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2015年2月12日 (四) 08:49的修訂版本

澳大利亞(Australia)究竟在何時被發現的,歷史上並沒有詳盡的記載。據說大約在三 萬年前的遠古洪荒時代,澳、亞兩洲間原有一座陸橋相通,那時就有一批帶着狗、來自印度和印尼頭腦簡單的史前原始民族,遷移至新幾內亞,然後再經過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才陸續輾轉來到澳洲,成爲第一批在澳洲生活的眞正澳洲人。


目錄

很早就有原始居民

這些被稱爲亞波利吉尼人的洪荒時代遺民,身材中等,頭髮呈波狀而不卷曲,有黃褐色的皮膚、傾斜的前額,眉樑突起,臉上和身上多毛,並且有細長的腿。他們當時還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完全仰賴大自然爲生,挖掘岩穴作爲簡單的住屋,在毫無變化的澳洲大陸上,過着原始單調的生活。他們除了帶來的狗外,不會飼養其他的牲畜,這種狗大概就是「澳洲野狗」的來源。

澳洲有四萬年歷史的土著文化,在原始澳洲土著全靠男人的狩獵和女人的採集野生植物過日子,如果在打獵中獲得獵物時,吃得就會好些,但是大多數日子都要依賴婦女採集和挖掘草木的嫩葉和根、野果、螺螬和蜥蜴等充饑 。這些人大約分成五百個部落,每個部落又分成若干個「群團」,每個「群團」約有數十人,他們都是以小的民族或家族爲核心。各部落間有共同的協議,相互限制在一定的地區內活動,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超越規定的範圍,彼此互相承認對方的領地,大致上都可相安無事。但當遇到外來勢力闖入時,澳洲土著不但無法抵抗外侮,並且絕大多數連接受同化的能力都沒有,所以一直退讓到人跡罕至的山區、森林或沙漠地帶,等待着逐漸減亡的命運。

歐洲人在公元二世紀的時候發現澳洲,當時希臘已在地圖上標示出「Hera Australis」大陸,倡導殖民政策先鋒的波蘭國王享利昆(Henrique)對這種地圖深感懷疑,乃於一六〇二年設立了東印度公司,準備前往一探究竟。 一六〇六年,西班牙航海家率先發現澳洲;後來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也相繼到達這裡探險。

一六一六年,荷蘭的迪爾克•哈特(Dilke Hart)受政府委派在澳洲的西、北岸登陸;一六二七年皮黛爾•魯遜抵達南岸,所以當時荷 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地圖上,也曾經將這個不知名的陸地叫做「新荷蘭」| (New Holland)。一六四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總 裁范迪門(van Diemell)爲了尋求通往美國的 南方航路,曾於一六四二年及一六四四年派遣 埃貝爾塔斯曼(Tasman)前往澳洲,並且從 海岸向南岸前進,從而發現了塔斯馬尼亞( Tasmania)島。後來因爲西風強勁,乘風東 駛,又發現了紐西蘭、東加和斐濟等島。荷蘭人當時僅在澳洲大陸沿岸活動,雖然也曾繪製了北部沿岸地圖,並提出了澳洲大陸不與任何主要大陸相連的明確論斷,但因沒有發現預期 的黃金和香料,認爲探險毫無成就,因而放棄 了對澳洲的開發,而使英、法兩國在澳洲的勢力反而後來居上。


後來爲英國殖民地

英國海盜威廉丹皮爾是第一個在澳洲西北部登陸的英國人,他從一六八八年至一七〇一年間,經常出沒在澳洲附近一帶。十八世紀末葉,地理學者對南方大陸的看法有了改變後,得到英國政府支援的探險活動再起,英國海軍上校庫克cames cook),奉政府命令率領一支探險隊,乘坐一艘三百七十噸的三桅帆船,從事天體觀測、探索澳洲,以及和當地人交流等工作。他於一七六九年六月間從英國抵達南太平洋的大溪地觀測日蝕,任務完畢後,回程途經紐西蘭,並於一七七〇年抵達澳洲大陸的東北端,繼而登陸雪梨,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繪製了當時他所發現的澳洲地圖。他在這張地圖上把南自塔斯馬尼亞島、北到約克角(Cape York)外海的佔領島(pssession Island), 全部命名爲「新南威爾士」,並於同年八月宣 布爲英王喬治三世陛下的屬地。

