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水鄉威尼斯(Venice)風光明媚,是世界上獨特的水上城市,古稱水都,在歐洲,再沒有其他的城市會像威尼斯一樣,能引起人們浪漫的遐思。它的位置在義大利半島東北角威尼斯灣內的威尼斯湖中,地處波河三角洲的北方,隔著一列小島及半島和亞得里亞海相望。

因係湖海交櫃之處,所以鹹水並不太鹼。這個城市是義大利海中之城,建設得像一顆寶珠,全市東西寬約三哩,南北長約兩哩,陸地街道長九十哩,市街建築在一個新月形潟湖的一百八十三個島嶼和沙洲上;最外圍是工業地帶,其次是貧民窟,核心部分才是歷史遺蹟所在。

這座古老的城市在羅馬帝國時代還是-群荒島,只有幾排建在木樁上的村落。羅馬帝國末年,這個地方屬於帝國裡的第十州,是由威尼斯(Venetia)和伊斯德利亞(Histria)兩個地區所組成,是帝國裡最不安定的州之一,民生困苦,時有動亂,人民時常被迫遠離家鄉,躲藏在海島上。公元五世紀羅馬帝國淪亡時,不少難民逃到這個交通閉塞的沼澤區安身,這裡的地理形勢雖然可以避過敵人的搜索,但是維持生命的僅有魚類、海水和少量的雨水,生活艱苦可想而知,當時難民的住屋是用樹枝編成的草寮,一半建在陸地,另一半建在水面,靠木樁支撐著,分布海面各處,有如水鳥的巢穴。

古代的威尼斯從七世紀中葉開始具有政治獨立性,稱為拜占庭威尼斯群島,是一個共和國,已經有憲法和選舉,第一任首長在公元六九七年就職。威尼斯市是公元八一○年由安吉洛帕特恰帕朱(Angelo Partecipazio)和同伴在里沃阿爾托(Rivoalto)島上建立的,他們原來是居住在人口聚集重要地區的馬拉莫科(Malamocco)地方。初期由於土地的缺乏,當地人民多在海中找生活,漸漸地捉摸到海水變幻的秘密,成為技術高超的水上民族。他們的後代也逐漸習慣海島新生活,憑藉著這些長處,利用船隊作為附近各邦的海上運輸工具,賺錢拿回來建設這座水都。

公元一○○○年歐洲進入黑暗時期,威尼斯已建設成優良的海港,不但貿易繁榮,並且進一步發揚光大,和鄰近的希臘和君士坦丁堡等城市簽訂了通商條約,財富日增,通商的觸角更延伸到北非一帶。一二七一年,馬可孛羅發現了東印度航纔,威尼斯成為東、西方交易的中心和橋樑,把東方的知識傳到歐洲。十一世紀末期,十字軍遠征以此地為基地,威尼斯迅速發展成為獨立於拜占庭的城邦國家中心,最後打敗了敵人傑諾巴,又戰勝土耳其而成為地中海的領導者。到了一三○○,這裡已是歐洲最強大的海權城市。

威尼斯這時和中國的關係也有增進,馬可孛羅服務中國元朝二十四年,於一三○○返國時帶回了中國的珍珠、寶石和文化,他的遊記使得義大利人嚮往中國。

十六世紀歐洲大國的經濟注意力轉向美洲大陸,威尼斯經濟逐漸衰落,一八一五年後,威尼斯成為奧地利的領土,一直到一八六六年才併入義大利王國。

威尼斯是羅馬帝國的文化中心,歷代公爵統治這裡的手段都非常殘酷,凡屬異己,不是被殺戮便遭監禁,不過這些統治者卻都是最慷慨的藝術愛好者,許多名建築師替這些公爵設計了華麗的宮殿,藝術家也前來作畫,因而威尼斯在文字、美術和音樂各方面,始終居於領導地位,一直到現在它還保留著濃厚的文藝氣息。近年來許多國際性的文化集會,如國際電影節和國際美術節等,都不時在這裡舉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許多城市添建了無數高樓大廈,人口也迅速增加,威尼斯卻儘量在保持它舊時風貌,人口也由最盛時期的七十萬而逐漸減少到現在三十六萬,許多舊城區的老住戶已遷往大陸和屏障礁帶上的利多島。今日的威尼斯,古意盎然,風華依舊,雖然商旅不盛,臚舶不再,但具備了現代文明的一切方便,代之而起的是一團一團、一隊一隊乘搭遊覽車來的觀光客。據估計現在每一百名威尼斯居民中,只有一名常住;觀光客的人數卻日益增加,每年六百多萬的觀光客中,大部分都是外國人。

威尼斯七月的溫度高達攝氏三十二度,但早晚有時還需要加件薄外套;一月分的氣溫最冷也只到攝氏四度,這種情況並不尋常,所以也只要毛衣或輕便的羽毛衣就夠禦寒保暖了。

這個城市的交通非常發達,由羅馬乘飛機到威尼斯的馬可孛羅(Marco Polo)國際機場,航程約一小時,由米蘭到這裡只需四十五分鐘。從歐洲各大都市有頻繁的班機到達這裡,所需的時間是巴黎約需一小時四十分鐘,法蘭克福需一小時十五分鐘,倫敦為兩小時五分鐘。機場到市區的距離是十三公里,有機場巴士行駛,約二十分鐘可達。由機場搭汽艇,也可以直接到達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

威尼斯是由陽光、海水、人群、色彩構成的一幅自然巨畫,各國旅客不同的皮膚、服飾,像是人種展覽會,各種攤販車子上琳琅滿目的土產禮品,以及炫麗宏偉建築物的色彩,會讓初來乍到的遊客看得眼花瞭亂,水城的瀟灑,盡在這一片色彩之中。在火車站前搭乘水上巴士,或者是叫水上計程車的較小汽艇,都可以經大運河去到各個旅館。

陸上交通方面,由羅馬或米蘭前來威尼斯,有便捷的鐵路和公路,在一天或半天內就可以抵達;即使由北邊緊鄰的奧地利或瑞士翻越阿爾卑斯山區前來,也僅需一日的行程。

海上運輸最為發達,因為威尼斯也是地中海的港口城市,由這裡啟航的船隻,可以和國內外的各大港口通航。

對內交通以水運為主,威尼斯水源自阿爾卑斯山衝入龍巴平原,海流使河岸泥土積成一條長兩哩半與河岸平行的長堤,堤上設有鐵、公路和自來水管。鐵路系統是在一八四六年大陸和主島的鐵路橋修通後完成的,與鐵橋並行的公路橋則是在一九三二年才建成。

山上的清水和海裡的鹹水匯合在島的周圍,在這群小島之間,全賴縱橫交錯、蜿蜓曲折的水上交通來維持。

在這些島嶼之間,共有一百五十七條風光迷人的運河,其中最寬的一條大運河(Canal Grande)是反S形橫貫威尼斯全城,運河長約三點二公里,寬三十七公尺至七十公尺,成為市區的水上大街和這個城市的交通動脈,因此遊覽大運河是觀光威尼斯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運河又分成無數的大小支運河,其中次大的運河叫做卡納里喬(Cannaregio);寬四至五公尺的運河稱為利歐(Rio)。

全城有人行馬路約三千條,總長約一百五十四公里。一般道路叫做卡利(Calle),沿著運河的小路叫做奮達曼搭(Fondamenta),有時也和小運河一樣叫做利歐。由於城內禁行車輛,汽車只停留在城外,因此威尼斯市區可以說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水中大都會,水舟互依,風情特殊。如果在陸上要運載貨物,多使用兩輪推車。

這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叫水上巴士的平底船、叫小汽艇的水上計程車和一種頭尾高翹,形狀狹長如獨木舟的岡朵拉(Gondola )平底搖櫓小船,穿梭來往。水上巴士是體積比較大的鐵殼船,編有號碼還設有站牌,由早到晚不停的行駛在大運河上,每艘可載客一百多人,負起自羅馬廣場至聖馬可廣場,以及各主要島嶼間交通聯繫的責任,是最標準的水上巴士;水上巴士稱為「維泊托」(Vaporetto),是當地便宜又方便的大眾化交通工具。而水上計程車是指摩托快艇,艇的大小不等,有的可以載客七、八人,最大的可以載客十五人,隨時包租,講好價錢出發,和計程車沒有什麼兩樣,當地人就稱它「的士」(Taxi)。

