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共和國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8年11月22日 (四) 14:56由Queenie.pan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目錄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Estonia)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國家。據考古挖掘表明,早在一萬年前的遠古時代,這裡就已經有原始人類存在。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愛沙尼亞人的祖先芬蘭人和烏格爾人,開始遷移到這片瀕臨波羅的海、里加灣和芬蘭灣的土地上。在以後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他們又與波羅的海沿岸和德國北部的原始部落逐漸融和在一起。

曾受日耳曼人統治

公元五世紀,愛沙尼亞人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公元十世紀,組織鬆弛的愛沙尼亞人抵抗了俄羅斯人的入侵,但是東南部地區還是被併入基輔羅斯,並和入侵的東斯拉夫人通婚,形成種族交融。十一世紀,古老的愛沙尼亞部落集團開始形成為部族。十二世紀,這些部族在反抗北日耳曼人入侵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愛沙尼亞民族。在古代歐洲的編年史料中,愛沙尼亞各部落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芬蘭部落,都被統稱為愛斯特人,而在俄國的古代史料中則被被稱為楚德人。

十二世紀下半葉,愛沙尼亞人曾經先後擊退日耳曼人和丹麥人的入侵。一二二○年,日耳曼的聖劍騎士團征服了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並組成了利沃尼亞(Livonia)同盟。在此後的三百年中,愛沙尼亞一直受日耳曼貴族和教士的統治,大部分田地也被日耳曼騎士所瓜分。愛沙尼亞人也不只一次地起來暴動,反抗征服者,最大的一次暴動發生於一三四三年四月二十三日的聖喬治紀念日,這次暴動幾乎波及到整個愛沙尼亞,農民們放火焚燒了許多日耳曼城堡,但最後暴動還是遭到鎮壓。

一五二一年,路德教徒逐漸取得了統治權。一五三五年,路德教徒傳入德國工匠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並出版了第一本愛沙尼亞文的書籍。十六世紀初,聖劍騎士團勢力衰弱,立沃尼亞已處在封建割據狀態;形成了三個分立的主教區。由於愛沙尼亞西瀕波羅的海和里加灣,北臨芬蘭灣,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海上貿易非常繁榮。塔林是當時波羅的海東岸最大的港市之一,也是東、西歐貿易來往的樞紐。隨著聖劍騎士團的衰落,各國為了爭奪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統治權也愈演愈烈。

十六世紀中葉,俄國在波羅的海沒有出海口,與西歐通商的唯一港口是北海附近的阿爾漢格爾斯克,那裡氣候寒冷,結冰期長,所以急需奪取波羅的海的不凍港。沙皇伊凡四世說:「波羅的海海水是值得用黃金來衡量」。一五五八年,沙皇伊凡四世以聖劍騎士團沒有繳納尤里耶夫貢賦為由,發動了一場長達二十四年的利沃尼亞戰爭。同年夏天,俄軍佔領了愛沙尼亞東部。同年八月,俄軍團攻塔林,這個城市在丹麥、瑞典和波蘭的支持下頑強抵抗,拒不投降,俄軍被迫轉而進攻拉脫維亞。一五六○年二月,俄軍消滅了聖劍騎士團的精銳部隊,生俘了騎士團團長福爾斯騰堡,從此使騎士團無力和俄國抗衡。一五六一年十一月,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二世(SigismundⅡ),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與利沃尼亞同盟簽訂了維爾諾條約,規定波蘭和立陶宛要對俄國宣戰;利沃尼亞因此被波蘭、立陶宛、瑞典和丹麥所瓜分。按照這個條約的規定,愛沙尼亞北部歸屬瑞典,南部劃給波蘭立陶宛王國,薩雷瑪島則由丹麥人佔有。俄國為了佔領利沃尼亞,又對瑞典和丹麥宣戰。

一五七五年,俄軍利用波蘭政局不穩,大舉進攻利沃尼亞,並佔領了除塔林以外的愛沙尼亞大部分領土。一五七九年八月,波蘭國王巴托雷率軍一矢入俄國腹地。一五八三年八月,俄國被迫和瑞典在普柳薩河畔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停戰協定,放棄對愛沙尼亞的領土要求。瑞典從而佔領了納爾瓦、雅姆和科波里耶等愛沙尼亞北方重鎮。從十七世紀中葉起,整個愛沙尼亞都處在瑞典的統治下。

一七○○年,沙皇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和丹麥及薩克森組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向瑞典宣戰。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彼得大帝率領四萬名俄軍圍攻愛沙尼亞北部重要港口納爾瓦。這次戰役充分暴露了俄軍的弱點,大部分俄軍士兵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再加上城裡的愛沙尼亞守軍頑強抵抗,使俄軍一籌莫展,當時一位愛沙尼亞作家曾生動地描述說:「俄軍像貓一樣圍著熱飯打轉轉,誰也不想燙著自己的爪子」。

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年僅十八歲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率領一萬精兵突然出現在納爾瓦俄軍陣前。上午十時,瑞軍發動總攻,半小時後衝入俄軍陣地,俄國貴族騎兵望風而逃,步兵潰不成軍。在納爾瓦會戰中,俄軍損失了一萬七千人。瑞典為了慶祝大捷,專門鑄造了刻有彼得大帝哭泣圖案的紀念章。

被俄羅斯武力兼併

一七○三年五月十六日,俄軍佔領了納爾瓦港,從此打開俄國通往歐洲的門戶。一七一○年,俄國佔領了愛沙尼亞東部地區,昔日的統治者日耳曼貴族又獲得自治的地位。一七二一年,俄國終於在長達二十一年的北方戰爭中擊敗了瑞典,根據俄瑞兩國簽署的尼斯塔德條約,俄國從瑞典手中獲得對愛沙尼亞全境的統治權。

在沙皇的統治下,愛沙尼亞被分為埃斯特梁省和里夫蘭省。十八世紀中葉,虔信派運動第一次有效地使愛沙尼亞農民皈依基督教。一八一六年和一八一九年,埃斯特梁省和里夫蘭省先後廢除了農奴制度。從一八四九年開始,農民可以獲得土地所有權。農奴的解放,為工業化大生產提供了利餘勞動力,從而加快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並為受到歐洲各國浪漫主義和民族主義趨勢所鼓勵的愛沙尼亞民族覺醒提供了經濟基礎。

十九世紀中葉,愛沙尼亞民族文學創始人費爾曼和克列茨瓦爾德共同搜集編寫了史詩「卡列維波埃格」,這部作品生動描寫了民族英雄卡列維波埃格頑強反抗入侵者的英勇事跡,它的出版迅速推動了民族主義思潮的湧現。十九世紀下半葉,埃斯特梁省已經成為俄國工業最發達的省份。工業化進程需要更多的勞力和消費市場,而愛沙尼亞的地主多是日耳曼聖劍騎士團的子孫後代,在農村擁有廣泛的勢力。所以,沙俄政府有時也支持愛沙尼亞的民族主義運動,想通過它來抵制日耳曼人的勢力。一八八○年,沙皇在愛沙尼亞境內全力以赴地推行俄羅斯化政策,使境內農 民原先對沙皇尚存的一絲好感也蕩然無存。

一九○○年,愛沙尼亞已成為當時世界少有的沒有文盲的民族,他們為文化的進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而感到自豪,並要求在地方政治和行政上有發言權。一九○五年至一九○七年,愛沙尼亞人民參加了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力圖推翻沙皇統治,獲得廣泛的自治權。

曾經獲得短暫獨立

一九一七年,愛沙尼亞人民參加了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同年十一月八日,維克多‧金齊薩普建立了短暫的蘇維埃政權。同月二十八日,民族主義者成立了民族委員會,決定斷絕和俄國的關係。次月,民族黨在全國大選中擊敗共產黨,獲得百分之六十三的選票。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四日,新國會宣布正式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脫離蘇聯的掌握宣告獨立,但德國乘著混亂的局面於次月佔領了愛沙尼亞。後來德國戰敗,蘇軍進入愛沙尼亞,推翻了愛沙尼亞共和國的新政府。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愛沙尼亞共產黨人在蘇軍的扶持下,宣告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定都納爾瓦。當時,俄羅斯聯邦人民委員會也承認愛沙尼亞的獨立,並和它建立了外交關係,簽訂了和平條約。

一九一九年五月九日,愛沙尼亞民族自衛軍在英國、美國、瑞典、丹麥和芬蘭的支持下,推翻蘇維埃政權,重新成立了愛沙尼亞共和國。翌年二月二日,蘇聯和愛沙尼亞簽訂了塔爾圖和約,正式承認愛沙尼亞的獨立和主權,並確定了兩國邊界。

愛沙尼亞獨立後,進行了有利於農業發展的土地改革運動,但由於失去了蘇聯的工業市場,使工業受到很大的損害,大型機械廠或是倒閉,或是陷入小工場狀態,五金業和紡織業工人減少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工人失業人數的增加,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一九二四年,共黨份子乘機發動了一次武裝暴動,因領導人雀克多‧金齊薩普被殺而失敗。事後政府解散工會,宣布共產黨是非法組織,逮捕了一批共產黨人。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和法西斯勢力的擴張,也波及愛沙尼亞。一九三四年,執政黨宣布解散國會,實行一黨專制。一九三八年,愛沙尼亞重新恢復了民主制度。

被蘇聯武力所併吞

一九三九年,愛沙尼亞和蘇聯簽訂了英洛托夫里實特洛甫條約,將沿海的港口租借給蘇聯作為軍事基地。同年八月二十三日,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約一星期後,希特勒進攻波蘭,掀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次月二十八日,蘇德兩國又簽訂了「蘇德友好邊界條約」。為了在東歐劃分勢力範圍,蘇德雙方還秘密簽署了補充議定書,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被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一九四○年六月,蘇聯根據這個議定書,悍然出兵佔領了愛沙尼亞,推翻了合法政府。次月二十一日,當地共產黨在蘇軍扶持下宣布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八月六日,愛沙尼亞正式併入蘇聯,歐美各國拒絕承認這項併吞。一年的蘇聯恐怖統治,加上把愛沙尼亞人集體流放至西伯利亞的手段,史達林使愛沙尼亞人忘記曾經統治過他們的德國人有多可旬;以致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軍入侵蘇聯,趕走了愛沙尼亞境內的蘇軍,而當納粹德軍耀武揚威列隊進入塔林時,居然有人把德軍當作解放者。但不久後就清醒過來,不過是換了個恐怖的統治者而已,絕望的愛沙尼亞人因而大批逃亡國外,大部分奔向與愛沙尼亞有血緣關係的鄰國芬蘭。戰前的愛沙尼亞共和國的官員們,則在中立國瑞典成立了愛沙尼亞流亡政府。

一九四四年,蘇軍在大反攻中趕走了境內的德軍,並以另一個「解放者」的身分重反波羅的海。愛沙尼亞作家揚‧卡浦林斯基(Jaan Kaplinski)抱怨道:「生活在外國人統治下固然很難,但硬要我們稱統治者為解放者就更難了。」當初近一百萬名人口的愛沙尼亞,在史達林暴政的統治下,被流放或永遠消失的人口高達數萬名。而蘇聯則不斷向愛沙尼亞大量移民,平均每年有七千至八千人,因而加深了民族矛盾。此外,隨著蘇軍的入侵,愛沙尼亞共和國原有的國旗也銷聲匿跡,誰要是保有它誰就會被逮捕;史達林並在愛沙尼亞境內強制實施農業集體化,將當地農民降為農奴。

一九五○年,在愛沙尼亞當地出生的共產黨領導人因被控是民族主義分子而被清洗,伐替他們的是出生在蘇聯的愛沙尼亞人。史達林死後,還活著的流放者大多回到故鄉,文化上的俄羅斯化也大多停止,但是蘇聯移民仍在不斷流入,非民族化的過程還在繼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蘇聯當局放鬆了對愛沙尼亞的控制,每年有幾千名外國人訪問愛沙尼亞的控制,每年有幾千名外國人訪問愛少尼亞。許多國際性科學會議也在愛沙尼亞舉行,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有關油頁岩的研討會。著名的男聲合唱團也多次出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一些芬蘭人和愛沙尼亞人通婚,新娘被准許移居芬蘭。有許多愛沙尼亞人有親戚在國外,雖然取得旅遊簽證的手續十分麻煩,但仍有不少人想方設法回國探親。

