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 |
想去玩嗎? |
大教堂(Cathedral)位於阿瑪斯廣場東側,是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西班牙風格典型建築物。一五三五年一月十八日,是利瑪正式建市之日。這一天,皮薩羅親自為這座教堂奠基,此後又從巴拿馬運來了石料。一五五五年,教堂正式完工,但它的規模很小,長只十九公尺,寬也只有九公尺。後來,當利瑪成為大主教管區後,為了適應利瑪宗教地位的提升和信徒人數的增加,大主教決定把這座小教堂改成一座能和西班牙最著名大教堂相媲美的宏偉建築物,於是花了龐大的人力和財力進行擴建。雖然其間遭受了一六三○年的地震,但沒有造成很大的破壞。一六四九年,大教堂終於落成。儘管在擴建過程中,已考慮到預防地震,但在一六八七年大地震中,還是造成嚴重的傷害,教堂的塔樓也崩塌損壞,後來修復。一七四六年,利瑪又一次強烈大地震,全市所有的建築物幾乎全部倒塌,大教堂也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幸好設計圖紙還倖存,後來人們便根據這張圖紙重建,於一七五五年完工,至今仍保存完好。它的建築風格和秘魯其他教堂不同,建築物的主體屬西班牙聖塔露西亞風格,高高聳立的雙塔則是新古典主義式。內部裝飾華麗多彩,牆壁上有皮薩羅帶領十三名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魯的大型彩色壁畫。鍍銀的祭壇,雕刻精細,聖像和聖物上都舖上黃金。一排排長長的座椅,絢麗奪目。木雕聖人像神韻動人。當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贈送的聖母像,至今依然完好,造型動人,栩栩如生。教堂右側一間小房間裡放著一個玻璃棺,棺內放著利瑪奠都者皮薩羅的木乃伊。這位英雄的遺體,經過了四百多年還沒有腐爛,仍裝在這個玻璃棺裡供後人瞻仰。大教堂內設有一個小博物館,四個房間裡收藏著許多珍寶,如精緻的金銀花瓶、枝形吊燈和精心剌繡的服飾。在聖器收藏室裡,還有一些保險箱,箱子的四周都刻有精緻的聖徒浮雕。大教堂外側,有一座當年大主教居住的邸宅。大教堂的前面豎立著紀念皮薩羅當年創建這座城市的經過,以及在這裡定墽的原因。總統宮又稱政府宮,位於阿瑪斯廣場北側,是一座坐南朝北的白色建築物,雄佛莊嚴。這裡原叫法爾勞斯宮,是皮薩羅的總督府所在地。一五四一年六月二十六日,皮薩羅就在總督府內被他的政敵暗殺身亡,從而結束了他的殖民生涯。一九三八年,秘魯政府完全仿照法爾勞斯宮的樣式,在原址加以擴建,修成了今日的總統宮,成為南美洲最宏佛的建築之一,宮內藏有許多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的珍貴歷史文物。如果沒有國家重要活動,總統宮開放富麗堂皇的黃金大廳和皮薩羅大廳,供遊客參觀。庭院中還有一株枝繁葉茂的無花果樹,據說這株樹是當年皮薩羅親手栽植的。平時,總統宮前的衛隊換崗儀式十分有趣,戴著金色帽子的衛兵身著美麗的軍服,看上去好像是娃娃兵,總是吸引眾多的觀光宮和市民圍觀,不停地拍照留念。
市政廳位於阿瑪斯廣場的西側,這裡曾是印迦帝國造幣廠所在地,印迦王在這裡把黃金鑄成金幣,後來皮薩羅又在造幣廠舊址上修建市政廳。一七四六年,市政廳在大地震中化為烏有。一九四五年,利瑪市政府在這裡修建了新的市政廳,保持了殖民地時期的建築風格大樓有兩個巨大的木雕陽台,看起來特別醒目,建築物兩側還有一排排西班牙風格的連栱長廊,樓內有一陳列油畫的畫廊,還有一個專門保存歷屆市議會原始手稿的檔案室。