一七八五年的時候,法國的拉彼魯茲(La perouse)伯爵,曾來往於復活島、夏威夷群島、美國北岸、阿拉斯加、菲律賓、台灣、日本海、堪察加(Kamchatka)及澳洲,後來在 澳洲失去音訊。在同一時期中,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因美國的獨立而損失,無法將罪犯驅逐至維吉尼亞(Virginia)殖民地,因此不能不尋求新的殖民地。這時恰逢庫克抵達澳洲東南岸的報吿到達倫敦,原本打算以非洲替代美洲大陸的計劃因而中止,並決定以澳洲爲新的放逐地。所以在一七八七年五月十三日時,英國的 雪梨勛爵(Lord Sydney),任命海軍上校菲力浦(Arthur Phillip)爲新南威爾士的第1任總 督,他率領一千零三十人的隊伍,其中包括五 百三十四名男犯和一百九十二名女犯,其餘的 是軍人和隨行人員,這些人分乘十一艘船隻從 英國的倫敦出發,在一七八八年一月十八日登 陸澳洲的「植物學灣」,因當地環境惡劣,就改航北上,再八天後,也就是同月一十六日進入「傑克遜港」,後來這一天就成爲澳大利亞的國慶日;大概菲力浦爲了報答雪梨勛爵知遇之恩,就將「傑克遜港」改名爲「雪梨港」( Sydney cove),並定爲新南威爾士的首府。 從此,這個新發現的地方,就變成大英帝國 ,「流刑殖民地」,成為一個殖民中心,送到這裡來的人大部分是英國本土產業革命前期的小偷、流浪者等輕刑犯及愛爾蘭的政治犯。

在同一時期,跟隨着菲力浦總督的一名船員弗林德斯(Matthew Flinders),在後來的十五年中,曾經一再繞航澳大利亞的東西兩側,才得以盡知整個澳洲大陸的全貌,於是就向總督建議將這個地方總稱爲澳大利亞,就是「南方大陸」的意思。

一八二九年,英國政府宣布澳洲大陸全部 是英國的領土。緊接着,第二個殖民區在范迪門領地的德文特河口建立起來。包括很多放逐 犯在內的兩群移民,分別於一八〇三年和一八〇四年來到澳洲,並在塔斯馬尼亞島上建起了霍巴特城,利用放逐者試驗種植荘稼、發展木材出口及捕獵海豹的嘗試。范迪門領地的另一塊殖民地,是一八〇四年在澳大利亞北海岸建立的,這次約有一百八十人登陸,其中有一半是放逐犯,他們於一八〇六年在今日的隆塞斯頓城一帶定居下來。此後不久,從新南威爾士內地、諾福克島和英國本土又送來一批移民。一八一〇年范迪門領地的人口超過一千三百人,其中包括兩百五十名流放犯。

昆士蘭州的首次移民是一八二四年開始的 ,那時約有三十名流放犯和一些警衛人員從東南沿海的雷德克里登陸。就在那一年的後期,新南威爾士的長官布里斯班下令殖民區遷往內陸更有利的地方,並將這個地方以他自身的名字命名。一八三〇年,布里斯班殖民區有千名流放犯和一百名軍人。一八三八年,首批自由移民在達令丘陵地從事開拓。

十九世紀一 一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在北澳大 利亞的中部沿海一帶,就是今天的達爾文港附 近,又建立了幾個殖民區。因爲當地嚴酷的環 境、遙遠的位置以及人爲的缺點,使這些殖民 區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就全部廢棄了。英國政 府爲了控制整個大陸和防範法國搶先移民,於 一八二六年在西澳大利亞登陸。三年後,在天 鵝河邊建立了永久性的殖民區,就是今日的柏 斯城,但是這個殖民區並不繁榮。爲了自由移 民,必須要有周密的計劃•,然而由於無知的結 合,人力的短缺,以及缺乏政府支持等因素, 沖淡了對自由移民的努力。雖然在一八三〇年 人口曾達到四千人,但一八三二年卻又減少到一千人以下。

初期的殖民事業是很艱苦的,這些到澳洲 來的英國移民,他們最關切的是在這個海外殖民地上,如何維持他們最低限度的原始生活。一直到英國貨船第一次抵達後,才解除了他們饑餓的威脅。一八三六年南澳大利亞州成立,是一個以 自由企業爲基礎,有計劃、循序漸進建立起來 的殖民區。它在早期建立的殖民區中,是唯一 不包括罪犯在內的自由移民殖民區。不久英國本土廢止了流放的刑罰,後來英國到澳大利亞 的人就全部都是自由移民,這對澳大利亞殖民 事業的發展,無疑是很有利的。

