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2014年9月11日 (四) 16:18的修訂版本

韓國

大韓民國(ITie Republic of Korea)簡稱韓國或南韓,它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 鮮或北韓)以前合稱爲朝鮮。而「朝鮮」這個名稱最早是出現於 公元前10世紀左右,「史記」中有「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漢書•地理誌」則說:「殷 道衰,箕子去之朝鮮」。國名的含義按「東周輿地勝覽」一書記載:「國在東方•先受朝日光輝,故名朝鮮」,所以朝鮮之名的含意 就是「朝日鮮明」;而韓國「韓」字的由來,則據說因古代朝鮮語中「韓」字有「偉大高尙之意,所以韓國人將他們的國家取名爲「韓國」。


最早是中國的藩屬

據考古學家們的研究表明,早在60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舊石器時代 中期,這裡的人已經會人工取火,打製粗糙的石器和骨器。在平 壤黑隅里及平壤附近的祥原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在咸鏡北道屈浦里、平壤力浦區大峴 洞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以及在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都說明了這一點。大約在新石器末期,半島 上開始形成氏族,後來又逐漸出 現由整個氏族組成的地域集團。隨後韓國進入青銅器時代,在西浦青銅器時代遺址上所挖掘出土 的青銅琵琶形短劍等,都爲韓國的古代歷史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脈絡。


韓國的起源和其他歷史悠久的國家一樣,極具神話色彩。據「三國遺事」記載:佛教諸天之主帝釋的庶子恒雄貪求人世,得天符印三枚,率3000徒,降於太白山頂神檀樹下,稱桓雄天王,命風伯、雨師掌人間農事、生老 病死和善惡刑罰等300多件大事。恰巧有一頭熊和一頭老虎也希望變成人,桓雄就給牠們一束艾草和20瓣大蒜吃,並且告知只要能在山洞裡呆100天不要出來見太陽,就可以變成人。可是性急的老虎違背了諾言,未能變成人;只有熊遵守諾言變成了女人,卻因沒有配偶而煩惱。於是桓雄就和她在太白山神檀樹下結了婚,並於公元前24世紀生下了一個男孩,就是古朝鮮的建國者檀君 將許多原始部落聯合在一起,於公元前2333年建國,定都平壤,在位1500年。後來檀君隱居白岳山成仙,壽1908歲。至今韓國在 每年10月3日都要舉行開天節,紀念檀君建國。

繼檀君之後,箕子在公元前1122年開國,「尙書大傳•洪范 」等史書記載,箕子是中國殷末三賢之一,爲紂王的叔父,官居太師之尊,因諫勸紂王停止虐政而被關入死牢。周武王興兵滅殷後將他釋放,因不願身事二主,乃率領5000名親信來到朝鮮半島建立了政權,定都平壤,史稱「箕氏朝鮮」,統治達99年,並接受周朝諸侯的封號,成爲中國的藩屬。此後,箕子每隔一、兩年就到周朝朝貢一次。周武王13年,箕子應召赴周朝國都鎬京,與周武王共同討論治國安邦之計,繼檀君之後,箕子在公元前 1122年開國,「尙書大傳•洪范 」等史書記載,箕子是中國殷末 三賢之一,爲紂王的叔父,官居 太師之尊,因諫勸紂王停止虐政 而被關入死牢。周武王興兵滅殷 後將他釋放,因不願身事二主, 乃率領5000名親信來到朝鮮半島 建立了政權,定都平壤,史稱「 箕氏朝鮮」,統治達99年,並接 受周朝諸侯的封號,成爲中國的 藩屬。此後,箕子每隔一、兩年 就到周朝朝貢一次。周武王13年 ,箕子應召赴周朝國都鎬京,與 周武王共同討論治國安邦之計,箕子還作了一篇題爲洪範的 文章,周武王看了大加禮讚。箕 子返國後,就帶回中國生產技術,加速了古朝鮮社會發展。他死後,子孫們在平壤玄武門外興建了箕子廟,墓前有兩尊石人。著名政治家黃炎培在1928 年訪問平壊時,曾親睹此墓,惜後來燬於戰火。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燕人大量進入朝鮮半島,這時古朝鮮已 會使用從中國傳入的鐵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完成了 統一中國的霸業,將萬里長城延 至遼東,朝鮮半島北部的古朝鮮 國由箕子的40多世孫箕否統治, 因畏懼秦國而服屬之;箕否死後 ,其子准繼立。這時朝鮮半島南 部出現了馬韓、辰韓和弁韓等3 個奴隸制的部落聯盟,其中以辰韓經濟最爲發達,已能建房、養蠶、織綢、役使牛馬、種植五穀 ;鑄造鐵器。馬韓和弁韓比較落後,基本上注土屋,只能織一般的粗棉布。

