處小型動物園。這裡清秀美觀,建築布局別緻,頗為幽雅,很值得遊賞一番。
聖埃爾莫要塞(Sajnt Elmo Fort )位於國王路北端,也就是塞伯拉斯半島的最前方,三面臨海,昔日威力無比的大炮,已被謹慎地塞上軟木塞。現在這個要塞租給聖約翰騎士團。他們自一七八九年離開馬耳他後,在組織上職能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它至今仍然存在,只是不再有軍事職能。目前它的總部設在羅馬市內靠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廈附近的一座院落內,在世界上四十六個國家裡派有外交特使。
馬耳他國立圖書館
位於市中心皇后廣場附近。它建於十八世紀,目前藏書量已達到五十七萬冊,其中包括許多古代珍貴的手抄本圖書。馬耳他大學是全島僅有的兩所大學之一。它的位置在聖保羅路和大主教路相交的十字路口附近。
此外,在瓦塔附近的迦達蘭郊區,有個巨大的洞穴,每天都吸引著許多觀光客前來參觀,因為在這個古洞穴裡,發現了古代巨大動物骨骼的化石,據說十七萬年前的遺物。
島上各處風景迷人
馬耳他最長的公路兩端相距只有二十七公里,乘坐公共汽車全程票價只花兩元二角美金,沿途可以看到許多怡人的景色。從連接瓦萊塔、塔什比埃什、斯利馬和聖朱利安的海濱公路上,可乘車觀賞海港內美麗的小港灣;從聖朱利安至聖保羅灣之間的公路上,可以乘車眺望大海。
斯利馬(Sliema)是馬耳他東部城鎮和首都瓦萊塔的一個郊區的位置在馬爾薩姆希特港灣和聖朱利安斯灣之間,是全國旅館最集中的地區,這些旅館大多面臨大海,比較出名的有騎士旅館、堡壘旅館、帝國飯店、棕櫚樹餃館、普雷魯納飯店、蒂涅賓館玫瑰別墅,它們大都集中在一條三點五公里長的濱海人行道旁-,這裡還有無數的冷飲店、餐廳和美麗的沙灘在聖朱利安還有兩家五星級大飯店,一家是希爾頓飯店,另一家是喜來登飯店。另外,斯利馬還是國內現代化的住宅區,由於這裡靠近海邊,景色優美,所以許多英國海、陸軍退役官兵都來此地居住,從而使這裡成為國內英國人最多的地方。目前這個城鎮有兩萬五千人口。
德拉果納小岬(Dragonar Point )位於斯利馬的東南面,這裡有一個大型的露天遊泳池和豪華的海濱浴場,各種水上運動的條件和設備都很完備。這裡還有一家娛樂場,設有各種賭具,供遊客盡興豪賭。
聖喬治灣(Sairt George’s Fort)位於斯利馬以北不足一公里處,這裡也有許多旅館,還有很多配備傢俱的套房和別墅可供觀光客短期租用。此地有一家規模很大的觀光大飯店,經常舉行滑水、遊艇和汽艇比賽。這裡的旅館一般附設有遊泳池,如果在海邊的話,還有海濱浴場,並設有全套的酒吧間和餐廳設備,還有舞廳。岸上有許多新式的餐廳和夜總會,其中最出名的是海港夜總會和方達托爾餐廳,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只須美金十五元。
姆迪鈉(Mdina)是馬耳他中西部的一個城鎮,在瓦萊塔西面十二公里處,靠近拉巴特。城市可能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古代曾先後被迦太基人和羅馬人所佔領,並成為羅馬人統治馬耳他時的首府所在地。現在這裡仍然是一座靜默的城堡,保存完整的舊城牆內有許多十五、十六和十七世紀所建的馬耳他式的宮殿,人們只要步入城門,就像是踏進了另外一個世紀,因為這裡至今仍保持著馬耳他文藝復興時期的風貌。城內雖然只有千餘名居民,但是每天來這裡參觀的遊人達兩千多人。
這裡最主要的觀光點是聖保羅大教堂(Saint Paul’s Cathedral Churches ),它位於姆迪納市中心的聖保羅廣場上。在一八一六年瓦萊塔的聖約翰教堂取得大教堂地位之前,聖保羅大教堂一直是馬耳他列島的宗教活動中心。根據傳說,這所大教堂是建立在羅馬總督普布利馬斯官邸的位置上,公元前六十年,聖保羅在這裡醫治好這位總督父親的病。此後,普布利烏斯便改信基督教,因此一個基督教團體就逐漸地發展起來了,並且經常在總督邸宅中舉行宗教禮拜儀式。公元四世紀,當米蘭保證此地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後,第一座教堂就在這裡建立了起來,並正式命名為聖保羅大教堂。
到十一世紀,這座教堂已經倒塌了,後來經諾曼地人羅哲爾予以修復和改進。但在一六九三年,一次強烈的地震又把它破壞了,四年之後才開始修建成今天的樣子。建築師是著名的大師洛倫佐加法(Lorenzo Gafa),他設計過群島上的許多教堂,包括澤通和維托里奧薩的漂亮的教區教堂和果佐的大教堂。在修建聖保羅大教堂這段時期內,他的才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從聖保羅大教堂正面極其勻稱的結構和他對圓頂的大膽處理中,就可以感覺到他的自信。