聖馬丁(San Martin)廣場位於希榮.德拉.烏里昂大街和尼科拉斯.德皮耶羅拉大街交匯處,廣場中央矗立著拉丁美洲民族英雄聖馬丁將軍英勃勃的騎馬銅像。整個廣場形同一座小公園;比肩林立的飯店、餐廳、劇院、銀行、公司行號的辦公大樓、現代化的大型零售商店和一些高級專賣店簇擁在廣場周圍,形成一個熱鬧的商業中心。每到夜晚,五彩縯紛的霓虹燈把廣場裝扮得像童話世界。
托雷.塔格爾(Torre Tagle)公館位於舊市區阿扎格羅(Azangaro)大街和伊倫.烏卡亞伊(Jiron Ucayali)大街交會路口。建於一七三五年,面積達1699平方公尺,混合著聖塔露西亞和阿拉伯的建築風格,是西班牙殖民統治時代遺留下來保存最完好的建築物。外觀非常漂亮,大門裝飾著銅釘,尤其是正面的陽台有許多美麗的雕刻,是利瑪最美的古建築物之一。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六年曾經進行過一次全面的整修。現在已成為秘魯外交部的所在地。
五月二日廣場位於尼科拉斯.德皮耶羅拉大街東端,西距聖馬丁廣場不到四百公尺。一八六六年五月二日,秘魯車隊在利瑪外港卡亞俄擊退入侵的西班牙艦隊,利瑪人便用「五月二日」來命名這個廣場。廣場中央屹立著一座象徵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等四國同盟圖案的大理石紀念碑,以紀念那次共同反對西班牙戰爭所獲得的輝煌戰績。
國家圖書館(Natioal Liberay)位於車水馬龍的阿班凱(Abancay)大街旁,但是一進入高牆裡面的寬敞大廳,氣氛卻異常寧靜,樓上樓下一間間閱覽室中座無虛席,大廳一角的窗口排成長隊,人們耐心地等待領取借書證。這裡沒有人交頭接耳,更沒有人大聲喧曄。這座南美最古老的圖書館創建於秘魯共和國誕生的一八二一年。落成後曾經遭到兩次浩劫,一次是在一八七九年至一八八四年的太平洋戰爭期間,智利運隊佔領利瑪達兩年時,將圖書館變成兵營,大批珍貴文獻遭到洗劫,藏書量從原來的五萬八千冊,降至七百三十八冊。一八八四年,智利運隊撤退後,秘魯總統米格爾.伊格萊西亞任命里卡多.帕爾馬(Ricardo Palma)為國家圖書館館長,十年後終於使藏書量恢復到戰前的水準。務一次浩劫發生在一九四三年,已有相當規模的圖書館又遭火災。現在的館舍是那次火災後重建的。
國家圖書館現藏有四百萬件書籍、手稿、地圖、音樂資料、照片和各種期刊雜誌。一九八四年以來美洲國家組織和幾家大公司給圖書館免費提供了六台電腦,開始使用電腦編目和查詢書目。一九八七年,又建成了微縮膠片,將珍貴古文獻全部翻拍成微縮膠片。同時還建立了具有現代化水準的滅菌防潮書庫。館內共有一百九十多名工作人員,閱覽室全年平均接待讀者三十萬人次以上,以成人、大學生和專家為主要閱讀對象,所有的圖書一概不能外借,只能在館內閱讀。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可以破例,如舉辦圖書展覽,或是總統和參議員急需,可以派人取出,但閱讀完必須立即送回。由於國家圖書館是全國一千八百所國立圖書館的上級機構,所以擔負著幫助地方發展圖書館建設的任務,近兩年來已陸續在各省興建了一百二十座圖書館,從而減輕了對首都國家圖書館的壓力。
館內的珍本圖書全部藏在二樓的保險箱裡,每個保險箱至少可以放置五十冊圖書。這種特製的保險箱在烈火中放置七個小時,櫃中書籍也不會毀壞。珍本圖書中有不少無價之寶,如一五八四年出版的「印第安文化編年史」是南美現存最早的出版物,書頁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旁注,均為真跡。原書作者是十六世紀歐洲著名編年史家佩德羅.謝薩.德萊昂,他從未到過秘魯,他是根據大量史料編纂成書的。書中的旁注是十六世紀秘魯知名學者加西拉索.德.拉.維加留下的,他的父親是西班牙征服者,他的母親是印迦帝國的一位公主。一六○八年,他在西班牙出版的「印迦諸王的歷史傳記」,圖書館中也有收藏。這兩部書都已成為研究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殖民史的最權威著作。一九八五年,國家圖書館花了近十萬美元,從一位私人藏書家手中購得一部一四九九年威尼斯出版的「自然史」,這部書是世上罕見的孤本。
