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各城市形形色色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目錄

謝莫納鎮

謝莫納鎮(Kiryat Shemona)原為阿拉伯人卡拉薩的村落,1950年建為移民中轉營地,後來發展起鑽石加工、紡織、陶瓷和塑膠等輕工業,現在是上加利利地區議會所在地。自從戈蘭高地出現以色列居民點後,這裡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這個擁有兩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5度34分、北緯33度13分,是以色列最北部的城市,位於胡拉(Hula)谷地的西北部,鎮的名字是「八人鎮」的意思,是由紀念附近特勒海伊的八位烈士而來。

阿塔鎮

阿塔鎮(Qiryat Ata)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6分、北緯32度48分,它是以色列東北部的城市,位於海法市的東方,1969年建市,擁有4萬多居民,經濟依賴農、工業、紡織工業最為重要,對外交通以公路為主,市區整潔,市面繁榮。

采法特

采法特(Zefat)的歷史相當悠久,公元60∼70年間,猶太人反抗羅馬時期首見記載,後來在拉比文獻中屢次被提及。十字軍時代,這裡成為交戰雙方反復爭奪之地,最後於1266年被拜伯爾斯所佔領,中世紀後期成為著名的「喀巴拉」神學中心。公元18∼19世紀間,這座城市飽受德魯士派穆斯林和貝杜茵部落的戰火破壞。1837年,采法特因遭受到大地震的襲擊而損失慘重。在以色列獨立前,當地居民是以阿拉伯人為主,1948年5月12日由猶太人自衛軍佔領後,大部分阿拉伯人出走。

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5度30分、北緯32度58分,坐落在以色列北部丘陵低地處,是上加利利地區的首府和猶太教四大聖城之一。西南距太巴別36公里、海法72公里,南距耶路撒冷192公里、特拉維夫168公里、貝爾謝巴272公里。當地經濟以紡織、金屬加工、鑽石琢磨和旅遊業為主,這裡最重要的名勝是以豐富猶太神秘哲學知識和美麗的古老猶太教會堂。

卡爾米埃勒

卡爾米埃勒(Karmi'el)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18分、北緯32度55分,是以色列拜特凱拉姆谷地內的城鎮,坐落在上、下加利利兩地區的交界處,接近阿卡至采法特的東西幹線公路。這個擁有2萬多人口的城市,是阿拉伯人居住區內的第一座猶太人城鎮,有電子、紡織、建材和金屬加工等工業。

阿富拉

阿富拉(Afula)原係阿拉伯人的村莊,1925年建於美國猶太復國聯盟所獲得的土地上,成為巴勒斯坦猶太區第一個按規劃興建的城市定居點。1948年後遷入大批的猶太居民,人口開始增加,1972年設市。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市,現在是以色列埃斯德賴隆平原上最大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5度17分、北緯32度36分,位於以色列的中北部,西北距海法只有41公里,南距耶路撒冷146公里、特拉維夫91公里、貝爾謝巴206公里、東北距太巴列41公里。現在有糖、紡織、織襪和電子等工業,旅遊業也很興盛,附近有不少旅遊點。其中的基利波(Gilboa)山就在近郊,乘830或831路公車可達,海拔536公尺,每年3月,山上的蝴蝶花盛開,一片花海,非常美麗。據「撒母耳記」記載:撒母耳王偕兒約拿旦與腓力斯丁人作戰,在這裡陣亡。

貝特謝安

貝特謝安(Bet She'an)的歷史相當古老,最古老的地方大約有5000年左右,可以上溯至紅銅時代後期,是巴勒斯坦最古老城市之一,聖經裡也曾提及,「舊約全書」上曾記載著曾有迦南人和腓力斯丁人在此棲息。公元前19世紀的埃及文書上也記載了它的名字,由於當地土地肥沃,且處在古代埃及商隊必經之處,故自古以來就是軍事上和經濟上的重要據點。據說以色列第一代國王撒母耳和他的兒子們被殺後,屍體就被晾在這裡的城牆上。圖特摩斯時代曾易名為西托•波利斯(Scytho Polis)。公元前64年被羅馬人佔領,設為自由市,成為「十鎮」(Decapolis)城市之一,是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區相當重要的地方。

