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宮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克里姆林宮是俄國歷代皇帝的宮殿,也是莫斯科的象徵和標誌,更是觀光客必遊之地。它也是市內最古老的建築物,位於市區的最中心,所以又成為莫斯科的心臟。此宮南臨莫斯科河,西北接亞歷山得羅夫斯基花園東南與紅場相連。這裡原名捷吉涅茨,是個不起眼的小莊園,1156年尤里大公將它改建為用木頭建造的小城堡,外圍築有木牆,以防蒙古騎兵的侵入。據說:「克里姆林」一詞即來自蒙古語「木柵」,後演變成「內城」的意思。此後克里姆林宮不僅成為莫斯科的行政和文化中心,也成為800多年來俄羅斯歷史的基石、俄國人的精神支柱。

1331年,一場大火將克里姆林宮燒得精光,當時莫斯科已是繁榮的商業城市和全國的政治中心,,所以沙皇伊凡一世又用橡木重建了克里姆林宮,面積擴大到28公頃。但是,火神好像總跟他過不去,在位期間又兩次燒燬了克里姆林宮。他的兒子伊凡二世繼位後,好不容易再次重建,不料1365年兇猛的大火又吞噬了克里姆林宮。翌年,沙皇季米特里檢討慘痛的教訓,乃在克里姆林宮中心的教堂廣場上,建造幾座白石教堂和長達2000多公尺的白石圍牆,祈將火神拒於門外。但在15世紀,克里姆林宮竟先後又發生了16次大小火災,連白石教堂也未能倖免。

1485年,沙皇伊凡雷帝為了以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而為東正教中心,不惜重金禮聘義大利巴洛克巨匠來設計並重建克里姆林宮,規模及面積和現在的克里姆林宮相差無幾。後來它雖多次受到火災和戰爭的破壞。但每次都越建越漂亮,在圍牆內有宮室、林木、花園、兵器庫、教堂、修女院、劇院、辦公室等,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城,以前皇室人員在此受洗、結婚、登基、喪葬、受教育、觀劇、飲宴和處理國家大事等,都不必離開宮門一步。

18世紀初,彼得大帝把政府遷往聖彼得堡,但莫斯科仍然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克里姆林宮更是王權和宗教精神所在,歷代沙皇都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1895年5月26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這裡登基為「全俄羅斯皇帝及獨裁者」。翌日,尼古拉二世在紅場舉行大規模的市集慶祝活動,因籌劃不周,造成數百人被踩死和數千人被擠傷的大慘劇,這似乎預示著這個新朝代的不祥結局。

1917年十月革命中,擁護列寧的布爾什維克軍隊佔領克里姆林宮,擊斃了700多名守軍。翌年3月,蘇維埃政權決定遷回首都莫斯科,列寧的辦公室就說在大克里姆林宮第三層樓上的一間小屋內,此後這裡就成為蘇共政權中心,現在仍是俄羅斯政府的所在地。在帝俄時代,這裡門禁森嚴,非皇族及王公大臣不得進入。

列寧時代也是警衛重地,外人不得入內。在史達林未死前,這裡也是禁地,閒雜人員嚴禁進入。到了赫魯雪夫時代才開放部分建築物供外界參觀。現在每年前來克里姆林宮參觀的國外遊客已超過1000萬人次,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觀光勝地。

克里姆林宮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建築,而是一組建築群,由許多雄偉壯麗的宮殿、教堂、塔樓和廣場組成,色彩繽紛又和諧,凝聚了數世紀來俄羅斯所得有的現實主義藝術的各種特徵,又融合了拜占庭、巴洛克、古羅馬和希臘等不同建築特色,是東西方建築風格巧妙融合的傑出代表,也是俄羅斯建築藝術最完美的體現。不僅以獨特的建築風格成為世界上最優美的建築群之一,且以宮內豐富的收藏品成為人類文物藝術的寶座,故係當今世界上一座古老華麗具藝術價值的大城堡。

