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9年4月18日 (四) 16:27由Queenie.pan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梵蒂岡(Vatican)的正式名稱叫做梵蒂岡城邦(The State of the Vatican City),是 羅馬天主敎的中樞、天主敎敎宗的駐在地、天主敎徒在人間最神聖崇高的庇護所,以及天主敎神職人員養成所,因而又叫做敎廷(Holy see)。它是被包圍在羅馬城內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迷你的國家,是一個繼承型的、選舉的、專制的和神權的君主國,但事實上,這個國家幾乎僅是一象徵性的名稱,因爲敎廷雖然擁有法人的資格,但是在國際上卻沒有統治領土的權限。

目錄

天主敎的神經中樞

這個國家的來歷,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年代。公元三〇年,耶穌基督被羅馬帝國當局和猶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後,他的門徒保羅和彼得仍然繼續西行傳敎,抵達了羅馬。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克勞狄(Claudius)一世對基督敎徒百般迫害,使保羅和彼得兩人也不幸於公元六十多年在羅馬殉道。可是,正由於他們兩人對基督的忠誠,才使得基督敎不但沒有因此被消滅,反而隨著基督敎本身的信念及其與觀念一致的實踐,使信徒日見增多。到了公元三二三年,羅馬君士坦丁大帝自己也皈依了基督敎,並且承認基督敎是羅馬帝國的國敎,到了公 元五世紀,聖奧古斯丁開始著書立說,確立了天主敎的敎義。

這時,日耳曼族入侵羅馬帝國,西羅馬於公元四七六年敗亡。東羅馬帝國仍在今日的土耳其和希臘境內繼續維持了一千年。自從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各地諸侯紛起爭雄,經年爭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天主敎會乃到處傳播福音,羅馬敎會並繼承耶穌門徒聖彼得的衣鉢,利用羅馬帝國行政組織的支持,構成了龐大而完整的敎會組織,乘機取得土地,發展迅速。公元六世紀,獲得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設立敎皇,又稱敎宗。

天主敎勢力在公元七世紀時,已成爲歐洲一股左右政治的力量,歐洲一些國家的成立、國王的冊封,都要經過敎宗任命,所以很多國王都會討好敎宗。公元八世紀,倫巴底族侵佔了義大利半島的中部,敎宗史帝芬(Stephen)向法國國王丕平(Pepin)三世求援,丕平在公元七五六年派兵驅逐蠻族解救了羅馬,同時把 羅馬城和附近的地區,全部贈送給敎宗,作爲敎宗的永久領地,因此敎宗就成了羅馬和附近兩萬四千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土地實質和法律上的統治者,因此在義大利中部產生了以敎皇爲君主、以羅馬爲首都的敎皇國。到了十二世紀後,敎廷的勢力達到巔峰,這種情形大約維持到十九世紀中葉,由於薩丁尼亞王朝的起來統一義大利,情況才發生變化。

一五〇三年,敎皇尤里烏斯(Julius)二世在位,他鼓勵藝術創作,首先聘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建築藝術家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來建設聖地,布拉曼特設計了龐大的建築來表現古帝國的氣魄,而自他以後的許多知名藝術家,也都參與了聖彼得大敎堂的設計工作。

集繪畫、雕刻、建築設計和詩人於一身的米開朗基羅,也被尤里烏斯二世召回羅馬,並在西斯汀禮拜堂的天花板上留下了巨型的天頂畫、祭壇後壁上的「最後審判」,以及聖彼得大敎堂內的「聖殤」雕像。

一八五〇年,薩丁尼亞王朝統一了義大利,敎宗所擁有的大部分領土,都淪入薩伏依王室的手中,只剩下了孤燈殘火的羅馬城,而且羅馬城也還是在義大利軍隊的包圍中。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爆發,保護敎宗領地權益的一隊法軍撤出了羅馬城,義大利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Victor Emmanuel II)率軍乘機奪取了羅馬,當時敎宗庇護九世(Pius IX)曾經向義大利提出嚴重的抗議,但是毫無結果,因此敎宗就自行幽閉在梵蒂岡宮中,以示憤懣和抗議。

一八七一年,義大利規定敎宗保有梵蒂岡城,並且每年可以向義大利政府領取三百二十二萬五千里拉的補助費,但是被敎宗拒絕。庇護九世和他之後的繼承者,都自認是受迫害者,而自我禁錮在梵蒂岡小城中,自稱是梵蒂岡的囚徒,堅決拒絕和義大利政府發生任何友誼關係;凡是義大利境內的忠誠天主敎徒,都被敎廷禁止參加選舉,同時也禁止他們在義大利政府中任職。

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一日,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爲了解除這種僵局,就和梵蒂岡的庇護十一世敎宗簽訂了拉特蘭條約(Lateran Treaty),相互承認彼此主權,才解決了雙方將近六十年來的爭執。協定中規定天主敎是義大利國敎,敎廷在義大利享有各項權利,敎宗在梵蒂岡有充分的主權,但承認敎皇國的消失,另建梵蒂岡城國。敎廷每年自義大利政府手中接受七億五千萬里拉的現金和十億公債,梵蒂岡可以頒發公民證和護照、製造貨幣、維持自己的郵政系統、不受義大利海關處罰條例約束,梵蒂岡公民也不向義大利納稅等,梵蒂岡則放棄了全部羅馬城的主權。

拉特蘭條約的協定,在一九四八年被列入義大利共和國的憲法中,敎廷不但成爲全世界天主敎會的中心,同時也具有一般世俗國家的地位。現在,敎廷有形的領土雖然縮小到只剩下了梵蒂岡這一彈丸之地,可是天主敎無形的精神勢力發展,卻與日俱增遍及全世界。

是基督敎一個宗派

天主敎是基督敎的一個宗派,基督敎最初因爲羅馬帝國的分成東西兩部分,以及語文等關係的不同,早有分裂的情事存在。到了十一世紀,又因爲對敎條宣言的字句發生爭執,終吿正式分裂;歐洲中部成爲羅馬正敎區,歐洲東部是希臘正敎區。

十六世紀宗敎改革,羅馬正敎又分裂成基督新敎和天主敎兩派。因此原來的基督敎,就分成了今日的天主敎、基督敎和希臘正敎等,三大派呈三分鼎立的態勢。天主敎是這三個敎派中,擁有敎徒最多的一派,敎徒數目超過了其他兩派敎徒數目的總和。

就地區分布情形來說,天主敎徒以西南歐、中南美,以及大洋洲等地最多。就國別來說,天主敎徒佔全國人口半數以上的約有五十個國家;現在全球各地的天主敎徒,共計約有九億六千萬左右。

領導全世界天主敎會領袖的敎宗俗稱敎皇(pope),自公元六十四年聖彼得起到現在止,共歷兩百六十四位(如附表),都是由敎會依法選舉出來的;敎士們相信敎宗的產生,是秉承基督的意旨,是由聖彼得一脈相承下來的,因此天主敎徒的尊敬敎宗,就像膜拜耶穌基督一樣。由此可知,敎宗權力之大,無與倫比;敎宗對全世界各地的天主敎國家和敎徒們的影響力根深蒂固,敎宗的言行舉措,對國際間更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有關羅馬早期基督敎的資料不多,至於最早幾位主敎,更是年籍不詳、乏史可考;公元六十七年前後,羅馬皇帝尼祿統治期間,使徒保羅在當地傳敎遇害,似可肯定;但首任敎皇聖彼得是否與保羅在羅馬同時遇害,則不得而知,但至少在當時其地位是衆使徒之首。從保存的公元九十六年羅馬敎會發出的克雷芒( clement)一世致哥林多敎會書中記載內容,我們得而瞭解公元一世紀末期羅馬敎會就有突出的地位,同時在敎理上也屬當時之最。到了公元三世紀,羅馬主敎自稱爲普世敎會中的權威首席;四、五世紀時,羅馬主敎還聲稱有權管轄其他敎會。

公元一○七三年至一○八五年在位的聖格列高利(St. Gregory)七世敎皇,被史學家稱爲空前絕後的革新家,他活動在一元化的基督敎社會中,國家與敎會幾乎就是同一實體,他使得信奉基督敎的皇帝也聽命於敎皇,影響所及,以後兩個世紀的敎廷歷史,直接、間接的日益深入干預政治。

十三世紀敎廷的直接稅收已無法維持開支,敎皇便到歐洲各地簿集經費,出現敎廷官僚機構兼職及虛領俸祿等弊端,造成內訌。到十四世紀敎廷威信低落,導致一二九四年在位的卜尼法斯(Boniface)八世敎皇,被法蘭西資助指揮的雇傭軍脅迫,而遭囚禁的窘境。從一三〇九年起,敎皇也被迫遷出羅馬,住到法國 境內的亞維儂,直至一三七八年敎皇格列高利十一世才將敎廷又遷回羅馬。次年選舉敎皇發生糾紛,引起西方敎會大分裂,自稱敎皇的先有兩人,後有三人。

在十四世紀初,敎廷威信沒落時,歐洲各國國王與貴族已逐漸將地方敎會歸於自己管轄的範圍。十五世紀初,英格蘭和法蘭西國王利用國內反敎皇情緖,迫使敎皇繳交部分稅收,神職俸祿也分出部分;法蘭西更於一五一六年與敎廷簽訂政敎協定,事實上即取得法蘭西天主敎會管轄權。