拜占庭時期這裡是北部省份第二巴勒斯坦的省會,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攻佔了這個拜占庭在巴勒斯坦最後的一個城市,就把城名恢復為貝特謝安,並稱這次的勝利日為「貝特謝安日」。根據1947年11月的聯合國分治計劃,這裡的部分地區歸以色列管轄。1948年5月12日,即以色列開國的前3天,當地被哈加拉猶太自衛軍佔領,市內阿拉伯居民逃離。以阿戰爭後遷入新移民,包括來自各阿拉伯國家的難民。

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古城,經緯度為東經35度30分、北緯32度30分,坐落在以色列的東北部,海拔為120公尺。北距太巴列37公里,西北距海法67公里,西南距特拉維夫117公里,南距耶路撒冷120公里,貝爾謝巴198公里。現在是產棉區的中心,有紡織、服裝和電子等工業。

貝特謝安是個令人驚嘆的古蹟區,曾挖掘出多達18種不同時期的考古疊層,展現了多個時期的建築特色,不禁使人嘆為觀止。當地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蹟是古羅馬劇場,可以容納8000人左右。遊客在最高處俯瞰整個劇場,可以想見當年羅馬士兵擠坐在劇場內飲酒喧囂的情景。座位後方有個半圓形的隔室,是供士兵們喝醉嘔吐的地方,這一點不禁令人聯想到紂王建酒池肉林放縱淫樂的荒唐事蹟。此外,城內的另一有名古蹟為撒瑪利亞會堂。

此地約旦河岸的景觀,恰好由貝特謝安做一分野,以北的河谷地遍植果樹,讓人有種置身於度假農莊的感覺;以南則是草木稀疏,沙漠漸次浮現,並有氣勢不凡的曠野、峭壁展現的地理景觀。

薩法德

薩法德(Safad)是全國海拔最高的城市,也是上加利利地區的首府,傳說諾亞(猶太教、基督教聖經神話中洪水滅世後人類的新始祖)的孫子迦南曾在此棲宿。在以色列建國戰爭期間,薩法德戰事異常激烈,但是意外地,人數佔少數的以色列軍隊竟然戰勝。因此在市內的大街上豎立有一座紀念碑,是當時戰爭中所使用的一支響聲很大的「大尉卡步槍」,藉以紀念這次慘烈戰爭中陣亡的勇士。這座城市在16世紀時,由猶太拉比以撒魯里伊亞所創立。1563年,中東地區第一個希伯萊文印刷品,也是在薩法德發行的。

這個城市是猶太教神秘主義(卡巴拉)的發源地,以豐富猶太神秘哲學知識和擁有美麗的古老的猶太教會堂而聞名。城市坐落在海拔1000公尺的高山上,其北部的梅隆山海拔1208公尺,巍峨高聳,景色壯麗,是巴勒斯坦最高的山峰,它俯瞰著薩法德全城,為國內外遊客嚮往之地。市區的東部連接著敘利亞的國土,海法至大馬士革的公路也經過此地,它穿過名為「雅各之女」的大橋,伸向戈蘭高地。市區的藝術家廣場是薩法德的焦點,許多畫家、雕刻家和手工藝師們,群集在此,展售他們得意的作品,收入不錯,因此笑口常開。

納合里亞

納合里亞(Nahariya)是以色列西北部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5度5分、北緯33度,位於阿卡北面8公里處,是這一地區的中心城市。1934年的時候,由德國籍的猶太移民來此作為農業居民點,逐漸興建了這座整潔的小城,並於1961年設市,由於有海洋性氣候和優美的海濱沙灘,乃以海景和療養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迅速發展成為度假勝地。

火車站和中央巴士站都在加阿通(Ga'aton)大道上,公共汽車和計程車也都停放在中央巴士站旁候客,這裡可以一直走到海灘。這裡與阿卡、海法和特拉維夫間有火車和長途巴士往返,從特拉維夫前來車程為1小時45分,內坦亞前來1.5小時,海法為1小時15分,阿卡只要10分鐘。

