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4年6月4日 (三) 09:48由Jerr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埃 及

目錄

v文明古國源遠流長 1 v曾被希臘人統治 17 v伊斯蘭教傳入 30 v擺脫英國而獨立 44 v總統可以連任 53 v大部分領土是沙漠 56 v非洲最大產棉國 64 v觀光業倍受重視 71 v開羅是非洲第一大城 83 v市民生活從容不迫 91 v名勝古蹟眾多 106 v金字塔聞名於世 128 v吉薩市是旅遊勝地 140 v亞歷山大城 145 v自由貿易區塞得港 168 v蘇彝士與運河 171 v運河港伊斯梅利亞 177 v觀光寶庫盧克索 180 v孟斐斯是埃及古都 205 v阿斯旺聞名於世 215 v潛水勝地夏姆雪赫 230 v邊陲重鎮馬特魯 233 v沙漠天堂錫瓦 235 v明亞市古代陵墓多 238 v綠洲法尤姆 242 v南西奈省會圖爾 245 v埃約中途站努威巴 251 v西奈省會阿里什 252 v著名戰場阿拉曼市 255 v各城市風光明媚 257 v綠洲新市鎮多 266 v定伊斯蘭教為國教 274 v文化教育有待改善 287 v幽默感和婚姻大事 293 v著名的埃及肚皮舞 296 v婚喪習俗別具特色 299 v男女割禮習以為常 306 v豐富的民間節日 308 v擁有強大的國防軍 311


埃及(Egypt)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國名全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它締造了世界上屈指可數最古老最偉大的文明,是近東文化主要發源地之一。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缺少了她,埃及燦爛無比的文明便無從興起,更不用說對西方現代文化的形成,以及對非洲文化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中國,是最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阿拉伯國家之一,而且在非洲事務方面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錄

文明古國源遠流長

由於這個國家的歷史源遠流長,國名的起源和演變也非常複雜。早期的埃及名叫「凱姆特」(Kemt),是閃米特語,意為「黑色的土地」,因為史前衣索匹亞高原一年一度的季風雨,使尼羅河定期氾濫,常淹沒沿河谷地和下游三角洲低漥地帶,洪水退去後,河水帶來的黑色淤泥,就留在原先被淹的土地上,年復一年,堆積了一層厚厚的沖積土,古埃及人就生息在這片遼闊的黑土地區。有趣的是「埃及」一名,係西方人對這個國家的稱呼,而埃及人稱自己的國家為「米斯爾」(Misr),它源於阿拉伯語,意思是「遼闊的國家」。我國南宋趙汝適地理名著「諸蕃誌」中稱作「勿斯里」,元史和明史則稱它為「米昔兒」;在聖經新舊約中先譯作「伊及」,後改譯為「埃及」。 埃及文明創始於史前時代,源自非洲大陸腹地。舊石器時代後期,這一地區氣候變化,平原成了沙漠,所以人們逐漸遷居到地中海沿岸、尼羅河谷地,以及撒哈拉沙漠東側。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他們就在尼羅河畔種植大麥、小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終於形成以尼羅河為中心的文明區域。那時,獵人是尼羅河谷地最早的居民,他們與源於亞洲的遊牧部落一起居住,一起狩獵、採集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慢慢地習慣了每年7∼10月中旬的河水上漲期,汛期一來,他們就移居到高地平原,以打獵維持生活。當河水退潮,就遺留下魚量豐富的湖泊、溪流,捕魚活動就開始了。但到4、5、6月,因糧食短缺,打獵又成了生活的主要手段。當時的人們在肥沃的淤泥上播種作物耕作工具非常簡陋。後來,由於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農耕器具鋤頭的出現,使他們可以對作物精耕細作,增加了收穫量。公元前5000年前後,農業傳入尼羅河區域,使原始社會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在這時期,谷地居民知道如何貯藏穀物,還會做麵包、釀啤酒、烤魚、烤禽類、調顏料、鎔解和鑄造銅器、用混和礦物原料製坐帖~,替石器陶器上釉也相當拿手。最重要的是在有固定食物供給下,人口增長,出現了對器具進行改良的專長之人,打磨過的石斧、石刀、質地精良的陶瓶、造型獨特的象牙梳子、裝飾用的調色盤子也都紛紛產生了。 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尼羅河三角洲一帶的高度文明部落,已懂得如何捕到更多的魚、狩獵並畜養家畜,以及從事早期農業的耕作。後來又因灌溉農業的需要,產生了村莊。由於邊界延伸互相合併,或大部落生存能力強大,逐漸吸引了小部落成員,經過長時間重新融合,農村公社間結成了40多個州,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制度和階級關係。各州之間常為爭奪土地、控制農用水源和掠搶財富、奴隸而發生頻繁的械鬥。 從尼羅河位於阿斯旺附近的第一瀑布開始,一直延伸到開羅至三角洲南端,大部分是貧瘠地帶,只有在河流兩側才有少量狹長的耕地,這裡地勢較高,被叫做上埃及(Upper Egypt)。從尼羅河三角洲展開的扇形開闊區域,一直擴展到地中海,形成了200公里肥沃的三角地區,谷地地勢平坦,沼澤縱橫,被叫做下埃及(Lower Egypt)。這個時期,上、下埃及的各個部落,歷經兼併,出現了許多小國。下埃及一直是埃及人最主要的活動區,這裡首先產生了都市文化,並藉著都市間頻繁的事務往來、商品交換或買賣、象形文字的統一使用,小國間加強聯合,逐漸形成了東’閮潃茪瞗C這是目前所知埃及最早的政治組織。東西兩國對立局面不久就達到統一。而大約相同時期,上埃及也有了統一的國家出現。上、下埃及分別定都希拉孔波里斯(Hierakonpolis)和布托(Buto)。上埃及首領戴錐型白冠,以手持蘆葦作標誌;下埃及首領戴紅冠,以蜜蜂為王國象徵。 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的美尼斯(Menes)征服了下埃及。這位頭飾白冠和紅冠的國王頗有作為,他利用象形文字和農業大規模灌溉的依存關係,把上、下埃及完全統一起來,建立第一王朝,開創了法老專制政治,定都尼羅河三角地帶的孟斐斯。史學家稱這個時期的美尼斯王朝為「兩地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Lands),這個世界上最早的統一王國,成為人類最偉大的兩種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 古埃及前後共經歷了31個王朝的統治,美尼斯作為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創始人,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北上擴張到地中海沿岸和紅海岸。他在位62年,最後被河馬咬死。公元前2850年,古埃及步入第二王朝時期,但有關這個王朝的史實還不很清楚。 自公元前2686年到公元前2181年,埃及進入了「古王國」(Old Kingdom)時期,又稱金字塔時代,包括第三到第六王朝。它被史學界認為是「第一個青春」時代,連續幾位有魄力有才幹的國王,使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完備,經濟文化也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勢強盛,戰敗國的驢車運來了成群的牛羊、各種原料、黃金、銅等來進貢;法老王還派人探勘礦源;派船隊到黎巴嫩的拜布羅斯進口雪松木,掌握貿易線路和所有的市場。當時國王們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神在世上的化身,為使這種神威在死後得以延續,歷代埃及法老都在首都孟斐斯附近建造陵墓,開了金字陽庰硎c的先河。第三王朝的創立者和他的繼位者,除遠征西奈半島採集綠松石外,並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階梯金字塔。哲瑟王時代,在沙卡拉建了一座6層的階梯金字塔,是按古埃及天才建築家伊姆何太普靈感蓋成的。第四王朝的第一代法老史尼弗魯(Snefru)在位時,入侵努比亞和利比亞,征服西奈半島,後在代赫舒爾也修建了兩座規模宏大的陵墓,一座高達100公尺,另一座為99公尺,外形極似中文的「金」字,故漢譯為「金字塔」。在這之後,多任帝王競相仿效修築金字塔。最突出的是第二代國王胡夫(Khufu)繼承王位後,在尼羅河西岸開羅附近的吉薩所建牧鬫r塔,規模最大最雄偉。著名的斯克芬斯獅身人面像也是這時建起的,表明了當時中央集權政府的威力和資源的豐富。第三代國王傑德夫拉之弟庫菲爾即位為第四代法老後,建起了與其父胡夫一樣巨大的金字塔。第五代的國王曼卡烏拉是位虔誠公正的法老,在位時也蓋了座金字塔。這種體現古埃及中央集權制強化的金字塔建築,風行於古王國時期。 大金字塔盛行之際,古埃及文化也由新石器時代跨進青銅器時代。建築材料用上了磚、木、蘆桿、整塊的閃長岩巨石等。在陵墓裡刻上了農作場景、器具製作、擺宴娛樂等豐富多彩的內容。第五王朝第一代國王烏塞爾卡夫(Userkaf)對太陽神非常尊崇,於是在尼羅河西岸建了一座宇宙,與自己的金字塔陵墓相伴。而當時權力極大的王后享特考伊,也隨潮流,在吉薩為自己興建金字塔。同王朝的伊希希法老王繼續了前朝帝王把太陽神提到重要地位的作法,並在北尼羅河西岸建起一批太陽神廟。出土的紙莎草紙上就記載著這些寺廟有關的禮節、設備和祭司職責等。這迨穠熙怮嶀@個統治者烏納斯,把金字塔的建築及墓內裝飾發揮到了極致,他在沙漠高地建金字塔,在田邊山谷建造廟宇,兩者間以甬道相連,且甬道和墓內都雕刻了豐富圖案、場景和當朝發生的事件,甬道記載了這位統治者除從前王的金字塔取石外,還派遣人馬到阿斯旺運來花崗岩建神殿、廟宇和金字塔。此外,道壁上浮雕還講述了與東北邊境貝杜茵人的攻擊戰,以及與敘利亞、巴勒斯坦間的貿易。有的還描繪了那個年代的一場災荒。墓內主要刻著群神為他祈福的浮雕。這位至上的法老王同前王們一樣主宰了全國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務。第六王朝第三代國王佩皮一世時,他在政治上開始採取滲入尼羅河第一瀑布以南努比亞的策略,經濟上與當時的黎巴嫩,以及東非索馬里亞的朋特進行貿易往來。還派廷臣率領採石隊跋涉埃及各地採石,在三角洲腹地蓋起廟宇,在沙卡拉建起金字塔,並命名為孟尼菲佩皮,埃及故都孟斐斯也因此而得名,但由於治國事項繁雜,法老王被迫分權給各省總督,不過在周詳的法律下,國王仍擁有立法權和所有事項的裁決權。 當其子佩皮二世在皇后攝政下上台時,國內尚能安定,但王室殯葬禮儀等的過度鋪張,在沙卡拉建起規模宏大的金字塔群,因此國力大耗,加上地方權貴將人才引走,以及對外出征努比亞和索馬里亞受挫,使國勢日衰,而這時各省諸侯財力漸趨雄厚,二世王無力解決出現的政治、經濟危機,於是許多省份就預謀獨立。平民們則對歷任國王揮霍無度、大肆修建金字塔的行為也非常不滿,就大放厥詞「看法老醉成那樣子!」。更有甚者,有些石匠竟然鑿通塔牆,鑽進法老靈魂的住所,將墳墓中的寶藏洗劫一空,並且沒有一座能逃過厄運。公元前23世紀至公元前21世紀,宰相掌握了實權,地方勢力逐步增強,社會動蕩,王國走向分裂,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從公元前2181年至公元前的2133年,也就是由第七王朝到第十一王朝初期,被稱作「第一過渡期」(First Inter Mediate Period),歷時48年。這期間社會極不穩定,王權旁落,各省諸侯互相奪權廝殺,王權被肢解,人們不再奴隸式地俯拜以往的法律和章程。傳統的威望急速降值,而文明的步伐沒有停止。詩人們亂世的感嘆,對人生的質疑及文人們的偉大文學作品,無不在探索性靈的方向,極力尋求社會秩序的重建之途。這時出現了許多各自為政的地方統治者,不久又形成了兩大地方勢力,一是靠近貝尼索夫附近,源於希拉克利歐波力斯馬格納(Herakleopolis Magna)的一支強盛家族,二是接近盧克索的底比斯地區,因泰夫(Intef)和曼突侯泰(Mentuhotep)聯合的強盛家族。以底比斯為中心的後者不斷地向北擴張,最終發生了兩大勢力為爭奪統治地位的大拚鬥,結果以底比斯人獲勝而落幕。第十一王朝初期,連年不斷的征戰,出現了動亂和範圍較廣的饑荒,這在古碑的銘文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記載。 在公元前2133年至公元前的1789年,埃及邁入了「中王國」(Middle Kingdom)時期,歷經344年。大約在公元前240年第十一王朝時,底比斯統治者再次統一上、下埃及。因提夫二世(Intef II)是第十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他秉承父志,大力拓展疆土,向北挺進,終於獲取了重要的阿拜答斯和提尼省。他在位50年,國家繁榮昌盛。 十二王朝的開山鼻祖是阿曼內姆哈特一世(Amenemhet I),他在位時把都城從底比斯遷到孟斐斯以南的伊賽-塔維,喚醒了建築文化和雕塑藝術的復興,倡導文學創作,力求突破。執政32年,國泰民安、政局穩定、物質繁榮。中階層的人民開始富裕,尋常百姓的生活也得到改善。破土動工興建房子隨處可見。精神信仰上,出現了奧賽利斯(Osiris)的傳說,那是古埃及人希望不分尊卑貴賤,來世可以與冥界之王奧賽利斯一樣得以永生。據說奧賽利斯是位深孚眾望的君王,他治理尼羅河,教導農民耕作、改變國民飲食習慣、傳授做麵包、釀葡萄酒和啤酒等方法。後來﹞蒆N不正的弟弟塞斯(Seth)因妒忌謀殺了奧賽利斯,並分屍14塊。奧賽利斯的愛妻忠貞不渝地守護著拼組起來的遺體,並且化成一隻鳥,飛臨屍身,得到奧賽利斯之種,衍生出他倆下一代的霍魯斯,他為父報仇後取得王位,並追封奧賽利斯為掌管陰間萬物復生的主神。在神話故事流傳中,中王國時期的法老們全力整頓土地,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第二代國王阿曼內姆哈特二世在位期間,曾多次遠征努比亞和西奈,獲得大量的金礦銅礦,還鼓勵國民到今日索馬利亞附近的朋特進行商業活動,並在代赫舒爾修建金字塔。第三代國王阿曼內姆哈特三世下令蓋建阿曼內姆哈特一世陵墓,比吉薩胡夫金字塔還要壯觀,被後世稱作「迷宮」。他叫人開鑿運河,引湖水灌溉農田;在西奈為採銅礦工修建永久性住房;構築防禦工事,抵抗貝杜茵人的侵襲。十二王朝國王們的勤政,使埃及的政治和文化對外影響深遠,向南傳至努比亞和庫須(Kush),並順著地中海東部的利比亞、巴勒斯坦、敘利亞,遠播到克里特島、愛琴海群島和希臘的大陸部分。與此同時,古埃及人的鍍金、珠寶配飾、雕刻技藝也達到爐火純青程度。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及開墾沼澤地、擴建水利工程、興修農用灌溉建設等農業方面的進步,又使國家獲得前所未有的興盛,王權也得到加強。 從公元前1786年到公元前的1567年,埃及步入了「第二過渡期」(Second Inter Mediate Period)。包括第十三至第十七王朝,歷時219年。此段期間,中央的強權政策使各省王侯頗有微詞,不想再臣服法老王。又由於沉重的剝削加劇了貧富分化,最終導致了公元前1750年的農民和奴隸大起義,不久雖被鎮壓,但王國也元氣大傷。心有餘悸的統治階層還不想放棄高壓措施,不過國家情勢已很不穩。十三王朝末期和十四王朝時,中央政權衰落。公元前1674年,一群由閃族和亞洲人混合成的侵略者趁機大舉進犯。這些來自敘利亞草原的喜克索人(Hyksos)氣燄高漲,來勢洶洶,他們騎著戰馬,乘著戰車,帶著古埃及人從未見過的排弓、戰斧等大量新武器,佔領了埃及北部。繼而又向南擴展,分別統治了中埃及和下埃及。並在東北部三角洲的阿瓦利斯建立首都,崇拜埃及的風暴和沙漠之神塞特為主神。歷經十五和十六兩個王朝,統治埃及長達108年。這段過程中,先進的防禦工程傳入埃及,他們所建的迦南式神廟、巴勒斯坦式的墓葬群和製作巴勒斯坦式的陶器,都使埃及文明之火繼續燃燒。 公元前1650年前後,底比斯的統治者卡莫斯(Kamose),公開對這些入侵並強佔肥沃土地的喜克索人表示敵意。他是十七王朝的最後一代國王,執政5年間,與喜克索王朝不斷進行戰爭,派遣艦隊,並從努比亞調來沙漠部隊,突襲喜克索人的南方要塞,獲得載有武器的喜克索船隻。然後繼續北進,截取喜克索人要庫施王公援助的告急公文,同時佔領了要地拜達里亞綠洲。凱旋回到底比斯,又以其過人的膽識和機智,挫敗了後方的叛亂者。公元前1567年,卡莫斯的弟弟亞赫摩斯領導士兵俘擄阿瓦利斯,趕走喜克索人,埃及人重新恢復了獨立。在歷經了一段內亂和外族井I的痛苦歲月後,埃及又步入了復興和強盛的歷史時期。 公元前1567年至公元前1080年,埃及進入「新王國」(New Kingdom)強盛時期,是歷史上所稱的帝國時期,包括十八至二十王朝,前後共計482年。亞赫摩斯一世開創了第十八王朝。他統治初期,繼續與喜克索人作戰,擊潰外國聯軍,從水陸兩面攻打喜克索都城阿瓦利斯,重新統一埃及。不久後,把喜克索人在巴勒斯坦的要塞沙羅哈那攻破。後來來發動三次戰役,攻打喜克索的盟國努比亞,欲謀取其國內的金礦。同時重新開採西奈銅礦,並加強與敘利亞沿海城市的貿易往來,續建廟宇和王室禮拜堂,還規劃蓋座龐大的建築物。他在位24年間國勢日盛,兵強馬壯,於是,埃及開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並迅速地使版圖伸展到地中海東岸和幼發拉底河上游。在不斷對外擴展中,王朝獲取了大量財富和奴隸。公元前1550年,希伯萊人遷徙到埃及。 公元前1546年,阿孟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秉承父志,繼續南進努比亞,並在即位的第7年到達尼羅河的第二瀑布。在連續不斷的戰爭中,埃及擁有了利比亞的西奈銅礦,佔據了當時各地有利的地理位置,為後來稱雄亞非奠定基礎。 公元前1525年,圖特摩斯一世(Tuehmosis I)登基,因覬覦努比亞豐富的金礦,翌年便率埃及軍隊涉水遠征。努比亞戰爭結束後,他又把曾佔領並統治埃及的喜克索人,逼到敘利亞的卡赫美斯附近。這樣,幼發拉底河就被納入統治疆土之內。在國內,整修中王國時期底比斯的阿蒙神廟,又以自己的威權創造了對稱式殿宇,這種構築模式後來成了建築上的標竿。公元前1512年,圖特摩斯二世繼位,他是先王與姨妹所生,二世王成年後娶同父異母的妹妹哈塞布蘇為妻。執政期間,北部庫施首領煽動騷亂,反對埃及宗主權,威脅駐努比亞埃及軍隊。二世王平定了暴亂,悅酗F叛首之子。不久即派兵攻打巴勒斯坦南部的貝杜茵人。他統治埃及僅8年就告駕崩。 公元前1450年,王位傳到圖特摩斯三世,他是十八王朝的第四代國王,也是古埃及最偉大法老之一,被近代人稱為「古埃及的拿破崙」。其父曾對他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讓三世王從小就得到戰鬥和體育鍛練,並請淵博的老師教他各方面知識。年紀輕輕的他,騎術、箭術、打仗等各種才能都很了得。即位前參加過努比亞戰爭。坐上皇位後第23年,親自領兵征伐敘利亞,有著驍勇善戰血統的他,經過8個月的戰鬥,攻克了美吉多,接著又佔領了卡疊什和貝卡谷地。第33年,又大量發兵東征,用牛車拉著浮橋,跨過幼發拉底河,與強大的米坦尼王國展開決戰,結果應荂A米坦尼國王倉惶出逃,30多名后妃也被俘。埃及人為了紀念圖特摩斯三世的戰績,還在那裡立了塊碑。當三世王班師回朝後,在底比斯舉行了盛大的祝捷活動。另一方面,將埃及在努比亞的控制範圍擴大到博爾戈山附近的納巴塔,並用大批人力物力在那裡修建一座阿蒙神廟,還利用利比亞的土著開採金礦。圖特摩斯三世一生東征西討,出兵達17次之多,建立起地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北起小亞細亞邊境,西抵利比亞,東北至幼發拉底河,南達尼羅河的第四瀑布,並迫使亞洲一些君主對埃及朝廷盡忠。隨著疆域的演變,埃及的威望達到巔峰。法老王因此擁有威懾四方的權力,再加上戰敗國家和附庸國進貢的黃金、白銀、香料、動植物,以及稀有珍品等大量湧入底比斯,埃及財力愈加雄厚,就開始不斷地在底比斯蓋起一座比一座壯觀的建築,認阿蒙為「眾神之王」。 公元前1425年,圖特摩斯四世得到王位,在據有遼闊國土的同時,法老王也十分警惕鄰國的進犯。他率領埃及軍隊巡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時,擔心日益強盛的赫梯帝國的威脅,為了與它抗衡,便與宿敵米坦尼王國締結和約,並迎娶米坦尼公主為妻,又把土耳其南部重鎮阿拉拉克城割讓給米坦尼王國。此後兩國和平相處,長期友好。不久下努比亞的沙漠酋長叛亂被平定,顯示了他卓著的領導才能。他在位期間,篤信另一新教太陽神阿吞,但與阿蒙神的祭司並沒有鴻溝。此時,埃及文化藝術逐漸呈現出阿馬爾納風格,在底比斯修建的大方尖碑,現仍矗立在羅馬,而他即位9年後就去世了。 公元前1417年,阿孟霍特普三世執掌政權,在位初期即與漂亮的提伊結婚,後因統治所需,與幼發拉底河畔米坦尼國王的姐妹、巴比倫國王的女兒締結婚約,還娶了一位赫梯國公主,加強了與各鄰國政治上的聯姻。他還極力發展外交關係,與亞述、塞浦路斯、隸屬埃及的敘利亞諸侯等來往密切。上台第11年,國家太平無事,國庫充實,勞動力低廉,於是在努比亞和埃及大興土木。他挑選有才幹人士,在底比斯進行大型祠廟規劃建造,先後蓋起了盧克索神殿和卡納克大塔門。建立在財富和權力上的埃及文明繼續蓬勃發展,並進入了歷史上的盛世時期。而此時,由於前代國王們的所向披靡,攫取大量疆土,帶回鉅大的財富和頂峰的榮譽,再加上盛世之期所給予的特殊寵惠,那些為國王唱頌歌的祭司們勢力日益膨脹,竟發展成為一支與王權匹敵的暗流。 公元前1379年,阿孟霍特普四世(Amenhoep IV)阿肯那頓(Akhenaten)本係阿蒙神崇拜者,後由於帝國領土遼闊,各種文化生活複雜,國外傳入的宗教信仰使舊觀念漸趨沒落,新價值標準興起,埃及中下層階級也對唯利是圖的祭司不滿,反對將阿蒙神作為國神崇拜,於是四世王發動了宗教改革,史稱「阿肯那頓改革」。他依靠中下層貴族為核心的軍事集團,實行打擊阿蒙祭司和大貴族的宗教改革,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下令銷毀浮雕,關閉阿蒙神廟,強制推行對阿吞神的崇拜,取消傳統的多神教信仰,宣布阿吞神為全國唯一崇奉的神。他在位的第6年,還把自己的戌r改為阿肯那頓(Ikhnaton),意思是「阿吞的侍奉者」。還編纂「阿吞頌詩」供新教祭司頌唱,並把都城從底比斯遷到阿瑪爾納的阿赫塔頓(Akhetaton),景色迷人的新城逐漸出現了阿瑪爾納的藝術風格,室內牆壁上有溫柔雅靜或奇異怪誕的新型繪畫,浮雕講究真實生動,法老王不再是以往固定的雄壯威武、權傾天下之樣,而是力求表現法老王體格上的欠缺。由於阿肯那頓追求和酷愛藝術,缺乏管理國家手段,政局因之動蕩不安。雖有軍隊,但也沒給予應有的重視,且在外交上沒有遠見卓識,對外貿易日趨萎縮,國家稅收流失嚴重,疆土也逐漸喪失,只剩巴勒斯岸@角。 公元前1364年,斯曼赫卡拉(Smenkhkare)因與埃肯那頓長女結婚,從而獲得與阿孟霍特普四世聯合執政,而後在公元前1362年獨立統治埃及,並把都城重新遷回底比斯,恢復對底比斯阿蒙神的祀奉。公元前1361年,圖特安哈曼(Tutankhamen)接替王位,把行政機構移到孟斐斯,重修老王的底比斯王宮,頒詔修復舊神廟,承認先祖宗教改革的錯誤,並允許僧侶祭司擁有特權。在對阿蒙祭司作出讓步的同時,也不排斥阿吞神,但阿蒙神的祭司集團又氣熾高漲地重攬大權。公元前1358年,阿孟霍特普四世駕崩,使原先推行獨尊一神的宗教改革也告壽終正寢。圖特安哈曼戌麮臚E年,米坦尼王國與赫梯附庸國發生衝突,埃及進軍敘利亞支援盟國米坦尼,法老王突然過世。死時年僅18歲,幼主圖特安哈曼時期,手工製品已相當豐富,且製作技藝非常高超。 公元前1352年,原是北埃及統帥的霍倫希布(Horemheb)取得王位寶座,這位雄才大略、第十八王朝的最後一位法老,他組織起強大的政府,命令部下佔據全國各重要部門,依舊定都孟斐斯,並展開重建埃及光榮的計劃,為阿蒙神增建神廟;在卡納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多柱廳;恢復並擴大新教時期幾乎停止的貿易商隊;還眼光獨到地選賢臣拉姆西斯一世作大臣。埃及在他手中又達到往昔的繁榮興盛。 公元前1320年,拉姆西斯一世繼承王位,創立了第十九王朝。他出生於非王室軍人家庭,深得十八王朝末代國王的寵愛,因國王無子嗣繼位,在駕崩前任命他為共同攝政王。他在位期間,摩西帶領希伯萊人登西奈山受誡,是為猶太教之始。而埃及此時依然信奉主神阿蒙,在國內修建了一批宏偉的建築物,包括卡納克大神殿的第二塔門,並繼續修飾先王的多柱廳。 公元前1318年,其子塞提一世(Seti I)登基,擴充埃肯那頓任內受到重挫的戰備,加強邊防,整軍備武、率兵北征。還訓令大批人馬採礦、挖掘水井,重新修飾廟宇和多柱廳。 公元前1304年,拉姆西斯二世執政,都城遷回底比斯,而且把塔尼斯(Tanis)作為陪都。他是位優秀的軍人,即位前就已與一世共理朝政,並率軍征戰。正式為王後,管理國家和對外作戰已有相當經驗。他還是深得民心的國王,在位第四年,就擊敗敘利亞南方反叛的地方君主。為了與赫梯王國爭奪對敘利亞的控制權,他於公元前1299年領兵遠征奧倫特河畔,並在卡疊什城下與赫梯軍隊展開激戰,敵方忽以2500輛戰車直闖陣地,二世王頓時陷入重圍,幸得西米拉特別行動隊援救,扭轉危局。由於卡疊什之戰未能獲勝,埃及在鄰國的威望下降,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角p國趁機造反,不過沒有形成氣候。此後幾年間,二世王陸續攻佔了加利利和阿莫爾境內的許多城鎮,到達凱勒卜河,強力突破赫梯人的防線,征服卡特納圖尼普,並鍥而不捨地侵入亞歷山大勒塔和卡爾基米之間的科代地區。公元前1283年,埃及迫使赫梯締結和約,和約全文在埃及神廟的牆壁上,以及赫梯國檔案庫中都有記載,這是世界上僅存的至今最早的條約。公元前1270年,拉姆西斯二世娶赫梯國王長女為妻,同時與西台族人也簽訂了和平協約,鞏固了政權。他執政期間,修建了阿布辛貝神廟等一系列偉大建築,還為自己建造了一座環境極為優美的城市。這位法老王的文功武治,意味著埃及帝國權威日益。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一生富貴榮華,享壽92歲,執政67年,有妻妾72人,兒子106個,女兒96個。 第二十王朝最著名的國王是拉姆西斯三世,他是二十王朝創始者塞特納赫特之子。統治初期,埃及剛從內戰中恢復元氣,為保衛國家反抗外國侵略進行了3次戰爭。他在位第5年時,利比亞各部族串通一起,藉口法老王干涉他們酋長繼承問題,進犯西三角洲。在這次戰役中,利比亞人被擊敗。剛過兩年,海上民族從水陸兩路也入侵西三角洲,拉姆西斯三世帶兵阻止了對方陸軍的前進,並將敵船誘入三角洲縱橫交錯的水道中,擊敗了海上民族攻打埃及的陰謀。太平了幾年,利比亞部族又聯合起來滲入西三角洲,最終埃及人俘獲利比亞的酋長,把敵軍擊潰。在這之後,三世王重新把社會按職業分成各個階級,阿蒙祭司為最高等級。同時結束了在西底比斯哈布城建造的神廟、宮殿、城市等綜合體建築物。另一方面,鼓勵埃及人發展工商業,派遣船隊前往非洲索馬利亞海岸的普蓬,進行商業活動;開發西奈銅礦和努比亞的金礦,國家又顯興旺之像。在他統治後期,由於宮廷內爭激烈,法老王年事已高,不久,這位統治埃及達68年之久的國王駕崩,國家漸趨衰落。 拉姆西斯四世在公元前1166年上台,掌權第一年,就對天下實行大赦,同時計劃建造宏大的建築。不久後,就對上埃及普圖斯東部瓦迪哈馬馬實行勘查,以獲建築用的石材。翌年,採石工作得到新的進展,又開始修建王陵。即位第4年,他在西底比斯達爾巴赫建造了兩座巨大神廟,還為其父未完工的阿蒙神廟綜合體繼續工作。由於法老王熱衷展示國富民強,耗費大量物力財力人力,不停地增設建築物,國庫漸空。此時,阿蒙祭司權力更加坐大。 公元前1160年,當拉姆西斯五世繼承父位時,阿蒙祭司集團已控制著埃及大多數的土地,其中一個高級祭司的兒子操縱著國家財政系統,法老王面對這種局面竟然回天乏術。公元前1153年,拉姆西斯六世坐上皇位,一直到公元前1141年都沒有什麼作為。歷史走到拉姆西斯七世時,祭司們除廣大的地產外,還擁有各地徵集的大量稅糧。國內因此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公元前1140年,拉姆西斯九世承襲一樣胸無點墨的八世皇位後,足不出戶,只當京城裡的統治者,至於全國上下及國外如何,一概不知,整天尋歡作樂。國勢衰退使周邊國家盯上這塊肥肉,他在位第8年,利比亞兩個部落的強盜,不斷地騷擾底比斯地區,使西底比斯綜合體建築工作完全陷入停止狀態。他們還得寸進尺滲透到東底比斯。侵擾者的大膽妄為,再加上沒按時發放建築工人口糧,工人反抗情緒漸強。公元前1113年,拉姆西斯十一世開始掌權,這位法老王也平庸無能,法紀鬆弛,中央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執政無方致使整個國家徘徊在四分五裂邊緣。埃及雄視天下的時代已不復返,國內盜墓成風,有時數十人結伙深入帝國陸墓狠掠,甚至有的盜匪成群結隊地從東底比斯跨過尼羅河,前來搶奪,連尼羅河西岸的十九和二十王朝的祠廟都被洗劫一空。盜挾L休止的毀損、工人報復性的怠工破壞,祭司們瘋狂地霸佔,王國上下一片混亂。不久,王國分為上、下埃及,各自建立新王朝。公元前1093年,軍隊裡出現頗有建樹的領袖赫里霍爾,他重整社會秩序,恢復對廟宇的修建工作。不久,又僭取了早年平哈西所擁有的稱號,成為卡納克神廟的最高祭司。他不但為自己增加了大臣的頭銜,而且最後攫取了全部的王室頭銜,成為埃及實際統治者,使帝國時代走向崩潰。 公元前1085年至公元前384年,是古埃及歷史上南北紛爭、外族頻繁入侵時期,史稱「晚期王國」,它包括第二十一至三十王朝,歷時744年。公元前1085年塔尼斯州州長建立了第二十一王朝,以後埃及國力不斷下降,利比亞人、亞述人和努比亞人輪番入侵,埃及處在異族統治時期。公元前十世紀中葉,受過埃及文化薰陶的示撒(Sheshonk)取得領導權,在布拔斯梯斯建立第二十二王朝,他是利比亞人的後裔,作風民主,辦事果斷,曾在巴勒斯坦戰鬥中取得勝利,現在卡納克的一些雕塑和碑文都有記載;在美吉多發現的不少文獻片斷也都有示撒名字。在他統治後期,底比斯也出現了與它並存的第二十三王朝。公元前747年,利比亞侵略者以賽斯為中心,創立了第二十四王朝。公元前720年,庫須地區的軍事將領皮安希(Piankhi)帶兵北進埃及,這群曾受埃及文化浸潤的征戰者,認為可以拯救埃及人民於蠻夷之手,他們迅速攻破了孟斐斯這座古城的防禦工事,消滅了下埃及的二十三王朝,建立第二十五王朝,修復神廟,接受當地習俗和一些制度。不過埃及人並不領情,繼續抵抗。公元前671年,亞述人組織了精良的部隊,大規模向埃及南部蠶食,並同時向當地人允諾解除他們所受的壓迫。等埃及人努力把庫須人趕回北方時,亞述人卻失信了,他們無情地摧毀古都城牆,以武力強行侵佔孟斐斯,並實施繼續向南推進,攻打上埃及,一路上惡行不斷。翌年,他們以殘忍兇猛的作戰方式結束了二十五王朝的壽命,建起亞述帝國,把埃及到波斯灣的大部分近東地區統一起來,並支持尼羅河三角洲的幾個小侯國。到了公元前664年,被支持的其中一個侯國發生了埃及人揭竿起義,首領名叫薩姆提克(Psamtik),這位英明統領者很快地趕走了亞述人,創立了二十六王朝,確立對整個三角洲的控制權。薩姆提克一世全身投入統一埃及大業、重建社會秩序,派遣三支大軍守衛邊疆;以2000年前古王國時期體制為藍本,進行劃分;復興埃及文化,使埃及在他手上又具有了生命力,並得到了暫時的喘息。公元前653年,埃及徹底擺脫了亞述帝國而獨立。公元前610年,一世駕崩,其子尼科繼位,他派腓尼基水手環繞非洲探險航行,還計劃開鑿一條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運河。公元前606年,布尼甲尼撒再建巴比倫帝國,滅亞述,而此時埃及還相當繁榮。但到了公元前569年雅赫摩斯二世掌權時,政權也受到布尼甲尼撒王國的威脅。帝位傳到了薩姆提克三世,他自稱法老,依照慣例建起第二十七王朝,又稱波斯王朝,但此時的埃及已在風雨飄搖中。 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岡比西斯(Cambyses)廢了第二十六王朝苦心經營的文化復興運動,把埃及作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並和原先統治埃及的利比亞、庫須人一樣,實行懷柔政策,修繕農田灌溉系統,挖鑿通往紅海的運河,促進商業發展,支持本土宗教和風俗。但埃及人並沒有接受這種表面的恩惠,居住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埃及人和利比亞人不斷奮起反抗統治,終於把敵軍打敗,獲得重新獨立,建立了第二十八王朝,勢力一度達到上埃及。但不久,由於部隊內部產生動亂,只統治了5年後,被第二十九王朝代替。公元前380年,奈克塔內博將軍奪得王權,建起了第中Q王朝,稱奈克塔內博一世(Nectanebo I),登基時正值波斯22萬大軍入侵埃及,埃軍初戰受挫,但後來由於波斯大將法爾納巴祖斯優柔寡斷,埃及人得以重新集結軍隊,在三角洲曼提斯附近從側翼包圍入侵者,敵軍被逼退。這位法老王在世時大肆進行國家營建工作,國內文化藝術很快繁榮起來。但到了第二代法老王塔科斯時,內部已互相傾軋。公元前360年,在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斯二世協助下,奈克塔內博二世篡奪了在位僅3年的第二代法老之位,並在公元前343年與波斯國王奧克斯作戰,但由於對外擴張過程管理不善,加上內部矛盾激化,政局動蕩,波斯王趁機橫掃埃及,深入尼羅河3個入海口,控制了埃及,二世王出逃,後來不知所終。就這樣笫三十王朝維持了60年的獨立被波斯人替代,他們建立了第三十一王朝,對當地人民施加暴政統治。


曾被希臘人統治

公元前332年,新興的馬其頓年青王國亞歷山大,統率大軍揮師埃及,結束了波斯人在埃及的統治,延續了3000多年的「法老時代」宣告結束。他自稱是埃及法老的後裔和第三十一王朝的創始人,在波斯人暴政下生活的埃及人,自然把他看成解放者,況且亞歷山大一到埃及,就向埃及諸神拜祭。他剛拜謁完古都孟斐斯普塔神廟,又一路兼程趕到錫瓦綠洲(Siwah Oasis)專門請授阿蒙神諭。在迎合埃及人心理下又宣布他已獲得聖像的許可,於是埃及人和阿蒙祭司就尊他為上帝之子,稱亞歷山大大帝。他出生於馬其頓的培拉,幼年時曾拜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為師,學識淵博,尤精兵法。公元前331年,他繼續追擊波斯人,戰役結束後,獲得無數的戰利品和鉅額財富,當他一回到巴比倫,立即被宣布為「亞洲之王」。公元前330年,再次一路追殺波斯國王大流士,一直到印度河東。公元前327年,在印度希達斯皮斯河打敗色魯斯軍隊。公元前324年春回到蘇薩,翌年抵達巴比倫。機智善戰的他還善於借鑒歷史教訓,採取了比波斯人稍為緩和的統治政策,從埃及貴族中選拔人才,擔任重要省分的地方首長;只訂課稅條款,把其他方面的事務放手給省長處理。使埃及社會經濟、文化都有了起色。亞歷山大大帝在領土擴展、民眾生活安定的情況下,創建了亞歷山大城,是當時世界名城之一,它既可將剩餘物資輸往愛琴海群島,也可使埃及成為亞、非間貿易樞紐。公元前323年,年青的國王因操勞過度染上惡疾,加上東征西討時遺留的創傷,乃死於巴比倫。去世後,部下為爭奪繼承權混戰一場,形成各自割據一方的勢力,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四分五裂。這時,希臘在政治上已無足輕重,但由於亞歷山大大帝的豐功偉績,希臘語言和文化在東方各國傳播,這就是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 在公元前305年,亞歷山大大帝生前愛將托勒密(Ptolemies)在埃及創建托勒密王朝,定都亞歷山大城,使它成為當時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和希臘化的東方文化中心。托勒密一世具有出色的軍事、外交和組織才能,在王朝初期,大多任用希臘人為政府官員和軍隊將領;大力改組行政系統,將埃及劃分成不同省分;促進希臘人、馬其頓人、波斯人、希臘化的亞洲人等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引進一種新的崇拜祭儀,尊奉塞瑞庇斯為護國神;建立古代最大知識庫圖書館(Library),這樣希臘文化和埃及文化既保留各自特點,又相互滲透影響,還出現了舊約聖經譯本,埃及文化弩g濟因此充滿活力。一世王為鞏固自己王位,於公元前304年首封為「救星」。公元前290年封貝勒奈茜為后,公元前285年立其子為共同攝政王並賜以繼承權。 公元282年,托勒密二世繼父位,為了鞏固王權而不惜血洗宗室、放逐正宮。同時為擴展勢力,侵吞了塞琉息和安提柯王朝大片領土,還將衣索匹亞和阿拉比亞納入勢力範圍,迅速使版圖觸角伸到敘利亞、小亞細亞和愛琴海。二世王有著勃勃野心,公元前274年至公元前270年,再次與塞琉息交鋒,未能佔得便宜,轉而攻打馬其頓安提柯二世,不但未得其利,反而削弱自己在愛琴海的勢力,並使盟友雅典和斯巴達慘遭戰禍。公元前260年,與敘利亞第二次作戰失利,善於外交的他使手段挽回危局。公元前255年,先和安提柯二世單獨媾和,又將女兒嫁給塞琉息國王,幼屁埏搳C還與昔蘭尼加國王聯姻,以加強埃及在國際上的地位。在內政上,對農業和手工業實行計劃經濟;以亞歷山大城代替孟斐斯作為首都,並使它很快地成為貿易、出口中心,以及地中海區範圍的文化學術重鎮。還請人將文學作品譯成希臘文、撰寫史書、擴建先王的圖書館、資助博學院,使埃及無論在藝術或科學上都走在世界前端。為使王朝固若金湯,他還利用宗教,竭力美化自己及父母和妻子,使全國民眾把他當神來頂禮膜拜。 公元前246年,托勒密三世一上台,就和昔蘭尼加聯合,發動第三次對敘利亞的戰爭,塞琉息王國戰敗。公元前245年,剛與昔蘭尼加公主貝勒奈茜第二新婚不久,就開始入侵西敘利亞,佔據了小亞細亞沿岸一些島嶼。公元前242年到公元前241年,二世王被迫放棄美索不達米亞和北敘利亞部分地區;翌年,他與敘利亞在勢力均衡情況下,實現和平,確保了國家領土安全。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既擔負著傳承希臘文化的責任,又充當著守護埃及文化的角色,因此他一方面頒布詔令,規定凡是到亞歷山大城的遊客,必須備有至少一份的文學作品,才有資格獲准入境;大力嘉獎有實際目標的研究工作,設繆斯學園,開放圖書館的博學院,吸引了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史學家、詩人和哲學家。天文學家修訂了埃及曆法;數學家歐幾里德編寫了「幾何原本」,另一位數學家兼機械師阿基米德發明了螺旋泵;地理大師艾拉塔瑟尼斯知道了以50哩為比例尺測量地球圓周長;文學家們編纂古典作品,留下現在我們所知的創作模式;哲學家對思維、存在社會的哲理探討,以及詩人希奧克里特斯、開利馬克斯等創作的大量詩歌,使希臘文化煥發出無限光芒。 另一方面,他身為法老王,撥出稅收捐建神廟;免除祭司納稅義務;維持宗教秩序;遵循傳統的祭儀與祭司、書記和學者階級;在舊址上蓋建神廟;以象形文字在牆壁上標明名字和稱號;傳承古禮巡遊尼羅河。總之,一切行止動靜都以古代法老王為本。於是,希臘文化和埃及文化互相發展促進。 早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前,兩種文化並行就已產生了喀普提克文字,它是以希臘字母譯埃及文的發音,再加上埃及字母其中的7個字,彌補希臘字母發不出來的音而創造出來的。托勒密一世時,希臘文同樣成為埃及猶太人的母語。而且,托勒密三世還有意鼓勵外國人到埃及來住,兩種語言、文字、書寫等得到空前的融合使用,這時,埃及逐漸進入了政治和文化極盛時期。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5年,托勒密四世治國無能,喪失大部分在敘利亞佔有的土地,土著叛亂又使國家開始動蕩不安。但他依然荒淫無度,縱酒尋歡,並殺死母親、叔叔和兄弟。公元前219年,埃及被塞琉息王國攻佔一些沿海城市,乃於公元前217年與塞息訂和約,撤出西敘利亞。在他手上,王國影響漸減,逐步走向衰落。 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180年,托勒密五世繼位,他沒有什麼作為,曾與塞琉息作戰,結果互有勝負,經羅馬調解後停戰。公元前194年娶塞琉息公主克婁芭特娜一世為妻,當時國內族群不和,叛亂不斷。 公元前180年,托勒密六世在母后攝政下即位,他曾試圖入侵西敘利亞,但沒有成功。公元前176年母死,與其弟托勒密八世、妻子克婁芭特娜二世,於公元前170年共掌國政,並再度出兵西敘利亞,戰後卻導致塞琉息人佔領埃及,在羅馬干預後仍能保有領土。公元前164年,托勒密六世被八世逐出亞歷山大城,曾求救於羅馬,埃及分裂,托勒密六世擁有塞浦路斯和埃及。公元前154年,六世王阻止其弟武力奪取塞浦路斯,並將到手的昔蘭尼加重新賜還給他。不久又把一個女兒許配給他,外加糧食補助。 公元前145年,托勒密七世在母親克婁芭特娜二世幫助下管理國家。翌年,八世廢黜七世獲得實際統治權。為重振國威,於公元前117年派人遠征探險,最後到達印度,自此,埃及開始了香料貿易。 公元前116年,托勒密九世與其弟及其母克婁芭特娜三世,共同統治埃及和塞浦路斯,但在公元前110年,實際掌權的克婁芭特娜將九世逐出埃及。後來九世又於公元前109年返國,至公元前107年曾短暫統治埃及;但又因與母親發生衝突,乃第三次逃亡。公元前101年母逝,其弟托勒密十世成了唯一的統治者,此時,人民要求朝廷給予更大民權未遂而發生動亂,且十世王上台後並不得民心,於是在公元前88年,亞歷山大城的人民趕走十世,迎回九世。翌年,十世集結一支雇傭軍反攻,因大肆劫掠亞歷山大大帝陵墓以支付軍餉,遭到民眾的驅逐,並在企圖搶劫小亞細豆f基亞王國海岸時被殺身亡。托勒密九世將其弟遺孀也是女兒的貝勒奈茜第三接回,並與她共同執政。公元前80年駕崩,由其女繼位。這時,托勒密十一世就與繼承父位的貝勒奈茜第三結婚,成為聯合統治者。但十一世想得到的是王位,於是設計謀害了她,獨攬大權。不久後被深愛貝勒奈茜三世的亞歷山大市民所殺。 公元前80年,托勒密十二世被迎立為王,不久便與可能是他妹妹的克婁芭特娜五世結婚。公元前76年,他在亞歷山大按埃及儀式舉行加冕典禮。他在位時,埃及實際上已變成羅馬共和國的保護國,因托勒密十二是非合法繼承者,這種身分迫使他只能依賴羅馬的支持。公元前65年,羅馬為使他統治合法化,藉口托勒密九世死前曾將埃及遺贈給羅馬,故埃及是隸屬於羅馬統治的。後因遭羅馬貴族反對,沒有加以併吞,但接受了托勒密十二世賄賂的凱撒還是設法通過一項法律,使托勒密十二世統治合法化。公元前64年,羅馬還是奪走了塞浦路斯,島上國王因未能得到其兄長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的支援而自殺身亡;托勒密十二世也因怕失去塞浦路斯後的人民會起而造反,便於公元前58年前往羅馬搬救兵,留下王后和女兒貝勒奈茜第四攝政。王后逝世後,亞歷山大人民擁護他的女兒為唯一統治者而反對他。公元前55年,托勒密十二世密許敘利亞地方長官龐培副將一筆鉅款,借得一支軍隊殺回埃及,將女兒處死。 從托勒密四世至公元前二世紀末,托勒密王朝漸漸失去富強之態,朝廷內部腐敗混亂,昏庸無道的皇帝變賣江山,經濟大幅衰退,對外貿易縮減,政局動蕩,危機四伏,於是羅馬的影響力在埃及大大加強,而埃及王朝也失去了獨立性。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臨終時立長女克婁芭特娜(Cleopatra)七世與其弟托勒密十三世出任末代君主。。這位女王(埃及豔后)以美貌著稱,並工於心計,因羅馬人插手內政與其弟反目成仇,打起內戰。 公元前48年,托勒密十三世把21歲的姐姐驅逐出埃及,但她很快集結一支阿拉伯軍隊返國,準備圍攻埃及東北部的培琉喜阿姆,想用武力奪回王位。當雙方正準備戰爭之際,支持她弟弟的龐培被凱撒擊潰,逃至培琉喜阿姆避難,結果被暗殺身亡。他在羅馬大軍的支持下復位,並由凱撒調停與其弟重新修好。後來埃及一些反對羅馬人及其埃及同盟者的人士製造事端,率領埃及軍隊圍攻亞歷山大城,不久失敗,托勒密十三世接管了埃及軍權,繼續反對羅馬人;凱撒得到來自小亞細亞城市帕加馬的一支援軍,挫敗了埃軍,托勒密十三世在敗逃途中溺死。這時克婁芭特娜女王清楚地意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必須與羅馬保持親善的的關係,因此羅馬對埃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公元前47年,女王主動勾引凱撒,並生下一子,即凱撒利安。這位埃及及豔后所追求的是權力而非愛情,一心想恢復托勒密王朝昔日的光榮,重建馬其頓帝國。公元前46年凱撒回到羅馬,集執政官、保民官和獨裁官於一身,建立獨裁統治,走上權力的巔峰。不久女王也來到羅馬,凱撒把她安頓在台伯河對岸的別墅中。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布魯圖和卡西烏等為首的共和派貴族刺殺身亡,克婁巴特娜女王被迫返回埃及,靜觀羅馬政治鬥爭結果。當時,凱撒部將安東尼(Antonius)鎮壓了共和派貴族,出任羅馬執政官,並一心想遠征波斯,所以派人邀請克婁芭特恕k王,共同商討征伐波斯事宜。女王應邀帶著豐厚的禮物,來到小亞細亞塔爾蘇斯城。安東尼對她一見傾心,把攻打波斯的戰爭計劃拋到九霄雲外,像奴才一樣跟著埃及豔后回到亞歷山大。這一年,處心積慮的女王謀殺了共同執政的幼弟,並立凱撒利安為共同統治者,為後來其子即位鋪平道路。公元前40年,安東尼回到羅馬與屋大維(Octavius)簽訂了一項協議,共同治理羅馬帝國,並跟屋大維妹妹屋大維婭成婚。但不到3年,就感覺與屋大維勢不兩立,所以一再去埃及與女王幽會。最後,他終於邁出決定性的一步,與克婁芭特娜七世結為夫妻,後生下三子。但他惘馱]成了全羅馬人誅討的對象。


公元前34年,小凱撒即托勒密十五世,自稱「諸王之王」,封其母為「諸王之女王」。安東尼為了表示慶賀,在亞歷山大舉行盛大慶典,他和女王坐在黃金寶座上,前呼後擁,招搖過市,並宣布把羅馬帝國東部的部分領土賜給女王之子托勒密十五世,還說死後希望在亞歷山大城入土,令無數羅馬人為之氣結。公元前32年,羅馬元老院聲明,剝奪安東尼執政官權利,派屋大維出兵埃及。翌年9月2日,安東尼與女王聯軍在亞克興角海面上,與羅馬軍隊展開殊死激戰,女王突然退出戰鬥,率埃及艦隊返航,安東尼因之潰敗後也逃回埃及。 這位埃及豔后見安東尼大勢已去,又想以自己絕色容顏讓屋大維上漖。首先她設法擺脫安東尼的糾纏,隱藏在陵墓中,叫人謊稱她已死去,安東尼失去心上人,悲痛欲絕,後伏劍自戕。當屋大維到埃及後,克婁芭特娜女王使出渾身解數,想使他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但沒有奏效。她見事已至此,不願將來被屋大維押著遊街,便於公元前30年自行了斷,享年39歲。其子托勒密十五世後來也被屋大維從上埃及誘回亞歷山大處死。托勒密王朝宣告覆滅。埃及被納入羅馬版圖。當時,埃及內部組織還相當完整,國家資源也很豐富,屋大維就把埃及作為私產,將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大批地運回羅馬,並任命總督進行統治,使埃及成為羅馬穀倉。 住在羅馬城的屋大維,雖對埃及人也宣稱自己是古代法老的繼承者,但不參加埃及傳統上王權所獨有的儀典職務,且派去的行政官也不執行類神聖活動,埃及政治領導權因此產生了劇烈變化。屋大維因此撤消了在亞歷山大城的元老院,收回希臘官員的行政權,還把克婁芭特娜七世生前的土地歸還猶地亞王,答應希臘化的猶太人在亞歷山大城成立自治政府。當然這使希臘人對羅馬統治者失去信心,且上書反對讓自己一手締造出來的名城,拱手送給猶太人。但屋大維不想收回成命,戰事迅速爆發,羅馬人、猶太人、希臘人,三方都捲入了戰鬥。不久戰事平息,羅馬人駐軍亞歷山大,以巴比倫作為溝通亞洲和下埃及的樞紐。 經過這次戰爭,托勒密王朝創辦的繆思學園也被付之一炬,燒燬45萬卷紙莎草書;不過基督教在埃及也逐漸揭開了面紗。這時,在羅馬人武力控制下的埃及農民負擔很重,各種稅賦令他們食不裹腹。而早先托勒密王朝末期有些特權、財富的人,並未得到禮遇,照樣必須到羅馬兵營服役。據文獻記載,當時很多埃及男人逃離家園,躲到尼羅河谷地兩側的洞穴和古墓中,或避到沙漠的偏遠地帶。便慘的是,若被獲知男人逃跑躲起來,他們的家人將接受更殘酷的處罰。 羅馬人將埃及作為專門供應小麥、兵源和財源之地,繼續統治的同時,也對埃及的祭司們作了一些表面文章,興建新神廟,完成未完工的丹德拉神廟,並在艾斯那、空翁保、菲萊落成一座座傳統形式的神廟。其餘各地的神廟則完全由羅馬政府掌握,神廟產業大部分被他們佔用,祭司財富受到抑制。羅馬帝國的愈加強盛,埃及也成了羅馬上流社會人士流連忘返的遊樂之所。金字塔、阿布辛貝神殿、曼儂石像都是他們口中談論的話題。到了公元一世紀,使徒馬克(Mark)到埃及,宣揚由巴勒斯坦境內拿撒勒人耶穌所創立的基督教教義,使基督教普及全國。公元190年,防s大城出現了教義問答學校(Catechetical School of Alexandria),它是早期基督教學習的場所,是由基督教學者潘泰尼厄斯所(Pantanaeus)創辦,並在該校設立範圍較廣的學科,除了神學內容,還包括科學、人文、數學等許多科目。在這之前羅馬人認為基督教無非是猶太人的教派,於是亞歷山大的基督徒也受到攻擊。而此校的建立,對基督教來說,意義深遠。 後來,克雷蒙(Clement)提出了基督教解放論,並在亞歷山大進行多年的教義宣傳,是基督教有力的護衛者。秉承克雷蒙衣敭的歐瑞金(Orige)受前者影響,畢業後他一直留在教義問答學校任教,同時對另一新教諾斯替教派(Gnosticism)大加貶斥,因這一教派所倡導的內容五花八門,有波斯密教、祅教和摩尼教的偽經、耶穌在復活後對猶大教誨的「多馬福音」、柏拉圖主義者的「共和國」選段等,當然被正統的基督教徒認為是旁門左道的邪惡之書。不過,成長起來的異教徒思想新柏拉圖主義,還是達到了可與基督教教義相抗衡的實力。這支哲學派把原柏拉圖思想中的形而上學論,以及神秘論結合本派教義思想,加以發揚,逐漸光大。它認為,宇宙是由最低實質到最高無物質或無形式的憐葡梒揭茼芋A在實質上的分別是靈魂、理性,然後才是上帝;世上萬物只是物質界的存在形式;真實是由理性的沉思所達到精神之界;禁慾並超脫物質,才能進入精神界,最後無物無慾的心才獲得與神合為一體。於是新柏拉圖主義漸漸風行起來,安摩尼阿斯•沙喀斯(Ammonius Saccas)、普羅提納斯(Plotinus)、波福里(Porphyry)、艾恩畢波可利斯(Iamblichus)、喜芭提雅(Hypatia)和普羅克勒斯(Proclus)等這些影響力極大的新柏拉圖主義者,使羅馬朝廷裡一些人信仰也由此改變。但波福里等還是遭到基督教主教們的敵視,著作被燒。但因他們原為基督徒,所以尹炱o新思想,能夠進入早期十分嚴格的神學教授殿堂。而普羅克勒斯著書為異教哲學傳統性作的辯護,更導致了弗羅倫斯(Florence)等研究團體的興起,為後來根植於新柏拉圖思想的文藝復興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正統的基督教因愈來愈缺乏說服力,在人們心目中逐漸萎縮。此時埃及也是這種狀況,異教文化使狂熱的異教徒對基督徒加以迫害,恰似以前基督徒想撲滅異教派一樣。 公元202年,羅馬皇帝塞帕提•塞弗魯斯(Septimius Severus)下令各行省首府設立市議會,但是埃及人並不認為這種規定有利於埃及人地位的提升,反而認定是羅馬帝王有意束縛,遂進行抵抗,遭到懲罰,一些羅馬人佔多數地區殘暴毆打埃及人的行為頻頻發生。更為嚴重的是,德修斯(Decius)坐上王位後,實行了有計畫清掃,不准埃及基督徒的活動;羅馬官員到達埃及時,每個人必須證明歸依異教,並隨時可以獻祭;不遵此規之人將被認係基督徒,施以酷刑。因此,當時許多基督徒千方百計地弄假證明上繳;有的人出逃躲入沙漠無人區域;有的人則為自己的信仰不顧一死,也就是有這些殉教者,後來反而推快了基督教發展。 在公元284年時,戴克里先(Dicletian)做了羅馬皇帝,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進行改革,這次改革整頓了帝國新秩序;區別文武官員權利;把埃及劃分為三個省;制定新的計算賦稅方法。並以拉丁語取代了希臘語,成了上層階級使用的官方語言。埃及人因這種改革而群起抵抗,於是戴克里先把有公職的埃及人撤職,財產沒收,燒燬發現的聖經研究本、聖經抄本,將他們房子踏平,使成千上萬基督徒含恨死去。惡劣暴行造成大量的人逃往僻處隱躲,而他們之中的受宗教迫害、孤兒出生的聖保羅(St. Paul)和出身富有家庭受神啟示後看破紅塵的聖安東尼(St. Antony),是最早的隱居者,他們創立了修道制度。埃及人於是把這兩個離群索居的隱士認為具有超凡的能力,且與上天的神有著不一般的關係,從而紛紛前往投拜,帶著對基督教的忠誠苦修道行,勸引新皈依的修道者。 後來,聖帕瓊(St. Pachom)對修道進行了改革,把分散在各處修行的團體組織起來,安置在尼羅河平原兩側山丘的岩石洞裡,並給組織起了與自己一樣的名字;制定嚴格的作息表,即使最主要的修行程序、冥思,也應在規定時間內適可而止;志願加入修道團的,無須展示折磨自身的累累傷痕,來說明自己已跨越慾望的鴻溝,並且只要一段時間見習,就能算正式入組。苦行僧侶的生活須慎重嚴謹,不過原始的耕種勞作手藝要掌握,同時應和附近非基督教民眾友好共處。根據不同的分工和活動,修行者隸屬於修道院中不同的「戶」或「裡」,並由修道長進行督導。而院長是最高負責人,也是整個修道院的精神領袖。聖帕瓊的改革,逐漸使修行組織達到了虔誠、悟道、自足目標。並使鄉村居民把他們看作有異於凡人的導師外,還十分親近友好地要求幫助,發揮了基督教所宣揚的救世主思想。第一所修道院辦成後,這位改革者又相繼設立了10多所的修道院,但各個修道院並非一概承襲他早先提出的律則。有的就用半隱修式,修行僧侶每週一次做彌撒和領聖餐,接著再分派下週要做之事。有的改動原規,增添許多規定。在這時,修道制度起源也有了分歧的說法,一是聖耶洛米(St. Jerome)尊奉底比斯人聖保羅是隱士第一人,另一種推崇聖安東尼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位隱士。不管如何,基督教修道形成了規模,後來聖巴席(St•Basil)還發起了在小亞細亞的修道運動,並於公元357年左右來到埃及,進行修道宣揚;而聖耶洛米也將聖經以拉丁文形式介紹到西歐。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改奉基督教,同時頒布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至此,基督教盛行,埃及的基督徒終於不須再逃離家園修行。不過關於基督教神學內容的論戰則日趨激烈,甚至出現了劍拔弩張局面。爭論的衝突點是人神兩者化身是否統一在耶穌身上從而具有人性和神性,如果是,神性人性兩者本質上有那些關係,「天父」、「聖子」、「處女生子」又如何定義。由於對耶穌屬性的不同見解,出現各執一詞的多個派系,其中觀點最抵觸的是阿里厄斯派(Arians)信徒,和以亞歷山大主教亞歷山大為代表的派系。在雙方爭論不可開交情況下,公元325年,君士坦丁決定下詔舉行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ea),統一基督教信仰。參加這個討論盛會的有大帝、多達300餘人的主教、隱士和修士,以及亞述和敘利亞等各地的代表團。以亞歷山大主教為代表的埃及,也出席這次基督教史上最早最重要的教會會議。阿色那修斯(Athanasius)和阿里厄斯也在埃及團隊中。 在會上,亞歷山大主教執事阿色那修斯以技壓群芳的口才,論辯了天父與聖子是同一屬性,獲得大部分與會人的贊同,並通過了決議。君士坦丁遂布告全國,基督教神學中神人同性,禁止神人異性論,違者受遣流發配。於是阿里厄斯當時就成了異端,被驅逐出境,所著書籍也遭焚燒。埃及因亞歷山大主教在論戰中取得勝利,基督教的文化、藝術、科學更蓬勃地發展起來。但不久,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遷到拜占庭(Byzantium),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於是在托勒密王朝十分輝煌的亞歷山大逐漸暗淡。與此同時,那些流亡的阿里厄斯派獲赦准許回到恕峞F剛上台的羅馬皇帝康士坦提厄斯(Constantius)又傾向於曾被認為異端的阿里厄斯教派,亞歷山大教廷在羅馬帝國的地位消失,阿色那修斯和眾教徒遭到迫害。埃及教會變得十分混亂,教會顯貴在不同意見下運用手段輪番執掌大權,而刁民暴徒趁機打劫,亞歷山大教義問答學校也在教派相互傾軋間毀於一旦。 公元384年,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成為羅馬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埃及的神人同性論基督教派佔了統治地位,阿里厄斯教派再度被視為異端,以前時受劫難的亞歷山大主教們,又在埃及建立許多修道院和教堂,以供信徒朝拜、祈禱和修行。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政治、經濟走向衰落,分裂為東西兩大帝國,一定都君士者丁堡(拜占庭),另一定都羅馬。埃及歸東羅馬帝國管轄,進入了隸屬於阿卡狄烏斯大帝的拜占庭統治時期。 帝國分裂後亞歷山大的大主教權力範圍縮小,不過希奧菲拉斯(Theophilus)上任為大主教後不久,就利用權力興起摧毀異教的浪潮,毀壞塞瑞庇斯(Serapis)神像、燒掉學術中心圖書館、傾覆寺廟、毀損古墓,極力踐踏其他教派文化藝術。公元415年奧多西二世即位,事況發展更為嚴重,亞歷山大主教西瑞爾(Cyri)驅趕猶太居民,慘殺飽學的新柏拉圖主義者喜芭提雅,並在這期間,大量興建修道院、教堂,使之遍布埃及,連古代許多的神廟、墓地、神殿也被改設為基督徒修行之所。埃及成了基督教世界裡最令朝聖者嚮往的地方,造訪者絡繹不絕。基督教繼續興盛,派系爭鬥也長久地持續著。 公元429年,汪達爾(Vandals)人進入北非,並於439年在迦太基建立汪達爾王國。而此時東羅馬帝國又召開卡不西頓會議,公布天父基督是神、人兩種屬性統一於一身的教義,並把反對此教義的埃及大主教趕出教會。朝廷派麥爾基教徒替代主教之位,並主張對同一論派趕盡殺絕,於是拜占庭帝國軍隊動手劫掠了亞歷山大。從此以後,埃及有了兩種基督教,一是拜占庭帝國的正統基督教,另一是埃及正教,就是多數埃及人所信仰的神人同一論基督教。信埃及基督教的教徒都有著強烈愛國思想,但由於季諾大帝加強軍隊戍守,還將一些膽敢直言的教徒驅逐流放,於是恕弮禸S有紛爭波浪。 到了查士丁尼統治時期,由於希奧多拉皇后的同情與協助,埃及基督徒逃離了壓制和迫害。但不久,希奧多拉死去。與此同時,拜占庭帝國出兵北非,滅汪達爾王國,使迦太基重歸埃及,查士丁尼就藉機向亞歷山大派置一名執掌行政、宗教權力的主教。不過新任主教在教堂發表演講時,卻遭到暴民和一些狂熱埃及基督徒的襲擊。於是朝廷立即調來軍隊,大肆屠殺,基督徒反抗之火被撲滅。此後,埃及基督徒拒絕參與迎接帝國教廷代表的儀式。


