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博爾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塔博爾(Tábor)是捷克西南部的歷史名城、胡斯革命運動的搖籃。根據考古證實,這裡在公元前一百年就有塞爾特人定居。十三世紀普熱美斯奧圖卡(Otakar)二世在此建立一座城堡名叫赫拉德什特(Hradiˇsteˇ)的城市,但一二七七年隨即被入侵的維特(Viteks)人所焚毀。十四世紀烏斯季爵士又在此重建了城堡,但滄海桑田,昔日的宏偉城堡建築,如今只剩下科特洛夫塔樓。

一四一五年捷克宗教改革家、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胡斯,被康斯坦茨會議宣判有罪,於一四一五年受火刑而死後,波希米亞許多騎士、貴族,以及胡斯派信徒抗議反對,一四一九年在布拉格爆發了著名的胡斯革命戰爭。胡斯派起義者在大將軍吉士卡(Jan ˇZiˇzka)的統率下轉戰至此,建立雕堡作為長期對抗羅馬教皇十字軍的基地,命名塔博爾。捷克文 tábor 的意思本為「有軍事設施臨時居住地」的意思,但從此之後他們就在此落地生根,成為胡斯派運動的中心基地,並建立了歐洲最早的公有制度;他們否定私有財產制,新來的住民必需把個人財產交給公家管理,戰士們平時就是勞動工,生產品交給公共倉庫,再從那裡領取日用品,儼然二十世紀的共產社會。

在胡斯派來到塔博爾的一四二○年,羅馬及匈牙利國王西格蒙德(Sigismund)也於一四二○年發表教皇馬丁五世的通諭,開始發動十字軍征討胡斯派,歷時長達十八年,胡斯派在這裡堅苦奮鬥,曾無數次的擊敗十字軍,但最後因為十字軍有教宗使節團的協助而敗下陣來,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悲壯故事。捷克音樂家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悲壯的交響曲「我的祖國」中第五章就是描寫這個不尋常的城市,所以塔博爾又有「革命堡壘」和「英雄城市」的稱號。

這個由許多一文不名的窮人聚集所建設的小城,現在已擁有五萬多名人口,經緯度為東經十四度四十分、北緯四十九度二十五分,城北面有約丹(Jordán)湖,南面和西面有盧日尼采(Luˇznice)河環繞,依山而立,地勢險要,北距布拉格約八十三公里,地居德國經布拉格往奧地利的鐵路幹線上,來自四面八方、共約六、七條重要公路都交匯於此,是捷克南部鐵、公路樞紐之一。當地有羊毛、煙草和珍珠母等加工廠。

市中心吉士卡廣場上有文藝復興式的山形牆屋脊的市政廳,以及聳立著身披盔甲、佩帶長劍的胡斯起義軍統帥吉士卡的高大塑像。

胡斯革命運動博物館位於廣場右側,館中陳列有四百五十多件展品,其中包括當年起義軍繳獲羅馬教皇派來的十字軍戰旗、武器和戰車,還有各種史料以及反映當年戰鬥場面的雕塑和油畫。這裡也是一段六五○公里地下道的入口,遊客五人以上才能入內參觀。

遊客可以順著古意盎然,狹窄、卻涼風習習的小巷道,窺視如畫的景致,建於一七○一年至一七三○年的複雜組合的本尼派教堂,高低錯落,也令人印象深刻。

科特諾夫(Kotnov)古城堡位於市區的南方,建於十二世紀,是當年胡斯革命軍的指揮部,曾在城堡內挖有一條地道,長十五公里,分為上下兩層,並設有迷惑敵人的通道和監禁俘虜的深井。一五三二年毀於大火,僅遺塔樓部分。十七世紀遺蹟已改建為啤酒廠,從貝希內門(Bechyñská brána)附近登上城堡塔樓,視野廣闊,可一覽昔日大敗十字軍的日什科夫山、盧日尼采河及市景。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