十五世紀諸敎宗大多是擅用權術、只爲私利的君主,與歐洲各國世俗君主同流合汚,爲鞏固個人地位、金錢和權勢而孜孜鑽營,使得後來面臨新敎的壓力而無力自拔,等到北歐大部分地區都脫離天主敎會之後,才在塔蘭托召開會議以求對策,但對中世紀各屆敎皇身受外交及內在民族的壓力並無助益、未能稍減。

一八七〇年,敎廷領地被新建的義大利王國強行合併,敎皇所努力的是精神權威的建立,加之十九世紀由於憲政抬頭,君主專制遭到反對,歐洲各王國被打倒和復辟,故對敎廷較爲禮遇,往往聯合敎廷以維持現狀,維也納會議決定把領地還給敎廷,這都是決定二十世紀敎廷政策方向的重要因素。

現任敎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是由敎廷一百一十一位樞機,經過七次投票才產生的新敎宗,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六日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陽台上,接受十萬群衆的歡呼,他是敎廷第二百六十四位敎宗,是一五二二年以來第一位不是義大利人的敎宗,也是第一位波蘭籍和從共產黨國家選出來的敎宗。

保祿二世敎宗世俗的本來名字是卡洛爾•沃蒂拉(Karol Wojtyla),一九二○年五月十八日出生於波蘭南部克拉科夫(Krakow)附近一個名叫華達維斯(Wadowice)的小城中,父親是工人,母親早逝,半工半讀完成中學敎育之後,一九三八年進入克拉科夫的雅基羅(Jagiellonian)攻讀戲劇與詩文,這也是他畢生的興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佔領波蘭期間,他曾在大理石開採場及化學工廠工作,一九四二年在工餘進入「地下神學院」攻讀,一九四六年畢業,任神父之職,時年二十六歲,並獲派赴羅馬,進入今日聖湯姆斯(St. Thomas)大學前身的聖安吉利克(Angelicum)大學進修,獲博士學位。返國後在魯柏林天主敎大學及克拉 考維亞神學院任敎,並擔任學生指導司鐸,這段時期他在國內外發表了許多討論靑年及道德、抨擊波共政府施行唯物主義、限制兒童宗敎敎育、侵略波蘭傳統文化,以及漠視工人權利等的文章及演講,影響極大。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五年,出席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並參與「敎會在現代世界的牧職憲章」的編寫工作,強調人權、家庭、和平、信仰自由等重要問題,以及主張社會國家爲人民而建立的觀念。

一九五八年升任克拉科夫署理主敎,是敎廷主敎陣營中最年輕的生力軍。一九六四年眞除總主敎,勤儉樸實的他這時還住在兩間簡陋的小房子裡,夜深人靜,忙完俗務後,就會拿起紙筆來享受他終生的興趣寫詩,從一九五○年至一九六六年他以Andrzej Jawien爲筆名在期刊上發表,而這個名字則取自戰前一本著名小說上的英雄。

一九六七年六月升任樞機主敎,雖在共產政權統治之下,仍多次至國外旅行,推展敎義 。當選敎宗之後,更是馬不停蹄走訪世界各地爲世界苦難人民祈禱,作牧靈之旅傳播基督福音;所到之處,不論人種、國別,無不萬人空巷,以能瞻仰敎宗聖顏爲終身幸事。

敎廷中樞組織嚴格

敎廷的組織和普通國家的組織沒有什麼兩樣,有國務院,也就是外交部;有財政部、法院、天文台、廣播電台和報館等。爲了傳播天主的福音,廣播電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用三十三種不同的語言,向全世界各個角落廣播;官方的羅馬觀察報,每日發行七萬份以上;財政部管理著分布在世界各地龐大的宗敎資金,同時主持著世界性的慈善事業。梵蒂岡擁有的財產,包括了世界各地的敎堂產業、廣大的田地和礦產、各敎會學校的產業、各種名目的慈善公益基金、敎友們的捐款獻金,以及各種宗敎藝術品珍藏等,估計它的價値約在四百億美元左右。

敎宗就是敎皇,是天主敎會的最高稱號,自公元九世紀以來「敎皇」這個名字就屬於羅馬主敎專用,它的全銜是:羅馬主敎、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代表、首席使徒的後繼人、西方敎會最高敎宗、西方牧首、義大利首席主敎、羅馬敎省樞機主敎和都主敎、梵蒂岡城邦元首。因此敎宗是全球天主敎敎友的精神領袖,爲終身制,是由未滿八十歲的樞機主敎(Cardinal)所組成的敎宗選舉會中互相選舉出來的,樞機主敎因穿著紅衣,所以又叫做紅衣主敎。敎宗對梵蒂岡擁有充分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行政權由他指定的首長執行,對他負責。

主敎團是敎宗主要的顧問機構,主敎由敎宗任命。主敎團的主敎名額共有一百六十名,其中包括了六名大主敎,一百二十九名樞機主敎和十四位主敎。樞機主敎團由三名樞機主敎和一名秘書組成;樞機主敎管理聖部,在敎宗選舉會中選舉敎宗,在聖座職位空缺時,治理敎會。在一百二十九名樞機主敎中,義大利籍的佔最多,因此在敎廷的選舉中,義大利籍的主敎多半佔有優勢。

選舉敎宗在敎廷是一件大事,被選舉人年齡須在六十五歲以下,獲得選舉委員過半數以上通過;在選舉期間選舉委員集中在西斯汀居住,並且要在一個月之內結束,如果超過一個月仍未選出,則每週遞減選舉委員的伙食菜餚,每週扣兩道菜,直到吃白麵包、喝白開水爲止。大敎堂左方西斯汀堂附近的斯篤西殿頂的煙囱,是選新敎宗的信號台。在選新敎宗的那天,煙囱裡如果冒出黑煙,表示選舉新敎宗的投票,一直還沒有得到多數票的取決。如果放出白煙,就是表示新的敎宗已經產生,全國人民便開始狂歡慶祝。在選舉期內,樞機主敎們 都自動關在殿內,不接見任何人,一直等到他們之間互選有了結果的時候爲止。

大敎堂旁有一口鐘,也關繫著敎宗的安危,要是鐘聲不規則響起久達十分鐘,也就是表示敎宗有特殊的事故發生了。

敎廷是天主敎會行政的中央機構,輔助敎宗處理整個敎會的事務。按敎宗保祿六世於一九六七年頒布的「治理敎會」憲章決定,現在敎廷的組織制度設有敎務行政機關、政敎事務機關和法院等三大機構。

敎務行政機關轄有敎議院、東方敎議事務院、御前會議事務院、聖事院、會議院、修會院、敎禮院、傳信院、敎育院和儀節院等。

政敎事務機關下轄有財務監、承恩監、秘書監和國務院等,國務院以國務卿爲首,領導敎廷各行政機構,包括有含外交部性質的敎會公共事務理事會、九個聖部、三個秘書處、八個處及二十四個委員會,還有俄羅斯委員會、中央神學委員會和人類發展委員會等組織。國務院還掌理一般行政事務,國務卿類似一般國家的總理,國務院下又分政務和常務兩部。

法院下轄有聖赦院、最高法院及聖輪法院等,審判通常由三個一般法庭處理。聖職人員如果有違法行爲,則由敎會法庭予以裁決。一般法庭分爲初審法院,控訴法院及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接受敎區法院的上訴案件。

關於天主敎神職系統方面,在基本的制度上,分成敎宗(Pope)、主敎(Bishop)和司鐸(Priest)等三級。樞機主敎(Cardinal)是由敎宗在總主敎中遴選產生,在天主敎中的地位等於是君主國的繼承王子,輔助敎宗治理敎會,分任敎廷中樞各院監的首長或委員。司鐸中有勛位的叫做蒙席。

敎廷採用象徵敎皇威儀的黃、白兩色爲其國旗主要顏色,旗爲正方形,左半是黃色,在白色的右半邊中央飾以敎廷旗徽標誌。這面國旗秉持著梵蒂岡的傳統,是敎宗利奧十二世於一八二五年制定的;有一種說法是旗子的顏色 是根據一八○二年以來戌守敎廷衛兵的帽子而來。旗徽是由敎宗的王冠和撑住王冠的兩支金、銀色鑰匙所組成。這支鑰匙叫做「聖彼得之鑰」(San Pietro),是耶穌授給門徒彼得,使他成爲基督代理人的證明;而王冠和鑰匙是敎宗和梵蒂岡元首的代表。每年的七月二十二日是梵蒂岡的國慶日。

這個國家本身領土雖小,本國人民也少,但卻管轄著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九億多名的信徒。全世界各地的天主敎主敎區,也都是敎廷的轄區。現在全球有兩千一百六十九個主敎區,有敎區主敎三千一百九十九名;其他直屬敎廷的傳敎士和敎務人員,共有五十多萬人。就中國敎區來說,就分成二十個敎省,每一個敎省都設立總主敎區,中國各地共有七十九名主敎。敎廷和世界各主要國家,都維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互相交換使節。現在梵蒂岡有一百七十四名駐外使節,以及十五個駐外代表團。外國在梵蒂岡共設有七十六個大使館,以及五十 四名大使。此外,梵蒂岡在聯合國及其所屬的機構都派有常駐觀察員,同時敎廷也是萬國郵政聯盟、國際電信聯盟和世界版權組織的正式成員。

梵蒂岡城聖潔光明

敎廷所在地的梵蒂岡,又叫做「聖潔之城 」或「光明之城」,經緯度位置爲東經十二度三十分、北緯四十一度五十三分,國土略呈三角形,四面有灰色高大的城牆環繞,全部面積只有零點四四平方公里,約合零點一七平方哩,可是一切設備齊全,城內一片幽雅聖潔,充滿了祥和安樂、寧馨幸福的氣氛。全城被羅馬市包圍著,市容守古成風,街道多用圓石鋪砌而成,沒有街名、房屋也沒有門牌號碼。在這個城國裡,矗立著雄偉古老的宮殿、敎堂、博物館、學校和商店等。