在愛沙尼亞的北部還可以收看到芬蘭電視節目,這是當時在蘇聯控制的土地上,唯一能夠收看到外國電視節目的地方。由於當時的芬蘭通過自己的檢查制度,儘量不放映可能得罪強鄰蘇聯的節目,所以蘇聯也願意接受這個獨特的電視媒體窗口,使中立的西方新聞報導直接傳入愛沙尼亞。另外,也有人收聽英國廣播電台和美國之音的廣播。愛沙尼亞也是全蘇要求人權的中心,一九六九年一個由梅軍軍官領導的地下組織「爭取政治自由聯合會」在塔林被克格勃特工發現,這個組織曾印發了幾萬份民主運動綱領。

愛沙尼亞文化的民族化也被當時的執政者所接受。一九六九年五月,有二十五萬愛沙尼亞人參加了塔爾圖長毛象徵歌詠節,傳統的愛沙尼亞民歌佔據優勢,來訪的芬蘭合唱團受到熱烈的歡迎;而俄羅斯合唱團則受到冷遇。在這次歌詠節閉幕式結束後,在場的觀眾反復高唱愛國歌曲。

在公共汽車上和公共場所,人們咒罵俄羅斯人已成為「習慣」,不算一回事。即使是愛沙尼亞的高級官員也會詼諧地取笑俄羅斯人,取笑他們缺乏文化。學生們在公開組織的遊行中,也反復喊著非正統的口號和高唱民族主義歌曲。一九七二年四月二十日電視轉播捷克隊在世界冰球錦標賽中戰勝蘇聯隊取得冠軍時,塔林工藝學校的學生們高呼「我們勝利了!」奔上街頭,因此有些人被捕,很多人被開除。在一九七六年的時候,境內的愛沙尼亞人只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蘇聯移民已多達百分之三十五。到了蘇聯由戈巴契夫執政後,愛沙尼亞境內的民族矛盾更加表面化。

脫離蘇聯走向獨立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數百名愛沙尼亞人在塔林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要求廢除一九三九年的蘇德條約,使愛沙尼亞恢復獨立和自由。一九八八年四月,許多愛沙尼亞的作家、記者、藝術家和戲劇工作者們,在「愛沙尼亞文化創造者大會」上,表達強烈反對莫斯科方面繼續在愛沙尼亞境內開採磷礦,因為這項行為將為長久以來環境嚴重受損的愛沙尼亞,帶來一場生態方面的災難。愛沙尼亞戲劇兼電影導演,同時也是戲劇協會主席的麥克‧米基維(Mikk Mikiwer)曾說:「愛沙尼亞的問題,只能在愛沙尼亞境內解決。我們必須討論一切關於自己國家的事情,包括我們和蘇聯的關係,讓我們仔細思考自己是誰?我們在那裡?以及我們想要什麼?我們不須害怕、不要禁忌,真理就是真理,沒有別的。」這些是愛沙尼亞有史以來第一次沒有受檢查的公開言論,它就像是堤防的第一個缺口,自此以後,愛沙尼亞人民就像決堤的洪水般,肆無忌憚地公開談論政治和心中想說的話,包括抨擊莫斯科當局對弱小民族的俄羅斯化,對愛沙尼亞原料的剝削和浪費,以及對愛沙尼亞環境的破壞等政策。他們不再稱蘇軍的駐紮是解放,而改口稱之為佔領。並且公開議論莫斯科當局的清算、排除異己,集體流放及史達林時代的犧牲者,甚至對共產黨及蘇維埃共和國政府的領導表示憤怒。

同年六月,十五萬名群眾在塔林聚集,振奮的人們一面唱著愛國歌曲,一面搖動著愛沙尼亞藍、黑和白的三色國旗。從此人們就時常談論這次「唱 歌的革命」。在接下來的一、兩個月中,愛沙尼亞人自深深的沮喪中甦醒,產生了蘇聯境內首度爭取自主權的運動。同時在塔林及塔爾圖兩大城市的大學教授推動下,愛沙尼亞全國成為一個巨大的思想工廠,高級知識分子們開始設計了各種企劃、建議、草案及法案,使人們興起了無限的希望,相信愛沙尼亞人能夠在自己的國家內當家作主,連愛沙尼亞的共產黨也說出了同樣的話。

在同年的十月一日,愛沙亞人民陣線舉行成立大會,一致通過一項旨在爭取經濟獨立和自主權的綱領。這個陣線的領導人幾乎全是共產黨人,成員中有百分之九十是愛沙尼亞人,這個陣線的奮鬥目標是爭取愛沙尼亞的主權和獨立。次月十六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召開非常會議,率先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它規定蘇聯法律必須經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認可,才能在境內生效;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還有權暫停蘇聯立法文件的實行。在同一時期,愛沙尼亞的綠黨折除了和蘇聯交界處帶刺鐵絲網等障礙物,連當地駐軍也來從旁協助。

同月十九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兩院立法建議委員會聯席會議否決了愛沙尼亞的憲法修正案。同月二十六日,戈巴契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會議上,指責波羅的海三小國的獨立要求。

一九八九年二月二十四日,愛沙尼亞境內重新使用愛沙尼亞的國旗。同年八月八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新的人民代表選舉法,對選民和代表的資格進行限制。同月二十三日,是蘇德條約簽訂的五十週年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小國的人民陣線,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約有兩百萬人手拉手地組成一條長達六百二十公里的「人鏈」(Human Chain),從塔林、里加至維爾紐斯,把三國首都聯結起來,宣示人權,爭取自由民主。示威者高唱舊國歌,呼喊反蘇口號,譴責蘇德條約及其秘密協定,要求脫離蘇聯而獨立。

同年十一月十二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宣布愛沙尼亞一九四○年加入蘇聯的宣言無法律效力。同月二十七日,蘇聯議會通過了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經濟自主權法。它規定波羅的海沿岸三國有權為了各自的利益來掌握和支配各自領土上的自然資源,有權調整各個經濟部門。次月二十三日,愛沙尼亞的人民代表呼吁廢除蘇德條約,他們指出當年愛沙尼亞是在蘇聯軍事佔領下被迫加入蘇聯。同日,在蘇聯第二次人民代表大會上,以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雅科夫為首的調查波羅的海問題專門委員會向大會匯報調查結果時指出,一九三九年的蘇德秘密議定書違背了 蘇聯法律,背離了蘇聯對第三國承擔的條約義務,所以從法律上說,它是一個違法的文件。最後,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這個秘密議定書從簽訂時起在法律上就是無效的。

在一九九○年三月十八日舉行的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選舉中,主張脫離蘇聯的人民陣線戰勝了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人民陣線領導人阿諾爾德‧呂特爾(Arnoid Ruutel)當選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愛沙尼亞共黨召開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多數代表贊成修改黨的 綱領草案,主張成為獨立的愛沙尼亞共產黨。同月三十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蘇聯憲法在愛沙尼亞境內無效,並通過了關於國家地位的過渡性文件。同年四月,埃德加‧薩維沙爾(Edgar Savisaar)出任總理。同月四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要求愛沙尼亞撤回獨立宣言,否則將採取制裁措施。同月十九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主席呂特爾和總理薩維沙爾飛往莫斯科,與戈巴契夫就愛沙尼亞獨立問題舉行會議,但未取得任何協議。

同年五月八日,愛沙尼亞議會表決通過更改國名和國旗的法令,正式定國名為愛沙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Estonia),以一九四○年以前的藍、黑、白橫條相間的舊國旗為國旗。同月十六日,議會又通過了一項臨時制度原則法令,宣布愛沙尼亞政府機關、法院和檢察院不再從屬蘇聯相應的機構管轄。同月二十一日,境內的俄羅斯人舉行罷工,反對愛沙尼亞獨立,要求呂特爾總統辭職。

在爭取國家獨立的過程中,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及拉脫維亞的領導人採取聯合行動,同年五月在塔林簽署了三國全作宣言,決定恢復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波羅的海委員會同盟,成立波羅的海統一市場,實行共同貨幣和關稅,設立波羅的海特別基金會。三國還就經濟發展戰略分工達成協議,並分頭制定電子通訊、能源和石油供應等多向選擇綱要。另外,三國還聯合發表了關於加入歐洲安全委員會的聲明。

同年六月十一日,愛沙尼亞外交部長訪問挪威,尋求經濟援助。同年七月二十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表了致波羅的海三國人民的公開信,要求三國和蘇聯重新簽訂新的聯盟條約。同年十二月一日,波羅的海三小國議會舉行第一次聯席會議,拒絕簽署新的聯盟條約,並就蘇軍撤出問題進行討論,呼籲西方國家承認他們的獨立。

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三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葉爾欽和波羅的海三小國領導人在塔林發表聯合聲明,指責戈巴契夫的政策,並宣布在波羅的海三小國主權受到威脅時,準備互相援助和支持。同月十五日,塔林舉行群眾集會,反對物價上漲,要求薩雀沙爾政府辭職,重新舉行議會選舉。同年三月三日,有一百一十萬人參加全民公決,投票結果表示大多數人希望恢復愛沙尼亞國家主權和獨立。

蘇聯在同年八月十九日發生政變,愛沙尼亞趁機於同月二十日宣告徹底脫離蘇聯而獨立。同月二十四日,愛沙尼亞政府通過一項禁止共產黨在境內的決議。同年九月二日,美國總統老布希正式承認愛沙尼亞的獨立,並決定建立兩國外交關係,派助理國務卿柯蒂斯‧卡羅前往塔林討論建交的細節問題。同月六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在國務會議上正式承認愛沙尼亞的獨立地位。同日,歐洲共同體決定在經濟上支持愛沙尼亞,建議儘快簽訂經貿合作協定,幫助愛沙尼亞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以幫助愛少尼亞享受西方二十四國執行的對東歐國家的援助計劃。

同月十一日,美國宣布解凍愛沙尼亞於一九四○年,加入蘇聯前存放在美國的金融資產,並給予最惠國待遇。同日愛沙尼亞與中共建交。同月十四日,美國國務卿貝克訪問波羅的海三小國,宣布向三小國提供一千四百萬美元的財政援助。同月十六日,愛沙尼亞加入國際原子能總署;次日並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同年十月十五日,痂入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同年十一月八日,與台灣簽署經濟合作備忘錄及互設貿易代表團協定。此外,愛沙尼亞在獨立後還分別與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哈薩克和吉爾吉斯等國簽訂了雙邊協定,以保持傳統的經濟聯繫, 特別是工業原料的供給。但聯盟解體後中斷了的經濟聯繫已難恢復,致使愛沙尼亞經濟遭受沉重打擊。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四日,工業和能源部負責人宣布,由於缺乏燃料油,首都塔林所有鍋爐房都將停工。同月十六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實行為時三個月的全國經濟緊急狀態,援予政府特別權力處理經濟事務,以便使國家儘快擺脫日益惡化的經濟狀況。同月二十三日,埃德加‧薩維沙爾因未能緩解造成食品和能源嚴重短缺的經濟危機而被迫辭職,季特‧魏赫(Tiit Vahi)被任命為新總理。

同月三十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團訪問愛少尼亞,這個組織的經濟專家在記者招待會上指出,愛沙尼亞經濟最嚴重的問題是停止了與原蘇聯各共和國的經濟貿易,原料和能源的進口價格比出口成品的價格超前增長,外貿逆差擴大。次月,俄羅斯派代表團抵達塔林,討論關於撤軍問題,但會談未能就撤軍的具體時間達成協議。此外,愛沙尼亞和俄羅斯還存在領土問題,因一九四四年愛沙尼亞和俄羅斯還存在領土問題,因一九四四年愛沙尼亞曾將一千八百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俄羅斯的普斯科夫州管轄。同月六日,美國副總統奎爾訪問愛沙尼亞,主持了美駐愛大使 館的開館儀式。同月二十七日,西歐和日本與愛沙尼亞簽署了一項貿易經濟合作協定,規定雙方在貿易上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