館內三樓的走廊裡掛著一幅穿著戎服的聖馬丁將運大油畫。當初,國家圖書館就是在聖馬丁將軍的倡議下創辦起來的,他還把自己珍藏的私人圖書捐獻給圖書館。可惜的是由於天災人禍,聖馬丁將軍的贈書幾乎全部被毀,唯一倖存下來的只有一部「新發現史」,扉頁上有聖馬丁將軍的親筆簽名。
博格涅希廣場又稱美玉廣場,位於五月二日廣場以南約五百公尺處,廣場中央立有一座展翅欲飛的美玉女神銅像,但是周圍較為雜亂,人行道旁滿攤販,出售食物及各種日用品。附近呈幅射形的幾條街道上,保存著殖民時期的風貌,有木製的陽台和西班牙式的小商店,是普通的商業術,沿街有許多書報攤,林林總總,五彩繽紛。
國立美術館位於博格涅希廣場西南側,是一幢陳舊的三層樓建築物,規模不大,也缺乏氣派。一樓不讓人參觀,二、三樓可以購票進入,館裡所有的樓梯和地板全是用木板鋪成,有的地方走在上面還會嘎嘎作響。展出的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西班牙殖民統治之前印迦帝國的考古標本和銀器等古物,另一類是繪畫,從這些畫卷中可以瞭解到秘魯悠久的歷史文化。
國立人類學與考古學博物館(Museo cional de Anthropologia y Arqueologia),是全國收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收集了許多印迦時代的石器、土器、衣飾、纖維類和木乃伊等,共計八萬種,所有展品都嚴格按照年代順序整齊地排列著,堪稱是秘魯最大的收藏寶庫。博物館對外開放,供人參觀,開館時間是每星期二至星期日的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三十分。
玻利瓦爾(Bolivear)廣場位於舊市區東北端,西距阿瑪斯廣場只有半公里,從國家圖書館前的阿班凱大街往北步行只需十幾分鐘的路程。這個廣場原名宗教法庭廣場。一八二六年初,南美西蒙.玻利瓦爾的軍隊,在利瑪外港卡亞俄戰勝了最後負隅頑抗的西班牙殖民軍。為了紀念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這個廣場就改為現名。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玻利瓦爾將軍馳聘疆場的騎馬銅像。
宗教審判所(La Inqusicion)位於玻利瓦爾廣場南側。一五七○年至一八二○年,這裡是審判異教徒的地方。當時只要是批評天主教廷就會遭到懷疑而受審,冤死者無數。一八二一年秘魯獨立後,這裡變成了國家機關的辦公所在地。這座世界上珍貴的殖民地時代審判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當時的秘密刑房及法庭開放供人參觀,刑房牆壁厚達一公尺,受刑者的慘叫聲都無法透過,法庭的天花板雕刻和牢獄仍然照昔日的原樣保留下來。在玻利瓦爾廣場的東側,屹立著雄偉壯觀的國會大廈,這裡是議員們開會的場所,所以常有示威著來此舉行集會。
共和國博物館位於玻利瓦爾廣場北側,是由西班牙總督佩蘇埃拉興建的一座殖民時期建築物。在十九世紀初的南美獨立戰爭時期,聖馬丁將軍和玻利瓦爾將軍都曾先後在此下榻。現在博物館內陳列著大批歷史文物,包括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遺物,以及共和國初期的繪畫、手稿、肖像、兵器和軍服等展品,生動地反映了秘魯歷史。