梵蒂岡的正確位置在羅馬西北部高地的台伯(Tiber)河左岸,這裡原來是一片沼澤地,羅馬帝國時代,尼祿皇帝在此整建大競技場,造成許多吉凶未卜的殉難者,耶穌十二門徒之首的聖彼得也是在這裡殉道。過了三個世紀後,第一個信敎的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便在聖彼得的墳址上,興建了一座紀念建築物;經過不斷的更新和擴展,才有今日梵蒂岡城的規模。現在的梵蒂岡,以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城牆爲界,牆裡就是梵蒂岡城邦,一共有六個入口,現在只有廣場、聖彼得大敎堂正面鐘樓拱門,以及城北的梵蒂岡博物館三個門對外開放,但到晚上就關了起來,不准人出入。

聖彼得敎堂每日早上七時至下午七時開放,地下室、寶物殿及圓頂則提早一個小時關門。每到冬天,所有的開放時間都會提早一個小時結束。

自一九三二年開始,梵蒂岡擁有一個小火車站,鐵路全長只有幾百公尺,和義大利鐵路網相連,可通往歐洲各地。這個小火車站的入口處,也就成了梵蒂岡的重要邊境,每一個星期大約有兩次到三次載滿了食物和日用品的火車,開進這個車站。

訪問梵蒂岡的遊客,不需要任何護照或簽證,從羅馬直接進入梵蒂岡,只要十五分鐘車程。一般遊客到梵蒂岡,可以從羅馬的中央車站搭六十四路巴士,就可以在終點站的聖彼得廣場下車.,或者也可以在羅馬的帕歐里(Paoli )廣場下車,向右走一百五十公尺左右,就到達用大量雕刻裝飾優美的聖天使橋(Ponte S. Angeo),其中的天使塑像是義大利巴洛克天才藝術家貝爾尼尼的作品;過橋就到達曾是歌劇舞台的聖天使城堡(Castel S. Angelo),這裡曾經是羅馬皇帝的墓。由這裡經過以「天國之鑰」爲市徽的各建築物後,就可以到達聖彼 得廣場。

在梵蒂岡城的中央,有一個中央郵政局,敎廷獨立的郵政,發行著精美別致的郵票,被世界各地集郵的人們所珍視,因此也成爲敎廷重要財源之一。此外,梵蒂岡還有自己的幣制、發電廠和電話系統,完全不必仰賴羅馬。城裡還有一座城市居民的大居室、一家賣紀念品商店、一家藥房、一個由敎會主辦的救急治療所,以及一個伙食和供應品儲藏的倉庫。這個倉庫,等於一家大商店,除敎廷大臣每天所穿的朝服都由這裡供應之外,城裡的司機、衛士、修士、神父、廚師、嚮導、紅衣主敎和其他的人等,都在這裡買酒、新鮮麵包、飮料和很多種的免稅物品。至於梵蒂岡的那家小藥房,面積雖小,藥品卻十分齊全,醫生開的藥方,如果在別的地方買不到,不妨來這裡試試看,多半不會令人失望。此外,梵蒂岡還有一家銀行,一所電報交換台,一個有六十四個車位的 停車場。

在梵蒂岡的十三個敎堂和宮院中,還包括了天主敎會崇高的聖若望拉特蘭院、敎宗宮院、西斯汀禮拜堂、夏宮、會議堂、敎宗御園、庇亞宮和敎廷研究院等。敎宗宮院相當大,共有一千個房間,一百個梯道,另外還有博物館、圖書舘和美術館等。

梵蒂岡敎皇宫(Vatican Palace)是在聖彼得大敎堂以北的敎皇府邸,由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亞維儂時期建成。事實上敎皇府邸一直是在拉特蘭(Lateran),而敎皇宮則是泛指歷年來所建的建築群,包括公元四九八年西馬 庫斯(Symmachus)接任敎皇之後,在聖彼得大敎堂的兩邊各加建了一座府邸,供敎皇臨時及短時間的居住;查理大帝在敎堂北面所建的卡羅利(Caroli)宮,主要是供各地臣屬來羅馬時居住;十六世紀保祿三世在位時,建造了波林(Pauline)禮拜堂,這個禮拜堂在梵蒂岡是除了西斯汀禮拜堂之外最重要的一個禮拜堂,同時還造了雷基亞(Regia)階梯及皇廳與西斯汀相連,由小桑迦洛(Antonio da Sangallo the Younger)設計建造,禮拜堂中還有一五四二年至一五五○年由米開朗基羅所繪製的壁畫。

另外,現在的敎廷科學院則是庇護(Pius)四世在位時所建的別墅;庇護五世所建的有史蒂芬、聖彼得、聖米契爾(St. Michael)、瑞士衛兵等數座禮拜堂;聖達馬蘇(S. Damass)庭院北面的一組建築;著名的地圖館,則是格列高利(Gregory)十三世於一五七二年在位時所建;格列高利十五世一六二一年在位雖僅兩年,也留下了瑪蒂爾達(Matilda)禮拜堂;十八、十九世紀由於博物館的擴展,梵蒂岡又添建了不少建築。現在除了敎宗的房間及辦公廳外,總共一千四百多間房間及禮拜堂的部分則已闢爲二十餘座博物館、美術館及畫室,供民衆參觀。

除了聖彼得大敎堂、梵蒂岡諸宮殿,以及附屬於城邦的建築物及花園外,羅馬市內外還有十二座建築物,都在敎宗管理的範圍內,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拉特蘭(Lateran)的聖若望大敎堂和聖母瑪利亞大敎堂,在城外的聖保羅大敎堂,以及敎宗的夏季別墅岡道夫堡(Castel Gandolfo)等。

基於宗敎的宗旨在引領人類的性靈,而不在賺錢,過去梵蒂岡博物館紀念品部一向基於服務的精神,只出售藝術書籍和小紀念品,近年來受新思潮的影響,加之天主敎世界各地的敎會、醫院和機構都在賠錢,因此梵蒂岡也學會了生財之道,在羅馬開了一家精品店,出售名牌、絲巾、衣物,以及印著梵蒂岡藝術品字樣的手錶及其他紀念品等各類物品,這是梵蒂岡在境外的第一家,他們要把梵蒂岡的風味帶到敎廷之外的世界各地,並且也在考慮採用流行的電視直銷方式,或是委托零售商經售。

敎廷雖有自己的貨幣,但通用義大利里拉。在時差方面,比中國慢七小時。

宏偉的廣場和敎堂

梵蒂岡著名的聖彼得廣場(Pisza San Pietro),是君士坦丁大帝爲榮耀耶穌基督十 二門徒中的聖彼得,在公元三二四年下令興建的,後來在一五○六年由布拉曼特全面設計,成爲十七世紀建築上的傑作,它宏偉壯麗,具有濃厚的宗敎和文化氣息,整個建築構造是出自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大師貝爾尼尼(Bernini)之手,從一六五六年開工,至一六六七年完工。每年四月的復活節和十二月的聖誕節,廣場上便聚滿了人群,全世界數億天主敎徒,也都可以從電視螢幕上看到敎宗在這全世界最對稱、最壯麗的廣場上爲世人祈禱的情景。

當天敎宗頭戴三重冠,身著披肩,出現在敎堂正面中央陽台上,全體信徒高聲歡呼,然後屈膝下跪;這時鐘聲不鳴,歌聲停止,銀色喇叭也沒聲響,全場一片寂靜,敎宗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降福羅馬和全球。橢圓形廣場長三百四十公尺,寬兩百四十公尺,非常寬大,可以容納三十萬人。

廣場的列柱迴廊(Colonnsto)是聖彼得大敎堂和梵蒂岡的主要入口,兩組巨大張開的半圓形柱廊就像敎堂的雙臂般向前伸出去,擁抱全人類,這是貝爾尼尼所展現出的曠世才華。

柱廊由高十九公尺巨大的兩百八十四根多立克式大理石圓柱組成,圓柱粗可四人圍抱,每邊各爲弧形的四排,在廣場中央有一個印著「柱廊中心點」(Entro del Colovnato)的位置,向兩旁的柱廊看過去,無論看那個角度,四層列柱都重疊爲一,只能看到最外層的柱子,貝爾尼尼匠心獨具設計之巧思讓人折服。

兩邊列柱迴廊頂上都設有攔杆,一百四十二根欄杆柱頂,各立著一尊三公尺半高的聖男聖女雕像,這些雕像形貌體態殊異,栩栩如生,是貝爾尼尼的弟子們所雕塑,與大敎堂正面屋詹上所立的十二尊使徒像互相呼應,益顯宏偉壯觀。

柱廊內是梵蒂岡的轄地,在柱廊的外面卻是羅馬市區,在柱廊和羅馬市的交接處,路面上劃有白線,很多觀光客故意兩足跨在白線兩邊照相留念,形成腳踏兩國的奇觀。

廣場中央豎立著一座方尖碑(Obeliss),高二十五公尺,是這個廣場最古老的文物,碑頂保有耶穌十字架眞木。當年是古羅馬帝國卡利古拉(Caligula)皇帝征戰時自埃及運來羅馬,放在尼祿廣場,敎宗西克斯圖斯五世爲要把廢棄的尼祿廣場中這座方尖碑搬運過來,當時還曾大費周章親自與許多工程師商談處理,結 果由設計梵蒂岡博物館的名建築師多明尼哥。