在一九九二年九月舉行的首次總統選舉中,阿諾爾德‧呂特爾敗給民族主義者的倫納爾特‧梅利(Lennart Meri),他提名議員馬爾特‧拉爾為新總理。同月二十八日,愛沙尼亞加入GATT。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四日加入歐洲理事會,一九九四年二月三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平夥伴,同年五月九日獲得歐洲聯盟「準會員國」的地位,同月十二日與英國簽署投資保障暨避免雙重課稅協定 ,同年八月三十日境內俄軍撤離。一九九六年九月,梅利總統連選連任,由魏赫出任總理。二○○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再度選出阿諾爾德‧馬特爾為總統。

採三檯分立的政體

  一九九二年六月經全國公民投票表決通過,愛沙尼亞廢除了一九四○年七月十五日通過的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恢復了一九四○年前的國家憲法,並加以修改和補充。   按照憲法的規定,愛沙尼亞共和國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使用一九四○年以前藍、黑、白三色橫條的國旗,國歌和國徽。以二月二十四日為國慶日。   總統是國家的元首,由國會選舉產生,如果投票結果未贏得三分之二,必須由國會及地方議會議員組成的選舉團再投票決定,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一次。總統有權簽署國家的法律或法令,或將法案退回議會重新討論,但經議會表決通過後,必須予以簽署公布生效。總統還有權向 議會提出政府首腦的人選,但不得通過總統令介入重要的法律。   立法權屬於議會,採一院制,負責審議、制定和通過國家的各項法令、法規和法律,監督國家各種預算的實施。共有一百零一名議員,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以連選連任;設有一名議長和兩名副議長,由議員投票互選產生。議員在議會上所發表的各種言論和所為的各種 表決,不受行政權的干涉,除非是重罪的現行犯,未經議會的同意,司法單位或軍警機構,不得傳訊、拘提或關押議員。議員在任期內,不得擔任國家權力機關的任何職務。   行政權屬於部長會議,主席就是內閣總理,是國家的最高行政首長,由總統提名經議會表決通過後正式任命,向議會負責。內閣除了總理外,還設有外交、內政、經濟、財政、交通及通訊、勞工、環境、教育、商業和衛生等部,各部部長均由總理提名,經議會表決通過後正式任命之 。內閣主要職責為提出國家的各項預算,制定各種重要的政策,徵得議會同意後加以實施,並保證公權力的權威。   在行政區域劃分上,全國擁有哈爾尤(Harjumaa)、希烏(Hiiumaa)、伊達‧維魯(Ida-Virumaa)、約格瓦(Jogevamaa)、耶爾瓦(Jarvamaa)、萊內(Laanemaa)、萊內‧維魯(Laane Virumaa)、派爾努(Parnumaa)、珀爾瓦(Polvamaa)、拉普拉(Raplamaa)、薩雷(Saaremaa)、塔爾圖(Tartumaa)、瓦爾加(Valgamaa)、維爾揚迪(Viljanaimaa)和沃魯(Vorumaa)等十五個縣和科赫特拉‧耶爾韋(Kohtla‧Jarve)、納爾瓦(Narva)、派爾努(Parnu)、錫拉邁埃(Sillamae)、塔林 (Tallin)和塔爾圖(Tartu)等六個直轄市。縣和直轄市都是國家的一級行政區。縣下轄有教區(vald/parish)、自治市(alev/borough)或市鎮(linn/town)。教區下轄有小自治市(alevik)和村(Kula),但它們不具有行政職能。現在全國共有三十四個城鎮、二十四個自治市和一百九十三個教 區,另有三千二百七十四個村和一百六十八個小自治市。   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法院分為最高法院、縣級法院和鎮級法院等三級,縣級和鎮級法院是初審法院,負責受理各類刑事和民事案件,並做出判決,被告不服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內上訴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是終審法院,有權核查縣級和鎮級法院的判決, 並作出維持 原判或改判的裁決。各級法院的法官和最高法院的助理法官都由議會選舉產生,縣級和鎮級法院的助理法官由當地居民選舉產生。最高法院院長由總統提名,經議會 表決通過後才能正式上任。公共檢察體系由國家檢察員辦公室和所屬的縣級及鎮級檢察官辦公室組成。國家檢察員辦公室主任也由總統提名,經議會表決通過後才能正式上任。   這個國家也有一些政黨,其中的愛沙尼亞社會民主黨創建於一九九○年九月十九日,主張農業私有化和市場經濟。鄉村農民聯盟黨也是國內重要的政黨,前總統梅利和總理魏赫就是該黨的領袖人物,也主強經濟自由化,親西歐和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人民陣線成立於一九八八年, 黨員眾多,各界精英不少,曾領導人民持續鬥爭使國家恢復了獨立。國民獨立黨成立於一九八九年八月,堅持國家的獨立自主,促進經濟繁榮,改善人民生活。基督教民主黨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七月,主張市場經濟,有黨員八千多人。愛沙尼亞公民代表大會成立於一九九○年,也是國內重 要的政治團體,它代表愛沙尼亞本民族的利益,在國內有很大的影響力。

地勢平坦湖泊眾多

  這個國家的位置在碧波萬頃的波羅的海東海岸,介於東經二十一度三十五分至二十七度四十五分,北緯五十八度三十二分至五十九度五十五分間。北隔芬蘭灣與八十公里外的芬蘭遙遙相望,西瀕波羅的海和里加灣(Gult of Riga)與瑞典對峙,東以楚德湖和納爾瓦河為界和俄羅斯毗鄰,南與拉脫維亞接壤。國土東西寬三百五十二公里,南北長兩百四十公里。全國總面積約四萬五千二百二十六平方公里,約合一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平方哩,是波羅的海東岸三國中面積最小的國家。

  愛沙尼亞這個名詞的意思是「臨水而居的人」,地表受冰川作用顯著,大部分地區是被冰川夷平的低平原,地理環境的特色是地勢平坦,平均海拔只有四十八點八公尺,海拔在九十一公尺以上的土地只佔領土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南部有高低起伏的冰磧丘,麥納瑪基(Munamagi)山是國 內最高的山峰,海拔為三百一十八公尺,位於境內東南丘陵地帶。中部有平緩的長丘,多為東北到西南的走向,也有微微起伏的平原,以及多沼澤地和漥地。這裡的樹木多稀疏而矮小,多數好像都被黃色的沼澤地吞沒似的,越往西南面沼澤越寬闊。北部沿海地區綿延著許多野花叢生的小 山崗,沿岸有許多灰色石灰石岩層,形成了險峻的絕壁,有的高達五十公尺,經過千百年來的風雨和海浪的襲擊,形成千奇百怪的形狀。   境內河流遍布,但一般都較短小,最長的河流是派爾努河也只有一百四十二公里長,境內主要河流有納爾瓦(Narva)河和埃邁厄吉河等。這個國家沼澤面積達八千一百三十八平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十八。境內湖泊眾多,共有一千五百多個,湖泊面積達五千二百六十二平 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一。最大的湖泊是楚德(Luds)湖,它又名佩普西(Peipus)湖,面積達三千五百四十八平方公里,水深平均只有十五公尺,湖底大部分是淤泥,僅南部湖底有沙,四周湖岸地勢較低,結冰期每年長達六個月。普斯科夫(Paskov)湖是國內第二大湖泊,沃爾 茨湖為國內第三大湖。

  這個國家的海岸線長達三千七百九十四公里,共有八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面積達四千零六十一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九。最大的島嶼是薩雷瑪(Saaremaa)島,它位於里加灣口,面積約兩千六百七十四平方公里,整個島嶼主要由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島的北部和西部 有許多小山崗和丘陵,東部和南部地勢較低。島上土壤肥沃,住有三萬八千多名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這個島嶼還建有大堤壩和鄰近的穆胡島相連。薩雷瑪島仍保存了中古世紀歐洲的純樸,寧靜的田園生活有如幻境仙鄉。   穆胡(Muhu)島位於薩雷瑪島東北面,面積約兩百零二平方公里,島嶼大部分也是由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土質肥沃,有三千五百多名島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島上最主要的村莊庫依瓦斯圖(Kuivastu)是通往本土的渡口,經常有船隻來往。

  希鳥瑪(Hiiumaa)島是國內的第二大島嶼,也是穆胡群島北端的一個大島,它的位置在東經二十二度四十一分、北緯五十八度五十二分,也就是在里加灣西北部,面積約九百八十九平方公里,島嶼由海相沉積石灰岩構成,現有一萬一千多名島民,主要居民點卡爾德拉(Kardla)位於島 的東北岸,有公路通往島上的各個村莊。島民主要從事畜牧業和漁業。此外,國內主要島嶼還有伏爾姆西(Vormsi)島、阿布拉卡薩爾(AbruRa Saar)島和吉哈姆(Kihnu)島等。

  這個國家正好處在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中間地帶,所以儘管地處高緯度地區,但卻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冬天溫和,夏季涼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要比同緯度的內陸國家暖和,新年期間常常不會下雪,冬季滑雪的時間也很短,海岸附近的冰也很薄,有此地方的河 流可以全年通航。二月分平均氣溫約為攝氏零下五度,冬季雖不寒冷,但受波羅的海海洋氣團影響,相當潮濕,在每年的十二月裡幾乎有半個月的時間是被濃霧所瀰漫。夏季則非常涼爽,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只有十七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在國境最西部的維斯倫迪島(Vislandi Island)為六度,在最東部為四點二至四點五度。年雨量海岸區為五百公厘,山區可達七百公厘,降雨主要集中在夏末,春季最少。每年十二月底至翌年三月底為降雪期,在一月時幾乎全境被白雪所覆蓋。此外,愛沙尼亞地勢平坦,加上水氣蒸氣慢,因此經常造成澇災。海岸地區風沙很 厲害,沿海的山崗多係沙丘組成,它們每年以二至三公尺的速度向內陸推進,所以沿海地區栽植了許多防風林,使沙丘變成山崗,藉以防止沙丘的向內陸移動。

畜牧發達資源貧乏

  這個國家的農業產值只佔國民總產值的百分之四點六八。獨立前,境內共有一百九十二個集體農莊和一百二十六個國營農場,共有八萬三千多名農民。獨立後,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解散集體農莊,恢復私人農場和個體農戶,目前國內已有三千二百五十多個私人農場和一萬五千 多戶個體農戶。

  耕地面積為九十二萬六千五百多公頃,土地一般不宜農耕,礫石廣布,耕種條件差。種植業主要是為畜牧業服務,大部分耕地種植飼料作物。主要農作物年產量為穀物九十六萬七千四百多噸、馬鈴薯八十六萬四千三百多噸、甜菜五十六萬三千多噸、亞麻八千五百多噸、各種蔬菜十五 萬六千三百多噸和各類水果八萬三千六百多噸。糧食產量尚無法達到自給水準,每年需從國外大量進口。

  林業資源還算豐富,森林面積為一百三十七萬八千九百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約百分之三十九點五,主要植被由混合林組成,約有九十多種樹木和灌木,主要樹種是松樹、冷杉、白楊樹和白樺樹。木材的年採伐量約兩百十八萬九千多立方公尺。由於長期採伐森林,使林地面積減少了百 分之十五以上。主要木材產品有紙、紙漿、膠合板和傢俱等。塔林、塔爾圖、派爾努和凱拉等都是國內主要的木材加工業中心。

  這個國家的畜牧業很發達,農民一般以從事畜牧業為主,種植業反而成為副業。畜牧業年產值約佔國民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一,是種植業年產值的兩倍。現在國內共有牛五十一萬六千五百多頭,奶牛二十九萬三千九百多頭、豬一百一十五萬八千三百多頭、羊十四萬三千五百多隻,各類 家禽九十五萬八千二百多隻。畜產品不僅可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可以出口。愛沙尼亞每年生產牛奶一百二十八萬三千多噸、牛肉十二萬三千五百多噸、豬肉八萬四千三百多噸、羊肉一萬八千五百多噸、雞肉五千八百多噸、雞蛋六十二萬三千八百多噸。

  這個國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大小島嶼,沿海居民多靠捕魚為生,是個漁業之邦,這裡所捕獲的鯉魚和鯡魚及鰻魚等,據說味道特別鮮美,自古以來便是皇族貴冑的席上珍餚,今日也是國內高級食品店中的搶手貨。目前,國內各大漁港都擁有現代化的大型拖網漁船隊。

