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4年9月3日 (三) 08:51由Jerr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開羅(Cairo)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城市之一,是西方人給它取的名字,古埃及人稱之為Misr Al-Quhira,口語為Masr,中文叫「彌思耳」。它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政治城市,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前,當時的埃及法老王美尼斯統一了上、下埃及,建立被考古學家認為的埃及第一個古王朝,首都就建於開羅西郊的孟斐斯。後來拜占庭帝國圖拉真(Trajanus)大帝在此建立了巴比倫(Babylon)城寨。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國開拓疆土的著名將領阿瑪爾•伊本•阿斯率軍從西奈半島出發,攻佔了埃及,建立伊斯蘭教政權,他原本打算定都亞歷山大,戌]它靠海,易受攻擊,所以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卡塔布不同意這個計劃,並命阿瑪爾重新選址建造新都。於是將軍便於公元641年,在巴比倫城寨旁建立了芙斯塔特(Fustat)城,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古開羅,它曾經是非常繁榮的商業都市和伊斯蘭教重鎮,如今已是一片廢墟。公元643年,阿瑪爾清真寺落成,並成為非洲最古老的清真寺,它的建立象徵著埃及擺脫了拜占庭羅馬帝國的控制,也意味著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教在埃及的興起。 公元750年,阿拔斯(Abba-sid)哈里發在夫斯塔特北面建起阿斯卡(Al Askat),意即「軍營」,用作王朝象徵,隨後兩者合併發展成一個大城市。當阿瑪德•伊倫•圖本取得政權時,為慶祝獨立,在阿斯卡北面又建了座具有與前兩者同等意義的賈塔伊(Al Qatai)皇城,後者又迅速併入前兩者中,形成「大」夫斯塔特城。 公元868年,脫離巴格達獨立的埃及圖倫王朝,將城區逐漸向東邊延展。公元969年,遠在突尼西亞凱拉灣的法蒂瑪王朝統治者穆義茲(Muizz),派遣部將賈哈爾•埃爾•撒格利(Gohar Al Sikkily)征服埃及。他為使什葉派(Shiah)成為伊斯蘭教的權力核心,特地在夫斯塔特城以北,新建一座有8個城門和城牆的長方形城市作為新都。相傳在開築之夜,「勝利之神」火星剛好出現在夜空中,因此新都被命名為克希拉(Qahira),阿拉伯語意為「勝利者的城市」。它被視作伊斯蘭教什葉派對正統遜尼派勝利的象徵。後來因西方商人誤傳,被譯成英語成了「開羅」。開羅最祀鰬O政治中心,但是在經濟上無法取代夫斯塔特的商業地位。1171年,遜尼派薩拉丁掌握埃及實權時,開羅便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迅速,成為與巴格達城齊名的國際貿易文化中心。1176年,薩拉丁推翻法蒂瑪王朝,締造代表正統城邦君權的阿尤布帝國。不久,以開羅為根據地,實行兩次城區擴建,延伸城牆,把所有的居民區都圍圈進來,並在荒涼的莫卡丹高地上修建新的城堡,從而使昔日的王室領土變成一座皇城,開羅也因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層,而夫斯塔特地位也由此衰退。 1260年後,開羅又成為馬木路克王朝的都城,並步入發展的全盛時期。到1340年時已擁有50萬人口,是當時非洲、歐洲和小亞細亞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現存的絕大部分著名的建築多建成於馬木路克時代。這些建築均用堅硬的石頭建成,並雕飾著阿拉伯風格的花紋或各種幾何圖案的圓形屋頂和尖塔。建築物內部由大理石、硬木和玻璃裝飾而成。後來因瘟疫和外族入侵而漸趨衰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1517年,這裡又成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個省會。