方塔納(Domenico Fontana)率領了九百名工人,使用一百四十匹馬,化費四個月,才把方尖碑移至現址;而這次移碑工程也是他畢生最著名的一件大工程。

廣場上有聖彼得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塑,除了中心圓環外,圓形廣場地面在設計上劃分成八個區塊。在方尖碑的左右兩側有對稱的圓形噴泉各一座,高達十四公尺,象徵宗敎用生命之泉來滋潤子民;右邊的噴泉是巴洛克建築風格奠基人馬代爾諾於一六一三年設計的,左邊的噴泉則是貝爾尼尼在一六七五年仿相同形式建造的,兩者和廣大的廣場非常諧和。噴泉的水源是來自已經有四世紀之久的阿奎亞波拉 (Acqua Paola)輸水道,水質冷冽。

在方尖碑和左右噴泉之間的地上各有一個圓形的記號,這就是柱廊中心點,當人們站在這個記號上不論採任何角度,兩邊的柱廊就是整齊的行列。

聖彼得大敎堂(Bsilica di San Pietro)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天主敎堂,位於聖彼得廣場盡頭,它是敎堂,也是古墓,更是收集藝術品的博物館。敎堂門前有兩個吿示牌,規定遊客進入敎堂時不得穿著短褲、裸露肩膀、裙子不得高於膝蓋,而且進門時會嚴格的執行檢查,決不是光說說而已。還有義大利文的禁止入內(Vietato Ingresso)也要記住,很多掛有這種標誌的地方或者繩圈內,千萬別跨入,否則警鈴大響,會非常尶尬的。

最早這裡是公元六十四年聖彼得被暴君尼祿倒釘在十字架上殉難及埋葬的地方,直到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承認基督敎爲國敎後,才在這個聖彼得的墓地上蓋起一座敎堂來紀念他。十一世紀後,敎堂已損壞得差不多了,因此決定重新修建,但也只修復一小部分,並沒有全部整修。一直到了一五〇六年,才由敎宗尤里烏斯二世委託布拉曼特動土興建,在長達一百二十年的重建過程中,幾乎文藝復興時代所有重要的建築師都曾參與,才使這個名建築物成爲歷史、宗敎和藝術三位一體的最佳體現,而於一六二六年大功吿成。

在整個重建過程中困難挫折重重,到了一五四六年由米開朗基羅接任首席建築師後,工程才有起色,敎堂的圓拱頂是波爾塔完成,以萬神殿的大圓頂爲模式;大殿和正門是馬代爾諾(Carlo Maderno)設計;而拉丁十字架,則是根據敎宗保祿五世的命令改建而成的。米開朗基羅逝世後,由波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和移方尖碑的方塔納一起接下未竟的工作。爲了對米開朗基羅表示最高的敬意及推崇他在藝術上的貢獻,世界上所有的建築師,直到現在仍爲他的作品驚嘆,不願意設計出比梵蒂岡聖彼得大敎堂更大的圓頂(Cupola)。這個圓頂高一百三十六公尺,直徑四十二公尺,頂內繪有成對的天使聖人,在光輝的榮耀中 作爲至聖天主寶座的冠冕,頂下有四座兩百五十公分高的大雕像,分別是新約全書中四大福音的作者馬太、馬可、約翰和路加等。

遊客如想登上圓頂,可在敎堂外面的左側搭乘電梯,不過祇能到高五十公尺的陽台廣場,然後再爬登三百三十級階梯,就可到達頂部,視野極佳,可以將羅馬市景一覽無遺。

圓頂正下方是敎宗烏爾班(Urban)八世授意、由貝爾尼尼所設計的祭壇,祭台上方是貝爾尼尼花了九年才精製完成的美麗華蓋,高二十九公尺,比廣場上的方尖碑還要高上四公尺。華蓋有四根巨大絞練形銅鑄雕刻的柱子支撑,四根銅柱所使用的銅,是取自萬神廟的古銅。祭台前面有九十五支臘燭,日夜不息地燃燒著,聖壇下埋著聖彼得的靈柩,予人一種莊嚴浩翰的感覺。

敎堂建築物直徑有五百公尺,高一百五十公尺,內部十分廣大,長一百八十七公尺,寬一百三十七公尺,殿廊高四十六公尺,大約可以容納十萬名信徒在聖堂中做禮拜。就像藝術宮殿一樣巍峨壯麗,殿內有各種形式的圓柱,有華貴的大理石,有聖彼得的靑銅像,還有爲新敎宗舉行加冕大典的場所。耶穌有十二門徒,並視其中的聖彼得(St. Peter)與聖保羅(St Paulus)爲左右手,因此聖彼得敎堂大門兩旁就立有聖彼得與聖保羅兩尊巨大石像,相傳前者手握天堂之鑰,表示可以使人進入天國;後者手握寶劍,砍殺惡人。在敎堂正面屋頂,則立有另十位門徒的石像。

敎堂正面採希臘神殿式巨柱及山形牆建築,牆上立著十二位古代以色列國王石雕像。大殿中央進口上方的祝福陽台,是宣布新當選敎宗的地方,新敎宗就是在這個陽台上向羅馬城和全球敎友做他首次的宗敎祝福。走進大殿前廊,在主要入口之上有名畫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在一三○○年的首次聖年爲舊殿所 畫的小舟,曾被大力整修過。

前廊所開的五扇大門,是與大殿的五條殿廊相接。左邊第一扇門是死亡之門,描繪耶穌的死亡,聖母瑪利亞的安眠,敎宗若望二十三世的與世長辭及宇宙中的死亡。第二扇是費拉雷特(Filarete)仿翡冷翠吉伯爾蒂(Ghiberti)作品而設計的銅門,它本來是舊殿的大門。右邊的一扇是用石灰封死的聖門(Holy Door),每二十五年才開啓一次,規定每隔二十五年聖誕節前夕的聖誕夜,敎宗按照特殊禮節,在隆重遊行隊伍的伴同下來到聖門前,跪地三次,並用金錘敲門三次後,門牆就被工人敲鑿開啓,由敎宗率先領頭進入聖堂,視爲走入天堂祈福的意思。聖年結束時,聖門再舉行隆重典禮予以封閉,最近一次的大敞聖門是在一九七五年聖年祭的時候,由當時的敎宗保祿六世領頭走入的。前廊另外兩扇門分別叫做善惡門和聖事門。

敎堂內部牆壁由地到頂,處處可見巨大的石雕人物及聖經的故事壁畫,人像肌膚光潤如玉,衣褶流暢飄曳,表情動作之生動令人由衷讚賞;其中有一幅非常有趣,它是描述敎皇利奧(Leo) 一世在台伯河之濱,與匈奴王阿提拉 (Auila)會面媾和的情景。

久受匈奴侵犯邊境之苦的中國漢朝,到了漢武帝時,約公元前一世紀前後,下定決心要將匈奴之患永遠根絕,於是派出衛靑和霍去病兩員大將率領重軍西出甘肅,大舉追剿匈奴,一反過去大軍嚇阻邊患以後就班師回朝的治標方式,而採取根本不讓匈奴有定居或喘息機會的戰略,結果匈奴各族被漢軍驅逐出了河西走廊,更趕離了新疆及西亞各個可以立足休養的水草之區。

匈奴族於是索性西移,一路劫掠東歐、中歐的原住各族,使得歐洲各民族紛紛逃難,造成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民族大遷徙」。匈奴繼之又大舉進犯義大利島,滅亡了正耽溺於腐敗享樂的羅馬帝國,而當時帶領匈奴各族雄師的首領,就是歐洲史上有名的匈奴王阿提拉,他的鐵騎所向披糜,蹂躪中歐平野數十年,並曾引兵攻進義大利半島,兵臨北義大利台伯河平原,整個義大利半島危在旦夕,歷史描述敎皇親自出發前往台伯河與阿提拉談判,結果居然能讓殺人不眨眼的阿提拉引兵北退,而使義大利半島倖免於難。

這所大敎堂裡有一道鑲銀的鑽石巨柱,和許多價値連城的寶石。還有一個十字架,相傳就是基督被釘在上面的那個十字架,架上也鑲滿鑽石。這裡精緻細腻的馬賽克藝術壁畫,更是栩栩如生,也是梵蒂岡的藝術精萃。敎堂裡四根巨大的大理石方柱的壁翕中,有五公尺高的聖安得烈(SL Andrew)使徒、聖女韋羅尼 加(St. Veronica)、聖婦海倫(Helen)及貝爾尼尼所雕的聖龍吉諾等的雕像。

大殿盡頭四位聖師抬著一個寶座,寶座上是著名的聖彼得銅像,也是貝爾尼尼傑出的生動作品。祭壇右手邊有1尊聖彼得靑銅像,相傳聖彼得手握天堂之鑰,人們親吻或撫摸聖彼得銅像的右腳趾,可以上天堂,因此幾個世紀下來,他那雙腳的趾頭被來到這裡瞻仰的信徒們,一個接著一個的用手摸和嘴親得光滑發亮,連腳趾縫都沒有了。

聖彼得大敎堂裡面還藏有許多義大利最著名的繪畫,以及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在右殿廊第一間小堂的祭台上供有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慟子像,是他二十四歲時的作品,他在聖母衣襟上刻上了自己的本名,這也是他唯一簽了名的代表作。這座像因曾遭人破壞過,所以特別用玻璃罩隔開,現在只能遠觀,不能靠近觸摸了。在靑舂永駐的童貞聖母膝蓋上,躺著宛如在沈睡中的基督屍體;這尊雕塑描述聖母將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卸下,奄奄一息的抱在懷中,他用寫實的手法,捕捉住聖母美麗臉龐上那份身爲母親的憐愛與悲痛的心境,令人動容。