當第一次從聖保羅廣場對面觀看時,巴洛克(Baroque)式的正面給人一種均衡而又非常莊嚴的印象。包括西門在內的中央部分比兩邊的鄰接部分略微向前突出,而這兩邊鄰近部分則各有一座低矮的鐘樓。豎在正面的壁柱樸素單純,這些壁柱連同兩座鐘樓下邊大面積未經裝飾的石牆,加強了這座建築物的基本輪廓。圓頂是加法的傑作之,它由於在八個地方增加了小壁柱而得到升高,因此鼓狀部分就更像一個八角形物體。從每根小壁柱開始有一個大的渦巷圖案彎曲向上,直達圓頂的頂端。
大教堂是按照縱長十字架的傳統形式修建的。裡面,在西門與那些甬道之間的三個走廊之間都以彼此相通的圓拱連接起來,而每一個走廊又被從橢圓形窗戶射入的光線所照亮。教堂東面的圓形後殿,和它那四根大理石壁柱,是原先後教堂沒有受到地震破壞的唯一部分。
大教堂內部首先給人的印像是富麗堂皇。壁柱是用帶有灰色和紅色紋理的大理石做成的,拱門上和柱頭上的鍍金雕刻為教堂增添萬光彩。大教堂擁有大量銀製的燭台和吊燈,甚至高高聖壇的邊緣也是用銀箔做的。教堂內還有許多描繪聖保羅生平的雕刻和圖畫。值的注意的是,東面後殿裡描繪聖保羅乘船失事的擘畫和描繪他使人皈依基督教的祭壇背景畫,兩畫都出自馬蒂里普雷蒂之手。圓頂上表現聖保羅光輝事蹟的壁畫,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由都林的馬利奧卡法羅羅爾重新繪製過了。
一進大門就有普利馬斯的雕像。據說,主壇後面的十字架,就是以前弗雷德.布榮帶頭走在十字軍前面帶進耶路撒冷去的那個十字架。主壇兩邊各有一個小禮拜堂;在聖餐禮拜堂裡有一幅為人崇敬的聖母畫像,畫像上崁滿了白銀和寶石,這幅畫一般都認為是聖路加畫的,但很可能是十三世紀的作品在這個小禮拜堂裡還有已故主教們的墳墓,他們的綠色帽子還掛在禮拜堂入口處的拱門上。主壇南邊的耶穌受難像禮拜堂,沒有前一個禮拜堂那樣壯觀,但是其中卻藏有聖芳濟會修道士弗拉因諾琴佐所作精美的耶穌受難像。聖器室的門都是用愛爾蘭的烏橡木雕成的,每塊嵌板上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圖案。這些橡木門是使人想起這座大教堂多災多難歷史的最後一批紀念物,因此它們曾被安放在諾量地人羅哲爾修建的教堂的西邊入口處,像教堂東邊的後殿一樣是經歷了一六九三年的地震而保存下來的。
拉巴特(Rabat)是馬耳他島中西都的一個城鎮,西距馬耳他島西岸不足五公里,鄰近古都姆迪納早在羅馬帝國統治這個島國的時候,這裡和姆迪納同為馬耳他總督府所在地。阿拉伯人佔領馬耳他後,拉巴特又衰退為姆迪納的郊區。現在這裡已有一萬八千多居民,以生產葡萄酒和手工紡織品為主。
戈梅利諾(Gomerino)貴族莊園,位於拉巴特郊外的一座小山上,被層層的樹林所掩映。它建於十一世紀初,當時這裡是阿拉伯統治者的官邸所在地。阿拉伯人的基地離官邸的庭園並不很遠。現存的莊園主要建築物修建於十八世紀,是由義大利建築師卡拉佩基奧設計的,但莊園中當年奴隸住的房子、廚房、馬廏和外屋等,顯然要古老得多。
這個貴族莊園最早的主人是西西里王國的國王腓特烈(Frederick),後來他把莊園送給他的大臣古格利爾蘇爾多。此後這座莊園便不斷地從一個封建貴族手中轉入另一個封建貴族的手中,直到比阿特麗斯卡霞和泰斯塔費拉塔拮婚時,它才最後屬於泰斯塔費拉塔家族所有。一七一○年,聖約翰騎士團團長佩雷拉斯羅卡富爾將戈梅利諾男爵的頭銜賜給保泰斯塔費位塔。此後它便正式命名為戈梅利諾貴族莊園現在已經成為國內的一處重要觀光點。
人們從拉巴特出發,順著一條彎曲的道路前進,便可以看到這個位於小山上的莊園建築。進了莊園圍牆的大門後,順著一條崎嘔而狹窄的車路蜿蜓上升,經過角豆樹、杏樹和橄欖樹,可直達這座平房的紅色正門。在接近住宅的地方,種有各種各樣的果樹,如石榴樹、柑桔樹、桃樹、梨樹和李子樹,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則栽有多汁的霸王樹;在用碎石砌成圍牆的上端,到處蔓延著葡萄藤。莊園庭院的北面有一處較大的地下噴泉,大量的泉水使莊園下面的山谷成為全島比較青蔥可愛的肥沃地區之一 ,並可耕種各類農作物,因而也使這座莊園成為此地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村落中心,附近還有一家小學校,可供全村適齡兒童就學。
戈梅利諾貴族莊園的住宅面積很大,它的廚房裡有一個用石頭砌成巨大的灶,可以同時燒煮五口大銅鍋。廚房的地面是用不整齊的石板鋪成,高懸在上面的則是巨大的石樑,這些石樑都靠圓拱來加以支承。從廚房到餐廳,要經過許多迷宮式的休息室。這間餐廳非常富麗堂皇,廳內有高大的石頭圓拱和開在堅牆厚壁上的小小的條格窗子。陽光則多半是從開在天花板正中央的一個十九世紀時,安置的扇形天窗照射進來,窗上裝有堅固的鐵格子,以防竊賊從屋頂上破窗而入。
餐廳有一道門,可以通往一間又窄又長可以曬到陽光的休息室,這裡以前原是一條有圓拱的走廊,從這裡可以俯瞰後面的花園。它還和整個住宅的主要正面相平行,並有一道門通向這座建築物正中一間最主要的房間,當然這間房間也可以從相反一端的前門進入。現在,莊園的主人已將這間房間作為客廳,偶爾也在這裡舉行舞會。客廳的左邊有一間寢室和一間小書房,還可以通向另一間可以曬到太陽的狹長休息室,從這裡可以俯瞰另一側的花園和庭院。客廳的右邊有兩間大寢室和一間典雅別緻的化妝室,穿過化妝室,走下一段短短的階梯,便到達聖安東尼教堂。