伊斯蘭教傳入

公元616年,波斯人以強大武力征服埃及。公元7世紀30年代,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與薩珊帝國爭雄,不再緊盯埃及,戰爭又使交戰雙方國力衰退,而且戰況依舊呈膠著狀態。此際,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Muhammad)感召下,精神和政治方面空前團結,各部落間紛爭漸告平息,阿拉伯融合成信仰可蘭經(Holy Quram)、全體國民都是伊斯蘭教徒的單一國家。後在哈里發(Caliph)領導下,對北方拜占庭帝國、薩珊王朝進行聖戰,最終阿拉伯名將阿瑪爾•伊本•阿斯(Amr Ibn al-As)在希里阿波利斯(Heliopolis)古城廢墟附近打敗了拜占庭軍隊,消滅薩珊王國,並於公元640年未經麥地那(Madinah)哈里發的允許,於翌年佔領亞歷山大城。使埃及先後淪為伍麥葉和阿拔斯王朝的一個省。在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初期,埃及基督徒對阿拉伯人的統治持冷眼旁觀態度,因為東羅馬時期強行灌輸的東正教使他們深惡痛絕,而這批穆斯林則採取了較緩和的作法,認為伊斯蘭教只是阿拉伯人的信仰,埃及基督教可以自治。況且,阿拉伯人除了讓他們協助收取這個國家貢金外,很少觸動當時社會的現狀。也因此,埃及阿拉伯化的進程較為緩慢。 後來,阿姆爾把巴比倫北方的紮營地建成戍衛城,叫富斯塔特(Fustat),並漸漸把它從軍事基地,轉變成阿拉伯人在埃及的行政、商業中心。於是阿拉伯語成為官方、文化和商業圈的通用語言。大約公元9世紀中葉,受到影響的埃及人也廣泛使用阿拉伯語,並接受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的風俗習慣。埃及初步完成了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進程。 但是新興的哈里發帝國在崛起的同時,內部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各部落之間的歧異、戰利品的瓜分、伊斯蘭教領導權的爭奪,最終又形成多種派系,並導致日後上百年的內戰和暴亂。公元750年,阿拔斯(Abbasid)家族控制了帝國,並聯合本國和鄰國伊朗的武力,使所有伊斯蘭教徒臣服,各派系形成表面團結。對埃及,指派軍事首長監管,為防首長脫離帝國建立獨立政權,施行縮短任期、減少內政權等嚴厲管制。但這項政策使行政官員奢侈腐敗,平民稅賦加重,埃及經濟受挫,要求獨立風聲漸起,阿拔斯王朝權威沒落。但阿拉伯文化對埃及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為鞏固帝國霸業,阿拔斯採用波斯人傳統管理方法,於是公元832年,埃及成了伊斯蘭教將領的采邑,由於害怕在伊拉克的政權散失,將領就派自己下屬前往埃及。在這之後,阿拉伯人在埃及依次建立了圖倫、伊赫什德、法蒂瑪和阿尤布等王朝。 公元868年,阿拔斯家族培植的「奴」兵子弟阿麥德•伊本•圖倫,被派往埃及,趁阿拔斯家族與土耳其軍隊作戰之際,坐收漁利,掌握埃及大權,獲得自治。他削減對皇室進貢數量,組建強大軍隊;在阿斯卡北邊建皇城慶祝獨立,並在皇城中心建伊本圖倫清真寺。公元882年,兼併敘利亞,埃及逐漸繁榮。公元884年,庫馬拉威(Khumarawayh)在其父死後執掌埃及,利用軍事力量大力拓展疆界至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公元896年,庫馬拉威被害,王位由其子及其兄掌握。因兩人的無能和奢華,使國庫日益空虛,軍隊離心,於是在公元905年,阿拔斯家族重興的政臟A次兵臨埃及,新皇城被毀、圖倫家族受到報復性懲罰,倖免於難的唯有伊本圖倫清真寺。此後埃及承受高壓統治30年,直至公元935年,由於什葉派法蒂瑪(Fatimid)王朝對埃及這塊肥肉早已垂涎3尺,先後曾兩次入侵。阿拔斯家族面對這種形勢,只得同意埃及成為半自治國家,由伊本•圖格里耶管理,稱「伊克須德」(Ikhshid)王朝。公元946年,他的幼子承襲王位,但攝政大臣卡富(Kafur)卻是實際統治者,伊克須德王朝民心團結,國家發展,但當卡富死後,法蒂瑪家族的穆義茲(Muizz)御駕親征,佔領尼羅河流域,修築開羅城作為他們的帝國首都,原王朝宣告眾插C 法蒂瑪統治初期,尊奉依曼(Iman)為伊斯蘭教唯一真正的統治者。阿拔斯家族則被認係篡位者,因穆斯林團體烏瑪(Umma)在先知死後,其中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就意見相左,一派想推選他們當中的一個人擔任哈里發,另一派支持世襲,哈里發人選應在穆罕默德家族中產生。這場矛盾出現在各什葉派分子中,屬伊士梅里派(Ismaili)的法蒂瑪宣揚,法蒂瑪家族的依曼哈里發具有半神明地位,他和所有的法蒂瑪家族成員都擁有祕傳心法,永不犯錯,能帶領烏瑪進入美妙世界的引導者。這樣,以新柏拉圖思想為基礎擴充教義,使之與宗教哲學的教旨相融合的作法,吸引了言L派系的皈依者。而遜尼派的阿拔斯家族則覺如刺卡喉。於是,他們建立王朝後,力避法蒂瑪人糾纏,獨立掌管埃及,法蒂瑪人也拒絕承認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當法蒂瑪統治埃及時,就想取代阿拔斯王朝統一所有伊斯蘭教信徒,建立一個相應的哈里發大帝國。於是建都開羅,依曼和其宮廷幕僚住在城內的兩座大皇宮裡。他們還建起了宗教兼學術中心阿茲哈清真寺。這時,法蒂瑪家族繼續對外作戰,獲取了巴勒斯坦和聖地麥加與麥地耶。但是好景不長,在與拜占庭帝國在敘利亞北部作戰時受到阻礙,方才收手,集中精力發展商業、經濟,實行對外貿易。不久,交易範圍廣達東方的中國、西面的義大利。富斯塔特也因此成了貿易中心和回教藝術品雲集之地。法蒂瑪王朝時期,海軍強大,各方面蓬勃發展,埃及日益繁榮。但王朝往昔雄心已有了極大的轉變,征伐阿拔斯王朝計劃擱淺,而且所崇奉的祕傳心法教義偏激部分也被摒棄,不再關注基督徒、遜尼派穆斯林等是否皈依成什葉派信徒,而是非常大度地讓遜尼派、基督徒、猶太人,共同參與管理國家。這種狀況到了第六代統治者哈基姆(Hakim)哈里發手上就消失了,這位依曼依靠軍隊中的柏柏爾人軍團而掌權。是典型的復古派。在公元996年一上台,就以復興伊士梅里派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並以極端自私兇殘的作法維持自己統治慾望。當時,他面臨著一股反法蒂瑪政權勢力,於是大肆鏟除政府裡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官員,這種宗教迫害還涉及到遜尼派。讓人意料不到的是他竟一方面下令洗劫充滿生機的富斯塔特城,殺光因打攪他的狗,禁止出售多種蔬菜和貝類水生動物,不准婦女離家,不得擁有私人財產;另一方面卻在荒年時向老百姓發放食物,還修建清真寺,庇護學者和詩人。公元1017年,一批伊士梅里派極端分子把他推崇為神,引起其他各派信徒強烈抗議。於是,那些死心踏地的激進追隨者被逐出埃及,哈基姆的無理行徑,最終導致自己在1021年的離奇失蹤。 1036年,法蒂瑪王朝第八代哈里發穆斯坦錫(Mustansir)即位,年僅七歲,由父王的首相和母后攝政。在這期間,埃及常發生各部隊之間惡戰,他們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治家。埃及國內安定受到威脅,哈里發幾次御駕親征都無法改變這局面,母后溫瑪阿德決定請蘇丹軍隊來制服各派系部隊,於是內戰爆發,哈里發成為幾任軍閥的傀儡。公元1066∼1072年,埃及因尼羅河連續7年乾旱,陷了更大的混亂中,飢荒和瘟疫席捲各地。曾經富甲一方、有著完善供水系統和下水道設備的富斯塔特市,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慘況。囂張的土耳其軍隊洗𠍾皇宮、搜刮國庫、毀壞大圖書館,舉國一片狼藉。 1073年,穆斯坦錫把埃及軍權私授給伯德爾•哲馬利(Badra-Jamali),他是位能幹的亞美尼亞將軍,一夜之間率部包圍了埃及高官顯貴的住宅,將他們全部處死,粉碎了反對中央政府勢力,重振社會秩序,埃及恢復了和平與繁榮。他因此在開羅集軍事、宗教、行政大權於一身。從此,埃及以軍隊統帥為國家首腦,官職也發展成世襲制。他使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始終處於被保護狀態。順利過了幾年,埃及國力再度發展,經濟、文化、外貿等方面也都有起色。1092年,塞爾柱土耳其人大舉來侵,開羅重修城牆,裝上龐大牢固的新城門以迎接這場戰爭,但塞爾柱帝國卻突然崩潰,法蒂瑪王朝得以殘存。1094年,哈里發穆斯坦錫去世,由伯德爾兒子和其將來繼承者艾弗德勒共商決定新哈里發人選。但艾弗德勒不公平的行徑,使伊士梅里派的穆斯林從上至下徹底分裂。波斯、伊拉克及中亞地區拒絕承認新哈里發,與開羅法蒂瑪王朝斷絕一切關係。新哈里發王朝成了只擁有埃及的小邦。 1099年,反對伊斯蘭國家的西方基督徒組織十字軍(Crusade)東征,欲取埃及這塊肥肉,但遭到贊吉(Zangid)穆斯林對抗。法蒂瑪家族欲使帝國復興,遂想聯合一方控制另一方,但沒有成功。1169年,迅速衰落的法蒂瑪王朝只得讓出統治埃及的實權,給土耳其贊吉的庫德族將軍薩拉丁(Salah al-Din)。 1171年,薩拉丁廢黜最後一位法蒂瑪哈里發,在埃及重建遜尼派伊斯蘭教政權,稱阿尤布王朝,贊吉帝國執政者只想把埃及當成自己的戰利品,心懷不滿的薩拉丁就藉口法蒂瑪可能復闢,以及十字軍還會入侵埃及,拒絕離開。為了牢牢控制埃及,薩拉丁開始積極鞏固發展自己的勢力,擴充部隊,還組建一支由奴隸組成的軍隊;在開羅與芙斯塔特間建要塞以防衛都城;取消開羅皇室特權,更改教育制度,以瑪德拉沙教育機構,培養正統的遜尼派信徒,並錄用他替代握有權力的什葉派人。 1174年,贊吉國王努爾丁逝世,帝國分崩離析。使薩拉丁統治埃及成了合法化,被尊為蘇丹。此後13年間,他出兵征服敘利亞和不達米亞大部分地區,使埃及和敘利亞的贊吉王國再次合併。1187年,號召穆斯林建立反十字軍聯合陣線,並領兵征戰,打敗並俘獲耶路撒冷國王和聖殿騎士團團長,一舉攻佔耶路撒冷,令西方基督教各國大為震驚,因此引發1189年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不過也被薩拉丁擊敗。1192年,雙方講和。於是,埃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伊斯蘭國家,赫赫戰功奠定了他伊斯蘭「聖戰士」地位,埃及人民非常擁戴他。但在1193年,這位寬厚、公正和堅強的統治者就與世長辭。 阿尤布帝國是以家族血緣統治形式存在的,各城邦間又互相聯盟,形成城邦君權國家。當時埃及是最富有也是最集權的一大城邦,所以這裡的統治者都被默認為宗主,並以這種身分解決和左右阿尤布帝國內政之事,埃及蘇丹還有權利要求各城邦提供軍事援助,但城邦國君為自身利益考慮,除非萬不得已,寧可運用必要的外交手段達到目的,而不願介入戰事,怕引火燒身,更怕十字軍再度東征,但這種擔心的事情還是出現了。 1218年,卡米勒(Al-Kamil)上台時,歐洲十字軍把箭頭對準了埃及,東征熱驟漲。1221年,他們揮師南下直驅埃及,卡米勒領兵與敵方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交戰,最後,迫使腓特烈二世達成和平協定,十字軍只得撤返。此後,穆斯林同基督徒一樣可以自由往返耶路撒冷。不久後由於宗教原因,雙方再度互相仇視,刀槍相向,1229年,卡米勒把聖地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一些城鎮讓給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1240年,阿尤布的蘇丹撒利(Salih)以武力手段奪權,這種非合法登基方式令他再也無法倚靠各城邦親族幫助。當東方成吉思汗的兒孫們率軍洗掠伊朗、東歐時,他見形勢對埃及不利,只得匆忙中仿效前蘇丹薩拉丁,大量購買土耳其奴隸組成軍隊,這批奴兵又被叫做馬木路克(Mamluk)。1249年,由於兩派宗教狂熱分子作梗,西歐十字軍再次兵抵埃及。但奴兵的作戰能力使東征軍無功而返,而撒利在兩軍交手時就已去世,他妻子薩嘉朵和奴兵的酋長們,就讓撒利兒子圖藍夏繼任蘇丹。他上任伊始,就對馬木路克人的銳氣感到憂心,於是處心積慮地用自己人取代他們’僥犮ㄖL剛凱旋歸來,見國王對自己懷有戒心就極為反感,奴軍將領們乃聯手殺死國王,推翻了阿尤布王朝。 馬木路克為了說明改變的合理性,將薩嘉朵推上台面,原阿尤布其他城邦君主,見一個女流之輩擁有帝國最富庶的地方而心有不甘,乃興兵對埃及宣戰。出於作戰需要,薩嘉朵就嫁給了奴兵將軍艾拜克(Aubak),他當上蘇丹,掌握實權,建立了馬木路克王朝。1251年,艾拜克應戰阿尤布家族獲勝,為鞏固自己王朝,於1257年另娶摩蘇爾公主為妻,遭薩嘉朵報復身亡,而她也被馬木路克人活活打死。 埃及蘇丹之位傳到了拜巴爾斯(Baybars),這位勇敢善戰奴隸軍人出身的國王以薩拉丁為榜樣,立志建立強大帝國,因此著手鞏固自己的軍事地位,領導埃及人前仆後繼勇往直前,打破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西征的美夢,擊潰了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蒙古人勢力,並在敘利亞重建被摧毀的城堡、要塞,修築武器庫、造戰艦、貨船,把埃及和敘利亞併為一個國家。 1265∼1271年,他對十字軍發動進攻,佔領阿利特和海法,從聖殿騎士團手中奪取薩法德城,攻克雅法,侵佔安條克,掃清地中海東岸十字軍的殘餘力量,也拯救了回教帝國伊斯蘭文化。後又舉兵劫掠亞美尼亞,並於1276年大敗塞爾柱軍隊及其蒙古盟軍,奪凱撒城再遠征努比亞、利比亞,並插足其內部事務。為重振埃及帝國雄風,還致力發展國內經濟、文化、教育,維持與拜占庭帝國良好外交關係,以便埃及商人、使節,可以通過赫勒斯潘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外交流;派遣特使與外國簽訂貿易協定;開鑿運河、疏浚港口。建立一套正規快速的驛傳制度;在開羅修建以其名字命名的大清真寺和學校。埃及在這段時期,恢復了以往地中海區域商路貿易的樞紐地位,使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之一。他還創制了馬木路克軍事體系,教奴兵信奉伊斯蘭教,並施以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指導,學業完成後,可以自由加入任何馬木路克酋長的私屬軍隊,酋長擁有埃及資源和朝廷職位,勢力最大時可被選為蘇丹,為蘇丹者握有軍事大權,但不可以隨意把擁他為王的人兵力解除。1277,這位偉大的蘇丹誤飲毒酒而駕崩。 此後蓋拉溫(Qala'un)等繼承者都專心鞏固馬木路克王朝在中東地位,戒備蒙古軍威脅。1294年,那錫•穆罕默德(An-Nasir Muhammad)承襲蘇丹之位,一年後被酋長們趕下台。1299年,趁酋長們內訌時又登上蘇丹寶座,但政權被薩拉爾及拜巴爾斯•加善奇操縱,備受折磨和羞辱的那錫於1309年宣布退位,但不久後在敘利亞組建效忠他的精良部隊。1310年,利用自己下野後朝廷爭權之機,重登蘇丹之位,成為年輕但城府極深的獨裁者。為了集權,曾將其父手下的酋長們處死,並將兵權牢牢抓在手中,不讓擁護自己的酋長們獲得半點權力,以免日後成為潛在的對抗勢力。他第三次執政後,統治埃及達31年之久,在歷史上留下了傲人的業績,曾調撥大批人馬修建雄偉的宮殿、壯觀的清真寺,鼓勵各項文化藝術的發展,把開羅治理成繁華的都市,成功地主宰馬木路克軍人體系,為埃及開啟了一 段國庫充實、國家穩定太平的時代,使伊斯蘭文明達到巔峰,也使馬木路克王朝進入全盛時期。但此時古埃及文化幾乎消失殆盡,國內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只要付給朝廷特別稅就可以不受干預。科普提克人和猶太人都能在政府機構中工作,有的人甚至還出任高級行政職務。 由於那錫的專權和開創的盛世,造成下一代馬木路克人不學無術,疏於練兵,打仗無方,只追求安逸的生活,以致在1341年那錫去世後,找不到一個可以接替他控制埃及的王室成員,蘇丹王位名義上由胸無大志的王族子孫繼承,實權都被那錫屬下的酋長把持。 1347年哈桑即位時,埃及境內爆發黑死病,造成人口銳減,經濟衰退,蘇丹卻侵吞瘟疫者遺留下的財產,讓他有財力蓋起顯示氣派的大型清真寺。這種現象,說明了馬木路克人已無法挽救王朝的衰落。1382年,巴庫酋長奪得蘇丹王位後,讓自己的切爾克斯族人分掌各項權力,但他們軍事能力欠缺,治國無方又內訌不息,導致社會矛盾尖銳,經濟衰退,又經常受到貝杜茵遊牧部落的騷擾、蒙古帖木兒的進攻,以及葡萄牙人對紅海商路的攻擊,國勢日危。1468年,魁特貝(Qaitbay)即蘇丹位後,不願國家經濟困難,在埃及北墓區大修豪華的陵墓建築。 1516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使用先進火藥武器,征服埃及,並將它作為新伊斯蘭帝國的一個行省,首府設在開羅,派「帕夏」進行統治,由禁衛軍戍守,還設置兼管立法和行政的機關,由政府各部門及各行政負責人共同組成。由於土耳其人沒有充足的兵源,乃採懷柔政策,馬木路克人的軍事體系因此得以延續,但埃及已成為土耳其稅收來源和對外擴張基地。於是他們對埃及人進行瘋狂的剝削。「只知榨民,不知養民」的作法使生產力下降,城市衰落。此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兩人的地理大發現,使歐洲商人捨棄埃及另求新的貿易路線,開羅也因此失掉歐洲線的大量生意,貿易蕭條,僅靠咖啡買賣維持著商業重鎮的表面繁榮,這是埃及經濟、文化發展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進入17世紀,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對外作戰失利,加上通貨膨脹造成政局不穩,整個帝國漸呈衰亡狀態。1760年,埃及奴隸將軍阿里•貝伊•卡比爾(Ali Beyal-Kabir)宣布埃及獨立,使馬木路克人再度擁有權勢,疆域曾涵蓋阿拉伯和敘利亞。這位將軍生於高加索,童年時曾為奴隸被販至埃及,後從軍因戰功顯赫升任將軍、開羅長官,不久將各敵對行省總督解職,滅丟有異心奴兵酋長,解除土耳其禁衛軍權力,並自封「雪赫巴托德」,成為埃及王。令人惋惜的是1773年,在開羅附近抗擊前來鎮壓的土耳其軍隊時,被副將阿布爾•達哈伯出賣,致遭土耳其人謀殺。為云巫v奪利,馬木路克軍事體系四分五裂,埃及內戰頻繁,雖然穆拉德•貝伊(Murad Bey)和伊伯拉恆•貝伊(Ibrahim Bey)曾努力恢復埃及秩序,但已傷及筋骨,埃及深陷政治、經濟淤泥中。 1798年7月1日,拿破崙為切斷英國與印度間的交通,攻佔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企圖在此建立一個專供法國使用的基地。同年7月21日,法軍施展金字塔戰役(Battle of the Pyramids),將2.5萬名軍隊在吉薩金字塔左側布置成5個師方陣,每個方陣的每一邊各有6排擁有毛瑟槍和大砲的縱深步兵,以保護騎兵和陣中央輜重,並可在戰鬥中靈活改變方向,因而有效地擊敗馬木路克騎兵的密集衝擊,並直搗敵營,擊潰4萬名埃軍。後又將進攻的箭頭指向特拉維夫,但受挫。同年8月1日,法國艦隊在阿布吉爾(Abu Qir)灣被英國納爾遜艦隊擊敗,英軍登陸亞歷山大港,並短暫擁有下埃及統治權。但為提升自己在法國選民心中地位,以及給在埃及的土耳其人一個下馬威,拿破崙決定出兵巴勒斯坦,並以先進武器攻取了加薩、雅法。不久後,土軍獲得英國艦隊支援,使法軍在巴勒斯坦北方阿卡受阻,加上法軍又染上嚴重的痢疾,招致大量士兵的死亡,只得撤離埃及,但原有將近3萬人的軍隊只剩下1.5萬人。 1801年秋,盤據尼羅河三角洲的英國和法軍及土耳其三方談判,法軍剩下7000名官兵返回法國。此時土耳其決心加強對埃及的統治,乃任命總督和派遣雇傭軍鞏固勢力,加強控制地中海東部各國。雖然異教文化隨西方遠征軍的軍事體制、精妙技術、先進的科學等「侵入」埃及,但伊斯蘭文明繼續被埃及人崇奉著。 1805年,一支進入埃及的阿爾巴尼亞雇傭軍指揮官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被阿茲哈教長提名為埃及新任總督。事已至此,土耳其只得認可開羅人的選擇,穆罕默德•阿里成為「帕夏」,得到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承認,從此統治埃及近150年,但埃及名義上仍屬土耳其版圖。1811年,他應土耳其蘇丹要求,與瓦哈普派的穆斯林作戰,鎮壓並解除了對蘇丹政權的威脅。1818年,埃及已控制阿拉伯西部和中部。1822年,命長子易卜拉欣(Ibrahim)進軍克里特島。1824年又令長子率軍在希臘登陸,粉碎了希臘人的獨立運動,並征服摩里亞,攻陷米索隆基。但1827年,埃及艦隊在巴利諾海戰中,被英、法、俄聯合艦隊所殲滅。 1831年,阿里認為自己羽翼漸豐,可以背叛土耳其人取得埃及獨立,乃發動了遠征敘利亞戰役,並使敘利亞臣服。1832年進行第一次反土耳其戰爭,大獲全勝,但遭到有利害衝突的歐洲諸國干預。1833年,土耳其蘇丹和埃及訂立協約,埃及統治的國土可以擴展到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敘利亞地區,以及克里特島,其疆域面積已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相差無幾,但名義上還是屬於土耳其版圖,而阿里只是個「帕夏」,這遠不是他的目標。 1838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出兵征討阿里,欲奪回敘利亞,但在納吉布戰役中受到易卜拉欣的痛擊,開往亞歷山大港的土耳其海軍也向埃及投降。這種情況令英、俄、奧三國十分不安,乃於1840年7月出兵干預,力求挽救氣息漸失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迫使阿里簽下和約,放棄對敘利亞的控制,承認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仍是埃及的宗主國,並廢除埃及海軍,縮減陸軍人數至18萬人。但同時也承認阿里的埃及總督職位可以由子孫世襲。 阿里雖然最後目標沒有實現,但在軍事上功業彪炳,且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也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成績顯赫。他勵精圖治,增加稅收,改革土地使用權限和稅收系統,把國內大部分的農田轉歸國有,使自己因此成為國內最大的地主,並直接征收土地稅、壟斷原料、外貿及製造業;他改正國內灌溉系統;鼓勵民眾大量栽培稻子、木藍、甘蔗、長纖維棉花;提高植樹,還試圖建立加工原料的近代工業體系,曾在尼羅河港卜拉格(Bulag)建綜合工業區,興建印刷、造船、鑄造、兵工和紡織等廠。阿里還打破數百年來農民不當兵的傳統,從埃及農民中招募新兵,在隆顒糷嶊澈銩Q指導下,任用土耳其人或歐洲人當軍事教官。為了給軍隊提供後勤服務,開辦了西方式學校,培養醫生、獸醫、工兵專家和各類專業人員。 阿里的改革,客觀上為埃及的資本主義發展打下基礎,使社會經濟呈現活力,農民生活得到改善。他調整政府機構的同時改變國家交通狀況,在閉塞地區造橋築路。對國民的健康也非常注意,下令排除各地污水沼澤,墓地遠遷,消除開羅如山的垃圾;填平阿茲巴奇亞髒塘;把開羅市內歌舞妓驅至上埃及;在亞歷山大城設檢疫委員會;允許開辦醫院、療養院、精神病院、助產士學校;任命法醫師為各省公共衛生監督執行官員。教育文化方面,使卡拉拉格印刷廠成為阿拉伯世界出版業的領頭羊,印發的書籍造就了一代英才,為後來替代阿里統治初年的歐洲專家作了準備;允許民間開辦非宗教性教育機構,並選派優秀學生前往歐洲留學深造,學習現代技術,為後來出現許多領袖級人才立下大功。經阿里大刀闊斧地改革,埃及相當興盛,亞歷山大城等都市煥然一新,吸引了大批的外籍人口,促進埃及全方位飛速發展。1848年,年老的阿里把職位傳給驍勇善戰的易卜拉欣,他極有治國魄力,但只過5個星期就辭世。喪子之痛不久,阿里也逝於亞歷山大。 總督的職務傳到了阿巴斯(Abbas)手上,他是阿里次子圖善的獨生子,在位期間,相當仇外,不信任歐洲人和接受過歐洲教育的埃及人。反對祖父實行的改革;推翻易卜拉欣的政策;關閉學校和工廠;縮減軍備開支;停建三角洲水壩工程;反對法國人提出修建蘇彝士運河建議,但批准英國人修建從亞歷山大至開羅的鐵路,並擁有鐵路租借權。他還派軍在克里米亞戰役中支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對外作戰,支持各級宗教領袖。對經濟的漠不關心和不傳承改革作法,落得「反動派」名聲,但他削減政府開支,豁免賦稅,減少徭役和兵役,讓農民負擔減輕,國庫充裕沒有扒禳A也值得稱讚。1854年,阿巴斯被兩名僕人勒死班哈宮中。職位由年齡比他小的叔叔塞得(Said)繼任,這位「帕夏」早年曾在巴黎求學,受西方土地所有制影響,於1855年頒布法令,允許農民男性後代繼承祖上土地,不過卻取消阿里時代政府專賣事業;對農業、灌溉和教育方面不再規劃。這時,埃及鐵路通車,他即擁有私人火車。1856年,傾向於法國的他與法國人費迪南•勒賽普簽下租約,批准給予法國公司開鑿蘇彝士運河。但也因簽約不慎問題,埃及為此付出300萬埃及鎊的賠款。塞得被迫開了埃及借外債的頭例。1858年,他更改土地政策,規定只有穆斯木丹酗g地繼承權,農民在連續佔有土地達5年並繳納土地稅者,可以得到所有權及出售、抵押或交換土地的權利。 1863年塞得去世,伊斯梅爾(Ismail)接總督位,3年後進行政治革新,建立代表大會作為政府決策的咨詢機構,力求脫離土耳其而自治。1867年獲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蘇丹賜予他世襲總督的稱號,並能擁有3萬名常備軍。同年,他召開了第一屆眾議院,贏得歐洲各國的好感。翌年,得到「至尊」波斯頭銜,還獲得制定法律、頒布法令,以及無須徵詢蘇丹同意就可以自行與外國締結條約的權力。於是,不久就以埃及總督的身分,就有關蘇彝士運河的問題進行一次重要的談判。1869年11月7日,他把慶祝蘇彝士運河開航典禮,變成大張旗鼓炫耀自己功績的活動,也是埃及畦N化過程壓軸之作。 此時歐洲工業革命成功,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埃及名義上仍係土耳其屬地,但實際上擁有很大自治權。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英、法兩國加緊對埃及滲透。由於開鑿蘇彝士運河耗資鉅大需向外舉債,為了謀求歐洲人的利益,歐洲列強乃向埃及提供貸款。1875年,伊斯梅爾為還外債,被迫把政府所持有的40%蘇彝士運河股票售讓給英國,使英國人得以進一步控制埃及的經濟命脈。翌年,英、法兩國以債權人身分,對這個國家實行財政共管,並每年扣取埃及3/4的歲入還給歐洲債主,把持了埃及政府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使財政管理完全置予英法雙重控制下。1878年,英法兩國的財政監督官又逼使伊斯梅爾組成「歐洲人內閣」,這就是著名的「二元管理」。但他未予完全合作,於是惱火了英、法總領事向土耳其蘇丹施壓。1879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罷免了伊斯梅爾職務,把他流放到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去。他統治的17年對埃及人民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陶菲克(Tawfig)繼父位成為埃及「至尊」,因能力缺乏,不受國人愛戴。到了19世紀末,歐洲列強力圖使埃及脫離土耳其;歐洲人內閣為了埃及能清償債務,加重對埃及剝削,人民怨聲載道,對外國勢力滲透不滿,對土耳其帝國和埃及「至尊」怨憤,不斷掀起反抗浪潮。這時出現一位埃及將軍艾哈邁德•阿拉比(Ahamed Arabi),他曾是國防長官,駐守前線抵抗歐洲人的入侵,且在軍中聯合一批青年軍官,組成祖國黨,主張埃及獨立,實行憲政,增強軍隊實力,堅決反對英、法的埃及財政共管和歐洲人入閣,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口號,並將反歐的所有階層團結起來。1881年元月中旬,阿拉比向內閣首相里亞德呈遞請願書,要求撤換陸軍大臣,另選埃及人替代,並改革軍隊晉升制度。同年2月1日,他在應召前往尼羅河宮陸軍部時被捕交軍事法庭審訊,青年軍官阿比德聞訊,立即帶兵包圍尼羅河宮,用武力救出了阿拉比,並迫使埃及總督改任巴魯迪為陸軍大臣,而阿拉比則成為全民族歌頌的英雄和反抗外國統治的象徵。但不久陶菲克改派女婿亞昆為陸軍大臣,上任後下了一道嚴厲的命令,禁止軍官們在家聚會和談論政治。同年9月9日,阿拉比率大批步兵、砲兵和騎兵浩浩蕩蕩陳兵開羅阿比丁廣場,成千上萬人民和各地前來聲援的代表也齊集此地,支持軍事示威行動。陶菲克被迫成立議會,委任阿拉比為陸軍大臣,解散歐洲內閣。 利益受到侵害的歐洲開始不安,恰好一名英籍馬爾他人和本地居民於1882年6月11日發生鬥毆,引發了本地居民和外商的流血大衝突,致為英國找到干預的藉口,不顧土耳其蘇丹的反對,於同年7月11日令英艦砲轟開羅10個小時,英埃戰爭宣告爆發。英軍於同月15日佔領亞歷山大城,次月底侵入蘇彝士運河。同年9月14日,阿拉比軍隊在泰爾克比爾戰役中慘敗,翌日開羅城陷,阿拉比被俘,與其臨時政府成員被流放到斯里蘭卡去。英國取得對埃及的完全支配權,並在埃及政府各部門中置有各級英國顧問,成為埃及實際上的統治者;但埃及名義上仍屬土耳其管轄。 1882年,克羅默當上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可以在埃及內政或外交政策上作決策。他掌權後廢除徭役制度,降低稅率,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890年,建成尼羅河三角洲堰壩。1892年,陶菲克之子阿巴斯•奚爾密(Abbas Hilmi)繼位,稱阿巴斯二世,他企圖擺脫英國控制而獨立治理埃及,但沒有成功。1902年,克羅默建成第一座阿斯旺水壩,次年又完成阿斯尤特堰壩,並把灌溉範圍伸展到上埃及,減少每年對尼羅河水的依賴,使農業大幅增產,穀類不再進口,同時棉花大量出口。但克羅默也阻止埃及國內工業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斷絕埃及尋求自治運動。此際,歐洲中]大量移民埃及,貴族階級更是蜂擁而至。 自艾爾頓•哥斯特爵士(Sir Eldon Gorst)接任英國駐埃總領事後,積極培養與阿巴斯二世的交情,推動政治革新,同意擁有「至尊」頭銜的阿巴斯二世家族可以行使更多權力,並成立以穆斯塔法•卡米勒為首的民族黨。1908年批准開辦民間大學,但他在職時正巧是全球性經濟大蕭條,導致財政崩盤,被在埃及的英國人指責為無能而於1910年辭職。翌年,基欽納繼任總領事,他制定一套新規遏阻埃及人民尋求獨立行為,民族黨領袖及獨立派人士遭流放或監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阿巴斯二世呼籲埃及人和蘇丹人,支持同盟國對英國人作戰,但英國趁向土耳其宣戰之機,於同年12月18日宣布埃及為英國的正式保護國。從此結束埃及人受土耳其帝國長達4個世紀的統治,同時進入英人保護國時期。


擺脫英國而獨立

英國實現對埃及正式統治後,名義上讓阿巴斯•奚爾密擔任英軍最高統帥,但實權掌握在新頭銜委員長亨利•麥馬宏手上。1914年12月19日,阿巴斯前往君士坦丁堡,被認為是賣國賊,受土耳其蘇丹罷黜並被禁止返回埃及,其子繼承權也被剝除,只好由在埃及的叔父胡賽恩•卡梅爾(Husayn Kamel)代職,並由英人暫封個蘇丹頭銜給他。1917年阿巴斯二世的實權由麥馬宏之手轉到了瑞金納德•溫蓋特爵士身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基欽納總領事實行較開明的改革,頒布召開立法會議。 第一次世界戰結束後,埃及人民展開全國性的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獨立呼聲高漲之際,立法會議副議長薩阿德•扎格魯爾(Saad Zaghlul),於同年11月13日率代表團赴倫敦,要求埃及完全獨立並簽訂英埃同盟條約,遭英方拒絕。同年12月11日,扎格魯爾組建代表專業人才、商人、地主利益的華夫脫(Waft)黨,四處奔走謀求獨立,並組織廣泛激烈的反英暴動,翌年3月遭英殖民當局逮捕,流放馬爾他,引發了埃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英運動。開羅阿茲哈大學生首先舉行罷課,各行各業工人相繼罷工,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迅速波及全國。為了平息埃及人反英情緒,降磥H被迫釋放扎格魯爾。1920年夏,他在倫敦與英國殖民大臣米爾納舉行談判,翌年3月,雙方達成協議,英國承認埃及自治,兩國並締結同盟條約。但這項協議被英國政府否決,扎格魯爾等人再度被捕,並被放逐到塞昔耳去。同年12月,埃及大學生再度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英調大批軍隊鎮壓,但活動範圍和影響已遍及埃及每個角落,英政府被迫於1922年2月在名義上承認埃及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並釋放扎格魯爾等人。但埃及的外交、國防。交通、少數民族及對蘇丹總督任免權仍歸英國。另外,英國繼續保留蘇彝士運河區駐軍權,並於同年推選福阿德(Fuad)接任1917年逝世的哥哥胡賽恩•卡梅爾,號稱福阿德一世。 1923年4月,埃及政府通過憲法,宣布埃及是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以福阿德一世為國王。1924年,獲准返回的扎格魯爾與華卡脫黨成員,在群眾大力支持下大選勝利,同年1月就任首相一職,他堅持英軍撤出埃及,但他對自己所引發的暴力行為無力平息,華夫脫黨內部分裂,國王與政黨間也有矛盾,使英國人得以從中操縱埃及的政局。扎格魯爾由於國內時有英國官員及「通敵賣國者」被極端分子殺害一事,再加上同年11月英軍總司令兼蘇丹總督李•斯達克被刺身亡,乃被迫辭職。1925年,華夫脫黨利用在爭取民族獨立運動中贏得的聲望,在大選中再度勝出,後被福阿德一世解散國會。在1926年5月的第三次大選中,華夫脫黨仍得到多數國民擁護,但由於英軍總司令遇害事件,扎格魯爾被迫同意不出任首相,在聯合政府組成後,改任眾議院議長。 扎格魯爾去世後,穆斯塔法•奈哈斯(Mustafa Nahhas)成為黨的領導,1928年3月通過大選出任首相,因政治主張與國王政見格格不入,3個月後被免職,皇室隨即也解散國會,另行指派首相。1929年他再次掌權,因在國王權力限制問題上與福阿德一世意見分歧而辭職。1930年,國王為鞏固自己政治地位,在英國支持下再次解散內閣和國會,頒布新憲法和新選舉法,任命伊斯梅爾•塞逵•巴夏(Ismail Siqi Pasha)為首相,並於翌年選出能夠與國王合作的非華夫脫主義國會。 1935年,國家主義者結合民間和英國強大壓力,福阿德一世被迫恢復1923年通過的憲法。但到同年11月9日時,英國外交大臣霍爾表示,英政府反對埃及恢復舊憲法,重申在埃及擁有的權力,並在埃及邊境增派駐軍,因而引起埃及人強烈不滿,各大城市接連爆發反英鬥爭,並且和衣索匹亞、剛果的反英運動,一起匯成20世紀30年代的「非洲反英洪流」。同年12月1日,英國被迫准許埃及重新恢復舊憲法。1936年4月28日,福阿德一世駕崩,王儲法魯克一世(Farouk I)繼位,任命奈哈斯為首相,並前往倫敦就英國在埃及地位的英埃同盟條約進行談判,終歸失敗。後由延o生了法西斯集國義大利入侵利比亞等國,以及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英、埃雙方於同年8月26日簽訂了效期20年的軍事同盟條約。英國乃停止對埃及的軍事佔領,並從埃及境內撤軍,支持埃及終止與土耳其奧圖曼帝國所有的舊協定,幫助埃及進入國際聯盟,但運河區仍由英軍駐守,兵力為4萬人,發生戰爭時,人數還可增加。因為蘇彝士運河關係到英國和東方間的航運,所以英政府堅持不讓。另外,英軍保持亞歷山大港海軍基地,限期不超過8年,如遇戰事,埃及須對英提供港口、機場、交通和通訊工具等。簽約不久,奈哈斯因與法魯克一世政見相左而免職。陵仵J及中產階級開始興辦工廠,農村人口也逐漸向都市移動,開羅成了世界人口最稠密的都市之一。1937年,埃及成為國際聯盟成員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儘管英軍進駐埃及,並掌握了埃及所有戰備資源,但法魯克一世仍企圖保持中立。1942年2月,英軍以武力威脅埃及,要求讓支持同盟國的華夫脫黨魁奈哈斯重新擔任首相。 1944年,奈哈斯參加亞歷山大草約的談判,為創立阿拉伯國家聯盟向前邁進了一步。為此英國不再支持奈哈斯,法魯克立即將他免職。1945年,埃及和中東各國在開羅成立阿拉伯聯盟,目的在對抗以色列復國,同時埃及還向日本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華夫脫黨影響力下降,民族主義者再次掀起反英活動,要求英軍全部撤離埃及。在全國性總罷課、總罷工、總罷市逼迫下,英軍於1945年7月4日把開羅要塞交還埃軍。1946∼1947年,英軍退入蘇彝士運河區,這使埃及的主要中心區首次擺脫了英軍的佔領。 1947年,埃及和中東7國簽署軍事協定。翌年,埃及參加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但被剛立國不久的以色列軍隊在巴勒斯坦打得潰不成軍,使回教同盟成員怒火中燒,埃及軍方對此也特別憤怒,咸認法魯克一世的腐化墮落和昏庸無能是導致軍事失利的主要原因。國內政局非常不穩,首相諾奎拉緒巴夏也被暗殺。 1950年華夫脫黨又在大選中獲勝,為收買民心,再度要求英軍撤出運河區,並默許當地人民對英軍進行游擊戰。1952年7月23日,89名自由軍官組織成員在納瑟領導下,發動了一場不流血政變,罷黜法魯克一世,王位由尚在襁褓中的幼子福阿德二世繼承。而法魯克則流亡義大利,13年後死在羅馬一家餐廳裡,後來移返開羅埋葬。 自由軍官組織掌握政權後,由11名軍官組成革命指導委員會,納瑟推薦德高望眾的納吉布為委員會主席,並廢止1936年的英埃條約,沒收封建王室土地,取消社會階級和貴族封號;廢除維護封建統治利益的憲法,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建立解放組織。同年9月納吉布出任總理,實際上全國政權歸納瑟主持。翌年2月10日,埃及頒布過渡時期的臨時憲法,一切權力歸革命指導委員會和政府部長會議。同年與阿拉伯聯盟一起警告英軍撤離蘇彝士運河,並對運河區英軍實施經濟封鎖。英國為了緩和情勢,承認埃及對運河有充分自主權。同年6月18日,埃及結束了500年來的君主政體,成立埃及共和國,由納吉布出任第一屆總統兼總理,納瑟(Gamal Abdul Nasser)擔任副總理兼內政部長。 納吉布想擁有與職務相符的權力,這與納瑟思想背道而馳,翌年春天納吉布被罷免遭軟禁。1954年4月18日,納瑟出任總理,並於同年11月接任總統職務,成為埃及實際上的統治者。 執政初期,納瑟致力於民族獨立解放鬥爭,於同年10月與英國簽訂「關於蘇彝士運河基地協定」,規定英國將在20個月內分批撤出運河區軍隊。納瑟因此備受讚譽,地位更加鞏固。1955年4月出席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隨後宣告成為不結盟國家,力拒加入巴格達條約,並成為不結盟運動首要領導人之一。翌年1月頒布新憲法。同年6月13日最後一批英軍撤離埃及,從而結束了1882年來,英國對埃及長達74年之久的軍事佔領。同年6月23日,納瑟以99.9%的選票當選為埃及共和國第一任總統。次月,英、美兩國卻相繼取消了,作為建造阿斯旺水壩第一期工程的費用2.7億美元。五天後,納瑟在群眾集會上宣布收回蘇彝士運河主權,埃及人民將自己建設阿斯旺水壩。同年10月29日,以色列趁英埃不和之際,採取「積極自衛」戰略,突然出兵攻打埃及的西奈半島,擄獲埃及士兵和無數的軍需品。英、法兩國也因丟失運河權而遣軍攻擊埃及,先佔領蘇彝士運河北端的塞得港,後又出動空軍大肆轟炸埃及各大城市,使埃及陷入非常危急狀況中,納瑟當即宣布與英、法兩國斷交,查封它們在埃及開設的銀行和石油企業,號召埃及人民奮起自衛,維護國家獨立。不久美國和蘇聯通過聯合國介入干預,迫使英、法、以三國撤軍,西奈半恭捘p合國派兵接管。強硬的以色列在破壞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軍事基地後,還取得在聯合國監視下自由通行提藍海峽的權力,但也不得不同意自埃及撤軍,埃及緊張局勢得以消失,納瑟因此在國內和整個阿拉伯世界威望提高,並野心勃勃。在他「革命哲學」一書中曾表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全體阿拉伯人、非洲人和伊斯蘭教徒的領袖。隨後他進行對內鎮壓,逮捕大量共產黨徒。封建主義者、回教同盟會員和社會主義分子。 1958年12月21日,埃及和敘利亞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不久葉門也加入,但這次聯合僅維持3年,敘利亞新成立的軍政府因不滿埃及壓榨行為;和葉門一起於1961年退出阿聯,使阿聯名存實亡,但納瑟仍厚顏使埃及保留「阿聯」名稱,繼續沿用原來兩顆星的阿聯國旗,以埃及、敘利亞、伊拉克、葉門等阿拉伯國家的盟主自居,並採取了比較激進的對內對外政策,不久捲入葉門內爭,於1962年派兵支援葉門共和國的擁護者,而沙烏地阿拉伯則維護保皇派,雙方劍拔弩張,阿拉伯國家間關係陷入低潮。1967年埃、沙兩國因面對共同的敵國它潀C,才達成諒解協議。 在以阿危機中和巴勒斯坦問題上,美國明顯支持以色列,而埃及與以色列之間則一直存在著軍事危機。因此埃及便轉向蘇聯,並努力謀求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合作。在阿拉伯人一致對抗「猶太人復國運動」的目標下,納瑟成了阿拉伯世界的領導者。1967年上半年,以色列與中東各鄰國因一連串邊界問題而關係惡劣,納瑟要求聯合國駐軍撤離西奈,同時封鎖提藍海峽,在邊界集結軍隊,切斷以色列船隻及運送戰略物資的外國貨船航路。另外還與約旦、伊拉克締結協防條約,形成對以色列的包圍。同年6月,阿聯組織出兵封鎖阿卡貝灣,並派遣大軍陳兵西奈半島的以阿羅牷A還聯合敘利亞、約旦、伊拉克、葉門、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和阿爾及利亞等國部隊,企圖發動消滅以色列的總決戰。同月5日戰爭全面爆發,以色列採取主動突襲作戰,派裝甲部隊進攻西奈半島,地面戰場從埃及擴展到約旦、敘利亞等國。在不到100個小時裡,整個阿拉伯聯軍幾乎被以色列徹底打垮,埃及差一點全軍覆沒,有5個步兵師和2個裝甲師被殲滅,損失坦克700輛,飛機300架,飛彈100多枚,艦艇好幾艘,人員死傷和被俘的有10多萬人。同月10日,由於聯合國一再呼籲,美國和蘇聯也迅速出面調停,各方同意停火 。但在短短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不僅佔領了加薩走廊地區、西奈半島全境、約旦河西岸,甚至連耶路撒冷,戈蘭高地都在其控制之下,還兵臨蘇彝士運河,準備進攻開羅。這場戰爭使納瑟在中東地區聲望一落千丈。 1969年,辭職後應民眾要求而復職的納瑟宣布對以實行消耗戰,並對國內經濟採取措施,以挽救因戰爭造成的重大破壞,但收效甚微。1970年9月27日,參與談判解決約旦國王胡笙和巴解組織間的仇結,次日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在他統治的18年中,埃及進行土地改革,限制個人佔有土地數量,加速工業化,沒收有錢階級擁有的私人產業,反對貪污腐化,使婦女享有更多權力,竭力培養埃及本國人才以替代西方人員,讓人民合法參與政治等政策均功不可沒。他並將現代化生活帶進農村,在外交上和狄托、尼赫魯一起提倡不結盟運動。 同年10月15日,副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繼任總統,兼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當時中東局勢緊張,次月9日,埃及、蘇丹和利比亞三國宣布成立政治邦聯共同對付以色列。1971年5月為鞏固權位實行清理計劃,把反對他的官員和黨派加以打壓;對外致力於與阿拉伯世界的聯合,力圖奪回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同年9月11日,阿拉伯共和國邦聯正式誕生,宣布服膺社會主義。次月13日由蘇丹的尼美里宣誓為第一任邦聯主席,但邦聯運動促使埃及發生政治危機。 1972年阿聯改稱為埃及阿拉伯共和國,並於同年7月18日下令驅逐兩萬名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們離境,把國際關係轉向西方。1973年9月10日宣布恢復與敘利亞的正常友好關係,並組成埃敘聯軍。同年10月6日,埃及軍隊向佔領西奈半島的以色列軍隊發動奇襲;同月21日,以阿雙方均要求召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解決爭端。次日安理會一致通過美蘇兩國的共同決議案,由美國出面協調達成埃及和以色列兩軍停戰協定。1974年1月18日,以色列終於簽署「季辛吉案」,同意從西奈半島南部撤軍,並由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在以、埃兩軍間設立緩衝地帶。由此,埃及收回了部分失土,沙達特也從這場戰爭中獲得足夠政治資本。 1975年6月5日,埃以兩國又因美國的調解使蘇彝士運河恢復通航。從1976年起,以色列軍隊在西奈半島上的防線再次後退。同時埃蘇關係日趨惡化,雙方在同年3月15日廢除了為期15年的埃蘇友好條約,並撤走所有在埃及境內的蘇聯軍事顧問人員,而與西歐建立日益密切的關係。翌年2月5日,埃敘成立聯合政治指揮部,不久蘇丹也加入。同年11月沙達特大膽出訪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講,從此和敵對30年之久的以色列改善了彼此間的關係。並同時進行「大衛營」協定談判,埃及認為要達成全面和平解決,主要條件是解決巴勒斯坦人的要求。 1979年3月26日,埃及和以色列在美國促使下在華盛頓市簽署和約,但遭其他阿拉伯國家強烈反對,認為協約內容出賣了它們的利益,以及收復巴勒斯坦的原本目標。致使埃及和阿拉伯各國呈疏遠狀態。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乃終止埃及的成員資格,並將總部由開羅遷到突尼斯。1981年10月6日,在武裝部隊的閱兵儀式上,沙達特總統被刺身亡,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Muhammed Hosni Mubarak)繼任總統,為了穩定政局,他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對內發動「糾編運動」,清除權利中心,提出「民主、穩定、發展」的口號,強調國丹w定,釋放政治犯,實行多黨制,同時加強社會治安,嚴厲鎮壓製造恐怖活動的極端分子,倡導言論自由,重視發展民族經濟,實行生產性開放政策,積極吸收外資,堅持國營和私營企業並重,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對外政策方面,採取現實主義態度,重建和改善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 1982年4月25日,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埃及,結束了兩國長達7年的邊界糾紛,從此埃及有了運河通行費和西奈半島的石油收入,並且免除了巨額軍費負擔,使經濟情況大為好轉,也使這個國家能朝著和平建設的坦途邁進。1984年1月,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通過決議,使埃及重返伊斯蘭教組織。同年9月25日,約旦與埃及恢復外交關係。 1987年10月12日,穆巴拉克在大選中奪魁,蟬連總統之職。埃及在他的領導下欣欣向榮,但宗教暴力活動有愈演愈烈之勢。1992年,少數極端恐怖分子襲擊平民、遊客,還預謀刺殺他。1993年再度當選埃及總統。翌年「伊斯蘭組織」成員竊取榴彈發射器,欲朝他在開羅的住所開砲,但陰謀敗露。翌年2月,穆巴拉克與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在兩國邊界會晤,會面地點的西迪拜尼拉機場又被預放炸彈,幸被軍警識破。同年底,多次謀劃刺殺行動的「聖戰」組織在他時常經過的路下放置炸彈,陰謀流產後派出成員在一座主要大橋旁,打算把炸彈扔進他的車內,也沒有成央F不過命大的穆巴拉克在1955年5月26日那天,也著實驚懼不已,當天,他乘車前往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會場,一群持槍武裝分子阻住車隊,用自動步槍射擊座車,幸汽車具防彈功能,以及司機的靈活機智,才又躲過一劫。1999年9月6日,穆巴拉克再遭險情,上午10時半,出席集會發表講話路上,他把手伸出車窗頻頻向夾道歡迎的人群揮手,一持利器男子揮刺而來,幸運的他再次化險為夷,只受手傷。僅管如此,他仍於同月26日第三次當選總統,繼續領導埃及政府,把國內穩定放在第一位,在繼續有限度地開放民主、緩和與反對黨關係的同時,對製造恐怖活動□氻O事件、暗殺等犯罪行為予以堅決打擊。2005年9月,77歲的穆巴拉克第5度蟬聯總統。


總統可以連任

根據1980年4月經由公民投票修正通過後的永久性憲法規定,埃及阿拉伯共和國(Arab Republic of Egypt)是勞動人民力量聯盟為基礎的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政治制度採三權分立及多黨制。 立法權屬於單一制的國民議會,有458名議員,其中448名議員由全民普選產生,另外10名則由總統指派。議員中一半必須是來自勞工階層或農民團體,基督教徒和婦女也有配額。議員任期5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議員有言論免責權,他在國會內所發表的言論和所為的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如非重罪的現行犯,沒有得到國會同意,司法機關不得加以起訴或逮捕,但國會議員在國會中所作的言論有反對總統者,往往有被驅逐出國會的危險。議會有議長和副議長主持工作,任期一年,可以連選連任。議會的主要職能是提名總統候選人,同時主持制定和修改憲炕A決定國家總政策,批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國家預算,並對政府施政進行監督。 行政權屬於總統和內閣,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經由國民議會提名,然後由公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可以連選連任。總統有權提名一位或數位副總統,還可以任命所有內閣成員,並有財政同意權、公積金使用同意權、緊急處分權和緊急命令權,直接向選民負責。 憲法規定總統應維護人民的權利,尊敬憲法,保衛國家的統一。如有任何危險威脅國家統一或安全時,應採取緊急措施以應付危機,且向人民提出聲明,並於60天內舉行公民複決,議決其措施是否得當。總統候選人須為埃及籍雙親的埃及人,且享有民事及政治上的權利者,其年齡不得小於格里高里安(Gregorian)曆40歲。 內閣總理由總統任命,是政府中的行政首長,也是內閣會議的主席,對總統負責。內閣執行總統和國會所頒布的法律,向國會提出年度國家預算及施政方針,保證公權力的有效執行。內閣擁有司法、經濟外貿、財政、電力能源、運輸交通、石油礦產資源、公共工程和水利資源、國際合作、工業、外交、內政、新聞、內閣事務、行政發展國務、商業、勞動力培訓、旅遊、軍工、保險社會事務、移民和僑民事務、住房建設、文化、教育、科研事務、衛生、協商會議事務和宗教基金等29個部。 在行政區域劃分上,全國共分成開羅、阿斯旺、艾斯尤特、紅海(Red Sea)、布海拉(Beheira)、貝尼蘇韋夫、塞得港、代蓋赫利耶(Dagahliya)、達米埃塔、法尤姆、西部省(Gharbiya)、吉薩、亞歷山大、伊斯梅利亞、謝赫村、馬特魯、米奴夫、明亞、新河谷(New Valley)、基納(Qena)、蓋勒尤卜、東部(Sharqya)、索哈傑(Sohag)、南西奈(South Sinai)、北西奈(North Sinai)和蘇彝士等26個省,省下設市、區、縣、鎮、村。 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不受行政權干涉,最高司法機關是最高法院,下設有上訴法院、初級法院和簡易法院,開羅還設有最高憲法法院。檢察機關包括檢察總院和省級與縣級檢察分院。 這個國家實行多黨制,目前主要政黨共有6個:民族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是國內第一大黨,也是執政黨,成立於1978年7月,同年10月,阿拉伯社會主義黨併入,現在約有250萬名黨員,其中55%為青年,主要成員是中、小資本家,以伊斯蘭教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為思想基礎,宗旨是建立一個公正、團結的民主社會,主張消除階級之間的流血鬥爭。黨魁賈馬勒為穆巴拉克之子。辦有「五月報」和「伊斯蘭旗幟」兩個報刊。 新華夫脫黨(New Waft Party)是右派組織,也是國內主要反對黨,它的前身是華夫脫黨,曾為埃及的獨立有過重大貢獻。1952年埃及廢除君主制後,華夫脫黨被解散。1978年2月沙達特總統宣布恢復多黨制,華夫脫黨得以重新組成,稱新華夫脫黨,現在有30萬名黨員,主要是舊華夫脫黨黨員、自由職業者、青年知識分子和退伍軍人等。主張改總統制為議會制,要求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贊成經濟開放政策,鼓勵自由競爭,要求清理一切違背伊斯蘭教規的現行法律,振興宗教活動。 社會主義工黨(Socialist Lob-our Party)也是主要的在野黨,成立於1978年12月,現在有24萬多名黨員,主要成員是知識分子、工會和農會成員。 自由社會主義者黨(Liberal Socialist Party)成立於1976年11月,其前身是「自由社會主義者論壇」,現在是主要反對黨之一,約有10.7萬名黨員,多為上層人士,對內主張進一步開放民主自由,進行全面經濟改革,把更多的國營企業轉為私營;對外主張在積極中立基礎上與兩大集團保持平衡的外交關係,實行政治和經濟開放。 民族進步統一集團黨(Nation-al Progressive Unionist Party)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民族進步論壇」。1976年11月改為現名,為主要反對黨之一,擁有5萬多名黨員。 國家黨(The National Party)又稱烏瑪黨,是反對黨之一,由回教基本主義者組成,有黨員7.5萬多名,主張發展國家經濟,保持回教社會特色,與所有回教國家友好。 這個國家的國旗採自上而下由紅、白、黑3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的三色旗,白色的中央有一隻金色黑底的雄鷹,是埃及的國徽圖案。國旗的紅色象徵革命,白色象徵純潔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徵過去不幸的黑暗歲月。 埃及的國徽是一隻金色的鷹,稱薩拉丁雄鷹,是穆罕默德始祖的族徽,象徵勝利、勇敢、忠誠。鷹的胸前為盾形的紅、白、黑三色國旗圖案。鷹屹立的座基綬帶上寫著「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等字。 這個國家以「祖國呀⋯⋯我全心全意地愛你⋯⋯」的歌曲為國歌,以潔白不凡的睡蓮為國花,國石為橄欖石,定每年7月23日為國慶日。


大部分領土是沙漠

埃及的經緯度為東經24度5分至36度54分、北緯22度至31度45分之間,位於非洲大陸東北部尼羅河下游及亞洲西南部的西奈半島上,橫跨亞非兩洲。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西界利比亞,南接蘇丹,東北和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加薩地帶接壤,並臨紅海的阿卡貝灣。國內有蘇彝士運河,是歐亞兩洲海上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全國總面積100.1449萬平方公里,約佔非洲總面積的3%,國土呈四方形,南北寬1025公里,東西長1240公里,地處撒哈拉沙漠,96.5%土地為荒漠,只有3.5%(約3.5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孕育生命之地的尼羅河流域,才是適合人們居住的地區。 從國際形勢上看埃及,它的地理位置有三大重要性。在航空方面它掌握著歐、亞、非三大洲的航空樞紐;從海運方面看,它控制著地中海和印度洋來往的咽喉;從近東國際關係方面看,它居有伊斯蘭教國家的領導地位。 境內的地形也以尼羅河為主,大致可以劃分成五個自然地理區域。第一個自然地理區域是尼羅河河谷,這是一條從開羅至南部蘇丹的狹長谷地,又名上埃及。河谷寬約3∼16公里,兩側谷壁高達200∼400公尺,河谷西面多為砂岩,東側大都是斷崖,河水在這裡似階梯緩緩下降。越過尼羅河第一瀑布後形成阿斯旺河谷,谷深且廣,從這裡開始就到處可見到以玄武岩為主的黑色沖積土,厚達7公尺左右,這種沖積土中含有肥沃的養分,可以開墾成良田,整個谷地都是埃及的生命線。人們還利用河水修建了許多運河來澆灌良田,最重要的運河是尤素福運河,全長335公里,裝有控制水位的閘門,主要灌溉上埃及省會法尤姆周圍地區的大片農田。 第二個是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它是全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開羅以南海拔較高,約有300∼500公尺,開羅以北海拔較低,呈一片扇狀平原,叫下埃及。尼羅河流至開羅以北20公里處分成兩大支流,西支流稱羅塞達(Rosada)河,長約235公里;東支流稱達米埃塔河,長約214公里。每年10∼11月汛期過後,河水退去,洪水中夾雜著含有豐富礦物質的沖積物沉澱在表層,猶如年復一年的天然施肥,沖積層沃土厚達15∼23公尺,成為世上最肥沃土壤地區之一。這裡看不到高聳的峭壁、荒涼的沙漠和堅硬的台地,到處是生機勃勃、郁郁蔥蔥的景色,也是人口最稠密地區,地表平坦,河渠密布,農業灌溉系統相當完善。眾多河道支流經過當地人稍加整修,又開鑿了許多運河,使得灌溉和交通都非常便利,可與世界上其他著名生產地區齊名。在靠近地中海一帶,有許多天然潟湖,湖水含淡鹽,盛產魚類,湖面上經常翱翔著各種鳥類。 第三個是荒涼貧瘠的西部沙漠,係撒哈拉大沙漠的一部分,從利比亞東部穿越埃及西南部,延伸至蘇丹的西北端,是一片連綿起伏的沙丘地帶,面積68.1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地勢南高北低,南部海拔350∼500公尺,中部和北部海拔約100∼250公尺。沙漠中隨時可見各種低地,最出名的是卡塔拉(Cattarah)低地,最低點低於海平面134公尺,這裡水源奇缺,植物難以生長,被埃及人稱作「惡魔之地」。目前埃及政府正計劃把地中海的海水引到卡塔拉低地,預計工程實施後,12年內可在這個低地形成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的的大湖泊,湖面低於海平面50公尺,每年可以利用湖水發電35∼50億度。此外,西部沙漠中多係高原和沙質平原,只有在沙漠盆地中,零星地散布著喀加、達克拉、費拉菲拉、拜哈里亞、錫瓦和費尤姆等大小不一的綠洲,靠地下水源孕育著生機,但是各綠洲相隔很遠,不便聯絡,且每年4、5月間有一種被稱為「喀新風」的非洲熱風暴,會從撒哈拉沙漠吹來,使氣溫突然升高,還會捲起漫天黃沙,大約持續50天之久才會消失,所以除了幾個重鎮和少數幾個大綠洲外,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因此這裡是全國人口最少的地區。 第四個是地形奇特的紅海高地,介於尼羅河和紅海之間,面積22.3萬平方公里。地形起伏突出,是一片由東向西傾斜的高地,東部是和海岸平行的山脈,山峰一般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沙伊卜巴納特(Shaib Banat)山,是這一帶最高的山峰,海拔達2187公尺,它的地質構造很特殊,南面是結晶岩片,西面是砂岩和石灰岩,山頂則是火山岩層。紅海高地幾乎滿目沙漠,所以它又稱東部沙漠或阿拉伯沙漠。這裡的紅海沿岸氣溫高,降水稀少,且遍布珊瑚礁石,只在有地下水源的沿海地區,才有居民點。在沙漠覆蓋的地下,蘊藏有石油、磷酸鹽、錳、鉻、銅、鋅、鉛、穢M金等礦產資源。目前,埃及政府正有計劃地向這個地區移民,以便逐步開發和建設這個地區。 第五個自然地理區為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經緯度為東經34度、北緯29度30分,是由沙漠形成的三角形半島,連接著亞非兩大洲,不但盛產石油,且形成戰略上的要地。它位於亞洲西部,西瀕蘇彝士灣,東接阿卡貝灣,北臨地中海,南面是一望無際的紅海,從空中望去,地中海和紅海恰似兩條臂膀將半島夾抱。半島面積為6.11萬平方公里,南北最長處386公里,東西最寬處約209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西奈半島是非洲和亞洲的銜接點,扼據著歐洲、非洲通往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灣的咽喉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整個地貌屬高原地形,由南向北傾斜,南部是火成岩山地,山體險峻,山巒重疊,埃及的第一高峰凱瑟琳山(Jebel Katharine)就屹立在這裡,海拔2637公尺。最低點則在塔拉漥地,海拔-133公尺。 另有一座著名的摩西山(Jebel Musa)又稱為西奈山,海拔2280公尺,在猶太的歷史中,它是上帝發出啟示的主要地點。據聖經記載,公元前17世紀,為躲避巴勒斯坦發生的大旱,猶太人的祖先雅各率領族人來到埃及。400多年後,因不堪拉姆西斯二世法老的迫害,猶太人的聖祖摩西帶領族人在上帝的幫助下離開了埃及,他們經由紅海來到西奈半島後卻迷失了方向,致在西奈沙漠中流浪了40年。後來有一天80高齡的摩西在山路上散步,忽然聽到一聲巨響,天空降下天火點燃了路邊的灌木,他沿著火的小路向山頂爬去,此時上帝耶和華在火光中降臨,授予摩西十誡,炸S太民族和宗教獨立奠定了基礎。現在山頂上有座石砌的小基督教堂,在它北邊有個山洞,據說就是耶和華授予摩西以十誡的地方。十誡是上帝與祂的信徒所訂立的神聖約法:崇拜唯一的上帝耶和華,不可信其他的神;不塑造和敬奉偶像;不妄稱上帝的名稱;恪守安息日為聖日;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作偽證陷害他人;不貪戀別人的妻子和財物等。 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說中,這座山也是聖山,所以長期以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把這座山視為朝聖地。 西奈半島的南部雨量充足,有許多天然山泉形成的綠洲,為貝杜茵人休憩之處。北部海拔約為500∼1000公尺,是片平坦的高原,朝地中海方向緩緩傾斜。地中海和蘇彝士灣沿岸均有沿海平原及眾多的含鹽量較高的潟湖,除阿里什平原外,大部分地區為沙漠地帶,氣候乾旱炎熱,人煙稀少,但礦產資源豐富,被埃及人視為財富的來源。北部沿海平原沙丘廣布;中部為深受切割的砂岩、石灰岩剝蝕高原,向北緩傾,平均海拔1000公尺,稱為提赫高原;南部是古結晶岩山塊,由花崗岩、變質岩等組成,地勢高峻。半島上有1條大河、1個天然湖、1個人工湖、4個潟湖,以及蘇彝士運河等海水和淡水運河。全境約有25萬口,2/3分布在北部地區,南部人煙稀少,多貝杜笆C牧民族。 尼羅河(Nile River)介於東經31度6分、北緯30度10分間,係埃及第一大河,也是埃及母親河,還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素有非洲「眾河之父」的美稱,發源於赤道南部東非高原,最遠的源頭是從蒲隆地境內坦噶尼喀湖北端流出的卡蓋拉河,然後由此從南往北流經蒲隆地、坦桑尼亞、盧安達、薩伊、肯亞、烏干達、蘇丹和衣索匹亞,再縱貫埃及全境,全長6720公里,總面積達3349萬平方公里。所經9個國家,為浩翰的荒漠拓闢出一片幾千年來滋養人類文明的細長綠洲。它的幹流自蘇丹的喀土穆向北奔流途中,在埃及境內6個地區受湍流阻撓,形成六大著名瀑布。其云熔臚@瀑布在阿斯旺,是尼羅河流入埃及的標誌。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約1530公里,往北到地中海的最後160公里河段,又分出多條支流,呈扇形散開在沼澤縱橫的平地上,形成三角洲。尼羅河在埃及境內水流平緩,並穿行在茫茫大漠荒丘中,猶如一條綠色的裙帶,兩岸農田成片,水渠如網,蔥郁的樹木掩映著村落,農民在田間辛勤耕作,白鷺在空中悠閒飛翔,一派勃然生機之景。尼羅河是哺育埃及人生命的甘泉,每年6月初上游地區暴雨山洪迸發,河水呈清綠色,預示著氾濫期即將來臨;7月水位高漲;8月大量渾濁河水下洩,淹沒河床。9月時水位最高,流勢洶插A全部河谷淹沒在汪洋大水中;10月底雨季結束,水位急劇下降,到翌年3∼5月,幹流降至最低點。河水定期漲落使沿岸農田飽飲甘露、並帶來大量肥沃淤泥,成為上乘的天然肥料。所以古希臘歷史學家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不過由於河水流量變化很大,有時洪水氾濫成災,枯水期又使農田乾旱歉收,為治理這條性情暴戾的河,埃及人民展開了頑強不懈的搏鬥,不斷興修水利,使灌溉系統日趨完善。在灌溉方式上,人們不斷地尋求改進措施,由原始的每年依靠河水氾濫灌溉,變成一年幾次定期灌溉,並由地面溝渠灌溉發展為管道灌溉,有的地區實行了現代化的噴灌、滴灌,使這條生命之泉發揮出最大效益。 為了有效控制河流水位變化,自1843∼1861年,人們就已在開羅以北約20公里處,興建了一批導流堰。1902年興建了阿斯旺老水壩,經1912年和1933年兩次加高,水庫容量為50億立方公尺。1960年1月9日在離原壩7公里處破土動工,修建全新的阿斯旺高壩。1970年7月23日建成,大壩主要由主壩、溢洪道和發電廠三部分組成,壩高111公尺,長約3600公尺,水庫容量為1620億立方公尺,居世界第二位。這個耗資3.2億埃鎊的高壩,使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變成了良田沃土。它不僅能吞下尼羅河的全年流量,而且還形成了著名的納瑟湖,總面積為6000平方公里,每年可發電100億度。大壩的興建在防洪、灌溉△o電和養魚等方面都有重要功用。 除阿斯旺水壩外,尼羅河沿岸還有伊斯納水壩、納傑哈馬迪(Maj Hammadi)水壩及艾斯尤特(Asyut)水壩等。另外開羅北邊23公里處的蓋勒尤運河,也解決了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灌溉問題。尼羅河全流域的灌溉運河網絡,長達2.4萬多公里,其中的1500公里對內陸航運有重大貢獻。 海岸線全長約3864公里,北部海岸線長達930公里,東部海岸線長約2934公里,分別與地中海及紅海偎依,地中海一邊的海岸除馬魯馬利卡地方偶有斷崖出現外,其餘大部分受尼羅河三角洲影響,呈現單調平直的地形,到處是河海相互作用極為明顯的地區。紅海的海岸線比較富於變化,到處可見到一些高低起伏的地形,所以缺乏天然良港。 此外,埃及的天然湖較多,如西奈半島的巴達威湖(Lake Bardawil)、國境最北端的布魯拉湖(Lake Burullus)、北部最大湖泊的曼扎拉湖(Lake Manzalah)、瑪利尤特湖(Lake Maryut),以及伊德庫湖(Lake Idku)等。而伊德庫湖面積是150平方公里,沿海岸延伸35公里,最大寬度約26公里。與蘇彝士運河相通的大苦湖(Great Bitter Lake)、小苦湖(Little Bitter Lake),以及亭沙湖(Lake Timsah)等面積都較大。 埃及因地近赤道,且有北回歸線通過南部,同時又因位處地中海與北緯23度之間的北非沙漠地帶,所以全境大部分是標準的熱帶沙漠氣候。在北部海岸和整個尼羅河三角洲則屬地中海型氣候。每年4∼10月是乾旱期,幾乎滴雨全無;冬季受海洋作用,氣候溫和濕潤有雨水。年雨量約在150∼170公釐間。下埃及三角洲區年雨量約65公釐,西奈半島臨近地中海區域的年雨量約為127公釐。熱帶沙漠氣候區多在內陸,炎熱乾燥,雨量稀少,全年降雨不逾40天,且多集中於冬季,每年4∼10月也是乾旱期。沙漠地區每年3∼6月還常有被稱作「喀斯風」的塵暴,這種天氣開始時,天空由灰轉紅再接著變成一片慘白,狂風呼嘯,沙石飛揚,常造成物毀人亡。塵暴嚴重時,會形成超級強烈沙暴,時速達100公里,所過之處難逃沙石狂風襲擊,只見廣告招牌墜地、陽台傾塌、房屋頹倒、圍牆分崩、衛星天線自高摔下、汽車事故頻發、機場關閉、尼羅河巨浪翻滾、樹木被連根拔起、電路中斷、電話不通、行人四處狂逃大喊真主阿拉保佑!猶如到了世界末日。沙暴會造成大量人畜死傷,建築毀損。 這個國家年溫差變化較小,但日溫差變化較大,特別是沙漠地區的白天與夜晚溫度對比非常強烈。夏季普遍酷熱,氣溫常在40℃∼46℃間,有時候會高達50℃以上,令人不堪忍受。冬季平均氣溫為13℃。在紅海沿岸一帶的高山上,冬季有冰雪,最低氣溫可以降低-6℃。但埃及陽光充足,全年都有日照。


非洲最大產棉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埃及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發展國營企業的時間,繼續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91年,由於埃及在海灣戰爭中持反對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堅定立場,受到西方國家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讚賞,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金融機構向埃及提供貸款和緊急援助,並被免除各種債務達250億美元。同時,埃及政府著手進行經濟改革,採取了放開銀行利率,實現埃鎊對美元的自由兌換,減少補貼,調整物價,改善住房、飲水、通訊和交通等社會基礎設施,提供給社會319萬個就業機會,使國家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埃及自古以來就是聞名的農業大國,農業是它最重要的經濟部門,全國有一半勞動力從事農業。但國內可耕地不多,主要是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帶以及沙漠中的綠洲,合計起來也不過是4.3萬多平方公里的農用地,其中道路、運河和棗樹椰園等又佔去約5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沼澤和湖泊也佔去7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剩下來的只有3.1萬多平方公里的可耕作地,供埃及人生存。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500多人,有用土地對人口的負荷相當沉重。好在境內溫度很高,終年都是生長的季節,雨量雖然稀少,但是農作物每年還是可以收穫兩次或三次。 這個國家的耕地,全靠尼羅河的河水灌溉。為了一勞永逸,埃及耗費了13億美元,在開羅以南400公里的尼羅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水壩,用以容納尼羅河水,在水壩的上游造成一個人工湖,不但可用以水力發電,並且擴大200萬畝的農田灌溉面積,使埃及的農業得到很大的發展。由於灌溉設施的改良。以往受尼羅河定期氾濫等自然條件所支配的埃及農業,現已轉成以勞動力支配收成的時代。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農村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56%,農業年產值約值53.4億美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6%。全國農耕地4662萬畝,從1982∼1999年,政府投資26.5億多美元,開墾了930多萬畝耕地,主要農作物是棉花、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亞麻、花生、紫花苜蓿、馬鈴薯、洋蔥、柑橘、大豆、煙葉、椰棗、無花果、桃、香蕉、橄欖等水果和蔬菜。現在的埃及人已興致勃勃地試辦沙漠農耕,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已有數千畝土地結滿了葡萄、芒果等五顏六色的果實,令人大開眼界。沙漠耕地在每一列耕地間都要種上棕櫚、針葉防風林,然後由運河汲取的河水經過一個個由高而低、櫛次鱗比的水塘過濾後,再用唧筒壓縮到農地上灌溉。現在埃及可耕地已達6600萬畝。埃及擬將尼羅河水導入鐃U士運河下邊水道,使西奈半島乾燥貧瘠的土地獲得灌溉水源,讓150萬從河谷地遷居於此的居民有地耕作,一方面緩解過於集中的人口壓力,另一方面擴大可耕地,解決糧食嚴重不足問題。 這個國家種植棉花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著名長絨棉產地,也是非洲最大的產棉國,所產的長絨棉纖維長度和軟度都是第一流的,素有「白金」的美稱。境內共有棉田932萬畝,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0%,下埃及是主要的產棉區,尤以代蓋赫利耶省、布海拉省、東部省和西部省最為著名,通常是2、3月間播種,9、10月間收穫,年產量約39.8萬多噸,大部分供外銷,約佔全國商品出口總值的33%,是埃及最大出口商品,主要以原棉、棉紗和紡織品等形式外銷世界各國。玉米和小麥是農村和城鎮人口主糧,但產量無法自給,每年國民所需糧食的60%依賴進口。玉米種植面積約佔耕地總面積的28%,年產量達595.8萬多噸,但仍滿足不了國內市場的需求,每年都得進口。小麥的種植面積的佔耕地總面積的50%左右,它的主產區在上埃及,年產量為392.6萬多噸,也需大量進口,才能保證人民的口糧。稻米的年產量為340萬噸,高粱年產量為670萬噸。甘蔗栽培面積居國內各種農作物的首位,年產量高達958萬噸,甘蔗種植區以尼羅河上游的考姆翁布為中心,附近有現代化農場。另外,其他農作物的年產量分別為番茄257.1萬多噸、西瓜121.9萬多噸、馬鈴薯115.7萬多噸、柑橘109.6萬多噸、洋蔥57.7萬多噸,以及葡萄29.8蒂h噸。境內缺乏高山林業,因此森林極少,林產不豐。 由於埃及大部分地區係沙漠,僅有綠洲和三角洲黑土地,也幾乎全部被農民當作耕地所利用。因此能夠提供牲畜飼料的土地就很少,畜牧業不很發達,但隨著人口的急速增長,人們對肉類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為解決這一難題,在原有水牛、駱駝、驢、綿羊和山羊的品種上,埃及政府一方面從國外引進良種奶牛和肉牛,擴建和新建畜牧場,改良技術設施;另一方面號召並鼓勵私人投資發展養殖業。目前,國內主要畜產品的存欄數為奶牛85.6萬多頭;肉牛125.3萬多頭;羊258.7萬多隻;駱駝35.3萬多頭;馬51.1萬多匹;驢21.8萬多頭。還飼養有大量的雞,年產雞肉26.7萬多噸,雞蛋約49億顆。 這個國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境內多湖泊,所以發展漁業的條件比較優越,產值居全國第二位,政府還定期向漁業合作社提供貸款,資助漁民購買船隻,建立冷藏加工設施,鼓勵私人投資,以促進水產養殖業。沿海、內河和湖泊主要使用帆船等非機動船隻捕魚,機動漁船很少,捕魚技術較落後,年捕魚量只有35.6萬多噸。近年來,在納瑟湖一帶,淡水漁業正在推廣中。在伊斯梅利亞等地建立了池塘養魚場,開始向市場供應淡水魚。東部省曼宰萊潟湖也盛產各種魚類。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的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金、銀、銅、鐵、鈦、鋅、鉻、鉬、錳、鋁、鎢、鎳、煤、雲母、石膏、硫磺、鹼、鹽、硫化鎂和磷酸鹽等。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60億桶;天然氣約11.6億多萬立方公尺;錳礦儲量約為1200多萬噸,主要分布在西奈半島和哈瑪達地區,年產量約15萬噸。磷酸鹽儲量比較可觀,約有12.5億噸,主要分布紅海沿岸的庫塞爾和西奈半島。阿斯旺鐵礦現已大量開採,但遠不能滿足國內鋼鐵工業的需求。西奈半島的煤礦蘊藏量也相當可觀。 工業已得到長足進步。這個部門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11%,最主要的製造業和採礦業,約佔國內工業生產總值的21%以上,重工業有煉鋁,硝酸銨化肥生產等,而最大的製造業部門是紡織業,然後是糧食加工、機械、化工和建築材料等工業。飛速發展的埃及工業多集中在開羅和亞歷山大兩地,另外赫勒萬、凱馬、馬哈拉、克布拉、達瓦魯和阿斯旺等地,都是埃及的重要工業區。特別是鄰近開羅的赫勒萬鋼鐵工業區,現已獲鉅額投資,加速生產。埃及政府除對工業加以逐步調整外,還積極擴大企業規模,興建新的工礦企業,基本上建成了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重工業主要有石油、電力、鋼鐵、冶金、機械製造、建材和化工等,重工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64%。 石油在埃及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1910年,埃及就開始開採石油,是中東地區最早的產油國之一。1987年,西奈半島蘇彝士灣加拉(Gala)角地區發現了新油田,使埃及的石油年產量達到4400多萬噸,天然氣年產量為500萬立方公尺。原油產量每日約87萬桶,每日輸出約35萬桶。主要油田有西奈半島上的阿布宰尼邁(Abu Zanima)、蘇得爾(Sudr)、亞斯路(Aslo)、費蘭(Feiran)和阿布魯底斯(Abu Rudeis)等油井;在紅海沿岸有格穆薩(Gemsa)、赫加達(Hurghada)和蓋爾普(Gharip)等油田;西部沙漠、摩根油田,以及蘇彝士港附近海面的蘭馬丹油田、貝拉伊姆、摩路崗、卡拉和馬塔爾瑪等油井,也都盛產石油。在阿拉曼地區也有阿布加拉提格、烏姆巴拉卡、法格魯、耶得涅和札布拉基等油田。此外,在阿亞瑪提、阿布基爾和阿布加拉提格等地還出產有天氣氣。目前,國內已建成6座煉油廠,煉油能力每年可達1720萬噸,已基本達到石油產品自給,有時還可供外銷。政府還在國內許多地區投資興建輸油管道和輸氣管道,以解決石油、天然氣的輸送問題。全國的石油輸送管道全長為2238公里。天然氣輸送管道全長為1927公里。最大的輸油管道要數蘇密特輸油管,自蘇彝士通往亞歷山大港,全長330公里,年輸油量1.17億噸,除供應本國使用外,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也利用這條管道輸油。另外,為了推動埃及全國的供電計劃,政府特地設置了專門負責機關。制訂能源方面的各種政策,靈活運用由阿斯旺水壩所產生的能源,現在全國發電量已超過125億瓩。 由於國內盛產棉花,所以紡織工業特別發達,而且是以棉紡為主,毛紡和麻紡為輔。近年來,紡織工業正向現代化發展。國內紡織工人佔全國工人總數的40%,其產品除了滿足國內需求外,並可大量外銷,賺取外匯。國內還有羊毛、絹、黃麻和人造纖維等加工廠。此外,主要工業還有造船、電器、製糖、玻璃、水泥、化學、藥品、建材、塑膠、造紙、香煙、陶器、麵粉、油墨、自行車、成衣、鞋帽、襪子、食品加工、軍火、鋼鐵、氮肥、磷肥、機械、牽引機、火車頭和製革等。糖在埃及是專賣事業,發展迅速。 這個國家的傳統手工業目前雖然已漸式微,但是在都市的市場上卻仍相當興盛。在傳統的手工業中,最普及的莫過於陶器製作了,它的製作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埃及的悠久傳統,而製品中最著名的是一種具有很多把手的圓形水壺,這是法尤姆地區的工藝品;手提的籠子是埃及農村尤其是南部農村的一種手工藝產品,用棗椰樹的葉子及棕櫚的葉柄為材料編織而成,是埃及農婦外出時用以裝日用品的。開羅和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所製造的地毯、椅墊及掛氈世界聞名。當地科普提克教會的信徒能將亞麻、羊毛、木棉織成布料,並織有許多傳統的巧飾,如成串的葡萄及花瓣、小鳥、孔雀之類的圖案;埃及的銅製品也很出名,在開羅的土耳其市場,還有寶石、皮革、象牙製品和駱駝鞍等手工業品。此外,埃及的雪花石膏、貝杜茵裝、貝杜茵地毯、珠寶,以及玻璃、紙草、馬須拉比亞木材和香料等手工製造業也具規模,產品也極受國外觀光客的歡迎。 一般說來,埃及的經濟來源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外銷;二是石油收益;三是觀光收入,這方面已佔全國第二位;四是蘇彝士運河通行費;五是沙烏地阿拉伯、美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國家的援助。埃及人在國外工作所賺的外匯,銷往第三世界的軍備收入等也是埃及經濟來源之一。目前,埃及設有塞得港、蘇彝士城、開羅和亞歷山大等自由貿易區。除開羅是航運中心外,其餘三個還是埃及貿易大動脈,都有吞吐量極大的港口。 在對外貿易方面,埃及政府長期採取「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政策,設立「埃及出口發展中心」專營出口業務,並不斷改革進出口貿易結構,使礦產品、紡織品、棉紗、皮革製品、化工產品、家具和機械等產品在出口額中所佔比例逐年增加,從而改變過去以出口農產品為主的趨勢。目前石油正取代棉花成為出口大宗。全年輸出總值約50.6億多美元,主要輸出品是石油、天然氣、棉花、棉紗、紡織品、石臘、地毯、藥品、鋁錠、錳、化工品、水泥、電器、手工業品、米、馬鈴薯和柑橘等。全年輸入總值約162.8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軍事裝備、火車頭、有軌電車〝鴝埲驉B紡織機械、卡車、水泵、發動機、小麥、玉米、蔬菜、果汁罐頭、飲料、肥料、塑膠製品、針織布、電腦、家電、文具、交通工具及零件、事務儀器、醫療器材、組合家具、事務儀器、通信器材、建築材料、木材、人造絲、鋼纜、電焊條和多元聚脂紗等。埃及市場以中低檔次產品為主,低檔次、低價格的商品最為暢銷;高價位的名牌、精品也有部分市場。主要的貿易伙伴是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日本、羅馬尼亞、捷克、俄羅斯和中國等。 埃及貨幣單位叫做埃及鎊(Egyptian Pound),簡稱EGP;每1鎊合100皮阿斯特(Piastres),簡稱PT;每一皮阿斯特又合10個米利姆(Milliemes);每一美元可兌5.7埃鎊。埃及貨幣特色是小額紙幣多,金屬硬幣不但鑄得薄,而且量少。紙幣單位有100、50、20、10、5、1、1/2和1/4等8種埃鎊。硬幣單位有25、20、10、5、2和1皮阿斯特等6種。國民平均所得約為每人每年1400美元。國內共有10家銀行,主要的是發展銀行、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專業銀行。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是企業上繳的稅利、各種稅收和信用貸款;財政支出的主要項目是政府機構的日常開支、生產建釦賳瞗B商品補貼開支和軍費開支等。近年來的財政預算都呈赤字。黃金與外匯儲備共計14.91億美元,而所欠外債高達45億美元。 現在埃及也是吸引外商前往投資的好去處。首先是埃及一般國民的教育水準不低,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使絕大多數受過專業教育的民眾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失業率高達24%。第二是工資較低,一名勞工一天工資大約只有1.3元美元左右,形成了吸引外資的有利條件。另外,埃及政府對外資企業還給予5∼10年的免稅優待,而且水、電和交通運輸等基礎條件也較好。但由於埃及民族性佔有慾極強,投資者前往必須先找埃及的合伙人,否則業務極難推展。2007年經濟成長率達到7%,已吸收110億美元的直接外國投資,使經濟前景看好。