軍事史博物館也是利瑪有趣的觀光點,館內陳列著當年皮薩羅征服印迦帝國時,使用的山炮和毛瑟槍,還有十九世紀獨立戰爭時使用的槍炮。還陳列著秘魯人繳獲的西班牙殖民者在秘魯統治的最後一面戰旗。此外,館中還展出了秘魯飛行員約格.查維茲駕駛的小布萊里奧特單引擎飛機的殘骸,他曾駕駛這架飛機於二十世紀初多次從瑞士穿越阿爾卑斯山到義大利。一九一○年九月二十三日,他駕駛這架飛機不幸在多莫多索拉失事身亡。為了紀念這位空中英雄,政府便將飛機殘骸陳列在館內,供後人瞻仰,還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利瑪的國際民航機場。
聖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教當位於舊市區拉姆帕(Lampa)大街北端,西距阿瑪斯廣場不到兩百公尺。這座美麗的教堂始建於一五三五年,一六七四年落成,建築時間達一百四十年,是市內最古老的教堂之一。這是一座具巴洛克風格的雄偉建築物,自一八○○年對外開放以來,吸引了無數信徒來此舉行宗教活動。教堂內的栱頂金碧輝煌,天花板雕飾精美,牆壁的圖案五彩斑瀾。教堂的禮拜大廳中,陳列著一六二二年作的精雕細刻座椅,牆上掛有名畫家蘇爾瓦蘭的繪畫傑作。教堂的走廊上懸掛著一幅描繪聖徒弗朗西斯科生活經歷的繪畫。一九五一年,人們意外地發現了教堂下面有一處葬了七萬人的地下墓穴,觀光客需購票後才可以入內參觀。內部的景象,讓人驚慫有整齊排列的人骨陣。教堂的附屬修道院建於一六二○年,修道院的迴廊是用西班牙塞維利亞瓷磚築造,別具風格。這些建築群渾然一體,顯得非常協調,而相當多的宗教畫和藝術品也絕不會讓參觀者感到失望。
拉佩里喬利宮位於利瑪克河北岸,屬利瑪總督博物館的一部分。這座別具一格的粉紅色建築物,是十七世紀秘魯總督阿馬特為他的妻子拉佩里喬莉而建的。拉佩里喬利原名米卡埃拉.比列加斯,曾當過演員,還寫過書,最有名的書是「聖路易斯國王的橋」。離拉佩里喬利宮不遠處有一處南美大陸最古老的鬥牛場,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鬥牛場附近還有一座鬥牛博物館。
聖多名各(Santo Domingo)教堂位於舊市后卡馬納(Camana)大街北端,東距阿瑪斯廣場只有一百多公尺。建於一五四九年,是最著名的教堂之一,有兩座高高聳立的尖塔。教堂內部裝飾精美,漂亮的祭壇上擺置著一個青銅製的骨飾甕,裡面盛放著拉丁美洲第一位聖徒羅薩.馬科斯的遺骨。祭壇前立著一尊聖馬科斯的雪花石膏塑像,這是一六六九年克萊門特教皇捐贈給教堂的。教堂的附屬修道院,曾是一五五一年創建的南美第一所大學聖馬科斯大學的校舍,直到一五七一年這所大學方從修道院遷出。
墨塞德(Merced)教堂位於希榮.德拉.烏里昂大街,是利瑪另一座克老的教堂。據說,瑪有史以來第一次彌撒就是在這裡舉行。這個教堂的正門經過多次改建,現在帶有門廊的豪華雄偉正門,是一九三九年改建的。整個建築用淺紅色石塊築成,外表美觀大方。教堂內部是由一個中殿和兩個稍矮一點的配殿組成。兩個配殿之間用粗圓柱隔開,這種典型的利瑪教堂建築形式,是為了減輕不斷發生的地震所造成的危害。教堂的祭壇和布道台等處,有精美的雕刻,迴廊風采獨特。此外,教堂內還保存著大量殖民時期的藝術珍品。