聖安東尼教堂(Saint Anthony Churches)是戈梅利諾莊園內的一個小禮拜堂,位於莊園主樓的右邊。建於一七一八年,並以當地修道院院長安東尼的名字來加以命名。教堂的上面有一塊三角形的壓頂石,在壓頂石的上面還有一個石刻的十字架,這個巨大的十字架矗立在教堂屋頂的上空。這座小教堂除了一座鐘樓外,外部的主要裝飾就是一個石雕的紋章,紋章上刻有一頭公牛、三顆星星和泰斯塔費拉塔家族的箴言「創業維艱」。教堂的內部是按同一規格建造的,質樸無華,在牆上嵌有一塊大理石板,下面擺著一排排供信徒祈禱用的木頭長凳。祭壇上面有義大利畫家安東尼奧德洛夫雷繪製的「聖母懷胎」、「帕杜亞的聖安東尼」和「聖菲利普.內里」等三幅珍貴的油畫比爾澤布賈(Birzebbuga)是馬耳他島東南部的一個濱海城鎮,位於美麗灣畔,當年 馬耳他大圍攻時,土耳其入侵者就是從這裡登陸的,現已成為國內的一處避暑勝地。近年來馬耳他政府又在此修建了港口,建有貯油設施和油庫碼頭。附近有阿爾達拉姆岩洞、博因納杜爾巨石神廟和青銅時代的衛城遺址等多處古蹟名勝。這裡現有八千六百多名居民。
莫斯塔(Mosta)位於馬耳他島中部,南距姆迪納不到五公里,兩地間公路相連。現在有九千五百多名居民。一六○八年,這個城鎮被立為教區。城中最有名的歷史名勝便是聖索非亞教堂,它的圓頂非常宏偉壯觀,教堂內可以同時容納一萬二千名信徒做禮拜,名列世界第三,它和馬耳他所有的教堂一樣,都是用當地的馬耳他大理石建造的,裝飾全用金銀和寶石。
保拉(Paola)是馬耳他島東部的一個城鎮,位於瓦萊塔以南五公里處。它始建於一六二六年,城名源自聖約翰騎士團團長安圖勒德保羅(Antonine de Paule)的姓,因為這座城鎮當年是他下令修建的。十九世紀末以後,隨著與此毗鄰的格蘭德港船舶修造廠的迅速發展,這裡逐漸發展成為工人居宅區,現有一萬九千四百多名人口。
保拉城內有一家叫做惠爾康的小雜貨店,它就像大多數馬耳他小商店一樣,大小和形狀都像是一個汽車房,但它卻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因為它是建造在世界的一大奇蹟上。一九二○年時,一批工人們在這家小雜貨店旁邊挖井的時候,無意中挖出了一個非常奇特的地下室。後來考古學家鑒定,認為是一座大約四千年前石器時代的人用石製工具造成的廟宇,是用石鑿子在天然岩石上鑿成的,有三層樓深,形狀和裝飾都非常精緻,石鑿留下了條條的痕跡,清晰可辨,就像老鼠偷食奶酪乾時留下的齒痕。它的最下層離地面有四十呎,有許多圓形的墓穴。最上層與原來的入口處相通,已經封閉,現在的入口是新建的,有旋轉石級直達中間的一層,這裡有許多石室,並有通道相通,甬道畫頭是一間深達五十英尺的方形大廳,中央僅有兩根石柱,回壁、地板和天花板都是琢磨得很平坦的石塊,左邊壁上有一個高兩呎多的橢圓形洞穴。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廟,現在有很多人們到這裡來禮拜廟宇內那些小巧蹲踞的女神像。馬耳他島上的這種古廟宇共有八處,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所沒有的。
塔爾辛(Tarxien)位於保拉城東一公里處。這裡有一處非常出名的古廟群,是馬耳他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所修建的歷史遺跡,多年來一直湮埋於地下。一九一四年,有一位當地的農夫耕地時掘到不少石板,後來經考古學家證實是四千多年前的古廟群。這種巨型石板與古埃及人砌金字塔時所用的相似,每一塊巨石長約八英呎,寬約四英呎、厚兩呎半。這種在地面上的無頂石廟呈橢圓形,有前門和長廓,有供奉的祭台及神位,神位是由兩塊豎立的石塊頂著一塊橫石而成,豎石之間就是供奉神像的所在,廟內祭台、甬道、石桌和石屏上都刻有螺旋型或綿羊、山羊和豬等的花紋。廟內還發現許多「胖女人」的雕像,都是沒有無頭的據推測頭為木裂,所以早已腐爛。遠一處古廟群是在地面上建成,當初並沒有被泥土淹沒,可能是古代的羅馬人把它埋沒。現在這個古廟群已被清理而恢復了原狀,只是還堆滿了當時用來推送石材用的圓形小滾石。在這座廟宇中還可以看到馬耳他島上常見的一種繩套,是在金屬環套沒有發明之前,人們用來拉牛馬和拖石塊 的。
維托里奧薩(Vittoriosa)是馬耳他島東部的一個城鎮,它的位置在瓦萊塔南面一個突入格蘭德港的一個小半島上,三面臨海,西面隔戰艦灣和森格萊亞相望,並與科斯皮夸和森格萊亞組成舊時著名的三鎮,是馬年他重要的造船和修船基地,現在有七千五百多人口。
這裡原名比爾古,一五三○年十月二十六日,聖約翰騎士團在里爾,亞當團長的率領下,從此地登陸馬耳他,此後這裡便成為騎士團在馬耳他島上的第一處駐紮地。一五四○年,騎士團在這裡建立了一所造船廠,但它的規模很小,只能維修船隻.騎士團所需的戰艦大部分走向歐洲船廠訂購的。一五六五年在著名的「馬耳他大圍攻」中,比爾古成為騎士團抵禦土耳其人入侵的重要據點。戰後,這裡改名為維托里奧薩。一五七○年,騎士團將行政中心遷往新都瓦萊塔。