觀光業倍受重視

埃及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在古都開羅、全國各地都隨處可見名勝古蹟,而且每年都有考古新發現。眾多的古代遺蹟,往往會使遊客眼花撩亂。所以在前往埃及旅行前,最好先了解埃及的歷史、古老文化和民族淵源,以便能更好地對古蹟和文物進行鑑賞。 觀光收入是埃及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第二大經濟支柱,國內有800多家旅行社,75萬人從事旅遊服務業,每年大約有900萬觀光客入境,其中中國人佔50萬人,台灣客佔了7000人,國家旅遊業總收入高達64.4億美元左右,居世界各國旅遊業前茅,但1985∼1986年,以及前幾年發生的遊客受害事件,使旅遊業收入銳減30%,而美國旅客更是「芳蹤」難覓。現在為了維護觀光客的安全,各觀光景點都派有警察守衛,任何人進入觀光飯店都要通過金屬探測器,前往紅海的觀光巴士也有警衛隊護送,使現在觀光業收入又成為埃及財政上的重頭戲。 凡是要到埃及觀光的旅客,必須獲得簽證,簽證分30天以內的觀光簽證、90天以內的商務簽證、外交公務簽證、也有學生簽證和多次出入簽證等。台灣客因消費能力強,可以辦理優惠的落地簽證,簽證費為15美元。觀光客如果來自疫區,必須接受霍亂及黃熱病的預防接種。 旅客到達開羅機場後,須先往設在機場內的銀行、兌換相當於150美元以上的當地貨幣,團體可免。但是護照上若有曾入境以色列的戳章,會被拒絕入境。 入境簽證檢查一般不會太嚴格。可免稅帶入的物品除隨身的飾物及行李外,還能帶入200支香煙、或50支雪茄、或250公克菸絲,一公升的酒及40埃鎊的特產品,私人貴重物品及外幣攜入時,應向海關辦理登記。攜帶當地貨幣出入境,限額20埃鎊以內。由機場出境的需交納出境稅5埃鎊,從陸路出境的要10.5埃鎊。觀光客可在機場兌幣處兌換貨幣,也可以到銀行或大飯店銀行櫃台兌換,但如在銀行外的黑市兌幣,被發現時將被沒收錢款和遭到拘留。兌換旅行支票最好能在開羅辦好,因在鄉下能辦理這項服務的地方很少。此外,埃及免稅商場不接受埃鎊。 在對外交通方面,埃及航空事業發展快速,有30多家外國航空公司在此經營國際航線。埃及航空(MS)、西奈航空和ZAS航空是埃及主要的3家航空公司。內埃及航空共有58架民航機,年客運量3850多萬人次,與72個國外城市有航線營運,每週有兩班直達紐約的班機。國內有5個國際機場,7個國內線機場,航班以開羅為中心,與亞歷山大、阿斯尤特、阿斯旺、阿布辛貝、阿里什、盧克索、夏姆雪赫、聖凱瑟琳、古爾代蓋、喀加綠洲和錫瓦綠洲間有定期航班服務。開羅國際機場是埃及國內最大的國際機場,每年航班起落超過8.3萬架次,運載乘客900多萬人次,擁有現代化高科技導航設備,可供巨型民航起落。 海運方面不大理想,全國約有140艘商船,總噸位約佔170萬噸,其中貨輪佔58%,散裝輪佔15%,貨櫃混裝輪3%,滾裝輪佔5%,客輪佔9%。海運以私人公司為主,國營公司為輔,開闢有7條國際航線,目前海運業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全年外貿海運約為5200萬噸,其中進口佔2/3,出口佔1/3,90%以上的海運貨物要依賴外國船隻載運。國內主要的港口有亞歷山大、塞得、蘇彝士、古爾代蓋、塞法傑、達希萊、艾因•蘇赫奈和東塔夫里阿等8個,另有7個次要的港口,2007年全國海上客運量約為296萬人次,貨運量約5650萬噸。 主要的海運國際航線有亞得里亞海線(Adriatic Lines),連結了亞歷山大港,伊拉喀利翁,克里岳和威尼斯,這條航線上的紅海渡輪可通往阿里什、圖爾、蘇彝士、吉達和阿卡貝等地;丹麥線從亞歷山大至安科納、羅得島及克里特島;俄羅斯的黑海航運公司(Beack Sea Shipping Company)航行路線由亞歷山大到貝魯特、伊斯坦堡、拉那卡、拉塔基亞、敖得薩、比雷埃夫斯及瓦爾那等地;這幾條都是以地中海為起點的國際航海線。以紅海為起點的航㵟有埃及航海公司(Egyptian Nautical Company)開闢的自蘇彝士前往吉達、阿卡貝、蘇丹港和努巴威等地的航線。沙烏地海上運輸公司(Saudi Maritime Trans-port Company)則闢有蘇彝士到阿卡貝和吉達線。米斯艾德可船運公司(Misr Edco Shipping)則設有聯結蘇彝士和吉達線。 內河航運以尼羅河及其支流為主,還有下埃及的眾多水渠、運河,以及上埃及的納瑟湖,航道全長3300公里,在阿斯旺高壩建成後,只有1350公里的航道可供排水量大約760噸的船隻航行,其餘的1950公里航道只供排水量80噸以下的船隻行駛。內河航道沿途共設有63個港灣碼頭,由於政府的投入嚴重不足,內河航道基礎年久失修,夜間不能航行,河道利用率也不高,開羅至阿斯旺間以遊船居多,開羅以北只有少數貨船航行。現在全國約有大小內河船隻近3000艘,其中旅遊船佔1/10,一般常見的船隻有貨船、旅遊船、客貨混裝渡輪和浮盧客三桅小帆船等。 在陸上交通方面,埃及是中東和非洲第一個鋪設鐵路的國家,全國鐵路長9435公里,其中除了1448公里為雙軌鐵路外,其餘都是單軌鐵路;全國有34個大火車站,716個普通車站;有機車頭750輛,車廂3000節,全年乘客為6.8億人次,每日平均有137萬人次。在國際線方面,有國際快車從亞歷山大至舍拉勒再通往蘇丹,還有埃及至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的國際列車。 國內鐵路網大多密布在下埃及,以開羅為中心向北呈扇形分布,把全國主要城市和港口連接起來,擔負著大部分客、貨運的重任。開羅和各大城市間有良好舒適的火車服務,來回票有減價優待。國內鐵路最重要主幹線有兩條,一條是亞歷山大至舍拉勒的縱貫南北的幹線,途徑坦塔、開羅、法尤姆、艾斯尤特和阿斯旺等,還可直通蘇丹首都喀土穆;另一條是橫穿東西的蘇彝士到塞盧姆的主幹線,途徑亞歷山大、馬特魯,直到利比亞邊界;此外,還有開羅至塞得港和坎塔拉經阿里什到拉法哈的鐵路線。 公路全長9.4萬多公里,有橋樑和隧道1192座(條),全國有甲種機動車輛560萬輛,其中有卡車和貨車約100萬輛、客車120萬輛、公共汽車約25萬輛、小轎車215萬輛,其他各種甲種動力車輛約有近百萬輛。 這個國家公路四通八達,在國際公路方面,比較重要的一條是從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或耶路撒冷出發,乘巴士抵達拉法(Rafa)邊界,徒步過了關卡後搭乘巴士或計程車到埃及各地。另一條從埃特拉線走,坐巴士過搭巴邊界後,可抵達埃及努巴威、達哈伯,以及阿卡貝灣內夏姆雪赫的西奈海灘。還有一條是從蘇丹的法爾谷地出發,可以抵達阿斯旺。 國內的主要幹線公路有東起拉法,西至塞盧姆,橫跨沿海8省,全長1050公里的高速公路;開羅至亞歷山大和開羅經曼蘇拉至杜姆亞特的高速公路;阿斯旺經阿布辛拜勒至靠近蘇丹邊境的瓦迪哈勒法的公路;阿斯旺至伯爾尼斯的公路;圖卡什至東奧維納的公路;東奧維納至達赫萊綠洲的公路;盧克索哈里傑綠洲至波格達的公路;索哈傑至古爾代蓋的公路;開羅至艾斯尤特的公路;基納至塞法傑港的公路;艾斯尤特至哈里傑綠洲和達赫萊綠洲的公路;開羅至馬特魯的公路;開羅至阿斯旺的公路和塞得港至巴納斯角的公路等。它們基本上同尼羅河或鐵路幹線相平行。元穭雿u交叉分布在各大城市、港口、沙漠綠洲和村鎮之間。大部分公路已修建成瀝青混凝土路面,有的還配備了現代化的管理措施。近幾年,埃及還新建了立體公路橋和高速公路,而且從開羅至亞歷山大,或塞得港,伊斯梅利亞和蘇彝士間的公路幹線都是四線道。 埃及的郵電通信服務有待改善,普通郵件非常慢,甚至會遺失,一般均寄掛號,但須寄信者自行書寫掛號單加蓋公司或發信人圖章,經辦人才肯收件。由開羅寄台灣航空信要10天才能到達,平信則要兩個月才能收到。 一般說來,埃及郵政效率不高。在郵政總局下設有3200多個分支機構,有正式職工4.2萬人,加上臨時人員,約共5萬人。郵政業務除了收取、分檢和投遞郵件外,遍布國內各地的分支機構還經營郵政儲蓄和分發退休金業務。全年收發信件3.2億件、郵包25萬多個、快信165萬件、郵政儲戶約1050萬戶。由於沒有鐵路郵政專用車廂,郵局本身運輸能力不足,40%信件沒填寫郵政區號,38%街道沒有門牌,使郵遞工作非常困難,因此國內郵件傳遞時間幾乎和國際郵件相同。 電信事業已有改善,全國交換機容量約有1000萬條線路,國際長途線路增加到1.2萬條,有730萬電話用戶,電話普及率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1%,公共電話亭有44萬個,移動電話用戶已達610萬戶。 電話國碼為20,由國外打開羅的電話為00加20加02加電話號碼。由埃及打回台北的電話要撥00加886加2再加電話號碼。電話卡分10、20埃鎊兩種,國際及國內長途電話都可直撥,只是電話卡經常缺貨,公用電話也不普遍。公用電話也分國際電話和國內電話兩種,國內電話無法撥國際電話,但不論何種電話,都沒有對方付費的服務。 開羅地區的緊急求救電話為5788872-9、救護車3502873、2444327,查號台140-2,鐵路147,航空5750272、5747747,投訴電話為3556301、3666302。我國旅客在埃及如發生意外需要救助,可撥我國駐開羅遠東貿易代表處電話5888872。 這個國家的度量衡採用公制,另有輔助的地方制。電壓為220伏特和380伏特的50周波交流電,採用雙腳圓插頭。電視為PAL和SECAM系統。當地時間比台北晚6小時。 埃及有760多家旅館,服務品質良好。大多數旅館建在可以俯瞰「文明之母」尼羅河的地方,從星級豪華國際大飯店到最便宜的旅店都有,各地區價格不一。有一些偏遠地區沒有真正的旅館,遊客可入住當地政府收費的招待所。 大部分旅館都備有適合每一區域人飲食習慣的食物,當地最普遍和最有名的埃及餅,是埃及餐的第一道菜,外形和中國人的燒餅相似,餅內層夾放蕃茄、黃瓜、蛋和肉類等,口味不錯。因為絕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埃及餐廳不賣豬肉,但牛肉、雞肉和小羊排等肉類都有,廚師手藝也不錯。每個城市都出售各種各樣的飲料,啤酒則當仁不讓地佔據銷售量首席,分進口和國產兩種,史戴拉(Stella)碑酒在各旅館和餐廳中都有,淡史戴拉碑酒口感和味道都不錯。埃及自釀的紅酒(Chatll Giniclis)、白酒及玫瑰紅酒風味獨到。當地釀製的白蘭地酒和琴酒並不暢銷,主因是口感不佳;飲料中國產的扎碧(Zabib)香醇引人。罐裝飲料國際品牌的如屈威波(Schweppes)、可口可樂、七喜和百事可樂等隨處可見。當有戔`見的礦泉水米尼拉爾(Mineral)和貝拉卡(Baraka),可口實惠;但最受女士歡迎的仍係鮮榨果汁。每個市鎮裡都有數不清的果汁攤,芒果、柳橙、香蕉、蕃茄、甘蔗、草莓、石榴、紅蘿蔔等果汁最為常見。愛喝咖啡的人很容易找到咖啡館,喜歡品茗的人有當地茶室供應。在開羅、亞歷山大等大城市,原則上可以生飲自來水,但因水質和地理區域有別,還是少喝為妙。超市和雜貨店都有礦泉水和易拉罐飲料出售。另外,大餐廳和大飯店供應的食物衛生情況比路邊攤和小食店好。 娛樂場所五花八門,有夜總會、俱樂部、賭場、迪斯可舞廳及肚皮舞廳等地方可去。想進行戶外活動的人,選擇滑翔、游泳、潛泳和釣魚等都很方便。 旅遊埃及的遊客多會購買些紀念品,如各具特色的伊斯蘭教藝術品、稀罕的古書、裝飾藝術和古鐘等。具杜茵裝、貝杜茵地毯、貝杜茵珠寶等也別具風采。金、銀鍛造的各式各樣物品也令人不忍釋手。銀類製品相當便宜,法老式、伊斯蘭教式和現代式都有。土耳其長衫是非正式場合穿的休閒服、款式圖案不一、質地也不一樣。陶器是埃及人用來淨化和冷卻水的,價格公道。馬須拉比亞(Mashrabiyya)木材手工藝製品、香精、玻璃杯和雪花石膏等都是不錯的禮品。 紙莎草畫是遊客的最愛,它是由紙莎草製成。紙莎草是一種大型的水草,生長在尼羅河三角洲,高約150公分,是一種大型的水草,葉子可當蔬菜食用,莖呈三角形,莖的外皮可編成籃子或籠子等器具,莖蕊的部分就是製作紙莎草畫的原料。人們將莖蕊切成薄片,放在木板上縱向整齊排列,再橫向疊上一層莖蕊,最上面放一張紙,用石塊重擊,使植物本身的黏液和纖維密合在一起,乾燥之後,紙莎草紙便告完成。紙莎草畫看似一張薄薄的木片,上面畫著有埃及風格的各種圖案,如人死後的審判、法老或眾神的畫像、祭祀儀式場景和打獵圖等,頗有紀念價值。 一種金色或銀色的小項鍊牌也是不錯的紀念品,購買時可請店家當場用楔形文字刻上自己的名字,據說它有帶給擁有者幸運的功效,經殺價後的價格約1000元台幣可以成交。 裝著各種藥草、香料、麝香和紅花精的錦盒,也是對遊客有吸引力的禮品。埃及香精聞名於世,是由各種花蕊直接提煉成,有混合型和單一型兩種:單一型較為淡雅清香,如蓮花、水仙、茉莉等,是追求個性又不失高雅的女性所偏好。混合型香氣較為馥郁,比如「沙漠的秘密」(Sec-ret of the Desert),女人如在午夜使用,會引起男人的亢奮;男士如用「圖坦卡蒙」這種濃香精,便會去招蜂惹蝶。若滴三滴混和型香水在白開水中,使勁搖晃一會,便成一瓶迷人的香水。 在觀光點,埃及小販如附骨之蛆,當你看到兜售紀念品口中直喊one dollar one dollar的小販,千萬不要理他,因為要是理了他,小販會馬上把價錢提高,甚至會搶零錢,最好是不假辭色地大叫一聲「哈技斯」(走開),不然會沒完沒了。 在埃及,切忌在下午3∼5時內去商店買針,因當地人最忌諱針,他們認為每天下午3∼5時,是天仙到人間視察的時間,如讓神仙看到在做針線活,就要終身受苦,所以這時要將針藏好,以致每天下午禁忌時間內,全國任何地方都難以買到有針眼的針,且人們也不肯將針出借,萬一避免不了也不會直接送,而是插在麵包上。婦女如被人形容為針,是最大的恥辱。無眼針在埃及則被視為避邪之物,成為暢銷品。 女性最好不要單獨前往埃及旅行,有太多的性騷擾事件發生。夜車上列車長會對單身女客特別「照顧」;住在小旅店時,對房東晚上敲門應多加提防;騎馬騎駱駝與馬夫應保持距離,儘量避免他們直盯的目光,戴墨鏡不失為好辦法,對他們輕視或不禮貌的行為可不加理睬,太過份了就大叫。埃及當局為使遊客不受騷擾,觀光區一般都有警察,受到委屈或有任何緊急情況出現都可向他們投訴。到埃及觀光最好有男性同伴共行。即使有兩名女性同路都未必安全。埃及男性對異國女子非常大膽,他們並不顧忌男女有別的宗教禮儀,所以不管未婚已婚女性,都要戴著結婚戒指,明確表白自己已有護花使者。有什麼需要,盡量求助於埃及女性,如問路、坐車等。 這個國家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只分冬夏兩季,且有許多地方幾乎一年都不降雨,從古埃及文字中找不到「雨」字,因此當地是一片炎熱乾燥景象。夏季前往埃及旅遊,白天氣溫常在38℃以上,所以防曬很重要。旅遊去景點時最好戴太陽眼鏡,穿棉質透氣衣服,頭上應罩個寬邊遮陽帽或遮把陽傘,盡量使肩膀、手臂、大腿等皮膚免受強烈的太陽紫外線所傷。必須外露的地方得塗上防曬乳、護唇膏等。因此埃及之遊最好選擇在每年10∼12月。 在埃及各處遊玩、著衣穿鞋要掌握。由於夏季日溫差大,夜間氣溫會急劇下降,外出時要隨帶毛衣或夾克衫。此外,冬天在埃及穿一件毛衣就可禦寒,但盧克索和阿斯旺冬夜冷風凜冽,要多加衣服。另有一些娛樂場所如賭場、大飯店等還要求遊客著西裝打領帶。在境內游泳,最好到游泳池或海邊去,其他地方會有血蛭、蒼蠅和蚊蟲。各大觀光飯店都設有泳池,遊客可帶泳衣入水清涼一下。在沙漠觀光區要穿棕色休閒鞋,一則可以使腳舒服點,二是穿其他顏色鞋容易染成黃褐色,灰頭土臉的鞋面看起來很不雅觀,即使用旅館提供的沒上油的海綿鞋刷,也只能刷去表面沙塵,且刷後的鞋像年代久遠的舊鞋。 夏季的中午氣溫常超過45℃,為避開酷熱的中午時段,當地人的作息習慣也從清晨5、6時至11時,下午4時至晚上9時間出行。不過行前別忘買些礦泉水、帶個小手電筒或幾根蠟燭,因為去參觀金字塔等建築內部時,氣溫高、遊客多、空氣差,為免中暑,需注意補充水份。而且古蹟中大部分光線不足。 出遊時最重要的是要多準備些一鎊面額的小鈔當作小費,埃及下層社會人員有處處討小費的惡習。騎駱駝付費無可厚非,但駝夫還常藉口「駱駝也辛苦」,需另外代收小費等歪理而伸手,若遊客還坐在駱駝上,就只好掏腰包免遭為難。坐馬車時「馬兒也得有收穫」也常被掛在嘴邊,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支付完議定的費用及小費,其他別理,儘快走人。若駝夫馬僮是貝杜茵人,別付百元大鈔,他們不會找餘錢交還遊客。和當地人合照,周圍如果人多,就會為誰站在遊客旁邊做「特色陪襯」獲取小費而大吵一番。有時為了能夠多與遊人合照賺小費,強行把「特色」孩子推薦給遊客抱著,收完小費後,娘親就忘了抱回骨肉,轉身而去。在路上貧苦小孩伸手向人討零錢不算什麼,在許多名勝古蹟及博物館內,分管各處的警察會在觀光客進入建築物後反鎖大門,等遊人欲出來時,公然開口要小費。進入埃及各博物館或皇室貴族墓地,除購門票外,還要多付小費,照相機、攝影機也須買門票。此外,當地人還有當眾便溺的不雅習慣,遊客可視若無睹,也不必驚訝。 文化古國遺跡眾多,需維持的文物數不勝數,出此需要,政府對拍照做了嚴格的限制,大部分的陵墓、博物館、軍事設備及任何一個清真寺內都禁止攝影。部分的古建築內有告示牌,提醒旅客注意所允許拍攝的條件,有些景觀可付費拍照,若想偷拍,觀光警衛就在附近,結果將得不償失。因為相機閃光燈將使壁上繪畫和一些古文物保護難題更趨嚴重。當局還嚴禁遊客用手觸摸斑駁的牆壁、背倚因年代久遠容易脫落破碎的古物和攀爬金字塔等行為。 在上班時間方面,郵政電話局除週5外,從每天早上8時到下午7時開放。銀行上班時間除週5、周日外,每天自早上8時到下午1.5時開放。商店營業時間夏季從早上9時至下午1時、下午5時至7時;冬天從早上10時至下午5時;星期天休息。政府辦公時間是每天早上8時至下午2時,國定假日、週5和週6休息。 埃及的主要節日有公曆1月7日的東正教聖誕節,放假1天。2月23日的聯合日(Union Day),放假1天。4月25日的西奈解放日(Liberation of Sinai Day),也放假1天。3月下旬至5月上旬(科普特曆7月25日)之間的聞風節,放假1天。5月1日的國際勞工節;6月17日(科普特曆10月11日)的尼羅河泛濫節;6月18日的英軍撤離日,也稱埃及獨立日;7月23日的1952年革命紀念日(Anniversary of the1952 Revo-lution),也是國慶日,放假1天。10月6日的軍人節(Armed Forces Day),放假一天。10月24日的蘇彝士日(Suez Day)和12月23日的勝利紀念日(Victory Day)等。 國內伊斯蘭教節日的日期視月亮而定,主要的有科普特曆3月12日的先知聖紀,也就是穆罕默德誕辰(Birthday of the Prophet Muhammad)。科普特曆10月1日的開齋節,放假4天。科普特曆12月10日的宰牲節,放假5天。東正教的主要節日有棕枝主日、耶穌受難節和復活節等。 這個國家根據其農業生產情況制定了科普特曆,一年分成三季:第一季是阿哈特(Akhet)季,即尼羅河泛濫季,約從公曆6月中到10月中,洪水淹沒兩岸土地,給田地施了厚厚的有機肥,人們在此期間休息,準備播種。第二季叫貝爾特(Pert)季,即耕種季節,通常從公曆10月中到翌年2月末,此時洪水已退,人們耕地播種,農作物開始成長,是繁忙勞累時期。第三季為沙姆(Shemn)季,即收穫季,大約在公曆3∼7月,天氣炎熱,農作物開始成熟收割。 科普特曆紀元為公元284年,以元月1日為起點,每年有12個月。1月為圖特神之月,約自公曆9月11日∼10月10日。圖特神形象為鷺首人身,象徵科學和知識,天氣由炎夏轉向溫和,人們開始播種苜蓿類的早冬作物。2月為阿蒙神之月,約自公曆10月11日∼11月9日,大地一片蔥綠,作物蓬勃生長,涼意漸濃。3月是哈特胡爾神之月,約自公曆11月10日∼12月9日,作物生長茂盛。4月為聖靈聚會月,約自公曆12月10日∼翌年1月8日,此時晝短夜長,氣候涼爽,農民整地修渠打埂,準備播種夏季作物。5月是圖巴月,約自公曆1月9日∼2月7日,是最好的月份,人們歡度小麥節,天氣較冷,晝長夜短,冬季作物開始生長。6月為風神月,又叫麥希爾月,約自公曆2月8日∼3月9日,經常刮風,人們舉步困難。7月是神化了的十二王朝法老王阿姆奈哈塔卜之月,約自公曆3月10日∼4月8日,作物繼續成熟,農民開始收割。8月為收穫之神拉穆黛之月,約自公曆4月9日∼5月8日,農民繼續收割,穀物入倉。9月是月神香斯之月,約自公曆5月9日∼6月7日,人們歡度月亮節,田裡作物大體上收割完畢。10月為國王之穀節,約自公曆6月8日∼7月7日,此月小麥曬乾入倉,儲備存庫,天氣轉熱。6月11日適逢落淚節,即尼羅河泛濫節,泛濫即將來臨,是播種棉花的時節。11月是伊比白女神之月,又叫做天歡月,約自公曆7月8日∼8月7日,這個月洪水來勢兇猛,會沖上河床,給土地帶來沃土,為來年農業帶來豐收。12月為太陽神拉阿之子的月份,約自公曆8月6日∼9月5日,太陽烈熾,天氣酷熱,洪水通過渠道灌入田間。 科普特曆由來可追溯到公元前數千年,古埃及人根據天狼星的出現而制定,把伊齊絲神的出現作為歲首。每個月都是30天,按每年365天又6小時計算,每年要剩下5天多時間,就將它作烏祖利斯、塞特、伊齊絲、納夫提斯和胡利斯等五神誕辰日來慶祝,所以這5天也叫做長壽日,或稱年外日。即使這樣,還是比公歷多了6小時,每4年就要多出一天。後來,羅馬皇帝根據科普特曆修改曆法,規定每4年加1天,也就是4年一閏。新曆法在歐洲傳開,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公曆。


開羅是非洲第一大城

開羅(Cairo)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城市之一,是西方人給它取的名字,古埃及人稱之為Misr Al-Quhira,口語為Masr,中文叫「彌思耳」。它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政治城市,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前,當時的埃及法老王美尼斯統一了上、下埃及,建立被考古學家認為的埃及第一個古王朝,首都就建於開羅西郊的孟斐斯。後來拜占庭帝國圖拉真(Trajanus)大帝在此建立了巴比倫(Babylon)城寨。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國開拓疆土的著名將領阿瑪爾•伊本•阿斯率軍從西奈半島出發,攻佔了埃及,建立伊斯蘭教政權,他原本打算定都亞歷山大,戌]它靠海,易受攻擊,所以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卡塔布不同意這個計劃,並命阿瑪爾重新選址建造新都。於是將軍便於公元641年,在巴比倫城寨旁建立了芙斯塔特(Fustat)城,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古開羅,它曾經是非常繁榮的商業都市和伊斯蘭教重鎮,如今已是一片廢墟。公元643年,阿瑪爾清真寺落成,並成為非洲最古老的清真寺,它的建立象徵著埃及擺脫了拜占庭羅馬帝國的控制,也意味著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教在埃及的興起。 公元750年,阿拔斯(Abba-sid)哈里發在夫斯塔特北面建起阿斯卡(Al Askat),意即「軍營」,用作王朝象徵,隨後兩者合併發展成一個大城市。當阿瑪德•伊倫•圖本取得政權時,為慶祝獨立,在阿斯卡北面又建了座具有與前兩者同等意義的賈塔伊(Al Qatai)皇城,後者又迅速併入前兩者中,形成「大」夫斯塔特城。 公元868年,脫離巴格達獨立的埃及圖倫王朝,將城區逐漸向東邊延展。公元969年,遠在突尼西亞凱拉灣的法蒂瑪王朝統治者穆義茲(Muizz),派遣部將賈哈爾•埃爾•撒格利(Gohar Al Sikkily)征服埃及。他為使什葉派(Shiah)成為伊斯蘭教的權力核心,特地在夫斯塔特城以北,新建一座有8個城門和城牆的長方形城市作為新都。相傳在開築之夜,「勝利之神」火星剛好出現在夜空中,因此新都被命名為克希拉(Qahira),阿拉伯語意為「勝利者的城市」。它被視作伊斯蘭教什葉派對正統遜尼派勝利的象徵。後來因西方商人誤傳,被譯成英語成了「開羅」。開羅最祀鰬O政治中心,但是在經濟上無法取代夫斯塔特的商業地位。1171年,遜尼派薩拉丁掌握埃及實權時,開羅便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迅速,成為與巴格達城齊名的國際貿易文化中心。1176年,薩拉丁推翻法蒂瑪王朝,締造代表正統城邦君權的阿尤布帝國。不久,以開羅為根據地,實行兩次城區擴建,延伸城牆,把所有的居民區都圍圈進來,並在荒涼的莫卡丹高地上修建新的城堡,從而使昔日的王室領土變成一座皇城,開羅也因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層,而夫斯塔特地位也由此衰退。 1260年後,開羅又成為馬木路克王朝的都城,並步入發展的全盛時期。到1340年時已擁有50萬人口,是當時非洲、歐洲和小亞細亞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現存的絕大部分著名的建築多建成於馬木路克時代。這些建築均用堅硬的石頭建成,並雕飾著阿拉伯風格的花紋或各種幾何圖案的圓形屋頂和尖塔。建築物內部由大理石、硬木和玻璃裝飾而成。後來因瘟疫和外族入侵而漸趨衰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1517年,這裡又成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個省會。1798∼1801年淪入法國拿破崙之手。1805年,成為穆罕默德•阿里所建王朝的都城。近代開羅城的建設始於19世紀30年代,為了加快阿里時代已起步的西化進程,埃及總督伊斯梅利亞執政期間,下令在中世紀舊城西面建設歐式新城。到20世紀後,城市面積和人口數目大增。20世紀50年代,城市已向北擴展到尼羅河三角洲一帶。 近數十年,開羅北部和西部發展迅速,造型新穎的高樓大廈和別墅愈建愈多,尼羅河西岸和羅達(Roda)島上的農業用地也因人口的快速增加而被徵為市政用地。整個大開羅現在也劃分為開羅、吉薩和卡利比亞(Qalyobia)三個地方政府,總共有28個轄區。現在這裡已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政府各部門都設在此處。阿拉伯聯盟總部在遷往突尼西亞前,也曾設在這裡。許多國際會議也經常在此地舉行,如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非洲統一組織會議、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及巴、以和會等。 開羅經緯度為東經30度3分、北緯31度5分,介於尼羅河右岸和穆卡達姆丘陵之間,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頂點以南14公里處。大部分城區建於河的東岸,現在城市正在向西岸發展,全市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市區佔214平方公里。它的東部是阿拉伯沙漠,西面是廣闊無垠的撒哈拉沙漠,西郊有著名的吉薩金字塔,北面是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南面是富饒的尼羅河谷地,創造埃及古文明的尼羅河水猶如一條綠緞帶緩緩從市中心流過,為開羅注入了迷人的活力,它把開羅割成東西兩部分,並在開羅分流後,最後在羅塞達和達米埃塔兩地注入地中海。這個城市約有2000萬中f,市區人口約有700萬,平均每3個埃及人就有一個住在開羅,單就人口的總數看來,開羅不僅是非洲、中東、或是阿拉伯世界中最的大城市,並且也是東至印度,西至巴西,南至南極,北至北極的第三世界最大的一個城市,到處充滿神秘和魅力,散發著無可抵擋的吸引力。 這裡氣候乾燥,是世上最大的沙漠城市和雨量最少的城市,又因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間,常年氣溫變化大,最熱的7月分氣溫都在40℃以上。一月份最低氣溫又陡降至0℃左右。每年4、5月間會受到沙漠風暴的襲擊,大沙暴會使全市天昏地暗,沙粒飛揚,亂石四射,房屋倒塌,機場因見度遽降而航班無法起降,遊輪為避狂風巨浪而靠岸避難,並有許多人因沙暴而死傷。最佳季節是在冬季,即使在開羅人喊冷的天氣裡,有一件毛衣就足以禦寒,而且冬天經常小雨連綿,空氣溫潤,有助於花草樹木的生長,沿尼羅河岸的樹木和草地都是青的,各色花朵爬滿了籬笆。但是開羅大多數建築物都是黃褐色的,有時甚至連樹木花草也都呈微土黃色,這是因為開羅少雨,樹葉上積塵長時間得不到衝涮的緣故,這種顏色也使開羅與市郊的沙漠渾然一體。尼羅河是開羅市民最主要的用水來源,水經過濾器過濾後,注入各大國際觀光飯店和俱樂部的游泳池裡,供有錢人享受。而受到污染呈黑色的尼羅河水,是河邊窮人家孩子們戲水的地方,並因此常有兒童感染上眼疾和引發寄生蟲疾病。 開羅新舊2個市區和尼羅河中4個島嶼,是以6座現代化大橋連接起來的。這個現代文明與古老傳統交融、東、西方色彩相輝映的城市,就連建築也明顯地表現出東西方風格並存的特點。 舊市區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東岸,多係阿拉伯式低矮的黃色古老建築,有的用泥土築成,有的用泥灰石頭磚砌,或用現代的水泥澆灌、或用木頭半支撐著房子。線條不齊的窗外,晾著衣物和被褥。到處是破舊的樓房,狹窄的馬路和小胡同,還有熱鬧的阿拉伯市集,洋溢著中世紀的東方韻味。舊市區的東區和東南區數百年來都沒有多少變化,街巷狹小陰暗,中世紀古舊房屋歷歷在目。65%的舊房子已經到了不堪使用的地步。有少數古建築還相當精緻,它們裝有靈巧可轉動的木製窗格和帶有銅鑲嵌物的木製大門、庭院和門廊還帶有噴泉。 法提米德區是全市3個最古老舊城區中規模最大的,散布著市內的大部分歷史名勝,如拜伯爾斯一世清真寺、薩拉丁城堡、阿扎爾清真寺和可汗卡列里市場等。這裡有許多由政府改造的四層樓國民住宅,外表造型單調,工料粗糙,樓後掛滿曬晾的衣服,好像萬國旗似地在風中搖動。 在舊城和尼羅河岸之間是伊斯梅利亞、卡斯安尼爾和花園城等3個商業住宅區。卡斯安尼爾橋一帶以「開羅的櫥窗」而揚名。與尼羅河平行的科尼奇大街則是開羅主要交通幹線,兩側建有電視大樓、教堂、市政廳和飯店等。在河岸區和舊城區之間還有一些過渡區,建於19世紀,屬歐式建築風格,主要建築物有國家圖書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阿布丁宮博物館。尼羅河西岸和羅達島上的農地已經被市政府徵用,建起了動物園、植物園、農業展覽館、開羅大學和大片住宅區等。 在舊城區內居住的大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貧民,其中有許多是從農村來的移民,他們依然嚴謹地保持著傳統而古老的風俗習慣和信仰,按時去清真寺做禮拜,聽阿訇講可蘭經。這裡的男女居民們和非洲其他國家人民一樣,搬運東西不用雙手而用頭頂,且能頂著很大很重的東西而不需手扶,且行步自如。 一般說來,開羅舊市區的市民們無論從衣著和交通工具等各方面來看,都是比較保守和貧窮的。男人們身著阿拉伯長袍,頭戴小帽或穆斯林頭巾;婦女們則穿長袖黑色長衫,把黑色面紗罩在面頰上;人們頭上還有圍巾,到了中午豔陽高照時,圍巾多被取下,襟扣也解開。孩子們旁若無人地在小巷內光著腳踢足球,在垃圾和污水溝之間追逐嬉戲,幼兒的眼角和嘴邊叮滿攆不走的蒼蠅。3、5成群的市民坐在路邊喝茶或抽煙,人、馬、驢、羊同居的現象隨處可見,人們似乎已習慣那股刺鼻的羊騷味。有趣的是這些生活在舊城區的居民拒絕過現代城市生活,男人們喜歡按照傳統的方式每天晚上到街巷裡的咖啡館去,買上一杯咖啡,邊飲邊聊,或是守在水煙筒旁邊,悠閒地吞雲吐霧,聽說書人講述阿拉伯騎士的動人故事。開羅人也是飲茶仙,特別喜愛中國的綠茶,加上薄荷和白糖等飲用。當地有句俗語「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雖然市民們大都貧窮,但是卻把所得一半花費在吸煙、喝咖啡和飲茶上。這裡人們幾乎已到了人手一煙的地步,大部分人在12歲小小年紀就開始抽煙,向同伴亮出一包高級香煙,是提高自己身分的有效途徑。不管是大街小巷、銀行、電影院、百貨公司或公共汽車上,甚至在政府機關內和醫院裡,癮君子對禁止吸煙的告示牌視若無睹,只有在一些如金字塔等重要古蹟內,人們才不敢公然吸煙。 在城東的許多貧民區中,一家10口共住一房是常見的事,而市郊的貧民窟還在不斷擴大,蠶食著開羅的土地。 新市區在尼羅河西岸和舊市區的北面,是具有歐洲風貌的現代化市街,大多數建築物建於20世紀初葉。新市區核心部分在舊市區和尼羅河之間,以米丹塔爾(Midan El Tahrir)廣場為中心,包括伊斯梅利亞、卡斯安尼爾和花園城等3個商業區及住宅區。這裡街道寬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20層左右的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新式建築物不下5萬棟,很多現代化的夜總會、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大商店、劇院、旅行社、航空公司、大飯店、銀行、證券行、大使館、寺院教堂等鱗次櫛比,五光十色、洋洋大觀。還有古代法老的雕像、方尖碑和近代偉人的塑像等點熊蛣韝腄B路口和公園,河心綠島上掩藏著達官貴人的別墅,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不停地閃動,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開羅國際機場已與市區連成一片,形成城區內的納瑟區,一條條嶄新的柏油馬路鋪設在昔日的沙漠上,縱深幾公里範圍內,屹立著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建築,形成開羅的又一個經濟中心。


市民生活從容不迫

居住在新城區的多是受過教育的中上層人士,有銀行家、貿易商、承包商、企業家和發了財的大富翁,他們身穿西裝,儼然一副西方紳士風度;女人們塗脂描眉,衣著時髦,有的還穿著巴黎流行的超短裙。生活在這裡的富人們完全拋開了穆斯林的傳統文化,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他們擁有名牌轎車,經常到燈紅酒綠的夜總會尋歡作樂。有錢的市民都住在扎馬列克(Zamalek)和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的豪華別墅裡,生活得猶如阿拉伯王子般。富有的開羅人喜歡在大飯店裡舉行婚禮,邀請樂隊及肚皮舞孃助興,那是一種對身分和地位的炫耀。雖然伊斯蘭教允許一夫扣d,但在開羅,人們對物質的看法較鄉村更為現實,即使是有錢人也很少娶第二個太太。年輕人完全靠自身力量負擔一場類似的婚禮,大概要花費2000埃鎊以上,且這種消費日益高漲,而能獨自承擔的人不多。埃及法律允許男人可以擁有4個妻子,但只允女人有一個丈夫。 開羅的生活節奏有點像駱駝隊在沙漠中行進,從容不迫。這裡的上班時間是上午9時至下午3時,除每星期的休息日外,官方規定全國性全年的節假日共計有37天之多,齋月期間處於半工作狀態。外出辦事經常得到的回答是「對不起,過兩天再聯繫」。初次見面,大家就天南地北扯開了,講的人不累,聽的人也不煩。這個城市雖然有富麗堂皇的新面貌,但窮富懸殊問題仍無法解決,失業率高得令人震驚,通貨膨脹率每年高達35%,公共事業辦得一團糟。市民們富的愈富,窮的愈窮。此外,開羅的墓地擁擠,一個新墳墓的價格超過一間公寓,2007年,開羅一個墳墓的價格漲到1.9萬美元,大約是一般埃及人3年半的薪水。不過開羅卻是國內醫療福利最好的都市,許多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產婦都到開羅分娩。住宅嚴重不足,全市約有200萬人住在只有一個房間的住宅裡。 空氣和環境污染嚴重,汽車排出的大量廢氣醺得人昏昏然,長期無雨,連樹葉都蒙上一層塵土而見不到一點綠色,舊城區的垃圾無人過問。沒有下水道的街區一下雨,就得涉水而行。開羅雖然在不斷建設,表面上看起來相當繁榮,實際上一般公共設施相當落後。現在全市還有17%的人得不到電力、自來水和下水道的服務。打電話也不方便,隨時都有檢修電話的現象存在。此外,電線老化,供電不足更是政府頭疼的難題。市內郵筒漆有明顯的郵件寄送方式標誌,但由於文盲的比例率高,郵局外面常可見到職業代書。此外,在開羅市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武裝大兵特別多,許多大建築物前,政府機構和外國使館前,都有全副武裝士兵站雙崗,街頭更不時可看到滿載士兵的軍車飛馳而過。 開羅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全國有1/3的工業集中在此,製造業產值佔全國之半,紡織工業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以長絨棉為原料的棉紡織業尤為發達,還包括毛、絲、麻紡織業。埃及是非洲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盛產長絨棉國家,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40%。因此埃及素有「棉花之國」的美稱。其他工業有食品、製糖、捲煙、建材、化肥、水泥和家電等。還有傳統的鞣革、製鞋、製作金銀首飾和手工藝品。全市闢有南郊、北郊、東郊和火車站等幾個工業區,規模最大的是南郊國營工業區,這裡建有鋼鐵、石油、化工、機械和紡織等現代化工廠,國內最云獄捏虜U鋼鐵廠也坐落於此。開羅還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內外貿易都相當繁榮。新城區最大的展覽會場每年春季舉行的國際博覽會,吸引了大批國外客商前來洽談和訂貨。此外,全國1/3的貿易公司和近1/4的銀行也集中於此,各種服務業頗為興盛。旅遊業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40多萬。 這個城市擁有上千所各種普通學校和技術學校,還有阿茲哈、艾因沙姆斯、美國和赫勒萬等大學。其中的阿茲哈大學(Azhar and University)前身是穆斯林進修學府,創於公元969年,僅較開羅建城晚3年,它以千年不衰的學術聲譽,在伊斯蘭教世界裡打開思想寶庫的大門。並有兼容並蓄的宗教學術傳統,對伊斯蘭教的遜尼和什葉兩教派,夏菲、哈納菲、馬爾基和杭巴里等四大學派,同時開課供學子自由選修;也不拒絕政府滲進世俗教育的改良措施。這所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學府,素有「伊斯蘭教的梵蒂岡」之稱,以研究伊斯蘭教經書典籍、阿拉伯文學、哲學和歷史著稱。1000多年來為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培養了大批學者,不愧是伊斯蘭文化的搖籃。大學就設在阿茲哈大清真寺裡,1930年成為大學,1936年正式與清真寺分離獨立為大學,並發展成為擁有先進教學設備和31萬名學生的綜合性大學,除了神學外,還設有文學、歷史、考古、工程、商業、農業、法律、女子和醫學等59個學院。其中女子學院設在開羅北部,外國女學生佔10%,女生必須穿長裙並圍一種要蓋住頭髮的紗巾。女子學院的老師也都是女性,衣著也和女生一樣。現在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教領袖,絕大多數都曾在此學習過。目前這所大學有來自94個國家的外國伊斯蘭教留學生2萬多名,全球各地的穆斯林都以能來此深造而自豪。校裡還有一所圖書館,藏書6萬多冊,其中1.5萬冊是珍貴的手稿,像收藏伊斯蘭教文獻最豐富的圖書館。在大學的語言學院中設有中文系,這是阿拉伯世界大學中開設的第一個中文系。 開羅也是全國文化中心,國內最著名的三大日報金字塔報、消息報和共和國報都在這裡發行,並暢銷中東和非洲其他國家,對區域的文化和輿論有相當大的影響。它又是「中東的好萊塢」,每年出產的影片達80部左右,且大都內容豐富,情節曲折動人,深受阿拉伯觀眾的喜愛。開羅有濃郁的欣賞戲劇和音樂的傳統,因此市內建有數目可觀的劇院和歌劇院。此外,開羅的國家圖書館藏書達85萬冊之多。 在交通方面,開羅是全國重要的空中、陸上和水路運輸樞紐。在航空上,是歐、亞、非三洲國際航空的重要據點。距離市中心23公里的開羅國際機場(Cairo International Airport),闢有30多條國際航空線,可以和世界各大城市聯絡;與國內各大城市間,也有國內航線班機營運。而埃及航空、西奈航空和ZAS航空都是設有國內營運航線的航空公司。 開羅國際機場是和國內線機場同在一起,面積相當大,但內部設備比較陳舊髒亂,不設空調,燈光也不足,卻有19個登機閘門。每年飛行班次超過4.5萬架次,載客數超過660萬,場站安全紀錄優異。新航站供前往歐美航空公司使用。一號站處理中東與非洲間的交通;二號站是埃航和西奈航的航站;三號站是飛往沙烏地阿拉伯的航班專用站。國際機場的免稅商店是採取超級市場的經營方式,由觀光客自由取貨出門時再計貨付賬。機場戒備森嚴,到處可以看到武裝士兵站崗,乘客必須出示機票才能進入。辦完手續出機場後,必須自提行李步行100公尺外,才能找到計筐悟峇琱h。埃航有班車行駛於機場和市區間,車程約45分鐘。自機場至市區,還有422路公車營運,單向行車約一小時。 水運方面,城區西側的尼羅河從市區穿過,為貫穿上、下埃及的重要水道,河上百舸爭行,南來北往,絡繹不絕。城東北面有伊斯梅利亞運河,可直通蘇彝士運河,進而通河過海,直達歐亞。當地除了有從飯店出發的巡戈漫遊豪華遊船外,還有5天4夜盧克索和阿斯旺間的尼羅河巡航活動,當地人叫浮盧卡(Felucca)的風力帆船也值得一試。在渡輪方面,電視及電台大廈前的碼頭,有兩條航線開往南面的舊開羅和北面的卡拉泰爾(Qanater)。 在陸路交通方面,開羅是全國鐵路中心。火車可通往國內各大城市,臥鋪車是前往盧克索和阿斯旺最舒適豪華的火車系統。一般火車廂非常破舊,乘客擁擠。拉姆西斯火車站是開羅火車開往各地的樞紐,站前豎立著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卓著的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的巨大石像,雕工精細,比例均勻。旅遊警察局就設在火車站入口處,職工多能說流利的英語。開往開羅以南各城市的火車售票窗口並不在大廳內,需橫過鐵路到另一邊窗口購買,每天有4班火車由這裡開往阿斯旺。 公路四通八達,有許多長途巴士營運,主要有前往盧克索、亞歷山大、古爾代蓋、馬特魯港和西奈等幹線。 市區交通以地鐵、電車、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但街道上塵土飛揚,交通秩序混亂得連真主安拉都會覺得迷惑,只有成天穿梭在馬路上的司機才能清理出個頭緒。馬路上人車雜亂,一條主要街道的斑馬線要有3名警察維持秩序。市內電車線路很多,乘客也很擁擠,公共汽車更可怕,又髒又亂,而且車輛破爛,車門永遠關不攏,還可以邊走邊上下,一般乘客在車子還沒到站時便一窩蜂湧上。每輛公共汽車都是超載,有的人甚至扒在車門外,到站後溜之大吉,分文不付。少數箱型公共汽車看起來比較清爽,司機也多通英語;而一般路線的公共汽車司機不懂英語。這禱洩漱膘扇掛a站是用阿拉伯文標示,外來觀光客不易瞭解。 市區內建有10餘座高架鐵路和公路立交橋,其中穿城而過的「10月6日」高架橋長達10多公里。薩爾橋長4公里,是中東第一座單樁高架立交橋。非洲和中東地區第一條環城地鐵於1987年9月27日正式通車,長約45.5公里,耗資10多億美元,80%費用由法國提供長期貸款,它的建成,大大緩解了開羅市交通擁擠的局面。另一條地鐵長18公里,由市區西北的舒布拉穿過尼羅河底到達西南邊的吉薩,與第一條地鐵在拉姆西斯和塔里爾相交。開羅地鐵每天載客超過100萬人次,各線列車每7分鐘各開出一班。車票非常便宜,單程只要10美分,並發售學生優待票、兒童票和季眶母u惠票,購一張季票只要3美元。這裡的地鐵還專門設有女性車廂,以杜絕性騷擾事件。 計程車又多又便宜,但仍時常鬧車荒,不能揮手即來,要通過飯店叫車。計程車的公定車資很便宜,但是這裡的計程車司機們會在接客後繼續拉客上車,直到座位擠滿為止,並且沿途讓乘客分批上、下車。破舊的比較多,有些按錶收費的計程車錶早已不能使用,於是對外地來的觀光客,司機們往往會漫天要價,因此最好在上車前先協商車資。另外可以委托飯店服務生將目的地名稱用阿拉伯文寫好,交給不懂英文的司機,才能如願以償地到達目的地。很多計程車司機在後視鏡上掛了一串藍色的珠子,原來他們認為藍色代表天堂的色彩,這串珠子對他們來說是當作護身符用的。 開羅是世界上交通最亂的都市之一,全市有近70萬輛小轎車,每天還有許多外地車輛駛入,街上往往3、4輛汽車並排行駛。大街小巷、路邊樓前及商店門口停靠的車輛首尾相接,開車外出辦事,往往繞數圈還找不到停車地方。有趣的是,路邊有人來回看管車輛,這些人還有一手會開各種車輛的高超技術。如果停車地方太小,車開不進去,只要付點小費,他們就可以想方設法地為遊客把車擠進車列裡。市內極少見到自行車,在開羅人的眼中,自行車是不體面的交通工具。 市內縱著許多寬闊的馬路,但路上很少有分道線。在開羅走路得小心,免得被驢子撞倒。遊客們也經常會見到穿著華挺西裝的政府官員、爭先恐後地跳上超載公共汽車,連前後保險槓也成為立足之地。 這裡的馬路非常開放,任何能動的交通工具都能上路,寬廣的大道或高架道路上,隨時可目睹駱駝和騾子拉的板車、機車(不需戴安全帽)與富豪們的名貴轎車爭道而行。開羅交通狀況有些讓外來觀光客想像不到,路口幾乎沒有紅綠燈,就算有警察吹哨攔車讓人步行通過路口,行人也得擔心過往車輛,因為駕駛員根本就不聽警察指揮,且不太遵守停車規則,到處停車,使寬大的馬路變成小弄窄巷。由於交通警察待遇低,每當開罰單時,往往會接受賄賂,因此使亂停車的駕駛員更加肆無忌憚,再加上交警裝備不良,多數是徒步巡邏,只有少數警官才有機車代步。警察一般無法當場抓到違規車輛,只能登記車牌,到年底換照時再做一次總結,但是這些記錄能夠被保存到年底的幾乎是絕無僅有,大部分違規的駕駛員仍然逍遙法外。開羅平均每100萬輛有牌照的汽車,每年要撞死2049名行人,是世界上最可怕的車禍比例,這裡的司機也就成為國際公認最厲害的「職業兇手」。司機大多數是無政府主義者,他們到處橫衝亂闖、探頭吵架、亂按喇叭,在交通高峰時刻,幾乎每個路口都有穿白色制服警察在指揮交通,但收效並不大,且沒多少人理會,如果車輛等久了,司機老爺們就猛按喇叭,向交警抗議。交警們對這種現象也習以為情A見怪不怪。不過很多負責交通秩序的官員們,經常運用他們的特權,隨便解釋交通規則,也使駕駛人無所適從。因此埃及人每天都要浪費好幾個小時在這種紊亂的交通狀況上。造成堵塞的另外原因是每天都有約20萬輛騾車、馬車、驢車和大批駱駝出入市區,還有許多人力車夾雜其中。這裡的屠夫們每天要從城外把羊、牛和駱駝等動物趕到城市的屠宰場,這些具有靈性的動物,只要一進開羅城,好像就知道已面臨待宰的命運,因此盡量採取拖延不合作的態度,在街上不肯走,也增加了交通混亂。開羅的市民也是世界上最不守交通秩序的人,他們爭相在狹窄的道路上和車輛搶道,使本來已夠亂的交通,更顯得一團糟。 開羅雖有許多旅館,但遊客還是預定房間比較可靠,特別是在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的旅行旺季。一些高級飯店常常得為政府義務提供套房,所以一遇到開羅召開國際會議時,一般旅客更須事先定好宿處。這裡豪華旅館並不多,且大都集中在尼羅河畔,價錢都很公道。還有一種有供應膳食的出租公寓,房租也不貴。市內主要的國際觀光大飯店有尼羅希爾頓(Nile Hilton)國際觀光飯店,坐落在景色迷人的尼羅河畔,約有400間客房,進出市區交通非常方便。默里迪恩(Meridian)位於尼羅河中沙洲羅達島上,共有300間客房,備有國際會議廳、夜總會和戶外游泳池等。拉姆西斯希爾頓(Ramses Hilton)是一家擁有36層樓的豪華大飯店,內設880間優雅的客房,服務設備完善。開羅的馬洛特(Cairo Marriot)大飯店位於蓋吉拉島上,擁有1250間客房,是埃及規模最大的大飯店。喜來登希力奧波利斯(Sheraton Heliopolis)飯店,設有645間高級客房,有第一流的服務設備。大多數廉價旅館都圍繞在塔爾(Tahrir)廣場附近。在拉姆西斯廣場的埃弗勒斯飯店(Everest Hotel),吃住都很便宜,它位於一個大廈的第15層樓,每當夜晚來臨,有不少當地人到這裡露天餐廳晚膳,並欣賞大都市綺麗多姿的夜景。開羅還有一家開業於1998年底的動物汽車旅館,狗、馬、貓等家庭寵物都可進住,共有25個房間,並可選擇單人房或套房。不過套房一般是給待產或新婚的寵物。 由於埃及經濟困難,對外匯管制非常嚴格,為了杜絕流弊及方便觀光客起見,大飯店中的銀行櫃台全日24小時服務。另外應注意的是不要與搭訕的人兌換外幣,這樣價格雖然比較好些,但易被技法純熟的騙徒掉包,許多觀光客都吃了暗虧,得不償失。 當地的飲食是集非洲、中東和歐洲飲食文化之大成,只要花1∼30埃鎊不等的價錢,就可飽餐一頓。菜餚可從中東式的沙威瑪、烤牛肉至歐洲式的法國大餐,任憑選擇。由於埃及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依可蘭經的規定絕對禁止吃豬肉,而以牛、羊和雞肉為主,烤羊肉串和烤全雞,是大眾口味的菜餚,當地人還特別愛吃羊腦和羊髓。米飯也都是用類似牛油的油脂炒過,蔬菜大多生吃,往往是蕃茄、青菜、生蔥和醃過的紫紅色蘿蔔,分別切碎混合在一起吃,有時拌飯吃,有時夾在大餅中吃;也有的埃及人以水煮的大紅豆和黃豆為主食,配以生菜絲、乾大餅,或加牛肉和米飯。一般外來的觀光客都不習慣。 埃及人日常主食是形狀奇怪的阿拉伯大餅,但是沒有味道,必須沾佐料吃,佐料味道類似芥末拌沙拉,酸酸的。這裡的活魚鮮嫩無比,著名的尼羅河紅魚,是當地餐廳名菜之一,另有從地中海裡捕獲的赤鬃魚和鱸魚,淋上奶油後煨烤或抹點鹽煎烤皆宜。一般說來埃及的飲食,是混合了東方與世界各國的烹調法,但他們喜歡吃添加上好香料的肉類和甜糕。當地現榨果汁很流行,這個國家盛產芒果、西瓜、甘蔗、香蕉、草莓、柳橙和芭樂等水果,汁多又甜,價格低廉。飯店內的餐廳則以供應法國菜為主;也有供應埃及菜的菲菲拉(Felfela)餐館;阿布沙克拉(Abu Shakra)是以供串燒碎肉而著名的餐廳。此外,還有日本料理的圓木餐廳,以及一家叫福華的中餐館,不過菜色不佳,口味也不好。酒類方面,除了道地的阿拉克(Arrack)酒外,也有史戴拉(Stella)牌的啤酒,依照伊斯蘭教律,穆斯林嚴禁飲酒,但原則上並不干涉外國人飲酒。 在這個發展迅速、人口擁擠的都市裡,一入黃昏,沿著尼羅河岸邊,到處可看到一群群人坐在草地上喝咖啡、吃糕餅,空氣中彌漫著油脂和香料的氣味。咖啡在阿拉伯語中是「力量」的意思,所以埃及人平時很喜歡喝咖啡,再窮也要喝。對窮人來說,進咖啡館主要是為了尋找精神寄托,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所以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咖啡館,面積多在15∼40平方公尺間,陳設簡陋,一般有20多張木椅,幾張長方形桌子,桌面大部分是水磨石製成,供顧客打撲克或下棋用。還有幾張直徑不足30公分的小圓台,供顧客放咖啡杯用。廳堂工作人員通常只有兩名,1名負責灶上工作,另一個穿梭於顧客之間,專門收費。咖啡館還供應茶、可口可樂和橘子汁等飲料,並備有國際象棋、撲克、骰子棋等娛樂用品,來客可以隨便借用,不必付費。退休工人是咖啡館的常客,他們往往一呆就是半天,忘掉吃飯時間也是常有的事。年輕小伙子也喜歡上咖啡館,這裡似乎是他們一天緊張工作後得以消除疲勞、調整心理平衡的理想場所▽睇&J及人如果要與朋友談些正事,也往往相約在咖啡館,而不是家裡,咖啡館裡無論白天晚上都是清一色的男顧客,據說女人是不能涉足咖啡館的,究其原因誰也說不清,只知道長久遺留下來的規矩,歷來如此。 菲沙威(Fishawis)咖啡館已經有200多年歷史,是全市最悠久和最負盛名的,坐落在著名的阿茲哈清真寺附近,共有兩間半房間,每間房約有16平方公尺大,各放著四張長方形桌子和16張木椅,那半間房實際上是通往設在後廂房內爐灶的過廳,為了充分利用空間,這裡也擺了兩張桌子和4把椅子。屋外還有個小天井,約30平方公尺大,放有一張特別大的長方形桌子,專為顧客品嚐中國綠茶用。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和社會各界名流都是常客,198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哈福茲一有空就來這裡喝咖啡,以便接觸社會,為文學寫作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在尚波里昂(Champollion)街旁的艾特里亞咖啡館,可以結識一些劇作家。在廣播電視大樓旁的帕伯里卡(Paprika)咖啡館,多會看到電視界知名人士;在希爾頓飯店的出版俱樂部(Press Club),可以遇見新聞從業人員。總之,在開羅的不同咖啡館裡,都有一群特定層次的顧客。 每年伊斯蘭曆10月是穆斯林的齋月,阿拉伯語稱「賴買丹月」,這是開羅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宗教節日。在整個齋月裡,信徒們從每天破曉至日落,實行嚴格的齋戒,不吃飯、不喝水、不吸煙,只在黎明前吃「封齋飯」,日落後吃「開齋飯」。封齋期內,除作戰軍人、孕婦、幼兒和老弱病殘外,每個信徒都要戒除一切飲食,並以虔誠的心排除一切雜念,心中想著真主,忍受著炎熱乾燥的氣候,自覺地過著一年一度的齋月。開羅市的齋月氣氛最濃,當東方的曙光還未透過地平線,高昂而又拖藉尾音的可蘭經呤誦聲劃破了萬籟俱寂的清晨,接著人群中響起一片祈禱聲,一天的齋戒活動便告開始。齋月的夜晚更不尋常,人們須向寺院靜聽阿訇講經,寺院和高層建築都安裝上紅綠彩燈,輝映夜空,大街小巷擁擠喧鬧,到處都是擺滿熟食、羊肉、麵餅、甜點等食物的小攤,還有一些商販在出售具有宗教性和地方特色的產品,如各種版本的可蘭經,畫有聖城麥加的絲織畫幅、各式提燈、阿拉伯的夜明珠等,真是琳瑯滿目,非常熱鬧,與白天的肅穆氣氛形成鮮明對比。齋月期間,政府還要採取措施,保證日夜供應市民所需的消費品。同時,廣播電台、電視台也準備了專題節目,各家電影院和文化中心也比往常增加更多的電影、話劇、宗教座談會和晚會,節目豐富多彩,使齋月顯得富有民族特色。齋月一過,是小開齋節和大開齋節,人們大擺宴席,請客送禮,以示慶賀。 開羅有許多娛樂的地方,城裡有著名的埃及肚皮舞表演,非常精彩。舞孃必須保持豐腴的身材,才能舞出肚皮舞特有的韻律及動感。全埃及最好的肚皮舞孃大都在開羅和亞歷山大等大都市裡找生活。阿拉伯夜總會不僅矗立在金字塔路,更散布在市內各地。一般夜總會晚上9時開始營業,先是雜技表演和跳舞,到晚上11時才開始表演肚皮舞。顧客只要點上一杯飲料,就可以免費欣賞表演。 有一種由男性表演的旋轉舞(Sufi Dancing),又叫做蘇菲旋轉舞或毯舞,是一種精彩的表演,在夜總會或遊覽輪的小舞台上,表演者將一條毯子撐開靠旋轉的技巧,使它變成一朵彩雲,忽高忽低,有些看上去可以貼在地面,忽東忽西,令人眼花撩亂,心悅不已。此外,人們可以在尼羅河畔以快艇充當舞台的水上劇場,觀賞到民族舞蹈;去郊外的金字塔,則可以欣賞到聲光表演;如果想在夜間遊覽開羅,則可坐馬車遊逛市街,也可以登開羅塔俯瞰市區夜景。 當地體育活動是通過各種體育俱樂部來展開的。每個俱樂部都有相當完備的體育設施,並附設有餐廳、小吃部。凡是會員,便可以在每天下午3、4點下班後,到俱樂部從事體育鍛鍊;凡是繳納會費的都能成為會員。足球是開羅人最喜歡的體育運動,幾乎每個週末都有足球賽,每年全國各體育俱樂部的足球隊都要舉行循環賽。比賽時,會員和球迷們都會到球場為自己的足球隊吶喊助威,但屆時最緊張的是警察局,要派出大批警力,騎上高頭大馬,封鎖足球場四周的街道。數百名手持木棍和盾牌的警察,隨時準備制止情緒激動的觀眾肇事。 在開羅旅遊,常可見到Polis和Misr這兩個字。它們的意思在字典裡是查不到的,但卻說明了埃及歷史。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征服埃及,當時並沒有改變埃及的舊地名,只是在一些比較大的村落名字後面加上Polis這個字,表示佔領的意思。Misr這個字則是開羅古代名字,現在連埃及國家旅行社也用Nisr命名。 大都市街頭大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裡貨物非常豐富,多數是當地產品,購物相當方便。這裡有許多土產品和紀念品可供選購。最值得購買的土產品是珠寶、藥品、香料、珠母、皮包、皮箱和皮夾等製品。還有銀製手鐲、銅製人像、金字塔模型、象牙雕刻工藝品、金銀工藝品、蠟石工藝品、木板紙和埃及風格的裝飾品等。不過刻有聖文的裝飾品及香精最受女性喜愛。一種叫紙莎草畫的工藝品,畫家或畫匠們把圖案繪在特製的粗紙草上,也深受顧客歡迎。這種特產紙料是以長在尼羅河邊的紙莎草作成的,首先把草剪成長約0.5公尺的一節一節,再用力把草節削成薄片&w在水中,經過6天,薄片變黃,用布吸乾,接著由機器反復加以壓平,就製成了草紙。由於埃及棉質地細,品質高,棉織的衣服也值得購買。 在埃及旅行購物,別忘了要殺價,買任何東西可從三折開始殺價,計程車可殺到一半車資;旅行社也可以打8折。埃及人會用美元、埃鎊混合說價,讓人混淆不清。所以必須堅持用埃鎊說讀,價格不合掉頭就走。集市是買紀念品最好的地方,遊客應盡量不在一般紀念品店購買,愈靠近旅遊點的東西,紀念品價格愈靠不住。還有,當地導遊帶去的紀念品店,價目可能比市集高5倍以上。 康卡利利市場(Khan al-Kha-lili)是開羅最出色也是最古老的阿拉伯市場,其名譯成中文即「你來此地購物,一定要殺價才行,那會讓雙方滿意」。此市集建於1382年,已有626年歷史,坐落在老城區阿茲哈大學附近,佔地約5平方公里,是中東同類市場中最大的一個。前來開羅的外國觀光客都會來此,一方面是貨品齊全,另一方面是具有濃郁的阿拉伯古老氣息。它由一些縱橫交錯的街巷構成,從早到晚,狹窄的街巷上擠滿了五彩繽紛的人流,有頭戴伊斯蘭小帽、身著阿拉伯長袍的老人,有穿西方流行服裝的年輕人,還有各種膚色的外國遊客。人們在這裡可以買到珠寶手飾、金銀器皿、銅刻掛盤和各種手工藝品。小販的吆喝聲、手工藝人的敲打聲和人群的嘈雜聲響成一片,熱鬧非凡。市場裡有一條專門出售香草和香料的街道,空氣中飄散著濃郁刺鼻的香氣。店舖裡生意興隆,店主小心翼翼地把香草的根、籽、粉放到銅秤上,秤好後用紙包好,笑容可掬地交給顧客。市場中還有一條專門出售香水的街道,店舖的櫃台上擺著一排排裝潢精美的細長玻璃瓶,瓶內盛滿了用潘蓮、麝香、茉莉等原料製成的香水、五顏六色,引人注目。市場內還有一條製作和出售各種手工藝品的街巷,小巷兩旁擠滿了皮革匠、地毯匠和銅匠等手工藝人的小攤,為了遮住炎熱的太陽,每個攤位都撐著布篷。市場內最有趣的是帳篷街,製帳手工匠一個個盤腿而坐,在禮儀帳篷上縫飾深紅、藍和黃色的幾何圖案,吸引著眾多遊客駐足觀賞。此外,市場內還經營著許多阿拉伯式的煙茶館和地方小餐館,人們可以品嚐到埃及人用羊肉、鴿子肉、雞肉和鴨肉等烤製的各種烤肉串。有一種叫做凱巴卜的羊肉炒菜,味道獨特。還有一種香噴噴的粥,用烤過24小時的香豆或扁豆煮成,喝時加黃油或橄欖油,再放入檸檬,別有一番風味。 逛這個大市集如果怕迷路,出發前要先認清方位,東邊胡笙清真寺的尖塔是很好的指標,各個點都看得到,其中有兩個地方絕對不可錯過,一個是在集市東北角胡笙旅館後面,巷內到處是抽埃及水煙的人,煙霧彌漫;另一處是在東南角停車場邊,銀行後面巷內唯一的一家埃及煎餅店,店面很小,外面路邊只有3、4張小桌子。甜甜香香的埃及煎餅和苦苦細粉粒的土耳其咖啡,都讓人回味無窮。走在狹窄擁擠的開羅傳統集市裡,讓遊客目不暇給的是各種各樣出售的物品,如晶瑩剔透的玻璃瓶子,紅黃綠紫,豔亮無比。以金字塔、木乃伊為主題方通心草圖片、性感耀眼的肚皮舞服飾。各色皮製的椅套、傳統手工藝品和頭頂貨物的商販,這一切構成的畫面,使人彷彿走進「天方夜譚」的故事中。 駱駝市場(Camel Market)也是值得參觀的地方,在每週五和週日黎明開市。來自蘇丹的商人趕著他們的駱駝,跋涉過寂寥的商隊遙途,越過西部沙漠,前來販售駱駝。