英國殖民政府透過土地殖民公司組成殖民 區,由英國社會學家創議,並爲英國資本家所支持。儘管新開拓區嚴酷的現實給殖民工作帶 來許多困難,可是殖民者一直奮勇直前。直到 一八四二年,對殖民行政當局進行改組,集中 更多權利於英國國王之下,使這個殖民區在早 期雖然不夠穩定,但卻能夠繼續成長起來。到了一八六八年移民人數已急劇增加,僅僅英國 流放到澳洲的犯人就已達到十六萬八千人。殖 民當局敎以農牧技術,逐漸開墾了兩千英畝的土地,這樣不但使移民能夠自給自足,並且自 小麥和羊毛的生產中,得到了很大的利益。這 時在澳洲便有了「正規移民」與「囚犯移民」 的區別,兩者間經常發生糾紛。正規移民自命 是「身家淸白」,所以處處需要優越,但在殖 民地上的人數卻屬於「少數民族」,因此無法 不受委屈。這種糾纏不淸的紛爭,引起了英國本土的注意,並且形成國內的政治問題,因此 以後英國就不再把囚犯送往澳洲。

英國政府在源源不斷地往澳大利亞進行輸 送移民的同時,也對澳大利亞從海、陸方面作 更深入的探察工作。當早期殖民者對澳大利亞 內地情況還沒有眞正瞭解之前,對它沿海地區 的情況卻已知道得很多。十八世紀後期,大多 數海岸已繪有地圖,海岸情況也能夠粗略地加 以掌握。起初,着眼於尋找良好的農業用地,接着又發現優良的農場o在發現這些農牧地區之後,移民便隨之接踵而來。

在陸上凌過糧中也曾遭遇到許多困難, 那些崎_的砂岩山嶺把雪梨與內地一01開,由峽 谷懸崖組成險峻山坡的藍山山!好像一道天險 ,使人們無法穿越過去。直到二三年,終於首次完成了穿過藍山的通道,澳洲大陸自然 界的本來面目就開始展現在眼前。由於缺乏最 寶貴的水,食品來源又不足,再加上高溫、昆 蟲、以及土著居民偶然的敵對行爲等問題,要 想在內地生活下去往往是艱難的。第一個去內 地探察過的人是查爾斯•斯特蒂,他耗費了二十年時間,在十九世紀二年代及三十年代考 察了新南威爾士內地。他的遠征隊對當地的河 流類型和流量進行了非常詳細的瞭解,最後還 探察了墨累河道。

在同1時間內,另外有|些探險隊是從雪 梨向南進'A波特菲力浦地區,向西到古爾本( Goulburn)和巴瑟斯特(Bathursc平原,向北 到昆士蘭州。最初,殖民區主要都是分布在東部沿海一帶,後來隨着探險隊向內地延伸,雖 然內地看起來猶如半荒漠一樣,但人們總是希 望在那裡能夠發現肥美的耕地和牧場;有些固 執己見的人,還企圖在探索中能夠發現一個內 陸海,結果卻令他們大失所望。德國科學家路 德維格•萊赫哈提是第一個向北部內陸進發的 主要探險家,他在一八四四年至一八四五年間 ,從昆士蘭州東南部的達令丘陵地到達安恒高地(Arnhem Land)的科伯格半島(cobourg pen.)。另一個探險家密契爾成功地探察了昆 士蘭州內陸地區的大部分,他還曾經測量過新 南威爾士州內陸的許多地方,並深入到維多利 亞的西部肥沃地帶,同時把這個地帶稱之爲澳 大利亞的幸福之地。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E•J•艾爾首次完 成從東向西橫越大陸的探察;艾爾是南澳大利 亞政府遠征隊的領導者,原計劃從阿德萊德到 西海岸勘查一條放牧路線。在艾爾的率領下,遠征隊的意圖改變爲尋找大陸中心。可是等他 們走到托倫斯湖區時,不尋常的一場大雪使他 們陷入泥沼中,迫使他們不得不繼續向西行進 ,在一個澳洲土著的嚮導下,成功地越過納拉 伯(zullarbor)平原,到達西南海岸的阿爾巴尼。

另一位探險家路德維格•萊赫哈提在一八四八年率領遠征隊從布里斯班西進,試圖橫越 大陸到西海岸,但他本人和六個伙伴及約三百頭牲口都失蹤了,從此永無音訊,成爲澳大利亞探險史上的最大疑案。

首次南北方向穿越大陸的探險,是一八六 〇年到一八六一年,由著名的伯克和威爾士遠 征隊完成的。這支遠征隊共有二十名人員,駱 駝二十六隻,馬二十三匹,他們從墨爾本出發 ,在向北進軍的途中就減少到只有四人、六隻 駱駝和一匹馬的小隊伍,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北部沿海。回程更是一場近乎覆滅性的悲劇,只剩下一個人和兩隻駱駝了。

同一時期中,蘇格蘭名探險家斯圖爾特( John Mcdouall sturt)率領遠征隊從阿德萊 德向北挺進,這是他第六次深入內陸,在此之 前,他在一八六〇年的第四次旅行中曾到過大 陸中心。在一八六二年,他成功地到達北部海灣。他那精心的調查和有利的報吿,直接鼓勵 殖民往澳北區和引導架設阿德萊德到達爾文的大陸電報線的工作;這條大陸電報線於一八七二年完成。