  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東岸三國中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礦產資源是油頁岩和泥炭,油頁岩集中分布在北部的芬蘭灣沿岸,總儲量達一百五十億噸,年開採量達三千五百萬噸,油頁岩提煉的大量可燃氣體可以用於火力發電,油頁岩還可以應用於化學工業和建築業。磷鈣土主要分 布在塔林附近,已探明磷鈣土儲量為三億五千八百多萬噸。泥炭儲量也很豐富。境內有大型磷灰石礦床。這個國家很重視環境保護,平均每年將百分之二點五的國民收入投入環保事業,並以立法形式規定,採礦業不得廢棄開採過的土地。這使得愛沙尼亞的礦井和露天採礦場都避免了對自 然景觀的破壞,在採空的礦場上種著松樹和白樺樹。雖然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三國中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除了油頁岩,磷鈣土和泥炭外,其他礦產資源卻相當貧乏,石油、天然氣、煤和鐵等,都要依賴進口。過去這些工業原料 都由前蘇聯各加盟國供應,現在卻要按國際市場價格用外匯購買,使目前的國民經濟發展受到較大的限制。

  這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準較高,工業產值佔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工業門類也比較齊全,擁有較發達的機械製造業和電子儀表業,另外還有金屬加工業、木材加工業、造紙業、建材業、紡織業、電力工業和食品加工業等。主要工業區分布在芬蘭灣沿岸狹長地帶,形成了塔 林、科赫特拉亞爾韋和納爾瓦等三個工業核心區。主要工業產品有油頁岩開採設備、電機、石油開採設備、化工設備、農業和畜牧業機械、推土機、儀表、火柴、造紙、傢俱、膠合板、棉布、毛料、麻布、絲綢、毛巾、手帕、鞋、針織品、鋼鐵、挖土機、礦車、罐頭食品、全自動和半自 動機床、苯、粘合劑、合成樹脂、甲醛、洗滌劑和水泥等。每年可以生產水泥一百一十三萬八千多噸、紙九萬三千多噸、鋼一萬一千多噸、掘土機一千六百八十多台、化肥二十一萬四千八百多噸、合成洗滌劑四萬八千多噸、棉布一億八千七百多萬平方公尺、鞋八百七十萬雙、針織品兩千 三百二十萬件。

  愛沙尼亞的食品加工業比較發達,它的產值佔全部工業產值的三分之一,主要有魚類、肉類和奶製品加工,每年可以生產香腸四萬九千三百噸、動物油三萬一千三百多噸、奶製品四十一萬六千五百多噸、糖果五萬三千七百多噸和各類食品罐頭三億四千一百多萬罐。

  這個國家的電力工業比較發達,年發電量達一百七十六億度,人均發電量居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之首,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電力是燃燒油頁岩的火力發電廠所供應的。納爾瓦市附近的愛沙尼亞火電站於一九六八年建成投產,它的發電量佔波羅的海三國總發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另外,納爾瓦水電站和埃爾拉瑪泥炭發電站也是國內重要的發電站。

  在對外貿易方面,平均全年輸出總值約二十一億一千三百萬美元,主要的輸出品有油頁岩開採機械、挖土機、推土機、礦車、傢俱、膠合板、化學製品、木材、鞋、食品和牛奶等。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二十一億六千五百五十萬美元,主要輸入品有機器設備、化學製品、紡織品、汽車 及其零配件、礦產品、紙、紙漿、塑膠製品、石油、鋼鐵、煤、天然氣、大麥、小麥、黑麥、大米、家電和各種工業原料等。主要的貿易對象有芬蘭、俄羅斯、瑞典、德國、拉脫維亞、荷蘭和烏克蘭等。

  愛沙尼亞原係前蘇聯地區最小、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人民平均財富和人民平均消費水準和住屋面積等,都名列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之首。此外,愛沙尼亞已進行貨幣改革,貨幣單位叫做克朗(Kroon),芬蘭馬克也可通用。國民平均所得每人每年四千三百美元。

  在交通方面,航空和海上運輸比較發達。在航空方面,愛沙尼亞航空公司(Estonian Air)接收有十餘架蘇聯解體後的俄製民航機,再向國際市場購得少數美製波音公司的二手機,以及少數新機,闢有從首都塔林飛往芬蘭的赫爾辛基、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德國的法蘭克福、俄羅斯的莫斯科和立陶宛的維爾紐斯等都市,以及國內的各主要城市。此外,由瑞典、丹麥和挪威三 國聯合經營的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SAS)、芬蘭航空公司(Finnair)、德國的漢莎航空公司(Lufthansa)和荷蘭航空公司(KLM)等國際知名的大航空公司,也參與愛沙尼亞的國際航空線的競爭。海運方面,塔林港是全國最大的海港,闢有赫爾辛基和斯德哥爾摩的定期海上航線,每天都有班 輪往返。愛沙尼亞輪船公司(Estonia Shipping Company)每天也有一個航次的班輪前往斯德哥爾摩,航程約八小時。此外,納爾瓦港也是國內重要的港口。在陸上交通方面,鐵路是愛沙尼亞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全國鐵路總長約一千多公里,承擔了全國貨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八,自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都有火車直達塔林,但因火車速度緩 慢,單向車程高達十二個多小時。公路全長約兩萬四千八百多公里,大多數是高級柏油路面,平均每千人擁有一百八十輛汽車,有長途巴士營運國內外客貨運輸。

觀光旅遊業受重視

  這個國家為了振興經濟,增加外匯收入,因此對無煙囟工業的觀光旅遊業非常重視,歡迎各國觀光客前往訪問。我國人民前往愛沙尼亞旅行,必須事先辦理簽證,可在出國之前委托鳳凰國際旅行社代辦,所需文件為效期半年以上的護照正本,一吋半身脫帽照片一張,簽證規費約二十 美元,辦理簽證延期手續費十美元,逼留愛沙尼亞全部時間為九十天。

  不論經由飛機、船隻或鐵、公路出入境之旅客,均需接受行李檢查。每名成年旅客入境可以免稅攜入香煙兩百支、烈酒一瓶,及其他隨身生活必需品和少許禮品,超額攜入之煙酒會被課以百分之七十貨物稅。外幣之攜入需申報,攜出外幣之金額不得超出攜入之金額。動植物之攜入需 先申請農政單位之許可,琥珀和藝品之鉅額出口需先向文化部申請許可,非疫區之旅客勿需檢疫證明。

  這個國家的電話不大先進,愛沙尼亞的電話國碼為372。公共電話還算普及,打公共電話要使用硬幣,每次通話三分鐘。自當地打國際電話至台北應撥8—10—886—2再加電話號碼。當地緊急電話號碼火警為01,報警為02,救護車為03,瓦斯漏氣為04。自愛沙尼亞寄信到台北要透過第 三國代轉,寄出寄入的郵件和包裹,最好在信封上加註經由芬蘭(Via Finland),會較便捷。

  當地流行小費制度,餐廳帳單皆已含百分之五的服務費,但仍可酌給零錢當小費。飯店行李伕每次給一美元小費,房間清潔工每天也要給一美元小費。總之,出門在外,多帶零錢,並換些小額克朗,廣結善緣,皆大歡喜。

  餐廳多收現金,且價格低廉,大餐廳多要預約,可收取美元及使用國際信用卡。主要電源規格為兩百二十伏特五十周波交流電,電視系統為SECAM。當地衛生情況尚可,自來水不可生飲。醫藥缺乏,個人常用藥品在出國前應帶足;感冒、腸胃、痛風、高血壓和萬用藥膏不能缺。在時 差方面 ,愛沙尼亞時間比台北慢七小時。

  這個國家的政府機關和一般公司行號,辦公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上午九時至下午十八時,中午休息一小時。一般商店營業時間是星期一到星期六的上午八時至十時前後開門,直到下午二十時或二十一時關門;大百貨公司的營業時間是上午八時至下午二十時;週末所有商店都提早兩 小時打烊;大批發的量販店營業時間是每日上午十時至晚上二十三時。餐廳營業時間是上午十一時至晚上二十三時,銀行上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的上午十時至下午十七時,博物館是週二到週日的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十七時。

  愛沙尼亞的國定假日有一月一日的新年、二月二十四日的獨立紀念日、五月一日至二日的國際勞動節、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的勝利紀念日、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的聖誕節等。

丹麥人的城堡塔林

  塔林(Tallinn)是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並且是國內的第一大城、波羅的海濱最美麗的城市,它精緻剔透,像極了一張講究聖誕卡上的美景重現。塔林之美,美在它的纖小與精緻、高雅與寧馨,尤其是春秋兩季,可見七彩的樹葉和清澈的 水波。

  在波羅的海三小國的首都中,塔林的規模最小,但它卻是這一地區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公元三世紀中葉,愛沙尼亞人就在這裡建立了定居點。根據史料的記載,一位阿拉白地理學家阿里‧伊特里西在一一五四年編製的地圖中,首次提到了這個城市,稱它為卡列維尼,據說這個名 稱與古代愛沙尼亞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卡列夫的名字有關。

  一二○八年,德國封建主侵佔塔林。一二一九年,丹麥軍隊舉兵進駐,創建了塔林的城市雛形。一二二七年,這個城市又被來自德意志的聖劍騎士團所佔領,並加入漢撤同盟,於是藉由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往來而發展繁榮。一二三八年,塔林和愛沙尼亞北部地區又重新歸屬丹麥;塔 林的愛沙尼亞語係指「丹麥人」之意,因此愛沙尼亞人就稱塔林這個城市為「丹麥人的城市」。

  十五世紀,塔林已經發展成為北歐重要的貿易港。十六世紀後,瑞典軍隊佔領了這個城市,並統治了近兩個世紀。一七一○年,俄軍佔領此地,改名為雷瓦爾。一九一八年起開始成為愛沙尼亞的首都,並改為現名。這個城市的歷史可以說是愛沙尼亞歷史的縮影,雖然愛沙尼亞有自己 的歷史,但他在歷史上卻是個任人宰割的民族。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四度四十五分、北緯五十九度二十五分,位於芬蘭灣南岸,介於里加灣和科普利之間,整個城市三面環海,景色秀麗,海岸線綿延四十五公里,市區面積約一百七十五點四平方公里,中部地勢較高,北部和西部為臨海的沙地平原,東南部是石灰岩高地, 為本來就多彩多姿的城市,增加了起伏的動態美。

  擁有近五十萬名人口的塔林,幾乎佔有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現在是國內最重要的觀光城,長久以來,它一直就有接待貴賓的殊榮,因而造就了市區「小巴黎」的氣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就是派駐在莫斯科的西方外交官們最喜愛的度假地。今日,除了有許多世界各地觀 光客前來旅遊外,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人會經常前來拜訪,因為北歐雖然不缺酒,但是酒價非常昂貴,相較起來,這裡價格非常低廉的美酒,就像是酒國天堂,吸引了大量「口渴的戰士們」。

  這個港口城市有海洋調節氣候,以每年的二月分最冷,七月分最熱,夏天日照時間較長,六月的晚上將近午夜時分仍可看到日光,是為「白夜」(White Night)奇景,也是旅遊的最好月分,平均氣溫在攝氏十八度左右,長袖襯衫和薄夾克足可應付。

  現在這個城市已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工業中心,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四十五,擁有機器製造、木材加工、金屬加工、電工產品、測量儀表、造船(帆船和划艇)、鋼琴、滑雪板、怪手挖掘機、食品加工和民生消費品等工廠,尤其是在電工產品、滑雪板、帆船和划艇等產 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並向八十多個國家出口。塔林所生產的帆船,是用橡樹、杉樹和柏樹等多種木材造成的,在製作之前,製船的木材要整整乾放三年,因此材質優異,使所製成的帆船性能更佳。

  塔林也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郊外有處國際機場,現已開闢了二十多條國際航線,有班機往返北歐、西歐和東歐等主要城市,飛往莫斯科的航行時間約為一個半小時;與國內各重要城市間,也有航班來往。