這個擁有5萬左右人口的城市,並非是座大城市,數十家旅館、餐廳和各種店舖,也多散布在加阿通大道一帶,尤其是大多數旅館都興建在離海濱只有10分鐘步程的理想位置,遊客在這裡度假可以過得非常悠閒。卡爾登(Carlton)大飯店位於加阿通大道23號,是當地最高級的國際觀光大飯店,約有4星級的服務水準,露天游泳池很大,很有療養氣氛,每天客房租金約135美元。弗蘭克(Frank)和阿斯托(Astor)都是三星級的飯店,服務親切,各擁有近百間客房,租金40∼80美元。阿里埃利(Arieli)是經濟型旅館,位於亞博廷斯基(Jabotinsky)街1號,服務設施樸素,房租約20美元。餐飲業多開設在主要街道上,即使在安息日也不打烊,以色列的自助餐有雞蛋和滾燙的香腸,還有許多熱菜,據說吃滾熱的食物才是以色列人的風格。

當地也有一些景點可供參觀,在1947年,這裡曾挖掘出公元前16世紀迦南人神廟的遺蹟。在與黎巴嫩交界處的岬角,因千萬年的波濤侵蝕而形成的羅什哈尼庫拉(Rosh Hanikura)洞穴非常有名,遊客可以搭乘纜車下去參觀。這裡本來有通往黎巴嫩貝魯特的鐵路,現在只有觀光用的小火車,但是與黎巴嫩邊界的關卡是關閉的,關卡大門邊的標牌上寫明從此處至貝魯特和耶路撒冷的距離里程。

佩塔提克瓦

佩塔提克瓦(Petah Tiqwd)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其歷史最早見於公元前18世紀的埃及文獻,為聖經所載的以色列被腓力基人擊潰之地。1878年當地建為巴勒斯坦地區現代猶太人移民區的第一個村莊。隨著特拉維夫•雅法市的發展,當地許多農田現已成為市郊住宅和工業區。1939年設市,現在有水果罐頭、油脂、肥皂、紡織和農業機械等工業。

這個擁有17.2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3分、北緯32度5分,坐落特拉維夫•雅法東北方的沙隆平原上,市東北方有迦南古城亞弗的遺蹟,值得參觀。

哈代拉

哈代拉(Hadera)是以色列西部的城市,1890年,波蘭和立陶宛來的猶太移民,在這裡建立當地的第一個猶太居民點,因每年冬天雨季多會被哈代拉河淹沒,因此形成虐疾流行的沼澤地。後由法籍猶太慈善家E•德羅特希爾德幫助栽種按樹以利排泄沼澤水。1894年後廣植柑橘樹,現在已成為以色列主要柑橘產品的中心。

這個擁有2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5分、北緯32度26分,位於特拉維夫•雅法附近,鄰近地中海,是這一帶的鐵路樞紐,在商業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火車站。1952年設市的哈代拉,工業以造紙和輪胎生產為主,也有金屬加工廠、柑橘加工廠、蔬菜罐頭廠和發電廠等。

內坦亞

內坦亞(Netanya)創建於1928年,是以農業為中心所開發的新城市。1938年才有猶太移民在納粹德國控制下自歐洲各地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移民人數增加,1948年設建制。

這個擁有15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1分、北緯32度20分,是以色列中西部濱地中海的城市,它坐落在特拉維夫•雅法北方約29公里處,北距海法66公里,東南距離耶路撒冷93公里,東北離太巴列103公里,南距貝爾謝巴144公里。市面非常繁榮,街道寬潔,工商業發達,重要的工業有鑽石、紡織、橡膠、製藥、塑膠製品、機械、五金、電子和啤酒等。設有國內鑽石加工業的中心,使得它有「鑽石城」的美譽。

對外交通以陸上為主,沒有民航機場和有商業價值的海港。每隔30分鐘就有一班火車前往特拉維夫,速度很慢,故主要用於貨運。公路四通八達,前往特拉維夫、海法和耶路撒冷都非常方便,有長途巴士服務。市區主要交通工具為公共汽車和計程車,中央汽車站位於市中心,經由賓雅明(Binyamin)大道進入赫茨爾(Herzl)街朝海灘方向走就可以到達阿茲瑪烏特(Atzmauth)廣場,這一帶是市中心區,各種商店、時裝專賣店、飯店和露天市集都在這裡,非常熱鬧。

這個地方也有許多大飯店供前來旅遊及療養人士的投宿,與海法和特拉維夫相比,這裡可以較便宜的價格入住高檔的大飯店。四季飯店(Season's Hotel)是當地最好的飯店,有四星級服務水準,坐落在奈斯(Nice)大道上,從阿茲瑪烏特廣場往大衛街走,大約5分鐘就可以到達,前面就是海灘,景觀優美,是休憩的好所在,擁有100多間高級客房,附設有游泳池、三溫暖、餐廳等服務設備,日租金100∼140美元。此外,這裡還有一些中檔和經濟的飯店,另有出租公寓和廉價旅舍,讓遊客有充分的選擇。