整個宮殿區平面呈三角形,面積約43萬平方公尺,由2235公尺長帶有垛口的紅色三角形宮牆所圍繞,牆高10至24公尺不等,牆厚6.5公尺,牆基和台座都用白石建築,上面用紅磚砌成,牆腰還鑲一層白石。牆的有些地方是彎曲的,輪廓像人的心臟,故它也象徵著俄羅斯的心臟。三角形牆的每一邊,有7座外觀各不相同的塔樓,高、矮、圓形、橢圓形、方形和16角形的都有;有些塔樓中還挖了井,以防圍城時急用;有些牆樓間通過城牆內部通道而相聯。

克里姆林宮有個入口處,分設在斯巴斯基、托洛尼茲雅、聖尼古拉、特羅依茨克和波羅維次等5座最高的塔樓下,這5座樓由主樓和射擊樓組成,以防敵軍攻入宮內,其餘各塔樓都只有一個主樓。1935年後,蘇聯政府在五座最高的塔樓尖頂上分別安裝了一個五角紅星,每顆星重達1000公斤,半徑達3公尺;這些星是用瑪瑙製成的,都裝在軸承上,白天有風的時候,就會隨風轉動,散發出耀眼的金光,夜間強光水銀燈會使它射出紅寶石似的光彩。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攻到距莫斯科20公里的郊區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德軍指揮官雖能看到克里姆林宮塔樓上的紅星,但在蘇軍的反攻下,只好後退。

斯巴斯基塔樓又名救世主塔樓,是克里姆林宮城牆上最美麗的塔樓,位於城牆的東北角,面對紅場,建成於1491年,是當年伊凡雷帝重金聘請義大利米蘭建築師蘇那利的傑作,這座高達79公尺的塔樓不僅具有防衛功能,且在頂部還嵌有一座四面直徑達6公尺的大鐘,字盤以黃金鑄成,在陽光的照耀下放出金色的光芒,長期以來成為莫斯科的象徵。

這個大鐘的鐘聲是一刻鐘響一次,一小時奏一次俄羅斯國歌,它的旋律己被灌成錄音帶,每天清晨6時和午夜可以從收音機中聽到,它代表莫斯科標準時間。此外,這個塔樓也是克里姆林宮的東大門,警衛禁嚴,不是一般人可以進出的,在帝俄時代也只准特許的大臣和外國使節進出,當他們通過這座塔樓時,騎馬者一律要下馬步入,也不能有什麼帽飾戴在頭上,即使是當年沙皇進出這裡時也要脫帽,以表示對這座塔樓的尊敬。蘇共統治時代,這裡也是城門緊閉,因為一進城門就是蘇維埃主席團重地,現在這個塔樓也未對觀光客開放,遊客一般是從西大門的托洛尼茲雅塔樓進入克里姆林宮,這座塔樓是克里姆林宮圍牆上最高的一座塔,高達80公尺,也有人稱它為俄國的凱旋門。

多稜宮位於克里姆林宮教堂廣場中央,人們從紅場步入宮門,便可看到用石頭鋪成斜坡形的教堂廣場,廣場中央是一座用多稜白石砌成的宮殿,它是克里姆林宮內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1487年,建成於1491年,它和當時舊的木造宮殿一樣,屬典型的俄羅斯傳統建築,由門廳、側翼、走廊相互連接起來的幾個大廳構成,規模宏偉,裝飾極為華麗,大廳的正面還有3道紅石台階,顯得更加壯觀。這個宮殿的二樓大廳是沙皇寶座所在地,殿堂寬闊,面積達460平方公尺,呈正方形,中間有一根巨柱,托架著4個箭形穹窿。這個大廳是彼得大帝以前歷代沙皇的辦公室場所,大臣們常被召到這裡共商國事。這裡也是沙皇正式接見各國使節的地方。由於這個大廳很寬敞,皇室的結婚典禮儀式也難這裡舉行,伊凡雷帝曾在這裡舉行過3天3夜的征服喀山慶功宴。