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四年間,陸軍上校P•E•沃泊頓曾率領遠征隊由東向西橫越大陸 。他們從阿德萊德出發到愛麗絲泉,然後西行 ,計劃到達西澳大利亞的中部海岸,但是乾燥的環境迫使他們轉向西北方向前進。雖然他們 七個人好不容易得以倖存下來,但畢竟是一次 可怕的旅行。這是第一次以駱駝爲唯一交通工 具的澳大利55遠征隊,大家一致認爲駱駝的頑強性是遠征隊在整個悲騸性遠征途中沒有遭到覆滅的唯一因素。

約翰•福雷斯持是個年輕精力旺盛的西澳大利亞人,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早期會率領兩支遠征隊走與通常相反方向的路線,由西向東探險。一八七二年他從柏斯到達阿德萊德,後 來兩年又從傑臘爾頓到達電報線地區。福雷斯 特以後當了殖民地的首屆總理,聯邦成立後供 職於議會達十八年之久。

還有一個探險家厄思特•賈爾斯是個非常 有魄力的人,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他五次率 領在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的探險隊遠征, 其中包括一次來回橫貫大陸的遠征,它的方向 是由東到西,又從西到東。他的探險塡補了澳 大利亞地圖最後的主要空白,因此大家都普遍 認爲他是最後的澳大利亞探險家,從此結束了 這個探察澳大利亞大陸的英雄時代。

由於早期殖民及海陸探察澳大利亞,各個殖民區都得以擴張。澳大利亞在本國的殖民政 策下,順利地發展下去,隨着探險活動積極的進行,澳大利亞三百萬平方英哩幅員內的秘密 逐漸揭曉,使各殖民區逐漸發展爲自治的殖民 地,並且成爲日後六個州的前身。

各殖民區中發展最明顯的是雪梨殖民區, 它原來是一個流放罪犯的殖民地,但是不久後 便開始了其他的活動。囚犯們不能自給自足這 一現實,促進了從罪犯到自由移民的劇烈轉變 過程。當時最需要的是農產品,於是進行了許 多農業的嘗試。但是在頭一個三十年期間,僅 限於圍繞殖民區最初中心的小範圍內,良好的 農業用地並不多,土壤也不肥沃,於是就發展 養畜業。爲了發展養畜業,曾經進口過幾種家 畜,其中只有一七九六年從南美洲輸入的美利 奴綿羊,被培育成最優良的品種。

養羊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出了雪梨地區向 外擴展的要求,但是政府的政策反對這種趨勢,因爲遠離殖民區中心,常會帶來管理和警衛上的困難。不過,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內,探 險家們終於打開了翻越藍山山脈障礙的通路, 殖民區迅速向西擴展到巴瑟斯特平原,並且向 西南推進到古爾本平原;在以後的幾年裡,又 繼續向雪梨以外的各個方向擴展。十九世紀三 十年代,自由移民超過了放逐罪犯的數量。一八四〇年,牧主們開始在南到澳大利亞的「幸福之地」、西到斯潘塞灣、北到達令丘陵地的 廣大區域內安家落戶。於是在十九世紀三十至 四十年代,新南威爾士中部出現了很大的殖民 擴張。所有濕潤和亞濕潤地區都被佔領,甚至 兩個乾燥的平原也接納了 一部分開拓者。這種 擴張活動有的來自英國大型的土地殖民公司, 更多的則是來自個體移民和擅自佔用土地者。

雖然有少量擅自佔用土地的人,很早就來到了菲力浦港,可是直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後 期,墨爾本和它的周圍人口還是很少。移居到這裡來的澳洲人,一八三六年約兩百人,一八四零年增至一萬人。同一時期內,綿羊兩萬五千隻增至八十萬隻。擅自用土地者和其他殖民地在這個地區的中部和西部擴展得很快, 相當多的良好牧場在一八四五年就被佔用了。

當一八五一年維多利亞成爲一個獨立殖民區時,約有移民七千七百人,綿羊五百萬隻。

昆士蘭的殖民史,則是一個畜群向北、向西北和向西擴展的歷史。人們和畜群緊隨着探 險者的足跡不斷深入大陸腹地,佔據了大片牧 場。昆士蘭於是在一八五九年脫離新南威爾士 成爲一個單獨的殖民區,當時那裡的歐洲移民 約有兩萬五千人。