餐廳也多集中在阿茲瑪烏特廣場周圍及其延伸出去的赫茨爾街一帶。中東餐廳、中餐廳、小吃部、咖啡館任憑選擇,許多地方的工作餐價格便宜又大碗。比較有名的中東風味餐廳有蓬達克哈亞姆(Pundak Hayam)和約特瓦塔(Yotvata)等,中國餐館則有台北、長城和四川等。

旅遊業非常發達,這裡也是一處濱海的度假勝地,素有「沙漠百合」之稱。當地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是鑽石研磨工場,外國觀光客前來內坦亞旅遊,不要錯過前往國家鑽石中心(National Dia-mond Center)參觀手工研磨鑽石原石的情景,這裡琢磨鑽石技術的高超,是全世界所公認的,因此世界各地的鑽石商多來此進貨,遊客也可以順便買顆小鑽石帶回去送給心愛的人,絕對價廉物美,當然,買不買得由自己選擇。這裡沿海有一片長達11公里的海灘,雖然不同地點的海灘名稱也不同,但是風景之美卻是一致的。

赫茨利亞

赫茨利亞(Herzliyya)原為距離海岸約4公里的農業居民點,1924年在美國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資助之下而建立起來的。1966年設建制,後來發展成為特拉維夫•雅法市郊的住宅區,並且沿海地帶擴張。

這個約擁有11.5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1分、北緯32度10分,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濱臨地中海,地處沙隆平原,位於特拉維夫•雅法都會區的北邊,它是以色列最主要海爾茲利亞電影公司製片廠的所在地,城北有公元3世紀時阿波羅尼亞居民點的遺址。

霍隆

霍隆(Holon)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6分、北緯32度1分,也是坐落在地中海沿岸的沙隆平原上,特拉維夫•雅法大都會區的南邊,由數個居民點合併而成,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有20多萬人口,現在是以色列重要的一處紡織中心,也有金屬、橡膠、機械、五金、電子和塑膠等工業。當地有巴勒斯坦僅存的兩處撒馬利亞人的社區之一。

吉夫阿塔伊姆

吉夫阿塔伊姆(Giv'atayim)市創建於1942年,1959年設建制。它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8分、北緯32度4分,地處沙隆平原,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和特拉維夫市的東郊,擁有6萬多人口,現有食品加工和電子、印刷等輕工業。

雷荷華

雷荷華(Rehovot)是以色列中部的城市,1890年由華沙移來的猶太人所創建。1934年猶太復國主義領袖、以色列第一任總統和著名化學家C•魏茨曼在這裡創辦研究所,次年更名為魏茨曼科學研究院。

這個擁有12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49分、北緯31度54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特拉維夫•雅法西南面的沿海平原上,雙方相距只有24公里,西距耶路撒冷53公里,北距海法121公里,東北距太巴列158公里,南距貝爾謝巴83公里,地處國內最盛產柑橘屬水果種植地帶的中心。

阿什杜德

阿什杜德(Ashdod)的古代先民是迦南人,他們沿著古代沿海通道建立了幾個主要的城市,阿什杜德就是其中之一。後來,來自海上民族的腓力斯丁人侵入,佔據了阿什杜德,並建立成他們的五大城邦之一。公元前8世紀被猶太國王烏西雅攻佔,不久就被亞述所據。這個城市在希臘化時易名為阿佐圖斯,羅馬時期由龐培劃為舊敘利亞省,拜占庭時代為主教堂駐地,中世紀時衰落為村莊,1948年起劃入以色列西南部。新城於1956年創建,1968年設市,位於舊城遺蹟西北方7公里的海岸上。

這個擁有10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39分、北緯31度49分,是巴勒斯坦中西部濱地中海的港市,也是全國三個國際港口之一,其原始設計主要是為了柑橘出口,國內所產柑橘多由這裡輸出。

今日的阿什杜德已發展成繁忙的港都,並係國內的大工業中心之一,現在有合成纖維紡織、羊毛加工、車輛裝配、冷凍食物保裝、煉油、電子、電器和電力等,郊區有一座發電量巨大的發電廠。