最有意思的是岡朵拉,它是威尼斯水道上傳統的渡船,十一世紀時就載入史冊。據說在中世紀,貴族們為了誇耀本身的財富,競相建造富麗華美的遊覽船,奢侈的風氣成為時尚,於是在一五六二年當局下令,規定遊覽船的顏色限於黑色,至於船形也統一成今天的岡朵拉形式。另一種傳說是認為在十四世紀中葉,黑死病橫行,死人無數,岡朵拉成為運載死屍的交通工具,從此以後,華麗的船身被漆成黑色,一直流傳至今。

這種船由八種木材,分四個程序,由木工和鐵工師傅合作造成,船身狹長,雕刻精美,並排著兩張高背椅最適合情侶倚偎而坐,船頭尖尖翹起,使一頭較另一頭突出,以平衡船尾船伕的體重。那些身手矯健、活潑開朗的船伕稱做岡朵利爾(Gondoliere),多數是年輕人,頭戴繫有紅色絹帶的白色槃帽,穿著橫條紋的花T 恤,站在船尾搖漿。他們都經過嚴格的訓練,因此操舟平穩,使船能夠輕快地穿梭在寬狹不同的運河間,絕不會造成交通堵塞,也不會有些微碰撞。

乘坐這種船走在波光瀲艷的河上,看著船伕們彼此間打招呼,或對水畔樓台上的住家朋友吆喝,別有一番情趣。水道兩旁的人家,窗台上滿是詫紫嫣紅的花盆、吊花,門前則是供小艇停靠的泊岸,水聲漫漫,水花幾可拍擊到各個住家的門檻,悠悠律動的情韻,也直打動遊客的心坎。

威尼斯有數百座不同造型,外表閃閃發亮的宮殿和教堂也矗立在水道兩畔,猶如天方夜譚神話裡的奇幻景象。入夜後與三、兩好友,愛妻或是情侶,租乘一艘岡朵拉,再雇一位風琴師加一名歌手的兩人樂隊,悠悠然駛入運河水道,耳聽著義大利人寬厚的嗓門唱出優美的情歌和拿坡里民謠,隨著輕舟緩緩穿過運河小橋和窄巷,一邊欣賞著兩岸特殊風格的建築物,蜃樓水市、橋影波光,微風迎面而來,豈只是羅曼蒂克?簡直可說是人間仙境。

每艘岡朵拉可以搭乘六人,收費按時計算,人數多少都一樣,上船前需講好價錢才不會吃虧上當,晚上租金要增加百分之三十。

通常乘岡朵拉繞一圈最少得花四十分鐘,而一些觀光團多只在威尼斯停留兩三個小時,因此,在大運河幾個重要據點上,快捷岡朵拉就應運而生,費用也節省不少,每人只需幾角美元,就可以直馳彼岸;如果遇到船伕心情好時,同樣會為遊客高歌一曲。

在威尼斯站在任何小船經過的水道橋上,俯看一艘艘輕輕滑過水面的岡朵拉,聆聽船上此起彼落的美妙歌聲,是一種特殊的享受。除此之外,運河上還有許多大型遠洋輪、救護艇、消防艇、垃圾船、飲料船、保安快艇、漁船、殯儀船、軍艦、領港艇、拖船、海關艇和水上交通船等,各式各樣,威尼斯這個生動的船隻大博物館會讓你大開眼界。

這個水鄉中較大的島嶼上,還有一兩條馬路,有的小島嶼上,只有一楝房子或是一座花園。全市沒有高樓大廈,有的只是義大利的別墅和紅磚瓦的平屋,因此更顯得超凡脫俗。這裡的遊客相當擁擠,但是沒有一般城市的喧囂,顯得非常恬靜。

遊客們到了這個水鄉,都喜歡在月明的夜晚,到海上四處遨遊,或是在樹蔭下、花叢旁悠閒地賞月,每會使人滌盡凡思,心曠神怡。

遊客如果是雙雙對對,自然情趣倍增;即使獨遊無伴,也可以透過船伕的介紹,只要花很少的代價,就可以請到一位包君滿意的導遊女郎。在水巷河道的十字路口,也設有紅綠燈指揮交通。

由於威尼斯是由多個島嶼組合而成,大大小小的運河流經其中,隨著潮汐漲退,亞得里亞海的水由基奧賈(Chioggia)、馬林慕高(Malamocco)和南尼哥盧(S. Nicolo)三個缺口湧入這片沼澤地,六個小時後,退潮時又從三個缺口流出,所以沼澤的水,得以一日兩次的完全更新,這不止調節了運河的水位,也等於做了一次水道衛生工作,因為威尼斯沒有下水道系統,污水處理全靠潮汐漲退解決。

威尼斯人很早就知道潮汐的漲退對生活環境的重要性,為了這個緣故威尼斯市還特設立了一個水管理局,統籌水資源的運作和保護,設立了一條特別的法律,嚴禁民眾在運河上清洗地氈。這條法律特別用拉丁文鏤刻在石頭碑上,存於科利爾(Correr )博物館中,碑文寫著:「任何人如果污染或破壞公共水利,都被視為叛國。」儘管如此,到了現代,威尼斯水域還是遭到了嚴重的污染,運河的氣味每到夏天是臭不可當,有些小運河的河岸水中還漂浮著垃圾和廢物。

運河兩邊樓層重重,有的是朱門巨宅,有的是平民之家,門旁都有碼頭,並繫有船隻。大多數住宅斑剝浸蝕,都是百年以上的老屋,有些建築已改成設備豪華的旅館。

橫跨在運河上有四百多座橋,就作用來講,有連接島嶼的橋、有連接道路的橋、有銜接兩岸建築的橋;就形狀而言,有宏偉的大橋、有精緻的拱橋、有平實的矮橋、橋外橋和有華麗棚蓋的行人橋;以材質分,有原始的繩索橋、吊橋、鐵橋、石橋、木橋等。越是支流小水,越是橫橋處處,高高低低,寬寬窄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威尼斯真可以說是今日世界上橋樑最多最別致的城市,小船穿梭來往,船伕以漿借力,低頭躲橋,也成為特殊的景觀。

在這眾多橋之中有兩座最有名,一座叫做嘆息橋(Bridge of Signs),位置在聖馬可廣場附近的一條河上,建於一五六六年。這是一座帶棚頂的巴洛克式石橋,有三層樓高,橋的兩端連接著的房子都是石造的壁和窗,封得密不透風。從前橋的一端是法院,另一端是道奇宮監獄,囚犯受審時必須經過這座橋,眼看著小窗外的自由天地,想起自己此去生死未卜,不由得發出淒涼的嘆息聲,因此詩人拜倫把這座橋稱為嘆息橋。事實上這座橋並不長,只不過是小小的通道罷了,但是這座一端連著光明,另一端連接著黑暗的監獄,它本身所代表的意義遠勝於橋的大小。橋面從中分兩個小狹道,一為入獄之道,一為出獄之道。走廊低矮,必須彎腰才能通過,而且隘道昏暗,鐵門內是暗無天日的獄室,室中殘留有木椅木桌,牆上掛著刑具,在中古時代,這裡是拘禁死囚的水牢,當時那些反抗統治者的人士,多冤死這兒。

現在這裡已變成威尼斯的熱門觀光點之一,有很多情侶雙雙對對刻意在黃昏時刻、鐘聲響起的那一剎那乘小船穿過嘆息橋,據說這樣才能白頭偕老,永浴愛河。

利雅都(Rialto)橋橫跨大運河最狹窄處,連接利雅都島和聖馬可(San Marco)島,是運河最長和最古老的橋,全部採用白色大理石,於一五九二年由安東尼龐特設計建成的單孔石拱橋,其建築和工程成就尤其著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構。橋長四十八公尺,寬二十二公尺,矩形的三車道寬潤橋面上,兩壁各有十二個拱門,兩邊圍著石欄杆,橋中心有涼亭,兩邊是商店及行人道,儼然一條商店街。以橋為中心的周圍一帶區域,是威尼斯的商業中心,在十二世紀已是各島居民的貿易中心,現在仍然繁榮,遊客絡繹不絕,有許多銀樓和皮製品商店,由於曾經是莎士比亞喜劇「 威尼斯商人」的舞臺背景地,因此有很高的知名度。