在多稜宮的背後,建有一些精美的亭台樓閣,這些建築物是17世紀俄羅斯建築師依照從前木造府邸的風格建造的,穹窿形的天花板低垂著,牆上描繪著五顏六色的花卉。門框和圓屋頂的天花板上布滿精美的雕刻,光線透過小窗照進屋內,小窗上嵌著紅、黃、藍等顏色的彩繪玻璃。屋內的火爐用玻璃磚砌成,上面鑲嵌著各種美術圖案。據說當年彼得大帝的王父亞歷克賽‧米哈伊洛維奇就是居住在這裡。

烏斯賓斯基大教堂

天使報喜教堂位於烏斯賓斯基大教堂右邊,始建於1484年,落成於1489年,白牆金頂,非常顯目,是普斯科夫地區能工巧匠們在1397年被拆除的白石底座上磚砌而成。當初只有3個頂,16世紀60年代翻修重建,在屋頂四角又建了4個小頂,在西邊也加了2個,而成為帶有拱廊、頂端有9個圓頂的美麗建築物,伊凡雷帝並在教堂的圓頂上鍍金。這是專供歷代沙皇使用的皇家教堂,也是皇族子孫接受宗教洗禮和舉行結婚典禮的地方。十月革命後,這裡一度成為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的場所,也是舉行條約簽字儀式,接見外國使節和頒發列寧勛章及史達林勛章的場所。教堂內保存著15世紀一面古聖像壁,上面有出自俄羅斯名家之手的聖像。

阿爾罕蓋里(Archangel)教堂又名大天使教堂,位於烏斯賓斯基大教堂左邊,始建於1509年,是座帶有5個圓頂典型的俄羅斯傳統教堂,裡面安葬著彼得大帝以前54位莫斯科大公和沙皇的遺體,最早的一位是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塔,最後一位彼得二世。助祭室聖像牆壁後面,是伊凡雷帝和他兩個兒子的陵墓。

1963年春天,為了保護這個教堂的建築結構,必須使地下下降,所以挖出一部分的地面,並對一部分皇陵進行考古挖掘。

長期以來,科學家和公眾最感興趣的是伊凡雷帝的真面目究竟如何,過去由於對伊凡雷帝的面貌一無所知,所以畫家筆下的伊凡雷帝可謂千姿百態。經過考古挖掘證明,伊凡雷帝年輕時身高1.78公尺,身材勻稱,肩寬腰圓,臉盤狹長,前額很窄,鼻子高而略彎,留著又長又密的棕紅色鬍子,一雙灰色的眼睛距離很近,雖然不大,但目光犀利,充滿熱情。一般說來,他接近典型的西斯拉夫人種,長相並不難看。但是他到了34歲後,臉部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年輕時相比判若兩人,臉部被狂暴的神態所扭曲,面色陰沉,嘴唇抿得很緊,表情越來越嚇人。

他於1584年猝死後,民間盛傳他是被人扼死的,或是被毒死的;其實真正死因是由於活動太少,飲食過度和酗酒,引起心臟血管系統障礙,年僅54歲,就因心肌梗塞不治而亡。當時的英國外交官吉洛姆‧戈爾賽在伊凡雷帝統治後期駐節莫斯科,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在伊凡雷帝下葬時,遺體四周全是珍寶和鑽石,價值5英鎊;但現場發掘推翻了這種說法,伊凡雷帝的棺槨內僅發現一隻用天藍色威尼斯玻璃製成的高腳杯,非常精美,飾有鮮豔的三色圖案,杯口鑲有金邊,它是伊凡雷帝生前最喜愛的用品之一,他生前嗜酒,死後做為一個酒鬼,也要將酒杯帶入地獄。