名勝古蹟眾多

開羅素有「千塔之城」的雅稱,宣禮塔數以千計,是用來召喚穆斯林禱告的。清真寺遍及各處,僅開羅一地就有250多座。清真寺是阿拉伯文「麥斯吉德」的中文意譯,原意是「禮拜場所」,後來演變為伊斯蘭教寺院的通稱。每到星期五,寺內及周圍的廣場連過道上都擠滿了信徒,且個個光著腳,蹶著屁股,向真主跪拜,非常虔誠。清真寺通常是由帶圓頂的大殿,以及高聳的尖塔即宣禮塔組成。宣禮塔是清真寺的宣禮員每天5次按時登高,呼喚信徒朝向聖地麥加方向跪拜的地方,又叫做拜樓。開羅的這些尖塔好像滿天星斗,倒影在亮如明亮的尼羅河中,閃爍著迷人的光輝。 據文書記載,歷史上第一批清真寺是沒有宣禮塔的,當時的清真寺是用敲鐘的方式召喚信徒們進行祈禱。直到公元645年,埃及人才發明建造了伊斯蘭教史上第一座清真寺宣禮塔,這就是開羅的阿慕爾•伊本•阿斯大清真寺宣禮塔,那時宣禮塔稱為「麥納拉」,也就是「燈塔」的意思。它既可用來呼喚教徒們按時來作祈禱,也可以給航船或沙漠中的迷途者指示方向。可是後來尖塔又被指責不符合傳統而被拆毀。這座清真寺於公元641年由伊斯蘭教征服者所建,並以其名作為寺名。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在各種宗教藝術中都禁止人物形像的出現,所以造型優美。形式多樣的清真寺,再加上挺拔高聳的宣禮塔,更成為伊斯蘭藝術的精髓和主要特徵。市內著名的古清真寺多建於馬木路克時代,這時期修建的宣禮塔結構嚴謹、裝飾精美、鑲嵌細緻。此外,這些宣禮塔都筆直向上,且式樣各異,有四方形、八角形,有的在這些形狀基礎上,到頂部又轉成圓柱形。16世紀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所建的宣禮塔,由於受其建築風格的影響,多是圓柱形,好像一根木棍上插了一把尖刀,高高地刺向天空。這些風格迥異的宣禮塔,真實地反映了這個古老城市和建築藝術的發展歷史,是人們研究伊斯蘭文化的寶庫。 伊本•圖倫清真寺(Ibn Tulun Mosque)坐落在老城區南部,由圖倫王朝奠基人艾哈邁德•伊本•圖倫建成於公元879年,是開羅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寺院,也是世界上讓人印象深刻的宗教建築之一,並係伊斯蘭教建築藝術中古典時期的一大傑作,由於沒受到過大的破壞,基本仍能保持1128年前的原貌。寺呈正方形,佔地365平方公尺,寺四周牆上繪飾著幾何圖案,具有傳統的阿拉伯色彩,莊嚴而華麗。寺院主要有露天內院,長92公尺,寬91公尺,大致呈方形。庭院四周有4個列柱廊,以東側的柱廊最為雄偉,建有壁龕,四周圍廊有128個帶有幾何圖案的窗戶。寺院最著名的建築是建於正面的宣禮塔,基座呈正方形,半圓形空心壁龕上方刻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木匾。登塔台階呈螺旋狀繞著塔外上升,登上塔頂可以看到西邊的金字塔群。寺內還有灰泥鏤刻、尖頂拱門和一個刻有可蘭經的木造講壇。 安德魯森博物館位於伊本•圖倫清真寺東門右邊不遠處,是伊斯蘭風格的老宅,建於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由兩棟小宅組成,由走廊連結。首座小宅建於1540年,第二座建於1631年,最後主人是來自希臘克里特島的古里特莉婭夫人。近代伊斯蘭文化愛好者英國軍官安德魯森,從國際組織阿拉伯古蹟維護委員會處獲得對它的所有權,乃將自己畢生搜集到的伊斯蘭古董捐給此宅,故被稱為安德魯森博物館。四層樓的建築第一層是客廳,中央有阿拉伯風格的噴泉,供主人歡宴賓客用;第二層是宅主人休閒和婦女平時家居活動的房間,採用小格木窗戶,開有供婦人向外偷窺的暗窗;第三層是男主人臥房;第四層是女主人的臥房,內有多間臥室,並分別布置為阿拉伯式、英國式、努比亞室,還有一間中國式的書房。在大宅的入口處,還建有僕人房間和婦人生產、哺乳的房間。參觀了這所博物館,就可窺見古代開羅上流社會生活的一斑。 蘇丹•哈桑清真寺(Sultan Hasan Mosque)是開羅最精緻的清真寺,身兼清真寺和宗教學校雙重功能,位於市區東南部穆罕默德•阿里大街的盡頭,是1356∼1363年由馬木路克王朝的蘇丹納塞爾•哈桑所建。這位蘇丹幼年繼位時曾被重臣罷黜,後又復位,最終失蹤下落不明。寺的主體部分建於1359年,佔地7906平方公尺,主要是大理石結構,包括一座十字架形的清真寺、一座墳墓、一間經學院、一個小市場和一座房舍。中庭非常漂亮,高挑而明亮的天井,牆壁上鑲著罕見的花瓷,旁邊還佇立著從十字軍手中奪來的石柱。大門入口寬大,高37.7公尺,裝飾多變,伊斯蘭色彩非常顯著。內院長32公尺,寬20∼60公尺,正中有一淋浴用的大水池,池上的大圓頂用多根大理石柱支撐。院落四角各有一門通向四座講堂,每座講堂代表穆斯林四大學派中的一派,其中教授哈納斐派的房間面積最大,有898平方公尺,牆壁上有白色大理石講台和壁龕。牆後是一間有穹頂的房間,裡面有哈桑蘇丹的兒子艾哈邁德•沙哈布的墳墓和一張鑲有象牙和貝殼的大木椅。寺院大廳壁龕兩側的門可通往蘇丹哈桑的大理石衣冠冢,建於1384年,時為他死後的23年。 這座清真寺的石牆,據說是用吉薩金字塔拆下來的巨石建造成的。數百條長索吊著油燈垂在各處迴廊,相當壯觀。清晨是參觀的最好時刻,晨曦透過清真寺的格窗和牆垣,形成令人驚異讚嘆的光影效果。這個清真寺有兩座宣禮塔,南側的較古老,每座塔均高81.6公尺,是伊斯蘭世界最高的宣禮塔之一。 里法伊清真寺(Rifa'i Mosque)就在蘇丹哈桑清真寺對面,相距約50公尺,是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統治埃及時興建的,當時國王伊斯梅爾母后準備將此寺作為她和家族的墓地。寺院起建於1869年,1885年王太后逝世葬於此處,1912年全寺工程才告完成,是封頂結構,面積比蘇丹哈桑清真寺略小,主體建築面積約6500平方公尺,其中的1767平方公尺是用來做禮拜用,其餘部分為墓區,大部分建材採用歐洲大理石和印度木材,有各種花飾,鑲嵌貝殼和象牙,非常富麗堂皇。寺內還有埃及末代國王福阿德的墓,伊朗末代皇帝巴勒維之墓,以及開鑿蘇彝士運河的伊斯梅利辰磥完荂A埃及國王法魯克之陵墓等。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Mosque of Mohammed Ali)坐落在全市最高點的薩拉丁城堡上,由穆罕默德•阿里建於1830年,落成於1849年,歷時19年,由希臘設計建築師優索夫•博希塔格(Yousof Boshtaq)依據奧圖曼風格設計,具有典型的土耳其建築風格。至1849年穆罕默德•阿里去世才完成大部分工程。正面刻有銘文,內容為可蘭經的經文和最早4位哈里法的名字。 寺院有4個穹頂,中央圓頂高達52公尺,直徑12公尺,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發光。還有兩座尖塔直插雲霄,塔尖距地面85公尺,是開羅地標之一。由4個大理石柱廊環繞的庭院中央,有排大理石結構的噴泉,是穆斯林做禮拜前洗手腳的地方。這個寺院除了使用的建材和一些混合法老王和馬木路克時代風格裝飾圖形外,並無一處能使人與埃及聯想在一起,不過它卻為開羅的風景明信片提供了美麗的素材。西面柱廊上方有座青銅小塔,塔內有個精美的時鐘,是1846年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浦贈送的禮物,穆罕默德•阿里將盧克索神廟門前的一座方尖碑作為回敬,如今這座方尖碑仍然矗立在巴黎協和廣場上。 清真寺正殿的牆壁和支柱,是用精美的蠟石建成,所以又稱為「蠟石清真寺」。寺西南牆壁的角落裡有一黃銅圍欄,是穆罕默德•阿里的墳墓,內棺由大理石製成,外棺是鑲金的青銅鏤空結構。觀光客入內參觀時必須脫鞋或穿上鞋套。為了仔細觀看穹頂各種精美的雕刻品和繪畫作品,人們往往三五成群地仰躺在地毯上觀看,所以滿屋躺滿了觀光客,蔚為奇觀。 阿茲哈古清真寺(El-Azhar Mosque)位於舊城,佔地1.2萬平方公尺,建於696年,在阿拉伯語中「阿茲哈」一詞是「美麗之花」的意思。據說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就名為阿茲哈,這個清真寺就以她的名字加以命名。此寺有9個大門,聖殿上立有380根從各地古神殿中搬來的大理石柱,另有6個柱廊和3座尖塔,非常雄偉壯觀。寺規模雖然不大,但典雅幽靜,最初是穆斯林祈禱的場所,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大力提倡伊斯蘭教,逐漸成為講授教義的學堂,1930年成立阿茲哈大學,1936年阿茲哈大學正式與阿茲哈寺分離。 阿慕爾•伊本•阿斯(Amr Ibn al-As)是非洲第一座清真寺,有古老的歷史,由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遠征軍大將阿慕爾•伊本•阿斯於公元643年所興建,坐落在開羅的老城區,距尼羅河岸約500公尺。它的落成意味著埃及擺脫了拜占庭羅馬帝國的控制,也象徵了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教開始在埃及興起。 哈基姆清真寺(Mosque of al-Hakim)位於穆伊茲丁大街的盡頭,始建於公元900年法蒂瑪王朝第二任哈里發阿濟茲時期,由一位來自印度什葉派穆斯林伯霍拉人(Bohras)所建,建寺主要目的為供穆斯林集會之用,賦有宗教的教育重任。 納瑟•穆罕默德蘇丹清真寺(Mosque of Sultan An-Nasir Muhammad)坐落在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西北方,建於1318年,1335年加以擴建,但在1517年被奧圖曼土耳其奪走了華麗的大理石。從寺內獨特的宣禮塔中,可以看出波斯和蒙古對它的影響,埃及文物協會曾以綠影恢復宣禮塔的原貌。此外,它的圓柱也表現了多種的埃及色彩,由法老王、希臘、羅馬和基督教地區徵集來的圓柱,使埃及的各種建築式樣在此一覽無遺。寺後有口古井遺蹟,係薩拉丁手下一名官員主持挖掘,深入堅硬石灰岩層85公尺,井水供蘇丹飲用,最初是由兩頭牲口拉的水車汲水。寺北邊有兩道門,一道下坡往左,通到下圍城;另一道往右行可達北圍城。下圍城有一處著名的入城道,是1811年穆罕默德指揮手下屠殺馬木路克人之處。經由在1988年修復的18世紀大門,可通往大屠殺舊址。下圍城包括南北圍牆,幾佔城堡區的2/3。 哈金清真寺(al Hakim Mosque)位於伊斯蘭區,建成於1010年,是為紀念拉•哈金蘇丹而建,他11歲時登基,因詭異的長相和行為而有「小蜥蜴」之稱。有位被勝利沖昏頭的將軍未通報就闖入皇宮,撞見拉•合金混身是血站在一個被開腸剖腹男孩身邊,結果將軍也難逃一死。小蘇丹還討厭狗,曾下屠狗令;他也討厭女人,下令禁止女人出門。他自己的死亡方式也很奇特,有天他騎驢上山,自此一去不回,連屍首也找不到。這座清真寺還作過囚禁十字軍士的監獄,也作過精神病院、倉庫和學校。 胡賽恩清真寺(Husayn Mosque)位於胡賽恩廣場東北方,建於1870年,是棟磚黃色兩層樓帶有不少尖塔的建築物。寺內埋有穆罕默德先知之孫拉•胡笙(al Hueeein)的頭,對非穆斯林及觀光客不開放。 阿克瑪清真寺(Mosque of Al-Aqmar)是法蒂瑪設計風格的一項珍品,也是後來回教藝術風格發展的一個典範,並以貝殼圖案和鐘乳石花雕為寺的裝飾特色。 胡笙清真寺位於阿茲哈清真寺斜對面的胡笙廣場旁,因鄰近康卡利利市場,前來禱告的信徒特別多。1155年建成,1236年在正門上建尖塔,1242年燬於火災,現已重建,寺貌更勝往昔。 聖宰乃卜清真寺最早建於1547年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後被廢棄。原址坐落在以宰乃卜命名的廣場上,原名七孔橋廣場,當時是一個由尼羅河古支流形成的河塘,上有七孔橋,1898年河塘被填平,七孔橋也隨之消失,在擴建廣場時清理出原聖宰乃卜清真寺正面建築,1940年予以重建,1969年進行整修,面積擴大一倍。 法塔赫清真寺位於拉姆西斯廣場旁,落成於1990年,是20世紀伊斯蘭建築史上的新典範,最特別的是它的宣禮塔高130公尺,塔基高7公尺,塔重5500噸,塔頂上銅製新月標誌高7公尺,塔上安裝現代化的擴音器和避雷設備,塔內還安裝了電梯。 此外,沙利赫塔拉伊阿清真寺因建在3公尺高的台地上,而有「空中寺」之稱。藍清真寺和科特灣清真寺,又以精雕細刻的大理石、富麗堂皇的鍍金天花板和五光十色的玻璃窗,令人嘆為觀止。瑪莉達尼清真寺(Mosque of Maridani)是14世紀遺留下來最珍的紀念建築物,其最珍貴文物是扇木質屏飾。西迪薩爾雅清真寺(Mosque of Sidi Sarya)也是一座有名的教徒信仰中心。努爾清真寺和哈姆迪清真寺,都是新建的大型清真寺。 開羅還有許多泉授樓,都在城裡繁榮區內,是由虔誠的信徒為使大眾能分享先知所讚揚的「二天恩」,指水和宗教教育而募建的建築,它有兩層,下層是公共水療所,上層是教授可蘭經的學校。 這個城市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雖多如牛毛,但並不會掩蓋歷史俊逸的猶太、希臘與羅馬教堂的光彩。開羅還有20餘座屬於不同教派、舉行不同的儀式、使用不同的語言的基督教堂。在巴比倫堡壘內有聖母堂(Church of the Virgin),當地人稱穆阿拉喀,即「懸浮者」。幾世紀以來一直是大主教的駐所,其中一部分是公元5世紀的建築,教堂內有拱狀的天花板,祭壇四周鑲嵌有象牙和珍珠,精美的大理石洗禮盤是件價值連城的文物。此外,聖色吉厄斯教堂、聖巴克斯教堂、聖芭芭拉教堂、聖西瑞爾教堂、聖約翰教堂及喬治修女院,它們年代幾乎與聖母一樣久遠。 班艾茲拉教堂(Temple Ben Ezra)位於科普特區,大約建於6∼9世紀,原本是為祭奉天使米加勒而建,曾屢次被改為其他用途,19世紀時大規模改建,1980年始呈現今貌。建築物包括有長方形的會堂,與一座成立於1997年的猶太古蹟圖書館。教堂內收藏了許多經過起誓儀式後的神聖文件,包括合約、賣契和信用狀,並記載了中世紀地中海領域的通商情況。圖書館收藏3000多冊有關猶太歷史的書籍,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發現於1896年的一份文物,用中世紀猶太人使用的阿拉伯希伯萊文寫成,對了解中世紀猶太社會的文化、宗教和經濟很有幫助,因此這座教堂也就成為研究猶太教的重要學術中心。教堂有口水井,據說是當年摩有Q他母親放置的地方,摩西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先知聖人。 避難教堂又名阿布瑟伽教堂(Church of Abu Serga)教堂,傳說是神聖家庭(Holly Family)自希羅(Herod)遷移途中的藏身所。根據「聖經•新約全書」和「四大福音書」的記載,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父親名叫約瑟,母親是瑪利亞,聖母瑪利亞接受聖靈感應而懷了孕,耶穌就出生在他父母去官府報名登記的路上,當時父母把他用布包好放在馬槽裡。耶穌出生在猶太國的伯利恆,受到當時猶太國王希律王的迫害,企圖殺死耶穌,上帝使者托夢給耶穌的父親,要他立即攜妻兒到埃及避難,經過長途跋涉後,全家來到老開羅地區,在這裡的山洞中過著隱居避難的生活。希律王沒有抓到耶穌,惱羞成怒,下令殺掉伯利恆和附近地區所有2歲以內的男孩。希律王死後,天使又托夢給約瑟,讓他們回到以色列。因此這座教堂在基督教歷史上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4、5世紀之交,為紀念兩名基督教歷史上犧牲的殉教者,埃及科普特人在耶穌避難處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名為阿布瑟伽的教堂,而避難教堂則成為它的一部分。這座教堂建在地面下約10公尺處,從建在街面上的階梯進入教堂後,也就下到了山洞內部。洞長約6公尺,寬2.5公尺,其中有兩排大理石柱子將教堂分割成3部分,每一個部分都設有一座祭台。洞壁上有「神聖家庭」避難生活的模擬場景,每年都有大批基督徒來此朝聖。 懸空教堂(Hanging Church)位於科普特區,建於公元3∼4世紀間,是長方形大會堂的造型。這座黃色的教堂因有13∼14世紀遺留下來給人印象深刻的簾屏,故名。在14∼15世紀時被稱為「階梯教堂」,因為從入口處到教堂大門共有29級階梯。這座埃及基督教中心除了祭壇外還有一個中庭,共有13根大理石柱子,象徵耶穌和12門徒,其中一根黑色玄武岩柱子,則代表後來背叛耶穌的猶大。 聖芭芭拉教堂(Church of Sai-nt Barbara)的木製正門是木工手藝中的一大傑作。聖喬治修女院(Convent of St. George)的接待廳,別有特色,也值得一觀。 開羅塔是全市最高的一座塔,它坐落在尼羅河中的扎馬力克(Zamalek)島上,是為觀光目的而建,落成於1961年,是現代開羅的象徵。塔高187公尺,據說是世界上最高的鋼筋混凝土觀光塔,塔身外側飾有250萬個菱形空心格;塔基和入口處的台階都是用著名的阿斯旺石鑲嵌的,共有3600級台階;塔的上部形狀被設計成埃及國花蓮花狀,再上面則是高聳入雲的尖柱。塔入口處正上方鑲一隻高8公尺、寬5公尺的銅鷹,是埃及的國徽。塔裡裝有現代化的設施,塔的上層分別設有餐廳和咖啡廳,第一層是中東地區最高的旋轉餐廳,四周全部配以明亮的玻璃,並設有自動旋繡佶m。整個廳可容納80人同時進餐。就餐者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就可以在半小時內將開羅全景盡收眼底;餐廳的上面是個可以容納100人的咖啡廳;頂部的觀景台設有幾架大型望遠鏡,供遊客觀賞遠景。每當夜晚來臨時,聚光燈照在塔上,使整座塔煥發出耀眼的光芒。塔有高速電梯,塔的內外壁之間有兩部小型應急電梯。 拉姆西斯廣場位於中央車站前,中央矗立著一尊頭戴雙重王冠的拉姆西斯二世巨像,高約11公尺,雕工精細、比例均勻,於1955年從古城孟斐斯移置於此。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也是功績最卓著的領袖,廣場上建有美麗的噴泉。塔瑞廣場(Midan Tahrir)在市中心區西南部尼羅希爾頓飯店的東南方,位處香草大街和Sharia Tahrir大街的交叉處,四周銀行、飯店林立,是市內最氣派的地方。歐拉比廣場(Midan Orabi)坐落在市中心的北部,南依格蘭德大飯店,是旅行者最愛光顧的地方,它一邊有販賣新鮮蔬果的黃昏市場,一邊是各種大小餐廳聚集區,並係多條街道交匯處,非常熱鬧。香草廣場(Midan Talaat Harb)是開羅的中心點,也是市內的商業中心,廣場中央有尊國家銀行創始人哈柏(Harb)的塑像。自南向北的香草大街繞著廣場而過,南起自塔瑞廣場,北止於歐拉比廣場,路旁各種店舖、餐廳、銀行充斥,是開羅人生活的鬧區。 醒目的沙達特紀念碑(Sadat Memorial)位於市鬧區,佔地廣袤,有漂亮的金字塔外型,以及莊嚴肅穆的氣氛,彷彿在訴說埃及一代巨人追求和平的永恆精神。 巨大中空金黃色金字塔型的紀念碑,聳立在黑色花崗石鋪成的三層基座上,由兩面三角形厚牆交叉而成,上尖下寬,碑尖直指藍天,非常現代化。紀念碑白色大理石地面光可鑒人,正中央有座金和黑色的四方形小紀念碑,外圍有金黑色矮柱圍繞,由頭戴黃黑兩色埃及木乃伊頭巾、穿白袍持大矛槍的古代衛士守護著,還有數名持馬刀戴紅帽穿紅衫藍褲的中古衛士站崗。在紀念碑正面兩側的藍頂黃柱固定岡亭上,另有兩名戴黑色紅邊軍常帽、穿紅及膝大衣和黑褲的現代士兵站崗。在大紀念碑的左邊,有大型的太陽及武士廣告看板。在基座第一層台階上,分列兩門金、黑色的古砲,益增威武之感。在對街有一座門口嵌有國徽圖案的黑色大體育場,1981年10月6日,前總統沙達特就是在這裡的閱兵儀式中被刺身亡。 開羅國際會議中心(Cair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是中東最大的國際會議大廈,位於勝利廣場無名戰士紀念碑西側。是綜合性、融伊斯蘭建築風格和中國建築藝術特色為一體的現代化建築群,佔地25公頃,總樓板5.8萬平方公尺。建築群整體呈三角形,並由圓形、方形、八角形用途不一的單體建築排列組成,包括有國際會議大廳、宴會廳、新聞中心、展覽廳、咖啡廳、總統辦公室和臥室,以及代表團用房等。四通八達的道路將建築物與庭園相連,126根旗桿分成6排,在通往會議中心正門車道兩側展開。會議廳有2500個座位,裝有8種語言同聲翻譯機和表決系統,還有閉路電視和自動升降樂池等,以便各文藝團體的演出。 埃及古博物館(Egyptian Anti-quities Museum),位於尼羅河東岸的瑪麗特帕夏大街,近尼羅•希爾頓飯店。是長方形灰色的兩層樓建築物,由法國埃及學家A•馬里埃特在1858年創建的,原址在布拉克,1897∼1902年間先後遷至吉薩和現址。擁有世界上同類博物館中最有價值的藏品。在介紹整個埃及文化、特別是在介紹法老時期、希臘至羅馬時期的古物方面,是其他地方博物館所無法相比的,也是全埃及最吸引觀光客景點之一。館內收藏有10萬件以上無價的歷史文物,以及其他價值難估的藏品,特別是掘自圖特卡蒙陵墓的1700件文物,有重達240磅的純金棺廊、儲存2000年仍會萌芽的種子、古代的雕刻、繪畫和木乃伊,以及多位各代法老王的遺蹟,像黃金室和白銀室等。會使人看得眼花撩亂,可以說都是古埃及文明的精華。從史前時代到古、中古、帝國時代,乃至希藤僭赤漪N品等無不齊全,其雕刻、石棺、象形文字及繪畫文字等均依年代順序陳列。此外,館裡還展出人類最早的節育工具保險套,幾乎和現在的保險套沒什麼不同,只是材料有別罷了。 博物館一樓入口處站著一座海夫拉王的石雕像,用閃綠石精刻,臉部表情栩栩如生,揉和了威嚴和慈祥,像高168公分,於1858年在吉薩河谷神殿中發現,後來被移入開羅博物館供人瞻仰。一樓大廳四角放置著新王國時期幾代拉姆西斯法老的石像,他們手持隼頭鏢或羊首鏢,表現出一種興盛時期的充沛精力。前廳還有美尼斯石板,又稱為「納爾邁石板」,美尼斯王在公元前31世紀完成了埃及的統一大業,盾形石板正面刻著美尼斯一手高舉權杖,一手制服著戰俘;右上角的神鷹踏著6株青草,象徵抓了6000名俘虜。背面上層橫臥著兩行被殺的敵人,下部為兩頭交頸的怪獸,表示上、下埃及的統一;頂部則是兩個牛首的歡樂之神哈托爾,這便是早期象形文字記載的歷史。博物館左右兩邊通道上有很多深厚長方形的石棺,有的棺蓋表面雕有各種圖案,也有石棺內壁繪著圖紋。由一樓左邊通道拐進去,裡面猶如迷宮般擺列著各種各式大小不一的雕像,有完整的,也有殘缺不全的,其中一座「開羅書記」石雕像長約50公分,祂盤腿而坐,呈書寫文件狀,兩眼透著謹慎,態度全神貫注;另外還有一具取名為「村長」的石雕人物,高約110公分,是第五王朝的木雕刻,於1860年在「沙卡拉的墳墓」裡被發現,這具面呈淡淡微笑,眼露可膳垮〞滬D男子雕像,手執象徵權威的長杖,一副王家氣質風範。在一樓的其他展覽室中,展示有許多細小的古人用具,如鐵器、鋼器及石品等,雜七雜八,琳瑯滿目。二樓的陳列品比較精美,有古埃歷史中最年輕王國圖特卡蒙的各式陪葬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以黑檀木雕成的人群像,腰繫圍裙,足登皮鞋,手執拐杖,他們係圖特卡蒙王威風的侍衛隊。圖特卡蒙王是位年輕有為英俊的古埃及法老王,9歲登基,13歲與其姐結婚,18歲不幸駕崩,傳說是死於牙痛,另有說法是被毒害致死。他的面罩在1922年被英國考古學家卡特發現,當時正覆蓋在木乃伊的頭部,戊′O黃金製成,上鑲有青金石、松石和紅寶石,造型逼真。額上還飾有兀鷹和眼鏡蛇,象徵著顯赫的權勢;下巴有假鬚,處處表現出古埃及雕飾藝術的特色。這個純金法老王飾物是館中最珍貴古物,因此在陳列室前有警衛看管,出入都有一定的路線。在這個珍藏室中還有一個玻璃櫃,內陳放有數枚金手指。室外另有古代皇族的床、馬車和器皿等。此外,還有4個鍍金的木頭神龕,黃澄澄的散發出誘人的光澤。第一個有公共汽車車廂那麼大,然後是一個套一個,越來越小,最裡面的神龕是圖特卡蒙王的金質棺木,周圍散置著法老私人的財寶和遺物。除了棺木外,另奶@個小神龕裡放著4個瓶子,裡面盛著經過塗敷香料的圖特卡蒙內臟。 館裡還展出第十八王朝的帝王坐椅,是由黑檀木、金、銀、寶石、玻璃和彩陶等材料做成的。扶手上飾著有翼聖蛇,其頭上戴著雙重冠,是代表統治上、下埃及。展廳內還列有包金戰車、寶座及法老權杖等。此館還開闢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乃伊陳列室,收藏有法老和王后的木乃伊共27具,以及100多具貴族木乃伊。在古埃及,木乃伊是經過特殊防腐處理作成的。 陳列室內最有名的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拉姆西斯二世的木乃伊。這位偉大法老王的木乃伊,在1976年時感染上細菌,被埃及政府用專機送往巴黎「診治」,當時,巴黎機場以21響禮砲迎送,前後「治療」了11個月才歸返。這件事給反對木乃伊展出的人以口實,認為讓木乃伊光溜溜地展出,有違教義,不人道,不尊重國王,所以致今木乃伊展列室不對外開放。 館內還展出公元前14世紀著名法老王阿肯那頓靈柩棺蓋的下半部,這具覆滿黃金的寶物在1907年從埃及帝王谷出土,但在1931年被人偷走,一直到1981年才發現典藏於德國慕尼黑的埃及藝術博物館內,埃及政府幾經力爭,才在2001年5月與德國達成協議而取回寶物,交換條件是將棺蓋的上半部供給慕尼黑的埃及藝術館展覽。 科普特博物館(Coptic Muse-um)是開羅三大博物館之一,坐落於市區南郊的舊開羅,由羅馬時代的城寨遺蹟闢建而成。「科普特」意指埃及的基督徒。在羅馬帝國統治時代,基督教文化在埃及佔據了統治地位而盛極一時,基督徒創造的藝術品,大多以古埃及美術為基礎,兼備了阿拉伯、敘利亞、拜占庭和羅馬的美術風格,對西歐羅馬時代的美術產生極大的影響。現在的科普特博物館建於1908年,室內裝潢採用科普特樣式,主要收藏品是埃及境內所有的科普特美術品,其中以染色品和科普特織物聞名於世。另外繪畫、聖經、肖像、草寫本及玻璃器皿等,都是非常優秀的藝術品。館內可以看到教徒一面撫摸被羅馬人破壞的雕像,一面拭淚的感人情景。因為館內有許多石像被羅馬人砍掉頭部,手腳齊全的不多,少數倖免於難的也難逃毀容之劫,有些臉上仍可看到深陷的刀痕。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Islamic Art Museum)位於老城區,是開羅最有名的三大博物館之一,陳列許多回教精緻的文物,如漂亮的清真寺燈、鑲嵌象牙的木雕品、陶器和地毯等,充分反映出阿拉伯人統治埃及期間,對埃及文化所作出的貢獻。 阿布丁宮殿(Abdine Palace)是埃及革命前國王法魯克的宮殿,內部拜占庭式的大廳,據說曾耗資50萬埃及鎊,非常豪華。由此可知當時國王的奢靡程度。其餘的家具和繪畫,件件都是珍品。 嘉濟拉博物館(Gezira Muse-um),位於嘉濟拉天文館大樓,所蒐集的繪畫、雕刻和藝術品,都是從前皇室藏品,包括玻璃、金屬製品,也有從波斯、希臘和小亞細亞運來的陶器,還有法國、英國、義大利及法蘭德斯派的如魯本斯、雷諾瓦、羅丹和其他人的繪畫、雕刻作品。在同一棟樓裡,埃及文明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for Civilization)也不可不看,主要展示繪畫與模型,介紹埃及史前至現在的歷史。 穆斯塔法•卡密爾陵墓及博物館(Mustafa Kamil Tomb and Museum)內,展出由光滑大理石製成的穆斯塔法•卡密爾棺木,就置於入口處內,其餘墓內房間收藏有他的信件、照片、衣服和圖書。 曼業宮博物館(Manial Palace Museum)位於羅達島上,是一座包括有蘇丹王宮、花園、私人清真寺和收藏鳥類動物的小型狩獵博物館,建築裝潢擁有細膩的回教風格。 地質博物館(Geological Mus-eum)位於科尼許路通往瑪阿迪(Maadi)處,屬埃及地質勘查部的一部分,展示品包括始新世時期費尤姆的脊椎動物,無脊動物、岩石和礦物,也包括月球岩石、隕石、寶石、化石骨骸、建築石材和一些舊石器時代器具。 鐵路博物館(Railway Muse-um)位於拉姆西斯廣場火車總站東邊,建於1933年,收藏有早期的蒸汽火車頭、鐵路車廂,還包括凱迪夫•伊斯梅利亞的私人火車。 衛生醫學博物館(Museum of Hygiene and Medicine)是法德國王在德勒瑞斯登(Dresden)衛生博物館的協助下,於1927年設立的,館內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和病理學展覽品。 此外,開羅重要的博物館還有農業博物館(Agricultural Muse-um)位於導奇(Dokki)的農業部旁,展出有關埃及農業發展史及農具文物等。棉花博物館(Cotton Museum)就在農業博物館旁,展示優良的埃及長絨棉生產、製作及銷售過程。民族博物館(Ethno-logical Museum)設於地理協會(Geographic Institute)內,展示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和埃及傳統服飾。 瑪穆德卡利爾收藏館(Mahm-ound Khalil Collection)位於嘉濟拉運動俱樂部對面,主要收藏19世紀歐洲藝術家的繪畫、雕塑和其他作品。民俗會館(Higher Insti-tute Folklore)展出埃及各綠洲特有的服飾、手工業品和音樂。藝術與生活中心(Center For Art and Life),位於羅達島,展品包括法老王藝術、窯業、蠟染法、繪畫、攝影、手工藝品、玻璃、陶器和紡織品。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長期展出埃及畫家和雕刻家作品。國立馬須拉比亞藝術發展協會(National Art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Mashrabeya),收藏著木頭鑲嵌和大理石鑲嵌,那是40位名匠為復興伊斯蘭教藝術的作品。那吉博物館(Nagi Museum)位於金塔腳下,收藏亞歷山大新印象派畫家,以及埃及現代畫先鋒穆罕默德•那吉的作品與紀念物。穆喀塔博物館(Mukhtar Museum),位於蓋拉橋前,由已故的瑞姆西茲•威薩•華斯所建,藏有埃及先進雕塑家穆喀塔的作品。紹基博物館是由著名詩人紹基的宅邸所整建成的,珍藏有詩人的紀念物,埃及著名的演唱家阿布杜•瓦哈布(Abdel Wahab)和烏姆•庫索姆(Umm Kultham),常常演唱紹基所寫的抒情詩。穆薩弗卡納宮(Musaferkhana Palace),位於胡笙清真寺後,曾是凱迪夫•伊斯梅利亞的出生地,經文化部加以修復,現成為藝術家活動的中心。蓋爾安德生博物館(Gayer Ander-son House)毗鄰伊本•圖倫清真寺,曾由市長蓋爾安德生加以整修,館內有兩座16和18世紀的伊斯蘭教式屋邸。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於吉薩動物園內,陳列著世界各地的鳥類、爬蟲類及哺乳類動物。鳥類學博物館(Ornithology Museum)位於開羅動物園內,是座收集鳥類的小型博物館。昆蟲生態博物館(Entomological Society Muse-um)專門收集埃及境內的鳥和侯鳥,並有昆蟲收集展覽室。郵政博物館(Post Office Museum)位於郵政大樓二樓,有各種紀念郵票珍藏。蠟像博物館(Wax Museum)位於海旺(Helwan)火車站,這是個小而破舊的博物館,收集了埃及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蠟像。 軍事博物館(Military Muse-um)位於薩拉丁城堡北端,它本係穆罕默德•阿里的後宮,1949年改為軍事博物館,是埃及四大軍事博物館之首。館內分成東、中、西三部分,展示從法老時代至第四次中東戰爭各歷史時期軍隊的武器、裝備、著名戰例和工事模型等,其中以拉美西斯法老的戰車真品最為珍貴。另外,市內的馬車博物館和警察博物館也值得參觀。 拜特塞納里(Bayt Sennari)是一棟伊斯蘭式的建築,現在是個藝術中心,經常有藝術品展出。 藝術宮(Palace of Arts)又稱埃肯那頓藝廊(Akhnaton Gallery),位於馬麗特飯店對面,過去是埃夏法米(Aisha Fahmy)所住的王宮,有許多藝術家展品。 阿里宮(Ali Palace)珍寶館有埃及「故宮」之稱,是前王子穆罕默德•阿里的宅邸,位於尼羅河中的羅達島上,落成於1928年,佔地6.1711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5000平方公尺,外觀呈古城堡式,宮內共有7座建築物,分別為接待大廳、塔樓、起居殿、御座殿、皇家清真寺、狩獵博物館和皇家博物館等。其中的塔樓是座30公尺高的鐘樓,樓頂嵌有一口大鐘,可以報時,塔身有瞭望孔,供警衛哨戒用。起居殿是兩層式小樓,採早期伊斯蘭學院式風格,地板用檀香木鋪設,一層有噴泉廳、鏡廳、餐廳、辦公室和圖書館等,二層為臥室和其他附屬設施。御座殿是土耳其契Y式建築,也是兩層,一樓的牆上掛有阿里家族7位總督像,另一面牆上有尼羅河兩岸風景畫,天花板是一輪用木條拼成的太陽,二樓是賞景樓,擺設許多中國的瓷器和景泰藍花瓶。皇家博物館共有14間房子,陳列著阿里私藏和別人贈送的禮物,類似北京故宮裡的「珍寶館」。 10月戰爭全景畫館位於開羅體育場的機場路旁,建成於1989年,建館之目的是為了永遠紀念在中東10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陣亡官兵,再現埃及軍民一舉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線」的慘烈場面,向埃及軍民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973年10月6日的14時5分,埃及戰鬥機飛越蘇彝士運河,2000多門大砲也向敵陣開火,在6小時內,埃及5個步兵師和塞得港軍區的8萬名陸軍,沿著170公里長的運河沿線向對岸的以軍發動攻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激烈的坦克大戰和越河苦戰,最後攻破以色列部隊戰無不勝的神話。10月戰爭全景畫長125.6公尺,高15公尺,運用現代化展覽手段,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戰爭的畫面。全館佔地3.1萬平方公尺,另有600平方公尺的停車場,館前廣場上有兩個各為1000平方公尺的展示台,分別展出參戰的埃軍裝備和繳獲的以軍武器。 拜特奇里德亞(Bayt al-Kirid-liyyah)伊斯蘭教遺址毗鄰伊本•圖倫清真寺的克里特婦女會館(House of the Cretan Woman),是兩幢中世紀的宅邸,由蓋爾安德生市長(Major Gayer-Anderson)於1935∼1942年間完成翻修的。 赫須巴夏(Hosh al Basha)是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的陵寢,坐落在夏菲依曼陵寢附近,埋有多位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臣子,一些原葬於亞歷山大的家族成員也都移陵於此。 薩拉丁城堡(Salah al-Din Cas-tle)坐落在開羅東郊的穆蓋塔姆山,是開羅的制高點,登臨其上,可俯瞰全城和悠悠北去的尼羅河,還隱約可見矗立在沙漠中的3座大金字塔。1164∼1169年十字軍攻入埃及,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敘利亞國王侖丁•贊吉派部將西勒科和薩拉丁進入埃及擊退十字軍,薩拉丁於戰後3個月被任命為埃及首相。1171年,薩拉丁罷黜權力衰落的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封自己為第一任「蘇丹」。為了防禦十字軍和鞏固王朝的統治,他一面修築城堡加強開羅的防衛,一面擴充軍備準備揮師北上光復耶路撒冷。 為了在開羅選擇築城的最佳地點,他率領部將騎馬繞開羅一周,又沿尼羅河岸實地考察,部將們對擇址也議論紛紛,他默不作聲地回到城內,下令屠宰兩隻羊,把羊肉切成許多小塊,命士兵掛在木塊或矛尖上,分別置在被部將們看中的地方。一天後有些地方的羊肉開始變味發黑,兩天後又有些地方的肉塊開始腐爛生疽。原來薩拉丁在選址問題上聽取部將們的意見後,除了從軍事角度考慮外,還考慮到溫度、通風和清潔度等環境條件,最後才決定將城堡建在易守難攻、地勢既險要肉塊最保鮮的地點。 城堡傍穆蓋塔姆山而建,面積10多平方公里,高36公尺,分為內、外城,城牆寬兩公尺多。1182年,城堡築成後交給侄兒管理,自己率軍穿越尼羅河三角洲和西奈半島北部沙漠去抗擊十字軍,在軍事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但他在離開城堡後就沒有回來,於1193年在大馬士革染上黃熱病而亡,享年56歲。 維卡拉古里(Wikala al-Ghuri)是現在保存還算完整的一種商棧,當年外國商人在這裡的一樓進行商品貿易,並在樓上租用臥室兼作貨物存放處。如今這幢建築物大都由藝術家使用。 尼羅河堰壩(Nile Barrage)在開羅以北24公里處,就在尼羅河岔入凱諾比克(Canopic)河和丹雅特(Dumyat)河前不遠處,是一處著名的觀光勝地,也是尼羅河帆船航行的終點,每週五和週日,水上公共計程船自電視大樓旁的梅斯佩羅(Maspero)站啟航,但暑天不宜搭乘,因又擠又熱。 在開羅市區東南部的舊城區中,有個專門安葬阿茲哈大學畢業生的墓地,就是聞名遐邇的大學生墓,不是這所大學的學生是不能葬在這裡的,他們的家屬也享有附葬的權利。墓地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看上去卻儼如一個居民區,那裡有一排排街道和一棟棟房屋,街道有名稱,房屋也有門牌號碼,有的甚至還有庭院,只是缺少高樓。每個房屋的門框上標有「某某人之墓」的字樣。從屋內豎立的墓碑數目可以看出此屋葬有幾名死者。埃及人把這種房屋稱作「赫什」,意思是「庭院」,認為人雖已仙逝,但亡靈猶存,因而「赫什」如亡靈安身之處。按照習俗,一般人都會為死者舉行隆重的葬禮,葬禮結束後親人們住在「赫什」守靈40天,每年開齋節和宰牲節都要前來掃墓,住上幾天,以示與先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由於這種墓地彷彿是座小城,人們詼諧地把它稱作「死城」。據說全市共有7座這樣的「死城」。它的存在代表開羅在發展過程中的每個重要階段,具有相當的考古價值,因此即使在市區內佔地廣闊,政府也不會將它拆除,死城景觀也將永遠成為開羅重要文化之一。 其中一座「死城」建於公元14、15世紀,是個大而集中的墓地,原是馬木路克的墓地,馬木路克是伊斯蘭帝國領袖哈里發所收買及訓練的白人奴隸軍人,多半來自黑海北岸的基查克土耳其(Qipchaq Turk)人,後來又陸續加入蒙古逃兵和其他種族人,其中尤以高加索人居多,也有一些希臘人和庫德人,以及一部分歐洲人。這些墓地在建造時因受到末世論影響,通常會在墳墓對面再蓋一間空屋,以備來世安居用,這種空屋現在卻成為開羅貧戶們安居之所。 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大批農民和外地人湧入開羅謀生,再加上伊斯蘭教鼓勵生養,人口迅速增加,造成市區住房緊缺,房租飛漲,一套兩居室住房的月租相當於剛畢業大學生每月工資的兩倍,致使許多青年有對象卻結不起婚。所以,一些收入微薄的窮人和無家可歸者,便紛紛湧到市區東邊苦地街(El Kurdi)和沙法街(City of the Shafll)的「死城」,以墓室為居,把石棺當床,人鬼同居。這裡雖然一無電燈、二缺自來水,但墓室足以遮風擋雨,免受驕陽暴曬,要比流浪街頭強多了。這裡的環境很糟,垃圾狼藉各處,秩序一片混亂。一些毒販、私娼經紀人及盜墓者也在此地出入。不但如此,每逢節日,親友前來聚會,憑弔死者,這些無家可歸者就不得不捲起鋪蓋,露宿街頭。由於這裡居住的人口不斷增加,看墓者就乘機敲詐勒索,迫使這些人每月向他們繳納5至10埃鎊的租金。如果誰住的墳墓好一些、大一些,交的租金就更多,不願交錢者,就會被趕出墓地。起初死者的親屬對自家的墓地被外人佔據,心裡不堪忍受,經常發生打架、爭吵的事件,但後來外來人口日益增多,也就無可奈何,不了了之。現在,這裡人口已多達50萬,埃及人把他們稱為「墓地居民」。埃及政府為避免名勝古蹟進一步遭受破壞,已採取一些措活A並表示力爭在幾年內將這些墓地居民遷往新居。自1977年以來,政府撥出鉅額資金在開羅四周的沙漠地區,陸續建成9個衛星城,但有許多議員卻提出質疑,並措詞激烈地問為什麼讓死人佔據著城裡的大好土地,為什麼不把墳墓搬到沙漠去,反而叫活人搬到地處沙漠荒涼的衛星城。 在伊本•圖倫清真寺的南邊是南墓區(Southern Cemetery),這裡的幾處陵墓數世紀以來一直是穆斯林的朝聖地。其中的依曼•夏菲伊(Iman al s-shafi'i)陵墓,是薩拉丁於1211年為與阿茲哈的什葉派相抗衡而建的一座遜尼派宗教學校,陵墓有木製鑲鉛的圓頂,其頂端的船隻,格子屏風及內部的柚木紀念碑,值得仔細品味。附近有穆罕默德•阿里在1816年為寵愛的妻子而造的華麗之墓,他的3個兒子和家族成員也葬於此。所有墓陵四周盡是10世紀以來的舊墳及近代才築的新墳,其間夾雜分布著些公寓。這些墓陵裡最顯著的是柏吉馬木路克大臣們的墳墓,坐落在綜托媬v群的遺蹟裡,以及伊斯蘭修院和其他大型住宅附近。 北墓區(North Cemetery)可以看到切爾克斯人的陵墓,從5座巨大紀念建築的遺蹟中可看出當年的盛況。它們是馬木路克建築及其內部裝潢的縮影。 巴庫陵寢(Complex of Barq-uq)是北墓區第一座龐大的紀念建築物,並且都是成雙成對,如兩座宣禮塔、兩個圓頂、兩座噴泉,連聖殿兩邊牆上也有兩座精緻優美的木屏風。


金字塔聞名於世

開羅最熱門的觀光賣點是金字塔,它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50年、埃及古王國第一代至第六代法老王為自己修築的陵寢,由於都呈三角形,狀似漢字的「金」字,所以被稱為金字塔。世界上建有金字塔的地方很多,但以埃及境內的最為古老、宏偉,它代表了埃及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被譽為世界奇蹟。 居世界七大奇觀首位的埃及金字塔,散布在尼羅河畔的平原上,現已發現的不下百座。在數千年漫長的歲月中,世上多少古城堡早已淪為廢墟,唯有象徵古埃及璀燦歷史文化的金字塔,仍然聳立,看盡人間滄桑,並以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古代埃及人有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神事先安排好的,無論今生或來世,一切事物均固定不變,人生只不過是個短暫的居留過程,死後才是代表著永恆的享受。因此,埃及人把冥世看作今世生活的延續,甚至更加重視。所以每位古埃及國王都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建造墳墓,還以壁畫和木製模型等作為死後繼續從事的活動,如駕船巡遊、狩獵和歡宴等,使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裡同樣生活得舒適如意。 埃及人認為靈魂是依附屍體而存在,只要屍體不朽,靈魂便可永存,因此便想出保持屍體不腐的「香屍」(Embalming)辦法,所的屍乾就叫做木乃伊(Mummy)。根據古希臘文獻記載,木乃伊作法依其費用的多寡分成三等,最普通的作法是先將屍體仰放在手術台上,用一種特製的釣子從鼻孔伸進腦內反復鼓搗,直至將腦漿弄碎。接著翻轉屍身,腦漿會順著鼻孔流下,瀝乾腦汁後以滾燙的樹脂注入體內。第二步將腰部切個口,由此用手伸進屍身,掏淨所有內臟,然後以椰油清洗,把木屑、麻布塞入空腔吸濕,屍身則塗上特製的香料、油層及松脂,頭髮也抹上濃香油後編結成型,接下來是以特別配製的化妝品飾容、染指甲。第三步以在香油中浸泡過的亞麻布條將屍身層層緊裹。 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屍身內臟會被放入一個假胸中,再重新放回屍身。製作法老王等高級木乃伊時,須反復經過類似但十分細致的程序,腦漿和內臟分別放在4個容器中,清洗後的屍體再加以鹽漬、風乾,然後再進行其他講究的程序,最後以黃金覆臉,將木乃伊量身置於專製的金棺中,才算大功告成。法老王認為木乃伊放在金字塔中,靈魂可藉此在墓中生活;並為了靈魂過得舒適,便把豪華的布置品、寶石、驅魔護符,供使喚的僕人及奴隸的木偶或石雕同置墓中。為防貴重的陪葬品和木乃伊遭盜劫,就用巨大石材圍壘墓外,並在墓室內建迷宮和機關陷阱。 埃及大金字塔結構嚴謹,巧奪天工,即使在今天,人們也無法運用現代化建築科技複製類似的金字塔。古埃及人切割石磈和大量結構的高超知識,絕非今日任何現代化的建築物所能比擬。埃及金字塔曾經歷過3次大地震仍安然無恙,一直到今天,它的水平差距絕對不超過半吋,它所指的真北方向,現代羅盤也不過如此。金字塔內部始終維持20℃室溫,與外面的沙漠氣候大不相同。金字塔基部的石面每塊都長100吋,表面石塊使用的接合劑到現在依然堅牢,比現代人使用的水泥或樹脂更為牢固。塔的陰影與現代精密儀器測到的太陽年長度完全相同。 金字塔還有一些令人費解的秘密,它的高度的平方正好等於它每面三角形的面積;4個底邊的周長除以高的兩倍,等於圓周率的值,把它的高度乘以10億倍,等於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如果延長大金字塔底面中央的縱平分線,就成為地球的子午線,古代各國的首府和神廟,都是根據這條子午線確立位置的,其中包括中國商朝首都殷。如在金字塔高1/3處放上些濕度極大的動物屍體,竟然可以出現脫水變成「木乃伊」現象,而非腐爛消失。最神奇的是還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鮮、刀刃的鋒利,以及使植物種子萌芽率得到提高等,這被專家們稱為「金字塔能」現象的奧秘,至今無人能解。另據最新研究表明,塔面巨石並非來自開羅附近的天然花崗岩,而是人造的。科學家約瑟•大衛杜維斯通過對石塊化學成份的細心研究分析,得出是由石灰石和貝殼經過人工澆築混凝而成的,是人造石。這種龐大的建築物如拆下來,全部的石塊足以興建一座高3公尺、寬1公尺的石牆,環繞整個法國。 埃及人引以為傲的金字塔已有損毀跡象,14世紀時,阿拉伯人曾從塔上剝走約9萬平方公尺大的表面石塊,在開羅興建許多清真寺和宮殿,再加上平均每日3500多名觀光攀上爬下、踐踏摸敲,以及地下上升的鹽漬腐蝕,有的表面石塊已開始鬆動。 古埃及最早的墓葬形式是在沙地上挖一個坑埋下屍體後,堆一個沙丘,再圍以亂石,以防沙子流失。漸漸地,人們又在沙堆周圍砌成磚牆,後改為石牆,有的墳還用木板加蓋。這種既有地下墓室,又有地面建築的墳墓,被稱作「馬斯塔巴」,它在阿拉伯語中是「凳子」之意,是古埃及第一、第二王朝時期,王室和達官貴族最通用的來生「安居所」。到了第三王朝時期,隨國土的日漸擴展,王權逐步加強,法老王開始修建金字塔陵墓,並在第四王朝時達到巔峰,這段期間也就成了金字塔文化的青春時代,法老們令工人建起了「金字塔」都市。 開羅西方利比亞沙漠邊緣吉薩地區的吉薩金字塔群(Pyramid of Gija)最為有名,共有3種大金字塔由近開羅的一方依序排列,分別為古夫王基阿帕斯(Cheops)、卡菲王基夫連(Chephren)和曼考王米司里納斯(Mycerinus)墓。其中又以古夫王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Khufu)為最大,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他是埃及第四王朝奠基人法老斯涅弗羅之子,於公元前2640年左右下令徵召了30萬名工人,進行這項神聖的工作,有的甚至是祖孫三代同時為金字塔賣命,前後用了30年時間才完成這座登峰造極的建築。此塔共用230萬塊巨石砌成,大部分石塊高1公尺,寬2公尺,長度不一,最長達6公尺,平均每塊重兩噸半,最重可達16噸,全部石塊重量為684.8萬噸,所有石塊切割得分毫不差,石塊與石塊間的縫隙都在半公釐內。塔高146.5公尺,在數千年風化剝蝕下,現在只剩下137公尺高。面積近6萬平方公尺,底基呈正方形,四邊底基每邊長230公尺,塔的傾斜度是52度,四個斜面正對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但其中的北面是磁北而不是真北,根據金字塔所指示的方向及陰影,能夠精確地測量出太陽年的長度。金字塔表面最初呈緩坡斜面,後來再用三角石灰石填成一級級階梯;聰慧的埃及人活用了力學原理,使金字塔在歷經千年的風吹雨淋日曬,以及強烈的地震後,仍能紋風不動。 塔的入口在北坡離地面18公尺高度,也就是在第13級石階上,是用4塊大石灰石砌築的三角形拱門,這樣就可以把上面幾萬噸的石頭重量、均勻地分散到兩邊去,人們沿著塔走一圈約需20分鐘時間。進去時,有兩條各長約100公尺的傾斜甬道,須彎腰而行。一條向下深入地層石室,另一條往上通向「國王墓室」和「王后墓室」,但這些入口已被封閉,觀光客須由左下方第6級石階上的一個洞口出入,此處距地面13公尺左右,是公元9世紀時阿拔斯王朝統治者馬蒙為了拿走塔內寶藏強行開鑿的,故稱「馬蒙入口」。由此入內35公尺後,道路與原坡狀隧道相連,再往下走,可達鑿建於塔底中央30公尺深處由天然岩石構成的國王墓室。據說,金字塔內還藏有許多密穴,但至今還未被人找到。 在距原入口約20公尺的隧道處,有一條高約1公尺多、長達36公尺的上坡道,它連接著高1.7公尺、長35公尺的西向水平通道,盡頭就是呈「人」字形天花板的「王后墓室」,內已空無一物。 大金字塔東邊是古夫王靈廟,已遭嚴重破壞。在道路南北兩邊各有一個船坑,南邊塔底附近還有兩個船坑,其中一個在1945年挖出,還發現了一艘拆卸完全的小船,經過重新組合後,放在太陽舟博物館內供人參觀。 卡菲王金字塔(Pyramid of Khafre)又譯為庫菲爾金字塔,俗稱戴帽子的金字塔,因它頂端的顏色與下面的塔身顏色不同,像是後來加上去的,它坐落在大金字塔南側。卡菲王是古夫王之子,他的金字塔比大金字塔稍小,原高163.9公尺,現在剩下143公尺,底部每邊長246.3公尺。其靈廟由巨岩塊切成,供奉採自努比亞閃長岩刻成的卡菲王雕像,並有參道遺蹟、花崗岩、蠟石的堆積物和巨石柱的殘存遺蹟。 曼考王金字塔(Pyramid of Menkaure)坐落在其父卡菲王金字塔南邊,呈正方形,高度原為75.9公尺,現在只有66公尺,底部每邊長127.2公尺。由各種跡象看出它是匆匆完成的,原本設計用紅色花岡岩為外層,結果只建到16層,上半部只採用普通的石灰岩,靈廟、堤道和山谷廟的最後建築都是用磚頭完成的。在山谷廟的廢墟裡,曾發現許多重要的雕刻,包括現在存放在波士頓博物館裡的曼考王和卡萊倫布蒂皇后的片麻岩雕像,以及在埃及博物館的一座3人雕像,刻的是一對女神抱著曼考王。 每個大金字塔旁邊還有些小金字塔,可能是王室成員之墓,由南向北作縱軸線排列,有古夫王塔旁的后妃赫努茜和梅蕊,以及母后赫特菲內絲等的小金字塔,長、寬都在20公尺左右,底邊長45公尺,高僅6公尺,由每塊重約兩噸的石灰石砌築。卡菲王金字塔邊的小金字塔高9公尺,曼考王金字塔側的小金字塔體高約11公尺,呈階梯形。 現在吉薩高原共掘出包括獅身人面像旁的卡萊倫布蒂皇后金字塔在內的11座金字塔,原來每座塔的南北兩面都設有入口,但當塔蓋好後就被封死。11座金字塔從入口處都有甬道與主墓室相連,但都未發現墓主的木乃伊和王室應有的陪葬品,其原因一是被盜,另一是即使剩有少數陪葬品,也早已被珍藏在各大博物館中。 此外,吉薩金字塔周圍還有許多墓塚,其中的凱伊墓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裡面有一具擁有4200多年歷史的木乃伊,咸信係凱伊主教的屍體,他生前教導公主並掌管靈廟的一切儀式。此墓還首次出現壁畫上簽有畫家的名字。凱伊妻女墓穴除有兩具骸骨外,壁面還刻有「屠夫帶牛腿、人們帶供品、女人站著⋯⋯」等生活豐足歡樂之景。古夫王金字塔西約20公尺地方,有第五王朝伊希希法老王的朝臣墓穴。在這附近,1995年10月又出土了埃及著名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王妃奈芙妲莉的陵墓。 最大的墓園發現於1990年,內有距今4600多年的600多個墓穴,係建金字塔的監工、匠工和勞工等各項工作人員的葬身處,據專家對墓園出土的一些保存完好的遺物研究,認為在5000多年前,吉薩高原可能是森林地帶而非沙漠區,金字塔所處位置可能是個熱鬧的城市中心。墓園中多數墳裡都有夫妻兒女幾個骨骸,有個墓內甚至下葬著夫妻倆和19個兒女。從群葬的骨骸中可以得知,往生者除年齡都在30多歲外,背部都有毛病,這可能與拖拉巨石壘砌金字塔的工作有關。 最讓人百思不解的是墓穴的咒語,墓園中每23座大墓便有一座墓刻著咒語,小墓每百座才有一座有咒語,其目的是嚇退盜墓者。由此可見當時上至法老王、下至民間,咒語已相當流行。而且大多女人的咒語比男人狠毒。如裴耶提夫婦倆所下的咒語就有所不同,男墓主毒咒闖入者遭鱷魚、猛獅和河馬吞吃,而女主人則又加上了巨蛇和毒蠍兩物,並在墓穴入口刻著咒語「不管你是誰,膽敢踏入半步,女神哈瑟將給你最痛苦的懲罰」,她還在墓穴的壁龕裡,放上破裂的猴頭人身陶俑,那是有意製作的,似此警告入侵者。雖然許多考古學家不信邪,但後來發生的事卻令人瞠目結舌:如1991年10月12日,吉薩金字塔南方發生地震,一名工作人員的老家被震垮。一隊由考古學家卡特率領的人員進入墓穴後,在隔天、一週、一月內因不明原因而相繼死亡,連他最心愛的一隻鸚鵡,也在不久後被蛇吃掉,他本人則在完成研究後不久逝世。一位資深古蹟攝影師在爬古蹟內階梯時,不慎跌進墓室中,摔成重傷。更奇怪的是一列載運古墳殘石的小火車也發生出軌意外;而指揮挖掘的考古界奇才哈瓦斯因心臟病突發,差點送命。怪事接連,不知是巧合或毒咒應驗。 人面獅身像也和大金字塔一樣蜚聲海內外。它是吉薩高地唯一也是最大的一座雕像,坐落在卡菲王金字塔東北方372公尺處的一塊漥地中央。這座古老的雕像又稱斯芬克斯(Sphinx)獅身人面像,斯芬克斯英文意為「難以解答之謎」。據說這尊巨像所處位置乃當年修建金字塔時的採石場,採石工將這裡堅硬石塊開採出來,源源不斷地運到金字塔建造現場,但石場中央一大塊天然岩含有貝類雜物,所以棄之不用,採石場上便遺留下一座石山。公元前2610年,當金字塔剛竣工卡菲王來視察時,見此山擋在塔前,極不雅觀,龍顏不悅,這時一位石匠從埃及神話中汲取了靈楚A機智地向國王建議,把小石山雕琢成法老王頭像和獅子身軀。因為在古代,人們常把負責部落安全和抵禦外來之敵的酋長視為勇猛的雄獅,而把獅頭換成法老王頭像,既可讓國王光輝形象永存,又能顯示國王的無比威嚴。卡菲王聽罷大喜,馬上下令動工鑿建,一件千年不朽的巨雕藝術就此誕生。它的顏面是卡菲王,象徵著帝王的智慧和雄獅般的威武;但也有人說是代表著古埃及宗教所敬奉的霍魯斯(Horus)神,而被認係國王墳塚的守護神。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人面獅身像則被視為太陽神,成為人們朝拜的聖蹟。 在數千年的歲月中,人面獅身像曾多次被黃沙掩埋。它的兩肢前爪間至今尚存有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統治時的一塊記夢碑,碑上的內容是個有趣的歷史故事。當時金字塔附近黃沙遍野,羚羊和其牠野生動物出沒,人面獅身像被沙掩至脖頸,有一天,當時還是年輕王子的圖特摩斯四世到這裡狩獵,中午時分,四周無蔭涼去處,就來到石像陰影下小憩,朦朧中忽見石像開口對他說「沙石憋得透不過氣來,假如能除去我身上黃沙,我將封你為上、下埃及的國王。」王子當場允諾,夢醒後實現自己諾言,下令清除沙石,並在人面獅身像的南、北、西三面築起一道土坯牆,以防沙土再次堆積,土牆迄今尚存,而且每塊土坯上都刻有圖特摩斯名字。後來,圖特摩斯果然當上了國王。 在托勒密王朝統治時期,獅身上的石塊開始脫落,當時是以小石塊修補兩側、前肢和尾部。在羅馬帝國時代,這裡成為最重要的旅遊勝地,羅馬人還在附近建造了半圓形的階梯劇場,但遺蹟不復存在。當時一些羅馬文人名士不斷造訪,有的留下雕刻的石碑,有的在石像前肢上題詞留名,甚至還有人在前爪上刻下讚美讚。 18世紀時,這座超然大物頭像下又堆滿了黃沙。1816英國考古學家卡菲里亞率工作隊在石像附近進行清理挖掘,1818年,掘出了不知何時從石像額上脫落的聖蛇浮雕和一大塊長鬚,並送回不列顛博物館。後來由於挖掘工作遇到重重困難,無奈被迫輟工數次,直至1886年,堆積形成的如鋼鐵般厚硬的沙土才清除完。呈現出來的巨像令當時人們非常震驚和出乎意料之外,整座像昂首面向東方,高達20公尺,寬15公尺,獅身長達62公尺,耳長1.925公尺,鼻子長度是1.75公尺,嘴寬2.3公尺,頭戴皇冠,兩耳側有扇狀的「奈姆斯」頭巾大垂,前額裝飾著據說能噴射毒液的庫伯拉聖蛇浮雕,下顎掛著標誌國王威儀的長鬚,脖子上圍以項圈,鷹的羽毛打扮著獅身。石像面龐慈祥智慧,嘴角還微露一絲幾千年來神秘的笑容:它像一名忠誠的衛士,匐伏在古夫王塔前,天天凝視著旭日東升,默默無語地觀察著人間的憂患滄桑。 經過漫長無情歲月的洗禮,如今屹立在金字塔前的斯芬克斯像早已面目全非,傷痕斑斑。它曾一度被古羅馬獨裁者凱撒視為戰利品,也曾被法國遠征軍肆意凌虐,致使昔日外層的紅色膠泥大部分剝落,項圈和彩繪無影無蹤,只剩頭頂上一個四方形固定皇冠的深洞,頭頂皇冠、額上聖蛇浮雕及下巴長鬚早已脫落,甚至連鼻子也不知去向。據說失鬚是由於馬木路克人砲轟所致,而關於鼻子問題,近200年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1978年,拿破崙攻佔開羅後,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許多人向他俯首稱臣,唯有傲岸不群的斯芬克斯人面獅身像,以王者的尊嚴和獅身的威武表畦X毫不屈服的氣概,惱羞成怒的拿破崙遂令士兵把它的鼻子當射靶,開砲轟掉了。但有學者認為這不是歷史事實,據中世紀阿拉伯著名歷史學家瑪格里齊記載,在14世紀時,人面獅身石像就已被黃沙覆蓋,只露頭部,當時有位名叫沙依姆•台赫爾的穆斯林,反對偶像崇拜,對不時有人來此朝拜極為不滿,於是就用斧頭砍掉人面獅身像的鼻子,毀壞面容,阻止人們的朝拜。 近幾十年來,人面獅身像的風化加快了,主要原因是石料質地脆弱鬆散,頭部的石質較堅實,但胸部和軀體的石料很差,不斷脫落,再加上受灼熱的陽光、懸殊的日夜溫差和晨露的影響,以及強勁飛沙走石的不斷襲擊,使石像倍受摧殘。雖然當地雨水稀少,但隨著阿斯旺水壩的建成,使尼羅河河水穩定在地表層,造成石像下面地下水位上升,在石像旁曾挖過3口井,距地面3、4公尺就出水;由於地下水滲入石像體內,與石灰石起化學反應,使石像外表滲出鹽晶。另外,人面獅身像附近有許多達官貴人的別墅、夜總會和娛樂場,也給石像帶來了污染。1982年,埃及概膝q已故總統沙達特的豪華別墅開刀,用推土機把附近的一些污染源建築清理,淨化環境。1990年人面獅身開始進行修復工程,主要是針對左邊的胸部和頸部,不但予以補強,還注射了抗老針,將化學成分打入石頭,使之更加強化堅硬。 格拉尼特(Granite)寺院位於人面獅身石像前面,是卡菲王金字塔的拜殿,有鋪石材的參拜道遺址,還有花崗岩、蠟石的堆積物和巨柱殘蹟。1936年,埃及考古學家薩里姆•哈桑在石像附近工作時,發現一座用土坯修築的小廟和很多石碑,且廟牆上刻有各種圖案。此廟位於巨像東北面,據考證係圖特摩斯四世所建。 太陽船博物館(Salar Boat Museum)緊鄰古夫王大金字塔南側,落成於1982年3月6日,由義大利工程師精心設計,外觀新穎別致,呈船體形,館內裝有空調,步入寬敞明亮的展廳,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艘用鋼架托起的棕色龐大木船,它距今有4500多年的歷史。參觀道是繞木船盤旋而上,使觀眾能清楚地看到船體上下左右各部位。木船首尾高昂,呈流線型,形態優美。船身總長43.4公尺,最寬處為5.9公尺,船頭高6公尺,挺立似木柱,有紙草花雕刻圖案。船尾後翹,先往裡勾,然後直向外,高7.5公尺,靠近船尾有兩間船艙,長9公尺,寬約4公尺。船頭有涼棚,上蓋蘆葦蓆,係船長指揮室;船中央兩側各配有5支槳,槳長8.5公尺,船尾兩槳作為船舵使用。全船共需24名水手。有些木槳上畫有箭頭,據說是供這艘船登天時用來降妖除怪的。船上還備有一支篙,以測水深,還有一把木槌和一根木楔是備拋錨用的。 這艘太陽船是在古夫王金字塔南側18公里處地下發現的。1954年5月,埃及考古學家卡瑪爾•馬拉赫在清理沙石時,見一截土牆下有個大石坑,長31公尺,寬2.6公尺,深達3.5公尺,坑上覆蓋著代表當時全國41個州的41塊石板,每塊長4.5公尺,寬約0.8公尺,厚1.8公尺,重1800公斤。坑口封閉嚴密,坑內置有麝香和防蛀香料,當第一塊石板吊起時,一股異香從坑內飄出,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塊大小不同、長短不一的木塊和一些蘆葦及繩索。木塊多為杉木,最長的23公尺,最短的不足10公分。據考古學家研究,這艘古船是古夫王的殯葬船,古埃及人尊太陽為神,故把法老王的木舟也尊為「太陽船」,古夫王駕崩後就用太陽船運來此地,葬入大金字塔,隨後把船拆成650個部件,共計1224塊,安放在石坑內,以使他的靈魂可以乘上太陽船遨遊太空,然後再回到人世。據古文獻記載,古夫王的父親斯涅弗羅曾派40艘船從黎巴嫩運回大批杉木,這些船板可能就是用這批杉木加工製造的。儘管在古夫執政時代,埃及已廣泛使用鐵器,但這艘太陽船沒有一根鐵釘,而是用5公斤重的棕繩像縫衣服般,將全部木板上約4000個洞眼穿紮起來,依靠木材遇水膨脹和棕繩收縮原理堵塞孔隙。著名的文物修復專家艾哈邁德•尤素夫,在沒有圖紙、繪畫和文字資料可循的條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恢復了這艘船的昔日雄姿。這艘太陽船的出土,被認是20世紀中葉埃及考古界最偉大的發現,也是迄今為止發掘到的最古老和最完整的古代船隻。 除金字塔、人面獅身像、太陽船外,吉薩還有個引人的神秘迷宮,據歷史記載,迷宮是建在摩利王朝瑪蒂后那兩座金字塔的中央,這兩座塔也非常古怪,不建在地面上,而建在摩利士湖的湖心,由花岡岩築成。整個迷宮的特點是有奇異迴轉的3000多間房子,且有2/3是隱藏在湖面下30公尺左右處,房子完全用有色彩花紋的火岩構築成,在牆頂和牆壁四周設有各式各樣的浮雕作品,有花樣各異的尋歡形式,也有內容非常前衛、儘量暴露女性軀體美,這說明古代埃及人除相當崇尚武力外,還非常重視女人,而不顧及社會道德。這些浮雕被認係埃及藝術的結晶品。迷宮戌 7層建築,在它中央地方有個設計成深井似的迴轉道構造很詭秘,好像是迷宮的總樞紐,每條通道都通往一個房間,但卻左轉右彎非常複雜而緊密,如果沒有導遊和正確的道路圖案,任何人進去後別妄想走出來。 參觀金字塔遊客本來可以在附近騎駱駝或騎馬並拍照留念,但由於滿地駱駝屎形成嚴重污染和不雅畫面,現在所有牲畜都禁止進入吉薩高原。管理單位在1公里外蓋了一座馬廄,將所有駱駝和馬匹遷往,供觀光客乘騎。


吉薩市是旅遊勝地

吉薩(Jizah)是上埃及吉薩省的省會,城名源自阿拉伯語「河谷」之意,在史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成為埃及的觀光勝地。經緯度為東經31度13分、北緯30度1分,位於開羅西南郊15公里處,坐落在尼羅河西岸。 這個擁有216萬人口的城市,是吉薩省最大的工業中心,建有水泥、鐵製品、木材製品、汽車零件、紡織和釀酒等工廠。農作區多分布在郊區尼羅河谷地,主要作物有玉米、棉花、小麥、粟、棗和供應本市及開羅的蔬菜。此外,煤、鐵礦也有儲量。 對外陸、空交通便捷,市北的因貝拜(Imbabah)機場可與國內各地連絡;開羅至阿斯旺鐵路經過此地;公路貫通開羅,從首都驅車跨過尼羅河大橋西行,很快就來到寬闊的金字塔大街,兩旁是一棵棵精心剪成金字塔形狀的矮樹,就像一個個路標,告訴人們前面便是舉世聞名的金字塔。 市內建有漂亮的外國大使館、現代化高樓大廈、觀光飯店、政府和企業的辦公室大樓、研究所、公園、動物園和遊樂園等。埃及的大部分電影製片廠也設在這裡,還有阿拉伯語言研究院、眼科研究所,應用藝術高等學校和1924年重建的開羅大學。這家設備齊全綜合性的知名大學,規模宏大,在中東和非洲名居首位,為埃及培養了不少人才。 在金字塔區設有許多觀光大飯店,其中的米納歐伯洛飯店(Mena House Oberoi)建於1869年,是全埃及少數幾家擁有百年歷史的飯店之一,也是唯一獲選為「世界傑出旅館」組織(The Lead-ing Hotels of the World)的會員旅館。米納是古埃及第一位法老名字,歐伯洛是現在這家飯店主人的名字。起初米納只是埃及當時的統治者凱迪夫•伊斯梅利亞的行館,蘇彝士運河通航後,大批歐洲人渡海前來參觀世界奇蹟金字塔,為解決他們的食宿,米納被徹底改成旅館,擴充了設備。現今米納飯店內的主餐廳,就是當初從行館改成旅館的第一個建築。這家飯店有輝煌的歷央A1943年11月22∼26日,決定世界歷史的「開羅會議」就在這裡舉行,當時出席會議的三巨頭有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中國的蔣介石委員長,會議宣言於同年12月1日分別在華盛頓、重慶和倫敦等三地同時發表,會議確定了中國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地位,更決定戰敗的日本必須將台灣歸還給中國。當時三巨頭和蔣夫人宋美齡在一起照相時所坐過的4張椅子,至今仍收藏在飯店裡。這是一幢古意盎然的深黃色建築物,共有522間客房,每間客房都非常華麗寬敞,一切擺設也精緻講究,還噴了香水。每當觀光旺季,有許多觀光客在此出入,非常熱鬧。現在,它已成為埃及政府惚搯篕囿滬瑪鼣鶨牷C由於生意興隆,新的房間不斷擴建,花園後方的新房間,設計上是度假飯店型式,另附設一座18個洞的高爾夫球場,一座大型游泳池、夜間網球場、一間可容納1500人的會議中心與宴會廳。 金字塔假日酒店(Holiday Inn Pyramids)設有536間高級客房,也是一家現代化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有第一流的服務品質。另外還有一家喜來登酒店擁有394間優雅的客房,附設有賭場、夜總會。在金字塔周圍還有一些小木屋,供觀光客休息或晚間欣賞夜空景色。 在大金字塔後方,還有座帳篷式的夜總會,可以品嚐到沙漠式的餐飲,還能夠吃一頓烤牛肉、駱駝肉和驢肉,晚上可以欣賞到埃及肚皮舞孃的嫻熟舞姿,以及當地民俗舞蹈、非洲原始舞和各國雜耍等。金字塔四周布滿銷售紀念品的商店,供應有皮製的駱駝、瓶裝的七彩沙石、銅盤、人像和項鏈等各種各式具有特色的紀念品、觀光客在此購物時,必須狠狠殺價,以60%原價成交才不會吃虧。 法老村坐落在吉薩市尼羅河中的雅各布島上,是由埃及著名學者哈桑•拉加伯博士摹仿埃及法老統治時代的生活方式創建起來的一個村落,佔地約32畝,村裡居住著300多名從事旅遊工作的「村民」。法老村完全按照古埃及的風格和生活方式,建築了許多神廟和農舍,規劃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場地。從事觀光工作的「村民」們身穿古埃及服裝,使用法老時代的農具和工具,表演古埃及的農業和手工業等生產活動,向觀光客們再現5000年前古埃及人生活和生產的各種日常生活活動情景。入口處位於尼羅河畔,有一棟兩層樓房,在二樓的欄杆上畫橫幅「拉加伯博士爬悝齱v的英文字標記,樓前由幾種顏色拼成傳統的長條旗迎風飄揚。樓房前面是一片微波蕩漾、碧藍開闊的河面,旅遊須乘小遊艇渡河登島參觀。島上的婦女一律頭戴披肩假髮,這主要是因當地天氣炎熱,許多婦女和男人一樣,都是剃光了頭,但外出勞動時,要戴披肩假髮,以顯示女性特有的風采。島上農田裡,數名村民腰繫白色圍裙,裸露著上半身,舉著只有在博物館中才能見到的原始鋤頭在耕種,也有的人手拿鞭子鞭策黃牛耕地。在地頭邊,還有人吹著古老的長笛,一派寧靜的田園風光,使人彷彿回到4000年前的埃及農村。此外,島上還立有一尊尼羅河神像。 拉加伯博士紙莎草博物館坐落在吉薩郊外的尼羅河畔,雖然是一棟不起眼的兩層樓木房,但卻是一個集博物館、研究所和商店於一體的建築,並壟斷著全國的紙莎草種植和加工生產。早在5000年前,埃及人就發明了紙莎草紙(Papyrus),是人類最古老的書寫材料。紙莎草是古老的水生植物,盛產於古埃及尼羅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區,用途非常廣泛,在當時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水面下的白莖可供食用;綠莖可用來蓋草屋、造船、編織草蓆、草鞋、繩索和籮筐等日用品;乾根可製作香料,還可用來祭祀和驅蠅。但最大用途是造紙。 紙莎草紙的發明,使古埃及文化進入重要的發展時期,它大量出口到西亞和歐洲各地,取代了原始的木頭、石塊、陶片,成為古代主要的書寫材料,直到公元8世紀中國的造紙術經巴格達和大馬士革傳入埃及後,因原料廣、成本低、產量大、售價便宜和攜帶方便,而漸漸取代了紙莎草紙市場;公元9世紀後,紙莎草紙製作工藝已被人遺忘。18世紀後,西方考古學家陸續發現了大批紙莎草紙文獻,引起了對紙莎草紙的興趣,但始終未找到它的製作方法。1960年,首任埃及駐北京大使哈桑•拉加伯任期屆滿回國後,開始致力於研究紙莎草紙,經過多年的試驗,終於生產出與古代一樣的紙莎草紙,法國政府授予他紙莎草紙研究博士學位。1977年,又獲得加工生產紙莎草紙的專利權。 當人們步入這個別具一格的紙莎草博物館時,映入眼簾的是一艘紙莎草船。據說古埃及人用紙莎草造船捕魚,這種草因草莖輕,內含空氣而浮起,但也有很大的缺陷,草莖吸飽水後船便會下沉,所以使用一段時間後,必須把船拖上岸曬乾後再下水。相傳,先知摩西在埃及誕生,他母親納卡比為逃避埃及法老發布溺死所有希伯萊男孩的法令,用紙草做了一個盆子,外塗一層焦油,然後把摩西放入盆內,盆子在尼羅河上漂游,被法老的一位公主撈起,摩西因而得救。博物館一樓為操作室,有系統全面地向遊客介紹古埃及的造紙法。先把紙草莖髓割成薄片後,用木碾上下滾動壓緊,以增加它的韌性,然後浸泡在浴缸中24小時,除去糖分,取出後放在一塊白布上,布下面為細毛氈,按上面提到的方法一條條鋪好,接著在上面另外再放置一塊白布和毛氈,最後把上下夾著紙草莖髓的毛氈放入壓榨機內冷壓4∼6天,每天換一次白布,自然涼乾後就形成了紙莎草紙。二樓是展覽室和售貨室,到處擺放著用紙莎草編織的籃子、罐、鞋、帽、繩等各種手工藝品,牆上和玻璃框內陳列著形形色色的紙莎草畫,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給。這些繪畫作品都是手工繪製和上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鮮豔奪目。 在古夫王大金字塔附近有個名叫拉雅斯的村莊,有100多戶人家,由於常年養蛇,並與蛇一起生活,因而得名蛇村。村裡的男女老少與蛇相依為命,平安相處,由於他們以養蛇為生,所以村裡有各種各樣的蛇類出沒。埃及人認為「人遇蛇喜降臨」,當人們在田邊碰到蛇,便認為自己會交好運。這裡的蛇給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因牠全身都是寶,蛇汁可以用來製作珍貴的藥材,蛇皮可用來製作鼓皮、皮鞋面、手袋面和腰帶面等,蛇肉可以烹製各種美味佳餚。


亞歷山大城

亞歷山大(Alexandria)是埃及第二大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稱「阿荔散」,阿拉伯語又稱「伊斯康德里亞」。公元前332年,25歲的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想在埃及海岸邊建個能與馬其頓王國緊密相連的首都。翌年他揮師順尼羅河北上,到達三角洲西側發現有個小漁村,氣候宜人,淡水充足,附近還有渾然天成的港口與石灰岩採集場,來往於尼羅河相當方便。於是在瀕臨地中海的一個小山崗上,指著前方不遠的古城拉庫提斯(Rhakotis)舊址,告訴手下「要在這裡建立一個以我名字命名的城市。」還立刻畫出城市草圖,並把城牆的具體位置戌a面上確定下來,但一時找不到劃線材料。有個異想天開的人出個主意,把士兵隨身攜帶的麵粉口糧收集起來,大帝在前面走,跟在身後的人就往地下撒麵粉,直至把整個城市的輪廓在地上完全標示出來為止。國王在下令建造這座都城後就離去,繼續遠征四方,因此他從來沒有見過自己創建的亞歷山大城。此後又領兵侵入波斯帝國,拓展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並且在征服過的西亞、地中海沿岸的東亞和北非,先後建立多達12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其中只有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發展最為繁榮和最負盛名,城名並延用至今。 這個城市建成後,亞歷山大將它定為國都,同時把馬其頓帝國更名為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06年,亞歷山大部將托勒密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仍以亞歷山大城為首都。但他並沒繼承先王遺志將埃及建成獨立城邦。因此當時的亞歷山大城是正統的希臘城邦,大部分居民也是希臘人,其次才是猶太人和埃及人。後來的統治者就在此大興土木,不到百年,新興城市規模就超過了迦太基,一躍成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對歐、亞和非洲間的貿易及文化交流有很大幫助,造就了「希臘後期文化」。在這期間,整個城市非常繁華,主街道寬達30公尺,城內王宮寺廟林立,迅B點綴著花園、廣場、噴水池,人口多達4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中海最著名的港口。此城同時對人類的科學、文化和藝術也有巨大貢獻。王朝前期曾鼓勵學術研究,並建立面積廣闊、擁有演講所、實驗室、觀測台、用餐室、公園、動物園的繆斯學園,大圖書館及其附屬的博物館,並由王室提供資金,讓科學家、學者、文人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吸引了無數的知識分子前來,培養許多卓越出名的數學家、科學家和文學家。此城的亞歷山大燈塔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它既是非洲大陸最早的燈塔,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燈塔。 托勒密王朝後期,不善朝政的帝王們使亞歷山大被納入羅馬人的管轄範圍,自主權被羅馬人逐漸吞噬。為了確保亞歷山大的自主權,公元前51年,17歲的克婁芭特娜女皇,以過人的聰明狡滑,俘獲兩位擁有生死予奪大權的羅馬人的心,使亞歷山大城依然風光於希臘人手裡。 克婁芭特娜女皇和其子凱撒利安死後,埃及於公元前30年被完全剝奪自主權,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由總督或行政官坐鎮。由於當時埃及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糧倉,亞歷山大便成為糧食出口的重要港市。當基督教興起時,最能容納新思想的亞歷山大城很快接受並逐步發展起來,把基督教提升到哲學層次並加以研究,它既是埃及最重要城市之一,同時還與羅馬、君士坦丁堡同稱為古代世界基督教三大中心之一。遠在千里外的中國人也知道這座城市,在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載有漢武帝派使者出訪亞歷山大城。當時中國和羅馬帝國間闢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經印度洋入紅海至開羅,輾轉亞歷山大,然後通過地中海抵達羅馬。亞歷山大成為中國絲綢和瓷器運往歐洲的重要轉運站。 羅馬皇帝戴奧克雷軒為便於統治和鞏固權力而進行改革,引起被不公平對待的埃及人強烈不滿,就進行抵抗並遭到鎮壓。在每天均慘死60人的情況下,基督徒從亞歷山大或其他地方逃往偏僻的沙漠區,創建了修道院,極受人們歡迎。因宗教而死亡的殉難時代也就成為埃及基督教歷史的開端。 隨著基督教修道院的發展,君士坦丁頒布詔令,定基督教為國教。不過關於神性人性是否統一在耶穌身上的論戰非常尖銳,逐漸形成論點不同的基督教派別。在君士坦丁大帝主持下的辯論會上,亞歷山大城大主教執事的出色口才,使神人同一論的正統教派獲得認可。不久君士坦丁大帝將都城遷到拜占庭,亞歷山大城風光不在,不過仍係東方的精神家園。它的沒落又引發教義論戰,以亞歷山大城大主教亞歷山大為首的神人同一論教派,與神人不同一論的阿里厄斯教派再度針鋒相對成了死對頭,兩派並因帝國統治實體的不同,而輪翻佔據宗教大權。 到了公元451年,拜占庭帝國召開卡爾西頓會議,修正了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開的尼西亞會議內容,發布基督教新教義:耶穌具有神性和人性,兩性不能混淆,不過又密切不可分割,確立了埃及正教的成立。公元642年,阿拉伯遠征軍大將阿姆•伊本•阿斯領兵攻佔亞歷山大城時,曾無限感嘆地說,它是一座具有4000座宮殿、4000所浴室、1200座花園、400個劇院和馬戲場的大城市。他進入亞歷山大的同時帶來了伊斯蘭教,埃及的基督徒並不敵視伊斯蘭教,而這批伊斯蘭征服者也相當人道,盡量不掠奪他們的財產,也不強迫埃及人立即皈依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在埃及的統治、亞歷山大在公元8世紀時成為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爭奪對象。到了公元9世紀時則成為西班牙穆斯林統治地區。十字軍東征時,它在西西里的諾曼人(Norman)攻擊後,又遭耶路撒冷國王阿莫里一世的圍攻。因此亞歷山大開始衰落,開羅則逐漸繁華。進入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時代後,這裡幾乎所有重要的建築物,都遭到破壞,但商業機能卻未受波及,許多東方產物仍可從此城經由紅海、尼羅河而輸往義大利等國的各大都市。14∼15世紀間,這裡成為東方輸往歐洲最重要的香料集散地。1498年,葡萄牙人發現好望角,開闢了通往印度的南部航線、亞歷山大港區海運優勢開始喪失,經濟也日漸衰退,人口最少時只剩下6000多人。1516年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佔領後,商業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再加上遭受幾次大地震的沉重打擊,顯得一蹶不振,至1777年淪為無足輕重的漁港。1798年,拿破崙在此登陸,踏上入侵埃及征程時,這裡已沒有當年繁盛景象。 1805∼1848年,歷任奧圖曼土耳其帝國駐埃及總督都重視振興亞歷山大城,先後在此開鑿與尼羅河相通的新運河,使航運業重獲生機,並建起造船廠和碼頭,修起鐵路,設立軍事基地,成立防治疫病的檢疫委員會等。19世紀中葉後,這裡因為棉花貿易興盛,希臘、英國、義大利和法國等人大量湧入,於是千年古城枯木逢春,有了充滿歐陸風格的俱樂部、賭場、商店、銀行、餐廳和寬闊的街道。經濟的發展,各種機構的建立,使亞歷山大再度成為埃及的門戶大港及夏都。 1882年,埃及淪為英國殖民者囊中物達半世紀之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業發展快速,使經濟地位和軍事要塞地位得到提高。1936年成為英軍在中東地區最大的海軍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受納粹德軍和義大利軍隊的攻擊。1946年,英軍撤離這座城市。 1952年,納瑟領導的革命獲得成功,實施政治和經濟改革,沒收私有土地重新分配,驅逐外國人員,使亞歷山大外資全部撤離,港市發展停滯不前。進入20世紀70年代,沙達特重採門戶開放政策,埃及經濟復甦,這裡再現生機,重為埃及重要港口、工業中心和旅遊度假勝地。 這裡擁有385萬人口的港都,經緯度為東經29度45分、北緯30度47分,三面環水,整個城區建在地中海和馬里烏特鹽湖之間地帶和一個呈「T」字形海岬上。北臨地中海,東近尼羅河三角洲,東南與開羅相距206公里,整個轄區面積2679平方公里。由於受海洋作用,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特徵,1月平均氣溫18℃,最低為7℃,8月分平均是31℃,整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花開,萬木常青,景色迷人,因此當地居民常對外人誇耀說「亞歷山大比開羅美」。每年夏天,埃及總統或政府一些要員都會來此辦公,接見外賓;有的鄰國元首也在這裡購置了消夏別墅;開羅的高官富商紛踏而至;上百萬歐洲各國遊客也蜂擁而來,至此度假。所以這個「夏都」還有「埃及第二首都」之稱。 自亞歷山大大帝入主埃及時,就由著名建築師格拉斯負責規劃建立的亞歷山大城,沿著海岸狹長地帶而建,略呈方格棋盤形,是遵大帝旨意彷照希臘城鎮布局而實行區域劃分的。如今西區老城、北區老城、港口區和商業區,大體上仍然保持著街道垂直縱橫的原有格局。其中北城區最具東方文化色彩。 新城區位於城市東面,是1945年以後興建的。一排排現代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但整個城市在建設中存在大量問題,如水電供應不足,電話等通訊設備陳舊,市區人口密集膨脹,住房緊缺,食用水嚴重不足,老城區街道狹窄住屋破爛等。為了把亞歷山大建成繁榮的觀光城,市政府興建了阿米里亞特區,增建住屋量,擴大公共設施,對市容市貌進行美化,郵政電信等設施也獲得改善。 解放廣場位於市中心,是全市最大的廣場,1956年7月26日納瑟曾在此召開萬人大會,宣布震驚西方國家的蘇彝士運河國有化的決定。東側是薩阿德•扎格盧勒廣場,位於拉姆雷電車站和科尼許大廈間。東南面為繁榮的商業區,附近有海濱大道、有軌電車道和自由大街,從東到西橫貫整個市區,構成市內的主要交通大動脈。 海濱大道又名將軍大街或七月街,是全城的精華所在,長達26公里,其中以面向大海長12公里的白色大廈群最為壯觀。大街南面觀光飯店、餐廳、夜總會、咖啡館和商店林立;北面就是蔚藍色的地中海,在潔白耀眼的沙灘上,分布著20多處海濱浴場。 馬莫拉區是全市最豪華的街區,這裡在20世紀50年代仍係荒涼之地,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如今已成為風格迥異的別墅區,號稱「富人天國」,這裡的商店、旅館、影劇院和夜總會等服務設施齊全,吸引了許多中東海灣國家的王公貴族、世襲酋長和豪門鉅富到此購買房產。他們為了逃避阿拉伯半島的炎炎烈日,每年夏天都要到這裡享受2、3個月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這個城市學術風氣濃厚,除了擁有亞歷山大大學和納瑟學院外;還有知名的穆艾賽醫院、醫術、醫德和設備均佳。它也是國內重要的工業城,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3,工人數目則佔全國1/4。這裡還是世界著名的棉花市場和國內紡織工業基地,主要工業有棉紡、煉油、鋼鐵、家電、塑膠、印染、造紙、食品加工、汽車裝配、搾油、水泥、捲煙、石油、化肥、造船和電機等。商業貿易繁榮,是國內商業金融中心,全國六大棉花公司都設在這裡,包攬了棉花進出口業務。郊區的艾布基爾是亞歷山大省的唯一小鎮,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氣候良好,四季都可以耕耘,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米、苜蓿、蔬菜和柑橘水果。 每年的5∼10月是當地旅遊旺季,各地遊客雲集,各種藝文音樂團體前來獻藝,特別是每年的7∼9月,是度假避暑旅遊的巔峰,每天湧入的觀光客數以萬計,食品供應、社會服務和交通情況都處在緊張狀態中,所有觀光飯店房間都要在一年前預定。 對外交通發達,在空中交通方面,市區南邊2.8公里處建有努茲哈機場,有埃航班機定期往返於國內外各大城市。 在水運方面,這裡自古以來海運業就很發達,迄今仍係全國第一大港。公元前4世紀,托勒密一世當政時期,下令修了一條1860公尺長的陸橋,將北方兩公里外法羅斯(Falos)島與市區連接起來,形成東、西兩個良好的港灣。東港水淺,只可供排水量萬噸以下的船隻使用,所以成為漁港和海上遊覽區。兩港通稱亞歷山大港,是國內最大的海港,水深港闊,水域面積闊達9平方公里,港口外由兩條長達800公尺的防波堤和狹長的法羅斯島為屏障,使港內風平浪靜。此港擔負著全國進出口貨運量的75%,每年平均進港輪船4000多艘,旅遊船200多艘,貨物年吞吐量2700萬汙楚A碼頭擁有62個泊位,其中客運泊位4個,軍用泊位2個,因此兩港也是埃及的海軍基地,有許多軍艦進進出出。數年前發現海底有建築物,可能是古法老時期深陷在水下的港口或克婁巴特娜女王的宮殿。此外,港區還闢有運河通往尼羅河。 有陸上交通方面,鐵、公路都非常方便,每天有10多班鐵路列連南下開羅,車程約3小時,快車只需2小時,另外有一條與地中海南岸平行的鐵路,可以經阿拉曼前往利比亞。公路可通往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各主要城鎮,並有兩條準高速公路通往開羅,一為全長225公里的農業路,向南斜貫三角洲到開羅;另一條是221公里的沙漠路,它沿著三角洲與西部沙漠結合,然後抵達開羅。此外,往東有公路通往尼羅河入海口之一的拉希德,往西有幹線公路經馬特魯可抵利比亞。 市內交通四通八達,公車和電車路線可以通往市區和郊區的各重要地方,以有軌電車構成市區交通的大動脈。但外來的觀光客多人生地不熟,可以招手叫滿街跑黑橙色相間的計程車;如想閒情浪漫,坐上驢車或馬車慢行也不錯。 當地有190多家旅館,從價格昂貴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到廉價的小旅館都有,其中比較知名的是五星級的巴勒斯坦旅館,是為1964年9月舉行第二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而建。 塞席爾大飯店(Ceil Hotel)氣勢非凡,位於市內歐洲區中心處,能俯眺遠處的地中海,是充滿了美好懷舊氣氛的法國式建築,有一流的服務品質,堪稱亞歷山大的標誌和歷史記憶,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在此往宿過。 溫莎宮(Windsor Palace)大飯店也是喜歡看海者的好住處,希臘酒店鄰近扎格盧勒廣場,玳曼塔斯基酒店有賓至如歸的親切,市郊的阿拉緬飯店最受歡迎。 由於這裡是非洲屈指可數的避暑勝地,每年有200多萬外國觀光客入境,所以餐廳和咖啡店的數目比開羅還多,共有3400多家不同飲食習慣和口味的食客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食物。著名的齊菲里昂(Zephyrion)餐廳,環境幽美,戶外石階下就是蔚藍色的地中海,這裡供應生猛海鮮及當地特產的小茴香茶,並有一位老水手用蘇格蘭風笛吹奏悠揚的樂聲,賞點小費,他會特地為食客吹奏「勇敢的蘇格蘭」和「馬賽進行曲」。 聖塔盧西亞(Santalucia)是全市最出色的餐廳之一,供應價格公道的純正海產,氣氛良好,是名士流連之地。埃莉特(Elite)餐廳充滿希臘情調,藝文界人士多來此光顧。玳曼塔斯基酒店內的餐廳有美味炸魚、烤魚,還有令人垂涎的希臘沙拉。三明治店(Sandwich Shop)以供應口味獨特的三明治而出名,價廉物美。 喜愛喝咖啡和飲茶的人,可以輕易找到咖啡屋和茶室,一些豪華的咖啡廳也可供人尋歡買醉,並有美味披薩和土耳其式特殊的冰淇淋供應。知名的咖啡屋有希臘式的帕斯特洛迪斯(Pastrou-dis),以及在扎格盧勒廣場上的翠艾儂(Trianon)和德麗絲(Delices)。 亞歷山大娛樂地方到處可尋,俱樂部、迪斯可舞廳招牌都很醒目。想看肚皮舞孃婀娜多姿的肢體動作,可前往夜總會一飽眼福。阿布拉巴斯清真寺附近,經常可以欣賞到一流的歌手和著名的音樂家表演。地中海沿岸是釣魚者的天堂,那裡可以划船、潛泳等。 亞歷山大遊艇俱樂部(Yacht Club of Alexandria)坐落於魁特貝城堡西面,也是一個小漁港,由東西兩條防波堤圍成,兩堤相距800多公尺。1882年堤末端曾被英軍砲轟,後來加以修復。人們在這裡除了玩遊艇外,還可以從事其他的水上活動和學到水上運動的知識。亞歷山大運動俱樂部(Alexandria Sporting Club)也值得選擇。此城還有10多處可以享受陽光和海水的沙灘,城西的阿加密、哈努維勒(Hanoville),城東的曼摩拉(Mamourah)及蒙塔扎(Montaz)海灘是最佳遊玩度假的去處。另外,哈努維勒和阿拉緬間,豪華度假別墅正拔地而起。 在購物方面,埃及各地方的各種手工藝品,都可以在曼雪亞(Mansheya)區的店舖裡買到蘇丹、努比亞等非洲珍品寶物,在馬扎利塔(Mazarita)旁一家小店裡就能購得。最值得購買的是這裡的古董,如9∼20世紀古銅製品、新藝術派的美術珍品、裝飾藝術派風格畫,年代久遠的望遠鏡和照相機等。在阿塔林(Attarine)舊城區,可以買到比較便宜又有特色的紀念品,這地方也是城裡居民最常光顧的購物區。喜歡紙莎草的遊客可以到紙莎草店光顧。亞歷山大設有紙莎草機構,遊客還可以參觀整個製作過程。 初到亞歷山大,望著林立的樓房,五光十色的廣告、川流不息的車輛、西裝革履的男子和衣著時髦的女郎,恍若置身西方都市,但很快就會深切地感受到它是東、西合壁的城市,傳統的伊斯蘭習俗和西方影響下的現代文明交織在一起。歐洲人僑居當地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這裡的外國僑民佔全市人口一半,以希臘人、法國人和黎巴嫩人居多,現在仍有10多萬外國僑民,當地人和外國人交友、通婚已習以為常,英文和法文都流行,中學生要同時學習2、3種語言。如果在街上問路,對方往往會用流利的英語作答。當地居民以麵包和大餅為主食,愛吃甜食糕點,嗜好濃紅茶。在衣著穿方面,多數市民穿西裝或便裝,只有少數下層人才穿傳統的阿拉伯長袍。電影院多放映西方電影,其中不乏暴力和裸體的鏡頭,當局並不干涉;但如果青年男女在公園裡接吻,就會觸犯「公共道德法」,而被警察拘留並罰款。市內各清真寺叫拜樓上的高音喇叭不時傳出「真主至上,快去祈禱吧。」的宏亮聲音,響徹城市上空,它與各種舞會上的西方流行舞曲,融合成一曲新的東西方交響樂。 這個城市由於歷史原因、人為及遭受過多次毀滅性大地震破壞,使許多名勝古蹟化為烏有,只有零散的古文物收集在希臘羅馬博物館內。雖然舊時城貌、建築、克婁芭特娜方尖碑、亞歷山大大帝墳墓、藏書超過70萬卷的大圖書館,以及出現過許多史上名士的繆斯學園,遊客們已無緣見到,但這個「地中海之珠」依然令人嚮往。 龐培柱(Pompey's Pillar)是當地的熱門參觀點,又叫做騎士之柱,現在是亞歷山大的城徽,坐落在塞拉潘廢墟處。建於公元197年,是為紀念羅馬帝王戴奧克雷軒而立。石柱呈圓柱形,重約500噸,是由一整塊粉紅色的阿斯旺花崗石鑿成,高26.5公尺,由柱基、柱身、柱頂三部分組成。下部直徑2.7公尺;高為2.75公尺;上部直徑2.3公尺;柱頂是古羅馬科林斯式。阿拉伯人又稱它為「薩瓦里」,源自阿拉伯語「桅桿」之意。相傳公元642年,阿拉伯人攻佔這座城市時,遠望這根石柱聳立於400根石柱構成的柱廊中央,狀如帆船桅桿,因而得名。不過它真正的由來應捲峈v埃及的羅馬時代說起,當戴奧克雷軒執政期間,駐守亞歷山大的艾赫里將軍起兵謀反,戴奧里先親率羅馬大軍遠征討伐,圍城8個月,平息了叛亂。當時城內餓俘遍地,瘟疫流行,戴奧克雷軒調來了糧食救濟災民,安撫百姓。公元297年,埃及執政官波斯圖莫斯在賽拉比斯神廟的廣場中央,𦢈立了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十字軍東征時,許多西方騎士誤認是古羅馬名將和政治家龐培的骨灰罐存放在這根石柱的柱頂,再加上大批歐洲遊客被這根粉紅色石柱吸引,並聽說過龐培生平故事,就以訛傳訛,至今西方人仍然稱之為龐培柱。此外,在石柱的正南方,還可以看到兩尊小型的人面獅身像。 類似的石碑,有的比龐培柱更為古老,可惜都被外國人掠奪了,如曾立在扎格盧勒廣場的克婁芭特娜方尖碑,重達186噸,用整塊灰色花岡岩雕成,是公元前15世紀太陽神殿的裝飾品,公元前12年被羅馬凱撒大帝運到亞歷山大,聳立在港口的碼頭上,公元16世紀初期倒塌,漸漸被人遺忘在地下。1878年,英國人佔領亞歷山大港時,出土發掘了這個方尖碑,並被運到倫敦,豎立在泰晤士河堤上。 最能代表亞歷山大「希臘後期文明」的燈塔,至今也僅尋得遺蹟,這座世界七大古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又被稱為「法羅斯燈塔」(Pharos Lighthouse),建於公元前280年的托勒密二世時期,因為當年一個秋天的夜晚,月黑風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駛入亞歷山大港時觸礁沉沒,船上的皇親國戚和從歐洲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魚腹。這一悲劇震驚了朝野上下,國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導航燈塔。一位希臘設計師遵從國王旨意,負責在亞歷山大港外的法羅斯島上興建起來的。1909年,德國工程師特里希根據各種文獻繪製了燈塔的原圖,成為人們今天瞭解燈塔舊貌的依據。燈塔高135公尺,共分四層,是採用了石灰岩、白大理石、花岡岩及巨大玻璃造成,縫隙以鉛汁澆灌,整座塔下大上尖,第一層是正方形底座,約高60公尺,有10小層,共有300多個房間,是供技術員和管理者居住的,戰時還可次屯兵6000人和存放必要的物資,塔基座的平台四角還豎著海神波賽頓的青銅鑄像;第二層為八角形塔樓,38公尺高;第三層是燈塔最重要部分,由8大根花崗岩圓柱撐著8公尺高的穹窿狀圓頂,它是夜間導航的燈室;第四層上立有11公尺高的海神波賽頓神像,他手托大銅火盆,身後有面大型玻璃鏡,藉著反射日、月光來導航船隻;在沒有日、月光時,就利用水壓原理製成的器械,把燃料提運到塔的上面,或讓馬車拉運著柴薪在塔體外部馳道盤旋至頂,使火盆燃起烈焰,燈塔就是這樣為來往船隻導航了1000多年。據說人們站在基層,就可以看到極遠處的航船,這或許是塔底使用了一些具有科學性的裝置。在公元7世紀末8世紀初,因塔體年久失修,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地震,第三層圓樓崩埸,波賽頓塑像也被震毀。公元881年,阿瑪德•伊本•圖倫時期,曾對燈塔進行修建,不過1100年又一次強震使燈塔再受損害,八角樓層垮了,整修的結果全部白費,燈塔失去了導航坏峞A成了瞭望台,不久埃及人在基座平台上修起了一座清真寺,但在1301和1435年發生的地震,把這座輝煌一時的塔樓連同寺院徹底毀了,終使這顆「亞歷山大明珠」消失了。1978年,探險家在港市東面海底發現燈塔殘體;1996年,考古潛水工作人員又從港外發現遺蹟。埃及有關部門曾為了讓絡繹不絕的遊客憑弔燈塔,特意在城外的基爾鎮,按記載的模樣重建了一座燈塔,但它比先前的規模縮小了許多。 魁特貝碉堡(Qaitbay Fort)坐落在燈塔的原址上。1477年時,蘇丹王魁特貝巡視此城,見燈塔石塊狼籍遍地,為抵禦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艦隊的襲擊,決定在塔址上利用原有的塔石修築一座城堡,於1480年建成,取名魁特貝。四周以花岡岩圍起一堵牆,並在堡內屯兵把守,從此成了亞歷山大海防要塞。1966年,城堡被闢為埃及航海博物館,又稱海軍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陳列著從上古到現代的各種航海繪畫、船舶模型、古船實物和鯨魚骨骼等,全面反映了埃及的航海史和造船史。城堡圍牆的西北雕有精美的大理石圓圓柱,寬闊的廣場上時常上演文藝節目。 水族館位於魁特貝城堡附近,除了有迷人的海洋生物外,還展出1941年捕自紅海的3條美人魚標本。美人魚俗稱海牛,以海草和水藻為食,體內有4個胃,體重可達幾千公斤,前身有槳狀鰭,雌魚鰭下長著一對拳頭大小的乳房,與人的乳房相仿。據說古代海員在航海時,曾看到過雌魚懷抱幼仔餵奶,所以得名。牠性情溫和,自衛能力差,且每隔半小時左右就要浮出水面呼吸;雌魚每次只能產一隻幼魚,經不起濫殺,近年來已在紅海絕跡。 亞歷山大國際公園是馬里歐特斯湖一個沼澤延伸的部分,呈長條形,東西長1430公尺,南北寬300公尺,面積42.9萬平方公尺,有一條人工運河從公園東側流過。園內有許多不同風貌的小區,並劃出一大片土地給友好國家、姐妹市或非政府組織前來種植有特色的花卉樹木,或修建亭台雕塑,參加者負責第一年展示、表演或節目活動,以後的維護由公園管理部門負責,其目的在展開國際交流和合作。很多國家共襄盛舉。