整個威尼斯是無數小市場構成的巨大市場,每個威尼斯人都是精明的商人。旅遊文化的成熟表現在商品的多元化上,從高級到低級,從東方色彩到西洋風格,琳琅滿目,應有儘有,可以滿足各層次遊客的需要。這個港都一共有一萬五千多幢古老的屋子,狹窄的街道就像巷子一般,在相當窄的街上,除了兩邊的商店外,馬路當中還有一排攤位,遊客被夾在三排店鋪的擁擠道上,不斷受到兩邊商品的誘惑,最後只能乖乖的不斷掏出錢來。

在繁華的商業區開設了許多旅館、餐廳、酒吧、時裝店、紀念品特產店、冰淇淋店、義大利著名的鞋店和披薩店等。披薩是當年馬可孛羅從中國引進大餅改良而成的一種麵食,大煎餅上面塗滿起士、肉和蘑藷,在街頭的店鋪,買一片披薩,叫一杯啤酒,所費不多,卻吃得瀟灑。

在飲A 艮方面,威尼斯的傳統主食是米飯,是用豆子摻米煮熟配上些乾火腿屑,也別有風味。肉類食物的菜餚則和其他都市差不多。威尼斯人對喝酒特別講究,飯前一般都喝苦艾酒(Vermut),飯後喝一杯來自西西里的瑪塞拉(Marsala)酒,或瑪維西亞(Malvasia)葡萄酒。其他一般常喝的酒也有白蘭地、啤酒等,種類繁多,遊客可以任意選擇。

當地餐廳的費用從合理到令人咋舌的昂貴價位都有,一般「遊客餐」的價位在十至二十美元之間。當地菜餚以海鮮為主,雖然吃起來和羅馬、翡冷翠沒什麼兩樣,不過比較新鮮,大都就近在亞得里亞海撈取的,有螃蟹、比目魚、海蝦和鰻魚等。威尼斯雖然是水鄉,一般餐廳對海鮮的處理卻有很多地方不及中國人,在這裡可以吃到烤龍蝦、燒烤鰻魚等,但卻吃不到豐富的中國海鮮,而且價格不菲,一隻烤龍蝦在餐廳賣到兩百五十美元左右。

市區的安提科瑪提尼(Antico Martini)高級餐廳,服務殷切熱忱,佐料極佳,餐點以海鮮前菜最為有名,只在晚上營業,客人多為歐洲社交界名流雅士。鳳凰(Taverna La Fenice)餐廳以餐後點心桃杏甜點為人們稱道,營業時間也只限於晚上,星期天及星期一休息。風帆(La Caravella)餐廳價格較貴,不過服務週到,餐具精美,桌椅造型典雅,在這裡用餐是一大享受,另設小型酒吧,氣氛很好。丘亞得利餐廳(Quadri)是威尼斯最有名的餐館之一,以十八世紀風格的化妝鏡及繪畫為壁飾,遊客在這裡可以邊欣賞屋外聖馬可廣場的風景、邊悠閒地用餐;這個餐館星期一休息,每年的十一月至第二年三月間休業。

哈里斯吧(Harry's Bar)餐館是威尼斯最高級的餐館之一,面臨大運河,以海蝦、加料飯及魚湯最受歡迎;這裡的海鮮全都捕自亞得里亞海,味道美,在餐館一樓還設有酒吧。

由於觀光客絡繹不絕,因此威尼斯旅館的床位比羅馬要多兩倍,還有一些有現代化設備的觀光大飯店,都是設在古色古香城堡式的別墅裡,而且都招待親切,價錢公道。

一般雙人房一宿包括早餐在內,房租約為七十至九十美元。在威尼斯旅遊,最好選擇靠近大運河的飯店,這樣才能享受到威尼斯旖旎的風情和美麗的夜景。由於夏天是觀光的旺季,旅客蜂擁而至,所以為了確保有地方住,儘可能提早預訂房間。坐落在碼頭附近一帶,大多數是義大利式的旅館,房間雖小,設備齊全,有冷暖氣服務,到商店和餐館都很近,尤其是到聖馬可廣場最為方便,同時有住在威尼斯水域的特別感受。

市區最豪華五星級的西布萊尼國際觀光大飯店,有第一流的服務設備,它的總統套房布置得極具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非常雅致,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西方七國領袖在威尼斯舉行經濟高峰會議時,美國總統雷根夫婦就是住在這裡。

市區的高級大飯店還有格里提宮(Gritti Palace)飯店,面臨大運河,到聖馬可廣場也近在咫尺;裡面有十八世紀的繪畫和傢俱,一切的藝術擺設都是真品,是世界有名的飯店之一,有九十九個客房。西帕尼尼飯店的位置在聖馬可廣場附近,九十間客房,設備豪華,附設有游泳池;在這裡可以眺望大海,享受悠閒寧靜的氣氛。達尼里(Danieli Royal)飯店面臨運河,是威尼斯首長丹特羅的府邸改建的,飯店內設備完全現代化,共有兩百四十六間客房,可臨窗遠眺潟湖的豪華套房,每天房租要五、六百美元。

保爾喬里沃得(Bauer Grunwald)飯店位於聖馬可廣場附近,是一家格調高雅,具有傳統風味的大飯店,有面臨大運河的陽台和屋頂花園等休閒設施,有兩百一十三個房間。位於聖馬可廣場西南面的尤羅芭(Europa ) 飯店,臨大運河,交通方便,擁有一百四十個房間;在飯店裡可遠眺聖瑪利塞路特(Santa Maria Salute)教堂。首都(Metropole)飯店,可以眺望礁湖,有六十五個房間。月亮(Luna)飯店位於聖馬可廣場旁邊,建於一四七四年,歷史悠久,是最具有傳統特色的飯店,裡面設備現代化,有一百三十個房間。大運河(Monaco & Gran Canale)飯店位於聖馬可廣場邊最好的地點上,在這裡眺望廣場,視野最美,八十個房間的室內裝演和設備都精緻完美。隆得爾宮(Londra Palace)建於一八八八年,具有義大利傳統風味,是一家臨礁湖的飯店,有六十九個房間。加貝利聖維斯飯店(Gabrielli Sand Wirth)位於塞希維尼(Sehiavoni)碼頭東邊,靠近礁湖,有一百一十個房間,飯店內古色古香,尤其家具和擺飾都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董。塞圖尼爾國際(Saturnia)飯店,是一家由十四世紀時的公館所改建的,有九十四個房間。位於威尼斯中央車站正對面、臨近大運河的卡爾登(Carlton Execueire)飯店,地處小型巴士起點站,交 通方便,有一百二十二個房間。公園(Park)飯店位於羅馬廣場附近,有優美的庭園,內部設施完善,有一百個房間。

在威尼斯,遊客還可以搭水上巴士到東邊的利多(Lido)島參加帆船和衝浪等海上運動,也可以打網球。威尼斯的夜生活也極富浪漫色彩,不論是在大運河上泛舟,聽聽有名的義大利歌劇或是到賭場去豪賭一番,都足以回味無窮。威尼斯的公營賭場在利多島,只在四月至九月之間營業;到賭場去的男士遊客必須穿西裝打領帶,並且要帶護照。賭場的設備應有儘有,可玩輪槃、梭哈、吃角子老虎和傑克(Jack)等,還有餐廳、夜總會和劇院等場所供遊客盡情玩樂,因此賭博是威尼斯夜裡最受歡迎的節目。

義大利歌劇名聞全球,愛好音樂的人尤其不可錯過,通常如想欣賞歌劇,可以到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它是十九世紀以後歐洲最有名歌劇院之一;鳳凰歌劇院一年四季演出從不間斷,即使在十二月至五月遊客稀少的季節裡、歐洲的主要劇院都休息時,這個歌劇院仍照常上演劇目。在夏天的時候,道奇宮(Doge's Palace)的中庭,常有音樂會演出和室外樂團的表演。每隔兩年的六月至十月間,威尼斯都會舉辦一次國際性現代藝術展(Esposizione Internazionale d'Arte Moderna),位置在馬蒂里(Martiri)路七號前的小公園內。

待在咖啡廳閒坐聊天或在街上散步,也能欣賞年輕義大利戀人卿卿我我的浪漫;最好租一艘岡朵拉,穿梭水中橋下,欣賞美麗威尼斯夜貌,將是會忘卻塵懷、愜意舒適的事。總之,遊人在威尼斯是絕不會寂寞無聊的。