伊凡大帝鐘樓是克里姆林宮中最高的建築物,也是座具有特殊風格的教堂鐘樓,初建成於1505年,是在伊凡‧列斯雅契尼克古教堂原址上修建的,1532至1543年又在它的旁邊設計修建一座比它略低的鐘樓。1600年,根據沙皇鮑里斯‧果杜諾夫的命令,在該建築上面建起了伊凡大帝塔,至此全座鐘樓才告竣工。地基深10公尺,非常堅固,外形也別具一格,重疊5層,冠以金色蔥頭式圓頂,外表呈八角稜形層疊狀,樓內共有30口小鐘和21座大鐘,最大的一座重達700噸;在每個稜面的拱形窗口上都安置1個自鳴鐘。這座鐘樓從地面到頂層高76公尺,如果包括尖頂的十字架在內,總高度達81公尺,是當年莫斯科最高的建築物。

當時沙皇之所以耗費巨資修建,是為了防止敵人的偷襲,它實際上是座瞭望台和信號站,哨兵站在頂層,周圍30公里以內的景物盡收眼底,一旦發現敵人,立即敲響大鐘和小鐘,鐘聲可以傳遍全球,向人們發出戰鬥警報。現在,這座鐘樓已成為觀光站,遊客可以沿鐘樓台階拾級而上,至樓頂飽覽克里姆林宮全貌和市容景觀。

沙皇鐘位於伊凡大鐘樓右側柱腳的大石壇上,號稱世界鐘王,最早鑄於17世紀初波里斯$戈杜諾夫時代,重為1.7788萬公斤,原來懸掛在伊凡大鐘樓上,後來在一次大火災中從樓上掉下來摔碎。17世紀50年代,俄羅斯工匠利用碎片並增添了新材料鑄造了一座新的大鐘,重量為13.1噸,是前者重量的7倍,人們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它又掛上鐘樓,但是這口大鐘在1701年又再次成為火災的犧牲品,碎片有很長一段時間放在克里姆林宮中。

1733年,沙皇決定把這個摔碎的大鐘重新鑄造起來,俄羅斯鑄鐘匠伊凡‧費多羅維奇‧馬托林和他兒子米哈伊爾‧馬托林克負責大鐘的重鑄工作。1735年,馬托林未等大鐘鑄成就去世了,後來在伊凡巴里亞秦斯基總監的領導下,由馬托林克鑄成了現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鐘,高約6.14公尺,直徑為6.6公尺,鐘壁厚約65公分,重達2010噸,鐘上刻著人像浮雕和題字。據說如果將它懸掛起來敲,響聲可以傳遍莫斯科周圍50公里,可惜這座鐘從來沒有發揮過作用,因為人們當時無法將他吊裝到伊凡大帝鐘樓上去,所以大鐘鑄成後放在一個台座上。

1735年5月,這座大鐘鑄成不到一年,一場大火將台座燒塌,大鐘周圍的木結構建築也被燒燬,莫斯科人奮力救火,終將大火撲滅。但大鐘受不了由織熱到冷卻的急劇變化而脫落,大鐘燒裂後陷入大土坑達99年之久。在這期間有人提出各種抬起大鐘的方案,都沒有成功,直到1836年才由工程師蒙費蘭把它重新抬起安置在石台上,旁邊還放著缺角的部分,重約十幾噸,足有一人高。

砲王又名俄羅斯砲位於伊凡大帝鐘樓左側,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鑄砲,由俄羅斯鑄造師安德烈‧楚霍夫於1586年鑄造的。砲重39.3噸,長7公尺,口徑1.2公尺,砲口可以同時爬進兩、三個人,砲車的鐵輪有一人高,砲座鑄成一頭張著嘴的雄獅形象。這尊大砲停放在一個高約40公分的石台上,據說是當年伊凡四世為他兒子鑄造的禮物。砲口下面的地上堆放著四顆大鐵球,是當年使用的砲彈,每顆重達1965公斤,砲膛可以裝491公斤的炸彈,威力無比,以致當年無人敢於試放,只好放在這裡當擺設,成為人們爭相攝影拍照留念的目標。克里姆林宮內還有三門古代巨砲,一門是特羅伊爾砲,重約7噸;另一門是阿斯皮德砲,重為6噸;這兩門砲都是由安德列‧楚霍夫於16世紀鑄造的,還有一門大砲是俄國製砲工程師馬爾捷米揚‧奧西波夫於1658年製造的,重達13噸。這3門巨砲和砲王一樣,至今仍未發射過一發砲彈,而且外部裝飾都非常精美。