阿斯奎隆

阿斯奎隆(Ashqelon)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人拓居,城名約見於公元前19世紀的埃及文獻中。大約在公元前1220年時,這裡成為腓力斯丁人的大城邦之一。公元前701年為亞述王西拿基立所攻取,後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攻佔,大批市民被擄至巴比倫。公元前332年,這個城市被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後來又成為托勒密王朝和塞琉息咨王朝互爭之地。公元636年被阿拉伯奪取;1153年被十字軍攻陷,成為主要港口和要塞之一。

1191年復為薩拉丁攻克並毀城,今城原為阿拉伯人居民點,坐落在古城遺址東北方2公里處。1948年後劃入以色列西南部,以阿戰爭後阿拉伯人遷離,猶太人遷入定居。

這個擁有12萬多人口的濱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35分、北緯31度40分,是個沿海平原城市,東南距貝爾謝巴67公里,西距耶路撒冷73公里,北離特拉維夫63公里、海法160公里、太巴列197公里。現在有紡織、塑膠、電子、化工、手錶、汽車零配件和農產品加工等工業。由紅海口岸埃拉特縱貫利蓋夫沙漠的輸油管,也是經由這裡通往地中海。此外,這裡現在已發展為旅遊中心,在它那優美的海灘上設有許多旅館和露營地。這裡同時被認係大希律王出生的地方,附近有座國家公園,裡面還有許多古代阿斯奎隆城遺留下來的斷柱殘瓦,以及石頭雕刻。

盧德

盧德(Lod)是巴勒斯坦西部的古老城市,城名屢見於聖經中。在猶太第二神廟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世紀)及以後,是重要的猶太教中心。公元200年後成為羅馬殖民城市迪奧斯波利斯,拜占庭時代是主要的基督教中心和主教駐地。公元7世紀時被阿拉伯人征服,1099∼1191年間由十字軍佔領。根據1947年11月29日的聯合國分治決議,這個城市應歸屬於以色列,阿拉伯各國拒絕這項決議後,城市被入侵的約旦阿拉伯軍團所佔領。1948年7月12日,這裡由以色列自衛軍攻佔後,改屬以色列,1949年建制。

這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4分、北緯31度58分,是以色列中西部擁有6萬多人口的繁榮城市,地處特拉維夫東南郊的沙隆平原,西距地中海8公里,東離山區不到4公里,是以色列沿海縱貫鐵、公路幹線的交叉點,國內唯一的國際機場本古里昂就在它的西北郊,所以成為國內主要的交通中樞。

當地氣候溫和,晴朗日子居多,土地肥沃,有豐富的地下水,附近的果園多遍設水井,每口僅相隔數公尺,清泉汨汨湧出,水質純潔,所以向以農產品豐富著稱,主要生產橄欖、橄欖油、芝麻、香油、蔬菜和水果,尤其以橄欖油聞名。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和海法等地的四季所需水果和蔬菜,也多靠盧德供應。此地自古以來也是商業重鎮,每週都有大型集市貿易,素有「兩地集市」之稱;兩地一指閃族人之鄉和阿拉伯半島,另一是指埃及。千百年來,人們趕著駱駝、馬、騾和牛,從遙遠的中東各地及塞浦路斯雲集這裡。但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卻是工業,這裡的航空工業是全國最大的工業部門之一,可為各國航空公司前來的民航機維修、加油,並可製造軍、民用飛機。

這裡有不少名勝古蹟可供參觀,市內宏偉的大清真寺被認係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當地有許多大水井,過去是用以積蓄雨水用的,其中最著名的特拉格水井,古代的十字軍曾用它來囚禁穆斯林俘虜的。附近的奧瑪爾清真寺,也是數百年的古蹟。赫迪爾教堂又稱為聖喬治教堂,也是當地的一大名勝。聖喬治是在盧德誕生,相傳公元3∼4世紀,羅馬皇帝戴克里先迫害基督徒時,聖喬治因撕毀宮門上的皇帝禁教諭令被捕殉教。聖喬治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富麗堂皇的教堂之一,它有自己的節日,稱為盧德節,在每年的11月16日舉行,熱鬧非凡。