這個在九世紀時就是貿易商港的城市,後來因印度新航線的發現,港口的重要性一落千丈,但傳統工藝卻仍保存下來,成為重要的產品且聲名不垂。主要的產品如嵌鑲馬賽克工藝和石雕工業,承襲義大利傳統的風格設計,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製作出了逼真的彷古工藝品,很受觀光客的喜愛。這裡的土特產品還有曾一度失傳的玻璃藝品、面具、花邊編織品和皮革製品等。威尼斯的玻璃製品從十三世紀開始生產,品種繁多,色彩瑰麗,造型奇巧,讓人愛不釋手。不過價格家家不同,每家都號稱是手工製造的「獨家」產品,其中最多的是各式的玻璃瓶,以及摻有金粉豪華氣派的成套杯壺,猶如宮廷宴會御用品般金碧輝煌,在燈光輝映下更顯得耀眼奪目。

許多展售店會先招待遊客到他們附設的工廠中,現場參觀老師傅施展百年傳承的高超技巧製作水晶玻璃,他們手上的那支長長鋼桿,就像魔術師手中的魔術棒一樣,就在短短的幾分鐘之間,棒尖一團輕輕的火紅玻璃胚,就變成栩栩如生昂首神氣的奔馬、展翅飛翔的雀鳥,以及引頸啼春的雄雞等,令人嘆為觀止。據說現存威尼斯的水晶玻璃技術工場約有一百家,技工六千人,大部分玻璃工廠都設在穆拉提諾島上,產品百分之六十出口。

威尼斯錫釉陶也很出名,一些裝飾性紀念品、球形器物和樂器,在白色埋胎底上,用藍色的釉彩繪出鮮明的綾條,或是交織在一起的枝莖圖案和阿拉伯式花葉飾組成精密的網狀圖案,非常討人喜愛。

威尼斯花邊是一六二○年後發展起來的,工藝精巧,那些小圈、渦卷和傳統的葉子圖形好像浮雕一樣,十分可愛。這裡的花邊編織品雖然價格並不便宜,但質地精緻、花樣高雅、種類繁多,從嬰兒用品到休閒服,應有儘有。

另外,威尼斯還有很多製造小丑面具的紀念品店,其中有一家製作傀儡戲道具的店,更是號稱每一件作品都是出自藝術家之手的單件創作,作品都有藝術家簽名。其中有一件貓騎士的作品相當生動,貓頭造型詭異,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威尼斯是義大利名牌皮飾店的總匯,華貴的皮件都是名媛雅士的最愛,而且價格在威尼斯要比其他地方便宜得多。另外,威尼斯首飾、耳環、戒指和胸針等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風格,都是最好的紀念品,自用贈友都非常合適。

威尼斯市內古蹟多

威尼斯是義大利文化藝術歷史名城,然而目前面臨著潮洪、城市下沉和污染的三大危機。一九六六年洪災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動員國際力量設法拯救這座古城。

整整三十年後的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一場時速九十公里的強風帶來的驟雨,使得台伯河水暴漲,威尼斯一日之間水淹全城八成以上的面積,積水達一點三四公尺,居本世紀水深第十六位,又造成不小的損失。

由於威尼斯建在沖積污泥和粕土層上,多年以來地層一直不斷下陷,在九百多年前的威尼斯,海平面比現在高出六呎。由於不斷受到海潮的侵蝕,加上北部冬季風雨增加,工業區環礁處航道被不斷加寬,使礁岩的防波能力大為削減。

市區約有兩萬口水井,也被人們經年累月不斷汲水後,泥土填塞了空隙,導致整個地層的嚴重下陷,鹹水湖中島嶼下面的泥土也逐年低沉,使地面每十年大約下降兩公分。加之工業區地下水漫無止境的抽出,近年每到秋雨時節,市區淹水常達一公尺以上。如果沒有適當的補救方法,預計再過幾百年,威尼斯將因被海水淹沒而成為歷史上的名詞。

此外,威尼斯季節性的水患也使這裡的古代建築物更形脆弱,鄰近工廠冒出的微酸性煙幕,也造成了空氣污染的公害,嚴重地腐蝕著石雕和泥膠壁畫的表面。為了拯救這座水都,義大利政府已下令封閉了當地所有的水井,而改用管道從山區引水,規定只能用煤氣和電作為燃料,工業煙塵要經過過濾。另外,大批的專家也已使被大水毀壞的數千萬公尺壁畫和油畫恢復舊觀,教堂和宮殿也已洗刷一新。

這座城市為世界十大觀光勝地之一,全市被交通主幹的大運河分為數段,一百多條小運河密布,沿岸羅列著歷史性建築。這些建築具有威尼斯自己的特色,還兼具義大利、拜占庭、哥德、阿拉伯和巴洛克式建築的風格。

威尼斯的彼薩洛宮(Palazzo Pesano)是大運河沿岸許多貴族住宅中最重要的一座,十八世紀時由當地富豪彼薩洛集資興建,是巴洛克式三層建築,現在一、二樓作為近代美術館,在它許多陳列室裡,都可以欣賞到威尼斯大運河的壯麗景色。這裡有當代義大利重要畫家的作品,包括羅索和馬丁尼,還有其他各國著名現代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如康定斯基、克利、馬蒂斯、柯洛和夏卡爾等。宮內還收藏了中國和日本的藝術品,大部分作品在巴爾迪伯爵、波旁帕馬爾王子亨利的藏品陳列館中,有一個柬埔寨的十二世紀佛像,很吸引觀眾。

在彼薩洛宮左邊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聖瑪利多米尼(Santa Maria Matel Domini)教堂,教堂的正面由聖索維諾(Sansovino)設計,教堂裡掛著丁托萊多(Tintoretto)的名畫「十字架的發明」。

再過去就是重建於一二二五年的聖喬科莫(San Giacomo dell'Orio)教堂,裡面有許多幅威羅內塞(Veronese)的繪畫。

從利雅都橋沿著大運河右岸走大約十五分鐘,可以到達卡多洛(Ca'd'oro)宮,這是一幢極為精緻的哥德式大建築,造型之美是威尼斯貴族宅邸之冠;拱門和柱子交錯成的美麗圖案,是全市建築物的極品。由於以前它的外觀全部漆成金黃色,色彩鮮麗,金碧輝煌,使當時的威尼斯人眩惑於它那耀眼的金色之中,因此又稱它為黃金宮。這座宮殿在建造時,正逢威尼斯從拜占庭文化影響的生活方式轉變成具有威尼斯自我風格生活模式的鼎盛時期,所以整座建築在雄偉的氣勢中有輕快的格調,故成為威尼斯建築的翹楚。目前美麗的金色雖然已經褪色,但還可以看出昔日的光彩,即使如今在建築物的每個角落,仍可感受到威尼斯貴族們享受的絢爛豪華生活。現在黃金宮成為有名的畫廊,藏有許多藝術珍品。

托卡雷王宮(Palazzo Ducale )又稱為道奇(Doges)宮,坐落在聖馬可廣場右前方的大運河盡頭,再過去就是碼頭外的礁湖了。

「道奇」(Doge)是英文的譯音,意思是推選產生的總督。在古時威尼斯這種靠航海行商致富的城市國家,政治體制是共和制,有錢有勢的市民會被選為國會議員,再由議員中推選出總督為全國的首領,而道奇宮就是全國最高行政中樞的總督府。這座拜占庭風格的建築物初建於公元八一四年,在十世紀及十二世紀,曾兩度被焚燬,不過每次災變之後,政府都曾經全力修整過,現在的建築是一四二四年改建完成的,精緻的三層樓結構,充分顯露出當時威尼斯共和國的權勢與財富。

王宮正面為求得一種均衡感,排列三十六根圓柱,並以尖形拱門相連,圓柱頂端有描繪早期貿易、戰爭、和平的雕刻;靠近紙之門(Porta della Carta)的圓柱頂,雕刻的是代表正義「所羅門的判斷」。有些柱頂的雕刻出自名家之手十分珍貴,已被收藏於宮內,而柱頂上的則是仿製品。

在第二層迴廊上,相應下層的拱門井然有序的並列七十一根圓柱,每一個拱門上面還對著兩個三葉狀的小拱門,每一根柱頂都是一個大圓孔,內套四個小圓孔組成的十字形;也正好形成每兩個小拱門上端是由一個十字形相連。無論在造型上或空間安排上都可以說是匠心獨具,美感十足。尤其所有柱子上都有粉紅色及白色磚石拼成的幾何圖案,以及所有拱門都是由大理石砌成,更是宏偉中透顯著精緻。