一六○○年和一六三六年,這裡的船塢經過兩次擴建後,使造船業得到很大的發展。騎士團海軍的大部分造船、維修、供應及行政等設施和建築都興建在戰艦灣邊。這些機構的各種業務活動迅速地繁榮了當地的商業。
十七世紀時,受聖約翰騎士團頻繁的海上搶掠活動,大大地刺激了馬耳他經濟的發展,這種海盜行為當時被視為合法的,因為他們專門搶劫過往的伊斯蘭教國家的商船。騎士團的三十多艘海盜船大都以維托里奧的戰艦為基地。阿隆索德,康特雷拉斯(Alonoso deContreras )是當時一名最出名的海盜船長,他生於一五八二年,父親是馬德里一位門第顯赫的貴族。他在過了一段充滿鬧事鬥毆的早年生涯後,因搶劫和殺人罪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受到通緝,被迫逃往馬耳他。後來他在維托里奧薩加入了騎士團,並擔任海盜船長。在他的海盜生涯中,驚險事件層出不窮,有一次他和船員分贓時,險些被兩艘伊斯蘭戰艦所擒獲。另外,他在維托里奧薩還供養了一名貪得無厭的漂亮情婦,他的分贓所得絕大部分用以搏取牠的歡心。
十七世紀晚期,維托里奧薩造船廠經遇再次擴建後,造船能力大為提高,已經能造出載有二十二門大炮的大型戰船。一八○○年英國人佔領馬耳他後,這裡便成為英國皇家海軍一處重要的維修基地。一八五九年,戰艦灣港內又修建了專供商船使用的碼頭。一八八○年後這裡又成為地中海過往船隻主要的中途加煤站。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這違裡已能造出萬噸級的遠洋巨輪,船廠工人有兩萬一千多人。此地的造船業並成為馬耳他最主要的重工業。
聖安吉洛要塞(Saint Angelo Fort )位於維托里奧薩所處小半島的頂端,它隔著格蘭德港,面對瓦萊塔。人們站在瓦萊塔巴拉卡公園眺望這裡,要塞上堅固的石灰岩防禦工事,小禮拜堂和古老的官邸等都歷歷在目。此地理在已成為觀光客必遊之地。
這個地方原先名叫卡斯特洛馬雷(Castello Mare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馬耳他先民們就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史前時期的古廟宇。當阿拉伯人征服馬耳他後,回教徒拆毀了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廟宇,並用一些石頭築起了第一座城堡。一○九○年,諾曼地人羅哲爾來到馬耳他,趕走阿拉伯人後,在岩壁之中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將它奉獻給聖母。十五世紀時,德納瓦家族獲得這座要塞的管轄權。一五三○年聖約翰騎士團進駐馬耳他時,追裡是全島唯一的防禦要塞,最初只能容納一門小加農炮,兩門大炮和幾門迫擊炮。在此後的三十年裡,這座要塞多次加以擴建,修成六座炮台,並改名為聖安吉洛要塞。在一五六五年的馬耳他大圍攻中,這裡成為聖約翰騎士團的重要據點,險些被土耳其入侵者攻佔。
一九一二年.聖安吉洛要塞波英國皇家海軍接管。有趣的是它居然變成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的基地艦,並被正式命名為「埃格蒙特號」戰艦。一九三三年,這座要塞叉被重新命名為「聖安吉洛號」。它的地下通道四通八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延長了,並分別取名為攝政街、牛津街和女人街等。在這次大戰期間,要塞被德國轟炸機直接炸中共十九次,破壞得非常嚴重。現在這裡的建築已被完全修復,並對觀光客開放。
聖安妮禮拜堂(Chapel OF Saint Anne )位於聖安吉洛要塞的南面,它修建於十五世紀。聖約翰騎士團進駐這個島國後,把它擴建為騎士團禮拜堂。原來,它是依照一種簡單的傳統式樣修建的,每一邊都有通常的狹窄的架間。這種形式後來由於拆除每一根相隔的突出柱頭,並在剩下的架問上增加哥德式的圓拱而得到了改進。以後增添的東西包括一條南面約走廊和一個進口,進口上面建有一座鐘樓,裡面有 一口鑄造於一七一六年小巧玲瓏的銅鐘,每當有外敵入侵時,人們便敲鐘報警,而現在只有在特殊的節日裡,才會發出清晰悅耳的鐘聲。
要塞上有一座建於十五世紀的古老官邸, 一五三○年至一五七○年是騎士團歷任團長的邸宅。一條用石柱支持著的彎曲樓梯修在邸宅的牆外,形成了一座開有窗戶的塔樓。要塞裡有一個叫做烏布利埃斯的大石坑,直徑有十呎,曾被用來作過監獄。牆上至今還留有當年囚徒刻下的拉丁文題辭「活人的墳墓,使好人毀滅,而讓人稱快」