1798∼1801年淪入法國拿破崙之手。1805年,成為穆罕默德•阿里所建王朝的都城。近代開羅城的建設始於19世紀30年代,為了加快阿里時代已起步的西化進程,埃及總督伊斯梅利亞執政期間,下令在中世紀舊城西面建設歐式新城。到20世紀後,城市面積和人口數目大增。20世紀50年代,城市已向北擴展到尼羅河三角洲一帶。 近數十年,開羅北部和西部發展迅速,造型新穎的高樓大廈和別墅愈建愈多,尼羅河西岸和羅達(Roda)島上的農業用地也因人口的快速增加而被徵為市政用地。整個大開羅現在也劃分為開羅、吉薩和卡利比亞(Qalyobia)三個地方政府,總共有28個轄區。現在這裡已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政府各部門都設在此處。阿拉伯聯盟總部在遷往突尼西亞前,也曾設在這裡。許多國際會議也經常在此地舉行,如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非洲統一組織會議、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及巴、以和會等。 開羅經緯度為東經30度3分、北緯31度5分,介於尼羅河右岸和穆卡達姆丘陵之間,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頂點以南14公里處。大部分城區建於河的東岸,現在城市正在向西岸發展,全市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市區佔214平方公里。它的東部是阿拉伯沙漠,西面是廣闊無垠的撒哈拉沙漠,西郊有著名的吉薩金字塔,北面是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南面是富饒的尼羅河谷地,創造埃及古文明的尼羅河水猶如一條綠緞帶緩緩從市中心流過,為開羅注入了迷人的活力,它把開羅割成東西兩部分,並在開羅分流後,最後在羅塞達和達米埃塔兩地注入地中海。這個城市約有2000萬中f,市區人口約有700萬,平均每3個埃及人就有一個住在開羅,單就人口的總數看來,開羅不僅是非洲、中東、或是阿拉伯世界中最的大城市,並且也是東至印度,西至巴西,南至南極,北至北極的第三世界最大的一個城市,到處充滿神秘和魅力,散發著無可抵擋的吸引力。 這裡氣候乾燥,是世上最大的沙漠城市和雨量最少的城市,又因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間,常年氣溫變化大,最熱的7月分氣溫都在40℃以上。一月份最低氣溫又陡降至0℃左右。每年4、5月間會受到沙漠風暴的襲擊,大沙暴會使全市天昏地暗,沙粒飛揚,亂石四射,房屋倒塌,機場因見度遽降而航班無法起降,遊輪為避狂風巨浪而靠岸避難,並有許多人因沙暴而死傷。最佳季節是在冬季,即使在開羅人喊冷的天氣裡,有一件毛衣就足以禦寒,而且冬天經常小雨連綿,空氣溫潤,有助於花草樹木的生長,沿尼羅河岸的樹木和草地都是青的,各色花朵爬滿了籬笆。但是開羅大多數建築物都是黃褐色的,有時甚至連樹木花草也都呈微土黃色,這是因為開羅少雨,樹葉上積塵長時間得不到衝涮的緣故,這種顏色也使開羅與市郊的沙漠渾然一體。尼羅河是開羅市民最主要的用水來源,水經過濾器過濾後,注入各大國際觀光飯店和俱樂部的游泳池裡,供有錢人享受。而受到污染呈黑色的尼羅河水,是河邊窮人家孩子們戲水的地方,並因此常有兒童感染上眼疾和引發寄生蟲疾病。 開羅新舊2個市區和尼羅河中4個島嶼,是以6座現代化大橋連接起來的。這個現代文明與古老傳統交融、東、西方色彩相輝映的城市,就連建築也明顯地表現出東西方風格並存的特點。 舊市區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東岸,多係阿拉伯式低矮的黃色古老建築,有的用泥土築成,有的用泥灰石頭磚砌,或用現代的水泥澆灌、或用木頭半支撐著房子。線條不齊的窗外,晾著衣物和被褥。到處是破舊的樓房,狹窄的馬路和小胡同,還有熱鬧的阿拉伯市集,洋溢著中世紀的東方韻味。舊市區的東區和東南區數百年來都沒有多少變化,街巷狹小陰暗,中世紀古舊房屋歷歷在目。65%的舊房子已經到了不堪使用的地步。有少數古建築還相當精緻,它們裝有靈巧可轉動的木製窗格和帶有銅鑲嵌物的木製大門、庭院和門廊還帶有噴泉。 