聖佩德羅(San Pedro)教堂位於烏卡亞大街上,是目前利瑪規模最大的教堂。它是由耶穌教會於一六三八年創建的,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物。摩爾風格的陽台給這個教堂憑添了不少動人的風韻。教堂內擺設著獨具特色的華麗祭壇和手工木雕的座椅,法衣室內有許多鍍金的木雕神像,雕刻手藝巧奪天工,神彩動人。教堂的地下墓穴裡,還埋葬著幾位殖民時代西班牙派來的總督。這座教堂還擁有一口名聞遐邇的「老太太鐘」,鑄成於一五九○年,是整個美洲地區現存最古老的9大鐘。一八二一年,秘魯人曾在這裡敲響了這口嘹亮的大鐘,宣告了秘魯的獨立。
聖奧古斯丁教堂位於印迦大街上,是市內又一座古老而有趣的教堂,這座具有丘里格拉風格的建築物,外表美麗大方,內部裝飾講究,四周的牆壁上掛滿十八世紀的宗教畫,禮拜大廳裡有一排排雕刻精緻的鍍金座椅,看上去滿堂生輝。教堂內有一尊令人毛骨悚然的死神雕像,據說連雕刻家本人猛然一見,也嚇得差點昏了過去。利瑪除了這些宏偉壯觀的教堂外,還有拉.納薩雷納斯教堂、瑪麗亞(Maria)教堂和老馬格達萊娜教堂等,都是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宗教建築,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從裡到外都很漂亮。
秘魯全國旅遊促進基金會大廈是一座十六層高的建築物,位於新市區,人們一走進大門,就可以看到牆上刻著這樣的一句話:「旅遊是每個人的天賦權利」。這家基金會是由政府出資,負責協調和促進全國旅遊事業的行政機構。根據秘魯政府頒布的有關法律規定,旅遊部門應將總收入的百分之六,上繳給旅遊促進基金會作為活動經費。基金會把這筆錢用在兩方面:一是改善國內旅遊條件,提供廉價優良的旅遊服務;二是在國外推廣旅遊宣傳活動,經由電影、錄影和小冊子等媒介,以及參加世界博覽會,與國外旅遊機聯繫,吸引更多的觀光客來秘魯參觀。基金會所屬的旅行社還會舉辦一種別開生面的探險旅遊活動。每次,旅行社從美國邀請三十名愛好冒險的旅遊者,從利瑪乘飛機前往秘魯東部亞馬遜活上游。這裡熱象森林茂密,人口稀少。前十天,旅遊者在導遊的帶領下,手持砍刀,自己動手建造一條木筏,在木筏上搭一座簡單的木屋。然後,他們都住在木筏上,沿著亞馬遜河開始為期二十天的探險旅程。然後再返回利瑪,參觀市后的名勝古蹟。
利瑪還是全國文化教育中心,此地共設有十二所大學、三千五百多所中小學,四十座博物館、三十座廣播電台和五座電視台。利瑪聖馬科斯國家重點大學(Main National University Marcos of Lima)是南美洲第一所大學,於一五一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頒布的訓令創辦這是一所男女合核的高等學府。一五七一年,羅馬教皇頒布訓令認可了這所大學。一八二四年,秘魯共和國剛成立不久,因學生舉行大規模的爭取民主和言論自由的集會而被府關閉,直至一八六一年才重新開辦。一八七八年,這所大學獲得自治權。一九四六年和一九六九年又兩次重新籌建,舊的學科體系結構完全被現代的學術科目所取代。現在設有經濟研究所、病理學研究所、安地斯山脈生物研究所和自然資源研究所等,共有三萬八千名大學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高等學府。
市郊的大學城,集中了多所高等院校,較為出名的是國立工程技術大學,建於一八九六年,現在有一萬名在校大學生。此外,這裡還有一所規模龐大的國立費德里科.比利亞雷亞爾大學,創建於一九六三年,現有兩萬五千多名大學生。校內的漁業系,學生都必須到漁場和港口實習,和漁民一起出海捕魚實際學習漁業基本技術。