第三層沒有任何柱子,整片牆除大大的窗子外,都是白色和玫瑰紅大理石拼鑲的稜形圖案;窗子形狀與迴廊及簷廊拱門都極為調和。

頂層裝飾著許多粉紅色和白色相間的小尖塔,每個小尖塔旁有大理石雕製的圓錐形頂飾,整幢建築宏偉壯觀,充分揚溢著融和東西方文化於一爐的調諧美。

當年威尼斯新任首長加冕儀式就是在這個宮殿前的兩尊神像之間舉行,這兩尊神像一是戰神(Mars),另一是海神(Neptune)。

托卡雷宮事實上是一座多用途的建築物,靠小河道的部分有總督居所、議院、法院和監獄。監獄分為上層鉛頂屋和下層水井,以及屋角的軍械庫。在這一帶可看到牆上畫著亂七八糟、悲切失望詞句和記號的牢房,從黃金樓梯和檢查官樓梯之間有路可通嘆息橋。嘆息橋是犯人受刑必經之道,他們也常在這裡向這個世界訣別。他們的悲慘與流傳故事,正是今日觀光客以此為熱門景點、趨之若騖的原因所在。

當年的軍械庫,現在已改為兵器博物館,收藏著全歐洲最齊全中古時期器械,刀槍、矛、盾、戟、盔甲和古戰士銅像等,一應俱全,尤其最珍貴的是威尼斯人十六世紀已發明、而且普遍在運用的火槍和機關砲,令人嘆為觀止。更可以看到傳說中,難得一見的貞操帶;貞操帶是古代男人束縛婦女一種很不人道的器具,這種鐵製的「T」字形上面有鐵刺的貞操帶,固定擋住女子的私處,只容大小便的空隙,當丈夫出征或出遠門時,就把貞操帶為妻子鎖上,以確保妻子無法和別的男人幽會。

宮內大小議事廳、法庭和會客室無數,各處可見石膏雕像、雕刻、壁飾、壁畫、屋頂畫、馬賽克拼飾畫、擺飾、石柱、飾金樓梯和華麗的拱廊,皆出自義大利名家坎比(Cambi)、巴爾迪塞拉(Baldissera)、雅各布巴薩洛(Bassano)、丁托萊多和威羅內塞等人之手,如丁托萊多的「司火神的鍊爐」、「麥邱立與三女神」、「雅典娜免職戰神」、「尋獲阿莉安娜」,以及威羅內塞的「戰神與海神」「忠實」、「豐富」、「馴服」等都是膾灸人口的傑作。

議會廳(Sala del Maggior Consiglio)是整個宮中最大的廳室,長五十四公尺,寬二十五公尺,高十二公尺。在共和國時期議會是全國地位最高的機構,最多曾容納一千六百名議員。幾個世紀下來,物換星移,盛況雖然不再,但議會廳內的豪華氣派,仍然使人瞠目結舌。現在看到的議會廳是一五七八年至一五九五年裝飾建築的,滿布天花板及牆上的壁畫,主要記敘共和國的歷史盛景,參加工作的藝術家有丁托萊多、威羅內塞和小帕爾馬(Palmail Giovane)等大師。此外,議台、門扉、窗櫺,甚至台階無一不是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宮中的地板,兩層樓以上明明鋪著漂亮的大理石,但因底下襯墊了木頭拱架,人走在上面不但不會硬綁綁的,而且極具彈性,不難看出當年建築時的費盡巧思。

遊客在欣賞過托卡雷宮後,還可以到建築物下層所設的紀念品展售處,參觀採購那裡的水晶玻璃器皿、雕刻、皮件、絲帶和珠寶等。

舊圖書館位置在托卡雷宮的對面,中間隔著小廣場,是義大利名建築雕刻家聖索維諾(Sansovino)在十六世紀建造的,館裡設有考古學博物館,陳列著希臘、羅馬的雕刻。

雷佐尼科(Rezzonico)宮位於大運河的旁邊,是一幢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建築,優雅的外型,其內的宴會廳無比的豪華,屋頂畫和壁畫皆出自當時義大利最著名的大型裝飾畫家提埃坡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之手,他的作品與當時巴洛克、洛可可型式的宮殿及教堂相互輝映,風行歐洲。

另外,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傑出的詩人布朗寧,一八四五年認識了女詩人伊麗莎白•巴雷特而相戀,但為女父反對,次年兩人秘密結婚定居義大利,一八六一年伊麗莎白在這裡逝世。這一段文藝界的愛情故事,至今引為佳話。

凡德拉明•卡拉基宮(Palazzo Vendramin Calergi)是十五世紀晚期,供職於托卡雷宮的首席石雕藝術建築師隆巴爾多(Lombardo)所建,他帶有北方思想的風格在這幢建築上充分顯露了出來,尤其面臨運河的迴廊最美。每至冬季,這裡會開辦賭場以吸引遊客。據說,名作曲家華格爾在一八八二年到威尼斯養病,次年二月十三日就死在這裡。

聖馬可廣場(Plaza San Marco)是市內唯一的大廣場,也是市區的中心地帶以及遊客集中的地區。這個長方形的廣場,是用大理石和粗糙的石塊巧妙地組合而成,長一百五十公尺,寬約八十公尺,正面是聖馬可大教堂,其他三面也都是著名的建築物。這裡原本是教堂前的一塊空地,漸漸演變成宗教與政治的集會所,加之附近的托卡雷宮是政府機構所在地,因此很早這裡就成為政治與宗教中心;同時古時教堂宗教儀式,普通百姓不能參加,只能在外面看,因此廣場也像是聖馬可教堂的聖壇,在儀式進行時都會擠滿了人。

廣場上無以數計的鴿子,有的在自由走動上下翻飛,有的落在遊客的肩上或手上討食,許多小販兜售玉米供遊客餵食、逗引鴿群攝影;每當鐘樓上的大鐘突然響起,場上鴿群「轟」的一聲振翅而飛,更是一種難得的景觀。

廣場四周商店雲集,多數是販賣威尼斯具有千年傳統的水晶玻璃飾品及K金首飾店;還有幾家露天咖啡廳,成排的咖啡桌如防波堤般插在潮湧而來的遊客中。這些咖啡座各備有由十多人組成的管弦樂團奏樂娛賓,不管午後或夜晚,在這裡叫杯咖啡或冷飲就可以小坐一會,一面看著來往匆匆的紅男綠女,一面聆聽著在耳際縈迴不絕羅曼蒂克的幽雅樂聲,真是既養眼又享受。

聖馬可教堂的左前方矗立著一座高達九十九公尺的紅色鐘樓,後面是舊威尼斯行政中心(Proculatie Vecchio)和科利爾(Correr ) 博物館,再加上含有新行政中心和舊圖書館那幢高大建築,整個廣場就被這些呈「U 」字型的建築所包圍。站在這個廣場上,面對著雄偉壯麗的建築及廣場上如潮的人群;看著群鴿飛翔、汽球浮升,不由得讓人有氣勢磅磚卻又浪漫溫柔的雙重感覺。據說拿破崙當年在看到這個廣場時,曾不由自主的讚美說:「這是全歐洲最美麗的畫室!」

廣場邊的碼頭稱為小廣場(Piazzetta ) ,靠河邊的道路旁有兩個白色大理石圓柱,一個是聖狄奧多爾(San Theodore)雕像,另一個是威尼斯的守護神長著翅膀的獅子。

關於這個獅子有一個故事;相傳公元八二八年,有兩個威尼斯商人將寫新約聖經的聖馬可遺體,從埃及的亞歷山大運回威尼斯埋葬,他們在恍恍惚惚中看到了一隻抱著福音書的獅子在遠處等待。從此以後,聖馬可被威尼斯人奉為守護神,城徽標誌就是一頭獅子抱著一本福音書。

這個廣場是威尼斯海拔最低點,一年淹水達五十次,淹水最深曾達一公尺。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暴風雨的水淹威尼斯,這裡當然無法倖免,廣場上的咖啡座,只看得到桌面和椅背,觀光客涉水逃難的景況,讓人印象深刻。

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San Marco)位置在聖馬可廣場上,緊磷道奇宮,建於公元八二九年,是一座融合了拜占庭式、哥德式、伊斯蘭式和文藝復興式各種建築風格於一爐的教堂,也是當時威尼斯共和國地方首長的禮拜堂。傳說在公元九世紀,有兩名威尼斯水手由埃及偷回聖馬可遺骨而開始建造聖堂供奉。公元九七六年,在一次群眾反對總督康迪埃諾(Candiano)四世的暴動中教堂遭焚燬,由繼任總督孔塔利尼(Contarini)修復。現在的教堂是在一○六三至一○七三年之間重建的,可能是在建造和裝飾中同時聘用了拜占庭及義大利的建築師和工匠,因此建築風格深受拜占 庭文化的影響。