法提米德區是全市3個最古老舊城區中規模最大的,散布著市內的大部分歷史名勝,如拜伯爾斯一世清真寺、薩拉丁城堡、阿扎爾清真寺和可汗卡列里市場等。這裡有許多由政府改造的四層樓國民住宅,外表造型單調,工料粗糙,樓後掛滿曬晾的衣服,好像萬國旗似地在風中搖動。 在舊城和尼羅河岸之間是伊斯梅利亞、卡斯安尼爾和花園城等3個商業住宅區。卡斯安尼爾橋一帶以「開羅的櫥窗」而揚名。與尼羅河平行的科尼奇大街則是開羅主要交通幹線,兩側建有電視大樓、教堂、市政廳和飯店等。在河岸區和舊城區之間還有一些過渡區,建於19世紀,屬歐式建築風格,主要建築物有國家圖書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阿布丁宮博物館。尼羅河西岸和羅達島上的農地已經被市政府徵用,建起了動物園、植物園、農業展覽館、開羅大學和大片住宅區等。 在舊城區內居住的大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貧民,其中有許多是從農村來的移民,他們依然嚴謹地保持著傳統而古老的風俗習慣和信仰,按時去清真寺做禮拜,聽阿訇講可蘭經。這裡的男女居民們和非洲其他國家人民一樣,搬運東西不用雙手而用頭頂,且能頂著很大很重的東西而不需手扶,且行步自如。 一般說來,開羅舊市區的市民們無論從衣著和交通工具等各方面來看,都是比較保守和貧窮的。男人們身著阿拉伯長袍,頭戴小帽或穆斯林頭巾;婦女們則穿長袖黑色長衫,把黑色面紗罩在面頰上;人們頭上還有圍巾,到了中午豔陽高照時,圍巾多被取下,襟扣也解開。孩子們旁若無人地在小巷內光著腳踢足球,在垃圾和污水溝之間追逐嬉戲,幼兒的眼角和嘴邊叮滿攆不走的蒼蠅。3、5成群的市民坐在路邊喝茶或抽煙,人、馬、驢、羊同居的現象隨處可見,人們似乎已習慣那股刺鼻的羊騷味。有趣的是這些生活在舊城區的居民拒絕過現代城市生活,男人們喜歡按照傳統的方式每天晚上到街巷裡的咖啡館去,買上一杯咖啡,邊飲邊聊,或是守在水煙筒旁邊,悠閒地吞雲吐霧,聽說書人講述阿拉伯騎士的動人故事。開羅人也是飲茶仙,特別喜愛中國的綠茶,加上薄荷和白糖等飲用。當地有句俗語「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雖然市民們大都貧窮,但是卻把所得一半花費在吸煙、喝咖啡和飲茶上。這裡人們幾乎已到了人手一煙的地步,大部分人在12歲小小年紀就開始抽煙,向同伴亮出一包高級香煙,是提高自己身分的有效途徑。不管是大街小巷、銀行、電影院、百貨公司或公共汽車上,甚至在政府機關內和醫院裡,癮君子對禁止吸煙的告示牌視若無睹,只有在一些如金字塔等重要古蹟內,人們才不敢公然吸煙。 在城東的許多貧民區中,一家10口共住一房是常見的事,而市郊的貧民窟還在不斷擴大,蠶食著開羅的土地。 新市區在尼羅河西岸和舊市區的北面,是具有歐洲風貌的現代化市街,大多數建築物建於20世紀初葉。新市區核心部分在舊市區和尼羅河之間,以米丹塔爾(Midan El Tahrir)廣場為中心,包括伊斯梅利亞、卡斯安尼爾和花園城等3個商業區及住宅區。這裡街道寬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20層左右的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新式建築物不下5萬棟,很多現代化的夜總會、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大商店、劇院、旅行社、航空公司、大飯店、銀行、證券行、大使館、寺院教堂等鱗次櫛比,五光十色、洋洋大觀。還有古代法老的雕像、方尖碑和近代偉人的塑像等點熊蛣韝腄B路口和公園,河心綠島上掩藏著達官貴人的別墅,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不停地閃動,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開羅國際機場已與市區連成一片,形成城區內的納瑟區,一條條嶄新的柏油馬路鋪設在昔日的沙漠上,縱深幾公里範圍內,屹立著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建築,形成開羅的又一個經濟中心。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