羅馬劇場(The Roman Amphi Theatre)位於市中心薩里亞尤素夫(Sharia Youseff)街,約建於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統治埃及時期,是國內僅存的一座古羅馬式劇場。由於城市歷經多次地震的破壞,造成地面下沉,許多古建築物都被埋在地下,羅馬劇場也一直到1964年才被發掘出來。現在的劇院遺址低於地面8公尺,呈半圓形,有12排大理石鋪成的台階狀呈「U」字形的觀眾席,可容納800名觀眾,後排還有兩個包廂,舞台兩側的觀眾無法觀看舞台上的演出,故有人認為它應是古羅馬階梯會堂,只供集會和樂隊演出。劇院殘柱上刻的圓圈中寫著十字圖案和阿拉伯文,表岸膜 641年拜占庭時期和阿拉伯人攻佔亞歷山大後,曾使用過它。劇院四周是一條弧形長廊,建有辦公室、演員、化妝間等附屬設施。在羅馬劇場旁,還挖掘出一個大型的羅馬公共澡堂。 芮斯汀宮(Palace of Ras at-Tin)坐落在法羅斯島南端的海峽上,是19世紀初的現代埃及之父穆罕默德•阿里所創建的,從那時起就一直被作為皇宮使用,後世的統治者又陸續對它進行改建。1952年7月26日,埃及末代國王法魯克曾在此被迫退位。此宮有歌德廳、大理石廳和五座廳,現在政府將它改為國賓館,同時也是海軍司令部所在地。在宮的南面港灣中,停泊著一艘豪華遊艇,是法魯克流亡義大利,後又返回埃及所乘坐的遊艇,現在取名為「自由號」,至今泊原處,供人參觀。 安富希墓(Tombs of Anfushi)位於芮斯汀宮東面,建於托勒密王朝時期,風格獨特,具有古希臘和古埃及裝飾特點,非常精緻典雅。墳墓牆壁由水泥刷過,但相當考究,具有大理石和現代瓷磚質感。 蒙塔扎宮(Montazah Palace)由凱迪夫•阿巴斯二世於1926年所建,具有土耳其建築風格,位於市區東端的蒙塔扎海灣旁,原為帝王避暑的園林,故又稱夏宮,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為紅十字醫院,1952年埃及革命後對外開放。園林內一座漂亮的橋將陸地和夢島連接起來,島上有座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小行宮,構成圓形的內海,是夏季理想的海灘浴場。園林內種植大片椰棗林和來自非洲各國的奇花異木,光是柏油路面就長達22公里。 園林內有兩個宮,哈萊姆利克宮位於海濱高地,是亞歷山大最漂亮的宮殿。1952年7月23日晚埃及爆發革命,末代國王法魯克正在宮內慶祝法齊婭公主的丈夫當上國防部長。同月26日,法魯克國王離開哈萊姆利克宮前往市區西端芮斯汀宮,於當晚6時搭乘皇家遊艇流亡國外。哈萊姆利克宮呈正方形,樓高三層,東側有音樂亭;20世紀80年代改為國賓館。另一座薩萊姆利克宮原為國王辦公和接見大臣及國賓的宮殿,共和革命後改為旅館。 阿布吉爾(Abu Qir)地處蒙塔扎宮東面8公里處,是有名的戰場。1798年,納爾遜的英國艦隊在附近海上擊潰拿破崙的海上防線,使法軍陸戰隊在埃及成了困獸。第二次戰鬥始於一年後,1萬名的法軍在拿破崙指揮下,從開羅直驅阿布吉爾,打敗奧圖曼土耳其帝國1.5萬人的軍隊。1985年,法埃合作打撈隊在海灣搜索法國戰時舊船,成功地發現法國「東方號」軍艦。 拉庫提斯(Rhakotis)遺蹟位於科尼許路東南面1公里處。它在亞歷山大大帝進入埃及前,只是有著城堡和天然小港的地方,城堡是用來祭拜奧賽利斯的。托勒密王朝時,山丘頂上又建起塞拉潘神廟,並被當時的統治者作為禦敵的戍衛城,現在只剩下一堵頹廢的城牆。 塞拉潘神廟祀奉著守護神塞瑞庇斯,據說在廟前曾有個半圓形的廣場,有許多希臘哲學家塑像;最具特點的是當時最有才華的狄米屈厄斯斜靠塞瑞庇斯神的半身像。狄米屈厄斯是位集詩人,哲學家、演說家、政治家於一身的希臘人,年輕時曾當過雅典總督,雅典被外敵攻破後逃亡到亞歷山大,並為托勒密一世策劃了對塞瑞庇斯的崇拜,埃及最大的圖書館也是在他推動下建立的。公元391年,塞拉潘成為廢墟,現在可以看到的遺蹟只有大理石柱和壁龕等。 亞歷山大第一間圖書館就在塞拉潘神廟附近,創於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30年左右毀於戰火,藏書量多達70萬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一度學者如雲,人才薈萃,如歐幾里德、阿基米德、艾拉塔瑟尼斯等聞名的科學工作者,都曾在這裡研究實驗、講學和著書立說,當時館中藏書囊括了古希臘全部著作和部分東方經典著作。後來又在神廟旁建起第二間圖書館作為學術中心,但是在拜占庭統治時期的公元391年,狂熱的基督教徒把其他信仰視為異端,就加以大肆摧毀,燒掉了塞瑞庇斯神像,毀掉了這座建築,連埃及女王克婁芭特娜纏綿悱惻愛情故事的見證也毀了。她曾把安東尼留給她的20萬張手稿送拾了圖書館,至今難尋。 柯馬西蘇可發墓窖(Cataco-mbs of Kom ash-Shuqqafa)位於龐培柱的南面,約建於公元二世紀,1900年時因一輛馬車不慎陷入一個坑洞而被發現,這個深達26公尺的墓穴,既是亞歷山大最有特點最重要的古墓,又是埃及羅馬統治時期最大的墓場,其壁畫、雕刻及設計風格非常複雜,充分顯示了古埃及和古羅馬兩種藝術的結合。據說它原是一座羅馬貴族家墓,後被葬儀社擴建成二層公墓,全部鑿於岩內,顯得非常陰森。第一層入口處有4個圖案精美的石棺,都是以紫色花崗岩製成。一層是圓形大廳,用來舉行追悼儀式。以中央天井為準,左邊是宴席廳,死者的親戚忖苀ㄕb此哀悼並用餐。此外,8根分飾著圖案的柱子穩當地支撐著圓形屋頂。沿著旋梯進入第二層主墓室,有令人毛骨悚然非常恐怖的裝飾物。整個墓室呈「凹」字形,室外放置著兩尊一男一女的石像,推測可能墓主塑像。內室前廊有兩根圓柱撐著1/3的室牆,前室入口兩旁的牆壁上繪著長鬍鬚的毒蛇,扭成醜陋樣子的蛇,還帶酒神戴奧尼瑟斯松樹果,以及赫密斯神的蛇棍;牠們頭上飾戴著上下埃及的雙重皇冠,其上還有大圓盾,雕刻著希臘女妖魔米杜莎。裡面3具大石棺都有羅馬式的圖案,如牛頭、米杜莎、水果和花朵等,石棺密合著,裡面空無一人。各個石棺勻銙ㄢ]有壁龕,繪有各色浮雕。轉身對著入口,就在繪著毒蛇的內牆前面,右邊矗立著恐怖的安努比斯狗頭人身雕像,祂一身羅馬士兵行裝,腰挎利劍,手執長槍和盾牌。左邊是索貝克神,拿著長長的標槍,身著軍裝,外帶斗篷。第三層有300多個石格,供安放棺𦶦,現已被洪水淹沒,觀者根本無法進入。 胡里亞街(Shari' Hurriyyah)在尼比丹牙街以南,有2300多年的歷史,街道柱廊林立,東端有太陽門(Gate of the sun),西端有月亮門(Gate of the moon)。索瑪(Soma)街在尼比丹牙街附近,路上柱廊隨處可見,聞名的亞歷山大大帝之墓就在此街,他的追隨者托勒密王朝的國王,可能也以馬其頓族的方式埋葬在這裡。 空迪克遺址在尼比丹牙街東面的一段街區,是拜占庭時代建築,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其中完整可見的有澡堂、會議廳和住房等,基督徒焚燒塞拉潘神廟及圖書館藏品的地點也在此發現。遺址上面是第9∼11世紀穆斯林的葬墓。 克婁芭特娜女王宮殿遺址位於市中心幾公里外的亞歷山大港下,它原是在陸上,由於多次地震造成海岸線改變,使這座充滿著女王、安東尼及凱撒大帝三者間恩怨情仇的王宮陷入海港下。據說遺址處有巨大的石柱,獅身人面像等非常出色的建築物。因禍得福的遺址在水下得到天然的保護,免遭太陽雨雪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不過到了20世紀工業化時,市區排泄的髒水、化學水等從下水道大量流入港裡,大量港口工程和軍事設施興建時往海港裡投放混凝土塊等,對遺址造成損毀,水下能見度極差,致探索發現非常困難。現在已採取緊急措施,防止大量未經淨化的污水排入海中,軍事設施加以遷移。考古界還請求政府全面實行遺址區的保護工作,古蹟保護委員會也建議盡快挖掘出遺址全部面目。一些精明的商人則認為可以在港區建立「水底考古公園」,供外國遊客穿上潛水衣遊覽。 「法老城」原位於亞歷山大港海岸,後因地震,整個城市頃刻間被海水吞沒,無法逃離這場滅頂之災的城中人都葬身於大海;城中建築也就在30公尺深的海洋裡沉睡了2500多年。公元2000年6月3日,世界權威考古專家組經十幾年努力,才發現並向外宣布找到「法老城」的驚人消息。法老城修建於公元前7或6世紀,城中建有宏偉的「大力神」殿堂,及千百年來在古希臘寓言、神話傳說和史詩中,多次被提到的伊拉克利翁市。據文學資料記載,它是當時地中海最重要的繁榮港市,人們生活富足,他們觀看激烈的鬥牛和各種各樣的演出,歡度佳節時瘋狂尋樂。婦女們衣著華麗、款式多端,有荷葉滾邊的長袍、袖子篷鬆上衣,甚至有顯示身體線條的緊身胸衣。他們崇奉天上的「星星」,認為自己祖先是從神秘的天上來的。據說考古學家公布攝影機所拍的水底城市時,觀者都目瞪口呆、非常驚奇自己所見的情景,感嘆它的發達藝術和高度文明。城裡建有不可勝數的廟宇,其中敬奉人間生育的愛希斯女神、冥冥之神奧賽利斯、地下之神塞瑞庇斯等的廟宇最為富麗堂皇,是當時宗教朝聖者嚮往之地;他們蓋起了寬敞明亮的居室,還匠心獨具地設置了通風處、沐浴房、廁所等;聰明的人們還修建了露天娛樂場和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以及巨型雕像。令人面紅的是這些雕像上還刻述著男女赤裸身體性交的具體景況和文字。從攝影中還可以見到一尊黑色玄武岩的法老頭像;一座大小與真人一樣的愛希斯女神,她穿著極具現代感的半透明衣服,整件只以胸處的小扣結繫著;另外一個就是地下神塞瑞庇斯捲髮黑鬚的塑像。 伊拉克利翁在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建起亞歷山大港後才逐漸衰落,直至沉入海底。現在考古機構由於技術等方面原因,無法把這「法老城」景觀呈現在人們面前,只將發現少量的文物放在規定的博物館內展出,以供遊客鑑賞。 薩阿德•扎格盧勒廣場在市中心的解放廣場東側,東鄰著名的塞席爾飯店,其中只有被視為民族英雄的扎格盧勒雕像,是埃及人民為紀念這位華夫脫黨領袖的貢獻而立。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使埃及獨立自主,努力與英國交涉,終獲成功。廣場上還有一個羅馬人為紀念凱撒大帝所建的神廟。 塔利爾(Tahrir)廣場又名穆罕默德•阿里廣場,位於法蘭沙街,廣場的左右植有兩排高大的綠樹,南面有圓形花園,北面有阿里帕夏氣勢不凡的騎馬大雕像。 希臘羅馬博物館(Greco Ro-man Museum)位於胡里亞街東面左邊的博物館路,創建於1891年,主要收藏埃及希臘時代器皿物具,一些精緻的希臘式雕刻也被收藏於此。這裡無價之寶眾多,如塔納格芮小型雕像、壁畫、金銀手飾的鑲嵌技術等,其中精彩且不可多得的是以最早的牛力拉動水車為內容的壁上浮雕。此外,館中還收集有希臘和羅馬統治者,在亞歷山大鑄造的7000多枚古幣。庭院外有座花園,園中塑像製作技術精湛獨到,非常引人注目。鎮館之寶是公元前30年逝世的埃及豔后克婁芭特娜的石刻美麗頭像和臥像。特別是在臥像上,石刻的羅裳飄然欲動,胸前曲瓥D正咬噬著她的肌膚,再現了公元前31年其夫婿安東尼戰敗給羅馬帝國時,夫妻相繼自殺,而豔后是用毒蛇自殺的歷史。 美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位於龐培柱東方,從亞歷山大的中心街步行10分鐘可達。它收藏了自托勒密王朝時期一直到公元300年的希臘、羅馬遺物,最重要的有硬幣、紙莎草稿本、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雕刻、石棉和壺等。 皇家珠寶博物館(Royal Jewe-lry Museum)分成兩部分,由中間長廊連接兩邊。右側大樓原係法魯克國王的舊寢宮,展示著19世紀穆罕默德阿里時期的畫作,多係皇家成員的肖像畫。左側原係土耳其貴族的宅邸,後捐獻為博物館,展示法魯克國王與兩任皇后的私人珠寶。每一位皇后都有專屬於自己的結婚首飾,還有出嫁公主的嫁妝。博物館左側一樓以皇后結婚首飾與各國贈送的結婚禮物為主;二樓以皇室日常生活物品為主,連咖啡杯與逗弄皇子的搖鼓都是金光閃閃。 塞迪•阿布拉拔斯•墨西清真寺(Sidi Abu Labbes al-Mursi)建於1943年,在舊清真寺原址上建立的,它的地下埋著聖徒塞迪。附近廣場北面另有一座塞迪•達伍(Sidi Dawud)清真寺。 特巴那清真寺(Terbana Mos-que)建於公元17世紀,位於法蘭沙街(Shari' Faransa),外牆全部淡黃色,原先紅黑色磚塊和木質橫樑都被遮蓋住。寺門口巍然豎立著由兩根圓石柱支撐的尖塔,左邊有通道進入地下室,室的入口處也有古代圓柱。 尼比丹牙清真寺位於扎格盧勒廣場近處的尼比丹牙街,埋葬著逝於1407年的雪赫•丹牙•馬利第(Shaykh Danyal al-Maridi)。原先被人們誤認是預言家但以理(Daniel)之墓。入口在街後的左方,寺內看守的老人會指著一個大方洞讓遊客往裡瞧,裡面就是墓室。據說1850年時有個導遊曾下過這個幽黑嚇人的地下室,並透過一個木製門的孔隙,看到一些物品,有個透明的大玻璃箱內裝著人體,頭頂王冠,姿態呈鞠躬狀,其四周有大量撒落的紙莎草和成堆的書本。但至今仍無人對此墓進行仔細探測。寺對面是繆斯學園遺址,還能見到的歷史文物只有支撐門的圓柱。現戌髡a建成了埃及的法國文化中心。 阿布•梅那斯修道院(Mona-stery of Abu Menas)坐落在城西南的瑪利尤特沙漠中,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分新修道院和舊教堂兩個遺址。舊址來歷與基督徒梅那斯有關,據說梅那斯年輕時是埃及軍官,由於宗教紛爭,堅持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公元296年被迫在小亞細亞服役時殉教而死,下屬們運著他的屍體在回埃及的路上時,駱駝隊在教堂遺址處停住,怎麼趕都不肯往前走,士兵們便認係天意,就在當地下葬。當人們不再提起梅那斯時,一個牧羊人趕羊經過此地,發生了奇異之事,一隻病重的羊忽然痊癒了,接著又傳出一位公主在此地病痛完全康復之事,於是梅那斯有神力的傳說四處流行,事實上是與墓旁水質含有藥效有關。到了公元4世紀,在亞歷山大大主教和拜占庭王室的支持下,由主教執事阿色那修斯在墓地上建了一座教堂,各地信徒接踵而至,把印有聖人像的瓶子盡量裝滿墓旁的「聖水」攜回,人們還在墓地四周建起房子,種上農作物,並構設自己的墓地。 這種瘋狂的崇拜,不僅席捲了拜占庭帝國,還波及羅馬、高盧和日耳曼等地。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教徒前來朝拜的需要,公元5世紀狄奧多斯二世執政時,敕令修建一幢規模巨大的教堂,於是兩座教堂併成了當時西部有名的朝聖城,教堂內神殿日夜燈火通明,朝聖者源源不斷前來,聖水也不間斷地流淌著。不過阿拉伯人奪取埃及後,大力推廣伊斯蘭教,朝拜阿布•梅那斯之風隨即中斷。到法特米時代,風頭不再的聖地已無人問津,逐漸淪為廢墟而被黃沙掩埋。1905年,考古學家發現了這個遺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挖掘,聖地的輪廓已被世人所知。它佔地遼闊,建縞洹膠X理,大教堂居中,前面為覆蓋陵墓和前祭台遺址的中庭;與大教堂相對應的是一座八角形聖洗堂;在教堂後建有修道院、信徒居室、浴室和工場等;另外在大教堂的北面和東面,各建有一座教堂。所有建築物的用料都很奢侈,建築物主體多用小石塊砌築,大理石石柱、柱頭和車楣雕刻也非常考究,大理石可能取自著名的亞歷山大採石場。祭台室內壁裝飾著大理石雕刻和鎏金鑲嵌圖案。遺址中古建築巧妙地融匯了拜占庭藝術和埃及法老時代的傳統文化。新的修道院在舊址旁,建於1959年,以水泥溝築而成,據說梅那斯遺體就安放其內。 阿加密(Agami)位於城西,是著名的夏季旅遊勝地,擁有大游泳池、迪斯可舞廳、速食連鎖店、潛水器具出租屋、一幢幢構造獨特的富人別墅區。海邊沙灘鬆軟潔淨,還有栽種著棕櫚樹和無花果樹的美觀沙丘。 塔波賽利斯瑪格那(Taposiris Magna)神廟主要供奉奧賽利斯神,建於亞歷山大大帝時期。 伯格阿拉伯村(Village of Bu-rg al-Arab),位於瑪利尤特湖的湖床,即歷史上瑪利歐提斯城(Mareotis)附近,外貌相當奇特,有零零落落散處的幾間小屋和夾雜其間的私人漂亮寓所。1920年,英國人詹寧斯布萊利管理西部沙漠區時,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建造了獨樹一幟的貝杜茵人首府所在地。他以一座義大利城市為模型,並用此處羅馬時期別墅廢墟上的石塊築起了城牆,又力邀有錢人在牆內蓋起別墅,後來埃及人驅逐外國人,於是詹寧斯布萊利理想中的傑作只完成一半就離開了埃及,現在還有些私人建築物和總統行官。 阿布吉爾其實原是古代聖西瑞爾(St. Cyril)基督教的會堂所在地,現在附近還有加諾帕斯古城殘墟上的塞瑞庇斯神廟和公共澡堂等遺蹟。 羅塞塔(Rosetta)位於亞歷山大市區65公里外的西海岸上,著名的羅塞塔石碑就發現於此,是被一位法國士兵所發現的。經過尚波里昂(Champollion)不懈鑽研,碑上法老王使用的文字語言終被破譯。羅塞塔還有一些建於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的古代豪華建築,因為17、18世紀這裡曾是繁榮和重要的埃及港區。這些建築多由紅黑磚塊壘砌而成,正面獨特的三角洲風格與亞歷山大城內的特巴那清真寺風格相似。羅塞塔古建築中最聞名的是阿里法泰利之屋(House of Ali al-Fatairi),它矗立在大街上,有著龐大的圓柱和木雕,以及年代久遠的石塊,正面門楣上有1620扛漕靚O。在同條街的尾端,有扎格盧勒清真寺(Mosque of Zaghlut),它是由兩個小清真寺合併而成,寺中央庭院有拱門圍繞著,西邊圓形石柱成行而立,顯得非常雄偉壯觀。 艾布基爾鎮位於亞歷山大港以西40公里處,介於地中海和瑪利尤特湖之間,曾是古代一度繁榮的城鎮,當時既是海港又是湖港,至今還殘存著亞歷山大燈塔倒塌後重建的小亞歷山大燈塔,高僅20多公尺,共分3層,底層為四方體,上小下大;第二層呈8角形,最上一層為圓柱狀。塔內有階梯可通塔頂,塔北面有幾個古代的墓坑。 阿拉緬(Al Alamayn)位於亞歷山大以西104公里處,是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重要戰場,當年7月1日隆美爾將軍指揮非洲兵團挺進阿拉緬,亞歷山大港的英國艦隊被迫離開,駐守蘇彝士運河處的船隻也退到紅海區域,但納粹德軍只獲得暫時勝利,德國的非洲軍團也已筋疲力盡,再加上急需的物資和食品補給被英國海軍炸燬,盟軍於同年10月派遣蒙哥馬利(Montgomery)將軍率軍反攻,與隆美爾在阿拉緬展開激戰,德軍敗退,被逐出埃及,使盟軍獲得北非戰場的第一次勝利。 現在這裡成為戰後愛好和平人們的紀念區,它建有3座形式不一的公墓,從東進入阿拉緬,靠左的是英軍墓址,所見景象令人動容悲慟。距離較遠處豎有一塊巨大的石碑,是為死於戰場的德軍而立。義大利的紀念碑是由白色大理石構成,顯得巨大莊嚴。阿拉緬中心地帶的軍事博物館內,還珍藏著各種戰爭武器和一些相關戰時物品。這裡無邊的海灘儘管很漂亮,有褐色的小沙丘、零星的貝杜茵人帳篷、色彩豔麗的房子,但它除巡邏軍隊和特別獲准的人外,禁止閒人進入,因為遺留下來的地雷有的尚未引爆。 塞迪阿布都拉曼(Sidi Abdul Rahman)距離阿拉緬市約25公里,這裡擁有遼闊的海灘,也有設施完備的旅館和提供露營器材租借。不遠處的隆美爾窟,裡面有其子捐獻的隆美爾曾穿用過的盔甲。


自由貿易區塞得港

塞得港(Port Said)是埃及東北部塞得港省的省會,也是全國第二大商港和重要的海軍基地。這個原叫做法爾瑪的小漁村,建市只有100多年歷史,但卻幾經滄桑浮沉。在尼羅河流經開羅後,分成7條支流注入地中海,其中最東側的比魯齊支流入海口的地方,就是小漁村坐落的位置。1859年4月25日,經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塞得•帕夏批准,小漁村東面就開挖了蘇彝士運河工程的第一鍬。同年又把漁村港區擴建到隔開地中海和曼宰湖的沙土帶上。翌年,蘇彝士運河籌建者的法國人費迪南•勒塞普,以這位埃及總督的名字命名新建港區,稱作塞得港,在阿拉伯語中是「幸運港」的意思。 19世紀末期,塞得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加煤港,幾乎完全是為蘇彝士運河過往的船隻服務,後來又成為中東地區重要的石油貯備港。在英軍佔領運河期間,當地人民曾奮起抵抗。1953年,英國被迫簽署撤軍協議,但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瑟宣布將運河收歸國有,從而引發了同年10月29日的以埃西奈戰爭。次月5日,英、法兩國因不願放棄運河的利益,乃趁機集結部隊,伙同以色列攻打埃及,侵入塞得港,英、法空軍大肆轟炸港區軍事目標,並派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佔領埃及海軍司令部,塞得港遭到嚴重破壞。同年12月23日,在聯合國的干預下,英、法軍隊撤出塞得港,後來這天被埃及人定為全國勝利日,每年都要在市中心廣場上舉行閱兵慶祝儀式。 20世紀60年代,這個港市基本上沒有工業和加工業,市民們主要依靠向過往的船隻提供油、煤、淡水和修理等服務維生。1967年6月5日,中東「六日戰爭」爆發,以色列軍隊迅速佔領西奈半島,蘇彝士運河被迫關閉,市民們難以維生,大批外遷,經濟一落千丈,直到1975年運河重新開放後,城市才逐漸恢復繁榮。 為了吸引市民重返家園,振興城市經濟,埃及政府於同年6月批准在塞得港建立自由貿易區。翌年,沙達特總統頒布「門戶開放」政策,宣布塞得港自由貿易城享有海關免稅、商品進出口自由和買賣外幣自由等特殊權力。其目的就是要把港市建成商品轉口基地和國際貿易中心。現在此地工業發達,欣欣向榮景。 塞得港的經緯度為東經32度18分、北緯31度16分,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北角,坐落在蘇彝士運河北口的低漥沙土帶上,它南接蘇彝士運河,北面瀕臨地中海,西臨曼扎萊湖,東面也是遼闊的地中海。面積72平方公里,擁有400萬人口,屬地中海型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它與開羅及亞歷山大港鼎足而立,分踞尼羅河三角洲的三個角上,而且連結著亞、非、歐三大洲,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扼守著北大門蘇彝士運河。不僅在軍事上地位特殊,且係經濟建設的先鋒。 這個距離開羅220公里的港都被蘇彝士運河劃分為兩部分:運河以西是屬於非洲大陸的塞得港,以東是屬於亞洲的福阿德港。兩岸居民人車來往有免費的雙層客輪和大平板渡輪。塞得港也分為新舊兩個城區:新城區寬闊整潔,市容市貌美觀;舊城區街道狹窄髒亂,保存著濃厚的阿拉伯傳統。當地主要工業有紡織、化工、造船、建築、計算機、印刷、服裝、玻璃、瓷器、汽車電池、輪胎、手錶和化妝品等,市內還建有兩家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發電廠。 人工修建的塞得港,港岸線長40公里,港外築有防波堤,港內由3條防洪堤守護著,既能保護運河口,又形成一個船隻停泊和等待編隊過河的避風港。港區水域面積為3平方公里,碼頭裝卸高度自動化,倉貯和修船設備完善,每年接待2.1萬艘船隻,年吞吐量為450多萬噸,是澳洲、南亞和地中海各地港口貨物必經的轉運站,世界各地商品如果想向埃及推銷,都須以塞得港作倉貯中心,因此這裡貿易繁榮,萬商雲集,呈現一片蓬勃景象。 因係港口城市,交通便利,建有民航機場,每週都有定期航班往返國內各大城市,並有鐵、公路沿蘇彝士運河西岸南下,抵達伊斯梅利亞後,再與國內的鐵、公路網相連,並且從開羅到塞得港的公路都是四線道。海路更是來去自如,每天都有前往國外或國內各主要城市的客輪穿梭在港口上。 市內旅館、餐廳、娛樂和運動設施齊全,被稱為非洲的「香港」,繁忙興盛的港市交通迎來了四方的消費者,免稅區的優惠政策,使他們蜂擁而至購買多種多樣的免稅商品。 除了可以獲得便宜的免稅商品外,當地有些景點也值得遊客的觀賞。一是在港口的防波堤上矗立著紀念勒塞普的巨大銅像,上面刻有「開闢河山,瀛通萬邦」字樣。勒塞普是法國外交官,1832年調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後,見到著名工程師佩爾的一份對蘇彝士地峽的測量報告,希望能親自完成蘇彝士運河的建造工程。但他的願望並未立即實現。1833∼1837年他調任開羅領事,兩年後又被調往它國任職,直至1847年奉命回國。1854年埃及新總督塞得•帕夏授權他鑿建運河,勒塞普立即著手籌集工程資金,於1858年組建運河公司,翌年在塞得港破土動工。1869年運河全程貫通投入營運。埃及人為了表示對這位法國人的景仰,就鑄了銅像,日夜呵護著運河。 烈士紀念碑聳立在省政府大樓前面的烈士廣場上,以示對當年塞得港保衛戰中陣亡埃及官兵的紀念,係仿古代方尖碑樣式而建。它昂然挺立,象徵著塞得港人民不屈不撓捍衛國家主權獨立的精神。塞得港軍事博物館距烈士紀念碑約300公尺,館內陳列品都與1956年的西奈半島戰爭有關,包括血衣、砲彈和其他物件,還有古代伊斯蘭教及法老戰爭遺物。 在臨近港口的地方,埃及人為了紀念運河的回歸,建造了一個設計獨特、充滿象徵意義的運河管理大樓,圓頂是綠色的,整座建築氣勢宏偉壯觀。


蘇彝士與運河

蘇彝士(Suez)是飽經滄桑的城市,係古代貿易站及前往麥加朝聖的起點站,現在是蘇彝士省的省會,重要的商港和海軍基地。公元7世紀時,是連接尼羅河和紅海的運河航運終點。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曾是重要的商業、海運中心和軍港。1859年蘇彝士運河動工時,這裡只是個漁港。1869年11月17日運河開通後才得以迅速發展為重要轉口港,進口麻、咖啡、小麥、皮件、糖、茶和菸草等,出口石油、豆類、瀝青、錳砂和水泥等,地位顯得愈加重要。但在1967年以阿「六月戰爭」中,以色列軍隊炸燬了這座年輕的城市,運河也被迫關閉,造成港市經濟直線下楚C倉促重建成,又遭受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以阿戰爭重創,經濟狀況艱難。1975年,運河重新開放,經幾十年恢復發展,特別是沙達特任期時實行的自由化門戶開放政策,使港市各方面建設都有長足進步。 這個擁有40萬人口的城市,處於東經32度10分、北緯29度37分間。北有蘇彝士運河,南接蘇彝士灣,並係運河和蘇彝士灣的交匯處,擁有易卜拉欣和陶菲克港,以及東部沙漠的大部分地區,面積1.784萬平方公里。屬地中海型氣候,不過沙漠區氣候灼熱、乾燥。市內建有通往開羅的油管,以及煉油、發電、紡織、製藥和化肥等工廠。 對外交通便利,陸路海路都能自如地與外界聯繫。在海運方面,每天來往的客輪不計其數。蘇彝士的港口設施優良,所有北上蘇彝士運河的船隻都要在港內編隊,同時這裡也是國內重要的石油輸出港和商港,並係國內第二大軍港。在陸路交通方面,有兩條鐵路,一條往北經古奈法和伊斯梅利亞,可達塞得港;另一條往西,可以抵達130公里外的開羅,並有四線道高速公路與開羅相連,也有公路支線與周圍小鎮相接。從開羅乘遊覽車到蘇彝士約兩小時可達。 這個城市旅館、餐廳、娛樂消遣和購物場所一應俱全,遊客可在這裡自由選擇,但當地最熱門的參觀點卻是艾哈邁德•哈姆迪隧道。自1869年蘇彝士運河通航後,雖然大大縮短了東西方海上交通行程,但卻把原為一個整體的埃及國土分割成非洲本土和亞洲西奈半島兩個部分,兩邊來往只能依靠輪渡。人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卻是能早日恢復陸路聯繫。1975年6月5日,埃及總統沙達特在蘇彝士運河通航的儀式上發誓說:「即使用手指,我們也要在運河底下挖出一條隧道,連通西奈。」 後經過地面勘探、飛機和人造衛星的空中攝影,決定把海底隧道地址選定在蘇彝士城北17公里處的沙魯法地區,恰好是1973年10月中東戰爭中指揮強渡運河埃及工程兵司令艾哈邁德•哈姆迪將軍的陣亡地點,於是決定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條隧道。位置選定後,先在西岸隧道口挖一個深43公尺、直徑6公尺的豎井,然後往東再挖一條直徑4.6公尺,長約325公尺的勘探隧道,直達運河的河床下面。經仔細化驗挖取的土樣,表明這裡的土質堅硬不滲水,無岩石和流沙夾雜,是鑿建隧道的絕佳地點。 1979年1月,隧道工程正式開工,參加施工的埃及技術人員計有1500多人,大多數是阿斯旺高壩工程的建設者,另有幾十名英國專家。全部工程機械化,主要器械有號稱「裝甲機」的巨型挖掘機,機身全長134公尺,重達1500噸,可以邊挖土邊往後排土,同時還可以安裝襯壁的製作。整個工程的挖土量達250萬立方公尺,耗費鋼材3.4萬噸,混凝土10.4萬立方公尺,造價達7.5億美元,並於翌年10月25日正式建成通車。 這個連接亞、非兩大洲的第一條河底隧道,全長1640公尺,東引道長1984公尺,西引道長2288公尺。整個隧道位於蘇彝士運河水面以下37公尺處,距地面總高度為51公尺。隧道呈圓形,外徑11.8公尺,內徑為10.4公尺,襯壁分主、副兩層,共厚達1.2公尺。主襯壁由15塊鋼筋混凝土預製的圓管拼成,每段預置圓管重達3000公斤,長1.2公尺。隧道內部從上到下分成3個部分,上部是裝有8台大型抽風機的廢氣排泄道;中部為通行車輛寬7.5公尺的雙線道水泥路面,可以承重70噸,每小時可以通過2000輛汽車,並只允許最高時速60公里;頂處天花板上安裝著照明、電視贏部B測量空氣污染和自動滅火等設施,工作人員在地面控制站利用閉路電視指揮過往的車輛。在路面的兩側各設有一條高出路面1.4公尺的人行道。在隧道的下部,也就是路面的下方,鋪設有兩條淡水輸送管,每天可向西奈半島輸送2.5萬立方公尺的淡水,另外還配備了8台鼓風機,每秒供應400立方公尺的新鮮空氣,並通過人行道下面,也就是路面兩旁的網眼吹入隧道。無論在隧道的設計、施工、安裝和工程的質量上,都達到了世界先進的水準。 此外,這裡還有一條通往地中海的雙線輸油管,起於南郊的蘇赫奈,止於亞歷山大以西的西迪克里爾,長320公里,管直徑1067糎,年輸原油能力8000萬噸,加設油泵站,可增至1.2億噸,是非洲最大的輸油管,波斯灣國家部分原油通過此管輸往地中海轉運各國。 這個港都也有一些參觀點,其中的「綠島」是坐落在離市區約4公里海灣中央的一個小島,正對著蘇彝士運河南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在島上修築了防禦碉堡,現在成為埃及的軍事重地。 從市區南部的哈里丁公園到艾因•蘇赫奈熱泉一帶蘇彝士灣內的幾處海灘,都已闢為旅遊區。艾因•蘇赫奈離市區54公里,它是離開羅最近的一處海濱度假地,以空氣清新、水質優良著稱。埃及旅遊部門和一些私人企業紛紛在海濱建起了許多豪華的休閒大飯店為觀光客服務,很多遊客在此從事水上活動和垂釣。 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與南美洲的巴拿馬運河並稱為世界兩大運河,位於埃及的東北部、埃及的非洲部分與亞洲部分的分界線上,因地處歐、亞、非三洲的匯合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溝通紅海和地中海,使大西洋和印度洋間的航程大為縮短,因而成為世界交通重要樞紐。 蘇彝士運河處於東經32度33分、北緯29度55分間,坐落在埃及東北部,北起地中海邊的塞得港,中間穿過亭沙湖、大苦湖、小苦湖,南止於紅海蘇彝士灣頂端的陶菲克港,長161公里,如果連同向地中海延伸的9公里航道和奧蘇彝士灣延伸的3公里河段,運河總長度達173公里。這條不設船閘的運河寬180公尺,深達12∼15公尺。從歐洲經蘇彝士運河到亞洲的船隻,要比繞道非洲大陸南端的好望角航線縮短行程約1萬公里。因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被喻為「東西方海上捷徑」和「世界航海的咽喉」。 早在公元前7世紀末,埃及人就想修築蘇彝士運河,當時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聶丘二世,就曾提出溝通蘇彝士灣和尼羅河的計劃,連接起地中海和紅海,船隻就可沿運河南下,到達地中海。後來由於法老王被告諭不得開鑿運河,這個工程計劃就胎死腹中。到了托勒密王朝,經幾代法老王的努力,終於開鑿建成了運河,但在阿拉伯人入侵埃及的幾百年前,運河因缺少疏浚工作逐漸堵塞。後來由伊本•阿斯領軍準備興建更完善的新運河,想穿過蘇彝士海峽,佔取作戰優勢,這項動議遭到反對後,只好修復舊運河。此後,蘇彝士運河沿用了1世紀之久。到了阿拔斯王朝,因統治者滿薩哈里發認為什葉派的穆斯林會利用運河輸送醫藥、糧食、日用品等補給物,就關閉了各條水道。他的繼任者恢復使用不久也再次棄用,運河荒廢不堪。 1798年,拿破崙率軍入侵埃及時,就強烈地意識到開鑿蘇彝士運河的重要性,於是命令隨軍工程師魯比爾制訂開鑿計劃,經過一年調查研究,發現紅海水面要比地中海水面高8.5公尺,乃重新設定了挖掘方案。19世紀,埃及逐漸被歐洲勢力所左右,再加上當時法國著名工程師勒塞普(Lessps)完善的計劃出籠,於是歐洲成立了蘇彝士運河公司(Suez Canal Company),並和當時埃及前後兩任總督薩伊德與伊斯梅爾達成協約,人力、物力和資金由埃及政府負責。1859年4月25日,兩萬多名埃及勞工使用鋤頭、鐵鍬、籮筐等簡單工具,採取頭頂、肩扛的辦法在塞得港破土動工,耗時10年終於完成。在修建過程中,埃及充分利用亭沙湖和大、小苦湖及漥地作為航道,從最低位貫通蘇彝士地峽,挖土石方7400萬立方公尺,耗鉅資3.69億多法郎,埃及支付其中的2/3。埃及前後共有125萬多名勞工參加施工,約有12萬名勞工在酷暑瘟疫的折磨下喪失了生命,原先打算6年可以完工使用,最後因勞力缺乏、工具簡單、工作效率低,工程進展速度相當緩慢,直到1969年才正式啟用。運河開通時,當局還籌備舉辦了盛大的慶典。為了這一天,埃及總督伊斯梅爾親赴歐洲、邀請各國元首、國王,以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加,並修葺了宮殿、豎起了惕{,搭起1200多個帳篷,雇傭法國和義大利的500多名廚師和招待員。同年3月17日,運河正式開通,在高音喇叭聲中,伊斯梅爾總督與各國元首乘坐艾奇爾號輪船首先駛入運河,尾隨而入的是載有6000多名貴賓的船隻,共有77艘。歐洲各皇室的觀禮團浩浩蕩蕩地從塞得港南下,整個慶典活動歷時1個月,被喻為「神話般的航行」和「歷史上最豪華的盛宴」。 運河完全建成之前,每年過往的船隻僅為486艘,平均每日不到兩艘,總淨噸位量2.67萬噸。1967年「六•五戰爭」後曾停航,直到1975元月5日才復航。為拓寬浚深河道,同年11月起,埃及又投入1.2萬多名勞工,開鑿3條支航道,建立3個雷達站,設置了電子自動控制系統。挖土石方7.09億立方公尺。1980年12月拓寬挖深工程完工,耗資12.7億多美元,使河面寬達400公尺,水深有30公尺。因此,可以通行排水量20萬噸的貨輪、49萬噸的空載油輪,甚至可以通過大型的航空母艦,而且還有35%的水面可以雙道航行,規模相當於擴建前的兩倍半。1981年10月,建成現代先進技術指揮航船的電子航管系統,實現了運河管理的現代化。每年有100多個國家的兩萬多艘船隻通過運河。目前蘇彝士運河是世界上最繁忙航道之一,貨運量佔世界運河首位,每年給埃及帶來近19億美元的收入。不過運河命運多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阿拉伯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役,以及1967年的以埃運河戰爭,都給運河留下歷史的創傷。 現在蘇彝士運河向所有國家的商船和軍艦開放,除滿載原油的最大超級油輪外,其他貨輪船隻都可通過。過河的船舶必須提前3天向所屬的埃及輪船代理公司預報,抵達運河前24小時要將船名、船籍和載貨等資料,傳真給代理公司,並向運河調度室報告。船隻抵達運河口時要先停泊在港外錨地,然後由埃及引水員將船引到泊區,由有關單位派人上船檢查證件,丈量船隻噸位,安裝照明的運河燈,吊上應急的摩托艇,在駕駛室的台頂升起埃及國旗,船尾懸掛船東所屬國的國旗。 由地中海前往紅海的所有船隻,一律在塞得港編隊等待,至午夜23時30分開始起錨南下,抵大苦湖停泊,等候北上船隻全部通過後,才能繼續南下,直駛紅海。由蘇彝士港北上的船隊從早晨5時20分啟航,一路不停,直接開往塞得港。船舶通過運河時,由運河管理局派4名引水員,分段引航。為減少水浪對運河兩岸護牆的衝擊,並防止輪船前後相撞,兩船之間規定相距2000∼3000公尺,時速為14公里,通過運河共需15小時左右。 運河兩側全是沙漠,高地缺乏淡水,為供應當時開鑿運河所需淡水,便在這條大運河西側另外鑿建了伊斯梅利亞運河,專門運送淡水到蘇彝士港,伊斯梅利亞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在第十二王朝阿曼內姆哈特一世統治時期的公元前1887年,就開鑿出這條運河,稱左特里斯運河,以地中海沿岸的扎格濟格為起點,往東挖至塔哈鎮,聯結大苦湖,南下一直到蘇彝士城,河面寬25公尺,深約3∼4公尺,全長約150公里,是利用尼羅河支流間接連通地中海、紅海的淡水運河,當時很適應多架帆船航行。盧克索神廟裡一些壁畫浮雕,就講述了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哈塞布蘇女王,派遣商業貿易者搭乘帆船,從盧克索出發,途徑開羅,進入古運河,再向南通過紅海,到達索馬利亞,與當地人交換貨物之景。不過,在漫長的歲月中,因運河兩岸綠色植被稀少,水土無法保持,河水挾帶的沙土淤泥幾經堵塞運河,當時統治階級也幾經疏浚貫通,使古運河發揮作用。可是到了公元767年,阿拉伯統治者為鎮壓叛亂,竟下令填平這條運河。到了1860年,由於它兩側乃是笑z區,再加上高地嚴重缺乏淡水,供應開鑿蘇彝士運河的淡水成了迫切解決的問題,於是在古運河基礎上,挖掘疏通了伊斯梅利亞運河,使運河主河段發展出大面積灌溉農田,種植生長了大量的優質蔬菜作物。還為輸送高地所用淡水有了便捷通達之道。不過它不通航,只專門輸送淡水到蘇彝士港。


運河港伊斯梅利亞

伊斯梅利亞(Ismˆailia)是埃及東北部伊斯梅利亞省的省會,原先是1863年鑿建蘇彝士運河時,由負責建造運河的法國工程師雷賽布,選擇此處興建工程人員的宿營基地,後來逐漸發展為運河旁的港市。在埃及現代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52年1月,英軍受命對該市埃及警官的反抗暴動進行強力鎮壓,這導致不久後人們奮起推翻法魯克一世的政權。在運河建成通航的1869∼1956年,以及1957∼1967年的兩個時期,城市發展快速,顯得非常繁榮。但1967年以阿「六日戰爭」的爆發,運河被迫關閉8年,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外流,市面極端蕭條。1973年,以阿停火。1975年,蘇彝士運河重新開放,脈連運河的港市又恢復了昔日的生機。 這個擁有20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2度16分、北緯30度30分,在蘇彝士運河的亭沙(Timsah)湖西北岸,北距塞得港80公里,南達開羅122公里,東南面則是蘇彝士城。此市是運河上三大港口之一,並係所有運河城市中的佼佼者。現有糧食加工、拖拉機發動機製造和造船等工業,也是國內重要的產品集散地。市內到處可見現代化建築,並設有蘇彝士運河大學,以及蘇彝士運河管理總局。 對外交通便利,有鐵路北抵塞得港,南連蘇彝士港,沿運河鐵路線上,能與全國鐵路網相通。如乘汽車出發,在四線道公路行駛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可抵達開羅。水路方面,有個橫渡運河的渡口。城裡也有品質良好的旅館和餐廳,以四星級的埃泰普飯店最負盛名。 此地山青水秀,景色優美,是埃及久負盛名的度假城,一幢幢設計別致、風格各異的別墅掩映在綠樹叢中,河邊草坪茵茵,市街綠蔭處處。一些殖民地時期的房屋格外醒目。市南面的大苦(Great Bitter)湖和運河交匯處有一運河公園,附近建有沙灘浴場和度假別墅,湖與蘇彝士市間,建有一條長5公里的阿密德漢迪隧道(Ahmed Hamdi Tunnel)。船隻往來穿梭運河,構成一幅現代化畫。市內有市立博物館和運河博物館,運河博物館又叫德•勒塞普博物館,館舍就是德•勒塞普當年在開挖運河時的住所,館中還保藏有他的日記和專車。 十月戰爭勝利紀念碑聳立在運河六號渡口對面,設計新穎美觀,碑身是一支步槍的前端,包括有準星、槍口和刺刀,直指藍天,整座紀念碑興建在以色列軍隊當年興築的「巴列夫防線」上。市西郊的納利斯哈軍事基地是歷史的寫照,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屯兵站,現為埃及的軍事基地。城西16公里左右的托爾瑪斯克赫塔已發現些古代遺蹟,有些學者認為就是「聖經」中所提到的比東地區,另一些學者則提出此地應是「聖經」中寫到的疏割。在大塔勒、法伊德和東橋地區,有英聯邦陣亡軍人墓,埋葬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陣亡將士的忠骸。 巴列夫防線是以色列在1967年第二次中東戰爭中佔領西奈半島後,於1969年在蘇彝士運河東岸耗資2.38億美元所修築的一條沿河防線,並以以軍參謀長哈伊姆•巴列夫的名字命名。在以軍佔領西奈半島和「十月戰爭」期間,曾用這裡的遠程大砲控制蘇彝士運河入口,封鎖運河。它北起蘇彝士運河北端的福阿德港,南至蘇彝士灣,全長175公里,縱深30至35公里,總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由三道平行防線組成:第一道是運河及其東岸,並在東岸堤下埋設油管,計劃在埃軍大舉渡河時,就向運河注油,並將其點燃,以阻埃及的進攻。但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夜,埃及特熙▲什蓬蝳靰e對岸堵住了油管的注油口,成功地破壞了以軍的第一道防線。 第二道是沿河岸築起的一道20公尺厚和10公尺高的沙堤,堤後築有30多個前沿支撐點,再前方為鐵絲網地雷區,各點之間有交通壕連接。 第三道防線距離運河約20多公里,全線築有11個核心堡,是半地下的多層建築,以鋼筋水泥做骨架,頂部由鐵軌和裝在鐵絲網內的石塊壘成,厚約5公尺,非常堅固。每個核心堡內部有數個防禦碉堡,有的核心堡是旅級指揮所、有的是重砲陣地、或是彈藥和後勤倉庫。所有核心堡都有士兵宿舍、指揮所、瞭望哨和射擊陣地,並有可供一個月以上的糧食和彈藥。 在第二及第三道防線外圍,設有又厚又高的沙堤,結構鬆散,一般砲彈難動其分毫,當時國際觀察家甚至認為連核彈也難奈其何。但在1973年「十月戰爭」中,埃軍用西德製的高壓水砲沖開沙堤,只用兩三天時間就將防線摧毀,打破了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夏杰拉高地是著名的戰場參觀點,位於伊斯梅利亞以東10公里處,曾是以色列巴列夫防線中段前線指揮所的所在地,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被埃及第2軍團第4旅第12營所攻克,現已改為博物館,分別展出在戰鬥中擄獲的以軍迫擊砲、機槍、衝鋒槍、地雷、電台、坦克、裝甲車和越野吉普車等。


觀光寶庫盧克索

盧克索(Luxor)是埃及最重要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中、東部最著名的旅遊觀光中心。它是3000多年前新王國時代首都底比斯(Thebes)的所在地。據古埃及神話記載,在那開天闢地的遙遠年代,整個地球上一片汪洋,浩淼無際的水面上見不到陸地,後來海底冒出個島嶼,接著島上出現了第一座神殿,由此衍生出盧克索神殿和卡納克神殿,以及古老的盧克索城。神話畢竟不是事實,但據考古挖掘的古蹟表明,這座城市距今已有近5000年歷史,是世界上屈指可數最古老城市之一。 在漫長的歷程中,盧克索幾經盛衰榮枯,坎坷曲折。相傳在遠古時代,當地居民信奉阿蒙神,故稱之為阿蒙城;希臘人則叫它底比斯,意思是「神居住的城市」。公元前2134年,一個強大的王國在底比斯崛起,建立埃及第十一王朝,定都底比斯,立阿蒙神與下埃及的拉神為二合一的阿蒙•拉神,作為上、下埃及的主宰神,底比斯因係全國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因此很快地便繁榮起來。從十二王朝起,由於統治中心北移,使底比斯一度衰落。在公元前1650年至公元前1567年的第十七王朝統治時期,埃及處在喜克索人控制下,底比斯成為王室的避難所,後作為反抗喜克索人的主要地逐漸揚名。公元前1560年,亞赫摩斯一世以底比斯為據點,將入侵埃及的喜克索人趕出尼羅河三角洲,建立第十八王朝,並定都底比斯。埃及也因此進入強盛的新王國時期,國土面積擴大,東起巴比倫,西至西伯利亞,北達地中海南岸,南抵蘇丹。底比斯成為名都,亞赫摩斯一世在此大興土木,陸續修建了堅固的城牆、宏偉的宮殿、巍峨的神殿、壯觀的大臣府第和華麗的各國使節宮邸。其後的帝王們更因在不斷征戰中獲得新疆土、戰利品、貢品和稅捐,並藉著無上的權勢,雄厚的財力,蓋起了一個比一個豪華氣魄的神殿、陵墓等,至今古蹟猶存。 自公元前1304年,拉姆西斯二世另闢都城後,這裡便趨衰落。隨著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相繼入侵,法老政權的崩潰,以及政治中心的北移,底比斯慢慢地被遺忘了。公元前27年,一場大地震把曾經繁華之都埋在黃沙中。這座曾被著名古希臘詩人荷馬稱作「百座城門」的都城,後竟淪為不知名的村莊,留下了滿是傷痕的歷史之痛。直至公元19世紀末,西方考古學家在此處發現一系列的神殿、陵墓、木乃伊和靈廟等,才使此地名聲大振,並以盧克索名字重現世間。 因係古都舊址,王國強盛時期遺留下來很多古建築,有象徵法老王權力的神殿、凜然高大的雕像、拔地而起的方尖碑及空前絕後的墓群等。無從推知其源的眾多建築物,不明其終的廢墟,構成了古蹟龐雜和多層次現象,使人難以一眼辨明。這也由於埃及史上的一種例行作法所致,每當一個新國王坐上皇位,就令人將舊有建築拆除,把可用來興建新神殿等材料取下,並在舊址上,再進行新一輪的築造。盧克索因此被西方認為是「埃及歷史的露天博物館」,並以年代久遠的古蹟,發展成為馳名全球的旅遊觀光點。 這個城市介於東經32度39分、北緯25度41分間,坐落在北距開羅約700公里處的尼羅河東岸,伴隨著尼羅河走過了數千年的風雨歷程。沿著河畔鋪設有寬敞的林大道,修建了一些現代化的旅館。每到冬天,這裡仍然晴空萬里,溫暖如春,吸引了大批遊客來此避寒、觀光。整個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四、五月的沙暴也是聞名的。沙暴起時,狂風挾帶著砂石四處飛揚,讓人覺得悶熱不堪。沙暴一般會持續數小時,有時也會持續數天之久。如在旅遊中遇到沙暴,要在最近適當場所暫避,靜候消失,此時切不可在沙漠中行走。 盧克索是個集鎮型的小城市,有5萬多人口,面積也不大。既沒有高聳入雲氣勢逼人的現代化建築群,也沒有麗山秀水養眼,但因係埃及心臟地帶和農業中心,並有純良的生態環境和古文明神韻,成為遊客爭相拜訪之地,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在1997年11月,因有58名外國遊客在此被恐怖分子殺害,使外來觀光客銳減,從原來的每天1.5萬人銳減至35人,門票收入每天不及200美元,現在事過多年,旅遊業才又慢慢恢復。 這個城市無論空運、水路和陸路交通都很便捷。在航空方面,埃航每天有4班客機往返於盧克索和開羅間,航程約1小時,但因當地氣候欠佳,時常停航,所以還是搭乘火車比較可靠。盧克索是開羅至阿斯旺鐵路幹線上的一個站點,坐火車到開羅需耗11個小時,不過沿途可觀賞尼羅河谷、三角洲和運河旁的城市,且晚上從開羅出發,次日清晨就能到達。 最理想的旅遊方式是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選水路巡遊,觀光客可在沿途各站等候上船。豪華遊輪設備完善,工作人員服務熱忱周到,大多數船上有會用多種語言訓練有素的導遊。追求羅曼蒂克情調的人雇用浮盧客(Felucca)小舟感覺最好,那是一種裝有高高三角帆的船兒,可悠閒地享受兩岸風光。夏秋季節雨量不足,河流水量不夠,水上交通工具停航。 市內交通順暢,可直接坐觀光巴士。馬車也是不錯的交通工具,乘坐裝飾華麗的馬車,在噠噠作響蹄聲伴奏下,一路閱覽盧克索民宅牆上絢爛的彩畫,領略古都的神韻,別有一番情趣。 從市中心往北走,有很多旅館、商店、小博物館及一些其他公共建築,南面則是大型高級大酒店匯集區,市內擁有兩家五星級大飯店,一家四星級飯店,還有數家普通的賓館。其中五星級的各宮(Winter Palace)大飯店,有舊世界的優雅氣氛和新世界的現代化品味,從中庭進去後分為新冬宮和舊冬宮兩座建築,中間以維多利亞式的花園和游泳池加以分間,除了有維多利亞式遊憩室和皇家酒吧外,在一樓的陽台上設有庭院咖啡。走道寬敞,260間客房均挑高3.5公尺,陳設非常講究,侍者開房後會在床上撒花瓣,非常富有詩情畫意,令客人倍感溫馨。另一家盧克索大骨 (Etap Luxor)也是五星級,擁有180間精緻的客房,它所附設的餐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安排長達一週的狂食宴,讓觀光客換換口味。此外,在各處古蹟附近,還常可見到一些可供住宿的休憩小屋(Rest House),是歐洲遊客的最愛。現在由於遊客增多,當地餐飲業也愈來愈旺,世界各地不同口味的菜餚供應無缺。 伯卡街(Shariaal Birka)和騎樓街是最佳購物去處,有很多令人愛不釋手的紀念品。雪花石膏、仿古品、貝杜茵裝、貝杜茵地毯、盧克索紙莎草和陶器等最值得解囊。雪花石膏有手工和機器製作兩種仿古品製作講究,當地工匠們利用人們採購心理,精心鑄造大量仿古器物售賣。貝杜茵裝服飾是一部落一風格,都由手工完成,常附有令人喜愛的刺繡,最值欣賞的是來自錫瓦的貝杜茵裝。貝杜茵地毯也頂出名,有不同的設計風格,由小織布機織成,圖案純樸豔麗都有。銷售最快的是北海岸(Norther Coast)生產的紅白條紋地毯,不過最昂貴的卻是產自西奈半島的地毯”靘簅韖磏插A有鑽石鑲嵌在圖案上。盧克索有紙莎草機構,營銷小型到大卷宗的手繪紙莎草印刷品,是極受歡迎的紀念品。陶器大小不一,款式迥異,有大口徑的圓殼、有長型的小蓋壺、有的是短而寬的大蓋壺、有的是子彈型中設小瓶蓋的陶壺。 觀光客消遣娛樂的地方很多,迪斯可舞廳、賭博娛樂城和夜總會等都可供選擇。不妨去看看妙趣橫生的肚皮舞,或到具有濃郁古風的咖啡屋坐坐,聽一段古埃及法老王的偉績。 盧克索是古時上下埃及的分界點,而尼羅河又把此市分成東西兩部分,河東是古埃及法老王和大臣們居住的地方,又稱為「活人城」;河西則是歷代法老、王妃及貴族的陵墓區,所以稱為「死人城」。如果說金字塔是埃及古王國時文明的代表,那麼盧克索的神殿和皇陵則是新王國文明的象徵,只可惜當年被視為太陽升起地方的死人城,如今只剩下卡納克神殿和盧克索神殿。神殿區的建造,可能表達了埃及人對宇宙的理解,殿宇都按照東西走向築造,四周泥磚砌成的圍牆將神靈的住址與凡塵俗屋相互隔開。神殿大門都是耀眼的金色,兩則有相當高的楔形塔門,上置巨型刻著銘文的浮雕,大多講述法老王如何戰勝敵人,使所謂的大神聖地不受外部邪惡勢力的侵犯;也把帝王們治理國家的功勛,以及日常處理過的國事、家事和敬拜神靈儀式過程等一一描述其中。入門後,殿前普遍是個較為開闊的庭院,有供拜祭神靈的人稍作休息的涼亭、有成排威嚴的塑像及方尖碑。殿內石柱最多的地方是大廳,有如一片柱林。從前廳到神殿最內部,地面坡度漸高,屋頂漸低,陽光逐漸消失。神殿四邊多為儲藏室,放著各種典禮活動及儀式開始時要用的器物、法衣、香水和香料等。神殿底下有地下室、秘密通道、下水道等。古埃及人將想像中的宇宙樣貌複製在空曠的沙土上,讓人朝夕膜拜。河西太陽歸宿之地的「死人城」在尼羅河岸的平原區,現在祭祀亡靈的廟祠所剩無幾,鑿於岩壁內的皇陵大多早已被人偷盜一空。這兩座神殿是古埃及兩個最為晶瑩的藝術瑰寶,兩殿南北對峙,相距約兩公里,舊時有道路相通,且路旁豎著數百個獅身人面像,這些石像後面修建一排王宮和貴族官邸。 盧克索神殿(Luxor Temple)位於市街中心,從尼羅河或市區內任何一家觀光飯店都能看到,它是第十八王朝阿孟霍特普三世和拉姆西斯二世的作品,整個殿區呈南北走向,正面幅寬56公尺,側長為262公尺,面積4446平方公尺。法老王建此殿是獻給太陽神阿蒙和其妻穆特(Mut),以及祂們之子空素(Khonsu)。殿區原只有阿蒙神殿,供作奉祀最高神阿蒙和皇室居住之用。後增建了穆特和空素殿宇,附蓋了三殿的大庭院和大門等,在它們近旁又加上一些複雜的裝飾建築,範圍大增。這裡的阿蒙神塑像異於其他地方,陽具十分突出,有象徵生命、性愛與豐饒之意。在神殿的牆壁上還有民(Min)神的圖騰,祂頭戴雙羽毛高帽,單手舉長鞭,一隻腳金雞獨立,而長長的陽具卻一柱擎天。據說,在一次戰役中祂受了傷,因此被免除兵役,而全村的男子全都上戰場作戰,8個月後除役返家,發現全村婦女都懷孕了,當然是民神搞的鬼,因此祂就被後人供奉為性神。 神殿的建立應歸功於阿孟霍特普三世,而拉姆西斯三世的擴建使神殿更為完美,他增添了比隆(Pylon)塔門和列柱環繞的大廳。神殿前聳立著拉姆西斯二世的巨石像及方尖碑(Obelisk)。方尖碑非常高,是紀念二世王的,原先左右各有一個,後來右側碑於1838年被埃及政府送給法國裝飾在巴黎協和廣場上。殿門內是二世王大廳,其內也有巨石像,殿壁鑿刻著許多浮雕和象形文字,主要描繪拉姆西斯二世於奧隆德河畔與西台族英勇奮戰情景,這次戰役勝負今人不明,不過二世王顯耀的慾望非常強烈,因此到處留下自己的石像,以及強調打敗西台族的浮雕和文字。經由大廳穿過柱廊,可以看到阿孟霍特普三世大廳,內分立幾個小室,其中描繪三世王誕生過程的誕生室最為出名。有個室內刻繪著後來征服埃及的亞歷山大大帝給阿蒙神敬獻貢品的浮雕,據考古界認為,這可能是當時亞歷山大大帝為表明自己的親善,特向埃及人顯示曾受過埃及最高神阿蒙的神諭。穿過大廳就到阿孟霍特普三世的柱廊,這是全埃及最優雅美觀的迴廊,矗立著7對巨大的列柱,柱壁繪著阿蒙神到盧克索神殿巡遊的大隊行列,以及歐佩克特祭典盛況,充分展示當時的生活情況。此外,也鑿刻了祭司、樂師、歌者和舞者等在聖牛伴隨下前進的場景。現在埃中H也都按照古老傳統,每年舉行一次歐佩克特祭典,到時神殿依然跟歷史上一樣,成了阿蒙神出遊暫住的「行宮」。列柱頂端有紙莎草及蓮花裝飾著,列柱庭院裡還有座充滿彩色之美的清真寺。 阿孟霍特普時期神殿「香火」旺盛,其子即位後,獨尊以日輪為象徵的阿吞神,並把首府從底比斯遷到阿赫塔頓(Akhetaton),神殿自此失色不少。但他的繼任者圖特卡蒙把首府重遷回底比斯,並不遺餘力把神殿加以整修增建,使它再顯繁榮。此後霍倫希布、拉姆西斯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等,又捐建了大量充滿宗教意味的神殿,方尖碑及神像,使盧克索神殿除主神阿蒙殿具有歷史價值外,還有許多遺蹟也彌足珍貴,成為埃及最具特色和最誘人的觀光點。在神殿以北1公里處,還設有盧兄索博物館。 卡納克神殿(Karnak Temple)是在盧克索市郊區,距市中心約8公里,坐馬車約15分鐘可達,它曾是上埃及的信仰中心,為紀念底比斯之神所建,由於殿宇組成了當今世界殘存氣勢最宏偉、規模最大的神殿建築群。它涵蓋了1500多年的建築精髓,東西寬480公尺,南北長550公尺,面積廣達26.4萬多平方公尺;舊時周圍建有一道高達12公尺的土牆,即蒙圖(Montu)圍場。神殿始建於公元前16世紀,由古埃及史上的中王國時期第十二王朝國王阿門內姆哈特一世(Amenemhet I)所建,專門供奉太陽神阿蒙的。此後歷代的國王們為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和統治政績,也不斷擴建。神殿大部分的塔門、方尖碑、神龕等是哈茲海普蘇特(Hatshepsut)女王和圖特摩斯三世增建的。第十九王朝的塞提一世興建了共有100多根大石柱的石柱大廳,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到阿孟霍特普時,在大神殿東面又加蓋了一些建築;後來拉姆西斯二世在塞提一世石柱大廳南面進行擴增,其中最具紀念意義的是圖特摩斯三世於公元前1525年所蓋的建築。法老王們陸陸續續在卡納克神殿區增建了神妃穆特和月神空素等殿,逐漸形成了擁有20多座大小神殿、10多個雄偉塔門,以及眾多石像和方尖碑的建築綜合體,工程直到公元前一世紀托勒密八世執政時才完工。卡祐J神殿與盧克索神殿間有通道相連,並在通道上飾以令人目不暇給的獅身人面或羊身人面等雕像。由於卡納克神殿區薈萃了多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更因為它是埃及宗教遺蹟,以及古埃及文化、歷史、天文、繪畫、雕刻和建築的集大成者,所以成為埃及寶庫中最璀璨奪目的瑰寶。現在所指的卡納克神殿係指阿蒙大神殿。 神殿北大門是正門,門前廣場上有個面積幾十平方公尺的平台,四角有柱子遺蹟,古時是個大亭子,供朝謁神明的人歇息用。在亭子與北大門間有條長約40公尺的通道,兩旁各有13個石台,每個石台上各有一尊巨大的獅身羊面像相伺而臥,右側為公羊,羊頭下置放著國王雕像;左側是母羊,羊頭下豎立著王后雕像,象徵國王和王后得到阿蒙神的庇護。這些巨雕全用花崗岩鑿刻而成,形象樸實,氣魄不凡,構成一個獨特的夾道歡送儀仗隊。通過獅身羊面像大道就到正門,是城門式的比隆塔門,在神殿12座比隆塔門中以第一塔門最大最宏偉,建於第二十五王朝時期,高約32公尺,厚為15公尺,長達113公尺,呈東西走向,至今保存良好。過此塔門,就到中庭,左前方是塞提二世神殿,右側是拉姆西斯二世龐大的石像和王后石雕。經由已半毀的第二塔門,多主大廳(Great Hypostyve Hall)展現眼前,又名連柱殿或圓柱大殿,長達102公尺,寬有50公尺,中心高度為23公尺,據說是古埃及最大的廳堂,也是人類進入現代化社會前規模最大建築之一。廳內共有134根排成16行粗大的圓柱,承托著碩大的石板屋頂,這些屋頂歷經3000多年風雨,至今仍有部分相當完好。聽中央兩排12根石柱最為巨大,每根石柱高達22.4公尺,直徑為3.37公尺,6、7個人也合抱不住。石柱的頂端有蓮花或紙莎草狀的圓盤,據說可以站立100人,石柱全部用大石塊磨光雕鑿而成。廳的天花板、石條屋頂、柱身及四周牆壁上,到處是浮雕。廳南面牆上是拉姆西斯二世在卡奇什之戰(Battle of Kaclesh)的浮雕;北面牆則刻著塞提一世在黎巴嫩和敘利亞之役中的戰績。有的壁面是雕繪著神的故事和其他內容。在沒有刻鑿圖景的地方,則布滿象形文字,極少有大塊空白處。至今,這些圖文線條清晰,字蹟分明,色澤鮮亮,令人讚不絕口。 多柱大廳四周布滿各種建築物,大概是當年祭司們的住所,這些建築物的質量都無法與廳柱相比,多已坍塌,剩下殘垣斷壁。過廳就到第三塔門,建於阿孟霍特普三世時代,現只剩殘蹟。此處還曾意外掘出十二王朝森烏斯列特一世精緻而有價值的小聖堂。第三和已殘蹟連連的第四塔門間,原有個方尖碑大廳,但已不存,所以現在也無從知道埃及到底有多少座方尖碑。到現在為止,流落在外的也有好幾座,巴黎協和廣場、倫敦泰晤士河畔和紐約中央公園各有一座。而留在原處的兩座方尖碑有個已在數世紀前塌毀,碑頂也被移到聖湖。剩下這座哈茲海普蘇特方尖碑,是現存在埃及5個方尖碑中最高的一個,高29.5公尺,重達320噸,四方形的底座有8公尺高,碑身自上而下刻著碑文和浮雕,內容是阿蒙神正為女王加冕。站在碑下抬頭仰望,碑尖直插雲霄,象徵著通天的權力,也代表帝王對太陽神的無限崇拜。 依次穿過第五、第六塔門,值得細賞的還有至聖所、圖特摩斯三世神殿等建築。圖特摩斯神殿四面牆上有描述他輝煌的政績和生平佚事。在神殿後方有座碩大的蟾蜍石雕,據說任何人的願望,祂都會幫助實現,只要人們心無雜念,默述著自己心願,圍著這個象徵吉祥和幸運的古像繞跑三圈就行。附近聖湖邊還有個同樣用途的大蜣螂石柱,所不同的是,人們須虔誠地跑上五圈,才會靈驗。 聖甲殼蟲是古埃及早晨的太陽神,祂有滾動糞球的習慣,人們認為這正是太陽每天的運動過程,所以聖甲殼蟲也就成了太陽神運動的動力。很多前來參觀卡納克神殿的遊客,多會圍著聖甲殼蟲繞行7圈許願。 據說盧克索神殿和卡納克神殿所供奉的阿蒙神和穆特神本是夫妻,一年僅能會一次面,到了Opet祭典時,阿蒙神才乘坐聖舟,經由羊頭獅身甬道與妻穆特神相會,有如牛郎織女般浪漫。但增建這兩座神殿的哈茲海普蘇特女王與圖特摩斯三世則令人遺憾,兩人關係曖昧,前者是後者姑姑,也可能是失寵的妻子。這位有「埃及武則天」之稱的女王,執政達21年,文治武功皆盛,令年輕好大喜功的圖特摩斯三世黯然失色,致妒火燎原,女王一死他就晉升為王,女王所有雕刻在神殿、方尖碑上的名字和肖像,被他鑿刪殆盡。與女王同屬十八王朝阿肯納頓法老王的愛妻奈芙提蒂(Nefertiti),則是埃及歷來最受歡迎的女人,她美麗、可愛、賢慧和柔情,最主要的還在於她的無權力慾,一心一意扮演溫柔、可愛的角色,致數千年來被埃及人歌頌、稱讚、美化成「埃及最漂亮、可愛的女人」的象徵。 聖湖(Sacred Lake)位於卡納克神殿西南隅,長約130公尺,寬為80公尺,水深4公尺左右,是個乾旱沙礫地帶上由人工挖掘而成的湖泊。據說按照古代宗教規定,祭司們每天需到這裡沐浴4次,每逢宗教慶典時,還要在湖面舉辦宗教儀式。前數個世紀人們在朝拜神祇前都在此潔身,現在湖上則時常可看到飼養的鴨子,那是作神廟祭品用的。神奇的是,儘管常年少雨,但聖湖彷彿有阿蒙神的保佑,湖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3000多年來從未乾涸過。 近年來,卡納克神殿也仿效吉薩金字塔那樣舉行聲光秀。每天晚上安排6時與8時兩場90分鐘的表演。因為是國際知名旅遊勝地,故每天演出使用的語言也不盡相同,週一英語;週二法語、德語;週三英語、法語;週四阿拉伯語;週五、週六以英語、法語為主;週日使用法語和德語。聲光表演吸引人的地方是在撩動內心的古樂和神秘的燈光下,主持人以緩緩的語速,低沉的嗓音,訴說著埃及滄桑歷史。雖然沒有絢麗多彩的布景,沒有迷人的美女豔婦,也無熱鬧盡情地調侃,但可以使人在無意之間唏噓嗟嘆,塵世間的滄海桑田,世事無常,以致於情難自禁地連看數場。 在盧克索,尼羅河東岸的兩大神殿區,更是古埃及時繁華之都,而西岸卻是亡靈居所。那裡葬著歷代法老王、皇后、王妃和貴族。現已發現挖掘、包括不明葬者身分的墓室計有62座。 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又名死亡之城(City of Dead),位於山岩間一條乾涸的溪谷深處,在人們想像中,皇家陵園附近應是青山隱隱、綠樹蔥蔥和流水悠悠的風水寶地,但展現在眼前的萖是條幾公里長的荒涼山溝,兩旁亂石成堆,草木不生,四周無一蔭涼之地。原來在古王國時代,埃及的法老王都把自己的陵墓修建成雄偉壯觀的金字塔,但因太過顯眼,成了偷墓者頻頻光顧的地方,不僅墓內的金銀財寶陪葬品被無情地洗劫一空,就連國王們的木乃伊也被弄得百孔千瘡,無一是處。那是由於當時西方人認為木乃伊粉末可以治療某些病症,具有其他藥物所沒有的特效,尤其木乃伊的頭蓋骨和胃臟粉末更具神效,加上偷墓者尋寶之需,就無所顧忌地踩踏胡拽。於是後來的法老為免遭古墓被掀開,以及盜徒掠走墓葬品和糟踏自己來世要復活的木乃伊,就將陵墓與舉行葬祭儀式的神廟分開而建,一個在荒蕪不醒目的山溝處,另一建在較突出的地方。聰明的法老王想藉此在另一世界安靜地等待復生。於是公元前16世紀,新王國時代第十八王朝的圖特摩斯一世下令,在這片渺無人煙的地方,鑿洞建墓,入葬後,把通往主墓室的狹長隧道用亂石堵住,並在遠處設建葬祭殿。其後的哈茲海普蘇特女王、阿孟霍特普三世、拉姆西斯二世和拉姆西斯三世等,也照此法防護自己的陵墓。至今,他們的葬祭殿或靈廟也都保存著,靈廟都有個虛假之門,是法老王希望自己復生過程中的靈魂可以自由來往享用凡人供奉的祭品。此外,他們還建了許多假墓騙人耳目。這些招數果然靈驗,所以從第十八王朝至二十王朝的法老都把陵墓安置在無人問津的荒谷中。也許法老王意料不到陵墓只安寧地度過500年,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帝王谷的皇陵也接二連三地被盜,到了公元前10世紀第二十一王朝時,為預防掠墓者再次掘墓盜寶,阻礙國王木乃伊的復活,法老王就把已被盜挖過皇陵中的40多具國王和王后的木乃伊,聚在一起,用亞麻布重裹後放置在新棺木內,秘密地藏在盧克索山區一口深井中,直到1875年才被當地一位農民無意中發現。這些木乃伊現存於埃及國家博物館。 為揭開帝王谷神秘的面紗,各國的探險家、考古學者都做了極大的努力。1816年,義大利人貝魯茲首度對帝王谷作正式的挖掘。接著埃及考古局第二任局長法國人羅列,以及1899∼1912年美國人戴比斯等,也做過大量的工作,後兩者發掘出的文物現都收藏在開羅博物館內。至今人們還對帝王谷其他陵墓進行挖掘,先前發現的都已對外開放。 這一帶陵墓的建築大同小異,走下斜坡進通道,側壁繪述著摘錄自選葬文和「逝者書」(Book of the Dead)的文字和插圖。法老王的石棺室旁另建有幾間小房,是用來收藏一起下葬的金銀財寶。法老墓的12道門上盤據著狠毒的蛇、兇猛的鱷魚和其他一些邪惡勢力,這意味著法老王在來世復生前,需經過這些邪魔的考驗,以期求經地獄折磨後可以升到極樂世界。 陸墓有幾個是開鑿在懸崖峭壁上,現在旅遊局為方便遊人參觀,設置了高達幾十公尺的鐵梯子,不過徒手攀登還是倍感吃力。這種隧道式的陵墓,與地面相平行,筆直地插入山體內,深度從10幾公尺至200公尺不等。隧道兩側鑿有數間小石房,牆壁和拱形的天花板上繪有大量壁畫,筆工細膩,形象逼真,色彩斑爛。有各種動物形狀的神明肖像,也有古代農耕、狩獵的場面、宮廷歡歌樂舞的情景,以及為國王死後在陰府做指南的「亡靈書」等。古埃及帝王墓葬風俗奇特,墓中要用很多妙齡少女殉葬,卻不與王后共穴。 帝王谷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塞提一世墓(Tomb Seit I),是十九王朝國王的墓室,除了別具一格的黑、金兩色星象圖外,最值得覽賞的是防不勝防的重重機關。這個墓室從入口處到主墓室的水平距離是212公尺,垂直而下的間距為45公尺,整個墓室內富麗堂皇,宛如一座地下宮殿。內部還有未完工的石室。墓穴牆上繪有彩色壁畫,有太陽神、太陽船和地下世界種種想像出來的情景。 圖唐卡門(Tutan Khamen)陵墓在帝王谷陵墓君中最小但卻最負盛名,因為在所有埃及金字塔內物品大部分被洗劫一空時,只有他的陵墓能夠安然倖存下來。他是埃及最著名法老之一,是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代國王,但他的身世卻說不清。一說他係前朝法老阿肯納頓的庶子,娶了皇后所生的公主,也就是他的異母姐妹Ankhesenamun為妻,在1394年他9歲時就登基,18歲時逝世,在位僅9年,繼任的是他的宰相,新法老又娶了他的皇后,後人疑係宰相弒君篡位。 另一傳說為:圖唐卡門皇后在丈夫死後曾致書西台國王,請求派個王子來作自己的丈夫和埃及的新法老,但王子在來埃及途中遇害,種種說法都指向宰相是謀害者。再說圖唐卡門少年早逝,因為死得太早,還沒來得及準備後事,因此墓室相形較小,只有4個房間,其中放木乃伊的房間繪有壁畫,耐人尋味的是,照傳統只有神和法老的像才能出現在壁畫上,但宰相卻也在畫中,不知是何用意,這使他謀殺的證據又多一項。彩色壁畫描繪著圖唐卡門到陰間一路上盛儀,有神保護,並有象徵永生的甲蟲為他引路,祭師給他拉著太陽船。 當時上、下埃及以鷹和眼鏡為代表,圖唐卡門木乃伊頭部便飾有牠們,表示他曾統治著全埃及。聰明的他在3300多年前將其陵墓蓋在其他法老王陵墓下方,才躲過了數千年風雨和盜墓者,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考古學家卡特(Howard Carter)所發現。年輕國王的木乃伊安眠在8層的棺木中,並由大到小一個套一個,外面是四層塗金木棺,接著下一層石英岩石棺和兩層內棺,最後一層才是放置木乃伊、由200公斤黃金製成的純金棺,上面鑲嵌著琉璃、土耳其玉和紅寶石。全棺內的木乃伊頭戴純金王冠,臉部罩著按法老王生前容貌鑄造的金面具,身上裹著金盔甲。層層相悚煽瓣鴘 1.8公尺,厚1.5公尺。石棺的四隅,各有伸手展翅的守棺女神浮雕像。然而最令人感動的卻是石棺上,尤其鶼鰈情深之妻所獻上的一束乾燥花環,傳說它附有「法老王的詛咒」,使不計其數的盜墓者和探墓的考古學家們難逃死劫。 他的墓室裡有很多陪葬品,如鍍金的床鋪、椅子、馬車、頭墊、各式各樣的器皿、五花八門的燈、花瓶、武器、涼鞋、僕人等,令人驚嘆叫絕。此墓共出土5000多件黃金財寶及其他文物,這些珍品不僅可以追溯到阿孟霍特普四世和阿瑪爾納時期,還能獲知圖特摩斯三位在位期間的境況。大量文物現在都陳列在開羅國家博物館內三樓的27室。價值連載鑲著寶石的帝王服裝、黃金面罩、包金的棺木、黃金的帝王寶座,以及金劍、金箱子和尼羅河早期的泥土及穀粒等,對研究埃及古代文化、地理、作物的發展歷史,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從某種意義上說,圖唐卡門之墓本身就是一個博物館和內容豐富的美術館。長達120公尺的墓道深入山中,洞口朝南,地道的牆壁上刻有上百個塗著紅漆的象形文字。在隧道的盡頭,有個相連的廳堂,前廳高5公尺,面積約40平方公尺,右側的石壁上繪有仕女,她們有的在獻禮、有的在跳舞,形象栩栩如生,色澤鮮亮,整個畫面顯得和諧。前廳左側是集中安置殉葬者的地方,據說墓中有300個殉葬少女。後廳是主墓室,高5公尺,面積約達53平方公尺。在後廳周圍還有3個小廳,面積都是10多平方公尺,分別是廚房、衣帽室、儲藏庫,有個儲存著法老內臟的小金棺也托慱U裡。 拉姆西斯六世陵墓(Tomb of Ramses VI)的四壁與其他墓室一樣布滿浮雕,不同的是拱形的天花板上的繪畫主彩用的是藍、金兩顏色,其意喻指宇宙。 皇后谷(Valley of the Queens)位於帝王谷西南方,兩者相距1.5公里。葬著埃及新三國時期第十八至二十王朝歷代后妃、一些早夭的王子和達官貴族,現有80多座已被發現,不過規模或陪葬品及裝飾等比帝王谷要遜色,但其中有些是例外的,值得細賞。 納法塔莉皇后之墓(Tomb of Nefertari)埋葬著可媲美埃及豔后的拉姆西斯二世最寵幸的美女,她是5位皇后之一。此墓發現於1904年,墓內有3間密室,寬度共430公尺的壁畫上,繪有與她等身大的美麗畫像,畫中的她穿著細緻的白色長袍,與掌司歡樂的哈特女神在一起,被公認係古埃及美術史上最佳傑作之一,因嚴重受損而未對外公開,墓室則可參觀,每日限制為150人。 阿綿黑克貝秀陵墓(Tomb of Amunherkhopshef)的壁畫明快亮麗,雕刻線條有力,心思入畫,完全沒有對死亡的恐懼,反而讚嘆於埃及先祖們的藝術造詣。此墓棺內只是一具胎兒木乃伊,而牆上所雕刻乃一個小男孩,正被慈祥的父王引領著,與古埃及信奉的諸神會面的熱鬧景象。 貴族墓群(Tomb of the Nob-les)零零散散地建在沙石飛揚的小沙丘上,墓室規模、陪葬品與帝王、帝后的陵墓根本無法相比,但講究的皇室陵墓基本上有種令人懦懦不安的肅穆氣氛。高官顯貴們的墓則較為輕鬆愉快。這些墳墓小而可親,壁畫充滿了生活情趣,繪著久遠年代裡臣民的耕作、出海、狩獵、宴席和享樂等實景圖。不難想像,靈魂的住處已日夜笙簫歡唱,他們活著時過的都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貴族墓地有414座,一部分建築時間從第四王朝到羅馬時期,大部分則建於新王國的黃金年代,其中有名氣的不少。 那克特陵墓(Tomb of Nakht)葬著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書記官,墓雖小但保護較好。其墓刻著官員們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內容,如打獵、釣魚、酒宴,以及農民耕作、豐收等,畫面用彩濃烈,線條流暢。 米納陵墓(Tomb of Menna)葬著個專記田野之事的書記官,室內刻著農民朝夕辛苦勞作情景,還雕述了阿拜答斯朝聖大場面,使人如臨其境。古文物中最有名的垂釣和獵鳥之景也出於此墓。 瑞莫斯(Ramose)陵墓是大型墓室之一,其壁畫浮雕手法細膩,色彩適中,特別是室內左壁上葬祭過程的刻繪,可謂係上乘之作。 尼羅河西岸還有不少的葬祭殿也稱靈廟(Mortuary Temple),是供祭祀亡靈之用。 哈茲海普蘇特女王神殿(Tem-ple of Hatshepsut)是埃及最傑出的古建築之一,連同周圍的其他陸墓,總稱為墳墓都市。殿宇坐落在底比斯一片廣闊的黃色砂地上,背倚紫紅色的懸崖峭壁。布局設計和構造使人拍掌叫絕,它是依著地面岩塊的高低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平地,第二到第三層間面積逐漸縮小,高度卻愈來愈增加,其中在連接1、2層與2、3層的斜坡上,有寬淺適宜的石階,調適了整個建築的峻峭。葬祭殿的龐特柱廊(Punt Colonnades)和壁畫都是不朽的傑作。壁面浮雕主要內容是女王出生、成長的經過,以及她登上皇位的正統權威性。如此詳細地描述,是因為女王乃公元前16世紀著名的國王圖特摩斯一世最為鍾愛的女兒,一世王曾費盡苦心要立她為繼任者,但由於皇室內部及傳統上的原因,沒能如願。當一世王入土後,她按古埃及兄妹、姐弟、或親戚間聯姻的習俗,與兄長圖特摩斯二世結婚,名義上由二世王執政,實際由她掌握大權,不久後迫使丈夫退隱成為祭司,表面上成為圖特摩斯三世的攝政王。但到24歲那年,覬覦王位已久的她宣稱早就被父王指定,可以與三世王毫無疑義地共同執政,緊接著對外宣布自己曾獲得太陽神的委託。6年後就正式代替了圖特摩斯三世登基為王,成為埃及的「武則天」,從而爬勿v力巔峰,並改為麥可利(Makore)的男性稱號,扮成男裝,佩帶帝王特徵的假鬚。後依照傳統建造自己的墓室殿宇,令人在壁面刻鑿她一生的過程,以及對國家的貢獻。想藉此強調自己當初坐上王位的必然及治理國家過人的才智。現在從畫中,依然可以看出女王統治埃及20多年間,國家一切顯得井井有條,人民過著豐足的日子,還為埃及商人遠征各地,大力拓展新市場;派遣龐大的船隊,到現在的索馬利亞購買大批的象牙、藥材、香料等高價物質;調派能工巧匠,修復被異族入侵時遭破壞的建築等,她的光芒蓋過了侄子三世。不過據說姑侄倆關係曖昧,女王有可能是三世王失寵的妻子,並與傾盡全力為她蓋殿的建築師塞尼穆發生感情。如今,遊客也能見到女王在自己葬祭殿側為情人所建的秘密墓室,兩者間有相通的地下隧道,由此看出,他們期望結合於永遠。殿宇牆上女王畫像面部大多被毀,刻有她顯赫一時的名號也被損壞,那是三世王20年後重登帝座廢掉女王時報復雪㘹之舉,然後把自己的名字裝飾在上面,並將女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所建的臥室、歌功頌德的方尖碑、塔門等都圈圍起來,不讓世人景仰。這樣反而使女王遺留的作品避免了摧殘踐踏,令現在的觀光客可以見到難得的原貌。