秦末漢初,中國戰亂頻繁,燕、齊和趙等國的數萬人民,爲避戰附紛紛遷居朝鮮半島,此時箕准之古朝鮮與燕國是以滇水爲界,燕國曾用青銅器交換古朝鮮的毛皮、皮革和陶器。公元前202年,西漢爲鞏固邊防,在東北地區設郡,漢高祖封虛綰爲燕王,管轄東北地區。不久燕王與匈奴結盟起兵反漢,翌年漢高祖出兵平定燕王叛亂,燕人衛滿於公元前195年率殘部1000多人東渡滇水逃到朝鮮半島,准王收留了他,封爲博士並給予土地,令其鎭守西部邊界。衛滿暗中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數月後發動政變,推翻箕准,於公元前194年 自立爲王,箕准被迫南奔馬韓,這段時期的古朝鮮,史稱「衛氏朝鮮」。

衛滿稱王後,立即向中國漢朝稱臣,並從漢朝得到許多賞賜 ,進而征服了附近的眞番和臨屯等部族,成爲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之一,版圖包括了朝 鮮半島的西北部和中國遼東地區,後遷都至遼河流域的王儉城,組建了強大的常備軍、建立了官僚體制,制定了制裁犯罪的「犯禁八條」成文法。

衛氏朝鮮傳至衛滿的孫子右渠王時,不但沒有按時向漢朝朝 貢,並且還收容大批反對漢朝的逃亡者,並阻止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辰韓與漢朝通商修好。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大臣涉何出使朝鮮,勸說右渠王改 變態度,遭到拒絕,右渠王派裨王長護送涉何回國,抵達邊界水鎭時,涉何下令殺死裨王長,回國後被漢武帝委任爲遼東郡東 部都尉。右渠王見重臣裨王長被殺,一怒之下發兵襲擊遼東郡,涉何戰敗被殺。同年秋天,漢武帝派5萬大軍分水陸兩路攻打衛 氏朝鮮,水路以楊樸爲帥,率7000名水師從山東渡海至大同江 入海口;陸路由筍彘統領由遼東出發,撲向平壤。由於漢軍水師 在大同江被朝鮮水軍擊潰,損失 過半,漢武帝只好採取和平談判 方法,乘機調整兵力布署,在議和未成時,發動大規模攻勢,圍 困平壤達半年之久。最後,一批 貪生怕死的大臣殺死右渠王,獻城投降,「衛氏朝鮮」宣告滅亡。漢武帝乃於公元前108牢以殖民的方式,在「衛氏朝鮮」的故地上,設立了樂浪、臨屯、玄殖和眞番等四個郡,史稱「漢四郡」,郡下設縣。

漢四郡最初的位置是樂浪郡轄苻清川以南、慈悲嶺以北的25個縣;臨屯郡擁有現在的咸鏡南 道;玄蒐郡轄有鴨綠江中部流域 和佟桂江流域,郡府設在高麗;眞番郡擁有慈悲嶺以南、浼汗.以北的廣大地區。武帝派漢人爲四 郡和各縣的官吏,許多中國商人 也前來經商貿易。同時,漢武帝還冊封一批原衛氏朝鮮的貴族爲官,讓他們參與政事。漢四郡的設置,使得中國的行政系統、語 言文字、藝術、建築、儒學和佛教傳入朝鮮半島。

隨著中國漢朝的滅亡和漢朝勢力在朝鮮半島的衰微,也因爲 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奴隸佔有制社會被封建社會所取代,古朝鮮和其他一些部落集團兼併,朝鮮半島上相繼出現3個封建國家;公元前57年建立的新羅 ,擁有半島東南部的大片七地;公元前37年所建的高旬麗,位於明鮮半島的北部,版圖還包括了當時中國東北的南部和北部邊界,直抵松花江平原,勢力最為強盛;公元前18世紀的百濟則佔據著半島的西南部;從此開始了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三國鼎立時代