大克里姆林宮是克里姆林宮的主體宮殿,始建於1838年,落成於1849年,由俄羅斯著名建築師多恩仿照古代俄國的建築風格設計修建的。這是一幢白色的美麗大建築物,正面高三層,後面為兩層樓,大樓正面中央的頂上蓋著彎曲的金色圓頂,頂上豎立一根13公尺高的紫銅色旗桿,假日時用於懸掛俄羅斯國旗。白色的寬闊石台階將人們引入大樓的一層大廳,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閃耀的枝形燈架非常精巧,地板鋪著明亮的名貴大理石。二樓有700多個廳堂,最漂亮的是聖喬治大廳和格奧基耶夫大廳。

1918年3月18日,列寧搬進大克里姆林宮,更名為蘇維埃宮,此後這裡就成為歷任蘇共首腦辦公的場所。1934年,二樓的格奧基耶夫大廳和葉卡捷琳娜大廳改建為議會大廳,成為蘇共、蘇聯政府和最高蘇維埃開會的場所,現在這裡成為俄羅斯總統府。二樓的聖喬治大廳金碧輝煌,長約61公尺,高約15.7公尺,大理石和金質建材交映生輝,牆上有許多精美的壁畫,反映了俄羅斯先民的奮鬥史。在白色大理石上,金色的字體鏤刻著歷代俄軍的部隊番號和將領名字,如庫圖佐夫、蘇芙洛夫和巴革拉席等,廳內唯一現代化的設備是6個輝煌的鑲金水晶電燈。當年列寧的辦公室位於3樓的一間房間內,拱形的天花板和淺色的牆紙,使房間顯得簡單大方,兩扇窗戶正對著克里姆林宮的特羅伊茨卡婭塔樓。室內的陳設保留了當年的原樣。

克里姆林宮大會堂始建於1959年,落成於1961年,這是座由白色大理石和大玻璃結構建成的現代建築,和克里姆林宮內的古建築搭配在一起顯得很不協調。內有800間套房,有個可以容納2500人就餐的大宴會廳,還有個6000人座位的會議廳,原來是舉行最高蘇維埃會議的場所,現在成為舉辦各種國際會議的所在。從1961年開始,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也在這裡舉行芭蕾舞演出,這裡的燈光、音響效果、舞台和座位,甚至比莫斯科大劇院還要好,只是演出節目變化不多,而且就是那幾齣。頂樓旋轉餐廳有飲食供應,中場休息時旅店最喜歡難那兒小吃並拍照留念。

捷列姆宮是克里姆林宮中從未重建過的兩個宮殿之一,是1635至1636年根據沙皇米哈伊爾的指令俄羅斯建築大師奧古爾措夫、烏沙克夫、沙魯金和康斯坦丁諾夫等人負責設計興建,採用精美的磚石結構建築風格,是幢上面2層紅白色、下面3層黃白色的5層樓小宮殿,正門、飛檐和門窗邊框都飾有白石雕刻、壁畫和美麗的瓷磚浮雕,雙斜面的屋頂和雕花的屋脊,像是為整個宮殿加上了皇冠。捷列姆宮建築群還包括有斯巴斯‧涅盧科特沃爾教堂和基督復活教堂等小教堂,並加建了共同屋頂,頂上建有11個頸部裝飾有細膩瓷磚雕刻的小金頂;教堂內壁保存著許多17世紀傑出的壁雕。