  在海運方面,塔林港不僅是國內最大的海港,也是波羅的海沿岸最重要的天然良港,在天氣晴朗的時候,甚至可以遠眺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景致。由這裡啟航輪船,可以與世界各大港口通航,有定期客貨輪前往赫爾辛基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與赫爾辛基間的單向航程約為四小時。 這個繁忙的港口共有十九個泊位,年物資吞吐量約為三百二十五萬多噸,進出物資以水泥、建築材料、金屬製品和穀物為主,年客運量約十二萬五千人次。此外,塔林也是全國最大的漁港和優良的軍港,有許多拖網漁船在這裡進進出出,水手漁夫忙碌穿梭;灰濛濛的軍艦列隊停靠海軍基 地碼頭,非常威武。

  這個城市也是國內重要的鐵路樞紐,有三條鐵路在此交匯,鐵路可通聖彼得堡、莫斯科、里加和哈普薛盧等城市,市內除了波羅的海火車站外,還有十多個小型火車客站和貨站。公路交通便利,有發達的公路網通往國內各主要城鎮,市區設有長途汽車站。市內交通以公共汽車和計程 車為主,公共汽車票價低廉,計程車沒有統一的票價,一旦遇上觀光客就會漫天要價,有時兩公里的車程竟要價十美元,這相當於愛沙尼亞普通工人一週的工資,因此在搭乘計程車之前,最好要事先談好價錢,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塔林市分為新舊兩個市區,市內的主要觀光點大多集中在歷經六百多年滄桑的舊市區中,它位於城市中央的高地上,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面貌,曾被長達兩公里半的城牆所圍繞,不僅完好地保留了以哥德式為主的古樸建築物,觸目皆是陡斜的三角形屋頂,形成了典型的中世紀城市格調 ,還完整地留下了彎曲狹窄的石板路面。此地禁行汽車,用以保護古代的街道和建築物,以及整舊市區的優美環境。人們沿著中世紀蜿蜒曲折的石板路,漫步舊市區及廣場上,隨處可見古老的塔樓,並可看到許多古城中常見的特寫鏡頭。每到週末青少年頭戴面具的喜劇表演,像磁鐵般地 吸引著成千上萬圍觀的市民;藝術家在街頭或廣場上手執畫版寫生;夏天的街頭露天咖啡座更是吸引了一批批遊客,他們在素雅碩大的遮陽傘下,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愉快地交談。舊市區內還有專門供觀光客乘坐的小馬車,沿街巡遊,怡然自得,彷彿置身於一座露天的民族博物館中。

  這裡的舊市區又分為上城和下城兩個部分,上城又被稱為托姆佩阿(Toompea),過去是費族、上流社會和高級宗教人士居住的地方,任何奴隸階級都不得進入,因此從下城進入上城還有一個城門遺蹟,這個關卡就是管制奴隸進入的崗哨。據當地傳說,上城下面是古代愛沙尼亞民族英 雄卡列夫的妻子琳達親手用大石塊為他建造的墳墓。整個上城北、西、南三面陡峭,只有東面比較平緩,坐落在海拔四十八公尺由石灰岩構成的維斯哥羅德山丘上,是波羅的海長期浸蝕石灰岩高原後所塑造出來的橢圓形殘丘,成為周圍地區的制高點,是古代防禦敵人襲擊的天然屏障,因 此早在公元十世紀以前,這裡就出現了愛沙尼亞人第一個固定設防的居民點。

  沿著上城東南邊緣的皮克亞爾格街可以步入下城,街名的原意是「長腿」,在十七世紀以前是上、下城間的唯一通道,古時車水馬龍,繁華一時,現在更備受人們的愛護,成為探尋歷史風彩的步行街。與「長腿」街對稱的是琉西華雅爾格街,是「短腿」的意思,它實際上是一條既陡 峭又蜿蜒的梯級小路,寬僅三公尺,人們在此拾級而上,不禁會想起前人的生活情景。

  下城位於上城丘崗的東側,面積有三平方公里,相當於上城面積的四倍,是當時塔林商人和手工業者的聚居區,後來成為市政府的所在地,市容更顯古舊。環繞著下城的有二十四座大小不一、高度不同的古堡和塔樓,並用城垣連接起來,這是平原城市軍事防禦的必然產物,全部古堡 、塔樓和大部分城垣至今仍保留完好。下城也是塔林最富有建築特色的地方,濃厚的中古風味會將遊客帶回老電影裡的歐洲場景裡。這裡的房屋上都有一隻鐵公雞,也就是風向雞,但是塔林屋頂上的「雞」卻不是用來測風向的,而是用以避邪。在愛沙尼亞的傳說中,各種不同的惡魔都是 在晚上從屋頂進入民房為害,當時只有一戶人家始終沒有遭到惡魔肆虐,主要是這家主人有隻公雞,每晚都站在屋頂,使惡魔不敢接近;消息傳開後,家家戶戶都仿傚家人,把鐵鑄的公雞放在屋頂,久而久之就成為當地人的習俗,最後也成為各國「風向雞」的造型。下城內巷道錯綜複雜 ,一般遊客沒有導遊引路,多會迷失在巷弄中;但這裡卻趣味十足,像有一家可能是世界上最老的鞋店,門上有個鐵造的高高聳立的長靴招牌,店東仍堅持著五、六百年來傳統的製鞋方式,店內的陳列儼然是皮鞋博物館。

  新市區環繞在舊城區外園,並沿著塔林港、科普里灣和科普里半島,以及鐵、公路幹線向周圍地區擴展,面積要比舊市區大十幾倍,它的中心是維魯廣場,舊市區內原有的古老建築,以及色調和格局都成為嚴加保護的對象,所以在新、舊市區間開闢了園林綠地,作為兩者之間的過渡 地帶,實際上就是舊市區內名勝古蹟的保護帶;綠地之外還有個橢圓形的林蔭環道,也有同樣的保護作用。在形體高大色調灰白的混凝土鋼筋現代化建築物集中的新市區襯托和園林綠地的掩映下,舊市區顯得更為古樸、幽深。新市區則充滿了現代生活的氣息,用塔林人的話來說,新市區 以寬敞的馬路代替了中世紀狹窄的街道,以明亮、大體積和設備完善的高層建築代替了古代的房舍,以生機勃勃的高達運轉,代替了古代的沉靜節奏。

  市內最著名的商業街是維魯大街,它從新市區中心的維魯廣場延伸而來,並一直通往舊市區,街上巍然屹立著由兩座古樸簡潔的紅瓦塔樓組成的維魯門,街道只有十幾公尺寬,禁止汽車通行,是步行街的購物街。

  這個城市也是全國的教育和科學中心,市內擁有四所高等院校,共有一萬五千多名在校大學生,最著名的有塔林工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和師範學院。這裡每年出版二十多種報紙和二十七種刊物,當地的電視可以收看到芬蘭的電視節目和英國BBC的新聞報導。

  愛沙尼亞科學院創辦於一九四六年,是國內最高級的科研機構,下面轄有十二個研究所,共有一千三百二十多名研究人員和四十六名院士,他們在太空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和波羅的海現狀研究等科研領域中,取得優異的研究成果。

  塔林是愛沙尼亞重要的旅遊城市,市內共有八家旅行社,在各主要的交通要道上都豎有「歡迎國內外觀光客」的廣告牌。市內大約有二十多家觀光旅館和汽車宿營地,其中最大的維魯飯店(Viru Hotel),位於維魯廣場四號,購物和觀光都很方便,飯店的頂樓上是鳥瞰市區的好地方,它擁有一百三十多間寬敞的標準房,設備簡陋,大門口站著四個警衛人員,有一個專門負責開門和鎖門,晚上八時飯店大門緊閉,以防止醉鬼、小偷和妓女混進來。一進入飯店的大廳,馬上給人一種 昏暗陰森的感覺,五個吊燈壞了三個。單人房每日房租三十三美元,在服務台辦妥住宿手續後,面無笑容的女服務員會遞給你一把足有半公斤重手榴彈式鋼鑰匙環的鑰匙。單人房內有洗澡間,地板上鋪有地毯,但內部裝飾既不協調,也不整潔,而且室內燈光昏暗,沒有暖氣設施,冬夜難 熬。此外,市內重要的旅館還有王宮(Palace)、奧魯比亞(Olumpia)、康格拉(Kungla)、匹利奧(Peoleo)和塔魯(Taru)等。

  市內有四十多家餐廳、咖啡屋和酒吧,其中最具人氣的是坐落在市政廳廣場上的瓦阿納湯瑪斯(Vaana Tommas)餐廳,店名的涵意為「湯瑪斯老爺爺」之意,由於是位於地下樓,與其說是它的口味出眾,還不如說是獨一無二的浪漫情調吸引了人們的腳步。另外,在「向廚房看」稜堡內的咖啡屋也值得特別推薦,它位於尖塔附近的城牆內,一、二樓並無窗戶,光線隱約朦朧,充滿了羅曼蒂 克情調。此外,市內重要的餐廳還有塔爾瓦斯(Tarvas)、寇納斯(Kaunas)、克席克(Kaseke)和伏爾加(Volga)等。當地人的主食是麵食、馬鈴薯、肉類、奶製品、豌豆和各種蔬菜水果。這個國家的奶製品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享有盛譽,飲料多為私人家庭釀的啤酒。

  在購物方面,市內有八家大型商場,在維魯商業街和舊市區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商店,當地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品如陶器、刺繡、織物、珠寶、玉器、皮革印花和木雕等,都是自古以來廣為流行的實用商品。這裡的人們對皮製品特別偏好,因此在塔林的大街小巷中,都可以看到各種不 同的皮製手工藝品;愛沙尼亞人認為「皮」代表著「哀傷」,而他們的歷史遭遇還是一個哀傷民族不可磨滅的創痛,所以他們把悲哀完全表現在「皮的文化」上,因此在塔林,不難買到價廉物美各種各式的皮製手工藝品。在這個美麗的濱海小都市裡,還經常舉辦能工巧匠日,在這一天, 從四處趕來的藝人們都聚集在維魯廣場上,各顯其能,當眾獻技,並由評選組選出最佳手藝人、最佳陶器工、最佳鍛工和最佳編織工,獲獎者頭戴陶瓷、鐵或木製的王冠,脖子上掛著橡樹花環,電視台和報紙也對獲獎者進行報導。

  塔林有許多文娛體育活動,市內有二十多個電影院、劇院和歌劇院。此地的愛沙尼亞芭蕾舞劇院,是國內最負盛名的藝術表演團體,擁有一流的歌唱家、獨奏家和芭蕾舞演員。此外,金吉賽普話劇院和涅穆伊涅劇院也非常有名。這裡共有二十一處體育場館,曾為一九八○年夏蘇聯承 辦的第二十二屆奧運會安排比賽項目的五個城市之一。

  每五年舉辦一次歷時三天的愛沙尼亞歌舞節也在塔林舉行,參與者多達兩萬五千人,而且規模一次比一次大,屆時會場瀰漫著濃濃的節慶氣氛,成為全國性的慶典,用以表達愛沙尼亞的民族情操。整個活動分成三個部分,前兩個部分以舞蹈表演為主,最後一個則是歌舞同時上場。在 最後一個表演項目裡,歌者和舞者同時自塔林的舊市區中心走向一座公園,最後走上一個表演磴舞特大型舞台上獻藝。在整個歌舞節期間,表演者和許多觀眾均穿著五彩繽紛,以紅、藍、白三色為主色調的民族服裝,許多婦女和年輕的女孩,則依照傳統,戴著花冠出場獻藝。

  自從蘇聯解體後,東歐各國黑幫竄起,犯罪率節節升高,連一向平靜的愛沙尼亞也無法倖免,單在塔林一地就在十個左右的幫派,他們從搶劫、賣淫、竊盜、收保護費、勒索至販毒,無所不包。這些黑社會分小大半來自俄羅斯,不是本地人,他們住大飯店、穿豪華衣服,戴金手錶, 開富豪、寶馬、賓士等豪華轎車代步。為了對付這些黑道大哥,愛沙尼亞政府也大手筆地購置一些賓士轎車當警車,以提高警察的士氣和辦案效率。