三國鼎立時代,是朝鮮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的時期,由於鐵器和耕牛的廣泛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三個國家的政治體制也日益完備,彼此間的關係也非常複雜,致時有戰爭發生。

新羅位於今日的慶州一帶,建國始祖爲朴赫居世(公元前69至公元4年)。據傳,當時慶州有6個村子,其中高墟村的村長蘇伐公等數人,在揚山樹叢中發現一個大卵,打開一看,裡面竟是一個男孩,就抱回收養。小孩長到12歲時,因智慧過人被6村居民擁立爲王,稱居西干,國號爲徐羅伐,在位61年。

高句麗位於今日平安北道北部,建國始祖爲朱蒙(公元前53至公元前19年)。傅說,其母因日光照射而懷孕,後生一巨卵, 一男嬰破殻而出,取名朱蒙,相貌奇偉,長大後善射箭,因恐自己兄弟妒忌其才華而遭暗害,乃離家出去。有一天遇大河橫阻, 無橋可過,正萬般無奈時,突然 發現河中魚鱉浮出水面組成臨時橋樑,才得平安過橋。後來朱蒙建國,國號高句麗,在位19年。

百濟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建國始祖爲溫祚,是高句麗國王朱蒙第二位妻子所生的次子。朱蒙國王原已有一子名類利,已被立爲太子,溫祚及其胞兄沸流怕受迫害而南逃馬韓,溫祚受到馬韓國王的禮遇,贈地百里。後來溫祚勢力日益強大,沸流屬下的百姓都前來投奔,故建國時取名百濟,意爲百姓濟海樂從,在位46年。

公元前1世紀時,高句麗人離開今日的中國東北,其中有一支南下來到鴨綠江畔,然後在通溝(今日中國吉林省集安附近)建立了第一個城市,名叫內城(Kung Naesong),位於山區尚原上,有相當堅固的防禦設施。從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的多陵墓來看,這座山城曾是高句麗王國的中心地區。此後,高句麗王國開始擴展 勢力,把許多原由中國人控制的地區納入版圖。公元427年,高句麗全盛時期的長壽王(King Chang- su),把首都遷到大同江畔、平壊附近的一座山丘上,建設成國家的中心。當時長壽王所考慮的不僅是軍事因素,還有政治、經濟及其他因素。

大同江畔平原遼闊,便於交通和農耕,但卻易攻難守,高句 麗王因此特別把城垣興建在山丘上,且以整座山做爲城市範圍,大城山就成爲首都的名稱,同時也成爲朝鮮半島上最大的城池。今天,這道長達9公里,環繞6個山峰和谷地的城牆,經過修補後仍然巍峨聳立,共有20個城門,65座稜堡和170個護城池塘。

高句麗的皇宮位於大城山麓,建立於公元5世紀,7世紀時隨著高句麗王國的滅亡而被摧毀,現在我們已無緣看到它的原貌。南部的開城有一座比它年輕1000 年的朝鮮皇宮,可以讓人想像大城山上高句麗皇宮的模樣。在大城山的遺跡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環山而建的城牆外,就是重建後的南門,經過這座門有一條通往南方的道路。

公元6世紀後葉,當隋代再 度統一中國,高句麗王國的黃金時期不再。公元598年,高句麗 進兵入侵中國遼西地區,隋文帝聞訊,令楊諒爲師,率水陸兩路大軍共30萬兵馬攻打高句麗,但卻慘敗而歸。公元612牢,隋煬帝率113萬大軍御駕親征高麗, 在遼河國界線上遭到乙支文德統領的高句麗軍隊的頑強抵抗,使戰爭處在膠著狀態。隋煬帝令宇 文述和宇文仲率30萬精兵,集結在鴨綠江畔,試圖直撲平壤,乙支文德以詐降手段,藉談判的機會,深入隋軍打探虛實,繼以佯敗,誘敵深入,堅壁清野,隋軍攻至平壊城下時,他又以「願降」作誘餌,牽滯隋軍。同年7月, 隋軍兵疲糧盡,被迫撤兵,退至 清川江畔,被高句麗軍隊一舉全 殲,隋軍只有2700人逃脫。公元 613漢614年,隋煬帝又連續兩次出征高句麗,也慘遭敗績。在短短的16年中,雙方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戰爭,隋朝國力大減,公元610年被唐朝所滅。