教堂的平面呈正十字形,是將舊教堂的格式再加上五個圓頂蓋成的。從空中俯瞰,整個大教堂就像個大十字。教堂另一特色,就是堂前一列並立著哥德式小塔的拜廊,原是古代基督教教堂進入大廳前的廊門,主要是為未受洗的教徒及不准進入教堂內部的懺悔者而設。

教堂寬六十二公尺,長七十六公尺。內部有十三至十五世紀的大理石以及十二至十七世紀時的馬賽克裝飾;這種馬賽克鑲嵌畫全部用二十四K 金燒製而成,總面積達四千平方公尺,因此這座聖馬可大教堂又以「黃金教堂」的美譽揚名世界。數百年來由於不斷增加雕刻、雕塑作品、鑲嵌畫和禮儀用品而大大地豐富了教堂的收藏,也使它同時成為一座博物館。

在上下兩層五個拱門設計而成的正門處,可以同時看到拜占庭式、羅馬式及哥德式等多種風格的雕飾。在拱門上層的中央,有四匹姿勢優美、神采奕奕的金色躍馬銅像。這四匹銅馬是公元前四至三世紀的作品,原本是威尼斯人在公元一二○四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由君士坦丁競技場取回來的戰利品,一七九八年至一八一五年曾被拿破崙移走安放在巴黎廣場上,十八年後又被奧地利人拿回威尼斯,從此一直安放在拱門上層的中央,成為威尼斯力量與權利的象徵;事實上現在教堂上方的四匹馬是仿製品,真品收藏在聖馬可博物館內。

聖馬可教堂外觀最宏偉的地方是屋頂五座巨大勻稱的穹頂,而最美的地方則是拱門上面第二層的四個大弦月窗,窗內有十七世紀繪製的馬賽克圖飾,這些鑲嵌畫全是由鍍金的彩色馬賽克拼成,內容是描述耶穌重要的生平事蹟。弦月窗上及中央門頂上有哥德式雕像群頂飾;頂飾之間穿插著圓錐形的塔亭,每一個塔亭裡還有一座雕像。這些塔亭加上五座穹頂的圓錐形花頂飾,聖馬可教堂的屋頂上是熱鬧而和諧,華麗而精緻,由十四世紀時開始建造,後來一直不斷的在添加,網羅無數名藝術家投入這項工作。每至午後日落之前,尤其是當陽光直射在弦月窗上,美麗的馬賽克各種色彩及耀眼的金輝,把整個教堂照耀得如同一頂巨大的皇冠,炫麗而神聖。

教堂下層正面五個拱門上面的繪畫,以聖馬可大教堂創建的故事為主題,以玻璃和馬賽克繪製成精美的圖畫。從右邊看起,第一幅是十七世紀繪的「把聖馬可遺體從亞歷山大運回的船斗,然後依序是「遺體到達威尼斯」、十九世紀的作品「最後的審判」、十八世紀的作品「對聖馬可的讚美」,以及十三世紀的作品「聖馬可的遺物及其運入聖馬可教堂之圖」。

教堂中央入口處那座拱門的雕刻是十三、十四世紀的作品,而青銅門則是拜占庭時期所鑄造的。在各拱門間還可以欣賞描繪基督教文化發展初期事蹟的浮雕。

在古時候為了強調廟宇與教堂的神聖,通常室內地板都比外面的道路要高,因此聖馬可教堂是建築在一個高平台上。從前廊、中殿一直到內部,地板都是用不同色澤的大理石拼鑲的圖案。教堂的前廊、中殿及祭壇上半部的牆壁和圓形的天花板,都鑲嵌著鍍金或玻璃製成的馬賽克拼畫;而令人讚嘆的是那些整支大理石雕塑而成的圓柱,石材珍貴、花飾精美。至於六個圓頂所構成的天花板上,則是以馬賽克繪成的舊約聖經故事,在中央入口處上面則是威尼斯名畫家所繪的聖馬可畫像。

教堂內部的繪飾,是用閃閃發光的馬賽克和大理石所拼畫成的天國圖。由於外面的光線和馬賽克、大理石的各種色彩巧妙混合,因此呈現出一種美麗神秘情景;總共四千平方公尺的馬賽克裝飾圖繪,據說用了七百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個教堂幸運的保存了許多在拜占庭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等威尼斯全盛時期的傑作,其中教堂的地板就是用彩色的大理石以馬賽克拼飾的手法,裝飾出許多家畜和鳥等美麗的圖案,在暗淡的光線下,鮮明濃重的色彩較建築造型更為突出。

入口處的右邊是聖洗堂(Battistero),這是十四世紀的時候,在教堂十字形構造的右邊加建的,它的位置在小教堂和寶物館之間,裡面的裝飾由十五世紀開始,直到十六世紀才完成,而這些精美的馬賽克拱門及圓頂裝飾畫,主要描述耶穌和聖若望的故事,而其風格則深受威尼托民間藝術的影響;其中最顯目、最為著名和令人激賞的是馬賽克拼飾畫,一耶穌的洗禮」和「薩洛梅的舞」,尤其薩洛梅的舞,是金色的襯底、托飾著全身大紅連身裙裝婀娜多姿的舞者,在一片聖像之中,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在聖馬可大教堂最不可遺漏的是黃金祭壇,這裡的馬賽克拼飾畫、雕飾等,都鑲入了大量的寶石,大大小小無以數計的紅寶、綠寶、碧璽、水晶、鑽石、珍珠、瑪瑙和珊瑚等,加以金子做的托架,發出耀眼的五彩光芒,使人在欣賞這些公元九七六年就開始製造的使徒名畫之餘,更貪戀的把眼光停滯在嵌入的寶石之上,這些無價之寶的藝術作品,在一一○五年和一三四五年又曾予以修繕。

禮拜堂後面靠近托卡雷宮右邊可看到一座塔狀的四角形建築,這就是寶物館,裡面陳列著聖骨箱和黃金製成的聖器等物,是一二○四年威尼斯攻陷君士坦丁時掠奪來的戰利品。這些是公元六世紀至十一世紀的東西,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聖馬可教堂樓上有一座小型監獄,狹窄而幽暗的通道,幾乎不能直立的低矮牢房,陰森冷酷的鐵門,可以想像囚犯面壁生涯的艱苦。

聖札卡利爾(San Zaccaria)是十五、十六世紀時建造的哥德式教堂。位於卡多洛宮附近的小廣場上。它的正面是文藝復興式,鐘樓則採取拜占庭式。教堂裡以有很多壁畫而聞名,以第二號祭壇後面貝利尼的「聖母瑪利亞像」最有名。

聖瑪利亞佐比尼果(Santa Maria Zobenigo)教堂創建於公元四世紀,十七世紀時重建,富麗堂皇的正面是巴洛克式建築的傑作,裡面有丁托萊多的名畫「四門徒」。從教堂出來,經過莫諾西尼廣場,就到了十四世紀建築的聖托斯提法羅(Santo Stefano)教堂,這個教堂氣勢雄偉,是哥德式初期的建築,在教堂入口旁有「威尼斯共和國最後的英雄」之稱的昔日威尼斯首長及莫洛西尼(Morosini)的墓,以及丁托萊多所繪最有名的三張名畫「最後的晚餐」及「庭園的基督」等。走出教堂,到達位於教堂東北處的聖天使(Sant' Angelo)廣場,可以欣賞教堂美麗的斜塔。然後,再經過莫洛西尼廣場,可順道參觀聖維達勒(San Vitale)教堂,教堂的風姿和廣場安靜的氣氛能使旅客心曠神怡。

聖瑪利亞塞路提(Santa Maria della Salute)教堂是一幢八角形的美麗建築物。十七世紀時威尼斯慘遭鼠疫侵襲• 沒死的人認為這是聖母瑪利亞的庇佑才得倖存,因此特別建造這座教堂來感謝訑。三百多年來,果然不負眾願,盡責地守護著威尼斯的安全。

聖塞巴斯提諾(San Sebastiano)是座文藝復興式樣的小教堂,建於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的巨匠威羅內塞就是長眠在這裡。教堂內部的牆壁、天花板及祭壇上的繪飾,都是他的心血結晶,尤其是天花板上所繪「耶斯坦畫」更值得欣賞。