拉姆拉

拉姆拉(Ramla)的意思為「多沙」,是以色列西部沿海平原的城市,公元715年由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哈里發蘇萊曼•阿卜杜勒•馬立克統治時期所興建,是巴勒斯坦地區唯一由阿拉伯人興建的城市,於公元716年建成,從此繁榮昌盛,成為重鎮,是巴勒斯坦地區首府。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十字軍攻佔並設防,1187年被薩拉丁奪取並拆毀城防,14世紀起這個城市發展為貿易中心,1799年為拿破崙軍隊指揮部駐地。1947年11月29日,根據聯合國分治決議,這裡應被劃入擬議中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後被外約旦軍團佔領。1948年7月20日又被以色列人攻取,市內阿拉伯基督徒居民多數逃亡,戰後猶太人遷入。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52分、北緯31度55分,坐落在特拉維夫•雅法東南方邊緣的沙丘區,現在主要是鐵、公路的聯運站,有水泥、膠合板及電氣零件等工業,有1.5萬多人口。這裡盛產大理石,當地大部分的建築物和宅院的牆壁都是用大理石精心鑲嵌裝飾的。當地出產的無花果鮮美無比,遠銷國外。

這裡著名的古蹟有大清真寺白塔,據阿拉伯著名旅行家拔圖塔在他的遊記中說,寺內的神龕裡,有30具先知的遺骨。城郊有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堂弟法茲勒•本•阿巴斯的墓地,至今是穆斯林拜謁的聖地。此外,這裡的重要景點還有加米凱比爾大清真寺、拿破崙住室、聖海倫娜池和14世紀的方塔等。

巴特亞姆

巴特亞姆(Bat Yam)的經緯度為東經34度45分、北緯32度1分,坐落在地中海沿岸的沙隆平原上,北鄰特拉維夫•雅法,是以色列的中西部城市。1926年創建,1929年被廢,後來重建為海濱遊樂勝地和特拉維夫南郊的住宅區,擁有16萬居民,現在是國內的出版業中心,還有電子、印刷和紡織工業。

里雄萊錫安

里雄萊錫安(Rishonle-Ziyy-on)本為巴勒斯坦地區第二個猶太村,1882年由從俄羅斯遷來的猶太人所創建。1898年後由法籍猶太金融家和慈善家E•德羅特希爾德男爵所資助。大面積種植葡萄園。1950年設市,市內及市郊現在有多處柑橘林。

這個擁有12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48分、北緯31度58分,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坐落在特拉維夫東南方猶地亞平原上,為巴勒斯坦地區第二座猶太村。現在當地交通發達,有菸酒、建材、不銹鋼件及電子等工業。

薩瓦村

薩瓦村(Kefar Sava)的歷史最早見於猶太教法典塔木德經,1903年建為沙隆南部第一個猶太人的定居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和1921年阿拉伯人的暴動中,遭到嚴重的破壞。1922年重建,1962年設市。這個擁有6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4度54分、北緯32度10分,是以色列中西部的城市,地處沙隆平原南部,現在經濟依靠柑橘的種植、混合經營的農業、乳製品生產及輕工業,主要工業有柑橘罐頭製造和鋁製品加工等。

恩蓋迪

恩蓋迪(Ein Gedi)是「山羊泉」的意思,是以色列東部在死海西岸的一個沙漠綠洲城市,也是古代以色列猶大支派的居住地區。當古代以色列第二任王大衛,逃避第一任王所羅門王的追擊時,曾躲藏在恩蓋迪,並以這裡為基地,後來他在這裡與舒拉密共度蜜月,並在此地的一個山洞中放過了索爾王。

當地的泉水和瀑布,以及茂盛的熱帶植物,使得這個綠洲成為野山羊理想的棲息處,野生動物學家曾在這裡的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豹的蹤跡。1949年起成立了集體農場;1953年起被以色列設為綠洲城市,它的四周地區,則被劃為自然保護區。在20世紀60∼70年代中,附近曾發現紅銅時代的祭場,以及公元前7世紀到拜占庭時代各個時期居民點的遺蹟。