  塔林已成為有名的國際整容中心,很多愛美的歐洲人都到這裡來「圓夢」,因為不論是拉皮、隆鼻、隆乳、縮腹、補處女膜和做雙眼皮,這裡的價格只及歐美的十分之一。在英國做拉皮手術要花七千七百五十美元,在塔林只要七百六十美元便辦得到,難怪使西歐愛美女士趨之若騖。

  這個城市是全國的觀光勝地,市內共有五十多處極富吸引力的名勝古蹟和旅遊景點。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維斯哥羅德(Vyshgord)城堡,聳立在舊市區上城的維斯哥羅德山上。在城堡的四角建造有塔樓,現在仍保存下來三個塔樓,均為純石結構。最壯觀的是「日耳曼塔樓」,它的位置在 城堡的西南角,塔名的意思是「高大的石柱」,塔高五十公尺,如果將山崗的高度計算在內,海拔高達九十八公尺,所以在這座塔樓上俯瞰全城,可將市區遠近景色一覽無遺;在整個城堡中,只有這個塔樓仍保存著昔日的舊姿,並成為塔林的地標之一,其他的部分在十八世紀時曾重新整 修改建過。

  圖姆庇亞(Toompea)城堡位於上城,始建於一二二七年至一二二九年,十四世紀後半葉,聖劍騎士團將這個城堡的中心部分改為議會所在地,十八世紀後予以重整。現在城堡的主建築已成為愛沙尼亞的總統府所在地。它的緊鄰有頓斯基城堡教堂,城堡旁的公園視野遼闊。

  向廚房看(Kiek-in-dekok)是座有紅色屋頂的稜堡,建於一四七○年,是當年愛沙尼亞的最高建築物,當年守城的巡衛在這個稜堡上,可以看到市區大部分家庭的廚房而得名。稜堡的牆上留有砲彈孔,是五百多年前圍城時留下的紀念品。現在的稜堡已經成為觀光勝地,在城牆的陽台 上喝杯茶,俯著一片青綠,頓覺心曠神怡。

  三姊妹之屋位於舊市區下城的北部,是和奧拉夫教堂並排面向波雅(Pohja)街、三棟緊鄰而立建築風格一樣,僅大小稍稍互異的古老豪宅,被統稱為三姊妹之屋。

  海之門位於下城東北偶的皮克街上,因北面瀕海而得名。長長的皮克街和皮克亞爾街把上、下城和港口聯接起來,便利了當時古城內部和對外的交通。海之門始建於一五二九年,東邊有高大石結構的炮樓。在這個圓筒形建築物的牆壁上,留有高低不等的三排對外射擊孔、瞭望窗和通 風用的圓孔,它是下城形成後為保衛城市而建造的塔樓式堡壘之一。由於塔林在古代是個港口城市,所以海之門便成為當時的主城門。在海之門西邊的上、下城之間,還有個建於一三八○年石結構的門樓,也很難偉壯觀。

  美人魚青銅紀念像,位於卡德里奧爾格公園北部與海岸林蔭的交叉口處,是一尊長著雙翅、左手高擎十字架、右臂前伸、面對大海的青銅雕像,高達十六公尺,建於一九○二年,是為了悼念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七日、自塔林啟航前往赫爾辛基途中觸礁沉沒的俄國美人魚號戰艦而建,是 愛沙尼亞雕刻家阿達姆的作品。

  露天歌詠場位於卡德里奧爾格公園附近,建於一九六○年,建築宏偉,設計新穎,是在兩個小山丘間架起一座巨大的貝殼狀音樂台,背靠塔林海灣,呈拋物線形,可供三萬名合唱隊員同台演唱,聽眾席建在一個天然的半圓形高壇上,可以容納十五萬名觀眾,音響效果良好,是歐洲屈 指可數的露天音樂場之一,經常演出的合唱曲目,多係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傳統節目,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歌詠節期間,這裡演出的場面非常動人,幾萬人登台同聲歌唱,歌聲響徹雲霄,是少有的大規模音樂演出活動。

  舊市政廳位於下城中央,建於一四○四年,是波羅的海東岸和整個北歐建築史上最標準和最雄偉的哥德式古代建築,歷經了六百多年的風霜雨露,建築物本身仍完好如初。在這座兩層樓磚紅色建築的頂端,豎立著一座帶有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建築風格的八角塔樓,造型非常優雅。在塔 樓的尖頂上,至今還屹立著一個名叫「老湯姆斯」的風向標,他手執旗幟,身佩利劍,威風凜凜地站在高高的塔樓上,成為塔林市的象徵。現在這裡已改設為音樂廳,每週舉辦數場音樂會。

  市政廳廣場(Raekoja Plats)位於舊市政廳的前方,是中世紀居民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的中心,也是古代塔林市民集會和舉行盛典慶祝活動的場所,如今仍係塔林人集會、舉行重大慶典慶祝活動,以及節日中進行音樂舞蹈表演的地方,也是觀光客旅遊攝影的好場所。

  瑪吉斯特拉特、藥局,位於市政廳廣場上,是家附屬於市政廳的古藥房建築,始建於一四四二年,是歐洲各地現存下來最古老的中世紀老藥店,原屬市政廳所有,後來賣給匈牙利人約翰‧布爾哈特,他的第五代子孫是立名醫,一七二五年彼得大帝病重時,還曾派人請他去聖彼得堡為 沙皇治病。藥房內至今還保存著當年用過的藥櫃、橡木欄桿和寫字台等古物。目前這家古藥店還在營業,生意非常興隆。

  維魯廣場(Viru Valjak)是新市區的中心,也就是維魯飯店的所在地,廣場四周是呈放射性的現代化公路,分別通往國內的其他城市。附近的維魯街可通往維魯門(Viru Gate),建於十五世紀,它是塔林市六個古城門之一,有護城河和吊橋。

  琳達坡(Linda Magi)位於稜堡附近,琳達是愛沙尼亞民族史詩裡英雄卡內夫的太太,後來成為寡婦。小坡旁有個鹿園(Hirve Park),是當年統治者獵鹿的地方,現在沒有鹿,有的是樹木花草,是青年男女約會的好地方。

  塔林市立博物館位於市政廳廣場東北方,坐落在斯雅迪街與見奈街的交叉處,是一所非常典雅館藏豐富的博物館,在它的窗口,有一尊古老的大炮朝外而立。它還有兩個分館,一座是位於舊市政廳後方的市政博物館,另一座在「向廚房看」稜堡的塔中。

  海洋‧海軍博物館位於「胖子瑪格麗特」塔門中,它是舊市區北方邊際塔門,因外觀滑稽風趣有如啤酒潭而得名,建於一五二九年。館內展示品包括有波羅的海的海運史、各種船艦模型、信號板和一些航海文物等。博物館的展示區只到四樓為止,開放時間為星期二到星期天的早上十 時至下午十七時三十分。

  露天人種歷史博物館位於塔林市南郊約四公里處,是由國內各地搬來不同類型的二十多個木建築所組成,包括各類村中屋、風車、打鐵匠和其他富有民族傳統特色的建築物。

  國立歷史博物館位於下城皮克街旁,原為同業行會大廈,建於十五世紀,是座典型的北歐哥德式建築物,現在闢為愛沙尼亞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豐富,有許多珍貴的國寶文物。

  克賴茨瓦爾德圖書館是國家級圖書館,也是國內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它創辦於一九一八年,現有兩百八十多萬冊藏書,並擁有許多愛沙尼亞早期知名作家和詩人的珍貴手稿。此外,市內還有自然博物館、國立藝術博物館、戲劇和音樂博物館、民間藝術博物館和習俗博物館等。

  普利塔(Prita)遊艇俱樂部位於塔林港海邊,是因應一九八○年莫斯科奧運會而興建,這裡影帆林立,帆艇如梭是船類運動的所在地。

  聖米歇爾女修道院位於下城北部,建於十三至十四世紀,是一座非常幽雅的宗教建築,當年修女們居住的屋舍現已闢為愛沙尼亞國立自然博物館。附近還有黑頭兄弟情誼樓和馬戲場等中世紀建築物。

  頓斯基教堂是鄰接圖姆庇亞城堡的城堡教堂,是十三世紀建築的產物,一九一七年曾遭祝融之災,教堂頂端的青銅部分仍悲情地訴說祝融肆虐後的傷痕,現在僅有教堂西側部分被保存下來。

  奧列維斯特教堂(Oleviste Church)位於皮克街的盡頭,建於十四至十六世紀,它是以一位挪威國王的名字命名,曾被燒燬及重建了數次,最後一次重建是在一八二○年至一八四○年間,是個模範型的哥德式教堂建築,禮拜堂為一層式大廳,主體則是帶有高大尖塔的四層樓方形建 築,塔高十三層,覆以銅質八面尖頂,總高度為一百一十四點三公尺,是塔林最明顯的建築物,七百多年來它一直鳥瞰著塔林,並成為波羅的海沿岸最高的教堂,也是近代航海和陸地旅遊的方向標。教堂前的皮克街雖然不是下城最繁華的地段,但也是塔林市最富情趣的街道,當年路旁居 住著最富有的商人,至今屋舍依然保持著昔日的華麗和興盛。

  尼克利斯提教堂(Niguliste Church)位於下城西南部,雖然是建於十三至十五世紀的哥德式建築,但有一部分於十七世紀重新改為巴洛克式建築,並且一直到十八世紀方告真正完工。這是一座帶有四個大洋蔥頂的東正教堂,它是為了紀念航海家和商人的保護者尼古拉而修建的,造型雄偉壯觀,堪稱是宗教建築史上 的里程碑。一九八二年復建完成後改制為博物館,但當要對外開放時,一把火燒燬了尖塔,內部也受到損壞,只好又關起門來重新整修,幾年前才又開放,經常為新婚夫婦舉行婚禮,有時也會舉辦音樂會。

  多姆教堂的位置在上城的北面,它是市內最古老典型的哥德式主教堂,據說古代時這裡是貴族的墓地,因為當時上城是上流貴族和宗教階層及封建權貴的聚居區。後來,考古學家在這個教堂附近,曾挖掘出許多古代的石棺、徽章和墓誌銘,並證實了這一傳說。這座主教堂興建於十三 世紀,曾一度作為監獄使用,現在內部還保存有十六世紀的美術品。

  教堂附近有俄羅斯著名航海家克魯津什騰(Knusenstern)的墓地,他是俄國海軍軍官,一八○三年至一八○八年,曾率領第一支俄國考察船進行環球航行,在運送外國使團去日本,以及運送貨物去西伯利亞東部的堪察加半島時,離開俄國,繞經合恩角,穿過太平洋,訪問了馬克薩斯 群島。在堪察加停留後,訪問了庫頁島,然後在廣東略作停留,取道蘇門答臘和爪哇之間的巽他海峽,繞過非洲好望角,從大西洋返回塔林。

  聖靈教堂(Puhavaimu Kirik)位於市政廳廣場的右邊,有兩條僅容人行的窄巷可以通達,它建於十四世紀,整個教堂建築保存完美,堂內有個雕刻得很華麗的老鐘,木雕的祭壇顯得莊嚴典雅,是愛沙尼亞雕刻大師伯朗特‧諾特克(Bernt Notke)於一四八三年所完成的精緻作品。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天主教堂(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位於稜堡的右邊,是個有洋蔥頂的宗教建築物,有濃厚的中古風味,顯得莊嚴肅穆。

  卡德利奧爾格公園(Kadriorg Park)是塔林市民們最為青睞的大公園,位於塔林灣東南海濱,是沙皇彼得一世於一七一八年下令建造的,而於一七二二年完成。據說這座美麗的公園,是彼得大帝為他的愛妻凱薩琳而建,所以又被稱為凱薩琳谷地。公園是由義大利建築師米切提所設計 ,非常幽雅,到處綠草如茵,花卉遍植,並有稠密的菩提樹林蔭道路通往海濱,是當地市民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凱薩琳宮位於卡德利奧格公園的東南部,是彼得大帝和凱薩琳皇后的離宮所在地,建於一七一四年,是一幢三層樓的大理石豪華建築,現已闢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內部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油畫和愛沙尼亞藝術家的作品。三樓是彼得大帝的餐廳和臥室,餐廳的天花板上畫滿了精美的壁畫 ,餐桌上擺設著彼得大帝當年使用過的精緻瓷器餐具。臥室在餐廳的旁邊,面積不大,中央置一張大床,床頭是純金打造成的,並繪有皇冠的圖案,床的四周可用紅色的蚊帳拉上,室內座椅不多,但椅背上都鑲有黃金。

