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朝天宮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北港朝天宮又稱天后宮,位於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178號,是二級古蹟,並係台灣300多座媽祖廟中歷史最悠久、最具特色、香火最鼎盛的總廟,也是全省最富有的廟,每年捐助慈善事業的贈款多達數百萬元,每年也都吸引數10萬香客們前來朝拜。 這座廟宇相傳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佔地2149平方公尺,經過300多年來不斷的翻新,使現今的朝天宮富麗堂皇。由於此廟靈驗,媽祖分身多達30多個。此廟的由來相傳是從前在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島的朝天閣,有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禪師樹璧奉天上聖母的神像來台,於笨港北岸即現在朝天宮址登陸,神旨欲永駐此地以保佑境民。起初供奉於民宅,時漳、泉及移民聚集於此,平時就崇信媽祖,見僧人樹璧奉故鄉媽祖神像蒞港,本著懷鄉虔誠之心,由眾人決議,建小祠奉祀,敦請樹璧主持祀事,這就是北港朝天宮的前身。

建廟之初只有幾間小茅屋,後因媽祖非常靈驗,信徒日增,香火更盛。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信士陳立勛敬獻廟地,募集外九莊居民與笨港紳商籌款,以瓦易茅,號「天妃廟」,參拜信徒日增,香火鼎盛。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動工重建,漸具規模,易名「笨港天后宮」。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二代住持僧能澤因見宮內丹青斑駁,乃予以重修。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笨港縣丞薛肇璜以故廟建築平常,不足以彰顯神靈為由,率先捐奉重建,並特命貢生陳瑞玉、監生蔡大成等請人募捐鉅款,於兩年後實施大規模擴建,歷3年才告完工。共分兩棟佛殿,正殿奉祀媽祖,後殿尊祀觀音菩薩,東室六棟均為僧房。後至道光年間,為紀念媽祖奉自祖廟朝天閣,故改號「朝天宮」,以示飲水思源之意。清嘉慶年間,因媽祖顯靈,助措爵太子王保王得祿,平定海冠蔡牽有功,禮部奉准欽差官候補道王朝綸,也就是王得祿的後裔賫御書詔誥,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宏佑群生誠感威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咸豐四年(1854年),世襲子爵特授江安十郡儲糧道王朝綸返台運米石,乃與台灣各官員士紳共議擴建媽祖廟,將此廟擴建為四進宮殿式建築,前殿為拜亭及東西兩室,二進祀天后,三進奉觀音菩薩,四進祀聖父母,東廂為註生娘娘殿,西廂福德正神殿。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拜殿為火所焚。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嘉雲地區大地震,廟宇震毀,地方人士乃募捐重建,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開工,至1911年竣工,佔地3000多平方公尺。來自全台的3萬餘人共襄盛舉,募得7.9萬餘元,建築巍峨堂皇的廟貌,並奠定了它在台灣寺廟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民國48年因屢遭風雨侵蝕,廟貌略有損壞,經管理委員會議定重修正殿屋頂,至民國52年完成,是年11月後動工修葺三門屋頂,經兩年完工。朝天宮莊嚴肅穆,壯觀華麗,巍峨不凡,信徒眾多,堪稱全台首善,成為台灣媽祖信仰中心。

整座廟宇坐北朝南,正面寬37.9公尺,進深55.56公尺,共分為4進,各進間都有中庭,地面鋪石,周環矮牆,並有精工雕琢的石雕人像,入口處左右有石獅護衛著山門。建築規格完全依照古式,廟背拱起,屋檐飛伸,門柱牆壁天花板的雕鏤相當精巧,油飾彩畫更是鮮豔奪目。規模雖不是全台第一,但裝飾的富麗堂皇,堪稱全台之冠。

前殿分為3段,中央為「三川門」,闢有3個門。屋頂是「歇山架硬山」的重檐式。東、西翼分別為「龍門」和「虎門」。門前各有一對石厝,屋頂皆重檐歇山式。屋脊上布滿金碧輝煌的各種裝飾,有假山風景、天宮賜福等,屋上一律鋪瓦筒。

第二進為正殿,殿前有捲棚式樣亭,正殿為硬山式,屋檐高達三重,頂上裝飾有麒麟送子及鳳鳥,耀眼奪目,內奉天上聖母、鎮殿媽、湄洲媽,此外尚有30尊媽祖分身;媽祖兩側有千里眼、順風耳兩神侍立,據說是桃花山妖怪,被聖母收為部屬。東西廂房分祀福德正神及註生娘娘。

第三進為中殿,主祀觀音菩薩,左右殿各祀三官大帝和文昌帝君,拜亭各設3門,中門有石鼓,左右兩門各設石枕,並有捲棚式走廊相通。

第四進中室祀聖父母,石柱題聯:「朝感聖母封增父母;天嘉后德榮及娣兄。」左室是開山堂,奉祀歷代主持的神位;右室是南華閣。屋頂裝飾較為樸素大方,中室正脊單檐蹺脊,上有雙龍戲珠,左右有雙鳳,無垂脊。

從第四進的開山堂往後走,是接連廟宇四周圍牆而建的「武城閣」,地勢低且偏於一隅,為祀奉子游夫子,也是朝天宮南管樂社所在,可惜因後繼無人,只有幾位老師傅維持場面,令人感慨。民國46年,廟前增建了一座崇聖台,分3層,下層屬攤販場地,中層為戲台,上層為露台,立於台上,北港風光一覽無遺。

每年此宮有兩次祭典最為熱鬧,一次是農曆元宵節,一次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從農曆正月開始,遠道香客便絡繹不絕。舉行祭典的當日,各地前來的善男信女多達30萬人,鑼鼓喧天,香火彌漫,突顯了傳統的宗教精神。每年並舉辦元宵節花燈展覽,全年到北港來的遊客,更多達200多萬人次。

北港朝天宮的古物也多不勝計。從二進看起,古匾有雍正年間的「神昭海表」、光緒帝頒題的「慈雲灑潤」、道光十四年的「海天靈貼」,牆壁上咸豐二年狀元莊俊光題的字、二等子爵王得祿所獻鐘鼓等。第三進古物有一道光丙申年的梯形古桌,上刻「永鎮在宮不許人借」八個字。

正殿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盤龍石柱,由隴石雕成,呈石珠八角形,上刻花草蟲獸圖案。另外右廂文昌殿的龍壁古樸工精,是台灣少數精品之一,上刻「道光庚子年陰月立,泉郊新德泰敬捐,船戶周益喜栽」等字;殿內並有「文明氣象」匾一方。最多的就是歷代皇帝御賜的匾額,但是由於香火鼎盛,這些匾額早已被燻得黑黑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73年增建的「歷史文物館」,陳列各項神像和精細的雕刻品,都是數百年的古文物。

朝天宮後側的景觀公園內,有巨大高聳的媽祖石雕像,與大陸湄洲的石雕媽祖像一模一樣,兩者遙遙相望。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