恩蓋迪的經緯度為東經35度23分、北緯31度27分,西北距耶路撒冷56公里,地處昆蘭與馬薩達之間,海拔在海平面之下。這裡雖然有灼熱的太陽,但卻能利用豐富的水源,種出了奇異花草、仙人掌、蔬菜,果樹成蔭,田野翠綠,因此形成一個集體農場。以色列集體農場有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所有財產歸公,成員在社區裡共同工作、用餐、生活,住屋醫療福利及零用錢全由農場供給;相對地,農場裡的每個人依專業能力自行付出,有時可能付出多但回饋是一樣的;儘管如此,集體農場裡的每個人還是甘之如飴。目前全國遍布近300處集體農場,並隨農業衰退逐漸轉型經營旅遊業。集體農場的人們自給自足,提供旅客住宿和解說,也向世人宣揚近乎柏拉圖式的理想。所以現在這裡也成為一個旅遊據點,度假和研究中心,它的田野課程和招待所幾乎天天客滿,豐盛的經濟收入也源源不斷。

當地的熱門旅遊點為恩蓋迪礦泉(Ein Gedi Spa),這個礦泉療養浴場設備充實,可以渾身塗滿死海泥巴進入海裡,也可以泡進溫泉裡,或在游泳池裡游泳,盡情享受樂趣。

恩蓋迪國家古蹟公園(Ein Ge-di Antiquities National Park)綠得很美,自古以來就作為綠洲之城而聞名。公園內的景點以大衛瀑布為首,它飛瀉而下的樣子,與在岩石上蹦跳的山羊形態相似,故被冠以「小山羊之泉」的雅稱。同時以大衛瀑布為首,還有許多美麗的瀑布和山泉可供觀賞。瀑布附近的泉水處,聚集著前來飲水的鳥類和動物,形成自然保護區。

公園內曾發現了公元前3300年左右,銅、石器時代的聖城遺址,罕見的瀑布及其泉水滋養著周圍的土地。在阿爾戈特河附近的泰勒戈蘭遺址處,還發現了公元前7世紀就有的香膠香料生產的遺蹟。大衛瀑布附近公元2∼3世紀的建築物遺蹟和有鑲嵌地板的恩蓋迪遺址,也是值得參觀的地方。

昆蘭

昆蘭(Qumran)坐落在死海西北岸約1公里處,公元前8世紀左右,曾經是以色列人的軍事堡壘,後被稱為「鹽城」,也曾經是一處農業中心,後來因為遭受地震的襲擊而被毀。公元前150年左右,猶太教艾色尼(Essens)教派群居在附近一帶的山洞裡,遠離日益腐敗的宗教領袖和信仰,過著禁慾式的團體生活,而且奉行自給自足共有財產的社會制度,主要的修行就在昆蘭遺址的大抄寫室,把聖經以及第二聖殿時期的一些宗教作品,包括「以賽亞書」全卷、「舊約全書」、「創世紀處典」等外典文書,還有猶太經典的文本等,用古希伯萊語、希臘語和阿拉伯語,抄寫在羊皮卷上、蒲草紙上或銅器上。最盛的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30年左右,當時這群教團成員多達4000人以上,他們在昆蘭建築了規模完善的城市,神廟是他們的生活中心,過著終日非常規律嚴謹抄寫聖經的生活,連祈禱和吃飯都是集體行動。

在公元70年左右與羅馬軍進行的猶太戰爭中,這個教派滅亡了,信徒們在逃亡之前,將無法帶走的聖經抄本散藏在附近的山洞裡。由於當地曠野乾燥的氣候,竟將這些羊皮書卷完好地保藏了將近2000年。

這些死海古卷的被發現,卻是一件非常意外的偶然。1947年,一位年輕的貝杜茵牧童穆罕默德為了尋找一隻迷失的山羊,無意中在死海西北岸順手丟了一塊石頭到山上的某個洞穴內探覓羊蹤,竟意外地傳出清脆的破碎聲,才因此發現了裝在陶罈子裡的希伯萊文卷軸。其中最著名的以賽亞卷長7.3公尺,寬0.3公尺,目前被保存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的死海卷軸館內。

由法國聖經學者羅蘭德福率領的考古隊,在距離死海不足1.6公里的瓦迪昆蘭河以北昆蘭遺址處,於1949年起,陸續挖掘出5個不同時期的昆蘭遺蹟。在其中一個議事廳旁的寫字間裡,發現有墨水池和石膏桌,考古學家推測這裡便是製作羊皮卷軸的地方。議事廳東南方有一座製陶工作室,輸水管、石膏水盆、車輪淺水槽和燒窯等一應俱全,它不僅用以製造裝羊皮紙的大型陶甕,也製造家庭、廚房用陶器。工作室往東50公尺處,有個公共墓地,約有1100個橢圓形墳墓都面朝死海呈線狀排列。所發現的41具屍體中有7名女性和2名小孩,其餘都是40歲以上的成年男性;考古學家認為他們謹守不結婚原則,並認同女性教友和兒童加入,這些都提供了現代基督教會形成的最佳線索。在20世紀50年代的多次發掘中,大約在80平方公尺範圍內出土一批建築物,主體建築呈長方形,上層是抄經房,西北角有雙層大碉堡,後來又發現幾個池塘和蓄水池,還有鍛工和磨粉房,以及一個大房間,可能是食堂。