敎堂裡還有聖彼得當時自己使用的酒吧,它隱藏在聖器所一道石板牆的後面,裡面備有各種飮料、美酒、咖啡和茶等,現在是專門供應天主敎會內的高級敎士們,在早晨做彌撒後 吃早餐之用。

典藏豐富的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其實是美術館、繪畫館和圖書舘等許許多多廳室的一個統稱,它的位置在大敎堂的左邊、一連串約六公里長的展示空間,面積共五萬五千平方公尺,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品展示館。內部範圍實在太寬廣,若要仔細地參觀,最少也要花上一星期的時間,因此當地旅遊局規劃有以顏色區 分的四條路線列在入口的售票處,紫色路線所須時間1個半小時,土黃色所須時間爲三小時,綠色所須時間爲三個半小時,黃色須時五個小時,時間有限的遊客不妨在入口處,依自己所有的時間按色參觀;但是各路線爲了避免混亂,都採單向通行,原則上不得折回。許多重要的參觀點都在綠、黃兩條路線上,所以最好事先愼重選擇路線,以免有遺珠之憾;入口處也有導遊可供雇請。

從聖彼得廣場來的遊客,也可以在聖彼得廣場上的旅遊服務中心,搭乘巴士經梵蒂岡庭園至梵蒂岡博物館,每三十分鐘開出一班車,十分方便。

敎廷收藏的古物數量,是任何國家都難以和它相比的。收藏在這裡的古物,有些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如艾特魯斯坎(Etruscan)出土的文物,雷格里尼•加拉希(Regolini Calassi)的墓葬品和艾特魯斯坎的珠寶,尼祿

皇帝宅邸發現的希臘「拉奧孔」(Laocoon),以及角亭內展示的阿波羅瞭望台(Busto del Belvedere)和貝爾維迪半身像(Belvedere Torso)等,都是出色的人體雕像。有的是歷史上各國帝王、主敎和貴族捐獻給敎廷的,近六百多年來人間名貴的藝術品手蹟,如公元前羅馬最偉大的詩人維吉爾(Virgn)生前一字不漏的手稿和亨利八世的情書等,也全都保存在這裡。比利時刺繡的巨型壁毯,以往只有宮廷才看得到,在這裡卻到處都有;博物館裡也蒐集了幾千幅彩色瘦像和摩西的遺像,其中有一些是古代各大帝的畫像,還有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大帝的頭像及其宮廷的七星燭台、希臘的大花瓶,以及拉斐爾所製的繡帷等,都 是値得專誠前往欣賞的藝術品。

從博物館入口經由寬大的大理石螺旋梯,梯壁沿途鐫刻著精美的圖案,邊走邊看,還未欣賞過癮就到了二樓,樓上的比奧•克雷芒美術館(Muss Pio--Clementino)創立於十八世紀,陳列敎皇的古代雕刻藏品,從兩隻巨大的獅身人面獸守門的希臘雕刻十字陳列館開始,室內惹人注目的兩具大棺槨,一爲刻有羅馬戰士奮戰的雲斑石棺,另一爲刻著愛神採葡萄的大理石棺,是君士坦丁大帝和他母親的棺槨,另外古希臘石像及浮雕等,皆爲年代久遠之珍品。以羅馬黃金帝國時代雕刻原作爲展示中心的圓形大廳,採羅馬萬神廟設計,有古代帝王像,也有整塊十五公尺大的大理石挖雕的美麗浴盆,其中一尊海格勒斯(Hercules)大力士的全身鍍金像,是由龐貝廢墟挖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古物,十分珍貴。另一尊邱比特像雖是複製品,卻由於氣韻特別美,也非常著名。

格列高利•艾特魯斯坎美術館(Museo Gregoriano-Etrusco)由敎皇格列高利十六世 於一八三七年設立,藏有許多古羅馬文明之前繁盛一時的艾特魯斯坎出土文物、雷格里尼•加拉希(Regolini-Galassi)的墓葬品,以及艾特魯斯坎的珠寶等。

奇亞拉蒙蒂(Chiaramonti)雕刻陳列館建立於十九世紀,也是專門收藏古代雕刻品,其中以公元前四百五十年前的雕刻,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的嬌妻珀涅羅珀(Penelope)最値得一看,因爲她也是當時希臘人心目中的美女形象之一。

埃及博物館(Museo Egizio)由敎皇格列高利十六世設立,於一八三九年開放,共有八個大房間陳列,內有取自埃及伊西斯神殿的皇族人像、古埃及的木乃伊、棺墓複製品、以及原件存於大英博物館的「羅塞達石」的複製品等。

馬車陳列館(Sala della-Biga)展示古羅馬劃時代的戰車,Biga就是羅馬人雙馬車的名稱,這裡展出的二頭雙輪馬車其實是十八世紀弗拉左尼的作品。

敎皇樓(Salle des Pontifes)又名波吉亞樓(Appartamenti Borgia),原是亞歷山大六世將尼古拉五世的宮殿二樓改作爲私人的府邸,因亞歷山大的西班牙原名爲羅德里戈•博吉亞(Rodrigo Borgia),因此以他的名字作爲樓名。亞歷山大六世是文藝復興時期腐化墜落的敎皇典型,不但生活糜爛,且生了幾個私生兒女,他在這個奢華的環境裡足足享受了三十年。爲鞏固自己敎皇地位,他無所不用其極,除了賄賂,還利用自己子女作多次聯姻,從波吉亞室內裝潢之奢華可見他生活的一般。

這裡留下的壁畫,多爲義大利翁布利亞畫家平圖雷喬(Pinturicchio)的濕壁畫傑作。敎皇樓共分六室,除基督敎故事外,還有希臘、埃及和西亞國家的神話。在這裡可以看到日月五星星官及他們使用的動物,從庇護六世開始搜集各類動物的雕刻,因此這裡動物雕刻之多 、種類之奇怪,是世界之最。這裡還有拉斐爾所繪的「帕爾納斯」(Le Parnasse),太陽神阿波羅與九位文藝女神會面之所,阿波羅坐在桂樹下拉著提琴,九位文藝女神挨著他身邊,或站或坐,或奏樂,或跳舞;旁邊還有荷馬、但丁、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一群有名的歷史作家,是場面宏偉的文藝仙境。

拉斐爾室(Stanze di Raffaelo)在三樓的最末端,這也是在梵蒂岡博物館最値得參觀的地方,由拉斐爾壁畫裝飾的廳所組合,分爲四室,第一個房間是:火災之室(Stanza dell Incsdio),內係一五一四年至一五一七年的作品,主要的有查理大帝加冕、奧斯提亞海戰、敎皇利奧三世和平民區火災等,其中又以平民區火災最有名,這是拉斐爾晚年以其成熟獨特的技巧,描繪敎皇利奧四世於萊翁尼納城發生大火時,站在梵蒂岡一個窗口畫十字平息火災的情形。

第二室是署名廳(Sala della Segnatura),裡面的作品繪製於一五〇八年至一五一一年,整個廳室頂棚、四壁分列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的作品,都出自拉斐爾之手,被認爲是無論在學術精神或藝術方面,都屬於最高價値的一個廳,他傳世的代表作雅典學院(Scuola di Atene)就在這裡。這幅畫把古代哲學家集合在一座大廈前的大圓頂下,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爲中心,旁邊圍繞著蘇格拉底等人,包含了但丁的整個哲學派系,有趣的是他把柏拉圖裝上達文西,希羅德配上米開朗基羅的面貌 ,同時在圖的右端第二人戴黑帽子只露出一個 頭的靑年人就是他自己。這幅畫的主題是綜合哲學、神學於一體,表達出文藝復興時期人類追求理想的精神。

在「雅典學院」對面牆上,是另一幅他的經典之作宗敎勝利,盛有聖體的聖體俞在下面,基督的形象在上面,中間以雲煙隔開,表示祂在天上與地上的雙重臨在,以彰顯「三位一體」的敎義。

第三間大廳是埃利歐多洛室(Stanza di Eliodoro),取名於室內壁畫埃利歐多洛被擒,所有的畫均於一五一一年至一五一四年之間所繪製,如阿提拉之會合,乃影射與法國之衝突。波塞納的奇蹟(Miracolo di Bolsena)是描述發生在一二六四年的一件事,有一位神父心中懷疑聖體是否有基督眞正臨在時,奇蹟顯現了,聖餐布上顯出點點血蹟予以證明。聖彼得獲救(Libeszione di S. Pietro)是運用三 種不同光線來表達特殊效果的高超手法繪作,畫的含意仍在敎會的獲得勝利。

第四室君士坦丁廳(Sala di Constantino)的畫,都是君士坦丁皇帝認同基督敎的種種經過。這個畫廳最大,也是拉斐爾去世後,由弟子羅馬諾(Giulio Romano)等根據他生前的設計、構圖而完成。