南澳大利亞州殖民擴張受到某種程度的約束,從發展較快的阿德萊德向外擴展的幅度來 籍,仍然是漸進的。經濟的發展直到十九世紀 四十年代中期還是很慢,而羊群、小麥和銅礦 助長了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殖民區向東、向南,特別是向北方的擴展。一八四零年至一八五零年間,人口由一萬四千人、增至六萬三千、: 綿羊由二十萬隻增至一百萬隻:小麥由一千英畝增至四千一百英畝。

在所有殖民區中,西澳大利亞殖民區是發展最爲緩慢的類型,不長荘傢的土壤和稠密的根生樹阻礙着很多殖民區的發展。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殖民活動幾乎處於停頓狀態。爲了促進經濟發展,終於送來了罪犯,提 供了廉價勞動力。所以西澳大利亞在一八五零 年至一八六八年間成爲罪犯流放地,直到十世紀後期黃金熱的年代,殖民擴張仍然受到限制,別的殖民區是在飛躍發展,而它只是近似 蝸牛在緩慢爬行。

一八五一年開始,境內很多地方發現金礦 ,淘金熱使想發橫財的人們從世界各地像洪水 般地湧入;華僑也是在這個時候到達澳洲,共 有兩萬多名,其中有許多人成了暴發戶。他們主要集中在墨爾本附近西面和北邊的巴拉瑞特 、本迪戈和卡塞爾門等地。這一帶的金礦屬沉 積礦,黃金採掘者只需簡陋的設備就行了。

在短短的二十年中,澳洲人口已增加到一 百六十萬人,除了發掘黃金外,農牧業也不斷成長,合作團結的發展結果,使澳大利亞能夠 自英國獲得較多的自給權。

澳洲的急速發展,也促成了獨立政府的迅 速成長,繼續發展的六個殖民地,逐漸向英國 政府要求利益共享的權力,殖民地時代所遺留 的防衛、貿易和交通等設施,使得澳大利亞聯 邦政府能夠順利的組成。

一九〇一年元旦,英國政府正式同意澳大 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的 成立,成爲大英國協的一分子◦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成爲澳大利亞聯邦名義上的國家元 首,派有總督代表她行使權力:另派六個州的 總督分駐六州首府,代表她在各州內行使權力。六個州也個別派有代表長駐倫敦,藉以維持 它和英國間的直接關係。


聯邦成立後,從以牧羊爲中心的農牧業,擴大到輸出小麥和肉類,開發金、銀、銅、鐵 與錫等礦物資源,使工業突飛猛進。另外,決 定對亞洲移民的勞工課以重稅,廢除對歐洲移 民的補助;爲了保護成長中的國內產業,幾乎 對所有的輸入品課以重稅。同時,開始仿效紐 西蘭,制定了若干可行的進步社會立法;着手 進行義務敎育及仲裁裁判制度。一九〇八年,實施了給予老年人生活保障的養老金制度,還 有其他一些對人民有利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澳大利亞身爲大 英帝國的一分子,隨同英國參加作戰,三十多 萬將士和紐西蘭的將士結成澳、紐聯合軍團( AZZAC),成爲大英國協中最勇敢善戰的部隊。澳大利亞軍隊戰死的約有六萬人,負傷、 行蹤不明和被俘的多達二十五萬人◦加上澳洲政府在巴黎和會上,支持國際聯盟,因此獲得 昔日德屬新幾內亞的托管統治權。直到一九七 五年,新幾內亞才與巴布亞合併爲巴布亞新幾 內亞,成爲大英國協下的獨立國。而澳大利亞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九三一年,才根據 西敏寺的憲章,正式被國際承認爲獨立自主的 國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澳 大利亞飽受日本侵略的威脅,就和美國結盟。 美國軍隊大批湧到,美、澳兩國開始聯合抗日 ,雙方關係日益密切。

一九四一年,日本連續佔領了太平洋上的 印尼、新幾內亞及所羅門群島,並且空襲達爾 文,使得澳大利亞的情勢日漸緊張。一九四二年五月的珊瑚海海戰中,美軍艦隊打敗日軍, 日軍被迫從太平洋中的佔領地全部撤退。此外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瓜達爾卡納島的戰鬥,以 及澳大利亞陸軍和空軍在新幾內亞歐文斯坦利山地的勝利戰役,再次沉重地打擊了日軍 大利亞成爲盟軍奪回太平洋各島的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大利臣於一九四五 年十一月一日加入聯合國,成爲聯合國的創始 會員國之一。一九五一年九月一日與美國及紐西蘭簽訂防禦條約。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一日, 與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英國簽訂五國防禦協定。

兩次世界大戰對澳大利亞的發展有很大的 影響,不僅使它成爲羊毛工業國,重工業也円 益發展,敎育制度、失業、老人和疾病等的社 會福利制度也十分完備,於是就成爲一個國土廣大、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自從一九八三年 起,由工黨領袖霍克出任總理,並連續蠃得四 次選舉,後因無法有效挽回澳大利亞長期經濟 蕭條及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而漸失民心,於一九 九一年十二月十九曰辭職下台,由另工黨領 袖基廷(Paul Keating)出任新的總理。