森格萊亞(Senglea)是馬耳他島東部的一個城鎮,它的位置在法國灣和船舶修造廠灣也就是戰艦灣之間的利索拉半島上,與瓦來塔之間隔著格蘭德港。一五五四年,聖約翰騎士團長克勞德德拉森格勒(Claude de la Sengle)決定在這裡修建一個居民點,並且以自己的姓來命名這座新城鎮。當時城內的一些早期建築物非常簡陋,但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期間,森格萊亞許多居民靠海上劫掠或貿易經商獲得巨額資產,錢財的大量流入,轉為不動產,於是這個城鎮得以迅速發展。當時海上活動日益頻繁,使森格萊亞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不少好處。十八世紀時,成為以三鎮為中心的航運業和造船業十分繁榮的城鎮,這裡的建築也比其他兩鎮漂亮美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幾乎被炸為平地。戰後,這裡的修船業得以恢復,並成為這個城鎮的經濟支柱。現在全市有六千五百多名人口。
科斯皮夸(Cospicua)原名博姆拉(Bormla),是馬耳他島東部的城鎮,它的位置在森格萊亞的東面。在一五六五年的馬耳他大圍攻中,慘遭土耳其人蹂。戰後得以迅速的恢復發展,到了一五七五年,城內居民已達到一千二百人。各種各樣的海上運輸業務一向便是當地居民們主要生計之一。現在這裡已發展成為國內的修船業中心。城內至今仍留有空聖約翰騎士團的建築和一六三七年教區教堂等古蹟名勝。現在有一萬一千多名人口。
馬爾薩什洛克(Marsalokk)是馬耳他島東南部的漁港和現代化的海濱勝地,它的位置在比爾澤布賈以東兩公里處,瀕馬爾薩什洛克灣,也就是美麗灣。當年「馬耳他大圍攻」時,土耳其入侵者首先從這裡登陸。此地海岸線平坦,沙灘鬆軟,海水清澈,水上活動的各種設備也較齊全,是人們游泳、泛舟、滑水、賽艇和日光浴的理想她。現在這裡還蓋有許多觀光客短期租用備有完整傢俱的旅遊套房和別墅。當地的居民人數不多,不超過三千人。
戈佐島在馬耳他島一五點四一公里,面積只有馬耳他本島的四分之一,約六十七平方公里,是馬爾他的第二大島它和馬耳他本島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有更多的山,綠意較濃村落都建在高處,和馬耳他本島間有輪渡來往,須時三十分鐘。島上沒有良港,因此沒有什麼戰略價值,但是土質比較肥沃,島上有大面積的青土層露出地面,能種植蔬菜、葡萄和水果。另外,島上還有漁業和花邊編織業。
姆加爾(Mgarr)位於戈佐島東南都,是一個漂亮的小港口,港內停泊有許多遊艇和漁船。這裡人們的生活比馬耳他本島單純得多,有閑階級人士也多。當地土著居民最主要的生活還是靠耕田和捕漁,人們依然可以過著簡樸的生活,偶然也會到海邊的村落去渡假。
卡利索普洞走戈佐島上的一個古代大洞穴,據說就是荷馬所說的優力力塞斯被水神卡萊披蘇所迷而隱居了七年的地方。這個大山洞位於岩頂上,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漂亮的小海灣,藍色的海水到這裡會變成碧綠色,沖擊到海岸時,激起了一片白色浪花。在熾熱的陽光下,人們坐在洞口,遠處海鳥的嗚咽催人欲睡,還有勤勉的蜜峰不時在附近盤旋。
聖彼得和聖保羅教當(Sirnt Peter and Stpaul Churches)矗立在戈佐島第二座最高小山上的納杜爾(Nadur)村裡。「納杜爾」這個詞來自阿拉伯語,是「看見」的意思,因為人們站在這裡可以俯瞰馬耳他群島和地中海上優美的風光。這座教堂建於一七六○年,是由曾經設計過瓦萊塔海關大樓和弗洛里亞納的聖普布利馬斯教堂的義大利建築師吉塞普邦尼斯(Guiseppe Bonnice )所設計的。它原先名叫納杜爾教堂,一八○四年改名為聖彼得和聖保羅教堂。不過此時它只有正廳、交又甬道和聖壇三個部分,走廊、正面和圓頂是以後增修的。從原有的泥灰沒有任何裂縫這一事實 ,可以判斷這個三十二公尺高的圓頂所達到的完美和平銜程度。
這座教堂的正面裝飾得華麗輝煌。階梯步步上升,通向正門,門前兩旁站著兩尊教堂守護神的雄像。門兩邊有成對的柱子和壁柱。正面兩個側翼的雙扇窗戶中只有一扇可以透入光線,另一扇僅僅是為了保持對稱而虛設的。在這些雙扇窗戶的上頭是角樓,角樓頂上的豎立著用石頭雕刻的火炬。另外,有兩座鐘樓被安置在教堂後方的兩側。
在大門上面的三角牆上升起三層平台,每層平台都由壁柱支撐著,有槽的壁柱和無槽的壁柱相間而立。在第一層平台上,有一尊出於梅爾基奧雷加法(Melchiorre Gafa)之手的羅莎利聖母雕像。在第二層平台上有一座大時鐘。在第三層平台上有一座小角樓,樓頂上豎立著一個三重十字架。十字架的後面便是高達三十二米的圓頂。這座教堂的正面和姆迪納的聖保羅大教堂那種方方正正、四平八穩的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基本上是一個三角形,以圓頂上面的十字架作為它唯一的頂點。教堂的內部非常華麗,祭壇的欄杆和柱子是用伊朗和摩洛哥出產的條紋瑪瑙製成的。彩塑玻璃窗是從法國進口的,地面鋪上大理石,牆上掛有一幅義大利畫家馬蒂亞普雷蒂(Mattia Preti )繪製的聖彼得和聖保羅的珍貴油畫,另外還有幾幅馬耳他藝術家拉扎勒斯皮扎尼(Lazarus Pizani )繪製的宗教畫教堂還有一架從荷蘭進口的大管風琴。每當陽光透過教堂的彩塑玻璃,五顏六色地撒滿整個祈禱大廳,信徒們在深沉的管風琴聲中,抬頭抑望教堂內圓頂的蒼穹時,彷彿自己的靈魂早已飛向了天國。