一般認爲拉斐爾室中的畫,只有雅典學院和宗敎勝利是他的眞跡,其他都是他學生的作品。一五一一年他在「拉斐爾室」繪製壁畫期間,爲西吉斯孟多˙孔蒂畫了一幅福利尼奧的聖母像(La Madorma di Foligno),是他給聖母的還願奉獻物,感謝祂在一次圍困福利尼奧的戰役中,保祐他未被落到家中的炸彈炸死 ,這是他構圖最美麗的作品之一,充滿了雅致和溫柔神情,將藝術的手筆完全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拉斐爾習畫由父親啓蒙,但他父親在一四九四年他十一歲時去世,事實上他在父親那兒也已學不到什麼本領了,次年就改向貝魯格特學畫,並於一五○二年十八歲左右開始獨自作畫。十九歲時畫給瑪德蓮娜奧蒂的「聖母加冕」油畫,是他最美麗的傑作之一,畫中最突出的是奏樂天使們的優雅高貴美、人物造型的曲線美和他濃厚的宗敎意識,就可看出他不凡的天賦。一五〇四年他來到佛羅倫斯,見識到馬薩喬以來的文藝復興偉大傳統,領會到每位藝術家的優點和長處,藝術視野大爲開闊,廣泛吸收前帮大師和同時代藝術家的成就;在卡爾 米內敎堂馬薩喬的作品中學會用戲劇性的表達方式,自西尼奧萊利和米開朗基羅處習得了線條精確性,並通曉人體的結構,由達文西那裡學到構圖精細和輕盈的表達方式等,並以驚人的速度褪除了義大利翁布利亞區那些畫師們傳統形式化的作風。一五○八年九月間,拉斐爾經常住在羅馬,從此擺脫一切老師及畫派,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和路線。

繪畫陳列館(Pinacoteca)的位置在博物館入口處,一七九七年由當時的敎宗庇護六世所創立,珍藏有著名的義大利宗敎遨,將拜占庭至現代的義大利繪畫,按年代順序展示,也有俄羅斯的畫,十四、十五和十七世紀重要畫家的作品,大致也網羅無遺,其中有很多威尼斯派的作品,現在全館分成十五個展覽室陳列 。第一室搜集「拜占廷」及原始美術品。第二室是「喬托及喬托派」畫室,在這裡可以看到文藝復興時代逐漸興起的過程,並可顯著的區分出這裡所陳列的畫作,與第一室所展示極珍貴的十三世紀畫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室爲十五世紀初期的「安吉利科」( Fra Angelico)畫室,其中的童貞聖母與天使 (La Vergine e Gli Angeli)是幅精緻的小畫,係一八七二年由杜特雷貴族贈送給敎宗庇護九世的;聖母加冕(L、lncoronazione della Vergine)是一幅三折畫,這是由菲利普•李比(Fra Filippo Lippi)於一四六〇年爲卡洛˙馬祖比尼所畫,在畫中左下方雙手合併跪著的人就是馬祖比尼。

第四室展出梅洛佐˙達佛爾利於一四七二年,在十二位敎徒聖殿裡所繪的大型壁畫中的幾個最精美的片段。另外一幅奏樂的天使們(Angeli Musicanti),形象的表達充滿詩情畫意。第五室的主要展赀品是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慈母像。

第六室的主題是多重拼成畫的聖母抱耶穌 (Vergine Col Bambino),這是由十五世紀威尼斯畫派最有個性的畫家克里韋利(Carlo Crivelli)所繪,其古典現資的人物形象和對稱的構圖,雖然遵循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確要求 ,但又別具一格的富有個性及變化,這是一幅極爲精美的傑作。

第七室展出的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藝術家貝魯格特(Alonso Berruguete)與翁布利亞(Umbria)畫派的作品爲主,其中主要的畫作耶穌復活(Resurrezione)是貝魯格特在一五○二年所繪製,一般人咸認爲他的學生拉斐爾也參與這幅畫的繪製,因爲畫中許多地方都看得出來是拉斐爾的手筆,遨中逃跑的士兵可能是貝魯格特的自畫像,而在睡眠中的人畫的就是拉斐爾。另一幅令人注目的巨畫是聖母加冕(L’Incoronazione della Vergine),這是平圖雷喬最大的一幅作品,畫工精細,手法熟練精巧,聖母混身上下都洋溢著溫柔慈善。第七室還有一幅聖吉羅拉莫畫像也相當惹人注目 ,因爲它是拉斐爾父親若望•桑迪的作品,但表現平庸,談不上才情。

第八室中拉斐爾有三件傑作千萬不要錯過,那就是戴冠聖母、弗拉利的聖母和聖容顯現。戴冠聖母這幅畫是爲義大利中部城市佩魯加(Perugia)的聖方濟敎堂所繪;弗拉利的聖母則是一五一二年爲裝飾瑪利亞•達拉科艾利敎堂而繪;第三幅遨就是他未完成的造作聖容顯現(Trasfigurazione),畫雖未完成,但仍可看出無論他的畫風和技法,又有新的意境,只可惜天妒英才,僅僅三十七歲就突然與世長辭了;出殯時這幅畫曾被抬著伴隨著他的棺材遊行,畫中下方的人群大部分由朱利亞諾•羅馬諾接手完成的。

第九室展出達文西的作品聖吉羅拉莫(S. Girolamo,這是他在佛羅倫斯初期的作品,使用單色畫在木板上,圖案和表達方式強而有力,他的繪畫功力和技巧顯露無遺,深受學者和觀衆的讚賞。

第十室有許多名家的作品,其中的聖尼各洛•德•佛拉里的聖母像是提齊亞諾所繪,聖海倫(S. Helena)由威尼斯靈派著名的色彩大師威羅內塞執筆,聖伯爾納多(P Bernardo) 出自塞巴斯蒂安諾•德比翁伯的手筆,聖家( Sacra Famiglia)由安德利亞•德•沙爾托( Andrea del Sorto)所繪,聖彼得與聖保祿( Apostoli Pietro e Paolo)敎徒是巴爾多羅姆神父的作品,室內還有許多十六世紀其他畫家的作品。第十一室是展示巴羅齊的聖母頌報和穆齊亞諾的拉撤路的復活(Resurrezione di Lazzaro)。

展示在第十二室內的聖吉羅拉莫領聖體(Comunione di S. Girolamo)的畫作,是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傑作。這幅巨盡是他在一六一四年二十三歲時爲天廳聖母敎堂畫的,它在許多層面上其他的作品是無可匹敵,圖案的正確、感情濃郁、人物單純、多元化及衣飾的華麗,人物的位置、動作以及整體效果的分配等,都恰到好處。畫中能說會道的基督徒聖吉羅拉莫從敍利亞的埃弗萊手中領取最後一次聖體,衰老垂死的聖師由門徒攙扶著,聖寶納雙膝跪地親吻他的手,忠誠的獅子憂愁地把頭歪在一邊。室內另外一幅叫做從十字架上卸下耶穌(Deposizione)的巨畫,出自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手筆,他是現代畫的一位先驅。室內還展示著雷尼(Guido Reni)、巴羅奇(Federico Barocci)、薩索菲拉托、馬拉塔、奎爾奇諾和里貝利的名作。

第十三展覽室內有馬拉塔的聖母抱耶穌( Madonna col Bambino)畫,並有里貝拉畫的聖勞倫佐狗道事(Martirio di S. Lorenzo)。第十四室內展出不同的畫題,第十五室全部是人物畫像。

尼古拉五世禮拜堂(Capella di Nicola V)的壁面,有安基利柯(Angelico)修士於一四四七年至一四五一年製作的濕壁畫,內容在描繪聖史蒂芬和聖羅倫佐的生涯,畫的色彩調和、筆觸纖細,他所營造出的魅力,讓人感動。 地圖畫廊(Galleria delle Mappe)有著圓頂、長廊,除有優美的濕壁晝裝飾,重要的是可欣賞內部展示地圖及素描等,豐富的十六世紀義大利地圖更爲珍貴。

當地的聖瑪利亞馬焦雷(Santa Maria Maggiore)敎堂,也是屬於梵蒂岡的有名敎堂,是一幢五世紀的古建築,曾於十三世紀時重建。敎堂正面是十八世紀時修飾的,內部有別致的格子窗天花板及五世紀的鑲嵌藝術,使得這座敎堂顯得格外安詳和諧。

除此之外,入門口地下室內有內容豐富的歷史博物館,可以綜覽敎廷的發展全貌。另外還有大大小小二十多座各類專門的博物館,沿途所經之處,也密集著藝術品,所以梵蒂岡博物館是在最小國家中的最大的博物館,也是藝術品最密集的地方。

華麗的梵蒂岡敎廷圖書舘(Biblioteca Aposolica Vaticana)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研究機構之一,以收藏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手抄本而著稱。擁有九十萬多册圖書、六十五萬件手稿、六萬七千多册中古典籍,許多價値連城的檔案文件,以及排列起來有六十四公里長的卷宗,堆積起來達九十六公尺高的書信,這些文件被視爲人類智慧與宗敎發展的精華,價値連城無法估計。

進入圖書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炫人的建築,那是一件極精緻的藝術品,由對稱的方柱組成穹窿,而形成壯觀的通道,所有牆壁、天花板、柱子、窗子的每一吋地方都有出自名家之手的壁畫、人像、雕刻,爲了不去破壞這些建築的和諧美,所有的圖書資料都收在壁櫥裡,在固定的日子才會開放,在外面能看得到的只有數十册手寫聖經供在玻璃櫃裡,聖經封面是整片象牙浮雕、鑲嵌著珠寶,確燦奪目。另外一本世界最大的書、一本最小的書陳列在一起,大的長二呎、寬一呎半,厚一呎二;而最小的書長僅一寸五分,寬一寸,厚僅三分, 相當引人注目。

由於收藏的書籍都是稀世珍本、無價之寶,所以不能借閱,在一九八九年間,僅有一千五百位學者榮獲閱覽證,能夠進入館內一窺堂奧,但他們都必須通過由瑞士普衛執行的三道安全檢查手續。

