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萊根茨 |
想去玩嗎? |
不萊根茨(Bregenz)的歷史相當悠久,在史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曾先後被塞爾特人、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統治過。塞爾特人最先在這裡設不里岡提歐伊(Brigan-tioi)村莊,設施相當完善,有公共集會廣場、長方形會堂、溫泉澡堂和寺廟等。羅馬人來了後,將這個村莊改名為布里岡提烏姆,並增建了一座有防禦工事的港口。
公元3世紀時,由於阿勒曼尼(Alemanni)人的前來侵擾,羅馬人就撤退到山腰上一個比較易於防守的地點,也就是現在的上城(Upper Town),他們在這裡興建了一座新堡壘。公元15世紀中葉羅馬人撤退後,阿勒曼人就佔領了此鎮。1206年,這個地方成了蒙特福特(Montfort)伯爵的領地。1451年被哈布斯堡家族買下,1726年起成為這個家族主要的駐地之一。
這個擁有4萬多人口的城市,是福拉爾貝格州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9度46分、北緯47度30分。在地理位置上,是坐落在康斯坦茨(Constance)湖東岸的普芬德(Pfänder)山麓。景色優美,交通便利,市容整齊,工商業活躍,開設有紡織、電器、機械、化工和食品加工等工廠。 作為一個旅遊城市,不萊根茨有冬、夏季運動設施。在附近的林木山地,屬阿爾卑斯山的一部分,山麓丘陵有畜牧和乳品業,山區內部有冬季運動中心和療養地。
城市的下城(Lower Town)有一系列新古典式的地方政府大樓、軍事衙署和州立博物館。其中的州立博物館內,還珍藏有塞爾特人和羅馬人的遺物。
過了下城門(Unterer Tor)的大門口,就到了中古時代的城鎮中心。胡戈•溫•蒙特福特曾在這裡以規則的型式,在羅馬堡壘的遺蹟上設計了庭園,有好幾段中古不萊根茨的古城牆還殘存到現在。
當地有不少古蹟可供參觀,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聖馬丁鐘樓,是不萊根茨的路標,第一位不萊根茨伯爵用它充作徵收什一稅的穀倉。14世紀期間,其中兩層樓被改建成一座雙層的禮拜堂。1601年,來自羅韋雷托(Roveredo)的貝內德托普拉托(Benedetto Prato),在樓上增建了火焰式的遮陽篷,樓頂蓋上了有垂花雕刻的洋蔥形圓屋頂。
13世紀60年代,一位士瓦本(Swabian)的藝術家繪了一整套的壁畫來裝飾這座禮拜堂。除採自耶穌基督日常生活的各個實景外,北牆上還有一大幅聖克里斯多福(St. Christopher)的肖像,東牆上則是幅聖烏爾蘇拉(St. Ursula)坐在船中的繪畫。南牆上有一幅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畫像,畫中耶穌衣衫整齊,腳邊坐了一位小提琴琴手。聖烏爾蘇拉的畫像是描寫這位聖者從科隆到羅馬途中,路經不萊根茨的情景。耶穌基督與小提琴手的那幅畫則展現當地與義大利的貿易交流,因為此畫是模仿盧卡(Lucca)大教堂裡的一幅畫。
聖喬治湖畔禮拜堂(Lake Ch-apel of St. George)建於中世紀,1445年第一座紀念在阿彭吉爾內戰(Appenzell Civil War)中陣亡的將士紀念碑就是立在這裡。1698年重建,是根據克里斯蒂安•撒姆(Christian Thumb)設計建成的,一座八角形的樓房搭配上洋蔥形的圓屋頂,是它外觀上的最大特色;內部聖餐台呈現出文藝復興晚期非凡的手工藝技術,中間有座以一幅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畫像作裝飾的聖堂;上方可以看到施洗者聖約翰和傳播福音人的肖像。
聖心教堂(Sacred Heart Chu-rch)矗立在普芬德山腳下,有極具特色的成對尖塔,是下城中最重要的建築,也是福拉爾貝格州境內最大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在斯圖加特建築師約瑟夫•卡德斯(Joseph Cades)的監督下興建,1908年完工。西廂和諧的設計樣式顯現出此教堂受到北德中古時期磚砌教堂的影響,內部架構也遵循北德的磚砌教堂形式,蓋了一座長方形會堂,配上圓拱形屋頂。1958年在側廊和教堂左右翼裡鑲嵌的彩繪玻璃更強調出教堂內部的整體印象。教堂中一系列24張圖畫根據費爾德基希畫家馬丁赫烏斯勒(Martin Häusle)所繪的草圖而製成,畫中以描繪基督教的許諾為主題。
聖高爾教區教堂(Parish Chu-rch of St. Gall)建於中世紀,它坐落在塔爾巴赫山谷(Thalba-chgrund)的對面;教堂內建於1480年的西塔,於1673年增建了現在巴洛克式的山牆。教堂內部只有一間正廳,由於天花板相當低,因此顯得特別寬;教堂由亞伯拉罕巴德爾(Abraham Bader)精心裝飾成洛可可式樣,天花板上繪有伊格納茨•韋格沙伊德爾(Ig-naz Wegscheider)所創作的畫。宏偉的聖餐台是用紅棕色的大理石砌成,也是巴德爾的大作。由於瑪麗亞•泰瑞莎捐贈了1500基爾德建這座聖餐台,所以聖餐台上的裝飾物有位牧羊女像極了這位女皇。
不萊根茨的湖上音樂節(Bre-genzer Festspiele),大概是除薩爾斯堡音樂節外,奧地利最具特色的夏季音樂節了。遠自1911年起,湖邊就有夏季音樂表演的雛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1955年,湖邊的音樂節日,已粗具規模。1979年起,湖上開始搭起大規模的平台,讓人觀賞湖中樂團表演的湖上歌劇。這個天然背景絕美的舞台,主要由維也納交響樂團擔綱,在節慶時則有其他國內外的樂團加入表演。在明月、清風下的歌劇,本來已夠浪漫迷人,但在演奏時還會配合湖水的高潮,並大放煙火,令人目不暇給。遇雨須移往室內演出時,演出者往往加快節奏,趕著在雨勢不大前,匆匆放完煙火,以滿足愛熱鬧的遊客。雖然湖上音樂會在仲夏夜舉行,但由於大陸性氣候日夜溫差大,所以還是要帶件外套備用;另外湖邊供賞樂坐的石椅,長時間坐下來,並不好受,最好自備坐墊。在觀眾席上,一手抱外套,一手提坐墊的,準是資深樂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