每當節日來臨的時候,這座教堂還會舉行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教堂的牆上掛著紅色的壁毯,牧師穿著鋪錦疊繡的法衣。精製的白銀燭台在那些大理石祭壇上閃閃發光,而那些守護神的雕像則站在經過精細加工的銀質底座上。
戈佐島上的居奇耶村,有三千五百多名居民,但卻擁有兩個圓頂的大教堂。島上比較有名的教堂還有聖迪米特里教堂和塔皮努教堂。
在戈佐島的海灘上,有數十艘小汽艇在招攬生意,它們載著觀光客在海岸線上飛馳,並且在許多大大小小形狀不同的海上石洞中穿梭往來,人們從清澈見底的海水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種海底植物和動物,它們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螢螢的幽光,大概是海水裡含磷特別多,那些漁、草和貝瞉都披上了銀色的彩衣,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海上石洞的岩壁上也似乎塗著磷質,由於陽光的強弱及海水的反射,而閃耀著不同的色彩,確屬奇觀。
這個島國還有一些重要的城鎮,它們是榟橔(Zejtun)、澤布季(Zebbug )、梅利哈(Melieha)、姆西達(Mside )、札巴爾(Zabbar)、弗洛里亞納(Floriana)、納沙爾(Naxar)、戈爾米(Qormi)、克倫迪(Qrendi)、哈姆倫(Hamrun)、比基爾卡拉(Birkirkara)、馬薩斯卡拉(Marsascala)、馬爾薩豐(Marsalforn)、卡斯特洛(Castello)、阿春(Ghaxaq)、阿爾胡爾(Gharghur)、古迪亞(Ghaxaq)、格齊拉(Gzira)、馬爾薩(Marsa)、姆賈爾(Mgarr)、穆斯塔法(Mustapha)、韋爾達爾(Verdalle)、祖里格(Zurrieq)、博姆拉(Bormla)、卡拉法(Carafa)、昌布雷(Chambrai)、利亞(Lia)、聖盧西安(Sairt Lucian)、卡塔帕尼(Catapani)、朱拉提(Gjucian)、格里加(Grigal)、哈森(Hassem)、米希亞托(Mischiato)、帕薩焦(Passaggio)和維多利亞等。 人民富有英國氣息全國人口有三十五萬一千多人,其中馬耳他人有三十八萬四千九百多人,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點七;英國人有七千三百多人,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一;阿拉伯人和義大利人共有七千七百多人,約佔總熄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二;另外還有四十多名華僑。城市人口有二十九萬九十多人,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點三;鄉鎮人口只有五萬二千多人,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四點七。
這個島國地狹人稠,每平方公里平均有一千二百二十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人口壓力很大,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馬耳他政府努力推行移民政策,許多人移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地,但隨著馬耳他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又有不少馬耳他人回國定居。
馬爾他修會大本營
馬耳他憲法規定羅馬天主教為國教,境內百分之九十七點三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另外還有百分之一點五的人信奉希臘東正教,百分之一點二的人信仰基督教新教。全國共有三百九十二座教堂和一千五百八十五名神父。有趣的是這裡的絕大多數教堂都有兩架大時鐘,一架時間準確,另一架時間不準確。據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魔鬼弄清楚教堂準確的祈禱時間。長期以來,各種政治努力都曾先後控制過馬耳他,但它們的影爭力都無法和教會相抗衡。在馬耳他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都可以看到聖母像。田野裡坐落著一座座雕工細緻的滌罪所。古老的城門凹壁內設有擺著假花的小祭壇;:在一個由克斯瓦基加到格利間各村鎮聯合舉行的宗教慶典儀式上,煙火所產生的煙霧將一座供奉了聖徒及守護神的教堂轉個籠罩起來。每天下午教徒都會聚集在﹁起,倒背如流地唱出整段的祈禱文。