政治採三權分立

根據一九〇一年的憲法規定,澳大利亞聯 邦屬於民主陣營,實行民主政治,採藍底左上 角爲紅白色米字旗、左下角一顆有七道光芒的 白色大星、右邊爲排列成南十字星形狀的四顆 中型七角白星及一顆五角小白星的旗幟爲國旗,其中大白星的七道光芒是代表國內的六大州 及一個行政特區北部領地。

定每年的一月二十六日爲國慶日;以澳 洲人民一起來歡慶,因爲我們年輕又自由…… 」的歌詞爲國歌。

國內選民強迫投票,聯邦憲法兼採英美兩 國政治制度的特點。聯邦權力是列舉性,州的 權力較大。聯邦和各州都採用英國的議會制度 ,實行政黨政治和責任內閣,由議會中多數黨 執政,執政黨一旦在議會中不能控制多數席次的時候,就必需解散議會另外進行選舉。

行政權屬於內閣,聯邦政府爲議會式政體 ,行責任內閣制,但是它的決策須透過由閣員 組成的行政會議(Executive council)通過, 才具有法律效力。內閣總理由衆議院多數黨領 袖擔任,並且由聯邦總督任命。內閣設有二十四個部,內閣行政會議仿效英國制度,不拘形 式,並且不公布會議記錄。聯邦政府負責處理 全國性及國防事務。

立法權屬於國會,澳大利亞國會的組成包括:英王(由聯邦總督代表)、參議院和衆議院 。參議院共有參議員七十六人,代表各州及兩個特區,由每州選出十二名,每個特區選出兩名,任期六年,連選可以連任,參議院掌握有 阻止衆議院立法之權。

衆議院權力較大,稅捐和預算法章必須由 衆議院提出。衆議院代表各地方選區,有議員一百四十八名,按照各州人口比例選舉,任期三年,可以連選連任,衆議院議長生議員互選產生。除特區各選出三名衆議員外,其他各州名額爲新南威爾士五十名,維多利亞三十七名 ,昆士蘭二十一名,南澳大利亞十四名,西澳大利亞十二名,塔斯馬尼亞八名。總督經內閣總理推荐,由英國女王任命,在名義上享有最高權力,得視情況的需要而解散國會,重新舉 行大選。 澳大利亞司法權屬於法院,司法審判獨立 ,不受外來壓力的影響,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最高法院。各州有各州的最高法院、民事及刑事法院等。如果對審判有所異議時,可向最高法院申訴。而聯邦最高法院有審判官六名和審判長1名,由政府推荐,經由總督任命,具有解決各州間紛爭及關於聯邦問題的仲裁權:聯邦法院名目很多,有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家事法庭、產業法院和破產法院等。

目前澳大利亞主要的政黨有工黨、自由黨,國家鄉村黨、民主黨、核子裁軍黨和自由國家聯盟等。

工黨簡稱ALP,是澳大利亞的主要政黨之一,自稱是一個「民主社會黨」,目標是「對工業,分配,生產和交換實行民主社會化」,對外主張不反對或親近任何一個國家。

自由黨(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n)的前身統一黨(united Australian party)是一個由國民黨人和工黨保守派於一九三一年組成的政黨,它的政治主張是緊縮通貨政策,一九四四年解散後成立自由黨,是自由企業主義者的政黨,主要緊密聯繫企業界,在內政及外交上反對共產主義,主張與美國緊密合作。國家鄕村黨(N atiosl Country Party of Australian),也稱鄕村黨,主張著重發展國民經濟。

民主工黨(Australian DemocraticLabor party)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右翼政黨, 極力反對共產主義。 澳大利亞的行政區,擁有六個州和一個特區,另有一些本土以外的屬地和托管地。這六個州就像六個國家一樣,不但各自擁有很大的 權力用以保護各州的利益,並且還直接和英國發生關係。這六個州就是新南威爾士 (New South Wales)、昆士蘭(Queensland)、維多 利亞(Victoria )、南澳大利亞(souttr Australia)、西澳大利亞(Western Australia )和塔斯馬尼亞(Tasmania)等。一個特區是 北部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各州的議 會叫做州議會(stateparliament),包括上下 兩院(只有昆士蘭州沒有上院)。各州總理由下 院多數黨領袖擔任,他們沒有總理衙門,辦公 室就設在議會大廈中。州以下行政區的劃分, 依各州而有所不同,大致區分爲地方、市、鎭 和村等。