  十月十六日公園(16 Okloobri Park)位於市中心的愛沙尼亞路(Estonia Puiestee),這是為了紀念一九○五年大革命中死去的烈士而興建的紀念公園,園內除了綠草如茵、花卉爭艷和綠樹常蔭外,還有死難烈士紀念碑,公園的近鄰有愛沙尼亞歌劇阢和國立芭蕾劇院。   拉希瑪(Lahemaa)國家公園,位於塔林市東方濱海處,公園面積廣大,林蔭幽深,遊客到此,可享受森林浴及海濱遊樂的情趣。

第二大城塔爾圖市

  塔爾圖(Tartu)是愛沙尼亞的第二大城,也是愛沙尼亞於十九世紀文化、民族復興的搖籃,更是個人才輩出的學術重鎮,也是愛沙尼亞的精神首都。

  根據考古挖掘表明,塔爾圖早在公元五世紀時就有人類居住,一○三○年的古代文獻中曾首次提到這個城市。一二二四年起,這裡被正式命名為傑爾普特市。十三世紀至十六世紀,加入漢撒同盟,後來又先後被波蘭和瑞典佔領,一七二一年歸屬俄國,一八九三年更名為尤里耶夫,一 九一九年起才改為現在的名稱。

  這個擁有十一萬三千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六度四十三分、北緯五十八度二十三分,位於境內東部的埃瑪約吉河畔,坐落在塔林東南方一百九十公里處。城內以古典建築見著,現在城市的風貌,多為一七七五年大火之後所重建的。埃瑪約吉河又名母親河,藍色的河水非 常美麗,不但魚蝦肥美,船舶來往,且係市民主要的水源。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塔爾圖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歌神萬尼米英曾在樹林裡彈著豎琴向所有的生物唱歌,唱得大家神魂顛倒。

  這個城市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主要工業有機器製造、農機、儀器、紡織、鞋帽、電子、電器、印刷、汽車修護、木材加工、食品加工、水果罐頭和肉類加工等項目。

  對外交通鐵、公路稱便,是國內鐵路樞紐之一,有火車北上經約格瓦、塔帕可至塔林;往東南可通往俄羅斯,往西南經巴爾加可達拉脫維亞。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有長途巴士和國內的各大城市營運,和鄰國拉脫維亞間,也有班車營運。市區交通便捷有序,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 車和電車,車齡雖老,但車票低廉,服務品質不錯。計程不多,又小又舊。

  市內也有許多值得拜訪的熱門參觀點,其中最著名的古蹟是斜樓,它位於市中心拉圖什廣場上,是一幢三層樓的古建築物。它偏離垂線的六度,但斜而不倒。一九八○年,由於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市內的一些古老建築物開始出現下沉現象,這座樓也開始傾斜,眼看它岌岌可危,市政 府採取措施對地基和樓房進行加固,恢復了它的歷史外觀和內部裝修,同時保持它的傾斜。目前,塔爾圖國立藝術博物館在這裡設立了展覽廳。

  這個城市也是愛沙尼亞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城,古老的國立塔爾圖大學,是國內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位於烏萊柯利(Ulikooli)大街上,是一六二三年由瑞典人所創辦,原名古斯塔維安學院,一八○二年改名為傑爾普特大學,一八九三年再改名為尤里耶夫大學,一九一九年始改現名 。大學建築古樸雄偉,校門正面的大根大圓柱,建造於十九世紀初,益增其恢宏氣度,校園也非常美麗。現在設有物理系、化學系、數學系、生物系、地理系、醫學系、體育系、歷史系、文學系、經濟系和法律系等,共有七千五百多名大學生。這所大學所屬的天文台、美術館、植物園和 圖書館等也很出名。它所附設的塔爾圖古典藝術博物館,能讓訪客飽覽愛沙尼亞的藝術史。這所大學也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文化中心,很多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在這裡留下足跡。愛沙尼亞史詩「卡列維波埃洛」作者之一的克列茨瓦爾德、十九世紀俄羅斯著名天文學家史德魯夫、作家格 立高洛維奇、外科名醫生華洛夫和波登科等,都曾在這裡學習和工作過。大學附近街道兩旁的建築物也具古典風貌,值得慢慢閒步欣賞。這一帶的商店裡多販售書籍、影碟片和各種各式的紀念品。

  圖曼雅賈山(Toomemagi Hill)是市內另一處有趣的熱門觀光賣點,它是一個建於十九世紀初葉的英國式公園,園內有許多雕像和石塔,是為紀念塔爾圖大學的師生而設立,人們漫步在公園的小徑中,彷彿親炙了濃厚的師生情誼。

  聖約翰大教堂(St Johns Church)建於十三世紀,其建築架構為哥德式的經典之作,並顯得古意盎然。教堂的迴廊早在十九世紀時就改為塔爾圖大學的圖書館,保存有數件舉世無雙的手竹槁珍本和原版書籍,以及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和傑出人士的書信和簽名筆跡,憑此即足以臻身世界 級圖書館之列。

派爾努是重要港口

  派爾努(Parnu)是愛沙尼亞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國內一個舒適愜意的度假勝地,以及著名的海濱療養地,素有愛沙尼亞「夏季首都」之稱,曾為漢撒同盟時期重要的貿易中心。十九世紀開始,又有「波羅的海的灰姑娘」的稱呼,因為隨著溫泉療養設施、旅館及其他休閒娛樂設施的 興建,漸漸吸引詩人、貴族及富商們前來度假,因而搖身一變,成為休閒度假城、療養勝地和繁榮的漁港。

  據說這裡的海灘泥巴,可以治療一些慢性疾病,並有美容養顏的效果,加上當地有優美的海灘,潔白的浪花和沙灘上芬香的樹林,因此吸引著許多國內外遊客前來度假,所以在沙灘附近建有許多國內外遊客前來度假,所以在沙灘附近建有許多療養院,其中歷史最久的是穆達瑞維拉(m udaravila)養生美容中心,成立於一八三八年,它最著名的美容項目就是「泥巴浴」。

  這個擁有六萬七千多名人口的港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四度三十三分、北緯五十八度二十四分,位於里加灣派爾努灣畔的派爾努河口,它北距首都塔林一百二十四公里,是國內食品加工業、木材加工業和皮革加工業的中心之一。漁業洛動忙碌,是國內重要的海產基地。市區新舊建築 物交替,街景繁榮。

  對外交通便利,擁有天然良港,有船隻和國內外港口通航。有兩條鐵在此地交匯,往北可通往塔林,往東南經基林吉內姆和默伊薩尼拉後,抵達拉脫維亞的魯伊耶納市。公路交通南來北往更是方便,有長途巴士和國內各大城市營運。市區交通秩序很好,有公共汽車和電車為市民解決 行的問題。計程車車資較貴,多做觀光客、商人和服務業者的生意。

  派爾努市作為療養度假勝地,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參觀。在市區公園裡枝葉茂盛的楓樹和菩提樹中,豎立有一座銅像,一位女子站在一塊沒有鑿光的石墊上,石上刻著「麗第婭‧考埃杜納。一八四三年至一八八六年。」這幾個字。考埃杜納是愛沙尼亞著名女詩人,她的詩集「田野的花 朵」和「埃瑪歐基的夜鶯」充滿了對祖國的愛,深受愛沙尼亞人的喜愛,另外,她還是愛沙尼亞戲劇的創始者。她在派爾努住過的房子現已被闢為紀念館,參觀者在這裏能看到女詩人當年用過的書桌、羽毛筆和她寫的劇本手稿及詩歌手稿等。

  此外,派爾努市區內還有興建於十八世紀的聖伊莉莎白(St Elizabetli)東正教教堂,它與聖凱薩琳(St Catherine)教堂,都是古老的巴洛克式教堂,這兩座精美的宗教建築,富藝術價值,可以慢慢欣賞。

  派爾努地方博物館也是重要的參觀景點,館內展示本市相關文物,以及此地兒童寫給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父母之書信。

  塔林城門也是重要的古蹟,它是十七世紀瑞典統治愛沙尼亞時期,殘留下來的古城門遺蹟,是觀光客照相機的集中焦點。

各大城市形形色色

  納爾瓦(Narva)是國內重要的港口城市,它建於十三世紀,但很快就發展成為大商埠。在中世紀的時候,俄國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曾多次出兵佔領這裡。一八四四年,這個港市又發展成為重要的棉紡織業中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在一九四五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和納 粹德軍曾在此地展開激戰,德軍敗退時對市內的建築物實施大規模的破壞。戰後城市得以迅速重建,市貌更勝往昔。

  這個擁有八萬七千多名人口的城市,有百分之九十是外來人口,只有百分之十是真正的愛沙尼亞人。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八度十二分、北緯五十九度二十三分,位於國境東北角納爾瓦河流入芬蘭灣河口上游的十四公里處,東隔納爾瓦河與俄羅斯的伊凡格勒市對峙。對外交通方便 ,擁有優良的天然不凍港,並有鐵路通往赫維、基維厄利、塔帕和塔林等城市。公路也很方便,可以通往北部沿海各主要城市。現在的納爾瓦市已成為波羅的海沿岸最大的火力發電中心,紡織業也很發達,並有機械、木材加工、麻製品、傢俱製造和建築材料等工業,克雷霍姆紡紡廠是國 內最大的棉紡企業。此外,市內還有大教堂、歷史博物館等古建築,另設有技術學校一所,以保證市內各工廠技術工人的來源不缺。

  科赫特拉耶爾韋(Kohtla‧Jarve)是愛沙尼亞北部的重要工業城,它的歷史很短,始建於一九○○年,一九四六年才設市,完全因為油頁岩(Oil Shales)的開採而迅速發展起來。油頁岩是一種硬質的淺棕色岩石,可以提煉成可燃氣體,可以發展化學工業,能夠提取能裂變的鈾、釷和其他微量元素。一九四八年,油頁岩氣管道鋪設到聖彼得堡;一九五三年又鋪設到塔林。

  擁有七萬八千多名人口的科赫特拉耶爾韋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十五分、北緯五十九度二十四分,它坐落在塔林至聖彼得堡的鐵、公路線上,北瀕芬蘭灣。對外交通便利,有鐵路和高級公路對外連絡,無論是火車和長途巴士都非常忙碌。工業相當發達,主要的工業活動就是開採 和加工本地的油頁岩,並生產多種石油製品。郊區設有大型化肥工廠,主要原料也就是油頁岩提煉後的廢棄物。這個城市市容鼎盛,街道寬敞,有現代化的建築,市內有噴泉公園和花園,城市綠化工作很有成績。

  帕地斯基(Paldiski)原係一座非常興旺的工業城和海軍基地,位於塔林西邊一小時火車路程處,過去曾經是前蘇聯的核子潛艇基地,自從蘇聯解體後,海軍基地被撤消,當地居民的生計無著,乃紛紛外遷,加上廢核料有危險的疑慮,現在的帕地斯基市幾乎已經成為鬼城。

  庫雷薩雷(Kuresaare)舊稱金吉謝普(Kingisepp),是薩雷馬島上的主要城市,位於島的南端,地勢較低,主要的經濟活動為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這個擁有一萬三千多名人口的海港小城,對外交通陸上以環島公路為主,可與島上其他市鎮連絡;海上交通有定時島際交通船,以貨運為 主。島民安居樂業,多過著自給自足的平靜生活。