塞提一世靈廟(Mortuary Tem-ple of Seit I)位於盧克索高地北面,建築年代久遠,廟內壁畫相當精彩,象牙色的牆壁上刻著年輕有為的一世王正在莊嚴的儀式中,場面上有眾多的奴僕,有的為威風的諸神一遍又一遍地清洗著供桌;有的給潔白無瑕的蓮花勤快地澆著水,有的磕著頭傾聽著神祇賜福國王的話。一世王是第十九王朝的國君,極有作為,在位時曾揮師北征、抵抗外族入侵、加強國防,並續建其父未完工的多柱大殿,重修廟宇等。他建靈廟是表達自己對奧賽利斯(Osiris)諸神的無限崇拜。但廟未完工一世王就辭離凡塵,後經其子續建才竣工。公元前395式A神廟被基督徒所佔,裡面壁畫幸未被毀。 拉姆西斯二世靈廟(Mortuary Temple of Ramses II)大部分已成廢墟,依稀可辨的只有這位長壽法老的巨石像,殘留的像腳已高達11公尺,據專家推測整個石像可能高達28公尺。廟前塔門上有豐富的壁畫,記載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卡奇什戰役、敘利亞戰爭和慶祝豐收的內容,牆上還有書記神托司的造型。此廟祀奉阿蒙神和已故的法老王。 拉姆西斯三世靈廟(Mortuary Temple of Ramses III)位於麥迪涅哈布(Medinet Hubu),他是二十王朝法老,也是古埃及最早的法老之一,所建靈廟也是最大型的建築,至今保存完好。靈廟外圍有堵泥磚砌建的厚牆,廟壁浮雕醒目,主要內容是在他執政的31年間,為國家所立的彪炳戰功,曾兩次擊潰中東的利比亞,並曾出兵攻打巴勒斯坦。在他即位第8年,就將海上來襲的敵人擊敗。當時,海上民族水陸兩路同時進攻,他率陸軍阻斷敵方繼續深入,並將敵人水軍引入三角洲縱橫交錯的水路,藉機截擊,制止了海上民族的侵犯,並擄獲大量俘虜,為他顯赫家族的豐功偉績又添彩筆。 他雖然東征西討,所向無敵,但古埃及當時已經開始面臨經濟上的壓力,加上曾經發生一次後宮叛亂事件,使社會發生動盪。他一生不僅喜歡戰爭,還喜愛大興土木,享年65歲,其遺物多珍藏在開羅考古博物館內。 曼儂石像(Colssus of Mem-non)離哈茲海普蘇特女王葬祭殿不遠處,重720噸,高15.59公尺,周身破裂,臉部損壞,屹立在寸草不生的沙地上。據說是公元前15世紀古埃及國王阿孟霍特普四世和王后雕像。當時石像後還有一座異常雄偉的阿蒙神殿。公元前27年時一場地震劫難,使神殿頃刻間蕩然無存,被震裂的石像就孤單地默立於空曠的原野中。到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每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時,石像被震裂的隙縫,在強風吹過時,會發出如泣如訴的聲音,人們就稱這對石雕為「會唱哀歌的石像」。不過也有人認為石像係特洛伊戰爭時期的英雄美姆隆。後來,石像逐漸被神化,又說石像聲音是神明顯靈,於是它就成為人們早晚拜謁的偶像。許多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也遠涉千里前來膜拜,有人甚至在像身刻下讚美的詩句。當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偕王后曾在其旁紮營3日,專門傾聽石像發出的聲音。聲音的奧妙乃石像經漫長的歲月洗禮、風蝕和地震後形成許多小空隙,拂曉前,空隙受寒收縮,強勁的冷風穿過裂縫,陣陣響聲就起。另一原因是清晨時,聚集在石像表面的露水流入空縫,經陽光照射發熱,成水蒸氣衝出石縫,就會發出很大的聲音。大約在公元3世紀初,一些好心的羅馬人看到石像已多處破裂,便對它進行修補,沒想到好心辦壞事,此後便啞然無聲,因小縫填補後,冷風和水蒸氣無法穿過,就難以成聲,石像只好默立在凡塵煙雨中。 除上述景點外,盧克索與阿斯旺、阿拜答斯間的郊外,也分布著不少古蹟,大多是托勒密王朝的遺作,當時王國興盛,法老王建立了一批大小不一的神殿,雕刻了各種石像,用象形文字描述了曾發生過的事件等。這個王朝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德拉神殿、伊斯那神殿和艾德夫神殿等。 丹德拉神殿(Temple of Dend-era)位於盧克索與阿拜答斯間,是托勒密王朝時間動工的。它所處區域比較開闊,堅固的城牆圍繞著神殿,大門具有古羅馬帝國風格。殿內建著誕生室、禮拜堂、樓梯、屋頂和地窖等,它們和四隅的附設物還保存完好。多柱廳是最搶眼的地方,內有24根巨柱,周身繪著天空女神穆特頭像,柱上方的天花板,女神正張開四肢飛翔著,而廳中央的天花板上,繪著清晰的12宮圖(Zodiac)。公元34年,提比利厄斯(Tiber-ius)法老王又把神殿重新修葺,增刻很多描繪慶典的浮雕。象徵哈托爾(Hathor)女神的樂器在壁面上隨處可看到,由此可見仁咻b典禮中的重要性。這位喜悅及愛情女神一年一度與太陽神結合的盛典,被描述得最詳細。而此壁畫邊設有梯子,是供女神儀式後走下去用的。神梯不遠的石牆上,穿著不同標誌衣服的神靈們正緩緩行進。廟後有傾斜巨雕,據說是埃及豔后克婁芭特娜和兒子凱撒利安。廟的地窖中,托勒密十三世統治期間的大事都被刻在可以見到的石壁上。這個主要祭祀哈托爾女神的丹德拉神廟已走過2000多年,如今,屋頂已顯破舊,上面竟然還有些頗為滑稽的塗鴉之作。 丹德拉會堂(Basilica at Den-dera)就在神殿誕生室附近,建於基督教傳入埃及初期,現在除遺存有精巧的壁龕外,餘下的盡是殘垣斷壁。 艾斯那(Esna)神殿在盧克索以南50公里處,坐車約1小時可達,當地市區殘破乏善可陳,但漁產非常豐富,曾是尼羅河重要的魚獲區。當地主要景點是星期六家畜市場及克努姆(Khnum)神廟。這座神廟在托勒密時期開始興建,羅馬統治時期繼續增建,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神廟位於離地面9公尺的下方,因為20世紀以來,尼羅河不停泛濫,造成泥沙淤積的緣故。此神廟是為了祭祀羊頭人型的克努姆神而建,埃及人相信克努姆神從陶土裡捏出人類。神廟有長方形的大廳,並有24根石柱支撐著大殿的屋頂。從神廟內及柱子上的銘文和浮雕上可以看出克努姆神與宇宙創酗妖咱妥 (Neith)的神話故事,也可瞭解到拜祭克努姆神儀式舉行的時間、方式,以及托勒密王朝到羅馬帝國時期各國王名字和活動等,還詳細地敘述了羅馬皇帝德修斯(Decius)在公元429年被刺殺的情形。 艾德夫神殿(Temple of Edfu)位於盧克索南方約50公里處,需兩小時左右車程。當地主要的景點為荷魯斯(Horus)神殿,規模僅次於卡納克神殿,動工於公元前237年托勒密三世時,直至公元前57年才告完成,是用來供奉荷魯斯神的,祂是天空之神,經常以鷹頭人身的造型出現。這裡每年夏天都有一個儀式,讓荷魯斯與其妻子哈特(Hathor)相會,屆時祭司把哈特雕像放置在三桅帆船內送到這裡來相會,有如中國牛郎織女的鵲橋會。 神殿塔門寬達137公尺,僅次於卡納克神殿的第一塔門,顯得威風凜凜,它的壁面上雕刻著托勒密十二世的事蹟。經塔門到36公尺之高的神殿入口處往裡走,依次建著中庭、第一列柱室、第二列柱室和至聖廳等。神殿內的牆壁上刻著神聖文字,又稱法老文字或埃及象形文字,是迄今為止所發現人類最早使用的一種文字,確切的起源時間無人知曉,不過據專家推測,有可能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是為了記載當時的狩獵、戰爭而產生的,後經演變,到第一、第二王朝時,文字已發展與圖畫風格相似,並被用作記載人、地名和一些事件。到第三王朝時,被用來表示法典亢e。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300年,被刻在石碑、金屬、木製品、廟宇牆壁、墓碑和雕像等上面,成為銘文,字體與美術畫無異,所述內容多是歷史、法典、詩歌、科學文獻、宗教禮儀、神話、頌歌和禱文等,但只有一些官吏、醫生、僧侶及匠人等專門人員才識此類文字。 這種文字體係各種符號,既可以作為圖畫或圖畫符號來讀,也可以當作語音符號來讀。共有24個單音字母和2、3個子音字母,每個字母不能單獨形成字,必須與限定的詞連用,才能表現完整的字及意思。象形文字初用時期僅有少數符號,到了公元前500年時已增到數千個,它大半是表音文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美術文字約有100多個左右。這神聖文字兼顧了實用性和裝飾性,充分展示了古埃及人獨特的美感意識。無論直寫還是橫寫都可以,閱讀時依字首符號閱讀,如見到橢圓形框出的符號,定是法老王的名字,不過今人僅有少數有關人士才懂得埃及象形文字。 殿內除文字為法老王歌功頌德,為神明的神力進行宣揚外,還靜立著一隻象徵王權的花岡岩石鷂。外牆上十分熱鬧,布滿各種各樣的浮雕場面,有霍魯斯神戰勝敵人的假想戰,哈托爾女神與配偶舉行婚禮的盛大儀式、法老王扮成霍魯斯在舉行每年一度的加冕盛典等。 洛歐普神殿(Temple of Rom Ombo)位於艾德夫神殿南方41公里處的小山丘上,是範圍很大的石造建築群,建於托勒密王朝時期,如今成為一大片磚黃色的殘破遺蹟,這是因為精年累月尼羅河的改道,沖毀一些神殿建築,另外在羅馬統治時期被改為教堂的緣故,還有的是附近埃及人陸陸續續前來搬走神殿石頭作為自家的建材。 神殿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鱷魚神神殿,另一為荷魯斯神殿,以中軸線為主,兩邊完全對稱,有兩個出口、兩個中庭、兩個廊柱廳和兩個內墊祭壇,左邊是獻給老鷹頭的荷魯斯神及其妻哈特與其子,右邊是獻給鱷魚頭人形的鱷魚神及其妻與子。神殿中庭四周環繞以石柱,南邊柱頭有蓮花造型,北邊有紙莎草圖案,象徵上下埃及的統一。前廊柱廳是從前法老潔身、加冕、祭祀的地方,石壁上繪有天文圖案,法老與象徵法老之母的愛西斯(Isis)女神。 木乃伊博物館(Mummify Mu-seum)位於尼羅河畔,是個小巧有現代化設備的博物館,裡面陳列著木乃伊相關的物品。遊客可參觀木乃伊製作的過程,繁複而細膩:首先為屍體塗上香水,再一層層地裹上白色布條。這裡展示的木乃伊以動物為主,有羊、貓、狒狒和鱷魚等,古埃及人將鱷魚當神來拜,並創造了鱷魚神(Sobek)。 盧克索博物館(Luxor Muse-um)也坐落在尼羅河畔,開館於1975年,共有兩層樓,展出新王國時期的雕塑、陶器和珠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卡納克神殿和圖唐卡門陵墓的石雕、石船、燭台和兵器,還有圖唐卡門臉的獅身人面、鱷魚神與法老、阿孟霍特普三世和阿肯納頓的頭像,以及太陽神女兒塞特曼(Sekh-met)的雕塑。


孟斐斯是埃及古都

孟斐斯(Memphis)是埃及古王國第一到第六王朝的都城,也就是現在開羅的前身,因位於尼羅河三角洲上游地帶,最先叫做沙卡拉或白牆。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古王國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首創了法老專制政體,並封自己為法老王,定都孟斐斯。中王國時期的公元前2000年,十二王朝阿門內姆哈特一世在位,把國都南遷,這個盛極一時的都城失去了政治上的威望,改往宗教性都市的方向發展,還是相當繁榮。到新王國時,由於商業貿易的往來,外國的征服、旅遊者的增多,漸漸具有世界性城市的特點。公元前8世紀,位於尼羅河第三、第四瀑布間的庫斯國國王皮安希侵入埃及,消滅當時盤據在埃及的各小國,並勢如破竹地拿下埃爾穆波利斯及古都孟斐斯。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64年,亞述人以其強盛的武力摧毀古都建築,侵佔孟斐斯,建立亞述帝國。公元前525年,年輕勇猛的波斯王岡比西斯奪取了孟斐斯,並努力支持古都各項建設發展,使古都依然有著迷人的風采。 公元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基督教興起,由於對埃及人及文化的輕視,基督教徒在希臘人統治埃及時大肆破壞古都建築;後來阿拉伯人擁有埃及,狂熱的穆斯林不僅糟塌古都壯觀神殿神廟塑像,還把大部分石材搬到他處建清真寺,致使城市裡古建築物僅剩下傷痕累累的土造房子。公元20世紀,衰落傾塌的城牆還留有殘蹟,而今已蕩然無存,不再有昔日王都的風光,能說明其輝煌過去的,只能靠考古學家挖掘出的遺跡了。 關於古都,還有一段令人感動的神話傳說:有一天,一位名叫洛朵碧絲的少女在距離孟斐斯不遠的尼羅河中沐浴,把衣物放在河邊的蘆葦中,突然一隻獵鷹猛衝下來,叼著她的一隻鞋子飛走了,當這隻鷹飛在孟斐斯上空時鬆開了嘴,鞋子準確地掉到正在花園中休息的美尼斯法老王膝上,法老王對這隻漂亮的鞋子很感興趣,便差人尋找鞋的主人,洛朵碧絲於是被法老王娶作妃子。後來,法老王被反叛者謀殺,洛朵碧絲意識到自己的性命危險,就假裝支持造反者上台,暗地裡卻在宮中偏僻處挖了一條通往尼羅河的通道。有一天,她設宴款待那些叛逆者,等到他們喝得醉醺醺時,她把水閘打開,淹死他們,自己從通道逃走。這位王妃死後,人們用美麗的藍色陶棺裝著她,埋在一個小金塔裡。 孟斐斯遺址位於東經31度15分、北緯29度52分,即在尼羅河西岸的米特拉奚納(Mit Rahinah)村附近,北距開羅約24公里,離吉薩才10幾公里。它常年受熱帶沙漠和地中海式氣候的相互影響,氣溫變化很大。現在這裡的人們都戴著白色頭巾,穿著或白或黑色的長袍,街上常可看到許多拉著木板車的瘦毛驢。 前往孟斐斯可以乘坐尼羅河上遊輪抵達,也可以開車從陸路出發,以開羅為起點,沿著埃及母親河東岸而下,穿越海旺南面的大橋就到了。觀光客過河順吉薩到埃及南部的公路幹線或鄉村小道,都照達無誤。最方便的是修於1900年的一個電車直通道,它兩端連接著開羅和米納歐伯洛飯店,可由此到遺址處。 因有很多觀光客慕名而來,除了有些人入住開羅市內酒店外,大多數人圖就近方便,就直接入住離此處較近的飯店。 作為古都之地,它依舊在埃及人心目中佔有重要地位,不過對觀光客來說萖很意外,這裡後來逐步挖掘出來年代久遠的文物並不多,但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拉姆西斯二世的兩座人面獅身像,發現於1911年。其中一座長約13公尺,重達120噸,它原是放在普塔大神殿比隆塔門之前。殿區遭破壞倒塌後被埋沒於茫茫黃沙中,後經挖掘出土,其中一個仰睡陳列在孟斐斯博物館內,它先前是站立的,由於地震的發生,石像雙腳和左手被震裂斷掉,無法再直立起來,就只好仰臥了。這座石像雕刻手法技巧,外觀精美,右邊肩膀、手臂、腰部飾帶上都有象形文字,敘述了這位法老王的生平事蹟。巨大的石像使人們無法一眼盡覽,必須到館的二樓才能見到全貌。舊時有很多無子的埃及婦女來朝拜這座橫躺的法老像,因為拉姆西斯丰@是她們心目中的「送子神」,他有20多名妻子,200多名兒女,能保佑沒有子嗣的婦人如願懷孕。拜謁儀式有很多程序,先到古都遺址附近的村莊墓地慢行,接著再到附近的古廟傾訴,然後到二世王「神」像旁舞動雙臂驅趕不孕妖靈,再繞著像走上7遍,並向「神」獻上麵包和清水,才算是完成了求子儀式。但如想更靈驗些,最好在沒有人的夜晚來,並爬上神像做交歡動作或在其上小解。 另一個石像在1955年被運往開羅的拉姆西斯廣場。其他一些塑像文物也收藏在博物館內。館外大花園地上有巨大石桌,長5公尺、寬3公尺,是每次聖牛被抬到沙卡拉祭祀後運回,製成聖牛木乃伊的地方。花園上還有一尊阿邁諾菲斯二世(Amenophis II)的雪花石膏像,它是人面獅身,高約4公尺,重達80噸左右。近旁還有哈托爾神廟、拉姆西斯二世小神廟及普塔神廟。 普塔神廟供奉著埃及宗教上創造萬物的普塔,祂也是手工藝人特別是塑像工匠的保護神,形象如常人,往往長布裹身。廟裡也奉祀著聖牛瑞爾庇斯的位置,因祂充當凡塵人與普塔神間的傳達媒介。 沙卡拉(Saqq-ar-ah)的經緯度為東經30度13分、北緯29度52分間,坐落在開羅西南方27公里處,其名源自死神沙卡(Soker),所以作了古都公共墓場的名稱,原為古埃及宗教、文化名城孟斐斯的組成部分,現在是阿拉伯式的鄉村及古墳場。 這個墓地沿沙漠邊緣綿延達8公里,北起阿布西爾(Abu Sir)、西至達休,布滿著自遠古到羅馬各時期的墳墓,這些古墳大多用石灰石建成,如今多已浸蝕成蜂窩狀。這裡的墳場已有3000多年歷史,自孟斐斯驅車前來,只有15分鐘車程,除了有埃及史上最早的石室墓群外,還有歷史悠久的金字塔群。觀光客在這個「墳墓都市」裡徜徉,會感受到埃及人祖先的聰慧和偉大。 左塞(Djoser)王金字塔已有4700多年歷史,是一座最古老的金字塔,係公元前2630年埃及第三王朝國王左塞的陵墓建築。負責設計和修建工作的是國王的宰相伊姆何太普(Imhotep),他才華過人,既擅長於醫術、文筆、占星,又是法官和天才建築大師。新王國時期,一位外國人尊其為「開啟石頭的人」,到了公元前6世紀時,人們就稱他是聖賢,並尊拜為神。他為國王陵墓創造許多第一,如「金」字型、階梯式、用劈削的石頭建成等。 這座6層階梯式金字塔(Step Pyramid),東西長140公尺,南北寬118公尺,高62公尺,全部用石塊砌成。據說按照最先的計劃,是打算建成方形石𦶦,後來為符合帝王之尊,將石𦶦一層一層堆積在巨大的平台上,才形成金字塔這種外觀。遊覽這座沒有燈光設備的金字塔,得花上數小時。此塔是由高達10公尺、長約550公尺的圍牆繞著,其上還繪有14個假的木頭門,是法老王不死靈魂自由進出的門戶。由於經年累月風化腐蝕,現在只剩殘垣斷壁,直至50多年前實施搶救修復行動,才使它風采猶存。牆的東南面,有扇唯一也是真正的入口門,進入裡面,有40根代表著古埃及40個省的石柱分列走道兩側,過後就來到正對金字塔的南面廣場,舉步繞至塔後,可見金字塔密室出入口處有一花崗岩砌築的小房,內有個附著兩個小洞口斜放的木料箱,往膜瑭@,與真人實體大小相同、面部表情與活人無異的左塞王石像,正對著好奇者,經常會讓遊客嚇一跳。 陵墓旁還建有同時期的石砌廟宇,以及供王室舉行典禮儀式用的建築物。它們各代表上、下埃及,其建築藝術與風格顯示了左塞王時代文化的繁榮。建築上還體現了實用主義,如木料、蘆葦、磚塊的使用,這也說明在建成階梯金字塔時曾事先進行過各種材料及風格的嘗試。在階梯金字塔前不遠處,有一排石雕眼鏡蛇守衛著。沙卡拉附近還有一座獅身人面像。 以階梯金字塔為中心,朝南、北兩個方向各有好幾座小型金字塔。其中的斯尼弗魯法老王(Pharaoh Snefru)金字塔位於沙卡拉正南方,這位勇敢有為、戰功卓著的國王所建的金字塔被稱為「紅色金字塔」(Red Pyramid),頂部已被時間抹平,因為建塔石材在陽光照射下色呈微紅,裡面有貝殼,因而得名。另一座是著名的「曲折金字塔」(Bent Pyramid),規模居已發現大金字塔中的第三位,但地基是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高達105公尺左右,下底角為54度4分,後因坡度太陡,興建者在半腰處又把坡度改淺為43.5度,因此腰部鼓起,用以維持平衡及載重,乃形成了特悚漲惕撉珊@頂金字塔,也成了名字的來由。它是保存最好的一座塔,還擁有兩個入口處,這是古王國時期絕無僅有的創舉,且裡面使用了一些黎巴嫩進口的優質香柏木做橫樑,構造精巧。這兩座塔可能是從原始金字塔到成熟金字塔間的過度物,兩塔之間有個法老王靈廟遺跡,後經托勒密王朝的羅馬人重新修復,現在有許多宗教舊儀式在這種舉行。 陰門內姆合特二世的黑金字塔(Black Pyramid),是以磚塊材料建成,希羅多德曾認為它比吉薩金字塔還要壯觀,或許這位法老王想以此塔顯示自己統治下的都城威望,不過法老王的陰間居所並不在這裡,而係置於人們想不到的費尤姆的哈瓦那綠洲。黑金字塔是因其白色的石灰岩外層被磨掉,形成了黑色的外觀而得名的,塔內原來刻有銘文的頂石,現已被保存在埃及博物館內。 達休(Dahshur)還有3座十二王朝及一座年代末經查明的金字塔,保存狀況都不好。觀光客遊覽這些金字塔須經內政部和觀光局准許。造訪這裡的金字塔,順便還可以欣賞到周圍小村落的迷人景色。 尤納斯金字塔(Phyramid of Unas)位於沙卡拉墓地售票處近旁,是第五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尤納斯的陵墓,保存了早期法老王金字塔整體建築樣式。金字塔和田邊山谷的廟宇間有甬道相連,甬道上的浮雕表述了他執政時的朝廷軼事,以及與東北邊境貝杜茵人發生的戰爭。有的浮雕證實了當時埃及就已與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有商品貿易往來,一些殘片還描繪了災荒的年間景像。壁上銘文還記載了從阿斯旺運來花崗岩建蓋國王廟宇的事蹟。塔外觀並不完美,猶如碎瓦礫堆積,但其內部壁面鑿刻著精英的「金字塔經文」(Pyramid Texts),也就是古埃及人送葬時吟唱狎r文。國王的墓和其他墓室內刻有浮雕及禱文,祝福法老來世幸福。據說這位國王為鑄造自己的金字塔,還從前王金字塔取用石塊。 塞克汗亥階梯金字塔(Step Pyramid of Sekhemhet) 離尤納斯陵墓不遠,是左塞王繼位者塞克汗亥墓地,但此塔並沒有完工。在1950年被人發現。 阿布瑟金字塔(Pyramid of Abusir)群,位於沙卡拉北邊數公里處,是第五王朝幾代國王建造的3座墓地。這些塔群工程草率,質量不高,現已破爛不堪,但毗鄰的陵廟建築則相當精美,牆面上雕有壁畫,還有繪著棕櫚、蓮花、紙莎草的石柱。 傑德夫拉金字塔(pyramid of Djedefre)是胡夫之子傑德夫拉之墓,這位登基僅8年就死去的國王,為自己建造的金字塔與吉薩曼考王的金字塔很相似,但從未完工,至今也只發現殘缺的外層花崗岩石塊,以及有花崗岩石柱的祠廟。 烏塞爾卡夫 (Userkef)金字塔,建於第五王朝第一代國王尤塞爾卡夫時期。 美敦金字塔(Pyramids of Ma-yd-um)位於上埃及開羅公路幹線南邊不遠處,是埃及第一座真正的金字塔。 當地佩皮一世金字塔建築群(Pyramid Complex of Pepi I)原名「孟尼佛」(Men Nefer),意思是「鞏固而美麗」,後由此譯成的希臘語「孟斐斯」還作了歷史上的古都城名字,代替以往「結合兩塊陸地」和「白牆」的古稱。此塔是第六王朝第三代國王佩皮一世的陵墓。 佩皮二世金字塔建築群(Pyr-amid Complex of Peip II)規模宏大,是佩皮一世之子墓地,由於結構不科學,加上遭受地震破壞,有的地方已傾塌,當局曾進行加固修理。 除了上述金字塔外,孟斐斯還有傑德卡•伊塞西金字塔和附近一座皇后金字塔,以及皮提金字塔、塞帕西斯卡夫陵墓塔和其他兩座金字塔。在離達休5公里處有兩座已經崩塌的金字塔。沙卡拉與吉薩間還有6座金字塔,而其中4座是第五王朝時期建造的。在扎瓦耶特阿爾揚也有兩座未完工的塔。阿布魯韋斯是第三王朝法老王金字塔,遺址距吉薩8公里,其上部構造遺存極少,也有些學者認為是沒完工之故。 孟斐斯有幾個石𦶦也值得一看,它們分布在帝王金字塔周圍,多是帝王朝臣和官吏墓地。有些墓的浮雕有日常生活的圖像,是瞭解當時孟斐斯宮廷的工藝、服裝、各種活動的寶貴資料,從中也可看出當時文化深受奉祀普塔神的神學理論家的影響。其中最有名的當數麥利汝卡墓、卡甘尼墓、安克瑪侯瑪斯塔巴墓、阿克特侯泰與其子普塔侯泰墓。 麥利汝卡墓(Tomb of Merer-uka)和卡甘尼墓,都是第六王朝時建蓋的,它們位於左塞塔東北面的泰提王金字塔相鄰處,葬著泰提王兩大臣麥利汝卡和卡甘尼。墓地外貌很平常,內牆雕刻內容豐富生動,多表現當時達官貴族日常生活之景,如出外狩獵、進行耕種、園藝、音樂、舞蹈等。這些彩色浮雕也描繪了飼養家畜、烹調、採葡萄和釀酒等有關的食物題材,從畫中還可辨識出50多種魚。因此可以知道法老王們認為「靈魂」也需要食物的滋養,為使靈魂免受饑餓之苦,於是命人描畫了這些屬於陰間享用的充足食物。壁上還有「工人們」在用象形文字進行交流的圖恣C 阿克特侯泰及其子普塔侯泰雙人塚(Tomb of Akhtehotep and Ptahhotep),父子倆都是第五王朝尤納斯王祖先的朝廷大臣,特別是普塔侯泰在古埃及相當出名,著有智慧書「普塔侯泰箴言」,此書主要以準備擔任高官的豪門子弟為對象,提倡順服父親和上司為最高美德;同時強調謙恭、盡責、忠誠和韜晦。這對父子墓與對面的蒂墓(Tomb of Ti)內壁刻繪內容大多相似,有不少關於生活實況的浮雕。普塔侯泰墓中有著名的小孩遊玩嬉戲園,蒂墓中還有造船的景況。 安克瑪侯斯塔巴(Mastaba of Ankh-ma-hor)墳墓位於麥利汝卡墓旁,是古埃及一種長方形的平頂斜坡墳墓。內牆雕刻內容也多係關於生活的。最讓人稱絕的是其中對珠寶、金屬、雕塑手工匠的細緻繪畫。 霍倫希布(Horemheb)之墓發現於1975年,是沙卡拉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他是十八王朝圖坦卡蒙和阿亞(Aya)兩位國王的軍中統帥,後來卻成為這個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這個墓是霍倫希布和他妻子的共同墓穴,也是一處石造的古蹟,附近還有個頗具規模的霍倫希布祠堂。 塞拉潘神牛墓窖位於泰提金字塔附近,建於托勒密王朝時期,於1851年被瑪里耶特發現,是座地下建築,墓內的石棺裡有一具塗了防腐香料的公牛木乃伊,從墓內取出的公牛雕像及其他珍貴文物,現在多珍藏在巴黎的羅浮宮裡。 古埃及人把神牛阿庇斯視為豐饒之神、文明的賜予者、強壯和繁衍後代能力的象徵,而對牠頂禮膜拜。但並非任何公牛都可作為神牛,牠必須全身黑色,前額有白色三角形標記,脖子和脊背上有幾圈白色花紋。神牛死後,祭司會走遍全國尋覓新的神牛運回廟內供養,並為牠挑選最漂亮的母牛為伴侶,又從篤信孟菲斯守護神比塔哈的信徒中,挑選一批人專為神牛服務。前往神牛廟祈福者絡繹不絕,奉獻上等草料,人們相信神牛愛吃某人送來的草料,此人就會福星高照;反之,可能萬事不順。每逢神牛登基日,舉國上下一連慶祝7天,熱鬧非凡。神牛死後,要舉行隆飛捍均A由祭司對牠製成木乃伊放入石棺下葬,連法老也要穿喪服參加葬禮,全國致喪,直至祭司找到新神牛後,人們才破涕為笑。 聖耶利米修道院廢墟位於尤納斯金字塔近處,建於公元6世紀,10世紀時遭毀壞,現在發掘出的文物保存於埃及基督教博物館的第6室和第7室。


阿斯旺聞名於世

阿斯旺(Aswan)是埃及南部阿斯旺省的省會,以花岡岩採石場和通往努比亞的水運碼頭而出名。這個城市在埃及歷史上曾經繁榮興盛一時,古稱西耶納,因盛產象牙、黃金、黑檀木等,故在古王國時,一些遊客順著尼羅河尋找閃亮的黃金和廉價的奴隸。他們向尼羅河中游探險,並在埃利潘蒂尼(Elephantine)駐腳,為島上駐軍提供了補充的兵源。他的一面守護邊界,一面興建埃及的宗教建築,這些神殿神廟主要是祭奉地主神克努姆及其妻薩蒂斯(Satis),因為人們認為賜給眾人福祉的是萬能的神克努姆。原來古王國時期,阿斯旺與其所屬的埃利潘蒂尼島都是世襲首爸謘A他們主要職責是對尼羅河的監視測量,如果埃利潘蒂尼南端的尼羅米特水位上升到當時的24腕尺,那麼農用灌溉水將很充沛,豐收有望;若低於上述標準,災難會降臨埃及。他們就是把這些河流水況通報給各地,讓興修水利和耕種的人能早作防範。政府官員也據此預計可向國人徵收多少稅賦。但有一次,連續7年水位都低於水準,尼羅河沒有定期氾濫,穀物稀少,蔬菜歉收,全國呈現饑荒現象。國王見景,詢知是羊頭人身的克努姆掌管著這條大河,於是備下豐盛的供品,虔誠祈求祂讓尼羅河氾濫,作物可以播種並得以收成,民眾生活有靠,並承諾祀奉各類俱左漕悛哄A果然大河重新氾濫了。於是國王和歡欣的國民蓋起了許多供奉克努姆的廟宇殿區。 後來新王國時期的圖特摩斯三世、阿孟霍特普三世、拉姆西斯三世,以及亞歷山大四世和凱撒大帝等,也都在阿斯旺建蓋神廟。在托勒密王朝和羅馬人統治時代,這裡因係戰略要地而成為主要軍事驛站,並派有重兵把守;公元5世紀後成為主教座堂的所在地。公元7世紀時被阿拉伯人佔領,改城名為「阿斯旺」,是阿拉伯語中「大門」或「起點」之意,這因為此地是從尼羅河谷地前往南方努比亞地區的起點站。另外,古代的天文學家認為北回歸線通過這裡,而著名的地理學家厄拉多塞(Eratosthenes)也是以此地為起點,來計算地球的周圍。有影響的諷刺詩人維納利斯遭放逐後最終在此逝世。據殘留於阿斯旺的文物和陶器碎片可知,舊時這裡商業交易很盛。如今則是行政、貿易和工業中心,還是個非常好的冬季旅遊勝地。 阿斯旺位於東經32度53分、北緯24度5分間,地處尼羅河第一大瀑布下游東岸,即埃及東南,北距首都開羅達960公里,擁有32.8萬多名人口。氣候宜人,冬季暖和乾燥,經常碧空萬里,景色非常優美,是人們理想的消暑勝地。 它是埃及重要的電力工業城市,擁有阿斯旺高壩水力發電廠,發電量居非洲第一,提供了埃及大部分所需電力。此外,還建有鋼鐵、煉鋼、製鋁、製革、化肥、水泥、紡織和製糖等廠,以及生產大理石和花岡岩的採石場。並大力發展養殖業,在石場附近的納琴水庫中放養了大量的淡水魚,建起了冷凍加工廠。市裡還矗立著一座珍藏著許多本省歷史文物的埃萊方丁博物館。阿斯旺又因是非洲內陸入口處、貿易中心和觀光旅遊地,是埃及與非洲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重鎮,也是通往蘇丹的門戶。整個城市顯得欣欣向榮,市區建設既保留了歷史遺跡,又具現代化風格。這裡有「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的神殿神廟,也有希臘托勒密王朝、羅馬和阿拉伯時期的古老建築,另外還有尼羅河對岸的王陵、科普特教會的修道院等。 尼羅河穿城而過,河畔性格平和的努比亞人,頭上頂著貨籃的婦女,令人賞心悅目。河心錯落著一座座小島。河岸橙紅色沙丘上遍植棗樹,樹下散布著零星的宅第和古樸的房舍。市區彎來曲去的小街旁,烏黑的店面破敗不堪,多數拐角口都蹲著面色黃黑的老人,像乞丐更像打盹;灰頭土臉的小孩成群結隊擁上拉著觀光客的衣角;路邊小凳子旁的小火搭子,男人伸著菸管就著火抽大煙;偶然幾個披著頭紗婦人在昏暗的路燈下匆匆走過;構成一幅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對外交通相當發達,建有國際機場,闢有數條國際航線,每天還有埃及航空公司的班機與開羅連絡,航程只需1小時15分鐘。在水運方面,遊客可以乘一年四季都有的浮盧客或遊輪沿尼羅河順流而下,直至開羅。陸路方面,交通形式多元,有長途巴士、5人服務座車(Limousine)、計程車、或最可靠的火車。從開羅乘觀光火車到此,要16個小時的車程;搭乘臥鋪式的特別快車,可節省3個小時的車程。 這個城市也有許多飯店供遊客選擇,其中坐落在市中心的五星級凱特拉克(Cataract)豪華觀光大飯店,有224間高級客房,黃昏時,遊客可以在客房窗口上,欣賞美麗的夕陽,或飯店不遠低岸處、充滿埃及特色的浮盧客。阿斯旺奧伯萊(Aswan oberoi)也是五星級觀光大飯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埃利潘蒂尼島上,共有150間有新式設備的優雅客房。卡拉卑斯拉(Kalabsla)四星級大飯店,共有120間客房,各種服務設備齊全,令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此外,當地還有許多不同等級的觀光飯店,以及價位符合不同消費層次的其他旅館。 大部分星級旅館附有餐廳,供應適合各地遊客口味的菜餚。街上也有許多各異特色的餐館,非常方便。娛樂活動場所眾多,且各大旅館和遊輪上都設有活動休閒中心。阿斯旺還是個購物天堂,主要市場是在艾伯特塔利爾街(Sharia Abtal el Tahrir),有各式各樣的香料、藥草,既滋陰又壯陽;還有印著金字塔的T恤和其他半寶石、工藝品。市郊的達洛市場也很出名,有賣號稱是古墓中挖出來的石片斷瓦、棉製品、棉花、黑壇木杖、針織無邊帽、紙莎草、籃子、棗椰、芙蓉紅茶等有濃郁非洲特色的物品。 當地有許多天然景致和古蹟。其中尼羅河第一瀑布是河流流經此地河道變窄,寬度只有兩公里,水流衝擊眾多河流中的花崗石,形成很壯觀的湍流。過阿斯旺後上溯到蘇丹的喀土穆,又形成5個大瀑布。不過古代埃及的國王們,都是以征服第一瀑布作為擴張勢力的重要目標。同時第一瀑布的水被埃及人列為「聖水」,可以生飲。 當地主要的景點有花崗岩採石場(Granite Quarries),位於市區南面1公里處,乘車1小時可達,是古代採石場的遺址,當時各種色彩的花崗岩、硬砂岩、赭石、雪花石膏和其他石礦都從這裡開採,昔日埃及建造的每座神殿、神廟、石像,都或多或少地用上這個採石場的石料,埃及現在見到的方尖碑,以及由不同原因而分置於紐約、倫敦、巴黎、羅馬、伊斯坦堡等地的方尖碑,全部從此地產生。至今採石場還能見到一座未完成割離工序的紅色岩石質方尖碑,因龜裂有瑕點,故被棄用在零亂的石堆中。這塊石碑如完成,將長達41.75公尺,重1100噸,是現存規模最大炕C不過古人如何採石,眾說不一,最可靠的說法就是把方形尖碑與岩體相接地方,連續深鑿好幾個小洞,然後打入木製楔子,等到它濕脹之後,再剖石而開。 阿斯旺高霸(Aswan High Da-m)位於城南,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古代由於尼羅河每年7月從衣索匹亞平原嘶叫而下,按期氾濫造就了河谷及三角洲大量淤泥堆積,形成肥沃的土壤;10月退潮後,人們就播種、成熟、收穫。6、7月份間止耕,土地受太陽曝曬,使蟲害絕跡,洪水下洩3個月,一切又循環開始。但喜怒無常的洪水常肆意妄為,不規律發水,造成早災和洪災的悲慘情況。為了治理尼羅河,自古以來,每個王朝的統治者都想方設法興建溝渠,運河等進行引水,減少災害。19世紀穆罕默德•阿里執掌政權時,重修古運河,並調撥資金興趣堰壩,以便貯水,使夏季早期也能夠植種一些短期經濟作物如棉花和米等,使經濟得到發展。 英國佔領期,也注意對尼羅河的科學控制。1902年在離城5.6公里處建第一座阿斯旺水壩(舊壩),高53公尺、長2152公尺,可貯水53億立方公尺,可發電34.5萬瓩,灌溉農田57萬公頃,1912年和1932年又進行了兩次水壩加高工程。到了納瑟執政時,希望建座新阿斯旺高壩,但缺少資金和技術,美國有意援助埃及的這項宏大計劃,但由於納瑟不願放棄美蘇冷戰時期不結盟的政策,美國就斷然撤消一切援助,而前蘇聯隨即給埃及提供了所需的貸款和工程科學技術,並於1960年根據土壤力學原理在東經32度52分、北緯23度57分間破土動工興建,3萬名工人運來了大量的碎石、岩塊投入河中,築起長達900公尺、寬4023公尺、高約300公尺的堤岸;四面鑿建了4條運河,使暴虐的河水馴服改道;東邊設置12座渦輪機。到了1972年,用了10年時間、耗資高達10幾億美元的阿斯旺高壩終於竣工,它寬有3200公尺,高達110公尺,壩長3930公尺,壩頂是寬40公尺可雙向行駛的高速公路,壩基厚達980公尺,體積為4260萬立方公尺,每年可以提供740億立方公尺穩定可靠的灌溉用水,年發電100億度,除了供應本地電力外,還通過兩條500瓩高壓輸電線輸往開羅和下埃及。從此,尼羅河水量能夠進行控制和預測,使埃及免遭水災侵襲。還可使灌溉區擴大,增加可耕地300萬平方公里,使農業得到發展。它還給新興的工業,如化肥、水泥、鋼鐵等工廠提供了所需的電力,偏遠農村也實行了電氣化,生活品質得到提高。以前洪水浸泡的土地,現在也蓋了房屋。不過高壩也造成另外問題的出現,耕地因長期過量灌溉,導致地層過於潮濕;太陽曝曬下,水分蒸發,鹽度失衡,造成土壤流失。雖然當局曾想建排水系統,以利土地養分保存,但費用比造水壩還要高。又因土壤過於貧瘠,需投入巨額經費改造,才能用來農耕,所以只好作罷。 這裡也有不少景點可供參觀,大壩旁建有一座蓮花狀的埃蘇紀念碑,以紀念前蘇聯的幫助,以及無數完成此壩的辛勞者。壩後方還形成長達800公里的納瑟湖,一直延伸到蘇丹境內,景色壯觀迷人。湖中繁殖有1萬多頭鱷魚,經常在淺灘上曬太陽,有時難免傷人,但埃及政府仍下令禁捕。有些鱷魚長命百歲,體長4公尺以上,每年一頭母鱷可下蛋3600顆。據說鱷魚皮是高級皮件材料、油可製藥、肉可壯陽。 市內阿斯旺博物館(Aswan Museum)展出古代阿斯旺及努比亞的手工藝品,包括古埃及的武器、陶瓷及日常用品,每件展品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說明。 埃萊方丁博物館位於市南,館內藏品不少,最引人的是一隻鍍金的公半、羊木乃伊、耀眼的寶石、珠寶、刻著神秘圖案的護身符,以及「努比亞遺跡搶救運動」中搶救來的文物等。 阿迦汗陵寢(Agka Khan Mau-soleum)位於阿斯旺的一個山丘絕壁上,這座圓頂墓俯視著日夜流動的尼羅河與美麗的阿斯旺城。墓內安葬著阿迦汗三世,他祖先是有名的法蒂瑪家族,繼其父成為伊斯蘭教什葉派伊斯瑪儀(Ismaili)派的伊瑪目不久,即成穆斯林的領袖。去世後,第四十八任宗主穆罕默德•沙赫(Muham-mad Shah),以及三世王的追隨者為他修建此墓,與河東岸他先祖的陵墓相似。附近有許多土耳其人的葬墳。 卡瑟爾伊賓(Qasr Ibrim)位於尼羅河東岸,由於高壩的興建,現已成為只擁有3塊巨岩的島嶼。在羅馬時期,曾是重要軍事據點、大砲基地及宗教中心。遊客從中間岩峰上廢棄的城鎮裡,依稀可辯出新廟、大教堂等殘跡。考古學家在此曾挖掘出土一批文件,但至今還未被完全解讀出來,這些文件內容有阿拉伯文、科普特文、希臘文和古努比亞文,它包括私人信件、官方法律文件和8∼15世紀時的書籍。 阿布辛貝(Abu Simbel)是埃及兩座著名神廟的遺址,位於東經31度38分、北緯32度22分間,北距阿斯旺280公里,南離蘇丹45公里,就在高壩南面尼羅河上游的努比亞地區。如從阿斯旺出發得花上16小時車程;要想迅速抵達的話,可從開羅、盧克索或阿斯旺乘飛機前往;乘舟順尼羅河而上也一樣能到阿布辛貝。 早在公元前13世紀,埃及十九王朝的法老塞提一世,就開始在此地籌建大神廟,至拉姆西斯二世執政時,這裡蓋起多座神廟神殿,而其中最有名的是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神殿,以及其愛妻奈芙妲莉(Nefeteri)皇后神殿,它們都是在尼羅河西岸砂石峭壁上鑿建出來的。拉姆西斯二世神殿是阿斯旺最壯觀的紀念建築,它伸進岩體65公尺,總高33公尺,寬達38公尺,建於公元前1275年,被發現於1813年。二世王的神殿門前正面矗立著4座大小一致的法老王坐像,像腳中鑿刻著比例小了許多的其母和妻兒石像。每個法老王坐像兩耳間距為4公尺,像身高達20公尺。左右各兩個石雕的入口處上方,有眾神之王阿蒙的浮雕。進入殿內,大廳兩旁各有4尊法老王站姿石像,顯得英氣逼人。像後直立著列柱,後壁上刻滿敘述不同內容和千姿百態的浮雕圖案,北面石牆、天花板和石基上,刻繪了法老王率軍同西台族人英勇作戰的內容,場面生動壯觀,有肉搏戰、行進中的部隊、軍官視察士兵軍營生活、農夫慌張地把農家唯一的寶貝羊群趕到山上,以及狡猾的俘虜奮力推倒馬車後倉惶逃跑等,令人如身臨其景。 神殿中庭還含有一座聖殿,這是後來才被考古工作者發現挖掘出來的。它深入岩體內,殿裡供奉4座坐姿的神明,分別是孟斐斯的普塔、底比斯的阿蒙、奚里阿波力斯的太陽神,以及被崇奉為神的拉姆西斯二世。 後殿還有4尊雕像,一尊是拉姆西斯二世像,另外3尊為阿蒙神和日、月神石像,祂們肅穆地靜立著。令人讚嘆的是一年一度的2月21日法老王生日這天,清晨5時48分,第一縷陽光會準確地依次從神像掃過,20分鐘後消失,整個過程只有月神立於黑暗中,從未受陽光拂照,因祂是埃及的夜神。二世王神殿充滿了埃及人民智慧的體現,是建築風格、雕刻藝術與天文科學最典型最完美的結合。 不過後來神殿奇觀消失了,那是由於阿斯旺地區在20世紀先後建起了兩座大水壩和高壩,引起尼羅河水位上升,阿斯旺以南的大片土地被河水淹沒,地處尼羅河畔的阿布辛貝神殿有遭滅頂的威脅。為了拯救寶貴的文化遺產,埃及政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下,由50多個國家共同出資3600多萬美元,並由專業工作人員進行史無前例的古蹟拆遷工作,他們用電割方法把石體建築分割成塊,編上號碼,然後轉移到離原址不遠,但地勢高出90公尺的安全地帶,重新裝接起來,這雖使千年古神殿免遭水難,但卻將每年準時降臨石像陽光弄差了一天。原來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神殿設計者,已能精確地運用天文、星象、地理學的知識,把神殿設計成只有在拉姆西斯二世生日(2月21日)和奠基日(10月21日),旭光的萬道霞光才能從神殿的大門射入,穿過65公尺深的殿廊,撒在神殿盡頭拉姆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他雕像都享受不到太陽神賜予的這種厚愛,古埃及人就把這一奇觀發生的時日叫做太陽節。現代的科學工程師已竭盡一切努力,太陽節的時辰還是被錯位而挪後了一天。 在大神殿右側約90公尺處,還有座山神殿,這是二世王為奈芙妲莉所建,據說這位王后貌美如花,是法老成群后妃和多達200個兒女中最被鍾愛的人。小神殿僅10公尺寬,顯得小巧別致,殿正面有6座高約10公尺的雕像,左右兩尊和中央兩尊都是二世王石像,另外兩尊是王后石雕,其腳邊還有數尊小王子雕像,鑿刻手法細膩,面容泰然自若,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精品,神殿牆壁上刻著國王夫婦的名字。 象島(Island of Elephantine)是上埃及尼羅河的一個河心島,大多數遊客塔乘浮盧客帆船來訪,這裡只有一個可以停泊的碼頭,不過島上古蹟不少。從埃及古王國時代開始,一些帝王就陸續在島上建造宏偉的神殿和廟宇,島北面是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的神殿,西岸石崖上也鑿有這兩個時期許多王室貴族石墓。到了第十八王朝,阿孟霍特普(Amenhotep)三世法老王執政期間,更在島上大興土木,建蓋多座神殿神廟,其中奉祀著大瀑布區的牧神克努姆和其妻薩蒂,其中以薩赫勒附近的女神阿魯克特的殿宇最大。島上還建有博物館,內存這裡的一些文物古蹟。此外,島上有兩個努比亞人村落,約有2000人口。島南端還有「尼羅米特表」,是古代測量尼羅河水位而劃在石壁上的刻度,並依此得知河水會否氾濫。刻度上的數字,用希臘及埃及文書寫而成。 菲萊(Philae)島的經緯度為東經32度53分、北緯24度1分,位於大瀑布上游,北距阿斯旺15公里,是尼羅河中的小島,島長450公尺,寬150公尺,素有「尼羅河珍珠」之稱,在2700多年前就是一座神聖的島嶼,島上有許多古廟群,因此又叫做「廟島」。 在島上的許多古廟群中,最出名的古蹟是菲萊神廟,又叫做愛希斯神殿,建於公元前350年左右,當時是古埃及最後一位本土法老尼克塔尼博(Nectanebo)統治時期,但神廟內的主要建築都是托勒密和羅馬時期的產物。 公元前30年,埃及進入羅馬時代後,羅馬統治者為了順應民意,繼續進行這座神廟的建築,但是在200年後,埃及人逐漸失去了對古代宗教的興趣,但基督教仍然在埃及紮下了根,這座神廟曾一度成為基督教堂。 根據神廟的壁畫表明,直到公元5世紀,努比亞人最敬拜的是愛希斯(Isis)女神,菲萊神廟就是以愛希斯為主神,她在古埃及的宗教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太陽神的女兒、冥神奧西里斯的妻子和妹妹、鷹神霍魯斯的母親,還是死者的保護神、偉大的愛情神和母親神。努比亞人尊她為所有女神的創造者,公元前7世紀努比亞人在底比斯(盧克索)建立的王國後,愛希斯女神的地位更為突出。希臘、羅馬時期還尊她是海員的保護神,並能醫治百病,甚至能起死回生,有許多病人遠道前來禱拜,希望能夠擺脫病痛。神殿內她的塑像有單獨的、也有懷抱嬰兒的,殿裡也供奉其子霍魯斯和哈托爾女神。 殿宇經過托勒密王朝歷代統治者和羅馬皇帝的增建,最後形成典型的羅馬風格,至今保存完好。殿旁有許多小廟、神龕和入口處的石牆上有大型石刻雕像,有的內容講述了在托勒密王朝時,麥羅埃王國同埃及臨時合併成一個國家的歷史事件。殿前廣場立有雕鑿精美的石柱,足以證明古埃及建築藝術的高超,並可從中看出古羅馬建築風格對其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 1902年阿斯旺大壩的舊壩建成後,菲萊島及島上的神廟逐漸被湖水淹沒;阿斯旺新壩建後,新舊壩之間每天水位落差高達6公尺,對神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1972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下,埃及決定將整個神廟群搬移到距離菲萊島300多公尺處的阿格凱亞(Agilkia)島上。拯救神廟工程開始後,施工人員先用兩年的時間,用鐵板將菲萊島與湖水隔開,然後抽乾了島上的湖水,將神廟切成3.7363萬塊石塊,再按菲萊島的形狀改造阿格凱亞島,然後在阿格凱亞島上重新組裝神廟,並於1979年完工。 島上還有許多古蹟值得觀賞,其中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屋大維神廟廢墟坐落在島的東北部,僅存的紀念碑上記述了公元前29年屋大維成功地平熄了埃及人叛亂的歷史。神廟廢墟東北方是舉行盛大宗教儀式時進入阿格凱亞島的狄奧克里安大門(Diocletian Gate)。 哈托爾神廟(Temple of Hath-or)壁面浮雕著娛樂神貝斯在歡樂地跳舞、嬉笑和彈奏著樂器。卡拉伯沙神廟(Temple of Kala-bsha)原本是在菲萊島上,後來也被搬遷到阿格凱亞島上。 哈德連拱門(Arch of Hadrian)是羅馬統治時期所建,石頭牆壁上刻有哈比神將壺中河水倒出來的情景。 圖拉真涼亭(Kiosk of Trajan)或稱祭堂,位於小島東岸,也是島上有名的建築。它呈正方形,沒有屋頂,上方四周用掌形石柱圍起,這種石柱在古埃及建築中經常可見。 尼克塔尼博亭(Kiosk of Neta-nebo)在阿格凱亞島的西南角,是島上最早的建築物,係希臘托勒密時期前最後一個古埃及法老尼克塔尼博、在公元前350年左右所建,100年後托勒密二世法老又重建了這座小亭,原有14根柱子,現在只剩下6根石柱,柱頭上是另一個埃及著名女神,荷魯斯神的妻子、美麗和愛情象徵的哈特荷拉女神的頭像。牆上的雕刻則反映了尼克塔尼博法老和托勒密法老祭祀眾神的場景。 西柱廊在尼克塔尼博亭前方沿著島嶼邊緣處,長近100公尺,置有32根不同形式的石柱。柱廊天花板上裝飾雄鷹和繁星的圖案,牆上的窗口可眺望尼羅河美景,石柱和牆壁上繪有羅馬皇帝祭神的場景,屋大維皇帝也出現在畫中。沿著西柱廊走到底,有個地下通道通往尼羅河旁的一口水井,它與尼羅河相連,裡面劃有刻度,用來測量河的水位。 東柱廊始於努比亞人的阿司努菲斯(Arsenuphis)神廟廢墟,托勒密王朝為了贏得努比亞人的好感,也同樣供奉努比亞地方神。東柱廊還沒有完工,17根石柱中只有6根有柱頭,有的石柱甚至沒有任何裝飾。東柱廊附近有努比亞人的曼都里斯(Mandulis)神廟廢墟,後面正對著伊姆荷太普神廟。伊姆荷太普是古王國時孟菲斯沙卡拉階梯金字塔的設計師,中王朝時期他被尊為醫神和人與神之間的使者,到了托勒密時期,他已經成為眾神之一,那時埃及各地的病患千里迢迢前來,討一碗曾潑灑在醫神雕像上的聖水治病。 托勒密二世門位於伊姆荷太普和菲萊神廟之間,裝飾精美,門上的雕刻反映了托勒密二世被愛希斯女神帶到她神廟前的情景。雕刻中神廟入口石獅邊有兩座方尖碑,其中一個方尖碑的碑文是神廟的祭司向托勒密八世法老提出控訴,說是神廟的供品已被官兵和平民掠奪一空,用以沖抵他們在朝拜途中的開銷。 聖西蒙修道院(Santa Simon Monastery)屬於科普特教派,建成於公元7世紀前後,院中壁畫都保存完好。這是上埃及最典型雅緻的修道院,代表著早期修道院的建築形式。在塞維魯大帝及戴克里先皇帝時代,大多數基督教徒慘遭殺害,少數倖免於難的基督徒就逃至尼羅河左岸的沙漠地帶,在山坡平台上建造這座修道院,過著嚴謹的生活,後因水源短缺而離開。 除了這些遺跡,尼羅河西岸還有不同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和墓地,阿斯旺的首長和他的官員們也都把墳墓安在這裡的懸崖峭壁上。 基欽納島距阿斯旺兩小時車程,是座風景優美的島,英國人基欽納任職埃及總督時,把此島建成一個頗有名氣的植物園。埃及人為紀念他,於是命名為基欽納島,現在島上各種草木茂盛。 達洛市場在阿斯旺郊區,每日清晨開市,每週二和週日最為熱鬧,所賣的物品有蔬菜、牲畜及手工藝品等,每個攤位上的貨品都充滿異國情調,所以有許多外國遊客來這裡購物、或感受氣氛、或攝下埃及人的習慣、風俗和愛好。


潛水勝地夏姆雪赫

夏姆雪赫(Sharm El Shaykh)又譯為謝赫,是南西奈省的省會和西奈半島南端的戰略重鎮,也是埃及首屈一指的度假勝地,並有「埃及的拉斯維加斯」及「和平之地」的美譽,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很喜歡在這裡舉辦中東和平峰會,他在當地擁有一棟度假別墅。在2002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封這裡為「和平之城」。 從前這裡曾是個無人居住的地方,自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後,因地扼海灣狹窄入口而成為戰略要地,當時鼓篋曾派重兵把守,建立砲兵陣地,以阻以色列軍艦由此北上到阿卡貝灣的以色列唯一港口埃拉特(Elat)。在1956年的西奈戰爭中,這裡的砲台被以色列佔領。從1957∼1967年,此地由聯合國維和部隊把守,以確保阿卡貝灣國際水道的暢通無阻。同年中東戰爭再度爆發,這裡再被以色列佔領,並逐漸發展為娛樂中心和旅遊勝地。1979年,埃及前總統沙達特與以色列前總理比金簽署和平協定,1982年西奈半島連同這裡才歸還埃及。 「夏姆」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是海灣的意思,「雪赫」則指酋長而言,所以夏姆雪赫就是「酋長的海灣」。這個位於穆罕默德角北面、紅海入口處的城鎮,因整年氣候暖和,不但成為避暑和避寒的勝地,並且也是阿拉伯國家召開國際會議的首選之地。這裡有個天然良港,又因在阿卡貝灣東岸,並瀕臨提藍海峽,為了發展旅遊業,當地建立了以航空為主的交通線,市郊的機場有定期班機往返開羅,並有沿海公路與周圍城鎮相連。近年來,埃及不遺餘力地在此拓展觀光項目,加強旅遊軟硬件建設,在最熱鬧的濱海大道上,興建了數十家歐式觀光飯店和許多餐廳,甚至還有不很道地的中國餐館,賭場、舞廳和高爾夫球場。在這裡度假費用較廉,住五星級飯店一夜僅80美元左右,因此每年都吸引大批外來觀光客到此度假。 當地的旅遊重點及中心是在納厄瑪灣,這裡海水很深且沒有受到污染,水中生活著豐富的魚類,有沙魚、海龜、鰩魚和黃金蝶魚等,還時常可見數百隻成群結隊的推頭鯊同游,讓人著迷,淺海處五彩繽紛的珊瑚礁群及岸上的大沙灘也都使人嚮往。因為這裡有陶爾(Tower)、芮斯安席德(Ras Ummsid)、那伯克(Nabq)和芮斯那斯納尼(Ras Nasrrani)等很好的潛水區,因此成了一座潛水運動中心,每年都吸引大批世界各國潛泳愛好者前來一展身手。這裡水域的魚並不怕人,潛水者幾乎可以同手碰觸石斑魚。為了不影響生態,禁止遊客餵食魚群。這裡潛水深區還可見到一言j代的沉船及失事的飛機。沒有潛泳經驗的人可以在岸上買到或租借輔助設備,岸灘上除供遊人購物的雜貨店外,也設有露營及潛水用品店和租借處。不想入水的觀光客,可以乘船遨遊海面,觀賞游弋著的生物和四周美景。有一種提供吃住的潛水船,5、6天的潛水行程都在海上船舶旅館度過,潛泳活動時才到較遠的潛水點去。 2005年7月23日正值埃及的國慶日,在凌晨1時15分,埃及恐怖分子在市中心東方6公里外納瑪灣地區的迦薩拉花園大飯店,展開汽車炸彈攻擊,使這間擁有176間客房的四星級飯店陷入火海中;附近的莫凡彼大飯店也跟著遭殃。同時在4公里外西郊舊市場的一家咖啡廳也遭到汽車炸彈的攻擊,並炸翻3輛巴士,巨大火球橫掃鄰近海洋,許多斷肢殘骸與斷磚殘瓦散落在海面上。造成了約90人死亡,200多人輕重傷,其中大部分罹難者是埃及人,有8位外國觀光客死亡,因此重創了當地的觀光業。 近年來由於人口不斷遷入,住屋設計規劃與環境缺乏協調,整個城鎮外觀有欠美感,但觀光事業正如火似荼地發展。它東面的提藍島因周圍海域充滿了暗礁和旋流,不適船隻航行。 穆罕默德角國家公園(Ras Muhammad of National Park)與夏姆雪赫相距約50公里,位於西奈半島南端,紅海被它劈成兩路,成為截然不同的海水交匯處,東邊是深而清澈、鹽度較低的阿卡貝灣,西面是鹽度高而深度不大的蘇彝士灣,地形像吊在樹上的葫蘆,三面環水,只有一條狹窄的陸地與西奈本土相連。海岸線蜿蜒曲折,到處可見由珊瑚構成的白色峭壁,海灘沒有向外延伸的傾斜度,邊緣處就是萬丈深淵,沒有污染的海底美麗世界是潛水者的最愛。為了保護這塊熱帶魚繁衍生息的龍宮仙境和神妙的珊瑚礁世界,埃及政府已將這一帶2000平方公尺的海域劃為自筍O護區,入區遊客每人收費5美元作為維護經費。 這裡有170多種珊瑚,並有一座在海面下80公尺處的珊瑚背脊,容易刮傷潛水者,應加以小心。這一帶的海域也是1000多種熱帶魚的家園,並係主要的鯊魚觀測站,同時能經常看到百多公斤的海龜和一群群的砲彈魚。 神廟礁(Temple Reef)是離夏姆雪赫最近的珊瑚礁,就是燈塔右邊的淺灘處,這裡的珊瑚礁美麗而多變,魚類的品種多,適合人們的徒手潛水。 積臣礁(Jaukean Reef)是距離夏姆雪赫很遠的一片珊瑚礁,船程需3小時可達。這裡也有一大片珊瑚淺灘,生長有無數巨蚌,水中珊瑚及魚兒觸目皆是,素有水中花園之稱。


邊陲重鎮馬特魯

馬特魯(Matrüh)市是馬特魯省的省會,在古埃及法老時代,就是通向南邊錫瓦綠洲太陽神廟的道路起點。據說: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前往錫瓦綠洲途中,在這裡建了集鎮,最早被稱為巴爾托尼姆,托勒密王朝時叫做阿姆尼杰,因此在歷史上,它是中東阿拉伯國家和北非阿拉伯國家交往的必經途徑,現在則係埃及的西部邊陲重鎮,在地中海濱居重要的戰略地位。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27度、北緯31度21分,東距亞歷山大282公里,西距塞盧姆市222公里,除北面瀕臨地中海外,東、南、西三面都被沙漠所環繞。它是地中海南岸的小港口,以旖旎的海灘馳名,海灘綿延達7公里,沙細水碧,而海灣則被鏈狀的岩塊暗礁所環圍,只有狹窄的出口供船隻通行。這裡的糧食、飲用水和蔬菜等,大部分都是從亞歷山大城運來,但當地水質不好,井水帶有鹹味,不宜飲用。不過當地有舒適的地中海氣候,使這裡成為地中海南岸的港口都和夏季旅遊勝地。這裡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有一個能停泊排水量3000噸級船隻的商港和另一限x港。這個城市是附近一帶的商業中心和農業地區,並係全省礦產轉運中心。 馬特魯也擁有不少名勝古蹟和熱門景點。其中在馬特魯港離岸45公尺處一塊岩石地上有克婁芭特娜的浴池,相傳她曾與羅馬大將安東尼在這裡產生熱烈戀情。在港口西部,則有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時船隊停泊處遺址。在港口西北方的小山上,有古埃及基督教的遺跡,有一些刻著奇怪碑文的石洞。在港口以西28公里處,還有一些天然石洞可供參觀。 沿海一帶有白色細沙海灘,在馬特魯東邊85公里處的希克梅特角,就以細沙和宜人的氣候聞名。海岸細軟白沙曾享有治療多種疾病的盛名,特別是關節炎和風濕病。但馬特魯最負盛名的沙療區卻在達克魯爾山地,每天都有百餘名患者前來求診。沙埋過程一般在15分鐘至1小時間,這是根據各患者在赤身裸體沙埋情況下對熱沙的承受能力而定,沙療後要喝一杯熱的檸檬汁;據說照此治療數天,患者就能減輕病痛甚至痊癒。 隆美爾指揮部是馬特魯最大的觀光賣點,位於與馬特魯海岸平行的一個小半島的山洞裡,隔著隆美爾海灣與馬特魯市區遙遙相對。它實際上是個天然溶洞,中央石室距山頂約8公尺,洞內是一條長長的甬道,兩邊掛著隆美爾各個時期的照片。洞內還展出他穿過的軍大衣、在北非沙漠地區作戰時使用的指南針,還有他隨身攜帶的文件箱和運用地圖等,都是他的獨子曼費里德•隆美爾在博物館建成後捐贈的,但因冷雨、熱汗、沙暴和硝煙長久浸透,早已破舊得辨不出原來的顏色了。洞內陳列的其他照片,都是他在指揮北非戰爭的真實寫照,其中一張是1942年9月由於馬爾馬里加會戰的勝利被擢升為元帥、趕回柏林接受希特勒授予元帥杖後拍攝的,時年49歲。還有一幅照片是他和德國士兵在一起察看被擊毀的英國裝甲車。最後一幅照片是他坐在柏林家中矮牆上的照片,那時他已無權再穿元帥服,僅穿著上下不同色的舊西裝,一臉疲憊沮喪,只有一頭小狗陪伴在身旁。4天後,他便在希特勒的脅迫下服毒自殺。