這個城市的郊區也有許多觀光點,有些博物館坐落在市區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黃金博物館,位於近郊莫利納區的一片叢林中,這裡是利瑪最繁榮進步、大飯店和觀光客最多的「觀光區」到了晚上閃確得像聖誕節一樣,屬秘魯大工業家米格爾.穆希卡.加略(Migue Majica Gallo)個人所有。一九五一年他就開始收集黃金藝術品,於一九六四年創辦了這所博物館。館中的地面展覽裡,陳列著許多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五世紀之間的出土文物,有編織精美的服裝和羽毛編織成的冠冕,還有造型優美的陶器,陶器上刻畫著古代秘魯人生活、勞動和漁獵等場面的圖景。有一件出土陶器上,雕著一名醫生,正用石製的解剖刀給病人施行開顱手術,這說明秘魯古代已經有了相當高的醫療水準。當時他們開腦手術,是用古柯來作麻醉劑,然後用金子來補打開的顱殼。嬈有趣味的是博物館內還擺放著多具木乃伊,雖然都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至今保存完好。此外,地面展覽廳中還陳列著許多十九世紀的槍炮。館內的金銀寶石全部陳列在地下展覽廳,這裡警衛森嚴,層層設卡,一道道厚重的鋼板門,使那些覬覦這座寶庫的竊賊望而生畏。裡面的黃金展品有一萬件以上,居全國之冠,約佔境內所有博物館黃金展品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左右。這些黃金展品中包括前印迦和印迦時代的金冠、金杯、金鐲子、金鎧甲、金首飾和金的宗教器皿等,件件製作得精美絕倫。在一面巨大的黃金面具上,成串的翡翠從眼部下垂,猶如淚珠一般,一件五千多塊小金片連綴成的衣服,金光燦爛。一隻金製的鼬鼠,牙齒用白金作的,眼睛鑲著綠玉,周身閃著金光,造型栩栩如生。另外還有鑲滿綠玉的黃金刀、金製的人物立像,葬禮用的金手套等,數不勝數。地下展覽室的光線較暗,但櫃裡的陳列品在聚光燈照射下,流光溢彩,耀目眼目,觀光客無不搌息寧神,讚嘆不已。
黃金博物館還經常到歐美各國舉行巡迴展覽,人們在館中由地面展覽廳通往地下展覽廳的兩側牆壁上,可以看到貼滿形形色色的展覽海報,有歐洲各國的、有日本的;無需任何解說,參觀者就已經知道這家博物館曾經在哪些國家展示過黃金製口。博物館已成為遊客必去的觀光點之一,但絕對禁止拍照。開館時間是每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下午三時至七時;星期六為上午七時至下午一時和下午三時至七時;星期日和節日休息。
天野博物館坐落在利瑪南郊幽靜的住宅區內,是一家私人博物館,創辦著是日本僑民天野芳太郎,此人是位文物收藏家,於一九六四年創辦了這家博物館;館中的展示品是他用畢生的精力收集來的印第安文物,共有一萬多件。
館舍是一座具有日本風格的小巧樓房。人們走進展覽門廳,首先會看到牆上掛著秘魯安地斯山區的文化史年表,表下是安地斯山區的立體地形圖。看完這兩幅圖表,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文物分布的地區和年代,就有了基本的瞭解;然後,再依次進入兩間展覽廳裡參觀。
第一展覽廳裡,按照年代的先後順序,排列著公元前一○○○年至公元一五○○年的陶器。有一件陶器是兩名漁夫乘坐雙體相連的托托拉船的造型,尖頭齊尾的流線型船身,有些像現在水上運動的摩托快艇,兩位漁夫身體前傾;似乎正在和海浪搏鬥,非常生動感人。另一件具有秘魯古文化典型特徵的馬蹄形陶拘,上面刻有人面,五官清晰,神情莊重,非常逼真,是件難得的陶塑藝術品。第二展覽廳裡的陳列品,幾乎全是古代印第安人的染織品,有的雖然長期被埋在沙漠裡,但至今顏色仍非常鮮艷。染織品的圖案粗獷寫實,充分體現了印第安人的民族個性。儘管這家博物館展覽廳很小,但一件件精美的展示品,卻使觀光客對古代印第安各部族的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參觀者服務至誠至佳,是這家博物館的一大特色。參觀者如果需要看得更仔細一些,可以在解說員的陪同下,將展覽品取出陳列櫃細細觀賞;圖書室中的文獻資料,也可以對研究者或是有心瞭解古代印第安文化的一般遊客開放,供參考研究之用。這在別的博物館中是很難做到的。不過,歉於這裡地方狹小,又需人陪同解說,所以參觀的人都必須事先預約。