教會在馬耳他歷史上和政治生活中,一向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個島國的憲法明文規定,天主教會擁有裁決對和錯的最高權利。另外教會還擁有大片的地產,面積達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難怪人們說馬耳他是神父和修道士的樂園。對於天主教會的這些權力,馬耳他基督教新教徒們極為不滿,他們認為天主教會以它無限的專制威力控制著一個迷信民族的心靈,是馬耳他的最大不幸。
馬耳他是西方最早接受基督教洗禮的地區,在過去長達九百年的時間裡,它一直是天主教在地中海上的堅強堡壘,以及對抗回教勢力的前哨。在過去馬耳他曾被天主教聖約翰騎士修會佔領,從此這個修會便稱為馬耳他修會,修士們身穿綉著十字架的黑色長袍,披著猩紅色的外套,配上金色的扣子和肩飾。他們擁有崇高的信仰,一○九九年,當高華德布雍帶領著十字軍東征,收獲了耶路撒冷時,隨行的傑哈德馬迪可修士,便已進行組織傷患的醫療工作,建立了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同時設立了從歐洲到耶路撒冷沿途的醫療站。除了醫護工作的,他們還要保護朝聖者的安全,因此他們也是勇敢騎士。
一二九一年即路撒冷失守,他們便遷到塞浦路斯,羅得斯和西西里等島去,一五三○年馬耳他,因此被稱為馬耳他修會騎士。拿破崙在一七九八年攻下馬耳他,他們便開始流浪到義大利東北部的特里斯特港和聖彼得堡,一八四三年終於在羅馬定會。
修會的會旨是愛心和醫療,不分種族、膚色和宗教,以救人為要務。歷史的傳統,養成了他的犧牲的精神和以一擋十以寡救世的勇氣。就像以前一樣,他們本著十字軍東征的精神在今日的世界裡征服貧困,在全世界興辦了一百五十多家醫院和診療中心,幫助當地人民扺抗麻瘋病和愛滋病,並已發展成國際性的組織,只要有戰爭、流行病和飢荒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他們不畏艱難和危險,挺身而出的救人畫面。這個島國以英語和馬耳他語為官方語言,義大利語和法語也很流行,英語中又夾雜著許多義大利語的詞。馬耳他語源自古代的啡基尼語,後來又融進了阿拉伯語,兩者非常相似, 一般北非人都聽得懂馬耳他語。
馬耳他早年經濟以軍事基地服務為主,居 民中有三分之一受雇於英國駐軍,這裡所有的商店、酒吧和咖啡仿都間接地依賴駐軍來維持生計,再加上英國統治馬耳他長達兩百七十九年,因此馬耳他人的事和物都富有英國氣息。斯利馬的酒吧都用「納爾遜」、「維多利亞」、「老坎路」等英國式的店名,所有的店名都是用英文書寫,交易中也可以使用英國貨幣,汽車也大部分走英國製造的,便宜的餐廳中什麼都加上炸馬鈴薯條,餐桌上也都有一瓶英國風味的辣醬油。
這個島國非常重視教育事業,全年教育經費為一千九百六十萬馬耳他鎊,約佔國家預算總支出的百分之七點五,遠遠高於軍費的開支,國民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比英國還高。國內十六歲以下的少年兒童約佔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凡是六歲到十四歲兒童都要接受強迫義務教育,中小學實行免費教育。全國共有一百二十五所小學,在校小學生有五萬三千多人,小學教師有一千八百多人;中學共有八十五所,在校中學生有一萬一千多人,中學教師有一千三百多人。職業學校,技術學校和師範學校共有二十六所,在校學生六千多名,有六百七十多名教師。馬耳他皇家大學(Royal University of Malta )這是個島國的最高學府,它位於古城姆西達附近的一塊高地上,是歐洲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學,它創辦於一五九二年,原是一所羅馬天主教會學院,凡完成學業的都可獲得羅馬教皇頒發的神學和哲學學位。一七六九年,它由學院發展成為大學。目前,它已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可授予神學、醫學、法律和文理各科的學位。現有在校大學生一千八百多人,大學教師一百六十多人,校圖書館藏書量達三十四萬冊。
馬耳他的主要報紙有六種,時報創辨於一九三五年,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報紙,發行量為兩萬三千多份。地平線報創辦於一九六二年、發行量為一萬九千份。祖國報創刊於一九七○年,是圈內唯一用馬耳他文發行的報紙,發行量為一萬九千份。民主者報創刊於一九七五年,發行量一萬二千份。生活報創辦於一九七○年,發行量為一萬一千份。另外,每天下午到達的許多英文報紙會被搶購一空。
馬耳他廣播電視公司受廣播局監督,下設廣播分公司和電視分公司。廣播公司負貴群島上所有的廣播業務,廣播電台有兩個波段,分別用馬耳他語和英語進行播音,全國共有九萬三千五百多架收音機,平均每三點四人就有一架收音機。電視台的節目比較豐富,全國共有十三萬一千多台電視機,平均每二點六人就有一台電視機。