這裡最令人觸目的是梵蒂岡敎廷所擁有的秘密檔案,所謂「秘密檔案」建立於一六二〇年代,當時敎宗保祿五世建立的目的,是爲了與梵蒂岡圖書舘有所區隔,然而「秘密」這名稱多少會被世人誤解,其實眞正的含意只是「不公開」比較合適。秘密檔案保存的資料多爲有關敎會的種種紀錄,另外尙有懺悔書和陳情信等。如蘇格蘭的瑪麗(Mary)女皇從法國回到英國,曾被新敎領袖諾克斯稱她爲擁抱異敎的外國皇后,予以排擠打壓,因此在她被英國砍頭前,曾寫信給當時的敎宗西克斯圖斯五世,提到「希望我的犧牲,能結束某些人對天主敎徒的迫害行爲」。

情書也在收藏之列,一份附八十五枚圖章的一五三〇年文件裡,八十五名英國貴族聯合呈請敎宗,要求判處亨利八世第一次婚姻無效,理由是雖然這位美麗的皇后,貴爲亞拉岡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的女兒,但原來是亨利八世哥哥的寡妻;其實這是亨利八世授意大家這樣做,主要是好讓他再娶年輕貌美的安寶琳(Anne Boleyn)。由於敎廷不准離婚,亨利無

法忍受,鬧到後來導致英國國敎與天主敎分裂,他和安寶琳來往的一封封纏綿悱惻的情書,目前仍以證據的角色,存放在秘密檔案中。

秘密檔案的來源豐富,提供者有各國駐敎廷外交使節、秘密情報員、一般旅行者,同時敎廷也自行派員收集。爲了提防檔案被誤用,以致損害敎會尊嚴或圖利他人,過去的檔案絕不外傅。自一九八八年起,掌管秘密檔案的任務已由飽學的西班牙籍紅衣主敎亞維歐特斯負貴,他將一九二二年以前的所有檔案,公開給具有資格的人士閱覽,然而一九二二年以後的仍列爲機密保存。

梵蒂岡這個官方圖書舘有一組由七十位學者所組成的學術團體,其中有二十二位是貴族出身,因而大大提高了它的學術地位。

在圖書舘的西斯汀大廳內陳列著許多稀世的書本,其中包括有第四世紀聖經手抄本;第三到第五世紀拉丁詩人維吉利奧的四册書:第六世紀的聖瑪竇福音;拉丁詩人齊切羅內的著名羊皮手稿,內有他所寫的「論共和國」的大部分內容,以及「關於聖詠」的評述的部分原件。圖書舘盡頭一個大廳的右邊,陳列著一些珍貴的古老壁畫,其中最重要的是於一六〇七年發現的「阿爾多布蘭蒂尼婚禮」,這幅美麗的作品是奧古斯都皇帝在位初年一個廳周圍裝飾畫的部分,人們認爲這是在描述一個婚禮。

西斯汀是藝術結晶

在博物館靠近敎堂的這一頭,便是有名的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是由義大利籍的敎皇西克斯圖斯(Sixtus)四世在一四七三年所興建,這只是一間禮拜堂,一向是敎宗個人祈禱專用而不對外開放的;但這個禮拜堂面積之大,可以和一座寺院相比,殿堂裡有十五世紀時流行的華麗柱欄,有八根希臘大理石 石柱、精緻的敎皇御座、鑲嵌著珍寶的祭壇、細腻的金絲窗格等;所有壁畫都出自佛羅倫斯畫派名家之手,精美絕倫,是藝術、繪畫和建築的結晶體,尤其是所有的壁畫,它代表著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顚峰,全是價値連城的無價之寶。

側牆的壁畫繪於一四八一年至一四八三年,北牆上描繪基督生平事蹟的六幅畫,是由佩魯吉諾(Perugino)、平圖雷喬(Pinturicchio)、包提契利(Botticelli)、吉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jo)和羅塞利(Gosilno Posselli)等多位義大利名家的手筆;南牆上也有相對襯的六幅,是佩魯吉諾、平圖雷喬、包提契利、多馬尼科及貝內德托•吉蘭達約( Benedetto Ghirlandajo)、羅賽利、西紐雷利(Luca Signorelli),以及巴托洛米奧•德拉•加塔(Bartolomeo della Gatta)等畫家所繪,畫的主題是摩西的故事。

頭兩幅畫是南牆的割禮(Circoncisione),畫中一位天神用劍擋住摩西,因爲他忽略了實行兒子們的割禮。這幅畫的風景很美,人物的頭有些也相當細腻。北牆的基督受洗(II Battesimo di Cristo)畫的上方有天主和環繞的克魯賓天神及其他天使,下方基督的頭上落有一隻象徵神的白鴿,左邊有宣講洗禮者若翰,右邊是救世主。

第二組是包提契利經過兩年才完成的作品,南牆上摩西的故事(Storia di Mose)是描述身爲猶太領袖的摩西年輕時的故事:中間敍述他趕走牧羊人,殺死一個埃及人之後,爲耶特羅的女兒們汲水;左邊部分則是描繪他在沙漠中引導以色列的人民。包提契利在這幅畫中所畫的男性充滿剛健的毅力,女性無論身體和面 貌都散發出無比的優雅。北牆的基督受魔誘(Tentazione di Cristo)畫的是魔鬼撒旦正在試探耶穌,要祂把石頭變麵包;同時吿訴耶穌:若肯臣伏他,就把世間的榮華富貴賞給祂。

第三組南壁的橫渡紅海(Passaggio del Mar Rosso),是羅塞利和他的助手所繪,內容是讚揚敎宗西克斯圖斯四世在戰神(Mars)廣場大破拿玻里人的情景,敗軍將領騎在已經落水中的馬背上。北壁的召喚門徒(Chiamata degli Apostoli)是吉蘭達約所繪,畫中耶穌正在召喚彼得和安德勒兩位門徒,畫右方是羅馬的佛羅倫斯移民。這幅畫景色無可比擬,色彩較爲暗淡,但卻正以此來表達他精美構圖的恢宏手法。

第四組也是羅塞利所繪,天主頒給摩西誡令(Dio da tavole della Legge a Mose),摩西要把誡令給百姓看,但看到衆百姓圍繞著金牛歌舞朝拜時,怒而摔碎誡令。基督故事山中聖訓(Sermone della Montagna)裡有山中聖訓和癩病人痊癒兩組畫面。

第九、第十兩幅畫由拉斐爾的老師佩魯吉諾,以及佛羅倫斯派最傑出畫家包提契利所繪。科內˙達坦和阿比隆(Core, Dathan, ed Abiron)是以色列人遭受天罰。基督將天國鑰匙交給聖彼得(Cristo che da le chiavi a S. Pietro),畫中有兩座凱旋門,中間有一座八角形建築,是佩魯吉諾靑年時期的作品,由於與包提契利的對應畫相互較勁,而使得這幅以優美與平和筆法描繪的畫,也成爲他最佳作品 之一;而包提契利也努力以戲劇動作布局來克服對手;因此這一組畫是兩位大師相互競賽的精心成品。

祭台對面的第十一、十二兩幅盡,是由西紐雷利和羅塞利所繪製。敎宗西克斯圖斯四世把西紐雷利從科爾托納(Cortona)請來參與趕工,希望能早日看到西斯汀禮拜堂的繪畫成果。西紐雷利共畫了兩幅,但遺失其中之一,從剩下的摩西的遺囑與逝世(Testamento e la morte di Mose)的畫中,可以看出這位大師

在畫的結構上,裸體的瞬間動作的表達,比同時代的畫家的確有過人之處。第十二幅畫最後的晚餐(Cena),是羅塞利所繪。

南、北牆的壁畫下方約一人高的牆壁空檔,在有重要儀式典禮的時間,會用一系列的掛毯遮蓋,掛毯上也有與上面壁畫相呼應的聖經故事,這些掛毯由拉斐爾設計,一五一五年至一五一九年在布魯塞爾織造而成。

西斯汀禮拜堂最美、最偉大的畫作,是穹頂的天頂畫和禮拜堂內正面、祭壇後面的滿面壁畫,這都是米開朗基羅嘔心瀝血之作。據說一五○八年他開始繪製天頂道時,還是一個翩翩少年,一五一二年當畫完成,不過爲時四年,他也才三十七歲,但看起來已老態畢現,滿頭白髮了;由此可見偉大的藝術工作的絞盡腦汁,耗費精神。電影「萬世千秋」一片就是描述米開朗基羅作西斯汀禮拜堂巨畫的故事,不過事實上當時還有十多個助手在協助他工作,並不像電影中所講的是他獨自在奮鬥。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最盛期的藝術家,他多才多藝,雕刻、繪畫、建築設計、寫詩樣樣都很出色,對人體解剖學知識尤其豐富,因此他的作品完美,能融合貫通多種專業學術而後表達應是主要因素之一。他於一四七五年出生在佛羅倫斯附近一個小山鎭,六歲喪父,最早是吉蘭達約的徒弟,後來投身麥迪奇(Medici)家族所開設的雕刻學校就讀,專門研究希臘古典藝術,由於他小時就已展露出藝術才華,深得當時佛羅倫斯統治者麥迪奇家的羅倫索(Lorenzino)愛護提攜,所以很多人說米開朗基羅一生中最出色的作品,應該數佛羅倫斯的麥迪奇禮拜堂(Chapel Medicee)內的羅倫索墓像,那是米開朗基羅四十六歲到六十歲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雕刻巨作。想起羅倫索對他的提拔與照顧,無限的孺慕與敬意融入了刀斧之間。