沙漠天堂錫瓦

錫瓦(Siwah)是馬特魯省的重要城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法老時代,當時被稱為阿蒙綠洲。阿蒙是古埃及人最崇拜的太陽神,相傳在公元前588年,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阿姆西斯二世在那裡修建了阿蒙神啟示廟,由於衪預言靈驗,而使阿蒙綠洲聲名遠播。據說公元525年波斯軍隊征服埃及,錫瓦阿蒙神啟示廟的祭司祈求阿蒙神預言波斯入侵埃及的命運,神示「波斯人將從埃及撤走」。波斯王岡比西斯得知後勃然大怒,派遣5萬大軍從上埃及尼羅河谷的盧克索出發,在沙漠中長途行軍前往錫瓦綠洲去懲罰阿蒙神信徒,發誓要摧毀阿蒙神廟,殺掉祭司。這場艱苦的遠征,波斯人大有「黃沙百戰披金甲,不破錫瓦終不歸」的悲壯氣概,結果這支身經百戰的大軍竟被突然襲來的風沙埋在沙漠中,沒留下一兵一卒,噩耗傳來,岡比西斯驚懼暴斃,使得阿蒙綠洲聲名大噪。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也統治了埃及,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青年英雄,鑑於193年前波斯大軍全軍覆滅的前車之鑒,並為了使他統治埃及的合法化,乃決定前往錫瓦阿蒙神廟朝拜。乃騎著駱駝,披著猩紅的戰袍,帶著少數衛士走向起伏不平的無垠沙漠。行軍幾天後隊伍缺水,萖及時下了一場大雨化解危機;後又遇到一場大沙石風暴,迷失了方向,幸有神鳥引路,果然順利到達錫瓦。 阿拉伯人於公元639年進入埃及,但直到9世紀才入主錫瓦,開始傳播伊斯蘭教。到了12世紀初,錫瓦綠洲完全伊斯蘭化。在20世紀初,西維(Siwi)人才遷居於此。全市約有1萬名居民,其中除了西維人外,還有埃及人、柏柏爾人、貝杜茵人和蘇丹人的混血後裔,分屬8個部落。錫瓦語則是一種沒有文字的柏柏爾人的土語,雖然當地現在也實行阿拉伯語教育和推行兵役制度,但他們的柏柏爾土語的方言仍舊使用,不過同性戀的陋俗已看不到了。同時這裡人的風俗習慣和穿戴,都強烈地有別於一般的埃及人,這可能是幾千年來與外界很少聯繫的結果。這裡人們的財富多少是根據所擁有的果樹來衡量的,當地婦女還是穿著帶有許多珠寶飾物的傳統服飾。 錫瓦的經緯度為東經25度31分、北緯29度29分,是沙漠中一片長70公里、寬約10公里、低於海平面24公尺的漥地,是國內五大綠洲之一,也是埃及最迷人的一處綠洲,位於利比亞大沙漠的邊緣。東北距馬特魯306公里,鄰近利比亞邊境,素有「沙漠中的天堂」美稱。當地白天氣候炎熱,猶如一座大火爐;夜晚寒風刺骨,恰似個大冰箱。 這裡對外交通以公路為主,有5條主要沙漠公路在此交匯,因此錫瓦城已成為埃及西北部大沙漠中的公路交通中心,每天有固定的班車往返馬特魯間。通往錫瓦綠洲的道路相當漫長,沿途沒有綠樹花草,連鳥兒都看不到,人們簡直難以置信,在這似乎無窮無盡的洪荒之地,竟會通達一處綠樹成蔭、牧草如茵、泉水淙淙的美麗綠洲。 這個綠洲有200多眼泉水,使這裡土地肥沃,小麥和玉米等穀物年年豐收,還生產無花果、橘子、葡萄和檸檬等水果。這裡還生長著茂密茁壯的橄欖樹、棕櫚樹和椰棗樹,橄欖和椰棗是人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棕櫚樹已達30萬株左右,產量居全國首位。籃筐編織是這裡人們的唯一行業,錫瓦人婚禮上所用到的一種籃子,較其他地方獨特,可以購作旅遊紀念品。這裡另外的手工藝品有低價位的珠寶飾物、小地毯,以及用古硬幣裝飾的傳統服裝和頭巾。市區設有國營大旅館和物品充足的商店。 錫瓦不僅有迷人的綠洲和奇異的風土人情,還有非常珍貴的古蹟和參觀景點。其中的阿蒙神廟位於距離市中心4公里的艾古爾米石山下,僅存石砌廟基和一堵殘牆,牆上古法老象形文字仍清晰可辨,記載了亞歷山大大帝受埃及百姓歡迎的場面。據說阿蒙神廟和阿蒙神啟示廟同為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時期的建築,亞歷山大朝拜之後曾下令擴建。 阿蒙神啟示廟坐落在艾古爾米石山的山頂,外貌像個城堡,四周是黃土壘起的高牆,上有瞭望塔,裡面有兩種用料與風格完全不同的建築。一種由方方正正石塊砌的,宏偉精緻;另一種用黃土坯建的,粗鄙簡陋。前者是古法老時代阿蒙啟示廟的原物,後者是近代錫瓦居民為防範沙漠盜賊入侵,在古神廟遺址上構築的城堡式居民點,白天出「城」工作,夜晚入城將息。現在啟示殿僅存一間近20平方公尺的方形殿堂,據說在聖龕內曾供奉一尊用金銀寶石裝飾的阿蒙神像,背後有高大屏障,大祭司用根繩隔著屏障來牽動神像的手臂,代表阿蒙神發出預言,回答朝覲者的詢問。 死人山(Jebel al-Mawa)是市區東北方約1公里處的石山,呈蘑菇狀,高50多公尺,遠望像飄浮在綠海上一座黃色島嶼。山上有許多洞窟,是古錫瓦人的墓葬地,計有350多個墓穴,較有名的有比爾•巴圖特墓、聖阿蒙墓和伊澤斯墓。從聖阿蒙墓的石刻中知道聖阿蒙是希臘人,娶埃及女子為妻並定居錫瓦,墓室約建在公元前400年,其規模和建築藝術,較其他王室墓穴遜色。現在已陸續發掘出大量古文物和木乃伊,成為埃及考古寶庫之一。 錫瓦綠洲上還有許多名泉,如達克魯爾、拉吉、橄欖、太陽、新娘和克婁芭特娜等泉。其中最奇特的是阿蒙神廟附近的太陽泉,有特殊潔淨功能,並晝涼夜熱,黎明時水溫最高,太陽升起後水溫下降,到了正午卻清涼無比。克婁芭特娜泉相傳因美豔的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曾在此沐浴而出名,類似我國楊貴妃浴過的華清池,它坐落在椰棗林裡,是用石料砌成直徑30公尺的圓池,水深5公尺,清澈見底,遊客到此多會伸出手腳浸泡一下,祈望沾上「沙漠天堂」的名泉聖水,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奇妙島(Fantasy Island)位距市中心西南方數公里處,是座立在一個名為錫瓦的乾涸鹽湖中的小島,島上盡皆棕櫚樹,附近即利比亞大沙漠邊緣。


明亞市古代陵墓多

明亞(Minya)是埃及南部地區明亞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0度45分、北緯28度6分,正好坐落在尼羅河谷地中,擁有18萬多人口,其中超過半數的居民是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這個全省商業和金融中心的城市,工業以軋棉、製糖、麵粉加工和地毯編織為主。教育方面設有一所重要的大學。它還是到埃及中部旅遊的中途站點,有通往開羅及各地的鐵、公路及渡船往返,對外交通非常便利。 這座美麗的城市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景點古蹟。在參觀途中,偶然可見一些古怪如鴿棚的泥磚小建築,錯落在棕櫚樹叢中猶如小宮殿;三三兩兩駱駝馱著棕葉,一步一頓搖搖擺擺進入觀光客眼裡湊熱鬧。大部分古蹟在尼羅河對岸,乘渡輪過河後再雇輛計程車,到約一小時車程的南面逐步觀察。其中的貝尼哈山村北距明亞市區約18公里,是埃及「中王國」時期遺址,共有39座第十一和第十二王朝達官貴族陵墓,墓內以灰泥作畫料的圖飾也很精美,其中12座墳墓繪畫在內壁上的圖景,多是日常生活方面的體現,有古埃及流行的運動、工藝製作等,也有商品貿易及農民耕作播種情景,還有尊貴領主們的生平傳記,以及他們在軍事和行政管理上的功勳。描繪最有特點的是十一王朝官員凱提石墓,內壁上畫了狩獵、釣魚、捕鳥、角力、紡織和染布等。從高處石崖上極目遠眺望,西岸河谷中建築縱橫交錯如棋盤,突兀而立的宣禮塔和教堂塔尖彷彿直刺雲霄,尼羅河蜿蜒曲折猶如蛇行。 安蒂波利斯位於貝尼哈山以南約16公里處,係古代埃及的羅馬城市,是羅馬皇帝為紀念寵信提諾斯而建的。據說提諾斯長得非常俊美,皇帝與他相當親密要好,因自願作祭神品而淹死於水中,在他死時的公元130年,皇帝為他創建了這座城市,居民是希臘人。 在貝尼哈山東南方向有古城美納特胡夫的廢墟,此處曾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故鄉。當地已發現格爾謝史前文化遺址,還有古埃及第三王朝的一座小金字塔。 阿德拉修院(Deir al Adhrah)即聖母修院,在尼羅河東岸,北面距明亞約23公里,據說其創建者係聖海倫娜(St. Helena),她是羅馬康斯坦丁烏斯一世之后,後來由於政治原因被棄。公元306年,其子君士坦丁一世即位,尊她為皇太后,受其子影響,虔信基督教,出訪過聖地巴勒斯坦,並在耶穌誕生處和升天處興建教堂;在她過世後,基督徒尊奉她為聖海倫娜。一年一度的8月22日聖母節時,基督徒們不遠千里而來,攀上陡峭的台階來此群聚朝聖。 阿瑪爾納(Amarna)是明亞省一個古代城市遺址,名為阿赫塔頓城,意為太陽神阿吞(Aten)普照的地方,在艾斯尤特以北71公里尼羅河東岸的平原地帶,有公元前14世紀的廢墟和遺跡,遊客可乘坐渡輪前往拜訪。 公元前1375年,埃及法老王阿孟霍特普四世宣布放棄傳統對阿蒙神的崇奉,改對太陽神阿吞進行膜拜。這位追求哲理又充滿藝術天賦的帝王,和他美麗的奈芙提莉(Nefetiti)皇后,為逃離底比斯刻板無聊的生活,在河東岸一片未經開墾的地方,建起了阿赫塔頓新都城,並與皇后田園牧歌般在此生活了15年。此後,再也沒有增建任何建築,反而在其死後4年,都城又被繼任的長女婿遷回底比斯,古城就此廢棄。當對阿赫塔頓非常反感的霍倫希布執權時,把廢棄的古城夷為平地。到拉姆西斯二世即位時,又將此處的石塊搬到附近地方修築新的神廟。 南北大約長14公里的阿赫塔頓城,主要建築遺跡有王宮、阿赫塔頓神廟、朝臣宅第、工人住屋、王室及官員陵墓等,它們大多分布在古都御道兩側。宮殿在舊城遺址北邊,附屬建築較多,有臥室、接待室、廚房、帶有臉盆和化妝間的浴室、儲物室等,周圍還有花園、游泳池和起空調作用的風板。宮內有些建築文物保存在埃及博物館裡。此外,提爾村南面也殘存有皇宮遺址,宮殿、王族邸宅、官員別墅等,大多數建築都是用燒過的泥磚砌成的,且很多房間的牆壁、地板及天花板上,都繪有生動,自然真實的圖畫,這就是後來所說的與傳統刻畫風格完全不同的阿瑪納爾風格。每座宅第都有阿吞太陽神的神殿,以及刻有阿孟霍特普四世家庭生活情景的雕畫,由此看來,法老王對阿吞神非常推崇,以及對日常家庭生活及歡快熱鬧場所的喜愛。 遺址處的阿吞神廟是最大的建築,它由一系列有著圍牆的庭院組成,由此可通往完全露天的主要祭壇。法老王及其王室成員墓地就在神廟附近一條乾涸的河道旁,入口處刻有阿肯那頓著名的「太陽頌」(Hymn to the Sun),內壁浮雕描繪了當時阿瑪爾納的宮殿、街道及女眷們在宮內的平常生活。 已發現的朝廷官員葬墳共有25座,6座居北,19座在南面,也像底比斯墓室般,在沙漠荒山的東面鑿刻進去的,雖然他們墓室中祈禱地方的彩繪浮雕刻得不夠精美,但從中可以瞭解法老王對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的景狀,這種浮雕作品都以不落俗套、且稍帶誇張的手法,表現人物情感瞬息間的變化,而不像典型的早期埃及藝術品那樣呆板。麥利雷墓壁所刻的內容不同,係神殿、神廟、王宮、政府機關建築物的平面圖。 阿瑪爾納重要的文物還有奈芙提莉的半身雕像,這是在雕刻家圖特摩斯家中發現的。史上記載,這位皇后不僅美貌而且御夫有術,深得阿肯那頓寵愛,在她得力幫助下,法老王果斷地進行了宗教改革、遷都,首創獨樹一幟的阿瑪爾納刻繪藝術風格,可惜改革功敗垂成,反對勢力迫使法老王無奈妥協,但王妃堅持己見,據說最後竟遭謀殺。柏林博物館現收藏著花容月貌的王后頭顱真品,她濃眉、藍寶石般的明眸、華麗無比的頸飾,觀者都被震懾。她的女兒和妹妹也都有出色的才貌,其妹就是強盛的拉姆西斯二世嬌寵的正妃奈芙妲莉。 1887年,一個農婦偶然在遺址中發現300片有楔形文字的泥版,通過版上文書,人們可以知道十八王朝晚期埃及帝國衰落的歷史。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末,這裡還出土許多破碎的陶俑,以及推測可能是阿肯那頓石棺的殘片。 阿拜答斯(Abydos)也是明亞省的一處古代名城舊址,創建時間可上溯到埃及立國之初,在埃及政治史和宗教史上,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19世紀末,有一批墓葬出土,使現在人們對其過去的繁榮有所瞭解。它是尼羅河西岸最負盛名的奧賽利神崇拜中心,在古王國時就是人們嚮往的聖地;到新王國時期,人們更以能前往朝拜為榮,死後也要把木乃伊下葬在附近。不過,這裡最早期的陵墓、石碑等已遭毀損,拉姆西斯二世時的廟宇神殿存留的也屈指可數。據推測,第二王朝時法老們就葬在阿拜答斯,只是未被發現挖掘。還有新王朝時期的塞提一世廟,是埃及保存得最好的神廟之一。其後約42公里處,還有座引人注目的建築物,係奧賽利斯神廟,實際上是法老王的衣冠塚。神廟四周水渠環繞,中央是高台和10根石柱,地下是個圓頂大廳。 奧克喜林庫斯(Oxyrhynchus)即現在明亞省的拜赫奈薩村鎮所在地,位於尼羅河谷地西部邊緣,是古代上埃及第十九州的州治地。這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0度39分、北緯28度32分,以發掘大量紙莎草而聞名。這些古文書大概出於公元前250年到公元700年間,是用希臘文和拉丁文,以及通俗埃及文、科普特文、希伯萊文、古敘利亞文和阿拉伯文書寫的,內容繁多,包括宗教經文「薩拉皮斯神蹟」和早期的「新約全書」抄本等;也有「多馬福音」一類的偽經,以及一些希臘古典文學名著。紙莎草古文書中還有部分是被認為失傳的文本,如早期希臘抒情詩選輯、著名詩井~達的作品、劇作家米南德和卡列馬科斯的作品,還有許多演說稿和歷史著作等。


綠洲法尤姆

法尤姆(Fayy-um)是法尤姆省的省會,曾經名為克羅寇迪洛波力斯(Crocodilopolis),位於法尤姆省西部沙漠綠洲中。史前時代是個漥地,當尼羅河水按期氾濫後,洪水就積聚此處,形成沼澤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王國」和「中王國」期間,這裡逐漸成了王公貴族們喜愛的狩獵區。到公元前18世紀,第十二王朝的阿門內姆哈特三世執政後,才將漥地積聚的洪水排乾,並進行水利建設,在拉杭(Lahun)建起了卡倫水庫,把1200平方公里的沼澤地帶改造成良田。卡倫湖水量趨於穩定,使農業逐漸繁榮起來,經濟也一片興盛。發展到托勒密王朝時期,此處沃土連片,一派生機。當農業技術改良及新水車的投入運用,使一批希臘和猶太墾荒者潮湧而來,梯田也因此被廣泛耕作,但人口數目也因此劇增。19世紀,在拜巴爾斯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推動下,迅速成為有「埃及花園」之稱的重要城市而出現在史冊上。到了20世紀,產生了許多城市過程中的障礙,如人口過剩、城市髒亂、飲用水鹽化及卡倫湖面積驟減為360平方公里,且鹽度極高。 這個擁有50多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0度50分、北緯29度19分,坐落在省境東南面尼羅河西岸的綠洲上,東北距開羅91公里,素有「綠色明珠」美稱,它不僅在全省的商業和銷售中扮演要角,也是農產品的集散地,主要的農作物有棉花、穀類、葡萄、橄欖、玫瑰和無花果等。此外,主要工業有棉紡、毛紡、皮草、捲煙等。市內有學校、醫院等各種公共建築,並有個科普特人居住的社區。 交通方面,法尤姆是全省的鐵、公路樞紐,有通往尼羅河谷貝尼蘇韋夫的鐵路,也有狹軌鐵路呈輻射狀四通八達,連接市內外城鎮。還有公路通往開羅,車程只需兩小時;另一條公路可橫穿沙漠經開羅抵達吉薩。在尼羅河沿岸,通向埃及的公路兩側風光優美。市內休息、娛樂和購物場所眾多,遊客可自隨其便。 城內尤素夫河兩邊的風光已漸衰退,不過它依然保有著其他都市所不具有的原始氣息,大街小巷彎彎曲曲,市集裡的貨品充滿了濃郁的農村特色。在市中央的廣場上還展出舊水車,是為紀念這種農具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所作的貢獻。 法尤姆有上百眼泉水,是埃及著名的「泉城」,較著名的有西林、夏伊爾、畢赫姆和曼德拉等泉,其中以西林泉最有名,並設有旅遊度假村和公園。由於泉水含多種礦物質,可以治療胃炎、血管硬化和高血壓等多種疾病。 卡倫湖(Lake Qarun)是個旅遊勝地,這個鹹水湖面積220平方公里,尤素夫運河是它的水源,其防洪堤上設有旅館和一家備有海鮮佳餚的餐廳。此湖有股神秘的氣氛,每當凌晨和薄暮時分,湖上水汽茫茫,朦朧的天光與大漠荒沙交融,猶如混沌初開。北面與城市間有個長約25公里的耕地,且有個範圍不大的果園。當耕地愈臨近湖泊時,作物愈稀少,這是由於土壤鹽鹼化所致;湖的西面有兩個小村莊,分別是聖赫和伊夏威。此外,卡瑟爾倫神廟(Temple at Qasr Qarun)也是迷人的地方,廟內供祀的酒神戴奧尼瑟斯也值得一看;湖東面有公路與區內幹線相通,並可抵僮熙ㄥ}羅。 卡瑟爾沙加(Qasr Sagha)神廟坐落在卡倫湖北沙漠區,建於 「中王國」時期,靜立在一個丘陵上,往下可俯瞰費尤姆優美的景觀。由於它在沙漠中,因此遊客要選好交通工具和帶上辨別方位的磁羅盤。約距卡瑟爾沙加神廟20分鐘路程的戴梅(Dimayh),原是個小鎮,專供沙漠駱駝商隊休息之處。 空歐欣(Kom Aushin)是法尤姆附近羅馬時代的一個城鎮遺跡,擁有造工精巧的古建築房子、兩座寺院和一個藏有該區古文物的博物館,內有公元1∼4世紀殯葬儀式上所用的法尤姆肖像,它是將肖像的頭部和胸部繪在木牌上,然後放在木乃伊臉部的包布下;有的就直接畫在裹屍的亞麻布上。 哈瓦拉金字塔(Haram El-Ha-waare)位於東南郊10公里、西部沙漠和綠洲交界處,是古埃及中王國十二王朝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金字塔,它的南面是10個法老祭拜殿的遺址,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祭拜殿共有1500個房間,12個院子,故被稱為迷宮。 拉封(El-Lauun)位於尤素夫運河注入法尤姆綠洲入口的地方,這裡土壤肥沃,自古就是發達的農業區。當地有座中王國蘇門賽魯特二世法老的金字塔,長170公尺,高58公尺,內部是泥磚結構,石灰石貼面,明顯的顯露出當時的國力衰退。它的入口方向與古王國金字塔開在北面的不同,是改在南面,其最大目的旨在迷惑盜墓者。金字塔的北面有8個板凳墓,在其中一個主墓中曾出土精美的黃金首飾。


南西奈省會圖爾

圖爾(Tur)是西奈半島的重要城市,也是南西奈省的省會,早在羅馬帝國和拜占庭時代,就有很重要的地位。公元6世紀時,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曾在此興建教堂。中世紀以來一直是穆斯林前往聖地麥加朝覲的必經之路,直至1869年蘇彝士運河開航前,這地方因港口優良,素係紅海貿易重點站,並係特瓦拉地區貝杜茵人的傳統集市中心。20世紀70年代,當蘇彝士灣石油開採業興起,它又成為國內主要的石油工業中心,城市加速現代化。 這座經緯度為東經33度37分、北緯28度14分的城市,坐落在西奈半島西南端的蘇彝士灣東岸,距離蘇彝士市約170公里,是省境內最主要的居民點,約有15萬多人口,種族較雜,大部分是柏柏爾人和非洲移民的後裔,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市內建有綜合住宅區、學校和市政委員會大樓,以及各種公共建築。當地工業主要有石油開採、石油加工、罐頭加工、人造冰加工、冷藏設備製造和魚類加工等;農業方面因有充足灌溉用水,處處棕櫚樹招展,並種植有椰棗、大麥和蔬菜等,同時按季節放牧駱駝和山羊等牲畜。 城市交通設備完善,道路暢通便捷,陸路方面雖然沒有鐵路,但西奈半島沿海的公路,大多從此地經蘇彝士運河下的艾哈邁德•哈姆迪隧道通往埃及本土。沿海公路還可以從米納阿什沙特通往以色列的艾列特。也有以石油輸出為主的海運交往;市郊還建有民航機場,班機起降頻繁。市內的旅館、餐廳、休閒娛樂和購物區不缺,並有眾多古蹟供人參觀。 這個城市有許多景點,其中的瑪拉是摩西泉的所在地,據聖經記載,古猶太人在摩西的帶領下走出埃及,過了紅海在曠野中走了3天,未見水源,後來雖找到一些泉眼,水卻鹹苦,人畜不能飲用,摩西便將一根樹枝丟進泉眼,泉水立即甘甜可口。現在摩西泉遺址面積約1平方公里,有500多株棕櫚樹和10個直徑2∼3公尺的泉眼,只有兩個泉眼的水可供人畜飲用;南端的那眼大井,據說就是摩西投木使水變甜的那口泉井。另有摩西溫泉池塘,相傳他曾在此洗澡,水溫約為34℃,含有硫磺質,對風濕和皮膚病有療效。 市區北面丘陵地帶的罕曼法拉姆(Hammam Fara'um)又名「法老御洗」,散落著7個富含礦物質的溫泉,長久以來,貝杜茵人都熱衷來此遊玩沖泡,有些溫泉附近已興建起療養復健中心。遊客在此可看到熱泉沖流到蘇彝士灣時,因與冷水相遇而產生物理作用,水面會升起一層如霧水氣的情景。 芮斯西得(Ras Sidr)大沙灘位於艾哈邁德•哈姆迪隧道南面,北面73公里處有阿因穆沙綠洲,其範圍內的尤永穆沙,據傳係猶太教創始者摩西和他弟子休息之地。在33公里外有片長勢茂盛的棕櫚林,東面較近的蘇彝士灣海域有各種各樣的海底生物,不過珊瑚礁群極少見到。而芮斯西得本身是個旅遊休息地方,除柔軟平整的沙灘外,還有許多出奇漂亮的紅海貝殼。雖然此地不提供遮陽用品、飲用水和食物,需遊客自備,但還是人潮不斷。 沙拉比喀丁(Serabit Khadim)是個距罕曼法拉永48公里的地方,佔地不大,卻有很多古蹟,有哈托爾神廟,以及東部沙漠守護神索普都(Sopdu)神殿,信徒多是附近礦區的礦工。這裡最多的東西是十二、十三王朝的石柱,且大部分是緬懷哈茲海普蘇特女王和圖特摩斯三世的石柱。考古隊在此處還發掘出阿孟霍特三世的提伊王后木雕半身像,整個雕像表現出王家氣質、神態和額上法令紋都非常逼真,說明當時寫實風格也很流行。此外,還出土了400多篇銘文,其中有的是對哈托爾女神頌揚的文辭,有的是教人如何採集當地玉石礦的內容,有些銘文是礦工們以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鑿刻在石碑上的,其中有些至今還未破譯出來。在沙拉比喀丁南面瑪嘉拉谷礦區也有古石碑,年代可追溯到第四王朝斯尼弗魯和胡夫時期,石碑記載內容顯示了當時這裡具有土耳其玉、孔雀石和銅礦,且採礦點非常集結。 瑪瑞加伯玉石礦場(Turquoise Mines of Maraghab)位於半島南端的丘陵地帶,縱深25公里,是埃及歷史上較早的主要玉石產區。據記載,在第一王朝時,就有許多人被派來進行採礦工作,因此也有許多的浮雕和石碑遺跡描述了這裡的有關情況。不過當20世紀初英國人恢復啟用舊礦區時,古蹟遭到嚴重破壞,只餘少量文物古蹟。現在這個被遺棄的礦場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遊客最好在阿布扎尼瑪找個內行的貝杜茵人當導遊前往。 從瑪嘉拉谷可到有加工錳礦的阿布扎尼馬,也能抵達阿布魯迪斯,其附近綿延分布著油田、輸油管、油槽和工人居住的組合式房屋,全程約571公里。 費藍谷(Wadi Feran)位於海拔約2100公尺的瑟玻山下,有乾涸的峽谷,也有棗椰樹及聖柳樹遍布的綠洲,峽谷處曾是阿瑪拉基人(Amalakites)和以色列人的戰場,如今,還有些修道院和禮拜堂的古蹟,以及早年基督教隱士伊林隱居修道的窖洞。 聖凱瑟琳修道院(St. Kathar-ine Monastery)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建於公元565年,是半島上最著名的古蹟,位於市區東北方,與努威巴相距165公里。左側是西奈山,右側是凱瑟琳山,修道院就在兩山間的谷地上。它原是為了使西奈聖地卡塔里那山不受外來力量的干擾和入侵,並為了紀念耶穌變臉而蓋的,後來才正式命名為聖凱瑟琳修道院,並流傳有一個故事。據說凱瑟琳原係才貌雙全的亞歷山大城女子,公元294年出生於名門貴族,從小在異教徒學校讀書,精通哲學、修辭學、詩文、音樂、醫學和數學。因才華出眾,求婚者絡繹不絕,但她從不理睬。後來一位惕Q亞神父使她皈依基督教,賜教名為凱瑟琳。由於當時宗教紛爭,羅馬國王馬克米努斯迫害基督教徒,她不畏暴力,於公元312年她年僅18歲時奮起抗議並捍衛基督教,國王從各地招集50名能人智者前去勸她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不料這些人反被她說服皈依了基督教。國王盛怒之下處決了她,後來遺體被天使發現並移往西奈聖山。中世紀時盛傳她復活,嫁給了基督。人們為了紀念她,乃尊其為主堡聖人,稱聖凱瑟琳。 當十字軍佔領聖地所在的巴勒斯坦時,基督教獲得統治地位,修院也因此名聲更盛。到14世紀時,有多達400名的修道士常年住在這裡,從藏骨堂堆放的修士骷髏數量就可知修院的興盛。隨後幾個世紀,西奈半島幾經易手,但不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還是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無一不把這個修道院置於自己的保護下,所以1000多年來從未被掠奪和破壞,並一直保持著作為東正教中心之一的地位,連俄國也是它的保護者和贊助者。目前,修道院由希臘東正教教會主持,並有40多名來自東正教神父,承襲著幾百年的傳統:蓄長髮、穿雲T,每天黎明起床,敲響象徵耶穌一生壽命的鐘聲33下,然後開始一天的祈禱和潛心修行的隱居生活。 修道院外觀呈長方形,長約85公尺、寬為75公尺,有一道高15公尺、厚兩公尺的圍牆,極像中世紀的堡壘,森嚴雄偉。據說以前要想進入其內,須靠滑輪掛住的大籃子將人運到裡面,現在有個大門可供出入。修道院內共有18處形式各異的宗教建築,均體現出濃郁的拜占庭建築藝術風格。其中最精華的是東南角聖凱瑟琳大教堂,門係木製,雕刻拜占庭風格的圖案。長方形教堂大廳是大理石地面,由巨大的圓柱撐持著,其中有個石柱上鑿刻著查士丁尼時期的銘文。天花板上雕刻的圖景非常漂亮。此外,精美的吊燈、聖母瑪利亞像、伸手受戒的摩西壁畫和美貌的聖凱瑟琳畫像等,把教堂裝飾得富麗堂皇。由此到聖殿門,可見門兩側各有個精緻的石匣子,據說原先放著的真品是嵌著寶石的銀櫃,是由俄國皇族在17和19世紀捐獻的,櫃內列放著聖凱瑟琳的頭骨和手骨。聖殿牆上有考究的馬賽克鑲嵌畫。在殿底下有個小凹室,名為焰林禮拜堂,內置一塊聞名的小銀板,傳說上帝曾在銀板處和偽裝成一棵燃燒灌木的摩西授話。 再過去是後堂,在一間呈拱形及半圓形的凹室內,藏有一幅可以變容的基督像,祂左旁立著摩西和聖雅各,右邊是伊利亞和使徒聖約翰,周圍圖景都是描繪聖經裡的故事內容。此外,室內還珍存著31幅其他預言和聖徒的繪畫,且畫幅上都有公元6世紀時期精細的鑲嵌作品。從後堂走道過去,可以抵達林列的禮拜堂,裡面各奉祀著不同的聖徒,兩側教堂壁面上則飾著古今聖像。 大教堂南面是「十字軍教堂」,也是修道院圖書院,藏書6000多冊,包括基督教義、歷史、地理等內容的書籍,其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古代手抄本、珍本及孤本,這些稿件主要用希臘文、科普特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衣索匹亞文和英文等書寫。無論是藏書的質和量,均僅次於梵蒂岡居世界宗教藏書第二位。館內還珍存著6世紀以後部分華麗的聖像,以及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君主向修道院頒發的詔書和法令等真蹟,特別是用希臘文手抄在羊皮上的聖經,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兩冊聖經手抄本之一。館內過去曾有一本古西奈文聖經手抄本,是件極珍貴的文炕A可惜在1865年被德國學者蒂尤多夫用沙皇名義「借」去研究,此後一直存放在聖彼得堡未歸還。1933年,大英博物館以10萬英鎊的高價從蘇聯人手中把抄本買走,至今仍在大英博物館裡。 修道院中央矗立的鐘樓,是院內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三層的鐘塔內有9口大小不一,音韻各異的銅鐘,另有一口木鐘。每當舉行祈禱或聖餐儀式時,就可以聽到清脆深沉的鐘聲,在寺院上空和群山之間迴蕩著。修道院西南面有個清真寺,本係不起眼的小建築,在12世紀伊斯蘭教盛行時,才被改造成今天所見到漂亮的清真寺,使基督教建築與伊斯蘭教建築和平共處在宗教權威之地。修道院還有個藏骨堂,裡面有骷髏堆,膽小的遊客會起雞皮疙瘩。這裡的修道士死後,就葬於院內的墳墓中,待皮肉爛掉,再取出屍骨放在墓旁的堂室中。 穆沙山是附近的景點,遊客可從院後一條小石路上去,坡度較緩,登百級古石階後就可到達峰頂。 這裡修道院附近有卡塔里那(Katarina)聖山,是埃及境內最高的山峰,海拔2600公尺,可從穆沙山西面一片季節性變化的小道上去。山腳下還有旅館、露營區和公車站,聖凱瑟琳修院也提供休息宿地給遊客,不過需自備食物和飲用水。 阿卡貝灣在半島東面,從修道院近處的公車站向東面海邊行駛就可到達,它是個斷層,寬約16公里,但最深水域可達200公尺,且沿岸地貌變化多端,淺海水域呈條帶狀分布,還有品種繁多、五彩繽紛的珊瑚礁群。


埃約中途站努威巴

努威巴(Nuweiba)是西奈南半島東南部的港口小鎮,東瀕阿卡貝灣,北距埃拉特港約65公里,西南礁石群林立。它號稱有1.5萬多居民,實際上只是西奈半島上僅有200多戶人家的小漁村,其餘的人口包括那些在這一帶遊牧的貝杜茵人,在附近的山坡和谷地中,星星點點地散布著貝杜茵人的帳蓬。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埃及和約旦兩國經濟交往的增多,從前不為人知的努威巴,一躍成為埃及通往約旦和海灣國家的交通要道。1985年4月25日,開羅至阿曼王國之間開通了一條長達800公里的水陸聯運線,恰好途經努威巴,於是許多從開羅到阿曼打工的埃及人,都以這裡為中途站,先乘長途巴士,經蘇彝士的艾哈邁德•哈姆迪隧道,橫穿半島,抵達努威巴後再從港口搭乘渡輪,溯阿卡貝灣北上,至約旦的阿卡貝灣,換乘長途巴士直抵阿曼,全程費用僅需65美元,只及航空票價的1/3。也有渡輪從努威巴港前往約旦,再轉到石城佩特拉。 不過努威巴港並不深,設施簡陋,實際上只是個客運碼頭,每天載運著往返阿卡貝灣和努威巴鎮間的遊客,這種短途渡輪一天一個班次,乘客最多時可達3000多人。由於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它作為港口已沒有多大的發展前途,但它南面擁有綿延10多公里的金色沙灘,是個理想的海濱度假點,海灘上建有一個可以容納300多名遊客的假日旅遊村,平時住滿來自各地的觀光客;另外還設有露營區。在浴場沙灘上,沒有五顏六色的遮陽傘和塑膠躺椅,但卻有一個個以木棍為支柱、頂上蓋著棕櫚葉的遮陽蓬,別具一格。遊客如想到阿因弗塔加綠洲觀光,可委託度假村裡的陘擙]代辦、或自己到附近的貝杜茵人部落去,請他們安排隨駱駝隊前往。 北邊也有一處大沙灘,但灘上布滿了刺眼的垃圾。其近旁的邊界處,有個名叫嘉濟芮法拉永(Gazirat Fara'un)的小島,上面有座碉堡,是薩拉丁統治時期建造的,主要為了保護朝聖的教徒往返於聖地麥加,以及通商路線。此外,努威巴還有個加油站。附近的菲歐德(Fiord)是阿卡貝灣少數環境極佳的一處海灘,遊客可以遊玩露營,還可在斷崖下邊的餐廳裡進餐。


西奈省會阿里什

阿里什(Arish)是北西奈省的省會,歷史悠久,在公元2世紀時已見文獻記載,當時名叫吉努科魯拉。到公元20世紀初,一些政治家建議把這個城市及附近地區,作為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拓殖地,但這項方案遭當時埃及總督克羅默伯爵的否決。1906年劃定埃及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邊界線時,阿里什劃歸埃及。1967年時被以色列佔領,1978年由埃及收回,並於翌年收回阿里什附近城鎮。 這個西奈半島上風光明媚的海濱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3度48分、北緯31度8分,坐落在半島的北端,東距以色列邊境約65公里,北瀕風景迷人的地中海,附近還有個鹹水湖叫做巴達維湖,流域面積約690平方公里。市內擁有20多萬人口,大都從事農業。而農業用水主要來自含水土層中開鑿的井和泉水,以及最重要的阿里什河,它全長250公里,面積兩萬平方公里,因此灌溉用水比較充足。再加上城市地處阿里什河下游入海口,周圍是平坦富饒的平原,地中海沿岸也是可耕作的平原,農作物種植區廣達4000平方公里,因此農業非常發達,盛產大麥、蓖麻、椰棗、橄欖忝音瘚旦A作物。阿里什還是當地及附近城鎮最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此外,還有不少人以捕捉鵪鶉為業。 由於是半島上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因此貨物運輸業蓬勃發展。它還是埃及和以色列之間過境物資的正式轉運站,致使當地走私活動頻繁,成了中東最有名的走私中心。工業方面,由於北瀕海域,漁業發達,建有冷凍廠和魚類加工廠。市區還建有蓖麻油廠。在城南盛產煤礦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建起了火力發電廠。近幾年,設立了太陽能研究中心和太陽能發電廠,以及天然氣發電站,現在旅遊業發展方興未艾。市內還設有博物館。 對外交通便捷,市郊的機場有班機飛往開羅和西奈半島南部各旅遊點。水路方面,港口渡輪可到地中海沿岸城市和鄰國以色列。陸路交通主要是沿海鐵路線,有阿里什到運河城市伊斯梅利亞線,可向東與以色列鐵路網相接。公路線東到以色列,西連埃及本土城市蘇彝士。從坎塔拉至以色列海法市的沿海公路主幹線也經過此地,這條公路自古以來就是埃及與巴勒斯坦間軍事和商業通道。有條在羅馬人統治時代就是通道的公路則橫跨西奈半島北部,貫通亞、非兩洲。 這座城市有設施完善的旅館,且價格合理,餐廳食物豐富,服務品質不錯;不多的購物區有許多貝杜茵人手製的工藝品和飾品出售,還有每逢週五開市,充滿地域特色的市集。由於城市沿海濱而建,風景特別優美。從巴爾德維勒湖至胡里斯路長達30公里的美麗海灘,是埃及人的避暑勝地,並以其中一段的「椰棗海灘」最負盛譽,椰樹成林,襯托著白色休閒度假村和星級大飯店,別具風情。 拉發(Rafah)是北西奈省的第二大城,也是埃及東大門,同時是富饒的農業區,因為西奈北部沿海一帶井水都帶鹹味,唯獨拉發及其附近井水的水質比尼羅河水還要好,所以有成片的果園和菜地,盛產桃、李和各種蔬菜。這個城市位於阿里什東邊,兩者間有數條季節性的河道,河流水量充足時會向西流到內陸沙漠,因此沿線農田不絕。市區有著名的貝杜茵人市集,貨攤上擺滿各種食物、農產品、貝杜茵人服裝和首飾等。市集上還出售「沙漠之舟」駱駝。不過遊客需注意,它是個定期開放的市集,每逢週四清晨開市,正午收市。 市郊善良友好的貝杜茵人,大都住著簡樸粗陋的小屋,外牆根還堆滿了空瓶空罐及髒舊的盒子,或第四次以阿戰爭所殘留下來的瓦礫碎片。熱情的居民常會邀請遊客到搖搖欲墜的住屋裡喝茶。在沙漠邊緣一帶的貝杜茵女子服飾非常漂亮,她們鮮豔衣服上有用手工刺繡成的華麗圖案,耳上、項上還戴了許多銀飾物。 附近的加薩市在拉發市以北,被稱為埃及的索韋托(Sowto),意即與南非的索韋托一樣,是個黑色人種居住的城市。此市最有名的是加薩走廊(Gaza Strip),它在1967∼1979年被以色列侵佔,歸還後由加拿大政府在此援建了個難民營。當1983年埃及全部收回西奈半島領土時,在難民營砌了個邊界圍牆,就這樣營地被無情切割成兩半,在埃及領土內,現在主要住民是巴勒斯坦難民和當地貝杜茵人。

著名戰場阿拉曼市

阿拉曼(Alamein)是埃及北方的港市,擁有25萬多人口,位於亞歷山大港以西約126公里處,瀕臨地中海南岸的阿拉伯灣,有鐵路東連亞歷山大港,西接馬特魯市,並有公路通往南面的沙漠腹地,是埃及北方重要的交通中心。這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英國官兵與納粹德軍在此進行了兩次決定北非戰局的大戰。第一次在1942年6月,德軍著名將領隆美爾指揮德國坦克部隊,從利比亞東犯,一路擊敗英軍,勢如破竹,試圖一口氣奪取蘇彝士運河,但在阿拉曼遭到英軍堅強的抵抗,隆美爾因坦克燃料用盡被迫退出戰鬥。同年8月,亞歷山大將軍出任北非戰區英軍總司令,蒙哥馬利將軍則出任英軍第8軍團司令官。同年10月23日,蒙哥馬利指揮英軍自阿拉曼發動一次殲滅性的進攻,當時英軍有23萬人,擁有1440多輛坦克、2300多門大砲、1500多架飛機;而德軍只有8萬兵力,坦克540輛,大砲1219門,飛機350多架。英軍在兵力上明顯佔有優勢,在戰役開始的第二天,德軍前線司令官施登姆猝死於心臟病;回德國治病的隆美爾匆忙趕到前線重掌兵符,但已回天乏術。次月4日,德軍全線潰退,有4個義大利整編師在沙漠中束手就擒,德軍和義軍損兵5.5萬多人。比起歐洲和遠東的著名戰役,阿拉曼戰役玟W模不算太大,但它卻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是德、義軸心國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對於這段歷史,埃及和當年的參戰國都不會忘記。1965年,埃及政府出資興建阿拉曼戰役陳列館,館內的沙盤、圖表、武器實物及各參戰國全副戎裝栩栩如生的士兵雕像,向觀眾再現當年戰爭的全貌,陳列館門前還停放著鏽跡斑斑的坦克和大砲。俯視陳列館左前方一片開闊的低漥地,映入眼簾的是英軍陣亡烈士墓,每個墓前都豎著一個石碑,共計有7000多塊,碑上刻有陣亡者的父母、妻子撰寫的墓誌銘,其中有塊碑上刻著陣亡者未婚妻撰述兩行感人至深的詩句:「在世界上,你不過是一名普通士兵,但對我來說,你卻是整個世界。」 德軍陣亡將士陵園則坐落在阿拉曼市郊的海岸邊,外觀是一座褐色八角形石砌城堡,陵園內的露天廣場上矗立著一座方尖碑,四周拱廊內的泥墳坑中,集體埋葬著5000多名德軍士兵。附近建有義大利軍人陣亡陵墓,呈八棱柱狀,高達40公尺,陵墓內白色的大理石牆壁和巨大的玻璃窗,給人以明亮寬敞的感覺;兩側有4個墓穴,四周的牆壁上粘貼著一個個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陣亡者名字,牆龕內放置著2470多名義軍士兵的骨灰。在陣亡者陵墓前方的公路旁,有兩塊石碑,上面分別用英文字母寫著幾個大字:「前方是英軍雷區!」、「前方是德軍雷區!」當然,遊客忖螂穭W行走,無需擔心踏上地雷,但如果離開公路,四處亂跑,便有喪生之慮。據說從阿拉曼至馬特魯都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留下來的雷區,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不僅範圍廣,且密度大,地雷品種多,布雷方式多樣,既有英軍布下的防禦性地雷陣,也有軸心國攔阻英軍進擊的地雷陣。目前尚有470平方公里的雷區未清理,估計還有大約100萬枚的地雷尚未引爆。幾十年來,當地的牧民是主要的受害者,輕者炸掉手腳,重者當場喪命。據估計,要想徹底清除地雷,至少須花20年時間。儘管有雷區分布,但每年依然有遊客來阿拉曼憑弔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悲劇,期望世界永久和平。


各城市風光明媚

艾斯尤特(Asyut)是艾斯尤特省的省會,古稱斯尤特,曾是膜拜豺頭神鷹萬沃韋特的中心,也是公元3世紀新柏拉圖學派哲學家柏洛蒂努斯的出生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此地曾大量種植棉花,有許多人因而成為鉅富,他們建起了別墅,過著夜夜笙歌和狩獵賽馬的生活。 這個擁有38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11分、北緯27度11分,坐落在尼羅河西岸、開羅和阿斯旺之間,是上埃及最重要的城市,現在是科普特教中心,有很多教堂和教徒活動的社區,還有個長老教會。當地手工藝品非常有名,鑲銀花圍巾、精美陶器、鑲嵌細木工和地毯等極受觀光客歡迎。城北有橫跨尼羅河的大水壩,可引水灌溉埃及中部地區的廣大農田;艾尤斯特堰的水力發電廠使此地成為國內穀物、農作物的大集散地,也使紡織、化工、皮革和農機等工業迅速發展。市內有一所大學、一所師範學院和兩家博物館。 對外交通相當方便,郊區民航機場有班機對外營運。市區碼頭有船隻和尼羅河沿岸各地交通;鐵路北通開羅、南達阿斯旺;公路四通八達,巴士班次密集。在大學校園裡設立法老及喀普提克古物博物館,珍藏著境內發現的史前古物。南郊的石灰岩丘陵上,有不少第十二王朝時期的石墓。 拜里達(Badari)是艾斯尤特省境內的古文化遺跡,位於尼羅河東岸,在20世紀20年代被英國考古隊所發現,出土文物中有些是公元前4000年的村落和墓地,另外還有象牙梳子、羹匙、調色石板、女性小雕像、銅質和石質珠子及陶器等。其中的陶器製作令今人讚嘆,黑頂、身薄、燒製精緻,常飾以波紋。 考姆翁布(Kom Ombo)是阿斯旺省的重要城鎮,經緯度為東經32度57分、北緯24度28分,北距盧克索167公里,南距省會阿斯旺市約40公里,瀕臨尼羅河。城東有大片新開發土地,市內有大糖廠。20世紀70年代,由於阿斯旺高壩的建成,納瑟湖的水位提高,許多努比亞人移居當地,使現在的人口已經增至8萬多人。 著名的名勝古蹟有供奉鱷魚神索貝克(Sobek)及鷹頭神霍魯斯(Horus)的康孟坡(Komombo)雙神廟,這是托勒密和羅馬時期獨有的膜拜神靈形式。不過由於廟在河畔轉彎處,前面部分已陷入河中,後面廟頂已消失無蹤;附近沙灘上常有鱷魚在曬太陽。廟門口3根石柱繪著內容不一的圖案,柱頂是一朵朵綻開著的蓮花,柱身上盤據著兩條眼鏡蛇神向左右伸展,中間拱著太陽,這是象徵上、下埃及和平統一。眼鏡蛇是古代法老王的守護神,據說埃及豔后克婁芭特娜自絕於「蛇吻」,是為了免受屈辱。 神廟內有兩間規模大小相同的神殿,每間都有一個黑色閃長岩製成的供桌,北面是奉祀鷹頭人身的鷹頭神霍魯斯,祂是冥界之王奧賽利斯(Osivis)和愛希斯(Lisi)女神的兒子,在神話傳說中,祂是埃及第一位充滿神秘感的法老王。南面祭奉的是鱷魚神索貝克,祂是鱷頭人身,頭飾雙羽峨冠,一手握權杖,另一手持生命之鑰。牆上浮雕非常精緻,有法老王向神獻祭虔誠叩拜的場面,旁有供哈托爾女神的小神龕,但其中卻放著枯乾的鱷魚木乃伊。此外,神殿還曾出土過醫學儀器。 托勒密王朝統治者建此廟目的不止是因為宗教信仰,更著眼於這裡是控制河流與東西方的交通要道,使經濟和軍事上都佔有戰略優勢。 伊德富(Idf-u)是阿斯旺省尼羅河西岸的城鎮,經緯度為東經32度52分、北緯24度58分,位於盧克索以南108公里處,城鎮以尼羅河西岸為中心,市區跨越兩岸,現在是附近一帶穀物、棉花和椰棗的貿易中心,市內設有一家糖廠,擁有5.2萬居民。當地具有豐富的古蹟,鷹頭(Horus)神殿四周圍繞著城壁,入口處高36公尺,塔門寬137公尺,顯得威風凜凜。這座塔門之大,僅次於卡納克阿蒙大神殿的第一塔門,壁面上描繪托勒密王朝作戰情景。神殿設有中庭、第一列柱室、第二列柱室和至聖所。主神是鷹頭神霍魯斯及其妻阿托爾女神。在古代每年例行的儀式中,國王野帣豏a著阿托爾雕像舉行隆重的禮儀和加冕儀式。這個古城的主要紀念建築物是霍魯斯巨大的砂岩寺廟,並在多處墓地上挖掘出豐富的古代陶版和紙莎草文書。在市的西面和北面大墓地上,發現古王國官員的長方形平頂斜坡墳墓和一些中王國時期的墓葬。在城南建於公元前237年托勒密王朝的霍魯斯神廟,保存相當完整。外牆花了兩世紀時間才裝修完,內壁刻有生動的神話故事和充滿地緣論的政治哲理。 伊斯納(Esna)也是阿斯旺省的小城,位於盧克索南方58公里處,車程約1小時可達。這是個擁有3萬人口的小工業城,市內沒有住宿供應,多數遊客都住在盧克索或阿斯旺,然後來此作一日遊。當地主要的古蹟是克努姆神殿的列柱室,大體上仍保存原樣,壁面上則滿布有關宗教及天文學方面的碑文及浮雕。 達曼胡爾(Damanhur)是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布海拉省的行政中心,也曾為古埃及托勒密省的省會,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曾改名為赫爾莫布利斯巴爾瓦。公元1302年遭受大地震嚴重破壞,直到14世紀末為了抵禦貝杜茵遊牧部落的入侵,才得以重建。 這個擁有2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0度28分、北緯31度2分間,也就是在尼羅河下游三角洲的哈姆第耶運河沿岸,距離西北面的亞歷山大港約63公里。省內各地出產的棉花、椰棗、穀物和蔬菜等農產品,大多在這裡轉運往各地。市內有食品加工、紡織、軋棉、化工和馬鈴薯加工等廠,在西南郊外65公里處的奈特倫漥地,生產有製造小蘇打原料的碳酸鈉。交通非常便利,有鐵、公路通往開羅和亞歷山大,這裡同時是埃及窄軌鐵路的樞紐所在。 伊德庫(Idk-u)是布海拉省北部的城鎮,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西北部、阿布基爾灣的沙壩上,有8萬多人口,主要經濟靠漁業、絲織和碾米。市區南方有伊德庫潟湖,面積150平方公里,沿著海岸伸展35公里,它與地中海的漁場,都是當地漁業的命脈。 羅塞塔(Rosetta)又名拉希德(Rashid),1799年拿破崙軍隊入侵埃及時,曾在城北聖于連堡附近發現了外形不規則的黑色玄武岩石碑,長約114糎,寬71糎,碑上文字撰介了公元前3世紀托勒密五世即位第9年的慶典盛況,碑的上部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部用平民通俗文字和下部用希臘文字雕刻而成,石碑頂部和右面的一部分已經毀損。1822年,法國學者尚博良破譯了這些文字,揭開了石碑上文字之謎。現在此碑珍藏在大英博物館內。城內也有個小博物館,內有石碑複製品和當地傳統的服飾和器皿。 這個擁有8萬多人口的城市,原係英屬東印度公司開闢的商港,經緯度為東經30度20分、北緯31度30分,是布海拉省在尼羅河支流拉希德河畔的城鎮,坐落在三角洲西北端,西距亞歷山大港75公里,北離地中海約10公里。現在仍然發展沿海貿易,但港口規模很小,當地有稻米加工業和漁業。市區面積不大,石砌的小樓、狹窄的街道,使人感到頗有幾分古色古香味道;原先位於河岸的羅塞塔燈塔,現只在海面上露出三角形尖塔。由於阿斯旺水壩的建成,尼羅河上游淤泥被阻積在納瑟湖內,使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原有生態平原被打破,海水以每年10公尺以上的速度吞噬悟丑C據說,1912年海岸距羅塞塔燈塔約2300公尺,到1946年時縮短為1600公尺,1956年時為1100公尺,1976年時,海水接近這座燈塔,到1980年,燈塔沉入海水中,兩年後,只剩下塔尖部分。海水不斷蝕毀海岸的現象,引起埃及人的恐慌,乃成立了海岸保護局,並在拉希德沿岸修築一條鋼筋防波堤,以確保城市的安全。 貝尼蘇韋夫(Bani Suwayft)是上埃及北部貝尼蘇韋夫省的省會,在公元前21世紀時,此地曾是統治中埃及和下埃及的第九、第十王朝首都所在地。公元前1000年,利比亞人也在這裡建立第二十三王朝,開始了對埃及的統治,但昔日繁榮輝煌的古都,現在大部分古建築已成廢墟,僅留下一些宮殿、神廟等殘跡供人憑弔。這個擁有19.2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5分、北緯29度5分,是尼羅河西岸的河港,也是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中心,附近盛產雪花石。對外交通相當發達,開羅至阿斯旺的鐵路幹線通過這裡,有支線鐵路前往法尤姆;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對外河運也很忙碌。城西16公里處的伊赫納西耶邁迪奈郊區,布滿古蹟。 曼蘇拉(Mansurah)是代蓋赫利耶省的省會,它既是歷史上的名城,又是商業都市,始建於1221年,由阿尤布王朝蘇丹所建。1250年,由路易九世所率領的十字軍東征,欲侵佔此城,遭居民擊敗。為紀念這次勝仗,就在原戰場擴建意為「勝利」的曼蘇拉城。這個擁有60多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23分、北緯31度3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達米埃塔河東岸,南距開羅約130公里。現存古蹟不少,有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命名的堡壘和桑加清真寺等。還有在尼羅河沿岸可見到許多現代闊佬蓋起的漂亮別墅。當地也是三角洲東北部重要的棉花、稻米和亞麻產區及商業中心,有軋棉、輾米、麵粉加工和紡織為主的輕工業,並擁有綜合工藝研究所和曼蘇拉大學。此外,曼蘇拉研究所在國內享有聲譽,它隸屬於開羅阿茲哈大學等。市內交通便利,有鐵、公路通往各地。 達米埃塔(Damietta)是達迷埃塔(杜姆亞特)省的省會,也是古埃及重要的城市,過去的位置更靠近地中海。公元前332年後,鄰近的亞歷山大港興起,使它逐漸衰落。1979年開闢薩拉姆運河,使達米埃塔河支流可引水注入蘇彝士運河和西奈半島。20世紀80年代,為了減輕亞歷山大港的壓力,這裡也開始改善碼頭設施,並疏浚達米埃塔港。 這個擁有1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48分、北緯31度25分,坐落在地中海沿岸尼羅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工業有製革、麵粉加工、沙丁魚罐頭等。對外交通稱便,鐵路可通往開羅,公路連接塞得港、蘇彝士運河和周圍城鎮。當地古蹟主要的是幾座精美的清真寺 坦塔(Tanta)是埃及北方西部省的省會,也是開羅近郊的城市,伊斯蘭教的聖地,經緯度為東經31度、北緯30度47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平原的中央,位居尼羅河兩條支流羅塞塔河和達米埃塔河之間,擁有35萬多名人口,現已逐漸發展為工商業城市,主要工業有食品加工、化工、煉油、軋棉、榨棉籽油、羊毛精紡、麵粉加工、捲煙和通心粉製造等,並有蘇彝士至地中海的輸油管經過這裡。市內有許多傳統的阿拉伯集市,商業貿易非常繁榮。隸屬於開羅阿茲哈大學的坦塔研究所,以及建於1972年的坦塔大學,都是省內有名的文化教育機構。因地處各城市鐵路網的扒兜I,交通順暢。此市最出名的文物古蹟是建於13世紀的一個陵墓,是為紀念伊斯蘭教隱士艾哈邁德•巴達韋所蓋的。還有另外一些古老的清真寺也可供遊客觀光。 大邁哈萊(Mahallah al Ku-bra)是西部省的東面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10分、北緯30度58分,在尼羅河三角洲中部,尼羅河支流達米埃塔河以西,現有30萬左右人口,是埃及紡織工業重要城市。除了棉織品外,也生產毛織品、人造纖維、針織品、毯子和襪子。還設有碾米和麵粉加工等工廠。工業所使用的天然氣,是從代蓋赫利耶省的阿布馬迪氣田通過管道輸進的。市裡有鐵路與省會坦塔相通。 費申(Fashn)是西部省年輕的沙漠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0度54分、北緯28分49分,有19萬多人口,市內蓋有許多預鑄式公寓和良好的公共設施。 沙達特(S-ad-at)是埃及西部省一帶的工業城,係20世界80年代開始興建,以當時總統沙達特的名字命名。經緯度為東經30度49分、北緯30度20分,坐落在開羅市西北方94公里、面積48平方公里的荒漠上,東鄰尼羅河三角洲,西接納特倫乾谷,擁有20多萬人口。當初興建這座工業城的目的,除了遷移開羅市和尼羅河工業區一批居民外,還為了實施埃及的工業計劃。市內建有1.1萬多幢預鑄式房屋,還有大、中、小學和醫院,完善的公共設計和購物中心;郊區建有軌鋼廠和水泥廠。從開羅到亞歷山大的公路,從地中海到蘇彝士的輸油管也是經過這裡。 羅馬丹也是西部省的沙漠城,位處開羅和蘇彝士運河間,擁有24萬多人口,建有許多預鑄式現代化公寓、漂亮的清真寺、電影院、購物中心、醫院、學校和工廠。 畢加濟格(Zaq-aziq)是東部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1度31分、北緯30度35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上,東距伊斯梅利亞約86公里,擁有26萬人口,是東部省最大的穀物和棉花集散地。交通也很便利,除了鐵、公路外,還有運河和伊斯梅利亞港連接。在市南兩公里處,有第四王朝的布巴斯提斯城舊址。 比勒拜斯(Bilbays)也是東部省的城市,位於東經31度34分、北緯30度25分間,西南面與開羅對望。現有10萬多人口,並有紡織業。交通發達,城東南面5公里處的比勒拜斯軍事基地有個機場;城西北有哈邁勒鐵路站,通往伊斯梅利亞和塞得港的公路幹線也經過該市。 謝赫村(Kafr ash-Shaykh)是謝赫村省的省會,擁有12萬多居民,經緯度為東經30度56分、北緯31度7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中部,南距坦塔約40公里。有棉花加工、捲煙、紙板和化工等工廠。當地較有名的古蹟是法魯克一世的王宮。


綠洲新市鎮多

古爾代蓋(Ghurdazah)市是紅海省的省會,北距蘇彝士市約為385公里,在西奈以南237公里處。1960年以前,它只是個小漁村,後因附近地區發現大油田,從而發展成為紅海和蘇彝士灣油田的管理和補給中心。城鎮的經緯度為東經33度50分、北緯27度14分,是紅海岸邊的一個小港口,擁有4.5萬多人口,主要工業有石油探勘和石油生產。市內設有海洋生物和漁業研究機構。 希賓庫姆(Shibin al Kawm)是米努夫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1度1分、北緯30度33分,位於開羅西北63公里處,北距坦塔市約26公里。擁有15萬多人口,設有高級農業研究所,以及隸屬於阿茲哈大學的希賓庫姆研究所。有鐵、公路通往開羅、坦塔等地。當地最主要經濟收入靠紡織和捲煙生產。 赫爾莫波利斯(Hermolis)是明亞省尼羅河東岸南邊的古老城鎮,原為上埃及第15省的省會,俗稱「八城」,奉祀著既是時間的計數者,又是智慧和文藝之神的托斯。在這裡雜草叢生的山丘和平地上,曾發現了許多希臘羅馬時代的遺蹟。1929∼1939年間,考古挖掘出一座巨大的托斯神廟,還有一座基督教聖母教堂;後來又掘出一個地下街道迷宮,以及與奉祀托斯有關的墓窖。最重要的考古事件是圖納蓋博大墓場的發現,其中最有名的是皮托西端斯墓,他出生於托斯大祭司家族,當時恰係亞歷山大大帝佔領埃及、趕走波斯人時,於是墓室裝飾風格也正處在關鍵的過渡階段,使他的墓出現一些有趣的內容:墓呈小型精緻神廟式,壁上獻祭畫面以流行的希臘繪描風格取代了傳統手法,畫中女性肢體不再生硬而有健康豐滿曲線,還穿著半透明服飾;農夫、牧人興奮地交談著,男人穿土耳其長衫、捲著袖口、戴著帽。這個古城風光優美,牧童把水牛、山羊往家裡趕,農夫斜坐驢背徐行在田徑上,汽車、咖啡店、小工廠錯落。 哈里傑(Kharijah)是新河谷省的省會,始建於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羅馬帝國統治時期一度繁榮,後因沙漠部族襲擊而衰落,至今市郊仍有羅馬帝國和拜占庭時代遺跡,從出土文物看,原住民曾信奉基督教。他們原係講柏柏爾語的利比亞人,後與南來的移民和被放逐的埃及人混血;20世紀70代年來,有不少尼羅河沿岸居民來此落戶。 這個哈里傑綠洲中心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0度30分、北緯25度26分,部分建在岩層上,居民多講阿拉伯語,為省內農牧產品的集散中心,有採頁岩、磷礦等業,也生產磚、瓦等建材。對外交通便捷,市東機場有航班起落;鐵路可通各地,有運輸磷礦的鐵路前往尼羅河流域的納傑哈馬迪;由艾斯尤特到納傑哈馬迪的公路也經過此地。 喀加(Kh-arga)也是新河谷省的綠洲城市,早在公元前5000年,人類就知道利用這個大自然恩賜的綠洲。到了法老王時期,綠洲又成了抵禦外侮的屏障。公元前525年,波斯王國岡比西斯曾派軍橫越沙漠攻打錫瓦,5萬大軍全被沙漠吞噬。托勒密時代開始有計劃改善沙漠綠洲農業,並開鑿水井,使農耕得到廣泛推廣。羅馬人佔領埃及後,帝國內部不穩,綠洲缺乏管理,致農事荒廢,井水逐漸乾涸,雖有許多逃避迫害的基督徒到此生活,但人口依舊衰竭。到了20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政府的努力,使這裡的居民成了清一色的穆斯林,並發展起適合沙漠綠洲的農楨M生活方式,同時興起了綠洲旅遊業。 這個意思為「外圍」的喀加市,是喀加綠洲中遊客最多的城市,距離尼羅河最近,但北距艾斯尤特仍有300公里。觀光客可以乘客機從開羅或盧克索前來;也可以從艾斯尤特沿陸路經新工業區到大漠,再翻過約200公里碎石沙丘地來此。城市外觀並不現代化,四處也缺少綠色,但市面還算繁榮,隨著土地開墾和合理用水,開發已取得相當成就,緩解了上埃及人口擁擠的局面。當地已建起養鴨農場、包裝業和旅遊業。 奚比斯神廟(Temple of Hibis)是當地最主要的古蹟,它是波斯統治埃及的象徵,始建於大流士一世,到公元前4世紀才完工,廟前有儀式潭和人面獅身大道,廟內有幾尊神祇雕像,廟壁上刻繪著奧賽利斯冥界王的葬禮、塞斯女神與毒蛇的纏鬥等。神廟北面與農耕區內,是巴加瓦基督教墓地,一公里外還有防禦用的修道院廢址。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遺跡散布在城市外的漥地和沙漠中。附近的梅隆斯谷,蘊藏著大量的玉石礦。 繆特(Mut) 是新河谷省達赫萊綠洲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28度59分、北緯25度29分,坐落在達赫萊綠洲的西部,東距喀加約200公里,是個相當寧靜的小城,只有官方招待所、餐廳和一些商店。市西有個觀光泉,附近一片鄉村景色。 達赫萊(Dakhla)是達赫萊綠洲中最大的市鎮,坐落在一座山崗的棕樹叢中,擁有一座花園和穿行在磚瓦屋間的小巷。市內最有名的古蹟是建於13世紀的清真寺。市西的沙漠中還完好地存留著部分希臘式墓室,附近哈迦修院處有個羅馬神廟廢墟,小鎮邊緣還有個建於近代的堡壘。 拜哈里亞(Bahariyah)是新河谷省拜哈里亞綠洲的首府,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很繁榮。現在交通方便,有條離費尤姆不遠的沙漠公路可通往吉薩、開羅和新礦區。1997年在附近意外地發現了木乃伊谷地古墓群,結果挖出200具木乃伊,2000年又挖出了100多具外包著黃金的乾屍,據估計,這個迄今為止的最大墓葬地中,木乃伊的數量可達1萬多具。這裡的大多數石棺和墓牆上都刻繪著彩色濃烈的壁畫,其中拜哈里亞綠洲統治者的墓室已有2500多年歷史,墓壁上除高水準浮雕外,還刻雕著象形文字、敘述他一生的事蹟和功勛;但木乃伊已遭水汽侵蝕,部分毀損。 基納(Qina)是尼羅河谷地基納省的省會,有悠久歷史,古名「開尼」,出自希臘語,是「新城」的意思。當時是非常繁榮的商業城市,曾與阿拉伯半島、印度和中國貿易,但在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漸趨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再度興旺。這個擁有16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2度43分、北緯26度16分,南距卡納克89公里,瀕臨一條運河,是個商業城市和地區性汽車維修中心,還以生產暢銷全國的船舶著稱,這裡的船舶都是用多孔性粘土製成的。市內交通便利,有橫跨尼羅河的公路大橋,還是通往紅海沿岸的公路起點站之一,更有上埃及公路主幹線經過,其中的開羅至阿斯旺公路就經過此地。與國內其他城市間,也有鐵路相連。 奈加代(Naq-adah)也是基納省城市,曾是新石器時代的城鎮和古王國時期的墳葬地,現在擁有3萬多人口。經緯度為東經32度43分、北緯25度54分,坐落在尼羅河東岸,是個農工業城市,種植有甘蔗、海棗和穀物,並有農產品加工廠,主要工業有陶器製作和絲綢業。 吉夫特(Qift)是基納省相當重要的城市,早在第一和第二王朝時期就因當地富含金礦和石英礦備受矚目,有大批人馬在此開採。在中世紀時,城市已發展為商隊貿易的重要中心。經緯度為東經32度49分、北緯26度10分,坐落在尼羅河東岸大彎曲處,擁有兩萬多人口,多數居民從事傳統的採礦業和農業。對外交通方便,通鐵、公路,是東部沙漠公路的起點,也有許多古蹟。 本哈(Banha)是下埃及蓋勒尤卜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1度11分、北緯30度28分,擁有12萬多人口。此市中世紀以來,就以生產優質蜂蜜而聞名全國。又因土壤肥沃,成了重要的植棉中心,盛產柑橘、葡萄等水果。主要工業有軋棉,棉、麻紡織品製造,以及蔬菜加工。 蓋勒尤卜(Qalyub)是蓋勒尤卜省的城市,興建於公元641年,現在擁有6萬多人口。經緯度為東經31度12分、北緯30度11分,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頂端的河右岸。當地有棉紡、絲紡等工業。是三角洲區域數條鐵路的交軌處,開羅至亞歷山大鐵路也途經此地。市內保存有古老的清真寺可資參觀。 索哈傑(Sawh-ai)是索哈傑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1度42分、北緯26度33分,西北距艾斯尤特市約115公里,擁有17萬多人口。工業發達,有軋棉廠、糧食加工廠、洋蔥脫水廠和紡織廠。設有隸屬於阿茲哈大學的索哈傑研究院。有鐵、公路與國內各地交通,開羅至阿斯旺的主幹線也經過此地,且有橫跨尼羅河的大橋與對岸的艾赫米姆市連成一體。郊區的卡拉夫鎮,是公元前第三王朝法老王左瑟的泥磚陵墓所在地。 艾赫米姆(Akhmim)是索哈傑省的城市,在東經31度44分、北緯26度34分間的尼羅河東岸,擁有5萬多人口,居民中有部分是科普特人基督徒。工業以紡織、服裝製作、陶器、磚瓦為主,傳統的編織業已恢復生產,並銷往全國。還有一座建於1980年的變電廠,至今依舊運轉。這個城市現為一個集市中心和穀物、甘蔗、椰棗、棉花的加工要地。這裡還有埃及第六王朝至科普特時代後期的舊址古蹟。 吉爾賈(Jirja)是索哈傑省坐落在尼羅河西岸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1度53分、北緯26度20分,擁有5萬多人口,以科普特人居多,並係科普特主教駐地。工農業發達,主要工業有棉紡、乳品、陶器和製糖等;尼羅河西岸谷地盛產棉花、穀物、椰棗和甘蔗。當地古蹟遍布,市內有多座建築精緻的清真寺。城外天主教隱修院歷史悠久,是全國第二古老建築。市南16公里處,有古代阿貝多斯遺址;河東岸石灰岩懸崖壁上,鑿有古代城中達官貴族的石墓。 沙姆沙伊赫(Sharm Shaykh)是南西奈省的城市,並係省內最先發展起來的旅遊城市,位於西奈半島的最南端,扼蒂郎(Tiran)海峽的咽喉,所有從紅海駛入阿卡貝灣的船隻,都必須經過這個海峽,因此戰略地位重要。這個只擁有兩萬多人口的城市,西北距開羅500公里,在1956年和1967年的以阿戰爭中,曾兩度被以色列佔領,在1982年4月25日以埃和談的大衛營協議簽訂後才予歸還。此市背倚高山,三面臨海,有70多家旅遊休閒度假村和觀光大飯店,共有3萬多間客房,每年可接待200多萬旅客。其中最大的穆溫皮克五星級大飯店位於風光宜人的安樂海灣,佔地長約2000公尺,寬約300公尺,庭院中曲徑通幽,花木扶疏,碧池盈盈。這個城市附近海域幾乎都是無污染的珊瑚礁,海底生態光怪陸離,加上日照充足、細軟的沙灘和溫熱的海水,適於從事沖浪、風帆、賽艇、游泳、浮潛、潛水、乘坐玻璃鋼潛艇、海灘越野和候鳥觀測等活動,招致過客不斷。 胡爾迦達(Hurghada)是紅海濱的度假地,也是海岸線上的旅遊「明珠」,位於沙姆沙伊赫的南方,北距蘇彝士420公里。對外交通方便,由此地機場起飛的班機,可以和國內的各大航空站連絡,到開羅只要一小時航程。海運也很方便,能夠與國內外各港口聯繫。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營運。與盧克索之間只有3個小時車程,途中設有休息站。由於途中要經過幾乎是無人跡的沙漠地帶,所有觀光巴士必須按照規定在每天早、午、晚三個統一時間集體出發,車隊由觀光警察沿途保護,以策安全。從開羅也可以乘民航機直達這裡,航程約1小時10分。 當地食宿都很方便,喜來登飯店最為豪華,可俯瞰美麗的海灣。吉夫頓(Giftun)和瑪嘉維(Ma-gawish)是兩家相當不錯的休閒度假村,除了有歐化自助餐供人選擇外,還有年輕的「國際化」服務員提供親切周到的服務。 由於這裡的飯店房租比較合理,乃成為最受俄羅斯及東歐旅客青睞的旅遊地,因此是東歐人的度假中心。整個城市都是因旅遊業而興起,所有的當地人也多從事與旅遊業有關的工作,如飯店服務員、旅遊商店營業員、旅行社職員、觀光巴士司機、旅遊船舵手等。當地如果沒有旅遊業,可能至今還是一塊濱紅海的沙漠,因此在這裡人們很難看到一般民眾的住宅區,所有的建築物多係高級度假飯店或私人度假別墅。 這是個純旅遊的濱海城市,有永遠的晴天、清澈的海水、大片金黃色的沙灘、海裡色彩斑斕的魚類及美麗的珊瑚礁,可以媲美馬爾地夫,遊客可以在這裡垂釣、潛水、沖浪、游泳和玩風帆,乘玻璃底船欣賞當地海邊的海底世界。 附近有個貝杜茵人的部落,步行單程要6小時,目前埃及政府在每個貝杜茵人部落中都配給一輛汽車,使當地人們的行便利了許多。貝杜茵人沒有身分證,男也不當兵,很少與外界接觸,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埃及的近代變化。拜訪這個貝杜茵村落,必須乘坐四輪驅動的吉普車前往,在沙丘中俯衝奔馳,觀看海市蜃樓;還可以騎駱駝、看村民生活,品嚐貝杜茵人的食物和當地的浪漫情懷。 努韋拜(Nuwaybi)也是南西奈省的重要旅遊城市,它在阿拉伯文裡的原意為「小泉」,位於瓦提河谷三角洲兩岸,北岸是貝杜茵人的村落和旅遊中心,有很多家休閒度假村和優美的海灘;南岸是擁有200多戶人家的小漁港和港口,但港口海水不深,不能停泊大型輪船,沒有發展的餘地,可是綿延數公里的金色沙灘,卻是觀光客的最愛。這裡對外交通方便,西距開羅560公里,兩地間每天都有民航機和長途巴士直達。此地也是從開羅至約旦阿卡貝灣水陸聯運線的中途站,這替大批到約旦和伊拉克打工的埃及勞工們提供了方便、節省了大約65%的交通費。這裡與沙烏地版唭B吉達港間有定期客輪往返,每年朝覲時節,北非和埃及的大批朝覲者在此地乘輪前往,因此埃及在這裡設有出入境關卡。此外,由此地至蘇彝士運河史哈邁德•哈姆迪隧道橫穿西奈半島的沙漠公路,也是一條非常忙碌的交通線。 塔巴也是南西奈省觀光城,位於努威巴北方75公里,離阿卡貝灣北部頂端僅8公里,是與以色列接壤面積只有一平方多公里的邊陲小鎮和彈丸之地,但卻緊扼以色列在阿卡貝灣唯一出海口的艾拉特,因此戰略形勢險要。此地依山面海,風景秀麗,市內最好的希爾頓觀光大飯店樓高13層,登上頂樓遠眺,一邊是巨石重疊寸草不生的山巒,一邊是海天一色的蔚藍海灣。隔海相望的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領土清晰可見,向北可看到以埃兩國海關哨所的大衛王之星旗和三色旗迎風招展。當地最有看頭的觀光點,是離南海岸外2000公尺處的法老島,是座狹長的珊瑚礁,島上殘忖@座古堡和一段城牆,相傳是11世紀薩拉丁為抗擊十字軍而興建。現在島上有餐廳、咖啡屋和旅遊小碼頭等設施。 此外,國內重要的城市還有艾爾曼特(Armant)、巴勒提姆(Baltim)、拜勒耶納(Balyan-a)、貝尼邁札爾(Bani Mazar)、巴里斯(B-aris)、阿拉伯堡(Burjal-Arab)、代巴(Dabah)、代魯特(Dayrut)、伊斯納(Isna)、邁萊維(Mallawi)、曼費盧特(Manfalut)、奈赫勒(Nakhl)、蓋斯爾(Qas,r)、古斯(Qu-s)、塞法傑(Saf-ajah)、塞盧姆(Sall-am)、北塞勒瓦(Salw-a Bahri)、西迪拜拉尼(Sidi Barr-ani)和泰赫塔(Taht-a)。