阿拉德

阿拉德(Arad)的城名含有「野驢」之意,它最早的名字是載於埃及卡納克阿蒙神殿的舍順克一世慶功碑上,聖經中也有關於這個城市的記載。經緯度為東經35度13分、北緯31度15分,是利蓋夫地區北部的一個沙漠城市,北距耶路撒冷104公里,西與貝爾謝巴距離45公里,西北距特拉維夫158公里,和北方海法之間的距離為255公里,太巴列232公里,海拔約700公尺,城市的東北方不遠處是死海,北面則是穿過約旦邊境的希伯隆山脈。對外交通全靠公路,有長途巴士對外營運,交通尚稱便利。全市約有15萬人口,大多數都是由全國各地遷居過來的猶太人;市區內也有少數貝杜茵人的蓬帳,零零落落地散布其間。

這個城市分為古城和今城兩個部分,古城只剩下遺蹟,它坐落在今城市區東北方約近9公里處的泰勒阿拉德(Tel Arad)地方,曾發掘出3000年前的河道與要塞。今城建於1961年,是國內第一個有煤氣管道的城市,並有化工和紡織工業。當地礦產資源豐富,除了死海礦藏外,在市區南方16公里處有磷酸鹽礦,在市區東南方5公里處的羅什佐哈爾地方,還有大天然氣田。

現代化的阿拉德市,新式的大廈和古舊的平屋,以及活動蓬帳和平共處。市區可以看到許多新潮事物,但也可以看到石器時代的遺蹟,以及所羅門時代的文化和藝術家聚集區。這裡適宜的海拔高度與沙漠乾燥的空氣,對於哮喘及支氣管病患者是理想的療養之所。

迪莫納

迪莫納(Dimona)是以色列利蓋夫地區的城鎮,經緯度為東經35度2分、北緯31度4分間,坐落在貝爾謝巴至塞多姆之間的幹線公路上,以聖經上的迪莫納城命名。1955年創建,1969年設鎮,現在是死海工地職工及奧隆磷酸鹽礦工人的住宅區。當地有3萬多居民,並有紡織和瓷器等工業。附近有全國最大的核反應堆,是以色列的核子中心。

阿夫達特

阿夫達特(Avdat)也是利蓋夫沙漠心臟地方的一個綠洲城市,在古代的時候,這裡是通往地中海的交通樞紐。在羅馬的時候,這裡是邊疆軍事重地,後來又成為拜占庭的重要前哨據點,因此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裡的地下層中有不少古物出土,給考古學家們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現在這個城市在軍事上的地位雖然已失去價值,但是在經濟建設方面卻非常可觀,灌溉系統、水利工程、渠道和水壩等觸目可見,使沙漠變成良田,種植許多農作物,成為一個新的農業中心,並有許多大學研究生和科學家在這裡協助建設的進行。在市區北方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大瀑布,注入深谷裡的一個湖泊中,湖水澄清,風景奇佳。

此外,國內比較重要的城市還有拜特謝梅什(Bet Shemesh)、恩亞哈夫(En Yahav)、蓋代拉(Ge-dera)、馬沙貝薩代(Mash'abbe Sade)、米茨佩拉蒙(Mizpe Ram-on)、奧法基姆(Ofaqim)、納提佛(Nativot)、加特村(Qiryat Gat)、馬拉希村(Qiryat Mal'akhi)、拉馬(Rama)、拉馬特甘(Ramat Gan)、謝法拉姆(Shefar'am)、傑伊巴(Taiyiba,et)、圖爾卡(Tulkarm)、萊達(Lydda)、拿布羅斯(Nablus)、約特瓦塔(Yotvata)、馬瑞那(Metulla)和羅斯夏利基(Rosh Haniqra)等。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