高句麗雖然在戰爭屮連迎取勝,但國力大損,爭取東北五霸權勢力的夢想也將成泡影。在尚未完全衰亡之前,高句麗曾再度遷者都;公元552到586年之間,高句麗王國在大同江邊,也就是今天平壤市的中心區,建立了另一座有完善防禦工泰的城堡。當時,這座被現代人稱爲「平壊城堡」的城市,分爲四個部分:城垣內的北區是皇宮、南區爲政府官廳 所在,城垣外側和南面斜坡則爲平民居住地。爲了保住皇宮,城內北區另外築有一道城牆。

元4世紀後,日本的神功武后曾經率軍親征新羅;當時的百濟和日本勾結,新羅卻和中國修好。在公元7世紀初,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之間關係十分複雜,時有戰爭發生,先是高句麗和百濟結盟經常攻打新羅,新羅屢次向中國救援 。公元645年,高句麗和百濟企 圖攻佔新羅通往中國的交通要地黨頂城,唐太宗親率10萬大軍攻打高句麗,高句麗王漢大部分貴族主張歸順唐朝,不料這時一位 27歳的青年將領淵蓋蘇文發動政變,篡奪了王位,斬殺了100多名降派官員,調集15萬兵馬抗擊唐朝軍隊,並在安市戰役中擊潰唐朝大軍,唐太宗李世民在戰 爭中一隻眼睛被利箭射瞎。此後,唐太宗又於公元647年和公元 648年連續兩次出征高句麗,也都以慘敗告終。

公元660年,日本唆使百濟 進攻新羅,唐朝則應新羅的請求 出兵援助,出動10萬大軍征討百濟。當時日本也出兵支援百濟, 中日兩軍在百江口布陣決戰,結 果唐朝大將劉仁軌率軍大敗曰軍 ,新羅也乘機征服了百濟,唐朝 在百濟故地設立五都督府,命王 文度爲熊津都督,並派一萬唐軍 留守。後來唐朝和新羅聯合攻打 高句麗,兩軍合圍平壤,高句麗 王投降,高句麗國遂告滅亡。唐 朝在高句麗建立安東都護府,下轄9個都督府、42個州和100個縣 ,委任薛仁貴爲都護,率2萬唐 軍留守此地。此後不久,百濟人掀起反唐統治的民族起義。公元 671年,新羅軍隊連續出兵攻打 當地唐朝駐軍,屢戰屢勝,將15 萬唐朝大軍趕出新羅,唐朝被迫將安東都護府遷至遼東城。公元 676年新羅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大半河山,而大同江以北原 高句麗故地直至唐末仍在唐朝勢力範圍下。在此後的300年間, 新羅定都慶州,統治著朝鮮半島近三分之二的地區,設立了9個州,所轄郡縣達450多個,健全和鞏固了中央集權制。這段時間 是朝鮮半島的黃金時期,稱爲統 一新羅時代,這時中國也正値盛唐時代。

這時朝鮮發展非常迅速,主要是由於新羅和中國的合作,從唐朝傳入了許多學術和管理方法,這對朝鮮的思想和社會都有深遠的影響。新羅時代的首都設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慶州,今天在那裡還可以看到當時非常發達的大量建築、雕刻和繪畫等遺蹟。

從唐朝開始,朝鮮半島也受到中國以外國家的影響,開始扮演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橋樑角色。新羅從公元742年第35代景德王朝時代開始,也逐漸走向衰亡。

公元822年,新羅地方長官金憲昌發動叛亂;公元846年,清海鎭長官張保林起兵謀反,貴族階層的腐化墮落使政局動蕩不安。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朝鮮半島政治權力淪於豪族手中,造成混亂的情形;這時朝鮮半島佛教興盛,成爲國教•,從中國傳入的儒家思想也非常盛行,國學和科舉制度也逐漸建立,是朝鮮半島佛教和文化發展的輝煌時期。