宮內共有6間廂房,頂層有個小閣樓,上有小瞭望塔。宮前小廣場上有排鍍金的鐵欄杆,宮殿內部裝飾得金碧輝煌,壁爐上貼有彩色陶磚,壁上裝飾著精美的雕刻藝術品,室內擺著古色古香的家具。這個宮殿原是皇后的「黃金寢宮」。據說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問莫斯科時就住在這裡,宮內的華麗程度使他目眩神搖,他承認道:「我們絕對無法給蘇聯領袖提供同樣豪華的住所。」

娛樂宮建於17世紀後半葉,這裡早在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時代就成為皇室成員的各種娛樂場所,又成為皇族成員和近臣侍衛觀看戲劇和芭蕾舞的地方。這座宮殿雖然經過多次整修,但建築造形始終未變,所有的裝飾也保存至今。

娜塔莉婭‧基里洛芙娜宮始建於1674年,是彼得大帝生母皇太后娜塔莉婭‧基里洛芙娜的寢宮。這位皇太后原是塔魯薩一個小莊園貴族的女兒,1671年她19歲時成為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諾維奇的第二個妻子,翌年生下彼得。據駐莫斯科的羅馬大使雅可夫‧萊登費里斯描述,娜塔莉婭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女人,有一雙黑而突出的眼睛和一張大嘴,前額很高,聲音響亮悅耳,舉止非常優美,年輕寺性格開朗樂觀,沉醉於各種娛樂中,喜歡看戲和接見外國使節,還不顧陳規,拉開大馬車的帘子在市內街道上來往,使行人大飽眼福。

她的寢宮是彼得出生兩年後建成的,後來隨著彼得長大,1679年又在原地建造了新樓。當時,克里姆林宮內經常發生火災,這座寢宮也屢建屢燬,1739年的一場大火終於將他完全燒燬,直到1965年蘇聯政府才根據考古挖掘和歷史檔案的記載加以重建。這座寢宮共有5層,高度和克里姆林宮其他房屋差不多,朝東4層,朝西5層,1、2層為石結構,上面3層為木結構,彼得大帝的臥室長24.9公尺,母后的臥房長18.8公尺,寬度都是27.7公尺,房間裡鋪著綠色地毯,窗上掛著深綠色窗帘,圓形屋頂也漆成綠色,屋脊飾有木雕,窗內鑲有彩色雲母製成的各種圖案。在這棟樓裡,彼得和他弟弟巴維爾的家庭小教堂佔有重要地位。教堂為石造,在3個半圓形屋頂上有5個角樓,頂角鍍金,刻著金十字架,教堂南北兩端經走廊和起居室相連,祭壇東側還有個長18公尺,寬8公尺的「空中花園」,被鉛板撐高的花園地板上鋪有89公分厚的泥土,還有水管和小水池,可以種植花卉。

三角形廣場位於克里姆林宮北角,後面是城牆上的聖尼古拉塔樓,廣場上原有個美麗的花園,但在蘇共統治時代被毀。兵工廠位於三角形廣場左側,現已闢為兵器陳列館,牆旁陳列著幾百門大砲,這是1812年俄軍擊潰拿破崙軍隊時虜獲的戰利品。

1421938024.jpg

軍械博物館又名兵器館,事實上它還是一個傲視世界的珍寶收藏館,位於克里姆林宮西角的博羅維茨基塔樓旁。這幢黃白相間的3層樓房建於1511年,已經是近500年的悠久歷史,當時沙皇瓦西里三世為了製造典禮所用的武器,從國內外禮聘了一批優秀的武器工匠、金銀細工師傅、木雕匠、骨雕師和繪畫家等,集中在這裡從事各種兵器和珍寶的製作。17世紀末彼得大帝就位後,把這裡的工藝師們全部帶到聖彼得堡,兵器館就成了一座保管兵器和戰利品的軍械庫。到了18世紀初,被闢為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王室私人博物館。十月革命後,收藏範圍已不再局限於兵器;至1967年才對外開放。