這個島國的郵電設施完全仿效英國,甚至連虹色的郵筒也不例外。馬耳他人印製圖案精美的郵票,受到全世界集郵愛好者的歡迎。全國還建立了自動電話網,並通遇海底電纜和歐洲各國及北美建立長途直撥電話業務。現在列島共擁有十四萬九千多部奄話,平均每二點三人就有一部電話。
馬耳他國民的生活比較富裕,政府規定最低周工資為二十九點八八馬耳他鎊,大約折合九十六元美金;熟煉工人的周工資不得少於三十六點二五馬耳他鎊,約折合一百一十六美元。退休年齡為六十一歲,退休金為原工資的三分之二。
這個島國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制度,全國共有十四家醫院,有四百九十八名醫生和三千六百多張病床。平均壽命男性為七十二點五歲,女性高達七十七歲。
在馬耳他這個國度裡,不能以貌取人,在鄉村道路上搖曳而行的赤腳老婦,不一定是買不起鞋子的赤腳貧苦婦人,她很可能在銀行中或者在床頭下積存了許多錢,她只是不願意把錢花在鞋子上,而可能將錢奉獻給教會,或者在她死後全部損送給教會,所以在馬耳他各地,到處都可以看到金碧輝煌的教堂。
馬耳他人是一個友善的民族,不但熱情友善,而且溫文有禮,人人臉上都帶著可愛的微笑。他們的經商原則和道德準則與英國人差不多,對觀光客耐心而又和譪,但是如果把他們從容的熊度理解為缺乏魄力或不夠敏銳的表現,那就太不明智了。因為馬他人在商業談判中的精明、堅韌而又消息靈通,正如這個島國的歷史所充分顯示的那樣,如果你低估了他們,那麼你就可能不得不付出高昻的代價。
國內的女人比男人多,平均每三個少女只能有兩名少男,因此男孩子們比較吃香。其實馬耳他少女大多數都長得十分美麗動人,她們灰褐色的杏圓眼看起來頗富誘惑力,身材也長得不錯,很受來自世界各地水手們的喜歡。
這裡的男女青年婚姻大多是自由戀愛式,他們一邊談戀愛,一邊作結婚的準備工作。一般是男方負責蓋房子,女方負貴各種設備和床上用品。經過兩、三年的戀愛,感情加深了,東西也準準齊全了,就可以舉行婚禮。婚禮之前,知道消息的至親好友都會送來許多禮物其中最受歡迎的禮物是中國瓷器花瓶和成套的茶具。新郎、新娘會把大家送來的禮品陳列在客廳裡,讓前來道喜的親友們品評一番。
舉行婚禮時,首先要去教堂做彌撒。只有新郎、新娘和雙方直系親屬參加,一般朋友不去教堂。在教堂大廳裡,男方親屬在右,女方親屬在左,分別坐下。先由證婚人講話,介紹新人戀愛經過、家族歷史、社會地位和學識人品等。接著由神父宣讀聖經,然後是新郎和新娘分別在結婚證書上簽字,接著分飲聖水,向上帝禱告,然後全體合影留念。
教堂儀式一完,就回到家中、親友們紛紛前來參加婚禮舞會。第一個節目是新婚夫婦雙雙起舞。隨後,新人分別與大家跳舞。教堂裡主持婚禮彌撒的神父也來參加舞會,但她身穿法衣,只喝喜酒不跳舞,以保持其神學者的形象。
由於馬耳他沒有為慶祝婚禮而大吃大喝的習慣,因此參加晚會的親友都是吃過晚飯後才來的。到晚上十二點左右,當雙方親友把新郎和新娘高高抬起繞場一周後,舞會便宣告結束
馬耳他全年有近三十個重要節日,大多數觀光客對為數甚多的宗教或民俗節日都頗感興趣,因為在這些節日裡有彩色繽紛的遊行儀仗隊、樂隊、焰火和彩燈。二月十日的聖保羅船失事紀念日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四文而前一周內的狂歡節期間,人們都戴上面具參加化妝舞會和遊行活動,還可以看到當地最典型的土風舞,也可以欣賞到當地男女兒童穿著傳統古典服裝的古趣。在耶穌殉難紀念日,雖然在各條街上都有五光十色的露天表演,但氣氛卻比較莊嚴。六月二十八日至六月二十九日的聖彼得和聖保羅節,就是有名的英納亞(Imnarja )是在夜間舉行的,是當地最大土風舞和民間音樂及民謠比賽的節日,特別是在晚間舉行的最為熱鬧,歡慶之時還要在街頭舉行騎光背馬和驢子的賽跑節活動。九月八日是勝利聖母節,是紀念一五六五年戰勝土耳其,也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除大圍攻的一個節日,格繭德港的各種水上比賽是這個節日裡主要引人入勝的活動。九月二十一日的獨立節,在弗洛里亞鈉和瓦萊塔舉行有樂隊參加的遊行活動。這個國家的其他重要節日還有一月一日的元旦節、一月六日的主顯節、三月十九日的聖約瑟節、五月一日的工人聖約瑟節、復活節後第四十天的基會升天節、六月二十四日的施洗禮者聖約翰節、八月十五日的聖母升天節、十一月一日的萬聖節、十二月八日的聖靈懷胎節、十二月十三日的共和國日和十二月二十五日的聖誔節。因為受到天主教的影響,所以在這些節日中,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是節日的節日新奇,氣氛熱烈,所以對外來的觀光客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全擁有少數軍警人員
這個島國武裝部隊總人數為一千三百多人,只設陸軍一個兵種,擁有中、輕型武器。另外還有警兩千五百八十多人,用以維持杜會的治安。全年的軍費開支為六百六十萬馬耳他鎊,約折合倆千一百一十萬美元,僅佔國家年度預算總支出的百分之二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