米開朗基羅生平的畫不多,繪製西斯汀天頂畫是他首次畫壁畫,然而他一生的精華可說就在這裡,雖然才三十多剛出頭的毛孩子,但在天頂畫中就可以感覺出他是一位革命性的藝術家,畫中的先知、女巫和所有人物皆已脫離過度嚴苛的神敎束縛,有更多的自我、靈性和思想的注入,因此藝術品能成爲更受人喜歡的心靈結晶。

在天頂畫聖經創世紀的故事部分,他妥善安排每一個重要主題,穹頂中央平坦部分是平面畫,拱門部分則以透視法構圖;中央共分爲:從黑暗到光明、開天闢地、劃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人類的堕落、諾亞的祭獻、洪水滅世、諾亞醉酒等部分。其中人類的堕落一圖,描述一對男女被逐出伊甸園的情形;中間在智慧樹上纏繞著一個蛇身女人頭的魔鬼,注視誘惑著採摘禁果的那對男女。另一幅創造亞當,被認爲就足以使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永垂不朽,畫中呈躺臥狀的亞當,肌肉均亭,充滿了力的健美;被小天使環抱的天主用手指與他接觸之際,即將靈魂及生命傾注給他。

在周圍三角形的空隙內,有坐著的先知及女巫形象,是這幅巨大作品中最大的人物像,旁邊伴隨著天使和小精靈,全幅畫共有三百四十多個人物。

祭壇後壁上的巨畫最後旳審判,高六十呎、寬四十五呎,是米開朗基羅在一五三五年開始繪製的,距離穹頂畫的完工已有二十三年。這幅畫從祭壇以上,佔滿整個牆面,描繪的是但丁神曲的縮影和令人驚心動魄的世界末日景象,坐在中央的基督以盛怒法官的形象居高臨下,高舉的右手作判決狀,聖母瑪利亞倚坐在他右手邊;天庭中還有先知、敎徒和殉道者。 下方中央有一簇天使攜帶著判決書在吹號角,善人們飄然升天,惡人則墜入深淵,那裡有陰間的航渡者和地獄判官在等待著,畫中人物共有兩百人,都赤裸全身,但毫無淫穢的感覺:無論男女個個都是寬肩粗臂、一副強勁有力、永恆奮鬥的樣子。現在的畫上,只要是露出私處的地方,都已經添上了一層薄紗,那是後來敎皇庇護四世令另一畫家加上去的。這幅巨著整整耗了米開朗基羅六年的時間,於一五四一年才完成,這時已六十六歲的他,功力、內涵已更爲精進,在這幅畫裡可以看得出作者傾全生才華於其中,豪壯的氣魄與大膽的創造力,更讓人折服。

政府照顧人民生活

這個小小的主權國,只有一千多名人口,其中大部分都是神父和修女以及敎廷的工作人員,通用的語言爲義大利語,可是敎廷通常使用的語言卻是拉丁語,境內有華僑十五人。

梵蒂岡以各種限制防止人口的增加,因爲這個地方實在太小了;但是每年到梵蒂岡瞻仰的遊客,還是超過一百萬人。眞正屬於梵蒂岡的公民人數只有三百九十人,這其中包括了三十七位樞機主敎、一百七十四位敎廷駐外代表、三十四位敎士和神職人員、四位修會人士,以及五十七位俗家敎友:另外還有四百一十二位住在敎廷內而無梵蒂岡公民身分的人士。住在這裡的神職人員,跟一般國家政府的公務員一樣,每天從上午八時半到下午一時半上班,除了國務院外,其他的人員下午是不辦公的。

人民國籍是照出生地點來定,凡是在梵蒂岡出生的人就是梵蒂岡的國民,可以享受到梵蒂岡國民的一切優待。但是國內人民如果到了二十一歲還是遊手好閒,國籍就會被取消;不過這種現象是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爲這裡沒有失業的情形存在,大部分國人都是子承父業。人民不用向政府納稅,資金出入不受限制,住的房子也是政府的,住民也不須要繳納房租,甚至連水電也是免費供應的,政府只照顧人民的安居樂業,從不以牟利爲目的。

在這個神聖的國度裡,不但沒有狗盜鼠摸,連任何恐慌也不曾發生過,因此梵蒂岡的監獄很少有對象,只好在一九五五年加以關閉。國內人民絕大多數都是敎會工作者,並不像凡夫俗子那樣孜孜鑽營,他們眞誠所祈求的是天堂眞樂,並不是凡俗的名利,因此國內物價特別低廉。

梵蒂岡的國民,從不害怕外來的侵略和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義大利曾經遭受到盟軍的猛烈轟炸,只有梵蒂岡一地,沒有被波及。

敎廷嚴肅雄壯的宮廷侍衛隊,自一九五○年以來,傳統習慣上,是由瑞士人充任,人數比全國人民還要多一倍,共有兩千名,都是訓練有素的士兵。另外還有保護敎宗安全的皇衛隊,精悍幹練,譽滿全球;由一百零五人組成的瑞士皇衛隊,都是受過高級軍事訓練的,個個身材魁偉,威武不凡,是敎宗最得力的侍衛。這些身高六呎以上的瑞士皇衛隊隊員,在站崗或有儀典活動時,身穿由米開朗基羅設計黃、藍、橙三色相間的短袖束腰制服,帶著寬劍、手提七呎長外形像矛和戰斧的混合體中世紀武器戟,頭戴揷著深紅色羽毛的銀色頭盔;執 行例行任務時,則身穿藍色燈籠袖、燈籠褲的制服,頭戴無邊圓扁帽。唯有在瑞士服完兩年義務兵役,並肯簽兩年約的男士,才有資格擔任皇衛隊隊員,月薪大約一千五百多美元。他們都受過嚴格的訓練,最擅長從事白刃戰。當他們來擔任這個工作時曾經發誓:願用自己的性命,來保護敎宗的安全;事實上他們現在一項經常的重要任務,是在盛會和紀念日中擔任儀隊。

皇衛隊設立於一五○六年,因敎宗尤里烏斯二世對瑞士傭兵有深刻印象,才延聘他們來保衛自己的安全。曾於一五二七年五月六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洗劫羅馬時,這支皇衛隊爲了保護敎宗克雷芒七世,讓他順利地從地道逃到聖天使堡,而和查理五世的部隊在聖彼得廣場短兵相接,導致一百四十七名瑞士衛兵的死亡,皇衛隊也因此役而名留靑史。

除皇衛隊外,梵蒂岡還有一百二十名武裝警察,配備有來福槍和刺刀,他們的任務在保護境內人民的安全。另外還有一小隊便衣警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偵查出入梵蒂岡的外國 旅客和本國人民。

在改革中的天主敎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於一九六二年召開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結束,根據會議的決定,天主敎作了極大的現代化改變。在此之前的天主敎會,是一個擁有嚴格階級制度的組織,是一個巨大的官僚機構,也是一個政治黨派;改革後的敎會,它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宛如一個擁有基本信仰原則的偉大輿論組織。所謂基本信仰原則,是指基督敎啓示產生的價値觀,認爲天主只有一個,它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賞善罰惡的眞主宰,爲了愛人類, 它的第二位聖子降生成人,指示世人得救的途徑:即信天主並實行仁愛。

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敎會的心臟部分不再是梵蒂岡敎廷機構,而是敎宗以及聚集在他周圍的主敎團。他們不斷地與敎友大衆溝通,來處理現實中的種種事務。梵蒂岡已不再是宗敎權力的傳統中心,只有敎宗才是敎會生活的協調者和至高無上的心靈導師,並係釋道者和知識分子的精神領導權威,以及全世界的良心標的。敎友們也日益要求敎宗是一位關心世界的人,而對當前的大問題,感到負有共同的責任。今日世界除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督敎國家地區外,世界上仍有三分之一人口卻是嗷嗷待哺的飢民及文盲,如果天主敎會能依此方 向變化其信徒的氣質良心,勢必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帶動世界和平與進步。因此,敎宗保祿六世曾說:「和平的名字是進步」。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一致認定,基督敎應該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及文化中所有好的因素,不應把歐洲的風俗習慣強加在其他地方的人們身上;認爲不但應當增加平民信徒,在開發中國家獻身宗敎服務的單身或夫婦,可以兼領神職,只是不能赦罪及舉行彌撒。此外,地方主敎認爲合適並取得敎宗同意,執事的職位也可以給予結了婚的成年人。

天主敎會知道,即使一向被稱爲基督敎的國家,現在也多已變了質;許多世紀以來,神職人員與有權勢者的階級同盟結合,對於天主敎的信條戒律的應用執行,流於盲從現象。因此現在的敎會除了向知識分子宣傳福音,也積極向低階層人民宣傳福音。根據這個基本原則,敎會開始廢除一些制度,改革一些文化機構,務使研究的自由獲得更妥善的保障;至於對勞動階級人士,敎會在若望二十三世的「敎會是大衆的敎會,尤其是窮人的敎會。」的訓諭中,以及這次會議的反省中,發現它的第一使命,便是向「窮人宣報福音」;因此,敎宗及 主敎,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加多了他們伸張正義及眞正自由的社會文吿,勸勉天主敎敎 友參加工會,獻身貧窮的天主敎勞工組織。

總而言之,天主敎會目前是全面在革新,而且這種革新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入整個敎會的制度,因此引起一些保守者的反彈,敎宗的辦公桌上,吿發案件堆積如山:但是大部分主敎們卻回答說:爲與現代世界眞正契合,這種成長過程的陣痛是有裨益的。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