  國內重要的市鎮還有安布拉(Ambla)、安特斯拉(Antsla)、伊爾瓦(Elva)、埃馬斯特(Emmaste)、哈普薩魯(Happsalu)、約赫維(Jahvi)、約格瓦(Jogeva)、卡伊納(Kaina)、克拉斯特(Kallaste)、卡姆比揚(Kambja)、卡爾拉(Karla)、凱拉(Keila)、基維厄利(Kivioli)、基林吉內姆(Ki linginomme)、瑪爾杜(Mardu)、瑪斯西爾努(Massiaru)、莫伊薩克拉(Mazsalaca)、穆斯特揚拉(Mustjala)、穆斯特拉(Mustla)、穆斯塔維(Mustvee)、奧特帕(Otepaa)、派德(Paid)、帕拉穆斯(Palamuse)、波爾特薩瑪(Poltsamaa)、珀爾瓦(Polva)、拉克維爾(Rakvere)、拉普拉(Rapla)、 拉皮納(Rapina)、里斯特納(Ristna)、薩爾瑪(Salma)、蘇烏雷亞尼(suurejaani)、塔帕(Tapa)、圖斯塔瑪(Tostamaa)、圖里(Turi)、瓦爾加(Valga)、瓦爾卡(Valka)、溫達拉(Vandra)、瓦爾斯卡(Varska)、維爾揚迪(Viljandi)、維爾特蘇(Virtsu)和沃魯(Vorn)等。 國民受教育程度高

  全國人口共有一百六十五萬三千八百多名,是波羅的海三國中人口最少的國家,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三十七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向北部工業區,使城市人口增多。目前,全國百分之六十七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這個國家的生育率很低,年均生育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六,人口增 長緩慢。

  境內的愛沙尼亞人自稱愛斯特拉塞德人,共有九十八萬四千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點五,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本民族人口佔全國人口比例最少的國家。另外,還有一百萬多名愛沙尼亞人居住在美國、瑞典、芬蘭、加拿大、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和拉脫維亞等地。

  國內的少數民族以俄羅斯人最多,共有四十八萬五千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三十點三;烏克蘭人有四萬九千八百多,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白俄羅斯人共有兩萬八千五百多,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點八。此外,國內還有一些芬蘭人、拉脫維亞人、格魯吉亞人和猶太 人 ,大部分人民信仰基督教路德新教,南部地區和大部分島嶼上的人民信仰東正教。

  國語是愛沙尼亞語,這種語言屬島拉爾語系芬蘇語族中的波羅的芬蘭支語,它和芬蘭語、沃提克語、立沃尼亞語、因格里亞語、卡累利阿語及維普斯語等,有密切關係,文字上採用拉丁字母。此外,芬蘭語和俄語在境內也很流行。

  這個國家的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早在一九三九人,居民中識字人數已達百分之九十八點六。目前,實行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文盲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二。全國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有六十三萬五千多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五。小學和中學共有五百六十三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八十九所。中等老專科學校三十七所。國內共有六所高等院校,最出名的是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塔爾圖國立大學,規模最大的是塔林工學院;另外還有愛沙尼亞農業學院、塔林師範學院、愛沙尼亞國立藝術學院和塔林國立音樂學院等。全國在校大學生共有兩萬七千多名。國內就業人口中 受過高等和中等教育的佔百分之六十八以上。每萬人中有一百五十五名達到大學文化程度,國內的科學家中百分之八十五是愛沙尼亞人,俄羅斯人佔百分之十一。

  這個國家比較重視醫療衛生事業,全國大大小小的醫院有六十多所,共有兩萬五千多張病床。國內共有八千四百多名醫生和兩萬一千八百多名護士,平均每萬人擁有五十一名醫生和一百三十二名護士,這個比例超過了西歐的平均水準。此外,境內還擁有派爾努泥浴療養區和哈普薩魯 氣候性療養區。

  在生活水準方面,百分之八十五的城鄉居民使用上了煤氣,城市人均住宅面積為十九點七平方公尺,農村達二十五點六平方公尺。每一百戶家庭中擁有小轎車四十三輛、摩托車十九輛、電冰箱九十八台、彩色電視機九十五台、錄音機五十九台、照像機六十三架、洗衣機九十五台、吸 塵器九十二個、縫紉機七十五台,是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在文化事業方面,由於國民受教育程度高,平時養成了喜歡讀書看報的習慣。國內每年共出版圖書兩千三百多種,總發行量達一千九百七十八萬冊,平均每人每年購書十二冊;期刊雜誌每年出版一百六十一種,總發行量為兩百八十多萬冊,平均每人每年購雜誌一點七冊;境內發行的 各種報紙達一百一十一種,發行量約兩百六十五萬六千多份,主要報紙有人民之聲報、國家新聞報、前進報和晚報。愛沙尼亞電訊社是官方通訊社,創辦於一九一八年,負責向國內各大報刊提供國內外重要新聞,並在國外設有分社。    愛沙尼亞廣播電台創辦於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一日,分為新聞、娛樂和文化等三套節目,每天用八種語言播音,三套節目全天播音時間達三十九個小時,其中音樂節目長達十七個小時。愛沙尼亞電視台創辦於一九五五年七月十九日,只有一個頻道,每天用愛沙尼亞語和俄語播音十二個 小時,節目比較單調。愛沙尼亞電台和電視台都是國際廣播電視組織成員,並和歐洲廣播聯盟有聯繫。此外,境內還可以收看到芬蘭電視節目。

  國內現有六百家電影院、五百家俱樂部和六十一個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多達七百多所,館藏圖書和雜誌一千三百四十多冊,規模最大的是克賴茨瓦爾德圖書館,館中珍藏有愛沙尼亞十八世紀以來的知名作家維爾德、格爾曼、圖格拉斯、雅科布遜、桑佩爾、西格爾、米揚尼克、列別列 赫特、托奧明格、勞德和瓦阿蘭迪等人的文學手稿。 俄國人在愛走霉運

  愛沙尼亞人口的分配為愛沙尼亞人佔百分之六十,俄羅斯人佔百分之四十。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少數民族的俄羅斯人在蘇聯的撐腰下,卻統治著多數民族的愛沙尼亞人,他們在愛沙尼亞享受好房子,分配好工作,即使由蘇聯一個小鄉村來的俄羅斯人,也能在這裡以統治者的姿態對 待愛沙尼亞人,因此愛沙尼亞人一提到俄羅斯人就感冒。

  獨立後的愛沙尼亞人一夜之間由谷底翻身當主人,由被統治者變成統治者,五十多年的民族仇恨不能一笑泯之,因此逐漸展開復仇工作,訂定新公民法來宣洩怨氣,規定只有愛沙尼亞人、或移居國外但父母一方有愛沙尼亞血統的人、或戰前是愛沙尼亞公民的人,才能直接成為愛沙尼 亞的公民;包括境內俄羅斯人在內的其他的人,都必須通過語言測驗,住滿兩年,再經過一年的等待,才能成為愛沙尼亞的公民。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遷入愛沙尼亞時俄羅斯人及其子女,都必須學會愛沙尼亞語,經過申請並通過語言測驗後,才能成為愛沙尼亞的公民。

  這種身分的突變,由統治者淪落為被統治的愛沙尼亞境內的俄羅斯人,個中滋味實在難賞,他們抱怨說這是種族歧視,甚至說是新納粹主義,違反人權等。但是愛沙尼亞人反駁說,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中,我們像是被貓捉住的老鼠,哭喊求救無門;現在我們自由了,並且只對以前的貓 定出很合理的要求,卻被控訴老鼠歧視貓;以前俄羅斯人過得太好了,現在只要他們和我們的從前一樣,忍受食物和燃料的短缺,就指我們是違反人權?

  這種新公民法並不能弭平所有愛沙尼亞人之怒,他們的心聲是最好要俄羅斯人全部走光。因為愛沙尼亞人目前雖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但預計將來會減少,因為正值生育年齡的俄羅斯人比愛沙尼亞人多,愛沙尼亞人生怕將來在自己的土地上成為少數民族,因此認為新公民法還不 夠嚴格,應讓境內的俄羅斯人再等十年才能成為公民,才能逼他們非走不可。

  但是大部分境內的俄羅斯人自認是生於斯,長於斯,根本和俄羅斯沒有任何關係,即使想走也無處可去;但是也有不少俄羅斯人前往首都塔林各西方大使館申請簽證,阿根廷已表示願意接納,因此很多境內的俄羅斯人還在惡補西班牙文。 傳統習俗依然保留

  這個國家民族服裝豐富多彩,多達一百多種。這些服裝色彩、圖案和裝飾都各具特色。一般男子穿略長於膝蓋鬆緊褲子,然後再套上長統襪,夏一大頭戴圓形毯帽,冬天戴護耳皮帽,腰帶和手套也是不可缺少的服飾。愛沙尼亞人認為這種服裝能給人們增添無窮力量,它可以使男人戰 勝病魔,也能促使婦女生育;手套則能避邪,是非常吉利的物品。

  女子服裝有自麻布襯衫、各種顏色的花裙、短呢上衣或坎肩。婦女一般穿繡花翻領的寬袖襯衫,長裙多為黑色鑲紅邊的款式,愛戴圓形銀胸飾,頭戴白色的包髮帽,已婚婦女還要繫圍裙。目前,這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民族服裝主要用於節慶和文藝演出時穿戴。

  愛沙尼亞人的婚禮很有情趣。婚禮前,姑娘要繡荷包、手帕,編織一些手套和襪子,作為饋贈公婆和親友們的禮物。婚禮上經常有很多遊戲。按照古老的民間習俗,新婚夫婦進門後要共用一盆清水洗手,表示今後不分彼此,同享一切。但婚宴間會有一群戴假面具的「匪徒」來襲擊新 郎新娘,並將他們分別「關押」起來。此後,新郎要設法逃出「囚牢」,千方百計去搭救自己的愛人。人們把這種遊戲,看作是生活的考驗,表示在未來共同的生活中,不僅有幸福和歡樂,也會有痛苦的磨難。因此,夫婦倆應互相幫助,永不分離。還有一種遊戲是檢驗新娘是否心靈手巧 ,新娘要當眾表演一下快速包布娃娃,但是現在為了讓新郎習慣於合理分擔家務,也出一些節目來檢驗新郎的能力。

  婚宴結束後,新娘要等待婆婆或一位年長的女親戚幫他摘下頭紗,給她戴上主婦用的帽子,並繫上繡著圖案的圍裙。如果婆婆相信這個媳婦能操持家務,就會將一串鑰匙和一把大湯勺交給剛過門的媳婦,表示她已獲得做女主人的權利。最後一項節目就是新娘起來向賓客們敬酒,大家 唱起歌,然後向年輕的女主人告辭。婚禮就這樣在歌聲中結束。

  在愛沙尼亞,婦女家庭手工藝很流行,她們編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套等工藝品很有名氣,她們還自織家庭裝飾用品,如地毯、長條桌布、床罩和沙發套等。

  愛沙尼亞人結娘五十過年要舉行隆重的金婚禮。老人退休和遷入新居通常也要舉行慶祝活動。由於這個國家長期受異族統治,傳統習俗或已消失,或變化很大,唯有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的伊凡諾夫節卻永遠不變。每當過節這天,城鄉居民都穿上民族服裝,到處呈現出節日的歡樂氣象, 晚上人們點起熊熊的篝火,圍著火堆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這個國家的農村居住條件不錯,大多是兩層樓住宅,房屋一般都掩映在樹木的綠蔭中,登樓遠眺,周圍的河流、湖泊和草地盡收眼底。

  在愛沙尼亞卡賈維鎮上,每年七月上旬要舉行國際背老婆大賽,屆時有許多人參賽,全村五千五百多名居民幾乎全部出動觀賽助興。在競賽中,參賽的男人得把老婆或任何十七歲以上的女子馱在肩上,走過兩百五十三公尺半長的沙道、草徑、柏油路和水池,途中還要轉個陡彎,跨過 兩個木欄,老婆若在路上掉下來就要扣分,多數參賽者是把女人頭後腳前地扛著走,才能穩操勝券。 重建袖珍型國防軍

  根據一九九○年八月三十日,議會通過的「組建社會安全正規軍預備隊」的決議,決定重建國防力量。現在的愛沙尼亞國防軍分為邊防警衛部隊,官兵員額編制為一千八百人;警察部隊有官兵一千四百五十人;救生警務部隊官兵員額編制只有兩百五十人。這支袖珍型國防部隊也擁有 一小隊空中力量和一支小型邊防艦隊,並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和平夥伴。此外,愛沙尼亞警察廳也已加入了國際刑警組織,共同為減輕國際社會治安壓力和打擊國際恐怖分子而努力。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