公元892年的第51代眞聖女王在位時,西南海邊地方首領甄萱反叛,自立爲王。公元896年,新羅西南部農民也發生暴動,這支暴動軍都穿紅褲子以示團結,所以被人稱爲赤褲軍,他們圍攻首都慶州,迫使眞聖女王於翌年退位,新羅遂亡。公元900年 ,甄萱在武珍州自立爲王,建立 起後百濟國。另一位地方首領弓 裔於公元901年建立了泰封國,又稱爲後高麗,與新羅同稱爲「後三國」。


公元918年6月,泰封國大臣王建發動政變,殺了弓裔,自稱太袓,在今日開城的松岳建立了高麗王國。以平壤爲副都,稱爲稱爲西京;並以慶州爲東京,漢城爲南京,眞正的首都則是今天的開 城。公元935年,殘餘的新羅文 武百吕在敬順王的傘領卜,向高麗投降。公元们6年,王綱將軍併吞後百濟,統一了四分五裂的 朝鮮半島,當時它的疆域曾擴展 至中國的鴨綠江邊,東北則達到 今天的咸鏡南道,從而奠定了今天朝鮮版圖的基礎。

在後來的470多年間,高麗 在文化和物質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但是由於外敵不斷,武官集 團的聲勢自然超越了文官,人民則由於國家的動蕩不安,轉而向佛教尋求慰藉,木刻經文大量出 現;爲了國家安定,乃加強與中 國宋朝的文化及商業交流,從宋朝吸取的文化和制度,對內部的 政體改革和文化發展,產生了巨 大的影響。在宋瓷的影響下,高 麗創造了足以代表工藝成就的青瓷。在宋朝重視學術的影響下’ 高麗建立了第一所大學和私人學 校,並大力提倡儒學,模仿中國唐初的科舉制度,任用科舉合格的人員爲官員。在宋朝禪呆盛行 的影響下,高麗也出現了曹溪宗 (Chogye Sect),並發展成朔鮮半島南半部最主要的佛教派別。至於宋朝新儒學的傳入,更爲高麗人打開了研究形上學、瞭解起源的大門。那時無數建築物,如寶塔、宮殿,供防禦和其他用 途的精緻建築物,都足以證明這 個王國的文化和科學的巧度發達 ;僅在慶州一城的郊區,就有800 多座千姿百態的美麗建築物。

當時中國是東方最文明的國家,對古代朝鮮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可是朝鮮人並 不單純地模仿相鄰民族的文化,他們將中國文化創造性地加以改造後,建立起自己高度民族特色的本國文化。例如在慶州城附近天文台的石製大廈是東南亞最古 老的天文塔,那便是在仿照中國建築物的基礎上,再按照朝鮮風格和要求加以改變後的產物。這一古蹟是朝鮮建築史上的傑作,它以實用的構造,在非常簡樸的條件下,獲得了極大的表現力。

在那個時代,日本由於和高麗有貿易關係而往來密切,所以受到朝鮮文化的影響極大。曰本人從朝鮮人那裡模仿來的,不侃有宗教、文字和曆法,而且還有絲綢、瓷器和造紙等手工業。

在生產和藝術領域內,佛教建築、繪毫和實用藝術的昌盛, 可以作爲這一時期高麗王朝的特徵。當時的繪畫和實用藝術,在無數寶塔上面,以及朝鮮青瓷器 上面,都有具體的表現。中國宋朝對高麗王國,乃至於現代朝鮮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曾飽受外國侵略

高麗王國和中國的宋代,都受到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威脅,高麗王國爲此特地仿照中國的萬里長城,在鴨綠江邊和東朝鮮灣之間築了一道堅固的長城,但還是不能擋住北方契丹的侵略。經過30年的長期抗戰,在首都開城被攻破的情形下,高麗被迫與契丹簽訂和約,雖然這份和約消除了契丹的威脅,但另一個更爲強大的遊牧民族蒙古,又把侵略 矛頭指向了高麗王國。

當時高麗王國的核心階層是 由文職官員組成,武將受到歧視。但在外患不斷的情況下,武官 集團的聲勢自然超越了文官,因此在1170年,武官集圑在崔中獻的領導下,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由文官組成的政權,建立了以他們自己爲首的武臣政權。