這裡的參觀規定非常嚴格,禁止拍照、錄影和作筆記,遊客在入館前要穿上由館方供應的帆布大套鞋。館內共有9間展覽室,收藏4萬多件4至20世紀令人驚嘆的俄羅斯古代兵器、歷代沙皇使用過的鑽石皇冠、鍍金馬車、絲禮服、象牙鳥籠、玉茶壺、盔甲、佩劍、銀器、檯布、家具、用具、畫像、珍奇時鐘、權杖、雪車、鑽石寶座、象牙寶座和黃金寶座等。還有鎧甲、長鏈手提香爐、祭服、女皇加晚禮服、古代勛章、藝術繡品、聖像、聖十字架和轎子等,館內的燈光刻意投射在這些展品上發出詭譎的閃光。

軍械博物館堪稱俄羅斯國寶庫,早在彼得大帝時代國寶是用大木箱收藏,只有在舉行隆重儀禮時才會啟用,平時木箱用3把大鎖鎖上。後來稀世珍寶越來越多,大木箱容納不下,才移藏到冬宮鑽石室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覺得聖彼得堡靠近邊界不大安全,匆忙將這批國寶運往內地的古都莫斯科,他做夢也沒想到,從此國寶與他訣別而歸屬了蘇維埃政府。1922年冬天,蘇聯政府委派1個專門委員會打開這批百寶箱,隨後交給一個礦物家小組研究,終於找出7顆號稱「天下七奇」的璀璨大寶石。

七奇之首的奧爾洛夫鑽石,重約189.62克拉,是370多年前在印度發現的,由印度鑽石工匠磨成多稜狀,歸屬當時印度的莫臥兒帝國統治者,所以這顆鑽石原名「莫臥兒大帝」。不久,鑽石易主,改名為「光焰海」,以別於另一塊大小相仿的稀世鑽石「光焰山」,這兩顆大鑽石都屬當時波斯王納迪爾所有。波斯王死後,「光焰海」落入珠寶商拉扎列夫之手,他把這顆鑽石送到阿姆斯特丹銀行的保險箱裡。1773年,風流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之一、權勢顯赫的格里戈里‧奧爾洛夫公爵以40萬盧布的代價,從珠寶商拉扎列夫那兒把他買來,在女皇命名日那天奉獻了這份厚禮。起初誰也沒有注意到這顆大鑽石的分量。1914年,這顆鑽石由於太重,從沙皇尼古拉二世權杖頂上的金框裡掉了出來。對皇上來說,這是個不祥預兆。3年後,權杖果然從他手中失落,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皇上也難逃一死。

七奇之二是波斯王鑽石,重量雖然只有88.7克拉,身世卻同樣顯赫。這塊長形的八角形金剛鑽也發現於印度,石上刻有三行小字,註明了年分和所有著的名字,第一行註明的年分是1591年,所有者是艾哈邁德納古拉加拉;第二行註明的年分是1641年,所有者是當時印度莫臥兒立國皇帝;第三行註明的年分是1824年,所有者是波斯國王,但是5年後,波斯國王不得不忍痛割愛,將它獻給沙皇贖罪。這是因為俄國著名女作家,小說「聰明誤」的作者格莉包耶多夫人在德黑蘭任俄國駐波斯公使時,被一群闖入使館的暴徒殺害,波斯國王害怕強鄰俄國遷怒於他,兵戎相見,所以趕快送上稀世之寶謝罪。

七奇之三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顆扁平狀鑽石,如鏡子一樣,可以照出人的形象。第四奇是一塊紅寶石。18世紀的俄國傑出珠寶匠波齊埃製造了一頂皇冠,上面密密麻麻地嵌綴了幾千粒金剛鑽,挨成枝葉和十字架狀。這顆重達398.72克拉的紅寶石便高踞在皇冠的頂端。這塊寶石由於太重,年深日久後,黃金的冠架竟然凹陷,這對沙皇來說又是一個不祥的徵兆。