聖瑪利亞•德•菲拉納教堂(Santa Maria dei Frari)是一座石造的哥德式天主教方濟各教堂,規模不小,前後深九十公尺,對面就是聖諾科(San Rocco)學校,除擁有提塞諾(Tiziano)的名畫「聖母升天」而馳名外,而且教堂也早建於公元八、九世紀,以有威尼斯最精緻、有價值的大門為特色。教堂的鐘樓是威尼斯式的,建造於十四世紀。教堂於一二五○年至一四四三年間重建,裡面有提塞諾的墓地。在欣賞了祭壇後面的門聖母升天」畫後,還可以看到「卡貝莎羅家的聖母瑪利亞」,這幅畫構圖巧妙,配色精美,深受畫迷們的喜愛。

聖瑪利亞米里可利(Santa Maria dei Miracoli)教堂,建於十五世紀,是威尼斯名建築家隆巴爾多(Pietro Lombardo)的代表作。這個教堂附近錯綜複雜的分布著許多小運河和石板小徑,教堂的倒影掩映在運河的水上,通往教堂的路也要在樸朔迷離中尋找,別具一番風味和一種難以言喻的神秘。

聖。喬凡尼。保祿(Santi Giovanni e Paolo)是一座建於十五世紀的哥德式教堂,以丁托萊多的名畫和墳墓所在地而聞名。在教堂主祭壇的後面,可以看到丁托萊多的兩幅不朽名作,右邊是「最後的審判」,左邊是「黃金犢的犧牲」。義大利一代名畫家丁托萊多就埋在主祭壇的附近。

聖喬治馬焦雷(San Giorgio Maggiore)教堂是一五六五年開工、一六一○年完成的建築,目前仍保有十六、十七世紀風格。搭乘電梯上鐘樓,可以眺望亞得里亞海及威尼斯全景;天氣晴朗的話,還可以欣賞到綿延的阿爾卑斯山脈美景。教堂內部懸掛許多丁托萊多的名作。例如在主祭壇右側的「最後的晚餐」,從畫裡看到的基督神秘表情,可以感受到訑煥發出的精神力量。

聖尼可羅曼狄可里(San Nicolo dei Mendicoli)教堂位於藝術學院美術館及聖塞巴斯提諾(San Sebastiano)教堂的西邊,創建於七世紀,以後歷經修改,教堂的鐘樓仍然保有原來的樣子,教堂內有威羅內塞弟子們的作品。

聖基亞高密圖教堂(San Giacometg)位於威尼斯利雅都港(P.Rialto),是威尼斯歷史最悠久的教堂,十六世紀曾燬於大火,原地重建後的教堂,為了迎合利雅都橋地貌,把原有老教堂藍圖加以修改後建成。

藝術學院美術館(Galleria dell' Accademia)是威尼斯藝術博物館,匯集了威尼斯派畫家的作品。這個館建於一七五六年,是為了奠立美術學校的繪畫基礎而設置的,目前依據繪畫年代的順序,收藏著從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畫家的作品。

古根翰館(Guggenheim)鄰近藝術學院美術館,原來是著名的現代歐洲美術品收藏家古根翰的府邸,在他死後改為他的收藏品展示處。展示的三百多件藝術品裡面,有畢卡索、夏卡爾(Chagall)、布拉克(Braque)和達利(Dali)等名家作品。

科利爾博物館(Museo Correr)由威尼斯富豪科利爾所建,是瞭解威尼斯藝術和歷史的最佳博物館。在二樓陳列著威尼斯歷史文物,並珍藏有一五○○年的威尼斯地圖及罕見的硬幣。在第十三室中可以看到威尼斯和熱那亞戰爭期間,有名的海戰紀念品。三樓是依時代順序陳列著十四至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的各名家作品。

海洋歷史博物館(Museo Storico Navale )展示威尼斯稱霸亞得里亞海時期的大船模型、旗幟及大炮等,最具欣賞價值的是第九室,裡面陳列了當年威尼斯首長所乘遊船的模型,用閃閃發光的金箔製成,十分豪華。另外,這裡還有中國古時的平底帆船模型。

造船廠(Arsenale)在海洋歷史博物館的旁邊,建於一一○四年,原來是威尼斯共和國製造軍艦和帆船的場所,在十四至十六世紀時規模最大,據說曾有一萬六千名工人作業的紀錄,現在是義大利海軍的造船廠,大門採用文藝復興式。因為造船廠內部不能參觀,遊客只能搭水上巴士五號線走馬觀花的通過廠內。

聖諾科學校(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可以說是使威尼斯繪畫史上大放異彩的溫床。這所學校建於十五世紀初期,採用文藝復興式樣。著名畫家丁托萊多一五六四年至一五八八年間曾在這裡習畫,所以這所學校收藏了五十六幅他的畫作。學校的一樓大廳展示了八張宗教畫,都是取材自新約聖經的故事,分別是「天使報知聖母懷胎」、「來朝聖的東方三博士」、「埃及之行」、「無辜者的虐殺」、「聖母瑪利亞」、「埃及的聖母瑪利亞」「割禮」及「聖母升天」等。再往裡走,在牆上和天花板上可以見到二十三幅繪飾,以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裡的摩西故事為題材,其中 以「最後的晚餐」和「十字架上的基督」最吸引人。欣賞丁托萊多的畫作特色,在於他對光線和陰影的處理技巧,他經由特殊技巧所表現出來的光彩,常使畫的主體呈現立體感;而畫面上逼真生動的感覺,經常使遊客流連忘返。

聖諾科學校不僅是研究丁托萊多繪畫史的聖地,也是一般觀光客必遊的勝地。

威尼斯還有一所聖喬治學校(Scuola di San Giorgio degi Schiavohi),以擁有威尼斯派大師維多利卡貝西諾的繪畫聞名。

在聖馬可廣場上的大鐘樓(Campanile),也是一個遊覽的好去處,這幢九十九公尺的凌雲建築,最初建於十世紀後半期,據說當時是用來作燈塔,也有人說是觀察敵情的瞭望臺。現在的鐘樓建築物是一九二○年舊樓崩毀後重建的。因為鐘樓上有一座守護神獅子雕像,當時鐘樓倒塌時,曾引起大恐慌,當地人認為天災人禍就要降臨。

重建後的鐘樓,是紅磚方形建築物,內部有電梯可以登上瞭望臺,可以俯瞰聖馬可廣場,遠眺威尼斯全景。無論東南西北任何一方,越過所有建築都可對威尼斯一覽無遺。近處聖馬可廣場的人潮、鴿群,較遠遼闊的亞得里亞海上無數島嶼組成的威尼斯,像一個圓形的城堡、教堂、鐘樓、別墅,圍繞著綠樹鮮花,古樸典雅,水和城渾然一體,一直迤邐到遠處的阿爾卑斯山脈,無限風情的美景盡收眼底。

鐘樓底部的諾哥塔(Leggetta),是威尼斯建築家聖索維諾(San Sovino)的傑作。諾哥塔壁面的浮雕、內部的紅土陶像、拱門兩側的眾神像等,都是極具價值的藝術品。在鐘樓崩壞的時候,這些藝術品曾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壞,不過現在都已修復得完好如初。

時鐘塔(Torre dell' Orologio)位於大鐘樓橫過聖馬可廣場的橫切線上,鐘塔是建造於十五世紀末,時鐘上有兩個青銅鑄成的摩爾(Moor)人持鎚自動敲鐘報時。五百多年來,這個時鐘塔每天定時向威尼斯市民報時,可以說是威尼斯市民最喜愛的時鐘。

威尼斯周圍各島嶼也有幾處遊覽娛樂的風景點。利多(Lido)是義大利最好的海濱休閒地。位於威尼斯東南方約兩公里處,是一個南北長十二公里的細長小島,六十多年來,盛名不墜,深受遊客的歡迎。世界各地有許多海灘或海濱遊樂區,也都以利多來招徠顧客。在利多島的海邊,幾乎全部都是高級飯店,以及別墅的私有地,豪華的大飯店和富豪別墅櫛比鱗次,有公營的賭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也有一些劇場和夜總會以供娛樂。

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可搭水上巴士二十八號線直達賭場;如果是搭乘水上巴士第二、四、六線,在利多島的碼頭下船,可換搭短程水上巴士A線到賭場。晚上有很多人都坐在沙灘上聊天談笑,甚至有人唱歌跳舞,一起享受海風的吹拂。著名的威尼斯電影節每年八月下旬在這個島上舉行,十分熱鬧。利多島雖然到處都是高級飯店,不過因為老顧客多,從各地慕名來的遊客也不少,所以經常客滿。