沒有高山雨量稀少

澳大利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絕大部分的 領土都沒有遭受到戰火的洗禮,所以能夠在安定中繁榮成長,成爲南半球中最大的工業國家 。這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地質年齡十分古老。億萬年來風雨的侵蝕,已把全澳洲海拔最 高的科塞斯科(Kosciusko)峰,剝蝕到只剩下 海拔兩千二百三十公尺的高度。大部分地區主要地殼運動已經稀少了,火山作用和地殼變動也已經少見,和它相關的海面位置也少有變動 。大多數地區,幾百年以來處在穩定、剛硬和 陸化狀態,這種情況對它的地理景觀產生了明 顯的影響。澳洲大陸內大部分地方充滿了沙漠 ,其他的地方也像被剝蝕的塊狀丘、孤丘和穹 丘,斷斷續續的河床、具有乾鹽湖的內陸盆地 、沙質平原和礫質平原等地形,也都很特殊。

澳大利亞位處亞洲的東南方,它的位置在 太平洋之西,印度洋之東,北以阿拉佛拉海以及帝汶海和南洋群島爲界,它的緯度在南緯十度四十一分到四十三度三十九分間,以及東經 一百一十三度九分到一百五十三度三十九分間 ,最東的領土是諾福克(Norfolk)島。澳大利 亞是大洋洲的主體,簡稱澳洲,因爲它的面積 是各洲中最小的一個,實際上只是一個大島, 所以又有「島洲」的稱呼。

這個國家四面環海,東臨印度洋與非洲遙 遙相望,東南隔海和紐西蘭相呼應,西北爲南太平洋群島,北部約克角伸入托倫斯海峽( Torres strait)緊臨新幾內亞,東北的達爾文 港面對帝汶海(Timor sea)與帝汶及印尼所 屬島嶼對峙,南部領土爲塔斯馬尼亞島。

全國總面積七百六十八萬一 一千三百平方公 里,約等於兩百九十六萬六千1百五十平方哩 ,東西寬約三千八百六十四公里,南北長約三千三百八十一公里。一般說來,澳洲是一塊海拔不高的小型大陸,如果就地形特性區分, 高地、中央低地和西部高原等三部分,但是整個澳洲大部分地方都是位處「南乾燥地帶」之內。

澳洲整個地形像一面盾,其中西部高原平均海拔約五百公尺,中間凸出,面積佔陸地一半,大部分都是荒涼的沙漠。這裡的高原足由 前寒武紀剛硬的地質組成,呈現着低高原的外 貌。零散的山和較高的陸塊,破壞了地表的連 續性。中間凸出的地區主要有三個地方:第一 個是澳大利亞西北「肩部」的皮爾巴拉地區, 也是海拔最高的地區,最高的山峰海拔超過一 千三百公尺。第二個是金伯利地區,是一些由砂岩組成崎嶇零亂的山嶺;雖然它們的高度並 不太高,有些山峰高約1千公尺,可是山地被 峽谷分割,地理景觀複雜多元化。第三個高聳的地區是澳北區最北部的安恒高地,地勢比上 述兩區低緩,險峻的地方不多◦西部還有一些 較小的石質山嶺,像狹長的島嶼般突起於平地 之上,最顯著的是麥克唐納山脈、馬斯格雷夫 山脈和佩特曼山脈,大致都呈東西走向,是一 些花崗岩、變質岩隆升岩塊。此外,很多地方 分布着突出高原面孤立的隆起高地,它們大多 是呈渾圓形的受嚴重剝蝕的沙岩高地。西部的 荒涼沙漠主要有大森迪沙漠(Great Sandy Desert)、吉布森沙漠(Gibson Desert)和維 多利亞大沙漠(Great Victoria Desert)等, 大部分都分布着許多平行的沙脊,有些已被自 然植物固定起來。西部高原邊緣地區與濱海平 原之間被陡峭的斷崖所隔開。從金伯利往南, 沿西澳大利亞州西部邊緣,狹長的濱海平原連 續分布不斷。

東部高地在沿海有一列山脈,自北向南步 步升高,並且逼近海岸,形成懸崖峭壁;這列山脈的總稱叫做大分水嶺(Great Dividing Range),南段又叫做澳洲的阿爾卑斯山( Australian Alps),它的最高峰科塞斯科峰, 海拔兩千二百三十公尺,位置在坎培拉的西南 面。這列山脈地帶是從昆士蘭州北部起,一直 延伸到塔斯馬尼亞島的西南部。這個山地發育 比較複雜,是褶皺作用、斷層作用、火山岩的 侵入,以及少量的火山噴發所形成的混合體, 龐大的造山運動發生在第三紀晚期,大多數高 峰由侵入的花崗岩體組成。很多地方,特別是 向北去,山勢被剝蝕得很低,以致它們很不明 顯.,其他地區則是嵩岩斷崖和深切峽谷,幾乎 令人無法穿越。山地東緣的許多山脊面對海洋 ,急劇地突降到海水之濱。然而也有不少地方 ,分布着由一系列小河所形成狹長的濱海平坦 低地,但因面積狹小,沒有一處能夠達到足以 稱爲濱海平原的程度。