在利瑪市郊有一所頗具智名度的國際馬鈴薯發展中心,是秘魯國內四個研究站之一,在它的實驗室中,有來自十九個國家的將近六十名科學家在從事研究工作,並對來自世界各地農業人員實施訓練。這個中心在利瑪以東海拔3000公尺高原上肥沃的曼塔魯谷地上,保有一個他們探測安地斯山脈時所蒐集到的「世界馬鈴薯蒐集場」,場中大約擁有12000種原始或野生的馬鈴薯。人類研究學家將印第安文明及印迦文明都歸功於馬鈴薯,因為早在數百年前,印迦人就食用一種極具營養價值叫做朱諾(Chuno)的脫水馬鈴薯條作為主食,並成為餵飽印迦帝國戰士及攜帶書信奔跑全國傳令人員肚皮的主要食物。
利瑪動物園又名拉斯萊延達斯公園,位置在利瑪亞俄港間,離海岸很近。入口處有一個手工藝品展覽會,園內的熱帶叢林地區有許多南美洲的珍禽異獸,大樹上多攀緣著各類動物,最著名的是日夜棲息在樹上的樹獺,樹叢上常常盤踞著一種名叫「森蚰」的巨蟒。森林中還有吼猴、蛛猴和狷猴等。在叢林深處的陰暗角落裡,有很大的劇毒蜘蛛在編織著巨網。還有一種大蝙蝠,綽號叫「吸血鬼」,專門吮吸大動物的鮮血。穿過叢林,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風光明媚、流水潺潺的原野,這裡有好幾百種兩棲動物,世界最小的樹蛙只有青豆般大小。這裡還能看到鳥中之王的兀鷹,身長達兩公尺,雙翼張開時,最大展幅可以達到五點六公尺。這裡還看到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蜂鳥,只有兩公分長。
普韋布洛利布(Pueblo Libre)是利瑪和卡亞俄市區西南郊的城鎮,也是別哈區的首府所在地,實際上是利瑪中產階級的住宅區,現有十二萬一千多人口。城內有許多小公園和博物館。南美的救星西蒙.玻利瓦爾和聖馬丁將軍都曾經在這裡居住過。當地有一所玻利瓦爾紀念館,據說當年玻利瓦爾將軍曾在這所房子居住了九個月才戰勝了瘧疾,所以後來便在此為他建了一所紀念館。館中的陳列品中,最珍貴的是一件玻利瓦爾生前穿過的黑色軍服,上面飾有金絲鏽成的月桂樹技,非常引人注目。但遺憾的是這件軍服已經於一九八四年五月中旬被竊賊偷走,至今查無音訊,現在這裡只剩下一隻當年玻利瓦爾囑附別人的專門為這件軍服製作的衣箱。此外,當地還有自然歷史博物館、貨幣博物館和集郵博物館等。
帕查卡馬克(Pachacamac)廢墟位於瑪市區南方三十二公里盧林(Lurin)河谷處,這裡可能是公元一○○○年至一四四○年前統治沿海地區的一個王國十萬人居住的京城。帕查卡馬克的原意是信奉的造物之神的聖地,後來馬雅人以帕查卡馬克為火神,即太陽神之子。這個遺址神廟宇已部分垂建,其中有幾座金字塔和殿堂。
普魯秋科墓葬遺址位於利瑪市郊,位於熱鬧的貧民區地府下是一個面積廣達二十英畝的古老墓葬,其內有2000具木乃伊,還有不少是好幾具木乃伊包在一個包裏中的「木乃伊包」。其中有一個木乃伊包是用近300磅棉花包著一個印迦貴族及嬰兒。有的木乃伊包人數多達七人。從木乃伊的穿戴及出土文物,可看出有些是社會地位頗高的菁英份子,羽毛的頭飾、精緻的海菊蛤科貝科的裝飾,都彰顯著他們的身份。授推考這是西元一四八○年至一五三五年的古墓群,感認這可考據當時印迦人的生活,從亦貧到富豪,從嬰兒至老人本齊全,是考古學上一次重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