慕拉諾島(Murano)是威尼斯內海中很有名的島嶼,位於威尼斯北方一公里半處的威尼塔潟湖五個小島上,總共面積四百五十九公頃。小島之間的交通有橋樑和運河聯繫,是威尼斯玻璃製品的製造中心,產品巧奪天工,所製彩色水晶玻璃大吊燈,千奇百豔,美不勝收。其他如鳥、獸、蟲和魚等玻璃飾品,彩花鏤刻,精巧如真,且多為手工製造,因此十分名貴,各國爭相定購。

這裡的玻璃製造史可追溯到十二、三世紀,當時威尼斯市的玻璃製造工廠時常引發火災,政府就下令規定威尼斯市內的玻璃工廠都要搬到慕拉諾島,在威尼斯共和國極力保護下,玻璃製造工業逐漸發展,十六世紀時達到顛峰,後來又成為輸往東方的珍品,為義大利帶來巨大的財富。在這裡可以看到吹玻璃的過程,用的是傳統的手工製法。

在維特運河(Rio dei Vetrai)沿岸的聖彼得(Sen Pietro Mortire)教堂,是建於十四世紀的多明尼哥派教堂,十六世紀曾經改建,裡面有貝利尼(Bellini)的「天使與聖母」及威羅內塞的許多幅繪畫。這一帶玻璃店出售的玻璃項鍊和耳環,精緻可愛,品質很好。

經由大運河右轉,可以見到一個特殊的陳列館,名叫威尼斯玻璃博物館(Musto dell' Arte Vetra)。裡面收藏了來自各地的玻璃藝品,從古埃及的老式玻璃器到今日的精緻玻璃成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這個館另闢有場地,詳細解說十五、十六世紀慕拉諾島玻璃製造法。那些美麗的圖案,讓人大開眼界。

從威尼斯玻璃博物館再往前走,就到了聖瑪利亞爾多納托(Santa Maria e Donato)教堂。這座教堂建於古老的公元七世紀,十二世紀時重建,從它身上可以欣賞到羅馬建築的柔美線條。至於教堂內部精緻的馬賽克拼花地板,是十二世紀時所鋪設的,後堂圓頂馬賽克聖母像也是值得欣賞的名畫。

布拉諾島(Burano)位於義大利威尼斯市東北郊區,由威尼斯潟湖的四個小島組成,距離威尼斯約七、八公里,島上的小漁村以編織威尼斯花邊而聞名。這個島可能建於五世紀,住的大部分是漁夫,當男人外出捕魚時,女人在家以編織為副業,十六世紀時發展成為編織花邊手工業。這種類似十八世紀法國式樣的花邊生產一直流行到十九世紀,到十九世紀中期已大致絕蹟。但在一八七二年發現一位年老居民還能記得這項技術,於是在這個基礎上經政府大力資助扶持,興起一個享有盛名的花邊流派,并成功地複製了古代產品。這裡有一所花邊編織專科學校(Scuala dei Merletti) ,一八七二年創立,學生以女生為主。在學校的二樓,可以看到許多年輕女孩在織花邊。從學校橫過廣場,就到了聖瑪提諾教堂,這所教堂有個少見的傾斜鐘樓,教堂內陳列提埃坡羅(Tiepolo)的名作「十字架上的基督」。

布拉諾島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重要地位,也沒有重要古蹟文化,然而卻被認為是威尼斯島群中最美麗的,尤其以房子色彩聞名。這裡的住屋多擁有鮮豔彩門、純白的門檻、小窗櫺和素色的外牆,為四周寂靜的小島,染上一些活力;加之當地純樸的傳統風俗習慣和悅耳動聽的方言,對外來的人產生了特殊的吸引力。

托徹洛島(Torcello Island)是個寂靜的小島,大約位於威尼斯東北方十公里、在布拉諾島的東北方約一公里多處。從凡達門提努維(Fondamente Nuorv)搭水上巴士十二號線,經布拉諾就可以抵達島上。這個島建於公元四五二年,是威尼斯人最先聚居的一個小島,在公元五世紀至九世紀間曾經是一個繁榮的城市,但現在已經滿目荒涼而被人遺棄,只能在舊瓦陳蹟間尋找往日的光榮。

從島上沿著運河行走,就會看見一張花崗石椅,名叫「阿提拉(Attila)王座」,是為了紀念入侵義大利的蠻族酋長阿提拉而建的。

據說當年匈奴王阿提拉率眾入侵義大利,所向披靡,大有夷平義大利之勢。幸好那時義大利鬧飢荒,匈奴軍隊才沒踏平整個義大利半島。但是不知怎麼的,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突然去世,而埋葬他遺體的人都被匈奴人處死,於是阿提拉陵墓在那裡,至今沒有人知道。雖然這位匈奴王的入侵給義大利造成難民無數,但也因為他的入侵,人們才避難威尼斯而建造出一個繁華都市,飲水思源,威尼斯人因此建立了阿提拉王座紀念這位酋長,據說這也是威尼斯最古老的紀念物。

在這個島上還有兩座著名的建築,一座是聖母升天大教堂(Santa Maria Assunta),另一座是聖福斯卡教堂(Santa Fosca)。

聖母升天大教堂是托徹洛島人心目中的守護神,也是他們做禮拜的地方。教堂建於公元六三九年,公元八六四年重建,今天所見到的樣式是在一○○八年以後改建的,整幢建築呈現了拜占庭風格的優美。站在教堂前面的廣場上,彷彿置身昔日繁華的市鎮中。教堂的拜廊中央是七世紀禮拜堂的遺蹟。這座教堂是用十八根大理石圓柱支撐,地板是用馬賽克拼飾的,在教堂西邊的牆壁上,有一幅難得一見的拜占庭風格很美的馬賽克畫「最後的審判」,在中央後堂的半圓頂上也有一幅拜占庭的馬賽克畫「聖母瑪利亞與使徒」,都是藝術精品。另外,還可以欣賞到哥德式的木雕「基督像」。教堂旁邊有個鐘樓,從海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座鐘樓奇怪的方形樓頂,它也是船員們辨識方位的標誌。

在聖母升天大教堂的附近是八角形的聖福斯卡(Santa Fosca)教堂,是十二世紀初期的建築,從它希臘式的十字架來看,可以知道建築者的風格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這些教堂在礁岸旁隱約顯現,只留下褪色的歷史痕述讓人憑吊。

聖米查(San Michele)島位於威尼斯的正北,夾在慕拉諾五島之間的小島。拿破崙當年指定這個島為威尼斯市民的公共墓地,埋葬有許多名人。島上有聖米查教堂,是水上巴士的停靠站。教堂採取文藝復興式,入口處左側是建於十六世紀伊米利爾里(Emiliani)禮拜堂,旁邊就是一大片綠油油的墓地。

威尼斯是由許多小島合併而成的城市,但最近市區的範圍已擴大到小島對岸的本土,美斯垂(Mestre)、馬格拉(Maghera)港和它的腹地都已併入威尼斯市。

以四角形古城為中心的美斯垂區,沿著可航行出海的大運河向外發展,有通往威尼斯的鐵路,是一個節奏快速的工業城,擁有馬爾蓋拉和馬爾蓋拉港兩個工業區,馬爾蓋拉港區有總長十二公里的港灣設施,是義大利最重要的工商業港口之一。這裡工廠處處,煙囪林立,排放出的工業廢氣遮天蔽日,有化工、冶金、煤加工、煉油、修造船等工業,出口當地產品,進口煤炭、石油、礦砂等。

另外,在威尼斯的聖喬治島上,有很多舊時皇宮貴族的官邸園庭豪宅,構造非常精緻豪華,大部分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物,其中有一座是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奧賽羅」的故居,還有詩人拜倫、華格納和白朗寧等歷史名人住過的樓房。據說,馬可孛羅當年便是在聖喬治島外的海灣,揚帆出海到中國去的。

每年九月,威尼斯人為了緬懷歐洲中世紀的風采,而舉行盛大的歷史性賽船,吸引了很多觀光客前來參觀。比賽在九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使用的船隻為岡朵拉,另有划艇的遊行隊伍,划船的威尼斯人都穿著文藝復興時代的服飾,使這個傳統節日更加熱鬧有趣。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