在西部高原和大分水嶺間的中東地帶是一塊大平原,叫做達令盆地,盆地中間丘陵雜列 ,還有達令河(Darling River)和墨累河( Murrav River)流經。中部平原表面廣布着近期的沖積和風積薄層,而隱伏在地表下的盆地 有水匯集形成自流井,是這裡的水源地。不少 地表表面的低地被小塊低山和石質丘陵所破壞 ,鬆散的沙質沉積物分布普遍。

南部地區則是一些由於地殼運動而形成的 斷裂帶,面積狹小,主要由一系列平行險峻的 丘陵和海灣組成。北部有一些複雜的褶皺,從 西向東計有艾爾半島(Eyre peninsula)、斯 潘塞(spencer)灣斷裂谷、約克半島丘陵( Yorke Pen. plain)、聖文森特灣(saint Vincent Gulf),以及洛夫提(Loft)山地等。 澳洲的西、北、南三面也都有沿海平原。

這個國家有南回歸線橫貫境內中央,國內 的缺乏雨水,和它沒有高山大河有關。同時因 爲無風帶通過澳洲大陸南部,東部邊緣又被大分水嶺所阻隔,所以東南信風所帶來的水氣不能深入大陸,使得中部和西部雨量更為稀少,氣候非常乾燥,形成了由森迪,吉布森和維多利亞等三個大沙漠組成的廣大沙漠地帶。冬寒夏熱,溫度相差很大。東北部沿海地帶自東經一 百三十度以東、到南緯二十六度以南、沿岸終年有雨,年雨量也在一千公釐以上;四季溫和 ,沒有嚴寒也沒有酷暑。大分水嶺的西坡,愈向西部雨量愈少。西南部一隅冬季有雨。大致 說來,南緯二十六度以北沿海地帶屬於熱帶氣 候,以南沿海地帶屬溫帶氣候,內陸蘭沙漠和 草原氣候。

這個國家因爲缺乏水源,所以沒有什麼大 的河流,或是成爲濕季或雨後有水的間歇河, 或是屬於靠濕潤地區流來水系補給的外來河。 全國近四分之三的地方,除去北部、東部、東 南部和西南部的沿海區,大多沒有常年河流。 只有在塔斯馬尼亞和維多利亞這兩個小州裡,多數河流才會常年有水。

墨累河是國內大河之一,長約一千七百五 十公里,源出大分水嶺,水量較大而穩定,增 水期常有洪水,航行困難,向西和達令河匯合 後流入澳大利亞灣。達令河長兩千公里,水量 不穩,夏季淡水在和墨累河交匯前水量少。境 內中部有許多內陸河流,大多數都流集在一些 鹹水湖中,最大的鹹水湖是艾爾湖(Eyrer Lake),低於海平面十一 一公尺,也是澳大利亞 最大的湖。實際上澳大利亞的湖泊大多數都是 沼澤地,只在湖底的地方有水;雨季的時候, 湖水面積才會增大。 澳大利亞的地下水資源非常豐富,最著名 和最廣泛的地下水供應區是大自流盆地,它佔有昆士蘭州的三分之二、新南威爾士州和南澳 大利亞州的大部分,以及澳北區的一部分,是 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在這裡,從三個不同 的含水層中鑿成了幾千個流水孔,就是自流井。由於深度、溫度和鹽分,阻礙了自流水的高 度利用,有些地區水源深達七千多呎,大大的 增加了鑽井費用。在一般情況下,水溫是很高 的,經常每深二十呎,水溫就增高攝氏一度。 有時這種水必須流經長達半哩的明溝、等到水 涼後才能供牛飮用。水中可溶礦物質含量很高 ,不適宜於生活和灌漑用,但卻是很好的牧畜用水 。 在澳大利亞其他地區還有一些半自流盆地 和自流盆地,這些盆地雖說有的時候有質量較 好的水,但是大多數盆地和大自流盆地一樣, 水質都不太好。這種水對發展畜牧業雖然重要 ,但是如果爲了農業耕作或城市居住來開發這種地區,不能指望有顯著的成效。

澳大利亞由於缺乏水分以及植物營養不足 ,土壤的自然肥度很低,所含主要化學元素中 ,缺少磷和氮,鹽分又過多,成爲土地利用上 的主要問題。濕潤地區土壤大都分布在約克角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