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廖爾 |
想去玩嗎? |
奧廖爾(Oryol)是俄羅斯西部奧廖爾州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36度5分、北緯52度59分,位於奧卡(Oka)河源頭,1564年建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為激烈的戰場。市中心在奧卡河左岸,有環形馬路和輻射狀街道,新舊建築物混雜,街道多以在此出生的或生活過的作家和詩人的名字命名,如屠格涅夫大街、安德烈也夫大道等。這個擁有35萬人口的城市,有機械、紡織和食品加工等工業,沒有師範學院和機械製造學院。市郊北方60公里處的斯巴科耶─盧托維諾沃村有屠格涅夫故居博物館。
屠格涅夫(Turgenev)是第一個獲得國際聲譽的19世紀俄國作家,他於1818年11月9日出生在奧廖爾州斯巴斯科耶‧盧托維諾沃村的一個貴族家庭裡,童年在父母的莊園中度過,由於母親對家中農奴的殘暴使他感到非常不滿,乃立志要為農奴的解放而鬥爭。1833年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攻讀,翌年轉到聖彼得堡大學改修哲學系,畢業於1837年。1838至1841年在德國柏林大學續攻哲學和歷史,1842年返國,結識了許多作家、批評家。
他第一部受到注意的作品是發表於1843年的長詩「巴拉莎」,其寫作的潛力很快便受到評論家別林斯基的賞識,不久後就成為他的摯友和良師。1847年出國旅行,曾與別林斯基一起度過夏天。在別林斯基影響下,同年在「現代人」雜誌上發表了「獵人日記」中的第一篇「霍爾和卡里內奇」,立即獲得成功,包括25個短篇的「獵人日記」在182年出版了單行本,給他帶來了持久的榮譽。內容主要在描寫美麗的大自然、農民的樸實和勞苦,抨擊農奴制度的殘酷,因此當他在1850年回國後,沙皇政府藉口他違反禁令發表悼念果戈理的文章,於1852年將他拘留,後來遣返原籍。這期間他又寫出了反對農奴制度的中篇小說「木木」,揭露地主的殘忍本性,以及他對農奴的深表同情。在這段時間內,他還寫了一些劇本,其中只有1849年發表的「單身漢」被搬上銀幕。
他第一部長篇小說「羅亭」出版於1856年,文中抨擊了當時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弱點是言論與實際行動脫節,指出羅亭這個文中的主角一事無成,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這個人物是以巴枯寧為原形塑造。1959年又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貴族之家」,以他對愛情故事的細膩描寫而著稱。
「前夜」中篇小說出版於1860年,文中塑造了一個形象堅強、正直、有崇高事業的俄羅斯婦女叫蓮娜,這部小說涉及當時年輕知識分子在克里米亞戰爭前夕所面臨的問題。在這段時間內,屠格涅夫的自由主義同年輕一代知識分子的革命抱負之間有了代溝,他在186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父與子」就是這種感覺的產物,以19世紀50年代的俄國歷史為背景,通過父與子兩代人的思想鬥爭,指出兩種社會力量的衝突,即民主主義的平民知識分子和貴族保守力量之間的衝突,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巴札洛夫這個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的舊制度的叛逆者的形象。
這部小說發表後,激進的年青一代便激烈的指控這是誹謗,保守派也指責它對虛無主義的揭露過於寬容。自1863年起,他長期僑居國外。在1837年發表的「煙」中,流露出一種嘲諷的惱怒口吻,把知識界的左右兩派都漫畫化了。
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出版於1877年,旨在恢復他在青年一代心目中的文學家聲譽,但卻是個敗筆。「散文詩」是他最後一部作品,以對一些問題的探索和對俄語的讚頌而引人注目。他畢生的作品為俄國農民繪製了一幅栩栩如生及滿懷深情的肖像,並對試圖將俄羅斯推向一個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作了深刻的研究。
他曾在西歐居住多年,實際上已成為俄國非官方舉止輕重的文化使者,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祖國未來的深切關懷,且深具藝術技巧,思路清晰,談吐風雅,他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賦予他的作品以不久不衰的魅力。
1882年染病,1883年9月3日逝於巴黎,享年62歲,遵照他的遺囑,遺體運回祖國,安葬在聖彼得堡沃爾科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