定伊斯蘭教為國教

全國約有人口715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13人,但人口分布不均,有96%的人口集中在肥沃的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區域,這地區僅佔國土面積的3.6%。且人數多集中在少數的幾個城市裡,面積遼闊的農村人口只佔總數的55%左右。人口最稠密的是尼羅河谷地,每平方公里至少有1200人,其中以開羅、羅塞塔和達米埃塔三城市為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200∼1500人。在城市中,首都開羅是世界10大人口最集中城市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6667萬人,所以人數佔總人口的28%強。有著385萬左右人口的亞歷山大也擁擠不堪,還有周邊的衛星城市常人滿為患。約佔全國領土總面積95%的沙漠、荒原,居民總數不足40萬,僅佔全國人口的1%,平均每平均公里才0.4人。這些居民基本散布在零星的綠洲中。 由於埃及是個伊斯蘭教國家,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和傳統思維,使人民虔誠地認為「孩子是真主所賜」,生孩子是婦女們天生的工作,再加上埃及社會男女比例失調,男多女少,大多數婦女沒有接受文化教育、缺少就業機會,所以早婚多育就成了代代相傳的陋習,從而使埃及人口迅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4%,每年要增加200多萬人口。但平均壽命卻不高,男女都在60歲左右。不過埃及有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他現在已有152歲高齡,比過去世界最長壽紀錄還超過39歲。這位壽星在開羅西南面法尤姆綠洲的加倫湖邊居住,並以打魚為生,一生結婚5次,育有7俸子,後又擁有39個孫子,家族龐大。埃及家庭人數眾多比比皆是,政府已採取一系列措施,設法讓人口不再膨脹,提出了「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的口號,還在阿茲哈大學設立了計劃生育研究會,專門研究伊斯蘭教義與控制人口的關係,以期對這個國家人口進行更好的管理。 在醫療衛生方面,埃及政府重視改善公共衛生,逐步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準,在各省都設有衛生局,省下面設有衛生區,全國共有140個衛生區。現在國內共有綜合醫院和中心醫院250家,村級醫院550家,農村衛生站3800個,全國共有醫療床位13.85萬張,醫生14.6萬人,牙科醫生1.85萬人,藥劑師3.75萬人,護士18.2萬人,嬰兒死亡率為26.3‰,人口死亡率為6.1‰。 埃及民族比較單純,阿拉伯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約有5687萬人,佔全世界阿拉伯人口總數的1/3,境內居住的還有770多萬科特普人,是埃及第二大民族;另外還有希臘人、波蘭人、巴斯穆利特人等,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埃及僑民,他們人數不多,多係貧苦僑胞,從事小販或以勞力維生。 埃及人自認是古代法老們的後裔,是阿拉伯世界的精華。他們毛髮又黑又少,鷹漖鼻,皮膚呈棕褐色。一般說來,埃及主要有三種人:一種是弗拉辛人,居住在尼羅河流域,多從事農耕,是古代埃及金字塔建造者的後裔,也是現代阿斯旺大水壩修築的大功臣,智商很高。對他們來講,埃及與尼羅河兩個名詞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可以說尼羅河就是他們的祖國。這些農耕者住屋非常簡陋,僅能避免陽光的直射,若碰到傾盆大雨,只用大塊布蓋在屋頂上,四周再與柱子綁在一起就行。由於埃及北部缺乏石頭和木材等建築材料,所以蓋房子主要是利用泥土、粘土等,另外再加上稻草、獸屎等攪拌,再用模製成的土塊砌築牆壁。而阿斯旺地區則多以石料做建材,房子形態多半是立方體,通常只有一個房間,很少設置窗戶和對外出入的柴扉。房子極少有屋頂,基本上是用椰葉編成草披蓋在上面。南部的房子用土築成,也建有少數類似我國四合院的房子。另外,還習慣將幾個具有親戚關係家族的房子蓋在同一座圍牆內。在三角洲地區,到處可見散居的村落,或是沿河邊的集村;而在開羅、本哈一帶,有許多密集的大村落,道路狹窄而曲折蜿蜒,還髒亂不堪,這些農民喜歡在戶外活動,因為住屋狹小,居住品質差。他們很少離開村莊遠走,一代代守著生活的地方。村落中理髮師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本職工作外,還須兼任醫師,而且忙碌地穿梭於各種場合照顧村人。 這些埃及人通常穿袖長、下擺及足的寬鬆長袍,布料多以棉質為主,白色居多。在做事時必須將長袍下擺捲到膝蓋以上,行動才能方便。平常習慣打赤腳,不過也有人穿著皮拖鞋四處走動。相對較富的人頭上捲著頭巾,捲法各異,因身分和職業不同而有所差異,較窮的人大部分戴著毛質的帽子。他們還有紋身的習慣,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在額頭、下顎、手腕或手背等處,請專門的師傅刺出幾何圖形及象徵性的花紋。 另一種是貝杜茵人(Bedouin),源於中東沙漠區,是一支古老的、以遊牧為生的民族,經常為尋找水源、綠洲和青草而飄泊不定,現主要在西奈半島內地、埃及西部與利比亞交界的地方逐水草而居,全部人口約10萬,大多數從事畜牧業,多雨季節遊牧到沙漠,夏季乾旱時返回已耕作的地區。他們因循守舊,習慣與現代社會隔絕,安貧樂道,對命運一無所求,喜歡隨遇而安,因此大都生活在貧瘠、惡劣的環境中,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甚至要接受生命極限的考驗,乾渴、勞累、狂風、飛沙、烈日,是每天必須面對的舂,同時也練就了健壯的體格,剽悍、頑強和驍勇的性格。為了加速他們與現代化社會融合,埃及政府對他們相當照顧,不但不予徵稅,還為他們投資開發水源,建立村落、學校和醫院,鼓勵他們定居。所以越來越多的貝杜茵人開始在靠近公路、有水源的地方定居下來,婦女的編織物和手工藝品在許多旅遊商店裡出售,有的在旅遊區開店擺攤,還有一些貝杜茵人當起了導遊。 一般貝杜茵人身材細長,長有突出的鷹漖鼻。男人身著長袍,頭裹羊絨布,嗜好飲茶,煙酒不沾。婦女穿著花色豔麗的衣服,佩帶耳環、腳環等飾物,常臉蒙紗布。貝杜茵人以駱駝奶和又甜又粘的椰棗為主食,有時也宰熟肉食。將羊肉、內臟、腦髓和米混雜者熟,不加調料,用手抓食。男人們見面時為表示友善,以鼻碰額,互相擁抱。 傳統的貝杜茵人,根據自己賴以為生的畜牧類,又分為幾種。駱駝牧人最有聲望、地位,對於住在沙漠裡的人來說,再沒有什麼會比駱駝來得更重要的了。駱駝是他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並係活力飲料的來源和財富的指標。在沙漠裡駱駝一點也不浪漫,除了45℃以上的高溫難耐外,加上牠身軀高大,走起來搖搖晃晃,騎在駝背上的觀光客隨時都有被摔下來的恐懼。在沙漠中休息時找不到柱子和岩塊,而又不想讓牠亂跑的話,就只好拿條繩子把牠的前腳像手銬般銬起來,非常有趣。 其次是綿羊和山羊的遊牧者,然後才是牛等其他畜牧人。他們固守本族的習慣與法規,在沙漠中來去自如,幹著祖先流傳下來的走私行業。部落內發生的任何事情,都由集會來決定制裁,再依據部落慣例接受一次刑罰。他們也必須遵守政府的法律,但可保留一些本族的特性,如族長制、一夫多妻制和族內婚姻,還有父系化社會。家長、族長和部落首領等,統稱作「舍赫」,由非正式的部落長老會議進行管制輔佐。貝杜茵人雖係遊牧民族,但他們都不離開自己的部落,對自己的居住地表現出超乎想像的赤膽忠心。待人接物方面,性格非常率直,有時還表現出貴族般的狂傲不羈。他們中很多人已和散居尼羅河谷地農民聯姻,這些生長出來具有阿拉伯血統的埃及人,男性俊朗,女性貌美,令人稱羨。 努比亞人是支古老的民族,古時因居住在蘇丹北部的地域環境惡劣,大部分草木不長,只好向北方較為富有的埃及央求得到維持生活的穀類品,埃及也往往以開採其境內金礦、銅礦等為交換條件。 到了20世紀,很多努比亞人到下埃及尋找工作,做船伕,當廚師,或任其他各種職務,賺到錢後常會帶些故鄉缺乏的食物、衣服、布匹等回家,也會把植種的棕櫚樹製成各色用品販到異地。婚姻上,有很強的地域觀念,不大與埃及人通婚。他們講一種與阿拉伯語不同的肯希語。 除上述三個民族外,曼扎拉湖畔還居住著巴斯穆利特族,人數非常稀少。他們利用一種圓形的木舟作為湖中的交通工具,恪守古老傳統的生活習慣,食用一種叫做「費西夫」和「巴特瑞」的食品,前者是整條鹽漬不剖腹即食的魚;後者是烏魚籽乾。這個部落為亞洲人種,顴骨高聳,鼻孔寬大,平常以漁獵為生。 關於埃及人,據說是原住民含米斯特族、衣索比亞人和南阿拉伯人混血產生的古埃及人,以後又和阿拉伯人混血,才漸形成現在的埃及人。他們對宗教信仰非常虔誠,特別是對伊斯蘭教。 這個國家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同時也保障公民信仰的權利,履行所有宗教儀式的自由。伊斯蘭教最高會議是全國最高的宗教機構,下設有省、市、縣分會。法律嚴格規定,宗教組織不能參與政黨活動。埃及國內現有穆斯林7218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91%,他們都是桑尼派穆斯林(Sunnie Muslim),相信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真主阿拉,這神明會在最後審判的時候到來,這些穆斯林所誦讀的可蘭經,至今依然深切地影響著現代埃及人的生活,使品味、喜好、習慣強烈地有別於其他人。國內也有少數科普特基督教(Coptic Christlan)徒。 這個國家都市裡隨處可以見到清真寺,新建的居民區內,住房尚未完工,清真寺卻早已修好。目前,全國共有1.7萬多座大小不一的清真寺,裝飾精美,規模壯觀,所以埃及又被譽為「萬塔之國」。為數眾多的教徒仍然信守著每日5次朝拜的教規,在街頭、公園、辦公室裡,隨處都可見埃及人在做禮拜。每週五是「主麻日聚禮」,清真寺傳出悠揚喚禮聲,穆斯林便紛紛湧向附近清真寺做集體禮拜。若逢宗教節日,電視台還播放總統及政府高官去清真寺禮拜的鏡頭。埃及人接受伊斯蘭教洗禮絕不僅止於表面而已,伊斯蘭教可說已深入埃及文化中。它從原本外來的逐漸轉變為今日這種自發性的文明,比如穆斯林認為,對真主阿拉的虔誠是一種最高的榮譽,而這種榮譽又延伸到生活中,當任何一位穆斯林遇見吵架時,都會上前調解,這是一種善舉,更是一種對信仰的虔誠。 每天中午到了禮拜的時間,信徒們必集中在馬路上就地祈禱起來,完全不理會交通。開羅市內還可以看到前往麥加朝聖的巡禮團,每年在一定時間出發到聖地,隊伍的前頭還豎立著一面黑色旗幟,稱為「基斯哇」,旗是由絹布製成的,上面有金線的刺繡,往麥加朝聖過的人把朝聖的經驗,以繪畫的形式表達在各家正面的白色牆壁上。每年伊斯蘭曆9月齋戒日的禁食活動,近幾年來已不如以往那麼嚴格地被遵行,但仍舊很受人們重視。禁食完畢後即是「小祭」,40天後,則是「大祭」。 埃及境內還有90萬名科普特教和希臘正教的信徒,另外還有少量的猶太教徒。科普特教淵源於基督教,也稱為埃及基督教,在埃及已有2000多年歷史。目前科普特教徒多居住在上埃及和中埃及的城市中,艾斯尤特城被稱為科普特教活動中心。教徒大多從事醫生、律師、教師、工廠職員、小手工業者等行業,有自己的曆法,平常講阿拉伯語,但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科普特語。祭典儀式基本與其他基督教國家相似,每年元旦,教徒們會舉家乘車去郊外慶祝新年。不過科普特教在宗教儀式方面又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如教徒們在這一天,必須頭戴布巾,面向東禮拜數次;進教堂時得把腳上靴子脫掉等。現在,科普特教會在全國設有15個總教區,28位主教和上千名神職人員。 埃及歷史中記載著140個祭典,其中與宗教有關的就佔了56個,最受人重視,且為埃及人所熱烈舉辦的,就是埃及正教復活節後星期一的夏姆納辛(Sharm Nassim),即春祭。源自古王國法老時代,原是埃及民族的祭典,目前已與埃及的伊斯蘭教及科普特教的祭典完全融合,成了所有埃及人的祭典節日。每年這一天,市區裡每個家庭都帶著家人、朋友,還有熟蛋和醃漬的魚離開市區,到郊外或鄉下野餐和呼吸新鮮空氣,也舒散一下緊張的心情。這個祭典也混雜了各種宗教精神在內,而且與其他宗教相較,更為符合埃及國情的需求。 這個國家禁吃豬肉,有很多伊斯蘭教節慶。伊斯蘭曆的1月1日是穆斯林的新年開始。1月10日,什葉派穆斯林對先知穆罕默德的孫子塞得納•胡珊(Sayidna Hussein)殉教行為進行祭典,名為阿修拉。3月12日,所有穆斯林又對先知的誕辰日(Prophet's Birthday)進行祭典遊行。7月27日,全體穆斯林開始對先知前往耶路撒冷的奇異旅行進行紀念活動,稱為雷拉艾斯拉瓦米拉格(Laylat Esraa waal Mi'rag)。整個9月份是穆斯林的齋月期,也就是雷拉卡得爾(LayLat Qadr)。有趣的是月底時,商家都提前打烊,晚上去從事一些社交活動,不過26日晚應對可蘭經文第一章的天啟,進行誦讀祭典。開齋節('Id Fitr)是在伊斯蘭曆的10月1∼3日,這時的開齋宴表示齋月結束。伊斯蘭曆12月10∼14日是祭典節('Id Adha),是為紀念亞伯拉罕(Abraham)的崇神行為,因為從前的這一天,亞伯拉罕為了表示自己虔誠而忠實地奉祀神意,將唯一的兒子作為祭祀的犧牲品;紀念活動首先是祈禱,同時宰殺一隻羊。 科普特教的祭典與其他基督教國家大致相同,每年的3月21日是天使報喜節;7月12日後有復活節、五旬節、聖徒彼得節與聖保羅節、8月22日的聖母升天節、9月11日的科普特新年。每年新年,科普特教徒們就會和自己一家人,分乘驢車出城,在野外慶祝新年的來臨。這種儀式與古埃及王朝時代的儀式幾乎一樣。顯現節則在2月18日或19日舉行,過程嚴肅,祭典前一晚,教徒必須用尼羅河的水來清洗身體;當儀式進行時,參加者還需重複唱著:「主呀,可憐我吧!」還有彌撒語40次,祭禮完畢後,還得以聖水洗禮並到墓前膜拜。 在開羅的舊市區內,每年還要舉行一種規模盛大的聖傑魯基烏斯祭典。另外,埃及農村中有個典型的祭祀行為,是為村莊守護神「摩利得」所舉行的紀念活動,在祭典中,必須建一座圓頂的白色紀念塔。在埃及人日常的對話中,常會脫口而出「印夏阿拉」(仰慕阿拉之意),「波庫拉」(明天見)和「瑪阿雷希」(沒辦法),以及「神的允許」、「讚美神」、「邪不壓正」、「天意」等口語,還有「平安降臨於你」、「平安及真主的慈悲與祝福」都經常被用在每天的生活裡,無論都市人或鄉下人,也無論是貝杜茵人、猶太人、希臘正教派及亞美尼亞正教會的基督徒、科普特教會的信徒、穆斯林,每天都會用上這幾句話。科普特派的信徒比其他基督教的派別更能與穆斯林親近,而埃及的穆斯林也比其他國家的穆斯林更近似於科普特教會的信徒。除了這些具有一定歷史和正統性宗教信仰外,大多數貧苦民眾也相信,由正統神學延伸的各種神鬼精怪以及魂魄的世界。於是古神廟祭儀照樣隆重,祭物照樣豐盛。 埃及人信仰許許多多神,其中最主要的太陽神阿蒙(Amon)是埃及民間最景仰、最偉大的神,被認係世間萬物的創造者,是能夠統管宇宙四方,神力無邊的上界之王。經常頭戴雙羽毛頭飾,也是公元前1567∼1080年古埃及新王朝時期頗受供奉的神,盧克索卡納克神殿內就可以看到。 控制著尼羅河的水神魯恩(Nun),也受到埃及人的崇拜。主宰星星和行星、照亮世界的天空女神魯特(Nut),也是人們普遍崇拜的對象,埃及人相信天空是被高山所支撐,就像無數的大柱一般,星星是在柱子間流動,天空女神則常出現在無花果樹上。她站在高山的後面,展開長長的手臂,吞下太陽,次晨讓太陽重新升起,因此又被稱為太陽的母親。她也是太陽神阿蒙的妻子,常以獅頭人身、蛇或鷲的形象出現在法老的身邊,保護法老的安全。頭上長著兩隻牛角的哈特荷爾(Hathor)女神,兩角之間頂著太陽圓盤,照亮宇宙。她起初是天空神,後來逐步演變成愛情神、音樂神,是美麗的象徵,並逐漸成為9個女兒〈名字都叫做哈特荷爾〉的母親,她們保護人類,預測每個新生兒的未來。 死亡和豐饒之神奧賽利斯(Osiris)又稱為冥神,是陰間的最高統治者,負責末世審判。曾教導古埃及人農耕,還能控制尼羅河洪水,被形容為頭戴羽毛王冠,一手拿著彎曲的權柄,一手拿著打穀子的彎扒,常被雕刻在神廟的柱子上。在廣為流傳的神話中,他本係賢明的國王,娶自己的妹妹伊西斯為妻,遭胞弟塞特的嫉妒,被暗殺後屍體分成14塊扔到埃及各地。伊西斯歷經千辛萬苦找回了夫君的屍骨,並與他的靈魂交配生下了兒子霍魯斯,兒子長大後替父報仇,殺死了叔叔塞特,奪回王位,奧賽利斯也得以再生,成為陰間的國王。埃及人認為一年四季的變化都與冥神有關,尼羅河水泛濫時,祂是肥田的新水,田地乾涸時意味著祂已死去,翌年萬物復甦時在祂屍體上種植植物,祂就會獲得新生。 伊西斯(Isis)女神的頭上頂著王座,起源於尼羅河三角洲,她是冥神奧賽利斯的胞妹兼妻子,並係鷹神霍魯斯的慈母,教導古埃及人磨麥、織布。鷹神霍魯斯(Horus)是冥神奧賽利斯和女神伊西斯的兒子,祂人身鷹頭,頭頂埃及王冠,手提權杖,常遨遊天際,用雙眼看著世界,一隻眼看太陽,一隻眼看月亮,注視著世界的變化。對霍魯斯神的信仰源於下埃及(埃及北部)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後來下埃及征服了上埃及(埃及南部),霍魯斯就成了整個埃及的主神。在伊德富神廟中,祂以擁有彩色雙翼的太陽圓盤的形式出現,很多神廟的入口都有這種圖案,作為避豆用;一些神廟的壁雕上,常常會看到法老王在向祂獻祭品祈福的浮雕。現在埃及航空公司飛機上的標誌就是祂。兇神塞特(Seth)是豐饒之神奧賽利斯的胞弟,他殺死兄長後,就成了令人憎恨的兇神。祂有兩個長耳朵,是猛獸的象徵,並代表風暴,吼聲直衝天空成為雷。祂有時也是強壯鬥士的化身,教會法老如何使用弓箭。女神娜菲梯斯(Nepthys)是伊西斯女神的妹妹,經常和伊西斯女神一起出現。 獅頭人身的雪赫門(Sekhmet)女神,因為是獅子形象,最能讓敵人心生畏懼,因此法老王在出征前,常祭拜此神。人身牛頭的阿姆比斯(Ambis)神是保護神之一,也有很多人供拜,祂是孟斐斯和赫爾莫波利斯地區的小神,在撒哈拉墓葬群就有專門的聖牛墓地。人身鱷魚頭的索畢克(Sobek)神,也是主要的保護神之一,因為對兇猛鱷魚的恐懼,古埃及人乃將鱷魚敬為神,認為祂賜予尼羅河兩岸的植物以生命,掌管尼羅河的泛濫。人身朱鷺頭的托斯(Thoth)神,是職司記錄之神,專門記載陽世人的善惡。 生育神民(Min)通常以頭頂雙羽毛,右手提鞭子、生殖器外露的男性形象出現,祂是處女的守護神,也被認係使土地肥沃的神。羊神哈努姆(Khnum)則是造物神,祂在陶輪上創造人類,所有的嬰兒都是由他的雙手創造出來的,祂的形象是人身羊頭。創世神巴塔葷是開羅附近古代太陽城地區最重要的神,是光頭男子的形象,雙手持權杖置於胸前,祂是藝術的創造者,希臘人尊祂為創世者,是所有神靈之父。冥神蘇凱里斯是世代太陽城地區主管死亡和陰間的神,為鷹頭人身的形象,祂與此地區創世神巴塔葷融為一體,稱為巴塔葷蘇凱里斯。後來,當奧賽利斯成為埃及唯一的冥神後,蘇凱里斯又被稱為奧賽利斯蘇凱里斯。 拉-阿通(Ra-Aton)是拉神與阿通神的融合體,也是古代太陽城地區的太陽神和最古老的神,沒有具體的形象,古埃及人為拉神建立獨具特色的神廟,將一塊聖石放在神廟的庭院中,他們認為太陽應該把它的光芒首先照射在這塊石頭上。這一地區的人有時也把這尊神繪成男人的形象叫做阿通。阿努比斯(Anubis)是屍體守護的墓葬神,負責監督將屍體製成木乃伊,帶領往生的人接受來世審判,為豺頭人身的形象,手握權杖和生命的鑰匙。戰神薩哈馬特,經常以人身獅頭的形象出現,是保護世人不受妖魔鬼怪欺凌的保護神。智慧神騷特常以朱鷺頭或狒狒的形象出現,玦使消失後的月亮重新出現,所以是月亮神中的一個;祂同時掌管時間和世界秩序,還是負責記錄和書寫的神,在「創世紀」和「奧賽利斯」的神話中都有祂的角色。 除了這些被埃及人所供拜的神外,術士、祭司、巫婆出售的符咒條和膏藥也依舊暢銷。民間還有一個相當流行的驅魔仗式叫做扎爾(zar),正規的各派宗教組織則對它嗤之以鼻。 在埃及,有許多動物被認為是神的化身而備受尊敬。貓特別受到崇拜,如果埃及人的房子失火了,人們會奮不顧身地先去救貓,然後才去救人,救財產。傳說巴斯特女神就常化身為貓首女子,因此在巴斯特和穆特神廟中,也養著這種「神聖動物」。鷹和也被埃及人視為是神聖動物,嚴禁捕捉,如果將神聖動物殺害,便是犯了彌天大罪。如果神聖動物死了,人們會舉行盛大的葬禮,將牠製成木乃伊,放置在堅固巨大的砂石或花岡岩石棺中下葬。羊、獅、狼、蛇、豺、驢、猿、河馬、牛、蛙、甲蟲和蝎子等動物也會在不同的地區被看成是神聖動物,並且各地所尊崇的動物也不盡相同,有時某種動物在甲省是神聖動物,在乙省卻是被追殺的獵物,有時甚至會因此發生流血戰爭。


文化教育有待改善

埃及除宗教信仰盛行外,文化事業也獲發展。境內的廣播電視均為國營。埃及廣播電台設有AM、FM兩種電台。開羅無線電歐洲台是FM95,播出時間從早晨7時到午夜,播送新聞時使用英、法、希臘、德和亞美尼亞等國語言。開羅廣播電台是非洲最權威電台之一,用阿拉伯語和30多種外語向國內、外聽眾長時間播送節目。中東廣播電台主要為商業服務,亞歷山大廣播電台用阿拉伯語進行播音。 電視機非常普及,現已成為國內大多數城市居民的娛樂用品。埃及電視台位於開羅,共有5個頻道。第一頻道從下午1時半一直播放到午夜,大部分使用阿拉伯語。第二頻道自下午2時到午夜播放,每天固定在晚上7時用英語播送新聞、8時用法語播送新聞,晚上8時後大多播映外國電視劇,10時左右有精彩的外國影片播送。第3、4和5頻道,也大都用阿拉伯語。埃及人喜愛收看肥皂劇,所以電視台每天總有3、4部肥皂劇以阿拉伯語播出。還有專供電視台播映的電影。兒童節目安排在午後4∼6時,社教內容是從下午6∼7時半為止,商品廣告則穿插在所有節目時段中,這些現代人生活中的消遣品已對埃及傳統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屏幕內容把中產階級加以美化,對都市「開放」極力褒揚,將市民們圈進世界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中,使國人失去了更豐富內涵的創造活動。 埃及的中東通信社是唯一的國家通信社,成立於1956年。埃及報業和雜誌刊物也是國營,全國現有17家日報社和70多家期刊,主要用阿拉伯文、英文和法文出版。 國內主要的阿拉伯文報紙有金字塔報(Al Ahram),創刊於1875年,已有132年歷史,對非洲國家和阿拉伯世界有巨大的影響力,每天發行100多萬份,屬半官方性質,基本上是反映政府的觀點,每天出3版;第一次版在頭一天黃昏後,經火車運送到上埃及的盧克索和阿斯旺市;第二次版在午夜,送往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第三次版在凌晨3時前,發行地區包括開羅及其周圍地區,且每版不斷更新消息,極受讀者歡迎。主要阿拉伯文報紙還有發行量100萬份的消息報(Al Akhbar)、發行量40萬份的共和國報(Al Gomhouria)、發行量4萬份的金字塔晚報(Al Ahram Al Masaai)咐及晚報(Al Messa),以及瓦爾德報等。 英文發行的主要報紙有埃及新聞報、埃及公報(The EgyPtian Gazette)等日報,還有金字塔週報(Al Ahram Weekly)。法文發行的報紙有埃及日報和埃及前進報(Le Progres EgyPtian)等。 各種期刊共有70多種,較重要的有發行量50萬份的金字塔經濟學家週刊(Al Ahram Economist)。發行量各為10萬多份的有最後一點鐘週刊(Akher SAA)、魯茲•尤素夫雜誌週刊(Rose El Yousif Magazine),還有早安雜誌週刊(Sabah El Kheir)、圖畫週刊(Al Mussawar)、夏娃週刊(Al Hawaa)、明星週刊(Al Kawakeb)、米老鼠週刊(Al Mickey)。包括阿拉伯文、英文和法文在內的刊物還有國際政治、體育、埃及工業、埃及商業指南、埃及郵政和電影等週刊,以及埃及計算機、醫學文摘、婦女和半個世界等雜誌。另有一些政治黨派的刊物如政治報、合作、農民、宣傳專刊、人民報、華虎脫報、自由者報、國民報和宣教月刊等。 電影院生意也很興隆,埃及影片在阿拉伯世界中最受歡迎。各地的劇院經常演出戲劇和歌舞,觀眾都很捧場。 這個伊斯蘭教國家對道德非常重視,政府規定描寫愛情和性的小說要從嚴審查,影片中不可以有接吻的鏡頭,報刊雜誌不得刊登穿著泳衣或袒胸露背的女性照片,舞女表演舞蹈時服裝要由頸部遮蓋到腳,打撲克牌的人要處以5年有期徒刑。這些法令使肚皮舞孃的演出大受影響,埃及肚皮舞馳名世界,跳舞時身體必須暴露出來,不過現在埃及政府對肚皮舞孃暴露程度,已予以放寬。 雖然埃及宗教及悠久的古文化,在人類發展中有過巨大的貢獻,但國內教育水準卻很落後。政府為普及教育花費了相當大的心血和財力。在境內各地,甚至在一些遙遠偏僻沙漠綠洲中都設有教育機構,以阿拉伯語為國語,並實行普及義務6年制小學教育制度,宗旨在消除文盲,普遍提高教育水準,促進科學發展,對有才能的學生和殘疾學生提供特殊的教育機會。不過由於埃及人口眾多,造成極大的教育壓力,因此有些學校被迫採取分班上課制。埃及設有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和阿茲哈事務部等教育管理機構,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除了一些價格昂貴但又十分難買的桿書需自己掏錢外,其餘都是免費的。教育資金主要由國家預算和地區提供,國家不僅向公立學校提供經費,也對私立學校發放補助金。埃及每年劃撥給教育的經費約3.9億多萬美元,約佔財政預算支出的6.5%,但文盲率仍居高不下,高達50%。 教育體制分初等教育、預備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生需經考試及格才能升級,各級學校的統編教材由全國教育研究中心提供。政府對學齡前教育非常重視,全國有公私立幼兒園3600多所,學生多達42.5萬人。初等教育學制6年,實行免費教育,但埃及教育體系不夠完善,一般鼓勵小學生用死記硬背辦法來學習,嚴重扼制了學齡兒童對學習方面的好奇與興趣。小學生6歲入學,12歲畢業,在校期間要接受閱讀和書寫的基本知識,主要是學習宗教、阿拉伯語、算術、幾何、社會常識、自然、體育、勞作、美術、音樂、農業和家政等課程。全國現有1.1萬多所小適共有15.9萬多小學教師和728萬多小學生。另外還開辦了特殊教育小學,為盲童、聾啞患者及其他身心有障礙者創造受教育權利。 小學畢業後有專為就業而設立,配合工、農、商等實際需要的教育實業學校,而且是公費的。一般小學生畢業後,經考試也可以進入預備學校就讀。這類學校目的是發現和培養學生的才能,發展他們的興趣,並為接受中等教育打好基礎。埃及中學是初中和高中各為3年制,共有3680所中學,約有10.5萬名中學教師和590萬名中學生。中等技術學校主要招收預備學校的畢業生,學制為5年。由於埃及非常需要具備專門技術的技師和勞動者,因此職業教育盛行,並設有許多職業訓練中心。現在約有工業技校學生96.8萬人,農業技校學生23.6萬人,商業技校學生110.2萬人,全部技校學生總數達到230.6萬人。 大學學制長短不一,理科學制4年,工科5年,醫科7年。全國共有大學20所,其中國立綜合性大學1所,下屬270多個學院;私立大學6所,下屬18個學院;宗教大學1所。共有1.4萬名大學教授、副教授和講師,有大學生33.6萬人,其中女生約佔1/3。另外尚有獨立的公、私立研究院和高等專科學院共約80多所。 國內主要的大學計有國立阿資哈宗教大學、私立開羅大學、阿歷山大大學、艾因夏姆斯大學、艾斯尤特大學、蘇彝士運河大學、札加濟各大學、赫勒旺大學、明亞大學、曼蘇拉大學、坦塔大學、米努夫大學、河谷大學、開羅美國大學、發展非洲法語國際大學、10月現代科技與文學大學、10月6日大學、埃及國際大學、埃及科技大學和伊斯梅利亞大學等20所。此外,埃及還有埃及藝術研究院、阿拉伯科技海運學院和沙達特行政科學研究院等知名科究學術機構。 在埃及能念大學的人很少,每10萬人中只有70多人可以連續深造。無法升學或攻讀大學的男生就必須服兵役,過上3年辛苦異常的軍中生活。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博士生大量進入工作崗位,造成了各級政府、國營工業等機構的大量冗員和組織的臃腫龐大。公職人員每天平均工作時間僅6.5小時,政府的低薪放寬聘用方法使工作效率極低。不過更多大學畢業生還是選擇一些賺錢更多的行業,如開計程車、當又苦又累的水管工人和技工等。 由於埃及經濟困難,所以經常都有200多萬受過教育的埃及人,到產油豐富的各阿拉伯國家中打工,每年可為埃及賺取外匯27億多美元。而在國內的軍人、公職人員、教師待遇都不佳,警察、大學畢業生多數月薪僅有75∼150埃鎊左右。煉油廠和建築業中的工人,境況較好,薪金比公職人員高10倍以上。 由於窮,使埃及人只要有錢賺,什麼事都願意做,連上法庭做偽證都幹。不過以這種方式賺錢的多以男性為主,而且是兼差。但這些人作偽證的多半限於婚姻糾紛方面;為謀殺等重大刑事案件做偽證的較少。因為前者若是被發現證言不實,頂多坐一年牢或被要求罰款,而且埃及法律上雖明文規定必須嚴厲懲罰偽證行為,但由於各種原因,一般都沒辦法執行,也很難具體有力證實偽證人在作偽證。後者則嚴重得多,不單是良心無法交代,萬一事情敗露,有面臨被判死刑的可能。儘管一般埃及人過著貧窮的生活,但他們非常善於適應任何的環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自己生活創造無盡的歡樂,及時行樂的思想習慣普遍存在。 雖然獲得錢財對埃及人非常重要,但以伊斯蘭教為主的這個國家犯罪率與歐美相比卻較低。埃及穆斯林們一般行事都謹慎戒懼,對不熟識的人會談論一些輕鬆的話題,或奉承褒獎對方。他們中如有什麼相左意見或作法,也會盡量妥協,以免產生衝突,即使兩個人撕破臉大吵大嚷,還大打出手,甚至出語威脅要弄死對方等狠話,不過雙方心裡都明白,最終很少會上演真的要命行為。埃及人彼此間不很信任,但一旦出現外來侵擾,又變得非常團結,相當維護自己所在社區的利益,即使各區間的幫派流氓也不例外,這些人一見自己社區人被敲詐勒索,無論如何也會讓騷擾者嘗到苦頭。如果某家商行店鋪遭遇竊賊,只要在街上大喊:「有賊!」鄰人都會傾巢而出,逮住賊徒後綁送警局法辦。埃及一年內所發生的兇殺案件,比美國任何一個大都市的發生率都低。因此在埃及,無論是外國遊客還是本國居民,男性或女性,白天或夜裡,危及生命的事極少出現。當然,這還歸功於四處遍布的警察,他們辦事效率很高。不過在街上閒逛時,錢財還是要看牢,埃及扒手雖不會攻擊個人或持刀搶劫,但為了弄到錢,他們手法迅速、技巧,讓人在懵懵懂懂間財物喪失。 大多數埃及人都是大胖子,因為埃及人酷愛甜食和乳酪,正式宴會或富有家庭正餐的最後一道都是上甜食。普通人家也常吃甜食,並以麵條和馬鈴薯類為主食。馬鈴薯不是涼拌就是油炸,日積月累地吃這些富含澱粉質食物的結果,身材變形發胖,加上人們中餐都是在下午2時以後,晚餐在晚上8時以後,進食愈晚,高熱量食物愈不容易消耗掉。人們也就越來越胖了。埃及人不論貧富差別,都喜歡吃大餅,大街小巷賣大餅的攤販到處可見。有錢人的大餅常夾些牛肉或羊肉吃,有點像漢堡餡餅;窮苦人的大餅裡就只能狹些蔥、蒜、蕃茄、橘子、生菜等剁製成的「菜餡」吃。蠶豆是埃及人生活中最常見和必不可少的食物,所以這個國家每年蠶豆消費量相當大。製作方法多種多樣,製成的食品也花樣百出,如燜爛蠶豆、油炸蠶豆餅、燉蠶豆、燜蠶豆芽、乾炒蠶豆和生吃青蠶豆等,甚至還成為埃及人餐桌上的主要菜餚之一。 埃及人的體型多長得不錯,除胖子外,一般男士都身穿長袍,走起路來昂首挺胸,大都英俊有禮。女性身材也修長,神態優雅,一點都不輕浮。不過埃及人身上都有強烈的體臭,因此數千年前,他們就懂得用香水去調和體臭。埃及香水實際上只是一種香油,從植物中富有香氣部分,如脂、根、花、葉等研成粉末製成,油性很高,用時是在身上塗抹,而不是以噴灑方式使用,因此他的味道完全不同於其他國家人們所使用的香水。當埃及的肚皮舞孃在表演完令人讚嘆的肚皮舞後,跳下舞台和觀光客一起拍照留念時,人們可以聞到一股嗆鼻的香水味道。


幽默感和婚姻大事

埃及人是愛開玩笑的幽默族,而且對任何內容,上至國家政治,下至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都可以製造成令人捧腹的笑料。他們笑態可掬,先低聲笑,後咯咯大笑,最後就開懷尖笑。在埃及的酒吧、咖啡屋等娛樂場所,常可見到圍坐的埃及人俏皮話你來我往,氣氛相當熱烈,直到最後,每個人都笑翻了才打住。給他們孩子取名也可以看出埃及人這種幽默特質。如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誕生的男孩取名希特勒、墨索里尼,以及邱吉爾等,什麼名字知名度高就加以取用,追隨歷史名人腳步是他們的偏愛,「納瑟」的名字比比皆是。在崇拜心理支配下,子女名為「穆巴拉克」、「阿拉法特」等也不少。有些父母把子女名為「法國」、「瑞士」、「埃及」,最令人驚訝和發笑的是他們還可以叫「金字塔報」、「共和國報」、「華爾脫報」、「咖啡」、「茶」、「大象」、「狗」、「公雞」等,由於經濟落後養子育女十分艱辛,錢成了國人心中最嚮往的東西,這種涵義的名字也自然且大量地使用,「英鎊」、「十皮耶斯特」、「一皮耶斯特」等不一而足。不過究竟埃及是伊斯蘭教國家,所以最普遍的名字還是含宗教意義的,如「真主保佑」、「感謝真主」等多如牛毛。 這裡人們的言行準則是以羞恥感作為規範,他們從小腦中灌輸進一種概念,所有的事「只要不被社會規範所懲罰的,那就是道德所允許的」,也許埃及人偏好惡作劇的心態,是因為歷代政府對人民的壓制,人民也就把這種嘲弄的遺緒秉承下來。喜好尋樂的同時,他們也相當傾向於對人逢迎諂媚,埃及人一出生就有了這種特質,而且可以揮灑自如地運用這方面的純熟技巧。「吃可以隨自己高興,但穿要投人所好」這句諺語,最能表達了埃及人處事老練圓滑的德性。依這條法則,他們會和陌生人客套奉承,不管那人是有錢外國佬,還是本國的總統,或是老板,或是平民之輩。埃及人在性態度方面也延展了這種行為,見到街上稍有姿色或獨行婦女,不管國內國外的,就大膽上前搭訕騷擾,而埃及女性也認可這種追獵方式,他們都認為英雄好漢總是過不了美人關。國內的男女可公開談論各種「性」事,不過基本上是點到為止,包括親友相聚、日常生活中觸及的此類話題,也是如此,或許因為埃及人的阿拉伯語,就包含有許多影射這種內容的用語。 在大城市中的埃及婦女衣著頭紗較鮮豔,但在中南部的婦女,自頭到腳一身黑,遠望過去,彷彿幽靈。村婦則頭頂著與身軀不成比例的竹籃,有的盛著大餅,一陣風過,免不了撒上好多沙塵。 埃及男人對女人和婚姻的興趣是永不消退的,他們也非常愛家,於是許多人跑到國外,賺取比國內多好幾倍的錢,積存起來,目標是錢儲蓄夠了結婚,因為好面子的埃及人願意花大錢講排場地結婚。如果家裡錢額有限時,埃及人家族鄰里之間會友善熱心地出手相助,於是即使在家是一樁小事就會變成遠親近鄰每個人的事,這也使得他們之間絲毫隱私都沒有。而埃及的女性受傳統及苛刻嚴格的宗教和社會的規範,她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找到和守護一個如意的丈夫。在這個看重貞操的宗教國家,「女人的名節像火柴,一輩子只能用一次。」現在女人地位雖有所改善,但還必須遵守世俗的規矩,未出閣前受父親「照顧」,出閣後需接受丈夫「照顧」,對婦女自由自主的束縛是埃及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伊斯蘭教義允許一夫多妻,也允許離婚,但基本上女性是被動的。年輕男女結婚前所必須做的是建新房、打理家具,女方還得準備一份豐富的嫁妝作為婚姻的保險金,然後雙方才簽訂婚約,結成秦晉之好。 孝敬父母長輩的年輕人,極少在尚未結婚前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孩子多是家庭和美的象徵,因為在埃及人眼中,子孫多更能獲取財富和權勢。於是埃及流行大家庭。家庭成員有時還包括了遠房的堂表兄弟姊妹,幾代同堂的家庭被視為一種榮譽。 由於人口過多,房屋就非常擁擠,有時一個房間要塞上四、五個人、房荒造成了身心的緊張和壓力,不過埃及人善於適應環境,儘管他們生活中彌漫著不如意,還依然可以從容地面對外界官僚的欺詐、煩躁的官司訴訟、交通事故、工業品危險、建築物塌陷、臭溝暴漲、水質欠佳等。他們甚至可以把這些成堆的問題,描述成令人發笑的故事,或閒暇之餘美妙的玩笑話題,讓歡樂笑聲永恆地存在於生活過程中。 自沙達特時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管理制度鬆動,鼓勵人民賺取外匯的作法,使埃及國民生活狀況得以改善,人們擁有更多汽車、電視機、更華貴漂亮的服飾和豐富的餐飲,再加上外國進口的奢侈品潮湧而至,使人們很講究物質上的滿足,也造成了新興富有階級炫耀之風盛行。經濟落後的埃及,進口的寶馬等名車遠比其他國家多,每年大約有4萬多輛的進口車銷售給埃及人,現在進口高級車數字還在不斷地上升。雖說一輛車子的金額連上稅是原車價的4倍左右,但視買豪華車為人生要事的埃及暴發戶,還是樂此不疲,於是街道上、公路上的賓士、凌志、凱迪拉克、勞斯萊斯、富豪、寶馬和積架等名車隨處可見,埃及人顯示富有最流行的手法就是買名車相伴。一般人寧可花錢買昂貴的車子,也不願進行另外的投資,因為現在埃及人只要有部私車,許多人就認為你是有錢人,從而馬上表現尊敬之態,也就是說埃及所有男人都夢想成為車主,車是「成功、榮耀、財富」最權威的代言。不過埃及貧富懸殊現象嚴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無私家車的人只有去擠破舊的公車了,但先決條件是態擠得上車才行,因為公車經常過站不停,有時遇紅燈也不見會停車。一個普通工人要買張往返開羅與紐約的機票,得花上他一整年的工資。而生活在最下層的則是那些趕著蹣跚驢車,穿街過道的拾破爛者,跟新富階級相比,令人觸目驚心。這些窮人靠天吃飯條件非常惡劣,他們就居住在腐臭不堪的廢棄物旁,每天就是出去拾物、在堆放的場所把物品分類、出售,過著這樣的日子。驢子是埃及窮人的忠僕,也是鄉村最便宜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能載人、廢料和農作物。全國有130多萬隻驢子,每年約吃掉64.8萬公頃糧草,一隻驢子的市價在290∼330美元之間。 埃及人階級分明,他們認為人是平等的,但每個人都應清楚自己所處的階層、所扮演的階級角色。所以埃及富人肥胖,出口必豪言;地方官僚者從頭到腳無處不官僚作風;明星無不華貴雍容、珠光寶氣;知識分子則為國為民憂心重重。埃及人對人的稱呼也依此殊異,社會地位非常高者,被稱為「閣下」;不瞭解身分但看起來很體面的人稱為「長官」或「教授」;年紀稍長可以稱「師傅」或「朝聖者」,不過「朝聖者」被稱呼之人必須曾去麥加朝聖才可以用。


著名的埃及肚皮舞

每位遊訪埃及的人,無不以一睹金字塔為快,但如不觀看一場埃及肚皮舞,就不算不虛此行。埃及肚皮舞又稱東方舞,據說起源於土耳其,原是一種供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蘇丹尋歡作樂的宮廷舞。16世紀時,隨著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入侵而傳入埃及,後逐漸流傳於城鄉,一些貧困婦女就在街頭和咖啡屋,以跳這種舞蹈謀生。由於頻頻出現在傳播媒體上,許多埃及女孩經過電視電影耳濡目染,大半無師自通。朋友們聚會時,只要有人鼓掌擊拍,就會有女孩脫鞋扭擺起來;在夜總會裡可是少不了這個壓軸節目。這種涵義豐富的東方舞蹈,融合了西方藝術和芭蕾舞技,跳法相當嚴格,表演者用手部、肩部、腿部、腹部和全身,隨著音樂的旋律,像蛇般推動,舞動時還得不讓肚臍、臀部、大腿露出來,而且雙手不能觸碰到身上的任一部位,傳達出一種溫婉含蓄的美。於是每當夜晚人煙漸稀,商店陸續打烊後,就是夜總會或俱樂部男人,沉浸於肚皮舞孃悸動撩人舞姿的時刻。 肚皮舞孃裝扮非常性感,衣飾的設計十分特別,通常在窄小花穗編織的胸衣上綴飾著令觀者目眩的亮片、珍珠。下身則是薄如蟬翼的透明比基尼短裙,肚臍眼是以一種特殊且好看的飾物遮住。從肚皮舞孃近乎裸體的裝束可見,舞孃大多身體豐腴,但不臃腫肥胖。舞蹈時以顫抖,靈活扭擺胸、腹、腰、臀等部位為主要特點,而且自始自終,身上的肌肉都處於抖動狀態。演技精湛的舞孃甚至可以隨意控制身上的任何一塊肌肉,令其發顫,而周圍的肌肉卻全然不動,舞姿自然不拘,兩手自然配合屈伸,腳步移動位置不大,邊走邊扭,偶爾停步顫腹抖臀。每位舞孃各有獨特舞姿,有的以輕鬆舒展、柔軟優美出名,有的以熱情奔放、活潑樂觀見長,有的則以顫抖劇烈,難度大為特點。 高級夜總會大多有肚皮舞表演、舞孃豐腴的胴體,在光鮮閃亮的胸罩、水晶腰帶和長長墜飾的遮掩下,勁力十足地搖擺抖舞著;高聳的雙乳,半掩半露,胸衣下擺還掛著絲絲閃著光的短條流蘇,臉上遮著一塊若隱若現的面紗,用脈脈含情的晶瑩雙眸不斷地向觀眾挑逗,更增加了神秘的誘惑力,潔白如嫩藕般的雙臂,和那高翹像丘陵一樣的臀部,隨著有力的鼓聲,一扭一擺地顫動著,腹部的肌肉也跟著一收一吸地掀動著,身體向後傾仰時像軟骨動物,最後她輕輕地取下面紗,露出一張姣好美麗的面孔,讓觀眾欣賞。有些被煽動得熱情四溢的男士,忍不住離座衝向她,將大把鈔票往她胸衣或腰際裡塞,彷彿不如此,就不足以表達愛慕之意。如果觀眾想看更野性的表演,可要求安排另開房間,愉快地觀賞肚皮舞孃的特別秀。 肚皮舞在保守的埃及非常受人歡迎,因此許多場合都會跳肚皮舞,但舞技普通的舞者上不了高級場所,只能在普通的聚集場所表演,她在阿拉伯音樂伴奏下,熱烈地舞著,時而抖動雙峰,時而扭腰運氣如蛇穿行。她們常走近觀眾,邀男士共舞。如果男士願意受邀,她會欣喜異常,極盡誘惑之能事,更加賣力勁舞;若遭拒絕,則非常氣惱。雖然埃及法律明文規定,舞孃除臉露微笑外,不能有其他過激煽情舉動,且得與觀眾保持距離,但真正遵守的舞孃少之又少。 不管怎樣,埃及肚皮舞孃收入較其他行業豐厚得多。高級肚皮舞孃常被邀請到婚宴上表演,她們能把婚宴氣氛推到高潮,當然要價也不低,一場半小時的演出,收費在1500美元左右。舞孃若被科威特、阿曼等波斯灣產石油的國家請去表演時,每次出場費都在兩萬美元之上,但這類收入需繳所得稅。 單單開羅一地就有1500名舞孃,從低到高,能符合顧客各種品味的需求。埃及名舞孃娜戈法德在近30年的舞池生涯中,儼然成了國寶級人物,受埃及人推崇的程度恐怕還會超過總統。不過做個技藝超群的舞孃也確實不易,除了必須天生具備對音樂的敏感,和跳舞的節奏感,以及敏銳的思維,無限的創造力外,還要有誘人的姿色。當舞孃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需找一名有錢的男人結婚,才得以無後顧之憂地拋頭露面展現舞藝。這種嫁人後才當舞孃的做法,固然一方面是由於舞衣奇貴無比,一套鑲嵌著珠寶的舞衣,往往要耗資數千美元,這就需要有錢的丈夫提供贊助了。另一方面就是出於對社會規範及世俗看法的顧慮,一般人總認為未婚作舞孃,是與妓女無異。 但曾幾何時,這個自希律王時即存在的崇高享受,竟從原本「所有婚宴酒席上不可缺的助興節目」被貶為低級煽情舞藝,而須受政府的層層設制,更受宗教狂熱分子的輕蔑。宗教極端勢力視她們為洪水猛獸,指責肚皮舞是一種與伊斯蘭教格格不入的淫穢性舞蹈,是以肉體和低級的色情動作招徠觀眾。在阿拉伯世界濃烈伊斯蘭教義影響下的埃及政府,只好規定每位舞孃每年都必須向觀光部、內政部和文藝工會等3個單位申請演出執照,如果其中一個單位的官員認為舞者動作過於淫蕩色情,就可以拒發。結果,在過去幾年中,受伊斯蘭教組織的阻擾下,政府極少發出痿照,使肚皮舞業大受傷害,現在場面上的舞孃皆非年輕一輩,肚皮舞後繼無力。埃及文化部現在還進一步規定,肚皮舞不准在大劇院的舞台上演出,它還和色情、暴力,被影視部門歸入禁演之列,不過揉合在電視劇、影片故事情節中的肚皮舞可不受限制。有時政府對在夜總會中有執照的舞孃,也多方強加干涉,禁止她們在演出過程中出現不符合規定的動作表情。據說常有秘密警察暗中監視,一旦發現越軌,輕者罰款,重者夜總會將受吊銷執照的懲處,舞孃和老板都會遭到逮捕。因此現在正統的肚皮舞孃寥寥無幾,她們一般只在供外國遊客欣賞的高級場所出現,孕薯囥m難得一睹。 儘管埃及肚皮舞在民間仍然很有影響,許多埃及人認為它是百看不厭的舞蹈,但大多數家庭都不願意自己的女兒靠此維生。何況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舞孃,須從很小就開始練舞。這樣,埃及及肚皮舞孃的斷層現象愈來愈嚴重。據一名舞孃說,肚皮舞並非可以全盤學而得之的技藝,她說肚皮舞是在血液中流動,是人的靈魂,是神秘不可測的,這種如謎般的神秘一旦被解釋之後,美感也隨之消失。


婚喪習俗別具特色

埃及人基本上是由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和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組成,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婚喪嫁娶習俗。穆斯林和科普特人一般不通婚,按伊斯蘭教義,男穆斯林可以娶異教徒,女穆斯林必須嫁給本教信徒,以保證繁衍後代,所以非穆斯林男子欲娶女穆斯林為妻,首先要皈依伊斯蘭教,入教無任何形式,只要口唸證詞:「我作證,除阿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這樣就可以立刻成為穆斯林了。 在男女關係上,根據可蘭經的規定,男人可以娶4個妻子,以及若干侍妾和女奴,她們都有侍寢的義務。但埃及中產階級多實行一夫一妻制,只有富豪階級和勞動階級才實行多妻制,這是因為有錢人才有供給每個獨立小家庭的經濟能力。而勞動者是將女人當作勞動力來看的,多娶一個老婆,就多了一個幫忙做工的人。 數千年來,埃及人盛行本族血統通婚,他們認為這是保存優秀血緣的辦法,所以今日的埃及人仍盛行親屬結婚,退化的現象雖不多見,但患斜白眼的人卻特別多。這裡的人們還盛行童婚,埃及政府曾頒布法令,禁止男女雙方在16歲以前結婚,但埃及政府沒有出生登記制度,因此要決定男女的年齡也是很困難的事,只有依當事人的身體發育情形來推測,為了使女孩們早點出嫁,埃及的母親和祖母們會用棉花去襯高女孩的乳房,必要時會用特備的藥物來刺激青春腺。 因為是伊斯蘭教國家,這裡女子相當保守,所有女人都必須包著頭巾,穿長袍,不能讓男人見到她們的體貌,除非是自己家中的男性。一般未婚女子可以穿上彩色鮮麗的袍裙,意思是她仍是一朵鮮美的單身之花,有意男士可以放膽追求。但如果是已婚婦女,就必須全身穿著黑袍,表示名花有主,男士止步。不過大城市就沒有那麼分明的界線,婦女的衣袍頭紗大都豔麗搶眼。 埃及男人對婚姻的權威性,以及可以與多人發生性關係,導致埃及性病流行,不過病狀並不嚴重。也許是傳染的普遍和過久,已使埃及人的血液中產生了自然的抗毒素,特別是梅毒對埃及人不會具備太大的威脅力。 1952年以前埃及封建王朝時期,按照封建禮教,穆斯林青年男女不准談情說愛,婚姻由父母之命和媒灼之言包辦。經媒人介紹,由男方的母親或姐姐上女方家相親,回去後商定好,再由男方父親出面,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後,便開始商談女方陪嫁數額,一般是男方把陪嫁款項的2/3作為聘禮還給女方,然後在村長的主持下訂立婚約。現在的埃及青年已可自由戀愛,自訂婚約。 埃及穆斯林對宗教信仰非常虔誠,但結婚儀式卻不含絲毫宗教色彩。婚禮前一天,新娘要進行沐浴後化妝,手腳上繪以彩色圖案。這對於多年未洗澡的農村尤為重要,因為當她們長到10歲左右,做母親的擔心她們情竇初開,易受男人勾引,便開始禁止他們梳洗打扮了。城市裡的姑娘比較開放些,可以隨意塗脂抹粉。婚禮規模和隆重程度取決於雙方家長的身分、地位和財富,不過由於埃及人顯富心理,使得一些貧窮人家的婚禮也辦得相當體面。辦理喜慶婚禮時,他們圍起整條街,邀來親朋好友、能歌善舞的人,以及反應機敏、善於製造熱鬧氣氛的人主持慶賀。儀式就在露天下舉行,同時,賓客們可以敞開肚皮遍嚐東家的佳餚美酒。富人闊佬更是一擲千金,安排在星級飯店舉行婚禮,他們大多會請錄影人員、有名氣歌星和肚皮舞孃前來助興,豐盛的筵席開始時,喇叭伴奏的樂聲增添了婚宴的熱鬧。宴席後的結婚當天,新娘的母親乘坐4匹馬駕馭、結著綵帶的婚車或名貴轎車前來迎接新娘前往新郎家。當婚車通過主要街道時,樂隊就在前面起勁地擊鼓吹笛,人們聞聲就競相圍觀。新娘抵達新郎家時,由新郎恭請她下車,新娘會故意忸怩作態,千請萬求才下車,人們急忙屠宰牛羊,置於門檻上,一對新人蒙著綢巾,跨過鮮血淋硎門檻,步入屋內,坐上金碧輝煌的寶座。這時,新郎的親人拋擲金銀錢幣,轉移客人對新人的視線。晚宴過後,新郎的伙伴們捧鮮花,擎著柱形燭台,點燃蠟燭,簇擁著新郎到附近的清真寺去作祈禱。返回後,揭去新娘面紗,新婚夫婦共飲一杯甘露,歌聲、歡呼聲不絕於耳,直到深夜興盡方散。 農村中的婚禮,形式上與城裡人相彷,但是簡樸得多。新娘坐在駱駝背上,由民間藝人吹吹打打在前面開道,女伴們在後面緊跟著一路跳舞助興。農村人非常看重新娘的童貞,婚前,新娘父母會理直氣壯地宣布她是處女,並交給她一塊白布。當一對新人進入洞房後,婦女們便在門外唱歌等候。新郎和新娘圓房後,會馬上出來宣布新娘是處女,這時,婦女們快樂地發出歡叫聲,一名男子向空中鳴砲,宣布婚禮到此圓滿結束,新娘的父母才放心地離去,人群也四散回家。如果新郎懷疑或發現新娘不是處女,可以當場宣布休妻,讓她父母領回去。 埃及人視婚禮為「終身的快樂」,它是雙方家長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的一次檢閱,一些富裕的高官家庭,會邀請各界名流、名演員、高級官員、總理或總統,甚至也邀請各國外交官前來觀禮。來賓多,身分高,是父母的莫大榮譽;規格高,場面大,是炫耀和誇富的良機。據說,埃及前總統沙達特就經常出席幕僚的婚禮,與新郎和新娘合影留念。像這種富貴人家的婚禮,都在五星級大酒店的宴會廳、花園或碧藍的泳池旁舉行。中產階級大多租用專供辦喜慶活動的娛樂館或俱樂部。清貧的小戶人家則在家中舉行婚宴。 結婚儀式前,新娘會到美容院燙髮打扮,穿上拖地的白紗禮服。傍晚時分,新郎西裝革履,乘坐特意裝飾的禮車,由摩托車開道,前往美容院接新娘。上車後,熱鬧的車隊就時而發出刺耳的喇叭聲,時而奏出長短曲調,在大街上緩緩而行,甚至前頭引導的摩托車故意走「S」形,讓前面的車輛停靠,逼後面的車子尾隨。抵達婚禮地點時,樂隊和肚皮舞孃剛開始表演,頓時樂聲飄揚,舞裙翩躚。新郎和新娘手挽手隨樂聲步入宴會場,來賓們起立鼓掌,親人們拋撒小銅錢和五顏六色的紙屑。在整個婚禮過程中,賓客們可以隨時與新婚夫妻道喜合影。晚宴多為自助餐式,來賓可自由選擇喜愛的食品,返回坐位用餐,一邊進食,一邊觀賞節目,通宵達旦,充滿歡樂。 科普特人的婚禮較為簡單,而且充滿了宗教色彩。婚禮在教堂舉行,當新人們身著婚紗和西服步入教堂時,來賓們全體起立,結婚儀式隨即開始,神父會詢問雙方是否願意結成夫妻,得到肯定回答後,就誦讀有關經文,祝福新人白頭偕老,永浴愛河。接著又讓新人互表愛意,並用一個小十字架分別在他們的額頭上像蓋章似的按一下,然後神父讓新郎穿上一件特製的長袍,點燃一隻香爐裡所放帶有香味的燃料,煙霧繚繞之際,神父一邊口中唸唸有詞,一邊拿著不斷冒煙的香爐來回轉圈,以示去邪。儀式接近尾聲時,新郎和新娘雙雙跪在一幅大型耶穌畫像前,額頭叩到地板上,以表白自己堅貞的的愛情。在婚禮儀式過程中,前來賀喜的賓客和看熱鬧的人,每人各分得一包喜糖。退場時,新郎和新娘要從教堂的側門出來,親屬們排著一長溜,直到教堂的大院門口。接下來的節目是大宴賓客,宴會的規模視主人的經濟實力而定,可以請一支像樣的樂隊、歌手和肚皮舞孃,表演節目助興。這樣吃喝玩樂,直至午夜方才散去。 沙漠綠洲地區的婚俗與河谷或三角洲地區不同,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和奇異的習俗。如果一位小伙子看中了某位姑娘,就讓母親或姐姐先找女方的母親試探,最後由男方父親攜帶金銀首飾和幾十頭羊來到女家,邀請部落酋長和家族長輩們一起在帳篷裡會餐,雙方就索取多少彩禮進行正式商討。討價還價,彩禮往往降至2000埃鎊,婚事就此拍板成交,無需簽訂婚約。女方的父母收到彩禮後,過數日就可以舉辦婚禮。按習俗,女方家長不置辦任何嫁妝,連新娘的結婚禮服都由新郎在婚前送去。結婚當天,要把給新娘添置的新衣全部展覽在繩子上,供出席婚禮者觀賞。 結婚日的早上,新郎悄悄溜出門去,不讓任何人瞧見,躲在一位好友家中,婚禮就於中午12時尋找新郎開始,找到後,由他的兄弟或叔伯代表他前去迎親。新娘由兩名女嬪陪伴,坐上一頂駝轎,經過一家又一家的帳篷,前往男方的家。新娘或新郎的未婚妹妹,或鄰居家中的姑娘們會站在轎前唱著民歌,跳起傳統的腳鈴舞。新娘抵達後,男女賓客分兩攤慶祝,男賓們朝天鳴放獵槍,以示慶賀,在臨時搭起的棚內撕著大塊大塊的羊肉,狼吞虎嚥。這種慶祝活動要延續兩週左右,兩家親人或鄰居,甚至任何一個陌生人來訪,都會受到盛情款待。 沙漠綠洲中還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堂兄有娶堂妹的優先權。只有當堂兄不願娶堂妹,並同意她出嫁時,她才能和外人結婚。當然堂妹也可拒絕與堂兄聯姻,但得罪了堂兄,也就不能另找配偶。在這種情況下,或是堂妹被迫與堂兄結婚,或是由長輩們出面勸說堂兄,准許堂妹另嫁。沙漠部落盛行一夫四妻制,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妻子會幫助丈夫另外物色一位新娘,並為丈夫籌辦婚事。洞房之後,丈夫要同時向新人和妻子贈送禮物。 在西部沙漠的錫瓦綠洲,也有獨特的婚俗,這裡的女孩一般在8歲就定下親事,14歲完婚。在這段時間裡,小伙子要不斷地向女方贈送禮物,一般以衣服和一枚金戒指為主。成親時,新娘頭上要編織很多髮辮,其中一半由家人梳編,另一半需由婆家人來完成,新娘的嫁妝是100件袍裙。所以,錫瓦人家裡女兒一出生,母親就要忙著為女兒縫製陪嫁的袍裙。 埃及人的風俗習慣與眾不同,當地人慶賀親友生男育女時,不可以當面說出讚美詞,據說會為受賀的嬰兒帶來災難。即使以其他間接言詞表示賀意,也必須在最後加上一句「神的意旨」,邪魔才不會作怪。由於婦女必須恪守教規,和服從傳統意義上低下的社會地位,再加上回教法律允許男人休妻的行為,使得離了婚的埃及婦女幾乎沒有再嫁的可能。因此埃及婦女們都很擔心離婚及因不能生育而遭休妻。這就迫使無後的婦女相信賜子之神拉姆西斯二世。她們在儀式中繞著神像行走7圈,希望得到神靈的庇護,讓她們如願以償地獲得一子半女。 這個國家的葬禮保留著哀悼死者的風俗,因此有種專門哭悼死者和傳達死訊的職業產生。這種職業多由女性擔任,她們以悲痛的哭聲和流淚,向神請求召喚死者進入天堂,另一方面也向其親屬敘述死者生前的善行。與女子哭喊聲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埃及男子自始至終不開口的態度,即使在行列中面對貴族的悲傷,也仍舊保持沉默。 埃及人死後都用土葬,葬禮儀式中沒有男女之別,屍體要請專職的洗屍師用聖泉水或從清真寺中汲來的水洗乾淨,然後從頭到腳裹上白布,裝殮入木棺,任何人不得瞻仰遺容。屍體要在24小時內埋葬,這主要是因為埃及氣溫相當高,屍體很難保存一日以上的緣故。出殯時,4人抬著木棺,棺盒上面覆蓋著印有伊斯蘭圖案的帷幔。參加葬禮和抬棺被視為一項善舉、是積陰德,所以送葬者往往多達數百人,形成一條長長的隊伍,路上的車輛也會主動讓道。按可蘭經的規定,死者是去真主那裡報到,送葬時不應哭泣,身穿黑袍的婦女在家中可以嚎啕大哭。等屍體一出門…默默地行走在隊伍後面。安葬完屍體後,當晚人們必須集合到死者家中,一邊禱告死者升入天堂,一邊誦唸可蘭經,7天後去墓地祭拜,這樣才算完成了喪禮。但死後第15天和第40天還要去祭拜並祈求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息。 土葬要佔地,這在荒地很多的農村和小城鎮不成問題,但是在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可就要「屍滿為患」。每個城市設有許多公墓,有錢的人買上一塊地皮,挖深坑,用水泥砌成數格,上面建個小屋,成為全家的墓室,每死一人,放進一格,把格的一頭封死。這種小屋往往成為「死人地下埋,活人棺上睡」的窮人棲身之所。窮人沒有錢賣地皮,他們的屍體往往和前人的遺骨同居一穴。或者把前人遺骨深埋,上面再安葬新屍。埋屍骨時,要把木棺下面的木板抽出,屍體落入坑內,用土掩埋。出殯當晚,在死者生前居住的胡同或街道旁,臨時搭起帳篷,由教長念經,超度亡靈。男性家屬站立在帳篷口迎接弔唁者,握手後,弔唁者入坐聽經,約半小時後即可離去,然後是另一批弔唁者。婦女不參加弔唁。伊斯蘭教反對對偶像崇拜,石棺外層塗以石灰,記載死者的姓名。 錫瓦人在葬禮中,男人們大哭,女人們叫喊著撕破衣裳,往頭上撒灰塵,往臉上塗泥土,來表達失去親人的強烈悲痛。如果丈夫過世,妻子要把自己關在一間黑屋裡,幾個星期拒見任何人,人們每天從門縫給她送食物。科普特人酷愛雕塑藝術,有錢人往往在石棺上放置一盆盆花草和死者的遺像,並豎立神話中的女神和天使形象,人物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埃及人對「死」非常重視,可以說人們一生都在籌備死,因為他們相信來世與永生,女人生子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有子送終。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之說,認為世間的死亡只是肉體的消滅,靈魂將脫殼而出,化為飛禽升天,在冥冥中與人同形同貌,且在冥世的際遇與所依附之軀體景況息息相關,人們篤信靈魂的永生不滅。如葬禮中未能供奉死者所需,則亡魂將陷於饑饉與窮困;若無法術護佑遺體,則亡魂將被冥間妖怪所吞噬。將遺體製成木乃伊或將遺像奉存,靈魂就可永世長生。埃及人也相信幽冥之國,那裡也有冥世法庭專司亡靈審判,冥王叫做奧西里斯,亡者的吉凶禍福也是根據生前的善惡功過而定,有如因果報應。「死者書」載有對神的禮讚,附在死者墓中有助亡靈的逢凶化吉,並可作為白天往返陽世的通行證。在木乃伊胸上放死者書或各種法器、符咒,可使亡靈避禍護身。埃及人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稱之為「亞盧之野」,相信生前富貴死後仍可繼續享用,並可藉法術確保這些財產。


男女割禮習以為常

埃及盛行男女割禮習俗,所謂割禮,指的是切割男性包皮和女性部分外陰唇,甚至縫小陰道口。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曾說「埃及人是實行割禮的最古老的人民。」在上埃及盧克索神廟內,也可以看到割禮的壁畫,開羅博物館內展出一尊4000多年前的裸體祭司塑像,顯示著這位祭司曾動過割禮手術,這是關於男子割禮的最早佐證。 男性割禮起因已無從查考。有人認為,古人不像今人這樣講究衛生,包皮下面經常積聚著內分泌物,形成包皮垢,易引起發炎,故需切除。現代醫學證明,包皮過長,確實容易藏污納垢,誘發陰莖癌。但多數學者認為,古人不可能有如此高深的醫療衛生知識。還有一說:割禮源於原始部落的尚武犧牲精神,為了捍衛本部落的生存,維護本部落的利益,需要自幼培養男孩勇敢無畏的氣質,故實施割禮。所謂割禮,就是在不施麻藥的情況下,割去人體的一部分,是造就英雄好漢的一種手段。進入奴隸社會後,割禮染上了極濃厚的宗教色彩。法老和大臣們一般都實行割禮,而尊職從事宗教禮儀的祭司也須由受過割禮的人來擔任,割禮手術也由祭司進行。對於普通百姓,並不強制作割禮。那時,割禮通常在孩子7歲時舉行,儀式隆重不亞婚禮。在手術當天,官府豪紳的孩子穿紅戴綠,,騎著駿馬或坐在漂亮的馬車裡,由樂隊吹吹打打在前開道,耀武揚威地在街上遊行,然後回到家,舉行盛大的宴會。宴會後,孩子由大人抱住上身,在樂隊歌舞聲和親友的鼓勵聲中,當眾施行割禮。割禮日期一般自8月下旬到9月上旬,因這時酷暑剛過,氣候較涼爽宜人,有利於傷口的癒合,饒有趣味的是,有的家長把割下的包皮塗灑上鹽,包在布乙掛在兒童的脖子上,等傷口長好後,才扔入尼羅河。 在埃及現代社會生活中,隆重的割禮儀式已銷聲匿跡,但切割包皮的古老習慣,幾乎所有的穆斯林和科普特人無一例外地仍在遵循,但為了不造成兒童的心理緊張,割禮提前到嬰兒出生後的第8天進行,這可能受猶太教的影響。據「創世紀」記載,上帝立亞伯拉罕為萬民之父,他規定凡男嬰都須在生下的第8天接受割禮。女性割禮起源於何時何地,至今也未查清。有人根據努比亞人和蘇丹人所稱的「法老割禮」,推論它起源於埃及,但至今未發現確證。據說早在公元前5世紀,埃及、衣索匹亞、黎巴嫩和敘利亞一帶就有女性割禮的做法。這種陋習延續下來,至今仍串內鄉村地區普遍流行。在埃及女性割禮被認為是女性貞操的憑證,未經割禮的女孩難以出嫁,致使女人們不得不屈從於這種不人道的習俗。從15到49歲埃及女性大約有98%受過割禮,而且有89%的母親認為自己的女兒應接受割禮。這種手術一般是切除掉一部分或全部陰核,或割掉整個外陰部。割禮後只留下一個小小洞口,其餘的都被縫合起來,而這個小口留著是因需讓每天尿液和每月的經血能夠流出。割禮具有危險性,埃及政府迫於國際衛生組織和世界輿論的壓力,早在1959年就以法律宣布禁止女性割禮,並嚴令禁止衛生專業人員施行這種手術,違者將被判刑3年。但卻受到熱衷宗教和保守思想人士的強烈抵抗,他們漠視政府維護婦女健康和權益的法則,認為婦女不受割禮會慾望強烈,給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現在有2/3的女性仍在秘密地接受割禮,而且每天都有女童死於割禮。據說埃及女性一般在女孩青春發育前的3∼10歲時進行。手術由醫師、助產士或鄉村巫婆偷偷摸摸地做,由於衛生條件差,許多農村女孩被施行手術後,大多在陰部傷口處塗上爐灰,或者可可粉,常引起傷口感染和發炎發膿,影響尿道和內生殖器健康,造成慢性婦女病,長期腰酸背疼。婚後,因手術造成的缺乏分泌液,有的丈夫不得不服用興奮劑來延長同房時間,影響夫妻感情;更為嚴重的是,割禮給婦女帶來了終生的精神和肉體的痛苦,經常造成女性受精困難,易患不育症,甚至胎兒壞死在子宮內等後果。 由於這個國家男女思想都很守舊,所以多數婦女都還保留著宗教傳統觀念,她們多不願拋頭露面,並以割禮作為自己貞節的體現。但近年一些受過教育的女子,觀念上已有所改變,逐漸開放,現在埃及已有不少青年婦女成了女警察。


豐富的民間節日

當今世界各民族奇風異俗多不勝數。但不分民族和宗教信仰,全體人民共度一個盛大的節日卻不多見。聞風節就是埃及最古老的全民歡慶的盛大節日,它的歷史可上溯到5000多年前。據說古時祭師們在觀察天體時,發現每年春分那天的白晝與黑夜的時間相等,這時正值春意盎然,萬物茁長,於是認為春分這天是「創世日」和「復甦日」,這便是聞風節的由來,時間在每年3月20日前後。 隨著基督教從西方傳入,古埃及的一些宗教信仰逐步被取代,但風俗習慣依舊。有一年的聞風節恰好在基督教大齋節期間,齋月是禁食魚肉的,而聞風節相反,兩者相互矛盾,經有關人士商討,決定把聞風節延至復活節次日。從此,這個節日便約定俗成地延續至今。 聞風節全國放假一天。這天全國大街小巷空空蕩蕩,商店關閉,行人寥落,往日喧嘩嘈雜、車水馬龍現象都不見了,甚至連市中心最繁華的商業大街也沒有車輛行駛,唯一的活動就是以家庭或親友為團體,自發地大規模地外出郊遊野餐。節日前夕,富人們驅車前往鄉間別墅或投宿風景優美的飯店。節日的大清早,婦女們塗唇描眉,兒童們穿上漂亮新裝,一家老小拎著大包小包的食品,帶著小煤氣爐、收音機、玩具和樂器等奔向各自選擇的目的地,連平常素不出門的老人也不願錯過這種良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花樣百出的年輕人頭戴五顏六色的帽子,手執彩色的紙風車,三、五成群地唱歌跳舞,向觀看的人群訴說著有趣的故事。 聞風節主要的食物有雞蛋、鹹魚、洋蔥、生菜和青豆。雞蛋是已染上紅、綠、褐等各色的熟蛋。傳說天神是用泥土按蛋形製造地球,後來,地球分裂成兩半,構成了蒼穹與大地,人和動物從雞蛋裡生出來。因此,雞蛋是生命的象徵,上色意味著春意盎然,萬象更新,所以吃雞蛋表示吉祥如意。生鹹魚也是不可或缺的節日佳餚,它是由鯔魚或鯡魚用鹽和橄欖油腌製而成,肉嫩刺少,味道鮮美。吃洋蔥的習俗源於古時用它祛病去邪的傳說:據說一位法老的獨子染上一種怪病,臥床數年,百藥都不奏效。一位祭司聞訊後稟告法老,王子是因妖魔纏身而癱瘓,然後他讓人在日落時從王宮的菜園裡摘取一棵洋蔥,口中念念有詞,把它放在王子的枕頭下面,次日黎明,祭司又把洋蔥切開,掛在王子的鼻尖上方,讓他嗅洋蔥味。同時,把一串串洋蔥懸在王子床上,以及臥房和宮殿的大門上,用以驅邪避惡。不久,在聞風節的前幾天,王子痊癒離床,舉國歡騰。從此人們就把洋蔥視為神聖的食物,用以祭神。所以聞風節這一天,母親們還把洋蔥剁爛,讓兒女們食用,祈求健康平安。生菜和青豆都是春季蔬菜,在古代向生育神上供的祭品中,就有這兩種菜。現代科學家在化驗生菜成分時,發現它含有雄性激素,從而揭示了人們向生育神獻生菜的奧妙。青豆又名埃及豆,古人認為它能預防春季各種兒科傳染病,還可以醫治肝炎和腎炎等疾病。 聖賢節(Mawalid)最為狂歡熱鬧,街頭巷尾一片熱潮,整整一週,小販們聞風而動,四處吆喝叫賣著埃及豆、塑膠手槍等各類物品。到了深夜,苦行僧一面虔誠地誦揚著真主,表達自己無上的敬意,一面跟著吟誦的韻律節奏瘋狂地舞動,直到疲憊無力為止。這期間最受小孩歡迎的是,可以去打靶、盪鞦韆,以及興趣盎然地進行其他的角力活動。父母們面呈笑意,無限慈愛地看著孩子們盡情遊戲。整個城市與聖賢墓四周都沉浸在祝福和歡樂聲中。 每年6月17∼18日,尼羅河水呈綠色,向人們傳遞即將泛濫的信號,河畔的埃及人便開始舉行慶典。到了8月,洪水溢出河床,淹沒兩岸土地時,還要舉行更大規模的慶典活動,感謝尼羅河為埃及帶來沃土和甘露,這就是尼羅河的泛濫節。 數千年來,埃及人一直對尼羅河頂禮膜拜,把它視為天賜聖泉,因此關於尼羅河的傳說也非常多彩多姿。古代,每年洪水泛濫時,人們都要選出一位美女奉獻給河神,祈求河神不要讓洪水肆虐成災。這種風俗延續到今天,已經成為埃及人的一個盛大節日,所不同的是,美女是用石膏製成的。 由於科學的發展,現在每年8月份泛濫之前,水利專家測定好泛濫日,一般是在8月28日。這天人們奏起鼓樂,鳴放禮砲,然後,由伊斯蘭教長念誦可蘭經,並朗誦獻給尼羅河的頌詞,接著將石膏美女獻給河神。當美女下水時,一隊隊綵船飛奔向前,一陣陣動聽的民歌及笛聲從船上悠揚飄出,與岸上的呼聲連成一片,場面異常隆重熱鬧。晚上,尼羅河上被五顏六色的煙花砲竹映得通紅明亮,河岸上更是一片人聲沸騰。 除了上述節慶外,還有每年2月23日的聯合日,4月25日的西奈解放紀念日,5月1日的勞工節,7月23日的1952年革命紀念日,10月6日的武裝軍隊日,以及10月23日和12月24日的勝利紀念日和蘇彝士日。 這個國家的人民還有一個風俗,當一座新房子落成或舊房子整修竣工時,屋主一定要宰殺牲口祭拜神祇,祈求平安,並將宰殺牲口的血跡放在祭壇上,主人以手蘸血印在門上,來日才會好運臨門。人們在日常聊天中,都忌諱說「生病」兩字,只能說是疲倦,因為人們迷信說「生病」會招致魔鬼乘虛而入,使病情加重。 不過埃及人發病率還是非常高,頻率最高的是心臟病,其次是肺氣腫、氣喘、肺炎等其他病痛。埃及人由於受一些基本而且長期的保健問題困擾,如供水系統、排污結構、飲用水優劣不均、污水處理方法不當、醫療保健服務極度缺乏,很多人在焦慮悲傷中死亡。整個國民平均壽命才60歲。女性壽命稍長於男性,但女性在這個國家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她們除了生兒育女伺候丈夫,還得受宗教信仰各個方面的束縛,不過埃及女性對觀光客倒是非常和善親切,而且熱心助人。中國遊客入鄉隨俗學兩、三句阿拉伯語備用。如「您好嗎」,阿拉伯語唸成「衣紮雅客」;「謝謝」,阿拉伯語唸成「秀姑巒」;「不客氣」唸成「阿富灣」。


擁有強大的國防軍

埃及擁有一支現代化的強大國防力量,總統兼任三軍統帥,最高決策機構是國防委員會,主席由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由國防部長擔任,最高統帥和總司令是通過總參謀部指揮全軍。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制度。義務兵役服役期限為3年。全國軍總兵力共有45萬人,另有准軍事部隊33萬人,後備部隊41萬人。 陸軍為三軍中最主要的軍種,官兵員額32萬人,其中義務兵25萬人,志願兵7萬人,另有預備役30萬人。這支陸軍部隊有豐富的現代化實戰經驗,編組有第2和第3等兩個野戰軍團,中央、北部、西部和南部等4個軍區,擁有15個機械化步兵師、3個裝甲師、3個機動戰鬥群、2個傘兵旅、16個砲兵旅、28個突擊營、7個防空飛彈營、3個地對地短程戰術飛彈營,以及一些運輸、醫療和通信單位。 主要裝備有各型坦克3755輛,其中美製的M-60A1/A3型佔1400輛,俄製的T-54/55有895輛,T-62型佔550輛,自製的拉姆西斯II型260輛,以及M-IAI型650輛。步兵戰車690輛,其中BMP-1型220輛、BMR-600P型250輛,YRR-765型220輛。裝甲人員輸送車4300輛,其中美製的M-113A2型1900輛,瓦利德型650輛,法赫德型1000輛,BTR50/60型750輛。偵察車412輛,其中BRDM-2型300輛,突擊隊員型112輛。大砲320門,其中122糎口徑自走砲124門,M-109A2/A3型155糎口徑自走砲196門。迫擊砲2370門,其中82糎口徑迫擊砲540門,M-1943型120糎口徑迫擊砲1800門,M-160型160糎口徑迫擊砲30門。多管火箭砲(122糎口徑)356門,其中BM-11型96門,BM-21型60門,塞克爾-10/18/36等型共200門。地對地短程戰術性飛彈21枚,其中蛙-7型12枚,飛毛腿B型9枚。反坦克飛彈4600枚,其中薩格爾AT-3型1200枚,米蘭型200枚,陶1/2型為3200枚。無後座力砲107糎口徑M-11型520門。高射砲674門,其中ZPU-4型14.5糎口徑200門,ZU-32-Z型23糎口徑280門,ZSU-23-4型23糎口徑自走高射砲118門,西奈型23糎口徑自走高射砲36門,ZSU-57-2型57糎口徑自走高射砲有40門。地對空防空飛彈2096枚,其中薩姆-7型肩扛式飛彈2000枚,薩姆-9型20枚,小檞樹型26枚,復仇者型50枚。無人駕駛飛機R4E-30天眼型若干架。武裝直升機和輕便偵察機360架,火焰噴射器500具,軍用卡車和吉普車3500輛,步、機、手槍24萬支、挺。陸軍還有許多兵工廠,可以自行生產一些中、輕型武器。 海軍是重要的獨立軍種,官兵員額為2萬人,其中義務兵1.2萬人,志願兵8000人,內含2000人海岸警衛隊,另有預備役30萬人。海軍司令部設在亞歷山大海軍基地,此地也是埃及海軍維修中心所在地及最大的海軍基地,海軍大部分艦艇都部署在這裡。埃及海軍艦隊劃分成地中海和紅海兩個艦隊區,每個艦隊區各自擁有若干海軍基地。地中海艦隊區擁有亞歷山大、塞得港、馬特魯和阿布基爾等海軍基地,紅海艦隊區擁有塞法杰、蘇彝士、巴納、斯角和古爾代蓋等海軍基地,其中的塞法杰海軍基地是紅海艦隊區司令部的所在地。海軍作戰部隊叫做艦艇旅,主要的有驅逐艦旅、護衛艦旅、潛艇旅、飛彈艇旅、兩棲登陸艦旅、魚雷艇旅等,另外還有1個海軍陸戰隊旅。主要的海軍裝備有94艘艦艇,其中有4艘潛艇、1艘驅逐艦、10艘護衛艦、25艘飛彈快艇、19艘輕巡邏快艇、12艘掃雷艇、3艘兩棲登陸艦和20艘輔助艦艇。在輔助艦艇中,包括1艘英製塔里格號護衛艦、5艘訓練艦、7艘運油艦、1艘潛水支援艇和6艘拖船。海軍航空兵則擁有24架由空軍指軍的反潛武裝直升機、2架海上偵察機和27架各種用途的直升機。 空軍設有空軍司令部,官兵員額3萬人,其中義務兵1萬人,志願2萬人,另有預備役2萬人。空軍由於機種和功能的不同,被分成若干個空軍旅。1個空軍旅由3個空軍中隊和3個技術保障中隊組成,1個空軍中隊一般擁有15∼30架飛機,1個技術保障中隊由技術服務、維修、發動機、航空電子(含無線電、導航系統、雷達)等4個分隊組成。 在作戰編組方面,有7個地面攻擊機中隊、21個戰鬥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和6個攻擊直升機中隊,裝備有各型飛機1206架,其中地面攻擊機131架,包括阿爾法型42架、殲-6型44架、F-4C幽靈式29架、幻象-5E2型16架。戰鬥機327架,包括F-16A/C1型39架、米格21型67架、殲-7型53架、幻象5DE53架、幻象-2000C型15架。偵察機20架,包括幻象-5SDR型6架、米格-21R型14架。電子戰飛機7架,包括C-130H力士型2架、山毛櫸1900型1架、流3型3架、灣流4型3架、獵鷹20型3架、波音-707-366C型3架和波音-737-100型1架。直升機262架,包括反潛直升機20架、攻擊直升機101架、運輸直升機141架。教練機356袈,無人駕駛飛機49架。另有若干空對地飛彈及空對空飛彈等,並有30處空軍基地。 防空軍官兵員額8萬,其中義務兵5萬,志願兵3萬,預備役7萬,採師、旅、營、連的編制,共編組4個防空師,下轄薩姆-2型防空飛彈營40個、薩姆-3/3A型防空飛彈營50個、薩姆-6型防空飛彈營14個、霍克型防空飛彈營12個、響尾蛇型防空飛彈營14個、小檞樹型防空飛彈營12個,防空衛士型防空營18個、高砲營110個和雷達營12個。 在准軍事部隊方面,官兵員額33萬人,主要的有中央安全部隊,兵力25萬,由內政部指揮,裝備有110輛裝甲人員輸送車,多部署在開羅等大城市,主要任務是負責國家機構、外國駐埃使領館、銀行、道路、橋樑和機場等重要場所的安全保衛工作,並兼負防暴反恐等任務。 為了培訓各級軍官幹部,國內設有數十所軍事院校,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納瑟高等軍事學院、指揮與參謀學院、軍事學院、空軍學院、海軍學院、防空軍學院、軍事技術學院和技術學院等。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