1231年,蒙古在征服了 和亞洲各地後,毫不猶豫地揮兵侵入高麗,無法抵擋蒙古大軍的高麗王朝,只得棄守開城,逃往 漢江口的江華島;在強大的蒙占 大軍面前,崔氏軍人政權雖然拚 死抵抗了30年之久,但最後還是 不得不跟蒙古人的元朝統治者簽 訂了不平等的和約。高麗王室的 權力也因此逐漸削弱,致而造成 權門世族的抬頭和私田地主的壯 大,最後崔氏軍人政權又被文官所推翻。

在科出身的新官僚階層奪取政權後,按官職的大小,大肆分封土地,這使高麗國家財政陷入 困境,甚至連官餉都發不出來。1280到1281年,元朝軍隊曾經假道朝,芒舉攻日。元朝爲了攏絡,制高麗,自元世祖開始就迫使 高麗國歷代皇太子到北京做人質,同時又把元王室的公主許配給當人質的高麗皇太子,當高麗王駕崩後,高麗皇太子才能回國,嫁給皇太子的元王室公主也要隨夫返回高麗,成爲王妃,在元朝僅百餘年的歷史中,前後共有8 位公主嫁給高麗皇太子,其中包括元世祖忽必烈的長女和帖木兒的女兒等。

1351年即位的高麗恭愍王,對當時國家的亂象非常痛心,急思改革復興,因此對外採取反元政策,對內試圖政治革新強化三權。但是他的努力在親元武官權貴的反對下,宣告失敗,恭愍王本人也在1374年遭權門世族弒殺。高麗王國自此每況愈下,逐漸衰弱。高麗王朝的末期,政局混亂,當時恰逢中國元、明兩朝改朝換代時期,高麗王朝內部也分裂成親元派和親明派。1388年4月,在親元派崔瑩等人的主張下,高麗王委任李成桂和曹敏修爲左右軍都統使,出兵進攻明朝的遼東地區,兵至鴨綠江畔時,李成桂發動變班師回朝,清除了親元派勢力。1392年,高麗王朝被李成桂所滅,朗鮮半島再一次 改朝換代。卞成桂原本以自己的姓氏爲 但是在把疗都山開城遷到漢城後,就改國名爲朝鮮,用以顯示自己是繼承槽君建立的占朝 鮮,負有重振民族命脈和文化源 流的使命。這位被尊爲太祖的李 成桂,採用中國的儒家思想爲國學,並加強和中國明朝的關係。

在明朝統治中國的300多年 間,中、朝兩國關係十分友好,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祖訓」中 告誡後世子孫說:「四方諸夷, 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 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 貪一時之戰功,無故興兵,殺傷 人命,切記不可。」他還列出12 個鄰國爲「不征之國」,朝鮮即爲其中之首。

這一時期的朝鮮,因爲受到中國的巨大影響,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發生了重大的改革,中國的 行政組織、教育制度和曆法等都 被採用,甚至連民眾的衣著也採用中國式。歷經26代君王,當時中國的儒家思想已取代了佛教而 盛極一時,連政府的重要成員也由儒家學者擔任。早期的卞朝致力於文化科學,他於1334年出現了活版印刷,1420年設立了皇室學術機構。

李氏王朝時第四代國王世宗 (1418至1450年)在朝鮮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他以儒學爲治國之道,設立集資殿,集中國內著名學者從事行政、語言、科學、 音樂和翳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 得巨大的成就。其中最受後人稱頌的,是他在1446年頒布了韓語 的表音文字,使韓語能得到正確 的表達和記述。在此之前,朝鮮 的著作都是借用漢字,非常不便 。他還組織人才編撰了「農事直說」、「中國醫方類聚」和「本地醫方類聚」等,並推廣使用曰晷 滴漏、雨量計、水計時器、太陽 系儀、星象儀、天文圖和行星曆 書等科學儀器。同時還集思廣益 ,創造和校訂了朝鮮和中國的一些樂曲,改良了樂器。

從第七代君主起,朝鮮王國 採用文官中央集權制,把王國劃 分爲八個行省,所有官員都由中 央直接任命。15世紀後期,朝鮮 學者開始潛研儒家學說。16世紀 中期,大批儒家學者當官受爵, 他們批評時政,要求採取措施推 行儒家思想。此時,李朝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認眞的下了一番工夫;在外交上,和中國的明朝及日本恢復邦交。這時的朝鮮王國與中國明朝的聯繫非常密切,它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且吸取 了中國的許多先進科技知識。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