七奇之五是一顆外表並不顯眼的綠寶石,這顆世上最大、最純淨的橄欖石重192.6克拉,是11世紀西歐十字軍東征時從巴勒斯坦掠奪來的寶物,長期存放在德國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內,後來幾經易主歸沙皇所有。當時,歐洲無人知曉這種稀世寶石的產地,直到19世紀末,才有人在紅海的一個小島上找到橄欖寶石礦。

七奇之六是一顆重136克拉的祖母綠那塊號稱莫臥兒大帝護身符的祖母綠也只有它的一半重。據說這塊祖母綠產自西半球的哥倫比亞,被印第安人視為神的象徵,西班牙殖民者從當地的神廟裡把它偷走帶回歐洲,幾經易主後落入沙皇之手。這塊祖母綠可貴之處不僅大,而且濃豔絕倫,專家發現寶石上有幾條細細的裂紋。使他的色澤顯得更加神秘深沉。

七奇之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塊藍寶石,重258.8克拉。這位藍衣美人來自斯里蘭卡,像印度洋海水一樣清澈、純淨和湛藍。這塊寶石是沙皇100多年前從倫敦拍賣行購得的珍寶,隨後俄國珠寶匠又再加上,磨成100多個稜面,真是鬼斧神工。

館中還有一顆重106克拉的瑪麗亞鑽石,是女工瑪麗亞‧科年舍在1967年於西伯利亞發現,所以用她的名字命名。館內也展出歷代沙皇授予俄軍傑出將領蘇沃洛夫、庫圖佐夫和納希莫夫等人綴有寶石的高級勳章。在博物館出口處陳列著幾塊明晃晃的大金塊,有一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金塊「大三角」,重達36公斤。還有兩塊形狀奇特未經加工的天然金塊,一塊名叫梅菲斯特,重約21.25公斤,狀如鬼頭;另一塊名叫兔耳朵,重約3344公克,形狀像兔子的耳朵。

這個博物中還有許多價值連城的寶物,最著名的有上面鑲嵌著800顆鑽石的沙皇寶座,星光閃閃;一頂16世紀沙皇伊凡雷帝的皇冠,上面鑲滿了無數的珍珠、錄玉和石榴石,熠熠生輝,令人眼花撩亂;一件1654年為尼康大主教縫製的聖袍,是用義大利天鵝絨刺繡而成,上面縫綴16公斤以上的珍珠;另一件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長袍,上面竟綴有15萬顆珍珠,也是一件稀世之寶。館中還有一本1521年印製的福音書,封面鑲著許多寶石和26公斤重的黃金;還有一輛法式御用馬車也很精美,這輛紅木馬車外表用黃金做裝飾,金光閃閃,氣派非凡。

大皇冠是件無價之寶,是天才的御用首飾設計師耶列米亞‧波澤在1762年特別為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加冕禮而製作的,由2個鏤空刺繡的半球組成,2半球間有1條弧形花帶,皇冠上共鑲有5000枚小鑽石與碩大的珍珠交相輝映,非常美麗壯觀。皇冠上名貴的尖晶石重達389.72克拉,由當時俄國駐華大使帶回的。

葡萄酒容器也是一件珍貴的寶物,外形是一隻站在印章上的雪豹,豹頭用作容器的蓋子,可以開啟。雪豹體形碩大,身上布滿非常細小的線狀裝飾,有似鹿皮毛。雪豹的2隻前爪支撐著一面盾牌。

克里姆林宮周圍,還棲息著成群的烏鴉,他們停滯在克里姆林宮包著金箔的圓頂上,破壞了金箔。以前,金箔每5年更換一次,烏鴉進住後卻需每3年就換一次,同時烏鴉也嚴重破壞了四周的生態環境,啄光了附近樹木的樹皮,嚇走了其他小鳥。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